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中等职业教育现状十篇中等职业教育现状十篇

中等职业教育现状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7:47:04

中等职业教育现状篇1

一、目前中等职业学校存在的问题

1.招生难

现有的管理体制、投入体制和办学体制造成了职业教育发展轨迹的偏离,致使职业教育备受冷遇。近年来,报考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以中考成绩较差的初中毕业生和部分高考成绩较差的高中毕业生为主。中等职业学校的生源在缩减,中等职业学校招生数占整个高中阶段招生数的比例由1996年的64.7%下降到1999年的33.4%,2000年以后中等职业学校招生形势更为严峻,很多职业学校报名人数不及招生计划的一半。

2.就业难

现代劳动力市场就业形势严峻,城市就业的客观现实又严峻地摆在我们面前――下岗、转岗工人再就业的40、50问题刚刚得到缓解,消化年轻人就业压力的20、30问题又凸现出来。中专毕业生缺乏市场竞争力,学生素质并不理想,再加上就业观念保守,毕业生就业更显困难。

3.教学方面

中等职业学校特别是一部分中专学校的教学方法与教学内容较为落后,不能适应企业和用人单位的要求。一些学校重视理论教学,片面强调知识记忆,不重视联系实际;基础教学内容多,职业技能教学不足,缺乏实用性和针对性;不注重改善教学的基本条件,专业设置、教材、教学目标等脱离实际。

生源素质参差不齐,教学环境无法保障,教师缺乏实践能力的培养和锻炼,难以完全胜任职业教育对技能培训的需要。

二、对策

针对职业学校面临的困境应采取以下对策。

1.大力倡导职业教育

加强对第一线劳动者的宣传力度,提高技术工人的社会地位。首先加强思想宣传、转变就业观念,提高技术工人的待遇和社会地位,满足学生多样化学习需求、职业需求。其次要借鉴国外经验,德国经济发展得益于系统的、完备的职业教育。外国的职业院校在中等教育与高等教育衔接上值得我们借鉴,在职业教育的发展模式上值得我们学习。

大力倡导职业教育,由学生向社会劳动者的角色转换,寻找适合自己发展的岗位,才是教育最大的成功。

2.加大对中等职业学校的调整改革力度,实现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协调发展

首先,要对职业教育立法,实行技能人才强国战略,加大中职布局结构调整力度,进一步改善中等职业学校的办学条件,充分整合社会各方面教育资源。其次要加大公共财政对职业教育的投入力度,发挥政府的引导和扶持作用。

3.积极探索职业学校教学改革

走贴近市场办学、校企合作的路子。首先,要抓紧抓好课程、教材改革。中等职业学校要积极探索教学改革,不断调整专业设置,调整文化课和专业课的分配比例。笔者所在职业技术学校很早就将专业调整和课程改革作为学校改革的重中之重。积极地改革教材与教法是当务之急,而目前职教的某些教材多系套用高等院校的教材模式,“偏、难、烦、旧”弊端突出。我国传统的教学中,学徒式教育和半工半读模式,强调动手能力与积极的实践操作能力,这对目前的职业技术教育有着非常有益的启示;而且在“应知、应会”的教学要求中,职校教育更应该向后者倾斜。

其次,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中等职业学校将大力实施“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双师型”教师要占专业教师总数的30%以上。职业教育老师都要走出校园,进入企业、再回到讲台,他们中的每一位都不仅仅是讲台上风趣幽默的教员,而且所教课程都从他们的具体实践归纳出来,根据企业最新实践重新编写教材,有效地保证课程内容与企业实践的统一。

另外,职业学校要贴近市场办学、充分利用企业教育资源,坚决走校企合作的路子。

学校应紧紧围绕产业开设专业,要使学科专业设置和企业零距离,学生学习环境与企业零距离。学校要积极搜集招聘信息和对人才培养的具体需求,本着互惠互利原则,构建学校与企业之间技能人才的培养平台。学校通过校企合作、产学结合、半工半读、定向培养,使学生入学就和企业签订用工合同,入学即就业,根据企业的技能要求制定教学计划;模拟企业实际工作情境开展案例教学,让学员在指导老师的带领下组成项目组,共同完成全真案例的开发工作。中职学校也可开展“三段式”的教学改革,即“一年学基础、一年学专业、一年顶岗实习”。学校要学习国外职业教育的现状和体制、理论和模式、教学过程和管理,还要注意借鉴国外职业技术教育的办学经验。

中等职业教育现状篇2

[关键词]高职教育;教育质量;对策;思考

一、国外职业教育发展及特点

1、澳大利亚taFe模式[1]。taFe(全称technicalandFurthereducation)。即职业技术教育学院,是澳大利亚全国通用的职业技术教育形式,它由澳大利亚政府开设的taFe学院负责实施教育与培训。其特点有建立全国统一的职业教育与培训系统,将职业教育与继续教育整合在一个系统下,将职业资格证书与文凭(全日制教育)结合起来,与学历教育相呼应;供需关系主要由政府会同行业依据市场需求确定;培训机构主要是国家为企业提供职业教育和培训的官方公共服务机构,即taFe系统(技术与继续教育),也称taFe学院;培训内容主要是政府按照经济界与企业的要求,制定的国家资格框架、认证框架和培训包。

2、德国“双元制”模式[2]。德国职业教育的核心是著名的“双元制”。所谓“双元制”是指学校和企业合作办学,学生在学校进行必要的专业理论和基础文化知识授课,企业则为学生提供实习场所,从而把学校的理论培养与企业的实践培训结合起来,学校和企业都是教学实施主体,是职业教育的“双元”。在这种职业教育模式下,招生工作由企业负责,学校基本上不组织招生工作,学生向有招生资格的企业报考,录取后与企业签定培训合同,进入职业学校学习,此时,学生既是职业学校的学生,同时又是企业的学徒。这种“企业本位的现代学徒制度”既需要政府对职业教育的深度干预,行业、企业对职业教育的积极参与,也需要学校的积极配合,企业培训起着主导的作用,职业学校只起着配合和服务的作用。

3、英国“三明治”模式[3]。英国许多学校实行的是“工读交替制”的合作教育,即人们常说的三明治课程SandwichCourses),是一种“理论~实践~理论”的人才培养模式,主要特点是通过在校授课和到企业实习相互轮替的教学方式实现以职业素质、综合应用能力为主的人才培养目标。这种培养模式主要有两种形式:第一种形式分为三个阶段,学生中学毕业后,先在企业工作实践一年,接着在学校里学习完二年或三年的课程,然后再到企业工作实践一年,即所谓的“1+2+1”和“1+3+1”教育计划;第二种形式是第一、二、四学年在学校学习三年理论,第三学年到企业进行为期一年的实践,即所谓的“2+1+1”教育计划。但是不论用哪种方式完成“三明治”课程,学生都需要在最后一年回到学校完成学业。

4、日本“产学结合”的教育模式[4]。日本的职教体系相当完整。整个职业教育由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企业教育等构成,而且三者联系紧密。日本的“产学合作”的形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高中与产业界的合作,另一种是大学与产业界的合作。在高中里,主要解决企业界准备从事技工的初中毕业生的就学问题。日本大学同产业界合作很普遍,“产业界向大学投资”、“校企人员交流”等均是主要形式,这种企业与学校合作的模式短时间内迅速改善了企业员工的素质。对于企业吸收和消化国外先进技术以及自我技术创新和提高劳动生产率,都发挥了重要作用,从而也实现了教育成果向生产力的直接转化。

二、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现状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一直以来都是作为高等教育的层次,而不是组成部分,这与发达国家不同。作为高等教育中最低的层次,(高职属于二类专科),不论从国家的投入,还是招生政策的倾斜,都明显不足。但随着大学的扩招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本科层次人才过剩技能型人才不足与社会对技能人才的需求增大矛盾凸现。为紧跟社会发展的步伐,国家开始大力建设高等职业教育。2002颁发的《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从政策上和财政上都给予职业院校的大力支持,使一批职业技术学院高等职业教育得到长足的发展。“十一五”期间,教育部、财政部决定实施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通过重点建设100所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带动全国高职院校深化改革,提升高等职业教育的整体水平。通过几年的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已经逐步从高等教育的低层次向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转变,成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1、国家对高职教育的投入不够

从教育资源投入、政府的重视程度上看,高职教育还远没有占据半壁江山的地位。高职教育投入保证机制不健全,国家对高职院校的投入低于普通高等教育,而高职教育的办学成本则高于普通高等教育。在经费投入、人才录用、干部聘任、职称晋级等方面,社会对高职教育和高职毕业生的歧视比较普遍。高职毕业生不论如何努力,都改变不了第一学历为“大专”的困扰。

2、高职教育目标定位不准确

目前的教育规章把高职教育目标定位为:大专层次、培养技能型实用型人才的高等教育。高职教育只是高等教育的一个层次而不是一种类型。这种认识与政策规定,对当前高职教育的发展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但由于这种认识与政策指导是宏观的,因此在高职院校目标定位的微观研制过程中,便出现了人才目标定位不准、技能高低如何区别等问题。

3、高职教育师资队伍不足

高职教育按其本性要求健康发展,除必须重视解决上述目标定位、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模式等问题外,教师队伍是否合乎要求极为关键。就目前现状看,无论是政府职能部门主办的,或是行业、企业主管的,无论是中专升格的或是成人高校转制的,无论是“新机制”或是民办的高职院校,教师队伍的整体状况,与当今高职教育发展的要求以及高职教育的本性要求,有较大的距离。

四、关于我国高职教育的思考

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面临“穷国办教育、大国办教育”的现状。一方面是高技能人才的奇缺和社会对高技能人才的渴望,另一方面是国家的重视程度不够和学生技能不高的现状。由于国情的不同,要改变这一现状,不能照搬任何发达国家的职业教育模式。高职学生的培养即不能象澳大利亚taFe模式,只培养学生的技能而忽略学生基本素质的教育;也不能象德国“双元制”教育,走企业的人学校培养的道路,中国国情特点决定在未来相当长的时间内,人才的供给是大于需求的。因此如何结合自己国家的教育现状完善高职教育体系是当务之急。

1、坚持科学发展观,建设以人为本的高等职业教育

随着社会的发展,“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2003年10月,十六届三中全会上党中央明确提出了“以人为本”的重要指导思想。国内高职院校根据中央精神,积极贯彻“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坚持科学发展观,努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由此,我国高职院校在全方位强化素质教育,一方面,为了勾勒新世纪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蓝图,提高大学生的文化素养,营造校园文化氛围;另一方面,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对从业人员的知识、能力、素质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

2、学习国外先进职业教育特点,融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

通过上文的论述,国外发达国家的职业教育的共同特点之一,有完整的学科体系和清晰的办学理念。学习国外的先进职业教育不能照搬、照抄,必须依照我国现有的国情将国外先进理念与我国的职业教育融合,行成自己的特色。首先要改革创新教育理念。中国的高等职业教育起步较晚,高职学院往往都是中专升格二来,没有什么明确的高职教育理念,这制约了学校的发展。随着与发达国家的交流,我们应该确立以“以就业为导向,能力为本位,高技能,高素质”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只有明确的教育理念才能有办学的方向,只有明确的教育理念才能适应教育的发展。其次,建立完善的课程设置。国外的高等职业教育经过长时间的发展,已经比较完善。不论是澳大利亚的taFe的学院,还是德国的“双元制”教育,或是英国的“三明治”教育,它们都有自己完善的课程设置,符合它们教育理念和社会需要的课程架构。而我国的高职教育大都是本科教育的“缩小版”,没有符合自身需要的学科体系,就难以培养出社会需要的高技能人才,这里我们可以借鉴澳大利亚的课程模块,同时融合德国的“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方法,建立属于自己的课程体系。澳大利亚的课程模块,可以方便的实现培养学生的技能,而德国的教学可弥补中国高等职业教育与企业结合还不够紧密的缺点。最后,应大力发展“双师”的教师队伍。在德国,高等职业教育的他们对职业学校的教师有着非常高的要求,不但要求教师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而且还要具有娴熟的实践操作技能。澳大利亚taFe模式对教师有严格要求,专职教师每周安排一天,每月安排几天,每年安排一段时间离开学校到行业或企业内专业岗位实践,以保持与产业界的紧密联系。而中国由于高等职业教育的迅速扩张,专业教师已严重匮乏,而且由于中国高等职业教育人事使用制度,致使我们很难象发达国家那样去选择和培养专业课教师。因此,我们必须发展“双师”的教学队伍,学校中有一批精与理论和动手能力比较强的教师,还有一批来自行业的技能专家作为兼职教师,使学生理论与实践能力共同得到提高。

3、大力发展“校企合作”

世界的先进职业教育,都有企业直接或间接的参与。企业的参与不仅明确了学生的培养目标,而且提高了学生的就业,更是增加了学校的办学经费。因此,高等职业教育必须加强与行业的联系。在德国,企业向学校投入经费,接纳毕业生,澳大利亚和美国,企业向学院提供需要人才的要求并接纳毕业生。而中国目前脱离企业办学的情况比较严重,而行业、企业参与和举办高职教育的积极性不高,主要是因为学校主动与企业联系的欲望比较低,不少企业尤其是一些劳动密集型企业缺乏长远观念,过分重视眼前利益,片面追求用人的低成本,加之就业准入制度执行不力,影响了企业的主动性。发展“校企合作”将使高职学院与企业的联系更为紧密,企业对教学的参与将摆脱培养的学生不符合企业要求的窘境,而且学生能够订单式的培养,解决了学生的就业问题;同时,企业还可为在校的学生提供实习场地,使学生能够更快的融入企业,为企业产生效益;而企业通过与学校的合作,可以获得不用企业培训即可上岗的员工,降低企业的用人成本,同时,也为日后员工继续培训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五、结束语

中国的高等职业教育,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近几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不论从资金的投入还是政策的倾斜,都体现了国家对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视,但总体看来,依然存在资金投入还不能满足日益扩大的高等职业教育的需求,高等职业教育体系不够完善,学校与企业的合作不够紧密,师资力量不足等问题。但我深信,随着社会的发展,国民经济的增长,高等职业教育将会与普通高等教育一同撑起中国高等教育的未来。

参考文献:

[1]崔建军.澳大利亚职业教育的经验及启示[J]职业与教育2012.10

[2]景琴玲.王革.德国职业教育体系透析与展望[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2.2

[3]田庆轩.国外高职教育模式发展及其启示[J]职教论坛2006.8

中等职业教育现状篇3

〔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0463(2013)24—0016—01

一、中等职业教育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社会对中等职业教育认识不足。一些地方政府把高考升学率作为一项重要业绩指标,对普通高考中的名校、名师、名生大奖特奖,在教职工评优选模、职称考核晋升上倾斜照顾,而对中职学校师生参加国家和省、市技能大赛优胜者的奖励偏轻或不闻不问,在教职工评优选模、职称考核晋升上坚持“原则”,这样既挫伤了中职师生的积极性,也助长了社会上存在的“重普教、轻职教”之风。

2.中等职业学校布局不尽合理,一些农村地区中职学校“供”大于“求”。某些地方政府借助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之风,在缺乏合理论证的前提下,大力新建职业学校,致使公办的、民办的、市直的、县区的中职学校“争奇斗艳”,导致一些农村地区中职学校产能过剩和“供”大于“求”,专业设置重复,实训设备得不到充分利用,生源不足。

3.中等职业教育综合管理的有效机制有待进一步探索。

(1)中职学校对教师教学质量的考察缺乏定量标准。职业学校专业课繁杂,因此,学校在考核和奖惩中易造成不公平、不合理,对教师积极性造成打击,进而影响学校整体工作。

(2)中职学校生源复杂,给教育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职学生基本都是农村弱势群体和城镇下岗职工家庭未考取高中的学生,部分学生基础较差,品行不良,还有个别学生因家庭经济宽裕而不思进取,经常违纪,给学校管理带来一定的难度。

4.中职学校教师队伍素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育教学工作。近年来,随着职教师资的迅速扩充,一些行为散漫、责任心不强的教师进入教师队伍,他们工作没有紧迫感、压力感,敷衍应付便成常态。再者,学校专业的不断调整和生源的不稳定使专业课教师难以稳定,进而影响了教育教学工作。

二、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对策分析

1.加大宣传力度和广度,形成认可职业教育的共识。近年来,国家大力出台了发展职业教育的相关政策,大力扶持职业教育的发展。改革高考、招生模式,大力实施免学费等资助政策,一些农民的孩子在就读职业教育中尝到了甜头,使他们认识到高考独木桥不再是农家子弟的唯一选择。因此,职业学校要抓住这一大好机遇,通过更为广泛的宣传,让他们知道,人才市场对中职学生的需求已经在事实上超过对普通高校需求的社会现实,或者说中职毕业生就业率明显高于高校毕业生就业率的事实,强化人们对职业教育的认可度。

2.认真进行调研论证,科学规划中职学校布局和中职教育规模。政府应从长远出发,认真进行考察、调研、预测、论证,按照所辖区域内人口总数和生源数量变化趋向,确定中职学校服务半径,进而科学规划中职学校布局,做好布局调整工作。同时,做好初中毕业学生引导分流工作。初中毕业人数完全可以预测,初中毕业生毕业后外出打工的及进入各类中专或3+2院校的比例也有规律可循,高中招生人数也是比较稳定的,为此,政府应合理规划中职招生规模,这样既能有效调动中职学校积极性,又能有效避免招生中出现的过激行为。

3.健全学校建设标准,规范师资认定制度,探索教学质量的考察定量标准。教育主管部门要制订相应的学校校舍、设施、实训基地、师资等诸方面的建设标准,对各中职学校的专业设置进行宏观调控整合,力促“校校有品牌,一校一特色”格局的形成。制订并落实中职教育师资准入制度,探索教学质量的考察定量标准。出台配套措施,切实落实2010年教育部颁布的《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行动计划》,让学校在基础设施建设、配备师资时有目标、有依据。

中等职业教育现状篇4

一、美国中职教育发展概述

美国中学阶段的职业教育(在美国统称为生涯与技术教育,Careerandtechnicaleducation,Cte)①主要是指课程设计为学生进入特定职业领域或相关的中学后教育及培训做准备的教育,包括对学生进行一般就业技能方面的教育,诸如基本的电脑知识、技术导论和一般就业经验,以及为学生提供有薪酬的劳动力市场角色作准备的课程,如家庭和消费科学教育[1]。

(一)美国中等职业教育的机构构成

美国的中等职业教育机构主要是指美国中学阶段的Cte机构,主要包括以下三种机构:综合高中,全日制Cte学校,地区或区域Cte中心。这三种机构在Cte方面各有特色:综合高中主要聚焦于学术教育,但是其可以提供“或在现场或在附属区域Cte中心”的选择性Cte课程;与综合高中不同,全日制Cte高中强调生涯与技术教育课程和学术课程的整合;而地区或区域Cte中心,为那些参加综合性高中学术课程学习,并且业余时间参加Cte中心Cte课程学习的学生提供服务[2]。上述机构可以为中学阶段的任何学生提供多种方式的生涯与技术教育。美国教育部、美国教育科学研究所和美国国家教育统计中心的一项纵向研究表明:几乎所有美国公立高中的学生都参加了某所学校提供的Cte教学;2009年,95%的九年级学生参加了公立学校提供的Cte计划,或是在校园,或是在合作学校,如一个地区的Cte学校、高等教育机构、或其他的高中附属机构[3]。

从美国教育现实来看,教育者正尝试采用各种方法和学校组织来为学生提供Cte服务,其中,强调“应用性学习”是各教育机构为学生提供Cte服务的一个重要特色,其具体方式比较多样。职业学校(careeracademies)是位于综合性高中或全日制高中内的校中校,学校围绕一个或多个职业主题将学术性课程与技术课程整合,为学生提供情境化的学习[4]。一项调查数据显示,2011~2012年间,25%的美国公立高中设置了校中校(职业学校)。除此之外,项目导向(projectLeadtheway)(4000所学校)强调“应用性学习”。通过采用统一的四年课程将工程的概念引入高中教育,如高中工作项目(HighSchoolsthatwork,HStw)(1200所学校)是由南部区域教育委员会开发的,强调学术课程和技术课程的整合及工作本位学习,以为学生中学后教育和职业作好准备②。

(二)美国中等职业教育的“学生参与”情况

美国中学阶段Cte的“学生参与”情况是Cte质量的一个重要表征,而测量中学阶段Cte“学生参与”最直接的指标即是中学“Cte课程选修”情况,“Cte课程选修”的测量又可以通过测量学生Cte课程的学分获得情况来获得。由此,可以通过学生Cte课程学分③获得与专业分布领域及其发展变化态势两个角度,分析美国中学阶段Cte的“学生参与”情况。

1.美国高中毕业生Cte学分获得情况及其专业分布领域④

最新统计数据表明,2009年,85%的美国公立高中毕业生选修并完成了一个或多个Cte课程;76%的高中毕业生已经获得Cte领域的至少一个完整的学分,并且,19%的“Cte集中者”(CteConcentrators)已经获得同一个Cte领域的至少3个学分,见表1。

资料来源:U.S.Departmentofeducation,nationalCenterforeducationStatistics,HighSchooltranscriptStudy(HStS),2009。

从Cte学分获得的专业分布领域来看主要集中在“商业”“通信与设计”“计算机和信息科学”三个职业领域。在2009年的所有公立高中毕业生中,有33%的毕业生获得“商业”课程学分,30%的毕业生获得“通信与设计”课程学分,21%的毕业生获得“计算机和信息科学”课程学分;而对于“Cte集中者”来说,不同职业领域之间的区别无统计学显著性差异,见表1。

2.美国高中毕业生Cte学分获得及专业分布领域变化趋势

从学分获得的变化态势来看,美国中学Cte课程选修呈略有下降、而学术课程选修呈增加的趋势。例如,1990~2009年间,美国公立高中毕业生获得任何职业Cte学分的比例由1990年的88%下降到2009年的85%;“Cte集中者”的比例则由1990年的24%下降到2009年的19%。然而,获得至少1个职业Cte学分的人数比例由1990年的78%下降为2009年的76%,无统计学显著性差异,见图1。

图11990~2009年美国高中毕业生学分获得变化趋势(单位:%)

资料来源:U.S.Departmentofeducation,instituteofeducationSciences,nationalCenterforeducationStatistics,HighSchooltranscriptStudy(HStS),1990,2000,2005,and2009。

从学分获得的职业分布领域来看,在1990~2009年中学课程选修中,一些Cte职业领域大幅增长,其中,“健康科学”增长了222%,“公共服务”增长了153%。然而,在一些其他选修课程领域却呈减少趋势,如“制造业”减少了42%、“商业”减少了37%。具体而言,在“健康科学”领域获得1个Cte学分的公立高中毕业生比例增长了3倍多,由1990年的3.2%上升到2009年的10.3%。同样增幅较大的职业领域还有“公共服务”(由1990年的3.8%上升到2009年的9.6%)和“通信与设计”(由1990年的18.4%上升到2009年的29.6%)。与此同时,在其他一些领域,高中毕业生获得学分的比例却呈下降趋势,如“制造业”(由1990年的22.4%下降到2009年的12.9%),“商业”(由51.7%下降到32.5%),“维修与运输”(由10.1%下降到8.0%),工程技术(由13.7%下降到11.1%),见表2。

表21990~2009年美国高中毕业生Cte各专业领域学分获得变化态势

职业领域1990年2009年变化的百分比

健康科学3.2%10.3%222%

公共服务3.8%9.6%153%

通信与设计18.4%29.6%61%

消费和餐饮服务13.8%18.0%30%

农业与自然资源9.1%10.7%18%

市场营销8.5%8.5%-

建筑与建筑学7.4%6.7%-

计算机与信息科学25.1%21.2%-

工程技术13.7%11.1%-19%

维修和运输10.1%8.0%-21%

商业51.7%32.5%-37%

制造业22.4%12.9%-42%

任何职业领域88.2%84.9%-4%

资料来源:U.S.Departmentofeducation,nationalCenterforeducationStatistics,HighSchooltranscriptStudy(HStS),1990and2009。

(三)美国中等职业教育师资状况

1.美国中等阶段Cte教师的数量

美国统计数据显示,2012年,在100多万9~12年级教师中,大约有8%的公立中学教师确定其主要教学任务与特定的Cte职业领域相关。除此之外,大约有3%的9~12年级教师从事一般的与“劳动力市场准备”相关的教育,2%的教师从事与“家庭和消费科学教育”相关的教育;2/3的中学教师是学术教师(68%);剩余的20%中学教师有其他类型的教学任务,如特殊教育和体育教育[5]。

2.美国中等阶段Cte教师的学历情况

从整体上看,与学术教师相比,美国中等阶段Cte教师拥有学士或硕士学位的人数更少,学历层次偏低。统计数据显示,2011~2012年,与学术教师相比,公立学校9~12年级Cte教师拥有学士及以上学位的比例为82%,而学术教师的比例则为97%,少了15个百分点;而拥有硕士及以上学位的Cte教师仅为46%,学术教师则达59%,少了13个百分点。在不同的Cte职业领域,Cte教师拥有学士或硕士学位的人数比例存在很大差距,如“市场营销”职业领域,99%的教师拥有学士及以上学位,而在“维修与运输”职业领域仅为26%,见表3。

表39~12年级不同专业领域Cte教师学历情况

主要教学任务和Cte职业领域学士及以上学位硕士及以上学位

主要教学任务

职业Cte82%46%

学术教育97%59%

所有学科95%57%

Cte主要职业领域

健康科学81%36%

通信与设计82%52%

消费和餐饮服务和公共服务72%48%

农业与自然资源93%38%

市场营销99%63%

建筑,建筑学和工程技术69%32%

计算机与信息科学90%57%

维修和运输26%12%

商业96%64%

制造业47%-

维修与运输26%12%

资料来源:U.S.Departmentofeducation,nationalCenterforeducationStatistics,SchoolsandStaffingSurvey(SaSS).publicSchoolteacherQuestionnaire.2011-2012.图2同。

3.美国中等阶段Cte教师的认证类型

在美国,教师有两种认证方式:一种为传统认证路径,另一种为选择性认证路径,教师选择性认证是在传统以学院或大学为主的教师教育之外的一种教师认证方式与途径。从整体上看,美国各个州对Cte教师认证的要求并不完全一样。虽然有些州要求所有的Cte教师要像学术教师一样满足同样的执照和认证要求,但大多数州的Cte教师通过以工作经验代替学术课程的方式进入教师职业。另外,大多数州要求以“选择性认证”方式认证的Cte教师要通过州资格考试。2007年,48个州要求以“传统培养/训方式”认证的Cte教师要通过州资格考试,46个州要求以“选择性认证”方式认证的Cte教师要通过州资格考试。全部50个州还为教师获得临时或短期教师执照提供选择,临时教师执照主要是在高需求区域为教师提供时间以完成额外的资格认证要求,诸如课程以及通过教师考试。

从Cte教师认证方式来看,与学术教师相比,Cte教师更有可能通过“选择性认证”路径进入到教学专业。调查数据显示,2011-2012年,85%的Cte教师定期参加州资格认证,而学术教师定期参加州资格认证的比例为91%;另外,与学术教师相比,Cte教师更有可能拥有临时教学资格,其比例为14%,而学术教师这一比例为8%;2011~2012年,33%的Cte教师通过“选择性认证”过程进入教师职业,学术教师通过“选择性认证”进入教师职业的比例为19%,见图2[6]。

图2美国9~12年级公立学校教师资格认证类型(单位:%)

4.美国中等阶段Cte教师专业发展现状

有效的教学需要高质量且贯穿教师整个职业生涯的教师专业发展。对Cte教师来说,由于大量教师是直接从企业进入到教育行业的职业变更者,所以其专业发展显得更加重要。行业经验及关联性能帮助Cte教师更好地理解这个领域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但是教师还需要教育教学技能来将知识传递给学生。Cte教师还需要接触新的和不断变化的技术,以保持在该领域的领先优势。正如一位当地的Cte管理者指出的:“资金应集中在专业发展之上,因为科技日新月异,教学需要跟上科技发展的速度。”[7]

调查数据显示,与学术教师相比,平均水平上,Cte教师接受了更长时间的专业发展。2011~2012年,与学术教师相比,更多的Cte教师报告其专业发展的时间超过17个小时,有58%的Cte教师的专业发展时间超过17小时,而有52%的学术教师超过17小时;当然,教师专业发展时间超过32小时的教师比例,Cte教师和学术教师基本持平,均为28%,见表4。

表42011~2012年9~12年级公立学校教师专业发展现状

教师专业发展时间Cte教师学术教师

超过32小时28%28%

17~32小时30%24%

9~16小时26%27%

少于9小时16%21%

资料来源:U.S.Departmentofeducation,nationalCenterforeducationStatistics,SchoolsandStaffingSurvey(SaSS),“publicSchoolteacherQuestionnaire,”2011-2012。

二、美国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特点

(一)实施中等职业教育的机构广泛而多样

在中等教育阶段,美国实施Cte的教育机构分布相当广泛,绝大多数中学阶段的教育机构均涉及Cte课程教学,Cte开展的形式有“校中校”、合作学校等,而学生Cte课程的学习往往以工作本位学习、校外实习、项目导向学习、中学工作项目等多种形式为主;除此之外,美国中等Cte教育机构强调学术课程与Cte课程的整合,强调中学和中学后Cte教育机构之间的衔接。多种类型Cte教育机构、多种Cte教育方式不仅极大增加了美国中学阶段学生学习Cte课程、获得Cte学分的机会,而且,还能促进学生尽早进行职业定向、形成职业兴趣、养成职业精神,更有利于学生就业及终身发展。尽管如此,Cte教育在美国仍处于弱势或边缘地位,特别是中学阶段,从整体上看,美国Cte在中学阶段更多地在以学术教育为主的综合中学实施,Cte难免处于弱势,与此相对照的是,单纯以“职业/技术中学”命名的中学为数不多,2008年统计数据显示,这类中学仅占美国公立中学的3.7%[8],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佐证Cte的这种弱势地位。

(二)中等职业教育的“学生参与”呈下降趋势,参与的职业领域呈不均衡变化态势

尽管美国中等阶段实施Cte教育的机构分布广泛且教育形式多样,但从整体上看,经过20年的发展,美国中等阶段Cte发展并未表现出量和质的增速,仅从中学阶段学生Cte学分获得这一视角来看,总体上获得Cte学分的学生数量占该阶段学生总数的比例在降低。另外,那些在同一个职业领域取得3个学分以上的学生人数也在减少,20年间减少了5个百分点,且各职业领域均未超过占比3%。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美国中等教育阶段Cte从学生参与的量和结果方面并未有大的发展。从学生获得学分涉及的职业领域来看,也呈现出不均衡的变化态势,与人们生活质量密切相关的一些职业领域日益成为Cte课程选修的热门。例如,与“健康科学”相关的卫生保健类Cte课程成为中学生选择热点,当然,一些与现代技术相关的Cte课程,如通信与设计,也成为中学生选择的热门。但另一方面,诸如制造业、维修与运输等职业领域在中学阶段受到“冷遇”。

(三)中等教育阶段Cte教师数量少、学历偏低且更需专业发展

从整体上看,与学术教师相比,美国中学阶段Cte教师不仅数量少(仅占总体的13%左右),而且学历偏低,再加上Cte师资来源多是通过“选择性认证”路径而取得教师职业资格的,因此,在某种意义上说,Cte教师更需专业发展,尽管现有数据也证明,Cte教师确实比学术教师接受了更多时间的专业发展。20世纪80年代开始,美国中学阶段的Cte教育目的已从单一的职业准备教育,拓宽为既要为中学后学生的就业进行职业准备教育,又要为中学后学生的继续教育做好准备,社会和学校对Cte教师提出了新的知识和技能要求。特别是,随着美国国内标准化测验运动及技术的不断更新,Cte教师将面临越来越多的挑战,因此,需要进一步加强Cte教师的专业发展。

三、借鉴与思考

中美两国的中等职业教育在很多方面都具有相似性,如中等职业教育的弱势地位、专业(或职业领域)的不平衡、职业教育教师存在数量和质量问题等,这些问题都是中美两国在中等职业教育发展方面亟待引起关注和重视的问题。

从学制上来讲,美国是典型的“单轨制”国家,也正因为这种“单轨制”,决定了其独特的中等职业教育组织机构体系及其制度体系。从教育组织机构来看,综合中学是其实施中等职业教育的主要机构,在综合中学,美国中等职业教育以“职业教育与学术教育相整合或相融合”、采用课程选修的方式来开展的。其最大的优势是几乎所有的高中毕业生都能至少选修一门职业教育课程,并由此获得基础性的进入职业所需的职业技能、奠定初步的职业意向、养成一定的职业精神。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这种意义上的职业教育具有“普及性”、“公平性”特征,最为关键的是,这种职业教育都是“个性化”的、符合学生个体发展需求的职业教育。

由此,反观我国当前的中学阶段的职业教育,不得不面对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我国中等职业教育是否也体现了一种“普及性”和“公平性”,是否也是“个性化”的?我国中等职业教育的“教育效能”如何?

中等职业教育现状篇5

一、中等职业教育的现状

(1)教学模式单一。教师既要教学生理论知识,又要教学生学习技能,这对教师的素质要求较高。教学方法陈旧、落后,理论知识过于单一的课堂致使学生提不起学习的兴趣,积极性不高,潜能得不到发挥,上课打瞌睡以至于辍学,同时老师教得也很累。大部分老师都没有企业工作经验,缺乏专门的技能训练,导致上课基本上全是以理论为主,没有实训。很多学校还处于探索阶段,教育理念陈旧,教学手段落后,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重理论,轻实践,不自觉地向普高教学模式靠拢,与职业教育的目的背道而驰。

(2)社会对职业教育有看法:职业教育不受重视,国家投入少,办学条件差,不被家长看好。职业教育现在的趋势逐渐走上就业道路,下乡招生,家长一听到是职业学校,就予以拒绝,很多家长认为读高中考大学才是唯一的出路,有望子成龙的心态,不愿意把孩子送到职业学校读书,认为到这类学校读书丢人。职业学校汇集全县的“精英”,家长对自己孩子真实的情况不了解,抱着很大的幻想,学生到了学校不好好学习,不服从管理,整天混日子,自我约束能力差,整体效果不理想,达不到家长的要求,家长就把所有的责任推给学校。

(3)招生宣传薄弱,生源少。招生人员没有经过专门培训,缺乏专业性,很多学校开设多门专业,但招生人员对这些专业情况不是很了解,不能很好地解答家长和学生的问题,在帮助学生选专业时也往往难以提出符合学生特点的意见,再加上学校本身设备设施存在问题,生源急剧下降。

(4)学生整体素质差:招到的学生基本素质越来越差,大部分都没有参加过中招考试,初中没毕业都可以进,都是各个学校最不爱学习的学生。这些学生除了文化基础素质差之外,心理素质、思想品德素质等方面也普遍较差,基本上都无心学习。

(5)实训老师与实训基地缺乏:现在大学生毕业后找不到工作,而部分企业面临招人难的困境,这是因为社会需要一定文化基础和专门技能的人才,这就要求职业学校要有过硬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能力。但实际情况是,学校有专门的专业理论教师,但却没有实训老师,专业技术教师十分缺乏。虽然我们在大学中也在本专业的实训基地锻炼过,但要将大学里所学的实际操作能力运用到我们职业学校,一时间难以融入。

二、对中等职业学校的建议

(1)在教学方面:学校应该结合本校的情况开设一些热门专业,选拔教师到实训基地进行学习,积累一定的实践和操作经验,引入教学领域,采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让学生真正地学到技术,要引进一批真正有实力的专业技术指导老师,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2)在社会方面:转变社会对我们职业学校的看法,对老师和学生一定要严格要求,争取做好,让学生学到真正的技术,将来毕业之后找到更好的工作,向社会证明职业学校的实力。要加大宣传力度,拓宽招生渠道,适当改变学校的办学策略,可以办些短期培训班。政府部门、新闻媒体要与职业学校联合进行大力宣传,突出中等职业教育的重要性,从而更好地服务社会。

中等职业教育现状篇6

关键词体育教学现状改革

中图分类号:G807文献标识:a文章编号:1009-9328(2016)03-000-01

一、目前中职教育中体育教学现状

(一)教材陈旧,对学生的技能技术培养不够重视

为了拓展学生学习兴趣,推动多方面发展提高,体育教学在实施过程中渐渐增加了教材内容,使锻炼方式更加丰富多样,不但扩宽了宽度,还增强了深度。但由于内容复杂繁多,又没有统一的标准,再加上学生心智发展受年龄限制,还不能完全有兴趣学习教材上的所有内容,长此以往不利于他们对知识的掌握和兴趣的提高。教学内容多而杂,却重点要点不明显,教学过程中,体育教师教学流于表面,并不深入展开,导致学生学习一知半解,抓不住重点。而且,很多体育教师自身的素质也有待提高,有些教师基本知识不熟悉,技能没掌握,更遑论教书育人。

(二)教学关系不和谐

受体制所限,体育教学常常跟不上时展,教学方法传统陈旧,这点在中职学校上更为明显,体育教师不能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而进行因材施教,往往一锅端,导致互相看不顺眼,不利于师生关系的良性发展,长此以往,课堂氛围压抑沉重,学生积极性调动不起来,甚至可能对教学课程产生排斥情绪,势必不利于实现学校关于体育方面的教学目标,教学成果得不到实现和巩固。学生在中等职业学校的年龄正处于青春期阶段,往往有叛逆情绪,若是教师不好好引导,很容易让他们对体育教学产生抵触心理,不但影响教学成果,还阻碍教学效率的提高。

(三)缺乏对体育基础知识的掌握

因为学校和家长们的关注重心都在文化课上,导致体育教学在学校中受到轻视,包括中等职业学校也是如此,教学基础薄弱,教学设施短缺,排课量少,导致体育基础知识长期得不到质量上的提高,影响学生们的体育方面知识的汲取和积累,影响他们生理和心理方面的健全发展,更不利于全民体育理念的开展。

(四)教学方式单一化

讲解、示范、热身、练习是运用得最普遍的教学方式,也是较为传统的教学方式,但是因为缺少新意,教学模式刻板,往往得不到学生的青睐,不能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时间长了会变得消极。而且受到学生数量的影响,体育教师不能针对学生个体进行一对一教育,教学过程中也往往点到即止,无法深入开展,因此一些学生的错误动作不能得到及时矫正,时间长了不但达不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反而对他们的身体也会造成一定程度的损伤。

二、中职教育中体育教学的对策

(一)创新教学方式

目前,中职教育中体育教学仍然沿用传统的教学方式。这些传统的教学方式包括热身、示范、讲解、练习,数年如一日地沿用到今天,伴随着声声口令及阵阵哨子的单调声,不停地重复,不断地练习模式,这种呆板、枯燥、乏味地训练方式,导致本该处于青春期活泼富有活力地孩子们,变得上课无热情,无激情,不向上,懒惰浑浑噩噩混日。所以,为了突破传统的教学方式方法,必须做到以下改革:第一,针对每个学生个体的年龄差距、性别、体能特长、心理特点等,制定出更具体更有针对性的方案,通过因材施教的体育教学方式,从而有针对性有计划的制定出教学目标,安排教学内容,完善教学信息;第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自觉性,积极参加主动创造。这里可以根据学生的共同点及每个学生的差异,如年龄,性别,体能等状况以及根据学生对体育技能掌握情况进行分组学习和练习,同时还要根据其小组兴趣来选择课程内容和学习进度。这点注重的是学生的兴趣。它将以学生们的兴趣为出发点,充分调动学生们学习运动积极性和活跃性。这样,学生们在学习体育知识技能时既能接受体育教育的,又能感受到了体育教育带给他们的愉悦感和满足感,与此同时也完成了体育教学的目标,达到了体育教学的目的。

(二)增强体育教师创新意识

首先,教师必须明确不断学习新知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持续重视和推进教师的继续培训教育完善教师的知识体系,积极组织多种多样的学术讲座交流,支持并鼓励教师积极参加参与活动,开拓视野,不断创新教育,摒弃旧的保守观念,接受新观念,大胆采用新颖教学方式方法,发展并开拓全新的知识领域;其次,重视并快速开展体育教研工作,勇于探索,敢于吃苦,大胆创新尝试,开拓新领域,打破固有的思维方式,思维模式。努力去寻找更多新的方式和方法。去进行创新的体育教学;最后,教师要提升自身地教学素养,应具有正确的教学观念价值观,富有强烈的责任心和耐心,职业自豪感和光荣的使命感。当一名教师有了自己的创新意识,就会更加重视学生的教育,会更加注重学生的创新能力及创新意识的培养;如果教师具有了创新意识,就会鼓励他的学生勇于尝试,敢于探索,善于创新激发学生学习的无限可能性;如果教师具有了创新意识,还会利用好当今先进的科技以及工具来创新其课堂教学提高其教学质量;当教师具有了创新意识,将更有利于培养出社会所需的新型人才,为社会创造更多财富。

三、结语

根据以上的信息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在我国现阶段中职学校的体育教育仍存在一定的不足,仍然还有很多弊端,我们面临的形势依然严峻。为了我国体育教育事业不断进步更快发展,这需要我们更加努力继续研究,勇于探索,自我完善,努力奋斗,坚持不懈。使之朝着科学化、现代化、合理化的方向发展。我相信在未来我们的体育教育体系一定会更加完善,让更多的学生发生改变,为社会为国家培养更多的综合性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高晓伟.高职体育教育中的素质教育[J].科技教育.2011.

中等职业教育现状篇7

关键词:中等职业教育经济发展可持续发展发展趋势

我国的中等职业教育其实起步较早,在我国的民民国时期中等职业教育就已经开始出现,在建国之后,由于社会群体文化水平不高,中等职业教育的人才需求极大,导致了在一段时间内中等职业教育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但是我国的普通高校开始扩招以来,中等职业教育已经逐渐成为人们眼中的下等教育。生源数量与质量都严重下降,发展缓慢,也逐渐跟不上社会的发展需求。

一、我国中等职业当前的发展形势分析

中等职业教育是我国当前阶段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现代化发展的一种重要指标,对我国的技术人才的培养有着重要的意义。从宏观方面来看,当前阶段我国的“三农问题”还没有得到彻底的解决,同时工业化发展还处于初步阶段,城镇化率正在不断提升,农村人口不断向城市转移,这就为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了较好的宏观环境。

近年来,我国的各级政府都逐渐意识到中等教育发展的重要意义,已经出台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与扶持政策来鼓励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但是从总体上来看,我国当前的中等职业教育形势让人担忧。根据教育部的统计数据显示,自2004年之后,我国的中等职业学校数量与学生数量都在明显下降,同时中等职业教育的骨干教师数量也逐步流失。而当前阶段我国的中等职业教育发展规模还无法满足产业结构调整背景下的技术型人才的发展需求。由于我国实行的是9年义务教育,在初中毕业之后,学生可以自主选择中断学业参加工作,也可以选择继续读高中。我国当前的初中毕业生约有26%选择走向社会参加工作,而这部分学生虽然所占得比例较少,但是由于基数较大,数量也较多,当前的中等职业教育已经无法容纳这么多的学生学习。

二、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现存问题分析

(一)我国的中等职业教育的综合素质较差

由于本科教育的逐渐普及,以及学生家长对孩子的关心,当前我国大部分的学生都选择读大学这条路,而中等职业教育在社会中受到了严重的歧视。因此,中等职业教育不管是从师资力量与办学管理等方面都还较为落后。根据教育部的最新统计数据显示,2015年,我国约有900多所中等职业技术学校通过了教育部的高等职业技术学院的办学验收,升入了高等职业教育的行列。同时在当前阶段,中等职业教育中的行业企业受到了严格的控制,许多企业的办学行为由于不符合当前的法律法规规定,都被迫停止办学,或者被改作其他用途。这对我国的中等职业教育造成了严重的削弱。

(二)政府与社会的重视程度不够

今年,随着中央经济政策的调整,各级地方政府对中等职业教育已经开始逐步重视起来,但是从总体上来看,其中是程度还远远不够。与普通高中教育和高等教育相比,地方政府给与中等职业学校的师资力量与资金支持力度较少教育资源的分配完全不合理,从而导致中等职业教育的毕业生技能与其他院校的毕业生相差较大,使得社会对中等职业教育的学生产生一定的歧视。于此同时,高等教育的学生在就业方面还存在着较大的压力,但是社会对技术型人才的需求却逐步加大。

三、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发展趋势分析

(一)特色化发展道路

随着我国的产业结构不断调整以及行业细分的不断深入,我国在将来对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必然不断加深,这就使得拥有专业技能的毕业生在就业竞争中能占据优势。因此,中等职业教育必然会采取特色化发展道路。根据社会需求对学校的办学结构与专业设置进行调整,从而使其与社会需求相一致。其次,还应该根据行业特色,为社会提供行业定制人才。

(二)加强校企合作

校企合作是我国未来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一大趋势,中等职业教育学校应当与企业一起建立人才合作培养机制,不断增强社会服务能力,积极满足企业的发展需求。同时也可以以企业为依据,在企业中对学生进行实际技能的培训,而企业也可以依托学校,对企业内的工人进行定期的培训。最后,学校也可以与企业签订毕业生就业合同,解决学生的就业问题。

参考文献:

[1]赵小红,都丽萍.我国三类残疾人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现状及对策[J].中国特殊教育,2014,(01).

[2]刘昀.荆州市农村职业教育现状调查与发展对策研究[D].长江大学,2013.

[3]刘海莹.广东省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现状与发展对策[D].华中师范大学,2012.

中等职业教育现状篇8

关键词:广东东莞;中职教育;现状;对策

近年来,广东东莞市政府提出了实施推进经济社会双转型、打造现代名城的战略方针。东莞的制造业发展势头强劲,产业结构升级调整已悄然启动,许多企业已开始升级换代,许多高科技产业集团陆续落户东莞,带动了东莞新一轮的产业结构调整升级转型。目前,东莞最缺的已不是普通工人,而是能操纵高新设备的中、高级技师和技工,这也给职业教育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要实现打造制造业名城的目标,必须依靠职业教育培养技工人才,尤其是中、高级技工人才。

东莞中职教育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截至2005年,东莞全市有劳动局下属技工学校1所(现已升为高级技工学校),教育局下属中职学校23所,其中民办学校3所,附设职业高中的普通中学11所,高职院校2所。全市中职学校(含技校)在校生数3万余人,每万户人口中等职业教育在校生比例居全省前列。然而,面对数量众多的职校毕业生,企业却仍然表示:“有岗位无人,有人无岗位”。前来东莞找工作的学生则感叹:“专业不对口,培训不到位,学无所用”。究其原因主要有:

观念落后“重文凭,轻技能”的人才观念在社会普遍存在。据调查,有81.9%的初中生家长希望子女就读普通高中,93.3%的高中生家长希望子女将来考上大学,认为职业教育是次一级学历教育,档次低,考不上高中或大学才会考虑读职校。多数学生希望将来能坐办公室,干轻松干净的工作。东莞的经济发达,许多家庭生活富裕,期待子女将来子承父业,经商赚钱,认为当技术工人又脏又累,工资低,故根本不愿读技校、职中。国家尚未制定一套完整的关于技能人才培养、使用、晋升和待遇方面便于操作的政策措施,在用人政策上,多以学历为导向,以学历文凭、职称高低确定人的工资待遇与社会地位,技工的待遇偏低。一些较有吸引力的岗位门槛较高,甚至一些普通岗位也要求有大专以上学历,“人才高消费”的现象使中职学生失去了很多就业机会。因此,许多中学生不愿读中职学校,职校生源质量总体呈逐年下降趋势,教育难度相当大。

政策法规保障不足近几年,虽然国家相继出台了《教育法》、《职业教育法》,各级地方政府也制定了相应的实施措施,但与其相配套的法律、法规仍不够完善,仍有执法不严、监管不力的现象,对企业缺乏约束力,缺乏激励措施,阻碍了校企合作的发展。中职毕业生就业没有相关政策的扶持,劳动预备制、就业准入制尚未落到实处,许多企业能够直接以很低的工资录用未经职业培训的员工。

开发资金投入不足职业学校有“高投入,高成本”的特点,各类技术人才尤其是工科类人才,强化学生实操能力势必要求学校加大设备投入;日新月异的技术更新也需要增加设备及师资的投入,导致办学成本提高。为此部分学校重“文”轻“工”,导致人才培养比例失调。教育供给短缺、教学设施紧张、设备陈旧老化、教师待遇得不到改善的现状制约了教育规模的扩大,影响到教育结构的调整、教育发展的速度与质量。

政府统筹规划不足东莞市中职教育实行市、镇两级管理,由于投入渠道不同,各校在建设规划、专业设置、师资设备、招生就业等方面缺乏统筹,各自为政,职教资源分布不均,学校布点不合理。科技开发技能人才规模小、层次低,与高新科技发展需求不相适应。全市只有高级技工学校及少数几家职业学校具备培养中高级技工的能力,多数职业中学只能培养初级技工,且办学资源分散,专业设置不合理,名牌专业少。一些镇办职中办学规模小、条件差,没有自己的实习场地及设备,靠租借场地及设备办学,办学效益低。据了解,个别学校的数控专业竟然只有一台数控车床和几台数控铣床,于是学校便通过大量增加理论课时,减少实操课时以弥补设备的严重不足,这样的学校怎么能培养出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呢?目前,我国职业资格认证机构混乱,缺乏政府统筹,各行业行政部门自行培训,自行发证,导致不正当竞争、部门垄断,大大降低了职业资格证书的分量,而且有重复鉴定、重复收费等问题,劳动部门与教育部门在技能认证方面各执一词,甚至互不认证,对国家与个人的人力物力资源均造成浪费。

学校教育改革力度不够学校管理模式陈旧,一些教育改革新措施仍在探索与实验阶段。多数中职学校沿袭普通高中的管理模式,缺乏职业教育应有的管理特点,课程设置不合理,基础课偏多,专业课偏少;理论课偏多,实操课偏少;统编教材多,针对学校自身专业特点的自编教材少;教学内容脱离实际,教学方法单一,设备落后,跟不上日新月异的新科技发展,导致学生厌学情绪严重。学生走出校门,面对新设备、新技术,一脸茫然,顿感学无所用,严重影响了学校的就业率。多数学校仍采用传统的以教师讲课为主的教学模式,很少让学生走出课堂到实践中去;教学评价仍以试卷考试为主,注重结论性评价,忽视过程性评价,不能突出对学生综合素质与技术应用能力的考评。教师素质有待提高,“双师型”教师紧缺,技术理论课教师无技能证书,动手能力弱,纸上谈兵;实操教师虽有丰富的实操经验,但缺乏教学能力。对“双师型”教师的培训与激励机制不完善,教师缺乏到企业实践的机会,部分学校对教师的进修提高在经济上不予支持或有条件地支持,严重影响了教师水平的提高。现有的人事制度不能吸引企业的高级技师、工程师来校任教。

校企合作遭遇尴尬局面要将学生培养成实用型人才,应突出实践性教学环节,加强学生动手能力的训练与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校企合作是实施实践性教学的一种重要方式,但企业往往从自身利益考虑,对合作办学热情不高,政府也缺乏相应的激励政策,学校“落花有意”,企业“流水无情”;学校教学内容与企业所需严重脱节,学生到企业工作往往需要从零开始接受培训,使企业感到是很大的负担,打击了企业参与合作的积极性,因此校企合作培养人才的模式得不到普及。学校送学生到企业名为实习,但并没有与企业商定明确的教学目标与培训内容,企业只把学生当成廉价劳动力使用,给学生心理带来不良影响,严重影响了学习效果。

对策

加强社会宣传,建立健全技能人才激励机制要通过新闻媒体、公益广告、文化宣传活动、各类竞赛活动等多渠道多方式地大力宣传技能人才的重要性,树立岗位成才榜样,引导全社会转变观念,正确认识职业教育,逐步改变传统的职业等级观,树立社会分工不同、行行出状元的职业平等观。东莞高级技工学校通过将岗位成才的毕业生请回学校做报告的方式,增强职校学生的光荣感与自信心,收效甚大。政府也要出台相关政策,加强对技能人才培养的规范和引导,建立健全人才激励机制,放宽对中、高级技能人才引进的条件,调整管理人员和技工的分配关系,在住房、待遇、福利等方面向技能人才倾斜,对优秀技能人才给予重奖。

加强政策引导,强化政府统筹力度政府必须在国家政策引导下,在规划、资源、办学等各方面加强统筹。东莞市政府已经制定了以下发展对策:集中一两年时间,通过加强规划,制定政策,整合资源,促使职业教育发展出现新的突破。市教育局计划改革现有管理模式,由现行市、镇两级管理变为市统一管理,进一步完善学校激励机制,调动教职员工积极性,充分利用各校资源开展各类长、短期培训,为企业及时输送各类技术人才。使劳动预备制度、就业准入制度的贯彻成为政府行为,由政府组成联合执法队,不定期地到企业监督检查,建立健全奖罚制度。协调好教育部门与劳动部门的关系,严格执行职业资格证书准入制度,不仅能提高各类职业岗位从业人员的专业水平,更重要的是能使职教与普教都受到社会重视,是使职教与普教具备同等价值的关键。因此,应建立国家统一的职业资格认证体系,增加证书的通用性和透明度,以取得社会的广泛认同。

加大政府投入力度政府要具体落实城市教育附加费用于职教的比例不低于30%的政策。按规划,东莞市政府决定自2005年起,每年投入5亿元用于支持职教发展,这无疑为各级职业教育部门注入了一剂强心针,极大地刺激了职校办学热情,为学校快速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树立品牌意识要根据东莞经济发展趋势、就业需求预测等情况,规划好全市职校布局,重点创建一批专业特色突出、综合实力强、与产业发展密切相关的示范性职校。要根据专业建立实训中心,在一些具备条件的职校建立职业技能鉴定所,建立品牌专业,由政府重点扶持,在财政、师资、设备、场地、招生等方面给予适当倾斜,创造良好的社会形象,以品牌效应带动全市中职教育办学水平与教育质量的提高。目前,在政府的帮扶下,东莞市高级技校正在积极申办技师学院,以提高学校档次。按照规划,到2010年,全市现有的10所省级以上重点中职学校的规模要全部达到部级重点学校的最新评估标准,还要再增加2所省级重点中职学校,现有的7个省级重点建设专业要增加到9~10个,另外要确立一批市级重点专业。

调整整体布局,建立教育集团,多种办学方式并进市教育部门拟调整中等职业学校布局,对设备少、占地少、师资力量弱、学生人数少的中职学校实行撤并,取消镇办中学附属职高班,将学生分流到市重点职校及邻近镇区的独立职校。采取集团化办学方式可实现各校间资源互补、共享与优化配置,充分发挥有限资源的最大效能,形成整体综合实力,有利于促进学校间的交流与学习,共同提高教学水平和育人质量。因此,应适时考虑建立教育集团,使之成为集职业教育与培训、技能鉴定、就业推荐、职教科研为一体的职教基地。同时,应采取学历教育与技能培养并行、长期教育与短期培训并行、公办教育与民办教育并行、通用专业与特色专业并存等多种办学方式,全方位地促进东莞职业教育的发展。要大力发展民办职业教育,积极鼓励社会、企业、团体、个人举办中、高等职业教育,以减轻政府的办学负担。2008年10月,广东省劳动保障厅、财政厅首次试行由公共财政支出1500万元,对民办技工教育实行专项资金竞争性分配,东莞市有两所民办技校各获得300万元专项补贴,资金主要用于民办技校教学仪器设备购置及信息化管理,有自有用地的独立校园可用于学校实验室和实训基地建设,重点建设一批民办技校的品牌专业与特色专业。将最高不超过总额5%的资金用于表彰和奖励做出突出贡献的集体和个人及师资培训部门。市政府还计划在2010年之前再发展2~3所民办高职院校,并鼓励开设一些投入大的工科类专业,以培养更多的技能型紧缺人才。

大力发展校企合作,开展“订单式”人才培养校企合作是一种以市场和社会需求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机制,是学校与企业共同参与人才培养的过程,以学生全面素质、综合能力及就业竞争能力的培养为重点,利用学校与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资源,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政府应出台相应政策,设立专项资金扶持校企合作,完善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法律体系,建立社会激励机制,保障企业参与的利益,给予税收优惠。要建立政府、行业、企业、学校等部门共同参与的教育运行机制,形成教育合力,促进学校办学水平的提高。不能依靠企业无偿地接收实习生,而应将企业与学校的利益结合起来,共建培训基地,由社会和政府买单,努力形成以学校为主体,企业与学校共同教育、共同管理的教学模式。各职校要积极探索校企合作的途径与发展模式,根据企业对不同层次、不同专业技能人才的需求,实行“订单式”对口培养,与企业共同商议专业课程的设置与教学内容,实现学生与企业的“零距离”接触,为学生就业创造有利条件。学校也可以为合作企业提供成人教育、技能培训、技术攻关、产品开发等配套服务,降低企业培训成本,为企业直接输送熟练的中、高级技术工人。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双师型”教师的引进与培养已成当务之急。政府、学校应适当提高教师的工资收入,放宽高技能人才及“双师型”教师引进的条件,加强“双师型”师资培训的投入,建立专业教师定期培训制度,采用“请进来、走出去”的方法,将企业里有经验的工程师、技师请进校园兼职任教,同时学校要有计划地安排教师到企业参加生产实践,切实提高教师的综合能力。市教育局计划采取每年选派骨干教师参加暑期中职教师技能培训班、组织教师参加各类技能证书考核、举办教师技能竞赛、组织优秀教师到国内外职教先进地区进行学习等方式,大力推进“双师型”教师的培养,以便使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尽快适应职业教育发展的需要。

深化教育机制改革高新技术的发展与产业结构的调整使得新的职业岗位不断出现,学校要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技能为核心,深入到企业和用人单位开展调查研究,根据市场需求,及时调整专业结构,让专业围着企业转,引进相关专业人才,深化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改革,将教师主导型以课堂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转变为在教师指导下学生通过实践掌握知识、训练技能的学生主导型教学模式,从单纯的传授知识向素质教育方向转变,强化实践环节在课程教学中的地位,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提高学生创新的能力。要以企业需求为导向,合理安排招生与就业,将生产实习、课程设计、技能实训等环节放到企业顶岗实训中,实行“订单式”教育,将专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纳入实践教学,并逐步与国际接轨。

参考文献:

[1]肖胜阳.双转型前景下东莞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研究[oL].

中等职业教育现状篇9

论文摘要:虽然中等职业教育在我国已经发展了二十多年,但社会认知环境的变化、区域经济的差异、学校分布不尽合理、专业设置雷同、办学定位和观念上的分歧以及学生就业难和就业质量不高等一系列问题,使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多年来处在一个困惑和尴尬的境地。近几年来,随着国家发展中等职业教育政策的调整,尤其是国家对中职学生资助政策的逐步落实,中等职业教育方兴未艾,进入了发展的快车道。但如何挑战激烈的竞争,如何在就业形势严峻的背景下吸引学生、扩大规模、提高就业率和就业质量,这是各个中等职业学校面临的重大课题。因此,现基于社会就业市场对中专学生的需求,探讨中等职业学校应如何加强自己的教育品牌建设,并对中等职业学校如何规划、进行学校教育的品牌建设提出意见和建议。

l中等职业教育的背景与现状

我国的职业教育体系包括2个部分:一是学历性的职业学校教育,分为初等、中等、高等职业教育;二是非学历性的短期职业培训,近几年对农村富裕劳动力的转移培训就属此类。中等职业教育是在具有初中文化基础的群体中进行的,以培养面向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有一定综合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掌握一定的技能、技术的应用型操作人才的学历性职业教育,基本学制以三年制为主。近些年来由于市场对人才技术、技能的要求越来越高,中等职业教育的学制有了创新,即出现“2+1”或“1+1+1”学制。不论实行什么学制,这类学校在对学生进行文化知识教育的同时,都在根据职业岗位的要求有针对性地对学生实施职业知识教育和职业技能训练。

1.1国家对中等职业教育的政采

中等职业教育的蓬勃发展,初步实现了教育结构调整的战略意图,促进了高中阶段教育的协调发展,是教育工作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

2005年全国中等职业学校扩招100万;2006年在2005年扩招总量的基础上继续扩招100万,人数达到750万。力争2007年高中阶段教育职普比大体相当,达到1:1。就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要求而言,现代化建设不仅需要一大批科学技术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而且需要数以千万计的高技能人才和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

2005年以来,国家相继启动并实施了“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计划”、“县级职教中心建设计划”、“高水平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建设计划”、“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

《国务院关于建立健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意见》颁布后,从2007年起,国家对中专学生每生每年资助1500元,资助2年;从2009年起,甘肃省政府对中专学生每生资助500元。

1.2甘肃省中等职业教育的现状

2001~2002年是甘肃省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低谷期,个别中等职业学校当年的招生人数仅为4o多人。从2003年起,甘肃省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状况开始止跌回升,并迅速进入快速发展阶段,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大环境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改善,特别是2005年以后,中等职业学校在联合招生、联合办学、办学规模、办学条件和办学效益等方面有了很大的改善。2007年底,各类中等职业学校共344所,招生人数达4.8万人,在校生人数达到31.8万人,招生人数和在校生人数分别比2003年增长了129.12%和73.37%。2007年高中阶段教育的职普比达到了4.2:5.8,2008年则达到了4.5:5.5,实现了职普比大体相当的目标。具体体现在这几个方面。(1)中等职业学校迅速发展,尤其是县级职教中心的发展如雨后春笋;(2)一批骨干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部级重点、省级重点)脱颖而出;(3)招生规模持续扩大,出现了一批万人中等职业学校;(4)办学条件和办学效益明显提高;(5)中等职业教育的教师队伍建设得到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逐步形成;(6)针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政策得到了有效落实。

值得一提的是,一些国际教育援助项目对甘肃省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也起到了推动作用,如德国汉斯·赛德尔基金会在促进甘肃省中等职业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辐射推广“双元制”教学、加强学生实训、提高教师队伍素质等方面提供了很大支持。

1.3中等职业学校面临的问题

(1)招生困难,招生投入太大,成本太高。

(2)生源质量差,大多数学生的中考成绩只有200分左右。

(3)办学定位不准确,职业教育特色不明显。

(4)教师数量不足,尤其是“双师型”教师匮缺,教师素质有待提高。

(5)课程设置不合理,教材陈旧,教学方法落后。

(6)经费投入不足,实训场所欠缺,学生实践机会少。

(7)教学与市场需求脱节,学生就业困难或就业质量不高。尽管各专业、各类学校或各地区学校的发展不均衡,存在差异,遇到的问题有大有小,但上述问题是普遍存在的。

1.4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的就业现状

高校连续扩招带来的主要社会问题就是大学生就业难。然而,就在本科生、研究生找工作困难的情况下,中专学生的就业情况却有了越来越好的发展势头,绝大多数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的就业率都能达到95%以上,医、工类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就业形势更好些,毕业生的就业率甚至能达到100%。以财经类的甘肃银行学校为例,该校毕业生的就业岗位情况及就业岗位行业分布情况见表1、表2。

从表1、表2我们可以看出以下几点。

(1)自2008年以来,尽管国际金融危机对国内就业市场的冲击很大,农民工返乡率高,大学生的就业形势十分严峻,但中专毕业生的就业形势却依然看好,为他们提供的就业岗位数呈上升趋势。

(2)就业质量(专业对口就业)逐年转好。银行学校的毕业生进入各类银行、非银行金融机构以及商业企业的人数逐年增多,甚至出现毕业生主动放弃或尽量不到电子企业生产线去就业的现象。

(3)就业当年的流失率逐年降低。以往由于所学专业与就业岗位不对口,就业环境不好,毕业生就业后不到3个月就有一半的人流失了,给企业生产带来了损失,也对学校造成了不好的影响。近3年学生就业后的稳定性越来越强,2年内学生就业后很少有流失的。

(4)技能特色和技术专长是提高就业质量、改善就业环境的重要前提。

通过对毕业生就业现状的分析,我们得出结论:“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不论哪一类中等职业学校,要抢占就业市场,靠的就是你的“状元特色”,即“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精”。如果是工科学校,就要能出“汽修状元”、“焊接状元”:如果是医科学校,就要能出“护理状元”、“药剂状元”;如果是农科学校,就要能出“种植状元”、“园艺设计状元”;如果是财经学校,就要能出“点钞状元”、“营销状元”等。这样,良好的就业市场和最好的就业岗位就是你的。这里说的“状元特色”就是“品牌”。

2对中等职业学校教育品牌建设的建议

面对既复杂又单纯的社会就业市场,各中等职业学校都开始策划起了自己的营销战略,其中学校教育品牌建设便成了“先行官”。这里就中等职业学校如何设计和打造自己的教育品牌提些建议和设想。

2.1着重考虑的一些因素

(1)学校地点:指学校所在地交通的便利程度。

(2)学校设备:包括完善的公共设施和教学设备。

(3)学校环境:包括校园生活环境、校舍布局、学校景观和读书环境等。

(4)学校特色:包括学校的名声、学校的形象特色、学校的知名度、学校风气、学校教育发展水平、学校定位等。

(5)学校的营销能力:学校的营销方法有公共宣传、提升学校形象的活动等。从媒体角度,增加电视媒体、平面媒体等的广告宣传,增加电话招生等。

(6)学生及家长:学生对本校的满意度,对教育活动的满意度,受关心的程度等因素影响学生和家长的满意度。学生和家长对外界的宣传、学生的认同、同类学校中优先选择本校的理由,这些均属于学生和家长对本校品牌的忠诚度。学生因素方面还包括学生素质、学生能力的培养、学生态度、学业成绩等。

(7)教师:教学品质、教学与服务能力、师资阵容(“双师型”教师所占比例)、教师经验、教师的实际操作能力等均属于教师素质方面因素。对于职业学校而言,教师在业内的声誉、拥有的社会资源也是重要的因素。

(8)行政服务:行政支援的提供、行政服务的品质以及行政效率都属于行政服务质量的范畴。

(9)领导者:包括领导者的支持度、办学理念、对绩效的监控能力等。

(1o)社会大众:大众的良好评价、对口企业的好评、政府主管人员的支持、与媒体以及政府的关系也是学校品牌发展的重点。

(11)奖、助学金:各类奖、助学金的提供和提供金额均属于学校品牌管理的范畴。

(12)学费:合理的学费也是学校品牌管理的指标。

(13)校友联系:校友在工作中表现杰出也会给学校赢得好的声誉。

(14)就业率:包括该校学生未来的就业潜力、毕业生的出路、毕业生的毕业进修和求职是否顺利、学生毕业后对学校的态度、毕业率和就业率等。

2.2重点建设的几个方面

2.2.1观念品牌凸显办学特色,明确办学定位,形成特定的办学理念及有特色的教学模式。校级领导和中层领导的教育教学理念尤其重要。

2.2.2教材课程品牌独有的校本教材和合理的优质课的比率。

2.2.3专业品牌具有一定时期内占据领先地位的优势专业。

2.2.4管理品牌具有在同类学校中更有特色的管理模式。

2.2.5就业品牌企业信任,对口就业率高。

2.2.6教学方法品牌有学校自己探索、创造出的特色教学方法。

2.2.7技能品牌各类、各级别技能竞赛中均有能手产生。

中等职业教育现状篇10

【关键词】中等职业学校艺术设计现状对策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逐年提高,人们对于生活中的各方面的细节上的要求开始重视起来,这方面的市场需求巨大,而很多的中等职业学校的艺术设计方面的学生毕业的工作也都出现了找工作难的情况,一方面是市场需求大,一方面是相关的毕业生找不到对口的工作,对于这一矛盾的现象的产生有必要引起中职学校的重视。

一、目前中职艺术教育的现状以及背后的原因分析

中职的生源素质较差,学习的目的不明确。中职的生源各方面的课业成绩比较差这是不争的事实,而且艺术设计专业的学习需要对于艺术设计的极大的热爱和相应的天赋,但是在进行招生的时候这些都并不是成为招生考核的相关的条件。而且大部分的学生还是采取以往的那种被动地学习模式,而且由于本身的基础就比较差,各方面的能力的提高也都会有着一定的障碍,造成大多数的学生学习的态度很被动,甚至出现厌学的情况。而且大多数的学生本身对于自己的将来的规划也都显得没有章法,很多人都是在混日子。

学校的专业的课程的设置不合理。大多数的中职目前使用的教材的内容都完全跟不上社会发展的各方面的实际情况,而且对于课程的时间还有教学目标都不是很合理,而且存在很多的课本内容过时,淘汰,而对于最新的一些实际中使用的知识连介绍也都没有。而且中职的课程的课后教学考核也都有着相应的不足之处。

中职教师群体的能力不够。中职的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师不同于理论性的教师,中职教学对于教师的实践能力的要求是很高的,只有具备相应的理论知识和长时间的实践经验的积累才有可能教出好的学生。而目前的实际情况却是教理论的教师实践经验缺乏,教实践的教师有没有相关的理论知识的指导,会使用电脑软件的教师不懂艺术,这些情况的存在使得相应的教学的质量也都得不到较好的保证。

学校没有很好地实习基地。对于中职得的学生来说,实际的工作能力要比理论重要的多,而实际的工作能力都是需要长时间的实践积累经验才能够孰能生巧的具备较好的工作能力。但是在这一块的内容上,很多的中职完全就不具备帮助学生进行实习的基地的相关的建设,而且与社会企业的相关的联系就业岗位也都没有取得很好的效果。为了应付相关的规定就有很多的学生对于实习鉴定进行造假的情况发生,使得大部分的学生毕业了也没有真正的知道设计工作在企业中是如何进行的。

二、对于促进中职艺术设计教育的相应的建议

制定合理的招生方案以及科学的人才培养的方式。在实际的招生过程中,需要对于所招的学生的各方面的素质有相关的要求,必须进行相关的测试然后择优录取,在学生生源的环节上要进行控制,坚持把合适的教育提供给合适的学生。在人才的培养方面需要以市场的实际需求为导向,找准适合自身的教学方向,完全以实际工作要求为培养的要求来对于学生的各方面的素质进行相关的培养,以使得学生可以具有较高的实际工作能力。在教学中也要考虑到学生以后的发展前途,相应的加强学生的职业能力,竞争力和长期的发展能力的培养。

科学的设置教学课程,编写合适的校本教材。人才的培养需要学校在整个教学体系上科学的设置相关的教学的课程,学校在进行这方面的工作时,必须深入企业,市场和行业的最前线,了解清楚市场和企业到底需要怎样的设计人才,还要对相关的行业的趋势和设计的产业结构进行深入的研究探讨,再组织相关的学科教师编写合适的校本教材。

加强中职在艺术设计教师人才方面的建设。对于艺术设计专业的任何的改变最后都需要通过教师来进行落实,所以要想提高学生的各方面的素质,必须首先对教师群体的相关的素质进行提高,教师的理论知识,实际的实践经验,对行业了解的深度这些方面的内容不仅仅会对教学的课堂的教学效果有着很大的影响,而且对于学生在专业上的综合素养的养成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基于以上原因,学校需要通过多种方式来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比如通过培训,进修,邀请企业的设计总监来校讲课,聘请行业专家等多种的方式来提高教师群体的综合素质。

多方面的措施加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学生的就业的竞争力的培养需要中职院校可以多管齐下的改善各个环节来进行相关的提高:在学生本身方面,采取各种可以的方式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与校外的企业合作方面也要进行相应的加强,要明白实践出真知的道理;建立适合实习需要的校外实习基地。实习是教学与应用的链接与桥梁,是学生踏入社会的第一步,是学生专业技能运用于实践、熟悉设计行业并适应社会的重要学习方式,集中体现了中职艺术教育“学中练、练中学”的主要特征与规律。中职学校应针对艺术设计专业特点,加强校企合作,建立专业对口、符合学生实习需要的实习基地,最好选择在国内或省内同行业中有较高知名度的企事业单位,建立相对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同时实现学校、家庭、社会三方联动,学校应主动出击,向社会敞开大门,主动为周边学校和单位举办的科技节、艺术节、美食节和节日庆祝活动提供免费设计服务,这些活动必然吸引成千上万的观众,甚至成为媒体关注的对象,从而引起社会的关注。不要小看这“亏本生意”,它既给学生以专业对口的练兵机会,也打响了推荐就业的免费广告战,全方位地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三、结语

中职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的现状的造成不是单一的因素的结果,针对于多方面的原因,我们中职有必要认清市场形势,紧跟市场动向,然后在相应的环节加强对于学生的各方面的能力的培养,来使得中职的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可以学到真正的本领来将自己的所学用于具体的工作中。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