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矿产市场分析十篇矿产市场分析十篇

矿产市场分析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7:44:53

矿产市场分析篇1

[关键词]矿业权;市场化;权力;政府职能

[中图分类号]F06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3890(2007)09-0019-06

一、我国矿产资源管理制度的变迁

制度经济学认为,一项制度的建立是相关各方利益博弈均衡的结果。社会和经济制度给人以活动空间的限制使参与人按照某种方式进行选择,同时也有助于参与人形成对未来可以合理收益的预期。制度有天然的稳定性,但仍然会随着形势的改变而改变。当出现新的获利机会或者是争夺利益的各方相对实力强弱发生了变化,人类追求利益的本性就推动着制度逐渐变迁(杨瑞龙,1997)。矿产资源本身是稀缺资源,市场供应与需求存在约束性,而对于具有约束性的商品市场运行体制的解释,不能仅仅考虑金融及价格等问题,而必须分析制度关系和制度关系所形成的决策者的行为规律。矿业权制度的建立与实施也是我国矿业市场参与者多元化的结果,矿业市场的开放和国家、集体、个人及外资对矿产资源利益的博弈,需要一种新的矿业管理制度保证市场利益分配的均衡。

我国矿业法律规定,矿产资源属国家所有,矿产资源的所有权属性是不会改变的,但资源的管理制度却随时代的发展发生了变迁。在1994年以前,我国一直沿袭计划经济时代的矿产资源管理制度,勘探都是由国家出资,探明的矿产资源都交给国有矿山企业无偿开采,这种制度安排满足了当时国家经济发展对矿产资源的需求。但随着市场制度的建立及经济的发展对矿产资源需求的提高,原有的体制已经制约了对资源勘探的后续投入,而矿山企业对资源使用的零支付也导致企业没有节约资源、提高资源开采效率的主观动机,特别是地方政府以国有的名义对资源的无序开采,导致资源的浪费及国有权益的丧失。1994年,国务院决定征收矿产资源补偿费用于补偿地质勘探费用,但这只是将矿山企业的利润所得以补偿的形式转移给勘探部门,并不是真正意义的矿产资源的有偿使用。1996年,中国人大八届二十一次会议上通过了《矿产资源法修正案》,明确规定了矿业权有偿取得制度,结束了矿产资源无偿取得的历史。

矿业权制度建立的目的是通过矿产资源开发的市场化确立国家作为矿产资源所有者的权益,明确国家与矿业权人的经济关系,促进矿山企业改进技术,综合利用矿产资源,提高矿山企业资源探采的效率。矿业权的提出,进一步确定了资源的权力属性,减少了政府对资源开采过程中的过度权力干预,增加了矿业企业的经营自主性,保护矿业权人合法权益,并通过矿业权的市场流转,使资源达到优化配置,增加了矿产资源开发的融资渠道,进而促进矿业市场的繁荣,保证我国经济发展对矿产资源的需求。从完全国有到无偿授予再到有偿转让的制度转变,是制度向资源合理配置方向的改进,使利益在市场博弈各方重新分配。但新制度的建立也考虑到原有矿山企业的国有属性,为实施留有较大的调整余地,如《矿产资源开采登记管理办法》规定:“对探矿权、采矿权有偿取得的费用,可根据不同情况规定予以减缴、免缴”。因此完全实施资源的有偿使用还需要一个过程。目前,我国矿业市场在市场机制及国家宏观调控双重力量引导下正有序发展并逐步完善。

二、矿业权市场化的经济分析

矿产资源与其他资源相比有独特的资源属性:一是不可再生性。矿产资源都是经过长期的、复杂的地质作用形成的,形成的时间都以百万年计,资源再生超出了人类可以接受的时间限度,因此对于我们来说,它不具有再生能力,资源存量随开发而逐渐减少,虽然市场具有短期供需均衡的调整能力,但从长期看,供应的数量并不会随价格的升高而增加。二是不易替代性。大多数矿产资源都有其独特的使用价值,虽然少量矿产品之间可以替代,如用天然气代替石油,但绝大多数矿产品在经济社会中的作用是难以用其他产品来替代的,因此一旦资源耗尽,将会对经济的发展带来巨大的负面影响。三是生产的外部性,资源的赋存需要一定的物理空间,对资源的开采实际是以人为的方式改变由长期地质作用形成的自然环境均衡,会造成对环境的破坏,矿山开采可能引起滑坡、崩塌、泥石流、植被破坏、水土流失等,而尾矿的堆放、精矿的提取及资源的利用会导致空气及河流的污染。因此资源经济学在研究资源对经济贡献的同时,还关注资源的可持续性及生产的外部性问题。

(一)矿业权市场化与经济可持续性发展对资源配置的要求

作为国家生存和发展的基本物质基础,矿产资源的消耗和资源安全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保证,也是政府关注的核心。我国资源的形势并不乐观,在已探明储量的45种主要矿产资源中,在2000年可以保证需求的有29种,到2020年将下降到只有6种,资源总量的不足及较低的利用率,使我国在不远的将来面临经济发展的资源瓶颈。将矿业权市场化是以市场机制代替原有管理体制的政府职能,以竞争的方式促进矿产资源的开发及合理配置,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使资源产出更多的社会价值,这是按照市场价值规律对我国矿产资源政策所做的重大调整。其理论依据是科斯定理所阐明的,在竞争充分的市场中,交易成本为零时价值规律将引导资源达到最优配置均衡,因此矿业权市场化被管理者赋予较高的期望。但现实的市场竞争并不是完全的,资源的市场存在条件决定了竞争者之间的市场权力是不对称的,同时竞争形成的均衡并不考虑公平性,竞争环境下所形成的市场均衡的基础是经济个体理性决策下的自身利益最大化,竞争的结果是对资源有更大控制权的经济主体将获得更多的收益。矿业权市场化更多考虑的是资源的现期利用效率,而忽略了资源的可持续性问题。自然资源并不属于某一代人或某几代人,当代人没有因自己可以完全支配资源而剥夺后代人对资源利用的权力。科学的经济发展观要求资源的开发既要满足当代人的需要,也要保证后代人的需要,不但要考虑当前市场的最优配置均衡,还要考虑代际或基于时间的纵向最优配置问题,因此,矿业权市场化并不能解决经济可持续发展对资源最优配置的问题。

由权力的属性可知,资源由当代人支配的现实性使代际间存在权力的不对等现象,由于后代人在做出决策时并没有出现在市场上成为独立的经济主体,无法通过讨价还价界定产权,当代人对资源具有绝对的控制能力,因而在资源的利用上拥有比后代人更大的权力,这使得后代人获得资源保证的能力存在先天不足。如何在保证经济发展的长期需求情况下,对有限资源进行最佳配置,保证不同代人具有相同的获取资源的能力,国内外许多学者已做了不少研究工作,Hotelling早在1931年就提出了资源的最优耗竭理论,用市场均衡理论对可耗竭资源的可用时间进行了分析,根据不同需求假设推导出可耗竭资源的可用年限,证明垄断比自由竞争更能延长可耗竭资源的使用年限。Dasguta和Heal等人在Hotelling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保证资源利用最优的两个条件:一是资源的稀缺性租金必须以社会贴现率相同的速率增长,二是资源品价格等于资源的边际成本与影子价格的和。但模型阐述的最优结果也表明:在正贴现率市场中,如果开发资源替代品方面的技术没有突破,资源的消耗是随时间而增加的,并达到技术所能开发的最大值,贴现率越高,当期消费的愿望越高,资源的分配将无法保证后代人对资源的需求,如果没有强制力的约束,后代人的权力在当前市场上是难以体现的,资源的代际分配将出现严重失衡。代际间市场权力的不均衡及交易成本的存在,导致完全以市场机制对资源进行配置是无法达到帕累托最优的。可耗竭资源最佳配置模型虽然考虑了经济发展的长期性,但以贴现率作为模型计算的依据并不合理,贴现率是现期经济主体的利益参数,无法代替资源对于后代人的效用,模型的分析割裂了资源对于不同代际间的共有属性,并且在贴现的计算模型中,只考虑了产品效益的贴现,并没有考虑环境破坏未来影响的贴现问题,社会的发展使人类对环境的要求会越来越高,因此环境破坏的损失量在未来的影响可能会远远大于基于贴现计算的产品效益。虽然Solow(1974)和Stiglitz(1974)等学者论证了技术进步和资本积累可以补偿可耗竭资源下降的影响,认为可替代品的出现将避免因过度消费导致的资源稀缺。但一个功利主义的社会并不考虑在早期积累足够的资本以补偿后来不断减少的资源的不可逆转的耗竭(成金华,2005),技术开发与矿产资源开发之间没有有效的价值链接,资源开发者并不关心如何利用资源效益提高技术的进步,因此在没有找到一种可替代品之前,以一种虚拟的假设来掩盖现实的过度行为,是经济学者的“掩耳盗铃”,是对后代不负责任的行为。所以对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不能完全依赖市场的自我调节机制,而是需要调整代际间的权力使之达到均衡,但不同代际人权力的博弈存在时间错位,依靠代际人间的自我调整显然无法完成,必须借助于具有时间延续能力的政府来实现。矿业权市场化并不是要求政府放弃所有资源调配的管理职能,完全以市场规律来对自然资源进行配置,而是在市场规律下,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在保证矿产资源在当期被合理配置的情况下,约束当代人过度使用资源的权力,保证后代人对资源的利用,满足社会经济长期发展对资源的需求。

(二)经济发展模式对矿业权市场的影响

基于中国的制度模式及管理水平现状,连年的高速发展曾令许多经济学家不解,许多学者对此提出了自己的分析观点,其中地方政府间竞争导致中国整体经济快速发展的观点比较符合中国的实际。在计划经济时代,中央政府处于权力中心,支配整个社会资源的配置,地方政府没有经济主导权,资源的权力分配模式使地方的发展失去了动力,整个社会经济处于无效率状态。而近些年来以经济为主要目标的中央政策导致对地方官员的考核完全以各地区的经济发展指标为主,因此,在整个大范围内出现了以地方区划为竞争主体的政府间竞争,在市场动力的刺激下,地方政府作为一个“理性的经济人”,积极投身到市场中追逐利益(高韫芳,2006)。地方政府成了集权力与利益于一体的竞争主体,但这种竞争实际上是失去了权力制约的竞争,政府权力来源于制度的赋予,是政治权力,缺乏市场有效约束,政治权力对市场的参与无法保证市场竞争的公平性。日渐强大的地方政府为本地区利益不但和中央政府讨价还价,争取政策的参与谋取公开利益,而且还会利用政府权力以各种非市场手段进行利益争夺。地方政府间竞争的发展模式可以在短时间内迅速提升经济发展速度,但对局部利益的重视损害了整体经济发展的战略,结果是短期经济行为泛滥,竞争陷入了囚徒困境,矿产资源由地方主导的无序开采就是最好的例证。

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资源属地与非属地之间在矿产资源的利用方面存在权力不对等。国家虽然对矿产资源拥有所有权,但由于矿产资源分布的地域性及管理监测的复杂性,导致对矿产资源的利用上存在“公地悲剧”。地方对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存在便捷性和低成本性,因而实际的属地管理者对资源拥有较大的支配权,资源属地与非属地之间在对资源的开发上存在权力不对等,而资源的国有属性并不能保证在市场条件下资源的开发利益在不同地区间的公平分配。矿产资源开发是地方经济发展最佳途径,不需要大规模资本及高新技术的投入,不但能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还带来一定的社会效益,如提高就业率及人均收入水平等。在矿产资源无偿开采时期,地方政府对矿产资源的开发还受到上级主管部门的管理约束,矿业权市场化则给资源开发的地方化提供了制度依据。地方政府是具有自主利益的小团体,根据D・诺思的理论,小团体的出现会导致纯粹的公有产权演变为“排他性公有产权”,即对于团体内部利益为公有的,而对团体外部则利益为排他的。地方政府间竞争使矿产资源的开发过程存在排他性安排,即权力的“内公外私”现象(何晓星,2003),地方政府更多地从局部利益角度考虑矿产资源开发的经济性问题,为非属地开发者设置人为障碍,垄断本地资源的开发权,导致资源开发的属地化。而强调以经济指标为官员政绩考核标准的政治运行体制又导致经济决策的短视,对短期利益的追求是对资源过度开发的经济动机,因此,不会考虑资源耗竭对国家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长期影响,矿业权市场化给这种过度开采提供了理论依据及市场保证。从制度角度分析,不考虑负面性的私利行为对制度有更大的破坏性,即政府间不正当的竞争行为也存在“劣币驱逐良币”现象,理者被淘汰,最终导致对矿产资源的掠夺式开采。如果将地方政府看作博弈个体,博弈论也从理论上论证了个体自私的行为并不一定能够而且在许多情况下显然不能够在“看得见的手”的指引下产生最佳的社会共同结果,或者说,个体理性并不能保证集体理性(赵汀阳,2005)。虽然杨海生等利用随机动态规模模型分析结果显示,生产者面临两难选择,一方面,生产者为了降低资源储量的不确定性造成的开采成本上升和未来需求波动所造成的损失必然会加速开采;另一方面,资源储量的减少会导致价格上升,而且储量的波动还会加速价格的上升。那么,生产者为了获得更多的利润必然会进一步削减当前的开采量(杨海生等,2006)。但分析忽略了一点,即生产者的可变性,如果生产者有前后期的交替,如管理者的升迁及调动,在当期及后期不同生产者利益的博弈中,当期者不会从后期的高价格中获得任何利益,而当期者占有资源控制的绝对优势,为后期高价格而保留资源并不是当期者的最佳选择,因此在没有政策约束的情况下,当期生产者只有一种合理选择,即加速开采。从我国储量较丰富的矿产品开发现状来看,大多数都存在过度开采情形,特别是稀土资源,各自为政的开采格局导致国内恶性竞争的国际化转移,矿产品价格大幅下降,增产不增收,导致资源的严重浪费,因此对矿业完全实行市场化,单纯以经济收益为目标的管理模式并不是最佳的资源管理制度,特别对于经济发展有重大影响的长效矿产资源更是如此。

(三)矿业权市场化与资源利用的外部性分析

资源的开发利用存在外部性,但影响程度因受多种因素控制而难以计量,因此不论成本法、收益法还是市场法,在矿业权价值计算中都没有估计环境变量的价值,而仅仅计算了矿产资源本身的价值。环境作为可持续发展的支持系统,本身存在巨大的价值,矿产资源的开采及利用过程中对环境的破坏,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1)破坏了可再生资源,使之失去了价值创造能力。矿产资源的开采会破坏土地、森林、草场等自然资源,而这种可再生资源有着巨大的价值创造能力,以森林为例,森林本身的生长就在创造可利用的价值,同时在生长过程中吸收大量的二氧化碳,减少温室气体,还能保持地表水分,减少水土流失,防风固沙,减少其他自然灾害。因此在整个自然体系中,森林起着巨大的环境调节作用,这种作用是人类目前还无法以技术予以取代。(2)开采过程中对环境破坏而产生的自然灾害带来的损失。不论是地表开采还是地下开采,都是对自然形成的地质构造均衡的一种破坏,为重新形成新的均衡而产生的地质作用会对人类产生巨大的损害,如对地表破坏产生的泥石流,地下采空之后形成的地表凹陷等。(3)自然环境恢复需要大量的成本。环境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限的,矿产资源的开采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大多都超过了环境的自我恢复能力,无论是空气、水源,还是土地或森林等资源,一旦破坏之后,重新恢复需要大量的人力及物力投入,需要巨大的社会成本。

环境是一种没有排他性的资源,根据制度经济学理论,完全竞争下的经济主体的市场行为并不考虑社会成本,矿产开采企业是在清楚存在成本外部性的情况下从事资源开发的,即资源开采所导致的是主观故意的负向外部性。科斯(Coase)认为,如果产权明晰,无需政府的行政干预,市场的有效性完全可以消除经济外部性。米德(J.e.meade)也认为经济外部性的存在间接等同于竞争市场的缺乏,即市场本身的竞争并不是完全的,事实上对环境的产权界定则完全脱离现实,中国的市场化经济改革也远没有完成,市场竞争不可能达到科斯理论中所阐述的理想状态,这也是研究资源开发环境问题的根本前提,所以依靠市场化来消除资源开采的外部性是不现实的。当环境无法界定产权时,对资源开发的控制权成为影响环境的主要因素,这是一种经济力量对另一种经济力量的“非市场性的”附带影响。资源的控制权在公众与开采企业之间是不对等的,生产企业的权力远远大于公众的权力,这种经济权力是一种非市场的经济力量,经济效果已传递到市场机制之外,因此,虽然环境被破坏的受害者是公众,但如果没有政府的帮助,弱势一方无法阻止强势一方的开发行为,环境问题无法解决。

为消除矿产资源开发的社会外部成本,首先应增加公众在资源开发方面的参与权,其次应在矿业权价值计算过程中加入环境影响变量,计算矿产资源开采过程中产生的环境损失量,征收等量的环境补偿费用,并在政府权力的保证下,在矿山开采之后将之用于环境的恢复。如果考虑到资源开发过程中各相关部门投入、所得收益及产生的社会成本,可用模型表示为:

模型给出了资源开发过程中对环境破坏的补偿量,它将对矿业权的评估价值及矿产品的市场价格产生一定的影响,而各种相应费用的收取和使用则需要以国家的强制力加强保证,以确保在资源的开发过程中对环境的保护。

三、结语

矿业权制度的建立是对过去不合理资源管理制度的现实改进,虽然能够有效保护博弈各方的权益,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但制度的变化是博弈各方权力改变后重新均衡的结果,这种改进不会是帕累托最优改进,而是相关的利益在不同主体间的重新分配,因此矿业权制度并不是解决我国目前资源问题的灵丹妙药,仍难以解决如何从战略角度对资源合理利用的问题。市场机制在解决枯竭资源方面存在着严重的缺陷,如果任由市场化对优势资源的浪费,我国的资源优势将会被迅速耗尽,将无法保证我国经济能够持久发展。如果没有理性的政府干预,自由市场机制不能完全反映像枯竭、污染等给社会带来的外部性成本,也不能完全反映子孙后代的利益,难以确保可持续的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资源作为短缺物质,以目前的消费水平无法满足人类长期发展的需要,资源在经济的发展过程中的作用也是无法替代的。因此在实施矿业权制度的同时,政府必须承担起战略资源的管理者角色,调整市场各主体的权力,制定合理的资源战略,对我国矿产资源的开发进行合理安排。不能为追求短期利益而完全依赖市场化管理体系,而应建立国家专营机制,严格控制开采及出口量。对我国的优势资源,建立政府管理的统一销售渠道,实行国家出口管制,制定国家标准控价,避免多方无序竞争,争取国际市场价格制定权。制定资源的储备战略,在国内划分出战略储备区域及储备量,完善监管机制,加大违法的惩罚力度,确保未来经济发展对资源的需求。

[参考文献]

[1]厉以宁.经济学的伦理问题[m].北京:三联书店,1995.

[2]张屹山,王一楠,庞晓波.投入产出技术研究[m].吉林:吉林大学出版社,1994.

[3]杨瑞龙,周业安.一个关于企业所有权安排的规范性分析框架及其理论含义[J].经济研究,1997,(1).

[4]成金华.中国矿产经济学研究现状和前景展望[J].理论月刊,2005,(5).

[5]高韫芳.重新认识地方政府:从权力、利益和权利的视角[J].理论探索,2006,(6).

[6]何晓星.论“内公外私”产权[J].社会科学,2003,(11).

[7]赵汀阳.博弈问题的哲学分析[J].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5,(3).

[8]杨海生等.矿产资源勘探与开发的不确定性分析[J].中山大学学报,2006,(2).

[9]金碚.资源与环境约束下的中国工业发展[J].中国工业经济,2005,(4).

[10]孙永波,汪云甲.中国战略性矿产资源专项储备量的确定[J].资源科学,2005,(3).

[11]花明,马智胜.发展循环经济是我国矿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J].集团经济研究,2005,(12).

[12]吴尚昆,李守义,孙英男,王洪德.矿产资源经济学基本理论的发展与展望[J].吉林大学学报,2004,(4).

[13]王礼茂.中国垄断性矿产资源的出口战略[J].资源科学,2001,(9).

[14]向芳,王成善,蒋镇东.我国矿产资源利用现状与可持续发展对策[J].成都理工学院学报,2000,(11).

矿产市场分析篇2

关键词:铁矿石进口依存度贸易影响交易平台

1、我国铁矿石进口现状及其依存度分析

自2005年4月20日,由国务院总理主持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了《钢铁产业发展政策》,指出,要努力把中国建设成世界钢铁大国和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钢铁强国后相当一段时间内我国钢铁产量都出现持续增涨的态势,同时由于我国铁矿石产量的局限性,进口会成为主要途径之一。数据显示,在2008年,在全球经济出现衰退的情况下,我国的GDp仍然出现了9%的高幅增长,钢铁进口同比增长15.9%,钢铁产业作为促进我国经济增长的支柱产业之一,其行业发展的顺利与否直接制约我国经济能否持续稳定增长,但反观铁矿石价格居高不下的国际格局,钢铁行业无疑面对着两难的选择。

由表1我们可以看出,我国铁矿石的进口主要集中在澳大利亚、巴西、印度三个国家,虽然2008年较2007年累计比重有所降低,但仍未改变我国铁矿石进口对这三个国家的依赖,过高的铁矿石进口集中度不利于我国进口铁矿石风险的分散,而且这种情况在一段时间内仍得不到有效改善,因此铁矿石集中度问题在短期内并不能对我国钢铁企业的决策产生大影响。

对外依存度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进出口总额占该国或地区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对于铁矿石来说,铁矿石的对外依存度是衡量其质量好坏的关键标准,由于国内铁矿石品位较低,大约为进口矿石的50%,同时,根据海关统计数据显示我国进口矿石量与年国产矿石量折算,几年来我国的依存度均保持在50%以上,这也说明铁矿石仍然需要大量进口,且依存度居高不下。

2、以价格为衡量标准分析铁矿石进口

今年第一季度,亚洲市场铁矿石均价为108美元/吨,而通过表2中数据我们能明显看出,我国在今年第一季度每个月份的铁矿石进口单价均在120美元/吨以上,平均为127.88美元/吨。高昂的进口价格与大量的进口数量表明,尽管现阶段我国进口铁矿石数量巨大,但在国际市场方面仍缺乏与铁矿石进口大国相对应的话语权,进而导致我国在铁矿石进口上被迫接受高价,使钢铁企业承受高额的生产成本。这也表明,目前国际铁矿石市场的竞争性不够,卖方垄断现象严重,所以我国应该有针对性的采取措施以降低我国钢材的生产成本,通过降低成本来减轻对进口原材料的依赖度,从而提高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通过以上对我国铁矿石进口依存度及价格方面的分析我们可以在改善对外依存度方面做一些有针对性的应对措施,首先,国家可以推行一些引导型政策来带动国内企业有目的的应对我国现阶段原料依存度高的问题;其次,我们要通过资产力量大力扩充对铁矿石采矿权的掌握力度,并在铁矿石进口方面紧密团结起来,通过两方面的措施来取得谈判的更大力量;再次,研究并制定铁矿石战略储备的方针、政策、制度与运行管理等体制,增加铁矿石的战略储备也是非常必要的。

从对我国铁矿石进口依存度的分析及相关应对措施可以看出,在当前国际铁矿石市场近乎由必和必拓、力拓、淡水河谷、澳洲FmG等大型采矿商垄断的大背景下,我国作为目前世界上最大的铁矿石进口国想要解决铁矿石价格谈判中话语权不足的问题,最主要且有效的方法还应该从自身入手。既2010年铁矿石谈判无果而终后,在2010年4月开始的新年度中,三大国际采矿商打破了传统的“铁矿石年度定价”模式,将之改成了“季度定价”模式。使铁矿石协议期限由12个月改为3个月,随着协议期限的缩短,铁矿石价格的波动也变得愈发激烈。为稳定国内铁矿石市场,改善我国当前存在铁矿石进出口被动局面,以为中外企业提供更丰富、便捷的交易渠道,减少人为恶意炒作引发的铁矿石价格大幅波动,推动形成公平、公正、合理透明的国际铁矿石定价机制,促进铁矿石市场健康、有序、稳定发展为目的的中国铁矿石现货交易平台在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和中国五矿化工进出口商会共同发起下于2012年1月16日,在北京国际矿业权交易所成立。平台的建立表明我国在尝试走出被动局面的同时也在努力成为全球铁矿石价格形成中心。4月19日,随着最后一个矿山巨头必和必拓在北京与北京国际矿业权交易所举行入世协议签约仪式,正式成为中国铁矿石现货交易平台发起会员;至此,世界四大矿山巨头力拓、必和必拓、淡水河谷及澳洲FmG均加入其中。而拥有国外大矿山及国内矿山企业同时存在的中国铁矿石现货交易平台,其所形成的价格也将在某种程度上反应我国矿山企业在铁矿石进出口贸易中与国外矿山之间的相互影响。

3、通过铁矿石现货交易平台现状探索国际市场对我国国内矿山企业的影响

平台成立之初,人们怀着对钢铁市场未来的美好憧憬对平台寄予厚望,但由于钢铁行业的持续萧条,平台并未能及时回馈人们满意的表现,平台自2012年5月8日开通,截至8月8日的三个月时间里,总申报658笔,其中买盘申报153笔,卖盘申报505笔,总成交25笔,总成交数量322万吨,总成交合计金额4.38亿美元,其中七月份整月,成交数量四笔,交易量占进口比例不到1%。如此惨淡的数据未尝不能说平台的建立雷声大雨点小,特别是由于平台没有涉及实质性的投放量问题,大矿山的加入更多的是表态对中国铁矿石现货交易平台的支持,其形式意味大于实质;因此尽管大矿山已经成为发起会员,但是并没有明确表示投放多少量进入该平台交易,而且由于在该平台主要是“线上撮合,线下交易”的模式,这使得平台对交易的最终完成缺乏一定的约束力,后劲不足情况的出现成为了必然。通过种种表现我们能明显看出,平台的建立并未起到预想的效果,平台建立的初衷是为改善我国对国际铁矿砂市场的过分依赖,通过平台为国内的矿山企业与国际大矿山建立联系,为国内矿山企业提供一个能与国际接轨的大环境,因此国际大矿山的加入就显得至关重要了,但是我们从上面可以了解到,国际大矿山的加入更多的是在表面的形式上,并没有承诺或表态将提供多少量投入到平台交易中,因此大矿山的加入其形式意味大于实质。在没有国际大矿山实质加入的情况下,平台建立的作用无疑显得鸡肋,从国内矿山企业与钢铁生产商之间的交易情况来开分析,其间的交易可能完全不需要平台来撮合,甚至企业不愿将完成的交易展示于平台之上,显然每个企业都不希望自己与合作企业之间的交易成交价被作为其他企业拿来竞争或压价的砝码。在囚徒困境中,只有每个参与者都保持沉默才能使社会总收益最大,因此平台的建立若不能达成最初的愿望则可能反过来有损国内与矿石有关企业的总体利益,最终减缓我国钢铁市场的发展。通过此分析我们很容易的联想到平台建立的初衷是否仍为我们想象的为改善我国在国际铁矿石市场上的尴尬局面,如若加入一定的政治因素而使得对我国铁矿石市场的分析不能单纯的从经济学原理入手,使得我国的铁矿石市场上不仅有一双“看不见的手”,还有一双操控能力更强的“看得见的政治的手”的存在,那么,过于形式或动机不纯粹的努力当然容易使平台的影响大打折扣。

同时由于国际铁矿石价格的下降,钢材市场是明显的收益人之一,并且,从客观情况看,中国铁矿石需求在过去十余年间一直在不断增长。数据显示,中国进口铁矿石数量从2000年的6900万吨直线上升到了2013年的8.19亿吨。有预测称,在2020年之前,中国的进口铁矿石的总量或许不会发生根本性逆转,因为市场上仍有大量贸易商在一段时间刻意囤积矿石,且市场口铁矿石库存一直维持在接近1亿吨的水平。国际铁矿石价格的下跌,国内铁矿石的需求量并未下降这两方面原因导致了我国的矿山企业受到了来自国际铁矿石市场的巨大挑战。目前我国的像三大矿商那种挖出来就能装船、离岸成本只有20多美元每吨的铁矿资源,已经极少,新开矿山距离远、选矿难、成本高,需慎重分析和预测未来铁矿石经济可采的边界。正由于在进口铁矿石与国产铁矿石的价格博弈中,国外铁矿石拥有很大的盈利空间,因此,即使由于国内钢铁价格下跌,倒逼进口铁矿石价格下跌的趋势已愈发明显,但凭借着较国内矿山企业更大的降价空间,国外大矿山抱着的心态,从中国铁矿石库存量处于低位角度预计中国市场的铁矿石现货价格将开始复苏。而国内的矿山企业,因其不具备太大的利润空间,当国内的钢铁企业将与国外大矿山博弈的锋芒转嫁到国内矿山企业身上时,国内矿山企业很可能由于无法或不愿在成本上挣扎而退出铁矿石市场。在只看供求不看市场的铁矿石市场,虽然作为一种自然资源,但“级差地租”式的定价法并不能解救国内矿山企业高成本的被动处境,这样,国外大矿山通过“以低价换市场”的手段,使国内矿山企业面临生存危机,当大量国内矿山企业退出国内铁矿石市场一个必然的结果就是国内钢铁企业加大铁矿石进口量,进一步提高铁矿石进口依存度,从而进入一种恶性循环。

4、结语

国家的稳定、繁荣需要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而钢铁产业作为促进我国经济增长的支柱产业之一,其行业发展的顺利与否直接制约我国经济能否持续稳定增长,在全球遭到金融危机导致铁矿石市场持续低迷的格局下,在国际铁矿石市场被国外大矿山垄断而我国作为全球最大铁矿石进口商依然缺乏应有的话语权的特殊局面中,为缓解我国国内钢铁市场过分依赖铁矿石进口的现状,我国发起并建立的中国铁矿石现货交易平台,在尝试走出被动局面的同时也在努力成为全球铁矿石价格形成中心,但由于平台建立后几个月的平淡表现让人们意识到,美好的憧憬下,漫长的寒冬依然要一步一步的走过,但近期平台活跃度略有升温的优异表现,再次让人们感到一丝暖意。为更好的改善我国在国际铁矿石市场上的被动处境:首先,我国应在国内加大找矿力度,增长铁矿石投资项目,提高国产矿石的供给量以达成与进口矿石的有力对抗;其次,在国际方面,坚持生产以对国际铁矿石价格形成支撑,减缓铁矿石价格的下降,为自身争取更大的利润空间也是缓解市场压力聊胜于无的方法;最后,我国矿山企业要充分利用国家提供的平台,根据自身情况,发觉自身优势,在国际铁矿石价格低位徘徊,且并不回升趋势的现时,承受住来自国际市场的压力,敢于迎接挑战,快速适应市场供求形势,最终使自己稳步度过“寒冬”。

参考文献:

[1]焦军普.国际经济学[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

矿产市场分析篇3

关键词:煤炭产业;SCp模式;市场结构

1、贵州省煤炭产业发展现状

(1)煤炭资源勘查现状。贵州煤炭资源丰富,含煤面积达7万平方公里,占全省面积的40%左右。经过50年的煤田地质勘查工作,截止2005年底,贵州已发现的井田或矿区331处,累计煤炭资源储量504.3亿吨。在已发现的煤炭资源储量中,达到勘探程度的106处,煤炭资源储量112.9亿吨,占煤炭资源储量总量的22.39%,详查62处,煤炭资源储量86.7亿吨,占煤炭资源储量的17.19%,普查80处,煤炭资源储量48.2亿吨,占煤炭资源储量总量的9.56%,预查83处,煤炭资源量256.4亿吨,占煤炭资源储量总量的50.86%。详查、勘探程度的含煤区域主要集中于六盘水市、毕节地区、黔西南州和遵义市,已发现的煤炭资源主要分布于盘县、黔西等地,其余地区多数矿点尚处于预查或普查阶段。

(2)煤炭资源开发利用现状。从贵州省的煤炭产量发展速度看,2006年以来贵州省的煤炭生产增长很快。如图1所示,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出贵州省的煤炭产量基本是逐年上升的。

2、贵州煤炭产业市场结构分析

(1)贵州煤炭产业的市场集中度分析。由于历史的原因,贵州省煤炭矿权的设置不合理,一些适宜建设大矿的矿区被肢解成若干小矿,大矿小开的情况较为普遍。2006年以前,乡镇煤矿的原煤生产产量已经占到总产量的75%以上。2007年,由于实施煤矿整合、整顿关闭,比上年减少8.06%,也仍占全省总产量的74%。全省集体、个体煤矿1444处,其中年设计生产能力大于30万吨的仅有12个。如图2所示,贵州省大型、中型、小型、小矿煤矿矿井数的比例约为1:3:76.7:37。由此可以看出贵州省的煤炭产业只能被归为最松散的“原子型结构”,属于极度松散的产业。

(2)贵州煤炭产业产品差异化分析。煤炭产业产品差异化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而:一是体现在煤炭产品主体上,不同煤炭企业所生产的煤炭产品本身的差别;二是体现在企业销售渠道和服务条件差别上。贵州省的煤炭产品的品种较为齐全,主产无烟煤、贫煤和瘦煤。但是贵州省的深加工能力差,大部分以原煤形式直接外销其他省份,没有中间产品加工过程,煤炭深加工产业规模小,高附加值产品少,大多以初级产品为主。

(3)贵州煤炭产业进入和退出壁垒分析。进入壁垒是从新企业进入市场的角度来考察市场关系的调整和变化,考察产业内已有企业与准备进入的企业间的竞争关系,反映的是市场中潜在的竞争强度。本文根据大型煤矿、中型煤矿、小型煤矿以及小矿的个数占贵州省煤炭行业企业的百分比来确定产业进入壁垒的高低。这种方法的理论基础是进入壁垒能够限制企业进入,所以根据得到的比重值可以确定进入壁垒的大小。如图2所示,小型煤矿企业在煤炭产业总产量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因此煤炭产业的进入壁垒较低。

3、贵州煤炭产业市场行为分析

(1)贵州煤炭产业市场竞争行为分析

1)定价行为。我国煤炭价格从1985年的逐步放开到2003年的实行市场定价,经过了18年的漫长岁月。煤炭企业之间的价格竞争可以发挥先进煤炭企业的产销优势,促使调整、解决不合理的产业结构,推进煤炭产业战略性结构调整和改组。实际上,贵州煤炭产业市场结构不合理致使煤炭企业之间的价格竞争呈现拉锯、顶牛状态。

2)兼并行为。企业兼并是指两个以上的企业在自愿基础上依据法律通过订立契约而结合成一个企业的组织调整行为。贵州省的煤炭产业已经进行了两次兼并重组。第一次是2006年,第二次是2012年,根据此次整合方案,到2015年,贵州将形成1个年生产能力5000万吨级特大型煤矿企业,2个年生产能力3000万吨级以上的大型煤矿企业,10个年生产能力500万吨级煤矿企业。可以预期,经过这两次兼并重组贵州省的煤炭产业结构将更加趋于合理化。

(2)贵州煤炭产业市场协调行为分析。市场协调行为是指同一市场上的企业为了某些共同的目标而采取的相互协调的市场行为。煤炭企业大力实施“走出去”战略,发展对外交流与合作,一方面利用自身资源优势,引进先进技术、资金、管理经验;另一方面加强与各地方政府战略合作,扩大资源储备,延伸产业链,改造和提升煤炭产业。例如贵州煤炭行业的“老大”盘江集团2011年设立了贵州盘江矿山机械有限公司,正式进军矿山机械领域。

4、贵州煤炭产业市场绩效分析

(1)资源配置效率。产业组织理论认为,市场绩效是反映资源配置效率的最重要的指标。市场上的竞争基本可以分为两类,一是价格竞争,二是非价格竞争。非价格竞争中,过度的销售费用和过于频繁的产品改型,尽管从企业的角度看或许是必要的,但对整个产业来说却造成了浪费。因此,销售费用水平在产业组织理论中也被作为一个衡量市场绩效的重要尺度。贵州煤炭产业销售费用占销售收入的比例变化逐年降低,2003年为8%,2007年为4.6%,2011年为4%。

(2)煤炭资源利用。回采率是反映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指标。回采率与煤炭企业技术设备和采矿方法密切相关,回采率越低,说明煤炭开采过程中的资源浪费越严重。尽管中国煤炭企业100强的采区回采率高,都在70%以上。但是贵州省现在的煤炭企业以小型企业为主,由于他们的采矿方法和开采技术落后对贵州省的煤炭资源造成了严重的浪费,有很多矿坑并不能很好的开采,他们往往“吃肥丢瘦”、“采厚弃薄”。

5、政策建议

(1)贵州煤炭企业退出机制设计。贵州煤企退出方式分为四种:一是关闭破产,即企业实体从市场中退出;二是产业转型,即企业从原资源产业的退出;三是改制重组,即所有制意义上的退出;四是异地迁移,即从资源所在地的退出。无论采取何种退出方式,都应结合公司的本身经营情况定。

(2)贵州煤炭价格保障机制设计。对于贵州煤炭价格长期偏低的现象建议:一是大力建设运输通道,缓解运煤压力;二是建立区内煤炭价格调节基金,稳定煤炭价格;二是打造本区煤炭品牌,倡导优质优价。

(3)加大煤炭企业自由并购力度。让有实力的煤炭企业走上市之路,依靠资本市场,积累强大的资本实力,以纵向并购、横向并购、混合并购等方式迅速提高煤企竞争力水平。

(4)提高员工待遇,加强员工培训。为了降低员工流动性,增强员工积极性,应该加大对他们的福利待遇。为了进一步提高劳动效率,还应加强对员工的定期培训,使得他们能与现代机械化生产相匹配。

(5)加大结构调整,走多元化发展之路。在生产技术结构上,以先进的科学技术整改中小煤矿,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实施规模化、集约化生产,促进结构优化;在产业、产品结构上,促进煤电、煤化等产业多元化发展,并注重产业地区的合理布局规划。(作者单位:贵州财经大学欠发达经济研究发展中心)

参考文献

[1]水.产业经济学(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矿产市场分析篇4

关键词:管理会计探矿权价值管理

一、引言

在我国,矿产资源属于国家所有。勘查矿产资源必须依法取得探矿权。过去计划经济时代,勘查开采矿产资源都是国有勘查单位和矿山企业进行的,探矿权对国有地勘单位发挥着划定工作场地和完成国家任务的作用。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矿产资源勘探开发业务市场化,投资主体多元化,国有地勘单位由事业转为企业,探矿权的市场和资产属性凸显,打上了价值的烙印,实现价值最大化成为地勘单位探矿权管理的基本目标。

管理会计是以其特有的方法和手段,利用有关信息预测前景、参与决策、规划未来、控制和评价经济活动,为企业内部服务的一种价值创造系统。管理会计的基础理论、成本习性分析、量本利分析技术、资金时间价值、经营决策、资本经营、绩效控制等方法体系为国内外各类企业的价值管理提供了工具,具有广泛的适应性。作为事业转企业后以地质勘查为主业的国有企业,以管理会计为工具,对探矿权从取得、持有、退出全过程的加强分析研究,实行科学决策,实施有效控制,对于加强探矿权管理、实现价值最大化的基本目标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探矿权的概念和特点

(一)概念

探矿权是矿业权的组成部分。矿业权是指矿产资源的使用权。矿业权包括探矿权和采矿权。探矿权是指在依法取得的勘查许可证规定的范围内勘查矿产资源、获取利益的权利;采矿权是指在依法取得的采矿证的范围内,开采矿产资源获取矿产品实现利益的权利。限于篇幅,本文在管理会计视角下,仅对探矿权的价值管理进行探讨。

(二)探矿权的价值及勘查活动的特征

1.探矿权的有限性

众所周知,在我国,矿产资源是国家所有,探矿权是矿产资源的使用权,没有所有权,因此在行使探矿权流转运营权利的时候,会受到较多的政府限制和约束。

2.探矿权的价值性

探矿权的有偿取得(缴纳价款或支付受让款)、持有、维护、验证与扩大地质成果都需要一定的技术和资金投入。探矿权作为一种无形资产,它的持有运作预期可以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

3.探矿权具有排他性

探矿权由政府主管部门设立,依附于政府或法人存在,探矿权受法律保护,一个法人取得探矿权后,其他人不得任意侵占。

4.探矿权与勘查业务活动相联系

持有探矿权的法人必须开展勘查活动。这既是验证或扩大地质成果的基本手段,也是政府主管部门的要求。探矿权人在规定期限内未对探矿权开展勘查活动,或达不到投入和工作要求的,探矿权禁止流转,政府主管部门有权收回。

5.探矿权的价值具有高投入、高收益、高风险的特点

一个预测资源量为1亿吨矿权,经过详查或勘探后,由于储量和品位变化,资源量可能变成2亿吨,也可能变成2千吨而不具有开采价值。

6.探矿权的价值循环周期长,具有长期投资的特征

一项探矿权投资短则一年半载,长则三五年甚至更长的时间才能完成退出过程。

三、探矿权的取得和业务运作过程

(一)来源

企业取得探矿权分有三个渠道,一是企业向政府主管部门申请、政府批准授予或出让取得;二是从市场上受让有偿取得;三是通过股权、租赁等方式取得。

(二)矿产勘查业务活动阶段划分和业务成果

探矿权不是孤立价值概念,它的价值依附有意义的勘查活动及其成果来体现。企业取得探矿权后,必须开展相应的勘查活动。以固体矿产资源勘查业务为例,按照现行地质勘查分类标准,地质勘查活动类型及其业务成果简要对应关系见表1。

一项典型完整的具体的勘查业务,走完预查、普查、详查到勘探的全过程,随着勘查级别的提升,投入的工作量和资金会大幅上升,相应成果的可信度(334、333、332、331)也会显著提升,探矿权的价值会大幅增加,风险也会增加,勘查级别、成果可信度、探矿权的价值和投入风险呈现正相关的特点。

(三)探矿权的价值实现方式

1.探矿权的价值实现的约束条件

(1)资质要求:申请探矿权的有资质要求,受让探矿权同样有资质要求。

(2)资金投入强度的约束:有的省份规定每平方公里勘查投入不足3万元,不得进行探矿权转让,不得审验延续探矿权。

(3)时限限制:探矿权持有期限达不到一定时间(如两年),不得转让等。

(4)面积压缩:探矿权审验延续时,下一周期探矿权面积在初始面积基础上压缩25%。

(5)缴费规定:探矿权要按期缴纳探矿权费用的规定。拖欠费用不得转让(有的省份规定每个探矿权缴纳5万-10万元不等)。

2.实现方式

(1)政府授予探矿权提交。是指政府矿业主管部门探矿权项目,勘探单位向矿业主管部门申请,经批准后,获得政府授予探矿权,由财政预算拨款支持,勘探企业完成规定的工作量,向政府主管部门提交勘查成果的运营行为。

(2)探矿权转让。不论是从政府主管部门出让取得还是从市场受让取得的探矿权,勘查单位投入一定资金和工作量后,形成一定的勘查成果,对勘查成果进行转让,获取投资收益的行为。

(3)探矿权出资。勘查单位以持有的探矿权评估作价出资与社会其他资源结合形成新的利益共同体,持续进行勘探作业的行为。

(4)探矿权出租。探矿权持有主体不变,由他人出资勘查,勘查成果分享的行为。

(5)探矿权转采矿权。现行制度规定,探矿权人完成勘查过程,具备开采条件,可优先向政府主管部门申请采矿权。经批准探矿权转入采矿权后,采矿权的收益可补偿探矿权的成本。在事业转企业之后,把具有市场前景的探矿权转变为采矿权,走探采一体化的路子,是地勘企业实现做大做强做优目标的现实选择。

四、管理会计视角下探矿权的价值因素分析

从管理会计的视角出发,探矿权的价值和利润在概念上是趋同的,分析影响探矿权利润的因素可以代替影响价值的因素分析。在此,以管理会计“量―本―利”模型为基础,分析影响探矿权利润、影响价值的因素,为提高探矿权运营利润、提升价值提供方向。

(一)管理会计“量―本―利”分析模型

p=qx-a-bx=(q-b)x-a

式中:p代表利润总额;q代表价格;x代表销售量;a代表固定成本;b代表单位变动成本。上式站在管理会计的角度客观反映了产品经营模式下企业产量、价格、单位变动成本、固定费用与利润之间的关系,为我们分析影响探矿权运营利润、影响价值的因素提供了借鉴。

(二)影响探矿权利润(价值)的因素分析

1.量――业务量分析

在“量―本―利”分析模型中,量是指具有交换价值的有效量。具体到勘查业务中,量也应该是技术上可靠、经济上合理的有效的量。但因勘查业务成果具有阶段性和不确定性的特点,量的计算就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所谓阶段性是指勘查作业过程中分预查、普查、详查、勘探等4个阶段,其相应成果分334、333、332、331等4个等级,代表了储量的不同的可靠程度,不同可靠程度具有不同的价值内涵;所谓不确定性,就是因为地下矿产资源的隐蔽性、成矿规律认识渐进性,导致一定阶段的勘查业务结束后,分析得出的结论有可能是肯定的,也有可能是否定的。若得出否定结论,则此前给出的储量就是无效的量,此前的投入就会变为损失,这就是勘查业务的风险性。有学者经过大量的数据研究,得出勘查业务的成功率是二十分之一经验数据。前述特点提示我们,一是在进行勘查业务成果计量时,一定要下功夫从技术和经济两方面核实储量;二是在经营方式、投入方式方面进行创新,吸收“赌石”理论,风险投资模式管理项目。

2.价――价格

“量―本―利”分析模型告诉我们,价格是影响利润最敏感的因素。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价格以价值为基础,随着供求关系上下波动。价格的这些基本理论,在矿产资源勘查方面同样适用。由于勘查业务的特殊性,影响勘查业务成果价格波动的供求关系与一般商品比较有着特殊的表现,一是传导的链条比较长:探矿权演变到矿产品有较长的周期,探矿权价值判断需依托矿产品预期价格趋势来判定。二是涉及的面非常宽:有宏观的,有微观的,是经济问题;有的涉及政治、军事、科技、金融等方面。探矿权的价值与未来社会宏观面呈现出“水涨船高”的特点。三是和矿种自身的稀缺程度关系密切,比如前几年的稀土等。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十三五“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经济发展转型升级,能源结构深度调整,无疑对未来的矿业产生重大影响,进而影响到勘查业务自身。比如,前几年经济高速发展,对煤炭的需求旺盛,涉煤的探矿权的价值就非常大,动辄几亿或者几十亿,而现在却非常冷清。四是现代矿业全世界是联系在一体的,矿产品交易“互联网+”已成定式,世界矿业市场的波动必然会传导到国内。价格分析给我们的基本启示是:实现探矿权价值最大化,一是应选好探矿权的矿种;二是要以世界性的眼光,把握宏观和行业经济周期。因此,我们在考虑探矿权价格时,不能浅尝辄止,必须组织力量,进行专业化的深入研究。

3.本――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

成本是完成一定数量可供销售产品的全部耗费,是定价的基础,是影响利润的重要因素,是企业管理水平的集中体现。在“量―本―利”分析模型中,勘查企业的成本分为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固定成本主要是指与机构设立和期间长度相关的成本、基本人员的薪酬、固定资产折旧、资质成本、既有探矿权的维护成本等;变动成本主要是指与勘查业务量、勘查程度有关的成本,如探矿权受让成本、提升勘查级别的进尺成本、材料消耗成本、外包工程劳务成本、筹资成本等。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的划分不是固定不变的,随环境条件和研究目的不同,也可随时进行调整。

作为勘查企业的产品有特殊性,成本有其特殊性,控制勘查业务的成本,要做到“全”、“细”、“断”、“变”四个字。

“全”,就是全要素、全过程、全方位的成本概念。站在企业发展全局,“人、机、料、法、环”全要素、从探矿权申请设立(研究受让)到勘查施工到退出全过程、从一线到二线从直接到间接全方位的归集费用,计算成本。过去事业体制下,单位的人头费等基本经费是由财政保障的,勘查项目预算不是完全成本,事业人员的成本概念是部分成本。企业化后,单位费用全成本核算,要自筹资金,要保值增值,依法纳税,政府预算基础应该调整为完全成本,企业经营的成本概念应调整为完全成本。

“细”,就是要根据成本形成规律和工作需要,借鉴管理会计工具对要素费用按与项目关系、业务环节、责任单位、决策性质进行细分,为经营决策制定控制成本的措施提供依据。比如,按照与勘查项目的关系把成本分解为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按照与经营决策的关系分为相关成本和不相关成本、沉落成本和付现成本,按照利润最大化原则计算的边际成本,由于企业化后自筹资金搞勘查,就要考虑筹资成本和机会成本、大型勘查项目作为长期投资要结合资金时间价值分析投资成本,地勘业务的高风险要计算风险成本、探矿权没有所有权,只有部分使用权,同时有较多的政府约束成本,贯彻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绿色发展,对勘查企业要增加环境成本,等等。

“断”,就是矿产资源的隐蔽性、勘查认知的渐进性、勘查业务的风险性决定了业务决策的及时性,到一定阶段后要及时做出决断,“当断不断必受其乱”。比如,有的勘探项目,每米进尺近万元,有资料证明没有经济性,就没有必要进行后续勘查施工,像这样的项目就要当机立断,防止不必要的成本耗费。

“辩”,就是要辩证看待成本费用,成本不是越低越好,要联系发展机会、品质改善、形象提升和能力提高看成本。比如,涉及资格提升,能力建设,虽然当期效益不明显,但对长远是有利的,这样的成本就得花。再比如,勘查业务有的是高风险业务,为了争取成果的机会,就应有策略的接受一些层次低一些的勘查业务;为了降低高级别勘查风险,就要多投入一些研究成本等。

分析量、价、本与利润的之间的关系,是在一定的规模和环境基础上谈问题的,但客观实际是在动态变化的。在实际工作中,要联系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投资、政策,企业内外条件、发展阶段等进行综合平衡。

五、管理会计视角下探矿权的价值最大化的对策

从前述影响探矿权的价值因素的分析可以看出,决定探矿权价值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有宏观的、也有微观的,有企业自身的,也有政治、经济、市场等社会环境方面的。要实现探矿权管理价值最大化,就要用好管理会计这个工具,系统思维,总体把握,宏(观)微(观)结合,加强分析,落实责任,努力实现探矿权的价值最大化。

1.牢固树立探矿权的价值最大化理念

传统的地勘单位是国有事业单位,申请探矿权主要目的是明确工作场地、解决任务来源的问题,因为财政供养体制,地勘单位不需要过多的考虑探矿权问题,也没有探矿权运营盈亏问题。而事业转企业之后,探矿权有了资产属性,地勘企业有了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责任。在市场体制下,矿产资源属于不可再生资源,与之联系的探矿权是稀缺资源。掌握探矿权的人,在矿业市场上就会占有先机。因此,企业要牢固树立探矿权价值观,积极争取探矿权,认真用好探矿权,发挥探矿权在企业价值创造中的作用。

2.加强战略研究,提高探矿权价值实现的前瞻性

战略引领未来。探矿权的价值是和矿业(矿产品)市场的兴衰联系在一起的,而矿业市场又是与国际国内社会经济发展周期相联系的。社会经济高速发展时,市场对矿产品的需求上升,矿业权的价值就会提高,反之,矿业权的价值就降低。国家的政策导向对探矿权的价值有着直接的影响,比如,近期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求进行供给侧改革,涉及煤炭、铁矿等行业要“去产能”,与此有关的探矿权运营在未来就要尽量回避,国家实施“一带一路”“走出去”战略,为探矿权运作拓展了空间。作为地质勘查企业,要从宏观经济和国家政策层面加强研究,把握方向,在战略层面上明晰探矿权运作区域方向、矿种、投资重点等,在社会经济周期运动和矿业市场周期波动中寻求合适的切入点,为实现探矿权的价值最大化创造条件。

3.创新投融资和风险控制机制

传统的政府主管部门设立项目、财政出资、地勘单位施工、政府享有成果的探矿权投资体制,难以适应转企后地勘企业追求探矿权的价值最大化的目标要求,难以适应市场条件下企业自主决策、自主运营、自担风险、自负盈亏的要求,因此,传统探矿权投融资体制必须改革。

(1)确立地勘企业作为市场主体,在探矿权投融资方面的主体责任。地勘企业除承揽政府设立的勘查项目外,要积极通过申请政府出让、市场受让等方式择优取得探矿权,为发展储备项目。

(2)根据地勘项目投资大、周期长、收益高、风险高的特点,本着有利于多头筹资、多揽项目、多出成果、多创效益的目的,借鉴风险投资模式,实行投资主体多元化。对于财政预算过去用于勘查的资金可作为“种子”以基金,支持地勘企业吸引社会资本,支持找矿突破。

(3)结合探矿权在各勘查阶段的投资强弱度不同、投资期限长短不同、投资风险高低不同、价值提升空间不同的特点,采取不同的投融资方式,规避风险和获得最大价值。

(4)适应地勘业务高风险的特点,改革核算模式。要合理确定周期,除实行以单项目和工作阶段核算成本外,根据找矿勘查成功率只有3%-5%,3-5个成功项目的收益弥补95-97个投资失败项目的经济损失的特征,探讨采取以“组”“批”等为对象进行盈亏核算的模式,科学评判探矿权的投资价值。

4.树立全过程、多维度的成本概念,实施严格的成本控制

(1)运用管理会计价值链分析工具,调整经营策略和运作方式,改变“大而全”“小而全”的作业范围和能力配置方式,向着重基础、专业化、有特色的规模化新型地勘集团公司转型,减少一般能力配置,采用社会竞争机制优选普通业务外包。在勘察业务实施过程中,要科学设计,建立分阶段的研究分析和评价制度,防止过度勘查。

(2)建立全过程、全要素的成本核算和分析体系。从机构设置、能力建设、资质升级和维护探矿权到项目争取,再到勘查业务具体实施以及探矿权退出企业的业务过程,都是成本的形成过程。用管理会计固定成本与变动成本、相关成本和不相关成本、边际成本、机会成本、沉落成本、资金成本等的成本理念和方法,对成本形成过程和要素分解细化,依据不同的目的进行分析,为经营决策提供服务。

(3)建立探矿权的资本预算制度。对于作业期限长、投资量大的勘查项目,要通过编制可行性报告和资本预算的方式强化研究,履行投资决策程序。在投资效益分析方面,既要进行静态分析、更要考虑资金时间价值,进行动态分析,为投资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4)建立有效的成本控制体系。在全过程、全要素勘查成本分析基础上,把成本控制的目标落实到机构和个人,明确成本控制的责任。跟踪成本形成过程,加强过程分析,为有关方面提供成本控制的依据。

5.积极争取政策支持

财政政策、税收政策等。探矿权对应的勘查业务是矿业的基础业务,也是类似于科技创新的高风险业务,投入大、见效慢,为保证勘查业务持续健康发展,在事转企的初级阶段,地勘单位应积极争取政府财政补助、收益上缴、基金设立、税收减免等方面的扶持政策,促进地勘单位建立市场机制,完善企业化运行的基础条件。

6.建立激励和约束机制

“事转企”之后,地勘单位对于探矿权的价值管理要建立目标做到低成本取得探矿权,最大收益地转让探矿权,必须做到信息畅通。要利用现代信息系统,建立探矿权交易平台,打通地勘企业和市场的有效链接,做到规范有序、公开透明、风清气正地进行探矿权交易。为实现探矿权运营最大化创造条件。标责任制,强化管理,利用平衡计分卡、标准成本、预算控制等管理会计的方法体系健全体制和机制,加强过程控制,确保探矿权价值最大化的目标实现。

7.搭建探矿权交易平台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信息就是资源。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地勘企业探矿权流进或流出、加速周转都是常态,也是实现探矿权价值最大化的必要手段。

六、结论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探矿权是矿产资源的载体,是稀缺的经济资源,对地勘企业资产有重要的价值增值潜能。利用管理会计作为手段,对探矿权生命周期进行系统化的研究分析、科学制定运营策略,不断优化过程控制,提高探矿权管理水平,变增值潜能为现实的经济效益,对于促进地勘企业实现做大做强做优的目标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谢宏远.矿产资源及其投资指南[m].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第一版),2012:16.

矿产市场分析篇5

关键词:矿山安全防范视频监控市场展望

中图分类号:tD7;F42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91(2012)06(c)-0244-01

1我国矿山安防监控系统现状

我国绝大多数的矿山生产都是井下作业,地形复杂,光线较暗,环境恶劣,而且有毒有害、易燃易爆气体较多,所以极易引发生产安全事故,虽然国家对矿山安全生产工作十分重视,对矿山行业的安全生产有严格的规定,并投入了大量的资金用于矿山安防监控系统的建设,目前国内各大矿山基本都安装了安防监控系统,但是总体安全形势并不尽如人意,仍有部分中小型矿产企业的安防监控系统条件还较差,很多监控设备都已经落后,不能再满足地下监控的需要,一旦发生事故,很难开展救援工作,近年来,发生重大事故的几乎都是中小型矿山,因此迫切的需要加强中小型矿山企业的安防监控系统的建设。

此外,如今的矿山安防监控系统的建设还没有形成一个高度整合的安全生产调度系统,不利于系统之间的数据传输、共享、正常通信,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资源、信息共享是今后安防监控系统的必由之路,因此矿山行业迫切的需要形成一个网络化、整合化、智能化的指挥监控系统。

2矿山安防监控系统的内容

矿山的安防系统,主要包括矿山报警系统,矿山视频监控系统,矿山巡检系统三方面。

(1)矿山报警系统,应用最为普遍的是易燃易爆有毒气体探测器、液体排放压力报警器两大类设备,主要通过检测气体浓度提供危险报警和检测液体排放压力提供危险报警等方式来报警,以防气体爆炸、中毒和爆管、透水等事故的发生。我国现在绝大多数的矿山企业都安装了报警系统,但是企业与企业间的报警系统并无资源共享和联网,没有整合化。

(2)矿山视频监控系统,主要是指由摄像机、光端机、矩阵、监视器、硬盘录像机、服务器、后台管理控制以及后台数据分析软件等产品组成的监查控制系统。由于矿山行业是井下作业,对视频监控系统的前端摄像机的要求很高,必须有高清晰画面且不受环境光线限制。

(3)矿山巡检系统,包括机车巡检和人工巡检两部分。该系统是最原始的安防措施,因此成熟度较高,但是巡检并不能完全排除安全隐患,且花费大量的人工和时间,效率较低。

3矿山安防监控系统的市场结构分析

3.1市场前景巨大

我国的矿产资源总量居世界第二,品种齐全,已发现的矿床(点)就有25万处,已建成国有矿山8800多个,还有中小型、中外合资经营的矿山28万多个,矿山安防监控系统市场前景巨大,再加上近年来,在国家的高度重视和政策推动下,矿山安防监控系统市场规模日益扩大。

3.2市场竞争激烈

如今我国矿山安防监控系统的市场竞争激烈,就产品品牌方面而言,国内外的安防企业都纷纷抢占市场,国外的品牌如三星、HoneYweLL、peLCo等大致占了80%的市场份额,国内品牌如科达、亚安、天地伟业、海康威视等也逐步在市场上占据一席之地。就产品自身而言,大量的高科技被应用到安防监控系统中来,随着安防监控的要求不断提高,对摄像机的要求也随之提高,弃模拟用数字、弃标清用高清。就产品提供而言,有的安防企业主要专注提供单一的安防产品,比如矿山报警设备、防爆监控设备等;有的安防企业则提供多种监控产品,这些企业所提供的产品主要是应用在井上地面监控的产品;还有的安防企业则提供整套解决方案,为客户量身定做安防监控系统。

4矿山安防监控系统的市场发展展望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安防监控系统肯定会朝着网络化、整合一体化、智能化的方向不断发展,技术的革新将给矿山安防监控系统建设提升到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

4.1网络化

计算及技术的不断发展给安防监控行业带来了新的革命,网络视频监控技术弥补了模拟视频监控系统的不足。矿山的前端摄像机数量众多,分布范围广泛,因此必须采取分布式的系统架构,这样,前端信号才能通过无线网络传输到机房控制中心,建立企业专网、监控中心联网,使矿山的安防监控实现网络化是大势所趋。

4.2整合一体化

矿山领域的安防监控系统现在基本还处于各自为政的状态,但是随着安防技术的深入发展和安全生产的更高要求,各矿山企业之间安防监控系统的整合势在必行。目前,国内的矿山行业已基本建成了视频会议系统、自动化安全生产检测系统、生产调度视频监控系统、110报警监控系统等,但是原有的传输系统都是独立的系统,兼容性低、共享性差,存在重复投资等不足,这就要求将各个安防监控系统整合起来,形成一体化的矿山安防监控系统,这样才能更好的确保矿山的安全生产。

4.3智能化

原始的矿山安防监控系统主要是采取人工操作的方式,这种方式耗费大量的人力和时间,越来越不适应矿山安防监控工作的要求,这就需要改变操作方式,用机器代替人工,实现智能化操作。智能系统可以利用视频行为分析技术对视频画面上行动的物体进行分析,自动判断异常行为,产生报警信号,并通过联网将分析结果发送到控制中心。智能化的操作可以节省大量的人力和时间,也避免了人为的疏忽情况,能够全面提高视频监控系统的有效性,这项技术必定会在矿山安防监控领域得到普及。

参考文献

[1]陈桂香.最新世界安防市场发展趋势调查及预测[J].中国安防,2010(10).

矿产市场分析篇6

关键词全面内部市场化管理信息系统建设与应用

一、背景

目前,在企业快速发展及严峻的煤炭形势下,针对企业经营压力逐步加大的实际情况,集团以全面内部市场化管理信息系统的推广与应用作为集团公司管理升级的重要突破口,进一步推动市场化管理向纵深发展,推动集团公司企业管理向精细化、规范化、科学化的方向进步,实现降本增效、管理升级、应对危机、共渡难关的目的,从而继续保持集团公司全面、协调、高速地发展。

二、建设思路及目标

结合新矿集团6级市场化管理模式,切实落实6级市场管理理念,实现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提升运营效率、堵塞管理漏洞和矿井全面内部市场化管理的需求。系统建成后实现以下目标:

第一,形成一套统一的全面市场化管理信息系统,指导集团各生产矿井及非煤单位的市场化管理活动。

第二,实现从预算管理、日常管控、绩效考核、成本分析等经营活动的全过程管理。

第三,规范管理过程,从根本上改善管理手段。改变以往手工为主的管理手段,提高管理的效率和准确性,以管理信息系统作为企业管理的执行环境,实现目标管理与过程管理相结合的规范性管理。

第四,实现信息互通与共享。通过数据的集中式管理,提高信息的集成度,使管理层能够全面把握企业运营状态,及时、准确地做出决策,有效增强集团公司对下属矿井的管控能力和水平。

三、系统总体设计规划

(一)业务模型分析

通过对新矿集团全面内部市场化管理业务流程的梳理和分析,得出煤矿经营管理活动主要包括:预算管理、成本控制、日常管控、工资结算四个核心业务域。

第一,预算管理。预算管理按预算周期分为年度预算、月度预算。年度预算的编制,根据集团公司对煤矿下达的各项生产经营指标,矿对下属的煤炭生产公司、洗选发运公司、物业公司、直属部室分别编制材料、人工、电力、租赁、修理、差旅等可控费用预算,以及不可控费用、冲减费用的预算,最终形成矿利润预算。

第二,日常管控。日常管控,是指日常生产活动管理及为经营结算提供支持的工作量、各种支出费用的日常收集。从费用支出的角度来说主要分为可控费用和不可控费用。这些工作量及费用项目形式多样,管理模式多样,参加部门众多。站在经营管理的角度来看,其只是对数据的收集、确认、使用的过程。

第三,绩效考核。根据各职能部门的业务分工不同各部门的考核内容也不尽相同。例如,技术部主要考核文明施工、工程质量、专业罚款、月度计划完成考核、回收率考核、重点工程考核等;经营管理部主要考核单体租赁、材料费用、风动工具租赁费考核、工区预算差异率考核、材料丢失考核等。

第四,工资结算。结算包括矿对公司、公司对专业、专业对工区、工区对班组、班组对个人的结算。重要的结算主要有两级:一是矿对区队工资结算;二是区队对工人个人工资结算。每级结算对相应的计量、单价、费用支出,根据不同的结算归集方式,计算出各个结算主体的结算额。

(二)设计模型分析

通过对市场化业务流程的梳理和分析,抽象出以下设计模型。主要包括:

第一,基础配置定义。定义市场的主体、客体、市场级别、产品项目、费用项目等内容。

第二,预算管理。其主要是根据每级市场主体的管理重点不同,分别进行各自管控指标的预算管理。

第三,结算管理。根据每级市场的日常考核结果对相应的市场主体进行工资结算。

第四,日常管控。其主要对市场化运作过程中各级市场主体的工作量和费用进行统计收集。

第五,对比分析。通过对将结算与预算的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实现事中的控制和事后考核

(三)外部系统接口关系

由于市场化的管理涉及的日常管控数据较多,需要从其他管控系统中抽取数据,所以存在同其他外部系统的接口关系。

例如,材料费、材料维修费从材料管理系统提取;租赁费、修理费从设备系统提取;人力资源有关数据从人力资源系统提取;产量、进尺有关条件及数量、洗出煤量从生产调度系统提取;罚款从奖罚系统中提取;安全考核情况从安全系统中抽取等。

四、系y功能规划

(一)系统管控目标

根据集团六级市场划分,一、二级市场主要面向集团和矿领导使用,所以将一、二级市场的管理目标定位为收入利润管控中心,通过各矿收入、支出、利润的集中展示达到了解全集团收入支出、利润的宏观目标。三、四级市场主要为各矿经营考核部门使用,所以将三、四级市场的管理目标定位为成本控制中心,通过考核部门对具体基层单位的日常考核,突出矿对下属部门的成本控制,实现日清月结。其中,日清是过程控制,月结作为结果考核。

(二)功能划分

根据上述管理目标,通过业务模型的分析和设计模型的抽象,规划系统的功能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

一、二级市场应该包括预算管理、结算管理、价格管理、收入、支出、利润分析功能。并且和财务系统、物资系统、销售系统等外部管控系统结合,突出收入利润的分析和统计功能。

三、四级市场应该包括价格管理、结算管理、交易管理、成本预警及分析模块,突出成本的控制功能。

五、六级市场应该包括班组管理、人员管理、岗位管理、出勤管理、价格管理、班组收入、个人记分模块,突出精细化管理和收入分配的公平、合理、公开。

五、创新点及效益分析

(一)创新点

第一,领域拓展。从生产领域向经营领域横向拓展,使内部化管理由单纯成本中心控制手段拓展到利润中心和成本中心全面作用的管控手段。

第二,主体延伸。市场一级主体由二级单位向集团公司纵向延伸,使集团职能部门成为企业第一级市场主体。各类节支和增收指标落实到职能处室,按管理要素分类,直线指导,联责考核。充分发挥职能处室的业务指导作用,提高职能部门的管理积极性。

第三,机制优化。按照量化考核、绩效评价、奖罚分明的原则建立科学的正、负激励机制。对影响企业效益的重点指标从集团处室到基层区队自上而下地层层分解,推行目标管理和承包管理。

第四,手段提升。实现从预算管理、日常管控、绩效考核、成本分析等经营活动的全过程管理,对事前预算、事中管控、事后考核提供了系统支持,提高了管理效率,提升了管理手段。

(二)效益分析

矿产市场分析篇7

济南钢铁(以下简称济钢)决策支持系统的诞生,与2008~2009年的国际金融危机直接相关。

“2008~2009年,钢铁业受到国际金融危机的极大威胁,原料采购与钢材销售两大市场不可控因素越来越多。”济南钢铁股份有限公司自动化部部长张元福说。

对济钢来说,通过it手段,建立决策辅助支持平台,将市场行情和内部运营情况清晰、直观展现给公司领导,成为应对日益复杂的市场形势的迫切需要。

钢铁企业特别需要Bi

实际上,即使没有国际金融危机,Bi对钢铁企业来说也有巨大价值。

钢铁行业受到上游的铁矿石价格、下游的房地产调控以及来自政策方面的节能减排和货币政策收紧等因素的影响。其中原材料采购成本(主要是铁矿石)对钢铁企业来说关系重大。

铁矿石价格的风吹草动关系着钢铁企业的盈亏。“10年前,原材料(主要是铁矿石和焦煤)在‘吨钢成本’中所占的比例,基本还在45%~50%左右,其中,铁矿石占比大概为30%;但如今,原材料所占的比例,已经高达80%左右,其中,铁矿石成本更是上升到50%~55%。”国内某钢铁企业负责人曾这样对媒体说。

根据中钢协的数据,2010年,我国共计进口铁矿石6.18亿吨,平均每吨铁矿石上涨48.51美元,全年多付外汇300.1亿美元。中钢协前常务副会长罗冰生认为,2010年中国钢铁行业整体效益偏低主要就是国际铁矿石价格的大幅度上涨造成的。

对济钢来说,受制于原材料的情况更为严重。“2010年,宝钢的利润占了全行业30%,宝钢以6%的人占了30%的利润,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原料。”张元福说济钢是不占这个优势的,“三大矿产供应商(澳大利亚必和必拓公司、澳大利亚力拓集团和巴西淡水河谷公司)对济钢的影响非常大。国内的鞍钢、本钢等都有自己的矿山,对他们来说影响相对小一点。济钢没有自己的矿山,都是进口国外的铁矿石。”

如果能通过Bi,预判铁矿石的价格以及钢铁市场的行情,将会给济钢带来不菲的收益。于是,济钢开始进行Bi系统的调研,选定iBmCognos产品作为Bi系统的基础。

事实上,济钢已经具备了实施Bi的条件,可谓“万事俱备,只欠Bi”。eRp、meS、计质量系统等内部运营信息系统有大量业务历史数据的积累与沉淀,可以从大量信息中提取有价值的分析数据和预测信息,来支持企业发展战略决策的制定。

3次商机产生2亿效益

决策支持系统于2009年12月1日上线。迄今为止,济钢利用决策支持系统,抓住了3次商机。这3次商机产生了2亿元的效益。

“其中我们行情分析室直接提报的报告就创造了9000万元,剩下的1.1亿元是跟采购部门一块儿做的。创造这么大的效益,决策支持系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市场行情分析室首席分析师侯庆恒说。

侯庆恒给记者介绍了抓第一次商机的过程。2010年4月,国务院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淘汰落后产能工作的通知》,同时期,希腊危机不断升级,国内外多种因素叠加,4月下旬,钢材价格开始下跌。

“这次下跌持续3个月的时间,我们通过决策支持系统提供的报表分析,加上其他的分析,对铁矿石的价格进行了预测分析,我们认为7月16号是低点,就提出建议,建议公司采购100多万吨的铁矿石。”侯庆恒说。最终,公司采纳了建议,采购了100多万吨铁矿石,抓住了这次商机。

现在市场行情分析室提供的分析报告,成为济钢决策层重要的参考。目前市场行情分析室主要的功能,一是规避风险,发现市场中的风险所在,及时给高层提出预警;二是抓时机,当机会来临的时候,提出建议,抓准商机,为济钢创造效益。而决策支持系统是市场行情分析室进行分析的基础。“从当前的情况来看,从去年成立行情分析室以来,我们对行情的把握非常好,没有失手的情况发生。”侯庆恒说。

“通过这个系统我们了解的东西已经不是原来的市场,而是内外市场和上下游市场都有。”比如最近,市场行情分析室又通过决策支持系统发现了螺纹钢期货套期保值的机会。“从2月底到3月初,钢材市场和铁矿石市场都出现了下跌。螺纹钢期货也出现了一个大的调整,当在5200点左右的时候,我们就向公司提出启动期货进行套期保值的建议。”侯庆恒说。

“我们不单纯地分析钢材,也不单纯地分析铁矿石,而是把钢材与主要原料(铁矿石和炼焦)综合起来进行分析,决策支持系统给了我们强有力的支撑。”侯庆恒说。

决策系统先抓进销两头

决定实施决策支持系统,但是决策支持系统又从哪儿入手呢?“重点抓两头,一个是采购,一个是销售。”张元福说。这两头直接关系企业的生存和经济效益。

“我们上Bi的时候,首先就想把采购这一块的市场分析做好。”张元福说,“做采购就是如何用最低的价格采购高质量的产品。在销售这一块,如何把我们产品通过市场分析预测好,如何卖出一个更高的价钱。”采购部分成本低了,销售部分价格高了,效益自然就出来了。当然还有企业内部的生产和管理成本的控制等。“抓两头,对我们钢铁企业来说非常重要。”张元福说,Bi首先就从采购和销售这两块切入。

谈到实施Bi的难点,张元福认为技术不是障碍,最大的难题是系统的模式。“数据仓库怎么建,这是技术问题。关键是展示什么,最终是给领导看什么。这个模式怎么建,没有可参照的,这是很难的。”

“如果让用户提需求,这个信息化十有八九是干不成的。”张元福对此感触颇深。

“如果展现出来不是领导要的,最后领导不感兴趣,那就失败了。还好,我们经过反复策划,而且中间经过一次大的反复,第一次弄了以后觉得不行,后来又重新弄了一遍。最终领导觉得很满意。”张元福说。

张元福认为实施Bi,一定要让用户“极其”满意,“实施Bi会遇到一种尴尬。Bi系统和eRp系统还不一样,eRp系统与流程相关,不做也得做,但是决策支持不在流程的链条上。Bi系统可以说是专门给决策层用的,特别是总经理这一级的用户,你也不能盯着他,因此做这个系统一定要满足他的想法和需求,要便于使用。如果使用起来很复杂,他会觉得用起来很深奥,系统就用不起来。”

矿产市场分析篇8

(中煤科工集团重庆研究院有限公司测控分院,重庆400039)

[摘要]土耳其作为西亚的重要国家,煤炭储量丰富,经济发展情况良好,对于煤炭需求量较大。由于管理制度不规范,煤矿安全系统落后等原因,近年来土耳其煤矿安全事故频发。本文针对土耳其煤矿安全设备市场现状进行了分析,同时对矿用产品如何开拓土耳其市场提出了相关建议。

关键词]土耳其煤矿;安全设备;ateX认证

[Doi]10?13939/j?cnki?zgsc?2015?09?021

土耳其共和国是一个横跨欧亚两洲的国家,面积约783562平方公里,2013年人均GDp为1?1236万美元,经济发展较好。

根据英国“2014年Bp世界能源统计年鉴”,截至2013年年底,土耳其探明煤炭储量为175亿吨。2013年土耳其煤炭产量为13?2百万吨油当量,土耳其2013年煤炭消耗量为33百万吨油当量。

土耳其2013年煤炭产量约为中国的0?7%,但煤炭消耗量约为中国的1?7%,另外根据英国励德商务资讯公司“2013年土耳其能源报告”显示,由于热电厂数量增加,2013年土耳其动力煤进口量约为2000万吨,同比增加25%;由以上数据可以得出结论:土耳其煤炭产量远远无法满足于其消耗量,除进口煤炭外,很大一部分要依靠自身产能来解决,故土耳其未来煤炭开采市场十分可观。

除煤炭资源较为丰富外,土耳其严重匮乏石油及天然气,根据美国能源信息署(energeinformationadminstration)统计,土耳其石油年产量低于7万桶油当量,土耳其90%石油靠外来进口,主要进口国为阿塞拜疆、俄罗斯和乌克兰。此外土耳其也是天然气进口大国,主要从俄罗斯、阿塞拜疆和伊朗进口。

针对土耳其自然资源匮乏情况,目前土耳其政府大力鼓励私人开采煤矿,以解决资源匮乏问题,土耳其政府计划在接下来的五年当中,煤矿产量在现有基础上要增加30%左右。根据“德勤”会计师事务所2013年出具的“2013土耳其能源产业报告”,土耳其未来新增加的煤炭产量主要用于发电,以满足其经济增长需求。

1土耳其煤矿安全设备现状及前景

1?1煤矿安全现状

目前土耳其有煤矿400余个,10万吨以上的煤矿约有50个,10万吨以下的煤矿有350多个;目前大部分煤矿没有安装监控系统,现有的一些系统基本上都是80年代从日本进口的,设备严重老化,亟须升级换代。由于瓦斯灾害严重,不重视煤矿安全开采工作及设备老化导致了近几年特大事故频发,例如2010年卡拉洞煤矿瓦斯爆炸死亡30人,2010年巴勒克埃西尔省煤矿瓦斯爆炸死亡17人,2013年1月7日,ttK公司所属的KoZLU煤矿发生瓦斯爆炸,死亡8人(该矿历史上曾多次发生瓦斯爆炸,1992年发生的瓦斯爆炸死亡270人)。2014年5月KoZLU煤矿再次发生粉尘爆炸事故,爆炸后一氧化碳严重超标,导致200余人遇难。这些事故都促使土耳其政府加大煤矿安全监察力度,今后将会陆续出台一系列的安全措施,其中也包括强制推广各种安全系统。土耳其绝大部分的煤矿都是井工矿,瓦斯灾害普遍非常严重,比如KoZLU矿,井下瓦斯含量都在5%左右,非常危险。

土耳其目前有两大国有煤炭公司,分别为ttK和tKi。

笔者于2011年在ttK所属的KoZLU煤矿调研,该矿煤层平均瓦斯含量为12m3/t,矿井绝对瓦斯涌出量约为48m3/min,相对瓦斯涌出量为27?6m3/t,曾多次发生煤与瓦斯动力现象事故及两次瓦斯煤尘爆炸事故,综合矿井瓦斯灾害情况,该矿井按突出矿井管理。

此外,该矿所使用的安全监控系统为80年代日本生产,早已过了更新换代时期,安全监控系统形同虚设,基本无法发挥正常作用。目前该矿存在通风系统可靠性差、瓦斯治理基础薄弱、瓦斯管理制度不健全、矿井瓦斯监控不到位等诸多问题,根据KoZLU煤矿现状,若按照中国国内对煤矿的管理,该类矿井属停产整顿矿井。

tKi公司所属的煤矿大部分位于anatolia市东南方的afsin-elbistan地区,瓦斯灾害现象没有ttK那么严重,但也属于重点监控范围。

除两大国有煤矿公司,土耳其还有350多个10万吨级的小煤矿,以及50多个10万吨以上的较大煤矿,都属于私人开采。笔者曾参观过黑海地区的一个5万吨小煤矿,该矿开采条件十分恶劣,缺乏通风系统图和采掘工程图以及无健全的安全管理规章制度。

1?2煤矿安全市场前景分析

土耳其政府于2004年颁布了“井下矿产开采安全法规”以及2010年颁布了“矿业法律适用法规”,但一直没有很好的贯彻执行,结果导致土耳其煤矿事故频发,为了降低事故,土耳其政府于2012年又颁布了一项法律,强制要求所有土耳其煤矿必须安装瓦斯监控系统,2014年人员定位系统也成为强制标准。

对于瓦斯监控系统而言,每个煤矿的预算约为20万~30万元人民币。保守估计土耳其瓦斯监控系统每年的市场销售额为1?5亿元人民币,按照10%市场占有率计算,每年销售额约为1500万元人民币。并且国家有对出口产品退税规定,像安全监控系统,退税在13%左右。此外,除瓦斯监控系统,人员定位,无线通信及广播系统等也逐步在土耳其境内推广,预计每年销售总额约在2亿元人民币。

基于以上分析,土耳其煤矿数量较多,开采条件落后,瓦斯灾害现象严重,并且缺乏必要的安全监控措施,这些原因都导致了最近土耳其煤矿安全事故频发,土耳其政府会逐渐加强煤炭开采安全管理,市场前景比较乐观。

2土耳其煤矿安全设备市场开拓方式探讨

尽管部分公司已在土耳其销售了一些设备且积累了一些经验,但是很多公司对土耳其市场的了解尚不能满足市场开拓需求,尤其是严重缺乏原始资料。大部分公司获得的所有信息均是通过商、报刊及网络等途径获取,由于煤矿安全市场专业性较强及语言问题,二手资料获取渠道非常有限;一手资料的严重缺失,很容易导致对市场判断出现误差。

土耳其目前有400余个煤矿,首要工作要围绕这些煤矿展开,了解竞争对手,包括技术及价格,比如是否有瓦斯抽采系统,安全监控系统等,系统工作情况及是否有救护装备等。

同时通过接触土耳其“矿产资源部”等职能部门,了解最新政策法规动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市场调研的目的一是了解客户情况,第二也是了解自己还存在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包括技术,产品及思路等各个方面。土耳其在国情,经济,法律及煤矿市场等方面与中国并不完全一样,一味套用中国的市场策略也行不通。

3市场开拓存在的问题

3?1认证问题

在煤矿领域,土耳其官方要求所有设备要取得欧盟ateX认证。另外不单是监控设备,其他例如钻探设备,救护装备等一切和煤矿相关的装备,均需取得ateX认证。如何规范产品安全认证,是我方需要考虑的问题。

3?2售后服务问题

由于土耳其距离中国较远,并且市场开拓处于初级阶段,如果没有一定销售量支撑,马上成立专门的售后服务团队,会产生较大成本。但是如果没有专业的售后服务,一旦设备出现问题,煤矿就会停产,造成极大损失。售后服务的好坏从某种方面来讲也决定了市场推广的效果。

4结论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土耳其煤矿装备市场容量巨大,但是存在认证、市场调查及售后服务等各种问题,国内公司应根据具体情况,制定市场开拓策略,避免在市场开拓中走弯路。

参考文献:

[1]BpCompanY?Bp?StatisticalReviewofworldenergy2014[eB/oL]?(2014-06-23)?www?bp?com/?

矿产市场分析篇9

【关键词】勘查资本市场矿产资源勘查投资

一、引言

矿产资源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社会生产和生活中有90%的能量和70%的原材料来源矿产资源。改革开放之后,我国经济社会的持续高速发展对矿产资源消耗需求不断增长,尤其是近十年来主要矿产消耗增速高于gdp增长水平,由此而产生的资源矛盾日益突出。一方面,国内主要矿产探明储量对经济增长所需资源的保障程度不断降低,对外依存度不断增大;另一方面,受国际政治经济的影响,利用国外资源风险加大、成本持续增加。但是,我国矿产资源潜力巨大,资源探明储量只占矿产资源潜力的1/3。因此,缓解我国资源供需矛盾问题,需立足于国内,找到和发现新的资源,增加储量,增加资源供给,增强保障能力,必须增加对国内矿产勘查投入。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财政改革向公共支出的深化,依靠财政预算支出来加大勘查投资力度既不现实,也不符合矿产勘查的特点(参见图1)。矿产勘查投资具有风险高、投资额大、投资回收期长等特点,其特点难以通过银行贷款来融资。

二、资本市场的重要性

在生产要素的流动中,资本的流动居于主导地位,资本流向哪里,其他生产要素就会随之向哪里集聚。资源市场化配置,很大程度上是由掌握资本或资金权利的投资主体决定,资本的流动推动了产业结构调整和资源的重新配置。

1、资本市场矿产勘查资金是主要来源渠道。在矿业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中,矿业资本市场是整个矿业运行基本的、重要的纽带。矿业是资本密集型产业,一个成功的矿业项目往往需要数亿至数十亿美元的投资,跨国公司在短期很难拿出这笔资金,也必须要到资本市场上去融资。矿业资本市场不仅是分散矿业风险、建立多元的市场化风险配置机制最重要的制度措施,它为矿业企业创造多元化融资渠道的同时,也为完善公司治理结构提供了一个市场化的平台,还为矿业企业的国际化即跨国矿业(集团)公司的形成,提供了恰当的资本扩展机制。

2、通过资本市场并购是增加资源储备的重要模式。近年来,资本市场不但是矿业投资的重要资金来源,而且还吸引了大量国际资本投资矿业。矿业公司通过资本市场的交易,出现了巨头之间的并购重组,产业集中度进一步提高,矿业市场的控制权也进一步落入少数巨头手中,跨国矿业巨头控制着全球矿业市场(参见图2、图3)。如今许多企业的资源储备,已从过去主要依靠增加投资进行资源的勘查、开发、储存等储备模式,转化为通过资本市场收购、重组等方式来扩大生产的储备模式。我国矿业企业要想做强、做大,较快捷的方式就是直接进入矿业资本市场,通过外部扩张迅速实现资本规模的扩大和资源储备的增加。

 

三、发展我国矿产勘查资本市场的必要性

目前,我国资本市场上市条款和相关管理制度的规定只适应于大中型矿山开采企业,在沪深两地的上市公司中没有一家是专门从事资源勘查的企业。创业板上发行股票和上市交易条件对主要从事矿产风险勘查企业来讲,其门槛相对较高(参见表1)。勘查企业要通过资本市场筹集资金,这就需要建立和发展风险勘查资本市场,创建矿产风险勘查板块。建立和发展矿产风险勘查资本市场,不仅仅是解决了勘查资金问题,还可以推动地勘行业的改革与发展,促进投资作业一体化进程,使资金和技术得到有效组合,优化资源配置。虽然矿产勘查投资风险大,但其投资回报也高,以风险投资总额回报比较,找到一定规模的经济矿床所产生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大大高于其他行业。矿产风险勘查资本市场的建立和发展也为我国投资者增加了一个投资渠道,同时也有利于投资者分散投资风险和增加投资收入。其必要性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风险勘查资本市场是筹集勘查资金、分散勘查风险的必然要求。矿产风险勘查特点决定其负债融资(银行贷款、发行债券)方式难以发挥作用,必须依靠股权融资。随着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利用的深入,新增资源的勘查成本不断提高、风险加大,分散风险和大规模筹集资金必须依靠资本市场的有效支持,这需要一个健全的资本市场体系,不但有主板市场,还应建立矿产风险勘查板块。

2、矿产风险勘查资本市场是促进勘查主体发展的客观需要。矿产资源勘查开采的主体是矿山企业和地堪单位,虽然目前我国已有主板市场与中小企业板市场,但中小企业板基本上延续了主板市场的规则,上市的门槛还是很高;另一方面,矿业资本市场中没有勘查投资板块。因此,矿产风险勘查投资缺乏退出通道,造成矿产风险勘查投资的缺失,这样将阻碍矿产勘查企业进一步的发展,这也不利于我国资源勘查业的发展。

3、建立和发展勘查资本市场,完善矿业资本市场体系。更大程度地发挥资本市场优化资源配置的功能,利于国有矿业企业和地勘单位的结构调整和战略性改组,提高资源保证程度。这不但是全面振兴矿业发展的一项重要的战略任务,也是我国金融改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四、国外矿产勘查资本市场发展主要经验与借鉴

国外发展实践经验表明,资本市场对矿业发展有着重要作用,而矿业发展对资本市场的发展也有重要促进作用。澳大利亚的金融业就是与矿业的联姻才得以发展,加拿大在1890年为促进早期的资源勘探者提供开发资金而专门成立了矿业交易所,多伦多股票交易所就是在原有的基础上与之合并而成。从国外矿业资本市场的建立与发展来看,有以下几点经验与借鉴。

第一,资本市场是矿产勘查资金的主要来源渠道。世界上的矿产勘查资金主要来自股市,其次来自银行。在加拿大,从事矿产风险勘查企业占风险市场上市企业的三分之一,加拿大国内有三分之二的矿产勘查公司在上市融资。

第二,勘查业的发展需要一个完整的资本市场体系。不但有主板市场,更需要风险资本市场,风险市场的一个主要特点就是上市条款宽松。如多伦多股票交易所分为主办市场和风险市场,风险市场上市条件特别宽松。如对单纯依靠技术勘探的公司无净资产要求。

第三,成熟的资本市场不是一蹴而就,是通过不断建立和完善市场制度而发展起来的。如加拿大的国家法规——ni43-101就是在一系列制度的基础上发展而成。

第四,政府、专业性组织、证券交易所等通力合作。在澳大利亚和加拿大等国,政府制定和实施矿业政策以保证矿业活动能够最大限度地满足经济和社会的要求,证券交易所为上市和融资制定细致的条款,拥有众多专门知识(如独立地质分析师)组成的中介服务机构为资源公司(勘查企业)上市等提供大量而细致的服务,由银行、证券管理委员会、采矿协会、金融分析委员会、其他协会组成的团体起草和制定各种管理标准。

五、结论与建议

建立和发展我国勘查资本市场,完善矿业资本市场体系,需要政府、企业、中介的大力合作,密切配合,共同推动。

第一,政府管理部门将建立和发展矿产风险勘查资本市场纳入正式日程,确立矿产风险勘查资本市场发展目标、步骤以及相关制度改革与政策研究调整。改变政府行为方式,建立起开放、高效、稳定的矿业投资环境。

第二,证券、银行、科研机构等有效合作,研究我国矿产风险勘查资本市场建立与发展方案,制定适合矿产风险勘查行业特性的融资条款,矿产勘查投资融资方式创新。

矿产市场分析篇10

集团资产注入无时间表

传闻:集团资产注入可能会随时启动

记者连线:阳泉煤业证券部工作人员称,集团煤炭资源是很丰富,但是目前资产注入尚存在一系列问题,虽然一直在积极磋商,但是仍然未有结果。资产注入时间不明。

阳泉煤业于3月12日2011年度业绩快报:实现营业收入507.2亿元,同比增长81.53%;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28.11亿元,同比增长16.5%;每股收益1.17元,同比增长16.5%。应该说公司是取得了不错的业绩。然而在市场看来,公司的集团资产注入才是提升公司盈利能力的最好因素。

和其他公司相比,阳泉煤业近年来的产量增幅并不大。根据公开资料,阳泉煤业在产矿井包括一矿,二矿,新景矿,平舒矿,开元矿和景福矿等6对矿井,各矿产量基本稳定,虽然少数矿近年进行了改扩建,但产能提高并不明显。公司高层此前曾透露,预计2011年全年产量同比增加200万吨,增幅不到10%。

和整合小煤矿的“小打小闹”相比,公司最大的看点仍是集团公司的资产注入。目前控股股东阳煤集团的年煤炭产量与公司差不多,约2500万吨,但集团公司资源储备非常丰富,旗下在建矿新元矿的三期规划高达1000万吨,规划矿大石港矿1000万吨,七元矿800万吨,宋家沟矿和元宝矿均为千万吨级矿井。按阳煤集团“五年千亿”的发展战略,到“十二五”末,集团产能将在1亿吨以上。一旦注入公司,公司产能将倍增。

公司背靠实力雄厚的阳煤集团,外延式扩张机会较大。从收购开元矿、新景矿之后所体现的业绩快速增长开始,到上市公司名称的变更,均折射出集团做大做强上市公司的意愿以及整体上市的决心。分析认为,无论从集团的硬资产还是管理层的软实力,我们认为公司的整体上市进程值得期待。目前,集团旗下的五矿、小石港矿、寺家庄矿和新元矿一期均为成熟矿井,煤炭可采储量15.25亿吨,总核定产能1760万吨,煤种均为无烟煤。

中科三环:

钕铁硼行业2012年前景看好

传闻:企业正在补充库存

记者连线:具体的业务并不是很清楚,但是今年情况应该比去年要好,二级市场股价与投资对公司的判断有关,但是并不存在公司业务发生较大变化的情况。

2012年2月21日公告,公司拟以不低于22.48元/股非公开发行不超过2700万股、募集资金总额不超过6亿元的非公开增发预案获发审委无条件通过,预计3月中旬可以拿到监管部门的正式批文。

由于我国稀土产量大约占全球产量的95%左右,全球诸多新兴产业对我国稀土产业存在高度依赖,所以,我国稀土产业应该在全球范围内具有话语权。随着我国政府对稀土资源重要性的再认识以及对稀土管制政策的强化细化,这种话语权正在得到展现。对稀土深加工、制造成钕铁硼或者半成品、进而出口钕铁硼或者半成品成为利益相关方绕开稀土出口限制政策的最好选择。

作为与多个新兴产业相关联的钕铁硼产业,由于目前新能源以及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均低于市场预期,投资者的情绪出现了一定程度的退潮现象,也对股价出现了一定的压力。同时,稀土材料价格去年出现了过山车行情,将为铁氧体永磁体永磁替代留下空间,进而产生需求扰动;再加上,原材料价格波动使得存货价值波动,也对相关的上市公司业绩会产生扰动。

实际上,对于公司的高成长性,在已经公布的业绩预告中已经有所体现,公司公告称,预计2011年累计净利润为6.9-7.9亿元,同比增长235%-285%,亦有分析认为,市场针对公司技术优势、渠道优势、规模优势已经达成了共识。

中科三环目前还有非公开增发方案在手,通常情况下,非公开增发期间,公司股价都会有一定的安全垫,而且对于这种资源稀缺型,前景可以看得到的企业来讲,顺利实现增发应该不是问题。

活森生物:

新药上市可期

传闻:公司目前已有4个品种在申请新药批件,其中aC多糖疫苗和aCYw135多糖结合疫苗去年8月递交补充资料后,目前在现场核查阶段,试生产的样品经检测合格后进入审评程序。

记者连线:电话无人接听。

沃森生物本周公布年报显示,2011全年实现营业收入4.74亿元,同比增长32.06%;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2.08亿元,同比增长34.4%;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1.66亿元,同比增长13.91%。基本每股收益1.38元。拟每10股派3元,公积金转增股本每10股转增2股。

公司主要产品Hib疫苗与aC流脑多糖结合疫苗分别实现收入3.74亿元与1.00亿元,同比增长29%与44%。在2010版药典对抗生素、防腐剂标准提高的背景下,公司产品依靠质量优势,市场份额进一步得到提高。

不少分析认为,公司2011年的业绩是低于市场预期的,公司股价在近期大盘回暖的情况下表现也不佳,涨幅远远低于大盘涨幅。

值得关注的是,公司研发投入在2011年大幅增长。2011年全年公司在研发方面投入金额4123.42万元,同比增长104%,研发投入占主营收入8.7%,比上年提高2.76%。aC流脑多糖疫苗与aCYw135流脑多糖疫苗即将获得生产批件,有望于今年上半年上市。13价肺炎结合疫苗已于2011年10月申报临床,根据分析师预测,今年也有望获得临床批件。曾有分析师指出,13价肺炎结合育苗未来很有可能成为公司的重磅炸弹。

不过亦有分析指出,在现有医药企业的竞争模式下,2012年公司现有的疫苗生产厂家将进一步增多,竞争也将变得更为激烈、产品增速也有可能出现下降。因此对于公司今年的业绩,不少分析师看得并不是特别好。

目前能够推动公司出现第二轮比较好的成长就要看新产品的推出速度已经渠道的销售情况了。对于疫苗医药企业,新产品的推出往往会伴随公司前期研发支出下降,销售收入增长,同时净利出现快速上涨的过程。因此沃森生物能否走出目前的低迷关键在于新药审批进程。

机器人:

杭州项目2012年部分投入使用

传闻:公司投资在杭州的中科新松项目,2011年9月开工,即将投入使用产生效益。

记者连线:机器人证券部工作人员称,公司投资在杭州的中科新松项目,2011年9月开工,预计在2012年底部分实现投入使用,2011年收入预测是涵盖激光及高端装备业务、上海子公司等。

2011年公司实现主营业务收入7.83亿元,同比增长41.91%;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1.59亿元,同比增长47.97%,每股收益0.54元。应该说这份业绩报告比较中规中矩,公司近期的股价走势也没有因为年报的公布而出现剧烈波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