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声乐教学目的与要求十篇声乐教学目的与要求十篇

声乐教学目的与要求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7:27:26

声乐教学目的与要求篇1

目前,我国高师声乐教学中的曲目设置基本上只包括以意大利美声唱法或我国民族唱法为主的数量极少的部分音乐作品,这样的情况在我国各地高师声乐教学中是较为普遍的。笔者认为这种现象显示出在我国高师声乐教学中存在着一系列严重的误区和问题。高师声乐教学的曲目设置可以说是体现师范教育根本目的的最核心的落实环节,在这样重要的教育环节当中出现严重问题将会使我国高师教育的人才培养系统及结果从根本上得不到保障,这是必须引起我们重视并立即加以修正的大问题。

二、目前高师声乐教学曲目设置当中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目前,从我国各地高师声乐教学中现有的曲目设置来看,最主要的问题有以下几点:

1.演唱方式过于单一

目前高师声乐教学的曲目设置普遍是以美声唱法或民族唱法为主,然而这种普遍的教学模式却忽略了一个极为重要的事实:高师学生的培养目标是我国未来的中、小学音乐教师,他们声乐学习的目标应该是掌握在未来教学中示范和教学的能力,他们的主要教学任务是教会学生们自然、良好地歌唱,而非培养职业歌唱人才。非常遗憾的是在我们目前的教学过程中,不但没有总结出如何教一个自然的人自然地歌唱,反而恰恰忽略了这非常重要的一点。高师声乐教学演唱方式上这种过于单一化的情况不仅容易使学生产生对于正确演唱方式的狭隘理解,也导致了学生毕业后在工作岗位中由于缺乏对自然的歌唱方法的掌握和研究,无法教授孩子们自然的歌唱方法并解决他们在学习歌唱的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因而“学不致用”。

2.曲目类型过于单一

目前高师声乐教学的曲目设置中主要以专业美声或民族唱法的独唱曲目为主,而且是一些适用于音乐会的独唱曲目,很少有齐唱、合唱、重唱等其他集体性演唱形式的曲目。然而,在中、小学包括普通大学的实际音乐教育工作中(包括从授课工作到相关的社团活动、文娱活动等许多重要工作环节),这些集体性演唱方式的实用性和重要性要远远超过独唱方式。而目前这种教学曲目设置单一化的倾向,使学生在就读期间没有得到应该掌握的运用其他声乐表演形式展开教学活动的能力,进而导致学生在将来的实际教学工作中出现“学不够用”的情况。

3.曲目难度不适当

这种错误的专业声乐表演化倾向,还体现在高师声乐教学曲目设置难度不当的问题中。由于盲目追求“专业化”,高师声乐教学的曲目设置是在有限的演唱方式和曲目类型范围之内过于追求难度性和技巧性,造成了与未来中、小学音乐教育内容的严重脱节,因为这些学生将要面对的是众多需要通过音乐学习来提高感性能力的普通中、小学生,他们所要教授的曲目也是演唱技术难度并不高的少儿歌曲。这种对难度不适当曲目的学习,对学生而言是一种“学不致用”的浪费,更是造成了我国高师音乐教育资源的一种浪费。

4.曲目设置范围太小

在由于曲目设置过于专业化、难度不当而造成教育资源浪费的同时,又明显存在着教育不足的现象,例如曲目设置范围的过于狭隘,学生对曲目量以及曲目类型掌握过少。

普通音乐教育不同于专业音乐教育的特点就在于要求全面,这要求教师掌握广泛的曲目范围。因此,高师声乐教学的曲目设置范围应该与普通音乐教育工作的需求相符合,使学生能够获得足以应对未来教学的曲目量。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可以看到,学生在校期间学习过的曲目范围是远远不能满足实际工作需要的。

那么为什么在我国高师声乐教学当中会出现以上的种种问题呢?通过分析,笔者认为导致我国高师声乐教学曲目设置不当的主要原因是我国高师音乐教育人才目标系统混乱,以及由此引发的在我国高师音乐教育工作中出现的忽视“师范性”和盲目“专业化”倾向。

1.人才培养目标系统混乱

众所周知,高师声乐教学的目标就是培养我国未来的中、小学音乐教师,那么,一名合格的中、小学音乐教师所应具备的素质与能力就是高师声乐教学的目标系统。然而,笔者认为多年来在我国高师音乐教育中并没有清醒地认识到明确人才目标系统的重要性,因而没有真正重视过这一基础性问题,进而一直未对“一名合格的中、小学音乐教师所应具备的素质与能力”这一原则性问题进行深入、透彻的研究并给出明确的标准,从而导致在高师的实际教育成果与学生毕业后的实际工作需要之间产生了严重的脱节现象。例如,作为一名中、小学音乐教师所应具备的基本音乐技能的训练和培养,在现行的高师声乐教学中所占的比重却非常的小。

笔者认为,这种在师范音乐教育中忽视“师范性”、盲目追求“专业化”的倾向,可以说是我国高师音乐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系统混乱最直接的体现。

2.忽视“师范性”

从目前中国整体国民素质教育的现状来看,我们急需大量合格的师范人才,特别是优秀的音乐类师范人才。我们知道感性素质的培养是通过艺术教育来实现的,因此优秀的师范类艺术教育(包括音乐教育)人才的培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然而,虽然多年来国内教育界一直在关注并讨论有关高师音乐教学目标中的“师范性”问题,但从目前我国高师音乐教育的现状来看,“师范性”在教学中的缺失是不容忽视的。而目前许多师范学院音乐系更名为“音乐学院”的做法,不仅在名称上又进一步淡化了“师范性”的本质,也使我国目前高师声乐教学中本已被忽略的“师范性”的问题更加雪上加霜。

3.盲目“专业化”

目前我国师范类院校音乐教育存在着从名称到教学不断“专业化”的倾向,与此同时,由于对普通音乐教育工作缺乏实际的了解与规划,高师声乐教学从教学模式、曲目设置结构到衡量教育成果的标准,朝着专业声乐艺术教育的方向和模式不断发展。这是高师教育一个较为普遍的现象。

三、对高师声乐教学曲目设置基本结构的探索

既然是人才目标系统混乱导致了我国目前高师音乐教育当中的诸多问题,那么要改变目前现状,就必须先对人才目标有一个准确的定位,然后以此作为依据和基础指导我们为高师声乐教学设置合理的曲目内容。

1.高师声乐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决定了声乐教学的曲目安排

首先必须认清的是高师音乐教育培养的目标不是专业的表演者,而是职业的、合格的中、小学音乐教师。在未来工作中他们的主要任务将是通过培养学生唱歌和欣赏音乐的能力从而达到培养、提高学生感性素质能力的目的。

通过分析中、小学音乐教师的实际教学活动可以看到,一名合格的音乐教师在声乐教学方面需要具备自然的歌唱能力,教授孩子自然歌唱的能力,组织学生合唱活动的能力,熟练掌握作为伴奏乐器的钢琴的演奏并达到自如伴唱、自弹自唱以及能够即兴伴奏的水平,熟悉并掌握较为广泛的音乐曲目,掌握一定的音乐文化基础知识等等在内的综合素质能力。这些多方面的综合实力就是高师声乐教学非常明确的目标系统。那么,高师声乐教学的曲目设置应该围绕人才目标所必备能力的需要和实际工作的特点来安排。

2.声乐教学曲目设置应具备的特点

中、小学的音乐教育属于普通音乐教育,除了自然的演唱以外,涉猎性和趣味性也是工作的重点,这要求教师应掌握较为广泛的曲目,包括古今中外各种不同类型及演唱方式的音乐作品,所以高师声乐教学的曲目设置必须有选择性地大量扩充,范围应包括歌剧选曲、艺术歌曲、流行歌曲、儿童歌曲等,以及合唱重唱、独唱等声乐表演形式,必须体现出实用性、全面性、丰富性三个特点。

3.适于人才目标的曲目设置结构向传统教学方式提出新的要求

(1)高师学生必须改变盲目学习的状态,在思想上明确学习目标

在做出与人才目标相适应的高师声乐教学曲目设置的同时,必须要改变目前大多数学生盲目学习的状态,要让学生对自己所学曲目的目的和实际意义有非常清楚的认识,以便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根据人才目标的要求以及自身特点最大化地实现教育目标。要使学生意识到目前诸多曲目的练习只是一种手段,由此掌握良好的歌唱技巧及音乐表现能力与音乐表情的感受能力的训练,但根本的目的在于在未来的教学中运用以演唱为主的一系列教育方式,使学生走进音乐的世界,通过对音乐艺术的学习、了解和掌握、培养和提高其感性能力。

(2)学生自身演唱能力培养的过程中应在演唱方式、曲目类型等方面做出相应的调整

多样化的曲目范围决定了在高师声乐教育目标系统中应注意培养学生掌握多种类型歌曲的演唱能力。而这不仅对学生驾驭唱法的能力提出了要求,也要求学生在思想上打破美声、民族声乐、流行歌曲演唱方式严格分类的界线和教学的框框,学习掌握人类自然良好歌唱的法则,具备适应各种类型(儿歌、艺术歌曲、流行歌曲等)和形式(合唱、重唱等)的歌曲演唱的能力,能够用自然歌唱的方式来授课。这是对声乐的一个挑战,也是高师人才培养目标对旧的教学系统提出的挑战。

(3)高师人才目标还对学生与声乐教学相关的其他辅助能力的培养提出要求

需注意的是,在未来的教学工作岗位上高师学生不仅仅要自己唱,还要教学生唱,虽然用于中、小学音乐教学的大多数歌曲声乐技巧要求不高,但是如何演唱得童趣盎然也还是需要研究和教授的,这就要求高师学生具备一定的教学研究能力。

此外,他们还要承担起教学生如何欣赏歌唱的任务,因为欣赏的能力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需要在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和提高。所以对高师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的培养,使他们拥有正确、良好的审美价值观念和音乐欣赏方式是至关重要的。

4.高师声乐教学欣赏曲库的建立

为使高师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就对将来工作中需要的曲目有所了解,我们必须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总结、建立一个高师的声乐曲目库,其中应包括中、小学音乐学习的曲目库,这样才能使学生在走上教学岗位后尽快地进入良好的工作状态。高师的学生应该浏览性地掌握这些曲目的最基本的歌唱,但可不要求唱得很精。重要的是通过基本的歌唱练习,从作品的结构、特点等方面,指导学生来欣赏这些声乐作品。

5.相关教材、课程的编写与设置

目前,还没有一套较为完善的、适用于学生今后歌唱教学的指导性教材,教师备课工作均靠自己摸索,无据可依。此外,在高师课程设置当中也没有类似于“中、小学声乐欣赏曲目分析与教学”这样的课程,无规可循。为使学生能成为高师教育的“合格产品”被输送到普通音乐教育第一线,与未来教学工作密切相关的指导性教材、课程的编写与开设尤为重要,而这些基本要求应尽快纳入到师范声乐系的教学方案中。

结语

声乐教学目的与要求篇2

关键词:高师声乐课课改课程体系

二十一世纪高师教育的新局面是实施新课教学水平获得大幅提高。其中音乐教育在学校课堂里显现出其独特的魅力,各高等艺术院校扩招步伐加快、音乐新专业的增设倍显生命力、课程教材合并教授更规范合理化、声乐艺术舞台表演频生(如:各类唱法杂揉诠释作品风味新露,歌伴舞与声光相映满台生辉、戏剧歌舞同台并举推陈出新、激光可视音乐给人耳目新奇、miDi电子音乐制作步入课堂等等),世界各国对音乐教育启迪新思维投以新举措,科研教学成果在电脑助动下全球化推广加速……故高师音乐教师培养机制随之变革,声乐教学目标内容新出,教师在新教学理念里位置产生了变化,也就要求教师随培养机制变革适时提高自己思想品德素质,并在教学新理念里养成严谨治学的高师学科理念和诲人不倦的育人观,将高尚的品德情操渗透到寓教于乐中去。

高师声乐教学是在遵循人才培养目标的前提下,为了实现其教学目的和任务而实施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式样。我国高师声乐教学模式的开展,关键在声乐教学的目的和任务,在于培养目标的层次和规格的要求。对于不同条件的教学对象,不同规格的培养层次,必须采用与之适应的教学内容手段和形式。20世纪末,我国高师对声乐教学改革的探索和实践,使声乐个别课与声乐集体课相结合的教学形式基本确立。近几年,教育部新《音乐课程标准》对中、小学独唱、重唱、齐唱和合唱等歌唱能力的要求,为高师声乐教学模式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因此,一个以个别课与集体课相结合为教学形式,以个别技能训练(独唱)和集体歌唱(重唱、合唱)能力的培养以及声乐理论、声乐教学理论的掌握为主要内容的教学,成为高师声乐模式的主体。暨:(声乐)课(个别)课+小组课+合唱课+声乐理论课。

1.声乐个别课又称声乐小课,它是以“一对一”的形式来进行的一种声乐技能训练,主要培养学生的声乐技能和技巧。由于声乐个别教学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灵活性,教学中能充分顾及到学生声音特点和艺术个性的发展。因此,它的教学效果十分明显,并成为声乐教学的主要形式。长期以来,中外高等音乐院校和师范院校都广泛采用独特的声乐教学形式来进行个别培养,并注重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个人声乐技巧和表现水平。同时,这种教学形式也对教学对象的条件和素质,提出了相应的要求,教学成本较高。

高师的声乐教学,同样需要这种个别教学形式,但它不是唯一的形式,需要声乐集体课教学的补充,二者形成一个互相依存的整体。高师的声乐个别教学对于声音条件各异的学生来说,具有一定差异,具有一定声音条件和发展潜力的学生,它是声乐教学的主要形式,而对那些声音条件差的学生,他则是辅助形式,具有声乐教学的“普及”性。所以,高师声乐教学模式中的声乐个别教学,应该按学生的实际情况有目的、有选择、有针对、有阶段的实施。

2.声乐集体教学是在单位时间内,一位教师面对多位学生的教学形式,可分为声乐小组课、合唱课和声乐理论大课三种形式。声乐小组课是学生人数约在4-10人为一组的声乐集体教学。以声乐技能训练的一部分学生,在前两年里适当采用这种集体声乐教学形式有利于学生对歌唱共性的掌握和能力的培养,能有效培养学生在集体中把握自我或发展自我的歌唱能力;有利于在声乐共性的前提下,使自己在歌唱内容、浏览曲目和歌曲处理上得到提高;还有利于教学资源和教学成本的节约,减少老师在教学中的重复劳动。

以排练、观摩、教学实践为主的小组课,侧重于声乐教学实践和声乐检查,通过排练、观摩等教学实践来达到教学目的,从而培养学生的声乐表达,组织和创编的能力。教学中重唱、小组唱、表演唱等内容的采用,能使高师的声乐教学更贴近基础音乐教学的需要及《音乐课程标准》的要求。

3.合唱课是一种多声部的群体歌唱形式,在高师音教专业教学中,占有一定的比重。它对于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歌唱技巧、艺术表现力、培养学生歌唱的协作精神、组织能力、体验集体力量等有着重要的作用。高师的声乐教学,不仅要注重个人独唱技能技巧的的发展而且还要重视个人歌唱技能在群体中的运用。积极参与合唱这种群体性的声乐艺术形式,有利于学生今后学校音乐教学第二课堂的开展,在协调能力、合作精神上得到提高。

4.声乐理论课又称声乐理论大课,声乐学习不仅只是一个技能技巧的训练过程,学生也应该了解和掌握更多的声乐相关理论知识。我们现在正处于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可以通过各种渠道各种载体获取所需的多种相关资料了解声乐的发展、声乐艺术形成与发展密切关联的历史、社会、文化背景资料;作曲家及其风格作品的介绍与分析资料、各种相关的美学研究资料等。通过对这些资料的介绍和学习,可以使学生们在某种程度上突破声乐学习时以及自身演唱所带来的限制,从而对声乐艺术有更广泛和深入的了解,进一步丰富自身的艺术底蕴,提高整体的艺术素养。这也是开设高师声乐理论课的重要目的之一,同时也是对音乐史及音乐欣赏课程内容的有益补充。声乐理论课在教学内容上可包括发声的原理、歌唱生理、嗓音保护、中小学歌唱教学法、童声训练基本理论等内容以及声乐语言、歌唱心理、声乐表达、声乐学派、声乐美学、声乐名作等,以培养学生胜任中学校音乐教学的需要。有调查表明,在上述的声乐集体教学中,合唱课和声乐理论课的实施,都容易取得共识和便于操作,而声乐小组课的具体操作,却存在不同的观点。因此,如何有效实施声乐小组课,并提高小组课的教学质量,则成为我国将对高师声乐模式的核心问题。

高师的声乐教学,如何实施个别课与集体课相结合的模式,声乐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以及声乐集体教学能力的具备,是重要的保障。

1.培养目标与教学形式的统一。以个别课与集体课相结合的声乐教学模式,是根据高师音教专业教学资源,教学条件,学生技能与素质等实际情况,以人才培养目标为指导思想,在培养目标与教学形式上,构成的统一整体。声乐个别课教学,是培养学生掌握声乐技能的主要途径;而声乐小组课是其补充和延伸,以弥补声乐个别教学中集体歌唱能力和艺术实践能力的不足为目的,合唱课是根据基础音乐教育和音乐教学第二课堂的需要,以培养学生的歌唱实践能力、歌唱协调能力和组织能力的声乐形式;声乐理论大课的教学,是按培养音乐师资的要求,以丰富学生声乐基本理论,掌握声乐教学基本课论为目的必修课程。它们形成了高师声乐教学中互相联系又相互独立,互相制约又不能取代,互相弥补又缺一不可的一个教学态体。它们合理的设置和安排,即合乎培养音乐师资的目标,又顾及到学生音乐技能的不同情况、不同层次。通过与之相适应的教学形式、教学内容、教学手段使自己的音乐技能、音乐知识、教学理论全方位发展,以适应基础音乐教学工作的要求。因此,声乐个别课与集体课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是高师声乐教学的必然产物,也是高师声乐教学与非师范声乐教育,在教学形式和教学内容上的一个重要区别。

2.主观愿望和客观现实的统一。在声乐个别课教学与小组教学的设计上,完全是根据学生的嗓音条件和素质上不同的实际情况而进行的分类、分层次培养。

3.“学术性”与“师范性”的统一。高师音教专业学生音乐技能的多元化,决定了学生嗓音条件和素质的参差不齐,也决定了声乐教学的不同层次和不同形式,还决定了对声乐教学“学术性”和“师范性”的不同表现。有观点认为:声乐小组课不能有效提高教学质量。如果我们用个别课的标准去衡量小组课的教学质量,那显然步入“学术性”的误区,因此,不同条件的教学对象,不同的教学形式应该有不同的质量观。前面对高师声乐教学“普及”与“提高”意义的分析,正是“学术性”和“师范性”在声乐教学中的体现,也是对教学质量观的概括。对于那些嗓音条件好的学生,需要去培养、去展示、去体现我们的学术精神。因此,实施合理有效的教学形式,使学生的声乐知识与技能在原有基础上有所提高,能适应中学音乐教学的要求,是声乐教学“师范性”的客观反映。

4.“个别教学”与“集体教学”能力的统一。高师声乐集体课与个别课相结合的教学模式,要求声乐教师的教学能力向“两手都要硬”的方面发展和创新能力的加强。既能熟练掌握和运用声乐小组课的教学技能,努力培养好那些嗓音条件稍差的学生,又能充分展示声乐个别课的教学才能,有效提高学术水平,以促进高师音乐专业声乐教学的发展完善。因此,把不同嗓音条件和素质的学生,按不同声乐层次和标准去培养,是高师声乐教师与非师范声乐教师能力的不同体现,也是高师声乐教师们的教学能力。

根据培养中学音乐师资的需要,声乐个别课、声乐小组课,合唱课和声乐理论课,共同构成了高师声乐教学模式的整体,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和教学能力全方位的具备,以及创新意识的增强,成为该教学模式确立的重要因素。不管我国高师教育如何发展,不管高师是否转型或改制,只要基础教育需要音乐师资,就潜在着这种声乐教学模式。因此,高师声乐个别课与集体课结合的教学模式,在未来社会的发展中,具有广阔的前景和繁荣的市场。

根据国家相关文件对教育提出的要求,我国高师教育肩负着中华民族音乐素质教育提高的重任,任何一个高师音乐专业的毕业生应该成为能唱、能弹、能写、能跳的全能型人才,只有这样我们的毕业生才能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大环境中挥洒自如,大显身手,为社会主义建设做出应有的贡献。

声乐教学目的与要求篇3

高师声乐教学是在遵循人才培养目标的前提下,为了实现其教学目的和任务而实施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式样。我国高师声乐教学模式的开展,关键在声乐教学的目的和任务,在于培养目标的层次和规格的要求。对于不同条件的教学对象,不同规格的培养层次,必须采用与之适应的教学内容手段和形式。20世纪末,我国高师对声乐教学改革的探索和实践,使声乐个别课与声乐集体课相结合的教学形式基本确立。近几年,教育部新《音乐课程标准》对中、小学独唱、重唱、齐唱和合唱等歌唱能力的要求,为高师声乐教学模式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因此,一个以个别课与集体课相结合为教学形式,以个别技能训练(独唱)和集体歌唱(重唱、合唱)能力的培养以及声乐理论、声乐教学理论的掌握为主要内容的教学,成为高师声乐模式的主体。暨:(声乐)课(个别)课+小组课+合唱课+声乐理论课。

1.声乐个别课又称声乐小课,它是以“一对一”的形式来进行的一种声乐技能训练,主要培养学生的声乐技能和技巧。由于声乐个别教学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灵活性,教学中能充分顾及到学生声音特点和艺术个性的发展。因此,它的教学效果十分明显,并成为声乐教学的主要形式。长期以来,中外高等音乐院校和师范院校都广泛采用独特的声乐教学形式来进行个别培养,并注重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个人声乐技巧和表现水平。同时,这种教学形式也对教学对象的条件和素质,提出了相应的要求,教学成本较高。

高师的声乐教学,同样需要这种个别教学形式,但它不是唯一的形式,需要声乐集体课教学的补充,二者形成一个互相依存的整体。高师的声乐个别教学对于声音条件各异的学生来说,具有一定差异,具有一定声音条件和发展潜力的学生,它是声乐教学的主要形式,而对那些声音条件差的学生,他则是辅助形式,具有声乐教学的“普及”性。所以,高师声乐教学模式中的声乐个别教学,应该按学生的实际情况有目的、有选择、有针对、有阶段的实施。

2.声乐集体教学是在单位时间内,一位教师面对多位学生的教学形式,可分为声乐小组课、合唱课和声乐理论大课三种形式。声乐小组课是学生人数约在4-10人为一组的声乐集体教学。以声乐技能训练的一部分学生,在前两年里适当采用这种集体声乐教学形式有利于学生对歌唱共性的掌握和能力的培养,能有效培养学生在集体中把握自我或发展自我的歌唱能力;有利于在声乐共性的前提下,使自己在歌唱内容、浏览曲目和歌曲处理上得到提高;还有利于教学资源和教学成本的节约,减少老师在教学中的重复劳动。

以排练、观摩、教学实践为主的小组课,侧重于声乐教学实践和声乐检查,通过排练、观摩等教学实践来达到教学目的,从而培养学生的声乐表达,组织和创编的能力。教学中重唱、小组唱、表演唱等内容的采用,能使高师的声乐教学更贴近基础音乐教学的需要及《音乐课程标准》的要求。

3.合唱课是一种多声部的群体歌唱形式,在高师音教专业教学中,占有一定的比重。它对于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歌唱技巧、艺术表现力、培养学生歌唱的协作精神、组织能力、体验集体力量等有着重要的作用。高师的声乐教学,不仅要注重个人独唱技能技巧的的发展而且还要重视个人歌唱技能在群体中的运用。积极参与合唱这种群体性的声乐艺术形式,有利于学生今后学校音乐教学第二课堂的开展,在协调能力、合作精神上得到提高。

4.声乐理论课又称声乐理论大课,声乐学习不仅只是一个技能技巧的训练过程,学生也应该了解和掌握更多的声乐相关理论知识。我们现在正处于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可以通过各种渠道各种载体获取所需的多种相关资料了解声乐的发展、声乐艺术形成与发展密切关联的历史、社会、文化背景资料;作曲家及其风格作品的介绍与分析资料、各种相关的美学研究资料等。通过对这些资料的介绍和学习,可以使学生们在某种程度上突破声乐学习时以及自身演唱所带来的限制,从而对声乐艺术有更广泛和深入的了解,进一步丰富自身的艺术底蕴,提高整体的艺术素养。这也是开设高师声乐理论课的重要目的之一,同时也是对音乐史及音乐欣赏课程内容的有益补充。声乐理论课在教学内容上可包括发声的原理、歌唱生理、嗓音保护、中小学歌唱教学法、童声训练基本理论等内容以及声乐语言、歌唱心理、声乐表达、声乐学派、声乐美学、声乐名作等,以培养学生胜任中学校音乐教学的需要。有调查表明,在上述的声乐集体教学中,合唱课和声乐理论课的实施,都容易取得共识和便于操作,而声乐小组课的具体操作,却存在不同的观点。因此,如何有效实施声乐小组课,并提高小组课的教学质量,则成为我国将对高师声乐模式的核心问题。

高师的声乐教学,如何实施个别课与集体课相结合的模式,声乐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以及声乐集体教学能力的具备,是重要的保障。

1.培养目标与教学形式的统一。以个别课与集体课相结合的声乐教学模式,是根据高师音教专业教学资源,教学条件,学生技能与素质等实际情况,以人才培养目标为指导思想,在培养目标与教学形式上,构成的统一整体。声乐个别课教学,是培养学生掌握声乐技能的主要途径;而声乐小组课是其补充和延伸,以弥补声乐个别教学中集体歌唱能力和艺术实践能力的不足为目的,合唱课是根据基础音乐教育和音乐教学第二课堂的需要,以培养学生的歌唱实践能力、歌唱协调能力和组织能力的声乐形式;声乐理论大课的教学,是按培养音乐师资的要求,以丰富学生声乐基本理论,掌握声乐教学基本课论为目的必修课程。它们形成了高师声乐教学中互相联系又相互独立,互相制约又不能取代,互相弥补又缺一不可的一个教学态体。它们合理的设置和安排,即合乎培养音乐师资的目标,又顾及到学生音乐技能的不同情况、不同层次。通过与之相适应的教学形式、教学内容、教学手段使自己的音乐技能、音乐知识、教学理论全方位发展,以适应基础音乐教学工作的要求。因此,声乐个别课与集体课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是高师声乐教学的必然产物,也是高师声乐教学与非师范声乐教育,在教学形式和教学内容上的一个重要区别。

2.主观愿望和客观现实的统一。在声乐个别课教学与小组教学的设计上,完全是根据学生的嗓音条件和素质上不同的实际情况而进行的分类、分层次培养。

3.“学术性”与“师范性”的统一。高师音教专业学生音乐技能的多元化,决定了学生嗓音条件和素质的参差不齐,也决定了声乐教学的不同层次和不同形式,还决定了对声乐教学“学术性”和“师范性”的不同表现。有观点认为:声乐小组课不能有效提高教学质量。如果我们用个别课的标准去衡量小组课的教学质量,那显然步入“学术性”的误区,因此,不同条件的教学对象,不同的教学形式应该有不同的质量观。前面对高师声乐教学“普及”与“提高”意义的分析,正是“学术性”和“师范性”在声乐教学中的体现,也是对教学质量观的概括。对于那些嗓音条件好的学生,需要去培养、去展示、去体现我们的学术精神。因此,实施合理有效的教学形式,使学生的声乐知识与技能在原有基础上有所提高,能适应中学音乐教学的要求,是声乐教学“师范性”的客观反映。

4.“个别教学”与“集体教学”能力的统一。高师声乐集体课与个别课相结合的教学模式,要求声乐教师的教学能力向“两手都要硬”的方面发展和创新能力的加强。既能熟练掌握和运用声乐小组课的教学技能,努力培养好那些嗓音条件稍差的学生,又能充分展示声乐个别课的教学才能,有效提高学术水平,以促进高师音乐专业声乐教学的发展完善。因此,把不同嗓音条件和素质的学生,按不同声乐层次和标准去培养,是高师声乐教师与非师范声乐教师能力的不同体现,也是高师声乐教师们的教学能力。

声乐教学目的与要求篇4

关键词:高师;声乐教学;“唯声论”;“唯乐论”

中图分类号:J61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18-0101-01

声乐艺术是人类意识形态中丰富情感的表达,是依附声音载体对现实生活的真实反映。然而在高师声乐教学中却往往忽视音乐本体内涵的要求,或只注重声乐技法的训练,或片面强调音乐的文化性。结果多数“唯声论”者,用工具性的思维指导声乐教学,导致学生的歌唱“有声无乐”、缺乏情感表达,难以达到与歌者的共鸣。另一部分“唯乐论”者的学生歌唱时,试图利用一些片面地文化性外在包装效果,增强艺术表现力,却让听者容易予之“华而不实”的评价。因此,实现高师声乐教学中“声”与“乐”的相互平衡暨声音技法的训练和音乐审美能力的培养相结合,是培养未来合格教师目标的重要保障。

一、“声”与“乐”的辩证关系

虽然声乐已成约定俗成的概念,但不能简单地将“声”与“乐”的地位置先放后,他们是矛盾统一体的二个方面,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一方面,歌唱者没有高超的发声技巧,是不可能完美表达声乐作品的内容,完成艺术再创造的过程。德国著名声乐艺术教育家马尔开西说“对于歌唱,首先是打下声音的基本功,这是一位艺术家今后作业的基础,也决定一位歌唱者的未来,忽视它就意味着失去一切”声音技巧的训练对一个歌唱者来说是至关重要的,是歌唱表演的基础。过分强调“声”的第一性,就会陷入“唯声论”。另一方面,声乐的最终目的是通过歌唱准确细腻地表达音乐作品内涵丰富的情感诉求,把歌者自身对作品的理解,想象,情绪等文化审美的能力表现出来,与听众产生共鸣。我国著名声乐教育家沈湘指出,要“善于运用歌唱的技能,技巧把所理解的内容、感受的情感用歌声表现出来。歌唱者要有分析,理解,感受歌曲的能力,使歌唱富有艺术表现力,从而达到歌唱艺术的目的和要求”,过分强调“乐”的第一性,则会陷入“唯乐论”。“唯声论”者和“唯乐论”者都是片面地强调了矛盾统一体的一个方面,而忽视另一面,没有正确认识“声”与“乐”的辩证关系。

二、声乐教学的本体回归

古人沈括的《梦溪笔谈》云:“古之善歌者有语,谓‘当时声中无字,字中有声’。”今人石惟正的《声乐学基础》认为“声乐作为一门表演艺术,对歌唱主体而言,它是自己内心的印象、认识,感情、愿望以歌曲为载体的一种表达、一种抒解、一种信息的输出”两种观点都说明了声乐不唯声的事实。但从人类歌唱发展的历史中,却大量充斥着“唯声论”声乐表演的理论和实证。罗西尼的“声音,声音,声音”,以及16世纪欧洲出现的阉人歌手,都把对声音的追求推到了一个极致。因此,声乐教学的“唯声论”认为,“声”为第一位的存在,“乐”为“声”的产物,为第二位的存在,无声不能有字,有乐。以声之不存,乐将焉附来看待声与乐的辩证关系。于是,社会上出现许多“声乐速成班”、“highC声乐训练班”等就不足为怪,原出有因了。与此相对应的是对“乐”或情感过分强调的“唯乐论”,热衷于讲授声乐作品的思想性,艺术性,知识性,综合性,甚至以其他学科如心理学,生理学,表演艺术学等的内容为内容,要求为要求,这种多重目的及知识对声乐的诠释,让学生无所适从,不明就里。于是,声乐基础理论课,学生要么不去上,要么人在心不在。

声乐教学目的是教学生热爱歌唱,逐步提高歌唱能力。声乐的本体是歌唱。歌唱是心灵的感动,是要触及灵魂的。原生态歌手的演唱就是对自然和爱情的有感而发,因为触动而发出心动的声音,是不完全技巧的。笔者认为这种启示道出了声乐教学的某种本质,声乐的本体是歌唱。

三、声乐教学观的调整

声乐教学暨歌唱教学,“育人”和“制器”是需要平衡和互动的二个方面,既“声”与“乐”要达到完美的统一与结合。声乐教学要多研究如何促进技术与文化的交融,使两者协调发展。对于技术要追求,克服障碍,以达到文化审美的完善境界。把技能,技巧放在主导地位,放弃音乐固有的净化心灵,提高精神的本体,使学生被制成缺乏个性和创造能力,没有思想感情和精神追求的发声机器,是不可取的;对于文化既“乐”的学习,不能持等待观望的态度,等技术的学习完善后,再来进行文化的培育,或者将文化这种“理性知识”当做本体,使技术陷入虚无,也是不可取的。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声乐教学要正确处理“声”与“乐”的辩证关系,对教学思想和观念进行调整,只有“实践”与“文化”相结合的声乐教学观,才能真正抓住声乐教学的实质,促进声乐教学的改革和发展。

参考文献:

声乐教学目的与要求篇5

关键词:高师;声乐教材;应用型人才;建设方法

声乐教材建设与教材改革是高师院校声乐教育改革的重要环节,强调在教材建设当中正确把握方向,根据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进行教材建设方案的更新,提高教师的持续创新能力,完善教师专业素质,把应用型人才培养方向付诸实践[1]。高师声乐教学在改革发展当中应该始终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坚持与时俱进,扭转传统落后的思想,提高教材体系建设的针对性以及有效性,在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指导之下,提出建设教材体系的科学方案,迎面教学挑战,为高师声乐教学注入活力。

一、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

高等院校培养应用型人才是国家的一项重要发展战略,在助推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方面发挥了突出作用。根据我国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应用型人才是社会需求的方向,和学术研究型与实用技能型人才有很大的差别,所以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进行探讨研究具有很高现实价值[2]。当前,高等院校进行了办学定位的创新,强调要满足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要求迎合社会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需要,为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有序推进提供支持,这些都给应用型人才培养提出了新要求并带来了良好条件。应用型人才是具备专业理论知识积累,拥有较强实践应用能力与优良职业素养的人才,除了要理论基础过硬,还必须在动手与创新能力方面具有积极表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知识目标。不管是哪种专业,都要求学生掌握和自身所学专业相关的基础理论以及知识,因为这是提高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基础与前提。知识目标是通过专业人才培育方案的设定与教学大纲要求,确保课程教学当中学生顺利掌握原理与知识点;2.专业能力目标。专业能力是学生在经过了知识学习与实践锻炼之后,要具备的解决专业问题的能力,具体涉及语言表达、信息处理、管理、学习、外语等多方面的能力;3.素质目标。应用型人才的素质培养目标,涉及的内容比较多,如心理素质、身体素质、敬业精神、团队合作意识、职业道德、创新思想等等。在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过程中,知识与专业能力目标属于具体课程目标,往往可以通过课内外教学实践的方法实现。素质目标往往需要经过多门课程综合学习,通过对各种知识进行持续融合,再加上有效的实践锻炼才能形成[3]。

二、高师声乐教学改革中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意义

应用型人才是经过专业知识与技能学习,可以把学习结果应用于实际工作的人才类别,和学术型人才相比,拥有更强的专业技能,可以有效适应社会工作需求,把个人知识体系和专业能力应用于社会工作。伴随国家经济事业的飞速发展,不管是哪个行业都提出了对应用型人才的迫切需求,面对应用型人才的巨大缺口,必须提高对教育体系的建设水平,深化教育改革,把培养应用型人才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大学校园是中国教育体系当中的高等教育阶段,是学生学好专业知识以及提高职业技能的关键平台,在声乐教学实践中要更加关注学生声乐能力的发展,扭转过去重知识、轻实践的教学局面,从而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把学生培养成一个能够做到知识和实践并重的应用型声乐人才,充分满足社会的需要,响应国家教育改革当中提出的培育应用型人才的号召,让学生具备更高的社会价值,为学校声乐教育改革的长效进步提供支持。总的来说,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方向,推进高师声乐教学改革是满足社会人才培养需求和实现教育改革目标的必然选择,也能够带动声乐教学创新,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让学生的知识和实践素质齐头并进。

三、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高师声乐教材建设方法

(一)声乐教材科学性建设

科学是促进主观认识以及客观实际相统一的实践活动。音乐就像社会形态,一般社会生活会随科技发展而发展,音乐的科学性必须体现音乐发展和科学发展的内在关联性,彰显音乐发展和社会需求之间存在的供给关系。所谓声乐教材科学性,实际上就是遵循社会发展对学科教育的实际要求,把事物发展规律当作教材改革与建设的理论根基。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高师声乐教材建设,首先应该把着力点放在教材的科学性层次建设,不管是声乐理论教材还是声乐实践教材,都要实现科学性[4]。声乐理论是融合了多学科的研究理论,高师声乐理论教材的建设与创编必须彰显科学性。教材中对知识的阐述应该实现科学性和实践性的高度统一,在建设理论教材中要满足下面要求。第一,运用科学表述方法说明歌唱发声器官的具体构造,讲明相关的生理学知识,保证理论的完整性;第二,针对歌唱发声心理活动进行有效表述,在这一过程中可以选择差异化的论述角度,把歌唱心理活动补充到声乐理论体系当中;第三,运用通俗易懂以及准确生动的语言进行各种理论知识的具体描述,对理论的动态发展情况进行解释说明,推动教材建设与时俱进。声乐艺术是科学性与实践性相结合的学科,除了要教授学生理论知识,还必须教导学生掌握实践技能,所以在教材建设当中不能够只是关注声乐理论教材的科学性建设,还要把实践教材科学性建设作为当前重点。要注意的是声乐实践性教材,必须跟上时展与改革开放的步伐,唱响复兴道路主旋律,弘扬核心价值观,激励学生奋发向上,激发学生爱国热情,增加大量歌颂祖国与人民的内容。实践性教材要具备的特征,应该是富有时代气息、民族特色鲜明、关注选材广泛性与作品类别多元性,注意对教材曲目进行持续丰富与更新。

(二)声乐教材创新性建设

创新是人类特有的一种认识与实践能力,同时还是助推社会进步与民族发展的动力。民族想要走在时代前列,就必须要具备创新思维,推动持续创新和不断改革。创新的含义包括三个层次,分别是更新、改变与创造新事物。高师声乐教材建设应该以创新为方向,因为教材创新的目标方向是培养应用型人才,这种人才的培养必须以创新为推动力,而不能固守常规,始终把传统教材奉为权威。高师声乐教材的创新性建设必须要有助于学生学习热情的提高和文化事业的扩展,同时还要依托创新实践,提升教师的音乐素养。第一,创新外国作品教材。高师声乐教学普遍应用的外国作品教材是外国《声乐曲选集(第一版)》,该教材遵循的教学大纲相对久远,无法跟上时代的变革和声乐教学改革要求,外国作品在持续更新换代,不对新内容进行补充,会影响学生形成国际视野。所以在外国作品教材创新过程当中,既要做好对老教材优点的继承,又要积极努力创编新编教材,补充优秀和经典的外国音乐作品,促进学生音乐视野的扩展。第二,创新中国作品教材。高师院校普遍运用的中国作品教材是《声乐曲选集》,虽然包括很多经典的声乐作品,但是,时代在进步,优秀作品在持续涌现,想要满足学生长效发展要求,就必须在教材建设当中加强创新,跟上时展的脚步,收录更多时代化声乐作品进入教材,把握时代脉搏,让学生透过声乐作品塑造正确价值观。

(三)声乐教材民族性建设

一个民族受同一文化影响表现出的世界观、行为模式、性格特征等就是民族性。优秀文艺作品反映着国家与民族的文化创造水平,想要真正意义上把中华文化推介出去,就必须拥有优质的民族化作品。高师声乐教材建设要达成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为国家音乐艺术的繁荣发展提供助力,就必须把民族性建设作为重中之重。越来越多的作曲家开始主动深入民族地区了解不同民族的民俗生活,也创作出了不少带有独特民族风格和备受人们青睐的作品,把作品的民族性体现得淋漓尽致[5]。例如,《大地飞歌》是带有苗族风格的音乐作品;《父亲的草原母亲的河》展现出中国北方少数民族与游牧民族独特的地域文化。把越来越多经典的民族性音乐作品融入到高师声乐教材曲目当中,不仅能够给学生未来的创作和发展带来有价值的启发,还有助于促进地方文化与民族文化的挖掘与传承,让学生通过对教材内容的学习增进对不同民族的了解,建立良好的文化自信,提高文化认同感。

四、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高师声乐课程实践策略

(一)立足实际开展分层教学

在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进行了高师声乐教材建设之后,接下来就需要通过运用有效的教学方法促进教材的应用与落实,维护教学质量,保证人才培养有效性。要对应用型人才进行培养,必须基于全新角度,秉持实事求是的态度,坚持以学生为主体,解决教学方法单一的问题,给学生提供广阔的成长进步空间。要突破声乐教学的固有模式,落实分层教学势在必行。高师声乐教师往往不擅长小组课以及集体课,通常是通过个别课程的开展对学生进行指导。事实上,在对学生的声乐素质进行培养的过程中,丰富教学形式,把不同的课程结合起来运用,是推动学生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高师声乐教学必须坚持从实际情况出发,对授课形式进行优化改革,把个别课小组课与集体课以更加灵活科学的方式组合起来。针对声乐教学当中理论基础课程可以通过集体课教学完成,帮助学生把握普遍规律。在声乐实践训练当中,可以以小组课形式展开,让学生在小组当中互相观摩,加强交流,在练习当中获得更多的灵感,得到更显著的效果。个别课程的开设主要是解决不同学生的个性问题,帮助学生找到自己的努力方向。总而言之,教师在教学当中应该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掌握因材施教的方法,为学生学好声乐课程提供保障。

(二)组织活动提供展示空间

高师教育最为鲜明的特征是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得学生在毕业之后可以充分适应岗位工作,成长为合格的应用型人才。想要让学生适应工作岗位,凭借较强的实践应用能力适应社会岗位需求就必须组织开展各种各样的教学实践活动,给学生提供优质的展示空间和实践锻炼平台[6]。在艺术实践环节,教师要有意识把理论课和艺术实践课融合起来,促进二者相互补充,互相促进。比方说教师可以在学生掌握了声乐技能之后,组织班级声乐表演活动给学生展示平台,并对表演进行综合评选,帮助学生在实践当中总结经验,消化理论知识,检验艺术学习的效果。当然学校也要给学生提供一个综合成长的平台,这个实践平台应该给学生更多的肯定和支持,把学生培养成全能应用型人才。例如,学校可以定期组织校园艺术实践活动,鼓励学生踊跃参与,利用这个平台展示和发展自己;学校可以邀请声乐方面的专家组织讲座活动,让学生在吸收经验的过程中提高个人素质。

(三)完善教学设施改进师资

课程教学质量的提高和教学设施的完善程度相关。这里所说的设施既有软件设施,又有硬件设施。从硬件设施角度进行分析,目前,很多高师院校的声乐教学设备是比较有限的,这势必会影响声乐教学效果,也无法运用具体形象的方式展示抽象知识,增加了学生学习困难度。所以高师院校要想培养合格的应用型人才,保证人才队伍的建设效果,必须对现有教学设施的不足之处进行归纳总结,补充教学设施和相关的声乐教学器材,给学生提供一个设备齐全的学习平台,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顺利达成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从软件设施角度分析,教师队伍的素质会对学生的实践素养带来深刻影响,而教师的专业素质提高,就成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途径。对此,高师院校应该对声乐师资队伍进行建设,积极组织开展人才教育培训活动,督促教师共同投入教研活动,帮助学生完善知识体系的同时促进自身专业化发展。

五、结语

在社会经济体系日益发展与进步的背景下,社会的人才需求类别和以往相比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高学历人才需求转变为应用型人才需求方向,因而在人才培养和课程教学当中,要把关注点放在提高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上。根据声乐教学改革要求和培养声乐艺术实践人才的需要,高师院校在声乐教学创新中要把关注点放在教材体系建设上,并且要确定教材改革建设的方向。面向应用型人才培养提出声乐教材创新的科学方案,真正把学生培养成能够适应新时展的应用型声乐艺术人才。

参考文献

[1]陈荔.高职院校声乐应用型人才培养与“产学研”相结合问题研究[J].北方音乐,2017,37(2):295.

[2]唐禹.探析高校声乐教学中因材施教理念的有效应用[J].戏剧之家,2018(10):163-164.

[3]毛翠屏.新形势下高职院校声乐教学新思考[J].当代音乐,2020,18(10):30-32.

[4]仰峰.高职院校音乐教学模式改革之我见[J].读天下,2019(2):365.

[5]武剑峰.浅谈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模式的改革[J].中国校外教育,2018(11):137.

声乐教学目的与要求篇6

我国当前所出版的高师声乐教材数量大、名目多,经过分析,我们不难发现,其编写体例和内容不外乎以下两类:第一类就是以声乐作品曲集选编为主要内容的教材。例如:人民音乐出版社1986年开始出版的“高等师范学校试用教材”《声乐曲选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出版的《中国(外国)声乐曲选》、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出版的高师音乐学专业声乐教材《声乐曲集》等。这一类教材将古今中外的声乐名作进行收集整理,并配备钢琴伴奏谱,具有艺术性、经典性,方便学生专业学习和演唱的需要,有利于学生的基础技术的掌握。在这里不得不提的是人音版的《声乐曲选集》从1986年至今仍在印刷,目前已经成为发行量最多、影响最大的声乐教材。而也正是这本教材作为一种成功的范式,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影响着人们对声乐教材的开发建设。

第二类教材是以声乐作品选集为基础,增加声乐理论(演唱技法、艺术要求)的阐释,或在每一首歌的后面加上对词曲作家和歌曲创作背景介绍以及较为详尽的“演唱提示”,对涉及歌曲表现的相关要素择要进行分析解读。它的发行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借鉴。如近年以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的《声乐教学曲库》为代表的样本。这本书在每一卷开始先进行“教学总论”阐明本卷教学任务、声乐作品的艺术特征、教学要求等;接着是“教学曲目”(带钢琴伴奏谱)以及“教学演唱提示”。这就为教学提供了较为详尽的参考。目前这套书已出版中国作品8卷、外国作品6卷,囊括了古今中外一千多首优秀曲目,已成为覆盖面最广的声乐教学参考书。

纵观以上这两类教材,虽然它们发行量大,影响范围较广,但它们都不能说是十分适合或符合高师声乐教学改革的教材。第一类教材往往是一些较专业化、高深的歌曲作为教学主攻达标的方向,而对民间歌曲、戏曲选择较少,对现代通俗歌曲一味排斥。这样从某种意义上与学生的心理距离越来越远,形成了一个较僵化封闭的系统。况且,纯粹的歌曲选本也难以体现“师范性”,不利于学生的自我研究与探讨、领悟与创造。随着社会的变化加快,这一选本的缺点日益凸显。第二类教材以分析歌曲艺术特征、演唱提示为主给学生和教师提供了参考,但如果作为学生的教材,指导学生较系统地学习声乐,也还是不够全面的。那么高师声乐教材应该如何来编撰呢?它又该遵循什么样的原则呢?

首先我们认为,高师声乐教材的编写应遵循高师声乐教学目标,应该与《中小学音乐课程标准》接轨。经历了多年的改革,高师声乐教学的目标就是要培养合格的中等学校音乐教师。《中学音乐课程标准》中要求这些教师不仅自己具有一定的科学发声方法来歌唱,还应该能组织辅导、排练独唱、重唱、组唱、合唱,注重当教师的“师范性”。显然,一本专业歌曲集是不能满足教学目标的要求。我们不仅要让学生自己会唱,还要在声乐教学上给学生以指导;我们不能只让学生唱独唱,还要他们熟悉、参与到组唱、重唱等多种艺术实践中来。另外,教材的内容也应该更加丰富,要体现《音乐课程标准》所认定的“兴趣、审美、母语教育、多元文化”等多方面内容要求,丰富曲目的内容和风格。在高师声乐教材中不应该缺少声乐教学法的理论,尤其是对少年学生嗓音训练知识。我们不能继续停留在六、七十年代的水平上,混沌不觉地沿袭音乐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要让学生“学以致用”、“用即所学”,尽快编纂出具有我国师范音乐教育体系特色的声乐教材。

其次,我们的教材编撰应该以学生为主体,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声乐课主要是教学生歌唱,声乐教材同其他学科的教材一样,是教学内容与思想的载体,是师生教学活动顺利开展的工具和基本依据,也是教学理论发挥功效与实践的媒介,是全面提高教学效率与质量的关键。一方面我们可以有选择地挑选一部分优秀的通俗歌曲进入教材,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并加以正确的审美引导;另一方面要为学生提供富有创意的课堂设计和生动丰富的教学内容,培养学生良好的歌唱意识、创造能力和舞台表现能力,创造性地发挥他们的想象力与歌唱技巧,增强他们对作品的想象、理解能力,使技巧与情感和谐地融合在一起,表达真实自然的歌唱情感;再者,学生的专业基础与音乐学院的学生不一样,嗓音条件也不同……这些都决定了我们不能“一概而论”地用一本歌曲集来充当教材。因此,声乐教材的编写应根据学生的心理模式来构建,遵循学生的歌唱能力生成和心理情感的发展规律来构建。

再者,高师声乐教材的内容要体现科学性。这里所说的“科学性”是指:一方面应该尽量实现曲谱资料、文献资料、音像资料的统一,或至少是曲谱资料与文献资料的统一,给学生阅读和思考提供帮助;另一方面,顺应声乐教学改革,突破“一对一”的教学束缚,应该实现组唱、重唱等多种曲目与独唱曲目的共存;再者,要与时俱进,跳出唱法框框,吸收多民族、多国家积极向上的优秀歌曲进入教材;其次,教材内容既要有面向全体学生的必唱曲目,还应有适合少数学生需求的选唱或拓展曲目,体现教学内容的“统一性”与“灵活性”。最后,应把教材内容体系建筑在培养学生能力为主的主旨上来。重视学生创造性思维、科学性研究方法的培养,教会学生科学的思维研究方法,提高他们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声乐教学目的与要求篇7

关键词:中职学前教育;声乐;综合式

中图分类号:G718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1-0315-01

1.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声乐》课程的目标定位

根据教育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第五部分艺术领域内容要求和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设置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声乐》课程的目标定位是:本课程是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关于艺术领域音乐课程体系中分支,是音乐课程体系中相关学科的重要理论基础与技能训练的综合课程,主要以培养学生在儿童歌曲的演唱能力与技巧,歌曲表演能力和音乐课程中技能型课程综合运用能力。

2.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声乐》课程的教学现状

2.1教学目标。目前,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声乐》课程教学目标现状分析如下:(1)教学目标具体内容设置单一。(2)教学目标定位不清。

2.2教学内容。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声乐》课程教学内容一般包括声乐基础知识和技能技巧、声乐作品分析与处理等,仍然套用音乐专业《声乐》课程的教学内容,未形成具有学前教育专业特点的教学内容。

2.3教学方法。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声乐》课程教学方法主要运用示范、讲解、练习等方法。教学模式一般采用大班式教w、集体教学模式,不采用个别课或小组教学。

2.4生源情况。目前大部分中职学校学前教育专业生源特点:一是文化水平较低,一般是初中毕业或者是未毕业的学生,当前的中职学校基本采用"无门槛"入学政策;二是理解能力较弱,由于社会阅历以及知识沉淀较少,对作品的内涵理解程度较浅;三是音乐素养薄弱,学生对于音乐基础知识基本是空白状态,因此在上声乐课时还需讲授乐理知识,严重影响课程的正常教学。

3.构建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声乐》课程的综合式教学模式

中职学前教育专《声乐》课程综合式教学模式主要通过《声乐》课程综合式教学的必要性、教学模式、课堂设计三个部分进行构建。

3.1《声乐》课程综合式教学的必要性。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声乐》课程综合性教学必要性:一是区别于音乐专业《声乐》课程的目标定位,明确学前教育专业《声乐》课程的目标定位,符合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二是明确教学目标,将课程目标细化,通过教学目标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落到实处,与社会市场实现无缝接轨。三是明确教学内容,摈弃教学内容的单一性,形成教学内容的多样性与丰富性。四是明确教材编写实用性与规范性,摆脱音乐专业《声乐》课程教材的束缚以及狭隘性,拓展学前教育《声乐》课程教材内容的丰富性、全面性以及学科间的融合性。五是明确教学模式的多样性,不再以大班教学为主。六是明确课堂教学的灵活性、游戏性。

3.2《声乐》课程怎样采用综合式的教学模式。《声乐》课程教学模式包括集体授课、小组实践课、个人实践课等,如何将各种教学模式进行整合并有效实施呢?

第一学期采用集体授课与小组授课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小组课是将大班学生进行分组,每周安排一次授课时间,主要内容是解决歌唱中表演出来的共性问题,确立正确的声音概念,初步建立良好的歌唱状态。大班课主要是系统地讲授声乐基础理论知识,并结合学生学习实践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现场讲解剖析,让学生能够较为直观地审别他人与自身,尽快调整良好的歌唱状态。第二学期采用大班授课为主,小组教学为辅,重点辅导即个别课,不是所有的学生都上个别课,经过一个学期声乐基础知识的学习,学生声音的个性逐渐明朗,嗓音条件好,表现力强,对声乐学习有浓厚兴趣的学生进行重点辅导,实行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有机结合,因材施教。第三学期采用大班授课为主,大班教学内容与第一、二学期不同,主要是声乐表演训练为核心,每节课安排学生即兴演唱,教师根据学生表演结合作品创作背景、创作思想、感情等方面进行讲解、分析,由此锻炼学生歌唱表演的艺术性。第四学期采用大班授课为主结合小组讨论、实践课,应该突出学校教学与幼儿园实践教学相联系的教学性质,以培养学生声乐教学活动能力为主。

3.3《声乐》课程综合式教学的课堂设计。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声乐》课程大班周学时数为2,共90分钟。课堂设计如下:

(1)发声练习(10分钟):发声练习曲可根据教唱的曲目需要而定,包括放松、技巧、气息等,练习的过程要说明练习的要点,及时纠正学生的问题,进行引导以达到较好的歌唱状态。

(2)声乐基础训练(20分钟):包括声乐作品识谱、练唱,主要是解决声乐作品中出现的特殊节奏型、音准、歌唱语言等方面的问题。

(3)声乐作品分析与表演(15分钟):通过歌词、调性、旋律、创作背景、作者生平等方面对声乐作品进行分析,使学生理解作品创作的思想感情。根据分析内容进行动作设计,由学生个人完成,要求在演唱时表情、动作与作品吻合,学生表演后进行集体评价,最后由教师进行评价,尽量肯定学生优点,适当点出不足,激励学生的创新意识、表演意识、舞台感、自信感。

(4)幼儿歌曲演唱基础训练与作品演唱(10分钟):由于幼儿歌曲作品一般旋律较平稳,歌词明了生活化,容易理解,因此学唱时间短些,主要侧重于学生对作品理解后的动作设计。要求学生够背唱出所学的歌曲旋律,为接下来的表演做准备,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对音乐的记忆能力。

(5)幼儿歌曲作品表演(25分钟):学生分小组进行表演,要求利用教室内现有的道具创设歌曲表演的舞台环境,设计人物角色并构思表演动作,动作尽可能根据幼儿特点进行编排,自行安排一人弹钢琴伴奏歌曲。锻炼了学生创新能力、合作能力、舞台表演能力等。

(6)对表演情况进行集体讨论后教师进行评价,最后小结本次课。

声乐教学目的与要求篇8

关键词:高校;声乐;有效教学

有效教学是教师通过正确合理的教学计划,符合教学规律的教学策略和行为,最大限度的挖掘学生的潜能,提升教学效率的教学方式。在高等院校音乐专业教学过程中,声乐课程与一般的课程不同,其有着自己独特的特点,即实践性、应用性极强。当前,声乐课程主要在师范院校和音乐院校开设,从教学目的来看,师范院校声乐课程的主要目的是学会如何教好声乐,这是其教学的主要目的。师范院校的毕业生,不一定每人都是歌唱家,但是必须懂得声乐的基本理论和基础演唱技术,掌握声乐教学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并能够将上述知识传授给学生。而音乐院校声乐课程的主要目的则大为不同,其教学目的在于让学生学会唱歌,学会使用各种乐器等,而声乐教学的基本原则和方法等并不是特别需要掌握的。由此看来,两种不同类别的学校,教学的目的有所差别。但是我们看到,当前存在一种现状,即师范院校声乐教育基本与音乐学院声乐教育的教学模式几乎一致,从课程的安排到教学形式、教学手段都基本相同,这样的教学模式对于师范院校是否有效,值得商榷。有效教学理念的提出,对于师范院校声乐教学来说,关键在于抓住教学的主要目的,充分发挥师生之间的主观能动性,以最快的速度最大限度的挖掘出学生的声乐潜能,使得其不仅学会声乐的基本理论、基础演唱技术等,还必须学会传授上述知识和技术,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学效率。

一、转变观念,提高教师整体素质

在声乐有效教学活动中,教师是课程开发和实施的主体,为保证每位教师能够投入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尽职尽责地完成指导工作,学校必须建立起科学的教师管理和评价机制,促进教师在课程中的不断发展和提高。在教学方面,我们发现,声乐教学与其他教学有一定的区别,即很难通过学生自主学习能够对声乐的基本理论、基础演唱技术有清晰的掌握,大部分的学生没有教师的教授,很难掌握声乐的理论、演唱的技术。尤其对于师范院校中的学生来说,与音乐院校学生相比,由于接触声乐知识较晚,对于怎么样发声、怎么样唱歌有所欠缺。在学习过程中,往往带有生活中发声的惯性。这就需要教师注意每个学生的特点,从最为基础的发声练习开始,建立歌唱的声音概念和发声运动习惯。要想达到这一点,需要教师一方面掌握丰富的声乐基本理论和全方位丰富的声乐知识,另一方面还需要具备敏捷的辨别声音的耳朵和思维能力,能够对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不正确发声及时进行纠正。第一,加强理论学习。教师应该加强理论学习和钻研,要为自己制定一个学习的计划,明确学习的内容以及时间。教师既要学习新课程的基础理论和知识,也要深入钻研活动课程的相关理论。同时,为了提高自身在声乐课程领域的业务水平。第二,强化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着重将学生尽快成为培养合格的音乐师资。在教学过程中,由于声乐基础、努力程度以及声乐天赋的不同,每个学生掌握的声乐基本理论、声乐发音正确程度都是存在一定差别的,如何让条件较差的学生能够更快更好的提高,这就需要教师对症下药。在每次教学活动以后,教师应该养成反思的习惯。要结合学生的各种表现,及时对学生尤其是基础较差做出评价。并对照自身的教学与活动指导过程中予以分析,及时发展问题并予以总结,探索有效教学的方式,将声乐理论、正确发声方式等简明扼要教授给学生,同时教学方法深入浅出、教学手段灵活有效,能够易于学生接受。同时,教师应该积极撰写反思日记,将自己活动中的感受、想法真实的记录下来,为自己未来开展进一步研究奠定基础。

二、科学管理,提高学生声乐素质

对于声乐课程来说,不仅是一门声乐学习的课程,更是一门教育学课程,不同于音乐院校的声乐课程。对于师范院校的声乐学生来说,演唱得好是专业特长,能够教好学生则是他们的责任,这对于师范院校的声乐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不仅需要懂得声乐的基本理论和基础演唱技术,掌握声乐教学的基本原则和方法,而且能够将上述知识传授给学生,知识结构要更宽更合理。这就需要我们科学管理,提高学生音乐修养。当前声乐课程,必修课在一、二年级开始,主修课在三、四年级开始。必修课的开课形式为集体课的形式,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声乐基础知识、基本的歌唱技巧。主修课开课形式为个别课,主要要求能演唱有—定难度的作品,对于声乐作品有一定的鉴赏能力,同时,逐步培养学生的声乐教学能力,为未来到课堂上教授课程打下基础。笔者在实践中发现,现行的教学内容与方式有如下可以优化之处,以便提高教学的有效性:第一,采取学习激励机制和末尾淘汰机制。在现行的体制中,学生在对应的年级学习一样的内容,无论掌握知识的程度如何,最后能够顺利升到上一个年级。这样学生一方面容易产生无所谓的心理,另一方面,滥竽充数的情况也时有发生。基于此,笔者认为,可以采取学习激励机制和末尾淘汰机制,对于表现优异的学生,可以提前学习主修课,逐步学习比较有难度的作品,提前接触声乐教学的方式方法;对于表现较差的学生,则要求其继续在必修课程中进行学习,达到必修课程要求之后才可以继续学习主修课课程,以竞争机制促进学生努力学习,而不是单纯以年级进行区分。第二,考核应该体现出一定的区分性。对于一、二年级的学生,其考核的主要方式在于基本的声乐基础知识、基本的歌唱技巧掌握情况;对于三、四年级的学生,除了上述要求之外,还应该考核声乐教学基础知识,并采用实际教学的考核能力。第三,教学内容应该体现实用性。除大纲要求的基本教学内容之外,可以适当教授中等师范院校和中学音乐课的内容,让学生尝试对其进行模拟教学,并指导学生之间互评,相互之间取长补短,为今后走向工作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积极探究,确立科学教学方法

在声乐艺术中,声音似乎是最主要的,其实不尽然。通过刻苦的训练、科学的教学,坏嗓子是可以变成好嗓子的。科学的教学方法在声乐教学中起到关键的作用。第一,讲授教学。讲授教学是指教师在讲授知识、原理中的教学方式,适用于理论课教学和对音乐作品的分析以及声音训练课的原理、原则、要求等的讲解。讲授艺术的要素是:既要讲授内容充实,逻辑性强,条理清晰,层层递进,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还要例证生动恰当,趣味性强。同时,论证合理,易于接受,在得出结论之前,最好启发诱导学生试作结论,以收心领神会、一拍即合之效。第二,训练教学。训练教学是指教师在声乐训练课中的教学方式。训练艺术的要素是:一要选择练习曲目具有吸引力,使学生一听就爱,就想学;二要教师范唱生动感人,并可慢速,使学生得其要领;三要练习突出重点,抓住难点,不要眉毛胡子一把抓,不要捡了芝麻丢西瓜;四要“微笑教学”“平等练声”,上演成功的“师生二重唱”;五要纠正学生发声弊病时可采取教师学唱夸张法,把学生的毛病置于“放大镜”下乃至“显微镜”下,使其发觉、认同,以利纠正。第三,语言教学。无论是讲授还是训练,都离不开语言,所以语言艺术是体现教学艺术的有力工具。语言艺术的要素是:一要准确精炼。不要说模棱两可的话,也不要说废话;二要规范标准。要说普通话,不要说“这个”“那个”“那么”“然后”等赶时髦的话;三要生动幽默。要用巧妙的、出入意料、引入发笑的双关语、歇后语和比喻、夸张、排比、借代、设问、反话等修辞手法,加强语言的生动性。如用“打哈欠”状态比喻发声时喉咙张开的姿态,用“叹气”的感觉体会低声区的气息流动,用“笑”的肌肉运动提醒颧骨和面部肌肉的积极运动等等;四要富有节奏感。声乐教师要懂节奏,使语言具有音乐美与节奏美,轻重缓急、高低快慢、抑扬顿挫,都要十分讲究,要避免平铺直叙的“一字调”和“催眠腔”。第四,组织教学。笔者在课程中尝试让学生上台扮演教师角色,使得其既学会唱歌,又学会怎么讲教授唱歌。组织教学包括课堂组织与课外辅导组织,都要讲究技巧,尤其是对突发事件的应变能力,以便学生未来能够更好的适应课程教学的节奏。

四、师生互动,注重学生主体地位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充分发挥。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学生知识被动的进行接收,教学的效果令人堪忧。面对这样的困境,我们必须探索新的教学方式,强调师生之间的互动,让传统意义强调把知识从教师声音中传送到学生的声音中转变为学生主动学习探究。在此过程中,教师只是发起者、组织者、监督者和评价者,而学生则是参与者、活动者、学习者与收获者。声乐教学的目标只能通过学生自主的探究活动得以实现。因此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其自学能力如何直接关系到声乐课程的教学效果。声乐课程中的目标教学要注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充分发挥,将学生置于整个教学活动的中心。要实现这一点可以从三个方面努力:第一,充分信任学生的学习能力。师范院校的声乐专业学生尽管不能熟练掌握声乐基础知识等,但是其已经有一定的基础,如果让几个学生一起进行声乐学习,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将呈现几何数级别的增长。声乐学习以及声乐教学恰好就是一种需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又能够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实践性活动。在这样的活动中,教师应该信任每一个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这是搞好声乐教学的前提。第二,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在学生学习声乐过程中,如果将学生组织起来一起进行自主学习,他们的兴趣将会更加浓厚。同时,在学习过程中,探索让学生既充当学习者,又充当教学者,使得他们既学会学习声乐,又学会如何教授声乐。第三,充分提升学生自主学习的效率。声乐教学的课时紧,教学活动需要讲求一定的效率。这就需要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充分利用课堂时间,通过观察、思考、研究,总结出相对科学的声乐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当然,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并不等同于完全否认教师在教学活动过程中的作用和地位。对于高校声乐课程教学来说,教师的引导和辅助作用更加明显。因此要确立“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基本原则和教学观。要实现学生的自主发展并不容易,其要求学生在基本知识、声乐教学等方面都有较高的修养,但是如前所述,当前学生基本声乐素质还达不到以上要求。因此,在进行声乐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通过各种形式使学生能够充分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来,同时加强相关的指导引导,成为学生主体地位目标实现的引导者。

参考文献:

[1]陈晓鹏.浅谈高校声乐课的有效教学[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8,(08).

声乐教学目的与要求篇9

【关键词】声乐教材音乐专业教材改革

教材体现了教学内容和思想,是实现教学目标,从事教学活动重要的工具及“物质基础”。目前的声乐教学中,教材不能顺应音乐教育的发展,与培养新型音乐人才的观念大相径庭,教材编撰一直依照传统声乐教学的定式思维方式,未实现与时俱进。①新形势下声乐教材改革需要增强声乐学科的专业性和深度,使之更符合培养新型音乐人才的发展目标。

一、声乐教学教材存在不足之处

(一)重视演唱教材,忽视基础理论教材

声乐基础理论教学作为声乐演唱实践基础,是声乐教学中重要的一环。②教材设置中忽视基础理论教材的设计,学生不了解基础理论知识学习的重要性,对于培养声乐人才会产生严重的影响,不利于声乐教学的发展。

(二)选择教材作品难度较高

声乐教学注重学生基础知识的学习,学习声乐专业的学生必须掌握良好的声乐辅导能力,近年出版的声乐教材在选择曲目时难度较大,选择的风格、标准、难易程度与专业声乐教材差不多,但没有考虑高校招生实际情况③。大部分声乐学院学生音乐素养不高,专业知识匮乏,在编写教材的时候应该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状况,好高骛远的教材难以培养合格的音乐人才,不能适应社会发展需求。

(三)声乐教材形式较单一

目前声乐教材只有声乐作品一种单一的形式,没有出现配套的理论教材和声响教材,教材质量急需改革,教材编撰要依据学生的特点。

(四)声乐教材发展缓慢

声乐教学教材发展缓慢,教材编写未能做到与时俱进,导致教材老旧,教学思想跟不上时代的步伐,教材编写不科学,没有针对性。

二、声乐教材改革探析

(一)教材应突出实用性

声乐教材应符合音乐专业培养目标,教材应具有趣味性、实用性、综合性、教育性及系统性。声乐教材需要包括与声乐相关的多元化内容,重视能力培养,选编歌曲应依据教材编排布局,掌握歌曲难度及作品题材风格;对每首歌唱曲目配置相关的作品介绍、演唱提示及艺术要求、注释等;阐述曲目的声乐理论常识、嗓音发声练习及教学方式等。教材应该配有教学基础、生理心理基础、表演基础等方面的阐述,选取上避免盲目选择,最好让学生依据自身的条件有针对性地选择符合教学大纲的曲目。教材不应该是歌曲数量、曲谱的堆积、复制。

(二)教材应选择合适的曲目

教材应该选择与学生学习程度相符合的内容,选择曲目及声乐作品还要与学生声种相符合,针对学生条件和实际情况选择符合大纲要求的作品。避免选择高难度的声乐作品,基于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曲目,既要注重声乐技术基础的训练,还应该考虑一些音域较为广阔、曲式结构稍微有些复杂的曲目。教材应区分声乐技巧难度问题,如对声音位置的把握、歌曲音域、音色的控制、气息的控制及作品力度等。所以教材的编撰应该与学生的实际情况相结合,使学生个人演唱能力得到循序渐进的提升,不断深化个人艺术修养及文化修养。

(三)提升教材的传统文化意识

声乐教材内容应该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各具特色。优秀的声乐教材需体现声音训练、文化教育及艺术审美功能。设计声乐教材内容应该有必唱曲目、欣赏曲目及浏览曲目三部分④,并注重中西教材的搭配应用,对传统文化意识进行革新。声乐教学其实也是艺术修养及文化知识教育课程,在教材中应该体现民族文化及民族唱法特点。

(四)教材应体现系统性和多元性

声乐教学是为了培养更多新型音乐人才,这样的音乐人才应具备声乐知识、演唱能力及表演素质。声乐教材应该包罗各种类型、风格的作品,如国外著名的音乐剧,古代歌曲、歌剧,近现代创作曲目,流行歌曲,地方戏曲及民歌等,还可以包括一些表演唱作品、合唱及重唱等。教材内容应丰富,教师可利用这些声部齐全、风格迥异、种类繁多的声乐作品引导学生进行作品曲目分析,清晰认识、理解各种作品风格。学生能够演唱的,便于实现教学目的;如不能演唱,则尽可能地让学生了解演唱风格。

声乐教材应该突破唱法框框,实现合唱、重唱和独唱共存,吸收多民族、多国家优秀曲目纳入教材。教材选择不但要包括学生必唱曲目,还应该针对一些学生补充选唱曲目等,让教学更加灵活、统一。声乐教学是为了综合培养学生能力,注重学生科学性研究方法及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提升他们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⑤。学生学习声乐,累积大量学科知识,并且在学习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提升了个人音乐理解能力、鉴赏能力、表现能力等,促进学生成为全面、综合型音乐人才。

(五)体现时代感和先进性

教材老旧、内容缺乏创新意识,不但教师会感觉重复教学没有新意,还会让学生缺乏学习的兴趣,不能与现代声乐教学目标接轨。声乐教材选曲应该结合时尚经典,和学生的生活贴近,时代感强烈,青年人喜欢流行、Rap、摇滚、通俗、蓝调等歌曲,应在教材中适当地进行介绍、采纳。

结语

声乐教材是学生学习声乐知识的载体,体现了教学方法、内容和培养目标,是全面培养新型音乐创新人才的保障工具。声乐教材应依据教学大纲要求,结合教学目标编撰内容。此外,还应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心理情感发展规律,与时展有机结合,内容涵盖面应广泛,选曲精致且具有代表性,充分结合实践,实现教材内容符合学生发展情况,促进学生成为全面、新型音乐人才。

注释:

①郎启训.新形势下高师声乐技能教材结构建设改革探究[J].红河学院学报,2010(6):123—125.

②刘冬.高师声乐教学教材改革构想[J].教育与职业,2011(5):146—147.

③陈蓓.高师院校声乐教育教材评析与提升[J].教育艺术,2011(7):47.

④姜文锋,梁莉.论当前高师院校声乐教学改革与教材建设的紧密性[J].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09(4):99.

声乐教学目的与要求篇10

关键词:幼师;声乐教学;存在问题

幼师声乐教学是幼师所要掌握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当前幼师学校声乐教学的现状并不能够满足社会对幼师的要求,应该找到存在的问题,采取有效措施来改变这种现状,培养更多的符合社会要求的幼师人才。

一、幼师声乐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学目标不明确。当前的幼师声乐教学依旧沿用高校专业声乐教学的思想与内容,幼师声乐教学的师范性目标并没有实现。幼师声乐教学并不是要培养声乐表演的专门人才,而是要培养弹、唱、教全面发展的全才。幼儿师范学院的学生大都没有受过正规声乐训练,基础条件较差,不能够按照专业声乐教学的内容与方式来进行教学。幼师不仅仅是要在演唱技巧上精益求精,还应该掌握幼儿心理特点、发声方式等基础知识。

2.教学内容过于单一。在当前的幼师声乐教学中,很多教师只是一味地追求演唱技巧的提高,没有重视幼师专业技能的培养。声乐教学中内容多为艺术歌曲尤其是美声歌曲的学唱,缺乏其他歌曲元素,也不重视幼儿歌曲学唱的教法,不能培养幼儿师范学生的实践能力。教学内容过于单一就会导致学生的知识面不广,学习兴趣减退。

3.教学方式没有与时俱进。在社会音乐教育大发展的环境下,传统声乐教学的理念与模式已经不能够满足当前声乐学习的需求了,应该引入新的学习与教学的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能够具备创新的意识与能力,推动幼师声乐教学的改革。

4.教学评价机制太过单调。当前的幼师声乐教学中依旧只是采用考试这种单调的教学评价机制,对学生的能力、知识与教师的教学手段、方法、过程等都不能够及时、全面地进行评价,不能够及时反映声乐教学中的不足,对这些不足不能够及时地调整与修正,导致了幼师声乐教学的严重滞后。

二、改变幼师声乐教学现状的建议

1.明确培养目标。每一种教育都有自身的教育目的与目标。教育目的就是指教育的总体方向,教育目标就是教育目的下不同类别、阶段的教育价值,而课程目标又是教育目标的下位概念,主要是指某个课程的教学设计、教学过程的目标。音乐课程目标是选择教学内容与方法、组织与设计教学程序的依据。在幼儿声乐教学中要明确培养目标,培养适合社会发展与幼儿教学需要的幼儿教师,在这个培养目标的指导之下制订教学计划和课程设计,不仅要教声乐知识与技巧,更要教学生“教学”技能。

2.形成校本教材。国家课程很难全面地估计到每个学校与学生的具体情况。校本课程开发就是针对学校与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的课程持续、动态改进的过程。幼师学生在学习期间很难接触到未来的职业环境,导致学生感觉到学习乏味且抽象难懂,降低了教学效果。学校应该在幼师声乐教学中促使教学内容与实践相结合,提供给教师与学生接触幼儿园中音乐教学的条件,甚至创造参与到幼儿园音乐教学中的机会,让学生与教师能够在实践中找到差距,及时地调整声乐教学的内容与方式,培养学生的能力。

3.注重课外实践。实践教学能够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全面素质,使学生满足社会对于复合型、高素质人才的要求。在幼师声乐教学中不仅要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而且要重视课外实践作用的发挥。(1)组建各种团体组织。通过合唱团、艺术团等团体组织的组建及相关规章制度、活动计划的确立来对学生的课外活动进行规范,利用学生的特长与专业来开展类似“文化进社区”等相关活动,为学校做宣传的同时也丰富了社区的文化生活。(2)倡导寒暑假社会实践活动。学校不仅要开展各种活动,而且要倡导学生在寒假和暑假进行社会实践活动,通过实践活动与实践报告的撰写来使学生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家乡的幼教情况,帮助学生树立职业理想。(3)开展专项主题教育活动。以各种重大的节日与历史事件为教育主题,根据特定的主题来开展学生课外活动,通过专项主题教育活动来使学生深入社会、了解社会,激发他们刻苦学习的信心与精神。

4.变革教学理念。绝大多数的幼师学生是喜欢声乐的,教师应该利用这个契机来重新定位教学理念,重视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学习兴趣,使学生能够主动地对知识进行探索。教师要变革自己的教学理念,使教学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获取知识、运用知识、应用知识与创新知识的能力。

总之,作为幼儿师范专业的一门重要基础课程,幼师声乐教学应该受到重视。在我国当前的幼师声乐教学中存在着很多需要解决的问题,现状令人担忧。面对这些问题,要明确培养目标、形成校本教材、注重课外实践等,促进幼师声乐教学的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培养更多满足社会与幼儿园实际需要的幼儿教师。

参考文献:

[1]张兰英,卢新豫,王荣.声乐基础教程[m].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