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学前儿童绘画教育十篇学前儿童绘画教育十篇

学前儿童绘画教育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7:24:08

学前儿童绘画教育篇1

关键词:儿童;绘画教育;弊端;方法

随着生活条件的好转,越来越多的家长重视起了儿童教育,儿童绘画教育成为了家长们的选择之一。作为一种对儿童早期的智力及潜能的开发课程,绘画能很好的培养儿童的想象力以及创作力,让儿童在画的过程获得极大的满足感与快乐。近年来,随着儿童美术教育投入的增加,绘画教育也成为了大家关心的焦点。

一、儿童画的特点

儿童画是儿童对客观世界有了一定观察和认识后,通过自己的想象和自由发挥用涂鸦或绘画的方式来传达内心情感的绘画作品。儿童画代表的不单单是一幅画,而是儿童全方位的自我表现。对于充满童真、童趣的儿童来说,绘画是他们表达自己内心感受的一种方式。他们的绘画个性特征也较为明显:天真、大胆、温馨,甚至天马行空。每幅作品都表现出儿童本人的性格特点,透过儿童的作品反映了儿童的心理、性格、思维的发展水平。

二、儿童绘画教育中存在的几种弊端

越来越多的家长意识到了绘画教育给儿童带来的好处,因此很多儿童在早期就被父母带入各种美术培训班,进行绘画教育。但是在绘画教育过程中,却出现了以下问题。

(一)教师过于注重模仿和强调练习技巧。

为了迎合家长的想法,让儿童有更快地成长,一些美术教师对在实际的绘画教学的过程中,把临摹成人范画和单纯灌输技能技巧作为儿童绘画启蒙的教学方法。尽管在儿童的成长过程中,模仿是天性,但是美术教师先入为主的教他们画一些模式化的东西,就会导致儿童的作品中出现同样的房子、花朵等等,就会将儿童的自由想象的零星扼杀。这种教学方法,是会束缚和扼杀儿童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会接影响到儿童素质的培养与提高。

(二)以成人的眼光评价儿童绘画作品。

很多成人会以自己的眼光来评价儿童画,他们会把自己的标准强加在儿童的画作上,要儿童的绘画符合自己的审美标准,因此总会向绘画来说诉说孩子的画作不美观,比例失调,颜色运用不对等等。而在绘画教育的过程中,老师会兼顾家长的情绪,对儿童进行规范。其实这些评价与做法都是忽略了儿童的心理特征,忽视了儿童画自身的特点,没有充分考虑的孩子的兴趣,而是过于关注绘画的技巧了。最终导致孩子认为家长不了解自己,积极性降低的同时也限制了孩子的想象力。

(三)家长对孩子培养过程中功利思想。

很多家长看到自己的孩子喜欢涂涂画画,就把孩子送到各种美术班进行培训,想要孩子在美术方面有所建树,因此非常在乎孩子绘画的结果,特别看重美术级别证书。因此过早过高的对孩子提出技术性的要求,为了让孩子进步快,让孩子反复的练习一张图画,就是为了让孩子能画到和老师的示范作品一样。这样做,儿童被动、机械的接受这种要求,时间一长,孩子会觉得绘画是一种负担,产生逆反心理,不愿意继续进行绘画学习。

三、正确指导儿童绘画的方法

到底要如何正确对待儿童绘画教育,要使用什么用的方法,才能让儿童爱上绘画,并能在绘画中大胆发挥自己想象力,创造力得以培养。西泽克的儿童美术教育思想认为:“儿童的绘画与成人的不一样,甚至比成人的更纯真、更富创造性,对儿童美术教育就不能简单化的、按照成人的意志,以成人的标准教给儿童成人的画法。儿童美术教育应以儿童的自由表现为主,重在发现儿童与生俱来的创造本能和创造热情。”因此,可以通过以下方法来正确指导儿童的绘画。

(一)在游戏中培养儿童绘画的兴趣。

游戏化的绘画形式使用是灵活多样的,角色扮演、猜谜语、讲故事、唱歌等形式均可用于绘画教育活动中,它可让儿童边画、边唱、边说、边做、边游戏,使原来简单重复的机械化练习变得生动、活泼,因此也深深吸引了儿童参与到绘画活动中来。如教儿童画切开的西关的时候,可以先讲猪八戒吃西瓜的故事,然后要小朋友画好多的西瓜给猪八戒吃。通过诙谐的故事,把小朋友画西瓜的兴趣调动起来人,然后在学生画完以后,老师可以模仿猪八戒的口吻去尝尝学生画的西瓜,并且与表扬。

(二)采用多样的教学手法。

每个儿童都有好奇心理,一成不变的绘画形式和教学手段,很容易让他们产证厌恶感,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猪猪儿童的容易被新鲜事物打动的特点,在教学方法上采用各种手法,从而有效的提高儿童的学习兴趣,进一步培养和提高他们的绘画水平。目前教学法方法很多,可以利用教育,利用多媒体,或者情境教学,这些方法都比只用语言指导要好得多。比如在画《我的家》的时候,可以通过播放小鸟的家、小狗的家等图片给儿童看,然后启发他们自己的家里有什么,让后用画笔画出来。有的小朋友会画爸爸、妈妈,有的小朋友会画房子,等等。老师可以让小朋友发挥自己的想象去画,画完以后,让小朋友以自己的话讲个故事给其它的小朋友。通过这种灵活的教学方法,能让孩子们对绘画优更多的兴趣。

(三)利用多样化的绘画材料。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新奇、特别的材料可以提高儿童的兴趣,激发他们探索的欲望和好奇心,使他们产生丰富的想象。为了使儿童在绘画活动中更好的表现和创造,教师应为儿童节不断寻求并提供丰富多样的绘画材料和工具,开展多种形式的绘画活动。儿童绘画材料有很多中,铅笔、蜡笔、油画棒、卡纸等等,经常使用不同的绘画材料进行教学。

绘画材料的每一种尝试都会给儿童带来不同的画法和意外的效果,它有利于儿童开拓视野、增长知识,也能增强儿童画的艺术效果。有时,尽管有预想的效果和设计过程,但最终画面总是会出现一些原来预料不到的效果,这对儿童具有非常奇妙的刺激性,从而提高儿童参与绘画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四)及时鼓励,调动学习积极性。

儿童和成人不同,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是非常差的,而且很在意大家对其作品的评价。因此,在儿童绘画完成之后,应该多给予鼓励,通过鼓励来调动儿童的学习积极性,在对自己充满自信的同时,也愿意接受大家的建议。如果家长和老师对他们一味的指出缺点,就会让儿童主观的认为自己很笨,久而久之,对绘画就失去了兴趣。在指导儿童绘画的过程中,找到儿童作品中的优秀之处给予欣赏肯定,加以鼓励是能带给孩子自信心,并把学习绘画由被动变为主动的。

四、结语

无论是绘画教师还是家长,在儿童绘画教育中起到关键作用,正确教授儿童画的方法也还有许多。大家的目的都是为了让儿童在绘画教育过程中能提高绘画水平,激发儿童的创造力,树立他们的自信心。因此,儿童绘画教育应该摒弃更多的功利思想,切实从儿童的天性出发,让他们在感受绘画快乐中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林琳,朱家雄.学前儿童美术教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

[2]董艺黛.论儿童美术兴趣班教学[D].华中师范大学2013

学前儿童绘画教育篇2

儿童绘画心理的发展有着他自身的特殊性,它不仅由心理发展的阶段性所决定,而且儿童绘画的发展状况同样也是呈现出鲜明的阶段性。我们只有充分地了解了儿童绘画发展中各个阶段的特性,才能根据不同阶段的不同特点而去制定相适应的教育方法。在这里我们根据儿童小学阶段的心理发展状况,把儿童绘画心理分成三个阶段:

1初级阶段(1-2年级)

这个阶段是儿童由以游戏为主的学习方式,转为以学校正规教育为主的学习生活的开始。在这个阶段,作为教育者所面临的最主要课题,就是如何把儿童在入学前的自由式即兴作画的热情引导到正规学习中去,要达到这一目的,除了教材要适合此阶段儿童的兴趣外,师授课方法要正确得当。因为这个阶段的儿童刚进入一个新的学习环境,一方面对这种正规的学习方法感到新鲜好奇,才能得到教师的认可,因而这一时期教师的教学宜以正面鼓励和耐心细致的引导为主,如果因授课方法不当,激不起儿童的学习热情,或是指责过度,无疑将会使他们中断绘画的兴趣,给以后的学习带来困难。

2中组阶段(3-4年级)

这个阶段被人们称作儿童绘画的转变期或过度期。在这一阶段,他们的绘画水平是不稳定状态。因为这时期的儿童基本上能看出作品的不足,但又不知如何改变这种状况。此时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还不具备。无法解决诸如物体的结构、比例、色彩等问题,因而作画的兴趣下降,缺乏以前的那种热情和信心,从心理学角度来讲,这显然是儿童从直观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发展的过度阶段。在这个时期,教师如不注意引导,过度指责,容易导致大批学生对绘画失去信心和兴趣,所以当儿童进入这个时期,教师一定要及时给予指导,通过多种形式的美术教育方式,如走出课堂、多增加写生和速写的练习,这对提高学生的造型能力和顺利度过这一时期是很有帮助的。

3高级阶段(5-6年级)

在这一时期,儿童在抽象思维方面已得到了很大发展,爱好美术的同学此时热情更高,他们对形体的观察理解能力已有了很大提高,常规教育已不能满足他们的需要,这样教师就需对这阶段的学生教育要有所区别,除了传授课堂知识,在课外对爱好美术的学生要系统地传授一些理论知识和绘画技巧方面的知识,特别是写生能力的训练。

4浅谈儿童基本绘画技能的培养

儿童绘画中最基本的技能主要是临蘑写生、速写和默写四个方面,这是提高儿童绘画水平最基本的方法,也是将儿童由被动的学习转为主动学习的最理想途径,只有掌握了一定的绘画技能,才能使儿童的绘画表现得更轻松而得心应手。

4.1临摹:临摹对儿童阶段的学习来说,是一个重要途径。中国传统绘画和书法很注重临摹的学习。临摹要注意学习对象,低年级适于临摹简单的,线条单纯,色彩明快,令他们感兴趣的图画,可允许他们在一定范围内自由发挥,以丰富画面内容。这既可增加他们的兴趣,也可锻炼他们的想象力和创作能力。到中高年级,可根据儿童实际绘画能力提供给他们一些静物或风景作品,但要注意一点,临摹只是辅助学习方法,要掌握好绘画的技能,重要的还是造型能力的训练。

4.2写生:写生是面对着实物进行的绘画,因而其最大的特点就是锻炼学生观察、分析事物的能力,锻炼眼、手的协调能力,经过长期有目的的写生练习,学生便能建立起正确感知物体形态、结构、比例、色彩、空间等概念,作为教师要根据儿童的不同年龄,对学生提出明确的阶段性要求,在写生练习时要引导他们观察、分析和表现,切不可用同一种模式去要求他们。

学前儿童绘画教育篇3

近年来,绘本在我国普通教育中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但在特殊教育中的应用仍显不足。本文对绘本的发展历史、定义及其特征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并对在特殊教育学校中开展绘本阅读与教学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就未来特殊学校开展绘本阅读与教学提供了具体的建议与讨论。

[关键词]

绘本;特殊教育

《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4—2016年)》将“提升特殊教育教学质量”与“提高普及水平”和“加强条件保障”并列作为三大重点任务,而提升特殊教育教学质量则重在课程建设。我国自2007年特殊教育课程改革开始至今,经过十余年的实施在相关领域进行了各种探索和尝试,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和经验。其中对于课程资源的探索,在特殊教育领域具有特别的意义。以绘本为例,早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绘本就已逐步成为欧美、日韩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儿童的主要读物。但是,直到上世纪九十年代,随着部分绘本由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和我国台湾等地区介绍和引进,绘本阅读才逐步进入国内大众的视野。尤其是近几年,在一些民间阅读组织和出版机构的带动下,民间逐渐兴起了一股绘本阅读热潮,这既使得越来越多的国外优秀绘本得以引进和推广,同时也带动了我国原创绘本的创作和出版。伴随着民间绘本阅读的推广热潮,我国中小学和幼儿园对绘本的认知也逐渐加深。目前,国内许多地区的中小学和幼儿园采购了绘本,绘本阅读在我国中小学和幼儿园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普及和推广,教育领域对绘本理论的研究及实践也开始增多。近年来随着全民阅读热潮的兴起和对儿童教育的重视,绘本开始让教育工作者对儿童阅读乃至传统教育有了新的认识,如何利用绘本进行阅读教学成为教育领域中新的研究课题。然而,在特殊教育领域,绘本教学的研究与应用仍然很滞后。各地特殊学校因其差异性发展特点明显、应试教育相对淡化的特征为绘本教学提供了现实的可能。同时,残障学生因其可能的学习困难更需要绘本教学为他们提供生动活泼的学习材料与方式。因此,基于绘本的特点,笔者从适用性和应用形式两个方面对绘本在特殊教育中的应用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可行性建议。

一、绘本的定义与特征

(一)绘本的定义

绘本,又被称为图画书(pictureBook),顾名思义就是“画出来的书”,指一类以绘画为主,并附有少量文字的书籍[1]。国内研究者并没有明确对“图画书”或“绘本”这两个称谓进行取舍,上述两个概念大多时候都在混合使用。因此本文也没有对“绘本”或“图画书”这两个词语进行区分,都指代这一类性质的图画书。广义的绘本涵盖面十分广泛,有文学类、科学类之分;还包括概念书、字母书和玩具书等特殊品种。狭义的绘本则专门指为儿童设计,依靠一连串图画和为数不多的文字结合,或者完全没有文字,全靠图画来传递信息、讲故事的图书。从狭义的角度看,有插画的书、连环画、漫画不能被称之为“绘本”。虽然上述艺术形式也都运用了文字语言和绘画艺术这两种媒介(材料)所创作,但上述艺术形式是把图画知识作为对文章的补充和说明,或是为了加上图画让孩子看了高兴,因此不能称之为绘本。被称为“日本绘本之父”的松居直先生指出:“图画书是文章说话,图画也说话,文章和图画用不同的方法在说话,来表现同一个主题。”“假如用数学公式来写图画书表现特征的话,可以这样写:文+画=有插画的书,文×画=图画书”(“文”与“画”都大于3)[2]。

(二)绘本的特征

绘本的第一个特征是语言简洁。大多数绘本都是用最简洁的语言表达一个完整的故事内容。绘本因其主要是面向儿童的读物,其语言也比较能够容易让儿童少年所理解。第二个特征是图画形象。世界上大多数的经典绘本都是由人工手绘完成,不同的绘本因其内容不同会使用不同的绘画手法,仅从绘画使用材料而言就包含了铅笔、钢笔、油画、水彩等不同绘画材质,随着技术的进步,绘本的制作手段也越来越多样,如拼贴、摄影等技术都已经应用到绘本创造当中,使得绘本的表现手段和表现形式越来越多样,因而绘画表现的故事内容也越来越形象。第三个特征是故事生动。大多数绘本都是由文字和图画共同组成的,文字和图画相互补充的叙述形式使故事的生动性得到最好的体现。正如培利•诺德曼教授所言:“一本图画书中至少包含三种故事:文字讲的故事、图画暗示的故事,以及两者结合后所产生的故事。”[3]“两者结合后所产生的故事”是一定要通过与读者对话、互动才能完成的。在这一过程中,儿童得到发展的就是建构意义的能力,而绘本因儿童自身对故事的重新建构而变得更为生动和有趣。”[4]

二、绘本在特殊教育中的适用性

特殊教育学校因受应试教育的束缚较小,在利用绘本对残障儿童开展阅读和辅助教育教学活动方面更具开放性。但是,绘本在特殊教育工作中的重要价值和作用还未被一些特殊教育工作者所认知。2010年以前,国内特殊教育学校的绘本资源非常有限。2013年以来,以河北省张家口市特殊教育学校为代表的一批优质特殊教育学校,以儿童阅读课等形式,将绘本应用于听力障碍、智力障碍及自闭症等类型残障儿童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一)绘本语言简明易懂,各类残障儿童易于理解

优秀的绘本大多语言简洁、精练、易懂、形象、生动、规范,符合幼儿和少年儿童年龄认知的特点,很多也适合听力障碍和智力障碍儿童的认知能力和认知特点,并能给他们带来愉快的阅读体验。值得注意的是虽然绘本的语言大都力求简洁,但却并不简单。单一线索结构故事的绘本经常运用反复、排比、对比等手法增强故事性,或进行故事人物和事件的叠加,或让故事环环相扣、首尾相连,或让人物轮换出场,在比照中推进故事,使故事妙趣横生。如《我的连衣裙》《爷爷一定有办法》等,这些作品多是针对学龄前期幼儿或初入学儿童,讲读中趣味十足,这类绘本即便给智力障碍儿童阅读也没有任何语言障碍,并能够进行师生互动,非常容易达到理想的阅读与教学效果。

(二)绘本图画形象生动,能提高残障儿童感知能力

培利•诺德曼认为绘本不仅是儿童文学最常见的形式,也是特别为孩子保留的说故事形式。绘本因为以图为主,具体而直观的刻画和表现更有利于儿童的感受和理解,与文学故事相比,绘本似乎更擅长于表现一些极富想象力的故事。研究发现:虽然孩子的性格或是生长环境所有不同,但是,在出生十个月左右的婴儿身边放一些图画书,他们就会对“图画书”这种东西产生兴趣。在这种状况下,孩子们并没有把图画书看作是一种读物,而是当作一种近似玩具的东西来看待。当儿童翻开绘本并在书中发现自己知道的东西时所产生的喜悦,则会成为幼儿早期认识的开端。实践表明,绘本对于残障儿童也具有同样的吸引力,当绘本呈现在残障儿童面前时,不管是哪种类型的残障儿童,都自然地表现出对绘本的兴趣。绘本与儿童天性相合,能有效地吸引儿童注意力,并激发其阅读与探索外界的兴趣。一般认为,对于儿童注意力、观察力、想象力等心理能力的发展来说,语言的作用要优于图画,因为对于语言的接受显然需要调动起比视觉形象接受更为集中、活跃的感知与想象。然而,对于听力障碍和智力障碍等一些残障儿童来说,图画的作用要优先于语言。优秀的绘本插图能够将世界及其意义以微缩的方式呈现在残障儿童面前,使他们对生活中那些有意义的形象和现象予以注意,并在注意中学会用心观察和体验这些事物。儿童文学理论家方卫平教授指出,阅读绘本中的画面并不像人们通常想象的那样,是一种相对消极的形象接受,而是包含了主动、积极的观察和探求因素。优秀的绘本能够令孩子在趣味的故事中训练自己的观察、记忆、想象和心理组织能力,这种能力指向着尼尔•波兹曼《童年的消逝》中所说的只有通过语言文字才能发展起来的“成熟话语”的特性:理性、有序、具有逻辑性的思维和话语方式。由于智障儿童和低龄听力障碍儿童语言文字接受能力还十分有限,绘本中语言与图画相互融合的阅读方式便成为促进孩子早期认知和思维发展的一种特殊而又重要的方式和途径。对于听力障碍儿童,绘本中的图画能够起到很好的视觉补偿功能,使他们的理解能力在读图中迅速得到提高;而智力障碍儿童则通过图画加深对抽象语言的理解。

(三)绘本故事生动有趣,广受残障儿童喜爱

绘本首先以图画吸引儿童,但图画书之所以成为儿童最钟爱的读物品种,与它们的故事性密切相关。加拿大儿童阅读研究者培利•诺德曼教授说:“图画书的存在根本无需理由。因为图画书成功而有趣的说故事方式,为不分老幼的观众和读者提供乐趣,这件事实就是它们存在的最好理由,因此,我们不需要去想象什么理由或证据来支持这项发明。”从当前的绘本故事内容来看,可以说已经包罗万象,题材相当广泛。除了民间故事,如我国传统京剧改编而成的绘本《三岔口》等;童话故事,如我们耳熟能详的《小红帽》《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等;还有很多原创如《小马过河》《妖怪山》等;亲情故事,如《猜猜我有多爱你》;幽默故事,如《千万别去当海盗》……之外,还有相当多的作品涉及儿童的自我认知和成长,引进版如《大卫,不可以》系列图画书,原创如《上厕所》等儿童认知图画书等都深受孩子们欢迎。绘本面向儿童创作的特点决定了故事的趣味性,所以大多数优秀绘本都能够赢得听力障碍儿童少年喜爱,从而吸引他们主动地阅读。而实践表明,一些面向低幼儿童创作的绘本,尤其是一些认知类图画书,因其形象地描绘了儿童身边的现实生活,其绘本故事内容不但能够被智力障碍儿童所理解,而且他们也能充分享受这些故事带来的乐趣。与文字书和插画书不同,绘本的文图关系具有特殊的意义生成性。因此,孩子们在阅读绘本时会产生积极的心理构建活动。例如左伟老师创作的《好神奇的小石头》,经过图文结合,一本看似简单的图画书里既有了亲情、友情,又有了知识和想象力,再加上形式上的互动性、游戏性,不但成为幼儿和低年级小朋友的至爱,更能够让听力障碍儿童和智力障碍儿童在轻松的游戏中学习认知和语言。

(四)绘本蕴含真善美的内容,促进残障儿童身心健康发展

新教育实验的创始人朱永新教授指出,“真”、“善”、“美”是人们普遍认同的基本价值。真正好的童书应该同时具备“真”、“善”、“美”的内涵。科学的追求即是“真”,文学的追求即是“善”,艺术的追求即是“美”。[5]而优秀的绘本中往往同时包含着上述三种元素。如松本猛、中武秀光创作的《苹果园的12个月》既描写了培植苹果树的科学过程的“真”,也从收获苹果的过程反映出了劳动的辛苦这种人性的“善”,以及由图画所描绘出的大自然风物的“美”,从而达到单纯文字阅读或图画欣赏所不能达到的效果,让儿童全面认识和欣赏真、善、美的事物,从而逐渐形成自己真、善、美的品格。因此,绘本不但能够满足残障学生学习知识的需要,更能够通过大量人文阅读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

三、绘本在特殊教育中的初步应用形式

鉴于国内绘本品种已经越来越丰富,高品质的原创图画书也日趋增多,绘本进入特殊教育教学领域的时机已经成熟,特殊教育工作者完全可以根据特殊教育教学的需要有效地使用绘本。

(一)绘本可以作为特殊教育教学的有效补充

目前,特殊教育学校的课程很多还是以通过对普通儿童课程内容的“减法”和“降级”,来达到教育残障儿童的目的,其课程目标多是以知识、能力发展为主,缺乏对生活准备的关照使之在发展残障儿童社会适应能力上存在很大的局限性。而长期以来,特殊教育学校尤其是县级特教学校教学完全按照教科书实施,不仅导致教学内容枯燥、单调和贫乏,也难于满足每一个学生个别化教育的需要。同时,由于教科书的一些语言是较为抽象、复杂的书面语,许多残障儿童难以理解和掌握。因此,绘本内容的日趋丰富让其作为特殊教育教学内容的有效补充成为可能。从目前绘本的内容看,不仅包含人文、科学、艺术等内容,甚至包括数学、天文、社会、健康等各个领域的内容,在很大程度上能够有效地解决当前特殊教育教学资源不足的问题,极大地丰富教育教学内容,增加教学趣味,有选择性、有针对性地对残障儿童实施德育、智育、美育和科学艺术教育,用残障儿童更容易理解的方式正确地传授知识。如《会说话的手》《猫头小鹰》《彼得的椅子》等故事中的情感,即便是智力障碍儿童也能感受到,这些故事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残障儿童对人生的认知,影响他们积极的自我的建设,促进残障儿童的心智成长。同时,优秀绘本均具有丰富的故事性和趣味性,容易为学生理解和接受,有利于克服课程脱离生活实际以及枯燥、繁、难等难以适应残障儿童尤其是智力障碍儿童身心发展需要的问题,使残障儿童教育在发展能力与学习技能、适应社会要求与满足个人需求间维持平衡。另一方面,当前特殊教育课程缺乏相应的标准,改革目标不够明确,缺乏突破传统特殊教育课程的“火力”的情况[6]。绘本的引入正好可以突破目前课程内容过于普通教育化的瓶颈,有利于形成包容补偿性、发展性和功能性的生态课程,既努力适应特殊教育课程发展的需要,又能够更好地满足残障学生个体的特殊学习需求,从而找到突破现有课程所处困境、实现发展的新途径。

(二)绘本可以成为促进融合教育的有效手段

融合教育的理念是要让有特殊需要的残障学生(包括:肢体伤残、视觉受损、听觉受损、智力障碍、自闭症、学习困难、语言障碍、长期病患者等)跟同龄学生一起在普通学校接受教育,使他们适应主流学校的校园生活,发挥潜能,让其身心均能得到全面的发展。理想的融合教育是既能够让残障学生融入普通学校教育教学生活之中,又能够促进健全儿童的成长和进步。但是长期以来,以随班就读为主要形式的融合教育多不能达到较好的效果,随班就读变成了“随班混读”,主要原因在于普通教室无法为残障的孩子提供必需的、集中的个别化教育。因为普通教室或特殊教育资源教室提供给残障学生的教育内容、方法和手段都明显不足,所以使得随班就读班级的普通学生在学习上并不能为残障学生提供足够的协助,这反而有可能加大残障儿童与普通儿童之间的隔阂。因此绘本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帮助随班就读教师为随班就读的智力障碍、听力障碍等残障儿童提供个别教育计划所需要的、适合其身心特点的教育内容。而在这一教育过程中,普通儿童也可以通过与残障儿童共读、共画、共写绘本的方式为残障儿童提供帮助,同时在与残障儿童共读绘本中感受到高品质的阅读生活。残健儿童在共读中互帮互学,从而迅速建立起共同的语言,创设了相互沟通交往的有效渠道。这种方式不但能够帮助健全儿童认识和接纳残障儿童,也能够促进残障儿童尽快融入普通儿童的生活,为回归社会主流创造条件。透过绘本阅读所建立的“融合”带动了普通学校健全儿童的阅读活动,促进了书香校园建设,培植了互相关怀、人文书香的校园文化。此外,绘本除了能够作为阅读材料,还可以作为表演的脚本。如很多绘本的内容能够轻松地排练成以角色扮演为形式的话剧或表演剧,这种以绘本为内容的表演形式一般称之为绘本剧。绘本剧不但可以让孩子们深化对故事内容的理解,还可以在这种情境性的表演中,发挥包括残障儿童在内的每一个参与者的重要和独特作用,体现了平等、参与的美好旨意;还表达出了对“发展性”的追求,即每一个个体在课程中有所发展,有所超越,在双向互动中彼此促进实现发展。从而让残障儿童与普通儿童在共同的角色扮演中感受社会生活,建立起自然良好的同伴合作和互助关系,有效提升残障儿童的社会适应能力。

(三)绘本可以成为残障儿童亲子教育的有效纽带

当前,残障儿童成长中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是家庭在残障儿童教育中的缺失。由于中重度残障儿童大多一入学就在特殊教育学校寄宿,加之听力障碍儿童和智力障碍儿童与父母间本来就存在沟通上的问题,因此孩子与父母间往往难于建立有效的沟通渠道,对残障儿童的教育责任很大程度上落到了特教学校老师身上。而随班就读的残障儿童即便每天回家,也存在着类似的沟通问题。但众所周知,对于儿童的成长,家庭教育往往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教育家陈鹤琴先生就如此评价家庭教育的作用:“至于知识之丰富与否,思想之发展与否,良好习惯之养成与否,家庭教育实应负完全的责任”[7]。残障儿童的成长,家庭教育也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许多残障儿童身心出现的问题,往往都与家庭问题有关。因此,学校必须充分重视引导残障学生家庭配合学校,努力做好残障学生的家庭教育工作。然而,长期以来,特殊学校在引导家庭教育方面往往十分乏力,其根本的原因在于缺乏切实有效的实际抓手,即如何让父母或监护人与残障儿童在家庭里有效交流和沟通。实践表明,利用绘本开展残障儿童家庭的亲子共读活动,是建立残障学生与父母或监护人交流沟通的有效手段。绘本语言简洁,画面生动,非常适合大人与残障儿童共读。即便是听障儿童,仅凭绘本的图画就能大致理解绘本故事的内容和含义,他们虽然听不见父母的声音,但是他们通过共读中感受父母嘴里发出的气息和看到父母面部的表情,就是一种幸福的享受。优秀的绘本绝不会讲一些艰深的内容,而是用有趣、美丽的方式表现重要的事情,任何大人都可以充分了解。因此父母或家庭里的祖辈,都可以在学校的指导下利用绘本与残障儿童亲子共读。久而久之,绘本里美好的故事和图画就能够为家庭建立起亲密的纽带,使其成为残障儿童不可取代的成长动力。

四、绘本应用于特殊教育的建议

美国诗人惠特曼说过,有一个孩子每天向前走去,他看见最初的东西,他就变成了那个东西,那个东西就变成了他的一部分。特殊教育,也要选择那些最有价值、最具真善美的童书给残障儿童,在他们幼小的身体和心灵中种下最美的种子。将绘本应用于特殊教育教学活动,不仅体现着一种特殊教育教学观的变化,也体现着残疾观的改变,从关注缺陷、促进发展再到期待残障儿童能与环境和谐相处,消除障碍的美好旨意,也是对尊重差异、消除歧视、教育公平这一教育观的最好实践。如何将绘本尽快推广到特殊教育领域,并使其得到科学、有效、合理的应用,需要特殊教育战线的教师、校长、研究者乃至教育行政人员的不懈努力。

(一)进一步将绘本教学纳入特殊教育政策要求当中

在我国,特殊教育的发展一开始就是在各级党委政府的支持下得到发展的。目前,各地绝大多数残障儿童少年都是在公办特殊教育学校接受特殊教育或在普通学校随班就读,这就决定了特殊教育教学的改革也一定是由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推动。目前,在全国大多数的特殊教育学校、资源教室和随班就读班级,还很难见到孩子们喜爱的绘本。如果说上述学校和机构有孩子们读的书的话,那也只是教科书,即便是学校或班级配备的教科书,也存在着是否适合残障学生学习和使用的问题。鉴于多数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对绘本还不甚了解,有必要通过行政的手段提出建设性的要求。2016年初教育部最新颁布的《普通学校特殊教育资源教室建设指南》这一文件中,已经将绘本纳入到特殊教育资源教室必备图书品种当中,并以括号的形式加以强调,但是要引起各地广泛的重视,仍有必要在国家第二期特殊教育提升计划文件中适当地提出将绘本等纳入特殊教育教学研究和应用,明确要求各类特殊教育学校和特殊教育机构以及随班就读班级应为低龄残障学生配备绘本等适宜的儿童读物,从而以明确的抓手促进特殊教育教学改革。

(二)推动特教学校绘本馆建设,创设温馨阅读环境

目前,特殊教育学校的图书阅览室还不能很好地满足残障学生学习的需要,尤其是很多县级特殊教育学校,虽然很多也有图书阅览室,但是这些阅览室与普通学校的阅览室毫无二致,配备的多数都是一些文字书,难于适应县级特教学校以智力障碍学生为主体的学习需要。因此,加强特殊教育学校和普通学校特殊教育资源教室的图书阅读设施和图书配备建设迫在眉睫,而绘本馆的建设则会很好地解决当前特殊教育机构图书阅览存在的这些问题。绘本馆,顾名思义,就是以绘本阅读为主要形式的儿童阅览室。绘本馆建设不需要庞大的资金,也不需要桌椅板凳,只需要一间普通教室,地下铺着泡沫地垫或地毯,再加上一些小小的布艺坐垫和儿童抱枕,四周布置低矮的书架,书架上放满了各种各样的绘本供孩子们选择即可。小朋友或坐或趴,听着老师讲一本本精彩的绘本故事,尽情地沉浸在绘本故事构筑的童话世界里。绘本馆的建设,实际上是对传统阅读形态和阅读理念的一次挑战,不仅体现了教育者对于儿童所给予的爱护和尊重,更体现了我们教育态度和方式的转变,在这样的阅览室里,少了一些纯粹的教育色彩,转变成友好的俱乐部形式,让孩子们充分体会到欢乐的“阅读时光”[8]。绘本馆要尽可能多地为孩子们准备不同类型的书,因此绘本的品种应该足够丰富,让残障学生在绘本馆里接触多样化的绘本,使其拥有丰富的体验,这正是特殊教育的意义所在。

(三)加强绘本教学理论研究,科学指导绘本阅读教学

虽然绘本在一些特教学校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得到了很好地应用,但是由于缺乏系统的理论和实践研究,目前绘本在特殊教育当中的应用大多停留在简单的儿童阅读层面。另一方面,一些教师因为感受到了绘本的丰富多彩,因此盲目要求残障孩子读绘本,剥夺了孩子自主阅读的兴趣,绘本阅读的结果可想而知。因此,绘本虽然对特殊教育教学工作有很大的适宜性,但是如果运用的不科学,也不能起到很好的教育教学功能。正如松居直先生所说:“图画书一旦沦为学校教育和阅读指导备用的教材,那么对孩子来说岂止是不幸,甚至最终还会失去家庭教育的温暖。”[9]绘本虽然看起来简单,其内涵却非常丰富,不经过适当的指导,即便是成年人也难于深入领会一些绘本当中的深刻涵义。首先教师需要知道,绘本的各种形态(例如各种不同的开本、折页、散页等),绘本的表现形式(包括文字与图画的关系、画面潜在的节奏、隐藏的细节,甚至空白页、框线、纸张的不同、无字书、颜色的深浅、画面的大小)等诸多方面;教师还需要知道应该怎样由头(封面)到尾(封底)阅读一本绘本,如何引导学生去准确、完整、仔细地读完一本好的绘本这不仅仅需要一线教师自身的努力,还需要国内培养特殊教育师资的师范大学(学院)和特殊教育研究机构鼎力相助,一方面加强绘本应用的理论研究与指导,另一方面需要让特殊教育专业的学生选修绘本阅读与教学的相关课程。只有这样,才能使绘本阅读在特殊教育中充分发挥作用,推动特殊教育教学改革的新发展。

作者:刘殿波邓猛单位:河北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北京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绘本[eB/oL].

[2][4]培利•诺德曼.话图:儿童图画书的叙事艺术[m].台东:儿童文化艺术基金会,2010:10.

[3]尼尔•波兹曼.童年的消逝[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5.

[5]朱永新.我的阅读观[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178-179.

[6]李绯,王雁.特殊教育生态课程:内涵、依据及其建构[J].现代特殊教育,2016(3):16.

[7]陈鹤琴.家庭教育[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13:1.

学前儿童绘画教育篇4

关键词:绘画;儿童心智发展;影响

艺术是儿童学习多样化形式的体现,也是当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学习领域。艺术具有广泛性的含义,包括钢琴、绘画、书法、歌唱等不同的展现形式。艺术在儿童的成长和生活中,具有重要作用。良好的艺术学习活动,利于促进儿童智力的开发、心智的健全、建立良好的性格和心态,为日后的成长和生活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绘画艺术对儿童智力体系发展的影响

随着我国教育体制的不断改革和创新,我国的教育形式出现多样化的形式。在这种形式下,对于儿童的素质教育的实施,也带来极大影响。其中多样化的素质教育形式的产生和发展,在幼儿学习生活的体现,主要是幼儿的绘画艺术教育课程中,满足幼儿个性化绘画艺术培养目标,利于促进学生良好心智的形成,建立健全的人格。儿童的智力主要包括心理承受能力、理解和观察能力、解析辨别能力等等[1]。儿童这些能力的培养,可以依据于艺术活动中的绘画形式来完成。绘画艺术的主要理念和意义,是对于学生性情和智力的培养,而不是培养出出类拔萃的绘画艺术大家。因此在儿童的美术绘画学习活动中,绘画指导人员要从这一点出发,建立良好的美术绘画学习目标,增加在美术创作活动中,幼儿对美好事物的感受和美术构建元素的观察能力,把儿童的美术创作环节放在结果之前,注重儿童绘画的体系,而不是注重绘画结果。在幼儿美术创作活动中,绘画指导人员要注意实际物理的观察和分析,从景物的外在观察到景物的实际品质,构建组成,不同的颜色展现等等环节。其次也要注意幼儿对绘画的理论概括和绘画的有效组合活动等等。由于绘画艺术具有复杂的特性,因而幼儿在绘画好每一幅作品,都要经过细心的观察和理解,促进儿童智力的发展[2]。在幼儿绘画活动中,幼儿可以利用绘画,增进自身对不同绘画主体和景物、现象的理解。绘画指导人员也可以利用古诗进行绘画,让幼儿建立在对诗词理解的接触上进行绘画,增加幼儿的思维理解能力,促进儿童智力的发展,例如,绘画指导人员可以利用《静夜思》,先引导学生进行不同时期月亮的变化现象,理解诗句,进而的让学生勾画月亮的不同状态。

二、对儿童人格方面的影响

儿童人格是心智发展的基础,建立幼儿良好的人格,利于促进幼儿心智的发展,增加儿童的想象力和思维创造力。勤奋、积极勇敢、积极的心态、强大的内心等等都是一个心智健全的人应具备的良好心理素质。幼儿的绘画学习过程,利于儿童积极心理素质的建立,进而增加儿童的心智发展。由于每个幼儿在绘画过程中都是独立的个体组成,因此不同的幼儿对于不同的绘画展现不同的性格,有的幼儿豪放畅快、有的幼儿细腻柔和,不同性格的幼儿具有各自的有利之处。在这种形式下,对于儿童的绘画教学活动,绘画指导人员也要从不同儿童不同性格出发,在绘画活动中,对于不同性格的幼儿,根据其自身性格缺陷,进行及时的引导活动,完善幼儿自身性格发展中弊端和不足,促进幼儿良好性格的形成。在这样的美术绘画活动中,幼儿不仅能创作不同风格的的美术作品,自身的良好性格也自然形成[3]。其次艺术指导人员也要注意,可以在绘画教学活动中进行及时的奖励活动,例如,利用铅笔和绘画本来奖励幼儿,增加幼儿绘画积极性,培养幼儿良好的绘画兴趣。其次,绘画指导人员也要依据儿童对美术的兴趣为出发点,因为绘画活动自身是一个需要身心投入的艺术活动,在美术创作环节,利于学生进行不同能力的培养,包括观察能力、求知能力、和勇敢坚强的品质。在美术创作活动中,对于幼儿的绘画出格现象,绘画指导人员要以平常心的态度来看待,因为儿童绘画过程中的出格现象,就是儿童思维扩散能力发展的象征。因此绘画指导人员要鼓励儿童进行大胆的创作,充分激发幼儿的创造能力。由于美术绘画指导活动中,易于幼儿自信心的树立,因此幼儿的美术绘画活动,具有极大的自由活动范围,艺术绘画指导人员在课堂上,可以直接的进行鼓励工作,增加幼儿的自信心,建立良好的学习计划,并把这种自信心和良好的能力,充分融合到人格的完善活动中,促进全面性人格的形成。幼儿对于一幅绘画任务的完成,需要付出相应的时间、精力、细心和耐心,因此在美术绘画活动中,可以极大的培养学生的学习观察能力和耐力,丰富儿童人格的多样化发展,促进幼儿全面人格的形成[4]。

三、对幼儿情感方面的积极作用

幼儿的美术绘画活动,对于幼儿情感的培养和发展具有极大的影响,利于学生建立健全情感发展方向。在进行美术绘画活动时,由于对绘画主体需要细致的观察,进而绘画指导人员要引导学生,用情感去体会身边的事物和所绘画的主体。把每个事物和个体,看成自身情感的体现,感受每一个生命力的变化和运作,体会不同事物的生机和变化。激励幼儿依据自身的感受和情感的领悟,来进行绘画作品的创作。其次,绘画指导人员也可以让幼儿对于自己身边发生的事情,进行绘画的展现,建立良好的情感。例如,在美术创作的主体上,对于喜欢画爸爸妈妈和亲人的孩子、喜欢画熊妈妈和熊宝宝的幼儿、喜欢画老鹰带着小鹰觅食的幼儿、喜欢画蜜蜂成群采蜜的幼儿等等一些列的活动。这种绘画主体的展现,充分表达了幼儿对于亲情情感和感恩情感的表达和抒发。对于在进行城市和房屋构建的活动中,画上花草树木、蝴蝶、蜜蜂、蓝天白云的幼儿,表明幼儿对大自然和动植物的热爱之情。其次,对于幼儿在进行荷花的教学活动时,绘画指导人员不要只是局限于课堂的荷花教学,可以进行绘画教育的延伸,让幼儿在思维扩散的形式下,进行想象力的发挥,创作能力的极大发挥,让学生在自由的环境下,自主能动的进行绘画的创作活动,丰富幼儿的绘画形式和绘画的情感表达,增加不同的艺术表达形式,培养幼儿不同的情感体验。例如幼儿可以把不同的花朵进行整合的绘画,则表明幼儿对集体活动的热爱和同学之间和友爱。如果花朵上画满了蜜蜂和蜻蜓,则代表的幼儿的无私奉献和友爱的情感体现[5]。如果绘画时花朵旁边幼儿在进行浇水,则表明幼儿对生命的重视和爱护之情。由上文可以看出,幼儿在进行绘画活动中,选择不同的主体,进行不同的元素构建,可以极大促进儿童不同的情感和能力,促进儿童健康全面发展。

四、绘画对幼儿的身心发展的有效影响

儿童的绘画活动不是单一的勾勒出所描绘的主体,它需要幼儿全身心的参与,利用手部的绘画、眼部的观察、情感的感受、人格的挥发、细心的观察、缜密的分析等等方面整合创作的环节,因此幼儿的绘画活动对幼儿的身心发展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促进了儿童各个能力的培养,健全儿童的身心发展。其中对于儿童美术创作活动对幼儿的影响,主要分为以下几点。其一,让幼儿全面的体会绘画艺术的美感,体会美好的感觉。因为美术创作活动,是建立在不同的事物之上,例如大自然中的花草树木,城市中的建筑、不同的任务组成等等。幼儿在美好的事物进行观察和进行选择,在实际活动中进行创作的活动。美好的事物素材,增加了幼儿对美的感受和体会,促进自身发展。其二,对于绘画活动的自身性特征,幼儿在绘画活动中要掌握不同的握笔样式、运笔力度,因此在绘画活动中进行不同身体骨骼和环节的良好协作,利于促进幼儿的身体协调能力,促进儿童身体的全面发展。其三,由于幼儿的美术教育活动具有复杂性和多样性的特点。因此在绘画活动中,学生要对不同的画作风格、不同的画作主体、不同的画作形式进行深入细心观察和研究,包括思维的运作和理解、眼睛观察部位的习性观察、情感的体会、或者利用贴剪的形式来进行身体的运作等等,因此利于促进学生的身心协调运作,促进幼儿的身体协作能力。因此我们可以看出,幼儿的美术教育极大的把儿童的各个身体部位和情感紧密的结合在一起,不仅增加了幼儿对美好事物的感受能力,也极大的促进了儿童身心的发展,增加了身体的协调运作能力,极大的促进了幼儿全面健康发展[6]。

五、结语

绘画是艺术的主要表现形式,对学龄儿童具有重要影响,不但促进儿童全面发展,更健全了儿童心智思维能力。幼儿学习绘画艺术,利于促进自身健康发展,完善自身成长的不足,增加自身学习信心。对于幼儿进行良好的绘画教育,易于促进儿童智力的发挥,增加儿童对美好事物的观察能力和感受力,增加自身情感的感受能力,促进自身身体协调能力。由此可见,绘画活动对于幼儿身心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曾薇.绘画对儿童认知发展的影响[J].科教导刊(中旬刊),2014(05):146-147.

[2]慕德春.多元智能视域下对我国儿童美术教育现状的思考[J].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报,2014(01):10-13.

[3]黄立安,方兰凤.国外儿童美术教育发展愿景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外国中小学教育,2014(11):21-28.

学前儿童绘画教育篇5

关键词:儿童美术;兴趣;教学方法;

目前许多的家长和教师过分强调儿童在语言、计算方面的发展,认为孩纸只要多识字会算数、能做题,就是聪明的好学生,其实不然,儿童教育是一个全面的,系统的教育,我们应该让儿童在德、智、体、美、各方面得到发展,受传统观念和认识的局限,绘画在培养儿童美育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是培养儿童良好的艺术修养,审美能力和智力;发展儿童的观察力、想象力和操作能力;陶治儿童情操等方面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兴趣对人的发展、社会进步都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绘画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在培养孩纸观察世界和理解问题方面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儿童也经常借助绘画来表达内心的感受和想法。陈鹤琴先生在“活教育”中认为“凡是儿童能够做到,应该让他自己做;凡是儿童能够想象的,应该让他想,儿童亲自去探索发现,自己所求来的知识才是真知识,他所发现的世界才是真世界”。在实践中,我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开展美术教学活动。

一、创设宽松的绘画环境,调动儿童的绘画积极性

很多儿童开始学习绘画时,往往不知道如何下手,面对雪白的画纸不敢下笔,生怕弄脏了画纸,被老师批评。我在给儿童上前几节课时极少让学生用画纸而是让他们用粉笔在地上,黑板上画。在这个绘画过程中,让孩子不必要有任何心理负担,不用担心画坏了、画错了(即使画坏、画错都可以改好),在一种轻松愉悦的环境中画,促其愿意乐意画。同时还要为学生提供黑板、粉笔、卡纸等方便学生随意涂抹,使他们的理想所见所闻都能在这块园地里得到充分展示,而且能够随意及时的表现美、创造美。

二、循序渐进,传授绘画知识

绘画作为一种技能,它要求教学者和学习者在教学的过程中进行良好的交流和互动,从而达到教学互长的目的,但是儿童的理解能力有限,思维方式简单。因此,在儿童绘画中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要有耐心,不可操之过急,通过几年的教学实践和对幼儿园绘画的特点掌握,把绘画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1、涂色练习。在第一节课用笔去“画”时,都会发给学生一张有几何图形的画纸,让他们根据画纸的情况和自己的理解,涂上漂亮的颜色。

2、临摹范图。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画面处理能力。绘画不是平面的,它是立体的富有表现力,也不是图案的简单堆砌,要求有一定的删减、处理。

3、主题画,强调创意。给学生一个主题,让他们自己设计画面,要有创意,这是对学生绘画的要求。鼓励儿童“扩大思维”,去想象那未知世界,大胆地画出心中所想。

三、变换教学形式和方法,提高儿童的学习兴趣

画画时幼儿观察世界、认识世界的活动,是表达思维和感情的工具。变换作画的内容和手法。这一时期做色彩画,下一阶段可作黑白画;这次画想象画,下次可以画故事画;这个题材用纸贴表现,那个题材用木刻表现,或用国画表现等等,这样儿童就不会感到乏味。在美术教学中,要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不太难,一件好的美术作品,一次成功的作品展览,一次精到的示范,一个精心设计的课堂教学指导入,一句鼓励的话,都可以引起幼儿对美术教学的短暂关注和学习激情,为此,可以从以前几个方面入手:

1、新颖激发兴趣

儿童普遍具有一种好奇心理。美术活动化为娓娓动听的故事展开,把美术活动与讲故事合起来正是满足了儿童的需要,它可以通过典型的人物形象,曲折的情节,生动优美的语言,吸引着儿童,新奇的东西往往会激起他们探索事物的强烈欲望,这就要求教师挖掘教学内容的心意,使之有新鲜感。

2、游戏激发兴趣

古人云;“教人未见意趣,必不乐学”。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教学要培养幼儿学习美术的兴趣,有兴趣就能提高接受效率,兴趣是学习者成功的原动力。

3、模仿激发兴趣

儿童绘画思维的特点是动态的,在作画过程中,他们往往以自我为中心,同时也不断的模仿画面和表达自己的情感。我激发学生的绘画兴趣,才能体现出绘画教学的“施教之巧,贵在引导重在转化,妙在开窍。”

4、想象激发兴趣

在上《画葫芦》的课的时候,我采用了想象的教学形式也很受欢迎。在儿童作画之前,让孩子们先闭上眼睛想一想他们心中的狐葫芦,想象完后,当问他们想象到了什么,孩子们有的说想葫芦兄弟打妖怪;有的说想到葫芦长出看了手、脚;有的说想到葫芦娃娃开汽车;有的说和葫芦娃娃一起上街买衣服等等。当他们作画时,把自己的想象画了出来,他们惊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很是让人吃惊。在美术教学中让幼儿这样想象,是幼儿的发散性思维得以发展,使他们能够大胆地想象,大胆地创作,久而久之,孩子们的创造力、想象力得以飞速发展。

5、生动活泼的语言培养绘画兴趣

儿童绘画教学要求教师在语言上应当更加生动、有趣、形象、活泼的进行调节,这样才能诱发儿童强烈的求知欲,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调动作画的积极性,使其“要我画”转化为“我要画”,在平时的作画时间中,我还经常播放一些优美的音乐作品,让幼儿在一种安静、柔和的气氛中进行绘画创作。

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的今天,美术活动越来越显示出不可替代的作用,那种认为教孩子会画画,唱歌无用的,不如多交些读、写、算的思想是错误的,我们应该让儿童在童年里,健康全面的发展,让孩子在兴趣的海洋里自由翱翔,让孩子专心做自己,在日常生活中以艺术的目光去发现美感的所在,采取积极有效的教学方法,挖掘学生潜在的能力,开拓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作者单位:南昌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论教学过程最优化》,教育教学出版社,1992年版

[2]姚亮:《浅谈面向21世界的中小学美术教育、教学的改革》,中国美术教育1996年第二期。

学前儿童绘画教育篇6

关键词:儿童绘画天性纵向横向

中图分类号:J21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09)17-

从天性来说,儿童生来就是探索者,有着强烈的探究和学习欲望,好奇心驱使他一次又一次地尝试,不怕困难、不怕失败,直到掌握为止。正像儿童学走路,绝不因畏惧摔跤而放弃。这比很多成年人面对困难时的态度要强得多。儿童往往喜欢自己动手做事,在做的过程中寻找答案,并把新的信息储藏在大脑中。这些信息储存得越多,他将来的智力水平就会越高、学习新的技能就会越快。家长如果没有充分利用儿童喜欢探索的特点,在他玩耍时限制过多,那么儿童就不会从游戏中得到足够的刺激,从而丧失学习的兴趣,做事会变得没有耐心,注意力不集中,容易烦躁。

玩耍是儿童的天性,也是儿童真正的学习过程。儿童通过玩耍全身心体验式的去认识环境、探索环境并学习自我创新。他们的玩耍看似随意,其实在不经意中获得了信息、发展了智力、开启了思维。当然儿童的思维是单项的,而正是靠了众多的单项思维,使其不断地丰富认识,积累经验,产生智慧。

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认为,人的大脑有7个“小区”,分别控制着语言运用智能、数学运算智能、音乐智能、空间直观智能、身体活动智能、个人控制感情和体察他人情绪的智能。各种智能既能独立地发挥作用,又能相互协作,对客观世界形成一个统一的看法。这就是有名的多元智能理论。其中前两种智能因素被普遍关注,而其他智能因素开发却被忽视了。

我们的教育目的是培养主动而全面发展的具有创新精神的、能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具有完善人格的人。儿童绘画教学作为艺术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既是素质教育的内容,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就儿童个体发展而言,绘画教学的意义可以从横向和纵向两个角度来看。

横向来看,主要是关注儿童各种智力的协调发展以及绘画教学在其中的意义。儿童绘画教学在儿童成长过程中既有其他课程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也不能代替其他课程发挥作用。我们应该用多种智能的共同发展的规律来认识它,把握它。

有人研究发现:“几乎所有伟大的科学家和发明家同时也是艺术家、诗人、音乐家和作家。”这一结论表明艺术学科与人的创造性人格形成之间的内在相关性。这也正是多元智能的协作性,人只有以多种智能的共同发展为基础,其优势的单一智能才能得到更好的发展。这样的事例比比皆是,如爱因斯坦、达•芬奇、杨振宁等。看看他们的伟大成就和成长经历,就能理解这一点。甚至我们会看到优秀人才的某些业余爱好所达到的水平,比有些从事该专业人士的水平还高。这也是多种智能的共同发展重要性的一个好例证。

儿童绘画教学的目的主要是在画面以外所获得的那些东西,例如绘画有助于完成视力和动作的发展,促使儿童认知能力的成长;绘画有助于儿童的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培养;绘画可以使儿童表现、舒展自己内在的意欲和情感,从而获得内心平衡和在复杂的环境中保持稳定的作用;绘画可以帮助儿童培养坚韧精神等等。儿童绘画教学并不以培养少数画家为目的,而是通过绘画能力的训练培养人的智能和悟性,完善他们美的情操和人格。儿童学画本身不是目的,而是手段和方法。当然,一部分有绘画天赋的儿童经过科学的教育引导后,会成为艺术家。

纵向来看,主要是关注儿童不同时期的心理特点和造型特点,以及如何培养起他们的绘画兴趣。在儿童自身发展的过程中,他们的绘画能力存在着一条发展轨迹,按杨景芝教授的分法大约可分为5个阶段,即涂鸦期(1.5―3岁)、象征期(3―5岁)、意象表现期(5―8岁)、视觉写实期(8―12岁)和写实期(12―15岁)。具体到每个儿童由于先天素质存在差异,有的会提前或推后,但对自身来说学习的过程应遵循这个轨迹。否则,极有可能扼杀了儿童的绘画兴趣。

儿童绘画教学要尊重和顺应儿童的天性,在“玩耍”中培养他们的绘画能力,“润物细无声”,保护他们的探求心理,培养儿童的自信心和创造力,这一点对完善人格的形成非常重要。儿童大都有绘画的潜能,并非少数儿童独有的能力。因此,儿童不需要教他们怎么画,而是引导他们学会如何自己画。

杨景芝教授经长期的观察研究认为:“绘画能力随着人的认识和知觉发展自然向前发展,确实不是靠学习绘画技能提高的”。而现实生活中,美术教育常常被看作是一门技能课,很多人认为只有教,才会画,于是机械的卡通画、简笔画临摹、刻板的几何体、石膏像写生成了儿童们学画的内容。慢慢地,儿童们习惯了照着别人的画或实物画,丧失了绘画的自信,画面上看不到了想象和创造的东西,没有了天真,失去了个性,只剩下苍白的模仿。他们不会画了!这是我们大人的责任!如何引导儿童去掉恐惧心理,产生自信心,远比给他们示范要重要得多。让儿童们自由表现、自由探索,使他们在创造中得到自信,才是比较科学的方法。

学前儿童绘画教育篇7

1儿童绘画的原动力:交往和创造性的表现

儿童之所以喜欢绘画,一是交往的需要和表现。语言交流是维系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的重要手段,人们通过语言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但在儿童还没有掌握足够的文字和语言之前,他们便通过绘画这一“语言”来表达内心的所需、所思、所想。二是创造性的表现方式。自儿童能拿得起笔开始便会对到处涂画乐此不疲,宋代的伟大诗人范成大在他的诗中也极力描绘过可爱的儿童生动情景,他在诗中深情地写道“黄发垂髫儿,握枝向泥沙。似解世人意,信手乱涂鸦。桥畔流水淌,树梢日影斜。口中呢喃语,兴尽忘归家。”这个宋代诗人笔下的这位儿童一边手中乱涂乱画,一边口中还念念有词,完全沉浸在自己的审美世界里,以至于夕阳西斜了还没意识到应该要回家了。[2]儿童的这种创作是一种自然的流露,这种艺术行为的产生源自个人无意识,儿童有时说不清楚原因,而只是觉得心里愿意这样,其中的奥妙就在于这一对象具备了符合个体的某种心理结构的内容,而这些内容被主体直觉地把握到了。他们的创造性由此滋生,并通过绘画更好的激发儿童的创造力和审美能力。一幅画就是一个世界,儿童在自己的绘画中创造着属于自己的世界——他们所憧憬的世界和他们所惧怕的世界。[3]

2儿童绘画的过程:说话与绘画的内在统一

2.1在绘画过程中,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说话的时间、内容不同

托儿班和小班的儿童处在涂鸦期,他们的思维需要依据直观动作,开始时并没有很有意识、有目的地想好要画什么,然后下笔,而是由某些动作、痕迹的刺激触发大脑中的表象,才决定自己要画什么,因此,这时期的儿童说话时间会在绘画的后半段,以此来总结自己的行动。[4]而且自己所说的内容与呈现的画面相差很大,因为这个年龄阶段的儿童大脑皮质发育不完善,以无意性行动为主,对绘画没有思考或只有简单想法。中班的儿童虽然是具体形象思维,但他们的有意性得发展,能知道自己想画些什么,但由于美术能力的制约,此时的他们还不能完全用绘画表现出自己的想法,因而他们只能借助语言来补充画不出来的情节。到了大班及以后的儿童,说话现象先于动作的出现,这是幼儿抽象逻辑发展的表现。而且他们说话的内容具有目的性,有意性进一步加强。会规划自己想要画什么,最后的作品与先前的描述具有一致性。

2.2在绘画过程中,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说话的对象不同

托儿班、小班儿童的说话对象主要是围绕自己描述绘画活动和行为,他们总是自言自语,沉浸在他们自己的世界里。而从中班开始,儿童开始关注同伴的绘画行为,他们大都愿意把自己的想法讲给老师听,把自己的作品给老师看,希望得到老师的指导和建议,更多的是获得老师的赞许和认可,大班以后的儿童甚至还把自己的作品介绍给同伴听,这是儿童表达和展示自己的方式,也是语言发展、自我意识和社会性发展的过程。

由此可见,无论哪个年龄段的儿童,说话与绘画都是一个内在的整体。儿童是在快乐、喜悦和专注的情绪中作画,全身心地投入到绘画中,在绘画过程中还自言自语地讲解绘画的内容,面部表情也随着情节的变化而变化,这充分体现了儿童文化的整体性。用整体的方式来感知和反应,这正是人类最根源性的方式,也是儿童最自然和最擅长的方式。[5]儿童在绘画过程也正是对说话与绘画这一内在统一的整体的感受,实现了自己。

3儿童的画面结构布局特征:诗性、梦幻的逻辑

几乎任何一个儿童都能在没有事先计划的情况下即兴创作一幅画。但由于心理和生理的影响,他们的想象力强而写实性差,其作画天真幼稚,随心所欲,天机自然,无忧无虑,自由自在,充满了童真和稚气,表达了他们那颗可爱的童心,因此有人称儿童是天生的艺术家。比如,一个六岁儿童在画自己的卧室的时候,先画了一个长方型表示这是他的床,然后在床上还画了一个洋娃娃,他边画还边说“我等会要出去做事,你要乖乖睡觉,晚上回来陪你”,然后在图纸上画一些其他物品。在绘画期间,他已经进入绘画中的角色,甚至忘掉自己。

因此,一加一等于二,是成人文化的逻辑,在儿童那里,一加一并不就是抽象的“1”和“1”,而很可能就变成了一张床和一个洋娃娃,成人认识世界是凭着理性,而儿童认识世界是凭着想象,在这种不完全的感觉中,他们看世上任何事情都是有生命的存在,所以,拟人化的画法,夸张变形的物象,神奇美妙的联想,都是他们闪光的地方。就画的特点而言,儿童的绘画作品,常常用简单的线条鲜明的色彩来组成一幅幅丰满的画面。就画面的内容而言,常常展现的是儿童伴有幻想的“现实世界”,这是因为儿童天生就是“幻想大师”。他们在想象世界和现实之间自如地出入,轻松地转换视点。这是儿童文化中宝贵的一面,也是儿童感性丰富性的具体体现。

4儿童绘画的动作:原创与非功利性

总的来讲,儿童的绘画动作约束少、定式少;思维开放、动作开放。给人无所不能的感觉,看起来真是“胆大妄为、异想天开”。特别是在涂鸦初期,画出的线条都没经过大脑思考,纯靠手腕的力度和手臂的长度来控制线条和图形。即便到了命名式的涂鸦期,儿童绘画也是相当自由的,在作画之前,他们也没想过自己画的主题是什么,到底要画个什么东西,通常是想到哪就画到哪,每个结构都一笔画成,这个“一”很重要,“一”就是一切,一切就是“一”,而不像成人绘画前想好主题,绘画中反复修改,绘画后远看近看,执着于追求“像”与“不像”,“好”与“不好”。

因此,儿童的绘画动作体现的是一种本能、一种生命冲动,更是一种原创、一种平等,一种过程本身就是结果的非功利精神。他们的原创力是先天的,没有人工痕迹,属于一种自然美和质朴美。[6]其绘画作品基本上都是在原创力驱动下的直觉艺术,因而是一种强烈的、任意的主观想象,充满了心灵化,没有社会功利和政治功利,更多的是生命的真实体验和情感的直接流露。

参考文献:

[1]刘晓东.儿童文化与儿童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34.

[2]吴璐.从儿童绘画特质看儿童读物插画的设计要素[D].湖南:湖南师范大学,2011:1819.

[3]王振宇.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288.

[4]安平.探索幼儿绘画中的说话现象[J].学前教育,2011(8):81.

学前儿童绘画教育篇8

【关键词】绘本;儿童情感;认知教育

【中图分类号】G620【文献标识码】

引言

绘本,英文称“pictureBook”,顾名思义就是“画出来的书”。即指一类以绘画为主,兼附有少量文字的书籍,是一种运用一组连贯的图画表达一个故事或者一个主题的图书形式。绘本分为“成人绘本”和“儿童绘本”两大类。

一、对绘本的再认识

近几年,绘本在我国有着较为迅速的发展,绘本越来越受到儿童的喜爱与关注。绘本有以下特点:第一,在对象上,绘本的主要阅读对象是0至8岁的儿童,内容是由主角、主题、时空背景、内涵、情节开展等要素所构成的故事,尤以学龄前后阶段的幼儿最为集中,但现今出版的绘本也有适合于小学阶段阅读的作品,甚至有成人绘本;第二,在内部结构上,将故事情节以图画的方式表现出来;第三,在形式上,绘本普遍采用利用叙事结构和图画的连贯性、动态性来传达和诠释故事的主题与内容,通常以图画为主,文字为辅,也有一个文字都没有的无字图画书;第四,在功能上,除了作为儿童读物之外,绘本阅读在亲子之间亦可作为营造亲子和谐气氛的工具。另外,绘本对于儿童人格的养成和基础教育也有相当的影响。阅读儿童绘本能够发展儿童的语言能力,培养想象力、观察力和思维能力,增强审美意识,培养丰富情感,对儿童综合素质的培养具有很大的作用。

二、绘本对儿童的教育作用的分析

阅读绘本对儿童阅读能力的培养乃至成长发展都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优秀经典的绘本,例如,《失落的一角》、《花婆婆》、《灌的礼物》、《爱心树》、《爷爷一定有办法》等绘本,儿童只要看图就能读懂故事的主要情节,不识字的幼儿也能通过图画进入故事世界,学习到勇气与智慧、亲情与友谊、责任与关怀等等情感,并从中发现乐趣。绘本的教育作用主要可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绘本可以提高儿童的语言表达能力

2到到7岁是儿童认知发展的关键阶段,在这个阶段也是语言学习迅速发展的阶段。阅读绘本在提高儿童的语言表达能力上会有更好的作用。对于语言发展尚不成熟的儿童来说,像“痛苦”、“高兴”、“爱”等这些抽象的词可能是很难理解的,但是绘本能以图文并茂的方式让孩子在栩栩如生的画面中生动而形象地进行理解。

(二)绘本可以促进儿童品格的健康发展

某教育学家曾说过:“品格教育在孩子6岁前就已基本完成,6岁以后只是在以前的基础上加以巩固。”。孩子的人格要从小培养。在儿童时期,阅读优秀品德方面的绘本,就会扩展儿童与生俱来的模仿能力,激发他们向书中的优秀人物学习,在生活中会不自觉地向其靠拢。例如,在《小兔波力品格养成系列》中,用温暖亲切的小故事生动再现孩子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而莽撞淘气又温柔善良的小兔波力则教会孩子为人处世的许多道理。

(三)阅读绘本可以帮助儿童以图像思维方式,丰富想象力

儿童的想象力要通过直接或间接的体验获得的,体验丰富,想象力就丰富。绘本是用画面来描述情景,传递给孩子,让他养成思考的好习惯,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因此,在阅读绘本的过程中,儿童的想象力可以得到无限的拓展,而绘本这种图码与语码相结合的方式,在相互弥补缺憾中也彰显了各自的优势。

(四)绘本可以培养儿童的探究能力

绘本能用图画抓住儿童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探究兴趣。儿童对很多事物都有很强的好奇心。在阅读绘本时,总想从画面上得到故事发展的过程和结果。例如,绘本《是谁嗯嗯在我的头上》,用“嗯嗯”,也就是“便便”来当主角,讲述一只倒霉的小鼹鼠,寻找到底是哪个坏蛋的“嗯嗯”掉在他头上的过程,带领孩子认识各种动物的大小便。儿童的探究能力会随着绘本阅读的不断增加,知识和想象力也会得到更充分的发展。

(五)阅读绘本能够增进亲子感情

阅读绘本在儿童身心健康发展方面起到重要作用。0到6岁是培养儿童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的关键期,该阶段要通过阅读亲子主题的绘本,扩大知识面,更加懂得亲情的深刻含义。例如,绘本《我妈妈》和《我爸爸》中,儿童以自豪、天真的口吻,描述了孩子心目中无所不能的爸爸和妈妈,绘制出一副其乐融融、父慈母爱子乖、和睦快乐的幸福家庭景象。在阅读过程中能感受到暖暖的、温馨的亲情。所以阅读绘本不仅可以促进亲子感情,而且有益于儿童的健康地成长。

(六)阅读绘本可以培养儿童审美能力

经典绘本都是由著名艺术家、最了解儿童心理的美术家画的图。通过优美的图画来诠释生动的故事,使得绘本既有语言、韵律和故事情节的美,又有色彩、线条、构图的美。例如,绘本《彩虹鱼》讲述的是一条有闪亮七彩鳞片彩虹鱼的故事,告诉孩子:痛苦与朋友分担,痛苦会减半;快乐与朋友分享,快乐会加倍的道理。同时,该绘本也融入了中国画的传统元素,采用到插图采用水墨画技法,鲜活亮丽且富有现代感,给读者以美的享受。

(七)阅读绘本可以让孩子扩展知识面,促进全面发展

随着科学的发展,有着科学教育内容的绘本不断推陈出新,许多绘本向孩子们展示迷人的科学天地,引导着孩子向往科学、热爱科学。例如,《蒲公英科学小百科》,就是一套引人入胜的百科全书,它涵盖动植物、天文地理、气象、物理、化学等领域,深入浅出,趣味纵横。

三、结语

阅读绘本对儿童发展来说起着无可替代的作用,指引着儿童健康成长。因此,家长们要为孩子创造轻松愉悦的阅读环境,以促使其热爱阅读,提高早期阅读的有效性。同时,也要要学会选择优秀文本来阅读,并掌握正确的阅读指导方法,促进孩子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冯媛媛.绘本对儿童情感教育的影响及其理论依据[J].山西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02:26-27.

[2]耿明磊.绘本阅读对儿童发展的重要性分析及教育建议[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0,10:54-56.

学前儿童绘画教育篇9

儿童美术兴趣教学研究绘画是美育的重要途径之一,优质的美术教学能够提高儿童的审美能力,提高儿童的美术修养,进而培养儿童的艺术修养,对陶冶儿童的情操发挥了极大的作用。儿童美术兴趣班自然而然地也就成为了单一的美术绘画课,儿童对于美术的学习也仅仅是找依照葫芦画瓢,没有自己的想象力和思维空间,谈何兴趣。所以,在对儿童进行绘画教学时,应该要注重对儿童的兴趣培养。

一、营造轻松的课堂氛围,充分发挥儿童的主体性

作为教师,要充分认识到教师在儿童美术教学中起到的是引导作用,教学真正的主体是儿童,教师应该以儿童为中心进行备课授课。在授课的过程中,要抓住儿童的兴趣点来对其进行教学。教师应该在绘画学习中主动帮助儿童寻找到欢乐和兴趣,进而实现儿童对绘画学习主动性和绘画感受力的提升,培养成儿童对绘画学习的兴趣。课堂的氛围应该是轻松愉快的,教师对此应该要为儿童展示其在教学过程中的亲和力,使得儿童能够充分地发挥自己的现象力,在课堂上不会感觉到很拘束。许多的儿童在开始学习绘画时,不敢轻易动手,生怕弄脏画纸受到老师的责骂,对此教师在上课初始么可以让儿童在黑板上用画笔学习画画,以此来减少儿童的心理负担,使得儿童能够轻松地根据自己的思想意愿进行作画,进而能够在学习美的过程中对美进行体会和感受,能够提高美的发现能力,最终能够创造美。

二、提高儿童美术教师的专业素质,改变美术的教学观念

美术教师对儿童的美术学习兴趣的培养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学校要配备专业的绘画教育工作者,才能够保证绘画教育的教学质量。还要转变美术教师的教学观念,把绘画看作是一门对儿童身心发展都有很大促进的学科,端正教师的绘画教学态度,让一切教学行动都是以儿童的发展为准要出发点,从而提升儿童的绘画素质,展现儿童的绘画才能,确保把绘画教学内容、儿童的绘画能力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从实际行动上来落实对小学绘画教育改革的支持。专业的教学经验丰富的美术老师能够提高儿童对美术的认识,使得儿童能够在美术的学习过程中充分地发挥其想象力,让美术的学习过程转换为一个奇妙思考世界,进而培养儿童发现美创造美的能力,提高儿童对美术的学习兴趣。美术课是学习技能的课,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多注重儿童之间的互动学习,进而实现教学相长的目标。但是,由于儿童的思维能力的局限性,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教师应该要有足够的耐心来引导学生进行学习。首先,要让儿童学会涂色,对色彩有一个充分的认识,提高儿童对色彩的敏感性;其次,让儿童对一些简单的范图进行临摹,培养学生的画面处理能力,进而提高儿童的绘画技能;最后,给儿童拟定一个主题,让儿童自主地对画画进行设计,充分地发挥想象空间,这能够保证儿童充分地发挥想象力,扩大自己的思维。

三、选择正确的教材,组织美术欣赏活动

选择正确的美术教材能够有效地提高儿童对美术学习的兴趣。对于美术教材的选择应该要结合儿童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点,对美术教材进行适当地改革,对于一些过分追求技巧训练的美术教材,我们可以适当地对其教学内容进行简单化。美术教材内容的选择,要根据儿童的实际接受范围,选择最符合儿童的健康有益的内容,并要要求这些内容要具有时代气息,具有一定的新鲜性,以此来激发儿童对美术学习的兴趣。学会美术欣赏是儿童上好美术课的基础,也是儿童能够培养对美术兴趣的基本途径,是美术教学活动中的主要内容之一。组织美术欣赏活动,能够有效地提高儿童的美术欣赏能力,使得儿童在美术课堂上获得精神上的愉悦和美的享受。在教学中增加优秀美术作品的欣赏,可以对学生身心发展都有很大促进,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增添儿童对该美术作品的兴趣,从感性和直观的角度开阔学生的视野,增长知识,提高鉴赏艺术美的能力,唤起学生对美术世界的兴趣,使学生潜移默化地感受美。

四、创新教学方法,创设多元化的课堂教学情境

一个优秀的美术老师会注重对教学方法的创新,采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来吸引儿童的注意力,提高儿童对美术课的兴趣,使得儿童能够在美术课堂上轻松地展开对美术课的学习,尽情地感受美、接受美。在美术课堂上可以采用游戏的方法来提高儿童对美术的兴趣,教师可以将儿童分为四个小组,每个小组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好,然后派出一个学生去黑板上画出一条线条,或者其他的比较抽象的东西,然后依次由后面的儿童到黑板上对前儿童所画的东西进行补充,最后变成具象的东西,教师再根据各个小组儿童所画的东西,对其进行分析评价,对画得比较好的小组给予奖励,对于其他小组则进行鼓励。教师还可以在美术课上加入音乐,运用音乐对美术课堂进行导入,以此来提高儿童对美术课的兴趣,又能够实现美术课与音乐课的巧妙结合,创设出多元化的课堂教学情境,激发儿童对美术课的学习热情,使得儿童能够充分地接受到美的熏陶。美术活动讲故事,也是教学的一个主要方法之一。故事能够充分地吸引儿童的兴趣,也能够提高儿童的想象力空间,所以可以在美术课堂开始时,用一些名家大师的生平故事来对该节美术课进行导入,使得儿童能够在美术课堂上开阔自己的视野,审美能力得到提升,提高对美术课的兴趣。

五、结语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儿童积极地对待学习的一种主要倾向,是儿童对某种学习投之以高度热情的学习情绪,使得注意力集中于这种事物上,使得儿童在学习的过程中充分地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努力地为其追求。通过营造轻松的课堂氛围,充分发挥儿童的主体性,提高儿童美术教师的专业素质,改变美术的教学观念,选择正确的教材,组织美术欣赏活动,创新教学方法,创设多元化的课堂教学情境等几个措施能够有效地提高儿童美术学习兴趣,促进美术教学发展。

参考文献:

[1]姚亮.浅谈面向世界的中小学美术教育教学的改革[J].中国美术教育,2012,13(03):56-58.

学前儿童绘画教育篇10

关键词:学前专业;绘画教学;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56?摇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3-0272-02

幼儿美术教育应与成人的专业美术教育相区别。具体来说,幼儿美术教育是培养幼儿手、眼、脑协调活动的操作教育,也是感受和创作的过程。幼儿园绘画教学是幼儿美术教育的一部分,并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幼儿园美术教学的内容包括绘画、手工、美术欣赏三部分。就绘画而言,教学目标是分阶段实施的,具体如下。

一、小班注重培养幼儿绘画的兴趣

1.用看看、做做、玩玩的方法,激发幼儿学画的兴趣。

2.用多种多样的工具材料,提高幼儿的学画兴趣,训练幼儿画出基本线条和简单形体技能。即:线、形、体的训练,色彩训练;进行必要的常规教育:教会幼儿正确的画画姿势,教会幼儿认识利用绘画工具,培养幼儿绘画时的良好习惯。

二、中大班的教学目标

1.拓幼儿的眼界,帮助幼儿扩大绘画的主题和内容。

2.养幼儿在观察实物的基础上进行独立作画的能力,激发幼儿对实物的形状和特点的认知。

3.于幼小儿童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进行培养。

4.幼儿选择与实物相似的颜色画画,逐步做到涂色均匀,培养幼儿对五颜六色的色彩的认知和相对应物体绘画表现力。

5.培养幼儿对于装饰图画的认识,教给幼儿对于图案绘画填充色彩的使用技能。

6.教会幼儿对于水墨画等绘画工具的使用

三、结合幼儿园教学实际,目前学前专业绘画教学存在着一些问题

1.分强调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专业绘画教学的学前教育注重知识的传授,过分强调对绘画的技巧,把“绘画技能训练”作为绘画教育的任务,而忽视了主体的情感体验。太强调绘画的专业技能和幼儿园实际的教学并不相符。

2.教学方法单一,陈旧和落后。接受太多的学习任务,忽略了个性化教育,强调教师的讲解与示范。教师一成不变的教,学生机械的模仿,就像在制作的工厂的产品,没有生命,缺乏生气,没有个性和创造力。

四、学前专业绘画教学可采用多种方式来对幼儿进行教学研究

学前教育是教育的基础和教师培训的重要部分,既要有教师本身的教育职能,同时还要具有幼儿基本教育的特点。怎样摒弃传统的教育教学、放下那些不切实际的教学方式,转变思路向更加新式、更加广泛的美术教学方式转换,对幼儿美术课题赋予现实意义。

1.在教材选用时,要注意考虑到幼儿园的实际发展需求,要贴近幼儿园环境的实际情况。使合理性的教材建设与“师”、“教”、“幼”同步发展。

2.美术课程的课程安排应该是按比例划分。绘画是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学的基本内容,是最重要的大致可分为三个基本模块:创意与设计艺术的基本工(素描和线描)、幼儿装饰色彩基础和应用、装饰性绘画创意与设计(儿童画创编)。三个模块中,儿童画创编是教学的重中之重,而美术的基本工则是后两个模块的前提和基础,三个基本模块是互相影响,相互结合的。

3.教学方式和教学目标要相互适应。在幼儿教学的方式上要注重对基本的认知、情感的培养和动手技能的训练。为了避免学生产生厌倦感,建议在教学过程中因材施教,不可盲目使用职业的技能标准来规范学生,理论要结合实践。要培养学生在不同的情境下发挥自己的思维能力,比如在装饰色彩的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学会借鉴各种国家风貌、民族风情、艺术风格中,开阔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对色彩的多项运用。还要根据目前儿童喜爱的画面风格和他们通常的表现形式,在儿童创编课上进行现实主义的培养,结合目前幼儿教育和幼儿园的现实情况,避免出现不生动、不活泼以及不符合他们年龄段应有的特色。多鼓励他们自己绘编教学挂图,从多方面、多角度来开发学生的潜能。

五、教学研究应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

学前专业的教师应具备深厚的专业功底(专业技能和艺术修养)。一名专职教师,他的专业功底是否深厚,直接影响美术课的教学质量。注重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是完成各门课程任务的基本条件。

1.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课程中,教师不该将重点放在理论的讲解中,这样会比较枯燥。有些时候教师在理论上讲的太多,这样学生在课堂中容易烦躁,对所学的绘画知识也无法完全掌握。我们面对的是活泼的儿童这一特殊“客体”,看他们喜爱怎样的表达方式,主观喜欢何种颜色,如何能用自己的形式表达出来……以一名教育工作者的姿态去培养幼儿的兴趣,总结出教学方法和经验,然后回归到课堂教学中,以便来充实所要讲解的内容,及时对所教内容进行调整。如“人物添画”这一主题,根据孩子单纯的想象力,添加他们喜爱的颜色和形状。所以,对于教学中绘画学科尤其是幼儿教学中,不能只靠理论,而是要体现出儿童的兴趣和生活的气氛。一个教学内容结合两种教学理念来进行是科学的,前者是对学生的专业水平要求,后者是培养学生适应本专业的就业需要设置的。

2.动手与欣赏相结合。绘画学习最重要的就是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但前提是需要老师给予学生示范说明,不然学生不知从何下手,没有实质内容去进行参考和借鉴的话,动手的能力也会随之下降。建议在学生动手绘画之前先欣赏各种风格的绘画作品,目的是让学生懂得绘画作品中的内涵,并吸取其中的色彩基调运用到自己的绘画作品中。按此类欣赏作品的方法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和欣赏水平,积累经验,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3.和创新结合。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目前的身份是学生,将来或许成为老师,所以在他们的教学中,要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现在是模仿老师但是后期还需进行创新,让学生全面的发展。如:列出若干简单的物品造型(水果、简单建筑物、陶瓷等),先让学生进行临摹,培养学生的基本临摹的功力,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加进自己的想法,对内容做一个简单的形状变形,最终组成一张富有创意和色彩饱满的“创编画”。一开始学生的创造力可能不够完美,但这是学习绘画的必经过程,通过这一系列的学习既可以锻炼学生的基本功力,也可以创造新的艺术形式,积累下创造作品的经验,日积月累,相信会收到很好的效果。

4.注研究儿童画作品。曾看过这样一段话,几位幼儿在欣赏毕加索《和平》这一美术作品时所说的第一句话:

刘海滨:我感觉这幅画画的是原始人的生活。

朱晓:我感觉这个地方非常可怕。

李浩然:啊!我感觉这幅画把我带到了一个童话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