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绿色经济效益十篇绿色经济效益十篇

绿色经济效益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7:39:38

绿色经济效益篇1

1.全寿命周期成本理论阐述

1.1全寿命周期成本的涵义全寿命周期成本这个概念运用于建筑行业始于20世纪七八十年代,自从全球范围内的能源危机爆发以来,以英美国等为首的发达国家开始高度重视建筑行业的全寿命周期成本。先进的全寿命周期成本分析方法成为各国重点关注和研究的对象,其原理、方法和应用范围在国际理论界和学术界都受到了高度的重视。国际上,对建筑项目全寿命周期成本的分析和研究均有制度化的手册和规范化的分析技术,因此其应用性和可操作性都非常的强[2]。早在20世纪80年代,全寿命周期成本理念便已引入我国,但是理论界更为重视对其功能进行分析和研究,而忽略了对其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和运用。当前,在建筑领域,建设项目的全寿命周期成本的结构、计算方式和效益评价也尚未形成统一的规范和标准,有时候甚至将全寿命周期成本与建造成本混淆,完全忽视了建筑项目的动态成本。而全寿命周期成本应包含动态和静态成本两个部分,国内研究领域对建筑产品全寿命周期成本动态的计算方式由建设成本和使用成本构成,尚未形成统一的估算方式,缺乏可操作性,需要加强全寿命周期成本理论在建筑领域的实际运用和研究。

1.2绿色建筑的特征和全寿命周期成本结构分析绿色建筑的雏形是由美籍意大利建筑设计师保罗•索勒瑞提出的“生态建筑”,以构建和谐的生态居住环境为目的。他提出,建筑产品要最大化的利用周围的环境和自然因素,比如水、阳光、空气、地质环境等,同时还要降低各种不利于人们生活的环境因素作用,尽可能的不破坏当地的生态环境,并确保其健康的运行。我国在《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50378)文件中对“绿色建筑”的定义为:“建筑在全寿命周期内,能够最大化的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并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3]结合我国对绿色建筑的定义,其主要特征体现为三个方面:(1)建筑产品的成本核算是在全寿命周期范围内,建筑产品的成本预算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项目选址、项目规划设计、建筑施工计划、建筑物交付使用。在整个过程中,不仅需要测算建筑物对周围环境的影响,还需要对整个动态的过程进行评估和测算,主要包括建筑材料的开采、生产,建筑垃圾的报废、自然降解、回收及再利用等。这也显示了,在绿色建筑理念下,会充分考虑到建筑材料的前期来源和后期去向,以及对资源的消耗和对环境产生的影响。(2)绿色建筑强调尽可能的做到节能环保,最大限度地降低能耗并减少污染。我国的建设管理部门提出了“四个节约”的环保要求,即“节约用地、节约能源、节约用水、节约材料”,达到最大化保护环境的目的。在城市化加快发展的过程中,土地资源越来越紧张,高效的利用土地成为建筑业发展的大趋势;同时,注重提高对水电煤等资源的利用也是绿色建筑项目的重要解决内容,加强对报废建筑材料的有效处理也是绿色建筑推广的重要环节。(3)绿色建筑以实现人、建筑和自然环境的和谐共生为目的。传统的建筑不仅消耗了大量的资源,所产生的建筑垃圾对周围的环境更是造成了严重的破坏。而绿色建筑不仅要转变这一高能耗、高污染的建筑方式,更需要在为人们创造健康舒适和安全的室内环境时,兼顾和谐友好的室外环境,将人与建筑以最温和的方式融入到周围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中。

1.3绿色建筑项目全周期成本结构分析绿色建筑的全寿命周期成本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决策设计成本、施工建造成本、维护使用成本和最后的回收报废成本。(1)建筑项目的前期决策设计涵盖了项目策划、信息收集和可行性研究等方面。首先需要进行建筑方案的优选、市场调查和资金筹措等工作,这些活动的花费占据了较大的比例,金额是十分巨大的。尤其是在绿色建筑的决策和设计上,方案的优劣直接关系着后期的建筑成本和使用成本,它对项目投资的经济效益起着决定性的作用[4]。经过全面细致规划的方案,其后续开展能够顺畅的进行,能够有效的节约建造和使用成本。(2)绿色建筑的建造成本会受到材料、技术、手艺和管理模式的影响。新材料、新技术和新的工艺方法都将被运用于绿色建筑的建造过程中,这也是科技进步为绿色建筑推广带来的作用力。而现代先进的管理理念与方法的运用,也极大的提升了绿色建筑的管理效益。在降低管理成本的前提下,最大化的增加管理效益。绿色建筑在建设阶段的质量好坏,对后期建筑物的使用成本和维护成本具有直接的影响。因此,保证绿色建筑的高质量,其后期的使用和维护成本必定会较低,而一旦出现质量方面的问题,无论大小,都将影响后期的使用和维护成本。(3)使用维护阶段的成本,在绿色建设全寿命周期内所占比重最大,因为使用的时间在全寿命周期内是最长的。当前,一级建筑的全寿命周期为100年以上,二级建筑的全寿命周期为50~100年,可见,建筑物的使用年限在全寿命周期中所占的时间是最长的,而且越到后期,建筑物的使用和维护成本就会越高。(4)最后,当建筑达到其使用寿命之后,在考虑采用何种报废和回收方式时,怎样操作和处理,才能实现成本的最低化,也是需要考虑的。尽管建筑物的设计和建设者并不会参与到以后建筑物的报废工作中,但也需要考虑建筑物最终的报废成本,这也是建筑行业社会责任的体现。需要做到报废所产生的成本最低时,并对环境产生的破坏和影响最小[5]。

2.绿色建筑的经济效益分析和评价

绿色建筑的效益主要分为显性效益和隐形效益,其中我们所说的“四个节约”就是显性效益,而隐形效益又体现在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两个方面。这里,显性效益是可以通过直接的数据和指标体系计算体现出来的;而隐形效益是难以全面评估和测算的,只能初步停留在定性描述的阶段。

2.1绿色建筑增量经济效益分析绿色建筑所产生的经济效益主要体现在对土地、能源、水资源和材料的节约四个方面。下文将列举深圳万科城绿色建筑的相关数据与基准建筑的对比,对绿色建筑的节能量进行分析,并通过计算得出节约的能源所产生的经济效益,测算出绿色建筑的可量化增量经济效益。(1)绿色建筑节能技术的经济效益分析绿色建筑对新能源的尝试主要体现在对太阳能的运用方面,其次,是水资源的循环使用。在民用住宅小区中,以太阳能代替电能,其可行性较高,在深圳万科地产开发的绿色住宅小区中,就是采用的太阳能光热技术。在太阳能光热系统应用技术中,我们以太阳能热水器为例进行增量经济效益分析。通过计算太阳能光热系统技术应用的节能量(ΔQ3)与标准用煤量进行换算,采用对比分析的方式加以论述。可见,仅仅是一座绿色建筑,在太阳能光热系统的应用技术方面,一年就能产生近3000元的经济效益。推而广之,我国人口众多,随着城镇化的发展,农村人口大量向城镇转移,居民建筑面积将会大幅增加。2014年,我国14个重点城市预计新增商品住宅供应约1.52亿㎡,按照上述节能数据,若是大力推广绿色建筑,新增住宅全部按照绿色建筑的标准进行设计和建筑,将会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6]。仅仅在太阳能光热系统技术应用这一方面,每年产生的经济效益总额可达到702.41万元。可见,其规模效应是十分巨大的。(2)绿色建筑节水体系的经济效益绿色建筑的节水技术体现在将水资源由传统的简单的“供给—排放”模式,转变为“供给、排放、贮存、处理、再利用”模式,利用水处理技术将水资源循环利用。其中水资源的多层次利用,不仅能够创造一定的经济效益,还能起到很好的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比如生活废水经过简单处理可以用作景观用水和清洁用水等;雨水收集和利用系统,可以用于小区的景观循环水等。这些节水系统直接减少了城市生活用水的供给压力,并能够产生良好的环境效益。这里以居民住宅区的中水处理系统为例进行论述。深圳万科城根据水质的不同,采用不同的处理方式,再将处理过的水进行循环使用。供水系统采用诸多的水处理技术并革新水处理设备,有效的预防二次污染,并在绿化灌溉中运用节水技术,可直接节水20%以上。当前,分质排水及中水回用,也是绿色建筑中采用的节水方式。一般处理的回水,可以用于市政杂用水,建筑杂用水和景观环境用水,若是达不到灰水等级,则可通过污水管道排走。一般情形下,路面雨水及其他雨水可以经过简单处理之后,加入中水循环中。经过分散处理的雨水,水质较好,可进行进一步的处理之后,进入生活用水渠道。利用天然重力因素,可对雨水进行大面积的收集,成为中水补充,进入循环利用体系中。根据一般居民住宅小区的水资源使用状况,分析回水用量:总回水用量=灰水回用量+雨水回用量而这些主要包括了蒸发用水量、下渗用水量、洗车用水量、绿化用水量、道路用水量和景观用水量。这里水资源的节水效益与总回水量成正比,总回水量越多,效益就越明显。随着水污染的越发严重,居民用水的单价也越来越高,能够有效的使用灰水和雨水,将有利于提高建筑的经济效益。(3)绿色建筑的其他经济效益分析利用地下空间、旧有建筑和废气场地,也是节地的有效方式。在土地资源日趋紧张的环境下,最大化的提高现有土地的使用率,也是绿色建筑经济效益的体现。采用高性能、高强度和生态化的材料也是绿色建筑的设计和建设方向。目前,我国建筑和房地产领域对节地和节材方面还没有形成统一的衡量指标,其所产生的经济效益也无法进一步进行准确的量化评估,在我国继续推广绿色建筑的过程中,将进行进一步研究[6]。

2.2绿色建筑经济效益评价全寿命周期成本理念下,绿色建筑的经济效益的评价方法和评价指标体系尚待进一步的深入和完善。这里我们对学术界和理论界已用于实践的方法和指标体系进行介绍和分析。(1)经济效益评价方法绿色建筑的经济效益评价方法主要从微观和宏观两个层面着手,即财务评价和国民经济评价,前者是后者的基础。从投资者的角度,进行财务评价主要根据国家的财政税收制度和市场行情进行,譬如:项目投资的总费用、建筑总成本、销售收入和应缴税金等。根据这些数据测算,进一步了解绿色建筑经济评价指标的合理性以及绿色建筑投资的盈利能力,作为绿色建筑经济可行性的参考。比如,上述所取深圳万科城中5000㎡单位的住宅,其太阳能光热系统的成本约为30万,建筑的使用年限为60年,这一项所产生的经济效益每年可达数千万,相较于投入,效益明显。而且我们还应意识到,不可再生资源的消耗是不可逆转的,涉及到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综合评价,绿色建筑所产生的经济效益是十分可观的。绿色建筑的部分投入,表现为生态效益,在计算项目投资回收期的过程中,一般采用内插法计算,在深圳万科城的相关数据测算中,假设项目计算期为20年,其绿色建筑项目的增量投资内部收益率约为7.7%,处于较低的水平。(2)经济效益评价指标绿色建筑经济效益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需要遵循科学性和合理性。选取绿色建筑的评价指标时,需要考虑不同的评价对象所需要满足的具体要求。根据不同的评价要求来确定,还要考虑到数据资料的全面性和项目所处的各种条件的差异。所需测算数据的是否便于收集和统计,也是需要预先考虑的。另外,绿色建筑的经济效益评价指标不具有唯一性,评价深度也各有不同。当前,在实际的应用中,是否考虑资金的时间价值进行效益评价,所构建的指标体系也是不同的。比如:增量投资的回收期、增量投资的内部收益率等指标的评价,都需要考虑资金的时间价值。还可以按照绿色建筑项目经济评价指标的类别进行分类,比如,绿色建筑节水系统运用技术的增量投资回收期,可用节约资源的经济效益来补偿增量投资。(3)经济效益评价结果分析在对绿色建筑经济效益进行评价的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绿色建筑项目能够有效的降低能耗,能够在最大化提高居住和生活环境舒适度的条件下,实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6]。例如:深圳万科城的采暖耗热节能指标大大超过了广东省50%的强制节能标准,达到了65%的节能率。起到了良好的社会示范作用,其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也是十分巨大的。通过对万科城绿色建筑项目增量投资回收期进行计算,获得其投资回收期为13.09年,其中增量投资内部收益率为7.69%,可见,绿色建筑具有较为乐观的经济效益。在万科城绿色建筑项目中,其节水体系中的灰水处理技术成本具有边际成本递减的效应,即随着规模的增加,投资成本是降低的。可见,其在人口规模更巨大的居民区,还具有更明显的经济效益。将具体表现为投资回收期的缩短和增量投资内部收益率增加。在测算增量投资回收期和增量投资内部收益率时,这两个指标对建设投资金额和水价的敏感性较强,即在反映其相关性的曲线上可见到其斜率较大,而煤价的涨幅却对相关经济评价指标的影响较小,表现为敏感性较低[7]。也就是增量成本和自来水价格将成为影响绿色建筑直接经济效益的最重要因素,其相关性较强。结合这一评价结果,可知,绿色建筑要想提高其经济效益,首先就是要控制增量成本。而随着目前居民自来水价格的逐步上涨,对绿色建筑项目的拉动作用也将更为显著。

3.结论

绿色经济效益篇2

关键词:绿色建筑;经济效益;资源

作者简介:曲青(1968-),男,汉族,荣成市石岛管理区环境卫生管理处经济师,研究方向:建筑。

中图分类号:tU-9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1672-3309(x).2013.07.70文章编号:1672-3309(2013)07-159-02

一、前言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建筑的要求越来越高,健康、舒适、高效人居环境已经成为人们追求的目标。大量的宏大公共建筑和人居住宅在运行和建造过程中浪费了大量的能源和自然资源,并且对整个社会的生态环境产生了负面影响。因此,建筑设计过程中需要不断改善人们的人居生态环境,同时需要促进能源和资源的有效利用,从根本上达到保护资源、减少污染、改善生态环境的根本目标[1]。此类问题是现代建筑业发展过程中面临的核心问题,建筑业在发展过程中需要把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融入其中,不断实现技术创新,通过利用新材料、新技术,从根本上降低能源和资源的消耗,减少建筑物施工和使用过程中的废弃物产生,最终降低其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为建立一个舒适、健康、和谐的人居环境奠定重要的基础,最终能够实现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推动绿色建筑经济发展,保证建筑经济效益不断提升。

二、传统建筑能耗现状分析

房地产业和建筑业在发展过程中给社会带来的经济效益是有目共睹的,并且已经成为农业、工业、商业之后的国民经济支柱产业,已经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但是传统建筑业在发展过程中面临一系列的问题,比如存在高排放、高消耗、难循环、低效率的问题,此种粗放式发展模式对建筑经济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建筑经济效益很难得到真正的提升。建筑业在发展过程中可以增加GDp,但是存在能源消耗大、自然资源消耗大、资源利用率、污染严重等问题。通过相关的数据统计,我国建筑行业消耗的终端资源已经占总资源的27%,城乡建筑项目中接近500多亿平米都属于高耗能、高污染项目。如果建筑业发展过程中不能采取科学合理的方法解决耗能问题,建筑经济效益很难在新的经济发展模式下提升,对整个社会经济发展会产生严重的影响[2]。我国建筑业如果在节能方面不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每年将会消耗4.2亿吨煤、油,对人居环境改善产生了重要的负面影响。

三、我国绿色建筑发展状况分析

我国在2006年6月开始实施《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绿色建筑需要综合考虑全生命周期,从而能够最大限度的节约资源,资源节约方面需要从节地、节能、节水、节材来尝试,从而达到减少环境污染的根本目标。绿色建筑经济发展过程中需要为人们提供适用、健康、高效的使用空间,最终能够促使建筑和自然协调一致,提高绿色建筑经济总体发展水平。

绿色建筑最终目标是实现建筑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21世纪是一个人口、环境、资源协调发展的时代。人类的居住环境需要符合可持续发展的总体目标,并且需要动员广大人民参与到绿色经济效益发展的队伍中,最终能够建成环境优雅、布局合理、安静、清洁、舒畅、和谐的居住区,提高绿色建筑经济的整体效益,为社会经济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我国正处于各种建筑业发展的黄金阶段,提倡和发展绿色经济对全球性资源优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通过优化自然环境达到节约资源的根本目标。从绿色建筑经济的发展情况看,其具有明朗的前景和诸多优势,最终提高绿色经济的整体发展水平[3]。从我国绿色建筑经济发展情况看,具体实践过程中与真正的绿色建筑经济还存在很大的差别,很多开发商为了迎合消费者的心理,纷纷打出康居、绿色的标语,但是在“绿色建筑”的认识上还存在一些误区,与当前的绿色建筑标准还有一定的差距,需要采取积极有效的方法实施绿色建筑经济,提升绿色建筑经济的整体效益。

四、绿色建筑全寿命技术经济分析

(一)绿色建筑项目关键技术评价分析

绿色建筑项目需要对其进行技术经济评价,在评价过程中需要采取关键技术进行综合处理,此种模式对绿色建筑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关键技术评价过程中需要对投资者进行综合分析,让投资者在技术方案方面选择一个最优的依据,具体实施过程中可以采取如下几个技术经济评价模式。其一,需要对绿色技术进行增额投资,从而能够提高其投资净现值。在节约能耗方面进行综合分析,从而能够获取更多的节能收益,在使用的全寿命周期过程中,需要进行科学合理的评价,从而找出关键技术,从经济价值角度选择一个最优技术方案,提升绿色建筑项目关键技术评价水平。其二,需要从绿色技术动态增额投资角度进行综合分析,以绿色关键技术在全生命周期过程中节约能源支出角度考虑,提高绿色科技水平,推动绿色建筑经济效益不断提升[4]。绿色建筑技术增额需要从内部收益率角度开展工作,通过对各年净现金流量差额进行研究,具体实施过程中需要从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两个方面进行评价,提高绿色建筑全寿命技术研究水平。绿色建筑经济实施过程中需要实现成本价值,对成本差额进行分析,同时对消耗的资源进行综合评价,从经济合理性角度推动绿色建筑产业不断发展。

(二)绿色建筑项目总体技术经济评价

从项目增额投资净现值角度考虑,传统绿色建筑和现代绿色建筑的造价具有很大的不同,需要对二者进行比较分析,此模式可以反映绿色建筑在生命周期内节能收益能力的动态指标,通过对动态指标进行全面分析研究,可以更好地对绿色建筑经济进行效益评价,从而达到节约资源的总体目标。绿色建筑项目研究过程中需要对整体投资效益进行分析,确定一个项目成本回收期,提高整个项目的经济效益。绿色建筑项目已经是建筑业发展的一个方向,需要从节约资源、提高项目价值等方面开展积极有效的工作,提升绿色建筑项目的整体收益率,为建筑业全面协调发展奠定重要的基础。从项目增额投资回收期角度看,运用差额分析法可以对项目的净现值和投资回收期进行综合评估计算,通过绿色建筑项目在整个生命周期中的投资收益角度看,需要一定的时间,关键是要分析项目成本投资回收率。绿色建筑项目经济敏感性分析可以提升项目的经济效益,绿色建筑项目综合收益评价分析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全生命周期的思想,需要对项目的前期规划进行综合分析,对中间活动进行评价,对日常使用、维修、拆除等活动项目实施中的作用进行全面考虑,充分考虑项目实施过程中经济效益问题,建筑项目实施过程中受到多种因素和模糊性特点影响,需要建立数学模型对其效益进行综合评价,把绿色建筑项目的关键技术运用到全生命周期过程中,提高绿色建筑项目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

(三)绿色建筑项目的综合效益分析

绿色建筑项目在实施过程中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需要对各种敏感因素进行评测,找到影响绿色建筑项目的具体因素,对敏感程度和评价标准进行全面研究。提高绿色建筑项目整体效益评价水平,为促进绿色建筑项目协调发展奠定重要的基础。建筑业发展是人类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对建筑业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和条件,促使建筑业发展向绿色建筑业方向转变。绿色建筑项目综合效益实现过程中与外部环境具有紧密的联系,需要充分考虑绿色建筑项目与外部环境之间关系,采取积极有效的方法,提高绿色建筑项目与外部环境之间的联系性。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世界各国都在助推绿色建筑经济,通过绿色建筑项目的实施,可以达到节约能源,提升建筑项目整体效益的根本目的。我国绿色建筑项目的材料、技术、观念、市场进一步成熟,综合效益进一步提升。绿色建筑经济实施过程中需要对经济评价模式进行创新,保证绿色建筑项目综合效益不断提升,绿色建筑项目实施过程中需要坚持长期效益和综合效益并重的基本原则,绿色建筑项目实施过程中需要避免对“高成本”的片面认识,绿色建筑项目实施过程中需要把消费者和开发商融合在一起,对很多项目形成一个共识,提高绿色建筑经济效益水平。绿色建筑经济综合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实施过程中需要按照社会发展的总体目标开展工作,项目实施过程中需要符合国家建立节约性社会的总体战略方针,提高绿色建筑项目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5]。绿色建筑项目实施过程中需要把综合考虑环境效益的作用,把环境效益作为一个重要的目标,提高绿色建筑项目经济效益,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建筑市场是一个庞大的市场,建筑产业在整个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需要对建筑市场进行综合分析,提升绿色建筑项目的市场综合竞争力,把绿色建筑项目的整体效益充分体现出来,对国民经济发展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绿色建筑经济已经受到社会的高度重视,需要在具体项目中得到全面落实,提升其经济效益水平。

参考文献:

[1]陈江红、李启明、邓小鹏.住宅建筑全生命周期的能耗分析[J].建筑经济,2008,(07).

[2]申琪玉、朱时忠.广州某建设工程绿色施工应用研究[J].科学技术与工程,2010,(16).

[3]李文惠.基于aHp的工程项目文明施工影响因素评价[J].教育教学论坛,2011,(30).

绿色经济效益篇3

[关键词]绿色建筑全寿命周期费用效益

一、绿色建筑

1.绿色建筑的含义

绿色建筑的基本内涵可归纳为:减轻建筑对环境的负荷人,即节约能源及资源;提供安全、健康、舒适性良好的生活空间;与自然环境亲和,做到人及建筑与环境的和谐共处、永续发展。

2.绿色建筑的特点

首先,全寿命周期的概念。在时间上建筑对环境影响的意义。绿色建筑的全寿命不仅包括从项目选址、规划、设计、施工到运营的过程,还应在此基础上向前、向后延伸,往前从建筑材料的开采到运输、生产过程,往后到建筑拆除后垃圾的自然降解或资源的回收再利用。因此全寿命周期的概念在建筑的前期建造过程中应得到充分的重视;其次,绿色建筑采用充分利用太阳能、风能、地热、生物能等再生能源、天然能源来减少能源、资源的消耗;再次,保护环境,形成生物链的良性循环。第四,具有地域性的特征。绿色建筑结合本地的人文、自然、气候条件主要采用本地的原材料;第五,绿色建筑的结构布置健康舒适,坚决杜绝奢侈和浪费;第六,与自然和谐共生。第七,绿色建筑强调其全过程都要坚持保护环境的观念;第八,绿色建筑的建筑功能需具备灵活性、适应性和易于维护等特点;第九,绿色建筑能够减少成本。

3.绿色建筑与一般建筑的区别

绿色建筑与一般建筑相比有以下区别:(1)一般建筑强调设计与自然环境要隔离,而绿色建筑强调尽量和自然环境相融合,它的设计可以使室内可以根据气候变化自动进行调节。(2)一般建筑无论是在设计上,还是在用材方面都过于单调;而绿色建筑采用本地材料,建筑随着气候、自然资源和地区文化的差异而不同。(3)一般的建筑致使追求利润最大化,而绿色建筑被看作一种资源,建筑及其城市发展都将以最小的生态和资源代价,在广泛的领域获得最大效益。(4)一般建筑过于追求表面的东西,忽视实用性;而绿色建筑强调与自然环境的融合,实用性较强。(5)一般建筑的能耗非常大且造成污染也非常大;而绿色建筑尽量减少能耗,大大地减少了污染。(6)一般建筑对环境进行负责主要是在建设过程中;而绿色建筑是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都坚持保护环境的原则。

二、绿色建筑的全寿命周期费用分析(LiFeCYCLeCoSt――LCC)的必要性

全寿命周期费用(LiFeCYCLeCoSt---LCC)是指建设项目全寿命周期费用是在投资者整个时间范围内考虑货币时间价值下用来经济评估的所有相关费用,包括投资费用、能源费用、非能源运营费用、维护费用和废除或拆迁费用。在建筑中传统的费用管理模式不能准确的评价建筑的成本和经济效益。因此,在分析绿色建筑的经济效益是,应当采用全寿命周期的分析方法,比单一的一次性建造费用更能说明建筑的成本。另外,在建设项目全寿命周期的不同阶段。对寿命周期费用LCC影响的可能性有较大的差别,为了保证LCC目标最优化实现,应特别重视决策阶段以及设计阶段前期,一旦项目设计完成,LCC只有15%左右的影响空间。

三、绿色建筑全寿命周期经济评价要素

实现一定功能需求的投入最小化和相同投入条件下功能效益的最大化是绿色建筑经济效益评价的主要目标。在整个寿命周期中建筑产品的后期投入的比重依情况而定,其比重还是比较乐观的。因此,应当考虑到全寿命周期中各阶段的投入及其在全寿命费用中的比重,并从整体上考虑降低全寿命周期成本费用。

全寿命周期以下的费用进行计算:

1.材料含能

材料含能是建筑材料选择阶段的重点考虑因素。它表征建筑系统的能量的部分输入量。目前建筑材料加工过程主要能源输入为化石燃料,利用含能可以衡量材料的经济性能。总体上,含能从砖石等初级材料到钢铁等精细材料发生了成倍的增长;而另一方面,高含能材料需要更少的维护以及高回收率和高循环利用率。所以,应当从全寿命周期费用的角度出发,选择整体最优的选材方案。

2.运营方式和建筑的耗能

建筑寿命周期内材料含能只占总能源使用的35%,高达65%的能耗与其运营方式有关。因此建筑运营方式的节能策略是全寿命周期评价费用的关键。国内首座节能示范建筑-科技部综合节能楼从夏季制冷和照明角度入手设计节能,通过整体和细部措施的有机组合,该建筑预计可节约能源开支45%~50%,而增加成本不超过10%,且可通过节能的经济效益在10年内收回。从全寿命周期角度来看,该节能方案经济可行。而本文的研究也有类似性,但关注的为绿色建筑节能。

3.建筑后期处理

建筑全生命周期费用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建筑后期处理费用,它包括建筑功能废弃、技术过时和物质性衰退造成的更换和改造等。因此,在设计阶段,就应当采取灵活性设计、选用长寿且多适用性的策略。预留开发端口,动态适应多变的需求。从社会学和可持续发展学角度讲,一项具有良好灵活性的设计延展了社会生活的可持续性。

四、绿色建筑的费用效益分析

1.费用效益分析概念

一般来讲,费用效益分析(CostBenefitanalysis,CBa)是指通过权衡效益与费用来评价项目可行性的一种分析方法。而绿色建筑的费用效益分析是指评估项目对环境影响的主要评价技术,也是鉴别项目的经济效益和费用的系统方法。这也是经济学家用来评价项目合理性的普遍方法,它通过对环境影响价值评估,纳入了环境影响,这也是在进行项目可行性分析的同时,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表现。

2.绿色建筑费用效益分析的特点

绿色建筑费用效益分析的特点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绿色建筑采用全寿命周期成本法

项目的全寿命周期成本主要包括:初始投资,运行和维护,以及后期的全部费用。把运行和维护成本以及后期的全部费用折算到评价初期,然后作为全寿命周期成本分析。

(2)绿色建筑的有无对比法

在传统建筑的基础上,绿色建筑采取了绿色技术、节能措施对社会和环境做贡献,因此,费用效益分析采用“有无”对比法。传统建筑――无项目;绿色技术节能措施的建筑系统――有项目。其评价指标都建立在对比差值的基础上。绿色项目社会、环境和经济可行性都是通过经济对比量度来客观反映的。

(3)选择评价指标和参数

根据项目的实际情况,社会各个层次上的利益追求,结合相关的规定进行合理的选择评价指标和参数。

3.费用效益分析的流程:如图

费用效益分析是经济评价的基本方法,它主要是为建设项目所带来的社会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作评估。对费用、效益进行界定是费用效益分析的首先工作,只有这样才能使损益的外部化转为内在化。根据绿色建筑的费用和效益形成的时间,计算其现值。方案的可行性程度主要是通过现值进行费用和效益的比较来进行判断的。

4.费用效益分析的指标体系

为了便于评价,把绿色建筑费用效益分析的指标分为费用指标和效益指标。

第一,绿色建筑的费用

(1)直接费用:直接费用是由项目的投资者来承担的。其主要包括:项目的一次性投资;运行费用;占据成本,即为委托人占据的成本;残值。

(2)间接费用:间接费用是建设过程中或者建设之后对环境污染和破坏而造成的环境损失。因此其费用是由社会来承担的。主要包括:环境污染治理投入;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投入;环境污染的预防投入;管理与科技投入。

第二,绿色建筑的效益

(1)直接效益:所谓的直接效益是由绿色建筑带来的、能够为其投资主体带来的经济利益。主要包括:绿色建筑投资回报;资源有效利用;绿化面积;.回收价值。

(2)间接效益:所谓间接效益是绿色建筑带来了一些不只属于投资者的,可以为社会其它成员共享的,对环境的有利、对人类的健康有利的效益。其主要包括:对人体健康有利的;小区绿化对小范围空气的净化、空气质量的改善、氧气的排放等,从而对人体健康有利、对居住着美好视觉的影响等;社会效益。

5.绿色建筑效益分析方法

(1)直接效益的计算:直接效益的计算主要采取市场价值法。

直接效益分析常用的方法就是市场价值法。环境质量的变化影响相应的商品市场产出水平,因而可以用产出水平的变动导致的商品销售额的变动量衡量环境价值的变动。

式中,p、C和Q分别为产品的价格、成本和数量。式中共有i=1,2,…k种产品,环境变化前后的情况分别用下标x,y表示,所得的V就是环境价值。

虽然市场价值法适用最广且最易于理解,但其还是有一些缺点:一是导致环境发生变化的原因有可能是一个也有可能是多个,但是它不能把各个原因都区别开;二是当环境变化对市场有明显的影响时,需采取更复杂的方法会市场那个结构进行了解。

对绿色建筑而言,直接效益来自于绿色方案实施后平均每年节省的资源与能源价值,主要考虑节水、节电、节能、节地等所产生的经济效益。于是公式变形为:

式中:

Q1――空调开放节约的能源总量;Q2――采暖热能排放量节约的总量;Q3――蓄能节约如太阳能、地热等;Q4――照明节约的能源总量;Q5――节地总量;Q6――节约用水的总量;Q7――废污水回用的总量;p1――空调开放时耗费资源的价格;p2――采暖节约热能的价格;p3――蓄能节约如太阳能、地热采暖价格;p4――照明节约的能源单价;p5――土地单价;p6――水单价;p7――中水水价。

(2)间接效益的计算方法

第一,机会成本法

机会成本法是一种计算环境资源被占用或者被占用时所带来的经济损失的方法。自然系统的选择性应用涉及到机会成本法。自然系统的某些应用方案与系统的延续性存在一定的矛盾,其后果是不可逆的。以对某一自然资源的保护或开发为例两种方案(保护和开发)是相互排斥的必须选择其中之一,开发工程可能会破坏原有的自然资源,甚至不能够恢复,但是它可以使一个地区发生巨大的变化。在这种情况下,在未来一段时期内保护原有自然系统得到的净效益的现值为开发工程的机会成本。如果开发工程确实能够产生正的净收益,那么就将两种方案的收益加以对比权衡;但是如果保护方案的可测定收益比开发项目的收益更多,那么就该项目不应该被开发;如果开发项目的收益比保护方案的收益只大一点,此时的选择就比较困难,需谨慎选择是否应该开发。

第二,替代市场法

人类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经济活动使环境质量发生变化,这种变化不一定会导致产(商)品和劳动产出量发生变化,但却可能影响商品其他代用品和劳务市场价格和数量的变化。在这种情况下,可借助市场信息间接地估计环境质量变化的益损。此法常用于评价由于环境改变对房地产价值的影响。房地产的价值应该反映它本身的质量和它周围的环境。因此,在影响房地产价值的其他因素不变时,就可以用环境质量变化引起的房地产价格变化,来衡量环境质量变动的货币价值。

参考文献:

[1]王蕾姜曙光李俊峰:绿色生态建筑评价体系[J].节能与环保,2006,(11)

[2]杨宁董聪江见鲸:绿色建筑综合评估系统分析与探索[a].第十二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Ⅲ册[C],2003

[3]侯玲:基于费用效益分析的绿色建筑的评价研究[D].中国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硕士),2006,(09)

[4]武想想:节能建筑综合经济效益评价[D].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10,(02)

绿色经济效益篇4

关键词:低碳理念;绿色建筑;经济效益

中图分类号:F28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3-0-01

一、低碳理念与绿色建筑的内涵

1.低碳理念。随着温室效应及全球气候变暖问题的日益严峻,“低碳”生活与生产成为人类社会发展的新要求,低碳理念深入人心。所谓的低碳理念,就是在社会发展和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要降低含碳类温室气体的排放量,利用可再生资源或开发新能源来实现经济环境的可持续性发展。在低碳理念指导下,绿色建筑的概念应运而生。

2.绿色建筑。绿色建筑,顾名思义,要求在自然、环境、人类和谐发展的基础上,在建筑物寿命周期内节约各种有效能源(包括土地资源、水资源及各种建筑材料),从而达到减少污染,保护环境的目的,为人类提供健康的生存空间。绿色建筑追求的是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如光能,风能,生物能等物质能源,减少有害物质的排放,以避免人们在高速发展经济的同时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绿色建筑的费用从全寿命周期费用分析角度来看,包括投资、能源、非能源运营、维护和废除或拆迁上的费用。从要素上可以分为,材料含能、运营方式和建筑的耗能、建筑后期处理三个部分。其中:材料含能是指建筑系能量的部分输入量。高含能材料导致更少维护费用以及更高循环利用率和回收率。所以最优的选材会有效降低材料含能,实现成本的极大降低。运营方式和建筑的耗能可以理解为通过整体和细部节约措施的有机组合,如制冷和照明节约方案为绿色建筑节能。建筑后期处理是指技术过时、建筑功能废弃和物理衰退造成的改造和更换等。在最开始设计时应当考虑建筑的长寿和多适用性、节约建筑后期处理的成本。

二、绿色建筑在我国的发展

1.我国绿色建筑的起源。我国传统的建筑,都属于高能耗建筑,具体表现为投入多,消耗大,排放高,效率差,它以高碳含量的排放物为代价,换取了经济的飞速发展,建筑行业产生的温室气体占全国排放量的四分之一,而在我国北方的取暖期,含碳物质排放量更超过世卫组织标准的数倍。为响应在哥本哈根气候大会上的低碳理念,我国开始了绿色建筑的发展道路。

2.我国绿色建筑的现状。虽然绿色建筑的概念已在国内广为流传,但在实际的发展中,开发建筑单位为博取消费者关注,往往只是打着“绿色”的旗号,将园区简单绿化植被环境夸大宣传,歪曲绿色建筑的实质,故意误导消费者,达到追求最大效益的目的。这与真正意义上的绿色建筑,相去甚远。

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在于:在政府推广节能绿色建筑力度不够的情况下,建筑者无法真正掌握绿色建筑的内涵,无法潜心钻研相关建筑技术,更因担心发展绿色建筑的成本投入情况及未来收益,因为害怕风险过大而不愿意真正研究该行业的发展前景。

因此,在我国发展绿色建筑的根本,还在于使开发商建造者和使用者在经济利益方面取得认知,这也是绿色建筑在我国发展的关键。

三、低碳理念下绿色建筑的经济效益分析

低碳理念下绿色建筑的经济效益,为传统的项目经济增加值和碳排放减少经济效益之和的现值。具体而言,绿色建筑要采取有无对比法来衡量其采用绿色技术的效益,选择合适的经济评价指标和参数,即用其与没有采用绿色低碳技术的建筑的经济对比量进行分析。可以用市场价值法来衡量经济效益,即用采用低碳理念下绿色技术后的经济效益与没有采用绿色技术之前的经济效益之差额,作为环境价值的计算方法。

其中低碳理念下绿色建筑的直接费用包括:建筑项目一次性投资、运营费用;委托人占据的成本;残值等等。

间接费用为项目建设给环境带来的环境损失。包括:环境污染的预防投入;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投入;环境污染治理投入;管理与科技投入等等。

低碳理念下绿色建筑的直接效益包括:绿色建筑的采用投资回报;绿化面积;资源有效利用;回收价值等等。

对于低碳理念下绿色建筑,直接效益也可以用采用绿色技术后,每年节约下来的能源和资源价值之和来计算,例如水电能源和土地面积等,其明细项为:空调开放节约的能源总量乘以空调开放时耗费资源的价格、采暖热能排放量节约的总量乘以采暖节约热能的价格、蓄能节约的能源总量如地热太阳能等乘以蓄能节约采暖价格、照明节约的能源总量乘以照明节约的能源单价、节约用地总量乘以土地单价、节约用水的总量乘以水单价、废污水回用的总量乘以中水水价。

这些明细项之和即为低碳理念下绿色建筑的直接效益。

间接效益即为给社会其他成员带来的经济、健康上的效益,包括:绿化对小范围空气的净化、氧气的排放、对人体健康有利的环境和空气质量的改善等等。

间接效益可以用机会成本法和替代市场法来衡量:机会成本法在绿色建筑开发领域是指未来一段时间内保护(不开发)原有环境系统得到的净效益的现值,如果预测开发工程在产生正效益的现值,超过保护(不开发)原有环境系统得到的净效益的现值,那么应当选择开发。

替代市场法在绿色建筑开发领域,是指借助周边房地产或其他商品服务市场信息间接地估计环境质量变化的带来的损益。

四、总结

在低碳理念指导下,绿色建筑不但能够充分利用各种自然资源来进行开发建筑,减少能源浪费与污染物排放,更能够为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带来巨大经济效益,实现人类与自然共同的可持续性发展,和谐共生。

参考文献:

绿色经济效益篇5

一、技术要点

1、品种选择:选择当地的晚熟优质品种,一般第一积温区应选择140天的品种如五优稻一号等,第二积温区选择135天的品种如松粳6号等,第三积温区应选择130天的品种如五优稻3号等。

2、母床育苗:可采用温室或有防寒措施的大棚进行第一段育苗,大棚内采用地热线、离地床或其它防寒取暖设备均可,也可采用“五膜、一板、一灯、一被”防寒措施,“五膜”是母床下面苯板的上下两面各铺一层塑料膜,加上播种后在床面上盖一层地膜、大棚及内扣小棚膜共为五膜,一板即母床下面的防寒苯板,一灯是母床内在低温时取暖用的灯泡,一被是防寒用的棉被。

3月5―10日扣棚,搞好晒种、盐水选种、浸种消毒、种子催芽等处理过程,3月15―20日进行播种,单株插秧每平方米播催芽种子0.7―0.8斤,双株插秧每平方米播催芽种子1.3―1.4斤。注意播种后不能用丁扑合剂封闭除草,容易产生药害而毁苗,要加强防寒防冻管理,夜间保证10℃以上,出苗见绿后必须及时通风炼苗。

3、子床移栽:在4月15―20日,当母床的秧苗长到2.5―3叶时,进行第一次移栽,将秧苗移栽到子床上,必须选用352孔大孔秧盘,13×6寸插秧规格的需380盘左右,用牡丰牌壮秧剂配制床土,用小土铲抢1公分土层起出秧苗,抖掉根部附土,或在水中把土涮掉,栽入秧盘内,每孔栽1棵或2棵,不能超过2棵,上面再稍撒一些营养土把手指窝填平即可,再浇透水。移栽后的三天内每天要浇两次水,以利缓苗,以后根据干湿情况浇一次即可。要加强通风炼苗,培育多蘖壮秧,秧苗2.5叶期发现脱肥,每平方米用硫酸铵1.5-2.0g,硫酸锌0.25g,稀释100倍液叶面喷肥。喷后及时用清水冲洗叶面。秧苗可采用苗床施磷,起秧前6小时每平方米撒施磷酸二铵150g,或过磷酸钙250g,追肥后喷清水洗苗,本田栽培同常规管理。

二、技术优势

1、用种量少,一般农户常规育苗用种量为30-45公斤,而两段育苗只需5公斤种子即可,公顷节省种子25-40公斤。

2、秧苗素质好。普通大棚育苗秧龄一般35-40天,只能培育出叶龄4-4.5叶,最多带2个分蘖的中苗壮苗,而两段式育苗秧龄60-65天,能够培育出叶龄6-6.5叶,带蘖3-4个的大苗壮苗,为水稻超高产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3、分蘖进程快。两段式育苗秧苗素质好,加上第二段育苗又采用的是大孔钵体秧盘,使得插后返青快,分蘖早,分蘖进程快,且秧苗带蘖100%成活,有效分蘖增多,无效分蘖减少,整齐度好,分蘖利用率高达95%以上。

4、抗逆性强,光能利用率高。两段式育苗配套超稀植规格13×6寸,通风透光好,植株茎杆粗壮,叶片肥厚、宽大、叶色浓绿,抗逆性增强,病虫害明显减轻,同时单株营养面积大,个体生育旺盛,光能利用率高,有利于高产。

5、高产高效。通过多年的水稻两段式育苗来看,每公顷平均产量可达1.05万公斤,一般公顷增产2000-2500公斤,高的可增产3500公斤,公顷节支60-100元,再扣除取暖材料,分苗假植用工等费用,每公顷不超过500元,公顷纯增收3000-4000元,高的可达到8000元。

三、效益评价

绿色经济效益篇6

[关键词]绿色经济;指标体系;熵值法

[中图分类号]F2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2095-3283(2013)09-0087-03

[作者简介]刘彬(1991-),女,福建福州人,福建师范大学协和学院,研究方向:金融学。

发展绿色经济是在对传统的农业、工业和服务业进行生态改造的基础上,重点发展环保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以创新为动力,以绿色化为发展导向,以提高经济效率与效益为手段,通过不断创新和高效管理,在资源与环境约束条件下,实现经济、环境、社会协同发展。我国相关学者立足国际绿色经济发展模式,探索我国绿色经济发展的战略路径,指出绿色经济是未来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1];以地区为研究对象,构建绿色经济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进行测算、评价,最后提出发展对策[2]。

福建省作为海西经济区的主体,由于历史、区位等原因,多年来传统的高能耗、高污染、低效益的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至今仍未得到根本性转变。随着工业化、城镇化逐步推进,认清福建省绿色经济发展现状和当前绿色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进而加快转变福建省经济发展方式,向绿色生态方向转型,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共赢,已成为福建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当务之急。

一、绿色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绿色经济是一种新型发展模式,它涉及经济发展、资源利用、环境承载与社会发展四个层面,即将市场和生态相结合,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资源能够有效利用,人类现代文明与人类发展相融合。发展绿色经济的过程,不仅体现了人类技术进步所带来的经济效益,同时还包含了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因此,评价指标的选择必须要遵循协同创新原则、“三效统一”(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原则、可操作性原则以及绿色先导原则。

根据绿色经济的内涵以及指标构建原则,从经济发展持续健康、资源利用回收循环、环境污染控制减排和社会效益综合有效四个角度出发,选取21个指标,将指标划分为四个层面:经济效益、资源利用、环境承载以及社会效益,以此来评价、考察福建省绿色产业的发展现状和潜力(如表1所示)。

二、评价方法

根据福建省绿色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及所搜集到的样本数据,本文采用基于熵值法的多指标综合评价模型进行综合评价。熵值法可以根据指标数据提供的信息量对指标进行客观赋权,从而减少主观因素的负面影响,增加指标权重的透明度和可信度,并在多指标综合得分的基础上进行相对性评价,在不同时期对福建省绿色经济发展可以作出更客观、合理的评价。

基于熵值法原理,假定对m年绿色经济发展进行评价,由n个指标构成评价指标体系,用数学模型表示如下:

1对样本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

为了消除量纲和量纲单位的不同所带来的不可比性,先对评价指标进行无量纲化处理。本文采用公式(2)和公式(3)对指标进行标准化处理:

2计算指标x′ij的比重yij

3计算指标信息熵值e及信息效用值d

第j项指标的信息熵值为:

其中常数K与系统的样本数m有关,对于一个完全无序的信息系统,有序度为零,其熵值最大e=1,当m个样本处于完全无序分布状态时yij=1,则

某项指标的信息效用价值用该指标的信息熵ej与1之间的差值表示,即

4估算评价指标权重

第j项指标的权重计算公式如下:

5计算综合得分

得到各指标的权重后,可以利用公式(9)计算出区域创新能力的综合得分。

根据以上构建的熵值法评价模型,对福建省2006—2011年绿色经济发展状况进行测算,得出评价结果见表2。

三、评价结果分析

由图1可知,福建省绿色经济指数是建立在四个子模块指数根基之上的,两者之间是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的。2006—2011年福建省绿色经济发展整体呈现向好的趋势。2011年福建省绿色经济指数达05481,较2006年上升了327%;2007—2008年,福建省绿色经济发展指数有所下降,这主要是因为由于政府对绿色经济发展重视程度不够,一系列社会绿色保障、医疗卫生、教育等投入力度有所下降,导致绿色经济社会效益下降。2009年以后,政府加大对社会保障的支持力度,创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提高绿色经济社会效益,促使绿色经济整体指数恢复增长并稳步上升。

2006—2011年,福建省经济效益指数整体呈稳定上升的态势。这主要是因为步入工业时代中期,社会、市场以及大众对绿色环保的要求越来越高,传统的经济发展方式开始向现代绿色经济发展方式转型,单位GDp能耗、电耗不断下降,生产成本开始降低。同时区域产业结构开始优化,以第三产业为代表的绿色产业集群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开始凸显。

福建省绿色经济发展综合评价体系下的四个子模块中,

以资源利用模块指数上升幅度最大,在2009年达01831,较2006年增长841倍,反映了福建省六年间对资源循环利用的成绩,从侧面彰显了伴随着绿色技术、绿色工艺对传统技术工艺的替代,对提升资源绿色利用的贡献;2009—2011年资源利用指数不断下降,反映了福建省资源利用水平不够稳定,仍然存在较大的改善空间。

值得注意的是,环境承载指数呈波动下降趋势,这主要是由于污染问题没有得到有效控制,节能减排缺乏长效机制,省内绿化生态效益不明显。福建省环境污染控制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仍有待进一步解决,在今后相当长时期里,环境容量有限将成为制约福建省绿色经济发展的主要瓶颈。

2006—2011年,福建省绿色经济整体呈现良好发展趋势,但是仍然存在传统经济发展模式不够优化、省内污染控制力度不强、绿色技术研发投入不足且成果转换率低等问题,不仅影响到社会、经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也制约了福建省绿色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

四、福建省发展绿色经济的对策建议

(一)优化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绿色产业

2011年福建省第三产业产值占GDp比重为392%,较浙江省的452%、广东省的462%仍存在不小的差距,福建省产业结构仍然有待优化。一方面要加强改造传统产业,淘汰落后的高能耗、高污染、高排放产业;另一方面要加快发展以第三产业、高新技术产业、生态农业等为代表的高效益、原生态绿色产业,并以此作为绿色经济发展的先导带动产业,实现由传统的低效益、高排放、高消耗生产方式向高效益、低排放、低消耗的绿色生产方式转变,从而带动整个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二)加强绿色技术开发与应用,提高资源利用率

绿色技术是区域绿色经济发展的第一生产力。绿色技术的推广需要遵循“研发—应用”的发展模式。为此,福建省首先要加大绿色技术的研发力度,加强科技投入,联合高校、科研机构和政府,构建“政产学研”的战略同盟体系,为绿色技术的研发夯实根基;其次,要把握市场方向,以消费者需求为导向,鼓励企业联合高校,依托市场信息,并借助企业平台,将绿色技术充分、及时地在市场推广,解决资源利用中的技术瓶颈,借助绿色技术的应用,提高对废弃资源的回收再利用,提高资源利用率,发展循环经济。

(三)加大污染排放监控力度,严格节能减排

要加强对污染物排放监管,确定重点污染企业名单并对其实行严格监管,组织定期和不定期专项检查,对污染物排放不达标或超标的企业,实行挂牌跟踪,要求限期整改、治理。建立企业排污情况实行报告制度、污染物排放增量、减量、变量等“三量”台帐,建设并运行全省环境质量自动监测监控系统。

合理利用有限的能源资源,实行节能减排。要把推进节能降耗作为政府科技投入的重点领域。积极组织科研机构实施重大节能技术专项研究,优先发展关键和共性节能技术项目,大力支持企业和应用开发高效节能工艺、设备和产品。要严格控制高耗能项目审批,把能耗标准作为项目审批的一道强制性门槛,建立严格的耗能行业准入制度。

(四)建立健全促进绿色经济发展的法律法规及政策

首先,政府要改变“唯GDp论”的观念,将环境保护纳入政府绩效考核体系,建立健全绩效评价和政绩考核机制。其次,建立健全节能环保法律法规,并严格执行已有的节约能源法、大气污染防治法、循环经济法、清洁生产促进法等法律法规。抓紧研究制定废旧电器、电子、建筑废弃资源回收利用的法规。第三,建立起有效的激励政策。通过政府补贴、奖励、利益补偿方式对绿色项目给予支持。第四,建立科学的绿色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和统计核算制度,为绿色经济发展相关政策提供科学依据,以不断完善相关政策,为发展绿色经济提供有力保障。

[参考文献]

[1]杨晶从国际模式看我国绿色经济发展战略[J]生产力研究,2012(11):156-158

[2]张小刚长珠潭城市群绿色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及路径选择[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9):87-90

绿色经济效益篇7

一、绿色会计制度对于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意义

循环经济作为一种崭新的发展模式,以资源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主要特征,运用生态学规律,把经济活动组织成为“资源-生产-消费-再生资源”的循环流程,实现资源的多次合理利用和对环境的有效保护,因而成为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根本途径。循环经济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经济。

绿色会计的基本目标也是可持续发展。绿色会计,所要做的是把环境看成是有价值并能被计量的经济资源,将其资本化为环境资产进行核算。绿色会计核算与报告将提供关于环境资源的利用、损失浪费、污染破坏和补偿恢复等方面的信息,从而促使企业以理性的观念,在注重经济效益的同时,高度重视生态环境和物质循环规律,合理开发和利用资源,努力提高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从而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维护企业自身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是绿色会计制度设计的主要目的。企业与环境关系密切,整个社会环境的恶化直接影响到企业自身的发展。对于单个企业而言,企业的健康发展离不开赖以存在的环境,因此,企业必须承担一定的环境保护责任,并在其履行过程中,通过绿色会计来反映、控制环境,并向社会公众报告环境的维持情况,使公众了解和支持企业的正常经营活动。

通过绿色会计制度设计,可以使人和自然和谐发展。从人类全部活动过程和整个生态环境资源的视角出发,着眼于高效率利用资源,使人们更加关注自身所处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与人类活动息息相关的各种因素,进而解决在传统会计理论指导下产生的一系列棘手的社会生态环境问题。通过绿色会计制度设计,能够把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由于环境资源利用不合理而造成的诸多问题通过事前、事中控制而降低其限度,更好地增进企业自身的效益,从而提高了整个社会的经济效益。同时也可以充分考虑社会生态环境的成本,准确核算国民生产总值和企业生产成本。同时,绿色会计增加和扩张了会计的宏观经济职能,核算与企业看似无关却息息相关的社会生态环境资源业务,并对其进行控制,从而丰富和完善了会计理论。

只有绿色会计制度才能适应或适合循环经济或可持续发展经济的需要,才能够更好地为循环经济或可持续发展经济服务。没有绿色会计制度,就很难很好地发展循环经济。循环经济呼唤绿色会计。发展循环经济,需要建立包括绿色会计制度在内的绿色经济核算体系。循环经济的发展,呼唤绿色会计理论的完善和绿色会计实践的发展。

二、循环经济下绿色会计制度设计的思考

在循环经济下,绿色会计的基本目标是通过循环经济实现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多目标协调;其具体目标是充分披露有关资源利用和再利用的会计信息,以及有关环境会计信息。而要实现这些目标,就需要对绿色会计制度作特殊设计。

1.循环经济下的绿色会计制度设计的基本假设和原则。绿色会计的基本假设同传统会计的四个基本假设相同,只不过是由于绿色会计的核算对象比较特殊,使得“货币计量假设”发生变化,即绿色会计以货币计量为主,同时辅之以实物、指数等其他相关计量尺度。

循环经济中的绿色会计,除应遵循传统会计的《企业会计制度》中规定的客观性、谨慎性、重要性、及时性等一般原则之外,也要遵循一些特殊的会计原则:①匹配原则。绿色会计必须符合或适应循环经济的特征。循环经济作为一种以资源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主要特征的经济发展模式,运用生态学规律,把经济活动组织成为“资源-生产-消费-再生资源”的循环流程,实现资源的多次合理利用和对环境的有效保护。因此,绿色会计制度设计应能够反映循环经济的“资源循环利用”特征及“资源节约、保护环境”的特征。②社会性原则。绿色会计应提供充分揭示企业在环境资源方面的社会责任的信息,必须要求企业站在社会的角度考虑企业的业绩。对企业的评价应以社会收益与社会费用相配比的社会利润为准,提供的社会信息不仅要为企业内部服务,还要有助于宏观调控。③政策性原则。企业在进行绿色会计核算时应严格执行国家的有关资源环境政策和法规,处理好企业与社会、环境之间的关系。④超前性原则。绿色会计核算体系要反映环境资源因素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测定环境资源的现状和变化的方向、程度,能达到预先发现环境的现状对经济发展的制约作用,预先给予警报。⑤环境资源的原则。绿色会计核算体系要体现企业与环境资源的关系。

2.循环经济下的绿色会计制度设计的主要内容。①循环经济下的绿色会计的重要核算内容。发展循环经济的目的,是实现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多目标协调。因此,其绿色会计的重要核算内容应能够全面反映企业开展循环经济活动所能带来的经济利益、社会利益、环境利益。其基本内容可分为三大部分:自然资源消耗成本;环境污染成本;企业资源的利用及再利用率和所产生的社会环境影响评估,以及对国家经济发展宏观决策的影响等。②循环经济下的绿色会计的核算对象。循环经济中的资产,除了传统的资产之外,还应包括企业取得或能加以控制的,能以货币计量并可带来未来效用的特殊的环境资源,它几乎存在于每一个环境资源产品生产企业。循环经济中的负债,除了传统的负债之外,还应包括环境负债类,如应付环保费、应付环保人员工资、应缴环保税、应缴资源税等。企业履行支付污染成本的义务之所以也要确认为负债,是因为资源是稀缺的,因而要求“谁受益,谁付费”。循环经济中的成本费用,除了传统的成本费用之外,它还应包括减少资源缴纳的自然资源耗减费用、生态资源的降级费用、维持现有的生态资源基本存量的研究与开发费及生态资源的保护费用。循环经济中的收益,除了传统的经济收益之外,还应包括一些资源环境收益。如企业利用“三废”生产的产品及对这些产品减免税过程所得的收益;国家对保护环境有成绩的企业发放的奖金;其他企业赔偿的污染损失等。③绿色会计的确认与计量。绿色会计确认和计量是绿色会计得以存在的前提条件。绿色会计的确认是以涉及资源环境的经济业务作为会计要素加以正式记录并列入会计报表的辨认和确定过程,如将“自然资产”确认为资产要素,将“环境损害费用”确认为费用要素等。绿色会计的计量是为了将涉及环境的经济业务作为会计要素加以正式记录并列入会计报表而确定具体金额的过程。④循环经济下的绿色会计信息披露。目前,学术界对有关绿色会计信息的披露已提出如下的建议。第一,在传统会计报表基础上,增加合适的项目,编制绿色会计报表,对与资源循环利用有关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指标进行单独披露。第二,在财务报表附注、财务状况说明书中,还应客观揭示有关循环经济信息的内容,以及生产活动消耗的资源、环境污染程度及造成的社会责任成本等情况。第三,加强企业社会责任成本信息的披露。在信息披露内容中应包括对生态环境、资源、社会福利、企业人力资源及消费者责任等方面的全部社会责任成本信息。其中包括企业应承担的社会责任情况,本会计期间内企业已承担的社会责任情况,因承担社会责任而对财务状况产生影响的情况,以及影响社会责任完成情况的相关因素。第四,编制循环报告。循环报告的主要内容是资源循环的情况,包括资源循环检测、研究的机构和人员情况,资源循环管理制度和管理体系的情况,资源循环项目完成情况等。

3.实施绿色会计存在的难点和问题。目前在实践上,实施绿色会计还存在一些难点,主要表现在有关环境资源的确认和价值计量方面。①环境费用与环境资产的确认。由于在环境资产分类的基点和目的方面,环境资源经济理论界与会计界研究的指导思想不统一,因而对环境资产分类和确认难以统一,对环境成本被允许资本化处理的条件在认识上存在差异,从而导致将环境成本划分为收益性支出还是资本性支出,即将环境成本费用化计入当期损益还是将环境成本资本化在多个期间分摊仍是一个尚待解决的问题。②在对资源消耗、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计量方面存在着比较大的困难。虽然对短期环境损失的计量可以参考市场价格,也可以采用恢复环境状况所需要的费用来计算,但如果这项污染是长期的,如在二十年内这片土地不再适合植物的生长,或荒漠化,则必须考虑生态污染的计量。而这方面的计量带有较大的难度,需要政府部门发挥作用。③绿色会计报表结构的编制是绿色会计核算中的一个重点和难点问题。绿色会计是在全球环境日益恶化的时代背景下产生的新的会计分支,它不仅是从投资者或债权人的角度来衡量,而且是从整个社会利益的角度来衡量环境治理活动的绩效。这就要求环境会计的服务对象从传统的为一个企业单位服务,扩大到凡是与环境资源有关的整个社会服务,环境会计的核算范围也就不仅限于企业内部环境效益的核算,而进一步要求企业外部由于环境、资源问题引起的社会成本、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核算。因此,是否和如何将绿色会计的核算区分为宏观绿色会计和企业绿色会计也有待解决。

绿色经济效益篇8

【关键词】循环经济型;企业;绿色;财务管理通道;构建

一、前言

社会经济的全面健康增长,是与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紧密相连的。国内经济处在高速发展的时期中,但是社会环境污染问题、人口问题等方面,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工作受到了一定的阻碍。保护生态环境和社会环境,是当前发展经济过程中的重要目标和努力方向。发展循环经济,对于提升经济的实际发展效果,增强社会效益,具有积极的作用和意义。企业是社会经济中的基本构成单位,在发展循环经济的过程中,企业能发挥良好作用。循环经济型企业在生产经营的过程中,积极使用绿色财务管理的方式和手段,提升经济管理的实际效果,为企业经济运行提供良好的前提条件。

二、循环经济理念对于企业绿色财务管理的重要作用

(一)绿色财务管理的内涵

绿色财务管理是当前财务管理的一项重要理念,主要是指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对资金的筹措、投放、使用以及利润分配等过程中,积极使用资源、环境等因素,将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作为重要原则,以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相互统一为前提的一项基本经济管理活动。

(二)循环经济理念有效促进了企业绿色财务管理工作

企业开展绿色财务管理工作,需要将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的原则积极融入到各项财务管理活动之中,提升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良好结合效果。循环经济理念的应用,能够有效促进企业绿色财务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主要体现在了:第一,绿色投资管理。财务管理活动之中,最为重要的一项内容就是开展投资活动。投资主要是为了实现良好的经济效益,绿色投资管理工作,主要是针对各个投资对象进行全面有效的评估,通常针对环境和资源进行全面分析[1]。第二,绿色分配管理。这项工作主要是针对绿色资金进行提取,通常是在股利分配工作之前开始的,这样能够对绿色筹资活动和投资活动提供良好的资金保障。一般企业的经营管理工作中,需要做好资金的分配工作,针对公积金等方面进行有效提取,这样能促进企业的财务管理朝着可持续的方向发展[2]。

三、循环经济型企业实现绿色财务管理构建工作的重要措施和策略

循环经济型企业需要积极开展自身的财务管理工作,实现自身的财务管理目标,这是构建财务管理工作体系的重要目的。循环经济型企业能够构建起绿色财务管理工作体系的良好措施和策略主要包含了以下几个方面:

(一)积极更新管理观念和经营理念

循环经济型企业需要从自身的经营发展状况出发,更新自身的经营理念和财务管理理念,这对于企业自身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循环经济型企业积极采用的经济发展模式,当然是循环经济模式,这是该类企业的重要特色[3]。同时企业还需要积极树立起绿色财务管理的观念和经营理念,加强自身的绿色财务管理工作效果。政府可以相应的制定出一定的绿色管理标准,给循环经济型企业提供良好的实施参考[4]。

(二)针对资本结构进行不断的调整

循环经济型企业需要不断调整自身的资本结构,主要是针对绿色资本的份额结构进行有效调整。企业采用的筹资方式不同,所产生的资本结构也是不同的,能够表现出企业长期资本的比例关系和构成情况,也就是企业自身的资产负债表。循环经济型企业针对自身的资本结构,需要从自身的发展情况出发,结合自身财务管理工作的实际进行情况,同时还需要做好公益金和绿色公积金的提取工作,保证其中的绿色资金,能够为各项绿色经济活动提供良好的支撑和保障[5]。针对绿色资金利润进行合理性的分配,是企业提升自身绿色财务管理效果,改进绿色资本结构的良好措施。

四、结束语

循环经济型企业实现绿色财务管理构建工作的重要措施和策略,主要表现为积极更新管理观念和经营理念,针对资本结构进行不断的调整。绿色财务管理,在当前经济发展中能够起到良好的作用,循环经济对于绿色财务管理工作具有较好的促进作用。循环经济对于提升企业的竞争实力,促进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提升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良好结合效果。

作者:高一川单位:陕西国际商贸学院财务会计学院

参考文献

[1]李锦中.浅议绿色财务管理模式在我国的应用[J].中国证券期货,2013(9X):144-145.

[2]汪华.论企业施行绿色财务管理模式的问题与改善措施[J].财会学习,2016(4):50-51.

[3]吴玉烁.循环经济与企业财务管理的创新[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7):91-93.

绿色经济效益篇9

(一)培植绿色企业

企业是绿色经济的实现载体,是绿色经济的主要实践者和受益者。企业作为市场经济的主要参与者,能否在生产经营活动中践行环保理念、保护自然环境将决定着区域发展绿色经济的成败。绿色企业是指在生产、管理、技术、制度建设和企业文化等各个部门中始终以发展绿色产能为核心的企业。建立绿色企业,应从改变企业管理者的观念入手,提高企业对绿色经济的认识水平,鼓励企业转变发展方式,提高资源利用率。

(二)开发绿色商品

绿色商品是指符合绿色经济发展需求的、在生产和营销中有利于环境保护的产品。绿色商品是区域实现绿色经济转型的核心。在市域内发展绿色产品,应当从本区域内的环保实际出发,把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结合起来,使环境保护有利可图,比如发展生态林业、混合动力汽车、新能源开发等,并以其为基础纵向发展相关产业链,在区域内形成产业优势。

(三)培养绿色消费方式

培养绿色消费方式是建立绿色企业和开发绿色产品的外在条件,只有消费者重视生态环境的重要性,自觉地培养绿色消费习惯,绿色经济才有发展的动力。绿色消费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第一,消费者倾向于消费绿色环保的、有利于消费者身心健康的商品或服务;第二,消费者在消费时有意识地减少环境污染,如合理处置垃圾、循环利用等;第三,消费者有资源节约意识,理性消费,如使用节能灯、开小排量汽车等。绿色消费方式的培养需要在教育上强调和建立相关制度加以规范。

(四)健全绿色制度

找寻环境污染的制度诱因,完善环境保护的制度规范,是创新绿色制度的着眼点。绿色制度是绿色经济发展的保障,是绿色经济发展的制度基础和实现框架。政府应当对区域内不同产业的实际情况作出准确判断,确定其发展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进而制定相关制度进行激励和约束,引导企业和其它经济活动参与者践行绿色经济。

(五)创新绿色科技

绿色科技是绿色经济向前发展的引擎,是区域实现产业结构升级、减少资源依赖的技术支撑。一是绿色科技会给企业带来价值。作为绿色科技的开发者,企业可以通过技术降低生产成本或更新产品,技术转让可以使自身获得收益。二是绿色科技可以为消费者带来效益,绿色健康的产品可以提升消费者的效用。三是绿色科技有着巨大的社会效益,在自然环境上的收益可以被整个区域共享。

二、区域绿色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一般问题

(一)绿色经济意识不强,重形式轻本质

一些地方通过建立绿色产业基地、绿色产业园区、绿色经济带等来发展绿色经济,但这些绿色产业区的生产技术、产品、管理方式等与其它企业无明显差别,对环境保护的作用并不显著。在环境约束下,一些企业由于观念落后,开发绿色产品意识不强,导致企业缺乏活力、技术创新乏力、产品单一,不能完全发挥出绿色经济原本该有的效益。

(二)缺乏长久且清晰的战略规划,导致绿色经济发展进程不稳定

绿色经济的建设周期较长,不可能在短期内完成。一些地方急于改变环境污染现状,希望通过集中而紧凑的投资在短期内实现绿色经济的跨越式发展,对困难考量不足,因而不能根据实际制定规划。从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过渡到绿色经济发展模式是一个渐进过程,缺乏基于清晰战略规划的长效建设机制将使得绿色经济发展进程不可控,也会降低地方政府投入资金的效率。

(三)只注重城镇,忽略了对城乡绿色经济协调发展的统筹

一些地方在发展绿色经济时只重视对城镇的投入和对工业的改造和引导,却忽视了农村特别是农业发展绿色经济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在相关制度和环保标准的制定上也只重工业不重农业,对农业生产的监管工作不到位。另外,一些政府将原本已经无法存活的、对自然环境破坏严重的工业企业迁往农村,这类企业原本在效益上已经不具有存在价值,对农村经济发展并无大的益处,落后的生产技术加重了农村的环境污染问题。市域内大部分的山林、草地、水源等自然资源都集中在农村,农村环境的恶化将使得市域环境的承载力愈加脆弱,加重了环境对经济发展的约束。

(四)绿色经济发展重点不突出,未能形成区域优势

绿色经济发展除了注重对环境保护,还应该能够创造出比传统经济发展模式更多的价值,但一些地方建设的绿色经济或是产能较低、形成不了规模,或是效益较低、产品不具有差异化。市域内各个区域建设比较重复,市域之间建设相似度较高,这既加重了企业之间的竞争压力,又导致资源的巨大浪费。一些地方在发展绿色经济时会同时扶持多个项目,进而导致有发展潜力的项目难以得到有力的支持。

(五)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不能对绿色经济发展提供便捷的服务

绿色经济发展需要与之配套的基础设施提供支撑,企业不会投资基础设施建设,而只能由政府提供。一些地方虽然制定了绿色经济发展规划,但未能建设相关的基础设施与之相配套或设施建设不全面,减缓了绿色经济的发展进程和产出能力。

三、环境约束机制下市域绿色经济发展的可行战略选择

(一)从环境约束的具体实际出发,制定本地区的绿色经济发展中长期战略规划

地方在制定本地区绿色经济发展规划时,应当充分考量本地区资源分布状况、生态环境状况、社会经济发展状况,根据资源禀赋、环境承载力、经济发展水平清晰地对发展目标、发展途径以及风险应对策略作出规划,以使规划可操作、可监督、可持续。

(二)增加区域内人力资本投资,加速绿色科技创新

发展绿色经济,改变以往忽视生态效益的发展模式,就必须抛弃资源驱动型产业,发展科技驱动型产业,积极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在资源供给和消费已经达到区域和环境约束边界时,地方经济将很难发展。增加市域内人力资本投资,有利于创新绿色科技,提升资源效率和保护生态环境。对人力资本的投资主要有两种途径,其一为通过相关制度安排和福利保障,吸引市域外人才进入市域内工作,这是快速增加本区域人力资本的方式;其二为培养市域内人才,这是区域实现人力资本增值的根本方式。

(三)完善相关基础设施建设,在物质上保障绿色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没有基础设施上的保障,绿色经济将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农业、林业、垃圾处理、水源保护等基础设施建设应当与绿色经济发展的节奏同步。

(四)统筹城乡发展,确定绿色经济的发展重点

绿色经济效益篇10

摘要联合国里约20周年世界峰会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倡导绿色经济。绿色经济的概念最早在1989年由英国环境经济学家pearce提出,但现在的绿色经济却具有全新的意义。本文基于参加联合国有关绿色新政和绿色经济的政策咨询和研究报告,论述了绿色经济的基本背景、三重效益、研究模型以及绿色经济与生活质量的关系,对如何开展中国绿色经济研究进行探讨。首先,文章认为在深入探讨绿色经济前,需要了解当前发展绿色经济的基本背景,明确为什么要发展绿色经济、什么才是我们所需要的绿色经济,以及怎样促进绿色经济发展三个基本问题。其二,绿色经济与褐色经济的情景模拟表明,绿色经济发展模式具有更好的三重底线效益。联合国的t-21模型对过去40年(1970-2010)及未来40年(2010-2050)进行了绿色情景与褐色情景两种模拟,认为在自然资本的环境收益方面,绿色经济发展情景下自然资本的退化得到了基本遏制,而褐色经济发展情景下自然资本的退化会进一步增强;在物质资本的经济收益方面,绿色经济发展情景下,2020年以前经济增长率(2.5%)会低于褐色经济(3%),但从长期平均增长率看绿色经济发展模式(2.5%)可以带来比褐色经济发展模式(2%)更好的经济增长;在人力资本的社会效益方面,在2030年以前绿色经济发展情景下就业机会有小幅减少,但长期来看,绿色经济能够创造与褐色经济同样多的就业机会,甚至可以有小幅的增加(0.6%)。其三,绿色经济研究模型表明,绿色经济投资于自然资本可以实现所需要的经济社会发展与自然资本消耗的脱钩。绿色经济假说是:将资金投资于提高资源能源效率与扩大自然资本两个方面,是否能够导致更好的经济社会发展。基于该理论假设,联合国等国际组织将自然资本引入生产函数,建立了threshold-21模型,证明绿色经济即投资于自然资本可以实现所需要的经济社会发展与自然资本消耗的脱钩。其四,绿色经济发展模式不仅有利于经济增长,同时能够增加生活质量。绿色经济假说,强调了绿色投资对生活质量有正的影响。通过生态绩效模型、结构方程模型以及典型案例研究等三种方法进行分析,研究表明:减少自然资本消耗可以减少生态环境的治理成本和维护成本、维持与增加自然资本对人类的功能;可以提高自然资本的生产效率,用较少的自然资本投入达到社会稳定所需要的人造资本;可以提高人造资本的服务效率,用一定的物质存量为更多的人服务。其五,开展深化中国绿色经济理论与绿色发展模式的系统研究。联合国等国际组织倡导的绿色经济可以给我们发展中国的绿色经济带来新的启示,笔者认为对中国绿色经济理论与绿色发展模式开展深入和系统的研究,应该包括理论内涵、实证分析、发展情景、行动领域、政策体系等五个依次递进、前后照应的研究模块。

关键词绿色经济;联合国;研究模型;三重效益底线;生活质量

中图分类号F06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04(2012)05-004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