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地质学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7:47:49

医学地质学篇1

1.1资料来源

从北京教育考试院调取2005年至2014年北京地区整体与高考理科本科第一批次统招统分临床医学专业招生录取分数类数据,摘取北京教育考试院编著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在京招生录取分数分布统计(理科):提前批次(含艺术类提前批)及本科录取部分》(2005~2007年、2008~2010年、2011~2013年)中人数类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1.2主要评价指标

1.2.1实际录取人数。本研究中,实际录取人数是指被北京地区普通高校临床医学专业实际录取的考生人数,该指标主要反映了每年北京地区临床医学专业本科实际就读群体的数量规模,它与北京地区临床医学专业计划招生人数密切相关。

1.2.2平均分数顺位百分比。本研究中,平均分数顺位百分比是指北京地区普通高校临床医学专业录取平均分数在北京地区高考理科考生分数分布中的排名位次占考生总数的百分比,在高考理科整体生源具有一定同质性、考生分数分布呈现相似正态性的情况下,该指标主要反映了临床医学专业录取生源在高考理科整体生源中所处的相对位置。

1.2.3报名招生比。本研究中,报名招生比是指北京地区以一志愿一专业报考临床医学专业的人数与该专业计划招生人数的比值,它可以通俗地理解为同时报考竞争1个临床医学专业计划招生名额的人数,该指标主要反映了临床医学专业对于高考生源的报考吸引力以及招录竞争激烈程度。

1.3统计方法

采用excel201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根据不同类型数据资料分别采用均数或者中位数描述其集中趋势,按照时序绘制相应折线图,直观地呈现主要评价指标的变化情况,并对主要评价指标进行线性趋势预测。

2研究结果

2.1招生数量规模

近10年北京地区临床医学专业本科实际录取人数在数值上依次历经激增、渐减、回升的变化,与计划招生人数变化趋势相同。2006年实际录取人数最多,2012年实际录取人数最少,两者相差82人。总体来看,近10年北京地区临床医学专业本科实际录取共计2735人,平均每年实际录取约274人,招生数量规模总体呈现出减少的变化趋势。

2.2录取生源的整体质量

2007年至2013年(2005、2006年缺乏平均分数数据,2014年缺乏分数分布情况,故该指标只统计2007年至2013年),北京地区临床医学专业本科录取平均分数顺位百分比在数值上历经渐增、回落的变化,2012年平均分数顺位百分比最高为前11.06%左右,2007年平均分数顺位百分比最低为前5.59%左右,两者相差5.47个百分点。总体来看,2007年至2013年北京地区临床医学专业本科录取生源在理科整体生源中的相对位置总体呈现出下滑的变化趋势。

2.3专业吸引力

近10年北京地区临床医学专业本科报名招生比在数值上呈现波动性下降,2005年报名招生比最高,2012年报名招生比最低,两者相差1.28)。总体来看,近10年北京地区临床医学专业对于高考生源报考的吸引力总体呈现出降低的变化趋势。

3原因初探

3.1临床医师执业状况不佳

由于临床医学专业是一门高度专业化的学科,其绝大多数毕业生都会选择担任医师、从事一线临床医疗工作,故医师执业状况对于临床医学专业的招生质量及吸引力有着最为主要的影响。从目前来看,医师执业状况不佳主要体现为“三大三低”,即“工作负荷大、压力大、风险大”与“职业待遇低、声誉低、安全感低”,我国临床医师似已“恶化”成为一种危险职业。当前,临床医师一方面要谨慎地完成“医、教、研、防、保、康”等方面的高负荷工作,另一方面还要承担职业发展的高压力和医疗行为的高风险,与此相应的却是相对较低的、与劳动复杂专业程度不相适应的收入待遇,以及医患缺乏信任、关系趋紧背景下人身安全可能面临的威胁,加之极少数医务人员出现医德下滑等不良现象致使医师群体的社会声誉受损,这些正是造成我国临床医师职业和专业吸引力不足以致临床医学专业本科招生质量下降的一个主要原因。

3.2临床人才培养尚存弊病

我国临床医学人才教育培养分为医学院校教育、毕业后教育、继续医学教育3个阶段,紧密衔接着临床医学生的招收环节,因此,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方面某些行业性、体制机制性、人为性“弊病”,也是造成我国临床医学专业招生质量下降的一个直接原因。具体来说,主要有以下5对矛盾:一是临床医学人才培养周期长、投入花费大与快节奏的经济社会发展及“低投入、高产出、快产出”的社会心理追求之间的矛盾;二是教学质量较高的医学院校招生数量少、生源品质较好与教学质量欠佳的医学院校招生数量多、生源品质较差之间的矛盾;三是临床医学专业本科招生与人才需求在规模数量、专业结构、区域分布等方面不够协调匹配的矛盾;四是部分医学院校招生规模的扩增性与其教学资源承载能力的有限性之间的矛盾;五是临床医学人才培养过程中临床实践、人文素养、医患沟通等方面薄弱与临床医疗岗位能力要求之间的矛盾。上述5对矛盾或将造成人才“贬值”、人才流失、人才竞争优势下降,使得高考考生对于就读临床医学专业的前景预期不乐观,不利于临床医学专业本科招生质量的提升。

4思考与建议

4.1不断改善临床医师执业状况

面对目前临床医师“三大三低”的执业状况等因素影响临床医学专业招生质量的问题,需要逐步完善基层首诊、分级医疗、双向转诊制度,引导患者合理就诊、有序流动,减轻医院医师过重的工作负荷。健全医疗执业保险制度,分担医师执业的过大风险。改革人事薪酬制度,推进医师多点执业,完善激励约束、激活人力资源;改革职称晋升与绩效考核制度,建立起适应不同岗位特点及工作内容的指标体系,实行评聘分开,缓解医师职业发展的过大压力。落实财政投入政府责任,建立体现医务人员技术劳务价值的薪酬体系,逐步调整医疗服务价格至合理水平,切实提高医务人员收入与待遇。坚决维护正常医疗秩序、努力营造安全执业环境,提升医务人员职业安全感与工作幸福度。鼓励媒体对临床医疗工作进行体验式、纪实性报道,充分发挥舆论引导作用,宣传优秀医务人员的先进事迹,提高医师职业群体的社会声誉,提升临床医疗职业对于高考生源的吸引力,进而改善临床医学专业招生质量。

4.2深化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改革

医学地质学篇2

关键词:全科医生;临床培训;教学基地

全科医生临床培训是培训合格全科医生的重要环节,临床培训教学基地是全科医生基本技能训练及培养全科医学诊疗思维的场所,在全科医生培训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1加强全科医生临床培训教学基地建设的重要性

全科医生是综合程度较高的医学人才,主要在基层承担预防保健,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和转诊,患者康复和慢性病管理、健康管理等一体化服务,称为居民健康的"守门人"[1]。全科医生培养应坚持突出实践、注重质量,以提高临床实践能力为重点,规范培养模式,统一培训标准,严格准入条件和资格考试,切实提高全科医生培训质量。全科医生教育实践性较强,全科医生学员通过在全科医生临床培训教学基地进行集中技能训练和临床轮转,进一步掌握临床各种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断、鉴别诊断,治疗原则,转诊指征,并掌握预防保健和康复指导能力。建立规范化、标准化的临床培训教学基地是培训合格全科医生的关键环节。

2不断完善全科医生临床培训教学基地基本建设

我院将全科医生临床培训工作作为本院基本教学任务之一,有一名院级领导分管此项工作,并有职能部门专人负责组织与协调;有健全的全科医生临床培训的管理制度,包括《全科医生培训教学管理人员职责》、《全科医生培训学员管理、考勤制度》、《全科医生培训教学查房制度》等;合理使用全科医学教学的经费,并专款专用;有完成全科医学教学任务的门诊、病房、教学设备、教室、图书室、住宿条件、学员食堂,以及必要的教学设施;医院科室设置齐全,包括内科、外科、妇科、产科、儿科、急诊科、皮肤与性病科、康复科、中医科、眼科、耳鼻喉科等科室,能按照《大纲》要求完成教学任务,达到具备开展全科医生培训的基本条件。

3提高全科医生临床培训教学质量

3.1明确培训目标全科医生培训是以全科医学理论为基础,以基层医疗卫生服务需求为导向,以提高全科医生的综合服务能力为目标,通过较为系统的全科医学相关理论和实践技能培训,培养学员热爱、忠诚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事业的精神,建立连续性医疗保健意识,掌握全科医疗的工作方式,全面提高城乡基层医生的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能力,达到全科医生岗位的基本要求。注重培养和提高全科医生解决多发病、常见病等医疗问题能力为核心,达到"熟临床、懂公卫、具人文、会管理"的培养目标[2]。

3.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由于我国全科医学教育起步较晚,全科医生临床培训,是对已取得执业资格的,正从事全科医疗服务的学员进行培训。我国全科临床培训基地的师资是以三甲医院的临床专科医生为主,在三级综合医院三级或二级学科从事临床工作,主要是诊治疑难重症,在服务对象、模式、手段和内容等方面,与全科医师相当有很大差异[3]。我院通过选派优秀的临床教师参加"全科医生师资培训班",学习全科医师培训内容,了解国家全科医生培训的相关政策,掌握全科医师培训细则、培训重点、带教方法以及规范化培训项目评估方法等,结合专业特点,树立全科医生培训带教理念,掌握全科医生的带教方法。成立全科医学教研室,实行教研室主任负责制,组织全科医生师资进行集体备课、集中讨论,定位全科医学培训目标,构建全科医学教育理念,探讨新的教学方法,运用新的现代化教学手段。

3.3强化全科医生基本技能训练全科医生学员绝大多数来自县、市卫生服务中心(站)或乡镇卫生院等基层卫生单位,学员年龄跨度大、学历层次低、参与继续再教育机会少,普通存在全科医生基本技能应用欠缺的问题,全科医生学员对全科医生临床技能操作培训有非常强的需求[3]。根据《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科医生转岗培训大纲》(试行)和《全科医生诊疗操作指南》,我院制定了《全科医生基本技能训练项目表》,确定了病史采集;体格检查;手术区消毒辅巾;开放性伤口的止血包扎;换药;清创术;切开、止血、缝合、打结、拆线;脓肿的切开、伤口引流技术;骨折、脱位的固定和搬运技术;徒手心肺复苏(人工呼吸、胸外按压);妇科双合诊检查;阴道窥器使用;儿童生长发育测量;吸氧术;吸痰术;插胃管;导尿术;雾化吸入;洗胃术,灌肠术;心电图机的使用;常用急救技术;家系图等基本技能训练项目。通过整合三级教学医院的医疗教学资源对学生进行基本技能强化训练,采用小组教学,带教老师"手把手"指导、规范学员的操作,全科医生学员通过反复的训练,临床技能操作的规范性、准确性、熟练程度得到提高。

3.4规范临床轮转培训,创新教学方法。临床技能实验中心基本技能强化训练考试合格后,学员进入临床轮转阶段,学员在各科临床带教老师指导下进入临床实训,在临床轮转阶段进一步掌握各项技能。根据培训大纲要求,结合学员情况,制定《全医医生临床培训教学计划》、《全医医生临床培训科室轮转表》、《全医医生临床培训实践考核手册》,培训的重点是掌握常见症状的诊断与鉴别诊断、主要疾病防治与转诊指标、常用操作技术。教学领导小组定期检查全科医生临床培训的教学工作,检查学员临床轮转进度、实纲完成情况。组织同学参加医院的各种学习班、学术讲座,运用情景模拟教学法、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远程网络教学、案例教学等,提高医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创新意识、应变能力。加强全科医生的实践能力,增加临床实践机会,接触不常见的病种或临床操作,进一步拓宽知识面,同时也是培养实用型医学人才的必经之路[5]。

3.5优化资源配置,建立全科医学临床技能实验中心。投入500万元加强全科医学临床医学实验教学中心的基本设施建设及装修,根据人才培养目标与课程教学重新整合、规划,形成了包括临床外科模拟手术室、诊断学模拟实验室、妇产科模拟实验室、模拟病房操作室、医学影像学实验室、口腔技能实验室、中医技能实验室、临床基础检验实验室、综合实验室等9大类实验室,形成了多学科综合性的教学平台。构建包括远程视频示教系统、计算机辅助教学系统、数字化图书馆的信息化教学平台广泛应用于全科医生的教学。计算机辅助教学系统是利用计算机仿真人体模型和计算机教学资源库开展全科医生教学活动;远程视频示教系统是将会诊的网络平台、手术室直播平台、临床技能实验中心教学示范平台通过网络连接,可让几十名学员在线清楚地观摩到临床教师的诊疗过程、教学影像资料,教师可根据需要,切换临床教学科室和内容,与学员进行双向对话和交流,进行互动式教学,提高了临床教师的教学质量和学员的学习效率[6]。

3.6建立全科医生临床培训教学评估体系根据《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科医生转岗培训实践技能考核大纲》,制定了《全科医生基本技能训练项目考核表》,教学培训模式及形式单一的考核方法无法真正有效评估全科医生的实际临床能力,建立整合式全科医生临床培训教学评估体系[7],将学员医学理论知识学习、临床实践技能、临床能力考核成绩综合评价,考核主要内容包括常见症状鉴别能力,体格检查能力,辅助检查读能力、医疗文书书写能力、基本操作能力、常见疾病诊断处理能力、急诊急救能力、社区慢性病管理与健康宣教能力和人文精神及沟通交流能力等。对全科医生临床培训进行多面性的综合评价,明确培训效果。

参考文献:

[1]《关于建立全科医生制度的指导意见》国发[2011]23号.

[2]范珍贤,钟梦,李君,等.湖南省全科医生转岗培训效果的评估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12,15(10a):3275-3277.

[3]谢波,缪李丽,李一梅,等.全科医学临床基地师资培训的实践与探索[J].重庆医学,2011,40(12):1239-1240.

[4]缪希松,龙世寰,童毅,等.昆明市全科医生临床技能操作培训情况调查[J].中国全科医学,2012,15(9a):2924-2926.

[5]郑骄阳,刘志民,朱梁,等.全科医生基本技能训练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0,(3):123-124.

医学地质学篇3

论文摘要:根据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状况,从教学质量管理、教学资源管理及学生管理3方面构建医学职业教育质童保障体系,为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合格卫生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创造条件。

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特征是:以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为根本任务,以适应社会需要为目标,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由于经济发展滞后,缺医少药情况多见,急需大量卫生技术人才,因此培养“下得去、用得上”的卫生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是西部少数民族地区高职高专医学院校的主要任务。

1构建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指导思想

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和《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精神,以教育思想、教育观念更新为先导,以教学基本建设为重点,以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的全面的人才培养质量观为核心,按照教学过程设定相关的质量要求和质量监控措施,制定规范、合理的质量标准和科学的评价体系是建设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宗旨。

2全国医学职业教育办学现状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就业为导向,面向人人、面向全社会的高职教育将职业教育推人发展和改革的快车道。2007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全国共有普通高等学校和成人高等学校2321所,其中有高职(专科)院校1168所,今后我国职业教育每年都将为社会培养近300万的毕业生;同时,还要进一步广泛开展面向全体城乡劳动者的职业培训,普遍提高劳动者的就业、创业能力和素质。133229.Com

3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医学职业教育发展的瓶颈

少数民族地区主要集中在西部,医学教育大部分由省(自治区)属院校承担,由于地方经济发展滞后,办学经费紧缺、教学资源不足、信息不灵,导致办学观念跟不上时展;与国内外医学教育界、医学界的交流少,引进人才和留住人才困难,师资整体水平不高,办学规模小,生源起点较低,与国家高职院校办学评估指标要求有较大差距,存在课程设置与社会经济发展不相适应等问题,因此,建立教育质量保障体系迫在眉睫。

4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具体构成

教育质量保障体系主要由教学质量管理、教学资源管理及学生管理三大模块构成。

教学质量管理模块是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的基本目标,包括教学质量标准、教学质量管理组织系统、教学质量评价和反馈四大基本系统。

4.1教学质量管理

4.1.1建立和完菩教学质至标准教学质量是学校发展的生命线,衡量教学质量的关键是学校在教学过程中是否实现办学目标和人才培养目标,具体标准应以学生掌握的知识水平和基本技能、具备的职业道德素质能否适应社会发展需求而定。因此,各专业人才培养计划、课程设置及实现计划的相关教学是否适应社会发展需要,是建立和完善医学职业教育教学质量标准的基础。

4.1.2健全教学质量管理组织系统.完巷管理机制(1)合理的组织管理是保证教学质量管理有序进行的基础。教务处是校级教学管理的主要职能部门,应健全机构设置,配备得力的管理人员,充分发挥教学管理、监控和协调职能,保证教学工作稳定、有序进行。

(2)建立和完善“校一系”两级教学组织管理机制,重视系部作为基础教学管理部门的作用,在系部设立教学管理办公室,配备专职教学秘书和工作人员,强化系级教学管理的组织和实施,创立教务处宏观调控、系部具体组织和监控教学的网络化管理体系。

(3)成立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使其在学校党委的领导下,加强校级组织对教学的管理和指导作用。

(4)成立行业指导专家组,使其在校教学指导委员会的领导下,加强对各专业人才培养的指导作用。

4.1.3建立和健全教学管理别度.规范数学日常管理教学管理制度是学校进行教学质量监控的根本依据。建立严格、科学、规范的教学管理制度是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的重要措施。教学管理制度应结合学校存在的新情况、新问题制定,达到“有章可循、有章必循、奖惩分明、措施到位、管理有序”的管理目标,从而使教学管理制度、管理措施更加规范、合理,为提高教学质量提供制度保证。

4.1.4完菩教学质量评枯系统.保障教学质至传统的考试手段是一种行之有效的监控、检验、评价教学效果的途径,但由于受时间限制其对教学质量的控制较为滞后。为及时进行教学质量科学监控,在教学管理实践中,应逐步构建和完善一套符合西部高职院校管理特色和风格的“管理人员一教师-学生”三位一体的教学质量评估系统,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不同层次的教学管理、课程建设和专业建设水平评估,教师课堂教学质量、学生能力、学风建设等教学评估。通过“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评建结合”,逐步实现学校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

4.1.5建立教学信息反债系统.强化教学质量监控在完善教学质量评估系统的同时,建立教学质量信息反馈系统。

(1)学校各级领导要定期或不定期听课,了解课堂教学情况,加强对教学质量的监督和检查。

(2)建立规范的教学检查制度,加大开课前教学资料准备、期中教学检查和期末考试出题、阅卷、成绩分析等环节的监控力度,严肃考风、考纪。

(3)建立教学督导工作组,指定学生课堂信息反馈员,及时收集课堂教学信息,针对存在问题制定相关管理制度并采取监控措施。

4.2教母资译管理

加强教学资源管理是建立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物质保证。教学资源管理包括对教师人力资源的管理和教学设施的管理。建立教授、专家治校的管理机制,以外出进修学习和校内传、帮、带的模式开展教师队伍建设,充分激发教师参与教学管理和教学改革的热情;同时保证教学经费在全校总经费的合理比例,争取社会支持,多渠道筹集教育经费,将有限的教育经费有计划、有重点、分步骤地投人教学基础设施建设,尤其是网络教学管理平台建设、校内临床技能实训基地建设、学校附属医院建设、科研基地和校外实习基地建设等。

4.3学生管理

4.3.1学生是影响教学效果的主要因紊应将素质教育贯穿于整个教育过程中,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道德为重点,坚持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与加强思想道德修养的统一,坚持书本知识与社会实践的统一,坚持实现自身价值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统一,坚持树立远大理想与艰苦奋斗的统一。学生管理部门要与教学管理部门紧密合作,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建立良好学风、校风为出发点,通过整顿学风等一系列措施,形成主动学习的良好学风、校风。

4.3.2加强实习生管理.追踪毕业生就业状况(1)毕业实习是医学生将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的过程,是实现医学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必经之路。学校和实习医院必须紧密联系,健全实习生管理制度,及时发现和解决实习中存在的问题,保证学生实习顺利进行。

(2)毕业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就业率与学校生存、发展密切相关,因此进行毕业生就业状况调查、分析,对学校的人才培养可以起到评估、检验、校正方向的作用。

5不断深化教育改革,完善教育质且保障体系

(1)建立和健全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组织机构,明确各级机构在教育质量保障体系中的岗位职责。

(2)有计划、有步骤、有组织地建设和完善教育质量保障体系。要在目标分解的基础上,将修订和完善一系列规章制度的任务落实到具体责任人。

(3)各级岗位责任制及奖惩制度紧密结合,才能达到有章可循、依制度管理的效果。

医学地质学篇4

1 革新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理念

现代医学模式彻底改变了医学教育的理念,现代医学不仅要研究人体的生理疾病治疗,还必须要关注人体患病的社会、心理和环境等因素的影响,这一观点已在医学界达成了共识。现代医学模式不仅需要医师具备高超的医学技能,还需要医师具备综合的医学人文素质。因此,在现代医学模式下,医学人文素质教育是一个不可或缺的教育内容。

要适应现代医学模式的要求,就必须全面推进医学人文素质教育,革新教育理念。为此,《中国医学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深化医学教育改革,推动医学教育发展,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高质量的医药卫生人才”。全面推进医学生的素质教育,就必须革新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理念,将医学人文素质教育与医学专业教育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学习医学专业知识的同时,潜移默化地接受医学人文素质知识的教育,二者的教育相互渗透,开展交叉融合的教学模式。

创新医学人文素质教育,除了调整医学教育的培养方案外,首先要调整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的课程设置,让学生能够系统地学习课程体系内容,丰富学生的知识体系;其次要改变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的理念,走出思想政治教育代替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的误区,把医学人文素质教育当作不可或缺的知识体系,纳人医学教育的大纲之中;第三要广泛地把医学专业学习与医学人文素质教育融合为一体,强化人文素质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切实提高学生的综合人文素养;第四要对医学生进行全程化医学人文素质训练,将医学人文素质教育覆盖到大学教育的全过程,延伸实行终身制的教育模式,培养医务工作者的医学人文精神。

2 增加人文素质课程体系设置

国外医学院校医学教育课程设置,由自然科学、医学和人文社会科学三大模块组成,各国三大模块的课时分配比例不尽相同。其中美国、德国人文社会科学课程占总学时的比例最多,高达20%-25%,英国、日本约为10%-15%;相比之下,我国医学院校社会科学课程设置比例,较国外医科院校设置偏低,大约只占总学时的8%左右。

借鉴国外医学人文社会科学教育的经验,我国医科院校要增加医学人文社会科学的课程设置,起码也要达到国外医科院校课程设置的平均水平,增加人文社会科学选修课的设置,创新医学人文素质模块化教育。把人文社会科学的课程,如医学法学、医学哲学、医学社会学、医学心理学、医患沟通、美学、风俗文化、语言艺术、中西方医学史、中西方文化比较研究等开设为限定性选修课,突出人文社会科学为行医能力服务的口的,提高医学哲学的思辩能力、语言沟通的艺术能力和文学艺术欣赏能力,研究中西方医学科学与文化风俗的交融,使医学人文素质教育跟上国际先进教育的水平。

4.3 创新医学人文素质教育模式

现代医学模式对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已成共识,要求医学生需要具备相应的医学人文素质以及团队合作精神。所以,多渠道开展医学人文素质教育,是现代医学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1)改革医学人文素质教学模式。

医学人文素质教育是一个综合性的教学体系,要实行全程化模块化的课程设置,创新性地开展研究型教学、专题型教学、主题型教学、社会实践型教学、案例型教学和执业技能培训等模式,应用现代教学手段组织教学,开展形式多样的教学,教师以自己的高尚品格和优秀的师德表现感化学生,营造宽松的医学人文素质教育氛围,促进医学人文素质教育思想的内化,使其修养升华为内在的医学人文精神。

(2)改革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的教学方式。

开展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进行课堂教学改革与设计,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创新性地应用以问题为导向的课堂互动研讨式、案例引导启发式、人文教育嵌人式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产生思想共鸣,鼓励和激发学生独立思考问题,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创新性地开展医学人文素质教学,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人文医学知识,促进学生医学人文精神的升华,陶冶学生的医学人文情操。

(3)校园活动融人医学人文素质教育。

医科院校学生的医学专业课程学习任务重,主动参与医学人文素质活动的积极性不高,这是医科院校的共性问题。但只要我们能用现代教育理念,以多维的医学人文素质教育活动为载体,提高学生的参与率,重实效轻形式,设计以医学人文素质教育为主题的校园文化活动,潜移默化地把医学人文素质教育融人校园活动中,丰富学生的医学人文素养内涵。同时,还可以让学生自主地设计与参与活动,促进学生对医学人文素质的内化理解,让学生走出校园参加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的社会实践活动,通过社会实践认识医学人文素质教育,在社会实践中学习与获得知识,实现人文精神的自我养成。

4 加强医学人文素质执业技能培训

针对医学生开设医学人文素质执业技能培训,是医学人文素质教育与社会实践教育融合的新尝试,能有效地提高学生医患沟通技巧,建立以患者为中心的沟通理念,掌握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技能;医科院校要重视在临床实习阶段学生的人文医学素质执业技能教学,建立临床人文素质执业技能培训机制,以医学人文执业技能培训为中心,提高临床医学人文执业技能水平,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效果的实效性。

在医疗工作实践中,学生医学人文素质教育课程考核成绩的高低,与其医德的水准不一定成正比。医科院校充分利用医学人文素质执业技能培训,把临床执业技能培训和人文执业技能相结合,强化医学生人文关怀的意识。把医德医风建设和人文医学素质教育相结合,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和医患沟通能力,重实效轻考核,加强医学人文素质实践知识能力的应用。

5 建立考核评价导向效应体系

医学地质学篇5

1中医学的自然科学学术思想

为什么在低下的科学知识和科技水平条件下,成书于东周和西汉时期的《黄帝内经》就奠定了中医学的基础理论,并有着较高的医学水平,而且还具有自然科学的深厚内涵?关键就是先祖们从生活和生产劳动等实践中,深刻认识到人的生存离不开自然界,人的健康、疾病发生和药物治疗等也离不开自然界,而了解二者之间关系的最简单、易行、最好的方法,就是把人和自然界作为一个整体来观察、研究,从中认识医学问题。

众所周知,人如果没有支撑其生存的自然环境,是不能存活的。人要和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与能量交换才能成长,才能摄取到食物营养,自身废物才能排出。显而易见,环境应列入到生命之中,即环境也是生命的一部分。最好的例子莫过于细胞和细胞液,它们都是生命。因此,中医学的医学思维,具有现代医学科学意义。

由上可见,中医学的医学学术思想是从人与环境是一个整体,生命是环境的组成部分,环境也是生命的组成部分的角度来研究医学、研究人类健康、疾病和治疗等医学问题。这也就是中医学的“天人合一”或“天人相应”的医学整体论。这种医学学术思想表明中医学是一门整体性和综合性很强的医学,因此才有《中医学》这门课程,西医学就没有这门课程。所以解剖学、生理学和全科医学不能等同于西医学,西医学是多门类医学学科的综合。

由中医学的这种医学学术思想出发,从而建立了以阴(月)阳(日)为“和”(即平衡)的中医阴阳学说、以木火土金水所表征多种医学含义的横向相互关系、纵向系统联系和总体连结的中医五行脏腑体系学说,以及以经、络、穴之气液为形实的经络学说等。相应地,也就有了辨证论治、四诊八纲、病因病机、治则、药食药理和养生等临床医学规则。

需要注意的是,中医学的医学整体论还包括药食和药理在内,因而凸显了中医学使用天然药物的医学意义和绿色意义,更体现出了中医学在防治疾病上的科学观:大自然就是一个极好的医生。当然,恶劣和污染的环境也是非常厉害的杀手。

2中医学医学整体论的主要学术思想内容

阐述中医学学术思想内容的论著颇多,本文则着重从医学科学角度来阐明它的医学科学学术思想内容。其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2.1人与时间的统一建立在天干地支的中医五运六气学说,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天文时间”与疾病的关系。这种关系在《素问·六节脏象论》中亦有述及。故“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天地合气,命之曰人”。《素问·四气调神论》和《素问·脏气法时论》中论述了季节对人体健康状况的专属影响,故“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和“春生、夏长、秋收、冬藏……而人亦应之”。《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说》论述了昼夜与疾病的关系:“夫百病者,多以旦慧昼安,夕加夜甚”。经络学说论述卫气的运行具体到时辰。《素问·上古天真论》、《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说》论述了人的年龄与身体健康状况和生育等的关系。《素问·热论篇》讲到了疾病与时间的关系。《素问·脉要精微论》阐明了痈疽致人死亡的时间。中医学还阐明了疾病发生阶段的治则,因而出现了同病异治、异病同治的临床治法。其实,中医学在许多方面,如脉学、治病、养生、药食等都有时间观念,特别表现在采药和用药上:如《温病条辩》曰:“凡夏日所生之物皆可去暑,尤以扁豆花最”;《本草纲目·四时用药》的用药规则和用药方法。所以,中医学“时间医学”的学术思想是非常突出的。恽树珏先生言:脏腑乃“时序的脏腑耳”,“五行为四时之代名词”,“医学不讲四时、寒暑……即属荒谬”。

2.2人与环境的统一俗话说得好:“一方水土一方人”,“不习水土,必生疾病”。可见自然环境对人的生命多么重要。故《黄帝内经》曰:“人以天地之气生”、“人与天地相参也”。自然环境与人的健康、疾病和防治关系十分密切,四季和健康、疾病的关系就充分反映了这一点。地区或地理环境和人的形体、体质、生理、性格、声音、治疗、生育、寿命、疾病和保健方法等都有密切联系。中医五行学说所述五方与人体等各方面的联系就充分体现了这种关系。人是社会的一员,所以必然会参与到社会生活、工作和活动中去。这时由于个人的各种原因,如贫富、地位、性格、爱好等,常会引起心理和心态的反应,从而影响身体。《素问·上古天真论》和《素问·疏五过论》等多有阐述,在此从略。

在这里要特别提到中医学的人与生物环境的统一。人也是生物中的一种,当我们阐述人与时间、环境以及下文所说物质性的关系时,其实,细菌和病毒等也与这几个方面有着密切联系。当中医学用病因六淫和病机病症等来说明人的健康、疾病和防治时,其实是间接地反映了细菌和病毒等的作用。当然,这是非常不够的。中医学应该按照自己的学术思想去研究细菌和病毒等,建立自己相应的分科。中医学“环境医学”的学术思想内容非常丰富,值得进一步专门研究。

2.3人与物质的统一自然界存在着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防治疾病的用药等也主要靠自然物质(气、水、动植物和岩石矿物土壤等)。所以《素问·六节脏象论》曰:“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神乃自生”。中医学十分重视人的物质性。不论脑、心多么重要,如果没有营养物质供需,也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根之树、无米之炊。故《素问·平人气象论》曰:“人以水谷为本,故人绝水谷则死……”《千金要方》曰:“安身之本,必资于食”。《本草纲目》曰:“饮食者,人之命脉也”。中医学的人与物质的统一性,特别表现在对食、味、色的研究观察和总结上。味与人体健康、疾病、防治、养生等的关系尤为丰富,有味入、味生、味合、味宜、味食、味走、味多、味过、味禁、味伤、味病等。

人的物质性表现有二个方面:无机性和有机性,从环境角度来看,则是人与无机环境和有机环境(或生物环境)的关系。人是自然界物质演变和生物进化的结果,是物质世界的一部分,因此,人必然与无机物质与有机物质具有统一性。现代(微量)元素医学研究就表明了这种关系:地壳的、有机体的、人的各自平均化学成分有着惊人的一致性。地壳的多种元素、有机体的大量元素、人的主要组成元素中都有氧、氢、碳、钙、钠、钾,后二者中还都有氮、氯、磷、硫、镁。此外,人体中60种元素的丰度曲线与地壳中相应元素的丰度曲线相一致,也是极好的证明。有趣的是,上述的11种元素成分亦是人体细胞的主要成分,它们占细胞全重99%。

人是一个客观实体,物质是第一性的。中药也是具体的物质。那么运用物理学、化学和生物学等来研究中医学,应该是顺理成章的事。随着这些研究的深入,将会使人更深刻的认识中医学的深厚理论和临床疗效的有效性,并将促进中医学的发展。

2.4人与自然变化的统一俗语“不服水土”即是很好的说明。随着时间的前进,无机环境(气圈、水圈、土壤、地质地理等的物理环境和化学环境)、有机(生物)环境和社会环境会发生变化,从而会影响人的健康以及疾病的防治,并发生相应变化。例如,季节的变化、不同方位地区、社会处境的变化和不同体质等的人的健康以及疾病的防治等状况,就反映出这种统一性。

2.5人体构造结构与自然的统一人生活在地球上,受到它物理场,特别是重力场的控制。有趣的是地球构造具有三层:地壳、地幔和地核,而人体也具有三层:皮肤、肌肉和骨骼,人体细胞一般也具“三部结构”:细胞膜、细胞液和细胞核,其中细胞膜亦为三层:内、外疏水区和中间亲水区,间期细胞核也为三部:核膜、核基质(和染色质)和核仁。又如把双手向上举直,如果手掌和脚掌相当于两极,头胸部相当于赤道,那么手三阴经和足三阳经的流注是由赤道向两极,而手三阳经和足三阴经的流注则是由两极向赤道,真类似于大洋中的冷、暖洋流的流动。这种流动显示出调节整体的平衡作用。中医学的“援物比类”研究方法和全息性观察(局部看全体)均反映出这种统一性、一致性。所以中医学有面诊、舌诊、目诊、耳诊、手诊、足诊、骨诊和脉诊等。

2.6人体本身构成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中医学认为人体是以阴阳平衡、五脏为首,通过经络体系而把全身相互联结起来的一个有机整体。这个整体对环境既有顺从适应性的一面,又有主动适应(或对抗)性的一面,人体的自愈能力、通过治疗恢复健康和通过养生保健而长寿等,就说明了这一点。人体脏腑体系之间的相互关系是非常复杂的,不仅有生克乘侮和相及关系,而且还有相聚、劳补、相济相助、互藏、别通和相通等的关系。这些关系至少表明二点:①人的生命不是放在“一个蓝子”里面的。所以才有“脑死亡”和“心死亡”之争,所以保存好的古尸之肌肉皮肤还具有生物学特征。故人的生命是顽强的;②人体切除脾、或人工心脏、或去一肺、去一肾、或去部分肝、部分胃,并不能说明中医阴阳五行学说不能成立,相反,却更体现出中医学的医学整体论和中医阴阳五行学说的医学认知。

3中医学的医学模式

简言之,医学模式就是人们对医疗实践和医学理论概括后对医学问题的一个总体医学观点,它是医学学术思想的一种简洁表达方式。那么中医学是什么样的医学模式呢?首先,我们要认真考中医学的医学特色是什么。由上可知,中医学的学术思想和内容有以下独有和突出的医学观念:①它的学术思想和基础理论基本上是从“五脏为首”的角度去阐明的;②特别突出时间与人体健康、疾病、防治和养生保健的关系;③在与环境的关系上,重点突出与生物环境的统一性,这反映在中医学的药食上。所以中医用药基本上都是天然药物。中药是“长命之药”,数千年至今仍然使用;④中医学把中药药理和用药理论以及养生保健也纳入到了学术思想和基础理论之中,例如中药的性味、归经和配伍等。所以中医学的“医”和“药”是不能分开的,“药”是包含在“医”中。否则,就是西医学的“生药学”了。

由上看来,中医学医学模式应反映四点:①时间;②环境(无机环境,如大气、地质地理环境、有机环境和社会环境);③人体(五脏为首,包括心理);④药食和养生。可以简洁表达为:时空———人———药食的四维医学模式。这个把人的健康、疾病、防治、养生和保健有机地联接为“一条龙”的医学模式,完整地反映了中医学的整体医学观。人们在论述西医学的医学模式时,却忽视了这种具有深厚科学内涵的中医学医学模式。这种模式反映了中医学理论和实践的高度一致性,并表明中医学存在着理论上的特色优势。

医学地质学篇6

【关键词】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

人文素质是指人们在人格、气质、修养等人文方面所具有的综合素质[1]。临床工作中,合格的医师除了要具备精湛的医学知识和专业技能之外,人文素质也不可或缺。尤其是上世纪现代医学模式由“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医学-心理”模式的转化,以及国内日趋紧张的医患关系,对于我们医务工作者提出了更早层次的要求,这也更加凸显了新时期下加强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的必要性与紧迫性[2]。目前,人文素质教育在部分医学院校中却未受到应有的重视,并且部分医学生不重视自身人文素质的提高。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应引起我们的关注和探讨。本文就新时期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缺失的现象进行了分析,探讨了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的必要性与紧迫性,并提出了相应的提高医学生人文素质的可行性措施。

1新时期强化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紧迫性

1.1特殊的职业属性对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要求

医学是以人类生命和健康为服务对象,其本质为“人性化的医疗”。“救死扶伤”是亘古不变的医学职业精神。人不仅具有生物学属性,而且具有社会学属性。医学相应的亦具有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双重性。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S.e.Luria教授提出,“医学在本质上具有二重性,它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人文学,需要人文滋养”。医学不仅是针对病理生理的学科,更是关注人心理和生命意义的学科。所以对于一名优秀的医师而言,只有优秀的人文素质与过硬的专业素质相结合,我们的临床、科研工作才得以顺利高效的开展。医师特殊的职业属性决定了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是至关重要的。trudeau医师著名的墓志铭“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提醒我们,临床工作中,医务工作者要从生理和心理双方面去帮助患者,不仅具备高超精湛的专业技能,而且关怀和尊重患者的生命与健康、权利和需求、人格和尊严。

1.2现代医学模式转变对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要求

自从1977年美国engel医生首次提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以来,现代医学模式逐渐由工具化的“生物-医学”模式发生了转变,并获得了业界广泛认可。现代医学模式认为患者不仅是单纯的生物个体,同时还是生活在一定社会环境中的、具有不同心理学特点的个体。医师对患者的救治过程,不是一个单纯的“修理机器”的过程,而是一个医患互动的复杂过程,而这需要医务工作者的良好的人文素质为基础的。因此,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要求,医学生的专业培养必须融合于人文素质教育的大环境里进行。尽管如此,目前在我国的医学院校中不同程度的以生物医学模式为指导,部分医学教育者仍然抱有“重专业轻人文”的人才培养和教育观念。这样培养出来的医学人才往往是只见“病”不见“人”的“偏才”,明显落后于现代医学的需求。

1.3解决医患关系困境对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要求

当前我们处于经济社会转型期,医患关系日趋紧张。尤其是近年来国内暴力伤医、甚至暴力杀医事件层出不穷,引发了诸多社会关注和思考。日趋紧张的医患关系不仅影响到了医疗服务质量,而且严重威胁了临床医护人员的身心健康。究其原因,医院的公益性、国家法律制度建设、医生的技术水平、患者的经济条件与人口素质、媒体的错误引导等等,是不可推托的深层次原因。但是,部分医护人员在医疗过程中道德水平低下与人文精神的缺乏,也是重要的诱发因素。诚然,解决医患矛盾主要依靠政府的“多管齐下”的医疗改革,但是提高医学生的人文素质,使其充分认识到临床工作中人文关怀的重要性,对于避免或减少可能的医患纠纷,也会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3]。医学人文素质教育,不仅能帮助医学生掌握与患者沟通的技巧[4],更能让医学生认识到“人性化医疗”的本质,对患者施以充分的爱心和耐心,并且能够理智和长远看待医患矛盾。只要这样,才能取得患者的理解、信任与支持,积极地配合医生的治疗,才能达到最佳治疗效果。总之,医学人文素质教育构建和谐医患关系至关重要。

1.4提升医学生综合能力对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要求

医学同时具有科学属性与社会属性。现代医学教育应该是人文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并重的综合教育,这样才能培养出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全面发展的医学人才。现代多元化社会中,医学生应该在全面积淀基础知识的前提下,专注于专业知识的学习,实现“术业有专攻”。1988年的《爱丁堡宣言》指出:“医学教育的目标不是培养仅仅治疗某些疾病的医生,而是培养促进全人类健康的医生,同时他还应该成为专业的倾听者,仔细的观察者,敏锐的交谈者”[5]。这对于新时期的医生提出了更高要求,医生诊治工作不是简单的“治病救人”,而且同时是优秀的管理者、有深度的思想家、掌握社会科学和行为科学的学者。目前,部分医学生在繁重的医学课程的压力之下,在社会趋利的现实和实用至上的理念指导下,思想上不予重视人文素质的学习,自觉或不自觉放弃了人文精神的学习。部分医学生学习的动机是临床医生的“高社会地位、高经济收入”,认为一切学习,都是为了获得医师资格证书、掌握临床技能,缺乏对自我的高标准、严要求,这样的医生明显不能满足现代多元化社会对于医生的全方位人才的需求。医学生教育中,只有一手抓专业素质教育、一手抓人文素质教育,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才能培养出一名“通融识见、术业专攻”的合格的“白衣战士”。

2新时期强化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对策分析

2.1重视医学院校人文社科类课程建设

一直以来,我国高等医学教育奉行的教育模式,是仅仅重视医学专业知识的教育,忽视人文素质教育。究其原因,社会发展阶段和前苏联大学教育体制的影响所致我国高等教育“重理清文”。再者,我国目前高中阶段的基础教育与大学本科教育并没有合理地衔接,尤其是人文素质教育方面显著欠缺。因此,医学院校应该重视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优化课程结构,在满足医学生专业知识学习的同时,加大人文社科类课程的比例,以培养出全面发展的医学事业接班人。

2.2注重对医学院教师人文素质的培养

提高医学生人文素质的前提是重视对医学院教师人文素质的培养。医学院校往往专业氛围浓厚,但是部分人文类教师受重理轻文思想同化、学科信心不足,这也是目前医学院校人文素质教育效果差的主要原因。“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只有高校教师从思想上充分认识到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将医学生人文精神贯穿于理论授课与实践教学的始终,才能有效地提高医学生的人文素质。另外,医学是一门实践学问。临床实习阶段的人文素质教育,会使医学生受益终生[6]。在医学生实习课程教学中,带教老师应该重视人文精神教育,注意增加医学生与患者的接触机会,培育学生关爱生命的情感。带教老师在临床授课及临床工作中表现出的“仁心仁术”,带教老师的一言一行,对医学生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自信的、积极的老师带给医学生是满满的正能量。

2.3引导医学生自身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视

引导医学生自身重视人文素质的提高是强化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核心因素。人文社会知识在塑造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形成正确的思维方式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虽然对于医学生而言,专业成绩和专业技能的高低是校内评优的关键考核指标与求职的重要评价,但是长远来看,未来职场乃至社会大众将会越来越看重医师的综合能力。医学生人文素质的缺失,不仅影响到其综合素质的提高,而且还不可避免地会进一步影响其职业技能的提升。因此,医学教学中,我们要充分引导医学生对于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视,以人文素质渗透入到医学专业知识的学习当中。医学生应当对自己高标准、严要求,努力成长为关注时代、关爱生命,并且“博闻强识、术业专攻、妙手仁心”的人间大医。

2.4强化社会注重对医学生人文素质的积极引导

当前医患关系日趋紧张,部分媒体为吸引眼球而将注意力过多地集中于医患冲突的报道上,并且负面新闻屡见不鲜。这虽然刺激医学生意识到提高自身人文素质的重要性,但是负面的新闻报道不可避免的会给医学生带来巨大压力,使得原本不够成熟的医学生产生消极的甚至退缩情绪,反而容易不利于其人文素质的提升。如何充分利用媒体资源,对良好医患关系进行正面宣传,利用名医名家的榜样的无穷力量,激励医学生包括人文素质在内的综合素质的提升,则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此外,社会媒体更应该利用舆论优势,创设提高全民族的人文素质的社会大环境,则更加有利于医学生人文素质的塑造。综上所述,新时期下对于临床医师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相应的对于未来的医师-医学生的培养也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合格的医学生除了加强医学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之外,强化人文素质的教育的重要性也不言而喻。尤其是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化以及国内日趋紧张的医患关系,更加凸显了新时期下加强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的必要性与紧迫性。强化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需要社会、学校、教师,以及医学生自身的努力。只有重视医学院校人文社科类课程的设置;注重提升教师人文素质并强化临床实习中的人文教育;社会舆论积极引导,创设和谐的社会大环境;医学生重视自身人文素质的提升,才能真正解决医学技术先进而医学人文素质缺失的困境,而这对于将来更好的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乃至和谐社会至关重要。

参考文献

[1]杨京华,刘泽英.加强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必要性及对策[J].继续医学教育,2015,29(8):73-75.

[2]崔立谦,叶慧玲,余金龙,等.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并贯彻医学教育始终[J].继续医学教育,2009,23(4):22-24.

[3]王瑞涛.论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对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重要性和举措[J].继续医学教育,2014,28(7):110-112.

[4]刘志红.人文教育之于医学生医患沟通能力的培养[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6,8(1):35-36.

[5]李艳芬,马兆明.医学素质教育与人才全面发展[J].中国卫生质量管理,2003,10(2):42-43.

医学地质学篇7

关键词: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内涵必要性途径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的一场深刻变革,是一项事关全局、影响深远和涉及社会各方面的系统工程。”在提高国民素质的伟大工程中,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它处于素质教育的核心地位。医学生作为高等教育中的一分子,将来是要从事医疗工作的,由于其职业的特殊性、职业道德的内在要求,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对他们来讲显得尤为重要。因此,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是实现培养德术双馨优秀医学人才的关键所在。

一、人文素质教育的内涵

人文素质,是指由知识、能力、观念、情感、意志等多种因素综合而成的一个人的内在的品质,表现为一个人的人格、气质、修养。人文素质教育就是将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通过知识传授、环境熏陶及自身实践使其内化为人格、气质、修养,成为个人相对稳定的内在品质。

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即是使医学生通过对人类优秀文化成果的选择与继承,内化为医学生的人格、气质、修养,成为相对稳定的良好的内在品质,对医学生的发展具有潜在、长远的作用和影响。它是以塑造人的精神境界、人格品位乃至民族精神为主要内容的教育,其目的主要是引导学生如何做人,包括如何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关系,以及自身的理智、情感、意志等方面的问题,最终使医学生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操、高品位的人格修养及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多维知识视野。人文素质教育以人文学科为主要内容,但人文素质教育不等于人文学科教育。人文素质教育不仅仅是人文知识的灌输,更是人文学科中内含的价值――以爱国主义和高尚医德为核心的人文精神向个体身心中的内化,这正是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特征,也是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主要目的所在。

二、加强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必要性

1.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是社会文明与时代的要求

科学与人文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两只翅膀,缺一不可。让科学具有高度的人文关怀,是时代的要求和趋势,也是社会文明和进步的需要。人文素质教育的最大作用是使人逐步形成较为完善的人格品质,而完善的人格品质会使人具有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会使人对社会作出更多的贡献。医学生也不例外,以生物医学为主导的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对医学生人文素质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这就要求医生及未来的医生――医学生除了具备精湛的医术外,还要有厚实的人文基础,有关注人类价值与精神的能力,为患者提供人性化的医疗服务能力。

2.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是人文素质教育处于医学教育弱势地位的要求

由于受20世纪50年代初期我国选择的前苏联单科性医学院校办学模式的影响,这种过分强化“专业”意识、专业教育的模式,导致了许多学生知识面狭窄、人文素养较差等。虽然从20世纪80年代起,各高校都开始意识到加强人文教育的必要性,特别是1995年原国家教委在50多所院校开展人文素质教育的试点工作后,各试点院校在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方面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索,开展了许多工作,取得了一些经验,但不可否认,目前也还存在不少问题。在医学院校,其教育思想、课程设置、师资队伍建设及校园文化建设等方面,都存在着与现代医学发展不相适的问题。[1]反观西方国家,从20世纪70年代以后,就非常重视人文教育和伦理道德教育,强调全面提高学生素质,许多国家明确提出在教育中给予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同等的地位。我国传统医学教育重医学轻人文,较少考虑对医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随着实践的发展已暴露出严重的弊端。现代医学高等教育不得不重新考虑医学中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整合,追求医学科学精神与医学人文精神的融合,以提高综合素质为目标,加强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

3.加强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是社会对人才评价的要求

一个具有良好人文素养的人,必定是拥有较深人文底蕴的人。人文底蕴是一个人内在生命中文化积累的深度和厚度,是生命发展中最重要的潜质,它能加深人们对自身、对他人、对社会的沟通和理解。大学毕业生“自主择业”、用人单位与毕业生“双向选择”是我国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大学生就业方式。在人才市场的激烈竞争中,就业不仅需要从事某一行业的专业技能,还必须具备对今后的职业生涯可能产生重大影响的人文素质,如人际沟通交往能力、自我表现能力、自我推销能力、自我发展能力、工作责任心、意志品质、行为合作能力等。这必然要求现代高等教育注重大学生人文精神、人文素质的培养。因此,认真研究与实践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无疑具有深刻的意义。[2]

4.加强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是医学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新时期什么样的医师才是合格的?许多国家在通过对未来卫生服务需求的预测和对现行医学教育进行反思的基础上得出的共识是:只有全面发展的人,才能称得上是合格的医学人才。合格的医生不但在价值观、知识和能力、思维方式、体魄和心理等方面的素质达到新的水平,而且能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进步。1995年我国教育部制定了高等医学教育的总体培养目标,2001年又出台了《中国医学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其中明确指出:“发展医学教育,提高我国医学科学水平,培养和造就一支适应社会需求、结构合理、德才兼备的专业卫生队伍,使卫生事业更好地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这既涉及到每个家庭和个人的切身利益,又关系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经济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医学生的教育,除专业知识教育外,还必须加强与健康、医疗有关的社会科学、哲学、文化、环境和伦理等人文素质教育,从而培养健康人格的优秀医学生。[3]

三、加强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途径

医学生是未来从事医疗活动的主要力量,他们的人文素质如何,不仅显示着我国医学事业的发展水平,而且折射出我们整个民族的文明程度。唯有提高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才能使其在医疗实践中关注人的生存质量、生活理念和生活方式,关心人的生活环境,自觉地尊重患者的人格和自尊,才能发自内心地关心和爱护病人。

1.人文素质教育必须与专业教育相结合

高校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应充分发挥业务教师言传身教的作用,而教师文化修养和人文素质的提高是营造人文氛围的重要方面,教师的行为常常对学生影响很大。因此,开展人文素质教育,必须加强业务教师队伍建设。学校应要求广大教师转变思想观念,树立科学与人文相统一的哲学观。一是不断加强专业教师自身的人文功底,对教师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人文素质培训。同时,鼓励他们参加各种高层次学术活动,扩展教师视野,要求他们重视自身的人文修养,克服重专业轻人文的错误倾向,并鼓励教师把人文素质教育渗透到专业课程的教育之中。二是对于人文课程教师,要求其多学习和了解医学知识,寻求更多的医学和人文的契合点。在这一点上,我校始终倡导将医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结合,融人文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为一体,融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为一体,促进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融合,从而不断推动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深入开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2.人文素质教育必须与人文社会科学教育相结合

对于医学生而言,使他们掌握一定的人文社会科学理论和知识,不仅有利于促进他们在专业内的创造性思维,而且能使他们在以后的学习工作中获得一种对生命更深层次领悟的意识和能力。因此,在医学生的教育过程中,首先要按新的医学模式改革现行的课程结构和教学内容,构建以医学人文课程为基础与医学专业相结合的人文素质教育课程的新体系。其次,在教育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应大胆地、充分地借鉴人类优秀的文明成果作为医学生成长的源泉,凡一切有利于他们塑造博爱、高尚、健康人格的知识和理论,都应积极吸收,为其所用。最后,在教育方法上,应倡导课堂讨论、角色扮演、话剧表演等形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3.人文素质教育必须与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

校园文化是整个社会文化的一个支系,是一种具有引导性的亚文化。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旨在通过各种文化载体活动,使人类优秀文化的精神内核转化为受教育者的人格、气质和修养,从而成为维系人类社会的生存与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除了校园景观的美化外,首先应开设一系列的人文讲座,诸如我校开展的名家讲坛、“科学人生”系列讲座、大学生形势政策报告会、诗词鉴赏讲座、高雅艺术进校园讲座等,拓展医学生人文知识,开阔其视野。其次,应以优秀传统文化、事实和人类文明的共同成果,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医学人才。例如,我校通过开展“中华诗词名篇朗诵会”、“红色赞歌”大型晚会、“军歌嘹亮国旗红”大型广场歌会、“母亲赞歌”等群众性活动,加强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既使民族精神得到了发扬光大,又培养了我校医学生健康、高尚的优秀品质,使优雅灵秀的校园充满了浓郁的人文气息。

4.人文素质教育必须与社会实践相结合

医学生人文素质的提高离不开情感的体验、实践的熏陶、生活的磨炼。要使医学生的人文素养真正有所提高必须让学生走出校园,在实践中启发思考,培养学生关注人、关注社会,从情感上体验到对人文素质的渴求。社会实践是人才培养和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医学教育特点决定了医学生必须参加见习、实习教育过程及其它社会实践活动。在这些活动过程中对他们不失时机地进行历史、文化、服务意识、医德医风、人际交往能力等方面的人文素质教育是十分必要的。除此之外,应结合暑期“三下乡”活动、“为民服务活动”、社会调查等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充分培养、锻炼医学生的集体合作精神、社会责任感,逐渐内化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树立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在服务社会中感悟和实践医学的人文精神和职业道德,顺应时展的潮流,使医学生真正成为“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保护神。

总之,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非一朝一夕之功,但只要明确目标,稳打稳扎,长期坚持,必将会有可喜的进步,医学人文精神也会得到进一步的发扬。我们相信,只要我们明确目标、坚定信念、不断探索和前进,就一定能培养出新时期社会认可和需要的德术双馨的优秀医学生。

参考文献:

[1]赵降英,郑飞云.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模式研究.中国医学伦理学,2002年第1期,第50-51页.

医学地质学篇8

关键词:医学生人文素质现状实践

1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性

当今社会要求医学生不仅要具有过硬的医学知识,还应具备系统的心理、社会等人文知识素质。只有受过良好人文素质教育的医学生才能成为适应未来社会需要的高级专门人才。并且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医学本身的发展,人文素质教育在医学人才成长过程中成为越来越不可或缺的内容。

2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现状

2.1价值观偏颇,社会责任感弱化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以及社会思潮和价值观的多元化发展,部分医学生的价值观偏离主流,自我中心和功利主义倾向严重,未能充分认识到医学学科的崇高性以及作为医学生将要担负的重任,社会责任感弱化,这与医学生将来要从事的社会医疗和人类健康事业的要求相背离。

2.2人文素养普遍匮乏

目前我国绝大多数的医学课堂教学,铺天盖地地充斥着专业知识的传授,却忽视了人文素质的培养。国外的医学生在就读医学院校之前必须先获得文理学院本科学历,并取得学士学位。也就是说医学生在学医前就已广泛接受人文科学的培训。而对我们医学生的调查显示,他们的人文知识贫乏,知识面狭窄,思维闭塞。有些甚至性格孤僻、心理承受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较低等等。人文素质的匮乏给学生走向社会、适应社会造成了一定困难。

2.3知识结构单一,课程设置不合理

一方面,我国医学院校学生以理科生为主,理科知识在整个知识结构中占绝对优势;另一方面,受传统观念影响,高等医学教育历来注重医学专业教育,人文类课程多作为辅助课程或者选修课程开设。从而导致医学生总体人文素质不高,知识结构单一,表现为道德修养欠缺、沟通协调能力和心理承受力较差等。这与新历史条件下高等医学人才的标准是不相符的。

3加强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实践

3.1建立良好人文环境

良好人文环境是开展人文素质教育的基础,学校相关部门要充分发挥其职能,加强学生社团的建设和引导,组织丰富多彩的文娱活动,充分发挥医学生自身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再者,要有计划地举办高雅学术活动,如各种人文修养讲座、辩论赛和人文艺术节等。高雅的学术活动不仅能够净化学生的心灵、陶冶学生的情操,而且有利于学生文化品位的提升和创新潜能的积淀。

3.2创新人文教育内容

我校在创新教育内容方面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一是把人文素质教育纳入到整个医学课程体系中去,在课堂教学中切实把传授知识、发展能力与提高素质融为一体,把医德与医术的培养结合起来,加强文、理、医多学科渗透和融合的“通识教育”,使学生的文化素质、思想道德素质、业务素质和身心素质得到全面的发展。二是结合医学生特点,利用公共课领地,合理设置艺术、文化素质教育课程,探讨文学艺术与医学的交叉与综合特征,以期学生具有深厚的人文情怀,能对疾病的认识和治疗做出全方位、多角度的思考。三是开辟第二课堂,活跃业余阵地。适量适度、精心选择,相继开设心理学、医学美学、医学伦理学、医学法学、文学艺术等专题讲座,并成立心理咨询中心,设专家门诊,与青年学生沟通和咨询,为学生打造全面接受人文教育的平台。

3.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是人文素质教育的直接实施者,教师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高素质的教师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作为高等医学院校的教师,只强调教学的科学性与实用性是不够的。高等医学院校应将人文素质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纳入学校师资队伍建设的总规划,定期培训,多重渠道开发,提高教师人文修养水平,培养出一支专业、年龄、学历和职称结构合理的人文素质教育师资队伍。只有加强和优化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整体人文素质,在教育观念上突出人文素质意识,才能推进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提升。

4小结

医学地质学篇9

关键词:医学生;人文素质;实践教学

从新公共卫生事业的发展来看,传统生物医学教育模式,将关注“病”向关注“人”进行转变,特别是基于“疾病”本身的预防,反思导致疾病与影响健康的行为方式、社会生态环境等因素,将医学人文素质教育放在现代生命价值观、医学伦理观的重要地位,重视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互融互通。但长期以来,医学教育却陷入了忽视人文素质的窠臼,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水平堪忧。因此,强化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特别是从课程结构、人文实践教学模式、形成性评价等方面,来探索医学专业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的融合路径,就显得更为重要。

一、医学生的人文素质的内涵

对于“人文素质”,可以包括与人文相关联的所有素质、品质和能力,其核心是强调对“人”的关注、践行人本主义生命观。医学在本质上是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的统一,兼具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双重属性。对于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正如福柯所提出的“医学被赋予一种崇高的任务:在人们的生活中确立健康、美德和幸福的正面地位”[1]。简言之,医学乃人学,即“医乃仁术”。从医学教育发展来看,医者既需要具备与其职业相关联的专业技能,还需要极高的职业道德与修养。从字面意义来理解,人文与科学相对应,人文倡导“道”,而科学提供的是“器”。人文研究的是如何“为人”,而科学研究的是如何“做事”;人文强调价值理性,而科学突出工具理性。由此而言,对于人文与科学的独立,似乎是不可调和的,但作为现代医学,两者又是医者所应具有的不可或缺的两个向度。医学生在学习专业技术的同时,不能迷恋于医学的实用性,还要关注医学的人文性。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对医学的设想也走出了能做、必须做的追求,也不再是将“身上的病痛”看作机器的零部件一样被直接更换,而是将人作为一个整体,既要强调生理疾病的治疗,还要强调其他心理、社会等因素对健康的影响。由此,实现了现代医学向人文医学的转变。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就是要从人文知识、人文精神、人文行为三方面,使医学生能够具备人文知识、彰显人文精神,外化人文行为。也就是说,人文素质强调对生命价值的观照,对人的尊严、权利的尊重,强调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统一。

二、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面临的现实困境

在高等医学教育中,仍然强调医学生医学知识、医疗技能的培养,忽视人文知识、人文素质的提升,甚至一些医学院,将人文教育置于边缘化地位,导致医学生人文精神缺失。

(一)医学教育理念存在偏差

在医学院校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方面,人文学科处于劣势地位。主要原因是很多人文社科类教师来自非医学院校,对医学知识及医学人文缺乏系统了解,使得在人文素质课程教学中,无法将人文知识与医学知识、临床实例进行整合授课,导致医、文分离。另外,在医学院师资教育观念上,多数医学类教师人文精神淡薄,倾向于专业知识、技能的讲授,忽视医学生人文情感、人文精神的培养。如在医学教育理论与实践中,多强调疾病的诊断、诊治、病情的发展分析,而未能兼顾对患者的生理、心理、情感的关注,造成人文教育的弱化。同时,从我国医学教育实践来看,长期以来,对医学生的评价以考试为主,关注医学生学科知识、技能的掌握,忽视医学生知识结构的完善,导致重医技轻人文。

(二)课程结构上人文失衡

从医学教育课程来看,课程是医学生学习知识的载体,而在课程结构上,人文课程缺失,医学生无法获得更多的人文知识。很多医学院将思政课程作为必修课,而其他人文课程则作为选修课,不同学科的医学生在选课上存在盲目性,也影响了人文素养教育质量[2]。另外,在课程课时设置上,各医学院人文课时总量少,且多安排在第一、第二学年,在医学生进入专业课程学习、临床实践阶段,人文课程中断,使得人文教育与医学课程衔接受阻。

(三)课程内容陈旧、教法单一

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主体是课程,而课程的重点是内容。由于对人文教育的忽视,在课程内容上欠缺更新,教学纲要、教学计划、教学方法较为陈旧,难以与现代医学发展相适应。医学生的人文课,停留于人文知识的识记层面,无法实现知识的内化。在教法上,人文课程仍以说教为主,对于现代教育技术,特别是多媒体教学、视频案例分析应用较少,导致学生缺失学习兴趣,对人文课程的学习热情不够,影响人文课程教育质量。

三、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对策

(一)立足课程结构的优化,强调人文课程的设置

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开展,离不开具体可行的人文课程,结合我校课程结构实际,需要优化人文课程的设置,突出人文课程的占比及地位。在基础性人文课程模块上,除了思政课程外,还要融入文、史、法、哲、美、心理、音乐、宗教学等课程。让人文课程模块变得丰富起来,让医学生能够从多种人文学科知识中获得滋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提升自我道德情操与人文素质水平。同时,在人文课程设置上,第一学年,建议以思政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国近现代史、大学语文为必修课,以“生命观与生命关怀”“中国传统文化概论”“人文医学概论”“音乐”“美学”“宗教学”“医学写作”等课程为选修课;在教学手法上,各类选修课程在施教过程中,要融入案例分析、社会实践、现场观摩与讲授,同时还要增加大学生阅读人文经典课程,着力发展医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医学生的公民意识、公民人格、公民素质,让医学生能在这些课程中,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另外,医学生入学第一年,需要对医学生进行职业倾向、心理、人文素质水平测试与调研,并以此为依据来优化人文课程课时比重、课程结构,加强医学生人文素质调查、分析与评估,为人文教育发展夯实基础。确立人文教育核心课程模块,体现人文教育与医学、公共卫生学的交叉融合。在医学生人文素质核心课程中,主要有“医学伦理学”“医学心理学”“医学社会学”“卫生法学”“医学史”等,在这些核心课程的施教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围绕医学领域,强调与之关联的社会问题,如医患关系问题,医疗纠纷问题,对人的尊严、权利的关注等,让医学生认识到对生命、对健康的全面理解,明白医学教育的终极目标。也可以引入情景模拟教学,邀约医学专家讲座,开展医学生进医院观摩实践等方式,突出医学生人文教育的针对性。同时,考虑到人文教育的多学科特性,在进行选修课设置上,还要考虑与学生专业学习、临床实习等阶段的融合,如“行为医学”“社会医学”“社区卫生保健”“医院管理”“健康促进与管理”等课程,可以在第四、第五学年进行设置,让学生能够在即将走上职业岗位之前,由理论到实践、逐步学习、理解、掌握和应用这些人文知识,提升自我综合素养水平。

(二)强调人文素养实践教学,培养医学生职业精神

人文课程的教学与实施,重点在于学生对人文知识的内化与应用。实践教学是提高理论学习成果,促进知识向素养转变的有效途径[3]。一方面,医学生在人文课程学习中,还要积极参与第二课堂,医学社团、社会实践等活动,让医学生能够结合人文知识,参与到相应的人文素质实践活动中。如组织低年级医学生进行志愿者服务活动,包括进入医院门诊导医实践、临床情境观察体验、组织医学生参加遗体捐赠活动,增强医学生对社会、对医疗职业的感知度,提高医学生的职业认知。另一方面,注重医学人文素质实践环节的教学,特别是以思政教育为载体,开展多种形式的校内、校外综合实践活动。如每学期每个医学生应该完成八小时义工服务,每学期每个学生应该参与社会志愿者活动等。学校应结合医学生专业教育与人文教育的契机,组织医学生参与临床志愿者服务活动,深入福利院、戒毒所、少管所、特殊教育学校、社区卫生服务站、乡村医院等单位,开展医疗志愿者服务,让医学生能够从实地见习中,完成协助护士备药,为患者进行常规体检,清洁病区、病房,陪护患者等活动,让医学生提早接触临床,感受医患关系,培养医学生的职业精神。对于高年级医学生,主要结合专业见习、实习环节,组织医学生参与基层医疗服务、个人义工服务活动,让医学生体验社会责任感。带教医生还应该指导实习生参与医疗评估、患者跟踪随访、病情案例研讨等活动,强化医学生的职业素养。

医学地质学篇10

【关键词】教学;质量控制;组织和管理

[aBStRaCt]objectivetodiscussthewaystosetupareasonablequalityguaranteesystemforclinicalteaching.

me-thodsateachingguaranteesystemwassetupbasedontheinstructionsofgovernmentdocumentsandtheactualityofourcollege.thesystemwasappliedinnineclinicalteachingbases.Resultstheteachingqualitywasguaranteedbyenforcingthemanagementorganizationofteachingbases,complementingtheteachingrulesandregulations,strengtheningtheteachingforces,andestablishingtheappraisalsystemofteachingbases.Conclusiontheestablishmentoftheclinicalteachingqualityguaranteesystemplaysanimportantroleinimprovingtheteaching.

[KeYwoRDS]teaching;Qualitycontrol;organizationandadministration

临床教学基地是医学院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临床教学活动的主要场所。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招生规模的扩大,高等医学院校在校人数连年攀升,教学资源日显相对紧张,因教学质量凸显的问题也日渐成为社会关心的问题。长期以来,我院高度重视临床教学质量,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保障临床教学质量,培养合格的医学生,本文就如何建立一套合理完善的临床教学质量保障体系进行了探索与实践。

1资料与方法

我院现有临床教学基地9所,其中附属医院6所(直属医院1所),承担临床教学、见习及实习任务,其他3所教学医院承担学生临床实习。通过调研及查阅参考文献,了解目前我国高等医学院校临床教学情况,借鉴国外医学院校临床教学模式,结合我院9所临床教学基地的实际情况,以《普通高校医学教育临床教学基地管理规定》、《卫生部关于加强部署高等学校临床教学的暂行规定》为依据,进行科学分析与研究,探讨适合我院医学教育发展的临床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并在9所教学基地中应用。

2结

2.1健全临床教学基地教学管理机构,完善教学规章制度

我院9所临床教学基地都成立教学管理领导小组,由主管院长,教育处(教育科、科教科)主任、副主任,临床教研室主任、副主任组成。实行三级管理制度,教研室设专职教学秘书。教学基地将临床教学任务列入医院工作议事日程中,领导小组成员定期进行教学检查,了解教学情况,及时处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在原有教学规章制度的基础上逐步完善各项临床基地教学管理制度,先后制定印发《青岛大学医学院临床教学基地兼职教师职务聘任办法》、《青岛大学医学院临床教学环节管理要求及质量标准》、《青岛大学医学院临床实习教学管理规定》、《青岛大学医学院临床见习课教学管理规定》、《临床教学基本规定》、《教学查房制度》、《青岛大学医学院关于加强听课制度的规定》等多项规章制度。健全的教学管理机构,完善的教学管理规章制度是临床教学工作顺利开展的重要依据。

2.2加大对基地投入,提高师资队伍整体素质

我院根据各基地实际情况,采用请进来、派出去的办法,促使临床教师素质提升。积极争取政策,鼓励双向投入,以达到互利合作的目的,如基地每年制定师资培训计划,定期选派中青年教师脱产学习,或到高一级的医院及国外进修、考察,定期举办各种教师培训班,如新教师岗前培训班、青年教师培训班等。请一批学术造诣深、经验丰富的教师进行医学教育及教学方法专题讲座[1]。提升教学基地的学习氛围,带动临床教师学习的主动性,为更好的医疗科研活动奠定基础。为进一步提高教师授课及带教水平,我院连续多年开展教师大奖赛、教学查房比赛等活动,鼓励支持临床课程申报校、省、部级精品课程。对全体教师及教学管理人员进行现代教育技术培训,临床课程授课全部采用多媒体教学方法。此外,我院定期开展学术交流,引进先进技术,学生通过大屏幕直观手术进程,弥补手术参观人数限制的不足。通过教学组织形式的多样化,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2],提高临床教学质量。

2.3建立临床教学质量评估体系,加大评审力度

初步建立了青岛大学医学院临床教学质量评估体系的各项指标,主要包括《青岛大学医学院课堂教学质量评估表(学生用)》,《青岛大学医学院课堂教学质量评估表(领导、专家、同行用)》,《青岛大学医学院实验(见习)课教学质量评估表(学生用)》,《青岛大学医学院实验(见习)课教学质量评估表(领导、专家、同行用)》,《青岛大学医学院毕业实习指导质量评估表(学生用)》,《青岛大学医学院毕业实习指导质量评估表(领导、专家、同行用)》[3],《青岛大学医学院关于临床教学评估工作的规定》、《临床见习(实习)带教质量评估办法》和临床技能考核标准。

成立临床教学基地评估领导小组,组织资深专家每年不定期对临床教学基地进行考评。评估内容包括:教学基地汇报临床教学工作和自评情况,专家组听课,考评主治医师(讲师)教学查房,查阅教育处(教育科、科教科)教学文档资料,学生理论知识测试,学生临床操作能力测试,查看学生书写病例,实地考察学生生活学习条件和教学条件,查看教研室教学资料,考评临床见习带教情况。同时,组织学生进行评教。分数累计,结果分优秀、良好、合格及不合格四个等级,对优秀的单位给予“优秀临床教学基地”称号,对不合格的单位给予通报批评,限期整改,甚至摘牌处理,以达到以评促建、以评促改、评建结合的目的。

3讨

3.1建立临床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必要性

我国高等教育目前正处在扩招和模式变革时期,本专科生、研究生数量剧增。据统计,2004年我国高等医药学类专业的招生人数达到299314人,在校生达976261人,比2000年翻了一翻[4]。近几年招生规模进一步扩大,加重了临床教学基地负担。因此,各高等医学院校纷纷扩展自己的教学基地,甚至出现一所教学基地承担几所高等医学院校的临床教学任务,因各高等院校在临床教学中的要求有所不同,使教学基地很难进行统一管理。同样,同一所高等院校,教学基地比较分散,管理困难,不同的教学基地,带教内容不同,造成带教效果差异较大。加之病人法制观念的增强,《执业医师法》的颁布,进一步束缚着教学基地及临床教师带教的步伐,减少了学生动手操作的机会。同时,临床教师承担着科研、医疗、教学三重任务,以上种种原因使得临床教学质量出现滑坡。教育部在“新世纪教改工程”中提出注重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提高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如何提高临床基地教学质量,建立、健全临床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是目前我国各高等医学院校所共同面临的重大而紧迫的课题。

3.2加强沟通与交流,不断完善临床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加强基地与学院,基地与基地间的沟通与交流,构建和谐融洽的教学环境,促使临床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不断完善。目前,我国高等医学院校的临床教学基地大致分为直属附属医院、非直属附属医院和教学医院三种。我院已建立了以直属附属医院为龙头,非直属附属医院为中心,专业教学基地为特色的实践教学体系[5]。但非直属附属医院、教学医院与直属附属医院有所不同,在行政上不存在隶属关系,难免会出现一些教学信息下达或反馈不畅的问题,为此,我们开展多种活动,主动搭建协调沟通的平台。如每年春季召开专业实习大纲及实习计划会议,邀请各临床科室及教学基地管理专家参与教改活动,更新落后内容,适当加入医学发展前沿内容,制订适合现代医疗技术发展的临床实习、见习大纲。定期举办临床教学管理人员培训班,加强理论学习,组织他们到兄弟院校进行参观考察学习,提高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深入基地召开临床教师工作座谈会和学生座谈会,认真听取来自不同层面的合理化意见和建议,在及时的信息反馈与沟通中不断完善临床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提高临床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临床操作能力,保证医学人才培养质量,促使我院医学教育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李亚平,梁莉,郑声莉,等.临床学院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7(8):61-62.[2]迟焕芳,刘成玉,严瑛,等.以创新思维和能力为主导构建高等医学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J].青岛大学医院院学报,2004,40(4):363-370.

[3]严瑛,刘成玉,刘桂珍,等.临床医学教育质量评估体系的建立和应用[J].青岛大学医学院学报,2007,43(5):460-4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