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法律援助的事项范围十篇法律援助的事项范围十篇

法律援助的事项范围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7:35:09

法律援助的事项范围篇1

法律援助是国家建立的保障经济困难公民和特殊案件当事人获得必要的法律咨询、、刑事辩护等无偿法律服务,维护当事人合法权益、维护法律正确实施、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一项重要法律制度。法律援助工作是一项重要的民生工程。

2015年5月5日主持召开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二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完善法律援助制度的意见》。同年6月29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完善法律援助制度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这是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全面依法治国深入推进,广大群众特别是困难群众的法律需求日益增多,对法律援助工作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背景下出台的。《意见》通过扩大覆盖范围、提高服务质量等措施,进一步完善法律援助制度,体现了推进法律援助工作的改革创新。

一、多项民生事项纳入法律援助事项范围

《意见》规定:扩大民事、行政法律援助覆盖面。逐步将涉及劳动保障、婚姻家庭、食品药品、教育医疗等民生紧密相关的事项纳入法律援助补充事项范围,帮助困难群众运用法律手段解决基本生产生活方面的问题。

我国自1994年开始探索建立的法律援助制度已经存在20多年,经过不断发展和创新,它在促进人权司法保障,在推进民生建设当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然而,《法律援助条例》在民事、行政法律援助方面中涉及的比较少。民事诉讼法和行政诉讼法中,也都没有涉及法律援助问题。“扩大法律援助范围,是我们完善法律援助制度的一个关键问题。”意见不仅扩大了民事、行政法律援助的范围,还提出要加强特定群体的法律援助工作,重点做好农民工、下岗失业人员、妇女、未成年人、老年人、残疾人和军人军属等重点人群的法律援助工作,深度和广度的拓展都超出预期。针对具体哪些情况可以纳入到法律援助范围,有些省份已就意见中提出的事项已先行进行探索,如交通事故、医疗事故引发的侵权赔偿,未成年人教育权保护,食品药品中假药和劣质食品引起侵权诉讼,婚姻家庭中离婚、虐待、不履行赡养抚养义务等,受援人可以就这些事项提出申请得到援助。

二、建立值班律师制度,法援参与刑事和解、死刑复核

《意见》规定:建立法律援助值班律师制度,法律援助机构在法院、看守所派驻法律援助值班律师。建立法律援助参与刑事和解、死刑复核案件办理工作机制,依法为更多的刑事诉讼当事人提供法律援助。

“建立值班律师制度是学者一直呼吁和提倡的。”建立法律援助值班律师制度,在法院、看守所里,值班律师可以直接解答当事人的咨询,帮助当事人申请法律援助,可以在侦查阶段更好地保障当事人的权益。因为“死刑复核是死刑案件的最后一道关口,关乎人的生命。”过去死刑案件从侦查阶段开始到二审都有法律援助。但是死刑复核一直是内部审核。2012年刑事诉讼法修改后,允许律师参加死刑复核,但没说可以申请法律援助。此次将法律援助明确列入死刑复核,是非常重要的。同时,现在刑事和解当中也非常需要法律援助,此次意见也纳入进来了。

三、建立法律援助参与申诉案件

《意见》规定:探索建立法律援助参与申诉案件制度,开展试点,逐步将不服司法机关生效民事和行政裁判、决定,聘不起律师的申诉人纳入法律援助范围。

申诉和上访已属于社会问题,各方面特别关注。申诉有没有道理,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看法。在申诉人员中,相当一部分经济比较困难,意见将这一群体的申诉列入法律援助范围,对维持社会秩序的稳定具有积极意义。申诉有没有道理、是否合法、请求是否正当、能否得到法律支持,这些当事人可能不清楚。法律援助人员对当事人提出的合理合法请求给予支持,对提出不合理请求的当事人可以解释、讲道理,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息诉息访,对当事人和相关管理机构是双赢。

四、法律援助咨询服务全覆盖

《意见》规定:建立健全法律援助便民服务窗口,安排专业人员免费为来访群众提供法律咨询。拓展基层服务网络,推进法律援助工作点向城乡社区延伸。加强“12348”法律服务热线建设。创新咨询服务方式,运用网络平台和新兴传播工具,提高法律援助咨询服务的可及性。

法律咨询是法律援助机构为公民提供法律帮助的基本形式,一直是法律援助的重点。民事案件为法律援助案件总量增长的主要因素,其中数量最多的是请求支付劳动报酬案件,其次是婚姻家庭案件和交通事故案件。过去法律援助在偏远的基层地区和一些农村贫困地方很难覆盖到。此次意见提出法律咨询服务全覆盖,依托多种手段,特别是依托互联网、新媒体等形式,使法律援助面更宽,咨询方式更快捷,效果更好,切实保障“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五、进一步提高法律援助的援助质量

《意见》规定:改进案件指派工作制度,综合案件类型、法律援助人员专业特长、受援人意愿等因素,合理指派承办机构和人员。严格办理死刑、未成年人等案件承办人员资质条件,确保案件办理质量。

在扩大范围的同时,《意见》也要求进一步提高法律援助的质量问题。法律援助工作是讲质量、讲品质、讲规范、讲标准的。到目前为止,全国民事法律援助律师所提供的意见,刑事法律援助律师所提供的辩护意见90%都得到了司法机关的采纳。这两个90%就足以说明我们法律援助工作的质量是有保证的。我国将在乡镇、街道、社区等人民群众聚集的地方加法律援助站点建设,针对老年人、未成年人、残疾人等特殊对象提供临街一层的便民服务窗口、无障碍通道等更加便利化的服务。在拓宽申请渠道、增强法律援助咨询可及性的同时,还要简化审查程序,为特殊困难的受援对象开辟绿色通道。

六、市、县级财政将法援经费全部纳入同级财政预算

法律援助的事项范围篇2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法律援助司法保障

中图分类号:D926.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91(2016)10(a)-0155-02

1当前我国农村法律援助工作存在的问题分析

1.1农村法律援助人员数量少且业务水平不高

我国从事法律援助的农村服务人员数量相对较少,法律援助专职人员大多集中在城市,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农村法律援助服务的范围和质量。由于农村地区经济不发达和交通不便等因素的影响,律师们很少深入农村为农民提供相关法律服务,虽然有些农村地区也有基层法律服务者,但是这一群体服务水平不高,业务培训不够,不能为群众提供高水平的法律服务。开展农村法律服务活动只是局限于为农村农民编印、散发法制宣传材料、接待涉法上访等传统方式,并且业务范围较窄,仅仅局限于婚姻家庭、交通事故、人身侵害等,所提供的法律服务范围不能适应农村发展新形势。并且有些法律援助工作人员没有律师职业资格,缺乏相应的法律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法律援助工作的质量。另外,社会律师主要是以提供法律服务来谋生,但农村法律援助补贴标准低,这种低质量的法律援助会让农民群众对法律援助失去信心。

1.2法律援助工作缺乏资金保障

法律援助经费是确保农村地区法律援助开展的重要保障。《法律援助条例》没有对法律援助经费作出明确划分,并且相关内容规定不够具体,对法律援助经费的开支比例没有明确要求。正是由于受到经费等因素的制约,法律援助机构在承办法律援助案件工作就会发生走过场的现象,进而影响案件质量。我国法律援助资金保障制度还不够完善,进而导致法律援助资金缺乏保障,影响到法律援助效果。比如:办理法律援助案件的律师补贴加辐度较低,甚至发放不及时,这就会影响法律援助人员的积极性和办案质量,再比如:有些法律援助机构经费紧张,会直接影响他们开展法律援助宣传工作效果。援助工作者在进行取证和其他诉讼活动过程中没有一定的经费保障,不仅会降低援助工作者的工作积极性,而且还会影响援助服务质量,进而制约了法律援助工作的开展。

2完善新农村建设中法律援助工作的建议

2.1完善农村法律援助机构设置

完善农村法律援助机构设置首先需要有充足的人力资源,这是确保法律援助工作顺利开展的关键。这就要求政府要不断加强基层司法所的建设,配备齐全办公设施,并确保基层司法人员的薪酬待遇,吸引更多专业人员投入到法律援助工作,还可以建立形成公职律师制度,形成一批高素质的、专门从事法律援助的律师,增强法律援助力量。完善农村法律援助机构设置要促进形成覆盖全面的网格化法律援助网点,针对农村发展现状和特点,在县级设立法律援助中心的前提下,确保在乡镇一级设立法律援助工作站,并在行政村建立法律援助联络员,才能确保法律的宣传、咨询、调解工作的开展。同时要加大普法宣传力度,提高农村群众的法律意识和维权意识,创新法律宣传方式,运用文艺宣传、文化宣传等新方式进行法律宣传,让农民更容易理解和接受法律知识,增强农民的法制意识,并结合典型案例,采取形式多样、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宣传方式,让广大村民了解、知晓法律援助工作,从而更有效发挥法律援助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

2.2扩大农村法律援助范围

要适度扩大法律受援范围,通过有效降低法律援助门槛,将更多困难农民纳入到法律援助范围,根据当前农村发展的新变化,结合农村土地确权、征地拆迁、环境污染、农村股份制改造等新问题,适当扩大法律援助案件的类型,才能更好覆盖更多群众的法律援助需求。进一步扩大法律援助受援范围,法律援助范围不能局限于旧有标准,而是要从法律援助的本质着手,对于经济困难且有法律需求的农村群众就要进行法律援助,从当前农村法律援助发展趋势分析,法律援助范围应当同市场法律服务范围相一致,针对农民群众的法律需求,着重将农民工问题纳入到法律援助范围,他们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力量缺乏法律常识,不能很好运用法律来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需要加强对这一群体法律诉求的关注。同时要切实发挥司法行政机关的法律援助工作职能,从队伍建设和制度建设层面来加强农村法律援助队伍建设,通过培训等方式来提高法律援助队伍的政治和业务素质,才能确保高质量的法律援助服务工作质量。

2.3加大对法律援助经费的投入力度

费不足是制约农村法律援助工作的主要问题。法律援助是政府的一项重要责任,需要政府为法律援助提供必要的财政支持,所以要增加对法律援助工作的资金投入,不仅要扩大财政预算,而且还要增加对法律援助的经费基数。同时法律援助也是一项社会公益事业,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和途径来吸引和鼓励社会团体和个人对法律援助进行捐助,动员全社会力量参与和支持我国新农村法律援助事业的发展。虽然法律援助责任主体是政府,但在当前政府不能对法律援助投入足额资金的情况下,还可以通过成立新农村法律援助基金会的方式来确保法律援助资金,这种法人化的管理模式可以拓展农村法律援助资金来源,还可以提高援助资金的使用效率。另外,在加大经费资源投入的同时,也要积极加强对法律援助人力资源的投入,吸引更多优秀法律人才参与法律援助活动,确保农村法律援助工作有所保障。

3结语

综上所述,法律援助不仅是一项具有法律专业性的工作,而且还是一项群众性的工作,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法律援助是一项极为重要的工作内容,对于促进和谐社会建设具有重要意义,该文针对当前我国新农村建设中法律援助工作所存在的诸多问题进行分析,结合法律援助的具体问题,需要加强和改进农村法律援助工作方式方法,全方位采取措施才能更好加强对农村弱势群体的法律关怀,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参考文献

[1]林文静,凡亚超,欧阳小雨.城乡一体化视角下农村法制建设问题探析――以荆州市为[J].中国科技博览,2014(1):214-216.

[2]冯博.我国法律援助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其完善[J].才智,2012(2):56-59.

[3]刘华乓,刘大元.新农村建设中法律援助研究[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75-77.

[4]张稳.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民工法律援助问题研究[J].农业经济,2014(9):15-19.

法律援助的事项范围篇3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七大精神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把法律援助作为关注和解决民生问题的重要手段,不断开拓法律援助服务领域,树立“稳中求进、质量优先、注重基础、创立品牌”的工作理念,为所有符合条件的困难群众和农民工提供便捷高效的法律援助,保障社会公平正义,为构建和谐、平安、法治作出积极贡献。

二、主要内容和具体措施

(一)扩大法律援助案件范围,建立法律援助事项范围、案件补贴标准和经济困难标准动态调整机制,实现“法律援助应援尽援”

1.扩大法律援助事项范围。将农村土地承包纠纷、由房屋拆迁引起的财产损害赔偿纠纷、符合法律援助受案范围案件的再审听证、婚姻家庭纠纷、医疗纠纷、道路交通事故人身损害赔偿纠纷、产品质量损害赔偿纠纷案件列入法律援助受案范围。并根据新受案范围制作宣传材料,在区法律援助中心接待室、法院立案庭等处摆放宣传资料。(完成时限:年6月底前;责任单位:区司法局)。

2.调整法律援助案件补贴标准。区司法局会同区财政部门,根据实际需要和财力状况,适时调整法律援助办案补贴标准,确保补贴标准达到应援尽援工作要求,提高法律援助的服务能力和服务质量。(完成时限:年12月;责任单位:区财政局、区司法局)。

3.法律援助经济困难审查标准。按照《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法律援助应援尽援工作的意见》(郑政文〔〕266号)规定的标准执行。(责任单位:区司法局)

(二)完善区法律援助中心接待室功能,加强法律援助机构基础设施建设,为困难群众和特殊群体提供便捷优质服务

4.建立区法律援助中心标准化接待室。标准化接待室应处于临街一楼,设立无障碍通道,总面积不少于20平方米。接待室要做到“三统一”,即:统一标识、统一公示内容、统一放置法律援助明白卡等宣传资料。(完成时限:年10月;责任单位:区财政局、区司法局)

5.加大对区法律援助中心基础设施投入,切实解决区法律援助中心业务用房(面积不低于60平方米)和法律援助办案设备、服务设施紧缺等问题。确保区法律援助中心配备电话、传真、复印机、上网电脑及业务用车,为法律援助工作提供坚实的物质保障。(完成时限:年10月;责任单位:区机关事务管理局、区财政局、区司法局)

(三)全区设立法律援助受理点(站)10个,确保符合条件的群众可就近申请并获得法律援助

6.在全区各镇办司法所和、工会、共青团、妇联、残联等部门,以及符合条件的律师事务所设立法律援助受理点(站)。在选点上,要充分考虑方便群众申请,确保城市符合条件的居民在2平方公里范围内可申请并获得法律援助,农村符合条件的居民在镇办即可申请并获得法律援助。受理点(站)要尽量选择在临街一楼。(完成时限:年10月;责任单位:各镇办)

7.加强受理点(站)规范化建设。区法律援助中心根据受理点管理规定,对受理点的工作职责、工作制度、考核标准等作出明确规定,确保法律援助受理点(站)工作规范、受到实效。新增受理点应统一标识、统一内容。根据上级要求,11月份,对全区法律援助受理点工作人员进行业务培训,提高受理点工作人员业务水平。每个受理点(站)全年办理的法律援助案件不低于10件。(完成时限:年12月;责任单位:区司法局)

(四)加强法律援助宣传工作,提高法律援助公众知晓率

8.要通过各种途径广泛宣传法律援助。要强化对基层农村的宣传,注重对农民工、困难群众、下岗失业人员、残疾人和低保人群的宣传,在每个村(社区)设立法律援助宣传栏,在工厂、劳务市场等人口相对集中的区域设立法律援助统一宣传标识,要突出对典型案例的宣传。通过宣传,使法律援助公众知晓率在全区达到80%,在农村达到50%。(完成时限:年12月;责任单位:各镇办、区司法局)

(五)加强法律援助值班律师办公室建设

9.在我区人民法院设立法律援助值班律师办公室,积极为涉法公民提供及时、便捷、免费的法律咨询和法律服务。(完成时限:年6月;责任单位:区人民法院、区司法局)

(六)提高法律援助办案数量和质量,提高案卷归档率

10.我区法律援助中心、各法律援助受理点(站)办案数量要达到170件,与去年相比,增长35%。(完成时限:年12月;责任单位:各镇办、区司法局)

11.建立法律援助服务质量、案件质量评估制度,实现对案件的分级评价,提高办案质量。(完成时间:年10月;责任单位:区司法局)

(七)继续深入开展法律援助便民服务活动,不断创新服务形式和内容,提高法律援助效率

12.对有特殊困难的群众提供电话申请、邮寄申请、上门受理等服务。加强与区劳动监察部门和工会的联系,认真做好农民和农民工的法律援助工作。认真做好法律援助与区民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公安、住房保障、城乡建设等部门的协作配合,积极介入符合法律援助条件的案件,维护困难群众的合法权益。(完成时限:年12月;责任单位:各镇办、区司法局)

(八)加强法律援助队伍建设,提高法律援助工作管理水平

13.选调优秀人才,充实法律援助队伍。加强培训和业务能力建设,不断提高队伍的业务水平和综合素质。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法律援助,扩大法律援助志愿者队伍。(完成时限:年12月;责任单位:各镇办、区司法局)

14.积极使用法律援助管理信息系统,推进法律援助工作信息化建设。(完成时限:年12月;责任单位:区法律援助中心、各镇办)

三、工作要求

法律援助的事项范围篇4

根据会议安排,下面我介绍一下本市法律援助工作的现状、法律援助机构开展规范服务达标活动的准备工作情况及开展规范服务达标活动的具体实施方案。

一、本市法律援助服务工作的现状

本市的法律援助工作起步于**年,经过近10年的努力,特别是20*年实施市政府关于“建设20个规范的法律援助中心”的实事项目以来,市和19个区县法律援助中心的规范化建设有了较大提升,为*法律援助事业的持续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各法律援助中心努力发挥职能作用,为*的社会稳定和公正司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一)努力扩大法律援助范围,积极维护社会贫弱者的合法权益。各法律援助中心在司法行政机关的指导帮助下,充分挖掘和利用各种资源,积极扩大法律援助范围,努力满足社会日益增长的法律援助需求,从1997年6月*法律援助中心成立至今,全市共义务接待咨询41万多人次,“12348”法律咨询专线接答咨询电话76万多人次,办理各类法律援助案件2万余件,尤其是20*年实事项目完成以后,法律咨询和法律援助案件每年分别以10%至20%以上的速度增长,有力地保护了社会贫弱者的合法权益。

(二)广泛开展便民利民服务,使法律援助惠及广大人民群众。继20*年全市建立市和区县两级20个规范的法律援助中心之后,20*年我们又在全市234个街道、乡镇建立了第三级法律援助组织——社区法律援助工作站,另外我们还推行了律师事务所和法律服务所申请法律援助机制,使法律援助更加贴近社区,方便群众。20*年以来,各法律援助中心在执法为民专项教育活动中,积极开展了便民利民服务活动,不少区县还印制法律援助联系卡,发放至社区贫弱者家庭。这些便民措施的推出,受到了社会的广泛欢迎,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三)积极介入群体性纠纷调处,努力为政府分忧、为人民解难。近几年来,各法律援助中心围绕政府中心工作,积极参与了动拆迁矛盾化解、拖欠农民工工资和许多在全市有较大社会影响的群体性纠纷案件的调处,通过法律援助,引导当事人通过法律手段解决纠纷,有力地维护了受援人的合法权益,促进了社会稳定,既受到了各级领导的肯定,也得到了受援人的广泛好评。

(四)大力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为提高法律援助队伍综合素质,在抓好法律援助专职人员的职业道德和业务技能培训的同时,全市各法律援助中心积极开展了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不断强化法律援助中心窗口建设和服务质量,受到了社会的肯定和好评。近年来,市、区法律援助中心先后被授予“文明单位”、“市老年维权示范岗”、“市青少年维权岗”、“市扶残助残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

但是,在看到法律援助工作取得成绩的同时,我们还应清醒地看到,作为一项造福于民的实事工程,作为党和政府联系服务人民群众的窗口,*的法律援助工作与党和政府的要求及人民群众的期望还有一定差距,从规范服务方面看,主要存在以下问题和不足:

(一)服务工作不够规范,存在着随意性现象。有的法律援助中心规章制度不健全,缺乏行为规范;有的窗口接待人员不注重举止行为,用语不规范;有的接待环境较差等。

(二)服务态度不够热情,存在着敷衍应付甚至推诿现象。有的接待咨询人员态度冷漠,对表达能力差的当事人不耐烦,对疑难复杂的问题缺乏认真细致的分析,对跨区办理的案件简单一推了事;有的甚至与当事人发生争执。

(三)业务知识不够全面,存在着力不胜任的现象。有的工作人员在接待时,工作的针对性、技巧性不够,破解难题、化解纠纷的能力不强,导致当事人的不满意。

(四)服务质量不到位,存在着重数量,轻质量的现象。少数法律援助中心存在重案件指派工作,轻办案监督工作;重案件卷宗归档工作,轻办案总结反馈的现象,导致办案数量不少,但高质量的案件不多,典型案例更少。

存在上述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具体分析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一些区县司法局领导对法律援助工作重视不够,没有真正摆上议事日程,对本地区法律援助事业的发展缺乏长远规划和破解难题的办法、对策。二是一些区县法律援助中心在编人员实际不到位。实事项目规定,区县法律援助中心编制人员为5至10人,但是一些区实际到位工作人员仅2至3人,因而导致工作忙乱,被动应付。还有的区县没有专职主任,日常管理工作松懈。三是法律援助队伍整体素质还有待提高。有的区县司法局对法律援助中心新进人员的考核把关不严,有的法律援助工作人员缺乏必要的学习教育和培训,队伍整体素质难以适应法律援助事业发展的需要。

综观本市法律援助服务工作的现状,开展法律援助机构规范服务达标活动既是精神文明创建工作的需要,也是提高法律援助工作人员队伍素质,推进法律援助事业健康有序、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因此,我们要以积极的态度,严密的组织和有力的措施将这一活动抓紧、抓好、抓出成效来,使规范服务达标活动达到预期的目标。

二、规范服务达标前期准备工作情况

通过20*年市政府实事项目建设后,本市的法律援助机构形成了一个市、区县两级组织网络,这为开展规范服务达标活动提供了队伍保障。近年来,各法律援助中心注重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涌现了一批文明单位和先进集体。这些成绩的取得,为法律援助机构开展规范服务达标活动创造了良好的活动基础。

从2003年开始,市法律援助中心就对全系统开展规范服务达标活动展开了长达一年多的调研。经过深入调研,反复论证修改,依据《条例》及司法部有关规定,按照市文明办、市纠风办对创建工作、行风建设工作的总体要求,结合法律援助工作特点,初步形成了规范服务达标标准和实施细则。标准包括咨询接待、受理审查、指定监督和质量保证4个方面,每个方面条款涵盖了近年来法律援助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不足,并在实施细则中标明了扣分依据和分值,比较符合实际,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局党委对法律援助机构规范服务达标工作非常重视,去年7月,市司法局召开局长办公会议,专门研究了全市法律援助机构开展规范服务达标活动的有关问题,原则同意法律援助机构开展规范服务达标活动,并要求有关处室和部门对申报材料和考核标准及实施细则再作修改后正式向市文明委提出申报。

三、法律援助机构规范服务达标活动实施方案的主要内容

(一)指导思想和工作目标

开展规范服务达标活动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以维护司法公正、维护社会稳定为原则,依据《法律援助条例》和相关标准,积极开展法律援助规范化服务。通过规范服务达标活动,提高法律援助队伍的政治素质、业务素质和职业道德素质,进一步发挥法律援助在依法治国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职能作用。

开展规范服务达标活动的工作目标是:按照规范服务达标标准,认真解决法律援助工作中存在的服务态度和服务质量问题,进一步提高法律援助规范化服务的水准,树立法律援助机构良好的社会形象,使经济困难群众的合法权益切实得到有效维护,并实现规范服务达标率90%以上的目标。

(二)参评范围

参加规范服务达标活动检查考评的单位为全市各司法行政机关设立的20个法律援助中心。社团、院校的法律援助服务组织可参照这一活动的要求自行开展,但不参加检查考评。

(三)考评内容

规范服务达标活动的考评将依据本市《法律援助机构规范服务达标标准及考核细则》实行,达标标准分咨询接待、受理审查、指派监督和质量保证四个项目,每个项目都相应附有一定的要求。为便于法律援助工作人员掌握,整个标准概括为4句话32个字,即“接待周到、有问必答;依法受理、规范操作;及时指派、督促检查;加强管理、接受监督”。为便于考核人员的检查考评,在每个项目上又列出具体的子项目并附有分值。

(四)实施步骤

整个规范服务达标活动计划用两年左右的时间完成,活动共分四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学习动员阶段(20*年6月中旬至下旬)。

6月中旬全市法律援助机构在规范服务达标活动动员大会后,各法律援助中心要组织全体工作人员认真学习《法律援助条例》、司法部颁布的有关规章及开展规范服务达标活动的实施方案,提高认识,统一思想。

第二阶段:试点达标阶段(20*年7月至20*年3月)。

这里试点的意思就是选择部分基础较好的法律援助机构作为第一批实施单位。在这一阶段,第一批实施单位应按照规范服务达标标准的要求,结合本中心实际,制定活动规划。市法律援助中心要加强对第一批实施单位的指导,在第一批实施单位对达标标准和考核细则试运行的基础上,对达标标准及考核细则进一步加以完善。力争在试点达标阶段结束后,使三分之一的法律援助机构达到规范服务达标的标准。

第三阶段:全面实施阶段(20*年4月至20*年1月)。

在总结推广试点经验的基础上,各法律援助中心围绕考核标准,对照考核评分要求,针对存在问题,制定具体整改措施。各区县司法局结合行风测评活动,配合市文明办和行风监督人员开展明察暗访广泛监督。市司法局将在报刊、媒体、网站上,向社会公开达标标准,广泛接受群众监督。市法律援助中心组织力量,进一步检查区、县法律援助中心贯彻落实《法律援助条例》的情况,尤其是加强对经费保障落实、人员、机构设置、制度建设及内部管理等情况的检查。另外,要结合本市律师行业规范服务达标活动的要求,规范律师办理法律援助的工作,开展对法律援助律师办案质量的检查,全面落实规范服务达标标准的各项内容。

法律援助的事项范围篇5

挥了重要作用。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出现了当事人确因经济困难,无力支付鉴定费用,无法获得司法鉴定结论,导致因举证不能而败诉的后果,致使当事人上访、甚至迁怒于社会,已经成为社会不和谐、不稳定的因素。本文仅就司法鉴定为社会弱势群体提供援助的必要性、可行性及工作设想进行探讨。

一、开展司法鉴定援助的必要性

鉴定结论作为七种法定证据的一种,在诉讼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按照现行的诉讼制度,大量的民商事案件需要当事人举证,实践中,当事人因为经济困难无法承担数额并非很高的司法鉴定费用而出现举证困难,从而导致其合法权益无法得到保护的情况时有发生。按照司法鉴定机构的性质而言,鉴定机构没有无偿提供司法鉴定援助的义务,作为司法鉴定工作主管部门的司法行政机关,也没有要求鉴定机构免费为当事人提供司法鉴定服务的行政权力。实际工作中,为扶助社会弱势群体、维护社会稳定,司法鉴定管理部门只能协调沟通,请求鉴定机构支援。虽然申请司法鉴定援助的只是少数,但产生的影响却很大,因为申请鉴定援助的大多为遭受交通事故、意外伤害,他们为治病救人早已债台高筑。按照《法律援助条例》的规定,社会弱势群体有得到律师法律援助的权利,也应该有得到司法鉴定援助的权利,否则该打的官司因"举证不能"无力打,该说的理无法为自己说,弱势群体的平等诉权没有得到真正的维护,司法公正也就无法实现。

开展司法鉴定援助工作对健全和完善我国的法律援助制度具有重要意义。法律援助和司法鉴定援助都是为社会弱势群体提供必要的帮助,没有本质上的区别,不同的是法律援助弥补的是当事人对法律知识的不足,司法鉴定援助弥补的是当事人对科学技术知识的不足,二者可谓异曲同工、相得益彰。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明确提出:"拓展和规范法律服务,积极开展法律援助"。我国宪法明确规定"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基本原则,如果公民由于经济困难不能得到有效的法律援助包括司法鉴定的援助,不能依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那么宪法的这一原则就势必成为一句空话。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国家实施法律援助,用实际行动表明在社会主义社会里,不管是贫者、弱者和残疾者,不管政治、经济地位如何,在法律面前人人都是平等的。这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重要体现。因此对需要司法鉴定的弱势群体开展援助非常必要且紧迫,对于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实现宪法的基本原则具有非常重要作用。

二、开展司法鉴定援助的可行性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的规定,"对需要鉴定的事项负有举证责任的当事人,在人民法院指定的期限内无正当理由不提出鉴定申请或者不预交鉴定费用或者拒不提供相关材料,致使对案件争议的事实无法通过鉴定结论予以认定的,应当对该事实承担举证不能的法律后果。"

三、开展司法援助的工作设想

根据我省的司法鉴定工作现状,在我省将司法鉴定援助纳入法律援助范围,全面开展为社会弱势群体提供司法鉴定援助工作,提出以下几点工作设想:

(一)明确将司法鉴定援助列入法律援助范畴。在法律援助经费中列司法鉴定援助专项经费,司法鉴定援助经费是法律援助经费的组成部分。

(二)明确司法鉴定机构和司法鉴定人应当履行司法鉴定援助义务。鉴于我省法律援助和司法鉴定工作现状,明确司法鉴定人员应当承担对需要司法鉴定服务的弱势群体提供援助的义务,规定司法行政工作部门具体组织实施。

(四)明确司法鉴定援助的事项范围。根据案件的性质不同,结合全省经济发展情况,司法鉴定援助事项的范围不易扩大,对于涉及人

身损害赔偿等关乎生命、健康安全的鉴定事项应予援助。目前,司法鉴定援助的事项的范围应该以《决定》规定的"三大类"为限。

(五)明确司法鉴定援助案件的申请、受理、审批、指定程序以及司法鉴定援助补贴的领取程序及提交的材料。

法律援助的事项范围篇6

一、进一步增强法律援助服务能力

1.扩大法律援助覆盖面。认真贯彻执行蚌政办〔2015〕1号文件,扩大法律援助事项,将法律援助经济困难标准调整至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2.5倍,并将军人军属、计生特困家庭、聘不起律师的申诉人等纳入法律援助对象范围。

2.提高法律援助经费保障水平。实行法律援助经费科目单列,专款专用。按照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相关政策,推进政府购买法律援助服务项目的实施。

3.提升公共服务沟通协作能力。充分发挥单位群团法律援助工作站的作用,加强与工会、妇联、残联等相关单位部门的协调配合,建立法律援助工作日常沟通协作机制。贯彻省高级人民法院、省司法厅《关于司法救助与法律援助相互衔接的若干规定的通知》,落实互免审查机制和告知义务。做好社会救助与法律援助等各项民生保障制度的有序衔接,提高公共服务能力和水平。

二、进一步提高法律援助案件数量与质量

4.保持办案量稳定增长。以上年办案总量为基数,实现案件数量稳步增长,每万人获得法律援助案件数量达到14件(此人口数按照户籍人口为基数计算)。各工作站每月办理或转交有效法律援助案件不少于4件,各律师事务所律师全年平均每人办理援助案件不少于20件,法律服务工作者每人全年办理援助案件不少于3件,其中乡镇工作站全年办理的诉讼类案件要占案件总数的50%以上,每月通报调度一次,全年的任务数要在11月底完成。

5.继续优化案件结构。进一步提高刑事法律援助案件量比重,稳定律师事务所律师办案量、诉讼类案件量比重。具体指标是:刑事案件数占法律援助案件总数比重不低于19%、诉讼类案件数占已结法律援助案件总数的比重不低于55%、律师事务所律师承办案件数占法律援助案件总数比重不低于35%。

6.加强案件质量监督。贯彻落实《省法律援助案件质量监督管理办法》(试行),设立案件质量监督人员,全程监督案件办理及结案归档,初评案件质量等次。建立健全案件回访、旁听庭审等工作制度,对民事、非诉案件逐件进行回访,扩大回访覆盖面,旁听庭审案件不低于开庭审理案件的5%,实现办案质量流程控制的规范化和长效化,提高法律援助案件结案率,规范案卷归档,开展案件质量评查,探索同行评估办法,建立办案质量和办案补贴发放挂钩制度。

7.加大刑事法律援助工作力度。认真贯彻落实市中级人民法院、市检察院、市公安局、市司法局《关于做好刑事诉讼法律援助工作的具体意见》,完善刑事法律援助工作机制的衔接,进一步发挥看守所工作站的作用,规范在县看守所派驻律师志愿者值班制度,进一步发挥在法院设立的法律援助工作站的作用。加强与公安和法院、检察院的协调配合,做好被害人、申诉人法律援助工作。注重刑事法律援助案件质量,严格把握承办案件律师的资质条件,指派具有三年以上执业经历的律师办理无期徒刑、死刑案件,指派熟悉未成年人身心特点的律师办理未成年人案件,引导资深律师办理刑事法律援助案件。乡镇工作站全年转交有效的刑事法律援助案件不少于3件。

三、进一步深化法律援助便民服务

8.巩固完善便民服务窗口、站点的公共法律服务功能。积极参与公共法律服务平台建设,发挥法律援助在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中的基础性和前导性作用。借助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规范工作站点建设,创新服务方式方法,发挥工作站点方便、快捷服务困难群众的功能。实现法律援助档案二级达标。

9.深化信息化应用。以便民为导向,加强信息化深入应用,乡镇法律援助工作站对咨询和案件申请实行即办即录,按规定上传相关材料。法律援助中心实现网上审查、审批和指派,普及电子印章的使用。完善在线服务功能,及时处理网上法律援助咨询、申请。

10.充分发挥“12348”法律服务热线平台功能作用。按照省厅《“12348”法律援助服务热线项目建设指导意见》,完善系统的配套功能建设,安排专业人员解答热线咨询和日常运行管理,确保热线畅通使用和功能稳定,充分发挥“12348”平台在公共法律服务体系中的作用。做好“12348”热线的数据统计和舆情分析,按季度报送,为各级领导提供决策参考。

11、切实发挥基层站、点作用。落实《省法律援助工作站管理办法》要求,对基层站、点统一标牌标识,公开公示内容和工作制度,明确专兼职工作人员,开展咨询、办案业务,建立工作报告制度。开展联系点建设检查活动,重点检查联络员配备及其对法律援助知晓程度、法律援助明白人队伍建设、法律援助常识宣传及帮助联系申请法律援助等情况。将工作站、点建设融入美好乡村建设,协同发展。

四、进一步提高法律援助管理水平

12.加大投诉案件查处力度。按照《法律援助投诉处理办法》规定,向社会公示投诉地址、电话、传真、电子邮箱及投诉事项范围、投诉处理程序等信息,建立台账,及时受理和查处。投诉处理情况每半年一次报告上一级管理部门。投诉查处情况纳入工作考核内容。

13.加强法律援助经费的监督管理。认真落实法律援助经费使用管理相关规定,建立法律援助经费使用收支台账,明确、细化法律援助经费支出项目,法律援助经费专款专用,办案经费支出占业务经费支出总额比例不低于70%。

14.加强法律援助队伍建设。采取招录公务人员、实施政府购买公共服务项目、招聘公益岗位人员、聘用法律专业毕业的大学生等多种形式,充实法律援助机构力量。强化培训,提高法律援助机构管理能力和服务水平。安排申请律师执业人员到法律援助中心实习,所有申请律师执业人员均需在法律援助中心进行不少于2个月的实习活动。法律援助实务纳入申请律师执业人员考核内容,在执业起点培养律师的社会公益意识。

五、进一步加强改进法律援助宣传

法律援助的事项范围篇7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标准化战略要求,紧紧围绕“打造人民满意服务型司法行政机关”总目标,积极融入标准化理念和方法,大力推进法律援助标准化建设,积极打造群众满意的基层法律援助服务平台。

二、工作目标

建立标准化、规范化的法律援助中心,提升法律援助窗口服务、业务办理和日常管理的规范化水平。

三、方案实施

(一)建立办案程序标准体系。根据《国务院法律援助条例》《省法律援助条例》以“八步工作法”为支撑,严格工作程序,建立法律援助工作流程标准体系:接待、受理、审查、立案、办案、监督、结案、回访,建立诉讼当事人法律援助告知制度,邀请第三方参与法律援助满意度评估制度,法律援助案结当事人法律风险提示制度,引导援助案件办理的标准化与规范化。

(二)建立管理规范标准体系。编印《市法律援助工作手册》,实施“5+3”工作模式。实施“5+3”工作模式,即工作人员由3名公务员和聘用5名律师(其中1人为律师助理)组成,3名公务员负责管理、监督,5名律师专职负责法律援助案件的办理,完善《市法律援助接待工作的若干规定》《市实行首问负责的若干规定》,提高日常管理的规范化水平。

(三)建立机构、经费、人员保障标准体系。出台《市法律援助窗口建设和工作规范》规范场所设置,要求办公场所交通便利,标志明显,具备方便残疾人使用的无障碍设施,办公用房使用面积不少于150平方米,配备与业务量相适应的办公设备,窗口公示法律援助条件、范围、经济困难标准等政务公开内容;完善《市法律援助经费管理办法》,法律援助经费纳入同级财政预算,专款专用,按标准及时支付法律援助人员的办案补贴;完善《市法律援助值班制度》《市实习律师法律援助值班制度》,要求提供法律咨询服务的执业律师具备两年以上执业经历;出台《市法律援助志愿服务活动管理办法》,发展法律援助志愿者队伍。

(四)建立质量考评标准体系。出台《市法律援助案件补贴细则》、《市法律援助案件档案管理办法》等规章制度,出台刑事、民事、非诉讼法律援助案件的案件质量考核细则,细化各环节卷宗归档要求,从卷宗归档、补贴发放等重点环节加强绩效管理,实施办案质量每案必检制度、卷宗瑕疵保证金制度,办案质量与律师收入挂钩,实现季度卷宗归档零积压,网上登记零迟滞。

四、实施效果

加强对法律援助案件受理及流程的管理,重大疑难法律援助案件上报市中心备案率达到100%,案件听庭率不低于3%,法律咨询服务质量回访率不低于10%,案件回访率达到90%以上,办案率和来访满意率均达到100%,确保法律援助工作的标准化运行。

五、实施步骤

一是实施准备。

组织动员培训。通过召开会议、举办讲座等形式,普及标准化知识,把法律援助工作标准化建设作为标准化试点项目申报。确定人员、时限,拟制标准化实施方案,开展标准化建设工作。

二是组织实施(2017年7月上旬--2018年12月底)。

(一)标准编制(2017年7月上旬--12月底)。1.研究法律援助工作程序标准体系框架。2.建立法律援助办案程序标准体系、法律援助管理规范标准体系、法律援助机构、经费、人员保障标准体系、法律援助质量考评标准体系。3.对建立的标准体系和相关标准进行评估。

(二)标准颁行(2018年1月上旬--12月底)。1.编印标准化工作手册,开展标准化培训。2.标准体系试运行。3.对标准化试点工作进行自我评估,进行调整和改进。4.标准正式运行阶段。

三是申请验收(2019年1月--2019年12月底)。

在查漏补缺,整改提高的基础上,准备组织标准化建设验收材料,申请验收。

六、相关要求

(一)加强领导。明确标准化组织机构,市司法局成立由局长卢延林同志任组长的标准化建设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在法律援助科。具体负责法律援助工作的标准化建设工作的协调、指导、推进、督查和考核工作。

(二)精心组织。要严格按照要求,明确任务、落实责任、认真组织,全面实施。确保做好每一项工作、落实好每一个步骤,完成好每一项任务,保质保量完成法律援助标准化示范点建设工作。

法律援助的事项范围篇8

关键词:刑事法律援助;立法;完善

一、刑事法律援助制度目前存在的问题

公民应当获得平等的法律保护,刑事法律援助能够协助受援人,让受援人充分的享有诉讼权利和保障其合法权益不受侵害,我国正在努力建设成法制健全的国家,而刑事司法的公平、正义正是社会文明进步、法制进步的标志,我国刑事法律援助制度经过几十年的建设,正趋于完善,但仍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改善,在此我从三个方面做一论述:1.刑事法律援助立法不完善;2.刑事法律援助受援范围过于狭窄;3.援助案件的办案质量有待提高。

二、刑事法律援助制度的完善

(一)刑事法律援助制度,其最主要任务是为弱势贫困群体、未成年人及特定案件涉案人员在刑事诉讼制度中提供法律援助,确保其合法权益不受到侵害,使其能够正常行使刑事法律赋予的权利,保证法律公平公正。在我国有关刑事法律援助制度的法律规定主要体现在《刑事诉讼法》、《律师法》、《法律援助条例》中,2013年2月4日我国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司法部联合印发了《关于刑事诉讼法律援助工作的规定》的通知,对刑事法律援助工作也做出了一些详尽规定。刑事法律援助制度作为一项重要的司法人权保障制度,在许多国家的宪法或宪法性文件中已经作为一项基本原则。我国也有必要在宪法中明确获得法律援助权为公民的基本权利,因为在宪法作为我国的根本大法,具有最重要的地位,在宪法中一旦确立公民享有获得法律援助帮助权,不仅是与大多数的法制国家接轨,更是我国重视人权,保障公民获得司法人权的重要体现。在宪法中确立了法律援助权为公民的基本权利,有关刑事法律援助的制度也就有了纲领性的指导文件,从而有利于刑事法律援助能够在全国范围得到普遍实施。另外应该尽快制定《法律援助法》,使其作为我国基本法,以宪法为纲领,对法律援助的具体内容制定出详尽的法律规定。《法律援助法》在司法实践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最高院、最高检可以制定相应的司法解释加以完善。鉴于我国各个地区存在差异,比如经济发展程度、职业律师数量等等,故我国各个省份、自治区、直辖市有关刑事法律援助的规定不能一刀切,不能空上大,应当结合各自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制定切实可行的规章制度。各地方的立法首先要确保全国刑事法律援助的法律法规能够得到有效执行,对于有条件的地区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提供更高水平的刑事法律援助并制定相对应的地方法规。各个部门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不同的援助模式,制定相应的规章确保刑事法律援助最终得到妥善实施。通过自上而下的立法,逐步完善刑事法律援助制度,做到刑事法律援助有法可依。

(二)刑事法律援助受援范围依然过于狭窄,根据我国《刑事诉讼法》的规定,受援范围通常是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经济困难;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是盲、聋、哑人,或者是尚未完全丧失辨认或者控制自己行为能力的精神病人;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可能被判处无期徒刑、死刑这几种情形。虽然我国现行的《刑事诉讼法》已经扩大了刑事援助范围,但是相对国外发达国家,我国的刑事法律援助范围依然过于狭窄,因为设立刑事法律援助最重要的目的是保障人权,保障受援人在援助律师的介入下避免冤假错案的发生,从而推动我国法治文明的进步。因此对于刑事法律援助范围有必要进一步扩大,刑事法律不用于民事法律,是最严厉的法律,一旦适用错误将对公民的人身自由造成极大的伤害,鉴于我国的国情,目前还无法做到每个刑事案件都能够提供刑事法律援助,但是对于可能被判处重罪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应当列为强制指定辩护案件的范围,因为重罪一旦被判有罪,被告人将会受到重判,如果因为没有刑事法律援助律师的介入,发生了冤家错案,将会造成严重后果,考虑我国现有国情,建议对于可能判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在日后法律修改中将其列入刑事法律援助的受援范围。

(三)刑事援助案件的办案质量有待提高。(1)在援助律师的选任上,首先需要考查的是援助律师的执业道德和责任心,对于曾有过严重违纪行为的律师一般不建议选任为援助律师,援助律师援助案件,本身就具有一定的公益性质,虽然各地政府也支付一定的办案经费,但是这些经费通常是象征意义的,作为一名援助律师必须有较强的执业道德和责任心,只有这样的律师才能办好刑事援助案件。(2)应该选任具有一定执业经验的律师,比如执业满一定年限,业务水平较好的律师,因为律师工作是理论联系实践的工作,律师的业务能力需要在实践中锻炼成长,目前有些地方的司法行政部门会安排一些刚满实习期刚拿到律师执业证的律师作为援助律师,我认为还是值得商榷的,毕竟刑事案件不是儿戏,不是走过场,刑事援助也不是走程序,故建议对于援助律师应该选任具有一定办理刑事案件经验的律师。(3)建立完善的评分机制、淘汰机制、奖励机制。对于援助律师办理的每个援助案件,应该建立评分机制,受援人对援助律师进行评价、司法行政部门对援助案件进行回访抽查,从而督促援助律师提高办案质量。对于办案质量较差,业务水平较低、评分不合格的援助律师应该及时淘汰,对于办案质量较高,敬职敬业的援助律师可以对其进行嘉奖,肯定其工作表现。相信通过以上措施,可以提高刑事援助案件的办案质量。

三、结束语

我国的刑事法律援助制度的建设已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还存在诸多不足之处,需要不断的完善。

参考文献

[1]张佳.我国刑事法律援助制度研究[D].海口:海南大学,2013.

[2]王颖.论我国刑事法律援助制度的完善[D].广州:广东财经大学,2014.

法律援助的事项范围篇9

一、加大宣传力度,扩大法律援助的社会影响

法律援助是一项新的法律制度,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为了使全县广大干部群众进一步了解法律援助工作,我们从广泛性、生动性、长效性三个方面着眼,利用多种渠道、多种形式、突出宣传重点,加大宣传力度,营造良好氛围。一是开展了法律援助宣传周活动。今年月日——月日我们在全县范围内开展了第二个法律援助宣传周活动。县人武部、法院、检察院、总工会、团县委、妇联、老龄委、残联、各镇法律援助工作站等部门参加了这次活动。在宣传周活动中,先后在全县八个镇、驻溧部队巡回宣传法律援助知识以及国务院颁布的《法律援助条例》、《江苏省法律援助条例》、《妇女权益保障法》、《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未成年人权益保障法》、《工会法》等法律法规,解答了有关经济纠纷、土地承包、婚姻家庭、损害赔偿、职工合法权益、军人军属维权等方面的咨询余人次,发放宣传资料万余份,现场受理援助案件件。法律援助宣传周活动的开展,使全县广大公民更深入地了解法律援助制度,掌握法律援助知识,增强了维权意识,扩大了社会影响,拓展了扶贫、济弱、助残法律援助渠道。通过法律援助宣传周活动的开展,使法律援助这项系统工程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和支持,更加密切了与各法律援助分部及相关部门的协调配合,形成整体合力。二是利用法律进社区、市民热点连线、“”广场等活动形式通过展板展出、发放宣传资料、宣传法律援助案例等广泛宣传法律援助有关知识。同时,还利用报纸、广播、电视台等新闻媒体进行法律援助及法律法规知识的宣传,努力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二、健全工作机构,构建法律援助工作主体网络

法律援助是政府为民服务的“民心工程”,是司法行政部门组织实施的“希望工程”,健全法律援助机构,才能使这项社会系统工作得以顺利实施,真正维护困难群体的合法权益。为进一步构建全县法律援助工作网络,我们在全县八个镇已建立法律援助工作站,在县妇联、老龄委、总工会、团县委、人武部、残联等部门分别设立维护妇女权益、维护老年人权益、维护职工权益、维护青少年权益、维护军人军属权益、维护残疾人权益分部的基础上,今年,还在各镇村、社区、机关团体、法律服务从业人员中招募法律援助志愿者人,举行了颁发聘书仪式并进行了业务培训,建立了一支法律援助志愿者队伍。通过法律援助志愿者对法律援助的宣传,畅通了法律援助信息,使全县的弱势群体能够及时得到法律援助。

三、建立健全制度,规范法律援助工作机制

按照“高起点、规范化、稳步推进”的工作目标,我们建立健全法律援助的各项规章制度,不断规范法律援助工作运行机制。一是严格按《县法律援助实施办法》、《律师承办法律援助案件指派规则》、《县人民法院、县司法局关于法律援助诉讼案件有关问题的规定》受理承办法律援助案件,严把案件审查关。二是在办案过程中实现了法律援助工作“四统一”,即:由法律援助中心统一援助案件标准、统一受理法律援助案件、统一指派法律服务人员办理援助案件、统一监督检查援助案件质量,使全县法律援助工作纳入了制度化、规范化的管理轨道。三是建立法律援助工作目标考核制,把法律援助案件数量、工作质量、服务态度列入法律服务人员的年度目标考核内容,落实奖惩措施,促进和推动法律援助工作的发展。

四、拓展援助渠道,打造司法行政窗口形象

法律援助是司法行政部门组织实施的“希望工程”,为切实维护社会弱势群体的合法权益,充分发挥县法律援助中心职能作用,不断拓展全县法律援助新领域,我们一是注重各镇援助工作站作用,密切同工青妇、老龄委、人武部、残联等部门的协调配合,原创:以召开联席会形式探讨法律援助工作新思路,形成全县联动的整体合力。二是积极开展了对未成年人、残疾人、妇女、老年人及军人的特色法律援助,把法律援助延伸到军营、到社区、到工厂、到镇村。上半年全县共承办妇女援助案件件,老年人援助案件件。三是通过各种形式的法律援助系列宣传,不断提高全县广大公民的维权意识,使法律援助工作在全县营造了良好的氛围,法律援助案源不断拓展,援助案件数量不断上升。上半年全县共承办援助案件件,比上年同期增加了件。援助案件的拓展不仅为全县人民群众排忧解难,使党和政府在群众中的威信明显提高,而且树立了司法行政部门为民办实事的良好形象,既维护了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又体现了法律的公平公正,更加突出了法律援助工作在建设全面小康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

五、进行案件回访,努力提高法律援助办案质量

法律援助的事项范围篇10

关键词:民事法律援助;价值;现状;完善建议

中图分类号:DF529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9)09-0247-02

民事法律援助,作为法律援助中的一部分,是国家在保障每个人的合法民事权益,于司法制度运行的各个环节和层次上,对因经济困难或其他因素而难以通过一般意义上的法律救济手段保障自身权益的社会弱者,减免收费、提供法律帮助的一项法律保障制度[1]。

一、中国民事法律援助制度的价值

(一)宪法基本人权平等保护的彰显

中国宪法明确规定:公民在法律面前平等;国家尊重保障人权。每一个政府都将实现宪法的规定作为其最终目标,为实现实质的平等权而不懈追求。即政府应在实际的运作之中,为了纠正由于保障形式上的平等所招致的不平等,依据个人的不同属性(如地位、财富的差异)分别采取不同的方式,对作为各个人的人格发展所必需的前期条件进行实质意义上的平等保障[2]。正如,罗尔斯在其著作《正义论》中如是说:“为了平等地对待所有人,提供真正地平等的机会,社会必须更多地注意那些天赋较低和出生于较不利的社会地位的人们。……要按平等的方向补偿由偶然因素造成的倾斜。”[3]因此在这种任何制度都不可避免的不平等的基础上,政府应该建立民事法律援助制度,从而向平等的方面维护公民合法民事权益,从而实现宪法上的实质平等。

(二)诉权平等的要求

宪法赋予了每个公民应有的诉权,在民事活动中,即为当事人向法院请求通过民事诉讼来解决民事纠纷和保护民事权益的基本权利。这种诉权来源于宪法所保障的“接受司法裁判权”[4]。这种因制度设计而出现的人权本身具有宪法保障力。它要求立法者在赋予公民权利、设立公正程序的同时,对公民平等的适用程序也应该有所考虑――即诉权的实质内涵。民事法律援助制度能有效地保障所有人平等的接近他们的目的所必需的条件,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诉权平等[2]。

二、中国民事法律援助制度的现状分析

(一)立法层面不完善

1.立法层次较低且体系上的效力对抗性缺乏。民事法律援助制度的设计,在于保障公民个人的平等诉权,实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实质性平等,其内容本身就具有宪法保障力。由于中国关于民事法律援助制度的规定主要体现在由国务院颁布的《法律援助条例》中,从上位法和下位法的角度看,其本身不具有对抗法律的效力;同时,(民事)法律援助行为乃是政府的责任,是宪法保障人权的体现。那么,由政府通过立法来规范自己的责任,很明显地带有侵犯公民权利的极大可能性。

2.民事法律援助可诉性范围狭小。中国《法律援助条例》规定了中国民事法律援助的范围包括诉讼事项和非诉讼事项,但在法院受理援助案件的(可诉性)范围上却仅有如下几类:第一,追索赡养费、抚育费的案件;第二,追索劳动报酬的案件;第三,工伤的案件。这些范围明显不能有效地解决实际发生的民事纠纷,不能够很好地保障每一个人在法律面前的平等――平等地启动诉讼程序。

3.民事法律援助制度国际化步伐较慢。在法律援助国际化方面,中国已经迈出了一定步伐,加入了诸如《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囚犯待遇最低限度标准规则》、《联合国少年司法最低限度标准规则》等国际公约,并与一些国家签订了司法协助双边或多边协定或条约。但是,法律援助国际化并没有被中国的有关法律法规所特别重视。

(二)服务体系不健全

1.政府职责不到位。政府中一部分人认识尚不到位,虽然在学理上已将民事法律援助视为政府的职责负担,但实际之中却主要是由个别律师来承担。政府中一部分人认识尚不到位,使得其有规避责任之嫌。

2.对律师激励措施不足。由于没有一定的激励措施,使得提供法律援助的律师数量甚少,无法满足广大群众的需求。在实际中,律师提供法律援助之后往往得不到回报,即使在部分地区提高了律师的补贴标准,但补贴的发放只按承办案件的数量决定,而非具体到个案的实际情况。

3.质量保证缺乏有效途径。虽然《法律援助条例》第6条、第24条都分别规定了质量保证途径,因过于模糊可操作性不强;脱离群众的现象十分明显。公民往往不知道如何去维护自己的权益,不知如何来获得法律援助。

(三)资金保障不足

据资料显示,2007年法律援助经费收入总额为37029.78万元,以中国13亿人口为基数,人均占有法律援助经费仅为0.28元[5]。虽然《民事援助条例》亦明确规定了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对当地法律援助工作给予财政上支持,但却未明确以何种形式来提供财政支援。

1.经费来源存在“瓶颈”。目前中国财政每年拨付的法律援助经费远远低于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多数经济欠发达地区法律援助经费还不能得到稳定的财政支持,即使在经济发达的地区,也有相当数量的县级地方法律援助经费有待进一步落实。

2.办案质量不高。经费短缺,在一定程度上阻滞了法律援助工作的开展,也直接影响到办案质量。有些法律援助机构为了不增加经费负担,在承办法律援助案件中走过场,敷衍了事;有些法律援助机构缺乏必要的工作资料,办案时只能靠东拼西凑。这样使法律援助的服务质量总体上远远低于有偿服务的质量,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得不到很好的维护,法律援助的社会信誉面临严峻挑战。

三、完善中国民事法律援助制度的建议

(一)大力完善立法

1.提升法律援助立法层次。中国法律援助制度的最高法律依据是宪法中“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的规定,最直接法律依据是国务院颁布的《条例》。中国法律援助制度作为与中国贫弱老百姓联系最密切、最广泛的制度,是法治意识普及的最佳途径,其立法意义远非其他一般救助措施所能相提并论的。因此,中国法律援助制度的立法层次不应该限定在行政法规。在宪法中明确载明“国家坚持和发展法律援助事业”,用最直接、最显明的语句将法律援助制度在根本法中固定下来。

2.扩大民事法律援助的可诉性范围。即在防止个人滥用民事法律援助的前提下,确定一些可操作的条件,使得公民在申请法律援助时,由法律援助机构来确定是否当事人符合这些条件。但不应该对其诉讼事项有所规定,因为任何情况下都有公民可能需有法律帮助。同时,对非诉讼事项,不应该有所限制。

3.扩大民事法律援助的对象。民事法律援助作为政府行为,其所针对的是所有的公民个人。这需要人们在观念上加以把握和了解,以需要政府加大宣传力度。其援助的对象不仅仅只是经济上的弱者,还包括广大的不了解法律的人们。

(二)服务体系的完善

1.完善各级人民政府法律援助机构。由各市级人民政府建立法律援助机构,由市级政府统一领导,分别管理发放到自己手中的资金。通过市再下设较小的部门。相对县级政府来说,市级政府本身有着较强的实力,可以更好地在城市中建立起一个完备的法律援助服务体系,再由城市向农村扩展。

2.引入合约机制。法律援助机构可以通过引入合约的机制,与当地律师事务所、律师协会或个体律师签订契约,使得援助方在合约的范围内受约束;也达到了合理利用国家对法律援助的财政支出;也保障了律师提供法律援助的质量。

3.提高律师法律援助待遇。提高律师的福利工资,并且要按个案的具体情况而定,从而吸引更多的律师加入到法律援助工作中。

(三)财政体系的完善

1.建立和完善法律援助最低经费保障制度。所谓法律援助最低经费保障制度,是指为了保证经济困难的公民获得平等的法律帮助,政府根据经济状况为法律援助机构实施法律援助所必需的费用开支而设立的一项最基本办案经费保障制度。在中国,广东省结合当地经济状况采用了人口均额的方案,取得成功。业务经费中办案费按当地人口平均额纳入财政预算,随着经济发展情况适当调整人均标准[6]。

2.发行法律援助福利。司法部法律援助中心曾同有关部门协商争取在福利公益金中划拨一定比例用于法律援助事业,这个想法目前因现有的所有福利公益金(包括每年新增部分)都已有规定用途而没有实现。既然已有的公益金都有规定的用途,那么可以考虑发行法律援助福利。这样一方面可以彰显法律援助的公益性,促使社会公众意识到自己对公益事业的社会责任;另一方面,本身包含的不菲奖金也足以吸引充满中奖期待的公众踊跃购买。

3.完善法律援助基金管理体系。对于从个人和企业筹集到的资金,以法律援助基金会的形式进行管理,通过合法运作使基金增值,从而扩大法律援助的可用资金,使纳入基金会管理的资金成为较为持久的法律援助资金来源。

参考文献:

[1]张耕.法律援助制度比较[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7:4.

[2]许崇德.宪法:第2版[m].北京:中国人民出版社,2004:113-162.

[3][美]罗尔斯.正义论[m].何包钢,何怀宏,廖仲白,译.北京:京华出版社,2000:85.

[4]江伟.民事诉讼法专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