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科学研究方案十篇科学研究方案十篇

科学研究方案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7:39:39

科学研究方案篇1

(讨论稿)

一、课题的提出

从教育发展的宏观背景来看。人类社会迈进了二十一世纪,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以多媒体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逐渐改变着人们的生存方式、生活方式、工作方式及思维方式,并已成为拓展人类能力的创造性工具。随着知识总量不断扩大,知识的更新越来越快,学习者需要掌握的知识越来越多。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是我们所处时展的要求,是教育现代化的要求,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要求。《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提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信息技术不仅为我们的学科教学提供了良好的教学环境与技术支持,而且在很大程度上优化了原有的教学要素,同时为课程教学改革提供了新的生长点,带来教育教学领域新的变化。变化的根本就在于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为教学方式的改变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如何广泛、充分、有效地运用信息技术并全方位、多角度与学科教学整合,提升教育质量,培养有知识、有素养、有能力的人才,是我们面临的严峻课题。

从北京市的发展角度来看。刚刚结束的“北京市中小学信息化工作会议”就明确指出,全市中小学基本实现2001年提出的中小学信息化建设目标。五年来,在实施“新北京,新奥运”战略构想,建设现代化国际城市的背景下,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教育信息化工作,基本建成由骨干网、区县区域网和校园网三级网络构成的北京教育信息网。18个区县都建成区域网络中心,并实现了与市教育信息网骨干光纤的连通。1823所中小学建成校园网,全市中小学拥有计算机18.9万台,全市配备多媒体12000套。全部开设了信息技术课,高标准完成“校校通”工程,初步搭建了网络化的学校环境。我们面临着十分有利的条件和可贵的机遇。不容质疑,教育信息化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根本条件和重要保证。全面提速中小学教育信息化是基础教育改革和创新的要求。加快教育信息化步伐,迎接未来挑战,是一项紧迫的教改课题。

从现代教育技术课题研究的角度来看。中央电化教育馆“十五”立项课题、北京市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点课题《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促进学习过程优化的研究》总课题组刚刚对近130个子课题进行了会议结题。另有多校参加了中央电化教育馆等组织的教育技术课题研究工作。通过课题研究,教师们感觉最深的是,信息技术的使用营造了学习环境,教师的信息素养提高了,教学水平和研究能力提高了。在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和宝贵的经验之后,大家有着强烈的愿望,愿意借此良好的平台,继续开展教育技术课题的应用研究,以期教育信息化的研究进一步深入,并取得最佳成果。

在“十五”课题研究中,很多中小学校的广大教师围绕着“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开展了富有成效的研究,力求通过整合的途径,提高教学水平,提升教育质量。重点解决的是作为技术手段的数字化信息技术,如何应用于学科教学并与学科教学相结合的问题。但却忽略了或者说没有很好地研究并解决好信息技术如何与课程及学科教学“融”为一体的问题。

“融”是整合的核心与方法,也是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与课程改革进程中的新阶段。在“十五”研究后期,我们已经意识到了这点。但对其深入研究不够。在即将开始进行“十一五”课题研究的时候,需要我们进一步深入地研究,有效地形成适合教育教学自身发展的整合的模式与策略。

针对北京市教育信息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北京市中小学信息化工作会议”文件指出,信息技术在教育管理、教学实践中的应用还不够广泛,利用率较低,远未达到通过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来提高教学质量,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目的。日益增长的对信息化的需求与所能提供的资源不匹配,各级各类教育资源统筹不够,共享程度不高。干部、教师队伍的信息素养有待进一步提高,专业队伍建设需要加强。显而易见,探索并更好地解决这些问题,已是我们工作的重点。如何将信息技术整合到学科教学之中,创造出行之有效的整合策略,以发挥其优势所在,是值得深入探讨的重要课题。

二、课题的界定:

信息技术:现专指多媒体组合技术、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与计算机网络技术及通讯技术的设计、开发与综合利用等。即运用信息媒体对各种信息进行采集、加工、存储、交流、应用的方法。

整合:整合就是整体协调、互相渗透、有机融合。

策略:指为实现预定目的而采取的方法系统和程序系统和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方法论。

整合是一种新的理念。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不只是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工具性简单应用,而是由于信息技术融入了学科教学,使学科整体教学目标、教学结构、教学方式等方面发生巨大的变化,从而推动学科教学的改革与发展。整合意味着学科教学理念的变化,意味着学科教学体系结构的变化,意味着学科教与学方式的变化。

整合是一种有机的融合。它不是简单的叠加,而是通过相互作用、主动调节、相互渗透,建构成一个有机整体,即一个新的理想的学习环境,为学生有效进行体验、探究、合作、接受性学习创建良好的条件,从而使信息技术有效地为教和学服务,增强教学的实效性。

整合是一个积极的协调过程,不是被动的纳入,是信息技术与教学各个要素积极地有效地相互作用、主动协调和相互渗透的过程,从而优化教学,整体提高教学效益。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是要求我们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在现代教育思想、教育理论指导下,根据各学科教学的特点和教学规律,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四个基本要素(教师、学生、媒体、教学内容)整体协调,通过互动的方式,有机融合为一个整体,采用最佳的教学顺序、教学活动程序、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媒体等,从而建构一个有利于学生学习和发展的理想的教与学的环境。

三、课题研究内容

1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内容融合方式的研究。

2有利于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模式研究。

3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方法与策略的研究。

4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和学生学习质量的关系研究。

5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培养学生新型的学习方式的研究。

6信息技术与课程资源的整合研究、教学资源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教学资源的开发研究、资源库的建设研究。

7校园网的建设与应用研究。

综合研究内容:信息技术作为教师教育、教学的思想及内容、工具、方法和手段,融于所有课程及学科教学之中的理论、实践及方法、策略;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课本知识、培养信息素养的工具、方法和手段,融于所有课程及学科教学之中的理论、实践及方法、策略。

四、课题研究目标

1以现代教育思想和现代教学理论为指导,通过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策略研究,探索并总结实现教学最优化的途径和方法,形成一系列有价值的、可推广的研究成果,进一步促进课程改革的深化。

2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探索并总结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基本要素和基本方式,形成各学科利用信息技术的学习模式与教学结构。

3通过本课题研究,提高教师的信息技术水平,培养一批具有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能力的优秀教师。

4通过本课题研究,建设优质学校资源网站和共享资源库,开发一批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的、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优势的教学软件。

5通过本课题的实践与研究,促进学生信息素养的提高和认知能力的发展,全面提升学生素质。

五、课题研究方法

为探索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策略与方法,我们将发挥学校优势,结合各课题组各学科自身特点,选择适应本课题的研究方法。主要有:行动研究法、实验法、调查法,辅之理论研究法、文献法、观察法、个案研究法等。

六、课题的组织与管理

1成立本课题的总课题组。负责本课题研究方案的制定,子课题实验学校研究工作的培训、指导与管理。对课题研究过程进行检查、评估;并收集、总结、形成、推广最终研究成果,对子课题进行结题验收。

总课题组组长:潘克明(北京教育网络和信息中心副主任、北京电化教育馆常务副馆长)

总课题组组长:赵保和(北京教育网络和信息中心研究指导部主任、北京市电化教育研究会秘书长)

总课题组成员(待定)

2建立若干子课题组

(1)如以区县为单位,则建立区县课题组。区县课题组一般是由电化教育馆或信息中心负责人担任。区县课题组的任务是:确定本地区的研究课题,根据总课题组要求和本地区课题研究计划,负责课题研究方案的制定,对属下子课题实验学校研究工作的组织、协调、培训,对课题研究过程进行检查、评估;形成最终研究成果并对子课题进行结题验收。

(2)独立承担课题研究任务的学校,课题组负责人一般是由学校校长担任。子课题组的任务是:确定研究课题题目,根据总课题组的要求和计划,负责课题研究方案的制定,子课题研究工作的组织、协调、培训,对课题研究过程进行控制,形成阶段和最终研究成果。

七、课题研究计划

(一)选题论证与确定阶段:2006年1月—6月

1、2006年1月—4月总课题组选题与方案调研及设计阶段

2、2006年5月—6月方案论证与确定

(二)总课题申报阶段:向中央电化教育馆和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规划办申报课题

2006年5月—6月

(三)总课题开题与子课题申报阶段2006年6月—7月

(四)第一轮研究与实验阶段2006年9月—2008年6月

(五)中期评估阶段2008年6月—2009年2月

(六)第二轮研究与实验阶段2009年2月—2010年9月

(七)形成最终成果和总结验收阶段2010年9月—2011年2月

八、预期研究成果

(一)撰写《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策略研究》研究报告及工作报告;

(二)编著《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策略研究》论文集;

(三)出版课题研究的教学设计方案;

(四)摄制一批课题研究优秀课堂实录;

(五)开发一批优秀教学软件;

九、课题研究经费

总课题组的实验研究经费以自筹为主,各子课题研究经费由各子课题学校自行筹集。

北京教育网络和信息中心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策略研究》

科学研究方案篇2

一、时间和对象

整个活动从*8年4月上旬开始,7月上旬结束,集中活动时间为3个月左右。参加对象为所全体党员干部职工。

二、指导思想和目标要求

(一)指导思想。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组织全体党员干部职工认真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准确把握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意义、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根本要求,努力改造主观世界,切实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进一步解放思想。从我所实际出发,着力转变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思想观念;着力解决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着力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着力探索正确认识和把握省情、正确认识和把握市场经济规律,提高开创价格调研工作新局面的能力,更好地把宣传科学发展与实践科学发展有机统一起来,为江西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作出新贡献。

(二)目标要求。着力在用科学发展观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上下功夫,努力实现价格研究和价格宣传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全面提升。深刻领会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切实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在正确认识和把握省情上形成共识,在正确认识和把握经济规律上形成共识,在正确认识和把握自觉运用科学发展观指导价格研究、价格宣传工作存在的差距上形成共识,进一步树立科学发展理念,自觉坚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价格研究和价格宣传工作。按照中央和省委关于“切实把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转化为谋划发展的正确思路、促进发展的政策措施、领导发展的实际能力”的要求,着力增强价格研究和价格宣传的能力,破解价格研究和价格宣传难题,开创价格研究和价格宣传工作新局面,用科学的理论武装人,用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为科学发展进言献策、凝聚民心。

三、基本原则

1.正面教育为主。组织全所党员干部职工认真学习、深刻领会科学发展观,认真进行自我教育,在深入学习的基础上,联系思想和工作实际,认真总结经验教训,自觉查找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对过去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要历史地、辨证地看待,不人为上纲上线,不纠缠个人责任。

2.突出实践特色。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把开展学习实践活动与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省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结合起来,与总结改革开放30年来的成功经验结合起来,与落实省委、省政府的重大决策部署结合起来,与解决群众反映的突出问题和党性党风党纪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结合起来,把实践特色贯穿活动全过程。

3.坚持群众路线。充分发扬民主,采取多种方式,认真听取广大干部职工的意见和建议,真诚接受群众的评议和监督,把群众满意作为衡量学习实践活动成效的重要标准。同时,注意加强对群众的教育引导。

4.解决突出问题。把查找和解决问题贯穿始终,在解决价格研究和价格宣传的操作能力上下功夫,在真学、真懂、真信、真用上下功夫,围绕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进行调查研究,做好宣传解释工作,在解决干部队伍建设和党风廉政建设存在的实际问题上下功夫。解决问题要从实际出发,既量力而行,又尽力而为,确保取得实效。

四、方法步骤

(一)学习调研阶段(*8年4月上旬至下旬)。认真组织全体党员干部职工学习党的十七大精神、学习中央有关文件、总书记的重要论述;认真传达学习省委常委、赣州市委书记潘逸阳作动员报告,委党组书记、主任姚木根在动员大会上的重要讲话。通过学习教育活动,使全所上下的积极性、能动性、创造性引导和凝聚到推动科学发展上来。围绕价格工作的热点、难点问题,开展排污收费政策失灵问题、价格工作服务民生、构建经济发展质量评价体系、改革开放以来江西价格波动与经济增长、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粮食价格波动、促进节能减排政策、防止价格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通货膨胀的对策等问题的调查研究。做到领导领题作示范,深入基层搞好调研,求真务实出成果。

(二)分析评议阶段(*8年5月上旬至5月下旬)。全体党员干部职工重点围绕对科学发展观的理解力、执行力、操作力和创造力方面的情况进行分析总结。紧密联系实际,认真查找存在的突出问题,深入分析原因,总结经验教训,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举措和办法。全体党员干部职工结合自己的思想和工作实际进行分析总结。做到相互沟通思想,交换看法,提高分析总结的质量。开好专题民主生活会和组织生活会,重点分析查找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方面存在的问题,围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主题开展民主评议。通报分析总结情况,向党员干部职工反馈分析总结情况,重点通报存在问题,提出整改要求。

(三)解决问题阶段(*8年6月上旬至6月中旬)。制定整改方案,对全所分析总结报告进行专题研究,进一步开阔视野,理清思路,明确所要解决的问题和措施,规定时限和责任,制定整改方案。把解决问题贯穿于学习实践活动的全过程,边学边改,边查边改。向群众公布整改情况,采取适当方式,把存在问题和责任人、采取的措施和办法、解决问题的进展和结果等情况向群众公布,充分听取群众意见,自觉接受群众监督。

(四)总结完善阶段(*8年6月下旬至7月上旬)。完善制度,进一步加强制度建设,围绕价格研究和价格宣传,完善工作制度。采取适当方式进行群众满意度测评,根据测评结果,进一步完善整改措施。对全所开展学习实践活动情况进行认真总结,重点总结主要做法、基本经验、实际成效和意见建议,形成总结报告。召开总结会议,总结活动的基本情况和主要经验,巩固和发展学习实践活动的成果,继续跟踪问题的解决,确保整改方案和措施落到实处。

科学研究方案篇3

一、指导思想

整改的指导思想是: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省委八届六次全会、州委七届五次全会精神,着力强化服务州委、州政府中心工作的意识,着力强化决策咨询成果的转化运用,着力发挥决策咨询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把全体干部职工的谋发展、想发展积极性进一步引导到科学发展上来,为实现促进科学发展、维护边疆安宁、增强民族团结、构建和谐*的目标做出应有贡献。

二、目标要求

通过整改落实,达到以下目标:一是提高两个认识,即提高对科学发展观重要性的认识,提高对做好政府决策咨询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增强使命感、责任感和光荣感;二是全面增强三种能力,即增强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决策咨询研究工作的能力,增强把握国际国内形势、各级方针政策以及州情实际的能力,增强文稿起草和决策咨询课题研究的能力;三是实现四个新突破,即在更好地服务州委、州政府中心工作上实现新突破,在强化决策研究成果转化应用上实现新突破,在队伍建设上实现新突破,在制度建设上实现新突破。

三、整改措施

(一)坚持理论学习,建设学习型班子

1.坚持和完善中心组理论学习制度。处理好工学关系,坚持每季度一次的中心组理论学习制度,进一步加强学习,继续深化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和理解,在真学、真信、真懂、真用上下功夫,增强贯彻落实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分管领导:*,责任部门:秘书科

2.坚持和完善个人自学制度。室班子成员率先垂范,原则上每天自学不少于1小时,包括阅读书报、收听收看新闻等。做到年度有自学计划,平时有自学笔记或学习体会文章,切实用科学发展观武装头脑,推动工作。

分管领导:*,责任部门:秘书科

3.坚持和完善理论培训制度。一是室领导积极参加各级党委政府组织的知识讲座,拓展知识面;二是积极选派干部参加各级组织的理论培训班的学习;三是室领导班子成员对分管科室的干部职工进行经常性的理论辅导,有针对性地举办各种形式的学习讲座。

分管领导:*,责任部门:秘书科

(二)认真履行职能,进一步提高文稿起草和决策咨询研究水平

1.提高文稿撰写质量。根据州委、州政府的要求,吃透上级精神,领会领导意图,把握工作要点,按照“新、高、精、深、实”的要求,高标准、高质量地完成州委、州政府领导交办的重要文稿起草工作,积极参与年度《政府工作报告》的起草工作。

分管领导:*,责任部门:秘书科、综合研究科、经济运行分析科

2.提高决策咨询研究质量。围绕州委、州政府中心工作,紧紧抓住保持经济社会较快发展这个主题,开拓创新,勇挑重担,对事关全州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性、综合性、战略性问题开展超前研究和跟踪研究,提出针对性、操作性、实效性和前瞻性的政策建议和咨询意见,供州委、州政府决策参考。

分管领导:*,责任部门:综合研究科、经济运行分析科

3.加大合作交流力度。一是加强与省政府研究室的汇报沟通,争取在课题研究、业务指导、人员培训等方面得到支持;二是积极向州政府请示汇报,争取在机构编制、课题经费、改善办公条件等方面得到重视和解决;三是加强与各县和州级有关部门的沟通协调,充分利用社会力量,共同研究课题,更好地利用“外力”做好课题研究工作;四是重视“走出去”调研、“开门”搞研究,加强与外地决策咨询部门之间的联系,建立起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相互沟通、相互借鉴的协作机制。

分管领导:*,责任部门:秘书科、综合研究科、经济运行分析科

4.进一步完善调查研究制度。强化调研职能,紧紧围绕州委、州政府中心工作,实施“六大战略”、建设“四大基地”的发展思路,紧贴州领导关心的重点、群众关注的热点,从关系全州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全局性、方向性和战略性问题研究方面,确定决策咨询的重点,开展深入的调查研究,形成一批有一定质量的研究成果,提出一些具有创新精神的建议和对策,为州委、州政府决策提供参考。

分管领导:*,责任部门:综合研究科、经济运行分析科

(三)进一步加强干部职工队伍建设,为高质量履行职责奠定坚实的组织基础

1.抓好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坚持党要管党的原则,从制度上建立健全对党员管理、教育和培训的长效机制;扎实做好保持党员先进性的经常性工作,认真落实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的各项制度;继续深入开展“云岭先锋”工程活动;认真学习新《》,坚持上党课、党员思想汇报、征求意见、相互谈话、民主生活会等组织生活制度。

分管领导:*,责任部门:党支部

2.抓好干部队伍建设。坚持党管干部原则,一是认真贯彻落实《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州乡科级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规定(试行)》(文办发〔2009〕25号),严格干部任免程序,坚持民主、公开、竞争、择优的干部选拔科学机制;二是认真落实干部对选拔任用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和监督权;三是进一步加大对优秀年轻干部的培养力度;四是积极向组织部门推荐优秀年轻干部。

分管领导:*,责任部门:秘书科

3.抓好干部队伍自身建设。一是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安排好干部的在职学习、离职培训和挂职锻炼,采取以工促学、以会代培、以课代训等方式,加强在职干部的业务学习,建设层次和结构合理的高素质干部队伍;二是大力倡导“政治坚定、学习勤奋,勇于创新、求真务实,甘于清苦、乐于奉献”的作风;三是进一步完善“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用人机制。

分管领导:*,责任部门:秘书科

(四)强化组织建设,建设民主、团结、和谐的好班子

1.坚持重大问题集体决策制度。进一步贯彻落实民主集中制,凡是涉及研究室发展方向、机构调整、干部任免和人事变动及重要任务的部署以及关系职工切身利益的重要问题等,坚持领导班子集体讨论决定。

分管领导:*,责任部门:秘书科

2.坚持执行集体领导和个人分工负责相结合的制度。班子成员应在分管的范围内,发挥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地开展好各项工作,并及时反馈抓落实的情况。对于分管的工作,要加强事前、事中、事后的沟通和通报,防止出现遇事推诿现象。

分管领导:*,责任部门:秘书科

3.进一步完善民主科学决策制度。在讨论决定重大问题时,广泛征求各科干部职工和退休职工的意见,完善了解实情、反映实际、集中民意的科学决策机制。

分管领导:*,责任部门:秘书科

4.广泛开展交心谈心活动。一是班子成员要坚持过双重组织生活制度,积极参加党支部的组织活动;二是坚持每年召开一次高质量的领导班子专题民主生活会;三是根据思想、作风和工作实际,按照“四谈”要求,经常性地开展交心谈心活动,做到主要领导与班子成员谈、分管领导与科室负责人谈、党支部书记与各位党员谈、党员和党员相互谈,深入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

分管领导:*,责任部门:党支部

(五)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建设廉洁自律风清气正的好班子

1.加强党纪党规的学习和教育。采用召开班子会议和中心组理论学习等方式组织好领导班子的集中学习。党支部要认真组织党员学习《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对照新《》和先进性标准搞好自查,模范执行好中央、省委、州委关于党风廉政建设的有关规定,从思想道德方面筑起拒腐防变的牢固防线。

分管领导:*、*,责任部门:党支部

2.加大监督力度。以总书记提出的党员领导干部八个方面良好作风要求为指导,室领导班子成员和党员干部要做到自觉接受党内党外监督。要不断完善党风廉政建设的制度,重点建立和健全适应研究室工作特点和实际的领导工作、民主决策、干部工作、党内生活、权利监督等制度。

分管领导:*,责任部门:党支部

3.进一步加强机关作风建设。严格执行云南省公务员八条禁令、州政府五条要求,认真查纠办事拖拉、推诿扯皮、效率低下、服务态度生硬和庸、懒、散等行为,大力提倡和树立朝气、锐气和正气。严格落实班子的各项决定,做到领导到位、责任到位和措施到位,保证抓落实的及时性、科学性和连续性。端正工作作风,多干实事,不空谈、不浮夸,做到鼓实劲、出实招、求实效,不断开创工作新局面。

分管领导:*,责任部门:秘书科

(六)健全和完善内部管理制度,进一步规范内部管理。建立健全单位内部工作规则,完善管理制度,进一步规范单位内部学习、会议、文秘、财务、接待、车辆管理等制度。

分管领导:*,责任部门:秘书科

四、加强整改的组织领导

科学研究方案篇4

关键词:现代医学科技档案管理方式创新

医学科技档案作为医学研究工作中的重要内容,对其信息进行有效利用能够促进我国医学研究的发展。随着科学技术、临床工作与医学科研的不断发展与进步,现有的医学科技档案管理模式已(以及)无法满足用户的需求[1]。因此在现代医学科技档案管理工作中,必须要以满足用户使用需求为基础,积极开展科技档案的整理收集、存储与使用等工作,创新管理方式,促进现代医学科技档案管理质量与水平的提升,实现现代医学的长远发展。

一、现代医学科技档案管理特征分析

现代医学科技档案管理的特征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系列性强。相较于其他的学科而言,医学研究的对象主要是采用特定的专题,并从不同的层次和角度进行完整性和系列性研究。这样会保证科技文件资料的成套化和完整化,使档案资料之间形成紧密的联系以及分明的层次,从而进行系列化使用。二是专业性强。对于现代医学而言,具有广泛的交叉领域以及繁多的学科门类,因此在对医学科研课题进行分配时,应以不同专业门类加以分配。如在基础医学的研究中,可从研究对象对其进行划分,分为药理、病理和生化等专业;而在临床医学的研究中,可分为儿科、妇科、外科和内科等科目。医学科研活动的开展需以专业科目为基础,细化科目分类,对医学科研内容的专业性具有较强的要求,因此使得医学科技档案具有较强的专业性。三是连续性强。医学科研从立项到结题等具有较长的周期性,并且其在形式和内容等方面的连续性较强,这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医学科技档案的连续性强。四是保密性强。医学科研成果是医学档案记录的重要对象,其具有知识产权,受到法律的保护[2]。如(果)临床文献与资料、医学报告等档案资料具有特殊的价值,必须要以国家保密法为依据,对其进行保密等级设置,从而使档案资料具有一定的保密性,有效发挥其最大化的使用价值。

二、现代医学科技档案管理方式的创新路径

1.强化档案意识

在对现代医学科技档案管理方式进行创新,应强化档案管理人员的档案意识,使其能够明确认知到档案的利用价值,并对档案的管理和保存工作加以重视。档案管理部门应对医学科技档案管理服务模式加以更新,并积极开发档案资源,建立相应的网站和数据库,为档案利用者的查阅提供便利条件。同时应积极向外宣传档案室的馆藏信息,有效吸引档案利用者,让档案资源得到更好地利用,有效发挥出档案的利用价值。

2.加大档案室基础建设的力度

在对档案室进行建设时,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加以考虑:一是对档案室环境加以优化。只有保证档案室环境的整洁与安静,才能使档案利用者对相关信息和资料加以专注研究,同时在恰当的地方提供复印与打印等服务,从而为用户提供更为优质的服务。二是对现有科技加以充分利用。对于现代医学科技档案而言,其发展趋势为资源的信息化与数字化,因此应将档案管理与信息技术进行有机融合,从而缩短档案信息查询时间,为档案利用者提供简便的服务。此外,建立档案资源网,利用网络远程检索对档案室资源进行有效利用,提高资源的利用率。三是对馆藏资源储量进行增加。目前医学科技档案资源已经难以满足医疗实践的应用,因此档案室应对资源共享加以重视,积极引进先进的档案资料,便于研究人员的使用。四是科学合理分类档案。档案室应对各种档案内容加以了解,并对其进行多角度分类,确保用户能够快速准确检索[3]。在对医学科技档案进行分类时,可结合学科和专业的差异性,建立具有全面功能的检索系统,这样便于档案利用者对档案信息进行准确定位,节省查阅时间,促进现代医学科技档案利用效率的提高。

3.健全管理体制

管理体制的健全作为现代医学科技档案利用效率和管理水平的重要保证,能够充分发挥出档案的利用价值,促进档案管理水平的提高。在健全管理体制时,必须要以档案利用者的实际需求为依据,对档案服务机制进行完善,有效丰富档案服务的方法与手段,保证档案服务的个性化与多样化。目前我国档案室提供的服务主要包括档案信息的加工、借阅和查询等,其服务功能过于简便和单一。基于这种现状,必须要在档案利用服务中合理利用信息技术,从而便于利用和查询档案信息,有效吸引更多的医务工作人员与科研人员,促进档案服务质量和利用效率的提升。

4.完善档案编研体系

要想促进医学科技档案管理工作效率的提升,必须要对档案的编研工作加以重视,不断健全和完善档案编研体系[4]。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迎来了信息时代,这使得医学科技档案编研工作面临着新要求与新问题。因此医学档案管理者必须要从医学研究的实际发展情况出发,对档案的价值和信息资源进行有效挖掘,保证编研研究课题的实用性和科学性,有效指导医学实践和医学科研活动。

结束语

综上所述,现代医学科技档案具有较强的系列性、专业性、连续性以及保密性,因此在创新现代医学科技档案管理时,必须要强化档案意识,加大档案室基础建设的力度,健全管理体制,完善档案编研体系。这样才能有效提高医学科技档案管理的水平,有效指导医学科研活动,充分发挥出档案的利用价值,实现档案资源的共享。随着社会信息化的快速发展,医学科技档案利用可能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出现新情况、新问题,因此必须要不断探索和创新档案管理的方式,促进现代医学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2]丁莹,罗昕.创新医学科技档案管理方式的研究[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5:394-396.

科学研究方案篇5

一、指导思想

整改的指导思想是: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省委八届六次全会、州委七届五次全会精神,着力强化服务州委、州政府中心工作的意识,着力强化决策咨询成果的转化运用,着力发挥决策咨询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把全体干部职工的谋发展、想发展积极性进一步引导到科学发展上来,为实现促进科学发展、维护边疆安宁、增强民族团结、构建和谐××的目标做出应有贡献。

二、目标要求

通过整改落实,达到以下目标:一是提高两个认识,即提高对科学发展观重要性的认识,提高对做好政府决策咨询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增强使命感、责任感和光荣感;二是全面增强三种能力,即增强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决策咨询研究工作的能力,增强把握国际国内形势、各级方针政策以及州情实际的能力,增强文稿起草和决策咨询课题研究的能力;三是实现四个新突破,即在更好地服务州委、州政府中心工作上实现新突破,在强化决策研究成果转化应用上实现新突破,在队伍建设上实现新突破,在制度建设上实现新突破。

三、整改措施

(一)坚持理论学习,建设学习型班子

1.坚持和完善中心组理论学习制度。处理好工学关系,坚持每季度一次的中心组理论学习制度,进一步加强学习,继续深化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和理解,在真学、真信、真懂、真用上下功夫,增强贯彻落实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分管领导:**,责任部门:秘书科

2.坚持和完善个人自学制度。室班子成员率先垂范,原则上每天自学不少于1小时,包括阅读书报、收听收看新闻等。做到年度有自学计划,平时有自学笔记或学习体会文章,切实用科学发展观武装头脑,推动工作。

分管领导:**,责任部门:秘书科

3.坚持和完善理论培训制度。一是室领导积极参加各级党委政府组织的知识讲座,拓展知识面;二是积极选派干部参加各级组织的理论培训班的学习;三是室领导班子成员对分管科室的干部职工进行经常性的理论辅导,有针对性地举办各种形式的学习讲座。

分管领导:**,责任部门:秘书科

(二)认真履行职能,进一步提高文稿起草和决策咨询研究水平

1.提高文稿撰写质量。根据州委、州政府的要求,吃透上级精神,领会领导意图,把握工作要点,按照“新、高、精、深、实”的要求,高标准、高质量地完成州委、州政府领导交办的重要文稿起草工作,积极参与年度《政府工作报告》的起草工作。

分管领导:**,责任部门:秘书科、综合研究科、经济运行分析科

2.提高决策咨询研究质量。围绕州委、州政府中心工作,紧紧抓住保持经济社会较快发展这个主题,开拓创新,勇挑重担,对事关全州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性、综合性、战略性问题开展超前研究和跟踪研究,提出针对性、操作性、实效性和前瞻性的政策建议和咨询意见,供州委、州政府决策参考。

分管领导:**,责任部门:综合研究科、经济运行分析科

3.加大合作交流力度。一是加强与省政府研究室的汇报沟通,争取在课题研究、业务指导、人员培训等方面得到支持;二是积极向州政府请示汇报,争取在机构编制、课题经费、改善办公条件等方面得到重视和解决;三是加强与各县和州级有关部门的沟通协调,充分利用社会力量,共同研究课题,更好地利用“外力”做好课题研究工作;四是重视“走出去”调研、“开门”搞研究,加强与外地决策咨询部门之间的联系,建立起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相互沟通、相互借鉴的协作机制。

分管领导:,责任部门:秘书科、综合研究科、经济运行分析科

4.进一步完善调查研究制度。强化调研职能,紧紧围绕州委、州政府中心工作,实施“六大战略”、建设“四大基地”的发展思路,紧贴州领导关心的重点、群众关注的热点,从关系全州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全局性、方向性和战略性问题研究方面,确定决策咨询的重点,开展深入的调查研究,形成一批有一定质量的研究成果,提出一些具有创新精神的建议和对策,为州委、州政府决策提供参考。

分管领导:**,责任部门:综合研究科、经济运行分析科

(三)进一步加强干部职工队伍建设,为高质量履行职责奠定坚实的组织基础

1.抓好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坚持党要管党的原则,从制度上建立健全对党员管理、教育和培训的长效机制;扎实做好保持党员先进性的经常性工作,认真落实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的各项制度;继续深入开展“云岭先锋”工程活动;认真学习新《》,坚持上党课、党员思想汇报、征求意见、相互谈话、民主生活会等组织生活制度。

分管领导:**,责任部门:党支部

2.抓好干部队伍建设。坚持党管干部原则,一是认真贯彻落实《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州乡科级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规定(试行)》(文办发〔2009〕25号),严格干部任免程序,坚持民主、公开、竞争、择优的干部选拔科学机制;二是认真落实干部对选拔任用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和监督权;三是进一步加大对优秀年轻干部的培养力度;四是积极向组织部门推荐优秀年轻干部。

分管领导:,责任部门:秘书科

3.抓好干部队伍自身建设。一是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安排好干部的在职学习、离职培训和挂职锻炼,采取以工促学、以会代培、以课代训等方式,加强在职干部的业务学习,建设层次和结构合理的高素质干部队伍;二是大力倡导“政治坚定、学习勤奋,勇于创新、求真务实,甘于清苦、乐于奉献”的作风;三是进一步完善“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用人机制。

分管领导:**,责任部门:秘书科

(四)强化组织建设,建设民主、团结、和谐的好班子

1.坚持重大问题集体决策制度。进一步贯彻落实民主集中制,凡是涉及研究室发展方向、机构调整、干部任免和人事变动及重要任务的部署以及关系职工切身利益的重要问题等,坚持领导班子集体讨论决定。

分管领导:**,责任部门:秘书科

2.坚持执行集体领导和个人分工负责相结合的制度。班子成员应在分管的范围内,发挥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地开展好各项工作,并及时反馈抓落实的情况。对于分管的工作,要加强事前、事中、事后的沟通和通报,防止出现遇事推诿现象。

分管领导:**,责任部门:秘书科

3.进一步完善民主科学决策制度。在讨论决定重大问题时,广泛征求各科干部职工和退休职工的意见,完善了解实情、反映实际、集中民意的科学决策机制。

分管领导:**,责任部门:秘书科

4.广泛开展交心谈心活动。一是班子成员要坚持过双重组织生活制度,积极参加党支部的组织活动;二是坚持每年召开一次高质量的领导班子专题民主生活会;三是根据思想、作风和工作实际,按照“四谈”要求,经常性地开展交心谈心活动,做到主要领导与班子成员谈、分管领导与科室负责人谈、党支部书记与各位党员谈、党员和党员相互谈,深入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

分管领导:**,责任部门:党支部

(五)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建设廉洁自律风清气正的好班子

1.加强党纪党规的学习和教育。采用召开班子会议和中心组理论学习等方式组织好领导班子的集中学习。党支部要认真组织党员学习《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对照新《》和先进性标准搞好自查,模范执行好中央、省委、州委关于党风廉政建设的有关规定,从思想道德方面筑起拒腐防变的牢固防线。

分管领导:**、**,责任部门:党支部

2.加大监督力度。以总书记提出的党员领导干部八个方面良好作风要求为指导,室领导班子成员和党员干部要做到自觉接受党内党外监督。要不断完善党风廉政建设的制度,重点建立和健全适应研究室工作特点和实际的领导工作、民主决策、干部工作、党内生活、权利监督等制度。

分管领导:**,责任部门:党支部

3.进一步加强机关作风建设。严格执行云南省公务员八条禁令、州政府五条要求,认真查纠办事拖拉、推诿扯皮、效率低下、服务态度生硬和庸、懒、散等行为,大力提倡和树立朝气、锐气和正气。严格落实班子的各项决定,做到领导到位、责任到位和措施到位,保证抓落实的及时性、科学性和连续性。端正工作作风,多干实事,不空谈、不浮夸,做到鼓实劲、出实招、求实效,不断开创工作新局面。

分管领导:**,责任部门:秘书科

(六)健全和完善内部管理制度,进一步规范内部管理。建立健全单位内部工作规则,完善管理制度,进一步规范单位内部学习、会议、文秘、财务、接待、车辆管理等制度。

分管领导:**,责任部门:秘书科

四、加强整改的组织领导

科学研究方案篇6

关键词:汉语言文学;本科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

中图分类号:C96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1069(2017)05-144-2

0引言

近几年经济发展迅猛,教育体系也在不断的更新与完善。很多地方高校的人才培养方案开始朝着职业化培养方向,人才的培养方案也是社会各界十分关注的一个话题。国内各高校纷纷根据自身的办学特点以及社会经济就业市场的实际需求状况,开始了积极的探索与创新一系列的人才培养方案。汉语言文学本科专业的传统人才培养方式已经不适用社会的发展,开始朝着应用型与复合型人才的培养路径前进,这种人才培养的变革与创新已经成为了一种大趋势。

1汉语言文学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问题的提出

汉语言文学作为一门有着十分悠久历史的学科,其自身有着良好的教学传统,根植于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传统文化土壤之中,肩负着传播传统中华文化以及培养学生人文修养的重任。但是从当前的培养模式来看,汉语言文学本科专业的课堂教学主要是以老师的一言堂为主,师生间的互动很少,学生在课堂的学习中主要是被动的在听课。有研究资料显示,当前大部分的高校人才培养基本上都是传统培养方式的延续。这种闭塞性的人才培养模式和社会的人才需求是严重脱节的。现阶段的社会经济发展中企业对于人才有了更高标准的要求,那种只注重内部发展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培养理念以及人才培养模式是没有办法让学生应用到实际生活中的。所以急需创新人才培养方式,发展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才能适应社会潮流的发展需求。

2当前汉语言文学本科人才培养中存在的不足之处

2.1人才培养目标以及规格过于单一

大部分的本科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培养目标就是要培养出具有汉语言基础知识、技能以及理论。培养出能够在中等职业以及基础的教育学校进行语文教学与研究的工作者。培养的人才规格一般定位为具备从事与本专业相关的教学以及教学研究能力人才。这样单一化的人才培养目标造成了毕业生毕业就业抉择时的狭隘性。

2.2汉语言文学本科的教学计划以及相关课程设计不健全

大致来讲存在三方面的问题。第一点是汉语言文学的课程设计专业性太强,从而忽略对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第二点是由于课程内容设置的不合理,课堂教学内容一直重复讲。第三点是不合理的课程结构设置使得人才的培养质量不高,没有取得预期的培养效果。

2.3汉语言文学的教学老师自身的教学方法以及理念没有进行及时的更新,过于老化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

陈旧的教学理念使得教学的质量普遍低下。传统的一言堂教学模式严重的打压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得学生学习的热情以及思维能力得不到有效的激发以及培养。

3针对存在的问题创新汉语言文学本科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

3.1汉语言文学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的现代化定位

这种定位对于传统单一型的人才培养模式而言是一种全面的革新。在人才的培养中注重由知识的传授变成知识应用能力的提升。培养出一批迎合社会经济发展所需的应用型、复合型的高素质人才,培养出一批具有创新能力以及富有责任感的应用型人才。同时在培养规格的设计上在原本要求的基础上还要加强人才各方面能力的培养以及良好综合创新能力的养成。在进行专业设计的时候一定要根据不同的方向进行分流培养,从而使得学生具有多维度的专业知识,并学会熟练的使用现代多媒体技术,适应当代社会经济市场对于人才的需求。

3.2在汉语言文学课程的设置中采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思路

首先优化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课程体系,以一基多能为导向。一个基本目标就是培养应用型教师人才,同时为了迎合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培养复合型人才,保证毕业生可以实现多方向的灵活就业。在学生的培养过程中,还要加强对其他方面能力的培养以及综合素质的提升。因此要优化汉语言文学课程的设计,开设一些可以有效拓展学生的专业知识,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的课程,迎合企业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其次以应用型为主线来实现对汉语言文学课程的整合。当前大多数院校的汉语言文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就是偏于专业基础与理论的教学,从而与当前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存在着极大的差异。其实想要培养出优秀的应用型人才,对现有的教学内容进行整个整合,专注于学生应用知识能力的培养,对于他们将来的就业竞争将有极大的益处。再次是严抓课堂教学质量。一堂课的好坏直接反应着教学改革的成效,以及应用型人才培养未来的走向。学院想要有效的提高汉语言文学相关课程的教学质量与效率就必须对相关的教学老师进行谈话,打破惯性思维以及长久以来已经形成的教学惰性,发动各位教学老师积极探索新型的以生为本的教学模式,在课堂的教学中真正的把学生摆在学习的主置。引导学生养成勤于思考,勤于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的好习惯,从而切实有效的提高教学质量与效率。最后是在推进实践教学的能力培养中突出对学生实际运用能力的要求。当前大部分的汉语言文学教学中实践型的课程都是偏少的,所以很有必要在课程的设置中加大实践性课程的学分设置,最好提高到四分之一的比重,同时学校还要积极的搭建以及拓展实践的平台,使得学生在实习的期间可以联系到专业对口的见习工作,同时鼓励学生自己到相关的岗位上去实习。从而在实际的工作岗位中加强各方面能力的锻炼。在最后一个学期的最好安排学生出去实习并在学生出去实习的时候先进行面试培训,从而使得学生可以顺利的找到心仪的顶岗工作,提前为毕业后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在平常的校园教学中,老师可以进行举办一些征文、演讲、朗诵、教学技能以及书法等比赛从而加强对学生实际能力的锻炼以及培养。在课程设计的过程中这些实践活动就可以合理的分配到不同的学期教学活动汇总,并发动班主任以及任课教学老师积极的配合活动的开展,院领导不定期的抽检落实的情况以及活动举办的效果。从而使得学生不仅可以学到本专业的知识也可以提前和社会接轨,提高自身的竞争能力。

3.3创造有利的条件,建设出高水平的师资队伍

出色的人才需要出色的老师来调教。老师作为人才培养的关键因素,只有努力的提高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师资水平,并且积极引进应用型人才培养所需要的师资,才能切实有效的实现各个院校汉语言文学专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与成功转型,提高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质量与效率。

我们应该培养学生务实深入事物实际的基本心理素质和工作素质,碰到实际事物应该扎实地去做,不是轻飘飘地悬浮在空中只会纸上谈兵,没有应付实际事物的能力,书面写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随着人才培养定位的转型书面写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就凸显为汉语言文学最重要的专业素质,书面写作能力不单指过去中文系培养的文学创作,文学评论的写作能力,而是要学会各种文体,各种风格的写作,要有文字的实际应用能力,要有一定的文化内涵,有见解。

4结束语

综上所述,汉语言文学本科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任务,同时也是在教育大众化时代背景下的现实发展需求。这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一项不可推卸的责任,国内的各高校纷纷都在积极的探索有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与内涵的培养方案,相信在全体师生的努力下,汉语言文学本科专业的人才培养一定会越来越出色。

参考文献

[1]王长武.应用型本科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论文(设计)改革研究――以重庆文理学院为例[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2):129-133.

[2]杨军.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探索与实践――汉语言文学专业高素养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试验[J].文教资料,2011(22):188-190.

[3]⒋嫌.地方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问题及策略[J].毕节学院学报,2015(11):103.

[4]廖秀华.论初中英语教学中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S1).

科学研究方案篇7

关键词:培养方案;管理机制;实践空间;文化氛围

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才,而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和怎样培养人才始终是大学在办学过程中不断探索的课题。随着高等教育教学观念的日益更新,“以人为本,因材施教”的育人理念越来越得到高等教育界的普遍重视。作为研究型大学应特别注重学生的个性培养,从学分制教育教学管理改革入手,积极探索本科人才培养的研究性创新教育模式:统筹大学生在校期间的总体培养方案,构建基于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和第二课堂教学“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体系;加强大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全面优化“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课内教学与课外教学相结合、共性培养与个性发展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充分调动学校各方面优质的教育教学资源,为高素质人才的脱颖而出创造良好的成长条件。

人才培养方案的“三位一体”,强调理论教学为基础、实践训练为载体、第二课堂为拓展。注重学生个性培养,就是要优化理论课程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建立柔性教学计划;发挥实践训练的载体作用,营造个性发展的实践空间;统筹规划第二课堂教学,活跃校园科技文化氛围。最终在理论与实践、课内与课外多方位支持学生个性发展,为高素质人才的脱颖而出创造成长空间。

一、注重个性化学习,优化本科人才培养方案

要把因材施教的育人思想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必须坚持“加强基础,拓宽专业,培养能力,提高素质”的基本原则,充分考虑人才培养过程的柔性,通过支持学生个性发展,达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目的。首先,在“三位一体”的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中,尽量压缩课堂教学学时,四年制工科专业的课堂教学应控制在2300学时以内,非工科专业也应在2500学时以内,才能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自主学习时间:其次,课程体系也必须进行全面的统筹优化,打破课间壁垒,进行课程的重组与整合,提高课程的综合性、系统化和现代化水平;第三,必须改变以往专业对口的狭隘教育观念,把宽厚的基础教育与灵活的素质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公共基础课、专业技术基础课和专业课程的比例以5.5:3.5:1为宜,以保证公共基础和专业基础知识的厚重;第四,在压缩专业课堂学时,应按不同专业方向灵活设置专业课群组,拓宽专业面向,增强学生就业适应性。通过优化培养方案,强化基础教学,为学生在本专业继续发展夯实基础,形成较强的社会适应性和发展后劲,在宽口径培养中形成提高能力和素质教育并重的良好格局。

要实现“三位一体”的柔性化人才培养方案,以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必须依靠学分制教学管理的改革创新,不断完善教学运行管理机制。在压缩授课学时的同时,要注意提高选修课的比例并丰富其内涵,以便于学生自主构建知识体系,为学生设计个性学习计划提供了有利条件。同时,根据专业发展和人才培养要求,优化选修课的结构和内容,开设学科交叉的素质教育课程、将学科研究前沿内容纳入选修课程、整合科技发展的新知识课程以及设置新结构体系和内容的专业选修课程;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爱好和就业意向在全校范围选课,自主设计知识结构并安排自己的学习进程。

二、以人为本,创新有利于个性发展的教学管理机制

按照“以人为本,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从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的观点出发,学校必须创新教育教学管理观念,充分发挥学分制教学管理的优势,推进教学管理改革。遵循高等学校教育教学规律,实行全面选课的弹性学分制,创新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的教学管理机制;制定个性化的指导性教学计划,建立适合国情的学分制教育教学管理制度;在深化教学管理改革的过程中,必须注重学习计划的柔性和学习时间的弹性,以灵活宽松的学习环境为学生营造适合个性发展的空间,鼓励学生在自主完成大学学业的过程中养成独立自主的个性品质。

弹性学制应允许学生提前或延后毕业,把学业时间的单位从年缩短到月,给学生自主学习提供极大的自由度。以学生为本,放宽对学生每学期最低修读学分的要求,给学生宽松、自由的学习时间,凭个人志趣自主设计学习进程,为高素质人才自由而全面地成长创造了条件。教学管理制度创新的灵魂在于有利于激发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允许确有特长或有特殊困难的学生转专业学习,使其个性和特长得以发挥,学生不仅可以申请课程的免修考试,还可以跨年级、跨专业、跨学院选课。改革教学管理制度就是要从制度上保证人才培养的个性化,做到一人一张课表;只有大多数学生能自主地设计适合自己的培养计划,主动参与跨年级、跨专业、跨学院的选课学习,才能实现了人才培养的共性与个性的协调发展。

“因材施教”就是要在大规模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具体实现教育教学的分类指导和分层教育,特别注重培养基础条件好、有创新潜质的拔尖人才。学校可建立优异生培养制度,在注重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基础上,按一定比例选拔部分成绩优异的本科学生,为其配备导师,从课程学习到科学研究的方法养成等方面进行个性化指导;优异生在本科高年级阶段就像研究生一样,充当教师的科研助手,多方面培养其科研实践与创新能力。深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试办理工综合班,从每届招收的新生中选拔高考成绩优秀的学生,在一、二年级集中组班学习,强化数理化基础知识,同时提高计算机及外语课程的教学起点,两年后选择专业继续学习并参与优异生的复选和培养,进一步丰富优异生培养的内涵。通过校企合作,开办“定单+联合”式的各种特色班,拓展学生的就业渠道。

为支持学生发挥学习潜质,全面实施辅修与攻读第二专业制度,最大限度地给学生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进一步拓宽人才培养的空间,为学有余力的学生开辟个性发展的有效途径。将辅修与攻读第二专业的教学计划纳入本科生人才培养方案统筹考虑,全面放开辅修与攻读第二专业并规范其管理。开展辅修与攻读第二专业的工作,可以充实学生的大学生活,拓展毕业生的就业渠道;学生可通过学习考上了辅修或第二专业的研究生或者在辅修、第二专业领域找到自己满意的工作;凭个人兴趣爱好发挥特长,充分展示自己的个性,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培养复合型人才增强对社会的适应性,学校也通过培养多种规格人才的实践,扩大了因材施教的学生受益面,拓展了鼓励学生个性发展的人才培养有效途径。

三、科学构建实践教学体系,拓展自主创新的实践空间

实践教学作为本科人才培养的三大基本支柱之一,必须在统筹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中进行系统设计。培养实

践能力强,有创新精神的人才,就必须从强化实践、突出创新的角度出发,构建有利于学生个性培养的“三层次两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即在着力强化实践教学与科学研究相结合,实践教学与课外科技活动相结合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包含基础层、提高层和综合层三个层次的实验教学平台。

基础层:依托学校基础实验教学中心,着力训练学生基础实验能力和基本实验技能,体现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基础培养;提高层:依托各学科专业中心实验室,通过开发综合性、设计性实验课程和选修实践教学等环节,着力于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个性创新的能力,体现对学生实践能力的个性化培养;综合层:依托设立创新基金、实验室开放基金和毕业设计(论文)等环节,着力于实践教学与科学研究相结合,进一步培养学生运用所学专业知识进行综合实践和个性创新的能力。

“三层次两结合”实践教学体系的建立和逐步完善,构建了本科人才培养过程中一个循序渐进、系统全面的实践教学平台,为培养学生掌握基本的实践方法、训练基本实验技能打下了基础;强调实践教学与科学研究和课外科技活动的有机结合,鼓励实践创新能力的个性发展,有利于学生从理论到实践学习的个性培养,增强其实践动手和科技创新能力。

围绕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与创新,还应深入开展实践教学内容与体系的改革,并与之相配套地进行实验室管理体制的改革与实践。通过完善实验室管理体制,优化配置学校的实验教学资源,淘汰陈旧落后实验,整合更新传统实验,增设现代化的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提高实验教学的创新性含量和现代化水平,从管理体制到硬件环境拓展实践教学空间。

加强实践教学与科学研究相结合,强化科学研究对学生个性培养的促进作用。学校可设立“大学生创新基金”、“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资助学生的科技创新实践;充分发挥研究型大学在师资、设备和技术方面的资源优势,促进学生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学生在参与自主科研与创新实践的过程中得到全面锻炼,提高自身的科研素养、科技水平和创新能力。

四、统筹第二课堂教学,创造个性化学习的科技文化氛围

“三位一体”的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从统揽人才培养的全方位、全过程出发,强调课内外教育的有机结合与相互支撑,必须加强对第二课堂教学效果与育人作用的统筹;为了以健康向上的校园科技文化去主导学生的课余生活,为学生提供多方面、多层次的个性化学习和素质拓展的环境,一方面要加强对第二课堂的规范化管理,将课外科技活动、社会实践以及学生个性的学习与创新活动纳入第二课堂教学计划;另一方面,建立第二课堂学习的激励机制,把第二课堂的教育教学落在实处。

科学研究方案篇8

关键词:右美托咪啶;咪达唑仑;长时间镇定;满意度

中图分类号:R97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0515(2013)5-020-01

在重症科中通常要对病患长时间的使用镇定药物,所以要对病患持续使用镇定剂。但由于,持续使用镇定剂容易让病患形成耐受性,从而使镇定药物的用量逐渐增加,这会使镇定效果明显下降,并且增大药量之后产生的不良反应也会逐渐增多。右美托咪啶和咪达唑仑这两种药物都是重症科中经常会用到的镇定药,短时间都有良好的镇定效果,并且各具特点,但在时间较长的镇定中,怎样防止产生耐药性,降低因药量增加而产生的不良反应,目前有关这项内容的研究较少。文章对我院重症医学科中90例病患长时间使用不同镇定药物的耐药性以及不良反应进行回顾性分析,新进行如下报道。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2年4月到10月我院重症科中接受治疗的病患90例,其中男性50例,女性40例,年龄为10到78岁之间,平均年龄(60±12.39)岁,对比病患的基本资料p>0.05,具有比较性。随机将这90例病患分成a、B、C三组,a组30例病患间断使用右美托咪啶联合咪达唑仑用药;B组30例病患只使用右美托咪啶;C组30例病患只使用咪达唑仑。这90例病患经诊断均符合重症医学科诊疗标准。

1.2收入标准和排除标准①神志清醒,对气管进行插管通气,镇定时间预计会超过72小时;②排除标准,神志模糊,心跳过缓。血液流动不稳定,镇定时间预计短于72小时,孕妇、儿童肾脏功能严重不健全。

1.3方法a组病患使用1μg/kg的右美托咪啶负荷剂量,之后静脉注射0.2到0.7μg・kg-1・h-1的右美托咪啶,同时在夜间加入咪达唑仑,以0.02到1mg・kg-1・h-1的速度持续静脉注射,镇定标准使用肌肉活动评分法,3分,每个2小时进行1次评估。B组30例病患使用1μg/kg的右美托咪啶负荷剂量,静脉注射10分钟,之后以0.2到0.7μg・kg-1・h-1的速度继续;C组先为病患提供0.05mg/kg的咪达唑仑负荷剂量,之后以0.02到1mg・kg-1・h-1的速度继续;1.4指标观察①三组病患使用镇定药物的满意度也就是在目标范围内肌肉的活动次数与总评估次数的百分比;②三组病患每天的用药量;③不良反应的产生率,包括:心跳过慢、恶心、血压低等。心跳过慢的定义是:每分钟心跳的次数少于40次。血压低的定义是:收缩压小于80mmHg;④在镇定时,要对病患持续使用心电检测仪。

1.5统计学分析使用SpSS17.0计算机统计学图案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数据用±平均数标准差进行表示,使用方差进行对比分析。p

2结果

对比三天内四组病患用药量的变化,详情见表1。

3结论

在重症医学科中合理的镇静镇痛是一种普遍的保护性治疗方式。在重症科中以往常用的镇定药物具有不稳定性、药量累积大、随着镇痛与镇静程度而不断变换等特点。所以,新阶段有必要研究较长时间使用后稳定性好以及积累量较小的镇定药物。

目前重症科使用较多的镇定药物是丙泊酚,但它会引起丙泊酚注射综合症,在长时间镇定中没有咪达唑仑安全,因此在需长时间镇定时不再使用丙泊酚药物。右美托咪啶在镇定的同时还能保持病患神志清醒,对血液流动影响小,对呼吸没有抑制作用,在重症科中有良好的发展前景。但长时间研究表明,右美托咪啶虽然有很好的镇定效果,但是有可能引发病患出现血压低、心跳过慢、恶心等并发症,所以将右美托咪啶和咪达唑仑联合使用,这样不仅有很好的治疗效果,还会减少并发症的产生,值得在重症科长时间镇定中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徐义琴,孙丽平,李波.右美托咪啶联合用药用于减轻妇科手术不良反应的临床麻醉观察[J].中国妇幼保健,2010,13(27):176-178.

科学研究方案篇9

 

一、海洋环境科学人才培养的需求

 

国家战略需求:随着陆地资源日渐枯,海洋资源己成为国际社会竞相争夺的焦点。十三五规划描绘了“拓展蓝色经济空间,坚持陆海统筹,壮大海洋经济,科学开发海洋资源,保护海洋生态环境,维护我国海洋权益,建设海洋强国”蓝图。海洋经济快速发展的背后,不合理的海洋开发活动给海洋环境带来了一定程度的破坏,水体富营养化、溢油污染、海洋生态系统失衡等问题将是我国海洋经济发展过程中必须解决的重大课题,亟须相关的人才和科技支撑。

 

浙江省“两区”建设需求:浙江是海洋大省,海洋资源丰富,区位优势突出,在全国海洋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和“浙江舟山群岛新区”、“两区”建设提出要加快培育海洋新兴产业,积极推进海岛开发,同时努力建设海洋生态文明。然而,我省海洋经济发展中水体富营养化、重金属污染、油类污染以及有机物污染物等问题极其突出,已经成为我省海洋经济增长中亟须解决的难题。

 

市场需求我国海洋环境领域人才严重匮乏。据估计,至2020年,我国海洋环境类人才需求将达8万人以上。随着国家及我省海洋经济的快速发展,海洋环境科学专业人才的就业前景广阔。

 

二、海洋环境科学人才培养优势

 

培养环境优势:我校位于“千岛之城”舟山市,区位优势得天独厚。舟山是我国群岛型地级市,地处我国东部黄金海岸线与长江黄金水道的交汇处,海洋资源、海洋产业等优势明显,是海洋环境人才培养的天然实验室。

 

战略机遇优势:随着《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规划纲要》、《国家海洋事业发展规划纲要》、《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规划》等一系列部级、省级规划的实施,浙江舟山群岛新区发展上升到国家发展战略,这成为浙江和舟山加快发展的重要机遇,是海洋环境人才培养不可多得的战略机遇。

 

学科建设优势:我校目前拥有海洋科学省重中之重学科、海洋科学省重点学科和环境科学校重点学科,师资力量雄厚/科研平台完备。“十二五”以来,学科围绕我国海洋保护与开发利用的核心问题,创建和培养海洋环境科学专业人才的学科优势明显。

 

三、海洋环境科学人才培养方案设置

 

(一)培养计划设置的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以生为本、因材施教、知行合一、综合培养”的教育思想,秉承“德育为先、理论为基、应用为重、全面发展”的育人理念[2],以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为宗旨,注重学生知识、能力与素质的培养,建构特色化、自主化、个性化、实践性、研宄性的专业培养方案。

 

(二)人才培养目标

 

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备高尚健全的人格、宽厚的学科知识、较强的海洋环境科学文化素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海洋环境科学专业人才。

 

(三)培养方案设置的原则

 

为构建与学校发展目标相适应、具有鲜明特色的海洋大学本科教育体系,培养和造就高素质海洋人才,更好地实现人才培养目标,海洋环境科学专业的培养计划设置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遵循全员性与社会性相结合的原则

 

培养方案的设置要树立全员育人的观念,教学与育人要有机结合。方案不仅要体现学科性、专业性,也要体现职业性、素养性[3];培养方案的设置要以市场为导向,充分考虑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规格提出的要求,为学生进入社会做好衔接。

 

2.遵循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和综合提高的原则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提高有机结合,积极探索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的有效途径,重视人文素质、科学素养与实践能力培养的协调性,实现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和综合提高。

 

3.遵循基础性与个性化相协调的原则

 

坚持课程设置与课程内容的基础性,加强通识课程,培养学生的核心知识、核心能力、核心素养;科学设置专业方向课程,加强学分设置的弹性,提高课程修读的选择性,充分实现学生能通过选择、组合不同课程,形成个性化的学习方案[4]。给人才以激励,给“怪才”以平台,给“歪才”以空间,满足学生自主组合课程。

 

4.遵循课程体系和知识结构整体优化的原则培养计划要根据学校人才培养总体目标和专业人才培养要求,处理好基础与%业、课内与课外、理论与实践、系统与局部、主干学科与相邻学科、教与学等方面的关系。进一步凝练专业核心课程,灵活设置专业方向课程,引进优质视频课,拓展教学时空,推进网络助学,强化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5.遵循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相促进的原则

 

培养计划要以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为核心,建立完善实践教学体系,推进实践教学模式改革,提高实践教学学分;分层次设计实践教学环节,有效整合基础性实践、提高性实践和各类创业创新教育实践活动,加强产学研合作,建立校内外相结合、多元化的实践环境和实习基地,拓宽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渠道。

 

(四)课稈体系的设置

 

课程体系是培养人才和组织教学的主要依据,课程体系设置决定了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在进行课程体系设置时,注重开设交叉学科、边缘学科课程,以适应科学知识和科学技术的广泛交叉和相互渗透。根据学校培养计划课程设置分为:公共基础课程、学科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专业方向课程和专业选修课程。在课程体系中引进海洋环境生物学、海洋生态学和海洋环境科学(双语)课程、海洋环境监测技术、海水分析化学、化学海洋学、海域使用论、海洋环境污染防治等具有海洋环境科学特色的课程,引进〇.5学分制的前沿课程如:海洋生物处理技术、海洋环境新材料、海域生态价值补偿评估(双语)、海水利用新技术、海洋溢油污染控制与修复、海藻资源开发与利用和海洋环境微体生物指示(双语)等课程。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实践教学占总学分30%以上。有课程实验、海洋环境科学综合实验(1)(2)(3)海洋环境影响评价课程设计、创新性实验、科考船实习,认识实习、专业实习、职业技能培训和毕业论文,通过实践教学、实践基地、开放式教育的教学平台,培养“零适应”能力的复合创新性人才。

 

(五)培养计划的特色与创新

 

1.跨学科复合创新人才培养

 

培养计划充分体现了环境科学和海洋科学两专业的课程体系,课程设置有利于知识和实践技能的互补,有利于培养复合创新性人才。

 

2.课程设置灵活多样

 

增加双语教学、全外文教学课程,设置小学分课程,增加自主选课和自丰实践的课程,创导创新性实验的研宄。

 

3.个性化人才培养

 

从大一开始选派具有高级职称且责任心强的教师作为导师,负责学生的学业、科研训练,进行个性化的创新思维的培养,充分展现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达到个性化人才培养的目的。

 

4.多元化的创新能力培养途径

 

通过构建多元化的学习环境如学业学习(课堂、实验、视频、网络、作业等)学习来培养创新思维能力;通过学科竞赛、科技创新实践、科研项目和专业实践来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和科研创新精神;通过交流性学习、探索性学习以及校园文化的熏陶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素养。

科学研究方案篇10

关键词:档案学;学术规范;管理体制

中图分类号:084 文献标识码:e 文章编号:1006-0510(2008)12068-03

一、建立档案学术规范

学术规范问题的核心是学风问题,而学风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学科的生死存亡。总的来说,档案界的学风是比较好的,大多数档案学者都能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勤于独立思考,勇于开拓创新,并自觉抵制学术腐败,这是我国档案学持续快速发展的根本原因和不竭动力。

然而,当前档案学研究中的确也存在着一些不良学风。如抄袭剁窃、自我吹嘘、互相吹捧、买卖文章等。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虽然我们不能像对一般商品那样对档案学术研究设计出一套可以量化的、方便操作的标准,但在科学精神、文风文德、术语概念、学术评论等方面为档案学者制定出一些共同遵守的规范则是可行的,也是必要的。

(一)规范学术精神

鉴于档案学的学科特点,每一位档案学者都必须始终不渝地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加强与档案部门合作,紧密联系档案工作实际,善于从鲜活的档案工作实践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并透过纷繁复杂的档案工作表象抓住档案工作发展规律。力戒纸上谈兵、闭门造车,尤其要避免从理论到理论的文字游戏和空洞说教。即使从事档案学基础理论研究,我们也不能脱离档案工作实际,因为任何一项档案学基础理论研究都包含着某种特定的应用目的。更何况档案学基础理论研究和档案学应用理论与技术研究之间本来就互相渗透、互相交叉,我们根本就不可能将其非常清楚地区分开来。研究档案史、评价历史上的档案工作现象、档案学思想和档案学理论,也要实事求是、尊重历史事实,而不能不加分析地全盘否定。实事求是既是一种科学精神,也是一种科学方法,彼此相辅相成,互为前提。

(二)规范文风文德

档案学理论只有不断地推陈出新且被档案实际工作者所接受,才能发挥其对现实的档案工作实践的指导作用。因此。档案学研究者应努力培养严谨、严肃、严格的科学工作作风,不盲从、不迷信、不附和、不武断,独立思考,大胆创新,善于提出新问题。勇于开拓新领域,探求新知识,并大力提倡运用清新质朴、通俗易懂的文字深入浅出地剖析档案工作现状,揭示档案工作规律,预测档案工作发展趋势。切忌人云亦云,因循守旧,故弄玄虚,用晦涩、难懂的语言把简单问题复杂化。档案学研究者还应加强文德修养,自尊、自信、自强、自律,淡泊名利,谦虚好学,不抄袭剽窃,不买卖文章,把做人与做学问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三)规范档案术语概念

建议有关部门应尽快组织专家对现有的档案术语概念进行审查清理,在词形、语义、专指性、配套性等方面严格把关,剔除那些内涵模糊、外延过大、语义陈旧、专业化程度较低的所谓术语概念,重新建立一套符合档案专业特色的、符合档案学发展需要的术语概念,使档案学者们在统一的术语概念基础上进行学术交流和探讨。

二、健全档案科研管理体制,研究档案学发展战略

目前我国档案学研究中出现的许多问题很大程度上就是由于档案科研管理体制不健全而造成的。因此,适应社会和档案学发展需要,改革档案科研管理体制,已经成为当务之急。档案科研管理体制的改革要与我国档案工作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原则及档案工作改革的精神相一致,抓大放小,充分调动各级档案科研机构和档案科研工作者的积极性。改革的主要目标是建立全国统一的档案科研管理机构,负责制定国家档案学发展战略,确立档案科研布局,协调各档案学研究机构之间的关系,组织全国性档案学优秀成果的鉴定、转让、评奖工作。在此前提下,有计划地逐步改变我国档案学会条块分割的分布状态,使之完成社会化的转变,成为在各级档案行政管理部门指导下的非官方机构,并注重促进学术民主。

与此同时,要逐步改变目前的档案学研究方式,重建档案科研系统结构,实行档案学研究集约化,优化配置档案科研资源。档案学研究集约化的微观主体是以档案学研究者为最小单位的,档案学研究者的创新性是档案学研究集约化的物质载体,其提高和改进的途径主要在于通过各种方式强化档案科研人才的素质。档案学研究集约化的宏观主体是以国家为最大规模的,国家的档案学发展战略是档案学研究集约化的核心力量,档案学的整体水平能否提高,关键在于国家的档案科研政策是否正确。而要实现二者的结合,就必须建立档案科研共同体,即建立以学术带头人为核心的档案科研小组(课题组)或档案科研开发群体。通过档案科研共同体,将不同部门、行业、地区的档案科研机构和科研工作者,特别是将从事理论工作的研究者和从事实际工作的研究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集中资源,取长补短,高质量地完成档案科研课题,并可避免或减少低水平重复研究。档案科研共同体的大量出现是实现档案学研究集约化的基础和基本任务。

另外,要研究档案学学科发展政策,制定档案学发展战略。档案学发展政策研究大体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从总体上对档案学的学科发展进行考察,研究需要制定什么样的政策,才能保证档案学理论体系的合理发展,才能使其同档案工作实践相适应、相协调:二是针对档案学的具体领域或具体方面的发展,研究需要制定什么样的政策,才能保证该领域或该方面具有更大的发展活力。具体来讲,就是要研究各类档案学研究机构的协调与合作政策,档案学研究经费的划拔政策,档案学研究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政策,档案学理论研究队伍的建设政策等。档案学的发展战略是档案学发展的长远性、全局性蓝图,是对档案学未来发展目标及其实现途径的规定和谋划。它以长远的战略目标来规划当前的行动方案,要求既要重视对事关档案学发展大局的热点问题和重要领域的研究,又要注意档案学理论的整体发展。制定档案学的发展战略一定要结合档案学的学科发展规律,紧跟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趋势,尤其要与我国档案学研究系统的总体规划相适应。

三、进一步加强档案学术评论工作

近20多年来,我国档案学术评论有了一定的发展,不少杂志都先后刊发了篇数不等的述评文章,其中不乏上乘之作。这自然是一个良好的开端,是一种可喜的现象。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档案学术评论所受到的重视与应受到的重视,还有不小的差距;档案学术评论所发挥的作用与应发挥的作用,也有不小的距离。也就是说,档案学术评论还没有被摆上应有的位置,研究水平还比较后,远远不能适应档案学发展的需要。

为进一步加强档案学术评论工作,当前我们应下大力气重点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第一,提高对档案学术评论重要性的认识。首先,档案学理论研究者要正确认识档案学术评论在档案学研究中的地位和作用,了制档案学术评论的内容和范围,进而明确开展档案学术评论的必要性和迫切性,并把档案学术评论当作义不容辞的职责,切实加以重视。中国档案学会及地方各级档案学会要把档案学术评论列入各自的工作计划和发展规划,定期或不定期地组织召开包括档案学术评论在内的专题座谈会和学术讨论会。档案学会会员及其他档案工作者要刻苦钻研档案学理论,积极撰写档案学术评论文章,藉此交流经验,逐步完善档案学术评论的内容,把档案学术评论当作一门分支学科来建设。

第二。开辟档案学术评论园地。目前我国既没有档案学术评论刊物,也没有哪一种档案杂志设置档案学术评论专栏,这显然不利于档案学术评论活动的开展。从长远来看,创办一种以档案学术评论为主要内容的杂志是十分必要的。在当前,各级各类档案杂志应开辟学术评论专栏,增加理论研究的比重,这对提高刊物的质量,扩大其在社会上的影响也是不无益处的。

第三,建立档案学术评论队伍。这支队伍应以档案专业教师为主体,因为这部分研究者为了教学的需要,大都对档案学进行了一定程度的研究,理论造诣相对较深。有中级以上职称的档案实际工作者也要结合工作实践,积极参与档案学术评论,对档案理论界的一些观点和现象大胆质疑,发表自己的见解。档案专业学生是档案研究的后备军,应重点加以培养。各档案专业教学点应在课程设置时安排档案学术评论的教学内容。攻读档案学硕士、博士学位的研究生更要把档案学术评论当作一门专业主干课来学习、研究。

四、努力改善档案学研究系统的外部环境

档案学研究系统的外部环境泛指档案学研究系统之外的与档案学研究系统直接或间接发生联系的一切要素和条件,主要有:向档案学研究系统给予政策支持的政策环境,向档案学研究系统输入科研人才的教育环境,向档案学研究系统划拨科研经费的经济环境,向档案学研究系统提供有用理论、技术和方法的知识环境,向档案学研究系统输送组织与管理技术的实践环境,接受与检验档案学理论的档案工作实践环境,以及普及与推广档案学研究成果的中介机制等。

应该肯定,改革开放以后档案学研究系统的外部环境较前有了很大的改善。社会档案意识逐步增强,档案学是一门独立学科已为不少人所接受。但是,不利于档案学发展的外部环境依然存在。例如,档案学的学科地位始终得不到应有的重视,档案科研经费一直缺乏稳定的来源,许多带有规律性的档案科研成果被束之高阁,等等。

针对上述问题,当前我们应采取以下措施:

第一,加强宣传,深化研究,努力提高档案学的学科地位。不仅要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档案工作基本知识,而且要宣传档案学及其知识体系,使大家明白建立与完善档案学研究系统、优化其外部环境既是档案学学科发展的需要,也是经济、科技、文化及社会生产力整体发展的需要:档案学的发展离不开各方面的支持与帮助,社会各项工作的发展也需要档案科学理论指导下的档案服务;档案学只有与经济、科技、文化协调发展,才能为社会提供最佳服务。以此唤起社会各界对档案学的理解、重视与支持。各级档案学会要积极鼓励、动员广大会员参加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优秀成果评奖活动,以扩大档案学的社会影响。档案学研究者要刻苦钻研档案学理论,不断深化档案学研究内容,努力提高档案学的科学水平,使档案学在现代科学中真正占有一席之地。

第二,多方筹措科研经费,增强档案学研究系统的活力。建议国家档案局在“科技三项费用”之外设立一种档案科研专向基金,或向国家科技部中请增加“科技三项费用”的额度,以资助重大或具有典型意义的档案学课题研究。地方各级档案行政管理部门或专业主管机关应根据需要和可能,划拨一定的经费,专门用于档案科研工作。各级档案学会也要通过各种方式筹集科研经费。此外,档案学研究者要认真组织力量,积极申请国家和地方社科、教委及其他基金项目。也可利用自己在专业知识、科研能力等方面的优势,与其他单位联合开展档案学理论研究,以缓解档案科研经费紧张的矛盾。

第三,建立、健全档案科研成果的推广机制,改善档案工作实践环境。首先,要建立、健全档案科研成果的推广机制,使档案学理论能够快速、顺利地运用于档案实际工作,发挥其对档案工作实践的指导、规范作用。其次,要有针对性地开展档案教育培训,注重实效,尽快提高档案工作者的业务素质及理论水平,增强其接受、消化、运用档案学理论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