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审美教育的重要性十篇审美教育的重要性十篇

审美教育的重要性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7:23:19

审美教育的重要性篇1

当前新编的美术教材,打破了长期以来在绘画教学上以写生为基础的技能训练传统,强调了以艺术观和修养教育为中心线贯穿全教材的指导思想,以美术常识和欣赏为主导,把美术语言系统的知识技能训练纳入美育轨道,并在这种审美教育的基础上,突出了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

一、审美教育之根本目的。

我国近代美学家、教育家蔡元培先生说:“美育者,应用美学之理论于教育,以陶冶感情为目的者也。”这个定义虽然未必全面,但蔡先生抓住了美育的本质问题,对我们讨论美育的根本目的是非常有启发的。所以,今天许多人仍然主张审美教育就是情感教育,这与蔡先生的观点是相通的。

由此,我们认为,审美教育就是培养人对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的欣赏能力和审美观点的教育。它的根本任务是培养社会主义的全面发展的新人。具体地说,审美教育的任务是:培养、提高人们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树立、端正人们的审美观念、审美理想和审美情趣;陶冶人们的性情、净化人们的情感,美化人们的生活,使人们更加热爱美、热爱生活。

在学校教育中,音乐、体育和美术是进行审美教育的主要课程。但光靠这几门课是不够的,这个任务的完成应该由各门课的教学来共同承担。而音乐、体育、美术,特别是美术,应该有自己独特的内容和措施,并主动配合学校教育的各方面,构成美育的统一的整体。

中学生的年龄一般在十二、三岁至十八、九岁之间。初中阶段的学生基本上属于少年时期,而高中阶段的学生已开始步入青年时期。处于少年时期的初中生,是从童年到青年的过渡时期,在他们身上一方面保留了童年期富于幻想、可塑性强等特点,另一方面已出现了青年的某些年龄特点。他们身体的发育还不成熟,体力和意志还不太强,易于冲动,缺乏克制能力,兴趣广泛而不稳定,好动而容易犯规,对于生活中的善恶美丑还缺乏辨别能力。这些身心特点,都说明了初中学生教育的艰巨性。

作为全面发展教育的美育,在中学阶段的任务,是培养他们感受美、欣赏美的能力,在此基础上,培养其鉴赏美和分辨美丑的能力,初步形成正确、健康的审美观、审美理想和审美情趣,并辅之以初步的创造美的技能训练,完成一定的低层次的美丽创造任务,以引导他们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望和追求。

二、审美教育的内容和途径。

1.形式美感的培养。

作为视觉造型艺术的美术,无不依赖形式而存在。学生接触美术,首先接触美术的审美形式,亦即构成美术作品的各种艺术语言因素,如线条、色彩、质感、肌理等。面对自然界的各种美好事物,也总是首先接触如诸如山势的高大雄伟、溪水的弯曲流转、花卉的艳丽妩媚等。学生们通过对这些形式美的感受,构成了对自然美和艺术美的整体知觉。但这些审美形式不一定一开始就能成为每个学生的感知对象。在没有经过老师的讲解、引导或指导学生写生之前,它们往往是一种潜在的因素。所以培养学生对形式美的感受能力,就成了审美教育的重要方面。

在中学美术课的最初阶段,往往首先引导学生去认识线条的魅力。在中国传统绘画中,线条是造型的基础,各种不同粗细、浓淡、干湿、疏密、轻重及抑扬顿挫、刚柔并蓄、变化莫测的线条,表现了不同造型、不同质感的千变万化的事物。在这里,线条具有神奇的魅力。美术教师要善于选择有代表性的优秀传统作品指导学生去进行欣赏和分析,然后通过白描练习加深理解。在素描和西画中,线条不仅用来勾画轮廓,而且是表现对象形体结构和质感的造型因素。在课堂中则通过临摩优秀素描作品和写生,来培养学生对这一造型因素的感受和表现能力。

2.审美情趣的培养。

美术作品常常对人产生情绪感化的作用,达・芬奇的《蒙娜丽莎》曾经征服过不少人,许多人从中受到了爱美情操的感染。舍科特尼科夫绘的《又是一个两分》使很多学生为自己学习成绩的落后感到羞涩。美术课要善于发掘艺术作品内在的健康的感情因素,转化为学生的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他们爱美的情操。这种情感教育可以通过参观、作品欣赏、写生和临摩优秀作品等多种形式的教学,内容也应该从自然、社会和艺术等范围多方位地展开。

3.审美理想的培养。

对美的事物的感受和由此而产生的情感反应,是审美活动最初的表现形式,但这种感受和感化,都受着审美理想的制约。青少年由于年龄和身心发展的局限,往往把握不了是非标准,不能分辨生活里什么是美好的,什么是丑恶的,什么是应该歌颂的,什么是应该批评的。不同的审美判断往往会引起不同的情感反应。一切优秀的健康的艺术作品,总是集中地反映了生活中的美好事物和艺术家正确的审美观点。反过来,它又使欣赏者得到审美愉悦,起着积极的审美教育作用。这种寓教于乐和潜移默化的作用,正是艺术审美活动的特征,也是我们美术教育的目的之一。美术课中,教师选择古今中外优秀美术作品,并通过与学生的谈话分析,或辅之以简单的命题创作,都可以收到培养学生正确健康的审美观点和审美理想的效果。

4.审美创造能力的培养。

审美教育的重要性篇2

关键词:音乐教学;审美教育;教学方法

中职院校以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为根本目标,课业压力比较繁重。音乐充满韵律美、意境美,中职院校开展音乐教学能够有效缓解学生的课业压力,提升学生的审美水平。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化推行,音乐教学受到了教育工作者的普遍重视,在音乐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也得到了社会各界的普遍认可。

一、中职音乐教学中审美教育的重要性

(一)有利于陶冶学生的情操

音乐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可以把学生从简单的聆听音乐转化成享受音乐,有利于陶冶学生的情操。中职院校在课程中加入音乐教学,并不是意在培养学生的音乐能力,能够把音乐当成事业需要一定的天赋。音乐教学可以使学生感受到不同音乐表现的不同意境和情感,体会音乐蕴含的美好。在音乐教学中开展审美教育,是想通过音乐来净化学生的心灵,培养学生趋善避恶的高尚情操。

(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好的音乐不止对学生的听觉产生刺激,还可以使学生提高注意力、记忆力和想象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学生需要调动所有感官去体验音乐的美好,无论是聆听、感受,还是演唱、演奏,都需要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到音乐中去。在音乐教学中加入审美教育,利用音乐感染、熏陶学生,使其不断提升审美能力,发现学习音乐的乐趣,在进行实际练习和操作时,慢慢形成自身的音乐表达方式,这个过程其实也是对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

(三)有利于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是当代教育的宗旨。中职院校学生相比于普通高中学生,有着更多的就业压力,这种压力会使得处于青春期的中职学生身心健康很容易出现问题。在音乐教学中加入审美教育,令学生身心完全融入音乐的美妙情景中,注意力得到分散,压力得到释放,感到更加放松惬意,体验到生活的美好,从而以积极的心态去面对学习和生活,这正是素质教育中美育教育的精髓所在。

(四)有利于促进学生良好三观的形成

学生三观的树立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更多的需要家人和老师的疏导以及学生自身良好认知的养成,通过音乐教学中加入审美教育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这需要音乐教师不断思考,不断创新,用自身的人格魅力和音乐的独特魅力来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人们总是可以在节奏欢快的音乐中收获积极进取的力量、在舒缓悠长的旋律中体验岁月静好,学生更是这样。青春期的学生都是感性的,审美教育正是利用如细雨般的音乐,渐渐陶醉学生的情感、洗涤学生的心灵。

二、中职音乐教学中审美教育的教学方法

(一)加强音乐理论的学习

通过音乐教学进行审美教育需要加强音乐理论的学习。欣赏音乐也要遵循一定方法和原则,不正确掌握音乐理论,无法培养较高的认知能力与艺术修养,难以表现出具有深刻内涵,富有艺术魅力的音乐形象。即便不是学习声乐器乐专业的同学,也都需要熟练找我基本的音乐理论知识,用音乐理论指导学生欣赏音乐、演唱歌曲、演奏音乐,这样才能正确理解音乐的思想。音乐理论的学习一般包含乐理的学习、和声的学习和音乐分析的学习。1、乐理的学习基础乐理知识有读谱、音程、和弦、节奏、节拍等,对于中职院校非音乐专业的学生来说,没有必要熟练掌握,但需要做一定程度的了解。乐理知识犹如音乐的钥匙,有了这把钥匙才能更快打开音乐世界的大门。通过乐理学习,学生至少要掌握do、re、mi、fa、so、la、si等基础音符,了解音符的划分、音的高低与音的时值以及各项乐理知识的写法,做到能读懂简谱,最好能看懂五线谱。音乐调性的改变可以产生意境上的色彩变化,比如G大调属于宽阔明亮的,而g小调则比较低沉压抑,学生有基本的乐理知识,才能通过聆听音乐调性上的变化来感受作曲人情感上的波动,才能更好的欣赏音乐的意境。2、和声的学习和声是对音乐多声部结构的分解,它能在统一的和声基础上,各声部互相组合成为协调的整体,还可以调整乐曲的结构,增加乐曲内容的表现力。通过和声的色彩配合其他织体因素,可以完整地塑造音乐形象。在调性音乐中,和声有着重要的功能意义,它在各个和弦内起稳定或不稳定的作用,与和弦的运动倾向有着密切的逻辑联系,同时还影响各种和弦结构、织体写法、和声位置所具有的音响效果。学习和声,让学生在感情方面准确把握不同时代、不同风格的和声,理解和声存在的原理和基本原理,从理论角度对音乐进行剖析,提升音乐的审美能力。3、音乐分析的学习学习音乐分析,目的在于让学生了解音乐的种种表现要素,学会聆听、体验、理解并在实际演唱、演奏过程中加以应用。经过基础乐理知识和和声的学习,学生会大概了解音乐的结构、和声语汇,与音乐的主题加以融合,培养多角度分析音乐作品的能力,获得更加丰富的音乐审美体验,进而更加深入的理解音乐作品,从作品中发现美。

(二)创设教学情境

过去中职院校在开展音乐教学时,一般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学形式相对单一,在开始音乐教学时需要先教授学生乐理知识,但强行灌输乐理知识会使得年龄小、自控能力较差的中职学生产生抵触心理,失去学习音乐的兴趣。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教学情境的方式,让学生自然而然的沉浸在音乐的氛围中,亲身感受音乐的魅力,帮助学生培养音乐的审美能力,使审美教育更有成效。在实际教学中,要多利用多媒体教具等便利条件,从视觉、听觉多方面刺激学生的感官。例如在《保卫黄河》一课,教师在讲解歌曲创作背景时可以把黄河的图片或者视频在大屏幕上进行播放,适当调大音响的音量,帮助学生感受黄河的雄伟壮阔,更好地理解歌词的含义。之后逐步分析歌曲的每个小节,“龙格龙格龙格”一段旋律变幻莫测,十分生动,这时教师可以配以抗日战争的照片进行展示,很容易使学生把逐渐升高的音调联想到我国抗日队伍的壮大,音调从低升高,就是抗日队伍由弱变强的过程,凸显了中华民族的动人气魄。最后再播放其他爱国主义的民族歌曲,创设一种慷慨激昂的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爱国热情,课堂气氛也会变得热烈。通过创设音乐教学情境,增强学生的感知能力与情感表达能力,可以深深触动学生的音乐情感,从而更好的进行音乐学习,培养更高的音乐审美情趣。

(三)加强教师引导

素质教育要求转变传统的课堂定位,将学生放在课堂的主体位置,教师以引导者的身份进行课程教学。在中职院校的音乐课堂中也需要如此,教师要加强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将审美教育贯穿整个课堂。尤其要注重学生在聆听音乐后的反馈情况,根据学生的反馈结合生活中的实际事例来开展教学引导。音乐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通过引导,帮助学生把音乐表达的内容与生活联系到一起,产生身体和心灵上的共鸣,使他们对音乐这门学科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

(四)引入古诗词歌唱

将中国传统诗词艺术加入到现代音乐审美教学中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这要求学生在听、想、唱等方面全面学习,提高对于音乐和诗歌的双重审美。1、听音乐是一门听觉艺术,古诗词歌唱加入中职音乐课堂教学意在让学生学会倾听。在老师的引导下,让学生主动去欣赏聆听古诗词的配乐,形成对于音乐的初步认识,之后让学生反复听古诗词的内容,使其充分掌握诗词内容,由于不同学生的成长环境和生活经历不尽相同,对于古诗词内容和音乐的理解也会有差异,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的过程,通过引导学生倾听古诗词歌曲,感受古诗词在氛围营造上的魅力。2、想在聆听的过程中,不只是要求学生对于古诗词的内容进行记忆,对配乐进行熟悉,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思考古诗词歌曲所创设的意境,产生情感上的共鸣。音乐和古诗词的共同点是都可以通过通感,将所要表达的情感很好的传递给听众读者,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将古诗词的内容投放到大屏幕上,配上符合古诗词意境的图片,并播放对应的音乐。在视觉听觉上共同刺激,让学生观看、聆听、思考、记忆,做到听到歌曲就能联想到古诗词的内容,脑海中也会呈现出相应的场景,更加领会到古诗词的韵律美。3、唱在学生能够牢记古诗词的内容,对古诗词所表达的意境也能感同身受后,便可以开始古诗词的歌唱教学。通过歌唱,学生把感受到古诗词的情感加以释放,能够更加充分体会音乐的魅力和古诗词的魅力。在歌唱过程中,老师要注重引导学生对情感的表达,要富有真情实感。学生不能准确把握诗词内含的情感时,老师也要做到能够把诗词分解,与旋律对应,将诗词的格律充分融合到音乐的旋律中去,帮助学生理解、学习。根据不同学生歌唱水平和声部划分成不同小组,以合唱团的形式分配个小组的演唱任务,利用几个课时进行配合练习,最后完成对古诗词歌曲的共同演唱,会使学生的情感得到升华,对古诗词的教学印象更加深刻,另外也有利于学生团队协作能力的培养,共同完成歌唱任务,会使班级更具有凝聚力。

(五)开展音乐实践活动

音乐课程不同于其他学科有量化的考试考核标准,音乐的主要存在形式便是表演,将审美教育融入音乐教学不需要在学期末都进行乐理考试、演唱技巧考试,而是需要通过实践表演,来考察每个学生审美能力的提升。当然,实践表演不止能在期末进行,日常教学活动也要与表演相结合。教师应当积极组织学生开展音乐实践活动,把幕后训练实践作为课堂的一个重要环节,一方面巩固学生的乐理知识,另一方面通过不断训练来强化学生的表演技巧,鼓励性格内向腼腆的学生,使其敢于表现自己。准备表演的过程中,教师要全面指导学生理解音乐作品、熟悉音乐旋律,掌握音乐的表现方式和创作目的,仅对一些根本性的问题加以改正、规范,其他方面给予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令其能够把对音乐的理解和感受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出来。顺利表演之后,教师不要吝啬赞美之词,要对每个学生的闪光点进行盘点,提高学生学习音乐的热情,实现学生审美能力的有效提高。

结语

中职音乐教学是教育学生审美能力的重要方式,审美能力是学生理性思维和感性思维的具象表现,培养学生审美能力,有助于学生建立良好的道德三观,得到身心的全方位健康发展,符合素质教育的综合要求。在今后的教学中,各位音乐教师要充分发挥自身的创造力与探索精神,研发出更多更有效的审美教育方法。

参考文献

[1]胡为梅.审美教育在中职音乐教学中的重要性[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20,(05):97.

[2]张玉芬.中职音乐教学中审美教育的重要性与教学方法分析[J].黄河之声,2018,(23):106.

审美教育的重要性篇3

关键词:新课改高中语文审美教育

从高中学段来看,语文教学的审美教育过程是有阶段性的。这里有两层含义:一是指从高一至高三时间意义的阶段;二是指从审美感知力到理性思维及创造力的审美能力本身演进的阶段。本文要探讨的阶段既不单指时间意义的阶段,也不单指审美能力本身演进的阶段,而是二者的有机融合。这绝非是将二者生拉硬扯在一起,因为已在全国展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新课改下的高中语文新教材突出了审美观照下的人文精神陶冶,把认知活动和情感体验有机整合在教材中,其注重选文审美情趣和文化内涵的特点,从整体安排的隐性序列上为二者的融合提供了可能。

新教材高中一年级安排的是理清思路、概括要点、揣摩语言、筛选信息等阅读基本能力培养;二年级安排的是文学作品鉴赏;三年级安排的是研讨、评析。其中,不但显示出阅读能力层级的提高,而且隐含着从审美感知力到审美想象力到审美创造力的审美能力发展的阶段。在新教材中,每年级段阅读能力层级的训练和审美能力层级的培养是吻合的,可以将二者结合起来去规划高中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的过程。

一、突出审美感知力培养的高一阶段

学生由初中升入高中,由少年期进入青年期,其心理趋向是从经验型向理论型发展。高一正是这样一个过渡衔接的阶段。在语文学习上,大纲要求学生把握内容,既要消化课文中所涉及的知识,还要变作者的认识为自己的认识。这就需要学生学会从整体上感知、理解课文内容,从木见林、窥斑见豹。从教材而言,高一新教材“与高

二、高三相对有别,既注意与初中衔接,在初中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学生的语文能力,又为高二的文学鉴赏教学打下一定的基础”。此时,要变初中阶段较为浅显文章的学习为对内涵丰富作品的领悟,思维也由浅入深,这就为学生提供了更为丰富的审美对象和更深入的审美活动,并对其感性认识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感性认识的发生离不开审美感觉和审美知觉。学生首先要对课文中意象的色彩、形态、声音、节奏等单个属性产生感觉。有了初中三年的语文学习基础,学生能够通过各种感官形成这些感受,而对意象的认识有赖于在头脑中将其单个属性整合为统一体,才能整体把握意象。这种由单个到整体的变化,就是由审美感觉上升到审美知觉,我们称之为审美感知。

高一阶段,应利用新教材与初中衔接的优势及现代和古代散文为主体的教材资源,着力于学生审美感知能力的培养,重点放在体味文章意义、意境和情味上,逐步优化学生的语言感知力。同时强调意象各特点间的内在联系,要求学生整体地体味意象,领悟贯通整体的内在血脉,从而深入其中,舍形得神吸收精髓。让学生在课内学得整体感知的方法、习得整体感知的能力,并通过阅读教学反复印证和提高,不断扩大和充实,能自己感受文章的妙处。

二、突出审美能力培养的高二阶段

高中三年,高二是承前启后的阶段,既能把审美感受引向深入,又能为理性思维及审美创造力的培养做好铺垫,加强审美想象力成为高二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

高二是在高一基础上的提高。学生通过一年的语文学习,“日常性情感逐渐发展为审美性情感,他们能对作品所隐含的情感和意味在审美感受中达到直觉性的把握”,在全面感知课文内容的同时,也感受到了拓展、丰富意象的需要。从教材方面看,以现当代中国文学作品为主,兼顾传统戏曲和影视文学,选读中国文学发展史上主要时期的代表作家、作品,这些全部都是文学作品,而且以诗歌、散文、小说为主。文学作品本身就是一个模糊性、多义性的集合体,且大都十分讲究含蓄,常常是纸短意长写而不满,或弦外有音、或思想深刻,在行文中形成了若干空白和契入点,极具有限中富含无限的艺术效果。这就为集中进行审美想象力的培养提供了可能性和必然性。随着审美想象的丰富,学生在学习中潜在的创造思维逐渐上升到意识表层,加之审美想象本身就是一种对作品的再创造,这就使学生在审美教育中培养理性思维及审美创造力成为水到渠成的一步。

三、突出理性思维及审美创造力培养的高三阶段

随着知识面的拓宽和基础的扎实,高三学生的思维具有了充分的独立性、批判性和内省性,其辩证逻辑思维与推理能力日趋成熟,智能发展上体现出渐次向以抽象思维能力发展为主的方向。而且,在审美感受、审美情感、审美想象的共同作用下,学生对作品的深入认识达到了审美理解,逐步能从美学的意义上去体味和认识作品。学生作为鉴赏的主体越来越需要把握作品的精髓、需要赋予对象以不落俗套的内涵。如果缺乏一种深层的抽象思考的自觉性,就无法满足这一需要。换言之,没有学生理性思维的注入,作品还只是独立于学生以外的事物,对作品的理解和诠释便无从实现。学生越来越呼唤评价性阅读。

审美教育的重要性篇4

关键词:审美审艺审艺教育的重要性

长期以来,审美教育一直占据着我国美术教育的主导位置,甚至是艺术教育的主导位置。更有甚者,一些艺术教育者就直接用审美教育替代了艺术教育,这是造成当前艺术作品雷同、手法近似的重要原因。人们长期欣赏、品评、创造着各种优美、秀美、壮美的艺术作品,久而久之却造成了审美的疲劳与麻木。

审艺学是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梁玖的最新理论研究成果,丰富了艺术学的学科内涵,同时也为当前美术教育提供了学理资源和宏观导向。在美术施教活动中,渗透审艺教育观、培养学生的审艺思维,对学生认知、品评、鉴赏、创作艺术作品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关于审美与审艺

沃尔夫冈・韦尔施指出:“感性的精神化、它的提炼和高尚化才属于审美。”①因此,美是人们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的提炼和升华,这种提炼和升华就形成了造型、色彩、线条、意境的典型性和范本性。而随后,人们在认知、品评、鉴赏、创造艺术作品时就以这种美的范本作为标准,不符合标准的则不是美的作品,甚至是错误的画法。因此,具备“审美”的美术作品往往具有以下几个特点。其一,形象的唯美性。例如,西方的古典油画、俄罗斯的现实主义油画依然是当前绘画教育的主导方向。准确的比例透视、均衡的构图、具有节奏韵律感的造型是评价这类绘画的必然标准。且大众也较容易识别、品鉴,画得像就是画得好的,因此在很多人的心目中就形成了美术就是画画、画画就是画像的荒诞观念。其二,意境的优美性。具有“审美”素质的艺术作品表现的主题往往是高尚的或是优雅的、浪漫的或是抒情的,主题“不积极”或者杂乱、无序的美术作品似乎都与审美无关。其三,表现技法的程式化。无论是西方油画中准确的比例、解剖,还是东方中国画的“五笔七墨”,都规范着画家的作画法度。很多画家花了毕生精力练就了高超的绘画技术,却始终不能够画出具有突破性的艺术作品。

审艺的提出极大丰富和拓展了审美的维度。具有审美的作品依然属于审艺的范畴,而具有审艺的作品却未必有审美的特点。审艺把人们的视点重新带回了艺术本体身上,无论这件作品是美的还是丑的,也可能是“画法不正确”的,它们都在审艺的观照范围之内。艺术的本质在于创造,只要艺术家用创造性的思维与手法有效地表达了自己的情感和思想,具备人文关怀,这件作品都具有自身的存在价值与意义。审艺将尊重每一位艺术家所独创的艺术作品。

二、加强审艺教育的重要性

首先,加强审艺教育将重塑人们的审美观。我们从小学到大学的美术教育都是在“真善美”的指引下进行的,所以我们更容易接纳和喜爱优美漂亮的美术作品,而对一些支离的、粗糙的、怪异的、荒诞的美术作品却难以理解和认知,对一些行为艺术、装置艺术甚至不愿意承认。一些人对后现代艺术,例如野兽派、立体主义、抽象主义、达达主义、波普艺术等,认为只是国外的荒诞做法,不能理解其价值和意义。即使当前的一些专业美术院校,也把艺术分为正统和非正统的道路,而大部分人则愿意从事正统的艺术道路,藐视非正统的艺术创作者。而如果在我们从小的美术教育中,就用审艺观去渗透和引导学生审视、观照、认知、感悟不同风格的艺术作品,用一种非功利的、非二维对立的心境去体味艺术作品,相信他们就能够对不同艺术风格的作品更加包容、理解、尊重。

其次,加强审艺教育将会使艺术作品的评价标准更加多元化。历史上没有哪个时期像今天这样,信息、文化、思想的交流碰撞发生得如此便捷与频繁,东方的与西方的、历史的与当代的、经典的与大众的相互交融衍生。这是一个多元、多样的时代,也有人说这是一个文化碎裂的时代,因为人们再也不像以前对主流文化完全尊崇,而更愿意根据自身的喜好与价值取向去选择自身的文化归属,所以我们很难再用一种或者两种绝对的标准去衡量、判定一件艺术作品的好坏,像以前的那种非此即彼、非好即坏的二元对立的审美标准已经完全不能适应新的文化语境,一些艺术作品可能就是一种私人的情感宣泄,或者即兴表现,其外在形式上可能完全是夸张、变形、抽象、怪诞的,已经不能用金、银、铜奖去简单衡量它。这个时候我们就需要用审艺的眼光去重新审视和评价它,如果从小的美术教育是在审艺的渗透和感染下成长起来的,那我们就不会对这些不同样式的艺术作品简单地分出好与坏,对不同的艺术门类、不同的表现手法、不同的艺术样式会采用不同的评价眼光去审视和判明,而随之评价艺术作品的标准也就会更加多元与宽容。

最后,加强审艺教育将有助于艺术家创造出更多个性独特的艺术作品。造成当前艺术作品雷同的一个很重要原因就是我们的审美标准化、程式化。按照已经受到公认的审美经验去进行创作,很容易创作出受大众喜爱、市场青睐、展馆欢迎的艺术作品,然而其产生的后果却是观众的审美疲劳和艺术家的个性丧失,以及艺术本体前进道路的阻塞。而如果带着审艺的心态去进行艺术创作,我们的审美功利性将逐渐消失,我们再也不会去揣测评委的审美标准和市场的审美取向,我们会放下包袱用一种无功利的、艺术本体心态去尽情地表现和抒发,因为没有哪一种审美会比另一种审美更加高级和优越,只要是出自艺术本体的艺术创作。因此,经受过审艺教育的艺术家将会更加自由和开放,更加活跃和本真,当然也就会创作出更多风格各异、个性独立的艺术作品。

加强审艺教育并不是用审艺教育去替代审美教育,用审艺教育去排斥审美教育。因为审美包含在审艺的范畴之内,加强审艺教育意味着用一种更加包容的姿态、更加广阔的视野、更加多元的标准去认知、感受、体悟、品评、创作艺术作品,而不至于将那些“画法错误”“不优美”的艺术作品草率地扼杀在审美的标准之中。相信,在这样的艺术语境中,我们将会看到更多个性突出的艺术家和艺术作品,我们也将会更加包容、尊重和理解不同风格面貌的艺术作品与艺术现象。

注释:

①沃尔夫冈・韦尔施.重构美学[m].陆扬,张岩冰,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2:18.

参考文献:

[1]梁玖.审艺学[m].南昌:江西美术出版社,2008.

审美教育的重要性篇5

关键词:中职音乐教学审美教育分析重要性教学方法

音乐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音乐教育不仅能够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提升,还可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从而发掘学生自身潜力。审美,是对艺术的尊重,亦是接触艺术核心的唯一途径之一。在音乐教学中,审美教育不仅能够真正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但就目前而言,在我国大部分中职音乐教学中,并没有将审美教育提高到一个被重视的高度,学生接触不到音乐的核心教育,从而导致学生的音乐学习效果不太理想。

一、审美教育的概念

音乐作为一种特殊的艺术形式,及其具感染力的特点,受到很多人的喜爱。其不但作为一种艺术追求,受到很多人的追寻,更是作为沟通思想与情感的桥梁,被越来越多的人尊崇。审美,就是分析和理解音乐这一艺术形式,感受在音符与词律中所蕴含的思想、感情信息,从而达到欣赏音乐的真正目的。审美教育,单纯的从教育意义讲,就是通过特有的艺术手段,培养学生欣赏音乐的专业能力;从广义方面讲,就是运用一切可以运用的方法,使学生从身边的任何有美感的事物中,发现美并欣赏美,循序渐进地对学生进行教育,从而美化学生的心灵与灵魂,提高学生的思维智慧和道德素质。

二、中职音乐教学中审美教育的重要性

1.审美教育实现了音乐教育

中职音乐教育,是我国完整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是通过专业的音乐教学,培养全面的音乐人才,并且通过审美教育提高音乐人才的精神智慧,从而达到培养艺术人才的目的,进而推动我国的音乐事业的可持续发展。缺少审美教育的音乐教学,存在着感性和理性的分歧,使音乐失去了本质,而审美教育正好弥补了这个缺陷,是理性和感性的完美结合,促进了音乐教育趋向于完善。除此之外,审美教育促使了学生与音乐之间的和谐发展,使学生更完整地与音乐结合,更深入地感受音乐的感染力和魅力,丰富了学生的情感,提高了学生在音乐方面的造诣,从而使学生更好的发挥自己的才能,为音乐服务,为我国的音乐发展做出贡献。

2.审美教育可以促进音乐教育

审美教育广泛的意义包含很多方面,它被划分为许多模块,其主要价值作用就是在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发现美的能力,使学生感受音乐的魅力,咀嚼分析音符词律中间所蕴有的作者的思想感情,从而使学生靠近艺术,向着艺术的终点前进。比如在学习曲子《高山流水》的时候,若是依照陈旧的教学理念,就是片面地教导学生如何在琴弦上进行弹奏,学生所学习到的只不过是一个毫无音乐实质的外壳。但是若是给学生讲述一下这首曲子背后伯牙和钟子期知音的典故,使学生充分了解到这首曲子所蕴含的意味,便有助于学生体会到曲子的美感,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法国著名的音乐艺术家别尔通曾经就艺术的美做过这样的解释:“艺术的第一美质在情感,而第二美质在于选择用以表达情感的演奏手段,但只有两种品质的结合,才能创造出完美的艺术作品。”由此可以看出,情感是艺术组分中必不可少的元素之一,一个艺术家创作出的优质作品,必然是其所凝聚在作品中的情感,使欣赏者受到了极大的感染。

3.审美教育能够提高学生的创造力

音乐教育,是一门注重艺术欣赏的学科,而艺术,讲究的就是审美。在音乐教学中,审美教育,就是运用合理的教学方法,使学生从内心深处,体会到音乐所表达的情感,从而被音乐的魅力所吸引,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提高w生的审美能力。对音乐的审美,离不开心灵的沉淀和合适的氛围,而当这一切条件都满足的时候,也是灵感到来之际,学生在整个过程中,脑子不断运转,思维不断跳跃,心灵亦不断地有着体会,而这些体会,正是灵感的来源,是艺术的来源,也是学生创造力的发源地。

三、中职音乐教学中审美教育的教学方法

1.教师扮演引导角色,带领学生学习

教师要与学生之间有深入的交流和讨论,了解学生的内心想法和需求,认真分析学生提出的一些建议,进而制定针对性的教学措施,引导学生欣赏音乐,按照学生的实际情况,展开审美教育工作,将音乐的魅力充分地展现给学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点燃学生对音乐的热情,提高音乐教育的质量。比如在《爵士乐欣赏》这节课程中,老师可以在开始这节课之前,先引导学生了解爵士乐,预先引导学生欣赏甲壳虫乐队的经典之作《HeYJUDe》,从各方面解析这首作品的特点和魅力,使学生对爵士乐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和认识,然后再进行课堂的正式内容。课堂上可以让学生自己就教材中的例子,谈谈自己对爵士乐的一些见解和看法,老师再进行补充和完善,从而加深学生的理解。在整个过程中,不但锻炼了学生的思考能力,又培养了学生对音乐的欣赏能力,实现审美教育的目的。

2.解析歌词,加深学生的理解

歌曲是由歌词和旋律两部分组成,一首歌曲有着优美的、符合旋律意境的歌词,可以说是已经成功了一半。歌词是歌曲的情感载体,也是欣赏歌曲者与作品之间的物质桥梁。在音乐教学的过程中,要深层次地讲解歌词所代表的意思,使学生对歌曲所要表达的情感内容有一个清晰的认知,有助于提高学习效果,促进学生的欣赏能力的提升。比如在《游击队歌》的音乐课程中,首先仅就歌词作以解释,通过解析歌词的意思,让学生在脑海中描绘歌词所描述的游击队员的坚强、勇敢的英雄形象,同时酝酿这首歌曲所需要的演唱情感,以此来加深学生对歌曲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的理解。

3.完善审美教育体制

不管是如何具体的审美教育方式,都是要建立在有可实施性的基础上,才能使这项工作顺利开展。因此,学校要提高教育的意识,将审美教育融入到音乐教学的体系当中,并出台相关的政策。比如讲审美能力纳入考核范围,不仅对学生进行考核,对老师也要进行考核,保证审美教育的平稳发展。只有学校支持和完善的体制,才能保证审美教育充分发挥效果。

四、小结

总而言之,中职音乐教学是培养中学生发现美、理解美、感受美和欣赏美的重要时期,而审美教育就是培养学生的这些能力的重要教育方式。合理的科学的审美教育,能够充分培养学生这些方面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从而促进学生思维智慧的发展,升华学生的精神境界。希望本文的内容,能为我国中职音乐教学提供可供参考的建议,也希望我国音乐事业能够蓬勃发展,源远流长。

参考文献:

[1]陈焦伟.中职音乐教学中审美教育的重要性与教学方法[J].科技展望,2016(7).

[2]田丹.中职音乐教学中审美教育的重要性与教学方法分析[J].职业,2015(30).

[3]欧阳红艺.中职音乐教学中审美教育的重要性与教学方法[J].通俗歌曲,2013(6).

审美教育的重要性篇6

首都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学分会副理事长、教育学分会美育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改进美育教学,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再次对学校美育工作提出了改革要求与希望。美育必须实现观念转变与策略选择,方能有效实现《决定》提出的要求。

一、从“艺术教育”向“美育”回归

长期以来,美育一直是学校教育中最为薄弱的环节,地位也最低。美育实践的现状也确实并不令人振奋:不是仍限于艺术教育领域,就是通过不停地把“美”挂在嘴边、不断地将“美”亮出来:“美不美啊”“是不是很美”,通过这种虚假的教育交往,不断地向学生宣示:我们是在进行美育!

美育的如许现状可以从内部与外部寻求解答。外部原因涉及社会文化观念、政策等,内部原因则主要有两个:其一是美育理论体系自身的不成熟、不完善、不科学,自然导致了美育观念的偏差,如总是从美育对智育、德育等的作用与意义去寻求合理性,这导致了美育地位的依赖性而非独立性、工具性和本体性。其二是美育实践中的偏差问题,其中最突出的偏差就是美育艺术教育化,当然,艺术教育本身也存在一些问题。

艺术教育成为美育的主要内容与途径,是由一系列相关政策予以促成的。如《全国学校艺术教育总体规划(1989-2000年)》和《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发展规划(2001-2010)》分别提出:“艺术教育是学校实施美育的主要内容和途径”“学校艺术教育是学校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和内容”,这些规定的直接后果是导致美育观念与美育实施的单一化,似乎“没有学校艺术教育这个主渠道,美育的实施就无所依托”[1],所以有研究者指出,作为指导性政策,这些美育法规“封闭了美育的其他途径和内容,导致美育的开放性和包容性不足”“对非艺术的美育活动关注不够”[2]。值得一提的是,在新的文件中出现了一个良好的转机,即从“主要”转变为“重要”,正如2002年7月25日的《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总则第三条所表述的:“艺术教育是学校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和内容,是素质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

艺术教育实践中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艺术教育小众化。艺术教育一般可分成培养表演者的艺术教育、培养鉴赏者的艺术教育、培养研究者的艺术教育以及培养教育者的艺术教育等四种类型。[3]而在艺术教育实践中,培养需要天赋的表演者的艺术教育远比培养鉴赏者的艺术教育更受重视,而培养鉴赏者的艺术教育恰是艺术教育的中流砥柱。

其二,艺术教育技能化。艺术教育大多走的是一条“技之极者近乎道”的道路,强化各种技能训练,这条道路枯燥无味,需要极强毅力,且会在艺术创造性等方面受严重阻碍。

其三,艺术教育知识化。学生习得的主要是关于某作品的知识或信息,这些学生可能基于知识学习能对某作品品头论足,头头是道,但却不能感受蕴涵于作品之中的美。

其四,艺术教育功利化。主要表现在培养过程中的竞赛化,以各种证书、奖杯追名逐利和在各级升学招生中,艺术类考试成了许多文化成绩较差的考生们剑走偏锋的切入点,而教师也大都以技能化与机械化方式去培养他们。

尽管如此,不管是从教育现实还是美育理论分析来看,艺术教育将依然是美育的重要构成部分,但可能需要从美育的角度审视与关照艺术教育,充分彰显艺术教育的美育气质。

二、从“美育”向“审美教育”回归

美育走出困境的关键在于必须完成一个最重要的观念转换:即从“美”回归到“审美”,从一种静态的、孤立的对“美”的描述,回归到对作为一种“活动”的“审美”的理解。美是一种关系,而不仅仅是某种属性,因而,应从“审美”这一“活动”的立场上去联结同样作为“活动”的教育。通过对审美活动内在理路的分析,将“审美”精神渗透于教育教学全过程,可以获得一种对美育的新理解:美育即渗透着审美精神的教育。

第一,审美教育是渗透着感性精神的教育。美学无疑是审美教育的重要理论基础。“美学”(aesthetics)一词在鲍姆嘉通那里是指“感性之学”,其立足点在于捍卫人类感性生活的价值,正是在这一意义上,美育首先是一种感性教育,着眼于人的感性能力开掘,维持人类感性世界和感官经验的活力:“由于美具有感性之物质,审美始于感知。”[4]审美教育就是要使人养成“感受形式美”的眼睛和有“音乐感”的耳朵,并通过对各种感官能力的开掘,使人能“以全部的感觉在对象中肯定自己”,要使“人的感官成为人性的,并且能创造出能适应人类存在和自然界存在的全部财富的人性的感官”[5]。审美教育着眼于人的感性发展应该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感性开掘,即发掘人的内在感官,通过自身的感官,通过审美知觉去确认生命的存在;二是拯救人的感性沉沦,即避免陷入本能主义的泥潭,从媚俗中升华。

第二,审美教育是渗透着体验与想象精神的教育。审美是意义的瞬间生成,没有真实的体验与想象就不会有意义生成。审美过程是一种在场的体验,是主体在面对文本时的感触与激动:“我在世界上,世界在我身上。”[6]审美意味着从那种通过分析而结构地把握世界的方式,转向通过体验而整体地把握世界的方式。审美教育所注重的经验是“我”的经验与意义感。但目前的审美教育中存在的却是另外一种经验—他人的经验:美育是去欣赏别人告诉你的是“美”的事物,是一种认知的积累。当学生在面对审美对象时,不是在感受,而是在分析(分析作品的作者、结构、要素等);不是在判断,而是在接受(接受权威的评论、批评、诠释等);不是在想象,而是在回忆(回忆关于作品的知识,包括作者、创作背景等知识)。因此,审美教育必须注重基于体验与想象之上的意义出场,并通过体验积淀而获得真正的“我”的人生。

第三,审美教育是渗透着对话精神的教育。审美教育过程中对话的实现,要求具有一种“面向实事本身”的现象学态度。美是一种潜在关系,正是审美活动使美得以出场。面向审美对象本身,面向教育内容,通过体验与想象激发催生意义,从而能真切地说出“蒙娜丽莎美在哪儿”。同时还要树立文本化课程观,实现从“蓝本”到“文本”的转变,以审美对象或文本的开放性、创造性和生成性给对话创造更多的机会,以印证审美体验的多样性、差异性与可能性。要将每一个学生都看成是构建与积淀生命意义的、开放的、生成的主体,一个与世界、与教师对话的主体。从而教师要成为一位真诚的对话者,一个“引导者”,引导对话的完全、充分地展开,以实现意义的充盈。

第四,审美教育是渗透着创新性表达精神的教育。渗透着创新性表达精神的教育要通过感性与感受、体验与想象来引发学生表达的冲动,此种表达,表达的是“自我”,是真诚。因此,审美教育一方面要给学生以表达的机会,并充分尊重学生的表达,不能随意抹杀或否定这种“自我”,另一方面,审美教育要使学生获得表达自我的能力,所以审美教育认同集理解与表达于一体的技能技巧的价值。此时,审美教育把教育过程变成一个自我造就、个体生成的生命历程。另外,审美活动本身即意味着创造,它以一种视界融合的方式实现生成,因而审美教育应把学生的学习过程转化为创造或创作过程。

第五,审美教育是渗透着和谐精神的教育。“美”是什么?“美在和谐”,美感就是和谐感。自由与秩序的和谐才会让人产生美感,这是进行审美教育要树立的前提观念。审美教育以渗透着和谐精神作为前提与归宿,渗透、弥漫于教育全过程之中。和谐的教育也意味着教育中各种关系的和谐,包括教育中的人与人、人与文本的关系,也包括人与自身的关系,教育的主要目标就在于引导受教育者养成和谐的健康人格(自我与世界的和谐),这是人生奋斗最重要的成果。这种人格和谐,首先要造就“自我”(真我),而“自我”正是通往个性培育的大道。

三、走向渗透着审美精神的美育教学

在“美育是一种渗透着审美精神的教育”这一意义上,我们便可以更好地理解“美育是教育的一种境界”这一命题。若缺少审美精神的渗透与指导,即使是在进行着艺术教育,也未必是在进行着审美教育,而只要在教育教学中渗透着审美精神,甚至整个教学过程中没着一个“美”字,亦是在进行着真正的审美教育。为实现真正的审美教育,就必须走向渗透着审美精神的美育教学。

首先,美育教学要以养成“超名言域”的智慧为目的。美育教学不仅关注理智取向下的“转识成智”,也重视培养一种不同于逻辑分析的认知世界的方式,它更强调的是直觉式的、整体式地把握对象。审美直觉是一种“奇遇”[7],它意味着从对象思维到关系思维的转换,这种转换要求以一种关系的眼光去考察我们所面对的一切对象,并与之发生尽可能丰富、生动的关系,考察境遇中的所有的可能性。美育教学所倡导的言说是一种“诗意地说”而不是“思辨地说”,是一种“负的方法”的运用,通过这种方法与言说方式,我们从“名言之域”进入到了“超名言之域”。

其次,美育教学过程要审美化。渗透着审美精神的教学是实现1999年6月13日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有关“尽快改变学校美育工作薄弱的状况,将美育融入学校教育全过程”的基本途径,它要求于学科教学之中实施渗透着审美精神的教学。此时的学科美育就不仅是要求充分挖掘各学科与教材中所蕴涵的审美因素与素材,而是将审美活动的本质—审美精神弥漫、渗透于整个教学活动之中。渗透着审美精神的教学,实乃是将教学过程审美化,将教学过程演化为一种特殊的审美过程,并构建教学过程的审美模式。

再次,美育教学要注重师生的生命体验。美育教学进行的是一种从审美体验积淀为生命体验的历程。审美所凝聚的精神、美育教学所秉承的态度都是尊重生命的,如对话、体验、和谐与创造都体现了这一点。审美活动是使生命呈现出来的中介,“晦暗不明的生命正是通过审美活动而进入到了自身的透明性。”同时,生命体验的教育也是一种欣赏生命、享受生命本身的教育。美育教学引导学生过一种审美人生、审美化生活。

最后,美育教学要重建“教育统一体”。美育不能依附于德育、智育,同样美育教学也并不期望籍“美”在“真善美”中的特殊地位去推演出美育教学可以统率德育、智育与体育教学。但美育教学确实能消解各育之间的界线、促成各育的内在有机联合,从而创生出“跨越边界的教育教学”。美育教学正是应以其“超乎功利性,直抵教育之根本”的姿态去实现教育统一体重建。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体育卫生艺术教育司、教育部艺术教育委员会.学校艺术教育60年(1949-2009)[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73.

[2]周军伟.美育政策的完善与美育的发展[J].美育学刊,2011(6):12-17.

[3]托马斯·罗门.走向科学的美学[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5:189-190.

[4]]w.Slegmuper.mainCurrentsinContemporaryGerman,British,andamericanphilosophy[m].Boston:DreidelpublishingCompany,1969:24.

[5]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126.

审美教育的重要性篇7

【关键词】审美教育特性中职语文教学

不管是在古代还是现代,人们对美的认识从来没有停止过,美已经逐渐渗入到了人们生产、生活中的各个方面,是社会发展和前进的重要组成部分。另外,美也是人们追求的精神目标,是人们心灵的完美归宿,审美作为人生本质的东西,也是生命中美的所在。审美教育,指的是对人们进行审美的教育。在中职语文教育中,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对于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锻炼学生的审美能力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审美教育的特性

1.审美教育具有感性的特点

审美教育主要运用审美的方式对人进行教育,审美指的是对某一个气韵生动的对象进行感受、体验、欣赏以及评价工作。审美教育主要包括艺术美、自然美和社会美,这些对象均不同程度的具有可感性。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将审美思想渗入到教育对象的感受和品评中。另外,要注意所选择的对象,要具有生动宜人、意蕴丰富的对象,能够对接受者的视听、感受、直觉进行吸引,使其在对美进行体验、感受、品味的过程中,接受到美的教育。

2.审美教育具有自由性和自觉性

审美教育主要运用美的感性形象来使人感到愉悦,运用美的情感感化人,其主要在自由自觉的环境中进行。虽然进行审美教育,需要运用美学相关的理论知识,但是其不能只单纯地运用论道的形式进行教育,审美教育的实质是实现“寓教于乐”的教育目的。另外,由于审美活动具有很强的主体性,那么审美教育要尊重受教育者的审美个性和审美自由。审美教育对象通过自身对美的理解和体验,进行自由想象,构建出具有自己个性的审美意象,进而使受教育者在轻松的氛围中提高审美水平。

二、审美教育在中职语文教学中的实施

由于语文教材内容中包含着丰富的审美知识,其具有凝练的文学语言、丰富多彩的艺术形象和优美的文字意境,其不同程度的蕴含着审美价值。因此,在进行中职语文教学时,要在学习知识、掌握学习内容、分析语言以及设计课堂形式等方面渗透审美思想,对学生进行教育后,达到陶冶学生情操、净化学生灵魂、培养学生审美意识以及形成正确审美观的目的。

1.教师要提高个人素养

中职语文教师,为了教好学生,需要认真地学习业务知识,增强语文教学的理解,进而有效地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作为一名合格的语文教师,要注重对自己的语言涵养、汉字书写能力、文学作品阅读能力、作文写作水平以及信息处理能力进行培养。例如教师在对学生严格要求的同时,也严格要求自己,每天坚持学习,阅读大量书籍,提高自己的语感;通过阅读名著来加强自身的文学修养;通过练量的粉笔字,来提高自身的汉字书写能力等。

2.注重生活化教学

受到我国不重视中职教育发展因素的影响,导致中职教育教学水平普遍不高。语文教材知识与现实生活也有十分紧密的联系,例如通过对语文教材内容进行分析后,能够发现其中存在的生动的文学语言、丰富的艺术形象以及优美的意境等。因此,要求中职语文教师在进行语文教学时,实现课堂和生活的紧密联系,将生活因素融入语文教学过程中。例如让学生充当语文课文中不同的角色,将自己作为课文的主人公去体验作者的感情生活,运用自由讨论法让学生对知识进行评价,运用新闻播报演讲的方式对问题进行分析。另外,还可以运用开展主题班会、社会调查、辩论会、访谈演讲以及模仿“正大综艺”“今日说法”等电视节目形式,实现和现实生活的紧密相连,实现语文教学的生活化,让学生在生活化的感悟中积极的体验到生活的价值、审美的意义。

3.在语文阅读中进行审美教育

由于我国中职教育发展速度较慢,教学水平不够高,导致中职学生的整体语文水平较低。另外,学生的文学作品鉴赏水平和写作水平还不够高,阅读的文学作品不够多,进而不能从优秀文化中获得各种教育,给学生的全面发展产生影响。进行审美教育培养,不仅要做好理论知识的准备工作,而且还要运用不同的审美形式。例如引导学生从语文课文中的人物形象中发现美,从诗词中感受到生活中的美,如“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中蕴含的美景能够让人流连忘返,让学生领略大自然的美,对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进行培养。

三、结语

总而言之,审美教育作为一种重要的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高尚情操。因此,在中职语文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首先要引起教育者对审美教育的重视度,然后通过运用提高个人修养、注重生活化教学等方式,进而有效地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

审美教育的重要性篇8

【关键词】 古代;音乐审美;教育;启示

我国2011年颁布并试行的新一轮的音乐课程标准把“以审美为核心”明确为音乐课程的基本理念之首,自此,音乐所具有的审美意义、音乐教育的美育功能得到了人们的充分肯定。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事物的发展总是内因与外因相结合产生作用的结果。“以审美为核心”理念的确立,外因是现代社会对于美育的重视及对于音乐教育美育功能充分利用的人类社会环境;内因就是本国的历史、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因素。所以,我国音乐课程标准“以审美为核心”理念的确定与我国两千多年的历史文化基础必然有着密切的关系。

正如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在语言已经穷尽的地方,音乐才开始发挥作用。我们可以用音乐的旋律来诉说一些无法用言语表达的事情,因为音乐是直接表现人的情绪和内心感受的。由于音乐学科的特点,音乐审美教育具有其特殊性,它总是引导人们对于美进行感受、鉴赏,按照美的规律进行创造美的活动,并且凭借形象思维的方法,在不知不觉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实现。音乐审美教育就是通过人对美的感受,引动其感情的激荡,造成感情的共鸣,使之在愉悦中受到教育。音乐审美教育让人们拥有欣赏音乐的耳朵和感受形式美的眼睛,使人们善于发现、感受、把握世界和人自身的美,还能够使人们通过“美”体察人与世界的价值关系,创造自身和社会的美。

普通音乐教育“以审美为核心”理念的最终确立,根本原因还是要从音乐审美教育功能在我国音乐教育历史进程的发展与衍变中寻找。从我国自身的音乐教育发展来看,音乐的审美教育功能很早就被人们所认识。大教育家孔子通常以美育作为德育、智育的一种教育形式来组织教育活动,使真、善、美在培养人的活动中达到和谐统一。他主张教育学生,要“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使他们的身心人格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对此,有学者作出这样的解释:“‘兴’,起也。诗言浅而易感,足以兴起人心,故曰:‘兴于诗’。礼以恭敬辞让为本,所以立身,故曰:‘立于礼’。乐所以调和情感,足以成性,故曰:‘成于乐’。”[1]

中国音乐审美教育功能作为音乐教育功能最本质的一个方面,它的发展是一个漫长而又曲折的过程,其在音乐教育中的地位有时被占统治地位的领导阶层重视,有时被打入冷宫,但却得到古往今来众多音乐教育家、音乐思想家所共识,并对其进行研究、论述。随着现代社会对于音乐审美教育功能的进一步重视,我国2011年的音乐新课程改革又把“以审美为核心”列为音乐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由此可见人们对于音乐的审美教育功能在现代社会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并给予了充分的肯定。

中国音乐的审美教育功能是怎样步履艰难的走到今天,并出现在官方的正式文件中,我们只能从历史的长河中寻求根据。中国的音乐教育历史源远流长,由于其素有“礼仪之邦”之美称,所以音乐教育也自然而然地与“礼”紧密相联,于是在周朝末年和春秋时期,中国就出现了礼乐思想,将“乐”与“礼”,即音乐与政治联系起来,也就有了“礼乐”一词。孔子在区别美与善的同时,在实质上却是重善轻美,一再强调礼乐思想,认为“《韶》”乐既美又善,“《武》”乐美而未善。作为中国封建社会主宰思想的儒家思想,其强调的礼乐思想,实质上就是将音乐置于礼的制约之下,成为封建社会“礼”的附庸品。所以,儒家强调音乐的社会功能,特别是音乐的教化作用,始终强调“移风易俗,莫善于乐”,重视音乐对于人民的潜移默化作用。儒家的“礼乐”思想对于社会的发展、音乐的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但从音乐这门艺术形式自身的审美意义上来说,儒家的“礼乐”思想却在中国音乐教育史上遗留了较深的负面影响。儒家乐教重教化、轻审美,没有真正将音乐作为一门艺术,作为人类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作为人类的审美对象,更谈不上以人的发展为本,以完整的人格塑造为目的。它是以培养为封建社会等级制服务的社会成员为目的,以维护封建等级制度为根本,使“乐”仅仅成为礼教的一种手段,一个工具。

另外,作为对中国音乐教育思想颇有影响的道家,他虽然反对儒家的礼乐思想,崇尚自然,推崇“大音希声”,对中国的音乐与音乐教育的生存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并具备一定的人文思想。但是,道家的音乐思想也没有真正的把音乐作为一种审美对象,从根本上只是把其看成是一种修身养性的方式。

中国古代的主流思想儒道两个流派,都没有真正认识到音乐的审美意义,没有从音乐这种审美的艺术形式自身去寻找音乐教育的功能。儒家强调符合“礼”的音乐,本质上重视的是封建礼教;道家强调“希声”的音乐,本质上重视的是修身养性。所以从根本上说,儒道两家只是把音乐及音乐教育看作为其实现目的的一种有效的工具,具有极其明显的功利性。后来,两汉时期出现了糅合儒、道、阴阳各家思想的音乐美学著作《淮南子》;魏晋至唐时期,音乐美学思想开始摆脱儒家礼乐思想的束缚,探索音乐的内部规律及音乐的特殊性;尤其是《庄子》、嵇康、李贽等人的音乐美学思想,反对束缚、反对礼教、追求自由、反对异化、要求解放、蕴涵确立人的主体性原则,探求音乐自身的规律特征的思想之光,在一定程度上对我们今天建立现代音乐美学体系、确立现代音乐课程理念具有积极的指导作用;宋元明清时期,儒家音乐美学思想变得更为保守,但在这一历史时期,又同时出现了李贽的以“童心”说为基础的崇尚自由的美学思想,还有《溪山琴况》对于琴学意境、琴学审美的要求,为音乐教育的审美功能争得一席之地。正如蔡仲德先生所认为,中国音乐美学思想“多从哲学、伦理、政治出发论述音乐,注重研究音乐的外部关系,强调音乐与政治的联系、音乐的社会功能与教化作用,而较少深入音乐的内部,对音乐自身的规律、音乐的特殊性、音乐的美感作用、娱乐作用重视不够,研究不够。孔子如此,孟子、荀子大体也是如此;儒家如此,墨、法、道(主要是《老子》)、阴阳、杂家大体也是如此;汉儒如此,宋明道学家及其他文人大体也是如此。”[2]

纵观上述我国古代音乐教育审美功能的发展历程,我们可以知道,我国的音乐教育审美功能很早就为人所认识,虽然由于封建“礼乐”思想的根深蒂固,使音乐教育在较长的历史时期始终与政治关系密切,成为统治者达到其统治目的的工具。但是,仍然有许多音乐思想家重视音乐教育的审美功能,超越了功利实用的一面,并对音乐教育审美功能进行了较为深刻的挖掘与真实、细腻的阐述。另一方面,由于音乐本身所具有的特殊性以及音乐自身所独具的审美魅力,在重视音乐教育的社会教化功能的同时,音乐的审美意义以及音乐教育的审美教育作用仍然受到了音乐思想家、教育家的关注,并逐步加以重视。在少数论述音乐特殊性、论及音乐教化作用的实施途径的古代文集中,如《声无哀乐论》、《乐出虚赋》等论著,仍能够认识到音乐自身的特殊规律及特殊作用。

从整个古代音乐审美教育功能的发展历程来看,我们可以得出其对于当代音乐审美教育的启示:

一、音乐的审美功能是音乐审美教育的理论基础

1、音乐的审美功能

自古以来,音乐让众多教育家有所感慨,孔子所谓的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论语?述而》),还有《乐记》中所说的“知声而不知音者,禽兽是也。知音而不知乐者,众庶是也”3等等评论,其原因就是在于音乐具有一种其自身所特有的美的品质。音乐的美一方面存在于音乐本体,离不开音乐自身这个作为客体的感性对象;另一方面,其与审美主体密切相关,离开了审美主体的听觉感受,就不能使审美主体对音乐进行进一步深入的感受、体验与领悟。

音乐具有唤醒和整合人格的力量,能够使人身心愉悦,并以美感人、以情动人。其通过建构人的审美心理结构达到人的心灵陶冶和人格塑造。一个人要培养和形成完美的人格,不仅需要学习和掌握科学的知识体系,培养和造就高尚的思想情操,还要进行富有情趣的艺术活动。长期在音乐美的熏陶感染之下,不仅能使人在精神上得到愉悦和滋养,而且有助于提高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使人的精神世界更丰富、更和谐、更完美。音乐审美功能是以音乐的美去作用于人的身心,乃至社会所产生的审美效应,可以说,音乐的主要魅力在于其审美功能。

所以,音乐的“审美功能”就是一种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生活之间的审美关系的反映,而人与自然及社会生活之间审美关系之所以能够成立,完全在于“人”有其特定的“实践性”和“主体性”。人有很强的主观意识和逻辑推理能力,因此在自然和社会生活中的实践领域总是不断扩大和深入,于是越来越丰富的“审美客体”涌入“审美主体”的视野,成为人的审美对象,丰富了人们精神生活的内容。

2、音乐教育的审美功能

音乐教育是一种真正具有审美特征的教育,其自身规律告诉我们,必须突出音乐的审美特点,而不能够将其视为一种科学知识的或思想道德的非审美的音乐教育。早在周朝,当时的统治者就利用音乐教育的审美功能来“防万民之伪,而教之中”、“防万世之情,而教之和”,已经在一定程度上把音乐教育作为一种情感上的、审美水平上的教育了。

审美功能是音乐教育最为本质的功能,审美能力的发展离不开音乐教育,审美能力的提高和培养是音乐教育的直接性结果。音乐教育可以使受教育者在审美经验发展的基础上,把感性的冲动、欲望、情绪纳入审美的形式之中,接受理性的规范、引导、净化,从而得到控制、调节,把它进一步引向审美境界,使受教育者完成自觉的审美境界的塑造。通过审美境界的塑造使受教者对艺术的形式及内涵有了更加丰富的领悟和感受,在心灵的震荡和洗礼中培养起审美的人生态度,并最终使受教者性情的陶冶、人性的建构。

音乐教育具有的审美功能主要包括培养审美能力、提高审美境界、塑造审美人生。音乐教育所建立的审美能力是一种对现实功利的超越、对美的事物的敏感力。一定的审美能力能够使人类超越自己的实际需要,对审美对象的非实用层面进行感知,达到非功利的、非实用的状态,形成自由和幸福的体验的审美开端。音乐教育所建立的审美境界是在音乐等艺术教育活动中自觉地形成的,其中包含着较强的生理因素,但又不是单纯的感官愉悦,而是渗透着理解和想象,是多种心理功能共同活动的结果。通过音乐教育,受教育者的理解、想象等心理功能得到培养与锻炼,使个体能够在有限的艺术形式之中领悟到无限的本质内容,感性与理性相互渗透、和谐共进,引起深刻而丰富的审美感受。音乐教育对审美人生的塑造,对人生态度的构建,是以理性来净化人类感性中动物特质,并以理性的方式进行渗透,将其转化与升华;同时,音乐教育还运用感性的方式避免理性说教的抽象性,赋予其发展的动力与生命力。音乐教育的美可以打开人性之“真善美”的大门,引发人类对于人性、对于世界的思考与感悟。音乐教育从本质上说是一种塑造“人”的工程,只重视理性发展而不重视感性发展的教育,并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美育。

二、审美体验、情感、创造和个性化是音乐审美教育的关键因素

早在《尚书·舜典》中“律和声”、“八音克谐”、“神人以和”等论述,都已经透露出有关音乐教育在对人的情感、人格塑造上所具有的审美意义。我们可以知道,在氏族“乐”的教授过程中,人的情感在音乐的学习中成为一种高尚的社会情感,使原始乐舞在社会生活中实现其审美意义。在季札的音乐评论中,其对音乐的欣赏并未仅仅局限于音乐的“形”或音乐的“意”,而是把音乐意与形相结合,并结合自身经验知识,通过想象把握住本质,抓住音乐的美与音乐的内在意蕴。即由乐音过于细碎急促的“美哉!”想到了使人民受尽苦头的苛刻的政治制度;由《齐》中声效洪大的“美哉!”而想到了大国之风,以及大国之无量的前途。另外,《庄子》中提出“中纯实而反乎情,乐也”4,明确的把音乐与人的性情联系起来,认为音乐的本质在于表现人的自然之情,并对这种表现自然情怀的音乐加以肯定,高度肯定了音乐审美应该具有主体性,认为审美主体应该超越现实,超越自我,获得真正的精神自由。嵇康在《琴赋》中“怀戚者闻之,则莫不憯凛惨凄”,“平和者听之,则怡养悦愉”[5]等等评论,都是从音乐审美主体的体验来谈音乐审美过程中的不同感受,认为人们能够积极主动的从音乐中得到美的享受,感到心满意足、快乐愉悦。嵇康突出强调审美者自身的情感体验在音乐审美中的作用,并主张一种自由发挥、积极主动的审美态度。明代的启蒙思想家李贽,认为一切美的艺术都必须出于真性情,必须具有独创性,具有独特的个性。其更是肯定了音乐以自然为美,要求音乐内容上抒怀不应该受到“礼”或“天”的束缚,形式上应该自由发展而不受成规制约,音乐的发展变化应该完全服从于表现不同个性的需要。后来在徐上瀛所说的“吾复求其所以和者三,曰弦与指和,指与音合,音与意合,而和至矣”[6],认为演奏的技巧应该借助想象与内心的审美、内心的音乐意境相结合,不应局限于技巧,主张琴乐演奏者—即审美主体应该进入一种审美的境界,并在审美的创造性活动中建立起个体人格的肯定与完善,达到技艺与审美的谐和统一过程中的最高精神境界。

所以我们可以得到音乐审美教育的四个关键因素:审美体验、审美情感、审美创造和审美个性化。

1、 审美体验

审美体验是在感悟的基础上,将音乐艺术的审美意蕴和审美内容表现在受教育者的意识中,和受教育者的自身的审美经验、生活观念等内容结合起来,成为受教育者意识的直接体验。审美体验能够使个体在对音乐艺术形式进行感悟的过程中,得到某种理性的内容,并进一步在个体的情感等内容中得到感性的体现。

现实生活中很多问题,如数学问题、地理测试等,都可走捷径找到现成答案。审美则不同,审美不存在“答案”,只有体验。受教育者在音乐学习过程中所产生的审美体验是审美活动的基础。音乐审美体验就是对审美对象——音乐的感知与把握。音乐只有与人的内心产生共鸣,才能形成一种完美的审美体验。如体验音乐的音响,我们可以借助于以往的知识经验,并与以往的知识经验相联系,在内心中形成知识经验的建构,在乐音高低形成的旋律的跌宕起伏中完成对音乐的审美体验。

2、审美情感

审美情感是指由欣赏作品或演奏演唱作品而引起的一系列的情感反应,情感既是音乐艺术之源,又是主体体验、感受音乐作品的归宿。审美情感不是生活中一般的情感,不是纯心理或纯生理的反应,往往是伴随着他对作品的审美认识和审美理解而产生的,对于作品的认识和理解愈深刻,其获得的情感就会愈真实,最终得到的审美效果就会越好。可以说,审美情感是审美主体把自身情感、经验与思想意识融合在一起,是一种高级的情感。

儒家思想的代表著作《乐记》肯定了人的内在思想情感可以通过音乐表现出来。其中认为诗乐之发生效用,其根本的原理即在于以情感人或以情动情,具备情感的人接触到表现情感的诗乐,极易产生共鸣而为之感染,而绝不能诉诸理念的直接说教;而嵇康在《声无哀乐论》中否认了音乐与情感的关系,认为音乐中没有情感,音乐也不能表现情感。这就可以说明在我国音乐发展史上关于音乐与情感的关系素有争论。但是,这些关于审美情感的观点都是由于我国的封建制度下思想的局限性所决定的,即使如此,其中还是肯定了审美情感在音乐审美中的地位。所以说,审美情感仍是音乐审美教育的关键因素。

在审美获得的美感中,情感是美感的重要构成因素,没有对于“美”的感受与感动之情,则不能称为美感。情感作为一种心理因素,其在审美过程中的作用,是人们普遍都承认和重视的。情感和美感在音乐体验中常常处于一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互为融和的状态。情感的介入是美感产生的前提。“美感是感知、理解、意志、想象等多种心里过程以情感为中介的综合统一。其中关键性的、决定性因素是情感。”[7]审美教育从本质上讲是一种情感教育,情感应该成为音乐审美教育的核心,并且应该在音乐教育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音乐是情感的最佳载体,是情感无限强有力的杠杆,情感融于一切音乐审美活动之中,整个音乐进行的过程就是情感变化、发展的过程,就是情感的抒发、情感的交流、情感的激发。

3、审美创造

审美创造是指审美主体用音响动态来抒发自己的内在情感和外在感受的审美活动。人们通过审美创造,可以把自身的感受表达出来,把内在听觉所做出的的审美判断表达出来,是一种极为主动的审美活动,也是音乐美育的重要审美手段之一。“审美创造是人的审美经验的对象化活动,即人们遵循‘美的规律’,按照一定的审美意识而进行的一种主动、自觉的审美造形活动、审美经验的形式化过程。” [8]

别林斯基曾说过:“在一部真正的艺术作品中,一切形象都是新颖的、独创的,没有重复之弊。” 所以,创造性是各门艺术共同的审美品格。音乐的产生过程就是全部的创作过程,无论音乐的创作、表演还是欣赏,都必然伴随着创造性的表现与丰富的联想和想象;音乐的“不确定性”特点,使不同的听众欣赏不同音乐作品必然会获得不同的感受。音乐的情感特征能够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审美创造是使学生进入音乐审美的重要途径。在音乐教学中通过让学生亲身感受到音乐的美,并引导他们动手尝试音乐创造活动是一种效果很好的教学方法,学生在学习、欣赏音乐的同时,应该个性化的理解音乐、表现音乐。所以,音乐教育在培养学生创造能力方面的作用是不应该被忽视的。

另外,审美活动的创造过程也就是审美情感的释放和升华的过程。我们进行音乐的创造活动,也就是使个体的情感生命得以伸展、抒发、成长和提升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们的情感得到解放和提升,并开创新的人生,达到审美的人生境界。

4、审美个性化

审美个性化是指音乐美育应该关注如何更充分的保持并发展人的个性,鼓励人在审美活动中全面开发自己的潜能,多方面表现自身的具体追求和才能,从而使审美创造真正成为人的个性健康发展的标志。音乐审美应该表现出审美主体独特的审美认识和审美个性特征,在审美过程中也应该饱含审美主体在审美实践中独特的发现和创造。

由于享受音乐美感的个体不同,其产生的情感体验也存在差异性。审美差异是由于审美个体的个性心理特征造成的,由于每一个审美主体都具有一个独特的心理世界,他只能以这个独特的心理世界与外在的世界展开心灵的对话,并在这个过程之中把自己的情感和思想带进去。因此,审美活动的整个审美过程都是个体的活动,决不能用统一的标准来予以限定。

在我国,音乐教育自古以来就是传统文化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音乐的审美功能、音乐审美教育中的关键因素等也很早就被我国的教育家所认识,而发挥音乐的审美教育功能自古以来就是进行音乐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虽然从我国音乐教育美育功能的历史发展脉络看来,音乐的审美意义、音乐教育的美育功能在很多历史时期经常被政治的、思想的、伦理的教育功用所掩盖,成为辅德益智的有力工具与有效手段。但是,经过漫长曲折的历史发展以及人们音乐理论研究的水平不断提高并逐步完善,人们终归还是能够认识到音乐的审美意义与音乐教育的美育功能,能够发现音乐本身所具有的美,认为音乐的美可以使人发现生活的美,从而达到陶冶情操、完美人格、丰富情感的审美效果。

随着国际竞争的加剧和社会飞速发展的新形势下,社会对于人才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怎样改革教育以适应不断发展的、智能化的未来社会成为全球性的热点和难点课题。音乐审美教育在这样的国际环境与学科环境下,也在积极的参与到浩大、壮观的世界性的改革浪潮,许多国家都进行了多次的音乐教育改革以适应时代的发展。在这里,我们对未来的音乐审美教育进行大胆地畅想。

一、民主化的音乐审美教育

教育的民主是人类社会进入文明社会以来憧憬的目标,更是近现代教育史上诸多进步教育家的理想和追求,由此,音乐审美教育的民主化也将成为未来音乐审美教育的发展趋势之一。我们从审美教育机会民主化与审美教育管理民主化两方面理解。

(一)教育机会民主化。

教育机会民主化,既每个人在接受音乐审美教育的机会上应该是均等的、全民性的,这种均等性与全民性不仅仅是在音乐知识的学习,而且还应该体现在充分发展每个人的潜能、获得生存和发展本领等方面。民主化的音乐审美教育应该能够做到不分民族、性别、地区、和社会阶层、经济收入,所有的社会个体都能获得均等的接受教育的机会,并且为所有的受教育者提供同等优良的教育渠道、环境、师资等受教育条件。现代音乐审美教育的民主化仍然是一项未竟的事业,目前许多发展中国家音乐审美教育面临着不少问题,例如经费不足、师资队伍数量短缺与分布不均、教育质量不高等。

(二)教育管理民主化

教育管理民主化,既在音乐审美教育的教育过程中民主意识的渗透、学生民主意识的培养、民主参与能力的培养。音乐教育民主管理是保证音乐审美教育体制的正常运转、实现音乐审美教育民主化的重要方面。在音乐审美教育的施教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的地位应该是平等的,没有主体与客体,人人都能成为教学的主体,每个学生都能够有自己对于音乐的不同理解,并能够自由的进行阐述,整个教学过程中,形成师生互尊、教学相长的教学气氛。

另外,在整个音乐教育机制、音乐教育体系的管理上,我们也应该讲求教育管理的民主化。音乐教育的管理不仅仅是领导层的责任与权利,更是全民的责任与权利,人人都应该在音乐教育管理中发挥主体性原则,增强主人翁意识,积极参与到音乐教育管理活动中。

二、终身化的音乐审美教育

随着现代社会对个体能力水平的要求在不断的提高,出于社会个体生存的需要,终身教育这一教育理念被越来越多的国家所接受,并得到了充分的肯定和推广,许多国家将终身教育思潮转化为国家的教育决策和政府行为,教育终身化成为当代世界教育改革乐章中的强者。那么,音乐审美教育的终身化也必将成为一种时代趋势。

对于社会个体来说,终身的学习通过不断的学习过程来发挥人类的潜能,激励并使人们有权利去获得他们终身所需要的全部知识、技能和理解,并在任何的生存环境中保持信心。同样,终身的音乐学习也能够不断的锻炼人类的思维能力,不断的挖掘人类的潜能,不断的获得生存所需要的新知识、新观念。所以,终身化的音乐审美教育也必然能够使审美个体在持续地学习过程中不断的获得对于“美”的理解、把握,感受时代的进步与“美”的变化,不断的体会“美”的内涵。例如,未来的音乐审美教育应该不仅仅只是立足于学校教育,而更应该贯穿于人的一生,可以运用成人教育、继续教育、社区教育、社会氛围教育等多种形式,使音乐审美教育持续地对社会个体的成长发挥作用。未来的音乐审美教育将进一步更新,将会伴随一个人的一生,其结构将更加多样、更加灵活,将成为一个覆盖全社会、纵横交错的网络,成为人们认识美、感受美、理解美的窗口。

三、人性化的音乐审美教育

人的发展是现代教育所追求的终极目标,随着社会对于多样化人才的需要,对于人性、个性的进一步关注,世界各国的教育都开始致力于教育的“人性化”、“人道化”、“人文化”,强调教育的“以人为本”。音乐本身就是一种以人为本的艺术形式,其本质特征就在于表现人的内心世界、感情生活,音乐教育就理所当然的应该成为一种人性化的教育。

未来的音乐审美教育坚决反对整齐划一与思想僵化,倡导教育目的、课程、方法、教学组织形式等方面的多样化、灵活化和个别化,应该重视个体的能力、心理结构、知识结构以及个体的兴趣、动机和需要,使受教育者在其自己的教育中起到积极主动的作用,以维持自身的可持续性发展。另外,音乐课程也应该随之建立一套适合可行的音乐教材、音乐课程结构、教学评价机制与音乐课程管理机制,从而能够从每个学生自身出发,去衡量音乐教学过程与音乐教学效果。这样一来,音乐教育就能够充分关注人性,重视个体的审美体验,审美情感,尊重个体的审美创造,就成为真正名副其实的符合现代社会发展要求的审美教育。

人性化的音乐审美教育既有利于发展个人特长和闪光点,又有利于发挥个人潜能,捕捉个人智慧的创造之光,能够帮助社会个体实现自我,适应时代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所以,未来的音乐审美教育改革仍会在人性化方面做出努力,人性化的音乐审美教育应该是未来音乐审美教育发展的趋势。

四、多元化的音乐审美教育

随着全球信息、经济一体化程度的一步步加深,人们能够日益深刻的体会到,任何一个国家都不能够独立的存在,只是构成世界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未来社会所需要的个体应该是具有国际意识的多元性人才,那么,未来的教育一定是多元化的教育。于是,面向世界、面向国际的教育改革显示出了强大的发展后劲。但是,目前音乐审美教育的多元化仍存在管理体制、经费、语言等方面的问题,还不能够适应世界教育多元化、国际化的时代潮流。音乐审美教育作为未来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教育目标、课程内容、教学渠道的多元化便成为未来音乐审美教育所追求的发展方向。

音乐审美教育应该是放眼于世界的教育,全球音乐的相互理解并不会带来文化的混乱,而是带来有益的文化风暴,所以未来音乐教育一定应该是开放性的、世界性的和多元性的。但是,任何民族的音乐审美教育更应该是立足于本民族的、以本民族的音乐文化为主体,以本国国情和民族特征为基点,只有民族与世界相结合、外来音乐文化与本国音乐文化相交融的多元化形式,才是未来音乐审美教育的发展趋势。也就是说,越具有民族性的音乐审美教育,就越能够在教育的国际化环境中发挥更大的作用。音乐审美教育过程中,在立足本民族音乐文化的基础之上,全面实现音乐知识的国际化、信息化、多元化,使受教育者成为既有民族个性,又能够客观看待、正确理解多元文化的国际性人才,真正使音乐审美教育发展成为国际化与本土化、民族化相统一的,极其富有生命力的教育体系。

综上所述,音乐审美教育在人的感性能力、理性思维培养之中具有无法比拟的巨大作用,这就注定其必定对人类社会的发展起到决定性的关键作用。中国要稳稳立足于世界强国之林,中国的音乐审美教育就绝不能满足于目前取得的成就,而应该进一步适应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成为未来教育的重中之重与人类教育的核心,在未来中国的社会发展中发挥它不可替代的作用。

参考文献

[1]修海林《中国古代音乐教育》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7年12月第一版;

[2]蔡仲德《中国音乐美学史》 人民音乐出版社 2003年9月北京第二版;

[3]曾洁珍《国内外教育改革动态》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1年2月第一版;

[4]修海林 罗小平《音乐美学通论》上海音乐出版社;

[5]修海林《古乐的沉浮》山东文艺出版社;

[6]马东风《音乐教育史研究》京华出版社 2001年5月第一版;

[7]汪毓和《中国近现代音乐史》,人民音乐出版社1994年10月版;

[8]聂振斌《中国美育思想述要》暨南大学出版社 1996年5月第一次印刷 1993年12月第一版 ;

审美教育的重要性篇9

关键词:汉语言文学审美教育素质教育文化传承

中图分类号:G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91(2017)03(a)-0148-03

汉语言文学教学是目前高校教育课程设置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学生人文素养进行教育和培养的重要学科。汉语言文学作为我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和文化内涵的精华,在新的发展时期,承担着更加重要的教育教学任务。在汉语言文学教学中开展审美教育,既是新时期高校学科素质教育改革和创新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对学生的审美情趣、人文素养和精神文化素质进行培养的重要手段,面对着越来越复杂的经济社会发展趋势,通过汉语言文学审美教育对学生进行全面的培养,是新时期汉语言文学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

1审美教育相关内容简述

1.1审美教育的内涵

审美教育主要是指审美能力的培养和提升,而审美能力则是对审美感受能力、鉴赏能力、想象能力以及创造能力等相关能力的总称。其中审美感受能力是开展其他能力的重要基础,是整个审美过程的出发点,作为审美教育的最基本内容,审美感受能力主要是指对审美主体的感官美感获得方式和方法进行培养的教育。鉴赏能力则是在感受基础上产生的对“美”进行辨别、理解和评价的能力,辨别能力则是审美教育的重要和关键环节。想象能力是指通过对将外部感知的“美”与自身的知识、能力、经验等要素结合起来产生的精神美感受。审美创造能力则是在以上能力的基础上通过实践创造和创新的“美”,审美创造能力是审美能力的最高层次,同时也是审美教育最终要达到的目的。

1.2审美教育活动

从上述审美教育的内涵可以看出,审美教育活动主要是指审美能力的培养活动。而审美能力的培养活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首先,要对学生的审美欲望、审美理想进行培养,审美欲望是刺激学生开展审美活动的重要推动力,而审美理想则是激发学生审美创造能力的主要动力,这两者是审美教育活动的重要环节。其次,要对学生的审美心理进行培养,优秀的审美心理素质能够指导学生对“美”进行科学的感性认知、理性认识,并且能够在审美想象和审美情感教育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最后,审美教育作榻逃教学的一个重要模式和内容,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个性化特点,要发挥学生在审美教育中的个体差异性,创造出新意美,在审美教育活动中对学生的个性特征和优势进行充分的发挥。

1.3审美教育开展的重要意义

审美教育活动的重要意义和作用主要集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审美教育能够提升学生的个体竞争力,审美教育从本质上来说是情感教育的一种,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开展审美教育就是对学生的情商进行培养的教育活动,而情商则是指导学生获得更好发展的关键要素,通过审美教育能够对学生的精神世界进行充实和完善,在学生良好心态培养和个体综合竞争力提升方面能够发挥十分重要的作用。其次,审美教育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塑造和健全人格,审美教育活动能够对学生的心理功能产生积极影响,通过审美能力培养、道德意志力培养以及逻辑思维能力构建等活动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系统的审美心理结构,促使学生道德水平的提升、健全人格的形成和塑造。另外,审美教育还能够帮助学生摆正心态,正确面对困境,现代社会的发展在学生群体中产生了较为严重的功利主义和投机主义,社会发展氛围比较浮躁,在这种发展背环境背景下,审美教育能够还原教育教学活动的本质,帮助学生更好地摆脱物质、功利的影响,有利于学生摒弃功利之心,更加纯粹、自然地参与到教育教学活动和自我发展过程中,通过对真、善、美的鉴赏、想象和创造,实现理性思维的构建和伦理认知结构的完善,促使学生能够更好地面对困境,坦然生活。最后,审美教育活动的开展还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培养自身的独立人格,在高尚情操培养方面也能够发挥十分积极的作用。

2汉语言文学教学的现状分析

审美教育的重要性篇10

在当代艺术中,美是艺术最基本的特征之一,加大艺术教育也是提高人们审美观念的一种有效途径。声乐作为一种艺术表现形式,近年来,受到了人们的广泛喜爱,在声乐教学中,审美教育是声乐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伴随着我国素质教育的深入开展,对审美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于高校而言,高校是我国人才培养的摇篮,在高校声乐教学中,如何有效地开展审美教育是提高声乐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本文就高校声乐教学中的审美教育进行了相关的分析。

关键词:

高校;声乐教学;审美教育

引言

声乐作为高校一门重要的专业,在声乐教学中,它既是一种学习声乐技能的活动,同时也是进行审美教育的一种活动。对于声乐这种表演艺术而言,它是通过声音和乐器来进行表演的一种艺术形式,而开展声乐教学就是让学生掌握专业的声乐弹奏技能和专业的知识,无论学生是在听教师弹奏还是自己弹奏,都是一种审美的过程。然而就目前来看,高校声乐教学没有全面地落实审美教育,对审美教育不够重视,违背了声乐教学的本质要求,不利于专业音乐人才的培养。当代社会里,对音乐专业性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高,而高校作为我国人才培养的重要地方,在高校声乐教学中,要想培养出更多的专业性音乐人才,就必须结合声乐教学的特点,积极的开展审美教育,在教授学生专业声乐知识和技能的同时,还不断提高学生的审美观,教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

一、高校声乐教学中审美教育的重要性

审美教育就是通过一切美的形式给人们以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教育,以达到美华人们的心灵、行为、语言、体态,提高人们道德与智慧的目的。在现代,审美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和强化人的感知力、想象力,丰富人的情感,拓展人的生身世界,所造人的创新求异能力。在当代教育中,德、智、体、美、劳是教育的五大维度,由此可见,审美教育在我国现代教育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高校声乐教学中,声乐教学既是学习声乐专业技能的过程,也是审美教育的过程。就目前来看,我国高校声乐教学还没有形成针对性较强的教材体系,在教学过程中依然是采用比较传统的教学方法,忽视了审美教育,影响到了学生的发展。对于声乐这门特殊的学科而言,以审美为核心是声乐教学的基本要求,在高校声乐教学中注重审美教育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观,培养学生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进而为我国现代社会培养出更多的专业性人才。

二、高校声乐教学中审美教育面临的问题

1.对审美教育的不重视

就当前高校声乐教学来看,声乐教学偏重于声乐专业技能的教育,对审美教育不够重视,完全把学生对美的鉴赏、认识以及表达给忽视掉,从而学生在弹唱的时候只掌握弹奏技巧,忽略了情感表达,学生弹奏出来的乐曲缺乏感染力和吸引力。

2.缺乏实践

对于声乐这门课堂来讲,它的实践性较强,然而在当前高校声乐教学中,教师一直以本为本,照本宣科,理论式的向学生灌输知识,缺乏实践。声乐教学本身就是一种审美教育的过程,由于缺乏实践,学生难以发现声乐中蕴藏的美,进而使得学生失去学生的兴趣。

3.专业教师的匮乏

教师作为学生的引路人,专业的教师可以更好地引导学生学习,促进学生能力的提高,然而就目前来看,我国高校声乐教学中,专业的教师还比较匮乏。一方面,现有的教师专业能力、水平有效,难以满足实际教学工作需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大多抱着完成任务的态度去完成教学,不注重审美教育,进而影响到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另一方面,教师数量不足,难以满足现阶段教育工作的需要。

三、高校声乐教学中审美教育的有效实施策略

1.提高重视高校声乐教学

在培养专业性音乐人才方面有着重大作用,声乐教学不仅仅是要交给学生专业的声乐知识和弹奏技能,同时还必须强化审美教育,在声乐教育中只有重视审美教育,才能更培养学生发现美、创造美的能力,进而更好地进行弹奏。故此,在高校声乐教学中,教育工作者必须高度重视审美教育,要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计划,要结合声乐教学提纲,有效地落实审美教育。只有重视审美教育,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培养学生专业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观念和能力1。

2.注重实践

对于高校声乐课程来讲,实践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有效途径,加强实践,既可以让学生熟练的掌握弹奏技巧,提升专业能力,同时,在不断的实践过程中,还能不断激发学生发现美、创造美的能力。作为一种表演艺术,声乐只有表演出来,才能获得观众的好评,才能发现其中的不足,才能的不完善和改进。故此,在高校声乐教学中,教师要想渗透审美教育,必须强化实践。作为教师,要与学生的实际问题加以结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加以引导,强化学生音乐表演的完美型,进而促进审美教育2。例如,在声乐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音乐表演作品的弹奏,在学生弹奏前,让学生熟悉音乐表演作品相关信息,如创作背景、作者的性格特点等,让学生全方面的了解音乐作品,进而在弹奏过程中更好地表现出来。有条件的高校,还可以组织学生观看一些知名演奏家的音乐表演,进而更好地促进审美教育的升华。

3.加大专业教师的培养,提高学生的教学水平

在高校声乐教学中,要想更好地渗透审美教育,加大专业教师的培养十分重要。首先,高校必须加强现有教师的教育,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加强教师对审美教育的认识,进而更好地开展审美教育;其次,要对外引进专业的教师,为高校声乐教学提供保障。作为教师,更要认识到自身的职责所在,要督促自己去学习新的音乐作品,通过不断的学习来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进而更好地引导学生学习,促进审美教育的开展3。

4.提高对乐器的认识

声乐教学内容涵盖了许多方面,不仅包括音乐理论,同时还包括了演唱技巧、乐器演奏等内容。在高校声乐教学中,要想有效地渗透审美教育,就必须结合声乐教学的特点来进行。而乐器演奏作为声乐教学的重要内容,在演奏过程中,选择合适的乐器可以提高演奏效果,丰富演奏已经,而不合适的乐器就会破坏演奏氛围。为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加强学生对乐器的认识,让学生认识更多的乐器,了解不同乐器的特点,进而便于学生在演奏过程中选择合理的乐器4。

四、结语

审美教育是我国当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展审美教育有助于培养我国当代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人才。在高校声乐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不仅可以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同时也有主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发现美、创造美的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注释:

1.纪丽民.论高校声乐教学中审美教育的渗透[J].音乐大观,2012,11:238-239.

2.吴姿霖.审美教育在高校声乐教学中的渗透[J].艺术教育,2014,04:94-95.

3.李琼.高校声乐教学中的审美教育探析[J].北方音乐,2015,05:136-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