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慢性病管理措施十篇慢性病管理措施十篇

慢性病管理措施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7:47:29

慢性病管理措施篇1

关键词 小康社会 慢性病管理 社区卫生服务 健康教育 全科服务团队

中图分类号:R197.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6-1533(2010)03-0114-03

上海已经进入了小康社会,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口基数的不断扩大,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逐渐成为社区中主要的非传染性慢性疾病。在给人民健康造成极大损害的同时,还给个人、家庭、社会造成沉重的经济负担。上海市浦东新区上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2005-2007年期间,围绕小康社会社区卫生服务目标设计的科研目标,对本辖区内具有小康特点的社区,进行了主要慢性病的管理和干预,从而探索、总结出行之有效的慢性病干预新办法,以适应小康社会慢性病管理的发展要求。

1 资料和方法

1.1资料

选择上海市浦东新区上钢社区内4个社会基本结构相似,具有小康社会特点的居委会所辖的人群共10648人作为研究对象。

1.2方法

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设置对象,并随机分成结构相似的干预组和对照组。调查人员均经过统一培训,并进行了逐级质量控制。还进行了前后对照和组间对照。

1.3研究内容

研究内容包括研究对象人群的基本情况、健康教育认知水平、健康教育参与情况、生活能力评定(CoopwonCa表测评)、季度急性患病次数和患病天数的情况。并且还包括高血压病血压随访情况、血压控制情况、糖尿病疾病管理和血糖水平控制情况。

1.4干预措施

1)以全科服务团队和预防保健部条线人员,组成综合干预小组,实行条块结合的慢性病干预措施;2)建立高血压俱乐部,开展定期健康教育,设立若干高血压病患者小组和志愿者队伍,引导自我管理的开展,学习高血压、糖尿病防治指南,交流经验,相互提醒和督促;3)全科服务团队共同参与慢性病系统管理,开展临床预防;4)非药物干预:控制饮食的摄入总量,劝告戒烟限酒,引导限食盐摄入量,多吃富含纤维素的蔬菜和水果,鼓励适量运动,定期测量血压、血糖,一年至少一次接受全血生化指标检查;5)药物治疗:按照高血压、糖尿病社区防治指南的要求,规范治疗,实现用药个体化、健康照顾全面化;6)加强随访监督:鼓励患者加强血压、血糖的自我测量,采录数据,输入档案;7)开发健康信息管理系统,加强社区全科医生工作站的信息平台建设,实现慢性病管理信息化、档案化和程序化。

1.5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1.5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一般情况

本次课题研究共调查了10648人。随机分成干预组和对照组。干预组有4884人,男女之比例为1.01:1;对照组有5764人,男女之比例为1:1。调查对象中,60岁以上者,干预组有1194人,对照组有1258人,分别占调查人数的24.4%和21.8%。

本课题中的慢性病诊断均以二级医院以上的诊断为准。对愿意参加慢性病管理的人员建立健康档案,共7826人,其中干预组3589人,对照组4237人。干预组中,高血压患者1076人,占29.98%,糖尿病患者432人,占12.04%;对照组中,高血压患者847人,占19.99%,糖尿病患者516人,占12.18%。由于自愿原因,糖尿病最终研究对象在干预组中有120人,在对照组中有132人。

2.2慢性病的患病情况

在调查中发现,接受调查的7826人中,高血压患者有1923人,占24.57%,糖尿病患者有955人,占12.20%。其中,只患有高血压病而未患糖尿病的有1213人,占15.5%,只患有糖尿病而未患高血压的有313人。占4.0%。另外,同时患高血压病和糖尿病者有127人,占1.62%。

2.3健康教育情况

健康教育参与情况:健康教育参与率,干预组在项目实施后达到95%,与实施前(40.0%)比较,有极显著差异;与对照组(38.0%)比较,也有极显著差异。

2.4主要慢性病管理率、控制率项目实施前后比较

1)研究对象的高血压、糖尿病管理率和血压、血糖控制率均比干预前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2)干预组的高血压、糖尿病管理率和血压、血糖控制率均比对照组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3 讨论

慢性病已成为21世纪危害人们健康的主要问题。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于2006年5月的《中国慢性病报告》显示,我国有近3亿人超重和肥胖,血脂异常患者有1.6亿人,慢性病患者达2.8亿人,慢性病死亡占总死亡比例呈持续上升趋势,2005年全国慢性病死亡人数为750万人。高血压病和糖尿病作为在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中的两种疾病,在居民疾病死因排序中亦居前列,然而它们是可以通过改变不良生活方式加以控制的。

1)建设高效的全科服务团队:社区开展慢性病管理工作已有多年,以前在疾病控制中心要求下的工作模式,与时代的发展逐渐出现了矛盾。以前的慢性病管理工作大多是由预防保健科承担的,由于知识结构的局限,患者不能及时得到咨询后的反馈信息,同时对于疾病知识的解答也不甚满意,这样就造成了慢性病管理成为了“抄表员”式管理的格局,不利于患者的依从性,患者往往不愿意接受由防保人员组织的健康教育讲课。另外,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居民对自己的健康提出了新的需求。文化传媒的日益发达,也使居民有更多的渠道了解健康知识,更不满足于既往说教式的健康教育方式,从而造成了社区健康教育参与率偏低和不稳定的现象。

在搭建社区全科服务团队平台之后,能够解决社区慢性病防治临床技术上的“瓶颈”。预防技术人员和团队结合后,能够形成点面结合的防控局面,他们能够做到技术互补,这样就增强了患者的依从性和信任度,为慢性病长期稳定的有效管理创造了条件。

2)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建立规范的慢性病管理体系,通过深入、持续开展健康教育,将慢性病的管理纳入疾病的三级预防中,使社区慢性病的管理得到完善。通过有目的、有条理的慢性病健康管理和健康教育才能保障重点人群的健康服务,同时不漏

掉一般人群的预防、筛查、诊治和康复。

健康教育在社区卫生服务中,是各项工作的源头和纽带。健康教育是社区卫生服务中经常采用的最适宜的技术手段之一。健康教育的低成本投入、高效益产出的道理,已经众所周知。在社区慢性病管理过程中,如何贯彻实施健康教育工作,是社区卫生工作的重点。在社区充分调动患者的积极性,开展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向他们解释慢性病知识,通过在社区建立健康俱乐部,设立专职的健康教育人员,建立稳定的志愿者队伍,开展形式多样的各种健康教育活动,使患者主动地学习。主动地提高自身的慢性病康复知识水平并改变不良生活方式。在小康条件下的社区长期实施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必将更有效地提升慢性病的防治水平。

3)在社区建设简单有效的信息化平台:我国目前有慢性病预防医学诊疗规范,涉及到周期性的健康检查、危险因素评价、生活方式指导等内容,还推出一些预防医学诊疗服务适宜技术,如健康危险度评估技术,这需要我们更新健康档案的观念,要打破以往“求大求全”的条条框框,不能只追求档案的数量而忽视质量。在社区卫生服务工作中,应当尽快建立起一套适合小康社区特点和疾病特征的,构架在全科医学pomR(problem-orientedmedicalrecord,以问题为导向的医疗记录1的个人健康档案基础上的健康档案体系,应当以社区门诊患者为主建立健康核心档案,采取滚雪球的办法,不断充实、完善核心档案和家庭档案,而不应仅采用像查户口式的上门摸排方法。通过建立较完善的电子信息化平台,以慢性病管理为抓手,采录有效、实用的数据,进而达到提高效率、节约资源、充分利用的目的,真正使健康档案处于动态管理状态。

各种卫生技术和方法在社区卫生服务的应用,其最终目的就是要控制慢性病在社区的流行。我国人口众多,控制慢性病流行的意义,在人群中要远远大于那些用高精尖技术提高个体健康水平的意义。加强社区慢性病的规范管理。是一条适宜社区的成本低廉的有益途径。在社区卫生服务工作不断深入的今天,应大力发展全科服务团队,不断探索团队的工作机制和内涵,更新慢性病管理的工作平台,创新工作手段,将工作重心逐渐从单个病人的治疗逐步转向人群预防,从单病种的疾病管理转向健康方面的综合管理上来,以不断适应小康条件下日益增长的居民健康需求。

慢性病管理措施篇2

【关键词】社区卫生服务;慢性病;管理

近年来,基层社区卫生服务慢性病的干预水平和管理明显提升,但慢性病发病率却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而呈逐年升高的趋势,其中65岁以上老人高血压、糖尿病问题更是严重影响老人的健康问题,需依据基层社区卫生服务的特点,分析影响65岁以上老人血压、血糖的诸多因素,制定解决的方案,以达到提高老人生存质量和健康水平的目标[1]。本次研究针对辖区65岁以上老人高血压病、糖尿病的慢性病人群疾病进行动态监测,并实施相应管理措施,现对其操作过程回顾性分析如下。

1社区65岁以上老人慢性病的管理现状分析

1.1数据来源西陵街道办事处及辖区13个社区居委会收集的本地经济状况、社会发展、卫生政策、环境地理、群团组织、民俗文化、生活习惯及65岁以上老人疾病谱特点。

1.2管理问题分析政府的宣传力度和重视度不够,造成一大部分人群不信任;缺乏社会调查和社区资料,社区(居委会)的敷衍和不配合,导致资料缺乏,仅为接触的相对固定的老人,管理范围相对狭窄;只注意了65岁以上老人人群,对健康人群的健康管理和教育的忽略,慢性病发病率不能从根本上控制;缺乏对慢性病患者的持续随访;管理专业队伍的缺乏,特别是缺乏全科医生的参与;社区人群健康意识、文化素质健康知识知晓率低。

2针对管理问题制定相应管理措施

2.1社区卫生服务管理的干预措施①掌握社区卫生资源状况,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自然区域和人群为范围开展;②建立65岁以上老人慢病技术指导小组和防治小组,强化慢性病防治的力度;③建立居民家庭健康档案,掌握各家庭成员疾病史;④制定慢性病三级预防工作计划,在防治小组的领导下对慢性病管理措施进行评价。社区针对65岁以上老人慢病的不同情况进行针对性的分级管理,并且以对患者进行用药指导和健康教育为主要措施。有效进行一级预防,一旦发病就应及早进行诊断、治疗并采用一定的措施进行病情稳定,防止患者病情继续恶化。

2.2组织管理流程依据社区情况对65岁以上老人慢性病管理实施方案进行制定,组织成立65岁以上老人慢性病管理小组,相关工作由公共卫生科慢性病管理办公室负责落实,在65岁以上老人慢性病管理工作中对社区医生进行指导。在65岁以上老人慢性病管理工作中,全科医生起着重要的作用。为加强对65岁以上老人慢性病患者的管理工作,对社区医生实施分片包干和责任到人。

2.3操作技术流程要求社区卫生服务的工作量社区责任医生每日做好登记工作,如建立家庭健康档案、诊断、健康教育、慢性病随访等,以备查询时应用[2]。①准确评估病情。②及时登记随访。③真实可靠的记录。

2.4督导监管流程对社区医护人员的工作记录本、居民信息管理登记本以及家庭健康档案,社区卫生服务质量管理小组需定期检查,随机抽取管理信息,对其准确性、及时性和真实性进行核查。并将社区卫生服务工作人员的工资奖金与工作的质量和量挂钩,针对问题进行培训和整改,落实奖惩制度。

2.5信息收集流程在对居民健康档案真实性和完整性进行管理方面,存在一定难度,相关工作人员的责任心、工作态度和敬业精神,对档案信息管理的真实性和及时性起到重要作用。工作人员需对健康档案信息管理工作流程严格执行,才能完成居民健康档案动态管理工作。了解社区居民基本资料在居民健康档案信息管理中家庭责任医生和责任护士起着关键性的作用,社区其他护理人员应对家庭责任医生和责任护士的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积极配合,医护人员需对社区居民的基本信息进行娴熟掌握,对重点人群积极干预[3]。

3结论

近年来,社区卫生服务以全科医生服务团队为主体,充分发挥其有效、综合、便捷、连续的特点,在65岁以上老人慢性病的健康教育、检出、预防和管理方面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尽管实施中尚存在一定困难.若利用卫生系统改革的机遇,将社区卫生服务、初级卫生保健、区域卫生规划、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等与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治相结合,把慢性病防治在社会系统工程中纳入,与新型医学模式相结合,采取群体健康干预策略,可从根本上解决日益膨胀的医疗费用问题,降低人群慢性病发病率。65岁以上老人慢性病管理是一项长期、反复的工作,不仅需要有专人负责患者的健康管理,还需要对患者的资料进行比较系统和完整的收集、记录、汇总,为病患的管理和治疗及健康教育提供准确的依据和参考,在医院中开展难度较大。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则是在社区内以家庭为单位、健康需求为中心,以老弱病残等弱势群体为重点,将预防、保健、医疗、康复及健康教育等融为一体的综合性基层服务单位,在65岁以上老人慢性病管理的开展方面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因此,充分发挥基层社区卫生服务作用,将65岁以上老人慢性病人纳入系统、正规的管理,将产生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叶金朝,马志华.社区慢性病规范化管理的实践探讨[J].中华现代医学与临床,2006,5(5):74-75.

慢性病管理措施篇3

(一)完善年社区诊断报告,修订综合防控方案。

年社区诊断报告是由区卫生局牵头,会同区环保、民政、公安、街道等部门组织人员收集本地区的地理、气候、经济、社会发展、人口、居民死亡等资料,了解慢性病流行现状、主要危险因素、生活场所污染现状和重大污染源、居民慢性病知识知晓水平、防控措施等情况,集中相关部门专家力量制定的。区卫生局将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完善诊断报告,为创建示范区工作提供相关材料。

(二)建立慢性病个人资料,实现档案电子化管理。

区卫生局组织医疗机构通过资料诊断、疾病诊断、电话调查等方式,对高血压、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等主要慢性病现症病人和高危人群进行诊断和登记,建立健全慢性病基础资料,“一病一档、一人一案”,进一步推广居民健康档案电子化管理,对慢性病资料进行微机化录入,并使用全区统一的卫生服务软件进行动态管理。人群高血压、糖尿病患者规范化管理率分别不低于35%和30%。公安和街道的相关人员要积极配合建档工作,提供常住居民的基本信息。

(三)组织健康教育活动,深入推进慢性病防控工作。

区卫生局要组织医疗机构采用讲座、板报、健康教育等多种形式,广泛开展对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的防控宣传,向居民宣传开展慢性病防控的意义、防控措施、行为干预方法等,提高居民防控知识知晓率,促进居民自觉养成“合理膳食、适当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的健康行为方式,逐步改变人们不健康的生活习惯。每年至少开展2次健康教育活动,至少开展4次高血压、糖尿病及高危对象专项健康教育,慢性病知识知晓率达到70%以上,自我血压水平知晓率达到70%以上,自我血糖水平知晓率达到30%以上。

(四)采取综合性干预措施,促进广大市民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通过采取群众动员、政策开发、健康教育等措施,建立有利于健康的环境,全面推行综合干预,有计划、有步骤地在人群中针对吸烟、不平衡膳食、缺乏运动、过量食盐等慢性病危险因素开展干预,使居民生活方式和行为逐步得到改善。对慢性病现患病人进行规范化管理,定期随访,推广慢性病互动模式与自我管理模式,规范预防医学服务行为;在《居民健康档案》基础上,与具有服务需求的居民建立个人保健合同,提供个性化的预防、诊疗、保健和康复一体化服务。全区居民成年男性吸烟率控制在60%以下,人均每日食盐摄入量低于8克,平均每天运动量6000步以上的成年人比例达到35%以上,高血压、糖尿病患者血压、血糖控制率分别不低于30%和25%。倡导健康生活方式,做到“五个覆盖”,即至少获得一种慢性病宣传材料,参加过一次慢性病讲座或主题宣传活动,学会使用一种适宜工具,测量过一次个人健康指标(体重、腰围或血压),掌握一项健康自我管理技能。

(五)实施全过程健康监测,正确评价示范区试点效果。

在全区范围内,开展对人群吸烟率、居民每日食盐量、膳食脂肪摄入量、体育锻炼等行为状况,进行卫生指标监测,建立健全死因登记、慢性病发病和危险因素、居民健康行为监测系统,掌握慢性病发病、死亡及相关危险因素流行水平和变动趋势,正确评价示范区试点效果,适时调整防控对策,为推广慢性病防控提供技术支持。

工作进度

(一)启动阶段

建立多部门合作机制,设立办公室,研究和制定有关政策制度。抓好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基本建设。落实相关经费,做好组织发动、试点宣传、慢性病防控人员业务培训等各项工作。

(二)基线调查及落实阶段

由区卫生局组织医疗机构收集分析居民基本卫生资料,建立完善居民健康档案,对高血压、糖尿病患者进行专项筛查,在年基线调查及社区诊断报告基础上,结合现状,修订综合干预措施。区有关职能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实施各项慢性病综合防控措施;各街道、各社区要安排工作人员配合辖区医疗卫生机构做好基础资料的收集、整理、归档工作。

(三)干预阶段

由区卫生局组织医疗机构对高血压、糖尿病患者以及高危对象,采取定时、定人、定期上门交流等方式,实施健康教育等行为干预措施;组织周期性健康体检、健康行为指导,对高血压、糖尿病患者进行指导(包括营养处方、运动处方、心理处方等),纠正其不正确的生活方式;建立慢性病患者俱乐部。

各成员单位按照各自职责,开展禁烟、控制食盐摄入、体育锻炼等干预工作。

(四)评估阶段

组织力量,对居民吸烟率、居民每日食盐摄入量、居民膳食脂肪摄入量、体育锻炼、高血压和糖尿病规范诊疗和控制率等综合行为干预实施情况进行验收,对慢性病防控工作指标进行综合评定,撰写示范区工作总结,做好迎接上级评估的有关工作。

(五)验收阶段

迎接上级评估的有关工作。

保障措施

(一)加强领导,健全组织,明确责任。区政府成立创建工作领导小组,统一领导、协调全区创建工作。定期召开工作会议,研究创建中的困难,听取各相关单位的工作报告,按照进度不断推进创建工作。各街道成立相应工作小组,协调管理本辖区内的创建工作。相关部门按照职责分工,落实各项创建任务,各有关单位主要领导负总责,与目标责任制和项目管理考核挂钩。

(二)落实经费保障措施,健全补偿机制,落实补助政策,完善项目管理,为创建活动营造良好的外部发展环境。

(三)加强宣传教育,要通过各种途径加大慢性病防治、健康素养知识和技能、健康生活方式的传播,不断提高全区居民健康教育水平。

慢性病管理措施篇4

【关键词】督导评估;慢性病管理;基层社区卫生服务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4.05.758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5-2995-02慢性病主要指以心脑血管疾病(高血压、冠心病、脑卒中等)、糖尿病、恶性肿瘤、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慢性气管炎、肺气肿等)、精神异常和精神病等为代表的一组疾病。因具有病程长、病因复杂、健康损害和社会危害严重等特点,所以加强慢性病防治工作已成为当务之急。近年来,慢性病发病率却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而呈逐年升高的趋势,面对日益严重的影响居民健康的慢性病问题,需依据基层社区卫生服务的特点,分析影响慢性病管理成效的诸多因素,制定解决问题的方案,以达到提高居民生存质量和健康水平的目标。

1基层社区乡镇慢性病管理现状分析

1.1在社区的慢病管理实际工作中,存在较多的问题,如经费问题,基层社区没有强有力的经费支持;组织管理问题,基层社区对慢性病管理工作没有完整的计划和实施配档,很多事都处于走形式、应付上级检查;考核评估问题,没有落实好慢性病的考核评估工作,使基层社区没有感觉到慢性病工作的重要性,导致许多工作无法开展,比如高血压等慢性病的规范管理不到位,高血压、糖尿病等高危人群的筛查、管理个性化的健康指导,病人的自我管理等慢病综合防治工作还有较大差距。

1.2认识与宣传力度不够,各实施单位对项目管理工作不够重视,宣传力度不够,群众参与积极性不高,上门建档、年体检工作和随访工作存在一定困难,致使我区项目管理工作受到一定的影响。

1.3老年人病人管理率、高血压病人管理率、糖尿病人管理率都达不到年目标要求。

1.4有部分社区服务站(中心)没有设立专人负责资料的收集、汇总和管理致使资料比较散乱,较难找到。

1.5只注意慢性病患病人群,对健康人群的健康管理和教育却忽略,慢性病发病率不能从根本上控制;慢性病管理专业队伍缺乏,缺乏全科医生参与;社区人群健康意识、文化素质健康知识知晓率低。慢性病管理工作起步晚,人员专业技术不高,经验不足,社区管理人员不固定,很多人身兼数职。多项工作认为人员不足,时间不够就可以随意臆造。

1.6部分实施单位缺少技术人员和设备不足,使辅助检查项目难以开展;档案质量不高,随访质量不能保证,档案信息与体检表内项目填写不完整、漏项、缺项、错误填写,从我们对档案的随机抽查和电话访问患者所得,每季度的一次随访记录墨迹相同,年初与年终随访记录出自同一个人的笔迹,造假迹象一目了然,电话访问部分患者从未接受过治疗与指导,甚至联系电话是空号。

2慢性病社区管理模式

2.1组织管理建立慢性病技术指导小组和防治领导小组,明确责任人和责任单位,强化慢性病防治的执行力度,依据社区情况对慢性病管理实施方案进行制定,组织成立慢性病管理机构,相关工作由公共卫生科慢性病管理办公室负责落实,按照《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要求,做好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人员卫生知识培训工作,以提高相关工作人员技术水平和管理能力。

2.2基层社区卫生服务管理的干预措施①掌握社区卫生资源状况,以社区卫生综合服务点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自然区域和人群为范围开展;②建立居民家庭健康档案,掌握各家庭成员疾病史;③形成社区慢性病监测网络,在防治小组的领导下对慢性病管理措施进行评价;④社区针对高血压患者的不同情况进行了针对性的分级管理,并且以对患者进行用药指导和健康教育为主要措施,针对危险因素和不良生活习惯进行健康指导和行为干预。

2.3重点人群患者的健康管理现场查看慢性病患者健康管理资料,随机抽查10份档案,核查档案完整性和动态使用情况,完成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患者10名电话询问病人是否接受了社区医生的一年4次面对面随访,血压是否得到控制,对社区卫生服务是否满意,回访核实档案的真实性。

2.4慢性病患者信息收集多措并举,提高慢性病人的发现率,增加自助点的建立,每个村、居建立一个自助点,充分利用居民健康档案和健康体检、主动筛查等形式,提高病人的发现率,使慢性病病人早诊早治。加强社区高血压、糖尿病、脑卒中和冠心病患者的随访管理,建立重点人群档案,并由社区专业人员每年为患者提供4次随访,1次免费体检。加强高血压和糖尿病高危人群的管理,对发现的高危人群每半年至少测量一次血压,糖尿病高危人群每年测一次空腹血糖和一次餐后2小时血糖。落实山东省减盐防控高血压综合干预项目、基层医疗机构服务规范,进行高血压与食盐摄入量相关因素调查、高血压患者低盐膳食干预,继续推广高血压自我管理小组模式,抓好自我管理小组的建立和管理工作,以提高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

2.5考核评估为了把慢性病的考核评估工作落到实处,我区加大了督导评估的力度,每月对基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慢性病管理工作进行督导,每季度进行慢病工作考核,考核结果和公共卫生服务经费挂钩,从而促进了社区管理慢性病的积极性,提高了慢性病规范管理率。

3结论

近年来,慢性病防治和管理既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又是一项对社会有积极意义的工作,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应当全面贯彻“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工作方针,一方面要面对慢性病现患病人进行治疗和管理,另一方面要积极做好全人类的慢性病预防工作。社区卫生服务以全科医生服务团队为主体,充分发挥其有效、综合、便捷、连续的特点,在慢性病的健康教育、检出、预防和管理方面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尽管实施中尚存在一定困难,若利用卫生系统改革的机遇,将社区卫生服务、初级卫生保健、区域卫生规划、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等与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治相结合,把慢性病防治在社会系统工程中纳入,与新型医学模式相结合,采取群体健康干预策略,以健康促进为主要手段,营造有利于慢性病的环境,控制和减少慢性病的发生,提高人民群众的生命质量。

基层社区卫生服务的提升,不仅依靠目前政府部门政策的大力支持,同时,不断的迎合群众需求,不断的拓宽思路是工作提高的原动力。慢性病规范管理,加强了团队在慢病管理中对患者生活干预、指导的权威性,强化责任医生团队整体素质,对居民进行追踪式管理,进行个体化健康及疾病管理,使被管理者化被动为主动,双方合作,达到管理目的。提高了慢性病的综合防治规范管理率及检出率。

参考文献

[1]冯勇.社区慢性病管理的存在问题及工作思路[J].《慢性病学杂志》,2010(7):669.

慢性病管理措施篇5

【摘要】目的了解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简称慢性病)的基本概念、成因、致病因素,采取综合防控措施,提高全民健康生活质量。方法建立和完善慢性病防控体系,加强慢性病防治队伍建设,提高专业人员技术水平和服务能力,规范开展慢性病防控综合监测,干预和评估,完善慢性病信息管理系统,探索适合本地区的慢性病防控策略、措施和长效管理模式。结果慢性病防控是全民健康长寿的关键,通过开展综合防控干预措施,真正体现了公共卫生的核心价值。结论慢性病的防控取决于各级政府和领导对公共卫生的重视,决定着公共卫生对策的制定和国家资源的分配和使用。也影响着社会对人民健康价值和公共卫生理论的取向,全民和社会各界对慢性病防控都有义不容辞的责任。

【关键词】慢性病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防控措施全社会共同参与提高生命质量

【abstract】objectivetounderstandchronicnon-communicablediseases(hereinafterreferredtoasthebasicconceptofchronicdiseases),cause,pathogenicfactors,adoptcomprehensivepreventionandcontrolmeasurestoimprovethehealthqualityoflife.methodtoestablishandperfectthechronicdiseasepreventionandcontrolsystem,strengthenthechronicdiseasepreventionandcontroltheteambuilding,improvetheprofessionaltechnologylevelandtheserviceability,toregulatethechronicdiseasepreventionandcontrolinthecomprehensivemonitoring,evaluation,perfectinterventionandchronicdiseasemanagementinformationsystem,explorethechronicdiseasepreventionandcontrolforthisareastrategy,measuresandthelong-termmanagementmode.thepreventionandcontrolofchronicdiseaseisthekeytogoodhealthandlongevity,throughthedevelopmentofcomprehensivepreventionandcontrolinterventionmeasures,reallyreflectthecorevalueofpublichealth.Conclusionthepreventionandcontrolofchronicdiseasesdependsonalllevelsofthegovernmentandleadershiptotheattentionofthepublichealth,decidedtothepublichealthmeasurestheformulationandcountriesintheallocationofresourcesanduse.alsoinfluenceonpeople’shealthandsocialvalueofthetheoryofpublichealth,theorientationandallcirclesofsocietyofchronicdiseasepreventionandcontrolareobligatoryresponsibility.

【Keywords】chronichealtheducationandhealthpromotionpreventionandcontrolmeasuresforthewholesocietytoparticipateinimprovingthequalityoflife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是全球致死和致残的首位原因,也是一项刻不容缓的疾病,他是影响全民健康和生命质量的主要疾病,同时,也是可以有效预防控制的疾病。如果控制不好,未来二三十年,全球将出现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井喷。应高度重视导致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社会因素,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控纳入社会经济发展的核心指标,陈竺说,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是社会传染病,各个政府影响重视GDp一样重视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防控工作将纳入当地经济发展总体规划,建立部门间协调机制,加强社会动员,共同参与。

1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基本概念

1.1什么是慢性非传染性疾病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简称慢性病)主要是由职业因素和环境因素、不良生活习惯与行为方式等暴露引起的全球化疾病。长期不能自愈的,几乎不能被治愈的疾病。并规范所涉及的慢病重点是指那些发病率、致残率、死亡率高和医疗费用昂贵的,并有明确预防措施的疾病。当前主要指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糖尿病、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精神心理性等一组疾病。

1.2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特点

1.2.1病因复杂,发病与多个行为因素有关;

1.2.2潜伏期较长,没有明确的得病时间;

1.2.3病程长,随着疾病的发展,表现为功能进行性受损或失能,对健康损伤严重;

1.2.4很难彻底治愈,表现为不可逆性。

1.3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成因

武汉大学公共卫生学院郭毅教授7月8日公布的一项研究成果表明:肥胖、超重是导致脑血管病、冠心病、高血压等人类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一个主要原因。

据介绍,以郭毅教授为首的课题组在湖北省12个县市随机抽取了2811位年龄大于35岁的居民进行面访,其中男性1420人,女性1289人。从这项研究看,湖北省肥胖、超重状况目前在全国处于中等水平。

2011年七月二十七日上海市政府政府新闻会上,市卫生局李忠阳局长介绍了《上海市健康规划(2011-2020)》的编制情况,目前本市居民的主要死因是慢性非传染性疾病。

调查显示:男女性别间肥胖、超重患病率没有差别,但男性45至54岁、女性55至64岁人群中,肥胖、超重的患病率高;不同文化水平人群中,肥胖、超重群体患病率随文化程度的提高而上升,大专文化程度以上人群最高;不同职业人群中的肥胖、超重群体患病率存在明显差异,农民最低;不同家庭经济收入人群肥胖、超重患病率也有很大差异,月收入在3000元以上的人群患病率高,低于1000元的人群则最低。

1.4慢性非传染病有哪些危险因素

1.4.1遗传因素 与遗传基因变异有关

1.4.2环境因素 年龄、体重超重与肥胖、长期过量饮食、运动量不足、营养失衡、吸烟与饮酒、病毒感染、自身免疫、化学毒物接触等因素。

1.4.3精神因素精神紧张、情绪激动及各种应激状态。

2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成为中国主导疾病

中国卫生部于2011年7月7日上午公布的最新全国卫生服务调查结果显示:过去10年,我国居民中患病人数增加,但去医院看病的人数却明显减少,有近一半的患者不到医院就诊。

本次调查显示,排除季节性影响,我国年患病人次为50.8亿,比10年前增加了7.3亿人次。其中多为高血压、糖尿病和脑血管病等常见病和多发病。由此看出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成为我国城乡居民的主导疾病。

与此同时,居民对医疗服务的利用率却明显下降,也就是说,到医院看病的人数在减少。目前,我国居民年就诊人次为47.5亿,比10年前减少了5.8亿人次。在这些患者中,约有一半的人到医疗机构就诊,35.7%的人采取自我医疗,没采取任何治疗措施的占13.1%。许多居民在生病后不去医院就诊,而是跑到药店购药,采用自我药疗。专家分析,发生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医疗服务费用的增长速度超过了人均收入的增长,医疗卫生消费支出已经成为家庭食物、教育支出后的第三大消费。专家指出,居民自我医疗比例的增加,表明人们更加关注健康知识与疾病预防,自我治疗能力在增强。在15岁以上的被调查者中,有47.2%的人能自己主动获取健康保健知识。还有过去10年,我国城乡居民吸烟率和饮酒率持续下降,与此同时,主动参加锻炼的人数在不断增加。本次调查显示,走路、慢跑和太极拳类形式成为居民主要的锻炼方式,他们平均每次锻炼时间约在50分钟左右。

另一方面,过去的10年,“看病贵”成为百姓关注的话题。此外,医疗保障覆盖水平不高也是患者就诊率降低的原因之一。调查发现城市拥有各种医疗保险人口的比例到92.5%,89.7%的调查居民参加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2.9%拥有其他医疗保险。

3关注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成因与干预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简称慢病)是一类与不良行为和生活方式密切相关的疾病,如心血管疾病、肿瘤、糖尿病、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等。研究证实,慢病的发生与吸烟、酗酒、不合理膳食、缺乏体力活动、精神因素等有关。慢病具有病程长、病因复杂、迁延性、无自愈和极少治愈、健康损害和社会危害严重等特点。慢病是全球的一个重要公共卫生问题,据世界卫生组织报道,慢病是全球致死和致残的首位原因,慢病导致了全球疾病负担加重。我市居民的健康也同样面临着慢病的威胁,据2011年5月28日在重庆举行的第二届中国慢病预防控制管理论坛会内容。其中在我国人群死亡构成中,慢性病已上升至85%,以上2010年北京调查资料显示居民因慢性病死亡的占总死亡人数的90.36%。论坛通报了一份由卫生部疾病预防控制局和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共同完成的中国慢病报告指出,我国正面临严峻挑战。全国第三次死因调查显示位于前四位的死因为:脑血管病、恶性肿瘤、呼吸系统疾病、心脏病,均属慢性病。我国人群死因构成已从1973年的53%上升至85%以上,每年约370万人因为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死亡。

高血压患病率10年上升了73%,且发病年龄提前。人群中与慢病相关的主要行为危险因素暴露水平升高,成年男性吸烟率保持在较高水平,初次吸烟年龄有低龄化趋势,人们对被动吸烟有害健康还没有足够的认识。从我市居民营养调查结果看,居民营养水平全面提高,但膳食结构不合理,谷物类食品摄入减少,动物类食品摄入增加,特别是城市居民脂肪摄入所占总热能比超过世界卫生组织规定的理想比(30%)的上限。成年在职人员参加体育锻炼少,生活中半数以上的人静坐时间在5小时以上,人群中超重、肥胖检出率逐年上升。

针对这一情况,在慢病的防控干预显得特别重要,由于慢病往往具有共同的危险因素,因此,在日常生活中,只要改变不良行为,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戒烟、限酒、合理膳食、进行适当的体力活动,保持心理健康,就能防止或减少多种慢病的发生。慢病诊断容易,定期进行健康检查能及早发现慢病,通过及时治疗,促进康复,减少并发症和伤残的发生,以提高生活质量。

4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控制是体现公共卫生的核心价值

公共卫生疾病预防是国家一项公共事业,属于国家和全体国民所有,做好公共卫生工作需要国家和社会的共同努力。因为公共卫生是公共事业,所以无论是从宪法中的规定,理论上的阐述,还是从实际操作的角度来看,各级政府都负有保障和促进公众健康不可推卸的责任。政府不但领导着公共卫生专业队伍,决定着公共卫生对策的制定和国家资源的分配和使用;也影响着社会对健康价值和公共卫生理论的取向,以及国家对公共卫生法规的制定。因此,全体民众和社会各界对公共卫生都有义不容辞的责任。四项基本公共卫生任务,其中一项就是预防和防控疾病与伤残;在这里。疾病包括急性传染病,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先天性遗传疾病等。疾病预防控制是首要、慢病防控是群体长寿的关键。

5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综合防控措施

5.1总目标。

尽快组建慢病防控机构,职责是承担所辖区的慢性病防控工作。同时在市、区(县)及其以下各乡镇卫生院、区直医疗机构、社区医疗服务机构、民营医院、个体诊所组建相应的慢性病综合防控机构和示范区。

通过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多部门合作行动综合防控,开展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早诊早治,疾病规范管理,减少慢性病负担,总结示范区经验,推广有效管理模式,全面推动我国慢性病防控工作。

5.2工作目标。

建立和完善慢性病防控工作体系,加强慢性病防治队伍建设,提高专业人员技术水平和服务能力,规范开展慢性病防控综合监测、干预和评估,完善慢性病信息管理系统。探索适合于本地区的慢性病防控策略,措施和长效管理模式。

5.3主要指标(参考)

5.3.1知识知晓率:示范区人群慢性病知识知晓率达到70%以上;自我血压水平知晓率达到70%,自我血糖水平知晓率达到30%。

5.3.2健康行为形成率:成年男性吸烟率控制在60%以下;人均每日食盐摄入量低于8克;平均每天运动量6000步以上的成年人的比例达到35%以上。

5.3.3慢性病早期发现率:高血压、糖尿病登记率不低于当地调查患病率或全国平均患病率的60%;干预人群重点癌症早诊率不低于50%。

5.3.4慢性病管理率:人群高血压、糖尿病患者规范化管理率分别不低于35%和30%。

5.3.5慢性病控制率:人群高血压、糖尿病患者血压、血糖控制率分别不低于30%和25%。

5.4建立示范区工作内容

示范区可根据本指导方案提出的基本内容,因地制宜,创新确定本地区的工作内容。

5.4.1收集基础资料,开展慢性病相关社区诊断。收集、整合并分析示范区基础信息和资料,建立示范区基础信息数据库。分析当地主要慢性病及危险因素流行情况,确定重点目标人群和优先领域,明确主要策略和行动措施。

5.4.2建立和完善慢性病监测系统。逐步建立和完善覆盖示范区全人群的慢性病监测系统,至少包括慢性病死因监测、肿瘤登记、心脑血管事件报告、慢性病危险因素监测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信息等基本内容,不断提高监测质量。建立慢性病信息管理平台,定期示范区慢性病预防控制相关信息。

5.4.3广泛开展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充分发挥大众传媒在慢性病预防控制工作中的作用,突出地方特色,围绕控制烟草消费、推动合理平衡饮食、促进健身活动等重点内容,开展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活动,建立长效运行机制。基本要求如下:

5.4.3.1当地主要媒体要设置固定宣传专栏,广泛开展慢性病预防宣传教育。

5.4.3.2区县慢性病防控专业机构每年为基层卫生服务机构提供健康教育资料模板和核心信息,并且能够达到相关数量要求。

5.4.3.3社区居委会(村委会)为居民开展健康讲座和咨询,设立慢性病综合防控知识宣传栏,发放慢性病防治相关宣传材料,普及慢性病防控知识和理念。

5.4.3.4学校为学生开设慢性病相关健康教育课。利用幼儿园家长会等形式,举办合理膳食、口腔保健等知识讲座。

5.4.3.5政府组织社会各界,积极支持并参与全国高血压日、联合国糖尿病日、肿瘤防治宣传周、世界无烟日、全民健身日、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日、全国爱牙日等宣传日活动。

5.4.4深入开展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面向全人群,深入开展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推广简便技术和适宜工具,提高居民自我管理健康的技能。基本要求如下:

5.4.4.1政府组织,多部门参与,广泛开展群众性健身活动,

鼓励群众广泛参与健身运动。机关、企事业单位、学校建设有利于身体活动的支持性环境,组织职工开展群体性健身活动,落实工作场所工间操健身制度,实施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

5.4.4.2推广食品营养成分标签,鼓励并引导食品生产企业开发和生产低糖、低脂和低盐等有利于健康的食品,通过健康教育宣传合理膳食的知识,科学指导人群合理营养、平衡膳食。

5.4.4.3政府部门带头,全社会开展控制吸烟行动,创建无烟场所、单位。

5.4.4.4创建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示范社区、示范单位、示范食堂或示范餐厅。

5.4.5重视慢性病高危人群,采取预防性干预措施。

5.4.5.1各类单位定期为职工提供体检,及早发现慢性病高危人群和患者。在有条件的场所建立健康指标自助检测点,提供体格测量简易设备。

5.4.5.2各级各类医疗机构落实35岁以上人群首诊测血压制度,提供测量身高、体重、腰围、血糖等服务。

5.4.5.3对超重肥胖、血压正常高值、糖调节受损、血脂异常和现在每日吸烟者等慢性病高危人群实施管理和健康指导。

5.4.5.4在有条件地区开展以儿童为重点的口腔龋齿检查,对检查中发现患有龋齿的儿童及早进行充填,开展适龄儿童窝沟封闭。

5.4.6加强基层慢性病防治,规范慢性病患者管理。落实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加强慢性病患者规范化管理,提高社区高血压和糖尿病管理率。建立慢性病管理信息系统,开展慢性病管理效果评估。强化慢性病患者自我管理作用,推广“慢性病患者自我管理小组”等模式。针对高血压、糖尿病、脑卒中康复期等慢性病人,以社区居委会(村委会)、工作场所为单元,组织患者学习慢性病知识,交流防治经验,逐步提高慢性病患者自我管理能力。

6保障措施

6.1组织领导。成立示范区慢性病综合防控工作领导小组,建立多部门合作机制。当地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发展改革、财政、卫生、社会保障、宣传、教育、民政、体育、文化、团委、工会、妇联、残联等相关部门分管负责人为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工作规划与计划制定、组织实施、协调管理、督导检查和考核评估。根据工作需要,定期组织召开领导小组会议,督促落实相关部门的职责,统筹协调解决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保证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示范区成立由相关领域专家组成的技术指导专家组,负责技术指导和决策咨询。

6.2经费保障。示范区工作必须纳入当地政府的议事日程,列入政府工作的任务。慢性病防控工作经费纳入当地财政预算,安排专项经费。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力量支持的慢性病综合防控工作经费保障机制,保障慢性病防控工作长久可持续发展。

6.3政策保障。政府及相关部门要出台相关的政策,支持慢性病综合防控工作,基本内容包括媒体公益宣传,推动合理膳食,低盐饮食,促进身体活动,加强烟草控制,方便慢性病高危人群和患者早诊早治和双向转诊。

6.4能力建设。加强慢性病防控队伍建设,示范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设立慢性病防控专业科室;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有专人负责慢性病防控工作。区县医疗机构有慢性病预防控制的任务。

建立指导和培训制度,区/县医疗机构和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定期为辖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提供规范化培训和技术指导。区县医疗机构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立对口帮扶指导关系,提高基层卫生人员慢性病综合防控能力和诊疗技术水平。

7督导与评估

示范区领导小组办公室制定督导检查制度,组织对示范区慢性病防控工作进行经常性督导检查与考核评估。

上级卫生行政部门定期或不定期对示范区进行现场督导检查,对示范区防控措施及效果进行评估,适时将督导及评估结果进行通报。

参照卫生部制定的《国家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综合防控示范区考核框架》,制定本地区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工作实施及督导考核方案。

8验收与管理

鼓励各地积极开展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工作。按照自愿、逐级申报的原则,对各级卫生行政部门推荐的示范区,将按照《国家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综合防控示范区考核框架》(附件)组织考核评估,考核合格者可参照国家示范区标准结合实际情况命名为国家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县(市、区),并予以公布。

参照国家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县(市、区)实行动态管理,对命名的示范区(县)进行定期考核,考核不合格者,将限期改进,超出改进期限仍未达到要求的取消其部级示范区称号。

慢性病管理措施篇6

【关键词】慢性病管理互联网+

一、慢病管理概况与现状

(1)慢病管理内涵。慢性病全称是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不是特指某种疾病,而是对一类起病隐匿,病程长且病情迁延不愈,缺乏确切的传染性生物病因证据,病因复杂,且有些尚未完全被确认的疾病的概括性总称。常见的慢性病主要有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慢性呼吸系统疾病。

慢病管理是指对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及其风险因素进行定期检测,连续监测,评估与综合干预管理的医学行为及过程,主要内涵包括慢病早期筛查,慢病风险预测,预警与综合干预,以及慢病人群的综合管理,慢病管理效果评估等。

(2)当前我国慢病管理面临的局势。我国慢病管理主要存在五大问题:慢病仍然居高不下,高血压、糖尿病管理率低下,医联体、双向转诊实施困难。而出现这些问题与以下几个因素相关,即影响慢性病因素复杂;传统医学模式存在局限性;利益格局与医疗习惯的束缚;基层药品的可及性;百姓缺乏健康技能。

慢病管理研究现状

二、国内外慢病管理模式介绍

(1)国外慢病管理模式研究现状。慢病照护模式即使可以提供正确的看护。多年来的管理效果表明,该模式确实对慢病进展有很好的控制作用,同时还可以减缓慢病进展速度。其他慢病管理模式主要包括同伴支持管理模式,它的主要做法是将慢病患者依相关标准组成不同的小姐、团体或俱乐部模式,团体成员可以通过交流实现资源共享,同时通过特定的慢病管理医护团队、医疗标准程序以及信息系统的介入对慢病患者小团体成员进行专业的辅助支持,从而使得患者可实现科学有效的慢病防控。

(2)国内慢病管理模式研究现状。当前我国对慢病的防控主要集中于社区。我国慢病管理的指导思想是"以政府为领导,全民参与化,以预防为主并且防治结合。慢病管理在我国起步于2000年,开展了诸多有针对性的实践,同时化为今后的进一步发展累积了很多宝贵的经验和成功的典范。然而,慢病管理在我国的发展过程了显现了很多不足,出现了很多问题。问题与不足的主要体现包括:首先,我国尚未建立健全慢病管理网络,以致很多时候管理停留在形式层面而没有得到实质性进展;其次,鉴于专业人员培养的滞后性,导致作为慢病管理主要为量的社区五生服务机构内专业慢病管理人员数量不足、素质参差不齐而且人员流动性大;居民健康档案的建立如同虚设,存在患者基础数据信息收集不齐、数据造假等现象,甚至优于信息追踪不及时导致出现死档现象。

三、“互联网+”模式下的新型慢病管理

“互联网+”模式下的慢病管理商业模式具有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特点。主要是以“慢病患者、医生、药店、医院”四者为核心,通过他们之间的密切联系,进行慢病商业模式的确立;与此同时,考虑到医疗保险在整个生态链里起到重要的作用,将保险与慢病管理相结合也正在兴起。当前市场上慢病管理的商业模式主要存在以下几种:

(1)广告。慢病管理与线下药店、药企、医院等进行合作,采取上游收费方式。慢病管理app可搭建消费者―药店―药企―医院的四方平台,消费者可通过该平台查询药品信息,搜索所需药品在附近哪家药店有售卖,是否有相关优惠等,对线下实体药店进行宣传;与药企、医院合作,直接推荐相关医药产品和介绍最新临床研究、治疗方案,对药企和医院进行宣传。面向药店、药企和医院,提供不同形式的广告宣传服务,收取广告费用。

(2)电商。慢病管理线上平台可以进行慢病管理器械以及相关保健品的售卖,通过售卖计步器、血糖仪、体温计、血压测量器、保健品等来获取利润,实现盈利。

(3)增值服务。慢性病特点是人口基数大,发病时间长,有可能终身需要服药,高频率医院复查,同时对用药以及生活习惯依从性非常低。治疗慢病最重要的是用户要加强自身的管理。针对此,慢病管理app可在提供基础的信息服务基础上,提供个性化服务,开设营养师咨询、线上问诊、慢病管理方案制定等增值服务。

(4)与医院合作,实现互联互通。传统的医疗模式一般都是“检查―诊断―治疗―复查”,这一系列过程都在医院进行。而在当前移动医疗蓬勃发展的情况下,传统医疗模式已不能满足消费者的需要,只有将移动医疗与医院充分结合,最大限度利用医院资源才能适应当前移动医疗市场的发展。慢病管理可以与医院建立互联互通关系,用户可以通过慢病管理app预约挂号,查询病历和报告,在线支付等。同时,通过app建立医生与患者之间的联系,医生可对其患者治疗状况实时掌握;医生也可进入慢病管理app平台,为用户提供线上咨询和线上问诊服务,享受服务的用户支付费用由医生和app平台共享。

四、针对慢病管理的建议

(1)慢病防控的社会措施。慢病不仅是卫生问题,也是社会问题,随着我国慢病的不断加重,慢病的防控需要社会各界人士的参与。首先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要不断完善慢病管理防控策略、政策和规划。其次需要社会各居民人士的努力,要呼吁慢性病防控要和健康促进相结合。接下来需要呼吁加大力度提高公众的健康素养。最后,社会各界必须努力创新慢病管理的方式。

(2)慢病防控的医疗措施。慢病的有效管理的实现需要强有力的技术措施作为支持,而社区卫生机构是慢病管理的主战场,需要社区居民的日常体检、问诊等。各级医院则主要四是慢病管理的技术指导、疾病的登记等同时还要致力于疾病的防控技术的开发研究。而慢病管理信息系统需要对我国病人进行总体的观察,对医生提供管理和指导,为政府政策提供参考。

慢性病管理措施篇7

关键词:老龄化;护理干预;保健管理;满意度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老龄化现象日益严重。老年人成为主要医疗保健人群,慢性病的发病率也随之逐年上升。由于老年人机体各系统功能衰弱,慢性疾病严重威胁着他们的身体健康及生活质量。为提高老年人健康状况及生活质量,各地方均开展医疗保健机构对老年慢性疾病患者进行系统化、人性化的保健管理措施。协助其了解疾病防治、基础健康普及生活方式等保健知识。据不完全统计,全球60岁以上人群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慢性疾病,且疾病的病症可呈进行性发展,患者的生存质量与劳动能力都受到了严重的阻碍,其已经成为全社会广泛关注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1]。为改善老年慢性病患者健康状况,我院保健科选取了2013年5月~2014年5月收治的100例老年慢性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观察护理干预是否能提高患者的保健管理满意程度,详见如下报道: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对我院保健科2012年4月至2013年4月间100例老年慢性病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按照所护理方法不同分成两组进行比较,本次分组秉承患者自愿选择原则,并全部签署相关知情同意书。观察组组患者年龄在65~86岁之间,平均(77.6±1.23)岁,其中男32,女18例;对照组患者年龄在67~87岁之间,平均(79.4±1.20)岁,其中男34例,女16例。本次观察对象中糖尿病6人,高血压24人,慢性支气管炎20人,冠心病10人。本次研究排除严重精神问题的患者、癌症肿瘤患者或近期手术患者。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病型等相关因素比较并未发现有明显差异,p>0.05本次研究具有可行性。

1.2方法

1.2.1对照组:

给予常规健康护理管理,包括:定期体检、低盐低脂饮食、防寒保暖及疾病知识普及等。

1.2.2观察组:

⑴环境干预e对患者的居家环境进行访视,对于易造成跌倒的风险因素进行排除。环境应干净整洁,通风透气、安静温度适宜光线应柔和。⑵健康宣教e因大部分患者文化水平不高,适当的进行该病的知识宣教,发放健康知识宣传手册或开展慢性病知识讲座等提高患者的自我防护意识,保证患者具有自我防范与疾病突发应对能力。⑶健康复查:对于合并多种慢性病患者应对告知定期体检复查的重要性,纠正不良认知行为及生活方式。可定期进行上门随访,检测患者的生命更体征,有助于患者得到专业护理指导及时发现疾病隐患。⑷心理干预e患者因为疾病会产生沮丧、焦虑及抑郁等心理,需给患者进行心理疏导,减轻患者因疾病带来负面情绪,树立患者的治疗信心便于治疗及护理工作中能更好配合。⑸饮食干预e指导患者饮食合理搭配均衡,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多食含有蛋白质及维生素丰富得食物,避免进食冷热辛辣刺激食物避免发生并发症。⑹日常锻炼科学合理安排日常锻炼,活动量根据患者病情及健康状况而定。

1.3观察指标

采用调查问卷发放的方式就老年慢性病患者的满意度进行评价,问卷内容以服务态度、操作技能、宣教效果饮食运动指导、上门随访、依从性等多个方面进行评分。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数据处理统计SpSS17.0软件,计数资料使用x2检验,以p<0.05为统计标准,具有统计意义。

2结果

2.1护理满意度比较

所有患者通过护理治疗情况均得到改善,对照组护理总满意度为75%;观察组总满意为96%。结果存在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情见表1:

表1满意度情况对比(n=50,例)

3讨论

保健管理是目前较为有效控制慢性疾病发展的措施之一,医疗保健机构通过调动医疗人员采用科学有效的针对性方案利用不同途径将保健知识及保健措施传达给患者[2]。帮助老年患者更好的控制疾病发展,降低健康风险。更好的将慢性病管理落实到位,最终达到老年人群生命健康的目标。通过护理干预加强保健管理,不仅减少了老年慢性病患者的医疗费用,还有效的提高其保健意识。

本次研究对照组护理总满意度为75%;观察组总满意为96%。结果存在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取得了相当满意的效果。可以看出对老年慢性病患者保健管理中实施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可以达到良好的预防效果,不仅能提高护理满意度还能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可作为保健护理推广。

参考文献:

慢性病管理措施篇8

一、慢性肾脏病的流行现状

慢性肾脏病主要包括:各种类型肾小球肾炎、肾小管间质性疾病、肾血管性疾病、遗传性肾脏病如多囊肾等多种类型。我国目前仍以原发性肾小球肾炎较为常见,但近年来随着人口老龄化及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糖尿病肾病、高血压肾小动脉硬化慢性间质性肾炎等的发病率明显升高。在我国慢性肾脏病的患者数量能超过1亿例。CKD不仅引起患者的生理失衡,还导致心理失衡。慢性肾脏病是临床上的常见病、多发病,且易出现心力衰竭、肾功能衰竭等并发症,导致患者生活方式及社会角色发生重大变化,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主要临床表现为低蛋白血症水肿、高血压、高脂血症等,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和病死率,且易合并心脑血管疾病。在国际肾脏病学(inS)和国际。肾脏基金会(iFKF)倡议下,从2006年起将每年的3月份第2个星期四定为“世界肾脏日”,目的是希望引起世界各地人们对CKD及其相关的心血管疾病的重视。因此,慢性肾脏病已成为全球性威胁公众健康的公共卫生问题,已给国家、社会及患者家庭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并给广大。

二、慢性肾脏病的高危人群

慢性肾脏病是一组临床综合征,可以由各种疾病引起,在我国主要由慢性肾小球肾炎引起,近年来,糖尿病肾病和高血压肾病所引起的慢性肾脏病也呈上升趋势。大多数的慢性肾脏病早期可完全没有症状或症状很少,但随着病情的进展。可逐渐出现不同程度的各种症状。早期可表现为经常疲劳,乏力、眼睑、颜面、下肢(尤其是踝关节)水肿,尿中有泡沫。尿色异常,排尿疼痛或困难,夜间排尿次数增多,或少尿或多尿。具有以下危险因素的人群发病率明显增高:

1.长期高蛋白饮食、吸烟、过度饮酒、不良生活习惯的人;

2.有糖尿病、高血压等疾病的人,及年龄在65岁以上的老人等;

3.有肾脏病家族史的人,及有自身免疫性疾病的人(如红斑狼疮,类风湿性关节炎、干燥综合征等);

4.有代谢性疾病的人(如肥胖、高血脂、高尿酸);

5.长期服用肾毒性药物的人(如非甾体类抗炎药、消炎痛等止痛药、抗生素等)

6.反复尿路感染尿路梗阻、高凝状态的人。

三、慢性肾脏病的预防及干预

慢性肾脏病由于起病隐匿、早期症状不明显,主要表现为CKD防治具有“三高”和“三低”的特点。即患病率高、心血管疾病合并率高和病死率高;知晓率低、防治率低和合并心血管疾病认知率低。如果早期发现并及时治疗,就可使CKD的发病率减缓20%~50%。因此慢性肾脏病的防治重点在于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和早期干预。

1.大力宣传慢性肾脏病的防治知识,引起全社会对慢性肾脏病及其相关心血管疾病的重视,将有关慢性肾脏病的信息传递给政府及行政主管部门,使之加大防治慢性肾脏病的经费投入;

2.通过健康检查或疾病普查,做到慢性肾脏病的早发现;

3.对可能引起慢性肾脏病的疾病(如糖尿病、高血压、肾小球肾炎等)和危险因素(吸烟、高脂血症、肥胖等)进行及时有效的治疗和干预;

4.对慢性肾脏病患者给予及时有效治疗延缓或逆转慢性肾脏病的进展,预防心血管并发症的发生。

干预措施包括4个方面:

第一,由于糖尿病和高血压是糖尿病肾病和高血压肾损害的病因,而不良的生活方式又是糖尿病和高血压的主要原因,因此,预防慢性肾脏病的首要干预措施就是改变不良的生活方式,适当的运动、减肥、戒烟和平衡饮食等,预防或减少糖尿病、高血压及血管硬化等CKD原发病的发生。

第二,预防慢性肾脏病的第二条干预措施就是严格控制糖尿病、高血压患者的血糖、血压、血脂等,防治感染,预防或减少慢性肾脏病的发生。

第三,慢性肾脏病发生以后,主要是延缓慢性肾脏病的进展。抓住慢性肾脏病可控性进展因素的有利时机,重点在于控制血压、减少尿蛋白、保护肾功能。

第四,慢性肾脏病发展到肾功能不全以后,重点在于防治心血管病等各种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由于慢性肾脏病包括的范围很广,慢性肾脏病的干预措施应针对不同病种、不同病变程度,区别对待。

四、结论

慢性肾脏病是一种慢性病,目前不能根治,需终身治疗。实施多种形式相结合的健康教育有利于提高患者的疾病知识水平,使患者掌握慢性肾脏病的知识,做到合理饮食,正确用药,自我监测,进行心理调节,还应重视自身机体的修复功能,通过适量运动、良好心态、规律生活等以促进机体康复。从而更好地管理疾病,延缓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提高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陶水兴,赵久阳.慢性肾脏病高血压患者门诊复诊降压达标情况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2010,10(2)

[2]潘长玉,刘志红,等.慢性肾脏病蛋白营养治疗共识.实用糖尿病杂志,2005,1(5):3-6.

慢性病管理措施篇9

同时陈竺也指出,慢病是“社会传染病”,慢病防控是一项刻不容缓的重要工作,如果控制不好,未来二三十年,全球将呈现慢病“井喷”态势,应高度重视导致慢病的社会决定因素。

美国华盛顿大学elananUretsky在题为《成功的风险》一文中一针见血地指出,慢病在中国城市男性尤其成功男性和政府官员中盛行,与社会因素导致的危险行为关系密切。(Healthpromotioninternational.2011,26:212)

尽管许多人越来越关注自己的健康状况,但却不知道如何解决这些问题。而医生凭专业医学知识不能应对慢病的浪潮,传播慢病的知识不足以改变行动。降低慢病的风险更需要社会政治经济与文化的转变。Uretsky提出,中国人需要重新定义什么是工作和什么是健康的工作场所,干预措施应针对群体,而非对某一个体进行教育。

现状

“关系”与“应酬”中国慢病的危险因素

“关系”和“应酬”这两个概念,相信每一个中国人都不陌生。在市场经济时代,“关系”和“应酬”意味着要频繁地参与吸烟、喝酒、暴食等活动以及光顾娱乐场所等。这些行为在为人们赢得成功事业的同时,也将身体健康置于摧枯拉朽之境地。

Uretsky对我国一些成功人士和政府官员进行观察后发现,中国人的典型工作日为非正式结构,主人邀请客人共进午餐和晚餐,晚餐后娱乐并进食夜宵。为了相互交流和表示尊敬,主客之间少不了互敬香烟。尽管很多男士不愿意频繁地去应酬,但他们没有反抗的余地。俗话说,无酒不成宴,无宴不成事。对于每一个渴望“成事”的人来说,应酬必不可少。换言之,中国人中慢性疾病的流行是一种政治经济现象。

Uretsky提示,许多疾病的流行与性别和职业强烈相关,我们需要认清社会风险在推动危险行为中的作用。60%的中国男性吸烟,而女性吸烟者仅5%,35~44岁的男性吸烟者比例最高。换句话说,全球1/3的吸烟者为中国人。对于不适当饮酒的工作期男性,脑卒中等慢性疾病风险显著增加。

更令人担忧的是,中国人并未充分关注慢性疾病。尽管许多人越来越关注自己的健康状况,但却不知道如何解决这些问题,不懂得如何预防慢性疾病。

陈竺:要像重视GDp一样重视慢病防控

我国第三次全国死因调查结果显示,慢病成为城乡居民死亡主因,脑血管病、恶性肿瘤是我国前两位死亡原因,分别占死亡总数的22.45%和22.32%,第三、四位是呼吸系统疾病和心脏病。慢病死亡率占总死亡率的比例从20世纪90年代初的76.5%上升到82.5%。恶性肿瘤死亡率属于世界较高水平,比70年代中期增加了83.1%,比90年代初期增加了22.5%。

据估计,目前我国心血管病(CVD)2.3亿人,其中高血压至少2亿人,脑卒中至少700万人,心肌梗死200万人,心力衰竭420万人,肺心病500万人,先心病200万人。1/5的成年人患CVD。全国每年300万人因CVD死亡,占总死亡原因的41%。去年年底,中日友好医院杨文英教授等报告,中国已有超过9200万糖尿病患者,此外尚有约1.5亿中国人处于糖尿病前期。

除了人员伤亡,慢病对经济的影响也令人震惊。世界卫生组织估计,2005~2015年,中国、俄罗斯和印度3国因慢性疾病所致的国民收入累计损失超过1万亿美元,3国的损失依次为5580亿美元、3030亿美元和2370亿美元。

正如陈竺所说,各国政府应该像重视国民生产总值(GDp)一样重视慢病防控工作,必须“坚持预防为主,降低发病率;坚持早发现,减少经济负担;坚持以人为本,提高生活质量;坚持政府主导,全社会共同参与”。

行动

慢病联盟提出首要干预措施

5项措施10年可避免千万死亡

为了预防和控制慢性病,柳叶刀慢性病行动小组和慢病联盟整合世界卫生组织(wHo)的报告,提出了5项应对慢病危机的首要行动和5项首要干预措施,前者包括领导力、预防、治疗、国际合作以及监督和问责制,后者包括控制烟草使用、限盐、改善饮食和体力活动、减少酒精摄入以及基本的药物和技术。(theLancet.2011年4月6日在线版)

慢性病行动小组和慢性病联盟共同指出,近年来全球的慢性病负担不断增加,严重阻碍了全球发展目标的实现,如减少贫困、健康平等、经济稳定和人身安全等。

慢病行动小组和慢病联盟的目标是:至2040年,全世界基本实现无烟环境,即使用烟草者应

选择上述干预措施的理由是它们有助于促进健康、具有费用效益、实施成本较低,且从政治上或经济上均具有可行性。在这些措施中,最紧迫的任务是控烟。

医生戒烟带动社会吸烟水平下降

吸烟是所有慢病的危险因素,参与各种慢病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国是世界最大的烟草生产国、销售国和受害国,每年有约100万人死于吸烟相关疾病,特别是中国医生的吸烟率达40.7%,这与我国社会发展进步极不相称。作为《烟草控制框架公约》的履约国,我国在控烟方面取得的成效并不乐观。

2009年5月22日,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总后勤部卫生部等联合印发了《关于2011年起全国医疗卫生系统全面禁烟的决定》,向全国医师提出联合控烟倡议。

据中国医师协会道德建设委员会总干事石丽英介绍,一项调查显示,中国医生吸烟比例高达40.7%,而英国是2%,美国是9%,经验证明,医生吸烟率高,意味着整个社会的吸烟状况处于较高水平,只有在医生吸烟率下降之后,整个社会的吸烟水平才会进入下降轨道。这在很大程度上印证了医师在全社会烟草控制方面所拥有的独特作用。而随着我国近30年来医学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无论医疗硬件和诊疗水平同欧美发达国家的距离都在大大缩短,我们应当更加积极参与到国际重大公共卫生事件中,对重大公共卫生问题,发出我们自己的声音。

卫生部副部长陈啸宏对倡议内容给予了充分肯定。他表示,在重大公共卫生问题上,我国尚未发出过强有力的声音,而与此同时我们一直在做坚持不懈的努力,是到了让国际社会都知道我们所承担的责任和努力的时候了。

中国行动:多学科协作防治慢病

2010.10

2010年10月糖尿病与心血管病诊治中心成立

完成了国家心血管病中心学科建设,是从掌握疾病的发生规律到防控转化层面上的一次重大战略转型,从“对疾病的治疗”过渡到对其“发病危险因素的控制”,实现心血管疾病工作重点“前移”和“下移”。

2011.5.11

2011年5月11日,中国糖尿病综合管理项目启动

该项目为期5年,首先对全国500名中青年骨干医生进行糖尿病防控全方位培训,再由骨干医生向1万名基层医生“传递薪火”,并在全国选择部分国家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开展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活动,实现糖尿病“防治结合,关口前移”。

2011.5.15

慢性病管理措施篇10

关键词:慢性阻塞性肺病急性加重期;有创机械通气;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病原菌;危险因素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结果

通过对影响aeCopD行机械通气发生Vap的相关因素的认识,收集整理相关信息,提出综合防治措施,能够最大限度减少和降低aeCopD行有创机械通气并发Vap的发生率和病死率。

3防治对策

3.1CopD并Vap的患者多为老年人群,因为机体免疫力低,长期应用抗生素可导致部分耐药,一旦出现呼吸衰竭需要机械通气时,往往在短时间内不能停机拔管,所以Vap是很难避免的并发症,也是重症监护病房内主要的致死病因,病死率达33%~71%[2]。早期合理经验性抗生素治疗对Vap的预后起着重要作用,以覆盖革兰阴性和阳性等所有可能引起感染的致病菌,迅速控制感染即采用广覆盖、降阶梯的原则重拳出击,在用药48~72h后再次评估患者治疗效果及病情发展,一旦治疗无效,或回报呼吸道分泌物培养结果,就应该对经验性抗生素治疗进行调整。适当应用镇静类药,尽量保持患者自主呼吸,间歇停机,如果可能就尽快停用,否则插管时间越长,患者机体免疫力越低,引起Vap的几率更大,预后更差。

3.2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起病缓慢,迁延不愈,多有营养不良,因此适当的补充蛋白,注意静脉营养和肠内营养结合,给予高热量、高维生素、高蛋白饮食,提高机体免疫力,及早停用止酸类药,防止肠内菌群移位,有利于患者的病情恢复,缩短应用呼吸机的时间,减少Vap的发生率。

3.3加强护理

3.4加强病房管理行气管插管的患者丧失上呼吸道湿化、温化、过滤作用,外界环境中的病原菌易引起下呼吸道感染。医护人员严格无菌操作,定期开窗通风、消毒;控制家属的探视时间和人数,以尽量隔绝不良环境引起患者Vap的发生率。

3.5加强管道管理呼吸机管道回路及雾化器的污染、冷凝水的反流均可形成气溶胶直接吸入终末细支气管和肺泡。故应注意呼吸管道的消毒,及时清除积水杯的液体。

4讨论

机械通气是抢救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患者的最主要措施,在应用机械通气时影响Vap发生的因素较多,总结归纳CopD患者常见引起Vap的因素:

4.1插管的时间越长,引起Vap的机会越大,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病程发展缓慢,多有营养不良,长期应用广谱抗生素及激素会引起口咽部菌群失调,耐药病原菌特别是革兰氏阴性杆菌和真菌在口咽部定植增加,导致反复感染。定时口腔护理,至少2次/d,减少致病菌在口腔、咽部的定居、繁殖,预防细菌向下移行引起下呼吸道感染。

4.2应用抑制胃酸分泌类药易引起肠道菌群移位、失调,从而增加感染的发生率。早期肠内营养能纠正患者的代谢紊乱,增强机体的抵抗能力,降低感染的发生率。

4.3呼吸机管路系统污染:呼吸机管道回路及雾化器的污染、冷凝水的反流均可形成气溶胶直接进入终末细支气管和肺泡。加强管道管理,及时清除积水杯的液体以防肺内感染。

4.4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相关性损伤:气管插管或切开破坏患者呼吸道的自然防御功能,微生物更易从口咽部下行进入下呼吸道,使机械通气并发下呼吸道感染增加。上述的因素都可以使插管应用呼吸机的时间延长,患者的机体免疫力就会逐渐下降,发生Vap的机会就越大。

总之,影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患者机械通气治疗后并发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相关因素较多,此类患者起病缓慢,迁延不愈,医疗费用大,且死亡率高,应减少Vap的发生,降低死亡率。通过对影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患者机械通气治疗后并发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相关因素的认识,采取一系列的综合防治措施,能最大限度减少和降低aeCopD患者有创机械通气时发生Vap的病死率。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