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儿童心理医生十篇儿童心理医生十篇

儿童心理医生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7:24:37

儿童心理医生篇1

关键词:儿童心理;医疗设计;安全性;趣味性

一、儿童医院设计的背景以及主要特征

医院最初的成立是与教堂分不开的,而修女往往扮演着护士的角色。随着城市的发展,医院也逐渐从教堂中分离出来,而如今,人们对医院的需求也发生了比较大的变化——“人性化医院”的概念也随之被提出。当今的医院的两个主要特征:一接纳病患于医院暂住几天或更长的时间;二以减少病痛为目的,对病人施与专业化的医学治疗。而儿童医院又是整个医院大环境中比例较特殊的一个模块空间,儿童医院面对的就医人群是以儿童接受治疗为主,家长陪同治疗为辅,同时由于儿童年龄以及心智的关系,对于就医空间环境有着以大人更为敏锐的感觉。因此,一个优秀的舒适的儿童医院就医环境对于儿童心理感受以及身体健康状况有着积极的影响,反之,则易使儿童产生排斥心理,不利于病情好转。所以,当代设计师所追求和奋斗的目标就是要设计出一个以儿童病人为中心,安全系数高,功能多种多样,完全创新型的儿童医院。

二、儿童环境产生心理对儿童就医的影响

儿童环境心理学就是研究周围环境与儿童的心理之间的关系,然后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讨论儿童行为的一门学科。因此,儿童心理学研究主要包括12岁以下儿童,建筑和环境三者之间的关系,但是,由于考虑到在儿童就医同时有家属陪同,然而儿童与家属,医护人员的交流时心理活动与心理需求是有明显差异的,所以更需要设计者根据儿童心理变化设计出更合理的人性化空间。一般认为从零到十二岁之间的孩子都属于儿童范围,因此儿童的年龄跨度是很大的,不同年龄段的儿童对医院的就医环境需求是不一样的,比如:对于学龄段的儿童主要考虑他(她)的心理活动,减少对医院的恐惧;而婴幼儿主要应该设计母婴喂养室等。因此,在儿童就医时,医院的室内环境会无形地反映在儿童的身上,室内空间的大小,色彩,分割方式,会带给儿童不同的体验。在儿童生病处于身体敏感期间,营造出一个缓解儿童病痛的温馨的趣味性或者游戏性的空间,对儿童身体病痛的缓解有着极大的帮助。比如:儿童医院室内的色彩搭配要柔和且明亮,利用色块的变化来吸引儿童的视线,设计有童趣的装饰增加视觉的跳跃性和流动性等[1]。从建筑学方向来看,国内外有关儿童医院的研究已经相对来说比较成熟。但是从儿童心理学的角度出来看对儿童医院的内部医疗空间进行的研究却很少见。本文从儿童心理学的角度入手,对大量的国内外资料进行研究归纳和分析,进一步总结出儿童心理学对儿童医院内部医疗空间设计所带来的影响,然后研究出儿童医院内部空间设计的基本原则,并在现实生活中加以运用。

三、根据儿童心理学对儿童医院空间的设计研究

(一)功能分区明确

不仅是在儿童医院设计中,对于任何一所医院的设计者来说,明确的功能分区一定是整个设计的重中之重,不管对于医护人员还是就医人员来说,简捷快速的流线,清晰明确的分区,简单明了的导视,都加快了整个医院运转的速度,帮助就医人员快速得到了治疗不会延误病情,方便医护人缘提高工作效率,使整个医院在快速运转的同时实现功能和利益的最大化。对于儿童医院的设计也应如此,设计者要根据医院内人流分布以及活动时间的长短等,设计出一个合理的功能分区和合理的流线规划,从而使医院各个部分之间以及部门内部自身相互作用又互不干扰[2]。1.门诊部:门诊部是患儿进入医院最先接触的区域,儿童医院的门诊部一般分为一下四个部分:门诊大厅,预诊处,急诊部和分科门诊单元。门诊部人流比较集中,人员也比较复杂,容易产生病菌的交叉感染或者产生空间的拥堵现象。因此设计者在解决了人流,交通,采光,通风等基础要求后,考虑到患儿以及家属在各个空间所处的时间有所不用,在门诊大厅处应着重于进行等候空间的设计,其他部门的空间不需要过大空间的等候区设计,但是更应注重通道设计,确保患儿在第一时间得到救治的同时,如若发生大型灾害,能快速疏散人群。2.诊疗部:儿童医院的诊疗部基本设施都比较齐全,主要分区有抢救室,观察室,手术室,急救药房等,所以主要设备有消毒设备和隔离设备。按照不同的医院设备需求,空间划分上就要有相对应的房间。3.住院部:住院部是患儿和家属长期滞留的地方,因此住院部就要最大化地为病人提供最高效的护理治疗。住院部主要由病房,住院药房以及出入院处组成。因为病房是儿童医院最基础的组成部分,在总平面中所占的面积最大。病房的自然光线充足,可以让病人更近距离地接触到室外环境,清除在长期住院治疗中的焦虑感,让病人和家属都能感受到像在家中一样的温暖。

(二)材料设施的安全性与环保性

儿童医院的材料选择上更加注重环保与安全。根据儿童健康的考虑以及儿童心理学上的分析,在选材上尽量避免出现过去尖锐,冰冷以及有气味的材料,更应该选择柔软或者原生态的材质,例如:实木,原木。皮革等。材料的环保指标也应该严格把关,儿童的抵抗力本来就比成年人要弱,因此设计者更应该为儿童创造一个健康的就医环境。儿童的安全意识十分薄弱,因此设计者在儿童医院内部设计上要做到把控每一个细节,从儿童的角度思考问题:(1)应避免出现大踏步的台阶,设计者更应考虑儿童的尺度。(2)栏杆之间的间距要小于0.1米,防止儿童发生坠落事件。(3)对于各种家具的边角设计时应选用圆弧角,不能有锐角的出现,以防儿童出现碰撞事件。(4)在插座的设计上更应考虑安全性,尽可能设计到儿童够不到的地方,如必须设计到儿童可触及地方,一定在插座外观设计防护盖,防止儿童触碰。(5)在人流量较大的区域,例如:门诊部,药房等要留出充足的空间,应避免发生拥挤,碰撞事件。(6)在卫生间及住院处走廊双侧设计扶手,儿童医院扶手的高度应为0.70m。(7)在无障碍设施设计中,门诊入口以及室内空间的无障碍坡道,考虑到儿童体力关系,坡度比例应设计为1:20,确保儿童上下坡方便。

(三)公共空间的趣味性

1.充满童趣的家具以及配饰:在儿童医院设计中,除了满足安全性和功能性之外,夸张或者有趣的造型,比如卡通人物的壁画或者家具,鲜艳明亮的色彩,会让孩子马上放下心中的恐惧与戒备,马上融入到整个医院环境中,也会让他们产生丰富的联想,从而找到归属感,对后期的治疗很有帮助。2.医疗器械的造型改变:庞大的医疗器械会给儿童带来冰冷的感觉,会加重他们对医院的恐惧,从而和医院以及医护工作者产生了距离感。如果在治疗过程中,将那些巨大且外观冰冷的医疗器械,设计一些卡通的造型,,加入一个儿童会喜欢的明亮的色彩;或者在治疗过程中,给紧张的小朋友们投影播放一些儿童们最喜爱的卡通影片,让胃痛感觉像在做游戏一样,分散儿童的注意力,会让他们放松紧张的情绪,从而配合医护人员的治疗,使治疗过程加快。比如儿童如果不慎骨折,用石膏固定接受治疗,可以在石膏上画上卡通人物,也可以选择让儿童自己作画,这样不仅消除了儿童因受伤产生的自卑心理,也会激发儿童的想象力和创作力。3.游戏区:在后期康复的过程中,更应该给儿童们设计娱乐场所提供娱乐。儿童医院应该充分重视娱乐场所对儿童治疗和康复的作用,在这里,儿童们不仅可以做游戏,更可以交朋友,好的心情对儿童病痛康复起着积极的作用。在游戏区的设计中,最应该重视的是游戏设施的安全性,采用环保材料,经常对游戏设施进行无菌处理,减少病菌的传播,避免儿童在游戏过程中产生病菌的交叉感染。

四、家庭化设计

(一)儿童病房家庭化设计

由于儿童不能够独立在医院完成治疗,必须有家庭成员陪同,所以儿童病房在使用上往往需要比成人病房更大的空间。在室内设计中,应在细节处理上贴近居家生活的同时,加入童趣的配饰,比如:小动物图案的吊灯,卡通人物的墙绘,自然元素花纹的床上用品等。使家庭氛围有良好的体现。

(二)公共空间家庭化设计

公共空间最大的特点是加入了沟通功能,家庭化的公共空间设计会让儿童之间促进交流,在交朋友的同时可以暂时忘记病痛。在公共空间的设计中多加入柔暖舒适的家庭的感觉,会让本身严肃的医院氛围多了一丝温馨的色彩,比如在医院的候诊区或病人的活动区:柔暖的皮革沙发,和谐温暖的灯光,充满张力的墙绘或装饰画,极大了增加了儿童以及家属的安全感[3-4]。

五、儿童医疗空间未来的发展方向

医疗建筑是代表人的生命健康而存在的,因此医疗建筑空间比其他空间显得更加重要。医院的功能性繁多,且具有复合型,可变性。因此在医疗空间设计,特别是儿童医疗空间设计种,医院不再仅仅是追求治疗疾病的一个场所,也是需要通过病人的心理需求和社会的需求营造出一个安静,温暖,童趣的医疗环境。这样的环境也对医护人员本身的救助工作有着积极的帮助,不仅可以消除病人就医的紧张情绪,也可以缓解医护人员疲劳的工作状态。这种以人为本,以儿童体验为基础的儿童医疗空间设计,也为未来儿童医疗空间提供了新的设计思路和方向。在国内外,也已经出现了这种"以人为本"的医疗设计模式的雏形也已经出现。以下两个案例一方面能代表目前全球最先进的儿童医院医疗技术和设计,也为今后我国儿童医院设计指明了方向和目标。

(一)奇伦托夫人儿童医院

该医院护理模式是以家庭为中心,各种的家具配置都有儿童的尺度,同时在病房设计上都是单人病房,给了患儿和家属绝对的私密空间。在护理区和治疗区在中间又加入了一个中景,延续了生态的概念,讲绿植带入室内的同时,延长了护理病房和医疗部的距离,让儿童减少恐惧感,给儿童回到社区回到家的感觉。此外,奇伦托夫人儿童医院又一个深受儿童喜欢的地方是将动物元素与娱乐空间相结合,比如在急诊部门入口处设计了一个大型的珊瑚礁水族馆。这样的设计在一定程度上吸引了儿童的注意力,缓解了儿童在进入医院时的紧张情绪。布里斯班当地盛产鸟类,所以将鸟类元素融入医院室内空间设计中也是非常具有当地特色的一种方式。奇伦托夫人儿童医院是一家将生态观念与家庭观念融合的十分完美的一家儿童医院,同时又不缺乏童趣。它也在光照上面大量运用自然采光,更加建立了将室外走进室内的概念。同时在色彩搭配上面,大面积柔和统一的浅色调,局部用亮色搭配出精彩部分,加上绿色植物的渲染,是一个给人以视觉上和心灵上都带来安慰以及美好的感受的儿童医院。

(二)加拿大艾伯塔儿童医院

艾伯塔儿童医院的设计理念是色彩丰富具有变化的积木玩具,致力于实现儿童友好型医院。艾伯塔儿童医院入口有五个,分别针对不同的人群:主入口,急诊入口,医院职工入口,物流入口和定期来访者入口,使各种人群不互相交叉互相打扰。此外,该医院还设置有游泳池,手工艺制作室等,健身室等。让患儿和家属在医院的治疗的时光显得不枯燥。艾伯塔儿童医院的服务宗旨是3H(Hope、Help、Heal),即希望、救助和治愈,该医院致力于创造一个儿童喜欢的,乐于接受的治疗的医院环境,来减少儿童精神上的压力,有利于医治,更快地促进儿童的康复。在装饰上,不管是建筑外观还是内在,都运用了儿童喜欢的积木的形式和绚丽的色彩,对于儿童心理的把握是十分精准的。

六、结语

总之,在儿童医院设计上,我们应该学习国际上最先进的设计理念和最先进的医疗方式,不过在学习西方先进的理念的同时,我们应该因地制宜,结合我们国家的当地的特点和国情,设计出符合我们儿童生活的医院[6],在治愈儿童生理病痛的同时,也关爱着儿童心理的成长,让孩子们减少对医院的恐惧,让孩子们都有健康快乐的童年。

参考文献

[1]张文忠.公共建筑设计原理[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2]郑斐匀.杭州儿童医院空间设计探析[J].美与时代(上),2015,(11):80-82.

[3]陈曦.儿童医院门诊部候诊公共空间的设计研究[J].设计,2015,(17):130-131.

[4]林楠,于新宁.儿童医院公共空间景观设计研究[J].艺术科技,2013,(06):261.

[5]建筑事务所.澳大利亚奇伦托夫人儿童医院[J].城市建筑,2015(19):42-51.

儿童心理医生篇2

杭州市第二医院儿科副主任医生,医学硕士。

刘国昌

副主任医师,外科学博士。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广州市儿童医院。中华小儿外科学会泌尿学组委员、广东省医学会泌尿外科分会委员、广州市医学会外科分会微创及腔内泌尿外科学组委员。

谭美珍

主任医师。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广州市儿童医院儿童保健科主任。广东省医学会儿科分会儿童保健学组常委,广东省健康促进委员会委员。

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广州市儿童医院副主任医师。

中国营养学会

中国营养学会(CnS)是学术性法人社团。“改善全民营养,促进人民健康”是中国营养学会的宗旨。

李元宁

国际著名的婴幼儿教育权威和保育专家,华盛顿大学研究院教育学硕士学位。世界学前教育组织(omep)韩国委员长。

刘湘云

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原上海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院长。

林怡

幼儿早期教育专家,著有《林怡说早教》系列四册、《林怡教你玩游戏》等书籍。

李璞

原北京协和医院儿科,从医40余年。现任北京市新世纪儿童医院资深健康管理顾问。曾任北京市卫生局三级甲等医院等级评审委员会委员;北京市某区卫生局医疗事故鉴定委员会委员;全国妇联“心系新生命”讲师团成员;中国儿童发展研究中心“种子工程”讲师团成员。

李春青

主管护师,神经心理量师。对儿童生长发育和各种心理测量评价有较丰富的经验。

周念丽

华东师范大学学前教育学系心理教研室主任、副教授。

张峥程

117医院妇产科副主任医师。

周荣向

广州市第421医院妇产科主任、副主任医师,妇产科专业委员会委员。

郎景和

中国医院科学院协和医科大学教授,北京协和医院妇产科主任,中华医学会妇产科学会第一副主任委员。

孙美艳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妇产科医院助理研究员。

方素华

浙江邵逸夫医院妇产科副主任医师。

胡一君(台湾)

上海美华妇产科主治医师,台湾妇产科医学会会员、美容医学会会员。

周伟

博士,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广州市儿童医院新生儿科、niCU主任。

晏红

中国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中央电视台少儿频道特邀专家。现于清华大学从事幼儿教育和家庭教育研究,合著和专著多部著作,代表作《培养幼儿好习惯》、《宝宝入园完全手册》、《宝宝入学完全手册》。

吴明远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妇产科医院新生儿科,主任医师。

欧婉杏

广州儿童医院保健科主治医师,对儿童常见疾病和儿童的心理发育有丰富的经验和较深的研究。

儿童心理医生篇3

关键词:走访调查;儿科护理;家庭中心模式

儿科被认为是“哑科”,因而儿童个人感知能力、表达能力的欠缺,儿科护理过程中存在很多沟通不畅或者由于小孩过于依赖家人抗拒医护人员而造成的麻烦。儿科的住院患儿由于年龄小、慢性病居多、病种特异性、病程长、易复发以及并发症发生几率较高等特点,严重影响了患儿的身体健康。早在上个世纪80年代,美国儿童护理方面就开始探索“以家庭为中心”的儿科护理模式,之后这一潮流被世界很多国家所借鉴,比如以色列等高福利国家,他们在“以家庭为中心”的儿科护理方面做出了更多的努力和推动。就目前来看,儿科护理模式取得了较大的新发展。

1以家庭为中心的儿科护理模式新进展

1.1医院儿科护理模拟家庭功能

以家庭为中心的儿科护理是基于人本主义而诞生,医院在医治患者时,不仅要将医疗方案施加于患者身上,更加要注意患者对于医疗方案的接受程度。也就是说,专业性的医护要能够充分发挥出效果,这需要患者的紧密配合,在儿科,这种紧密配合单纯依靠儿童自身是难以实现的,必须要有家庭的参与。[1]儿童患者在家庭人员的陪护与安抚下,一般能够较好地遵医嘱,不过越来越多家长难以长时间参与病儿治疗过程,“以家庭为中心”的儿科护理寄希望于模拟家庭功能。1.1.1构建居家式病房。医院儿科部门将病房打造成儿童居家模式,病房不再是冷冰冰、严肃渗人的环境。比如一些儿科病房病床模仿儿童房的构造,提供上下铺病房,病床摆放各种儿童玩偶、玩具等,并且在儿童活动区域设置一些游乐设施,让病房兼具儿童居家功能,舒适而温馨,降低儿童对病房的抗拒感,帮助儿童快速适应病房生活,拉近儿童与医护人员之间的距离。[2]1.1.2指导并合理安排家庭人员参与。“以家庭为中心”的儿科护理也需要有家庭人员的参与,医护人员与家庭成员共同护理儿童,医护人员借助家人的亲密感迅速建立与儿童的亲密关系,让儿童更加信赖医护人员。当然,在这个过程中,医护人员要对家庭人员进行适当的指导,如何帮助幼儿更好地适应病房、接受治疗,如何引导幼儿接纳医护人员的医治与护理。在医疗过程中,“以家庭为中心”的儿科护理使得家长能参与到医疗护理的决策中,并就其所提的建设性意见予以采纳,不仅能让家长对疾病的认识和预后加深了解,[3]减少中断治疗等不良事件的发生,同时对患儿的治疗效果、家属的满意度也有明显的提升。

1.2医院儿科护理与家庭护理互动更多

1.2.1定期上门走访,督导家庭护理。“以家庭为中心”的儿科护理的场所除了医院,还有家庭,当病儿已经符合出院标准,家庭就应当承担起儿童康复期的护理工作,这个阶段也属于医院护理责任期。医护人员应当与家庭建立紧密的联系,并且开展定期走访,走进家庭了解家庭护理的具体情形与状况,就家庭护理中不当之处提出改进的方向,并且在后续的走访或者联系中密切关注家庭护理,督导家庭护理的有效性与科学性,以提高“以家庭为中心”的儿科护理效果。1.2.2以社区为单位的家庭护理教育增多。为加强这种“以家庭为中心”的儿科护理宣传与教育,有必要对家庭护理进行培训,以社区为单位的家庭护理教育不仅具有一定的规模效应,也有利于在社区树立“以家庭为中心”的儿科护理理念,鼓励更多人投入到家庭护理当中来。[4]就笔者所在的而言,以社区为单位进行医护培训,让有困难的家庭得到社区其他家庭人员的帮扶,这也是“以家庭为中心”儿科护理的一种模式。

2以家庭为中心的儿科护理模式的反思

2.1以家庭为中心的儿科护理需要更多投入

“以家庭为中心”的儿科护理模式,需要家庭对儿童护理投入一定的经历,并且对医院医护人员提出更高的要求。笔者所在的地区,高原家庭本身日常务农等任务较重,接待医护人员走访以及对病儿进行家庭护理所投入的精力十分有限,相对来说,展开“以家庭为中心”的儿科护理有一定的难度。[5]但是,相应地,如果这种以家庭为中心的儿科护理模式得以建立并且成熟运作,越来越多家庭人员懂得如何护理儿童,医院能够为儿童提供家庭式护理,那么儿童病患的护理将会有巨大的改善,最终也将减轻医院与家庭的负担。

2.2对儿童的精细化护理可能对儿童产生更深远的影响

任何一种变革,除了所预想的效果与目标之外,还可能产生很多额外的影响,这些影响可以是正面的,也有可能是负面的。“以家庭为中心”的儿科护理模式,旨在解决儿科病房中儿童抗拒医护或者不适应护理的状况,是为提高医护效果的一种创新,通过设立居家式病房,或者提供家庭式呵护,但一些激进人士认为将不利于儿童抵抗挫折、病患,儿童对家庭将变得更加依赖,儿童从病患中所可能诞生的独立与担当将被推迟,这种对儿童病患过于“关照”的做法还可能产生其他不良的后果。当然,这还只是一种猜测,基于这些可能存在的弊端,“以家庭为中心”的儿科护理模式应当在完善过程中,尽可能地消弭这些不良因素。以家庭为中心的护理模式是建立在患者,医护人员和家属之间互利互助的基础上的一种方法,给患者提供有计划化的护理方法,护理模式的中心由疾病转变为患者的新型护理模式。医护人员的关注重点由以前的关注疾病转变为关注患儿和关注整个家庭,使患者和家长能更高的沟通,减少两者之间的矛盾,改善医患关系,提高患儿及家属对护理的满意度。实施家庭成员参与医疗和护理工作,提高儿科的整体护理水平,护理人员及时和患者家属沟通,减少护患纠纷事件的发生,经过医护人员和患者家属一起管理患者,能帮组护理人员及时掌握患者的基本病情,提高患儿对医护人员的配合度,加强护理人员和家属的沟通能力。

参考文献

[1]王英杰,李杨.以家庭为中心的教育干预在儿科护理中的应用现状[J].中华护理杂志,2016,51(01):98-102.

[2]王琳,翟晓楠,马新影.以家庭为中心儿科护理模式创建与临床应用[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6,10(06):289-290.

[3]毛丹,向凤玲.以家庭为中心的儿科护理模式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探析[J].中国民康医学,2016,28(11):54-67.

[4]曹春菊.以家庭为中心的儿科护理在小儿川崎病护理中的应用[J].中国医药指南,2017,15(17):246.

儿童心理医生篇4

杭州市第而医院儿科副卞任医生,医学硕士

刘国昌

副主任医师,外科学博士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广卅市儿童医院,,中华小儿外科学会泌尿学组委员、广东省医学会泌尿外科分会委员、广州市医学会外科分会微创及腔内泌尿外科学组委员。

谭美珍

主任医师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广州市儿童医院儿童保健科主任广东省医学会儿科分会儿童保健学组常委,广东省健康促进委员会委员。

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广州市儿童医院副主任医师

中国营养学会(CnS)是学术性法人社团,“改善全民营养,促进人民健康”是中国营养学会的宗旨

李元宁(韩国)

国际著名的婴幼儿教育权威和保育专家,华盛顿大学研究院教育学硕士学位世界学前教育组织(omep)韩国委员长

刘湘云

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原上海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院长

林怡

幼儿早期教育专家,著有《林怡说早教》系列四册、《林怡教你玩游戏》等书籍

李璞

原北京协和医院儿科,从医40余年现任北京市新世纪儿童医院资深健康管理顾问曾任北京市卫生局三级甲等医院等级评审委员会委员北京市某区卫生局医疗事故鉴定委员会委员;全国妇联“心系新生命”讲师团成员;中国儿童发展研究中心“种子工程”讲师团成员

在美国与日本经历了40年教授生涯1986年至1993年期间,她在日本开办,吸收美式授课方法的日本国际教育开发协会。她长期以来直关注韩国移民在美国的状况,并且以青少年移民为对象,创建了双语教育系统

中同首席线实战教育专家著名的“知心姐姐”中国少年儿童新闻出版总社原总编辑、中国家庭教育学会常务理事

周伟

博士,丰任医师,硕士生导师,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广州市儿童医院新生儿科、n1CU主任

晏红

中国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中央电视台少儿频道特邀专家。现于清华大学从事幼儿教育和家庭教育研究,合著和专著多部著作,代表作《培养幼儿好习惯》。《宝宝八园完全手册》、《宝宝人学完全手册》

吴明远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妇产科医院新生儿科,主任医师。

欧婉杏

广州儿章医院保健科卞治医师,对儿童常见疾病和儿童的心理发育有丰富的经验和较深的研究。

李春青

主管护师,神经心理测量师。对儿童生长发育和各种心理测量评价有较丰富的经验。

周念丽

华东师范大学学前教育学系心理教研室主任、副教授,

117医院妇产科副主任医师

广州市第421医院妇产科主任、副丰任医师,妇产科专业委员会委员。

中国医院科学院协和医科大学教授,北京协和医院妇产科主任,中华医学会妇产科学会第副主任委员。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妇产科医院助理研究员

浙江邵逸夫医院妇产科副主任医师

上海美华妇产科主治医师,台湾妇产科医学会会员、美容医学会会员。

儿童心理医生篇5

如果您有孕产或育儿方面等问题,请将您的感受及困惑发送到:.cn,我们会第一时间帮您找寻答案。

儿科

鲍秀兰北京协和医院儿科主任医师

崔玉涛北京和睦家医院儿科主任

陈大坤首都儿科研究所肾内科主任医师

陈军林福建省立医院儿科主任医师

范钦颖中日友好医院保健科主任医师

郭秀芝海淀妇幼保健院儿科主任医师

甘晓玲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小儿眼科主任医师

孔亚楠北京崇文区妇幼保健院儿童保健科副主任医师

李璞新世纪妇儿医院资深健康管理顾问

李建阳首都儿科研究所口腔科主任医师

刘晓红北京友谊医院儿科主任医师

刘晓雁首都儿科研究所皮肤科主任医师

刘春阳北京儿童医院儿科主治医师

柳国胜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儿科主任医师、教授

齐宇洁北京儿童医院新生儿科副主任医师

任仪荪北京和美妇儿医院特聘儿科专家

佘继林北京中医医院儿科主任医师

盛晖海淀妇幼保健院儿科副主任医师

宋燕燕广州市妇婴医院小儿科主任医师

陶海武警总医院眼科副主任医师、副教授

汪云北京中西医结合医院儿科副主任医师

王立文首都儿科研究所神经内科主任医师

许鹏飞中日友好医院儿科主任医师

夏蓉首都儿科研究所主任医师

谢祥鳌广州总医院儿科主任医师

薛梅北京新世纪妇儿医院儿科保健主治医生

于刚北京儿童医院眼科主任医师

张峰北京儿童医院儿童保健中心主任医师

张思莱北京中西医结合医院儿科主任医师

邹丽萍北京儿童医院神经内科教授博士生导师

赵辉中国人民总医院耳鼻喉头颈外科

副主任医师

周红北京儿童医院小儿外科主任医师

张亚梅北京新世纪妇儿医院小儿耳鼻喉科

主任医师、教授

郑军北京中医医院儿科主任医师

周忠蜀中日友好医院儿科主任医师

妇产

曹冬焱北京协和医院妇科副主任医师

翟桂荣北京和美妇儿医院产科专家

范玲北京妇产医院产科主任医师

刘颖北京中日友好医院产科主任医师

李双霞北京美中宜和妇儿医院妇产科主任医师

罗立华北京医院妇产科主任医师

王山米北京大学人民医院产科主任医师

叶蓉华北京医科大学第三医院妇产科主任医师

于松北京妇产医院产科主任医师

翟建军北京同仁医院妇产科主任医师

赵燕玲北京和睦家医院妇产科副主任医师

周莉北京美华妇儿服务业务副院长

张华北京佑安医院产科主任医师

张北医三院产科副主任医师

张东涛北京新世纪儿童医院产科资深医师

心理

本・富尔曼芬兰赫尔辛基简快治疗中心创办人

陈鲁纽约大学认知与发展心理学博士

洪兰美国加州大学实验心理学博士

金韵蓉台湾省卫生部心理治疗师

李洪伟华人艺术治疗联合会学术委员会主任

李文馥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研究员

麦丰华美国儿童和成人心理学专家

茅于燕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研究员

王崧丞上海和睦家心理医生美国洛杉矶

临床心理学博士

许添盛台湾省赛斯身心灵诊所院长

徐震雷北大医学部医学心理教研室教授

尹文刚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研究员

营养

陈伟北京协和医院肠外肠内营养科副主任医师

范志红中国农业大学营养学博士

梁立筠北京和睦家医院全科医生美国注册营养师

刘遂谦资深儿童营养学专家

澳大利亚营养师协会认证营养师、指导营养师

于康北京协和医院营养科主任医师、教授

教育

陈资璧思维导图高级讲师

冯夏婷华南师范大学教科院学前教育系教授

龚晨琛麻省理工大学教授

何秋光幼儿数学教育专家

李子勋家庭治疗专业督导师

李跃儿幼儿教育专家

林巨花径美德工程创办人

林怡林怡育儿网站创办人

茅为蕙美国南加州大学教授

孟迁萨提亚认证家庭治疗师

佩妮拉・斯达菲尔特萨提亚认证家庭治疗师

史燕来红黄蓝教育机构创始人、总裁

SusanDarrow美吉姆资深儿童早期音乐教育专家

吴蓓北京华德福教育顾问

小巫美国教育学硕士

全科

陈焕章加拿大麦吉尔大学医学院医学博士

国际急救中心(SoS)FamilyDoctor

RichardSaintCyr北京和睦家医院全科医生

王惠民北京和睦家医院全科医生

夏凯莉广州和睦家医院医疗总监

阅读

方素珍海峡两岸儿童文学研究会前理事长

儿童心理医生篇6

>>儿童哮喘计划:让孩子悠然呼吸儿童哮喘等降钙索原、C反应蛋白在儿童哮喘合并呼吸道感染中的诊断意义脾氨肽治疗儿童哮喘合并反复呼吸道感染60例疗效观察如何防儿童哮喘儿童哮喘的诊治儿童哮喘用“盐”疗儿童哮喘须从小防治儿童哮喘别掉以轻心儿童哮喘的护理体会儿童哮喘的家庭护理儿童哮喘急性发作的护理儿童哮喘致病因素探讨儿童哮喘123例临床分析儿童哮喘的健康教育儿童哮喘的脏腑辨治儿童哮喘的教育和管理儿童哮喘可用药膳防治儿童哮喘3项注意儿童哮喘,这些观念该摒弃常见问题解答当前所在位置:中国>医学>儿童哮喘计划:让孩子悠然呼吸儿童哮喘计划:让孩子悠然呼吸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document.write("作者:杨柳")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医生在行动2017年2月19日,由国家呼吸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呼吸学组、中国医药教育协会儿科专业委员会、中国研究型医院协会儿科专业委员会联合推出的中国儿童哮喘行动计划(CCaap)在北京正式启动。

中国首个儿童哮喘行动计划已正式启动,以往单纯依赖医生评估哮喘控制状况、家庭自我管理缺位的状态正在发生改变。期待在未恚医生、哮喘患儿和家长之间,成为亲密的“控哮”合作伙伴。

无论何时走进田芸的家,都会感慨她在保持家居整洁干净方面的用心:扫地机器人搭配手持吸尘器保持家中一尘不染、窗帘床褥定期清洗深度除螨、就连卫生间的犄角旮旯都能常年清洁干燥。更不用提几年前她花费上万元装置的新风系统、空气净化器和加湿器组合。这些经年累月的生活中逐渐养成的习惯,都是因为家中有一个哮喘女儿。

呼吸之间无小事

女儿果果3岁时患了一次感冒,感冒症状好转之后,却连续咳嗽了近一个月。医生明确诊断果果是哮喘,田芸这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也是从那时候起,才逐渐开始了解哮喘。

田芸说:“家里很多因素我能控制,不种花草、不养猫狗、不铺地毯,但是在外面就难说了。”尘螨、霉菌、花粉、柳絮、二手烟、狗毛等等,大千世界中那些看得见或看不见的尘埃都是她的敌人,因为这些在健康人眼中微不足道的小东西,任何一样都有可能诱发果果的哮喘。

“提心吊胆”,田芸用这几个字形容自己四年来的生活状态。从幼儿园时期开始,果果每天只上半天班,随身携带着哮喘药物,一感冒必须去医院。每到换季,全家都如临大敌。哮喘是一种呼吸道的慢性炎症疾病,当炎症程度越重,空气吸入和呼出肺部就越困难,症状还可能随着时间进行性加重,如果没有采取任何缓解措施,将会导致支气管狭窄,呼吸困难,甚至可能会危机生命。

田芸的朋友圈里有一个特殊的群,里面是16个像她一样的哮喘患儿家长,有些人甚至素未谋面,但相似的患病就医经历把大家团结在一起。田芸知道,自己并不孤单。近二十年来,我国儿童哮喘患病率迅速增长,2010年全国城市14岁以下儿童哮喘的累积患病率是3.02%,也就是说,全国哮喘患儿达600万以上,其中近30%的儿童哮喘没有得到有效控制。根据全国42家三甲医院接诊哮喘患儿的控制现况流调结果显示,哮喘,正严重影响着儿童的身心健康、生长发育和生存、生活质量,给家庭和社会造成沉重负担。

然而,就疾病本身来讲,哮喘并非“绝症”,而是一种能够通过自我管理得到良好控制的疾病。长期从事儿科呼吸道疾病临床及科研工作、现任国家呼吸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主任申昆玲教授在接受《小康》记者专访时表示:“哮喘的管理是一个长期规范的过程,在这个管理过程中需要建立医生、家长和患儿之间的伙伴关系。”

规范诊治+家庭管理

哮喘不仅仅是严重危害儿童健康的慢性疾病,有研究表明,至少有22%的成人哮喘患者可以追溯到儿童期的喘息症状,而相当一部分的儿童哮喘患者会延续到成人期,对成人期的哮喘乃至后期有可能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都造成影响,所以如何很好地防治儿童期哮喘,是摆在医学界和全社会面前的一个重要问题。

实际上,全球很多国家都有自己的哮喘教育和防治计划,如澳大利亚在三十年前就开始实施哮喘行动计划。国外有研究显示,哮喘行动计划在实施以后,哮喘的控制明显好转。表现在急性发作、非计划就医明显减少,同时哮喘的死亡率显著降低。正是在这一大背景下,我国首个儿童哮喘行动计划应运而生。

2017年2月19日,由国家呼吸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呼吸学组、中国医药教育协会儿科专业委员会、中国研究型医院协会儿科专业委员会联合推出的中国儿童哮喘行动计划(CCaap)在北京正式启动。

据了解,该行动计划分为传统纸质版和手机应用程序(app)两种形式。纸质版行动计划中,根据患儿哮喘控制状态依次划分为绿色、黄色和红色三个区域,每个区域有具体的评判指标方便家长识别,还有相应的应对提示,包括用药调整及是否需尽快就医等,从而使患儿家长能准确掌握孩子病情,及时发现“黄色预警”,通过调整药物等使哮喘发作得到缓解,避免出现“红色危险”。手机app则可实现哮喘的远程管理,同时,可以通过日常监测数据的上传和分析与医生互动。

从群内了解到这一信息后,田芸马上登录并注册了“悠然呼吸”儿童哮喘管理平台,界面设计清新简洁,首页上是“哮喘是可以控制的”几个字。点击相应链接可以获取最新的哮喘文章、药物相关知识以及药物应用的视频指导。此外,还可以通过肺功能监测设备――像酒精测试仪一样吹一口气,智能峰流速仪就能自动在手机上记录肺功能参数并建立哮喘发作预警曲线。田芸可以每天定时监测果果的呼吸情况,并自动录入app系统内。该系统也会根据果果的哮喘症状和呼吸峰流速,将病情按照交通信号灯似的分为绿、黄、红三类,每一类都有对应的用药指导。这种方式有点像田芸坚持记了几年的“哮喘日记”,不同的是,这种体验完全是智能升级版的“哮喘日记2.0”

总理曾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发展和规范健康医疗大数据的应用措施,通过“互联网+”医疗更好地满足群众的需要。总理还多次强调,发展和利用好健康医疗大数据,是一项重大的民生工程。“通过研制推广智能化健康医疗设备,收集、分析医学大数据资源,不仅可以为用户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推动医疗健康产业发展,对于攻克高难疾病等工作也有重要意义。”事实上,总理提出健康医疗大数据产业需要发展的第二个重点领域,就是研制推广智能化健康医疗设备和通过智能化设备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更加有效的医疗服务。

正是在国家政策的引导下,针对儿童哮喘疾病的特点,由申昆玲教授带领中国顶级儿科呼吸变态反应疾病专家,历时一年,推出了纸质版中国儿童哮喘行动计划,同时,“悠然呼吸”儿童哮喘管理平台同步设计上线,一经推出便迅速被田芸和她群内的其他家长们接受。

“悠然呼吸”可以看作是一套针对儿童哮喘管理的手机“app+”智能硬件的哮喘管理解决方案。在大多数移动医疗的慢病管理模式中,最常见的是一个医生端,一个患者端,由医生远程在线对患者进行管理和诊断。然而,这种模式并不适用于哮喘病。由于儿童哮喘的发病往往不是在医院,而是在家中、学校或其他公共区域,因此,依托线上远程问诊,靠医生给患者做咨询,显然并不是最有效率的方式。

通过智能峰流速仪等设备日常监测和评估病情变化,并对患儿和家长进行哮喘病健康教育,家长可以及时识别患儿状况,了解哮喘发作先兆和急性加重时的处理方案,可以做到自我管理――以强调哮喘管理任务为核心的儿童哮喘行动计划,无形当中放大了患者及家庭的作用。

这一行动计划的推行意义不仅仅利于个人,申昆玲教授进一步阐述了儿童哮喘行动计划的意义和必要性:“通过app平台,可以有效采集哮喘患儿的家庭数据,通过对这些数据的分析,可以针对性地为哮喘患儿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确保患儿的治疗效果。同时也可以通过这些数据,分析哮喘患儿的环境因素、地域差异和可能导致哮喘发作的原因和相关信息,为中国儿童哮喘的诊疗和防控提供依据。”

儿童哮喘行动计划起航

今年的5月2日是第十九个世界哮喘日,今年哮喘日的主题是“清新空气,舒畅呼吸”。在世界哮喘日来临前,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过敏反应科向莉主任及其团队在医院医务处及宣传中心的支持下,举办了现场义诊咨询活动。不少家长在活动现场都拿到了一本关于儿童过敏哮喘知识手册。无论是知识手册还是掌上app,在各种渠道的哮喘知识宣讲中,医生都在向家长们传递着这样的信心:儿童哮喘是可以临床治愈的,只要家长能够遵循医嘱,严格按照医生处方用药,定期监测肺功能峰流速值,掌握哮喘发作的缓解和控制方法,必定会大大提高整个儿童哮喘的控制率。规范诊疗在世界哮喘日来临前,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过敏反应科向莉主任及其团队在医院医务处及宣传中心的支持下,举办了现场义诊咨询活动。

以往单纯依赖医生评估哮喘控制状况、家庭自我管理缺位的状态正亟待改变。过去,不少哮喘患儿家长,孩子一咳喘就往医院跑,症状一缓解就停止用。儿童哮喘行动计划也许能够帮助患儿家长们避免这些错误的做法,更好地识别哮喘症状,了解哮喘日常的控制方法和急性发作的处理方案,了解孩子由于接触过敏原和诱发因素导致哮喘发作的原因和风险,并懂得如何避免。“哮喘行动计划实际上是联系医生、家长、患儿的纽带,是建立医生、家长、病人合作伙伴关系最重要的一种方法。”申昆玲教授说,“中国儿童哮喘行动计划的建立,填补了儿童哮喘管理方面一个空白,我们希望哮喘行动计划的推广,能够在全国进一步提高儿童哮喘的整体管理水平”。

由于京津冀地区有着相类似的大气环境和生活习惯,率先在京津冀试点中国儿童哮喘行动计划及悠然呼吸app管理平台,正是为了完善和优化整个儿童哮喘管理流程,磨合中国儿童哮喘行动计划在临床和家庭管理中的应用,以便更好地配合下一步的全国普及和推广。考虑到地域的不同,首批试点医院中,分别在北京选择了4家医院,天津3家,河北3家(包括石家庄、唐山、秦皇岛),跨3个省、直辖市、5个地区、10家医院。对于这种跨区域的联合项目,则通过统一制定方案、分区管理、定点跟进的形式来推进。如北京设有项目核心成员团队负责设计和部署试点项目的整体方案,每个地区指定项目负责人,每家医院设立了项目协调人员,配合项目的推进和项目的临床支持。同时,在app平台上也设有客户服务团队,负责家庭监测产品的应用和指导、app使用流程的解答和相关的应用及技术支持,确保每一个入组患儿都能够按照项目的要求进行监测和记录。这也充分体现了“互联网+”医疗的特点,大大降低了各地的数据采集、传输、汇总、分析的人力成本,同时也提高了数据的准确性。

儿童心理医生篇7

1我国儿童保健模式的特点

我国现有3.6亿儿童和青少年,每年出生2000万新生儿,随着医学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对儿童保健的观念发生了巨大变化,愈加意识到儿童期健康对其一生健康的重要影响,儿童保健的服务内容和效果也逐渐受到大家的关注。为广大儿童提供更好的健康保护和健康促进,是全面建设和谐社会对卫生工作的要求。

与美国的公共卫生保健服务体系不同,其基本结构是由社区初级卫生保健机构、社区医院、地区医学中心组成。在专业分工上,社区初级卫生保健机构承担的是面向公众的各种保健咨询服务及轻度疾病或慢性病的诊治保健、健康教育,社区医院承担的是各种专科疾病的诊疗,地区医学中心承担的是疑难疾病的诊疗、医学研究、医学院校的教学基地[2]。目前,在我国已逐步建立起基层和社区为基础,妇幼保健机构为依托,相关医疗保健机构共同参与的全方位、多层次管理体系。目前全国建立了3200所妇幼保健院,37所儿童医院,4万余所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村卫生室和社区卫生服务站。进入新世纪以来,在世界卫生组织、世界儿童基金会和我国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相继采用送出去、请进来的方法,将西方发达国家儿童保健的先进理念和适宜技术引入我国。同时,一大批高学历人才也加入到儿童保健队伍中来,提升了队伍的整体素质,逐渐缩小了与发达国家的差距。随着2009年《全国儿童保健工作规范(试行)》的颁布,0~6岁的儿童保健工作已纳入到社区管理之中。近些年来,参与管理的0~6岁儿童已占到应管儿童的81%~87%[3]。虽然管理率较高,但目前儿童保健工作中仍存在较多问题:

1.1起步晚、水平低,学科年轻;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儿童保健工作是从解放后开始的,是从儿科与公共卫生专业发展起来的,学科水平仍显得不成熟;

1.2重视足、投入少;多项规范技术的颁布已体现了政府对儿童保健工作的重视,儿童保健三级网络管理在临床工作中发挥重要优势,但在过去投入的财力、物力相对较少;

1.3对象广、范围宽;我国儿童保健的服务对象是面对3亿多儿童,其中近1亿为流动儿童,流动儿童居住范围广、分散流动,由于居住分散难于集中管理,而且碍于经济条件、家庭环境、抚养人所受教育程度等的不同,多数家长缺乏对儿童保健必要性的认识,这为儿童保健管理提出了严峻挑战。同时,儿童保健的业务范畴涵盖了生理、心理、社会适应、营养、疾病防治等方面,学科内容相当广泛,在目前的保健服务中,儿童精神卫生和心理行为问题尚未得到重视;

1.4人员少,技术低;全国的一项调查发现: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儿童医务人员中兼职人员占48%,中专及以下占42%,初级职称占68%,约88.5%的专职儿童保健人员所学专业为临床、护理、口腔、信息等非预防医学专业,人员不足已经成为制约儿童卫生服务发展的瓶颈[4]。由于缺乏系统的继续教育,他们普遍缺乏预防医学、行为儿科学、儿童心理学的知识和技能,对儿童疾病谱的改变、儿童生长发育态势的变化、影响儿童健康因素的复杂化缺乏足够的认识。儿童保健服务也多局限于简单的身高、体重测量及生长发育评价等基本内容。不能规范开展专科保健及早期婴幼儿智力开发和营养评价、心理咨询等工作。由于服务质量与群众需求有差距,就难以吸引广大社区群众,从而影响了社区儿童保健工作的顺利开展。

2儿童保健的发展

2.1加快学科发展: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和医疗改革的发展趋势,儿童健康事业进入了飞跃发展的时期。2011年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发育行为儿科学组的成立必将会为儿童保健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儿童保健与各专业学科的有机结合和多学科交叉是今后儿童保健学科发展的方向。紧密依托妇幼保健系统,医学院校和科研机构应该与社区卫生紧密结合,在科学循证的基础上,不断深入研究调控儿童生长发育的遗传基因背景,探索影响正常生长发育的社会因素和躯体因素和二者之间的相互关系,这样才能不断地创新自己的理论体系,从而加快学科发展。

2.2完善体系建设和健康管理系统:儿童保健机构是为儿童健康提供全面和系统服务的综合性的卫生机构。现在绝大多数家长都不仅局限于儿童生病后的疾病诊疗,对于儿童的生长发育、心理行为、潜能表达等早期发展的各个方面都非常重视和密切关注,而流动儿童的基本保健服务还应加强。对不断增加的要求而言儿童健康管理是满足儿童健康需求的最直接动能。因此,政府应给予政策方面的大力支持,并创造宽松环境,继续加强机构的建设和创新,改革和完善管理体制,并由卫生部牵头,制定出适于不同层次的健康管理规范或模式等,以满足实际需求。

2.3完善不同级别保健机构的设置:我国已建立了儿童保健三级网络系统,但对不同级别的保健机构的作用应更明确划分,建立完善的转诊系统,从而使儿童的早期综合发展得到保障。Simms教授在发育行为儿科学组的成立大会上提到目前美国发育行为儿科中具有代表性的中心和项目有Kellyo'Leasy孤独症中心、Jane&Richardthomas唐氏综合征中心、学习困难干预中心、注意缺陷多动障碍项目、儿童语言失用症项目校园危机干预中心等[5],而目前我国仍缺乏这些专业机构。加强不同级别保健机构的沟通,加强医学院校和科研机构与社区卫生保健机构的紧密结合,将为高危儿的早期发现、早期管理起到良好作用。

2.4加强队伍人才建设:医务人员转变观念、更新知识、不断提高自身技术水平是提升社区儿童保健工作质量的关键。美国初级卫生保健中心除了各部门自行组织的业务学习外,每两周三-四次固定的业务交流讲座时间,专业人员轮流主讲,有时候也请医学院教授讲课。为此,专业人员都很注重新知识的学习、资料的搜集,并善于利用各种机会发表学术观点、交流信息,由此提高自己的专业素质,展示自己的学术特长。我们应努力建立专业队伍培养的长效机制和相关政策,重视整体儿童保健队伍的培养和建设,对医学院校应加强儿童保健高级学术人才和技术骨干的培养,推动儿童保健领域的科学研究和新的适宜技术的开展,对基层和社区儿童保健人员应加强基础培训,通过系统学习预防医学、儿童保健学、社会医学的知识,提高诊疗保健技术水平。造就一支既具备对个体病人进行临床救治的技能,又熟知群体疾病控制知识;既掌握躯体疾病的诊疗,又了解心理行为问题的识别和纠正的儿童保健人才队伍,从而推动和保障儿童健康事业的发展

我国儿童占全国总人口的1/4,儿童的心身健康直接关系到整个民族的素质和国家前途。我们应立足社区,密切与妇幼保健机构和儿童专科医院联系,为推动儿童卫生服务更好的发展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丁宗一.我国儿童保健工作的现状及发展方向.中华儿科杂志,2002,40(11):641-643

[2]欧阳钦芬.美国初级卫生保健机构的特点及作用.医院管理论坛,2006,111:60-64

[3]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妇幼保健中心.2008年度妇幼保健机构资源与运营情况调查分析报告.北京: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妇幼保健中心,2009,43-45

儿童心理医生篇8

康复治疗发展迅速,儿童康复治疗是康复治疗一个比较重要的模块,而我国儿童康复教育呈现不合理、不规范的状态。本科教育当中,儿童康复治疗的教育质量和深度不够,导致儿童康复教育出现许多问题。因此儿童康复教育应该成为康复治疗专业本科教学中重点发展学科,从而改善现阶段儿童康复教育的弊端与不足,提高教学质量与人才质量。

1儿童康复教育的发展现状

康复治疗是康复医学的支柱专业,内容庞杂,包含内外科、临床医学、康复医学等理论和实践共通的学科,但是这些学科的设置基本上都是服务于成人,涉及儿童康复的学科少之又少。导致了儿童康复教育学科内容不规范、重点边缘化,并且没有受到学生和老师的重视等特点。要成为一个合格的康复治疗医师,不仅仅要学习好本专业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还需要具有广博的相关康复知识,以及熟练扎实的康复操作技能,这需要大量的实践操作。有些学校会设置开放式的运动疗法训练,但因为是实习的同学,许多家长会带着不信任,就会直接将实践操作的机会扼杀在摇篮中。这些都阻碍着儿童康复教育的发展。

儿童心理医生篇9

上海的儿科医学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但在发展中存在很大的隐患,目前上海市儿科医疗事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下述几方面。目前,绝大多数的病儿主要到上海市儿童医院、上海儿童医学中心、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3家儿童专科医院以及以儿科为特色的新华医院就诊,因此上述4家医院人满为患。一方面,病人常常需要等候3、4个小时才能看到医生,由于整个就医流程的时间过长,致使许多患儿家长易产生不满的情绪,而由此激化而成的医患矛盾大大增加;另一方面,医师和护士经常超负荷工作,使得医疗质量难以保证,不仅带来严重的医疗安全隐患,还会导致医务人员身心疲劳,进而影响疾病的诊治水平。病儿就诊过多集中于三甲医院的现象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首先,目前我国的社区卫生中心主要配备成人的全科医师,兼带着做儿科,而且本身技术水平也有限,群众对其的认知度和信任度不高。其次,随着儿科医学的专科化发展,儿童专科医院内部的分科也逐步细化,如出现了小儿呼吸、肾脏、心胸、泌尿、神经等专科,而综合医院的儿科是综合性的,没有专科设置,类似于国外的全科,该项功能服务实际应该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来承担,因此,给病人造成一种水平不高的印象,同时也促使病人到儿童专科医院就诊。上海市目前有近70家二甲以上的综合医院设有儿科,有些三甲综合医院的儿科还非常有历史底蕴,但总体的门诊量却在逐年下降,而且绝大多数取消了儿科病房。第三,在综合性医院中,儿科往往因投入高产出低而被医院管理层所轻视,儿科医护人员无论是在人才结构、层次,还是在收入状况、发展机会等各个方面都无法跟其他科室相比,加之病人不多、病种单纯、业务水平又难以提高,所以,儿科医师的归属感不强,专业难以得到发展,最后导致其离开或转行。因此,儿童专科医院数量少和儿科医生短缺的问题日益严重。

与以成人为主体的综合性医院和其他专科医院相比,儿童专科医院业务收入少、而支出相对更多,经济压力非常大,严重阻碍了医院的发展,尤其是人才队伍的建设。相对成人而言,儿童常规体检、静脉穿刺取样、影像检查等几乎所有的诊疗项目费时耗力,许多检查项目要镇静后才能施行,如果病儿在检查过程中醒过来,检查就要重新进行。因此单位时间内所能检查的人数不到成人的二分之一,既造成无谓的机器和能源的损耗,也降低了检查的效率。另外,按照目前药品加成的补偿机制,儿童的用药量一般只是成人的1/4,也就意味着同样看一个病人,儿童专科医院从收取的费用中所能获得的补偿就要比看成人少3/4。儿科病房的管理也较成人的复杂。一方面,儿童对疾病和诊疗没有概念,好动、不理解、不合作,给医生的诊治带来了困难和影响。成人医院床位与护士比为1∶0.4,而儿童专科医院新生儿病房为1∶0.8,其余病房为1∶0.5~0.7不等[4],医院的人力成本非常高。另一方面,无论是病房还是门诊,儿童陪护和探望的家长人数多,“4+2”(4位老人、2位父母)是常见模式,这对医院空间环境的要求非常高,而且儿童需要清洗的物品多,水电消耗量也很大。总体上儿童专科医院的运营成本平均高出成人医院约三成,而两者的收费标准是完全一样的。据统计,2009年上海市三级综合医院每床年业务收入约为70~100万,而儿童专科医院的每床年业务收入只有20~30万元;同样的诊疗人次,儿童医院业务收入一般只有成人综合医院的1/3。

较之其他专业,儿科医师和护士的风险大、收入低、成长周期长。由于儿科病儿无法准确表达自己的身体状况,与医师和护士的交流只能通过父母,因此,症状不清晰,甚至不准确的情况经常发生,儿科医师做出正确诊断的困难程度高,医疗事故发生的风险也大大增加,致使儿科医师的精神压力非常大。为了满足日益增长的儿科医疗服务需求,上海市目前所有的儿童专科医院都开设了夜门诊和周末门诊,儿科医护人员加班加点的工作,大家每周工作7天甚至更长时间是家常便饭,他们的身体状况和生活质量受到了严重影响,甚至对工作产生恐惧和厌倦。然而从劳动报酬上看,儿科医生的待遇也不高,在职业收入排行上只不过处于中等偏下水平,上海市乃至全国范围内,受收入及成本因素限制,儿童专科医院职工的收入又远远低于成人综合医院或其他专科医院职工的收入,所以每年儿童专科医院的医师和护士的辞职率都非常高。另外有数据显示[5],我国儿科医生在15年内仅增加了5000人,近几年来,儿科医生的增加更是处于停滞状态。相比成人而言,儿科医生技术水平更为专业精湛,但是面对体能与精神上的双重压力、恶化的执业环境、过于沉重的经济压力,很多医疗人才在儿科面前望而生畏。再者从专业技术发展的伦理学角度看,儿科医疗技术的发展一般都要落后于成人科医疗技术的发展以保证其安全性,因此儿科医师的临床科研发展比较局限。医学生,尤其是优秀学生选择做儿科医师的越来越少,上海市的儿童专科医院的住院医师招录、研究生招生的报考人数严重不足,更谈不上考虑学生的优秀与否。由于上海市2010年开始实施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要求医学毕业生必须经过系统规范的基地培训,并且考核合格后,才能正式上岗开始工作,而其他省市目前尚未开展,这一政策无形中对外地医学人才的进入形成了一大障碍,同时上海的医学院校培养出来的外地生源越来越多的人因基地培训而拒绝留在上海工作。目前上海市的4家儿科专科或特色医院都面临着扩建的繁重任务,然而如果没有合格的医师和护士,扩建只能是空谈。而且,长此以往,将严重影响我市儿科医学事业的发展,以及上海在全国儿科医学中的地位。

儿童健康工程是一项民生工程,是一项惠及未来的事业。儿童发展是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与文明进步的重要组成部分,促进儿童发展,对于全面提高中华民族素质,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具有重要战略意义。因此,儿童专科医院,尤其是其医护人员队伍建设应该给予高度重视和重点扶持,笔者设想可以通过下列措施来促进上海儿科医疗事业的发展。随着上海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对全国辐射能力的增强,以及上海市本身改善人口结构的需求,上海儿童人口数量的增加是必然的。为保证上海儿科医疗在全国的领先地位,政府应规划好以社区卫生中心为基础、儿童专科医院为主导的儿科医疗发展模式。依靠社区卫生中心儿科全科医师队伍的建立,由其来完成儿科常见病和多发病的治疗,儿童专科医院将来重点解决疑难复杂疾病和专科慢性病、以及外科手术。综合医院儿科的医师一部分可以转为社区卫生中心的儿科全科医师,一部分可以进入儿童专科医院。但在目前的情况下,由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服务能力在短期内难以提高,群众的就医形式难以在短期内改变,儿童专科医院的发展应该成为重点,其服务能力和人员队伍建设要得到加强。#p#分页标题#e#

儿童心理医生篇10

【关键词】儿童患者心理特征诊治建议

【中图分类号】R725.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7-4026-01

1儿童患者心理特征

1.1焦虑心理

儿童患者在受到威胁或者初到一个陌生环境时所产生的情绪反应就体现为焦虑心理。焦虑心理的主要表现有:烦躁不安、出汗、呼吸困难、厌食、恶心等等,主要体征有:面色苍白、瞳孔扩大、血压升高、皮肤湿冷等等。另外,家属焦虑也是导致儿童焦虑的重要原因。研究表明,采用Sai和CCFni量表来测定200名家属的焦虑及心理需求,患儿病情稳定的保证是家属的各项心理需求中最主要的,因此认为niCU患儿家属有焦虑的情绪和一定的心理需求,医护人员要有的放矢地满足这些需求,以此减轻家属的焦虑,随之减轻患儿的焦虑心理。

1.2抑郁孤独心理

儿童患者离开熟悉的家庭,来到陌生的病房,看到的都是不熟悉的医生护士,暂时远离了同伴,没有热闹,没人一起玩耍,也没有亲人时刻在身边照顾和陪伴,他们就会体现出一种闷闷不乐、忧愁压抑、孤独憔悴的消极情绪,具体表现为不爱说话、哭闹不止、对外界事物表现出漠不关心等等。在我国当今社会现状下,孤独心理已经很常见,据统计,我国10省市儿童孤独症患病率在0.28%~25.0%之间,福建省儿童孤独症患病率最低,安徽铜陵儿童孤独症患病率最高。

1.3被动依赖心理

通常,病人的心理相对比较脆弱,儿童患者更甚,他们大多变得十分顺从、听话,希望以此获得父母更多的关心和呵护。他们的被动性和依赖性都很强,大多以自我为中心,只有被哄着、被捧在手心里才会觉得有安全感。

2儿童患者诊治建议

2.1对症下药

不论儿童患者得的是什么病,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对症下药。医生必须认真诊断,找出病因,以最专业的医术解决疾病,这样才能让家属放心,家属和护士才能安心地去照顾儿童患者。

2.2心理护理措施

儿童患者的情绪波动对病情十分不利,情况严重的话会导致病情恶化,危及生命。所以,儿童患者的心理护理也是患者得以康复最重要的措施之一。良好的心理护理作用很大,会使儿童患者的心理潜质得以发挥,使儿童患者的情绪变得较为稳定,患儿也会开始变得有信心,可以勇敢地面对病魔,会比较积极、主动地配合治疗。据了解,对76例3~14岁地中海贫血儿童进行问卷,同时采用随机对照方法分为干预组40例和对照组36例,两组同样治疗,干预组另给予心理干预,干预前后观察两组遵医依从性、行为问题检出率等。结果,大多数地中海贫血儿童存在较明显的心理障碍,经心理干预治疗,干预组在遵医依从性、行为问题检出率等方面优于对照组,差异非常显著。由此得出以下结论,针对地中海贫血儿童心理特点,给予相应的心理干预治疗措施,可以提高地贫儿童的生命质量。

2.2.1护士对儿童患者的护理

首先,护士与患儿可以通过交流使得双方的关系变得融洽,尽量满足儿童患者的心理需求,减轻他们抑郁、孤独的心理,让儿童患者能够保持良好、愉快的心理状态,使得他们积极配合治疗及护理。其次,在心理护理时,护士应该针对儿童的心理特征,注意护理的方式方法,态度要友好,要让患儿感到亲切,以消除患儿对护士的疏离感和对疾病及医院环境的恐惧感,使得患儿不排斥护士的护理,也让患儿逐渐主动接受医生的治疗。再者,心理护理的范围十分广泛,没有固定的模式,且患儿具有年龄小的特点,他们所处的年龄段不同,所表现出的心理问题也不同,在病情发生变化时,也会有不同的心理状态,护士要有针对性地采取相应的心理护理措施,才能达到最佳的效果。

根据患儿不同年龄段的不同特点,制定相应的护理措施具体如下:对于新生儿,主要从他们的感知反应来观察、了解病情或心理状态,护士应积极、认真找出患儿啼哭的原因,进行相应的护理,可多抚摸、拥抱患儿,动作要轻快,避免刺激患儿。对于婴幼儿,护士应态度和蔼、语言温和,不急不躁,有耐心地多关心体贴患儿,经常短时间搂抱患儿,哭闹时用手轻抚背部,或者顺着头发由头顶摸到前额,减少他们的孤独感和不安感。对于学龄前患儿,护士应该多注意患儿的表情,并能够看懂他们的内心感受,给予及时的安慰。护士在与患儿交谈时,多使用易懂、简短的话语,多鼓励他们,尽量满足他们的要求,还可以以大哥哥大姐姐的姿态与他们一起玩耍,争取他们的信任和亲近感。对于学龄期及少年期患儿,他们具有一定的理解力,可以稍微介绍疾病的相关知识和治疗方案给他们听,给予他们信心,与他们交流感兴趣的话题,调节沉闷的气氛,可以减少他们的恐惧感,带来轻松感。

2.2.2家属对儿童患者的护理

家属是儿童最亲近的人,家属的情绪变化会对儿童患者造成很大的直接影响。比如,父母的嘘寒问暖、对于病情的态度是否乐观等等,父母有笑脸,患儿会很受感染,心情也会变好。而父母对护士的不满可能导致患儿对护士的不满,出现不要某阿姨打针、不要某阿姨喂饭或说话等现象。同时,家属应按时来医院探视患儿,同时家属应与护士加强沟通,互相理解,融洽地相处,可以交流对儿童患者的护理心得,互相取经,争取更好地对儿童患者进行护理。相对于家长,儿科护士会更懂得儿童心理学,因此,护士应该主动争取家属的全力支持和配合,给他们分析必要的儿童心理学,让他们能够正确地对待患儿,双管齐下,会获得更好的心理护理效果。

如上所述是一些不错的诊治建议,但也要根据时刻变化的情况采取诊治措施,保证儿童患者得到最好的诊治。

参考文献:

[1]许丽雅,吴军,儿童心理卫生保健应引起重视[a],96全国优生科学大会大会学术讲演与大会论文摘要汇编[C],1996年

[2]白晓芳,浅析医护人员的工作态度对疾病转归的影响[J],中国医药指南,2010年06期

[3]王丽芳,齐兆建,儿童病人的心理特征与心理护理[J],泰山卫生,2004年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