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科学发展的动力十篇科学发展的动力十篇

科学发展的动力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7:45:30

科学发展的动力篇1

我们党历来重视学习,特别强调加强理论学习。进入新世纪新阶段,中央把理论学习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学习理论逐渐成为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的自觉行动。近年来,为了通过理论学习提高思想理论素养、推动科学发展,湖北省咸宁市委把理论学习作为加强领导班子思想政治建设的重要举措、作为建设学习型党组织的重要内容,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进工作,不断创新理论学习的方式方法,增强理论学习的实际效果,努力使理论学习的过程成为提高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推动科学发展能力的过程,成为推动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过程。

围绕解放思想抓学习,推动观念更新。推动解放思想是理论学习的重要主题。咸宁市委始终把握这一主题,紧紧围绕什么是发展、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开展理论学习,在深入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科学内涵的基础上,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并把解放思想的成果转化为推动科学发展的政策和措施,以思想解放促进科学发展。为此,一方面开展包括主题研讨会、学习会、专题座谈会等多种形式的学习活动,组织解放思想专题讨论;另一方面邀请各领域的知名专家学者来咸宁讲学,围绕事关咸宁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进行深入讲解。通过理论学习,各级领导干部进一步加深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尤其是科学发展观的认识与理解,进一步破除了“小富即安”、“小打小闹”、“小步前进”的思想观念,增强了在“干”中“试”、在“破”中“立”的开拓意识与创新精神。

围绕重点课题抓调研,推进科学决策。破解实践难题是理论学习的重要目标。咸宁市委坚持将学习、考察、调研和决策相结合,紧紧围绕中心工作,加强对经济社会发展中重大问题的探讨研究,以此提升决策的前瞻性、科学性。一是“沉下去”深入调研。围绕建设鄂南经济强市这一课题,市委中心组成员走出办公室、走出会议室,深入基层进行现场调研。二是“走出去”学习考察。到广东深圳、东莞等改革开放的前沿城市和湖南长株潭“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考察取经,考察后中心组成员进行集中讨论,结合咸宁实际找差距、寻对策,吸收借鉴发达地区的成功经验,为科学决策提供参考。三是“坐下来”深入研究。在调研和外出学习考察的基础上,召集市委中心组成员和各县市区、市直职能部门主要负责人以及各方面专家一起开展座谈,深入研究咸宁发展问题。通过“沉下去”、“走出去”、“坐下来”,把实践中的好做法、好经验上升到理论高度进行总结,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思考。经过充分的研讨,咸宁市委制定了全面推进科学发展、建设鄂南经济强市的发展战略。

围绕战略目标抓宣讲,形成广泛共识。开展理论宣讲是提升理论学习效果的重要途径。咸宁市委紧紧围绕群众关心、社会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开展理论宣讲,增强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比如,抓住中央和湖北省委把咸宁市作为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试点的契机,结合推进鄂南经济强市建设的实践,紧紧围绕“当前形势怎么看”、“科学发展怎么干”开展理论宣讲,帮助党员干部正确分析形势,坚定发展信心。今年以来,又以“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为主题,围绕“五大任务”、“六个创新”开展理论宣讲。通过理论宣讲,形成发展共识、明确发展思路、凝聚发展力量。

科学发展的动力篇2

根据检察官的职业特点,造就先进的检察文化,能够促使检察官群体成为具有良好的政治修养和法律素质,具有崇高的正义感和使命感的一个职业群体,以适应现代法治文明的需求,也有利于从根本上解决检察事业发展过程中的各种深层次问题。换而言之,文化力能促进检察力。近年来,太原市院深入贯彻“文化育检”,不断改善和优化检察事业发展的软环境,以一系列切实有效的措施,践行科学发展观对检察文化建设的要求,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和良好的效果。

追求先进文化,培育坚定的思想理念

检察文化建设的首要任务,就是用先进的思想和先进的文化引领航向,引导干警形成追求先进的文化氛围。走进太原市人民检察院的办公大楼,你立刻就能感受到一种浓郁的文化气息。市院在推行警示谈话制度的同时,精心挑选了38条名言警句,制成条幅,悬挂在办公区域的显著位置,强化了检察职业道德建设,营造了浓厚健康的和谐文化氛围,把廉政文化建设与先进文化建设和谐统一起来。近些年,太原市检察机关把检察文化建设作为新时期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举措,努力培养积极向上、健康和谐的检察文化,积极倡导“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的工作态度,大力营造“讲正气、树新风、创业绩”的工作氛围,通过建立思想政治工作互动机制,采取谈心、交心等多种方式,及时了解检察人员的思想、工作和学习情况,把解决思想问题和实际问题结合起来,不断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及时性、针对性和实效性;通过加大培养、树立、宣传先进典型的力度,用身边的人和事教育广大干警。在积极开展创先争优活动的同时,太原市院认真开展向获得荣誉称号的检察集体和检察个人学习活动,号召干警向检察英模樊原庆同志、人民的好警察张世平同志学习,学习他胸怀大局、坚定信念,立检为公、执法为民,忠于职守、乐于奉献的公仆情怀;组织全体检察干警观看电影《第一书记》,学习沈浩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和鞠躬尽瘁死而后己的高尚品格。在榜样力量的感召下,广大检察干警高扬旗帜,坚定信念,匡扶正义,涌现出了全国政法系统优秀共产党员赵正斌、全国检察系统优秀纪检干部董立新等模范人物代表;政治部荣获省委省政府颁发的“公务员集体一等功”、政策研究室荣获省妇联颁发的“山西省巾帼文明岗”称号,市院巧名同志荣获省级荣誉称号,8个集体荣获市级荣誉称号。

弘扬学习文化,创建学习型机关

有力追求先进文化的氛围,树立了坚定的思想信念,接下来要做的当然是持之以恒的学习,因为只有坚持学习才是不断进步的内在动力。为此,太原市院赵安灵检察长提出“抓学习,抓教育、抓管理、抓纪律、抓作风”的工作要求,并确立了创建学习型检察机关的目标,在两级检察机关大力倡导终身学习的理念。首先丰富学习内容,培养学习兴趣,融入清新高雅的文学艺术和品目繁多的社科知识;其次,改进学习方式,坚持“请进来、走出去”的学习模式。开展典型案例讲评活动,组织专人对2005年以来由于办案质量不高导致不诉、撤案案件情况认真梳理,从中挑选出三个方面九个典型案例进行深刻剖析,同时评选出20件在程序和实体方面均无瑕疵、案件办理效果良好的精品案件,通过正反两方面的对比,对广大干警进行生动的再教育。第三,明确考核机制,确保学习效果。在全市两级院建立了每周二、五学习日制度。第四,不断创新培训方式,强化培训效果,全方位开展教育培训工作,鼓励干警参加高层次学历教育,为在职人员参加司法考试创造条件,围绕检察主体开展业务培训,全市检察机关先后有700余人参加了市级以上单位正规培训,两级检察机关逐渐形成全院重视、人人参与、多层次、多渠道、宽领域、全方位协调发展的学习格局,干警的业务素质,履职能力进一步提高。市院的优质案件达到98%,没有不合格案件,评选出20件精品案件在全市推广经验。

强化管理文化,规范队伍的执法行为

文化育检的作用在于以人为本,唤起检察人员的主体意识,使其从被动地服从变为主动地接受和创造。在检察人员个人文化修养提升的同时,更加科学、人性化的管理同样需要文化的培育。在关心干警切身利益的同时,针对执法行为不规范以及干警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等队伍管理上的“大锅饭”现象,太原市人民检察院提出推行以构建业务建设、队伍建设和信息化建设“三位一体”长效管理机制为主要内容的规范化建设,明确业务建设是核心、队伍建设是根本、信息化建设是保障。开展“制度建设年”活动,制定出台了《太原市人民检察机关办案流程监督管理制度》等三大制度及相关配套制度,并采取知识竞赛等方式促进全体干警切实熟练掌握。开展“硬件建设及软件开发年”活动,市院和十一个基层院全部建成开通局域网并实现互联互通,以局域网建设为平台,远程侦查指挥、安全监控、检务公开、多功能电子教育培训、电视电话会议、审讯监控、多媒体示证、举报电话自动受理等系统也相继建成并投入使用;开展了全员电脑培训工作,全市两级院50岁以下干警全部参加了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一级),通过率为95%。同时,我们与北京清大公司紧密配合开发完成了办案流程软件与绩效考核软件,通过计算机技术增强管理工作的刚性,并分10期对全市干警进行软件了应用培训。开展“信息化建设应用年”活动,办案流程软件己全面应用,全市两级检察机关实现网上办公办案、网上动态监督、网上动态考核。通过这些举措,不断增强干警的工作积极性和责任感,引导和激励两级检察机关和广大干警争先创优。

丰富文化内容,促进精神文明建设

科学发展的动力篇3

一、解放思想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法宝

解放思想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解放思想就要着力转变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思想观念,着力解决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

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我们党提出科学发展观,关键是解决“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问题。实现又好又快发展,标准是“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也就是转变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思想观念,克服与科学发展观不相适应的体制机制障碍。我们必须清楚,只有把解放思想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联系起来,与实现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联系起来,才能实现思想解放的一致,才能不偏离方向;只有针对改革开放中出现的新问题,敢于突破陈旧的观念和做法,同创新中国发展模式联系起来,解放思想才能深入。只有坚持这样解放思想,科学发展观才能贯彻落实。

二、改革开放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动力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继续深化改革开放。

首先,要把改革创新精神贯彻到治国理政各个环节,毫不动摇地坚持改革方向,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增强改革措施的协调性。要着力推进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这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保证。

其次,要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进各方面体制改革创新,加快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步伐,着力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

再次,要坚持把改善人民生活作为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结合点,使改革得到人民拥护和支持。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也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根本要求。坚持以人为本,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就要在发展经济的基础上努力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就要着力解决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突出问题。

三、制度创新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保障

如果说改革开放是破的话,那么制度创新是立,破的最终目的是立。改革的本质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实现科学发展必须通过深化改革,建立和完善相应的制度、体制和机制保障。

第一,改革开放已经进入制度创新建设阶段,制度创新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保证。早在1992年,邓小平同志就指出,“看准了的,就大胆地试,大胆地闯”,“对的就坚持,不对的赶快改”,“恐怕再有三十年的时间,我们才会在各方面形成一整套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现在,时间已经过半,一些制度经过“试”、“改”已经定型。一定意义上说,如果国民生产总值是综合国力竞争硬实力的重要基础,那么制度定型是综合国力竞争“软”实力的重要基础。制度定型不可能一夜之间完成,是逐渐积累的过程,我们要把改革开放中经过实践证明是对的制度固定下来。

第二,依法治国,靠制度管理国家,是执政党提高执政能力题中应有之义,也是各级领导干部提高领导科学发展能力的题中应有之义。关键是要不断提高依法办事的能力。

第三,改革开放已经进入利益多元化阶段,利益博弈势必影响落实科学发展观,而协调利益关系的有效途径,只能是制度安排。改革开放,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必然出现不同社会利益群体,不同社会阶层,他们的利益诉求是不同的。协调各种利益关系成为考验执政党执政能力的重要课题,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难的深层次原因。而利益关系的最终解决,持久性解决,只能靠制度。通过制度创新,在为实现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前提下,在有利于生产力发展的前提下,使各个利益群体各得其所,实现利益动态均衡。

科学发展的动力篇4

关键词:建筑材料;科学发展观;节约型社会;循环经济;废弃物资源化;科学技术

我国人均资源贫乏,生态环境脆弱。建筑材料业以生产传统建筑材料居多,我国的经济增长方式至今尚未从根本上转变,在很大程度上仍是依赖资源、能源的高消耗来实现。我国资源、能源的不足和建筑材料的高消耗之间的矛盾突出,如果继续沿用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资源将难以为继,环境将不堪重负。总理最近指出,建设节约型社会,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资源开发与节约并重,把节约放在首位的方针,以节约使用资源和提高资源利用率为核心,以节能、节水、节材、节地、资源综合利用和发展循环经济为重点,以改革开放和科学技术进步为动力,推动体制创新、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总书记更进一步强调,全面做好节约能源、资源工作,促进可持续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建立资源节约型国民经济体系和资源节约型社会。因此,在新的形势下,建筑材料业必须走科学技术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同时,建筑材料业也还应为发展循环经济和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及改善人类生态环境作出更大的贡献。

一、建筑材料业发展面临的关键问题

建设节约型社会,发展循环经济必然要求建筑材料业朝着节约能源、资源的方向发展。国务院21号文件布置建设节约型社会重点工作时明确指出:建筑材料工业是我国第三大耗能行业。2005年10月27日,国家发改委、环保总局等六部委下发循环经济试点的通知,建筑材料被列为国家循环经济首批试点的七大重点行业。建筑材料业主要不足在于,能源、资源消耗很大,经济增长方式尚未从根本上转变,资源、能源的有限和建筑材料消耗量巨大之间的矛盾已成为建筑材料业必须面临和解决的关键问题。

我国是一个资源相对不足的国家,耕地、淡水、森林、石油、天然气等资源的人均占有量贫乏,与世界平均水平相差较大。建筑材料业是一个能耗高、矿产资源消耗很大的行业,在我国,主要建筑材料产品水泥、平板玻璃、陶瓷砖、卫生陶瓷洁具等对能源的消耗均高于世界平均水平,目前,我国每年建成的房屋面积高达16亿~20亿?,但新建建筑中95%以上仍属于高耗能建筑[1,2].在我国,建筑材料的能源、资源需求与拥有,它们之间的矛盾在建设节约型社会,发展循环经济中显得尤为突出。解决这一矛盾,最根本的还是依赖于科学技术的发展。除了必须树立科学的发展观以外,只有通过科学技术的进步,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个矛盾。现有建筑材料业和建筑业的落后,虽已成为社会发展的瓶颈,但这也为我们的发展提供了很好的契机。

二、科学技术是建筑材料业发展的内驱动力

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科学技术的进步是促进资源节约和废弃物循环利用的有效手段,建筑材料业朝着节约能源、资源的方向发展,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的发展。

首先,先进的生产工艺,需要科学技术支撑。探索先进的建筑材料生产工艺,改进传统的产业,尽快淘汰高耗能,高污染的落后的生产工艺,是节约能源、资源的有效途径。以水泥生产为例,如果将新型干法预分解技术加以推广,使新型干法产量由2004年的占全国总量的33%,在2010年达到70%,就可以实现节煤1200万t,回收粉尘800万t,节约燃气30%。如在干法生产线基础上再安装配置余热发电装置,更可大大降低能耗[1].

科学发展的动力篇5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发展动力;可持续性

中图分类号:F1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02-0004-02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经济保持着持续、平稳、高速的增长势头,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一度濒于崩溃的边缘发展到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创造了举世瞩目的经济奇迹。中国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基本实现了由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由低收入国家向中等收入国家的过渡,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阶段。但是,总体来看,中国经济发展主要还是一种高投入、高消耗的粗放型的发展方式,经济发展与资源承载能力之间的矛盾日益凸现,内外经济发展失衡的现象日益严重。因此,中国能否处理好这些问题,已经成为中国经济能否保持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一、中国经济发展态势及其特征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持续保持了30多年的高速增长,在世界经济史上创造了又一个“奇迹”。据统计,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从1978年的3645亿元人民币,占世界经济1.8%,居世界第10,提高到2009年的33.535万亿元人民币,占世界经济的份额超过6%,居世界第3位。1979―2008年间,中国的GDp年均实际增长为9.8%,这在世界经济发展史着实是极为罕见的。中国的人均国民收入也由1978年的190美元,提高到2008年的3266美元,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进一步缩小。中国的进出口贸易总额,从1978年的206亿美元,上升到2008年的25616亿美元,居世界第3位。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由1978年的0,增长到2008年的924亿美元,居世界第2位。国家的外汇储备,也由1978年的1.67亿美元,增长到2009年的23992亿美元,居世界第1位。

但是,在经济取得高速增长的过程中,也产生了经济失衡这一事关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问题,集中表现为以下特征。

第一,需求结构失衡。中国经济的增长严重依赖于出口需求来维系,而内需却严重不足,导致外需和内需失衡。

第二,投资与消费的结构失衡。国内的扩大需求,主要是通过扩大投资的需求,而居民消费所占的比重却不断下降。

第三,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的失衡。中国经济增长所付出的资源、环境代价过大。

二、影响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根源

(一)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

中国的经济增长方式长期以来都是以粗放型为主,主要依靠增加生产要素量的投入来扩大生产规模,实现经济增长。这种依靠高投入、高消耗、低效益的经济增长方式显然是难以持续的。据统计,1999―2003年间,投资拉动GDp从1.8%上升到6.4%;2004―2007年,也维持在4.9个百分点。2009年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92.3%,拉动GDp增长8个百分点。而从1999―2006年,我国最终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从74.7%快速降为38.7%。中国现在每百万美元GDp所消耗的能源是美国的3倍、德国的5倍、日本的6倍。而我国一吨煤所产生的效益仅相当于美国的28.6%、欧盟的16.8%、日本的10.3%。据统计,由于长期以来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模式,中国目前的经济增长的成本高于世界平均水平的25%。这种“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产出、低效益、低回收”为特征的粗放型发展模式直接制约了中国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

(二)收入分配结构失衡

当前在收入分配结构中,国民收入分配重点向垄断性资源、资本收益和政府倾斜,而劳动者报酬收入却不断降低。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统计,目前,电力、电信、金融、保险、烟草等垄断性行业职工平均工资是其他行业职工的2倍到3倍,如果加上工资外收入和职工福利待遇上的差异,实际差距可能更大。在居民劳动者报酬上,在1983年达到56.5%的峰值后就持续下降,2005年已经下降到36.7%;而在1990―2005年,企业的营业余额所占GDp的比重从21.9%上升到29.6%。造成这种收入分配结构失衡的原因主要是:(1)城乡、地区发展不平衡。由于城乡发展不平衡,所以城市居民的收入要高于农村居民的收入;而沿海地区经济发展更为迅速,居民拥有更多的贸易机会,所以沿海地区居民的收入要高于内地居民的收入。(2)产业结构与劳动供给结构之间失衡。一般来说,知识性、高技术等人员的报酬要高于一般简单劳动所获得的报酬。(3)资源、资本等生产要素的稀缺,造成垄断性资源、资本要素报酬偏高。

(三)全球经济失衡

全球经济失衡主要表现为:一是美国利用美元作为全球储备货币向世界征收铸币税,不断向全球注入流动性保持逆差,导致美国国际收支中的经常性项目逆差不断加大。二是中国、日本等东亚国家对美国持有大量的贸易盈余,积累了大量的外汇储备,支撑了美国的逆差。这种全球经济失衡加剧了中国与其他国家的贸易摩擦,导致了新的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同时对中国这种严重依赖投资、出口的经济增长模式产生重要的影响,加大了国民经济的风险。由于内需不足和对出口的过分依赖,致使经济发展依赖国际市场,而一旦国际市场出现震荡,必将造成国内经济的萧条,甚至出现经济发展停滞,严重威胁国家经济安全。

三、中国经济可持续性发展的对策建议

目前,中国已经进入发展的关键时期、改革的攻坚时期和社会矛盾的凸现时期。这要求我们必须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把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使中国经济真正步入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常规发展轨道。

(一)坚持科学发展观,切实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长期以来,这种主要依赖于高投入、高消耗的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给中国资源、环境带来极大的破坏,必将制约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以煤炭的消耗为例,2000年,中国的燃煤消费量占世界燃煤消费总量的27%,成为世界第一大煤炭消费国;2007年,中国消耗了21亿吨煤炭,如果按照这个速度发展,未来10年中国的煤炭消费量将在此基础上翻番,在40年内用光所有的煤炭储量。同时,大量的高耗能、高污染的工业给环境也带来了严重破坏。据统计,在全世界20个污染最严重的城市中,中国就占了16个;中国70%的河流和湖泊都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近一半的人口缺乏干净的饮用水。科学发展观的实质就是要用新的发展思路,切实转变粗放型的发展方式,加快经济结构调整,积极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在合理、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保护环境的基础上,促进经济社会的健康、持续、稳定的发展。

(二)坚持以人为本,理顺经济利益关系

“本理则国固,本乱则国危”,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就是坚持以人为本,切实让广大人民群众能够共享发展的成果,只有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经济发展才有持久的动力,社会进步才有牢固的基础,国家才能长治久安。因此,调整收入分配结构,理顺各种经济利益关系是维持经济发展动力的核心所在。当前,中国的中低收入者所占比重过大,分配结构呈“金字塔”型,制约了中国国内的有效需求,使消费疲软。因此,一方面,需要调整收入分配结构,扩大中低收入群体的消费需求;另一方面,政府要为社会各成员提供均等的机会和公平的结果,使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关系及调整利益关系的原则、制度、行为等合乎社会发展的需要。

(三)坚持科学发展观,积极促进经济增长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的转变

在总需求结构中,消费是拉动经济增长最稳定、最长效、最为可持续的手段。以美国等发达国家为例,其最终消费需求对经济的增长贡献率普遍在70%以上。而长期以来,出口和投资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所占的比重远远超过60%,而消费对增长的贡献不足40%,形成了典型的投资与出口驱动型经济增长模式。因此,要实现消费、投资和出口的协调拉动型经济增长,需要政府采取积极引导,推动经济结构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实现外需驱动型增长向内需驱动型增长的转变,实现投资驱动型增长向消费驱动型增长的转变,这是拉动经济长期增长的动力源和决定性力量。特别是在全球经济衰弱的背景下,中国外贸出口风险加剧,扩大内需、刺激消费成为保持经济稳定增长的关键。

(四)坚持全面协调发展,走可持续性发展道路

长期以来,中国走的是“高投入、高污染、高能耗、低效益”的发展道路,显然,如果不能很好地解决这些问题,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将难以为继。这表明,在经济发展的实践过程中,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在经济发展上,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在社会发展方面,缩小城乡间、地区间贫富差距,健全和完善养老、失业、医疗等社会保障体系,重视社会的公平和正义,保持社会的政治稳定,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环境方面,必须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人口增长和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倡导环境文化、生态文明,追求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的社会体系,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社会。

参考文献:

[1]周明生.金融危机下的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选择――2009年中国经济增长与周期高峰论坛年会综述[J].经济与管理研究,2009,(8).

[2]顾巧明,胡海鸥.危机背景下的中国经济失衡新特征研究:逻辑与对策[J].经济与管理研究,2009,(6).

科学发展的动力篇6

关键词科技产业;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协同发展;系统动力学

中图分类号F299.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04(2014)10-0085-09doi:10.3969/j.issn.1002-2104.2014.10.013

长期以来资源型城市为国家提供了主要生产资料,为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然而资源型城市也为此承受了巨大的代价:原有的不顾环境承受能力的“大量开采,大量消耗,大量废弃”的对资源粗放和一次性利用模式,导致可开采资源的大幅减少,以及开采的客观条件的日益严峻,资源型城市粗放型的发展模式受到严格限制,资源型城市发展普遍面临严峻困境[1]。近年来,理论界从不同的视角对科技产业与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协同发展进行了研究,主要包括以下研究视角[2]:①采矿业是否是科技产业。Johne.tilton提出采矿业是高科技产业[3-6];然而paulJ.Bartos却认为采矿业只是一般产业而非高科技产业,其生产力的提高应归功于先进制造业等产业的创新和技术进步[7]。②科技产业支撑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CatherineDriussi和JanisJansz通过案例分析得出结论:新的矿业技术的运用能将矿业废物最小化,甚至达到零污染[8];GavinHilson在探讨采矿业开展污染预防和清洁生产时,强调技术进步对采矿业开展污染预防和清洁生产非常重要[9];郭兴红认为应该通过发展煤炭高新技术产业,实现洁净煤技术产业化来做好煤炭资源的综合开发和利用,积极推进资源型城市的生态建设[10];黄少鹏认为一个煤炭生态工业园区从设想到生成,关键还是要有高新技术的支撑[11]。③资源型城市科技产业集群。peterwarrian探讨了在全球化和知识经济形势下,以及环境保护需要,迫使制造业和矿业产业的发展模式向典型的高科技产业集群模式转变的相关问题[12]。④科技产业与资源型城市生态产业链的延伸。王志宏、袁学良、刘淼群等认为技术创新和高新技术能促进资源型城市生态产业链的延伸,从而促进资源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13-15]。⑤科技产业与资源型城市传统产业改造升级。董锁成、乔丽等认为应该运用高新技术改造和提升资源型城市的传统产业,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带动传统产业,从而促进资源型城市的产业结构升级[16-17]。综观上述研究发现,尽管有大量的研究人员开始从理论上关注和分析科技产业与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协同发展,但相关的研究主要是一些观点、想法的提出,缺乏机理的深入剖析和逻辑论证;成果分别散落在不同主题下,有的出现在资源型城市生态文明研究中,有的出现在资源型城市的循环经济研究中等等,有时作为对策提出,有时作为经验总结出现。总之在很多主题下出现,却又“点到为止”,缺乏统一主题下系统、深入的研究。因此,本文运用系统动力学方法,深入剖析科技产业与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协同发展系统中各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和作用,构建系统动力学(SD)模型,并通过对模型进行政策模拟,找到最佳的政策模式,以期为促进科技产业与资源型城市的可持续协同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1系统分析

科技产业与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协同发展系统是一个包含多因素的、非线性的、复杂的、开放的时变系统。在该系统中,科技产业发展通过提供先进的工艺、装备和材料,从而提高资源型城市矿产资源回收率和资源综合利用率、减少废弃物的排放和对城市生态环境的破坏,进而推动资源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而资源型城市通过提供资金支持、市场支持、生产基地和发展方向而促进科技创新成果的产生、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从而拉动科技产业的发展,二者互相促进、协同发展。可见在该系统中,各因素通过物质、资金、人才、信息的交换而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很难将某一因素割裂开来单独研究。总的来说,科技产业与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协同发展系统是一个包括经济、社会、环境和资源四个子系统的复杂、非线性、动态、开放系统。

系统动力学(SystemDynamics)简称SD,是一门分析研究信息反馈系统的学科,也是一门认识系统问题和解决系统问题的综合性学科。SD把系统的行为模式看成是由系统内部的信息反馈机制决定的,通过建立SD模型,利用SD仿真语言在计算机上实现对真实系统的仿真,从而实现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的有效结合,能够有效地揭示复杂系统在各种因果关系作用下所呈现出的动态变化规律,可以研究系统的结构、功能和行为之间的动态关系,以便寻求较优的系统结构和功能。

由此可见,运用SD方法研究科技产业与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协同发展系统,不仅能深入系统地分析系统的结构、功能与行为之间的动态关系,而且能为政策的制定提供实质的、具有操作性的建议。

2SD模型构建

2.1因果关系模型构建

2.1.1经济子系统因果关系分析

科技产业与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协同发展系统的经济子系统主要是指资源型城市的科技产业经济发展系统。为了表征科技产业经济的发展,考虑了科技产业发展的几个关键因素,即科技产业的“科学-技术-经济”过程中的几个关键因素:R&D投入、R&D产出(专利、产业技术水平),从科技产业发展的关键环节来表征科技产业的实质发展。

经济子系统的主要反馈回路有:

企业R&D投入企业对内R&D投入企业新专利技术水平GDp企业R&D投入

企业R&D投入企业对产学研R&D投入产学研新专利技术水平GDp企业R&D投入

政府对产学研R&D投入产学研新专利技术水平GDp政府财政政府R&D投入政府对产学研R&D投入

政府对学研R&D投入学研新专利技术水平GDp政府财政政府R&D投入政府对学研R&D投入

科技产业的发展始于研发投入,研发投入的水平决定了科研成果的的数量和质量,从而决定了产业的技术水平。在科技经济日益一体化发展的今天,产学研协同创新对于整合创新资源、促进知识流动和技术转移、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效率、获取科技和经济竞争力都至关重要。这是各发达国家纷纷通过立法、出台政策、制定实施专项计划鼓励、促进产学研协同创新的重要原因。

2.1.2社会子系统因果关系分析

科技产业与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协同发展系统的社会子系统是一个包含诸多因素的复杂非线性系统,内涵非常丰富。然而,并非资源型城市社会系统的所有因素都是分析的重点。因此,在社会子系统的分析中,我们重点考虑与科技产业和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协同发展关系密切的人口子系统、教育子系统和医疗子系统。

在社会子系统的主要的反馈回路有:

总人口人均病床数保健水平死亡率总人口

总人口人均医护人员数保健水平死亡率总人口

基础教育投入教师数学龄儿童入学率在校学生数基础教育投入

高等教育投入教师总水平科研型毕业生数R&D人员专利数技术水平GDp政府财政教育投入高等教育投入

2.1.3环境子系统因果关系构建

科技产业与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协同发展系统的环境子系统是决定资源型城市生态水平的重要子系统。由于传统的资源型城市发展模式无视环境保护,三废――废水、废气、固体废弃物排放严重超出了资源型城市生态环境的承受能力,导致资源型城市生态环境遭到极大破坏。因此,在科技产业与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协同发展系统的环境子系统中,主要考虑了三废排放、环境质量、技术水平、资源产量和环境治理投资等因素。

在环境子系统的因果关系图中,主要的反馈回路有:

环境治理投入水环境治理投入水污染物排放量环境质量环境治理投入系数环境治理投入

环境治理投入大气治理投入大气染物排放量环境质量环境治理投入系数环境治理投入

环境治理投入固废治理投入固废排放量环境质量环境治理投入系数环境治理投入

环境质量劳动人口数GDp环境治理投入水环境治理投入水污染物排放量环境质量

环境质量劳动人口数GDp环境治理投入大气治理投入大气染物排放量环境质量

环境质量劳动人口数GDp环境治理投入固废治理投入固废排放量环境质量

2.1.4资源子系统因果关系构建

科技产业与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协同发展系统的资源子系统本文主要是指矿产资源子系统。对资源型城市来讲,资源子系统是非常重要的。在资源子系统中,主要考虑了资源的储量、需求量、产量、可采年限等因素,同时考虑了技术水平对资源可采年限的影响和对资源需求量的影响。

在环境子系统的因果关系图中,主要的反馈回路有:

可采年限生产规模资源年产量年采出量可采储量可采年限

年采出量可采储量资源年产量年采出量

2.1.5系统因果关系模型构建

综合经济子系统、社会子系统、环境子系统和资源子系统的因果关系分析,构建出科技产业与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协同发展系统的因果关系模型,如图1所示。

2.2系统流图模型构建

通过对科技产业与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协同发展系统的因果关系图的深入分析,根据各变量在系统中所起的作用不同,运用Vensim软件构建出科技产业与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协同发展系统的流图模型,如图2所示。模型中,状态变量包括固定资产总额、劳动力总数、技术水平、环境质量等12个,速率变量包括年增资产、技术水平年增加、劳动力年增加、(环境质量)年变化程度、年采出量等22个,其他变量均为辅助变量,共50个。

2.3变量间方程的建立

本文在变量间方程的构建过程中,主要运用了以下方法:

(1)通过查阅统计年鉴、统计公报等统计数据获得相关数据。比如GDp、固定资产投资、固定资产净值的历年数据。

(2)通过对数据进行初步分析、处理,获得数据间的规律性认识。比如,通过对历年数据分析发现,资源型城市济宁的财政收入与GDp之比一般维持在0.06左右。

(3)综合运用回归分析、专家估计确定具有一定规律性的变量间的关系。

(4)规律性弱的变量间关系应用SD的特征函数:图表函数,通过插值建立图表函数的方法将关系清晰地表现出来。

(5)对于难于估计的参数,先粗略地试用该参数的一些可能数值进行模拟测试,直至模型行为无显著变化时,确定相应值为参数值。

通过综合运用以上方法,构建出科技产业与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协同发展SD模型变量间方程。其中主要的方程如下:

(1)企业对产学研R&D投入=企业R&D投入×(1-内部比例)

(2)企业对内R&D投入=企业R&D投入×内部比例

(3)企业新专利=0.015×DeLaY1i(企业对内R&D投入,1,企业对内R&D投入-1.4×104)

(4)政府对产学研R&D投入=政府R&D投入×(1-学研R&D系数)

(5)政府对学研R&D投入=政府R&D投入×学研R&D系数

(6)政府R&D投入=政府财政×政府R&D投入系数

(7)R&D总投入=企业R&D投入+政府R&D投入

(8)产学研新专利=0.03×(企业对产学研R&D投入+政府对产学研R&D投入)

(9)学研新专利=0.015×DeLaY1i(政府对学研R&D投入,1,政府对学研R&D投入-3458)

(10)技术水平=inteG(技术水平年增加-技术淘汰,8.35×106)

(11)大气污染物排放量=maX(141714-0.0005×技术水平-0.01×DeLaY1i(大气治理投入,1,大气治理投入×0.92)+0.0001×资源年产量,1000)

(12)环境质量=inteG(年变化程度,-4)

(13)环境治理投入=GDp×环境治理投入系数

(14)水污染物排放量=maX(46382.9-0.00015×技术水平-0.001×DeLaY1i(水环境治理投入,1,水环境治理投入×0.92)+1×10-5资源年产量,1000)

(15)GDp=1.58×固定资产总额+0.01×技术水平+0.1×劳动力总数

(16)劳动力减少数=劳动力总数×0.06×(1-(环境质量-1)/50)

(17)劳动力总数=inteG(劳动力增加数-劳动力减少数,4.46×106)

(18)能耗系数=maX(1.515-4.3×10-9×技术水平,0.5)

(19)资源回收率=min((0.761+1.29×10-9×技术水平)×管理水平,1)

(20)资源可采储量=inteG(+准备煤量-年采出量,178×108)

(21)资源年产量=min(min(生产规模,资源可采储量),需求量)

(22)需求量=RanDomnoRmaL(3,3.1,3.02,0.04,100)×GDp×能耗系数

(23)年采出量=资源年产量/资源回收率

2.4模型检验

通过在系统流图模型的基础上,建立变量间的数学方程,科技产业与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协同发展系统的SD模型已经基本构建起来了。为检验模型的正确性、有效性和信度,对构建的模型进行了结构适合性检验、行为适合性检验、结构与实际系统一致性检验、行为与实际系统一致性检验,检验结果表明本文构建的科技产业与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协同发展的SD模型结构适合、行为适合、模型结构与实际系统一致、模型行为与实际系统一致,模型正确真实地反映了实际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模型有效性、可信度高。可进一步运用该模型进行实证分析和政策模拟。

3政策模拟与仿真

本节将运用构建的SD模型进行政策模拟与仿真,从而为更好地促进科技产业与资源型城市的可持续协同发展提供决策依据。选取企业R&D投入系数、企业对产学研R&D投入比例、政府对产学研R&D投入比例、产学研运作效率四个变量为政策变量,调整四个政策变量取值形成不同的政策模式,观察模型在不同政策模式下的运行情况。各政策模式下政策变量的取值如表1所示。表中第1行为资源型城市济宁原有发展模式,政策模式一是提高企业的R&D投入系数,其他政策变量不变,其政策含义是通过提高R&D投入来促进科技产业与资源型城市的可持续协同发展;政策模式二是政府和企业提高对产学研的R&D投入比例,而产学研的运作效率系数并不高,企业的R&D投入也不增加,其政策含义是政府和企业在不增加R&D投入的情况下通过提高对产学研的资金支持来促进科技产业与资源型城市的可持续协同发展;政策模式三是政府和企业在提高对产学研的R&D投入比例的同时,提高产学研运作效率,但并不增加R&D投入,其政策含义是政府和企业在不增加R&D投入的情况下通过对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全面支持来促进科技产业与资源型城市的可持续协同发展;政策模式四是提高企业的R&D投入系数,同时提高对产学研的R&D投入比例,但产学研的运作效率系数并不高,其政策含义是通过同时提高R&D投入和对产学研的R&D资金支持来促进科技产业与资源型城市的可持续协同发展;政策模式五是同时提高企业的R&D投入系数、对产学研的R&D投入比例、产学研的运作效率三个政策变量,其政策含义是通过提高R&D投入和全面支持产学研协同创新来促进科技产业与资源型城市的可持续协同发展。

图3-图9显示了在不同的政策组合下模型的仿真模拟结果。从7个仿真结果图我们可以看到,政策模式5的运行效果最好。而表1显示,政策模式5并非是R&D投入最大的模式。这表明通过适当提高R&D投入并全面支持产学研协同创新,可以很好地促进科技产业与资源型城市的可持续协同发展。相反,R&D投入最大的政策模式1的运行效果却并不理想,这似乎有些出人意料,但仔细分析后我们发现这是符合逻辑的――如果只是强调提高R&D投入,而不注意R&D资源的合理配置,就会出现高投入下低回报的结果。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政策模式3,虽然该模式并没有增加R&D投入,但运行的效果比较好:图3-图9显示在该模式下,除了新专利总数这一体现科技产业发展“中间成果”的指标仿真情况明显落后于政策模式5和政策模式4外,其他体现科技产业与资源型城市协同可持续发展的“最终成果”的技术水平、环境质量、污染物排放量、能耗系数、资源回收率等6项指标均几乎与政策模式4相当,

水平的政策模式3和政策模式5来说,分别都还是存在较大差距的。这表明,只是提高对产学研协同创新的资金投入,而不注重提高产学研协同创新运作效率,同样会造成R&D资源的浪费。

综上所述,只强调提高R&D投入,而不注意R&D资源的合理配置,并不能有效促进科技产业的发展;同样,只提高对产学研协同创新的资金投入,而不注重提高产学研协同创新运作效率,也会造成R&D资源的浪费;为了有效促进科技产业与资源型城市的可持续协同发展,应该多管齐下:不仅要提高R&D投入,而且要提高对产学研协同创新的R&D投入,更要提高产学研协同创新运作效率,即提高R&D投入的同时全面支持产学研协同创新――实现“府产学研资介”协同运作是促进科技产业与资源型城市的可持续协同发展的最佳政策实施模式;此外,尽管有些资源型城市的R&D资源有限,但只要“励精图治”,通过全面支持产学研协同创新也能够较好地促进科技产业与资源型城市的可持续协同发展。

4结论与建议

本文通过系统分析科技产业与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协同发展系统,通过构建因果关系模型、动态流图模型、变量间方程逐步构建起科技产业与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协同发展的SD模型。对模型进行政策模拟的结果显示,无论资源型城市的R&D资源是否丰富,通过全面支持产学研协同创新,从而实现“府产学研资介”协同运作是促进科技产业与资源型城市的可持续协同发展的最佳政策模式。借鉴发达国家通过促进产学研协同创新从而实现科技经济一体化发展过程中的经验,本文认为实现“府产学研资介”六位一体协同运作是实现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关键。综观产学研协同创新成功运转从而实现科技经济一体化发展的发达国家,可以发现政府部门、金融资本、科技中介机构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甚至可以说,没有“府资介”角色的积极参与,产学研协同创新不可能有效展开。为更好地促进科技产业与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协同发展,政府部门的角色和作用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①通过立法规范和鼓励产学研协同创新。美国的《史蒂文森-威德勒技术创新法》(1980)、《国家合作研究生产法》(1984)、《国家竞争力技术转移法》(1989)、《研究交流促进法》(1998),日本的《大学技术转移促进法》、《研究交流促进法》,法国的《技术创新和科研法》都明确提出鼓励产学研协同创新,并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促进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具体措施。而我国目前还没有一部法律明确鼓励产学研协同创新。②成立或改建相关组织机构有效调控产学研协同创新。美国政府设立了国家科技委员会,主要职能是协调促进产学研合作发展的政策、战略制定中各部门和单位之间的利益。意大利政府设立了由总理直接领导的国家科研与创新政策部级委员会,其下设立了一个委员会专门处理产学研协同创新的相关事宜。③制定政策促进产学研协同创新。美国、日本等过都出台了财税政策、鼓励产学研机构间人才流动政策等来促进产学研协同创新。④制定实施具体的科技计划切实推进产学研协同创新。法国的“竞争点计划”、芬兰的“国家科技发展中心计划”、德国联邦政府的一系列科研计划都明确规定科研项目必须通过产学研合作实施。目前我国还没有这方面的专门计划。特别是在能源、新材料、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产业共性技术和核心关键技术领域应该制定实施产学研协同创新的科技计划,这对促进科技产业与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协同发展意义非常重大。

资金投入对科技创新和科技产业发展至关重要。虽然产学研合作能有效整合三方的资金资源,部分弥补高校和科研机构研发资金的不足,但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科技创新和科技产业发展对资金的巨大需求问题。在促进产学研协同创新的资金投入上,政府应该本着有进有退的原则:对于产业共性技术、关键核心技术以及基础研究领域,政府应该加强对研发的资金投入,对于研发成果的商业化领域政府应当减少投入,加强企业的投入主体地位,同时建立科技产业风险投资机制,完善风险投资政策,促进风险投资产业健康发展,从而多渠道为科技创新和科技产业发展筹集资金。

科技中介机构是促进产学研协同创新的粘合剂和剂,是促进科技创新和科技产业发展的助推剂。发达国家都非常重视中介机构的建设,而且功能日趋完善,结构日趋合理。美国的科技中介机构最为完善。小企业发展中心、中小企业信息中心都已形成庞大的全国性网络,为小企业、中小企业提供技术创新等方面的服务;美国大学大都建立了生产力促进中心、法律契约事务服务机构和技术转让服务机构,这些机构有力地促进了产学研协同创新和科技成果的商业化。目前我国的科技中介机构的力量还比较薄弱,功能比较单一,信息服务还不到位,这些都是实现科技资源的有效流动和整合、实现科技经济一体化发展的主要障碍。为了有效促进科技产业与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协同发展,应当通过各种方式促进科技中介机构的建立和功能的完善。

综上所述,实现“府产学研资介”六位一体协同运作是实现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关键,是实现科技经济一体化发展的关键,是促进促进科技产业与资源型城市的可持续协同发展的最佳政策实施模式。本文用“科学-技术-经济”过程中的几个关键因素的发展状况来表征科技产业的发展是一种新的尝试,关键因素的选取还有待进一步的完善。此外,所构建的模型仅仅以资源型城市济宁为例进了行验证,还需扩大验证的范围以进一步对模型进行完善。总之,通过本文的研究,构建了科技产业与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协同发展的SD模型,为进一步的研究奠定了基础,期待更多研究来深入和完善科技产业与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协同发展理论。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曾丽君,隋映辉.中国资源型城市循环经济发展水平聚类实证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1,21(3),143-149.[ZengLijun,SuiYinghui.ClusterempiricalStudyontheLevelofCirculareconomicDevelopmentofChineseResource:BasedCities[J].Chinapopulation,Resourcesandenvironment,2011,21(3):143-149.]

[2]曾丽君,隋映辉,申玉三.科技产业与生态矿区协同发展研究综述[J].矿业研究与开发,2013,33(2):121-127.[ZengLijun,SuiYinghui,ShenYusan.ReviewonSynergisticDevelopmentofScience&technologyindustryandecologicalminingarea[J].miningResearchandDevelopment,2013,33(2):121:127.]

[3]Johnet.miningandpublicpolicy:analternativeView:Reply.naturalResourcesForum,2001,25(1):7172.

[4]Johnet.Laborproductivity,Costs,andmineSurvivalduringaRecession[J].Resourcespolicy,2001,27(2):107-117.

[5]Johnet.LongtermtrendsinCopperprices[J].miningengineering,2002(7),25-32.

[6]Johnet.CreatingwealthandCompetitivenessinmining[J].miningengineering,2003(9),15-22.

[7]paulJB.isminingaHightechindustry?investigationsintoinnovationandproductivityadvance[J].Resourcespolicy,2007,32(4),149-158.

[8]CatherineD,JanisJ.technologicaloptionsforwasteminimizationintheminingindustry[J].JournalofCleanerproduction,2006,14(8),682-688.

[9]GavinH.pollutionpreventionandCleanerproductionintheminingindustry:ananalysisofCurrentissues[J].JournalofCleanerproduction,2000,8(2):119-126.

[10]郭兴红,司悦生.推行清洁生产、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走可持续发展之路[C].全国矿山建设学术会议论文选集,2004:599-601.[GuoXinghong,SiYuesheng.promoteCleanproductionandDevelopCirculareconomyVigorouslytoDevelopinSustainableway[C].ConferenceproceedingsofthenationalmineConstructionSymposium,2004:599-601.]

[11]黄少鹏.基于循环经济理念的煤炭生态工业园区建设[J].中国煤炭,2007,32(6):16-17[HuangShaopeng.ConstructionofCoalecoindustryparkBasedonphilosophyofCirculareconomy[J].ChinaCoal,2007,32(6):16-17.]

[12]peterw.FrommetalBashingtomaterialsScienceandServices:advancedmanufacturingandminingClustersintransition[J].europeanplanningStudies,2009,(2),281-301.

[13]王志宏,何志强.矿区可持续发展中的技术创新与产业链延伸[J].煤炭学报,2003,28(4):348-352[wangZhihong,HeZhiqiang.technicalinnovationandextensionsofindustrialChainsintheSustainableDevelopmentofminingarea[J].JournalofCoalSociety,2003,28(4):348-352.]

[14]袁学良.煤炭行业循环经济发展理论及应用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08:72-73.[YuanXueliang.StudyontheoryandapplicationofCirculareconomyDevelopmentinCoalindustry[D].Jinan:ShandongUniversity,2008:72-73.]

[15]刘淼群.黑龙江省煤炭城市发展循环经济模式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工程大学,2008:60-61.[Liumiaoqun.theResearchontheDevelopmentmodelofCycleeconomyinCoalCityinHeilongjiangprovince[D].Harbin:HarbingengineeringUniversity,2008:60-61.]

[16]董锁成,李泽红,李斌,等.中国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问题与战略探索[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7,17(5):12-17.[DongSuocheng,LiZehong,LiBin,etal.theproblemsandStrategiesoneconomictransformationofResourcebasedCitiesinChina[J].Chinapopulation,Resourcesandenvironment,2007,17(5):12-17.]

[17]乔丽.矿区生态文明理论、方法与实证研究:以平朔矿区为例[D].北京:中国地质大学,2010:38-39.[QiaoLi.aCaseStudyonecologicalCivilizationinpingshuominingarea:theory,methodandpractice[D].Beijing:ChinaUniversityofGeosciences,2010:38-39.]

StudyonSustainableSynergisticDevelopmentofScience&technologyindustry

andResourcebasedCityBasedonSystemDynamics

ZenGLijun1SUiYinghui1,2SHenYusan3

(1.Collegeofeconomicsandmanagement,ShandongUniversityofScienceandtechnology,QingdaoShandong266590,China;

2.instituteofeconomicStrategyandmanagement,QingdaoacademyofSocialScience,QingdaoShandong266071,China;

3.teachingaffairsDepartment,ShandongUniversityofScienceandtechnology,QingdaoShandong266590,China)

科学发展的动力篇7

内容摘要:本文根据贝克尔的“宠坏的孩子”定理以及哈丁的“公共地悲剧”博弈模型进行分析,得出以下结论:关于生产要素与资源问题,如果政府发出正确的信号,采取适当的激励行为,则自利的企业最终采取的行动与社会最优是吻合的;反之,如果政府采取了不当的激励措施,发出错误的信号,则会产生“公共地悲剧”,使有限的生产要素与资源被过度开发使用。因此,建立合理的要素价格体系和资源价格是科学发展观的内生动力机制,只有这样,才能使粗放的发展方式转变到创新型发展方式上来。

关键词:外在性信号博弈科学发展观

自十六届三中全会上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科学发展观以来,关于科学发展观的国内文献可以说是数量众多,主要是对科学发展观重要意义的解读,或者是对于发展观念转变的具体方式的设计,但是我国发展方式长期以来难以得到根本的、彻底的转变,关于其本质原因,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生动力机制以及如何科学的论证这种内生动力机制的研究资料非常少。

传统理论认为,外在性的存在与公共品的属性是市场机制难以处理的问题(平新乔,2001),但实际上,在我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过程中,由于市场经济的特征是二元主体结构,即由追求效用最大化的个人,追求利润最大化的企业以及追求财富最大化的家庭组成的微观主体与强调宏观调节作用的政府构成,而这种“双主体”结构,最难界定的是各自的职能和作用范围,其相互之间与生俱来的替代性特征,很容易在制度设计时使发展主体的功能配置发生“错位”(刘志彪,2008)。所以,关于外在性的问题,不仅适用于市场机制难以处理的问题,也适用于本来可以用市场机制解决,但实际上因政府的“错位”与“越位”而造成的外在性问题,如要素价格体系的扭曲问题。

具有宏观调节功能的政府与追求效用最大化的个人、追求利润最大化的企业以及追求财富最大化的家庭之间是一种动态的博弈关系,这种博弈关系的最终结果是什么,如何设计一种机制,能使得追求不同目标的微观主体最后能达到从整个社会的角度来看,效用最大化的一种结果,也就是说,从经济理论层面来看,科学发展观的内涵以及发展方式转变的政策背后的经济机制是什么,本文将用博弈论和外在性的相关知识对其进行分析。

动态博弈扩展式

一个动态博弈的简单扩展式表述:t={t1,t2},m={m1,m2},a={a1,a2},prob{t1}=p(见图1)。自然首先行动,以概率p与1-p选择类型t1与t2,即决定资源或要素的丰裕度,发送者(政府)通过要素价格体系发出关于要素稀缺性的真实或扭曲的信号m1或m2,企业收到信号后,做出关于要素的密集度问题和环境污染问题等决定,即采取行动a1或a2。

根据贝克尔的“宠坏的孩子”定理博弈模型分析

若政府根据要素的稀缺程度决定要素价格,即发出真实的信号,则根据贝克尔“宠坏的孩子”(RottenKid)定理,虽然企业是从自身的利益最大化出发,但是在逆向归纳解中,企业会选择可使全国福利最大化的行动。

本文假设企业与政府的目标不一致,政府以全体公民的利益最大化为目标,而企业不考虑整个社会的效益,只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政府与企业进行博弈如下:首先,企业选择一个行动a(污染或过度使用资源,即对整个社会来说具有负外在性的行动),可使企业获得收入ie(a),同时使政府得到收入ig(a);然后,政府观察到收入ie(a)和ig(a),选择给企业的奖励或惩罚B。企业的收益为U(ie+B),政府的收益为V(ig-B)+k(ie+B),其中k>0反映出政府关心企业的福利。假定行动是一个非负数字,a≥0,收入函数ie(a)和ig(a)为严格凹且分别在ae>0和ag>0达到最大值;奖励或惩罚B为或正或负的数字;且效用函数U和V递增并严格凹。

采用逆向归纳法求解如下:第一,先最大化政府的收益,即给定企业的污染行动a,来选择自己的行动B,

maxV(ig-B)+k[U1(ig-B)+U2(a+B)]

B

一阶条件:V'(ig-B)=kU2'(a+B)

反应函数满足:

-1

也就是说,企业污染或过度使用资源这种典型的具有负外部性的行为减少,则政府给予更高的奖励。

第二,接着最大化企业的收益:给定反应函数B*,来选a

maxU1(ic-a)+U2(a+B*)

a

一阶条件:U1'(ic-a)=U2'(a+B*)(1+dB*/da)(*)

进一步,可得0

因此当增加a时,U1(ic-a)会减少,同时,d(a+B)/da>0,a+B会增加,这样U2(a+B*)也会增加,因为(*)式,U2(a+B*)增加的幅度比U1(ic-a)减少的幅度大,所以企业收益增加,同时政府收益也增加了。

从上述论证过程中,可以发现,政府对于企业行为的奖励B是整个论述过程成立的关键,即政府是否能发出正确的信号直接影响到企业采取的行动,如果政府对于企业减少污染或者是减少对资源的过度使用行为,给予正的奖励,显然可以达到本文想要的结果,也就是说,虽然企业本身所有的行为都是自利的,没有考虑到对整个社会的影响,但只要政府的措施得当,同样可以使企业这种自利的行为具有对于整个社会而言利益最大化的特性。

对于某些已经过度使用的生产要素,从一般经济学供求原理来看,资源稀缺程度的增加,会拉动要素价格上升,企业可以通过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或者寻找替代资源,或者放弃资源消耗量大的生产方式,这些措施都会使过度的资源需求得到抑制。但是,现在政府还掌握着重要经济资源的配置权,对很多重要的生产要素价格拥有决定权,这样,生产要素的稀缺和资源环境的巨大压力,能不能充分转变为正确的价格信号、经济运行能不能摆脱“资源依赖型”的发展环境就直接取决于政府行为。如果政府对于企业的这种减少污染或者是减少过度使用要素资源的行为没有给予正面的奖励,换而言之,政府对于企业的污染行为或者是对于要素资源的过度使用行为,反而采取某种奖励,例如政府应该发出高价信号的时候因种种其他因素的考虑,没有发出这样的信号,那必然会影响到下一步企业的行为,企业根据这种扭曲了的价格信号做出最有利于自身的行为,与上述根据真实信号做出的行为必然是不同的。政府对于过度使用的要素价格仍然制定的很低,企业过度使用这些要素在某种意义上说降低了企业生产成本,其实相当于政府给予企业的一种变相奖励。这样,根据上面的推导过程,显然不能使企业的行为显示出利他性的结果。

因此,要素价格市场化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生动力机制,在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下,要实现成功的转型就必须改革要素价格体系。合理的要素价格体系和环境价格,必然使“资源依赖型”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到“创新驱动型”发展模式的道路上来。对于改变粗放的发展方式这一艰巨的任务来说,完善的要素价格体系,具有“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刘志彪,2008)

运用哈丁的“公共地悲剧”博弈模型分析

如果政府发出的信号是扭曲的,企业根据利润最大化原则,将本应由企业内部承担的成本由社会来承担,这就是公共地悲剧,使资源经常被过度使用。

考虑一个有n个企业的社会,所有企业都利用全社会的公共资源(例如公共的河流、空气等)。社会中企业利用资源的总量为G=g1+……gn(gi为企业i利用资源的数量)。企业利用一种生产要素或环境资源的成本为c;一个企业利用资源的价值为v(G)。资源利用的上限为Gmax;当G0,但G>Gmax时,v(G)=0。当G

由于最初的生产要素和资源条件似乎是无限的,再多利用一点不会对社会产生太大的影响,但是当利用的生产要素和资源已经多到恰好仅能维持时,再多利用一点就会对社会带来极大的损害,即对G

gi•v(g1+g2+……gi-1+gi+1+……gn)-c•gi(1),若(gi*,……,gn*)为纳什均衡,则对每个企业i,当其他企业选择(g1*,……gi-1*,gi+1*,……gn*)时,gi*必须使(1)式最大化,最优化问题的一阶条件为v•(gi+g-i*)+gi•v'(gi+g-i*)-c=0(2式),这里,g-i*代表g1*+...gi-1*+gi+1*+……+gn*,将gi*代入2式,并把所有企业的一阶条件加总,然后除以n,得v(G*)+G*•v'(G*)/n-c=0(G*=g1*+...gn*)(3)

但是,全社会的最优选择用G**表示,应满足maxG•v(G)-G•c

0≤G≤∞

其一阶条件为v(G**)+G**v'(G**)-c=0(4)

比较(3)与(4)可知,G*>G**

即,每个企业在纳什均衡状态下,对资源利用总量的和高于全社会的最优选择,也就是说,对于资源的使用过度了。

结论

在我国,发展方式难以转变主要是因为制度结构的粗放。所以要从根本上彻底转变发展方式,必须切实转变发展的制度结构,从制度层面割裂对粗放的发展方式的支持与强化。而关于制度的变迁,有一种流行的观点认为,旧的发展路径,在缺少体制机制创新支持的前提下,会使经济系统在旧的慢性轨道中运行,并且在文化、习俗、利益刚性的前提下,出现路径依赖并且得到不断的“自我强化”。

从制度层面考察,增长方式能否切实有效的转变到可持续增长的轨道上,关键在于要素价格体系的改革。这进一步涉及到发出信号的主体问题(市场还是政府)和信号本身的真实性问题(真实的还是扭曲的)。只有生产要素的稀缺和资源环境的巨大压力通过市场充分转变为正确的价格信号,才会从根本上改变目前市场主体依靠扭曲的价格信号作决策时,对于要素的过度掠夺性使用。

参考文献:

1.刘志彪.制度、技术与市场: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三维结构[J].南京大学学报,2008(3)

2.罗伯特•吉本斯.博弈论基础(中译本)[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

科学发展的动力篇8

孙政才指出,群众路线是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是我们党最大的政治优势。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是实现党的奋斗目标、巩固党的执政基础的迫切需要。全市广大党员干部要始终牢记并坚决恪守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始终保持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不断增强党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不断巩固党的领导地位和执政地位。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是团结依靠人民、同心协力推动“科学发展、富民兴渝”的迫切需要。全市广大党员特别是党员干部要始终坚持群众路线,坚定群众立场,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团结凝聚全市3300万人民群众齐心奋斗,共同推进重庆经济社会发展。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是解决党员干部突出作风问题、回应群众期盼的迫切需要。要切实解决好党员干部作风方面的突出问题,不断强化党员干部的群众观点和公仆意识,增强党的凝聚力、政府公信力、干部执行力和制度约束力,充分赢得人民群众的信任和拥护。

孙政才强调,要深刻领会、准确把握中央关于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统一部署和要求,不断深化认识,加深理解,融会贯通,牢牢把握活动的指导思想、总要求、主要内容、基本原则、切入点、聚焦点,并把这些要求始终贯穿于活动全过程,结合重庆实际扎实推进,务求教育实践活动取得实效。要通过教育实践活动,切实增强全市党员干部的政治意识、大局意识和纪律意识,在大是大非问题上保持头脑清醒、立场坚定,切实提高贯彻中央路线方针政策的自觉性、主动性、坚定性。要切实做到十个必须坚持: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立场,严守党的纪律,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必须坚持正确的思想路线,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准确把握国情市情,按客观规律办事;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始终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一心一意谋发展;必须坚持改革开放,在更深层次、更大范围全面深化改革、进一步扩大开放,加快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有利于科学发展的机制体制;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促进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加快形成国有、民营、外资企业良性互动、协调发展的良好局面;必须坚持不断改善民生,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时刻把群众安危冷暖放在心上,扎扎实实地做好各项民生工作;必须坚持依法治市、依法行政,坚决维护法律尊严和权威,充分保障人民群众民利,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必须坚持改进作风,低调务实、少说多干,敢于担当、积极作为,以良好的精神状态和工作作风推动“科学发展、富民兴渝”事业;必须坚持正确的用人导向,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注重选拔政治坚定、作风优良、实绩突出、群众公认的干部;必须坚持贯彻民主集中制,严格执行领导班子议事规则和程序,坚决反对“家长制”和搞“一言堂”。

孙政才强调,这次活动搞得好不好、成不成功,关键看党员干部的政治意识、大局意识和纪律意识是否增强了,思想境界和精神追求是否升华了,宗旨意识和服务观念是否强化了;看党员干部作风方面的突出问题是否找准了、解决了;看领导班子是否和谐了,民主集中制是否加强了;看党群关系、干群关系是否好转了,党和政府的形象是否改善了。归根结底,要达到干部受教育、问题得解决、作风大改善、形象再提升、人民更满意的效果。

孙政才对全市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提出了需要重点把握的八个方面:一是在加强政治建设上下功夫,始终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做到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路线、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道路;二是在端正思想作风上下功夫,始终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教育广大党员干部把好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个“总开关”,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一切从群众根本利益出发;三是在加强学习教育上下功夫,不断提高理论修养水平,牢固掌握群众观点、群众路线和群众工作方法;四是在干部队伍建设上下功夫,树立正确的选人用人导向,把作风建设与选人用人结合起来,把群众公认与党管干部结合起来,把充分发扬民主与组织酝酿结合起来,全力提高干部选拔的公正性、科学化水平;五是在转变工作作风上下功夫,切实做到求真务实,牢固树立正确的政绩观,不图虚名、不务虚功,低调务实、少说多干,勇于担当、积极作为;六是在执政为民上下功夫,切实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民生问题,把资源财力更多地向农村、基层倾斜,向困难群众倾斜,保住民生底线,维护群众合法权益;七是在廉洁自律上下功夫,始终保持清廉本色,知所循、知所守、知所惧,严守为官从政、做人做事、交友用权的底线,脑子里时刻要有一盏“红绿灯”;八是在推进改革和制度建设上下功夫,制定新的制度,完善已有制度,废止不适用的制度,真正做到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切实巩固活动成果。

孙政才强调,必须切实加强对教育实践活动的组织领导。要明确责任职责,各级党委(党组)要把活动摆上重要议事日程,主要负责同志要深入一线、靠前指挥,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要积极配合、形成合力。强化分类指导,根据不同情况,设计活动载体,找准突出问题,提出措施办法,把握进度节奏。坚持统筹兼顾,把开展活动与做好当前改革发展稳定各项工作、推进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切实做到两手抓、两促进、两不误。加强宣传引导,为活动开展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各地各部门各单位要切实把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教育实践活动谋划好、部署好、推动好,把每个步骤、每个环节的工作抓具体、抓深入、抓扎实,确保活动顺利开展,达到预期效果。

黄小晶在讲话中充分肯定了我市教育实践活动前期准备工作。他说,中央《意见》和等中央领导同志的一系列重要讲话,明确了教育实践活动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方法步骤和重点举措,为开展教育实践活动指明了方向。重庆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部署要求上来,坚持光荣传统,发扬优良作风,深刻认识活动的重大意义,以饱满的政治热情和良好的精神状态积极投身教育实践活动。一要认真学习领会中央精神,全面贯彻各项工作部署。二要保持良好精神状态,以改进作风的实际成效取信于民。三要采取务实管用措施,扎实推进、不走过场,着力形成实践成果、制度成果和理论成果。四要坚持两手抓两促进,用经济社会发展成效检验活动成效。

科学发展的动力篇9

*8年2月,我市被中央确定为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试点单位,市委、市教育党委先后制定了《关于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实施方案》,对本次活动作出了安排部署。根据上级党委指示精神,结合学校实际,现就在全校党员干部和教职工中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制订如下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开放创新、富民强市,把新唐山建设成科学发展示范区和人民群众幸福之都的战略和总目标,以推进我校转型发展、进一步提高办学水平为主题,以领导班子和党员干部为重点,以“创建科学发展示范校”活动为契机,以打造“五型学校”(全面发展型、均衡发展型、内涵发展型、安全发展型、创新发展型)为载体,组织全校党员干部和广大教职工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准确把握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意义、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根本要求,努力改造主观世界,切实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着力转变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思想观念,着力提高推进教育教学改革、领导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能力,着力解决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和广大师生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着力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有利于科学发展的办学机制,为唐山教育事业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二、主要任务

1.进一步增强科学发展意识。

坚持“破”、“立”结合,进一步转变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思想观念。一是破除忽视经济社会发展要求、固守师范教育的思想,牢固树立服务中心、服务大局的观念;二是破除封闭保守、关门办学的思想,牢固树立开放合作、大胆借鉴的观念;三是破除偏重传授知识、忽视能力培养和社会实践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模式,牢固树立全面发展、协调发展的观念;四是破除强调整齐划一、机械死板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模式,牢固树立以教师和学生为本、为教师成长搭建平台、为学生终身发展负责的管理理念,构建为教师素质提高和学生成长成才服务的管理模式;五是破除因循守旧、不求进取的思想,牢固树立忧患意识和与时俱进的观念。

2.进一步提高科学发展的能力。

对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采取有效措施,切实解决我校领导班子、领导干部、广大教职工的思想意识、能力水平与创建科学发展示范学校不相适应的问题。通过学习实践活动,要推动领导班子不断提高科学决策能力、科学规划能力、科学管理能力、科学探索能力;推动领导干部不断提高战略思维能力、统筹协调能力、善抓落实能力和为师生办事能力,不断提高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科学发展能力;推动广大教职工不断增强终身学习、立足本职、全员育人的意识,自觉适应学校转型发展的需求,真正成为创建科学发展示范校的受益者和实践者。

3.进一步破解科学发展的难题。

在认真查摆问题、集中梳理的基础上,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要带头按照科学发展的新理念、新模式、新途径、新体制,转变思维方式、发展方式、创新方式和领导方式,着力破除制约学校科学发展的新矛盾和新问题:一是着力破解制约学校发展的难题,进一步明确学校的发展方向及定位,营造有利于学校发展的办学体制和内外环境;二是破解学校管理粗放、效率低下的问题,坚持走内涵发展之路,向管理要质量,实现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精细化和人文化;三是破解师资队伍不适应转型发展的问题,抓好教师转型培养培训,努力打造适应职业教育的高素质“双师型”教师队伍,建立起能进能出、优胜劣汰的有效机制;四是破解学校教育资源利用率不高的问题,努力探索多种人才培养模式和培训模式,积极主动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五是破解教育科学评价单一化的问题,坚持正确的教育观、质量观,科学评价教师、评价学生,引导学校教育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三、方法步骤

这次科学发展学习实践活动要坚持以正面教育为主,突出实践特色,坚持群众路线,解决突出问题,努力在深入上下功夫,在实践上求突破,真正使党员干部受教育、人民群众得实惠、科学发展上水平。

这次集中学习实践活动时间为五个月左右,从4月份开始,至8月份基本结束,共分五个阶段实施。

第一阶段:深化学习阶段

1.时间安排:4月份。

2.活动内容:(1)集中动员部署。召开全校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动员大会,统一思想,动员广大党员干部和教师职工积极投身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2)集中读好三本书。精读《科学发展观重要论述摘编》、《科学发展100问》、《我身边的科学发展》,把读书学习与深入学习党的十七大精神、省委七届三次全会、市委八届四次全会精神相结合,与学习全国、省、市模范人物先进事迹相结合,做好读书笔记,及时总结交流,增强学习效果。(3)集中搞好“五个一”活动。围绕深化对科学发展观的要义、核心、基本要求、根本方法的理解和对推进教育又好又快发展的认识,面向全校教职工,精心组织一次集中宣讲;举办一场专题论坛;以支部为单位,搞好每周一次学习;邀请专家学者作一次专题报告;组织一次学习十七大精神、树立科学发展观知识竞赛。

第二阶段:分析检查阶段

1.时间安排:5月份。

2.活动内容:(1)深入调研,询计问策。通过设立意见箱、发放征求意见卡、召开座谈会、个别谈心、开通电子邮箱等多种渠道,向全校师生及社会各界广泛征求意见和建议。领导干部要带着相关问题,深入到师生中去,认真开展调查研究,询计问策,并形成调研报告,作为班子和个人分析检查的重要依据。(2)突出重点,认真查摆。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做到“四对照、四查找”,即:对照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认真查找在运用科学发展观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方面存在的问题;对照国内外先进地区发展经验,认真查找我校在推动科学发展、和谐发展中存在的差距;对照工作实际,认真查找我校的发展思路、发展战略、体制机制和工作举措等方面是否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对照全校师生的新期待,认真查找事关广大师生根本利益的突出问题是否得到了及时有效解决。普通党员干部做到“三查三看”,即查思想,看科学发展意识是否明显增强;查工作,看科学发展能力是否明显提高;查作风,看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上是否真正求真务实。广大教职工既是活动的参与者,又是监督者,一是要查找自身思想意识和业务能力是否符合学校转型发展的需要,思考如何为学校科学发展贡献力量;二是监督学校党员干部的实际表现,提出合理化建议。(3)分析检查,民主评议。领导班子要召开一次专题民主生活会,结合学校整体工作和分管工作,分析检查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方面存在的问题,统一思想认识。中层以上干部要召开一次专题,结合本职工作,深入剖析自己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方面存在的问题。在这两次会议的基础上,写出我校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情况的分析报告,进行评议。评议时要有教职工代表参加,要根据评议对分析报告进行修改,并在一定范围内公布报告内容。

第三阶段:解决问题阶段

1.时间安排:6月份。

2.活动内容:(1)要围绕破解“六大难题”,广泛开展创建科学发展示范学校活动,努力构建科学发展示范体系;广泛开展“争做践行科学发展观排头兵、争当建设科学发展示范校排头兵”活动,动员全校师生从我做起,自觉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转变观念,探索科学发展之路,破解科学发展难题、消除不科学现象,努力为科学发展示范区建设贡献力量。

第四阶段:完善制度阶段

1.时间安排:7月份。

2.活动内容:(1)查找制度缺陷。在前段活动的基础上,对照科学发展观要求,从体制机制的角度认真进行梳理,找准不利于科学发展的制度缺陷。(2)推动制度创新。着眼于学校实际,创新和完善各项制度,形成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长效机制。

第五阶段:测评总结阶段

1.时间安排:8月份。

2.活动内容:(1)向群众公示评价标准。按照客观公正、简便易行的原则,分好、中、差三个级次,向全校公示学习实践活动群众测评标准,让党员干部、普通群众对照标准进行评价。(2)搞好群众满意度测评。以群众评议为主,把“下评上”、“上评下”结合起来,增强评价结果的客观性、公正性、准确性。(3)搞好学习实践活动总结报告。学校要对这次学习实践活动的做法、效果、经验、典型以及需要引起注意的问题,从实践和理论上进行全面系统地总结,形成专题报告,并上报市教育党委。

四、组织领导与活动保障

为保障活动规范有序进行,收到实效,学校成立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领导小组,作为此次活动的领导机构。领导小组下设学习实践活动办公室,与学校办公室合署办公,具体负责这次学习实践活动的组织协调工作。

1、学习实践活动领导小组

组长:

副组长:

成员:

2、学习实践活动办公室

主任:

副主任:

成员:

学习实践活动领导机构和工作机构在活动中要担负起宣传发动、指导协调、信息反馈的具体职责,要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加强督导,及时发现和总结我校在活动开展中创造的新经验、新方法、新思路,进而指导学校全面工作的展开。

党委成员要自觉参与支部学习实践活动,各支部书记要坚持学用结合,充分调动广大党员干部学理论、促发展的积极性,要动员所属教职工积极参与,教育引导广大教职工立足本职工作,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深刻认识走科学发展之路的重大意义,为把我校建成科学发展示范学校奠定坚实的基础。

科学发展的动力篇10

为适应科学技术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贯彻落实中央书记处关于科协工作的指示精神以及中组部等五部门《关于动员和组织广大科技工作者为建设创新型国家作出新贡献的若干意见》,建设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现代科技团体,就加强新时期的学会工作,提出以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新时期学会工作的责任和使命

1.学会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会作为科技工作者自愿组成的社会团体,是科学共同体的重要组织形式,负有孕育创新思想、激发创造活力的重要功能,承担着促进学科发展和人才成长、推进自主创新、传播科学文化、规范学术行为、推动学术生态建设、提供服务和反映诉求的重要职责,在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充分调动广大科技工作者投身创新型国家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加快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充分发挥学会的重要作用。

2.努力建设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现代科技社团。近年来,各级科协及学会围绕党和国家工作大局,不断深化学会改革,提高学会自主活动、自主发展、自我约束的能力,学会为广大会员和科技工作者服务意识明显增强,学术活动日趋活跃,承接政府社会化职能有了一定进展。同时应当清醒地看到,学会发展的体制机制约束仍未打破,对会员的凝聚力有待进一步加强,学会作为国家创新体系重要组成部分的作用还未充分展现。在新形势下,要充分认识学会发展对于完善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意义,按照“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为提高全民科学素质服务、为科技工作者服务,加强自身建设”的工作定位,积极探索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符合科技团体发展规律、具有学术影响力、会员凝聚力、社会公信力和自主发展能力的现代科技社团,为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作出应有的贡献。

二、加强学术交流,推动学科发展

3.促进学术建设,培育创新人才。学术交流是促进学术发展与促进创新人才成长的手段,是学会凝聚科技工作者的基础。要充分发挥同行认可和社团认可的优势与功能,把开展高质量的学术交流、推动学科发展、促进自主创新作为主要任务,推进学科的交叉融合与相互渗透,促进学科群建设,培育创新人才,增强学会学术影响力,提高社会公信力。注重质量,创建学术交流精品。积极搭建不同形式、不同层次的学术交流平台,开展形式多样、互动充分的学术交流活动,每个学会每年下力气办好1~2个高质量高水平的学术会议,联合其他学会共同举办跨学科、交叉性学术活动。提倡理性怀疑和学术争鸣,鼓励探索、宽容失败,营造自由平等、求真务实的学术氛围,信守科学道德规范,健全学术评价机制和学术规范,建设和谐学术生态。开展学科发展史研究,把握学科发展趋势。积极开展与港澳台地区的学术交流活动。

4.创新活动方式,提高学术交流成效。建立学科进展研究及制度,推动学科发展。健全学术年会制度,促进科技工作者间的交流。举办不同形式的学术沙龙、圆桌会议等活动,为萌芽期的学术观点、创新学说提供交流平台。举办青年学术会议、工程师论坛、产业发展论坛等有针对性的科技交流活动,吸引不同年龄、不同部门、不同领域的科技工作者广泛参与。开辟学术网站或专题网页,推动在线学术交流,促进学术信息的快速流动和资源共享。学术活动选题既要关注战略性、前瞻性、基础性的前沿问题,也要关注关键性、紧迫性的技术瓶颈问题;既要关注学科领域内的前沿课题,也要关注相关学科的发展课题。避免有活动无交流、有交流无争鸣、有规模无互动的现象,遏制学术会议中的不良倾向,进一步提高学术活动的质量和效率。

5.提高论文质量,提升期刊影响力。倡导专家办刊,实行主编负责制,建立作者、审稿者、编辑、读者四位一体的期刊队伍,提高编委会和审稿队伍的国际化程度。采用选题策划、组约稿、缩短发表周期、提高英文摘要质量等方式,吸引高质量原创论文。建立完善期刊数字平台,实现编审程序化和学术上开放存取。以建立高素质期刊人才队伍、提高刊载论文水平、提升编辑出版质量、扩大同行认可度等为重点,积极培育在行业和专业领域内有良好声誉的精品学术期刊。

6.提高学会在国际科技界的地位与作用。积极与国际同行组织建立联系,组织和支持我国科学家参与国际科技研究项目、担任重要国际科技组织领导职务并发挥应有作用,组织和支持会员特别是青年会员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及考察培训活动。争取在我国主办或承办重要的国际学术会议和科技会展活动。充分利用国际知名科学家和专家来华的机会,邀请他们讲学或进行专题交流。学术会议要注意吸收国外先进的运作方式,积极面向国际开放,吸引国外同行参加,注重在华国际会议的实效。积极参与“海智计划”,加强与海外华人科技团体的联系与交流。开展培训,提高会员参与国际学术交流的能力。

三、发挥人才智力优势,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7.为经济社会发展建言献策。充分发挥学会人才荟萃、智力密集、横向沟通便利的优势,调动和集成科技工作者的聪明才智,积极主动参与国家、地方和行业科技发展规划的研究制定工作,参与重大工程项目、行业技术标准的咨询研究和论证工作。围绕区域发展、行业科技进步以及与科技发展相关的重大项目和关键问题,组织会员深入开展跨行业、高层次的调查研究活动,举办专家论坛,提出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不断提高学会建言献策的质量和水平。

8.为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新农村建设服务。积极探索学会开展科技服务的有效形式。围绕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采取“厂会协作”、“金桥工程”等方式,在企业深入开展“讲理想、比贡献”活动,组织会员和科技工作者赴企业开展技术咨询、技术诊断等科技服务活动,促进产学研结合,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帮助企业引进和培养创新人才。涉农学会要积极主动组织会员投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参与实施“科普惠农兴村计划”,提供科技咨询、典型示范和信息服务,开展多种形式的农业科技培训,着力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四、增强科普能力,为提高全民科学素质服务

9.开展形式多样的科普活动。积极贯彻落实《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面向青少年、农民、城镇劳动者、公务员和领导干部等重点人群,以重点人群科学素质行动带动全民科学素质的整体提高。围绕“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保障安全健康”的主题,在科学家纪念日、世界活动日等与学会相关的公众活动日,开展丰富多彩的科普活动。积极与媒体合作推出大众喜闻乐见的科普产品,通过不同方式向社会公众展示创新成果,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传播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

10.创新学会科普工作机制。以社会化的工作方式,吸纳社会资源,共同开展科普工作;健全科普工作激励机制,积极探索将学术交流与科普活动紧密结合的新途径,积极鼓励和引导每位会员、特别是获得各种科技奖励的科学家,每年至少要参加一次科普活动,支持会员开展科普创作活动;推动科普工作队伍建设,发挥科学技术普及工作委员会的作用,强化科技传播能力培训,建立职业化科普队伍,壮大科普志愿者队伍,为会员参与科普活动提供更多的机会和途径。

五、努力为会员服务,不断增强学会凝聚力

11.把会员满意作为衡量学会工作的主要标准。会员是学会的立会之本,联系会员、服务会员、发展会员是学会的基础性工作,会员是否满意是衡量学会工作的主要标准。设立会员工作机构,完善会员发展、管理和服务制度,建立多元结构会员制度。创新服务方式,加大服务力度,按照“会员优先、会员优惠”原则,及时充分地满足会员的学术需求,维护会员合法权益,不断增强学会对会员的吸引力、凝聚力和影响力。

12.建立完善会员沟通服务制度。设立“全国会员活动日”,建立会员建议呈报制度等,完善会员联系、沟通和交流机制,积极主动听取会员意见和建议。通过各种方式联系和帮助会员,协助科技工作者加强与政府相关部门、企业和其他社会机构的沟通,建立健全广大会员对经济社会发展和重大科技问题的建言献策制度,及时准确反映会员意见和建议。

13.建立学会诚信制度和会员诚信档案。制定科学道德规范,倡导良好学风,反对学术不端行为。成立学会道德与权益工作委员会,加强科学道德与学风建设的宣传教育,监督会员执行科学道德规范情况。积极受理会员对学术不端行为的投诉,认真组织调查,对投诉事实成立的予以处理或公布,对事实不成立的予以澄清或公告。逐步建立完善会员诚信档案,对学会组织和学会会员的学术不端行为予以记载、跟踪、披露、谴责和惩戒,并报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学会活动要遏制学术不端行为,坚决抵制不良因素对学术建设的影响。

14.为会员专业发展服务。加强对会员专业发展的指导,以促进会员的学术成长和职业生涯发展为重点,创新继续教育工作模式,提供灵活多样的教育培训服务。充分发挥科技成果评审、科技奖励和表彰奖励先进工作者和先进集体的导向作用,通过设立优秀论文、科技成果、科技工作者等奖项,做好会员表彰宣传工作,举荐优秀人才。积极推进专业技术资格认证及双边、多边及国际互认,推动会员学术水平和职业资格的国际认可。利用学会信息渠道,为会员提供择业援助服务。

六、加强组织建设,提升服务能力

15.进一步深化学会改革。自觉接受学会登记管理机关和业务主管单位的管理监督。以增强服务能力和发展能力为主线,以发展会员和服务会员、完善治理结构、加强办事机构能力建设、承接社会职能等为突破口,制定学会发展规划,完善规章制度,积极探索建立有利于学会自律、自立、自主发展的组织体制、运行机制和活动方式,努力把学会建设成为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组织,成为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现代科技团体。

16.加强组织基础建设。建立健全会员工作机构,完善会员发展、管理和服务制度。制定会员发展规划,加强在高校学生、青年科技工作者和企业科技工作者中发展会员。加强会籍管理,统一使用中国科协个人会员登记证号,完善学会基础数据库建设,实现会员网上入会和信息交互。制定适宜的会费标准,建立健全会员定期缴纳会费制度,实行会务公开、会费使用公开,使广大会员有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理顺全国学会与地方学会之间的会员会籍关系,建立完善会员发展、管理、服务的合作机制。

17.坚持民主办会。建立以会员为主体、民主办会的体制结构,改革会员代表产生制度,明确会员代表的权利和职责,开展会员代表建议案、会员评议制度试点,使会员代表能够充分行使权利。开展学会理事会成员差额竞选试点,将具有奉献精神、较高学术水平和工作能力的优秀会员选入理事会。在有条件的学会开展三理事长制(前任理事长、现任理事长、候任理事长)试点,提高学会决策和执行能力,健全理事会(常务理事会)民主议事、民主决策、民主监督规则,防止行政化倾向,理顺学会权力机构、决策机构与办事机构的关系。加强对学会分支机构的指导和管理。

18.提高服务能力。坚持因会制宜、因时制宜,培育学会优势活动与特色活动。以科技奖励、科技成果评价、行业标准制定、专业技术资格认证、科技咨询和培训教育等为重点,增强服务能力,提高学会的社会公信力,主动承接政府职能转变中的有关公共服务职能,拓展工作领域和工作内容。

19.加强办事机构建设。全国学会须“有家有业”,即有数量适当的专职工作人员、有能满足工作需要的办公场所、有正常开展学会活动的经费收入、有为会员服务的学会活动。建立独立域名网站,完善学会组织、会员管理以及学术、期刊、科普、咨询等各项业务活动的信息管理系统,及时更新内容。推进办事机构职业化改革,建立健全办事机构管理规章制度,改革用人机制,健全考核奖励机制,做好社会保障工作,有条件的学会,试行办事机构人员面向全社会招聘,提高从业人员职业化水平。

七、充分发挥科协组织作用,为学会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20.强化为学会服务的意识。科协所属学会是科协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科协组织和工作的重要基础。各级科协要把加强学会工作放到突出位置,为学会的改革发展创造条件,不断增强科协对学会的凝聚力。积极与政府有关部门沟通,反映学会情况,推动有关法规政策的制定和完善。制定学会工作规划或计划,建立科协领导联系学会制度,及时掌握学会情况,帮助学会解决改革发展中的实际问题,中国科协和民政部共同推进科技类学术团体创新发展的试点工作,努力营造学会健康发展的外部环境。

21.科学分类,加强指导。研究探索科学合理的学会分类体系,依据学会特点,加强管理和指导。建立学会改革试点体系,开展综合改革和专项改革试点,总结推广改革经验。举办学会理事长论坛、秘书长沙龙等活动,探索学会改革发展新思路。研究建立体现科技社团特色、适应本地区特点的学会评价指标体系,完善学会评价管理办法,健全竞争激励制度,引导学会健康发展。建立全国学会与地方学会活动联动机制。

22.开展从业人员培训。加强对学会从业人员的继续教育,组织开展对全国学会各类从业人员的分级培训,提高全国学会及其分支机构从业人员的专业能力和职业技能。强化专兼职学会工作人员培训工作,提高所属学会从业人员的职业素养。

23.建立择优资助制度,完善激励机制。加强项目集成,加大重点项目支持力度,资助学会创立活动品牌。举办中国科协年会、学术论坛等,为学会搭建综合性工作平台。建立学术建设制度,学科发展报告。实施精品科技期刊工程,科技期刊年度发展报告。组织开展大型学术和科普活动,加强学会科普工作,支持开展具有学科特色的科普活动。加强和完善科协系统奖励体系建设,开展先进学会、先进学会工作者的评选、表彰、奖励活动。广泛宣传优秀学会及学会会员、学会工作人员的典型事迹,全国学会年度发展报告,扩大学会在社会上的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