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声乐音符基础教学十篇声乐音符基础教学十篇

声乐音符基础教学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7:35:09

声乐音符基础教学篇1

[关键词]乐理兴趣多媒体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3)12-0162-01

乐理教学是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一门基础课。这一学科对于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它是声乐、器乐、音乐欣赏及其他音乐活动的基础,只有掌握好乐理知识,才能学好钢琴、试唱等科目,才能提高音乐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音乐修养。然而,在学生看来,这样重要的一门基础课,却是那样难懂、那样枯燥。那么,如何让学生在极高的兴趣下学习这门学科,以便达到教学目标呢?

一、音乐教师需要灵活组织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乐理课中,开篇就是基本的乐理讲读。在学生看来,这些知识离他们非常遥远。音乐教师需要把难懂的理论变成有声有色的语言。例如,让学生认识休止符时可以这样做:以儿歌的方式讲授这一枯燥的知识。“我是一个大鸭蛋,肚子空空没吃饭,要是你们碰上我,一律停下不许唱”,这首简单又形象的小歌谣让学生琅琅上口,让学生轻松愉快的初步认识了休止符,并理解了休止符的意义。在四分休止符的教学中,可以根据学生表现的特点让他们在游戏中了解四个休止符的时值。让几位同学手持标有简单音符的卡片:1,3,5,2,中间夹有几个四分休止符。游戏规则是:拿到音符卡片的学生大声唱出手中卡片上的音,而拿到四人休止符的学生则不出声,往下一蹲表示停止。我要求学生拍打节奏时,遇到休止符用双手握拳来表示,在拍拍玩玩中掌握了它的时值。

二、音乐教师需要把乐理知识和音乐作品结合起来讲解

刚刚入学的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有一种心理状态,希望自己可以一下子弹奏出美妙的音乐,一下子会唱很多的作品。在这种心理作用下,他们非常着急去学习乐理知识。为了更好地解读乐理知识,为了解决学生迫切了解音乐作品的需要,在乐理教学中,可以把音乐作品引入,以便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乐理知识。

例如,讲到八分音符和前八后十六音符在歌曲中的作用时,可以结合作品《小雨沙沙》。《小雨沙沙》是一首由五声音阶构成的一段体儿童歌曲,2/4拍,宫调式。旋律采用了级进、同音反复及变化重复等手法,在有规律的节奏紧密配合下,生动描绘了小雨沙沙的声音。拟人化的歌词天真而又稚气,充满了儿童情趣,歌曲既向学生们介绍了种子生长离不开雨露的科学道理,又提示学生学会细心观察事物,启迪孩子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歌曲符合语言的规律,朗朗上口,是一首孩子们喜爱的好歌,可使学生入情入境地表演。这样就可以做到将乐理知识融入到音乐作品里来,使其有机结合起来。

三、音乐教师需要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

多媒体教学有自身的优势,它集合声、文、图,可以从视觉和感官上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音乐教学作为一种有声语言,借用多媒体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时展到今天,多媒体教学颠覆性的改变了我们传统教学的方式,现如今音乐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的各自种手段,声、文、图等多种形式的教学,不仅可以让学生从听觉上感受到,而且音乐教师还可以从视觉和感觉上着手进行讲解。

让每一个音符,每一首旋律,每一首曲子更生动、更形象地传授到学生的“脑海”里,让学生亲身体会和感受到音乐的美妙。然而,以上这些用传统的教学方式是很难做到的。身为音乐教师,我们应该庆幸今天能够有这样的一种手段,最大程度地为学生讲解音乐知识。我们都应将多媒体运用好,更好地为我们音乐课堂服务。

另外,运用多媒体计算机进行乐理教学,不仅课时容量大,而且生动形象,比起传统的乐理教学省时增效。特别是课堂上的乐理练习题,可以采取多媒体课件的形式,学生在答对题时,课件给出鼓掌或胜利的响声,能激发学生继续做题的欲望。答错题时,课件可以即刻给出正确的答案,伴有音响和动画以加深印想,以对照检查,找出自己存在的问题,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使各种练习由原来的“枯燥”为“有趣”,使“静止”为“动态”。

四、音乐教师需要做到因材施教

对于教师来讲,应根据教学对象确定教学范畴。对于高职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来说,他们的乐理知识的基础不同,有的学生入学之前就掌握了较好的音乐基础知识,有的学生这方面的基础知识很差,底子很薄。这就要求我们音乐教师要做到因材施教,做到有的放矢,对于底子好的学生为将来学习和声、复调等高级阶段的理论知识打好基础,对于底子薄的学生可以从基础知识开始讲解。只有这样才能做到让高职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在毕业以后都能掌握一定的音乐方面的知识,从而为毕业以后做教育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总之,需要我们一线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去研究教学教法,才能把我们学前教育专业的音乐教学搞好,实现教育、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声乐音符基础教学篇2

   

   关键词:视唱练耳;声乐;基础

   视唱练耳是一门培养和提高学生音乐素质的技能基础课,旨在发展学生音乐听觉,加强音乐记忆能力,积累丰富的音乐语汇,培养健康的艺术趣味和对中国传统音乐的热爱,促进综合音乐能力的和谐发展,并将这种能力运用到演唱、演奏和创作的实践中去,为可持续地发展音乐才能和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声乐教学担负着培养学生素质、发掘音乐潜能,熟练掌握音乐中各种音响元素特征、音乐表现要素和表现规律,增强乐感和表现力,提高对音乐的理解力、审美能力和驾驭音乐、表现音乐的综合能力的任务。随着音乐教育专业教学改革的深入进行、学科的交叉和对基础教学的重视,视唱练耳在声乐教学中的作用日显突出。因此,在声乐教学中重视视唱练耳对学生的训练,为最终提高学生的演唱及综合能力有着及其重要的意义。

   

   一、视唱练耳在声乐教学中的作用

   声乐教学离不开音准、音高、节奏和旋律,这些内容都是视唱练耳课训练的基础。声乐作品的音准,是声乐演唱的最基本的要求,是学生学好音乐的首要条件,当我们给学生上声乐课时从练声曲开始就渗透了视唱练耳的最基本的元素,通过利用不同“母音”的练声曲,教师用钢琴给出音准,学生通过听觉,和正确的呼吸、科学的发声来准确的完成每一条练声曲。把握好每个音符的节奏、音准、速度、旋律等等。发声训练要赋予音乐的表现性能,要愉快着歌唱,每个练声乐句都要唱得悦耳动听,有乐感,为歌唱打好基础。一首声乐作品实质上就相当于视唱若干个乐句,所以需要良好的视唱练耳作为基础。例如:视唱练耳中有许多国内外着名的视唱曲目和优秀的民歌选段,以及一些富有创造性艺术性的技巧练习曲,其优美的旋律都可以给学生最直接的美感,而这些美感将是今后在歌唱时再创作的灵感的来源。

   学生在歌唱作品的时候首先要了解歌曲的时代背景,作曲家的创作意图,分析作品的创作风格。要在一字,一句、甚至在一个经过音上下功夫反复练唱,对歌曲的体裁、调性、速度术语、旋律的起伏发展,节奏、和声等具体分析,了解和掌握各个部分以及各个细节的内在含义,作曲家的情感蕴藏在每一个音符之中。音符看着是无声的、静止的,但是却记录着充沛的、活跃的感情和复杂的艺术技巧。所以这些都依赖于视唱练耳这门学科中学到的最基本要素。而听老师示范唱或他人对作品的演绎,也需要良好的练耳训练作为基础。在视唱练耳训练中,学生要学会处理众多的表现记号,这能够极大地帮助他们演绎完整的声乐作品。因此说视唱练耳教学在声乐教学中起着积极的不可忽视的作用。

   

   二、视唱练耳与声乐的关系

   视唱练耳与声乐是相辅相成的,在视唱练耳教学中,要注意听与唱的关系,也就是说练耳不能脱离唱独立地进行。在听觉训练中,是通过听觉—记忆—反映来完成的,当音响传入听觉器官,经过大脑记忆后,通过唱反映出来。所以,听和唱的关系最为密切,必须听得准才能唱得对。它们互为因果关系。因此,在视唱练耳教学中,要注重用正确的听觉带动正确的唱的音高感,又要注重正确的唱对听觉所产生的作用。同时还要注意视唱练耳教学与声乐发声技巧的联系。视唱的音准、旋律的流畅需要有良好的发声方法支持,在视唱乐曲时要求学生保持歌唱时科学的发声状态,运用正确的呼吸和歌唱的积极状态,使声音唱得圆润饱满和连贯,并控制好音准和节奏。如:在唱上行时候,声音要落在气息上在低位置唱。在唱下行的时候声音要保持高位。在乐句换气时要自然、保持旋律的连贯等。运用科学的演唱方法和声乐技巧对视唱是至关重要的。在视唱时如果不用科学的演唱方法,不但会影响乐曲美感,还会导致学生声音疲劳产生厌烦、急躁情绪,久而久之学生会对这门学科失去学习兴趣。要想学生学好视唱练耳,首先要让学生产生学习兴趣,作为教师就不能一味地机械地技术训练,要灵活运用视唱教材中的优秀中外名曲、名歌的片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用美的声音、充满感情的视唱每一首曲子。视唱练耳教学是声乐教学的基础,声乐技术使视唱练耳教学更加完善。

   

   三、音准与节奏对歌唱的作用

   我们都知道学音乐的人首先要耳朵好、节奏感好,学声乐的不但要耳朵好、节奏感好,还要有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敏锐的观察理解能力、丰富的情感体验能力,在声乐学习和演唱中,大多数情况都都是依赖听觉调控,演出者都是通过自己的听觉对自己发出声音、音量、音色、音准及音的长短与高度去辨别,以达到自己预想的目的。听觉器官对声音的高度以及对节奏快慢的感觉是先天形成的生理机能。声乐教师在选择学生时,首先要重视先天听觉较好的学生,在声乐教学中将他们好的听觉利用到声乐的演出中,发挥出其最好的音乐表达能力。当然,对听觉稍差的学生来说,科学和恰当的听觉训练是相当重要的,好的听觉训练方法可以使学生弥补不足,这对演唱者在学习道理上持续发展并达到一定的高度是至关重要的。

   我们常常在学生歌唱时候会听见有些学生会“跑调”,这个词是视唱练耳中最常见的,为什么会跑调,有几个因素:一个是音没唱准,所以这个问题就是视唱练耳学习中最起码的一个准确性的要求。因此我们在练习过程就要加强这方面的训练。声乐演唱是通过自身的很多条件来完成的,它除了嗓音条件外,还有一些位置上的调整,音高的把握和判断以及对调性的把握,如果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储存了这些相关的信息就能够做到首先不跑调,这是声乐演唱的最基本的要求。

   还有些学生在歌唱的时候节奏不稳,这除了技术、心理素质外,还有重要的原因就是各种节奏型没有掌握好,以至于节奏感差。比如在歌唱中,学生唱不准附点、不会后半拍起句、三连音唱不均匀、前后十六分不清楚等等,这就必然会抢节奏,直接影响歌唱中技巧的发挥和音乐的表现,这种情况在我们低年级的学生中尤甚。如果这方面基础打不好,也会影响音乐其它方面的发展。德国着名作曲家兼音乐教育家卡尔?奥尔夫认为:节奏是音乐的灵魂。如果音乐脱离了节奏将是一堆散乱的音符、无序的音响。所以我们在教学中要重视节奏的训练,在歌唱中要加强内心节奏感。

   

   四、视唱练耳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音乐表现力和创造力。

   音乐表现力就是准确地表现自己对音乐作品的理解,处理好声与情的关系。“诗以言志,歌以传情,无论什么样的歌曲,都必须要向人们表达一种情绪和主观思维。歌唱者的演唱缺乏感情,即使在其他方面有着良好的条件,演唱也将是苍白无力的,无法打动听众而达到教育听众的目的。反过来我们不能掌握音乐的基础知识、准确的节奏和音准等音乐要素,就没有能力去分析音乐作品,不能准确的表达作曲家的作品风格、特色、创作灵感及结构、速度、演奏等。

   这方面的能力都要通过视唱练耳训练中获得。如我们在视唱练耳教学中选择一些各个时期中外优秀的、不同风格、不同形式、优秀作品、尤其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民间音乐作品改编的视唱曲目,这些练习曲既有技能上锻炼的目的,又有艺术上的要求。在教学中我们不能单纯地机械训练学生,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作品的艺术性,哪怕是短短的几小节的视唱旋律。要让学生用心去体会体会不同民族作品的风格,思想情感,进行艺术处理和表达,培养学生的乐感,为声乐教学打好基础,以便更好地将本民族的音乐发扬光大。

   通过视唱练耳的训练使学生积累了丰富的音乐词汇、随着学生歌唱能力的发展、音乐视野就会更开阔,对音乐作品就会有更深的理解,音乐表现力也随之提高。

   贝多芬说:“音乐不在谱上,而在谱子之间”。歌唱不是表现音程、音阶,而是要唱出音乐的内在含义——思想情感。因此在歌唱中切勿使自己机械地束缚在符头、符干、符尾上而是要在音乐的形象之中,展开自己的想像力,发扬作曲家的创作意图。

   视唱练耳是学习音乐的基础,它渗透音乐的多学科。在声乐教学中也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演唱及综合能力,而科学的发声方法和技巧能使视唱练耳教学更加完善

   因此,在声乐教学中我们要重视视唱练耳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在视唱练耳教学中要重视声乐歌唱技能和音乐的表现力,相互促进,共同提高。

   (安顺学院艺术系;贵州;安顺;561000)

   参考文献:

   [1]沈思岩着《声乐讲座》人民音乐出版社.1983.1

   [2]尹正文着.《视唱练耳教学法》[m]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8

   [3]彭世端着.《视唱练耳节奏训练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9年

声乐音符基础教学篇3

关键词:视唱练耳;音乐听觉;音程;节奏;旋律

视唱练耳课是音乐专业学生的必修课,也是学习各种音乐所必需的基本技能,看一个人的音乐素质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此人视唱练耳的考察。视唱练耳包含两个内容:一是视唱;二是练耳。所谓视唱,不仅要做到看谱即唱,而且要做到调性、音高的准确。练耳就是听觉训练,它不仅使学生对音准、节奏、表情都有一个较明确的概念,而且还具有较熟练的读谱能力,是一门溶理论、技巧为一体的基础课程。

一、视唱训练

视唱中要注意的问题很多,如唱名发音、音准的问题;唱谱的音准、呼吸、挥拍、节奏问题;简谱视唱与线谱视唱问题;首调唱名法与固定调唱名法的问题等。本文主要谈谈以下几个问题。

(一)有关唱名法的问题

所谓唱名法,就是采用若干个特定的音节作为音名来唱音的方法。现今世界各国广泛采用的唱名法是首调唱名法和固定唱名法,它们都是采用do、re、mi、fa、sol、la、si这七个音节作为主要唱名。

1、首调唱名法。它以相对音高为基础,各唱名的音高依调而定。在这种唱名体系中,不论调的高低,同一种调式中各音级的首调唱名都是一样的,每个唱名都能代表一个调式音级的意义。由于首调唱名法能较直观的揭示音乐的调式内涵,符合人们的音乐(调式)思维习惯,因此,它有利于人们对调式音乐的学习、理解和记唱。

2、固定唱名法。又称固定do唱名法,它是在首调唱名法问世五百年以后,随着欧洲乐器和器乐曲的发展、大小调十二平均律的出现,由瑞士音乐家亨利格・罗俐斯(HenricusLoris)于16世纪中叶推出的,其特点是以绝对音高为基础,将C、D、e、F、G、a、B七个基本音级分别冠以do、re、mi、fa、sol、la、si七个唱名。无论在何调中,也无论这七个基本音级是否有升降变化,和基本音名相对应的唱名永远固定不变。

3、变化音唱名法。从音乐教育的角度,固定唱名法较适于固定音高乐器学习者及演奏者的视谱,基本训练和技术性较强的乐曲建议采用固定唱名法;首调唱名法更适于声乐演唱者及一般音乐爱好者的视唱,民歌风味较浓的乐曲(如中国民歌)建议采用首调唱名法;为弥补固定唱名法中音高指向含糊的缺点,可采用变化音唱名训练,以培养调式感。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我通常针对不同教学对象采取区别对待,课堂提问时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或自己喜欢的唱名法来唱。

(二)有关音准的问题及建议

1、自然音体系的音准。视唱的初学阶段首先是唱音阶定调,要求学生对七个基本音级的唱名发音要正确,因为它常与视唱时的声音是否悦耳、音调是否准确有关。训练唱名音准时,可借助于柯尔文手势。它是用七种不同的手势和不同音高的位置来代表七个不同的唱名,在空间把所唱音的高低具体表现出来。

2、变音体系的音准。在完成了各调自然音体系的练习后,就可进入变音体系了。做变音训练时,可先从辅变化音开始,这是因为它夹在两个相同的自然音之间,易于把握自然音级的音准。在练好辅变化音的基础上,再练习经过性变化音、跳进跳离变化音以及半音阶训练。

(三)多声部视唱

多声部视唱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声部的视唱,通常以二声部为主。唱多声部曲调时,对和声性的乐曲不但要注意纵的和声效果及声部层次结构唱时还要使主旋律声部有意突出,并注意轻唱处于陪衬地位的声部;对复调性作品要注意每个声部旋律的独立性及相互的协调关系;在进行卡农模仿时,要求学生注意倾听主题,模仿旋律,应和其它声部。

二、练耳训练

1、单音的听记:单音分基本音级和变化音级两种,考生都可通过从标准音向上或向下唱音阶的方法听记,可先听记基本音级,再听记变化音级,音级距离由近及远。初学者可以小声唱出音级的唱名,等到熟练掌握后,最好转化成心中默唱。对听记错的音,课后要多做对比听辨,找出两音级间的音高差别,反复核对,争取下次听记的准确率有所提高。

2、和声音程的听记:学生在听记和声音程时,第一遍重点听记冠音,第二、三遍注意力要集中在对根音的听辨上,对冠音相同、根音不同的音程多模唱和构唱,并仔细辨别音程间的细微差别。

3、和弦的听记:和弦听记包括大小三和弦、大小七和弦等和弦的原位与转位,考生可以先听上方音,再听下方音,最后听中间音,还可以根据和弦的性质、和声的色彩来听辨。比如,小三和弦的和声色彩柔和,而大三和弦的和声色彩明亮。在训练时可以在某一固定音上,模唱或构唱不同类型的和弦,多听多记多比较。

4、节奏的听记:专业教师应先指导学生对不同的节奏型逐一训练,做到会识、会念、会写。可先练习全音符、二分音符、四分音符、两个八分音符、四个十六分音符、前八后十六、前十六后八的节奏型,其次练习各种附点节奏、切分节奏、休止符等。节奏训练的选择要由易到难,小节数要由短渐长,节奏型自由组合,反复听记。

5、旋律的听记:学生听记旋律时,第一遍听记音高,要准确把握首末音级与旋律主干音级,从旋律发展的线条整体去听记,并掌握曲调的调式特点,随后凭记忆写下节奏,一般旋律中的节奏较简单,主要的节奏型常重复或变化重复,只要能掌握乐句的节奏规律,就不难写出整首曲调。第二遍重点听记遗漏的旋律音高、节奏型等,补全没听记出来的乐句。第三遍再完整地听记检查一遍,并且划小节线、写拍号、调号。在视唱练耳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可欣赏大量的中外音乐名曲,并且背唱它们的音乐主题,这样能积累丰富的音乐素材,增强音乐的记忆力。教师在训练旋律听记时,可以采用同一旋律不同节奏的训练方法,还要加强旋律调性的练习,熟知旋律的发展方法等,这些都有助于旋律的听记。

结语

上面所述即是视唱练耳训练的主要内容。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及科技的进步,教育学、心理学等相关学科对该课程的不断渗透,视唱练耳教学有了很大的发展。我们还利用多媒体技术将earmaster、aural等音乐听觉能力训练软件引入课堂,作为辅教学手段之一,使学生在课下能够在电脑上达到自我训练的目的。从训练内容上看,新兴的视唱练耳教学法强调让学生直接感受活生生的音乐,直接应用不同时代音乐大师的优秀作品作为实例,把单音、音程、和弦的训练淡化,把这些技术问题放进实际作品中,让学生感受到,由于作曲家不同创作技法及个性化处理、不同时期音乐风格所致,使得同一个音程或和弦在音色上、排列上、音区分布上、总的音响听觉上产生诸多不同的差异。这使得视唱练耳教学法更具实用性、灵活性,它注重音乐内心听觉的训练,是一门综合的,带有教育学、心理学范畴的音乐基础乐科。

参考文献

[1]薛明镜:视唱练耳基础训练及应试指导[m],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奥斯特洛夫斯基:基本乐理与视唱练耳教学法[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2。

[3]王宏霏:张林与中国音乐节拍法研究[J],人民音乐,2009。

声乐音符基础教学篇4

中图分类号:G63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8882(2011)02-111-01

我是搞艺术辅导工作的,十多年来一直坚持到农村、企事业单位、学校进行文艺辅导。在辅导过程中,我惊奇地发现,参加大合唱的队员竟有40%的人不能完整地唱出国歌和其他一些爱国歌曲。这让我地意识到:提高人民文化素质,培养人们的爱国精神,是何等重要而急切的!

要提高人们文化素质,最彻底有效的办法是从孩子抓起,把积极健康的文艺活动带入校园,使学生在享受艺术美感的同时接受爱国主义教育,提高道德修养。深入学校辅导的内容要丰富,爱国教育意识要浓,艺术培养方面要广泛而切合专业。每年我们去学校进行辅导,都准备很多爱国歌曲、军乐谱及一些专业教材,受到师生广泛欢迎。在山东省曲阜市实验小学,校领导很重视学生的素质教育,不仅让学生努力学习文化课,还注重从艺术方面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操。1990年学校为小学生成立了“和乐教育业余艺校,聘请我为辅导员。面对二三年级的小学生,我满含热情。小学生更是对艺校各专业充满了好奇,积极报名参加。我先从音乐基础知识开始辅导孩子,第一课教同学们认识五线谱(五条线、五个间、上加线、上加间、下加线、下加间、高音谱号、中音谱号、低音谱号)的基本音阶C(do)D(re)e(mi)F(fa)G(sol)a(la)B(si)。教唱这七个基本音阶,让同学们掌握音的高低。同学们有了音高的概念,下来我们学音的长短。从全音符、二分音符、四分音符、八分音符学起,慢慢讲到十六分音符、三十二分音符、附点音符和切分音符让同学们明白他们之间的关系。第二节课我就带各种乐器在课堂上给同学们一一演奏,让同学们听听各种乐器不同的音色,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主要让同学们学会乐器的拿法和演奏姿势。要求学生掌握自己乐器的吹奏与使用方法。好多乐器象铜管乐小号、长号、圆号等学生一开始吹吹不响,我边教口型(微笑两颊靠紧牙床下巴下拉注意不要鼓腮)边讲用气方法(胸腹式呼吸方法)嘴唇的放松颤动,慢慢的吹出来声音。再进行简单的基础训练,长音练习,每个音的指法。每一种乐器都有不同的指法,象木管乐器长笛、黑管、萨克斯指法都不一样,每一个声部都要单独教。每种乐器的难易度也不一样,在教同学们学习时要有耐心,多鼓励少批评。经过几节课的训练,同学们基本上都掌握了基本音阶的吹奏。在各声部练习中要安排一个责任心强的学生,相比接受能力强、让他来监督其他学生的口型指法呼吸方法等及时纠正少走弯路。接下来军乐队开始合练,在合练前一定要把排练厅纪律反复讲清楚,指挥在讲课时每个人都不要出声音,一个人在吹奏或说话会影响排练进程,这个时候需要各声部长发挥监督作用,让军乐队的每个人养成良好的排练习惯和纪律,一切行动听指挥。并教一些简单的练习曲、莫扎特的《小星星》西班牙民歌《划船曲》美国民歌《扬基歌》等简单地分一下主旋、副旋、伴奏声部。在这段时间里让同学们掌握吐音、连音、断音、换气记号、休止符、乐曲的速度节奏强弱拍等知识。让同学们知道自己的乐器是属于什么调的乐器,怎样看自己的乐谱,了解乐器的有效音域等知识。接下来乐曲可以再难一点,曲目再大一点。加上打击乐一起演奏,把每个声部该强该弱、主旋副旋、伴奏弄清楚,使每个小曲目演奏的悦耳动听。如果哪个声部吹得不好要单独教教,排练时吹不下来可以课下练,一个一个声部都要达到要求。因为曲目短能在黑板上写开,(也可以做课件放投影)各个声部在各声部长的带领下学会抄谱,为以后独立抄总谱打下良好的基础。业余艺校的学生成为实验小学艺术队的主力,每当学校升国旗时,由业余艺校的小乐手组成的军乐队演奏国歌,在嘹亮的国歌声中,五星红旗冉冉升起,这庄严肃穆的场景,让每个人都接受了爱国主义的洗礼。每年学校开运动会,军乐队、民乐队、腰鼓队、舞蹈队一起上场,使运动会充满生机和活力。通过辅导,我们还在这些学生中发现了不少艺术方面的好苗子,针对他们各自的特点因材施教,使他们的才能得以发挥。为了锻炼这些小天才,每年文化馆搞全市春节联欢晚会,都让他们上台表演,大型舞蹈、合唱、器乐演奏等都让他们担当主角。通过这种方式,一大批艺术人才被发现、被培养。在短短两年里,“和乐教育”取得良好效果,并在全国引起较大轰动,前来曲阜学习参观的人络绎不绝。十几年来,业余艺校的学生换了一届又一届,我们的辅导却一直在继续。经过艺校培养的学生,不仅在艺术方面受到熏陶,而且都成为品学兼优的人才,参加第一届业余艺校的学生,有80%考上了重点大学,其中一些进入了艺术院校。今年又有一批艺术特长生,顺利通过专业考试,只等领取大学通知书了。

看着一张张稚嫩的小脸慢慢长大,成为德才兼备的栋梁之材,我心中的喜悦无以言表。通过这十几年辛苦耕耘,我认为这条路是可行的,而且是成功的。

声乐音符基础教学篇5

在中职幼师专业教学中,声乐是一门重要的专业课,课程要求学生必须掌握科学的演唱方法及歌唱技巧,具备在幼儿园的教学活动和音乐实践活动中教学与范唱能力。对于中职学校来说,幼师专业的学生大多数来自农村,进校之前从未了解或学习过声乐,甚至有一部分学生不认识简谱,或是音准很差。在这样的基础上进行声乐学习是相当困难的,而且幼师专业在课程设置上有着科目多、学习时间少的特点,将声乐和视唱练耳这门学科结合起来上既能节省时间,又能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中职幼师专业视唱练耳包括视谱即唱和听觉训练两大类,它是音乐教育的基础课,是今后发展音乐的重中之重。由于学生音乐基础薄弱,在视唱练耳教学中经常发现有些学生对音高没什么概念,唱音阶也会严重跑调,节奏、拍子等更是无从谈起。而教师在进行视唱练耳教学中通常采用固定的练习曲目,每节课进行反复训练,我们认可重复训练对教学的作用,但机械、单调的重复训练大大降低了学生对视唱练耳课的兴趣,学习效果也很差。因此视唱练耳与其他相关的音乐学科之间建立一定的横向联系与纵向交织的空间,改进现有的教学方法和训练模式,促使学习领域、情感发展以及多学科与音乐基本技能学习之间相互促进、相互渗透、相互交融是非常有必要的。

(一)声乐课中渗透视唱练耳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传统的声乐课教学中以发声练习、复习歌曲、学习新歌、反复练唱、总结点评为主的,在长期同一模式的学习中,大部分学生表现得缺乏兴趣、积极性不高,要改变这一现象,解决学习主动性的问题,首要的就是改变课堂教学模式。而在声乐课中渗透视唱练耳教学既解决了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的问题,同时起到了“一课两用”的作用。声乐课中的发声练习与视唱练耳教学中课前发声训练,它们均涉及呼吸的运用、发声位置与共鸣、音准节奏等诸多歌唱要素,二者之间是完全可以相互渗透、相互吸收、相互结合的。

通过有针对性的练声曲进行练声训练,使每位学生在掌握喉咙打开积极统一的歌唱状态,还能熟悉新歌的旋律,活跃了课堂气氛,同时,这样做的好处是提高了学生对声乐课的学习兴趣,在有限的课堂学习空间中,延长了他们的学习时空与表现机遇。总之,这样做既完成了声乐课的教学任务,又大大提高了声乐课的技能效果,使学生在音乐的旋律中体验到柔美真情。

(二)渗透视唱练耳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音准、节奏和读谱的能力

在声乐教学中,经常会出现音准问题。其原因有多种,有的是歌唱的技巧没有解决好,但更多的是基础不扎实,对音高缺乏正确的记忆和概念而出现音准问题。

而歌曲的节奏是声乐演唱中经常遇到的问题,乐感不好的学生经常会无节奏地乱唱,使声乐作品面目全非却浑然不知,这就要在视唱练耳等音乐基础学科的教学中让学生对复杂的节奏先放慢速度练习,逐渐加速练习,最终准确掌握好各种不同的节奏。同时还要学会打拍子,掌握各种节拍指挥图式,养成打拍子的习惯,从而逐步培养建立起自己内心的节奏感。要想在声乐演唱中自如地运用各种节奏,那么节奏的训练就不能只停留在对音符时值的把握上,而应在声乐课中挖掘学生的节奏本能,帮助学生建立内心强烈的动感意识,使之出现节奏的韵律,并要求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将内在的感应与外在的节奏运动相协调,从根本上解决学生的节奏问题。

(三)渗透视唱练耳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音乐表现力与创造力

声乐作品是以乐谱的形式记录下来的,这种声音符号必须通过表演等环节才能传达给听众,将纸上的音符变为富有生命的实际音响,是在积累丰富的音乐词汇基础上发挥表现力与创造力的过程,而视唱练耳的训练能够使学生积累丰富的音乐词汇,扩大音乐视野,同时在音乐形式和载体、风格与审美情趣等方面,也能够获得较多的感受和较深的理解,音乐的鉴赏力就自然随之提高。

二、幼师声乐课教学中渗透视唱练耳教学的途径和要求

(一)在声乐课中以发声练习与作品试唱作为视唱练耳练习

一堂声乐教学课可以粗略地划分为发声练习与作品学习两个部分,在这两部分教学中,视唱练耳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发声练习就是利用一定的元音、辅音表达出音高,它是声乐教学的基础部分,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声乐的技能。如果没有良好的视唱练耳基础,那表达音高就无从谈起,声乐技巧就更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二)在声乐课中以重难点旋律作为节奏与旋律听记练习

我们探索歌曲自主学习模式,淡化识谱教学,强化旋律听记教学,让学生轻松愉快地学习歌曲。在声乐课中学习一首作品,对旋律的准确把握是基础,利用新作品中的主要旋律进行节奏听记和旋律听记的训练,既满足学生视唱练耳学习的需要,又解决熟悉旋律的困难,更让学习旋律由被动的跟唱,变成主动的听记和学唱,大大提高了学习的主动性,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听记习惯和能力。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能力和方法都得到了强化,真正把被动填鸭式教学转变为主动吸收式学习,符合新时代音乐课堂教学改革的精神,满足新时期音乐学习的要求。

(三)声乐课教学渗透视唱练耳教学应重视及时反馈

在运用声乐课渗透视唱练耳模式进行教学时,学生对这一模式的反馈十分重要,教师应及时通过测试、谈话、讨论等方式对运用过程中取得的成绩及出现的问题进行总结,充分运用各种资源促进这一模式的完善,使其发挥更有效的价值。

声乐音符基础教学篇6

相对而言,学生比较喜欢上唱歌课,对上乐理课却有些不情不愿。不仅因为枯燥、单调,往往还要借助一定的死记硬背。虽然是这样,但要进行节奏训练就必须学习乐理知识。为了化解这一难点,我把难记而又最基础的乐理编成儿歌,让学生容易接受。如在区分四分音符、八分音符时值的教学中,我出示了这样一首儿歌:

音乐妈妈真粗心,

取个名字调了个。

一呀么一呀么一呀么一,

四分音符唱一拍,

别看八比四要大,

可是你要记清楚,

八分音符唱半拍。

朗朗上口,易学易记。又如,区分附点四分音符与附点八分音符的时值教学时,用了这样一首儿歌:

四分音符,

八分音符。

加•个小圆点,

更要记清楚,

四分音符加圆点,

等于一拍加半拍。

八分音符加圆点,

等于半拍加半半拍。

当枯燥、单调的乐理知识化为一首首动听的儿歌并熟记于心时,学生会感觉音乐对他们而言不再是神秘。新鲜与好奇心主宰着他们的学习动机,学习也不再是被动。

学习了基本的乐理后,我正式带领学生进入节奏的训练中,所谓节奏,就是将长短相同或不同的音按一定的规律组织起来。经过几年的音乐教学,我把音乐教学中的节奏因素归纳为十种,具体如下:

×、××、×××、×××、××××

ו×、ו×、o×、×o、×××

在节奏训练中我要求学生做到五会,即会认、会写、会划(划拍)、会打(打拍子)、会唱。

在这十种节奏中,第一行是五种比较好记的节奏,第二行节奏由于带有附点、休止符、切分音而较难些,节奏练习是音乐基础知识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但它知识性强,缺乏趣味性,学生学起来总觉得内容多而难记。为了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在节奏训练中采用了多种方法。

首先是低年级的节奏训练,在学生初学节奏时,如果采用呆板的满堂灌的方法去教学。学生听起没趣,学起来也困难,所以在低年级的教学中我采用了形象化,由生活、自然节奏启发音乐节奏的方法,让学生在情趣盎然的心态中进入音乐王国,把丰富多彩的自然音响节奏融入在形象化的音乐节奏中,既直观明了,也颇有趣味性,既可以培养学生对音乐课的兴趣,也便于学生记忆与理解。

1、儿歌法。

在一年级学生听辨音的长短时,我让学生看图念儿歌:

×××××××××××××─×─

小鸭小鸭嘎嘎嘎嘎小猫小猫喵─喵─

公鸡公鸡喔喔喔喔乌鸦乌鸦哇─哇─

小狗小狗汪汪汪汪小羊小羊咩─咩─

在念儿歌时,要求学生根据儿歌节奏敲击乐器或者用身体动作来表现。目的是让他们通过语言节奏,动作节奏以及是乐器的声音进一步分辨声音的不同长短,既活跃了课堂气氛,也收到了预期的效果。

2、模声法。

从学生纯真的生活中去创造音乐,从中取材,这样才能吸引学生的兴趣与主动积极的学习欲望。因此,在节奏训练中,我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探索生活中声音的长与短,加以综合。不同的节奏用不同的学生熟悉的“象声词”读出、拍出,这种方法便于学生的记忆、理解。学生读节奏时,不同的节奏型用不同的读法,使学生必须动脑筋想“是什么音符”,应该“读什么”,不动脑筋则读不出音节。此法突出了读音的形象性,尽量做到读起来上口,降低了教学难度,例如基本节奏型与读法:

⑴×读作:走

⑵××读作:嘀嗒(模仿秒针走动的声音)

⑶×××读作:哒哒哒(模仿马蹄声)

⑷×××读作:咚咚咚(模仿敲门声)

⑸××××读作:沙沙沙沙(模仿下小雨的声音)

⑹ו×读作:哒•哒(模仿瘸子走路的声音)

⑺ו×读作:知•了(模仿瘸子走路的声音)

⑻o×读作:空哒

⑼×o读作:哒空

⑽×××读作:哒哒哒

接下来的两种方法适合于中高年级:

1、划拍法。

节奏练习时,可用“哒”字来念节奏,同时用手划拍,为了节奏正确,拍与拍之间的速度平均。我采用过渡的方法,先用低年级的读法读两遍,以后发展到用“哒”,让学生们习惯了这种方法后,再直接用“哒”读节奏。例如:

⑴××│××××│××│×─

走走嘀嗒嘀嗒走走慢走

哒哒哒哒哒哒哒哒哒─

⑵ו×│ו×│××××│××o

知了知了嘀嗒嘀嗒走哒空

哒哒哒哒哒哒哒哒哒哒

⑶ו×ו×ו××│ו×ו×ו××

哒哒哒哒哒哒哒哒哒哒哒哒哒哒

⑷×××│××××│×o│××××o

哒哒哒哒哒哒哒哒哒哒哒哒

这种方法节拍感比较强,故之我在音乐课中常用的方法。

2、指拍法。

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各音符号或休止符的时值,掌握节奏,我在教学中也常使用指拍法来进行教学。如:

ו×וo

图示代表一拍,黑线代表音符时值,红线则代表休止符时值本来真正的指拍法是以箭头来表示音符时值的,但在视觉上我觉得有一种乱的感觉,经过几年教学总结的经验,我把箭头删去,例如:

ו×│××××o×│×o│×o××

(有箭头的)

(没箭头的)

声乐音符基础教学篇7

关键词:初中音乐课堂教学画面感韵律感质地感

《礼记・乐记》中言:“凡音起,由人心生。”此处的“心”脱离了表面意义上“心脏”这一器官的概念,而抽象地指代无法被人形状的神思、意念、情感等。作为音乐,它自心而生,间接地也就是自神思、意念、情感这些抽象的东西而生。而这些抽象的元素所滋生的土壤又是现实生活,所谓“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正是如此。形象一点说,生活就像打气筒,它要向音乐的皮囊里充气,灌输一些能呈现画面、韵律、质地等,能使音乐丰盈起来的东西,有了这些东西的支撑,音乐才有灵魂,才有风骨。所以对于音乐教师来说,也要注重对支撑着音乐的这些东西的挖掘。通过课堂上影像的呈现、声音的传递、情感的融汇,洞察音乐之中所承载的画面感、韵律感、质地感。

一、“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说“影”对音乐画面感的烘托

流溢出来的音符如同线条钻入双耳,在脑海里勾勒出一幅幅或动态或静态的影像、图画。这些影像和图画是音乐虚幻的“完满之身”,它塑造了音乐的立体效果,这种效果反馈给我们的大脑,使我们感受到音乐带有强烈画面感的冲击。同时,在获得画面感冲击的过程中,我们有意无意得到抽象音乐的具体化形象。换句话说,音乐的每个音符都可能指向一项具体的事物,我们通过事物的体貌等一些可感知的东西反向地了解音乐。

这一方法,对于抽象思维能力较低的初中生来说是具有可行性的。但传统的音乐课堂教学似乎忽视了这一点,教师更多的是将音乐只看成音乐,听、学、唱三条线索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学生也是亦步亦趋,停留在“听、学、唱”这三个角度上。音乐本身所具有的画面感被蒙尘,音乐自身的魅力也被尘封,这对于音乐教学是十分不利的,它有意无意地削弱了学生对音乐的鉴赏能力,音乐艺术发扬的路径被死死地截断。所以对音乐教师来说,要尽量吸取音符中所承载的生动形象,将其呈现给学生,让不可名状的音符带给学生强烈的画面感冲击,进而让学生感知音乐的魅力。

借助画面,抽象的东西也可具象化地被人捕捉到。音乐是万千抽象事物当中的一种,教师完全可以通过画面的传递效果将其转变成具象的,可感、可名状的东西。例如《义勇军进行曲》,它创作于1935年,原为《风云儿女》这部影片的主题曲,由田汉填词,聂耳作曲。歌由与影片的情感基调结合得天衣无缝,呈现了当时民众为民族解放而强烈要求一致抗日的爱国热情。当民族解放的号角响彻云霄,“不愿再做奴隶的人们”忘掉生死,顶着枪林弹雨,在腥风血雨中匍匐前进。这种充满革命斗争的场景是感人涕零的,可以让我们体内的血液为之鼓动。但由于空间和时间的距离,新时代的学生未必能很好地感受音乐中画面感的冲击。换句话说,由于缺少生活阅历,歌曲中暗含的这段血雨腥风的画面在他们那里是如纸一样的苍白,这使得音乐的灵魂无法彰显。所以教师可以利用影像的效果,或将唱词和画面融合,为学生播放关于这首歌的mV;或利用原声电影《风云儿女》的故事作为“弓弩”,将这支箭矢、这一首歌有劲道地发射出来,震撼学生的眼球及内心。于是,音符结合了影像,学生感受到强烈画面感的冲击,深刻地感知音乐的内涵与魅力。

二、“烟销日出不见人,乃一声山水绿”――说“音”对音乐韵律感的营造

音乐是一种声音艺术,它是用有规则的音编织起来的听觉意象。处在这种听觉意象的空间中,人们常常不由自主地投入到音乐所营造的或悲伤或欢快的氛围中。而且由于人听觉的灵敏性,音乐旋律很容易即时地打动人。如果将音乐同文学做一次联谊的话,音乐中的一个个音符就像是为了表情达意而娓娓诉说出来的一个个文字,它们本来是独立客观存在的,但经过艺术家主观情感上的组合,这种客观存在物又从自然的母体中分离出来,成为艺术形式,这也是音乐艺术形成的关键。对于音乐艺术来说,它不是对音符杂乱无章的堆砌,而是一种有规则、有组织的音乐语言形式,它包括多种要素,如旋律、节奏、和声、曲式等。但与约定俗成的“语言”意义不同,音乐语言只作为声音艺术存在,只诉诸人的听觉,其含义也具有不确定性。但这种语言以其极大的感染力让人打开听觉器官,接受这种听觉艺术对人心灵的震撼。这样一来,其意义也突破了听觉的范畴,走向了身心感受的领域。或者说,在音乐声音形态的基础上,再通过通感的作用,听觉产生的效果幻化成可以感触到的听觉意象,经过联想,这种意象又激荡起内心情感强烈的反应。

例如,表达喜悦之情的音乐,我们通过其声音形态就能感知到它的内涵。一般来说,喜悦所表现出的声音形态,其速度和频率都是欢快和活泼的,而且是呈跳跃动态式的。通过听觉的截取,捕捉到听觉意象,从音乐中提取出情感元素,这是一个由外到内、由表及里深刻感触音乐的过程,其出发点是音符,抵达点是韵律感遮蔽下的情感基调。另外,使用不同的乐器,也能产生不同的声音形态。这需要教师在音乐教学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对音乐的声音形态加以把握,在感受韵律感的同时,了解音乐的情感基调。

旋律是支撑音乐站立的骨架中最重要的长骨之一,教师对此不可大而化小,小而化了,缄口不谈。以“西洋乐话”这一课为例,其教学重点之一是引导学生了解欧洲巴洛克音乐及古典音乐的特点。其中,本课选了巴赫的《G弦上的咏叹调》、亨德尔的《哈利路亚》、莫扎特的《G大调弦乐小夜曲》、海顿的《惊愕交响曲》、贝多芬的《欢快的农民集会》这五首经典之作作为说明。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要引导学生自主欣赏音符的跳动,感受音乐的声音形态,洞察潜藏在音乐中的情感基调,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探究音乐的韵律感。

以巴赫的《G弦上的咏叹调》和海顿的《惊愕交响曲》为例。《G弦上的咏叹调》原为《D大调第三管弦乐组曲》,后经小提琴家威廉密改编,成为钢琴伴奏小提琴独奏曲。其全部旋律均在小提琴四根弦中最粗的G弦上演奏。在播放此音乐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品味其旋律的特点:乐器本身加上拨奏特点,使得这首音乐的旋律低沉、悠扬、庄重、动人,舒缓中跌宕,似乎在哀怨又似乎在祈祷,有一种很强烈的宗教色彩。通过学生对音符自主的体悟,会对音乐有一个更深层次的理解。而在学生体悟之后,教师还要加以补充,以求完备。

海顿的《惊愕交响曲》采用变奏的结构形式,细细品味,不难发现,第一章乐曲音调轻便通畅,节奏较快;第二章节奏轻且弱、平且慢,似乎毫无变化,但转而乐队猛烈敲击定音鼓,最大的音量爆发,迅雷不及掩耳;第三章乐曲诙谐、轻快,富有青春的活力;第四章节奏更为快速。但对于音符具体详尽的信息,学生却很难理解,需要教师予以补充。

三、“折取一枝入城去,使人知道已春深”――说“情”对音乐质地感的流露

一切伟大的艺术都是关于情感的艺术。可以说,艺术家强烈的创作欲望生长的土壤便是内心的情感,情感是创作的斧刀,也是艺术的灵魂。而在一系列的艺术形式中,音乐别具一格,以拨人心弦的声音作为媒介来实现情感的抒发和寄托。但这种力是相互的,当艺术家借艺术形式抒感的时候,其内心情感也相应地为艺术形式增添了魅力。在这双赢的过程中,艺术家得到了创作上的满足,艺术品也获得了质地的积淀而更显厚重。对于音乐来说,乐谱和乐思的融合就如同血肉和灵魂的结合,只有这样它才能获得生命,让人感受到生命的质地。但对于传统的音乐课堂来说,教师似乎将象征着灵魂的音乐情感抽离出去,只将音乐看成一个模子,让学生照着它的模样再复制出一个。这样一来,原本富有灵性的艺术在学生眼中变成干枯的木墩,他们的艺术细胞随之变得缺氧。

人若没有情感,便如同行尸走肉;艺术若是没有情感,便如同枯树朽枝。所以在音乐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挖掘音乐中的情感内涵,还原它本身富有的活力和质地感。以《黄河大合唱》第一乐章《黄河船夫曲》为例,它运用黄河船夫号子的混声合唱,那流溢出来的音符充满力量,细致的倾听,一幅船夫们搏击浪涛、穿过激流的画面展现在我们眼前。但这只是该曲的表层内容,它深层次的质地是以节奏的变化为基础,以船夫和浪涛的关系为象征意象,表现中国人民与日本帝国主义的矛盾。但是,仅仅单方面地去听歌曲唱词,学生并不能蓄积情感,感受船夫与浪涛深层次的利害矛盾关系,这也就造成了学生对音乐质地感的无从把握。所以教师要从歌曲的情感方面入手,以歌曲的背景为突破口,了解与歌曲有关的蕴含情感价值的东西。教师需从创作背景入手,挖掘它被创作出来的深意。正如一些人所说,一部优秀的音乐作品始终是要握住时代脉搏的。这首曲子的时代大背景是武汉沦陷,此时,著名诗人光未然正带领抗敌演剧三队东渡黄河,转入吕梁山抗日根据地。他们目睹了船夫们搏击浪涛的场景,有力量而又不乏悠扬的船工号子,激起了光未然的创作欲望,于是《黄河》这一词作诞生,后来冼星海抱病完成了此曲。有了这一创作背景的支撑,歌曲变得厚重而有质地感。而且,在情感积淀的基础上,学生也能体味到歌曲的深层意义。

四、结语

音乐是以声音为媒介来抒发内心情感的,艺术家将自身多方面的情感因素揉捏在一起,通过形象化的输出,将抽象的东西过滤成听觉意象之后,再应用声音的形态将其脱弦而出。所以,音乐它不单单是听觉上的感受,还是整个身心领域的感受。在感受的过程中,我们会获得画面感、韵律感、质地感。

参考文献

声乐音符基础教学篇8

一、范唱中激发学生的美感共鸣

范唱即示范性的演唱,是调动人的听觉来感受音乐符号。范唱前笔者常设置些渲染、烘托音乐的美妙的引言,帮助学生集中注意力,范唱中则要求学生充分调动听觉,从演唱形式、旋律、节奏、音色、歌词以及音乐的形象美等方面引导学生倾听并感受音乐美,激发其产生美感共鸣。从而为乐感的培养打下基础。

二、识谱中培养学生的音乐感受能力

识谱就是运用人的视觉来感受音乐符号。在这个过程中,笔者在柯尔文手势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从一个个音符人手,体会音的高低,运用内心听觉把视觉感受到的音乐符号转化成音响运动的旋律线,让学生在看中听。小提琴家帕尔曼曾说过:“音乐才智是一种像查看地图那样查看音乐的能力。它使你知道那里的一切。”通过让学生在内心听觉中识谱,解决了学生视觉感受向听觉感受转换的问题,也提高了学生在视唱中的音准,培养了学生音乐感受的能力。

三、练唱中丰富学生的音乐想象能力

练唱是通过声音来表现音乐符号进而塑造音乐形象。因为音乐艺术的表现是通过声音与表现对象之间的模仿、比拟、象征等关系来实现的,所以在练唱时笔者便充分引导学生张开想象的翅膀展开联想。从多种不同角度来揭示音乐表现对象之间的对应关系。比如从生活逻辑入手启发学生在练唱中想象:“大调式如晴朗的天空般明亮”,小调式似“明净的月夜般柔美”;慢速的歌曲则宛如“和风细雨、柔和优美”,快速的歌曲形同“雷鸣电闪、欢快跳跃”;节奏舒缓的则“从容恬静”,密集的十六分节奏恰似“万马奔腾”;旋律连续上行如“大浪淘沙”……这样不仅丰富了学生的音乐语言的表现力和演唱声音色彩的多样性,还活跃了教学氛围。提高了教学效率。从而让学生通过各种途径不断扩大和丰富自己的生活积累,提高了对音乐形象的想象能力。

四、演唱中增强学生的音乐表情能力

声乐音符基础教学篇9

关键词:高校视唱练耳节奏

视唱练耳是高校音乐学专业的一门必修理论课程,是音乐学专业其它课程(如乐理、和声、声乐、器乐等)的基础,包括视唱和练耳两部分。视唱是指通过对音高、节奏、音乐术语等的学习,学生能够准确地对音乐作品进行看谱演唱,即通过声音表达音乐情感;练耳则是指对音乐的听辨能力,包括对单音、音程、和弦、节奏、旋律、乐器音色等内容的听力训练,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内心听觉能力。在视唱练耳课程中,这两部分相辅相成,紧密联系在一起,而节奏作为音乐的基本构成要素之一,是本门课程要学习与掌握的重要内容,笔者将从多年来执教视唱练耳课程的教学实践出发,总结目前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与同行们进行探讨与交流。

一、学生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会练习不会听记:即只能“视唱”节奏,而不能对其“练耳”,这是在节奏教学中存在的最大问题。当对学生进行视谱的节奏学习与练习时,他们能准确地诵读节奏并击拍,当教师用钢琴弹奏或用多媒体播放一段节奏要求学生听记时,学生则不能准确、完整地听写下来,甚至不知如何下笔,只会用诵读的方式模仿,以谱例1为例,学生能按视唱的要求对乐曲节奏进行挥拍诵读,却不能按练耳的要求进行听记。

(二)会听唱不会听记:这种情况大多在用学生熟悉的音乐作品作为教学内容时出现,尤其是对经典音乐与流行音乐的视唱练耳学习,具体表现为学生能跟随钢琴或音频、视频内容听唱出音乐的节奏,但却不能将其转化为记在纸上的节奏型。

(三)不会听唱也不会听记:这是教学中遇到的最糟糕的情况,一般出现在视唱练耳学习的初级阶段。

出现以上问题的原因主要在于学生对节奏的感受力、记忆力有所欠缺,如何才能突破节奏教学中的这些教学瓶颈呢?

二、提高节奏教学效果的方法

(一)加强节奏声势教学

在奥尔夫音乐教育法中,“声势”是指用最简单的身体动作的声音进行的节奏组合活动,包括跺脚、拍腿、拍手、捻指四种最基本的动作,以训练学生对节奏的反应力、记忆力和节奏句式感为目的,可以根据节奏的难易程度将基本动作进行组合,适用于不同年龄、不同学习阶段的音乐学习者。在高校视唱练耳的节奏教学中,教师可以以这四种基本动作为基础,结合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充分调动他们全身各肢体部位,从内容和形式上对声势动作进行扩充,如点头、叉腰、拍肩膀、互相击掌等,让学生在自身的动作体验中提高对节奏的感受力和记忆力。如谱例2这条单声部节奏的声势动作可以有很多种设计方案,见下图:

方案1:拍手拍桌拍桌拍手拍桌拍桌拍桌拍手拍桌拍桌拍手

方案2:拍手跺左脚跺右脚拍手拍手跺左脚跺右脚拍手拍手跺双脚拍手

方案3:拍手互相击掌拍手拍手互击互击拍手拍手互相击掌拍手

对于二声部和多声部节奏学习,教师既可以让学生一人进行分手(或手执道具)合作练习,也可以结合模仿法、创作法、游戏法等多种教学方法,采取分组、分声部练习,

(二)加强节奏律动教学

体态律动是达尔克罗兹教学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训练学生在欣赏音乐时,用有节律的身体动作表现音乐的速度、力度、情绪、曲式结构等的变化,从而表达自己的音乐感受,分为“位置运动”(指在固定地点的人体动作,如摆动、拍击、弯曲等,与“声势”相似),和“空间运动”(指脱离固定地点的移动活动,如跑、跳、走等),它将人对音乐抽象的内心听觉和情感外化为具象的动作,对培养和提高节奏感与乐感起着重要作用。在高校视唱练耳课程中,教师可以充分挖掘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并从以下几方面用律动加强节奏教学:

1.节拍:用动作或结合道具加深学生对不同节拍强弱交替规律的体验。例如:在感受3/4拍音乐时,教师可以以乐句为单位,要求学生即兴用动作表现每一乐句的强拍、弱拍,也可以用小鼓、小木鱼之类的小乐器为道具,在学生随机传递乐器的过程中,要求强拍的学生敲击乐器,弱拍则不用。

2.时值:用动作表现不同音符的时值。如:全音符转圈,二分音符挥手,四分音符行走,八分音符单脚跳、十六分音符双脚跳、全休止符静止等,在练习时,教师要结合音乐,让学生在音乐中感受时值的变化和不同时值的动作配合,提高节奏感。

3.节奏型:将不同时值的音符以拍为单位组合到一起就成了节奏型,感受、听记节奏型也是节奏教学中最难的内容,教师可将“位置运动”和“空间运动”相结合,以乐曲、歌曲为素材进行教学。如:对谱例3这段音乐进行节奏律动教学时,可以采取以下两种方式:

方式一:教师指定律动动作,学生模仿。如要求学生手拉手围成一个圈,“”用“双脚跳,抬左脚、抬右脚”表现,“”用“双脚跳、拍手”表现,“”用“双替转圈跳(松手)”表现;

方式二:教师将全体学生按乐句分成若干小组,要求每组学生讨论确定各组的律动动作,之后按照音乐的流动将各组动作连贯起来,完成对整段节奏的律动学习。

不管采取哪种方式,律动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在欢快、轻松的学习氛围中感受、记忆节奏型。

高校视唱练耳课程中的节奏教学方法多种多样,本文仅从笔者自身的教学困惑出发,在声势和律动两方面进行了浅显的思考,并将在日后的教学实践中检验、完善和深化这些思考,希望能为提高视唱练耳节奏教学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声乐音符基础教学篇10

关键词:钢琴教学视唱练耳

视唱练耳原系声乐教学中的一门主课,也是一门综合的声音训练课。在钢琴教学中,引入视唱练耳课,并同样作为一门主课,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起着关键性作用。本文结合笔者个人多年来在钢琴教学中视唱练耳课的教学实践与理性思考,对视唱练耳与钢琴教学的关系这一重要命题发表几点浅见,以与同行共同研究、共同讨论。具体而言,可以将视唱练耳分解为以下三大板块――

一、视――识谱能力

视唱练耳中的“视”,就是看谱,即识谱能力。

众所周知,乐谱是音乐艺术的“设计图纸”,只有正确地识谱乐谱,才能建造正确的“音乐大厦”,否则就无法“施工”。即使勉强“施工”,也极易造出“劣质工程”乃至“豆腐渣工程”。因此,识谱能力就是钢琴演奏者识读“设计图纸”的能力,这乃是钢琴演奏者的基本功之一,是钢琴演奏的基础与前提。

通过视唱练耳课的教学,首先培养训练的是学生的识谱能力。这种识谱能力,要求迅速、全面、精准。

其训练的原则是循序渐进、先易后难、由浅入深、由小到大。

其训练的内容是以五线谱为主,兼顾简谱,有条件的,应当学会识读工尺谱。在识读五线谱中,其重点是:理解三项(曲名、作者、速度)、看准三号(谱号、调号、拍号)、搞准三法(指法、奏法、句法)、读准一线(加线)。

与此同时,还要在读谱的基础上,学会背谱,即把眼中的乐谱变为心中的乐谱。背谱的方法,又分为视觉记忆法、听觉记忆法、运动神经记忆法等,有时单独使用,有时综合使用。

二、唱――弹奏能力

“唱”作为“视唱”的另一半,与识谱是同步运作、互为一体的,“视”是手段,“唱”是目的,“视”是前提,“唱”是结果。不过钢琴教学与声乐教学不同,声乐教学中的“唱”,是真正意义上的“唱”,即学生以自身的发声器官作为“人体乐器”,进行歌唱;而钢琴教学中的“唱”,即由钢琴代替人声,即以“奏”代“唱”,是一种广义的“唱”。也就是说,钢琴教学中的“唱”,就是视奏中的“奏”,它也与识谱同步一体。

视奏是练奏、伴奏、演奏的基础与前提,也是钢琴弹奏的基本功之一。

视奏的要求是:心中要有稳定的动律感(弹好节拍与速度)、弹准调号(有无升降号,有多少升降号,均要弹准)、以旋律弹奏为重点、弹准节奏。

视奏的方法有:固定唱名法、首调唱名法两种。这两种唱名法各有利弊。一般来说,初学者以采用固定唱名法为宜,因为这种唱名法五线谱上的音符位置、名称与键盘位置都固定,便于读者视奏。

三、练耳――听力能力

音乐作为声音艺术、听觉艺术,以声乐作为有效的载体与依托,因此,听音能力――听力,对于所有的音乐人而言,便自然成为必须具备的基础能力,钢琴演奏者当然亦如此。

所以,视唱练耳的最后一大板块就是听音能力训练。在钢琴弹奏中,听力具有声音导航的重要作用。它不仅可以学习、借鉴、欣赏他人的钢琴演奏,而且对于自己的演奏作出正确的识别、判断、调整、校正。我们见到,盲人可以会弹钢琴,而聋人绝对学不会弹钢琴,这就充分听力对于钢琴演奏的决定性作用。

钢琴弹奏听力训练的内容,包括对弹奏中的音准、音质、音色、音符、音阶、音型、音高、音值、音调、音强、音程等各种乐音的因素以及旋律、节奏、和弦、调式、调性、织体、复调等各种音乐要素的听辨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