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作文与王阳明相遇推荐13篇作文与王阳明相遇推荐13篇

作文与王阳明相遇推荐13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7:32:53

作文与王阳明相遇第一篇

王阳明是与孔子相提并论的人,专研理学、佛学、军事战术造福于人,传道授业解惑,解救苍生于危难之时,乃一代圣贤。

阳明先生从小对于一件事物专研的程度就是达到极致的,玩象棋玩得棋子被扔掉为止,射箭能百步穿杨,沙盘模拟能排兵布阵胜敌于棋盘之上,研习理学能有龙场悟道得出致良知的心学,上阵杀敌让匪寇闻风丧胆,在件件事情如此成功背后,不断坚持、不断练习是背后的驱动,而核心则是“境随心动,可为圣贤”的观念。

“去天理灭人欲”是朱子理学的精髓之处,讲的就是要严格恪守自己的内心,不为外物所左右。而王阳明在学习理学“格物致知”的理念时,在竹林革竹节的过程中,深深地对这一理念产生了怀疑。而后在理学的基础上提出了“心学”此心即良知,以自己的良知去审视周边的一切事物,然后去实践,发现真理,这是阳明心学的精髓。

在军事领域,定倭寇、灭宁王,充分展现了他的军事才华,从小的骑马射箭、追杀蒙古兵、夜宿大山之中、皆展示了他的勇气和军事才能。

“心随境动,则为凡夫;境随心动,可为圣贤”这句话对我的影响是深远的,心随境动,烦恼杂生,只有让境随心动,坚持自己想要的,不悔自己的良知,并且不断去实践,才能做到真正的知行合一,人生才能尽量修得圆满。

作文与王阳明相遇第二篇

墨水把天空染成了阴暗的颜色,而在层云覆盖下的天空,竟透不出一丝光亮。

我的心也被天空所感染,心中因为最近学习上出问题早就变得压抑,只好外出散心。

不久,我被路边一处别样的风景所吸引,几棵翠竹,一张石桌,两张石凳,我便坐在石凳上静静地看着竹。

伴随着一阵清风吹来,我鼻中嗅出了竹香,脑中浮现了一个人影——王阳明。

刚到龙场时,他也是十分的烦恼,那里到处弥漫着有毒气体,有凶猛的野兽,还有极难相处的土著人,可自己却只能住在一个潮湿的山洞,几个同伴也因水土不服而生病。

他却在这十分困难之时,想着如何改变,熬草药,解毒气,造石门,防野兽,传心学与土著人。

竹,外表挺拔,而内心却也具有不一般的品格,从不弯曲生长是它的信念。

一切困难在他的坚持下逐渐迎刃而解,此时他在我的心中就像一棵竹子,内心坚韧,突破所有困难,而在龙场得到了自己极高成就大悟“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误也”。在龙场作《瘗旅文》和《象祠记》。

“越是艰难处,越是修心时”王阳明在困境中遇到的种种不仅没有气馁,还不断修心悟道,向我们展示了面对困境他的作为。

竹子的坚韧是内心的`坚韧像良知。是外表的坚韧为他所作的一切不放弃。

“人人都有良知,所以人人心中都知道是非,但耳朵不听是非,口不说是非,那也不是知行合一。”

之所以后人能给予王阳明如此高的评价,是因为王阳明他不仅有良知,并可以做到知行合一,如龙场悟道。

我想看到王阳明便像看到了竹子,就像能嗅到竹香味,王阳明是竹,竹亦是他,他身上的品格是竹的品格,他身上的清香是竹的清香。

想到这王阳明似是出现在另外一张石凳上对我说:“你的耳朵不能听是非,省了多少闲是非;口不说是非,那也不是知行合一。

此时光破云层,那光不仅照亮了天地,更照亮了我的心,向我指引“知行合一”。

作文与王阳明相遇第三篇

依灯火之光,照天下人行。

手翻开王阳明一生,摇曳的灯火燃起星星之火。

前生的王阳明提灯寻己。寻己之路漫漫,王阳明也换不止一条:任侠,骑射,辞章,神仙,佛氏。又因坚信朱熹之“格物”,七日格物,落下病根。

此事后,灯摇摇晃晃,念摇摆不定。自刘瑾廷仗后,哀,贬谪龙场。却于龙场石洞,石棺悟道,心灯终平——王阳明心学自此问世。

后生的王阳明散光凡尘。

后经人推赏,提督南赣,仅以一年又三月平四省流民xxx;经闻宁王朱宸濠叛乱,起义兵仅以四十三日力平宁王之乱;于梧州,二月平定思田之乱……

立功之多,数之不尽;灯光之亮,凡尘皆明。

起于文明书院,初揭心学之纱。后至江西庐陵,南赣等多处转播心学。在日常生活,就算身处沙场烽火之中,也不忘播撒。

风轻拂过,灯火摇曳。

质疑,厌烦甚至抵制之声层出不穷,妄想将这份灯火埋没,隐藏。王阳明怎么面对呢?以最宽宏之居款待——仁心。他以平淡地回应,理智地面对,平和的心境,让他们无话可言。

自此,星星之火一燃成燎原烈火,在中华大地上永不止息。

孟子曾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而王阳明,他早已是。王阳明,他燃尽一身灯火,甚言,他本便为灯火,照己,照人,照心。

此心光明,亦复何言;灯火光耀,照明人间。

作文与王阳明相遇第四篇

孕育十四个月降生于瑞云楼,祥云笼罩,这是为一代圣人埋下的伏笔。

一代圣人,如龙降华夏。

潜龙初展奇光,是在山中。成化十八壬寅,年十一的阳明随祖父山寺会友。谈笑间,杯起酒下,作诗为乐。阳明虽年少,却毫不逊色,执笔挥毫,神情若蛟龙游水之畅然无畏。《过金山寺》,美仑美奂,《蔽月山房》充满哲思,众人皆叹,可阳明不以为然,只觉得为圣人才是正路。

考取进士,二甲第七名,潜龙化身为游龙,畅游在仕途沉浮的大海中。因为身上留了太多仕途束缚的痕迹,欲隐居于山间潜心修道,却发现人之为人不能离开人伦。于是在历经侠、道、佛三关之后,游龙终于走上圣人之路,为起飞打下了基础。

蛟龙出于水,必将归于水,山留不住他,水才是蛟龙施展才华的场所。正德二年丁卯,阳明为避杀身之祸,假言投江,一跃入水,恰似蛟龙归水。游离的蛟龙,到达贬谪的贵州龙场,居夷处困,石棺悟道,飞龙一飞冲天。

腾龙在天,阳明开始了自己在历史上的惊人演出。恰逢宁王欲反,心学良知在刹那间告诉阳明要制止他。阳明用心学的巧妙,与其xxx。能屈能伸,在宁王招揽之下不变忠心,作一屈;假作宁王手下投降公文,使宁王生疑,作一伸。料定宁王志大才疏,交战之时反攻对方老巢,直击要害,最后以一群乌合之众对阵十万精兵时,如落花流水,大胜而归。阳明以心学之术,犹如蛟龙般,伸曲自如、能进能退,将宁王之心玩弄鼓掌,三十五日便将精心筹备数十年的叛乱平息。此立功之举,犹如为阳明这条蛟龙披上了一身金光,飞龙怒吼,鳞爪飞扬。知行合一,成就了功业,也成就了儒学。

当我们仰望星空的时候,一定会有一条巨龙穿梭在云层之间,可见其飞舞的姿势,像极了国人平和中庸的样子,可闻其呐喊的声音,唤醒了国人麻木沉睡的个性。

此心光明,亦复何言;龙腾华夏,繁花漫天。

作文与王阳明相遇第五篇

全书共用二十三章来刻画王阳明这个人物形象,主要可归纳为童少奇狂、龙场悟道、扫清寇贼、宸濠之乱以及征讨思、田(总督两广)五个部分,我们可以分析出,王阳明作为一个文官,不管身在何处,身边总是有一群积极求学的弟子们,在领悟心学之后,王阳明时刻传播着自己的心学思想,用自己勇于批判程朱理学的不惧勇气来指导弟子要勇于突破传统,抛下门户之见;用自己的切身体会告诫弟子们要根据个人心性进行修行,不能攻于“知”而忽于“行”。王阳明虽为一介文官却三次立下军功,其中尤以宸濠之乱影响最大,最为成功,这在历史上已是极少的了。离奇曲折的童年生活,似乎是充满了神幻色彩,那个神秘的和尚、托梦的神仙,乍一看似乎觉得不可相信,但是可贵的是,这部书是一部严肃的历史小说,除了史籍中无法涉及的细节之外,笔者皆是按照《明史》、《王阳明年谱》等正史史料编撰而成,几乎没有虚构,这亦是本书的第二大特点。

《王阳明》这部书花了大篇幅来描述战争场景,用各种手法展示出王阳明作为“旷世儒宗”(如本书最后一句话所说)在战场上的用兵之奇,挥兵之神,用人之智,管理之紊,用九个字概括便是:明赏罚、量情法、重纲纪。书中有许多细节皆有所展现,如在剿灭贼匪之前,王阳明便能通晓许多贼匪皆是被逼无奈之举,所以便大举招安,一方面以乱惑敌心,一方面也指导民众改邪归正,一举两得之法,但是并不是仅仅招安这么简单,王阳明时刻心系百姓,在平反贼匪之后,依然时刻牢记着招安的民众会受到歧视,便花心血做《南赣乡约》颁于乡村田野,以教化民众文明礼仪。

第三大特点,便是将阳明心学的思想时刻的融入在日常生活之中,并且通过浅显易懂的方式表达出来,和平常接触的死板空洞的文字大不相同。将修行所得应用于生活之中,给人以深刻印象,此乃学者之贵也。

整观全书,彻改王阳明于我心形象,还读者一个生鲜活脱的大儒形象,也让我明白,王阳明不愧为“英雄几许,平乱、抚民、兴学成三事”、“儒门千载,立德、立功、立言唯一人”的“旷世儒宗”!

此上皆为个人浅薄看法,语言通俗请见谅。

作文与王阳明相遇第六篇

本书结合两千年来中华文明发展史,生动讲述了王阳明立功、立德、立言的传奇人生,讲述了王阳明在千磨万击的人生困厄中创建心学的历程,系统梳理了知行合一大智慧,并展开了卓有见地的阐发。

用诙谐的语言流畅的文笔讲述了王阳明传奇的一生。王阳明毕生最爱是讲学,他最伟大的其实不是他的军功、他的功业,而是他的布道,是对人心、对人性的那种推举与张扬。

王阳明的一生跌宕起伏,本身也算得上传奇。其实他的经历就已经够励志的了。克服各种困难,不顾个人得失,最终成为立功,立德,立言三不朽的人物。再加上他在困境中悟出的心学。能很好地为人在困顿中指明方向,尤其是事上练,更能很好地指引人的行为。

阳明和他的心学可以让人发现内心的光明,找到内心的光明,然后破开生命的桎梏,奠定人生的格局,获得行动的智慧。这样,人生就进入了一个不断成长的良性循环,人生境界从此就会越来越高。

王阳明心学四句宗旨为:“无善无恶是心之体”是世界观,“有善有恶是意之动”是人生观,“知善知恶是良知”是价值观,“为善去恶是格物”是方法论。

"心"学是活着的学问,讲"知行合一",就是讲理论结合实际;讲所谓"致良知",就是讲提高自身修养,做"一个高尚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王阳明正是以自己一生事业和追求,实践了自己的"心"学历程,历练出"心"学的学问,更是作为一位先贤引领着后人不断探索下去。

五百年只出一个完人王阳明,不被世俗束缚,在磨难中参悟,他的心学通过心外无物,心即理,塑造人生的气象。通过知行合一,塑造人生的智慧。通过致良知,构建人生的境界。

全书用故事的方式分享心学智慧,涵养人的精神。用通俗的故事和晓畅的文字,在不大的篇幅内,快速了解王阳明,了解心学。王阳明是阳明心学的创立者,也是较好的实践者。

本书以王阳明苦难辉煌的一生,展现心学的强大力量,揭示心学的精华,发人深省,可以指导每一个人在现实生活中向善、向光明,为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去努力奋斗。

“此心光明,亦复何言”的王阳明,他的伟大的灵魂和人生智慧,将永远诗意地栖居在我们这片神州大地上。

我们作为一个活生生的生命立在这天地之间,不能辜负自己的人生,不能辜负这段人生的岁月。虽然岁月匆匆忙忙转瞬即逝,但是人生当有人生的意义,生命当有生命的价值。

作文与王阳明相遇第七篇

残花片片,人影疏落,他平静的双眸万古不变,平静无澜。

王阳明身上有一种残花意味,他身居闹市而自辟宁静,保持高贵而融入人潮,如残花般幽雅、高深,孤独飘零,高雅圣洁。去经历了该经历的事,去完成了该完成的任务,在寂灭后再生,用他的佛之心、道之理、儒之行,在时间中光辉宇宙。

只因花残,方能有韵,只因漂泊,方能领悟,龙场其地,心学之初。曾有云:“谬矣三十年,于今吾始悔”,独往龙场的他没了炽烈的高傲。那流动的孤独,奔放的忧郁在他的身边游荡。向死而生,残花败尽。他眼眸中对生死的迷茫和恐惧交织串联成了一片黑暗。

夜,一个有月的夜,他静悄悄的跨入石棺,半合盖子,眉间隐藏着忧郁、迷茫、恐惧,突然微风揉弱了月光,惊起圈圈波纹,他长啸一声,惊天地、动鬼神,那刻万物似他,他亦像万物,心有空明,如山如水,如日如月,如残花败尽,触地一刹,终于领悟世的真理。

花虽残,其芳在,二圣之一,王学圣祖。有云:“你未看此花时,这此花与汝同寂”。花盛只在一时,残花作土,却能护花一世,他留下的不仅盛于明,更话传百家,留芳万世。日本著名将军曾一生低首拜阳明,改变世界的明治维新,也是他在残花杏影下,为了苍生,为了自己,为了良知,为了世事所书写下的。只因拂去几分超然的独善其身,他的功绩也亦不可没。

终究残花没有随着风儿逃跑,其香仍留于世,人故去而消失人海,其精神仍长远留存。初生之花过稚,开放之花过虚,残花落叶方有浮沉。虽残香仍在。

花已残,却无憾。在一个渡头上,万人落泪,却又无声传来,他坐在驶向天堂的船中回忆着陈年的往事,弟子小心的问着他的遗言,看着这完人生命终结的前一瞬,世间的一切都似在静止的悲伤,“亦复何言”,他终还是笑着走的。他如残花般终是逝去了,但他此生无悔,笑面生死,又有什么可叹!

只悲只叹残花落尽,只苦只痛先人之情!

作文与王阳明相遇第八篇

王阳明,名守仁,字伯安。由其开创的阳明心学无论是在在哲学还是道德伦理体系的历史进程之中都占有不可忽略的地位。朱熹理学之后三百余年,真正能与其学说相抗衡者,也正是阳明心学。阳明心学可以看做是一种建立在陆九渊心学的基础上,同时批判朱子理学,具有他们那个时代内容和精神的新型的一种道德哲学体系。这种新型的道德哲学将良知之心上升到哲学本体的高度,简化道德理性与道德感情之间错综复杂的互动关系,以"心即理"为前提,以"致良知"为目标,通过"知行合一"动机论来解决传统儒家道德理性与道德实践互相脱节的问题,其学说的现实意旨在于实现"破心中贼"的道德净化目的与政治教化目标。那么,在阳明的心学之中我们就必须把握三个重要的.概念,即:心即理,致良知,和知行合一。

王阳明主张"心即理",这里的心指的并不是物质性的心,而是一种精神上的"灵明",具体表现为人的认知能力、道德精神和道德本性。也就是说阳明心学中的"心"至少有三个层面的含义:第一是感觉与认知之心;第二是人与物都共同具有的一种怜悯之情;第三是人本然具有的道德良知,是一种判断是非的道德理性。这里引用一段话来更简单的了解王阳明的心外无物。

"先生游南镇,一友指岩中花树问曰:‘天下无心外之物,如此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於我心亦何相关’?先生曰:‘尔未看此花时,此花与尔心同归于寂;尔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尔的心外’。"

这里王阳明所说的心既是一种我们感知外物的能力,也是我们与万物共有的怜悯之情,当我们去感知这朵花的时候这朵花才对我们而言具有了意义,由此也可见王阳明强调了人对于外物对于社会的一种价值,与西方著名的哲学命题"人是万物的尺度"有异曲同工之妙。

良知是指不依赖于环境、教育而先天具有的道德意识和道德情感,也是至善本体在是非知觉上的当即呈现,也是天地万物的本源,具有价值上的普遍性和绝对性,联系上面所提到的心即理中"心"的三个方面的含义,这里的良知也可以看成是第三层关于道德理性的体现。致良知即指使良知致极致,也指依良知而行,这就与知行合一联系起来了。良知为知,致则有力行之义,致良知这一理论形式把心与理、知与行、道德修养与社会实践融合为一,是王阳明一生思想的总结。"致良知"是王阳明心学的目标,本心是可以无善恶之分并且可以分辨善恶的,但具体的人会因为欲念而使本心染恶,那么久需要我们就要通过知行合一的方法去达到,去尽可能的还原我们的良知之心。

引王阳明的两句话来认识王阳明知行合一的方法论:

"吾心之良知,即所谓天理也。致吾心良知之天理于事事物物,则事事物皆得其理矣。""外心以求理,此知行之所以二也。求理于吾心,此圣门知行合一之教。"

王阳明的知行合一是基于心即理的本体论的,良知之心就是我们要追求和还原的本心,那么我们就只能向内去求得我们的良知之心,这种向内求良知的目的只能通过与向外的行来达到,知行合一是达到致良知的方法。在这里,王阳明知行合一的道德实践的观点是具有强烈的现实针对性的,在实际生活中,许多人对于伦理道德是只知而"终身不行",只不过是讲之以口耳,并不身体力行。而道德信条如果不能身体力行,则毫无意义。所以,阳明以"知行合一"的命题,强调了道德信条的实践性品格。王阳明主张在道德实践之中,我们要且知且行,知行合一,而不应该仅仅停留在思想的阶段。

总而言之,我们可以用这四句话归纳总结王阳明的心学:"无善无恶是心之体,有善有恶是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心即使理,我们无需求理与外,心外无物心外无理,人的本心无善恶之分,但受欲念的纷扰染恶,所以我们要通过知行合一的方式去还原我们的良知之心。

王阳明的心学在当代的知识体系中看来,存在着许多的局限性,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体系中,这是属于唯心主义的阵营的思想,但需要指出的是,王阳明的心学更多的是偏向伦理上的道德哲学,而不是关于心物二元主体的讨论。那么,作为一种道德价值体系,王阳明的思想对于当代思想和实践还是会有一些启发的。譬如知行合一,把我们所了解的道德理性和判断,运用到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去才能真的使这样的道德理性产生价值。当代道德思想的发展太快,很多人们铭记于心的道德准则却逐渐的消失在我们的行为中。我们都知道老人摔倒要扶,但因为现实的一些原因和考虑,这样一件理所应当的行为也贴上了太多的标签而变得困难。那么我们是不是也该反思我们的伦理道德?反思我们的道德理念是否与我们的道德行为一致?反思我们是不是在尽自己所能去致良知呢?

王阳明的心学给了我很多的启发,时常回想哲人的思想,自己去不断地反思和思考,我们总会有更多的收获,从哲人的智慧之中悟出新的道理。

作文与王阳明相遇第九篇

倚坐在窗台边,望着盆栽里一朵朵鲜艳齐放的花朵,绿叶紧挨在下面,望去只成了陪衬,我的目光不禁有些黯淡。

缓缓推开窗户,清风扑面而来,吹起了手中书本的书页,“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王阳明的一席话触动着我的内心。确实,世间万物皆在人心,“吾心即宇宙,宇宙即吾心”,每一个人都是圣人,都有属于自己的独立人格。

一阵淡雅的清香迎面而来,透过窗外是几株绿叶茂盛的桂花树,淡黄色的桂花镶嵌在茫茫绿叶之中。桂花虽小但却散发着独特幽香——这是属于它的“独立人格”。

重新拾起积了一层灰尘的魔方,夕阳染红了半边的蓝天,金黄色的光芒照射在魔方上,我的眼中亦闪烁着光芒,我不必因为学习成绩的落后,而成为朵朵鲜花下只能仰望,尽显无助的绿叶,应该发现自己的长处,体现自己的独立人格,散发出那一缕属于自己的幽香。

伴着秋天,那星星点点的桂花,和那本厚厚的《知行合一王阳明》,我静靠在窗边练习着魔方。手指飞快地拨动着方块,发出了阵阵清脆的“啪、啪”声。方块在我的手指间自由变换着,左拐,直行,右转,仿佛乘上了高速公路,以最快的速度到达了目的地,我的手若调色盘般变换着颜色,红的红,黄的黄,白的白。常练着,练到天空撒出了一层浓浓的墨色。一个公式练好几次,手指总练到痛,伴着淡青紫色,有时还会发麻,甚至破皮。我也想放弃,泪珠似晶莹剔透的珍珠在眼中打转。“吾性自足,不假外求”,瞧向那本书,王阳明似站立在我的眼前,他坚定的语气勉励着我。我又沉下了性子,品着那花香,继续练习魔方。

又是一年秋天,打开窗户,桂花香正浓郁扑鼻而来。盆栽中花还是那样盛开,绿叶却摆脱了束缚,长出了新一番的姿态。

恍惚间,我又看见了那树桂花,不,它不是桂花,而是悄然陪在我身边的王阳明。

作文与王阳明相遇第十篇

最初看王阳明的时候,先是欣赏这个人,立德立功立言,真正的三不朽也,盛名之下,再去追逐他的功绩,才发现他用兵如神,军功显赫,再慢慢领悟他的心学思想的过程中,我喜欢上了博大精深的阳明心学。

阳明心学的核心思想是“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所谓“心”,当是哲学上一种本源的概念,跟我们所熟知的黄老思想中的“道”有异曲同工之妙,道在一切事物中,一切事物中皆蕴含着道,“心”也是如此,所谓“吾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同归于寂;吾来看此花时,此花之颜色则一时明亮起来。”心与物同在,心即是物,物即是心。这样的说法像是禅理,却是“心学”这种唯心主义思想的极致。心学是让我们去掌控自己的心灵,能够被心看见,把握的,才是一个真实的世界。

良知,一个起初看起来晦涩的词,慢慢琢磨之后,才明白,王阳明的“良知”,其实就是一个人的价值观,就是“圣人之道”,而他在龙场悟道之后,忽然顿悟,“圣人之道,吾性自足,不假外求”,一切都已经存在,我们只是需要去发现而已。而这个发现的过程,就是修行,就是“致良知”,这是个很精妙的说法。手段无非有二,一是向内求索,就是内省,孔子说“吾日三省吾身”,见贤思齐,冥想自问,曾国藩日日静坐深思,修为已臻化境,终于也成了“三不朽”的完人;二是向外求索,要多做“事上磨练”,从行事中去打磨自己,践行自己的“良知”,使自己的行事和自己的认识协调和谐,在世俗生活中不断修行,让自己成为一个内心强大的人,有能力去掌控命运,掌控这个世界,从而成就梦想,绚烂人生。

阳明心学是很多人的心灵导师,如今也是我的人生指引,我希望它的力量也可以让我面对这个浮躁的社会,强大自己,让我有勇气和能力面对,去获得去改变去创造去拥有去珍惜……

作文与王阳明相遇第十一篇

我要向大家推荐《明朝一哥王阳明》这本书,虽然这本书在整体上可能让我初读感觉混乱,但它终究离不开一个理论——阳明心学。阳明心学是什么呢?为什么从明朝到现在有许许多多的人践行呢?

阳明心学简称心学,它是在明朝人们都遵循程朱的理学(即格物致知理论)时,王阳明创造出来的一种不同于理学的一套理论。其核心思想为“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心即理”有三项构成要素,“心外无理”“心外无物”“此心在物则为理”。

“心外无理”是指普遍规律,只有与你的心灵融合才有意义,才能影响你的行为,否则只是束缚。这句话看似不好理解,其实很好理解。比如,我是一个八年级的学生,我就要遵守八年级的规章制度,而九年级的规章制度跟我就关系不大,我在八年级就不用去遵守九年级的一部分规则。

“心外无物”是指一切活动都是意识参与的结果,离开主体的事物是不存在的。这个意思是说,这个事物如果你明白,知道它的存在,它才是真真正正的存在。反之,如果你不知道它的存在,那么即使它客观存在,对于你来说它是不存在的。

“此心在物即为理”,是指具体的理体现在心与外部世界所存在的关系,脱离外部世界则无意义。比如,美国的法律允许人持有枪械,但是你在中国,这条法律对你来说无意义。

《明朝一哥王阳明》是传记,但是我感觉它更像一本理论书,它以王阳明的一生为线索,写出了阳明心学的产生、发展和实际应用。我们可以懂得阳明心学,不仅要懂得,还要应用。

这本书体现心学的作用是在第九章和第十章,而理解心学在第十二章和第十三章,我认为最激动人心的片段是王阳明决战朱宸濠,使我惊叹不已。

初读这本书,你也许会觉得枯燥无味,但如果你认真钻研,就会学到这么多东西,这本书非常适合我们中学生去阅读。

作文与王阳明相遇第十二篇

淌过文字,越过时间,我看着你,你理智、清醒、一尘不染;你伟大、无畏、料事如神,我敬佩你,你是当之无愧的圣人。

故园今夕是元宵,独向蛮村坐寂寥。那年元旦,雨雪纷飞,身边亦无家人把酒问青天,这一切的背后,是一封正义的谏书,是一个太监的迫害。抚着书页,我看着那座草房屋舍,看着那个举着酒杯的身影,我问道,你后悔过吗?“没有。”看着身旁杂草丛生,感受到无数野人、逃犯偷偷投来的打量的目光,你如此说道,我想,“侠之大者,为国为民”,便是如此吧!

若成圣是山峰之巅,那用以攀登的“圣道”早已支离破碎,在那个黑暗混乱的时代,人人为了利益而活,只有你——你睁开了双眼,找回了灵魂,王门心学就此问世。试问,这是一种怎样的信念,才能让你在如此荒凉之地调整过来,悟出圣道?人心头的最后一丝良知与希冀,它让你背离主流,敢于挑战世俗的成见,大胆挣脱!你的圣道,拯救了莘莘学子。正如席书所说:“圣人之道,重现于今!”

“最是人间留不住,朱颜辞镜花辞树”,受他人排挤,人到暮年,你依然没有得到应得的,最终在征战途中仙逝,从南安至南昌,官椁所到之处,哭声震天,朝廷却落井下石——禁心学。真理昭昭,三年后,方献夫公然抗令,在京城共倡师学;六年后,南北国子监均是王门弟子……

你好,王阳明,你去了,留下一片星空;你去了,却有无数人一代又一代,不断闪烁!

作文与王阳明相遇第十三篇

得道之人是可以达到不为是非左右的境界的,在生活中可以超越一切相对事物,从而得到一种超然的自由。这种“不为是非左右的境界”就是淡泊。中国人不仅倾慕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还欣赏他的淡泊人生观,常常借用他的一句话“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来自我勉励。

王阳明提倡淡泊的心态。淡泊名利是王阳明家族的“传家宝”,他的六祖王纲性情淡泊,文武皆通,但是为了躲避乱世,他便往来于山水之间。

王纲和刘伯温是好友,但他对刘伯温说:“老夫性在丘壑,异时(你)得志,幸勿以世缘见累,则善矣。”以此可见其淡泊的心境。

只有对生活琐事的淡泊,才能让我们有时间和精力去实现我们远大的理想,也只有能够安静地坐下来,我们才有时间去思考人生。

战国时齐国有位贤者,名叫颜蜀。齐宣王十分仰慕他,便把他召进宫来。颜蜀走进宫内,来到殿前,就停住了脚步,不再行进。齐宣王叫他上前,颜蜀不仅一步不动,还叫齐宣王下来迎接他,还说:“如果是我走到大王面前,说明我羡慕大王的权势;如果是大王走过来,说明大王礼贤下士。与其让我羨慕大王的权势,还不如让大王礼贤下士。”齐宣王生气地说:“到底是君王尊贵,还是士人尊贵?”颜蜀不假思索地说:“当然是士人尊贵!从前秦国进攻齐国的时候,秦王曾经下过一道命令,有谁敢在高士柳下季坟墓五十步以内的地方砍柴的,格杀勿论!他还下了一道命令,有谁能砍下齐王脑袋的,就封为万户侯,赏金千镒。由此看来,一个活着的君主的脑袋还不如一个死了的士人的坟墓呢!大禹的时候,诸侯有万国之多,是因为他尊重士人;到了商汤时代,诸侯有三千之多;如今,称孤道寡的才二十四个。由此看来,重视士人与否是得失的关键。从古到今,没有不务实事而成名于天下的,所以君王要以不经常向人请教为羞耻,以不向地位低的人学习而惭愧。”

齐宣王听到这里,才觉得自己理亏,于是对颜蜀说:“听了您的一番高论,茅塞顿开,希望您接受我拜您为师。今后您就住在这里,饮食有肉吃,出门有车乘,您的家人个个衣着华丽。”颜蜀却说:“玉,产于山中,一经匠人加工,就会破坏;虽宝贵,但失去了本来的面貌。士人生在穷乡僻壤,如果选拔上来,享有利禄,他外来的风貌和内心世界就会遭到破坏。所以我希望大王让我回去,每天饥饿了才吃饭,像吃肉那样香,安稳而慢慢地走路,足以当做乘车。平安度日,并不比权贵差。清静无为,纯正自守,乐在其中。”颜蜀说罢,向齐宣王拜了两拜便离开了。

在大富大贵面前,颜蜀安于淡泊的生活而不追名逐利。做人的确需要几分淡泊,只有如此,才能豁达地面对人生的得失。王阳明提倡心中以良知为主宰,不以当官为荣,不以不当官为辱,坦坦荡荡,心无困扰。所以说,淡泊是一种境界,是一种从容不迫的生活态度。

淡泊的人是幸福的,淡泊使人心更加宁静、更加自由,不再受外物羁绊。淡泊是不慕名利,远离喧嚣和纠缠,走向超越。淡泊是在遭受挫折时仍有与花相悦的从容,淡泊是别人都忙于追名逐利时仍然保持恬淡。只有淡泊,才可以使你真正地享受人生,在努力中体验欢乐,在淡泊中充实自己。古往今来多少名士终其一生都在寻求淡泊的心境,“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算得上是个淡泊者;钱钟书学富五车,闭门谢客,静心于书斋,潜心钻研,著书立说,留下旷世名篇;齐白石晚年谋求画风变革,闭门十载,破壁腾飞,终成国画巨擘。

在人的生命历程中,轰轰烈烈是暂时的,大部分的时间都在平淡中度过。只要怀有淡泊的心境和一生一世永不放弃的追求,才能获得生活馈赠的那份幸福和快乐,拥有成功赋予的那份慰藉和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