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科技经济市场十篇科技经济市场十篇

科技经济市场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7:38:30

科技经济市场篇1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促使各行各业不断进行体制改革,科研机构已经从行政事业型转制成企业股份制或中介机构。随着中国加人wto,企业管理和经济运作方式都要与世界接轨。所有这些都对转制后的科研机构的科技档案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科技档案工作作为科技工作的一个组成部分,理应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一、科技档案要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与发展

市场经济把科技、信息、人才、劳务等都推向了市场,科技档案工作虽然是一项服务性工作,但它能够参与经济活动并带来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市场经济发展所需要的相关科技档案内容,必然要影响到科技档案工作的建立、发展和完善;科技档案工作的规模、质量、管理、人才、设施、手段等资源配置必须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市场经济是以竞争为原则,竞争的基础是质量和诚信。有质量和诚信保证才能从中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竞争可以推动科技档案工作的发展,科技档案用自己的投人和质量,得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它的社会效益越高,经济效益也越高,说明质量越好,市场才会欢迎你。科技档案工作应当积极面对市场经济的实力,努力探索工作的新路子,认真研究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新情况新问题,解放思想,创造性地开展工作,用市场促进科技档案工作的发展。

二、科技档案工作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几个问题

1.改变观念,为市场经济服务管理档案工作的人员,要通过学习,增强科技档案工作服务于市场经济的观念。搞活市场经济,科技档案部门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要增强市场意识,主动面向市场是科技档案工作都面临的新问题。因此,科技档案工作者要投人更多的力量,调查、探索市场经济对科技档案工作要求的意向,更好地把握市场,熟悉市场,适应市场,更好地为市场经济服务。2.充分利用科技档案,促进生产力发展努力搞好科技档案的收集、整理、汇编等工作,提供人们发展生产力所需要的各方面信息,把科学研究成果转化成生产力,为社会创造效益。3.科技档案工作要适应企业改革在经济活动中,科研机构由行政管理型转向企业经营型,转制后的科研机构对科技档案提出了新的要求。科研市场化的取向,要求科技档案向高效益服务方向发展。科研改革的主体化,要求科技档案向效益化方向发展。抓好企业发展,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环节,科技档案工作必须适应这一要求。4.加大开发科技档案信息资源的力度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需要大量的信息,科技档案是重要的信息资源。为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必须深人开发科技档案信息资源,让死档案变成活信息,为市场经济服务。要善于不断总结,勇于探索,变等、靠为想、闯、干,开创科技档案工作的新局面。

科技经济市场篇2

关键词:科技创新;医疗器械产业;竞争力

中图分类号:F7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13-0166-02

科技创新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一个必然要求,是提高企业市场竞争能力的一种有效手段,市场经济也就是知识创新的竞争。没有科学技术的创新发展和运用,就不能有先进生产力的发展,科技进步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越大,经济对其依赖性越大;经济发展起点越高、速度越快,必然要求以科技创新为支撑,从而科技进步在经济发展中的成分比重就越来越大,医疗器械产业的发展也遵循这一规律。

一、科学技术进步推动社会发展

自20世纪50年代人类进入信息社会的半个多世纪以来,受科学技术推动,人类创造了以前任何一个历史时期所没有过的伟大奇迹。科学技术不仅推动着经济的发展,而且还推动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和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的改变[1]。

1.科技进步带动生产力发展

世界经济发展和人类社会的巨大进步的无数事实证明,每次重大发展都依赖于科学的重大发现和技术的重大发明,技术创新和工程技术进步则是科学发现和产业革命之间的桥梁和纽带[2]。以美国经济为典型代表,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其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一直保持着经济持续增长,得益于信息革命和科技创新先行一步、占据先机。

邓小平同志指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一论断已经被历史和当今的社会发展所证实。从18世纪下半叶,在经典力学的指导下,发生了蒸汽机为代表的第一次产业革命,开创了大机器工业时代,从此进入以社会化大生产为基础的近代工业文明,极大地改变了人类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推动了个欧美乃至整个世界生产力的空前发展。再从19世纪后期至20世纪中叶的第二次产业革命,化工、电力和内燃机等工程技术的突破开始,人类进入了电气化、原子能和航空航天时代,使现代化的大生产普遍发展。特别从20世纪下半叶,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第三次工业革命迅猛发展,使人类社会的生产和消费从传统的机械化、工业化向自动化、智能化转变。随着科技转化为生产力的能力增强和速度加快,使社会生产力成千上百倍地提高。这一百多年中,全世界创造的生产力比以往一切时代所创造的全部生产力的总和还要多、还要大。

2.医疗器械产业科技发展与医学进步

同步于人类文明和科学技术进步,现代医疗器械技术取得了飞速发展。19世纪末,X射线的发现标志着现代医学器械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20世纪中叶开始,大量的新技术、新材料应用于研制和开发,吸纳了计算机技术、影像技术、微电子技术、信号处理技术等新科技成果,使整个医学科学技术的面貌发生根本改观。21世纪,生命科学将成为人类历史新纪元的起始标志,分子生物学、生物技术和生物医学工程相结合,更将带动医学各领域的发展。可用“高、新、特”来描述这一切凸显了现代医疗器械的发展趋势及其在医学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关键性作用。在从整体上推动卫生事业进步的同时,在带动新医学学科生成、转变医学模式和改革医学流程等方面的作用更引起人们广泛地注意[3]。

二、科技创新才能提高医疗器械产业竞争力

1.中国医疗器械产业的发展现状与趋势

中国各个领域的发展无论产业与科技的一体化进程,还是技术进步带动生产力发展所占其比例仍然存在着不平衡。建国以来,中国的医疗器械产业在党和政府的重视和各级医疗器械部门的努力下有了长足地发展与提高,特别是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在医疗器械的功能拓展、质量提高、品种增加,使用效率和效能都有了很大的进步,在某些产品领域展露出较强的国际竞争能力,为满足与适应卫生事业的发展,促进人民健康水平的提高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中国现有涉及医疗器械生产的企业约6000多家,其中,中外合资企业约占0.6%,国外独资企业约占1.5%,从业人员近30万,形成了一个跨专业、多学科的产业群体。2001年,中国医疗器械产值为320亿元人民币,比2000年增长15%,而2008年则达到了800亿元人民币。(下转171页)

(上接166页)

但是,就中国医疗器械的总体水平来说,无论是技术创新的能力,还是自主知识产权的拥有程度以及在市场的占有率和竞争力都远跟不上世界科技进步在医疗产业发展中的步伐,全球医疗器械市场总额约2000亿美元,美国占40%~42%、欧洲占30%、日本占14%~16%,中国仅约占4%。显而易见与中国人口数量及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要求也不相适应,尤其与人民日益增长的健康水平的提高和新的要求不相适应;特别与中国加快改革开放步伐,积极参与国际国内两个市场竞争,增强中国在国际市场上竞争力的要求不相适应。

分析不相适应的原因显然是多因素的,其中最重要的根本原因是中国医疗器械产业技术创新滞后,跟不上时展的需要。由于研发投入不够,从事高科技研究的人才不足,由此较难承担高端的、具有制高点水准的、附加值高的技术的创新与研究。因而,真正技术含量高的、自主研发的具有知识产权的产品与技术太少,由此带来了产业竞争力较低的局面。

目前在中国市场上,高端医疗器械产品市场多数是被外国企业占有,高新技术产品几乎被国外垄断。中国一些骨干企业或者生产能力相对比较大的企业,其主要技术设备大多数是从国外进口的。而中国目前多数的医疗器械企业处于规模小、技术水平低、生产工艺落后、布局分散、劳动生产率低和经济效益不佳的状态[5]。中国出口的医疗器械绝大多数档次较低,附加值不高,具有创新和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更少,市场竞争能力较差[5]。虽然有部分企业在引进国外设备后,相应生产能力和规模有了一定的提高,但由于没有自主产权,随着医疗器械技术的不断提升,仍然面临着需要再次引进。同时,由于引进设备费用高,折旧和成本相应要比国外企业高得多而缺乏产品竞争力。众多的医疗器械企业则由于缺技术、设备陈旧,产品面临淘汰,无力参与竞争。

2.科技创新是提高医疗器械产业竞争力的关键

进入21世纪,全球医疗器械产业更加迅猛发展,2004―2008年间国际市场的年增长率约为5.6%,而近十年来中国市场年增长率持续在12%~15%,这为中国的医疗器械产业发展提供了机遇和挑战。科技创新是振兴中国医疗器械产业、增加市场占有率的瓶颈问题。为此,必须强化医疗器械研发、生产的技术创新,只有抓住这个企业生存发展的源头,才能提升其竞争力。技术领先、产品附加值高是企业竞争力的主要标志。因为有了技术,特别有了先进的技术,企业就可以研发出适宜市场需求的产品,从而就有了竞争力,并且又有了经济效益,形成良性循环发展。科技创新是产业生存发展的主旋律,是产业长盛不衰的客观规律。从一个国家来说,技术领先了,国际市场份额就增加了;从一个产业来说,技术提升了,产业就兴旺了;从一个企业来说,技术进步了,其生存发展就有保障。因此,只有牢牢把握住科技创新点这个根本问题,增加自主知识产权,才是从根本上提高产业竞争力。

加强中国医疗器械行业的技术创新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除需要必要的资金投入和政策支持外,还要重视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同时通过强化与国际接轨的质量控制、认证体系作为保障。

参考文献:

[1]迈克尔・波特.国家竞争优势[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

[2]崔泽实.现代技术装备与卫生发展的相互作用及对管理的提示[J].中国医院管理,2002,(6):43-45.

[3]金碚.中国工业国际竞争力――理论、方法与实证研究.[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1997.

科技经济市场篇3

关键词:大数据时代;市场经济;研究

1大数据的内涵

大数据是一种新型技术,是计算机技术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现在是信息社会,大数据技术的应用提升了其它产业发展。大数据经过这几年的发展没有明确的定义,但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大数据具有海量的数据规模、快速的数据流转、多样的数据类型和价值密度低四大特征。根据大数据的特征我们有针对性的应用大数据技术解决实际问题,为其它行业的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持。

2大数据在市场经济中的作用

2.1数据是市场经济主体联系的媒介

现代经济发展是在市场经济的调控下,企业掌握市场规律,按照市场发展做事,一定能促进企业的快速发展,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互联网技术应用到企业发展过程中,数据就成为市场经济主体联系的媒介,在以市场经济为主体的调控下,如何发展经济,促进企业快速发展,必须依靠现代科技,科技水平是企业快速发展的主要方式,也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持,大数据技术能为企业的发展提供可靠的数据分析,在市场经济调控下,能对市场进行科学的判断,及时掌握市场发展动态。

2.2大数据影响市场主体的经济利益

企业要发展必须遵循市场规律,根据市场需要,生产人们需要的产品,提高人们的购买力,增加企业利润。在大数据时代企业想要获知客户群体十分简便,大数据能够让企业获知客户的基因,为企业提供针对客户的个性化建议,与消费者建立紧密的联系。通过社交媒体数据、网络分析或其他数据可以让企业了解每一位客户。企业必须分析用户心理,提高企业的技术水平,生产市场需要的产品,加快企业的发展。在大数据时代,企业利用大数据技术进行科学分析,能及时掌握市场动态,根据人们的需求,科学的进行生产,增加企业利润,促进企业发展。

2.3大数据在市场监管中的作用

市场是经济发展起到调控作用,企业要发展必须根据市场规律,科学合理的进行生产。通过大数据平台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市场监管体系,需要把握大数据(全面、综合、关联)的特点,需要以覆盖社会各类经济主体信用信息监管平台作为基础。大数据技术的应用对市场起到监管作用,通过大数据分析软件,可以科学的进行市场需求分析,企业根据需求分析报告,可以进行合理的生产,遵循市场规律的生产,这是企业发展的关键因素,也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保障。

3大数据为市场经济带来的机遇

3.1大数据为科学决策和管理提供依据和服务

现在企业的发展,都利用大数据技术,进行科学合理的分析市场规律,对企业的管理与决策提供可靠的依据。基于大数据的分析、预估与优化,将令应对社会和企业挑战的解决方案的运用从被动变为主动。企业与客户之间联系的纽带是数据,企业根据用户需求的数据,对产品进行改进,满足用户需要,客户根据企业生产的产品的参数,进行比较,选择自己合适的产品,大数据技术能为企业生产与服务提供准确的判断,促使企业及时掌握市场规律,满足用户需求,增加企业利润,促进企业发展。

3.2大数据提升经济质量、优化经济结构

在新型经济的影响下,科技水平不断创新,大数据技术的应用,可以提升经济质量,优化经济结构,促进企业转型与升级。互联网和电子商务领域是新兴行业,也是大数据应用的主要领域。互联网和电子商务企业建立了基于大数据相关性分析的推荐系统,推荐系统分析的维度是多样的,可以根据客户喜好为其推荐相关产品,也可根据社交网络进行推荐。

总之,大数据技术在市场经济发展中的应用,对企业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企业在市场经济的调控下,利用大数据技术可以对市场发展进行监控,有效地调节企业的生产,及时根据客户的需求,对产品进行改进,以满足用户的需求。大数据技术的运行,可以及时掌控市场发展规律,有效对企业的改进起到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高彩云.基于大数据视角的浙江省生产业创新研究[J].商场现代化,2015(28):142-143.

[2]刘杰.“互联网+”助力生活服务业的发展研究[J].知识经济,2016(3):10-11.

科技经济市场篇4

我国将要推出的创业板市场,对于促进证券市场的规范、高效运作以及推动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积极的深远影响。

创业板市场的设立将是我国投融资体制改革的重大突破,它的推出必将为我国证券市场的平稳、健康发展带来质的飞跃。首先,即将设立的创业板市场将严格按市场化机制来运作,特别是在股票的发行机制上,将由“注册制”取代目前主板市场上实行的“核准制”,促使股票发行制度及其股票发行方式的市场化。股票发行注册制度的实施意味着“市场审批”将取代原有的“行政审批”,减少乃至取消行政干预,从而确立市场机制对资本市场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企业有无发展前景,能否取得上市资格,并非评审和认证的结果,而是市场检验的结果,是广大投资者选择的结果。其次,随着创业板市场上保荐人制度的实施,将把各种所有制的企业放在同一竞争起跑线上,不管是国有企业,还是民营企业,只有得到市场的认可,才能获得上市融资的机会,有利于充分体现“三公原则”,提高融资效率,充分发挥市场的自律功能。再次,创业板市场的设立将为主板市场的发展和完善积累经验,从而进一步推动我国证券市场的可持续发展。创业板市场的运作将更多地以市场化为导向,遵循市场经济的基本法则。它的设立将减少原来主板市场难以避免的政府过度干预现象,淡化浓厚的行政色彩,从一开始就以较低的成本建立起符合国际惯例的上市公司运作体系、市场运作体系和证券监管体系,通过对主板市场产生示范效应和扩散效应,促进主板市场的结构调整和优化,推动其加强制度建设,从而大大改善我国证券市场的整体质量和运行效率,更好地为国企改革和国民经济发展服务。

创业板市场的设立有利于优化我国上市公司的主体结构,改善上市公司的营运质量,提高证券市场的运作效率。上市公司是证券市场的基石,上市公司的成长性和内在质地决定了证券市场的运行质量和活力,即只有源源不断的高成长性、业绩优秀的上市公司尤其是高科技公司加盟证券市场,为其注入新鲜血液,证券市场才会呈现出一个长期向好的发展趋势。目前,在我国主板市场上市的主要是有相当经营历史,达到一定经营规模和经营业绩的企业,特别是那些国有大中型企业。而我国创业板市场则定位于为中小型创业企业,特别是为中小型高科技企业提供融资服务,它的上市标准较低。应该说,经过10多年的发展,我国上市公司队伍迅速壮大,质量有所提高,结构有所优化,在一定程度上发挥了国企改革的排头兵和主力军的作用。但总的来看,在我国目前1100多家上市公司中,属于科技含量高、效益稳定、成长性好的高科技企业仍然偏少,这使得我国上市公司的总体收益水平不高,市场也显得较为缺乏活力,运行质量较差。因此,培育和设立创业板市场,鼓励那些发展前景广阔、成长空间巨大的中小型高科技企业上市融资和规模扩张,不但有利于改善上市公司的内在质地,优化上市公司的主体结构,提高其营运质量,提升其总体竞争力,而且有利于充分体现中小型企业高成长性的运作特征,不断增强证券市场的成长性基础,逐渐改善我国证券市场的结构,激发证券市场活力,提高市场运作效率,从而促进证券市场的长期、高效、稳健发展。这已为国外成熟证券市场的成功运作经验所证明。

创业板市场的设立将有助于确立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内在动力机制,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化,推动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更好地服务于国民经济增长的两个根本性转变。一方面,中小型企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大量中小型企业的存在是国民经济发展保持活力的基础。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我国的中小型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一直缺乏适当的融资渠道,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中小企业的发展。而创业板市场的设立既为我国中小型高科技企业提供新的融资渠道,也为高科技企业转机建制创造了必要的条件,更为高科技成果迅速转化为生产力建立了良好的催生机制,从而有助于促进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另一方面,创业板市场的设立将更好地满足新兴企业尤其是高科技企业的融资需要。从国内来说,在党的十五大中就提出了经济增长要实现两个根本性的转变,技术进步及其运用是实现两个转变的关键。伴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经济的日益发展,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取得了迅猛的发展,一大批有市场前景的科研成果不断问世,数以万计的高科技企业相继诞生。但同时,我国的高新技术产业存在着转化率低、规模小和体制不顺等问题。转化率低就是大量的科研成果未能真正转化成生产力而被闲置。规模小就是由于高科技产业投资周期长和投资风险较大等原因,造成投入不够。体制不顺是因为相当多的高科技企业胎生于科研院所和大专院校,企业制度先天不足,缺乏活力。要加快技术创新,推动高新技术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证券市场就应该充分利用自己的优势,发挥优化资源配置的功能。从国外的经验来看,创业板市场在促进中小企业尤其是高新技术企业的融资和发展上具有非常独特和显著的功能。我国开设创业板市场,将有利于加强技术创新,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化,推动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更好地服务于国民经济增长的两个根本性转变。

创业板市场的设立有利于切实有效地贯彻落实“科教兴国”战略,从而更好地迎接知识经济和新金融时代的挑战。世纪之交,整个世界已开始跨入知识经济时代,其显著特征就是经济全球化和金融一体化的进程不断加快,知识的增长及其运用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显得越来越重要。在知识经济时代,国与国之间的竞争更趋激烈,抢占知识经济时代的先机和制高点成为决定21世纪世界各国综合国力的关键之所在。目前国家知识创新工程已经付诸实施。高新技术产业是知识经济的第一支柱,知识经济时代正是以数字化信息技术革命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直接导致的结果。因此,培育和设立创业板市场,加强技术进步,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是抢占知识经济时代制高点、落实科教兴国战略的一项具有战略意义的重大举措。而且创业板市场与主板市场之间存在着竞争和互补的关系,通过相互间的良性、有序竞争,有利于提高证券市场的运行效率,促进我国证券市场的规范化、市场化和国际化运作,逐渐向国际规则靠拢,与国际惯例接轨,以适应经济全球化和资本市场国际化的发展潮流,从而更好地迎接知识经济和新金融时代的挑战。

科技经济市场篇5

市场经济是人类迄今最有效率的经济模式,企业是借助科学技术推进市场经济发展的动力。科技创新的目的,就是把知识力量转化为物质力量,把知识形态的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这就必须依靠企业的生产活动和经营活动实现。确立企业是科技创新主体的思想,还在于承认企业是推动科技创新的力量和源泉。世界科技先进国家企业发展的经验表明,推进市场经济发展的主体是企业,技术创新的主体是企业,形成自主知识产权的主体同样是企业。建设创新型国家,提高自主创新能力,靠的是千千万万创新型企业的支撑。在全球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对任何国家而言,企业的衰败必然导致国家经济的衰败,企业的崛起必然促进国家经济的崛起。

从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趋势看,科研资源融入经济、研发人才进入企业是市场经济发展的潮流和趋势。发达国家确立企业研发在科技发展中的主体地位,实现了企业“研发—发展—再研发—更大发展”的良性循环。基础研究政府办,应用研究企业办,已成为当今世界农业科研发展的主流。应用型科研院所存在的社会价值,只有通过科研成果的商品化和市场化才能体现。现代大型种业集团公司的研发机构,是种子市场竞争体系的核心,是种子企业兴旺发达的物质基础。

基础性研究服务人类、服务于社会、更服务于未来,其价值在短时期难以显现。在美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卫生研究院、国家宇航局等的科研经费是由政府投资;而大量的应用性技术研究项目,其经费多数是由企业或私人资助。因为应用技术研究追求的第一目标是利润最大化,而实现这一目标的第一步就是对要研发的技术进行定价,评估这项技术能带来的未来超额收入流进行贴现求和,测度其潜在的市场价值有多大。只有在潜在市场价值超出所投入资本时,投资者才有兴趣,由市场判断科研项目的价值并提供资金,最终支持的是市场需要的技术,就有可能确定市场交易基础,缩短科研者的费用与投资者愿意支付资金之间的距离,降低了市场失灵的概率。

纵观世界排名前位的跨国种业公司,尽管发展轨迹大相径庭,企业优势和研发特点亦不尽相同,但发展模式都是“育、繁、推一体化”。从育种研发、繁育制种、营销管理和推广服务,跨国公司拥有“从上游技术研发、中游产品物化和下游价值实现”一系列功能完整、衔接紧密、运转高效的产业链条:上游品种研发为下游推广服务,源源不断地提供创新性技术产品;下游推广服务与生产实践紧密结合,直接反馈生产实际需求;育种研发及时优化调整育种目标和方向,研发适合需求的新技术、新品种。企业通过这个产业链将潜在的科技创新理念转化为现实的市场价值,实现利润最大化。跨国种业公司不仅有强大的研发实力、雄厚的资金和人才优势,还有成熟的市场策略、运作技巧和科学管理能力。特别是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种业发展更加依赖于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种子企业只有实行育繁推一体化,才能更好地研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广阔商业化前景的优良品种,以品种优势构建市场优势,进而巩固企业优势,实现持续发展和做大做强的目标。

科技经济市场篇6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广泛开展了技术市场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随着市场经济体系的逐步完善,技术市场发展的滞后问题也日益凸显,特别是市场失灵下,政府必须在弥补“市场失效”及完善技术市场方面发挥作用。

政府行为是发展技术市场的必然要求

技术市场是指将技术成果作为商品进行交易,并使之变为直接生产力的交换关系的总和,包括从技术商品的开发到技术商品的应用和流通的全过程。具体内容涵盖技术开发、技术转让、技术咨询、技术服务相关的技术交易活动及相关主体之间的关系,包括技术价格、市场信息、竞争、交易中介机构、仲裁机构、管理机构等。

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体系中,技术市场是极为重要的要素市场,是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媒介和桥梁。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做出实行技术成果商品化,开放技术市场的战略决策,实现了我国科技体制改革的重大突破。二十多年来,技术市场的规模不断扩大,技术合同成交总额持续快速增长,使技术市场在促进科技与经济结合、优化科技资源配置方面的作用日益凸显。特别是近年来,随着科研机构市场意识的加强、企业和技术中介日益活跃,技术对经济增长和提高国际竞争力的作用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目前,我国已经初步形成了结构合理、管理科学、运行有序的技术市场管理体系,技术市场已成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推动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

但由于技术商品交易固有的特征,技术交易中出现了“市场失效”的问题;我国体制处于转轨时期,我国技术市场存在不成熟性,政府必须在弥补“市场失效”及完善技术市场方面发挥作用,建立高效、成熟的技术市场。这就对技术市场中的政府职能在新时期提出了新的要求。

我国技术市场中的政府行为及其存在的主要问题

市场失灵为政府干预市场经济提供了理论支持,国家战略目标的实现对政府职能提出了现实要求。1988年国务院明确由国家科委管理全国技术市场工作,1989年4月,国务院提出了技术市场实行“放开、搞活、扶植、引导”的政策。随后,各省市相继成立了专门的技术市场管理机构,目前,我国技术市场政府管理的主要内容包括:技术商品、技术市场主体、技术合同、科技成果转化和应用。政府为技术市场提供的服务主要有:财政支出政策支持;税收优惠政策支持;风险投资环境和风险投资体制建设;扶植技术中介机构的发展,推动技术市场信息网络建设并加强技术人才培养等。

我国的技术市场是在政府扶植和引导下发展起来的,可以说是政府主导型。随着相关政策法规的出台,技术市场的规范化和法制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初步形成了结构合理、管理科学、运行有序的技术市场管理体系,技术市场取得了不小的成绩,但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逐步建立,政府主导型技术市场的局限性逐渐显现,政府越位、错位、缺位现象广泛存在。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政府干预过多

一方面,政府通过科技计划项目控制技术活动及科技资源的流向,各级科技主管部门层层安排项目计划,这种管理模式强化了政府导向而弱化了市场导向;另一方面,成熟、发育充分的技术市场要求市场主体有明确、独立的产权。我国技术市场主体―企业和科研机构大都是国有企业,产权不明晰。我国目前大部份科研机构也尚未实现企业化经营,创新资源大部份由政府供给,在政府规划和创新资源较有保证的情况下,科研机构的项目选择易脱离市场需求,为技术开发而开发,政府取代了市场资源配置功能,造成了市场功能缺陷。

(二)政府干预不足

一是技术市场政策法规体系不健全。技术市场的正常运行需要完善的制度环境,我国目前针对技术市场只有各省市技术市场管理条例,无法用以处理科技成果转让和交易过程中层出不穷的纠纷。

二是政府管理粗放。我国技术成果的价格由当事人约定,管理的不完善制约了技术商品价格机制的形成和完善,同时,我国对科技投入资金管理较为粗放。科技投入管理与调控缺乏有效的资源整合机制,政府科技投入资金政出多门,项目往往或者重复建设或者支持不足。

三是对技术成果转化的重视不够。目前,我国对技术市场更多的是促进技术研发,对促进技术成果转化的技术转移、技术扩散等环节不够重视。而技术转移主要解决技术的流向、流速,即如何与经济相结合的问题;而技术扩散主要是解决创新成果的推广应用问题。这两者是促进科研成果转化的关键环节。

进一步完善技术市场中政府职能的对策与建议

(一)建立和完善技术市场法律保障体系

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形成系统配套的全国性技术市场法律、法规体系,为技术要素市场运作和司法运作提供依据,为建立公平、竞争、有序的技术要素市场提供进一步的法律保障,规范技术交易行为。同时,通过财政政策、税收政策和金融政策促进技术交流,推动技术交流规模扩张。进一步加大科技投资的力度,加强基础研究和对经济发展具有重大意义的项目研究;进一步降低或者彻底减免科技成果转让的所得税,鼓励科技开发和成果转让;在金融方面,对具有较好市场前景的项目研究开发提供政策性融资支持。

(二)加快技术交易所、中介机构等基础设施建设,为技术交易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有形技术市场是一种典型的公共设施,在我国现阶段仍旧是重要的技术交易渠道,而不应该仅仅局限于各地的技术管理办公室,此外,应利用网络等信息化平台,广泛建立无形市场的建设。技术市场中介组织主要包括:各类高新技术开发公司、银行保险业,各类科技协会、科技咨询机构、技术认证机构、经纪机构、法律服务机构等,这些中介组织在市场运行中起着“剂”或媒介的作用,通过它们技术市场才能迅速、便捷、有效地运转。我国中介组织建设目前大大落后于实践的需要。

(三)加强政府监管和管理队伍建设

科技经济市场篇7

关键词: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市场化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逐步完善,市场化已经成为了我国经济和社会生活重要特征,市场经济也作为主导的资源配置手段在我国的农业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传统的政府包揽式的农业技术推广和服务方式面临挑战,市场经济的发展促使企业、社会组织、科研单位等其他主体更多地参与到农业技术的推广服务过程中。这也就意味着我国的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开始了向市场化方向变革。市场化的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是相对于政府主导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而言的,它是在由市场对农业科技资源进行配置的基础上,以市场经济交易主体为载体,通过市场经济活动来传播和推广农业科技成果的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供给模式。

一、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面临的难题

当前的市场化的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的建设,面临诸多的困难和问题,这些困难和问题是农业科技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在生产经营中遇到的却无法解决的。它们直接制约着市场化的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在农业生产现代化的建设步伐。

(一)农业保险覆盖面低

农业保险是我国政府继减免、取消农业税后的又一项惠农政策。与其他按照商业化模式运作的保险不同,农业保险属于通过政府财政补贴推动的政策性保险,是降低农业自然灾害损失、增强农民抵御农业自然风险能力的重要举措。当前农业保险面临着承保险种的覆盖范围较低的难题,一些如水产品、食用菌、禽蛋、烤烟等在广泛生产、种植、饲养的农产品仍未列入农业保险的承保险种范围。与此同时,农业保险也面临着理赔手续繁杂的问题,而保险的道德风险也困扰着承保公司。[2]水产品、食用菌、禽蛋等是重要的特色农产品构成,也是很多农业科技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生产经营的主要农产品;同时,这些农产品不仅对种植、养殖的农业技术要求较高,也是农业科技创新的重要领域,而且能够通过农业科技的投入增加农产品的附加值,从而进一步提升农产品的利润。因此,如果这些农产品不能纳入农业保险的承保险种覆盖范围,将对这些农产品的生产经营形成障碍,并最终影响农业科技企业、农民生产合作社的发展,并制约市场化的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的完善和有效运转。

(二)农业科技人才培养不均衡

作为农业大国,我国农业科技的人才培养却并不均衡。现有的农业科技人才中种植业大多集中于传统的“粮棉油”方面,养殖业的多集中于生猪和渔业,一些新兴的、特色的、发展前景好的农产品,如食用菌、有机蔬菜、烤烟、茶叶等种植业领域和农产品加工业的人才培养力度并不充足,导致很多农业科技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难以招聘到合适的农业科技人才。很多种植有机蔬菜、食用菌、烤烟的农业科技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不得不高薪聘请相关专业的农技人员,这样不仅增加了经营成本,也延缓了农业科技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速度。随着蔬菜、食用菌、紫薯等特色农产品在省内的广泛种植,这些农产品种植所需要的相关农业科技人才的缺口将越来越大。而且不少学历高、知识新、能力强的农业科技人才更愿意进入公务员或事业单位工作,不愿意到农业企业和基层农村去发展;而愿意进入农业企业和基层农村发展的农业科技人员又往往达不到农业科技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要求。因此,农业科技人才的培养不均衡,将对市场化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的有效运转和现代农业的建设形成深层次障碍。

(三)农业信息化发展较缓

农业生产经营已经完全融入到市场经济体制之中,因此更需要加快农业信息化的发展程度,让农业企业和农民能够及时地搜集分析市场交易信息,获取学习农业新科技,从而更有效地推动农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同时,信息化能够大大降低农业科技推广和普及的成本,帮助农业科技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更直接、更便利、更迅速地将农业种植、养殖信息传递给加盟农户,从而使农户更有效地掌握农业新科技、更及时地把握农业市场信息,提高农业科技推广服务的成效,并使得农业发展能够跟上市场经济发展的步伐。但当前我国大部分农业生产地区的农业信息化发展程度并不高。目前只有少量的农业科技是农民直接通过现代信息手段获取的,而绝大部分农业科学技术还是依靠传统的自上而下的公益性农业科技推广体制而传递到农民手中的。因此,农业信息化发展程度低、速度缓慢,实际上已经构成了市场化的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发展的瓶颈。

二、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市场化发展缓慢的原因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收入,市场化服务理念和机制都将逐渐进入社会生产的各个领域,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也需要在市场体系中发展壮大。而当前我国农业科技推广中出现种种问题,则表明在政府政策引导、市场体系组建和农业科技企业经营等方面存在阻碍农业科技推广的因素。

(一)原有的政府引导的农业科技推广机构和政策无法满足市场化服务体系发展

为服务农业发展,我国在县区级政府设立了农业科技推广站,随后逐渐增加投入扩大农业技术推广的工作队伍并改善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尤其是乡镇农技站的办公条件,从而逐渐形成了包括种植业技术推广体系、畜牧业技术推广体系、水产业技术推广体系、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体系、林业技术推广体系、水利技术推广体系这六大体系在内的、以政府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为主体的农业技术推广系统。但随着市场体制的确立,农业生产和经营也实行市场化发展的情况下,这种由政府包办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已经滞后于市场变化和农民多样需求的形势发展。而且各级农业科技推广机构出现经费缺乏、机构臃肿、人浮于事、效率低下、人员老化、知识技术落后等诸多问题,无法满足农民多样的农业技术指导需求,对我国农业科技推广的持续发展形成了障碍。

(二)农业市场体系机构不够健全导致农业科技市场化推广发展缓慢

农业生产与经营也逐渐进入市场经济环境下,农业科技推广也需要在完整的市场体系环境下才有可能发展完善。而我国农业市场经济体系还不够健全,阻碍了农业科技推广服务的发展。完整的市场体系包括农业科技商品和农业科技生产要素市场,与农业生产经营相关的金融、信息、劳动力等市场要素均应发展以使得农业科技资源市场主体和客体能够充分发挥应有的功能,并推动农业科技推广市场化发展。在当前农业科技资源市场中,政府机构包办太多,农业科技资源市场的主体不够明确;立足于城市工业发展的金融、信息、劳动力等市场体系与农业发展存在较大隔阂,服务于农业科技推广的意识和动力不足。农业科技发展所需要的完善的市场体系缺位使得农业科技推广服务难以满足农业科技和农业发展的步伐。

(三)农业科技企业未能对农业科技推广发挥积极作用

农业科技企业是指以从事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产品开发为主,能够在农业科技研发方面投入较多的人力、物力和资金,以企业研发成果形成农业高新技术产品规模化生产的企业。农业科技企业应在农业科技发展和农业科技推广中承担农业科技资金融资、农业产品研发和农业产品市场化的职责,在农业生产经营中引领农业科技发展,实现农业科技推广的市场化。但在农业科技企业发展过程中,缺乏资金的严重程度已经制约了农业科技企业的正常经营。农业科技企业不能得到相应的发展扶持资金,通过金融机构融资的成功几率也没有工业和信息产业的企业高,再加上研发产品不能被长期进行定式农业生产的农户接纳,不少农业科技企业发展陷入两难困境。市场机制的竞争性迫使这些面临发展难题的农业科技企业进行生产模式转型,脱离农业科技研发和农业科技推广实为无奈之举。但不少农业科技企业没有积极进行农业科技推广却是事实。

三、促进农业科技推广市场化服务体系发展的对策建议

在整个农业科技推广市场化服务体系中,农民满意并能够得到实惠是一切措施的实践准则。

(一)政府履行公共职能,促进市场化服务体系建设

在当前市场化的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构建中,政府最关键的任务是重构现行农业管理体制,理顺政府与企业、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的关系,整合涉农各部门、聚集政府的农业资源,从而提高农业资源的使用效率,降低农业市场运行的成本。市场化的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中政府公共职能的履行,应该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通过财政投入和政策扶持,将资源向能够更有效地促进现代农业发展、满足农民对农业科技需求的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主体———农业科技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倾斜,并通过行政服务帮助农业科技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解决在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在引导、支持和鼓励农业科技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市场经济体制中成长发展的同时,各级政府机构承担起更多的社会责任,以推动市场化的农业科技资源推广服务体系的建设。政府通过修改农业金融政策,提高贷款金额、延长还款期限、简化信贷手续,降低农业科技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甚至个体农户的融资成本和风险;政府也可以设立农业科技项目、农业示范项目等方式,鼓励农业科技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通过项目申报获取经费支持,示范和推广农业新技术。政府还可以引导和支持涉农院校和农科机构,按照农业种植、养殖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培养相关人才;同时通过资金奖励、政策鼓励的方式,引导农业科技人才到农业科技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基层农技机构工作,并支持各基层政府根据本地区农业发展要求有针对性地培养农业科技人才。

(二)完善农业市场体系,推动农业信息化平台建设

农产品市场发挥功能,需要形成完整的农产品市场体系,提供价格、竞争、风险、信贷等市场机制发挥作用的条件。农产品生产要素进入农业生产过程后,能够快速转化为市场所需要的商品,还需要大力推行“互联网+农业”模式。通过建设农业信息平台,能够提高农业新科技的传播和推广速度,并让农民更快速、更便捷、成本更低地获得各种农业技术指导;而且农业信息平台也能够将农产品市场的交易信息及时有效地传递给农业科技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和普通农户,从而能帮助它们更为直观地了解农业市场行情、更为准确地判断农产品交易时机,以提高经济收益。因此,在未来的现代农业建设和市场化的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的建构中,通过加大对农业信息平台建设的投入,提高农业信息化发展水平,是政府承担农业中介服务职能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发挥农业科技企业功能,增加农业科技投入

农业科技企业,既是农业生产经营的主体,也是农业市场交易的主体,是农业生产种植、农产品加工和农业市场交易中“前线”。因此,农业科技的资源和投入,应该向农业科技企业倾斜,强化其作为农业生产经营和农业市场交易的”双主体”的科技能力、提高农业生产和农产品加工的科技含量,才能从根本上推动现代农业的发展。在农业科技推广过程中,农业科技企业要主动承担起科技研发、科技服务和成果推广等任务,增加农业科技研发、试验和示范方面的资金投入,积极研发具有独立知识产权的农业科学技术,并以此为支撑推动农业新科技的推广应用。农业科技企业通过专项资金招投标、农业实验项目奖励、农业技术人才培训等方式吸引农业高校、科研院共建农业科技研发和示范平台,以农业科研基地为基础、以市场经济为桥梁,构建“农业科研机构十农业科技企业”协调联动的农业科技资源流动机制。农业科技企业购买农业科研机构的农业科技发明专利,或与农业科研机构共建农业科研试验基地,从而更为有效的实现农业科技的研发和转化。农业科技企业以组织化、规模化、标准化的农业生产经营,或通过吸纳个体农户加盟,或通过示范点的辐射效应,为个体农户实现农业科技的推广和指导等服务工作。同时农业科技企业也可以将急需的农业科技信息向农业科研机构反映,以此促进农业科技的研发、转化和应用。由此,通过市场经济的渠道,将农业科研机构和农业生产经营和农产品市场交易的主体有机地联系起来,从而能够更为有效地解决农业科技转化应用难的问题。

市场化的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是一个开放多元的、平等自愿的、双向选择的农业科技推广和服务体系。政府还需要要强化市场准入机制、市场运行监管机制两个方面的职责,履行农业市场的公共管理职责,市场化的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才能够真正地为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提供助力。

参考文献:

[1]陶佩君.农村发展概论[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4:144-146.

[2]吴石磊,赵鑫,李英禹.农业科技推广、不确定性与农业生产有效性[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6):88-91.

[3]滕卫双.河南省农业科技推广问题探析[J].农业经济,2013(1):29-31.

[4]贺景霖.土地规模经营的生产模型分析[J].统计与决策,2015(6):139-141.

[5]李秀峰,陈守合,郭雷风.大数据时代农业信息服务的技术创新[J].中国农业科技导报,2014(4):10-15.

[6]张晓雯,眭海霞.现代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创新实践与思考———以成都市为例[J].农村经济,2015(12):89-93.

[7]刘佳,王岩鑫.流程再造:我国农业科技服务体系构建的新模式[J].湖北农业科学,2012(22):5228-5231.

[8]张新民.中国农业信息化服务的现状与前景展望[J].河北农业科学,2010(6):106-108.

科技经济市场篇8

一、加快发展和完善技术市场,是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

1.开拓技术市场是我国科技体制改革的重大举措之一。20年来,我国技术市场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市场规模迅速扩大,技术交易日趋活跃,交易形式不断创新,服务水平日益提高,已经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和国家创新体系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优化科技资源配置,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提高企业的技术竞争力,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2.我国经济社会和科技发展已进入新的阶段,技术市场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随着世界新科技革命的迅速发展和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资本、技术和劳动力等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与配置更加普遍,科技创新能力已成为提升国家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技术市场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重要要素市场。现代技术市场体系建设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架构和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内容。加快发展技术市场,有利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促进科技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科技资源的利用和转化效率;有利于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和制度保障,推动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主体,促进自主创新战略的实施;有利于加快技术创新成果的转化,充分发挥技术市场促进成果转化主渠道的作用,加速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各级科技行政管理主管部门都应该统一思想,从战略高度充分认识发展技术市场对提升我国科学技术整体实力、自主创新能力和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的重要意义,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加快发展和完善技术市场。

3.我国技术市场虽然取得了很大发展,但相对于我国科技进步和科技实力的迅速增长而言,其功能和效力远未得到充分发挥,仍需加快培育和完善。为适应我国科技发展战略的全面调整,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在优化配置科技资源中的基础性作用,技术市场今后一个时期发展的主要方向是加快现代技术市场体系和制度的健全与完善,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创造良好环境。

二、新时期加快发展技术市场的指导思想、基本方针和总体目标

4.新时期加快发展技术市场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完善现代技术市场体系建设为重点,以营造自主创新的制度环境和促进技术转移为主线,坚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全面加强技术市场建设,为健全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社会主义现代技术市场体系,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和提高国家竞争力做出积极贡献。

5.新时期加快发展技术市场的基本方针:根据党的*届三中全会《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精神和我国科技发展战略的需要,新时期我国技术市场的改革和发展应遵循“培育、引导、规范、提高”的方针。继续采取综合措施加快培育和完善技术市场体系,推动技术市场迅速健康发展;通过营造良好的技术市场环境,引导各创新主体积极开展创新活动和技术转移、转化;进一步规范技术市场秩序,建立健全知识产权交易和保护制度,维护技术交易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提高技术市场对外开放和公共服务水平,为我国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服务。

6.加快发展技术市场的总体目标是:经过十年的努力,把我国技术市场建设成为适应科学技术发展规律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具有完善的法律政策保障体系、健全的市场监督管理体系、高效的社会化中介服务体系,结构合理、机制健全、功能完善、规范有序,能够有效配置科技资源,面向国内、国际两个市场,形成统一、开放的现代技术要素市场,力争实现技术合同成交金额年递增10%以上。

三、加快技术市场法规和政策环境建设,加强政府宏观引导

7.在继续深入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法》、《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合同法》、《专利法》等法律基础上,加快研究制定有关促进技术市场发展、规范技术交易行为、保护技术交易者权益的法律法规和相关配套实施细则。各地区应根据本地区实际情况继续完善地方性技术市场法规、政策,形成健全的技术市场法律法规体系,推动全国技术市场尽快走上法制化轨道。

8.进一步落实现有技术市场税收优惠扶持政策,研究和完善持续激励自主创新和创新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体现技术参与收益分配的政策。鼓励企业开展技术创新和对引进先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应用与再创新,加大对企业自主创新投入的所得税前抵扣力度。加强面向企业技术创新的服务体系建设,研究科技中介机构开展技术咨询和技术服务的税收扶持政策。

建立技术市场奖励制度,稳定、吸引科技人才队伍。在科技进步奖励评审中,增加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效益的权重。切实保障科技人员的知识产权权益,对在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做出突出贡献的人员依法给予报酬。

9.加强政府对技术市场的宏观引导,研究制定技术市场发展规划和加快技术市场发展的具体措施。对技术市场实施有效的监督管理是各级科技行政管理部门的重要职能。各级科技行政管理部门要切实履行《科学技术进步法》和国务院赋予的推动技术市场发展和对技术市场进行监督管理的责任,明确技术市场监管部门职责,建立监管制度,完善监管手段与条件,与工商、税务、质检、技术监督等有关部门建立协调联系机制,明确各自的工作分工与职能,加强协同配合,齐抓共管。引导和加强新闻媒体对技术市场的宣传和社会监督。

要严厉打击技术市场中违法违规行为,对以非法手段侵害知识产权、科技成果权和制造、销售假冒伪劣技术的行为进行重点整治。规范技术交易行为,加强技术市场运行中的知识产权保护,建立对技术交易等重大经济活动知识产权特别审查机制,避免自主知识产权流失。维护国家技术安全和技术交易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各地科技行政管理部门要加强对技术合同认定登记机构的管理和工作经费支持,完善技术合同登记制度,保证国家扶持技术创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优惠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推动技术市场健康有序发展。

10.积极探索并逐步建立技术市场的社会信用体系和有关科技中介服务机构的信誉评价体系,健全技术市场准入制度,通过建立技术市场各类相关主体的信用档案和记录以及开展信誉机构认证等工作,推进技术市场信用管理基础工作建设。

四、发挥技术市场的主渠道作用,加速技术转移和科技成果转化

11.技术转移是实现自主创新战略目标,推动产业升级和提高企业竞争力的关键环节。技术市场要将推进自主创新成果转移作为一项主要职能,加速完善技术转移机制,构建高效的技术转移通道,促进企业之间、企业与大学和科研院所之间的知识流动和技术转移,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引导企业成为研究开发投入的主体、技术创新活动的主体、创新成果集成应用的主体,全面提升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

12.要结合科技计划管理体制改革,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优化科技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健全各级科技计划项目成果的技术转移与扩散机制。加强科技计划项目成果通过技术市场实现技术转移、转化和产业化工作。科技计划项目成果除涉及保密外,应在全国技术交易信息服务平台定期向社会,使计划项目成果通过技术市场的渠道源源不断地进入生产领域,得到更广泛的应用和推广。

要根据技术转移工作的实际需要,选择一批有条件的技术交易市场和技术转移机构形成部级技术转移中心,鼓励有条件的科研单位、大专院校、科技型企业等企事业单位设立技术转移办公室或管理机构,重点开展国家和地方科技计划项目成果的技术转移工作。

13.扩大对外开放,促进国际技术转移。加强对技术转移国别政策的研究,积极利用国际技术规则,建立符合国际惯例的技术市场促进体系和管理服务体系,创造有利于先进技术流动和转移的市场环境。强化同有关国际组织和国家的技术转移机构的联系与合作,选择有条件的地区和机构,有计划地建立国际技术转移窗口,加速国际间的技术转移,促进国际技术交流与合作。

积极利用境外技术和资本市场,支持有条件的高新技术企业到境外资本市场上市。支持符合条件的境外技术转移机构与国内科技中介机构合作,提高中介服务水平和国际技术转移能力。

五、推动技术市场与其他要素市场的良性互动

14.要充分发挥技术市场的先导作用,通过市场引导,调整科技创新目标,促进科技创新要素和其他社会生产要素的有机结合,形成科技不断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社会不断增加科技投入的良好机制。

促进技术市场与金融市场、产权市场的衔接。建立和完善科技投融资体系和风险投资机制,完善无形资产评估制度。根据科技创新活动从研发到产业化不同阶段和不同性质的资金需求,积极引入和利用社会资金、风险投资、金融信贷等直接、间接投资支持创新成果的转化和商业化。

建立支持自主创新的多层次资本市场。积极发展技术产权交易市场,完善技术产权交易规则,推进全国技术产权交易行业组织建设,形成政府引导和行业自律的监管模式。推动取得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科技计划项目成果通过技术评估和市场评估,在技术产权交易市场或技术转移机构进行交易,构建创新成果转化的绿色通道,迅速实现创新成果的商业化和产业化。在发展较好的技术产权交易市场开展国家高新区内未上市高新技术企业股权流通的试点工作。

推动技术流动与人才流动相结合。建立健全知识产权激励机制和知识产权交易制度,把技术要素参与分配作为高新技术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的重要内容。建立新型的产学研结合方式,鼓励科技人才以知识产权参股、兴办联合实体或成立股份制企业等方式进入企业,为技术市场创新增添活力,有效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六、整合技术市场中介服务资源,提升技术市场服务水平

15.大力培育和发展各类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引导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向专业化、规模化和规范化方向发展。发展多种形式、面向社会开展技术中介、咨询、经纪、信息、知识产权、技术评估、科技风险投资、技术产权交易等服务活动的中介机构,促进企业之间、企业与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之间的知识流动和技术转移。鼓励民营企业及民营资本参股和进入技术市场中介服务机构,引导技术市场中介服务机构通过兼并重组、优化整合,做优做强,实现组织网络化、手段现代化、功能综合化、服务社会化的发展目标。

健全科技中介服务体系,为各类企业的创新活动提供社会化、市场化服务。整合科技中介服务资源,根据创新成果转化和商业化的全程服务链条,创建和发展以常设技术市场、技术交易机构、技术产权交易机构、技术转移中心、科技开发中心、科技成果转化中心、生产力促进中心、科技评估机构等为主的技术市场协作服务机制。

支持和培育一批部级技术市场中介服务机构,为自主创新的全过程提供综合配套服务,开展科技计划项目的招投标、计划项目成果的技术转移、推广等试点,使其发挥技术市场主导和示范带动作用,具备参与国际竞争的综合实力。

16.促进技术市场中介服务机构规范发展,提高执业水平和服务能力。健全技术市场中介服务机构的市场准入制度,制定资质认证和服务标准。发挥技术市场行业协会的自律作用。

七、加强技术市场专业人才培养,提高技术市场管理经营队伍素质

17.各级科技行政管理部门都要把技术市场人才培养作为促进技术市场发展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在有条件的地区建立教育和培训基地,设立技术市场专业人员培训经费,对技术市场从业人员进行全方位的业务知识和技能培训,为我国技术市场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新生力量。从国内重点技术交易服务机构中筛选中青年业务骨干,分期分批输送到发达国家技术转移机构或国际技术转移组织中进行定向培训,加快对复合型高素质技术市场经营管理人才的培养。

鼓励和引导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的科技人员进入技术市场创新创业。允许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科技人员到企业兼职进行技术开发。逐步提高技术市场经营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为技术市场快速发展注入活力。

18.加强对技术经纪人资质制度的研究,逐步建立和完善技术经纪人认证制度。国家技术市场管理部门研究制定技术经纪人的资质认证标准和培训大纲,加强对技术经纪人的培训,大力提高技术经纪人的专业服务水平和职业道德。

八、加强技术市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技术市场公共服务能力

19.大力推进技术市场的信息化建设。结合国家科技成果转化基础条件平台建设,建立面向社会、辐射全国的技术交易服务平台,支持区域性技术交易网络的建设。整合与优化技术市场管理机构、技术交易服务机构、科技信息机构等的技术交易信息资源,实现资源共享、功能互动、标准统一、规则明确,支撑全国技术市场体系的多层次公共信息服务网络,鼓励开展网上交流、交易,完善全国技术市场电子政务管理,提供快捷的公共服务,降低交易成本。

20.加大对技术市场建设的投入。科技部设立技术市场专项资金,用于发展我国技术市场基础建设和公共事业。各级科技行政管理部门必须建立促进本地区技术市场发展的专项资金,形成保障技术市场稳定发展的长效机制,促进我国技术市场快速、持续发展。

九、支持区域、专业技术市场发展和服务体系建设

21.根据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加强和完善区域性技术市场建设,推动大经济区域内技术市场的联合与互动,鼓励各经济区进一步拓展技术市场功能,重点支持若干经济区域的国家技术转移中心的建设,满足新时期技术市场发展的需要。大力培育和发展各种专业技术市场,满足不同产业领域技术转移和集成的需要。

22.加快中西部地区技术市场的建设与发展,在技术交易平台建设、技术转移、专业人才培养等各方面加强对中西部地区技术市场的培育与支持,鼓励东部地区技术市场管理和交易机构与中西部地区技术市场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形成跨区域的技术转移协作网络,有效地发挥技术市场在西部大开发中的重要作用。

23.根据建立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技术需求,加速推动农村综合和专业技术市场建设,疏通技术转移的通道,加快优质技术商品的流通和先进适用技术成果向农村转移。从规范农村技术市场秩序入手,探讨建立农村技术市场准入制度,加强监管,杜绝假冒伪劣技术流向农村,净化农村技术市场,维护农民的利益。各地要把加快农村技术市场建设作为加强县市科技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选择部分县市开展试点,并在加强县市科技工作经费中予以支持。

十、加强对技术市场工作的领导

科技经济市场篇9

[关键词]科技革命;技术交易;资本市场;技术中介;信用评价

[Doi]10.13939/ki.zgsc.2015.08.065

技术交易指技术供需双方对技术所有权、使用权和收益权进行转移的契约行为,是反映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技术输出和技术吸纳能力的指标。“十二五”以来,北京技术市场不断优化,整体持续稳定发展,技术合同交易总量逐年增长,经济发展受技术创新刺激,呈现稳定增长趋势。重大技术合同的规模不断扩大,战略新兴产业技术成果不断涌现,技术交易市场日臻完善,技术交易与经济发展的双向互动作用显现。

1首都技术交易现状分析

北京地区科技资源丰富,科技成果不断涌现,形成了繁荣的北京技术交易市场,对北京经济健康平稳发展意义重大。同时随着北京经济结构和发展方式的不断调整,北京技术交易市场随之不断完善,已经成为全国技术交易的最大集散地。

1.1技术交易规模不断扩大

“十二五”以来,首都技术交易规模进一步扩大,2012年,成交合同总额突破2000亿元,达到2458.5亿元,占全国的38.2%,比2006年增长2.5倍,平均增长速度达23.4%。技术合同共59969项,比2006年的51575项增加8394项,平均增长速度为2.5%(如图1)。

1.2技术交易与经济增长呈现双驱动态势

随着北京经济发展进入深化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阶段,技术交易与经济增长逐步呈现双驱动态势。技术交易作为科技成果展现的一种方式,代表着科技转化的一种形式,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日益显现。

2012年,北京地区实现技术交易增加值1657.3亿元,占北京市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9.3%,较2006年提升了2.8个百分点(如图2)。

1.3重大技术合同占比不断提高

2012年,北京地区重大技术合同①成交额占技术合同成交总额的77.6%,达到“十一五”以来最高点,比2006年的49.9%高出27.7个百分点。重大技术合同2175项,占技术合同总量的3.6%。重大技术合同承载的技术资金较多,是科技进步的主要标识,对经济增长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重大技术合同与一般技术合同呈此消彼长的发展模式,表明了北京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向方面更加依赖科技进步,尤其是附加值高的重大科技项目(如图3)。

1.4产学研合作技术交易加速推进

2006―2012年间,企业输出技术合同成交额年均增速与吸纳技术合同成交额年均增速基本持平,一定程度上说明企业不仅注重自身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同时不断吸纳外界科技资源,通过科技创新不断提升企业竞争力(如图4)。

同时,随着科研机构改革的不断推进,科研机构和高等学校在技术交易中的地位已经被企业所取代。2012年,科研机构和高等学校输出技术合同合计9614项,成交额合计95.6亿元,仅占北京技术合同成交总额的3.9%。虽然处于劣势地位,但是两类机构输出合同成交额仍快速增长。2012年,科研机构输出合同6148项,成交额71.3亿元,比2011年增长55.6%;高等学校输出合同3466项,成交额24.3亿元,比2011年增长14.3%。2006―2012年间,科研机构输出合同成交额年均增速为11.0%,高等学校输出合同成交额年均增速为17.6%(见表1)。

中央在京科研机构和高等学校是两类机构技术合同主要输出者。中央在京高校输出技术合同3215项,成交额22.6亿元,占高校输出的93.1%;中央在京科研机构输出技术合同4439项,成交额49.8亿元,占科研机构输出的69.8%。企业是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输出合同的主要受让方。2012年,高等院校84.7%的技术合同输出到企业,科研机构70.5%的技术合同输出到企业,企业吸纳的北京科研机构和高等学校技术合同成交额共70.9亿元,占两类机构输出合同成交总额的74.2%。

1.5首都技术交易对外省市的辐射力增强

2012年,北京地区技术交易流向北京市的合同金额为655.5亿元,占比26.7%,流向外省市的技术合同成交额1385.0亿元,占比56.3%,该比重较2006年的46.7%增加近10个百分点,表明北京的技术交易对其他省市的辐射力有所增强(见表2)。

2加强首都技术市场中的全链条要素建设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建设的发展,在现代市场经济体系[1]下,鼓励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产业化的法制保障、政策体系、激励机制、市场环境不断完善,企业创新的长效激励机制不断建立,激励客体由单一的组织逐渐转向对科技进步做出贡献的具体的人。近年来,首都的技术交易市场不断完善,通过上文分析可以看出,技术市场规模不断扩大,且对北京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日益显著,技术交易场所建设初具规模,技术交易市场平稳运行,企业日益成为技术交易的主体。知识产权及相关专利制度的立法不断完善,也极大促进了企业的科技创新,各项激励制度又进一步激发了科技创新。

技术成果作为科技创新的最重要的成果之一,其交易和转化越活跃,表明科技创新涉及的领域越广泛,技术进步和替代的速度才会加快,才有可能催生出新的产业形态,进而引发新一轮的科技革命。通过对以往科技革命的分析和对未来科技创新的趋势预测,可以发现,全球新一轮的科技革命,将彻底改变以商品生产和交换为主的经济增长模式,转向以技术创造和知识生产等要素的跨国流动和交易为主的创新经济形态,科技创新与技术交易、技术与资本等相关要素的结合将更为紧密[2][3]。虽然无法预测新的科技革命何时发生,在什么领域发生[4],然而,活跃的技术交易和转化,必将会在积累到一定程度,激发新一轮的全球科技革命的诞生。面对新科技革命的浪潮和首都全球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需求,首都技术交易过程中的全要素(如图5)必须不断发展完善,部分要素要实现从无到有,不断满足科技创新发展的新要求。首都应不断加强技术交易基础设施建设,推动中关村科技园区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激发技术交易活力,提升技术交易服务水平,强化首都技术交易对全国的辐射力和影响力,吸引全球技术来京交易,将首都打造成全球技术交易中心。结合目前首都技术交易市场的发展状况,应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促进首都技术交易市场发展[5]。

2.1加强技术市场宏观管理,细分技术交易领域分类

自1998年科技部撤销了科技成果管理司,弱化了技术市场统筹、管理和体系建设,而技术市场体系市场化发展由于运行机制和市场诚信体系等问题,存在较多问题,技术市场在运行过程中存在技术安全、危机管理和企业信用体系等隐患[6],首都应加强对技术市场的宏观引导和协调管理,完善技术市场监管体系,以构建战略性新兴产业统计分类为契机,不断细分技术交易的领域,通过技术交易大数据分析,挖掘新科技革命可能的诞生方向和细分领域。

2.2构建信息化标准化的交易平台,逐步实现技术交易国际化

2.2.1充分发挥首都各类科技条件平台作用

利用已有的首都科技条件平台、各类技术交易平台及其他知识产权运营管理平台,整合首都各类科技创新资源,为重大项目落户北京、解决技术需求、提高知识产权成果转化率提供支撑。促进目前首都已有的各类行业领域技术创新联盟和知识产权联盟发展壮大,保障顺畅运行,积极推进其他各类和知识产权联盟组建发展。

2.2.2构建京津冀一体化的技术交易市场体系

通过“京津冀产权市场发展联盟”,联合披露各类技术交易领域信息,并运用云计算、大数据分析等功能,提升交易系统和平台的运行能力,实现联网京津冀产权交易信息,逐步建立京津冀统一开放的技术产权市场,实现技术要素资源的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同时,逐步建立统一的产权交易技术信息标准规范,提升技术交易的信息化、智能化水平。不断扩大和完善相关技术交易平台,逐步构建国际化的技术交易平台。

2.3加强技术交易社会化、市场化运作的中介服务建设

制定首都地区相关技术交易服务中介机构法律法规,制定相关促进技术交易服务中介机构的优惠发展措施,改善技术交易服务中介服务机构的发展环境,出台保证技术交易服务中介机构正常运行的法律法规。提升技术交易服务中介服务机构的作用,改变技术推广中以政府为本位的传统思路,真正转到以市场为主导的社会化技术交易服务发展的新模式上来。

以技术市场发展为契机,大力发展首都现代科技服务业。随着技术交易规模的不断扩大,首都应不断促进从事技术交易和技术成果转移转化的中介服务机构发展,培育一批具有国际化评估水平和管制机制的首都现代科技创新服务新业态,提升相关企业、机构对新技术的测评、定价和评估能力[5],并不断提升其国际影响力,树立首都在全球技术交易市场中的战略地位,提高首都技术交易市场在技术评价评估中的话语权。同时,积极支持和鼓励建立中外合资的技术交易中介服务组织或企业,为实现首都地区技术交易国际化发展、吸引国际技术交易来京交易、打造全球技术交易中心奠定基础。

2.4促进技术交易与金融资本紧密结合

2.4.1建立和完善技术交易及技术转移的投融资服务体系

在部分重点领域,通过政策引导和财政补贴等措施,充分发挥社会资金、创业投资等在资本市场中的作用,鼓励其参与重大技术成果转移和产业化,同时给予一定的税收优惠措施,扶持和培育面向市场需求的具有自身技术优势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对有条件的中小企业,依托北京股权交易中心等专业机构,开展科技型中小企业上市前孵育试点,为中小企业的创新发展提供资金支持[5]。积极关注境外企业在我国股票市场“国际板”建设进展,促进技术交易转化与国际资本结合。

2.4.2加快建立首都企业创新“科技投资银行”,设立促进技术交易和转化银行部

逐步缩减北京市现有的各委办局设立的各类支持企业科技创新的项目和资金,将各类支持科技创新的市财政资金统筹使用,通过市场机制,寻求专业化的投资机构和职业经理人,运作使用资金,通过技术预测、技术预见等研究,对具有较高技术水平的科技成果进行定向“投资”,改变目前市财政资金分散使用、小而全的局面,通过优胜劣汰的市场竞争机制,加快各类企业的自主创新进程。

2.4.3设立面向科技革命的技术交易和转移转化引导基金

改变目前各部门分散、重复的科技计划申报模式,弱化政府部门在技术创新中主导地位,真正让企业自主决定创新战略,成为技术创新的强大主体,运用市财政资金,设立“首都技术交易和转移转化引导基金”,通过市场化战略决策和遴选,重点支持具有发展潜力的技术交易项目,促进技术转移转化在京落地。

2.4.4发行“首都科技创新”,部分资金用于支持技术交易及转化

通过北京市各有关部门审核,并报国家相关部门批准,在国内率先发行“首都科技创新”,销售所得用于支持首都“科技投资银行”的运作,支持首都各类创新性企业的研发创新,并将部分资金用于促进首都技术交易和技术成果的转移转化。

2.4.5加强技术入股,提升全民创新积极性

设立专业化运作的技术评估科技中介服务机构,提升其科技评估人员的技术水平,充分发挥中介机构的作用,借助其专业技术评价和评估能力,对相关技术进行作价入股,借此激发各行各业创新人才的创新活力,实现科技创新由精英创新向全社会“人人创新”转变。

2.5推进知识产权管理体系建设,加大知识产权保护执法力度

2.5.1继续实施北京知识产权战略

推进知识产权管理体系建设,将知识产权放在企业管理的战略层面,提高知识产业管理在科技创新中的地位和作用。在首都各类企业、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中普及知识产权管理体系,促进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管理水平全面提升,逐步探索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所属企业承接和转化知识产权的利益分配和运行机制,挖掘各类下属企业的资本运作潜力,通过资本市场,加快知识产权转移转化,并以此为契机,推进相关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单位的改革进程。

2.5.2加大知识产权保护执法力度

依托北京知识产权法院的执法作用,建立健全协调、高效的工作体系和执法机制,加大知识产权保护的行政执法力度,增强企业和社会民众对知识产权保护的觉悟和意识,提高法人主体保护自身知识产权的法律意识。

2.6构建公开完善的信用管理机制

2.6.1开展首都重点行业和领域信用体系建设

加强面向新科技革命的重点技术行业和领域的企业信用体系建设,并与企业科技创新资金支持、技术交易等信息平台共享该类信息,加强技术交易中各方的信用披露,确保技术交易过程中的各类信息公开透明。

2.6.2制定地方信用政策法规及标准

修改和完善相关法规,研究制定信用信息管理、信用服务业发展等相关政策法规,推进地方信用立法工作。制定首都地区的地方信用标准,并推广到京津冀区域,使区域技术交易平台共享相关技术交易主体的信用信息。

参考文献:

[1]张瑞苓.三次科技革命与市场经济的关系及其启示[J].经济与社会发展,2013(1):58-60.

[2]任玉凤.市场经济对科学技术进步的影响[J].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3):22-28.

[3]魏明侠,程承坪.知识经济时代科技革命与经济发展间的互动作用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0,17(4):135-136.

[4]于娜.三次工业革命演变的动态分析[J].中国科技论坛,2014(9):40-45.

[5]李志军.加快我国技术市场创新步伐需加强七方面建设[J].中国发展观察,2014(1):20-21.

[6]刘燕华,鲍红,王文涛.以技术市场为切入点推动创新服务体系建设[n].科技日报,2014-7-7(1).

[7]郭俊华,曹洲涛.知识产权政策评估体系的建立与推进策略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0(3).

[8]姜长云,洪群联.加强产权和技术交易服务体系建设的探讨[J].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12(1):20-31.

[9]毕娟.技术交易视角下高校技术转移效率分析――以北京地区为例[J].中国市场,2013(9).

科技经济市场篇10

论文摘要:本丈认为技术市场的发育和完备是技术社会运行的条件和途径。技术市场是社会文化、制度、政策、法律等条件整合下的技术汇集和技术转移的活动场所;也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技术发展、完善及产业化的途径。如何建立有序、合理、规范的技术市场是我国经济学和管理学的一项重要的课题。

经济学家、哲学家、技术专家等对技术概念有不同的理解。于光远认为技术是人类为满足社会需要而依靠自然规律和自然界的物质、能量和信息,创造、控制、应用和改进人工自然系统的手段和方法。哲学家埃吕尔认为技术是合理、有效模式和机制的总和;是在一切人类活动领域中通过理性得到的具有绝对有效性的各方法的整体。一般的技术专家认为技术是人们应用科学和经验知识设计、制造、安装和使用劳动改造自然、利用自然的各种技能、方法、程序的总和。经济学专家刘学认为技术是为实现某种特定的目的而将劳动技能、方法和规则、劳动手段、与技术知识等诸要素以一定方式结合而形成的有效系统,即包括生产技术,也包括管理技术。经济学家提出了可交易技术或技术商品的概念,如谢思全认为可交易技术具有可界定或表达性(可交易技术有可确定的边界);有明确的归属和产权(技术的所有权或使用权是交易的基础);有保障性(受到知识产权法律的保护)。技术的分工和专业化是技术市场存在的客观原因。亚当·斯密认为“劳动分工依赖于市场的大小”。美国经济学家阿林·杨认为“劳动分工依赖于劳动分工的水平”。上世纪80年代斯蒂格里茨、卢卡斯等西方经济学家研究了分工、专业化与市场的关系。杨小凯在此基础上认为技术的专业化和多样化是经济发展的条件。90年代贝克尔和墨菲把知识和技术的作用纳入了经济增长模型,认为技术进步和人力资本是经济增长的根源;即知识和技术是经济增长的内生因素,使经济产生递增收益。多恩布什、费希尔、斯塔兹等揭示了技术的边际收益原因。索洛提出了著名经济发展的内生增长理论—技术对经济增长贡献的理论。技术在社会范围内的合理使用的关键是技术市场的发育水平。技术成为商品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技术商品和技术市场的发展是经济发展的核心内容。有人认为技术市场是在技术生产与交换过程中形成的供求双方经济关系的总和。我们认为技术市场是对技术商品的选择过程.在交易的选择完成时开始了技术社会运行;没有进人市场的技术不是技术商品。这个间题不涉及市场外的技术社会运行的问题。可交易的技术即是技术商品,任何技术都可成为商品。技术的可交易性是市场经济决定的;可交易技术是被选择的技术。不同市场单位的选择不同;不被选择的技术是不能成为技术商品的。市场的社会选择是技术成为商品的前提,市场是个复杂系统,市场的发育如何会影响技术交易社会活动,最终影响技术的社会运行。我们认为市场经济的发展过程中技术的社会运行关键是社会和个体的选择;社会在选择技术,企业也在选择技术,在市场经济中选择是技术发展的关键。技术市场的存在说明技术交易是有社会成本的,减少交易成本是研究技术市场的一个重要的课题。国内的经济学家研究和解释了技术市场的规模与边界问题。竞争均衡模型认为技术交易与经济的组织水平关系,组织水平高,交易效率高。

技术市场包括市场主体、市场客体、市场中介、市场管理和市场规范的制定等。市场主体是指具有独立的经济实体,有可交易技术权的法人(个人、社会组织、企业、科研机构等)。市场客体是可供选择的技术商品,是技术市场的基础;技术商品决定技术市场水平的基础,可反映经济发展水平。市场中介是联系市场主体和客体的社会组织桥梁和通道,反映了市场的社会网络关系;减少了技术社会运行的社会成本。管理和规范是技术市场的社会运行的制度和法律保证,具有导向作用,并营造市场的文化氛围。技术市场具有如下功能:信息过滤功能—提供买卖双方可选择的技术信息,莫定了交易的前提。风险分散功能.—分散了研究、开发、中试、生产过程中的风险。减少社会运行成本—减少了技术转移的成本,即减少了技术双方的交易成本。动力扩大功能—产生竞争,刺激了技术商品的质量、完善程度;刺激技术研究和开发。优化技术资源—技术商品得到社会承认,互相补充多样性技术各自的不足。规范和引导功能—加强了技术研究和开发的社会规范.引导研发在有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