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放射科环境保护制度十篇放射科环境保护制度十篇

放射科环境保护制度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7:24:57

放射科环境保护制度篇1

关键词:安全;高能射线;肿瘤治疗;放疗设备;放射防护;环境监测

abstract:thispaperdiscussestheimportanceofradiotherapyprotectionworkfromtheaspectsofradiationprotectionandmanagementsystemofdepartments,protectionandsafetyofradiotherapyequipment,radiologicalprotectionsafetyoftheenvironment,radiologicalprotectionsafetyofthepersonnelaccordingtothecharacteristicsofradiotherapyequipmentofhospitalandthefeaturesofhighenergyradioactiverays.

Keywords:Safety;High-energyrays;Cancertreatment;Radiotherapyequipment;Radiationprevention;environmentalmonitoring

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安全知识的普及,人们越来越关注自身健康安全。安全具有可见性和不可见性的属性;对于能预知、可见的安全问题,人们具备一定的警惕防范意识;对于一些不可见的、无意识的、潜在的安全问题,往往被人们忽略;而高能X射线、高能γ射线电离辐射就属于后一种类型。医学同事在一定程度了解X射线可对人体产生多系统损害,甚至会产生不可逆的损伤人体细胞核,破坏影响细胞组织正常发育,最为致命的是电离辐射可改变人体基因的稳定性,诱发细胞突变或癌变的可能。所以高能、高压、强辐射的放射治疗设备的放射防护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

1高能放射线的两面性

高能放射线一方面已成为治疗恶性肿瘤疾病的重要治疗手段之一,即集中射线能量灭活癌细胞,尽可能减少人体正常组织射线受量在现代科学技术中已成现实,造福人类;如何合理有效利用其正能量,就是我们要探讨的放射防护问题。

2健全科室放射防护管理制度

2.1医院放疗科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放射防护安全法规》的规定,放射线、放射源辐射防护必须符合国家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基本标准的同时,制定有效的射线防护保护制度措施,管控好高能射线使用情况,达到有效管理利用的目的。

2.2科室应建立放射设备申报制度。科室新建、扩建、改建的放射源建设项目,除报请医院外,应由医院管理部门逐级申报至省一级环保部门审核批准,所建项目必须经省级环保部门验收合格后方可使用。

2.3依据国家管理法规,科室必须建立四大放射防护制度:即科室放射防护管理制度、放射防护培训制度、放射防护应急预案制度、辐射源安全监管制度。科室放射防护制度要明文醒目,悬挂上墙易见,建立辐射安全管理机构,实行“一把手”负责制,小组成员之间各司其职,相互协调;接触射线的工作人员要接受辐射防护培训,经考试合格后持证上岗;应急预案要时常演习,针对演习中出现的问题,不断完善改进预案内容;时常检查、巡查辐射源存放地域,将安全监管辐射源工作落到实处。

2.4医院按放射防护要求施建机房是减少放射防护事故发生的根本,持证上岗、按章操作设备是减少放射防护事故发生的基础,健全科室放射防护的规章制度是减少放射防护事故发生的保障。

3完善科室幅射设备的防护

3.1医院放疗设备大致分为医用加速器和钴60治疗机两种。医用加速器设备特点是:只有在加速器设备加高压出射线时,才会产生电离辐射污染,设备下电既无辐射污染,所以只要安全控制好设备上下高压电,即可控制射线辐射污染有无产生。钴60机治疗机设备的特点是:钴源出柜,即有辐射污染,回柜则污染消失,所以顺利安全控制进出钴源是关键。定位Ct、数字模拟机设备特点是:辐射能量相对小、但出束时间长,所以科室要时常检查放射防护设备的使用情况,确保防护设备使用正常。

3.2针对医用加速器、钴60治疗机、定位Ct、数字模拟机的设备特点,科室工作人员应做到随身携带设备安全上电出束、出源钥匙,严格按流程掌控操作辐射设备,防止因误操作发生误照射事故。

3.3定期对放疗设备安全连锁装置进行检查、验证,出现故障要及时维修,以保证安全连锁装置功能作用正常且完好灵敏。机房、控制室、排水沟大门均装有紧急应急开关,与放疗设备电源开关相连,确保任何紧急开关断开,放疗设备能及时断高压和回源。

3.4工程人员必须按要求维修辐射设备,指定幅射设备维护保养周期,建立维修日志。放疗设备必须经常检查,确保运行正常。加强对科室设备的巡查工作,出现异常情况及时停机检查,防止辐射设备带病运转,造成更严重的事故发生。设备维修、设备质量控制和质量保证工作应严格按规章制度操作执行,并要有记录,以确保辐射设备运行正常。

3.5科室对运行中出射线及含放射源的装置和场所,要配置剂量监测和报警装置,并定期检验,确保辐射保护设施完好和报警装置报警功能的稳定。放射源的使用场所应有相应的辐射屏蔽,安装带报警的剂量测量仪器,按要求制定放射源使用操作程序,责任到人,并在工作场所悬挂。

3.6放射源的包装容器上应当设置明显的放射性标志并配有中文警告文字,同时配备必要的检查或监测设备。

3.7放射源要实行专人保管,实行管理、使用分离的原则,严禁“以使带管”现象,防止放射源失控、遗失现象发生。建立放射源使用登记保管制度,存放和使用放射源场所应当设置放射性警示标志,存放放射源的附近不得放置易燃、易爆、腐蚀性物品,防止意外事故发生。

3.8新源入院、旧源离院都应由安保人员陪同专业人员护送,确保放射源使用、运输和存储安全。辐射源保存重点区域位置应安装视频监控系统,确保实现对场所24h不间断监控。

3.9落实安全保卫监管制度,防火、防盗、防丢失、防泄漏。发生放射源丢失、被盗、火灾和放射性污染事故时,应在第一时间内向医院管理、当地政府、环保、公安部门报告。

3.10管控好定位机操作,因接触射线工作人员频繁出入定位Ct、模拟机机房内工作,故科室应必备一些完好放射防护设备,时常提醒工作人员勿以量小而忽略了对定位Ct、模拟机辐射防护安全的重视。

4加强放射治疗环境监管

4.1医院建设规划图、导视图上,应明确标出医院辐射工作区域。施工建设时,必须确保医院辐射工作区域周围建筑不得随意改动或改建。

4.2机房四周的放射防护安全。机房四周必须要有醒目的标识牌。即便是机房周围无人区域也应设有明显警示标记,经常检查标识牌是否存在,若丢失,应及时补置。

4.3辐射科室应有明显不同于其他科室安全警示标记,让进入到科室公众很清晰知道辐射科室不能乱闯误入。

4.4高能辐射线电离的空气具有一定的污染性,所以科室治疗机房应装有大功率送、抽风机,以上送下抽的方式来确保机房室内与外界空气交换顺畅,时刻保持治疗机房空气清新。

4.5患者等候大厅的放射防护安全警示标记应悬挂在明显处,大厅候诊区功能划分标记清晰,功能区域划分表示正确可靠。

4.6科室可能接触到漏射线区域应设置醒目的地域线警示标识,同时设置明显的电离辐射标志和警告牌,防止不知情的人员接近或误入。

4.7科室必须制定放射环境管理制度,并指定专业环境检测员,每月利用X-γ射线环境监测仪监测科室各区域环境一次,环境检测员应将监测结果记录在案备查。

5提高人员的放射防护安全意识

5.1科室每年应积极配合接受省疾控中心、省环保局按国家制定辐射环保要求强制环境检测一次,记录备查。

5.2科室应每年组织至少一次的放射防护安全专题学习,不断强化科室工作人员放射防护安全意识;新参岗工作人员必须参加省级放射防护安全培训,考试合格,才能上岗执业;其他工作人员按省级管理部门要求,定期参加放射防护安全换证培训;所有培训工作,科室应记录建档保存。

5.3接触射线工作人员必须每人配备一套个人剂量仪。科室人员在工作过程中,必须携带个人剂量仪和个人即时报警监测仪进入机房内工作。个人剂量仪应按要求每季度送省上检测结果,科室要有备查记录。

5.4科室工作人员每年必须参加医院组织全面身体检查,健康体检结果由医院防保科备档可查。经体检合格的工作人员,可以继续上岗操作。

5.5科室管理人员应随时巡视放疗中心大厅控制区、监督区等功能区域,防止不知情人员误闯误进。严格控制患者家属进入放射工作区,确有患者需要帮助时,工作人员必须在清理所有相关人员已出放射区域后,方可关门开机。

5.6科室做好宣传栏、宣传单、宣传画工作,主动积极向公众人员、患者及患者陪伴家属宣传放射防护知识,让每个接近辐射工作区的公众清晰知道高能放射线及电离辐射的潜在危害性。

放射科环境保护制度篇2

第二章放射性污染防治的监督管理

第三章核设施的放射性污染防治

第四章核技术利用的放射性污染防治

第五章铀(钍)矿和伴生放射性矿开发利用的放射性污染防治

第六章放射性废物管理

第七章法律责任

第八章附则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防治放射性污染,保护环境,保障人体健康,促进核能、核技术的开发与和平利用,制定本法。

第二条本法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和管辖的其他海域在核设施选址、建造、运行、退役和核技术、铀(钍)矿、伴生放射性矿开发利用过程中发生的放射性污染的防治活动。

第三条国家对放射性污染的防治,实行预防为主、防治结合、严格管理、安全第一的方针。

第四条国家鼓励、支持放射性污染防治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利用,推广先进的放射性污染防治技术。

国家支持开展放射性污染防治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第五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放射性污染防治工作纳入环境保护规划。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组织开展有针对性的放射性污染防治宣传教育,使公众了解放射性污染防治的有关情况和科学知识。

第六条任何单位和个人有权对造成放射性污染的行为提出检举和控告。

第七条在放射性污染防治工作中作出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给予奖励。

第八条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对全国放射性污染防治工作依法实施统一监督管理。

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依据国务院规定的职责,对有关的放射性污染防治工作依法实施监督管理。

第二章放射性污染防治的监督管理

第九条国家放射性污染防治标准由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根据环境安全要求、国家经济技术条件制定。国家放射性污染防治标准由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和国务院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联合。

第十条国家建立放射性污染监测制度。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其他有关部门组织环境监测网络,对放射性污染实施监测管理。

第十一条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和国务院其他有关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各负其责,互通信息,密切配合,对核设施、铀(钍)矿开发利用中的放射性污染防治进行监督检查。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和同级其他有关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各负其责,互通信息,密切配合,对本行政区域内核技术利用、伴生放射性矿开发利用中的放射性污染防治进行监督检查。

监督检查人员进行现场检查时,应当出示证件。被检查的单位必须如实反映情况,提供必要的资料。监督检查人员应当为被检查单位保守技术秘密和业务秘密。对涉及国家秘密的单位和部位进行检查时,应当遵守国家有关保守国家秘密的规定,依法办理有关审批手续。

第十二条核设施营运单位、核技术利用单位、铀(钍)矿和伴生放射性矿开发利用单位,负责本单位放射性污染的防治,接受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的监督管理,并依法对其造成的放射性污染承担责任。

第十三条核设施营运单位、核技术利用单位、铀(钍)矿和伴生放射性矿开发利用单位,必须采取安全与防护措施,预防发生可能导致放射性污染的各类事故,避免放射性污染危害。

核设施营运单位、核技术利用单位、铀(钍)矿和伴生放射性矿开发利用单位,应当对其工作人员进行放射性安全教育、培训,采取有效的防护安全措施。

第十四条国家对从事放射性污染防治的专业人员实行资格管理制度;对从事放射性污染监测工作的机构实行资质管理制度。

第十五条运输放射性物质和含放射源的射线装置,应当采取有效措施,防止放射性污染。具体办法由国务院规定。

第十六条放射性物质和射线装置应当设置明显的放射性标识和中文警示说明。生产、销售、使用、贮存、处置放射性物质和射线装置的场所,以及运输放射性物质和含放射源的射线装置的工具,应当设置明显的放射性标志。

第十七条含有放射性物质的产品,应当符合国家放射性污染防治标准;不符合国家放射性污染防治标准的,不得出厂和销售。

使用伴生放射性矿渣和含有天然放射性物质的石材做建筑和装修材料,应当符合国家建筑材料放射性核素控制标准。

第三章核设施的放射性污染防治

第十八条核设施选址,应当进行科学论证,并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办理审批手续。在办理核设施选址审批手续前,应当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报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审查批准;未经批准,有关部门不得办理核设施选址批准文件。

第十九条核设施营运单位在进行核设施建造、装料、运行、退役等活动前,必须按照国务院有关核设施安全监督管理的规定,申请领取核设施建造、运行许可证和办理装料、退役等审批手续。

核设施营运单位领取有关许可证或者批准文件后,方可进行相应的建造、装料、运行、退役等活动。

第二十条核设施营运单位应当在申请领取核设施建造、运行许可证和办理退役审批手续前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报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审查批准;未经批准,有关部门不得颁发许可证和办理批准文件。

第二十一条与核设施相配套的放射性污染防治设施,应当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使用。

放射性污染防治设施应当与主体工程同时验收;验收合格的,主体工程方可投入生产或者使用。

第二十二条进口核设施,应当符合国家放射性污染防治标准;没有相应的国家放射性污染防治标准的,采用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指定的国外有关标准。

第二十三条核动力厂等重要核设施地区应当划定规划限制区。规划限制区的划定和管理办法,由国务院规定。

第二十四条核设施营运单位应当对核设施周围环境中所含的放射性核素的种类、浓度以及核设施流出物中的放射性核素总量实施监测,并定期向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和所在地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报告监测结果。

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对核动力厂等重要核设施实施监督性监测,并根据需要对其他核设施的流出物实施监测。监督性监测系统的建设、运行和维护费用由财政预算安排。

第二十五条核设施营运单位应当建立健全安全保卫制度,加强安全保卫工作,并接受公安部门的监督指导。

核设施营运单位应当按照核设施的规模和性质制定核事故场内应急计划,做好应急准备。

出现核事故应急状态时,核设施营运单位必须立即采取有效的应急措施控制事故,并向核设施主管部门和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卫生行政部门、公安部门以及其他有关部门报告。

第二十六条国家建立健全核事故应急制度。

核设施主管部门、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卫生行政部门、公安部门以及其他有关部门,在本级人民政府的组织领导下,按照各自的职责依法做好核事故应急工作。

中国人民和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按照国务院、中央军事委员会的有关规定在核事故应急中实施有效的支援。

第二十七条核设施营运单位应当制定核设施退役计划。

核设施的退役费用和放射性废物处置费用应当预提,列入投资概算或者生产成本。核设施的退役费用和放射性废物处置费用的提取和管理办法,由国务院财政部门、价格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核设施主管部门规定。

第四章核技术利用的放射性污染防治

第二十八条生产、销售、使用放射性同位素和射线装置的单位,应当按照国务院有关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放射防护的规定申请领取许可证,办理登记手续。

转让、进口放射性同位素和射线装置的单位以及装备有放射性同位素的仪表的单位,应当按照国务院有关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放射防护的规定办理有关手续。

第二十九条生产、销售、使用放射性同位素和加速器、中子发生器以及含放射源的射线装置的单位,应当在申请领取许可证前编制环境影响评价文件,报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审查批准;未经批准,有关部门不得颁发许可证。

国家建立放射性同位素备案制度。具体办法由国务院规定。

第三十条新建、改建、扩建放射工作场所的放射防护设施,应当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使用。

放射防护设施应当与主体工程同时验收;验收合格的,主体工程方可投入生产或者使用。

第三十一条放射性同位素应当单独存放,不得与易燃、易爆、腐蚀性物品等一起存放,其贮存场所应当采取有效的防火、防盗、防射线泄漏的安全防护措施,并指定专人负责保管。贮存、领取、使用、归还放射性同位素时,应当进行登记、检查,做到账物相符。

第三十二条生产、使用放射性同位素和射线装置的单位,应当按照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的规定对其产生的放射性废物进行收集、包装、贮存。

生产放射源的单位,应当按照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的规定回收和利用废旧放射源;使用放射源的单位,应当按照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的规定将废旧放射源交回生产放射源的单位或者送交专门从事放射性固体废物贮存、处置的单位。

第三十三条生产、销售、使用、贮存放射源的单位,应当建立健全安全保卫制度,指定专人负责,落实安全责任制,制定必要的事故应急措施。发生放射源丢失、被盗和放射性污染事故时,有关单位和个人必须立即采取应急措施,并向公安部门、卫生行政部门和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报告。

公安部门、卫生行政部门和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接到放射源丢失、被盗和放射性污染事故报告后,应当报告本级人民政府,并按照各自的职责立即组织采取有效措施,防止放射性污染蔓延,减少事故损失。当地人民政府应当及时将有关情况告知公众,并做好事故的调查、处理工作。

第五章铀(钍)矿和伴生放射性矿开发利用的放射性污染防治

第三十四条开发利用或者关闭铀(钍)矿的单位,应当在申请领取采矿许可证或者办理退役审批手续前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报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审查批准。

开发利用伴生放射性矿的单位,应当在申请领取采矿许可证前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报省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审查批准。

第三十五条与铀(钍)矿和伴生放射性矿开发利用建设项目相配套的放射性污染防治设施,应当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使用。

放射性污染防治设施应当与主体工程同时验收;验收合格的,主体工程方可投入生产或者使用。

第三十六条铀(钍)矿开发利用单位应当对铀(钍)矿的流出物和周围的环境实施监测,并定期向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和所在地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报告监测结果。

第三十七条对铀(钍)矿和伴生放射性矿开发利用过程中产生的尾矿,应当建造尾矿库进行贮存、处置;建造的尾矿库应当符合放射性污染防治的要求。

第三十八条铀(钍)矿开发利用单位应当制定铀(钍)矿退役计划。铀矿退役费用由国家财政预算安排。

第六章放射性废物管理

第三十九条核设施营运单位、核技术利用单位、铀(钍)矿和伴生放射性矿开发利用单位,应当合理选择和利用原材料,采用先进的生产工艺和设备,尽量减少放射性废物的产生量。

第四十条向环境排放放射性废气、废液,必须符合国家放射性污染防治标准。

第四十一条产生放射性废气、废液的单位向环境排放符合国家放射性污染防治标准的放射性废气、废液,应当向审批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申请放射性核素排放量,并定期报告排放计量结果。

第四十二条产生放射性废液的单位,必须按照国家放射性污染防治标准的要求,对不得向环境排放的放射性废液进行处理或者贮存。

产生放射性废液的单位,向环境排放符合国家放射性污染防治标准的放射性废液,必须采用符合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规定的排放方式。

禁止利用渗井、渗坑、天然裂隙、溶洞或者国家禁止的其他方式排放放射性废液。

第四十三条低、中水平放射性固体废物在符合国家规定的区域实行近地表处置。

高水平放射性固体废物实行集中的深地质处置。

α放射性固体废物依照前款规定处置。

禁止在内河水域和海洋上处置放射性固体废物。

第四十四条国务院核设施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根据地质条件和放射性固体废物处置的需要,在环境影响评价的基础上编制放射性固体废物处置场所选址规划,报国务院批准后实施。

有关地方人民政府应当根据放射性固体废物处置场所选址规划,提供放射性固体废物处置场所的建设用地,并采取有效措施支持放射性固体废物的处置。

第四十五条产生放射性固体废物的单位,应当按照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的规定,对其产生的放射性固体废物进行处理后,送交放射性固体废物处置单位处置,并承担处置费用。

放射性固体废物处置费用收取和使用管理办法,由国务院财政部门、价格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规定。

第四十六条设立专门从事放射性固体废物贮存、处置的单位,必须经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审查批准,取得许可证。具体办法由国务院规定。

禁止未经许可或者不按照许可的有关规定从事贮存和处置放射性固体废物的活动。

禁止将放射性固体废物提供或者委托给无许可证的单位贮存和处置。

第四十七条禁止将放射性废物和被放射性污染的物品输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或者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转移。

第七章法律责任

第四十八条放射性污染防治监督管理人员违反法律规定,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收受他人财物、谋取其他利益,或者,有下列行为之一的,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对不符合法定条件的单位颁发许可证和办理批准文件的;

(二)不依法履行监督管理职责的;

(三)发现违法行为不予查处的。

第四十九条违反本法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其他有关部门依据职权责令限期改正,可以处二万元以下罚款:

(一)不按照规定报告有关环境监测结果的;

(二)拒绝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进行现场检查,或者被检查时不如实反映情况和提供必要资料的。

第五十条违反本法规定,未编制环境影响评价文件,或者环境影响评价文件未经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批准,擅自进行建造、运行、生产和使用等活动的,由审批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限期补办手续或者恢复原状,并处一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罚款。

第五十一条违反本法规定,未建造放射性污染防治设施、放射防护设施,或者防治防护设施未经验收合格,主体工程即投入生产或者使用的,由审批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限期改正,并处五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罚款。

第五十二条违反本法规定,未经许可或者批准,核设施营运单位擅自进行核设施的建造、装料、运行、退役等活动的,由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限期改正,并处二十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下罚款;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五十三条违反本法规定,生产、销售、使用、转让、进口、贮存放射性同位素和射线装置以及装备有放射性同位素的仪表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其他有关部门依据职权责令停止违法行为,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责令停产停业或者吊销许可证;有违法所得的,没收违法所得;违法所得十万元以上的,并处违法所得一倍以上五倍以下罚款;没有违法所得或者违法所得不足十万元的,并处一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罚款;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五十四条违反本法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限期改正,处以罚款;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未建造尾矿库或者不按照放射性污染防治的要求建造尾矿库,贮存、处置铀(钍)矿和伴生放射性矿的尾矿的;

(二)向环境排放不得排放的放射性废气、废液的;

(三)不按照规定的方式排放放射性废液,利用渗井、渗坑、天然裂隙、溶洞或者国家禁止的其他方式排放放射性废液的;

(四)不按照规定处理或者贮存不得向环境排放的放射性废液的;

(五)将放射性固体废物提供或者委托给无许可证的单位贮存和处置的。

有前款第(一)项、第(二)项、第(三)项、第(五)项行为之一的,处十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罚款;有前款第(四)项行为的,处一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罚款。

第五十五条违反本法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其他有关部门依据职权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责令停产停业,并处二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罚款;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不按照规定设置放射性标识、标志、中文警示说明的;

(二)不按照规定建立健全安全保卫制度和制定事故应急计划或者应急措施的;

(三)不按照规定报告放射源丢失、被盗情况或者放射性污染事故的。

第五十六条产生放射性固体废物的单位,不按照本法第四十五条的规定对其产生的放射性固体废物进行处置的,由审批该单位立项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指定有处置能力的单位代为处置,所需费用由产生放射性固体废物的单位承担,可以并处二十万元以下罚款;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五十七条违反本法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省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停产停业或者吊销许可证;有违法所得的,没收违法所得;违法所得十万元以上的,并处违法所得一倍以上五倍以下罚款;没有违法所得或者违法所得不足十万元的,并处五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罚款;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未经许可,擅自从事贮存和处置放射性固体废物活动的;

(二)不按照许可的有关规定从事贮存和处置放射性固体废物活动的。

第五十八条向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输入放射性废物和被放射性污染的物品,或者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转移放射性废物和被放射性污染的物品的,由海关责令退运该放射性废物和被放射性污染的物品,并处五十万元以上一百万元以下罚款;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五十九条因放射性污染造成他人损害的,应当依法承担民事责任。

第八章附则

第六十条军用设施、装备的放射性污染防治,由国务院和军队的有关主管部门依照本法规定的原则和国务院、中央军事委员会规定的职责实施监督管理。

第六十一条劳动者在职业活动中接触放射性物质造成的职业病的防治,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的规定执行。

第六十二条本法中下列用语的含义:

(一)放射性污染,是指由于人类活动造成物料、人体、场所、环境介质表面或者内部出现超过国家标准的放射性物质或者射线。

(二)核设施,是指核动力厂(核电厂、核热电厂、核供汽供热厂等)和其他反应堆(研究堆、实验堆、临界装置等);核燃料生产、加工、贮存和后处理设施;放射性废物的处理和处置设施等。

(三)核技术利用,是指密封放射源、非密封放射源和射线装置在医疗、工业、农业、地质调查、科学研究和教学等领域中的使用。

(四)放射性同位素,是指某种发生放射性衰变的元素中具有相同原子序数但质量不同的核素。

(五)放射源,是指除研究堆和动力堆核燃料循环范畴的材料以外,永久密封在容器中或者有严密包层并呈固态的放射性材料。

(六)射线装置,是指X线机、加速器、中子发生器以及含放射源的装置。

(七)伴生放射性矿,是指含有较高水平天然放射性核素浓度的非铀矿(如稀土矿和磷酸盐矿等)。

放射科环境保护制度篇3

[关键词]环保系统;核与辐射事故;分级负责;应急措施;分析评价

中图分类号:tm8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14X(2017)10-0265-01

核与辐射安全无小事,应急上作更是容不得半点马虎。未来辐射事故应急上作越来越具有反核恐怖袭击的特点,应重点落实“六个强化”,逐步建立“预防为主、分级负责、反应迅速、处置妥当”的辐射事故应急工作体系。辐射防护是研究保护人类(系指全人类、其中的部分或个体成员以及他们的后代)免受或少受辐射危害的应用学科,有时亦指用于保护人类免受或尽量少受辐射危害的要求、措施、手段和方法。辐射包括电离辐射和电磁辐射。在核领域,辐射防护专指电离辐射防护。核设施及核技术应用单位注重核与辐射安全管理,环保部门加强对核设施及核技术应用项目的日常安全监管。运行核电厂、研究堆、核燃料循环设施、放射性物质运输、放射性废物贮存和处理处置设施安全运行,均未发生一级以上的安全事件或事故,在建核设施的建造质量得到有效控制。

1强化事故预警

本着“预防为主”的原则,在全省范围内选取百枚重点放射源(包括固定源和移动源飞利用GpS定位系统和射线探测设备对其周围环境进行24h连续自动监测。监测数据通过数据传输系统传回环保部门自动监控中心,数据处理系统即时显示出每枚放射源的辐射剂量及放射源在线状况。放射源在使用、转移或维修过程中如发生射线泄露或丢失等异常情况,系统能即时发出报警,并将异常信息传输至监控中心,可由环保部门运用应急监测车进行巡测、复测。

2提高人员应急措施

应急素养包括应急意识、反应能力、技术水平、人机(仪器设备)结合程度、预估评判能力等等,它是一个综合概念。日常的辐射环境监管也好、监测也好,总是在一种按部就班的土作程序中进行,仔细认真就足以解决遇到的大部分问题。而在辐射事故应急时,情况复杂,不确定因素多,协调因素多,预估预判的因素多,现场需要临机决断的土作多。因此,应急过程是对一个人、一个单位、一个体系综合能力水平的检验,也是应急队伍应急素养的综合反映。应急队伍应急素养高,可以科学预估预判现场情况和事态发展趋势,敏感捕捉到现场变化信息,及时采取有效措施或调整应对措施,既有利于现场的科学快速处置,又有利于为决策层协调各要素和做决策提供准确可靠数据和处置建议,抢占事故处置的主动权,将“通过应急保证人民生命财产,努力将事故损失降到尽可能低”的应急目标落到实处。因此,提升应急队伍人员应急素养对科学高效处置辐射事故,保障人和环境安全具有非常深远的现实意义。

3强化应急演练和培训

先进的应急系统和精良的应急装备,并不等于良好的综合应急响应能力,必须常学常练、实战实练。要着眼于常态化,省级、市级每年至少开展一次应急演练,并对各省辖市的应急响应情况进行考核;着眼于实战化,事前不通知、不排练,事后要形成总结报告,对演练效果进行评估,检验应急预案和实施程序的可操作性,并加以完善。同时,要将应急培训上作纳入全省核与辐射安全监管人才培训计划,定期组织有针对性和层次性的应急培训,对省、市环保部门应急小组负责人进行综合培训,对从事具体应急监测、处置上作的人员加强专业技术培训,对重点行业、重点地区的企业的应急管理和操作人员组织集中培训,使各类应急人员清楚各自的岗位职责,掌握所需的应急知识与技能。

4强化应急联动

应急联动环节最重要的是,明确担负不同响应职责的行动小组、作为协作单位的相关部门、作为技术支持的应急专家组等的权限和责任,建立为调动应急人员和进行应急通知与报告所建立的权责关系与通信渠道。应急期间,“联动”须先“联络”,确保联络渠道明确、固定,联络用语规范并严格执行记录制度,对外渠道和口径统一。在环保系统内,建立辐射事故应急联络员制度,实行24小时专人值班,构建省、市、县三级应急组织网络;应急情况下,值班人员响应,其余人员待命,必要时给予支援,做好事故应急响应的衔接上作。在对外协调上,应急领导小组负责统一指挥、向有关部门通报倩况、向媒体信息,各有关单位按照全省辐射事故应急预案要求密切配合。

5强化应急监测

应急监测是对事故发生地进行污染水平监测和采样,属于非常规监测,对仪器选型、方法选择、点位布设、数据分析以及应遵循的监测原则有着特殊的要求。及时、高效的应急监测能够为科学决策、妥善处置事故提供可靠保障。因此,首先要夯实应急监测基础:一是开展专项课题研究,根据不同的响应级别,编制配套的应急监测技术规范,推动应急监测标准化、程序化;一是建立高效的质量保证体系,确保应急监测数据获取及时、结果可靠;三是开展全省辐射应急能力评估工作,有针对性地强化各级辐射站和监察队伍的应急能力建设,包括应急监测车辆、便携仪器和个人防护装备,并加强日常保养和维护。其次,由于不同情况下的辐射事故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事故发生后要立即开展应急监测前的调查,借助全省核与辐射安全监管信息系统,确定污染源特征,划定监测范围。再根据调查结果制订不同的应急监测方案和防护措施,明确监测项日、监测点位,对射线泄露事故应确认泄露物质、污染范围。如果监测数据出现异常或存在_次污染的可能,还要加密监测,并及时报告监测结果。

5强化分析评价

事故发生后,一方而,在做好应急监测工作的同时,要综合分析应急监测、采样数据,预测事故形势及发展趋势,同时研判现有应急行动措施的有效性,以便随时调整应急行动方案。另一方而,要建立事故分析评价体系。整理汇编辐射事故典型案例,运用层次分析法,将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深度分析典型案例发生的原因,总结经验教训,深入排查隐患,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改进监管上作,杜绝事故多发态势。

6结语

环境安全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在我国即将大力发展核电和核技术利用持续活跃的背景下,辐射环境作为一个特殊的领域,逐步受到重视。预防辐射事故固然重要,但建立和保持快速、高效的事故应急体系和应急能力,发生事故后快速响应,将事故损失降到尽可能小,同样意义重大。

参考文献

[1]关于辐射环境监测的现状与发展探讨[J].包俊青.科技展望.2016(14).

[2]我国辐射环境监测工作中需要重视的几个问题[J].张彩虹,任晓娜,沙连茂,胡逢全.辐射防护.2014(01).

[3]浅谈辐射环境监测的实践与思考[J].王鑫,邹伟,孙冶.资源节约与环保.2014(08).

放射科环境保护制度篇4

一、核子秤装置概况

我公司目前拥有核技术应用项目1台df5500型核子秤,安装于一期选矿厂磨选车间,主要用来对皮带输送带上的铁矿入磨量进行计量。此台核子秤由丹东东方测控技术有限公司生产,其中含有1枚铯-137放射源,源的出厂活度为1.48gbq(20__年8月22日出厂)。该项目的总投资为25万元,于20__年9月13日通过__省环保局审批,项目于20__年12月投产试运行,20__年2月13日取得__省环保局颁发的《辐射安全许可证》(证书编号:闽环辐证[00036]).

二、辐射安全防护设施方面

137cs属于密封放射源,放射源安放在铅罐内,使用方式为非接触式测量,放射源(包壳)没有与被测物料直接接触,也不会造成放射源损伤。在铅罐表面和磨选车间传输带均已放置了醒目的电离辐射警告标志。

三、管理措施方面

按照《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安全许可管理办法》(国家环保总局令第31号令)的要求,公司已配备一名具有本科学历的安全员专职负责辐射安全与环境保护管理工作。核子秤工作人员均参加了省环保厅举办的辐射安全与防护培训,并持证上岗;定期监测辐射防护效果,确保核子秤安全运行。对工作人员进行健康监测,上岗前健康体检,上岗后定期体检。

与此同时,公司建立了完善的核子秤安全管理制度,其中包含了《放射防护人员岗位职责》、《核子秤维修制度》、《核子秤安全操作规程》、《环保标准、放射性同位素装置安全防范规定》等一系列规章制度。

四、应急救援方面

为有效应对可能发生的放射事故,确保有序地组织开展事故救援工作,最大限度地减少或消除事故和紧急情况造成的影响,避免事故蔓延和扩大,制订了《核子秤放射源泄漏应急预案》,明确了可能发生事故应急处理的职责、组织指挥、工作程序,做好各项预防措施,做到安全与操作并行。

五、档案管理方面

放射科环境保护制度篇5

关键词:辐射环境监测现状展望

一、前言

辐射,在辐射防护领域中是电离辐射的简称,定义为能在生物物质中产生离子对的辐射[1]。辐射环境监测是指对工作人员和公众所处环境的辐射水平进行测量,估算公众及工作人员所受照射剂量,从而控制照射。辐射环境监测的目的是为了掌握区域辐射环境质量状况和变化趋势,为评价区域辐射环境质量和国民公众剂量提供基础资料;监控核设施和伴有辐射设施的辐射污染排放,为环境执法和辐射污染防治提供科学依据;预警核与辐射事故(事件),确保核与辐射环境安全;在事故情况下及时开展应急监测,为应急防护决策提供第一手资料;为公众提供环境安全信息,促进核与辐射设施与周围公众的和谐相处。辐射环境监测是环境监测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辐射环境管理工作的基础。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放射性污染防治法》[2],环境保护部(原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对全国的放射性污染防治工作依法实施统一监督管理,组织建立全国辐射环境监测体系,开展辐射环境监测工作。

二、我国辐射环境监测的现状

我国的辐射环境监测始于20世纪50年代核工业建立初期,当时主要由核设施营运者自行监测,监测范围局限于核设施周围地区。我国环保系统的辐射环境监测工作起步于1983年开始的全国环境天然放射性水平调查,自1983年至1990年,原国家环境保护局依据环境保护法所赋予的职责,结合我国核工业、核技术利用和核电事业的发展需要,在全国范围内组织开展了以摸清环境天然放射性水平及其分布为主要目的“全国环境天然放射性水平调查研究”。

经过多年发展,现我国国控网辐射环境监测共有城市辐射环境自动监测站136个;重点核设施周围核环境安全预警监测站点28个;重要江河流域,国际河流,以及重要饮用水、地下水水源和海水等水体的监测点108个;陆地γ辐射监测点328个;土壤,生物样品的采样点175个;电磁辐射监测点84个;覆盖我国各直辖市、省会城市、江河(长江、黄河、黑龙江、珠江、辽河、海河、淮河、钱塘江)、五大湖泊(鄱阳湖、洞庭湖、太湖、青海湖、镜泊湖)和重要的国际河流等。

三、我国辐射环境监测展望

辐射环境监测是一门综合性的应用科学,它涉及许多科学技术领域,要真正做好全国辐射环境监测工作需要多学科、多专业的技术力量支持,目前我国环保部门正逐步加快辐射环境监测网络和辐射环境监测技术支持中心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开展辐射监测技术研究,以适应当前核电全面发展的局面。未来我国的辐射环境监测将在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工作。

(1)建立健全法规及标准体系。制定辐射环境监测管理、运行管理、监测方法、人员培训等规章制度,加快出台配套的职业资格、机构资格、监测专用设备监管等方面的实施细则和相关办法,推进辐射环境监测的统一管理。

(2)完善辐射监测网络布点。填平补齐大气、水、土壤、生物等辐射环境监测国控点,开展江河、五大重点湖泊以及大型水库、近岸海域水体监测点监测,设区市全面开展辐射环境质量监测。新增981个辐射环境质量国控监测点,其中新建410个辐射监测自动监测站(400个空气自动监测站,10个水体自动监测站)以及31个电磁环境车载自动监测站。

(3)建立有效的质量保证体系。健全监测质量监督和考核机制,建设质量控制实验室,具备配制标准物质的能力。省级辐射环境监测(督)站通过实验室计量认证和国家实验室认可,出具监测数据所用的仪器合格率达100%,核电厂连续监测系统的数据获取率90%以上。建立全国辐射环境样品库,建立全国和省级样品库建设和管理模式,统一标准物质。

(4)大力推进标准化建站工作,建设省级辐射监测重点实验室。省级辐射环境监测机构按照《全国辐射环境监测与监察机构建设标准》标准,通过验收。加强重点省级辐射监测机构建设,补充国家在应急监测、质量保证以及培训方面的需要。

(5)加强地市级辐射监测能力。150个地级市配置现场快速响应监测设备,具备快速到达现场,开展初步测量的能力;67个地级市建设监测业务用房,配置相应设备。

(6)完成运行核电厂、核燃料循环设施环境监督性监测系统的建设,开展拟建核电厂周围的本底监测。

(7)建立“平战结合”的国家、重点省以及省级标准化的应急辐射监测队伍,完成省级核与辐射应急监测调度平台建设。

(8)加强部级辐射监测实验室能力建设。开展航空、近岸海域、地下水等监测能力建设,强化质量保证和培训能力,建设超低本底实验室。

(9)建立规范化、标准化的辐射环境监测培训体系。统一培训项目、教材、师资等,建设培训基地,建立监测培训长效工作机制。辐射监测机构的主要负责人、技术负责人、监测部门负责人、质量保证负责人的轮训率达到100%,新上岗的监测技术人员培训率达到100%,在岗监测技术人员80%以上培训上岗,实现人员数量、素质适应先进的辐射环境监测体系建设的需要。

(10)开展重大专项研究,支持科研技术发展。做好核基地与核设施的现状调查与评价,开展天然本底调查的前期工作,抓紧开展天然放射性物质(naturallyoccurringRadioactivematerials,简称noRm)水平调查工作。

(11)建立辐射环境监测信息系统。建设全国辐射环境质量现状、辐射污染源及其环境污染状况的动态数据库,并定期向社会相关信息。

参考文献:

[1]GB18871-2002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基本标准[S].198.

放射科环境保护制度篇6

无私奉献科学研究为了更多人的健康

“核和天然辐射防护工作关乎每个人的健康和幸福,但却是个得罪人的活儿。”朱立笑着告诉记者。其实,他心里最清楚,这“得罪人的活儿”实在意义重大。

朱立不厌其烦地向人们讲解室内氡的危害。他说,在含有铀(钍)、镭的土壤、岩石和矿石中,人们可以发现高浓度的氡气。氡气可通过土壤的孔隙、地板的裂缝及管道的孔洞等途径进入生活环境,如封闭房屋中的氡气就能累积到很高的水平。一些特殊地区,建材和地下水也能成为室内氡的重要来源。其主要危害是诱发肺癌。最新资料显示,肺癌危险度与氡暴露水平呈直线关系,有3%~14%的肺癌是由氡引起。氡是继吸烟之后引起肺癌的第二因素。

“增加室内通风是最方便、最有效的降氡措施。”朱立指出,当门窗敞开时,室内氡及其子体的浓度与外环境中的大致相等,特别是冬季人们为避风寒门窗紧闭,夏季为避暑热安装空调,使得居室常常被营造成一个封闭的空间,造成室内氡逐渐积存,浓度上升,所以在冬、夏季经常开窗换气尤为重要,因为室内氡浓度每增加100Bq/m3就会导致肺癌危险增加16%。早在1999年11月,他就在“石材放射性咨询――中国石材之窗专家论坛”上对放射性问题作出了客观的评价。2000年,他又在《中国建材》杂志系统地阐述了室内天然辐射照射与建筑材料的关系。直到如今,他还经常通过各种途径提醒人们室内空气环境质量不要只关注瓷砖、石材、地板,还要关注楼盘的主体结构。

如此中肯的建议,源于多年的积累。1982年,他就参加了由谢学锦院士主持的第一个全国地球化学填图计划――区域化探全国扫面(RGnR)计划。如今,这一计划已覆盖全国共计700余万平方公里区域。根据其提供的线索,发现了1900余个新的有经济价值的矿床及矿产地,潜在经济价值达1.57万亿元。这些地球化学资料(组合分析样品1样品/4km2)在环境天然放射性水平评价中应该同样具有很大的利用价值。正是由于这段经历,他成为第一届卫生部、地质矿产部“氡监测和防治专家组”成员,卫生部、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国土资源部“氡监测和防治研究领导小组”办公室成员,2001年12月在国土资源部中国地质科学院获得环境工程研究员任职资格。此外,还担任清华大学辐射防护办公室常务副主任、全国首批执业核安全注册工程师等职,一直在与核和天然辐射作着最坚决和持久的抗争。

付出和积累之后是接踵而至的成果,他参加的国家科委“八五”科技攻关专题“氡害形成机理及监测――北京城区氡地质潜势规律研究”、主持的“我国典型地区氡地质填图计划――1998年度云南省个旧地区氡地质填图成果报告”均被评为国内领先水平。2005年,清华大学放射性防护室被北京市公安局授予“北京市先进治保会”,朱立同时荣获北京市先进治保积极分子称号。特别是2008年,作为2007年以来北京市公安局治安管理总队放射性物品安全监管外聘专家和2008年以来北京市环境保护局辐射事故暨恐怖袭击事件处置组专家组成员,朱立参与了北京奥运会的安保工作和北京奥运会驾驶员志愿者,并亲身接受原中共北京市委教育工作委员会常务副书记张建明的慰问。

核和天然辐射防护需要依靠社会力量

2010年8月,在内蒙古召开的“第三次全国天然辐射照射与控制研讨会”指出了我国在天然辐射照射与控制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noRm(天然放射性物质)辐射照射监管法规不健全,现有法规、标准执行不力;我国铀矿及其他矿业资源开采、冶炼和利用过程的辐射安全问题尤为突出;我国不同形式电能循环和生命周期产生的辐射照射亟待进行全面深入的评估;我国建材中的天然放射性核素是室内氡的主要来源,大量的工业矿渣被用来制造建筑材料,地热水的开发利用使得我国室内空气环境辐射水平呈明显增加趋势,亟待开展建材氡析出率测量与控制、室内抑氡措施的研究;除矿业资源行业外,也亟待开展全国石油天然气、高本底天然辐射地区石材等其他noRm产业中放射性污染源的调查,同时也需要对这些调查结果进行深入的分析和评估……核和天然辐射的防护工作迫在眉睫。

作为大会学术委员会委员,朱立更关心的是如何解决这些棘手的问题。事实上,这一会议在核和天然辐射防护方面的效果是显而易见的。自2005年5月“第二次全国天然辐射照射与控制研讨会”在北京召开以来,在环境保护部(国家核安全局)、卫生部、建设部、科技部等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国内已开展了一系列涉及天然存在放射性物质辐射照射与控制研究工作,并取得了初步的成效。作为第一、二次全国天然辐射照射与控制研讨会的重要组织者,朱立深感欣慰。

“今后,我们还将继续实践下去,通过多种途径把这项工作真正做到实处。”朱立直言。

相关链接

核辐射,你了解多少?

3月11日,高达里氏9.0级的地震毫无明显前兆地袭击了日本仙台沿岸。地震的爆发导致福岛第一核电站发生事故,一时间,核辐射成了全球关注的焦点。

什么是核辐射?

放射性物质以波或微粒形式发射出的一种能量就叫核辐射,核爆炸和核事故都有核辐射。核辐射主要是α、β、γ三种射线:

α射线是氦核,只要用一张纸就能挡住,但吸入体内危害大;

β射线是电子,皮肤沾上后烧伤明显。这两种射线由于穿透力小,影响距离比较近,只要辐射源不进入体内,影响不会太大;

γ射线的穿透力很强,是一种波长很短的电磁波。γ辐射和X射线相似,能穿透人体和建筑物,危害距离远。宇宙、自然界能产生放射性的物质不少,但危害都不太大,只有核爆炸或核电站事故泄漏的放射性物质才能大范围地对人员造成伤亡。

电磁波是很常见的辐射,对人体的影响主要由功率(与场强有关)和频率决定。

各种剂量核辐射对人体健康的危害

日常生活中我们受到的天然辐射剂量为2~4毫西弗。

一次小于100毫西弗的辐射,临床上观测不到任何变化,视为对人体无影响。

一次1000~2000毫西弗,可能会引发轻度急性放射病,能够治愈。

3月14日福岛核电站正门前的辐射量8.217毫西弗/小时,相当于普通人年可被辐射量上限的约8倍。

日常生活中,我们坐10小时飞机,相当于接受0.03毫西弗辐射。

规定职业人员的年剂量最高限值为20毫西弗。

一次性遭受4000毫西弗可能会致死。

核辐射防护办法清单

如果被暴露在辐射范围内,立即换一套衣服和鞋子,把他们放在一个密封的塑料袋中,封闭袋口,然后采取彻底的全面的淋浴;

如果你被通知撤离,在车上保持车窗和通风口封闭,并采用车内循环空气;

如果被告知呆在室内,关闭空调和其他进气口,去一个地下室,并且除非绝对必要,避免使用电话;

放射科环境保护制度篇7

【关键词】:辐射;环境管理;对策

1武进区辐射环境管理现状

1.1辐射环境管理工作逐步规范化

由于辐射环境污染看不见、摸不着的特殊性,所以辐射环境管理工作突显出其更加的重要性[1]。近年来,武进区根据上级环保部门的要求,结合自身实际,制定了《武进区辐射环境管理工作方案》,明确了全区各相关部门辐射安全监管工作职责,建立了放射性同位素转让预审、辐射安全许可证预审现场核查、核技术应用项目环评预审、核技术应用项目竣工验收等规范程序;进一步完善了全区放射源和射线装置电子档案,对全区182枚放射源和226台射线装置实现了动态管理;建立了对环保分局和各环保所的辐射管理目标考核体系,修订了全区辐射事故应急预案,全区辐射安全监管工作逐步向规范化、制度化、专业化迈进。

1.2监管机构和监管人员初具规模

武进区着力加强辐射环境监管能力建设,2007年成立了武进区固废与辐射环境管理中心,核定3名人员编制,目前该机构已合并至监察部门,2012年成立固废与辐射监督管理科,有1名辐射专兼职管理人员,根据监管要求,配备了2台辐射环境监测个人剂量报警仪,同时要求环保分局和各环保所也配备了1-2名专兼职管理人员,这样在全区基本初步形成了固废与辐射监督管理科负责材料审核、监察部门负责现场监管的辐射安全监管框架。

1.3辐射监管工作有序开展

目前,武进区核技术利用单位共102家,包括72家射线装置单位、20家放射源单位、8家乙级工作场所、2家伴生矿利用单位,根据省厅、市局监管工作要求,监察部门每年对相关单位均不少于1次现场监管,现场监管记录全部按照要求上传江苏省辐射安全监管网,2010年以来共妥善处置各类辐射70多起,切实消除了区内辐射安全环境隐患,2010年以来全区均未发生任何辐射安全事故。

1.4辐射安全宣传培训稳步推进

近年来,武进区通过网络、电视、报刊等新闻媒体和召开各类培训会议等活动广泛宣传电磁辐射、电离辐射等方面的知识,全区百姓对辐射环境安全的意识不断加强。一方面,通过加强对全区核技术利用单位的培训,不断提高其内部管理水平和安全意识;另一方面,积极组织监管人员参加省厅组织的辐射管理工作人员上岗和辐射管理业务知识培训,不断提高监管工作人员的业务能力。

2武进区辐射环境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2.1管理制度不够健全

虽然国家出台了一些针对辐射环境管理的法规,但具体可操作性欠缺,基层监管工作中实际应用较为困难,尺度不好掌握。江苏省人大制定了地方性法规《江苏省辐射污染防治条例》,江苏省环保厅也制定了现场监管的一系列标准和规范,但没有出善的具有可操作性的实施细则,特别是在如何加强基层辐射安全监管的规范性、专业性等方面缺失相关指导意见,全省的辐射法规、标准体系、监管体系建设和评价体系还不健全,致使基层管理部门在实际工作中的一些问题得不到妥善解决,如无法界定放射性设施、射线装置的分类如何辨别、场所退役是否满足要求的标准,辐射防护设施是否合格的界定等内容。

2.2监管人员明显不足

武进区辐射安全监管能力建设长期存在监管人员不能满足要求、监管能力薄弱的问题,直接影响了日常监管工作的顺利开展。目前武进区环保局各相关单位参与辐射安全监管工作的共5人,虽然2015年、2016年组织了20多人次的辐射上岗培训,但是由于频繁的工作岗位调动,许多已取得辐射上岗证的监管人员均不再从事辐射监管工作。另外,根据常州市电力、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等发展规划[2-3],“十三五”期间武进区移动通信、电力设施等电磁辐射项目将在区域内进一步加大规划建设力度,同时全区核技术应用在工业、农业、医疗、科研等领域将快速增长,辐射环境监管任务将快速增加、监管难度将进一步增强,而现有监管力量也将难以适应未来发展的需要。

2.3o管人员专业素质不高

辐射安全监管专业性强,技术要求高,《全国辐射环境监测与监察机构建设标准》对辐射监管从业人员中技术人员比例、高中级技术人员的比例都有所规定[4]。而目前在武进区辐射安全监管人员中,没有核技术相关专业人员,同时辐射安全监管人员专业素质不高,缺乏辐射安全监管相应的专业知识和管理经验,监管队伍不稳定,难以履行好监管职责,已成为制约武进区辐射环境监管工作发展的“瓶颈”。而今后,随着辐射安全监管事权的进一步下放,以及核电等高、精、尖核能核技术的加快引入,与之相对应的辐射安全监管技术难度也将随之加大,对专业高素质监管人员的需求将不断增加。

2.4监管所需仪器装备缺乏

目前,武进区不具备辐射环境监测能力,监测工作只能依靠上级监测部门或第三方检测机构,同时在日常监管工作中所需配备的个人剂量报警仪数量也配备不到位,仪器装备缺失难以满足辐射安全监管任务的需求。而且,武进区的辐射应急保障能力也不足,应对突发辐射事故的装备十分薄弱,无辐射应急保障车辆和应急监测的仪器设备,难以独立处置各类放射源的突发事故。

2.5辐射安全宣传和培训力度不够

随着国家核技术利用的快速发展,在全国范围内核技术利用安全事故也时有发生,武进作为江苏江南经济发达地区,也是核技术利用的大区,2009年也发生过放射源丢失事件,特别是近年来,公众对核辐射的安全意识逐渐提高,但一些群众甚至是少数辐射工作人员对辐射安全的基本知识还是缺乏了解,不是谈“核”色变、恐惧辐射,就是一无所知、盲目蛮干。辐射监管单位的领导和职工对新的辐射相关的法律法规和防护知识也不了解,安全和防护意识比较差,全区整体辐射安全环境隐患依然存在。

3武进区辐射环境管理对策

辐射环境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要确保武进辖区内辐射环境安全必须加强辐射监管能力建设,重视辐射监管机构的队伍建设,确保监管队伍的稳定,武进区虽然成立了辐射环境管理机构,但从人员配备、管理水平和能力建设等方面进行对照,差距还是较大的,为尽快适应当前辐射环境管理面临的形式和任务,应进一步在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工作,提高管理能力和水平,确保辐射环境安全。

3.1加强监管机构和队伍建设

辐射环境管理是我国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辐射安全也是也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内容[5],所以,必须加强辐射环境管理机构和队伍建设。武进区建立了辐射监管机构并配备了人员,但是机构运行和人员配备与武进区实际的监管需求差距较大,所以,加强机构和队伍建设应作为武进区辐射环境管理工作的重点来抓。此外,武进区环保局可积极借助环保垂直管理的东风,争取更多的监管人员编制,改善基层工作条件,保障工作经费,真正推动落实武进区监管机构和队伍建设。

3.2强化并细化辐射环境监管工作

武进区环保部门要根据各片区监管工作的需要,配备必须的监管人员和个人剂量报警仪,积极协调上级环保部门,有效利用上级部门的辐射应急监测装备为武进区服务,注重人防和技防,从监管技术上重视辐射环境管理,确保万无一失[6]。一是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对于核技术应用项目新、改、扩建项目,必须按照国家要求进行备案登记或编制环境影响评价报告,并经有审批权限的环境保护部门审批后方可办理其他建设手续;二是认真执行申报登记制度,凡是生产、销售、使用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的单位和豁免水平以上的电磁辐射建设项目必须依法予以申报登记,切实做到一源、一装置、一设备一档案;三是认真落实辐射安全许可证制度,凡是生产、销售、使用放射性同位素和射线装置的单位,督促其必须依法向审批部门报送申领材料并取得辐射安全许可证后方可运营;四是认真开展辐射安全现场检查,放射源挝灰重点检查,增加检查频次,严格落实管理要求,每半年不少于1次现场检查,其余单位现场检查每年不少于1次;五是认真开展辐射环境监督性监测,逐步实现辐射环境管理由定性管理向定量管理过渡;六是认真执行废源集中收贮制度,使用i、ii、iii类放射源的单位应当按照规定,督促相关单位在放射源闲置3个月内要及时将废源返回原出口方或生产单位,使用iV、V类放射源的单位,要及时将废源送交江苏城市放射性废物暂存库;七是认真执行辐射关键岗位工作人员健康检查制度,对于核技术利用单位直接从事生产、销售、使用放射性同位素和射线装置的工作人员要督促其进行个人剂量监测和职业健康体检,建立健康档案,切实维护职业人员的合法权益;八是及时调处辐射污染纠纷,积极参与辖区内辐射事故应急响应和处理,消除辐射事故造成的污染。

3.3建设稳定专业的管理队伍

武进区要统筹考虑核与辐射监管机构管理体制与上级部门的对接,培育、建设一支能打硬仗的核管队伍,不断夯实监管基础、增强监管能力,提升全区核与辐射监管水平。要根据全区实际监管工作的需求,合理配置各地区监管人员,保证至少两名持证上岗监管人员,并保持人员的相对稳定。

3.4加强宣传和培训工作

目前,武进区环保部门因认识不到位影响辐射环境管理的主要原因:一是认为辐射环境污染不像其他污染那么直接严重,公众也没有明显地感觉到污染的存在,所以对辐射环境管理可以放到次要的位置上;二是对辐射环境污染心存恐惧,谈“核”色变,不愿正视辐射污染的存在,也怕公众了解辐射污染的存在,引起不必要的恐慌;三是对辐射环境管理内容不了解,由于辐射环境管理的专业性强,一般情况下大多数同志对辐射污染机理和防治措施不了解,也是导致认识上不重视的原因。所以,武进区首先要努力提高领导同志对辐射环境管理重要性的认识,在全区积极营造辐射环境保护宣教的浓厚氛围[5],增强公众对辐射环境保护的认知度;其次要通过各种媒体广泛宣传辐射环境保护知识,提高人们的辐射环境保护意识,提升公众对辐射的正确认识[7],同时也可邀请省、市辐射管理专家对辖区内核技术利用单位和监管人员开展培训,培训的形式可以多种形式,既要体现培训内容的专业性,也要通熟易懂,让辐射环境管理真正成为公众关心的环境内容之一,促进武进区辐射环境管理上水平。

结语

综上所述,辐射环境管理工作面临的任务艰巨而繁重,肩负的责任重大而光荣,“核无小事”必须牢记心头,切实把“严慎细实”贯穿辐射监管工作的始终,武进区要从行政监管、技术能力两个方面来提升履职能力和管理水平,才能使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得到全面有效地落实,确保区域辐射环境安全。

【参考文献】:

[1]史国武.辐射环境监督执法在辐射环境管理中的地位及存在问题[J].山西化工,2016,(06):115-117.

[2]《常州市“十三五”电网规划》

[3]《常州市“十三五”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发展专项规划》

[4]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关于印发《全国辐射环境监测与监察机构建设标准》的通知.2007

[5]张家炜.基层环保部门辐射环境管理的现状与对策研究[J].资源节约与环保,2016(5):119-120.

放射科环境保护制度篇8

【关键词】环境保护战略位置环境污染生态破坏污染治理生态保护

环境、资源、健康被国际社会认为是可持续发展中最值得关注的问题,环境保护是与每个人都息息相关的。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十一五”规划《建议》提出:“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切实保护好自然生态”。这是“十一五”时期我国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根本要求和指导方针。我们必须认真贯彻执行,为我国防治污染、保护生态、实现环境根本好转做出贡献。

一、做好环境保护工作势在必行

(一)环境形势依然十分严峻

“十五”环境保护计划指标没有全部实现,二氧化硫排放量比2000年增加了27.8%,化学需氧量仅减少2.1%,未完成削减10%的控制目标。淮河、海河、辽河、太湖、巢湖、滇池(以下简称“三河三湖”)等重点流域和区域的治理任务只完成计划目标的60%左右。主要污染物排放量远远超过环境容量,环境污染严重。全国26%的地表水国控(国家重点监控)断面劣于水环境v类标准,62%的断面达不到iii类标准;流经城市90%的河段受到不同程度污染,75%的湖泊出现富营养化;30%的重点城市饮用水源地水质达不到iii类标准;近岸海域环境质量不容乐观;46%的设区城市空气质量达不到二级标准,一些大中城市灰霾天数有所增加,酸雨污染程度没有减轻。全国水力侵蚀面积161万平方公里,沙化土地174万平方公里,90%以上的天然草原退化;许多河流的水生态功能严重失调;生物多样性减少,外来物种入侵造成的经济损失严重;一些重要的生态功能区生态功能退化。农村环境问题突出,土壤污染日趋严重。危险废物、汽车尾气、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等污染持续增加。应对气候变化形势严峻,任务艰巨。发达国家上百年工业化过程中分阶段出现的环境问题,在我国已经集中显现。我国已进入污染事故多发期和矛盾凸显期。

(二)当前我国环境管理工作严重滞后

环境形势严峻,保护环境紧迫又重要,但目前我国环境保护的法规、制度、工作与任务要求不相适应。一些地方对环境保护认识不到位,重gdp增长,轻环境保护;环境保护法制不够健全,环境立法未能完全适应形势需要,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现象较为突出;环境保护机制不完善,投入不足,历史欠账多,污染治理进程缓慢,市场化程度偏低;环境管理体制未完全理顺,环境管理效率有待提高;监督能力薄弱,国家环境监测、信息、科技、宣教和综合评估能力不足,部分领导干部环境保护意识和公众参与水平有待增强。

(三)加强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发达国家上百年工业化过程中分阶段出现的环境问题,在我国近20年来集中出现,呈现结构型、复合型、压缩型的特点。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造成了巨大经济损失,危害群众健康,影响社会稳定和环境安全。未来15年我国人口将继续增加,经济总量将再翻两番,资源、能源消耗持续增长,环境保护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因此,必须把环境保护摆上更加重要的战略位置。加强环境保护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是坚持执政为民、提高执政能力的实际行动,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有力保障。加强环境保护,有利于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实现更快更好地发展;有利于带动环保和相关产业的发展,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和增加就业;有利于提高全社会的环境意识和道德素质,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有利于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提高生活质量和延长人均寿命;有利于维护中华民族的长远利益,为子孙后代留下良好的生存和发展空间。因此,必须用科学发展观统领环境保护工作,痛下决心解决环境问题。

二、当前必须切实解决突出的环境问题

(一)以饮水安全和重点流域治理为重点,加强水污染防治

一是要科学划定和调整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切实加强饮用水水源保护,建设好城市备用水源,解决好农村饮水安全问题。二是要坚决取缔水源保护区内的直接排污口,严防养殖业污染水源,禁止有毒有害物质进入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强化水污染事故的预防和应急处理,确保群众饮水安全。三是要尽快改善重点流域、重点区域的环境质量,加大“三河三湖”(淮河、海河、辽河、太湖、滇池、巢湖)、三峡库区、长江上游黄河中上游和南水北调水源地及沿线等水污染防治力度。四是要把渤海等重点海域和河口地区作为重点,加强海洋环保工作。五是要严禁直接向江河湖海排放超标的工业污水。

(二)以降低二氧化硫排放总量为重点,推进大气污染防治

一是要加快原煤洗选步伐,降低商品煤含硫量。二是要加强煤电厂二氧化硫治理,新(扩)建燃煤电厂除燃用特低硫煤的坑口电厂外,必须同步建设脱硫设施或者采取其他降低二氧化硫排放量的措施。三是要在大中城市及其近郊,严格控制新(扩)建除热电联产外的燃煤电厂,禁止新(扩)建钢铁、冶炼等高耗能企业。四是要根据环境状况,确定不同地区的脱硫目标,制订并实施酸雨和二氧化硫污染防治规划。五是要制订燃煤电厂氮氧化物治理规划,加大烟尘、粉尘治理力度,采取节能措施,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六是要大力发展风能、太阳能、地热、生物质能等能源,积极发展核电,有序开发水能,提高清洁能源比重,减少大气污染物排放。

(三)以防治污染为重点,加强城乡环境保护

一是要加强环保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污水处理率和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二是要在建设中注重保护自然和生态条件,尽可能保留天然林草、河湖水系、滩涂湿地、自然地貌及野生动植物等自然遗产,努力维护地区的生态平衡。三是要开展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和超标耕地综合治理,污染严重且难以修复的耕地应依法调整。四是要合理使用农药、化肥,防治农用薄膜对耕地的污染。五是要积极发展节水农业与生态农业,加大规模化养殖业污染治理力度。六是要推进农村改水、改厕工作,搞好作物秸秆等资源化利用,积极发展农村沼气,妥善处理生活垃圾和污水,创建环境优美乡镇、文明生态村。

(四)以促进人与自然和谐为重点,强化生态保护

一是要坚持生态保护与治理并重,重点控制不合理的资源开发活动。二是要优先保护天然植被,坚持因地制宜,重视自然恢复,继续实施天然林保护、天然草原植被恢复、退耕还林、退牧还草、退田还湖、防沙治沙、水土保持和防治石漠化等治理工程,严格控制土地退化和草原沙化。三是要使经济社会发展与水资源条件相适应,统筹生活、生产和生态用水,建设节约型社会。四是要加强生态功能保护区和自然保护区的建设与管理,加强矿产资源和旅游开发的环境监管。五是要做好红树林、滨海湿地、珊瑚礁、海岛等海洋、海岸带典型生态系统的保护工作。

(五)以核设施和放射源监管为重点,确保核辐射环境安全

一是要全面加强核安全与辐射环境管理,国家对核设施的环境保护实行统一监管。二是要科学制订核电发展规划,核电建设要充分考虑核安全、环境安全和废物处理处置等问题。三是要加强在建和在役核设施的安全监管,加快核设施退役和放射性废物处理处置步伐。四是要加强电磁辐射和伴生放射性矿产资源开发的环境监督管理,健全放射源安全监管体系。

三、加强环境保护的对策措施

加强环境保护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必须用科学发展观统领环境保护工作,依靠科技进步,发展循环经济,完善监督体制,建立长效机制,在发展中解决环境问题。

(一)健全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加强执法力度

一是要抓紧制订有关土壤污染、化学物质污染、生态保护、遗传资源、生物安全、臭氧层保护、核安全、循环经济、环境损害赔偿和环境监测等方面的法律法规,修改并完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做出加大对违法行为处罚的规定,重点解决“违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的问题。二是要强化依法行政意识,加大环境执法力度,对不执行环境影响评价、违反建设项目环境保护设施“三同时”(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制度、不正常运转治理设施、超标排污、不遵守排污许可证规定、造成重大环境污染事故,在自然保护区内违法开发建设和开展旅游或者违规采矿造成生态破坏等违法行为,予以重点查处。三是要加大对各类工业开发区的环境监管力度,对达不到环境质量要求的,要限期整改。四是要完善对污染受害者的法律援助机制,研究建立环境民事和行政公诉制度。

(二)健全环境管理体制,完善环境监管制度

一是建立健全“国家监察、地方监管、单位负责”的环境监管体制,加大国家对地方政府及其有关部门执行环保法律法规情况的监察力度,强化中央政府协调解决跨省界环境问题的能力,督促检查突出的环境问题。二是要地方政府对本辖区环境质量负责,组织落实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任务,监督下一级政府和有关部门环保工作落实情况,查处重点单位环境违法行为。三是要各类法人和其他组织负责解决自身的环境问题,承担污染治理和生态恢复责任。四是要强化环境管理,严格实行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排放许可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把防范范围由建设项目扩展到宏观经济发展的源头,由投资领域扩展到消费和对外贸易领域,构建全方位的环境防范体系,体现“预防为主,综合治理”原则,实现环境保护从末端治理向源头削减和全程控制转变的目标要求。

(三)建立多元化环保投融资机制,增加环保资金投入

一是要加大政府环境保护投资力度,各级政府要将环境保护投入列入本级财政支出的重点内容并逐年增加,加大对污染防治、生态保护、环保试点示范和环保监管能力建设的资金投入,要严格执行国家定员定额标准,确保环保行政管理、监察、监测、信息、宣教等行政和事业经费支出。二是要引导社会资金参与城乡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和有关工作的投入,完善政府、企业、社会多元化环保投融资机制,多渠道筹集社会资金,鼓励各类所有制经济积极参与污染治理设施投资和运营,支持有条件,具备专业化经营管理的环保企业发行债券、股票上市等,也可以借助体育、福利等融资方式,广泛募集社会资金投资建设污染治理设施。

(四)实行有利于环境保护经济政策,加快污染治理市场化进程

一是要建立健全有利于环境保护的价格、税收、信贷、贸易、土地和政府采购等政策体系,政府定价要充分考虑资源的稀缺性和环境成本,对市场调节的价格也要进行有利于环保的指导和监管,对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环保标准的企业,不得审批用地,并停止信贷,不予办理工商登记或者依法取缔。二是要按照污染者负担、治理者受益的原则,全面实施城市污水、生活垃圾处理收费制度,加快推进污染治理市场化进程,按照谁开发准保护、谁受益谁补偿的原则,加快建立生态补偿机制。

(五)推动环境科技进步,加强环保队伍建设

一是要强化环保科技基础平台建设,将重大环保科研项目优先列入国家科技计划,积极组织对重大关键和共性技术的科技攻关,重点组织对饮水安全、污水深度处理、资源循环利用、燃煤电厂脱硫脱硝、汽车尾气净化处理等重大环保技术的科研开发和产业化示范,加快信息、生物、新材料等高技术在环保领域的应用,加快科技成果转化,积极推广先进适用的环保技术。二是要健全环境监察、监测和应急体系,规范环保人员管理,强化培训,提高素质,建设一支思想好、作风正、懂业务、会管理的环保队伍,要求县级以上要设立独立的环保机构,配备必要的执法人员,将环境监察人员纳入公务员管理,明确执法地位,严格岗位标准,规范执法行为。

(六)落实环境保护责任制,强化环境保护成果效应

一是落实环境保护责任,各地区各部门都要把保护环境作为一项重大任务抓紧抓好,地方人民政府主要领导和有关部门主要负责人是本行政区和本系统环境保护的第一责任人,要提高环境意识,增强环境保护的责任感和紧迫感,确保认识到位、责任到位、措施到位、投入到位,认真抓好环境保护工作,并抓出成效。二是要把环境保护纳入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考核的重要内容,并将考核情况作为干部选拔任用和奖惩的依据之一。三是要坚持和完善地方各级政府环境目标责任制,对环境保护主要任务和指标实行年度目标管理,定期考核,并公布考核结果。四是要建立问责制,切实解决地方保护主义干预环境执法问题,对因决策失误造成重大环境事故,严重干扰正常环境执法的领导干部和公职人员,要追究责任。五是要在评优创先活动中实行环保一票否决制,而对环保工作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应给予表彰和奖励。

参考文献:

[1]赵永新.我国进入环境污染高发期[n].人民日报,2005-12-02(6).

[2]编写组.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建议》学习辅导百问[m].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学习出版社,2005:112-123,137-144.

[3]解振华.为什么要强调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n].经济日报,2004-12-14(5).

[4]农业部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研究课题组.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n].经济日报,2005-11-17(12).

[5]新华社.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n].2006-02-15(8).

放射科环境保护制度篇9

王某捡到的是遗失的放射源铱192,但他并不知情,只是想捡来用作钥匙的挂链。至此,王某已经遭到伤害。于是,一连串的问题随之而来。什么是放射源,有什么作用,对人体有什么害处,如何管理放射源和避免放射源对人的伤害?

放射源的作用和分类

用天然或人工放射性核素制成的小型紧凑的辐射源称为放射源。放射源品种较多,而且应用广泛,不仅在核设施,而且在科研院校、医疗机构、地质和煤田勘探与开采、石油开采与炼油、公路与桥梁建设、机械制造与安装、建材(尤其是水泥厂)、纺织、卷烟、造船、电力、制药、育种、造纸、冶金、仪表和钟表制造、电影制片、木材、塑料、面粉和饲料加工、电缆、荧光灯生产等各行各业都有应用。

在医学方面放射源广泛用于医学诊断、治疗和消毒灭菌;在农业方面放射源用于辐照育种,可以改良品质,增加产量,还可用于灭菌保鲜等;在工业方面放射源可用于石油、煤炭等资源勘探,矿石成分分析,工业探伤、无损检测、材料改性和料位、密度、厚度测量等。放射源还可用于人造卫星供电、火灾烟雾报警、污水治理等。

王某捡到放射源铱192就是用于物理探伤的放射源。利用铱192伽玛(γ)射线探伤就是因为伽玛射线能量适中,在常见的材料厚度下具有较高的探伤灵敏度。因为人的肉眼无法观察到金属材料内部的情况,因此需要特殊的“眼睛”去发现,这个“眼睛”就是放射线。放射线可以穿透厚厚的金属,如果金属内部有任何异常,射线会发生变化,探测设备就会以成像或者一定的数据形式表现出来。因此,铱192与钴60、铯137等主要用于工农业生产中的探伤。

铱192的半衰期是74.2天。伽玛射线有很强的穿透力,能在较大体积内产生电离作用,可以用来进行辐射消毒、灭菌、食品辐射保藏、辐射育种、放射治疗和辐射加工等。

放射源按所释放射线的类型可分为阿尔法放射源(产生α射线)、贝塔放射源(产生β射线)、伽玛放射源(产生γ射线)和中子放射源(产生η射线)等。这些放射线都看不见,摸不着,必须使用专门的仪器才能探测到。而且,不同的射线在物体中穿透能力各有不同。一张厚纸可挡住阿尔法射线;有机玻璃、铝等能有效阻挡贝塔射线;伽玛射线穿透力较强,但混凝土、铅等可以阻挡;中子射线需用石蜡等轻质材料来阻挡。

由于放射源发出的放射线对人和生物有害,因此在实际操作时,需要在防护设备下使用。防止或减少放射源发出的射线对人体的伤害主要有3种手段。一是距离防护,距离放射源越远,接触的射线就越少,受到伤害也越小。二是屏蔽防护,选取适当的屏蔽材料(如混凝土、铁或铅等)做成屏蔽体遮挡放射源发出的射线。三是时间防护,即尽可能减少与放射源的接触时间。不过,在实际工作中,上述3种防护手段通常会组合应用。

放射源对人的伤害

显而易见,如果防护不当或没有防护,放射源发出的放射线会对人造成伤害。例如,由于王某不知情,捡到放射源铱192后没有防护地放在裤兜内达3个小时,已经对他造成了伤害。

在找到丢失的放射源铱192后,王某于12日被转移至苏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中国核工业辐射损伤医学应急中心接受治疗。由于放射线的伤害,王某的右腿已出现溃破和脓肿。而且腿部红肿在进一步扩大,不过王某没有出现恶心、呕吐等症状,可以判断其受辐射影响程度较轻,目前不存在生命危险,右腿也不需要截肢。

由此可以看出,放射线可以因接触的时间长短、保护措施的强弱和放射线的不同种类而让人受到不同程度的伤害。一般而言,放射源发射出来的射线可以破坏细胞、组织,甚至细胞核,对人体会造成程度不同的伤害。当人受到大量射线照射时,会产生诸如头昏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呕吐等症状,严重时会导致机体损伤,由于细胞核损伤,会导致癌症,严重急性辐射还可致人死亡。

国际原子能机构根据放射源对人体可能造成的伤害程度,将放射源分为5类:Ⅰ类放射源属极危险源。在没有防护情况下,接触这类放射源几分钟到1小时就可致人死亡。Ⅱ类放射源属高危险源。在没有防护情况下,接触这类放射源几小时至几天可以致人死亡,而王某捡拾的放射源就是Ⅱ类放射源。Ⅲ类放射源属中危险源。在没有防护情况下,接触这类放射源几小时就可对人造成永久性损伤,接触几天至几周也可致人死亡。上述三类放射源为危险放射源。

此外,Ⅳ类放射源属低危险源,基本不会对人造成永久性损伤,但长时间、近距离接触这类放射源的人可能产生可恢复的临时性损伤。Ⅴ类放射源属极低危险源,不会对人造成永久性损伤。

国内最严重的一起放射源事故发生于1992年11月19日。泥瓦工张有昌在山西忻州环境监测站建筑工地的一个井口看到一个金属圆柱体,貌似日光灯管的启辉器,在阳光下闪着亮晶晶的光。张有昌也像现在的王某一样不知情,随手捡起来装进外套的右边口袋。后来,这个金属块发出的射线杀死了张有昌父子3人,也伤害了妻子张芳和腹中胎儿,并前后影响100多人。

这个金属圆柱体是钴60放射源。1973年,当时忻州地区科委为培育良种,从上海引进6枚钴60放射源。10多年后科委迁址时将放射源封存,随后将原址移交给当地环境监测站。1991年,监测站盖楼,委托太原的中国辐射防护研究院将钴源迁走封存。但钴源室管理员记错了放射源数目,技术人员从封存的井里只拿走了5枚金属圆柱体。另外一枚放射源丢失,于是就有了张有昌和100多人的祸从天降。

管理不善的恶果

使用放射源需要专门的保护设备,即便如此也会因意外而造成放射线对使用者的伤害。更严重的是,如果放射源遗失,会给不知情者造成无法弥补的伤害。国内绝大多数放射源造成的伤害都是管理不善造成的。

从1954年发生第一起有记载的放射源事故开始,中国的放射源事故就连连不断。《全国放射事故案例汇编1988~1998》透露的情况是,中国大陆从1988~1998年共发生放射性事故332起,受辐射总人数966人。以每年发生的事故数量比较,中国与美国相近,但如果将事故数量与放射源拥有数量结合起来比较,中国的事故发生率大约是美国的40倍。从1954~2007年,中国的核设施未发生过急性辐射致死事故,但却因放射源事故造成10人急性死亡,占全世界该类死亡总数的17.2%。

1995年出台的《放射事故管理规定》将事故性质分为责任事故、技术事故和其他事故3类。在中国放射源事故主要是人为失误和管理不当造成的,也即主要是责任事故。例如,1988~1998年发生的332起放射性事故中,责任事故占到近85%,其中管理不善占47.29%,领导失职占20.18%,安全工作意识淡薄占6.63%,工作人员违规操作占4.52%,操作失误占4.82%,缺乏安全防护知识占1.2%;技术事故等其他原因占不到20%。还有一个统计是,1954~1987年之间出现的放射源事故中,责任事故占总事故的78.7%。

2004年,国家环保总局联合卫生部、公安部在全国范围内进行放射源普查。拥有放射源的单位超过10000家,放射源超过14万枚,而且每年以5%~10%的速度在递增,几乎遍布全国所有省区。在各类放射源事故中,丢失放射源造成的事故比例最大。现在,还有约2000枚废旧放射源下落不明。同时,中国还有越来越多的放射性废物无处安放,对国人安全和环境构成巨大威胁。

由于管理不善,责任不清,中国的放射源事故还有更多的特点,例如,将遗失的放射源当成废品进行熔化冶炼,对人和环境造成了更为广泛的潜在威胁。

2009年3月23日,陕西省铜川市环保部门在对秦岭水泥公司的12个放射源例行检查时发现,被拆除的水泥生产线上的一枚“核电子秤”不见了,而该“核电子秤”含有放射源铯137。24日,陕西环保厅工作人员在富平县一钢厂的废渣中检测出铯137成分。该钢厂共从秦岭水泥公司购回8车265吨废钢铁。这批钢铁已被熔炼。27日,陕西省环保厅透露,在陕西富平兴宝钢铁公司的炉渣中测出铯137,但成品中并未发现此放射性物质。

令人担心的是,被熔炼后的放射源铯137会随着钢材的使用把危险带到千家万户,而这些人是并不知情的。因为,带有放射性的钢材以及由这些钢材制造的房屋、汽车、桌子、椅子、锅、碗、盆、勺子、杯子、婴幼儿用具等都会让人陷入危险。

铯137的半衰期长达30年,是一种常用的伽玛辐射源,对人健康的危害是显而易见的。当然,铯137对人体的影响取决于其辐射强度、人体暴露于铯137的时间和受影响的人体细胞种类等。但是,人体长期暴露于铯137可引起急性放射病症,如恶心、疲倦、呕吐及毛发脱落等,免疫力下降、白细胞死亡及骨组织坏死,如果长时间近距离(2.5米以内)接触,会导致染色体变异,影响生殖系统并导致婴儿畸形,如果受到约1西沃特辐射剂量的直接照射,可以致人死亡。铯137进入人体会积聚在肌肉组织中,并有可能导致癌症。

所以,放射源铯137熔炼后混入钢材中无论是用这样的钢材来制造何种用品,都会让人受到辐射而致病甚至致死。这也说明,中国的放射源已经成为一种潜在的强大杀伤性杀手。

如何防范放射源的伤害?

显而易见,放射源对不知情者造成的伤害是最大的,因此需要使用者、政府部门严格管理放射源,同时也需要对公众进行防护放射源的知识传播,最大程度减少放射源对人的伤害。

在南京发生放射源铱192丢失并造成人员伤害后,环保部发出了通知,要求各省(区、市)环境保护厅(局)要在2014年7月1日前,按照《关于γ射线探伤装置的辐射安全要求》(环发〔2007〕8号)和《γ射线探伤场所监督检查技术程序》(环核辐函〔2012〕17号),针对行政区内的γ射线探伤单位,认真开展辐射安全专项检查。

这样的专项行动固然有效,但是却未必能形成全面的有效机制。全面的有效防护机制就是遵循专门的法规管理和使用放射源。《中华人民共和国放射性污染防治法》和2005年12月1日起施行的《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安全和防护条例》对放射源使用和管理有诸多规定。例如,对于放射源要加装多方面的防护装置。放射源都要装在特殊设计的专用容器内,以防止对人体造成伤害。放射源包装容器种类很多,大多为球形和圆柱形,一般用铅、铸铁、钢、塑料、石蜡等材料制成。此外,所有放射性工作场所及放射源的包装容器上都必须有警示标志。

此外,妥善处理废弃的放射源有两种途径:一是由放射源的真正生产厂家收贮,二是将放射源交给经环保部门许可的单位收贮。由于生产和使用放射源的单位和个人因管理不严而让放射源流失的、未按照规定对废旧放射源进行处理以及造成辐射事故的,需要负法律责任,轻则罚款1万~20万元,重则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同时,因辐射事故造成他人损伤的,依法承担民事责任。

但是,这些规定并没有完全严格执行,以致中国的放射源事故频频不断。显然,严格执法和加强责任管理,是防止放射源事故的重中之重。

另一方面,普通公众如何防范放射源的伤害也是一个问题。因为,放射源无色无味,在正常的情况下看起来就是一个金属物或者铅罐,人们在不知晓的情况下将这些东西当作废铁捡回,从而造成对自身和周围环境的人的严重伤害。

对于普通人,尤其是捡拾废旧品的人来说,对于垃圾、路面、草丛或其他地方的来历不明的金属,以及精美、夜间发光的物体不要随意捡拾,即便是环卫工在处理这类物体时,也要请相关机构对其进行检测,然后再做处理。另外,应通过科学传播让所有人都能识别放射性标志的图标,就像在幼儿园要教会孩子红灯禁止通行一样。普通人发现可疑放射源后也可立即拨打环保举报热线:12369。

相关链接

《中华人民共和国放射性污染防治法》

相关条款

第三十一条:放射性同位素应当单独存放,不得与易燃、易爆、腐蚀性物品等一起存放,其贮存场所应当采取有效的防火、防盗、防射线泄漏的安全防护措施,并指定专人负责保管。贮存、领取、使用、归还放射性同位素时,应当进行登记、检查,做到账物相符。

第三十二条:生产、使用放射性同位素和射线装置的单位,应当按照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的规定对其产生的放射性废物进行收集、包装、贮存。

放射科环境保护制度篇10

关键词:洗煤厂环保开发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X324文献标识码:a

在洗煤厂工程建设期会对环境产生影响,主要有施工噪声、废气、废水、固体废物等同样,在洗煤厂生产运营期对环境也有一定是影响,以下就分几方面对这些环保项目开发中的问题展开讨论,最终找出整改的对策。

一、加强污染源监控积极开展污染源治理

1、对环境空气的影响,其中包括

洗煤厂生产系统主要的废气污染为受煤坑扬尘、原煤筛分破碎系统、原煤胶带运输机栈桥,原煤装卸及产品运输过程等产生的扬尘等。

1)受煤坑受(卸)煤落料过程产生的粉尘,采取喷雾抑尘措施,抑尘效率可达95%以上,可以有效减少扬尘量。

2)原煤破碎、筛分工序产生的粉尘由集气罩收集,经布袋除尘器除尘后达标排放,集气罩集气效率>95%,除尘器除尘效率99%;未被集气罩收集的粉尘部分在车间内沉降,部分经车间天窗溢散。

3)原煤均通过封闭式皮带通廊输送,通廊内沿皮带上方设置喷雾抑尘装置,通过采取上述措施,原煤转运过程的粉尘可得到有效控制,不会溢散到通廊外。

4)原煤运入、产品等进出厂的运输方式均为采用汽车运输,运输汽车采用篷布进行覆盖,运输车辆进出厂轮胎均经过冲洗,以避免汽车运输过程的扬尘污染,在经过沿途敏感点时,要求运输车辆减速慢行,减少因运煤车辆高速行时产生的粉尘,并采用洒水车对运煤道路洒水,减少煤炭运输过程的扬尘污染。

5)选煤生产的精煤、中煤、矸石分别进入各自的封闭储场,煤泥贮存在封闭的煤泥贮存场,对环境影响较小;厂区内设置临时废物堆放场,产生的生活污水处理后的污泥以及生活垃圾全部贮存在临时区贮存场,不会对周围环境造成较大影响。

2、对水环境的影响

洗煤厂排除的废水有两种,一种是煤泥水,厂区生活污水应处理并达到“选煤用水水质指标”后回用于生产,或经处理后达到《城市污水再生利用城市杂用水水》的标准后用于绿化、道路洒水或物料储场抑尘,不外排。煤泥水是湿法选煤厂生产过程中的工业污水,含有泥砂和大量具有回收加价值的煤泥,如果直接排放掉不仅污染环境而且造成一定的经济损失.煤泥水中细小的固体颗粒表面带有剩余电荷,静电排斥使得煤泥水中固体颗粒保持相对分散状态而难于自然沉降.混凝沉降法是一种很有效的方法。为了使洗煤废水能够循环利用以及处理后的煤泥能够回收,采用硼泥.聚丙烯酰胺(pam)联用方法处理洗煤废水,分别考察了硼泥投加方式、质量分数、投加顺序对处理效果的影响,并通过正交实验确定了试剂的最佳投放配比.结果表明,采用硼泥-pam混凝沉淀法处理洗煤废水具有较好的处理效果,处理后上清液SS含量达到48.5mg・L~(-1),CoD去除率达到99.7%,沉降的污泥比阻值为0.887×10~(10)cm/g。

另一种为生活废水,包括办公设施等产生的生活废水。生活废水应送到生活污水处理站,采用地埋式生化污水处理装置处理后全部纳入洗煤生产不外排。

3、固体废物污染

固体废物主要有矸石,另外还有生活垃圾。为妥善处置固废,拟将矸石销售,并拟选矸石沟作为备用堆场。还可以将矸石全部利用,中煤和煤泥外售。厂区主要建筑物和作业场所设置垃圾桶,集中收集生活垃圾,依托市政环卫部门集中处理。

4、噪声污染

由于主要高声压级设备集中于主洗车间,包括离心机、各种振动筛、水泵、空压机等,因此会有一定的噪音。解决这个问题时,应在设备选型时,除考虑满足生产工艺技术要求外,还必须考虑产品高效低噪,要求设备满足“工业企业噪声卫生标准”及有关设计规定。此外噪声设备通过减震、消音、隔声处理等措施减轻噪声对环境的影响。

二、完善环保管理网络,加强环境责任建设

1、根据集团公司的环保管理要求,结合本厂实际,成立了以厂长任组长,各科室、车间负责人担任组员的洗煤厂环保管理领导小组。明确了各部门及各级管理人员环保管理责任,同时制定下发了洗煤厂年度环境保护工作目标指标,为我厂全年环保管理工作打下了一个坚实的基础。

2、环保设施要固定操作人员和设备维修人员,建立健全岗位责任制,设备维护保养制和操作规程。使设备完好率、开机率达到100%。

3、各环保设备必须建立设备台帐和运行记录。

4、生产车间或作业场所的噪声,首先从整体设计考虑,尽量把噪声源与人群密集的场所远离,在厂界周围、高噪声车间、办公楼周围、及厂区道路两侧种植乔木、灌木和林带绿化,设备须安装减振基础,布置在厂房内,人员操作应设隔音操作室。

5、洗煤矸石要实现综合利用,厂区矸石要及时运走,减少厂区的临时堆放量,临时堆放场所要有遮挡设施和措施,严防矸石自燃和经雨水冲刷而流失。

三、建立、健全管理制度

根据集团公司相关要求,在质量环保部得帮助配合下,我厂组织修订完善了《环境管理办法》、《除尘降尘管理办法》、《固体废弃物管理办法》、《辐射安全管理规定》、《涉源维护维修管理制度》、《放射源保安管理制度》、《放射源管理规定》、《放射源检测管理规定》、《放射源监测仪表使用与校验管理制度》、《辐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管理制度》、《辐射工作人员培训管理制度》、《放射源操作规程》、《放射源事故专项应急预案》等有关环境保护管理制度,规程及应急预案,建立洗煤厂个人剂量检测记录、放射源定期检测记录等内容,每周组织一次定期检测。通过完善本厂各项管理制度,进一步促进我厂环保管理水平的提高。

四、加强宣传、培训工作,强化员工环保意识

为不断强化我厂员工环保意识,提升员工节能减排操作水平,制作悬挂了节能减排宣传栏、广泛开展环保宣传工作。并组织车间领导、班组长及一线员工开展了的环保知识教育培训。

五、环境保护考核制度

从企业的长远发展,企业应设置环保专职人员要加强对全厂污染防治工作的不定期检查,每月不少于三次,考核应采取自查、互查、监察和全面检查多种形式相结合。其中每月应组织有关领导、科室对各单位进行全面检查,好的给予表扬,差的给予批评,对检查中提出的问题限期整改,完不成者对单位行政主管给予经济处罚。

参考文献:

1、黎友梅;我国煤矿井下水利用及生活污水处理的经验与展望[J];煤矿环境保护;1990年02期

2、宫世国,陶秀成;新型混凝剂aSDⅡ处理城市生活污水[J];环境工程;1996年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