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动物医学和信息技术十篇动物医学和信息技术十篇

动物医学和信息技术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7:47:33

动物医学和信息技术篇1

军事医学信息资源优化的发展动力,一方面来源于军事医学信息资源优化的内在动力,另一方面来源于环境系统对军事医学信息资源优化的推动力。军事医学信息资源优化自成系统,同时又是军事医学系统、信息资源系统的子系统,因此军事医学信息资源的两大系统环境是军事医学环境、信息资源环境。此外,军事医学和信息资源的系统环境也是军事医学信息资源优化的系统环境。军事任务的需求牵引、科学技术的发展驱动和系统自身的演化运动是军事医学发展的三大动力,军事医学的系统环境包括军事环境、医学环境、其他科学技术环境等;信息资源的系统环境包括经济环境、信息科技环境等,因此军事医学信息资源优化的系统环境包括军事医学环境、信息科技环境、经济环境、信息资源环境。其中,军事医学环境为需求环境,信息科技环境为驱动环境,经济环境为支撑环境,信息资源环境为本体环境。

1需求环境为军事医学环境

满足军事医学信息需求,支撑军事医学发展是军事医学信息资源优化的系统目标,也是军事医学信息资源优化的外在牵引力和发展推动力。军事医学信息资源的优化指的是根据军事医学信息资源建设的职能任务和用户需求,调整信息资源的采集范围、重点,进行军事医学特色资源的整合、组织与揭示,军事医学信息资源建设的职能任务随着军事医学任务的演化而不断变化,因此军事医学环境是军事医学信息资源优化的需求环境。

军事医学的发展需求主要来源于军事斗争卫勤准备、非战争军事行动的卫勤保障,军事医学信息资源优化应满足军事斗争卫勤准备、非战争军事行动的卫勤保障的信息需求。十八大报告指出,要加快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高度关注海洋、太空、网络空间安全,提高以打赢信息化条件下局部战争能力为核心的多样化军事任务能力。根据军事斗争卫勤保障的需求,军事医学应加强战场急救医学、三防医学救援技术和装备的研究、海上后送平台和装备研究、加强信息化诊疗装备研制。非战争军事行动是当今军事力量运用的重要方式,反恐怖战争卫勤保障成为军事医学的新任务,反核化生恐怖的卫勤保障是军事医学的重点,防生物恐怖的卫勤保障是军事医学的难点。军事医学应提供相应的医学保障,扩展军事医学研究的范围,从以往单纯的战伤救治研究向多领域扩展,提高应对多种环境危害和恶劣环境条件的救治能力。军事医学信息资源的优化就是要突出保障军事斗争卫勤准备和非战争军事行动迫切需要的信息资源。

2驱动环境为信息科技环境

军事医学信息资源优化系统同时是军事医学、信息资源系统的子系统,因此军事医学信息资源优化的信息科技环境包括影响军事医学发展的信息科技以及影响资源建设发展的信息科技两类。信息科技环境主要是通过输入科学理论、技术方法,提供操作平台和设施等,为军事医学信息资源优化提供支撑和促进力。

(1)影响军事医学发展的信息科技

科技发展是军事医学的发展推动力,决定了军事医学的科学可能性和技术可行性。信息科技为军事医学信息资源优化研究成果的应用,提供了必要的技术基础。军队战时卫勤中,卫勤组织指挥自动化系统、野战远程医疗系统、创伤救治信息管理系统、伤病员后送系统等都离不开信息技术的支撑,信息技术的发展直接决定着战时卫勤的保障能力;信息化战争中,高功率微波、电磁脉冲武器等信息对抗武器所导致的人体生物效应是军事医学需要解决的新问题;生物信息学、计算生物学为军事医学基础研究提供理论和方法。2000年,美国国防部颁布的《国防科学技术战略》指出,未来新一轮军事革命将以信息技术、生物技术、纳米技术等为支撑,以达到掌握战斗空间态势的目的。军事医学信息资源优化要密切关注现实战时卫勤和未来军事革命相关的信息技术,搜集、组织、加工这部分信息资源,以支撑军事医学中与信息技术相关的研究,为打赢未来信息条件下局部战争的卫勤保障提供强有力的信息资源支撑。

(2)影响资源建设发展的信息科技

信息技术的发展促进了资源存储及检索技术、图书馆集成管理技术的发展,加速了图书馆的信息服务演化进程。影响图书馆的信息科技主要包括信息资源存储技术、信息资源检索技术、图书馆集成管理系统、射频识别技术RFiD技术,移动设备技术等。

信息存储和传播等信息技术影响了信息资源的载体形式,改变了图书馆的馆藏结构,促使馆藏资源由纸本资源向电子资源的转变。军事医学信息资源建设也经历了从纸本文献信息资源建设到纸本与电子资源并存、并逐步向电子资源为主的过渡,馆藏资源由实体资源向以商业数据库为代表的虚拟馆藏发展。资源检索技术的发展提高了馆藏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程度,从最早美国国家医学图书馆出版的《医学索引》到联机信息检索系统meDLine,再到网上免费生物医学数据库pubmed,军事医学文献检索工具经历了文摘、索引等手工检索、计算机检索阶段、网络信息检索三个发展阶段。

图书馆集成管理系统、射频识别技术RFiD技术、移动设备技术等促使信息资源服务方式的阶梯式进化发展,军事医学信息资源优化除了对信息资源本身的优化,也包括对信息资源服务的优化,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将传统资源服务延伸到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电子书阅读器等移动终端设备,进一步提高了军事医学信息资源的利用率,并配合信息服务的提升对军事医学信息资源种类、结构进行相应的调整。

3支撑环境为经济环境

军事医学信息资源优化必须以资金作为基础,采购资金是维持军事医学信息资源建设存在和发展的重要社会环境,也是军事医学信息资源优化赖以生存的条件。采购经费是军事医学信息资源优化实践所需的资金,是保证军事医学信息资源不断得到优化的重要物质条件,军事医学信息资源优化的效果除了依赖于馆员对军事医学信息资源优化知识的掌握程度,也取决于资源采购经费等物质支撑条件,采购经费是否充分直接决定着军事医学信息资源优化的效果。

信息资源的采购经费数量可反映出特定时代或国家信息资源优化的水平。横向比较国内外的专业图书馆强馆,如美国国家医学图书馆、中科院文献情报中心、中国医学科学院,其馆藏资源的质量和数量基本与其采购经费投入成正比。2013年,美国国家医学图书馆采购经费达3.7亿美金;中科院文献情报中心资源采购经费1.3亿元。2012年,中国医学科学院图书馆资源采购经费为4600万元,且每年还有_5%的固定涨幅,解放军医学图书馆的资源采购经费只有约1500万元。与国内外医学强馆采购经费上的巨大差距,成为军事医学信息资源优化的最大掣肘,在资源价格不断上涨的经济形式下,有限的资源采购经费使军事医学信息资源的优化需求更加强烈。

4本体环境为信息资源环境

军事医学信息资源属于信息资源的一种,信息资源建设的演化和发展必然对军事医学信息资源优化产生直接的影响和作用。信息资源对军事医学信息资源优化的影响体现在资源建设基础理论、信息资源建设实践、文献共建共享实践、信息资源建设环境的发展影响。

(1)信息资源基础理论

信息资源建设的理论研究经历了从藏书建设、文献资源建设、信息资源建设3个阶段。20世纪60年代“藏书建设”被首次提出,指的是根据图书馆的任务与读者需求,建立、发展、组织藏书体系的全过程。70年代,藏书的选择、剔旧等开始受到关注,书目控制论、藏书稳定状态理论在这一阶段产生了重大影响。藏书结构理论在70年代后期得到初步应用,指的是图书馆藏书体系中,不同藏书成分、不同收藏水平的馆藏的组织形式、相互关系及其在馆藏的比例,包括藏书的学科结构、等级结构、复本结构等、藏书结构设计等。80年代,“藏书建设”发展成为“文献资源建设”,指的是依据图书情报机构的任务与服务对象、整个社会的文献情报需求,系统搜集、加工、组织、管理文献资源,建立具有特定功能藏书体系的全过程,文献资源建设有了学科化趋势,并获得了独立的学科地位。90年代至今,信息环境产生巨大变化,网络迅速发展,“文献资源建设”深化为“信息资源建设”,指的是对处于无序状态的各种媒介信息进行有机搜集、加工、组织的活动,数字资源建设成为研究热点(包括数字资源的共建共享、数字化信息资源的建设、数字图书馆的运行模式等)。军事医学信息资源建设的发展基本也分为藏书建设、文献资源建设、信息资源建设3个阶段。

(2)信息资源建设实践

信息资源建设实践主要资源的搜集、检索、组织和揭示,20世纪80年代以来,馆藏建设从传统的文献搜集、整理、编目、图书馆管理等向知识服务、信息管理领域拓展,数字环境下知识组织与揭示的方法、知识单元的自动标引与检索、数字资源的采集、保管与利用等得到迅速发展。信息资源建设的发展为军事医学信息资源优化提供了数字化、网络化的物质技术基础,伴随数据库技术、多媒体信息技术、元数据等研究的深入,网络信息检索的出现和网络信息检索工具的研制成功,军事医学信息资源建设进入基于大数据挖掘的深层次信息信息处理与检索的高级发展阶段。

(3)信息资源共建共享

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是信息资源优化的重要内容,军事医学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基本与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同步发展。解放军医学图书馆既承担国家生物医学信息资源建设共建共享的任务,也是军队系统医学图书馆资源共建共享的主导机构。

1983年,中国医学科学院图书馆开始编制《全国外文生物医学期刊联合目录》,收录高等医药院校、医院、科研单位、中华医学会、军队医学院校及科研单位的生物医学信息资源。1998年,CaLiS全国医学文献信息中心成立,建立了高等院校医学文献联合保障体系;2000年,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nStL成立,负责收藏理、工、农、医各学科的信息资源,面向全国开展科技信息服务。

军事医学信息资源共建共享主要是代表军队医学图书馆系统参与全国或地区图书馆网络的建设,与军队系统医学图书馆进行联合采购与资源共享。军内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始于20世纪90年代初。1990年解放军医学图书馆成立,通过召开全军医学期刊工作研讨会,制定了全军医学情报网馆际互借、文献传递服务规则,开始实施军内医学图书馆的馆际互借;1993年,《全军生物医学外文期刊联合目录》出版发行;1998年,“全军医学图书馆文献资源共享协作网”正式成立,解放军医学图书馆和各军医大学图书馆负责全军外文期刊的协调订购以及联合目录的编制。解放军医学图书馆与地方图书馆的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始于21世纪初,2000年解放军医学图书馆与中科院文献情报中心达成协议,《全军生物医学外文期刊联合数据库》并入《全国期刊联合目录数据库》,2004年参与CaLiS的馆际互借和文献传递。

(4)信息资源建设的环境

军事医学信息资源优化系统是信息资源建设的子系统,因此信息资源建设环境是军事医学信息资源优化的系统环境,与军事医学信息资源优化系统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对军事医学信息资源优化系统产生直接影响。

用户信息需求模式。数字环境下信息获取渠道与便利性不断提高,以网格、云计算、语义网、本体与关联数据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开启了e-Science时代,用户不再将图书馆作为信息资源的首要来源,更习惯使用搜索引擎检索数字资源,希望图书馆能够整合各类异构的信息资源,通过关联、语义、逻辑推理与可视化手段辅助知识发现与科学研究,满足其问题结构及知识边界模糊、无法使用明确的检索式的信息需求。用户需求决定图书馆的服务模式,而服务模式又决定资源建设模式。军事医学信息资源建设同样面对用户信息需求的这种变化,军事医学信息资源体系要从集中式向分布式、从平台化向工具化转变。

动物医学和信息技术篇2

1.1事实(Facts)

作为整个信息链的起点,事实就是事物在人类视野(感观/逻辑)中的原始映像[1]。事实是事情的真实情况,包括事物、事件、事态,即客观存在的一切物体与现象、社会上发生的不平常事情和局势及情况的变异态势[2]。事实也是人类知识的起源,人类全部知识的最初信息基础就是事实。

1.2数据(Data)

通常认为,数据是对事物纯粹的、客观的记录,是原始的未经解读的数字、文字、图像、符号、声音、计算机代码等[3]。而数据本身缺乏关联和目的性,但当数据结合一定的背景、规则、意义之后,就会形成信息。

1.3信息(information)

作为整个信息链中的中心链环的信息,它的下游是面向物理属性的,上游是面向认知属性的。“信息”既有物理属性也有认知属性,因此成为“信息链”的代表称谓。

1.4知识(Knowledge)

知识来自于信息,信息只有同接收者的个人经验、信息与知识准备结合,也就是同接收者的个人背景融合才能转化为知识,它比数据或信息更接近行动。知识必须经过学习或研究以及从信息中经过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等加工才能够获得[4]。

1.5情报(intelligence)

情报是为实现主体某种特定目的,有意识地对有关的事实、数据、信息、知识等要素进行加工后得到的产物。情报既包含有信息的成分,也包含有知识的成分。从信息层面看,情报所包含的信息是与人类社会有关的;从知识层面看,情报是与知识的利用价值紧紧联系在一起的。从一定程度上来说,情报是知识的子集。1.6智慧(wisdom)智慧是能迅速、灵活、正确地理解和解决事物的能力。这种能力来源于人类基于已有的知识,是针对物质世界运动过程中产生的问题,根据获得的信息进行分析、对比、演绎,找出解决方案的能力。从严格意义上来讲,智慧是属于知识层面的,是人类大脑运用知识活动的产物———即运作和应用知识的知识。有知识不一定有智慧,但有智慧一定有知识。知识只有转化为智慧,才能显示出其真正的价值。

1.7事实、数据、信息、知识、情报、智慧之间的关系

数据是客观事实的记录,信息是有意义的事实和数据,知识是系统化的信息,情报是进入人类社会交流系统的运动着的知识,智慧是运用信息和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由事实(Facts)数据(Data)信息(in-formation)知识(Knowledge)情报(intelligence)智慧(wisdom)层层递进,构成了一条完整的信息链,见图1[5]。

2医学信息学的相关概念

2.1国外医学信息学定义的三种导向

2.1.1以信息技术为导向定义侧重于技术和工具,即通常强调以计算机为基础的技术。“临床计算”、“医学中的计算机”、“医学计算机科学”、“计算机在医学中的应用”等认识比较常见[6]。

2.1.2以角色、任务或面向领域为导向定义侧重于组织内部信息人员的角色。例如,护理信息学、牙医信息学等通过医学信息学分支学科来定义。

2.1.3以概念为导向定义侧重于如数据、信息和知识这些概念在医学领域中的特定内涵。从总体上来看,国外医学信息学的定义是朝着形成基于数据、信息、知识的医学信息学定义方向发展的。

2.2中国医学信息学定义的两种倾向

2.2.1基于字面拆分后的概念解析

第一种拆分是将“医学信息学”拆分为“医学”+“信息学”(medicalinformatics)———偏重于方法论层面。把“医学信息学”定义为信息学在医学领域中的应用,同时确定医学信息学的范围是“医学”和“信息学”之交叉。前者指其应用领域,后者指其方法学。第二种拆分是将“医学信息学”拆分为“医学信息”+“学”(medicalinformationscience)———侧重于学科体系层面(即理论与技术方法统一的学科体系)。把医学信息学定义为研究“医学信息”的一门科学,即研究医学领域中的信息现象和信息规律的一门科学。

2.2.3基于国外医学信息学定义的翻译与重组

此类定义大多为将国外医学信息学的定义翻译成不同形式的汉语语言并且进行重组,与国外对医学信息学的定义无太大区别。

3医学信息学研究中的信息链

3.1“数据信息”链

这一环节的重点在于对医疗大数据的应用。当下全球大量的公共卫生信息、电子病历信息、用药信息、住院信息、图像信息、管理信息、基因信息、医学知识库信息以及实验室数据等构成了医疗卫生大数据[7]。随着信息技术与卫生及生物医学日益紧密的结合,大数据对卫生及生物医学的研究与应用也将产生深刻影响。因此,如何更好地利用大数据便成为信息技术与卫生及生物医学领域共同面对的挑战。大数据在医疗行业可应用于临床、研发、公共卫生和创新商业模式等领域,在健康领域的终极应用是疾病诊断和预测性治疗。虽然医疗大数据的研究和应用如火如荼,但在应用过程中也面临着诸多问题,如数据的存储、数据的整合、数据的挖掘利用和保护等方面都面临着一些问题。这也就需要我们在利用医疗大数据的同时,变革数据管理方式、建立完善的区域卫生信息化标准体系、积极探索利用数据挖掘技术等等各种措施,利用创新的方法和模式,发挥大数据在医院行政管理、健康教育与管理、卫生信息服务和疾病的控制预防中的作用和价值。

3.2“信息知识”链

这一环节主要关注医学知识库的建立。数据库是计算机应用系统中的一种专门管理数据资源的系统,它有文字、符号、图形、图像、数字及声音等多种形式。而知识库是知识工程中结构化、易操作、易利用、有组织的知识集群,是针对某一(或某些)领域问题求解的需要,采用某种(或若干)知识表示方式在计算机存储器中存储、组织、管理和使用的互相联系的知识集合区别与联系[8]。知识库的概念来自两个不同的领域,一个是人工智能及其分支———知识工程领域,另一个是传统的数据库领域。人工智能和数据库两项计算机技术的有机结合,促成了知识库系统的产生和发展。建立医学知识库,需要一支多学科人才的专业队伍,并且要能够适应数字化医疗向智慧化医疗的转变需要,构建大型的一站式通用智能医学知识库。建立知识库,要以本体为建设思路和方法,不仅要构建西医学科的知识库,更要构建中医学科知识库,且重视与“大数据”医疗的整合,更好地利用临床信息,将有用的信息知识化。

3.3“知识智慧”链

这一环节的着重点在于智慧医疗的实现。2008年,iBm首先提出了“智慧医疗”的概念。早期的智慧医疗强调物联网的作用,设想把物联网技术充分应用到医疗领域中,以实现医疗的信息互联、共享协作、临床创新、科学诊断以及公共卫生预防。而未来的智慧医疗将是以卫生信息化和信息共享为基础,以患者为中心,以个性化、智能化医疗服务为核心的医疗服务体系[9]。智慧医疗包括了智慧医院、区域医疗、家庭自助健康监护等多种服务方式,它将成为未来医疗卫生信息化发展的主要潮流。智慧医疗可以创建一个更加合理的医疗产业链,并且使用户体会到更加智能化和协调化的医疗服务[10]。

4医学信息学的未来发展方向

4.1学科体系的协同融合,加速了生物医学信息学的形成与发展

医学信息学(medicalinformatics,mi)和生物信息学(Bioinformatics,Bi)虽然产生背景不同,但是进入后基因组时代之后,生物信息学和医学信息学的边界趋于模糊,互相渗透和结合的趋势明显。其目的就是要提供新的生物医学知识的开发和共享框架。正是两者的协同融合加速产生了一门新的学科———生物医学信息学(Biomedicalinformatics,Bmi)。可以预见的是,基于相同的学科理论基础和彼此交叉融合的研究内容,生物医学信息学一定是医学信息学和生物信息学未来的发展方向。

4.2学科研究向促进“转化研究”的方向发展

首先,在信息链的研究视角下,医学信息学的发展会更加注重信息链中的要素从低层次到高层次的链环转化;其次,在医疗领域,医学信息学面临的最大的挑战是如何将生物医学研究领域的成果快速、可靠地转化为现实可用的临床解决方案。同时,医学信息学出现了新的分支学科,即转化医学信息学。转化医学信息学通常被认为是以转化医学中的相关信息问题为研究对象,结合信息科学、理论基础和应用技术,服务于转化医学的研究,其目的是促进基础医学研究成果顺利向临床应用转化[11]。转化医学信息学的研究内容包括医学信息的标准化和医学数据的组织与存储等。它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有效地加快基础研究变为临床应用,有力地促进转化医学的发展。

4.3学科的社会服务功能不断提升

4.3.1个性化

个性化意味着卫生信息管理和卫生信息服务以用户为中心,围绕每个用户的状态、需求乃至兴趣爱好来采集信息或提供信息服务。可以设想,在未来每个患者都将拥有自己的个人健康中心。

4.3.2智能化

智能化意味着通过对既有信息的分析,挖掘其中的规律,利用获得的规律来处理新的信息,并给用户提供科学合理的建议。

4.4新技术支撑和引领着医学信息学的未来发展

在未来发展中,许多崭新的技术可以有效地促进医学信息学的研究和应用的发展。远程医疗(telemedicine):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通信技术与医疗技术结合。移动医疗(mobileHealth):通过移动通信技术来提供医疗服务。健康物联网(theinternetofthings):利用物联网进行健康和疾病的管理。健康云(Healthcloud):以SaaS的方式向医院和医疗机构提供医院管理和居民健康档案管理方面的服务。医疗大数据(medicalbigdata):大数据技术与医疗行业结合,充分开发利用医疗数据蕴含的信息与价值。转化医学(translationalmedicine):建立基础研究与临床医疗间更为直接便捷的联系。智慧医疗(wisemedical):使用物联网技术打造健康档案和医疗信息平台,实现患者与医护人员、医疗机构和医疗设备的互动。

4.5我国医学信息学学科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

我国医学信息学最近几年发展很快,但学科研究体系不够完善和成熟、学科建设和理论研究比较薄弱、标准设置滞后、系统规划和人才不足等问题制约了医学信息学的健康发展。

4.5.1亟需解决学科正名和专业名称规范化问题

医学信息学在国内的学科地位的确很尴尬,主要表现在国内的三大学科体系(目录),即“中国图书馆分类法”(简称中图法)、“国家标准的学科分类与代码”(简称国标法)、“教育部颁布的学科专业目录”(简称教育法)中均没有“医学信息学”的类名。因此,当务之急是要尽快确立“医学信息学”的学科名称及其在学科体系中的位置。医学信息教育在国内看似很火爆,其实是乱象丛生。此前教育部只批了中南大学、南通大学、徐州医学院的医学信息学专业,但国内很多学校都在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等专业后面加括号注明“医学信息学方向”,然后对外宣称是医学信息学专业。与此类似的还有一种叫“卫生信息管理专业”。显然这都是不负责任的做法。因此,希望教育主管部门加大宏观指导与调控力度,规范医学信息学的学科建设与专业教育。首先,在学科及专业目录上设立独立的“医学信息学”,既不要让“医学信息学”依托(附)于其他学科/专业,也不需要在别的学科/专业后面的括号内出现“医学信息学”。根据教育部2012年9月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建议将“医学信息学”纳入到“特设专业”中的“1010医学技术类”。其次,成立全国医学信息学教学指导委员会(教指委),规范指导医学信息学的专业教育。再次,协调指导“医学信息”类的学术组织,整合医学信息学的学术研究力量和研究队伍,指引医学信息学的健康发展。

4.5.2加强学科课程的设置和培养目标的确立

我国医学信息学专业的本科课程设置比较落后,学科的课程体系不完善且专业教材缺乏,不同学校的教学内容和培养目标差别很大,体现不出学科的重要性和交叉复杂性。故要求科学合理地加强学科的课程设置,正确处理好计算机科学、医学和信息科学之间的关系,参照国外已有的教学方案并联系自己的教学实际情况去充实教学计划,扩宽教学范畴,使整个医学信息学的教育更加合理。4.5.3实现专业教育体系化,加强专业人才的培养由于没有认识到医学信息学教育的重要意义,医学信息学地位不高,所以学科的科研投入、教育投入和人才培养都面临难题,教材和师资的缺乏也导致了专业教育规范化和体系化不足。为此,要深刻认识到医学信息学教育的意义,推动专业教育向规范化和体系化迈进。医学信息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其发展需要大批的高水平人才。人才的培养需要在专业教育中实现,只有通过规范科学的教育体系培养高素质的医学信息学人才,培养医学信息学研究的复合型人才和对在岗人员进行进修培训,才能适应医学信息学的快速发展。

5结语

动物医学和信息技术篇3

1.哲学、政治学和马克思主义理论类:哲学、逻辑学、伦理学、宗教学、科学社会主义、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国革命史、中国共产党党史、政治学、国际政治、行政学(管理)、外交学、国际文化交流、政治经济学、国际事务、思想政治教育、党政管理、政治学与行政学。

2.公共(行政)管理类:卫生管理类、行政管理、公共管理、公共政策学、公共事业管理、公共关系、土地资源管理、国防教育与管理、劳动关系、劳动与社会保障、公共安全管理、城市管理(监察)、社区管理、村(乡)镇管理、农村行政管理、社会福利事业管理、涉外事务管理、行政管理办公自动化、教育(行政)管理等各专业公共行政管理、文化产业等各类产业管理、航运管理等各类交通运输管理、自然保护区等各类保护区和开发区管理。

3.卫生管理类:卫生监督、卫生信息管理、公共卫生管理、医学文秘、医院管理。

4.社会学类:社会学、应用社会学、经济社会学、社会心理学、女性学、伦理学、人类学、人口学(工作)、社会工作(含司法社会工作方向等)、社会管理、社区服务(管理)、社区康复、家政学(服务)、老年服务(管理)、青少年工作(管理)。

5.经济管理类:经济学类、财政税收类、金融类、会计与审计类、管理科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工业经济、工程管理、项目管理、土地管理、企业管理、(市场)营销、市场开发、市场营销教育、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投资(学)、(企业)人力资源(人事)管理、旅游管理、旅游管理与服务教育、涉外旅游、导游、旅行社经营管理、景区开发与管理、物流管理、国际贸易、贸易经济、工业外贸、国际商务、商务策划管理、国有资产管理、物业管理、特许经营管理、连锁经营管理、资产评估、商品学、产品质量工程、国际企业管理、饭店(宾馆、酒店)管理、(企业)理财、林业信息管理、管理工程、国际工程管理、国际市场营销、商务管理、医药营销等各种专业营销、工商企业管理、工商行政管理、证券投资与管理、会展经济与管理、电子商务、经济信息管理、经济管理(学)、劳动经济、农村区域发展、农业经济、农业经营管理、农林经济管理、房地产经营与管理、乡镇企业管理、建筑工程营造与管理、国际文化贸易、网络经济(学)、体育经济、海洋经济、农业经济、运输经济、劳动经济、投资经济(管理)、房地产(开发)经营(或管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6.经济学类:财政税收类、金融类、经济学、国际经济、发展经济(学)、国民经济管理、国际经济与贸易。

7.财政税收类:财政(学)、税收(务)、涉外税收。

8.金融类:金融(学)、金融工程、金融管理、经济与金融、国际金融、信用管理、证券、证券投资、期货、货币银行学、保险(学)、保险(实务)、医疗保险实务。

9.会计与审计类:会计(学)、审计(实务)、财务管理、财务会计(教育)、国际会计、会计(财务)电算化、注册会计师、会计与统计核算、财务信息管理、工业(企业)会计等各类专业会计。

10.数学、统计类:数学、数理基础科学、应用数学、数学与应用数学、信息与计算(机)科学、统计(学)、计划统计、经营计划与统计、统计与概算、国土资源调查等各类专业统计调查。

11.法学类:法学(含民法、商法、刑法、经济法、行政法、国际经济法、国际公法、国际私法、环境资源法、财税金融法、劳动与社会保障法等方向法学)、诉讼法、知识产权法、法律(事务)、国际法、刑事司法、监狱学、律师、涉外法律(事务)、经济法律事务、公安法制。

12.汉语言与文秘类:汉(中国)语言文学(教育)、汉语言、中国语言文学(化)、中文应用、对外汉语、华文教育、应用语言学、戏剧影视文学、古典文献、文学、中国文学、汉语言文学与文化传播、秘书(学)、文秘(学)、中文(文秘或秘书)教育、现代秘书、司法文秘(秘书)等各类专业文秘(秘书)。

13.新闻传播类:新闻(学)、传播(学)、广播电视新闻(学)、编辑出版(学)、媒体创意、广告(学)、工业设计、影视艺术技术、广播电视技术(工程)。

14.文物考古与历史学类:历史、中国历史、世界历史、考古(学)、文物保护、博物馆。

15.民族宗教类:民族学、宗教学、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

16.外国语言文学类:根据职位需要设置相应语种

17.图书与档案学类:图书馆(管理)、档案(管理)、科技档案、图书档案管理。

18.计量测量类:计量技术、测量技术、检测技术、精密仪器、几何计量测试、光学计量、无线电计量测试、热工计量测试、力学计量测试。

19.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类:计算机科学(技术或教育)、各类(计算机)软件技术(工程)、各类(计算机)网络技术(工程)、各类(计算机)数据库(技术)、各类(计算机)信息科学(工程或技术)、各类(计算机)信息管理(或应用)、各类计算机管理(或应用)、各类计算机控制(技术)、各类计算机通信(通讯)、各类(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信息)网络安全(监察)、信息安全、系统理论(科学或工程)、管理信息系统、地球(地理)信息系统(科学或技术)、智能科学与技术、信息与计算(机)科学、计算数学及其应用软件、计算机与经济管理、计算机系统维护、计算机硬件(器件或设备)、电器与电脑、可视化程序设计、web应用程序设计、多媒体制作、图形图像制作、动漫设计与制作、电子商务、办公自动化技术、软件测试。

20.电气电力(强电)类:电力(电气)工程、电气自动化、电站自动化、电站测控、变电运行、高压输配电线路、(电力)线路运行、电气技术教育、微电机、电机与电器、各类电力(电气)自动化、发电厂及电力系统、电厂设备运行与维护、电厂热能动力装置、火电厂集控运行、水电站及电力网、供用电技术、电网监控技术、电力系统继电保护、农村电气化技术、电工(技术)、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自动化。

21.电子信息与自动化类:电子信息(工程)科学(技术)、微电子(技术)、电子工程(技术)、电子工艺与管理、应用电子技术、电子应用、电子与信息技术、仪器仪表、集成电路设计与集成系统、光电技术(信息工程)、光信息科学(技术)、控制工程、数控技术(设备)、各类自动化专业、电磁场技术、真空电子技术、无线(电)技术、通信工程、信息显示、信息物理工程、信息对抗技术、电子声像技术、图文信息技术、生物医学工程、医学信息学(工程)、医疗器械工程、医学影像工程、假肢矫形工程、生物信息技术、雷电防护科学与技术、数字媒体技术、建筑电气与智能化、楼宇智能化工程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生产过程自动化技术、工业网络技术、检测技术及应用、理化测试及质检技术、液压与气动技术、电子测量技术与仪器、电子科学与技术、数字媒体艺术、微电子学、电子设备与运行管理、通信网络(系统)、(移动)通信技术、程控交换技术、汽车电子技术、(电子)仪器仪表、广播电视网络技术、有线电视工程技术。

22.机械类:机械设计、机械制造、机械工程、机械装备、精密机械、工业工程、机械自动化、自动化设备、制造工程(工艺)、机械维修及检测技术、机电技术、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制造自动化与测控技术、数控技术(设备)、模具设计与制造、玩具设计与制造、材料成型与控制技术、焊接技术及自动化、液压与气动技术、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各类机电或动力设备的运行或维护等、(电子)仪器仪表、医疗仪器仪表等各类专业器械设备、各类汽车(车辆)制造(装配)与维修(检测或运用)技术、汽车改装(整形)技术、制冷与冷藏技术、车辆工程。

23.公安学类:犯罪学、犯罪心理学、侦查(察)学、刑事侦查(察)、刑事(科学)技术、技术侦查、经济侦查、警察指挥与战术、禁毒(学)、经济犯罪侦查、信息网络安全监察、公安信息技术、公安情报学、公安视听技术、法医学、警犬技术、警卫学、涉外警务、边防管理(或指挥)、边防公安、出入境管理、消防管理(指挥)、火灾勘查、科技防卫、安全防范工程(技术)、公安(安全)保卫、国内安全保卫、公安学、公共安全管理、公安管理、警察管理、核生化消防、预审、痕迹检验、文件鉴定、法化学、治安(学、管理)、(道路)交通管理(工程)、公安文秘、公安法制、警卫、交通管理。

24.司法监所管理类:犯罪学、监狱学、狱政管理、刑事执行、劳教管理、罪犯管教、罪犯教育、矫正教育学、罪犯心理矫治、涉毒人员矫治、司法管理。

25.教育学类:教育(学)、思想政治教育、科学教育、初等教育、小学教育、学前教育、(现代)教育技术(学)、教育管理、职业技术教育管理、特殊教育、言语听觉科学、化学教育等各学科教育。

26.心理学类:心理学、应用心理学(含临床心理学方向等)、犯罪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心理咨询。

27.体育学类:体育教育、运动训练、体育管理(服务)、运动人体科学、运动生物力学、体育生物科学、社会体育、警察体育、休闲体育、竞技体育、民族传统体育、运动康复与健康、体育保健康复、武术。

28.艺术类:(可以按照小类设置专业条件)

⑴音乐小类:音乐学、作曲、(音乐)指挥、音乐表演、民族音乐、交响乐、声乐、歌剧、戏剧戏曲音乐、音乐剧、钢琴、管弦、各种乐器演奏、现代器乐打击乐、音乐科技与艺术、音乐教育、音乐工程。

⑵美术小类:美术、绘画、中国画、油画、戏剧影视美术设计、雕塑、书法、戏剧影视美术设计、动画、木偶表演与制作。

⑶电影电视广播小类:电影编导、广播编导、电视编导、影视学、电视艺术、电影学、广播电视艺术、摄影。

⑷舞蹈小类:舞蹈学、舞蹈编导、芭蕾舞、中国舞、民族舞蹈。

⑸戏剧戏曲小类:戏剧学、戏曲学、戏剧影视文学。

⑹表演小类:戏剧戏曲表演、话剧表演、影视表演。

⑺舞台艺术类:舞台美术、照明艺术、录音艺术。

⑻播音小类。

⑼主持小类。

⑽导演小类。

⑾艺术管理小类:艺术管理、文化事业管理。

⑿杂项小类:艺术学、公共艺术、艺术设计、新媒体艺术、会展艺术与技术。

29.物理、力学类:物理学、应用物理学、工程物理、核物理、力学、声学、光电子技术科学、工程结构分析。

30.化学化工类:化学(基地)、应用化学、化工、化学工程与艺术、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化学工艺、应用化工技术、精细化工、有机化工、工业生物工程、化工设备(维修)。

31.材料学类:材料物理、材料化学、冶金工程、金属材料工程、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高分子材料与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复合材料与工程、焊接技术与工程、宝石及材料工艺学、粉体材料科学与工程、再生资源科学与技术、稀土工程、高分子材料加工工程、生物功能材料、电子封装技术、陶瓷、硅酸盐。

32.大气与天文学类:天文、空间科学、气象(学)、大气科学(技术)、大气探测技术、应用气象技术、防雷技术。

33.地理科学类:地理、地理信息系统(科学与技术)。

34.地质地矿类:地质、地质工程、地球化学、地球物理、地球与空间科学、采矿工程(或技术)、石油工程、煤及煤层气工程、天然气、矿物加工、勘查、资源勘查与开发、矿物资源、地质矿产勘查、勘察工程、区域地质调查及矿产普查、地质矿产勘察技术、矿山地质、岩矿鉴定、矿山测量、水文地质与勘查技术、金属矿产地质与勘查技术、铀矿地质与勘查技术、非金属矿产地质与勘查技术、岩矿分析与鉴定技术、宝玉石鉴定与加工技术、工程地质勘查、水文与工程地质、矿物加工工程。

35.海洋科学类:海洋(科学)技术、海洋管理、海洋资源、(近岸)海洋环境(科学或工程)、海洋生态、海洋水文、近岸海洋学、海洋生物(工程)、海洋渔业科学与技术、海洋放射生态学、军事海洋学、渔业资源与渔政管理。

36.环境科学类:环境科学(工程)、资源环境科学(工程)、生态学、海洋资源环境、(近岸)海洋环境(科学或工程)、海洋生态、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海洋生物资源与环境、地下水科学与工程、水质科学与技术、水务工程、灾害防治工程、辐射防护、环境安全类、(环境)安全工程、环境经济、农业生态学、综合规划、生态植物修复、环境经济与管理、环境监察、环境监测、环境治理(技术)、环境评价、农业资源与环境、农业环境保护技术、资源环境与城市(城乡规划)管理、城市检测与工程技术、水环境监测与保护、城市水净化技术、室内检测与控制技术。

37.能源动力类:电气电力(强电)类、热能动力工程、风能动力工程、能源工程、核工程、核技术、核化工与核燃料、核反应堆、核电、热能动力设备与应用、城市热能应用技术、(城市)燃气工程、供热工程。

38.城建规划类:城乡规划、城市(镇)规划、园林规划、道路规划、土地规划。

39.建筑建设类:建筑学、土木工程、工业与民用建筑、给排水、工程管理、建筑工程(管理)、建筑经济管理、工程监理、工程造价、建筑工程预决算、公路与城市道路工程、交通土建工程、道路交通工程、道路(工程)、桥梁(工程)、隧道(工程)、机场建设、渡河工程、地下工程、城市地下空间工程、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房屋建筑工程、建筑设计(技术)、城镇建设、矿井建设、建筑工程技术、建筑施工技术、水利水电建筑工程、涉外建筑工程、建设工程管理、建筑装饰工程技术、室内设计技术、中国古建筑工程技术、历史建筑保护工程、环境艺术设计、园林工程(技术)、基础工程技术、建筑设备工程技术、建筑电气工程技术、市政工程(技术)、给排水工程(技术)、消防工程(技术)、空调工程、(城市)燃气工程、供热工程。

40.交通运输类: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交通运输、交通工程、油气储运工程、航海技术、轮机工程、船舶与海洋工程、物流、海事管理、交通设备信息工程、交通建设与装备、物资储运、道路交通、城市交通、载运工具运用工程、汽车运用技术、交通运输管理、交通管理、交通工程管理、高等级公路维护与管理、路政管理、交通安全与智能控制、城市交通运输、公路监理、道路桥梁工程技术、水运管理、海事管理、港口业务管理、各类轨道交通工程(设备、技术或管理)。

41.景观类:园林、景观学、风景园林、景观设计、城市园林(设计、管理)、园林绿化、园林技术。

42.水利类:水利水电工程、水文与水资源工程、水资源与海洋工程、港口海岸(航道)及治河工程、水文与水资源利用、海岸与海洋工程、水文与水资源、水文自动化测报技术、水信息技术、水政水资源管理、水利工程(施工技术)、水利水电建筑工程、灌溉与排水技术、河务工程与管理、城市水利、水利水电工程管理、水务管理、水利工程监理、水土保持。

43.测绘类:测绘工程、遥感科学与技术、空间信息与数字技术、工程测量(技术)、摄影测量与遥感技术、大地测量与卫星定位技术、地图制图技术、矿山测量等各类专业测量或测绘。

44.轻工纺织类:轻化工程、包装工程、印刷工程、纺织工程、服装设计与工程、服装设计与工艺教育、装潢设计与工艺教育、轻工生物技术、非织造材料与工程数字印刷、染整技术、高分子材料加工技术、制浆造纸技术、香料香精工艺、表面精饰工艺、现代纺织技术、针织技术与针织服装、丝绸技术、服装设计、染织艺术设计、纺织品装饰艺术设计、新型纺织机电技术、纺织品检验与贸易、包装技术与设计、印刷技术、印刷图文信息处理、印刷设备及工艺、出版与发行。

45.农业工程类: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农业电气化与自动化、农业建筑环境与能源工程、农业水利工程、农业工程、生物系统工程、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设施农业技术、观光农业。

46.林业工程类:森林工程、木材科学与工程、林产化工、经济林、林业技术、林产化工技术、木材加工技术、森林采运工程、林业经济信息管理。

47.生物科学类:生物科学、生物技术、生物工程、应用生物教育、化学生物学、分子科学与工程、生物信息学、生物信息技术、生物科学与生物技术、动植物检疫、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植物生物技术、动物生物技术、生物资源科学、生物安全、植物科学与技术、应用生物科学、植物资源工程。

48.植物生产类:农学、园艺、植物保护、茶学、茶叶生产加工技术、农艺教育、园艺教育、园艺技术、特用作物、草业科学、种子科学与工程、食用菌、作物生产技术、种子生产与经营、中草药栽培技术、烟草(栽培技术)、野生植物资源开发与利用。

49.森林资源类:林学、森林(资源)保护、植物保护、野生动物与自然保护区管理、野生动物保护与利用、自然保护区资源管理、野生植物资源开发与利用、森林(生态)旅游。

50.动物科学类:动物科学、动物医学、畜禽生产教育、蜂学、昆虫学、蚕学、动物药学。

51.水产类:渔业(综合技术)、海洋渔业、淡水渔业、水产、水产养殖(技术)、水族、海水养殖、渔业资源与渔政管理、水生动植物保护、海洋捕捞技术。

52.动植物检疫类:动物或植物检疫、生物安全、植物保护、动物科学、动物医学、生物技术、生物工程、化学生物学、分子科学与工程、生物科学与生物技术、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植物生物技术、动物生物技术、农产品质量检测、饲料与动物营养、特种动物养殖、畜牧、兽医、兽医医药、动物防疫与检疫。

53.基础医学类:基础医学、医学信息学。

54.临床医学类:临床医学(含临床病理学方向、临床急救医学方向、眼与视光学方向、放疗方向等)、中西医临床医学。

55.预防医学类:预防医学、卫生检验检疫、妇幼保健医、营养学。

56.口腔医学类:口腔医学、口腔修复工艺学。

57.中医学:中医学(含中医骨伤方向)、针灸推拿学(含康复医学方向等)、中草药栽培与鉴定、中药资源与开发、中医临床医学、中西医结合。

58.医学技术类:麻醉医学、医学影像学、医学检验、卫生检验与检疫技术、放射医学、康复治疗学(技术)、眼视光学(技术)、精神医学、医学技术、听力学、医学实验学、医学美容技术、医学信息学(工程)、医疗器械工程、医学影像工程(技术)、生物医学工程、医学检验技术、医学生物技术、口腔医学技术、医学营养、呼吸治疗技术。

59.护理学类:护理(学)、助产、护士、涉外护士、产假护士。

60.药学类:制药工程、药理学、药学、中药(学)、药物制剂、应用药学、临床药学、海洋药学、药事管理、化工与制药、制药学、药物分析、药物化学、生物制药、兽药生产与营销。

61.食品类:食品科学与工程、农产品储运与加工、食品工艺、烹饪与营养、食品质量与安全、食品营养与检验(检测)、乳品工程、粮食工程、酿酒工程、葡萄与葡萄酒工程、食品加工技术、食品贮运与营销。

62.航空航天类:飞行器设计工程、飞行器动力工程、飞行器制造工程、飞行器环境与生命保障工程、航空航天工程、程力学与航天航空工程、航天运输与控制、飞行技术、(航空航天)质量与可靠性工程。

动物医学和信息技术篇4

【关键词】现代医药物流,信息技术,发展

随着现代物流业的快速发展和不断壮大,医药专业物流也迅速崛起。医药物流在应用现代物流理论改进物流模式的同时,积极推进物流信息化建设,成为推动我国医药行业发展的重要动力。但是,与国外医药物流的发展水平相比,还有一定差距。

1现代医药物流信息化的概念与现状

1.1我国现代医药物流信息化的现状

我国医药流通企业长期处于数量多,规模小,分布散,管理乱的局面。国内专业医药物流始于2002年,目前的医药物流企业大多由医药制造企业和批发企业投资组建,亦呈现出规模小,投资分散,竞争激烈的行业特征。

从整体上看,我国医药物流信息化的实施力度小,专业化程度低,信息化对医药行业整体经营模式的转变尚未实现。但是,就局部而言,我国的医药物流信息化也有不少亮点。近年来,在国家表示利用国债贴息资金支持发展医药物流项目后,掀起一阵建设现代医药物流中心的建设热潮。截至2011年底,全国共有药品批发企业1.39万家;药品零售连锁企业2607家,下辖门店14.67万个;零售单体药店27.71万个;零售药店门店总数达42.38万个。截至2012年底,全国具有互联网药品交易服务资格的企业有117家。这些物流中心的建成又带动了一批利用民间资本投资建设的区域性医药物流中心。新建的医药物流中心资金充足,在规划时已将信息化建设作为物流中心的重要组成部分,设备自动化和管理信息化水平较高。这些医药物流中心的信息化水平,基本上代表了目前我国医药物流信息化的最高水平。如九州通医药,总部已建立高水准的现代化物流中心。目前,全国多家大型医药物流中心都在用九州通的物流技术,买家包括云南白药、天津金耀、广东众生等知名企业。

2现代医药物流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2.1基础设施薄弱

中国做医药物流的大都是国有批发企业,这些企业无论就理念还是信息化水平来说与做现代物流技术的要求都有着较大差距,很多企业的物流供应链管理技术基础比较薄弱,急功近利,造成理想与现实的相背离,也就是说企业没有从现实出发。从整体上看,我国医药物流信息化仍处于初级阶段,医药物流设施落后,一些基础工作还没有做好,比如配送中心仍然靠人工手写的方式进行药品分拣,机械化操作水平低;包装、配送尚未实现网络化规范管理;且条形码不规范,没有实现标准化,信息化、专业化程度低;对市场缺乏及时、准确、动态的把握。此外,我国专业药品物流缺乏相关的供应链管理技术,还没有建立配套的药品物流体系。正是由于这些基础性物流设施与技术的落后,使得很多企业在发展医药物流过程中热情很高,但效果却不尽如意。

2.2缺少实用的信息系统软件

我国信息产业发展起步晚、信息技术相对落后,而具有中国医药物流特点的医药物流信息系统的开发更不完善一从国外舶来的eRp、SCm、CRm、Dpp等医药物流信息系统在国外都有较好的表现,但在我国的表现却不尽人意。这是由于以上的管理软件都是建立在国外市场特点,企业现状和国外现行的理论基础之上,而没有充分考虑到我国的市场特点以及企业的发展现状,更没有充分理解我国医药物流的行业特点。

医药物流具有品种多、批量少、批次多、仓储和运输专业性强、时限性强等特点,加之前几年国家对新药的审批门槛低,商品名管理不规范,造成“同名不同药,同药不同名”的现象普遍存在,同一种药品数十家、上百家企业同时生产,这就使我医药物流企业对信息系统软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3缺少信息化技术的专业人才

现代化、信息化的医药物流需求的是复合型的管理人才,既要懂管理学、市场营销学、信息管理学、物流学的基本知识,也要有医学、药学的专业背景,此类人才培养具有专业和行业跨度大、学科复杂的特点、其既要有丰富的管理经验和市场经验,清楚企业管理理论,熟悉企业业务,还要熟悉信息化技术的具体特点。据权威机构调查,物流人才已被列为全国12种紧缺人才之一。“十二五”期间,我国物流行业每年需要新增一线操作技能人员约110万人,而目前国内职业院校物流专业毕业生人数约40万,远无法满足企业用人需求。随着科学技术在医药物流业中的应用不断扩大,如计算机的大量使用,电子商务、人工智能的应用以及物流信息交换中对电子数据交换系统的依赖等,医药物流业对人才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现代医药物流信息化建设的对策

3.1着眼未来,统筹规划。建设现代物流信息平台的战略目标是围绕从生产要素到消费者之间时间和空间上的需求,能够处理从制造、运输、装卸、包装、仓储、加工、拆并、配送等各个环节中产生的各种信息,使信息能够通过物流信息平台快速准确传递到现代物流供应链上所有相关的企业、物流公司、政府部门及客户或公司。物流信息平台的规划和设计要紧密结合本区域经济发展现状和未来10至20年的发展战略。建设物流信息平台的原则是:适度超前、一次规划、分步实施、可操作性强。因为物流流程信息平台规模大、使用周期长,所以物流信息平台的设计必须要具有前瞻性,同时又要使系统具有较强的扩展能力,以适应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建设现代物流信息平台还不可忽视以下几个方面问题:一是信息平台战略规划起点要高,小宜反复修改,避免投资损失。二是信息平台规划要力争纳入本市或本区域城市总体战略规划,要适应本市或本区域战略发展要求。三是建设信息平台一定要从实际出发,不可盲目,要量力而行,循序渐进。

3.2借鉴国外经验,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众所周知,提高存储、分拣设备的自动化,能大大节约人工成本,提高工作效率。医药物流配送中心的设备选择有较大的范围,如码盘机器人、高速缓冲设备、箱式自动仓库、层式拆盘机、分拣机、电子标签系统、a一型分拣机、RF手持终端等等。设备的选取应根据合适、合理、可靠、高效的原则。根据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GSp)的要求,对药品配送的仓储、分拣、运输等每一个环节进行优化管理,达到低成本运作的目标。日本地小人多,地价非常昂贵,为了在最小的空间内储存最多商品,日本的物流中心一般修建立体库,采用立体货架,提高整体储存空间,但一般没有拣选面概念。至于拣选设备方面,物流中心通常会使用自动分拣机、Re、pRL等拣选设备(先进的物流中心通常会使用两个自动分拣机,其中一个用于散件分拣,另一个用于原散件合流、备货),同时结合商品条形码的应用,提高分拣效率,严格控制出货的差错率。

3.3配置合理的信息化平台.信息系统是物流配送中心的“大脑”,而由其延伸出去的“网络”构成了中心的“神经”,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该系统是集信息、控制管理于一体的复杂系统。物流中心采用自动化高架立体库、自动恒温系统、自动分拣系统、无线射频设备、仓库管理系统(wmS)等现代化物流设备和信息系统,可实现药品在该物流中心内自动储存、自动分拣、自动补货、自动传输的功能。企业原有eRp或许要进行数据、通讯与接口再造,以使得能与仓库管理系统(wmS)实现可靠、实时通讯和数据传输。美国医药业实施医药物流信息化较我国早近20年。由于企业规模巨大,他们对信息化建设的需求和投入也相应较大,医药企业普遍应用eRp、meS、LimS、tmS、wmS、CRm等计算机系统进行企业资源的信息化管理。

3.4培养创新型物流人才.医药物流信息化系统的开发、建设、使用及维护管理都需要专业的it人才和医药专业人才,而随着物流企业信息密集程度的提高,物流从业人员的组织水平和技能水平也随之发生变化。这就对物流人才的培养和物流从业人员的培训提出了紧迫要求。因此,加强信息技术人才的培养和物流从业人员信息技术知识与技能的培训,是彻底改变物流领域信息技术水平不高的关键。同时依托各高等院校和有关企业联合办学,开办医药物流人才培训基地,通过长期培养与短期培训,学校培养与在职培训等多种方式,培养和造就一批熟悉物流业务、具有跨学科综合能力的医药物流管理人员。解决医药物流行业的人才瓶颈,推动现代医药物流产业的发展。

面对信息经济社会的日新月异、国际信息化发展趋势、传统药品流通模式的呼唤、逐步完善的市场环境、行业信息化应用基础和现实基础,我国医药行业发展现代信息服务业已是刻不容缓。在推进现代医药信息服务发展的策略上,我国要加快改善宏观发展环境,进行市场化改革和倡导市场竞争,从而促进信息化服务的区域辐射和带动作用,增加现代信息服务企业的发展后劲,充分实现我国现代信息服务业的国际化发展目标。

参考文献:

[1]《2012年药品流通行业运行统计分析报告》.商务部.2013年5月30日.

[2]《每年投2000万主攻核心科技研发九州通向50多家大型医药物流中心输出技术》.长江日报.2012年8月24日.

[3]《2011年中国职业教育与物流行业发展对话会》.2011年9月22日.

动物医学和信息技术篇5

关键词:物联网;关键技术;医疗护理;应用

中图分类号:F326.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599(2011)20-0000-02

internetofthingstechnologyapplicationanalysisinmedicalCare

ChenJingyu

(GuangdongUniversityoftechnology,FacultyofComputer,Guangdong510006,China)

abstract:inthecurrentsociety,informationtechnologyistherapiddevelopmentofChina'smedicalreforminthefaceofthestatusquo,toinformationtechnologyasthecoreofhealthcare,especiallytheemergenceofnetworkingtechnology,mustbetopromoteChina'sreformanddevelopmentofanimportantmedicaltool.thisarticlefocusesonthekeythingsinhealthcaretechnologyanditsapplicationofthesystemwereanalyzed,lookedtotechnologyinthemedicalcareofthingsintheprocessofapplicationprospects,hopingtomakehealthcaremoreaboutthegeneralthingstechnologyinhealthcaresystemapplications.

Keywords:internetofthings;Keytechnology;medicalcare;application

一、前言

物联网主要指各种信息传感设备,比如红外感应器、射频识别装置、全球定位系统等各种装置与互联网进行结合,从而形成一个比较大的网络。物联网将所有的物品都与网络进行连接,系统能够自动对物体进行识别、定位、追踪及其监控。“物联网”一经问世,便打破了之前将物理基础设施和it基础设施分开的思维,是计算机、互联网与移动通信网之后世界信息产业的第三次浪潮。

二、物联网特征与关键技术分析

(一)物联网的特征

1.连通性。连通性是物联网最为本质的特征之一,国际电信联盟认为,物联网的“连通性”总共有3个维度,即时间的连通性、任意地点连通性及其任意物体的连通性。

2.智能性。物联网使得物质世界以最大程度数字化、网络化,各种物体以传感方式和智能方式进行连接。一般来讲,物联网具有智能化感知性,能够感知所处的环境,能够最大程度的支持人们利用各种环境资源来进行判断。

3.嵌入式。不同的物件及其由物联网提供的网络服务将会被嵌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与工作当中去。

(二)物联网关键技术研究

1.传感器网络技术。传感器能够感知热、光、力、电、声等信号,为网络系统的传输、分析和反馈信息提供信息。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传统的传感器正在逐渐的向智能化发展,再到嵌入式web传感器的内涵不断丰富的发展过程,逐渐的实现了微型化、信息化、智能化及其网络化。无线传感器网络是集信息传输、分布式信息采集和信息处理技术于一体的网络信息系统。物联网正是通过遍布在各个角落传感器来最终感知物质世界的。

2.射频识别。一般来讲,射频识别是一种非接触式的自动识别技术,能够通过射频信号自动来识别目标对象,并且获取相应的数据,在识别的过程中是不需要人工干预的,能够工作于各种恶劣的环境。射频技术能够识别高速运动的物体并且可以在同一时刻识别多个标签,与通讯、互联网等技术相互结合,实现全球范围内物品跟踪与信息的共享。

3.智能技术。智能技术是为了能够更好的达到某种预期的目的,应用知识采取的各种手段。通过在物体当中植入人工系统,能够使物体具备一定程度的智能性,主动或者被动的实现与用户之间的沟通。研究的内容主要包括:先进人―机交互技术与系统、人工智能理论研究、智能控制技术与系统和智能信号处理。

三、深入研究医院内物联网技术,有效提升护理服务质量

(一)物联网技术在医院中的应用

物联网的产生最早要追溯到第二次大战中,当时应用了区分联军和纳粹分级的系统。物联网经过近几十年的飞速发展,已经逐步的形成了一个包括磁条磁卡技术、条码技术、iC卡技术、射频技术、光学字符识别等高新技术学科。物联网技术的应用领域逐渐的扩大,现在已经涉及到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各个方面,并且成为了未来信息社会建设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技术。对于医院来讲,因为物联网技术自身的诸多优点,所以能够在医院里得到应用、它能够很好的帮助护理人员实施医疗监护,新生儿的标识管理,血液跟踪等。所以,护士能够更好的掌握信息,减少人力成本,物联网技术能够有效帮助医院更好、更快的发展,使其服务于社会。

(二)应用总体设计

物联网技术在医院当中的应用,除了需要提出系统的总体设计方案,还应该对门禁模块、系统安全模块、人员管理模块,从而更好的提高综合应用能力。例如存在着很多的老年痴呆症治疗院部门上都安装了固定阅读器,假如患者想要穿过,那么这门将会自动锁住并且报警;在儿科的病房当中,只有部分的工作人员才能够获取从特殊区域领走婴儿或者儿童。

人员跟踪模块的主要功能是:对于阅读器采集到各个标签信号强度进行处理,预测出标签所处的位置,之后在根据之前的标签来预测位置,进行二维平面的曲线拟合,实现跟踪;此外还能够将拟合出的人员行走路径在监视器上进行显示,因为只能够显示位置信息,所以可以借助于数字监控系统,观察到其他的信息,二者形成互补;假如出现了异常的情况,比如进入到了危险区域等,这样就会自动进行报警处理。

人员管理模块主要功能:分别对于所有的医务人员和所有患者进行信息管理,对医护人员的绩效考核、出勤等进行记录与统计;记录患者的基本情况等,此外假如所有药品都贴上标签的话,那么记录患者用药、治疗将会非常的方便。

四、物联网在医疗护理当中的应用

(一)移动护理

应用医院管理信息系统生成医嘱执行条目,护士使用移动带放在患者的旁边,使患者佩戴的RFiD腕带信息,通过无线网络来进行医嘱的调用,护士通过终端记录医嘱执行信息,记录患者生命体系及其相关的项目,实现动态实时护理服务。因为使用了移动护理系统,医护人员能够获得各种医疗数据信息,使得护理减少了因为核对、抄写等工作浪费的时间,大大的优化了护士的工作流程。

(二)医疗系统数据信息查询

在物联网当中,依据数据源和产生时刻的差异,数据对于应用有着不一样的意义。在医疗信息系统的应用过程中,能够通过数据查询获取物理节点的状态信息,制定系统反应规则或者事件处理措施。

依据查询频率可以分为两点,分别为连续查询和快照查询。

连续查询,对于患者的体征检测,应该定期查询体温、心跳、血压等数据;快照查询。当有一些特别的需要时,例如在海上医疗救助时,用户临时向系统发出查询关于海域的当前气象状况数据。

依据查询和相应之间的关系能够分为主动查询和被动查询。

主动查询。例如在医疗监护的应用当中,当传感器检测到患者身体相应的指标超出一定范围时会发出预警值,这样就会主动的向相应系统发出警报;或者,患者身上传感器周期性地向健康监护系统报告各种身体指标数据;被动查询。假如医生向患者身体的传感器发出查询时,才返回查询的结果。

(三)医疗系统复杂事件处理

在物联网医疗系统的应用当中,上层系统主要负责监测各个物体的状态及其行为,并且控制其按照特定的程序来做出相应反应。比如,底层的传感器能够很好的将信息以简单事件的形式向上传送,这些信息经过整合生成复合事件,决策系统根据复合事件来做出决策,以命令的形式向下传送,从而更好的完成任务。

事件处理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与传统的事件处理相比较,除了事件检测准确外,还具有如下的特点:

1.情境相关性。对于事件做出相应判断时,一般都需要结合事件发生的空间、时间和对象等信息。比如,在医疗监护的应用当中,对于患者的监控指标需要有强度、温度、心律、血压、血液指标、运动状态等。对于心脏病患者应该重点考虑心率、血压等指标;对糖尿病患者应该监控尿糖和血糖等指标。将这些指标很好的融合在一起,能够更好的判断出患者身体是否处于健康状态。

2.动态反馈及其交互性。在进行监控的应用过程中,针对检测到事件触发系统的相应动作。触发动作是作为新的输入对系统的状态产生相应的影响,所以,需要连续对于系统进行监控。物联网处理医疗护理事件当中,一方面应该考虑系统事件状态的变迁,另一方面还应该考虑计算机系统与物理世界的交互作用。比如,在医疗监护应用过程中,系统监测到若干指标参数,假如根据模式匹配规则,并不能够完全检测到特定的复合事件,那么为了更好的保证检测的准确,系统应该反馈更多的指标,要求身体传感器提供更加多的数据。

五、物联网技术应用存在的问题

(一)政府投入

中国是否能够在网络架构上有一条便捷的道路可以走,还是需要多多参照一些成功的经验,从而总结出失败的教训。中国的疆域比较辽阔,地区经济也相差较大,仅仅依靠政府拿出一些钱来进行网络的统一架构是远远不够的。这就是英国政府投入堪称全球最大的原因。

(二)软件开发

其实,当前中国的医疗软件行业整体规模还是比较小的,实力还并不是很强,产业分工不明确,在这种产业发展环境当中,医疗一般处于一种强势的地位,而软件公司在极其薄弱的情况下,不断对于最初产品实现客户化服务,而并没有能力对于本公司产品实现全面的升级。当前中国的一些医疗软件公司,都会在未来几年里面临严峻的挑战。我们经常会看到,一家小的软件企业假如实施某项医疗业务信息化之后,那么就会承诺可以完成所有业务模块,假如什么都去做,那么就代表了什么都做不好。特别对于一个什么都能够做的软件厂家不需要同外界交换,那么也就没有遵循统一数据交换标准的愿望,最后将会极大的影响医院的利益。所以,医院不能够在很好的选择与原有系统整合的软件,这样就极大的限制了客户的购买行为,为医疗应用软件的市场拓展设置了极大的障碍。

(三)前期条件不够

中国医疗自身信息化建设势头很好,但是医院之间互联的动力还不够。而网络建设和电信运营商们也会受到利益的驱动,不会太早就介入到医疗领域当中。比如,他们现在关注最为密切的是信息通信领域客户端的需求,从当前形势来看,医疗行业还并不是重点,但是在几年之后将会改变这种情况。第三代移动通信网络、数字电视等希望能够在2014年左右全面融合。在三网融合之后,随着医院间的网络互联需求逐渐的明确,电信运营商们将开始真正的进入到了医疗这个领域当中。

六、展望

从目前的形势来看,国际物联网工作组已经了RFiD标准来要求RFiD厂商严格遵守相应规则。在安全方面,一些专家已经考虑提供业务处理需要的特有的密码算法支持,并且采用地址干扰等技术,从而更好的保证片内密钥等敏感信息的安全存储。有效防止物理解剖攻击、电流、电压、旁路攻击等常见的物理攻击方式,也做了大量的研究。所以,基于RFiD在医疗的管理上也有很多技术上的优势,及其各界对于该技术的良好预期,相信在此方向研究的人员一定会很大收获。

七、小结

物联网将人类生存的物理世界变得更加信息化、网络化,将分离的物理世界与信息空间很好的整合了起来,代表了未来的发展趋势。从目前的形势来看,物联网相关的技术已经逐渐成为了各国竞争的焦点,物联网成为了社会进步、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的最主要基础设施。随着物联网技术的不断成熟,势必将会在医疗系统当中得到更加广泛的应用,将会对医疗信息化的提高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杨国斌,马锡坤.物联网时代的医疗信息化及展望[J].中国数字医学,2010,8

[2]侯成功,孙健永,张建国.基于物联网的移动医疗监护系统[J].中国数字医学,2011,6

[3]王羽,徐渊洪,杨红,程之红.物联网技术在患者健康管理中的应用框架[J].中国医院,2010,8

[4]姬晓波,曾凡,张敏.物联网技术及其在医疗系统中的应用[J].医疗卫生装备,2010,12

[5]薛青.智慧医疗:物联网在医疗卫生领域的应用[J].信息化建设,2010,5

[6]陈敏亚,夏勇.物联网技术在医疗器械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数字医学,2011,2

[7]高燕捷.利用物联网技术提供更加安全有效的医疗卫生服务[J].计算机安全,2011,3

动物医学和信息技术篇6

追梦――各具魅力的研究院校

几十年来,为了人类医疗水平的提高,生物医学工程的追梦人坚定地做项目、搞科研,研发出一个个新的医疗技术,更培养了一代代的生物医学人才。国内生物医学工程院校就是这样一个群体,从最初建立院系学科到分专业发展科研,再到如今培育人才做实际项目,每一步都走得精彩。

重点名校

清华大学

作为国内首屈一指的理工科高校,清华大学的教学科研资源得天独厚,生物医学工程系也不例外。该系强大的师资力量不可小觑,教授就包括院士、“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美国电气和电子工程师协会院士、美国医学和生物工程研究院院士。另一方面,清华大学生物医学工程系硬件设施优越。院系所在的医学科学楼拥有7个科研实验室和4个教学实验室,各实验室设施齐全,更引进了世界最先进的设备供师生研究所用。

清华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科自创立以来,在医学信号处理、生理系统建模仿真、超声成像等领域进行了长期系统地研究,在生物芯片、生物信息学、神经工程、分子影像等新兴方向有明显特色。毕业生中既有国际知名大学的教授,也有国内医疗仪器产业的领军人物,更多的是国内教学、科研、国防及产业方面的优秀人才。

清华大学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每年的硕士研究生总数在30人以内,具体到校内校外是1∶1的比例,考研招生的人数大概在15人左右。

上海交通大学

上海交通大学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创建于1979年,同样是我国最早建立生物医学工程学科的院校之一。正如“早起的鸟儿有虫吃”,上海交通大学生物医学工程起步早,发展也较为成熟。2011年,上海交通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院成立,旨在对接国家重大需求及临床医学发展需要,重点建设生物医学仪器、神经科学工程、医学影像信息、生物纳米材料4个学科领域,致力于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生物医学工程领域高端研发人才。生物医学工程学院实施精英式教育,从一年级开始就实行导师制,进行全方位的导航。学生入校后,一、二年级夯实数理生基础及专业基础;三、四年级根据领域方向兴趣,在导师的指导下,拓展知识,提升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这一教育方式让该学科的毕业生更出类拔萃。

2010年上海交通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各专业研究生报考录取表

专业名称报名

人数录取人数报录比

生物学319536.18∶1

化学工程与技术4394.78∶1

生物医学工程(83100)95303.17∶1

生物医学工程(430131)821(含推免)未知

生物工程741.75∶1

西安交通大学

西安交通大学的生物医学工程在业内声名远扬。2000年,在原西安交通大学、西安医科大学、陕西财经学院三校合并及学科交叉融合的基础上,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成立。该院下设生物医学工程系、生物科学与工程系两个系,设有生物医学工程研究所、生物医学分析技术与仪器研究所、分子遗传学研究所、癌症研究所、生物医学工程与仪器研究所、线粒体生物医学研究所六个研究所。依托学校的整体实力,学院还设有现代医学电子技术及仪器国家专业实验室、生物医学信息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生物医学工程陕西省重点实验室三个重点实验室。2011年西安交通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生物医学工程招收学术型硕士研究生50人,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20人。

复旦大学

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创立于1986年,是我国最早在大学中成立的生命科学学院,也是国家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人才培养基地。生命科学学院由生态与进化生物学系、微生物学和微生物工程系、遗传学和遗传工程系、生理学和生物物理学系、生物化学系五个系级单位组成,拥有遗传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生物多样性与生态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现代人类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三个国家和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以及遗传学研究所、发育生物学研究所、植物科学研究所、生物多样性科学研究所、进化生物学研究中心等七个研究机构。学院以科学研究为主导,以争取部级重大项目为抓手,力争在科研成果、科技产业化等方面实现快速发展。

2010年复旦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各专业研究生报考录取表

专业名称报名人数录取人数报录比

生态与进化生物学1863∶1

微生物学和微生物工程49114.45∶1

遗传学90422.14∶1

生理学和生物物理851.6∶1

生物化学128482.67∶1

实力院校

浙江大学

1977年浙江大学科仪系设立国内第一个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并相继建成我国生物医学工程第一个硕士学位授予点、第一个博士学位授予点和第一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现隶属浙江大学信息学部生物医学工程与仪器科学学院。其生物工程系在我国生物医学工程业内享有“黄埔军校”的美誉。学院建有生物传感技术国家专业实验室、生物医学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等学术研究机构。学院与国际一流大学及科研机构的交流和合作广泛,多次举办高质量的国际学术会议。作为实力派院校之一,学院办学条件优越,科研实力强劲,现有科研实验用房6千多平方米,历年来先后获得部级和省部级科技进步奖30余项,多项科研成果居国内外领先地位。

学院硕士招生按生物医学信息处理、医学成像与图像处理、医学仪器、生物传感技术、定量与系统生理等方向进行,按下表中的小专业录取。其中免试研究生比例约50%。

2010年浙江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各专业研究生报考录取表

专业名称报名

人数录取

人数推免人数

电子信息技术及仪器11024未知

生物医学工程(083100)8646未知

仪器仪表工程165

生物医学工程(430131)6148

东南大学

作为国内生物医学行业的佼佼者,东南大学生物科学与医学工程学院以强大的实验平台和严谨的治学态度见长。该学科设有生物电子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江苏省生物材料与器件重点实验室。另外,在苏州、无锡等地开设科研基地,给学生提供了优良的实践平台,更方便学院与校外公司合作。在教学治学方面,全院师生在韦钰院士的带领下,在追求知识和理想中求实进取,勇于创新,创造了很多卓越的科研成果。

依托强大的学科优势,生物科学与医学工程学院学生学术思想活跃,专业基础扎实,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大受用人单位欢迎。毕业生可到生物医学工程和电子信息工程领域的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医院等单位从事研究、设计、管理等方面的工作。

在考研招生时,学科分两个方向来录取。对于初试,考卷一般都不会设置太难,主要是对基础知识部分的考查。

2010年东南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各专业研究生报考录取表

专业名称报名人数录取人数推免人数

生物物理学1540

生物医学工程1066113

华中科技大学

华中科技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拥有生物医学工程和生物物理学两个国家重点学科。学院科研实力雄厚,依托学院建立的科研基地包括:国家纳米药物工程技术中心、科技部基因工程“国际科技合作基地”、武汉国家生物产业基地、生物医学光子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中英基因工程和基因组学联合实验室、中德马普生物物理与生物化学合作实验室等。近三年承担国家和省(市)研究课题234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08项,获得省部级以上奖励5项,获得授权发明专利23项,发表SCi收录论文418篇。

学院研究方向包括医学图像处理与分析、医学成像技术与应用、生物医学信号检测与处理、纳米生物光子学与生物传感技术、人工器官等。近两年的考研报录情况未公开,但历年报考人数一直在全国高校内居多。

逐梦――与时俱进的研究分支

近年来,随着生物医学工程学科的发展,生物医学工程技术也日趋成熟,各分支方向的发展也日益明晰。那么,经过几十年的科学探索与研究,生物医学工程的发展现状如何?生物医学工程研究包括生物力学、人工器官、生物医学信号检测处理、生物医学仪器、生物医学成像、生物医学超声、生物材料与微纳米生物技术、分子电子学以及远程医疗与社区保健工程等分支。现今,各分支的发展与研究进行得如火如荼,研制出一系列辅助医疗仪器与关键技术,并在人类医疗诊断中发挥了很大作用。一般来说,我们可以将这些分支简分为四个方向:医学影像学、医学信息工程、医学仪器和分子生物学。

那么,对生物医学工程怀有憧憬的你,应该如何选择自己的努力方向呢?古人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我们需要了解生物医学工程,明白自己对哪方面感兴趣。

医学影像学

影像学诊断是20世纪医学诊断最重要、发展最快的领域之一。20世纪50年代x光透视和摄片是临床最常用的影像学诊断方法,而由于X线、Ct技术的出现和应用,影像学诊断水平发生了飞跃,极大提高了临床诊断水平。核磁共振计算机断层成像系统,不仅可分辨病理解剖结构形态的变化,还能做到早期识别组织生化功能变化的信息,有利于临床早期诊断。医学影像学由此而生。

不同于医学专业的影像学注重使用影像来诊断病情,生物医学工程医学影像学注重研究如何给医生提供更好的图像信息,如何将人体成像的信息更加可视化。近年来,各相关研究机构研发了许多新型的医学影像技术,包括人体各大脏器、血液乃至皮肤的成像技术,提取出更加有效的医学特征辅助医生治疗。

医学影像的研究对于研究人员的计算机水平有很高的要求,如在本科阶段学习的matlab/c++等软件是较为常用的编程软件。该方向研究生阶段的学习科目有《医学影像学》《多维信号处理与分析》《信号处理的小波变换》等,主要介绍医学成像的基本原理与关键技术,是本科阶段《大学物理》《高等数学》《数字信号处理》等课程的深度延续。

这一方向的研究在生物医学工程专业中较为普遍,很多大学都开设相应的课程或实验室。由于各院校发展情况不同,研究方向的名称也略有不同,感兴趣的考生可以利用网络资源加深了解。典型的院校有: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东南大学等。

医学信息工程

医学信息工程研究方向包括神经功能工程、生物医学信号的检测与处理、生物信息获取以及传感生物信息系统和应用等分支。其主要工作目标一方面是为神经科学研究建立交叉的技术平台,另一方面是为临床神经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新的解决方案。生物医学信号是人体生命信息的集中体现,是窥视生命现象的一个窗口。通过检测心电、脑电、肌电和细胞电活动、体温、血压、呼吸、心音、肌肉收缩等生物信号,提供给医生最好的诊疗信息。

该方向研究生阶段的课程设置主要包括《电路》《信号与系统》《数字信号处理》《数据结构》《生物系统及建模》《生物医学模式识别》等。各院校的课程设置基本相同,或者是相关课程的拓展。同样,该方向对学生的计算机编程能力有一定要求,在学习或实验中需要熟练应用计算机处理实验数据。毕业生的就业去向主要是电子信息和医学信息类的科研院所、医药卫生单位、生物医学电子信息企业等,从事科研、开发、应用设计制造及设备管理等方面的工作。国内开设该方向的院校有:四川大学、电子科技大学、西安交通大学、浙江大学、东南大学等。

医学仪器

医学电子仪器是生物医学工程学科的一个重要分支。19世纪末20世纪初,人类研制成功的各种治疗仪器大量进入临床,最具代表意义的有可植入式心脏起搏器、高频电刀、激光刀等。伴随微电子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各种物理治疗类仪器发挥了越来越显著的作用。目前的研究课题包括:面向肿瘤诊断治疗的新型设备的研究开发、基于物理方法的热治疗技术、大功率驱动技术及医学仪器的设计与制造、面向家庭和社区医疗的数字化仪器的研发等方面。

该方向研究生阶段的课程主要有《智能仪器设计》《高级医疗仪器》《医学仪器原理》等,是本科阶段《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传感器技术》《信号处理技术》等课程的延续。国内开设该方向的院校有:上海交通大学、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四川大学等。

分子生物学

分子生物学是以分子水平研究生命本质的一门新兴边缘学科,它以核酸和蛋白质等生物大分子的结构及其在遗传信息和细胞信息传递中的作用为研究对象,是当前生命科学中发展最快,并正在与其他学科广泛交叉和渗透的重要前沿领域。由于分子生物学的不断发展,现代生物医学工程中人工关节、人工心脏起搏器、人工心脏、人工肝、人工肺等在临床上得到应用,使千千万万的患者恢复了健康。随着社会多样性发展,市场需求的不断变化,该方向也会研发出新的生物能源、保健、护理产品,甚至是化妆品相关的技术。

动物医学和信息技术篇7

关键词:物联网;医院信息化;RFiD;无线网络

1概述

当前,信息技术和物联网技术不断发展,促进了各种行业的信息化建设。在医疗领域,物联网技术已经在医院的信息化建设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在推进医院信息化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物联网技术利用各种信息传递平台,实现人与物、物与物之间的信息交换,优化各种医疗资源配置,方便人们获取有用信息。目前,在我国,有很多医院的医疗信息资源仅为其自身所用,其他医院无法与该医院共享医疗资源信息,严重浪费了医疗资源。物联网技术的引入,提供了更为先进的医院管理方式。传统的医院的运行模式通常以业务系统为中心,物联网技术在医院中的应用,将强调以对象为重点,智能化管理和控制医院的人、事、物等,从而促进我国医疗事业的发展。从实际情况来看,物联网技术的应用在我国受到了很大关注,利用物联网技术,可实现对病人和物品的智能化管理,有望将医疗领域的服务推向一个崭新的时期,同时促进智能医院和医疗平台的建设进度。

2物联网技术概述

2.1物联网的概念

物联网通常是指利用信息传感设备,根据预先设定的通信协议,将物品和网络连接起来,使得物品之间能够进行通信,实现对物品的智能化识别、跟踪和管理的网络。常见的信息传感设备主要有射频识别,即RFiD,激光扫描仪,红外感应器以及全球定位系统等。常见的物联网架构主要包括三个层次,即感知、传输和应用层等。其中感知层的主要作用是利用各种感知设备,不间断的从各个位置监测并采集各种物品或事件相关的信息和数据,感知层是物联网架构的最底层;传输层的主要作用是利用各种通信系统,包括以太网、移动互联网以及无线局域网等,将感知层采集到的各种物品或事件的相关信息和数据传递到目的地,传输层是物联网架构的中间层次;应用层是物联网架构的最顶层,主要作用是对传输层发送过来的信息进行各种处理,如统计分析等等,并根据分析的结果作出相应的决策。

2.2相关技术

物联网的关键技术根据其实现原理的不同可以分为短距离无线通信技术、无线传感器网络和射频识别技术等三类。下面分别对这三类技术进行详细介绍。

2.2.1短距离无线通信技术

物联网中的传感器设备在传递其采集的信息时,通常要求使用的网络具有无线连接、成本低、功耗低及对等通信等四个特点。物联网构建时常用的组网技术包括ZigBee、wiFi、蓝牙、UwB(Ultrawideband)等。其中,ZigBee因其具有低功耗、低成本、低速率,并且能够支持多个节点和不同的网络结构等特点,而成为物联网构建过程中应用十分广泛的无线通信技术之一;wiFi是应用范围最广、覆盖范围最大的无线网络通信技术之一,目前几乎所有的智能设备如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都具备wiFi连接功能,不同的无线路由器因其发射功率和环境不同,其信号覆盖距离通常为100-300米;蓝牙技术是两个终端设备在短距离之间进行数据传输的最佳选择,在手机、平板电脑、无线鼠标、智能眼镜、无线耳机等电子设备上得到了相当广泛的应用,此外,蓝牙技术可以将处在彼此信号覆盖范围内的多个具备蓝牙功能的电子设备连接起来,组成微微网(picon-et),进而可将多个微微网连接起来组成散射网(Scatternet);UwB是一种使用脉冲信号而非载波信号进行通信的无线技术,重要应用于测量距离、定位目标物体、娱乐等,其主要特点包括传输数据速度快、功耗低、定位准确等。

2.2.2无线传感器网络

无线传感器网络是物联网技术中重要且十分常用的技术之一,主要有数据获取和分布网络,以及控制管理中心等三个部分组成。组成部分主要包括传感器、数据处理单元,以及相关的通信模块等,每个节点利用相关的协议组成网络,然后通过这些节点采集数据,将采集的数据发送给信息处理中心。无线传感器网络具有成本低、功耗低,且功能多样等优点。

2.2.3射频识别技术

物联网是智慧校园建设的核心技术支撑,而射频识别技术RFiD,俗称电子标签,又是物联网中的一个关键技术。射频识别,即识别和标识目标物,类似给物体贴上“户口”。RFiD技术具有众多优点,包括:防水、耐高温、寿命长,能够读取较远距离的数据,可以加密标签上的数据,数据存储的容量相对较大且可以对存储的信息进行更改,对高速运动中的物体也可识别,能够适用恶劣的工作环境等。RFiD技术以无线射频方式,通过非接触式双向通信,实现数据的交换,最终达到自动识别的目的。

3物联网在医院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的应用

3.1医院物联网建设实现的总体思路

利用物联网对医院进行信息化建设,已经成为了当前大部分医院推进信息化进程采用的主要的技术手段。传统的医院对病患的各种医疗服务和对医院各种物品的管理往往采用人工方式,工作效率通常较低。将物联网技术引人到医院的信息化建设中,能够将对病患的医疗服务和对医院的各种物品的管理工作智能化,在医院的内部,可通过互联网实现内部的设备信息、医疗信息和各种医疗设备信息的智能化数字化自动采集,并将采集的数据进行安全存储,根据需要进行传输和共享。利用物联网技术将能够解决传统医院建设过程中遇到的医疗平台技术薄弱、医疗生产安全隐患、医务人员素质不高等问题,将大大推进医院的信息化建设进程。当前,物联网技术在医院信息化建设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人员管理、物品管理、移动门诊输液以及病患定位及无线医疗监护等几个方面。

3.2人员管理

在医院的人员管理方面,管理的人员类型主要包括医院患者、医院工作人员和患者的探访人员等三种类型。在对人员进行管理时,主要是设定不同身份人员的进出权限,如医院重要场所或者核心办公区的进出、重点部门的智能门禁、重要区域的人员进出记录等等。由于医院是十分敏感,且流动人员较大的特殊场所,医院里的各种重要场所,如手术室、放射室、化验室等等场所,即使是医院的工作人员也不得随意进出,此外,医院的核心办公区域、传染病区、精神病区等医院的敏感区域,也需要对无关的人员设置相应的进出权限。在医院的人员管理方面,实现智能化管理主要使用的物联网技术包括超高频电子标签、电子地图、无线网络定位以及智能视频等技术,其中,超高频电子标签主要是以胸卡或腕带式的形式配发给相关人员,电子地图和无线网络定位技术等主要针对需要看护的病患;智能视频技术主要用户对人员的身份进行识别和相关权限的判断。利用物联网技术,患者到医院就诊时,可以自主挂号,查询自己的病情信息,了解自己的电子病历,办理住院和出院手续等;医院的工作人员可以利用物联网技术对各种病患信息进行采集和患者病房非巡视,医院可对工作人员进行定位,考勤其日常工作到位情况,了解其活动轨迹等。

3.3物品管理

由于医院中的各种医疗设备、物品等往往需要特殊存储或看护,因此,对医院物品的智能化精准管理,也是医院在信息化过程中必须解决的关键问题之一。需要管理的物品通常包括各种药品、医疗设备、需要处理的医疗垃圾、各种消毒的器皿等等。物联网技术的引入,将极大提高医院工作人员对物品的管理效率。在药品管理方面,利用电子标签等,可以随时查看药房的各种药品的使用情况和是否存在丢失情况;在设备管理方面,可以智能化的统计当前医疗设备的消耗情况,方便快捷的对各种智能设备进行管控和定位;在医疗垃圾管理方面,可随时了解医疗垃圾情况,根据需要实时定位医疗垃圾车辆,对特殊的区域进行合理科学设置等等。

3.4移动门诊输液

将物联网技术应用到移动门诊输液,是物联网技术在医院信息化建设中的重要典型应用之一。门诊输液是医院医疗系统的重要功能之一,传统的医院门诊输液,通常是患者通过排序叫号,使护士来给患者扎针进行输液,但是对大型医院,当患者数量较多时,难免会出现延误或出错的现象。在移动门诊输液中使用物联网技术是能够解决上述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经物联网技术应用到移动门诊输液时的主要步骤是:在药品配给和输液过程方面,利用物联网技术可将每个需要输液的患者的相关情况进行标示,包括患者的个人信息和患者需要使用的药品信息,从而减少在输液时的出错情况;在护士叫号方面,传统的护士叫号方式往往存在漏洞,在使用物联网技术中的无线传呼技术,可对该情况进行改善,患者只需利用无线设备即可呼叫护士,不仅提高了呼叫的效率,而且能够营造较为安静的输液环境。

3.5病患定位及无线医疗监护

对特殊患者进行准确的位置定位,提供高效的无线医疗监护,是物联网技术在医院信息化过程中的另一个重要的应用。在使用物联网技术时,可给特殊患者佩戴基于RFiD技术开发的电子设备,当患者需要医护人员提供帮助时,医护人员能够迅速准确的确定患者的位置以及相关的药品使用情况。S着无线网络技术的不断提高,基于无线网络能够给患者提供更完善的服务,极大地缩短了患者信息的获取时间,提高了效率。

动物医学和信息技术篇8

在医疗领域,物联网既应用于临床也应用于医院运营管理。在医院临床上,物联网应用在移动护理条码扫描系统、移动门诊输液管理系统、婴儿防盗系统、患者生命体征动态监测系统等;在医院运营管理体系上,物联网应用于消毒供应中心质量追溯系统、科室物资管理系统、医疗废物管理系统、手术器械清点系统等。

医疗物联网离不开二维条码技术和RFiD射频识别技术。其中,二维条码技术配备移动护理终端能全程追踪患者的就诊信息以及医疗器械的消毒信息等。用移动护理终端扫描患者腕带、输液瓶(袋)、药品、病床上的二维条码,信息便无线传递至医护工作站。二维条码技术的应用既确保了各项医嘱信息的实时传递,减少医护人员的工作量,更重要的是减少了医疗差错,提升了患者的满意度,提高了医院的管理水平。

RFiD技术,又称电子标签、无线射频识别,是一种通信技术,可通过无线电讯号识别特定目标并读写相关数据,而无需识别系统与特定目标之间建立机械或光学接触。RFiD技术被应用在资产管理和设备追踪的应用中,中国药学会有关数据显示,我国每年至少有20万人死于用错药与用药不当,有11%~26%的不合格用药人数。以及10%左右的用药失误病例。因此,RFiD技术在对药品与设备进行跟踪监测、整顿规范医药用品市场中起到重要作用。除此之外,对于婴儿防盗、医疗废物的监测等方面,RFiD技术都功不可没。例如,基于物联网的生命体征采集系统采用目前最先进的RFiD技术,在患者身上佩戴内置感应器的RFiD标签就能实时监测患者的各项生命体征: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等。

医院物联网整体构架图:物联网结构复杂,主要包括三大部分:感知层,承担信息的采集(通过智能卡、RFiD电子标签、条码、传感器等);网络层,承担信息的传输(通过无线网、移动网、有线网、RFiD网等);应用层,完成信息的分析处理和控制决策(医生、护士工作站、ip通讯终端)。

门急诊护理系统:以无线网络为数据传输链路,使用eDa将医院各种基础数据源通过无线网路与eDa连接,实现门诊护士在病床边实时输入、查询、修改患者的基本信息、医嘱信息和生命体征等;通过将二维条码标识技术应用于患者腕带、药品标签、生化标签和标本标签等,采用eDa作为手持终端设备扫描腕带等标签信息,快速准确的实现患者、药品和标本等标识。

动物医学和信息技术篇9

现代战争特点和模式的发展与变化,使军事医学中高技术含量不断加大,大量的高新技术,特别是现代电子技术应用到军事医学的各个领域,促进并支持着军事医学的发展,满足和适应着各种新的卫勤保障需要.之所以形成“军事医学电子工程”这一新兴学科分支,是因为其不仅是电子技术与医学的交叉,而且是与军事医学的交叉,它所服务的对象,应用的领域和环境都具有特殊性.“军事医学电子工程”以传感器技术、微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和现代通信技术等为其主要技术支柱,应用到战时的伤员生理监测、急救、监护、检验、核生化侦检、卫勤信息指挥系统等各个方面,下面以这些技术为主要线索分类,讨论其在“军事医学电子工程”的几个主要领域中的应用研究方向与发展.

1 生物医学传感器技术

传感器技术历来都是军事医学电子工程领域研究的前沿,与平常临床所使用的各种医用传感器相比,用于战场卫生支援的各类传感器有其特殊性,由于它的使用环境复杂,条件恶劣,运动频繁,所以高可靠、高抗干扰、最大限度降低使用条件要求、非接触式的生物医学传感器,一直是研究者所追求的目标.各类物理、化学和生物传感器在军事医学领域都具有广泛的应用.

物理传感器在军事医学中’主要用来监测士兵的生命体征(脉搏、血压、体温等)[1],以准确掌握作战士兵的生理状态,这些指标在临床上监测虽已非常成熟,但在战场上长期监测运动中的士兵,仍需克服一些技术上的难点.首先传感器与士兵的直接或间接接触,必须非常可靠,在不影响战士作战的前提下,不能因为脱落或错位等影响监测效果;其次传感器必须能适应复杂的环境条件(高温、低温、防水、汗渍、灰尘、电磁干扰等);再次能提供直接性被监测指标,以减轻后续处理的硬件开销.正因为如此,柔性阵列传感器技术、非接触式光电传感器技术、智能化、数字化传感器技术是人们关注的焦点.如美军使用高灵敏度震动传感器,获取心跳引起的微弱振动,从而提取心率指标,以从战场上大量的伤亡战士中探测存活者.其“生命支持及后送系统”(LStat),使用皮肤传感器持续监测伤员的各项关键生理指标.美国adelpih’md军事研究实验室研制一种简单的充满液体的声学传感器垫,放在伤员的胸部或担架下层,以监测伤员后送过程中的呼吸和脉搏[2~3].

生化传感器技术是一项重要的高新技术,在军事医学中主要用于野战救治中快速检验伤员的生化指标,探测生物和化学毒剂,是世界各国军事医学领域集中研究的焦点之一.野战救治的临床检验,追求实时、快速,同时对检验设备要求小巧、灵活、方便.因此’一些平时临床检验的方法和设备,在野战时显得不能适应,这就对生物传感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酶传感器作为生物传感器的先驱,发展到现在的光寻址电位传感器(LapS),生物传感器继续向微型化、多参数、可重复使用、可重复生产的方向发展.在生化战剂侦检方面,响应时间比高灵敏度更为重要,是减少伤亡的关键,因此受体生物传感器是研究重点,抗体光纤生物传感器,核酸探针生物传感器,由于对病毒、细菌的高度特异性和核酸探针功能,因此也倍受关注.美军佩戴在士兵作战服上的环境传感器,可提高单兵检测化学和生物战剂的能力,同时可避免中暑、冻伤等环境条件所致病伤,其LStat系统,同样具备生化战剂及环境状况监测功能,并能及时调节系统内部空气,隔离外部环境,确保伤员安全.美军研制的各类各范围生化战剂探测仪,大多采用多路生化传感器,并配备有生化战剂图示及辅助决策系统.

2 微电子技术

本世纪90年代以来,微电子技术迅猛发展,特别是超大规模集成电路技术的发展,使原来需几块,甚至几十块集成电路芯片来共同完成某项功能的系统,只需一块微小芯片即可完成,从而大大缩小了系统的体积、降低了功耗、提高了系统的可靠性.这正是军事医学领域中,野战医用电子装备所追求的目标,由于战时和战场的特殊性,野战医用电子装备追求微型化、智能化,又由于整体的较强的卫生力量,难以靠近前沿,因此前线的战伤救治,大多以单兵自救和互救来完成,这就需要研制一些能单兵使用的电子卫生装备.因此缩小体积、降低功耗,是该领域的科研人员永无止境的追求.

选用市场上的大规模集成电路,经系统优化设计,研制野战医用电子装备,仍是投资少、周期短、深受欢迎的一种方式.专用集成电路(aSiC)技术的发展和实用,使研制者能够自己设计,并制作某种专用集成电路,从而使以前需一台整机所完成的功能,现在只需一块芯片即可完成,因而倍受关注.集机、电、磁、光、化学、计算机、传感器与信息处理一体化的微型电子机械系统(memS),是当今世界普遍关心的技术之一,它集微型化与智能化于一体,可将一台复杂的野战医用电子装备,制作成一个香烟盒、一块军表、甚至一支钢笔大小.

美军利用微电子技术研制的微型血样分析器,可在战争条件下即刻进行血液分析,其体积小于小巧的女用手持电话;心电图机体积小于巧克力盒;配戴于手腕或手指上的脉搏监测仪,像平装书一样大小的自动去颤器;轻便数字X线机,可用于战场查明肌肉、骨骼、神经、血管等损伤情况;小型B超,以及正在研制的手持磁共振成像扫描仪等;都大量的采用了微电子技术和memS技术[4’5].

3 野战医用计算机技术

计算机技术作为现代高新技术的一种标志,也迅速渗透到卫勤保障的各个领域和环节,它主要体现在卫勤指挥自动化系统和各类野战医用电子装备这两个大的方面,前者以台式机和便携机为主要形式,后者以手持机或单片机为主要形式.

以计算机网络为主要技术特征的卫勤指挥自动化系统,是保障应付突发军事行动卫勤保障的重要支撑条件,它负责提供可靠的饮食、饮水保障方案;血液及血制品、战救药品药材保障方案;伤员后送方案;可动用潜在卫生资源方案;战救卫生资源配备与药材流动协调等.齐全的各类医学、卫生资源多媒体数据库的建立,各种大型辅助分析、处理、决策软件是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方向.美军已经建立了卫勤C3i系统,医疗后送质量评估系统,自动救护质量评价系统,战区卫生资源管理系统,战场急救、药房及牙科专家系统,核生化(nBC)信息系统等[6],丹麦也研制出nBC预警计算机系统. 各类微控制器(单片机)是智能野战医用电子装备的处理中心,该项技术的使用,使装备的智能化程度大大提高,现代单片机功能齐全,几乎不需配置.利用单片机技术,自动监测士兵的生理状况,自动请求救援,为伤员提供早期自救方案指导以及进一步的紧急救护措施,研制可用于医疗信息支援、可用于远程医疗系统的前端接口的手持计算机设备等,是当前各军卫生部队的主要研究内容.

美军研制的单兵计算机装备,是一个功能卓越的“电子医生”,士兵负伤后,它不但能够求救,而且能为士兵提供救护指导方案,还能自动接通基地大型计算机的专家系统及医学信息库,为伤员提供更可靠的救护服务[7].其为战地军医研制的手持计算机设备,可使军医通过战术互连网络或医疗通信接口实时了解战地情况,可与其他野战卫生单位取得联系,可提供全球定位导航帮助,可与美军各兵种配备的多技术自动阅读卡和新的数字化医疗鉴定卡等兼容使用,可采集战伤信息,实现战伤电子病历,可提供远程医疗服务[8].

4 战时医疗通信技术

现代通信技术,历来是军事领域争夺的前沿,现代高技术战争的卫勤保障特点,迅速将通信技术推向战场医疗救护,特别是最近几年战场医疗通信技术得到了迅猛发展,其主要体现在卫勤指挥管理通信系统,寻找、发现伤员的全球定位系统,远程医疗通信系统,医疗信息系统等.研制能与军事通信网接口,以获得资源共享的野战电子卫生装备,独立机动医疗通信系统,远程医疗的前端装备,全程医疗信息的获取、输送设备等是主要研制内容和方向.

美军的佩带在士兵身上的个人状态监视器,具有定位接收和无线收发功能,它能进入全球卫星定位系统和军用高级无线电话(宽频密码分隔多路进入系统)系统,以监测寻找伤员位置,遥测伤员的生命特征[9’10].他们研制的战地远程医疗系统,主要由数字化野战医院承担,它包括佩戴于战场医生激光防护眼镜上的视频器、以及喉头送话器、微型耳机和膝上型计算机,通过宽频密码分隔多路进入系统与单道视频和双道音频数据通信相连接,后方医生或医学专家通过这一系统能随时对战场救治工作实施指导,包括观察战场抢救过程和伤员后送途中的进一步治疗.美军建立的医疗信息系统,与全球远距离通信网相联接,它使医疗信息不间断地投送到伤员救治的所有阶梯,它通过战伤电子病历等,从前方战场到后方医疗基地,连续、迅速的获取、分发、输送医疗信息(伤情、化验报告、放射和病理影像等),并将其存于多媒体数据库,医疗人员可随时通过通信系统调用[11’12].

5 其它

这里值得一提的是激光技术在“军事医学电子工程”领域中的应用与发展,在生化战剂侦检方面,无源激光、紫外激光、红外激光都起着重要作用,激光雷达在大、中、小范围内的生化战剂检测方面,取得了成功的应用.美军《陆军》杂志1997年3月刊报道,美军利用红外激光将名为“埃拉斯汀”(eLaStin)的一种动物组织产品“焊接”到人体伤口上,“埃拉斯汀”在激光的作用下可以很快的堵在伤口上,甚至可转变为受伤机体组织的替代物,从而达到迅速闭合伤口的目的.

动物医学和信息技术篇10

关键词:中医药信息学;基本框架;研究方向

doi:10.3969/j.issn.2095-5707.2014.01.002

Discussionon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informatics

YuSanhong,HuangHuifen,YiZhaoxu,GongYoulan

(LiteratureinformationResearchinstituteofHunanacademyof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HunanChangsha410006,China)

abstract:theestablishmentof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tCm)informaticsisaninevitabletrendoftCmsciencedevelopment.thispaperdescribesthebasisofsubjectconstruction,definition,basicframeworkandmajorresearchdirectionoftCminformatics,andputsforwardtheprospectforthedevelopmentoftCminformatics.

Keywords:tCminformatics;basicframework;researchdirection

信息科学已经成为21世纪最具有生命力的科学,也是衡量各国科技发展水平的一项重要指标。计算机的诞生及其飞速发展,为科学技术进步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强大的技术支持和运算储存功能[1]。因此,以计算机为主要工具的现代信息学在应用复杂的数学方法分析大量数据方面具有先天的优势[2]。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信息科学与其他学科交汇融合形成了多个新兴学科,如生物信息学、化学信息学、材料信息学、医学信息学等,在多个领域中发挥了促进创新发展新学科的作用。随着信息科学的迅速发展,中医药学也以前所未有的步伐迈向现代化,研究手段越来越丰富,获取的信息数量与日俱增[3]。但是,在多数情形下,数据并不都是有价值的。因此,如何从错综复杂、内涵丰富的数据中提取出有用的信息,如何运用信息处理技术和研究方法来处理和分析这些有效信息,如何发现和解析隐含在海量数据中的客观规律,以及如何利用这些数据并将其转化为有效信息最终来指导现代中医药的研究是学科发展中亟待解决的问题。我们现在碰到的许多中医药研究问题的复杂性已经大大超出中医药学研究的能力范畴,依靠现有的研究思路和方法很难突破[4]。这就给所有中医药研究者提出严峻挑战的同时,也给新学科的萌芽创造了历史机遇。处于历史性跨越发展时代的中医药研究

人员也希望拥有更为现代化的研究手段,并且期待这次变革能够促进解决中医药复杂体系辨识的难题[5]。

1中医药信息学的建立基础

现代科技发展离不开信息科学。伴随着越来越多的学科与信息学交叉融合,孕育形成了新的学科[1]。如今的中医药学出现了大量难以解决的问题,需要依靠其他手段来突破其学科界限。将信息技术应用到中医药学中能使许多难题迎刃而解。所以,中医药信息学的建立是中医药学科发展的必然发展方向[6]。

中医药学与信息学的共同理论基础都是对动态现象运动规律的认识。信息学的方法就是运用信息,把系统的运动过程看作信息传递和转换的过程,通过对信息流程分析并处理,获得对某种系统运动过程的规律性认识的一种研究方法。信息方法的特点是用信息概念作为分析和处理问题的基础,它完全抛开研究对象的具体结构和运动形态,把系统的有目的性的运动抽象地转换为一个信息的过程,即信息的输入、存储、处理、输出和反馈过程。而中医药学的观念是中医药学对于人体自身的完整性及人与自然、社会环境的统一性的认识。中医整体观认为,人体是一个由多层结构构成的有机整体,构成人体的各个部分之间,各个脏腑形体官窍之间,结构上不可分割,功能上相互协调、相互为用,病理上相互影响[7]。

信息学强调运用信息方法对复杂事物进行分析研究时,不必对事物的具体结构加以具体分析,而是对其信息流程加以全面地考察,重点强调其在与环境交互作用过程中的动态功能,从而获得关于事物整体的信息。但信息方法并不是切断系统之间的联系,也不是用孤立的、局部的、静止的方法研究事物,更不是在剖析的基础上进行简单机械地综合,而是直接从整体出发,用联系的、全面的、转化的观点去综合分析系统运动过程,这就是信息方法的整体准则。因而,中医药学与信息学的结合点就在于此。信息方法是核心,整体准则和功能准则是保证信息方法能够正确实施的法则,信息方法与两个准则交互作用,一起形成了完整的信息方法论体系[7]。

2中医药信息学的定义

中医药信息学是中医药学与信息学交叉融合产生的一门新兴学科,它是基于动态现象运动规律理论,遵循整体准则和功能准则,运用计算机与网络等技术,研究中医药学领域信息现象和规律,对中医药信息进行表述、管理、分析、模拟和传播,以实现中医药信息的获取、转化与共享,揭示中医药信息的实质以及内在联系为目标的一门交叉科学。随着计算机和网络的普及,中医药学与信息科学不断碰撞、交叉甚至融合。两者都不是从具体结构上对事物加以解剖的具体的分析,而是重视从整体上、动态中去观察和研究事物,从而获得关于事物动态现象的运动规律和整体认识。这既是信息方法的功能准则和整体准则,也是中医学的整体观。拥有共同的理论基础,也有相似的方法学,促使两个学科在交叉融合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中医药信息学[8-9]。

3中医药信息学的基本框架

中医药信息学主要由中医药信息技术的研究、信息标准化的研究、信息有序化的研究、信息获取方法的研究、信息交流的研究、图像分析与处理技术的研究、信息系统的研究等多方面研究构成[5]。而学科的基础研究具体包括以下三个方面:①对构成中医药信息学的基础理论和支撑条件各学科的研究;②中医药信息学理论基础的研究;③中医药信息学方法论的研究[10]。

4中医药信息学主要研究领域和方向

中医药信息学主要研究领域和方向有三个[3]:

4.1基础领域的研究方向

包括三个方面,研究中医药信息学的支撑科学,包括中医药学、信息学、管理学、信息管理等;研究中医药信息学理论,包括中医药信息论、中医药知识整合论和中医药信息学原理;研究中医药信息学方法论,包括信息学方法、整体准则、功能准则,研究中医药信息学学科框架[11]。

4.2技术领域的研究方向

包括中医药信息收集技术、中医药信息存储技术、中医药信息处理技术和中医药信息输出技术。

4.3应用领域的研究方向

主要包括中医药信息标准化研究、中医药知识体系计算机表示与模拟研究、中医药数据分析与利用研究和中医药文献信息资源研究等。

5展望

将信息数字化与网络化技术引进中医药学中能明显提高中医药信息共享的能力,从而明显改善中医药信息获取、转化与共享能力不足的问题,能极大地推动中医药学的发展。中医药信息学的发展与成熟,开启了中医药传统经验管理转向新型知识管理的新篇章,标志着中医药学在传统获取信息及利用信息手段上即将开始一次革新,同时也成为中医药诊疗手段与经验传承进入飞速发展时代的里程碑。

参考文献

[1]董伦红.体育信息管理的理论构建及应用系统开发研究[D].北京,北京体育大学,2002.

[2]DiVenturaB,LemerleC.,michalodimitrakisK.,etal.Frominvivotoinsilicobiologyandback[J].nature,2006,443(7l11):527-533.

[3]刘海波,彭勇,肖培根,等.当前中药数据库建设中的几个问题[J].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09,11(3):339-343.

[4]崔蒙.中医药国际化发展战略研究[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1,8(8):2-4.

[5]崔蒙,尹爱宁,李海燕,等.论建立中医药信息学[J].中医杂志,2008,49(3):267-269.

[6]崔蒙.试论中医药信息学及其相关信息学科[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2,9(8):89-91.

[7]岳剑波.信息管理基础[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

[8]崔蒙,尹仁芳,谢琪.关于中医药信息学内涵的研究[J].中医杂志,2009,50(10):869-870.

[9]段青,康小梅.中医新兴与交叉学科的发展应用概述[J].光明中医,2011,26(10):2152-2155.

[10]谢琪.基于本体方法构建中医药概念信息模型的方法学示范研究[D].北京,中国中医科学院,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