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古典音乐人群分析十篇古典音乐人群分析十篇

古典音乐人群分析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7:43:01

古典音乐人群分析篇1

关键词:古典音乐;发展前景;分析讨论

中图分类号:J60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26-0119-01

古典音乐想要在中国发展,首先要确立明确的发展方向。运作模式商业化,系统化,音乐形式现代化,面向群体大众化等是今后古典音乐在中国的主要发展方向。

古典音乐在中国未来的发展方向,首要的一点,运作模式要商业化,系统化。大力宣传古典音乐,使人们对古典音乐有新的认识,接受音乐形式多样性,是首要的基本的措施。培养包装优秀的古典音乐演唱家,开办商业演奏会,将利益提到一个更高的位置。对于未开办过音乐会的二三线城市,主要以唱片为主,降低唱片价格,做到平民价位。有效的运作模式对古典音乐的发展有着重大影响。

古典音乐给人的感觉大多是高雅,严肃并且拘谨。这样的音乐形式对于文化素质,音乐素质等各不相同的人们而言,接受度是不同的。古典音乐的音乐形式几百年来并没有什么大的变化,这样的固守成规,已然已经不能适应艺术的大发展。流行音乐随时代而变,经典曲目经久不衰的同时,又有新的音乐形式被大众所接受。古典音乐,在音乐形式上面,也应适时地进行调整,所以,音乐形式现代化是古典音乐发展的另一个主要的发展方向。以钢琴家马克西姆为例,他将现代化的音乐元素融入到古典音乐之中,形成跨界音乐,一种演绎古典音乐的新形式。配合很炫的灯光和舞台,使的年轻人像听流行演唱会一样听古典音乐会,这是一种创新,一种改变。

印象中古典音乐的欣赏群体大多是高端人士,白领阶层或是专业人士。一是由于古典音乐比较专业,对观众欣赏水平要求高。二是音乐会票价比较高,不能为大范围的群体所接受。

现今古典音乐最大的危机便是观众群太小。观众群小直接导致了古典音乐会商业价值低,少有人投资。这样,古典音乐只会一步步走向落寞,甚至消亡。

西方作为古典音乐的发源地,它的优势在于几百年来为古典音乐积累了广大的观众群,人们甘愿去现场听音乐会并把其当成是一种享受。因此,未来中国古典音乐的发展方向还应该是面向群体大众化。这个群体,应扩展到所有热爱音乐,热爱艺术的人们。古典音乐有其自身的独特魅力,只要善加利用,完全有机会吸引更多的人去聆听,喜爱,参与。

要在中国发展古典音乐,首先应该自小培养教育中国新一代古典音乐听众。北京国际音乐节艺术委员会秘书长兼信息中心主任、中国唱片总公司《音像世界》杂志总编辑王纪宴曾在接受访问时曾谈及中国古典音乐的普及教育问题。尽管各个年龄层喜欢古典音乐的人在逐步增加,但我们与西方国家还存在巨大的差距。我们的音乐会听众无论就数量还是素质而论都还十分不如人意,我们的乐团和演出机构在普及方面的作为还非常欠缺。由此,自小培养教育古典音乐,可以开拓古典音乐的适用人群,又能提高听众自身素质,使古典音乐在中国得到长足的发展。

对于政府部门而言,应设立专项基金,支持鼓励古典音乐从业者。流行音乐的商业化气息浓厚,带来的利益也是极其丰厚。很多古典音乐人为了生活而选择转向流行音乐。自身的生存,已成为影响古典音乐从业者的重要因素。文化多样性对于一个国家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政府在扶植古典音乐发展的道路上,任重道远。设立专项基金,支持鼓励古典音乐从业者,使古典音乐从业者更加关注音乐本身,这样才会有更多更优秀的音乐人才和作品产生,这对古典音乐的继承与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巧妙利用商业化规则,改革古典音乐形式适应现展也是不可忽略的发展形势。艺术商业化在一方面使得古典音乐呈现更加活泼的发展来满足不断变化的艺术环境;另一方面却也造成古典音乐在某些方面越来越浅薄艺术取向。怎样巧妙的利用商业化规则,使其为古典音乐的发展创新服务,才是真正值得关注的焦点。

古典音乐人群分析篇2

关键词:流行音乐中小学音乐音乐课堂思考

“流行音乐”作为20世纪产生的一种世界性的艺术现象,正像前面所说的,它的影响已经遍及各大洲,深受大家的喜爱,这和它本身的群众性和娱乐性的特点是分不开的。1.创作题材(包括歌词)贴近现实生活,富于情趣化。2.格式简炼完整。3.演唱方式不拘一格,突出“自我感受”。4.演出方式十分强调群众性,强化交流。流行音乐大型演出甚多,灯光、美术、服装、舞蹈、音响等综合运用,往往造成十分强烈的效果,而通俗唱法在表演中,除完成歌曲演唱一般要求的节奏、音准及吐字清晰之外,还常运用声音或形体动作的强化来达到情感的表现,这种表演所造成的气氛,已不仅仅是歌唱者自己投入,而是扩展开来,对周围的观众具有极强的煽动性,这也是众多的青年人为之倾倒的缘故。

目前,我国大部分地区的音乐教育在基础教育阶段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归根到底是由于传统音乐课堂没有营造出良好的音乐氛围,无法激起学生的兴趣。调查显示,流行音乐进入课堂后立即受到学生的普遍欢迎,这也从侧面反映出我们传统音乐课堂的缺失。从哲学角度分析,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流行音乐也是有利有弊,只有全面地审视事物,才能更清楚地认识事物。

流行音乐是众多青少年喜爱的音乐类型,对于健康的流行音乐,我们完全可以将之引入课堂。流行音乐的引入,可以激起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只要引导得当,对我国的音乐教育的长足发展一定大有利处。我们应该全面地审视流行音乐。有些好的音乐完全可以运用到歌曲教学中,教学生学会正确审视流行音乐,可以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在教学中,可以让学生接触不同的音乐形式和风格的歌曲:如黑鸭子组合改编的《牧歌》、《康定情歌》,韩红的《北京的金山上》等。学生学习了这些歌曲之后,可以根据自己的感觉,尝试改编一些自己喜欢的歌曲,对歌曲进行二度创作,欣赏属于自己的作品,这样也有利于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从而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

中学阶段是人生重要的转折点,迈出的每一步都和未来的道路平坦与否息息相关。此外,还要使学生在音乐欣赏中,体会不同形态的“美”,提高他们欣赏“美”的能力。音乐感是人类审美情感的重要来源,审美与人的情感体验有着密切的联系,它是人类感性认识和情感体验的另一种实践性活动,可促进人的心灵净化和个性的完美。所以,要充分利用流行音乐的普遍接受性,使其在青少年的成长路上发挥有利作用。

“流行音乐”走进课堂的可行性。在中小学音乐教学中,节奏教学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节奏教学我们除了采用节奏模仿、打击乐训练等方法外也可试着将现在流行于欧美的“说唱”引进课堂。至于欣赏教学,“流行音乐”更是大有用武之地。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更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在热爱课本上的“阳春自雪”音乐的基础上,了解和吸纳其他风格的音乐,从而为造就新一代音乐人才创造条件,铺平道路。

首先,从中国风音乐的形成来看,它区别于其他风格音乐的最重要的特点就是它所蕴含的中国古代文化,这也是它最为重要的“噱头”之一。从旋律、曲调上来说,中国风音乐追求复现中国古典音乐,或是采取模拟中国古典音乐旋律的方法,或是直接改编古乐或是戏曲音乐的方法,增加歌曲的“中国的”、“古典的”的特色。从乐器上来说,中国风音乐常用二胡、琵琶、古筝、箫等中国乐器。而对非中国文化背景下成长起来的人来说,这样的乐器因其不似西方乐器那么流行,而使其具有独特的神秘色彩,或者说,带有明显的“东方的”或“中国的”的标志性,这样,中国风的特色就越加突出;从演唱上来说,中国风歌曲尤为喜爱加入戏曲唱腔,如陶的《Susan说》中加入的改编后的苏三起解的唱腔。

在流行音乐进课堂的实践教学中,我借助学生对流行音乐的兴趣,激发他们学习古典音乐的热情,总结出以下几点:

一、引导法:在课堂教学中经常会出现学生要求唱流行歌曲的情况,我认为这是学生音乐课上积极性高的一种表现。

二、投其所好法:帮助学生找到某些流行歌曲受欢迎的原因,有的放矢地放一些学生喜闻乐见的流行歌曲,与学生共同欣赏的同时,用音乐的语言去讲解、分析流行音乐的内容及表现手法,给学生造成一种流行音乐并不是脱离音乐的基本要素,只靠歌词及音乐情绪而独立存在的氛围,尝试带动学生主动从音乐的方面去鉴赏流行音乐。

三、比较学习法:在投其所好法实施一段时间之后,可介入比较学习法,引导学生在比较中分析古典音乐与流行音乐的异同可用“旧瓶装新酒”的音乐进行比较,如sHe的歌曲《波斯猫》在编曲中引用了凯尔巴特的《波期市场》中的乐句,也可将教材上所选用的音乐与流行音乐进行比较学习。

古典音乐人群分析篇3

关键词:古筝形制设计创新实践

在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阶段中,“琴、棋、书、画”历来被视为文人雅士修身养性必由之径,而中国古典弹拨乐器居其首位,而古筝更是成为了古代文人、士大夫手中爱不释手的器物。在现代商业性的社会中,虽然传统文化理论体系在不断推陈出新,但是传统弹拨乐器的形制设计理论资源匮乏,已远远不能够解决其快速发展所面临的多样化转变问题。中国乐器设计师在研究乐器造型的同时,要把中国坚实的传统文化根基与民族精神在现代设计理论及创新实践中完整地体现出来,努力探寻出两者的契合点,积极实践富有成效的设计实践创新之路。

一、古典弹拨乐器古筝的种类及特点

近些年来,由于古筝艺术的发展和古筝音乐的普及,乐器的需求量增大了,各种形制与弦制不同的古筝都在全国各地流传。古筝的种类虽然繁多,但总体上可划分为四类:

第一类是丝弦古筝,它的形制有十三弦筝、十六弦筝。早期弹筝人多用这种古筝,其特点来自于乐器所系的蚕丝弦。这种弦发音醇厚、柔和,用它来弹奏古曲,朴实、典雅。第二类是钢弦古筝,它的形制有十三弦筝、十六弦筝、十八弦筝。它的声音清亮而富于韵味,独具一格。第三类是尼龙缠弦古筝,其形制有二十一弦筝、二十三弦筝、二十五弦筝等。其筝身的各个部位结构科学、严谨。它的声音醇厚、柔和。第四类是转调古筝,它是为一些专业人士解决古筝的转调问题而试制的。现在的转调筝主要有:脚踏式转调古筝、手扳式转调古筝等。[1]

古筝是一弦一柱、多弦多柱乐器。(见图1)筝体呈长条形,面板弧形,底板平直并开有两个音孔,面板与底板均用发音振动性能良好的桐木制作,边框使用硬质木料,整个筝体是一个共鸣箱,长度1.6米左右。弦质为丝弦或钢丝外缠尼龙丝的粗细不同系列金属筝弦,筝弦设柱(码子),根弦、弦轴装置在与码子平行的面板左侧;演奏时一般右手戴玳瑁甲片(即指甲)。通常古筝的型号用S163-21表示,S代表S形岳山,163代表古筝长度是163厘米左右,21代表古筝弦数21根,是王巽之与缪金林共同发明。[2]

二、古典弹拨乐器古筝的设计要点和生产状况

目前国内市场上中国古典弹拨乐器的发展极为快速,种类居世界之冠。从传承的角度来看,了解古典弹拨乐器的深层次文化内涵、剖析其结构组合并掌握内在规律,是促进传统乐器规模化生产的重要途径。以在中国复兴才20年的古筝为例,据扬州古筝协会的数据显示,扬州每年销售古筝20万台,并以每年3%的速度增长,古筝现在已成为扬州重要的文化与经济产业,被视为具有很大潜力的经济产业。在国际上,近些年随着中国民乐的兴起,传统乐器在海外也深受欢迎。韩国、日本、新加坡等亚洲国家都有着古筝热的形势,并且在美国等西方国家也形成一股习筝热潮。但是我们不能盲目乐观,横向比较,西方的古典乐器小提琴,每年在扬州的产量达100万台,是古筝的5倍。韩国伽耶琴、日本筝还有蒙古筝等都与中国古筝有着千丝万缕的渊源,尤其是日本筝,唐代十三弦筝(唐筝)在日本被保存和发展极为成功,目前已成为日本主要的民族乐器之一,而在它的发源地中国却已难寻踪迹,且目前国内能为唐筝谱曲或能用唐筝演奏者更是凤毛麟角。[3]

由此可见,古筝在乐器市场上仍具有巨大潜力,但是目前民族乐器的制作还是以传统手工制作模式为主,产量上没有优势,且形制样式陈旧,既无法满足现代演奏市场的需求,也无法与西方古典乐器相比创造出可观的经济值,更谈不上带动全国传统乐器产业发展。因此,古典弹拨乐器设计的创新之路迫在眉捷。

三、古典弹拨乐器古筝在设计创新中的实验技术

3.1Set分析法

在对古筝进行形制的改良或创新设计实验中,我们先采用“人-事-场-物”关系的思维模式,借助人机工程学、Set分析法、5w2H调查分析、情感语意学、色彩心理学等学科的理论,[4]结合实践进行调查研究,从人机物理界面、人机情感界面、视知觉出发进行尝试。按这样的思路设计出的成果,力求在形制功能上取得创新,在演奏方式上得到突破,同时很少受使用环境的限制。在保留乐器传统的功能外,还可以更多地作为人与人、环境与人、文化与人沟通的纽带。

3.2现代工艺选用

依托学院公共实验中心的金工、木工、CaD/Cam二维三维输出中心等设备平台,研究艺术设计与中国弹拨乐器形制创新的关系,从材料学出发,将以材料的变化在设计案例中的具体表现形式为出发点,通过材料与设计的创新,逆向的将使用者引入材料发展的世界。[5]例如“水晶”古筝(见图2)采用进口透明亚克力为主要制作原料,筝体结构合理、稳固,内外呈现出晶莹剔透的水晶质感、外形线条流畅,轮廓分明。由于制作材料与传统古筝所用材料的不同,其制作工艺跟传统木质古筝有着很大区别,亚克力材料的共振无法与木材相比。但经过公司技术人员多次实验,攻克了材料因素导致共鸣小的先天性难题,实现了筝体自身的自然共鸣效果,音质表现柔美、纯净。

3.3传统优势的吸收与再设计

(1)对各种传统文化元素(传统家具等器物造型)进行学习与吸收并加以演绎。

通过具体艺术设计手段,在深入了解古典弹拨乐器发展的基础上,针对现代人民的实际生活状态,与其他相关艺术等门类横向结合,打破传统生产思维,从整体上设计出具有文化特征和有利于产业发展的新乐器。图3是具有现代感的古筝与琴桌设计,该设计打破了传统的“平衡”理念和古筝尾部稍作下垂的传统形制,通过将具有秦风的古筝一端“翘起来”,设计出具有艺术感的新产品。该产品的琴桌也吸收了明清家具的风格和元素,显出简洁端庄的风韵。该产品获得****优秀设计奖并获得国家88专利。

(2)打破传统发音定势,从发音功能上寻求变化。

①在电声发音方面

我国民族乐器的电声发音创新成果很多,其中有代表性的是“电声多功能扬琴”。(见图4)在琴体结构上,电声多功能扬琴由2部分组合而成,呈梯形状。一部份为扬琴,另一部份为古筝、独弦琴、固定节奏及各种固定和弦,两部份组合起来形成和谐、完整的统一体。在古筝和独弦琴的演奏部位上,设有26个单码,充分利用了多余的弦长部分,有规律地将13弦排列为25个音位,除去几个同音异位的音,其音域相当于一台18弦高音筝。在琴的右侧部设置了灵巧的转调滚轴,每个滚轴的推移可升降一个全音,因此可以根据需要快速地进行转调,使其与扬琴部份的转调达到高度的统一协调。[6]

②在无线电发音方面

借鉴国内外先进设计方案和自主创新技术,电子古筝相比于传统的古筝在外形上保持一致,而改变其原有发声结构,并采用微型传感器技术实现音源信号的电子化。即在研制的古筝的每根琴弦上安装一微型传感器,通过微电子电路处理即可实现对音调高低的控制从而达到与实际乐器相同的音色和音高,性能稳定、工作可靠、抗干扰强、音色还原度高。

四、古典弹拨乐器古筝设计创新的未来发展

1、和谐社会的发展需要人与人之间更多的沟通,工业产品应该体现更多的人文关怀,促进人与人的相互了解和关爱。站在不同人群角度思考,因人而需,既可以设计出适合儿童规格的“儿童琴”,(见图5)又可以设计出便于亲子交流的“母子琴”。(见图6)同时,也可以设计出适合现代青年审美和演奏方式的个性化产品,如女子十二乐坊站立式多人齐奏的“交互式古筝”,(见图7)通过物的特征美好诠释来体现个体人群的特征,增进社会个体间的了解和认同感。

2、结合不同使用环境、演奏艺术方式的要求,以开发出与室内环境艺术相融的产品。通过与现声方式的结合和电声技术的探索研究,使中国古典弹拨乐器能适应更多的演奏空间需求,不断推动民间古典弹拨乐器的娱乐行为形式。

3、结合外来的需求和异地文化元素,将中国古典乐器与外国文化相碰撞,尝试吸收国外先进新工艺,针对性地开发外贸产品,促进贸易顺差。同时,结合多种现代文化,开发文化礼品和国家艺术教育服务等产业,有力地扩展古典弹拨乐器的产业链。

4、以设计革新来推动传统产业生产方式的调整和改革。建立“传统弹拨乐器研究中心”,达成产、学、研的研究链,尝试通过产品创新来促进传统初级生产方式的改革,向批量生产转变,提高产量产值,节约社会资源。

五.结束语

古筝的创新本身就蕴含着着文化价值、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所以我们必须要以其为文化根源,以特定使用场景和风格为依据,以形制设计为亮点,通过与现代科学技术的结合,注重不同使用环境、演奏方式的要求,设计出风格独特、形式感染力极强的乐器表现样式,推动古典弹拨乐器的发扬光大。为实现这一目标,我们还必须结合外来的需求和异地文化元素,尝试吸收国外乐器制作的先进新工艺,针对性地开发外销产品。唯有这样,才能开拓并扩展古筝的产业链;唯有这样,才能在古筝的设计创新中有所建树,也唯有这样,才能把中国博大精神的文化介绍到世界去。

参考文献

[1]李萌.古筝基础教学[m].北京日报报业集团,同心出版社,2010

[2]盛秧.浙派古筝[m].西泠印社出版社,2003

[3]傅明鉴.乐器[J].2008,(11)

[4]简少全.工业设计方法学[m].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1993

古典音乐人群分析篇4

关键词:跨界音乐  融合  价值观

        跨界音乐也称混合音乐,是指把两种或两种以上的音乐风格交融在一起的音乐形式。它的诞生为不同的音乐形态、不同的音乐风格的结合创造了条件,也为大众带来了全新的视听体验。跨界音乐的含义可分为两层:广义上泛指任何几种音乐融合在一起而形成的音乐,狭义上则单纯指古典音乐与通俗音乐相交融的古典跨界音乐,它是跨界音乐中最流行、最具有代表性的一种音乐形式。跨界音乐的历史时间不长,但是它符合社会多元文化的不断发展和人们审美需求的多样化的要求,深受大众的关注和喜爱,在世界乐坛上有着很强的影响力。

        1 跨界音乐的起源和定义

        跨界音乐的产生比较晚,大约起源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最早出现于美国。它的产生与音乐排行榜有关,一张新唱片登榜在不同类别的音乐排行榜上即被认为是某种意义上的音乐形式的交叉,成为跨办音乐的原始模型。伴随着这种发展趋势,出现了许多跨界音乐人,如古典辣妹组合、神秘园组合、莎拉.布莱曼、马友友、陈美等等。上世纪90年代,跨界音乐在中国逐渐兴起,女子十二乐坊的二胡演绎、刀郎的老歌新唱、西洋器乐伴奏在中国传统戏剧中的使用等等正成为一种新锐时尚的生活态度和审美方式,跨界音乐在中国的艺术领域获得了更新的诠释。

        音乐和音乐家的跨界现象发展到今天具有广泛性和多样性,如何给跨界音乐下一个准确的定义?根据查看的相关资料以及所听到的跨界音乐,笔者总结为在广义上是指不种类、不同形态、不同风格的音乐相融合的一种艺术形式,在狭义上是指古典音乐元素与流行音乐元素的相互交织、结合的艺术形态。“通俗地说就是将不同领域的歌唱方法、演奏方法根据需要改编的一种新的艺术形式,由多种音乐元素混合而成更容易被大众接受和欢迎”。[1]

        2 跨界音乐的特点

        (1)跨界方式具有广泛性性和多样性。常见的有移植、改编、引用等。从更加宏观的角度来看,就是在古今中外、东西南北、雅俗文野、激进保守和乐内乐外之间的纵横驰骋、自由跨越。如中国作曲家周文中用古琴曲作为蓝本,用西洋的室内乐的编制来呈现的《渔歌》。

        (2)跨界音乐人大都具有深厚的古典音乐修养。跨界音乐人大都毕业于专业的音乐学院或受到过名师指点,这是由跨界音乐本身的性质所决定的。跨界音乐脱胎于古典音乐,跨界音乐人必须有坚实的古典音乐基础,才能驾驭这些作品,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变化创新。

        (3)跨界音乐是一种嫁接,更是一种发展。[2] 跨界音乐由多种音乐形式融合而成,既不同于母本,又继承了母本的优点,是一种突破和创新。我们在以看到跨界音乐以打破传统、运用时尚元素和现代技术、融合多态风格的面孔吸引了更多不同层次的听众,形成了新的音乐演绎手法和演出方式组合。

        3 跨界音乐的分类

        (1)用古典音乐的演唱方式表现流行音乐。如“华人世界第一男中音”的廖昌永用在专辑《情释》通过翻唱王菲的《红豆》、那英的《征服》、迪克牛仔的《有多少爱可以重来》等一系列脍炙人口的流行歌曲让古典音乐走近听众、走向市场作出了积极尝试。

        (2)用流行音乐的方式演绎古典音乐。

以古典的弦乐四重奏组合“古典辣妹”为代表,“用流行音乐的形式和现代化的演出方式打破音乐的界限,将古典音乐的精粹与世界各地的声音和节奏互相结合,实现音乐的大同,把不被大多数人涉足的古典音乐展现出全新的概念。”

        (3)流行音乐与古典音乐的交织融合。英俊潇洒、实力唱将il divo(美声男伶)为大家充分展示了这一跨办界音乐类型。他们的音乐把古典音乐和流行音乐完美地整合在一起,在音乐界可谓是独树一帜。

        (4)民族与古典相整合的中国特色的跨界音乐。在这一跨界音乐形式中,谭盾的《地图》极具代表性。他将原汁原味的湘西本土音乐与现场交响乐融为一体,为我们呈现了一场传统与现代、时间与空间连接在一起的跨界音乐盛宴。

        4跨界音乐产生和存在的必然性

        无论是在西方还是在东方,跨界音乐能够长期存在并迅速发展,一定有它的必然性。

        首先,跨界音乐的产生和发展符合欣赏者价值观和审美需求。人们传统的价值观认为,古典音乐等于高雅艺术,是上层社会的欣赏特权,欣赏古典音乐意味着高雅的品味和高贵的身份和地位。跨界音乐则化解了人们想显示自身的高雅品味却又缺乏对古典音乐的理解之间的矛盾,跨界音乐通俗易懂的特征使受众不同程度地产生“艺术修养较高”的自我认定,体现了受众的价值观。另外,接受群体审美需求的多样化导致了流行音乐创作风格的多样化,而吸收古典音乐元素则为多元化的音乐创作提供了丰厚了创作母体,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从波切利与莎拉.布莱曼在中国演出获得的巨大成功右以看出,多元文化更加受到现代社会人们的喜爱。跨界音乐艺术正是满足了观众对古典、民族与现代等多重文化因素的需求,才受到人们广泛的欢迎和赞誉。同时,对青少年来说,欣赏跨界音乐也是一种时尚,正如何晓兵教授所说:“流行音乐的低龄消费群体真正想购买的,并不是原来意义上的音乐,而是以某种热门音乐为载体的时尚生活方式”。[3]

        其次,跨界音乐的内涵在于融合和创新。在各种音乐元素通过自我调节融合在一起的基础上,结合创作者和表演者的更新与超越,从而使其表现力更加丰富,更具广度和深度。

        第三,跨界音乐所蕴含的文化内容是跨界音乐长久发展和生存的基石。跨界音乐是一个极具包容性的概念,它所包含的音乐因素比世界上任何一种类型的音乐都要丰富,它应该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和极大的发展潜力。无论是不同民族或不同风格或是古典与流行、严肃与通俗的音乐都能为跨界所用,并赋予原形式以新形象,从而更加鲜活、更具有时代感、更容易被大众所接受。

        第四,经济发展、商业利益是跨界音乐发展的又一驱动。企业的营销宣传、演艺公司的商业演出往往会选择社会上正在流行或已经出现流行趋势的音乐形式,这无疑使跨界音乐成为被选择的对象并被进一步推动发展。一些作曲家、演奏家、音乐人也会通过不同的方式尝试对古典音乐的改编,以达到名利双收的目的。这些低成本、高效益和广受欢迎的跨界形式便成了古典音乐延续和重构的载体。

        5跨界音乐未来发展的展望

古典音乐人群分析篇5

精神分析学视域下的艺术创作精品源自历史科

弗洛伊德作为一个哲学家,他的逻辑起点在哪里?比如,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的逻辑起点分别在意识和物质两个层面,宗教神学的逻辑起点在上帝,黑格尔的逻辑起点在理念。弗洛伊德的逻辑起点与其说是在“人”本身,不如说是对“性”的关照。那么,“性”就是他所提出的一切理论的基础。比如,在性本能理论中,他认为艺术创作和宗教活动实质上是性本能的表现。本文认为“性”的确是一种本能需要,但这种本能有着极高的精神含量,它完全不同于动物的繁殖活动,否则,为什么某些不缺乏性生活的人还伴有精神空虚的现象?或者是因为事业无成,或者是因为心灵创伤等令他不愉快的事情而造成了精神空虚。可见,“快乐原则”并不局限在性活动的快乐中,“精神”决定着人对同一事物的很多不同感受,所以弗洛伊德从精神入手而分析人是很具科学性的,然而他将精神状态的根源归于性活动则有失偏颇。人是一种群居式的高级动物,因而存在一种对社会价值的需求,更多的时候,这种被他人认可的心理需求和性欲得到满足的生理需求具有同等地位。即使有不同的侧重点,我们也经常说,精神可以改变人的生理状况,例如癌症协会的快乐人群。特别是人所具有的那种独特的感性体验,更使得他的性行为成为一种生命的高峰体验,艺术创作可以与性行为联系之处,也仅仅在于它们同样都是具有精神含量的对生命的高峰体验,而不是像弗洛伊德所说的,是一种同样性欲式的良好宣泄。

弗洛伊德在以无意识为根基的心理结构说和人格结构说中提出两个重大发现,即性本能的活动不能被完全抑制住,思维活动本身是无意识的过程。这包含了精神分析学说的核心概念,即无意识是人的生物本能,是欲望的储存器,而生物本能欲望是人一切活动的推动力,它奉行快乐原则,不受客观现实的调节,为了寻找发泄的出路而达到满足,它总是力图渗透到意识中去。本文认为,人的思维活动有无意识的状态,但不代表它本身是无意识的,逻辑是人思维的高级产物,充满了深刻的理性思考成分,思维活动完全是有意识地力图将相关事物组织在一条锁链上的活动。弗洛伊德又提出,生物本能欲望是一切活动的推动力,但也不尽然,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是推动一切活动的力量,而实行活动的人除有生理需要以外还有精神境界(精神境界在佛学中尤其得到重视,佛学也可以公平地与西方哲学交流)。除非有一个“精神需求也是一种生物本能”的前提,则使弗洛伊德的观点成立。但是,弗洛伊德是通过精神分析得到了性需求和无意识的理论,这是一种演绎推理,而非归纳推理。他的观点以人出发,最后却严重地忽略了人具有精神性的独特一面,将人的具有精神含量的生理本能与动物纯粹繁殖的生理本能混为一谈。

古典音乐人群分析篇6

《嘎达梅林》这首民歌,气势宏伟,震撼人心,以完美的艺术形象塑造了民族英雄嘎达梅林的光辉形象,堪称是一座不朽的丰碑,得到广大蒙古人民和各族人民的喜爱。[1]

长篇叙事民歌《嘎达梅林》作为科尔沁地区标志性文化是代表这一地区叙事民歌传统最高艺术成就的典范之作。

科尔沁,蒙语意为著名弓箭手。在历代,是成吉思汗二弟哈布图哈萨尔管辖的游牧区之一,位于内蒙古东部,在松辽平原西北端,包括整个兴安盟和通辽市的一部分地方。科尔沁草原西与锡林郭勒草原相接,北邻呼伦贝尔草原,地域辽阔,资源丰富。

科尔沁草原――曾经孝庄文皇后的出生地,蒙语是“最忠于皇帝的部落”的意思。原始的泉河,原始的植被,原始的天空,原始的风味。平坦而又柔软的天然绿茵场,置身其中,有如亲临大海,当人们或乘车或徒步走过的时候,无不被她的美丽所吸引。仰天望去,云在走,鸟在飞;闭眼聆听,鸟儿在鸣叫,羊群在合唱,那已经不是一种声音,而是大自然创作的一首交响乐。

科尔沁文化的亮点之一是科尔沁民歌、民间故事,它们是科尔沁人民群众在长期的劳动生活中结合社会斗争中创造的,是极富特色的精神财富之一。这些民歌反映了科尔沁人民思想情感,是科尔沁人民群众的真实写照,科尔沁民歌文化,丰富而独特,是蒙古民歌的一部分,它内容丰富、数量浩瀚,旋律优美,语言精辟。[2]

嘎达梅林蒙古族大英雄,1892年出生于内蒙古哲里木盟(今通辽市)达尔罕旗(今科尔沁左翼中旗)塔木扎兰屯人姓莫勒特图,本名那达木德,又名业喜,汉名孟青山。嘎达是蒙古语,意为家中最小的兄弟,“梅林”是其官职,即札萨克达尔罕亲王那木济勒色楞的总兵。

1929年初,“东北易帜”后不久,张学良继续开垦蒙旗土地的计划。嘎达梅林等人请愿未遂并被逮捕。嘎达梅林的妻子牡丹其其格伙同一些人劫牢反狱,将嘎达梅林救出,于是嘎达梅林组织起义。

嘎达梅林起义,形成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反抗统治阶级残酷压迫的斗争。转战数年,因被奸细李守信陷害,西拉木伦河一站,部众全部战死,他弹尽粮绝,势不投降,在泅渡至河中心时中弹牺牲,表现了起义者大无畏的英雄气概。

起义失败了。科尔沁草原的人民永远怀念嘎达,赞颂的歌声传遍四面八方。人们在歌声中唱道:

南方飞来的小鸿雁啊,

不落西拉木伦河不起飞;

要说起义的嘎达梅林,

是为了蒙古人民的土地……

嘎达梅林的民歌就这样产生了,自20世纪30年代产生,开始以抒情短歌流传,以后逐渐形成一首概括嘎达梅林起义的全过程的叙事长诗。此歌运用了形象化的比兴手法,采用了分节歌形式,抒发了人民群众对英雄的怀念和崇敬的感情。

《嘎达梅林》为蒙古族“短调”歌曲,又称“宝格尼道”歌曲建立在蒙族常用的五声羽调式基础上,是一首由上下两个乐句构成的短调民歌,它的下句基本上是上句的变化重复,全曲的节奏舒展从容、深沉有力基本上保持一字一拍一音(少数为二音),音调宽广豪迈,庄严肃穆,既表现了广大群众真挚深远的感情,又突出了英雄的高大形象。

从主题乐句来分析,主题乐句在前5小节展现出来,其中第一和第二小节为动机材料,也处于核心材料。第三第四小结是第一二小节的引申发展。

前两小节使用的节奏为四分音符和八分音符,可以划分三个三音组。也是三个具有特征性的曲调。前三个音为五度旋律音程上行进行,属于主音到属音的关系。代表着一种功能性,有一种庄严、展开性的特征。这也是此曲史诗性和英雄性的一种描绘。中间三个音为上四度进行,显示出一种功能性的过渡作用。后三音为下八度进行,收拢性的进行表现出了一种概括性的气质。在一二小节中,以上三个音组构成了不同的旋律曲调,体现不同的功能进行和音调性质,决定了这首民歌的富有动力性的雄伟特质,抒情的旋律与雄壮特质紧密联系在一起,与民歌旋律线条的发展形成高度统一。

主题乐句的第三四小节功能性的进行是下属到主和主到下属的关系,这是主题乐句的第四个特征性的曲调。八度的进行可以看出,旋律音来源于一二小节,是主体动机材料的引申和继续。

从节奏上分析,此曲节奏使用一共分为四种。分别为四分音符、八分音符、全音符和前大附点。期中前三种均为单纯音的节奏类型,只有前大附点节奏为非单纯音符。前大附点节奏作为两拍子的节奏类型,属具有前长后短的时值比例关系。《嘎达梅林》中大附点节奏一共出现两次。第一个乐句中出现的位置和第二个乐句出现的位置相同,通过谱子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此曲作为两句类一段式,两个乐句使用的节奏语言是一样的,节奏类型完全一样。大附点节奏作为两拍子的节奏型,在抒情的慢板作品中,对于曲调的进行具有一种推动力,使得作品产生矛盾的进行。所以说,蒙古族民歌《嘎达梅林》的节奏使用中,大附点起了重要的作用。

长篇叙事民歌《嘎达梅林》曲调优美动听,内容丰富,充满哲理。表现了蒙古族人民热爱草原,反对专制。它具有深刻的哲理性和教育性,蕴含着极其丰富的思想财富,通过说唱这一形式,蒙古族人民寓教于乐,将信仰习俗和深邃的哲学思想与群众性的集体活动有机的结合了起来。

嘎达梅林的鲜血染红了科尔沁草原,他的事迹成为草原人民的骄傲,也留给我们后人许多的启示和思考。演唱叙事民歌的民间艺人们每一次演唱都是对草原人民的心灵的洗涤。尤其对孩子们,这将促使他们长大后更加热爱草原,热爱自己的家乡。同时,在欣赏人们演唱的过程中也是一种获得轻松愉悦心情的一个过程,这个过程净化了人们的灵魂,使人们的境界得到提高,这也是民族叙事民歌《嘎达梅林》的伟大之处。

长篇叙事民歌《嘎达梅林》作为蒙古民歌的代表性作品,体现了蒙古族人民的历史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其传唱范围广,根据这首民歌改编的题材多,代表了游牧名族崇尚英雄的特征,具有科尔沁草原文化的鲜明特征。此曲不仅在蒙古族中也在中国民歌中有其特殊的历史地位与价值,它不仅传递和延续着一个族群、一个民族的历史之音,同时也立足当下,整合与凝聚着一个族群、一个民族的情感,负载着地方文化传统的记忆,从而实现自身的经典化,在我国音乐宝库中熠熠生辉。

参考文献:

古典音乐人群分析篇7

关键词:欧洲古典音乐中国古典音乐赏析

音乐是生活不可缺少的一步,学会欣赏音乐便走出了欣赏美的关键一步,因此学习欣赏音乐是一门很重要的课程。在这门课程的学习中学到很多东西。音乐欣赏是音乐教育的组成部分,对培养学生感受音乐、欣赏音乐的能力有着重要作用。学生广泛深入地接触音乐作品,就能较快地提高音乐的鉴赏力和表现力。

一、欧洲古典音乐

古典音乐是一个独立的流派,艺术手法讲求洗练,追求理性地表达情感。贝多芬、莫扎特、舒伯特等古典音乐家的音乐作品带给人们的不仅仅是优美的旋律,充满意趣的乐思,还有真挚的情感,或宁静、典雅,或震撼、鼓舞,或欢喜、快乐,或悲伤、惆怅……说到欧洲古典音乐,我们不能不提到中世纪伊丽莎白时期,格里高利时期的音乐,其中,占主导地位的是宗教音乐。当时的人们对基督的信仰与崇拜,直接影响到了社会的政治与音乐,当时的音乐只有纯粹的宗教用途,只限于在教堂中演唱,没有乐器,但是,对今后的音乐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欧洲音乐开始进入了文艺复兴时期,因为当时的欧洲政治不稳定,教廷的威信与势力开始衰弱,资产阶级开始出现,为了适应当时社会的发展与人们的新思想,音乐开始宣扬以人为本的思想,所以在各个领域里都开始了文艺复兴运动,不得不提古典音乐的奠基人——亨德尔。即使你不认识亨德尔,也绝对在圣诞节或万圣节听过庄严的《哈利路亚大合唱》,这首由万人齐声同唱、人人都能朗朗唱出一小段的曲子,正是亨德尔所谱写的。从1600年开始,进入了一个大发展的时期——巴洛克时期,那时候不仅产生了像巴赫、亨德尔等伟大的作曲家,而且歌剧、协奏曲、奏鸣曲等题材相继被创造发展出来了。

1750年巴赫逝世后,欧洲复调后继无人,乐风转向简洁实用的主调,那时候,出现了三位音乐大师:“乐圣”贝多芬,“神童”莫扎特,以及“交响乐之父”之称的海顿。音乐的主题也从延续几个世纪的宗教音乐,逐渐变成富有丰富哲理内涵的古典音乐。在1827年贝多芬逝世后,结束了严谨的古典主义时期。当时的欧洲正在接受浪漫主义的洗礼,当时的作曲家把作曲当做抒发内心情感的手段,对音乐的审美也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产生了炫技等音乐表现手法,如当时的帕格尼尼、李斯特等就是红极一时的演奏家。音乐表现、风格也日趋丰富,出现了一些以民族音乐语言进行创作的民族作曲家,如芬兰的西贝柳斯,挪威的格里格,俄罗斯的五人强力集团等,都是民族乐派的伟大作曲家。

进入19世纪,现代音乐的时代开始了,出现了以德彪西为首的印象派音乐。音乐表现极具色彩化,和当时的绘画风格有相同之处。在浪漫主义后期,也就是欧洲调性体系发展到了最辉煌也是最后的时期,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音乐又有了突破性的发展,以韦伯恩为开始的作曲家打破了十二音作曲法,抛弃了近400年的欧洲调性体系,发明了十二音序列,之后无调性等音乐形式出现,如当时的勋伯格就是代表。在世界大战之后,科技更加发达,人们的思想也更加丰富,出现了电子音乐,以及国家间的文化交流不断融合,产生了更加丰富的音乐形式,更加多元化。1945年后的音乐被称为先锋音乐,这时候的音乐已经动摇了人们对音乐的美的看法,也更加理论化,产生了像无声音乐、噪音、微分音等人们无法理解的音乐形式。

此后,古典音乐在人们生活中愈演愈泛,甚至成为了人们口中的“古董”。但有时候仍难以参透古典音乐最初的真谛,仿佛那些世纪大师的作品不止音律好听那么简单,现代人需要的是从机械的日常琐碎中挣脱出的音乐,是创造,是不停闪烁的灯光和撕心裂肺的呐喊,是置身于舞池中的梦境。“古典音乐的没落已是现实”,而我持反对意见,古典音乐蕴含了音乐家的历史、思想、情感,是每个不同时代的见证与人们生活层面的体现。

二、中国古典音乐

在学习过程中,我们在一定程度上了解了中国的古典音乐,体味到了中国古典音乐的美。我们从笛声的清脆、箫声的深沉、琵琶的铮铮之音中,感受到了华夏之音的美妙,体味到了古典的魅力所在。中国的古典音乐是以五音——宫商角徵羽为基础的,中国古代的音乐大家创作了独特的音乐形式,如今在民间十分流行的是唢呐这种乐器,无论民间的喜事还是丧事唢呐都是一种不可或缺的乐器。我国的音乐大家创作了用唢呐表演的优秀曲子,如《百鸟朝凤》等堪称经典。在这门课的学习中,我们加深了对我国传统文化的了解,增强了民族的自豪感与自信心和对祖国的爱。

古典音乐人群分析篇8

关键词:舞剧《丝路花雨》民族特色

敦煌文化是闻名于世界的中国民族文化代表之一。而丝绸之路是古代中国向亚非欧等地运送丝绸等物的交通要道,这不仅是一条经贸通道,更是一条传播文化,连接友谊的通道。在此,就《丝路花雨》的民族特色做一些简单的分析。

一、民族文化

《丝路花雨》在内容上体现出了强烈的民族文化特色。其背景是盛唐,故事情节取材于“丝绸之路”的历史和敦煌壁画。中国当时在世界上是一个先进文明的国家。唐朝的统治者为了巩固其地位,自开国以来便采取了一些开明的措施,对农民作了让步,缓和了阶级矛盾。农业的发展促使了其它产业的进步,经济也得到大幅度的提升,自唐太宗李世民起接连出现了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经济和社会繁荣期进入了一个繁荣期。这段长达百年的历史对世界产生过重要影响。敦煌石窟这座艺术宝库,不仅以其丰富的史料、文物、精湛的壁画为全世界的史学家艺术家所折服,而且在全世界人民眼里,也成为是中华民族古老文化的象征。在此背景下,经过艺术家的创造加工,把壁画搬上舞台,由静到动,赋予它新的艺术生命,其民族特点是不言自明的。在这种典型环境中成长的具有典型性格的人物形象,无疑是具有民族特点。

同时,这部舞剧中的舞蹈除了有中国传统舞蹈外,还出现了波斯舞、印度舞等。这也是民族文化的一个体现。各民族的文化发展都不会存在于真空之中,它们必然会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盛唐时期的文化之所以繁荣,和政府兼容并包、对外开放的外交思想是分不开的。在这典型社会环境下成长的人物形象及艺术形象必然体现出了鲜明的民族特点。

二、民族舞蹈

敦煌壁画所描绘的唐代舞蹈为本剧的舞蹈创作提供了素材和来源,这使得舞蹈充满了浓郁的时代特点和民族特色。仙舞、俗舞、《胡旋舞》、《石枝舞》、《软舞》、《六么舞》、《清商舞》、《霓裳羽衣舞》等一同组成了千姿百态的舞蹈语言。艺术家赋与了壁画新的生命,使其活跃在舞台上,让更多的人看到了活的敦煌壁画,欣赏到了活的唐代舞蹈。创作者除运用我国新疆少数民族的舞蹈元素外,同时也吸收了诸如波斯的马铃舞及酒舞、黑巾舞、盘上舞、土耳其舞等异域舞蹈的特点。这些各自风格鲜明却又有着共通点的舞蹈有机的组合在一起,令观众耳目一新,又应接不暇。

女主角英娘表现飞天的舞蹈形象源于敦煌莫高窟,这个形象大量分布在十六国到宋元时期大部分石窟的壁画中。舞剧中使用的长绸已经看不到北朝飞天飘带的牙饰和尖角,而显得更为轻柔和洒脱,同时色彩更为鲜艳。多姿多彩的舞蹈动作加上演员的二次创作更表现出飞天时漂浮、翻转、腾跃、回旋的姿态。

此外,不得不提的一个重要的舞蹈片段就是“反弹琵琶”。这是舞剧中最优美最具代表性的舞蹈之一。演员双臂反别在背后手持琵琶,伴以各种舞姿与技巧的运用,做醉心弹奏状,壁画中的造型和意境便呈现在了观众眼前。舞蹈节奏由慢到快,动作幅度由小到大,充分表现出人物情感的起伏和变化,既表现出情景交融的意境美,又塑造了人物形象的舞蹈美。弯曲的舞蹈造型与西方芭蕾舞要求“直”的特点完全不同,具有典型的中国特点。而剧中“扭腰”等中国古典舞的动作加以戏曲舞蹈的步法与身段,并吸收了西方芭蕾舞的“托举”、“快速旋转”等舞蹈动作,形成中西合璧、洋为中用的艺术格局。

在舞蹈设计上,在保留敦煌飞天经典舞姿的基础上,大胆创新,融人更多的现代舞元素,将原有的舞蹈与戏剧表演相结合变为以舞蹈表演为主,使主要人物的舞段更加个性化、主体化,群舞也更为灵动浪漫。

三、民族音乐

一部作品的成功源自于各个方面,音乐也是该剧中重要的一个环节。我国舞剧音乐的创作严格意义上是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后开始的,起初是一些如《宝莲灯》一类的由民族管弦乐队伴奏的小型舞剧作品。作曲家受其影响,在其后的舞剧音乐创作中极大地吸收了中国的民族民间音乐,在旋律上大量地运用民族民间音乐素材。舞剧音乐的创作从此进入了初步的繁荣期。从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和《白毛女》的音乐来看,在作曲技法上更多地采用了民族调式及和声。在配器上,都在西洋管弦乐队中加入了特色的民族乐器。

该剧中英娘的主题音乐,也就是全剧的主导乐段,是从古曲《月儿高》中提炼出来的。《月儿高》又是从唐朝舞曲《霓裳羽衣曲》演化而来。而由此曲提炼而成的主题音乐,一方面向观众展示出古朴自然的民族音乐特色、也很好的塑造了英娘纯真质朴的性格特点。

另外,例如《古代民歌》、《唐代雅乐》、《阳关三叠》等古曲也为该剧的音乐创作提供了素材和基础,由此创作出的音乐更使得该剧所表现的主体形象得到鲜明的展示。

除此之外,全剧的音乐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就是不同地域的音乐。伊朗音乐素材的运用增加了舞剧的特色,某些部分还通过这些段落掀起的剧中的高潮。音乐上所表现的这些典型内容都是吸引人的。如建立在一种固定节奏型、固定音型上,具有波斯风格的《刺绣舞》。另外,第一场一些群舞的音乐在打击乐上吸收了秦腔锣鼓经的特点。

而《驼铃舞》模拟了古希腊音阶四音音列的特色,选其两个音列组成的特色旋律,具有不同程度的波斯风格。大量民族音乐素材的运用更丰富了整个舞剧的音乐类型与特色。

在乐队的组织形式上,作曲家选取了民族管弦乐队。在配器上,发挥了民乐合奏和重奏的特点,突出地运用了民族乐队几个声部的特点。虽然偶尔加入了个别西洋乐器,但是和民族乐器结合起来并不显生硬。

民族音乐语言与民族乐器的表现方法紧密结合一体,这也是《丝路花雨》中运用民族乐队有成效之处。

简而言之,《丝路花雨》这部舞剧的音乐体现了一个民族特定时期的风格,也表现了对剧中某一典型环境的标志作用,音乐的民族性给观众留下了深刻而又难忘的印象,成为这部舞剧中闪光点。

四、结语

《丝路花雨》是中国舞蹈艺术的精品之作,自1979年首演以来又于2008年进行了复排,并作为国庆60周年献礼优秀剧目进京再次演出。这部舞剧不仅是一部优秀的舞剧,更是一部展示民族文化、促进艺术繁荣的精品。

参考文献:

[1]陈德宏.论《丝路花雨》[J].社会科学,1981,(03).

[2]周雅俐.民族舞剧《丝路花雨》赏析[J].戏剧文学,2006,(08).

古典音乐人群分析篇9

【关键词】音乐剧;歌剧魅影;经典唱段;赏析

中图分类号:J80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7-0125(2017)11-0024-01

《歌剧魅影》是根据法国作家卡斯顿・勒胡的小说《LeFantomDeL'opera》改编的。该剧自1986年在伦敦西区首演以来,长盛不衰,成为伦敦西区第二长寿的音乐剧。在美国纽约百老汇,该剧的纽约制作版自1988年上演至今,于2006年打破了由《猫》创造的连演纪录,成为了百老汇历史上最长寿的音乐剧。《歌剧魅影》大量采用了古典音乐背景,在音乐剧中套入歌剧,成为一部音乐剧力作。

一、剧情简介

《歌剧魅影》讲述了一段凄美的爱情故事,故事发生在1870年世界著名的法国巴黎歌剧院,在歌剧院中发生了一连串的恐怖故事,剧院出现了一个令人毛骨悚然的虚幻男声。这个声音来自住在歌剧院地下迷宫叫艾瑞克的“幽灵”,他整天带着面具,神出鬼没,被人们称之为“魅影”。艾瑞克爱上了女演员克里斯汀,经常教她唱歌,帮她重新获取女主角的位置。但是有一天克里斯汀的恋人拉乌尔出现了,艾瑞克非常嫉妒,于是将克里斯汀绑架到一个湖边。拉乌尔冒着生命危险解救了克里斯汀,克里斯汀爱上了拉乌尔,但她还是深表同情地给了艾瑞克一个吻。艾瑞克意识到自己理想中的爱情是不可能实现的,于是成全了克里斯汀和拉乌尔,留下了披风和面具,独自消失在昏暗的地下迷宫之中[1]。

二、经典唱段赏析

音乐剧《歌剧魅影》中的音乐极为成功,神秘而优美,对故事的发展起到很重要的作用。许多都已经成为音乐剧的经典名曲。

(一)《thinkofme》(就会紧紧抓住你的心)。这是剧中的一首歌曲,一首咏叹调,主要抒发了对恋人的思念与不舍,演唱者为歌剧中的女主角克里斯汀。原来的女主角由于一些原因放弃了排练,于是由没有名气克里斯汀代替演唱,克里斯汀婉转的歌声打动了现场观众,并赢得了满场的掌声。该歌曲音域跨度较大,极富浪漫主义气息,再加上克里斯汀非常具有亲和力的唱腔,体现出了音乐剧的喜剧色彩。随着第二大段中管弦乐队的介入,克里斯汀越唱越有自信,把歌曲推向了高潮。前半段主要采用流行唱法,而高潮部分则利用了意大利美声唱法,并通过将两者有效结合,从而通过综合的演唱风格完美演绎了该歌曲[2]。

(二)《thephantomofopera》(歌剧魅影)这是与该剧同名的主题曲,由男女主人公合唱。这首歌曲扣人心弦、气势恢宏,通过两人天衣无缝的配合演唱,使该首歌曲成为音乐剧唱段之中的巅峰之作。音乐一开始就通过鼓点和管风琴演奏出强烈的音效,给观众营造出一种紧张、阴森、恐怖的气氛,带来一种强烈震撼的感觉。接下来是摇滚节奏和电音乐器的配合,充分展现了克里斯汀天籁般的歌声,体现出其音乐才华。而魅影的唱段基本与女主角相同,具有神秘感和野性的歌声表达了对克里斯汀的爱和控制欲望。这两种歌声产生了强烈的对比,并且美妙地融合到一起。在歌曲的结尾处,魅影一次又一次的“Sing,myangelofmusic”叫喊般的歌唱,使克里斯汀声音如同陷入了疯狂一般越发高亢,让克里斯汀和魅影的情绪都在音乐中释放了出来,把整个音乐剧推向了高潮[3]。

(三)《themusicofthenight》(夜的音乐)。这首歌曲是在女主角进入到地下迷宫后,发现了无数蜡烛从水中升起,在这种浪漫的情景下,男主角演唱了这首歌曲,主要是为了表达对女主角克里斯汀的爱意。这首歌的主题风格主要以摇滚为主,也是以古典风格和流行音乐元素相结合的手法,让这首歌也成为了经典曲目。在前半段,魅影通过自己的歌声来表达对克里斯汀的爱意,伴随着魅影中低音区直白的演唱,让观众体会到了魅影的孤独和对爱情的向往。在后半段,魅影的歌声逐渐高亢,随着旋律的提升以及管弦乐队的交响乐响起,把整个歌曲的演奏推向了高潮。

三、结语

《歌剧魅影》完美的舞台设计和扣人心弦的故事情节,以及美妙的歌声,让现场的观众仿佛置身其中,并通过将古典音乐和现代流行音乐元素相结合的方法,充分展现了现代音乐剧的艺术价值,这是《歌剧魅影》能成为音乐剧经典之作的根本原因所在。

参考文献:

[1]陈卉.音乐剧《歌剧魅影》的声乐演唱特征探析[J].艺术评鉴,2016,(08):1-3.

[2]刘可英.电影《歌剧魅影》同名主题曲的艺术特色[J].电影文学,2012,(14):127-128.

[3]官群.音乐剧《歌剧魅影》三首经典唱段的演唱分析[J].时代文学(双月上半月),2010,(01):141-142.

古典音乐人群分析篇10

[关键词]民族音乐;张艺谋;电影;艺术效果

张艺谋作为中国最为知名的电影导演之一,为中国民族电影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也为中国电影走向世界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在张艺谋所拍摄的电影作品中,具有民族风格的音乐始终贯穿其中,使得剧情充满了典型的中国元素,其中包括古筝、琵琶、战鼓、唢呐以及具有浓厚地方特色的陕北民歌,等等。这些中国音乐元素的运用让张艺谋电影变得更加具有中国乡土气息,在一定程度上,民族音乐已经成为张艺谋电影的标志,也正是因为民族音乐在电影中的成功运用,使得张艺谋电影在中国社会中更加具有生命力。

一、民族音乐对电影剧情的渲染作用

众所周知,一部电影的成败取决于多种因素,其中主要包括影视剧情、影视配乐、演员的基本素养、后期制作、广告宣传,等等。影视音乐是决定电影成败的一个关键要素,在张艺谋电影中,影视音乐主要是指民族风格的音乐,纵观具有影响力的张艺谋电影可知,具有浓厚中国特色的民族音乐在电影剧情的渲染和推进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可以说,当观众在欣赏电影的同时,也充分领略了中国民族音乐的独特魅力。在电影《十面埋伏》中,章子怡扮演的小妹在一个极尽奢华的殿堂中出场,导演为她的首秀安排了一场歌舞表演。一队手抱琵琶的女子缓缓步入大厅坐下,伴随着优雅的动作,简单而婉转的琵琶声开始在大厅内回荡,而小妹此时也在翩翩起舞,娴熟的舞姿与现场的琵琶演奏声完美地融合到了一起,一幕中国古典艺术的表演生动地呈现在了观众面前。尽管此时的乐曲比较简单,并没有复杂的混音效果,但是在简简单单的乐曲中却让人听出了小妹心中的无奈和痛楚。尤其在唱过极具中国民族特色的《佳人曲》之后,观众已经可以隐约从伤感的琵琶声中听出小妹凄凉的生活和悲惨的身世。此时,以琵琶为主的电影音乐对电影剧情起到了很强的渲染作用,略带伤感的民族音乐将小妹塑造成了一个悲情人物,明确地向观众传递着一个信号,那就是后边的剧情必定是带有悲剧色彩的。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此时的琵琶演奏已经为这部电影的剧情发展打下了基调,为剧情的发展和推进做了很好的铺垫。后来,小妹为捕头表演歌舞《仙人指路》,此时导演选择的乐器是鼓和缶,这两种乐器在中国古典音乐的演奏中都占有着重要的位置,在展现中国民族歌舞的时候,采用鼓和缶无疑是非常明智的,因为鼓声和击缶声具有强烈的节奏感,能够很好地引导歌舞者进行现场发挥,最大限度地赋予歌舞者自由表演的权利,进而更好地展现中国古典艺术的精华。小妹的四周均匀地摆放了很多鼓,捕头则镇定地将手中的豌豆弹向鼓面,浑厚的击鼓声即时在房间里回旋,小妹根据声音传来的方向准确地摆动衣袖进行击鼓演奏,这一系列的动作给观众带来了强烈的视觉冲击力,让人无不叹服小妹精湛的舞蹈技艺,鼓声在此场景中的运用为小妹的精彩表演营造出了美妙的音乐氛围,从而为她才华的施展提供了一个绝佳的环境。同时,鼓声在古代也象征着战斗,此时鼓声的加入在一定程度上也预示着后面剧情的发展是趋向于以打斗为主的。

在张艺谋的另一部武侠大片《满城尽带黄金甲》中,具有民族特色的电影音乐同样为剧情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进和渲染作用。例如,在该部电影的开始阶段,大王从边塞返回皇宫的时候,影片响起了低沉的击鼓声,出现了千军万马浩浩荡荡的前进场面,音乐的使用有效地营造了那种压抑的氛围,频繁而且沉闷的鼓声仿佛是人的心跳,不断地给人一种压迫感,让观众不由自主地联想到宫廷争斗的残酷,也预示着后面情节的发展必定是复杂的钩心斗角和尔虞我诈,同《十面埋伏》中的琵琶曲一样,这里所出现的低沉的鼓声也为电影剧情的发展定下了基调。宫廷音乐演奏历来都是皇室娱乐中不可或缺的休闲方式,其中包括吹拉弹唱和华丽的歌舞,同民间音乐有着很大的不同,它象征着皇权的至高无上。在电影《满城尽带黄金甲》中,杰王子为了解救母亲不惜冒着生命危险率领众多身穿黄金甲的士兵攻入皇宫,却因寡不敌众最终被大王的军队所俘虏,这是一场发生在重阳节前夕的异常惨烈的战斗,当观众尚未从激烈的厮杀中回过神来时,影片却以相对较为平和的方式将剧情带入重阳节的庆祝活动中。在清洗完血腥的场面之后,地面上又重新摆好了鲜艳的黄色,天空中也开始绽放出绚烂的烟花。此时,御用乐队开始演奏传统的宫廷乐曲,营造出一片祥和的氛围,与刚才发生的宫廷的紧张氛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张艺谋导演之所以决定采用宫廷乐曲演奏的方式来引导剧情的发展,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宫廷乐是皇权至高无上的象征,而此时大王用强大的军队实力战胜了试图叛乱的杰王子,进而从侧面印证了普天之下只有大王才是独一无二的权威,任何人胆敢挑战皇权必将遭受严厉的惩罚。因此,在平缓的宫廷乐曲演奏中,观众可以从平静的背后进一步感受到宫廷争斗的残酷性。

电影《满城尽带黄金甲》的主题曲是《台》,这是一首典型的中国风的歌曲,由著名歌手周杰伦作曲,曲风悠扬舒缓而又略带伤感,歌曲中融入了古筝、竖笛、琵琶等多种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古典乐器,给人一种古典与现代相结合的清新感觉。《满城尽带黄金甲》的主题思想是要表达在残酷的宫廷斗争中儿子对母亲的珍贵感情,《台》则通过音乐的方式完美地展现了母子间的亲情,尽管歌词中没有任何关于对亲情的赞美之词,但是却可以从的寓意以及优美的曲调中感知母子之间亲情的伟大。《台》所表达出的精神主旨与这部电影的主题思想是相契合的,当这首歌曲在影片的最后被轻轻吟唱起来的时候,无疑又一次让观众感受到了心灵上的震撼,在倾听音乐的同时再次将思绪带回到以前的剧情中,进而在更深的层面实现思想上的共鸣。

电影《我的父亲母亲》是张艺谋导演最为知名的作品之一,它通过叙写散文诗般的手法给观众讲述了一段单纯美丽而又悲伤的爱情故事。在欣赏完这部电影之后,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是那悠扬的笛声,当笛声悠然响起的时候,色彩鲜明的秋色、宁静的田野、皑皑的白雪、明亮的日光以及女主人公那红色的棉袄便跃然于眼前。这些典型的影视元素都被笛声串联了起来,为男女主人公的爱情营造了一个浪漫的氛围,也给这部电影留下了深深中国风情的印记。

二、民族音乐对人物心理和性格的诠释作用

人物的心理活动和性格特征是电影所要表达的主要内容之一,由于心理和性格的隐性特征,使得心理和性格的表达必须借助多元化的方式进行,只有这样才能全方位地向观众展示出人物真实的情感变化,进而更好地为电影主题服务。在张艺谋的电影作品中,主要人物往往在性格方面具有多面性,而民族音乐的加入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能够更加精准地对影视人物的心理和性格特征进行诠释。

琵琶是中国古典乐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古代风月场所的必备乐器,琵琶的使用一方面可以展现出风尘女子凄惨而又悲凉的身世背景,另一方面又可以用音乐的方式更加生动地描绘出其心理活动和性格特征。《金陵十三钗》主要讲述了在日军占领南京的过程中一群风尘女子为了保护十几名女学生而不惜牺牲自己生命的感人故事,其所要表达的主题就是讴歌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改变人们对风尘女子的旧的看法。其实,在中国人的思想观念中,风尘女子一直是被人们所唾弃的对象,往往将低俗、恶俗、艳俗同她们相关联起来,但是,张艺谋导演通过这部电影给人们展示了一群与众不同的风尘女子,她们能够用自己微薄的力量在国家和民族危难之际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当她们手握琵琶演奏歌曲的时候,观众从极具江南特色的唱腔中听出了她们内心的坚定,这无疑是她们生命中最后的绝唱,从这一点可以看出张艺谋导演将爱国热情通过另一种方式诠释了出来。在电影《金陵十三钗》中,十几位风尘女子为女学生们演奏了著名的中国古典音乐《秦淮景》,带有江南特色的吟唱伴随着琵琶的乐声悠然回荡在房间里,仿佛一下子将人们带入到了秦淮河两岸那灯红酒绿的繁华之中,女学生们显然是第一次听到这样的歌曲,她们用单纯的眼神看着前面这一队曾经的风尘女子,心中百感交集,因为此时正在演奏《秦淮景》的这群女子已经改变了人们对她们的传统看法,具有风月色彩的古典歌舞《秦淮景》已经超脱了它原有的历史范畴,在抗日救国的大背景下显然成为这一特殊社会群体对国家和民族的宣誓和效忠,她们在特殊时刻的英勇表现更多地让观众从心底产生敬佩之情,提醒世人风尘女子不仅具有柔弱的一面,而且在危难时刻更加具有刚烈的性格,婉转的琵琶声就是她们内心深处的呐喊。

电影《山楂树之恋》讲述了在革命年代一对男女青年的纯朴爱情故事,这部电影给人最为深刻的印象就是单纯,不论是在剧情的设计方面,还是在人物心理活动方面都做了最大限度的简化,力求给观众展现一段没有物质利益介入的纯美爱情。在这种指导思想下,张艺谋导演没有加入过多的音乐来渲染剧情,在为数不多的电影配乐中,导演选择了代表着中国古典音乐精华的古筝乐曲,用简洁明了的音乐来诠释影视人物内心深处的真实感受。在影片的开始阶段,一段古筝独奏将观众的思绪带入到了那个激情似火的纯真年代,简约的旋律所表达出的是青涩和阳光的质感,代表着青年男女简单的心思,他们之间的感情并没有掺杂世俗间的利益和纷争。随着剧情的发展,电影配乐中加入了弦乐,预示着人物的心理活动开始由原来的简单变为复杂,让观众不由自主地感觉到了主人公内心深处的哀伤,张艺谋导演用民族音乐的变换实现了对影视人物内心活动的诠释,这无疑淋漓尽致地展现出了张艺谋作为一代电影大师对影视艺术高超的驾驭能力。

三、地方民乐在张艺谋电影中的运用

张艺谋从小生活在陕北地区,对一些具有中国地方特色的民乐非常热衷,他曾经说过:“我想要得到的电影风格就是根植在中国老百姓骨子里的东西,那些东西可能会被个别人看作是庸俗的,但是我认为只有民俗才是最雅的。”从这句话的表述可以看出,张艺谋导演在内心深处热爱着民俗艺术,尤其是地方民乐,这一点在他的电影作品中也有着充分的体现,例如《大红灯笼高高挂》《秋菊打官司》《三枪拍案惊奇》《山楂树之恋》《金陵十三钗》,等等。

在电影《三枪拍案惊奇》中,导演将主题曲选定在具有西北地方特色的秦腔片段上,给观众展示了西北地区最为朗朗上口的音乐旋律。西北幅员辽阔,地广人稀,给人一种空旷而又博大的心理感受,而秦腔的豪放风格恰恰体现了西北人爽快的特征,很好地契合了电影所要表达的主题。在电影《三枪拍案惊奇》的主题曲《我只是个传说》中,张艺谋导演更是亲自演唱歌曲的最后部分,用陕北方言展示了地方民族音乐的精华。同时,主题曲在中国古典音乐艺术的基础上还加入了具有现代流行音乐特质的艺术元素,使得风风火火、热情洋溢的西北曲风多了一分现代的味道,特别是张艺谋用地道的陕西方言倾情演唱“他大舅他二舅都是他舅,高桌子低板凳都是木头”,更是将地方民歌的异域风情通过电影艺术的方式演绎到了极致。再如,在电影《秋菊打官司》中,每当秋菊走出家门准备告状的时候,便会响起朴实、粗犷和嘹亮的声音“走哇”,这种带有幽默色彩的音乐元素同样来自于西北的民乐秦腔,使得电影的剧情和人物完美地与地方文化融合了起来,从而让电影情节更加具有感染力,更加容易引起观众情感上的共鸣。

[参考文献]

[1]马波.赵季平电影音乐创作论(上)[J].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2005(01).

[2]刘娜,赵一娜.张艺谋电影音乐之我见[J].电影文学,201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