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对外贸易经济分析十篇对外贸易经济分析十篇

对外贸易经济分析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7:47:07

对外贸易经济分析篇1

【关键词】对外贸易经济增长面临的问题建议

一、相关研究回顾

16世纪亚当.斯密的《国富论》第一次从生产领域阐述了国际贸易发生的基本原因,肯定了国际贸易是一种双赢的交易。随后,大卫.李嘉图提出比较优势理论,认为各国通过专业化生产并出口其有比较优势的产品,可使贸易双方均获利。(盛洪昌,2006)二十世纪三十年代,D.H罗伯特逊提出了“对外贸易是经济增长的发动机”这一说方法,指出了对外贸易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在我国,有的学者从全局的角度进行论证,如缪德刚(2010)对我国1978

2007年间的国内生产总值及对外贸易的发展变化的数据进行分析,提出对外贸易的发展有力地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发展,入世之后尤为明显的观点。从区域角度,杨振宁(2007)对上海进行分析,利用1985-2004年上海市进出口和GDp的年度经济数据,借助误差修正模型等方法,发现进出口对上海的经济增长有着显著的拉动作用。

二、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

基于1991-2012年度中国进出口总额和国内生产总值的数据,本文以进出口总额为自变量(X),国内生产总值为因变量(Y),利用SpSS软件建立模型,对中国货物进出口总额和国内生产总值进行一元线性回归分析。

表11991-2012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与货物进出口总额(单位:亿元)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

SpSS软件对以上数据进行分析,得出国内生产总值与货物进出口总额间的散点图:

图1

由表二可以初步判定货物进出口总额与国内生产总值之间为线性相关关系。设直线回归方程为Y=a+bX,

SpSS软件分析结果:

(1)国内生产总值与货物进出口总额的相关系数是R=0.980,判决系数R2=0.960,可见,模型的拟合效度很理想;

(2)F统计量的值为475.846,单边检验概率值为p=0.000

(3)未标准化回归方程的常数项为14953.582,回归系数为1.842,由此得出估计一元线性回归方程为Y=14953.582+1.842X.回归系数检验的t统计量的值为21.814,显著性概率p=0.000

三、我国对外贸易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对外贸易区域发展不平衡

发达国家占比过大,发展中国家占比太少。根据《国别贸易投资环境报告2013》,美国、欧盟、日本、巴西、俄罗斯等我国13个主要贸易伙伴的进出口额约占我国外贸总额的57%。这说明中国的贸易市场比较集中,主要分布在欧盟、美国以及东盟等发达国家。从国内角度来看,尽管我国实施了西部开发和中部崛起等措施,但中国统计年鉴的数据显示,我国的对外贸易仍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西部对外贸易所占比重非常低。

(二)进出口贸易不平衡,贸易顺差依然过大

中国统计年鉴数据显示,2006年至2012年中国货物出口与进口贸易差额分别为14220.3、20263.5、20868.4、13411.3、12323.5、10079.2、14558.3亿元。中国进口常年跟不上出口的发展,这对国内的货币政策以及货币的宏观调控能力都有消极的影响。同时,进口的滞后还会影响先进技术的引入,最终影响经济发展。此外,长期的贸易顺差很容易引起与有关贸易伙伴国的摩擦。例如,美日两国双边关系市场发生波动,主要原因之一就是日方长期处于巨额顺差状况。

四、对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的政策性建议

党的十指出,要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面对经济全球化的机遇与挑战,中国应该积极解决对外贸易中存在的问题,促进对外贸易区域平衡发展、缩小进出口差距。

提高对外贸易市场的多元化

中国不应将目光局限于发达国家,应尽力减少对少数国家的贸易依赖,否则很容易受到国外经济的影响,金融危机对中国的影响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我国应针对国内,国家应该积极采取措施,调整经济结构,积极利用中西部地区所具有的独特优势,促进中西部对外贸易的发展,最终促进区域平衡发展。

促进进出口平衡发展

对于贸易顺差较大的问题,我国应适当加强进口力度,促进进出口的均衡发展。我国要积极扩大内需,减少对出口的依赖,使中国经济的发展更多的依靠内需。正如央行行长周小川所认同的那样,减少贸易顺差的最佳途径是鼓励内需。此外,还要采取积极稳定的货币政策,并以法治来促进外贸的良性发展。面对我国与其他国家的贸易摩擦,应依照相关法律法规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积极解决贸易中存在的问题。

参考文献:

[1]李明武.对外贸易对经济增长关系研究综述[J].学术论坛,2004,(03).

[2]缪德刚.中国经济与对外贸易增长分析:1978-2007[J].学子论坛,2010,(01).

对外贸易经济分析篇2

[关键词]经济自主性;对外贸易依存度;企业竞争力;话语权

[中图分类号]F740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283(2017)04-0008-03

一、对外贸易经济自主性相关概念阐释

对外贸易经济自主性是国家经济自主性在对外贸易方面的表现形式,而国家经济自主性是国家自主性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说明国家经济自主性之前有必要首先介绍一下国家自主性的具体内涵。国家自主性反映了主权国家自主处理本国事务、应对国际危机的能力。它主要包括经济自主性、政治自主性和文化自主性。经济自主性是国家自主性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主要探究国家经济自主性的相关问题。

国家经济自主性是传统的民族国家经济主权在国际关系上的表现形式,主要是一国政府拥有在对外经济活动中的自主决策权。这种自主性的决策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自主参与国际经济活动的权利;第二,自主参与国际活动保护国家利益安全的能力。[1]经济自主性对主权国家而言,既是一种经济主权表现形式,也是一种自主处理本国经济事务的决策权,更是一种驾驭本国经济的能力。而对外贸易经济自主性则是国家经济自主性在外贸领域的重要体现形式之一,因此,增强一国对外贸易经济自主性是每一个主权国家维护国家经济安全,保证国家核心利益的必要手段。

二、对外贸易经济自主性指标模型构建

在构建对外贸易经济自主性指数时主要采用以下几个评价指标:1对外贸易依存度:一国进出口贸易总额与该国GDp的比值,该指标主要用来判断一国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对进出口贸易的依赖程度;2初级产品贸易竞争力,即初级产品(出口额-进口额)/(出口额+进口额);3工业制成品贸易竞争力,即工业制成品(出口额-进口额)/(出口额+进口额);4内资企业贸易竞争力,即内资企业(出口额-进口额)/(出口额+进口额)。[2]这四项指标构成了我国外贸易经济自主性指标评价体系。

在构建经济模型时,要充分考虑到指数的合理性与科学性。首先,建立判断矩阵的层次结构。本文利用“层次分析法”构造判断矩阵,矩阵共分为两层,即目标层和指标层。假设a层中因素a1(国家对外贸易经济自主性)与下一层中因素B1(对外贸贸易依存度)、B2(初级产品贸易竞争力)、B3(工业制成品贸易竞争力)、B4(内资企业贸易竞争力)有线性联系,则构成判断矩阵,如表1所示。其次,根据指标间的相互重要程度采用“1-9标度法”,相对重要程度随着数值的增大而依次增大。依据指标间的相对重要程度给出判断数值,写成矩阵形式,形成判断矩阵,随后用“求和法”计算各评价指标的权重,如表2所示。最后,对原始数据进行无量纲化处理。本文采用“直线型无量纲化”方法中的“规格化”方法对各指标数据进行处理。处理过程如下,先进行指标类型的一致化处理:在四组指标数据中,对外贸易依存度为逆向指标,其他三组指标为正向定量指标,为方便计算,我们对逆向指标进行正向定量处理,即将对外贸易依存度指数的原始数据进行极大化处理(1-对外贸依存度指数数值)。其次,对指标进行无量纲化:四组数据中,对外贸易依存度为比例形式,数值在0-1之间,暂不做技术处理,其他三组关于竞争力指数的数值都处在-1—1之间,因此,我们在对数据进行无量纲化处理时采取“规格化”方法(即指标实际值减去指标最小值-1,再除以极差,三组数据的极差都为2)对数据进行纲化,其公式为:yi=(xi-min)/(max-min)。在经过一系列指数处理后,采用“线性加权合成法”对我国对外贸易经济自主性指数进行合成,计算公式为

该式中为wi权重,yi为指标标准值,通过各项处理,得出我国对外贸易经济自主性的合成指数,如图1所示。

三、我国对外贸易经济自主性现状分析

对外贸易经济自主性是一个客观存在的变量,它反映的是我国在对外贸易中客观的经济现象。由图1可知,1995-2015年,中国对外贸易经济自主性总体上呈先降后升的趋势。对外贸易经济自主性指数最高值为62%,最低值为41%。

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对外贸易经济自主性较强。这是因为:一是我国刚步入世界全球化浪潮之中,社会经济各个方面还没有进行全方位开放,我国对外贸易的依赖程度较低;二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尚不完善,政府对经济的管控比较严格,宏观调控力度较大,国家自主处理经济事务的能力较强。随着时间推移,我国对外贸易经济自主性指数开始急速下降。尤其是在2001-2005年这四年间,指数下降趋势极其显著。自2001年我国加入wto后,贸易量剧增,同时由于我国出口产品都是比较低廉的加工产品,对外依存度较高,进而导致对外贸易经济自主性指数下降。伴随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投资、消费对拉动国内经济的增长作用日益明显,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企业产品科技含量提高,因此2006-2015年,我国对外贸易经济自主性指数逐步提升。

四、我国对外贸易经济自主性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对外贸易依存度过高

2016年我国进出口总额达243万亿元,在肯定对外贸易发展成绩的同时,我们应注意到,当前我国GDp增长出现了片面依靠进出口贸易的不利状况,2016年进出口贸易总额占GDp的比重为327%,对外贸易依存度过高。出口是拉动我国经济增长“三架馬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我国经济的繁荣昌盛作出了重要贡献。然而从长远来看,经济的可持续增长最终要依靠本国经济的独立发展能力。对外贸易依存度越高,越不利于我国对外贸易经济自主性建设,因此,一味依赖出口拉动经济增长最终会削弱我国经济的自主发展能力。

(二)产品结构不合理,贸易竞争力不足

当前,我国经济存在产品结构不合理、贸易竞争力不足等问题。在竞争力指数之中,工业制成品贸易竞争力的作用尤为关键。一国工业制成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体现了该国技术进步和产业优化升级的程度。近几年,我国出口产品大多是一些技术含量较低的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产品,高科技产品出口比重偏低。世界银行的统计数据显示,2006—2014年我国高科技产品出口比重一直处在25%~30%之间低位徘徊。从长期来看,贸易竞争力不可能单纯依靠低成本竞争优势维持,竞争力的最终获取要依赖于技术创新和产品质量的提升。

(三)内资企业创新能力不足

从整个经济发展状况来看,内资企业创新能力不足是制约我国对外贸易经济自主性的重要因素。内资企业是我国经济增长的主体和核心,推动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然而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竞争的关键在创新,没有强烈的创新意识、完善的创新机制、良好的创新环境,无法培养和吸引创新型人才,进而难以做到产品创新、管理创新,最终导致企业创新能力不足,竞争力下降。

五、提升对外贸易经济自主性的主要途径

(一)调整经济发展战略,降低对外贸易依存度

中国是制造业大国,对外贸易依赖度高且产品技术含量较低,易受到国际经济危机的冲击。为了降低对外贸易的依赖程度,增强对外贸易经济自主性,调整经济发展战略,降低对外贸易依存度。我国在调整经济结构过程中,要充分协调好出口、投资、消费的比例关系。投资是经济增长的推动力,消费是启动内需的关键,而出口是经济平稳增长的调节器。正确把握投资、出口、消费的关系是调整经济结构的重要基础。中国人口众多,有着巨大的消费市场。政府作为政策的制定者要发挥政策优势,制定一系列具有针对性的政策,引导和推动我国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扩大内需,降低对外贸易依存度,增强我国对外贸易经济自主性。

(二)大力发展高精尖产业,增强企业贸易竞争力

今天,中国已成为世界贸易大国,但贸易大国与贸易强国之间存在着质的差距。传统的贸易竞争力模式已经无法适应中国当前经济发展的需要,进行产业升级、增强企业贸易竞争力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问题。长期以来,我国经济增长主要以高投入、低产出的粗放型经济为主,产品的科技含量低,经济效益较差,在对外贸易中处于劣势。扭转这一劣势的根本方法是大力发展技術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企业,重点推进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增强贸易竞争力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树立品牌效应,提高产品的和服务的质量,培育一批在核心领域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国际知名企业。其次,提高产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努力掌握核心科技,构建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新优势,提高我国产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第三,提升贸易专业化水平,提高劳动生产率;第四,政府要制定一系列鼓励出口的政策,推动企业在国际贸易中的竞争力,例如,增加出口退税,对高新技术企业进行出口扶植等。

(三)鼓励企业自主创新,加快“产学研”一体化建设

十八大报告提出创新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新动力,经济的发展要靠创新带动。在对外贸易活动中创新显得尤为重要。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业竞争力强,在国际贸易中往往位于产业链的顶端,占据着有利位置。把握对外贸易自主权,增强对外贸易经济自主性,要把创新放到一个关键位置。

我国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中要做到:1加强创新型人才建设,培养社会创新观念。在信息化社会,人才是科技创新的主体。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必须重视创新型人才的培养。2企业在自主创新过程中,要着眼于知识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观念创新。3完善自主创新政策,推动制度创新,加大对自主创新企业的保护力度。企业要以产业创新为导向,以产品创新为关键;政府要加快“产学研”一体化建设,将科学技术迅速转化为生产力。以福建省尤溪县洋中镇“绣球菌”生产基地为例,该基地由福建农林大学、洋中镇镇政府、后楼村村民三方面组成。福建农林大学将其最新科研成果“绣球菌”,通过洋中镇生产基地,迅速投入实际生产,并投放市场。这种产品生产模式,能够迅速满足市场的需求,带来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在这个过程中,高校进行产品研究,政府负责牵头,农民管理和生产产品,三者有机结合,保证产品的核心竞争力,促进了企业可持续发展。

对外贸易经济分析篇3

关键词:对外贸易;经济效益;评价指标;重商主义;修正

1 重商主义基本思想

(1)在社会财富观上重视货币。重商主义坚持经济活动的目的就是为了获得金银。认为金银即为财富的惟一表现形态,把货币即金银的多寡作为衡量一个国家富裕程度的标准。(2)认识到商业的重要性,重视对外贸易、谋求贸易顺差。重商主义认为财富的源泉只能是流通领域,只有靠流通才能增加社会的财富。还意识到商业的重要性。认为国家应保护商人的地位,发展商品经济。随着认识的深化,他们进一步明确:纯粹的国内商业虽属必要,但不能增加国家的财富(货币量),对外贸易才是国家富裕的根本保证。同时,贸易顺差,才能保证金银源源不断的流人国内。托马斯·孟在他的《英国得自对外贸易的财富》一书中明确提出了贸易差额论的原则。他极力主张发展对外贸易,并提出和论证了为保证贸易顺差应采取的途径和手段。(3)强调国家的作用。重视发展本国的制造业。重商主义者要求建立统一的民主国家,认为中央集权国家对经济的干预是国家致富的重要保证。同时颁布保护商业、工业的法令,实行货币输入和产品出口,限制或禁止货币输出和商品进口的政策。

可见从以上三个方面来看,重商主义是一个思想体系不断完善的过程,不仅仪是斯密所描述的那样“重商”,而是一个将商业、贸易、工业发展紧密结合起来的理论及政策体系。历史证明,重商主义学说促进了西欧资本主义的发展,推动了人类社会发展历程。

2 现有评价指标体系的重商主义分析

受重商主义思想的影响,在借鉴了“亚洲四小龙”经济发展的经验后,我国在改革开放之初确立一条以“出口创汇”为导向的对外经济战略。在这一战略的指导下一切对外经济活动以及对我国贸易发展的评价指标都带上了一股浓厚的重商主义色彩。这一评价指标主要有以下不足之处:

2.1 过分强调贸易总量和贸易顺差

自20世纪70年代末实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一开始实行的是“进口替代”和“出口导向型”并列的经济政策。1994年进行外汇改革后,人民币太幅贬值,这标志着我国全面转入了“出口导向型”的经济发展战略。这与资本主义发展早期,西欧各国奉行的重商主义政策有着极其相似之处。改革开放30年来,对外贸易已经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重商主义思想影响下的“出口导向型”战略导致了我国在对外贸易发展中对对外贸易经济效益的衡量指标特别强调贸易额顺差、出口增长速度等指标。为了发展对外贸易,我国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来辅助和直接推动对外贸易总量的增加和贸易顺差的实现。

(1)廉价货币、出口补贴。

中国在实行这种经济战略时借助了两种手段。第一个是廉价货币;第二个是出口补贴。1994年外汇体制改革后,我国开始实行单一的、有管理的市场汇率制度。通过汇率并轨,人民币深度贬值,由以前的1美元比5.7元人民币贬值到8.7元人民币,实则远远低于自身的购买力价值。再加上出口补贴的政策,使出口货物的价格远远低于成本价。有了这两手,从而使中国产品在美国市场上价格偏低,竞争力大增,成就了中国对美国大量出口。

(2)招商引资。

改革开放以来,为了有效的促进经济发展,政府不遗余力的招商引资。中国各级政府制定了各种优惠的政策比如说:税收优惠、设立外商开发区,降低贷款利率等。这一政策产生了巨大的作用,使中国成为发展中国家中吸引外资最多的国家,增强了经济活力,扩大了出口。另外对出口还特别实行了退税优惠等政策。

(3)大力发展加工工业。

在沿海沿江经济带上大力发展以“三来一补”的加工贸易。通过发展这种劳动密集型工业,扩大出口,目前中国在纺织品、服装和制鞋等产品的国际市场份额均已居全球第一。2005年,我国加工贸易出口占外贸出口总值的55%,2007年,我国对美以加工贸易方式出口1454.1亿美元,占当年我国对美出口总值的62.5%,加工贸易项下对美贸易顺差1272.5亿美元,相当于2007年我国对美贸易顺差的77.9%。由此可见,加工贸易在我国外贸中的地位。

(4)“外资”主导中国的出口。

众所周知,许多发达国家利用中国廉价的劳动力、土地成本纷纷来华投资设厂,将中国变成其生产、组装基地,然后出口到世界各地。中国的对外贸易中,外商出口占我国出口额的比重由1980年的0.04%大幅上升到2005年的58.3%。据中国海关统计,2005年出口企业200强中,外商投资的企业就有148家。出口额达1675.5亿美元。占前200家企业的出口额的75.5%。而现有的对外贸易评价体系在对于我国出口中的外资控制现象缺乏有效的细分,尤其是高新技术产业,近年来,欧美等发达国家针对我国的知识产权问题就值得我们深思。在我们的高新技术产品出口中,绝大多数产品是要依赖国外的专利技术的,这对于我们在评价我国的对外贸易效益时需要有清楚的认识,并积极鼓励国内企业加大自主创新的力度,增强核心竞争力。

2.2 忽视了对资源、生态环境效益的评价

这一评价体系忽视了发展对外贸易尤其是在重商主义思想影响下的“出口导向型”战略对资源枯竭、生态环境恶化的不利方面。“出口导向型”战略下长期的对外贸易和招商引资整体上促进了中国经济的迅速崛起。然而,问题也同时彰显出来了——我国对外贸易结构中的“四多”“四少”。(“四多”,“四少”是指资源消耗高、环境污染强度大的产品出口多,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强度小的产品出口少}产业链低端产品出口多,产业链高端产品出口少;传统产业出口多,高新产品出口少;货物贸易出口多,服务贸易出口少。)它带给我们的另一个“财富”就是资源的不断枯竭,生态遭到破坏,环境污染越来越严重。比方说长期的低价值产品出口,造成国内原材料和能源的大量消耗。由于消耗的资源大都具有不可再生性,因此,我们面临的资源枯竭危险不断增大,尤其是能源危机。伴随着国际原油市场价格的不断飙升,中国不得不花更多的外汇去购买日益稀少的石油。

随着遍地开花的工厂拔地而起,尤其是国外把那些环境污染严重的产品大量转移到中国生产,然后再从中国进口。长期的招商引资使得利益实现了国内外共享,然而污染却留在了国内。温怀德,刘渝等通过对中国30个省(市、区)2000年~2005年的面板数据进行了FDi与环境污染效应的实证分析,得出了出口贸易与FDi加剧了中国环境污染的结论。虽然外汇有了,但我们付出的代价却是难以计量的——严重威胁子孙后代的利益。

然而解决我国对外贸易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还将在未来持续相当长的一段时间。究其原因就在于我国现阶段的出口结构仍然没有得到有效的改善。出口产品还处于一个较低的层次,在这样一个阶段,保护环境会引起企业成本的增加,从而影响企业的竞争力。失去了价格优势的中国产品,再出口就是一个问题了。长期的“扩大出口,赚取外汇”思想使得一些企业对一些污染产品不断扩大生产,增加出口,生态环境受到严重地威胁与破坏。

2.3 社会公平缺失

加入wto后,我国对外贸易取得了长足的发展。2007年我国的进出口总额达到21738亿美元,居世界第三,仅次于美国、德国。其中出口额达到12180亿美元,居世界第二。伴随着贸易量的增加,长期的贸易顺差和资本流入,使我国的外汇储备增加得非常快,截止到2008年3月末,我国的外汇储备已达到16822亿美元,同比增长39.94%,是世界上外汇储备最多的国家。

然而,在我们的身边却有着这样一种现象:东部沿海经济发展了,从事外贸业务相关的老板富有了,而对我国对外贸易发展做出重要贡献的农民工却没有得到相应的报酬。他们的工资水平长达数年的徘徊,收入低,没有任何的保障且还被人歧视。社会公平缺失,这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我国的对外贸易评价体系的不足。

3 改进措施建议

3.1 能准确全面地反映对外贸易的综合经济效益

随着国际经济贸易的发展,服务贸易在世界贸易中的份额越来越大,同时结合着国际贸易体系中的新格局,尤其是我国在世界贸易中地位的上升,我们有必要修正当前的一些评价指标,以期更加完善的反映我国对外贸易的真实情况。同时还应该体现对外经济效应变动的连续性。

3.2 经济效益评价与资源、生态环境效益评价相结合

在评价我国对外贸易发展水平指标上注重将经济效益同资源、生态环境效益结合起来,修正过去片面追求贸易总量,贸易顺差以及贸易发展速度等指标,增设一些反映外贸易发展过程中资源利用、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情况的评价指标。走一条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为子孙后代留后路。

对外贸易经济分析篇4

[关键词]鞍山对外贸易对外贸易影响鞍山经济增长

近年来,鞍山地区的经济增长较快,全市经济实力快速提升。截止2007年GDp已达1350亿元,鞍山综合实力在全国百强城市排名由2002年第五十位,跃升至2006年的第三十四位。伴随着鞍山经济的加速隆起,鞍山市对外贸易也实现了快速发展,2007年鞍山对外贸易总额突破30亿美元,出口额达到24.07亿美元,对外经济贸易与鞍山市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贡献作用。

一、鞍山市外贸出口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分析

从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来看,进口和出口同样重要。因为一些关键设备、产品的进口,能带动与其配套的国内产品的需求,进口对经济增长的长期作用很强。但由于当前的计量方法难以准确反映进口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因此更多的是用出口来计算对外贸易对经济增长的贡献。

1.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分析。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主要采用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和出口对国民经济的拉动度两个指标衡量。其中: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出口增量/GDp增量×100%

出口对国民经济的拉动度=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GDp增长速度

数据来源:根据1997年~2007《鞍山市统计年鉴》数据计算整理得出

从表中数据可以看出,2004年以前鞍山外贸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有限,且较不稳定,除2000年的贡献率超过10%外,其余年份均在10%以下,而且有三个年份出口还出现了负增长,2004年后外贸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开始大幅上升,特别是2005年达到209.88%,拉动经济增长6.12个百分点,但在2007年贡献率又回落到5%以下。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受1997年以来亚洲金融危机影响,国际市场需求下降。而2004年开始,国际钢材市场价格上涨,鞍钢出口大幅增加,2006年鞍钢出口达17亿美元,对鞍山市出口的贡献率达94%,拉动出口增长58.4个百分点。因此鞍钢出口对鞍山市出口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2007年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大幅回落,就是受鞍钢钢材对美出口大量减少所致。另外出口对国民经济的拉动度,鞍山市十年的指标的简均数仅为1.55%,低于辽宁省的平均值,而全国的这一指标是鞍山市的两倍以上,超过了3.2%,因此鞍山市外贸出口对经济的拉动作用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必须加强发展出口贸易,拉动经济增长。

2.出口依存度分析。出口依存度是指一个国家(地区)出口贸易额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是衡量一个国家(地区)出口对国际市场依赖程度的一个重要指标,其越高,说明该国(地区)国民经济活动与世界经济活动的联系程度越高。出口依存度=出口总额/GDp(Gnp)

从表1中可以看出,鞍山市外贸出口依存度在1997年~2001年期间基本上是逐渐下行,在2002年开始小幅回升,在2004年开始迅速提高,在2006年达到峰值15.01,随后有所回落。表明鞍山市出口经过前几年的下滑,已经走出低谷,逐渐与世界经济接轨,但该指标仍大大低于辽宁的出口依存度,辽宁出口依存度在1995年~2004年的最低值为16.27%,而鞍山即使在出口依存度最高值的2006年也只有15.01%,这与鞍山作为辽宁省第三大城市的地位是不相称的。

3.出口增长与省内其他主要城市的横向比较分析。采用出口额和出口增速,比较鞍山同省内其他主要城市的出口增长情况。

数据来源:根据2002年~2008年《辽宁统计年鉴》整理得出

从表中数据可以看出鞍山出口额在2006年以前,一直低于大连、沈阳和丹东,直到2006年借助鞍钢钢材出口的大幅增长,出口总额才超过丹东,位居全省第三。2004年是鞍山外贸出口的一个分水岭,借助钢材出口的增加,鞍山外贸出口开始了较大幅度的增长。同时出口增速也一直保持着较快的增长,但增速在2007年明显放缓,一方面是由于前一年出口基数较大,另一方面也是由于汇率、出口退税率等因素在2007年发生了较大变化,对外贸出口产生一定影响,同期大连的出口增速也大为放缓。

二、当前鞍山对外贸易面临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国际经济形势发生了一些新的变化,国家对外贸的宏观政策也出现了新的调整,人民币币值屡创新高、国际原油价格大幅波动,国内原材料价格上涨,国际金融危机爆发。鞍山外贸发展中面临的主要问题更显紧迫。

1.人民币升值削弱出口产品竞争力,给外贸企业造成一定影响。近年来人民币一直延续小幅快跑的趋势,币值新高屡被刷新,对于外贸企业来说不但价格竞争优势被削弱,而且由于合同签订与履行期间汇率的变动,每年也造成了不小的损失,如鞍山亚世光电显示有限公司2006年以来,每年因履行合同期间的汇率变动损失超过200万元人民币。而同时国内原材料价格的上升,也使外贸企业面临着较大的成本压力。

2.主要出口产品品种单一,全市出口过于依赖鞍钢。2007年鞍山市钢材制品出口19.4亿美元,比上年增长8.0%,占鞍山市出口的80.6%。其中,鞍钢出口18.2亿美元,占全市出口的75.61%,创历史最高水平,对鞍山市出口的贡献率达43.7%,拉动鞍山市出口增长5.5个百分点。而其他出口商品出口份额的比重较低,如机电产品只占4.22%。另外全市出口过于集中在鞍钢,其他外贸企业出口所占比重很小,在2005年辽宁省100强进出口企业排名中,鞍钢集团国际经济贸易公司名列榜眼,而鞍山市再无其他企业入选。外贸出口产品过于依赖钢材制品,出口主体鞍钢“一股独大”的现状,不利于鞍山外贸的长期发展。钢铁行业作为高污染、高能耗的行业,正是目前国家为实现节能减排而进行宏观调控的主要对象,一些钢铁产品已经征收出口关税,另外由于全球金融危机影响,钢材的出口需求已经开始下降,一旦鞍钢出口情况变化,势必造成鞍山外贸出口的大起大落。

3.外贸出口商品结构仍需进一步优化,外贸增长方式有待进一步转变。尽管近年来鞍山出口商品中,机电产品、高附加值产品等制成品比重明显上升,形成了以钢材、纺织服装、机电、化工、镁制品、滑石制品等大宗产品为主,出口品种比较齐全的出口体系。但2002年至2007年鞍山出口产品中动植物产品、食品、毛皮制品、鞋帽伞及羽毛织品、矿产品、贱金属及其制品等,资源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产品仍具有较高的比较优势,而高技术含量的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的竞争力仍然较差。另外对外经贸的整体质量水平不高,牵动力不强。

4.外经贸发展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鞍山对外开放的软环境建设虽有很大改进,但在项目审批、依法行政、投诉处理、办事效率等方面还存在很多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外资项目落户鞍山。

三、发展鞍山对外贸易促进经济增长的建议

1.科学发展,战略规划。要科学制定鞍山对外贸易发展长期规划,把外贸发展与鞍山市“一个基地,三个产业”建设结合起来,与辽宁“五点一线”的发展战略结合起来,与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结合起来,追求发展中的共振效应。积极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培育优势出口产业,以发展壮大装备制造业为契机,加大对机电产品的扶持力度,促进工程机械、改装汽车、环保设备、智能化设备的出口。积极拓展出口渠道,大力发展电子信息、新型材料、精细化工产业,促进高新技术产品出口。

2.实施科技兴贸,调整优化出口商品结构。为了实现向国际产业价值链上游转移的目的,国家已经出台了包括降低出口退税率等政策,因此在保持原有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优势的基础上,必须走科技兴贸的道路,加大产品技术含量,增加产品附加值。大力促进出口增长方式转变,着力提高出口产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围绕建设“一个基地、三大产业”,利用政策和市场导向调整出口商品结构。以机电产品和高科技产品为重点,在技术改造、出口研发、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鼓励地方企业积极开展技术引进和设备进口,通过技术装备水平的提升促进外贸出口的增长。

3.鼓励出口产品多元化和外贸出口主体多元化。虽然近年来以钢材制品为主导,鞍山出口快速增长,但主要出口产品集中也存在着一定风险,因此必须加大其他出口产品的支持力度,在巩固和扩大传统出口产品方面,实施出口品牌战略,提高纺织、服装、轻工、化工等传统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提高产品档次和附加值,培育名牌产品。力争培育10个以上具有自主品牌的商品出口,在境外注册商标、申请专利,进行国际质量认证。重点扶持鞍钢钢材、后英镁砂、西洋耐火材料、海城滑石矿滑石粉、亚视光电液晶显示器、聚龙金融设备、金堡牛仔服、惠丰化工染料、顺风针织服装等出口产品作为自主品牌打入国际市场。鼓励外资和民营企业出口创汇,支持具备竞争优势的企业做大做强,参与国际竞争。全面放开外贸经营权,促进地方企业、中小民营企业和外商投资企业扩大出口,提高地方企业自营出口和外商投资企业出口的比重。

4.创造良好的对外经贸环境。加强对外开放的组织领导。加强各职能部门的沟通、合作。建立重大项目跟踪责任制,要建立有关部门领导人责任制,帮助企业协调和解决重大问题。贯彻落实外经贸政策法规。尤其要关注国家对促进东北老工业基地扩大对外开放的一系列政策规定,进一步完善出口退税机制,加大政策性金融对出口的支持力度,缓解企业资金周转的压力。改革外商投资项目审批制度,由审批改为核准,进一步简化工作程序。充分发挥各有关方面、各职能部门的作用,动员社会各界的力量,为鞍山市各类外贸企业创造一个良好的发展平台。

参考文献:

[1]王艳辉王丽凌伯山:沈阳市外贸出口经济贡献度的实证分析[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194~197

[2]聂艳华张玉明:辽宁省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J].商业研究,2008,(2):203~205

[3]杨正位:中国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4]鞍山市统计局:鞍山市统计年鉴1997年~2007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7

[5]辽宁省统计局:辽宁省统计年鉴2002年~2008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8

对外贸易经济分析篇5

[摘要]近年来鞍山经济增长较快,对外贸易快速发展。本文通过数据分析对鞍山市对外贸易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分析了当前鞍山市对外贸易面临的主要问题,提出了发展鞍山市对外贸易,带动经济增长的对策与建议。【论文关键词】鞍山对外贸易对外贸易影响鞍山经济增长近年来,鞍山地区的经济增长较快,全市经济实力快速提升。截止2007年GDp已达1350亿元,鞍山综合实力在全国百强城市排名由2002年第五十位,跃升至2006年的第三十四位。伴随着鞍山经济的加速隆起,鞍山市对外贸易也实现了快速发展,2007年鞍山对外贸易总额突破30亿美元,出口额达到24.07亿美元,对外经济贸易与鞍山市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贡献作用。一、鞍山市外贸出口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分析从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来看,进口和出口同样重要。因为一些关键设备、产品的进口,能带动与其配套的国内产品的需求,进口对经济增长的长期作用很强。但由于当前的计量方法难以准确反映进口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因此更多的是用出口来计算对外贸易对经济增长的贡献。1.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分析。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主要采用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和出口对国民经济的拉动度两个指标衡量。其中: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出口增量/GDp增量×100%出口对国民经济的拉动度=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GDp增长速度数据来源:根据1997年~2007《鞍山市统计年鉴》数据计算整理得出从表中数据可以看出,2011年以前鞍山外贸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有限,且较不稳定,除2000年的贡献率超过10%外,其余年份均在10%以下,而且有三个年份出口还出现了负增长,2011年后外贸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开始大幅上升,特别是2005年达到209.88%,拉动经济增长6.12个百分点,但在2007年贡献率又回落到5%以下。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受1997年以来亚洲金融危机影响,国际市场需求下降。而2011年开始,国际钢材市场价格上涨,鞍钢出口大幅增加,2006年鞍钢出口达17亿美元,对鞍山市出口的贡献率达94%,拉动出口增长58.4个百分点。因此鞍钢出口对鞍山市出口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2007年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大幅回落,就是受鞍钢钢材对美出口大量减少所致。另外出口对国民经济的拉动度,鞍山市十年的指标的简单平均数仅为1.55%,低于辽宁省的平均值,而全国的这一指标是鞍山市的两倍以上,超过了3.2%,因此鞍山市外贸出口对经济的拉动作用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必须加强发展出口贸易,拉动经济增长。2.出口依存度分析。出口依存度是指一个国家(地区)出口贸易额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是衡量一个国家(地区)出口对国际市场依赖程度的一个重要指标,其越高,说明该国(地区)国民经济活动与世界经济活动的联系程度越高。出口依存度=出口总额/GDp(Gnp)从表1中可以看出,鞍山市外贸出口依存度在1997年~2001年期间基本上是逐渐下行,在2002年开始小幅回升,在2011年开始迅速提高,在2006年达到峰值15.01,随后有所回落。表明鞍山市出口经过前几年的下滑,已经走出低谷,逐渐与世界经济接轨,但该指标仍大大低于辽宁的出口依存度,辽宁出口依存度在1995年~2011年的最低值为16.27%,而鞍山即使在出口依存度最高值的2006年也只有15.01%,这与鞍山作为辽宁省第三大城市的地位是不相称的。3.出口增长与省内其他主要城市的横向比较分析。采用出口额和出口增速,比较鞍山同省内其他主要城市的出口增长情况。数据来源:根据2002年~2008年《辽宁统计年鉴》整理得出从表中数据可以看出鞍山出口额在2006年以前,一直低于大连、沈阳和丹东,直到2006年借助鞍钢钢材出口的大幅增长,出口总额才超过丹东,位居全省第三。2011年是鞍山外贸出口的一个分水岭,借助钢材出口的增加,鞍山外贸出口开始了较大幅度的增长。同时出口增速也一直保持着较快的增长,但增速在2007年明显放缓,一方面是由于前一年出口基数较大,另一方面也是由于汇率、出口退税率等因素在2007年发生了较大变化,对外贸出口产生一定影响,同期大连的出口增速也大为放缓。二、当前鞍山对外贸易面临的主要问题近年来,国际经济形势发生了一些新的变化,国家对外贸的宏观政策也出现了新的调整,人民币币值屡创新高、国际原油价格大幅波动,国内原材料价格上涨,国际金融危机爆发。鞍山外贸发展中面临的主要问题更显紧迫。1.人民币升值削弱出口产品竞争力,给外贸企业造成一定影响。近年来人民币一直延续小幅快跑的趋势,币值新高屡被刷新,对于外贸企业来说不但价格竞争优势被削弱,而且由于合同签订与履行期间汇率的变动,每年也造成了不小的损失,如鞍山亚世光电显示有限公司2006年以来,每年因履行合同期间的汇率变动损失超过200万元人民币。而同时国内原材料价格的上升,也使外贸企业面临着较大的成本压力。2.主要出口产品品种单一,全市出口过于依赖鞍钢。2007年鞍山市钢材制品出口19.4亿美元,比上年增长8.0%,占鞍山市出口的80.6%。其中,鞍钢出口18.2亿美元,占全市出口的75.61%,创历史最高水平,对鞍山市出口的贡献率达43.7%,拉动鞍山市出口增长5.5个百分点。而其他出口商品出口份额的比重较低,如机电产品只占4.22%。另外全市出口过于集中在鞍钢,其他外贸企业出口所占比重很小,在2005年辽宁省100强进出口企业排名中,鞍钢集团国际经济贸易公司名列榜眼,而鞍山市再无其他企业入选。外贸出口产品过于依赖钢材制品,出口主体鞍钢“一股独大”的现状,不利于鞍山外贸的长期发展。钢铁行业作为高污染、高能耗的行业,正是目前国家为实现节能减排而进行宏观调控的主要对象,一些钢铁产品已经征收出口关税,另外由于全球金融危机影响,钢材的出口需求已经开始下降,一旦鞍钢出口情况变化,势必造成鞍山外贸出口的大起大落。3.外贸出口商品结构仍需进一步优化,外贸增长方式有待进一步转变。尽管近年来鞍山出口商品中,机电产品、高附加值产品等制成品比重明显上升,形成了以钢材、纺织服装、机电、化工、镁制品、滑石制品等大宗产品为主,出口品种比较齐全的出口体系。但2002年至2007年鞍山出口产品中动植物产品、食品、毛皮制品、鞋帽伞及羽毛织品、矿产品、贱金属及其制品等,资源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产品仍具有较高的比较优势,而高技术含量的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的竞争力仍然较差。另外对外经贸的整体质量水平不高,牵动力不强。4.外经贸发展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鞍山对外开放的软环境建设虽有很大改进,但在项目审批、依法行政、投诉处理、办事效率等方面还存在很多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外资项目落户鞍山。三、发展鞍山对外贸易促进经济增长的建议1.科学发展,战略规划。要科学制定鞍山对外贸易发展长期规划,把外贸发展与鞍山市“一个基地,三个产业”建设结合起来,与辽宁“五点一线”的发展战略结合起来,与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结合起来,追求发展中的共振效应。积极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培育优势出口产业,以发展壮大装备制造业为契机,加大对机电产品的扶持力度,促进工程机械、改装汽车、环保设备、智能化设备的出口。积极拓展出口渠道,大力发展电子信息、新型材料、精细化工产业,促进高新技术产品出口。2.实施科技兴贸,调整优化出口商品结构。为了实现向国际产业价值链上游转移的目的,国家已经出台了包括降低出口退税率等政策,因此在保持原有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优势的基础上,必须走科技兴贸的道路,加大产品技术含量,增加产品附加值。大力促进出口增长方式转变,着力提高出口产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围绕建设“一个基地、三大产业”,利用政策和市场导向调整出口商品结构。以机电产品和高科技产品为重点,在技术改造、出口研发、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鼓励地方企业积极开展技术引进和设备进口,通过技术装备水平的提升促进外贸出口的增长。3.鼓励出口产品多元化和外贸出口主体多元化。虽然近年来以钢材制品为主导,鞍山出口快速增长,但主要出口产品集中也存在着一定风险,因此必须加大其他出口产品的支持力度,在巩固和扩大传统出口产品方面,实施出口品牌战略,提高纺织、服装、轻工、化工等传统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提高产品档次和附加值,培育名牌产品。力争培育10个以上具有自主品牌的商品出口,在境外注册商标、申请专利,进行国际质量认证。重点扶持鞍钢钢材、后英镁砂、西洋耐火材料、海城滑石矿滑石粉、亚视光电液晶显示器、聚龙金融设备、金堡牛仔服、惠丰化工染料、顺风针织服装等出口产品作为自主品牌打入国际市场。鼓励外资和民营企业出口创汇,支持具备竞争优势的企业做大做强,参与国际竞争。全面放开外贸经营权,促进地方企业、中小民营企业和外商投资企业扩大出口,提高地方企业自营出口和外商投资企业出口的比重。4.创造良好的对外经贸环境。加强对外开放的组织领导。加强各职能部门的沟通、合作。建立重大项目跟踪责任制,要建立有关部门领导人责任制,帮助企业协调和解决重大问题。贯彻落实外经贸政策法规。尤其要关注国家对促进东北老工业基地扩大对外开放的一系列政策规定,进一步完善出口退税机制,加大政策性金融对出口的支持力度,缓解企业资金周转的压力。改革外商投资项目审批制度,由审批改为核准,进一步简化工作程序。充分发挥各有关方面、各职能部门的作用,动员社会各界的力量,为鞍山市各类外贸企业创造一个良好的发展平台。

对外贸易经济分析篇6

[关键词]对外贸易;经济增长;相互促进;山东

[Doi]10.13939/ki.zgsc.2016.38.012

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山东的对外贸易不断发展,经济运行总体平稳。是中国经济实力最强的省份之一,亦是发展速度较快的省份之一。GDp逐年呈现出上升趋势,到2014年,山东GDp达到59426.59亿元,三大产业分别为4798.36亿元、28788.11亿元和25840.12亿元。这说明山东的经济发展迅速,经济总量大。山东省永远把发展对外贸易作为强盛经济的政策和走向世界的必经之路,对外贸易工作获得较大发展。进出口总额逐年递增,这些数据预示着山东对外贸易和经济增长之间存在一定的关联性,为揭示它们之间的关系,对山东的对外贸易和经济增长进行了实证分析。

1山东对外贸易规模发展现状

1.1山东省的对外贸易规模扩大,GDp呈连年上升趋势

改革开放30多年来,山东省永远把发展对外贸易作为强盛经济的政策和走向世界的必经之路,对外贸易工作获得较大发展。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面临新的机会和挑战,山东省进出口总额年递增幅度较大。如图1所示。

1.2山东省全方位开辟国际市场,获得积极的进展

自从山东省施行国际市场多元化策略以来,国际市场日益扩展,它的贸易伙伴日趋增多,山东省如今已然与世界上180多个国家和地区展开了贸易交往,并建立了较为稳定的经贸关系。在2014年看来,山东省对外贸易的主要国家地区是美国、韩国、日本和澳大利亚。但是巴西、新西兰、加拿大、印度、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家也都有一定贸易额的进出口。这说明了山东省的对外贸易规模越来越广阔,坚持国际市场多元化战略,在对外贸易上取得了很大程度上的发展。如图2和图3所示。

1.3对外贸易增长迅速,出口增幅大

在沿海六个主要外贸省份中,山东省进口值、出口值、进出口增幅值均位列第一。在国家海关公布的“2013年中国外贸百强城市”名单中,山东省有青岛、滨州、烟台、东营、聊城、济南、日照、威海、潍坊、临沂和淄博入围总共11个,超越江苏省,从而跃居全国首位。

1.4鼓励发展各种新型进出口商品发展模式

其实,当前的产业结构优化、规模经济、轨制标新立异和技术创新,在很大程度上通过扩大进口来实现。进出口总值是相对持平的,机械、电气设备、电视机及音响设备的出口值大于进口值,但是矿产品的进口值比较大,还有植物产品的进口也增加了,这说明山东省开始注重塑料及其成品;橡胶及其成品和贱金属及其成品的进口,山东对外经济结构布局转型的一定是从出口导向型策略转向培养竞争优势的贸易均衡战略变化。

1.5净出口

人们所说净出口,就是指出口量比进口量要多,即出口量值减进口量值,且结果大于零。出口值是大于进口值的,这类差额咱们称为顺差,当净出口值为负的时候便是逆差,山东省的出口量比进口量对山东省的对外贸易的作用大一些。

2山东经济增长发展现状

2.1经济指标靠前

山东省近些年来,经济增长迅速,许多领域处于全国的前列。到2014年,山东GDp达到59426.59亿元,三大产业分别为4798.36亿元、28788.11亿元和25840.12亿元。这说明山东的经济发展迅速,经济总量大。

2.2日趋优化的工业体系

山东产业发展得非常迅速,构成了以建、食、能、械、冶、化、纺等支柱产业的主体。山东全省有大中型工业企业2628家,省重点企业集团136个,例如海尔集团、山东电力集团、浪潮集团、齐鲁石油化工有限公司、济南钢铁集团、海信集团、中国重型汽车集团、兖矿集团等。

2.3蓬勃发展的金融体系

山东金融与保险业发展迅速。当前已构成了以中国人民银行和公有商业银行为主体,多种金融机构并存发展的体制。山东省的金融机构各项余额达到14514.3亿元,各项贷款的余额达到11782.8亿元。全省建立分支机构部分的保险公司共18家,整年保费收入817.2亿元。

2.4全面发展的农业经济

农业是山东经济发展的基础,农业产值在全国是第一的。山东省是天下首要的粮食、棉花产区,同样是全国最大的花生产区,花生出口量占全国一半以上。近些年来,蔬菜生产是山东省农业中比较重要的,被称作中国沿海最大的“菜篮子”。

3指标选取、数据来源、模型建立

3.1指标选取

为了剖析山东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本文选择山东经济增长情形作为被解释变量,山东省的对外贸易情况作为解释变量。

对外贸易亦称“国外贸易”或“进出口贸易”,简称“外贸”,是指一个国度(地域)与另一个国度(地域)之间的商品和劳务的互换。本文采纳的山东的对外贸易情形。

经济增加通常讲的是在限定时间段跨度上,一个国家人均产出或收入程度的连续增加。本文选取的是山东的经济增长情况。

国内生产总值增长:是指在限定时间段跨度内,权衡国家经济状况的最好的目标数值。本文采取的是2001年到2014年国内生产总值的具体数值分析。

3.2数据来源

山东对外贸易总额和国内生产总值的相关数据来源于山东统计局网站中年度数据2001―2014年《山东统计年鉴》。

3.3模型构建

由于对外贸易是影响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同时结合国内许多学者的相关文献成果,构建以下回归模型:

lngdp=α0+α1×lnxm+μt(1)

模型lngdp表示山东省经济增长;lnxm代表山东省对外贸易。

上述模型中各变量的具体含义如表1所示:

由于观测样本是时间序列数据,为了避免时间序列变量间出现伪回归现象,计量上处理步骤是:首先检查序列的平稳性,一般采用单位根检验,在此基础上确认是否可以进行协整分析,最后进行变量之间的格兰杰因果检验。下文将按照这个步骤进行实证分析。

4山东对外贸易对经济贡献的实证分析

4.1对外贸易和经济增长的趋势图描述

由图4可以得出,山东的对外贸易和经济增长近似线性相关关系,对外贸易增长的同时,经济也在增长,要想知道两者有没有具体的相关关系,需要进行下一步平稳性检验。

4.2数据的平稳性检验

检验结果表明,GDp和Xm的原始序列接受原假设,即存在单位根,表明GDp序列和Xm序列均为非平稳序列,因此对Xm序列和GDp序列采取对数处理,消除原序列可能存在的单位根。检验结果如表2和表3所示。

由表2和表3可以得出,p值小于10%的显著性水平,接受原假设。表明经取对数后的Xm序列和GDp序列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上显著。

4.3协整关系检验

对lnx序列和lny序列举行协整性查验,检验结果如下:

由表4可以得出,p=0.0000

lnGDp=6.5628+0.715lnXm

(43.0665)(77.6003)

公式表明,山东对外贸易额每变动一个单位,山东的经济总额即GDp就会相应地变动0.715个单位。这表明山东的对外贸易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山东的经济增长。

4.4格兰杰因果检验

由表5和表6可以得出,p值小于10%,拒绝原假设,结果说明山东对外贸易促进经济增长,而经济在迅速增长的同时,也可以通过提高贸易产品质量,优化贸易结构等方式来反向促进对外贸易规模的扩张。

5结论与建议

从以上实证分析结果来看,依据山东的对外贸易和经济增加趋向图剖析、平稳性检验、协整关系检验和格兰杰因果检验等,由此阐明山东省的对外贸易和经济增长存在着相互促进的关联,对外贸易增长的同时促进经济的增长,那么经济增加的同时进出口贸易亦然增加。

山东省的出口总值、进口总值、净出口总值和GDp之间存在长期的稳定关系,但是从净出口值来看,出口值大于进口值,顺差,所以出口总值对GDp的促进作用比进口总值的作用要大一些。那么,就可以获得论断:山东省应该均衡进出口贸易,加多进口的贸易情形,必须要重视起来,只有这样,才能够推动山东省的经济增加。

山东进出口贸易的贸易数量渐渐增加,范围扩大,自从2001年11月20日加入世界贸易自由组织以后,山东省的出口增长更加迅速,对山东省的GDp的作用更进一步,与更多的不一样的国度地域进行贸易往来,因此得出山东持续发展进出口贸易的策略,有利于山东省的经济发展与成长。

参考文献:

[1]王纯洁.山东省区域经济增长动力分析[J].现代商业,2015(5).

[2]王兆海.山东省对外贸易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分析[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5.

对外贸易经济分析篇7

关键词:GDp;进口;出口

中图分类号:F75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309(2011)02-01-03

无论是国外学者关于对外贸易与典型国家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检验。还是国内学者关于我国对外贸易与我国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主流观点认为:在开放经济条件下,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呈互为因果的正相关关系,外贸对一国或地区经济增长、产业结构优化、资源优化配置和经济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尽管这种相关关系的程度在不同经济发展阶段、对不同国家有所不同。国内外学者关于对外贸易与一国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的实证检验所采用的方法同样适用于分析――国内地区外贸与地区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的相关性检验。

一、山东省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

进入21世纪,山东省在保持外贸持续增长的同时,经济也保持了较高的增长速度。那么山东省的经济增长与外贸高速增长的关系如何?在此通过用eViewS5.0软件进行实证分析,采集的数据是山东省2000-2008年的进出口数额和外商投资企业的进出口数额。

(一)进口数额的变化对山东省经济影响分析

采用eViewS5.0软件对山东省进口额同该地区相应时期的GDp进行回归分析,结果如下:

GDp=377.5022+6.470480*JK(JK代表进口额)

(7.787846)(44.64088)

判定系数R2=0.9996500

调整后的判定系数R2=0.996000

F=1992.808>F0.05,故F检验通过。

1.320

其中。GDp为被解释变量,进口额(JK)为解释变量,括号内为t统计量。

用eViewS5.0软件做出的回归分析表明:调整后的判定系数R2=0.996000,说明该模型的拟合程度很高。在GDp增量的变动中用进口做解释变量有99.6%的可信度:回归系数为6.470480,t统计量为44.64088,表明进口总额变动对GDp总量的变动具有显著影响,同时进口与GDp关联度很高且彼此呈正相关关系,进口每变动1个单位将导致山东省GDp变动6.470480个单位。

(二)出口数额的变化对山东省经济影响分析

采用eViewS5.0软件对山东省出口额同该地区相应时期的GDp进行回归分析,结果如下:

GDp=295.7750+4.425478*CK (CK代表出口额)

(6.098667)(46.05952)

判定系数R2=0.996711

调整后的判定系数R2=0.996241

F=2121.479>F0.05,故F检验通过。

0.824

其中,GDp为被解释变量,出口额(CK)为解释变量,括号内为t统计量。

用eViewS5.0软件做出的回归分析表明:调整后的判定系数R2=0.996241,说明该模型的拟合程度很高。在GDp增量的变动中用出口做解释变量有99.6%的可信度:回归系数4.425478,t统计量为46.05952,表明出口额变动对GDp变动具有显著的影响,同时出口与GDp关联度很高且彼此呈正相关关系,出口每变动1个单位将导致山东省GDp变动4.425478个单位。

(三)净出口的变化对山东省经济影响分析

采用eViewS5.0软件对山东省净出口同该地区相应时期的GDp进行回归分析,结果如下:

GDp=232.8323+13.24182*JCK(JCK代表净出口额)

(1.102482)(10.76173)

判定系数R2=0.943004

调整后的判定系数R2=0.934861

F=115.8148>F0.05,故F检验通过。

1.320

其中,GDp为被解释变量,净出口(JCK)为解释变量,括号内为t统计量。

用eViewS5.0软件做出的回归分析表明:调整后的判定系数R2=0.934861,说明该模型的拟合程度很高。在GDp增量的变动中用净出口做解释变量有94.3%的可信度:回归系数13.24182,t统计量为10.76173,表明净出口额变动对GDp总量的变动具有显著的影响,同时净出口与GDp关联度较高且彼此呈正相关关系,净出口每变动1个单位将导致山东省GDp变动13.24182个单位。

(四)外商投资企业出口数额的变化对山东省经济影响分析

采用eViewS5.0软件对山东省外商投资企业出口额同该地区相应时期的GDp进行回归分析。结果如下:

GDp=365.3997+8.087703*wC(wC代表外商投资企业出口额)

(11.20176)(66.66986)

判定系数R2=0.998428

调整后的判定系数R2=0.998203

F=4444.871>F0.05,故F检验通过。

1.320

其中,GDp为被解释变量,外商投资企业出口额(wC)为解释变量,括号内为t统计量。

用eViewS5.0软件做出的回归分析表明:调整后的判定系数R2=0.998203,说明该模型的拟合程度很高。在GDp增量的变动中用外商投资企业出口额做解释变量有99.8%的可信度;回归系数8.087703。t统计量为66.66986,表明外商投资企业出口额变动对GDp的变动具有显著的影响,同时外商投资企业的出口与GDp关联度很高且彼此呈正相关关系,外商投资企业出口额每变动1个单位将导致山东省GDp变动8.087703个单位。

(五)外商投资企业进口数额的变化对山东省经济影响分析

采用eViewS5.0软件对山东省外商投资企业进口额同该地区相应时期的GDp进行回归分析。结果如下:

GDp=173.7129+12.73999*wJ (w)代表外商投资企业进口额)

(3.805030)(51.25017)

判定系数R2=0.997342

调整后的判定系数R2=0.996962

F=2626.580>F0.05 故F检验通过。

0.824

其中,GDp为被解释变量,外商投资企业进口额(wJ)为解释变量,括号内为t统计量。用eViewS5.0软件做出的回归分析表明:调整后的判定系数R2=0.996962,说明该模型的拟合程度很高。在GDp增量的变动中用外商投资企业进口数额做解释变量有99.7%的可信度;回归系数12.73999,t统计量为51.25017,表明外商投资企业进口额变动对GDp总量的变动具有显著的影响,同时外商投资企业的进口与GDp关联度很高且彼此呈正相关关系,外商投资企业进口额每变动1个单位将导致山东省GDp变动12.73999个单位。

(六)外商投资企业出口额的变化对山东省出口总额的影响分析

采用eViewS5.0软件对山东省外商投资企业出口额同该地区相应时期的出口总额进行回归分析。结果如下:

CK=16.23904+1.825319*wSC (wSC代表外商投资企业进口额)

(3.302069)(99.80464)

判定系数R2=0.999298

调整后的判定系数R2=0.999197

F=9960.966>F0.05 放F检验通过。

Dw=0.694983

CK=11.54531+1.847755*wSC

(1.447150)(42.43308)

判定系数R2=0.999863

调整后的判定系数R2=0.999725

F=7271.770>F0.05,故F检验通过。

1.320

其中,山东省出口总额(CK)为被解释变量。外商投资企业出口额(wSC)为解释变量,括号内为L统计量。

用eViewS5.0软件做出的回归分析表明:调整后的判定系数R2=0.999725,说明该模型的拟合程度很高。在出口总额的变动中用外商投资企业出口额做解释变量有99.9%的可信度;回归系数1.847755,t统计量为42.43308,表明外商投资企业出口额变动对出口总额的变动具有显著的影响,同时外商投资企业的出口与GDp关联度很高且彼此呈正相关关系。外商投资企业出口额每变动1个单位将导致山东省出口额变动1.847755个单位,同时说明了外商投资企业的出口变化很容易导致出口贸易总额的变化。

(七)结论

通过采用eViewS5.0软件对出口额、净出口、进口额和外商投资企业的进出口额与该地区GDp变动进行回归分析,我们得出以下结论:

第一,对外贸易与山东省经济的增长呈现高度的正向相关关系,并且随着山东省对外贸易的发展,该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将会有明显的提高。对外贸易对该地区的经济增长具有很好的推动作用。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对外贸易萎缩会导致该地区的经济增长速度下降进而对其整体经济发展造成一定的影响。

第二,外商投资企业进行的进出口贸易对山东省经济的增长促进作用不可小视。引进外资可以促进经济增长,更好地获取国外的先进技术,加快产业结构升级,从而提高出口产品的竞争力,推动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也有利于扩大山东省对外贸易的发展,增加出口额。作为出口的重要组成因素,外商投资企业的出口会对出口贸易的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

二、若干对策建议

(一)扩大内需,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GDp的核算主要包括投资、出口和消费三部分。在此次金融危机中。山东省经济受影响最大的是出口。为了应对危机,山东省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快投资基础设施建设,稳步推进扩大内需的政策促进了消费,使山东省在外部经济环境恶化的条件下实现了稳定增长。

作为推进GDp增长的发动机。投资对拉动GDp的增长会有立竿见影的效果,但从长远来看,要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减少对国外市场的严重依赖性,就要从根本上提高人民的消费需求和消费能力。为此,今后理应改变原来的以投资为主、对出口依赖的经济发展模式,适时转变为以内需为主的经济增长方式。

(二)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形成合理化的产业结构

近期美元持续贬值、原材料价格不断上升等因索均使得中国出口产品的利润空间进一步压缩,通过制造业的飞速发展来带动GDp增长的发展方式具有不可持续性。各级政府必须推进产业结构升级,建立现代产业体系,同时积极采取措施推进自主创新,加大对企业技术改造的投入,繁荣发展现代服务业。形成第三、第二、第一产业的产业格局。

2009年,山东省GDp的绝对量为33805.30亿元,其中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分别为3226.60亿元、19035.03亿元、11543.67亿元,对GDp的贡献率为9.54%、56.31%和34.15%。第二产业对GDp的贡献率远高于第一和第三产业。国际上普遍认为,产业结构的可持续发展首先是要求产业结构优化,包括产业结构合理化与高度化(又称高级化)两方面。合理的可持续发展的产业结构,是以创意产业和服务业等第三产业为主的产业机构。有鉴于此,山东省理当调整产业结构。积极推动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提高现代服务业在经济增长中的比重。实现经济发展的绿色化,减少高消耗、高污染的企业。在推动第三产业发展的同时。要加大对工业的有效投入,形成“高端化、高质化、高新化、高附加值”的工业结构。积极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拥有核心技术的工业产业。推动工业发展的可持续化。

(三)加强自主创新,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一直以来我国的加工企业的核心技术少,很难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把握先机。赢得主动。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是买不来的,企业要发展壮大,必须将自身的比较优势和自主创新的发展思路结合起来,结合本企业在本地区的比较优势,通过积极地进行技术创新、结构创新等推动企业创新文化的形成。实现由传统的比较优势发展模式向技术、资金密集型产业的转变。

政府部门应采取措施促进企业创新。积极组织建立产业集群。建立起主导产业,推动企业由简单加工向自主创新、由贴牌生产向自主品牌的转变。鼓励企业积极引进和吸收先进技术,建设一批拥有自主创新能力和较强国际竞争力的企业。同时,构建面向新型工业化和非公有制经济服务的技术创新和研发平台,不断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在经济总量增加的同时不断提高经济发展质量,藉此实现可持续发展。

(四)采取措施推动企业出口。缓解其生存压力

出口作为山东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推动力,为了防止出口大幅下跌。必须采取相应的调整措施,促进出口贸易向多元化方向发展。这样,既可以保持出口的稳定,也可以扩大出口市场。

出口企业应积极加强企业风险意识。灵活地学习利用国际贸易中的风险转移方法,促进风险的分散化。同时,配合国家的外贸出口政策。积极利用出口退税,提高企业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针对出现的贸易摩擦,出口企业要采取预见性的措施,积极应对对外贸易中的壁垒,要改变过去粗放的发展方式,强化技术创新,依靠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推动现有集群由低成本型向创新型转变。

参考文献:

[1]潘淑娟、忠等,国际金融学[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6

[2]忠、丁欣,次贷危机时我国沿海地区经贸影响探析[J],西安财经学院学报,20lo。(0i):74-80

[3]吴正林,金融危机背景下东部沿海省份产业转型升级对策,唯实,2010,(01):54-57

对外贸易经济分析篇8

关键词:外商直接投资(FDi)经济增长进出口总额(t)

一、引言

早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主要发达国家的资本国际间流动就有了相当的发展,但是发展比较缓慢。战后,随着西欧和日本经济的恢复,尤其是60年代后第三次科技革命所带来的发达国家经济迅速发展及生产国际化趋势的急剧加强,资本国际流动开始加速,规模空前扩大。与战前不同的是战后的国际资本流动中,对外直接投资(FDi)居主要地位且发展迅速。关于外资对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的贡献,经济学家们有不同的论述。其中以美国经济学家H.钱纳里和a.斯特劳特1969年创立的两缺口模型最具代表性。该模型认为,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历程表明,经济发展主要受三种因素约束:一是储蓄约束,即国内需求水平低,不足以支持国内投资需求的扩张,影响经济发展;二是外汇约束,有限的外汇收入不足以支付经济发展所需要的资本品和消费品进口,阻碍经济发展;三是吸收能力约束,即由于缺乏必需的技术和管理,无法有效的使用外资和各种资源,从而影响生产率的提高和经济发展。因此,钱纳里等人认为,如果发展中国家能成功利用外资便可以逐渐克服储蓄、外汇和技术的约束,增加国民总储蓄和总投资,进而促进经济增长。另外一般认为外商直接投资对东道国(主要是发展中国家)的对外贸易也有显著的拉动效应,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使东道国迅速进入全球分工体系,利用东道国的资源优势促进出口增长,以换取本国发展所需的外汇;二是提升东道国的出口结构,由初级产品出口向工业制成品出口转变;三是提升进口商品结构,由消费型进口转变为生产型进口(江小涓,1999)[2]。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利用外资从零起步,实现了快速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外资已逐渐成为发展经济和推动中外经贸交流的重要手段。本文正是在总量分析的层面上,从定性和定量两个角度研究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经济增长、对外贸易贡献的问题。

二、FDi与经济增长、对外贸易基本态势

样本区间为1983—2000年,这18年间我国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由1983年的6.36亿美元增加到2000年的407.72亿美元,增长了63.1倍。我国已连续13年成为引进外资最多的发展中国家,最新资料还表明2000年我国利用外资规模仅次于美国,居全球第二位。

表1我国FDi与经济增长、进出口概况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新中国五十年统计资料汇编》,中国统计出版社;1999,2000年的数据为笔者根据国家公布数据添加。

注:将GDp换算成美元时用贸易平均汇率。

1、FDi与经济运行态势

从表1和图1可以看出,1983年到1987年,外商在华投资发展缓慢;1988年到1991年,我国引进外资迅速发展;1992年到1994年我国引进和利用外资高速增长;1994年到1998年增长速度显著放缓,1999年首次出现负增长,2000年我国初步克服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出现明显回升迹象。与此同时,可以看到,FDi与GDp的增长态势基本相似:经济形势较好时,FDi增长迅速,如1992-1994年;经济形势恶化时,FDi的增长速度也相应的放缓,甚至出现负增长,如1997-2000年。特别值得注意的是,1994年以前,我国FDi增长的绝对额基本上是上升的;1994年以后,我国FDi的增长速度和增长绝对额显著放缓。如1993-1994年FDi增加了62.52亿美元,而1994-1995年仅增加了37.45亿美元,增长绝对额放缓了近一倍。

图1国内生产总值(GDp)与外商直接投资(FDi)混合直方图和折线图

说明:GDp以左方纵坐标衡量,FDi以右方纵坐标衡量。

2、FDi与对外贸易的运行轨迹

引进外资和对外贸易都同是在改革开放的政策下发展起来的,因而二者从一开始就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从表1和图2展示的二者关系来看也证明了这一点。FDi与t的运行轨迹基本上是平行的:20多年来,我国利用外资与对外贸易均从零起步,实现了快速发展,并呈现出比较一致的发展轨迹。

图2进出口贸易总额(t)与外商直接投资(FDi)的混合直方图和折线图

说明:t以左方纵坐标表示,FDi以右方纵坐标表示

3、FDi/GDp、FDi/t分析

我们已经知道,我国FDi与经济增长运行轨迹、对外贸易趋势基本一致,或者说是平行的。但是,这是否说明FDi的增加带动了经济增长和贸易扩大,是否说明是FDi的特殊贡献。基于此,我们将FDi的增加与国民经济的增长、对外贸易的扩大加以对比,进一步探索FDi与经济增长、对外贸易的相互关系。

图3FDi/t和FDi/GDp的变化趋势图

说明:FDi/t以左方纵坐标表示,FDi/GDp以右方纵坐标表示

表1以及图3反映出FDi与我国GDp、进出口总额的比值在1983—1994年间基本上呈上升趋势,尤其是1991年至1994年,FDi/GDp、FDi/t几乎呈直线上升;1994—1998年FDi/t的值在14%上下小范围波动,1998—2000年FDi/t的值急剧下降,而FDi/GDp的值从1994年起就开始呈下降趋势。这说明FDi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贡献从1994年开始就有所下降,对我国进出口的贡献量从1994年开始停滞不前并在1998年呈急剧下降趋势。

总而言之,从FDi与我国经济增长、对外贸易的基本态势来看,外商直接投资的增长态势与经济增长、对外贸易的轨迹基本相似,这从一定程度上说明了FDi对我国经济增长和对外贸易的贡献;但是在作FDi/GDp、FDi/t分析中我们也发现,从1994年开始,FDi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贡献已经开始下降,对进出口的贡献从1994年开始也停滞不前,并在1998年呈急剧下降趋势。为了定量地测定FDi对经济增长、对外贸易的实际贡献,并对1994年开始出现的FDi贡献量下降的的现象作出解释,下文将建立经济计量模型并作计量检验与分析。

三、经济计量检验与分析

在理论研究中,一般选用如下四个经济计量模型来对FDi和经济增长、对外贸易的关系作定量的分析,(1)式和(2)式用来对FDi、GDp、t三者关系作普通的回归分析,以定量地说明FDi和GDp、t的相关程度;(3)式和(4)式用来作弹性分析。

GDp=α1+β1FDi+ε1………(1)t=α2+β2FDi+ε2………………(2)

lnGDp=α3+β3lnFDi+ε3…(3)lnt=α4+β4lnFDi+ε4……………(4)

其中(1)式和(2)式的α1和α2分别为常数项;β1和β2为系数,即FDi每增加一美元,GDp、t增加的美元数;ε1和ε2为随机扰动项。(3)式和(4)的α3和α4是常数项,β3和β4为弹性系数,即FDi每增加1%,GDp、t将增加百分之几。

根据表1的数据,利用tSp软件包,我们得到如下的回归方程:

GDp=3132.17+13.31FDi

(9.07)(10.22)

R2=0.8672adj-R2=0.8589D-w=0.49F=104.44

t=718.34+6.22FDi

(4.38)(10.04)

R2=0.8630adj-R2=0.8544D-w=0.65F=100.77

lnGDp=7.28+0.284lnFDi

(58.05)(10.59)

R2=0.8751adj-R2=0.8673D-w=0.49F=112.06

Lnt=5.27+0.464lnFDi

(42.67)(17.55)

R2=0.9506adj-R2=0.9475D-w=0.0.6718F=308.05

括号中的数据为t检验值。根据以上分析,FDi与GDp、进出口总额的相关系数R2均在0.85以上,相关程度比较高;FDi平均每增加一亿元,GDp、t将分别增加13.31亿美元、6.22亿美元;lnFDi与lnGDp、Lnt同样具有高度的相关性,相关系数分别为0.8751和0.9506;FDi平均每增长一个百分点,GDp、t将分别增长0.284和0.464个百分点。

宏观经济分析表明,从需求方面看,经济增长取决于投资需求、消费需求、政府需求和出口需求。投资(特别是固定资产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十分明显。而且,投资虽然在当年表现为增长的需求效应,但一旦投资形成,在滞后几年中则可以表现为产出的供给效应,外商直接投资作为固定资产投资来源的一个部分,其对经济增长、对外贸易的作用同样具有当年的需求效应和滞后年份的供给效应。为了更深入的了解外商直接投资的需求效应和供给效应,我们分别利用线性型式和对数型式的滞后分布模型进行经济计量检验(本文仅用滞后2年的外商直接投资进行计量检验,进而近似地替代多元滞后分布模型),结果如下:

GDp=3428.07+3.74FDi+10.77FDi(-2)

(13.39)(1.81)(5.07)

R2=0.9493adj-R2=0.9415D-w=1.03F=121.74

t=899.04+2.39FDi+4.10FDi(-2)

(5.94)(1.96)(3.26)

R2=0.9147adj-R2=0.9015D-w=0.89F=69.66

lnGDp=7.28+0.094lnFDi+0.210lnFDi(-2)

(60.30)(1.43)(3.54)

R2=0.9357adj-R2=0.9258D-w=1.40F=94.57

Lnt=5.52+0.210lnFDi+0.228lnFDi(-2)

(48.18)(3.36)(4.04)

R2=0.9699adj-R2=0.9652D-w=0.87F=209.32

其中,FDi(-2)表示两年前的FDi数值,如1985年的FDi(-2)为1983年我国吸收的外商直接投资。上述经济计量模型的各个参数检验值基本符合要求,而且各回归方程的相关系数较前四个回归方程的相关系数有显著提高,因此模型是有效的。线性型式的计量模型表明,每增加1亿美元FDi,可以在当年带来3.74亿美元GDp、2.39亿美元t增长的需求效应,而对数型式的计量模型则从弹性的角度作出解释,即FDi每增加1%可以在当年带来0.094%GDp、0.210%t增长的需求效应;如果从供给角度分析,计量结果表明,外商直接投资每增加1亿美元可以带来10.77亿美元GDp、4.10亿美元t增长的供给效应,或者说,FDi每增长1%可以带来0.210%GDp、0.228%t增长的供给效应。

四、结论

通过上文的实证研究,我们发现如下两个问题:一是从1994年开始,FDi的绝对额增长速度显著放缓,从相对额来看FDi/GDp的值呈下降趋势,FDi/t的值也停滞不前并最终在1998年开始急剧下降;二是在考虑FDi的时滞效应并将FDi(-2)引入经济计量模型后,FDi、GDp和t的相关系数显著提高。

第二个问题很容易理解,这也正好印证了传统理论所认为的FDi对东道国经济增长、对外贸易的作用存在时滞效应,即外商直接投资在当年可以为东道国带来需求效应,在滞后年份将带来供给效应。

图4一年期实际存款利率和实际贷款利率图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1996-2000年卷,2000年的数据为笔者添加。

针对第一个问题,我们认为可能是由如下一些原因所导致的。第一,如图4所示,1994年我国出现了非常严重的通货膨胀,导致实际存贷款利率水平达到最低点;1994年以后,国家采取“双控”,实际利率不断上升,根据宏观经济学原理,我们知道投资需求是实际利率的减函数,即由于机会成本的提高,投资需求会随着实际利率的上升而下降,因而从1994年开始FDi出现了增长放慢的趋势;第二,1997年我国宏观经济成功实现软着陆后随即发生了亚洲金融危机,进入2000年美国经济又出现衰退,全球经济不景气,这使得外商直接投资受到全球宏观经济环境的负面影响,以致1999—2000年我国实际存贷款利率下降情况下仍不能迅速回升。

综上,我们得出如下结论:(1)FDi与我国经济运行、对外贸易的轨迹基本平行,从一定程度上这是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经济增长、对外贸易贡献显著的反映。(2)FDi与我国经济增长、对外贸易具有较高的正相关关系:如果不引入时滞变量FDi(-2),FDi与GDp、t的相关系数分别达到0.8672和0.8630,如果引入时滞变量FDi(-2),相关系数可分别高达0.9493和0.9147。这说明FDi对经济增长、对外贸易的贡献确实存在着当年的需求效应和滞后年份的供给效应。(3)根据我们利用的线性型式和对数型式的多元滞后分布模型所作的测算,FDi每增加1亿美元,可在当年带来3.74亿美元GDp、2.39亿美元t增长的需求效应,在滞后两年可带来10.77亿美元GDp、4.10亿美元t增长的供给效应;FDi每增加1%,可以在当年带来0.094%GDp、0.210%t增长的需求效应,在滞后两年带来0.210%GDp、0.228%t增长的供给效应。(4)由于受我国宏观经济环境、亚洲金融危机、美国经济的衰退等诸多因素的影响,FDi对我国经济增长和对外贸易的贡献自1994年以来有所下降。[i]

[1]本文写作得到了范从来教授和沈坤荣教授的悉心指导,在此深表谢意。

[2]江小涓,1999:《利用外资与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管理世界》1999年第2期。

[i]参考文献:

江小涓,1999:《利用外资与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管理世界》第2期.

沈坤荣,1998;《国际资本流动与经济稳定增长》,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赵晋平,2001,《利用外资与国际收支平衡》,《管理世界》第3期.

董秘刚,2000:《我国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相关性分析》,《西北大学学报》.

黄华民《外商直接投资与我国实质经济关系的实证分析》,《南开经济研究》,2000

H.钱纳里,《工业化和经济增长比较研究》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

H.钱纳里,m.塞尔奎因,《发展的型式:1950—1970》经济科学出版社,1988.

洪银兴,沈坤荣,何旭强,《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研究》,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

梁东黎,《宏观经济学》,南京大学出版社,1998.

赵晋平,《利用外资与中国经济增长》,人民出版社,2001.

张金杰,《经济全球化中的国际资本流动》,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

马野青,张二震,《国际贸易学》,南京大学出版社,1998.

曼昆,《经济学原理》(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对外贸易经济分析篇9

【论文摘要】利用浙江省1990年~2011年的相关的宏观经济统计数据,测算对外贸易经济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和拉动度及对外贸易与浙江省经济增长之间的数量关系。通过实证分析,可知进出口贸易能促进浙江省的经济增长,并促进浙江省的经济可持续发展。【论文关键词】对外贸易经济增长贡献率拉动度改革开放以来,浙江省对外贸易发展迅速,全省进出口总额从1978年的0.7亿美元增加到2011年的852.3亿美元,年均增长30.1%,高出全国同期年均增长速度14个百分点。进出口总额占全国的比重从1978年的0.3%增加到2011年的7.4%。尤其是1998年以来,出口规模稳居全国第四,出口增速不仅全国领先,而且在沿海主要省市中也处在领先地位。贸易顺差更是连续多年名列全国第一,2011年浙江实现贸易顺差310.9亿美元,占全国贸易顺差(320亿美元)的97.2%,浙江省对外贸易的快速发展对推动经济增长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无论是从纵向的增长速度,还是横向的国内比较,以及结构性的产品升级,浙江的对外贸易堪称中国外贸奇迹的典型代表。因而对浙江省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关系进行实证研究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一、简要的文献回顾当前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的关系问题已成为理论界探讨的热点问题,很多学者从不同角度进行了研究,如陈家勤(1999)通过对进出口依存度、进口GDp增长弹性的研究,得出结论认为进口增长对GDp增长发挥了较大作用;林毅夫等(2001)通过联立方程组,得出“出口对经济增长具有较大作用”的结论;石传玉等(2003)运用误差修正模型,得出“短期内出口促进经济增长、长期内进口与出口共同促进经济增长”的结论。尽管各自选用的方法不同,结论有异,但一个广为接受的现实是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然而由于我国幅员辽阔,不同地区的经济结构和经济发展水平存在很大差异,因而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在不同地区可能存在着不同的数量关系。笔者旨在分析对外贸易对浙江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和拉动度,进而分析对外贸易与浙江经济增长之间的数量关系,并据此提出政策建议。二、对外贸易对浙江经济增长的效应分析为分析对外贸易对浙江经济增长的作用,笔者引入对外贸易的贡献率和拉动度两个概念。对外贸易的贡献率是指对外贸易变量的增量与GDp增量的比率;对外贸易的拉动度则指对外贸易的贡献率与GDp增长率的乘积,它表明在GDp的增长中有多少是由对外贸易贡献的。然而在实际测算对外贸易的贡献率和拉动度时,到底采用哪一对外贸易变量,并无统一的认识。净出口分析法认为应采用净出口增量,因为按照支出法核算国内生产总值的恒等式:GDp=C+i+(X-m),这里C表示消费,i表示投资,X表示出口,m表示进口,(X-m)表示净出口。用增量的形式表示,则有,式中表示各变量的增量。这意味着GDp的增量是由投资、消费和净出口三大需求因素的增量决定的,因而对外贸易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应由净出口增量与GDp增量的比率(百分数)来表示;相应的对外贸易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度则等于该比率与GDp增长速度的乘积。而出口总量法则强调出口总量增长对国民经济的拉动作用,因此认为应采用出口增量与GDp增量的比率表示对外贸易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用该比率与GDp的增长速度的乘积表示对GDp的拉动度。以上两种方法现实中都有所采用,因此这里笔者根据有关统计数据分别按以上两种方法计算了1996年以来对外贸易对浙江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和拉动度,结果见表1:表11996-2011年对外贸易对浙江GDp增长的贡献资料来源:根据2005年《浙江省统计年鉴》的数据资料整理计算。从表1可以看出,对外贸易对浙江GDp增长的贡献率和拉动度波动较大,但总体具有正的趋势。按照净出口分析法,1996年~2011年9年间除1996年的贡献率和拉动度为负值外,其余年份均为正值,2011年达到最高,贡献率为41.67%,拉动度为8.2%,说明2011年浙江GDp增长的1848亿元中有41.67%是由净出口贡献的,GDp增长19.67%,其中有8.2个百分点是由净出口拉动的。按照出口总量法,各年份均为正值,2000年达到最高,贡献率为81.04%,拉动度为10.14%。总体上看,亚洲金融风暴以后的1998年,外贸对浙江GDp增长的贡献率和拉动度有所下降,在加入wto以后的2002年、2003年、2011年,外贸对浙江GDp增长的贡献率和拉动度均有所上升。但无论净出口法还是出口总量法都存在一定的缺陷,净出口法完全将进口作为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负面因索来考虑,认为进口产品完全是对国内需求的抵消,是国内可供商品的完全替代。而出口总量法则完全不考虑进口,认为进口产品是国内供给不足的补充,两种方法都有极端性。为了比较准确地衡量对外贸易对浙江经济增长的作用,下面笔者采用定量方法分析对外贸易与浙江经济增长的关系。三、对外贸易对浙江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1.变量及模型选择为了进一步分析对外贸易与浙江经济(GDp)之间的数量关系,笔者选用浙江省的出口、进口、GDp年度数据进行回归分析。原始数据(见表2)取自2005年《浙江省统计年鉴》,样本区间为1990年~2011年。表21990年~2011年浙江GDp与进出口额单位:亿美元资料来源:GDp及进出口数据见2005年《浙江省统计年鉴》,其中GDp数值根据当年中美汇率换算而得(1990年:5.2;1991年:5.4;1992年:5.7;1993年:5.8;1994年:8.6,1995年:8.4;1996年~2011年均为8.28)。为了消除GDp和进出口数据中存在的异方差,对上述各变量分别取对数,并建立如下的线性回归方程:(1)(2)式中,Y代表GDp,X代表出口,m代表进口,为出口趋势的截距和斜率,为进口趋势的截距和斜率,为误差项。由于笔者旨在考察对外贸易与浙江GDp增长之间的数量关系,因此模型中忽略了影响GDp增长的其他因素。2.回归结果及分析借助SpSS软件,对表2中相关变量取对数后,采用最小二乘法,对以上模型(1)、(2)分别进行回归,回归结果见表3。表3模型的回归结果从回归结果看,模型(1)的拟和度很好,调整的,表明方程总体线性关系在97%的水平上成立。从经济意义考虑,,表示出口的增加能够促进GDp的增长;从统计角度看,回归系数的估计值都通过了显著性检验。回归方程为:lnY=3.295+0.631lnX,这表明在只考虑出口对当年经济影响的情况下,出口每增长1%,将会使浙江GDp增长0.631%。从模型(2)的回归结果看,模型的整体拟和度很好,调整的=0.962,但是由D.w值可以看出在5%的显著性水平上,回归模型的误差项却存在正的自相关,因此在模型中增加aR(1)项,并且以作为aR(1)项,进行重新回归,得到修正的回归方程:lnY=1.776+0.262lnm+[0.567aR(1)]方程中各项系数均通过了5%的显著性水平检验,并且整体拟和度也有所改善,调整的=0.987,D.w=2.674,该方程表明,进口每增加1%,浙江当年的GDp相应会增长0.262%。模型(2)表明进口也会对浙江GDp的增长具有拉动作用,这似乎与传统的理论有悖,传统理论认为,对外贸易对国民经济的拉动作用主要依靠出口或净出口。实际上,根据现代经济增长理论,虽然短期内经济增长主要取决于投资、消费和净出口三大需求因素。但是,从长期来看,经济增长则主要取决于要素供给的增加和生产率的提高。要素供给的增加包括资本和劳动供给的增加;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则包括产业结构优化、规模经济、制度创新、知识进展等,这些都与进口有着密切的关系。因为进口中往往包含大量的先进设备和技术,它虽然不会直接对GDp总额产生正向促进作用,但大量先进设备和技术的进口会促进科技进步和生产率的提高,促进经济集约化增长程度的提高,从而导致要素生产率的提高,最终促进GDp增长。从这一点考虑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什么进口对浙江省的经济增长也有促进作用了。三、结论与政策建议以上分析表明,对外贸易对浙江的经济增长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在加入wto以后,其促进作用在不断加强。因此发展对外贸易,有利于浙江利用海外资源来推动经济发展,也有利于浙江在更大的范围内优化资源配置,从而促进经济增长。从实证分析中可以看到,进口也能促进浙江经济增长,因此在加入wto后经济全球化和新技术革命的大环境中,浙江经济要想在更加激烈的外部竞争压力下持续发展,在不断保持出口优势,提升出口质量、品牌、结构的同时,也就应充分发挥进口的作用,只有这样,才能使浙江更好地参与国际分工,才能在国际贸易中获益更多。从可持续发展的高度考虑,应该限制低科技含量的商品进口,引进高科技含量、可同时服务于出口部门和非出口部门的技术设备和智力资源,提高河北GDp的进口弹性,以利于浙江经济长期可持续性发展。

对外贸易经济分析篇10

【摘要】对外贸易是我国经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低碳经济条件下,我国的对外贸易迎来了挑战,需要通过改变对外贸易的发展路径来进行调整。本文首先分析了我国对外贸易在低碳经济条件下的发展现状,然后细致讨论了低碳经济条件下我国对外贸易发展路径的转变策略。旨在为对外贸易经营发展者提供参考。

【关键词】低碳经济;对外贸易;发展路径

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已经积极应对全球变暖等多重命题下,我国对外贸易发展面临整改以适应新的市场环境。一带一路经济战略下,我国对外贸易本来处于一个发展的大好时候,但是低碳经济条件下,又使得我国对外贸易发展在面对机遇的时候也迎来了挑战。总体来说,对我国对外贸易企业进行改革,不仅能够实现我国贸易经营低碳环保,还能够随着一带一路在世界各地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从而有利于企业在国际市场中长足稳定地发展。

一、低碳经济条件下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现状

(一)出口贸易稳定发展

从我国加入wto之后,我国的经济发展一直处于良好态势,我国的进出口贸易也随之增加。2010―2014年我国出口贸易总额共增长7648.8亿美元,平均每年增速为9.76%。2008年经济危机影响下,导致了2010年世界经济贸易疲软,但是由于我国政府积极采取了有效的措施,所以我国对外贸易在2010年依然处于增长形势。随后的几年里,我国的贸易增长额度较为平稳,并且具有一定的应对世界经济危机的能力。

(二)出口商品贸易结构不断优化

在对外贸易中,出口商品贸易结构主要是指各种商品的组成情况。一般来说,出口商品贸易结构主要有三种形式,即资源密集型和工业制成品以及服务贸易。通常情况下,在国际市场上,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出口商品的结构上有显著的不同,但是也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前者主要出口工业成品或者资源密集型产品,后者主要出口低技术产品和低成本的产品,基本上后者出口的都是初级产品。通过出口商品贸易结构优化,我国有效应对了低碳经济条件下对我国出口贸易的冲击,同时完善了我国低碳企业生产的方式。

(三)出口贸易市场多元化

我国对外经贸的成熟发展推进了我国出口贸易市场多元化的发展步伐,为我国的对外贸易注入了新的活力。由于我国跨境电子商务和良好的政策,这就使得我国出口贸易市场呈现出了显著的多元化的特点。随着我国对外经贸的发展和完善,各种贸易条件也在不断优化和明确,这就使得更多的国内企业将销售目标锁定在国外,扩大了对外经贸的企业规模。

二、低碳经济下我国对外贸易发展路径转变策略

(一)积极参与国际相关规则的制定,推动低碳技术合作

在低碳经济下,我国对外贸易发展要采取积极主动的态度。参与联合国的关于低碳的规定制定中,可以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以及发展中国家的普遍现实,制定出合理的规则,从而有利于发展中国家在低碳经济条件下生存发展。随着全球气候变化谈判的不断深入以及各国履行减排义务,有关低碳产品、低碳技术认定等诸如此类的国际规则、标准等将逐步成熟,并将对各国产生重要影响。

(二)调整外贸出口产品结构,推动产业升级转型

低碳经济确实对我国以及一些发展中国家造成了威胁,但是低碳经济对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所以我国要从自己企业出发,改变出口产品结构,从而应对低碳经济带来的挑战。通过优化出口产品结构来缓冲低碳经济带来的冲击,与此同时也要通过技术改革来提升我国出口工业成品的能力,从而将非低碳产品出口为主转变成为出口低碳商品为主。在改变出口产品结构之前,首先要改变企业经营形式,即企业要对自己的生产经营进行升级调整。通过升级来适应低碳条件下的生产需要。所以,低碳经济发展需要与企业转型紧密联系在一起,大体上说,可以从两个方面着手。第一,通过科技创新来改变企业生产,从而降低生产过程中的能耗和碳排放量,做到生产上低碳。第二,通过税收方式来促进企业向着低碳经济转变。从中、长期来看,推进低碳经济,我国必须要改变自身产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分工地位,提升产业在研发设计、销售及品牌环节的实力,推进加工贸易向“微笑曲线”两端延伸,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这既是我国产业在国际产业分工中获取产业竞争力的要求,也是使我国实现低碳经济下的外贸发展的必由之路。

(三)优化外资引进结构,严防高碳产业进入

引入外资是我国国际发展的需要,也是优化自身企业结构的需要,同时也是实现人才流动和解决就业的需要。在低碳经济条件下,我国要将外资的生产经营模式提到桌面上,在引进外资企业之前,要对其低碳经济生产理念和生产技术以及生产能力进行综合考评,从而确保在我国全力践行低碳经济的进程中,不再有非低碳经济企业在中国大地运行。经过多年的积累,我国国内的自由资金已经非常充裕,因此在低碳经济背景下,我们在引进外资时,应严格限制高碳排放项目的进入,以避免成为发达国家高碳排放产业转移的“避难所”。

(四)培育碳交易市场,参与国际碳交易市场的竞争

低碳经济条件下,除了在自己生产上践行低碳之外,还有积极参与世界碳交易市场。这样不仅能够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也能够为发展中国家做出榜样,提供实现由非低碳型经济向着低碳型经济发展的经验。我国在清洁生产机制方面做得非常好,这就提高了我国产品低碳经济的生产形象。我国积极参与到国际碳交易市场中去,可以通过竞争来促进创新和发展,从而能够更好的实现清洁生产。创新是我国各个行业发展的主题,积极参与国际低碳经济的各项活动中,能够更好更多的了解低碳经济的发展现状,并且在互动中酝酿更好的低碳环保的生产策略。我国不是减排义务国,但已是CDm最大供给国。

(五)充分利用一带一路战略和互联网来开展对外贸易

一带一路经济战略下,国家为企业在海外贸易上提供了良好的机会,这免去了企业自己寻找海外销售路径的难关。对此,企业要积极把握住国家的良好政策和世贸机会,从而让自己的企业能够长足稳定于国际市场之上。由于我国企业在低碳环保方面做的还有一定差距,依然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所以我国企业要通过其他方面的优势来弥补这方面的不足。当下全球一体化,同一类商品在市场上竞争非常激烈,通过降低价格的方式能够赢得胜利,但是同时也削弱了自己在市场上的经济效益。我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阶段,对于弘扬民族文化的产品国家会给予极大的支持。因此,企业要以一带一路契机,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元素,来提升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地位,从而稳固自己在对外贸易上的地位。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低碳经济条件下,我国对外贸易只有进行改革,才能够适应国际市场的需要,才能够取得更好的发展。通过参与制定国际相关规则,能够更好地了解低碳经济的经营方式和方法,同时也能够树立我国在国际市场上低碳经营产品的权威性。通过调整外贸出口产品结构,能够促进产业对自己的产品进行优化和整改,从而强化我国企业在低碳经济条件下的抵御市场变革风险的能力。通过优化外资企业结构,能够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将非低碳产业扼杀在摇篮当中,从而提升我国低碳企业的数量。通过培育碳交易市场,并且积极参与国际碳交易竞争,能够有效地改善我国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地位,有助于我国低碳型企业的发展。因此,相关工作人员要运用普遍联系的原理来整改低碳经济条件下对外贸易的发展路径,迎接低碳经济带来的挑战,充分利用一带一路经济政策,让企业在改革大潮中脱胎换骨,更加强大。

参考文献:

[1]李慢.低碳经济条件下我对外贸易发展方式的转变[J].时代金融,2015(21)

[2]程敏.低碳经济与我国出口贸易发展方向[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