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产品改良设计概述十篇产品改良设计概述十篇

产品改良设计概述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7:32:13

产品改良设计概述篇1

概念是抽象的、反映事物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的东西,是意识层面的大脑活动。设计概念为设计方案提供设计指导与智力支撑,反映了设计师对设计对象创造性地劳动,是设计师对现实生活的感受而得到的经验,同时体现设计对象的各种需求,是整套设计方案的纲领。设计是知识获取、存储和使用的过程;产品的设计概念生成过程,是知识的激活过程。探讨概念与设计的关系,可以窥探隐藏在设计前期的设计思维,明晰设计概念对设计的作用,了解设计师的设计思维。

关键词:

设计概念工业设计新产品开发

新产品的开发竞争在企业间竞争较为激烈,而设计概念则是新产品开发成功与否的关键,必须重视。产品概念设计是产品设计过程中最基础、最复杂的阶段,同时也是最活跃、最富有创造性的阶段。具有创新性、开拓性的设计概念不仅能让设计师的设计工作简单高效,同时也给设计领域带来新的实践经验和设计方向。但是关于基于新产品设计的设计概念生成方法和概念与设计的关系的研究较少。在设计实践中,对设计概念的整体把握以及设计师对设计灵感的准确提取等问题是设计领域中亟待发掘的问题。对这些问题的深入研究,会发现线索指向概念和设计。于是,对概念和设计的关系研究可以描述出抽象思维与具象实践之间的界限和连接,以促进概念的优质物化。

一、概念、设计概念和概念设计

“概念”是哲学和逻辑对所有知识基本单元的定义,是意义的载体,思维形式最基本的组成单位。“概念”的英文是“concept”,在《牛津词典》中的释义是:“anidea;abasicprinciple;观念;概念;基本原则”。哲学家们对“概念”做出过阐述和争论,苏格拉底曾说:“求得知识必须借助概念”。他认为概念中包含着真理,真理的精华在概念中。而柏拉图认为概念是“思维最基本的逻辑形态”。亚里士多德对“概念”的建构使观念世界有了可依据的主轴,他对概念的理解分布在三个层面上:本体论层面上,“概念”是“共性的本质的表达”;逻辑层面上,“概念”是“命题的名词”,而在智力行为层面上“概念”是“思想的表达”。

“设计概念”是反映设计对象本质的思维形式,是设计师通过资料收集、市场调研、信息分析之后,对设计对象理性认识的高度概括。设计概念有狭义、广义之分。狭义的设计概念是指从产品的需求分析到详细设计之前这一阶段的设计过程,包括功能、原理、布局、形状、初步结构等。广义的设计概念指在产品开发前期新的功能和创意理念,探索解决问题的工业设计方案,并为将来新产品的设计、生产、广告宣传和上市销售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

1984年pahl和Beits在《engineeringDesign》一书中提出“概念设计”这一名词。将其定义为:明确任务之后,通过拟定功能结构,寻求适当的作用原理把设计概念求解的过程。概念设计是在设计概念的基础上,运用设计的基本方法,把设计概念物化的过程,是探索某个问题设计方案的过程。在《产品概念设计》一书中将广义的“产品概念设计”定义为“由分析用户需求到生成概念产品的一系列有序的、可组织的、有目标的设计活动。它表现为一个由粗到精、由模糊到清楚、由抽象到具体、不断进化的过程”。

二、设计概念与新产品开发

1.概念的特点

概念是抽象思维的一般呈现。严格地讲,这种由经验、体验、战略、思考、意象和脑海中的影响发展而来的思维方式是无法精准描述的。宽泛地讲,类似于思维方式等感性经验可以理性化。感性思维、感性经验是具有偶然性的,但正是多次和反复地感性思维和感性经验的出现,才导致了理性化的设计概念必然的出现,便可以借用语言文字等媒介方式表达。概念从形式特征上理解,具有如下特性:创造性、前瞻性、科技性、实验性和层次性。

创造性,概念设计是一项抽象的创造性思维活动,其目标是探索思维的无限可能性。设计中概念的创造性体现在三个层面:设计形态的概念创造、使用方式的概念创造、功能的概念创造。前瞻性,概念的前瞻要有敏锐的时代触角及嗅觉,能在日常生活中发现一闪即过的关于未来的迹象与机会,需要在各类同样具有前瞻性的新科技领域中找寻各种有关未来概念的可能。科技性,科学技术对概念的发展发生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一个概念的可视化最终实现受科学技术的制约,而概念反过来可以超越现实产品的构想对科技提出新的要求、新的期望。这些要求与期望引领并促进着科学技术的良眭发展。实验性,概念的可视化过程中,牵涉诸多因素,工艺、技术、成型等,因而设计过程中任一因素的改变都可能导致最终结果的变化。层次性,概念不仅要注重想法的出其不意与推陈出新,更应该具有理念内涵上的层次性,而不是仅仅只有想法的冲击。

2.设计概念在新产品开发中的地位

对于一个成功的产品,通常在概念阶段花很大投入,产品经理在设计概念期间多投入时间和精力是非常值得的,谨慎的决策与产品战略部署不但能使后期工作更顺利,更可以减少投资风险。设计概念是设计的初始阶段也是基础性阶段,未来的设计都是以这个阶段的结果为前提,因此它对后面的设计工作影响巨大,

反复研讨并确认设计概念的正确性、可行性非常必要。新产品开发不是一蹴而就,需遵循客观规律,按照科学程序进行,否则新产品开发注定会失败。一般地,新产品活动的顺序如下所示,但是该顺序只能是大致的,因为全过程必然随产业的不同而不同,随各个公司管理决策的不同而不同。

①战略:制订新产品开发的战略计划,这一点已得到公认,因为新产品过程首先应该对新产品活动所达到的目标有一个清晰的表述。亦把这一阶段叫目标设定,但实际上,其意义远不尽此。它涉及为公司的新产品活动规定具体的范围,然后设定目标,接着制定公司为实现这些目标所采取的总体政策,为所有新产品过程有关的人员提供了积极的引导。

②概念的形成和发展:它是新产品战略计划的后续,―旦规则明晰,概念的形成就开始了。如右图表明了组成这个阶段的三个步骤。首先是对可能出现的新产品产生最初概念。它们也许是新产品的具体形式,可能的技术应用,或是用户的需要,而且它们更多地代表产品出现的机会而不是产品。无论概念如何,它都需要接受初步的评价,通过概念测试,随之概念得到扩大和提炼以接受全面的筛选。概念发展这一步比它的最初生产更为关键。

3.概念对新产品的影响

很多行业的产品经理人都会不余遗力地利用公司的核心竞争力――优秀的新产品,与新的国际竞争对手展开竞争,对产品经理人亦或企业总经理而言,重新获得竞争优势将意味着要重新思考很多基本的产品设计概念。在过去20年,拔得全球头筹的公司,无一例外都是预先设定了产品概念,这些概念通常都超越了它们所拥有的资源和能力。但是它们创造了一种在组织各个层面上都要成功的设想即概念,然后利用10-20年的时间不断去追求,从而成为全球领导者,把这种令人着迷的设想定义为概念。慨念确定是新产品设计过程中的一个阶段。这一阶段的工作高度地体现了设计的艺术性、创造性、综合性以及设计师的经验性。研究显示,产品成本的70%-80%取决于产品设计阶段,其中新产品的概念就决定了60%-70%的产品的成本价格,而详细设计阶段只决定了产品10%左右的成本价格。同时新产品概念一旦确定,产品的质量、性能和销售等都几乎全部被确定。概念在新产品开发中有着重要影响,因此,产品的概念是新产品开发流程中成败的关键所在,也是企业获得良好绩效的关键所在。

三、概念与设计的交叠

1.设计概念的意义

设计概念既能折射生活方式的悄然改变,又能推进技术进步。反之,科技的进步需要设计概念来牵引方向,同时需要概念刺激它不断向前,朝着更高、更远、更新的境界走去。设计概念不管是对设计师、对生产企业、还是对社会、对未来,皆有着不可忽视的外延意义。

概念对设计师的意义:寻找新的产品以适应未来人们的需求是设计师的责任,设计师不仅仅需要引导当下人们的消费与品质追求,同样有责任思考未来人类的生活方式。合理面对技术,并在高科技和人类情感之间架设桥梁、寻找平衡。利用设计概念去表达对社会热点的关注,并从中对社会现象进行有效的阐述及疏导,凭借自己的专业知识和理念回馈社会。

概念对企业的意义:对企业而言,不间断的推出概念产品吸引消费者的眼光,可以试探市场的反应,观察消费者面对新产品的态度,以确定其未来的产品发展方向。概念产品的推陈出新,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是企业设计能力、对未来发展趋势的探索研究能力和把握能力的不露声色的展示。不断寻求科技创新下的产品创新可能,不断开发新产品以迎合消费者的最新需求,也是企业寻求良性发展的内在需求。

概念对社会的意义:设计概念的目的在于改造社会大众的生存现状,提升人们的生存质量,为未来的生活前景提供可见的蓝图,有着广泛的社会意义。设计概念要想成为社会群体需求的表达者,就应该了解当前的社会时代背景,在此基础上找出未来时代可能的发展方向。在现代所身处的时代,人类社会正经历着一场前所未有的变革,社会的变革带动了生活方式的变化,生活方式的变化反过来又推动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两者相携并进。而生活中的任何产品,不论是其形态、其所使用的材料、还是设计的理念,都不难从中发现时代的烙印、生活方式的映射以及技术水平的反映。

2.概念与设计的关系

做设计实践,是把问题概念化,概念可视化和设计商品化的过程。概念与设计作为设计实践中思想与行动的受力者,具有天然不可分割的关系。没有思想的行动是行尸走肉,没有行动的思想是临渊羡鱼;同样,没有概念的设计是改良,没有设计的概念是空想。

概念支配设计,概念是设计的先导和动力。任何设计实践都是先有概念、后有设计。有特点的概念才有可能有完美的设计方案,有积极的概念才有积极的设计,有统一的概念才有统一的设计。概念与设计的关系犹如思想与行动的关系,相辅相成,密不可分。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就思想与行动的关系作过深刻的阐述:“蜜蜂建造蜂房的本领使人间的许多建筑师感到惭愧。但最蹩脚的建筑师从一开始就比最灵巧的蜜蜂高明的地方,是他在用蜂蜡建筑蜂房以前,已经在自己的头脑中把它建成了。劳动过程结束时得到的结果,在这个过程开始时就已经在劳动者的表象中存在着,即已经观念地存在着。”从马克思这段话中可以看到“思想领先”的道理。同样,概念与设计类似,概念是支配设计的,概念是先于设计的。

概念是设计的基础和唯一源泉。设计师的所有设计概念都来源于设计实践,是由一次次的设计实践的积累,才有源源不断的设计概念的出现,并且设计概念随着设计实践的积累而越发新颖。设计师要形成新颖独特有创意的概念,就必须积极从事设计实践活动。就思想和行动的关系说:“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只能从社会的生产斗争、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这三项实践中来。”因此,概念来源于设计实践,来源于由设计实践而来的经验。

进行设计活动,要坚持概念优先的原则,首先要明确设计概念,评估设计概念的可行性,必须以设计实践第一为原则,结合概念做设计,让设计师通过设计来评估概念,通过设计来检验概念和实施概念。概念支配设计,是设计的先导和动力。进行设计活动要做有概念的设计,否则设计实践活动是空虚和无意义的。

产品改良设计概述篇2

关键词:软件测试;贝叶斯定理;测试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tp3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7)11026801

1引言

长久以来,在软件开发生命周期中,软件测试一直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它帮助人们在软件产品正式以前,有效的侦测出软件设计中的错误和缺陷,及时予以纠正。更重要的是,软件测试除由专业技术人员进行外,通常有用户的参与,可以在测试的过程中准确理解用户的需求,对产品进行改进和完善,保证软件产品基于用户要求量身订制,真正实现产品客制化(Customization)。从而保证产品的高质量和高效益。

与软件测试的重要性随之而来的一个根本问题就是其有效性,即软件测试正确侦测出产品缺陷或错误的效率有多高。在软件测试环节中通常遇到的问题是:产品中存在的问题并没有被及时发现,从而导致产品的最终失败。或者产品中并没有缺陷,而由于人为或测试系统的误差,发出错误警报,迫使设计者不得不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寻找并不存在的产品缺陷,导致资源浪费和成本上升。那么如何避免上述两种情况的发生呢?有效软件测试的标准是什么呢?究竟什么样的测试可以被定义为有效测试呢?本文针对这一问题,从贝叶斯原理出发,提出了一种评估软件测试的简单模型。借助该模型,软件开发人员可以有效的判断软件测试是否达到预期的标准。

2理论基础――贝叶斯定理

如果两个事件a和B不是互相独立的,并且知道事件B中的一个事件已经发生,就能得到关于p(a)的信息。这反映为a在B中的条件概率,记为p(a|B):

p(a|B)=p(aB)p(B)

p(aB)=p(a|B)p(B)=p(B|a)p(a)

假设样本空间S被分成一个含有n个互斥事件的集合,每个事件称为S的一个划分:

S={a1,a2,a3,……,an}

aiaj=0i≠j

事件B可以写成由n个不相交(互斥)事件Ba1,Ba2,...,Ban组成,全概率定理:

p(B)=p(B|a1)p(a1)+p(B|a2)p(a2)+…+p(B|an)p(an)

用全概率定理和条件概率的定义可以得到贝叶斯定理:

p(ai|B)=p(B|ai)p(ai)p(B)

=

p(B|ai)p(ai)p(B|a1)p(a1)(B)+…p(B|an)p(an)

3软件测试效果评估模型

正如大部分人所熟知的那样,软件测试是人们预测、分析、侦测和修正前期软件设计中的错误和缺陷的过程。通过软件测试,软件产品设计中致命的错误可以被及时发现,并予以补救,以确保产品失败的概率被降到最低限度。性能良好的软件产品可以极大的提高用户对产品的信心,从而积极配合新产品的使用和维护,最终形成软件开发与用户使用间的良好互动。然而,软件测试有其无法避免的局限性,比如:软件测试环境与软件实际运行环境之间的差异,使得人们因为无法模拟实际运行环境,而无从对系统中的关键部分或模块的错误发生率进行准确的评估,导致测试人员对产品可靠性作出错误的判断,最终可能使测试中运行良好的产品在实际运行中出现问题。

那么,如何科学评价软件测试的有效性呢?或者,换句话说,什么是有效的软件测试呢?本文将建立一个软件测试有效性的评估模型,通过这种模型,软件测试的有效性可以用概率的方式进行表示和计算,从而将软件测试有效性的评价进行量化。该模型是基于贝叶斯定理建立的,以下将分两部分进行介绍:第一部分是模型的逻辑关系原理,用逻辑关系图表示;第二部分是在第一部分的基础上建立的数学模型,也是该评估模型的核心部分。

(1)逻辑关系图。

为便于阐述,我们将软件测试的结果表示为“DetectedDefects”(侦测出的缺陷),同时将影响测试结果的因素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wrongCaution”(错误警报),即产品本身并没有缺陷,由于系统或人为的失误导致测试结果错误的显示产品中有缺陷存在;另一种是“SuccessfulDetection”(成功侦测出产品缺陷),即产品本身存在缺陷,软件测试成功将其发现。下图表示三者之间的逻辑关系,即:测试结果表明产品存在缺陷可能是由于两种原因之一导致的:错误警报或成果侦测。

(2)软件测试有效性评估模型。

基于上述逻辑图示,本文建立了以下软件测试有效性的评估数学模型。

Figure1therelationshipamong3terms

(1)定义以下事件:

D:缺陷存在;

D′:缺陷不存在;

S:缺陷被侦测出;

S′:缺陷未被侦测出。

(2)测试人员可根据以往的经验作出如下假设:产品存在缺陷的概率为0.3;产品缺陷被成功发现的概率为0.9;测试中发出错误警报的概率为0.2。则,几种事件的概率分别表示为:

p(D)=0.3;

p(S|D)=0.9;

p(S|D′)=0.2。

根据贝叶斯定理,可计算得到:

p(D|S)=p(S|D)*p(D)/[p(S|D)p(D)+p(S|D′)p(D′)]

=0.9*0.3/(0.9*0.3+0.2*0.7)=0.66.

也就是说,上例中能正确的测试出软件产品中的缺陷(或有效测试)的概率为0.66。如果事先设定的有效测试的概率为0.8,则说明目前的软件测试还无法达到有效测试的标准,应给予改进。

4结论

在实际的软件测试中,尽管人们无法保证完美无缺的测试,但至少计算出达到有效测试标准的概率是多少,即评价软件测试的效果如何。因此上述模型基于贝叶斯定理为软件测试者提供了一个简单的可量化评估测试效果的方法,帮助人们客观的评价软件测试的结果。如果与预期的概率仍有差距(如上例),则应进行测试环境的改进以达到理想的效果。

产品改良设计概述篇3

淮海工学院会计学客座教授。从事会计和审计职业50余年,算是老会计人。先后取得会计师、高级会计师、注册会计师任职和执业资格证书,在省级以上会计和审计专业刊物上20余篇,专著有《会计学原理(新论)》一书。

点击“中式簿记”网,看到今天的人们仍然在那里津津乐道地吹捧《改良中式簿记概说》①(以下简称“改良”)。笔者以《中式簿记概论》②为对照,谈几点不同意见,权作争鸣。

一、对原生态中式簿记是改良还是否定?

徐永祚(1891~1959),浙江海宁人,毕业于上海神州大学经济系,“系统地修完了全部会计学课程”,学习的是西式借贷账法,1918~1919年,任“银行周报”编辑,1921年创办徐永祚会计师事务所。他在“改良”中坦言:1921年,“对中式簿记一无所知”,“对于中式簿记,则认为应在淘汰之列,而无研究改良之价值”,持彻底否定态度;1925年,“作者此时所主张维持者,仅中式簿记之形式”,对中式簿记有了一丁点儿认识;1929年,对中式簿记“仍主照旧使用”,作了初步肯定;1929年后,因为“作者受托为改良中式簿记之设计日多”,同时开办改良中式簿记培训班。在执行审计任务的12年中,逐步看到市场需求,认识了原生态中式簿记的优点,运用西式簿记的研究成果,撰写《改良》一书,1933年12月15日出版。他又说,中式簿记“数十年来除银行铁路及新企业外,采用西式簿记者尚居最少数,中式簿记应用之广如故也。”中式簿记盛行原因是“理论浅显、方法简便、通俗易晓、节省经费。”又说,“缺点亦不在少。举其大者亦有下列数端。账簿无一定之组织,账簿无一定之格式,账户无一定之分类,账法无一定之规律。”简称“四无论”,攻击原生态中式簿记一无是处。真正是出尔反尔。

《改良》大谈改良之前提、纲要、特点,账户之分类、账簿之组织,以及账簿格式等等。

(一)改良之前提

(1)簿记者,一种科学也;(2)簿记者,一种应用科学也;(3)簿记者,一种经济科学也。

(二)改良之纲要

(1)中式簿记符合科学法则的,则沿用之,与之抵触的,则改良之。(2)如以中国纸笔记账,仍以上收下付直书。若用洋式纸笔记账,也可改为左收右付横书。(3)采用四柱结算法。(4)或用全写,或用数码,一任记账者之自由,不加限制。(5)特仿照西式簿记将各账簿订定格式。(6)废弃戳记。(7)规定标准账户。(8)设定六个账簿组织。(9)制定会计工作规范。

(三)改良之特点

(1)改良中式簿记。“仍沿用收付簿记法。批评收付簿记法者,或以为收付二字不能全合理论。不知西式簿记之借贷二字,亦何尝全合理论。”又说“对于数字之记载,或用全写,或用数码,一任记账者之自由,不加限制。若改用横式账簿,当然应以亚拉伯数字记载。”

(2)账簿分割法。例如,把三本清簿分解为现款日记、转账日记、行庄日记、来票日记、出票日记、进货日记、进货退还、销货日记、销货退还、寄售品簿,共10种日记簿。

(3)统辖记账法。即由各种日记簿编制日记表(相当于今天的记账凭证汇总表)和登记总清簿(即“总账”)。

(4)解释“四柱结算法”。共用1080个字论述四柱结算法,即分上期结余(收或付),本期共收,本期共付,本期结余(收或付),四柱也。

(四)账户之分类

总分类账户分为现款、往来、票款、账款、存货、金、存欠款、暂记款、投资账、无形资产、器具装修、不动产、准备、公积、损益、资本、进货、销货、推销费、事务费、其他,合计21个账户。

(五)账簿之组织

分为6个层次的日记账和分类账,日记表和月计表(见图1)。

(六)介绍50余种账簿格式

《改良》还介绍了50余种账簿格式,鉴于篇幅,此处不再赘述。

二、评论

原生态中式簿记历经三千年发展,底蕴丰厚,例如收付账法符合经济活动先出后入规律,总账户可以分为股本、生财、货源、杂支外埠交关、本埠交关6本总簿,以及银清簿、盘点留底簿、彩项结册,相当于“现款、商品、损益”九个总账户。传授会计业务操作方法以例题、分录、登账、编表为主。《银行会计概论》③是改良中式簿记的成功之作,特点是改直书为横书,改汉字数码为阿拉伯数码,改清簿为记账凭证,改总簿为分类账簿,改彩项结册为损益表,改存除结册为权益资产表,改良比较成功。而《改良》却对原生态中式簿记的优势认识不足,评论如下:

(一)优点

《改良》说:“西式簿记中现金分录法之记账方向,适与借贷簿记法相反耳。然相反亦未曾有背科学精神。盖借贷簿记法中英国所宣布之贷借对照表,其所列负债与资产之方向,顾亦尝与其他各国相反也。至于主观的收付记账法,则合乎理论,切于实用。”徐氏对中式收付账法的辩论比较科学。但与“经济活动先出后入规律”相比较,不可同日而语。所谓“贷借对照表”④,指1856年英国公司的权益资产表,俗称资产负债表,其左方列示“资本与负债”项目,右方列示“财产和资产”项目,与中式存除结册非常接近,可以改称“权益资产表”。

(二)缺点

除“徐氏对中式收付账法的辩论比较科学”外,关于“改良前提、纲要、特点、分类、组织、格式”的论述,或存在缺点或空话连篇或完全错误。

1.未列示一则会计分录、未介绍如何登记分类账,未见介绍会计报表编制方法。

会计学教材必须论述:根据经济事项确认会计分录,登记分类账簿并核算,编制会计报表,尽最大可能教会读者操作会计核算。但是,《改良》对此却只字不提。

2.空话连篇

如前“改良之前提”中所述:簿记者,一种科学也;簿记者,一种应用科学也;簿记者,一种经济科学也。”又如“如以中国纸笔记账,仍以上收下付直书。若用洋式纸笔记账,也可改为左收右付横书。”再如“或用全写,或用数码,一任记账者之自由,不加限制。”“若改用横式账簿,当然应以亚拉伯数字记载。”所谓“照西式簿记将各账簿订定格式”应是横书,采用阿拉伯数码。但是,日记账或记账凭证和分类账簿,都设计直书,不可能采用横书,不可能使用阿拉伯数码,所谓“不加限制”之类的说法,无一例外都是空话。

再如论述“采用四柱结算法”。那是入出账法采用的方法。例如核算同一个对象如“麦”,采用入麦簿和出麦簿两本,凡是入库的麦,一律登记入麦簿,凡是出库的麦,一律登记出麦簿。结账时,根据上年会计报告的结余额填列会计报告“旧管”,根据入麦簿合计数填列“新收”,根据出麦簿合计数填列“开除”,旧管+新收-开除=见在⑤。在使用改良中式簿记时代,“麦”账户余额由上年结转,入库登记付方,出库登记收方,核算的余额登记“余额”栏,此时解释“四柱结算法”毫无用途。

3.所谓“统辖记账法

即由各种日记簿以编制日记表(相当于今天的记账凭证汇总表),也可以登记总清簿(即‘总账’)”的说法不妥。分类账根据日记簿登记,二者不存在统辖关系。“统辖记账法”,是指总分类账统辖明细分类账。

4.所谓“规定标准账户”

总账账户设置不够科学。21个账户中的存货与进货是同一回事,却把进货当作存货,把存货当作盘点存货账户。须知,古往今来的盘点存货价值,或用于减少进货成本,用以计算销货成本,或将盘盈盘亏视同冲减或增加管理费用;“器具装修”账户设计不妥,根据“不动产”账户解释是指土地和房屋,则“器具”应指机器设备。“器具”不宜与“装修”账户合并;“往来、票款、账款、金、存欠款、暂记款”6个账户过于复杂,可以合并为“应收销货款”、“应付购货款”和“其他往来”三个账户。所谓“标准账户”,不够标准。

5.把三本清簿改为十本日记账

图1把现款日记、进货日记、销货日记并列是可以的。不可理解的是还包括转账日记,须知进货日记和销货日记相当于转账日记;行庄日记相当于“银行存款”账户,可以核算来票和出票。则日记账充其量包括现款日记、进货日记、销货日记三种日记账。把三本清簿改为十本日记簿,显然是化简略为复杂。

对于不发生进货退还、销货退还、寄售品等业务,就不必设置寄售品等三本日记。

6.所谓“设定六个账簿组织”(见图1)

分别是指(1)清簿,(2)存该清、损益清,(3)存该清、进货客清、销货客清、损益清、开支清,(4)存该清、行庄清、各户存欠、进货客清、销货客清,损益清、推销费用、事务费用,(5)存该清、进货客清、销货客清、股东分户、行庄清、各户往来、各户存欠、暂记存欠,损益清、推销费用、事务费用,(6)总清簿。此说非常含糊。

所谓“账簿组织”,是指全部账簿或部分账簿组织,例如原生态中式簿记账簿组织包括流水簿、清簿、总簿、盘点留底簿、结册;若指现代分类账,可以分为总分类账和明细分类账。所谓“(4)存该清、行庄清、各户存欠、进货客清、销货客清,损益清、推销费用、事务费用”,不过是明细分类账,甚至不包括“股本清”,谈不上账簿组织,此其一;其二,六类账簿组织不能证明作者知识丰富,却可以证明徐氏缺乏推荐标准;其三,不宜采用“进货客清、销货客清,损益清”之类原生态账簿称谓,而应当称谓“资本、存货、进货、销货、推销费”等账簿名称。否则就混肴了原生态账簿与改良账簿的称谓。

7.所谓“月计表和总账”

即“根据各种日记簿确认的会计分录编制日记表(相当于今天的记账凭证汇总表),可以取消总清簿(即“总账”)。”月计表经过核算可以统驭明细账,缺点是月计表不容易与明细账核对。20世纪60年代,月计表是无账会计的始作俑者,这种创造是把中式簿记引入歧途。换句话说,还是采用总分类账核算比较好。

8.设计50余种账簿格式。50余种账簿格式太多了,是改简约为繁琐。繁琐不是科学的应有之义。

9.没有论及会计报表编制,甚至没有列示报表格式。

阅读《改良中式簿记概说》,谁敢说“我学会了操作改良中式簿记”?!

三、不当吹捧

20世纪30年代初,企业90%以上使用中式收付账法,农村一律使用原生态中式簿记,人们对西式簿记嗤之以鼻。徐永祚读过洋学堂,学习的是西式簿记,当然是借贷账法。毕业后,任小报编辑等工作,又开了12年会计师事务所。洋气的所长出版《改良中式簿记概说》一书,正挠到商界的痒处,中国有了自己的会计学教材了,引起报刊热情宣传,商家也很欢迎。潘序伦先生们却在《立信会计季刊》上,发表题为《为讨论“改良中式簿记”致徐永祚君书》的论文,偏激地说:“收付簿记法,实难及世界一致采用之借贷簿记法为完善而合理。”他的追随者甚至说,“必须继续努力,使借贷理论的普及,而遂将收付簿记法完全废除。”当《改良商业簿记方案》一出炉,激烈的反对声引起媒体走上了另一个极端,大肆吹捧《改良》和《改良商业簿记方案》,是可以理解的。

有人说:“1933年12月24日,他(徐永祚)应上海市商会之请,发表改良中式簿记的演讲,并举办改良中式账簿表单展览,陈列账簿表单共四五十种,参加者竟有近万人之众。《新闻报》和《申报》均予以报道。”又说“笔者实际翻阅旧报,沪上最有影响的《申报》于12月22日,以相当篇幅刊登各界对改良中式簿记的评论,25日则除在第十版翔实报道‘市商会昨开大会演讲改良中式簿记’外,另将第十五版《经济专刊》整版辟为‘改良中式簿记专号’,显然是作为当时要闻”,此其一。其二,“徐氏《改良商业簿记方案》推出后,时人的一段文字说明,因标准化带来的进展是神速的,‘上海名会计师徐永祚氏本其十余年教授之心得,及执行业务之经验,标揭改良中式簿记之旗帜,登高一呼,各界响应。会同上海市商会开办补习学校,负笈人士,肩踵相接,并印行簿册,编辑论著,风行各地。综计一年之内,先后采用者,竟达数千家之多,其收效之宏,推行之速,诚有出人意表者。(李梦白《对于改良中式簿记原理之另一贡献》载于《会计杂志》第六卷第5期,1935年11月1日)’”。

《中国会计史稿(下册)》⑥评论:“中式簿记有几千年的发展史,它一度在世界上处于先进地位,是世界会计发展史上的重要成果之一,只是由于近几百年来(从新中国建立以前算起),中国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落后的影响,它才逐渐落后于西式簿记。不过,中式簿记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不仅形成了自己的方法体系,而且具有自己的特色。尤其是到近代,中国固有复式簿记产生之后,把中式簿记的发展推向一个新的历史时期。改良中式簿记派能够比较认真地总结中式簿记的优缺点,肯定了中式簿记的方法体系中的可取之处,较好地处理了继承与改良的关系,这是应当加以肯定的”。史书的评论成了吹捧者的理论依据。

应当指出:徐氏缺乏操作中式和西式簿记的经验。须知,总结会计业务操作经验仿佛就是会计学教材。徐氏缺乏会计业务操作经验,仅靠会计学理论或看几本账簿,不可能撰写出合格的会计学教材。《改良》除肯定收付账法外,没有处理好继承与发展的关系,甚至没有介绍一则会计分录,没有介绍会计核算,没有论述编制会计报告,不宜称为会计学教材。有人吹嘘《改良》会计核算实现了“标准化”,没有事实根据;说改良中式簿记“较好地处理了继承与改良的关系”,也没有事实根据。1933年之后,他才开始办会计培训班,充其量只有三年教学经验,所谓“十余年教授之心得”的提法不妥。《改良》出版近80年,对于种种不当攻击或无原则的吹嘘,应当正本清源,重新评价。

四、结论

会计学理论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苦思冥想出来的,而是总结会计业务操作经验撰写出来的。缺乏会计业务操作经验,就不可能编写合格的会计学教材。缺乏会计业务操作经验,也不可能撰写合格的批评文章。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也是检验会计学理论的唯一标准,谁能证明其不然?徐氏学习过西式簿记书本知识,审计过中式簿记的账簿,算是见多识广,但缺乏操作中式和西式簿记的经验,不可能撰写出合格的会计学教材。由于没有处理好继承与发展的关系,除肯定收付账法外,缺点、错误、空话一大篇。

改良中式簿记的首要任务是改直书为横书,改汉字数码为阿拉伯数码,需要认识经济活动先出后入规律,必须介绍会计核算、登记账簿和编制会计报告的方法。但是,《改良》保守地采用直书和汉字数码,是认不清形势的败笔。所谓“改良”,不过是借鉴“西式簿记”的研究成果,扩大了总账户名称,账户改两栏为三栏,账簿格式改四种为五十余种,改三本清簿为十本日记账,是改简略为繁琐,不是改好了,而是改坏了。《改良》不介绍会计核算,即使是会计学专家、学者阅读这种教材,也无法学会徐氏的改良中式簿记。事实证明,徐氏对中式簿记研究仍旧处于初级阶段,对于撰写会计学教材的知识几近于零,不可能撰写出合格的会计学教材。若将《改良》与《中式簿记概论》和《银行会计概论》相对照,就能证明徐氏改良中式簿记的不成功。

作者单位:江苏华夏中元会计师事务所

注:

①徐永祚.1933.改良中式簿记概说(第1版),上海洽丰印刷所

②刘中文.2010.中式簿记概论.财会学习,4

③黄德钊、周念深.1985.银行会计概论(第1版),中国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

④迈克尔・查特菲尔德.1989.文硕、董柏译

产品改良设计概述篇4

摘要:工程设计,概念设计,创造性思维,创新

1工程领域中的概念设计

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尤其是微电子、信息、新材料及集成技术的进展,使产品结构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机电一体化、模块化已成为工程产品的发展趋向;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广泛应用,深刻的影响着设计开发过程、制造过程、营销和售后服务过程,并改变着产品的结构和功能;先进工艺技术和先进制造技术为现代工程设计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工艺技术手段和社会化制造体系。这些变化都深刻地影响着工程设计的发展。

工程设计是人们运用科技知识和方法,有目标地创造工程产品构思和计划的过程,几乎涉及到人类活动的全部领域。工程设计的费用往往只占最终产品成本的一小部分(8~15%),然而它对产品的先进性和竞争能力却起着决定性的影响,并往往决定70~80%的制造成本和营销服务成本。所以说工程设计是现代社会工业文明的最重要的支柱,是工业创新的核心环节,也是现代社会生产力的龙头。工程设计的水平和能力是一个国家和地区工业创新能力和竞争能力的决定性因素之一。

工程设计的全过程就是不断建立各种模型,并不断进行综合和分析的过程,即反复地创造模型和评价模型的过程。工程设计的内容大致可分为两类摘要:一类是数值计算型的工作,包括大量的计算、分析、绘图、编写说明书和填写各种表格;另一类是符号推理性的工作,主要是方案设计工作。在设计方法学中,前者称之为细节设计,后者称之为概念设计。概念设计主要包括功能设计和结构设计两大部分。其功能主要体现在产品设计的早期阶段,把主设计师根据产品功能的需求而萌发出来的原始构思和冲动形成产品的主体框架,及它应包括的各主要模块和组件,以完成整体布局和外型初步设计。然后进行评估和优化,确定整体设计方案。再由各责任设计师把总设计师的设计思想落实到具体设计中去,实现细节设计。可见概念设计是个创造性过程,它要求设计者能综合运用许多学科的专门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并通过广泛的调查探究而占有大量的信息资料,再经过反复思索、推理和决策,才能创造出和众不同的、满足用户要求的设计方案来。

在工程设计领域中存在这样一个误区摘要:设计、构思的原始冲动是三维概念,最终设计实施之结果即产品也是三维形体。可是多年来以二维绘图为基础的产品设计、制造模式严重地束缚了工程技术人员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成为创新的桎枯。

三维建模技术的崛起以及虚拟制造技术的出现为概念设计和创新提供了一种极好的工作平台,设计师们可以直接从三维概念和构思入手,进行概念设计,形成产品的初步框架,然后进一步通过工程分析、数字仿真、虚拟现实等高新技术手段来分析和评价设计方案的可行性及未来产品的质量、可靠性。这种设计方法尤其能充分发挥自顶向下的设计过程中,设计者的聪明和创新能力,不必拘泥于平面图纸的限制和束缚,而把主要精力聚焦于创造性的劳动——创新。

2概念设计和创造性思维和技术创新

2.1创造性思维及其特征

要设计就要有创新,而创新正是设计人员进行创造性思维的结果。设计人员要打破习惯性思维,变换角度,开阔视野,才能使自己的创造力得到更充分的发挥。创造性思维是指有创建的思维,即通过思维,不仅能揭示事物的本质,而且能在此基础上提供新的、具有社会价值的产物。创造性思维有扩散思维和集中思维、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直觉思维和灵感思维等多种形式。在工程设计的概念设计中,要努力发掘创造性思维的能力,充分注重扩散思维和集中思维的辨证统一,准确把握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的巧妙结合,善于捕捉直觉思维和灵感思维的“闪光和亮点”,这样才有可能设计出新奇、独特、有创意的产品。

创造性思维具有如下一些特征摘要:

(1)独创性摘要:创造性思维所要解决的新问题是不能用常规、传统的方式解决的新问题。它要求重新组织观念,以便产生某种至少以前在思维者头脑中不存在的、新奇的、独特的思维。这就是它的独创性。独创性要求人们敢于对司空见惯或“完美无缺”的事物提出怀疑,敢于向传统的陈规旧习挑战,敢于否定自己思想上的“框框”,从新的角度分析新问题、熟悉新问题。

(2)连动性摘要:创造性思维又是一种连动思维,它引导人们由已知探索未知,开拓思路。连动思维表现为纵向、横向和逆向连动。纵向连动针对某现象或新问题进行纵深思索,探询其本质而得到新的启发。横向连动则通过某一现象联想到特征和它相似或相关的事物,从而得到该现象的新应用。逆向连动则是针对现象、新问题或解法,分析其相反的方面,从顺推到逆推,从另一角度探索新的途径。

(3)多向性摘要:创造性思维要求向多个方向发展,寻求新的思路。可以从一点向多个方向扩散;也可以从不同角度对同一个新问题进行思索、解决。

(4)善于想象摘要:创造性思维要求思维者善于想象,善于结合以往的知识和经验在头脑里形成新的形象,善于把观念的东西形象化。爱因斯坦有一句名言摘要:“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只有善于想象,才有可能跳出现有事实的圈子,才有可能创新。

(5)突变性摘要:直觉思维、灵感思维是在创造性思维中出现的一种突如其来的领悟或理解。它往往表现为思维逻辑的中断,出现思想的飞跃,忽然闪现出一种新设想、新观念,使对新问题的思索突破原有的框架,从而使新问题得以解决。

2.2概念设计呼唤技术创新

技术创新在概念设计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功能。概念设计中技术创新的本质就是要在工程设计领域中发现某种新事物、提出某种新思想,在很多情况下是因为现有的产品不能满足社会(用户)的需求而激发出的新奇构思和创见。技术创新的基础是知识的积累和灵感的迸发,是设计人员进行创造性思维的结果。创新本身就意味着不拘一格,不局限也不依靠于某种特定的模式,以下诸多方面都是孕育技术创新的土壤摘要:

(1)多项现有技术的有机结合或综合运用往往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

(2)对已有知识的创造性总结和应用经常带来重大的科技突破;

(3)突发奇想但经过科学论证或实验证实所产生的新思路、新方法、新技术;

(4)新知识和现有知识的合理嫁接;

(5)产品功能上的兼收并蓄和去粗取精;

(6)学科间的交叉、交融和借鉴;

(7)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的有机结合及应用;

(8)科学探究中的新发现和新成果应用于工程实践……。

由此可以进一总结出多种行之有效的创新技法摘要:

l智力激励法摘要:又称集智法、智暴法。即通过集会让设计人员用口头或书面交流的方法畅所欲言、互相启发进行集智或激智,引起创造性思维的连锁反应;

l提问追溯法摘要:根据探究对象系统地列出有关新问题,逐个核对讨论,从中获得解决新问题的办法和创造性发明的设想,或是针对新开发产品的希望点(或缺点),逐点深入分析,寻找解决新问题的新途径;

l联想类推法摘要:通过相似、相近、对比几种联想的交叉使用以及在比较之中找出同中之异、异中之同,从而产生创造性思维和创新的方案;

l反向探求法摘要:采用背离惯常的思索方法,通过逆向思维、转换构思,从功能反转、结构反转、因果反转等方面寻求解决新问题的新途径;

l系统搜索法摘要:从一个初始状态开始,分析影响系统的各个参量,逐步向前搜索,或采用孤立因素、更换参数等方法获取系统的多种解法并求得最优解;

l组(综)合创新法摘要:将现有的技术或产品通过功能原理、构造方法的组合变化,或者通过已知的东西作媒介,将毫无关联的不同知识要素结合起来,摄取各种产品的优点使之综合在一起,形成具有创新性的设计技术思想或新产品;

l知识链接法摘要:创新是一个动态的和复杂的功能过程和知识流,它包括知识的产生、开发、转移和应用,这四个阶段构成一条“知识供给链”并按照下述原则进行管理摘要:把技术创新过程作为一个集成化的系统,只有将所有涉及该过程的伙伴捆绑在一起,才能发挥最大功能,这些伙伴都应明确什么知识内容才能满足用户最大需求,知识转移的特征和形式是什么,最终用户是谁,他们何时需要使用这些知识?涉及创新的所有信息流和通信流对全体伙伴都是开放的,在每个知识供给者和知识使用者之间建立信息反馈,使信息交换更为有效,知识供给链中每一个伙伴能够感受到整个系统和他们自己都从中获得巨大利益,熟悉到自己是链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该方法适于更大范围内、更高层面上的技术创新。

3工程设计领域中的概念设计技术创新实践

基于上述分析,我们提出了若干种含有技术创新的产品概念设计范例摘要:

(1)采用先进的控制、驱动和定位系统,由局部小画面组成整体大画面的可变画面巨型灯箱广告机的设计;

(2)时速超过运七飞机的高速铁路机车车身外型设计,既要满足空气动力学性能,又要有美观的外型,三维CaD建模技术和nURBS曲线面理论的应用;

(3)适应于多弯道和小半径城市轨道交通环境下的摆式列车车身及减振转向架的设计;

(4)反求工程已广泛应用于一些具有复杂曲面的实物模型(如模具)的三维数据重构,不妨借鉴用来对生物医学图象进行数字图象处理,为医务人员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更逼真的三维模型和实体模型;

(5)基于电动机——发电机可逆原理的新型电动自行车的设计,把(下坡时)车轮转动的动能所转化成的电能再回充给蓄电池,从而增加电动自行车蓄电池一次充电使用的续行距离;

(6)加工中心自动换刀功能的扩展,用于东风4(11)型内燃机车发动机端面多轴孔加工的自动换箱多轴箱设计;

(7)把列车检修工人的丰富经验升华为专家系统——基于加速度传感器和单片机控制的智能式检振锤的设计;

(8)虚拟轴机床(并联机床)的概念设计。

这里以铁路机车车身设计为例,对概念设计及创新的过程加以说明。

时速300公里以上的高速列车在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得到广泛应用。我国已通过论证并计划在下世纪初建设第一条(京沪)高速铁路。

当我们看到法国tGV(traindelaGrandeVitesse)实验车速达到515.25公里/小时时,我们知道这已经超过了我国“运八”飞机的时速,设计师的头脑中自然应该产生这样的概念摘要:时速300公里的铁路机车车头的外型也应该像飞机那样具有流线型和光顺性,才会有较好的动力学特性。“光顺”一词的几何意义是所构造的曲线、曲面应具有C2连续,且无奇点。从通俗的概念来理解,即为“光滑顺眼”之意。

由这些概念和构思出发,我们可以由整体构思和概念设计逐步进入流线型机车车身的细节设计环节。

铁路工业和汽车工业对车身外型设计的先进性和创新性的都有着一致和迫切的要求。归纳起来应是以下几个方面摘要:

l具有良好的空气动力学特性,以减少在高速运行时的摩擦阻力。

l具有良好的结构布局及足够的强度和刚度。

l具有美学曲面的质感和动感,以美化生活和环境。

l尽可能短的设计和制造周期,以尽快地占领市场。

显然满足上述诸要求的车身外型曲面是相当复杂的,非一般常规曲面(如柱面、球面、锥面、环面等)所能表达。再者,若按常规设计、制造方法和过程来完成如此高要求的设计外型,则上述第四项要求更是高不可攀。只有积极谋求技术进步,大力推广应用CaD/Cam技术才是解决车身外型改型频繁、不断创新且满足上述各种要求的关键所在。

近十年来,CaD业界涌现出一批象eDS的UG、ptC的pro-engineer、matRa的eUCLiD、iBm的Catia等等一系列优秀的CaD/Cam软件,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极好的开发工具和环境。它们的三维实体建模、参数建模及复合(Hybrid)建模技术,实体和曲面相结合的造型方法,以及自由形式特征建模(FreeFormFeaturemodeling)技术为我们的设计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工具。

这里具体地介绍如何使用UG的FreeFormFeature等功能,来实现车身外型的概念设计到细节设计。

UG的FreeFormFeaturemodeling模块把实体建模和表面建模技术集成为一个功能十分强大的建模工具组,它支持复杂自由曲面的造型设计。它的复合建模技术,自由型面特征建模,可视化编辑,多组件装配,二维视图自动生成,尤其是伴随最新UGV14.0版本推出的全新概念设计waVe(what-ifalternativeValueengineering)可使不同部门的工程师在设计的早期阶段,站在系统工程的角度,同时针对多种可供选择的方案进行评估,通过将设计意图组织到一个“控件结构”中去,使工程师十分有效地控制设计变更,而且所发生的变更会自动地传递到上级设计中去。

这里以创建流线型机车车身外型为例,具体步骤如下摘要:

(1)根据前节所述模线的来源,本例参考法国tGV和德国aCe机车外型模板,并加以个性化修改。所选定的23条模型基线见于图1。

外形模型基线向等值半径线云图

以这一组模线为基础,采用UG的FreeFormFeature/throughCurve来创建曲面;采用info/analysis/FaceCurvature功能来观察和分析该曲面的光顺性,图2即为车身外型曲面及顶面法向半径等值线云图。

在构造模线的原始数据中可能有“瑕点”,或者仅凭“感觉”进行判定,创建的曲面不一定能完全满足C2连续的条件和光顺性的要求,可以通过光顺处理予以满足。图3是对其中一条模线进行光顺处理的过程。值得重视的是摘要:获得一组光顺的模线是生成光顺曲面的必要条件。

采用光顺后的模线重新构造车身外型曲面。采用UG/photo功能并指定材质,可进行着色、光照、渲染,以得到更为逼真的三维造型图。见图4。

图4机车车身三维造型图5机车车身二维投影图

(5)对机车车身裙部和头部下端,可采用Feature/Curve/mesh功能分片进行创建。这里充分体现出UG软件对角域曲面的三维造型能力。

产品改良设计概述篇5

【关键词】旅游工艺品创新设计思维训练概念设计快速概念设计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4C-0078-03

随着人们的消费观念日趋成熟,旅游消费群体不断壮大,从而带动了我国旅游业的蓬勃发展与旅游市场规模的空前庞大。与此同时,旅游产业项目开发与衍生的旅游产品也随之火爆起来。人们常常因为喜欢一个旅游景点而乐此不疲,但往往因为难求一件特色工艺品而大失所望。近些年,我国的旅游商品收入所占比重在旅游总收入中徘徊在20%左右。经调查研究发现:我国旅游区工艺品的销售额低于整体旅游经济收入的5%,这个销售水平远远滞后着我国旅游经济的发展。

一、我国旅游工艺品的发展趋势

我国旅游工艺品的销售总额远落后于发达国家,在很大一部分程度上取决于产品本身的创新设计与品牌塑造。有学者认为,旅游工艺品可以成为传承和发扬地方文化的有力工具,它的开发应该把传统文化和现代技术紧密结合,走品牌化、特色化、多元化的设计之路。旅游工艺品是旅游市场(消费者)需要而在原生工艺品基础上进行加工处理形成的新型旅游商品,凝聚了地域文化特色、艺术性与工艺性一体的传统工艺品和民间工艺品。因此,旅游工艺品设计理念表达的是特色鲜明的地方性与民族性,产品本身具备的是纪念性与艺术性,整体景点景区的特色旅游工艺品应当是反映本土特色文化的独一无二的形象标识。为改变我国旅游工艺品的销售水平滞后旅游市场全面发展的局面,笔者认为,旅游工艺品走上品牌化、特色化和多元化的创新之路,与现代工业产品的开发与设计思潮不谋而合。

二、工业产品的概念设计有助于旅游工艺品的创新设计

(一)工业产品的概念设计

众所周知,工业产品的开发与使用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经济、文化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工业产品的创新来自于设计师对人类某种需求大胆地进行概念设计(ConceptualDesign),即工业设计师针对某种群体所反映出的某种需求先提出一种概念(假想、假设),在此基础上进行一系列材料、形态、功能等大胆地设计,而从展示在人们面前的是前所未有的新事物新创意。被公认为改变世界的天才美国苹果公司联合创办人、前行政总裁――史蒂夫・乔布斯,他凭借敏锐的触觉和过人的智慧,设想把电脑和电子产品不断变得简约化、平民化,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这一看似天方夜谭的想法最初通过概念设计最终变成了现实。他所领导和推出的iphone等系列产品深刻改变了现代通信、娱乐乃至生活的方式。这样的概念设计往往可以引领一个时代的消费观念,工业发展走向,并且让人叹为观止。只有敢想,不断地激发设计思维的潜能,提出一个新颖的概念而现实暂时无法实现产品化、产业化的设计,才能推动工业社会不断发展与创新。

(二)工业产品与工艺品的关系

可以说,工业产品在没有呈现批量化、产业化之前,可以看做一件工艺品。工艺品是工艺美术的范畴,工业设计是从最早的工艺美术领域分离出来独立成体系。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两者都是孕育在工艺美术这片肥沃的土壤中发展起来的,彼此有着密切的联系。

(三)概念设计有助于旅游工艺品的创新设计

产品设计的核心理念是“以人为本”,这同样适合于旅游工艺品设计领域。在旅游工艺品开发初期,对地方特色景点的文化内涵、风土人情、民族建筑进行畅想,提出设想形成一种概念,在此基础上做大胆地创新与研发设计,这不仅有利于塑造旅游工艺品的品牌意识,还有利于实现地方旅游经济发展和民族文化保护与传承的双赢效果。

当旅游工艺品已成为当代人们个性消费的新宠,消费者就要求从事旅游工艺品开发的设计师必须尽快实现产品的品牌化、特色化、多元化,以达到获得更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应为目的。由于目前在中国旅游市场上所看到的旅游工艺品,一方面,同质化现象普遍存在,成为制约旅游业发展的瓶颈;另一方面,产品设计不走可持续发展策略,已经造成大量资源浪费现象,尤其是铜、锡等不可再生资源遭到严重破坏,影响着旅游产业发展的良好态势。因此,如何为企业输送适合市场需求的创新旅游工艺品设计人才是摆在装饰艺术设计专业(旅游工艺品设计方向)教学面前的首要课题。

三、引入快速概念设计,提高旅游工艺品课程的思维训练效果

以实现旅游工艺品创新设计为宗旨,在教学中应用工业产品的概念设计,尤其是引入产品设计中的快速概念设计(FCD)思维训练,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应变能力,而且还能为社会培养特色旅游工艺品设计群体。

(一)产品设计的教学模块

产品设计课程在国内艺术院校一般设置64学时,时间为4周。产品设计共有4个教学模块,分别是:设计选题、设计调研、设计方案和设计实践。“设计选题”模块,一般为自由命题和专题命题两种。这两种选题在设计之初,都需要学生进行创意畅想,也就是概念设计。现在的教学课程里教师往往是把实际项目引入课堂,让学生自己面对客户,真实体验设计的趣味。“设计调研”模块,包括调研的内容和范围、调研的计划安排、产品设计定位以及调研的总结报告等。第三模块――设计方案,即解决问题阶段。把前期的市场调研情况汇总,从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之后进入此模块。同时,与之紧密联系的环节就是提出创意,构思草图,进行初步创意设计的过程。此模块是整个教学课程中的重中之重,它是在前期理论依据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初步构想,也是后期“设计实践”成败与否的命脉。因此,创意思维训练在这一环节显得更加重要。

(二)创意思维训练对旅游工艺品设计的重要性

设计领域中所指的创意思维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思维,而是极富创造性的思维形式。产品设计中的创意思维必须打破成规,是异思妙想极具创新的过程,常常表现出思维的活跃、周密、灵敏,思维常态呈现出立体、多元化趋势。创意思维能力是支撑整个思维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构架良好思维品质的重要支柱。对于学习旅游工艺品设计的学生来说,更是不可或缺的教学内容。如果没有系统的设计训练意识,没有合理的设计方法,很难深入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质,更不用说突出他们的个性发展,从而也无法谈及培养创新型、应用型旅游工艺品设计人才。

(三)引入快速概念设计(FCD)提高创意思维训练

把工业产品设计中的快速概念设计引入旅游工艺品设计课堂,进一步提高学生创造性、爆炸性思维的培养。旅游工艺品设计课程,由最初的64学时改革为80学时,为期4周。应用产品设计的教学模块,在课程的第一周进行知识概述、创意思维训练,在此基础上学生们对课程有了初步印象后确定设计选题。

旅游工艺品设计课程改革前的创意训练是第二、第三周进行,以平面几何形、立体几何体、植物、建筑风景、动物和人物为主题元素,要求学生对每个主题完成草图和正稿共计480张。通常在此环节中,学生往往因耗费精力多、压力大、学时长,而对后续的设计实践产生学习逆反和信息存储衰退迹象。针对这些问题,笔者大胆地进行了教学模式的改革。改革一:首先把内容提至第一周与理论知识相结合。改革二:在学时紧、内容多的情况下,引入快速概念设计(FastConceptualDesign,简称FCD)。改革三:思维训练以分钟为单位重新进行教学安排(见表1)。在长期的教学中发现,传统的设计流程已经无法适应现阶段课程教学。所以笔者对旅游工艺品设计流程进行了调整,实现产品设计的教学模块,尤其是将FCD方法提到用户研究之前。这种方法能高效地激发学生的创造力与设计能力,并在一定程度上辅助他们将市场调研等研究成果转化成为旅游工艺品概念设计。表1中所示,思维训练内容分为几何形状和立体形态两部分。通过限时即兴创意专题训练,由二维到三维的循序渐进,进行快速设计表现。学生训练与作业点评环环相扣,教师能通过学生的专题训练第一时间掌握其学习效果。同时,设计者自评、学生互评、教师点评与作业评定及时反馈给学生,让他们很快找到问题的所在,扬其长查其短。由此提高学生的观察力和创意思维的流畅性、系统性,以及创意表达的快速表现力。并且结合构成中的形式美法则,培养旅游工艺品设计专业学生的造型设计能力。

实践证明,在旅游工艺品设计领域实现旅游工艺品创新设计并非是一个简单的创作过程,而是一个循序渐进、全面规划的设计创造过程。在旅游工艺品开发设计之前,需要对学生的设计思维进行系统地训练,丰富其设计的造型语言,提高其设计的形式美感,积累其设计的实战经验,从而使学生创意思维能力实现质的飞跃。

综上所述,旅游工艺品设计可以也应当应用产品设计的教学模式。学生通过教师的引导,根据虚拟的客户群体需求,完成概念设计,不仅可以源源不断地激发学生的创造性设计思维,而且对他们培养创新设计,提倡个性发展具有非常好的积极效应。笔者认为,一款好的旅游工艺品具有跟产品一样的价值取向,即体验文化传播和情感交流的功能。精美的造型和精湛的工艺,以及丰富的地域文化往往树立了旅游胜地的坐标,也是宣扬当地特色的美好代言。旅游工艺品设计课程实现概念设计,尤其是植入快速概念设计(FCD)思维训练,有助于更好地培养旅游工艺品设计人才,造福于当地一方水土。

【参考文献】

[1]李炜.旅游工艺品的产品化研究[D].无锡:江南大学,2007

[2]张姝.国内游客旅游商品购买行为影响因素探析[J].旅游论坛,2010(6)

[3]宋河有.文化保护视角下的旅游工艺品开发探究[J].旅游论坛,2011(6)

[4]徐西娟.视觉设计的创意思维训练[J].装饰,2005(6)

[5]胡莹,李璐,王巍.快速概念设计方法[J].装饰,2010(9)

产品改良设计概述篇6

论文摘要:文章在介绍虚拟现实技术等相关概念的基础上,探讨虚拟技术的在产品概念设计中的应用,这项技术的使用让设计思路和设计表达更上一个全新的台阶,在产品的开发过程中,保证产品开发的一次性成功。

目前国际上流行的一种“故事版情景预言法”的概念设计,就是将要开发的产品置于一定的人、时、地、事和物中进行观察、预测、想象和情景分析,其形式是以故事版的平面设计表达展示给人们。于是,产品在设计的开始便多了一份生命和灵气。然而,设计表达在信息时代已是多元化的展示形式,虚拟现实技术的应用,使设计思路和设计表达如虎添翼。让人多了一种直观的、亲切的及交互的感受,这样开发设计的产品与传统相比,大大减少了投放市场的风险性,也为企业决策人寻找商机、判断概念产品能否进一步开发生产,提供更好的依据。

一、虚拟现实与虚拟现实技术

(一)虚拟现实(virtualreality,vr)及虚拟设计(virtualdesign,vd)

虚拟现实(virtualreality,vr)是利用计算机省城一种模拟环境,通过多种传感设备使用户“沉浸”到该环境中,实现用户与该环境直接进自然交互的技术。这里所谓模拟环境就是计算机生成的具有色彩的立体图形,它可以是某特定现实世界的真实体现,也可以是纯粹构想的世界。www.133229.com传感设备包括立体头盔、数据手套、数据衣服等穿戴于用户身上的装置和设置现实环境中的传感装置。自然交互是指用日常使用的方式对环境内的武体进行操作并得到实时立体反馈。虚拟现实是一种全新的人机交互系统,它能对介入者产生各种感官刺激,如听觉、视觉、嗅觉、触觉,给人身临其境的感觉,人能以自然的方式与计算机生成的环境进行交互操作。

虚拟设计是以“虚拟现实技术为基础,以机械产品为对象的设计手段”,借助这样的设计手段,设计人员可以通过多种传感器与多维的信息环境进行自然地交互,实现从定性和定量综合集成环境得到感性和理性的认识,从而帮助深化概念和萌发新意。

(二)虚拟现实技术

虚拟现实技术是人的想象力和电子学等相结合而产生的一项综合技术,它利用多媒体计算机仿真技术构成一种特殊环境,用户可以通过各种传感系统与这种环境进行自然的交互,从而体验比现实世界更加丰富的感受。

二、概念设计的定义及内涵

pahl和beitz在《engineeringdesign》一书中提出“概念设计”这一名词以来,人们对概念设计进行了十几年的研究。他们将其定义为:在确定任务之后,通过抽象化,拟定功能结构,寻求适当的作用原理极其组合等,确定出基本求解途径,得到求解方案,这部分设计工作叫做概念设计。

国内的学者也对概念设计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其中邓家褆在《产品概念设计》一书中将“产品概念设计”定义为“由分析用户需求到生成概念产品的一系列有序的,可组织的,有目标的设计活动,它表现为一个由粗到精、由模糊到清楚、由抽象到具体、不断进化的过程。”

在几十年的时间里,人们对概念设计的研究日益增加、不断深入,使概念设计的内涵更加广泛和深刻。主要体现在:根据产品生命周期各个阶段的要求进行市场需求分析、功能分析、功能的工作原理、动作行为的构思、行为载体的选择和方案的组成的等。可见,确定方案是概念设计的最终结果,产品生命周期全过程的满足才是概念设计的关键。设计方法上更加全面融合各种方法,寻求综合最优方案,同时使设计更具创造性。

概念设计是对产品或部件的构思,目的是捕捉产品的基本形状。这个阶段,产品的形状和精确尺寸尚未确定,设计人员有一定变更自由,所以尽可能考察设计方案,以便选出生产成本最低、创意良好的方案。利用传统的计算机辅助设计,往往多是二维交互工具,缺乏三维或者多维的功能,但是产品却是三维的部件,这样必然导致人机交互效率低。现行的计算机辅助设计系统要求定义零件的尺寸,而在产品的概念设计阶段这样的尺寸可能无法精确得到或者根本没必要精确定义,这样必然影响设计效率和周期。传统的计算机辅助设计需要两类人员配合,即产品的设计人员和电脑绘图员,产品设计人员有关产品的概念信息通过草图或者口述的方法传达给电脑人员,这样导致信息的丢失或者绘图者的曲解,而如果设计者本人直接参与电脑辅助设计建模的话,由于现行的电脑辅助设计系统的操作复杂和交互能力若,大大分散了设计者的精力,限制了思路。为了克服这样的限制,充分发挥设计人员的创造性,人们开始把虚拟现实技术引入计算机辅助设计系统进行概念设计,将虚拟现实技术和概念设计有效结合,利用丰富直观的交互手段,在虚拟环境中进行概念设计,从而节省产品精确描绘和尺寸定义的时间,这就是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计算机辅助概念设计,即虚拟概念设计。

三、虚拟概念设计的研究方向和应用前景

(一)概念设计中应注意的两个问题

1.虚拟现实环境下的概念可视化。概念可视化是指设计师透过画面或者模型,将市场的需求转换成可视化的具体形态。概念设计是否能符合目标用户的要求,“眼见为实”的图面或者模型是最具有说服力的。

2.虚拟现实环境下的人机交互界面。想实现人机互动,必须解决一系列技术问题,形成和谐的人机环境。虚拟现实就是一种基于可计算信息的沉浸式交互环境,具体地说,就是采用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的现代高科技省城逼真的视听触觉一体化的特定范围的虚拟环境,用户借助必要的设备以自然的方式与虚拟环境中的对象进行交互作用、互相影响,从而产生“沉浸”于等同真环境的感受和体验。

(二)虚拟现实技术在概念设计中的前景

在虚拟现实环境下,进行产品的概念设计是虚拟现实技术的基本内容。在电脑虚拟现实提供的良好的可视化条件下,对电脑辅助设计建立的三维模型在几何、功能、加工与装配等方面进行交互性的修改,利用虚拟现实给用户提供诸如视听触觉等各种感知交互手段,最大限度地方便用户的操作,从而减轻用户的负担、提高整个系统的工作效率。相关人员可以对原型的各方面包括视觉效果、部件间比率进行评价。针对不同用户的爱好要求,在不同的虚拟环境中,亲自体验修改模型;选择产品的可选部件,观察设计和修改过程。

概念设计是设计过程的初步阶段,它的目的是获得做够多的有关产品式样和形状的信息,同时它又是设计过程中的重要阶段,因为产品成本的60%~70%是由这个阶段决定的。面对日益加剧的产品市场竞争的挑战,可以预见,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计算机辅助概念设计必有长足发展,最终将与现有计算机辅助设计系统实现无缝集成。激烈的全球市场竞争,各国投入大量的资金对虚拟现实技术及其在工业设计领域中的应用进行深入研究。将研究的成果及时转化为生产力,这是产品迅速占领市场的关键。

参考文献

[1]周洪玉,王慧君,周岩.虚拟现实及应用的研究[j].哈尔滨理工大学学报,2005,(5).

[2]薄瑞峰,李戈.虚拟现实技术在计算机辅助概念设计中的应用[j].华北工学院学报,2004,(10).

产品改良设计概述篇7

[关键词]设计评价设计教育讲评

设计专业的教学过程与其他学科略有不同,设计专业的主干专业课程中大部分是以课题实践或设计创作的形式进行,简单地说即是教师根据课程大纲要求拟定一份虚拟的设计任务书,学生根据任务书内容进行设计创作,在设计过程中教师起到的是引导和纠正方向的作用。当设计项目完成后,学生会对自己的设计作品进行关于设计概念、创作和构思过程、设计成果的制作过程和表现方式等内容的讲解,学生讲老师评,我们称之为“讲评”。在对设计作品讲解的过程中,老师和同学会对该作品进行具体评价,这种设计评价如今普遍存在于各类不同的设计教学当中。那么教师如何进行恰当的设计评价,如何能够让设计评价更有利于学生的设计创作,设计评价有无确定的标准,是设计评价需要探讨的问题。

首先需要了解的是设计作品并非数学题目,简单地定义为对或错、好或坏,这并不是一个能够轻易下定义的题目,但并不是说没有规律和标准可循。作为评价的主体――教师有着天然的专业和心理地位优势,这种优势对于学生来讲,如果掌握不好,就会成为不平等的一种双重标准,即凌驾式的简单肯定或否定,所以在进行设计评价之前,恪守的基础标准是“公平对待每一位设计者”和“仅针对作品进行评价”。这个基础标准关乎到专业道德、职业操守和对设计、对学生的尊重。在评价的过程中不仅要横向的比较同学之间作品的差别,还要同时看到每个学生个体的不同,自我的努力程度和进步幅度,这当中包含了鼓励和帮助其成长的因素,也是在另外的角度体现教育公平。

虽然每位教师的学术倾向和专业特点并不相同,但在设计评价上一定要遵循基础标准。设计评价经常是以对话或提问的方式进行,作为评价者要做到对话中理性大于喜好倾向,针对设计任务书和设计作品进行评判。而在评判的过程中,对每个设计阶段是有着不同的评价标准,因为设计是灵活而多样的。在进行设计评价之前,要公开整个设计的评价标准,量化到百分比,比如说平面草图阶段、设计概念是否突出和打动人、最终展示效果的吸引力等各部分内容各种占多少份额。这种量化也能够帮助学生自我评价,也能够通过这种量化让学生体会到设计是一个整体的循序渐进的过程。

设计评价是一个交流和阅读的过程,在没有完整的阅读设计作品和交流设计思想的情况下,不能产生针对设计作品准确的分析评判。很多教师依靠自己多年的教学与设计经验,凭借“感觉”对设计作品进行定义,诸如“我感觉”之类的形式评价,这种武断和套路式的评价并无内涵,对设计作品的改进也无意义。这种感觉式的判断,也是在设计专业教学中和艺术专业教学中经常使用的手段,也许创作的确需要感觉和灵感,但形容一个作品不仅仅只有“感觉”一个词语和方法,做设计是一个需要深入细致和逻辑推理的过程,这种特征同样适用于设计评价。踏实而深入地思考学生的作品,阅读作品需要进入设计作品的内部,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角色互换和感同身受。去了解和体会学生想要表达的设计思路是什么,表达方式是什么,这种方式能够帮助教师进行正确的评价。我们要经常告诫自己不要受到任何与设计无关的事物所左右,独立而明确地对设计作品进行判断。所以,一个良好的设计评价,是在独立和理解之后形成的恰当解释,这种评价方式是在标准确立的前提下形成的。

设计讲述同样影响着设计评价的结果。现在设计专业的学生课题作业在讲评汇报过程中也在尽量与市场接轨,以pDF或ppt幻灯的方式进行,在汇报过程中的逻辑性显得很突出。设计思路是引领设计讲述的中心,讲述同样需要组织和结构设计,有主题、有高潮部分,对时间规定和讲述节奏把握准确,画面的播放和语言的配合要整合紧密互相补充。经常在讲评过程中出现学生的叙述是一种简单地重复画面文字内容,殊不知设计描述语言应当是对画面或者设计的补充,是讲述画面不能完整反映出的深刻内容,或者与设计有关的故事、情节,这样的设计讲述才有吸引力。为了让设计评价更加准确,我们建议学生在展示设计成果的画面中选择主题鲜明、准确说明设计思路的图例,不要局限在设计表现结果本身,要将促发自己设计的有关内容和启发灵感的过程尽可能的展现出来,这种过程我们称之为“解剖设计过程”。甚至包括在设计制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过程,同样能够帮助老师和同学对你的作品进行更深入的理解。这样便能形成有效的设计表诉,同时能够有效的影响“设计评价”。

在实际的设计项目投标过程中,设计主题和特色是否突出,是否恰当的切合任务书要求,是决定设计作品是否能够影响到甲方的重要因素。而在设计教学过程中也应当尽量鼓励学生进行这方面的训练。设计作品的讲评便是强化这个特色,并给对方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只有建立一个好的印象,评价者才能够准备阅读和理解你的设计,这时候的图纸和画面才有更实际的意义。这要求教师在建立设计任务书的时候要充分了解当下的市场趋势和明确训练目的,并在设计评价的过程中帮助学生逐步建立这种观念。

我们都能够体会到,设计的批评容易而创作却很艰难,一个设计作品的产生需要付出精力和时间,优秀作品的设计过程甚至是漫长的。设计教育不仅仅是一种技术的灌输,更是建立学生的设计习惯和设计信心的过程,是设计理念和设计心态的传递。当代的设计界和设计批评界的确有一种浮躁的情绪在内,而这种情绪对还未形成自我设计习惯的学生来讲是反面和不良的影响。一些设计批评中的方法随意和不认同,在不熟悉或没有完全解读过设计作品的情况下便轻易的下定义、或以“差”字开头的一概否定,或者不认同的观点以不屑的口吻和态度表达出来,这种诋毁式的设计批判不应该在设计教学中出现。有一种说法:“大学的教育,便是老师和学生在共同讨论未来”。设计教育在某个角度更能体现这句话的涵义,教师和学校需要营造一个良性的评判空气,借此在根本上为学生树立一个正确的设计观和未来观。设计的核心目的是创造一种良好的生活方式,而可持续是在设计中对人的要素从新定义,设计的开始和结果都是人。设计评价中除了针对设计作品本身,更要融合正确的设计理念在内,倡导一种未来认可的设计方式,设计教育培养的不仅仅是设计师,还在改变着设计未来的可能性。

参考文献

产品改良设计概述篇8

【关键词】品牌资产理论;“好想你”枣业;品牌建设;品牌维护

品牌的研究在国外很早就兴起了,而在我国研究时间并不长久。迄今为止,国内外学者对品牌资产理论的相关研究集中在概念的界定、维度构成、测量及应用研究方面。由于人们的出发点不同、目的不同,对品牌资产的含义和测量方法提出了不同的观点。

一、品牌资产概念的研究

品牌资产概念最初由广告从业者提出,是由需要刺激、产品信息选择、动机、对产品的信心水平、选择标准和品牌理解等因素组成(Barwise,1993)。之后,品牌资产的实践意义促使不同领域的学者相继投入到品牌资产的研究中。国内外学者对品牌资产概念的界定,各有不同,从总体上说,可归纳为两种类型:一是基于企业的角度进行定义,另一种是基于顾客的角度进行定义。

1.基于企业角度的品牌资产概念

Farquhar(1989)将品牌资产定义为与没有品牌的产品相比,品牌为企业带来的超越产品使用价值的附加价值或附加利益。Simon和Sullivan(1993)认为品牌资产是相比没有品牌名称的同样的产品,拥有品牌名称的产品销售所获得的现金流量的增量。Biel(1992)认为品牌资产是通过将品牌与潜在的产品或服务相联系而获得的额外的未来现金流。mullen和mainz(1989)从竞争的观点来看品牌资产,他们认为品牌资产是和一般竞争者比较,所产生的价格溢价。企业视角的品牌资产概念更多地强调品牌资产为企业带来的现金价值、附加价值和竞争优势,它考虑到了品牌资产为企业在财务会计和产品市场竞争中所获取的利益,但却忽视了品牌资产的消费者来源。

2.基于顾客角度的品牌资产概念

Keller(1993)从个体消费者的角度概念化品牌资产,并认为基于顾客的品牌资产是消费者的品牌知识对于品牌营销活动反应的差异化影响。品牌资产取决于品牌联想的强度、受喜欢的程度和独特性。Keller更多地将基于顾客的品牌资产理解为消费者记忆中品牌相关联想的集合,品牌资产在本质上被认为是一种态度,由信念、情感和其他与品牌相联系的主观体验构成。netemeyer等(2004)将品牌资产定义为顾客愿意为自己所偏爱的品牌支付超过本身价格的额外费用,而这种偏爱的品牌是因为对品牌或产品的钟爱。

根据各种概念的阐述,我们发现通俗而言,品牌资产包括企业品牌对企业产品的附加值,企业通过自身强有力的品牌能助推产品在大众认知,利润率,顾客满意度等一系列方面的提高。同时,顾客也能从所选购的商品中获得满足,得到良好的结果。我以著名枣业集团“好想你”为例,具体分析品牌资产在企业中是如何助推企业成功的。

二、“好想你”枣业的品牌建设之路

枣是一种大众保健品,男女老幼皆可享用,其价格适中,滋补功效好,深受消费者的欢迎。但是,枣类也鱼龙混杂,目前大超市和卖场售卖的多为散装枣,没有生产日期,保质期,品质难以保证,一些中高档条件的消费者也不愿意购买。面对枣类市场的混乱及旺盛的消费者需求,“好想你”这个品牌应运而生。

1993年,河南省新郑奥星实业有限公司成立之初,同其他同行一样,都是小作坊式生产,但奥星认为谁拥有更多更好的品牌,谁就拥有更强的竞争力。于是奥星公司把品牌决策提上了战略高度,开始走上了一条农产品品牌发展之路,充满了温馨和问候的“好想你”品牌枣产品随之诞生。

经过十几年的高效发展,奥星固定资产已达到2.27亿元,拥有员工2300余人,产品形成12大系列近200个单品,现已拥有河南好想你枣业发展有限公司、奥星冷库、奥星孟庄镇型砂厂等及遍及全国的360家红枣专卖店等诸多实体。2003年通过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认证,是郑州市、河南省两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是目前全国红枣制品品种最多、规模最大的红枣生产加工企业。

1.品牌的基础是品名

企业在发展之初就深深意识到品牌的重要性,最初的取名就让公司高层头痛了很久。如何为新郑大枣取个响亮好听又容易识记的名字?公司结合郑州各大高校的学生和专家共同征集大枣的品牌名称,最终定下“好想你”这个名字。“好想你”字数简短精炼,便于宣传,也体现了人们之间的浓浓情意,是最佳之选。

2.多管齐下,大力建设品牌

产品品名的确定只是品牌创建的第一步,如何建设和维护品牌,还要通过企业的努力。首先,“好想你”枣业很抓产品质量,并且开发了很多新品种,而且远销国外,连续5年年创汇达50万美元。在一般人看来,枣子能生产出的衍生品实在很少,但是“好想你”在生产出优良大枣的基础上,研发出了脆枣,酥脆可口;枣片甜软,适合年纪大的老年人的滋补需要;精心挑选的好粥伴侣是个头大的枣子,看上去个大皮红,十分适合做粥的辅料,滋补功效强健;枣泥,适合做甜品,深受家长的欢迎。

“好想你”以红枣文化为载体,积极打造红枣知名品牌,利用新闻媒体公益策划和广告,宣传红枣文化,树立企业形象,品牌家喻户晓。

3.良好的渠道建设是品牌成功的关键

目前国内企业大多都不重视自身渠道的建设,所以才会经常出现受制于人的情况。“好想你”通过改变过去沿街叫卖的低端经营方式,进行品牌化建设,发展品牌优势,加快连锁化发展,大开连锁店,实现品牌经济链的最大效益。

4.坚持差异化经营,才能以智取胜

差异化战略又称别具一格战略,是将公司提供的产品或服务差异化形成一些独特性的东西。实现差异化战略可以有许多方式:设计或品牌形象、技术特点、外观特点、客户服务等。

好想你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坚持了“赢者就是变者,变者就是胜者”的理念和策略。坚持以变求赢,以变求胜,变成了11个大系列90个品种规格,这是全国红枣产品制造业中差异化战略取胜的独一无二的经典案例。

5.政府和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及坚持慈善事业

在我国一般而言,只有少部分企业才能得到政府及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这种部门和行业也大多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行业。对“好想你”枣业,郑州政府给予了大力支持。在品牌创建之初,新郑市帮助企业改进质量管理,制定发展方案,真正让“好想你”从一个本土品牌发展为中国红枣行业的名优品牌。“好想你”在成功的同时也非常注意回馈社会,坚持为家乡修路架桥,资助贫困孩子上学,种种善举多次受到政府表彰。

品牌的经营需要坚持不懈的努力,品牌就像是和公司一起成长的小树苗,只有细心灌溉引起重视,才能最终开花结果。

参考文献

[1]周修亭,王亚洁.“好想你”品牌的成功之道——农产品品牌发展道路探索之一[J].经营管理,36-38.

[2]刘松.“好想你”与“真的好想你”争讼8年[J].案海,40-42.

[3]李伟洁.“好想你”枣业第一品牌的产业化之路[C].两会特刊.

[4]沈鹏熠.国外品牌资产理论研究述评[J].营销传播论坛,2011,6:35-38.

[5]李艳娥.品牌资产理论发展、梳理及展望[J].生产力研究,2009,7.

产品改良设计概述篇9

一、商誉概念的历史演进

商誉是一项重要的经济资源,它对社会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是不容置疑的。从世界范围来看,对商誉的认识是伴随着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产生与发展而不断加深的。《韦氏新国际大辞典》(第三版)将商誉解释为“友好情感”、“良好愿望”、“仁慈”和“友爱”。

“商誉”一词最早出现于16世纪后期的英格兰,1571年“我把我采石场的全部利益和商誉……都给了约翰・斯蒂文。”被普遍认为,这是商业上关于“商誉”的最早记录。

虽然商誉是作为商业词汇出现的,但最早却引起了法律界的注意。1895年英国司法官对商誉作了如下定义:“商誉意指旧企业在从事经济活动中所取得的一切有利条件,包括地理位置、商号等有关的一切,以及与企业经营有联系,并由于他们能使企业收益的一切有利条件。”这个概念在英国法庭一直沿用到20世纪初。这一时期的商誉概念没有引起会计学界的注意。

19世纪末,经过工业革命,资本主义经济有了长足的发展,企业组织形式也由家庭作坊、临时结合等方式,转变为独资或合伙制。这时,企业经营业绩的好坏,主要取决于能否招徕更多的顾客,能否与顾客建立良好的关系。人们把这种企业与顾客之间的良好关系,称之为商誉。商誉也引起了会计界的注意,但还没有涉及到确认、计量等问题。

20世纪初,会计界开始认识到企业与顾客之间良好关系的内在因素、优越的地理位置、优秀的管理人员、高素质的生产工人、庞大的销售网络、稳定的财务状况等都是企业在竞争中取胜的优势,并且研究者开始将这些优势与收益之间的关系结合起来研究,得出结论:能导致一个企业比其他企业获得超额利润的一切因素都应被称为商誉。[杨汝梅先生(1926年)]美国著名会计学家佩顿也有类似的论述。这一时期,商誉价值应根据超额利润(Superior.profits)确定的见解成为会计学术界的主流观点。

20世纪20年代以后,随着生产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会计界对商誉有了更加深入地认识,并越来越侧重于从定量的角度研究商誉。亨德里克森(1982年),G・R・卡特利特和奥尔森(1968年)。

综上所述,在商誉会计领域对商誉概念的研究形成了各种不同的观点,其中有代表性的主要有以下三种:

(一)超额收益论

也称“超额获利能力现值论”。这种观点认为,商誉是企业超过正常投资报酬率的预期未来净收益的贴现值。这里的“超额收益”,应是指在较长时期内能获得较同行业平均盈利水平更高的利润。因为短期超额盈利只能被认为是偶然利得,难以确认商誉。

这种观点的提出主要是由于商誉是与企业整体紧密相关的,是同有形资产和其它无形资产相结合而共同发挥作用的,而且构成商誉的各个要素无法一一辨认,更无法单独计量,因此商誉的价值只能通过作为整体所创造的超额收益才能集中体现出来。其代表人物为佩顿、G・R・卡特利特和奥尔森。

(二)无形资源论

会计学术界一些学者对“超额收益论”的观点提出异议,认为商誉能为企业带来“超额收益”,应是商誉对企业收益影响的结果,并非商誉的基本性质。他们认为,商誉的存在是因为企业具有某些无形资源,如优越的地理位置、良好的企业声誉、广泛的社会关系、卓越的管理队伍和优秀的员工等,这些无形资源虽不在资产负债表中反映,但他们确实存在。正是无形资源的存在,才使企业能够获得超额收益。因此,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商誉是由上述诸多看不见摸不着因素构成的、无法入账记录其金额的无形资源。其代表人物是Reg.S.Gynther。

这种观点从资产的角度定义商誉,即商誉是一种企业资源,并且揭示出了企业获得超额收益的原因,是对超额收益观的补充和充实。但这一观点也存在其局限性,形成商誉的这些未入账的无形资源大多是很抽象的概念,难以用货币对其价值进行计量。这一点,对会计学这一特别讲究计量的科学而言,是非常严重的缺陷。

(三)总计价账户论

即“剩余价值论”。认为商誉本身不是一项单独的生息资产,而只是特殊的计价账户,它表明该实体各项资产的合计价值(整体价值)超过了他们个别价值的总和。商誉正是计量了诸如优秀的管理、忠实的客户、有利的地点等因素而形成的未入账资产的结果。这一观点的代表人物是约翰.B.坎宁(1927年)

这种观点认为,商誉是企业总体价值与单项可辨认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价值的未来现金净流量贴现值的差额。

这种观点的初衷是为了解决“超额收益论”直接理解商誉、计量商誉存在的较大难度的问题,而试图提出间接理解和计量商誉的新思路。然而,其却在后来偏离了定性理论,成为一种运作方法。然而更有甚者又将其从会计计算演变成了数学计算,使其彻底丧失了定性理论的品位。

二、笔者对商誉的概念界定

根据商誉概念的演进及目前对商誉概念研究的种种观点的论述,商誉的定义是一个极其复杂、抽象的概念。笔者认为,给商誉下定义时,应该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商誉是一项资产

1985年,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在其的第6号财务会计概念公告《财务报表要素》中,将资产定义为“某一特定主体由于过去的交易或事项而获得或控制的可预期的未来经济利益。”1989年,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提出了:“资产是企业由于过去的事项而控制的可望向企业流入未来经济利益的资源。”2001年1月我国新《企业会计制度》规定:“资产,是由过去的交易、事项形成并由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资源,该资源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从以上资产的定义可以看出,能够为企业带来未来的经济利益是资产的本质特征。而商誉,与机器、设备、原材料、现金及有价证券一样,能够为企业带来未来的经济利益,能在未来的生产经营活动中使企业获得收益或劳务服务,所以,商誉是一项资产。

(二)商誉是无形的资产

商誉虽然是一项资产,但它又不像机器、设备、原材料、现金及有价证券那样具有各种各样的实物形态。商誉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没有具体的实物形态,所以商誉是无形资产。

(三)商誉是无法具体辨认的

构成商誉的因素很多,而且其构成因素是在不断变化的。

(四)商誉能为企业带来超额经济利益

超额收益论试图说明商誉的经济效用,即可以带来超额盈利的能力;无形资源论试图用形成超额盈利的因素来描述商誉;总计价账户论试图用超额盈利的间接表现形式――企业总体价值与单个可辨认资产价值的差额来表述商誉。虽然超额收益论、无形资源论和总计价账户论这三种观念从不同的方面来说明商誉,但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点,即商誉与企业的超额盈利能力密不可分,或者说,可以带来超额盈利是商誉的本质特征。

因此,笔者认为可以将商誉定义为:商誉是企业拥有和控制的、能使企业获得超额盈利能力(超额收益能力)却无法具体辨认的无形资源。

三、商誉的形成因素分析

分析商誉的形成因素是一个复杂的问题。一方面,商誉的形成与特定企业相联系,是特定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逐渐积累形成的,不同行业、同一行业的不同企业,商誉的具体构成因素不同;另一方面,商誉的构成因素还与时期相联系,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经济环境的改变,形成商誉的因素是变化的。

但在不同企业中,在同一企业的不同经营阶段中,在不同时期的企业中,有一些形成商誉的基本因素。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第10号会计研究论文集(aRSno.10)将商誉的形成因素总结为1.优秀的管理队伍;2.出众的销售经理或组织;3.竞争对手管理上的弱点;4.有效的广告;5.秘密制造工艺;6.良好的劳资关系;7.卓越的信用等级;8.高瞻远瞩的人员培训计划;9.通过向慈善活动捐款或派员工参加公益活动而建立的崇高社会威望;10.竞争对手经营的不景气;11.与另一家公司良好的社会关系;12.战略性的地理位置;13.才能或资源的发掘;14.有利的税收条件;15.与政府良好的关系。

对以上商誉的形成因素进行分析,笔者认为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列举的15个要素并不都属于商誉的形成因素。其中,1.竞争对手管理上的弱点和竞争对手经营的不景气,属于竞争对手的弱势,不是本企业所能拥有或控制的,只能是企业建立商誉的外在条件或环境,不能作为商誉的形成因素;2.有利的税收条件,也属于外在环境条件;3.有效的广告、高瞻远瞩的人员培训计划、才能或资源的发掘等属于开发商誉的活动,而不是商誉的形成因素;4.秘密制造工艺、战略性的地理位置等因素不属于不可辨认部分,秘密制造工艺可以归入专利或专有技术,而战略性的地理位置可以在土地使用权中体现出来;5.良好的劳资关系、卓越的信用等级、崇高的社会威望、与另一家公司良好的社会关系、与政府良好的关系则是商誉存在的结果而不是形成因素。

因此,笔者认为商誉是企业拥有或控制的不确指无形资产,其形成因素只能是来自于企业自身的优势,商誉的形成因素只能是企业人员素质以及组织与管理方面的优势、是无法确指的无形资源而不包括可以确指的有形资源,包括:1.优秀的管理队伍;2.出众的销售经理或组织;3.高素质的员工队伍;4.企业组织形式与运行机制上的优势。这些优势必然形成企业良好的劳资关系、卓越的信用等级、崇高的社会威望、与相关公司良好的社会关系、有利的税收条件以及与政府良好的关系。商誉的形成因素归纳起来看,主要是优秀的管理、销售以及职工队伍和管理、组织上的优势,人员队伍素质与管理、组织上的优势构成商誉的内在因素;与各方面良好关系的优势则是商誉存在的外在表现,二者是内容与形式之间的关系。同时必须思考一个问题,当人力资产会计有了长足发展,企业人力资产因素被确认与计量,那么商誉的形成因素又将发生一次质的变化。企业组织与管理上的优势和人力资源因素之间的定性与定量关系如何处理,将是一个重大课题。笔者认为:那时,商誉的形成因素就有了一个明确地概括:组织与管理上的优势,一种不可确指的协同作用因素,这更接近于商誉的本质。

四、商誉的特性

商誉是企业拥有和控制的、能使企业获得超额盈利能力却无法具体辨认的无形资源。它是多种因素协同作用的结果,是企业超额盈利能力和企业整体价值的反映。它既不同于具有固定形态、看得见、摸得着的有形资产,也有不同于专利等可辨认的无形资产。它是企业各种未入账的、不可单独确认的无形资源的混合,与企业整体不可分离,是整个企业的一种综合优势。它具有以下特征:

(一)商誉具有无形性

商誉从表面上看不具有实物形态、不可触摸。在经营过程中,它发挥的作用也具有无形性。有形资产在生产中,如固定资产的使用、流动资产的消失,人们可以感觉到劳动工具、劳动对象正在发生物理或化学变化。而商誉则以无形的方式如管理的水平、工艺过程的控制、原材料的特殊配方等使有形资产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但人们却能感觉到它的存在。

(二)商誉具有依附性

商誉是一种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形成的、不可确指的却又客观存在的无形资产,其各种构成因素相互制约、相互联系,很难单独确立。而且,只有在企业持续经营的条件下,企业的商誉才有价值。它不能单独转让、出售,也不能以单独的一项资产作为投资,只能依附于企业整体,其价值要通过企业的整体收益水平来体现。

(三)商誉的形成是一个历史过程

企业的商誉不是在企业设立的当天或设立后的短期内形成的,而是企业长期经营管理的结果。一个企业在长期经营中,会形成一种自己独具特色的管理和组织优势,这种独特的管理和组织优势必然会在社会上形成一种形象,使顾客和用户产生信任和好感,企业就会因此取得比一般同行业的其他企业高得多的收益。

(四)商誉的长期存在性

商誉可以在企业中长期存在。而商标权、版权、特许经营权、专利权等都有法定的有效期,有些项目在法定有效期满前可以续展,续展期满其权利自动终止。商誉是企业在长期生产经营过程中逐渐积累起来的一种无形的经济资源,通常,经营年限愈久,商誉价值越大,除非企业由于经营管理不善,产品品质下降、企业信誉降低而自毁声誉,使商誉价值逐渐减少以至消失,没有任何一条法律给商誉规定有效期限。

(五)商誉具有风险性

商誉的风险性,就是指商誉的存在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情况下,市场环境多变、企业间的竞争加剧、产品的更新换代加速,企业原来拥有的那种组织、管理优势――“1+1>2”的协同作用会被破坏,需要重新组合、形成,这些都会使商誉的形成具有不确定性。

五、品牌、名牌、商标与商誉

(一)品牌、名牌与商标的含义及关系

品牌(Brand)是一种商品或劳务的内在质量、文化内涵等的象征。从本质上讲,品牌是提供商品或劳务的企业的技术和员工素质以及组织管理特点(综合素质)的集中体现;从外表形式上看,一种品牌由可以清晰读出的名字和清晰的可视性标志构成,不同的品牌可以把一个卖主的商品同其他竞争者的商品区别开来。

商标(trademark)从属于品牌(Brand),是品牌的可视性标志,是品牌的象征。商标在使用过程中经过注册,得到法律的保护,被称为注册商标(Registertrademark)。但从计量的角度来看,商标已经从品牌中独立出来。

人们往往通过商标辨认品牌,通过商品、劳务本身认识品牌。消费者往往通过读出品牌的名字宣传品牌,使品牌的正面影响或负面影响加大;同时,二者的侧重点不同,商标更强调品牌的法律含义,而品牌本身更侧重于市场含义、强调商品的市场知名度,知名度的不断扩大是品牌生存的基本条件,名牌是品牌的最好归宿。

(二)品牌、名牌与商誉的关系

在概念上,商誉、品牌各有不同的内涵,品牌包含商誉、商标,是企业技术、员工素质和组织管理特点的集中体现。从定量的角度分析,由于企业的技术已被设备、专利、非专利等可确指的资产所体现,品牌也就更符合商誉的概念。同时,品牌的可视性标志――商标也已经被单独列为了可确指无形资产,因此,在计量时,品牌只是计量了企业员工素质与企业组织管理一方面的优势,与商誉有了一致的内涵。著名品牌“青岛啤酒”的价值被评估为2.09亿元人民币。实际上也就是其商誉的价值。

产品改良设计概述篇10

一、自动化技术创新在机械设计中的应用

不断的将机械产品的创新能力优化与提高,与国家、机械领域的企业单位发展与生存有着密切的联系。在美国,相关的机械工程的设计委员会制定了2005年到2030年的有限资助计划领域中,将机械创新设计作为重要的资助之一;另外,机械个性化的发展趋势以及机械市场的复杂多变也要求了企业需要在机械设计当中不断的更新、设计,迎合市场的需要,而自动化技术创新的运用是确保企业能够在第一时间内研发出迎合市场需求的产品的有利武器。因此,对于21世纪的机械工程设计学科来说,创新性与快速性就成为企业是否能够适应市场需要、社会发展的关键所在。在机械产品概念设计的初期阶段,也就是原理方案的设计当中决定了产品是否具备创新性。

对于机械产品的设计概念来说,主要是设计到了人们的创新思维,也可以看成为人脑抽象与形象思维综合运用的一种结果。当然也受到了人们创新思维以及知识积累的局限。人们进行机械创新设计时,具有很大的随机性,并不能够确保想要的设计,同时兼具创新性的方案能够在一定的时间段之内得出。因此,想要在第一时间内设计出满足市场需求、能够占据市场的产品,存在一定的困难局限性,也是不太现实的问题,因此,在机械产品的创新迅速实现过程中,基于计算机化的创新就是非常有效的方法之一。

从广义的机构学的教学来看,对于机电一体化系统(包含了机、电、液与控制等等),都可以将其看成为两个组成部分——广义的传动机构与传动载体。而对于创新机电一体化系统的方案,就在于创新广义机构。因此,笔者在本文当中针对机械设计当中自动化技术创新的运用提出了一套机械系统创新设计以及自动化的方案(基于三维平台,以下所述都是基于三维平台)。

二、机械设计与自动化体系

对于上述中的复杂机械系统进行创新设计以及对于机械相应的自动化系统的组成方面,主要是以下:两种具有较强的获得创新性设计方案的能力的、在计算机化方法当中适合于机械系统创新设计当中较为复杂的方案;直接支持产品设计方案的三维虚拟样机装配与仿真的自动化建模过程,能自动化地对创成的复杂机械系统符号方案进行仿真、建模以及装配。而快速与创新则是其最大优点。

对于初期机械设计概念的这一阶段放纵,主要通过自动化系统为创新设计提供两套方案:其一,基于机械设计的基本规则而采用的创新设计方案;其二,创新方案的功能改良分解以及重组。考虑到这两种系统设计在方案的产生原理上都是采用的符号形式将最终的方案列出。而对于机械概念设计的初期阶段的使用符号的方案,机械自动化则会将方案进一步的分解成为机构的基本形式以及相互的连接这两个方面。在进行识别基本的机构方法选取上可以考虑到进行运动分析,从而将内部各个构件运动时所产生的分析数据展示出来。为了将开发机械产品的速度进一步提高,就能够使用面向对象的技术来进行基本机构的设计。然后,三维平台进行的二次开发,在采用的措施当中选择特征控制参数、数据库驱动等等,对于整体的基本机构三维造型设计,能够使用少量特征控制参数对其进行驱动。能够良好的解决基本机构虚拟建模的问题。

在机械领域当中,对于刚度、美学的等方面都有着很高的要求,因此为了满足机械运动刚度以及美学,可以最优的布局算法能够考虑到基本机构所占据的空间以及连接关系,从而基本机构在空间当中的位置进行确定,从而可以将机械系统空间限制到最小的占有空间。对于装配方案“后台预置”的借用,对于基本机构的运动分析数据以及布局结构的参照,则能够在特定的布局空间当中放置好虚拟的模型。连续的变化驱动构件的位置,在概念设计当中使用符号方案的设计,就能够得到其三维虚拟样机(复杂机械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