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建筑的技术与艺术十篇建筑的技术与艺术十篇

建筑的技术与艺术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7:28:49

建筑的技术与艺术篇1

[关键词]建筑;技术;艺术

中图分类号:tU-8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78(2013)02-160-01

什么是美的建筑?什么是丑的建筑?在建筑“美与丑”的探讨中,一直存在着两种不同的观点。一部分建筑师认为心理学和美学等社会科学首先对建筑设计产生影响,他们拒绝科学技术对建筑的渗透,以为这样会消灭个性的创造和灵感意识的作用。他们认为艺术的基本特性是反理性的,反规律的,而科学却是一种规则,会限制了艺术的表现。这种思想,源于古希腊的古典主义强调的比例的和谐和理想的美。另一种观点,来源于古罗马的工艺技术的思想。他们认为,建筑的美应该是建筑的合理的结构与构造的表达。结构技术与建筑艺术的融合,一方面使得偏重技术法则的技术形态被赋予了建筑艺术美的意义,而另一方面,又在建筑艺术的内容中植入了技术美的因子,两者的融合避免了将建筑整体生硬地分割为技术与艺术的两个相互独立的方面进行拼凑,只有技术与艺术一体的建筑结构才会具有最大的建筑表现力。

近年来,一大批异形建筑纷纷涌现,这些过去只能在设计图上看到的另类建筑,如今已经跃出图纸真实地屹立在我们面前。它们的主创者不乏建筑界的许多明星设计师,例如库哈斯、哈迪德以及赫尔佐格和德梅隆等。这些现代建筑的出现,瞬间引起建筑界一番热烈的争论,然而在诸多争论的背后,有一点被大家所公认,即当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进步,成为启发建筑师进行此类建筑创作的原动力,也为这些另类的“异形建筑”付诸实践提供了强而有力的技术保障。

一、建筑艺术离不开建筑技术

建筑技术作为各种科学技术在建筑学中应用与相互融合的结果,是当代建筑学发展中一个极其活跃的因素,而建筑艺术作为一门感性学科、一门造型艺术,是通过理性的建筑技术实现的。技术性与艺术性是建筑所具有的多重属性的表现之一。技术是理性的、艺术是感性的;技术是物质的、艺术是精神的;技术是功能的基础、艺术是上层的追求。建筑技术与建筑艺术存在着一种相互制约的关系,技术的发展、革新为艺术提供了物质可能,也为艺术形式的创新提供了新思路;而艺术审美引领技术特征的演变方向,随着时代变迁而变化的艺术审美观直接影响着现代建筑技术的艺术表达。

一般情况下,技术先进与否与建筑的发展关系重大。工业技术的发展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建筑的艺术性。无论什么样的建筑,在建造时都需要一定的技术支撑。

建筑技术是物质手段,是建筑的前提,忽视技术的发展,没有先进的物质手段来保证,往往会使现代化的建筑设计只能成为空中楼阁,再好的方案不过是纸上游戏而已。

二、建筑技术本身便是一种艺术

密斯曾说,一旦技术达到了完美,就升华为艺术。换言之,在技术达到了某一高度后,技术本身便成为了一种艺术。

我国的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先生在谈到建筑艺术与其他造型艺术的区别时,提到一个概念,这就是“建筑美”。简明的说,建筑的美应该是建筑的合理的结构与构造的表达。换言之,建筑美就是建造之美,反应了建造者的技艺水平。

我们常说的“技术美”就是将艺术和技术当做一个钱币的两个面的观念。“技术美”是西方的思想,这是他们长期研究自然科学产生的信仰。他们认为自然界的一切,不论其多么的纷繁杂乱,其背后只有一个极其简单的规律在控制着。在建筑丰富多彩的背后,同样有一个规律存在,这就是建造技术本身的自然规律。违背这个自然规律,就一定是丑的。历史上的优秀建筑都具有清晰的结构传力系统,而用最少的材料去覆盖最大的空间或者取得最大的承载力的建筑形式,才是完美的,才可能升华为至高无上的建筑艺术,才能永载史册。

三、建筑技术与艺术相结合的重要性

从建筑技术与艺术的关系中,我们可以看出,建筑艺术离不开建筑技术。既然技术与艺术有着必然的联系,那必然不能将二者对立起来,而应将二者很好的结合起来,才能做出真正完美的建筑艺术作品。

当今世界,地球资源和环境问题是当代社会最热点的问题。节约资源、能源、生态和环保是当今世界的主题。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建筑设计的合理性,即建筑技术与艺术的结合便变得尤为重要。如果一个建筑设计,不考虑结构与构造的问题,而仅仅关注于其造型与形态,那很有可能会造成经济上的浪费和生态环境上的负担。

例如由塔利伯特和达欧斯特为1976年蒙特利尔奥运会设计的蒙特利尔奥林匹克体育场。该体育场就像一艘扬帆的巨轮静卧在蒙特利尔岛东部,白色的体育场造型奇特,斜塔高达175米,是当时世界上最高的倾塔。但是,其结构与构造的不合理,导致了其不菲的造价和运营费用,使这届奥运会成为了历史上最赔钱的奥运会,也给蒙特利尔人带来了沉重的债务。32后,在中国,诞生了另一个“蒙特利尔奥林匹克体育场”,那便是北京新标志——鸟巢。关于鸟巢的批评,即使是普通的老百姓也略闻一二。“结构形式不合理”、“用钢量太大”和“造价太高”是听到最多的批评。

诚然,像鸟巢、蒙特利尔体育馆这样的建筑,的确有着它们优美的造型和新颖的创新,可能会有些人认为这其间所浪费和消耗的资源和材料是寻求创新与突破应付的代价。现如今的世界,资源与能源极度紧缺,建筑技术与艺术结合的重要性便不言而喻。我们需要将艺术与技术更好更恰当的结合,才能做到节省资源与能源,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美]特拉享伯格,[美]海曼著,王贵祥等译.西方建筑史[J].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

[2]蒋伯宁.现代建筑技术的艺术表现[J].城市建筑,2010.

建筑的技术与艺术篇2

关键词:现代建筑设计技术艺术

中图分类号:tU2文献标识码:a

社会的进步必然使各个领域不断向多元化发展,建筑业也逐渐成为技术与艺术的综合体,二者缺一不可。冷静面对技术与艺术的关系,使建筑除了提供舒适的居住条件外,还充满了艺术和文化气息,在技术和艺术都达到一定的高度。

1现代建筑设计中技术的体现

1.1计算机智能技术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

1.1.1数字化信息技术的广泛推广。当今社会,数字化的概念已经被无限扩大,不仅仅指数字,还代表着所有的信息形式。网络信息的不断发展,促使人们将生活的每个方面都与科技联系起来。例如:SoHo大厦在设计理念上吸取了时尚热点以及新的生活理念,受到了大批青年人的青睐。

1.1.2CaD和CSCD技术是建筑业设计的基础,处于不断更新中。建筑设计领域引进了具有强大制图功能的CaD技术,有助于对空间和平面的结构进行技术上的计算和分析,使具体工作有据可依。现代建筑业的不断发展,需要CaD技术不断完善和提高,从而为现代建筑设计的发展水平做出更大的贡献;同时,随着网络技术的高速发展,CSCD技术出现。它是一种协同设计技术,体现了CaD、信息关系和远程管理的统一。

1.2建筑设计中绿色环保设计技术的应用。

1.2.1针对太阳辐射,采用先进的遮阳环保技术。遮阳技术主要针对夏日里强烈的太阳辐射。主要从两方面进行考虑:一是采用新型的环保材料;二是实现能源的转换,将太阳辐射变成新型的环保能源。

1.2.2太阳能技术在建筑中的得到了充分的利用。面对能源日益短缺的局面,寻找新的替代能源成为各个国家亟需解决的问题。在建筑设计中,太阳能应用范围广泛,如太阳能热水器、净化器、太阳能集水灶等,都是充分发挥太阳能优势的体现。太阳能的使用,既体现了科技的进步,又实现了节能减排。

1.2.3利用保温材料的特性,选择隔热性好的材料,提高外墙热工性能,实现建筑设计抵抗风压的设计目的。对于建筑中墙体的保温工程,要将整个建筑工程的相关施工结构等程序作系统的分析,紧密协作。减少室外温度对室内热量的影响,降低波动。

2现代建筑设计中艺术性的表现。

2.1现代建筑中含有的西方现代艺术因素。为了使现代建筑与世界接轨,体现国际元素,越来越多的西方艺术形式和作品出现在建筑设计中,如油画、绘画、雕塑等艺术表现手法。这样设计出的建筑就含有了浓厚的西方艺术气息。

2.2建筑设计者要具有独特的艺术眼光,较高的审美能力,将自己对建筑的理解与创作理念融入建筑的实际设计中。在充分考虑建筑原则与技术水平的前提下,将自己的灵感运用到建筑物中。这些具体的艺术元素包括:地方民俗、风土人情等形式。

2.3构成艺术在现代建筑设计中被广泛使用,支撑着整个建筑结构。构成艺术是一种简单的艺术形式,主要包括点、线、面、体等基本的元素,组成了建筑物的架构。另外,色彩作为最具冲击力的因素,被设计者发挥得淋漓尽致,满足不同人群的审美需求。

3现代建筑设计中技术和艺术的关系。

3.1在现代建筑设计中技术与艺术并存。

建筑的含义有狭义与褒义之分。狭义的建筑是指居住的意思,而广义的含义就突破了局限性。凡是以建筑为载体而涉及到的众多领域都是建筑的范畴,如商用建筑、用于娱乐的场所等。建筑设计是指在建筑物执行施工操作以前,根据企业文化、施工目标所勾勒出的建筑物的款式,并实现由想法到实物的转换;建筑业除了需要实现其基本的建筑功能外,同时还要与艺术相结合,实现建筑本身的独特性。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美的追求越来越高,并逐渐延伸到建筑领域。这就需要设计者对建筑物的设计理念要新颖,给人以美感。面对这种有增无减的势头,创造出又实用、又美观的建筑是设计者的最终追求。

3.2技术的发展促进了艺术造诣的提高。

任何建筑物的形成都必须有与之相匹配的技术作为支撑,保证建筑设计的结构成型。正是技术上的支持,使艺术由理想变成现实,避免艺术与现实相脱节,无的放矢,错过发展的机会。人类的进化过程正是体现了这一点。人类由穴居到石屋,再到古代唯美的房屋建筑,这一过程得益于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建筑技术的不断提高。技术的发展与不断完善,促使人们开始逐渐考虑艺术,崇尚美感,将艺术理念融入建筑设计中,而且这种要求呈上升趋势。到了现代社会,人们的审美眼光达到更高的层次,这就需要更加先进的技术作为基础,在设计中更加注重艺术性的体现,使人们真切地感觉到美感。建筑设计是意识形态的体现,表达的是一种理念与想法,需要物质基础作为后盾,否则就是空谈。因此,建筑设计艺术是以建筑技术作为依托,最终在建筑物中实现其价值。一种新兴技术的产生,必然使设计者产生新的设计思想,并且运用到设计理念中,创造处非凡的建筑,最终受到使用者的欢迎。

3.3艺术对建筑设计技术产生相应的反作用。

完美的设计理念只有得到技术的支持才能变成现实。当设计者拥有了新的艺术灵感的时候,研发部门就要开发新的技术来迎合这一艺术灵感,在技术上下功夫,不断创新。时代的进步使这一要求越来越高。设计师为了满足人们的迫切需要,不懈努力,改善方案,努力使自己具备新颖的创作理念。一旦实现创新后,就要求技术上进行援助。这体现的就是艺术对技术的反作用。例如:现代人喜欢简单大方的建筑风格,那么这一风格就会作为设计师的设计思路和理念。在技术上就出现了清水混凝土的风格与之相呼应。这一技术下,墙面平整,颜色平衡,给人以大方的感觉。于是在施工过程中采用直接在表面进行粉刷,不额外加入其它的装饰的方法,体现了简单、朴大方的设计理念。

4只有将现代建筑设计的技术与艺术相结合才能跟上时展步伐。

4.1建筑行业要紧随时代的发展,体现现代人的生活观念和价值取向。现代的建筑设计正是设计者在吸取前人经验的基础上,融合时代特点创造出来的。它是人类社会进步的标注,是智慧的结晶。脱离时代的美学观念及建筑技巧必将不为时代所欣赏和接受。

4.2现代建筑设计体现现代的生活理念和价值观。可持续发展战略是当前各个领域提倡的发展方向。涉及到节能减排、低碳的生活方式,这就要求建筑设计要充分考虑这些内容。在技术上要减少能源浪费,寻找可替代能源,减少不可再生能源的使用率。与此同时,也要考虑艺术上所能达到的效果。如现代建筑中开始使用保温隔热墙以及顶楼玻璃房,既美观又舒适,深刻体现了现代建筑设计技术与艺术的结合,又迎合了时代的需求。

结束语:

为了顺应新时展的要求,现代建筑设计要将技术和艺术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相辅相成,相互促进;艺术赋予建筑设计新的思维,技术使设计思想变成现实,将凝聚了设计者与建设者的建筑结晶呈现在使用者的眼前。让他们真切地感受到时代的气息和艺术的美感。使人文、生态的和谐统一真正融入人们的生活,使可持续的发展思想深入人心。

参考文献

[1]邢凯.建筑设计创新思维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9.

建筑的技术与艺术篇3

它的基本美学观点是:产品设计不要附加装饰,而是通过结构和材料来表现表面质感和表面机理的光洁美,造型必须有目的,必须符合功能需要。

1930年以后功能主义设计思想逐步传播到欧洲、亚洲。之后由于包豪斯一些成员在美国建立设计学校,新功能主义设计思想在美国得到传播和发展,发展出高层玻璃建筑。

巴黎大众运输公司公交中心

位于巴黎南部郊区的林荫大道和巷道交汇处的巴黎大众运输公司公交中心是座很特别的建筑。它由设计大师埃曼纽尔,康巴雷和多米尼克,马雷克设计,建筑功能是控制着巴黎的南部和东部的所有公交线路,满足昼夜不停地接送乘客和管理200辆公交车的交通需求。

建筑师想制造这个建筑看起来像是从街上冲压起来的感觉,因此为它设计了“工业化”的方盒子的外表。建筑上覆盖的灰色混凝土片一直延伸到停车场。这些混凝土片类似垒高拼装玩具“Lego”,上面布满97000个圆点,厚度只有3厘米。

它是世界上第一个由拉法基生产的高性能混凝土Ductal包裹起来,使得建筑像是穿在紧身衣里的模型,让其墙面和建筑基地产生同一样的混合沥青和混凝土的效果。洞口的外面被装饰成四种颜色(蓝、绿、黄、橙)与混凝土的灰色形式成为鲜明对比。远远看去,好像是一辆滚滚开动的巴士,而其中进进出出的人们,则像巴士周围上上下下的乘客。

tipS

巴黎的地铁和公交车都很发达,公交中心更是类似于旅游集散中心一样的地点。从巴黎机场有班车抵达南

郊的公交中心,市内各个中短途公交车线路也可以到达。

希尔弗瑟姆荷兰影音研究所

19世纪中叶,德国建筑师戈特佛里德萨姆帕尔将建筑划分为承重结构和围护结构,即支撑与界面。这一认识对现代建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延续至今。

从空间的视角看,支撑与界面担负着为人类过滤外界影响、营造舒适栖居之地的基本功能。另一方面,支撑与界面也是营造光影效果、度造奇幻境地的媒介。这种奇特的建筑设计视角,在位于荷兰北部城市希尔弗瑟姆的荷兰影音研究所得到体现。荷兰影音研究所收藏了荷兰广播和电视业自早期以来至今制作的所有影音资料。建筑划分为5个不同的区域:档案/贮藏、博物馆、办公、客户接待和服务。这几个分区在建筑中心围合出一个中央井,是建筑的公共部分。

因为贮藏和档案室的建筑部分不需要自然采光,但需要严格的气候条件控制。所以设计师很聪明地将整个建筑水平分区成两部分。地下部分容纳档案储藏室,地上部分是博物馆和其他需要自然采光的功能空间。两部分之间的过渡是公共空间、客户接待和服务空间。构架这一切最成功的设计莫过于中央的“天井”,它是整个内部空间的高潮。设计师通过外墙色彩绚丽的玻璃,使阳光过滤成彩色而柔的光线照射进来,上部结构中巨大的天井朝南开敞,这样下午的阳光可以渗透到建筑核心,反射光可以弥漫到办公室内墙表面。考虑到建筑功能需要,贮藏和档案室部分放在地下室层,过度空间为公共空间、客户接待和服务空间。空旷的空间让人仿佛置身于宽阔的电影院大厅。“影院”的一侧是光面墙,另一侧升起一系列倒转的梯台,将贮藏室和档案室隐藏在光面墙后,就像电影院的舞台布景。

tipS

希尔弗瑟姆距阿姆斯特丹26公里,没有独立机场,但可以从阿姆斯特丹乘坐大巴前往。该地作为荷兰重要的部级行政办公区,也可以搭乘政府班车。从阿姆斯特丹出发,大约耗时半小时即可到达。

杭州公元大厦

位于杭州黄龙体育中心西侧的公元大厦立面非常独特,远远看去好像是层叠的六打“a4纸”,上面密密麻麻地印满了“文字”,这样的外观凸显了严谨、秩序、商务等等关键词。再加上地处杭州最繁华的黄龙商圈,其建筑功能和业主身份一目了然。

公元大厦总建筑面积115000平方米,由两个21层塔楼、四个裙楼、两条分别长达117.6米和84米的柱廊、7000多平方米的景观庭院和杭州唯一的专用新闻中心(黄龙新闻中心)组成。整个建筑群建立在高出人行道1.5米的基座之上,通过通透的柱廊和天然石材铺就的台阶与外界相连,从细部到整体都一气呵成,简洁而紧凑。

与国内项目请境外设计通常只做概念性规划及设计不同,公元大厦的建筑设计、幕墙设计、室内设计、景观设计、灯光设计全部由全球排名第五的德国Gmp担纲,完全参照欧洲高档办公物业品质的12项标准,从设计到选材全方位为优秀企业度身订做。

该项目发展商都原地产营销负责人说,公元大厦建造期间,Gmp一直派驻现场工程监理跟踪负责,直至项目建成。顶级设计师在建筑、装潢工艺和材料、设备的选用上一一把关。包括卫生间坐厕的全封闭隔断,阳台门加厚、下装隔音刷等等小细节,都表现了德国设计的细致与人性化。

建筑的技术与艺术篇4

关键字:建筑施工;人工挖孔桩技术;工艺分析;质量控制

我们知道,人工挖孔桩具有很多优点,比如其工艺较简单、施工较方便、能多桩同时进行、节省设备上的投资、能减少工程造价等。因此,目前人工挖孔桩被广泛应用于建筑工程中。本文就建筑施工中人工挖孔桩技术的工艺分析与质量控制问题主要介绍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一、建筑施工中人工挖孔桩技术的施工流程与操作工艺介绍

人工挖孔桩技术的工艺流程一般可以分为十二个环节,下面笔者主要从十二个环节就建筑中建筑施工中人工挖孔桩技术的工艺流程进行介绍。

(一)布孔的定位。按照桩位的平面布置图,测定出桩位的高程基准点和方格控制网,找好桩位的中心,同时以桩位的中心作为基准点,以桩身的尺度加上护壁的厚度作为控制将上部四周画出,撒上石灰线来作为桩孔开挖的尺寸线。

(二)挖桩孔土方。从上到下进行逐层开挖,并从中间向周边进行扩挖。每一节开挖的高度要根据设计和实际土质的情况而定,通常是在0.8m~1.2m间。

(三)支护壁模板,浇筑第一节的护壁混凝土。为了避免桩孔壁出现坍塌,确保施工的安全性,成孔要设置护壁。护壁的厚度以及混凝土的强度需符合设计的要求。护壁模板支好以后立即浇筑混凝土,进行人工浇筑和捣实。此外,浇灌完混凝土后一般要经过24h后去拆模。

(四)对桩位复核。在地面上设置出基准点和十字控制网,将高程与桩控制轴线测到第一节的护壁上,每一节要以十字线对中,用吊线锤来做中心控制,用尺杆找到桩的四周,通过基准点来测量孔深。

(五)架设和安装所需提升设备。第一节的桩孔成孔以后,可在桩孔口上架设相应的垂直运输架,并安装上吊桶、通风机、活动盖板和水泵等。在安装所需的提升设施时,要保证吊桶钢丝绳的中心与桩孔的中心相重合,这样方便在挖土时可以直观地控制支模中心和桩位中心。

(六)挖第二节的桩孔土方。在挖第二节的桩孔土方时,用提升设备来运土,在运土时,桩孔内的工作人员要做好安全和防御措施。等吊桶卸土后,再将活动板盖打开,下放吊桶来装土。待桩孔挖到规定的深度后,用尺竿来检查桩孔的尺寸以及井壁的平整度,修整孔壁,保证其上下的垂直和平顺。

(七)支第二节的护壁模板,浇筑护壁。用吊桶运送混凝土,人工进行浇筑,人工进行振捣密实。

(八)复核桩位。做好每节的桩孔护壁后,还需要将桩位的十字轴线与标高测设置在护壁上口,用十字线进行对中,吊线锤向井底方向投设,拿尺杆来检查孔壁的垂直平整度并作修整,对井深逐根引测,保证桩孔的轴线位置、标高以及截面尺寸均符合设计的要求。

(九)循环作业,直至设计标高。待桩孔挖到设计的深度后,及时检查土质的情况,并核实相应的地质资料,通知有关方进行验槽等。

(十)对桩孔全面验收。成孔以后,要对桩身的尺寸、桩位的中心线、孔底标高以及井壁的垂直度等参数报监理进行验收,验收合格后及时做好记录。

(十一)吊放钢筋笼。钢筋笼要根据设计要求进行制作、运输和吊装,同时要防止其扭转变形。钢筋笼在放入前,要绑好砂浆垫块;在吊放时,要与孔位对准;直吊要扶稳,并缓慢下沉,避免与孔壁碰撞;待钢筋笼放置到规定的位置后,要立即将其固定。

(十二)排除孔底的积水,浇筑桩身混凝土。清除完孔底的积水后,用槽浇筑混凝土。浇筑混凝土的过程要连续进行,分层浇并捣密实,混凝土在浇筑12h以后要进行浸水养护。浇筑混凝土到达桩顶时,要适当地超过桩顶的设计标高,这样在保证剔除浮浆以后,桩顶标高还能满足设计的要求。

二、建筑施工中人工挖孔桩技术中施工质量控制的研究

(一)对混凝土的配比材料进行控制。所使用混凝土的配合比以及所用到的所有原材料要按照设计的要求进行取样并送检,待检测合格后才能够使用。由于混凝土本身的和易性对于施工中水下混凝土的浇筑质量影响比较大,因此,在整个施工过程中要严格对其进行质量上的控制。混凝土在浇筑前还要对坍落度进行测试,符合要求后才能够浇筑施工。

(二)对井内渗水状况的控制与处理。通常来说,在浇筑混凝土之前,要对桩孔内的积水进行抽除。抽水所使用的潜水泵要装设逆流阀,这样才能保证在提出水泵时不会使抽水管中一些残留的水流入到桩孔内。同时,不能忽视孔壁的渗水,由于混凝土的浇筑时间较长,一旦渗水过多,就会影响到混凝土的质量,混凝土的强度也会降低,所以,在施工前要提早采用相应的防水材料对渗漏部位进行封闭。

(三)对混凝土浇筑环节进行控制。对混凝土浇筑环节的控制是一个很重要的控制内容。人工挖孔灌注桩本身的技术和质量要求就很高,相应的质量指标要符合要求:中心线所允许的偏差是±10mm;桩孔所允许的偏差是±10mm(有护壁混凝土);桩垂直度偏差为3‰L(L为挖孔的桩长);护壁的混凝土厚所允许的偏差是±30mm。在多桩孔同时进行成孔时,需采取间隔性挖孔的方法,来防止土体的滑移和减少或避免水的渗透;对于桩的直径与垂直度,要对每段进行检查,一旦有偏差出现要及时纠正,确保位置的正确;桩底需支承在设计施工要求的持力层之上,并对底部的虚土进行清除,逐根地对其进行隐蔽性检查;在浇筑桩体的上部分的混凝土时,为了确保混凝土浇筑的均匀性和密实性,通常会选用悬挂溜筒来进料以及运用降低混凝土的水灰比的方法达到。所选用的溜筒的下口口径不要超过30cm,待混凝土进入到仓面后再进行分层振捣,直到符合施工规范和要求。

(四)对安全施工的监管与控制。在对挖孔桩进行施工前,施工单位要根据有关的规定编制出合理有效的施工设计或专项方案,并制定出相应的安全保护措施。在编制方案前,施工技术人员要充分的了解施工现场以及周边的各种情况,根据具体实际制定施工方案。在孔口地面上作业的人员要系好安全带,扣好保险钩,地面上的人员要与井下人员密切配合好,工作上不得出现擅离职守的现象。人员的上下需设置相应的应急软爬梯,所使用的吊笼、电葫芦等应安全可靠,尽量配有保险装置。孔内所挖出来的土石方要及时外运出去,在孔口周边2m范围内不允许堆放杂物和淤泥,对可能会产生流砂等现象的桩孔施工,要事先做好降水或其它防护措施。

结束语:由于人工挖孔桩具有比较多的优点,目前人工挖孔桩也深受设计单位和施工单位的青睐。虽然,人工挖孔桩被广泛应用于建筑施工工程中,但对于其施工工艺的和质量控制的研究还需要我们不断去发现,不断去总结。

参考文献:

[1]李安妮.浅谈挖孔桩施工方法及安全技术措施[J].安徽建筑.2008(3)

[2]荣鹏.人工挖孔桩安全与质量控制的探讨[J].科海故事博览.2009(11)

建筑的技术与艺术篇5

“技术”是一个司空见惯却又艰深晦涩难以表述的概念,广义的技术包括物质技术,社会技术,精神技术……而从狭义上来讲,“建筑技术”即是以建筑物为直接目的的物质技术。如果说建筑设计永远绕不开建筑的经济性问题,那么建筑技术更是彰显建筑经济性最重要的舞台。以建筑工业化的历史进程为例,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时代的技术变革与经济变革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紧密联系。

随着人们审美口味的变化及人们对住宅等建筑需求的高速增长,各种类型的建筑“专用体系”(将本体系独特的建筑部品汇集起来,生产出专门的建筑产品的建筑体系)顺应变革的潮流,如雨后春笋般涌出。而随着时代的演进,更为高效、多样化的建筑“通用体系”逐渐成为工业化的主流,这种“通用体系”更能满足人们对建筑多样化、个性化的心理需求。时至21世纪,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浪潮里,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日新月异的同时,建筑工业化也走进了“结合CaaD与Cam”的新时代。古根海姆博物馆见图通过建立标准化的建筑体系,建筑师避免了繁重的重复性劳动,建造者提高了建筑业的生产效率,通过使用CaaD与Cam技术,建筑师的想象力更加得到释放,建筑的设计建造过程更具有可操控性,可以说建筑的这种时代变革是经济发展的要求所促发的,更要看到拥有了更深厚技术内涵的建筑业对时代经济的巨大推动。

2技术思维、艺术思维与建筑师的技术价值观

广义的思维是哲学意义上的思维概念,它包括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指人的全部意识活动;狭义的思维至今有许多不同的表述,但是公认的一点是:它是与感性认识相对应的理性认识。技术思维是从狭义角度上来讲的,我们认为它是人们在进行技术研制、开发、创新等活动过程中,通过接受、存贮并处理各种技术信息,导致对技术客体进行加工的一种认识活动。简单地说技术思维是解决技术问题过程中的一种特有的思维活动,艺术思维就是艺术创造活动中的思维过程。建筑师的技术价值观是关于技术价值的社会心理和习俗观念,有时也称技术价值意识。就观念文化来看,技术价值观直接反映了人们关于技术、技术实践、技术职业的认同程度,对技术领域影响很大。

人们观察建筑的眼光总是随着时展而变化的,我们常常评论说“某些建筑切合了时代的主题”或者“某些建筑具有历史的局限性”。纵观中外建筑史,不同的时代的确孕育了建筑师各有偏好的建筑思维,以技术思维与艺术思维做两分,前者聚焦于技术的自然价值,后者则关注技术的人文价值。

建筑师的技术思维和艺术思维交替领导着建筑的时代潮流。不同时代,何种思维占据主流反映了时代的建筑师技术价值追求的整体偏向。中国古代的宫殿,寺庙,民居远看宛如绚烂的画卷,近观恰似精雕细凿的工艺品,具有很高的艺术境界,同时在中国古代建筑的成熟时期确立了严格的营造规范,那可谓是重技轻艺的时代,千年的建筑艺术成就依赖着千百万匠人口手相传,艺术创造的风头明显低于技术传承的要求。西方古典建筑是另一个成功的反例,在西方建筑的古典时期,建筑的艺术性就早已得到明确,建筑的艺术创造时而超越理性的选择,因而才有了哥特式建筑的巍峨震撼,巴洛克建筑的畸形美幻,洛可可建筑的繁复奢华……这是一个艺术为先的时代,尽管它同样产生了关于建筑技术的古典规范。随着工业革命的兴起,现代建筑的狂潮席卷全球,这是西方对古典的变革,也是资本主义工业迅猛发展的时代变革所促成的。建筑的技术美得到更深入的挖掘,时势造就了一代建筑大师,柯布西耶的“房屋是居住的机器”发出了机器美学的最强音,将技术理性价值推向极致。密斯通过对钢结构和玻璃的探索,立足于新材料、新工艺的新形式使现代设计呈现出秩序严谨与技术精美的新风格,发展了具有古典式均衡和极端简洁的理性美风格,技术与美的逻辑衍生出崭新的形式与审美价值。建筑师是在以技术思维探索艺术,借助于技术理性发展建筑艺术。而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建筑已经走进了数字时代,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虚拟现实技术等高科技技术的辅助下,建筑的技术内涵进一步拓展,技术思维第一次贯穿于建筑师控制建筑设计、建造、使用、维护的全过程之中。

3结语

建筑的技术与艺术篇6

曾俊华(77年9-),西南民族大学艺术学院教师。

摘要:在当代艺术发展的蓬勃时期,各种艺术都在相互融合,相互促进。作为当代的建筑水彩画教学也在这个大环境中思考新的方向与目标。水彩画作为建筑设计的一个重要辅助手法是高等院校建筑专业中的重要专业基础课之一。当今,艺术艺境在不断创新,无论是观念还是形式或是技法无凝不是在提升着自己的艺术价值,建筑水彩画如何在教学中贯穿当代艺术的美学思想,使建筑水彩画在这个时代艺术大环境中呈现出其时代性,这是我们必须与及时思考的关键问题。

关键词:当代艺术语境;建筑水彩;观念;新媒介

随着当代艺术的发展,再种艺术形式都在相互交流、相互碰撞、相互融合。在这样一个艺术大环境中建筑水彩画也同样在经历着当代艺术发展的特殊时期。建筑水彩画要想发展,就要考虑在当代艺术语境如何寻找更好的教学方法。

水彩画作为一种舶来艺术文化,在我国早已生根发芽,经历了百年的发展,从不登大雅之堂的“小品”变成了画坛的大画种,并又因水彩画的特性,轻、薄、透,成为了建筑设计色彩教学的主要表现形式。但在传统的建筑水彩画教学中,学生学习水彩画仅只是为了掌握一门技术来论,而不是为了一门艺术学科进行有目的、有观念、有思想的创新,他们觉得学习水彩画,我们又不是画家,完全没有必要。在此,在当代艺术语境下首先改变建筑专业的学生学习水彩;目的不是成为画家,而是为了更好地学习课程打基础,仅是掌握一门技术的观念。诚然建筑水彩课教学足应该使学生具备色彩搭配及色彩修养,学会色彩与光线、色彩与建筑体积结构的规律等表现技巧。但是现当代无论是水彩艺术还是建筑艺术,我们需要的都不是一层不变的传统。而是一种创新思维,打破原来的思维,开放的多角度、多视野的去观察,去发现,扩展思维空间,从而促进建筑类学生在视野上、在情感上、在时代上对当下时代文化的进一步了解和传递。

一、当代艺术语境下建筑水彩教学观念的转变

当代艺术追求的艺术创作思维的不断深化和艺术形式的开放性探索,探索当下的时代问题,时代精神,生态状态,人权多元文化,大众文化等,注重情感与视觉的传递,具有时代背景,质疑颠覆,批判、解构和构建,而我们的建筑水彩画教学还停留在传统的临摹、写生,注重一种再现式的教育模式,让学生只停留在物体的表象,为了训练学生的造型基本功,常常把写生和临摹作为一种方法和手段,让学生为了技法而技法,这样即禁固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又没能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无疑这对于学生的开创性发展,对于了解时下当代的艺术趋势与发展是没有一定的引导作用的。每个时期,每个阶段,每种艺术都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在不断的更新的,记得王维新在他的《世纪之交中国水彩画的现状和趋势》中写到“画种的特性有其时代的相对性,在发展的进程中,画种和画种之间的交融和渗透作用,是随时代和科学进步而不断出现能为画种拓新的观念和媒材并不断派生出新的画种来,这种发展的自然规律不以人们的意志而转移”。所以,在当代艺术发展的这个大语境中,我们的建筑水彩画教学也更应该注重与当下艺术的交融与发展,从而促进学生对于情感,对于时代精神,时代审美,文化进步的个性化发展的需求,而不是一种禁固和制约,不再是一种重复式的教育,也不再是传统的再现式教育,我们应把当下的艺术理论艺术观点与建筑水彩画相结合,把学生的观念更新,把每一次水彩画练习都当成自己的一件作品,在这件作品中包涵自己的人生观、艺术观、文化修养与内涵,其实只有这样,对于建筑类学生来说,这才是真正的提升他们的艺术修养和审美能力。对于他们的建筑设计,才能起到一定的帮助,作为高校的建筑类教育,我们培养的不是匠人,而是建筑艺术师,艺术大师,所以从水彩画教学出发,我们就更应该一点一点的加深学生们对于艺术的感染力,艺术行为的表现力和再创能力与时代接轨,转变观念这样才能真正的成为大师。

二、当代艺术语境下建筑水彩教学媒介与新技法的实验与探索

随着科技的发展,各种新材质、新材料的出现为当代艺术注入了新的艺术语言和表现形式,媒介材料在当代艺术中的重要性已毋庸置疑,它拓究了当代艺术的表现宽度和深度,丰富了当代艺术的内涵,如果没有媒介材料的介入和多途行的运用,也就没有当代艺术繁荣的局面,作为建筑水彩画教学,在这样一个时代特征下,对于新媒介,新材料的探索,也是刻不容缓的。我们知道,当今时代其实远远不止是在艺术学科中对于新媒介,新材料的运用,我们的名门类学科都在创新,我知道,如建筑类学生的模型设计来说,对于新材质、新材料,各种材料的综合性融江的实例比比皆是,不再是拘泥于一种形式的表达方式,只有新颖的表现方法和技法才能有新的亮点,所有的艺术表现都不再是传统的复制,而是有根有源的再创。

在新媒介和新材料介入建筑水彩画教学中,我们的水彩画教学首先在技法上就有了更广阔的表现力,在教学中各种材料的组合和运用,再通过学生的智慧与创造力重新赋予其新的生命力,并使艺术感染力和审美价值得到新的提升,为学生提供了无限的表现手段和发展空,创造出了艺术领域的自由与多元现象。

对于新媒介和新材料的运用过程中,传统的撒盐法、喷水法、擦刮法、拓印法,这一些基本的方法也是建筑类学习水彩技法不可少的,我记得陈飞虎先在《水彩画写生技法》一书中对于这些技法就有着明确的介绍,是我们学习的重点,恰当的使用媒介材料可以提高水彩画的艺术表现力,就如一幅以平常技发画完的一幅古典静物写生作业为例,如果我用撒盐法把背景的底色做成一个斑驳的底纹,增强画面底色的肌理效果,这样一来,就会丰富画面的层次,又会增加画面一种古典怀旧的情怀,让画面更具有时代的深积感,这是普通技法画不出来的韵味,其实改变画面的效果,就仅只是改变了一下材料,就获得了这样不同的艺术效果和艺术感染力,也为学生提供了一种的表现技法形式,拓宽了他们的视野,原来水彩画还可以这样做……

新媒介、新材料的运用对于建筑水彩的创作和学习还有更多的空间,在当代艺术语境下,有许多的画家采用水彩做底的方法,这样既可以体现画面的厚重感,又可以使水彩颜料具有稳定性。我们在建筑水彩画教学中也可以使用这种方法,增强水彩画面上的肌理效果,增强水彩画的表现力度,丰富水彩画的表现技法。在制作过程中,水彩做底可以选择以下几种方法,①用丙烯颜料平涂法或填积法,做出各种不同平底或厚重的肌理感,根据自己画面的需要,尝试不同纹理,不同形式的肌理变化。②用立德粉加白乳胶还可以是其它不同种类的绘画纸或昆曲旧书刊或报纸等粘贴在底子上,形成各种纸质材料的不同吸水性能在同一幅画面中的表现形式,让材料与画充分的融为一体,增强画面的感染力,但在制作过程中学生们还应有一定的主观能动性和艺术审美能力,不是胡乱的制作与粘贴,在制作过程中要达到技法语言与表现内容能够有机结合起来,在某介材料的使用过程中不能摆脱水彩画的形式语言造型,构图形式,色彩与风格而独立存在,如果媒介材料脱离了对象,为技法而技法,会给人空洞和牵强的感觉,这是我们在学习和制作过程中一定要控制好的。

除以上的几种方法,对于新媒介的运用还有许多,比如留白脐的运用,在画面中留白脐可以让画面的留白虚与实有效的种用起来,比如画丛林前景在阳光下显得特别的亮丽,而后景显得是那么的深沉时,为能够虚实有变化而又自然的表现前景的亮白色的草丛,我们就可以在涂留白脐的时候做好虚实的处理,让画面更显得虚实得当,前后的色彩相互的涂贴,让水采画的色彩更加的透明和清爽。再如蛋清法、喷雾法、油画棒等多种不同媒介的介入,据不完全统计,水彩的技法可以高达30多种,在这我们也不能一一的产述,在建筑水彩画教学中,我们把新媒介的引入体为一种技法和改变传统绘画观念抛出来,是想在建筑水朋画教学中我们也是可以像艺术类学生一样教予他们一种技能和观念,而不是一味的老实的为画而画,而不知为画还可以改变绘画的形式和技法就可以取得与原理完全不同的效果。首先我们也让他们了解建筑水彩画也是可以“求变”的。这种“求变”就是对材料的突破和对新艺术表现力的体验与探索。在体验和探索中找到表达自己艺术语言情感的载体,创造出艺术领域的自由与多元化现象,让他们深刻地认识到在艺术语言与表现形式的学习中,开展综合材料的研究和学习的重要性,以及为建筑的其它设计学科也注入新的观念及方法。

结论

在当代艺术语境下,各种学术观点兼容并蓄,必然能促进建筑水彩画教学的前进与发展,我们知识要改变首先是观念。改变一门艺术,一门学科的教学改革关键是让我们想要改变,再是我们怎样改变,最后才是改变实施。对于建筑类学生来说,都是从理工科专业升上来的,对于文学与艺术的欣赏和理解相对艺术生来说就要薄一点,对于艺术的创造力和表现力也无从接触,作为建筑水彩画教学的探索,教会他们以时下当代的艺术表现力,艺术观念,紧跟时代步伐,捕捉时代特征,从而体现人文艺术关怀的艺术表现力和创造力,这种表现力和创造力又不是一层不变的传统方式,让他们在建筑水彩画表现中既紧跟于统一让建筑水彩画技法服务好他们的建筑设计基础,又能起到引导他们艺术创造力上去,不是纯粹的为了技法而技法,为了基础而学习,而是为了学习后的再创。所以在建筑水彩画教学中我们紧跟时代语景,提出观念创新,再以当代新媒介新材料相结合,达到观念与白云法的双重变革与创新。罗月曾说过“毫无疑问,技法不过是种手段,但是轻视技法的艺术家是永远不会达到目的……”,在建筑水彩画教学中,我们介入技法的教学可以很好的补足建筑类学生在造型、在机构和色彩表现中的不足,为他们大大丰富了建筑水彩画的表现形式,使其表现对象更加丰富自然。在当代艺术语境中,赋予学生更广泛的创造性思维,任何事物,没有创新就等于走向死亡,在建筑水彩画教学中我们要求新求变,改变传统的思维模式,放眼于当代艺术语境这个大境中,从其它艺术学科中吸取好的养料,为我们在建筑水彩画教学中走出一条新路。让学生在建筑水彩画教学这门学科中真正的对于他们建筑设计有所指引的方向和目标。(作者单位:西南民族大学)

参考文献

[1]《对当代艺术语境下花写创作教学的思考》

[2]作者:董新杰,233网校论中心,2011.10.14

[3]《谈媒介材料对水彩画的影响》

[4]作者:卢晓利233网校论中心,2012.1

[5]《综合材料与绘画艺术表现探析》

[6]作者:张萍,中国校外教育,2009.8

建筑的技术与艺术篇7

邮编:611756

建筑学不是一门单纯的学科,它是技术与艺术相结合在一起的,它们二者密切相关而且相互促进。在建筑学漫长的发展长河里,技术在很长一段时间占有主导的地位,但在某些情况下,艺术反过来也能够影响技术发展的进程。在普通人的心目中甚至在很多工程人员的眼中,都把建筑结构单纯的看作是只有技术含量的学科,把然后在做设计的时候也就只考虑建筑物如何才能够坚固耐用巍然不动,却忽略了视觉效果;与此同时很多建筑师做设计时把重点放在如何才能让建筑看起来更美上面,忽略了建筑结构对建筑形式的反作用。建筑形式与建筑结构的论题其实一直受到建筑界乃至社会多方面的关注和重视,很多从事建筑设计的人一生都努力在这两点之间寻找出路,但是真正能做到这点的确实是很难。

美是人类自从有了文明以后一直存在的主题,我们的祖先从未停下追求和创造美的事物的脚步。美涉及在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大到宇宙太空小到细胞原子。孔子说:"食不厌精,脍不厌细",是对美食的追求;''乘肥马,衣轻裘",是对华服的讲究。如今人们追求美的方式更是多种多样,甚至出现了反自然的整形手术,可以说是到了疯狂的地步。人类这种追求美的天性从古到今无一例外的留在了每一个他们生活过的地方,包括最常见也是使用率最高的建筑上。墨子说:"居必常安,而后求乐。""常安",其实说的是在建筑的使用功能方面要既坚固又耐用;"求乐",说的是在实用功能基础上达到人们的审美需求。这就是我们通常说的建筑三要素,即坚固、实用、美观。建筑学不是一门单纯的学科,它是技术与艺术相结合在一起的,它们二者密切相关而且相互促进。在建筑学漫长的发展长河里,技术在很长一段时间占有主导的地位,但在某些情况下,艺术反过来也能够影响技术发展的进程。在普通人的心目中甚至在很多工程人员的眼中,都把建筑结构单纯的看作是只有技术含量的学科,把然后在做设计的时候也就只考虑建筑物如何才能够坚固耐用巍然不动,却忽略了视觉效果;很多建筑师做设计时却把重点放在了如何才能更美上面,忽略了建筑结构对建筑形式的反作用。建筑形式与建筑结构的论题其实一直受到建筑界乃至社会多方面的关注和重视,很多从事建筑设计的人一生都努力在这两点之间寻找出路,但是真正能做到这点的确实是很难。早期在这方面有过积极作用的建筑师很多,包括有密斯.凡.罗,他的观点是建筑形式要在构造中来完成,而不是一些无谓的纯装饰,功能上的需求更是要用最简单的结构和线条。然而罗伯特?文丘里的则不这么认为,他强调装饰注意才是建筑中最为重要的原则,要利用人文环境中的一些手法去装饰建筑。持有这两种极端观点的人占有很大的比例,伴随着建筑风格和潮流不断的变换,它们之间的更迭从未停止过,一直伴随着建筑师们的设计,只是表现形式多有所区别。在现代建筑创作中更多的考虑到建筑结构对建筑形式的影响对建筑师开拓眼界,培养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突破陈旧建筑观念的束缚,传播未来建筑的信息等等,都具有重要意义。一个没有建筑结构意识的建筑师,就不算是一个真正的建筑师。在建筑创作的整个过程中,虽然建筑师主要负责建筑构思这个部分,然后再由结构工程师进行具体的结构分析与计算,但是如果最初建筑师缺乏必要的结构意识,没有考虑建筑结构对建筑形式的影响,或者建筑形式对建筑结构的反作用,会给结构工程师造成很多的不变。如果一味的追求建筑的形式而忽略建筑结构方面存在的问题,一旦建筑建成,就会存在危险的隐患。所以,实现建筑结构和建筑形式完美结合这是每一位建筑师、结构工程师甚至是施工技术人员的梦想,这也是每一位工程师要肩负起来的责任,本文研究的价值也体现在这个方面。

在当今社会,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数字技术几乎每天都在推陈出新攀登更高的科学高峰,在我们建筑界同样也受到了这些科学技术进步所带来的影响,尤其是高层建筑所受到的影响就更加大了。新型建筑材料的出现、新的结构体系的诞生、新的施工手段的运用,都是对建筑师的一种挑战也是机遇。建筑不同于其它艺术形式,它艺术形象的诞生必须实现在建筑物质实体的呈现。因此,不管是建筑师还是结构工程师更或者是施工技术人员,都必须保持一个与时俱进的心态,不断更新自己已有的结构,同时还要学习新的建筑、人文、社会、环境方面的诸多知识,这样在设计的时候才能面面到,创作出优秀的建筑作品。任何概念的表达最终要通过物质实体作为载体来实现,结构形体的塑造涉及创作手法的技术本源,以此为基础探求其形式特征以及建筑表达的艺术特色。

从建筑的演变过程中可以看出,建筑进化其实就是多样变异、接受选择、进行保存与遗传的过程。变异的原因不仅有的需求也有主动的激励方面的因素。结构技术作为一种美的形式与建筑艺术具有一致性,它们共同遵从形式美的规律,那么在二者的结合上面,结构技术给建筑艺术形式的丰富提供了不可缺少的素材。结构技术呈现出来的力量美感是最有代表性的建筑艺术形式之一。结构技术给与建筑艺术的支持,体现在结构形式上的自由为新的艺术形式提供可能性。建筑艺术不能等同于美术或是雕塑,建筑形式受到各种荷载方面的限制约束了其在形式上的自由度。这种自由度的多少在很大的程度上都是建筑技术给与支持提供的。在这个方面结构技术的美也就等同于结构形式运用的自由程度。结构技术与建筑艺术融合其实是一个统一的过程。我们在设计一个建筑的时候为了使得建筑坚固实用,要选择一个适合的结构体系,不管是哪一种结构体系都是由很多的构件按照一定的规律组成的,其实这种按照一定组成的体系本身就具有装饰效果。所以说,结构技术是构成建筑艺术形象的重要因素,结构形式本身就具有美学表现力。因此,作为建筑师就应该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发现这种美并且发挥这种美使之体现在建筑艺术上,把结构形式与建筑的空间艺术形象融合起来,让二者相辅相成的结合起来成为一个整体而不是分离开来设计。自然,我们这里讨论的是结构技术与建筑艺术的融合问题,如果一味的追求结构本身的美,认为只有没有任何装饰才是美的,这就有走向了另一个极端。所谓的融合就是把结构中具有美学价值的因素,经过建筑师的提炼和艺术加工,使得整个建筑表现出建筑美的目的,而不是说只是简单地表现建筑结构的本身。毕竟建筑美学价值的产生不仅仅具有客观性的一面,而且还具有主观性的一面。

建筑的技术与艺术篇8

(一)现代影视技术在族群古建筑艺术保护中的必要性

目前,我国对古建筑进行深入研究都有不少的研究性书籍和论文。如:

1.古建筑保护措施与意义的探讨,《古建筑保护的意义与措施》(杨笑天,1997),提出古建筑保护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明确地说明保护古建筑既是见证历史的需要,也是建筑专业学习和旅游产业发展需要。

2.古建筑数字化保护研究,《基于GiS与三维激光扫描的古建筑保护》(邢昱等,2009),提出以三维激光扫描点云数据作为基础数据,结合地理数据库和三维建模技术,通过建立古建筑数据库,设计基于GiS的古建筑数字化保护系统。这些研究大都侧重于方法论即数字化的保护研究,对立体保护古建筑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过去,我们仅依靠文字、图片去诠释古建筑艺术,这对于古建筑艺术文化内涵的解读显得薄弱而没有足够的说服力。而文字和图片呈现给人们的仅仅是二维的影像,在文字方面仅依赖于讲述者的个人感官意愿,无法正确阐释其古建筑文化内涵,也无法及激起族群内部人的自觉性,其建筑艺术也难以赓延。只有通过现代影视技术的立体性展现,引入当地建筑文化持有者的讲述,利用现代影视技术对族群古建筑进行全息性保存,最大限度地保留其艺术元素的本真性;编辑和整合族群古建筑艺术系列影视片,传播族群古建筑艺术文化内涵。

(二)贺州族群古建筑的艺术特点

对贺州族群古建筑艺术进行分析和研究,是我们将现代影视技术引入的第一步,只有对古建筑的艺术特征有一定程度的掌握,才能从真正意义上使族群古建筑艺术得到保护与传承。贺州的族群古建筑随着族群社会各方面的变迁与发展,特别是族群文化艺术的发展,表现出极富地域族群性和艺术多样化的特点。

1.建筑布局方面。贺州的族群古村落的建筑布局各有不同,大到整个古村的整体环境布局,小到每一间房屋的建筑布局,都经过了古人的精心布置。有的古村呈八卦图形,有的犹如蛟龙盘旋而上之势,有的依山临水,每一处都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如贺州黄姚古镇,整个村落有八条街巷形成建筑组团的网络,布局呈“九宫八卦”形,呈现的是枕山、环水、面屏的“风水宝地”。大部分建筑白墙灰瓦,两层砖木结构,一楼多为商铺,二楼住人,具有典型的岭南建筑特色。每一座建筑在整个布局当中都有其存在的意义,它们用其特殊建筑语言诠释不同的族群文化。

2.建筑结构方面。贺州目前大致保存的古建筑包括有干栏式、半干栏式和砖木结构三种主要类型。在不同环境下生活的族群,地理、文化等方面都存在差异,其建筑结构也受地形、气候以及人们的生活习惯所影响,因而古建筑的选址、风格与造型、内部结构、布局等方面都有不同之处。如:贺州富川瑶族自治县朝东镇福溪村百柱庙,采用我国北方常见的抬梁式和南方的穿斗式构架相结合的建筑风格,建筑形式独特,内部装饰精美,为全国少见。其特殊的结构形式,是楚文化沿贺州古道南传的重要历史遗迹。

3.建筑装饰方面。古建筑中的雕塑刻饰也是由早期的简单质朴向繁复精细发展,形成图案化、规格化,时代风格非常明显。如贺州龙道古村,整个古村的建筑为青砖瓦房,特别是建筑中的“三雕”即灰雕、木雕和砖雕的构图、内容及文化蕴涵,在建筑雕刻艺术根植于深厚的族群传统文化,体现出独特的民俗艺术气息和鲜明的人文主义精神。

4.建筑形式方面。贺州地处三省交界,多元文化在此碰撞、融合,形成多样的建筑形式,在贺州的族群古建筑中有些建筑物有着明显的外国建筑装饰艺术的特点,这表明了早期国外建筑艺术对中国古建筑的渗透和融合。如临贺古城,整个古村建筑群中形成国外建筑艺术与中国传统建筑艺术相生相惜的格局。在建筑构件上,护栏、壁柱、拱券等西式建筑构件的广泛运用,也体现着外国建筑技术与中国传统建筑艺术相结合,使古建筑具备了中国式的新风格、新形式。

(三)现代影视技术的应用

现代影视技术在古建筑艺术中的最优化研究,主要探索摄像与对象的高保真问题,即解决色差、解析度等技术问题,最大限度保留建筑艺术元素的本真性。我们可以利用现代影视技术、影视材料对古建筑细节进行刻画和表现,甚至是对古建筑的仿真性的影视重构,在影视片段的后期处理中还可以运用多媒体集成技术(presenter、CorelDraw、photoShop、ieBook、Captivate、Cooledit、Flash、SwiffChartpremierepro、SwishmaX等等)对文本、图形、图像、音频和视频等进行编辑,同时对各种媒体进行采样、压缩、编辑、修改、整合、存储、传输等交互性处理,通过对多种媒体表达的建筑元素进行恰当地整合、提炼,展示出古建筑的素材具有较强的交互性,从多角度去体验古建筑的魅力。如:premiere是非线性编辑软件,由于它的编辑功能强大,文件格式和相关软件的兼容性好,在视频、音频编辑方面表现出色。可以根据族群古建筑所反映的真实的艺术内涵和脚本,对采集的数字视频、音频进行处理、合成、最后形成具有真实性的影视片段。从而使族群古建筑艺术的保护与传承实现艺术和技术并行。

二、族群古建筑艺术保护与传承的策略

(一)加强古建筑持有者保护艺术文化自觉性

当地居民作为族群古建筑的“持有者”,族群内部人的思维方式和认知方式是解读族群古建筑艺术文化的关键。所以,实实在在的将保护族群古建筑的自交回古建筑的拥有者———当地居民,由他们直接管理和经营,并与相应的旅游开发商洽谈合作,在此过程中,政府只是加以适当的调控及帮扶,使古建筑“持有者”真正感受到“主人翁”的地位,增加居民收益,同时也减轻了在古建筑维护、维修方面的资金压力,形成不断提高古建筑应用价值和艺术价值的“经济利益链”。同时,当地居民在保护族群古建筑中应该处于主导的地位,他们除了充当保护的使者同时也是古建筑艺术文化的诠释者,通过宣传、教育等多方面手段,提高“持有者”的艺术文化修养,使其具备对本族建筑与艺术文化独特的思维和视角。通过对族群古建筑艺术元素的提取及其“持有者”的文化解读,可以更深层次地了解古建筑的文化内涵及艺术特点,给我们破解其“文化地图”提供了可借鉴的方法,最大程度地保护族群古建筑艺术的完整性、保真性。通过实施一系列积极保护与传承相结合策略,以激活族群的传承内动力和文化自觉,达到古建筑艺术文化的自然传承与延续。

(二)加强对古建筑艺术文化的挖掘与开发利用的研究

目前,对贺州族群古建筑的研究仅有少量的文献资料,而对于古建筑艺术文化的解读显得薄弱,而对贺州族群古建筑艺术进行影视化保护,是用影视文化特有的方式诠释古建筑艺术的魅力。目前,贺州族群古建筑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技术也相对落后。近年来,《茶是故乡浓》、《酒是故乡醇》、《月光恋》等影片在国内火热上映,贺州的深厚文化底蕴不断地呈现在全世界人民的眼前,被人们所熟知。随着贺州古建筑的知名度不断地提高,我们更需要以此为契机,利用专业的团队研究,充分发掘和整合古建筑的人文历史资源,并运用影视媒体等宣传手段具象地将族群古建筑的艺术文化呈现出来,引起社会的高度关注,进一步发掘族群古建筑的艺术价值。同时,以影视化为载体,将发展当地特有的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相互结合起来。如贺州黄姚古镇年接待游客上万人,大量游客的涌入必定带动当地的相关旅游业、服务业、手工业、食品业等行业的发展,具有三维立体的影视片段可以广泛应用于各行业的推广及广告宣传等方面,从而成为整个区域的经济文化发展的一部分。

(三)古建筑的维护应坚持“修旧如旧”的原则

社会经济的发展,人口流动及旅游产业的开发必定会对古建筑造成一定的损坏。特别是古镇的旅游由开发商运作,为求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古镇接待游客的数量大大超过的所能接待的能力,这给古镇的定期修复造成较大影响。如何对古建筑进行合理的修复,也是广大学者所重点研究的内容。我国对古建筑的保护研究,缘起古文物修复理论。梁思成留下了珍贵的《图像中国建筑史》等学术遗产,并提出“修旧如旧”的方法,给人以启迪。贺州的族群古建筑中,依附于古建筑并存的还有大量的建筑装饰艺术,如:白墙灰瓦的色彩搭配,体现了质朴淡雅的岭南特色;砖雕、灰雕、石雕和壁画、匾额等,其表现形式、艺术造型、色彩的运用等方面,都有其不可代替的意义。在修复的过程中,只有保持原有的修复工艺才能从真正意义上保护与传承古建筑文化艺术。

(四)注重保护整个族群的居住环境

建筑的技术与艺术篇9

【关键词】建筑设计;艺术文化;渗透关系

一、引言:

建筑设计作为一门艺术综合性非常强的设计艺术,既有艺术作品所具有的艺术共性,又有建筑实体所特有的艺术特性,因此,决定了建筑比其他门类的艺术更具备综合性和复杂性。要加强建筑设计与环境艺术的关系研究,力争使二者相互促进,相互提升。

二、建筑设计与环境艺术的关系

1、建筑产品的艺术特色反映了人们的审美观念

房屋建筑首要是居住作用,在满足人们基本的条件之后,随着人们的物质生活条件的改善,人们在满足居住的基本需求时,也开始追求视觉上的享受。建筑艺术是指按照美的规律,运用建筑艺术独特的艺术语言,使建筑形象具有文化价值和审美价值,具有象征性和形式美,体现出民族性和时代感。以其功能性特点为标准,建筑艺术可分为纪念性建筑、宫殿陵墓建筑、宗教建筑、住宅建筑、园林建筑、生产建筑等类型。从总体来说,建筑艺术与工艺美术一样,也是一种实用性与审美性相结合的艺术。建筑的本质是人类建造以供居住和活动的生活场所,所以,实用性是建筑的首要功能;只是随着人类实践的发展,物质技术的进步,建筑越来越具有审美价值。

2、建筑艺术的形象感染性提升了建筑价值

建筑是实用价值与审美价值、工程技术与艺术手段相结合的美术门类。表现形式有城乡建筑、各种类型房屋、陵墓、园林、纪念性建筑及其他建筑设施的总体和个别设计、风格、艺术价值。建筑艺术主要是通过空间实体的造型和结构安排结合自然环境来发挥审美功能,同时也通过合理的实用功能和先进的技术手段显示其艺术水平。建筑的造型主要是由几何形的线、面、体组成,除了其中包含的形式美法则给人以感官的愉快外,还可以运用象征的手法表现某种特定的具体内容,特别是纪念性建筑,往往都有特定的象征主题。建筑是我国的城市化建设和人们物质生活的标志之一。建筑产品的设计和实施要受到地理环境、气候条件、人文环境、城市进程和经济社会条件等因素的影响。与此同时,建筑的空间含量大、艺术表达方式和特色明显。一般可以加入绘画、雕塑、园林、音乐等要素,所以说,我国建筑建设中既可以突破纯实用或纯技术的限制又可以增添精神内涵。

3、以建筑结构形象地反映生活的主题

建筑形式就是反映建筑物的结构类型以及构成方式。按照建筑物结构类型的不同,分为砖木结构、砖混结构、钢筋混凝土结构和钢结构四大类。建筑形态就是建筑物的外观。建筑给人们美或不美的感受,在人们心理上、情绪上产生某种反应,存在着某种规律。建筑形式美法则就表述了这种规律。建筑物是由各种构成要素如墙、门、窗、台基、屋顶等组成的。这些构成要素具有一定的形状、大小、色彩和质感,而形状又可抽象为点、线、面、体,建筑形式美法则就表述了这些点、线、面、体以及色彩和质感的普遍组合规律。建筑形式反映一些社会包含的内容,西方人把建筑作为刻在石头上的笔迹,建筑记录着当时社会的重要活动。例如中国的长城、天坛、皇宫等,从它们的建筑上都能感受到当时人们的精神气质、社会制度、民族关系、等。

4、不同建筑风格反映了不同的文化风俗

长期以来,我国建筑设计水平仍处于滞后的阶段,与其他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很大的距离,由于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由于长期受到儒家思想的熏陶,在建筑设计形式上仍旧继承了以往传统的古典艺术形式,并没有真正凸显出建筑设计的特点与独特性,致使很多建筑物的设计非常单一和相似,这也是我国建筑设计水平一直停滞不前的主要原因。然而,相比西方国家建筑设计而言,他们的建筑设计内容非常丰富,很多建筑物融入了不同元素的视觉造型设计,使建筑物更加具有生命力,还能充分体现西方人民自由奔放的性格特点。其次,我国的建筑材料主要以砖和木材为主,向全世界展示了中国文化底蕴的博大精深。一直以来,我国建筑风格都没有做出特别大的变化,依旧保留了我国的历史文化底蕴。而西方国家的建筑材料主要以专和石材为主,这种建筑物的使用寿命比较长,他们的建筑设计风格则是非常张扬和大气的,对于建筑物的视觉造型设计,西方建筑设计师往往会尝试更多的创新设计,使建筑物体现了不同的视觉效果。因此,东方建筑风格与西方建筑风格存在了很大的差异,这也就是不同地域文化对于人们意识上的影响。

三、基于大环境文化理念的建筑设计的宏观思路

3.1与保护自然和利用自然相结合的建筑设计

从物质用量和能量用量来讲,建筑活动是一个广泛而大型的人与自然作用过程,建筑的营建与使用,在获得局部小环境的同时,如果没有保护利用自然资源和整体系统的生态持续观,就会造成自然环境的退化与恶化。因此,从保护生态环境、改善环境质量、防止机体在环境影响下产生变异与退化、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减少或消除有害物质进入环境、利于人类生命活动等方面的核心内容来讲,基于环境保护的建筑设计,应主要在保护自然和利用自然两个层面上采取灵活多样、系统综合的方法策略,进行集成性设计。

3.2与利用可再生资源相结合的建筑设计

建筑物的使用寿命是完全依靠于能量和物质而生存的,而随着生态能源的不断消耗,物质和能量的使用也是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因此,建筑设计人员在进行建筑设计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可再生资源建筑材料的使用,对这些材料进行科学合理的搭配,从而避免自然资源的过度浪费,逐步提高资源和物质的利用率,降低建筑活动中对自然环境造成的影响。

3.3与环境保护思想相结合的生态建筑设计

生态学强调人与自然共生和资源再生的人与环境之间的和谐关系,建筑与环境是有机的结合体,在创造建筑空间小环境的同时,应处理好整体与局部、建筑与自然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更要保护建筑周围的自然大环境。生态建筑依赖于许多相关技术及其组合,是综合性的系统工程和更高层次上的回归自然,然而无论使用何种技术,总是要立足于环境的保护、资源的节约、再利用和循环生产等几个方面,因此,其设计策略具有与上述两点相同的本质性内容和内涵要求。

四、结束语

综上诉述,可以得知,建筑设计与艺术文化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关系。现在,我们可以看到,越来越多的建筑设计中引用了不同类型的艺术文化,形成了不同形式的建筑风格,是建筑物更加具有时尚气息感,对于我国建筑行业和艺术文化的发展与进步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建筑设计人员在进行建筑设计过程中,要将建筑设计与艺术文化巧妙的结合在一起,尽可能选择节能环保型的建筑材料,实现人与环境和谐统一的发展目的。从而促进我国建筑行业持续稳定的发展。

参考文献

建筑的技术与艺术篇10

关键词:现代建筑设计构想;工艺美术;设计思想;创新应用

工艺美术是指将生活中的使用品以及环境进行相应的造型设计,主要的特点就是将物质的形态与美进行完美的融合,从而呈现出与众不同的美感,同样满足现阶段大众审美的需求。而现代建筑设计当中在保障建筑使用品功能性的同时,也要满足现代审美的需要,进行相应的美观设计,而将工艺美术设计思想融入到现代建筑设计构想当中,对于现代建筑设计有很好的启发作用,并且有利于完整展现建筑整体的设计意图,使其建筑设计意向表达更加明确,对于现代建筑设计发展有很好的辅助作用,针对现代建筑设计构想中工艺美术设计思想的创新思路进行阐述。

1现代建筑设计简述

在建筑施工当中以是建筑设计为基准进行相应的设计工作,建筑设计对于建筑行业今后的发展来说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社会的不断进步建筑行业不断的发展,使各项建筑技术足以满足现代建筑设计施工的需要,从而促使现代建筑设计超多元化的方向发展,同样建筑设计也是对于建筑主要功能的具体体现方式。

1.1现代建筑设计的进步。传统的建筑设计当中,对于建筑整体的功能性和美感没有一个完整的呈现方式,而且建筑设计受施工条件的限制偏向统一,在现代建筑设计当中,建筑行业通过不停的改革和发展各项建筑技术都有明显的提升,所以对于现代建筑设计来说发展空间较大,而且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对于建筑行业的需求增大,建筑设计也更加多样化。

1.2现代建筑设计的创新。社会的不断增加的建筑设计需求,促使建筑行业不得不进行创新和发展,针对现阶段建筑技术满足设计施工的需要,这样也就促使建筑设计有一定的可以创新的空间。传统建筑设计思路对于现代建筑有一定的引导作用,但是世界全球化的趋势发展促使我国的建筑设计当中融入了更多的西方元素和先进的技术,吸取先进的技术以及经验,将我国的建筑设计进行更新,这也是现代建筑设计能够不断创新的原因之一。现代建筑设计当中,通过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并且通过计算机将设计的灵感进行模拟,从而保证建筑设计满足建筑施工的需要。

2应用工艺美术设计思想的创新意义

建筑技术水平的提高,为今后建筑设计的发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在现代建筑设计当中较于传统建筑设计需要考虑的东西也更多,为了保证现代建筑设计满足社会的需要,对于现代的建筑设计师来说,必须将更多的建筑设计理念融入到建筑设计当中。而工艺美术的设计思想,基于工艺美术的设计基本思想,对于现代建筑设计来说有一定的引导作用,而且工艺美术设计思想也更加符合现代建筑设计的基本需要,下面根据工艺美术设计思想融入到现代设计当中的优势进行列举说明。

2.1提高了设计产品的科技含量。对于现代建筑设计来说,科学技术发展促进了建筑施工技术的进步。在技术满足的基本上,针对现代建筑设计应当紧跟时代的脚步,让人们感受到先进技术带来的便利,所以在现代建筑设计当中,应当将科学技术与建筑设计完美的融合。所以就需要设计工作者掌握一定的先进技术知识,从而提升了设计产品整体的科技含量。

2.2提高了建筑设计水平。融入了更多的时代特点,对于建筑行业今后的发展有一定的促进作用,科学技术的融入是现代建筑设计当中的一大亮点,而工艺美术设计思想对于现代建筑设计有重要的影响,打破传统的建筑设计观念,使现代建筑设计思想有一定程度的提高,而且结合了多方面元素的现代建筑设计,可以有效的促进建筑设计水平向更高的层次提升。

3工艺美术设计思想的创新应用

工艺美术设计在当今的社会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已经在人们的生活中实现了完全融合,对人们的生活有着一定的影响。在新的环境中,工艺美术设计在应用的过程中,逐渐得到了完善。为了适应人们日益增加的应用需求,设计师需要实现对工艺美术设计的创新。

3.1艺美术设计思想特征的应用。在工艺美术设计中实现对设计思想的创新,主要是指在工艺美术设计中应用创新思维,促进工艺美术设计的发展。对工艺美术设计思想进行创新之后,一般会具有一些特征。例如,工艺美术设计的创新思想,会体现出的特征有形象思维、抽象思维、发散思维和逆向思维等。在这些不同的思维过程中,应用比较广泛的就是形象思维。

3.2艺美术设计思想创新应用的具体表现。创新思维在工艺美术设计的应用中,具有一定的具体表现,主要是对图形和色彩的创新。在工艺美术设计中实现对设计思想的创新,主要模式就是通过建筑物传达出设计的含义和内容。在实际的设计过程中,可以增加其他的设计元素进行创新和渲染,使视觉效果更加完美。

3.3工艺美术设计思想创新应用的作用。建筑设计是建筑理念的重要表达方式,也将建筑技术水平完整体现的主要途径。对于现代的建筑设计当中对于工艺美术设计思想应用,在一定程度上对于现代建筑设计有一定的创新作用。为现代建筑设计提供了更多的设计灵感和思想,使建筑设计更加多样化,同时又能够满足现代建筑的功能需求,有效的促进了建筑设计的更新以及建筑行业的进步。

结束语

生活是设计灵感的主要来源,任何设计都以生活为基础,工艺美术设计思想恰好以这一设计理念为基础,并且融入更多的美感和功能性,经由设计工作者的不断努力和创新,是现代建筑设计呈现一种新的局面,而现代建筑设计当中融入工艺美术设计思想,对于建筑设计的整体思路有一定的创新作用,而且在创新的基础上不违背建筑设计的基本需求,由此对于现代建筑设计有很好的促进作用,同样有利于建筑行业的发展和进步。

参考文献

[1]董峻岩,金虹,康健等.基于使用者特征的居住区公共空间交通声环境评价研究[J].建筑学报,2013(S2):124-129.

[2]董峻岩.哈尔滨城市居住区公共空间声环境评价及分析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2013:110-115.

[3]董峻岩,金虹,康健.中国城市住区公共空间声环境研究———哈尔滨闽江小区闽江广场声环境调查[J].华中建筑,2012(2):6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