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小学教育职业规划十篇小学教育职业规划十篇

小学教育职业规划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7:44:30

小学教育职业规划篇1

关键词:

少有人将这种改变的欲望具体化为一个个清晰明确的目标,并为之坚持不懈地奋斗。所以,很多人的欲望就仅仅是梦想而已。职业规划教育因此应运而生。而我国长期以来,学校、家长和孩子都围绕着升学在转,无暇对社会的人才需求和学生未来的职业定位进行深层次的思考和规划,以至于到中学生填报志愿时比较盲目,进入大学、中专以后,学生的学习目标设定、人生规划普遍存在被动性、盲目性、盲从性,学习动力不足,往往学生的职业规划教育要到进入大学才开始,具有滞后性。这些现实都从不同程度上反映出我国职业规划教育还有待加强和改进。

职业规划教育应从小学抓起。需要进行职业规划教育的人群可以分成四类,第一类是小学生,第二类是初中生,第三类是高中(中专)生,第四类是18岁以后的成年人,不同的时间段有不同的职业规划教育分工。而小学阶段的职业规划教育是启蒙教育,是小学生了解自己、认识社会、理解职业的开端,将为小学生终身的职业规划奠定底色。

首先,要在全社会形成高度重视职业规划教育的思想意识,认识到职业规划教育不仅仅是学校的任务,更是关乎整个民族健康发展的大事,社会、家庭、学校共同负责对孩子进行职业规划教育,让全社会有一个重视个体职业发展的环境和氛围。并且进一步形成职业规划教育要从娃娃抓起的共识,充分认识到小学职业启蒙教育的重要性。

其次,要认识到当代小学生处于一个多元、发展、冲突、合作的社会环境中,小学生社会心理的早熟性特点比较明显,所以,引导小学生客观、正确地了解自己、认识社会、理解职业,开展小学生职业启蒙教育是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开启其智慧的必然要求。

小学教育职业规划篇2

关键词: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探新

一、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过程中出现的三个认识误区

1.职业生涯规划等同于职业规划。其实不然,职业生涯规划是指规划从开始工作到退休的整个职业历程,它主要包括职业规划、自我规划、理想规划、环境规划、组织规划等,职业规划仅仅是职业生涯规划的一部分。

2.就业教育等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目前绝大多数高校只在大学生四年级的时候将就业教育列为大四学习的重点内容,且认为大四的就业教育是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就业教育等同于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认识上的误区必将影响毕业生和非毕业生今后的职业生涯规划。

3.职业生涯规划是个静态过程。职业生涯规划要受到规划者自身兴趣、素质和自身以外的多种因素的影响,我们在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时,要随时根据主客观条件的变化对我们的职业生涯规划做出调整。因此,职业生涯规划并不是一个静态的过程,而是个动静结合、交替的过程。

(二)职业生涯规划服务机构不完善

1.理念缺失。提供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服务是高校就业指导机构的工作内容之一。但目前高校就业指导机构的工作大多停留在如办理就业手续、提供需求信息和政策制度指导等简单工作上,高层次、个性化的职业生涯规划服务则严重不足。

2.机构缺失。大学生就业指导机构是实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主要载体。但目前我国绝大多数高校并没有成立专门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机构对大学生实施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仍旧靠就业指导中心几堂课、几场招聘会完成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3.专业教师匮乏。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最终要靠职业生涯规划教师来完成,而目前高校就业指导服务机构的工作人员和少数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教师大多来源于学校党务、政务部门,他们对学生就业和就业管理工作的要点掌握得比较好,但要他们运用职业生涯规划的相关理论对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教育,对于“半路出家”的他们来说还比较困难。高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专业人员的严重匮乏和素质不高,严重影响了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工作的开展。

(三)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缺乏系统体系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活动应该贯穿于个人发展的一生。在西方职业生涯规划理念高度发达的国家,很多人从小学时代就开始了职业角度的自我探索,这种从小学到大学的长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使得他们的职业选择是能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及社会需求做出正确的选择。而在我国,学生只有在大四就业时,学校把就业指导和职业生涯规划服务同时开展,大学生接受到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十分有限。据新浪网教育频道推出的一项关于“你什么时候接受过系统地职业生涯规划服务”的调查显示:“从来没有过的”占80.98%,“大学期间”占15.9%,“高中期间”占3.12%。这就表明我国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没有形成系统,在小学和和初中阶段目前还是空白。

(四)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环境缺失

首先,职业生涯规划服务购买率低。据调查,社会上86%的人对职业规划有过了解,但仅有8%的人接受过职业规划服务,购买率仅为9.79%。其次,高校缺乏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氛围。在高等教育的“跨越式”发展背景下,高校关注更多的是“进口”和办学质量,对“出口”的关注却并不够,投入得也少,领导的不重视,影响了职业生涯规划机构及其工作开展的环境。最后表现在家庭教育上。在我国,家庭教育以灌输为主,以“严”著称。孩子从小就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所有的兴趣和价值观都是父母和社会强加的,在孩子最初成长的家庭环境里缺乏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启蒙环境。

二、完善我国高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思考

对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个体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要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我国高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笔者以为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高度重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加强舆论宣传

在我国现有的文化背景和氛围下,要顺利地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政府和高校必须高度重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加强对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舆论宣传。政府的首要工作是要把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及其工作的开展用法的形式规定下来,形成于政策或法规,使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有法可依;其次是鼓励民间机构创办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和培训机构,弥补目前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机构的不足;第三是利用官方媒体加大对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宣传力度。而各高校要把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作为学校的一件大事来抓,做好职业生涯机构的完善、课程的开设和咨询等与职业生涯规划相关的工作;通过校园网、校报、广播站、举办职业生涯规划讲座、职业生涯规划知识竞赛等方式或活动宣传职业规划的内涵、意义和作用,借助“第二课堂”,利用寒暑假开展职业生涯规划实践,丰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经历。

(二)树立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理念,正确理解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个新事物,人们对其理念、内涵和外延并不理解,以致于人们对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还存在认识上的误区。要正确理解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就必须树立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理念。笔者认为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理念应包含以下主要内容:第一,职业生涯规划是建立在正确认识主客观基础之上的一个长期坚持的自我探索过程。第二,职业生涯规划重在实践。职业生涯规划实践就是将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目标落实为实际行动,不断接受社会、企业组织和他人反馈的信息,对自身的职业体力倾向、职业能力倾向和职业个性倾向予以全面科学的衡量与评价,实现择业观从“我能干什么”的理想型向“我会干什么”“或我适合干什么”的现实型转变。最后,职业生涯规划的目的在于实现个体的和谐、可持续发展。职业生涯规划是要帮助个人正确认识自己,充分了解了内外环境有利和不利因素情况下,设计出合理且可行的职业生涯发展方向,使自己的规划符合自己的兴趣,符合社会的需要。

(三)构建系统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体系,提高职业生涯规划工作的效率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作为一种系统、有计划的教育活动,不是就业教育内容的简单拼凑,它应该有自己的体系。大学阶段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主要是教会大学如何进行学业规划、如何开展自我评估、生涯机会评估、职业生涯路线和目标设计、制定行动计划与措施等内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高级形式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但它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它离不开小学和中学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铺垫,这就是说要成功地对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首先应在中小学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启蒙教育。笔者以为小学阶段职业生涯规划启蒙教育的内容主要是通过教育活动来培养儿童的职业意识和正确的职业理念,让他们对不同的职业有初步的了解,形成初步的职业理想。中学阶段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内容主要是帮助学生进行正确的自我认识、形成职业理想、制定实现职业理想的途径和方法四)完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服务机构,加强教师队伍和课程建设。

1.建立和逐步完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服务机构

要指导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就必须进一步完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服务机构。首先是成立一批“第三者”非赢利性职业生涯规划服务机构。我们可以通过政府提供优惠政策,扶持社会力量建立一批“第三者”非赢利性职业生涯规划服务机构,以满足目前对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需要。这些第三者非赢利性职业生涯规划服务机构的存在:第一,可以依靠社会自身的力量,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师培训和对学生进行必要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第二,通过政府的资助开发职业生涯规划系统测评工具;第三,可以通过提供职业信息服务、开展职业咨询服务、进行就业市场指导等活动,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提供指导。其次是要完善高校就业指导中心的内部职能机构。

2.培养一批专业、高素质的职业生涯规划教师

对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教师培养非常关键。一个专业的职业生涯规划教师接受培训后,笔者认为应该具备以下专业素质:(1)在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指导方面具有较广博的职业生涯规划知识和较开阔的视野以及一定的实战经验。(2)具有良好的知识运用能力,主要表现在学习能力和工作能力两方面。学习能力体现在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总结的能力。工作能力主要是体现在能够创新,能够在工作过程中不断的研究职业生涯规划的相关理论,提出新的可行性的规划方案。(3)良好的心理素质。良好的心理素质主要表现在具有充分的自信心、控制情绪的管理技巧、人际交往中的人格魅力以及应对压力的能力。

3.加快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程建设

对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程建设是核心。根据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目标和内容设置课程,形成一个完整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程体系至关重要。首先,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课程设置要体现前瞻性、确定性、开放性、针对性、实用性、实践性的特点,高校可以依托自身学科门类齐全的优势,设置包括职业生涯规划理论大学科课程、实践活动课程、模拟实战课程、文化素质课程等教育课程,其次,高校和企业联合开发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程,更新创业教育的内容。一个企业和企业职员的生涯规划经历、过程、经验和教训是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程最好的内容。高校和企业联合开发课程,一方面可以使企业最新的生涯规划成果、经验教训、管理理念进入教科书,使学生获得最前沿、最实用的职业生涯规划知识。另一方面,通过与创业开发课程,高校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教师也得到了训练,有利于教师的成长。最后,对课程教学方法进行改革。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课程教学要改革传统的教师在讲台上讲,知识在黑板上写的“满堂灌”的教学方法,实行基础知识教学讲授法,环境意识教学调查法,模拟职业生涯规划教学实践法,比如写职业生涯规划计划书,社会实践等。案例教学法。

参考文献:

①蒋嵘涛,《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思考》,《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3期。

②梁国胜、燕雁,《大学生就业遭遇职业生涯管理难题》,《中国教育报》2005年10月26日。

小学教育职业规划篇3

关键词:中学职业生涯规划个性化教育教育要求

马斯洛将人的需求分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情感和归属需求、尊重的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五个等级,其中自我实现是最高层次的需求。要实现自我首先要对自我的本质进行规定,或者说要预设一个理想的自我。本质需要形式来体现,成功需要舞台展现,职业活动、职业成功可以说既是自我规定的重要体现形式,又是个人成功的重要标志,因此说职业生涯成功对于实现人的最高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意义重大。由于自我本质不是先验的存在,而是自我后天的规定,因此不同的自我有不同的自我本质规定,不同的自我实现需求。不过,需要注意的是需求并不完全由消费者所决定。在经济学领域,存在着两种不同的需求理论,一种称为“为生存而工作”,主要强调现存的需要,把消费者看成是主要的经济实体,即需求完全由消费者决定;另一种称为“为工作而生存”,把生产者,即创新者视为主要的经济实体,强调生产者对需求的创造。教育需求是一种特殊的需求,我们过去主要关注供给方——学生被动地接受供给,随着人本主义的深入,我们更重视对教育需求的消费方/接受方的关注,充分肯定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作用。不过,我们也要看到,作为教育的主体、教育的消费者——学生,并不能完全决定需求,作为教育活动的提供方——学校和教师,也可以生产需求,说得更准确一点,应该是教师和学校通过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和传递知识,影响学生对自我本质的规定、自我形象的确立,可以开发、挖掘学生潜在的需求,形成一种主体与客体相统一的新的需求。教师和学校这种影响是多方面的,就职业生涯规划而言,学校和教师的主要作用在于帮助学生认识自己的兴趣何在、能力特长何在、适应何种职业,即美国著名职业指导专家霍兰德所说的人格与职业类型的适配性或高一致性。霍兰德认为,职业选择是个人人格的延伸和表现,个人人格可分为现实型、研究型、艺术型、社会型、企业型和传统型六种类型,职业环境也相应分为六种类型,职业生涯规划就是要寻求这种人格与职业类型的适配性或高一致性,如现实型的人进入现实型的职业。中学阶段是职业生涯的准备阶段,主要任务是认识自我职业人格类型,熟悉心仪职业的职业环境、价值、社会需求,初步确立自己的职业意向,并据此明确自己的教育需求,实现个性化发展。从上面的论述,我们看到职业生涯规划的个性化与多样化催生了教育需求的多样化,职业生涯规划的缺少会导致学生教育需求的单向度化——以追求高考高分作为自己的需求,这是形成分数第一的重分数轻素质教育顽疾难以克服的重要原因。要克服这一顽疾,就要加强职业人生规划教育,以个性化、多样化的职业人生催生个性化的教育需求。下面本文就如何在中学阶段加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培养、满足不同的教育需求看法谈谈个人的看法。

一、充分利用家长会和家长学校平台,催生、满足基于职业生涯规划的不同教育需求。

家长是子女的监护人,第一任老师,同时也是子女职业生涯规划制订的参与者、咨询者,他们职业人生规划的水平,直接影响到他们的子女的职业人生规划的科学性、合理性和自主性。但是,现在在校中学生的家长职业生涯规划方面的知识十分缺乏,从而影响对他们的子女职业的谋划。我国职业人生规划教育的历史并不长,在计划经济时代,不仅经济活动由政府管理,个人的职业活动基本上也是由政府管理,个人选择的余地是有限的,谈不上职业人生规划。随着上世纪90年代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和壮大后,个人的职业选择的空间大为拓展,到本世纪,双向选择、自由择业成为主要的就业形式。为适应这一形势,职业人生规划教育在高等院校逐步展开。现在的家长,不管他们现在的学历情况、职业状况如何,基本都没有接受过比较系统的职业人生规划教育,因而缺乏指导子女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能力。多数家长在为儿女进行择业指导时基本上是按照他们自己这一代人的心理——主要根据职业的社会需求和职业价值决定选择何种职业,对于影响职业选择的个人性格气质、兴趣爱好、智力类型很少考虑,这显然跟不上时代的要求。家长是影响子女择业的重要因素,因此,要提高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水平,首先要从家长入手。目前学校与家长常态化、大规模的联系方式主要有家长学校和家长会,要加强家长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利用家长学校和家长会平台,是十分有效的途径。据笔者了解,目前多数中小学都建立了家长学校,但流于形式的较多,“办学质量普遍低下,相当部分是只挂牌子,基本属于‘五无’学校”[1]。家长会虽然常态化,但其内容或是通报学校发展近况、学生所在的班级基本情况、学生本人近期在校表现,或是内容宽泛的如何教育子女方法教育,这并不能满足家长的需要,家长会的内容仍有进一步充实、完善的空间。将职业生涯规划引入家长学校和家长会,不仅可以强化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更可以充实家长学校和家长会的内容。为此,我们可以聘请职业人生规划教育方面的专家,也可以安排有职业生涯规划能力的教师,利用家长学校平台,对家长进行职业人生规划方面的教育。在家长会的集中活动阶段,也可以安排听职业生涯规划的相关讲座。面向家长的职业人生规划教育的内容包括职业选择的基本理论、职业成长的理论、社会职业需求、对自己孩子职业适应性的认识等,通过教育让家长知道自己孩子的性格气质类型、智力类型及其所适应的职业,从而做孩子具有正能量的择业参考者。学生的特殊性通过个性化的职业人生规划得到彰显,而个性化的职业人生规划会产生不同的教育需求,因此,学校加强职业人生规划教育,在开发潜在的教育需求的同时,也在为满足不同教育需求奠定基础。

二、发挥班主任的特殊作用,催生、满足基于职业生涯规划的不同教育需求。

目前,高等院校基本开设了职业人生规划课程,没有开设专门课程的学校也将职业人生规划教育纳入了开学教育或其他职业素养课程中,职业人生规划教育得到加强。中小学职业人生规划教育开展情况不同,许多学校基本上没有开展真正的职业人生规划教育,部分学校零星地开展了一些活动,进行了职业人生规划教育。总体来说,中小学职业人生规划教育还开展得不够,需要大力加强。在强化中小学职业人生规划教育中,发挥班主任的作用非常重要。目前,在大多数中学没有接受过职业人生规划教育专业训练的师资、没有条件开设专门的职业人生规划教育课程的情况下,加强班主任在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作用,显得尤为重要。班主任与学生的接触时间多,可以通过多种形式,灵活地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首先班主任可以利用班会的时间,举行职业教育主题班会,通过系列的、连续的主题活动对学生进行职业人生规划教育。例如可以在自己担任班主任的班级、在不同的学期连续开展“我最理想的职业”、“我最喜欢的职业”、“我是谁,我最适合什么职业”、“我的智力类型与我的职业”、“十年后的我”等主题班会。班会内容包括教师介绍相关知识、学生职业理想自由谈、成功的职业选择案例介绍、个人才艺展示等。主题班会形式的多元性、开放性、师生的互动性,可以避免简单的说教,对中学阶段开展职业人生规划教育,也十分适合。其次班主任与学生家长联系较多,便于与家长进行沟通。班主任可以利用家校路路通、家访等形式,与家长进行交流,帮助家长认识自己孩子的智力类型、兴趣爱好、性格气质类型,增加家长职业人生规划的知识,增强对自己孩子职业适应性的认识,协助家长与孩子共同制定初步职业人生规划。再次,班主任可以通过找学生个别谈话、平常聊天的形式,帮助学生认识自己,寻找适合自己智力类型、兴趣爱好、性格气质类型的职业,并制定初步的职业人生规划。班主任的这些工作,既是开发学生的不同教育需求,又是在满足不同的教育需求,因为没有开发,学生可能不知道自己真正的教育需求是什么,也就谈不上满足个性化的教育需求。

三、利用社会资源开展社会实践,催生、满足基于职业生涯规划的不同教育需求。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我国的教育方针,社会实践则是落实这一方针的具体举措。自1987年国家教委等五部委《关于在普通中学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若干问题的通知》以来,中小学逐渐开展了各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也还存在很多问题。有论者指出:“社会实践政策导向不明晰,缺少政策性支持;社会实践活动课程研究滞后,缺乏完整的课程体系;实践活动内容的随意性,缺少稳定的实践基地;资金得不到保障;缺少专业化的指导教师;评价体系不健全。”[2]这些都是当前中小学社会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家长拿着学校发的表格,到居委会盖个章就了事,几乎成为社会实践的常态。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通过多方面的努力,开展多方面的改革,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社会实践活动结合,不仅可以帮助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而且充实了社会实践的内容,提高了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兴趣,可以说是一举两得的举措。“走出校园,走向社会,在学生主动地了解社会联系群众、参与并服务于社会的实践活动中,通过实际锻炼和亲身体验不断提高思想品德和完善个性发展的过程”[3]是学生社会实践的主要目的。“主题活动模式、研究性学习模式、实践基地模式、学生社团活动模式”[4]则是社会实践的主要模式。生涯觉察是中学阶段职业人生规划教育的重要任务,主要内容是帮助学生了解一些大家最感兴趣的职业,并通过参观访问劳动现场、见习等,在实际的劳动操作中获取经验与教训。显然,中小学的社会实践活动与职业生涯规划的内容、目标、模式都有共同之处,因此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寒暑假社会实践活动结合,不仅具有可能性,而且可以提高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积极性,因为它可以变被动的、宽泛的了解社会为主动的、有针对性的职业觉察。在具体操作层面上,学校领导可以主动与学校所在社区、居委会或相关政府部门联系,通过他们联系区域内的企事业单位,然后根据学生的意愿安排他们到附近的公司、工厂、医院等单位进行参观、见习。这种集社会实践与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于一体的参观不仅可以让学生了解社会、加强教育与生产劳动之间的联系,达到社会实践的目的,而且可以使学生了解自己感兴趣、或初步打算作为自己模式的职业的快乐与辛苦,了解工作环境,获得工作经验,为制定较成熟的职业生涯规划提供参考。这种形式也是学校借助社会资源,拓展教育空间,满足不同教育需求的一种有效形式。

总之我们在强调因材施教、以人为本的教育的同时,也不要忘记作为教育对象的“材”是还没有完全展开的自我,教师有必要通过教育让学生自我“揭蔽”,而职业生涯规划是学生展开自我的重要内容,因此加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中学阶段开展不同需求教育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覃盛裕.广西家长学校发展对策刍议[J].基础教育研究,2007(4):6.

[2]殷世东.对我国“中小学社会实践”研究的综述与思考[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11(3):93.

[3]刘秋梅.论中学社会实践活动的德育功效[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1995(6):76-80.

小学教育职业规划篇4

【关键词】学生管理整合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大学扩招实现了无数家庭及学生的大学梦,实现了民办高校规模扩张的发展梦,而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变化,大学生就业难成为高校及社会越来越关注的问题。为更好地促进毕业生顺利就业,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越来越多的民办高校也开始关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以期通过教育的深入开展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但如果民办高校在推进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过程中,能充分发挥其机制的灵活性,打破各部门之间的壁垒,整合学生工作的整体力量,共同推进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必将取得更好的效果。

一、当前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2003年,教育部下发《关于进一步深化教育改革,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若干意见》后,各高校逐步重视并相继开展了就业指导工作,加强了就业创业指导课程建设,有条件的高校开始探索实施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到目前为止,已发展到一定阶段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还存在一定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理念缺失

很多高校都在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但教育的出发点与落脚点、教育所要达到的目标、所要采取的方式方法却不明确,管理人员认为上级有要求,就应当去执行与落实,授课教师认为职业规划教育和其他学科一样只是一门课程,而未站在学生的角度去考虑学生成长的需求,从学校层面,缺乏对教育的设计与规划,教育理念不明确。

2、教学内容与形式单一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原本是一项综合性、实践性很强的教育活动,但目前高校开设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程往往偏重于理论教学,只是用大量的资料与图片告知学生就业的困难、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重要意义以及职业规划的相关理论。授课方式也较为单一,大多采用大班授课,“填鸭式”教学,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不高,互动性不强,第二课堂和实践环节较为薄弱,难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3、学校层面未形成合力

随着社会分工的精细化,高校内部的机构设置也越来越多,分工也越来也细,有学生处、团委、就业处、教务处等部门,每个部门均有不同的职责,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由就业处或教务处负责,学生日常管理由学生处负责,就业手续由就业处负责,第二课堂活动由团委负责,且每一个部门均实行条块化管理,部门之间业务有交叉但深度合作不多,这就导致授课只注重理论教学,学生管理只注重事务管理,学生活动只注重场面与热闹。虽教育对象一致,但授课教师与学生管理人员却缺乏有效的沟通,不能很好地整合各部门的优势,形成合力共同去推进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4、教育针对性不强

随着学生对专业、市场及自我了解的加深,都会对自己的职业目标有一个相对清晰的定位,就业、创业或者是继续深造。但当前大部分高校在进行职业规划教育时,却抛开学生的职业目标,而进行统一的教育,不能详细区分学生的职业目标,分类进行教育与管理,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育的效果,也不利于学生实现自身的职业规划。

二、整合民办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促进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重要意义

民办高校没有国家拨款,办学经费自筹,在运行时会充分考虑到成本与收益,因而机制较为灵活,机构设置较为精炼。民办高校数量众多,竞争日益激烈,整合学生管理部门的力量,集中推进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会形成自身的特色与亮点,对其本身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民办高校本身发展的内在需要

截至2012年底,全国民办高校有707所,要想在众多民办高校之中脱颖而出实现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必须要办出学校的特色。民办高校有效整合学生管理工作,全力推进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可以更好地创立自身的品牌,增强学校的影响力,实现学校的跨越式发展。

2、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客观需要

整合学生管理工作部门,合力推进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必将能更好地打通各个环节,用就业文化的品质和价值精神引导和教育学生,唤醒学生的文化意识和行动自觉,引导学生及早确定自身的职业目标与学习规划,并朝着既定的目标去努力奋进,提升学生的专业水平与实践技能,增强自身的创新创业意识与能力,进而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3、民办高校服务于地方经济发展的现实需要

为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直接服务于企业,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是民办高等教育的宗旨。这就要求民办高校必须具备很强的服务功能,全体教职员工都要具备服务意识,走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前沿,去培养符合区域经济发展需要的人才,而要实现此目的,就需要打破部门界限与壁垒,全力推进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开展,提升学生与企业的符合度。

三、整合民办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构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完整体系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一项综合性、系统性、持续性、动态发展的教育活动,它关乎每一个学生的未来,急功近利的声势宣传往往会无功而返。民办高校要积极探索与实践,建立指导思想明确、师资队伍精良、课程体系科学、规划氛围浓厚的完整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体系,以“提高学生学习和就业内驱力”为指导思想,以“为每一个学生量体裁衣”为工作方针,遵循学生身心发展与成长规律,坚持三个结合,整合三方资源,突出三个环节,这样方能取得成效。

1、遵循一个规律,坚持三个结合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出发点是让学生明确目标,清晰奋斗路径。这一理念要深植于每一名参与规划教育的师者心中,从学校领导到普通的生涯规划教师、辅导员,都要深深懂得遵循学生身心发展与成长的规律,激发学生内在潜力,是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取得成功的必由路径,要探索一条与学生管理、学风建设、就业指导有机结合、互为促进的道路。

(1)与学生管理相结合。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既是一种实践性和开放性很强的先进教育理念,同时也代表着一种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每个学生都代表独立的个体,这无疑增加了职业规划教育的难度。为了提高针对性,民办高校可建立专门的职业生涯规划手册,从职业生涯规划角度全面记录学生成长历程,掌握学生生活、学习、思想进程的第一手资料,以便于制定有针对性的教育方案。

(2)与学风建设相结合。学风建设是衡量一所学校的办学品位、育人环境和社会声誉的重要标志,彰显出一所高校的生命力。民办高校可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作为校园文化建设尤其是学风建设的重要载体,将学生就业目标分为就业、创业、继续深造三类,并将班级学生分为不同的小组,按照规划目标相对一致集中的原则,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规划目标动态跟踪管理,指导学生在课程讲授、生涯访谈、职场体验中进行适时调整和修正。

(3)与就业目标相结合。学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集体的落脚点是让学生能够从容面对未来的职业,为学生顺利就业、走上社会提供动力支持。因此,民办高校可将职业生涯规划理念纳入大学生就业指导体系的整个过程之中,以全面深入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来促进大学生优质就业,以就业为中期目标来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一方面,学校着力培养学生的择业技能,全力为学生提供“菜单式”的职业规划指导,同时引导学生认知社会,了解就业政策,参与职场访谈,深入职场体验,注重知行合一。另一方面,学校可以市场为导向,为学生提供权威、准确的市场需求情况,并组织进行就业市场调研,以实现学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社会人才需求的无缝对接。学校可调动一切资源,全程全员服务学生的生涯规划,为学生顺利构建职业生涯规划和求职营造良好的氛围。

2、构建一支队伍,整合三方资源

稳定而专业的教师队伍是学校提升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质量的重要保障。在工作实践中,民办高校可着力打造一支涵盖专业授课教师、辅导员和专业咨询人员三位一体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队伍。

(1)教师队伍建设是基础。民办高校要重视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师资建设,成立职业生涯规划教研室和教研小组,还要定期通过集体备课、教学讨论、相互听课等方式进行研讨、交流,进而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专业素养。

(2)辅导员队伍建设是保障。在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过程中,大量的工作需要辅导员来指导实施。因此,民办高校可以导师制度打造核心辅导员团队,完善辅导员的相关激励制度,鼓励辅导员参加有关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各类培训,提升辅导员的专业化水平,充分发挥辅导员在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的积极作用。

(3)专业咨询师是保证。民办高校可根据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工作的需要和学生的需求,为学生提供更好的人文关怀和服务,在全校所有的二级学院建立健全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咨询指导机构,为学生提供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心理辅导、创业指导等在内的多种咨询服务。在严格培训的基础上,学校周一至周五,甚至是周末都可安排熟悉学生工作、了解国家相关政策、熟悉职业测评手段、具有相应资格证书的老师定时值班,采取团体辅导和个案指导的方式,为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过程中存在的疑虑提供针对性解决方案。

3、构建一个课程体系,突出三个环节

民办高校要实行全程化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突出授课内容与学生实际需求相符,与学生的专业发展相契合,与学生的能力水平相一致,提升实践环节在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1)突出教学环节。一年级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理论教育,引导学生树立职业规划意识;二年级推进实践教育,使学生明确职业目标定位;三年级加大内涵建设,实现学生职业素养提升;四年级加强就业政策教育,使学生熟悉就业流程,实现就业目标。

(2)突出实践环节。每一个主题模块授课结束,学校可给学生布置社会实践课题,并认真进行考核,通过教师团体与个体指导、师生交流、创新社会实践形式等环节,使学生在对职业的自我探索中实现由“我该就业了”转变为“我准备好就业了”,主动就业意识大大增强。

(3)突出分类指导环节。民办高校要想方设法让大学新生在入学教育期间就树立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力争使学生在辅导员及任课教师的帮助下,大一结束时实现就业、创业、继续深造三个方向的分流。随着学生对所在专业领域就业形势的了解,大二时学校可将就业类细分为综合类、技术类、营销类、管理类等方面的就业岗位,并有针对性地从性格类型、心理品质、专业素质、文化修养等方面,进行有针对性地指导和服务,帮助学生实现就业目标及人生理想。

【参考文献】

[1]丁翠玲: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研究[J].教育与职业,2009(11).

小学教育职业规划篇5

关键词:职业生涯规划;减负增效;中学生教育

2014年6月,教育部和国家发改委等6部委联合印发的《F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提出,普通教育学校为在校生和未升学毕业生提供多种形式职业发展辅导。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中学生职业发展辅导的主要载体,自我认知和职业认知是中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基础和重要内容,通过中学生自我认知和职业认知教育让其了解自身兴趣、气质、性格,引导其树立学习目标和职业理想,从而激发学习原动力,从心理上“减负”,在学习上“增效”。

一、中学生自我和职业认知教育的显性价值和隐形价值

1、显性价值――协同合作,减负增效

目前,“减负增效”是基础教育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在通过课程教学改革等措施“增效”和教学督查等措施落实“减负”之外,还需要通过激发学生学习的目标性、主动性、高效性。如何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和高效性,确定适合自己的目标是前提,而树立目标就需要“知己知彼”。中学生自我认知、职业认知、开展探索、进行决策的过程,是中学生实现自主、快乐认知自己和社会的过程,也是家长协助支持、共同认知和探索的过程,这种共同体验和合作,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原动力,减少学习压力,从而促进了“心理减负”;也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家长,能够让其树立正确的人才培养和学生择业理念,让家长更加了解和理解孩子,减少家长对孩子的“增负”行为。

2、隐性价值――知己知彼,目标规划

职业生涯规划理论与方法能够引导初中生正确认识自我,做到知道“四个为什么”即:知道喜欢干什么,了解职业兴趣;适合做什么,了解职业气质和性格;能够干什么,了解自身职能和技能;最看重什么,正确认知职业价值观。同时,中学生通过初步了解职业的科学含义、职业的功能、职业的分类、行业的特征,初步了解职业的工作环境、标准和能力要求等方面内容,提高学生认知职业的能力,拓展对职业的认知水平通。过对初步开展行业探索、职业探索、企业探索,提高初中生的社会认知能力;在认知自我、认知职业的过程中,找到自身特质和职业选择的结合点和兴趣点,初步树立职业理想,为升学、职业选择和确定职业、就业目标提供支持。

二、自我和职业认知教育的存在的问题

1、理论认识不够全面

有学者认为减负增效,就是要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提高课堂效率,实现轻负高效[1]。当前,关于中小学减负增效的研究,也多重视如何优化课堂教学,重视如何发挥教师作用,而忽略了中学生这个主体,忽略了家长、社会合作教育的作用,忽略了研究如何提高中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目标性,因此“减负增效”的效果不理想。同时,我国中学生的职业生涯教育现状并不容乐观。在教育目标上,重应试能力轻个性发展;在教育内容上,重理论普及轻教育整合;在教育机制上,重学校教育轻社会参与[2]。

2、职业规划意识淡薄

郑泽萍等曾对广州市6所高中学生的职业规划认真情况进行调查,发现学生自我认知模糊,主动发展意愿不足;职业认知不够,信息来源渠道零散;职业规划意识薄弱,缺乏准确定位等方面问题[3]。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学中发现,大部分学生在中学阶段课程繁重,基本上未接受过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在专业选择、自我认知、专业认知方面都十分迷茫,不利于专业学习、学业和专业规划和就业。这种现象不仅提高了对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紧迫性,也把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应当从基础教育尤其是初中阶段抓起提到了紧迫日程。

3.合作教育存在难点。自我认知和职业认知教育为主体的中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一个学校、家庭和社会能够共同参与、建设和合作的教育。中学生在自我认知阶段,需要家长和尤其是教师进行引导;在职业认知阶段,需要社会提供认知职业的途径;在认知过程中,离不开家、校、社会三方的密切合作。但是,目前缺少学校、家庭、社会协调配合教育的具体耦合联动机制研究成果,同时在具体教育过程中,也缺少可以借鉴的具体案例,成功经验的欠缺阻碍着自我认知和职业认知教育的发展。

三、自我和职业认知教育体系

自我和职业认知教育内容体系应包含五个层次,第一个层次科普宣传,通过科普宣传、基本知识介绍,让学生产生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如加拿大在小学阶段,学校就会安排不同的“职业日”邀请学生家长或社会人士到学校做职业介绍。第二个层次启蒙教育,通过专题讲座、远程教育的方式让学生初步了解“为什么、什么是、怎样做”自我认知和职业认知,如新加坡教育部推出“教育与职业生涯规划”网络系统的试验计划,帮助小学生展开职业规划。第三个层次职业规划课程教育,在初中生课程中设置选修课或必修课,按照一定学时,开展教育教学,初步的介绍自我认知、职业认知、学业规划、职业选择等知识,并组织学生进行自我认知测试,向学生介绍不同职业的特征。第五个层次是理论结合实践见习,在学生进行自我认知的基础上,以职业场所参观、职业人工作讲述、职业角色体验、职业见结在认识的方式,不断明晰自我、了解职业、修订目标。

四、加强自我和职业认知教育的相关建议

1、引导家长正确认识职业规划教育

自我认知和职业认知是家长参与教育的重要途径,其好处不仅能够加强亲情联系,更重要的是让家长了解和理解孩子的兴趣、特质和理想等不易观察到的信息,为未来的升学选择、专业选择甚至职业选择提供参考。

2、加强中学生职业规划教育师资培训

可以采用集中培训、专题进修、师范生课程专题选修、“特岗教师”培训专题研修、远程教育等方式,促进中学教师、师范生、特岗教师的职业生涯规划理论知识学习、辅导咨询学习、方法工具使用、实践活动指导等技能。

3、形成联合教育机制

首先,要确定共同教育、共同参与的具体内容,让家长、教师和社会能够共同参与,各司其职。其次,要有家庭和社会参与的动力支持,要引导家长对职业规划教育的正确认识,在社会上倡导企事业单位对中学生职业规划教育的责任:三是形成组织职业认知教育的平台,政府应牵头组织远程教育平台和基地见习平台,把职业体验分享、职业介绍和学校网络教育平台相连接,把国有企业、事业单位向中学生特定时间开放,形成中学生职业规划教育见习基地。

参考文献:

小学教育职业规划篇6

加快转变教育发展方式,推进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

1办好学前教育

着力扩大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加强对各地实施国家学前教育重大项目和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的督导检查。推动落实《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办好全国学前教育宣传月活动。修订幼儿园工作规程,出台幼儿园玩教具配备标准。完善全国学前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开展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试点。推动各地制定和完善扶持普惠性幼儿园的政策。

2均衡发展九年义务教育

指导各地出台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配套政策。印发加强义务教育阶段农村留守儿童工作的指导意见。建立中小学校舍安全保障长效机制。开展义务教育标准化建设示范县(市、区)创建工作。开展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县(市、区)评估认定工作。研究制订省级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考核评价暂行办法,开展对省级政府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的考核评价。修订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制订义务教育闲置校园校舍综合利用的指导意见。出台义务教育学校学生学籍管理办法,初步建成电子学籍管理系统。研究制订解决大城市中小学“择校热”的措施。印发中小学教材选用管理办法。进一步加强对中小学教辅材料的管理。

3推动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

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确保中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与普通高中大体相当。印发普通高中学生发展指导纲要和普通高中教育专题规划。指导各地推动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加强高中学校特色建设。修订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及课程标准。实施好普通高中改造计划、民族地区教育基础薄弱县普通高中建设等项目。

4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

印发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全面推进建设现代职教体系。制订中高职教育衔接计划。研究职业院校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相互沟通的制度。启动现代学徒制试点。制订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促进办法。印发推进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指导意见。修订部级重点中职学校评估指标体系,研究部级重点学校持续发展和动态调整机制。

印发首批中职专业教学标准。修订高职专业目录,高职专业设置管理办法。制订部分中高职衔接专业教学标准,推进课程体系建设。规范职业教育教材管理。印发并实施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规划(2013-2015年)。印发职业学校学生项岗实习管理规定。研究制订职业院校管理水平评估方案。继续开展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对话活动,加强行业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建设。加强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继续推进国家示范高职、中职学校建设,继续实施职业院校实训基地建设计划,加强示范性职业教育集团建设。加快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继续开展部级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示范县(市、区)创建活动。

5积极发展继续教育

印发继续教育专题规划和推进社区教育的指导意见。开展高等学校继续教育综合改革与创新试点工作。提高现代远程教育质量。推进开放大学建设试点。完善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制度。建立健全继续教育服务机制。积极推进继续教育学习成果认证、积累与转换制度的研究与实践。积极推进高等学校继续教育数字化学习资源开放联盟、大学与企业继续教育联盟、继续教育城市联盟建设。加强社区教育体系建设,推动创建各类学习型组织,创新社区教育课程体系。办好全民终身学习活动周。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联合举办全球首届学习型城市大会。

6支持特殊教育

继续实施好特殊教育重大项目。启动实施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攻坚计划。启动特殊教育重点建设项目,支持薄弱特殊教育学校基本配足配齐教学康复仪器,支持普通学校残疾学生随班就读资源教室(中心)建设。印发盲、聋和培智三类特殊教育课程标准,启动三类特殊教育教材编写和课程资源建设工作。继续开展“医教结合”实验。改革特殊教育教学方法。

7组织实施好“2011计划”

认定一批“高起点、高标准、有特色”的协同创新中心。深入推进科研评价、人员聘用、人才培养模式、科研组织等方面的改革。加强对地方和学校协同创新中心培育工作的组织和指导,积极探索有效运行模式和协同创新绩效评价机制。结合计划的实施,进一步推动高校学科、人才、科研三位一体的创新体系建设。

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务着力提高教育质量

1整体提高大中小学德育的实效

在高校学生中广泛开展党的十精神主题学习实践活动和校园文化活动。着力加强理想信念教育。深入推进立德树人工程。研究制订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印发实施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培训规划(2013-2017年)。加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启动实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质量提升工程。启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测评工作。组织修订普通高中德育课程标准,探索语文、历史等骨干学科渗透德育的途径。印发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支持建设乡村学校少年宫和示范性综合实践基地。拓展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覆盖范围。

2全面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

深入落实《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体育工作若干意见的通知》。在上好体育课基础上切实保证学生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建立学生体质健康监测、学校体育工作评估和地方年度报告制度。开展义务教育学生课业负担情况及体育课和学生体质健康专项调查,开展“学校减负万里行”活动。开展规范社会补习机构和补习行为的探索。落实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实施大学生心理健康素质提升计划。

3全面推进学校艺术教育

印发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发展规划(2013-2020年)。研究制订加强学校艺术教育的若干意见,开展全国农村学校艺术教育实验县工作,继续大力开展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继续推进高校音乐学、美术学(师范教育类)本科专业教学改革。开展全国中小学生、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

4着力提高教师师德水平和业务能力

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及其配套文件。探索建立国家教师荣誉制度。继续推选全国教书育人楷模,深化对张丽莉等重大典型的宣传。研究制订科学合理的师德考评方式。全面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学风建设,深入开展高校学风建设专项教育和治理行动。探索开展教师心理辅导和职业生涯发展指导。采取措施坚决防止个别教师体罚、变相体罚学生的行为。扩大教师资格考试改革和定期注册试点。出台幼儿园教职工配备标准,研究制订城乡统一的中小学编制标准。出台义务教育学校校长专业标准,研究制订中等职业学校、高等学校、特殊教育学校教师专业标准。继续实施师范生免费教育,启动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继续实施好幼儿园和中小学教师部级培训、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职业院校校长能力提升计划。启动实施中小学校长(幼儿园园长)部级培训计划、中小学名师名校长培养工程。启动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培养培训基地建设工作。制订职业学校教师企业实践规定。推进中小学、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职称制度改革,推广中小学教师晋升高级职务前到农村学校实践的经验。深入实施长江学者奖励计划,参与实施和,重点做好教学名师评选工作。研究制订高校高层次创新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研究高校离退休教授在教学科研活动中发挥作用的途径和方法。深入实施中小学校长和教师交流改革试点。

5以教育信息化扩大优质教育资源共享

完成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启动实施“宽带网络校校通”,加快推进“优质资源班班通”、“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推进国家教育管理信息系统与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初步建成教育机构与学生基础数据库并提供服务。建立教育信息化专家咨询机制,完善教育信息化标准体系,建立教育信息化督导机制。总结推广首届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应用展演活动优秀成果。制订中小学教学信息化指导纲要。加快推进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提高职业院校数字校园建设水平。加快建设高等学校精品视频公开课和精品资源共享课。加快继续教育信息化建设。加强教育装备和条件建设。

6加强教育质量监督评估

开展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部级教学成果奖评选活动。开展基础教育学业质量标准研究制订工作。组织开展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试点。推广中小学“绿色评价”。制订基础教育质量监测指标体系,教育质量监测报告。开展素质教育示范校评估工作,改进和加强实验教学。积极参与oeCD国家学生评估。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研究制订本科各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加强本科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编制本科教学质量年度报告。开展本科院校分类评估,做好新建本科院校教学工作合格评估,稳步推进普通高校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继续推进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医学教育认证。加强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质量保证和监督体系建设,建设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质量信息平台。加强教育质量监测评估机构建设。

7全面发展语言文字事业

贯彻实施《国家中长期语言文字事业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2-2020年)》。实施通用规范汉字表。加强语言文字规范标准建设和语言生活监测。办好第16届全国推广普通话宣传周。开展普通话、汉字应用水平和汉语能力测试,提高国民语言文字素养和应用能力。指导各地推动城市和区域语言文字工作评估,加强语言文字社会应用的监督检查。加强外文规范使用,制订公共服务领域英文译写规范、外国语言文字使用管理规定。印发中小学书法教育指导纲要。

大力促进教育公平,让每个孩子都能成为有用之才

1加快发展农村教育

合理配置教育资源,重点向农村、边远、贫困、民族地区倾斜。探索建立农村学前教育可持续发展机制。督促各地出台规范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的配套政策,做好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规划的制订和报备工作,因地制宜办好乡村小学和必要的教学点。落实好农村中等职业教育免学费政策。实施针对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的教育扶贫工程。加大对中西部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普通高中教育的扶持力度。

配合做好“绿色电脑进西部”和西部开发助学工程。实施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大力推进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和综合实力提升工作。继续实施好国家扶贫定向招生专项计划。扩大实施支援中西部地区招生协作计划。继续实施对口支援西部高校计划。继续做好农村订单定向免费医学教育。认真做好定点联系滇西边境山区工作。启动实施边远贫困地区、边疆民族地区和革命老区人才支持计划教师专项计划。研究制订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乡村教师补助计划。完善农村教师特岗计划。

2深入推进民族教育发展

召开第六次全国民族教育工作会议。修订印发中小学民族团结教育工作指导纲要,完成中小学民族团结教育教材修订。印发加强少数民族双语教育工作的指导意见。开展民族地区基础教育阶段民族团结教育、双语教育、理科教育和“双语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改革。研究制订内地培养少数民族人才五年规划。

启动少数民族高端人才计划。深化内地民族班教学改革。印发进一步加强教育对口支援工作的意见。支持新疆高校学科专业结构和招生结构调整。制订新疆双语教师队伍建设五年行动计划。

3进一步完善学生资助政策

推动各地落实好学前教育资助制度。继续实施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逐步扩大义务教育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生活补助政策范围。扩大普通高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范围。落实中等职业教育免学费、助学金和研究生国家奖学金政策。建立国家奖助学金补助标准动态调整机制。完善国家助学贷款管理制度。基本建成覆盖学前教育至高等教育的全国学生资助信息管理系统。

4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毕业生就业

会同有关部门落实完善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城乡基层、中小企业、中西部地区、艰苦边远地区就业的优惠政策,开辟毕业生到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等就业渠道。配合有关部门落实完善创业政策,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促进创业带动就业。完善就业服务体系,加强毕业生就业市场建设和就业信息服务,开展富有针对性的就业指导和服务,对困难毕业生群体实行重点帮扶。

小学教育职业规划篇7

[关键词]美术教育专业职业生涯规划对策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437(2013)012-0148-02

所谓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就是指大学生个体结合自身情况及所处的环境确定职业目标,选择职业道路并采取一定的行动和措施,实现职业目标的过程。对美术教育专业大学生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认识自我,发掘自身潜能,确立明确的职业目标,做好职业准备,形成健康的职业价值观和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最终达到为就业和成就事业奠定坚实基础的目的。

一、美术教育专业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现状

(一)自我认知模糊

制定一个有效的职业生涯规划的前提就是能够对自己有一个清晰地观察与评价,只有客观地认识自我,才能对自己未来的职业生涯做出科学合理、长远地规划。自我认知主要包括对自己的优势、劣势、态度、兴趣、能力、职业价值观等方面做出恰当地认知,实事求是地评价,并能够将这些内外因素进行综合分析。可是多数美术教育专业大学生对自我认知较为模糊,了解不足,不知道自己的优势与劣势,搞不清楚自己到底想从事什么工作,这些直接影响到其职业生涯的规划。

(二)专业认知模糊

造成一部分美术教育专业大学生对所学专业认知模糊的原因有多种,其中很多高校专业课程设置的“非师范性”对学生造成误导是其中之一。另外还因为某些美术教育类大学生当初选择美术教育专业的主要原因是因为其专业课成绩达不到设计专业的分数,觉得读设计类专业无望,无奈地选择了美术教育专业。在进入大学之后,这些学生对于所学专业并不感兴趣,也不愿意去做一名美术教师,对于当一名合格的美术教师需要哪些职业知识和职业技能,以及职业的发展前景等情况漠不关心,导致他们对专业认知较为模糊。而同时专业认知的模糊也造成其学业规划的不科学和盲目性。

(三)对职业生涯规划不重视

虽然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对学生的成长和事业的成功有着重要的意义和帮助,但是在现实当中很多美术教育专业学生对于职业生涯规划并不重视,职业规划意识淡薄。主要表现在:一部分学生认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所学专业关系不大,认识不到对自己发展的重要性,甚至有些学生认为这样的辅导纯粹是浪费时间;另一部分学生认为计划赶不上变化,不如“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等到毕业的时候再去规划也不晚;还有一些学生即使制定了职业生涯规划也只是应付学校和老师,并没有付诸行动。

(四)职业准备的不足

由于许多美术教育专业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和学业规划的盲目,无法建构合理完善的知识结构体系,加之缺少实践经验,影响到职业技能和职业素质的培养,最终导致毕业生工作以后很难胜任教师工作的岗位。

(五)职业目标定位的不科学

据调查了解,不少美术教育专业大学生对教师职业和社会现实了解不够,因此对未来的职业生涯规划存在着一定的理想化倾向,职业目标定位缺乏科学性。例如:有些学生认为毕业后到大城市、工资高福利好的地方从教,才能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不愿去不发达地区或者小城镇发展;有些师范生一心想当画家或者设计师;还有些学生没有良好的择业心态,更多地关注一些外在的因素,导致这些学生不能科学地做好职业生涯规划。

二、加强美术教育类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对策

在高等教育当中,美术教育专业大学生既有当代大学生的共同特点,同时也表现出与其他专业大学生不同的特点。这提示我们,应该结合专业特点开展美术教育专业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引导他们明确未来职业发展目标,确定具体的目标计划并坚持实施。

(一)加强职业生涯规划师资队伍建设

目前,虽然许多高校都成立有就业指导和服务中心,但专业的职业生涯规划教师资源还比较匮乏,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教学任务主要由辅导员或者教育学类教师承担。其中很多教师没有经过专门培训或进修,缺乏相应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职业能力较弱,往往照本宣科,对学生在规划实践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不能提出科学的、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专业化指导队伍的欠缺,严重影响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实际效果。因此要保证职业生涯规划服务质量和工作水平,需要每个高校投入资金和精力建设一支队伍稳定性强、专业结构合理、教学科研能力较突出的师资队伍。

(二)整合校内外多方资源

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仅仅依靠校内的资源是不够的,应该把学校、教师、家长、实训基地以及校友等资源整合起来,通过各方的共同努力,为学生搭建一个成才服务的良好平台。如邀请校外成功人士或本校毕业的优秀毕业生来现身说法,通过真实案例引导在校学生;还可以利用到中小学参加教育见习和教育实习的机会,引导学生在实践当中来检测并修正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

(三)注重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个性化指导

每个学生的兴趣、思维方式、能力、家庭背景不同,因此他们的职业意识、职业期望、职业追求也各不相同,而且美术教育专业的学生个性又比较突出,因此对美术教育专业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除了普及基本的理论知识以外,具体到个体还需要个性化指导,帮助他们进行职业选择和人生定位。在实践当中笔者发现诸如职业生涯规划问卷、个人访谈,特别是深度访谈等手段都是对学生进行个性化分析和实施引导的较好手段。另外还可以建立职业生涯规划的个人管理档案,将个人阶段性成果、心得体会等纳入其中,并定期和老师、同学一起分享交流。

(四)实现全程性与系统化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现在很多高校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仍然按照以往就业指导课程的模式和体系来进行,只在毕业前开设该课程,还有些高校职业规划课程就只在前几个学期开设,临近毕业时就没有再开设这门课程了。这样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只会流于形式,而无法真正起到作用。

高校对美术教育专业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应贯穿于整个大学阶段,应从学生入校时就开始抓起,并且要在不同学期按照不同的重点、系统化地安排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内容。以三年制大专为例,大一时期,对于刚入学的学生,这一时期正是他们的适应阶段,应该对他们进行专业引导教育,重点介绍美术教育专业的专业课程、培养目标、专业发展前景、行业现状、社会需求情况、就业方向及往届毕业生就业状况等;大二时期是美术教育专业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探索准备阶段,该阶段的任务就是要让学生对教师职业所需要的专业知识、技能、心理素质和职业道德等有一定的职业认识;大三时期是学生就业的关键时段,主要对学生进行毕业前的就业实战指导,包括应聘的相关知识和技能、获得就业信息的渠道、自主创业等相关知识和技能。

(五)开展形式多样的职业生涯规划辅导活动

美术教育专业的学生动手能力强,且爱动不爱静,如果只是把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形式限于课堂上讲理论,是无法调动他们的热情的。因此,要提高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渗透力度,需要增加一些有针对性的教学内容和实践指导,开展形式多样的职业生涯规划辅导活动,激发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意识,提高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能力。

具体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开展:1.将职业生涯规划的知识、内容、方式、意义融入校园文化活动当中,通过举办论坛、辩论赛、职业生涯规划方案大赛等活动,激发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主动性;2.结合学校自身物质设施开展拓展训练,将拓展训练融入职业生涯规划辅导活动中;3.利用与中小学教师座谈或专家讲座等形式,让学生了解教师的生存现状,教师职业的特殊性及社会对教师职业的要求,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

总之,进行科学有效的职业生涯规划,对美术教育专业大学生成长有着重要的作用。高校应加强对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帮助学生制订适合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将职业规划与实际行动相结合,提高自身综合素质,这样才能够为将来的职业生涯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赵敏.关于师范院校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思考[J].山西煤炭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2,(1).

[2]黄姗.师范类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探析[J].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2).

[3]兰亚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现状及其对策[J].中国青年研究,2010,(9).

小学教育职业规划篇8

一、现阶段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现状及影响因素 

(一)现阶段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现状 

1、职业规划偏离实际,缺乏目标性与整体性 

学生在中小学阶段大多养成了被动的学习习惯,,大学生很难认识到职业规划的重要性。我国大学生忽略了职业规划的重要性,由于大学的自主学习环境,大学生很难去了解、认识并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对自己进行职业规划。 

2、大学生角色定位模糊,自我剖析不足,不了解社会职业需求 

大学生在角色转变过程中往往会对自身定位模糊,他们很难做到自我剖析,不能透彻全面的分析自己的性格、能力与优劣势。不仅如此,大学生对社会的发展与需求关注度低,不能及时了解和掌握社会所需人才和职业的类型。 

3、高校职业规划教育缺乏系统性,测评体系不完善 

我国高校的职业规划教育课程大多缺乏一定的系统性。授课教师主要是学校辅导员,其专业知识水平存在一定的短板,使得课程相对枯燥,实用性较低。与此同时,我国高校职业规划教育课程还缺少专业的测评软件,测评体系亟需完善。 

(二)现阶段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影响因素 

1、客观因素 

(1)社会环境存在较多不良因素。大学生由高中相对封闭的学习环境进入到与社会环境有较大关联的大学,他们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均处于建立和发展的时期,具有较强的可塑性,同时也缺乏理性的判断与自控,非常容易被外界的事物所干扰,加之社会存在多元化的价值取向,初入大学的学生极易产生错误的、极端的价值观念。 

(2)职业规划教育体系不完善。职业规划教育不能仅仅开设理论教学课程,实践教学也是不容忽视的一个环节,但是目前较多的高校并不能较好的开展实践教学,指导力度不足,实习基地的建设也存在诸多不足,不稳定、缺乏层次和系统。在授课教师环节,高校具有浓厚的师资优势,但是教师参与职业规划教育的积极性并没有充分的调动。 

(3)家庭因素。在家庭中,父母的言语与行为对孩子都是有影响的,子女的职业意向受到父母职业态度的影响。父母在孩子的职业规划中应起到辅助、榜样、引导的作用,通过正确的方式科学的启发孩子进行职业规划。 

2、主观因素 

当大学生毕业面对职业的选择时,基本会表现出两种倾向:一、过于自信,高估自身的能力,好高骛远,对职业的选择期望偏高;二、得过且过,以完成学业为主要任务,对自己的职业规划要求很低,不在乎选择的职业是否适合自己。 

在各大高校职业规划教育往往与就业指导混为一谈,甚至成为了就业指导工作的一部分或者延伸,授课内容偏离职业选择,转而成为求职技巧的指导与学习的课程,甚至有的高校开设职业规划教育仅仅是为了举办职业规划大赛。 

二、“互联网+”视角下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对策探讨 

“互联网+”是以互联网为基础和出发点,借助互联网的优势并充分发挥这种优势,与其他的产业有机结合,逐步成为一种新的经济形态。在这种经济形态下,生产要素得到优化,业务体系进一步更新,商业模式得到重构,其最终就是要实现产业升级带动生产力的发展,完成经济的科学转型与升级,增加社会财富。 

(一)依托“互联网+”构建在线教育模式 

对于大学生的职业规划教育,高校可根据不同的年级制定不同的课程计划与体系,将各种课程资源上传到云端供学生在线或者下载学习了解,同时学生可以提出意见和建议,课程结束时,学生可以在线规划自己的未来职业发展。这样的在线教育模式不仅能够解决高校师资紧张的问题,更具有较强的个性化,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需求进行学习,对学生的职业规划具有更加积极的作用。 

(二)借助“互联网+”推行新型教学模式与方法 

借助互联网技术推出职业规划教育课程的网上模拟系统和互动系统,使得学生能够在网络虚拟的环境中进行逼真的职业规划,体验职业规划及就业创业的过程。这就能够通过新型的教学模式与方法提升了课堂的教学效果,不仅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还增加了职业规划教育的实践性。 

(三)基于“互联网+”建立职业规划教育平台 

基于“互联网+”建立职业规划教育的网络平台,对于授课、学生学习、实践、交流、统计分析等都具有积极的意义。此网络平台可包括以下模块: 

1、测评模块。实现学生的在线自我职业测评,从心理学角度帮助学生了解自我的性格、气质以及未来的职业倾向等,并储存学生的测评结果。 

2、储存模块。学生进行进行职业测评后,系统自动储存结果并形成专业的职业规划报告,以方便后期查看和数据分析。 

3、信息交流模块。开设信息交流模块,学生可以将自己所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提交到平台,向同学和老师求助,实现全校师生在线交流。 

4、求职信息模块。设置求职专属模块并做好职业的分类,将各种社会上职业的需求信息进行,以供学生选择并进一步求职。 

5、附件模块。附件模块主要提供一些求职技巧、简历模板等,可供学生自行下载,方便学生职业规划过程中的需求。 

三、小结 

通过上文的分析,“互联网+”已成为各类产业发展所依托的强有力的平台和技术,高校的职业规划教育事业关系到大学生的未来发展,如何在“互联网+”背景下对职业规划教育进行模式和方法的革新是目前面对的较大的问题,高校需要抓住目前所具有的机遇,实现职业规划教育事业的进一步发展,为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和美好的未来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蒙丽莎.低年级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模式探讨[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7,(05):42+41. 

[2]張丽丽.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体系的构建思路[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7,(05):124. 

小学教育职业规划篇9

[关键词]高职职业规划教育体系

[作者简介]刘晓哲(1975-),男,内蒙古海拉尔人,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党委宣传部部长,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企业管理、大学生精神与校园文化建设;何方(1975-),女,内蒙古呼和浩特人,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经济工程系,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企业管理、大学生创业与就业。(北京100042)

[中图分类号]G71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4)03-0082-03

高职教育的方针是以“就业为导向”。在当前严峻就业压力之下,对高职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尤显重要。职业生涯教育的关键就是要建立科学合理的职业规划教育体系与教学模式,加快推进高职学生职业规划教育体系建设进程。

一、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顺应时代潮流,符合高职教育的要求

职业生涯规划即职业生涯设计,是对个人职业生涯的内外在条件进行测评、分析、总结,在此基础上对个人的兴趣爱好、能力特点等进行全面分析,并结合社会特点,根据自身职业倾向,确定最佳职业目标,并为这一目标做出有效规划。

在社会形势、生活方式、就业方式等快速发展与变化的今天,对正处于职业生涯探索阶段的高职学生而言,职业的规划与选择对他们今后职业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个行之有效的职业生涯规划,能够引导学生评估个人目标与现实之间的差距;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明确的职业发展目标,建立职业理想;能够使其学会运用科学的手段和工具,采取切实可行的方法步骤来增强自身的职业竞争力,提升应对竞争的能力,增加成功的机会,从而实现个人职业目标与职业理想。

面对严峻就业形势和学生择业、就业后面临的种种焦虑和困惑,高职院校要从多方面对学生未来的职业规划提供科学的指导,系统地辅导学生清醒而全面地认识自己,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指导学生逐步建立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

二、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现状分析

2007年12月,教育部办公厅印发《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的通知中明确提出:从2008年起提倡所有普通高校开设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并作为公共课纳入教学计划,贯穿学生从入学到毕业的整个培养过程,现阶段作为高校必修课或选修课开设,经过3~5年的完善后全部过渡到必修课。

高职教育在崇尚专业知识培养和职业技能培训的同时,要帮助学生及时了解国家就业政策和社会就业形势,指导学生借助科学的工具对自己做全面的分析和认知,引导学生以社会需求调整就业期望,主动增强综合素质,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开设了就业指导课程,但多为十几个学时的短期集中授课,内容简单、形式单一、流于形式、不具针对性,效果十分不理想。也有院校开展就业指导咨询活动,但大多停留在经验介绍的层面,极少触及全面的职业生涯规划。现行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存在着诸多不足,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职业规划课程设置缺失。目前专门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高职院校很少,即使有相关教育,也仅仅是涵盖在毕业前夕集中授课十几学时的就业指导课程当中。学生在大一、大二学年学校并没有设置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相关课程。教学形式也主要是单纯的讲授方式,有些院校偶尔会安排一、二次讲座,或邀请专家作一场报告,但缺乏系统性和科学性,职业规划教育流于形式,难以给学生提供具有针对性的专业化指导。在做论文前期调研时,我们对北京做调查问卷和访谈的几家职业院校的学生也普遍反应:学校在职业规划方面做了一些工作,但是感觉浮于表面,不能从整个大学阶段统筹规划学生的职业生涯教育。当初学生在高考填报志愿时,不完全理解职业与专业的区别,因此选择专业时带有一定的盲目性。由于在大学期间,学生不掌握职业设计理论,所以不能有效规划未来的工作与人生发展方向,这就直接影响了学生对就业的准备。

2.学生缺乏对职业规划的意识。职业规划的前提是正确认识自我,这在客观上要求学生能自主根据所学专业、所处环境,审视自我,制定符合自身实际情况的职业规划,积极主动地做好知识、技能、心理诸方面的准备,努力去实施职业生涯规划。目前许多学生虽然通过讲座、课程、网络、书籍、活动等媒介知道了“职业生涯规划”这个名词,但大多数学生并未主动去深入理解职业生涯规划的理念。调研数据表明只有三成的学生对自己今后的职业发展有规划,七成的学生没有规划或者不知道怎么规划。

3.专业化、专职化的师资力量匮乏。目前,职业规划师资队伍专业化、专职化程度不高。高职院校的职业规划指导,通常都是由从事政治工作和“两课”的人员担任,或由就业指导部门的工作人员及各系部负责学生工作的教师兼任,失去了专业性特征。目前大部分院校对毕业生就业方面的培训主要集中在提供招聘信息服务、组织招聘活动、政策解说、应聘技巧的指导以及就业手续的办理等方面,而对学生择业观教育、择业技巧的培训和择业心理的调适等方面存在不足。由于教师缺乏专业、系统的职业生涯辅导知识,不掌握先进、科学的指导测评工具,其效果可想而知。教育部全国高等学校学生信息咨询与就业指导中心处长方伟表示:师资欠缺、学生认识不足、工作量大、人手不够是许多学校面临的现实问题。

4.专业化、科学化的职业测评工具缺乏。职业测评是自我认知的重要手段,目前许多学校花费大量的财力从西方引进测评工具,对学生进行职业测评,但由于中西方文化差异,测评问题的设置有些与我国实际情况并不相符,导致测评结果缺乏准确性,测评效果并不理想。

三、高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体系建设的思路

高职人才培养是实现专业培养目标的中心。高职院校应把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纳入人才培养体系,放在与职业技能培养同等重要的位置,多管齐下,为学生就业打造坚实基础(如图1所示)。

1.合理设置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程,分步实施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工作。高职院校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必须结合学生实际情况、结合职业市场变化,科学合理地设置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程,针对不同年级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的认识和需求,分步实施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工作。大学一年级是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导入期。这一阶段的教育内容主要是让其了解大学与中学的差异,增加学生学习专业的兴趣,让学生初步了解未来可能从事的职业,使学生加深对本专业培养目标和就业方向的认识,树立规划意识,为制定职业目标打好基础,为每名学生建立“职业生涯”档案,记录学生的特点、兴趣、职业能力倾向等方面内容,形成初步的职业生涯规划。大学二年级是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探索期。这一阶段教育的内容主要是让学生认识自己,了解社会,培养学生的沟通、组织、团队合作能力,鼓励学生通过社会实践对自身的职业技能进一步培养,同时检验自己的知识技能,通过与社会的接触来锻炼自己的综合素质,并开始有选择地辅修其他专业的知识充实自己,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不断地进行修整和完善。大学三年级是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实践期。学生临近毕业,焦点是就业。就业政策、就业环境、求职技巧、就业压力疏导是该阶段重点。这一阶段需要让学生对前两年的准备做一个总结,检验已确立的职业目标是否明确,就业准备是否充分。除了毕业前的就业指导课程外,学校也应引入讲座、职业测评、职业咨询等多种元素。聘请人力资源方面的专家为学生讲解各行业人才要求,组织学生参加招聘活动,进行模拟面试,强化求职技巧,让学生在实践中检验自己的积累和准备。清华就业指导中心副主任韩威介绍过清华的“北斗计划”,该计划囊括了职业课程、职业教练、就业实践、朋辈教育等7个层次的项目,辅以选修课、一对一咨询、职业能力拓展训练等多种方式,利用院校师资的同时,也引入行业资深人士。北京大学学生就业指导服务中心主任陈永利,在2010年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国际学术研讨会上也列举了学生生涯发展辅导师项目,包括了职业发展研究会、职业生涯促进会等各类学生社团,这些均值得参考借鉴。

2.强化学生职业规划意识,普及职业规划理念。学生是职业生涯规划的主体,基于学生缺乏职业规划意识的问题,高职院校可借助学生社团组织大学生职业规划大赛,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宣传,开办职业生涯规划相关讲座等,不断丰富校园职业生涯规划活动,促进职业生涯规划理念在校园的传播,使职业生涯规划理念深入人心。学校可以考虑在这些活动中加入体验环节,增加实践活动,将教育内容和学生实际问题联系起来,一些好的方式,如小型工作坊、团体辅导、社团活动、课程实践环节、学长经验交流会等都可能更加促进学生参与并真正理解。

3.建设专业化师资队伍。目前高职院校几乎没有专门的职业规划师,而专职从事职业规划教育的人员数量也很少。北大就业指导中心主任曾在2010年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国际学术研讨会上发言:高校从事生涯教育的教师被学生质疑最多的便是缺乏社会经验和职场阅历。外聘企业人士指导,又可能存在对学校情况、学生信息缺乏深入了解的问题。针对这一问题,北森研究院首席职业规划师朱伦指出:可以加大投入、增加师资力量,提供更多个性化服务;提升现有的师资水平,让他们逐渐发展成为高水平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专家,引领学校其他部门、教学单位的教师共同推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所以,高职院校要加强对就业指导机构教师的专业技能培训,使其掌握职业规划的系统的知识和科学的方法,不断向专业化发展;另外,通过引进专业人士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4.构建系统化指导体系。个性化、一对一的辅导和咨询是最有效的职业规划教育方式。职业规划专业度很高,尤其是个性化的职业规划,但由于资源有限,当前高职院校不可能过多依赖这种方式。最可行的解决办法就是构建系统化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体系。北森生涯研发产品经理、全球职业规划师彭勃指出:各种形式都有优势,但也有局限性。讲座较为松散,缺乏系统性、结构性;课程覆盖面广,有较好的时间和资源保障,能较为系统地传达职业生涯规划的整体理念,但小部分学校只开设选修课,甚至无法进行课程教育;一对一的辅导和咨询是较为恰当的指导方式,但只能针对少数学生在较小范围内开展;职业规划大赛能吸引学生主动参与,辐射面大;此外,在线职业规划系统也日益成为关注的教育途径,其优点在于普及面广,学生能自助,解决了教师一部分基础工作。

综上所述,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体系如图2所示:

5.科学选择测评工具。目前有很多版本的测评工具,在职业测评工具的选择方面,高职院校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选择。帮助学生从性格特点、气质类型、职业倾向等各方面对自己加以审视,认清自己的优势与特长,了解自身的劣势与不足。这是进行科学职业生涯规划的前提条件。

建立系统化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体系,是高职深化教育改革,实现自身可持续发展,培养高素质劳动者的前瞻性对策。高职院校推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旨在培养学生的就业意识和职业能力。世界共同的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我国高职教育应当采取有效举措,深入研究与实践科学系统的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体系。

[参考文献]

[1]陈良和.高职业生涯规划在高职学生就业指导中的应用探讨[J].职业教育研究,2006(9).

[2]丁翠玲.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研究[J].教育与职业,2009(32).

[3]向欣.当前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现状与对策思考[J].现代教育科学:高教研究,2008(5).

小学教育职业规划篇10

努力体现地方特色

河南省教育厅人事处处长张涛

教育人才是培养人才的人才,是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第一资源。制订《教育人才规划》,是建设高素质教育人才队伍、推进教育事业科学发展、服务中原经济区建设、加快实现中原崛起河南振兴的战略举措。

省教育厅党组高度重视,成立了由主要领导为组长的领导小组,并抽调专门人员负责起草工作。起草人员在认真学习领会有关文件精神、深入各地调研、认真分析问题、研究对策等基础上形成了规划初稿。

省教育厅相继召开了5次党组会和厅长办公会,召开各类学校代表座谈会,广泛听取意见,先后对规划文本修改近20次,并发送省人才和知识分子领导小组23个成员单位征求意见。文稿凝聚了各方面领导和有关同志的心血。

编制依据

编制我省《教育人才规划》的主要依据:一是紧密结合我省教育人才队伍建设实际,参照《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河南省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和《全国教育人才发展中长期规划(2010~2020)》等有关文件。二是《国务院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和我省九次党代会精神。三是河南教育人才在全国及河南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四是教育发展规律和教育人才成长规律。

编制思路

一是体系上尽量与全国教育人才规划纲要和我省人才规划纲要协调一致。二是着眼于解决目前教育人才队伍建设中的突出问题。三是把高层次和教育事业改革发展急需的紧缺人才作为重点。四是注重教育人才发展规划的前瞻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主要内容

《教育人才规划》共分五个部分:一是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战略目标。二是建设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及各级各类教育管理人才队伍的主要任务。三是教育人才培养开发、评价使用、管理配置、激励保障的机制创新与支持政策。四是计划实施的重点工程。五是规划的组织实施。

创新点

在我看来,《教育人才规划》具有以下创新之处:

1.紧密结合我省发展实际,努力体现河南特色。《教育人才规划》从战略的高度充分认识教育人才在服务中原经济区建设,推进人力资源大省向人才大省转变,打造人力资源高地中的重要作用。紧密结合我省教育人才的发展现状、问题,着力凸显教育人才在服务中原经济区建设和中原崛起河南振兴中的服务、支撑和引领功能,努力体现河南特色。

2.紧密结合我省教育实际,努力体现教育特色。《教育人才规划》特别提出教育人才的发展既要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也要体现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原则,更需要弘扬我们河南人的“三平”精神,培育教育人才务实进取、潜心育人、乐于奉献的高尚品质。以德为先,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三平”精神引领教育人才发展,以教育人才发展推进教育科学发展。

3.力求思路方法创新,科学谋划教育人才发展。《教育人才规划》针对我省教育人才发展中的问题,创新思路,准确定位,明确任务,确立重点,创新机制,项目带动。特别强化了教育人才的思想政治和道德素质培养、教育管理队伍建设、民办教育人才发展和幼儿园教师培养培训等。为保障规划制订的科学性,努力创新编制方法,重视专家作用,汲取最新研究成果;重视调查研究,找准存在问题;注重科学分析,科学设定目标。

4.突出项目带动,促进教育人才队伍整体发展。在重点工程设置上以培养造就名师、名校长和高等学校优秀人才等为重点,着力抓具有全局影响的重点人群、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具有明确的目标指向性和可操作性。

高素质、创新型教育人才是目标

河南财经政法大学教授陈国维

按照“人才优先、德才兼备、以用为本、高端引领、育引结合”的原则,我省提出了教育人才发展的规模、质量、结构、环境等战略目标。在分析现状的基础上,根据国家、我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发展规划,以2010年年底的相关数据为基数进行认真测算,确定了2015年、2020年各级各类教育人才发展主要目标。

按照《教育人才规划》设计,其总体目标是到2020年,培养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数量充足、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育人才队伍。

目标界定为四个方面:一是规模目标。到2020年,各级各类学校人才总量达169万人,其中,专任教师146万人,管理和教辅人员23万人。

二是结构目标。教育人才分布趋于合理,专业素质和层级结构不断优化,教育人才结构与教育布局更趋协调。到2020年,中小学教师队伍结构符合课程设置要求,短缺学科教师问题得到有效解决,教学骨干人才区域、校际布局结构和教师性别比例基本合理。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占专业课教师的比例在70%以上,从事专业教学的专兼职教师比例达到1:1。高等学校学科专业教师分布、专业技术职务结构和学院结构得到优化,新兴学科教师满足学科发展需要。

三是素质目标。教育人才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水平大幅提升。进一步增强广大教师事业心责任感,树立热心教书育人、潜心钻研业务、注重为人师表、平凡中追求伟大的优秀品质,加强培养培训,不断提高教育人才能力素质。对幼儿园教师、中小学和中等职业学校教师、普通高中(含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和高等学校教师的学位和学历提出了不同的要求。

四是发展环境目标。健全教育人才培养开发、选拔任用、流动配置、激励保障等政策机制,深化教育人事管理制度改革。加大人才开发投入力度,不断改善教育人才工作生活条件。形成富有效率、充满活力、更加开放、有利于优秀教育人才脱颖而出的发展环境。

《教育人才规划》提出的培养教育人才的主要任务是加强四支队伍建设:

一是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为重点,着力建设基础教育人才队伍。重点建设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到2015年,培养农村中小学骨干教师2.5万人,2020年达到3.5万人。同时,加快培养学前教育教师和特殊教育教师步伐,充分发挥班主任在青少年学生成长中的重要作用,重视中小学班主任队伍建设。

二是以培养技能型人才为目标,着力建设职业教育人才队伍。重点建设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加快职业学校实习实训指导教师队伍建设,着力加强职业学校班主任队伍建设。

三是以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为核心,着力建设高等教育人才队伍。以培养集聚国内外有影响的学科领军人才为重点,造就一支跨学科、跨领域的科研与教学相结合的高水平人才队伍,全面提升我省高等学校科研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培养选拔青年学术英才,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按照师生比不低于1∶200设置一线专职辅导员岗位。

四是以提升科学管理水平为主线,着力建设教育管理人才队伍。加强教育行政管理人才队伍建设,坚持以领导方式转变推动教育改革发展,创新理念、转变作风、提升素质、强化服务,切实提高教育行政管理者依法行政能力和管理效能。

为实现规划目标和任务,提出了切实做好的五大重点工程和项目:名师培育工程、中小学名校长培育工程、高等学校特聘教授岗位计划、高等学校优秀人才支持计划、高等学校科技创新团队、教学团队发展计划。

教师应自觉做规划的执行者

河南大学教育科学研究所研究员王振存

《教育人才规划》颁布后,我认为,基层教师应努力做到以下几点:一是提高认识,增强信心。河南省《教育人才规划》的颁布充分说明省委、省政府对教育人才工作高度重视,《教育人才规划》的贯彻落实将会为广大教师提供更好的工作条件、生活环境和更多的发展机会。基层教师应认真学习、深刻领会规划精神,提高认识,转变观念,增强信心,强抓机遇,以规划引领自身的发展,自觉做规划的执行者,立足本职工作岗位,努力为教育事业改革发展作贡献。

二是身体力行,做好表率。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职业平凡,责任重大,使命光荣。教师在传承文明、创新知识、启迪智慧、培育英才、服务社会的过程中实现着生命的价值和职业的理想。教师是经师更是人师,教师应有渊博的学识和高尚的人格魅力。教师应有人文关怀,教师要以真情、真心投入教学,以人格魅力、人文关怀、真情投入贯穿教育生涯始终。基础教育阶段所受的教育将为学生一生的发展奠定知识、能力、人格等方面的基础,从事基础教育的老师一定要自觉抵制不良风气的影响,既要教书更要育人,既要言教更要身教,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用心教育每一位学生,做学生人生的导师和领路人。

三是注重学习实践,勇于改革创新。教师是社会文明的灯塔,是学习型社会的典范,是终身学习的楷模。教师应强化学习意识、研究意识、创新意识,不断学习、反躬自省,以先进、开放、创新的教育理念在三尺讲台上演绎精彩的人生。职业教育更注重职业技能、职业精神、职业道德的培养,注重通过实践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综合素质。

可能出现的问题及解决方案。一是对规划的学习宣传不够,思想认识不到位。二是对规划的贯彻落实不够,使规划流于形式。三是对规划实施的必要投入不够,让规划束之高阁。

解决上述问题,可从四方面入手:一是加强对规划的宣传学习。各相关教育行政部门、各级各类学校应通过多种形式加强对规划的宣传学习,充分调动每一位教师和全社会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确保宣传到位、学习到位、认识到位。

二是抓好规划的组织实施。省教育厅已经制定好《教育人才规划任务分解方案》,进一步明确了规划实施的时间表和路线图,希望相关部门根据分解方案结合本单位实际研究制定科学的规划实施方案,科学分工、团结协作、强化责任,确保规划的有效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