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诚信与家庭教育十篇诚信与家庭教育十篇

诚信与家庭教育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7:39:59

诚信与家庭教育篇1

一、转型期家庭诚信教育主体本身的内在缺陷

在社会转型期,随着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教育主体往往由于缺少对诚信本身的深层次认识,自觉或不自觉地丧失诚信,也缺少对孩子诚信的关注。有些家庭成员在对待诚信教育上态度彼此矛盾,造成教育效益的低下。

1.教育者对诚信认知存在偏差

在中国文化中,“诚信”是一个兼有本体论、认识论、价值论、实践论等性质的范畴。作为本体论范畴“诚”指事物真和实的状态;作为认识论的范畴的“诚”,指认识和把握“诚”的方法、态度;作为价值论的“诚信”是判断人道德修养有无高低的标准。在训诂学里“诚”与“信”是互训的。《说文解字》称:“诚,信也,从言成声。”“信,诚也,从人从言。”可见,“诚”内含着人要尊重且所思所得要合乎外在事物原本的样子;“信”则侧重说话做事要采取“守”和“用”的态度,把“说”与“做”(“用”)统一起来,即“言行一致,言必行,行必果,张扬的显然是一种实践论主张。”于是就有了“真诚”、“诚实”以及“守信”、“信用”诸词。“诚信”连用就成为为人做事所必须遵守的基本准则之一。生活领域的“诚信”作为天下人团结一致的保证,被提到了制约人道、通于天道的地位,成为治国之道。

由上可见,传统“诚信”观将人与整个外部世界视为可以用“一”加以概括的统一体,人只要诚实守信就可以认识和把握社会与人生,继而在实践中可以通达“修身”乃至“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目标系统。这种传统观念把诚信上升到“心诚则灵”、“无信不立”的高度。而在当今教育中,诚信教育把“诚信”仅限于道德世界,就窄化了其内涵。教育主体最多将“诚信”作为伦理层面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从而造成诚信教育的种种困境。

首先,这种简化难免导致对诚信“两难”命题判断的模糊。例如,孔子曾谈过以“义”为标准判断诚信。“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论语・里仁》)认为君子对于“信”的实践也要看是否合于义。于是提出了“君子贞而不谅”(《论语・卫灵公》)、“要盟不信”(《史记・孔子世家》)等观点。再比如,对于生活中革命志士在斗争中所采取的“正义的谎言”、出于表达人间真情而说出的“善意的谎言”以及特殊关头根据形势需要说出的“聪明的谎言”等现象的“诚信”判别中往往需要参考具体的情境和动机。因此,日常家庭诚信教育中遇到各种“两难”的命题时,必须要将道德与智慧、动机与结果等因素结合起来,具体分析。

其次,偏狭的诚信理解往往导致功利主义的诚信教育。通常教育的套路是“不诚实,就会产生不良后果,所以要诚信。”然而,现实中诚信者经常受到利益损害,而诚信缺失者却在一定的条件下赢得利益。因此,将诚信教育的基点确立在世俗利益的获得与巩固上是不具有严格的学理性和说服力的。

2.教育主体诚信行为的缺失

首先,许多家长由于自身教育、家庭文化、社会影响等原因,往往做不到诚信。这些不诚信主要有三类:一是家长对外不诚信,但家长往往不让孩子发现,即使被孩子知道,也会用各种借口开脱;二是家长对孩子不诚信,《老子・六十三章》曾指出“轻诺必寡信”,而“轻诺”往往是家庭教育主体对孩子不诚信的集中表现,《韩非子・外储说左上》中“曾子杀彘”的典故就是一例;三是面对外力家长常常与孩子一起不诚信,甚至往往先失信,进而施压、袒护或放任让孩子不诚信。而有调查显示:大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困难和问题时,大多数先会向父母求助,同时把父母作为自己道德榜样的比例也高于老师、同学、兄弟姐妹和先进人物。因此,这几种不诚信的言行举止经过潜移默化的家庭教育,就会对成长中的大学生产生不良影响。

其次,教育主体之间缺乏合力。由于教育水平、教育观点、态度和方法等的差异,以及家庭成员之间的和谐度不同,加之极端利己主义、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等蔓延至家庭,还有大众传媒的影响,父母或代际之间往往会就孩子的诚信教育问题产生不一致观点,使大学生陷于价值选择的困境。随着家庭规模的小型化和多样化(如老人一孩子隔代型家庭、妇女―孩子半边型家庭和单亲家庭)以及家庭文化的变化,“孩子开心与否”成为多数家长的教育标准。另有资料表明,诚信教育的方式以及诚信与否的判断最终由家庭中身份较高者的态度而定。而在中国由于受“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观念影响,往往使得家庭教育中父亲角色薄弱。但父亲的教育角色和教育方式,对男、女孩都会在智商和情商上产生不可低估的作用。

二、转型期“藏锋”意识的教育内容弱化了诚信教育

家庭教育的内容是由家庭教育的任务和子女的人生发展需要决定的。在中小学阶段,由于升学压力,家庭教育把智力的培养放在第一位。然而到大学阶段,孩子面临的问题要比中小学阶段复杂,大学生家庭教育的内容也变得更广,主要涉及到学生的就业和处世。

1.初入大学阶段的“重智藏锋”教育

《法书要录》有云:“用笔之势,特须藏锋。锋若不藏,字则有病”。而“藏锋”在处世之道中,主要有三种表现:一是自甘居下,不求胜人,“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堆出于岸,流必湍之;行高于人,众必非之。”二是装糊涂。“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三是喜怒不形于色。如“觉人之诈”而“不形于言”,“我之诈则高于彼之诈”。这些传统文化的庸俗观点依然对现实生活起着很大影响。比如在孩子即将升人大学前,家长往往指出,大学是个小社会,人才济济,既要好好学习,且不要锋芒毕露。这就是现实“重智”的教育和“藏锋”的世故观念结合的结果。这两者的叠加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诚信教育。

2.大学高年级阶段的社会防范教育

随着大学生逐渐社会化,特别是高年级时,家长更注重防范教育,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诚信教育。“面相不如心相中,为人须是积阴功。”因此,要慎听、慎言、慎行。“言多必失。”“逢人且说三分话,未可全抛一片心。”甚至“不干己事不张口,一问摇头三不知。”这些传统“诫言”体现了中国人的社会文化和心理,其

中有不少是教人圆滑的所谓处世之道,无形中冲击了学校的诚信教育效果。

三、转型期家庭诚信教育教育方法单向和单一

中国传统社会关系注重贵贱、亲疏、远近的差别次序,生活中具体的“诚信”规范也是以人们之间的亲情或人情为纽带的。这也导致传统诚信对人而不对事,具有人伦等级层次胜。因此,在以血缘关系为纽带进行的家庭诚信教育中往往带有不平等性,忽视大学生的独立自主性、积极主动性和开拓创新性,教育方法单向单一。

1.强调教育主体的权威,忽视教育双方的互动

诚信教育中家长和孩子应相互监督,平等对话。但现实中却是家长过分强调权威,忽视孩子的主体性。调查显示,有70%-80%的家长忽视孩子的天赋能力与兴趣,对孩子期望过高,让孩子绝对按照家长的意志去做;有50%的父亲和60%的母亲对孩子过分干涉,29%的父亲和66%的母亲对孩子过于严厉。而这些现象也往往由于惯性蔓延至对大学生的家庭教育上。首先,“子不教,父之过”的传统观念加上“光宗耀祖”的文化心理和现实社会竞争激烈的影响,使很多家长为了让孩子提高竞争力,过上好生活,对孩子提出很高的期望和要求。而有些目标本身是脱离孩子本身实际情况,甚至是脱离整个孩子群体身心发展规律的。而当这种目标未实现时,往往把诚信的责任归于孩子承担。其次,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教育者总在家庭中保持有绝对权威,而忽视营造民主氛围。在孩子出现诚信问题时,家长要么粗暴惩罚、严厉干涉。要么袒护放任、溺爱顺从。从角出发,忽视孩子出现不诚信的客观原因以及孩子的自尊心、想法和独立性,缺少彼此沟通。调查表明,1995-2004十年间,广州青少年对父母教育方式不满的由23.2%增长到42.8%。

2.家庭诚信教育方法手段单一,缺乏选择创新

大学生和教育主体各有各自的特殊情况,在现代化过程中,大学生在信息手段上占优势,但恰恰教育者在这方面相对欠缺。另一方面,大学生在成长中需要更多的诚信考量和价值抉择,却囿于环境和经验的有限,在这方面相对缺乏经验。而家长身心成熟,经验丰富,往往能给孩子诚信的启迪。但由于诚信教育的方法和手段单一,往往使得教育效能低下。

首先,大学生在家时,家长的教育方式往往是灌输式、教训式、训诫式甚至采取暴力。与中小学阶段不同,大学生的自我意识已经得到很大程度的发展,已初步具备荣辱感,不再盲目接受父母的教诲,而喜欢在民主平等的基础上就自己所关心的问题同父母进行沟通交流。大学生随着家庭角色的不同,接受教育的方式也应发生变化。同时,家庭教育具有长期和连续性,家庭成员是基本不变的,大学生虽在外求学,但由于亲情关系的维系经常探家。家长则应该抓住这一家庭教育的有利时机,同子女进行面对面的有效交流,对子女进行诚信教育,帮助子女解决困惑。

诚信与家庭教育篇2

关键词: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诚信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3)01-0280-02

随着中国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大和学生总量的快速增长,特别是高校招生、收费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数量有较大增加。同时,国家、社会和高校的资助力度也不断加大,如何确把有限的资源更好的利用,使更多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能够上得起学,上好学,使得各类资助充分发挥育人的效果,这就要求高校德育工作者提高认识,更新工作方式方法,适时加强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诚信教育。

一、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诚信教育现状

(一)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诚信教育工作制度不健全、形式单一、缺乏创新性、实效性

1.学校注重智育,诚信教育与思想引领不足

中学追求升学率,大学则强调专业素养,强调知识面,强调成才就业,而忽视了对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即便在思想道德教育方面,面对思政教育工作者相对学生人数比例失调,“80后”、“90后”思想多元、独立、新潮的特点,诚信教育没有赶上时代步伐,而大多是形式化、走过场。另外,高校越来越突出知识教育,缺少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情感教育,心理引导,这是不符合道德行为养成的规律,势必将影响这部分学生诚信品格的养成。

对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许多高校实际上只是单纯的救助式的补助,对于资助之后的后续管理,引导,诚信教育、感恩教育只是流于形式,尚未建立一套完善系统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诚信管理体系,没有形成激励创新、改革诚信教育措施的整体氛围。这使得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这个问题多发群体形成被动接受,自卑等心理问题积聚,道德诚信不升反降。

2.缺少奖惩分明的诚信管理机制

针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压力大、缺乏自信、心理问题突出的状况,学校要么出于同情、要么出于安全或涉及人数多等等原因,对其不良行为不能给予应有的制裁和处罚,这对坚守诚信的大学生造成了负面影响,客观上为大学生的失信创造了条件和机会。此外,高校一般都有完善的学习成绩奖惩管理机制、学生行为奖惩管理机制,而诚信管理测评管理机制要么没有或者很不完善。高校一般建立了学生学籍、成绩、家庭情况、活动类获奖情况等方面有登记管理档案,而很少有高校建立学生诚信管理档案,因此对于学生诚信方面没有充分的依据进行相应的奖惩。

3.诚信教育形式单一、缺乏创新性、实效性,与实践联系不紧密

“开大会,上大课、发文件,唱大调”这是实际中许多高校在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进行诚信教育过程中实际存在的普遍现象。高校扩招,招生规模扩大,使得高校师资变得愈发紧张,追求科研,就业率,使得高校师资分配不得不弱化德育教育,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诚信教育不得不面临一种尴尬的形式化境地,从而就谈不上深入的了解、总结、分类、创新、实践、反馈的完整程序。目前国内高校排名,综合实力的体现,科研、就业比重愈发突出,在社会、家庭、学子心中这也是衡量学校名望最有具说服力的因素。以高校引进人员为例,每年的招聘计划中很少出现针对高校一线专业辅导员、管理者的招聘。即使有,也要求学术、管理兼备,实质也是侧重科研学术能力。

(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诚信缺失现象相对突出、感恩意识淡薄

1.诚信缺失现象相对突出

近年来,随着国家、政府出台的一系列大学生资助政策,同时各高校也通过不同渠道筹集社会资金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然而,确实有部分应该获得资助的学生没有获得资助,而不应该获得资助的学生却获得了资助。这种现象的出现部分原因是由高校资助体系不完善,但也有部分原因是一些学生不诚信。此外,有些贫困生学生获得了资助,但使用资助资金不诚信,把资助金存入银行“增值”或挪作它用,恶意欠缴学费,甚至,有些贫困生禁不住大城市的诱惑,用受助资金进行不当消费,还有人隐瞒补助事实继续向父母要钱。另外,在国家助学贷款过程中,屡屡出现提供虚假的家庭情况,不按时还款等情况。

2.感恩意识淡薄

古人云“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它教诲世人,当受恩于人时,切勿忘了感恩。然而,这个流传了几千年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却日渐为一些当代大学生所遗忘。部分大学生以自我为中心,把社会、他人和父母对自己的关怀和帮助看成是理所当然的事情,缺少一颗感恩的心。多次受助,没有主动给资助者打过一次电话、写过一封信,更没有一句感谢的话。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部分是贫困生心理上极度自尊又极度自卑,缺乏一种正确对待他人和社会的阳光心态,有的学生竟以为成绩好,获资助是理所当然的,缺乏起码的感恩之心。

二、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诚信教育的对策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扶助工作过程中出现的诚信危机,使我们深切地体会到,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必须遵循道德行为养成的规律,从思想教育与制度建设两个方面来着手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达到自律与他律的完美统一。

(一)创新诚信教育模式,注重思想引领,培养大学生感恩意识

1.学校要创新诚信教育模式,开展系统的诚信教育

诚信教育是全方位、多层次、整体化的教育系统工程。它要涵盖学习考试、日常生活等各个层面,它要充分发动大学生进行自我教育。学校要打破应试教育的限制,改变传统上大课、开大会、唱高调、强灌输的方式方法,要根据大学生个体多样化特征努力探索他们喜闻乐见又易于接受的教育方式,适应“80后”、“90后”主动意识强,勇于探索,善于表现的特点,并且一定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做到行知统一,还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诚信教育卓有成效的新途径。利用网络、校报、讲座、征文、漫画展等形式加强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诚信、责任心、自立自强等方面的教育,积极营造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奋发向上、敢为人先的良好氛围。举办诚信论坛,与相关银行建立长效合作机制,定期为贷款学生举办有关还贷问题的信用教育讲座或咨询活动,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为同学们普及信用知识,为同学们树立现代社会准则打好基础。

2.培养大学生感恩意识

高校不仅要做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工作,还要做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感恩教育工作,让学生常怀感恩之心,使学生知道怎样去回报教师与同学,知道感恩学校、感恩国家、感恩社会。高校如何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进行感恩教育,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首先,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要多举行关于感恩回报的课外活动,比如,可以定期举行义务献血、志愿服务等感恩活动,组织学生观看一些关于感恩的电视节目和视频,中央电视台每年一次的“感动中国”评选活动就很好,高校可以举行类似的活动。在每个人的一生中,时时刻刻在接受着别人的帮助,只有让那些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接受帮助之后知道感恩,懂得回报,才能使得高校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诚信教育工作做到实处。

(二)健全诚信教育制度,开展卓有成效的诚信教育

完善诚信管理机制,建立贫困生个人诚信档案,积极拓展监督渠道,堵塞管理漏洞,同时建立、健全失信惩罚机制。学校要建立贫困生个人诚信档案,档案除了贫困生基本材料外,还要有诸如缴费、考勤、考试、勤工俭学等各类详细情况,它重点考核学生各方面的诚信行为,考核结果是德育测评的重要依据,并作为学生评优获奖、入党、推研等的重要指标。此外,学校要调整“奖”、“助”比例关系,明确权利义务,变无偿资助为有偿资助。要提高奖学金额度或增设评奖项目,减少“贫困资助”的开支。要改变资助政策的“不劳而获”的形式,贯穿权利和义务对等的思想,学校要明确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义务。对于失信的学生要建立心理干预引导,诚信、校规、法律政策宣讲,相应处罚的完善机制。

参考文献:

[1]张大均.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

[2]涂显镜.新时期大学生诚信教育研究[D].重庆:西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9.

[3]罗洪铁,温静.改革开放三十年大学生诚信教育内容创新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2008,(8).

[4]黄晔.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上海:复旦大学硕士论文,2011.

收稿日期:2012-10-08

诚信与家庭教育篇3

关键词:大学生诚信危机档案助学贷款认同品德评价

一、大学生诚信缺失的原因

大学生诚信缺失的因素主要有四个方面。

(一)当代社会大环境内的普遍诚信缺失。

马克思曾深刻指出:“在利益仍然保持着彻头彻尾的主观性和纯粹的利己性的时候,把利益提升为人类的纽带,就必然会造成普遍的分散状态,必然会使人们只管自己,彼此隔绝,使人类变成一堆互相排斥的原子。”大学生是当前社会反映最敏感的群体,大学生的道德现状必然要受到整个社会环境的影响。目前,社会上诚信意识淡薄,诚信观念未深入人心,从总体上来看整个社会的诚信存在比较严重的问题。生活乃至政治领域中的一些急功近利的浮躁心理和社会不正之风使大学生对诚信观念难以产生认同,遵循诚信法则的人有时并不能得到太多的优惠,相反那些处处行事不遵守诚信的人常常能够得到特别的利益,这些现象对大学生诚信观念产生负面的影响。社会大环境中的诚信文化的缺失现象已经对青年大学生产生消极的影响,大学生诚信问题成为社会共同关注的重要问题。

(二)目前高校诚信教育普遍缺乏。

高校诚信教育是提高大学生诚信水平的直接手段。欧美等一些发达国家的学校诚信教育落实在,而且是贯穿在学生生活的行为习惯中。然而,我国的学校一直以来强调的是智育教育,过于重视智育氛围的教育不仅没有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而且没有规范成年人所要遵守社会秩序、诚信待人的行为。对受教育者来讲,更多的是接受理论,而大学生生活的启示不够,没有建立生活诚信观念和诚信行为,诚信教育内容空洞、乏味,脱离实际,不具教育力。另外,教育者一边进行诚信教育,一边失信的现象也时有发生,甚至对于诚信教育的内涵许多教师表示说不清楚。在这样的教育环境中,怎么能培养出学生诚信的行为习惯呢?此外,诚信教育方法单一、路径狭窄,当前多数的诚信教育停留在传统的说教上,没有发掘出更好的形式,难以起到应有的效果。学校没有给学生灌输一整套遵守诚信的社会公德,并力促学生形成遵守诚信的行为规范。

(三)家庭教育存在误区。

中国古代哲人要求言行一致。《礼记・中庸》曰:“言顾行,行顾言。切不可自食其言、面诺背违、阳是阴非。”在家庭传统观念中,父母的诚信意识存在着扭曲的一面,更有甚者,父母本身没有以身作则,这也深深地影响到了家庭诚信教育。在家庭教育中,有的长辈宠爱子女,平时言传身教地“逢人只说三分话,未可全抛一片心”、“老实人易吃亏”等,导致大学生在受教育的过程中诚信意识的缺失,影响到大学生对诚信教育和诚信品质的认同。家庭教育中存在的诚信教育偏见和不足,不利于孩子道德品质的教育和个人品格魅力的形成,导致孩子缺乏社会责任感和诚信观念。

(四)大学生缺少自身诚信认同和实践。

许多大学生也认识到大学考试舞弊、学术诚信危机、经济信用危机、求职信用危机、社会生活的信用危机等失信行为。这些信用危机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高校大学生缺少自身诚信认同,诚信意识与行为不够统一,他们的实际行为和心中坚持的准则有所出入。绝大多数大学生在主观上认为诚信非常重要,与别人交往应该以诚信为本,但在实际行动上却没有贯彻诚信观念,或认为他人应该为自己遵守诚信,对自己却放松要求,因而导致有的大学生随波逐流,经常做一些非诚信的事情。这正是大学生诚信缺失的内部原因,也是人类固有的趋利本性的外在表现。这些大学生中的诚信危机等负面因素不同程度地腐蚀着学生的心灵,从而导致诚信的缺失。

二、解决大学生诚信缺失的对策

(一)建立全国统一的企业和个人信用征信及查询系统,完善的诚信监督和惩罚机制,在社会中确立以诚信为本的道德规范。

信用信息系统的建立,将形成一个公用、通用的信息平台,行为主体可在进行经济交往活动前,通过信用信息系统查询交往对手的信用记录,为是否与其交往提供决策依据。信用征信及查询系统数据库个人基本状况,如职业、收入、学历、家庭财产、社会地位及道德品质等;经济信用记录,如还贷、纳税及其他信用交易情况;司法信用,如诈骗、违法违规等。国家要制定个人信用信息收集的相关政策和规范,各级政府要依法大力支持个人信用信息的采集和汇总,特别是那些在市场经济秩序的形成和发展中有重大影响的个人信用信息的采集,加快信用立法,完善法律制度。目前,有的行业个人信用查询系统已经建立,但是普遍范围窄,影响力弱,民众熟悉度和参与度不高,没有深刻影响到社会大环境内的诚信道德水平。另外,探索建立征信宣传教育的稳定机制并建立完善的诚信监督和惩罚机制。通过征信宣传教育,重塑诚信风气,营造一种珍爱信用记录的社会文化氛围,在社会范围内提升民众的诚信道德水平,将使大学生建立社会的诚信道德规范,从而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诚信水平。

(二)学校应积极探索大学生开展诚信教育的对策,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

首先,高校应建立切实可行的诚信评价体系,完善的诚信监督和惩罚机制。美国著名学者佛兰克林从理性的角度出发,认为诚信是一种工具,而信用就是金钱。他说:“要记住,信用就是金钱。如果一个人把他的金钱放在我这里,逾期不取回,那就将利息或者在那段时间用这笔钱可以得到的一切给了我。只要一个人信用好、信誉高,并且善于用钱,这种所得的总额就相当可观。”高校应积极参加信用征信及查询系统的建设,并结合学校特点建立健全大学生诚信档案和切实可行的诚信评价体系,同时建立科学完备的监督制约机制,用制度约束学生的行为,把教育和处罚结合起来,要建立健全失信惩罚机制,促使他们形成良好的诚信品质。其次,高校应采取多种措施,丰富校园诚信文化活动,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帮助学生树立“人无信不立”的信用道德观念。高校应积极增加和渗透诚信教育的新内容,加强对教师进行指引和培训,引导教师建立教育者的诚信行为规范,充分发挥教育者以身作则的作用。

(三)家庭应积极配合社会和学校,做好大学生诚信教育。

亚里士多德曾经说:“德性是一种习惯。”因此应重视在家庭生活中的不断浸润与持久养成。诚信教育是家庭伦理文化的建设之根,也是社会伦理文化的灵魂。因此,家庭伦理文化建设应当立足于诚信教育和诚信教育规律的探寻。首先,家庭诚信教育应该由父母或其他年长者建立自身的诚信模范,言传身教,在家长与子女之间建立家庭诚信互动机制和监督机制,潜移默化地让孩子养成诚实的品行;其次,家长应该摒弃一些旧的观念,注意孩子的诚信品德的自然形成,优化大学生家庭诚信教育的有效途径,建立健全家庭诚信发展水平的评价机制,以推动大学生诚信水平的不断提高。家庭诚信教育作为一种独立的教育形态,即使在大学阶段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也是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所不能代替的。

三、结语

大学生的诚信教育是一项长期、艰巨而又紧迫的任务,需要社会、学校和家庭形成统一的诚信道德风尚,并运用道德与法律手段,维护大学生诚信道德理念,约束大学生非诚信行为,从各个方面加强大学生自身诚信认同和实践,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让学生形成诚信道德规范并积极遵守的格局。

参考文献:

[1]邹盛瑜,蔡朋杞.浅析当代大学生信仰缺失的现状、原因及研究对策[J].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05).

[2]罗敏,刘艺坚.大学生诚信问题[J].浅析法制与社会,2008,(07).

[3]毛阳芳,朱桂林.浅谈当代大学生诚信的缺失与重建[J].党史文苑,2005,(12).

[4]刘珍.当代大学生诚信缺失及其重建浅探[J].沧桑,2006,(03).

诚信与家庭教育篇4

*年,市教育局根据市委、市政府建设“诚信*”的工作部署,认真学习十七大精神,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积极开展“一二三四”工程,有效推进诚信教育。其中,把政务公开作为加强群众联系,维护群众利益,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工作,采取切实措施抓实抓好抓出了成效,在当地干群中树立了教育的良好形象。

一是狠抓行政权力公开和办事程序公开。市教育局牢牢抓住行政决策、执行、结果等运行环节,向当事人全部公开行政权力行使或事项办理过程的相关情况。公开教育局工作职能、科室设置与职能、服务承诺等内容,对相关收费标准和学生转学休学、民办学校办证、教师资格认定等办事程序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方便了办事群众,保障了群众的知情权、选择权和监督权。

二是主动搭建公开平台,提升服务水平。在采用传统方式公开的基础上,该局充分运用扬州教育网、电子显示屏、电视等现代媒介,将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进行实时公开。同时积极提升服务水平,组织公共服务和行政执法的“窗口”;科室公开办事制度,办事程序和办事结果,增加了行政行为的透明度。

三是健全学校校务公开制度。明确校务公开的内容、形式,实施步骤和工作要求,健全学校校务公开制度。通过开展规范管理“家家到”,组织机关工作人员到联系学校督查校务公开工作,开展校务公开考评等措施,使得学校校务公开工作走上了正常化、规范化、制度化和效能化的轨道。

四是建立政务公开工作长效机制。建立健全了政务公开工作制度、考核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将政务公开作为教育目标管理的重要指标,作为学校领导班子建设考核的重要内容,作为学校实行党风政风行风建设责任制的重要内容进行评估考核。

五是强化政务公开工作的监督机制。充分发挥纪检、监察、审计部门和行风评议员的作用,通过民主评议党风、行风、学校评议机关、群众访谈、问卷调查等行之有效的多种方法,充分听取社会各界对政务公开的意见,不断完善政务公开工作,取信于民,有效推进诚信机关的建设。

通过推进政务公开,全市中小学办学行为更加规范,办学效益不断提高,群众满意度得到了大幅度提升,为促进事业和谐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关于学校诚信教育工作

“言必信,诺必诚”,“小信诚,大信立”。诚信教育必须从大处着眼,从小处入手,从青少年抓起,从日常生活抓起,通过教育部门的大力推行与努力,在全社会树立诚信光荣、失信可耻的社会风气和强有力的舆论氛围。

(一)抓好诚信制度建设,纳入学校德育体系。在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中小学校中树立起以诚信立校、以诚信立教、以诚信育人的思想,切实加强领导,将诚信落实到学校教育教学和学校管理的各个环节之中,建立健全诚信教育的各项制度。将诚信教育纳入创建安全文明校园活动之中,把诚信作为学校对各部门的管理和考评、对教师的管理和考评、对学生的操行评定的重要内容之一。充分发挥少先队、共青团和工会的作用,建立学生诚信档案,实行学生“诚信考场”等。不断探索诚信教育制度化、规范化的有效途径,把诚信教育纳入学校思想道德建设体系和日常管理工作之中,持续推进。

(二)规范诚信行为,为人师表,率先垂范。要求各级教育行政部门领导和中小学教职员工带头讲诚信,做到“言必信,行必果”,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为人师表、身体力行、有诺必践,以教师高尚的品行、人格的魅力、诚信的作风取信于学生、学生家长和社会,提高公信力,做诚信的表率。加强教师职业道德教育,通过各项制度建设,将诚实守信落实到全体教师的教育行为上。同时,重点整治诚信缺失的突出问题。例如:有些部门或单位的少数工作人员责任意识较为浅薄,存在有诺不践、有禁不止等现象;个别教师缺乏基本的师德水平,职业责任心不强,存在随意调课,只教书不育人,有偿家教等情况。

(三)以人为本,形式多样,组织丰富多彩的诚信教育活动。诚信教育重点在知行统一,关键在践行。组织各中小学校精心安排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学生的诚信教育活动。充分利用每年9月20日全国“公民道德宣传日”和每年9月全国“中小学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月”的活动契机,将诚信教育作为重点之一,安排时间组织相关教育活动。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有关诚信的典型案例、典型人物、先进人物,通过报告会、座谈会,上门参观、走访等形式,感受诚信对一个人成长的重要性。以“人人知诚信、人人讲诚信”为主题,利用校、班、团队会组织研讨会、辩论会;举办征文、演讲、知识竞赛、我讲诚信故事、相声小品等活动;充分利用校内橱窗、黑板报、广播、校园电视台、校园网大力宣传诚信教育的基本内容、要求和重要意义,形成“人人知诚信”的良好氛围,为“人人讲诚信”打下舆论基础。

(四)走向社区、进入家庭,形成学校、家庭、社会联动的诚信教育体系。诚信教育要取得实效,仅仅停留在学校教育是不够的,要通过多种活动形式,将学校诚信教育与社会道德和家庭道德建设结合起来。社区和家庭是中小学生生活、学习的重要场所,对中小学生健康成长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市局促使学校主动与家庭、社区紧密配合,扩大学校教育对社会和家庭的影响,特别是重视和加强对家庭教育的指导,帮助学生家长充分认识诚信对学生成长的重要性,以身作则,积极配合学校共同抓好诚信教育,促进学生诚信素养的提高,构建学校、家庭、社会联动的诚信教育体系。

*年,我们坚持把诚信教育作为教育事业发展的大事来抓,取得了一定的成绩。09年,将继续深入推进“一二三四”工程,继续深入开展诚信教育活动。

一、进一步加强政务公开与校务公开工作。加强行政权力公开和办事程序公开的力度,特别是对群众最关心、社会最敏感、反应最强烈的问题,要积极实施方案。督促学校校务公开制度的完满实施,提升对外服务水平,强化政务公开的长效机制,保证监督机制的效用。

二、进一步加强学校诚信教育工作。根据*年诚信教育工作的经验与教训,我们决定在09年有目的有重点的在诚性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与整体性上加强教育工作的力度与深度。

(1)以人为本,加强诚信教育的针对性。要根据中学生这一年龄阶段的心理特征和认知特点,深入细致地了解中学生对诚信问题的看法,全面了解中学生诚信教育中存在的问题,认真分析问题的症结所在,制定切实可行的教育方案,使诚信教育更具有针对性。诚信教育一定要以学生为主体,一定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诚信与家庭教育篇5

论文摘要:诚实守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大学生必须遵守的基本道德规范。在当前的社会条件下,大学生受社会、学校、家庭等环境的影响,其诚信品质受到了挑战和质疑。针对这一社会问题,探究成因和提出纠正策略是积极的应对态度。

诚信是指诚实守信用,情感真诚,言行一致。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不断赋予诚信以新的内涵,诚信已成为新世纪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成为具有普遍意义的伦理道德规范和社会主义道德文明的基石。高校肩负着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任务,培养大学生的诚信品质是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基本要求。当代大学生思维活跃、视野开阔、求知欲旺盛、进取心强,有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但是大学生的诚信状况却不容乐观。大学生的诚信缺失现象不仅对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产生了负面影响,而且还给高校的管理带来了不利影响。因此,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背景下探讨大学生的诚信教育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当前大学生中的诚信缺失现象

1.考试作弊现象严重

过去学生考试作弊被发现后会产生较大的心理压力,现在有些大学生即使自己不作弊,也不会指证别人作弊,甚至还为个人的作弊行为得逞而庆幸。在考试过程中,有的学生夹带与考试内容有关的书本、笔记,在考试中交换试卷或以借用工具书、文具等方式传递答案,利用上厕所的机会偷看有关资料,雇用“”代考等,作弊手段无奇不有。

2.恶意拖欠学费和国家助学贷款

国家助学贷款本是为了帮助家庭经济困难的大学生顺利完成学业的,但是有的大学生却恶意拖欠贷款。他们毕业后不仅不积极偿还利息,也不偿还贷款本金,甚至个别学生在毕业后故意中断与学校的联系。还有些家庭经济条件比较好的学生为了个人或家庭的经济需要,用虚假证明材料申请国家助学贷款,在获得贷款后没有按照借款协议要求使用贷款,而是将贷款用于其他消费。

3.就业当中的弄虚作假层出不穷

近年来,大学生就业压力日益增大,就业形势相当严峻,毕业生在求职择业的过程中费尽心思、千方百计地“丰富”自己的简历。有些毕业生的确发展全面、非常优秀,不过也有一部分毕业生弄虚作假,例如:涂改学习成绩、伪造各种荣誉证书、夸大个人能力水平。在就业形势比较严峻的情况下,很多毕业生不认真分析自身的条件,也未全面了解用人单位的情况,有机会就立即与招聘单位签订就业协议,一旦遇到条件更好的招聘单位,宁愿缴纳违约金也要毁约。

在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中还存在着许多诚信缺失的现象,网络盗窃、诈骗、诽谤、攻击,竞选千部以及发展党员过程中的弄虚作假,学术造假,窃抄袭等。这不仅有损大学生的整体形象,而且对高等教育的持续健康发展产生了负面影响。

二、大学生诚信缺失的原因

1.社会信用体制不健全,大学生诚信意识缺乏

在我国各项事业不断推进和发展过程中,有些制度和法律法规还不健全。例如:社会信用制度还不健全,社会信用对每个人的影响还不够直接和具体,人们还没有充分感受到社会信用体制对个人生活的保护与约束;诚信教育、监督、评价体系不健全,没有将诚信状况与大学生的切身利益挂钩,致使诚信缺失对大学生的影响不深。

2.家庭中的诚信教育缺失

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每一个家长对孩子都抱有很高的希望和无限美好的期待,但不是每一个家庭的教育都关注到孩子的全面发展。有的家长只关注孩子的学习,特别注重智育的发展,却忽视了对孩子道德品质的教育;有的家长就有许多不诚信的恶习,如阳奉阴违、尔虞我诈、坑蒙拐骗、等,这些行为会在家庭生活中自觉或不自觉地表现出来,这势必会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

3.学校中的诚信教育缺乏实效

长期以来,高校对德育非常重视,但因为德育内容、形式和方法不能与时俱进,导致德育的实效性不理想。教育内容还是以一般性的理论知识为主,而且多为传统的理论知识,不能和现实结合起来,不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诚信教育的形式和方法还是以课堂教育为主,缺乏应有的实践环节;一些教师不能以身作则,对学生的诚信教育也起了负面作用。

4.大学生自身发展特点的影响

从整体上来看,大学生乐观向上、充满激情,注重良好品格的自我完善和发展。但他们的阅历浅,容易因受挫而产生消极的心态,出现“非此即彼”的两极化心理,也很容易造成从众心理,从而影响诚信品格的形成。另外,在求职就业方面,大学生比较注重专业对口,注重所选择职业的社会地位和工作环境,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就业的难度。再加上他们缺乏吃苦的精神和创新的意识。这也很容易让他们偏离诚信。

三、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的策略

1.建立大学生诚信档案,完善诚信监督机制

建立诚信档案,就是把学生的个人信息以及家庭信息进行详细统计,如户口所在地、个人身份证号码、家长身份证号码、个人联系方式、家长联系方式等基本信息。通过建立学生诚信档案,可以了解学生在思想、学习、生活、社会实践等方面的基本表现,判断学生的诚信状况。学生的诚信状况要与发展党员、评优奖先、申请助学贷款、求职择业等联系起来。要加强对学生诚信档案的管理,档案记录要真实,不能流于形式,同时要有专人管理,还要有书面和电子信息,便于学生、教师、用人单位查询。

2.丰富诚信教育内容,注意教育形式和方法

大学生诚实守信应该具体体现在大学生活的各个方面。具体内容包括:在学习方面,不迟到、不早退,认真完成作业,考试中没有作弊行为;在生活方面,艰苦朴素,合理消费,不以弄虚作假来获取国家奖助学金;在人际交往方面,不阳奉阴违、恶意中伤他人,要真诚待人、团结同学、尊敬师长;在社会实践活动上,积极参加各类素质教育活动,在活动中遵守规则,认真完成工作任务;在求职择业中,要尊重个人实际情况,不夸大自己,向用人单位提供自己的真实材料。在开展诚信教育的途径上,高校应该根据不同的教育内容进行不同的形式设计。

诚信与家庭教育篇6

青少年诚信“逆发展”,根本的原因在于其所接受的学校教育与耳濡目染的社会教育之间出现严重的失衡,即“双重教育”。学生在课堂上接受正统教育,教师在授业解惑的过程中,通过传播正面的价值观和正能量,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与此同时,学生在社会中又接受其他“教育”,它可能传递给学生的是因利失信的好处,是弄虚作假的收益。比比皆是的社会失信行为,无疑会动摇正处于青春期的学生,使其对课堂上所接受的内容产生怀疑,造成内心的矛盾和人格的分裂。其实,这种道德失范、行为失信的泛滥,也延伸到了学校层面。如为追求高升学率,有的学校不惜牺牲部分后进生接受教育的权利;为帮助学生通过自主招生,帮助学生伪造教育记录等。这些做法必然让青少年学生感受到潜规则的侵害,也必然削减甚至颠覆学校之前所进行的正面教育。

要消除青少年诚信“逆发展”,就必须使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相统一。具体而言,即从学校、社区、社会三个层面出发,共同营造良好的诚信环境,通过符合国情的国民信用档案及征信制度从外部约束失信行为。

首先,以学校教育为根本。学校是青少年诚信教育的主战场,也是诚信教育的主要途径,它可以帮助涉世未深的青少年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诚信观。一方面,将道德教育、诚信教育等渗透进课堂教学中,发挥课堂主阵地的作用,紧密联系实际,切实提高诚信教育的针对性和时效性,通过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培养学生的诚信品质。另一方面,根据学校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规章制度,建立道德约束机制和惩罚机制,促使师生在遵规守纪中养成诚信品质。然而,更重要的是“言必行,行必果”,对学校中出现的失信行为,无论是学生还是教师,都应该依照制度严肃处理,让学生知道,规则面前人人平等,一旦违犯必然要承担相应的责任。

其次,以家庭教育为补充。家庭是青少年学生接受教育的第二课堂,家长日常生活中的言行举止很大程度上会让学生模仿。在家庭中加强诚信教育,是消除青少年诚信“逆发展”的重要补充。第一,组织学校教师进行家访,与家长深入交流,关注孩子的家庭成长环境,重点是家庭道德教育,给予家庭教育以必要的引导,消除或者改变一些家长片面甚至错误的教育观。第二,在学校所在的社区开展道德讲堂,邀请道德模范现场与辖区内的学生家长互动,用真人真事真情引导家长加强家庭诚信教育。

再次,以社会教育为风向标。社会就像一个大熔炉,任何置身于其中的个体都无可避免地受其熏陶。但若置身于一个人人讲诚信、重信用的社会,那失信行为便无可遁形。加强社会诚信教育,重在宣导,利用报纸、电视、网络等大众传媒的力量,引领全社会的力量,加强诚信等道德文明建设,向社会发出讲诚信、讲道德的呼唤。立足本地,深入挖掘,积极研究地域文化的精神内核,将诚信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社会植入与本土文化之根密切结合,并形成系列的研究成果和相应的文化产品,使诚信等道德建设能够在地域文化层面上落地生根。

诚信与家庭教育篇7

关键词:大学生诚信诚信缺失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扩大,社会诚信道德问题凸显,当代大学生诚信缺失现象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焦点。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强调指出大学生教育要以诚实守信为重点,引导学生明礼诚信。探究新形势下大学生诚信教育对于大学生成长成才、对于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培养人格健全的建设人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诚信的重要性

诚信是人最宝贵的品质,是人际交往的基石,人在社会上如果不讲诚信,没有人愿意与其交往,就不会赢得别人的信任。孔子在《论语・为政》篇中指出“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认为人应当讲诚信,诚信是立身处世的根本所在。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诚信”作为公民个人道德层面的倡导;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诚信友爱”作为社会道德基础的提出;均可见诚信道德作为处理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社会的准则被国家上升为公民的基本道德规范,旨在倡导公民诚实守信。“大学生要想学业有成,做事通达,亲朋友爱,就必须要具有诚信之德”[1]。诚信是大学生健康人格的一个重要表征,是大学生安身立命的关键,诚信应当成为他们身上所必须具备的基本道德素质。

二、大学生诚信缺失现状及诱因

(一)大学生诚信缺失的现状

目前,大学生诚信缺失现象较明显的有:抄袭作业成风,认真思考独立完成作业的学生在班级中屈指可数;考试前学生参加了诚信考试动员会,签订了诚信考试承诺书,但考试中作弊手段还是防不胜防;在国家过级考试中使用高科技电子通讯设备作弊,或高价请“”协同作弊提供答案;一些非贫困生出具虚假“家庭贫困证明”申请“大学生贫困助学金”,申请“大学生贫困助学金”已成为大学生诚信缺失的重灾区;助学贷款的还款拖欠现象严重。大学生诚信缺失已成为大学生成才过程中的“最短木板”。

(二)大学生诚信缺失的诱因

1.社会环境因素。大学生不仅是以在校学生身份存在,更是作为社会人、经济人存在,社会大环境对大学生成长有关键性作用。“在利益多元化、价值多元化的情况下,道德价值尺度和价值标准呈多层次、多样化以及相对化趋势”[2]。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的诚信道德,由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深受西方功利主义的冲击而庸俗化、物质化。社会辐射着校园,校园是社会的缩影,社会生活中诸多不诚信现象的折射对当代大学生产生负面效应的影响,瓦解大学生的诚信道德底线,导致大学生的诚信缺失成为一种暗流,并在蔓延和滋长。

2.学校教育因素。在我国传统应试教育体制的影响下,学校教育偏知识传授,重政治教育,轻道德教育,诚信教育更是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执行不力的道德教育在实践中被政治教育“架空”,诚信教育缺乏制度化、规范化与长期化引导,往往是面对大学生诚信缺失引发的现实问题而做即时处理与教育,治标不治本,盗窃案例已成为大学生犯罪最常见的一种类型。

3.家庭教育因素。家庭教育在教育系统和过程中处于基础性地位,是其他教育的坚实基础。但现实是家庭教育中大多数家长重视的是智育得高分、进名校,对隐性的德育关注不够,更意识不到诚信教育的重要性。在功利化取向的影响下有些家长为了贫困生补助怂恿孩子出具虚假家庭贫困证明申请补助,从道德情感上瓦解、破坏学校与社会的诚信教育效果。

三、大学生诚信教育的对策

现已进入信用时代,作为对社会发展起引领作用的高等学校必须站在时代的前列,为社会良性发展培养具有信用素质、诚信精神的大学生。针对当代大学生诚信缺失的影响因素,在大学生诚信教育方面应采取以下对策。

(一)构建以学校教育为中心的社会、学校、家庭教育“三位一体”的诚信教育网络

诚信教育是一项系统的网络工程,需要学校、家庭、社会三方教育环境密切配合。任何一方缺位,都是对其他方教育效果的淡化与破坏。社会要优化社会环境,大力倡导和弘扬诚实守信的良好风尚,加大失信成本,实现“一处失信、处处受限”。在家庭教育中家长要重视诚信教育,有意识地规避矛盾、粗暴等易导致诚信缺失的不良教育方式,注重言传身教,更注重教育孩子从身边小事着手,诚信做人做事。作为大学生诚信教育的主渠道,高校要加强诚信道德建设,把诚信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切入点。

(二)发挥好高校教师的诚信示范作用

示范性是教师劳动的特点。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同志曾指出:“教师是学生增长知识和思想进步的导师,他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产生影响,一定要在思想政治上、道德品质上、学识风气上,全面以身作则,自觉率先垂范,这样才能为人师表。”[3]榜样是最好的说服,示范是最好的引领。教师是学生的重要影响源,教师要注重言传身教,做好诚信的榜样示范,向学生潜移默化地渗透诚信意识,用现实的诚信形象教育感染学生,积极培育诚实守信的大学生。

(三)发挥好大学生电子诚信档案的约束作用

诚信教育是一种软约束,不足以震慑失信者,要把诚信教育与诚信管理结合起来,建立大学生电子诚信档案,将对大学生的学习诚信评价、生活诚信评价、择业诚信评价等对应诸如考试作弊、不按时还贷、不履行就业合同等具体行为,就有了明确可量化的指标,由学校相关职能部门进行跟踪测评后录入大学生电子诚信档案,发挥好大学生诚信电子档案的联动机制作用,对不诚信行为坚决抵制和打击,使诚信电子档案成为大学生走向社会的第二张身份证和重要名片。

参考文献:

[1]王淑序.大学生诚信伦理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33.

诚信与家庭教育篇8

关键词:大学生;诚信教育;原因;解决对策

诚信是我国源远流长的历史传统,是公民道德教育的基本内容,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和原则。诚信作为公民道德规范,其基本内涵是诚实、不欺骗、遵守诺言,它是人的一种最重要的品德之一。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各种思潮的影响,当前大学校园中,考试作弊、抄袭作业等现象随处可见,大学生中不同程度地存在诚信危机。社会各界对当代大学生中出现的诚信危机深深地担忧,因此,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已经成为摆在我们高校教育面前的紧迫任务.

一、大学生诚信危机的主要表现

1.考试作弊严重。诚实守信是一个人立足社会的基础,也是一个大学生应有的基本道德品质。大学生的诚实更多地体现在学业、成绩上。当前大学校园中诸如考试作弊、""代考、研究中的数据造假等等现象都很普遍。

2.抄袭成风,蒙混过关。大部分高校中,为给予学生更多的自主性,在制定教学计划时,将大部分时间留给学生用于自习、涉猎课外知识或参加社团活动等,但据笔者了解,现在有很多学生把这些时间用来睡觉、打牌下棋、上网聊天或是全都用于涉猎课外知识或参加社团等各种活动上,并没有认真按时完成各科任老师留的作业,待到要交作业时,便采用抄袭作业、从网上下载资料东拼西凑等"便捷式"完成作业的方式,这在许多学生学习生活中已经习以为常了。

3.恶意拖欠学费。高校中的贫困生是个弱势群体,为此国家在实行教育改革过程中,规定大学生实行缴费上学的同时,又强调不允许一个大学生因为贫困交不起学费而辍学。然而在现实中,面对大量的家庭贫困学生,高校不容易弄清谁是最困难或是真正困难的,加之开具家庭经济困难的证明手续非常容易,这就给有意欠费者造成可乘之机,在笔者进行调查的学生中,就见着不少打着欠费申请的“大款学生”。

4.助学贷款处境尴尬。高校中的贫困生是个焦点问题,为了保证经济困难的大学生能顺利完成学业,在各高校基本上都实行了奖、贷、缓、助、免等一系列的政策的同时,党中央、国务院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其中,大力开展国家助学贷款是一项涉及面广、支持力度强、深受广大学生欢迎的重要举措。国家推行政府贴息助学贷款政策,无需抵押,能否如期还贷,靠的正是学生的诚信。可是从近几年助学贷款还贷的结果来看,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都不能按时履行这个还贷的义务,例如中国教育报报道的“截至今年3月20日,中国政法大学745名进入还款期的贷款毕业生中,有190人未按时足额还贷,违约率26%。这个比率超过中国人民银行有关文件规定的警戒线,工商银行北京新街口支行就此中止与整个学校的助学贷款业务”。此举让学校和银行处于尴尬境地,继续开展助学贷款受到影响,这是大学生诚信缺失的重要表现。

5.制造虚假履历。随着高校扩大招生,大学生就业压力越来越大,有些学生在求职履历上作文章,涂改成绩、夸大事实、制造假证件、虚构社会实践经历等,制造虚假求职材料的现象屡出不穷。有一用人单位在招聘人才时,收到某学校同一班级多名学生的自荐材料,结果发现许多证书或获奖证明都是经过“克隆”的。同一个班上,竟有4位班长,6位校学生会主席。

6.缺乏诚信,背信违约。在笔者对大学生就业问题的调查过程中,发现不少学生多家用人单位签订协议书或同时约定几家用人单位,有的甚至毁约。有据为证: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2002年曾对北京地区的大学生在求职与就业过程中,签约与违约的调查表明,有16.3%的毕业生与用人单位违约,而违约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缺乏诚信.

7.恋爱动机不诚。大学生谈恋爱很普遍,但不少大学生对待恋爱不真心,谈恋爱不是为了结婚,在大学生恋爱的动机系统中,情感亲密的动机、自我确认、自我证明的动机、甚至是性满足的动机,比结婚的动机占有更大的比例,据笔者不完全统计,大学生谈恋爱成功率只有10%。当然,大学生谈恋爱成功率低也不排除社会阅历等多方面客观原因的影响,但不少大学生对恋爱态度不是很严肃,更多地抱有一种游戏态度,多角恋爱,用他们自己的语言说,就是“玩玩”而已,这也是事实。

二、造成大学生不诚信的成因

1.历史原因包括:(1)家庭教育。孩子的心灵本是一张洁白的纸,纯真无邪。童心染黑,孩子缺失诚信,这固然与学校教育的不到位、与社会大环境的污染有一定的关系,但是在很大程度上源于家庭教育。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孩子的终身老师,家庭则是孩子受教育的重要课堂。家长乃至家庭成员的一言一行都将对孩子的成长、性格的养成和人生观、价值观的确立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家长对儿重的诚信教育有着义不容辞、不可推卸的责任。

1.1初期学校教育。中国的教育制度长期以来所强调的是智育,只要得高分、进名校,其他方面都是次要的,甚至是可以忽略的。因此导致在对学生的教育过程中,有的学校教育只重视学习成绩的好坏,而忽略日常对他们的思想品德教育,对学生平时的不诚实行为也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另一方面,有的教师不能以自身的行为影响学生,在工作和日常生活中存在的不诚信缺陷也是导致部分学生诚信危机的原因之一。少年时期学校的诚信教育对大学生诚信的品质的养成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2.高校教育内部的原因主要包括:

2.1教师个人的诚信素养、教育价值观、职业道德、专业水平等都会影响教师教授诚信教育。

2.2教育方式、方法问题。目前高校中,教育方法以灌输、说教为主,将德育教育视为政治说教,或把德育教育当作知识“传输”,忽视情感教育,学生不易接受。

2.3高校内部管理体制的原因。由于高校内部管理不严给大学生不守诚信提供了可乘之机,也是造成大学生不诚信的原因。

3.教育外部:教育外部原因的影响主要是指学校教育以外的家庭和社会环境的影响。学校作为社会构成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的生存和发展与社会的发展和家庭环境有着极大的关联。时下,社会大环境和家庭的负面影响对学校的冲击很大。从社会各个领域、各个层面的腐败现象的滋生、蔓延,到社会关系中人际交往感情的淡漠、诚信的缺失、安全感的缺乏等,使人们对传统的道德观念和诚信原则发生了动摇和怀疑,也使我们当前进行的诚信教育及大学生的诚信观受到了潜移默化的影响。

三、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的解决对策

1.教师首先要做诚信为人,诚信育人的楷模,为学生示范

教书育人,是教师工作之本。一般地说,“教书”是指在课堂上向学生传授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培养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发展学生的智能;“育人”是指教师通过课上课下的教学和教育活动,通过教师的行为对学生进行的一些显性的或潜在的政治、思想道德教育,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目的就是要为社会培养和造就“德才兼备”的人才。诚信是道德修养、成才做事的基础和前提。因此,教书育人一定要抓住诚信教育这个根本,坚持诚信无小事,时时事事处处突出诚信教育。笔者认为,加强诚信教育主要应从三方面入手:首先,教师要以身作则,给学生作诚实守信的榜样;其次,课堂教学要随时注重诚信教育。课堂是教师教书育人的主阵地,一定要充分发挥其育人的强大功能,把诚信教育落到实处,教师要在学科教学中善于抓住时机充分挖掘教材的思想性,结合教学环节培养诚信品质,把诚信教育有机地渗透到教育教学活动之中,从而实现教书和育诚的统一,最终完成教书育人的终极目标;其三,充分利用学生课外活动,充分依靠全体教师,特别是班主任和经常搞学生活动的团委等部门,通过开展各种有益的活动深入细致的有针对性的进行诚信教育。

2.教育环境也得诚信为本

“育人环境”是一个广泛的、多层次的系统工程,包括学校、社会和家庭的方方面面。笔者这里仅讨论高校的办学理念、校园环境(含文化环境和网络环境)和舆论环境如何体现诚信教育。一是学校的办学理念要以诚信为本,它是一个学校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二是校园环境建设要体现诚信教育。例如精心规划设置诚信教育专栏,在教室、寝室和公共场所适当设置诚信格言、警句牌,在校园网上设置诚信教育的网站或在各种思想、政治教育网站中充实诚信教育的内容等等,以形成良好的诚信文化氛围,让学生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受到教益。三是营造良好的诚信教育舆论环境,要充分运用广播、板报、校报、电视、网络等正面舆论引导人,用诚实守信的榜样鼓舞人,用弄虚作假、欺骗欺诈的反面教材警示人。特别是要利用辩论、讨论、思想交流等多种形式,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摆事实讲道理,驳斥错误的看法和言论,帮助学生分清是非,提高思想认识。例如经常有针对性地开展以诚信为主题的征文活动、辩论赛,成立道德法庭,组织对现实生活诚信状况的调查活动等。

3.在管理体制中要强化诚信教育

大学生作为成年人毕竟有其年龄、心理特点,进行一两次诚信教育是不可能有明显效果的,必须打持久战。所以,一方面教师要有耐心,坚持开展长期的诚信教育活动,与此同时,诚信作为一种优良品质,是社会要求人们遵守的一种行为规范,它带有某种程度的强制性,因此另一方面要建立健全各种诚信制度和诚信教育制度,以强化诚信教育。所谓诚信教育制度,是指学校加强诚信教育的有关规定。例如在为学生建立诚信的考评体系和相应的信誉档案,加大对不诚信行为的处罚力度,这是诚信制度执行的关键和强有力的手段,它会起到很好的导向作用。这些制度可以促使学生诚信品质的规范化培养,更有利于诚信行为习惯的养成,这也正是诚信教育规范化、制度化的一种表现。

4.在学生自育时要强调诚信教育

随着高校素质教育的逐步推行,学生的素质不断提高,他们的自我意识、自立意识、自主意识有很大增强,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评价的能力有很大提高,各种学生社团蓬勃建立,为学生自我诚信教育打下了良好的组织基础。现在要做的工作,一是要引导学生干部及其学生党员发挥好带头作用,自觉认识诚信和诚信教育的必要性、重要性和紧迫性,这是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先导;二是引导学生干部、学生党团员以身作则,作诚实守信的模范,发动组织同学积极参加各种实践,把诚信认识化为诚信情感,变为诚信行为;三是引导学生建立诚信自律制度和相应的考评体系,这是诚信教育能否坚持久远并卓有成效的重要一环。

参考文献

[1]助学贷款遭遇诚信缺失[J].中国教育报,2004.4.25(2).

[2]林文麟.浅谈高校新时期的诚信教育[J].福州大学高教研究,2002.2.

诚信与家庭教育篇9

一、大学生诚信缺失的现状 

大学生诚信缺失的现状主要表现在: 

(一)学习诚信缺失。一是大学生考试作弊成风,平时从不看书复习,一到考试就利用各种高科技手段作弊,有的学生甚至雇用“”。这对当代大学生来说已是司空见惯的事情。二是学术造假,论文抄袭、剽窃现象日益增多。大学生在撰写毕业论文的时候,并不是从收集材料开始的,而是将报刊、杂志上的相关内容进行拼凑,任意编造数据,有的学生甚至整篇挪用他人的论文,更有甚者通过网络求购。 

(二)助学诚信缺失。一是拖延偿还贷款,国家推出助学贷款制度,是为了减轻在校大学生的经济、生活压力,使广大贫困生能够顺利毕业。大学毕业生的还款主要是建立在诚信道德的基础之上,国家助学贷款采用无经济担保的方式,主要考虑教育是关乎国计民生的大事,大学生的素质又相对较高,但是部分学生却一直拖欠贷款不还,这给整个大学生群体形象和银行信贷工作蒙上了阴影。二是学费缴纳滞后,大学生拖欠学费现象比较严重。许多不贫困的大学生将父母给的学费用来享乐和任意挥霍。有些学生为了谈恋爱挥金如土、超前消费,把学费用于买高档化妆品,买名牌、和出入高消费场所,而这些家长却全然不知。 

(三)就业诚信缺失。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往往出现虚构求职简历、择业中使用不正当手段、不履行就业合同、频繁违约等现象。为了应对激烈的就业竞争压力,部分学生伪造各种荣誉证书,凭空杜撰社会实习工作经历,用各种不正当手段谋求工作岗位。某些大学生应聘合格之后,不能很好的履行当初的合同约定,出现诸多违约现象,给用人单位带来不必要的麻烦和损失。就业单位也会对所要应聘的毕业生的身体情况有所要求,但是现在的学生不重视锻炼身体,造成体质较弱。为了去迎合用人单位的应聘要求,刻意隐瞒自己自身的健康状况。 

二、大学生诚信缺失的原因 

导致大学生诚信缺失的原因主要与社会因素、学校和家庭因素,还有大学生自身因素有关。 

(一)社会负面因素的影响。大学生诚信缺失现象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社会诚信缺失导致的,目前我国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尽完善,出现假冒伪劣产品和虚假广告等现象,拜金主义和利己主义的不正之风也在不断蔓延。政治领域出现以权谋私、贪污受贿和腐化堕落等现象。大学生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时期,非常容易受到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这导致一部分大学生在工作和生活中深受其害,缺失诚信的行为屡屡出现。 

(二)家庭和学校的教育存在问题。高校忽视诚信教育,过分注重智力教育。部分高校比较注重教授专业知识,对学生的德育不够重视,没有真正发挥教师要“教书育人”的职能,同时高校管理制度也存在弊端和漏洞,一定程度上助长了大学生不诚信的行为。在家庭教育方面,部分家长只关心孩子的学习成绩的好坏,并不关心孩子的诚信教育与道德教育问题,对孩子的撒谎欺骗行为没有及时的教育改正,有些家长更是把自己错误的思想教给子女,从而误导了孩子。如此的家庭教育环境学生怎么可能形成诚信的品质。 

(三)大学生自律能力较差。大学生的个人自律意识较差,一部分大学生缺少吃苦耐劳的精神,意志力比较薄弱,缺乏对诚信危害的认识。面对激烈的学业和就业压力,使大学生容易无所适从、言行不一,与诚信原则背道而驰。很容易表现出急功近利的心理和物质至上主义,没有认识到诚信对一个人的重要性。一些大学生由于初入社会,对社会上由于不诚信产生的种种后果感触不深刻,缺乏应有的认识和分析,这也是导致大学生诚信缺失的原因之一。 

三、解决大学生诚信缺失的对策 

当下对于大学生的诚信教育问题,高校负有不可推卸的重大责任,因此学校必须高度重视学生的诚信教育问题,并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对策。 

(一)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家长必须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要认真省视自己的行为是否诚信,父母的榜样作用是孩子美德形成的重要前提。培养孩子的诚信品质,家长首先要提高自身诚信素质,在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良好的家庭教育对孩子身心的健康发展具有很大的影响。通过父母潜移默化的言传身教影响着孩子的行为,父母的示范作用对孩子的教育也有着不可忽视的感染力。不要只把孩子的学习放在家庭教育的首位,只重视学习,忽视孩子的道德教育,要为孩子的成长创造健康的家庭环境。 

(二)提高大学生自身的道德修养。大学生诚信教育更多的是需要自我修身,提高自身的诚信意识。高校学生应该认识到诚信不仅是一种社会美德,更是一个人自我完善的需要,任何时候都应当将诚信修养作为自己的内在要求,自觉的去学习和思考诚信的价值,去体验诚信对一个人的重大意义,不断提升自己的诚信修养境界。通过自我教育、自我约束、自我鼓励,逐步地树立诚实守信的道德品质。让他们认识到只有从自己做起,只有先改变自己,整个社会才可能做到诚实守信。 

(三)完善学校诚信教育与管理机制。高校要加强宣传诚信教育,建立一个有良好诚信氛围的校园大环境,形成求实、创新的校园诚信文化,为大学生诚信理念的形成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诚信教育不能只靠思想政治课上的口头说教,而应同时加大宣传力度,发挥舆论导向的作用,可以通过校园广播、网站等方式进行宣传教育。高校还需要制定和完善各项规章制度,真正把诚信教育做到实处。既要强调与诚信相关的各项规章制度的严肃性,又要注重各项制度的合理性。真正做到督促诚信缺失的大学生去约束自己的行为,起到警告惩戒的作用。 

大学阶段是学生们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当代大学生不仅要学好科学文化知识,更要学会如何做一个有诚信素质的人。因此,学校、家庭、个人需要结合起来,发挥他们各自的作用,使大学生体会到讲诚信是正确的,是一个人必不可少的品质,使其诚信品质在潜移默化中受到良好的影响。 

参考文献 

[1]陈秉公.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诚信与家庭教育篇10

1.学校道德建设观念薄弱

在德育方式上,重灌输轻启发,忽视了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培养,学生不知道诚信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造成理论与实际脱节。另外,学校的许多做法也对学生的诚信教育造成了不良影响,如学校由于应试制度的惯性,对素质教育的要求难以付诸实践,给学生留下了对诚信的疑惑与矛盾;有的学校为了应付上级部门的考核,要求各班主任统一口径,反映出学校不诚信的一面。目前很多小学一星期只设置一两节品德课,没有其他的社会实践课和专题教育课等。课程内容简单、枯燥,学校只重视高分的学生,其他方面都是次要的,甚至是可以忽略的;有些学校只重视学习成绩的好坏,而忽略日常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学生就也无法建立诚信的观念。

2.学生自身诚信素质的缺失

首先,小学生主要是7~13岁的青少年儿童,他们正处在长身体、长知识的关键时期,同时也处于身体、心理不成熟期,情绪波动较大,也容易受周边环境和事物的影响。其次,现在的小学生大部分是独生子女,他们成长在较为优越的生活环境中,过度保护、过度溺爱,导致他们普遍缺乏艰苦奋斗、吃苦耐劳的精神,责任意识淡薄,心理脆弱,承受压力的能力比较差,大多存在只顾自己不顾他人的自私心态,考虑更多的是别人应该为我做些什么,追求个人名利,极少考虑社会责任,自私自利的思想使他们在面临义和利的选择时,往往会为利而舍弃诚信。因此,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德育教育就格外重要,正确的道德教育有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而不良的行为习性会危害学生的一生。

二、学生诚信重建的对策

1.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1)诚信教育需要社会大环境。也只有营造一个政府讲诚信、公众讲诚信,人人讲诚信的社会风气,学生才会有诚信的理念和行为。所以,社会媒体应该抱着对社会负责的态度,加大力度宣传诚信、守信之美德,批判背信忘义的行为,让诚信深入人心,让人人以诚信为荣。

(2)做诚信家长和诚信教师,言传身教。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因此要让学生有诚信,家长就要率先垂范,做到诚信守时,实践承诺。教师是学生崇拜的偶像,是学生学习的榜样,学生时常会模仿教师的行为。教师应该在教书的同时,灌输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让学生在浓厚的诚信氛围中,建立团结、互助、坦诚的和谐人际关系,这样做对学生的诚信教育将会事半功倍。

2.营造诚信的校园文化

(1)建立学生诚信档案。建立诚信档案不仅可以弥补目前教育体系中诚信档案方面的空缺,而且还可强化学生的诚信意识,便于加强对学生的诚信教育,也是教师评价学生行为与表现的科学依据。建立诚信档案,使每一个学生在班级都有了一个信用记录,包括学习习惯上的诚信表现,如考试是否作弊、作业是否抄袭、有没有谎报学习表现等;行为习惯上的诚信表现,如不对同学老师撒谎、借阅图书及时归还、做错事情是否勇于承担责任等。持续不断地记录学生的言行和举止的表现,这是学生成长过程的一份宝贵资料,它使学生时刻注意自己的行为,努力做诚信的事,不断提高自己的诚信度。

(2)营造诚信的校园文化。一是定期举办诚信讲座。学校或者班级可以利用学生的课余时间,聘请品行高尚、在学生群体中有一定影响力的模范或专家对学生进行面对面的诚信教育。二是播放诚信音像资料。建立经典优秀的声像资源库,为广大师生提供高水平的鉴赏作品,来满足师生对于美的追求和自身高素质培养的需求,并可利用影像资料和场所、设备传播诚信,使学生受到直观的诚信教育。三是开展以诚信为主题的班队活动或实践活动,如根据学生心理和年龄特点,可充分挖掘和利用传统美德中有关诚信的格言、典故、故事等,通过诵读、故事会、相声小品表演等形式,调动学生对自主教育的积极性,在喜闻乐见、寓教于乐的活动中,使学生从小感受和体会诚信是做人之本。四是以广播、板报、墙报、宣传栏为阵地,广泛开展诚信教育。

(3)教师要以身作则、身正为范。中国古代教育中提倡为人师表,也就是说作为一个教师各个方面都应该为学生作出表率,只有教师自己做好了,才能要求学生做好,才能教育学生做好。一个教师只有具备了“躬自厚而薄责于人”的品格,学生才会自觉自愿地接受其“传道、授业、解惑”。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产生影响,教师一定要在思想政治、道德品质、学识学风方面以身作则,自觉率先垂范,这样才能真正地为人师表。教师还要有针对性地选择一些有助于诚信品德培养的书籍,指导学生经常阅读,让他们了解伟大人物诚信的表现和高尚品德对人生的重要作用,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开阔他们的思想境界,激发他们养成“诚信”品德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另外,班级制定的班规班纪,一定要说到做到,“言必行,行必果”。在班级内还可以建立适当的诚信奖惩机制,使诚信者因诚信得到益处,使失信者因失信而付出必要的代价。

3.家庭中父母要树立诚信的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