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儿童科学教育探究十篇儿童科学教育探究十篇

儿童科学教育探究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7:24:05

儿童科学教育探究篇1

关键词:信息技术;科学教育活动;整合

中图分类号:G434文献标志码:B文章编号:1673-8454(2016)14-0060-04

我国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研究和实践起步较晚,上个世纪90年代以后,幼儿园几十年一直沿用的“常识课”才逐渐被“科学教育”所代替。[1]

当前,幼儿园的科学教育在理论和实践中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仍然存在一些不利于幼儿学习与发展的问题,如教师将科学教育的内涵狭隘化,活动组织过程中教师干涉不恰当,幼儿的注意力都集中在教师身上,缺乏对自己探究过程和结果的关注等。而信息技术与科学教育活动的整合可以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

一、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现实诉求

学前儿童学习科学始于对周围世界和自身的好奇心,并由此产生对周围事物的探索,[2]学前儿童科学教育就是教师引导学前儿童主动对周围世界进行探究,逐步形成科学素养的活动。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活动对幼儿的一生会产生很大的影响,是学前儿童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学前儿童科学教育能够促进幼儿认知、情感和个性的全面发展;激发学前儿童的好奇心、科学兴趣和对周围世界的积极态度;丰富和积累学前儿童的科学知识和经验;发展学前儿童的科学技能;培养学前儿童的主动性、积极性、独立性、创造性、自信心等良好的个性品质。

在实践中,科学教育活动的开展存在很多问题,导致学前儿童丧失科学探究的兴趣和欲望,制约了活动的现实价值实现。

存在的问题主要有:

1.重科学知识的灌输,轻探究兴趣的培养

我国学前幼儿科学教育发展的时间相对较短,使得科学教育很大一部分还停留在常识教育上,教育的目标主要以知识的获得为主,在科学教育活动过程中忽略了实践性和探究性。使科学教育活动变成了向幼儿传输知识的课堂,从而忽视了科学素质的培养,无法激发幼儿对科学教育活动的兴趣,不利于对幼儿好奇心、进取心、耐心、细心、自动自发喜欢创造思考等科学态度、情感的培养。[3]

2.科学活动内容抽象,幼儿理解困难

学前幼儿科学教育活动的内容往往是比较抽象的,不能直观地展现在孩子面前,而学前幼儿的思维是直观形象的。传统的科学教育方法难以将抽象的科学内容形象化、具体化,导致幼儿理解困难。教师仅仅依靠自己的讲解和演示,把结果或答案强加给幼儿,活动效果不理想。

3.传统教育理念,禁锢幼儿想象力

在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活动中,有一些教师对孩子实行“一刀切”、“大统一”。教师很少对个体进行分析,很难做到因材施教。学前儿童被培养成遵从教师命令的整体,其创新欲望和想象力遭到扼制,禁锢了思维和想象力的发展。

4.教师主导活动过程,幼儿主体性丧失

科学教育活动应该成为幼儿积极探索的过程,然而,现实是“只见教师主导教,不见幼儿主动学”。孩子的思维总是按照老师的指导走,听老师的讲解,回答老师认为该知道的问题。而亲自动手操作、亲身体验的机会少之又少,在这种环境下,幼儿主体性丧失,很难体会到自由探究的乐趣。

5.活动组织形式单一,无法激起求知欲

学前幼儿科学教育活动的组织形式应该是灵活多样的,如游戏、参观或竞赛。然而,现实状况是科学教育活动只局限于单一的“上课”形式,这种形式大都以集体活动为主,小组活动和个别活动很少被采用。活动过程中,幼儿始终是被动的,只坐着看和听,无法激起好奇心和求知欲。

二、信息技术应用于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活动的优势

在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活动的过程中,生动有趣的教学方法是完成教育目标的必要条件。[4]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的融合,能够解决以往的教育模式、方法不能满足科学教育活动现实需要的问题。

目前,信息技术与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课程的整合,是当前教育信息化过程中的一个研究热点。当然,想要进行有效整合,首先要充分了解二者整合的价值,要明确整合的效度。[5]

1.信息技术可以集中注意力,培养兴趣

由于学前儿童生理发展的特点,其自制能力较差、无法集中注意力,同时又具有无意注意占主导位置的特点,应在科学教育活动组织过程中,深入把握这些特点,利用具体形象、动感、鲜明新颖的刺激引起学前儿童的注意,培养探究科学活动的兴趣。

根据科学教育活动设计制作出具有动画效果的课件,加上声音的配合,从视觉与听觉上刺激学前儿童感官,激发学前幼儿的学习兴趣。[6]信息技术通过主题鲜明、色彩丰富的画面和图片,吸引集中学前儿童的注意力,引导他们快乐轻松、主动积极地融入到科学探索活动中,提高了他们参与活动的兴趣和效率。

2.信息技术可以化抽象为形象,便于理解

在科学教育活动中往往会出现一些科学性的知识,比较生硬难懂,孩子们难以理解和掌握活动中的重点或难点。通过信息技术表现的色彩鲜艳、生动有趣的画面,使抽象、深奥的科学知识具体化、形象化、趣味化,孩子通过观看课件对教育内容的理解更透彻、记忆更深刻。

3.信息技术可以创设丰富情境,利于体验

在科学教育活动中需要孩子在学习中发现问题,然后进行大胆的假设,但是由于幼儿自身经验的欠缺,局限了幼儿的假设空间。这就需要借力信息技术,创设形象生动的直观情境,有利于学前儿童体验,发挥想象力,继而提出自己的见解和假设。

4.信息技术可以发挥学前儿童的主体性

在进行科学教育活动时,不能忽略学前幼儿的主体地位,幼儿是认知的主体,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在科学教育活动中,运用信息技术制作的课件能够充分调动幼儿的感官,提高幼儿学习的主动性,使幼儿保持高涨的学习情绪,深化了学习兴趣,形成一种良性循环,从而充分发挥幼儿的主体作用。

信息技术能够让幼儿积极地参与到活动中,它不单单是教师进行解说的工具,也是幼儿认知的帮手。通过信息技术能够有效地将幼儿学习的被动地位扭转成为自主探究的主体地位。

5.信息技术可以发挥教师的主导性

在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活动中,教师起到一个组织、指导和调控的作用。教师在活动中可以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功能,对学前儿童自主、协作、研究学习实行有效的引导和帮助,以充分调动幼儿的积极性,启发和引导幼儿主动探索或独立思考。

三、信息技术与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活动有效整合的途径

1.科学教育活动准备阶段

(1)丰富科学教育活动的内容

学前幼儿科学教育活动的内容丰富,教学方法灵活,教学形式多样。幼儿在科学教育活动中能够很好地发展个性。教师在备课时应首先考虑到教学材料与学生的生理、心理是否相适应,帮助幼儿更快捷地掌握学习方法,让他们寻找到正确的学习途径。

例如,在科学教育活动中由于实物的体积、重量等原因无法摆放到幼儿的面前,这时就可以用照片或录像的方式来转换。有一些肉眼难以观测的实物可以通过多媒体技术来放大等等,把更多的教学媒体资料整合在计算机中,制作成课件用于教学。

(2)创设导入情景

课堂导入的设计应依据教学内容需要和教学对象特点,有针对性、有目的性地进行选择。巧用多媒体导入新课,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多媒体导入的途径主要有利用声音文件导入、利用图表文件导入、利用动画视频导入等。利用信息技术创设的导入情景,不仅可以吸引孩子的注意力,更可以培养孩子对科学的浓厚兴趣。

2.科学教育活动实施阶段

(1)创设探究活动情境

在科学教育活动过程中,常常会通过做实验来揭示一些科学道理,帮助学前儿童掌握理论知识,培养学生的操作动手能力。但是目前幼儿园大都不具备先进的实验条件,实验的特点在活动过程中很难体现。在实验活动中应用信息技术手段,可以打破有限的实验条件,为幼儿呈现一些在生活中难以操作或观察的画面。为幼儿创造了有利的条件,最大限度地发挥了实验的作用。

在探究实验阶段运用信息技术可以激发幼儿的兴趣,让一些抽象的、难以理解的科学内容直观地呈现出来。在探究活动中利用信息技术,将抽象的知识转化为直观形象的动画视频,增强了教育活动的趣味性,加深了孩子的记忆,提高了活动效果。

(2)营造轻松愉快的表达环境

表达交流是科学教育活动中幼儿形成正确概念,得出科学结论的阶段。在科学教育活动中必不可少地会出现教师与幼儿、幼儿与幼儿之间的表达交流。

在幼儿得出正确结论或勇敢回答问题时,教师总会用“你真聪明”、“真棒”这样的话来表扬孩子。在互相表达交流的环节中利用多媒体技术可以给幼儿营造一种轻松、愉悦的活动环境。

比如在教育活动中,幼儿很积极地发言,可以用一个动画来代替教师的表扬,动画中制作一个圆圆的笑脸,伸着大拇指,嘴里说着鼓励的话;当幼儿有不正确的行为时,可以给他一个哭脸等的方式。这样不会让孩子在错误之后有压力和不愉快的心情。而且幼儿会对问题的答案有很深的印象,同时也保证了活动的成果。

3.活动延伸阶段

多媒体技术不仅可以为学生提供情景创设,为学生提供交流平台,同时也是进行知识巩固和拓展的工具,其方式灵活多样。在科学教育活动的最后,会有一个延伸的部分,以往总是教师带领幼儿将教育活动中幼儿所要掌握的东西再复习一遍,以便再次加深印象。在这一阶段利用信息技术可以丰富活动的内容,帮助幼儿养成好良好的习惯。

例如,在科学实验结束的时候,或者是在科学游戏后,很多幼儿对材料的整理和放置草草了事,教师多次强调但是效果不佳,可以用DV把幼儿整理材料的现场录制下来,再放给孩子们看,让幼儿进行讨论、自我评价,指出不对的地方,促使幼儿成养良好的习惯。

很多幼儿园的老师和家长利用“校信通”来帮助孩子加深印象,教师用手机、电脑等设备向家长发送所学的内容;也可以建立博客,方便与家长的沟通和及时反馈。

四、信息技术与科学教育活动整合的几点建议

信息技术具有的科学性和必要性,促进了教学形式的多样化,优化了教学过程,提高了教学效果。多媒体技术在科学教育活动中已经成为无可争辩的发展趋势,能否让信息技术在科学教育活动中发挥有效的作用,关键是信息技术的合理应用。

1.要与传统教学方法相结合

在信息技术手段的使用中,不少教师过多地追捧利用新技术,在无形中摒弃了传统的教学方法。信息技术教学只是一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是为了帮助教师教学,提高教学质量,把不容易讲清楚的抽象的科学知识转化为具体形象的画面,来帮助幼儿理解,弥补以往以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的不足。

应针对教育活动内容采取与之相对应的教学方法,合理地利用技术来提高教学质量,巩固教学效果。在科学教育活动中,信息技术手段的使用要有的放矢,并与传统教学方法相结合、相得益彰,充分发挥二者的优势,取长补短达到最佳效果。

2.要注意活动节奏

在科学教育活动过程中使用信息技术和传统的教学方法相比节奏快、信息量大。因此在活动中要注意幼儿对所授知识的理解和接受能力,作为“主导”的教师要在科学教育活动中调整好活动气氛,把握好节奏。对于活动中的重点和难点,要放慢节奏,并且适当地重复、暂停甚至回放,给幼儿消化的空间和时间。此外,还要注意活动中每个环节的时间分配,否则会造成活动进度慢,影响活动效果和活动任务。

3.要精心设计课件

在信息技术与科学教育活动的整合中,课件制作的好不好与活动的效果有着直接的联系。一个好的活动课件凝聚了教师的心血和汗水,也是教师知识和智慧的结晶。

教师在制作多媒体课件时,首先要考虑课件运用到科学教育活动中能不能对幼儿起起到教育的作用,与本次教育活动的内容是不是相呼应,是否符合本班幼儿的生理和心理特点,而不是只注重课件制作的好不好看。

其次,要精心设计课件的每一个页面、每一个演示对象,尽量做到幼儿化、游戏化、趣味化。只有这样的课件才能吸引幼儿的注意,完成活动目标。

4.注重师幼情感交流

在科学教育活动中,不管信息技术如何实用,制作的课件如何精美,都代替不了人丰富的情感。学前幼儿的科学教育活动是教师和幼儿的双向互动,那么在活动中就避免不了情感的交流,教师一句肯定的话,就可以温暖孩子的心;一句鼓励,就可以化解遇到困难挫折时的焦虑。因此在科学教育活动中使用信息技术时,不但要发挥它的作用,还要注重师生在情感上的交流。不能将充满人情味的师生关系变成硬邦邦的人与技术的关系。

信息技术与学前幼儿科学教育活动的整合能够强化幼儿对抽象事物或过程的理解与感受,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手段,与传统的教学方式相得益彰,为科学教育活动注入了新的活力。如何真正做到信息技术与科学教育活动的整合,还有待于在不断实践中总结经验,取其精华,不断提高科学教育活动效果。

参考文献:

[1]李槐青.当前幼儿园科学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策略[J].学前教育研究,2010(7):60-62.

[2]夏力.学前幼儿科学教育活动指导(第二版)[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3-4.

[3]王崇丽.当前幼儿园科学教育:问题与对策[J].淮阴师范学院教育科学论坛,2011(3-4):90-92.

儿童科学教育探究篇2

以亲近儿童的态度审视科学教育

儿童眼中的“科学”是什么?当我们蹲下来,倾听一下儿童的心声,可能会有新的发现。在对南京市力学小学三至六年级的学生调研中,孩子们是这样回答的。

三年级中,有一些孩子会认为科学就科学知识,科学就是神秘,科学很有趣;四年级中,有一些孩子会认为科学是一种探究,科学是一把双刃剑,科学是能使生活更美好;五年级中,有一些孩子会认为科学是一种方法,科学能帮我们改造物体;六年级中,有一些孩子会认为科学是一个系统,推进人类文明,还有一些孩子会认为科学在大自然中无处不在,在生活中随处可见,看上去很难,离我们很遥远,但其实有很多都在我们身边。

这些儿童的语言或许看起来很稚嫩,但却是真实的,是符合儿童的发展规律的,透过表象看本质,孩子们在科学课中收获的不仅仅是科学知识,而应是对科学本质的不断深入的理解,正如美国科学教育标准特别强调“科学学习,是让学生去做,而不是把做好的东西给他。”每一位科学教师在教学之前,心中是否装着儿童,是否听一听儿童的话语,对科学教育是大有裨益的。

以亲近儿童的方式引导科学探究

诚然,在了解了儿童的想法之后,那如何学科学?是摆在我们面前一个重要课题。以往的教学经验告诉我们,儿童更喜欢探究式科学学习,那么如何去探究学习?这是每一位从事小学科学教育的教师所要思考的。正如美国当代科学教育家施瓦布(J.J.Schwab)认为:“探究学习是儿童通过自主地参与获得知识的过程,掌握研究自然所必需的探究能力;同时,形成认识自然的基础——科学概念;进而培养探索未知世界的积极态度。”

那么,儿童的探究是要在教师引导、组织和支持下进行。教师在探究过程中起到的是一个引领者、陪伴者甚至是跟随者的角色。当儿童在进行科学探究,遇到困难时,教师要适当的点拨;当儿童在进行科学探究,有自己的见解和想法时,教师应成为他们的第一倾听者,学会分享,学会交流;当儿童在进行科学探究,有了自己的发现时,教师应抱有赞许和鼓励的眼光。一旦教师选择以亲近儿童的方式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究时,学生们就会把老师作为他们学习的伙伴,这样他们会更乐意去主动参与,主动去获取知识,逐步建立起对科学概念的理解。当学生在科学探究中获得的科学知识,是鲜活的。

以亲近儿童的姿态理解科学本质

当教师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引导学生展开科学探究之后,我们就要了解学生究竟懂了没有。而衡量学生是否掌握了科学知识的标准,不是学生是否把它记住了,而是学生是否理解它了。

儿童有儿童的理解,这是我们每一个成人所不能代替的。我们认为儿童对科学真正的理解有两个方面:一是对科学知识的表层理解更加深入,即对以书面语言形式表述的科学知识,理解更为深入;二是获得了对科学知识的深层理解。

同时,科学方法的掌握、科学情感的升华都是儿童在科学探究中获得的宝贵财富,这是他们所要终身受用的。众所周知,科学教育的本质并不是要把每一个儿童培养成科学家,而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是让学生理解在科学发现过程中,问题是怎样提出的,如何得到验证的,最后又是怎样得出结论的……

当下,“科学的本质是什么”是近年来世界范围内科学教育改革所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对广大科学教育工作者来说,这好像是一个非常普通而简单的问题,但是,进一步思考不难发现,要较为全面地回答“科学是什么”却并非易事。不同的人们,站在不同的角度对科学本质进行各种各样的界定,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但我们认为,科学的本质揭示了科学教育的内涵,使学生树立科学的自然观,掌握认识世界的科学方法,理解科学与社会的相互作用。作为一线的科学教师不妨以亲近儿童的姿态去理解科学的本质,会让我们更加释然一些。

儿童科学教育探究篇3

本书为2001年版的修订版,吸收了当前国内外学前儿童语言教育的最新研究成果,反映了学前教育的时代精神和《纲要》的新要求。

02《学前儿童音乐教育》修订版黄瑾著/主编25.00元/本

《学前儿童音乐教育》是适合学前教育专业(专科)学习的一门必修课教材,也可供幼儿园在职教师进修成人高等师范学前专业所选用并可作为幼儿教育管理干部和幼儿园教师的理论参考读物。

03《让环境和材料与幼儿对话》幺丹彦 方燕/主编45.00元/本

内容简介:该书是一本在环境创设和材料提供方面具有前瞻性和创造性的著作,它提倡让环境和材料与幼儿互动。书中指的材料有如下三个突出特点:材料取自身边资源;材料有一定结构,暗含着教育目标与内容;材料能引起幼儿不断地研究和与之相互作用。

04《生成课程》作者:伊丽莎白・琼斯、约翰・尼莫30.00元/本

内容简介:本书作者通过创造性地、生动地展现美国西部一千个儿童日托中心在一年中实施生成课程的完整实录。比较全面地把学前教育生成课程的理念、生成课程的“生成”的来源及操作运用等介绍给读者。这些对国内学前幼儿教师来说,具有一定的启发性和实践意义。

05《学前儿童美术教育》朱家雄等/主编9.00元/本

本书旨在帮助学前教育工作者正确认识和理解学前儿童教育领域内存在的各种理论和实践问题,从而提高幼儿教师从事学前儿童美术教育实践活动的专业素养。

06《学前儿童数学教育》金浩等/主编12.00元/本

本书具体研究学前儿童初步数学概念的形成发展、学前儿童学数的一般规律和特点,探讨从教育目标开始进而寻求达到目标的基本途径和教学方法。

07《让幼儿在主动探索中学习科学》刘占兰 沈心燕/主编11.00元/本

本书以引导幼儿主动学习为切入口,对幼儿科学教育领域进行了理论和实践的研究与探讨。全书共分为7章,生动而具体地展现了幼儿探究科学过程中的具体事例,每个案例均配有点评,可引导读者更深入地了解每一活动的独特价值和意义。

08《提高幼儿教师素质的研究与探索》

《提高幼儿师资素质的研究》课题组/编25.00元/本

本书分为研究报告和试验工作报告两部分,从研究背景、理论框架、实践策略、效果分析以及各具特色的实验园、试点市区的探索与实践等几个方面,分别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09《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施燕/主编11.50元/本

本书为学前儿童教育系列丛书的一种。既提供了有关理论,也介绍了具体可行的教育方法和教育活动设计,并提醒应注意到的问题。

10《学前教育学》修订版 李生兰/主编29.00元/本

本套教材以国内几所著名的师范大学学前教育专业本科教育共同设置的核心专业必修课为基准,作者由国内该领域著名学者担纲。

11《让幼儿成为主动的学习者》《提高我国幼儿师资素质的研究》课题组/编著14.00元/本

本书通过大量案例提供了如下核心观点:儿童是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本书将通过发现幼儿的不同兴趣、支持幼儿的探索行为、激发幼儿的探究欲望、引导幼儿的主动学习等教育策略与技能,让幼儿真正成为主动的学习者。

儿童科学教育探究篇4

【关键词】儿童化科学教育回归

【中图分类号】G6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6-0070-01

目前,我国的幼儿科学教育在科学教育理论与具体的教育实践活动中仍然存在许多问题,但随着人们对幼儿科学教育的越来越重视,幼儿科学教育的改革势在必行,且其改革的最后宗旨必为儿童化。基于此,本文就如何使科学教育回归儿童化进行了探讨,相信对有关方面的需要能有一定帮助。

1.科学教育内容儿童化

(1)贴近幼儿生活经验

科学启蒙教育应以幼儿的生活及其周围环境为基础,使教育内容与幼儿的实际生活、感性经验相结合,让幼儿在真实的情境中学习,最终能运用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如,中班科学活动“电动玩具”,为了让幼儿知道电池在电动玩具中的作用以及正确使用电池的方法,可以把电动玩具里的电池都取出来,让幼儿想办法让玩具动起来。幼儿根据原有生活经验自己动手操作,有的幼儿把电池装反了,有的电池太小或者型号不对。这时教师不急于告诉幼儿答案,而应鼓励幼儿继续探索。在这个探索的过程中,幼儿学会了尝试和总结,能用学到的本领解决自己遇到的问题,同时也懂得帮助其他小朋友,在探索过程中互帮互助。

(2)易于引起认知冲突

一味地让幼儿观察生活现象无法激发他们的兴趣,更不可能引起认知冲突,从而无法构建起新的经验。而选择能够挑战幼儿想法的内容,才能够让他们兴致盎然地思考和实践。比如在大班科学活动中,选择“麦比乌斯圈”作为内容,让幼儿猜测:一根纸条翻卷成的圈,如果沿着中线剪,会变成几个圈?接着让幼儿自己操作制作纸圈,幼儿按要求剪开后惊奇地发现纸圈变成了一个更大的、像“8”字一样的圈,而不是多个圈。类似“这是怎么回事”的疑问在他们的脑海中浮现,认知冲突产生了。于是,教师让孩子再次尝试。在引导幼儿观察最开始的纸圈样子后,教师让他们从麦比乌斯圈的三等分线中剪开看看结果,然后进行小组讨论并记录结果。最后,教师说出“麦比乌斯圈”在生活中的实例(过山车、城市立交桥),进行延伸活动等。

2.科学教育材料儿童化

(1)熟悉又具有趣味

教师在提供材料时,除了要考虑材料所蕴含的科学因素外,更要考虑材料是否是幼儿熟悉和有趣的,只有这样,才能让幼儿在兴趣和好奇的驱动下,在自己探究中解决问题,达到活动的目的。如:在小班科学活动“找空气”的材料准备阶段,教师选择了孩子喜欢和熟悉的,色彩鲜艳、形象可爱的卡通人物玩具作为主要的探索材料。当孩子看到自己所熟悉的米奇、米妮等人物经过吹气迅速变大的时候,他们开心极了,围着卡通人物很想弄明白其中的原理。这么一来,空气是什么样子的,空气的作用是什么等问题都在孩子的探究中解决了。

(2)操作简单且安全

幼儿由于肌肉、骨骼尚未发育完全,无法非常灵活地使用剪刀、锯子、铁锹等工具,而且由于他们生活经验不足,不易察觉到操作中潜在的危险,所以,在自由度较强的科学活动中,教师需要保证操作材料的安全性。操作材料应简单且安全,要避免笨重、微小、尖锐、以及有毒的操作材料。

3.科学教育方法儿童化

(1)在故事中了解科学知识

在科学教育活动中利用生动活泼的故事,不仅能够吸引幼儿的注意力,而且还可以将科学现象、方法渗透其中,让幼儿在潜移默化中了解到科学的奇妙。如绘本《一寸虫》讲述了一个故事:一只聪明的小虫在散步时,想办法从几只鸟的身边脱逃,免于被吃的危险,这其中就蕴含了测量中“首尾相连”的科学方法。幼儿按照一寸虫的方法测量,看看知更鸟、蜂鸟、苍鹭的嘴、身子、尾巴到底有几寸。在活动中,不仅使幼儿获得了测量中有关“首尾相连”的概念,而且还提高了记录和交流的能力。

(2)在游戏中掌握科学知识

让幼儿亲历以探究为主的活动是幼儿学习科学的重要途径。在科学探究活动中,教师要细心观察幼儿的神情、行为表现、讨论的问题等,注意幼儿有哪些困难和认知冲突,以便及时介入幼儿的活动,给予必要的引导。如,在玩水游戏中,幼儿自发进行纸船竞赛活动。看到纸船被水浸湿慢慢沉没,他们想了各种方法,但还是制作不出不会沉没的纸船。这时教师可借用蜡光纸,折一只小船放在水中,并启发幼儿思考:为什么老师折的纸船不会沉没?由此引发幼儿观察、讨论、再操作,逐渐使幼儿从中了解了纸的吸水、防水和沉浮等科学知识。

(3)在制作中内化科学知识

通过动手制作,可以在明确科学现象的同时,兼顾科学活动中“过程为重”的特点。比如,“视觉暂留”是一种常见的科学现象,但说起来似乎非常抽象,而利用“制作小玩具”这个媒介,就能让幼儿初步了解该现象,做出属于自己的小玩具,并可以激发他们的探索热情。首先教师出示老鼠和笼子的图片,引发孩子思考:怎样才能把老鼠关进笼子里呢?然后教师介绍自己所做的新的玩具:魔法扇。手腕转动时,手腕快速的来回摆动,老鼠就进笼子了,而转动一旦停止,老鼠就出笼子了。这个办法激发了幼儿动手的兴趣,他们开始在制作中寻求问题的答案。最后,幼儿们展示自己的小玩具,说出自己的发现,教师引导幼儿说出生活中其他的视觉暂留现象。

4.科学教育评价儿童化

(1)教师主导评价

教师在探究活动过程中要注意个体差异性,评价的时候以纵向评价为主,横向评价为辅,让孩子在获得成功感的同时又萌发对自我更高的要求。比如说,在科学活动“风是怎么来的”中,通过探究,孩子们都能知道空气流动形成风,有个别幼儿在探究的过程中发现了空气流动的快慢跟风的大小有关,于是教师通过主导性的评价,让幼儿掌握最基本的原理后再进一步探究。整个活动过程,教师以科学活动引导者的角色,让不同能力的孩子通过探究获得不同的感官经验,再通过自己的主导评价,让能力强的孩子去探索更多、更深的科学原理,在整个活动过程中教师始终是孩子的支持者。

(2)自评互评相结合

在让幼儿充分探索的基础上,教师应尽量让幼儿充分表达、交流和讨论。在引导幼儿表达时,教师应注意让不同水平的幼儿都有表达的机会,要善于启发幼儿讲出自己操作思考后找出的答案,鼓励他们讲出自己的想法,从而进一步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教师的引导和启发可以帮助幼儿由过去“要我说”的被动状态发展为“我要说”的积极状态。

5.结语

综上所述,幼儿的科学教育对幼儿的学习成长有着极大帮助,因此,我们必须正视科学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并从内容儿童化、材料儿童化、方法儿童化以及评价儿童化四个方面开始入手,以使幼儿科学教育真正回归儿童化。

参考文献:

儿童科学教育探究篇5

>>留守儿童心理弹性研究述评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弹性研究及教育启示留守与非留守儿童心理弹性的对比研究留守儿童心理弹性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及策略研究农村初中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现状及策略研究流动儿童心理弹性的相关研究留守儿童心理疏导之“333”策略留守儿童心理教育引导策略探析小学留守儿童心理问题探析及矫正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及对策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及对策浅析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及对策留守儿童心理问题成因分析及对策农村留守儿童心理状况分析及对策浅谈农村留守儿童心理误区及教育策略农村留守儿童心理情感问题及策略探究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分析及干预策略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发展问题研究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研究综述常见问题解答当前所在位置:l.

[2]曾守锤,李其维.儿童心理弹性发展的研究综述[J].心理科学,2003,16(6):1091-1094.

[3]nettlesSm.&pleckJH..Risk,resilience,anddevelopment:themultipleecologiesofblackadolescentsintheUnitedStates[m].ibid,newYork:CambridgeUniversitypress.1994:157.

[4]michael,Rutter.Resiliencereconsidered:Conceptualconsiderationsempiricalfindings,andpolicyimplications.in:Shonkoff,Jp&SJmeisels.(eds.)[m].Handbookofearlychildhoodintervention.CambridgeUniversitypress,2000:651-682.

[5]沈烈敏.学业不良学生的心理弹性初探[J].心理科学,2009,32(3):703-705.

[6]郝传慧,雷雳.青少年心理弹性的效用与提升[J].中国青年研究,2007(01):72-75.

[7]李志凯.留守儿童心理弹性与社会支持的关系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9,17(4):440-442.

[8]刘霞,胡心怡,申继亮.不同来源社会支持对农村留守儿童孤独感的影响[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1):18-22.

[9]李永鑫,骆鹏程,聂光辉.人格特征、社会支持对留守儿童心理弹性的影响[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1):127-130.

[10]宋广文,何云凤,丁琳等.有留守经历的中学生心理健康、心理弹性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J].中国特殊教育,2013(2):87-91.

[11]申继亮.处境不利儿童的心理发展现状与教育对策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

[12]刘宣文,周贤.复原力研究与学校心理辅导[J].教育发展研究,2004(2):87-89.

[13]王滨,罗伟.心理弹性发展的研究进展及评述[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47(5):127-130.

[14]王玉花.从心理弹性理论视角看留守儿童的社会支持网络[J].教育学术月刊,2010(10):6-8.

儿童科学教育探究篇6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12a-0006-01

美国著名教育家施瓦布认为,探究学习活动是儿童通过自主地参与知识的获得过程,掌握研究自然所必需的探究技能,形成认识自然的科学概念,进而培养探索世界的积极态度。不少教师明白这个道理,但实际操作起来又发现相当困难,这就要求教师站在儿童的立场,组织学生进行科学探究。

一、站在儿童的立场,尊重探究起点的差异性

在一个班级中,每个儿童都有自己的特点、专长、兴趣、情感等,作为教师,站在儿童的立场,就是要尊重儿童的差异性,使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自行探究。

例如,在执教苏教版五年级科学上册《简单的电路》时,笔者让学生尝试用一个开关、一组电源和导线让两颗电珠亮起来。笔者的预设是让学生用一个开关控制两颗电珠,没想到有个别小组很快就完成了实验,并跃跃欲试用两个开关控制两颗电珠。为了不让他们打乱实验步骤,笔者要求他们停止实验。于是,想进一步实验的学生无奈地停了下来。在下一阶段的实验中,笔者从他们的表情看出这些学生已经没有了刚开始时的投入和激情。

课后笔者进行了反思,在接亮小电珠这个探究活动中,为什么学生会由兴趣盎然转为兴味索然?其实还是因为自己只考虑到完成教学流程,没有站在儿童的立场,没有给他们任何的自,使他们只是在教师的既定步骤下被动地“做”了科学实验。其实科学探究课应该考虑到孩子能力、兴趣的不同,允许探究活动出现多样性,承认对同一个问题可能存在多种解决方法,而不是一定得让所有的学生从同一起点开始,然后到达同一终点。

二、站在儿童的立场,注重探究过程的实效性

科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教师是科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领者和亲密的伙伴,对学生在科学活动中的表现应给予充分的理解和尊重,并以自己的教学行为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站在儿童的立场让学生进行科学探究,应怎样体现教师的组织、指导作用呢?在此,以执教《被压缩的空气》一课为例,学生猜测手压球后球会瘪下去,可能与里面的空气有关。于是,教师给每位学生发了一支注射器,让他们玩一玩,比比谁发现的秘密多,并想想为什么。于是学生热热闹闹地玩起了注射器。7分钟后学生对实验结果进行了汇报,但教师发现学生的探究过程发生了“短路”。当问到学生这节课的收获时,学生都说注射器挺好玩的,但对压缩空气的性质还是不甚了解。

从这个教学片段来看,教者似乎站在了儿童立场来引导科学探究,让他们“玩中学”,但作为三年级的孩子,很容易被材料本身所吸引,如果不让他们明白玩的目的,就放手让他们在玩中探究,忽视了教师的引领作用,那么让学生“参与、经历、体验”就成了一句空话,教学目标的达成也大打折扣。所以,站在儿童的立场,并不是完全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而是要引领学生走好探究的每一步,注重探究过程的实效性。

三、站在儿童的立场,接纳探究结果的多样性

在教学中体现学生的主体意识,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理念之一。站在儿童的立场教科学课,就是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动性,发挥学生的能动作用,接纳探究结果的多样性,允许科学探究有不同的观点;教育孩子既要珍视自己的观点,也要关注别人的观点,更要反省自己的观点。比如,教学《简单的电路》一课时,教师不要用统一的标准要求所有的学生,如果有学生能把电珠点亮,那么我们就可以认为这是他的成功;如果学生能够用一个开关和几根导线接亮两颗电珠,那么我们可以夸奖学生了不起;如果学生能够想办法用一个开关同时控制几颗电珠,那就是一种创新了。教师只有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背景、兴趣的不同实施探究,才能让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探究发现。其实,探究结果并不重要,我们更应该关心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是否心情愉悦,是否获得了有趣的经验,是否有自己的创意,是否与小组的同学协助,等等。

四、站在儿童的立场,倡导评价手段的多元性

以往,教师常用考试的手段评价学生的学习,评价的功能落在诊断的层面上,并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站在儿童的立场进行评价,应倡导评价手段的多元性。例如,评价主体应由单一的教师评价转变为由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评价。学生参与评价,包括自评和互评。自评可以让学生反思学习过程中的问题,自己采取措施改进,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互评可以使学生互相欣赏,互相激励。通过家长参与教学评价,可以引导他们把关心孩子的着力点放在最恰当的地方。教师应该是整个教学评价活动的发起者、协调者。

儿童科学教育探究篇7

一、儿童文学和小学语文教育之间的联系

儿童文学和小学语文教育的关系是较为古老的话题,在18世纪,曾经有人表示,儿童文学是对儿童实施教育与训导的文学,体现了儿童文学的重要教育意义。在部分国家的母语教学中,儿童文学获得了大范围的应用,而我国的儿童文学研究与小学语文教育的探究还是缺少充足的关联。我国著名儿童文学研究专家指出,儿童文学和中小学语文教学是“一体两面”的事情,其主要的原因是,为18岁以下的未成年人的精神健康成长服务并且提供符合其审美接受心理和阅读经验的文学。怎样为少年儿童奉献优质品质的精神食粮,使幼儿能够切实感受文学的博大魅力,促使祖国的栋梁之材的精神能够健康生长,是儿童文学的和语文教学共同担保的最终目标。

由此可以得出,儿童文学和小学语文教育之间存在紧密的联系,使大众能够充分掌握儿童文学的重要性,儿童文学作品和小学语文教育有明显差异。伴随时代的飞速发展,大众对儿童文学的价值不再限制在教育价值的探究,换言之,借助儿童文学作品中创建的艺术形象,感染儿童,使儿童能够真正了解文学的魅力。儿童文学的价值还体现在审美性、认知性等,儿童阅读儿童文学作品能够掌握人生、社会,能够激发本身对生活、科学、大自然等的喜爱。自身体验有共同的感受,能够宣泄情感。这也是小学语文教育的内在要求,两者的作业存在非常大的统一性,与此同时,在小学的语文教育课程中,儿童文学是其重要课程资源,其内在标准包含两方面:其一,儿童文学研究最终要作为小学语文教育的重要参照标准与共同分享的资源在小学语文的教育中,儿童文学是其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单位,换言之,没有儿童文学,小学语文教育是无效的,由此可见,两者之间存在紧密的联系。

二、系统探究儿童文学作品编排状况

1.需要与儿童的心理相互结合

在以往的语文教学大纲与课程体系中,曾经对阅读提出过相关建议。譬如:低年级课文相对比较重视儿童化,与儿童用语相贴近,全面探究儿童所接触的世界与想象世界之间存在的关联,语文课本的形式以诗歌、童话、故事为重点,中高年级语文题材的风格要形式多样,科普作品要具备一定的数量。这些要求的提出,有助于教材的编写,苏教版教材的要求是编写的要求,与此同时,在编选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儿童文学作品的过程中,要找寻儿童心理变化的特征,寻找儿童思考方法的规律。苏教版教材当中的科普类型的文学、儿童故事在教材中的比重,是伴随年级的增加而增加的。苏教版教材的寓言文学借助短小的故事,概述人生道理,对儿童进行启发,提升儿童的智力发展能力。

2.文学作品的数量是伴随学生年级的增加呈现反比趋势

在高中低三个年级阶段,苏教版的儿童文学作品的数量由原本的百分百概率下降至60%,具体的类型是儿童散文、儿童故事。这对语文学习与儿童成长而言,有助于儿童向更高层次的语文学习,这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3.儿童文学作品形式在教材当中的多样性

就整体而言,苏教版教材编选的儿童文学作品体裁涵盖了一切儿童文学的种类,包含:儿童散文、儿童故事、儿歌、童话、儿童喜剧等,这其中,出现最多的是儿童诗、童话、儿童故事。其主要的原因是,儿童文学符合儿童年龄特点,譬如:儿童诗能够抒感,体现一定的情景,其语言较为精致,并且受到儿童的喜欢;童话是参照儿童喜爱幻想的特点,借助想象、幻想等方式创建有个性化的形象,其占据苏教版教材课本的篇目的十分之一;儿童故事的情节能够吸引儿童的兴趣。因此,在苏教版教材课本中,儿童故事占据其教材课程的二分之一。

儿童科学教育探究篇8

【关键词】家庭经济状况;儿童人格独立性;探索

中图分类号:G6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7-0125(2017)04-0230-01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社会由重视科学技术为主发展为以人为本,教育作为培养和造就社会所需要的合格人才、促进社会发展和完善的崇高事业,自然应当全面体现以人为本的时代精神。

“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封闭式教育时代一去不复返,传统一元化道德观念的瓦解、社会大环境的变化,直接影响着家庭教育环境。开放时代的到来,导致多元文化的碰撞和交流,伴之以传统道德文化与现代文明的对话,以及社会群体阶层化的出现,使得家庭教育置身于多元道德观念互相冲突的社会当中。

目前,学术领域对于家庭经济状况与个体独立人格特征关系的研究较缺乏。何莉的《合肥地区城乡中小学生自我意识水平及其相关因素研究》①,通过抽样调查等方式,了解区域中小学生的人格、自我意识,并探讨城乡中小学的自我意识与家庭环境、个人人格的关系;邱勇强的《贫困女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正向支持系统的构建研究》②,综合国内外对贫困女大学生群体性的研究,分析其常见的心理问题,进行相应的策略思考,并构建“贫困女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正向支持系统”,提高对这个特殊群体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整体性、系统性和实效性;王勇的《浅论家庭教育与儿童社会化》③,围绕家庭教育与儿童独立性格的养成、儿童社会生活适应性等方面进行阐述,指出要构建良好的儿童社会化环境,必须树立正确的亲子观、儿童发展观和教育观,才能促进儿童的社会性发展。

综上所述,家庭经济状况与儿童人格独立性涉及社会学、教育学中家庭教育方面、发展心理学等诸多方面的研究,需要综合考量跨学科的研究方法、研究成果,为形成科学系统的体系建设做好保障。本文通过对家庭经济状况与儿童人格独立性正向支持的探索,提出儿童人格独立性培养的目标、内容、原则、方法,希望在教育改革中起到积极有益的作用。

二、研究方法

这一问题的研究主要以行动研究法为主,辅之以案例法、观察法、访谈法。研究中要关注所涉及信息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对收集的有关信息和数据要进行统计、总结、归纳、提炼,实验结果验证假设。采用“实例模式实例”的方式建模。

三、建模过程

首先明确建模目的,即以人的身心发展规律为指导,通过对影响儿童的身心发展诸要素进行分析,重点关注环境因素中,家庭经济状况对儿童人格独立性的正向支持,构建在其发展过程中家庭经济状况的重要地位,同时要体现家长在儿童发展过程中的不可替代性,在观念上正确引导儿童。

找出一个典型案例,通过行动研究法进行建模。第一,由个性案例分析各具有人格独立性的人群,其成长的家庭经济状况,得出特定人格特征需要的外部l件。特定的学科理念中,环境因素对人的影响是巨大的,特别是幼儿阶段的发展。三四岁阶段会影响中高层次的语言学习,因为冷漠的外界环境会导致其缺乏与外界沟通和交流的机会,丧失更多的表达自我和深度沟通的可能。

第二,分析家庭经济状况较差的人群所具有的优势、劣势、机遇和挑战,了解这部分人群在人格上的发展,以及自身所处的外部条件,变劣势为机遇,发挥优势迎接挑战。学前阶段的自我概念和人格成长若受到负面的影响,会否定自我,难于界定自我,不了解社会道德与是非标准,因为缺乏适当的家庭教养而产生行为上的缺陷。

第三,实例分析,也是研究重点所在。具有人格独立性的人群如何看待家庭经济状况对自身人格独立性方面的影响作用(以问卷形式产生),对独立性人格具体表现、实现路径进行调查(专家、教师、辅导员、学生的看法),然后导出设计思想、设计方案、运行模式等,分析运行机制以及保障条件。

幼儿的身心和谐发展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状态,家庭经济状况与儿童人格独立性正向支持的探索,将为幼儿现在和将来适应社会打下成长基础。

注释:

①何莉.合肥地区城乡中小学生自我意识水平及其相关因素研究[D].安徽医科大学,2009.

②邱勇强.贫困女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正向支持系统的构建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1.

③王勇.浅谈学校教育与儿童社会化[J].学前教育研究,2005(12).

儿童科学教育探究篇9

【关键词】学前儿童好奇探索科学试验

在《3-6岁幼儿学习与发展指南》的科学领域中提出:"幼儿的科学学习是在探究具体事物和解决实际问题中,尝试发现事物间的异同和联系的过程。幼儿在对自然事物的探究和运用数学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过程中,不仅获得丰富的感性经验,充分发展形象思维,而且初步尝试归类、排序、判断、推理,逐步发展逻辑思维能力,为其它领域的深入学习奠定基础。而幼儿科学学习的核心是激发探究兴趣,体验探究过程,发展初步的探究能力。成人要善于发现和保护幼儿的好奇心,充分利用自然和实际生活机会,引导幼儿通过观察、比较、操作、实验等方法学习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帮助幼儿不断积累经验,并运用新的学习活动,形成受益终身的学习态度和能力。"

当前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中存在的误区:

1、教学目标不准确,只注重知识的传授。幼儿园的科学教育应以萌发幼儿的兴趣和探究欲望为主要目标,强调要克服传统科学教育方法,不重视科学知识传授的弊端,而我们教师往往只重视科学知识传授和科学技能培养,把传授多少知识、培养多少技能作为评价教学效果主要标准。

2、内容没有贴近幼儿生活。要从身边常见的事物和现象、身边小事入手,将教育活动贯穿于幼儿生活活动中,教师往往脱离生活,追求新颖,选一些幼儿不熟悉或不理解的科学知识作为教学内容,即使费时间讲解,幼儿也不感兴趣。

3、形式单一、缺乏个体操作。单一的传授让幼儿缺乏兴趣,应根据每个幼儿的不同特点与水平提供不同内容材料,让幼儿参与操作活动,在老师的启发下,使幼儿从具体感知发展到抽象概念。

4、讲授过多,幼儿缺乏合作交流。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讲授过多,没有给幼儿思考,提问,交流或是合作的时间。

在当前的学前科学教育实践中,对于学前儿童的科学往往存在两种极端的认识。一种是怀疑学前儿童是否真的能学习科学,怀疑学前儿童能否理解真正的科学;另一种则把学前儿童简单地等同于成人,认为学前儿童也应该像成人一样理解科学,应该获得和成人一样的科学。事实上,孩子从一出生起,就与科学结下了不解之缘。学前儿童的科学不同于成人的科学,因为前者是以动作逻辑为基础,后者是以形式逻辑为基础。二者的不同,具体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1.学前儿童的科学是一种经验层次的科学知识。学前儿童可以通过观察获得有关事物和现象的具体、个别经验,却不容易从中进行抽象与概括,更不可能通过概念进行间接的学习。所以说幼儿科学活动是一种经验层次的科学活动,它是直接的、具体的,而不是间接的、抽象的;是描述性的,而不是解释性的。一旦要学前儿童说明具体事物背后的间接的联系,或者解释现象背后的因果关系,他们就显得无能为力了。

2.学前儿童的科学是一个自我建构的过程。学前儿童随着生活经验的丰富,他们对周围事物的认识也在不断地改变。当这些直接的、间接的经验,与学前儿童已有的认识不相一致时,新旧经验之间的冲突、同化、整和就导致了他们认识的改变。这就是知识建构的过程。除了生活经验以外,学前儿童的认知能力的发展也是促使其认识不断发生改变的重要因素。随着学前儿童年龄的增长,他们会逐渐放弃那种主观的、自我中心的思维方式,而代之以寻求客观的解释。

3.学前儿童的科学是对世界的独特理解。学前儿童分不清主观的现实和客观的现实,不能客观地解释自然事物和现象,而往往从主观的意愿出发或赋予万物以灵性。皮亚杰曾说:游戏是幼儿所选择的使自己相信的现实。幼儿相信自己的假想,好像它是真的一样,即使是在"求真"的科学探索活动中也是如此,常常是在游戏的情景中,在假想的情景中观察着现实、探索着科学。幼儿在假想的游戏中探索自然、以投入的情感与自然对话、用诗意的想象解释自然能力。

所以我们应该让孩子在体验和实践科学的生活过程中,打下坚实的科学素养基础,提升综合能力素质特别是创造能力素质,进而获得独特超凡能力,并通过参科学活动,展示自己的独特优点,激发科学学习的兴趣。实践教育证明,游戏性的科学活动对幼儿教育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1、好奇和探索是让幼儿的大脑"思考起来"的原动力,是使幼儿增厚的大脑皮层得到永久保持的有效手段。脑科学实验表明:神经刺激运动能生成更多的神经元,但并不完全成活并保存,只有复杂而丰富和连贯的环境才能帮助神经元存活下来。比如,让幼儿随意按动音键是可以听到动听的声响,但并没有引起大脑的什么变化,因为对幼儿讲,这只是零散的运动。可是,如果让孩子重复弹奏一首哪怕是非常简单的曲子,确能引发大脑中相应部位皮层的增厚。如果有一个适当的"刺激长度",一般是四个月以后,增厚的大脑皮层既可以得以固定。也就是说,幼儿大脑的物理结构发生了积极意义的变化。

2、让幼儿参加科学试验活动,可以使幼儿生理意义的科学素养得到确立。大脑发育关联理论认为,对大脑所输入的内容会改变和影响神经元的连接方式,建立新的复杂的神经回路,甚至改变神经键重量(增加质量)。或者说,那些未被使用激发的神经键会逐步丧失功能,而被使用激发的神经键,不仅保留下来,且在使用的过程中越来越发达。

对于孩子们之间相互构成的"小伙伴"关系,也是非常具有现实意义的。因为,脑神经系统科学告诉我们-大脑的发育高度依赖人的经历,即生活会影响大脑的发育。如将孩子置于互动、充满爱心与安全的环境中,孩子的大脑便会健康发展;反之,如孩子被虐待、遭忽视、受伤害、营养不良或者空气污染等不良环境的影响,孩子的大脑发育便会受到严重的消极影响。所以,我们组织孩子进行科学试验活动,可以得到一举两得或者说是多得的效果。

3、让幼儿参加科学试验活动,可为幼儿提供扩展其好奇心和建立基础科学理论的机会。幼儿学习科学,如果只是学习现成的科学结论,而忽视了对科学探究过程的理解与体验,那幼儿就不能很好地理解科学的本质。所以,我们组织科学探究学习活动,能有效保持幼儿对自然的好奇心,特别注意激发孩子们的求知欲,使孩子们能够体验探究过程的喜悦与艰辛,促进幼儿主动建构具有个人意义的科学知识与技能,习得科学探究思维的方式。

另外,科学试验活动能为幼儿提供一些具体的材料及事件,帮助幼儿对自然界形成逐步提高的欣赏和理解能力,进而掌握一些基础的科学概念,建立科学的思维。比如,组织幼儿进行生命科学活动,可以为幼儿深入理解生命科学奠定基础;组织幼儿进行自然理化方面的科学活动,可以让幼儿了解物质的形态特征及力与运动等的科学理论概念。

4、让幼儿参加科学试验活动,还有助于幼儿日后的学习。参加科学试验活动的幼儿,本身就是一个个天生的小"科学家"。当我们有目的指向地让他(她)们确立了生物学家、物理学家、化学家或者是地理学家的身份后,这些小"科学家"们:首先,理解了科学家-就是通过做实验来发现某些东西的人。其次,在进行着我们提供的"科学探索求知"活动时,自己提出问题、自己进行调查、自己进行观察实验记录、自己进行总结归纳、自己进行验证、自己之间进行讨论、最后是自己创建有关的理论和观点。这种自己进行思考认识的过程方式,以及由"练习"所得到的技能,对他(她)们日后的学习不无意义。换个角度可以这样理解,我们采用大自然情境教育方法所开展的科学活动,虽然是运用简单的自然方式所进行的,但是,基于探究的目的,需要运用语言文字、数学知识,还需要协调好同伴之间的关系,这些知识技能的学习和运用是在非常自然的情形、情景下完成的,无疑是在区别于传统的"板书"、"教授"、"被迫接收"的被动学习形式。

我们不要小看参与科学试验的过程,获得2009年度物理诺奖的华裔科学家高锟,在童年时期就是一个试验爱好者。"他家住在一栋三层楼的房子里,而三楼就成了高锟童年的实验室。起初,他对化学最有兴趣,尝试自制炸弹。用红磷粉和氯酸钾混和,加上水并调成糊状,再掺入湿泥内,搓成一颗颗弹丸。待风干之后扔下街头,果然发生爆炸,幸好没有伤到路人。童年正是科学家诞生的摇篮,科学是无处不在的,幼儿们每天都在玩科学。正如天文学家卡尔・萨根所说:"每个人在他们幼年的时候都是科学家,因为每个孩子都和科学家一样,对自然界的奇观满怀着好奇和敬畏。"

参考文献:

[1]教育部.2012年9月.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

[2]李维金.2012.学前儿童科学教育.北京:科学出版社.

儿童科学教育探究篇10

【关键词】趣味化学实验;学前教育;启蒙教育;作用

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把大力发展学前教育摆在空前重要的位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要积极发展学前教育。陕西省自2011年起启动实施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学前教育发展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性成就。陕西学前师范学院,作为全省唯一一所学前师范学院,在学前启蒙教育教学中结合幼儿教育发展现状,坚持在传统的教育教学的基础之上,进行改革创新,在学前启蒙教学中引入趣味化学实验,趣味化学实验具有趣味性、可操作性、生活性、简易性等特点,其目的在于激发孩子探究的乐趣,保持孩子的好奇心,寓教于乐,让孩子快乐参与,提高孩子的学习能力、行为能力、组织能力、专注力和协调能力,因而趣味化学实验的开展对幼儿启蒙教育起到了重要作用。

一、趣味化学实验激发幼儿兴趣,引领启蒙教育方向

新《纲要》指出:幼儿的科学教育是科学启蒙教育,主要激发幼儿的认识兴趣和探究欲望。幼儿对颜色变化等有天然的兴趣,因而在学前启蒙教育应当选择幼儿感兴趣的事物作为学习和探究的对象。化学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而且化学趣味实验由于其独特的神奇变化,在一定程度上能给幼儿强烈的感官刺激,更能激发幼儿探索科学世界的兴趣和好奇心。因而选择日常生活中的小实验进行幼儿的启蒙教育,可以有效的培养幼儿的兴趣。例如在幼儿教学中开展藏猫猫实验:在自纸上画上孩子们所熟悉的房子,绿色的草地和一棵没有苹果的苹果树,然后用毛笔蘸取酚酞溶液在房子上画上窗户,在草地上添加上花朵,并在苹果树上画上圆圆的苹果。将苏打水喷到上述图画上,会发现红色的窗户,漂亮的花朵,红彤彤的苹果出现在图画中。原理是酚酞溶液遇到碱会变红。白纸上用酚酞溶液画上画晾干之后是无色的,苏打溶液为碱性溶液,酚酞溶液遇到苏打溶液之后会显示红色,隐藏的图案就呈现在了幼儿的眼前。该实验以鲜艳的颜色变化激发幼儿的兴趣,我们生活在五彩缤纷的世界,让学前儿童观察周边的颜色变化,将幼儿的活动兴趣激发起来,使他们较快地进入一个有一定目的且积极主动的状态,促使幼儿更大胆地去探索、发现,进而达到对学前儿童的启蒙教育的目的。

二、趣味化学游戏指引学前儿童的健康成长

陈鹤琴先生说过,“游戏是儿童的心理特征,游戏是儿童的工作,游戏是儿童的生命。有趣的游戏内容能激发幼儿主动学习、探索的欲望,使幼儿产生积极愉快的情绪。《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明确指出:“幼儿园教育应尊重幼儿的人格和权利,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保教并重,关注个别差异,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幼儿天性好动,因此需要围绕幼儿思维发展特点来设计趣味化学实验,将化学知识融合到一些充满趣味的游戏中,让孩子在玩中体会到科学的奥妙和魅力,给儿童提供经验以促进儿童将来的发展。例如鸡蛋碰碰碰这个游戏,挑选两个大小颜色相近的鸡蛋。将其中一个鸡蛋用牙膏涂抹,保持三分钟后洗掉,并在外壳做上记号。取两个杯子,各倒上半杯可乐。将涂过牙膏的鸡蛋和没涂过牙膏的鸡蛋分别放入两杯可乐中。让幼儿观察蛋壳表面所起的变化,持续时间约十分钟。请幼儿猜猜:将两个鸡蛋取出后相碰,哪个更易碎掉。蛋壳的主要成份是碳酸钙,可乐是一种碳酸饮料,能溶解蛋壳中的碳酸钙,使蛋壳变薄易碎,而牙膏会阻止这种腐蚀的进行,所以涂过牙膏的蛋壳不易破碎。牙齿表面和蛋壳一样,其主要成分是有机钙,常喝可乐会使牙齿变软,但牙膏可以帮助我们保护牙齿,使牙齿更坚固健康。通过这个实验告诉学前儿童坚持每天刷牙,并少喝可乐等碳酸饮料。

三、以趣味化学实验的方式可进行科学的学前启蒙教育

学前儿童在趣味化学实验中的科学探索活动,是学前儿童走向社会的重要的途径。由于趣味化学实验是与生产实践相结合的,以符合学前儿童发展为目标的动手实验,在发挥学前儿童的积极主动性的同时,引导他们进行大胆创新尝试,因为事物的本质是要靠实验探索的。例如趣味实验——美丽的喷泉,利用纯碱和醋反应产生二氧化碳的原理,在广口瓶中加入适量的纯碱和少许水,再加醋,立即塞上插有玻璃管的橡皮塞,这是喷泉会从广口瓶中喷出。以小实验的方式解释喷泉是由于压力不同而产生的,引申到日常生活中所见到的广场音乐喷泉等,让学前儿童在实验的过程中了解到事情的本质,从而达到对其启蒙教育的目的。

四、趣味化学实验促进学前儿童生活化学启蒙教育

生活化学,即与人类生活衣食住行等相关的化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例如学前儿童喜欢吃的方便面,水果饮料等,为何长时间放置依然可以食用?原因是里面添加了防腐剂苯甲酸钠。例如学前儿童生病打点滴需要用酒精或者碘酒来消毒,有的小朋友见到上述药品的第一感觉就是要打针了,是他们亲身体验直接反映,所以很抗拒这些东西;作为学前教育的指导者,要告诉他们酒精或者碘酒来消毒是防止外界的细菌等微生物在打针时入侵人体,是来保护我们身体的,这样学前儿童了解真相之后,会很配合医生工作的。此外,由于学前儿童对知识理解较浅,自控力较差,而且喜欢按照自己的方式行事,针对实践教学,选取实验内容要来源于学前儿童的生活世界息息相关,药品的选取要选取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生活用品,同时在实验过程中注意安全,由于儿童天生多动的特性,因而实验过程中一定要保证安全。在实验活动的过程之中,要注意依据学前儿童的情绪,能力不同进行鼓励和表扬,注意分享他们的成功的喜悦,使学前儿童在以后的延伸活动中能够保持探索精神,并激发他们再探索的欲望。

五、结语

趣味化学实验以其趣味性、可操作性、生活性、简易性,激发孩子探究的乐趣,寓教于乐,让孩子快乐参与,提高孩子的学习能力、行为能力、组织能力、专注力和协调能力,对开展幼儿化学启蒙教育起到了重要作用。趣味化学实验的活动内容来源于学前儿童的生活,生活中的真实事物与现象是其模拟的对象;趣味实验可以多渠道多层次系统的调动幼儿的积极主动性,使学前儿童获得全新的科学经验。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将充满趣味和生活气息的趣味化学实验引入学前教育的课堂教学中,能够更好的锻炼儿童的创新和开拓能力,更好的掌握科学知识,开启学前儿童启蒙教育的新篇章。

【参考文献】

[1]孙英姣.浅谈趣味化学在幼儿科学启蒙教育中的应用[J].才智,2012.31.100.

[2]聂润英.趣味化学[J].学苑教育,2014.24.82.

[3]蒋丽莉,赵波,马平,陈昱,郑晴.幼儿化学趣味实验精选[J].早期教育,2006,08.24-25.

[4]费菲,郑博.化学趣味实验在学前教育中的作用[J].环球人文地理,2014.12.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