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食品安全的必要性十篇食品安全的必要性十篇

食品安全的必要性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7:45:36

食品安全的必要性篇1

【关键词】粮油食品;安全监测;必要性;措施

粮油食品作为人们赖以生存,社会赖以发展的基础保障,其安全管理重于泰山[1]。因安全监测不严格而导致的粮油食品安全事故近些年偶有发生,带来极坏的社会影响。在保安全,促民生的社会大局下,强化粮油食品安全监测等级标准,采用更为先进有效的监测管理模式就值得相关部门认真思考研究。

1粮油食品安全监测基本概述及其实施必要性分析

粮油食品安全监测是我国粮食工作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带有极强的社会性和政策性,关乎社会安全,民生推进。从内涵上看,粮油食品安全监测主要是借助科学的方式方法,围绕粮油食品及其制成品进行卫生指标评价分析,其中,卫生指标涵盖了粮油食品的物理特性、营养特性、食用特性、工艺品质、储藏特性等多个方面。粮油食品安全监测贯穿于粮油行业运行流通的整个过程。而从社会实际看,随着粮油市场竞争加剧,粮油食品市场格局更具多元化,以次充好的现象屡见不鲜,粮油食品安全监测及行政执法更具紧迫性和现实性[2]。特别是近些年来涌现的许多粮食经营企业,其对粮油食品生产过程疏于监督,在安全及质量标准的执行上有所折扣,相关岗位质检人员经验短缺,工作随意,导致粮油食品问题层出不穷。例如,广受社会关注的地沟油、农产品农药成分超标、红心鸭蛋、陈粮变新粮、转基因大豆油、三聚氰胺奶粉、增白剂面粉、食品运输包装污染等公共食品安全事件极大损害了民众的生命利益,从侧面也揭示了当前开展实施粮油食品安全监测的现实必要性。

2创新改进粮油食品安全监测机制的相关措施

2.1实行粮油食品质量追根溯源制度,从源头封堵安全事故隐患

粮油食品安全监测要进行前提,在源头上即展开相关的质量监管。首先,建立并实行粮油食品质量追根溯源制度,在粮油食品的原料进货环节,把好质量关,守好安全线。各地方粮油食品监测管理部门,要对区域范围内的粮油食品供应源头进行普查,建立动态信息档案,严格检测货源,封堵质量不合格或源头即有污染的粮油食品入市。其次,对粮油食品的出库、包装、运输环节进行分段式质量检测。1)选取无污染无毒副物质的包装;2)对粮油食品包装环节及运输环节进行防污跟踪;3)明确各环节的责任人和处罚细则。

2.2完善粮油食品质量检验体系,及时跟进粮油质量安全检测

在粮油食品质量检验体系的构建上,要对相关的规章制度进行完善,建立覆盖上级管理、中级监督、基层执行的质量监督及规范机制。针对当前粮油食品市场化开放背景,明确粮油食品质量安全监督的标准,让基层粮油食品质量监测部门可以复制,推进粮油食品质量检验的规范化程度。特别是在一些农业生产及主产粮基地的质量监测上,要将粮油食品质量安全检测全面覆盖到粮食种植、粮食出产、粮食加工、粮食包装、粮食运输、粮食流通等各环节。采取不定期抽查及专人跟盯的方式,确保粮油食品质量可靠安全。

2.3强化各级粮油食品安全监测化验软硬件建设

首先,在各级粮油食品安全监测化验单位硬件设施建设上,应重视其在整个监测化验中起到的重要作用,投入充足的建设资金,用于粮油食品监测化验仪器设备的更新上。随着化验技术的发展进步,在粮油食品安全监测上可以借鉴药品监督管理模式,配置完整成套的化学试剂检验装置,更好地服务于粮油食品安全监测实践。确保粮油食品监测设备能够全面检测粮食的发芽率、面筋吸水率、粘度、蛋白质溶解比率、脂肪酸值、油脂过氧化值、油脂酸价等指标[3]。其次,在粮油食品安全监测软件建设上,应正视基层粮油食品安全监测人员素质不高,数量不足的弊端,广泛招揽专业化验人才,让其补充到基层化验岗位中,通过人才高质量配置,扩大粮油食品安全监测的辐射范围,提高监测精度。

2.4做好粮油食品安全监测依据提供,提前预判质量监测风险

粮油食品安全监测监管部门除了对市场上的粮油食品进行监测监管之外,还要注重发挥自身在粮油食品安全监测信息依据及标准服务方面的职能。例如,在粮油储藏环节,相应的安全监测部门可以对储藏的技术标准及依据给出建议,如大豆、玉米、水稻的储藏环境、储藏温湿度数值、储藏时限等,便于粮油外观及内在营养成分的保持。此外,在粮油入库时,重点对粮食可能产生遭遇的微生物入侵、霉变、芽变、陈化、鼠虫害等情况进行预防,通过粮食分级储藏的方式,不定期设置专人对粮食加以抽查,查验其各类指标是否存在不良变化,根据变化情况及时对储藏方法及储藏工艺进行调整。而在粮油食品安全监测风险因素的防控及预判上,应先做好粮油食品风险监测计划,根据计划要求,确保前期开展的各项监测结果精准无误,然后结合粮油特性及生产加工过程中的不稳定因素,形成安全质量监测风险控制点,对这些风险点进行专项的质量数据跟踪和分析,及时发现质量安全隐患并予以消除。

食品安全的必要性篇2

一、食品安全强制责任保险相关概念

对食品安全强制责任保险的研究不仅是保险学的范畴,同时还涉及到食品学和法学的相关概念。正如博登海默在《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中所言,“概念乃是解决法律问题所必须的和必不可少的工具。没有限定严格的专门概念,我们便不能清楚地和理性地思考法律问题。没有概念,我们便无法将我们对法律的思考转变为语言,也无法以一种可理解的方式把这些思考传达给他人。”食品安全强制责任保险作为一项新生事物,在对其进行研究之前,有必要先对其相关概念进行界定。

(一)食品

我国《食品安全法》第九十九条,对“食品”定义如下:“食品,指各种供人食用或者饮用的成品和原料以及按照传统既是食品又是药品的物品,但是不包括以治疗为目的的物品。”但本文所研究的食品安全强制责任保险中的“食品”范围则要缩小一些,仅限于经过加工生产的食品,不包括原料和初级农产品。

(二)食品安全

“食品安全”一词是由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在1974年首先提出的,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应当是无毒无害的,二是符合应当有的营养要求,三是对人体健康不造成任何危害。我国《食品安全法》第九十九条第二款规定:“食品安全,指食品无毒、无害,符合应当有的营养要求,对人体健康不造成任何急性、亚急性或慢性危害。”我国《食品安全法》对“食品安全”的定义,基本上沿用了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所下的定义。

(三)食品安全责任保险

我国《保险法》六十五条第四款对“责任保险”作出了如下定义,“责任保险是指以被保险人对第三者依法应负的赔偿责任为保险标的的保险。”而食品安全责任保险则是责任保险中的一种。

1988年9月由上海市饮食业与保险公司试办的“食物中毒责任保险”,是我国最早开办的食品安全责任保险。起因是,在1987年10月31日晚,上海东风饭店承办酒席103桌,有1100余人就餐。饭后3小时左右,一些人开始剧烈腹痛,上吐下泻,纷纷到医院就医。据统计,全市42家医院参与救治,共诊治中毒病人762人次。事故发生后,经上海市卫生防疫部门调查和化验认定,这是一起因违反卫生规定及操作制度,由嗜盐菌引起的重大食物中毒事故。在此次食品安全事故发生后,上海饮食业开始试办食物中毒责任保险。但是我国真正意义上的食品安全责任保险首例是由江苏省长安保险公司开办的。2008年7月18日,江苏省长安保险公司与扬州市广陵区30户食品经营户代表进行商品责任保险签约,30张保单正式生效,这标志着食品经营企业为食品安全投保,由保险公司承担赔偿责任的商品责任保险在扬州正式启动。

(四)食品安全强制责任保险

我国现有的食品安全责任保险为商业险,但对于食品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来讲投保食品安全责任保险需要一笔不小的费用,许多食品企业并不愿因投保而增加成本。而且,我国大部分有食品安全责任保险的保险公司,对该保险不进行任何积极的推广。据有关机构调查数据显示,我国食品安全责任保险的投保率不足10%。因此,面对我国食品安全事故的频发和食品安全责任保险“遇冷”的情况下,有必要引入食品安全强制责任保险。

所谓强制保险,是指根据国家颁布的有关法律和法规,凡是在规定范围内的单位或个人,不管愿意与否都必须参加的保险。根据此规定,我们可以将“食品安全强制责任保险”定义为,由保险公司对被保险的食品发生的安全事故造成的。

二、建立食品安全强制责任险的必要性

(一)保障食品安全事故中受害者的合法权益

在食品安全事故发生后,虽然受害者通过法律的手段维权成功,但是由于无力赔付高额的赔偿金或者基于种种事由拒绝赔偿,使得受害者不能在有效的时间内得到应得的赔偿,事故中受害者的合法权益得不到保障。以2003年阜阳劣质奶粉事件为例,从事件发生的2003年到2013年有关媒体的后续报道,经过了十年的时间,仍有受害者被拖欠赔偿款。

而构建食品安全强制责任保险制度的目的在于,无论食品企业是否有能力承担高额的赔偿款,只要企业在生产食品之初投保了食品安全强制责任保险,当发生食品安全事故时,由其投保的保险公司在第一时间内对受害者根据情况的不同进行先行赔付,使得受害者及其家属得到有效的赔偿,进而保障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二)降低食品生产者的风险

从2003年阜阳劣质奶粉事件发生后,越来越多的媒体和国民关注到食品安全事件。于是,从2004年开始,每年底都会盘点出当年食品安全十大新闻事件事件。通过回顾这十年来的盘点,我们会发现食品安全问题涉及到的领域越来越多,涉及到的企业也越来越多,有一些是国际知名企业,也有一些是规模以下的小企业。

我们以2008年的“三鹿毒奶粉事件”为例,该事件的发生将我国食品安全问题推向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其受害人群之多、受害范围之广、引起的损害之严重,已经受到了全世界的关注。在事件发生前,“三鹿”品牌被世界品牌实验室评为中国500个最具价值品牌之一,被商务部评为最具市场竞争力品牌,并被被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为了应对21世纪初我国乳制品市场的巨大需求,当时的三鹿集团推出了一袋18元不到进口奶粉价格一半的婴幼儿配方奶粉,产品畅销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之后成为我国重要且知名婴幼儿奶粉品牌,其奶粉的销量连续多年蝉联中国乳制品市场的首位。在“三鹿毒奶粉事件”发生后,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对全国婴幼儿奶粉三聚氰胺含量进行检查,结果显示,有22家婴幼儿奶粉生产企业的69批次产品检出了含量不同的三聚氰胺。不过其他未检出三聚氰胺的乳制品企业并没有因此而幸免。事件爆发后,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始全面或部分禁止中国奶制品及相关产品(糖果、咖啡和巧克力等)的销售或进口,并对其国民发出警告“不要购买和使用中国产的乳制品”。“毒奶粉事件”后我国整个奶粉产业甚至是乳制品行业受到严重的影响,不仅各乳制品企业亏损,而是使得公众对国产奶粉信息指数跌至谷底。

“三鹿毒奶粉事件”至此并没有完结,在事故发生后,三鹿集团于2008年9月12日全面停产,同年12月三鹿集团已经资不抵债,后向石家庄中级人民法院提出了破产申请,于2009年11月破产程序终结。由于资不抵债,三鹿集团并没有足够的赔偿能力。如果在事件发生前,三鹿集团投保了食品安全责任保险,不仅受害的婴幼儿及其家庭可以得到及时、有效的赔偿,同时三鹿集团或者也可能避免破产的厄运。

鉴于食品安全事件发生后会产生严重的危害性,因为食品的特殊性使得受害范围必然会比一般产品的广,一旦发生食品安全事件造成的损害大多是人身方面的,届时赔偿数额巨大。而且,我国目前的食品生产企业自愿投保食品安全责任险的企业并不多,其不愿因为投保而增加生产成本,而且缺乏风险管理意识,许多企业都抱着侥幸心理。但,一旦风险发生后,因为企业并没有投保,造成的损失赔偿就必须由它独自承担。

(三)减轻政府财政负担

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提出了“看不见的手”的理论,该理论将自由竞争的市场机制看作一只“看不见的手”支配着社会经济生活,反对国家干预经济生活。但市场机制并不是万能的,它在自身调节上存在着某些弊端。因此,凯恩斯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中提出了国家干预主义,通过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来纠正市场失灵。在“看不见的手”与“看得见的手”相互配合下,经济市场才能健康、持续、快速的发展。尤其我国政府目前正处于转型时期,从“全能型、无限政府”向“服务型、有限政府”转变在食品安全事故发生后,不应再出现大包大揽的状况,不是说对于食品事故的受害者不管不顾,而是为其提供制度上的保障,使其不需要通过政府财政上支出来弥补引起食品安全事故的企业应承担的责任。

在“阜阳劣质奶粉事件”中,由阜阳市政府承担了所有的受害婴幼儿的治疗费用,对因食用劣质奶粉造成死亡的婴幼儿家庭给予每户1000元的救济金。而在“三鹿毒奶粉事件”中,三鹿集团先期支付了一笔资金用来支付受害婴幼儿的治疗费用和赔偿款,后因资不抵债向石家庄中级人民法院递交了破产申请,于2009年底破产程序结束,至此对普通债权的清偿率为零。而在该事件中,受到毒奶粉侵害的婴幼儿所在城市的政府对受害的婴幼儿实施免费的救治,据统计,当时全国各地4500余家医疗机构参与到受害婴幼儿的治疗工作中。这只是我国发生食品安全事故中的两例。事实上,近年来我国在发生重大食品安全事故中,由于侵权人的经济能力不够足额支付治疗费和赔偿款以及责任保险人的缺位,导致政府成为了食品安全事故最终过的责任承担者。

面对这样一种局面,政府需要通过法律法规来构建食品安全强制责任保险制度,一方面,在发生食品安全事故时,使企业作为责任人有足够的能力承担责任,而政府应该在企业“尽其所能而不能”后作为最终救济主体出现;另一方面,通过强制企业投保食品安全责任险,利用保险公司对风险的专业性处理,来有效的转嫁责任,减轻政府财政的负担,使得政府可以更好的提供公共服务。

三、建立食品安全强制责任险的可行性

(一)市场可行性

接连出现的食品安全问题,同时也激发了食品生产企业寻求降低经营风险的动力,责任保险的有效需求规模已经扩大。加之,公众密切关注食品安全问题,有助于更快更深入地推广责任保险。食品安全责任保险作为商业化、有效率的风险转移手段,将会被越来越多的消费者所接受。

2003年4月7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2013年食品安全重点工作安排》,明确提出要推进食品安全责任强制保险制度试点。随后,同年10月,浙江省富阳市东洲街道的48家餐饮企业与长安责任保险公司签订《食品安全责任保险》协议,此举标志着浙江省食品安全责任保险工作进入实质阶段。保险行业在发展责任保险方面已积累了一定经验。这些制度的建立和实践经验,为推动食品安全责任保险提供了参照。

(二)法律制度可行性

食品安全的必要性篇3

【关键词】食品安全;食品检验;食品质量

【中图分类号】R994.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2)12-006-03

随着"问题奶粉"、"瘦肉精"等食品安全事件的出现,社会及政府对食品安全问题越来越重视,消费者也表现出了强烈的担忧与关注。如何加强食品检验强度,提高食品质量,推动食品类企业生产水平不断提高,已经成为了促进和谐社会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

1完善我国食品检验方面的有效政策,加强国家管理

1.1统一国家食品检验检测的标准:国家应该着眼于发达国家及地区的食品检验成功案例,并且结合我国食品安全的现实状况,全面建设食品检验资源,不断完善食品检验方面的设备、技术,提出统一的食品安全标准。在关系人民利益比较重要的方面要尤其引起国家关注,包括农药、添加剂、生物毒素等快速检测技术,提高检测效率。另外,国家要针对我国出现食品安全问题的特点,适当地引进国外先进的检验检测设备、方法、标准,争取实现高效、精确、尖端,并且与世界先进水平接轨。[1]

1.2完善国家的食品检验机构,使食品检验工作有序进行:国家必须依法授权我国食品检验机构进行合格的食品检验工作。食品检验机构必须正确发挥食品检验检测职能,具体到每个部门、每个环节,严厉避免出现重复检验或漏洞检验,提高检验检测的公正性、权威性、公平性、科学性。国家应建设有效的检验检测网络,落实各项规章制度,严格把关。[2]

1.3国家应该发挥自身的监督职能,加强食品安全管理:食品安全不仅关系到人们的生命安全,而且与社会稳定息息相关。俗话说"民以食为天",国家必须要求政府部门加强对食品安全的监督管理,全面开放食品检验市场,鼓励食品类企业合法竞争,避免出现为了增加企业自身收益而枉顾人民生命安全的现象,提高企业竞争的公平性、合法性、安全性。同时,国家要发挥工商管理部门、质量监督部门、卫生安全部门等相关部门的职能作用,全面规范食品市场的安全性,真正做到食品安全的优化,让更多的安全食品被端上人民的餐桌。

1.4国家应当建立食品检测信息共享平台,使全民参与到食品安全检测当中:为了减少食品检验部门的职能交叉而引起的资源浪费,食品检验部门应当明确分工,加强部门之间的沟通与配合,减少不必要的重复检测,避免大量人力、财力的浪费。

由于食品安全关系到人民的切身利益,在信息化与网络时代,食品检验部门应当建立食品检测信息共享平台,并且提高平台应用的及时性、有效性,保障公民的知情权,提高食品安全检测的透明度与准确性。

1.5国家应当加强食品检验方面的法律法规建设,从立法上加强检验力度:法律是约束任何企业与个人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重要手段,因此,加强对食品检验的立法对于加强食品检验强度,提高食品类企业食品质量水平是非常有必要并且有效的。只有建立健全的法律监督管理制度,才能从真正意义上开展食品安全管理工作。

这样,食品检验机构就能在深入了解我国食品安全法律的基础上,积极应用法律武器,规范食品类企业的食品安全行为。并且,由于法律约束的存在,促使食品检验机构不能姑息养奸,能够将各项食品检验措施落实到位,建立起严格的食品安全检验秩序。在立法中应当明确指出,对于个别食品类企业领导由于意识不强而强迫甚至威胁检验人员造假的行为,绝不股息,必须严惩。只有建立健全的食品检验法律监管制度,才能加强食品检验强度,提高食品类企业生产食品的安全水平,从而使人民的生命安全得到保障。

2不断提高进行食品检验的工作队伍的技术水平,加强先进食品检验设备应用

食品检验工作操作繁杂,同时需要一些先进的设备进行处理和检验,所以,检验人员必须经过严格的培训,确认合格后,必须持有合格认证的人员才能上岗进行检验,这样,就能提高工作效率和食品检验的准确度。同时,检验人员应当通过实验操作、项目实习、专家讲课、专业培训来培养一定的实践经验和专业的理论水平,从而熟悉食品产品安全合格标准以及标准中规定的检验方法。由于食品检验知识更新很快,所以,要促使检验人员能够积极主动地去学习,实现知识的及时更新。我国应当通过提高进行食品检验的工作队伍的技术水平来加强食品检验强度,提高食品类企业生产食品的安全水平。[3]

3加强食品检验过程中抽样检测的合理性,保障食品检验工作的有效进行

抽样检测是食品检验的第一道工序,同时也是最重要的工序,如果抽取的样本不符合抽样调查的标准那么,即使检验数据再准确,检验结论也不可能准确。因此,抽样工作直接关系到食品检验的准确度,所以,在食品检验中要严格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3.1在抽样之前一定要制定合理的抽样方案:要明确抽样检查的食品的种类、来源、批次、和检验项目,要制定合理的采样方法、采样数量和样品的封装、传递、储存、运输条件。

3.2要保障抽样的随机性:食品抽样一般采取随机抽样的原则,所以,要保障抽取的样本均匀分布在食品整体的全部方位,这样才能使抽样调查数据合理。

3.3抽样人员应当经过严格的专业培训,并且持证上岗:抽样人员应当熟悉抽样步骤,并且熟悉食品的安全标准以及标准中规定的检验方法,有一定的抽样实践经验。

总之,加强食品检验检测强度,建立健全的食品安全检测体系,提高食品类企业食品生产的安全水平,是推动社会稳定发展,创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国家应当从当前食品安全实际情况出发,不断总结经验,吸取教训,采取措施,争取有效保障食品安全,促进国民经济安全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段巧玲.浅析我国食品检验资源的现状与分析[J].中国化工贸易,2012,04(1).

食品安全的必要性篇4

关键词:食品质量;检验;准确性

一、前言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推进,近年来在社会上频频发生的食品安全问题,日益引起消费者的关注。由于我们每个人的生活都与食品安全问题休戚相关,食品安全问题也成为时下人们最为关注的话题之一,为了确保消费者能够放心的使用安全食品,并保证其切身利益不被侵害,就必须对食品检测的准确性进行完善与加强。

食品质量不仅事关消费者的健康安全,更与其生命安全息息相关,而食品质量检测标准是保护公众健康、保障食品安全的重要措施,是实现食品安全科学管理、强化各环节监管的重要基础。因此,作为食品质量检验部门在食品检验过程中,如何确保食品质量检验的准确性是工作的重中之重,完善与加强食品质量检测刻不容缓。

二、关乎食品安全重要因素的概述

食品安全问题是事关人民健康和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影响食品安全的重要因素是食品添加剂的使用。

所谓食品添加剂,是将或是天然、或是经过化学合成的物质添加到消费者食用的食品中,目的是改善食物的味道、改变食物的色泽以及起到保鲜保质的作用。食品添加剂的种类多样化,比如甜味剂、食用香精以及防腐剂等等,由此可见,食品添加剂的确是影响消费者食品安全的一大毒瘤,必须使用严格、准确的食品质量检验。

食品添加剂的检测包括对产品质量检测和对其在食品中残留量的检测,如食品中污染物、农药残留、非法添加物、毒素的检测。相关数据显示,目前我国现有的2314种食品添加剂均有相应的检测方法,对食品添加剂在食品中残留量的检测管理与发达国家基本一致。

食品质量检测标准是保护公众健康、保障食品安全的重要措施,是实现食品安全科学管理、强化各环节监管的重要基础。当下,必须改善并加强食品质量的检测准确性,不给黑心商家留下任何可乘之机,从源头上彻底的消除食品安全隐患。

三、改善并加强食品质量的检测准确性的对策

改善并加强食品质量的检测准确性,就必须将严格的检测规定落实到食品的安全检测的各个环节,将食品质量检测中出现的误差降到最小,最大程度保障最后测量结果的准确性。如何改善并加强食品质量的检测准确性,本文将分以下四点进行论述。

1.选择使用安全标准的检验仪器

作为食品质量检验部门在食品检验过程中,选择使用安全标准的检验仪器是至关重要的,这也是食品检测的基本前提之一。检测食品的仪器必须符合规定标准,检测数据的准确性是建立在一个符合规定标准的仪器之上的。

一方面,可以选择能够进行校准的仪器,这样在每次使用前先进行校准,确保检测数据的准确性;另一方面,同样不能忽视对检验仪器的维修与养护,在发现仪器出现问题的第一时间能够及时的解决问题,避免因检验仪器的问题而导致测量结果的不准确性。

选择使用安全标准的检验仪器,作为食品检测的基本前提,保障了检测数据的准确性。

2.选择可行合理的检测方法

选择合理可行的检测方法,在食品检验过程中也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个合理可行的检测方法,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其一科学、先进的检测方法,其二技术人员能否熟练掌握科学方法。

这两个方面缺一不可,由于检测的方法具有多样化的特性,作为食品检测的技术人员,只有具备了较高的职位素质,才能选择一个合理的检测方法,进而按照规定实行检测,保证提高检测的准确性。条条大路通罗马,选择一个什么样的检测方法并非是固定的,这就需要食品检测的技术人员,依据样品成分、实验性质以及现实条件等多方面的因素,综合考虑,选择可行并科学合理的检测方法,确保检测的准确性。

3.选择适宜的检验环境

食品质量检验部门在食品检验过程中,检验环境的选择也会影响到检测的准确性。不可忽视检测环境这一至关重要的因素。

检验环境对检测的准确性的影响主要表现为检验环境的温度因素。在检验过程中使用容量法分析时,要保证室温20℃的条件才可进行操作;在标定标准滴定溶液时,校正滴定的体积进行温度,只有在20℃时校正值才为零;在测定饮料中的可溶性固形物时,温度校正的范围是10~30℃,只有温度控制在这一范围内,才能查出校正值,并得出一个准确的检验结果。

4.建立健全相关食品安全质量监管体系

对于近年来,我国社会上频频发生的食品安全问题,从三鹿奶粉事件、苏丹红事件以及地沟油事件等,一直到进来社会上颇为关注的六合集团“速成鸡事件”的全面升级,一起起触目惊心的食品安全事件,危害了消费者的身体健康乃至生命安全,构建和谐社会,必须杜绝此类事件的继续在我们身边发生,亟需建立一套完善的食品安全质量监管体系,设立双重负责制与奖惩制度,从制度上规避此类事件的发生。作为消费者,更要加强维权意识,一旦发现问题要主动拿起法律武器,向相关部门举报。

作为食品质量检验检测,不仅是判断食品质量是否合格的重要手段,同时也是行政执法、市场监管的重要参考依据。当下,完善食品质量检验检测体系是众望所归,这对保护消费者利益和维护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都将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只有通过国家相关执法部门、食品安全管理部门以及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建立一个完善的食品安全保障系统指日可待。

四、结语

综上所述,当下我国食品质量安全的确存在不足之处,我们必须反思由食品质量安全问题带来的一系列社会问题。食品质量不仅事关消费者的健康安全,更与其生命安全息息相关,而食品质量检测标准是保护公众健康、保障食品安全的重要措施,是实现食品安全科学管理、强化各环节监管的重要基础。作为食品质量检验部门在食品检验过程中,要做到使用安全标准的检验仪器、选择可行合理的检测方法、适宜的检验环境以及建立健全相关食品安全质量监管体系,才能将食品质量检测中出现的误差降到最小,最大程度保障最后测量结果的准确性。相信经过各方面的努力,食品安全问题终究会得到根本性的解决。

参考文献:

[1]张鹏.;谈提高食品检验准确性的控制环节[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1

食品安全的必要性篇5

制定出科学合理的食品安全标准只是初步的工作,接下来更重要的环节是标准的执行和监督工作。由于食品安全风险可能发生在食品生产、加工和销售的各个环节,我国规定了三大类食品安全标准决定了其执行主体的多元化。在我国,卫生部门、农业部门、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分管各自领域的食品安全工作,负责对违反食品安全标准的企业进行处罚以及对违规产品进行处理。[2]上述机构的执法过程也即实现了其监管职责,所以我国食品安全标准的执法和监督体现了很大程度的一致性。同时,针对地方食品安全标准和企业食品安全标准备的案审查制度也是相关行政卫生部门履行监督职责的体现。

二、我国政府在管理食品安全标准制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我国从1965年8月18日批准的《食品卫生管理条例》到1988年12月9日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再到200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的出台,我国食品安全标准在逐步的完善中,但是频发的食品安全问题揭示了我国食品安全标准在制定、执行、监督等各方面尚存在许多的问题需要解决。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一)各种标准间存在交叉重复和矛盾

我国作为世界人口大国,长期以来政府注重的是解决几亿人民的温饱问题,但是随着食品安全事故频发,国家也陆续出台了一些规章、条例以约束行业作业,我国现行的有编号的强制性食品标准多达4916项之多,散落在质检总局、农业部、原卫生部等国家部委里。[3]这种分散重复甚至是相互矛盾的标准导致了食品生产者、销售者、消费者在执行标准时无所适从,同样也给执法带来了很多困难:到底应该以哪一种标准去认定某种产品是否违反食品安全标准以及应该受到什么样的处罚?针对我国分散重合的食品安全标准,国家有必要对其进行全面整合形成一套系统的食品安全标准体系。政府相关部门应加快制定、修订食品安全国家标准,提高食品安全标准的通用性、科学性和实用性。因为食品安全标准是涉及食品问题的共性的问题,不存在太强的地域差别性,所以不应赋予地方太多的制定权;再有企业本身是以逐利为目的的,也不应放开其制定权。在确有必要赋予二者制定权时,必须严格执行审查制度或者立法中直接规定一旦出现需要制定的新的标准就必须纳入到国家标准的层面,这样才能保证食品安全标准体系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二)国家研发投入不足

食品安全标准多涉及到比较高深的物理和化学知识,而要全面分析食品安全问题又需要高精细的仪器设备,这就需要巨额人力和财力的投入。但是在我国现行的食品安全立法和实践中并没有设立专门的研发机构,更没有涉及到研发资金投入,导致我国食品安全研发能力不足,无法掌握食品安全问题的前沿问题,无法制定出科学合理的食品安全标准,在应对食品安全问题时力不从心也无法开展食品安全隐患的预防工作,造成食品安全问题频繁发生。由于人类认识的有限性,层出不穷的食品安全问题一次次给人类提出新的课题,但是食品安全问题又是人类维持生存的重要问题,所以政府有责任加大对食品领域的科研投入。我国现有的研发能力有限,更需要国家通过立法的形式确定对食品领域研发的投入,培养出一批优秀的科研人才,保证科研所需的资金,更新科研仪器设备,制定出科学合理的食品安全标准,把影响人类健康的隐患降低到最低限度。

(三)标准执行的监督机制不健全

食品安全的必要性篇6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食品安全问题日趋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并发展成为一个世界性的问题:1996年英国爆发的疯牛病、1997年香港禽流感、1998年东南亚猪脑炎、1999年比利时等国二恶英、2001年欧洲爆发口蹄疫、以及2003年发生在我国的非典型性肺炎(SaRS),还有引起众多争议的转基因产品可能对人体产生潜在危害等。食品安全是目前对公共健康面临的最主要威胁之一。重视食品安全,已经成为衡量人民生活质量、社会管理水平和国家法制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我们在看到世界性的食品安全存在问题的同时,应清楚地意识到我国食品安全的法律体系上存在诸多弊端和问题,也应引起各级有关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因此加强和完善我国食品安全法律体系,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

一、我国食品安全法律体系分析

依据全国消费者协会投诉热点分析,截至2005年8月底,全国消协系统共受理食品方面的投诉40740件,其中涉及食品安全的有821件,比上年同期增长24.1%。特别是农产品、禽类产品的安全状况令人堪忧,化肥、农药、抗生素、激素等对人体有害物质残留于农产品及禽、畜、水产品中,给人身健康带来了极大危害。另外,重金属污染、生物技术产品的出现、转基因食品的潜在危险,同样带来了安全性问题。以上数字及表现,给食品安全法律体系的健全完善提出了新的课题。

有关食品生产和流通的安全质量标准、安全质量检测标准及相关法律、法规、规范性文件构成的有机体系,称之食品安全法律体系。总观我国食品安全的法律现状,由《食品卫生法》为主导,《食品卫生行政处罚法》、《食品卫生监督程序》等数部单行的有关食品安全的法律以及诸如《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传染病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等法律中有关食品安全的相关规定构成的集合法群形态,是我国食品安全法律体系框架的现实。1995年正式出台的《食品卫生法》应是我国现阶段最全面地对食品卫生、安全作出规定的法律。但是现在的《食品卫生法》还存在着很多的问题。如《食品卫生法》仅对104种农药在粮食、水果、蔬菜肉等45种食品中规定了允许的残留量,总含291个指标;而国际食品法典则对176种农药在375种食品中规定了2439条农药残留标准。这样我们在执法过程中,就会使许多有害物资蒙混过关,给为非作歹者留下作恶空间。又如该法中没有规定为假冒伪劣食品销售者提供原料及其他材料者予以处罚的内容,应当说这是在规范食品市场法律中的重大缺陷。我国的《食品卫生法》从试行到正式颁布已有10多年,有必要根据新出现的问题加以完善和强化,以有效制止和打击食品生产和流通过程中的有损食品安全的行为,保障人民的生命和健康不受侵害。

二、我国食品安全法制化工作亟待加强

食品安全的法制化,究其根本是要构建一个合理的,有效率的食品安全法律体系。首先,食品安全法律体系应该是多层次、分门类的,囊括立法、执法、法律监管,行政处罚以及刑罚的综合性法律体系。其次,法律体系功能的发挥要通过法律体系的结构来实现,法律体系的结构本身就体现着法律体系的功能。因此,构建法律体系首先需要的是赋予该体系一种科学合理的结构。就食品安全法律体系的现状,我们必须承认:我国食品安全的法制化管理与国际水平还有不小的差距;我国食品法律体系的框架结构仍有待进一步的科学化、合理化。

(一)我国食品安全体系中的界定问题。1、食品安全体系中“角色不清”职能部门既制定和解释法规、标准,又行使执法功能,不可避免地出现问题,滋生腐败,食品安全难以真正落实。2、食品安全管理中“权限不清”卫生部、农业部、环保总局、粮食总局、质检总局、工商总局的职能权限界定不清,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成立是应势而生。3、不同安全等级的食品“定义不清”如保健食品、自然食品、生态食品、无公害食品、无公害农产品和绿色食品(a级,aa级)等,名词繁多,增加了消费者识别食品安全等级的难度和市场的不透明度。

(二)我国食品安全范畴的局限性。在我国,常以食品卫生管理取代了食品安全管理,对于“食品初级生产过程中安全操作生产对食品安全性和适宜性的影响”重视不够。

(三)我国食品安全管理体系的限制。我国企业的食品安全管理一直沿用良好操作规范管理系统(即是政府制定强制性的食品生产、贮存卫生法规,来确保食品卫生无害的体系)。但它们和Fao/wHo的《国际食品法典》推荐“HaCCp体系”(即通过系统性地确定具体危害及其控制措施,以保证食品安全性的系统),相比存在着很大差距。

(四)我国食品安全法律的系统性还不够。由于我国在食品安全管理中,没有把食品安全建立在全部食品产业链基础上,食品安全法律体系的广度不够;具体标准和法规的制定上也不够协调和系统,需要进一步健全完善。

三、构建相对独立的法律体系是食品安全的一个发展趋势

(一)美国等发达国家食品安全法律体系概述。食品安全的法律体系的建设是我国保证食品安全、提高生活质量的需要,也是我国在国际贸易中实施我国环境战略的需要。研究、借鉴其他国家的经验和教训,有利于我国食品安全法律体系和产业政策的完善以及与国际市场的接轨。美国是一个十分重视食品安全的国家,有关食品安全的法律法规在美国非常繁多,如《联邦食品、药物和化妆品法》、《食品质量保护法》和《公共卫生服务法》等。这些法律法规覆盖了所有食品和相关产品,并且为食品安全制定了非常具体的标准以及监管程序。在美国,负责食品安全管理的机构有三个:食品和药品管理局、美国农业部和美国国家环境保护机构。如果食品不符合安全标准,就不允许其上市销售。另外,美国从事食品生产、加工与销售的企业,不存在无照企业或者家庭作坊式企业,因此掺假现象极少。食品管理历史悠久的德国是世界上四大食品出口国之一,饮食业出口约占制成品出口总额的13%,同时德国又是食品进口大国。德国食品安全法律体系涉及全部食品产业链,包括植物保护、动物健康、善待动物的饲养方式、食品标签标识等。德国在食品安全的法律建设中构架了四大支柱:《食品和日用品管理法》、《食品和日用品管理法》、《HaCCp方案》、《指导性政策》,它们互相补充、构成了范围广泛的食品安全法律体系的基础。在德国,无论是国产还是进口食品,在包装的标签上都注明商标、食品成分和有效期,还有有关商检机构质量认可的显著标志。早在1879年,德国就制定了《食品法》,目前实行的《食品法》包罗万象,所列条款多达几十万个。为了保证食品安全,德国对食品生产和流通的每一个环节都进行严格的检查和监督。无论是屠宰场还是食品加工厂,无论是商店还是食品在转运过程中,食品必须处在冷冻状态,不新鲜的肉绝对不允许上市出售。为了保证国家制定的《食品法》得到实施,国家设立了覆盖全国的食品检查机构,联邦政府、每个州和各地方政府都设有负责检查食品质量的卫生部门。

食品安全的必要性篇7

关键词:系统论流通环节食品安全监管

尽管系统一词频繁出现在社会生活和学术领域中,但不同的人在不同的场合往往赋予它不同的含义。长期以来,系统概念的定义和其特征的描述尚无统一规范的定论。一般我们采用如下的定义:系统指由若干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部分组成,在一定环境中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贝塔朗菲认为系统具有整体性、关联性、等级结构性、动态平衡型、时序性等特征。

我们可以把食品安全监管系统工程分为输入、输出、转换机制、反馈四大主要环节,同时这个大系统也与外界也进行信息的交流和交换,受各方面因素的干扰和影响。

1.从输入(inpUt)环节探讨加强流通环节食品安全监管的措施:

1.1立法保证

在我国由于各种原因,在实践中,立法机关的地位常常又有许多微妙的变化,其中最普遍性的趋势,是行政权的强化和与此相关联的立法机关的“橡皮图章化”,立法机关“橡皮图章化”只是一种表象,其实质是立法权的弱化。立法权弱化的过程与行政权强化的过程正好成反比。为此,必须要摆正立法机关和行政机关的位置,充分发挥立法机关的作用。立法机关应该完善立法,为食品安全监管工作提供法律保证,切实做到“有法可依”。

目前,中国流通环节食品安全监管的有关法律为数极少,仅有的法律条文和条款也不太完善。中国的流通环节食品安全监管立法尚处于起步阶段。从内容来看,现存的法律条文的缺陷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规范和制约的内容不全面

在我国,国家高度重视食品安全,早在1995年就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但是目前的法律只是在有限的范围内对食品安全进行相应的制约,内容不太全面,对于复杂的流通环节的规范作用十分有限。因此,必须加大立法的输入和投入,使有关法律制约的内容更全面、更细化、更具体。

②惩罚力度不大,缺乏必要的严厉手段和措施

现行的法律对于食品安全的规范中,惩罚力度很小,导致食品安全方面的违法(或犯罪)成本远远小于其收益。使得一些食品经营者在利益的驱使下铤而走险,不惜触犯法律。所以,必须加大对有关食品安全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

③以事后调节为主

目前我国现行的流通环节食品安全监管的法律法规都是以事后调节为主,忽视了事前预防。这是食品安全事故频发的重要原因,因此,必须注重对食品安全监管事前调节。做到事前调解与事后调节双管齐下,只有这样,才能做到预防为主,防治结合。

1.2行政执法保证

行政机关的职权通常由宪法和法律规定,主要分行政执行与行政管理两个方面。行政执法是我国的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执法机关是把法律付诸实践的机关,是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我国的行政执法投入虽然正在逐步增加,但是效果不大。要节约行政成本,提高行政效率。执法机关应该转变执法观念,完善执法方式。

1.3制度与体制保障

制度和体制投入:食品安全监管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涉及到多方面。要使系统得到良好的运转就必须建立一个完善的制度和体制。具体要求如下:

①良好的预警机制和预防体系

食品安全关系到消费者的人身安全和整个市场经济的发展。因此在流通环节的食品安全监管应该做到预防为主,这就要求建立一个良好的预警机制。

②有效的反应机制和应对体系

这种体制是指能够有效应对食品安全突发事件的体系。由于食品安全问题有时是突发问题并且涉及到食品经营者、行政管理机关、社会团体、消费者方方面面利益团体的利益。因此,必须建立一个有效的反应机制和应对体系。

③科学的善后机制和完善体系这主要是指

④对于食品安全监管所存在的问题,在解决问题之后,必须能够有一个机制可以达到善后和总结教训的目的。

⑤对于食品安全监管所取得的成效,在有所收获之后,应该有一个机制可以达到总结经验的目的。

1.4道德、意识和价值观投入:

①对于食品经营者来说

食品经营者(包括个人和企业)应该有一定的职业道德,做到不欺诈、不造假,诚信经营。应该有公平竞争意识和遵纪守法意识。一方面用法律约束自己的行为,另一方面用道德约束自己的行为。只有这样,才能实现自身长远发展,不仅实现自身的利益,还能够满足消费者需要,有利于个人或企业的发展以及整个市场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②对于行政管理机关来说

行政管理机关要有大局意识和服务意识。应该转变落后的行政执法理念和观念,采用先进的、科学的行政执法方式。

③对于消费者来说

消费者应该树立正确的维权意识,遇到食品安全问题,既不能产生“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想法而使违法者逍遥法外,又不能采用打击报复的手段而使自己也违反法律。应该采用正当的、合理的手段和方式维护自己的合法权利。

④对于社会来说

社会的力量是十分重要的。在流通环节的食品安全监管方面,更要发挥社会的作用。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方面输入:

⑤发挥社会团体的作用

如通过采取成立消费者维权协会、是食品经营者自律协会的方式等等,都可以达到使食品经营者自律和监督不自律的食品经营者的目的

⑥发挥社会舆论的作用:所谓舆论,是指一定的社会或社会群体、集团对新近发生的、为人们普遍关心的社会事件所持的共同意见,是社会集团意识和社会知觉的外化。1社会舆论在食品安全监管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无论是三路奶粉事件还是四季红火锅事件,社会舆论在其中都起着重要的监督作用。

2.从系统转化处理机制来看:系统内部机制是系统得以运转的体制保证,食品安全监管系统作为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应该具有良好的内部机制

2.1应注意与外界的信息交流与交换

系统具有关联性特征,每个系统都与外界环境保持着联系,每个系统也是外部更大系统的子系统。食品安全监管作为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保持随时、随地的与外界环境的信息交流与交换。具体来说那就是要注重食品生产环节、食品流通环节、食品消费环节等环节的相互配合与交流。

2.2应注意内部各要素的联系与合作

系统具有整体性和等级结构性,必须注意内部各要素的联系与合作。对于流通环节的食品安全监管来说,必须注意食品经营者、行政管理者、社会团体、消费者等各个内部要素的联系与合作。一方面,这四者是相互矛盾的,另一方面,他们又是相互联系的。只有这四者都能够得到良性发展,才能够促进整个系统的良性运作。

2.3应注意内外部的合力与良性循环

系统具有独特的特点和性质。一方面,他与外部有着明显的界限,另一方面,他也与周围的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只有达到内外部的合力与良性循环,才能使食品安全监管系统实现良性的循环。

3.反馈

反馈(feedback)是一种有效的控制手段和管理技术,任何系统都是由因果关系链联在一起的元素的集合。元素的这种关系就叫耦合。控制论就是研究耦合运行系统的控制盒调节的。2而反馈是指把系统过去的行为结果返回给系统,以控制未来的行为。在流通环节食品安全监管系统过程中,反馈主要表现为产出与投入的比较分析,其实是监督纠错和总结经验的过程。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食品经营者的反馈

食品经营者作为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他的反馈主要表现形式是食品经营的产出与投入比。当然还包括其他内容,比如说道德制约因素、食品流通限制因素等。

3.2行政管理机关的反馈

行政管理机关的反馈主要是指行政管理机关在行政执法过程中针对一系列食品流通安全监管所作出的反应和相关回馈。

3.3消费者的反馈

消费者的反馈对整个流通环节食品安全监管的系统的运作有着重要影响,一方面,消费者的正反馈和负反馈都将影响其他消费者的观念和行为,另一方面,也会影响到社会和行政管理机关的行为。

3.4社会的反馈

社会在反馈过程中也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对于负面效应,社会的反馈可以起到监督作用。对于正面效应,社会的反馈将起到促进作用。从而在另一个侧面促进流通环节食品安全监管的系统的运作和发展。

4.输出:

输出既是投入所得到的产出,又能够作为新的投入输入到下一轮的系统运作中去。如果食品安全监管系统的输入是良性的,必然会得到良好的输出。如果把良好的产出作为新一轮的输入投入到系统中,必然会得到一个良性循环的系统

①良好的食品监管运作模式

如果按上述模式使系统得到良性运作,那么就会使流通环节的食品监管运作系统模式趋于完善。并能够使之作用于以后的食品安全监管过程中去。实现系统的良性运作和良性循环。

②食品经营者的自律

食品经营者的自律是保证流通环节食品安全监管的重要构成部分,也是整个系统的关键分支。如果按照上述系统模式运作,必然会加强食品经营者的自律意识,是食品经营者都能自觉遵守法律法规和职业道德,并实践到自己的生产和流通等环节中去。实现系统的良性运作。

③消费者的维权意识和公民意识

消费者作为食品安全监管过程中的一个主要构成部分,在反馈和监督环节中发挥着无与伦比的作用。消费者的维权意识和公民意识必然会在会上述系统中得到前所未有的强化。消费者的维权意识和公民意识的强化也必然会促进整个系统的发展和完善,二者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④社会的作用逐渐增强

上述系统中,社会的监督和反馈作用明显的凸显出来。整个系统的良性发展促进社会作用的增强,反过来,社会作用的增强也会促进系统的发展与完善。二者也具有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关系。

⑤行政管理机关的管理方式逐渐完善

在上述系统中,系统的可持续发展与良性循环将使行政机关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方式将得到进一步的完善,反之,行政管理机关的管理方式的逐渐完善将进一步促进系统的发展。

食品安全是一个复杂的系统,系统内部各个环节相互联系,系统又和外界的其他相关系统有着密切联系。只有使系统内外部的各个因素和环节相互配合,才能实现系统的良性循环。

参考文献:

[1]管理学—原理与方法(第五版)》周三多等编著.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第121页

[2]《立法机关的地位》李林《学习时报》

食品安全的必要性篇8

1.1中小学的普及教育

主要涉及到上述的食品安全的常识性知识。包括食品安全本身的常识以及法律常识等。因为中小学教育属于普及教育,因此针对的必然是进行食品消费的全体国民。

1.2大专院校的学历教育

这种学历教育又分为两部分,分别是法律知识教育和专业技术教育。这是食品安全教育的核心,主要是为社会输送合格的食品安全的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以及行政管理机关的工作人员。

1.3岗位培训教育

所有与食品安全有关的工作岗位,都应当按照要求进行相应的岗位培训。因此其涉及的对象包括:食品企业的具体操作人员、技术人员、管理人员,食品安全行政管理机关的工作人员以及复杂食品安全报道的媒体工作人员等。岗位培训的内容根据主体的不同,分别包括上述3种食品安全的相应知识。

1.4针对大众的常识性宣传培训教育

一方面很多消费者可能并没有接受过普及型食品安全教育,另一方面关于食品安全的常识性知识也会随着新的情况的出现需要不断更新。因此,对于作为食品消费者的大众来说,需要通过宣传的方式对其进行食品安全常识的教育,在出现重大食品安全事件时,甚至有必要对其进行针对性的培训教育。在食品安全教育机制覆盖的人群、涉及到的知识以及采取的具体教育方式达到上述标准的情况下,就可以基本保证同食品安全相关的主体能获得其保证食品安全需要的知识,这样的食品安全教育机制应当是科学的和有效的[3]。

2中国食品安全教育机制存在的问题

2.1缺乏统一组织和协调的行政管理机构

要保证食品安全教育机制的科学性和完整性,就必须存在对其科学性和完整性负责的行政管理机构。中国目前的食品安全教育机制在形式上虽然包含了相当部分的上述科学和有效的食品安全教育机制应当具备的内容,但彼此之间并不存在统一组织和协调的机制。学校教育和岗位教育,以及针对大众的宣传教育等具体教育形式均存在,但分属各级教育机关、劳动行政管理机关、食品安全行政管理机关,彼此之间互不统属,不存在固定的沟通和协调机制。导致这三种不同的教育形式之间衔接性很差,不仅造成教育资源巨大的浪费,而且还不能达到很好的教育效果[4]。

2.2大众的食品安全常识性知识教育匮乏

在近年来发生的一系列食品安全事件中,大众对食品安全常识性知识的缺乏表现得特别明显,也因此产生了相应的严重后果。一方面,很多普通消费者对食品安全漠不关心,在决定食品的选择时,往往只关心其表面的价格,而不注意其是否达到相应的安全标准。另一方面,部分消费者却对食品安全事件“风声鹤唳草木皆兵”,只要有传闻说什么食物有毒都深信不疑,整天忧心忡忡。即使食品安全行政管理机关一再出面澄清、辟谣,他们仍然认为媒体的错误报道才是“真相”。在三聚氰胺有毒奶粉事件过去这么多年之后,很多人仍然固执地认为国产奶粉存在安全问题,宁可花费高昂的代价去国外代购,也不愿购买国产的价格更低廉的同档次优质奶粉。

2.3食品企业经营者法律知识和道德知识教育的匮乏

食品企业的经营者是发生食品安全事件的直接责任人。在食品企业的经营者具有食品安全对人民生命健康重要性的道德认知,并严格遵守国家对食品安全的相关法律规定的情况下,发生的食品安全事件一般应当表现为食品企业的过失,或者是其无法控制的无过错行为造成的。然而在近年来发生的食品安全事件中,有相当部分事件是食品企业的经营者明知其行为违反法律规定,并且会损害消费者生命健康的情况下而恶意为之,完全没有起码的法律意识和道德意识可言。这同中国现阶段社会的法治环境及道德环境密切相关,但食品企业经营者缺乏食品安全方面的法律和道德教育,也是产生这种现象的重要原因。

2.4行业行政管理者专业技术知识和道德知识教育的匮乏

近年来发生的众多食品安全事件中,也发现了行业行政管理者对食品安全的监管仍然存在种种不足。从食品安全教育的角度看,主要是因为一些食品安全行政管理机关工作人员缺少进行监管必需的专业技术知识和道德知识的教育。一方面,在对食品企业进行食品安全监管的过程中,不能及时发现应当发现的违规行为,从而酿成严重的食品安全事故;另一方面,个别食品安全行政管理机关的工作人员没有认识到食品安全对人民生命健康,以及社会的基本稳定和长远发展的极端重要性,在执法过程中或因个人利益或因地方利益,对食品安全问题姑息养奸,最终造成铸成大错。如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中的主要肇事者之一的三鹿集团,早在2004年阜阳大头娃娃事件中就已被行政监管机关抽查发现奶粉不合格,但当地食品安全行政管理机关一直没对其进行相应的惩处,直至2008年初被媒体披露后,有关部门还在千方百计地为其百般掩饰。

2.5媒体工作人员食品安全常识性知识和道德知识教育的匮乏

媒体作为行政管理机关之外对食品安全进行监督的最重要的力量,其对食品安全的相关报道会直接左右社会舆论的导向,因此其报道必须具备及时性、准确性和客观性。但是,近年来却不断发生媒体工作人员对食品安全事件隐瞒不报,或为了博取眼球耸人听闻的情况。如2005年的“甲醛啤酒”事件、2006年关于“芬达”“七喜”等软饮料致癌的报道等。媒体对食品安全事件隐瞒不报或误导的后果是很严重的,由于其对社会舆论的直接影响,一方面会对相关食品企业的行为选择造成很大的负面影响,另一方面也使大众对政府监管机关的执行力产生严重的不信任。而在事实被揭露之后又使大众对媒体的公信力产生了很大的置疑,严重影响其作为社会舆论的代表对食品安全进行监督的能力。

3对策

3.1以法律的形式确立行政责任机关

有必要以法律的形式确立中国食品安全教育的行政责任机关。鉴于食品安全的专业性较强,因此不应由普通的教育机关来承担这一责任。最好在国家食品药品监督总局下面设立食品安全教育办公室,负责全国食品安全教育的整体规划,以及不同部门主管的具体教育形式之间的协调。从而保证最大程度地整合全国的食品安全教育资源,保证食品安全教育体系科学有效的运作[5]。

3.2建立对大众的食品安全教育体系

对大众食品安全的常识性知识教育体系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①在中小学教育中普及食品安全常识性知识。②加强针对大众的食品安全常识性知识的宣传教育,在出现重大食品安全事件时,为了防止其造成进一步的损害,针对重点人群可以组织其进行培训教育[6]。

3.3加大法律和道德知识教育的力度

事实上,对食品安全影响最大的主体是食品企业的管理者、行政管理机关的工作人员以及媒体工作人员等。通过加大法律和道德知识教育的力度,则能使这3种主体重新审视其对食品安全的态度,主动将食品安全摆在极端重要的位置上,不会因为利益的诱惑而对其视而不见[7]。

3.4食品安全的学历教育应与岗位教育及宣传教育相结合

目前的学历教育同岗位教育和宣传教育严重脱节。一方面,学历教育只注重食品安全方面的专业技术方面,而忽视了食品安全的法律及道德方面知识的教育,单纯依靠岗位教育很难弥补这种知识结构的缺陷,导致学生毕业后道德和法律知识教育缺乏;另一方面,学历教育不重视食品安全常识性知识的教育,从而使其学生毕业后进行宣传教育的能力大打折扣。因此,有必要使食品安全的学历教育尽可能与岗位教育和宣传教育相结合。一方面食品安全的学历教育应尽量按照社会上对应的工作岗位设置课程和专业,加强法律和道德知识方面的教育,以做到与相应岗位教育的无缝衔接;另一方面食品安全的学历教育应针对宣传教育大众化的特点,适当增加有关食品安全常识性知识教育的课程,使学生毕业后能更好地为宣传教育作出自己的贡献。通过上述对策的具体实施,即能在基本克服中国目前食品安全教育中存在的消费者常识性知识教育缺乏、法律和道德知识缺乏以及整体性和完整性缺乏等主要问题,建立一个在食品安全教育办公室领导下的覆盖食品企业、行政管理机关、媒体和消费者四方,使其均能得到其所需知识的教育的科学有效的食品安全教育机制。

4结论

食品安全的必要性篇9

关键词:学校食堂;食品安全;监管模式

G478;R155.5

一直以来,学校食堂食品安全监管都是重难点工作,也是整体的食品安全监管薄弱部分,如何加强学校食堂的食品安全,消除食堂食品安全隐患,对学校管理有着重大的意义。本文结合当前我国学校食堂食品的安全现状探讨食品安全监管模式与应用。

一、当前我国学校食堂食品安全现状分析

不可否认,当前我国很多学校的管理者对学校食堂的食品安全问题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有的缺乏相应的食品安全管理制度加以约束,甚至缺乏膳食管理机构与相应的管理人员,食堂的经营与管理并不在学校重要事务管理工作中,大多学校管理者都将教学工作放在第一位,而将食堂食品安全作为软任务执行,缺乏管理态度及执行力度[1]。其次,我国很多学校的食堂设置属于自管的类型,也就是承包管理经营,缺乏外界定时定期对学校食品卫生安全的监督,长期的经营中不检查、不投入,将安全责任抛之脑后,还有的学校甚至将学校食堂当作赚钱的场所加以经营,出现严重的以包代管现象。再者,很多学校的食堂普遍投资较少,于是导致卫生条件差,而伴随着学校的发展与扩建,食堂的建设与管理却完全跟不上学校进步的步伐,尤其是一些地段偏远或城镇小学,录取的学生大多为农民工的子女,就更忽略学生对饮食的搭配与安全性。学校食堂的卫生情况不良,比如食堂的布局不合理,卫生条件非常差,各种设施布置简陋,食堂区域没有根据使用功能进行分区,在防尘、防蝇和防老鼠蟑螂方面的设施不完善,使用盛放饭菜的餐具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在操作上的不规范以及生熟不分等情况都很容易造成交叉感染。一些学校的食堂食品原料采购工作把关不严,没有严格执行食品采购的索证流程,也缺乏相应的约束制度,在进货验收时流程不规范、不做账或做账不完整,特别是一些学校的食堂为了追求经济效益,以承包形式经营,为降低成本而有意采购卫生条件较差的原料,导致校园饮食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最后是学校管理以及当地行政部门管理之间的协调性问题。学校存在一定的特殊性,而卫生行政部门的监督管理工作往往点到即止,重指导,轻惩处,或是由于当地其他行政干预难以执行到位的监督,最终都会导致对学校食堂食品安全情况管理不严。还有一些地方性的教育行政部门极少监督学校的食品安全管理工作,缺乏严谨的事故防范意识,再加上很多学校本身的注重成绩和教育、轻视安全和隐患的侥幸,更是没能肩负起食堂食品安全管理的责任。

二、学校食堂食品安全监督模式研究

(一)加强领导,落实责任

学校的校长自始至终都应该成为学校安全管理的第一责任人,必须重视完善学校食堂食品安全的工作,健全责任制,保证学校食堂提供的食品途径责任至个人身上,并由横向、纵向延伸拓展[2]。此外还要加强对食品安全的监督与检查,将制度实施落实到底,确保食堂工作者的培训率与体检率都能达到百分之百。

(二)强化研究,合理谋划

学校食堂的食品安全监管工作需要与其他餐饮服务的安全监管工作相联系,并将其放到全局性的食品安全监督工作中去规划和研究,尤其在中考或高考以及夏秋季节等重要阶段时更要进行彻底的食物防毒工作。要将学校的食堂建设成为安全性工程,确保其硬件设施设备得到有效的改善,必须遵守《餐饮服务食品安全操作规范》以及《餐饮服务许可审查规范》,一旦违反相关规定的,必须关闭重建,指导符合要求与标准为止。而学校食堂的重建或改建后必须得到当地卫生部门安全预防性的卫生检查合格后,才能投入使用,为学生提供食物。

(三)坚持原则,细节把关

坚持监管人与负责人统一的原则,并严格遵守相关的法律法规要求,定期对食堂的食品卫生进行检查,同时进行不定期抽查,丰富督查形式,保证学校真正将食品安全的要求落到实处。要通过细节把关的方式将学校食堂食品安全工作放到学校的发展任务中去,主要把好六关:(1)采购进货关,避免假冒伪劣的食物进入学校;(2)验收存储关,保证食品食用质量;(3)加工关,严禁因人为加工的因素而导致食物存在安全卫生隐患;(4)样品保留p,必须做好留样的工作,并以标准形式存放,做好相应的登记记录工作;(5)消毒清洁关,严格落实相关的消毒工作,遵循消毒制度,并做好记录;(6)食堂工作人员健康卫生关,确保工作人员具备健康证以及培训资格证[3]。

(四)创新方法,整合机制

首先,学校必须实行定期的食品安全检查制度,以预防为主,监督学校在每周进行一次食品安全检查,每月进行一次彻底清查,全面排除安全隐患,杜绝食物中毒等恶性事件的发生。各餐饮服务部门也要对安全卫生工作进行抽查,针对就餐人数的配套设施以及硬件条件等情况进行全面整改。其次,要完善食品安全应急机制,针对食物中毒情况有合格的应急处理预案,同时紧抓专业培训和演练,提高实战能力,提升处理水平。再者,要坚守严格执法的原则,实行量化分级管理的模式,保证学校食堂的分级率为100%,并建立食品安全的监管信用档案,有不良记录的单位不但要依法查处,同时还要进行重点的监管。最后,要真正落实学校负责人制度,从整体上强化学校对食品安全的重视程度。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学校食堂的食品安全管理应该成为与学校教育同等重要的管理工作,学校管理人员必须对食堂的食品安全引起足够的重视,抢抓食品卫生安全管理工作,定期组织对食品卫生安全的联合性检查,加强监督作用,落实责任制,全面消除食堂食品的安全隐患,为广大师生提供安全卫生的饮食环境。

参考文献:

[1]朱艳红.大同市学校食堂食品安全现状及管理对策探讨[J].中国公共卫生管理,2016,2(32):79-80.

食品安全的必要性篇10

一、加强领导,健全网络

我院食堂食品安全工作是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要切实加强领导,提高对医院食堂食品安全工作的认识,从保障广大患者和医护人员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保证医院正常医疗秩序、维护社会稳定大局的高度,充分认识这项工作的重要性、紧迫性、艰巨行和长期性。要制订食堂食品安全工作实施方案,明确专门机构、专人负责,切实加强对食堂食品卫生安全工作的管理;成立由一把手总负责的食堂食品安全工作领导小组,全面负责医院食堂食品卫生安全工作,组织协调各部门的工作,在全院范围内形成有效的食品卫生安全网络。

二、明确职责,层层落实

1、明确医院食堂食品安全管理的院长负责制,院长为食品卫生安全的第一责任人,主管副院长为主要责任人,食堂具体分管人员为直接责任人。层层落实岗位责任,分工协作,各尽其职,在各个岗位和各个操作环节都要责任到人,坚决做到“谁主管、谁负责”。

2、定期召开食堂食品安全专题会议,每月检查发现安全隐患,及时整改。同时要做好四个“备案”:一是检查和自查工作都要有检查记录备案;二是发现安全隐患要有整改记录备案;三是出现食物中毒要有处理意见记录备案;四是要制定饮食卫生事故应急处理预案备案。

3、坚持“服务患者,保本微利”的原则,实行目标责任管理,建立健全食品卫生安全管理制度。

4、要加强饮用水的卫生管理,必须向患者提供足够的符合卫生标准的饮用水和必要的洗手设施。医院供水工作由专人监管,盛装患者饮用水的容器必须加盖加锁,每天清洗消毒。

5、医院食堂必须符合食品卫生经营的基本条件,取得卫生许可证,严禁出售“三无”食品和过期食品。

6、食堂从业人员必须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要求接受食品卫生知识和卫生法律知识培训,并持有卫生监督部门指定医疗单位检查的健康证明。发现患有影响食品卫生安全疾病的,应立即脱离工作岗位,待疾病治愈后,方可重新上岗。

7、医院食堂物资实行准入制度,定点采购,并建立采购索证及验收制度。

8、开展健康教育,普及饮食卫生安全知识,教育广大患者和医护人员养成良好的饮食卫生习惯。

9、加强食堂及饮用水源的安全保卫工作,禁止非食堂工作人员随意进入加工操作间及食品原料存放间,严防投毒事故的发生。

10、医院发生食物中毒事故后,应当迅速向当地卫生行政部门、教育行政部门报告,并采取积极措施开展救助工作。

三、具体措施

1、建立医院食堂食品安全工作制度。一是建立医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人制度。指定专人负责包括食物中毒在内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上报工作。发生食物中毒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要立即报告当地卫生行政部门报告内容为发生食物中毒或者疑似食物中毒事故的单位、地址、时间、中毒人数、临床表现、已采取的措施、可疑食物、联系人姓名、联系方式等有关内容。,同时全力配合抓好救治和事件的调查处理工作;医院食物中毒事件得到控制后,医院要将该事件的详细情况和处理结果及时向上级主管部门报告。二是建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机制。医院应当建立食物中毒或者其他食源性疾患等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机制。发生食物中毒或疑似食物中毒事故后,医院应采取下列措施:(1)立即停止生产经营活动,并立即向所在地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和卫生行政部门报告;(2)积极救治病人;(3)保留造成食物中毒或者可能导致食物中毒的食品及其原料、工具、设备和现场;(4)配合卫生行政部门进行调查,按卫生行政部门的要求如实提供有关材料和样品;(5)落实卫生行政部门要求采取的其他措施,把事态控制在最小范围。三是建立医院食堂食品安全责任追究制度。对违反规定,、疏于管理,造成食物中毒或者其他食源性疾患的责任人,以及造成食物中毒或其他食源性疾患后,报告不及时、瞒报、漏报的责任人,按照有关规定给予通报批评或行政处分。

2、完善食堂食品安全进销台帐,对每年度的食品安全工作进行总结,对需要整改的方面积极完成。

3、确保食堂从业人员健康证持证率达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