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外贸行业研究报告十篇外贸行业研究报告十篇

外贸行业研究报告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7:34:52

外贸行业研究报告篇1

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

课题名称:中国对外贸易条件恶化问题探讨

学生姓名:

系别:经济与管理系

专业:国际经济与贸易

指导教师:

2006年3月5日

一、综述国内外对本课题的研究动态,说明选题的依据和意义:

(1)国内外研究动态:

贸易条件恶化论是阿根廷著名经济学家普雷维什在一份名为《拉丁美洲的经济发展及其主要问题》的报告中提出来的。在该报告中,他考察了英国自1870年至1938年间进出口贸易条件的变化,发现初级产品相对于制成品的贸易条件在70年中下降了35.9%。由此他得出结论:初级产品的贸易条件在不断恶化,那些以初级产品出口为主的国家在国际贸易中愈来愈处于极其不利的地位。并提出了改变贸易条件恶化的进口替代战略。贸易条件恶化论经过辛格、伊曼纽尔等人的发展,其影响愈来愈大。他们认为,自由贸易并没有带来普遍的富裕,反而造成马太效应,使富者愈富,穷者愈穷。发展中国家要改变这种命运,只有实行工业化,更确切的说是走进口替代战略之路。经过经济学家们长期实证分析,绝大多数经济学家已经对发展中国家初级产品价格贸易条件长期以来趋于恶化的论点不再表示怀疑。在传统的国际贸易格局下,发展中国家以出口初级产品为主,进口以制成品为主;而发达国家正好相反,出口以制成品为主,进口以初级产品为主。由于发达国家对初级产品的进口需求趋于疲软和发展中国家对来自发达国家的产品和技术进口需求持续强劲,发展中国家价格贸易条件也就自然趋于恶化了。由此可以看出,贸易条件恶化论比较正确地揭示了发展中国家贸易条件不断恶化的事实,并得出了发展中国家在国际贸易中的实际利益分配中处于越来越不利的地位这样一个正确的结论。

既然发展中国家贸易条件是不断恶化的,那么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他的贸易条件又如何呢?是否也存在贸易条件恶化的情况呢?为此,国内许多部门和学者进行了研究。商务部的研究表明:1993—2000年,以1995年为基期的中国整体贸易条件指数下降了13%,工业制成品价格贸易条件指数下降了14%,初级产品贸易条件指数下降了2%。2000年后贸易条件仍有恶化的趋势。2003年价格贸易指数下降了4.6%。收入贸易条件指数上升了22.7%。目前国内各方人士对我国贸易条件恶化的事实已经没有大的争议,但如何看待这个事实却有争论。北京大学宋国清教授认为贸易条件恶化是货币汇率扭曲导致的;厦门大学国际贸易系教授范良聪指出,我国出口的产品大多数是低附加值的劳动密集型的产品为主的,而外贸企业在出口时竟相压价,导致“价格战”硝烟四起,出口上出现增量不增价的现象;而中国国际金融有限公司首席经济学家哈继铭认为,进出口产品结构的变化、原油价格飙升和我国对原油进口依存度的提高、我国经济增长在一定程度上间接提高了国际原材料价格,这些使贸易条件进一步恶化。应当指出,这些都是对我国贸易条件恶化的解释,但缺乏系统全面的分析。

(2)选题的依据和意义:

选题依据:争论的焦点主要集中在贸易条件恶化的程度、原因和影响三个方面。我国对外贸易是否已经陷入“比较优势陷阱”;是否应该按照比较优势理论来制定对外贸易政策,还是改革进出口产品结构,发展竞争优势;贸易条件恶化一定带来贸易利益的损失还是也存在不确定性的一面,这都有待于进一步的分析。本文正是基于以上争论,系统全面,地分析我国对外贸易现状,贸易恶化的原因以及对我国国民经济的影响,并研究了改善贸易条件的对策。

研究意义:通过对本课题的研究,本文试图能够帮助读者加深对贸易条件的恶化理论和我国贸易条件现实状况的认识,完善对我国贸易条件恶化的研究。另外通过研究我国对外贸易条件恶化的原因和对策,能够给我国外貌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促进制度创新和结构创新提供理论参考,并为改变我国粗放型进出口贸易模式、实现我国乃至世界各发展中国家对外贸易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提供指导作用。

二、研究的基本内容,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1、本课题主要研究四个方面的内容:

(1)贸易条件恶化论的发展及影响。通过对此理论的分析,介绍其对发展中国家对外贸易的指导作用。

(2)实证分析我国对外贸易条件变化的现状,列举近期贸易条件指数数据,并据其列表说明我国贸易条件的变动趋势。

(3)全面分析我国对外贸易条件变化的原因。

(4)根据变化原因拟订可能的政策措施。

2、拟解决的问题

通过对以上四个方面问题的研究,希望解决对我国贸易条件恶化的程度、原因、影响的认识偏差问题,以至于能寻找更合理的对策从根本上改变我国对外贸易恶化的状况,实现我国对外贸易的健康发展。

三、研究的步骤、方法、措施及进度安排:

(一)研究步骤

课题主要从资料收集、撰写开题报告、草拟提纲、论文初稿反复修改、论文定稿及答辩几个步骤去完成。

(二)研究方法及措施:

研究方法:案头文献资料研究、案例比较研究、分析归纳法、数据模拟分析法、实证分析法,调查研究法等。(根据文章研究的需要,选用合适的研究方法)

研究措施:社会调查、文献查阅、老师指导等

(三)研究进度安排

2009年10月;确定选题收集资料写开题报告

2009年11月—2010年2月通过对资料进行进一步研究撰写论文初稿

2010年2月交初稿接受指导老师审查

2010年3月—4月上旬通过指导老师对初稿的意见对论文进行修改

2010年4月接受指导老师再次审查对论文再次修改

2010年5月交论文终稿准备进行论文答辩

四、主要参考文献:

[1]郝红.景华扬,谈如何在我国建立有效的薪酬激励公有制辽宁经济职业技术学院20034,24—25

[2]井士锌,现代企业的薪酬激励煤矿现代化20043

[3]樊钱涛,如何运用薪酬激励员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2003327—28

[4]王少东,张国霞建立自助式整体薪酬体系人力资源200435—36

[5]徐晓明,公司管理中的薪酬激励机制河南化工2003645—46

[6]张涛,如何发挥薪酬激励的持久性中国人力资源开发72—74

[7]程瓯,将员工激励进行到底人力资源39—40

[8]胡盈,交换中的刺激人力资源53—54

[9]董玉森,当前部分国企薪酬激励机制存在的问题和对策研究中国人力资源开发

[10]刘颖,走出薪酬激励的困境通信企业管理2003956—57

[11]林新奇,国际人力资源管理复旦大学出版社

[12]企业员工管理方法研究组企业员工激励方法中国经济出版社

五、指导教师意见:

签名:

六、教研室意见:

外贸行业研究报告篇2

一、纺织类外贸行业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质量

笔者选取在沪深两市上市的73家纺织类外贸公司,在这73家纺织类外贸行业上市公司中,剔除2011年刚上市的6家公司,公开披露2010年度《自我评价报告》的公司共有39家,占样本总数的61.9%。再剔除2010年上市的9家公司,公开披露2009年度《自我评价报告》的有29家,占样本总数的50%(如表1所示)。可见2010年披露《自我评价报告》的纺织类外贸行业上市公司从数量上和比例上均有所提升,但幅度不大。

(一)内部控制信息披露质量评价方法本文运用内容分析法(Contentanalysis),通过建立相应的评分标准和指标体系对我国纺织类外贸行业上市公司的《自我评价报告》进行定量分析。内容分析法是一种对文献内容进行客观系统的定量分析的专门方法,其目的是测验文献中本质性的事实和趋势,揭示文献所包含的隐性情报内容,预测事物的发展。其基本做法是把媒介上的文字、非量化的有交流价值的信息转化为定量的数据,建立有意义的类目分解交流内容,进而分析信息的特征,该方法被广泛应用于非财务信息披露行为研究。借鉴parsa,Chong和isimoya(2007)采用的评价方法,以内部控制的五要素——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和内部监督为大框架,根据《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和《审计工作指引》等规则的相关内容,将五要素细分,建立了39个指标并进行综合评价。评分指标体系如表2所示。

内部控制五要素构成了一级指标,二级指标为一级指标的初步细化,三级指标是对二级指标的进一步细化,从而形成了由5个一级指标、16个二级指标和39个三级指标构成的评价指标体系。本文仅仅针对39个三级指标进行分析,通过三级指标的研究再推导出二级指标以及一级指标五个要素的分析。

(二)内部控制信息披露质量评价标准笔者不仅仅关心《自我评价报告》中是否披露了规定内容,更关心披露的质量。因此,可建立如表3所示的5级量表,赋予《自我评价报告》中所披露的信息0-1之间的分值(其中0.75分这一分值的评分划分为两种情况),以衡量我国纺织类外贸行业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质量。

其中“在简单讨论的基础上进行了有效性评价”是指在报告内容中对评价指标所对应的单个控制要素进行了简单的阐述,并且对其有效性进行“是否有效”的评价,如“是有效的”、“不存在缺陷”、“能够保证内部控制效率的发挥”等表明该要素是“有效的”的表述,或者“是无效的”、“存在缺陷”、“尚需改进”等表明该要素是“存在缺陷”的表述。“在详细讨论的基础上进行了有效性评价”是指对控制要素进行了详细阐述并且对其有效性进行了评价。以指标的评分来衡量各个指标的披露情况,以总体的评分作为《自我评价报告》质量的最终评价。

(三)内部控制信息披露质量评价情况根据上述评价标准对纺织类外贸行业上市公司2010年《自我评价报告》进行综合评分,得到了各个三级指标的统计情况。图1显示了各个三级指标披露的公司数量占全部公司数量的百分比。按照被提及的数量进行排序,被提及最多的依次是“C25融资控制”,“C24投资控制”,“a13审计委员会设置”和“a12董事会、监事会及管理层在内控中的职责”等4个指标,这几个项目被披露的比例占全部公司数量的80%-90%;被披露最少的是“B13企业对风险的应变力”,只有4家公司进行了披露,所占比例为10.26%,其次是“B12风险容忍度的确定”,比例为12.82%,其它指标被提及的比例在20%-80%之间。

表4显示了各个指标的平均分和标准差。从平均分值来看,“C24投资控制”,“a12董事会、监事会及管理层在内部控制中的职责”,“C25融资控制”和“a23内部审计机构设置、人员配备和工作情况”等4个指标分值最高,平均分值大于0.6;平均分值最低的是“B12风险容忍度的确定”和“B13对风险的应变力”,平均分值在0.1以下。标准差反映了各个指标分值的离散程度。从表中可以看出39个指标的标准差都在0.1-0.5之间。为使各个指标的平均分有更为清晰的比较,图2为表4的柱状图显示。

公司披露《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不仅要对各个要素的控制情况加以说明,并且要对其有效性、是否存在缺陷做出评价。内部控制评价是指企业董事会或类似权力机构对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全面评价,形成评价结论,出具评价报告的过程。内部控制缺陷是影响内部控制有效性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在自我评价时应对是否存在内部控制缺陷、其产生的原因和影响以及相应的补救措施进行披露与分析。若管理层发现公司内部控制中存在一个或多个缺陷,只要这些缺陷尚未构成重大缺陷,就仍可认为公司内部控制是有效的;但若构成重大缺陷,则不能认为公司内部控制是有效的。

在披露2010年《自我评价报告》的39家纺织品外贸上市公司中,有19家公司披露了内部控制中有待完善的地方及整改计划,占披露总数的48.72%,但仅仅只有7家公司使用了“本公司的内部控制存在缺陷”或“本公司在以下方面存在不足”的表达方式,比例不到1/5,其余采用的是“由于内部控制固有的局限”或“由于外部环境的多样化,内部控制还存在不足”等比较模糊的表达方式,没有说明问题所在,大多属于泛泛而谈。在披露内部控制缺陷的19家公司的《自我评价报告》中,均认为本公司内部控制中不存在重大缺陷。

(四)内部控制信息披露质量评价结果分析首先,从数量上看,披露2010年度《自我评价报告》的上市公司数量占所选样本总数的61.9%,该比例仍有待提高。其次,从细节指标的披露数量来看,各个三级指标的披露数量参差不齐,近一半的指标披露数量不及公司样本数量的50%,这表明大多数纺织类外贸上市公司《自我评价报告》的完整性存在问题,有不少指标容易被忽视。然后,从平均分值来看,各个指标的平均分总体较低,除了“C24投资控制”这一指标的平均分值达到0.83分之外,其余指标分值最高不超过0.7分。最后,由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报告整体的评分状况来看,最高分不超过0.8分,平均分为0.31分(如表5所示),可见纺织类外贸行业上市公司的《自我评价报告》的披露质量从总体上看还比较低,与《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和《审计工作指引》所要求的披露水平相比差距还比较大。而且各个公司对不同指标的披露情况差异较大,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纺织类外贸上市公司在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和执行过程中对不同控制要素的侧重点不同,也说明整体内部控制自我评价缺乏规范性。

二、纺织类外贸行业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现状

虽然中国证监会对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的披露做出了一系列相关规定,但目前这些规定并未得到有效执行,大多数公司内部控制信息的披露流于形式,少有实质性内容。同时,我国纺织类外贸行业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自愿披露动力不足,这与我国上市公司整体披露动力不足的氛围有关。从评价结果看,我国纺织类外贸行业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自愿披露动机不足由表1数据可知,从整体上看,我国纺织类外贸行业上市公司披露《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的占比不高,各个上市公司的披露动机不足,管理者对内部控制自我评价能提高公司治理的透明度和树立投资者信心的功能认识不到位,导致自我评价的意识不强。

(二)披露形式缺乏统一规范,披露内容过于简单通过分析发现,我国纺织类外贸行业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信息披露无统一格式,缺乏规范性,这不仅不利于对该类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及质量进行比较,也不利于公众了解该类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的具体情况。从三级指标的提及数量及平均分值来看,我国纺织类外贸行业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所披露的信息并不全面,不少规定的指标没有提及,且各个上市公司披露的侧重点有所差异,披露质量参差不齐。对于披露的指标也多以定性描述为主,如“内部控制制度完整、合理、有效”,真正涉及具体内部控制某一个环节并进行定量描述的信息很少。质量相对较高的报告也仅仅是对个别环节做出较为详细的披露。此外,一些上市公司在自我评价报告中表示“会努力完善内部控制”,但对具体措施并未提及。这种过于原则化和形式化的披露方式导致信息有用性降低。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是上市公司努力的方向,但目前尚未形成具有高度认同感的评价框架的政策环境。

(三)内部控制缺陷披露较少涉及对内部控制缺陷进行披露有利于管理当局完善内部控制和提高会计信息质量,进而使外部利益相关者更好地了解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情况。通过分析样本发现,纺织类外贸行业上市公司对内部控制缺陷的披露非常少,一般都用一句话的形式一笔带过,披露内容简单且缺乏现实意义。

(四)对“风险评估”要素披露不足从图1和图2中的数据可以看出,无论是在数量上还是在质量上,指标B11到B41即一级指标的“风险评估”指标整体披露质量不高。外贸行业相对于一般只发展国内贸易的上市公司面临更大的风险,国内和国际的经济环境对于纺织类外贸行业上市公司的发展都至关重要,特别在当前世界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外贸环境不容乐观的情形下,披露纺织类外贸行业上市公司的风险管理能力有利于投资者更加理性的投资。

三、纺织类外贸行业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对策

针对纺织类外贸行业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存在的问题,笔者提出以下建议:

(一)建立健全内部控制信息披露机制,强制性披露与自愿性披露相结合一要规定统一的形式,细化披露指标并增强可操作性,使纺织类外贸行业上市公司在披露内部控制信息时有依可循,做到明确、具体、合理,从而提高内部控制信息的有用性与可比性,根本上杜绝重形式、轻内容的模式化通病。二要规范内容。规定强制性披露内容,如评价指标和评价方法等。其中,“内部控制缺陷”指标应该作强制规定,帮助上市公司谨慎管理,及时发现缺陷并完善,真正达到披露内部控制信息的目的。三要制定自愿性披露的相关内容,鼓励对自愿性披露内容进行披露。

(二)完善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环境内部控制信息质量不高与目前信息披露环境有着很大的关系。政府有关部门应加强对内部控制以及内部控制自我评价的宣传力度,让公司了解到进行内部控制自我评价的重要影响和现实意义。有关部门应将内部控制信息披露规定上升到法律层级,可效仿美国单独立法,用强制性手段完善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环境,提高披露质量。另外,可以通过积极鼓励引导和定期对纺织类外贸行业上市公司《自我评价报告》质量进行排名的方法,提高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积极性。

(三)加强对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监督,建立健全相关处罚机制为了提高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的及时性与完整性,我国应建立行之有效的监管制度,包括:明确董事会、监事会和注册会计师对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法律责任,强化证监会的监督作用;对违反强制性信息披露规定、披露虚假信息或隐瞒内部控制存在不足的上市公司要加大处罚力度,加大违规成本,并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等。

(四)强化纺织类外贸行业上市公司风险管理及披露意识管理者向投资人报告公司所面临的风险、管理当局对风险的态度以及风险控制措施是管理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公司应当加强风险管理意识,并定期对相关人员进行培训学习,让员工了解内部控制自我评价的实施程序、方法,提高员工的专业水平,最终提高公司出具的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的质量,及时发现风险,提高风险应对能力。

四、结论

笔者通过建立内部控制的细节指标对我国纺织类外贸行业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质量进行了分析研究。研究表明,目前,我国纺织类外贸行业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动机不足且《自我评价报告》存在诸多问题,解决这些问题必须通过政府部门和上市公司的共同努力。另外,作为面临较大风险的外贸行业,应重点加强内部控制五要素中“风险评估”的披露,帮助公司更有效地实行内部控制,更好地面对外部环境的变化和风险。

[本文系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重点项目(编号:2011ZDiXm048)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杨有红、汪薇:《2006年沪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研究》,《会计研究》2008年第3期。

[2]吴慧:《2011中小板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质量研究

——基于的综合评分》,浙江大学2011年硕士学位论文。

[3]parsa,S.,Chong,G&isimoy,a.e.Disclosureofgovern

anceinformationbysmallandmedium-sizedcompanies.CorporateGovemance,2007.

外贸行业研究报告篇3

一、问题缘起

国际贸易统计非对称问题最早是20世纪90年代提出的(tsigas,1992),自此之后一直是政府部门和学术界主要关注的领域。其中,最经典的案例就是对中美(FungandLau,1998)及中国内地和香港特别行政区间的贸易非对称问题(Ferrantinoandwang,2008)的研究。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商品贸易领域,少有对服务贸易领域的研究。已有研究认为,导致商品贸易领域中出现统计数据不对称的原因主要有三种。第一种,不对称主要来自一些不可避免的因素,其中最主要的是在贸易实践中报价基础不同。国际贸易实践中,进口一般按CiF报价,出口一般按FoB报价。imF(2011)认为CiF价中包含运费和保险费,因此CiF价一般比FoB价要高出10%左右。Federico和tena(1991)以及makoul和otterstrom(1998)在控制了因CiF和FoB报价导致的差异后发现,发达国家以及总体水平上,贸易统计数据基本是对称的。pomfret和Sourdin(2009)认为,如果贸易伙伴国之间距离更远以及商品贸易的权重增大,CiF价与FoB价之间的差异会更大。在剔除运输成本因素后,结果是中性的。第二种,不对称主要来自贸易伙伴国之间统计结构上的差异,如贸易记录时间的不同、贸易记录门槛的不同以及汇率波动等。第三种,不对称主要来自不同的分类以及故意误报。不同的分类主要来自人为的误差,或者是海关官员缺乏经验,又或者是国家贸易统计体制的不同。特别是在转口贸易的情况下,各国分类口径的不同导致贸易统计数据的非对称性很大。海闻、芬斯阙(2000)等认为中美各自公布的贸易逆差值不一致最重要的原因是香港的转口贸易。如果将从中国内地运往美国的产品和从美国运往中国内地的产品各自在香港的附加值都归为香港的出口值,中美贸易逆差差异则会大大降低。故意误报主要来自骗税、走私等。因此,贸易统计数据非对称还被用于检测逃税和其他贸易中的灰色地带的存在。研究表明,较高的关税、腐败、贸易中的灰色地带与双边贸易统计的较大差异有关(Javorcikandnarciso,2007;Bergerandnitsch,2008)。此外,Yeats(1995)发现,发展中国家的贸易数据非对称非常显著,这些显著性差异不能仅仅被不可避免因素或结构型因素所解释。Hamanaka(2011)发现哥伦比亚贸易统计数据在进口数据以及细项数据的准确性上存在严重的问题。HeliSimola(2012)通过与其他贸易伙伴国统计数据对称性的比较,发现俄罗斯的进口数据质量逐年改善,但与其他发达国家仍有很大差距,尤其在细类统计数据方面。这种问题主要是由错误的分类以及故意误报导致的。

二、镜像数据和测度指标

(一)镜像数据的内涵理想状态下,贸易国与其伙伴国之间相对应的贸易统计数据应该是相等的,即a国对B国的商品或服务的出口(进口)应该等于B国对于a国的相同商品或服务的进口(出口)。这就是贸易统计数据完美对称的情形。但现实中,这种情况很少发生。两个国家间对应的贸易数据差异越大,说明两个国家间的非对称问题越突出。这里,伙伴国相对应的贸易数据被称为镜像数据(mirrordata)。贸易统计中的非对称性主要通过比较统计数据与镜像数据间的非对称性来衡量。欧洲统计局(eurostat,1998)将镜像统计数据定义为“对一个贸易流的两个基础测度之间的双边比较”,“是发现非对称原因的一种基本工具”。镜像数据可以检测每个报告国所报告的贸易额与其伙伴国报告的贸易额的差距情况。当报告数据与镜像数据差异过大时,有助于识别报告国是否相对某个伙伴国所申报的数据偏高了或是偏低了,从而查找出现差异的原因,甚至查找统计环节中是否存在系统性误差、定义上的差异或者统计上的错误做法。

(二)非对称系数的测度目前,学术界大多采用的是Ferrantino和wang(2008)提出的贸易差异度指标来衡量贸易统计数据的非对称程度。为了能更好地反映差异与均值的偏离程度,本文对该指标进行了修改,将贸易伙伴间的统计数据差异与他们报告数据的均值进行比较。本文将该指标称为非对称系数,主要用两种表达方式:一种是报告国是出口方,另一种是报告国是进口方。当系数为0时,贸易统计数据是完美对称。系数偏离0越多,说明贸易统计数据之间的非对称性越强。贸易差异度可以为正数也可以为负数,它可以用于估计一个国家相对于其贸易伙伴公布的数据而言,所报告贸易流是偏高了还是偏低了。

三、服务贸易双边镜像数据的比较

我国服务贸易统计始于1982年,最初的进出口总额仅为44亿美元,占全球服务贸易总额的0.6%。2013年我国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达到5396.4亿美元,占全球总额的6%,居全球第三位,同比增长14.7%。在服务贸易大发展的背景下,高质量的服务贸易统计数据是加强对服务贸易的理论研究和政策支持、强化对服务贸易的国内管理和国际协调的前提。目前,我国国际服务贸易统计体系正在逐步建立,但是现有体系下所产生的统计数据能在多大程度上反映我国国际服务贸易的真实交易量是首先需要解答的问题。本文通过与主要贸易伙伴镜像数据的比较来对中国服务贸易统计数据的准确性进行初步探讨。本文中中国与贸易伙伴国的双边服务贸易数据主要来源于wto官网、Unservicetrade数据库以及oeCD数据库。

(一)我国主要服务贸易伙伴本文选取了与中国服务贸易交易量最大的中国香港、美国、欧盟、日本及韩国作为主要伙伴国(地区)进行研究。如表1所示,无论是“一般商业服务”还是分类服务贸易,中国与上述五个国家(地区)的服务贸易额大体都处于前五位的关系。中国与上述国家(地区)实现的服务进出口额占中国服务进出口总额的六成以上。其中,中国香港为中国最大的服务贸易伙伴,双边服务进出口总额约占中国服务进出口总额的1/4。中国香港仍为中国最大的服务出口目的地、进口来源地和顺差来源地。通过对与这些国家(地区)服务贸易统计数据非对称性的研究,有助于找出我国服务贸易统计数据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问题的主要方面。

(二)我国服务贸易统计数据的非对称性考虑到数据的可获取性以及时效性,本文主要以中国、中国香港、欧盟、美国、日本、韩国2011年双边贸易数据作为研究对象,分别对运输服务、旅游服务、其他商业服务以及一般商业服务四个类别进行研究。表2列出了2011年各国(地区)与其伙伴国(地区)之间出口数据和进口数据的非对称系数。系数为正,说明报告国(地区)的数据相对于镜像数据偏高;系数为负,说明报告国(地区)相对于伙伴国(地区)报告的数据偏低。此外,本文通过均值的比较来反映我国服务贸易统计数据非对称程度的整体水平(见表3)。系数绝对值越大,说明差异度越高。尤其是当系数的绝对值大于0.5时,属于统计数据极度不对称状态。从表2、表3中可以看出以下几点:第一,总体上,我国服务贸易统计数据的非对称情况要远高于商品贸易。但有一点值得注意的是,在商品贸易领域,中国进口数据非对称性异常突出,明显高于其他伙伴国(地区)水平。第二,我国服务出口数据非对称情况要比服务进口数据非对称情况严重,如表3所示,中国各类服务贸易出口统计数据的不对称性要高于其他贸易伙伴国(地区)。“其他服务贸易”统计数据不对称性最严重。其次是“运输服务贸易”。第三,其他商业服务贸易方面,各国(地区)统计数据不对称情况最普遍。在五个贸易伙伴国(地区)中,除欧盟外,进出口数据都与伙伴国(地区)存在极度不对称的情况。第四,运输服务贸易方面,中国对中国香港的出口数据以及中国对欧盟的进出口数据都存在极度不对称状态。第五,旅游服务贸易方面,数据非对称情况相对要少很多,但中国与美国旅游服务贸易的进出口数据存在严重的非对称。第六,在五个伙伴国(地区)中,与中国服务贸易出口统计数据差异最大的地区是中国香港。如图1、图2所示,中国内地与中国香港在所有四个服务部门的非对称系数都超过了0.5,尤其是运输服务和其他商业服务非对称系数甚至超过了1。中国与其他贸易伙伴国的非对称性情况不如与中国香港这么突出,主要在某个部门存在较明显的非对称性。例如中国与韩国主要在其他商业服务方面存在显著不对称,中国与欧盟在运输服务贸易方面存在显著不对称。

四、统计数据非对称的原因分析

(一)与其他国家服务贸易统计体系存在较大差异由于服务的无形性,服务贸易统计存在很大的难度。虽然目前国际上有通行的《服务贸易统计手册》和Bpm5标准作为各国服务贸易统计制度的指导,但是各国的服务贸易统计体系仍存在很大的差异。首先,各国Bop范畴下服务贸易统计数据的采集方法不同。目前国际上通行做法有结算、调查混合三种。我国Bop服务贸易统计以间接申报制度为主,主要依赖结算系统来获取数据。中国香港的服务贸易数据以各项有关机构和住户的统计调查搜集为主,辅助行政记录而得。美国主要通过商务部经济分析局的调查问卷来获取服务贸易数据。而欧盟各国正逐渐由结算系统向混合或调查方式转变。随着网络技术的发达,许多服务贸易是通过电子转移的方式进行的,并没有向相关机构进行申报,并且大量的跨国公司内部交易的存在导致结算系统越来越难以反映真实的交易情况。目前,由结算系统向调查系统和混合系统转变是Bop服务贸易数据采集的一大趋势。我国主要通过结算系统来获取统计数据的做法已经落后服务贸易实践的发展。其次,各国对服务贸易统计口径贸易记录制度、货币折算标准不同及统计时间差异等原因都会造成统计结果的巨大差距。中美之间关于贸易顺差和逆差的多次争论就是例证。这种情况在服务贸易领域尤为明显。

(二)我国服务贸易统计制度环境不够完善从成功开展服务贸易统计的国家或地区看,它们都是在法律、制度的保障下有效地开展服务贸易统计工作的。美国国会于1985年通过了《国际投资和服务贸易调查法》,授权美国商务部经济分析局(Bea)为美国服务贸易的首要统计机构和首要机构,并授权经济分析局进行各行业服务交易的强制性调查以及国际直接投资的强制性调查,从而保障了美国服务贸易统计工作的顺利进行。中国香港则根据《普查及统计条例》(第316章)及附属法例收集服务贸易统计数据,这是中国香港服务贸易统计领域的最重要立法。长期以来,由于缺乏服务贸易统计制度,缺乏服务贸易统计归口管理部门,中国的服务贸易统计工作明显落后于发达国家(地区)。虽然《国际服务贸易统计制度》(以下简称《制度》)于2008年1月1日正式实施,并且2012年进行了修订,但整体而言,《制度》对数据(尤其是占服务贸易总额一半以上的运输、旅游、通信、金融和保险数据)的采集和使用等方面的指导过于笼统,缺乏可操作性。例如,在《制度》中指出“运输、旅游、通信服务、金融服务、保险服务等进出口数据则利用相关部门行政记录、统计资料以及测算数据和其他信息源进行统计”,但是具体、统一的指导意见和要求却缺位。这导致各省(直辖市、自治区)采集的服务贸易数据不完整、不可比。《制度》中虽然强化了企业直报的调查方式,但却对拒报、迟报、伪报、篡改统计数据的行为缺乏监管和惩处力度。另外,目前我国服务贸易统计是商务部、外汇管理局以及各个服务业管理机构并行的多头统计管理体系,各自统计口径的差异也影响统计数据质量。

(三)服务贸易统计工作自身的复杂性《服务贸易总协定》将国际服务贸易分为12大类共155个服务项目,涉及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相关服务企业数量众多。服务贸易有跨境交付、商业存在、境外消费和自然人流动等四种模式,涉及服务、人员、资本等流动。服务贸易调查对象广泛,服务经济活动形式多样,都为服务贸易统计增加了极大的难度。由于服务的特殊性,有许多服务是依附在货物上的,服务价值很难剥离。如运费大部分时候是与商品的价格打包以报价的形式反映出来。此外,如嵌入在出口或进口货物上的软件、知识产权的价值等。随着网络通信技术和交通运输技术的发展,服务贸易量激增,贸易形式日新月异,许多服务贸易数据很难被捕捉。另外,许多服务贸易数据基本上来自政府或民间机构的定期调查和普查。调查包括对国内外公司合同的调查、对服务业雇工情况的调查、对服务价格信息的调查等。普查一般不间断进行,涉及的范围更广一些。但由于经费和人力有限,采用调查或普查的方法会面临一些潜在的问题,例如,一些国家在调查或普查时更多地采用抽样方法获得服务贸易数据,多少带有猜测估计的因素,缺乏应有的可靠性和真实性。如果在调查过程中匆忙行事,对样本缺乏必要的评估,对调查程序缺乏严格控制或对调查资料缺乏严格的审核等,就会使调查结果以偏概全,错误百出。本文中研究的“其他商业服务”是一个杂项类,是不包含运输与旅游服务之外的所有商业服务。根据Bpm5中的定义,“其他商业服务”应包括通信,建筑,保险,金融,计算机和信息,专有权利费和特许费,其他商业服务,个人、文化及娱乐服务,视听及相关服务等。这些服务类别涉及门类多、交易形式多样,不同采集方法下产生的数据差异值将更大。“其他商业服务”作为多种细项服务类数据的加总,也会导致各种差异的叠加,将进一步加大统计数据间的差异程度。

(四)与某些国家间可能存在系统性差异本文前面的分析适用于解释各国之间统计数据差异的一般性原因,但却不能有效解释中国与贸易伙伴国(地区)在特定服务贸易领域中长期存在的显著差异。例如,在运输服务和其他商业服务领域,中国出口数据与中国香港的镜像数据一直处于差异异常显著的状态。要解释这些差异产生的原因,需要了解两个国家(地区)间贸易及其统计的实践特点。本文以运输服务贸易为例,尝试分析统计数据不对称的系统性原因。自中国入世以来,中国香港的转口贸易功能进一步强化。经香港转口出口额占全部香港出口额的比重近年来一直呈上升趋势,2001年为89.63%,而到2010年一路上升为97.71%,到2011年7月,这一比重又上升0.2个百分点,为97.91%。在中国香港的转口贸易中,内地一直扮演着最重要的角色。1998年以来,转口贸易中来源于内地的货值占总货值的比例一直稳定在60%左右,2010年来源于中国内地的转口额占香港全部转口货值的61.5%。本文认为转口贸易可能加剧了两地之间运输统计数据差异。我国运输服务贸易的出口主要基于国际收支统计间接申报,根据我国运输服务企业提供的服务国际收支数据获取。当我国的承运人将货物运至香港转口时,这段运输服务记为中国内地对中国香港的“运输服务出口”。在运输服务进口方面,当前国际范围内广泛应用的是依据货物进口数据进行估算。估算方法如下:货运服务进口=按CiF计算的商品进口总额×运费系数×外国承运人在外贸运输市场的份额。在贸易实践中,在中国内地输往香港的货物中,如果其中有些货物在香港解释作转运或者是过境,这些货物不在香港做进一步的加工,也不在香港消费、转卖,那么这些货物按照香港特别行政区的规定就可以不必向海关提交报关单。因此,这些货物也就不列入香港统计的内地的进口。而香港运输服务进口也可能因为货物进口数据的缺失而缺失,即不存在相对应的香港从中国内地的“运输服务进口”。因此,转口贸易的大量存在以及两地之间在统计实践上的差别,可能是造成两地运输服务统计数据差异的一个重要原因。

五、改进的对策

(一)建立内外协调、统一的服务贸易统计制度服务贸易统计涉及门类众多,经济活动形式多样,是一项十分艰难的工作。一个健全的服务贸易统计制度首先要做到内外协调统一。外部体现在,我国的统计制度应与国际通行的统计准则相协调。当前,《国际服务贸易统计手册》(以下简称《手册》)从广义上提出了一个国际公认的国际服务贸易统计编制和报告的框架,包括编制国际服务贸易统计的指导性意见和操作流程。我国应进一步提升服务贸易统计制度与《手册》的协调统一性,尽可能按照《手册》的要求来设计制度和相关实施细则。只有加强对外的协调统一,才可以进一步提高服务贸易统计数据的国际可比性。内部体现在,加强服务贸易统计与已有统计体系间的协调。其一,加强与国际收支统计体系下服务贸易统计的协调。我国以前的服务进出口统计主要通过国际收支核算体系获取,由外汇管理局负责。《国际服务贸易统计制度》实施后,商务部负责服务进出口数据的汇总和编制。两者在统计分类、归口管理、统计手段上都存在很大差异,两套统计体系并行会造成服务贸易统计方面的混乱。其二,加强与已有外资及对外直接投资统计的协调。建立FatS统计可以充分利用现有的外商投资统计和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加强与现有外资和对外投资统计的协调,能节约大量社会成本。其三,加强各地区间服务贸易统计实践的协调。服务贸易统计实施细则的缺位导致各地服务贸易统计具体操作存在一定差异,对地区间统计数据的可比性产生负面影响。

(二)完善服务贸易统计立法和执法工作虽然《中国服务贸易统计制度》为服务贸易统计工作奠定了一定的立法基础,但是具体实施层面却缺乏立法保障。从国外经验来看,完善各种形式的服务提供者和消费者的贸易登记制度,并以法令的形式加以规范,将极大地提高服务贸易信息反馈的数据和质量。因此,我国需进一步加大对服务贸易统计实践环节的立法工作。除了需要立法保障外,还应加大执法检查力度。根据有关法律对拒保、迟报、伪报、篡改统计数据的单位进行严肃查处,直到追究法律责任,以保证统计数据的真实性。

(三)加强与其他国家服务贸易统计的经验交流和学习目前,美国已形成最科学、最完整和最具推广意义的服务贸易统计体系和统计方法。美国还是世界上最早能够提供与GatS服务贸易概念一致、连续、系统的双向服务贸易统计数据的国家。欧盟国家也较早地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并付诸实践,目前欧盟大多数国家均能依据Bpm5收集服务贸易统计数据,并可提供内外向FatS数据。上述国家的做法和经验丰富了国际公认的《国际服务贸易统计手册》内容,对我国具有许多可借鉴之处。我国应通过与具有丰富统计经验的国家的交流和学习,发现和比较各国的做法,促进国外好的经验和做法在我国的推广。例如,在数据采集渠道方面,通过借鉴美国和欧盟等服务贸易统计数据收集方面的先进经验,更多地采用抽样调查、问卷调查、重点调查等方法收集服务贸易数据。

外贸行业研究报告篇4

大学

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

题目

系部名称国际经济与贸易

专业班级国贸04-1

学生姓名

学号

指导教师

填表时间:

填表说明

1.开题报告作为毕业设计(论文)答辩委员会对学生答辩资格审查的依据材料之一。

2.此报告应在指导教师指导下,由学生在毕业设计(论文)工作前期完成,经指导教师签署意见、相关系主任审查后生效。

3.学生应按照学校统一设计的电子文档标准格式,用a4纸打印。

4.参考文献不少于8篇,其中应有适当的外文资料(一般不少于2篇)。

5.开题报告作为毕业设计(论文)资料,与毕业设计(论文)一同存档。

设计(论文)

题目莱州市草编艺术品出口竞争力研究

工程设计应用研究开发研究基础研究其它√

1、本课题的研究目的和意义

主要研究莱州市草艺品出口贸易的优势,及其所在地人文地理优势,还有生产加工的过程介绍和改进建议,并对其进一步发展前景观望,提出一些建议和发展方向研究。

2、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提纲)

1.介绍莱州市的人文地理环境

2.介绍草编艺术品的历史及文化底蕴

3.对其加工材料的来源做研究

4.对其市场生存能力做研究介绍

5.草编艺术品的生产加工过程

6.举例研究齐生产成本和利润

7.对其销售和出口竞争力进行对比分析

8.分析与其他草艺品出口地(国)的产品对比

9.对其销售.加工流程做分析研究

10.通过分析研究找出其生产销售的问题

11.对生产和销售提出改进意见

12.对草编艺术品的发展前景展望

3、文献综述(国内外研究情况及其发展)

1.根据国内的一系列研究情况综合

我国加入wto后,中国外贸企业已经在一个全新的开放的环境中发展对外贸易。我国加入世贸组织,遵守世贸组织规则。并按照其宗旨和基本原则进行经济改革和发展对外贸易。履行谈判中承诺的市场开放的义务,将为各国、各地区的贸易伙伴提供更好、更稳定的市场准入机会。对外开放的投资领域将进一步扩大,外商投资企业将逐步享受国民待遇,投资环境将更为宽松、透明、稳定。这毫无疑问将为国外的投资者带来更多的收益,同时也会对国内经济产生重大影响,特别是对我国外贸企业的发展有着两面效应,后一点是我们尤其要引起注意的地方。

从中国加入wto以后,不同的行业所受的影响各不相同,就中国外贸企业而言,“入世”既带来了机遇又带来了挑战,无论是机遇还是挑战,都和中国法律环境进一步改善有关。中国自1979年五届全国人大会议颁布第一部调整外国投资的法律——《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至1999年中美达成关于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双边协议用了整整20年时间。到2007年法律框架已经日渐成熟,总的来看,中国外资法已经与国际惯例接轨,朝更开放自由的方向转变或转型时期,中国的外资法的重大变革对中国的外贸企业也有一定的优势可占。

理论上讲外贸企业应具有进出口功能,但由于某一时期中国特定的环境因素,假如人民币无法完全自由兑换,政府的政策导向等,使得出口功能对中国外贸企业显得更为重要,由于大部分外贸企业无法自己生产产品出口,它们必须寻找中国在国际市场上有竞争力的产品,并组织出口。出口产业竞争力属于国际竞争力范畴,国际竞争力是一个国家在世界市场经济竞争的环境和条件下,与世界整体中各国的竞争比较,所能创造增加值和国民财富的持续增长和发展的系统能力水平。

按照迈克尔(e波特的产业竞争理论,一国的特定产业是否具有国际竞争力,取决于要素条件、需求条件、相关和辅助产业的状况、机遇和政府行为等6个因素。参考产业国际竞争力的6个因素,我们根据海关统计数据,采用贸易竞争指数评价指标,对中国出口产业的国际竞争力进行筛选评价。贸易竞争指数=Xi-mi/Xi+mi,其中mi、Xi为某i产品的进出口额)。此指标主要反映一国(地区)在国际市场上的某i产品的竞争优势;其数值越大,竞争优势越明显。

统计分析表明:目前,中国最具出口竞争力的外贸企业类型依然是劳动资源密集型产品。所不同的是,我们将纺织品与资源性产品分开,得出基本相同的结果,存在的差异是,纺织品的竞争力要远高于其它产品,也高于资源性产品,但其竞争力呈下降趋势,这一点与国内的分析结果一致。从总体上讲,目前中国的化工品及有关产品、机械及运输设备产品的贸易竞争力还尚无巨大优势可言,但必须看到,机械及运输设备产品的贸易竞争优势要高于化工品及有关产品,而且机械及运输设备产品的实际竞争力可能要高于其贸易竞争指数所反映的状况。因为在这些产品的出口额中,三资企业,特别是跨国公司的产品占了相当的比重,这些企业作为中国机电等资本、技术密集型出口产品的生力军,一方面极大的提高了这些产品的贸易竞争力,另一方面又造成了这些产品生产设备及零部件对国际市场的高度依赖,相关进口额高居不下。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中国目前具有国际贸易竞争力的产业依然是劳动资源密集型的产业,但其比较优势在逐年下降;机电产品的国际贸易竞争力还不具有比较优势,但其竞争力在逐年上升。在今后一段时期中,中国外贸企业的出口产品的选择空间,很可能被继续局限在劳动资源密集型的产业。

2.国外的外贸政策及其企业的发展:(以欧洲国家为例)

欧洲大部分国家对外贸易采取全方位开放的自由贸易和反对贸易保护主义政策,商品的进出口基本上是自由流通,元配额限制。但是,部分国家为了保护其自身的利益,在自由化贸易中也有些规定和限制,如:对农产品(肉类、牛奶及其制品、新鲜蔬菜、水果、花卉等)采取限制进口和生产补贴。特别是西欧国家对待不同国别执行没有区别的关税政策,为了鼓励进出口贸易的发展,有些采取低关税的税率政策。关税税率总水平很低,平均为5%左右,其全部互免工业产品的关税,征收关税的其他商品全部享受最优惠的低关税。

欧洲是一个经济高度发达的区域,也是世界金融重要中心,经济发展稳定,资金雄厚,政局稳定,这些因素使他们成了一个较好的投资市场,同时也是一个重要的资本输出区域。

洲的许多外贸企业有较强的法制观念,在贸易和投资方面,十分慎重,不轻易签订合同,一旦签了合同,则视签了约的合同为法律,不会随意修改,并能很好地执行合同。他们的外贸企业在与其他国家的企业做贸易时,首先做好充足的资信调查,以免上当;其次他们严把质量关,对产品质量要求严谨,一定会选择信誉好的企业;第三如果发生一些纠纷,他们则会严格按照合同及相关的国际法等解决纠纷。

同时欧洲政府为促进企业“走出去”采取了一些政策措施:政府帮助企业“走出去”的核心目标是促进出口和鼓励本国企业进入国际市场。主要做法如下:

(1).设立促进外向型经济的专门机构。例如1999年原联邦经济劳动局和联邦外经局合并,组成直属联邦国务秘书的经济总局(SeCo)。该局对内提供政策咨询,对外代表国家、经济界和企业的利益,开展涉及投资和贸易的谈判,并签署相关协议。

(2).设立法律框架。为了争取更大程度的投资自由化,联邦经济总局积极与外国政府商签投资保护双边协议(目前已与百余个国家和地区签订了此类协议)。

(3).为企业提供出口风险担保和投资风险担保。出口风险担保(eRG)始于上世纪30年代,随着出口和担保范围的不断扩大,政府的财政负担也随之加重。例如自1980年起,瑞士对出口风险担保实行了改革,总体方向是建立出口风险担保基金,依照风险大小收取担保费用,以达到收支平衡。投资风险担保(iRG)主要用来赔付由于发展中国家政策发生变化或战争等原因而遭受的损失,其作用近年来有所下降。

4、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草编艺术品一直是以手工编制为主要生产方式,这也是其价值的所在,但由于是手工编制对其规格.质量都会有一定影响,在本次研究中希望得到好的方法解决。还有销售出口,方面经常会出现到期交不了货的情况,在此也想将这个问题完善。

5、研究思路和方法

一.研究思路

主要思路是对其生产加工和销售方面进行分析

二.研究方法

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文献法、对比论证、列事实、摆依据、引用分析等方法。主要通过图书查询、网上浏览等方法。拟运用经济学、管理学等相关知识来撰写论文。:

6、本课题的进度安排

年(3月—6月)

3月1日-3月20日查询有关网站,选题并填写课题表;

3月21日-3月28日搜集、整理相关资料;

3月29日-4月3日搜集、整理相关资料并填写开题报告;

4月4日-4月30日完成论文一稿;

5月1日-5月16日完成论文二稿;

5月17日-5月27日定稿;

5月28日-6月3日整理相关材料、打印、答辩。

7、参考文献

《企业经济》——张维新.让企业摆脱政策不确定性的困扰.2008年01期.

《中国企业管理创新》——张平华.2004年1月中国发展出版社出版.第15页.

《战略与结构——美国工商企业成长的若干篇章》——D·钱德勒.云南出版社,2002.

《经济发展环境中的社会信用问题研究》——曾斌求,彭积龙.湖南省统计局综合研究社.

《品牌全球化之舞》——张冰.2008年04期.

《企业战略观念在中国的演变》——郑友林.2008年.

《2008中国与世界经济发展报告》——王长胜.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世界经济分析与展望》——李向阳.选自《求是》.

《产业竞争理论》——迈克尔e波特.

《经济学原理》——n格列高里曼昆(美).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12出版.

《managerialeconomics&organizationalarchitecture》,JamesBrickley,mcGraw-Hill,3e,2004

《internationaleconomics》,Salvatore,Johnwiley&Sons,7e,2000

指导教师意见

指导教师(签名):

年月日

所在系(所)意见

外贸行业研究报告篇5

[摘要]中国旧海关留存的卷帙浩繁的海关文献,是近百年社会经济史研究中一项最为完整、系统的统计数据和文字资料。哈佛燕京所藏的海关资料和京华版《中国旧海关史料》所收录的出版物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以季报、年报、十年报告、国内贸易册、月报等为层次,将其宝贵内容作以介绍,弥补以往简单地介绍海关文献之不足,研究者若能利用这一丰富的资源,将会拓宽和深入中国近代史的研究。

oneKindofUnderdevelopedHistoricalDocumentsinmodernHistory--

aReviewofChinesetraditionalmaritimeCustomspublications

Keywords:traditionalmaritimecustomspublications;reportsandreturns,textanddenotation

abstract:amyriadofhistoricalmaritimecustomspublicationsisthemostintegrated,andsystematiceconomicstatisticsanddocumentsduringthelateimperialChinaandtheRepublic.thethesisarticulatestheoriginanddevelopmentofstatisticalseries,aswellasreportorialsystem,basedonthecollectionsbyHarvardUniversityLibraryandJinghuapress.thisobservation,supplyingabrigdeofsimpleintroductiontoallpreviousstudies,wouldadvancetheexploitationofthesematerialstobroadenanddeepentheresearchofmodernhistory.

近代中国海关的基本职能是监管进出口贸易、征收关税、查缉走私、编制进出口统计,同时兼办沿海及内河航务、港务、邮政、检疫、气象、内外债和对外赔款的海关担保与清偿支付,厘金、常关税等附加税捐,甚至筹办国际博览会、教育(国文馆、税务专门学校)以及中国政府特派的外交事务等等。为了及时地掌握贸易与口岸地区的情况,从1860年开始海关就按照西方的管理和统计理念,建立起一套严格的申报、汇总、出版体制,基本持续到1949年。海关出版物以其编制时间之长,内容之广泛,表达方法之科学、严谨,成为中国近代史最为系统完整的资料。

旧海关的出版物卷帙浩繁,种类众多,一般分为六大集①,每集之下又分为若干系列,规模最为系统庞大的是StatisticsSeries,按nativeCustomstradeReturns第三卷的扉页所示,包括ShanghaiDailyReturns(上海每日贸易册)、CustomsGazette(海关公报)、Returnsoftrade(贸易统计)、Reportoftrade(贸易报告)、ChjneseVersion(中文译本)、DecennialReports(十年报告)、nativeCustomstradeReturns(国内贸易册)7个系统。

五十多年来,口岸商埠和近代中国的研究获得了广泛地拓展,口岸与腹地、沿海与内陆成了透析近代中国的一个视窗,资料整理也取得新的拓展,尤其是在国家大力提倡、动员编修地方志后,封存于各地档案馆、图书馆的各海关资料有过大致的整理、翻译和汇编。然而,在修志结束后大多没能及时全面地整理出版,这就使得这一套近百年来最系统的贸易统计资料和贸易情形评论成果,始终未能得到方便利用。

————————

*吴松弟按:本文是复旦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中心211工程项目《长江三角洲历史地理研究》的子课题《长江三角洲港口体系的变迁》的一部分。谨以此文,对邀请我赴哈佛大学研究访问的哈佛大学东亚系的peterK.Bol教授,资助我访问的美国americanCouncilofLearnedSociety以及哈佛燕京学社,表达真诚的谢忱,使我有缘见识到藏于哈佛大学图书馆的中国旧海关出版物。

①StatisticalSeries(统计集)、SpecialSeries(特集)、miscellaneousSeries(杂集)、ServiceSeries(务集)、officeSeries(公署集)、inspectorateSeries(税务司集)。

2001年,在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和海关总署办公厅的合作下,京华出版社影印出版了170巨册的《中国旧海关史料》,为研究全国和各口岸的贸易情形和经济变迁提供了莫大的方便。这套资料主要收集了海关年刊(年度贸易统计和贸易报告)、十年报告,即旧海关出版物中StatisticalSeries的核心内容。

统计集中各项出版物的名称和内容在数十年间迭有变化,尤其是海关年刊,是历来变化最多的部分,其编排系统颇为复杂。但是,《中国旧海关史料》作为一项如此规模宏大的系列出版物,仅于“前言”列出所收的十余种出版物的名称,至于这些出版物的源流、变迁及内在的脉络,却缺少基本的交代。因此,读者在阅读这些文献时,难免要为旧海关贸易报告和资料记载的复杂性所困扰,如果要明了不同系统的差异以及同一系统内部的源流沿革,又必须仔细阅读系列原件并加以前后对比,而绝大多数的读者又不能方便地获得这些原件.有鉴于此,对于海关贸易报告的编制方法及其内容,郑友揆、张存武、詹庆华、滨下武志都曾分别各有侧重地著文予以介绍[1]①,但是对于统计集的介绍都不完整,对于其中五个系统脉络梳理的也过于粗疏,甚至有一些错误,直接影响到全貌的反映和文本内涵的分析。此外,或因年代久远,或因交流不畅,这些文献综述在国内并没有获得应有的留意。现拟依据哈佛所藏的中国旧海关出版物和《中国旧海关史料》一书收录的资料,向学界比较详尽地作一介绍,以便于利用。为方便论述,以季报、年报、十年报告、国内贸易册、月报、其他六项为序,详其源流和不同时期的差异,并将哈佛所藏和《中国旧海关史料》所收的资料予以比较,在最后附有简明的文本结构图。

季报

QuarterlytradeReturns(贸易季册),1869~1931年。属于统计集第2系列,由4个时间上前后连接的部分组成:1.CustomsGazette,1869~1913(海关公报);2.QuarterlyReturnsoftrade,1914~1919(贸易季册);3.tradeReturns,1920~1923(贸易册);4,QuarterlyReturnsoftrade,1924~1931(贸易季册)。《中国旧海关史料》未收。

季册的内容以1920年为界,前期的季册仅介绍本季度的贸易状况,文字较少,多为表格,后期的内容越来越多。

试将1869年第四季度季册(最早的季册)和1881年、1899年季册的目录比较如下:

1869年的目录,共分三部分:partiQuarterlyReportoftrade。以各开放港口为单位,用文字和表格介绍本季度的贸易状况。partⅡReportofDuesandDutiesfortheQuarterendingDecember3l,1869。用表格反映本季度的关税收入状况。partⅢprecisofFinesandConfiscationsfortheQuarterendingDecember3l,1869。用表格摘要反映本季度的罚金状况。

1881年季册的parti、partⅡ、partⅢ均同于1869年第四季度的季册,但增加了partⅣnotifications和partVmovementsintheService(有关通告和服务事项的变化)。

1899年季册目录的前面三项均同于1869、1881年,但1881年的第五项替换了第四项,新增VesselsintheService作为第五项,以提供进出港口的贸易船只情况。

自1920年起,季册的格式和内容为之一变。

l.季册的名称。1920~1922年这三年的季册,由1919年的QuarterlyReturnsoftrade改称tradeReturns,中文称“某关民国某年第×季度华洋贸易统计册(中英合璧)”。其中,第四季度季册后面附有英文贸易报告和中文情形论略,故又名tradeReturnsandtradeReport,并加入季度和年度名。

2.季册的内容。较1919年有较大的不同。以1921年第四季度的津海关为例,目录中列有:第一节进口各货(第一款:海关进口各货,第二款:常关进口各货;第二节出口各货(第一款:海关出口土货,第二款:常关出口各货);第三节复出口货(海关复出口各货);第四节专项(出口茶额)。前三节为各关共同的目录,第四节则视情加入或改变。

第四季度所附的各关“全年贸易册论”,也由两部分组成。一是“贸易论略”,分别为英文的tradeReportfortheYear和中文的“华洋贸易情形论略”,两份中、英文的报告内容基本相同,但中文的内容比英文略微简略一些。此外,有些重要的海关,第四季度所附的除了上述中英文的“贸易情形论略”,还有常关(nativeCustom)的英文贸易报告和中文

————————

①郑、张基本上以介绍年报的编撰为主,其他系统较为忽略;滨下主要是排列各大系统文献的目录;詹氏着重论述海关贸易报告的特点和价值。有关海关统计与报告内容的评价与修正,几乎是每一位利用者的前提工作,例如麦雷、姚贤镐、萧梁林、墨菲等等,此处从略。

“贸易情形论略”,因此共有4份“贸易情形论略”。二是“贸易统计册”,共有5节:分别是税钞、贸易船只、贸易货值、出入内地之货、旅客、专项。

由于增加上述内容,1920~1922年这三年的第四季度的季册,就属于统计集的no.2至no.5,也就是说包罗了三个系列的内容。

自1923年起,贸易季册的名称和内容再次变化。恢复为1919年以前的名称QuarterlytradeReturns,第四季度已没有“全年贸易册论”,即英文tradeReport、中文“贸易情形论略”及其后面的表格。其余方面内容,仍然沿袭以前。这种变化为1924年以后各年的贸易季册所继承。

哈佛燕京图书馆收录了1929年第一季度前的季册,但贸易季册的编撰一直继续到1931年。

年刊

年刊由多个系列构成,有些系列又由数种文献构成,比较复杂。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种:

(一)Returnsoftheimportandexporttrade,1859~1866。ReturnsoftradeattheportsinChinaopenbytreaty,1867~1881,即年度贸易册,属于统计集第2系列。

1.Returnsoftheimportandexporttrade,1859~1866。按nativeCustomstradeReturns第三卷扉页所列,1859年开始出版年度贸易册,为最早出版的海关出版物。1863年冬赫德接任总税务司职后,努力整顿关务,贸易统计的格式逐渐形成。所以,1860~1866年的年度贸易册,反映了统计格式形成前后过渡时期的特点,这一点在贸易册的内容上也有所体现。

1859~1864年各关的统计以半年为一册,内容较少,仅洋货进口、土货出口、航运、关税等几项统计。而且1864年前各关在分类、方法、货物单位、货物价值等方面都没有划一的制度,亦无全国统计。1864年后建立了划一的制度,对外进出口和埠际贸易开始分别记载,运销外洋和埠际之间给予区分,同时分类趋于详细,有了大致的来源和去向,海关贸易统计的格式逐渐形成。

哈佛所收的本期贸易统计共14卷,《中国旧海关史料》相对要全面一些,但也有不及①。

2.ReturnsoftradeattheportsinChinaopenbytreaty,1867~1881。据郑友揆先生考察,1859~1866年这8年只有各关的贸易统计付印问世,1867年以后总税务司署设专司总辖各关统计,每年的“贸易统计乃分为二册”。自1867年开始,由副税务司(1873年改为造册处,1923年称为统计科)专门负责编纂出版海关统计和报告。这时的贸易统计有两册,第一册为1867年开始出现的“全国贸易和税收辑要”(abstractsoftradeandCustomsRevenue),并回溯到1864年,第二册是分关报告,各关条目有所不同,大体格式如前,类别有所增多。无论是全国统计和分关统计,越往后统计类目和内容越来越详细。至1881年,贸易册的统计格式基本成型,由于金银进出对贸易平衡的重要性,该年开始出现金银进出口价值表。本年的主要目录如下:

第一部分:贸易和税收辑要(abstractoftradeandCustomsRevenueStatisticsfrom1869~1881)。包括:1.进出口贸易值和国别;2.洋货进口、土货出口、洋货复出口;3.专项统计:鸦片,茶叶,航运,各港税收,洋货直接进口,洋货复出口国外,各港十年来贸易比较,上海港贸易总值和净值;4.附件:各国在内外贸易中的比重、各口岸的转口贸易和人口统计。

第二部分:分港贸易统计(Statisticsofthetradeateachport),包括牛庄、天津、芝罘、宜昌、汉口、九江、芜湖、镇江、上海、宁波、温州、福州、淡水、打狗、厦门、汕头、广州、琼州、北海19个口岸。

就统计单位而言,1876年是一个重要的统一时期,此前海关两仅行用于税收和浙海关(宁波),上海采用规元,华南为墨西哥银元,华北和长江各埠使用本地两。

此外,自1875年开始,海关开始出版年度贸易的中文版,即通商各关华洋贸易总册(详见于〈四〉)。《中国旧海关史料》收录了1881年以前的Returnsoftrade(贸易统计)系列,而没收Reportsoftrade(贸易报告)。

(二)ReportsontradeatthetreatyportsfortheYear,1864~1881,即年度贸易报告。本系列共17辑(1年l辑),属统计集第4系列,1865~1882年出版,《中国旧海关史料》未收。

————————

①如与哈佛所藏比较,《中国旧海关史料》中,上海多了1859年和1866年,缺1861年;广州多了1859年和1866年;天津多1860年5~12月和1866年,缺1861年5~12月和1862年;宁波多1863年、1865年和1866年;福州多1862年和1866年;汕头多1862、1863、1865、1866等4年,少1860年7~12月;厦门多1862年和1866年,少1865年;芝罘多1866年;九江多1863年;汉口多1866年,少1865年;镇江多1866年;淡水多1866年,少1865年。此外,哈佛未收入打狗,1863年l0月~1864年12月和1866年。

按nativeCustomstradeReturns的第三卷扉页所列,1864年开始出Reportoftrade的第l卷。各卷书名前后有些微不同。

报告由文字和表格组成,一般写于次年一月底。初期的报告只有几页,后来逐渐增加,到1881年部分大港已多达十余页。反映的内容前后也有变化,最初只报告各约开港口贸易状况和进出口数据,1875年以后增加了全国总状况的报告,以及工作人员的名单等。

1881年的报告由两大部分构成:

一导论,内容包括:1881年对外贸易概貌;洋货进口:对国外的出口;各国在外贸中所占的比重;沿海贸易;复出口;航运;税收。二以牛庄为开端,自北向南依次是天津、芝罘等约开港口贸易报告。附录部分为各地海关工作人员的花名册。

(三)ReturnsoftradeatthetreatyportsandtradeReport,1882~1919,即年度贸易册和贸易报告①。1年1卷,属于统计集,但前后系列有所不同,1882~1915年属于第3和第4,1916~1919年属于第3至第5,系列的差异反映了内容的增减。

1882年以前,Returnoftrade(贸易册)和tradeReport(贸易报告)分别发表,分属于第3、第4系列。1882年后两个系列合并发表,但各部分仍接续原来的卷数。由于两个系列的卷数不同,故在全套书的书名Returnoftrade和tradeReport后注上各自的卷数。例如,1919年的ReturnoftradeandtradeReport,便全名为tradeReturns(61thissue)andtradeReport(55thissue)1919。

由于《中国旧海关史料》1881年以前的英文年报只收Returnsoftrade而不收Reportsoftrade系列,而1882~1919年用已经合并的ReturnsoftradeandtradeReport系列。在缺乏必要说明的情况下,人们容易误认为1881年前后的年刊是一样的。

本系列在1882~1912年间只有英文,1909年部分内容开始有中文译文,到了1913年名目和内容中英文并举,而且中文在前。1913年的书名,增加了中文书名“《中华民国二年通商海关贸易全年总册》(华英合璧)”,这也反映出民初中国国际地位的提升。

1882年的《贸易年册和贸易年报》由两部分所组成,第一部分是“中国贸易报告和统计摘要”(ReportonthetradeofChinaandabstractofStatistics),包括1882年全国贸易总报告和统计辑要;

第二部是“分港贸易报告和贸易统计”(ReportandStatisticsforeachport),包括年度贸易报告和年度贸易统计。

1882年海关对贸易报告进行规范,对各港限制篇幅③,但随后年报的内容又重新日渐增多。1885年开始增加“附录”,包括两个方面,1.1884~1885年贸易报告的索引;2.朝鲜贸易统计③。1894~1903年还论述中国的对外贸易总状况。

1904年仍由两部分所组成,但第一部分是邮政工作报告,第二部分是各港口的贸易报告和统计。第二部分第一卷是中国外贸的总报告和北方港口贸易报告,第二卷是南方港口与邮局工作报告。1905~1919年的年报由三个部分所组成:1.中国对外贸易的论述和数据摘要;2.各港口的贸易统计和贸易报告,众多的港口报告被分成5卷,分别是北方港口(牛庄至胶州)、长江沿岸港口(重庆至镇江)、华中港口(上海至温州)、南方沿海港口(三都澳至北海)和边疆海关(龙州至亚东);3.对外贸易分析,分成进口和出口两卷。其中,1905~1910年还附有邮政报告;1913~1919年为中英合璧本。

除了上述主要内容,1885~1987、1892、1898、1903、1906、1912等年度,还附有indextoannualtradeReport(年度报告内容索引)。

现将1882年贸易年报的目录举例如下:

第一部分:贸易报告和统计辑要(ReportonthetradeofChinaandabstractofStatistics),包括:1.1882年全国贸易总报告;2.统计辑要,主要包括近几年的洋土货进出口贸易、海关税收、航运、各港贸易、上海港贸易、贸易国别等。

第二部分:分港贸易报告和贸易统计(ReportandStatisticsforeachport)。以广州为例,包括年度贸易报告和年度贸易统计,其中报告包括:航运、进出口、税收;统计总表包括:航运、进出口、复出口、转口、税收,专项表包括贵金属进口、茶叶出口、丝绸、糖出口、主要进出口货品、航运、乘客等9项的十年比较,以及鸦片贸易。

————————

①此为《中国旧海关史料》所用名,哈佛书目为Returnoftrade(24th~61stissue)andtradeReport(18th~55thissue),1882~1919。

②据前引郑友揆的查证,合并后的贸易报告是原来各关报告的一个简本,当时对各关报告的篇幅有如下的规定:江海关10~15页;津海、江汉、粤海各关8~l0页,其他各关2~4页。

③因为中国帮助藩属国朝鲜管理海关,故在1886~1893年间,朝鲜三港的年刊附录在中国报告之后。

总的看来,1882~1919年是海关报告规范革新的重要时段,随着统计手段的更新和贸易内涵的变化,在统计方法、统计度量、文本结构以至表述格式上,均进行了一系列的刷新改良、规范运作,以求科学、系统、完备、精确。主要表现:

a.在统计范围上:1887年九龙、拱北的设关,得以将一向视为走私之渊薮的华南和港澳之间的帆船贸易进行有效的统计。1902年天津、福州海关开始统计、管理周围50里常关贸易,1904年邻近的常关贸易统计被纳入了历年的海关贸易统计系统中。此外,这一期间增设了一大批海关,在《中英烟台会议条约》以前,全国开设17个海关,此后又陆续增开了25个海关(包括7个分关)。其中的一些海关开设在东北沿边、租借地和西南边境.海关统计实现空间和结构上的扩张,即增设海关和管理常关。

B.在统计方法上:据郑友揆研究,1904年前海关的统计均按市价(marketValue)记值。按照这一方法,进口货价值包括该货的原价、运费、进口税和相应的销售费用,而出口货价值则不包括离岸前的运费、出口税和相应的管理费。这样,1904年前后进口货价值增加,而出口货价值则减少,以至与实际价值相差25%之多。1904年以后,进口货采用起岸价,出口货采用离岸价。1914年以后,海关将上海、汉口、天津、广州四埠的离岸价印成出口估价单(exportValuationList)分发各关,作为统计时的参考,统计上更加准确,但是出于国内物价的变迁,1914年后依然存在着出口估价过低的问题[2]。

C.在统计格式上:自20世纪初以来,随着开放商埠的增多,各个港埠腹地彼此交叉的现象日益严重。在最具典型的珠江三角洲一带,集中了广州、江门、三水、九龙、拱北五关,彼此的腹地互相重叠,难以清晰地划分。为此,自1905年起,海关总税务司将以往的分关贸易统计取消,改为全国统计,列成一个全国进出口货物表。这样,1905年起在总报告中就再也没有记载各商埠间的埠际贸易状况,不过分关的报告或统计还是延续到1919年①。同样,1904年新的关税修正案增加了进口洋货的类目,主要是细分了一直混在一起的杂货类(Sundryarticles),所以统计上增加了“进出口货物类编”,进出口货物分类趋于详细,以进出口货物为单位,记载历年各货进出口的数值,并通过数年的回顾以显示贸易的盛衰和结构的变迁。1912年采用布鲁塞尔国际关税会议的分类标准,进口分类更加细密。

(四)通商各关华洋贸易总册(ChineseVersiononReturnoftradeandReportsoftrade)。

按nativeCustomstradeReturns的第三卷扉页所列,统计集第5系列中Returnsoftrade(贸易册)和Reportoftrade(贸易报告)的中文译本,分别于1875年、1889年开始出版第l卷。《通商各关华洋贸易总册》最初就是年度贸易册的中文译本的书名,1889年年度贸易报告的中文译本(称贸易论略)出现以后,合并了中文贸易册和贸易论略,但书名不曾改变②。哈佛燕京图书馆收藏1878、1880、1881~1891年等年度的总册。《中国旧海关史料》收录了1882~1912年的《通商各关华洋贸易总册》(中间遗漏了1885年)。

1878年总册的贸易统计没有文字说明,分项以表格列出。1.税钞货价总款(分别统计全国以及各关的税钞、进出口、贸易船只等)。2.货物花色专款(统计全国及各关进出口的主要货品)。3.船货杂款(统计全国及各关的洋药、茶叶贸易及来往船只吨数)。

1889年的总册开始增加了全国与各港的文字论述(《通商各口华洋贸易情形总论》、《各口贸易论略》)。以上所列1878年总册的各项内容,在1889年的总册中均放在全国部分,而各口部分只有文字论述(《贸易论略》),无任何表格。《通商各关华洋贸易总册》的数据和文字,与英文贸易年册和贸易报告相比,内容大致相同,但有一些细小的差别,主要是为了在叙述和表达上更接近中国传统的阅读习惯。

如前所述,海关年刊历年都以英文发表,自1909年开始有部分中文译文,一直附在全国的tradeReport后面,虽然称《宣统元年通商各关华洋贸易总册》,实际只是总册中的全国总论。到了1913年,ReturnoftradeandtradeReport的各部分才都有英文和中文两个部分,而《通商各关华洋贸易总册》也在该年停刊。据此可见,《通商各关华洋贸易总册》首先是为发表Returnoftrade的中文译本而办,tradeReport的中文译本产生之后亦成为总册内容的一部分,这是统计集系列中惟一的中文出版物,1913年总册完成使命停止出版。

————————

①1905~1919年是一个过渡时期,全国性的进出口货物类编和各港单独的贸易统计同时存在,本期的京华本收集了各港的贸易统计,没有收录进出口货物类编。

②1878年贸易总册的封面题为:通商各关华洋贸易总册,大清光绪五年岁次巳卯通商海关造册处印,照英文第二十册,摘译汉文第四册。说明该年《总册》来自英文Retumsoftrade的第20册(1859年开始出版Returnsof trade,1年l册,1878年正是第20册,1875年开始中文本,1年l册,1878年是第4册)。

(五)ForeigntradeofChina,1920~1931;thetradeofChina,1932~1948。

1.ForeigntradeofChina(中国国际贸易),1920~1931。1921~1932年上海出版,哈佛和《中国旧海关史料》均收录。中英合璧本,共12册,其中1920~1922年属于统计集的第2至5系列,1923~1931年属于第3至5系列。1925年,在英文书名之下开始出现中文书名《中国海关民国××年华洋贸易总册》,1931年又改为《海关中外贸易统计年刊》。

本套书承接1919年的ReturnsoftradeandtradeReport,但将原来的part1和part2合并,改part3为part2。各年均分上、下两卷。1920~1924年,上卷名《中华民国××年通商海关华洋贸易全年总册总论》,由“贸易总论”和“华洋贸易提要总册”两部分所组成;下卷名《中华民国××年通商海关进出货品分别产销全年总册》,均是进出口商品的分类统计,除了全国总数,还有各海关的统计。如就出口商品而言,包括运往何处、各关进口净数、各关原货出口。均为全国情况,篇幅只有以前的ReturnoftradeandtradeReportfortheYear的一半。1925年以后上卷改称《报告书及统计辑要》,下卷改称《进出口货物类编》,但各卷的内容并无太大的变化。

正如(三)C所分析的那样,1919年后统计和报告交由各关自行处理。因此,ForeigntradeofChina,1920~1931的年度报告中已经没有各关单独的贸易报告;也没有各类进出口、复出口统计、各关的专项统计,代之而起的是进出口货物类编。所以有关各关进出口、复出口、转口的重要统计资料就完全消失,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1948年①。

2.thetradeofChina,1932~1948,中文名《海关中外贸易统计年刊》,由ForeigntradeofChina改名,为中英合壁本,1936年以前每年2册,以后增至4册。哈佛未收,《中国旧海关史料》收录。

1932年是中国海关总税务司署编纂海关贸易统计和报告的另一个重要变革的时点,有关各关的内容被汇总精简,平均2页左右,但在统计范围上扩大到整个常关。此外,1932年以后统计单位采用国币元,每海关两合1.558国币元。

1904~1931年的“全国对外贸易及统计辑要”(RepotsontheForeigntradeofChinaandabstractsofStatistics),被析分为贸易报告(ReportwithGeneraltablesofCustomsRevenue,Valueoftrade,treasure,andShipping)和进出口统计辑要(Foreigntrade:abstractofimportandexportStatistics),增加“国内土货转口统计”(Domestictrade:interportStatistics)一项。其中贸易统计由三部分所组成,①海关贸易统计——各项洋货进口列表、土货出口净数列表;②主要进口货物——来源地及输入口岸、销售地及输出口岸;③土货转口统计.

1932年thetradeofChina的主要目录:Ⅰ.民国二十一年海关中外贸易报告;ii.进口贸易统计辑要;iii.进口货物类编,列号货品表,来源地及输入口岸;iV.出口货物类编,货品列号表,运销地及输出口岸;V.国内贸易土货转口统计。

全书首先是“导言”,论述国际和国内的政治经济概况、白银及金融问题、海关缉私、税课,以及中国对外贸易情形(包括贸易货值、贸易趋向、洋货进口情形、金银移动与外汇状况、编后附言等方面的情况)。接着再分二卷。第一卷分上册和下册,上册是“贸易报告”,首先是全国性的“导言”,然后便是各关的贸易报告,但内容比较简单;下册是“中国对外贸易:进口货物(总数)国别表”,和“中国对外贸易:出口货物国别表”。第二卷是“国外贸易”,分别是进口分析和出口分析。

由于洋货的埠际贸易未能列入统计,为了弥补这方面的缺失,1935年郑友揆受各方委托,经过向海关总署交涉,得以抄录以后几年的中国埠际贸易的详细统计资料②。

到1940年,不再有各分关的贸易报告。1943~1945这三年均未出版thetradeofChina。1946年再次出版,因报告中回顾前几年的状况,故中文译本的书名是“民国三十年至三十四年中国贸易概况”。1946年和1947年的thetradeofChina均附有简单的分关报告,但1948年又无分关报告。1948年以后,报告停止出版。

————————

①不过,1920~1922年三年的ReturnoftradeandtradeReport实际仍未消失,只是没有专书出版,而是附在第四季度季册的最后部分(详见〈一、季报〉),到1923年以后才最后消失。

②1951年中国科学院出版郑友揆、韩启桐合编的《中国埠际贸易统计(1936~1940)》。

3.annualtradeReportandReturns,1923~1928,即海关总署交由各关自行出版的年度贸易报告和贸易册,1924~1929年出版。1923~1924年一年一卷,1925~1928年一年二卷,共10卷。不同港口自为一集,中英合壁,论述全国情形。哈佛图书馆收藏,《中国旧海关史料》未有。

(六)《中国旧海关史料》所收年报的不足。

对于研究近代经济史,尤其是区域社会经济史而言,本套书中各关的贸易册和贸易报告无疑是最值得重视并且也便于利用的资料。许多研究者可以不阅读该书其他方面的文献,但各关的贸易册和贸易报告资料比较集中,不可不读。尤其是年度贸易报告,不仅通过数据,而且提供详细的文字说明和背景交代,也是年度贸易册所无法取代的。然而,《中国旧海关史料》却未能将有关这方面的重要资料尽数收入。

1.《中国旧海关史料》未收1881年以前的Reportsoftrade(贸易报告)系列,读者无从查阅1881年以前的各关贸易报告。

2.《中国旧海关史料》收录了ReturnsoftradeatthetreatyportsandtradeReport.1882~1919,以及1875~1913年的《通商各关华洋贸易总册》,所以1882~1919年间的各关的年度贸易册和年度贸易报告基本完备。

3.1919年以后ReturnoftradeandtradeReport不再由海关总署出版,《中国旧海关史料》也未曾仔细收集。1920~1922年的ReturnoftradeandtradeReport附在各年的第四季度的季册的最后部分,《中国旧海关史料》未收季报,也没有收集这三年的贸易册和贸易报告。1923~1928年的annualtradeReportandReturns以不同的港口自为一集,虽然篇幅有限,但仍可视为各关的年度贸易册和贸易报告。但《中国旧海关史料》未收此系列,读者无从查阅此6年各关的年度贸易报告。

诚然,要从卷帙浩繁的中国旧海关资料中,寻找出特别有用的资料,以方便研究者利用分散在各地档案馆的资料,无疑是一件颇为繁琐、功在千秋但又难于尽善尽美的工作,编者的苦心与旨意已经令人钦佩。基于更加完美的考虑,如果能够将1882年以前的Reportsontrade、附于1920~1922年三年的第四季度季册中的ReturnoftradeandtradeReport,以及1923~1928年的annualtradeReportandReturns放入书中,则对近代区域史、经济史和海关史的研究,无疑又可增添了一大批详尽系统的资料,这也是其他文献所无法替代的资料。《中国旧海关史料》未能收入上述资料,未免美中不足。转贴于三十年报告

DecennialReportsonthetrade,industries,etc,oftheportsopentoForeignCommerce,andontheConditionandDevelopmentofthetreatyportprovinces,简称十年报告,属于统计集的第6系列。始于1882年,10年一期,发行了1882~1931年五期报告。《中国旧海关史料》全部收入。

1882年总税务司赫德下达第200号令,压缩年度报告内容,开始着手编撰详细的十年报告。1882~1891年的十年报告尽管勉强如期完成,但与赫德完美的预期还是有着距离,于是,赫德在1890年第524号令中,明确要求十年报告按26个标题项目进行撰写,以弥补年报的不足,每份报告可以扩充到30页,要继承1881年前后新旧两种风格,务必参考前10年的月报内容,还得广泛征求中外人士的意见①.按照这种想法编纂的报告,在内容上必然包罗万象,无所不有,涉及政治、经济、军事、社会、文化的各个方面。1892年,赫德在第561号令中说明15项内容可不作要求,但他仍然要求各海关对本省的情况要做说明,而且彼此要互相参照。

1910年,总税务司安格联摒弃了赫德的第524令要求,将前两期对各港综合性的描述,改为注重物质和精神的进步,特别强调报告格式要紧凑简明,叙述简要,不得加以随意评论,对于新开的港口或地区要交待背景并附上地图。第三期十年报告的类目减少为2l项,即贸易与航运、税收、鸦片、货币和金融、人口、港口设施、灯塔航标、邮政电报、各省行政

————————

①主要内容包括十年间该省该口岸发生的重大事件、贸易发展情况、税收增减、鸦片贸易和土烟情况、货币金融波动及物价升降、进出口货值、(人口变化)、(市政建设)、港口交通变化、助航设施、(气候自然灾害及事故的防范措施)、(名人到访和官员的升迁)、(科举考试)、(专门的文化建设事业)、(受教育比例)、(本省特产及工业和交通工具)、(民船经营及处境)、(本地钱庄及其运行模式)、(本地邮政运行情况)、海关章程及职员变动、毗邻地区的军事、工业、金融、行政等情况、(宗教及信徒)、(会馆及其章程)、(本地著名官员升降)、(本地刊物)、地方历史及前景展望(括号中的条目在n。.561中不作要求)。

和省议会、司法、农业、矿山与矿物、制造业、铁路公路、教育、卫生改善和博物馆、移民、物价和工资、饥荒水灾霍乱及传染病、陆海军、当地报刊等。1920年,总税务司的第3082令要求关注:辛亥革命和满清退位,欧战对地方的影响,银价空前的涨落,贸易的衰退和繁荣,抵制日货,国内纷争,部分收回治外法权,以及十年来国内工业的成长,反映出十年报告的旨趣取向。

梅乐和下发的第五期十年报告,一共有17个栏目:1.贸易(汇兑涨落的影响、国货的销售、抵制外货的情形、人民需要的变迁、贸易方法的变更);2.航业(汽油船及电船的进展情况、环游事业、轮船及汽船交通状况);3.关税(金单位的施行、关税自主后关税的增加及附加税的征收情形);4.金融(国币和省币的变迁、钞票的流通、造币厂的状况、华侨汇款、金本位、外币、辅币);5.农业(新式农业机器的采用、耕种新法、畜牧事业、肥料、农产掺假对中国贸易的影响);6.工业(货币与工资、工会及罢工、采用新式机器——仿制洋货、改革旧法制造土货的情形);7.矿业(新矿发展情形、运输方法);8.交通(铁路、公路及汽车运输、航空、电报、无线电);9.航行设施(港口及水道、疏浚情形);10.地方行政(省政及市政、收回租界情形、厘金及其他地方税收);11.司法与公安(领事裁判权、会审公廨的取消、法律和公安);12.军事(海陆军的变迁);13.卫生(医院、医生、免费种痘及注射、时疫、卫生行政、检疫章程、新式渠道、扩展街区、公共饮水问题);14.教育(大学及国立学校的增设、取缔宗教课程的影响、共产主义宣传的发现);15.文艺(新闻纸及定期刊物、印刷所的增加、宣传);16.人口(移民、早灾、水灾、人口统计);17.治安(私运、海岸巡防、盗匪)。

每期十年报告均分为两卷,第一卷是北方和长江沿岸各港,第二卷为南方港口。第一卷开始是中国地图,然后是总税务司署要求编制各港口贸易条件和贸易状况十年报告的1737号文件,接着便是各港口的十年报告。报告采用英文(第五期有中文本),以文字为主,少量统计为辅,有时还附有相当详尽的地图,用以说明海关关区、关键的水道,并显示关区内的山河、交通、城市、村镇。报告详述各关所在省区内十年以来的经济社会变迁状况,涉及到社会的方方面面,宛如一部区域社会经济百科全书。

在1922~1931年这卷十年报告的卷首,附有当时副税务司班思德(t.B.Banister)撰写的长篇论文《近百年来中国的对外贸易,1832~1931》(aHistoryoftheexternaltradeofChina,1834~8l,SynopsisoftheexternaltradeofChina,1882~31)中英合

璧本,这篇论文以后没有出过单行本,因一般人难以看到这份十年报告,故引用者很少。文中叙述了自东印度公司取消到1931年关税自主期间百年中国的对外贸易情形,主体部分是一项出色的近代早期贸易史著作①。

四海关国内贸易册

nativeCustomstradeReturns,共三卷,第l卷是Foochow,1903;第2卷是tientsin,1902;第3卷是QuinqurennialReportandReturns,1902~1906,分别刊载福州、天津和全国各常关20世纪初的贸易报告。前2卷出版于1904年,第3卷出版于1907年,列入统计集的第7系列。哈佛图书馆收入,《中国旧海关史料》未收。

以上各集,以第三卷内容最为宝贵。该卷首先是一张题为nativeCustomsRevenue,1902~1906的表格,列出1902~1906年这4年牛庄、天津、芝罘、胶州、宜昌、沙市、九江、芜湖、上海、宁波、温州、三都澳、福州、厦门、汕头、广州、九龙、三水、梧州、琼州、北海等海关的关税收入。接着,便是各港口的tradeReportandStatistics(贸易报告和统计)。多数港口都既有贸易报告,又有贸易统计,少数港口则只有贸易统计,没有贸易报告。贸易报告简要回顾该港口最近几年的国内贸易状况和贸易条件,贸易统计则一般有Shipping、Value、imports、exports、Revenue等五张表格,列举1902~1906年的数据。由于有关常关的资料和数据极为稀少,这已成为研究清代常关必不可少的核心资料。

五月报

郑友揆先生谓:“月报最初刊于1866年,名为‘各通商口岸贸易月报’(monthlyReturnsontradeattheportsinChinaopenbytreatytoForeigntrade),1868年遂改为季报。……及至1931年下期,海关统计采用机算以后,乃复有月报,而季报遂告中止。”据此,月报亦是我国近代海关最早的出版品之一。1931年,随着monthlyReturnsoftheForeigntradeofChina,以及ShanghaimonthlyReturnsofForeigntrade的问世,月报重新出版。

————————

①共分为4章:历史背景、广州公行(1834~1842)、五口通商(1843~1858)、近代政府(1859~1871)、联合与发展(1872~1881)。外贸概要部分为十年概貌和进出口统计总表两节,前一节基本上选自1922年以前的4个十年报告。

哈佛大学图书馆收有早期和20世纪30年代以后的一些贸易月报,《中国旧海关史料》不收月报。

(一)monthlyReportsontradeattheportsinChinaopenbytreatytoForeigntrade,即中国各通商口岸贸易月报。1867年出版,全书共6卷l册。或许由于初期的月报只存在2年,当时尚没有编排系列号,所以没有列入统计集。

(二)monthlyReturnsoftheForeigntradeofChina,即中国对外贸易月册,1936~1948年出版,属于统计集中系列8。由于月报原来没有系列号,这一系列号应是30年代重编以后产生的,而以前的“统计集”在30年代以后已变为“统计系列”。全书用中文和英文出版,共59卷,一月一卷,每年4册,共19册。包括1936、1937、1938、1947年四年的全部册数,以及1946年的第3册、第4册和1948年的l册(1月至5月)。

(三)monthlyReturnsoftheForeigntradeofShanghai,nov.-Dec.1946,即上海对外贸易月册,属统计集系列9。1946~1947年出版,中英合璧本,自此卷以后停止出版。转贴于六其他

哈佛燕京图书馆收藏的其他海关出版物有:

1.tradeStatisticsofthetreatyportsfortheperiod1863~1872,即约开港口贸易统计1873年在上海由海关总署出版,为参加该年在维也纳召开的奥匈帝国世界博览会的中国代表提供资料,共310页,包括所在港口已登记的船舶吨位、进出口价值、商品名称、税收、人口等表格。

2.medicalReports,1871~1910,即医药报告,列入统计集第2系列,共9册8o卷,1877~1911年由海关总署出版。

七 海关出版物的局限和意义

海关出版物为近代史研究尤其是经济史研究提供了大量一手的原始资料,但由于时代的局限,其统计和报告中仍存在一些缺陷,谨慎地利用能发挥其独到的学术价值。

第一,早期的海关统计仅仅包括有限的口岸及其邻近区域,后来由5个商埠逐渐增多到69个商埠、47个海关。此外,早期的海关报告和领事报告不时出现矛盾的记载,反映出早期统计的不完善,到后期很少出现这种时间上的滞后和错位。这一情况还反映在埠际贸易统计上,主要是口岸之间的进出口贸易,在两个口岸的统计表上是不一致的,原因在于编撰贸易统计时,一个海关的出口货物已经报关,而另一个海关还没有接收到这批货物。

第二,海关的统计,在1904年以前基本上是轮船和洋式帆船,而不包括中国民船,1904年后仍然不包括铁路、公路、航空、邮政等新式交通方式的进出口贸易。墨菲通过对1912~1926年国联的国际贸易和收支平衡备忘录与美国的国际贸易统计年鉴的比较,得出1870年中国的海关贸易总值是100万海关两,1930年为3000万海关两,增长了30倍,但海关报告中只有20倍的增长,中国贸易在当时的世界份额中低于1.5%。[3](p204)

1934年郑友揆在关于海关报告编撰方法的论文中,将海关贸易统计编制中存在的问题列为三类:1.由于走私贸易难以精确统计并缺乏来源和去向,海关这方面的估计并不准确;2.编辑中缺乏详细的货物分类;3.缺乏埠际贸易的统计。其实主要的问题,一方面在于1922年前的货物分类,尤其是出口土货的分类过于简单,或“混杂笼统”,或“粗疏无别”[4](p78);另一方面是估价一直滞后,1904年后基本修正,但随后又没有将物价的上涨及时地反映到出口估价中去。还有值得注意的一点是,在革新体例的同时没有能够有效地继承优点,各关在早期均致力于关心本区域的背景和变迁,这种关怀随着时间推移逐渐地淡忘了。

尽管存在上述问题,海关的贸易统计和贸易报告毕竟为人们提供了近百年来最为完整、系统的统计数据和文字评述,其对近代社会经济史研究的重要意义绝对不能忽略。就海关贸易统计而言,涉及到100年来洋货和土货的进出口、转口贸易数量的变迁,区域的盛衰,彼此之间关联的更新,贸易条件局部的改良、贸易结构缓慢地升级。在金融、税收、货币方面,海关的贸易统计和报告涉及到国际、国内的消长与更替,不同种类货品税率的波动,近代关税的发展历程,同时还展示了航运业的成长历程。就海关贸易报告而言,年报和十年报告在内容上互相补充,对海关所在区域的贸易、生产、交通、社会状况、地方政治、文化教育,以至影响贸易的诸多潜在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因素,都进行了大量的调查和考察,而这些诸多方面的资料往往为近代中国人所不注意.而且需要指出,由于海关贸易统计和报告中的数据和文字描述,都是各地在海关总税务司署的布置下,按照西方经济制度、贸易制度和海关制度的科学定义,按照统一的要求和格式定期汇总上报的,除了具有上述内容丰富的特点之外,还具有其科学性和严谨性。中国早期科学意义上的统计数据和制度名词,相当一部分都是首先出现在海关贸易统计和报告中。总之,无论对于近代口岸的中外贸易、埠际贸易、贸易与地方经济的发展以及区域人文关系,还是对于区域的经济现代化进程和城乡经济发展、文化变迁方面的研究,海关贸易统计和报告都提供了值得重视的第一手资料,必将丰富和拓宽以往人们对近代中国社会的认知和解释。转贴于附录:年刊文本结构

1859~1881

注:年份下标有下划线的时段对应的文本,京华版《中国旧海关史料》未予收录。

参考文献:

[1]郑友揆.我国海关贸易统计编制方法及其内容之沿革考:[J].社会科学杂志,1934,(3);张存武.中国海关出版品简介:1859~1949[J].近代史研究所集刊1970,(9);滨下武志.清末海关财政与开港场市场圈[m].中国经济史研究,汲古书院,1989;詹庆华.中国近代贸易报告述论[J].中国社会经济史究,2003,(2).

[2]陈争平.1895~1936年中国国际收支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

外贸行业研究报告篇6

关键词:晚清;海关;通商口岸;调研

中图分类号:K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7-5833(2014)02-0132-08

众所周知,海关是一个国家的进出关境监督管理机构。然而,肇端于清咸丰四年(1854)江海新关的建立,以实行外籍税务司管理制度为标识的晚清新式海关,即洋关,却别具一格,成为晚清中国一个极其特殊的组织。与一般的海关不同,除遵照一系列中外条约的相关规定以及海关制定的规章开展监管、查私、征税和统计等四项本体业务外,晚清海关还曾兼管、兼办国内税关、邮政、海务、教育等各种事务,参与、介入清政府的政治、经济、外交和军事等各种活动。与此相呼应,晚清海关曾在各通商口岸城市展开各种调研,留下数量可观的调研档案资料。本文意在耙梳晚清海关的相关档案资料,对晚清海关在通商口岸城市开展的调研活动作一个初步探究。

一、晚清海关通商口岸城市调研的肇端:贸易报告

晚清海关在通商口岸开展的调研活动,最初是围绕口岸贸易展开的。清咸丰九年(1859),江海关和粤海关开始编制年度贸易统计。其后,潮海关(咸丰十年,1860年)、津海关、浙海关、闽海关(咸丰十一年,1861年)、厦门关(同治元年,1862年)、东海关、九江关、镇江关、江汉关(同治二年,1863年)、牛庄关、打狗关(同治三年,1864年)等相继开始编制各自的年度贸易统计,就地印行。各关贸易统计大多以半年为一册,其内容甚为简单,且各关统计项目并不完全一致,缺乏规范。

同治三年(1864),随着海关外籍税务司制度的确立,关政趋于统一,海关总税务司赫德先后通令,要求统一编制年度贸易统计,并将各关贸易统计送至江海关税务司处,由江海关的印书房汇集出版。贸易统计的编制及其内容因此有了较大改观:各关贸易统计开始由半年一期改为一年一期,统计的项目、口径亦开始统一、规范。

同治四年(1865)起,各口开始按照总税务司通令的要求,在年度贸易统计之外,另外编制年度贸易报告,由各口海关税务司亲自负责编写。各通商口岸海关的年度贸易报告除记载所在口岸当年的贸易发展趋势、贸易环境、主要进出口贸易对象和贸易物品的量值变化,以及进出口商品的集散流通路线等与该口岸贸易直接相关的信息外,还记录和评述各关所在通商口岸及其附近地区的经济、政治、军事、社会等各种信息,叙述颇为详细。其信息来源,或是各关税务司以及其他关员亲自前往调查目的地开展调研活动;或是通过向当地社会各界,尤其是商界,函件咨询收集相关信息;或是通过当地报刊登载的各种相关报道收集信息。此是为晚清海关通商口岸调研的肇端。光绪元年(1875)起,海关造册处税务司开始负责撰写全国贸易报告,置于各关贸易报告之前。

晚清海关对各通商口岸的贸易报告非常重视。光绪五年(1879),由于部分海关没能按时寄送年度贸易报告,甚至有两处海关没有提交光绪三年(1877)的贸易报告,海关总税务司专门通令,要求各关今后务必按时寄送年度贸易报告,如果延误,必须向总税务司呈递公文,说明缘由。

光绪八年(1882),贸易统计年报与年度贸易报告合并,以全国与各关为界别,分成二册。上册为“全国贸易报告及统计辑要”,下册为“各关贸易报告及统计”。上下二册所载内容与上年各部相较,无多大改动。但因是年,总税务司通令要求各关贸易报告应将重点放在与进出口贸易相关的内容上,并将其篇幅限定为4页,因而,全国及各关之贸易报告篇幅大大减小。但这并非意味着晚清海关开始减弱其通商口岸的调研。相反的,晚清海关总税务司已酝酿着更大规模和范围的通商口岸调研。这便是数年后海关十年报告的出台。

光绪十六年(1890),总税务司通令明确要求各关撰写年度贸易报告的内容应依次叙述所在口岸的贸易情形概况、税收、对外贸易、埠际贸易、内地税则、船只、旅客、金银、药材(洋药、土药)和杂论等十项,同时重申其篇幅不能超过4页。由此形成了晚清海关年度贸易报告的基本格式和内容。

晚清海关贸易报告涉及的时间长达近半个世纪,记载的内容覆盖面较宽,且具有很强的连续性。这无疑为通商口岸城市研究提供了丰富的原始资料。尤其是19世纪60-80年代,海关十年报告尚未出台之前的贸易报告,更是研究通商口岸城市的珍贵资料。

二、晚清海关通商口岸城市调研的扩展:专项调研

清同治中叶,随着晚清海关外籍税务司制度的确立,晚清海关兼管或介入事务的增加,权势的扩展,依据独揽晚清海关行政管理大权的总税务司的指令,晚清海关在通商口岸城市的调研也逐渐扩展到各种专项调研。医务、港务和金融等方面的调研,就是其中引人瞩目的几项。

1医务调研

同治九年(1870)12月31日,总税务司当年的第19号通令,要求各地海关自1971年起,每半年提交一份医务报告,由海关造册处汇集出版。日期定为每年的3月和9月。根据该通令,医务报告的内容主要包括对海关所在口岸中国人和外国人各种主要疾病发生情况的情报收集和对当地医疗条件、医生状况的调查。为此提出以下几项调查和收集情报的主要项目:

(1)当地居民的健康状况,外国人的死亡率及其死亡的原因;

(2)当地流行的主要疾病是什么;

(3)当地流行病的特殊性、复杂性和治疗的特殊办法;

(4)发病的季节,地方的风土,以及之间的因果关系;

(5)当地有否特别的疾病;

(6)当地有无瘟疫,产生的原因,治疗的办法,死亡率。

从同治十年(1871)至宣统三年(1911),晚清海关总计刊发了80期的医务报告。在光绪二十六年(1900)之前,医务报告涉及牛庄、宁波、天津、福州、烟台、淡水、汉口、高雄、九江、厦门、镇江、汕头、广州和上海等口岸。其后则扩大到其它通商口岸。

显而易见,这些调查记录,为口岸城市医疗卫生史的研究提供了极其珍贵的原始资料。而且,医务报告中对疾病原因的记载也为研究当地的人口变动、都市民俗、饮食状况,以及生活习性等问题提供了丰富的史料。

2港务调研

咸丰八年(1858),清政府与英、美、法三国分别签订《天津条约》及其附约《通商章程善后条约》,内中规定:任凭总理大臣邀请英(美、法)人帮办税务并严查漏税、判定口界、派人指泊船只及分设浮桩、号船、塔表、望楼等事。其浮桩、号船、塔表、望楼等经费,在于船钞下拨用。通商各口分设浮桩、号船、塔表、望楼,由领事官与地方官会同酌视建造。于是,始自咸丰十一年(1861),随着各口新式海关的陆续建立,各关税务司相继因地制宜地开展港务工作。同治七年(1868)四月,晚清海关正式设立船钞部门,其主要职能在于负责海港浮桩、号船、塔表、望楼等助航设施的建造和维护,指泊出入港口船只,测量船只吨位,验察损伤船只,调查失事缘由,验看引水执照等。由于该部门的经费完全来自于船钞专款收入,故名。

船钞部门的设立,是海关第一次大规模兼管海关本务外的业务,也是海关组织机构的第一次部门扩张,由此形成海关组织系统的第二个大部门。其在海关内部的重要性仅次于征税部门。

船钞部门内设三类机构:其一,营造处(engineers),参与一切有关改善沿河沿海之航行,改善海港以及监督与此相关之所有公共工程。其二,理船厅(Harbours),委以监督船只锚泊与河道巡吏考试任用及引水之责。其三,灯塔处(Lights),总管灯标部门事宜。

同治十一年(1872)船钞部门开始遵照总税务司的指令,汇总各通商口岸上报的调查资料,编制中国沿海及沿江灯塔、灯船、浮标和信标目录,每年印行一期。光绪元年(1875),则进一步提交一份有关各通商口岸附近海域灯塔、浮标、信标等引航设施建置以及航道情况的调查报告,同样每年印行一期。其内容至少包括以下几项:

(1)用以标明沿海危险之处灯塔的建设与维护情况;

(2)驻于不能设置灯塔之岸边灯船的购置与维护情况;

(3)用以标明通向港口之航道及河流、港内应予避开之处浮标及灯桩的设置与维护情况;

(4)清除沉船、疏浚航道和加深航道等改善航道措施的实施情况。

从光绪元年(1875)到宣统三年(1911),晚清海关造册处共印行了33期的港务报告。这些调查报告为我们提供了有关清末各通商口岸附近海域助航设施分布以及航道状况变化的翔实信息。

3金融调研

晚清海关对通商口岸城市金融的调研,起因于对海关银号的调研。考海关银号之设立,实起于第一次鸦片战争后。由于《南京条约》的签订,公行制度废除,行商代外商赴关纳税的制度随之不复存在。为寻求新的替代者,道光二十三年(1843)签订的中英《五口通商章程:海关税则》中,对外商纳税办法作了如下规定:海关应择殷实铺户,设立银号数处,发给执照,注明准某号代纳英商税银字样,作为凭据,以便英商按期前往。次年的中美、中法《五口贸易章程:海关税则》也均做了类似规定。依照这一规定,五口开放通商后,各通商口岸先后设立海关银号,执掌海关税银的收纳,按期上缴。咸同年间,各口新关相继建立后,海关银号仍沿旧例,没有变更,大抵每埠俱设海关税收银号一所,但亦有设二所者。且海关银号向来开设新关之侧,以方便商人前往纳税。其时海关银号约分两类:一系经官府允准,由较为殷实知名的旧式钱庄、票号承办;一系海关监督或地方官员自办,委托其亲朋好友经营;然以前者为多。但无论何者,均归海关监督或海关道管辖,无容各口税务司插足之余地。

光绪三年(1877),总税务司向各口税务司发出一道通令,要求他们对本口岸海关银号的运作作一详细调查,呈报总税务司。调查内容包括:

(1)谁是本口岸海关银号经办人,他是政府官员还是从事贸易活动的,海关银号所雇人员是些什么样的人;

(2)海关银号的经费开支由谁提供;

(3)现行体制的运转是否令人满意,有什么抱怨;

(4)税务司本人有什么建议。

赫德在通令中要求各税务司务必详细调查,确保信息准确可靠和完整,并要求他们复制一些当地的有关资料。

遵照总税务司通令,牛庄、天津、直迫、汉口、九江、芜湖、镇江、上海、宁波、温州、福州、淡水、高雄、厦门、汕头、广州、琼州和北海等十九处海关对所在通商口岸的钱庄、票号等民间金融机构以及当地的货币制度作了较详细的调研,并撰写了相关的报告,递交总税务司。光绪五年(1879)各口税务司的调研报告,由晚清海关造册处以“通商口岸海关银号制度与当地货币问题报告书”为题编制成册。

这些调研报告为我们保留了有关19世纪中叶主要通商口岸金融状况的及其珍贵的史料。

三、晚清海关通商口岸城市调研的深化:综合调研

光绪十六年(1890),鉴于自光绪八年(1882)以来,始于同治四年(1865)的海关年度贸易报告被要求缩小篇幅至4页,与年度贸易统计合并印行,致使每十年将十年间的贸易统计与贸易报告综合成册出版成为必要,总税务司通令,要求各关税务司,下一年,即光绪十七年(1891),除撰写4页之贸易报告外,还应编制从光绪八年(1882)至十七年(1991)的“十年报告”,于十七年十二月初一日(1891年12月31日)前完成,提供海关造册处汇编出版。

通令同时对十年报告的内容、篇幅和编写方式,方法均做了明确要求。通令要求各关税务司,该文件应可读,引人入胜,并可扩展至三十页。除可以将当地见闻编入外,不应忽略下列诸项:

1回顾1881年报告后十年间之形势,并对十年间各关所在口岸、所辖地区以及所在行省发生之要事均应发表评论。

2贸易方面之变化,不论流通供求,旧商品消失与新商品出现,连同贸易总值之增减,商品价格之任何急剧波动等均应陈述。

3税收之增减,包括总额、分类,或因特种商品引起之消长,均应标示清楚。

4洋药贸易形势,每年销售数量,不同品种洋药之价格,各类本土鸦片及其价格与产地,两者在供应方面在本地区本口岸之竞争程度,均应予以说明。

5货币行情,以兑换率应显示:(1)关平两各年兑换多少英镑,(2)关平两兑换多少当地货币。并表明在本口岸或本辖区或产地,关平两是否仍能购得往昔同等数量之本土产品及其变化。

6与其他通商口岸无关联之自开口岸,其到岸货物与离岸货物之价值应作出比较(按造册处税务司1889年报告中“贸易平衡”方法处理,亦即以进口货起岸时之货值减进口税及费用,出口货装船时之货值加出口税及费用)。

7本口岸在人口方面,包括华人洋人之人数、成分、身份或职业有否特殊变化。

8堤岸、道路、警察、街道照明等是否有何改进。

9邻近口岸水域中有无航道变浅、淤塞、加深、疏浚等方面之变化。

10各口岸辖区内有无灯塔、浮标、标桩等新设置助航设备。

11各口岸所在行省中有否怪异事故、流行瘟疫、台风、洪水、旱灾、暴动等任何不幸事件之记载,以及官方或私人为应付此等事件采取之重大步骤。

12曾否发生任何引人关注之大事,诸如显要人物来访及对其接待,其过程又如何。

13各省赴京参加殿试名列前茅者人数,并列出此一时期该省之状元、榜眼、探花之姓名。

14各省曾否举办任何文学方面之专门活动,诸如公共图书馆之创办或翻修,文学会社之组成,为文学目的而进行之大额捐款或遗赠。

15各省可选考多少秀才与举人,文盲人数及其所占百分比,是否有受过一些教育之妇女。

16各省之一般自然特征,主要自然物产及其主要产业,通常用于运输者为挑夫、牲畜抑或船只。

17各关税务司所辖口岸之本国船舶总数,民船有多少种,每种民船之中文名称及民船从事贸易之性质,贸易口岸,其所持执照详情,船员人数,拥有之资本,航行之收益,损失百分率,以及民船是否有任何形式之本国保险。

18有何本国银行行号以及与何地往来,其费率及工作方式如何。

19有何本国邮政局所以及如何管理,信件发往及来自何地,如何并在何处交付邮资。

20各关税务司直属海关部门是否发生过较为特殊之情况,诸如规章之重大变更,所辖人员数量显著增加,工作量或工作部门之增加或增设。

21从国外观点视之,在各关税务司辖区之邻近地方,是否出现过海陆军、工业、财政或行政方面之特别事务。

22各口岸所在行省,有何种传教团体,以及传教士与皈依者之人数,等等。

23在各口岸有何省设有会馆以及各口岸在何省设有会馆,此类会馆或行会之规章及会员之特权与义务,等等。

24在此期间有何著名官员曾在各口岸所在省任职或出自本省,等等。

25是否在此期间曾有任何著名之书籍在各口岸所在省出现,等等。

26当地在此期间之历史,或1891年末该地之状况与形式是否显示出该地将来之前景,等等。

通令还告诫各关税务司:“上述虽非包罗一切,然多少对在税务司之调查方向有直接帮助,并示明期望编写何种文件。各关税务司接此通令后,应立即浏览前任编写之报告,保持1881年前后问题一致,并自行决定此类报告中何一部分可再利用,或何种观点应予以采纳,且详述、修改、质疑、或评论之。此外亦可考虑是否将各项中之某项题目分予属下人员,并指示华员及欧籍人员,按题目及指示方向,代各关税务司调查。过往十年间所编写之要事月报亦应指定一人加以查阅,对有助于编辑十年报告之处作出标注。”

通令最后要求:该十年报告之日期应署光绪十七年十二月初一日(1891年12月31日),并应在十八年三月初(1892年3月底)之前送交造册处税务司。十年以后,应再编写另一十年报告,其日期署光绪二十七年十一月二十一日(1901年12月31日),以此类推。

光绪十九年(1893),首期十年报告正式出版,全称为“关于中国、朝鲜向外国开放口岸贸易航运工业以及口岸所在地省情的十年报告:1882年至1891年”。其内容系按照总税务司通令规定的26个项目,逐一编写。各项内容的详略,取决于不同海关所在地省情的特殊性。另有部分海关或由于资料的缺乏,或由于所在省份具体情况的限制,部分项目空缺。报告中还附上有关该口岸十年间进出口贸易货值、税收,以及进出港船舶数量与吨位等统计表,可供比较该口岸十年间的变化。

依照总税务司通令的要求,十年报告每隔十年编制出版一期。因此,光绪三十年(1904),第2期十年报告问世。该期内容仍按照总税务司通令规定的26个项目编写。但由于各关叙述益加详细,篇幅有所扩大,以至本期十年报告分为二卷:第一卷包括华北以及长江流域各关,第二卷包括华南各关。

鉴于前两期十年报告已对各口岸省情作过综合性的描述,为避免重复,宣统二年(1910),新任总税务司安格联通令,要求各关税务司在编写第三期十年报告时,应主要关注各地物质和道德的进步方面,一切无关紧要的内容和表格应尽量减少。为此,通令对先前的26个项目加以整合,缩减为21项,即:(1)贸易与航运、(2)税收、(3)鸦片、(4)货币与金融、(5)人口、(6)港口设施、(7)灯塔航标、(8)邮政电报、(9)各省行政和省议会、(10)司法、(11)农业、(12)矿山与矿物、(13)制造业、(14)铁路公路、(15)教育、(16)卫生改善和博物馆、(17)移民、(18)物价与工资、(19)饥荒水灾霍乱及传染病、(20)陆海军、(21)当地报刊。

通令称:这些项目已足以描述各口岸十年内发展情况,如果还不够,针对各地特殊情况可以增加其他一些内容,但除非万不得已,每一段篇幅尽可能不超过30行(500字左右)。

由于辛亥革命的爆发,第三期十年报告(1902-1911)正式出版时,已是民国二年(1913)了。

晚清海关十年报告是在海关年度贸易统计和贸易报告的基础上衍生而成的一种海关文献。它以十年为期编制,故名。显而易见,十年报告对口岸城市及其附近地区――部分扩大到所在省份――在晚清30年间(1882-1911)经济、政治、军事、社会等各方面发展变化情状的不间断记录,为我们的口岸城市研究提供了极为珍贵的原始资料。

四、晚清海关通商口岸城市调研的特点与价值

在19世纪中后期晚清帝国走向衰亡,西方列强在华势力不断膨胀的特定历史时期,晚清海关的通商口岸调研无疑是一个令人瞩目的现象。研究表明,晚清海关在其演化历程中形成的若干特质,使得晚清海关的通商口岸调研成为可能,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它的特色和价值。

首先,自同治四年(1865)确立外籍税务司管理体制后,总税务司赫德就竭力将晚清海关打造成晚清帝国行政体系中的一个独立王国。其时,晚清海关所统辖的海关总关已达14处。至光绪二十年(1894)则增加到25处,关员多达4293人,宣统二年(1910)更增至44处,关员已近2万人,达19169。众多的海关遍布沿海、沿江各通商口岸,连同其管辖下为数更多的分关、分卡,形成一个规模庞大的海关网络。与此同时,这个规模庞大的独立王国内部实行垂直的统一管理。各口关政由海关总税务司以“总税务司通令”的形式来统一步调,以“总税务司训令”的形式来处理各口海关的特殊问题,各口海关税务司则定期向总税务司呈送函电,详细报告各种事务。这使得晚清海关内部,信息交流及时,渠道畅通,办事有令可依,有章可循,有效保持着高度的行政统一性。这为晚清海关通商口岸调查的实施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组织基础。

外贸行业研究报告篇7

国际文化贸易是对着经济全球化、全球产业结构升级换代以及当代传播技术的发展而来的新兴贸易领域。目前,学届对于国家文化贸易的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可以说,在目前整个世界范围内,国际文化贸易都是一个新兴的研究领域。

西方学者对于国际文化贸易的研究是以对国际间贸易研究为平台,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代表大卫•李嘉图(DavidRicardo)在1817年出版的《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提出的“比较优势理论”(LawofComparativeadvantage)为国际贸易的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上个世纪末,萨谬尔•亨廷顿认为,冷战结束后国际冲突不再以意识形态阵营化线,而是“文明的冲突”。约瑟夫•奈认为,美国统治全球的权利除了“硬权利”之外,还有一种“软权力”即美国的文化和美国式的价值观。弗朗西斯•福山认为,全球化使文化更直接与联结起来,发展中国家捍卫自己的文化也就是捍卫。

国内对于对外文化贸易研究始于21世纪初,李怀亮《当代国际文化贸易与文化竞争》一书,是国内关于国际文化贸易最早的专著,此后有关对外文化贸易的研究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对我国对外文化贸易早期的研究中,主要集中在对现状及竞争力方面的研究,如李怀亮、闫玉刚(2005)在《当代国际文化贸易综论》中对世界文化经济的发展趋势,和主要对外文化贸易国及我国的贸易现状也有关注其文化贸易政策及逆差原因;随着文化贸易日益成为国际竞争力的一个重要标志,我国对外文化贸易的研究集中在战略对策以及国际化路线。陈重文(2007)在《我国对外文化贸易战略及政策研究》以及龚瑜(2007)在《对外文化贸易的法律思考》中对我国现行的文化贸易中的政策、法律以及发展方向做出了阐述;蒋晓梅(2007)在《中国对外文化贸易的现状、原因与对策》的文献中,从文化创新能力与人力资源方面做出了战略分析;李怀亮(2007)在《全球文化贸易与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国际化路线》一文中,对中国文化产品“走出去”的国际路线做出了详细的阐述。而近几年来,对于文化贸易的研究更具有针对性,趋向于将其细化,如汪俊昌(2008)在《浙江文化产业发展特色与前景》中对于浙江文化产业发展的前景与建议,做出了加大开放力度等的一些与浙江省特点相结合的建议;姜红(2009)在《浙江省服务业对外开放的现状与对策》中对于浙江省文化服务业的对外贸易的现状与发展对策进行了论述。同时,浙江省委宣传部课题组(2008)在《提升浙江文化软实力——关于我省实施文化“走出去”战略调研报告》中对于浙江省对外文化贸易的发展特点以及“走出去”的战略做出了分析研究。

二.国内外研究主要成果

目前关于对外文化贸易的研究正在逐步发展起来,这与多年来学者们的相关研究是分不开的,国外的研究方面,学者的观点大部分都是从文化的传播角度来讨论文化贸易的重要性,因为文化贸易作为文化传播的一种重要途径,对每个国家的文化都会带来影响,因此这些对于研究我国对外文化贸易的研究做出了深刻的启示,通过开展我国对外文化贸易以确保国家的经济利益和安全利益。

有关中国对外文化贸易的研究已经逐渐引起学者的关注,同时,在中国对外文化贸易政策的大环境与政策之下,学者们也提出,以地方对外文化贸易发展带动整体进步的战略。

学者们从多方面、多角度对我国文化贸易的发展现状进行了总结概括,李怀亮(2007)指出,中国的实物商品贸易量在全世界排名前三位,而文化商品与服务的进出口货物比例约为10:1,中国的文化产业对国际市场的参与程度还非常低。

针对我国对外文化贸易处于严重贸易逆差的现状,学者们也分别指出了其原因所在,陈重文(2007)指出,思想观念滞后,束缚了文化贸易发展;我国文化产业起步晚,基础薄弱,导致文化商品和服务缺乏国际竞争力;文化企业市场开发能力较低;文化企业发展的政策、法规和环境的有待完善;文化消费吸纳力和有效文化供应力的严重不足影响文化外贸的效果。针对浙江省对外文化贸易中存在的问题的原因,《提升浙江文化软实力调研报告》(2008)指出,我省的文化“走出去”还存在比较突出的困难和问题:1.对文化“走出去”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缺乏“走出去”的内在动力2.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总量偏小、文化逆差大3.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结构不合理。

为了改善这种现状,增强浙江省对外文化贸易竞争力,同时也为我国对外文化贸易发展提供借鉴,学者们也纷纷提出整改措施。在政策方面,陈重文(2007)指出,制定和实施鼓励本国文化产品出口的政策:(1)通过减免税和提供补贴等财政措施鼓励扩大出口。(2)设立各种形式的有权威的综合协调机构。(3)提供出口信用保险。(4)大力扶植文化出口企业和出口品牌项目。针对浙江省文化产业发展特点,《提升浙江文化软实力调研报告》(2008)指出:全面实施浙江省文化“走出去”战略.要重点采取以下一系列措施:1.培育一批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文化企业主体2.实施一批对外文化交流活动项目3.打造一批具有浙江特色的文化出口精品4.建设文化出口渠道和交易平台5.出台一批扶持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的政策法规。

三.研究的进展情况与发展趋势

如今,学者们的在对于我国对外贸易相关问题的研究方向已开始由单纯地分析现状、原因转向政策、战略及国际化路线方面的研究。并且,针对各个省份的对外文化贸易研究也开始暂露头角。

在中国对外文化贸易处于严重逆差的现实情况下,各方学者都针对我国对外文化贸易的战略走向提出了自己的观点。陈重文从政策方面指出,要制定和实施鼓励本国文化产品出口的政策。蒋晓梅从人才方面提出要大力培养文化贸易与管理人才。浙江省委宣传部课题组也从浙江文化产业发展的特点,并与本省对外贸易出口的现状相结合,对于全面实施浙江省文化“走出去”战略.从政策法规、文化产品与服务、渠道与交易平台、文化企业与交流活动五个方面提出了要重点采取的一系列措施。

四.存在的问题

需要指出的是,针对我国对外文化贸易处于严重逆差的现实情况,众多学者也着重从中国整体对外文化贸易的现状、原因、对策对其进行研究,但限于从文化层面的对文化贸易本身研究,较少从一国对外贸易政策的角度来分析文化贸易,对入世后我国对外文化贸易战略和政策也没有较系统的研究。并且也较少有针对各个省份文化产业的发展特点及其对外贸易的发展状况做出具体分析,而这些分析为中国对外文化贸易的发展指出一条新的道路,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李怀亮.国际文化贸易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17-47.

[2]浙江省委宣传部课题组.提升浙江文化软实力——关于我省实施文化“走出去”战略调研报告[J].今日浙江.2008.1

[3]姜红.浙江省服务业对外开放的现状与对策[J].浙江树人大学学报,2009.7

[4]汪俊昌.浙江文化产业发展特色与前景[J].上海经济研究,2008.3

[5]龚瑜.对外文化贸易的法律思考[J].科学社会主义,2007.3

[6]李怀亮.全球文化贸易与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国际路线[J].中国经贸,2007.5.

[7]蒋晓梅.中国对外文化贸易的现状、原因与对策[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2007.5.

[8]李怀亮、闫玉刚.当代国际文化贸易综论[J].河北学刊,2005.11

[9]马淑琴、周乐秀.浙江对外贸易发展水平综合评价[J].浙江经济,2007.

[10]刘慧、陈晓华.浙江对外贸易模式优化的战略选择[J].对外经贸实务,2009.

[11]闫玉刚.“文化折扣”与中国对外文化贸易的产品策略[J].现代经济探讨,2008

[12]陈重文.我国对外文化贸易战略及政策研究[D]..江西:南昌大学,2007

[13]李翠琳.我国文化贸易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9

[14]allenJ.Scott.theculturaleconomyofcities[m].Sagepublications,2000:324-325

外贸行业研究报告篇8

外贸信托2014年财务报表数据显示,公司净利润11.47亿元,和2013年12.96亿元相比,增幅下降11%,这也是公司近五年来第一次出现净利润下滑。

对于净利润下滑的原因,《投资者报》记者向外贸信托战略管理部总经理刘洪明求解,对方以不方便接受采访为由婉拒。

自营业务降幅较大

《投资者报》记者了解到,2014年,外贸信托业务收入为13.9亿元,同比增长29%。而自有业务收入为6.1亿元,同比降幅为36%。

一位分析人士表示,外贸信托自有业务收入下降或是导致公司净利润波动的主要原因之一。“公司自营业务收入在2013年增长较好,推动公司业绩大涨,而2014年并没有出现大幅增长,使得公司利润受到影响。”该分析人士称。

用益信托工作室研究员帅国让表示,从外贸信托集合产品统计来看,2014年平均年收益率在9.2%左右。而且呈逐渐走低状态。外贸信托产品证券投资较多。以外贸信托发行的“国淼一期”为例,相对收益很不给力,一度大幅亏损。

格上理财研究中心的固定收益信托年报(2014年)显示,从2014年信托公司资金投向上看,32%以上投向房地产领域。外贸信托5月发行35只地产类产品,领先其他公司。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学院教授郭田勇告诉《投资者报》记者,信托行业与整个经济关联性强,房地产信托业务又是其重要组成部分。外贸信托净利润下滑或受房地产整个行业疲软影响。

虽然2014年外贸信托在房地产投资领域没有违约事件,但佳兆业“锁房”危机至今还是悬在外贸信托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2014年5月,外贸信托通过“外贸信托?富祥25号”一期、二期、三期股权信托计划,向佳兆业长沙梅溪湖项目提供融资,总规模为20.8亿元,今年5月信托即将到期,而佳兆业的现有债务违约风险仍然较高。

《投资者报》记者了解到,外贸信托已将该产品的信息从官网上删除,但并未对外声明。

资产证券化将成为未来转型重点

“钱多”、“速来”的两大“任性”业务遭遇危机,外贸信托未来该如何转型?

今年年初,外贸信托研究院首份年度报告《新常态新机制下的发展路径探索》,集中阐述了公司四大转型方向,即在银行领域着力拓展围绕银行作为委托人发起的公募和私募资产证券化;在资本市场领域,致力于成为优秀的证券信托综合服务商;在实体经济领域突出小微金融、房地产和基础设施业务,特别在小微金融领域打造全国优秀小微金融企业服务平台;在财富管理领域,逐步从卖产品转向为委托人配置产品实现过渡。

外贸信托战略管理部总经理刘洪明告诉《投资者报》记者,随着利率市场化进程加速,存款面临下降趋势,银行盘活存量资产的动力愈发迫切。资产证券化作为银行存量资产转为标准化债券的重要工具,市场拓展空间巨大,将成为未来着力发展的方向之一。

即使前景光明,但目前信托公司在整个业务链条中仅处于风险隔离职责的信托通道地位,报酬率低,市场竞争激烈;信托公司在实践中的边缘化地位与其在法律体系中的核心责任人定位不相符合。刘洪明坦言,资产证券化还将面临诸多挑战。

“随着资产证券化业务进入常规化发展,这一矛盾应该有所改变,否则主办机构与核心责任人连贯性的缺失将导致风险控制主体悬空,影响证券化业务可持续地推进。”刘洪明表示。

打开外贸信托官网,资产证券化已被放在“业务概括”的第一项,足见公司对其重视程度。

将基金托管业务纳入规划

在资本市场领域,外贸信托非常看重基金托管业务。

“由于受限牌照管理,外贸信托目前尚未进入的托管人业务,但已将其作为中长期战略规划,紧跟政策动向,力争走在该领域前沿。”刘洪明向《投资者报》记者表示,证券公司、基金管理公司以及信托公司等金融机构交叉持牌越来越值得期待。

事实上,除了托管人一项,外贸信托正逐步建立全价值链证券投资综合的业务模式。刘洪明介绍,此模式是以投资基金的投资周期为脉络,涵盖除投资研究阶段之外的全价值链的业务模式,具体来说,针对投资周期的不同环节提供受托、募资、交易、清算和增值服务等有针对性的服务,并在各阶段根据自身的资源禀赋向纵深处发展,完成“受托人业务+基金运营服务业务+托管业务”目标。

基金业协会首次公布的证券期货经营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年底,基金管理公司及其子公司、证券公司、期货公司、私募基金管理机构资产管理业务总规模约20.5万亿元,成长空间巨大。

外贸行业研究报告篇9

第一条为贯彻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实施科技兴贸战略若干意见》(*]92号)和*市人民政府关于《*市实施科技兴贸战略的意见》(穗府办[*]29号)精神,改善和优化我市出口商品结构,提高技术和高新技术产品在外贸出口中的比重,加强*市科技兴贸专项资金的管理,制订本办法。

第二条*市科技兴贸专项资金(下称专项资金)是指市财政安排用于支持科技兴贸战略的实施,扩大高新技术产品和技术出口的专项资金。

第三条专项资金的管理和使用应遵循公开透明、科学管理、突出重点、利于监督的原则,体现财政资金的引导和带动作用。

第四条*市对外贸易经济合作局(下称市外经贸局)负责拟定专项资金的使用计划,确定专项资金的支持重点,审核资金申报,提交专项资金的年度使用情况报告。*市财政局(下称市财政局)负责专项资金的财务管理,编制专项资金年度预算,审核和拨付专项资金。市外经贸局会同市财政局对专项资金使用进行跟踪管理和绩效评估。

第二章使用范围

第五条在*市依法登记注册、具有法人资格和进出口经营权,并在外经贸业务、财务管理、出口退税、外汇管理、进出口检验检疫、海关监管等方面两年内无违规行为的各类企业,具备下列条件之一的可申请专项资金扶持:

(一)以一般贸易方式出口《中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目录》所确定的高新技术产品;

(二)出口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或产品(含名牌产品、中成药);

(三)开展有利于扩大自主知识产权产品、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研发、创新项目;

(四)通过技术引进,改造和提高传统出口产品附加值、扩大高新技术产品和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产品出口的技术改造项目;

(五)技术(含软件)和技术带成套设备产品出口;

(六)向国外申请专利、商标注册和实施国际质量体系及产品认证;

(七)与实施科技兴贸战略有关的技术贸易措施、市场拓展、提供公共产品服务、专题调研、业务培训、评审检查等。

第三章专项资金的申请

第六条企业申请专项资金按市外经贸局、市财政局的通知要求,在市外经贸局网站科技兴贸专项资金管理系统上填报相关表格并下载申请书。申请时间为每年6月。

第七条企业按以下内容申请专项资金扶持:

(一)项目申请。1.技术研发项目,指高新技术出口产品的研究开发项目,通过实施技术创新,扩大高新技术产品出口。2.技术改造项目,指出口企业为扩大高新技术产品,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产品,技术带成套设备等产品出口而进行技术更新改造项目。

(二)产品(技术)申请。以一般贸易方式从事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国家、省、市名牌产品出口,技术(含软件)或成套设备出口。

(三)认证申请。在上一年度向国外申请专利、商标注册以及申请国际认证的高新技术产品和名牌产品。

第八条企业申请时应提交下列材料(一式2份):

(一)企业书面申请报告;

(二)*市科技兴贸专项资金申请表;

(三)企业营业执照、进出口经营资格证书、高新技术企业认定证书、自主知识产权证明、专利证书、商标境外注册证明、认证证书及有关费用证明等;

(四)企业上一年度海关出口或委托出口证明,软件(技术)出口登记证书、出口收汇证明等;

(五)项目申报应提交项目可行性报告及与项目有关的其他证明材料。可行性报告应包括项目概况、项目必要性、前景预测、条件论证、内容和规模、资金使用进度、经济和社会效益分析等内容。

第四章受理申请

第九条市外经贸局对企业申请的材料在规定的时限内进行预审,提出初审意见会知市财政局。

第十条市外经贸局会同市财政局对申请项目进行实地考核。

第十一条市外经贸局根据年度申请项目情况,聘请有关行业、领域的专家对项目进行评审。专家组主要来源于各高校、科研院所和相关政府职能部门。

第十二条市外经贸局会同市财政局根据专家的评审意见提出年度专项资金拨付方案。

第十三条经市外经贸局会同市财政局对审查合格的专项资金资助项目,在市外经贸局网站上公示15个工作日,接受社会监督。对经举报并查实不符合专项资金使用要求的项目,取消申报资格。

第五章资金拨付和财务处理

第十四条企业凭市外经贸局和市财政局发出的拨付通知,到市财政局办理专项资金划拨手续。其中,技术研发、技改项目专项资金,根据项目进度用款情况,分期划拨。

第十五条企业收到专项资金后,应按财务制度规定作冲减有关费用处理。

第六章资金使用的验收和监督

第十六条使用专项资金的企业应确保资金专款专用,每年度按期填报《*市科技兴贸专项资金使用情况跟踪表》。

第十七条使用技术研发和技术改造项目专项资金的企业,应在项目执行期终止后6个月内,向市外经贸局和市财政局申请验收,提交使用专项资金项目的验收报告。

第十八条市外经贸局会同市财政局(或委托社会中介机构)对专项资金使用项目实行定期检查和专项检查相结合,及时跟踪资金使用情况,防止资金被截留、挪用,保证资金运作安全和使用有效。

外贸行业研究报告篇10

关键词:标准化;进口检验监管;进口工业产品标准化监管系统

中图分类号:F7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基于标准化监管的进口检验监管模式改革

收录日期:2016年9月20日

一、引言

党的十报告指出“要坚持出口和进口并重,强化贸易政策和产业政策协调”,“要加快调整经济结构和布局,抓紧完善标准、制度和法规体系”,这一系列命题为进口商品的检验监管指明了方向,指出了标准化在外贸经济中的重要作用,但如何进一步落实进口检验监管模式改革,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标准化检验检疫工作体系,是检验检疫人面临的主要课题。

《商检法》及《实施条例》实施后,“检验”的内涵更加丰富,是包括检验、检查、检测、监管、评估、验证等多种形式组合的合格评定活动。检验检疫机构不仅要对进口工业品进行批批检验,更要承担起监督管理的职责。但是目前检验检疫机构仍停留在到货检验为主的老模式上,标准化监管的思路、方法和手段不多,不能适应对外贸易的快速发展,进口工业品的检验监管改革越发必要和迫切。建立进口工业产品标准化监管系统,逐步形成科学有效的标准化监管体系,可以实现从微观检验到宏观监管的跨越,为维护我国国家经济安全,在国际贸易争端中采取适当的技术性贸易措施提供技术支撑,为我国政府调节国际双边和多边关系提供手段,更好地发挥在国际事务中的作用和影响。

二、进口检验监管现状分析

随着外贸经济的快速发展,进口的批次和金额逐年攀升,检验检疫部门总体的检验监管方法还停留在到货检验的传统模式上,越来越不适应当前快速发展的外贸形势需要。现分析目前现行的进口检验监管现状与不足如下:

(一)到货检验为主,监管随意性强。我国现行的进口检验监管模式仍以微观检验的形式为主,后续监管落实不力。以CiQ2000为核心的检验检疫业务管理系统,偏重于微观的具体商品放行,主要着眼点在于通关放行,还不能满足检验监管业务改革的需求,不能体现监管模式转变的需要。目前,检验监管工作以到货检验为主,检验监管手段相对缺乏,随意性较强。

目前的检验监管工作具有一定的随意性,检验频次和方法由检验员自行决定,很难在确保工作质量的前提下,按照法规要求完成相应的工作。随意性的检验监管效率不能适应“大通关”战略要求,不能适应国家外贸工作需要。随意性强的检验监管模式使检验资源矛盾越发突出,会产生检不快、检不了、检不准的现象,导致检验与执法脱节、检验监管缺失的后果。

(二)质量问题发现难,技术执法难以体现。党的十报告中有九处提到“质量”,今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报告中八次出现“质量”,可见把关进出口工业品质量是检验检疫机构工作的重中之重。可是目前在进口工业品的现场检验中较难发现质量问题,进口设备的大量问题都是在后续的安装调试、运行过程中才发现的,开箱及现场检验发现较少。又因进口产品企业稳定性差、进口设备转内销等原因,后续监管难以抓手。

进口质量问题的发现难导致进口商品质量无从保障,无法保护国家安全、保护我国国民的生命和健康。2008年至2011年,我国进口汽车召回已超过150次,涉及车辆超过40万辆,呈逐年递增趋势,几乎涵盖了所有知名品牌和制造商。这些召回的进口汽车都是在使用过程中发现质量问题的,很多质量问题直到厂商宣布召回检验检疫机构才得知,说明我国目前进口商品的通报召回仍比较薄弱而被动,不足以体现检验检疫在国家外贸工作中的技术执法职能和作用。

(三)把关成效小少微,技术壁垒无支撑。目前,检验检疫机构在进口工业品的现场检验中检出的多为警示标识、安全标志等小微成效,重大把关成效因现场检验质量问题难发现而较少。2012年10月在促进外贸稳定增长进出口商品检验监管专题会议上,孙大伟提出了“进出口商品检验监管工作的实质就是技术性贸易措施”这一切中实质的论点,因此必须将技术性贸易措施作为检验监管中的宏观质量管理内容付诸实践。现行进口检验监管模式没有较好的完善我国的技术性贸易措施体系、难以完成行业宏观质量研究,完善国家宏观经济决策,为国家建立技术性贸易措施提供有力支撑。

2011年因国外技术性贸易措施导致我国出口产品被国外扣留、销毁、退货等直接损失达622.6亿美元,而同年中国向wto各成员通报了256项技术性贸易措施,通报发出后收到评议意见共84份,涉及63件通报,通过2011年进口出口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对比可见,中国技术性贸易措施体系的建立和完善需要进口检验监管具备更强大的信息收集能力,才能提供更有力的数据依据和案例支持。为解决上述进口检验监管模式存在的问题及不足,检验检疫模式改革势在必行。

三、进口检验监管模式改革思路

为保证进口商品质量安全,进一步规范进口商品后续监督管理工作,提高进口检验监管工作的质量和有效性,必须进行进口检验监管模式改革,建立以标准化监管为核心的进口检验监管模式。改革思路如下:

(一)标准化检验监管流程,建立标准化监管系统。进口检验监管模式改革,首先检验检疫机构要标准化检验监管流程,制定检验监管的标准化作业方案,进行检验监管标准制度设计。2013年总局计划出台《进口工业产品分类检验监督管理办法》,就是进口检验监管改革的有效尝试,但是对于监管的具体方法并没有明确规定,建立进口工业产品标准化监管系统才能更好地配合《进口工业产品分类检验监督管理办法》,规范管理检验监管流程,提高检验检疫工作质量。建立进口工业产品标准化监管系统才能及时发现进口工业品和一般消费品在实际使用中所出现的质量信息,为检验检疫机构后续监管提供有力抓手。

(二)弱化入境检验,标准进口监管。进口检验监管模式改革必须突破原有的到货检验传统模式,以合格假定为依据,基于对企业的诚信管理,在风险分级的基础上,弱化进口工业产品的入境检验,对一般风险及较高风险进行验证放行。这样,标准化的入境检验制度才能解决检验资源矛盾,提高检验效率,以满足国家外贸经济发展的需要。以标准化监管为核心的进口检验监管模式使进口检验监管向后延伸,延伸到进口工业产品的使用过程中,切实在使用过程中进行监管,提高进口把关成效,行使检验检疫机构在国家外贸工作中的技术执法职能和作用。

(三)两种监管并行,加强后续监管。标准化监管要以企业反馈监管、国检主动监管两种监管的方式相结合。检验检疫机构以企业反馈监管为主监管模式,进口法检工业品的最终使用人需按检验检疫局的要求周期性反馈进口商品的质量信息;检验检疫机构还需定期启动主动监管模式,针对企业反馈监管发现的问题进行调查及抽查反馈企业的信息真实度和诚信情况。两种监管并行的标准化作业能解决进口工业产品流向复杂的问题,收集到进口工业产品使用中的质量信息。

(四)围绕两个闭环,动态调整监管。建立以标准化监管为核心的进口检验监管模式必须紧密围绕工业产品-后续监管-风险管理、进口企业-后续监管-诚信管理这两个闭环进行检验监管改革,通过产品的风险管理、企业的诚信管理动态调整进口工业产品检验监管模式,把标准化监管所发现的问题布控到进口检验中去,把反馈信息追溯到产品进口前端,从而真正实现标准化监管闭环反馈作用。

(五)打破二元结构,收集风险信息。国家质检总局于2013年开始运行进出口工业品质量安全风险信息采集系统,此系统只能收集检验检疫机构现场检验发现的不合格产品信息,在风险信息收集中还存在盲点。以标准化监管为核心的进口检验监管模式更注重收集标准化监管的质量信息和目录外消费品的质量信息,特别专门针对目录外出现质量问题的进口工业产品提供质量信息上报平台,打破了法检、非法检的二元结构,全方面收集风险信息,为总局信息采集系统提供更丰富、更有效、更全面的信息来源。

四、建立标准化监管系统的作用与意义

(一)标准化监管是与国际通行做法接轨的要求。欧盟RapeX系统、美国CpSC机构、日本nite机构都针对进口商品的监管有一系列措施及管理体系,我国检验检疫机构加强对进口工业产品的标准化监管是接轨国际通行做法,走出具有中国特色的检验检疫工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标准化监管可以学习欧盟RapeX系统,为形成中国的进口不合格品通报召回体系作出必要的基础和准备。

(二)标准化监管是确保进口产品质量安全的保障。王新在2013全国进出口商品检验监管工作会议上指出要“从维护国家利益、保障广大消费者健康安全出发,不断强化进口商品质量安全检验监管。”而标准化监管是确保进口工业产品质量的有力保障,有了标准化监管的强大数据支持,国家可以拒绝进口有质量问题的国外工业产品,维护国家安全。

(三)标准化监管是采取适当技术性贸易措施的依据。标准化监管系统可以辅助构建技术性贸易措施体系,提高进口检验监管能力和水平,充分发挥技术性贸易措施的调控作用,巧妙灵活地运用这一有力武器,维护我国消费者合法权益和国家利益。标准化监管可以利用进口商品质量数据,技术性地调节国际多边关系,政策性地在国际事务中发挥作用。

(四)标准化监管是完善国家宏观经济决策的支撑。通过对进口工业产品标准化监管从而得到的案例和数据,是国家制定宏观经济决策的理论基础和前提。通过标准化监管,国家可以优化进口结构,积极扩大先进技术、关键零部件、国内短缺资源和节能环保产品进口,发挥进口对宏观经济平衡和结构调整的重要作用,优化贸易收支结构。

(五)标准化监管是完成行业宏观质量研究的基础。加强各行业宏观质量研究是政府履行经济职能的必然要求,实现宏观调控是政府的重要职责。国家完成各行业的宏观质量研究要以标准化监管为基础,根据标准化监管的质量数据对各行业质量进行系统性研究。进口工业品的标准化监管是各行业进行宏观系统研究的有力支撑和案例基础,是调节国家行业经济运行的技术性手段。

五、小结

进口检验监管模式改革势在必行,通过建立进口工业产品标准化监管系统,逐步完善标准化监管体系,可以接轨国际通行做法,保障进口工业产品质量,为国家贸易保护主义行为提供依据,为行业宏观质量研究提供基础,全方位地完成国家赋予检验检疫机构的质量宏观管理职能。

主要参考文献:

[1].政府工作报告.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报告,2013.3.5.

[2]杨波,.我国进口汽车召回现状及检验监管政策分析[J].中国检验检疫,2012.8.

[3]孙大伟.统一思想坚定履职全力服务促外贸稳增长大局.促进外贸稳定增长进出口商品检验监管专题会议讲话,2012.1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