首页范文汉语言文学基础知识十篇汉语言文学基础知识十篇

汉语言文学基础知识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7:23:12

汉语言文学基础知识篇1

关键词:预科教育基础科技汉语教材编写选材

一、引言

在2015年11月举办的全国来华预科教育学术研讨会上,赵金铭教授在题为“汉语预备教育再认识”的发言中反复强调,来华留学生的预科教育重在打好基础。这个基础既包括通用汉语的基础,也包括专业汉语的基础。预科阶段的专业汉语不应超越学生的学习阶段,而是基础性的、过渡性的专业汉语――专业基础汉语。

从理论上来说,专门针对学生所学专业的专业汉语教学是最合理、最有针对性的,如:计算机汉语、材料学汉语、自动化汉语等。张莹(2014)认为需要编写针对某个学科的汉语教材,提升教材的专业性和针对性[1]。但是很多学校的实际情况是:学生学习不同的专业,每个专业的学生可能只有几个,无法单独成班,不同专业的学生需要在一起上课。针对这些情况,我们需要使用科技汉语教材,并在教材的基础性和通用性上下功夫,选择可以作为各专业基础的、具有普适性的内容,编写基础科技汉语教材。

二、编写基础科技汉语教材的现实基础

科技汉语教材的定位和编写要满足目标需求和学习者需求[2][3][4]。预科阶段要编写基础科技汉语教材是由学生的学习目标、学习情况和科技汉语的特点三方面共同决定的。

(一)学生的学习目标

2009年,教育部了《教育部关于对中国政府奖学金本科来华留学生开展预科教育的通知》(教外来[2009]20号)。《通知》规定了预科教育培养的总体目标:使学生在汉语言知识和能力、相关专业知识以及跨文化交际能力等方面达到进入我国高等学校专业阶段学习的基本标准。其中,学生在完成预科教育之后,应具备的具体能力包括:初步了解中国文化和社会概况,运用学到的汉语言知识和技能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基本问题的能力;掌握汉语基础词汇和基本语法点,掌握一定量的专业词汇和科技汉语的常用表达句式,在专业课课堂教学中使用汉语进行听、记、问的基本能力;借助工具书阅读中文专业资料的初步能力及进入专业学习时所需的相应的书面表达能力。

通俗地说,经过预科学习后,留学生们要和中国学生坐在同一个教室里,用汉语上课、学习、交流、解决问题,还要独立阅读教材、做作业等。通用汉语只能解决日常生活中的语言问题,而科技汉语能解决专业学习中的语言问题,所以,编写适合预科阶段留学生的科技汉语教材显得异常重要。

(二)科技汉语语言的特点

李泉(2011)指出:“科技汉语在词汇专业化、短语固定化、表达方式专门化、单句复杂化和复句常用化等几个方面,是不同于普通汉语的。”[5]所以科技汉语需要单独、专门学习。

科技汉语的特点有:在词汇方面,使用专门的科技术语,大量使用抽象词,保留了一定数量的文言词和虚词,有一些外来词;在句法方面,多用完全的主谓句,多用陈述句,有许多常用的固定格式和词组,单句较复杂,长定语、长状语较多,大量应用复句且类型复杂。[6][7][8][9][10]

科技汉语的词汇和句法对于处于汉语学习初级阶段的预科留学生来说有一定难度,但是,科技汉语相较于普通汉语有更多规律性的东西可以利用。比如,词汇方面,除了大量的专门术语外,科技汉语中还有大量的半科技词、科技基础词、科技通用词等。[11][12][13]此外,还有一些常用的固定格式和词组,如“以……为……”“若……,则……”“如图……所示”等,以及一些构词能力强的词根,如“力”“度”等。上述这些都可以作为预科阶段基础科技汉语教学的重点编入教材,易于为初级阶段的学生所接受。在教材编写时,要抓住科技汉语中基础性、规律性的语言点,由简到难,循序渐进,最终实现科技汉语学习的系统性。

(三)学生的汉语水平和学习时限

来华留学生大多是初到中国,汉语水平大多为零起点,接受预科教育的学习时间一般为一年。在有限的时间内,既要学习通用汉语,还要学习科技汉语。在学习科技汉语时,其通用汉语也仅为初级水平,用初级汉语的词汇和语法知识去学习科技汉语,有一定难度,所以,我们提出预科阶段应学习基础科技汉语,从科技汉语中提炼出基础的、通用的、常用的、有规律性的内容,包括词汇、句法、语篇知识等。同时,这些内容不应只是基础的,也应是精华的,力求在有限的时间内,使教学效果最大化。

三、编写基础科技汉语教材的选材原则

科技汉语教材的内容涵盖科技语言和专业知识两个方面。科技汉语课作为语言课,教学的重点应是科技语言,而在展示科技语言的同时,必然会承载一定的专业知识。李泉、吕纬青(2012)指出,专门用途汉语教学应“以汉语教学为主,专业知识教学为辅”[14]。董杰、韩志刚(2009)区分了预科阶段以传授专业知识为主的数理化课程和以科技语体语言要素和语言功能为主要学习目标的科技汉语语言课[4]。所以,科技汉语教材,尤其是预科阶段的基础科技汉语教材,要以科技汉语的语言规律和语言现象为教学重点,而非专业知识。这是需要明确的一个前提性问题。

基于这一认识,对于基础科技汉语教材的选材,本文提出三条基本原则:内容的基础性、语言的专业性、内容基础性和语言专业性的统一。

(一)内容的基础性

通过对现有科技汉语教材在学科选择上的考察,我们发现:第一,有的科普汉语教材涉及的学科很杂,如《科普汉语阅读》和《留学中国:汉语科普阅读教程》;第二,被选用最多的还是数学、物理、化学、计算机等基础学科。

如果涉及学科过多,与学生所学专业无关的内容容易造成学生的消极态度,降低其学习积极性。比如:对于学习理工科的学生,医学、经济、法学等显然与本学科关系不大,这样的内容过多非但对学生日后的专业学习用处不大,反而浪费时间。此外,学科过多会导致某些重要基础学科只占一课或两课,词语很难在有限的课文里复现,学生走马观花式的学习难以达到科技汉语课的教学目的。

基础科技汉语教材选择数学、物理、化学、计算机等基础学科,基于三方面原因:一是基础学科的词汇具有通用性,基础学科学过的一些专业词汇可以用于其他学科。如数学是所有自然科学的基础,数学词汇会广泛应用于各学科、各领域。二是各学科的语言表达规律具有同一性。科技语言的表达规律都是相通的,学生在以后学习专业课时,也能利用所学的科技汉语知识,举一反三地学习,这也就达到了预科阶段科技汉语教学的目的:不仅仅是多学一点专业词汇和专业知识,而是掌握进入专业学习的方法,学会怎么学。三是基础学科具有易接受性。作为所有理工科专业基础的数学、物理、化学等,学生在中学阶段已学过,容易接受。

在课文内容的选择上,现有科技汉语教材中,同为数学内容,有的是科普知识,如“记数的历史”“阿拉伯数字”,有的是专业知识,如“方程”“函数”“勾股定理”,专业知识中有的是中学阶段的,有的是大学阶段的。

基础科技汉语教材要选择专业知识而非科普知识,要选择学生已有的中学阶段的知识而非大学阶段的知识。克拉申的输入假说认为,输入的语言必须是“可理解的”,学习者只有接触到可理解的语言信息,语言习得才能发生。如果选用学生们已经知道的知识作为课文内容,学生利用已有知识学习语言现象,就容易很多。用汉语呈现学生已有的专业知识,易于学生接受汉语科技语言的表达方式,学习基础的、通用的科技词汇和科技语言中常用的句式结构等,也可在学习的同时复习基础知识。而科普知识专业词语涵盖少,语体上与专业汉语有一定差距,与大学专业知识衔接性差。

总的来说,基础科技汉语教材应以中学阶段的数、理、化内容为主要选材。在预科阶段,学生利用已有的专业知识学目的语的科技语言――以知识带语言;在进入专业学习后,运用所学的科技语言学习专业知识――用语言学知识。基础科技汉语教材在选材上,要时刻把握“基础”这个原则,选择基础学科和基础学科中的基础知识。

(二)语言的专业性

汉语科技语体属于自然科学领域的科学语体,是汉语的一种领域变体[15]。科学语体一方面是领域语体中的一个类属,另一方面也是书面语体的一个分支。杜厚文(1993)指出:“科技汉语中的词汇、语法、修辞中的某些语言要素,在出现的频率、特性和作用上,与其他的语体是有明显区别的。”[2]

科技语体本身还可以细分,比如科普读物和大学教科书所用的语体有一定的差异,这种差异体现在词汇的专业化程度、专业词汇的比例、句式结构的差异、修辞方式的使用等方面。一些学者按照语体的典型性对科技汉语语体内部加以区分,如区分为科技体和科普体[16][17],也有区分成专门科技语体和通俗科技语体的[18]。曾毅平(2012)将科学语体细分为三个层次:科普体(准科学体)、大众知识小品(一般科学体)、专门科学体(典型科学体)[19]。本文采用科技体和科普体的二分法。

有的科技汉语教材为了追求趣味性,降低了难度,使用科普语体代替科技语体,这样的做法并不可取,因为科技体和科普体在词汇和句式上都有较大差异。

首先,科技体与科普体在选用的词汇上有差异。笔者曾对部分科技汉语教材课文(有科普体,也有科技体)中专业词汇的比例、书面固定语的比例进行了抽样调查,并将这些数据与中学和大学的教科书中段落截取(科技体)的同类数据进行对比。结果显示:在专业词汇的比例上,科技体普遍高于科普体;在书面固定语的比例上,科技体普遍高于科普体[20]。这是因为科普文章是面向大众的对科技知识的普及、介绍,所以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风格,而科技语体书面性强,多用书面词汇和专业词汇。

其次,科技体与科普体在句式使用上也有一定差异。专业教材属于标准的科技语体,其内容是对事物和理论的客观描述,一般不使用修辞方式;很少使用人称代词来表达主观的感觉;在衔接和照应上,为追求严谨多使用原词重复;较少使用设问句衔接。

通过对《高等数学》(上册)第六版第一章第一节(共计8609字)的考察,我们发现其中没有使用修辞方式;除了“我们”出现16次外,没有其他人称代词出现;除练习题中的问题外,没有使用设问句或其他形式的问句,皆为陈述句。而通过对现有科技汉语教材的考察发现,修辞方式、人称代词、设问句在课文中均有出现,且非个例。有些课文除了包含少量的科技词汇外,在语体上与通用汉语并无多大差别。

科技汉语教材中修辞的使用:

(1)其实,大气层还是地球身上的“棉衣”。(比喻)

――《汉语科普阅读教程1》第十一课课文二

(2)人脑和电脑,谁更聪明。(拟人)

――《科普汉语阅读(上册)》第三课

(3)你想摘下挡住美丽眼睛的眼镜吗?你想丢掉妨碍你在运动场上大显身手的厚“瓶底”吗?你想改变形象拥有蓝色的眼睛吗?一副隐形眼镜便可以满足你的这些愿望。(排比、比喻)

――《科技汉语中级阅读教程》第九课

科技汉语教材中人称代词的使用:

(4)在中国,人们一般都有午饭后休息一会儿的习惯……

――《科普汉语阅读》(上册)第二课

(5)在日常生活中,你一定用过地图。

――《科技汉语中级阅读教程》第十二课

(6)我们平时在比较小的屋子里说话无法听到回声。

――《基础科技汉语教程:听说课本》(上)第四课

科技汉语教材中设问句的使用:

(7)那么乐观使人变得年轻、忧愁使人变老的科学依据是什么呢?

――《科普汉语阅读》(上册)第五课

(8)苹果熟了,会落向地面。这是为什么呢?

――《基础科技汉语教程:听说课本》(上)第十七课

(9)小小隐形眼镜能替代厚厚的镜片,秘密究竟是什么呢?

――《科技汉语中级阅读教程》第九课

综上所述,科技体与科普体在专业词汇的比例、书面固定语的比例和句式特点上都有一定的差异。科普体的课文会造成科技语言风格的改变或弱化,与学生将要接触的专业教科书的语言面貌不一致,学生无法通过这样的课文了解科技汉语的句式和语言特点,很难实现为专业学习扫除语言障碍的目标。

所以,在编写科技汉语教材时,要以学生的需求为导向,以清除留学生日后专业学习的语言障碍为目标,充分考虑学生专业学习中要接触到的语言形式和语体风格,选用与学生日后所使用的专业教材的语体风格一致的语料作为课文。

需要注意的是,由于科技内容本身比较枯燥,选择科技语体和科技内容时必然会牺牲趣味性。好在学生学习科技汉语的目的性比较强,具有内在的学习动力。另外,在编写教材时,可以通过精心设计的课后练习和课堂活动等提高教材的趣味性,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比如:《科技汉语读写教程》的课文都是比较枯燥的数、理、化段落,属于科技语体,但在课后练习中加入一些趣味性的练习,如“想一想、猜一猜,小游戏,动手操作”等。使每一课的知识与实际相结合,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

(三)内容基础性与语言专业性的统一

以上提出了基础科技汉语教材编写的两点基本原则:内容的基础性和语言的专业性。在教材编写中,应如何把二者统一起来?

在选择初中阶段的知识作为课文内容时,由于初中教科书为吸引学生的注意,语言风格会有科普化的倾向,比如会使用一些设问句或修辞方法,专业词汇的比例低于高中和大学教科书等[20]。那么,是使用原文还是进行一定的改写呢?若直接选用大学专业教材中的语料,其中超越学生自身水平的专业知识就会阻碍学生对语言的学习。所以,要掌握好课文内容和语言表达形式之间结合的度。

本文认为,内容的基础性是基础科技汉语教材编写的基础和前提。课文所介绍的专业知识必须是学生已掌握的,这样学生才可以顺畅地学习这些知识的汉语表达。因此,一定要从中学阶段的数、理、化知识中选择。在此基础上,注意所选语段中专业词汇的基础性和实用性、普通词语的基础性、语体风格的专业性、语言结构的功能性。在必要的情况下,可进行适当的改写。

此外,还应考虑整本教材对基础专业词汇、通用专业词汇、书面固定语块、常用句式结构、功能意念项目、科技文体特点等内容的全面涵盖。编写时,应遵循“结构―功能―情境”相结合的编写理念,同时加入“词汇”这条线,即“词汇―结构―功能―情境”四位一w。选择恰当的基础专业内容以确定情境,以词汇和功能意念项目为主线,句式及语法结构体现在功能项目中。

科技词汇是科技汉语区别于通用汉语的一大要素,它反映的是一定的科技知识。需要尽量全面地涵盖、系统地展示科技汉语中的科技通用词和科技基础词,突出能产性强的词根和科技词汇的特点等。同时,注意基础科技词汇的篇内和篇间复现。

科技汉语常用的句式结构可以通过功能项目展现出来。杜厚文编著的《基础科技汉语教程――听说课本(下)》中,提炼出“定义”“数量”“目的”“比较”“因果”“手段、方式、方法”“条件”“观察研究的过程和结论”“分类”“判断”“形状”“性质”“依存”“顺序”“运动”“影响与作用”“结构”“位置”“变化”“时间”“结论”等20多种科技文体中的功能表达法。白晓红主编的《科技汉语读写教程》以功能为纲,提炼出“常见数学符号”“常用表达式”“简单数理关系”“定义与说明”“位置与方向”“异同与比例”“运算与操作”“指令与要求”“分类与举例”“变换解释”“事物的构成”“事物的变化”“因果联系”“条件限制”“推论总结”“问题解读”等语言功能项目。功能项目下的语言点展示可以是课文中的语言结构,也可以适当进行扩展,使学生形成系统全面的认识。

四、结语

基础科技汉语是通用汉语到专业汉语的过渡,它不同于通用汉语,也不同于入系后的专业汉语。基础科技汉语教材的选材应以语言和内容的基础性为根本,以适应专业学习为目标,将专业词汇和专业知识的基础性和通用性与科技句式和科技语言知识的专业性和系统性有机结合起来。在选材和编写时,要综合考虑科技词汇、功能项目、句式结构、专业内容四个方面,构建“词汇―结构―功能―情境”四位一体的基础科技汉语教材选编模式。

(本文是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一般项目“基于语块理论的科技汉语教学研究”[项目编号:15YJC740009]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张莹.近30年科技汉语教材编写情况的回顾与思考[J].出版发行

研究,2014,(11).

[2]杜厚文.《普通汉语教程》和《科技汉语教程》的编写原则与设

计方法[J].世界汉语教学,1993,(2).

[3]单韵鸣.专门用途汉语教材的编写问题――以《科技汉语阅读教

程》系列教材为例[J].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学报,2008,(2).

[4]董杰,韩志刚.理工类本科留学生预科强化教学中的科技汉语教

材[a].来华留学教育管理研究[C].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9:213-220.

[5]李泉.论专门用途汉语教学[J].语言文字应用,2011,(3).

[6]杜厚文.汉语科技文体的语言特点[J].语言教学与研究,1981,

(2).

[7]郭金鼓.科技汉语的特点[a].第一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

[C].1985.

[8]黄振英.科技汉语中的长句试析[J].语言教学与研究,1986,

(2).

[9]郭德荫.科技汉语词汇的特点[J].语言教学与研究,1986,

(2).

[10]杜厚文.科技汉语中的长定语[J].语言教学与研究,1988,

(3).

[11]陈少波.试论汉语科技词汇[J].浙江传媒学院学报,1994,

(4).

[12]韩志刚,董杰.科技汉语教材编写中的选词问题[J].文教资

料,2010,(26).

[13]代睿.学历留学生初级科技汉语教材的词汇选取研究[a].第十

届国际汉语教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2.

[14]李泉,吕纬青.论专门用途汉语教材编写[a].第十届国际汉语

教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2.

[15]曾毅平.语体理论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J].当代修辞学,

2009,(5).

[16]张德禄.功能文体学[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8.

[17]张明月.科技汉语的语体研究及其在科技汉语教材编写中的应

用[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18]马宏.科技汉语教材相关问题分析――以《科技汉语――中级

汉语阅读教程》为例[D].长春: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19]曾毅平.对外汉语中级阅读教材的语体分布[J].华文教学与研

究,2012,(2).

[20]代睿,刘璇.从科技语体的词汇类型分布看科技汉语教材的课

汉语言文学基础知识篇2

关键词:语文教育;汉语言文学;对接

一、语文教育和汉语言文学教育实现良好对接的重要性分析

从中国教育的实际工作来看,语言教育与汉语言文学教育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积极推动语言教育与汉语言文学教育的良好衔接,有效提升学生对汉语言文学的理解。加强学生对于其中各个环节以及内容的深入理解,使得学生能够通过更加熟练的技能以及技巧的运用,继而培养出更加优秀的人才。同时,应该指出,积极实现语言教育与汉语言文学教育的良好衔接,也可以有效地培养汉语教师。丰富汉语教师资源,有效促进语文教育的进一步发展。

二、汉语言文学教育与语文教育出现断层现象

(一)汉语言文学教育针对性弱

语言教育始于小学阶段,因此对于学生来说,语言教育可以被理解为是贯穿整个教育生活的重要阶段。但是,在汉语教育的各个阶段,教学的特点和改进教学的能力也存在差异。每个阶段学生的特点都不尽相同,因此采用不同的教育教学模式已成为必然趋势。因此,语文教师在每个阶段都必须确定当前的教学目标,结合不同阶段学生的特点,制定相应的教学目标,并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对当前的教学重点和目标提出自己的看法,并注重语言教学。

(二)汉语言文学教育仅限于理论教学

对于语文教师要进行多方面的广泛培养,首先就是要明白实践的重要意义。理论知识只能够作为了解,最为重要的是技能,就是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之中,进而能够提升实际的实践效果。实践的经验对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质量的提高有很大帮助。因此,在实际的汉语言教学内容中不应当只是将目光集中于对理论知识的学习,更多的是培养能够实践的能力。在进行语文教育教学的开展过程中,教师还需要通过切实可行的教学方式的变化以及手段的应用来保障教育教学质量。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以学生当前的学习情况作为教育基础,辅以学生当前的心理状况,促使学生能够通过生活的感知来获得更多的人生感悟。

三、语文教育和汉语言文学教育实现良好对接的方式和策略

在当前应试教育的影响下,使得学生本身的语文综合性能力受到限制,致使现有的汉语言文学教育与基础性语文教育两种教育模式的良好对接的实现具有一定的难度。因此要想能够完善两者之间的对接,就需要采用切实有效的手段与方式来进行实现。

(一)充分重视基础知识教学的重要性,不断巩固汉语言文学基础

在我国现行的教育体制中,语言教育一直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已成为应试教育的重点。针对于大专学生的语文教育进行深化研究就成为了当前教学体系中汉语言文学的重点内容之一。从另一个角度看,汉语教育是对汉语言文学教育的基本认识和建构,而汉语言文学教育则是对汉语教育的深入总结和进一步探索。因此,积极实现汉语与文学教育和汉语教育的联系,可以在各个方面积极推动语文教育的实践。它还使学生在巩固汉语言文学基础的同时,充分掌握汉语教学过程中的各种知识点。

(二)充分重视汉语教育与汉语言文学教育的关系

在发展汉语的过程中,教师应分析汉语言文学教育与汉语教育的重要联系和差异。同时,以此为基础更加完善的进行教育教学活动的开展。教师首先要积极提升自身的文学素养,通过言传身教的方式来进行学生综合性语文能力的提升。在培养学生文学素养的同时,教师还应制定符合学生实际需要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使学生提高语言素养。除此之外教师还应积极寻求中国语言文学教育与中国教育的联系,并作为当前工作的重点内容,通过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可以达到提高学生文学水平的目的。

(三)全面使用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手段,增强学生的认识和理解

在进行语文教学基础性工作中,为了能够有效实现基础性语文教学与汉语言文学教学的良好对接,就需要教师能够采用多种手段进行教学方式的转变,通过多媒体技术的运用使得当代语文教学能够在工作基础上得到有效的运功,甚至可以在后续的教学活动中取得良好的效果。通过多媒体技术的展示,能够有效提升学生对于语言文学的接受能力,同时还能极大程度的通过照片与视频的展示来获得开拓视野的机会,继而有效提升学生的理解能力与实际的感知能力。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普及,信息获取的方式更加便捷,教师可以从网上获取相关的教育教学知识,并针对一些学生难以从书本以及课堂上接收到的知识进行拓展,这就为汉语言文学的教育与语文的对接性建立起前提条件。

(四)积极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促进语文教育和汉语言文学教育的良好对接

在进行语文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还需要通过切实可行的教学方式的变化以及手段的应用来保障教育教学质量。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以学生当前的学习情况作为教育基础,辅以学生当前的心理状况,尽可能地进行与学生生活关联的实例选择,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以切实的感受来加深对于知识的理解与体会,促使学生能够通过生活的感知来获得更多的人生感悟。同时,教师还要积极对当前的课堂环境进行改善与调节,使学生不仅仅是坐在课堂上进行知识的学习,更多的是进行户外实践,使学生提高自身的语言知识和文学理解的能力。

汉语言文学基础知识篇3

关键词:汉语言文学;人才;培养

随着时代的发展,以培养从事语文教育和学术研究人才为主的传统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已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因此,在新形势下,我们必须对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的培养作出新的思考,通过培养目标的重新确立、课程设置的改革以及实践环节的落实等几个方面,从新的角度出发,为社会培养出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储备和很强的实践能力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复合型人才。

1人才培养目标的重新确立

对于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的培养,我们要根据不同的情况设置新的目标。一方面,对于教育师范型的高校来说,人才的培养主要是以培养人才的岗位适配能力为目标。就目前来看,我国对教师的需求已经基本处于饱和的状态了,就2013年应届毕业生的就业率统计表明,汉语言文学教育师范类毕业的学生的就业前景并不乐观,很多尤其是地方院校的学生都没能找到正式的教师工作,因此,面对这种情况,我们要进一步拓宽师范类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的就业范围,为此,不仅要对此类学生进行扎实的专业知识的教育,还应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岗位适配的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文字鉴赏能力、科研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还要培养学生的社会调查能力以及各方面的综合实践能力,从而让学生在毕业后,不仅仅是适应语文教师这一职业,而在广告文案、新闻传播以及与语言文字有关的秘书等各方面的职位也能胜任,从而拓宽了学生的就业渠道。另一方面,对于综合性或应用型的高校来说,对于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人才培养也要结合时展的需要,除了要培养学生的实践发展能力外,还要注重充实学生的知识储备。另一方面,就目前来看,应用型高校对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人才培养也普遍存在一定的问题。与师范类学校相反,应用型学校又过分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而忽略了学生的专业功底和学术能力的培养,导致学生出到社会,在参加工作的过程中,尽管实践能力很强,但却出现了后劲不足的现象,没有深厚的知识储备,无法适应更高层次的发展。因此,应用型的高校要注重让学生把基础知识打扎实,培养学生的深厚的知识储备和专业素养。

2改革汉语言文学的课程设置

2.1汉语言文学课程设置的基本定位

要实现汉语言文学课程设置的改革,我们必须要明确课程设置的定位,即要明确好它所坚持的原则。首先课程的设置必须要以教育教学内容为基础,尽管在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人才培养中,我们要更加注重培养应用型人才,但所谓万变不离其宗,同样基础教育作为汉语言文学的根基地位也不可动摇,在课程的设置方面,我们要构建好文化基础和学科基础相结合的基础教育,从而实现学生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同步提高。此外,还要加强和拓宽学生的学科基础教育,让学生建立起扎实的文学语言专业知识储备。其次,汉语言文学课程的设置要实现整体的优化,即在汉语言文学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上要进行合理、科学的设计,根据素质、能力以及知识结构的不同提出与之相对应的要求。再次,汉语言文学课程的设置要结合社会的需求,即要对相关领域的人才需求和发展趋势作深入的研究,并加强与用人单位和行业的联系,通过他们的反馈建立起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课程体系。

2.2汉语言文学课程的重新设置

(1)汉语言文学课程模块的从新调配

对于传统的汉语言文学课程模块的设置,我们可以根据人才培养的目标和实际情况作出适当的调整。如对于古代文学、现当代文学、外国文学以及古代汉语、现代汉语等这些基础性的课程仍要坚持开设,从而让学生把语言文学基础打扎实。针对这一方面,目前一些学校在课程设置改革上又会出现本末倒置的情况,不停地缩减这些基础课程的课时,这是不科学的也是不合理的,因为这些基础知识的学习是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最基本的要求,因此在课程的设置上,不应减少或删除这些课程。但对于民间文学、汉语言史、汉唐商业文明等这些课程可做适当的调整,从而加进部分跨学科的课程,如商务英语口语、社会学等,为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创造条件。而对于这些专业方向的课程模块的设置,还要建立在充分的社会用人需要调查的基础上进行开设,从而避免造成课程资源的不必要浪费。

(2)课程时间安排的重新调配

针对课程模块设置的改革,在课程开设的时间上也要做出适当的调整。针对基础性的课程,尽量把这些课程安排在大一大二期间,从而让学生开始积累专业基础知识。而大三大四期间,由于将近毕业,课程的设置也要考虑到这种情况,对他们的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也要开始加以重视,在此时,可以在专业课的开设中添加进一些应用型的课程,如商务英语、秘书学、新闻编辑出版等各类课程,从而,培养学生的计算机应用的能力、英语听说译写的能力、应用文的书写能力以及实践教学的能力等。

3实践环节的落实

就目前来看,我国高校对于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的培养普遍存在的问题就是没有在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方面给予足够的重视。对于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除了师范类的学校会在大四的时候提供一定的实习岗位和途径,其余大部分高校都没有为这一专业的学生提供实习的渠道和岗位,而很多学生自身也没有对实践的锻炼给予足够的重视,在实习的考核过程中没有认真选好岗位而是马虎应付了事。因此,学校应在这一方面作出相应的努力,可以通过与已毕业的校友进行联系,加强实施岗位需求的反馈,从而通过实习基地的建立,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实践能力和人际交往的能力。如可以跟有关的新闻报社、杂志出版社、电台、各企业建立起长期合作的关系,让学生从大一的寒暑假开始就得到实习的机会,使学生在实习过程中,了解的社会的需要以及反思自己的不足,通过不断加强自身的学习,为把自己培养成一个既有扎实的知识储备,又具有很好的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打好基础。

结束语

总的来说,我们要改变传统的汉语言文学人才培养的模式,从培养目标、课程的设置以及学生实践活动的落实等各方面,为社会培养出具有扎实专业基础和较高的综合素质的复合型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作者单位:湖南同德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汉语言文学基础知识篇4

一、在串起旧知的基础上拓展知识,使得古汉语教学与中学文言文教学有机结合

师范院校在讲授古代汉语常识时,应尽量联系中学文言文的例子,这样,学生学起来觉得熟悉,既温习了旧知,又拓展了新知。

在联系中学文言文知识的时候,应注意把中学相关文言知识作为一个整体来把握,并以此作为进一步学习的基础。例如中学课本《山海经夸父逐日》对夸父的解释很简单:夸父,古代神话人物,但在《核舟记》中对虞山王毅叔远甫刻的注释则为:甫,通父,男子美称,多附于字之后。在学习古代汉语文选《夸父逐日》时,则应在此基础上把这些中学己有的知识串起来,进一步说明父的用法,既要说清父在古代是用在男子名称后而的美称,又要说明此用法又常写作甫

有的篇目中学课本有,而大学教材没有入选。这时教师在讲授古汉语课程相关知识点时,应联系中学学过的旧知。如《木兰诗尸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中学教材对扑朔的解释为:据说,提着兔子的耳朵悬在半空时,雄兔两只前脚时时动弹,雌兔两只眼睛时常眯着,所以容易辨认。扑朔,动弹。迷离,眯着眼。在讲授古代汉语课程知识点古无轻唇音时,就可以在这个认知的基础上,列举其他几种观点,相互比较,从而深化认识。据刘成德先生概括,对于扑朔的理解主要有以下几种:(1)兔走足缩之貌(张玉谷《古诗赏析》;(2)跳跃貌(余冠英《乐府诗选》);(3)扑腾,乱动的样子(北大中文系编注《魏晋南北朝文学史参考资料》);(4)貌蓬松的样子(朱东润《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尔雅》郝s行义疏指出,扑朔与扑檄、扶疏、朴簌同一语源。树木丛生的样子为扑檄,枝叶丛生的样子叫扶疏,鸟兽的羽毛丛生的样子为扑簌、扑朔。对一个初中的学生来说,从语境出发,从易于理解的角度看,(3)更易于理解(这恐怕是中学教材采用这种解释的原因所在)。但从语源的角度看,显然,朱东润的解释是较妥当的。这样,在串起旧知的基础上拓展新知识,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习效率。

此外,在讲授古汉语修辞方式时,也可以多联系中学文言文内容。上例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一句的修辞也可以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作进一步讨论。例如有人认为句中扑朔与迷离互补为义,即雄兔与雌兔均有脚扑朔、眼迷离的习性,这才难以区分雄雌。这样的说法对不对?联系下文两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讨论,就可以得出正确的理解。这样的讨论是在中学己有知识的基础上展开的,可以加深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

又比如在讲授古代汉语中有关对仗的知识时,不妨联系高中语文第二册《滕王阁序》课后练习。该课后练习五指出:课文中有很多对偶句不但上下句相对,而且在一句中自成对偶。如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落霞对孤鹜,秋水对长天。这种当句对的句式,是王勃骄文的一大特点。学习新知,与己有知识相联系,可以使得学生对对仗的基本类型有更深入的认识。

二、在新旧知识对比的基础上,使学生知其然更能知其所以然

古代汉语作为一门工具课,其任务是通过这一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更好地掌握古代汉语,培养其阅读古籍的能力。作为师范院校,还应考虑如何运用这一工具提高中学文言文的教学水平。王力先生指出如果只熟读一些作品和掌握一些常用词,而没有关于古汉语的基本理论知识,那就不能融会贯通,概括全而,中学文言文的解释多属随文释义,多为语境义,显得零散,缺乏系统性。这就要求师范院校在进行古代汉语教学时,一方而,要尽可能联系中学己学知识;另一方而,在新旧知识对比的基础上,加强系统性教学,要使学生知其然更能知其所以然。

中学对字词的用法一般只要求掌握语境义,因此对通假字、古今字不作严格区分。例如,中学课本对通假字一般以通来表明,如《勾践灭吴》三年释其政,课本的注释是政通征,征税。但有的古今字则也用通来说明,如《烛之武退秦师》失其所与,不知知通智。古今字则有的加以说明,如《论语十则》不亦说乎课文的注释为说,悦的古字,愉快。但更多的时候并不注明,例如高中第一册《烛之武退秦师》共其乏困共同供,供给;秦伯说,与郑人盟说同悦。《勾践灭吴》令壮者无取老妇取同娶。师范院校古代汉语教学则要系统讲授相关知识,要求严格区分通假字、古今字、异体字。因此,在古汉语教学中一方而应该讲清古今字与通假字、异体字的区别,同时也应讲清中学课本这样处理的原因所在。这样既可以让学生很好地掌握古代汉语相关知识,又可以使他们明白中学文言文教学因为教学对象、教学要求的不同,不能照搬大学古代汉语课程中的相关术语。

中学文言文有不少词类活用的典型用例,但一般只是随文注释,并未明确说明是哪一种类型的词类活用。我们在讲授古汉语常识之词类的活用时,就可以举这些例子,并且要让学生知道中学文言文为什么这样注释。例如,中学《寓言两则》(《韩非子》、《淮南子人间训》片段)对智子疑邻的解释是:智,聪明,这里的意思是以为聪明。《狼》中对犬坐于前的解释:像狗似的蹲坐在前而。《大道之行也》对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的解释:亲,用如动词,以为亲;下文子其子中的第一个子也是动词。中学教材并没有细致分析这些词原来是什么,又活用为哪类,更没有作进一步的理论概括(中学无此必要)。而大学古代汉语的学习则应使学生知其然亦知其所以然。以这样的例子来加以说明,并且加以理论概括,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掌握相关理论知识,还可以深化学生对中学教材的认识。

又如《木兰诗》中的句子: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鞘,南市买髻头,北市买长鞭、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以上句子课文并未注释,然而课文练习二翻译下列句子,注意上下句的意思是互相交错、补充的,其实己暗含互文的特点。虽然王力版、郭锡良版古汉语教材均未选入《木兰诗》,但我们在讲授古代汉语关于修辞方式的相关内容时,可以举这个例子,结合相关知识,使得学生深入理解相互交错、补充的内在含义。

再如:中学课文《庄子秋水》对望洋向若中望洋的解释是仰视的样子,而郭锡良《古代汉语;+望洋:叠韵连绵词,仰视的样子少仲尼之闻中学课文的解释少,动词,小看,而郭锡良《古代汉语》注释为少,形容词用作意动,觉得少通过这样的对比,结合系统性教学,就能使学生知其然且能知其所以然。

三、应明确高校古代汉语教材语法体系与中学语法体系的区别

古代汉语教学,少不了一些语法术语。然而,由于古代汉语教材语法体系与中学语法体系不同,这既给学生带来不小的困惑,也给古汉语教师带来难题。

例如:高中课文《师说》的注释: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者,助词,用在主语之后表示判断;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之,结构助词,无实在意义。这里的者、之的说明均不同于古代汉语课本。虽然王力、郭锡良两种版本均未选《师说》,但在通论及文选中郭锡良等把者看作代词,者在主语的后而复指,引出谓语;之郭本看作连词,王力则看作介词。

对这类现象,在古汉语教学时不能回避,相反,应明确指出这是因为语法体系的不同造成的,告诉学生这是人们对同一现象的不同认识。这里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语法体系的不同固然需要指出,且可以略加介绍,但不需要详谈,更不必深入研究,以免增加学生负担。

此外,在对师范生讲授古代汉语语法知识时,除了尽量多举中学教材中出现的例子外,对中学教材中出现但没有讲明的语法术语,也应予以明确说明。这显然有助于学生系统深刻地掌握相关语法知识。

例如:高中语文第二册《师说》的注释: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所以,用来的,的凭借,跟现代汉语中表因果关系的所以不同。在古汉语教学时,除明确讲明古代汉语所以的两种主要用法外,还应指出:古汉语所以是代词加介词构成,而现代汉语的所以则己经发展成为一个连词,不再是代词加介词。

四、讲授古代汉语知识时,既要注意其系统性也要注意补充教材之外的相关知识

讲授古代汉语知识,既要注意其系统性也要注意补充教材之外的相关知识,这样,才可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以前学过的知识。对于教师来说,能更好地把古代汉语教学与中学文言文教学衔接起来。

例如:中学课本对辛弃疾《西江月》听取蛙声一片的解释取,助词,用在动词后表示完成,可释为得、着。古汉语教材未选辛弃疾的这首词。但是在讲授古汉语的词类知识时,我们可以提出疑问,即古代汉语教材为什么没有涉及取的这类用法?这就关系到古代汉语课程的研究对象,更涉及汉语语法史的相关内容。古代汉语课程的研究对象主要是以先秦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上古书而语以及后代用这种书而语写成的文言,而这种文言中取是没有时态助词用法的。时态助词在汉语历史的长河中,有一个逐步的发展过程,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适当补充汉语史的基本知识,让学生建立语言发展的观点,既深化学生的认识,也使得古汉语教学与中学文言文教学有机结合起来。

作为师范院校的古代汉语课程的教师,不仅要对大学古代汉语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要求做到心中有数,也要对中学文言文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要求了然于胸。国家教委师范司颁布的《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教学大纲》中明确指出:古代汉语课是高等师范院校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的一门基础课,本课程的学习目的是掌握古代汉语基础知识,提高阅读古籍的能力,批判继承古代文化遗产,并运用有关知识进行文言文教学,提高中学文言文的教学水平。这也要求师范院校的古代汉语教师,不能只顾自己的教学体系而无视中学文言文实际。据柳士镇先生统计,以2003年人教社中学课本为例,课内外合计,中学阶段学生接触到的古诗文总数约在250篇(首)以上。中学这么多的古诗文学习内容,理应成为高校古代汉语教学很好的铺垫。

因而师范院校的古代汉语教师对中学文言文有哪些篇目、中学生己经掌握哪些文言实词、文言虚词和文言句式,应做到心中有数。这样将大大有助于古代汉语教学,才能真正把古代汉语教学与中学文言文教学有机结合起来,也有助于提高师范生将来的中学文言文的教学水平。

汉语言文学基础知识篇5

对北京大学计算语言学研究所《综合型语言知识库》的研究人员而言,2007年2月13是一个令人激动的日子,北京大学计算语言学研究所自1986年以来在863、973、自然科学基金、社会科学基金等国家计划的支持下,历时20多年的研究成果《综合型语言知识库》这一天通过了技术鉴定,并且受到了鉴定专家的一致好评。

《综合型语言知识库》是一个庞大的工程,由以下部分组成:其中的《现代汉语语法信息词典》包括34个数据文件,收录词语8万条,描写的语法属性总项数超过360万项,是目前国内外最有影响的汉语词汇知识库;《汉语短语结构知识库》包含600余条汉语短语规则,涵盖了汉语基本短语结构的各种合理组合;《中英文概念词典》实现对词网中近10万个英文概念的汉语对应,是全球多语词网建设中具有标志性的一项成果;《现代汉语大规模基本标注语料库》切分标注的总量超过5千万字,《汉英双语对齐语料库》规模达80万句对,规模大、质量高。

《综合型语言知识库》还是一个在逻辑上有机联系的整体。在语言基础资源方面,提出并制定了一系列规范,使得各成员之间的属性互相参照对应。知识库中既包含词、短语、句子、篇章等不同语言单位,又涉及汉语、英语等不同语言,并从词法、句法和语义等不同角度进行信息描述,而信息描述融合了词典中的显性知识和语料库中的隐性知识,是语言信息处理的基础资源和重要保证,在工程实践中又进一步发展了面向语言信息处理的汉语语法理论体系。在这些资源基础上,开发的基于语料库的双语词典编纂平台实现了语料库处理技术和词典编纂技术的整合,有利于辞书编纂手段的现代化;通过对汉语词语切分、词性标注和命名实体识别等关键技术创新,研制了文本信息提取系统。

汉语言文学基础知识篇6

高考是选拔优秀学生的重要途径,也是检测教师教学质量的一个标准,我们可以通过试卷中每一题的失分率来揣测学生的薄弱项,从而在以后的教学中有重点有突出地教学。自国家实施课程改革以来,教学更加注重对学生主观思维以及创新能力的培养,特别是语文教学。本课题通过对安徽省近八年(2006-2013年)自主出题的语文高考卷中现代汉语基础知识的计量研究,探寻出现这种现象的社会原因和教学原因,揭示现在高中教学中存在的弊端,从而有针对性地提出切实可行的教学策略。

一、安徽省高考语文试卷的命题形式和分值划分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度越来越高,国家对人才的选拔也越来越重视,而高考也成为学生进入更高学府深造的一张证书。为了适应不断发展的社会,国家也在不断地更新学校的课程教育。2006年,国家教育部扩大了各省自主命题的范围,安徽省也开始走上了自主命题的道路。相较于2005年国家统一招考的语文试卷,安徽省在2006年并没有发生多大的变化,直至2008年,安徽省一直沿用全国语文试题的基本结构和试题命制模式,保持各大题和各考点分值设置不变,即第一卷都是选择题,其中包括现代汉语知识,科普文阅读,文言文阅读。这一卷都是以选择题的方式出现,属于客观题,答案唯一。而在第二卷中,涉及的都是主观题,包括文言文翻译,诗词赏析,诗句填空,现代文阅读,语言表达以及作文。这种类型的出题方式将主客观题分开,分界明显,但过于死板。到了2009年,安徽省的语文试卷开始出现了一些变化,虽然总的题目类型没有太大变化,但是在排序方面做了较大调整。第一卷由科普文阅读选择、文言文选择和翻译、诗词鉴赏、诗词填空、现代文阅读构成,其余部分包括作文被划分到第二卷中。笔者认为这样的排版主要是将现代汉语知识的运用与文学知识的运用划分开来,让学生能够从内容上分清两方面知识点的不同。

研究近八年来的安徽省语文高考卷的分值,我们可以看出,2006年至2008年三年的试卷中现代汉语知识的分值为27分,所占总分值的比例为18%;2009年至2013年安徽卷的排序有了变化之后,各题型所占的分值较以前也有了不同,有关现代汉语知识的考点缩减了一题,分值下降为24分,所占总分值的比例为16%。从分值的这一变化可以看出,虽然汉语知识的考点所占比例有所下降,但是在高考试卷中仍有一定的分量。除此之外,在诗词分析以及现代文阅读方面,仍有涉及现代汉语方面的知识。例如2007年诗词赏析中的第一题问到:“这首词的上片主要是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来写鹰的?请作简要分析。”(分值为四分)现代文阅读的第十七题:“无形的风在文中被描绘得可见可感。试从修辞手法的角度,在第二、五两个自然段中分别指出一例加以赏析。”(分值为六分)这两题都明确指出从修辞的角度来答题,而这部分属于现代汉语方面的知识,并且两题的分值都不小。由此可见,我们不能忽略现代汉语知识的教学。

二、学生对现代汉语知识掌握较差的原因分析

从近几年的考试结果来看,学生对现代汉语知识的掌握并不尽如人意,每年的高考语文试卷中都有不少学生在现代汉语部分丢失大量的分值。在04年语文高考试卷的抽样调查中,一卷中的语文基础知识得分率为54.67%,低于科技文与文言文的得分率;二卷中的语言运用知识的得分率为37.50%,远远低于翻译、阅读和作文的得分率。仔细分析这一现象,可以发现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除了学生自己,社会大环境和教学的小环境都是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

(一)社会大环境对学生的影响

1.电子产品的过度使用弱化了学生对字词的掌握

随着现代社会的快速运转以及电子科技的不断进步,学生用来解决学习问题的途径也越来越广,其中最便利的要数电子产品,包括手机查询和网络查询。这虽然为学生节约了不少时间,却也减弱了学生对所见字词的熟悉程度。其次,随着社会的发展,语言文字也在不断地发展,电子产品的更新并不能及时捕捉到这些信息,在输入数据时,就会产生滞后的问题,即查阅的字词不符合正规的书写方式。如果购买的是盗版或不合格的电子产品,里面可能会出现大量的错字错词,这是对学生的误导,对他们学习基础的字词是巨大的阻碍。

2.网络语言的广泛传播对学生的不利影响

网络语言的发展与人们求新求异的心理有关,求新求异是人类的本性,也是语言发展变化的动力,但是过多地追求新颖,忽略语言文字的规范,这对传统道德的传播及语言规范化产生了强烈冲击。错字怪词的使用,严重阻碍了学生学习字词知识。例如,“有木有”“神马”的出现就是“有没有”“什么”的变音。当这两个词在电视节目或者网路中出现时,大家由于它们读音的新奇,觉得很有意思,因此广泛使用,特别是在学生等青少年群体中,大家觉得十分好用,久而久之,就会忽略原来的写法,这也是学生在汉字考点方面容易犯错的一个方面。

3.方言对学生学习字词读音的影响

我国是一个地广人多的国家,方言比较复杂,大体上可分为七大方言区,即北方方言,吴方言,湘方言,赣方言,客家方言,闽方言和粤方言。在复杂的方言区内,还可以分出许多次方言,直至到一个个地区方言,这些除了给我们的交流带来不便外,也阻碍了学生对字音的正确理解。例如在安徽大部分地区,声母n和l不分,因此很容易把恋(lian)读成nian,把篮(lan)读成nan,而这些也都是经常出现的考点。方言对学生的影响可以说是根深蒂固的,因此应加强普通话的推广,让学生们读准音。

(二)教学界中存在的问题

1.高中教师在教学上的偏差

在高中阶段,语文教学涉及到字词的方面不是很多,这让学生产生了误解,认为字词不是很重要,而把大把的时间花在文言文和诗词的背诵方面。除此之外,高中语文教学还有一个关键的盲点,那就是对汉语语法知识的忽视。但是不可否认的是,汉语语法知识在高中语文阶段对很多知识的理解与记忆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而大多数学生只停留在一些表面的知识上,他们只知道主语、谓语、宾语等一些名词,这些可能还有部分是从英语学习中掌握的,所以在老师利用语法知识讲解一些知识点的时候,学生通常都不知所措。在高考语文卷中虽然没有直接考查什么是主语,谓语等,但在语病方面确有涉及,语病考查就是根据语法的知识来设定的,安徽卷自主出题以来,每年都会考查。例如2008年第三题的a选项“诚信教育已成为我国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因为不仅诚信关系到国家的整体形象,而且体现了公民的基本道德素质”。在这句话中,由于缺乏主语,因此容易引发歧义。通过语法知识的学习,我们可以将第二个“诚信”提到“不仅”的前面,这样后面的一个分句也就有了主语。

2.高校现代汉语课程教学中的问题

现代高校中文专业学生接受教育的状况直接影响到未来的中小学语文教育。汉语类课程可以说是高等师范院校的半壁江山,而且现代汉语就是其中一门非常专业的基础课,但是高校的现代汉语教学仍然存在一些问题,这主要包括:1.教师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反应冷淡,缺乏普遍关注和了解;2.教育方式和教学手段的陈旧落后;3.没有真正地发挥课程应有的指导作用,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较弱。

三、现代汉语教学的策略研究

(一)积极引导学生正确对待电子产品和网络用语

针对电子产品的使用和现代网络用语的流行,语文教师应该看到其有利的一面,但也绝对不能忽视其不利的影响。对于学生过度依赖电子词典的问题,语文教师应该加以适当地制止,积极引导学生使用纸质字词典,并将其基本意义和用法抄录在笔记本上,当做课堂作业;而网络用语方面,教师应善于观察学生平时用语,遇到有问题的语言就应该及时指出来。例如现在的网络用语中会经常出现“鸭梨”一词,用来指代“压力”,这个词在学生中得到广泛的传播,大家通过手机或者QQ来发泄自己的“鸭梨”。针对这种现象,教师应该在课堂上指出来,解释“鸭梨”没有“压力”的意思,它们只是谐音,两者毫无关联。

(二)合理分配各方面的教学内容

教师在尊重语文教学人文性的同时,也不能忽略其工具性的用途,应该合理安排好文学知识和语言知识的教学,在教授语言知识的同时,可根据实际情况注意教学方法。例如:在语音教学方面,教师应注意方言对学生的影响。上面分析过方言是影响学生学习现代汉语字词的一个重要方面,因此教师要根据自己所在地区的方言情况不断纠正学生读音上的不规范。例如在安徽大部分地区存在n和l不分的问题,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重点指出来,然后根据汉字声旁进行类推。例如声旁是“内”的字,声母往往是n,如“纳、呐、钠、衲”;声旁是“仑”的字,声母往往是l,如“论、伦、轮、纶”等,这样更方便记忆。

(三)高校应积极关注基础教育新课改,树立“育师为本”的核心价值观

加强师范教育理念,进一步明确现代汉语的课程定位,致力于未来基础教育师资培养是每一位现代汉语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现代的汉语课程是培养未来语文师资的重要支柱学科和核心课程之一,和中小学语文教育有着浑然天成的联系。例如高中语文课程选修课五个系列就把“语言文字应用”列为重要一块内容。正因为这样,现代汉语教师要积极关注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熟悉新课程改革的教育理念,做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积极参与者。教师既要搞好现代汉语本体研究,也要关注现代汉语在中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深入到中小学语文教育一线调查中,积极探索与中小学语文密切相关的科研课题。

现代汉语知识属于语文的基础知识,体现的是语文的工具性。然而自2001年语文新课标提出淡化语文基础知识教学,人们在语文教学认识上开始出现了偏差,即淡化了工具性,而过度地强调人文性,语文基础教学受到了轻视,这使得语文教学走上了一个极端。再加上社会大环境、中学教师教学出现的弊端以及高校教学中的问题,这些都影响着学生对语文基础知识的把握,也为语文教学带来了隐患。因此,我们应正确理解语文学科的特点,辩证地看待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关系,不能忽略现代汉语的教学。

参考文献:

[1]董凤宝.2006年安徽高考语文试题简评[J].学语文,2006,(5).

[2]雷雨.高考语知的得分与失分[J].文教资料,2004,(2).

[3]冯同星.汉语语法——学好语文的关键[J].教育教学论坛,2010,(2).

[4]王勇.当前语文基础知识教学中不良倾向的原因分析[J].语文教学之友,2007,(3).

汉语言文学基础知识篇7

摘要:现代汉语是大学文科专业的一门基础课程,长期以来教学效率低下,必须进行改革。文章探讨了高职高专现代汉语教学内容改革,深入分析了改革必须考虑的问题,提出把现代汉语分化整合为“普通话”、“现代汉字词汇”、“语法修辞”、“言语交际”四门课程的新构想,以期对这门课程的教学有所促进。 

 

关键词:现代汉语教学内容改革

现代汉语是大学文科专业的一门基础课程,承担着培养学生基本语言素养,提高学生语言运用技能的重要任务。但是长期以来,现代汉语的教学效率低下,成了一门令教师头痛、让学生厌烦的课程。20世纪80年代后期,语言学者史有为先生发表了《十字路口的现代汉语课》一文,指出高校的现代汉语教学基本上是失败的,引起语言学界的强烈反响。于是,在现代汉语教学界掀起了一股改革大潮,一直断断续续延续至今。总结前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探讨教学内容改革和教学方法改革两个方面。但是,以上两个方面的讨论成果基本上很少被现代汉语教学界普遍吸收,进而用于指导教学实践。高校的现代汉语课至今仍然没有大的改观。而且,前人的讨论大部分都是针对本科院校,而本科院校和职业院校的学生基础、教学要求、培养规格等都有很大差别,针对本科的教改经验在职业院校并不一定适用。正是基于以上原因,笔者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大胆提出职业院校整合现代汉语课程教学内容的设想,期望能够运用于课程教学的实践。 

 

教学改革必须考虑的几个问题 

 

(一)职业院校的培养目标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国内高等教育形势发生了很大变化,出现了一股高校合并、“专升本”的大潮。同时,职业技术学院如雨后春笋般出现。一般来说,职业院校包括原来的高等专科学校和新成立的职业技术学院。其培养目标是:为社会培养既具有扎实基础知识,又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新型实用人才,其基本要求是基础扎实、理论够用、实践能力强,能够学以致用。 

以师范专科学校为例,其培养目标必须重新定位。长期以来,我国建立的是师院(本科)—师专(专科)—师范(中专)三级师范教育体系,分别培养高中、初中和小学的师资。但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这种体系行将崩溃。大中城市的学校,包括初中和小学,现在一般都只接受本科甚至本科以上学历的毕业生,师专毕业生很难在中、小学立足。因此,当前的师专应该改革以前的单一培养目标,调整为开放立体、多重面向、适应市场的多元培养目标。以师专中文专业为例,其培养目标可面向基层(乡镇、社区、中西部地区)的初中以及小学师资;侧重培养基层企事业单位从事宣传、秘书、文化、管理等方面的综合性应用型人才。从最近几年毕业生就业情况来看,只有不到半数的学生从事教师职业,超过半数的毕业生则在其他领域就业。这说明培养目标基本符合实际。 

(二)课程的性质、任务以及作用 

师专中文专业的培养目标主要有两个:一是面向基层的初中、小学师资,二是企事业单位从事宣传、秘书、文化、管理等方面的综合性应用型人才。无论是教师,还是其他应用型人才,都应该具备比较扎实的语言基本知识和语言综合运用能力。比如,需要掌握语音,即普通话、文字、词汇、语法、修辞、言语交际等方面的语言知识,具备听(即言语理解、信息接收)的能力、说(即普通话、言语表达、言语交际)的能力、读(即阅读理解、信息搜集)的能力、写(即写作通顺流畅、合乎要求的应用文字)的能力。学生上述语言知识的获得直接来源于现代汉语课程教学,但听、说、读、写综合语言能力的培养,就依靠为学生创建培养综合语言能力的实践环境。 

(三)职业院校的特殊情况 

职业院校的特殊情况主要是指学生的实际情况。从1999年开始,国内高校普遍开始扩大招生规模。1998年,全国普通高校招生108.8万人,2005年招生504.9万人,年均增长24.6%。我国高等教育全面步入大众化阶段。近年来,许多大学又新办了独立学院,高职高专院校被放在第四批次录取,生源质量大幅度下滑。以笔者所在学校为例,扩招前录取分数线一直稳定在460~480分之间,而近几年的分数线是师范专业400分左右,非师范专业分数线则更低。因此,事实上中文教育专业的学生大部分录取分数较低。与普通本科院校招收的新生相比,职业院校的学生中学阶段的文化基础普遍较差,包括语言基础知识和语言运用的基本能力。有的学生甚至连“请假条”都表述不清。面对这样的学生,在现代汉语教学改革中必须考虑他们的实际情况,脚踏实地,从基础做起。只有这样,才能有的放矢,使学生的语言基础知识和语言运用能力在原有基础上提升。&nbs

编辑整理本文。

p;

针对职业院校特点确定课程整合思路 

基于以上分析,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我们提出针对职业院校特点的课程整合总体思路: 

重新确定课程教学目标:掌握基础知识,完善语言能力,着眼语言运用。 

重新安排课程教学内容:对现有教材内容实行“增、删、改”的调整,将现代汉语整合为普通话、现代汉字词汇、语法修辞、言语交际四门课程。 

努力更新教

学方法,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提高教学效果。 

改革考试评价体系,建立立体多元、综合适用的评价方式。 

 

整合课程内容, 

建立“四支分立”的课程体系 

 

(一)“四支分立”课程思路的提出 

一般来说,职业院校由于学制较短,课程较多,每门课程的教学时间相对不长。以笔者所在学校为例,新的教学计划把现代汉语定为100课时。由于假期等因素影响,实际只有90课时左右。在这么短暂的时间内既要完成内容繁多的现代汉语知识传授,更要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委实难以完成预期目标。出路只有综合现有课程资源,分解融合、优化整合,建立新的课程内容体系。 

语言学者汪国胜先生曾经提出现代汉语课程体系采用“四支分立”的思路并付诸实践。所谓“四支分立”,就是建立现代汉语语音学、语汇学、语法学、语用学。他认为“四支分立”既便于加强课程内容的理论性和科学性,也利于加强课程中的实践环节,并用实践证明了分科教学的可行性。借鉴汪先生的“四支分立”的基本思想,笔者所在学校中文专业现开设的相关语言课程有必修课现代汉语、教师口语、选修课为语言学概论、朗读学。教师口语和朗读学都是针对学生将来从事教师职业而开设的,而相当多的学生毕业后没有从事教师职业,可见课程的适应面太窄;语言学概论一般只在本科开设,专科教学效果一直不太理想。因此,我们可以把现有的四门课程优化重组,形成四门新的课程,即“普通话”、“现代汉字词汇”、“语法修辞”、“言语交际”。提出这四门课程是有充分考虑的,主要是针对师专学生的实际及其必须具备的语言知识和语言能力。

(二)“四支分立”课程的具体内容 

四门课程的主要内容如下: 

普通话开设30课时左右,每周2节课。这门课程融合了现代汉语课程的语音章,教师口语的部分内容以及朗读学的内容,主要讲授普通话语音知识,包括汉语拼音方案和普通话语音系统、方音辨正、语流音变、语音规范、普通话水平测试、朗读和语音运用技巧等内容。其核心任务是训练学生的普通话发音,纠正方音,通过系统训练,使学生普通话语音面貌达到较高水平,顺利通过国家普通话水平测试,并取得合格等次。在此基础上,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朗读技能,具备较高的朗读水平。 

现代汉字词汇开设35课时左右,每周2节课。这门课程主要包括现代汉语的文字、词汇两章的内容。汉字部分包括汉字概说、汉字结构、造字法、汉字简化与规范、汉字信息处理简介等。词汇部分包括词汇概说、词的构造、词义、词汇的构成、词汇的发展变化与规范化、辞书等。这门课程要求学生掌握现代汉字、词汇的基本知识,具备良好的文字词汇素养,在此基础上,增强文字词汇的规范意识,能够正确、规范地运用汉字和汉语词汇进行言语表达。

   语法修辞开设55课时左右,每周3节课。这门课程主要包括现代汉语的语法、修辞两章的内容。语法部分包括概说、词类、短语、单句及其分析、句类、句型、句子的动态分析、复句、病句修改与语言规范等。修辞部分包括概说、词语选择、句式锤炼、常用辞格、语体风格,同时,介绍语用学的成熟成果。比如,话语交际的过程理论、话语交际的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制约话语交际的要素、会话含义、预设等。以上三门课程仍可使用目前的现代汉语教材,在教学过程中,可对有关内容进行删减、增补、更新。 

言语交际开设35课时左右,每周2节课。这门课程主要包括教师口语的部分内容和现代言语交际学的内容,其内容、范围都比教师口语要广阔得多。开设这门课程的目的,主要是使学生在现代社会中具备口语交际的能力。基于中文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只有不到半数从事教师职业,所以开设言语交际课比教师口语课有更大的适应性,而且即使是从事教师职业,也非常需要这些言语交际的知识和基本技能。因为在新的课程标准中,语文教学安排有言语交际的教学内容。这门课程需要订购相关教材,以满足教学需要。有一种教材,除绪论外共有十七个专题,广泛涉及学生在各种社会交往中所面临的言语交际问题,它们是

编辑整理本文。

:招呼与介绍、拜访与接待、日常闲聊、提问与回答、意见与建议、褒扬与批评、说服与拒绝、协商与谈判、主持与讲话、演讲与报告、讲解与评述、讨论与辩论、求职与应聘、通讯语言、课堂教学语言、体态语言、语言交际中的谬误。这种教材涵盖了言语交际的主要方面,可作为言语交际课程的教材使用。 

(三)“四支分立”课程体系的价值 

“四支分立”的课程体系有利于分门别类地细化教学内容,把原现代汉语课程的教学目标分解开来,每门课程着重完成1~2项教学目标,这样有利于学生掌握语言知识,培养语言能力,同时又有效解决了这门课程教学时间相对不足的矛盾。新的课程体系把“言语交际”作为一门课程开设,这样,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就能落到实处,使前三门课程中所学的语言知识在这门课程中能够得到具体运用。 

 

参考文献: 

[1]史有为.十字路口的“现代汉语”课[j].语文建设,1987,(1). 

[2]汪国胜.关于现代汉语教学的几点思考[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1). 

[3]王建华.新编大学生口语交际教程[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 

[4]曹国军.高师专科现代汉语课程的教材与教学[j].哈尔滨学院学报,2004,(7). 

汉语言文学基础知识篇8

关键词:开发教育;开放教育汉语言文学专业;特色教学

开放教育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的实施,主要以课程教育为载体,有效培养学生语文能力,发展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开发教育的实施,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具有一系列积极作用,一方面有助于丰富学生知识储备量,提高学生文化素质;另一方面有助于促进学生相关业务能力的发展。但是开发教育背景下,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需与时俱进,加强实践教学课程建设,让学生掌握新知识与新技能,不断增强个人综合素养与能力。因此,作为一个大学生,笔者将结合自身学习经验展开一系列分析,简要介绍了汉语言文学专业特点,深入分析了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实践良策,希望给汉语言文学专业教育工作者的教学工作提供一些具有参考价值的建议。

一、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特点概述

1.教学内容与教学形式模式化。汉语言文学专业具有悠久的历史,早在我国北京大学建校初期,汉语言文学专业就设置了。截至今日,汉语言文学专业虽历经百年发展,但是其教学内容与教学形式尚未与时俱进,创新发展。正因如此,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存在严重的教学内容与教学形式模式化问题。2.实践性不足。长期以来,汉语言文学专业教育教学实践中,侧重学生文学素养的发展,重视学生文学分析能力的培养,严重缺乏实践性教育,致使学生在系统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学习之后,虽发展了文学素养与文学分析能力,但是文学知识应用能力及现实问题解决能力明显有待增强。现代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实践中,最大短板为实践性不足,学生综合能力培养被忽视。3.深厚文化底蕴。数千年的发展历史,让中国文化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当中涉及知识、思想、道德等多个方面的内容,在拓展学生知识面、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主要是通过多种形式的讲解,呈现出文化中自然和谐等与人之间的关系,在深厚文化底蕴的支持下,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必然朝向多元化方向发展。

二、开放教育汉语言文学专业特色教学实践探索

1.转变传统教学观念,教学相辅。开发教育快速发展中,教师需转变自身观念,紧跟时展步伐,对学生展开符合当前时代要求的教育教学活动。教学理念需从教师为中心逐渐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同时封闭教育模式需逐渐向开发教育模式创新发展。基于本质角度而言,开发教育指的是以教学、学习具有关联的元素为基础,融合探索符合时展要求的教育教学模式,强调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模式,教育教学实践中,教师角色定位改变,需重视自身引导、组织等作用的发挥,引导学生独立自主展开探究性学习,更有助于体现学生主体地位作用,并有利于学生主体意识的强化。笔者认为教师唯有从思想上转变认识,深入理解素质教育与新课改中的“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才能不再受制于传统教育观念的根深蒂固影响。唯有如此,教师才能做好教育服务工作,让学生发展成为一个高综合素质复合型人才。另外,笔者认为教师需重视身份的转变,以平等身份与学生交流,除了传授知识之外,还需要与学生混成一片,传授学生知识学习方法,逐渐形成教学相辅新型教学理念。唯有如此,教师才能发挥自身引导、管理等作用,辅助学生发展成为一个高素质复合型人才。2.优化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教育的最终目的在于培养社会需求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汉语言文学专业主要以文科类专业为核心,受专业特点影响,汉语言文学专业特色教学,需以专业知识为核心,以就业为导向,不断优化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第一,课程设置需具有实践应用价值。信息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与推广应用,增加了网络、媒体等方面人才的需求。因此,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实践中,需立足于社会发展基本需求,加强应用类课程的开发与优化。唯有如此,才能保持汉语言文学专业特色的同时,不断提高专业优势,为该专业人才今后的就业提供保障。第二,课程设置需以就业为导向。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毕业之后,进入社会中的不同企业,必然面临不同的挑战与要求。为保证学生顺利就业,提高学生就业率,需重视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的提高。故而开发教育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优化,需以就业为导向构建课程体系,课程结构主要分为基础、专业、实践三方面的内容。一是基础部分,主要涉及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具体言之主要包括政治理论、外语、计算机、教育学、心理学等。二是专业课程主要由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为主,辅以一些选修课程,如公共关系学、新闻采编、广告设计等。需强调的是课程课时不宜过多,但是需要保证课程内容的丰富性、前沿性。唯有如此,学生在学习期间,可结合自身兴趣爱好,或者结合自身未来就业方向,选择合适的课程。三是实践课,主要涉及见习、技能培训等实践活动,如此可结合市场需求发展变化,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人才。3.加强教育培训,提升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开发教育中,虽弱化教师主体作用,但是并不意味教师作用完全丧失,反而对教师综合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教师唯有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养,才能适应汉语言文学专业特色教学需求。第一,教师需重视教育领域的培训,例如:教育学、心理学、教学技巧等的培训,唯有如此,教师才具有胜任开发教育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的水平。同时,开发教育强调学生自主能力的培养,并对学生学习能力、学习方法等提出更高的要求。因此,教育教学实践中,唯有加强学生实践教学,才能帮助学生理解与巩固知识,进而有助于学生深度理解汉语言文学专业知识。第二,不断提高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师综合素养。信息化时代,教师现代教育技术培训重要性不言而喻。教师需通过培训,掌握现代化教学设计的一般步骤与方法,掌握多媒体设备等的具体使用方法。唯有如此,才能在汉语言文学专业教育实践中,积极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设备,有效提高现代教育技术组织教学能力与水平,为更好地开展汉语言文学专业特色教学夯实基础。

汉语言文学基础知识篇9

一、识字目标的工具性取向

不同的目标选择取决于不同的价值取向。从不同的价值取向认识识字教学,才能准确把握识字的方向,提高识字教学的效率。

1.语文课程价值取向及其目标导向。课程价值取向就是我们对课程的一种基本认识和态度,或称“课程取向”。课程价值取向对课程研制和实施具有调控和引导作用,课程目标的确定和课程的实施受制于课程的价值取向。不同社会历史背景的课程体现不同的价值取向,我国语文教育的价值取向主要体现在文与道的侧重或统一。在我国古代,语文教育(古代没有语文课程,但有语文教育)的基本取向,是在儒家思想影响下的伦理道德和与识字读经结合的启蒙教育和经文教育;辛亥革命后的近现代语文教育,则强调民主自由思想和现代科学知识的结合;而新中国成立后的当代语文教育则经历了共产主义理想教育、爱国教育与语言文字运用能力训练到当前的人文教育和语言工具掌握的价值取向转变。

不同的价值取向也规定了不同的目标导向,如我国古代语文教育强调向学生灌输儒家伦理道德观念,培养知书达理但要老老实实接受统治的人。新中国成立以后,母语教育经历了三次大讨论,母语教育的价值取向在“工具性”与“思想性”的争论中摇摆,20世纪末“人文性”与“工具性”的讨论,使得争论进入白热化。《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提出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在课程标准的目标表述中,出现了如“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的语句。虽然新课程的目标强调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但在具体实施中,我们感觉目标的天平已经逐渐偏向人文性,于是课堂上又充斥着空洞的所谓“人文教育”,语言文字训练被忽视了,学生的语言文字缺乏扎实的基本训练。2011年新修订的《语文课程标准》及时地对这种现象进行修正,重新强调了“语文课程应该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目标。

语文课程目标根据语文学科基本特点和价值取向来确定,包括人文性目标和工具性目标,其中,工具性目标就是体现语文课程的工具取向,在这一取向的主导下,《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学生通过九年义务教育要“学会汉语拼音;能说普通话;认识3500个左右常用汉字;能正确工整地书写汉字,并有一定的速度”以及“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和“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见闻、体验和想法;能根据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发展书面语言运用能力”等这类工具性目标。

2.识字教学的工具取向目标。识字教学作为语文教学重要组成部分,也有“人文”与“工具”两个方面的教学目标,并从三个维度教学目标进行表述。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学生在识字过程中的情感和态度这一维度,如“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写字的愿望”、“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与此同时对“工具”目标也作出更为明确和符合实际的规定。下面我们主要分析“工具”目标。

(1)进一步明确了识字写字的奠基作用。语文课程的价值和地位已经在《语文课程标准》中被表述为三个“基础”,其中“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学好其他课程打下基础”有着鲜明的工具价值取向,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在语文课程中的口语表达中是听和说,在书面语表达中就是读和写。《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第一学段的教学重点,也是贯串整个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教学内容。”可见,作为基础的基础,识字、写字教学的意义和目标工具取向相当明显。

(2)进一步强调培养学生独立识字的能力。低学段识字教学目标,虽然首先强调“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写字的愿望”,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为培养学生形成独立识字能力提供动力。从第一学段的“学习独立识字”、到第二学段的“有初步的独立识字能力”、再到第三学段的“有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我们可以明显感觉到课程标准关于识字教学有着极为鲜明而又循序渐进的工具目标指向,即在强调学习动机和良好学习习惯的作用下,识字教学最终目标之一就是使学生形成独立的识字能力,为阅读和写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3)进一步提高识字教学的实用性。《语文课程标准》在“实验稿”的基础上,进一步体现了识字教学中“认写分开”、“多认少写”的理念。依据小学阶段不同年龄学生语言发展特点和小学语文识字、写字教学情况调查结果,修订后的《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对小学不同年级学生写字量作了适当调整,以更好地遵循识字写字循序渐进的规律。调整之后,低、中年级适当减少了写字量,高年级相应增加了写字量,整个小学阶段识字写字总量保持不变,仍然要求认识常用汉字3000个左右,其中2500个会写。先认字,多认字不仅是学生能够尽快阅读的需要,同时也符合语言文字自身的发展规律。这样,我们的识字教学就使学生明白不是为了识字而识字,而是为使他们能够尽快阅读打基础。

二、汉字本体的系统性特征

教学内容的本体特征既体现其认识价值也决定了认识方式。《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教学要“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因此,识字教学就必须遵循汉字的特点。

字形是汉字的本体。王宁认为:“汉字是记录汉语的视觉符号,它的音与义来源于汉语,字形才是它的本体。”汉字在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初步形成与其他文字不同的本体特征,这些特征表现出鲜明的表意性和严密的系统性。

1.汉字是记录汉语的符号系统。符号就是一种记号、一种标志。作为一种信息载体和认知体系,符号包含其所表示的意义和使用的形式。人类生活离不开符号,从最简单的一条白线、一个铃声,到红绿灯、警报声,再到复杂的语言文字,都传递着人类社会生活的重要信息,也是人们进行交际的工具。语言是一个复杂的音义结合的符号系统,是人类交际的最主要的工具;文字是记录语言的符号,是人类交际的最主要的辅助重要工具。语言和文字的共同特点,都表现在是一种传递信息的符号系统;不同的是,语言以声音为载体,凭听觉获取,而文字以图像的形式呈现于视觉。

汉语是汉民族言语与情感交流的工具,作为一个符号系统,记录的是音和义;汉字作为记录汉语的符号,则以形表义,成为汉民族人民进行沟通交流的重要辅助工具。经过几千年的发展,汉字从最初的简单的象形图形发展成为一套复杂的表意符号系统。

2.汉字是表意系统。文字学根据记录语言的方式和性质,把世界上的文字分为表音文字体系和表意体系文字。表音文字又叫字母表文字、拼音文字,是用视觉符号——少量的字母来记录语言的声音,其特点是见形知音;表意文字又称形意文字,是用象形符号记录语义的文字体系,其特点是见形知义。

作为世界上现存的唯一的表意文字,汉字的最主要特点就是以形表义。汉字在隶变之前,从甲骨文到金文,都是以描绘事物或描述事理的象征符号来表达字义的,具有鲜明的象形色彩;隶书以后,汉字的形状发生了很大的改变,由先前的有图画特征的线条变成了比较抽象的符号,虽然大多数字体已经很难从外形直接看到表达的形意,但我们仍然可以通过“溯源”来以形推义,其数量最多的形声字尽管有表音的声旁,但其实也都借用象形、指事和会意字。因此,虽然汉字经过几千年的变化,大多数已经抽象化、符号化,但仍然改变不了作为表意文字的属性。

3.汉字是音形义统一的系统。汉字的本体是字形,但如果没有和音和义建立起联系,汉字就失去其工具价值。

文字是记录语言的,语言由音义构成,作为一种表意文字、作为一种语素文字,汉字是音形义的统一系统。表音文字见形知音,形和音构成直接的关系,通过形了解其读音,进而联想到口语中相应的意思;反之,表音文字还可以通过读音推测其字形。汉字听其音未必能见其形,还必须和表达的义联系起来。从形音义关系看,每一个汉字都有一个与其他汉字不同的形体符号、一个单音节的读音和至少一个意义,这个意义一般地说就是现代汉语单音节的词或语素的意义。在实际使用中,汉字的形音义可能会发生某些变化,例如,听到“zì”这个音节时,可能是汉字的“字”,也可能是“自己”的“自”;再如,“冠”字,读平声和读去声,表达的意思是不一样的;又如,“儿”在“花儿”这个词中,只表示“huā”这个音节的卷舌动作,但是,在“儿子”这个词中,却有自己读音和本义。因此,当我们要完整准确掌握一个汉字的时候,不能只凭形推义,必须结合音、形、义进行综合考虑,把握汉字音、形、义统一的特点。

三、识字教学的科学性要求

识字即对文字的认知,识字过程就是一个认知过程,一般人对文字的认知过程是在学校经过专门的指导训练完成的,因此识字认知离不开识字教学。识字认知过程或识字教学的科学性是由识字目标的工具价值取向和汉字本身的特点决定的,识字教学的科学性体现在对汉字系统构成规律的准确把握和对人的认知规律的顺应。

1.识字教学的科学性取决于识字的目标和汉字的特征。识字的主要目的在于为阅读和写作打基础。对于以汉语为母语的人,必须掌握3500个左右的常用汉字才能获得基本的阅读和写作能力。因此《语文课程标准》把3500个汉字作为九年义务教育识字教学量的目标要求,并把独立识字作为能力目标,把会读、会认、会写、会用汉字作为掌握的标准,具有很鲜明的工具取向;以此同时,也强调“喜欢汉字、了解汉字文化”,则体现的是识字的人文取向目标。识字教学工具取向最明显的特征就是实用性和适应性。

汉字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已经形成八、九万个字,从实用性的角度看,汉字并非越多越好,要根据平时的阅读和写作的需要确定识字量。为什么确定3500个汉字作为量的目标要求呢?因为3500字是经过科学测算后,证明是“使用频率最高的常用字字集,主要满足基础教育和文化普及的基本常用字需要。”

汉字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对这个复杂系统的认识和掌握需要了解其形成和运用的规律。从汉字本体角度看,作为表意文字,汉字最早是象形符号,但发展到现在真正能够从字形看出字义的字微乎其微。要真正认识汉字,只有通过寻根溯源,才能找到汉字的本来形体,如“步”的甲骨文写成“”、金文写成“”,象形脚趾,到小篆写成步,由上“止”下“反止”组成,表示两脚相继而行。知道“步”这个字体演变的来源,我们就不会把下面的偏旁写成“少”而成为“歩”。

2.识字教学的科学性体现在对汉字体系形成规律的把握。王宁认为要“注重汉字教学的科学化,就是按规律办事”,科学的汉字教学,首先是符合“汉字本体构造和使用的规律”。近年来致力于汉字科学性教学研究的金文伟认为,当前识字教学效率低下的原因“最突出、最明显的是忽视汉字的表意性质,违背了汉字的构字规律和汉字的系统性规律。”从以上关于汉字系统性特征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汉字系统性规律首先表现在汉字是成系列的,汉字以一个简单的基础字为根,加上不同的偏旁部首组成了汉字的系列。在识字中主要掌握这个基础字的字音,就可以读出同系列字的音,了解偏旁部首的意思,从字形中就可以推出字义。如“人”与“木”分别以人形和树状造字,均为象形字。以人为偏旁部首的相关系列字的意思都和人有关,如“他、伍、体、从、众”,在以“木”为偏旁的系列字中,或与树木的意思有关(如“根、本、枝、“杈”)或与“木”读音有关(如“沐”、“狇”“炑”),“人”与“木”会意则构成“休”,可以再以其音为旁构成“咻、庥、髹、貅”。因此,依照汉字构形规律来教学,可以起到以简驭繁,事半功倍的效果,学生认得快、记得牢。

按照汉字规律教学的前提是,老师必须掌握必要的汉字学知识。比如,老师在纠正学生写“步”多一点为“歩”的错误时,如果能够借用汉字学关于汉字构形特点教学溯源,让学生知道步是上下两个脚的造型,那学生很快就记住这个字,并且基本不会再出现多一点的错误。

3.识字教学科学性体现在符合学生认知规律。根据皮亚杰的理论,识字阶段(学龄前期)的儿童刚好处于前运算到具体运算阶段的过渡。这个阶段的儿童思维基本特点,是从以具体形象性的思维为主要形式逐步过渡到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但这种抽象逻辑思维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直接与感性经验相联系的,具有很大程度的具体形象性,尤其是学龄初期,儿童对于直观形象的事物较抽象的事物更容易感知。汉字是表意文字,汉字的字形比表音文字更具有形象直观的特征。

汉语言文学基础知识篇10

汉语言文学应用性探究

一、市场经济条件下,汉语言文学的重要性汉语言文学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其在培养我国未来创新人才方面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汉语言文学专业具有前瞻性,是一门对大学生进行高素质综合性人才的培养的应用型专业。在具体学习中,要构建相对完整的学习体系,培养自己良好的文学素养和语言使用能力。随着我国教育制度的不断完善,汉语言文学专业作为我国传统的人文学科,不仅承载着我国传统文化与民族意识,同时还是我国传统精神文明的根本体现。而作为当前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大学生,在学习汉语言文学各科知识的过程中,除了体会其中的理论知识外,还应学习其中的精神知识。只有这样才能健全自己的人格体系,才能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陶冶自己的道德情操。当前,就业压力不断增加,大学生在就业的过程中,经常会遇到用人单位的“刁难”。面对大学生数量的不断增加,用人单位在招聘人才的过程中也逐渐趋向于复合型人才。而这些则使汉语言文学的学习面临着极大的挑战。如何在汉语言文学学习中进行有效的学习,将学习理论与实践活动结合,成为我们大学生的首要难题。此外,针对汉语言文学专业的特殊性,我们应正确看待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实用价值,即它的社会效益,即要在潜移默化中培养自己良好的道德品质、爱国思想和社会公德,还要正确看待汉语言文学专业的社会价值及应用价值。

二、汉语言文学的应用性首先,汉语言文学的应用性既是美学指导,美学是理解汉语言文学的基础,也是理解世界万物的基础,只要适合美的标准的事物,其即可存在,如果不适合美的标准,其不可存在,美是维持世界存在的根本规律,也是人类心理发展的最高层次,在这个基础上来说,理解文学的前提,就是要理解美学,美学给汉语言文学提供了内在的规律,是汉语言文学存在的根本保证。所以,汉语言文学的首要运用性就是美学指导。其次,文学理解是在美学指导的基础上,引申出来的一种运用性,也是汉语言文学专业最显现的一种运用性。美学可以解构文学作品,在解构的基础上,即可帮助我们理解文学作品,文学理解,既是理解文学作品。汉语文学专业,通过相关专业课的学习,并在美学指导的基础上,已经具备了很高层次的文学理解性。在其运用性上,不仅可以对已学过的文学作品进行理解,也可对没有学过,没有看过,甚至刚刚出版的文学作品进行理解,文学理解,是一个高的层次,不是一般没有拥有相关专业知识的人可以做到的,文学理解不同于文学阅读。文学阅读只是理解文学作品文本字面意思,对于文本反映的深层次上的含义是不能作理解的,文学理解既是要解构文本深层次上的含义,这就需要相关理论专业知识作为基础。第三,汉语言文学专业本身就有写作的训练,也有相关的理论专业课,《写作学》为汉语言文学专业所学者提供了理论上的支持以及格式规范,《文学概论》则为其提供了深层次上规律总结,这两门课时写作运用的基础,也是写作运用的以进行的保证,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写作即同于其它专业的写作要求,也有其自身的特点。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写作,因其文科性质比较强,其写作追求的层面也“以文弄墨”,不过归之于个人,可能也会相应的转弱,写作的运用是汉语言文学专业自身的要求,也是其专业性质的一种体现。第四,汉语言文学是一门有关语言的专业,其对语言文字的修养及其能力也是相对较高的。其对语言文字规律的总结是综合实用的,也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相对比较实用的部分,语言规律的运用,变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对自身语言规律的运用,因为我国幅员大,语言情况比较复杂,国家规定现在官方通用的语言是:普通话,但是实行到个人,不是每个人都很好的掌握了普通话,以区域来看:南方人对f和h以及卷舌音分不清,也用不好,东三省则对卷舌敏感度不高。通过语言规律的运用,可以让所学者知道语言规律的来源以及正确状态,提高对语言的运用能力。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应用性与其学科自身的特点相关联,其运用性大多是其学科的基本要求。对语言音韵的要求,对文学理解的要求,对美学的理论的理会等,都对其运用性作出了要求和指导。汉语言文学专业的的运用性,是其学科自身的延伸,是其理论的实际应用,其运用性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对其自身理论的掌握程度。

三、结语汉语言文学是世界文学的代表,是我国长达5000年的人类文明的结晶,也是国人修养形态的客观沉淀,对国人的修养起着很大的作用。我们必须重视汉语言文学的应用性,尤其在现在异化越来越严重的社会,规范自己的修养,美化自己的修养,使文学和修养有机的联系起来,因为汉语言文学专业不但培养我们大学生掌握知识、分析事物和认知世界的能力,还能对我们的听、说能力进行加强,能够使我们掌握发音、变调、儿音等方面的能力,可以使我们掌握朗读的技巧和掌握不同形式的应用文的写作,为以后走向社会打下良好的语言文学基础。

参考文献:

[1]段轩如.写作学教程

[J].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2]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增订五版)

[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