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农业科技研究十篇农业科技研究十篇

农业科技研究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7:23:23

农业科技研究篇1

[关键词]山东省;农业科技;现代农业

山东省位于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地势平坦,气候适宜,十分适合农业产业的发展。自古以来,山东省就是我国的农业大省,为我国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保障。伴随着农业科技的进步,传统农业经济也正在逐步向现代农业经济转变。农业科技的进步和发展,不仅为山东省现代农业建设注入了新的活力,也为山东省由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转变提供了新动力。

1山东省农业科技发展取得的成绩

1.1农业生产力显著提高。农业科技的进步和发展,对山东省农业经济的直接影响表现在农业生产力有了显著的提高。伴随着农业科技示范园区的建设,一批批农业新技术得以在农村地区广泛推广,农业生产力显著提高。2016年,山东省第一产业生产总值为4979亿元,较上年增长181亿元。主要粮食作物每hm2的产量为6290kg,实现了粮食产量的稳步增收。另外,农业科技的发展还表现在农业机械的拥有量不断提高。农业机械作为现代科技的产物,为提高农业生产效率、解放农村劳动力提供了技术支持。农业机械化、自动化也是现代农业发展的主要方向之一。从表1可以看出,山东省主要农业机械的拥有量稳步增加,为山东省发展现代农业提供了技术保障。1.2农业产业化发展迅速。根据国外发展经验,农业产业化发展是农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农业产业化发展,不仅将农业科技创新与农业生产有机结合起来,还将农业科技创新与市场需求相结合,促使现代农业形成研发、生产、销售、售后等一条龙服务的经营模式,降低农业产业的成本,增强农业产业的竞争力。截至2016年年末,山东省农业企业超过1.5万家,年销售额高达2万亿元。近些年,山东省大力发展农民合作社,倡导农民多主体联合发展、自主协作、资金互助,已注册的合作社高达13万家。农业合作社的建立是山东省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基础。同时,山东省倡导农业生产标准化、着重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建立合理高效的现代农业质量监督体系、增加农业品牌数量,其最终目的都是为了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而这些都离不开农业科技的支持。1.3农业科技对农业经济的支撑作用不断显现。山东省政府十分注重农业科技的发展。目前,山东省批准建立的省、市级以上的农业科研机构有100多家,有山东农业大学、青岛农业大学两所高等院校,山东畜牧兽医职业院校等高职专科学院,还有众多农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重点实验室等。这些都为山东省农业科技的创新和发展提供了人才、技术、资源的支持。山东省在小麦、花生、玉米等农作物种植、动物克隆、农产品加工等方面的研究均处于我国领先地位,农业科技贡献率高达60%。随着农业科技水平的提高,农业科技对农业经济的支撑作用不断显现。

2山东省农业科技发展存在的问题

2.1科研组织发展还不健全。虽然近些年山东省大力建设了一定规模数量的研究所、实验室和教育教学机构,但是,由于现代农业发展时间较短,许多机制还不健全,信息沟通不够流畅,山东省农业科技的发展受到了一定的制约。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在地[收稿日期]2017-06-03理位置方面,各研究机构分布在山东省各市、县内,相隔较远,使得科研力量变得十分分散,无法高效协同运作;第二,在资源分配方面,各研究机构间并不均等,有些机构依然在使用十分落后的设备设施,限制了农业科技的创新;第三,在信息沟通方面,由于科研信息的不透明、不对称,许多科研机构间存在着重复研究的现象,这都造成了资源的浪费,降低了科技创新效率;第四,在实践应用方面,许多农业科技创新还处于理论阶段,没有在农业市场上得到应用和推广,没有转化成现实的生产力;第五,在研究领域方面,大部分的科研机构着重于对农业生产这一环节的研究,而对于产前技术支持、产后加工服务的研究较少,因此可以获得的利润规模有限,科研机构难以实现高速发展。2.2农业科研资金不足。农业科技的研发与创新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前期投入较大且收益较慢,许多以盈利为目的的企业往往不愿意对农业科研进行投资,因此,政府部门成为农业科研资金的投资主体。有关数据表明,山东省农业科研投资强度仅为0.77%,不仅低于其他行业的平均投资强度1.7%的水平,也低于发达国家对农业的投资强度。另外,据估计,仅有20%~30%的山东省农业科研项目可获得稳定的支持经费,这导致科研过程易因为资金供应不连续而中断。山东省要想实现建设农业强省的目标,实现农业发展现代化、可持续化,必须保证农业科技创新有足够的资金支持。2.3农业科技机构管理机制不完善。目前,山东省农业科技的主要研究方向依然在于如何提高农产品产量,而对于农作物的育种、养殖品种的筛选、农产品加工以及售后服务等方面研究较少。而现代农业不仅要求农业科技为农业生产提供技术支持,也要求农业向着产、供、销一条龙服务的产业模式发展。由于农业科研机构与市场结合度不高,无法满足农民对农业科技和农业市场信息多元化的需求,使得农业科技的利用率较低。其次,各农业科研机构的研究比较独立,缺乏相应的沟通与联系,不仅造成了资源的浪费,还难以形成功能齐全的服务体系,降低了农业科技的生产效率。同时,农业科研组织机构极少开展针对农民长期的、有计划性的培训,服务往往停留在田间地头,农民无法有效利用新兴的农业科技成果。

3推进山东省农业科技发展的建议

3.1加大对农业科技创新的资金支持。首先,政府部门需要正视农业科技对现代农业发展的支撑作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一道理运用在农业生产方面也同样适用。政府部门在加大对农业科技投入的基础上,也要引导民间资本和企业对农业科技进行投资。政府部门可通过建立完善的风险投资管理机制,帮助农业科研资金的利用实现多元化、高效化。其次,针对科研人员流失严重的现象,应着重提高科研人员基本待遇水平,并根据其工作绩效给予适当的补贴,提高科研人员的收入。科研机构应正视科研人员对农业科技进步做出的贡献,以此实现各科研机构吸引人才、留住人才、高效运营的目的。第三,针对有些科研机构因资金问题而导致的设备落后、环境简陋等现象,山东省政府需要加大对实验仪器、设施设备、实验基础设施的支持力度。最后,山东省政府应提高农业科研投入在公共财政支出的比重,保证农业科研机构可获得最基本的资金支持,使各科研机构在改善农业科研环境的同时,依然有充足的资金进行科研创新。目前,山东省的农业科技贡献率处于全国领先地位,大力发展农业科技不仅能为山东省农业、农村发展提供新途径,还为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提高农业产业利润率提供新思路和新方法。3.2健全农业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山东省在建设农业科技创新服务体系过程中,通过不断地探索,逐步建立起“三位一体”的服务体系,即建立起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为现代农业的发展提供技术支持,建立技术共同研发体系实现资源技术在研究领域内共享,建立农业技术科教体系帮助农民学习利用科技成果。通过这三个体系的建立,现代农业产业体系逐步形成,并日趋完善。目前,山东省构建农业科技体系的重点在于整合全省的农业科技资源,实现资源利用的最大化,减少资源的浪费。针对山东省众多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山东省迫切需要改变机构重复设置、课题重复研究这一问题,通过明确各机构间的责任,实现资源合理分配、课题独立研究,以此加快农业科技创新的速度。健全农业科技创新服务体系的另一方面是要建立完善的农业科技推广机制,打破各区域间的技术壁垒,以现代农业发展需求为导向,有针对性的进行农业科技的研发与创新。同时构建起全省范围的技术推广服务网络系统,使各科研机构一起参与到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中去,使基层农民能够直接享受科技红利,提高农业科技对现代农业发展的贡献率。3.3加大与国外农业科研机构合作力度。由于山东省现代农业发展时间较短,因此无论在理论基础还是实践操作方面都有许多不足之处。早期山东省农业科技主要以模仿为主,缺少科学技术知识产权。而发达国家进入工业化社会时间较长,其农业科技化、工业化、产业化发展开始较早且水平较高。同时,伴随着经济发展全球化,各国经济的关联度不断提高,联系日益密切。因此,山东省需要建立自己的知识产权体系,不仅要学习国外农业科技发展的先进经验和技术,也要加强与与国际农业科研机构的交流与合作。山东省要紧跟时代潮流,充分发挥山东省农业资源丰富的优势,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发展国际化进程,引进国外农业科技的最新成果,并且注重农业人才的交流,学习先进经验。只有加强与先进科研机构的沟通与交流,努力实现互利共赢,才能为山东省农业科技创新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才能实现农业强省这一目标。

作者:宋玉华单位:山东省临朐县农业局

[参考文献]

[1]陈祺琪,张俊飚,程琳琳,等.农业科技资源配置能力区域差异分析及驱动因子分解[J].科研管理,2016(03):110-123.

[2]钟秋波.我国农业科技推广体制创新研究[D].成都:西南财经大学,2013.

[3]陈萌山.加快体制机制创新提升农业科技对现代农业发展的支撑能力[J].农业经济问题,2014(10):4-7.

[4]蒋和平,刘学瑜.我国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研究评述[J].中国农业科技导报,2014(04):1-9.

[5]韦志扬,蒙福贵,李思源,等.广西“十三五”农业科技发展路径研究[J].南方农业学报,2014(05):898-905.

农业科技研究篇2

关键词:湖北省;农业科技;推广

1政府主导推广模式

面对市场经济的新发展和农业生产的新需求,湖北省农业部门和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不断推进在服务方式和运行机制方面的改革。首先,转变单纯的以产中服务为主的传统服务方式,将农业技术服务向产前和产后渗透。在农技部门的领导下,农技服务的内容逐渐丰富,不仅推广技术,还向农民承诺技术效益并负担一定的风险,为农民农业生产进行方案设计,规范操作流程,确保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得到大幅提升。其次,针对传统的服务弊端和不足,进一步开创新的服务形式,挖掘服务潜力。农业部门加大对农业科技研究的投入,加快农业科技推广进程,指导服务和信息沟通并重,为农业生产提供全方位的多层面的科技服务,使农民在种、调、销等方面更加得心应手。再次,鼓励农业科技服务实体的设立,提高农业科技服务的覆盖面,通过实体化和产业化运作,在农业服务、植物保护、农药化肥和加工流通等领域大力扶持涉农企业发展,这些企业不仅方便农民农业生产,对提升农业经济也起到了不可替代的要作用。在省创新中心的引导下,农业科技推广机制得到改革,原有体制的弊端得到解决,同时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落实了一批农业科技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农业科技重点项目的开展,从推广任务、技术团队和服务网络三个方面构建起了新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科研机构和农业高效的科技研发资源得到充分利用,科技成果得到有效转化。省创新中心分析了农业综合区划的情况,研究了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方案,以特定区域为单位开展和扩大重点技术和产品的基地建设;省创新中心充分发挥领头羊作用,重视产业实体化进程,成立各种产业集团,与大学高校紧密合作。

2以企业及农资生产厂家为主体的推广模式

新型科技推广体系把产业化企业放在重要的地位,因为企业相对农民具有科研优势和资金优势,通过企业组织农民参与到农业科技转化过程中,是行之有效的方法,主要的途径就是以公司、基地和农户紧密结合的方式来推行订单生产。企业对农民有着强有力的保障能力,在承诺的基础上开展全面的技术支持,贯穿农业生产的各个方面。以襄阳市为例,在农业科技推广过程中,逐步形成了二百多家管理良好规模可观的涉农企业,建设了五十多万亩农业基地,从业人员达到十万多人。武汉博大公司在谷城县设立千亩基地进行黄姜种植技术的推广,带动周边黄姜种植两千多亩。农资生产厂家也是农业科技推广的重要主体,农资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创新过程中,农资生产厂家开始抓住有利时机,改变原有思路和模式,不仅提供经营销售,更加注重推广服务,把直接供货和多方宣传作为创新的切入点。许昌农机总厂生产的小型拖拉机与多功能播种机相结合,不仅简化了操作步骤,而且提高了播种效率,同时扩大了播种范围。

3以科技人员为主体的民营科技服务模式

湖北省省委省政府在农业科技推广创新过程中重视政府政策的导向作用,采取放活科技工作者和相关机关工作人员的做法,大力倡导农业科技工作者参与农业科技的承包和入股,以及转让和咨询等,为农业生产和农业科技经营开发注入了活力。在政府利好政策的带动下,部分科技工作者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农业科技推广工作和服务工作,譬如,宜恩县高罗乡农技干部黄雨胜,通过大片租赁农村土地的形式,进行果园和苗圃种植,合计四百多亩,亩产优质苗木达到二十万株,为农业科技推广工作以及农业产业调整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4协会或合作经济组织、加工企业推广服务模式

(1)专业的经纪人可以专门针对全国范围内的市场形势进行调查分析,把握市场动向,为农户的小规模生产提供宏观信息支撑,为农业生产的市场化提供必要的信息保障。保康县马良镇经纪人王文海自2000年开始将经纪业务扩展到山东、湖南和浙江等全国十几个省市,专业从事生猪交易业务,目前累计交易额已达两千多万元,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和效益。(2)专业的协会组织具有农业科技的专业背景,在农业科技的成果转化、基地建设和经营销售等方面具有统筹把握的能力,通过推广机构、基地农户和市场销售等方面的紧密配合,解决了分散农户依靠自身无法独立解决的技术、资金和销售等难题。武汉市新洲区双柳街,在建立农业专业化协会组织方面取得了较好的进展,在多种协会协同配合下,大力推行了无公害蔬菜种植技术,通过生产基地和加工企业来调动农民积极性,组织农民参加技术学习,并且创立自有商标,极大地提高了农民的收入,促进了当地农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农业科技研究篇3

农业科技研究人才是农业科技创新的主力军,具有高学历水平和较强的科研能力,主要从事农业科学基础理论研究、应用研究及技术创新研究,是高层次的农业科技人才。本文以农业科技研究人才为研究对象。

一、农业科技研究人才需求特征分析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将人的需要由低到高分为五个层次,即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各层次需要同时存在,较低层次的需要得到最低限度满足后,人会追求高一层次的需要。基于需要层次理论分析农业科技研究人才各层次需要特征。

农业科技研究人才工作条件比较艰苦,有一定的危险性,但回报与付出不对等,他们对生理、安全需要的满意度较低。

农业科技研究人才专注于科研而不擅长交际,且受中国传统思想影响,他们的社会地位相对较低,得不到应有的尊重,对社交、尊重需要得到满足的愿望强烈。作为高层次人才,农业科技研究人才始终有较强烈的自我实现需要。

通过分析可知,农业科技研究人才主要处于社交需要和尊重需要两个层次,应从充分满足他们的社交需要和尊重需要进行有效激励。

二、农业科技研究人才激励因素分析

根据农业科技研究人才需求特征,本文将农业科技研究人才激励因素分为物质激励、精神激励、个人发展激励三个因素。

第一,物质激励因素。物质激励是指运用物质手段使人得到物质上的满足,调动其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物质激励是激励机制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能够满足农业科技研究人才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包括薪酬、奖金、津贴、福利、罚款等。

第二,精神激励因素。精神激励从满足人的精神需要出发,对人的心理施加必要的影响,产生激发力,影响人的行为。精神激励因素包括工作成就、工作认可、社会地位、关系融洽、情感激励、参与决策激励、文化激励等非物质性因素。

第三,个人发展激励因素。个人发展激励运用各种有效措施满足农业科技研究人才提升自我、完善自我的需要,从而产生较强的激发力,包括进修、晋升激励。

三、农业科技研究人才激励措施

激励农业科技研究人才,采取物质激励为基础、精神激励为主、自我发展激励为辅的激励手段,保证他们拥有良好生活品质的同时,提高精神层次与综合素质。

第一,物质激励措施。物质激励为农业科技研究人才提供了基本生活保障,满足生理、安全等较低层次的需要。

一是提高薪酬水平。2010年广西城镇单位从业人员平均劳动报酬为30673元,而农林牧渔业城镇单位从业人员平均劳动报酬仅17023元[5],仅为总体平均报酬的55.5%,是报酬最低的行业。激励农业科技研究人才,首先应该提高整体薪酬水平,在工作分析的基础上构建科学合理的薪酬体系,薪酬与个人、团队的业绩紧密联系;导入带宽薪酬,减少薪酬级别,拉大级别内部差距,使薪酬能够随着获得新技能、承担新责任、改善绩效而提高,淡化对职位晋升的需求,逐渐缩小农业科技研究人才与其他行业人才的薪酬差距。

二是自助餐式福利满足不同人的不同要求。自助餐式福利是指每个人根据薪酬等级、职位及绩效高低具有不同的福利购买点数,组织在法定福利之外提供多元化的福利项目。自助餐式福利为农业科技研究人才提供了丰富的福利组合,他们可以在不同时期选择不同的福利项目,满足自己最迫切的需要;工作效率、工作业绩的提高和新技能的获取带来更多的福利购买点数。

三是构建公平公正的奖惩机制。综合考虑获奖难易程度、时机、频率、额度等,结合收入水平确定奖金额度,并将奖金与精神激励相结合,发挥奖金的激励作用。惩罚不当行为,应做到公平公正、对事不对人,既要达到警戒作用,又要给人才留足面子。构建公平公正的奖惩机制,需要科学合理的考核制度做保障,做到考核客观公正、沟通充分彻底、奖励公开公平、惩罚客观有效。

第二,精神激励措施。精神激励通过非物质手段激励农业科技研究人才,满足他们社交、尊重、自我实现等高层次需要,达到物质激励难以实现的激励效果,降低激励成本。

一是丰富工作内容,提高工作挑战性并给予充分的支持。丰富工作内容,一方面可以扩大工作范围,鼓励农业科技研究人才与其他专业甚至是其他领域的人才合作,进行基础科学研究的同时开发更多具有实用价值的新技术、新工艺。一方面可以增加工作责任,提高工作挑战性,鼓励他们主动申请、承担各类重大课题或技术攻关项目,承担教育教学责任,科研、教育事业双向同时发展。

丰富工作内容、提高工作责任,需要各级部门提供充分的支持。首先,提供相应的物质保障,包括薪酬待遇、项目资金、实验设备、工作环境等硬件条件;其次,给予相应的决策权和工作自由,保证他们能够根据项目进度合理安排自己的工作;第三,做好各项后勤保障工作,安排专职人员协助处理各种行政后勤事务,让农业科技研究人才能够专注于本职工作。

二是加强舆论宣传,提高社会地位。国家颁布多项政策支持农业发展和农业人才队伍建设,但社会公众对农业从业人员仍存有偏见,农业科技研究人才社会地位较低,得不到应有的尊重,不少人产生自卑心理,形成了他人轻视—自卑—他人更轻视的恶性循环。

因此,有效激励农业科技研究人才,应从根本上提高农业科技研究人才的社会地位,加强农业科技事业宣传,使社会公众树立正确的农业产业、人才观念,全面提高产业吸引力和竞争力。

三是创建良好的工作氛围。构建农业科技信息交流平台,鼓励农业科技研究人才通过平台畅所欲言,交流经验,发挥集体的智慧共同解决难题;保证信息传播通道顺畅,及时有效的传达各类信息,了解农业科技研究人才各方面的要求;建立人才管理制度,按照研究方向差异成立人才交流协会,举办学术交流活动,形成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围。

第三,自我发展激励措施。自我发展激励通过运用培训、进修、晋升手段达到满足农业科技研究人才自我实现的高层次需要。

一是提供培训、进修、学术交流机会。农业科技研究人才在自己的研究领域内是权威专家,作为社会人,他们需要接触各个领域不同行业的人,涉猎不同的专业知识。因此为农业科技研究人才提供管理知识、金融知识、行政管理知识等不同类型的培训、进修机会,能够帮助他们更好的适应社会发展,处理好各种复杂的社会关系。

为农业科技研究人才提供参加学术交流活动的机会,特别是部级、国际级重大学术交流活动,使他们与国内、国际同行保持密切接触,相互促进、共同提高,保持思维活跃性,产生新的科学假说,开辟新的研究途径。

农业科技研究篇4

近年来,农业科技化与农业产业化是农业发展改革中重要的改革项目,通过强化基本的农业发展规划体制,使农业科技化与农业产业化相结合,进而形成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的基本结构,但如何畅通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渠道,成为农业发展所面临的新问题,因此本文就新时期畅通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渠道的模式展开探究,并总结出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在新时期有效的畅通渠道及相关的发展途径。

关键词:

新时期;畅通;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

农业发展是我国产业结构中,重要的基础环节,农业发展关乎我国各行业各领域的长久稳定发展,提升农业产量与总产值是现代农业规划的首要目标,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的融入,为农业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仅仅不到十年时间,我国利用强化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的方式,使农业总产值增长将近一倍,是自农业规范化与专业化发展以来,最有成效的农业发展规划模式。

1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体制存在的主要问题

新的形势和机遇对现代农业科技提出了新的任务和要求,迫切需要大量优质高产农业新品种及能够实现规模化、标准化生产的新技术和新设施,而这些无疑需要大量的农业科技成果来实现。伴随着我国财力的不断增强,中央财政农业科技投入逐年增加,例如,2012年中央财政合计安排262.75亿元用于农业科研、农业技术与服务体系等方面,有力推动了农业科研工作的开展和农业科技成果的产出,然而科研成果转化率始终偏低。我国每年经国家和省级部门鉴定的农业科技成果达1万项左右,其中约30%可推广,但实际转化率只有10%~15%,远低于发达国家80%甚至90%以上的水平。究其原因,一是科研与产业脱节,导致部分成果与实际生产需求不匹配,以致农业科研难以形成与产业发展相匹配的创新链与技术链。二是我国众多企业、科研院所和大学的转化环节薄弱且转化体制机制不适应科技进步的要求,导致相当一部分有应用价值和前景的农业科研成果和先进技术因系统化、配套化及工程化水平不足而积压在“库”无法产业化。三是由于我国企业自身的研究水平较低,导致对来自大学和科研院所实验室的科研成果的承接和支撑能力差。四是现阶段我国农业科技评价体系导向不够科学,评价标准主要依据数量、刊物等级等,形成了重论文轻发明、重数量轻质量和重成果轻应用的导向性错误,忽略了解决农业生产实际问题的具体效果及对农业发展的实际贡献。

2多层面探索农业科研与产业紧密结合的新途径

2.1科企对接合作

农业产业化的本质在于商业经营,以商业资本的方式进行运作,而在加入科技成果后,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则是以农业发展为主体,商业经营为辅体,推动农业发展的有效措施。在此基础概念中,需要建立科技领导农业的发展模式,不断强化农业与科技企业的合作,科技创新对于农业而言极为重要,在提升农业产量与质量方面起到决定性作用,现有的农业发展机制,使农业必然向信息化,科技化发展,近年来提升农业种植的专业化程度,是农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其根本目的是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以社会经济平衡为重要目标,随着时间的推移,农业种植的专业化程度也逐步提升,使农业在市场中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科技创新企业与农业的合作,一方面是专业人才的培养,另一方面是科技设备的应用,将科技有效的融入到农业发展中。目前,我国的农业科技发展相对于发达国家还相对滞后,相关的科技水平也存在一定的差距,其中,产生滞后与差距的原因不在于科学技术的落后,而是农业合作发展机制的问题,我国现有的农业发展大部分为依靠传统的农业合作社等机构,使农业发展规划受到限制,农业科技不能够有效的在农业发展中发挥作用,农业发展应做到与时俱进,秉承小家变大家的思想理念,使农业科技有效实施,推进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不仅需要农户与科技企业的支持,也需要当地有关部门的扶持,毕竟在农业科技方面,我国起步较晚,初期发展农业科技合作的企业基本处于亏损状态,要积极出台相关政策,提高科技创新企业合作的积极性,从而使农业科技在农业发展中,形成有效的循环。受到传统农业发展思想的影响,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的形成,必须面临一系列的基体制改革,每一项农业科技必须经过长期的实验,反复验证才能够最终应用至农业发展中,而传统的农业发展则以快速高效为原则,在前期的发展规划中,的确起到重要的作用,但却经不起长期的考验,重要的原因是不能够适应未来的市场发展,导致部分农户在一年内获得巨大丰收,而第二年却连连亏损,使得大部分农作物仅能够在田地中不断腐烂,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可完全杜绝此种情况的发生,在科技创新的基础上,结合经营管理模式,使农业发展形成一定的市场缺口,有效提升农产品需求量,让农户种植的农产品有良好的销售渠道,并提升农产品的质量,在激烈的市场竞争面前,有基础的营销保障能力,进一步提高农业发展的主体优势。

2.2落实转化载体

提高农业科技成果成熟度科技成果之所以难以转化除了上述供需不对称的原因外,在很大程度上还由于连接科技链与产业链的“中试”环节的薄弱和缺失。“中试”环节作为承上启下的中间环节,是成功集成、熟化和推广农业科技成果的关键,是连接科技供给和产业需求的桥梁和纽带。但由于机制体制问题,其上游科研人员由于缺乏推广转化的动力、压力和资金条件,多将成果或技术仅停留在成果鉴定和评奖层面,其下游企业由于缺乏研发人才和条件,基本没有承受“中试”风险的能力和意愿,导致这一中间环节成为游离于当前科研链和产业链上下游外的薄弱环节。针对这一窘境,高校和科研院所应以涉农领域重点实验室、工程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研发平台和载体为依托,针对其将学术研究与当地产业发展紧密结合的职能定位和发展目标,持续不断地将科研成果进行工程化研究开发和系统集成,提高现有农业科技成果的成熟性、配套性和工程化水平,缩短成果转化周期,使其真正发挥农业高新科技成果产业化孵化器的作用。

2.3完善激励体系

激励体系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农业科技的水平,激励体系的建立,不仅有利于农业发展,也对科技创新企业产生积极影响,从多个角度,对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进行完善,使科技更有效的融入至农业产业化结构中,在科技创新领域,不仅企业可以获利,在各高校与研究部门方面,也能够获得丰厚的奖励,激励其不断地为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所努力,从而为农业发展打造更好的发展环境。

结束语

将农业产业化与科技成果的有机结合,是当前农业发展的重要目标,而如何能够寻找结合的途径极为重要,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并非是一朝一夕便能够完成的快节奏发展模式,而是需要经过长期的基础沉淀,使科技在农业发展中站稳脚跟,让科技在农业市场中处于有利的地位,以此为基础才能够进一步的加强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结构的理念,为畅通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而寻找有效的途径,进而为农业长期的稳定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作者:李云龙单位: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绥化分院

农业科技研究篇5

1区域性农业科技金融服务平台的定义

1.1科技金融

虽然科技金融一词在实践中已开始应用.但科技金融概念在理论上仍未被严格界定,更没有形成独立的科学内涵。一些针对科技创新金融支持等相关问题的研究虽然已经展开,但只是独立进行而并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既不利于提高金融资源的配置效率,也不利于促进高新技术产业的持续发展。

1.2区域性农业科技金融服务平台

从农业科技金融的参与主体看,农业科技金融体系是在科技金融环境下.由科技金融需求方、科技金融供给方、科技金融中介机构、政府和科技金融生态环境等科技金融要素构成的综合体。本文将区域性农业科技金融服务平台界定为:以区域经济为基础,由政府引导组建的包括银行机构、风险投资机构、担保公司、行业协会、农业科技园区以及专业融资中介机构组成的集合体,为区域内的高新技术企业提供风险投资、贷款担保、资金融通、引进战略投资者(pe)、上市融资等系列化的专业融资服务,解决高新技术企业融资难题,促进区域内科技与金融的有效结合,最终实现相关区域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2区域性农业科技金融服务平台构建研究

2.1构建原则

政府引导。多元支持.市场运作原则。政府在区域性科技金融服务平台建设中发挥引导作用的同时,充分调动银行、风投机构、证券公司、担保公司、行业协会、高科技园区、中介机构以及企业等各方面的积极性,参与平台整合与建没。要特别强调的是,区域性科技金融服务平台的运行虽然离不开政府的行政指挥,但其运行的主体应该让位于市场,各类社会资金的交易应坚持市场原则。主管部门在适当的政策引导基础上。尽力减少行政对市场的干预力度,以提高科技金融服务平台的运行效率。

2.2平台的功能定位

区域农业科技金融服务平台的功能主要包括投融资功能、引导与催化功能和综合服务功能。平台利用政府科技、招商、财政等部门与金融机构的密切合作关系,按照国家促进科技创新型企业发展的政策。深入了解科技型企业的资信状况、盈利能力、技术水平、市场前景和发展潜力等方面的情况。寻找优质的科技企业和科技创新项目,及时推荐给投资机构和金融机构。科技投融资平台中的风险投资基金、中小企业担保机构和小额贷款机构优先选择区域内的高新技术企业。充分运用自有资金。通过参股、贷款、担保等方式支持高科技成长型企业。区域科技金融服务平台聚集了银行、证券、保险、基金、信托等各类金融机构。有利于为企业提供全面、综合的金融服务,同时有助于金融机构之间业务的合作和综合化发展。

农业科技研究篇6

【关键词】农业科技农业科技企业运营管理模式

一、农业科技企业运行的特点

农业科技企业是集农业科学技术研发、推广和应用的综合性企业。以农民、农产大户、公司为服务对象,把农业企业化运营。

(1)技术专业性强。通常我国的农业科技企业是集研发农业科技产品、生产和销售于一体的,这其中包含了现代化机械、基因工程、农业设施工程等多科专业性学科

(2)科技人才聚集。科技人才是科技企业发展的核心根本,在农业科技企业更是聚合了多方面的科学技术人才,要掌握上述的各个方面的科学知识内容。

(3)农业科技投资巨大。由于农业科技是集多方面的科学于一体,所以投资必然是巨大的,农业科技企业的投资成本往往是普通企业的10到20倍。因为农业科技企业对设备的更新,和科研人才的需求都是巨大的,而农业又是需要发展周期的,投资成本往往回报比较慢,所以导致农业科技企业的融资一直是一个大问题。

(4)技术与产品更新快。农业科技产品相比传统农业产品生命周期短,产品更新快,如农作物新品种的培育中,传统的农业培育可能需要10多年,而利用现代的生物工程技术只需5到6年的时间。

二、农业科技企业现运营管理的问题及现状

(1)管理概念模糊。如今大部分的农业科技企业都国营国有性居多,因为其较大的投资和规模,民营较少,而在我国的现状,国营企业都有很多的通病,在管理模式、用人方面都是非常的想象,这很容易给科技企业,这种需要创新的企业的科技人才带不来活力,自主决策权少,主管单位容易干预企业,导致国有企业的管理通病。

(2)企业结构不合理。由于我国相对落后的农业,现有的农业科技企业都是由原先的传统农业企业转制而来,而且领导不一定是农业出生,对于科技企业来说,这时致命的,纵观全球的所有科技企业没有一个掌门人不是科技出生的,这对企业的决策会带来很大程度的干预干扰,缺乏专业性的决策与指导,同时企业内部的股东、董事实际都没有决策权,权利都较集中,这些都是国企带来的对科技企业结构运营管理的不合理性,严重制约了农业科技企业的发展。

(3)缺乏高专业素质人才。从我国目前的农业科技企业来看,整体员工素质较差,核心技术人员较少,在人才培养方面也存在较大问题,农业科技企业想要更好的发展专业人才是关键,在引进人才方面需要花更大的精力,由于本身我国对农业的早期的不重视,导致整个的农业人才就很少。国家应从高等院校抓起,大力培养农业科技人才,才能使农业科技能有更好的发展。

(4)自主创新能力不足。我国的整体农业水平较低,长期以来的不重视,导致整个农业还是被传统方式占据,缺乏创新,以上的三点是直接导致创新能力不足的主要原因,有限的科研人员还受到了资金、管理者的制约。

三、农业科技企业运行管理的模式化

(1)强化动力机制。首先国家和政府应先对农业足够重视,把农业的发展纳入到强国的道路上来,提高国人对农业的重视,使人们认识到农业科技发展的重要性,才能呢个催生一批大学生高素质人才投入到农业科技的发展中去,从事农业科研工作,政府应进行大力的宣传农业科技带来的好处,和怎样改变我们的生活,吸引更多的人才投身农业发展事业。对农业的发展成果给予肯定和投入,对农业科技成果进行大力推广,并对农业科技企业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进行鼓励,为农业科技企业带来一定的优越环境。

(2)优化导向机制。政府是企业发展的向导,尤其是国营企业都是在跟着政府指向走,政府为农业企业带来好的优越外部环节,才能吸引大批企业去深入的研发和更好的发展。国家应尽快完善农业科技内的知识产权保护问题,更好的保护农业科技企业的核心利益。建立农业类金融融资渠道,让农业科技企业有足够的资金去发展。国家主导建立一批在世界上有竞争力的农业科技企业,为国内的农业科技行业带来标杆。农业是一个国家的根本,中国有十几亿人待哺,国家的重视才能引起民众的重视,帮助农业科技企业从资金到研发、销售给以一定照顾,一定税收优惠政策,形成政府的导向机制。

(3)完善投入机制。由于农业科技的特殊性,较长的研发和回报周期,因此需要投入更多的人力和财力。应建立以农业、农发展银行为首的金融机构对农业科技企业提供专项的农业贷款业务,适当减少贷款利息,对有特色的农业科技企业进行专项扶持计划,对农业类院校加强教育投资。建立方便快捷的农产品交易平台,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引导大型民营企业参与到农业项目上来,共同为农业发展出力。

(4)建立协调机制。农业科技的发展离不开配套的企业和平台,从农产品、化工肥业、农用机械在到销售平台等等,都需要完善化。对于一些农业大省更是应加强农业科技企业的扶持,包括农业周边的产品企业扶持。很多东西我们还需要借鉴国外农业发达国家的做法,并结合我国的实际国情出发,把地域资源、信息平台资源、贸易平台资源,农产品资源进行有效的结合,发展出一套适合我国特殊国情的农也科技发展道路。农业科技企业本身的内部协调机制应更加的完善,给以科研人员一定的空间有效利用企业内部资源给研发团队带去方便,提高一切的有效支持,科技企业应更注重的是团队精神,协调内部科研人员和企业领导者的关系。

四、结语

农业科技企业的发展直接影响国家的农业发展,以及农产品和食品安全问题。健康的农业发展能造福人民,为国家的繁荣发展带来坚强的后盾与保障。而农业科技企业的发展与运营又离不开国家的重视与扶持,因此是相辅相成的。国家的应加强对农业科技企业的投入为其营造良好的生产和发展环境,并且加强对其的管理和控制保障农业,科学健康的向前发展。

农业科技研究篇7

一、概述

从世界范围来看,在20世纪50年代末,美国的索络就提出了柯布-道格拉斯函数在劳动质量、资本类型确定的情况下,对资源配置、知识进步要素对于经济增长的推动;80年代中后期已经进入到对其决定性的分析。在我国,2008年由杨灿等人利用索罗斯模型、投入产出系数法,对我国广东地区的科技进步与经济增长贡献率进行了分析,效果较好。目前,世界范围内的400项左右的农业科技投入,带动了世界农业的极大发展,且投入后的回报率高达49%之多。

二、实证分析

1.基本情况说明

静态实证分析,是目前应用较多的理论模式。根据我国农业自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情况来看,动态性的关联性分析才最为重要;原因在于我国属于发展中国家,虽然经济位列世界第二,但实际拉动经济过热的因素主要是国有企业与房地产等行业,所以,整体来讲财力有限,尤其是体现在农业科技投入方面的已经出现了南方投入多、北方投入少的局面。另外,农业投入本身属于周期长、回报慢、回报率低、风险较高的行业,因此,这些特征往往导致了农业自身在科技、资金方面的吸引力的不足。但整体来看,我国的农业发展一直处于一种正向的发展趋之中。本次研究中以向量自回归模型为准进行分析,基础是我国农业科技投入与农业经济增长相关数据,通过脉冲响应函数,分析农业科技投入与农业经济增长之间的相关性(时间确定为1986-2011年,原因是2011年后,房地产行业极速发展,热钱最多,所以,这方面的实证研究意义不大,将时间确定在以上范围)。首先,构建动态模型,即以数据统计性质为基础,通过相关时间序列系统预测、随机扰动对变量系统的动态影响,从而实现二者间的动态关联性分析。其次,本次以农业科技投入、农业GDp两种数据作为代表性指标,具体数据是由《中国统计年鉴》(1986-2001中国农业科技投入数据)、《全国农业计资料汇编》(2001-2011中国农业科技投入数据)采集而来。

2.实证分析

首先,在身量自回归模型中,按照变量的平稳性要求、白噪声序列向量假设要求,本次研究通过协整检验农业科技投入变量序列、农业GDp变量序列水平值、一阶差分值、SC准则,实现了对滞后阶数的确定。检验结果表明,通过序列LaStt、LaStt、LaGDp、LaGDp检验后发现aDF临界值分别为-3.6795、-3.5806、-2.9719、-2.9719;所以,结论是非平稳、平稳、非平稳、平稳。检验结果表明,我国农业科技投入变量序列、农业GDp变量序列均属于非平稳序列;然而,在一阶差分完成后,单位根消失,成为平稳序列。其次,在协整检验与误差修正模型方面,本次研究通过对序列单整检验进一步分析了作为一阶单整序列的LaStt、LaGDp,结果满足条件。因此,通过eG两步法对其进行了进一步的分析,具体是通过最小二乘法对二序列进行长期线性均衡关系估计,得到关系式如下:LaGDpt=6.8937+0.6823LaSttt(78.2789)(32.9513)R2=0.9749F=1085.79然后,不规则根据单位根检验,即:et=-0.2216et-1+0.4049et-1(-2.3105)(2.3346)结果表明,残差项无单位根,且属于平稳系列,所以,可以由此得到农业科技投入中的资源配置效率要素对我国农业经济增长的推动及影响;即得到LaGDpt中的R2值、F值、D.w.值:0.2695、5.9285、2.1410。根据模型得到的影响系数为0.0488,因此,当投入变动为1%,那么增长变动就为0.0488%,因而长期影响较大,而短期影响较小。

三、结论与建议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非平稳序列是我国农业科技投入变量序列、农业GDp变量序列的基本特征,但也存在着二者之间的长期稳定性的协整关系,即动态相关性;在本次研究中,由于样本选取与之前的朱希刚、王桂所进行的研究比较,农业科技贡献率显著偏低,分析其中的差异原因发现,主要是数据存在差异,本次研究主要是采用新时期的最新数据,所以,误差得到了修正;经济增长弹性与其影响系数相比也显著较高,证明了长期影响的有效性。因此,建议如下。首先,在农业科技投入方面,要注重整体的战略部署,做好长期投资的计划与实施步骤,从而达到循序渐进的发展;同时,应该实行换届不换业务的政策,让这些有利于农业发展的长期计划得到有力实行。其次,经济增长不能过分依赖于农业GDp,即以统计数据为纲,因为农村相对分散,且在统计过程中会受到各种因素影响,加上地方政府的“急功近利”,往往会导致不精准,所以,要以对农村农民的实际收入数据统计、日常生活水平方面的数据统计等作为参考,共同进行有效评价,有力促进这种农业科技投入与农业经济增长间的动态良性互动。

四、结语

无论从实践分析还是从理论进行论证,我国的农业发展,的确受到了资金投入、资源配置、科技投入的进一步影响,且获得了极大的发展,但在这种关系中,也透过出一些地区科技投入少而经济增长慢的弊端与不足之处,所以,应该尽可能在新一轮的新农村改革、新型城镇化建设与农业转型发展过程中,增加在农业方面的资源优化配置,提高科技投入水平,从而带动落后地区的发展,最好是通过先富带后富的模式,实现区域性的合作并带动落后地区的发展,全面推动农业转型与升级。

作者:李守美单位:吉林省抚松县北岗镇农村经济管理服务中心

参考文献:

[1]张兵,周彬.欠发达地区农户农业科技投入的支付意愿及影响因素分析:基于江苏省灌南县农户的实证研究[J].农业经济问题,2016,15(1):40-44.

[2]张跃强,陈池波.财政农业科技投入对农业科技创新绩效的影响[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5,32(10):50-54.

[3]马发展.关于当前我国农业科技投入若干问题的思考[J].农业经济问题,2015,24(6):44-49.

[4]姚延婷,陈万明,李晓宁,等.环境友好农业技术创新与农业经济增长关系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4,24(8):122-130.

农业科技研究篇8

关键词: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对策

中图分类号:S-3文献标识号:a文章编号:1001-4942(2012)11-0132-03

发展现代农业一靠政策、二靠科技、三靠投入、四靠市场,但最具潜力、最可持续、最根本的依靠还是科技。我国已到了必须依靠科技进步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的新阶段,而实现科技支撑的关键就是要将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据农业部统计,我国每年约有6000~7000项农业科技成果问世,但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仅为30%~40%,与发达国家70%~80%的转化率相差甚远;农业科技贡献率为53.5%,低于发达国家85%左右的水平。因此,如何解决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难、转化率不高,提高科技对现代农业发展的支撑作用,已成为当前亟待解决重要课题。1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特点

2012年中共中央1号文件聚焦农业科技,将农业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摆在了更加突出的位置。一直以来,我国高度重视农业科技,培养了一批农业科技人才,取得了一批重大理论和知识创新成果。自2001年开始,中央财政设立“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累计投入资金20多亿元,引导地方财政和社会资金140多亿元,共支持3700多项成果转化,开发各类动植物新品种约9000个,植物新品种推广面积2000多万公顷,带动5200多万农民增收致富,这些转化的科技成果满足了农村与农业生产的需求,取得了显著成效。2011年,我国粮食生产实现“八连增”,农民增收实现“八连快”,科技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达53.5%,粮食单产增加对总产提高的贡献率为85.8%,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54.8%,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功不可没。

农业科技成果大致可分为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三类成果,其形态各有差异,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难易程度和速度也不尽相同,但其转化过程具有共同的特点。

一是转化周期长。农业科技成果由研发到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包含了多个阶段,即确定农业科技项目、研究与实验、中试、成果鉴定、成果的推广与应用。培育一个作物品种需要10年左右的时间,选育一个畜禽品种需要十几年甚至几十年时间,而后再进行推广应用促进农业生产,需要一段相当长的连续周期。

二是涉及面广。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涉及成果本身质量以及转化环境条件,如政策体制、管理水平、农民喜好程度、市场发展前景等诸多要素和环节。因此,一项成果的转化需要多方面的支持和多种技术的配合以及多方面人员的参与,经过不断修正完善和努力推广才能实现。

三是具有条件选择性。农业科技成果大都是在实验室或实验田中取得的,而实验研究成功,甚至小区实验的成功并不意味着大面积、大范围推广的成功,每项农业科技成果应用于生产的过程非常复杂,况且农业生产受自然环境、资源条件、人为因素的影响很大,因此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有其选择性。2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难的根源分析

2.1转化体制不顺

我国农技推广以政府基层农技推广机构为主导,农业科研和教育单位具有技术成果和人才优势,是公益性农技服务的重要力量,但是目前很多省份并未将农科教单位纳入全省的推广体系中,也没有给予专项推广经费支持,影响了技术成果的孵化推广。农业龙头企业是农业成果转化的重要载体,但我国农业龙头企业大多实力不强,融资困难,而且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的潜在风险性很大,又缺乏相应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利益回报机制作保障,从而导致龙头企业转化农业科研成果的积极性不足。

2.2成果的市场化程度低

分析我国目前获得的农业科技成果,受农户欢迎并积极应用的“热型成果”仅占成果总数的10%左右;加上一定配套技术才能被农民接受的“温型成果”约占40%~60%;约30%~40%的成果属于农户不感兴趣、不愿意接受的“冷型成果”。出现这种情况的根本原因在于创新与生产供需脱节,科研项目多立足研究,偏离生产需求,研发的成果往往只注重或停留在发表文章和完成报告的水平上,不能直接为农业生产服务。同时,单项技术成果多,综合配套技术成果少;增产的技术成果多,增收的技术成果少,既增产又增收的就更少,导致成果成熟度不高、应用性不强、市场化需求低。

2.3转化经费投入不足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未知因素较多,工作周期较长,一般需要承担更多的项目风险,需要更多的研究经费和设施经费相配套。目前,发达国家农技推广经费一般占到农业生产总值的0.6%~1%,发展中国家也在0.5%左右,但我国不足0.2%。另外,资金来源比较单一,主要依靠财政资金支持,渠道面窄,结构不合理,有限的资金投入难以支持多项成果转化,严重制约了农业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

2.4推广转化人才队伍不稳定

我国现有农技人员仅占农民总数的0.053%,基层农技推广机构人员受编制限制,许多地方存在只消化不补充的问题,无法吸收农业院校的毕业生,加上原有农技人员进入离退高峰期,实际从事农技推广的人才已渐渐处于青黄不接的状态,再加上工作条件较差,业务用房、仪器设备和交通工具等办公设备缺乏,导致农技推广转化队伍愈加不稳定。

2.5农民对科技成果的接受能力不强

一是农民自身素质限制了农业科技成果的普及和应用。我国农民受教育年限仅为7.8年,与发达国家农民受教育年限12~15年相差甚远,农民教育素质和科技素质薄弱,导致农业科技成果难以普及推广。

二是农民的经济水平无法承担科技成果的转让费用。2011年我国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6977元,仅是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32%。经济水平低导致了农民对有偿转让成果的排斥性,他们不愿意因此增加自己的负担。3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对策探讨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难严重制约了我国现代农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根据以上分析,提出了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对策。

3.1构筑“一主多元”的农技推广服务体系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关键就是及时地将成果送到农民手中,而政府为主导的单一农技推广体系并不能充分调动农业科研和教育单位的积极性。各级政府要逐步加大对农业科研、教育单位从事农业科技推广工作的支持,利用他们的人才优势和成果优势,充分发挥他们在农技推广中的作用,构建以政府推广机构为主导,农业科研教育单位、涉农企业、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等各种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一主多元”农技推广服务体系。

3.2多渠道加大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投入

资金投入是进行成果转化的保障,多渠道加大成果转化资金投入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是进一步增加政府对农业科技的投入,特别是加大对公益性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的支持力度。

二是继续实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资金,引导各级政府、企业加大对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投入力度,以确保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具有坚强有力的资金保障。三是建立农业高科技风险投入机制,加大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风险投入。

3.3提高农业科技成果的市场结合度

建立完善以产业需求为导向的科研立项机制。立项环节充分听取农业一线生产者和管理者的意见建议,确保课题来源于生产实践,成果适用于生产实践;验收环节,做到专家鉴定和经济效益相结合,全面衡量科技成果的社会效用和经济效用,对验收后具有市场前景的成果,将继续进行二次开发,提高成果的成熟度和可转化度。

创新农技推广服务模式。推行“专家定点联系到县”、“农技人员包村联户”等制度,建立“专家+农业技术人员+科技示范户+辐射带动户”的技术服务模式,深入推进“田间学校”建设和试验示范基地建设,全面实现科技人员直接到户、良种良法直接到田。

3.4提升农业科技成果的产业化水平

加强农业科研单位、教育单位与农业龙头企业的合作,进行产学研合作创新是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的重要途径。农业科研单位、教育单位可以通过开展技术咨询、技术转让和承包等方式与企业合作,也可以通过技术作价入股,企业以资金、设备、中试设备等入股,共同建立合股合资公司,开展产业化经营,从而实现以科研带产业,以产业促科研良性循环的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体系。

3.5建立一支稳定的成果转化队伍

提高农技推广人员待遇。对乡镇或区域性农技推广机构条件能力建设做到“四有”,即工作有场所、服务有手段、下乡有工具、经费有保障。完善农技人员技术职务评聘制度。设立推广型教授、推广型研究员,建立农技推广奖励基金,对农业科研成果研究开发和适用技术普及推广等有贡献的给予奖励。强化对现有技术人员的岗位教育、知识培训,落实农业部“万名农技推广骨干人才培养计划”,开办农技推广骨干人才培训班,遴选各地优秀推广人才进行重点培训。结合“基层农技推广特设岗位计划”,引导和鼓励一批专业素质高、立志献身“三农”的高校涉农专业毕业生到乡镇从事农业技术推广服务和成果转化工作。

3.6培养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求的新型农民

农民是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主体,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的关键就是要提高农民的科技素养和成果吸纳能力,培养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求的新型农民。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工程,从农村和农民的实际出发,进行多形式、多渠道的农业技术培训,增强农民的科技素质,重点扶持种养大户、科技示范户、立志务农的初高中毕业生和返乡创业的农民工,以及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生产经营主体。深入实施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素质提升计划,努力培养一批能够带领农民群众共同致富的发展带头人。探索建立农民参训获证和产业发展扶持政策挂钩的衔接机制,形成产业发展依靠技术培训、技术培训服务产业发展的良性互动。参考文献:

[1]裴翠娟,董志强,贾秀领.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现状、问题与对策[J].农业科技管理,2010,29(5):83-85.

[2]陈斐,康松,康涛.试论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问题与对策[J].科研管理,2004,25(1):24-29.

[3]何如喜.科技成果转化难的成因与对策[J].科技创业月刊,2007,1:25-26.

[4]李维生.构建我国多元化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研究[m].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

[5]喻国华.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制约因素与解决对策[J].安徽农业科学,2006,34(3):592-593.

农业科技研究篇9

[关键词]农业科技创新人才成长机理培育持续发展

我国是一个农业人口占多数的人力资源大国,农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的命脉地位。在工业化进程中,农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走科技含量较高的现代农业发展之路已成为历史的必然选择。农民农业科技知识贫乏,市场意识淡薄已严重制约着农业的发展,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进一步发挥农业科技创新人才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

一、我国农业科技创新人才成长存在的问题

1.传统的职业观仍未彻底改变,阻碍着新一代年青人从事农业科技事业

学而优则仕的传统观念还影响着人们从事农业的积极性。城市出生的青年不远到农村去;从农村到高等学府学习的热血青年目的就是为了脱离农业生产,从事其它职业。不少现有农民都愿意到城市从事建筑业或其它体力劳动。据统计,2006年,37.8%(13181万人)的农村从业人员外出劳动,其中80.1%都具有初中以上文化水平,97.2%的人在城市从事二、三产业,这种现状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农村科技工作的发展和新技术的推广。

2.农业科技教育资源配置失衡,科技人才成长资助有限

我国教育和科技资源配置遵循中央和地方政府两级投入和自主创收的模式。按照中央、省、地、县、乡递减的原则,越接近农业科技实用人才开发的单位所得到的资源配置越少。当前,农业研究的经费还主要靠国家财政拨款,有限的拨款首先得保证科研人员的工资,其次还要考虑公务费,最后才能考虑业务费,最低的农业推广机构业务费只占10%,使得农业科技投入经费太低,也就难以开展大项目或基础性研究。

3.多头管理体制,使有限的农业科技人才难以形成研究团队

从教育机构来看,我国科技人才的培养体制已基本理顺,以前分属不同部门管辖的高校现已统一由教育部归口管理。而农村科技人才分属农业、渔业、林业、环保、科技、经贸等部门管理,农业科技研究项目往往需要不同部门相互协调才能进行。不少情况下,还是各自为政,自成体系,造成资源浪费,重复工作,效率低下;更为严重的是造成农村多头管理,使农民难以适应,影响农民采用农业创新科技的积极性。

4.农业科技人才成长条件艰苦,经费投入总量不足

农村现有的科研条件十分有限,基础设施难以满足现代科技发展的需要。不少农村科研人员连最基本的科研设施都难以保证,信息来源的主渠道还是靠广播和报纸、杂志等传统媒介,先进的网络资源难以发挥作用,也就难以保证科技人才研究成果的先进性和创新性。据统计,2006年末,全国人均工资收入21001元,而最低的农、林、牧、渔则为9430元,受经费的困扰,正常的农业技术推广工作难以开展,更谈不上农民科技培训和农业科技创新,致使农业科技推广机构在农业科技实用人才开发方面的作用大打折扣。

5.农业科技人才培养开发方案缺乏,农业科技后劲不足

人才资源同其它资源一样需要不断地进行培育、开发,才能进一步发挥其最大的潜能。除了农业科技经费紧张外,有关部门领导也缺乏深入基层调研、思考,农村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和开发的战略性计划尚未启动,简单、机械地照搬照抄外地(或外国)的做法,难以培养出符合当地需要的实用科技人才,更谈不上科技创新人才,也难以保证农村科技水平的可持续发展。

二、农业科技创新人才培育的途径

1.加大农业科技投入,提供稳定的体制保障

下大力气解决当前农业科技人才责任重大、待遇偏低,付出与所得严重失衡的尴尬局面,这也是解决农业科技人才扎根农业的关键性问题。要制定稳定人才、吸引人才、开发人才、关心人才成长和提供较好科研环境等方面的更加优惠政策,吸引更多的大学生服务于“三农”工作,使农业科技人才从想去到要去,最后决心扎根农村的转变。另外,政府自身要改变工作模式,多做公仆,尽最大可能给农业科技人才提供一切服务;还要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不断缩小农村与城市的差距。

2.转变人才培养理念,狠抓学习能力和实践技能的培养

传统的人才培养重点是让学生掌握扎实的理论功底,结果是眼高手低,满腹经纶无用武之地,未能发挥教育的效能。让学生亲自操作各种实验设备,以提高动手能力和改进意见,实现从以教师为中心的培养模式到以学生为中心的塑造模式根本转变。建议农校学生应该采取半农半读的方式,花更多的时间在农村一线体验农业科技的巨大威力和存在的实际问题,并将它们带到课堂上进行研讨,激发掌握先进科技的自觉性和科研创新的积极性。

3.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造就一支创新型的教师队伍

创新型人才离不开创新型老师的精心培育。当前我国高校教师大多缺乏工程师应具备的技能,急需弥补实践知识的不足。高校在进行硬件设施建设的同时,要下大力气加强创新型老师的建设和培养。双方友好合作不仅有利于提高教师的科研水平,还能将科研与教学结合起来,使教学与科研相辅相成、相互促进,达到双赢的效果,更为重要的是,学生在课堂上就可以学到农业科技文化的精髓,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

4.理顺农业科技管理体制,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现有条块式的管理体制已不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要尽快理顺多头管理的体制,集中有限的资源,全力攻克当前农业急需解决的重大科技难题,发挥联合攻关的效能。要不断提高农业科技的贡献率,就必须在科技创新过程中引入市场机制,促进农业科技生产与市场无缝对接,不断提高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率。

5.扩大对外交流,为农业科技人才了解世界学术动态、提升研究层次提供信息平台

建议为农业科技人才创造更多的国内或出国学习交流、考察和培训的机会。可以委托国内外著名高校对现有人才进行继续培养和深造,以不断提高他们的科研创新能力和水平。到国外特别是农业比较发达的国家,让他们亲身感受到发达国家农业一体化的先进气息,了解先进的科研方法和手段,掌握学科前沿,开阔眼界,启迪新的思路,借鉴经验,促进创新。

参考文献:

[1]杨庆先,漆雁斌,王燕.农业科技人才开发的几点思考[j].科技与经济,2005,(4):15-17.

[2]曾志华.论农业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j].云南农业科技,2006年增刊.21-22.

农业科技研究篇10

一、国内外学者对农业科技推广投融资研究成果综述

Zvi・Grlliehes(1958)、masakatsuaKiao和YujiroHayam(i1975)主要致力于对农业科技成果的回报以及农业科技推广在生产者的分配问题的研究。通过大量数据说明了农业科技推广所需的投资严重不足,这一理论要求政府应当保持对于农业科技推广的持续关注。peterson,Huffillan,Rose-aekerman,evenson研究了影响政府对农业科技推广投资的因素。经济学家white和Havlicek在1982年做了政府对农业科技推广投资不足所产生的影响的研究。张新华(2012)认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扶持力度仍需加强。田学智(2010)认为目前我国金融对农业科技推广的支持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供需差距大、政策性金融和商业性资金互不衔接、资金分散、很难形成合力。罗华、李太后(2011)认为我国虽然意识到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性,但是进展缓慢,我国每年只有6000-7000项农业科研成果面世,其转化率仅为30%-40%,远低于发达国家70%-80%的水平,究其原因,缺乏金融支持成为制约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主要因素。从现有文献来看,目前国内学者对农业科技推广与金融支持在理论和实践方面都有较深入的研究,但是针对欠发达地区的研究甚少,特别是立足农业科技园农业科技推广与金融支持方面研究成果更少。

二、广西百色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农业科技推广及金融支持情况

三)加强经营管理,增强对信贷资金的吸纳能力1.尽快完善园区运行机制。实行政企分开,成立园区项目经营公司,赋予其独立法人地位,对园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功能区规划和开发、招商引资进行统一策划、统一经营。园区开发公司要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关键要明晰产权关系,园区公司化运作必须首先使相关主体的产权关系明晰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