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能源技术经济十篇能源技术经济十篇

能源技术经济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7:26:11

能源技术经济篇1

2.我国电力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研究谭显东,胡兆光,tanXian-dong,HUZhao-guang

3.非化石能源份额与排放强度变化的互动研究张树伟,ZHanGShu-wei

4.信息动态

5.基于线路潮流转归分量的阻塞成本分摊黄泽荣,龚演平,HUanGZe-rong,GonGYan-ping

6.智能电网发展的机制及其对电网自动化技术的影响柳一兵,赵晓华,LiUYi-bing,ZHaoxiaohua

7.韩国绿色增长战略与智能电网王雪,张义,李立理,张义斌,wanGXue,ZHanGYi,LiLi-li,ZHanGYi-bin

8.输变电工程综合造价指数分析方法李敬如,赵彪,史雪飞,郑燕,LiJing-ru,ZHaoBiao,SHiXue-fei,ZHenGYan

9.城市电网通道优化利用研究白宏坤,李干生,BaiHong-kun,LiGan-sheng

10.我国燃煤发电技术进步的节能减排效果分析李爱军,Liai-jun

11.300mwCFB锅炉冷渣器结焦问题的处理及改进效果张卫志,孙后军,张涛,ZHanGwei-zhi,SUnHou-jun,ZHanGtao

12.国内外大型企业集团财务集约化管理经验及对电力企业的借鉴王学亮,wanGXue-liang

13.发电企业应收款信托融资探讨苗玉振,杨慧,miaoYu-zhen,YanGHui

14."X-非效率"与电网企业经营绩效评估程涛,周人杰,CHenGtao,ZHoURen-jie

1.坚强智能电网发展方式及其效益研究白建华,BaiJian-hua

2.影响西北区域风电产业发展的几个问题莫勋,moXun

3.西北区域自备电厂情况调查分析李英华,邢明德,刘健,LiYing-hua,XinGming-de,LiUJian

4.北方分布式联产供能系统方案的技术经济分析倪允之,晋宏师,王爱华,张洪伟,隋军,niYun-zhi,JinHong-shi,wanGai-hua,ZHanGHong-wei,SUiJun

5.山区输电线路塔位边坡治理方法及技术经济分析曾二贤,陈治,胡星,王开明,ZenGer-xian,CHenZhi,HUXing,wanGKai-ming

6.远程在线监测分时电能表的时钟超差问题研究郑文华,唐学东,ZHenGwen-hua,tanGXue-dong

7.新疆下坂地水利枢纽工程施工阶段的投资控制巴合提瓦尔·马苏尔,曹婷婷,Bahtiwar·mansur,Caoting-ting

8.火力发电厂能源审计方法研究石奇光,SHiQi-Guang

9.住宅小区公用电力设施的公益信托管理模式刘克智,许石慧,LiUKe-zhi,XUShi-hui

10.县级供电企业面临的法律风险及对策戴彦,DaiYan

11.用电信息采集系统对输配电价的影响分析李红军,段燕群,王卫军,LiHong-jun,DUanYan-qun,wanGwei-jun

12.电力企业资产证券化风险探析胡志成,卜兆冈,HUZhi-cheng,BUZhao-gang

13.水电企业生产运营对标管理研究黄青刚,HUanGQing-gang

14.信息动态

15.电网企业开展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的本土化解决方案具小平,王波,江克宜,张勇,JUXiao-ping,wanGBo,JianGKe-yi,ZHanGYong

1.核电机组参与南方电网辅助服务提供与补偿的探讨陈明辉,黄日星,文福拴,CHenming-hui,HUanGRi-xing,wenFu-shuan

2.基于监管发电商报价行为的FSS-SVm模型刘文琼,钟波,汪满满,LiUwen-qiong,ZHonGBo,wanGman-man

3.2010年上半年电煤供需形势分析及展望黄忠,朱发根,顾宇桂,单葆国,王楠,HUanGZhong,ZHUFa-gen,GUYu-gui,SHanBao-guo,wanGnan

4.中水回用于火电厂循环冷却水的现状和经济性研究高轩,吴智泉,GaoXuan,wUZhi-quan

5.2008年电力线路工程造价变化情况分析张健,张昊昱,李敬如,赵彪,ZHanGJian,ZHanGHao-yu,LiJing-ru,ZHaoBiao

6.我国能效电厂建设试点分析吴鹏,谭显东,单葆国,韩新阳,wUpeng,tanXian-dong,SHanBao-guo,HanXin-yang

7.一种小水电厂t接入配电网分摊线损的方法林建新,温步瀛,陈庄龙,LinJian-xin,wenBu-ying,CHenZhuang-long

8.信息动态

9.当前抽水蓄能电站电价疏导问题分析李红军,李成仁,王卫军,LiHong-jun,LiCheng-ren,wanGwei-jun

10.公允价值会计下上市公司盈余管理探讨李经彩,LiJing-cai

11.火电"上大压小"企业人员分流问题的思考曾宪权,ZenGXian-quan

12.论绩效考核指标体系设计崔洁,CUiJie

13.国外分布式发电发展情况分析及启示魏晓霞,刘士玮,weiXiao-xia,LiUShi-wei

14.肯尼亚电力投资的机会与风险杨刚,杨毅,YanGGang,YanGYi

1.关于低碳经济几点思考李南翔,赵勇,Linan-xiang,ZHaoYong

2.论中央能源企业的产融结合之路余嘉明,刘洁,YUJia-ming,LiUJie

3.基于序优化理论的电源规划方法研究易海琼,李隽,YiHai-qiong,LiJun

4.欧洲风电并网研究项目概述周原冰,王乾坤,方彤,ZHoUYuan-bing,wanGQian-kun,FanGtong

5.信息动态

6.节能减排下热电联产燃机项目电价政策的思考陈国伟,郭希成,何春,CHenGuo-wei,GUoXi-cheng,HeChun

7.美国区域温室气体减排行动的动作机制及其对电力市场的影响庄彦,蒋莉萍,马莉,ZHUanGYan,JianGLi-ping,maLi

8.以技术动力学视角看电动汽车的发展前景张树伟,ZHanGShu-wei

9.几种烟气脱硫工艺的运行费用分析韩彩玲,桑斌修,宋建军,HanCai-ling,SanGBin-xiu,SonGJian-jun

10.电力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指标分类比较高金凤,廖文炜,曾二贤,GaoJin-feng,Liaowen-wei,ZenGer-xian

11.平衡计分卡在我国电网企业绩效评估的应用分析郭磊,李云峰,盛晓萍,GUoLei,LiYun-feng,SHenGXiao-ping

12.电力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研究向保林,李珞新,XianGBao-lin,LiLuo-xin

13.电网企业实施轮岗培训的探讨杜晗晗,冯来富,DUHan-han,FenGLai-fu

1.对我国电力适度超前发展的评价及再认识王志轩,wanGZhi-xuan

2.上网电价政策对发电企业成本的影响分析叶泽,王准,YeZe,wanGZhun

3.基于微分博弈的发电商报价模型及其分析李文娟,张新华,Liwen-juan,ZHanGXin-hua

4.基于节能减排的厂内发电权交易机制研究柳瑞禹,陈岸,LiURui-yu,CHenan

5.信息动态

6.安徽省实施节能发电调度的探讨冯沛儒,陈中元,吴迪,李晶,FenGpei-ru,CHenZhong-yuan,wUDi,LiJing

7.地区电网负荷特性研究兰宇,谭剑中,李轩,彭剑,王红卫,LanYu,tanJian-zhong,LiXuan,penGJian,wanGHong-wei

8.基于增值税转型改革的火电项目经济评价研究陈国伟,何春,郭希成,CHenGuo-wei,HeChun,GUoXi-cheng

9.基于主材的输电线路工程本体费用估算方法梁跃清,LianGYue-qing

10.重庆电网输配电压序列优化研究崔凯,聂端,张昊昱,孙洪波,李红军,CUiKai,nieDuan,ZHanGHao-yu,SUnHong-bo,LiHong-jun

11.电动汽车研究综述夏德建,XiaDe-jian

12.日韩居民阶梯电价经验与启示李成仁,余嘉明,LiCheng-ren,YUJia-ming

13.实施峰谷阶梯电价的计费方法及执行措施施建锁,SHiJian-suo

1.电力企业在低碳经济中面临的挑战与应对策略康重庆,周天睿,陈启鑫,KanGChong-qing,ZHoUtian-rui,CHenQi-xin

2.坚强智能电网——服务国家碳减排目标吴鹏,单葆国,葛旭波,顾宇桂,赵静,wUpeng,SHanBao-guo,GeXu-bo,GUYu-gui,ZHaoJing

3.15%发展目标下的我国非化石能源发展研究张栋,ZHanGDong

4.大面积停电应急监控与启动机制设计的探讨于雷,张建华,YULei,ZHanGJian-hua

5.我国"三驾马车"与电力需求关系研究谭显东,单葆国,tanXian-dong,SHanBao-guo

6.一季度电煤供需形势分析及展望朱发根,黄忠,顾宇桂,单葆国,王楠,ZHUFa-gen,HUanGZhong,GUYu-gui,SHanBao-guo,wanGnan

7.我国工业终端能源消费与合理用能浅析赵静,ZHaoJing

8.电力工程招投标复合标底的应用分析陈浩,CHenHao

9.能源经济资讯

10.我国电费类诉讼案例分析黄怡,杨辉耀,官瑞云,HUanGYi,YanGHui-yao,GUanRui-yun

11.电力营销工作的法律风险与防范吴运刚,武玉凤,王玲,wUYun-gang,wUYu-feng,wanGLing

12.电力应急物资联合储备管理系统设计尚敬福,张瑜,张建华,SHanGJing-fu,ZHanGYu,ZHanGJian-hua

13.增值税转型对电网企业的影响及相应举措刘盛,LiUSheng

1.对"十二五"加快电力发展方式转变的思考王信茂,wanGXin-mao

2.信息动态

3.煤电企业近三年运营情况分析李有华,郑厚清,LiYou-hua,ZHenGHou-qing

4.提高核电比例,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张明,朱文斌,刘松华,孙福荣,ZHanGming,ZHUwen-bin,LiUSong-hua,SUnFu-rong

5.我国能源可持续发展的探讨陈武,李云峰,CHenwu,LiYun-feng

6.300mw空冷发电机与水氢氢冷发电机技术经济比较王娟,姚雯,wanGJuan,Yaowen

7.基于灰色关联度的多目标电力建设工程投资决策研究赵巧芝,ZHaoQiao-zhi

8.同塔多回高压架空输电线路的设计原则及其经济分析周传让,宋钢,阮源源,ZHoUChuan-rang,SonGGang,RUanYuan-yuan

9.2006-2008年输变电工程场地建设清理及补偿费用趋势分析史雪飞,赵彪,宋毅,郑燕,郑海峰,SHiXue-fei,ZHaoBiao,SonGYi,ZHenGYan,ZHenGHai-feng

10.电网工程滑坡灾害的鉴别方法及处理对策研究严福章,袁兆祥,王修全,YanFu-zhang,YUanZhao-xiang,wanGXiu-quan

11.国产300mwCFB锅炉运行中存在的问题、改进及节能效果分析牛树赟,李胜,袁登友,李晓东,niUShu-yun,LiSheng,YUanDeng-you,LiXiao-dong

12.电厂锅炉回转式空气预热器的节能改造及效果分析王祝成,wanGZhu-cheng

13.贵州省企业能源审计和能源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合理化建议胡钦,陈治国,陈泽华,HUQin,CHenZhi-guo,CHenZe-hua

14.国外电网成本管理经验及对我国电网企业的启示张爱红,郑厚清,ZHanGai-hong,ZHenGHou-qing

15.对火电企业燃煤管理中的问题探讨陶钰,taoYu

1.我国应对气候变化面临的形势分析及战略选择建议唐元,tanGYuan

2.西班牙风电发展的经验与启示周原冰,王乾坤,方彤,张运洲,宋卫东,ZHoUYuan-bing,wanGQian-kun,FanGtong,ZHanGYun-zhou,SonGwei-dong

3.能源经济资讯能源技术经济

4.日本新能源推进机制建设的最新动向及启示王峰峰,wanGFeng-feng

5.二氧化碳捕集现状和展望李新春,孙永斌,LiXin-chun,SUnYong-bin

6.西北地区农村供电情况调研雷金娥,张新联,刘佳鹏,唐博奇,LeiJin-e,ZHanGXin-lian,LiUJia-peng,tanGBo-qi

7.电煤矛盾对火电企业成本的影响与对策冯丽霞,曹峰,FenGLi-xia,CaoFeng

8.从经济学视角看电力监管合谋任玉珑,杨菲菲,周滢露,RenYu-long,YanGFei-fei,ZHoUYing-lu

9.基于pSa的核电站重要设备备件经济分析方法探讨王浩,郭保辉,许林,wanGHao,GUoBao-hui,XULin

10.影响公众对核电接受度的因素分析朱文斌,张明,刘松华,孙福荣,李锦,ZHUwen-bin,ZHanGming,LiUSong-hua,SUnFu-rong,LiJin

11.工业用户用电信息互动通信平台技术经济特性分析高峰,GaoFeng

能源技术经济篇2

近年来,我国能源消费增长迅速,2012年全国能源消费总量36.2亿吨标准煤,碳排放总量占全球排放总量的25%左右,且碳排放增量占全球增量的60%,预计到2020年我国的能源需求总量将达到50亿吨标准煤,能源形式极为严峻。建筑能耗约占我国总能耗的20~30%,是能源消耗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经济发展,建筑能耗占总能耗的比例还将进一步增长。

建筑能耗,是指建筑物内各种用能系统和设备的运行能耗,主要包括采暖、空调、照明、家用电器、办公设备、热水供应、炊事、电梯、通风等能耗。从能源消耗领域看,主要包括商业建筑、公共建筑和居民住宅中各种用能设备的运行能耗。在发达国家,建筑能耗一般占全社会总能耗的30%~40%。在全国能源形势严峻的大背景下,建筑领域的节能减碳日益重要。合同能源管理运用市场机制,为建筑领域尤其是商业建筑和公共建筑的节能改造工作提供了一条切实可行的途径。

2、合同能源管理概述

2.1概述

合同能源管理(即energymanagementContracting简称为emC)是国际上一种先进的基于市场的、新型的节能项目投资方式,是节能技改、扩建等项目市场化运作的新机制,它是以减少的能源费用来支付节能项目成本的一种新型市场化运作的节能机制。节能服务公司(即energymanagementCompany简称为emCo)与用户签订能源管理合同,约定节能目标,为用户提供节能诊断、改造等服务,并以节能效益分享等方式回收投资和获得合理利润,可以显著降低用能单位节能改造的资金和技术风险,充分调动用能单位节能改造的积极性,是行之有效的节能措施。

我国自上世纪90年代末引进合同能源管理机制,通过示范、引导和推广,节能服务产业迅速发展,专业化的节能服务企业不断增多,服务范围已扩展到工业、建筑、交通、公共机构等多个领域。截至目前,通过审批并取得资质的节能服务企业已达3000家。通过专业化的节能服务公司以合同能源管理机制为客户实施节能项目,可以克服目前众多业主在实施节能项目是所遇到的障碍,诸如技术和方案选择、项目融资困难和管理风险等。

2.2合同能源管理模式

合同能源管理的商务运作模式有很多种,通常分为节能效益分享型、节能量保证型和能源费用托管型等,其中节能效益分享型是全国政策重点支持的运作模式。不同的合作类型,在业务环节上具有以下区别:

类型

内容节能效益分享型节能量保证型能源费用托管型

资金来源eSCo提供项目的全部资金客户提供全部或部分项目资金eSCo为客户管理或投资改造能源系统,承包能源费用

服务内容eSCo提供项目的全过程服务eSCo提供项目的全过程服务,特别承诺节能量(率)合同约定能源服务标准及确认方法,不达标时,eSCo按合同给予补偿

运营管理一般由用户运营管理一般由用户运营管理一般由eSCo运营管理

节能量检测合同规定节能指标及检测和确认节能量(或节能率)的方法合同规定节能指标及检测和确认节能量(或节能率)的方法一般不对项目本身进行节能量检测

利润来源合同期内eSCo与客户按约定分享节能效益;合同结束后设备和节能效益全部归客户所有,客户现金流始终是正确的。客户向eSCo支付服务:如果在合同期项目没有达到承诺的节能量,eSCo赔付全部未达到的节能量的经济损失。eSCo的经济效益来自能源费用的节约,客户的经济效益来自能源费用(承包额)的减少。

3、合同能源管理的技术经济分析

3.1技术经济优势

用能单位和emCo按照emC模式实施节能改造可带来的技术经济优势十分明显,归纳起来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用能单位不需要承担节能项目实施的资金、技术风险,并在项目实施降低用能成本的同时,获得实施节能带来的收益和获取emC提供的设备。

(2)节能效率高、投资回收期短。emC项目的节能率一般在5%~40%,emC项目的投资额较大,但投资回收期平均只有3~6年。

(3)节能更专业、节能更有保证。由于emCo是全面负责能源管理的专业化“节能服务公司”,所以能够比一般技术机构提供更专业、更系统的节能技术。

(4)对emCo实施合同能源管理项目,取得的营业税应税收入,暂免征收营业税,对其无偿转让给用能单位的因实施合同能源管理项目形成的资产,免征增值税。

(5)可获财政补贴力度大。按照中央财政每吨煤补贴240元,地方财政补贴60元的标准。补贴力度相当于标准煤煤价的30%,补贴力度大。

(6)可获财政补贴范围广。按照要求,工业节能在500~10000t/a即可以获得补贴,而其他节能形势下线可以放宽到100t/a,补贴范围非常广。

可见,合同能源管理模式实现了参与各方的多赢格局,是行之有效的节能投资新机制、新模式。

3.2合同能源管理经济回收期分析

按改造前年采暖能耗为30kgce/m2计算,改造成本:围护结构改造成本约为200元/m2(门窗50元/m2,外墙100元/m2,屋顶50元/m2);供热系统节能改造成本约为50元/m2(温控计量20元/m2,二次网及可能的热源30元/m2)。节能改造效果:仅改造围护结构可降低30%采暖负荷,节约采暖能耗9kgce/m2;仅供热系统,可直接降低30%采暖负荷,节约采暖能耗9kgce/m2(含通过温控装置减少房间温度过热形成的节能量);如果围护结构和供热系统都改造,可降低约50%采暖能耗,节约采暖能耗约15kgce/m2。

节能改造形成1吨标准煤节能能力的成本:围护结构、供热结构和围护结构+供热系统分别为28000元、5500元和17000元。直接节能效益:围护结构、供热结构和围护结构+供热系统改造带来的直接节能效益分别为7.2元/m2、7.2元/m2和12元/m2。按照煤炭价格800元/tce计算节能效益和投资回收期。投资回收期:围护结构、供热结构和围护结构+供热系统改造分别为35年、7年和21.3年。

3.3合同能源改造工程——威海汇泉服装公司节能改造

威海汇泉服装公司用“LeD绿色照明”取代传统的高能耗日光灯照明,通过提高照明效率来减少用电量。项目初期的改造费用由专业节能公司承担,通过项目实施后节约的电费折算来逐步收回投资。威海汇泉服装有限公司不仅零投入进行照明装置升级,而且还从节能费用中分享收益。

通过实地测试,安装LeD节能灯后,工作台照度平均提高60%,过道照度平均提高50%。根据目前的平均用电量计算,该项目完成后,五年内合计可节电约74万度,节省电费约67万元,节能率达63%。折算节省标煤300吨,减排二氧化碳783吨,相当于2万平米住宅或193辆1.5L汽车一年的碳排放。

能源技术经济篇3

关键词:煤炭;经济转型;能源技术创新;产业演化

中图分类号:F062.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

1008-5831(2013)06-0036-06

中国的煤炭资源型区域为中国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但是在产生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带来了严重的资源与环境问题。鉴于这种现实,2010年10月,国务院正式批准设立山西省为部级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这是中国批准的第九个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在现已批准的九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中,山西是唯一一家在全省范围开展综合配套改革的试验区,其余的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如上海的浦东新区、天津的滨海新区、深圳市、武汉城市圈、湖南长株潭城市群、重庆市和成都市以及沈阳经济区,都是在区域内围绕一个主题进行的改革试验,唯有山西省的试点是在省域层面上,紧紧围绕产业调整与优化升级、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和资源型经济转型等方面展开的全方位综合配套改革试验,由此可见煤炭资源型经济转型的重要性。然而,什么能够促进转型?转型的机制如何?这些问题都需要进行深入研究。

一、相关研究进展评述

多数学者从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劳动力转移及相应的社会制度、政策、文化等方面为资源型经济寻求转型的路径。如auty认为,丰裕的资源有可能通过降低转型紧迫度和瓦解经济来阻碍转型,所有必要建立一个适宜的政治体系引导煤炭资源型经济的倒J型的过渡转型发展轨道[1]。Benjamin通过对煤炭行业贡献率的分析发现,如果采取矿业多样化、加强产业关联、减少对进口依赖、限制公共支出、通过适宜技术培训和扩散等政策创新,加纳的矿业仍可获得可持续的发展[2]。张汝根认为,产业转型是资源型城市转型的关键所在,拉伸资源产业链条、加强第三产业的发展、发展高新技术是主要的转型对策[3]。当然,也有部分学者认识到了技术创新对资源型经济转型的重要性,刘剑平、张建伟等指出技术创新是经济结构转型的动力[4-5];张复明认为煤炭资源产业本身具有锁

定效应的自强机制和生产要素挤出的效应,提出了针对技术创新和财富的合理配置的规避和转型机制[6]。但自从Sagar提出能源技术创新的概念和理论框架后,技术创新为资源型经济转型提供了新视角与思路。Loschel认为,技术变迁导向的企业会有效降低国家环境政策的成本[7];edenhofer等提出能源效率的改善应该作为化石燃料技术向新能源技术转变的能源技术变迁趋势[8];Zhou等则更直接地指出,当经济环境发生重大变化以及技术创新和技术扩散达到企业可以接受的程度,企业会选择主动进行产业的转型[9]。在煤炭技术创新方面,Schumacher和Sands指出,德国为了实现碳减排的目标,在电力行业未来几十年采用的先进技术主要是煤炭联合气化技术、天然气联合循环技术、碳捕获与存储技术[10];朱光华、邹骥认为应通过能源技术创新扩大能源供应种类和实现煤炭资源低碳化开发利用是解决中国长期能源问题的关键[11]。

通过文献梳理发现,目前的研究较少从能源技术的视角分析中国的能源消费结构对煤炭资源型经济转型的影响,没有探讨阻碍经济转型的深层次原因其实是中国能源技术的锁定状态。事实上,产业转型在时间脉络上表现为产业的长期动态演化,运用演化经济学的“选择―竞争―适应”机制来解释就是企业多样化创新行为驱动的技术创新竞争在经过社会选择和市场协调的适应过程而产生的产业层次上的演化[12]。然而,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煤炭生产国和消费国,以煤炭为主的能源体系形成了资源型区域单一的产业结构和煤炭产业技术路径的锁定,使得技术创新无法突破现有的产业边界。因此,有必要从现有的能源体系出发,寻求能源领域的技术创新以改变中国现有的能源体系,从而促使新能源技术和传统煤炭技术交互竞争上升为能源产业层次上的演化,使得资源型经济区域突破既定资源的约束,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中国的能源结构及能源技术创新现状

(一)中国的能源结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中国化石能源禀赋特点是多煤炭、少石油、缺天然气。从分析全国能源生产总量及构成中可以看出:中国煤炭的生产总量多年来在能源生产总量的比重一直很高,并随着能源生产总量的增加而增加,从1980年的69.4%增加到了到2011年的77.8%;原油的比重则在近年来持续下降,从1980年的23.8%下降到了2011年的9.1%;天然气比重虽然有所增加,但到2011年也只达到4.3%;水电、核电、风电只达到8.8%。与此相对应,中国的能源需求结构与供应结构大体相当,也呈现单一的态势:2011年煤炭的消费比重占68.4%;原油的消费比重为18.6%,远远大于原油的生产量;天然气为5%;水电、风电、核电的消费总量为8%。可以看出,中国化石能源资源的赋存状况、价格优势、现有消费结构及能源技术水平决定了煤炭仍为主要的供应与需求能源。

这样的能源结构,造成了严重的资源与环境问题。据测算,平均每开采一吨煤要破坏4.8立方米水资源,按2012年中国煤炭产量是36.5亿吨计算,仅煤炭开采就破坏水资源90.52亿立方米。当然,随着开采规模的持续扩大,煤炭资源本身也逐步枯竭,许多开采时间长的煤矿被迫关闭,目前中国已有19座资源枯竭型城市。在破坏资源的同时,环境代价也相当大。据统计,中国85%的二氧化碳、90%的二氧化硫和73%的烟尘是由燃煤排放的,由此导致中国已超过美国,成为世界上第一大二氧化碳排放国,碳减排压力非常大。于是从2010年出现了“拉闸限电”现象,严重破坏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能源技术创新的必要性及中国的现状

从人类使用能源的发展史来看,正是技术变迁导致使用能源的演变。第一次工业革命中原始作坊的经验积累导致蒸汽机的发明并推动了原始的柴草、火发展到煤炭能源;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科学技术的快速进步和资本的扩张,导致内燃机的发明和电力的使用,能源发展到包括煤炭在内的化石能源;随着第三次工业革命中科学技术的革新和环境及能源问题的凸显,能源技术创新必将引起新能源的使用。《第三次工业革命》的作者里夫金发现,历史上数次重大的经济革命都是通信技术和新的能源系统结合之际发生的。新的通信技术和新的能源系统结合将再次出现――互联网技术和可再生能源将结合起来,为第三次工业革命创造强大的新基础设施[13]。而中国现有的能源结构显然是不可持续的,也适应不了未来的经济革命。为此,新的能源系统的出现就需要能源技术创新。

然而,中国的能源技术创新较少,科技进步对能源利用的贡献较低。据统计,中国的综合能源利用效率约为33%,比发达国家低近10个百分点;单位产值能耗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倍多;机动车油耗水平比欧洲高25%,比日本高20%。中国能源资源再生率不高,可再生能源在发电装机中尚未达到1%,远远低于世界16%的平均水平[14]。当然,纵向比也应该看到进步,2000年中国每万元GDp能耗为1.47吨标准煤,而到2011年降到1.17吨标准煤,虽然这里有产业结构变化导致的结果,但也有能源技术创新的原因。目前,中国陆续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再生能源法》《可再生能源发电有关管理规定》《可再生能源发电价格和费用分摊管理试行办法》《关于发展生物能源和生物化工财税扶持政策的实施意见》《可再生能源发展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等相关法律。随着这些政策法规的出台,中国新能源产业开始加速发展[15],2011天然气、水电、核电、风电占全部能源结构的比重为13%,到2012这一比例已经增加到14.5%。当然,与发达国家和世界平均水平相比,中国能源利用效率和新能源的利用水平还有相当大的提升空间,中国的能源技术创新还需要大力加强。

三、能源技术创新:内涵、作用及实现

在当前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现状下,煤炭资源型经济只有通过能源技术创新改变现有的能源体系,通过提供新的能源来满足社会需求,才能减少煤炭的生产,实现可持续发展。因此,煤炭资源型经济转型的路径之一是通过能源技术创新促进能源产业演变。

(一)能源技术创新的内涵

能源技术创新就是指新能源技术的研究和开发,也包括现有能源技术的改进并使新能源技术得以实现广泛的商业应用[16]。能源技术创新的表现形式就其能源实质而言,既可表现为全新的技术创新(如风能、氢能、地能、太阳能以及生物质能等),也可表现为原有技术的改进与突破(如洁净煤技术、二氧化碳捕获、利用和储存技术等);就其能源形式而言,既可表现为单一的创新技术,也可表现为综合循环的技术系统;就其过程而言,则可表现为能源的输送、储存以及实际的商业应用、展示、配置等。

能源技术的转变具有变革性,将会产生可观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以及价值链的增值。新技术是从技术研发、展示和配置的整合过程中产生的,大量的资源(包括经济、人力资源、知识和社会系统等)应该有效地配置在新技术发展的各个阶段当中[17]。新能源技术会对能源系统的运行、效率以及环境适应能力产生相当大的影响。

(二)能源技术创新的作用:促进能源产业演化的机制

一个产业的变迁过程是在与创新相关的多样的基础上发生的。技术创新的多样是与产业环境的变化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早期的创新系统理论就认为供给推动和需求拉动的双重政策是技术创新成功的关键。企业作为技术创新主体,产业环境中的需求变化和供给结构贯穿于企业技术变迁的始终,企业技术创新在时间脉络中的分布不均匀,会集中出现在某个时点上,即技术机会的出现[18]。目前,在煤炭资源日益减少、环境不断恶化,而能源需求日益高涨、碳减排承诺逐步临近等多重压力之下,清洁能源需求的技术机会已经显现,能源技术创新的作用将逐步发挥。

在资源型经济转型过程中的支持政策和转型战略是决定演化速度和方向的规则和制度,并没有决定演化行为本身。技术创新是技术变迁和产业演化的驱动因素,而技术和产业的变迁是异质性企业间基于竞争过程发生的选择―适应的演化过程,即“选择―竞争―适应”机制来实现的(图1)。

图1表示了能源技术创新对能源产业演化的作用机制,图中的实线箭头表示能源技术创新推动的产业演化过程。由于能源产业环境中知识存量的增加、市场需求的变化、政府的倡导与管制以及剧烈的环境变动导致技术机会的出现,能源领域的技术创新丰富了旧能源供应种类和方式,同时也增加能源消费选择的多样性,从而原来的能源系统转变成新的能源系统。新的能源系统表现为能源技术、能源供给、能源需求的多样化。新的能源技术凭借其高效环保、节能低碳、经济智能等特点吸引能源消费者改变原有的能源消费偏好,减少对煤炭能源的依赖。

由旧能源向新能源系统的转变,推动了新能源技术商业应用的普及发展和部分传统技术的改进,它们通过能源消费需求的市场机制与传统煤炭技术竞争。这一过程具体表现为演化经济学中选择―竞争机制的作用过程:创新的能源技术与传统的煤炭能源技术在市场竞争机制作用下通过社会选择形成以企业为主体的产业技术变迁,并形成新能源技术轨道和行业标准,煤炭产业逐步萎缩,实现向新能源产业的转变,最终实现能源产业的演化。这一过程表现为演化经济学中的适应机制的作用过程。新能源产业的演化最终推动资源型经济体系的转型和新一轮的能源技术创新。图1中的虚线过程既是能源技术创新的过程也是资源型经济体系转型的过程,两者在同一时期内交互发生,在技术领域表现为能源技术的变迁,在经济领域表现为产业的演化、经济的转型。

(三)能源技术创新的实现:政策支持

纳尔逊认为,创新的过程包括学习、搜寻、社会选择三个过程,在特定的产业环境中,企业内部会产生自组织的学习知识和搜寻市场需求的技术知识。一般认为,在很大程度上技术的交互竞争过程是产业内在化自组织形成的,上述技术创新与产业演化可以通过自发形成。但不容否认的是,在技术创新过程中往往存在着市场失灵,尤其在庞大的能源系统中,单纯通过市场调节很难实现。事实上,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是创新系统中的两个子系统。技术创新直接创造生产利润,制度创新则是对已存在的社会经济利益进行重新分配。因此,在能源技术创新的基础上,需要有相应的制度创新即能源技术创新政策与之相适。

关于能源技术创新政策,已经有许多学者从创新政策、生产政策、配置政策、能源立法、税费体制改革、能源市场整合、能源装备标准化政策等方面提出了相应的政策观点[19-21]。尤其受到普遍认可的供需双边政策[22],这种双边政策对于整个能源体系中的可替代技术产生的技术扩散过程具有引导作用,可以促进新的不同于以往的能源“技术―经济”体系的形成[23]。

四、美国的能源技术创新政策案例

(一)创新政策体现在立法上

美国能源技术创新政策的设立与实施主要体现在依靠能源立法上,其目的在于把能源技术创新纳入法制化轨道,同时制定相关措施支持能源技术创新活动[24]。如始于1975年的《美国能源政策和节约法案》提倡可回收资源的利用,旨在强调能源节约[25];2005年出台的《能源政策法案》突出了能源技术创新激励政策,强调扩大可再生能源的生产和使用;2005年出台的《能源研究、开发、示范与商业应用法》强调能源技术创新的网络管理,对参与者、基础设施、服务、信息、分析及协调活动等一系列支持政策进行全面管理;2007年出台的《能源独立安全法》规定了工业能耗标准,推广可再生能源以减少对石油进口的依赖;特别是《奥巴马经济刺激法案》和《美国清洁能源和安全议案》要求逐步提高来自风能、太阳能等清洁能源的电力供应,同时对企业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进行限制并引入排放配额交易制度[26]。

(二)从供需双边体现政策激励与约束

从供给一边来看,改革措施包括了能源征税和减税机制。如2005年法案和奥巴马新能源政策都规定了向石油公司额外征税,征来的税用于激励相关企业和研发机构开展清洁煤、核能、太阳能的技术创新活动。同时,研发投资总额的23%可以从当年的联邦所得税中抵扣,形成的固定资产免交财产税。这个政策旨在通过石油额外征税提高价格,从而引导民众与企业减少汽油、天然气、燃煤等化石燃料的使用,同时也为能源技术创新企业提供资金支持。从政策效果看,美国石油的消费量从2001年每天的1964.9万桶下降到2011年的每天1883.5万桶;煤炭的消费量从2001年的552.2百万吨石油当量下降到2011年的501.9百万吨石油当量。与之相对应的是,中国的石油消费量从2001年每天的485.9万桶上升到2011年的每天975.8万桶;煤炭消费量从2001年的720.8百万吨石油当量上升到2011年的1839.4百万吨石油当量(数据来源于2012年Bp统计评论)。

从需求一边来看,政策体现在政府财政拨款和能源消费补贴引导能源消费偏好,以及能耗标准的制定上。到2025年,清洁能源技术和能源效率技术的投资规模将达到1900亿美元,奥巴马的经济刺激计划也有一部分资金用于居民使用光伏电能的补贴。此外,美国法案涉及工业能源、交通能耗、建筑能源等多方面的能耗标准。2005年法案要求到2015年联邦政府建筑的能耗降低20%;要求电力公司在2020年实现以可再生能源或能源改进方式满足其电力供应量20%;奥巴马经济刺激法案则要求在2030年以前所有建筑物实现“零碳排放”。

五、启示及建议

通过对能源技术创新促进能源产业系统演化的分析以及美国能源技术创新的案例可以得出以下几点启示及建议。

第一,煤炭资源型经济转型在时间脉络上是一个长期的产业演化过程,尤其在中国当前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现状下,煤炭资源型经济的转型只有通过能源技术创新改变现有的能源系统,通过提供新的能源来满足社会需求,才能减少煤炭的生产,实现可持续发展。因此,煤炭资源型经济转型的着眼点在技术层面,而不在经济层面。

第二,美国政府一方面通过立法来营造良好的能源技术创新环境,另一方面,政府直接投入巨额资金建立太阳能、风能、生物燃料和其他清洁能源项目具体落实,这些做法对中国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即能源技术创新活动存在着市场失灵,不能单纯依靠市场的力量进行,政府的直接投资和规制必不可少。然而,近年来中国促进新能源产业发展的政策有前面第二节提到的法规和《2000-2015年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规划要点》《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2011-2020年“新兴能源产业发展规划》等战略规划。这些政府法规与战略规划与美国的相比,从立法机关的权威程度、立法的多少、覆盖面上看都有差距,从战略规划的涉及面、行业的针对性方面也有差距,而对传统能源技术创新的政策法规与战略规划更少。所以,政府部门要注重加强促进能源技术创新的立法,并通过直接投资和项目推进,引导企业作为主体进行能源技术创新。

第三,技术创新本来就存在着系统失灵问题,而从能源技术创新对能源产业演化的作用机制来看,这种系统失灵会阻碍能源产业的演化。中国能源行业的相关职责被分散至国土资源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家环境保护总局、水利部、科技部、国家电力监管委员会等相关部门,缺乏统一的新能源管理机构[15],难以进行有效的能源产业创新系统建设,实现能源产业系统的演化,从而促进煤炭资源型经济转型。因此,建议国家要重视能源产业创新系统建设,在依靠企业发挥创新主体积极性的同时,通过政府的主导作用解决能源技术创新过程中的系统失灵问题。主导的能源技术创新方向一个是煤炭低碳化技术,另一个是新能源的开发与利用,通过这两方面的技术创新,可实现节能减排和减少对煤炭资源的过度依赖,从而实现转型。参考文献:

[1]aUtYRm.transitionreforminthemineral-richCaspianregioncountries[J].Resourcespolicy,2001(1):25-32.

[2]BenJaminnaa.Ghana’sminingsector:itscontributiontothenationaleconomy[J].Resourcespolicy,2001,27(2):61-75.

[3]张汝根.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经验及启示[J].生态经济,2008(12):82-84.

[4]刘剑平.我国资源型城市转型与可持续发展研究[D].长沙:中南大学,2007.

[5]张建伟.技术创新的经济转型效应[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2.

[6]张复明.资源型区域面临的发展难题及其破解思路[J].中国软科学,2011(6):1-9.

[7]LoSCHeLa.technologicalchangeineconomicmodelsofenvironmentalpolicy:asurvey[J].ecologicaleconomics,2002,43(02/03):105-126.

[8]eDenHoFeRo,Bauern,Krieglere.theimpactoftechnologicalchangeonclimateprotectionandwelfare:insightsfromthemodelminD[J].ecologicaleconomics,2005,54(02/03):277-292.

[9]ZHoUn,maRKD.overviewofcurrentenergyefficientpoliciesinChina[J].energypolicy,2010,38(11):64396452.

[10]SCHUmaCHeRK,RonaLDDS.innovativeenergytechnologiesandclimatepolicyinGermany[J].energypolicy,2006(34):3929-3941.

[11]朱光华,邹骥.能源技术创新是解决我国长期能源问题的关键[J].理论与实践,2006(8):53-55.

[12]陈劲,王焕祥.演化经济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13]杰里米・里夫金.第三次工业革命[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2.

[14]赵红梅.能源企业技术创新影响因素及作用机理研究[D].北京:中国矿业大学,2010.

[15]刘兰剑,董涛.我国新能源技术创新政策成效及其优化分析[J].技术经济,2012(7):1-6.

[16]SaGaRa.technologyinnovationandenergy[R].HarvardUniversity,2004.

[17]SHaFieie,SaBooHiY,GHoFRanimB.optimalpolicyofenergyinnovationindevelopingcountries:DevelopmentofsolarpViniran[J].energypolicy,2009,37(3):1116-1127.

[18]SteiLB,ViCtoRG,BeLSonR.technologyinnovationandeconomicperformance[m].princeton:princetonUniversitypress,2002.

[19]DaLtonG,GaLLaCHoiRBpó.Buildingawaveenergypolicyfocusingoninnovation,manufacturinganddeployment[J].RenewableandSustainableenergyReviews,2010,14(8):2339-2358.

[20]BanaLeS_LopeZS,noBeRG-BoHmV.publicpolicyforenergytechnologyinnovation:ahistoricalanalysisoffluidizedbedcombustiondevelopmentintheUSa[J].energypolicy,2002(30):1173-1180.

[21]noaiLLYJ,BatRaKoaS.Stimulatingenergy-effcientinnovationsintheDutchbuildingsector:empiricalevidencefrompatentcountsandpolicylessons[J].energypolicy,2010,38(12):7803-7817.

[22]noBeRG-BoHmV.theroleofgovernmentinenergytechnologyinnovation:insightsforgovernmentpolicyintheenergysector[R].HarvardUniversity,2002:1-151.

[23]tHeoCHaRiSD.thesustainablediffusionofrenewableenergytechnologiesasanexampleofaninnovation-focusedpolicy[J].technovation,2005,25(5):753-761.

[24]王北星.美国的能源战略及其启示[J].中外能源.2010,15(6):12-17.

[25]周举文.美国用能产品能效技术法规实用指南[m].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9.

[26]谢晶仁.美国奥巴马政府的新能源政策[J].科技成果管理与研究.2010(3):49-52.

mechanismanalysisofenergytechnologyinnovationtopromoteCoalResource-basedeconomiestransformation

GUopibin1,wanGting2

(1.Departmentofeconomicsandmanagement,XinzhouteachersUniversity,Xinzhou034000,p.R.China;

2.Schoolofeconomicsandmanagement,northUniversityofChina,taiyuan030051,p.R.China)

abstract:

能源技术经济篇4

关键词:低碳经济;低碳技术;节能技术

0 引

以化石(煤、石油、天然气等)为基础的能源在推动世界经济发展的同时,也改变了大气的结构。2007年,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的研究结果表明,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已从工业革命前的280ppmv上升到2005年的379ppmv。全球气候变暖大大增加了极端气候发生的可能性,给人类的安全构成了巨大的挑战。降低碳排放,发展低碳经济已经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我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秉承“共同但有区别责任”的基本原则,在温室气体的排放方面做出了实质性承诺:到2020年,我国单位GDp的二氧化碳排放要比2005年降低40%~45%。低碳经济是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未来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方向。

低碳经济是在地球环境对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的约束下,通过高效利用化石能源、广泛应用清洁能源,以最少的温室气体排放换取最大程度经济增长的经济模式。从低碳经济的国际经验来看,低碳技术对发展低碳经济起关键性作用。因此,低碳技术得到了所有国家的高度重视。然而,不同的国家在发展低碳经济的过程中,采用的低碳技术并不完全相同。本文对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和地区低碳技术的选择进行梳理,并分析这些国家或地区低碳技术选择的原因,为我国低碳技术路线的制定提供有益的启示。

1 低碳技术的国际经验

1.1低碳技术的内涵

低碳技术是指为实现低碳经济而采取的技术,主要包括清洁能源技术、节能技术和碳排放降低技术。清洁能源技术具有无碳排放的特征,是对化石能源的彻底取代。主要包括风力发电技术、太阳能发电技术、水力发电技术、地热供暖与发电技术、生物质燃料技术、核能技术等。节能技术主要是指以提高包括化石燃料在内的能源使用效率,尽可能降低碳排放的技术。主要包括超燃烧系统技术,超时空能源利用技术,高效发光技术,高效节能型建筑技术,新一代半导体元器件技术,高效电网传输技术,高效火力、天然气发电技术,热电联供技术等。而碳排放降低技术是指以降低大气中碳含量为目的的技术,主要包括二氧化碳零排放化石燃烧发电技术、碳回收与储藏技术等。

1.2主要发达国家低碳技术路线的选择及原因分析

虽然低碳技术种类繁多,但是主要发达国家和地区对低碳技术的侧重点并不相同。

1.2.1欧盟:走清洁能源技术优先发展的低础技术路线

欧盟对低碳技术的选择侧重点在清洁能源技术方面。为了发展低碳经济,欧盟成立了“欧洲能源研究联盟”和“联合欧洲能源研究院”,执行发展低碳经济的6项计划:“欧洲风力计划”、“欧洲太阳能计划”、“欧洲生物质能计划”、“可持续核裂变计划”、“欧洲电网计划”和“欧洲二氧化碳回收与储藏计划”。在这6大计划中,与清洁能源技术直接有关的就有4个。从投入方面来看,以2007年为例,法国、德国、意大利与英国是低碳投入的主要成员国,这些国家在低碳技术上的总投入为15.8亿美元,其中绝大部分用于清洁能源技术。根据蔡林海(2009)2010年到2020年10年内,欧盟将投入总量达到530亿欧元进行低碳技术的研发与应用研究,其中60亿欧元用于风能研究,160亿欧元用于太阳能技术研发,90亿欧元用于生物质能研究,70亿欧元用于核能研究,20亿欧元用于电网研究,130亿欧元用于二氧化碳捕捉和储藏示范项目。对清洁能源技术的投资也占据了绝大部分。欧盟国家在清洁能源上的巨大投入使得欧盟在可再生能源技术方面、技术开发水准和产业技术能力方面,水平明显高于日本和美国,在全世界居于领先地位。

欧盟选择可清洁能源技术作为低碳技术发展重点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欧盟地区在科技水平和经济实力方面,与美国相比明显处于劣势。为了扭转这种局面,以英、德为首的欧盟在20世纪末期,以传统工业文明给地球环境的巨大影响为由,发动能源利用方式的根本性变革。清洁能源可以从根本上杜绝碳排放,实现无碳经济,是实现这种变革的理想选择。因此,欧盟以清洁能源技术为重点,希望在清洁能源技术上主导世界经济竞争的格局。其次,主要欧盟国家传统的经济发展高度依赖于化石燃料。与美国相比,欧盟国家在化石燃料的控制力上明显欠缺。欧盟化石燃料高度依赖进口,不仅制约了欧盟国家的发展,也对欧盟国家的经济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在这种情况下,寻找替代能源,研发清洁能源可以改变这种能源依赖的被动局面。第三,英国为首的欧盟国家虽然经济实力大不如美国,但是在数百年的发展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科技人力资本,发展清洁能源技术有助于发挥欧盟地区在科技实力上的比较优势。

1.2.2

日本:走节能技术重点发展的低碳技术路线

日本低碳技术的研发方向和投入主要集中在五个方面:超燃烧系统技术、超时空能源利用技术、信息生活空间创新技术、交通技术、半导体元器件技术。与化石燃烧相比,超燃烧系统技术可以实现热能利用效率极大的提高。超时空能源利用技术是为了减少因时空的局限造成的能源浪费。信息生活空间创新技术主要是包括高效发光的LeD新光源技术、节能型显示屏技术。通过汽车电动化等交通技术降低交通运输部门的能源消费;由于半导体的应用相当广泛,所消耗的电力相当大,因此,节能型半导体技术成为日本低碳技术的主攻方向。从日本低碳技术的构成可以明显看出,日本节能技术走的是重点发展的低碳技术路线。此外,日本还高度重视碳回收与储藏技术的研发与应用。

日本低碳技术的节能路线是与日本的技术传统一脉相承的。由于日本的自然资源相当贫乏,因此日本具有节约能源的传统。在经历了20世纪70年代的石油危机后,这一传统得到强化。日本比任何一个国家都注重节能技术的开发与应用。也正因如此,日本在能源效率方面的优势在全世界处于领先水平。以单位GDp能耗为例,2007年日本这一指标为169toe/百万美元,而同期世界平均水平高达292toe/百万美元。日本走节能技术重点发展的低碳技术路线有助于发挥日本的技术传统和比较优势。

1.2.3

美国:走全面发展的低碳技术发展路线

美国虽然在低碳经济方面态度摇摆,甚至还一度退出过“京都议定书”,但是随着全球气候恶化程度的加深,美国最终认识到低碳经济是大势所趋。美国低碳技术的研发方向主要包括能源基础理论与应用,如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地热能、氢能和核能等技术,智能电网等技术,节能型交通工具及建筑技术,碳处理技术。从这些侧重方向可以看出,美国的

低碳技术不仅包括清洁能源技术,还包括节能技术和碳排放处理技术。美国选择的是全面推进的低碳技术发展路线。从美国研发投入的分布上看出,以2010年度美国的预算为例,基础研究的投入占总投入的23%,清洁能源的研发投入占总投入的30%,节能技术的研发投入占总投入的17%,碳回收技术研发的投入占总投入的30%左右。

美国在低碳技术上采取全面发展的路线,既与美国在低碳经济方面所面临的压力有关,又与美国科技政策的传统有关。一方面,欧盟在低碳经济理念、低碳技术等方面的先发优势对美国世界经济的主导地位构成了潜在威胁。因此,美国自2006年以来以积极的姿态发展低碳经济,选择全面发展的低碳技术路线既可以实现与欧盟、日本展开错位竞争的意图,又可以展示其超级大国的形象。另一方面,在美国战略的指导下,美国的科技政策的目标一直都是占据全球技术的最高点,美国的科技政策历来都具有明显的“使命导向”型特征。在全球范围内,美国要做“低碳经济的领袖”。本着这一目的,美国发展低碳技术并没有采取以点带面的策略,而是凭借雄厚的综合国力,在低碳经济的主要技术上与欧盟、日本等国展开全面竞争,希望维系、巩固美国在全世界的主导地位。

2 启示

发达国家紧扣低碳经济发展的战略,根据本国经济发展的现状、技术的传统和技术上的比较优势确定本国的技术路线。我国在进行低碳技术的选择时,既要结合当今世界低碳技术的变化趋势,又要结合我国经济发展的状况、能源结构和技术传统,注意发挥我国的比较优势,制定适合我国国情的低碳技术路线。

首先,我国要高度重视碳回收与储藏技术的研发与应用。虽然低碳经济的发展将改变世界能源的供应结构,但是考虑到清洁能源技术商业化运用的长期性及当今世界以煤炭为基础的能源结构的锁定效应,未来很长的一段时间内,化石燃料仍将是世界各国使用的主要能源之一。基于这样的判断,笔者认为,阻断化石燃料燃烧后进入大气的碳回收与储藏技术对低碳经济的发展具有现实意义。在低碳经济发展的要求下,碳处理有广阔的市场需求,这项技术的突破必将催生新的行业,成为我国新的经济增长点,为我国经济的持续增长提供坚实的基础。积极谋求与发达国家的技术合作,在碳回收和储藏技术上采取高强度投入是十分必要的。

能源技术经济篇5

关键词:循环经济;技术策略;技术创新

目前环境问题已成为全球关注的问题,环境的恶化,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在技术方面,我国当前仍具有高排放的明显特征,尤其是经济落后地区。不利于环境的技术开发和利用将给我国的环境状况带来很大压力。循环经济是我国2l世纪解决环境问题的最佳途径。技术策略在循环经济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没有技术上的可行性,就不可能实现循环经济的目标。因此,我国发展循环经济必须确立技术策略。

1 循环经济的基本内涵及原则

循环经济是运用工业生态学规律指导的经济活动,是建立在物质、能量不断循环使用基础上与环境友好的新型经济发展模式。循环经济从本质上说是一种生态经济。循环经济要求遵循生态学规律,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和环境容量,在物质不断循环利用的基础上发展经济。使经济系统和谐地纳入到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中,实现经济的生态化。循环经济要求把经济活动组织成一个“资源一产品―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其特征表现为“两低一高”,即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所有的物质和能源要能在这个不断进行的经济循环中得到合理的和持久的利用,以把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降低到尽可能小的程度。

循环经济具有三大操作原则即减量化(Re-duce)、再利用(Reuse)、再循环(Recycle),又称3R原则:一是“减量化”原则,是输入端方法,要求尽量减少进入生产和消费过程的物质和能源,从而在输入端预防和减少污染物的产生:二是“再利用”原则,属于过程性方法,要求尽可能多次利用或以多种方式利用资源和物品,避免物品过早地成为垃圾:三是“资源化”原则,属于输出端方法,要求尽可能把废弃物再次变成资源。这三项原则分别在生产消费的输入端、过程中和末端起作用,以保证资源循环利用和清洁生产。循环经济发端于传统经济,是对传统经济的反思、否定和创新,较之于传统经济,循环经济具有更多的优点,是一种更高级更先进的经济形态。

2 循环经济的技术基础

循环经济的思想萌芽可以追溯到环境保护兴起的20世纪60年代。其中,美国经济学家肯尼思・鲍尔丁提出的“宇宙飞船理论”可以作为循环经济的早期代表。当时,人类的活动对环境的破坏已达到了相当严重的程度,一批环保的先驱呼吁人们更多地关注环境问题。然而。当时世界各国关心的问题主要是污染物产生后如何治理以减少其危害,即环境保护的末端治理方式。20世纪80年代,人们认识到应采用资源化的方式处理废弃物,但对于污染物的产生是否合理这个根本性问题,是否应该从生产和消费源头上防止污染产生,大多数国家仍然缺少远见,从而缺少政策上的有力举措。到了90年代,特别是可持续发展战略成为世界潮流的近几年,预防污染产生替代末端治理才成为国家环境与发展政策的真正主流,零敲碎打的废物回收利用和减量化的做法,才整合成为一套系统的以避免废物产生为特征的循环经济战略。

循环经济需要技术支撑,循环经济的实现需要能源综合利用技术、清洁生产技术、废物回收和再循环技术、资源重复利用和替代技术、污染治理技术、环境监测技术以及预防污染的工艺技术等等技术支持,这些技术是构筑循环性经济的物质基础,是建设循环经济的技术依托。这种技术就是生态技术。发展循环经济必须要有面向循环经济的技术创新策略,大力开展生态技术创新。因此,大力开展生态技术创新是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技术策略。

发展循环经济,节约资源、能源,保护环境,必须要集中科技力量研究如何利用太阳能、风力、潮汐和地热等可循环能源上来:研究如何开发使用可回收再利用的材料:研究如何尽可能地减少原材料的消耗和废弃物的排放,以把对环境污染的排放物消除在生产过程之中;研究如何把有害环境的废弃物减少到最低限度;以及研究如何采用无害或低害新工艺、新技术,以实现少投入、高产出、低污染的良性循环;研究如何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使物质能循环利用等等,只有在这些技术上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循环经济才有可能有效、快速地建立。

3 发达国家发展循环经济的技术策略

在全球资源危机和环境恶化压力下,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都加大了对新能源与循环经济的研究,循环经济技术的研究开发代表着未来经济的发展方向。循环经济的技术创新已经成为任何国家都无法置之度外的国际性压力,在内外压力下,循环经济的技术创新已成为必由之路。

在制定发展循环经济技术策略方面,德国走在世界前列。早在1986年德国制定《废物管理法》时,政府就强调要通过节省资源的工艺技术和可循环的包装系统把避免废物产生作为废物管理的首选目标。

美国在国家政策层面则一向重视发展循环经济。在美国,早在上个世纪70年代末起就制定了一系列以循环为目标的技术策略。此后虽不断调整,但其核心内容一直围绕三点:一是促进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技术,二是充分合理利用现有资源技术,三是鼓励节能技术。多年来,美国政府主要通过财政手段鼓励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和利用。

法国也制定了发展循环经济的技术策略。法国政府为防治或减少废物的产生制订了采用“清洁工艺”生产生态产品及回收利用和综合利用废物等一系列政策。法国环境部还设立了专门机构从事这一工作,每年给清洁生产示范工程补贴10%的投资,给科研的资助高达50%。法国从1980年起还设立了无污染工厂的奥斯卡奖金,奖励在采用无废工艺方面做出成绩的企业。

荷兰在经济部和环境部的大力支持下,制定了发展循环经济的技术策略,取得了令人瞩目的结果。1988年秋,荷兰技术评价组织对荷兰公司进行了防止废物产生和排放的大规模清查研究,制订了防止废物产生和排放的政策所采用的技术和方法。并在10个公司中进行了预防污染的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4 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技术策略

循环经济虽然倍受西方学界欢迎的词语在中国出现的时间并不长,但是,学界却给予了极大的关注。原因就是中国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和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呼唤着循环经济。我国的基本国情是人口众多,人均资源占有量少。由于过去几十年以来,在目标上单纯片面追求经济增长,利用先进的工具、技术不顾一切地掠夺开发各种自然资源,并把废弃物抛弃在周围环境之中,盲目开发、无节制利用,这种高消耗、高污染的经济增长方式,其结果是

在取得经济收益增长的同时必然要付出惨重的环境代价,带来了严重的资源耗竭、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全球性问题。因此,发展循环经济是我国必然的选择。要解决人类目前面临的问题,需要从根本上变革原有的工业技术基础,以循环经济的技术策略取代传统工业经济的技术策略。我国制定发展循环经济技术策略应着重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4.1以科学发展观引领生态技术创新,发展循环经济

面对中国社会环境状况恶化的严峻的生态形势,不能采取“先破坏、后治理”、“先污染、后治理”的传统发展模式来发展经济。而要以科学发展观去寻求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模式,要走依靠生态技术创新发展循环经济的道路。因此,要彻底摒弃以往那种以物为中心的发展现,必须纠正过去那种单纯靠投入,加大消耗实现发展和以牺牲环境增加产出的错误做法,要使发展更少地依赖地球有限资源,更多地与地球承载能力达到有机协调。在制定区域发展规划和各地的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中应该充分体现可持续发展的思想,赋予预防为主的新内涵,即由传统的末端治理或末端控制转向源头控制,从根本上预防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产生。要加强生态建设,遏止生态恶化。真正做到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走生态技术创新的开发之路。

4.2大力推广生态技术

生态技术策略是发展循环经济主要技术策略。发展循环经济。核心是必须依靠科学技术,尤其是生态技术的发展。以清洁技术为代表的现代生态技术及其在经济中的应用,可导致物质资源在经济过程中的有效循环,是经济的减物质化或所谓“绿化”的发展方向。因此,应建立健全“生态技术支撑体系”。“生态技术”体系包括用于消除污染物的环境工程技术,进行废弃物再利用的资源化技术和生产过程的无废少废及生产绿色产品的清洁生产技术等。建立生态技术体系的关键是积极采用清洁生产技术,无害或低害的新工艺、新技术。以大力降低原材料和能源消耗,实现少投人、高产出、低污染,尽可能把环境污染物的排放消除在生产过程中。因此,要借助现代高新技术,对一些关键的资源回收利用技术、生态无害化技术、循环物质性能稳定技术以及闭路循环技术进行攻关,提高这些生态技术的可行性和经济合理性。

4.3大力支持和鼓励面向循环经济的技术创新

走循环经济之路是我国现实与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而技术创新是实现循环经济的技术基础。为循环经济的实现提供技术支撑。通过推进科技进步,大力发展高新技术,对传统产业进行循环改造。是促进原料和能源的循环利用,降低消耗和污染,实现经济产出与环境保护的双重效益的重要途径。我国推行循环经济存在着科技力量薄弱、地区经济不平衡等等困难,但我国也有许多建设循环经济的科技优势。我国应该通过积极推动技术创新,使我国循环经济有一个完整的产业体系。

政府应该大力支持和鼓励循环经济技术体系的创新,并应该将其作为政府职能的一部分,从重点研究领域、战略方向和重大项目三个层次上加强布局和组织重大攻关项目。从而促进面向循环经济的技术创新。

4.4建立企业技术创新联盟

建立企业技术创新联盟也是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技术策略。单个企业甚至产业层面的有利于循环经济发展的企业行为包括技术创新活动不等于循环经济。循环经济的核心内涵是资源的循环利用。因此。必须建立面向循环经济的企业技术创新联盟。

企业作为社会的创新主体必须转变发展理念和创新思维,进入新的技术轨道,应积极围绕循环经济的3R原则,构建新的技术平台,实现战略创新、产品创新和工艺创新,以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单个企业进行循环经济的技术创新往往受到规模、风险、资金和人才等因素的限制,企业之间如果能够就循环经济的技术创新活动组建联盟则无疑可以打破这些制约。组建技术创新联盟的更深层原因在于它是发展循环经济的必然要求,因为循环经济的基本内涵是整个社会再生产领域的资源循环利用,它要求建立一条生态工业链,每个企业都在这条链上,互为因果、互为所用,只有共生才能共发展,企业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其实是与其它企业的发展、与整个产业的发展联系在一起的。企业应该看到组建技术创新联盟的必要性,同时也要认识到联盟所带来的利益不仅是企业间的资源互用、风险共担、利润共享,更重要的是企业在竞争激烈的世界市场中通过联盟可以发现机会、拓展市场、把握机遇、树立品牌。每个企业应根据自身的资本、人才、科技、产品等特点构建自己的技术创新平台,并与其它企业的创新平台建立联盟,共同面向循环经济进行技术创新活动。

能源技术经济篇6

关键词制度创新技术创新循环经济

1发展循环经济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现实选择

1.1突破资源约束“瓶颈”,防止经济增长大起大落

我国经济面临的资源约束“瓶颈”正日益凸显。从2003年开始,中国的煤、电、油、运全面紧张,这一现象在2004年尤为明显。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依靠物质资源的高消耗来实现的,没有从根本上改变“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不协调、难循环、低效率”的粗放型增长方式。2003年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一煤炭消费大国和第二石油、电力消费大国,水泥消耗占世界总量50%、铁矿石占35%、氧化铝和铜占20%,而gdp仅占5%,说明我国资源消耗是惊人的,同时伴随高投入的是低产出。据测算,中国每创造一美元gdp所消耗的能源是美国的4.3倍,是日本的11.5倍。因此,为了减轻经济增长对资源供给的压力,必须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

1.2减轻环境污染压力,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我国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的矛盾越来越突出,经济增长的背后是资源耗竭、生态破坏、环境恶化,已严重制约我国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据世界银行和国内有关机构测算,20世纪90年代中期,我国每年因环境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占gdp比重已经高达6%~8%。我国环境污染已经达到十分严重的程度。2003年七大水系断面检测,达到ⅲ类水质的仅占29.5%,而劣ⅴ类水质高达44%;全国城市有66.7%缺水;大气中so2排放量达

1995万t,比国家二级标准要求的1200万t容量高66.3%;农田化肥农药污染、重金属污染、土地荒漠化、各种持久性有机污染等现象严重。淮河治污10年投入600亿,治污水质又回到“原点”。全国“两控区”(酸雨控制区和二氧化硫控制区)面临巨大压力,原定目标难以完成。由于2003年全国煤炭消费量陡增,导致全国so2排放量达到2220万t左右,比2002年增加293万t,酸雨控制区内年均ph值小于4.5的城市比例2003年达到16.5%,呈明显上升趋势,比2000年上升12.6%。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行清洁生产,可将经济社会活动对自然资源的需求和生态环境的影响降低到最小程度,从根本上解决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

1.3实现可持续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现实选择

传统经济增长方式,单纯追求经济增长,忽视生态环境保护,采取掠夺式资源开采方式,势必造成生态破坏、环境污染。循环经济是一种全新的发展模式,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注重人口质量的全面提高,注重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同时,发展循环经济,降低资源消耗,克服“绿色壁垒”,提高产品国际竞争能力,更有利于经济增长。一句话,发展循环经济有利于促进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2技术创新与循环经济

实现循环经济,必须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而新型工业化道路靠的是技术创新,特别是我国经济发展仍处于追赶时期,注定要不同于西方发达国家走过的道路,技术创新是关键。

传统经济活动是“资源消费产品废物排放”单程线形的物质流动模式,而循环经济是“资源消费产品再生资源”闭环型物质流动模式。其技术特征表现为资源消耗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再生化,可以用尽可能小的资源消耗和环境成本,获得尽可能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从而使经济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相互和谐,促进资源永续利用。从表面上看,循环经济只不过是强调“三废”的回收利用,但这只是一种误解。从技术经济学角度讲,循环经济实际上是一种技术范式的革命。传统经济增长方式,表现微观技术层面上是资源(能源)消耗增长过快、资源利用效率过低、资源再生化率不高。这一点我国经济增长状况表现尤为突出。因此,从技术角度讲,循环经济要求我们经济发展必须大大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降低能源消耗,强调对废旧物品回收利用和废弃物的再生利用,减少废弃物排放,在保护环境同时实现经济增长。这就是循环经济的技术范式特征。

有关专家指出循环经济的支撑技术体系大体由五类构成:替代技术、减量技术、再利用技术、资源化技术、系统化技术。替代技术是旨在通过开发和使用新资源、新材料、新产品、新工艺,替代原来所用资源、材料、产品和工艺,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轻生产和消费过程中环境压力的技术。减量技术是用较少的物质和能源消耗来达到既定的生产目的,在源头节约资源和减少污染的技术。再利用技术是延长原料或产品的使用周期,通过多次反复使用,来减少资源消耗的技术。资源化技术是生产或消费过程产生的废弃物通过回收处理,成为有用的资源。系统化技术是指主要从系统工程的角度出发考虑,通过构建合理的产品组合、产业组合、技术组合,实现的物质、能量、资金、技术的优化使用的技术,如多产品联产和产业共生技术。

毫无疑问,发展循环经济,就是要突破原有的技术范式,大力研发和应用环境友好技术,研究清洁生产管理、资源利用最大化和排污最小化技术,开展生态工业和产品生态设计理论研究与示范,实现末端治理转向生产全过程控制,促进产业升级和经济增长方式根本转变。

3制度创新与循环经济

循环经济需要有相应的制度规范,没有制度保障的技术是不能创造出循环经济的。如果只有技术进步,而没有良好的制度安排,再先进的技术也只能束之高阁,无法产业化,技术不能产业化也就无法对经济增长起促进作用。由于环境资源是典型的公共产品,公共产品具有两个基本的特性,即消费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如果某人投资控制污染改善环境,那么其他没有投资的人也可以分享环境改善的好处,即所谓“免费乘车”,那么享受环境好处的人越来越多,愿意投资的人越来越少,势必出现资源耗竭、生态恶化,出现“公地的悲剧”。另一方面,如果企业投资设备控制污染、则势必增加企业成本,降低产品竞争力,企业没有激励控制污染。因此,发展循环经济,必须进行制度创新,建立一个有效的生态环境保护框架的利益分配体系。

3.1制度创新的重要性

(1)为技术创新和循环经济提供激励机制。通过制度安排来规范企业的行为,做到“谁使用谁补偿,谁破坏谁恢复”,有奖有罚,形成良性激励机制。在美国,政府充分发挥绿色税收政策,鼓励新能源开发和节能技术的应用,每购买一辆新能源的汽车可减免联邦税2000美元。每回收处理一条废旧轮胎,国家都给相应补贴,企业利用轮胎进行加工,制造成胶粉、添加剂等,获得新的收益。而在我国,如果企业自己花钱收购处理旧轮胎,这便增加企业成本,使许多企业不能盈利。因此,国家应通过减税、补贴和信贷政策,鼓励循环经济型企业的发展,使他们能获得比传统工艺更高的价格优势和效益。制度安排使经济主体的技术创新和循环经济企业所付出的成本与收益相联系,提高技术创新和循环经济的积极性,保障其投资利益。

(2)制度创新为技术创新和循环经济提供约束和规范标准,为循环经济发展创造条件。如制定循环经济技术规范、框架以及行为准则,从而使技术创新和循环经济的实现具有行为度量的标准,减少经济活动的不确定性和信息成本,减少技术创新的障碍。

(3)降低技术创新的交易费用。好的制度安排可以通过降低经济活动中的不确定性,抑制“经济人”的机会主义倾向、提供稳定的预期而降低交易费用,促进技术进步,并使技术产业化,促进循环经济发展。

3.2制度创新重点领域

(1)创建科技创新的激励制度。建立健全促进循环经济技术的政策保障体系,加强循环经济科研队伍建设,健全科技人员激励政策体系,通过实施人才工程促进技术创新;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导的多元化、社会化、国际化的科技创新投入体系,从根本上改变技术创新投入不足的问题。同时,通过科技制度创新鼓励科研机构进入企业或与企业实现多种形式的合作,实现循环经济产业化。

(2)制定循环经济产业政策,促进产业结构重组。尽快研究制定循环经济产业政策,实施强制性的耗能标准,促进产业结构重组。明确取缔对环境破坏较大的落后工艺、落后技术、落后产品,用清洁生产技术改造能耗高、污染重的传统产业,支持发展节能、降耗、减污的高新技术产业;积极开展清洁生产审计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按照“减量化、再使用、再循环”的原则,要求在产品的设计、生产过程中推行生态化理念。大力发展废旧资源回收、再生利用和安全处置产业,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减少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通过发展循环经济延长生态工业产业链,以创造更多的社会就业岗位。

(3)建立环境信息公开制度,提高公众生态文明理念。因为环境资源的公共性,所以发展循环经济需要大众的参与,需要提高公众的生态环保理念。可以建立国家环境信息公开制度,定期城市环境质量、主要河流断面水质状况以及企业环境质量。构建一个完全信息的环境质量平台,鼓励公众监督企业的环境行为,建立区域环境评估与巡查制度,促进全社会参与环境保护。

(4)加快循环经济立法,严格法律约束。我国可以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予以立法。德国和日本最先尝试以法律手段促进循环经济发展。在德国,20世纪90年代以来相继颁布了《包装条例》和《循环经济和废物管理法》。《包装条例》要求生产商和零售商首先减少直至消除不必要的包装,其次要求对包装物回收再利用,尽量减少废弃物的产生量。《循环经济和废物管理法》则系统地运用3r原则来解决废弃物问题。在日本,2000年批准了《循环型社会形成推进基本法》,这部法律对推进循环经济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除此之外,日本还颁布了《容器包装循环法》、《家电循环法》、《废物处理法》、《资源有效利用处理法》、《绿色采购法》等法律,这些法律构建了一个资源回收与再生利用方面比较完善的法规体系。

参考文献

1马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j].宏观经济研究,2004(3)

能源技术经济篇7

(一)低碳经济的内涵及发展

世界各国根据各自的实际国情推出了一系列发展低碳经济的措施。德、英、美三国政府倾向于调整产业结构、发展清洁煤技术、开发世界级能源技术等方法,如德国联邦教育与研究部于2007年在“高技术战略”(High-techStrategy)框架下制定了气候保护战略,预计将在未来10年内投入10亿欧元用于研发气候保护技术;英国把发展低碳经济置于国家战略高度,于2008年颁布了“气候变化法案”;美国政府在《能源政策法》的基础上提出了清洁煤计划,充分利用技术进步进行清洁煤技术研发,并计划建成世界上第一个零排放煤炭发电厂等措施。可以看出,发达国家发展低碳经济大多把重点放在加强低碳技术创新、促进低碳产业发展方面。我国应积极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与政策,采取大力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和发展低碳产业等措施,赶上全球低碳经济发展的步伐。

(二)高新技术企业的界定及发展现状

高新技术企业是以高新技术为基础,从事高新技术及其产品的研究、开发、生产和技术服务的企业,按照我国行业分类标准的界定,高新技术企业的集合就是知识密集、技术密集的高新技术产业。我国对高新技术产业的界定参考了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rganizationforeconomicCo-operationandDevelopment,简称oeCD)对产业的分类标准,将医药制造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航空航天器制造业、电子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和医疗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划分为高新技术产业,且国家科学技术部等部门在其编制的各类高新技术产业统计资料中也采用了这一分类标准。我国高新技术企业发展非常迅速。2000年,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占当年国内生产总值GDp的9.63%,到2011年,高新技术产业工业总产值达到88434亿元,占到了当年国内生产总值的18.75%。总的来看有两个主要特点:(1)高新技术企业发展水平呈现地域差异。根据科学技术发展部统计资料,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分布呈现很高的地理集中度,多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如江苏、上海、广东、山东等省份,中西部所占比重较小。(2)高新技术产业内各行业的发展水平各不相同。从高新技术产业各行业产值分布看,2011年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产值接近一半的比重,电子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规模位居第二,约占总体1/4的比重,航空航天器制造业比重最小,仅为2.2%。

(三)高新技术企业发展低碳经济的作用

高新技术企业对发展低碳经济具有显著作用,主要体现在促进节能减排和促进技术进步两方面(孟伟,2008)。以北京市高新技术企业发展情况为例,按照上文高新技术产业的分类标准,将北京市全部制造业划分为高新技术产业和传统制造业,计算各产业的碳排放强度和能源消耗效率。从图2和图3可以看出,北京市高新技术产业的碳排放强度和能源消耗效率表现出两个显著特征:一方面,高新技术产业与传统制造业相比碳排放强度非常低,而其能源消耗效率远远高于传统制造业。另一方面,高新技术产业的低碳排放强度使得制造业整体碳排放强度大大降低,其高能源消耗效率又使得制造业整体的能源消耗效率在传统制造业的基础上显著提高,充分体现了高新技术产业的低碳排、高能效的显著优势。

二、低碳经济发展水平的评价

(一)低碳经济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

笔者在借鉴以往学者的研究成果,遵循全面性、可计量性、反映低碳主题等原则的基础上,构建了如下(表1)低碳经济指标评价体系。

(二)样本省市低碳经济的发展水平(低碳经济发展指数)

笔者使用“低碳经济发展指数”这一指标值来描述低碳经济的发展水平。选取能够收集到相关数据的各样本省市作为具体研究对象,数据来源于各样本省份连续五年(2008—2012)的统计年鉴及相关的统计信息网,部分能源数据来源于国家统计局《中国能源统计年鉴》(2008—2012)以及各地统计局官网。用SpSS统计分析软件将样本数据标准化处理之后,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上述评价指标体系进行综合评价(何晓群,2004),得到如下主成分分析表(表2)、碎石图(图4)和主成分矩阵表(表3)。

三、高新技术企业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的量化分析

(一)数据的来源和处理

以上文所选取的样本省市的低碳经济评价指标体系数据作为基础,把高新技术企业所能影响到的所有指标作替换处理,得到不含高新技术企业影响的指标数据。即将高新技术企业能够影响到的低碳经济发展指标(X6:煤炭消耗量占总能源消耗量比重、X7:技术研发人员占总从业人口比重、X8:研发经费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X9: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X10:碳排放强度)进行替换处理,按照相应指标传统产业的数据比率将高新技术产业数据替换成传统产业数据。各个指标的具体替换过程以煤炭消耗量占总能源消耗量比重指标为例。可以看出,将高新技术产业煤炭消耗量替换为传统产业煤炭消耗量后,煤炭消耗量占总能源消耗量比重指标由原始组的33.82%变成对照组的34.14%,其他指标替换方式同上。

(二)低碳经济发展指数对比分析

按照上述替换方法,将高新技术企业的相关影响指标数据替换为传统产业的相关指标数据,得到一组处理后的数据,将处理前后的数据分别代入公式(1)和公式(2),得到样本省市原始组数据和对照组数据的低碳经济发展指数对比表(见表6)。由表6可以看出,在剔除高新技术企业对低碳经济评价指标的影响之后,各个省市的低碳经济发展指数都不同程度地降低了,从前后指标数据的得分差额均为正数可以看出,高新技术企业对低碳经济的影响是正向的、积极的促进作用。

(三)高新技术企业的低碳经济贡献度分析

笔者使用“低碳经济贡献度”这一指标值量化表示高新技术企业对低碳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以剔除高新技术企业的影响之后的传统产业指标体系数据为基础,用高新技术企业对低碳经济发展水平提高(正向促进)的程度作为高新技术企业的低碳经济贡献度指标值,用符号C表示,计算公式如下:C=D原始组-D对照组D对照组×100%(3)其中,C为高新技术企业的低碳经济贡献度;D原始组为原始组数据计算的我国低碳经济发展指数;D对照组为对照组数据计算的我国低碳经济发展指数。至此,笔者能够计算出各个样本省市不同年份的高新技术企业对低碳经济的贡献度。由表7可以看出,各样本省份的高新技术企业的低碳经济贡献度各不相同,这源于不同省份的高新技术企业发展水平各不相同。根据式(4)计算出各样本省市的权重及最终求得全国高新技术企业的低碳经济贡献度,如表8所示。综上所述,以各样本省市的低碳经济发展水平为观测值,计算得出全国高新技术企业的低碳经济贡献度为22.75%,与其2011年的国内生产总值产业占比18.75%相比,显示了高新技术企业在发展低碳经济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促进作用。

四、结语

能源技术经济篇8

关键词:煤炭企业发展、低碳经济、挑战、策略

abstract:intoday'sworldeconomicgrowth,environmentalsituationissevere,therelativelackofresources,underthesituationofthedevelopmentoflowcarboneconomyisthetrendofthetimes,theworldeconomy.withthedevelopmentoflowenergyconsumption,lowpollution,lowemissionbasedonlowcarboneconomy,realizetheenergyefficientutilization,cleanenergydevelopment,thegreenindustrydevelopmenthasbecometheeconomicdevelopmentofneweconomicdevelopmentmodel.inthispapertheauthorrelatedworkingexperience,summarizestheconnotationoflowcarboneconomyandChina'scoalenterprisedevelopmentchallenges,probesintothecoalenterprisedevelopmentstrategyoflowcarboneconomy.

Keywords:coalenterprisedevelopment,lowcarboneconomy,challenge,strategy

中图分类号:F407.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一、前言

煤炭企业生产过程受自然地质条件、装备技术水平、员工素质等多种因素制约,对煤炭这种高碳能源进行粗放式开采和非清洁利用,企业长期处于粗放式增长模式,存在着诸多问题。发展低碳经济是转变煤炭企业高消耗、高排放、高污染的增长方式的一条重要途径。煤炭企业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必须走低碳生产经营模式,绿色开采、绿色转化、清洁利用。

二、低碳经济的内涵

低碳经济是以低耗能、低污染、低排放为目标的高效低能的经济模式,其实质也就是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清洁能源结构,追求绿色经济。核心是提高能源技术和减排技术的创新,产业结构和人类生存观念和谐发展和根本性转变。发展低碳经济的关键在于改变人们的化石能源消耗量减缓排碳量,实现低碳生存,营造和谐的人居环境,为全球生态的发展做出贡献。

三、我国煤炭企业发展低碳经济面临的挑战

1、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将会持续长期的发展

中国能源结构主要以煤为主,我国这样的能源结构是与我国的能源储备分不开的,在我国“富煤、少气、缺油”的资源条件决定了我国能源使用条件,由于我国低碳能源的发展有限,发展低碳经济的进程将会是曲折和艰难的,目前,我国煤炭的消耗量占据了各种能源的百分之七十,远远超过石油,天然气等相对洁净能源,煤炭的气体排放强度和控制难度都要比气体大。

2、能源分布不均衡

我国国土面积相对辽阔,煤炭资源储备主要在华北,西北地区,水利资源则分布在遥远的西南地区,石油,天然气资源则赋存在东、中、西部和大部分的海域,资源的贮存与能源消费地域之间存在着很大的矛盾冲突,导致长距离的西气东输,北油南运,西电东送,成为我国能源使用的显著特征,也在一定程度上浪费了能源,提高了能源的使用成本。

3、科技水平落后,科研能力有限

我国发展低碳能源的技术有限,虽然《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条约》规定:发达国家有义务向发展中国家提供以环境保护为核心的技术转让,但是国家的技术保护严密,关键的技术还是要靠自己研发,这将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系统的理论体系和技术在我国低碳行业的建设中还未形成,因此,实现原始创新、集成创新等新的技术理论还有很长的道路要走。

4、低碳生活方式需要长期规划

生活个体已经逐步适应以前的生活方式,不愿意改变浪费能源的习惯,这是当今社会建设低碳经济发展的主要障碍。我们习惯的舒适、富足生活,都是以过度消费能源为前提。比如下班时不关饮水机,打开着插座,停车等人时不熄灭车,这样都浪费了大量的能源。也使二氧化碳的排放增加。因此我们应该从心理上改变这样的生活方式,生态文明的技术选择必须走向低碳经济。

四、煤炭企业发展低碳经济的策略分析

1、加强低碳经济发展宣传教育

一要通过各种方式和途径加大教育引导工作,提高广大员工对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性的认识,增强发展低碳经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二要切实转变发展观念,让低碳经济发展的理念深人人心,提高宣传贯彻发展低碳经济的自觉性。三要广泛宣传,大造舆论,营造发展低碳经济的良好环境。

2、、制定低碳经济发展规划

规划是发展的先导,制定低碳经济发展规划,一方面要了解和贯彻国家关于发展低碳经济的政策、目标要求,另一方面要紧密结合本企业的经济发展需求、基础条件和科技水平,分步骤地实施。在可持续发展的框架下,把低碳发展作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企业的重点内容,不断降低能源消费强度和碳排放强度,努力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的增长率,逐步实现碳排放与经济增长脱钩。

3、加强低碳人才开发与培育

实施人才战略,完善人才评价、流动和聘任机制,以优厚政策吸引和留住人才。把握国际金融危机过程中国际创新人才等科技要素流动加快、引进成本降低的有利时机,大力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和团队。积极扩大国际科技交流合作,为低碳经济发展、自主创新能力提升提供智力支撑。结合低碳经济发展重点科技项目和科技工程的实施,加大对技术专家、学科带头人、优秀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力度,建设一支高素质的低碳经济科技创新队伍。

4、建立低碳技术开发体系

一是推广应用煤炭开采新技术。优化开拓布局,加强开采技术研究,深人研究特殊条件下煤炭资源开采技术,提高煤炭资源回收率,延长矿井开采寿命。二是煤化工产业进一步向深加工、精细加工阶段过渡。三是大力发展热一电一冷联产,对矿区的供暖、供冷系统进行改造,实现矿区集中供热、供冷。四是推进节能新技术开发与利用。研发、引进和应用一批新技术、新工艺,为做好节能工作提供技术支持。五是开发利用新能源,通过市场调查、项目论证,择机选定开发新能源。六是围绕企业产业发展结构和管理层级职能定位,建立低碳经济技术研发与技术应用机构。实现企业内部低碳技术领域,以共性技术、知识产权、品牌和产品标准的开发、创造、共享为目标,组建技术创新联盟,积极引导创新要素向企业聚集。

5、加大低碳经济发展资金投人

一是加大企业自有资金投人,如企业留利、折旧基金、企业闲置资产的变现等。二是构建融资平台,尤其是银行借款是企业经济发展的主要资金筹集形式,低碳经济的发展也离不开银行业的支持,企业应抓住机遇,构建完善的融资平台,确保低碳经济发展的资金投人。三是争取国家优惠政策,如国家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的财税政策,包括鼓励市场主体进行能效投资、节能技术研发、新能源投资的财政补贴、预算拨款、税收减免以及贷款贴息等;再如抑制高碳生产、消费行为的财税政策,包括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能源税、碳税等,企业应充分利用国家优惠政策,促进低碳经济的发展。

五、结语

综上所述,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低碳经济的兴起为煤炭企业的发展提供了绝佳的契机,煤炭企业一定要住住机遇。

参考文献:

李:《我国低碳社会建设面临的挑战与优势分析学术交流》,2010年05期

[2]周伟伟:《基于环境保护的低碳经济研究》,《现代经济信息》,2011年08期

能源技术经济篇9

关键词:低碳经济节能减排对策

中图分类号:F2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9082(2013)11-0039-01

2007年,主席在apeC第15次领导人会议上,明确主张"发展低碳经济"。在随后的中国科协年会及政协会议上,低碳经济被政府官员、专家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多次提出。当前,世界金融危机日趋严峻、世界经济增速进一步放缓,在我国的国民经济仍然保持平稳较快发展的形势下,提倡低碳经济(即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加快清洁能源开发,创新能源技术和减排技术,促进产业结构和制度创新),转变人类生存发展观念,对于保护环境,构建和谐社会,促进我国经济平稳快速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必要性

1.发展低碳经济是我国步入绿色发展的必由之路

虽然中央早已提出科学的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但一些地方仍以资源高消耗和环境重污染来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将GDp作为发展的全部,还以廉价卖资源或补贴低价出口换取GDp。发展低碳经济更多的是转变发展方式,减轻单位GDp的资源量和环境代价,把提高人民的物质和精神生活作为发展目标,既要重视资源的经济价值,也要重视其生态价值、精神价值和社会价值,通过向自然资源投资来恢复和扩大资源存量,运用生态学原理设计工艺与产业流程来提高资源效率,通过宣传引导来改变消费习惯,使发展的成果更好地为人民所共享。

2.优化能源结构是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有力措施

虽然我国能源结构在不断优化,但一次能源生产的2/3仍然是煤炭,燃煤发电约占电力结构的80%。煤多油少气不足的资源条件,决定了我国在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煤炭仍将是主要的一次能源。煤炭属于"高碳"能源,我国也没有廉价利用国际石油、天然气等"低碳"能源的条件;资源和能源密集型产品大量出口,又增加了我国单位GDp的碳强度。因此,发展低碳经济,提高可再生能源比重,可以有效地避免一次能源以煤为主的弊端,降低能源消费的碳排放。

3.依靠技术进步和创新是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基本道路

我国技术水平参差不齐、研发和创新能力有限,这是我们不得面对的现实,也是我国由"高碳"经济向"低碳"转型的最大挑战。尽管《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京都议定书》要求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让技术,但这些年的执行情况并不乐观。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市场换技术"政策,虽然汽车等技术含量高的产品市场被外国公司占领,但并没有得到多少核心技术和知识产权。"拿钱买不到核心技术"、我国要自主开发技术等,成为有识之士的共识。发展低碳能源技术、二氧化碳收集储存技术研发等已纳入我国"973计划""、863计划"等科技支撑计划。

4.开展国际合作是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途径

虽然我国的工业化享有全球化、制度安排、产业结构、技术革命等后发优势,但我们不得不接受发达国家主导的国际秩序和规则,不得不在国际分工体系中处于"微笑利润曲线"下端,不得不在资本和技术上处于依附地位,甚至被发达国家转移的资源密集型、污染密集型和劳动力密集型的产业"锁定"。发展低碳经济,不仅可以与发达国家共同开发相关技术,还可以直接参与新的国际游戏规则的讨论和制定,以利于我国的中长期发展和长治久安。

二、加快推动我国低碳经济发展的几点建议

1.建立低碳经济发展的法制保障机制,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在促进低碳经济发展方面,国家应该建立发展低碳经济的法制保障机制,形成具有法律效力的低碳体制,为低碳经济和技术的贯彻、实施提供环境和保障。目前,我国已出台《清洁生产促进法》、《促进循环经济法》等法规,为节能减排、发展低碳经济建立了一个基本的法制保障体系。但从整体上看,还有不完善的地方,而只有通过法律体系的进一步完善和强化,才能促进企业的低碳经济投资和居民低碳经济消费理念的形成,为低碳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2.解决能源问题,为低碳经济发展奠定基础

发展低碳经济,核心问题就是解决能源的开发与利用问题。一是发展清洁能源。我国可以把加速发展天然气,适当发展核电,积极发展水电,深人开发风能、太阳能、地热能和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作为发展低碳经济的主要方向。二是加大科技投人,增强自主创新能力。通过自主创新,加大对低碳技术的研发力度,大力开发低碳产品,如太阳能、生物能利用技术及二氧化碳收集储存技术等;加快核能、水电等低碳特征能源的开发利用,协调推进传统产业技术升级与污染减排工作,持续提高生态系统碳汇功能。三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控制碳排放量的措施中,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是关键。当前,我国能源利用率比较低,相关研究表明,我国的能源系统效率仅为33.4%,比国际先进水平低10%,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空间还很大。

3.倡导绿色消费、绿色经营的理念,提倡低碳的生活方式

在全社会宣传节约是美德的观念;在企业推行绿色经营的理念,建立清洁生产机制和精益生产方式。只有让公众和社会从观念上认识到全球气候问题的严重性,自觉制定自己的低碳发展的生活方式,参与到低碳经济发展之中,才能为低碳经济发展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4.设立碳基金,激励低碳技术的研究和开发

目前,我国设立了政府投资的清洁发展机制基金和社会捐赠的绿色碳基金,用以应对气候变化的资金需求。对于碳基金的投资可以用于3个方面:一是加大科研投资,鼓励科研人员努力创新,研发新型低碳技术;二是加强与国际先进低碳技术的交流合作投资,开拓和培育低碳技术市场;三是鼓励企业引人先进生产技术,以促进长期减排。通过碳基金的投资,为低碳经济发展和低碳技术传播构筑良好的平台。

能源技术经济篇10

论文摘要: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发展模式,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将是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面对全球气候变暖和能源短缺等问题,发展低碳经济成为世界各国应对危机的重要战略选择。文章从构建区域低碳经济模式的本质要求出发,相应地找出我国区域低碳经济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进而探寻区域低碳经济发展的路径与对策,从而为相关的宏观管理决策提供参考与借鉴。

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发展模式,它的实质是高能源利用效率和清洁能源结构问题,核心是能源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低碳经济是全球生态、经济、政治利益的整合,已上升到国家和区域发展战略的高度。目前,我国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是实施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同时,节能减排在区域经济发展与转型中越来越受到重视,经济开发要以保护自然生态为前提,区域发展要以环境的可容量为基础。因此,根据区域实际,探索具有区域特色的低碳经济发展路径,对于推动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构建区域低碳经济模式的本质要求

在全球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各个国家都提出了自己的减排目标,在节能减排过程中,区域行动是非常必要的,由于不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资源禀赋、能源利用水平及能源结构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各区域的能源消耗、碳排放也显示出不同的区域特点,基于区域层面来探索低碳经济发展路径至关重要。

我国正处在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关键时期,受我国能源短缺和环境污染的制约,发展低碳经济必须结合区域情况,改变经济增长结构,减少经济增长对能源消耗的依赖,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量,促进区域经济持续高效发展。低碳经济的发展依赖于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的调整、低碳技术创新的支撑以及相关政策法规的扶持。

二、区域低碳经济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产业结构调整力度仍不理想

区域经济中仍存在一产过重、二产脆弱、三产滞后现象,目前,我国正处于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中的重化工业主导阶段,能源消耗处于上升期,碳排放强度高。高能耗的工业特别是重化工业比重偏高,低能耗的第三产业和服务业比重偏低。其中,电力热力、金属、化工、采掘以及非金属行业是二氧化碳排放量最高的行业。

从区域情况来看,东北地区是我国最主要的重工业基地,东北重工业几乎占全国的一半以上,该地区的煤炭、石油的大规模开采也是其重工业发展的基础。中部地区工业化是为了适应东部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对能源、钢铁等基础原材料的需求,国家进一步加强了中部地带的资源开发和基础产业的发展,中国生产力布局主要集中在东中部两块地区,沿海地区在加强能源、钢铁、石油化工、机械制造、汽车、造船等重工业的同时,大力发展了电子、家电、通信等新的工业部门和行业,在出口工业品的生产方面有了大幅度的增加。

(二)能源利用效率低

当前,我国能源资源结构表现为“富煤、缺油、少气”,以煤为主的能源消费难以改变。因此,二氧化碳排放强度较高,致使经济发展中“高碳”特征非常明显。

由于我国各区域之间的资源分布、经济发展不均衡,各地区碳排放的差异较大。降低单位GDp能源消耗即能源强度,是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之一。能源强度的变化直接影响该地区二氧化碳的排放。从能源消费强度来看,我国不同省区能源强度差异较大。能源强度排在前三位的均处于西部地区,分别是宁夏、贵州和青海;能源强度低、能源利用效率较高的则分别是北京、浙江、广东省均处于东部地区。

(三)技术创新步伐缓慢

作为发展中国家,我国经济由“高碳”向“低碳”转变的最大制约,是整体科技水平落后、技术研发能力有限。我国东部地区基础创新实力雄厚,科技、人才资源较有优势,而其他三个地区与东部相比创新能力较弱。重点是能源开发利用,第二产业等领域技术更新缓慢,产能落后,使得整个产业体系薄弱,加上传统落后工艺在重点行业领域比重较高,落后工艺技术的大量存在和先进技术的严重缺失,使得未来几十年内,基础建设以及工业生产将维持高排放的特点,这也加大了减排压力,增加了低碳模式的实现成本,因此,发展低碳经济对技术创新提出了更高、更明确的要求。

(四)政策法规尚不完善

《可再生能源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煤炭法》、《电力法》、《节约能源法》、《清洁生产促进法》等一系列发展可再生能源产业与低碳经济需要的法律法规的出台保证了低碳经济发展的法制环境,但是低碳经济发展的政策法律体系并不完善,同时现有的立法规定不够详细,缺乏足够的操作性,加之由于中央到地方政策执行链条过长,执行效果不易控制,因而导致执行效果不佳。

三、区域低碳经济发展的路径与策略

(一)优化产业结构,构建低碳产业体系

第一,发展低碳农业,转变发展方式,走有机、生态、高效农业的新路子。降低对化石能源的依赖,大幅度地减少化肥和农药使用量,充分利用农业的剩余能量。因地制宜,优化区域布局,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建设专业化、规模化、有特色的农产品生产基地。

第二,促进工业低碳化,根据区域发展实际,发展特色产业集群,打造并拉长产业链,加快构造节能环保型产业体系。东部地区应侧重于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运用新兴技术进行传统产业改造,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不断降低经济发展的能耗水平,切实推进低碳经济发展。电力、热力以及采掘、化工、金属冶炼、非金属制造等重工业行业要重点治理,限制高碳产业准入,积极发展低碳产业。

第三,积极发展服务业。通过服务业的发展,可以卓有成效地拉动国内多数欠发达地区实现城市经济跨越式发展。从不同侧面去分析,低碳经济既是产业机构优化升级的要求,也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标准。通过服务业的战略发展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的新思路,也可以从一定层面缓解了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工业化前期工业增长与排放正相关的矛盾。

第四,构建低碳产业体系。低碳产业体系包括火电减排、新能源汽车、节能建筑、工业节能与减排、循环经济、资源回收、环保设备、节能材料等等。

(二)推进节能减排,提高能源利用效

第一,源头控制。推进节能减排重要的就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因此,要改善能源的供应结构,减少煤炭在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重,大力发展水能、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从源头上解决能源环境问题。在消费前对煤炭进行低碳化和无碳化处理,减少燃烧过程中碳的排放。

第二,过程控制。即在生产消费过程中,利用一系列技术手段,如引进先进技术、更新和改造落后生产工具等,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以达到高效能、低排放的目的。

第三,事后控制。捕获、封存和积极利用排放的碳元素,即开发以降低大气中碳含量为根本特征的二氧化碳的捕集、封存及利用技术,以及促进资源的循环利用等。同时,还要大量植树造林,增加碳汇。

(三)加快低碳技术创新

技术创新是低碳经济发展的核心动力,能否顺利实现低碳经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低碳技术创新。

低碳技术创新的途径主要有两种:一是技术引进;二是自主研发。技术研发面临各种各样的困难,例如,高效能源利用技术,清洁能源技术,特别是其中的核心和关键技术,都需要很长的研发周期。因此,技术转让是目前发展低碳产业更适宜的方式。目前,国际社会为促进温室气体减排技术的研究、开发、示范推广而订立了国际技术协议,通过促进技术进步或者实施技术管制和激励,达到温室气体减排的最终目标。

在引进先进技术的基础上,应加大科技研发投入,增强区域自主创新能力,建立低碳技术研发中心,从根本上改变低碳技术落后的现状。

(四)制定完善的低碳经济发展政策

为保障低碳经济在产业结构调整、能源利用以及技术创新上的实现,必须要有强有力的政策支撑。

在产业结构调整上,制定专项规划,提出低碳经济的统计和考核指标,制定重点行业和部门的低碳发展规划,限制高碳产业准入,控制高耗能、高排放行业过快增长,加快淘汰落后生产能力。

在能源效率上,要加强包括《可再生能源法》在内的各种法律法规的实施,同时要制定和完善可再生能源总体规划及风能、太阳能、地热能等专项规划,完善“配额制”和“固定电价”等相关政策制度,以求改善可再生能源的利用状况,加强可再生能源的供应。

在技术创新上,制定合理有效的技术引进政策,同时政府应在财政税收、金融制度上加大支持力度,如对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技术研发和设备生产等给予税收优惠支持,进一步完善投资环境,鼓励企业走低碳发展之路。利用财政转移支付、减免税收等有效手段加强技术研发平台建设,促进具有低碳经济特征的前沿技术的研发与创新,抢占科技制高点,在节能和清洁能源、可再生能源、碳捕集和封存、清洁汽车等低碳技术领域取得重大技术突破,促进具有低碳经济特征的新兴产业群的发展,并成为区域经济新的增长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