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调整心理健康的方法十篇调整心理健康的方法十篇

调整心理健康的方法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7:24:34

调整心理健康的方法篇1

中医对亚健康状态的认识有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亚健康状态是许多种证候的综合表现。亚健康在西医学虽然缺乏诊断标准及有效调治,但中医辨证却取得了很大进展。在整体调节和辨证论治原则的指导下,中药调理和生活方式干预、体质筛检、情志疗法、针灸、推拿及食疗等中医手段对亚健康状态的干预发挥了重要作用。

【关键词】亚健康/中医药疗法;食疗;针灸推拿疗法

按照2006年10月中华中医药学会的《亚健康中医临床指南》的规定,亚健康状态指人体处于疾病与健康之间的一种状态。亚健康的干预包括亚健康状态的预防与康复治疗两层含义,中医从病因病机到辨证施治,对亚健康状态的认识有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中医药干预亚健康状态,总的原则是整体调节和辨证论治,在此原则指导下,采用中药调理和非药物手段等中医方法对亚健康状态的防治发挥了重要作用。

1整体观对亚健康干预的指导作用

中医学重视整体观,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强调情志活动对人体脏腑的影响,强调人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的统一性。中医药擅长调节人体机能状态以维护内外环境及身心的平衡,从而达到有效干预亚健康的目的。以往中医证的许多研究都证实,中医药改善机体的功能状态,可以通过调节神经、内分泌、免疫系统而起作用。

2辨证论治对亚健康干预的指导作用

辨证是论治的前提和依据。中医治病,既着眼于“病”的异同,更着眼于“证”的区别。“证”是一种状态,有轻度心身失调的亚健康状态、疾病前的潜临床亚健康状态,又有疾病恢复期的后临床亚健康状态[1]。亚健康状态可以是许多种证候的表现,其在西医学虽然缺乏诊断标准及有效调治,但中医辨证却取得了很大进展。《亚健康中医临床指南》将亚健康的中医常见证型概括为肝气郁结、肝郁脾虚、心脾两虚、肝肾阴虚、肺脾气虚、脾虚湿阻、肝郁化火及痰热内扰8种。

3中药调理法

关于中药调理亚健康的临床报导很多,且疗效都很明显。如叶子[2]用补益汤治疗亚健康人群386例,所有病例均有亚健康状态的典型表现,治疗过程中未发现毒副反应,治疗后理化检查均有明显改善。温茂兴[3]用补中益气丸合六味地黄丸治疗具有亚健康疲劳典型表现的66名患者。服药平均40d后疲乏无力、精神不振、虚烦失眠、胃纳不佳等典型症状明显改善。

4非药物干预措施

4.1病理性体质的筛检中医体质学说认为病理性体质是导致疾病发生的关键因素,不同体质的人对病邪的反映性亦不一样,王琦[4]主持的“中医痰湿(肥胖)体质的基础研究”课题研究结果表明:肥胖人痰湿体质患高血压、高血脂、冠心病、中风的机会远大于非痰湿型体质。因此,积极改善特殊体质,阻止致病因子对人体的侵袭,就成为亚健康病因预防措施的核心。通过筛检,可以从人群中找出病理性体质之人进行病因预防。

4.2情志疗法中医的情志疗法在医史上不乏记载。中医认为情志不调能导致气机紊乱,而“百病皆生于气”,所以情志是影响健康的重要因素。《黄帝内经》有云:“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这句话不但说明了保持良好心态对健康的重要性,还明确指出了心理调整的关键是做到恬淡虚无、精神内守。中医治疗亚健康的心理疗法主要包括移情疗法、易性疗法、以情胜情疗法和情境疗法等[5]。

4.3针灸疗法关于针灸调理亚健康行之有效的报导也较多。如安丽萍等[6]采用毫针、七星针及耳穴压丸的组合针法应用于躯体性亚健康状态的人群200例,并与自我保健按摩组102例和服用保健品组80例进行同期对比观察。其患者表现为不明原因或排除疾病原因的体力疲劳、虚弱、性功能下降和月经周期紊乱、头晕、耳鸣、失眠等症状,其毫针针刺主穴为腹三针(中脘、天枢、气海)、体三针(内关、足三里、三阴交)、头三针(本神、百会、安眠穴),梅花针取华佗夹脊自第1胸椎至第2腰椎两侧叩刺,耳穴取神门、交感、肾上腺、皮质下双侧穴位,以王不留行籽贴附按压。结果在规定疗程中,200例症状完全消失,总有效率达100%。赵?珏等[7]针刺治疗亚健康42例,患者各表现为肝脾不调、脾胃气虚、心脾两虚、肝肾阴虚或脾肾阳虚5种证型之一,设立针刺组,耳压组,针刺配合耳压组。针刺组主穴:百会、四神聪、足三里(双)、三阴交(双)。耳压组主穴:神门、交感、皮质下、内分泌;配穴:肝、脾、胃、心、肾等穴加减。结果表明:针刺及耳压能调节亚健康人体的阴阳失衡状态。周震等[8]应用贺氏“强通法”于膏肓、四花穴(膈俞、胆俞)治疗亚健康状态6例,以达祛瘀生新,补虚泻实的作用,取得满意的临床疗效。

4.4推拿疗法推拿是疗效确切的亚健康中医干预方法,其在躯体性亚健康状态的康复治疗中效果尤为明显。推拿可以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调整经络系统和扶正祛邪、防病保健,从而消除亚健康患者的种种不适症状[9]。如黄铁银等[10]运用一指禅推法、揉、抹、按、捏、擦、滚、拿、搓等9种手法,分别在卧位、俯卧位、正坐位对以容易疲乏、食少、纳呆和睡眠欠佳为主要表现的亚健康患者60例进行全身推拿调理,收到良好疗效。谢慧君等[11]则提出了应该采用辨证论治的推拿方法和自我保健按摩来调治亚健康状态。

4.5其他树立文明的生活方式是保持健康、预防亚健康的根本方法。中医自古就强调食疗对健康的重要作用。《千金要方》提出:“凡欲治病,先以食疗,既食疗不愈,后乃用药尔”。李爽姿等[12]认为中医“寓治于食”的食疗养生营养方法对保健强身、促进亚健康态向健康态转化有重要的实用价值。

此外,临床报导的亚健康中医干预措施还有五音疗法、刮痧、走罐及导引等。综上所述,中医对亚健康状态的干预措施形式多样、疗效显著,且随着实践的深入,其疗效标准将更加客观化、其辨证体系将更加完整规范。可以预知,中医在亚健康状态的研究领域会有更广阔的应用前景。

【参考文献】

[1]王艳君,胡朝阳.从亚健康看中医诊疗现代化发展趋向[J].安徽中医学院学报,2002,21(4):1-4.

[2]叶子.补益汤治疗亚健康人群386例[J].新中医,2004,36(7):62.

[3]温茂兴.益气丸合六味地黄丸治疗亚健康疲劳[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中医临床版),2006,13(1):31-32.

[4]王琦.调治亚健康状态是中医学在21世纪对人类的新贡献[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1,24(2):1-4.

[5]张孝娟,严灿,高敏.中医药与心理应激亚健康状态的调节[J].中医杂志,2002,43(9):647-648.

[6]安丽萍,陈雅民,李燕,等.组合针刺法对躯体性亚健康状态干预作用的对比观察[J].四川中医,2006,24(12):104-105.

[7]赵?珏,杨红,齐志勤.针刺治疗亚健康[J].针灸临床杂志,2003,19(7):16-17.

[8]周震,李岩,贺普仁.“膏肓俞、四花穴”应用贺氏“强通法”治疗亚健康状态[J].针灸临床杂志,2005,21(11):40-41.

[9]林晓天,李元林.推拿治疗亚健康状态探析[J].辽宁中医杂志,2001,28(11):687-688.

[10]黄铁银,梁铁,李振华.三位九法治疗亚健康状态120例分析[J].中医药学刊,2004,22(7):1318-1319.

[11]谢慧君,奎瑜.亚健康及其推拿防治对策[J].四川中医,2004,22(6):20-22.

调整心理健康的方法篇2

一、我国现有特殊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分析

近十年来我国特殊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实践虽有区域性差异,但毕竟形成了一些模式化产物(尽管现行模式仍存在一些问题)。理论研究者们仁者见仁,智者见智[3](p.39),提出了关于构建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各种理论,同时各式各样的模式也在不同程度地运用于特殊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实践。观瞻十年来,运用于我国特殊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实践的基本模式大致有五类,分别是生物-医学模式、心理学模式、教育学模式、社会学模式和针对复杂巨系统的“综合集成研讨厅”模式[3](p.40)。生物—医学模式基于生物心理学的观点把心理问题看成是一种疾病,更重视特殊儿童生理躯体上的问题表现,主张通过诊断、干预和治疗等技术解决儿童的心理问题,以减轻儿童的心理压力和精神痛苦,促进其心理功能的恢复和协调。20世纪70年代前,我国对特殊儿童的类别诊断、鉴别与心理评估主要依赖于生物—医学模式;70年代后许多研究指出,医学疾病评估测试系统难以精确地反映特殊儿童的心理障碍程度,尤其是对特殊儿童情感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忽视,直接弱化了对特殊儿童心理问题的干预程度。心理学模式以心理健康为取向,以普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变态心理学等为理论基础,以消除或缓解某一方面、某个层面的心理问题为目标,重视运用心理技术,多采用心理辅导、心理咨询、心理治疗的方式方法。这一模式虽重视特殊儿童的心理特点与身心发展,但运用于特殊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实践中难免会聚焦问题矫治,易陷入被动的心理治疗策略应对。况且该模式对特殊儿童心理健康教育者本身的要求较高。既要有专业的心理学知识,又要有特殊教育的知识储备[4](p.46-55),否则,其实际作用将大受限制。

教育学模式强调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在学校教育的各环节中,促进儿童各种心理品质的协调发展[3](p.41)。学校教师要主动把心理健康教育的原理、要求纳入教育过程,以学生的发展为目标,主要采用心理辅导的方式方法。通过相关课程讲授、活动的开展、心理素质的训练、心理潜能的开发以及教以简单的自我调适方法等来提高儿童的心理健康水平。这一模式运用于特殊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实践中,需要对教师进行专门培训,使其能在教学中针对特殊儿童的心理问题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或是配备专职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担此重任。社会学模式依据社会心理学关于人际交往和社会影响的原理,注重教育活动双方的社会角色、性别差异、文化素养、价值观念、个性倾向、社会习俗等多种社会因素的影响[5](p.11-13),以及社会环境对教育结果的影响[6],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必须重视家庭、社会资源的利用,实行家校合作、学校与社区合作[7]。由于此模式特别关注儿童出现的行为、情绪等问题,因此,运用于特殊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实践中,往往是当出现问题时才进行干预。建立在复杂系统观和wSR系统方法论基础上的“综合集成研讨厅”模式[2](p.8),特别适合于复杂巨系统(即社会系统)工程设计和家庭—学校—社会(社区)或城乡一体化建构分析研究,已在汶川地震灾后儿童心理重建[8](p.4273-4276)、农村留守儿童及流浪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创新、自闭症及多动症等儿童心理康复实践创新中发挥了突出作用,值得在今后的特殊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科研、教学、管理中深化与完善,重点是建立长效机制和突破方法论瓶颈[9](p.4630)。

不可否认的是,特殊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在我国还是一个新生事物,还处于探索阶段。但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不失为心理健康教育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规模化产物。现有的特殊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均存有合理的成分,但也有其局限性。局限性主要体现在:(1)以单一学科为基础。上述前四种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主要是依据某些学科理论或一般系统论来划分的,只有最后的系统“综合集成研讨厅”模式基于复杂系统科学理论及其方法论,均具有一定的适应性。(2)针对性不强。现行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多半是在普通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基础上提出的,最后的系统“综合集成研讨厅”模式则合理配置了普教模式与特教模式两种优质资源。从共性上说,特殊儿童首先是儿童,依此观点将普通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嵌入特殊需要儿童心理健康教育中,固然有其合理成分。但从差异性上看,特殊儿童与普通儿童相比无论在行为、情绪、个性等方面都有相当大的不同,照搬模式显然不足以应对特殊儿童心理健康教育需要。(3)实践操作性弱。科学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应该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如果缺乏实践操作的平台,而只有理论架构,那只能是流于形式或表面化,即使名义上设立了心理咨询室或开设了课程,但囿于教育者自身观念束缚、知识储备不足、模式运用单一等,心理健康教育并没有真正发挥其对特殊儿童的成效。

二、特殊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多元整合

1.多元整合的学理探析

当今世界正处于一个多元文化互相激荡、碰撞的时代,各种文化并存并相互影响。教育、心理与文化唇齿相依,使教育、心理各个方面都深受多元因素的影响。面对社会的进步和知识的不断更新,人们意识到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已不能适应时代的挑战,必须走向多元视角,倡导多元主体、多元视角、多种方式和多样内容已成为当前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一种主导有效的方式[10](p.17)。心理健康教育是培养人、引导人的一种社会活动。人的心理活动复杂性、教育活动的复杂性以及社会的复杂性,决定了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复杂性。因此,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不可能是单一的、线性的,必然是多元的、非线性的。每一种心理健康教育模式都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价值,在一定条件下都是合理的和有意义的,但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是人,人是随着时间和环境不断变化和成长的,那就要求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也要随着主体不断的变化。每当一个模式固定下来、僵化了、不变化,必然出现阻碍发展的现象[11]。理想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应当是经多元整合的、形成系统的整体结构,惟有此才可能发挥更大的整体功能作用。所谓“多元”是指生物学-医学、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文化学、系统科学与系统工程等跨学科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各有特色,各有侧重,要从多学科的角度去构建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从单一化向多元化发展。所谓“整合”是指要强调一个系统整体的协调和综合优势的发挥。其实质就是力求避免用静止的、孤立的、片面的观点来看待心理健康教育因素,而要用动态的、整体的、联系的观点来认识心理健康教育过程[12](p.172)。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多元整合是系统论、整体论等的充分展示,客观上反映了人的心理、教育活动和社会发展中复杂性的必然要求或选择。多元整合的系统模式强调整体性的协调,并不是简单的拼凑或是合并,而是各类型、各层次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机结合与和谐发展,取长补短,灵活运用。

2.多元整合的主要内涵

(1)视野的整合。人,可以从生物、精神与文化等各个层面来定义,或是这些层面定义的结合。生物学上,人被分类为人科人属人种,是一种高级动物。精神层面上,人被描述为能够使用各种灵魂的概念,在宗教中这些灵魂被认为与神圣的力量或存在有关。文化人类学上,人被定义为能够使用语言、具有复杂的社会组织与科技发展的生物。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包括特殊儿童,那就不能将特殊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简单地定位于心理学或特殊教育学研究领域,而是要把基于生物学-医学、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系统科学与系统工程等学科视野对特殊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成果与实践经验加以整合,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式、集约型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结构。

(2)目标的整合。心理健康教育在特殊教育领域占有一席地位,源于人们对心理疾病危害性的认识。家长和学校教育工作者都关注到特殊儿童的心理问题,一般是把关注的焦点放在个体心理问题上,目的是促进其心理健康。多元整合模式要求人的现代化和个性社会化,要求不仅仅解决特殊儿童单一的心理问题,而是要塑造特殊儿童的健康人格,发挥特殊儿童的潜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最终目标是促进特殊儿童发展,在目标设置上,要做到全面性、发展性、整体性,充分考虑到特殊儿童知、情、意、行的协调发展,提高特殊儿童主动性和适应能力。

(3)资源的整合。特殊儿童的心理成长是与学校、家庭、社会(社区)三方面综合教育分不开的。仅仅单方面地依靠学校教育,是很难有效促进学生心理品质健康发展的。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要相互配合,达到资源的整合。学校可对家庭进行教育指导,也可通过互访、家长会或家长委员会等方式与家长保持联系和互助[12](p.173);学校也可与社会教育相配合,鼓励和组织儿童参加校外机构组织的活动,向有关部门反映意见和要求,为特殊儿童争取更大的社会支持;家长可通过政府部门、慈善机构和社会团体寻求更多的专业支持和帮助。只有实现家庭、学校、社会(社区)三大场域里心理健康教育资源与自我适应资源的整合,才能探索和建构起特殊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合力机制[10](p.17)。

3.多元整合的实施途径

(1)学科渗透整合。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要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在特殊教育学校的全部课程中。除了特殊学校专门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外,还要整合学科课程、活动课程和潜在课程,使心理健康教育在学校得以全方位的展开,通过学科教学渗透进行。较之于一般儿童而言,特殊儿童存在更多、更复杂的心理问题,对其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创设活动平台,促使其直观感受和活动参与,尽可能在体验、合作和自我反思中优化其心理素质[13]。教师应善于挖掘各科教材中的学科资源,结合特殊儿童心理特点设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为特殊儿童创造适宜的学习环境,寓心理健康教育于文化知识教育和生存能力教育之中,减少其负面情绪,以利于调整其学习状态,提高教育效果。

(2)方法渗透整合。鉴于特殊儿童的身心障碍特点,以各种适合特殊儿童的活动为载体,来提高儿童自我教育的能力。活动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专项的心理咨询或辅导活动。要及时观察特殊儿童的表现,及早进行干预,通过矫正特殊儿童偏差行为和消除心理问题,达到促进特殊儿童身心健康和谐发展的多元化目标。辅导活动要采用多种方法整合,除心理谈话法外,可整合适合特殊儿童的绘画疗法、音乐疗法、戏剧疗法等非言语层面的治疗方法。另一类是校园活动。教师可开展体育竞赛、艺术表演、手工活动以及各种形式的班队活动,将心理健康教育的原理、目标纳入到各类活动过程中,通过活动来培养特殊儿童良好习惯、个性、交往能力等多方面的健康心理[4](p.275-296)。

(3)资源渗透整合。特殊儿童的心理发展受到其自身身心特点和学校、家庭、社会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搜集特殊儿童的心理资料、建立心理档案,有利于掌握特殊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全面、系统、准确的资料有利于确立特殊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目标,设计活动方案,保证有效指导。心理健康档案不是单向的、静态的文件保存,而是多元的、动态的资源整合。要根据儿童的发展状况,及时完善心理健康档案,而且要注意家庭、学校、社区等资源之间的互动情况,充分发挥资源合力的优势,做到师生合作、师师合作、家校合作和社校合作。

(4)目标渗透整合。心理健康教育要获得真实效果,就必须统一规划和合理安排,与其他课程或活动有机结合、多渠道融合,形成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氛围,而不能游离于学校原有工作范围之外。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不仅仅缓解特殊儿童的心理问题,而是要达到培养特殊儿童健康人格全面发展的多元目标。注重潜能开发和心理素质培养的发展性目标、通过心理辅导和咨询解决心理问题的预防性目标、定位于心理障碍的诊断和治疗的矫治性目标,应整合在特殊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实践中。

4.多元整合的实施条件

(1)教育行政部门大力支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需要由领导、教育科研工作者、教师等组成紧密结合、高效精干的团队。若把心理健康教育视为一种学校行为,则领导的亲自参与和全力支持显得尤为重要。鉴此,要求教育部门和行政领导在认识到位的前提下进行有效的组织和强有力的支持(包括物质上、精神上和政策上的支持),只有领导的态度明确而坚定,行动果断而稳健,并建构起生态化支持系统,才能迅速打开心理健康教育的局面[11]。

调整心理健康的方法篇3

关键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思想政治教育

在我国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新形势下,在各种思想文化相互交织、相互激荡的复杂背景下,探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整合,对高校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当代社会要求高校培养的学生不仅要具有正确的政治思想素质和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而且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对此,《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和教育部《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都明确指出,要开展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通过多种形式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指导,帮助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心理素质,健全人格。

一、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整合的意义

(一)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整合,有利于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经济成分和经济利益的多样化,导致人们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多元化;各种各样的大众传媒、精神文化、娱乐方式对人们思想观念的影响不断增强,这也直接影响了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和内心世界,使大学生的价值观念、思想意识发生冲突和变化,心理问题也尤为突出。对此,为了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的有效教育机制的构建,有必要把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整合,运用心理学知识做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可以丰富高校的教育方法和教育手段,克服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主要依靠理论说教的局限,变传统的灌输式教育为交流式教育,缩短师生双方的心理距离,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同时,运用心理学知识来分析学生的思想和行为,有助于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预见性和主动性,便于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对其行为加以控制和引导,可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

(二)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整合,充实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为思想政治教育开展创设了良好的心理氛围。

心理健康教育本身是完善人格、发展人格的重要手段,它所实施的内容是思想政治教育的补充和完善。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整合,能改善教育者与被教育者的人际关系,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与学生之间是教育者与被教育者的关系。思想政治工作者处于主导地位,对学生进行理论说服教育,学生处于被动地位,内心想法容易被忽视,两者缺少思想交流,教育效果往往不明显;而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咨询者与来咨询者是平等的朋友关系,咨询者不是说教而是开导来咨询者,这两者之间建立平等、协调的人际关系。这种方式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有助于了解学生的心理和思想,有利于双方都敞开心扉,显露出真情实意,形成平等融洽的人际关系。这种融洽的人际关系对于思想政治工作者,透视学生的内心世界无疑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可以使得学生对思想政治工作者的观点、看法听得进、记得牢,从而容易改变自己的原来态度和行为方式,这为顺利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创设了良好的心理氛围。

(三)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整合,有利于增强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促进大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机制。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统一体的不同方面。在教育人的问题上将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整合,对心理问题的研究和解决也十分有益,能更好地联系社会实际,增强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许多大学生心理不健康,是由于不能正确认识、评价和接受自己而引起的,表现为或高傲自大,或自暴自弃。思想政治教育可帮助大学生认识自己的优缺点,对自己有一个正确评价,并能坦然接受现实中的自我,从而保持心理健康。另有一些大学生的心理不健康是由于不切实际地把目标定得过高或过低引起的,思想政治教育可帮助学生分析理想实现的可能性与现实性,确定合适的目标,减轻为不切合实际目标的奋斗而遭受挫折的程度,以激发大学生的热情和积极向上的心态。

(四)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整合,有利于高校教育功能的优化。

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主要是运用说服教育、榜样示范和实践锻炼等方法来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虽然这些不失为重要的方法,但往往过于强调外在力量的作用。传统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主要解决学生的政治立场、道德规范和法律意识问题,却往往忽视学生人格方面的特点,如社会适应、应对挫折、情绪调适及人际交往等。而心理健康教育采取柔性化、隐性化、个性化、多样化的形式,善于在双向以至于多向的互动中工作,通过渗透教育、养成教育、示范教育来推进工作,注重依靠学生自己的力量解决他们的心理障碍、病态行为等人格问题,以促进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心理健康教育本身就是完善人格、发展人格的重要手段,它所实施的内容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有效补偿,心理健康教育成了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不可缺少的一种重要手段。因此,将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整合,有利于高校教育功能的优化。

二、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整合的途径方式

(一)转变传统观念,树立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

提高认识,转变传统观念,树立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着眼于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积极创设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整合的条件和氛围,首先需要教育工作者对此观念有深刻的了解、认识和认同。教育者应充分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密切相关,良好的思想品德和政治素质是心理健康的重要前提和保证,学生健康的心理状态是其优良的道德品质和坚定的政治信念的心理基础。实现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整合,将心理素质教育渗透在相关学科的教学和学校的教育、管理活动中,能使二者相互协调、互相促进、共同发展。突破传统心理健康教育课只重视心理学知识的传授,思想政治教育只重视思想道德品质的培养的现状,使思想政治教育成为心理健康教育的载体与依托,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在培养人格品质和健康心理素质中的重要作用;同时,以心理健康教育丰富和完善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手段,树立现代教育目标观,促进构建起新型思想政治教育模式,达到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整合。

(二)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和手段的整合。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应互相汲取对方领域的知识技能和方法,相互借鉴,取长补短,灵活运用,充分发挥各种教育方法的综合优势。一方面心理健康教育要发扬思想政治教育的优良传统,变被动应对矫治型教育为主动引导发展型教育。采取课堂教学、专题讲座、小组讨论、案例分析、指导学生课外阅读等多种形式,普及心理健康的知识和方法,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心理自我调适能力,以促进学生心理素质的健康发展。另一方面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运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心理咨询和心理辅导的方法,把心理学中一系列原则和方法引入到思想政治教育中,从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通过心理咨询,可以发现学生的心理问题,及时予以纠正,从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通过心理咨询,可以帮助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调适和平衡,使其以良好的心态面对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从而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个别教育功能,使学生不断反省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在较高的层次上不断完善和发展自我,矫正不良人格,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功能。

(三)培养一支具有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双重角色”的教师队伍。

从体制上,把心理教育教师纳入思想政治教育队伍,使之浑然一体,使思想政治工作者不仅要注重提高学生思想政治觉悟,培养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塑造良好的道德品质,帮助学生解决思想倾向问题,而且要全面掌握大学生的主要心理及应对措施,调适、矫正、发展学生心理,帮助学生塑造健康人格,提高心理素质,只有这样,思想政治工作才会有针对性、实效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要以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只有这样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目前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整合得不理想,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缺乏一支具有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双重角色”的教师队伍。改变这种状况最直接的办法,就是国家在师范院校开设一门兼顾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专业,专门为高校培养一支素质过硬的具有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双重角色”的师资队伍。

(四)以和谐理念为指导,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

校园文化氛围直接关系到大学新生的健康成长,特别是随着时代和社会不断的前进发展,随着高等教育向大众化阶段的迈进,教育中存在的问题越来越显现出我们教育体系中的弊端。对此,我们更要重视校园文化的功能在大学教育体系中的重要位置,加大校园文化的建设力度,完善和创新校园文化的功能,努力建设一种高等教育大众文化阶段的创新性、先锋性、兼容性、民主性的校园文化氛围。构建高校和谐校园文化,要以和谐理念为指导,这样才能使全校师生形成共同的理想信念,增强凝聚力;才能营造和谐舆论氛围,塑造积极健康的心态;也才能使高校肩负起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的重任。学校应加强指导,努力营造健康高雅、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利用多种渠道和途径,通过组织一系列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把校园文化中的先进的价值观念、文化品位、思想意识、现代文明行为、健康生活方式等传播辐射到广大学生中去,在积极健康的校园文化氛围中达到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整合。

总之,在我国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新形势下,高校学生在这纷繁复杂的环境中感到迷茫,学生的人生问题和心理问题日益增多,道德实践中知与行脱节,多元化的价值观显现。在这种情况下将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整合,符合我国现阶段高校学生教育的实际情况,将极大地促进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对高校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S]。2001.

[2]曹庆宝。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及思想政治工作[J]。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

[3]谢军波。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有效性的心里机制研究[J]。理论探索,2004。

[4]衷华。论高校学生工作中心理健康教育[J]。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06。

调整心理健康的方法篇4

新的“东亚病夫”不一定面黄肌瘦,也可以长得高高大大,但在体格、人格、心理等方面可能存在不足。提出这个概念,是希望国人能提高警惕。警惕这种现象,实际上也是关注国家的核心竞争力问题。

研究各国公共卫生发展史可以发现,公共卫生的产生就是因为现代国家的主要责任中有维护和促进国民健康的使命。健康和现代国家的生产力密切相关。后工业化时代,企业的利润离不开员工整体生产力的提高,员工整体生产力的提高又离不开员工整体健康素质的提高。可以说,健康的、创新能力强的员工是后工业化时代企业最宝贵的资产。健康和生产力管理已经在美国被科学证明有无限的生命力。我国从劳动密集型经济向知识技术密集型经济转型,健康和生产力管理是可持续发展值得重视的选择。

相同的健康管理原则,多元的管理方法

中国人自古以来有关注健康、养生的习惯。几千年前,疾病来了,并不是皇帝在管理,老百姓其实都带有管理好自己健康的基因。但是到今天,中国人的健康管理还只能算“小学”水平,应该逐步向中学、大学的程度提升,不能光讲养生,要强调以科学来指导,找到哪些是让我们不健康的危险因素,然后进一步评估、去除这些健康危险因素。

具体怎么做?要大家一起从身边的小事开始做,“管好嘴、用好腿、不抽烟、不喝酒、好心态”的15字健康指南,应该因人而异,但更需要持之以恒。我个人不主张千人一面,大家照搬一种方法。就像穿鞋,不可能每个人都穿同一个码的鞋。关键是把健康管理的实质,确认、评估、去除健康危险因素的方法告诉大家。不可能指望一个答案解决大量不同的问题。

调整心态也是健康管理的一部分

健康不仅仅是躯体健康,就像我们讲疾病不仅仅是生物学因素引起的一样。1948年世界卫生组织成立时,在中指出,健康包括躯体、精神和社会适应的完美状态。也就是讲,健康一定包括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

培养好心态有两个重要因素:一是沟通,再怎么强调沟通的重要性也不过分。很多时候,你说的话我理解不了,最后导致两人出现矛盾;第二,看问题的角度,要学会换个角度,角度一换别有洞天。

其实,积极调整心态本身就是健康管理的一部分。健康危险因素的定义是增加得病和死亡机会的因素。心理因素也是因子。怎样降低、去除心理危险因素的干扰、威胁,就是心理健康管理很重要的环节。

现在心理咨询方兴未艾,但中国13亿人口照搬外国的精神治疗模式是行不通的。

将传统文化中禅修疗法引入“精神保健”

东西方文化对心理健康的观念有差异。东方是“耻”的内隐文化,以宣泄、开悟、解脱为主,重内在的醒悟、调整;西方是“罪”的外显文化,以倾诉、接触、矫治为主,重外在的技术、培训。心理医学应关注人是否幸福,考虑人如何“活”。现在最大的问题是,很多人觉得活得没劲,压力大,幸福指数不高,这就影响到健康管理。进入21世纪,人们从关心“身体健康”转向更多地关注“心理健康”。“精神保健”已成为国人自身发展的一大主题。

调整心理健康的方法篇5

【摘要】:健康教育是通过信息传播和行为干预,护理论文帮助个人和群体掌握卫生保健知识,树立健康观念,自愿采纳有利于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的教育活动与过程。随着我国传统的护理模式向系统化整体护理的转变,健康教育作为系统化整体护理的重要内容,其规范化、程序化和个人化随之得以充分的体现。这就在客观上对护理工作者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护士在健康教育中必须塑造新的角色形象,成为具备兼治疗功能、服务功能与社会功能为一体的护理工作者,同时要求护士必须不断更新自己,进行自我调整,完成自我重塑,实现护士的行为适应,才能适应健康教育的要求。其中,护理健康教育是一种“以患者的健康为中心”的新型护理模式,但在现今护理健康教育实施过程中,存在着影响健康教育的因素,如:护理方面的因素、患者方面的因素、环境因素等。为了使健康教育发挥良好效果,并在护理工作中持之以恒地开展下去,针对上述因素采取相应的对策,如:更新护理人员的护理观念、掌握良好的交流技巧与教育技能、争取相关专业人员的理解和支持等,使之形成有效的健康教育。

【关键词】:健康教育角色形象行为适应

1健康教育中护士的角色形象护士是以护士的角色形象活动在服务对象的地域环境及与他们的关系之中,而且总是不断地与其共存的环境和个体或群体进行着双向甚至多向的交流。系统化整体护理的开展以及护理工作的专业特性及职业特征决定了护士在健康教育中主要执行者的位置,因此,护士在健康教育中的角色形象是健康教育能否顺利进行的重要因素。

1.1具有相关的专业及人文理论的知识护士在健康教育中应具备丰富的学科专业知识水平和应用专业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要具备开展健康教育的能力,能够熟练运用健康教育的原理和方法,结合人文理论如心理学、教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等知识,有计划、有步骤、有目标的实施健康教育。

1.2具有较强的系统评价能力包括护士对自身的评价,对病人的评价及对护理程序、教育程序应用效果的评价等。在健康教育中,护士要对教育程序各环节不断进行评估-确定存在问题—制定计划—实施—评价,不断调整健康教育计划,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和工作方法,运用恰当的沟通交流技巧,将教育程序和护理程序融为一体,环环相扣,协调一致,进行有效的健康教育。

1.3具有高度的责任心在健康教育中,护士要保持“高敏”状态,及时准确地对病人身心健康方面的“报警信息”做出最迅速的反应。时时、事事言行都要合乎职业道德和病人的利益,要正视维护人们身心健康,挽救病人生命使命的挑战,避免由于护士自身的疏忽及工作不到位对病人利益造成的伤害。

1.4具有易被接受的亲切感在健康教育中,从最初的护患接触开始,护士就要以良好的气质、风度、仪容、仪表、仪态、举止、言谈等内在和外在等多方面因素构成的专业形象,表现出较高的文化道德修养,给病人以可信、可敬、可亲的感觉。用娴熟的专业技术及处理护理问题的能力取得病人的信任,妥善运用个人的沟通、表达技巧,在尊重病人、理解病人的基础上用真挚的同情心、坦诚的态度、宽容的品质让病人接受自己,真正做到急病人所急,想病人所想,让病人有亲切感,营造一种和谐的人际氛围,为实现病人的需求提供良好的条件,使其自愿接受并配合健康教育。

2健康教育中护士的行为适应在健康教育中,护士的行为适应是指护士与服务对象的良好关系,以及与工作环境之间的积极作用。人际关系的协调水准和环境适应的优劣程度,直接关系到每个个体的行为倾向,影响着他的社会角色塑造。同时,护士是群体角色形象,所以每个护士都要适应群体文化的特征。行为适应最重要的环节是调整自己,它的核心是加强自我调整和自我重塑。失去了自我调整的能力和努力,在很大程度上会出现焦虑、紧张等心理失衡现象,工作中表现出不适应、不协调,甚至于无法进行正常的健康教育工作,可见护士个人的行为适应不良是影响自己身心健康和降低健康教育质量的重要因素。

2.1转变观念是保证健康教育质量的关键系统化整体护理注重于病人与环境间的相互作用,为病人提供包括心理护理和健康教育在内的整体服务。要充分认识到健康教育是系统化整体护理的重要内容,教育程序是护理程序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把时间还给护士,把护士还给病人”的桥梁。护士在健康教育中,只有用自己的知识、技能和爱心满足病人的信息需求,才能赢得病人及家属的信任和理解,才能使自身价值得以体现。

2.2加强专业技术水平和文化素养的培养要有效的开展健康教育实践,护士除了具备丰富扎实的医学专业理论知识,掌握娴熟的护理操作技能外,还必须涉及范围广泛的相关学科知识,如预防医学、社会医学、哲学、教育学、心理学、传播学以及其他人文科学领域,任何知识的掌握都会给我们的临床护理教育实践以有力的支持。我们应该自觉通过各种相关知识的学术讲座、专题护理查房、各类型的培训班等方式系统学习有关健康教育知识,不断提高专业水平和文化素养。

2.3加强健康教育基本技能的掌握健康教育的基本技能是健康教育顺利进行的保障。只有熟练掌握并运用人际传播、健康教育处方、行为干预、制定和使用标准健康教育计划等基本机能,遵循教育需求评估—教育诊断—教育计划制定—实施教育活动—教育效果评价的教育程序,才能不断提高临床护理中健康教育的水平。

调整心理健康的方法篇6

关键词SeRVQUaL标尺健康小屋服务质量

中图分类号:R194.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6-1533(2016)22-0017-05

thecurrentstatusoftheservicequalityevaluationofthehealthcabinsbySeRVQUaLscale

SonGDaoping,LUQing,CHenLiyun(JinyangCommunityHealthServiceCenterofpudongnewDistrict,Shanghai200136,China)

aBStRaCtobjective:toevaluatetheservicequalityof4healthcabinsinJinyang,Sanlin,BeicaiandweifangCommunityHealthServiceCentersinpudongnewDistrict,ShanghaiwithSeRVQUaLscaletoprovidethereferenceforthepeerwork.methods:Basedonconveniencesamplingprinciple,theresidentswhohadphysicalexaminationandwerewillingandabletoexpressclearlywereselectedinthe4healthcabinsinJinyang,Sanlin,BeicaiandweifangCommunityHealthServiceCentersfromSep.2015toFeb.2016.thequestionnaireinvestigationwasdonewhichincludedthedemographicdata,expectationofthequalityofserviceinthehealthcabins,actualfeelingofthequalityofserviceinthehealthcabinsandopinionsoradviceforthehealthcabins,andtherewasstatisticalsignificance(p

KeYwoRDSSeRVQUaLscale;healthcabin;qualityofservice

社区健康小屋是由政府支持,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内设立的以向辖区居民免费提供体检测量、干预指导、健康宣教等服务为主的非营利性场所[1]。社区健康小屋自2008年在上海落户以来,不断壮大发展,在社区糖尿病、失眠症等慢性病管理中发挥着自我管理激励、健康教育载体等重要功能[2-4]。因此,对其服务质量的评价关系到健康小屋存在的必要性及改进方向等重要问题,是健康小屋持续提供高质服务的重要依据。

然而,现有研究多只对以健康小屋为载体提供的单项服务进行评价[4],这种评价方法呈现的问题是一方面完成单次评价的耗时长;另一方面评价内容专而不全面,缺少对健康小屋整体功用的评价。帕拉苏拉曼等人以差异理论为基础提出的SeRVQUaL标尺,作为一种服务质量的衡量工具,从服务质量的可靠性、移情性、有效性、保证性、响应性等5个属性出发,以服务期望和服务感知的差值来衡量服务质量,被认为是评价各类服务质量的典型方法[5]。SeRVQUaL标尺为服务质量的度量提供了一个基本框架,被认为是适用于评估各类服务质量的典型方法。

本研究采用SeRVQUaL标尺法,以上海市浦东新区金杨等4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健康小屋为例,通过对服务对象―辖区居民的调查,评价以健康小屋为载体的一系列打包服务的质量现况,以期对同行在健康小屋开展工作有所借鉴。

1对象与方法

1.1调查对象

基于便利抽样原则,选取在2015年9月至2016年2月期间在浦东新区金杨、三林、北蔡、潍坊等4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健康小屋进行体检的居民。排除不愿意参加调查或无法清晰表达的居民。

1.2方法

1.2.1调查问卷

由课题组参考服务质量评价相关文献后自行编制,经专家指导后进一步修订形成定稿。调查内容包括人口学资料、对健康小屋服务质量期望、对健康小屋服务质量实际感受、对健康小屋的建议。

基于SeRVQUaL标尺的5个属性,对健康小屋服务质量的评价包含期望和实际感受两个部分,各部分所设计的调查表均包含23个条目:可靠性是指为顾客提供安全、可靠的服务,本研究设置了3个该属性条目;移情性是指对顾客的关心、照顾,并从顾客需求出发提供人性化服务,本研究设置了5个条目;有形性反映了服务机构的服务设施、设备及服务人员仪表,本研究设置了5个条目;保证性反映服务人员的知识与技能使顾客产生的安全感和信任感,本研究设置了6个条目;响应性表现为服务机构愿意为顾客提供及时有效的服务,在此有4个条目[5]。

在询问调查对象期望时,条目表述为“您希望……”,例如,“您希望健康小屋定期举办讲座等宣传健康知识”;在询问调查对象实际感受时,条目表述时去掉“您希望”,例如,“健康小屋定期举办讲座等宣传健康知识”。具体各属性所包含条目内容见表1。

该调查表采用9级评分尺度,分数设计从1~9,1代表赞同程度非常低,9代表赞同程度非常高。

1.2.2调查方法

问卷调查分两次进行:在居民体检前,对其人口学资料、健康小屋服务质量的期望进行调查;居民体检后,对健康小屋服务质量的实际感受和对健康小屋的意见或建议进行调查。

调查问卷以自填为主,部分老年人视力不好时,由调查人员逐题询问后代为填写。

1.2.3调查数据质量控制

研究调查员由社区护士担任,并在调查前接受调查注意事项培训。数据统计使用SpSS19.0统计软件,在录入后由专人对结果进行审校。

1.2.4健康小屋服务质量评价方法

1.3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9.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主要采用描述性统计方法。计量资料采用均值±标准差表示,不满足正态分布时,用中位数/四分位数间距表示;差异性检验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或方差分析;不满足参数检验条件时,采用独立样本秩和检验;计数资料采用频数和频率表示。以p

2结果

2.1调查对象人口学特征

本次调查共发放276份问卷,回收276份,有效回收率100.0%。具体调查对象人口学特征见表1。

2.2居民对健康小屋服务质量期望和感知均值分析

参与调查的居民对健康小屋的总体服务质量评价结果为-0.15。其中,从服务质量5个属性来看,居民对健康小屋在响应性方面的评价最低,为-0.39,在移情性方面的评价最高,为0.03;在具体各项条目上,对“工作人员为有困难的居民上门服务”评价最低,为-1.00,对“工作人员仪表”评价最高,为0.46。具体见表2。

2.3不同人口学特征居民对健康小屋服务质量评价差异

在健康小屋的可靠性评价方面,家庭人均月收入不同的居民,评价结果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7.659,p

2.4居民对健康小屋的改进建议

本次调查共获得7位居民对健康小屋服务的改进建议,主要有:①多宣传,让更多的居民了解健康小屋;②工作人员太少;③增加服务设备;④增设公益项目;⑤调整健康小屋下午开放时间,方便上班族。

3讨论

本次调查共发放276份问卷,回收276份,有效回收率100.0%,参与调查的多为60岁以上老人。居民对健康小屋的总体服务质量评价结果为-0.15,表明居民对健康小屋服务质量的整体感知低于期望值。

3.1服务质量评价结果提示社区健康小屋的服务改进方向

从健康小屋服务质量的5个属性来看,在移情性方面评价最高,为0.03,居民对健康小屋在响应性方面的评价最低,为-0.39。本研究调查问卷中,响应性包括“工作人员为有困难的居民上门服务”及“工作人员对慢性病患者进行随访”两个条目,因此,响应性得分低可能与工作任务安排不合理、工作人员时间少、服务积极性不高等因素有关。对此,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需鼓励相关人员提高工作积极性,主动为有需要的居民提供健康相关服务,加强慢性病随访等。

在具体各项条目上,对“工作人员仪表”评价最高,为0.46,对“工作人员为有困难的居民上门服务”评价最低,为-1.00。有研究指出[4],全科医生团队成员通过电话回访、上门服务等各种方式保持与患者的联系,可保证患者养成或维系良好的生活习惯及信息交流的准确性,同时也有助于培养患者进行自我健康管理的习惯。因此,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可结合单位具体情况加以改善,为居民提供更为方便、快捷的高质量服务。

针对其他薄弱环节,如有形性、可靠性、保证性等方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可考虑成立“健康小屋”领导小组,明确责任,做好资金、设备、人员的配置工作;增加专项经费投入,除了保证硬件配备齐全外,还要提高人力资源配置及服务能力;对“健康小屋”的设置标准、质量考核、工作流程、上门服务、操作规范等建立完善的规章制度,促进服务规范化、管理制度化、考核常态化。只有提升服务质量,才能让健康小屋的服务成为“有价值的服务”,从而最终提高社区卫生服务整体吸引力。

3.2对健康小屋服务质量评价差异提示需区别对待服务对象

根据差异性检验结果,在健康小屋的整体服务质量评价方面,婚姻状况、学历、自我评价健康状况不同的居民,评价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上述结果提示,健康小屋服务人员需针对不同人群之间的不同感知情况改进服务,可避免浪费服务提供者为评价服务质量所做的努力或仅基于自己的标准来改进服务质量,亦有利于客观评价服务质量。

学历对健康小屋整体服务质量及多个属性都有较大影响。这表明在健康小屋的使用中,服务人员的沟通与表达方式对于部分居民而言可能不够清晰明确,需根据居民的文化程度调整自己的表达方式,加强沟通技巧的使用,促进居民有效使用健康小屋。“健康小屋”作为使社区居民掌握健康技能模拟活动的健康教育场所,对于提高社区居民整体健康水平、增强其自我健康意识具有重要作用。研究结果提示,不同自我评价健康状况的居民,对健康小屋服务的有形性、保证性及整体质量评价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3本研究的价值和不足

SeRVQUaL标尺法是一种客观、公正、科学的评价方法,本研究将其应用于健康小屋质量评价,有利于有的放矢地改进和提高服务质量,同时也为同行在健康小屋开展工作提供借鉴。

本研究也存在不足之处。应用SeRVQUaL量表对居民进行测评时要求居民能理解量表各条目的涵义,因此,居民对量表的理解能力可能影响调查结果的准确性。在调查过程中,居民受环境等因素的干扰,对于部分问题的反馈可能并不能反映其真实情况。另外,期望和感知量表的条目内容相同可能导致被调查者出现雷同答案,影响调查结果的有效性[7]。

经因子分析,发现存在部分条目因子载荷交叉的情况,因此对于量表的改进有待进一步研究。另有研究[8-9]指出,SeRVQUaL模型各维度的权重系数尚未达到统一,将影响到其进一步在服务质量测评中的有效扩展。因此,尚需要进一步探讨,尽早确立统一权重,以使其发挥更大作用。

参考文献

[1]荣超,朱晨曦.杭州市社区健康小屋功能定位与资源配置研究[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4,31(8):573-574.

[2]陈利群,王蓉,曹晓玲,等.自助式健康管理模式对社区居民健康行为的影响[J].护理学杂志:综合版,2011,26(9):1-3.

[3]冯伟,张建桃,朱春芳,等.“健康小屋”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慢性病管理中的功能及意义[J].社区医学杂志,2013,11(14):64-65.

[4]尹君,周嫣,张韬,等.“健康小屋”互助课堂健康管理模式应用于老年失眠患者的研究[J].基层医学论坛,2015,19(20):2826-2828.

[5]王晓腾,徐春余.SeRVQUaL标尺测量社区卫生服务质量的应用研究[J].经济师,2009,(7):271-272.

[6]马丽莉.医院设立健康小屋的体会[J].中国伤残医学,2013,21(9):409.

[7]景雪冰,张立杰,郑显平,等.SeRVQUaL模型在护理质量测评中的应用探讨[J].护理学杂志,2012,27(14):88-90.

调整心理健康的方法篇7

关键词:健康管理;服务模式;休闲保健产业;效益作用

中图分类号:F840.68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828X(2015)003-000-02

一、前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大幅提高,社会节奏的加快,工作、生活压力的增加,人们的休闲保健意识越来越强,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青睐以休闲和健康为目的的休闲保健产业[1]。休闲保健已经成为了现代人的重要生活方式,较好地满足了人们对发展、享受以及更高生活质量追求的需要。

以美容、按摩保健、足浴等行业为代表的休闲保健产业,作为我国的第三产业,近十多年来发展迅速,对于扩大国内就业,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提高民众健康水平,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2]。

虽然休闲保健产业近些年来有了飞速的发展,但由于行业进入的专业人员不足、技术、资金等门槛都不高,行业中存在着服务单一、技术含量较低,后续服务能力缺乏等问题,导致产业集中度不高,未能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和规模经济效益;行业同质化问题严重,难以满足消费者对产品和服务的个性化需求;专业化程度不够,行业内部缺乏能提供“整体休闲健康解决方案”和满足消费者综合休闲健康需求的机构[3]。不能够真正满足消费者健康、保健的需求,导致人们对行业的整体服务水平满意度不高,消费的热情度降低,障碍了产业的健康持续发展。休闲保健产业需要一种全新的、更适合现代人消费需求的服务理念或模式出现。

健康管理服务模式的出现为休闲保健产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健康管理最早由美国密西根大学edingtond.w博士在1978年提出[4]。作为一门学科和行业,近20~30年在美国兴起并在西方国家迅速发展完善[5]。健康管理是以维护人的健康为宗旨,通过以对人群的健康危险因素进行全面监测、分析、评估、预测和实施预防为主要任务,强调人性化、个性化、专业化的长期服务[6,7]。它在基于个人健康档案基础上,结合现有的健康服务与技术手段,从生物、心理、社会的角度对个人进行全面的健康保健服务,以达到提高健康素质、改善生活质量的目的。其核心就是以健康维护方法为手段,倡导建立新的管理机制,推行以关怀人,爱护人,激励人和安慰人为主旨的整体健康管理方法,以此提高组织内部的凝聚力和外部竞争力[8]。健康管理的服务模式符合现在人们的追求生活质量,追求健康的需求,已经逐渐开始深入人心,并在世界范围内越来越受到政府和全民的重视。

把现代健康管理的服务模式运用到休闲保健行业的经营管理中,在坚持休闲行业原有的技术和服务的基础上,通过为顾客建立健康信息,作出相应的健康评估,在此基础上为个人制定个性化的膳食、运动、心理以及养生等方面的指导措施,并长期性进行跟踪指导服务,一方面可以提高服务层次和质量,另一方面可以有针对性对顾客进行保健养生服务,可谓一举两得。

我们在多年创办健康管理专业和对健康管理服务的研究、实践基础上,逐渐凝练出一套较为完整、实用的健康管理理念和运营模式,并在美容养生行业经营中实践应用,取得了较好的市场效果。

二、研究内容

1.研究对象

选取杭州亚思美容有限公司万象城店作为研究基地,对象为来店消费的顾客群体(女性)。

2.方法

(1)调查方法。采用问卷和现场调查结合的方法。问卷在参考顾客满意度测评指标体系(CSi)基础上根据实际情况自拟。主要采用李克特量表,分别对5级态度“很满意、满意、一般、不满意、很不满意或很愿意、愿意、一般、不愿意、不愿意”赋予“5,4,3,2,1”的值(或相反顺序)。让被访者直接在相应位置打勾或划圈。第一阶段调查(2011.8.1-2011.9.30),为期2个月。在此基础上初步进行前期调查,完善调查问卷。第二阶段为正式研究阶段,调查分为2部分:店内原始经营状况调查(实施前)(2012.3.1-2012.5.30),为期3个月;导入健康管理模式后的经营状况(实施后)(2013.3.1-2013.5.30),为期3个月。调查问卷根据顾客自愿的原则进行,若没有完成或遗漏项目的视为无效问卷。实施前调查收到有效问卷158份,实施后调查收到有效问卷195份。

(2)健康管理服务模式方法

①设置健康管理管家一职,由1~2名经系统培训的店内的员工担任;其职责主要是利用专业、系统的健康管理服务理念及技术掌握顾客的健康状况、养生需求。

②在保密、自愿的基础上,为顾客建立个人健康信息档案,由健康管家为顾客进行健康评估,并有针对性为顾客制定出一套个性化、可行的营养、运动、心理及养生等方面的养生方案,指导顾客建立科学合理的养生方式,并由健康管家进行跟踪指导;同时养生技师根据评估结果为顾客进行针对性的保健技能服务。

③对员工进行健康管理知识、技能及服务的培训,提升员工的综合素质,保证能够正确地按照健康方案的要求进行规范技术服务。

3.调查内容:分为2部分

(1)总消费人数、总营业额、重复消费人数、重复消费次数等前后对比。

(2)顾客满意度调查前后对比(总体满意度、感知价值、感知质量、顾客抱怨、顾客忠诚度)

三、结果分析

通过对健康管理服务模式实施前后经营状况的数据进行对比发现:在新模式实施后,在3个月的时间内总体消费人数、总体营业额、重复消费人数及重复消费次数指标上分别增加15.6%、46.7%、35.9%、53.2%,显示出新服务模式实施后对店内的经营状况有较大的提升。(见表1)

表1新服务模式实施前后店内的经营状况的分析

总消费(人)总营业额(万)重复消费(人)重复消费(次)

实施前51294.5131254

实施后592138.6178389

针对顾客满意度,我们选用整体服务模式、服务流程、服务技术、养生效果、后期服务等满意度进行调查。结果显示:实施后与实施前进行比较,p≤0.01,具有极显著差异。表明健康管理服务模式实施后顾客满意度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并且顾客对新服务模式的服务流程、服务技术、服务效果及跟踪服务等方面认可度较高。(见表2)

表2新服务模式实施前后顾客满意度的分析

顾客满意度

整体服务模式服务流程服务技术养生效果后期服务

实施前2.49±0.502.53±0.502.61±0.502.61±0.502.70±0.50

实施后3.71±0.533.59±0.533.73±0.473.73±0.473.73±0.51

在对顾客感知价值、感知质量、顾客抱怨和顾客忠诚度的调查中,我们分别选用服务信价比、服务质量满意度、抱怨或投诉意愿、重复消费意愿、介绍他人消费意愿等5方面的指标进行研究。结果:实施后与实施前进行比较,p≤0.01,具有极显著差异。显示健康管理服务模式实施后能使顾客感到消费物有所值,并愿意进行重复消费和介绍或带领自己的亲朋好友来店消费;并且和实施前相比,顾客抱怨或投诉也明显减少。表明顾客对此种服务模式有了良好的认可度和接受度。(见表3)

表3新服务模式实施前后顾客感知价值、质量和忠诚度的分析

感知价值感知质量顾客抱怨顾客忠诚度

服务信价比服务质量抱怨或投诉重复消费介绍他人

实施前2.50±0.512.53±0.503.43±0.522.41±0.492.25±0.44

实施后3.70±0.503.59±0.532.54±0.513.26±0.523.17±0.56

通过以上数据分析可以表明,作为新型的管理和服务模式,健康管理模式对美容店的经营状况及顾客反响都产生了积极的效果。

四、讨论

健康管理强调“以人为中心”的管理思想,标志着管理激励机制“人本主义”倾向的进一步发展和强化。它不仅强调人的心理因素,而且把全面关怀人的身心健康和机能的正常发展作为目标[6]。虽然健康管理是以医学为基础手段,但其倡导的理念和推行的健康干预措施已超越了医学本身,成为了一种全新的服务理念和服务模式,必将在今后的社会发展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因此,把这种全新的模式运用到休闲保健产业中,能够扩展原有的服务种类,提高服务和管理水平,提升产业的发展品质,既能满足顾客的休闲需求,也能满足他们的健康的需求,将会吸引更多的群体加入消费行列。

健康管理服务模式已在国内外的综合性医院、体检中心、健康管理中心付诸实施,对于提升该行业的有效度、信任度,扩大影响力,塑造“以客户为中心”的文化和服务形象,拓展市场份额等起到了重要地推动作用[9]。随着休闲市场的不断发展及健康管理研究的深入,休闲保健产业将能与健康管理的服务理念进行有机结合。社会上的已有少数休闲保健企业有意无意地把一些健康管理的服务手段运用到经营管理中去[10]。因此,从休闲保健的实际出发,以健康管理的服务理念为指导,形成一套完整、实用的运营服务模式是非常必须和必要的,并以此提升休闲保健产业整体发展层次,为产业的发展找出一条可持续增长的新路子。

参考文献:

[1]覃荣周,王琪林.成都休闲保健服务行业的市场分析.商代现代化.2012,16:106.[2]郝影利.城市化进程中休闲产业的作用[J].企业家天地.2006,2:43

[3]尹涛.现代美容经济发展现状浅析[J].中国科技信息,2008,(22):211.

[4]edingtondw,LouisY,Kull,ctal,Rccenttrendsinthedevelopmentofhealthmangement[J].HealthmanagementResearch,2001,76(103):140―147.

[5]KongstvedtpR.essentialsofmanagedhealthcare.Gatihesburgmaryland:aspenpublishens,inc,1997,3-6.

[6]莫建勋,王庆林,向月应,等.基于整体医疗理论的健康管理.医院管理杂志[J].2007,14(4):276-277.

[7]江瑛,胡榕.借鉴美国健康管理理念完善离退休干部保健模式[J].医院管理杂志,2009,16(4):309.

[8]赵春喜.健康管理的现实启示[J].中国改革,2000(5):221.

[9]李瑜,王媛媛.综合性医院体检中心实施健康管理的探讨[J].中华健康管理杂志,2008,2(5):274.

调整心理健康的方法篇8

论文关键词:大学生心理障碍 “治病求本” 方法策略

论文摘要:目前我国大学生心理问题严重现象,已得到四家相关部门重点关注。根据我们对河海大学学生的scl-90症状自评量表问卷调查显示,心理障碍阳性者达27.06%。实践表明,采取体育课程结合传统养生“治病求本”和“整体观辩证施治”的方法策略,对于消除大学生心理障碍问题有着重要作用。

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青少年(取10--24岁年龄段)在总人口中的比例相对较高(约29%)。由于生活节奏的加快,学习压力的增加,竞争的激烈,加之中国目前独特的家庭模式、应试教育环境,使我国青少年的心理、精神问题越来越严重,大学生在这方面的问题反映更加突出。

1998一2001年,由北京教育科学研究基金资助的《北京市大学生心理卫生状况调研》显示,在23所高校5220名学生中,通过scl-90症状自评量表问卷调查得知,“大学生中可能存在中度以上心理问题的学生占16.51%。

2002一2005年,我们对河海大学1一3年级2942人不同专业的大学生“scl-90症状自评量表”!’)调查显示,心理问题阳性率达27.06%。大学生有了较重的心理问题,不仅会表现出厌学、学习心理动力不足,躯体形式障碍和情感异常等,而且还会严重影响学习效果和身心状态。

针对这些问题,科研工作者展开了广泛的研究,尝试用各种干预方法予以解决。常用的方法包括:抗抑郁、抗焦虑药物疗法,心理分析,认知疗法,行为疗法等,但仍然不能满足多种心理问题治疗的需要。主要原因是以前西方心理学的治疗思路和方法往往把躯体和心理分开考虑,忽略了身心综合调理。近年来西方心理治疗领域发生了明显变化—出现了疗法整合趋势。实际上,中国传统医学和养生学中早就有“性(心)命〔身)双修”及其“治病求本”和“整体观辨证施治”等方法策略,在数千年的医学和养生实践中被证明十分有效。

体育课程是大学生的必修课,具有以实践(锻炼)为主体,对身心健康同时产生作用等特点。在解决大学生心理问题方面,我们根据中医“治病求本”和“整体观辨证施治”的思想,采取传统养生法与体育锻炼相结合进行“对症下药”的方法策略,取得了一定效果。

本文所谓“治病求本”和“整体观辨证施治”,即以人的身心健康整体观为核心,通过对大学生身心两方面问题的根源、症状、现象等的分析与归纳(“辨证”),根据其主要矛盾(“治病求本”)采取相应干预措施(“对症下药”的“施治”—锻炼与节),从而达到消除心理障碍,强壮身体,促进健康的目的。

经多年相关研究,我们认为:心理(精神)压力过重,引起的某种程度的气机紊乱和大脑兴奋与抑制功能失调,是影响大学生身心健康的重要因素。我们的两次【2003年58人样本(大一学生)和2005年48人样本(大二学生)】试点结果表明,通过相应的养生体育锻炼将有助于解决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

一、调查与分析

在研究中我们发现,大学生除"scl-90症状自评量表”调查阳性比率高以外,还有以下问题较为突出:

1我们的调查表明,心理障碍阳性学生的健康状况不佳,主要有以下4个方面的特点:(1)神志方面的问题比率最高,如思想不能集中,失眠,易忘事等;(2)消化肠胃方面问题,如常想吐、腹泻、消化不良等;(3)身体虚弱,如贫血、头晕、易疲劳等;(4)身体其它不良反映,如常会喉痛、关节痛等。

2在scl-90症状自评量表的选项中积分最高的前十项分别是(185名大二、大三的学生,包括试点班的77人):(1)担心自己的衣饰不整齐及仪态不端正;(2)不能集中注意;(3)容易烦,脑和激动;(4)当别人看着您或谈论您时感到不自在;(s)健忘;(6)头脑中有不必要的想法或字句盘旋;(7)做事必须反复检查;(8)经常责怪自己;(9)感到自己的精力下降,活动减慢;(10)难以做出决定。

3.大学生“心理(精神)压力”较大,主要在以下8(2一9)大方面(我们认为,大学生的身心健康问题与其有密切关系)。对问卷“进人大学后对自己有一定影响的心理压力(心理紧张因素)主要有哪些?”的回答是:(1)无;(2)人际关系;(3)学习;(4)经济;(s)就业;(6)健康(身体不太好);(7)体适能;(8)爱情;(9)技能能力;(10)其它(10个字的内容)。

4.本次试点班共77人,试点前的scl一90症状自评量表调查结果显示:心理障碍阳性者为48人占62.34%,其中“抑郁”因子阳性者有17人,“焦虑”因子阳性者有11人,“强迫症状”和“人际关系敏感”这两项因子阳性的人最多,分别为36人和28人,另外,“偏执”25人,“敌对”17人,“神精病性”10人,“躯体化”9人和“恐怖”3人,等等。从以上数据中我们又可看到另一个间题,即大学生心理障碍阳性者具有多项因子阳性的特点(不是单一的因子阳性)。

心理障碍阳性的同学还有一些不良的表现特征:注意力不集中,走神,不耐烦,心情烦燥,反应迟钝,提不起兴趣,孤僻,不合群,在上体育课时,时常出现不能集中精力听讲和做练习,站在旁边两眼发呆,行动迟缓、散漫等。

心理(精神)压力对身心健康有重要影响作用。以上调查可以看出,大学生的“心理(精神)压力”大不仅仅来自学习一个方面,集中度最高(最主要)的“学习”、“就业”、“人际关系”和“经济”等方面“压力”,这些又恰恰是大学生天天都得面对而无法回避的重要问题。

传统养生学认为:人的精神活动是“识神”和“元神”和谐与矛盾的统一。简言之,”识神”是得之于脱离母体之后,感受万事万物而形成的后天之神;元神是不由意识所支配的主宰着人体生命现象和活动的先天之神。《性命圭旨》曰:“天命之性者,元神也。气质之性者,识神也。“得神者昌,失神者亡”等,传统对“神”的认知也是中华医学不同于西方医学的精彩之处。

“识神”是意识、思维和心理的总和,并以人的后天”知识”和”经验”的积累与运用为主要内容,是喜、怒、哀、思、悲、恐、惊的根源,所以“识神”有高度的可塑性,它的表现程度与一个人的资质(愚钝或聪明)、所受的教育程度和生活环境等有关。

“元神”是先天的,是人体生命运动的”知识库”和调控”中枢”。中华医学认为它储存着人类智慧、经验的遗传信息和人体潜能应用的开关密码,它包含了所有生命发展的要素。“元神”的通常作用是最大限度地调控机体内环境和内外环境的最佳平衡状态,主宰着人体生命运动发展的基本规律,包括人的生长、机体的修复、再生、代偿等。由于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是不能脱离自然环境和人类社会而生存的,因而无论是维持(调控)其内环境还是内外环境的平衡都是一个极为复杂的各组织器官系统及其作用和功能等整体性的协调过程。

“元神”与“识神”既统一,也有相互矛盾的一面,即当“识神”亢进(过度兴奋)时“元神”的功能就会受到不同程度的“抑制”,因而如果我们总是思想负担过重或脑力劳动过度(识神亢进),将会导致机体自我调节机能下降和阴阳失衡。中医讲“思伤脾”,故由此而引起的身体不适常以胃口不好、体质下降,甚至出现脾胃不和和失眠等病症为主要特征。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心理(精神)压力过重而引起某种程度气机紊乱和大脑兴奋与抑制功能失调是造成上述不健康症状(现象)的主要根源。因而无论是消除大学生心理障碍阳性比率高等现象,还是要解决“思想不能集中、失眠、易忘事、反应迟钝、心情烦燥、容易烦恼和激动、头脑中有不必要的想法或字句盘旋、头晕、易疲劳,感到自己的精力下降、行动迟缓、散漫及体质不佳”等问题(症状),缓解消除症状现象是“标”;调节“识神亢进”—缓解脑力疲劳和精神(心理)压力,提高“机体自我调节能力”,平衡“阴阳”和促使“人体气机,,及“大脑兴奋抑制功能(规律)”的有序化才是“本”。

针对以上“标”、“本”问题,体育和传统养生保健(锻炼)不仅有足够丰富多彩的“灵丹妙药(方法手段)”,而且也应是大学生的最佳选择。

二、方法策略的试点与探讨

解决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方法策略,本文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来探讨:

其一,针对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相对人群庞大、个体阳性因子多项性等特点,选择什么渠道对于解决问题相对更理想。

体育课程是大学生的必修课,并具有对身心健康同时产生促进作用的特点,健康教育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也是体育课程的主要任务。体育课程的结构形式主要有课内与课外的有机结合和理论课、实践课及课外活动等的相辅相成,因而更有利于“治病求本”和“整体观辨证施治(锻炼与调节)”内容、计划等的系统安排与实施。可以认为,体育课程对于解决大学生心理问题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其二,具体的内容、计划及其可操作性和效果等方面的实践研究。

该项研究主要采取样本试点的形式,并以“动(包括实践教育)”“静(包括理论教育)”结合,“治病求本”为基本方针;以体育学、心理学、运动医学和传统养生学等理论为指导,以课内教学、练习与课外自主锻炼相结合,以调查分析(“辨证”)、信息反馈、运动锻炼和传统养生法的身心调节(“施治”)相铺相成,以身心健康整体观“对症下药(锻炼与调节)”和方法手段系统性为基本特点。

1.由于本次研究是以消除心理障碍,促进身心健康为中心;以传统养生“治病求本”和“整体观辨证施治(锻炼与调节)”的方针原则为基础,故试点班冠名“健康养生专项课”班。我们的实践体会是试点班中“心理问题阳性”同学的比率最好控制在50%}60%左右,其他非阳性的同学在体适能和运动技能方面与“心理问题阳性”的同学也不能相差太大,否则在教学和练习过程中会使同学之间由于“差距”太大而逐步分化,影响教学效果;

2.试点课程主要由理论课、实践课和课外活动三个部分组成,是“整体观辨证施治”“对症下药(锻炼与调节)”方法手段的主要“载体”,强调调查分析与信息反馈相结合。实践课程中主要抓住以下三方面问题进行相应的锻炼与调节(“对症下药”),具有良好的现实意义:

①调心(神)与疏通经络相结合。以教学一套传统养生健身呼吸操和一套自我按摩操—“眼部保健法”、“强肾健腰法”、“宽胸气法”、“健脾和胃法”和“安神醒脑法”为主,进行锻炼。

这套传统养生呼吸操和自我按摩保健操,主要是根据脑力劳动者和大学生的健身需要所编制的,不仅突出体现了“动、静”结合和“三调”即“调神(心)”、“调息”、“调形”的锻炼特点,能够良好地达到疏通经络、调节阴阳(“治本”)和缓解或消除身体不良症状(“治标”)的目的,而且还能起到促使学生身心放松,调节“识神”与“元神”的和谐以及提高对大脑的供氧量(“治本”)等作用。

②针对失眠、注意力不集中,走神,反应迟钝等问题,相应采取了一些有助于提高集中注意力、反应速度和灵敏素质等的锻炼(体育游戏与素质练习)手段。

③针对提不起兴趣,不合群,行动迟缓、散漫等,在整个课程教学过程中,相应安排了一定学时的兴奋度较高、培养群体协作意识较强的体育游戏和集体项目类的教学比赛等活动。

调整心理健康的方法篇9

关键词:特殊教育;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

作者简介:熊文琴(1978-),女,江西南昌人,南京特殊教育职业术学院讲师,心理学硕士,研究方向为基础心理学、心理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7518(2012)06-0069-03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针对在校大学生的生理、心理和他们所处社会环境的特点而进行的有较强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1]。大学生心理健康素质不仅是大学生健康成才的重要素质,也是大学生全面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因此,如何在大学教育中构建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十分重要。

对于特殊教育高职院校来说心理健康教育更为重要。因为特殊教育高职院校的大学生毕业后往往从事和特殊教育有关的职业。特殊教育事业充满挑战,不论是教育对象的特殊性,还是教育方法的特殊性使得学生在工作时要付出更多的辛苦和面对更多的挫折,因此更应该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学会如何调适自己,以健康的心理状态面对工作,更好地服务于特教事业。目前,特殊教育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也日渐受到重视,但由于各方面条件的限制,在开展这项工作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因此,构建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是十分必要的。

一、调查对象及方法

(一)调查对象

调查对象一:采取随机和整群抽样相结合的方法,选取南京特殊教育职业技术学院大一至大三的学生为研究对象,共发放问卷300份,回收282份。其中有效问卷265份。

调查对象二:采取随机与整群抽样相结合的方法,选取江苏、山东等地各类特殊教育学校14所的特殊教育教师以及南京特殊教育职业技术学院特殊教育系大三学生为研究对象,共发放问卷630份,回收问卷545份。其中有效问卷496份。

(二)研究工具

研究工具一:采用自编心理健康教育调查问卷,由30道封闭式选择题构成。主要内容涉及学生的背景,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态度、需求以及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

研究工具二:采用自编特殊教育教师职业心理素质问卷,由45个描写优秀特殊教育教师良好心理素质的词条随机排列构成。项目采用五点评分,1表示“非常不重要”,5表示“非常重要”。要求被试就优秀特殊教育教师不同的心理素质的重要程度做出判断。

(三)调查数据处理

问卷收集后,对所收集的数据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录入与统计分析处理。

二、调查结果分析

(一)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态度积极

调查显示,18.1%的学生非常关注自身的心理健康,51.7%的学生比较关注自身的心理健康,两者合计,占所有受调查人数的69.8%。由调查可以看出,大部分学生的自我心理健康意识比较高,对于自身的心理健康比较关注。

此外,调查还显示35.1%的学生认为接受心理健康教育非常有必要,60.8%的学生认为接受心理健康教育有必要,两者相加,占所有受调查人数的95.8%。只有1.9%的学生认为接受心理健康教育没必要,2.3%的学生认为接受心理健康教育无所谓。可以看出,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有很高的认可度,认为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有必要的。

(二)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不明晰

调查表明,在谈及对心理健康标准的了解程度时,只有5.3%的学生选择非常了解,74.0%的学生选择有点了解,17.4%的学生选择朦胧知道一点,3.4%的学生选择不了解。关于心理素质方面,调查表明学生和特殊教育教师之间对于所需心理素质的认知差异较大。数据分析显示,特殊教育教师心理素质结构包括自我调试心理素质、品德心理素质、师生关系心理素质、个性心理素质、自我提高心理素质和基本心理素质六个因素。学生对这六项素质的重要性都存在明显的低估现象。

此外,通过调查发现,引发学生心理问题的原因比较多,包括:前途及就业问题(64.2%)、学习问题(58.1%)、人际关系问题(49.8%)、环境适应问题(44.2%)、经济问题(39.2%)、感情问题(34.3%)、家庭问题(32.5%)和其他(6.8%)。但在面对以上各种问题的时候,学生往往并不知道如何采用积极的方法和技巧去面对问题,而往往采取一些无助于积极解决问题的方式,这其中包括:转移(娱乐、游戏、看书等)(70.6%)、诉说(向朋友述说等)(58.1%)、发泄(大叫、哭、倾诉、写日记等)(50.2%)、顺其自然、自然调整(41.1%)、压抑(喝酒、睡觉、假装高兴等)(21.9)和其他(2.6%)。可以看出学生在心理调试技巧方面的缺乏。

(三)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多样但覆盖面有待提高

在调查中发现,学校采用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多种多样,包括: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心理健康阅读栏、主题班会、心理健康活动等多种方式。学生对这些心理健康教育方式的认可度都较高,例如94.6%的学生认为上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有帮助,89.1%的学生认为阅读栏有帮助,86.8%的学生认为参加心理健康活动有帮助,84.5%的学生认为参加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题班会有帮助。但除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之外,其他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存在覆盖率较低的问题。调查发现,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普及率最广(76.2%的学生上过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除此之外,其他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的普及率基本维持在50%左右。例如,55.1%的学生通过阅读栏看到与心理健康有关的信息,48.7%的学生参加过心理健康教育主题班会,46.3%的学生参加过学校组织的心理健康活动。因此,如何提高这些心理健康教育方式的覆盖面是今后需要解决的问题。

(四)心理咨询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心理咨询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通过心理咨询可以帮助学生解决具体问题,并在这个过程中教会他们如何提高自己解决问题的技巧。[2]但是调查显示,心理咨询并没有有效地发挥其作用。问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学生对心理咨询呈现出一种矛盾的心理。一方面,当问及“你对其他去寻求心理咨询的同学会表示理解吗?”时,95.8%的同学表示能够理解,以及当问及“朋友遇到心理问题时,会劝对方去寻求心理咨询的帮助吗?”时,70.9%的学生表示会劝对方寻求心理咨询的帮助。这表明学生对于心理咨询的作用有一定的认可,认为心理咨询能够帮助解决心理上的问题。另一方面,当问及“你遇到心理问题时,会去寻求心理咨询老师的帮助吗?”,77.4%的同学表示不会去寻找心理咨询老师的帮助,呈现出和前面相反的结果。二是心理咨询缺乏持续性。调查显示,有10.6%的学生参加过心理咨询,其中参加过1次心理咨询的学生占3.8%,参加过2-3次心理咨询的学生占6.8%,参加3次以上的学生没有。

三、讨论与对策

如何在已有问题的基础上,积极寻找解决的策略,建立更加完善的特殊教育高职院校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以便更好地帮助学生健康成长,笔者提出以下几点看法:

(一)建立层层递进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体系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整体目标就是要帮助大学生树立心理健康意识,增强学生的自我适应能力,预防和缓解学生的心理问题,优化心理品质,增强心理调试能力和社会生活适应能力,最终达到自我实现[3]。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就是心理健康教育目标的体现,因此,为了实现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需要建立一个层层递进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体系,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普及心理健康的相关知识。在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体系中最基本的部分就是与心理健康相关的一般概念和知识,包括心理健康的概念,心理健康的诊断标准,培养健康心理的途径等方面的内容。此外,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还需要普及与各种异常心理有关的知识,包括各种异常心理产生的可能原因,如何识别各种异常的心理状态,以及如何及时发现自己心理是否异常等等各种知识。

2.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在普及相关知识的基础上,还需要借用多种多样的形式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良好的心理素质能够帮助特殊教育高职院校大学生更好地应对生活和学习中的压力,并以更积极的态度去解决问题。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不仅要重视一般心理素质的培养,同时不能忽视对今后所要从事职业的职业心理素质的培养。调查显示,特教学生在职业心理素质上的认识还很欠缺,这正是心理健康教育中的薄弱环节,需引起重视。在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需要有针对性培养学生这些方面心理素质,为他们将来顺利的走上工作岗位打下基础。

3.推广具体的心理调节技巧。掌握了基础的心理健康知识,并且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去面对问题,接下来解决具体问题的心理调节技巧也非常重要。调查发现,学生对许多具体的心理调节技巧十分感兴趣,包括人际关系技巧(67.9)、情绪管理技巧(60.8%)、学会竞争与合作(55.8%)、自我认识与自我成长(54.7%)、压力与减压(54.3%)、有效学习方法(40.4%)等等。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可以通过多种途径推广可以帮助学生解决具体问题的心理调节技巧,来帮助学生更有效地处理问题,保持心理的健康。

(二)建立多种方式相互补充的心理健康教育网

1.提高各种心理健康教育方式的覆盖面。从调查中可以看出,各种心理健康教育方式存在认可度高但覆盖率较低的现象,因此为了更好的发挥各种心理健康教育方式的功效,提高其覆盖面是个很重要的环节。

首先,要提高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覆盖率。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学生认可度最高,学校应该把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当作全校一年级学生的必修课,扩大其覆盖率,使其达到100%。其次,学校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提高其他心理健康教育方式的覆盖率,如定期开展主题班会,定期举办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等等,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落实到每个系科,每个班级。需要注意的是心理健康教育贯穿整个大学学习过程中,除了一年级新生需要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普及基本心理健康教育知识之外,二、三年级学生更多地是侧重心理素质的培养和心理调节技能的学习,因此,采用的方法需要有针对性,应该选择适合学生年级特色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对学生进行教育。

2.建立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心理健康教育网。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包含三个方面,其中心理健康相关知识涉及的大部分是理论方面的内容,但良好心理素质以及各种心理调节技巧这两部分内容更多地强调实践练习。这两方面的内容仅仅靠理论知识的传授不足以让学生切实地培养出相关的心理素质和掌握具体的心理调节技巧。因此,如何调整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使各教育方式之间互相作用,互相补充,形成一个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广泛覆盖的心理健康教育网非常重要。

首先,可以通过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学校心理健康阅读栏、心理健康专题讲座等方式向学生传授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知识,以及良好心理素质、心理调节技能中的相关理论知识,为学生通过其他心理健康教育方式加强实践练习提供基础。其次,紧扣相关内容,通过主题班会、心理健康活动等方式来加强学生的实践学习,使得理论知识能够切实的转化为学生自身的素质和可以操作的心理调节技能。在这个过程中,不仅要注重内容上的契合,还需要注重时间上的契合,使理论能够和实践很好的结合在一起,形成一个良好的系统。

(三)深化心理咨询的功能

1.提高心理咨询的问询率。在调查中发现,学生对于心理咨询的作用和有效性持肯定态度,但学校的心理咨询问询率却较低。究其原因,是因为学生对心理咨询仍旧存在一定的偏见,认为去寻求心理咨询的帮助是件丢人的事情而不好意思去寻求帮助。因此,如何打破学生的偏见是提高心理咨询问询率的关键。学校应该通过组织各种活动加大对心理咨询的宣传力度。心理咨询教师也可以定期在学校组织活动,通过“走出去”扩大和学生之间的交流,拉近和学生之间的距离,打破学生对心理咨询的偏见。

此外,调查还发现学生愿意选择的咨询方式包括:面谈式心理咨询(39.2%)、网络式心理咨询(35.5%)、电话心理咨询(21.5%)、团体心理咨询(3.8%)。其中网络式心理咨询和电话心理咨询因其匿名性高,获得很多学生的认可。特别是网络式心理咨询受到的关注越来越多。其他研究结果也证实了这一点。[4]学校除了设立心理咨询室外,还可以积极开展电话咨询、网络咨询等多种形式的咨询,尽可能多地消除学生对心理咨询的顾虑,让学生主动寻求心理咨询的帮助。

2.提高心理咨询的持续性。学生进行心理咨询时缺乏持续性主要存在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方面与学生对心理咨询的认识存在误区有关。学生总是希望心理咨询能够像特效药一样产生立竿见影的效果。殊不知心理问题的形成是个长期的过程,因此通过心理咨询进行改善和治疗也需要一定的时间。这往往和学生的预期相反,导致学生进行一次心理咨询后感觉不能立刻帮助自己解决问题而不再去寻求心理咨询的帮助。因此,学校可以有针对性地对心理咨询的效果进行宣传,加深学生的了解,使得学生能够正确看待心理咨询的效果。

另一方面,也和学校心理咨询教师的咨询水平有关。调查发现,学校虽然设有专门的心理咨询室,但是并没有专职的心理咨询老师。在心理咨询室中为前来求助的学生提供帮助的教师往往都是各系科心理学专业的教师。因此,如何提高心理咨询教师的专业化水平非常重要。学校应定期为这些心理学教师提供助人的专业培训,包括如何提高自身的技术和水平,如何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和学生建立起良好的咨访关系等内容,提高其专业化水平。

参考文献:

[1]王朝庄,雷云.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m].郑州:大象出版社,2007:10.

[2]张蔚,石晓春.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辅导[m].大连:大连海事大学出版社,2007:271.

调整心理健康的方法篇10

关键词:心里健康;青春期;环境

我国的高等教育目前正面临着一个由精英型向大众化的教育转型。招生人数逐年增加,大学生就业压力随之逐年增大,这种不良循环给高等教育带来了很多新的问题与挑战,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也产生了极大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高校德育工作的核心,以深层级的意义上看,它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需要,充分认识这种需要的必要性与紧迫性,对于广大教育工作者积极参与和指导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对于促进当代大学生的全面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和影响。

1正确理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

正确理解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应重视以下几个方面:

1.1标准的相对性。事实上,大学生心理健康与不健康也并无明显界限,而是一个连续化的过程,如将正常比作白色,将不正常比作黑色,那么在白色与黑色之间存在着一个巨大的缓冲区域--灰色区,世间大多数人都散落在这一区域内。这说明,对多数大学生而言,在人生的发展过程中面临心理问题是正常的,不必大惊小怪,应积极加以矫正。

1.2整体协调性。把握心理健康的标准,应以心理活动为本考察其内外关系的整体协调性。从心理过程看,健康的人的心理活动是一个完整统一的协调体,这种整体协调保证了个体在反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的高度准确性和有效性。

1.3发展性。事实上,不健康的心理可能是人的发展中不可避免的发展性问题,随着个体的心理成长而逐渐调整而趋于健康。心理健康的标准是一种理想尺度,它一方面为人们提供了衡量心理是否健康的标准,同时也为人们指出了提高心理健康水平的努力方向。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基本标准,是他们能够进行有效地学习和生活。如果正常的学习和生活都难以维持,就应该及时予以调整。

2大学生心理疾病产生原因

大学生心理疾病的产生原因有以下几种:

2.1主观原因

2.1.1青春期心理不稳定。大学生正处于青春期,这是人的一生中心理最不稳定、变化最激烈的时期。在这种敏感时期,大学生思维的独立性、批判性随着生理与心理的成熟有了显著发展,但同时又带有较大片面性和主观性。

2.1.2学习压力大。与中学相比,大学学习的内容、方法、任务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许多学生在经历了高考的折磨之后身心俱疲,上大学后存在一种放松心理、享受心理。所以在宽松的教学模式下,自我要求不严格的大学生便一步步走进学习的深谷,挂科、留级甚至退学。

2.1.3交友恋爱问题多。爱情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尤其对处于青春期的大学生来说恋爱更是大学生活的重要组成。但并不是所有的爱情故事都只是一帆风顺的甜蜜,大多数情况下,恋人们要经历复杂的感情纠葛,出现猜疑、争吵、破裂等感情问题,并伴以伤心、痛苦、绝望等负面心情,极大地考验了大学生的心理素质。

2.2客观原因

2.2.1校园环境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大学校园是大学生进行生活、学习的重要场所。进入大学后,宿舍成为主要生活区,班级成为主要生活环境,脱离了父母的关心和照顾、生活要全部自理,这对于从未离开家庭的学生是一种挑战。在集体生活中,由于来自五湖四海的同学在性格、习惯、爱好上存在差异,难免会使人际交往产生困难。

2.2.2社会环境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当代大学生正处于多元文化交汇、多种价值观并存的时代。思想开放、乐于挑战的大学生往往在复杂的价值选择中感到困惑和迷惘。在资本主义精神污染的侵蚀下,个人主义、拜金主义瓦解了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

2.2.3家庭环境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家长是学生的第一任老师。家长的文化水平、品德修养、教育方式对学生的心理成长有着决定性的影响。如果家长对孩子经常训斥殴打,互相缺乏感情交流,就会使孩子产生压抑自闭的心理问题。

3主要工作

在了解了大学生存在心理问题的原因之后,我们就可以对症下药,开展以下方面的工作。

3.1倡导主体自我调整

事实上,任何教育的最终目的都是增强被教育者的主体意识,体现其自身的能动活动。因此,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也必须积极倡导大学生自我教育,启发学生自我调整意识。大学生在进行心理调整时应从以下方面入手:

3.1.1意识调节。自我意识能使人认识和体验自己的情绪。当自我意识失控时要借外力调节,使之保持最佳状态,全面发挥正常自我意识的功能。

3.1.2情感调节。大学生精力旺盛情感丰富,常产生一些不良情绪,如果难以释放将影响其心理健康。因此,大学生要学会自我情感调整,使不良情绪得到转化,使其引发的能易量转移到学习工作中去。

3.1.3暗示调节。语言是人们交流思想的工具,大学生由于知识、阅历丰富所以具有很强的思维意识能力,因此可以通过一些科学适用的语言暗示提升自己的信心和勇气,并解决一些心理问题。

3.1.4转移调节。转移注意力是心理保健的重要手段。当心情不好时,改变一下环境,新的刺激可以使人忘却不良情绪。有意识地强迫自己转移注意力可以始终保持良好的情绪。

3.1.5渲泄调节。在适当的场合,合理地渲泄一下自己的情绪可以起到心理调节作用。但要注意选择渲泄对象、地点、方式,以免造成不良后果。

3.2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3.2.1建设专职的师资队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成效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实施教育的队伍素质。所以要加强对于教师的培训,提高他们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专业技能、业务水平和科研能力,培养出一支自身心理健康、掌握心理辅导技能的专业教师队伍。

3.2.2开设心理健康课程。高校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在课程中进行心理训练,心理指导,以提高学生心理调节能力,减少心理障碍及其他心理问题。

3.2.3强化课外教育指导。课外教育是课堂教学的有力补充。要通过各种媒体的广泛宣传,通过心理报告、心理沙龙等丰富多彩的活动使学生了解心理健康知识,自我调节方法,增强学生适应能力。因此高校要加大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硬件和软件的投入,为学生提供及时,必要的心理咨询服务。

大学生心理健康是关系着成长与成才的重要因素。健康的心理,正确的人生观、远大的理想将产生强大的学习内驱力,推动大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同志指出:“一个民族的新一代没有强健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这个民族就没有力量,就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是提高大学生整体素质的要求,也是国家发展、民族团结、社会和谐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安欣.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J].2012(32).

[2]余涵.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文献综述[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