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科学小实验及原理讲解十篇科学小实验及原理讲解十篇

科学小实验及原理讲解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7:42:37

科学小实验及原理讲解篇1

关键词:课堂观察;化学实验;学生分组实验;科学素养

文章编号:1008-0546(2012)04-0026-03中图分类号:G632.41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2.04.011

我国颁布的《2001~2005年中国青少年科学技术普及活动指导纲要》中认为科学素养的内涵应包括:科学态度、科学知识和技能、科学方法、科学行为习惯。高中生科学素养是主要指学生对科学的了解程度,包括科学知识和技能、对科学的理解、科学的思维方法、与自然有关的人文精神、价值观以及运用科学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其基本内涵应包括:科学意识、科学知识、科学能力、科学思维和方法以及科学人文品质。高中化学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主要阵地之一。通过对中国期刊网近20年有关“化学实验、科学素养”为题的论文检索,有50余篇相关的研究论文。研究的内容主要包括:强调化学实验对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性;改进化学实验教学,转变教育理念,改进师生关系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新课程理念下化学实验与科学素养培养策略探讨等[1-4]。相当一部分的论文内容以工作总结体会为主。结合具体教学案例分析探讨如何进行高中生科学素养培养的论文很少。本文结合2011年南京市假期教师培训班安排的三节有学生分组实验的研究课案例分析浅淡如何通过课堂化学实验促进高中生科学素养的提高。

案例一:《选修一:化学与生活》生命的基础物质――糖类

本节课教师设计了两个学生分组实验。

实验一:葡萄糖的银镜实验,教师将课本上的教师演示实验改成学生的分组实验。

教师提供试剂为:氨水、硝酸银溶液、葡萄糖溶液。

课堂实录:

教师:(讲授)葡萄糖可以和新制的银氨试剂反应,这就是银镜实验。

学生:听讲(表情期待)。

教师:(讲授)银氨试剂容易分解,所以使用时要现配。配制方法是:在硝酸银溶液中逐滴滴加氨水,直到最初产生的白色沉淀恰好溶解,这时配好的溶液就是银氨溶液。(教师边讲边示范)

学生:听讲(有部分学生开始交流讨论并在装试剂的提篮中寻找对应试剂)。

教师:(讲授)现在就请你们自己配制银氨试剂并滴加葡萄糖溶液,水浴加热后观察实验现象。

学生:动手实验(两人一组,配合较好)。

教师:(讲授)现在你们手中的试管里发生了什么变化?有银生成的实验小组请把试管举起来。

学生:把手中试管举起来(只有一组由于速度较慢,试管仍在水浴加热,未能举起,其余小组都将试管举起)。

实验二:①验证淀粉的水解条件及水解产物。②验证淀粉水解程度。教师同样将课本上的教师演示实验改成学生的分组实验。

教师提供试剂为:硫酸、氢氧化钠溶液、淀粉、硝酸银溶液、氨水、碘水、蒸馏水。

课堂实录:

教师:(讲授)多糖可以在催化剂条件下进行水解,水解的最终产物为单糖。淀粉就是一种多糖,请自己设计实验,验证淀粉的水解条件及水解产物。现在可以开始。

学生:听讲后准备实验。(一部分学生表现积极,表情兴奋,开始在装试剂的提篮中寻找实验试剂;另一部分学生表情迷惑,四处观望后也开始准备实验;还有一部分学生完全没动手实验。)

教师:学生实验时开始巡视。

学生:开始进行验证淀粉的水解条件的实验。(一部分学生在淀粉溶液中滴加硫酸后加热;一部分学生在淀粉溶液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后加热;一部分学生在淀粉溶液中不加任何试剂进行加热;还有一部分学生以上三种情况都考虑到了所以做了三组对照实验。)

教师:(边巡视边讲解)现在需要验证淀粉的水解产物,你们准备用什么试剂?

学生:银氨试剂。(少数学生,大多数学生注意力仍集中在手中进行的实验。)

教师回答:对,可以开始了。(没有对学生的第一步操作进行点评并且没有提醒学生加碱中和淀粉的水解液。)

学生:开始进行验证淀粉水解产物的实验。(一部分学生开始配制银氨试剂,另一部分学生还在进行上一步验证淀粉水解条件的实验。)

学生:继续实验(没有实验小组的银氨实验成功)。

教师:边巡视边关注时间,由于实验时间较长,教师停止了实验。

教师:(提问)现在请实验小组汇报实验结论。

学生:汇报实验。

教师:(讲解淀粉水解条件以及如何检验淀粉水解产物,并提出此银镜实验成功的关键是实验进行前在淀粉水解溶液里滴加氢氧化钠溶液将溶液性质调成碱性。)

学生:听讲(部分学生开始讨论)。

教师:(讲授)请回家思考如何验证淀粉水解程度。(由于第一步实验时间较长,原安排实验没有进行。)

课堂观察反思:教师设计的两个学生分组实验取得了不同的实验效果。实验一取得了满意的效果,学生通过葡萄糖的银镜实验理解并掌握了葡萄糖有还原性这一知识点,实验成功的关键是教师将实验的关键步骤也是实验操作的难点――银氨试剂的配制,给学生做了示范,学生仔细观察后进行模仿,实验取得成功。准确的实验观察能力正是科学素养的组成部分,实验一成功的锻炼并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二的效果不理想,虽然教师在实验结束后对实验设计和实验成功关键步骤进行了回顾总结,但实验耗时过长并影响了全部实验的实施。教师对本实验的预设是一个全开放的实验,即在教师不进行任何指导药品试剂全部自选的情况下学生进行实验。这样一部分学生能根据教师提出的实验目的很快设计出实验操作步骤进行实验(这其中也会有一部分学生的设计是错误的),另一部分基础较弱的学生可能根本无法设计出实验操作步骤。教师如果能更细致的设计此实验,可以使学生在实验时的目的性可操作性得到加强。例如,本实验可以设计为先让学生根据实验目的写出自己的实验方案,教师请几位学生读出自己的实验方案,全班交流讨论选出最优方案。让每个学生都明确实验如何操作并了解实验成功关键点之后再动手实验,这样可更有效的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小组合作能力,这些也是科学素养的组成部分。

案例二:《化学必修一》碳酸钠与碳酸氢钠

本节课教师设计了一组学生分组实验对碳酸钠与碳酸氢钠的以下性质进行了对比①溶解性及水溶液的酸碱性,②与盐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的快慢。

教师提供试剂:固体碳酸钠、固体碳酸氢钠、蒸馏水、酚酞、盐酸。

课堂实录:

教师:(讲授)大家猜想碳酸钠、碳酸氢钠能不能溶于水?请大家动手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想。注意:没有讲明药品用量时,我们取用固体药品只要盖满试管底部,液体水只要1~2mL。

学生:动手实验。

教师:(讲授)碳酸钠与碳酸氢钠的水溶液酸碱性如何?如何验证?

学生:(齐声回答)加酚酞。

教师:那么现在开始验证。

学生:(滴加酚酞验证溶液性质)

教师:你们认为碳酸钠与碳酸氢钠与盐酸反应,哪一个会更快放出气体?

学生:讨论。

教师:究竟谁说得对,请动手实验验证,并请实验结束后解释你看到的现象。

学生:动手实验并很快得出结论,最后由一名学生解释了实验现象。

课堂观察反思:这是一个很成功的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在实验过程中起到了很好的引领作用。本实验教师没有动手,教师只是搭好台阶,通过自己设置的一组提问启发了学生,使学生根据实验目的一步步设计实验步骤,最终通过实验现象归纳出物质的化学性质。这组实验很好的锻炼了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

案例三:《化学必修一》氨硝酸

本节课教师在讲解氨气极易溶于水的性质时,设计了一个学生分组实验。每个实验小组在课前都领到一个收集满氨气的小试管。在进行学生分组实验之前,教师演示了氨气溶于水的喷泉实验。

课堂实录:

教师:(讲授)刚才大家看到了美丽的喷泉,你们想不想自己体验一次?

学生:(齐声回答)想。

教师:你们面前的小试管里已收集满氨气,现在请你们将小试管口向下插入水槽中,观察现象。现在开始实验。

学生:动手实验。(一部分学生的小试管内液面上升直至充满试管,一部分学生的小试管内液面未上升或上升不明显。)

教师:边巡视边与学生交流。

教师:现在请一组汇报他们的实验。(教师请一组实验成功的小组进行汇报。)

学生:汇报实验并解释了试管内液面上升的原因。

教师:(结束学生实验进入下一环节,没有对实验未成功的小组进行分析。)

课堂观察反思:这是一个指导学生对实验细节进行观察分析的好机会,可惜被教师忽视了。我们观察分析了本次实验失败学生的实验操作,发现这些学生在领到教师分发的收集满氨气的小试管后,都将小试管口向上插在了试管架上。我们都知道氨气的密度小于空气,这样的操作使氨气极易外逸,到教师口令学生进行实验时,小试管内的氨气已所剩不多,实验效果当然大打折扣。如果教师这样处理实验:在实验结束后问一声,是否有学生没有看到预期的实验现象,然后带领学生分析实验失败原因。这样的处理就不会让学生带着遗憾走出课堂,同时也能加深学生对本节课学到的氨气密度小于空气这一知识点的印象。因此,教师在实验过程中要关注细节及时利用课堂生成的教学资源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

本文通过三节有学生分组实验的研究课案例分析,浅淡了如何通过课堂化学实验促进高中生科学素养的提高。在教学实践中,需要教师运用恰当的教学策略,根据学情细致地设计实验;在实验开始之前,要为学生铺路搭桥;在学生动手实验之时,及时发现问题,为学生解疑答惑。教学中把培养科学意识居于首位,培养其学习科学知识的兴趣、爱科学,渴求科学知识的心理倾向和用科学的态度来认识客观世界的敏锐感、思维习惯。科学知识是基础,要充分发挥其载体作用,利用学生各学科中已经掌握的科学知识去掌握新知识。科学能力是科学素养的核心,要强化实践操作能力,注意培养学生实施调查,设计步骤的能力;信息搜集、处理、使用能力;观察实验能力,以及科学思维能力。科学方法是人们揭示客观世界奥秘、获得新知识、探索真理的工具。思维方法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精神活动形式、方式和程序的总称。高中阶段学生尤其需要掌握观察、操作与实验的方法以及参与探究活动的方法、收集与利用信息的方法;需要培养逆向思维、侧向思维、发散性思维方法、收敛性思维等。另外,不仅要培养严谨细致的科学作风,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更应注重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

参考文献

[1]吴海建.从培育科学素养的角度看化学实验教学[J].化学教育,1999,(6)

[2]蒋小飞.在化学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J].教学与管理,2011,(3)

科学小实验及原理讲解篇2

[关键词]培养自学能力数学自学辅导

一、做法

1.认真解决好三个过渡

(1)从小学到初中的过渡

针对初一学生的特点,教学中注意逐步过渡:(1)用比较生动、形象的儿童语言,通过具体事例、实物演示,加强教学的直观性,逐步引导学生掌握教材,培养兴趣。(2)开始阶段,讲得多一点,注意引导,逐步放手。(3)注意教给学生一些适合于中学学习的方法。

(2)由算术到代数的过渡

初中代数的开头课,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学习方法、解决问题的思考方法等问题都在一定程度上有别于小学的数学。初中数学课已经是一门逻辑性、系统性、条理性较强的学科,抽象性也逐渐增大。新学科是在原有学科的基础上进行数学的,因此除要做好教学方法、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的衔接工作,把学生自然地带入中学学习的轨道外,还应特别注意教学内容上的衔接,即从算术到代数的过渡。

(3)由教师讲为主,到以学生自学为主的过渡

小学生学习是以听讲为主,现在要从有兴趣自学到习惯自学,需要一段时间,分三步完成。

①思想动员,明确自学的重要意义。②指导读书,开始指导具体一点,逐步提高自学要求,使学生懂得自学。③启发诱导,加强辅导,特别是对中、下学生的辅导,中、下学生多一些的班,更应加强对他们的辅导,培养兴趣,增强信心,激发动机,使学生热爱自学。

2.课堂教学的基本环节

组织教学启发讲解,布置学生内容指导学生阅读、练习,着重辅导差生观察检查学习效果及时强化认识布置课后学习任务。

也就是“启”(启发引导),“读”(阅读课文),“练”(做练习),“知”(当时知道结果,及时反馈,及时强化),“结”(小结讲解),教师有针对性地辅导贯穿全过程。基本做法是上课后复习旧课,引入新课,视新课的难易给予较详细或简略的启发,并出示阅读提纲,布置学习任务,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为学生顺利地进行自学创造条件,要求学生先粗、细、精的阅读教材,搞懂教材上的基本内容后再做练习,然后核对答案,改正错题,这时教师巡回辅导,个别答疑,着重帮助差生,在学生独立活动时,教师一般不打断学生的思路,让学生停下来讲解,以免影响学生思维,在下课前十分钟左右,教师一般不打断学生的思路。让学生自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地、画龙点睛地重点讲解。最后布置课外学习任务。有阅读教材,做读书笔记,也有继续完成少数练习。

3.实验的开始阶段狠抓了以下工作

(l)逐步教会学生使用实验课本,适应自学实验课本的学习。(2)拟好读书提纲,指导好学生自学。(3)狠抓学生读书笔记的训练。(4)认真做好课堂小结在下课前十分钟左右,要求教师进行简短的总结,画龙点睛地进行讲解

4.教学中注意对学法的研究、指导根据学习心理学的简单原理,介绍学生一些科学的学习方法,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的具体指导。

5.自学方法的进一步完善、形成在实验后期,学生已初步掌握一些自学方法,形成了一定的自学习惯后,有必要作一次系统的概括、归纳、小结。结合课本,首先指出:自学的效果不仅取决于远大的学习目标,强烈的求知欲,勤奋、踏实的学习态度,顽强的自学毅力,坚定的自学信念,还决定于科学的学习方法,只有良好的学习方法,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学会怎样自学,比什么都重要。

然后,怎样读书?怎样做读书笔记?怎样做练习?怎样进行独立思考?怎样进行自我检查?善于求师等问题分别地进行介绍,以便完善自学方法,进一步形成自学习惯。

二、几点体会

1.怎样才能更好地将学习心理学理论指导实验,搞好实验

实践中我体会到,这项实验是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主持领导下的实验,要以心理学作指导才能对九条有效的学习学原则和七条教学原则,运用自如。掌握教育机智也需要一定的心理学、教育学素养,因此应加强教育科学的学习,研究,并且要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善于灵活运用。

2.传统教学与自学辅导实验教学的关系

任何创新都要有合理的继承,不能一概否定,数学自学辅导教学实验就是在总结继承传统教学中许多合理的因素的基础上进行创新的一项教学实验,实践证明如果能巧妙地动用传统教学中的合理成分实验是会取得成效的,数学自学辅导教学实验也还在进一步改进和完善。

3.关于自学辅导实验教学中教师的讲

我认为,教师应讲其精华,讲其所需,不是罗列、复述知识的照本宣科,而是应通过讲,教会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讲”本身并无过错,从孔夫子开始几千年来的实践证明,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不能离开老师的讲,现在的问题是讲的太多太杂,重点不突出,学生实际不甚了解,只好罗列书上已有的知识,泛泛而谈的讲,大黑板大黑板的写,因此,学生不感兴趣,不愿听,本来学生已经懂和学生自己能够掌握的,老师还在反复的讲,影响学生思维的积极性,而真正希望讲的有时又一带而过,中、差生的问题得不到解决,两极分化越来越大,不利于大面积提高初中数学教学质量,现在的教改实验,就是为了改变上述不合理、低效率的局面。在自学辅导教学实验中教师要把功夫花在约十分钟的精讲、巧讲上。

4.实验取得成效的原因初探

数学自学辅导教学实验之所以能够取得一定成效,就在于它能够更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并且能恰到好处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自学形式之所以行之有效,是因为它符合人类认识事物过程的心理原则。

(1)在自学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和其它心理活动自始自终地处于积极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人们对外界事物变化和相互关系的理解速度快,灵敏性高,因此接受知识既较快又较牢固。

(2)学生的学习是在自己原有知识水平的基础上进行的,符合循序渐进的原则,既容易接受知识,又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养成热爱学习的好习惯,有益于知识的获得和理解能力的提高。

(3)自学以视觉器官为主要手段,刺激不会因时间和空间的变化而消失,便于学生对接受的知识进行分析、综合、归纳、比较,也就是说,对所学的知识可以有一个消化巩固的过程,能加深理解。

科学小实验及原理讲解篇3

1.巧妙运用多媒体资源创设虚拟情境

随着计算的普及,计算机技术在教育上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很多小学建立了多媒体教室,这为虚拟学习情境教学创造了物质条件。在小学科学课堂上,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加大虚拟情境教学的力度。视频资源是虚拟情境创设的重要资源,教师可以提前利用网络资源,查找与课堂内容相关的视频片段,然后在课堂上播放,结合视频内容讲解科学知识。对于小学生而言,这样不仅可以极大地提高学习科学的兴趣,提高课堂注意力,而且可以为学生创设相对真实的虚拟情境,帮助学生理解一些基本的科学原理与知识,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例如,《不平静的地球》是浙教版《科学》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内容,主要包含三个小节,分别是地球的内部构造、地震、火山。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了解地球内部的基本构造,产生地震、火山的原因,以及发生地震灾害后的逃避措施。在创设虚拟学习情境的时候,首先可以利用网络资源,查找不同地貌的图片资源,然后将图片资源制作成小视频资源,在课堂开始的时候进行播放,通过强烈的感官刺激,引起学生的注意力与好奇心,并且引出今天所讲的第一节内容:地球的内部构造。教师结合图片要分别向学生介绍地球内部构造有哪些,以及提出不同地貌是如何形成的原因,让学生思考。然后运用视频呈现火山爆发和地震的场景,给同学强烈的视觉冲击,使学生对火山爆发和地震过程有具体的认识,从而联系先前地貌的形成,使学生明白地貌是由于地表运动造成的。在学生观看视频的时候可以提问“火山爆发和地震是什么原因引起的?”,带动学生思考,引起学生探究的欲望。利用动画演示地壳运动的方式和特征,把学生不能够亲眼所见、亲身感受的场景用动画表现出来,既直观形象,又便于学生理解记忆。教师借助图片、视频及动画等多种多媒体资源的综合应用,给学生创设形象直观的虚拟学习情境。

2.利用小实验创设虚拟学习情境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有些内容比较抽象,如果直接给学生讲解,学生很难理解和记忆。虚拟学习情境的创设就是将一些现象直观地呈现在学生面前,便于学生理解,让学生思考现象背后的本质。通过建立小实验来模拟真实的场景,能够给学生带来强烈的视觉效果,达到情境教学的目的。而且可以教会学生在解决一些现实问题的时候,可以利用实验完成,通过实验验证自己的结论或者发现的问题。小学是学生教育的基础阶段,如果从小就对学生树立这样的思想,不仅可以扩展他们的思维,而且可以锻炼他们的动手能力,提高他们实际操作的能力。

《离不开的电》是浙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内容,其中包括四部分,分别是手电筒的秘密、电和我们生活、串联和并联和安全用电。其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有电的概念,大体了解电是如何产生的,电和我们的生活有哪些联系及安全用电的相关知识。首先,教师可以展示一些闪电的图片或者有关闪电的小视频,然后提出问题:“同学们,闪电是如何形成的?”让学生思考,通过小实验,验证闪电形成的原理,并且要求学生就所放视频与实验的内在联系思考老师做这个实验的目的与依据是什么。然后建立串联并联电路,通过灯泡的亮度不同而引入学生对串、并联内在区别的理解。并且要通过实验让学生切实地感受到电流击打在人身上的感受,引入安全用电的知识,最后通过播放触电事故造成灾难的小视频以加深学生的印象。教师通过以上一系列的小视频播放及小实验的操作,不仅可以给学生造成视觉上的感受,而且可以给学生造成现实的触觉感受,使原本抽象的相关概念经过学生的亲身经历理解得更深刻。

3.合理利用资源设置虚拟学习情境

创设虚拟学习情境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视觉、触觉等外在感受,加强对相关科学知识的了解。在小学科学课堂上,教师可以利用一些网络资源、实物及组织学生小组实验等创设虚拟学习情境,帮助学生理解一些抽象的内容。在虚拟学习情境创设中,教师不要只局限于一种方式,而应该多考虑其他的方式,通过多种方法的有机结合,立体化地设置虚拟学习情境,从多个角度诠释科学原理,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科学小实验及原理讲解篇4

怎样才能学好化学这门功课呢?俗话说万事开头难,只要起好步,以后学习起来就比较顺利。为此,笔者在此谈几点自己指导初三学生学习化学的做法,仅供同行们参考、补充和指正。

1.明确学习化学的目的

化学是一门自然科学,是中学阶段的一门必修课,它是古往今来无数中外化学家的化学科学研究和实践的成就,它编入了一些化学基本概念、基础理论、元素化合物知识、化学反应的基本类型、无机物的分类及相互间的关系等知识;它充满了唯物辩证法原理和内容,它介绍了许多科学家的优秀品质和他们对事业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严谨的学风。化学对工农业生产、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具有重要的作用,人们的衣、食、注行样样离不开化学。

化学是一门实验科学,通过化学课的学习,要掌握一些化学实验的基本技能,学会动手做实验的能力,为今后搞科学实验打下基础。

因此,通过初中化学课的学习,初三学生不仅能学到初中阶段的系统的化学基础知识,受到辩证唯物主义思想、中外化学家的爱国主义思想、行为和对科学的不断进娶不断探索、不断创新的科学态度及严谨学风的教育,而且还能提高自己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实验能力和自学能力,为今后学习高中化学及其他科学技术打下良好的基础。

2.课前要预习

上课前一天,一定要抽出时间自觉地预习老师第二天要讲的内容。学会先预习,后听课这种良好的学习方法。预习的好处很多:(1)它能强化听课的针对性,有利于发现问题,抓住重点和难点,提高听课效率;(2)它可以提高记听课笔记的水平,知道该记什么,不该记什么,哪些详记,哪些略记;(3)它可以节省课后复习和做作业的时间。通过预习时的独立思考和听课时留下的深刻印象,从而缩短课后复习和做作业的时间;(4)它可以培养自学能力。预习的过程就是自觉或独立思考的过程,长期坚持下去,一定会使自学能力得到提高。

预习的方法是:(1)通读课文。通过阅读课文,了解新课的基本内容与重点,要把自己看不懂的问题记下来或用铅笔在书上作一些记号,用以提醒自己上课时要集中精力和注意力,有意识、有目的地听老师讲自己不懂的问题,详细对比跟自己的想法有什么不同,这样就能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2)扫清障碍。在读课文后了解了主要内容的基础上,联系已学过的与之有关的基础知识,如果有遗忘的就要及时复习加以弥补,这样才能使新旧知识衔接,以旧带新,温故知新;(3)确定重点、难点和疑点。在通读课文和扫清有关障碍后,在对新知识有所了解的基础上,思考课文后的习题,试着解答,在此过程中找出新课的重点、难点和疑点。如果有潜力,还可以做点预习笔记。

3.听好每堂课

听课是学习过程的核心环节,是学会和掌握知识的主要途径。课堂上能不能掌握好所学的知识,是决定学习效果的关键。功在课堂,利在课后,如果在课堂上能基本掌握所学的基础知识和技能,课后复习和做作业都不会发生困难;如果上课时不注意听讲,当堂没听懂,在课堂上几分钟就能解决的问题,课后可能要花费几倍的时间才能补上。所以,学生在课堂上集中精力听好每一堂课,是学习好功课的关键。听课时,一定要聚精会神,集中注意力,不但要认真听老师的讲解,还要特别注意老师讲过的思路和反复强调的重点及难点。边听课、边记笔记,遇到没有听明白或没记下来的地方要作些记号,课后及时请教老师或问同学。同时,还要注意听同学对老师提问的回答以及老师对同学回答的评价:哪点答对了,还有哪些不全面、不准确和指出错误的地方,这样也能使自己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使自己能判断是非。课堂教学是教与学的双向活动,学生是主体,教师起主导作用,学生要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听课时,一定要排除一切干扰和杂念,眼睛要盯住老师,要跟着老师的讲述和所做的演示实验,进行积极地思考,仔细地观察,踊跃发言,及时记忆,抓紧课堂上老师所给的时间认真做好课堂练习,努力把所学内容当堂消化,当堂记住。

4.认真记好笔记

要学好化学,记笔记也是重要的一环。记笔记除了能集中自己的注意力,提高听课的效率外,对课后复习也有很大的帮助。所以,要学会记笔记,养成记笔记的好习惯。因此,在认真听讲的同时,还应该记好笔记。记笔记的类型有:

(1)补充笔记。讲新课时做补充笔记,老师讲的内容是根据学生的实际将课本内容重新组织,突出重点加以讲解,记笔记是边看书,边听讲,边在书本上划记号,标出老师所讲的重点,并把老师边讲边在黑板上写的提纲和重点内容抄下来,还要把关键性的、规律性的、实质性的内容和对自己有启发的地方扼要地在书本上或笔记本上写上几句,把老师讲的但书上没有的例题记下来,课后再复习思考。

(2)实验笔记。老师的演示实验和学生的分组实验,重在通过实验验证化学原理或掌握化学性质或物质的制法操作。可做简明图解、补充笔记,把老师所做的演示实验的现象及讲解记下来,书上有实验插图的可以直接在上面补充,例如,在氧气的实验室制法装置图边上记下老师讲的重点:①药品不能堆积在试管底部,而应平铺在试管底部,记:“是为了增大受热面积,药品受热均匀,气体容易逸出”;②给试管加热时,为什么要先把酒精灯在试管下方来回加热,然后集中在药品部位加热?记:“让试管受热均匀,不易破裂”。

(3)改错笔记。习题或试卷评讲课是老师纠正学生在作业或试卷中的“常见脖和“多发脖,并指导解题思路、规律、技巧和方法的课。在听课时,不要只抄正确答案,关键是要用红笔订正,而且不要擦去自己的错解,以利于与正确答案作对比,找出答错的原因,过一段时间还应把以前做错的题再重做一遍,看看现在自己是否真正掌握了。这种笔记是在作业或试题空隙处做简明的“眉批”或“注释”。

(4)系统笔记。复习小结课时,老师把课本内容进行系统归纳总结,是书上没有的,因此要做系统的笔记。将笔记每面一分为二,一半写板书的内容,一半记讲解,课后结合复习加以整理、修改和补充,成为一个整体,以利于加深、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归纳知识的能力和全面的复习。笔记的形式有:①提纲式,以文字表述为主,适用于概括教材的主要内容或归纳、整理公式、定理和概念要点;②纲要式,以化学式、关系式或关系框图来表述,适用于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性质、制取及相互间的变化、计算知识的概括等;③图表式,以文字、表格、线图来表述,适用于有关概念、化学基本原理、物质的性质、实验等进行归类对比。

5.认真观察和动手实验

在义务教育化学教科书中编入了81个演示实验、10个必做的学生实验和9个学生选做实验,还安排了13个家庭小实验。因此,通过这些演示和学生实验,学会观察老师演示实验的操作、现象,独立地做好学生实验,上好实验课,是学好化学的基础。

首先,在课堂上要认真观察老师所做的每一个演示实验的操作和实验现象。化学实验是很生动、很直观的,实验中千变万化的现象最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但学生若只图看热闹,光看现象,不动脑子思考,看完了不知道是怎么回事,无助于学习的提高,所以,观察要有明确的目的。观察实验前,要明确观察的内容是什么?范围是什么?解决什么问题?这就叫做明确观察的目的,目的明确了才能抓住观察的重点进行观察。观察时还要仔细、全面。例如,氢气还原氧化铜的演示实验,实验目的是验证氧化还原反应,氧化铜被氢气还原成铜。观察时先看清反应物是无色的氢气和黑色的氧化铜粉末,反应的条件是加热,生成物是水和亮红色的铜。

其次,要上好学生实验课,课前必须进行预习,明确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和操作步骤。进行实验时,自己要亲自动手,不做旁观者,认真做好实验内容里所安排的每一个实验,在实验过程中要集中注意力,严格按实验要求操作,对基本操作要反复进行练习,对实验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现象,要耐心细致地观察,认真思考,准确如实地记录。

6.课后及时复习

一堂课的内容,十多分钟就可以复习完,有时也可以像过“电影”一样地过一遍。复习能加深理解,复习能巩固知识。

复习要及时,不能拖。复习中不懂的问题要及时请教老师,这样,在学习上就不会留存障碍,不留疑点,为以后顺利学习打好基矗复习时,要重视教科书,也要读听课笔记,要反复读,边读边回忆老师的讲解,边理解书上的内容。

7.认真完成作业

做作业是练习的极好机会,是巩固知识的重要手段之一。学生一定要亲自动手做,绝不能抄别人的作业。节后习题和章后复习题一定要认真完成,不能马虎。做作业要在复习好了以后做,才能事半功倍。一定要主动地、独立地完成每次作业,多思多问,不留疑点,并尽可能地把做过的作业都记在脑子里,因为没有记忆就没有牢固的知识,只有用心记忆才会熟能生巧,才能在勤练的基础上“巧”起来。

8.学会阅读课本

读书一般分为粗读和精读。粗读主要用于预习,通过粗读,了解基本知识的一般内容,掌握整章、整节或整个小标题的内容轮廓、大致思路,了解有什么实验内容,这样,课堂上看老师做演示实验时心里就有了底。精读,可以了解教材的重点和发现不理解的问题,听起课来心中就有数。

精读是认真地读懂并理解及记忆重点内容和定义,把这些内容与有关的旧知识联系起来。精读主要用于课后复习,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巩固,使知识系统化。

精读时要在理解概念的定义或定律全文的基础上,剖析具有关键性的字词,强化对关键字词的认识。例如电解质的定义:“凡是在水溶液里或熔化状态下能够导电的化合物叫做电解质”,关键性字词是“化合物”和“或”字。非电解质是“在水溶液里和熔化状态下都不能导电的化合物”,关键字词是“和”字和“都”字。对这些关键字词要认真思考,并把它标出记号或作眉批,以备以后再次复习时注意。

对于比较深刻的材料、重要的段落内容,要逐字逐句地反复读。认真地思考、分析、整理、养成记读书笔记的习惯。可把重要内容、关键词句记在笔记本上,还可写出自己对某一问题的想法和认识,或记下不懂的问题,以备查问。

9.读化学课外读物

学好化学,要重视阅读课外读物,例如《中学化学教学参考》、《中学生数理化》、《课堂内外》等杂志和科普读物,它们的内容紧扣化学教学大纲和教材,其针对性和适用性很强,配合教学进度,指导解析疑难,注意智力开发,重视能力培养;它们的题材广泛新颖,内容丰富多彩,文章短小精悍,通俗易懂,形式生动活泼,图文并茂。它能帮助学生开阔视野,扩大知识面,激发学习兴趣,掌握学习方法,透彻理解教材,灵活运用知识,培养探索精神,它们是学生的好朋友。

科学小实验及原理讲解篇5

论文摘要:通过转变教育观念,采取多媒体教学手段,培养学生问题意识,重视实验、教学和科研相结合等方法,可以提高生理学教学质量。

生理学是生物科学中的一个分支,它以/i=物nL体的正常功能为研究对象。其任务就是研究这些生理功能的发生机制、条件以及内、外环境中各种变化对结构功能的影响,从而掌握各种生理变化的规律。’已是医学的一门基础性理论科学,是联系基础与临床之问的桥梁,但随着医学科学及医学教育的发展,为适应当前以创新教育为核心的索质教育的需要,改革生理学旧的、传统的教学模式已是势在必行。

一、教学方法山呀由象性讲理”‘形象性理角军’转变

生理学是医学院校的一门#lL能学科。在其知识体系中始终贯穿一个}}rm.宁,讲理就得讲思维和方法,就得讲逻辑的推理,这是’已自身所具有的特征。而生理学正是用抽象的概念来推论更深奥的原理。同学们感到实在是深小可测、难以理解,如若在讲}}m.之前先用具体的思维方式,帮助他们理解生命现象的本质,恰当地应用联想和类比的方法,就会使抽象的、难以理解的#lL理具体化、形象化,使教学生动有趣、气氛活跃,从而激发他们的兴趣和创新能力。(1)形象思维使抽象的机制具体化,有助于学生理解和记忆。正常生命现象均遵循着复杂的、抽象的内在#lL制。在教学过程中尽量多用联想,比的形象思维使之具体化、简单化。如在讲‘`i}}’这一难理解而又必须掌握的概念时,可以类比到每位学生都亲身经历过的‘份数线’来理解就形象多了。从而避开了H_接说教,淡化了教育痕迹,使学生易于接受,达到了''''i=固记忆的效果。(2)形象思维使教学生动、有趣,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同志指出:‘环斗学的本身就是创新。创新是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田发达的动力。,,[”在我们的教学中,更应该采取多种教学方法,使学生的学习山被动变为主动,加强培养学生的思维创新能力。如在讲肺容积的大小影响肺顺应性这-原理时,光拿两个大小不同的气J求,让学/i=自已向两个气球吹气时,自己就会发现:小气球小易吹大,而大气球易吹大。自然会得出结论:容积大的肺易变形,顺应性就大;反之,顺应性就小。这样就引导他们养成形象思维的习惯,并学会了从‘价别’,到“一般”,从‘俱体’到ttj}}R遍}}r内认识事物的规律和方法。总之,在生理学教学中,大量地应用形象思维方法,能使抽象的原理形象化、具体化,有助于学生创造性地把书本知识转变为自己的智慧和能力,从而培养出创造刑v高索质的现代医学人才。

二、合理利用多媒体课件,开阔学生视野,激发学生学习爱好

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尤其是计算湘L技术、信息、图像处理技术及通讯技术的飞速发展,以计算#lL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已深入各级教育。丰富的信息资源,灵活、快速的学习空问,使医学教育发生着深刻的变化,也为创新刑医学人才的培养创造了物资基础。m,所以作为高校教师,更应把握计算#lL技术,制作质量高的多媒体课件。利用多媒体课件教学可以把枯燥的、难以理解和死记硬背的知识变为生动H_观、色彩丰富、表现力和感染力极强的知识,比单纯的教师曰头讲,学生而对黑板听的效果好。在生理学教学中运用大量的图片、图表、视频资料等,这样就能做到教学的H_观性,从而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爱好,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形成学习动#lL。例如在讲细胞跨膜物质转运这一节时,用动u视频演示各种物质在细胞内外的运动过程,既形象/i=_动,又轻易理解。已祠_在讲解时,老师一遍遍讲,学生在记忆时就是轻易混淆,通过多媒体课件后,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非常轻易记住。囚此,在制作生理学课件时,既要紧扣教学大纲、突出重点难点,又要制作精细、图文并茂,把枯燥的理论用动u图像形象的表达出来。

三、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作为教学目标和教学手段教师在讲解过程中要学会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熟悉需要。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教学中问题是关键。如果能在教学中有效激发学生对问题的兴趣,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的主观性,那我们的教学就真正能起到引导学生、教育学生、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作用。比如讲骨骼肌收缩的引起和收缩#lL制时,就可以用问题情境引导他们。首先提出如下问题:关节是如}i11活动的?当学生回答是肌肉收缩时,又问肌肉在谁的支配下才能收缩?学生说是神经时,之后丙问:神经如}i11把生物电活动转变成机械收缩活动的?通过这样的方式,就可以一讲解肌肉收缩的引起以及收缩原理。通过设置问题情境,让学生主动参与知识的获取过程,使学生获得的知识是tt舌动的知识”,是叫月产的知识”,这对学生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培养有很大的帮助。L31

四、重视实验,培养学生的独立解决问题能力

生理学知识都源于实践,所以实验对生理学教学也是}一分重要的。实践出真知,脱离社会实践来谈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只能是纸上谈兵。

尤其是医学院校的生理学,其理论知识来自于实践,它的发展与完善离小开实验。囚此,它又是-门实验性的科学,实验课的目的是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巩固基础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验作为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有其非儿的意义。实验教学是对课堂所学知识的H_观熟悉、自然规律的H_接体现;在科学研究、科学探索中是理论验证和基本数据的来源u}。实验在教学和科研中具有小可替代的重要地位。我们要重视试验,积极授课,在生理学实验课教学中,通过合理女排实验课时、针对性地选择和突出实验内容、规范实验课教学方法和要求等手段,来练习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科学的思维方法,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五、教学与科研l1重,提高教师素质

科学小实验及原理讲解篇6

【关键词】高中物理角色转换实验工具小组合作

中图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6.04.028

高中物理实验所需的器材都是比较容易准备的,而且,很多理论的来源学生都先学过。为了加深学生对理论的理解,提高学生将理论运用到各类题目中的能力,我认为在高中物理教学阶段,应该大力发展实验课堂,将日常课堂转换成具有实验性的、能够提高学生动手能力的课堂,改变以往教师满堂灌的传统风格。根据学生的物理成绩和动手能力,为学生划分实验小组,角色分配好,进行实验之前的准备。

一、物理课堂实行学生讲解为主的课堂形式

现在的高中物理教学都是以教师的讲为主,由于课堂时间有限,而物理学科又是难点较多的一门学科,需要教师讲解的知识比较多,所以,比较有效的方法就是教师在课堂上尽力多讲,让学生能够多接触一些类型题。高中的物理知识层面相对初中来讲,以初中知识为基础,进行了很大程度的加深,而且高中物理相对规范的一个学科特点就是类型题都是相似的,学生只要掌握了根本的解题方法,理解知识背后真正的理论意义,那物理学习就不是太大的困难了。但是,能够将理论真正弄明白的学生并不是很多,所以,导致物理学科的单科成绩在总成绩里相对落后。为了解决这个难题,教师们都进行了各种不同的尝试,但我认为最有效的办法还是回归到本质,理论是通过实践得来的,为了帮助学生理解,那就利用实验来帮助学生搞明白物理实验的性质。

物理属于理科范畴,所以日常的考试比较繁多,而且物理的大体都是比较重要的,分值很高,而很显著的一个特点就是物理的大题一般都是实验题,很多都是需要学生具备良好的逻辑性的,一步一步的进行分析。所以,这就导致教师需要很多的时间进行分析讲解,学生只是努力地去记录分析的过程,在接受的过程中,学生有没有真正的理解,教师并不会很清楚,这就可能导致两极分化极其严重。为了改善这种教学方法下的弊端,我想转换课堂的角色,将课堂的主导权交到学生手里,教师担任听讲人的角色,这样既方便了教师了解学生的听讲情况,而且学生讲很容易引起其它学生的注意与专注,学生的思维与语言表达都是比较相似的,容易引起共鸣。

一些常规的重点的题目可以让学生进行讲解,教师做补充。在学生讲解过程中改正学生的明显错误,在讲解之后进行知识点的补充和重点知识的强调。对于学生讲解的,如果听的同学们有不懂的,可以直接提出问题,但是教师讲的话,学生可能就没那么容易直接提出疑问了,解决疑问的过程就是学生进步的过程。所以,提出疑问的这个环节非常重要,我们都清楚一种情况就是,教师在讲解完之后会询问学生有没有不懂的地方,但是很少有学生会直接提出疑问,当再次遇到相同类型的题目的时候,还是不会做,这种情况是教师教学生涯中最常见也是最无奈的事情了。让学生讲解就打破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隔阂,学生就不会有自认为问题很愚蠢而不敢发问的心理斗争了,这样在课堂上不仅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表达和逻辑表达,更减少了课堂听讲问题的遗留。

二、实验过程以及实验工具的准备

力学是物理学中最为重要的一部分了,这部分大都是考查学生的逻辑分析能力,在高考中关于力学实验主要有互成角度的两个共点力的合成、测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加速度、对牛顿第二定律的验证、平抛物体的运动、能量守恒定律和能量守恒这六大方面。一般高考考查的力学实验不会超出这六部分,当然这里包含了动能定理和重力加速度的测量等问题,范围虽是固定了,但是考试时很多都是联系在一起的,这些实验学生如果只靠着理论知识去解决问题的话,很难做对。就拿打点计时器的实验来讲,几乎每次考试都会考查打点计时器的实验,但是每次题目都是不一样的,如果学生每次只根据那一道题目进行钻研,而不是彻底弄明白,那是完全没有用的。

在课堂上,物理实验中的很多实验都是学生轻易能获得的器材,所以,教师可以与学生一起做实验,或者说让学生做实验,教师进行指导。举例来讲,互成角度的两个共点力的合成,所需的实验器材有木板,学生乐意用有质量的木板代替,白纸,图钉,橡皮条,量角器,弹簧秤和三角板,这些学生都可以自己找到,如果有找不到的,学生可以到实验室进行借用,实验所用的时间与教师单纯一味的讲让学生明白所用的时间是比较短的。所以,教师可以拿出专门的时间让学生做实验去验证书中的理论,高中物理学习一般都是学生已经了解了理论,有了理论支撑,更方便了学生做实验。

关于打点计时器,教师应该带领学生到实验室进行打点计时器的练习,只有真正的掌握了打点计时器的使用,以及明白了打点计时器的原理,知道打点计时器是一种使用交流电源的计时仪器,而且需要知道的是计时器是每隔0.02s打一次点的,这个知识点很多学生都粗心忽略了。一般打点计时器会与匀变速直线运动或者是物体加速度相联系,只有学生真正掌握了打点计时器的原理,才能在日后的学习中更好的面对有关打点计时器的实验题。

三、小组合作进行实验准备

科学小实验及原理讲解篇7

生理学既是一门研究生物机体功能的理论性科学,又是一门实验性科学。科学实验创立和发展了生理学理论,是研究生理学的基本方法,成为生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生理实验课作为学习生理学的重要辅助手段,是学好生理学理论知识的一把钥匙,必须同时重视生理理论课和实验课的学习,两者相辅相成。为了适应21世纪生理科学的发展及我国高等医学教育改革的需要,我们必须转变旧教学思想观念,明确生理学实验课目的不仅是验证和探讨某些生理规律,更重要的是以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自学能力、科学思维能力、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主的教学活动[1]。如何搞好生理学实验教学,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我们认为主要做好以下三方面工作。

1做好实验前预习工作,激发学生实验兴趣

1.1预习与实验内容,明确实验目的:理论课讲授结束后,紧接着会安排相关内容的实验课,因此首先教师在理论课上强调将要进行的实验课内容,要求学生在实验课前结合理论课所学的知识预习实验内容;其次是在实验课开始前给予大约10分钟的理论讲解。例如在反射弧的分析实验中,强调在机体功能的3种调节方式中,神经调节是最重要的调节方式,它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反射弧由5部分组成,因此本实验的目的就是观察反射弧的完整性与反射活动的关系。教师在讲述中丰富概念,逐步理清学生的思路,自然而然的引出实验目的。另外,也可结合临床知识,设悬念引出要讲授的实验内容。例如在期前收缩和代偿间歇实验中,可先从临床上比较常见的早搏现象谈起,将问题逐步引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同时强调期前收缩和代偿间歇概念,使学生把晦涩难懂的理论知识与临床现象结合起来理解,最后清楚明了点出实验目的及内容。

1.2预习实验方法,做到实验步骤心中有数:在进行实验操作前,首先教师应对实验方法进行简明扼要的介绍,对实验步骤进行详细讲解,尤其是学生在操作中易出问题的关键步骤,例如在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的制备实验中,标本剥皮后,强调学生将手和用过的器械清洗干净后才能进行下一步操作,另外分离神经时要用玻璃分针;在呼吸运动调节实验中,耳缘静脉麻醉要注意进针的手法。其次教师应对实验操作进行示教,边示教边讲解,消除学生对实验动物的恐惧心理,激发学生的操作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使学生在动手操作前对实验步骤做到心中有数。示教结束后教师应对操作中的注意事项进行总结,避免学生实验操作时出现类似错误。

1.3预测实验结果有利于及时发现并解决实验中出现的问题:教师启发学生结合实验内容及基本理论对实验结果进行预测,同时预估实验过程中可能发生的误差,可大大提高实验成功率,促进学生学习积极性。例如在呼吸运动调节实验中,对各实验项目应得结果进行预测时,教师可以采用提问的方式,使学生运用理论课所学的知识预测缺氧、吸入Co2、静脉注射乳酸对呼吸产生的影响,帮助学生分析产生影响的原因。这样使理论知识和实验内容有机结合起来,既活跃了课堂气氛,丰富了课堂教学活动,又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及时发现并解决实验中出现的问题,使学生体验到实验课的乐趣。

2在实验过程中加强学生基本能力的培养

2.1加强学生动手能力:在生理课实验教学中许多实验应用的是活体小动物,如蟾蜍、家兔、小白鼠等。学生在活的动物面前常常缩手缩脚,不敢动手操作,希望老师能帮忙操作。此时教师应该鼓励学生,给予示范性捉拿,消除他们的恐惧心理。生理学实验大多需要对实验动物完成手术操作后才能进行实验观察,有些手术操作如:分离血管神经,气管及动、静脉插管,输尿管插管等,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但也是很好的锻炼机会,作为带教老师,不能一手包办,而应该细心讲解、耐心指导,让学生自己动手,教师严密巡视,及时发现并纠正学生实验中不正确的操作,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也会激发他们对实验的兴趣,只要学生亲手做了实验,不管结果如何,都会有不同程度的收获。

2.2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生理学实验一般是分组进行,因此教师不仅要注重培养学生动手的能力,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1)在实验操作前,由小组长负责,实行小组内分工,要求分工明确,组员之间互相帮助;(2)实验操作时要人人参与,不能出现有的学生只看不做,鼓励学生有问题多与同伴商量、切磋,首先在组内解决,最后再向教师请教;(3)创造条件,让学生积极参与到集体学习中来,例如,当一组学生在实验中遇到某一难题时,教师以讨论的方式可以让全班学生来参与解决。通过上述措施使学生感受到合作的意义和功效,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2.3促进学生、师生间的交流互动:教师在实验前可对实验设置提问,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把所学的理论与实践联系起来,而学生也可针对实验内容例如一些实验关键步骤等提出质疑;同时也可留出些问题带到实验中去。在学生动物实验操作过程,应进行更密切的双向互动,可以是教师与班级、教师与实验小组、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群体以及学生与学生间的相互主动、相互能动及相互促动。教师在其中起着示范、引导、启发及鼓励学生的作用,对一些关键步骤应作出必要的指导;而学生在操作过程,对预先未解决的问题及实验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应进行积极思维,通过学生个体思考及小组集体讨论等形成共识,从中也可提出新的问题。实验课对学生互动能力的培养既可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实验兴趣,也可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4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在各个实验程序(实验目的、原理讲述、方法步骤讲解、操作示范、数据处理、结果讨论等)中,教师要及时发现实验中出现的问题,通过设疑、解疑、质疑,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方法和思维技能,逐步形成创新思维品质和习惯。以往生理实验教学存在以下错误的倾向:重理论轻动手,教师“讲实验”代替学生动手“做实验”,或者以教师演示实验代替学生动手;只动手不动脑,看完了、做完了、忘完了。这些做法的结果是影响了学生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发展。上好生理实验课应当使学生在实验时做到手、脑并用,不仅要培养学生能正确操作熟练操作;还要培养学生能根据实验目的确定实验原理,根据实验原理合理选择实验对象和器材,制定合理的实验步骤并实施正规操作,然后根据实验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综合,得出正确的结论。如果实验结果或结论有误,教师要引导学生分析错误的原因在那里?该实验有何改进意见?等等。在引导启发和培养学生思维过程中,既要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又要培养学生的集中性思维,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同时渗透思维能力的培养。

3注重实验后小结,开拓学生科研思维

实验结束时进行小结也是至关重要的,首先总结实验成功及失败的经验及教训,应用相关理论知识,分析和探讨实验结果;其次结合实验内容,对于实验前提出的问题给予适当的提示,让学生从实验中得到启示,提高他们分析问题的能力;最后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对研究有个感性认识,迈出科研素质养成的第一步,并从一开始就养成勤思考、爱探究的科研作风[2]。教师可根据学生对问题的回答,从临床的角度给予更深层次的解释,拓宽学生的科研思路。例如对于早搏出现的原因,教师可从临床上常见的冠心病谈起,冠心病导致心肌缺血,心肌缺血是引发早搏原因之一,在心肌缺血后,心肌易损区扩大同时动作电位的阈值降低,这时电信号或者异位冲动极易落到易损区,导致出现早搏。教师可要求学生根据这样的思路去探讨引发早搏出现的其他原因。

科研是每个医学工作者必须掌握的一门技能。因此,开拓学生的科研思维,培养他们的科研能力也应渗透到生理学实验教学中。另外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学校应给学生创造更好的实验平台,教师可以在开展的实验课基础上提出进一步研究的课题,启发指导学生提出研究方法、手段,制定切实可行的研究计划,在条件合适时组织学生实施,例如指导学生设计实验证明颈动脉窦是压力感受性反射的感受器等。很多教师在教学的同时还进行一些科研项目研究,可以让部分学生选择性地参与,以进一步增加学生的科研兴趣。学生如果能将这种科研精神保持到工作岗位,定会有所创新、有所发展。

参考文献:

[1]黄俊杰,赵善民.浅谈生理学实验课的教学改革[J].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2006,3:491.

科学小实验及原理讲解篇8

1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

“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而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你要知道原子的组成与性质,你就得实行物理学和化学的实验,了解原子的情况。”离开了“实验”这个“基础”,化学就不能算为一门学科。据一份国际教育成就评价协会发表的国际科学教育研究调查报告(SLSS所公布的25个国家和地区的中学测评,结果表明我国学生数理逻辑推理能力和运算能力名列第三;信息量大、知识面宽的题目回答较差,名列第十一位;而对于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题目,回答更差,名列第十七位。这说明了我国中学生在理解知识、运用知识进行数理逻辑推理计算方面有较高的质量,这也是学生在参加奥林匹克等多项国际竞赛中都取得优异成绩的原因之一。但是,也不能不看到,我国中学生对于社会、生活、生产中的自然科学的实际问题缺乏理解,甚至很不理解。对于自然科学的方法了解很少,动手能力、参与社会交往能力、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还较差。产生上述问题的原因,表现在课堂教学上,就是教给学生科学的规律定理。而不讲如何寻找规律;告诉学生假设,而不是如何去检验假设;不讲知识的形成和发生的过程,也不强调知识应用过程;只讲梨子的滋味,而不让学生亲口品尝。所以,只有加强实验教学,把读科学、背科学转变为做科学,把以知识为中心转变为以方法为中心,把授以鱼转变为授以渔,这才是教好学好这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最根本的惟一的出路。

2加强实验教学是全面提高化学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

2.1作为初三年级的学生,就其年龄生理特征来说,他们学习化学的动机在很大程度上是以满足好奇心和兴趣为主,但以此所产生的学习动力,是不可能持久的。加强实验教学,教师边讲边实验,或学生动手教师指导,甚至学生独立设计单独完成,通过实验逐步稳定他们学习化学的兴趣,丰富他们的想象力,培养他们的求知欲,而且在不断的求知探索过程中使学生感到自己的不足,从而产生求解的要求和积极的学习动机,产生学习、学好化学的迫切感。而要达到这一点,如果没有实验,没有学生亲自动手,只要求学生死记硬背,是根本不可能做到的。

2.2化学实验不仅仅是学习的目的,更重要是学习的手段。加强实验教学,使学生在实验过程中,通过对实验现象和事实的分析、比较、抽象、概括、判断,使学生在实验中形成化学概念,理解和巩固化学知识,初步培养学生的化学素质。

2.3学会实验的基本操作是进一步运用实验方法去验证和探索物质的性质和变化规律的基础。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是化学教学的目的之一。加强实验教学,使生生在实验过程中逐步形成观察能力、分析判断综合能力、丰富的想象能力和创造性思维,以及实验动手操作能力。而这些化学素质能力的形成,不通过实验教学的手段,学生不是实验教学的主体,而只靠听实验、看实验、背实验是绝对不可能形成的。

2.4加强实验教学,在实验过程中还可以使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的科学的学习方法,以及受到辩证唯物主义和爱国主义教育,从而使学生在其他素质方面也得到相应的提高。

3加强实验教学是基础教育深化改革的需要

3.1普及中小学实验教学是基础教育深化改革的需要。现在的中小学教育是面向21世纪的教育,要把基础教育从单纯升学教育的模式,转到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培养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方面上来。要使受过基础教育的青年人,具有最基本的学习、工作与劳动能力,使他们的个性得到健康发展,有自学和适应社会需要的基础。为此,基础教育要着重实五个方面的转变:①要由升学应试模式转到提高素质的轨道上来;②要由只面向升学有望的少数学生转变为面向全体学生;③要由只重视智育变到同时重视德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④要由死记硬背、死读书转变到让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学习;⑤要由学习上“一刀切”的一律要求转变到因材施教、培养健康个性的方面上来。要实现上述要求,普及中小学实验教学是一个重要步骤。通过加强实验教学,以便改革教育学方法和培训方法,着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适应未来就业的能力。

3.2普及实验教学是课程和教材改革的需要。

3.3普及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科学素质的需要。通过学生参加科学实验活动,培养学生进取开拓的品格,科学思维的能力,科学地观察和分析事物的习惯和实事求是的作风。使中小学生升人较高层次学习有一个好的基础;进入社会成为工人、农民和其他劳动者时,具有较好的适应高、新技术的能力,具有从事技术革新和生产试验的能力。

3.4普及实验教学是农村经济建设服务的需要。

4应试教育是实施实验教学的最主要障碍

科学小实验及原理讲解篇9

关键词:化学原理;石油工程;学习兴趣;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2.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4-0128-02

化学原理主要讲述了气体的性质、溶液与相平衡遵循的规律、表面的性质以及发生在表面上的各种现象、胶态体系的概念及其重要性质、表面活性剂与高分子的概念、分类及主要作用等相关知识,它是将高中所学基础化学知识(无机化合物和有机化合物等)与石油工程专业的后续化学课程(油田化学)和专业基础课程(油层物理)连接起来的化学课程,具有承上启下的功能,起着非常重要的纽带作用。但是目前化学原理课堂教学中存在一些问题,本文对这些问题进行了分析总结,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从教学内容更新、教学手段多样化、考核方式的改革等方面进行探索。

一、以教材为主,保持课程内容的先进性

化学原理是一门化学基础学科,内容复杂。目前学生使用的教材内容陈旧,出版时间是1999年,教材虽然在2006年进行再版,但是内容没有变化,而国内教材市场上适用于石油工程专业的化学教材寥寥无几。随着石油工业的迅速发展,对新的知识需求旺盛,而新的知识在科技的推动下又不断涌现。比如随着原油采出程度的增加,传统的表面活性剂与高分子已经不能满足苛刻地层的需求,两性聚合物、梳形聚合物和耐温耐盐型聚合物及双子表面活性剂、超低界面张力表面活性剂等新型高分子与表面活性剂应运而生。因此教师在引导学生学好课本基础知识的同时,应将该学科发展的前沿知识介绍到课堂中去,尤其是将自己科研工作中与课程有关的内容、相应的论文及实验过程补充进来,使学生在掌握基本知识的同时,对最新的知识有所认识和了解,为学生进行更深层次的学习提供基础。这就要求我们对本专业及相关学科的科研活动获得最新、最前沿的科学知识,丰富自己的知识结构,从而提高教学水平和质量。

二、多种课堂教学方式相结合,激发学生的兴趣

以前,我国高校基本采用课堂教学的单一教学模式,教师在课堂上滔滔不绝地给学生灌输知识,而学生则是低头干自己的事,甚至偶尔有鼾声及手机声响起,这是学生对课堂教学不感兴趣导致的,不感兴趣就更不要谈去观察、思考和实践。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只有学生对学习的内容感兴趣,才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的全过程。为此,通过摸索,总结出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1.介绍化学原理在油田开发中的重要作用。化学原理是一门化学课程,很多学生认为与石油工程专业的关系不大,所以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对其重视不够,引发不起兴趣,为了应付考试才在期末的时候突击两周进行学习,导致对基本的化学理论和化学现象掌握不住精髓,在接下来学习油田化学、提高采收率以及油层物理等课程的时候对其中涉及的化学知识基本没有印象,因此在上化学原理的第一节课上就要强调化学原理在油田开发中的重要性。比如“气体”这一章可以联系原油开采过程中甲烷、二氧化碳、天然气等的性质,使学生认识更加深刻;“溶液与相平衡的规律”可以联系油层、钻井、采油和原油集输过程中与溶液、相平衡有关的现象;“表面现象”这一章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认识油层,掌握钻井和水泥浆的性能,了解提高采油速度和原油采收率方面的基本原理及改进原油集输方法的理论基础;在钻井、原油开采和集输过程中我们会经常用到各种各样的胶态体系,而胶体化学正是介绍了胶体的重要性质;学习表面活性剂与高分子的性质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许多油田问题的化学实质并能提出解决油田问题的各种方法。通过介绍化学原理在钻井、原油的开采和集输过程中的作用激发学生学习这门课的兴趣。

2.进行实验演示教学。化学原理中有一些比较抽象的概念,不仅讲解起来困难,而且学生也不容易理解,这个时候如果通过演示实验把化学概念及现象解释清楚,不仅使学生能掌握基本知识,而且可以提供丰富多彩的感性认识,更加激发学生的兴趣,启发学生的思维。比如第三章“表面现象”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表面张力,表面张力是一切表面现象发生的根本原因,所以讲清楚表面张力的概念、大小和方向对于理解一切表面现象非常重要,但是表面张力是一个非常抽象的概念,如果按照传统的讲解方法解释由于表面层内的所有液体分子均受向下的吸引力,使液体表面的分子有被拉进液体内部的趋势,从而把表面层紧紧拉向液体内部,在宏观上就表现为液体表面有收缩的趋势,这种收缩力就称为表面张力。这样讲解的时候学生认为表面张力就是液体表面层分子所受到的净吸引力,方向指向液体内部,而我们知道表面张力的方向是跟液体表面相切的,所以讲解表面张力的时候,我们首先设计了一个演示实验,取香烟盒里的“锡纸”(即铝箔)少许,把它抹平,用剪刀剪成半厘米长的楔形“小船”。舀一大碗清水,把小船轻轻放在碗中水面上。用牙膏少许,加一点点水调稀,滴一点在船尾与水面的交界处,立即可以看到小船由静止突然向前运动。根据这个演示实验激发学生的兴趣,提出疑问并相互讨论,从而得到表面张力是一种收缩力,方向与表面相切。由此可见,演示实验是化学教学的重要手段,它能化抽象为具体,化枯燥为生动,把要研究的化学现象生动地展示在学生面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形成化学概念、巩固化学知识、获得化学技能。

3.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①启发式教学。比如讲解润湿现象的时候,先给学生介绍几个生活中最常见的现象,如水洒在桌面或者是地面上的时候很快散开,桌面和地面被浸湿;但是当荷叶或者芋头叶上有水的时候,我们看到这些水并不散开而是以球形液珠的形式存在,且能在荷叶上面滚动而不附着在上面,这是为什么?通过对学生进行提问,引出润湿的概念、润湿程度的标准等一系列知识,使学生掌握这些基本概念。学生的求知欲望是从问题开始的,学习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在讲课的过程中,启发式地给学生列举一些事实,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独立思考,积极探索,发现并掌握相应的原理和结论。②注重理论和实际相结合。比如讲毛细管现象,生活中的很多问题都涉及毛细管现象,如植物茎内的导管就是植物体内的极细的毛细管,它能把土壤里的水分吸上来。砖块吸水、毛巾吸汗、粉笔吸墨水都是常见的毛细现象,在这些物体中有许多细小的孔道,起着毛细管的作用。毛细管现象与采油的关系也非常密切,对于亲水地层,毛细管现象是水驱油的动力;对于亲油地层,毛细管现象是水驱油的阻力,这也就是亲水地层的采收率比亲油地层高的原因。这样的讲解方法将化学原理中的理论与生活中的实际相结合,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加深对概念的认识,而且也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习惯。③合理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上课过程中应该将传统的板书和多媒体结合起来,单纯的板书教学不仅浪费时间,而且带来的信息量不足,也不够生动;但是单纯采用多媒体教学,学生也很难跟上老师的思维和节奏。因此,教学过程中应将两者有机的结合起来。比如一些基本概念的提出、公式的推导、例题的讲解如果采用多媒体的话,一闪而过,学生还来不及反应就过去了,总是一知半解的,如果采用传统的板书教学,一边在黑板上写一边讲,学生就会跟着老师的思维走,这样有利于重点难点的讲解。而在讲解其他内容时则采用多媒体教学,因为多媒体教学不仅形象直观生动,图文声像并茂,感染力强,而且信息量大,节约了空间和时间,提高了教学效率,深受学生欢迎。比如当讲到聚合物的溶解时讲高分子在溶剂中的溶解过程与低分子不同,总要经过一个吸收溶剂从而使高分子溶胀的过程,如果只是简单的讲解学生印象不深刻,但是在讲解的过程中给学生播放实验室录制的聚丙烯酰胺高分子在水中由溶胀到溶解的过程;并且在搅拌好的聚合物溶液中加入一定量的氯化钠后,聚合物溶液的粘度明显下降,通过多媒体简单的播放功能,学生就会对高分子的溶解过程以及溶剂对其粘度的影响有非常深刻的印象,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三、考核方式的改革

考试是教学中经常采用的一种手段,各类各级考试虽然有其各自的特点和目的,但根本的目的应是一致的,那就是考试是对学生所学知识和能力的检查,考试应对学生的学习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但是,目前大多数考试都是以学生完成由教师命的考题而进行的,这种考试方法虽然能够检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但同时也制约了学生提出问题能力的发展,这种考试方式使得大批考试突击性学生出现,对知识点只是死记硬背,应付考试,对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发展学生创造能力有不利的一面。因此,我们采用了平时动态考核和期末考察结合起来的考试方式,平时考核包括上课随堂测验、课后作业的布置以及实验教学的结合,按照平时成绩占10%、实验成绩占20%、期末成绩占70%的计算方式,全面动态考核学生的能力和素质,真实反映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的来说,要提高化学原理课堂教学质量,科学合理的内容安排是前提,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爱好是关键,优良的教学方法是手段。

参考文献:

[1]吕开河,樊泽霞,王业飞.石油工程专业化学课程实验教学的改革[J].高等函授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6):33-35.

科学小实验及原理讲解篇10

1明确学习化学的目的

化学是一门自然科学,是中学阶段的一门必修课,它是古往今来无数中外化学家的化学科学研究和实践的成就,它编入了一些化学基本概念、基础理论、元素化合物知识、化学反应的基本类型、无机物的分类及相互间的关系等知识;它充满了唯物辩证法原理和内容,它介绍了许多科学家的优秀品质和他们对事业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严谨的学风。化学对工农业生产、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具有重要的作用,人们的衣、食、注行样样离不开化学。

化学是一门实验科学,通过化学课的学习,要掌握一些化学实验的基本技能,学会动手做实验的能力,为今后搞科学实验打下基础。

因此,通过初中化学课的学习,初三学生不仅能学到初中阶段的系统的化学基础知识,受到辩证唯物主义思想、中外化学家的爱国主义思想、行为和对科学的不断进娶不断探索、不断创新的科学态度及严谨学风的教育,而且还能提高自己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实验能力和自学能力,为今后学习高中化学及其他科学技术打下良好的基础。

2课前要预习

上课前一天,一定要抽出时间自觉地预习老师第二天要讲的内容。学会先预习,后听课这种良好的学习方法。预习的好处很多:①它能强化听课的针对性,有利于发现问题,抓住重点和难点,提高听课效率;②它可以提高记听课笔记的水平,知道该记什么,不该记什么,哪些详记,哪些略记;③它可以节省课后复习和做作业的时间。通过预习时的独立思考和听课时留下的深刻印象,从而缩短课后复习和做作业的时间;④它可以培养自学能力。预习的过程就是自觉或独立思考的过程,长期坚持下去,一定会使自学能力得到提高。

预习的方法是:①通读课文。通过阅读课文,了解新课的基本内容与重点,要把自己看不懂的问题记下来或用铅笔在书上作一些记号,用以提醒自己上课时要集中精力和注意力,有意识、有目的地听老师讲自己不懂的问题,详细对比跟自己的想法有什么不同,这样就能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②扫清障碍。在读课文后了解了主要内容的基础上,联系已学过的与之有关的基础知识,如果有遗忘的就要及时复习加以弥补,这样才能使新旧知识衔接,以旧带新,温故知新;③确定重点、难点和疑点。在通读课文和扫清有关障碍后,在对新知识有所了解的基础上,思考课文后的习题,试着解答,在此过程中找出新课的重点、难点和疑点。如果有潜力,还可以做点预习笔记。

3听好每堂课

听课是学习过程的核心环节,是学会和掌握知识的主要途径。课堂上能不能掌握好所学的知识,是决定学习效果的关键。功在课堂,利在课后,如果在课堂上能基本掌握所学的基础知识和技能,课后复习和做作业都不会发生困难;如果上课时不注意听讲,当堂没听懂,在课堂上几分钟就能解决的问题,课后可能要花费几倍的时间才能补上。所以,学生在课堂上集中精力听好每一堂课,是学习好功课的关键。听课时,一定要聚精会神,集中注意力,不但要认真听老师的讲解,还要特别注意老师讲过的思路和反复强调的重点及难点。边听课、边记笔记,遇到没有听明白或没记下来的地方要作些记号,课后及时请教老师或问同学。同时,还要注意听同学对老师提问的回答以及老师对同学回答的评价:哪点答对了,还有哪些不全面、不准确和指出错误的地方,这样也能使自己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使自己能判断是非。课堂教学是教与学的双向活动,学生是主体,教师起主导作用,学生要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听课时,一定要排除一切干扰和杂念,眼睛要盯住老师,要跟着老师的讲述和所做的演示实验,进行积极地思考,仔细地观察,踊跃发言,及时记忆,抓紧课堂上老师所给的时间认真做好课堂练习,努力把所学内容当堂消化,当堂记住。

4认真记好笔记

要学好化学,记笔记也是重要的一环。记笔记除了能集中自己的注意力,提高听课的效率外,对课后复习也有很大的帮助。所以,要学会记笔记,养成记笔记的好习惯。因此,在认真听讲的同时,还应该记好笔记。记笔记的类型有:

4.1补充笔记。讲新课时做补充笔记,老师讲的内容是根据学生的实际将课本内容重新组织,突出重点加以讲解,记笔记是边看书,边听讲,边在书本上划记号,标出老师所讲的重点,并把老师边讲边在黑板上写的提纲和重点内容抄下来,还要把关键性的、规律性的、实质性的内容和对自己有启发的地方扼要地在书本上或笔记本上写上几句,把老师讲的但书上没有的例题记下来,课后再复习思考。

4.2实验笔记。老师的演示实验和学生的分组实验,重在通过实验验证化学原理或掌握化学性质或物质的制法操作。可做简明图解、补充笔记,把老师所做的演示实验的现象及讲解记下来,书上有实验插图的可以直接在上面补充,例如,在氧气的实验室制法装置图边上记下老师讲的重点:①药品不能堆积在试管底部,而应平铺在试管底部,记:“是为了增大受热面积,药品受热均匀,气体容易逸出”;②给试管加热时,为什么要先把酒精灯在试管下方来回加热,然后集中在药品部位加热记:“让试管受热均匀,不易破裂”。

4.3改错笔记。习题或试卷评讲课是老师纠正学生在作业或试卷中的“常见脖和“多发脖,并指导解题思路、规律、技巧和方法的课。在听课时,不要只抄正确答案,关键是要用红笔订正,而且不要擦去自己的错解,以利于与正确答案作对比,找出答错的原因,过一段时间还应把以前做错的题再重做一遍,看看现在自己是否真正掌握了。这种笔记是在作业或试题空隙处做简明的“眉批”或“注释”。

4.4系统笔记。复习小结课时,老师把课本内容进行系统归纳总结,是书上没有的,因此要做系统的笔记。将笔记每面一分为二,一半写板书的内容,一半记讲解,课后结合复习加以整理、修改和补充,成为一个整体,以利于加深、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归纳知识的能力和全面的复习。笔记的形式有:①提纲式,以文字表述为主,适用于概括教材的主要内容或归纳、整理公式、定理和概念要点;②纲要式,以化学式、关系式或关系框图来表述,适用于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性质、制取及相互间的变化、计算知识的概括等;③图表式,以文字、表格、线图来表述,适用于有关概念、化学基本原理、物质的性质、实验等进行归类对比。

5认真观察和动手实验

在义务教育化学教科书中编入了81个演示实验、10个必做的学生实验和9个学生选做实验,还安排了13个家庭小实验。因此,通过这些演示和学生实验,学会观察老师演示实验的操作、现象,独立地做好学生实验,上好实验课,是学好化学的基础。

首先,在课堂上要认真观察老师所做的每一个演示实验的操作和实验现象。化学实验是很生动、很直观的,实验中千变万化的现象最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但学生若只图看热闹,光看现象,不动脑子思考,看完了不知道是怎么回事,无助于学习的提高,所以,观察要有明确的目的。观察实验前,要明确观察的内容是什么?范围是什么?解决什么问题?这就叫做明确观察的目的,目的明确了才能抓住观察的重点进行观察。观察时还要仔细、全面。

其次,要上好学生实验课,课前必须进行预习,明确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和操作步骤。进行实验时,自己要亲自动手,不做旁观者,认真做好实验内容里所安排的每一个实验,在实验过程中要集中注意力,严格按实验要求操作,对基本操作要反复进行练习,对实验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现象,要耐心细致地观察,认真思考,准确如实地记录。

6课后及时复习

一堂课的内容,十多分钟就可以复习完,有时也可以像过“电影”一样地过一遍。复习能加深理解,复习能巩固知识。

复习要及时,不能拖。复习中不懂的问题要及时请教老师,这样,在学习上就不会留存障碍,不留疑点,为以后顺利学习打好基矗复习时,要重视教科书,也要读听课笔记,要反复读,边读边回忆老师的讲解,边理解书上的内容。

7认真完成作业

做作业是练习的极好机会,是巩固知识的重要手段之一。学生一定要亲自动手做,绝不能抄别人的作业。节后习题和章后复习题一定要认真完成,不能马虎。做作业要在复习好了以后做,才能事半功倍。一定要主动地、独立地完成每次作业,多思多问,不留疑点,并尽可能地把做过的作业都记在脑子里,因为没有记忆就没有牢固的知识,只有用心记忆才会熟能生巧,才能在勤练的基础上“巧”起来。

8学会阅读课本

读书一般分为粗读和精读。粗读主要用于预习,通过粗读,了解基本知识的一般内容,掌握整章、整节或整个小标题的内容轮廓、大致思路,了解有什么实验内容,这样,课堂上看老师做演示实验时心里就有了底。精读,可以了解教材的重点和发现不理解的问题,听起课来心中就有数。

精读是认真地读懂并理解及记忆重点内容和定义,把这些内容与有关的旧知识联系起来。精读主要用于课后复习,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巩固,使知识系统化。

精读时要在理解概念的定义或定律全文的基础上,剖析具有关键性的字词,强化对关键字词的认识。例如电解质的定义:“凡是在水溶液里或熔化状态下能够导电的化合物叫做电解质”,关键性字词是“化合物”和“或”字。非电解质是“在水溶液里和熔化状态下都不能导电的化合物”,关键字词是“和”字和“都”字。对这些关键字词要认真思考,并把它标出记号或作眉批,以备以后再次复习时注意。

对于比较深刻的材料、重要的段落内容,要逐字逐句地反复读。认真地思考、分析、整理、养成记读书笔记的习惯。可把重要内容、关键词句记在笔记本上,还可写出自己对某一问题的想法和认识,或记下不懂的问题,以备查问。

9读化学课外读物

学好化学,要重视阅读课外读物,例如《中学化学教学参考》、《中学生数理化》、《课堂内外》等杂志和科普读物,它们的内容紧扣化学教学大纲和教材,其针对性和适用性很强,配合教学进度,指导解析疑难,注意智力开发,重视能力培养;它们的题材广泛新颖,内容丰富多彩,文章短小精悍,通俗易懂,形式生动活泼,图文并茂。它能帮助学生开阔视野,扩大知识面,激发学习兴趣,掌握学习方法,透彻理解教材,灵活运用知识,培养探索精神,它们是学生的好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