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健康的市场经济十篇健康的市场经济十篇

健康的市场经济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7:48:47

健康的市场经济篇1

以下为求学网为您编辑的市场经济健康运行的制度机制,敬请关注!!

实现市场经济的健康运行,关键在于建立科学运用利益驱动的制度机制。这需要做到两点:将个性化利益驱动机制与政治、文化、和谐社会建设等社会运行机制结合起来,限制其消极作用,促进社会公平;逐步建立政府主导的、由社会化利益机制主驱动的、个性化与社会化利益机制共同起作用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机制。

市场经济的基本动力机制是利益驱动机制,它包括个性化与社会化两种利益驱动机制。其中,个性化利益驱动机制犹如一把双刃剑,既推动了经济繁荣,又成为影响我国市场经济健康运行的主要因素。把个性化利益驱动机制同社会保证机制结合起来,逐步建立由政府主导的、社会化利益机制主驱动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实现我国市场经济科学运行的关键。

实现个性化利益驱动机制与社会保证机制的有机结合

科学运用个性化利益驱动机制,需要实现趋利避害。其根本途径就是坚持推进经济、政治、文化与和谐社会四位一体建设,综合运用法律、道德、文化教育、民间及社会组织等各种社会保证制度、机制,严格规范、纠正以牺牲消费者、社会公众利益来换取个人、小集团利益的盲目扩张、无序膨胀的行为,使其沿着服从他人、公众、国家等社会化利益的正确航道前进。

运用个性化利益机制驱动经济增长时,须通过政治、精神文明建设保证经济建设为广大民众利益服务的社会主义方向。通过社会建设,改变在救死扶伤、人才培养以及文化传承等领域单纯依靠个体化利益驱使的制度、机制。通过民主与法制建设规范市场经济的自发性、盲目性、唯利是图性。通过培养高尚道德情操、**观念、民族气节、奉献精神,确立科学理想信念、荣誉感、爱国意识等核心价值观,遏制见利忘义、损公肥私的极端自私倾向。

严格立法、执法,始终对经济犯罪保持高压态势。健康运行的市场经济,不仅活力强劲,而且秩序井然。一方面,我们通过完善市场经济的个性化利益驱动机制,激发社会各阶层与一切生产要素的创造性活力。另一方面,也要将其同社会稳定机制统一起来,实现经济秩序的协调稳定、和谐发展。因此,我们应始终对经济领域各种犯罪保持高压态势,严厉打击各类扰乱经济秩序的犯罪分子,并突出解决由盲目的个性化利益驱使导致的公众关系扭曲与群体利益对立等问题。

缺乏规范与监管的个性化利益驱动,必然导致为富不仁、竭泽而渔式开发经营和弱势群体遭遇不公结伴同行。对此,首先,政府确保个人、企业等个性化利益须在维护与增进社会化利益的前提下增长。其次,在增加各类群体收入时,一律将收入调整与其对社会化利益贡献统一起来。想方设法将个性化利益驱动的负面作用降至最低,促使所有员工、企业都来关心社会化利益。

政府运用人们对名誉、地位的重视与追求,建立制度、机制,激励、引导先富者通过纳税、捐献、救助、扶贫开发等形式帮助后富者。通过财政等政策倾斜,或地方、部门、单位结对援建等途径,加大对欠发达地区、困难行业和弱势群体的扶持力度,综合运用法律、行政与经济等手段,逐步建立社会化利益公平保障机制,使人民共享发展成果。

把运用个性化利益驱动机制与发挥传统政治优势、创新群众工作体制结合起来,形成长效机制。缺乏监管、放任自流的个性化利益驱动,容易导致权力滥用。因此,我们需要建立灵敏、高效的监管制度、机制,确保权力在阳光下运行。为保证我国公检法,工商、税务部门,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和企业管理等领域的权力运行不受个人利益驱动规则干扰,有必要在它们之外成立一个专司监管制度落实与权力运行的监管机构,确保这些领域一旦出现权钱交易现象,就能得到及时制止,这样既能减少国家的经济损失,又能挽救一批领导干部。

健康运行的市场经济依赖的是国家权力与公众权力良性互动、国家行政管理与公民个人自主管理相统一的社会环境。在制度不完善、道德扭曲、诚信缺失、监管力度不够,公共、自我约束力较弱的社会环境中,个性化利益驱动最易暴露出阴暗的面目。对此,各级政府可通过村委会、社委会、行业协会等自治组织,以及社会、民间团体和工青妇等群众组织,形成社会管理和约束个性化利益机制过分自私的整体合力。

建立社会化利益机制与个性化利益机制相结合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机制

深化改革,逐步建立由政府主导的,社会化利益机制主驱动的,社会化利益机制与个性化利益机制相结合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机制,是我们当前面临的重要任务。

建立以公务员薪金报酬与群众每月考核挂钩为核心内容的长效机制。根据公务员对社会化利益的贡献,将其个人收入划分为若干块,分别按各自的履职标准由群众及组织部门进行考核,视考核情况确定是否发放全额薪酬。用完成社会化利益贡献指标方能拿到全额报酬的个性化利益驱动机制,取代或杜绝那种为群众办事图收受**、好处费的个性化利益驱动机制。以此为核心,建立一套包括科学的个性化利益驱动机制、有力的政治保障机制、顺畅的民意沟通机制、有效的矛盾调处机制、便民利民的服务机制、公正无私的司法机制、严格的监督管理机制、灵敏的纠错机制与责任追究机制等在内的相互配合而又融为一体的长效机制。

建立由政府主导的、社会化利益机制主驱动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缺乏国家政府主导和社会化利益机制驱动的市场经济,必然会使社会财富向少数人手中积聚和集中。当社会财富的分配朝着维护和增进企业、民众、国家等社会化利益的方向发展时,人民和国家利益就能得到应有的尊重,社会财富的分配与占有才可能实现相对均衡与公平。

其一,建立政府主导下的价格机制。国家不仅要控制价格的总体水平,还应掌握基本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定价的主导权。如果基本消费品由企业私自定价的话,那么就有可能导致价格虚高、物价飞涨,进而拉大收入差距,致使社会公平正义失衡。因此,关系国计民生商品的定价权应由政府来主导,通常可以让企业拿出预案,专家进行成本论证,消费者参与表决,最后再由政府拍板,这样的价格机制才是合理的。另外,政府要下大气力完善价格听证制度。国家还应保证拥有大量的农副产品储备,随时用于保障供给。这样,我国的市场经济才能成为维护社会公众利益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其二,形成维护民众、国家利益的财税制度。通过严格的立法,健全监管制度机制,全面提高税收人员素质,进一步改革财税制度。终止税务部门依靠企业财务报表报税的制度。一切经济组织的经济活动都应纳入税务部门的网络管理体系,企业及其员工的收入以及应缴税款都能在网上看到,从根本上杜绝偷逃税款的现象。科学确定财政预算支出比例,重点解决缩小群体差距等方面的诉求和问题。

其三,建立起以社会化利益贡献作为尺度的初次分配和再分配机制。首先,将各经济组织应有的社会化利益贡献量化为一系列的考核指标。通过考核分数、档次确定初次分配和再分配的工资奖金总额。相对于地方政府和中央企业,中央政府是考核者和社会化利益的代表者。中央政府通过对地方政府和中央企业的考核得分档次,分别确定国家财政拨付给各地方政府的工资奖金津贴总额和中央企业初次分配的员工收入总额。而相对于地方企业而言,地方政府作为社会化利益的代表者和考核者,按照社会化利益贡献考核指标对所属地方部门、企事业单位进行逐一考核,根据各自成绩确定其员工薪金总额。在企业和政府人员贯彻按劳分配时,把每个人对社会化利益贡献之大小作为劳的重要内容,并以此作为确定个人收入的重要尺度。这样,就可以将企业员工、政府公务员的个人收入多少与其对社会化利益的贡献大小有机统一起来,在全社会范围内以社会化利益驱动为主导的市场经济机制便得以确立了。

其四,在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实现形式上逐步体现出利益共有化、公众化。首先,在公有制企业进行初次分配时,将残疾人、未就业者等无固定收入来源者的利益分配纳入其中。根据公有范围,采取相应的参与初次分配的方式。在不同公有制企业的初次分配中,让相应无固定生活来源的社会成员按年参与利润分成。分成部分可以是现金,也可以直接转化为参与分红的企业股份。其次,适当加大非公有制企业上缴税金的比例,建立企业社会保障资金提成等制度,使地方和国家在对国民收入进行再分配时,分别建立覆盖本地区和全国范围的无固定收入来源者的生活保障金制度。同时,由地方和国家政府出面把其中具有劳动能力的人员组织起来,从事社会公共服务等活动。通过这些,逐步建立起以社会化利益为主驱动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机制。

健康的市场经济篇2

一、稳定集邮专业人员队伍,为集邮活动营造宽松的环境。

加强对集邮协会的领导,稳定集邮专业人员队伍,这是县级集邮协会发展的关键所在。但是当前邮政部门各级领导的工作重点,大多都放在了邮政企业的扭亏增盈、经营发展上,而对各级集邮协会的领导、支持和投入,都有所削弱。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不能正确处理邮政企业发展和基层邮协活动的关系。不少邮政企业的领导认为,集邮活动难以带来直接的经济效益。特别是在目前集邮市场萎缩、疲软的情况下,尤为突出。因此,对集邮活动的支持和投入相对减少,从根本上限制了基层邮协的发展。

二是负责基层邮协工作的集邮专业人员为了完成年度收入任务,疲于奔波;有的还为订报、发展储蓄等繁多的额外任务,牵扯大量精力,因此无时间顾及邮协工作,造成基层邮协工作基本陷入瘫痪的状态。

三是基层邮协的专业人员队伍不稳定,经常更换,导致人员素质的下降。

以上因素,制约着县级集邮协会的发展。笔者认为:邮政部门要根据集邮协会工作的需要,多配备能胜任本职工作、业务熟悉的专职干部,并保持相对的稳定,提供必要的支持,切实帮助解决具体问题。只有这样,集邮才能逐渐形成宽松的环境,县级集邮协会才能得以长远发展。

二、稳定基层邮协骨干会员队伍,提高邮协的凝聚力。

基层邮协会员骨干队伍是邮协的中坚力量和核心,如何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发挥他们集邮“内行”的作用,稳定他们的集邮心态,是基层邮协是否有生命力的前提。会员骨干大多数都是“铁杆”邮迷,与邮协感情很深厚,对集邮有着难以割舍的情绪。因此,基层邮协对会员骨干要持尊重的态度,增强他们在基层邮协工作的光荣感和使命感,这样就会调动他们的积极性,邮协活动才能有声有色,收到事半功倍的成效。在做好稳定会员骨干队伍工作的同时,还要采取“稳定中间,狠抓两头”的办法,把壮大老年集邮队伍和青少年集邮队伍的工作抓起来。老年人有充裕的时间和较为稳定的收入,是一支不可忽视的集邮大军;而青少年又是集邮队伍的后备力量,只要抓好两头,集邮事业就会向前蓬勃发展。

三、加大集邮宣传力度,开展丰富多彩的集邮活动。

十多年前,社会上不少人把邮票当作可供投资的商品和快速致富的手段,进行了不少误导宣传,使集邮的文化属性和主要的社会功能被扭曲,造成了集邮的社会形象下降。因此,要想重塑集邮是先进文化的良好形象,就必须加大集邮是先进文化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组成部分的宣传力度。首先,要充分利用节假日和重要的宣传纪念日,在群众中宣传集邮文化的先进内涵,传播集邮知识,培育集邮氛围,拓展集邮覆盖面。其次,要抓住机遇,主动依靠社会各界及各级领导的支持,让集邮以其独特的魅力引起社会的支持和认可,成为群众不愿割舍的高雅文化生活内容,以达到启迪参与者的爱国热情,提高文化素养,培育高尚邮德,为文明社会进步起促进作用的目的。最后,要积极开展社区集邮文化活动,以此活跃社区居民的文化生活,提升社区文化品位。

健康的市场经济篇3

关键词:房地产市场;稳定健康;主成分分析

中图分类号:F293.3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房地产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性行业。一个稳定健康的房地产市场既能够促进人们居住条件的改善、实现社会的和谐,又能够推动国民经济平稳较快的发展。但是,目前我国房地产市场长期后续发展的根基不稳,竞争无序,政策导向性强,价格波动大。因此,促进我国房地产市场稳定、健康发展既是一个理论问题,也是一个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本文试图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探究影响我国房地产市场稳定健康发展更为具体的、关键的因素,以及这些因素的重要程度,以供研究者和政策制定者借鉴。

二、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房地产市场的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双向因果关系,宏观经济向好是房地产业扩张的前提和基础。但我国房地产业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脱离了国情国力及体制改革进程,房地产投资及房地产价格的上涨速度,明显高于经济和居民收入、消费的增长速度。而为了应对当前因外部金融危机冲击可能造成的经济下滑放松对房地产市场的调控政策,以维持房地产市场的繁荣景象来拉动经济增长,则会加剧房地产市场的畸形发展,从而积累经济的结构性矛盾。

各种数据分析表明,我国房地产市场并非完全竞争市场,没有达到规模经济和有效竞争的程度,市场垄断导致了我国房地产市场的失灵,市场失灵造成了房地产价格的扭曲,而房地产价格是房地产市场是否稳定健康的重要标志,但市场似乎没有形成一个令人满意的价格形成机制,房地产价格容易出现暴涨暴跌。虽然国家对房地产市场经过了多年调控,但并没有对我国房地产市场存在的问题进行根本改善,部分城市仍然存在着市场竞争无序、房地产供求结构失衡、房地产业发展不可持续等问题。

综合研究者的研究成果,本研究总结出了影响我国房地产市场稳定健康发展的21个因子。(表1)

三、研究方法

由于表1中影响我国房地产市场稳定健康发展的因子太多,而且各因子之间可能具有相关性,因此难以对所考察的对象获得一个直观清晰的把握。而主成分分析能够用较少的变量去解释研究对象的大部分变异,使得研究更加科学、客观。因此,在后续的研究过程中,将用主成分分析法对调查数据进行分析。

(一)问卷设计。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确定了本研究中影响我国房地产市场稳定健康发展的因子共计21个,将其命名为变量1,2,…,21。调查表中的影响因子就是表1中的影响因素,调查表中要求各被访者对各影响因子按其重要程度评分,分值的大小表示各变量的重要程度。具体的分值评判标准见表2。(表2)

(二)样本的提取与问卷的发放。问卷调查对象的比例确定如下:40%为房地产消费者、40%为政府工作人员、20%为其他房地产研究机构人员。问卷调查采用电子邮件方式进行,并且仅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四个一线城市发放。共发出问卷180份,有效回收问卷63份,其中房地产消费者24份、政府工作者22份、其他房地产研究机构人员17份,问卷有效回收率为35.0%。

(三)问卷的信度分析。对于我国房地产市场稳定健康发展影响因素的测评来讲,信度是指这些影响因素的影响程度在测评问卷中反映的可靠度,通常使用克朗巴哈α信度系数法来测量问卷的信度,计算公式是:

α=■1-■

(四)我国房地产市场稳定健康发展的关键影响因素。在问卷调查之后,本文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调查数据进行分析,提取出影响我国房地产市场稳定健康发展的重要因子,并找出促进我国房地产市场稳定健康发展的关键因素。(表3)可以看出,前9个主成分的特征值均大于1,其因子累计贡献率为68.070%,它们代表影响我国房地产市场稳定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此外,前四个主成分的特征值都大于1.5,因子累计贡献率也达到了37.671%。考虑到本研究中因子的数目,故只提取前四个主成分作为影响我国房地产市场稳定健康发展的关键因素。统计时选择旋转以帮助简化结构,旋转后的因素矩阵见表4。(表4)

通过考察与各主成分相关系数较大的有哪些变量,从剔选出的变量中分析各自含义,从中概括出各关键因素,如下:

1、第一主成分中,变量3、6对其影响较大,它们对应的系数分别为0.788、0.516,表示居民的收入水平、房地产相关产业的发展,本研究将它们概括为:房地产市场与国民经济的相适应性。

2、第二主成分中,变量11、14对其影响较大,它们对应的系数分别为0.740、0.782,表示土地出让方式、土地供需状况,本研究将它们概括为:土地政策。

3、第三主成分中,变量4、12对其影响较大,它们对应的系数分别为0.712、0.518,表示税收政策、税收法律,本研究将它们概括为:税收制度。

4、第四主成分中,变量2、19对其影响较大,它们对应的系数分别为0.572、0.724,主要为货币供求、金融制度,本研究将它们概括为:金融体系。

四、分析

根据上述结果,结合调查情况,本文针对四个关键因素进行进一步的分析。

(一)房地产市场与国民经济的相适应性。本研究发现,与国民经济相适应是影响我国房地产市场稳定健康发展的第一关键因素。事实上,在各国经济发展中,房地产都是国民经济发展的晴雨表。房地产市场的快速发展是把双刃剑,其快速发展可以推动国民经济的进步,也可能积累国民经济的结构性矛盾。房地产市场稳定健康发展,关键在于是否有稳定健康的国民经济做后盾,在于是否与国民经济相协调、与居民的收入、消费水平相适应。

(二)土地政策。土地政策是影响我国房地产市场稳定健康发展的第二关键因素,由此可见土地政策对我国房地产市场稳定健康发展的重要性。这一方面说明了推动土地市场化很重要;另一方面也说明了目前我国的土地制度还很不健全。在这方面,许多受访者认为,政府可以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

(三)税收制度。税收制度是影响我国房地产市场稳定健康发展的第三关键因素,许多受访者认为,税收是政府调控房地产经济的重要工具,但我国房地产市场还处于发展阶段,房地产税收体系中有许多不完善的地方,这严重影响和阻碍了我国房地产市场的稳定健康发展。因此,完善税收制度,运用税收这一经济杠杆,选取恰当的税收杠杆作用点,推进我国房地产税收一体化,进而促进我国房地产市场稳定健康发展,是一个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

(四)金融体系。影响我国房地产市场稳定健康发展的第四关键因素是金融体系。许多受访者认为房地产行业是资金密集型产业,其发展离不开资金的支持,没有一个相对完整的房地产金融市场服务体系,房地产市场不可能步入稳定健康发展轨道。而我国还未形成体系化的房地产金融市场,房地产市场的发展遇到了瓶颈。建立统一开放的房地产金融体系、加快房地产金融市场法制建设、积极建立住房贷款担保机构等是推进我国房地产市场稳定健康发展的重要途径。

五、结束语

从分析的结果可以看出,与国民经济发展相适应是我国房地产市场稳定健康发展的关键因素。除此,房地产市场是一个系统,在这个总系统下的子系统如土地政策、税收制度、金融体系等共同影响着我国房地产市场的稳定健康发展。目前,我国房地产市场的不稳定、不健康是房地产市场主体(即政府、房地产企业、房地产消费者)共同作用的结果,房地产市场的稳定健康单纯寄希望于政府宏观调控并不可行,促进我国房地产市场稳定健康发展需要多管齐下,各种措施相互配合。

(作者单位:重庆大学建设管理与房地产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国家统计局综合司课题组.关于房地产对国民经济影响的初步分析[J].管理世界,2005.11.

健康的市场经济篇4

摘要:社会经济的发展使得国人越来越关注健康问题。在各种讨论中,学者们从各自不同的角度对这问题进行研究。本文将把健康投资置于公共财政的框架下进行研究,致力于分析我国现阶段健康投资的现状.从市场失效入手探索政府对健康投资的政策选择。

关键词:健康;公共财政;公共产品;投资

中图分类号:F830.5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972(2006)03-00054)4

一、健康及其健康投资理论

世卫组织(wHo)把健康定义为,不仅设有疾病和不虚弱,而且是“生理、心理和社会的完好状态”。[1]每个人通过遗传获得一笔初始健康存量,这种与生俱来的存量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折旧,但也能随着健康投资而增加(Grossman,1999)。健康的生产(productionofhealth)和其他物品的生产一样,就是把各种投入转化为产出的过程。健康这种产品的产出数量可表现为人生某个时点上的健康状况,或可理解为健康存量(stockofhealth),可用某种健康测度来衡量。[2]在多数情况下是用无病天数来表示健康,或者用有病时间内发生的直接和间接费用来估算疾病损失。为了计算的方便,一般是借助于疾病损失的减少来间接计算健康投资的回报。而健康投入主要是指人们为了获得良好的健康而消费的食品、衣物、健身时间和医疗服务等资源。[3]除此以外,健康还受其他多种因素的影响,例如收入、教育、种族、性别、职业,住宿、环境和生活习惯等(Grossman,1998)。由于从主观感觉判断,医疗服务与个人自身的健康关系最为直接和密切。所以在健康的各投入要素中,医疗服务一直是个被关注的热点,也被当做最重要的健康投资指标。

二、市场失效与对健康的公共支出

公共财政论是立足于市场经济基点分析的结果。正是市场经济决定了此时的政府及其财政具有公共性,而市场型财政之所以具有“公共性”,首先直接导因于市场失效的存在。[4]因此,要在公共财政框架下分析健康投资问题,也就必须从市场经济这一基点出发,把健康投资问题与市场失效问题联系起来分析。

健康这种产品,是健康投资的结果,一旦生产出来只能为特定的个人所享有,他人是无法消费该产品的。在这个意义上,个人既是健康的投资者又是消费者,即在生产健康的同时消费健康。也就是说,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某人要获得健康必然要利用一定数量的资源进行健康的生产,如摄取营养、健身运动和治疗疾病等。所以,在整个健康生产、消费过程中,个人必然要排斥他人获得生产健康的资源,或减少其他人获得健康的水平。如果仅从这个角度看,健康应由个人提供。同时,在传统观念里,健康也一直被视为个人的事情。但是,以下的分析将说明健康的投资及其结果不仅仅是个人的事,它具有准公共产品的性质。

1.外部效应的存在

在世界各国的理论和实践中都强调对健康卫生领域的政府支出或公共支出。各国政府的干预正是由于健康具有正外部效应。首先,虽然个人可以从健康的生产和消费中获得很大的收益,包括经济收益和非经济收益,但是,整个社会也会因其社会成员健康水平的提高而受益。这不仅表现在一国国民的健康状况越好,劳动者的劳动生产率就越高,从而更能提高整个社会的产量和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还表现在国民健康水平的提高可促进人力资本的发展,从而增强同的国际竞争力。Dreze和Sen曾以中国为例,证证了发展中国家政府通过收入再分配和投资基础教育以及基本医疗服务,不仅能够增强全体劳动者的基本能力从而减少贫困,而且还由于人力资源的普遍发展而带来经济增长,进而增强该国或地区的国际竞争力(Dreze&Sen,1989)。其次,由于人口具有流动性,一些疾病、尤其是传染性疾病容易在人群甚至是在人畜之间传播,如果政府没有及时有效地参与这类疾病的防治,就难以有效防范公共健康危机。SaRS的爆发、禽流感的出现就是一个明证。预防服务(预防科学研究、健康教育、营养干预、免疫计划等)的作用也是在于降低公共健康风险,类似国防一样具有明显的外部效应,故而毫无争议地被视为公共产品(Stiglitz,1988)。[5]而公共卫生服务正是具备了以预防为主降低公共健康风险的功能,便无可争议地赋予其纯公共品的特色。因此,即使是能力较差的政府,也必须承担起维护公共健康安全的使命。此外,社会成员的健康水平的提高是提升民族素质的一个重要保障,其健康状况已成为衡量一同现代文明的重要标志。因此,健康不仅具有经济功能和价值,也具有十分广泛的社会、政治及文化功能与价值。健康的经济价值主要为个人所得,而健康带来的社会、政治及文化价值,一般只对整个社会和国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对个人则往往显得无足轻重。

由此可见,健康是能产生极大正外部效应的产品,要保证它的提供必然需要公共部门和私人部门的共同参与。其中,正外部效应的部分要由政府投入,可由市场定价的部分则由民间参与,在现代社会中表现为市场介入。由于这种正外部效应不可能由私人部门获得,健康如果完全由市场来提供,他们提供的健康数量必然会低于社会期望的水平。这就需要政府部门的干预,参与健康的投资,使健康产生出更多的正外部效应。

2.不确定性状态与信息不对称

1963年arrow发表厂经典论文《不确定性与卫生保健的福利经济学》,他认为,医疗领域中的不确定性和供需双方的的信息不对称导致市场失效,这为政府支持和于预卫生保障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解释、这种不确定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医疗服务的需求数员是不确定的,即疾病的发生不确定;二是健康这一产品的供给质量是不确定的,即病人的康复和康复程度也是不确定的。不确定的存在使得信息或知识成为了一种商品,同其它商品一样,它有生产成本和传播成本。自然,医疗领域中不确定性的存在使得医学知识和医疗信息成为一种商品,且这类复杂的知识和信息必然只会集中在某些人,即医疗工作者那里。[6]因此,相对于病人而言,医生对疾病种类的判断、治疗方案的选择、治疗的结果和治愈的可能性等方面都拥有更为充分的信息。所以,病人虽是医疗保健服务及相关产品的需求者和健康的最终消费者,却不是决策者,他们是在医生的引导下进行消费的。而作为决策者的医生,他既不会由此获得效用,也不会因此承担成本或损失。

因此,如果完全由政府投资于医疗卫生事业,供给的增加并不必然导致医疗价格的降低,个人也有可能在医生的指导下尽可能多消费,造成卫生保健服务的过度使用和医药资源的无效率使用;如果卫生保健

全都交由市场来提供,由于病人很少有机会甚至根本不可能对价格做出反应,那么在医疗服务提供者的收入与其提供的服务之间存在直接联系的情况下,在利益的驱动下,不仅会出现医生对卫生保健市场的操纵和“以药养医”的现象,造成医药价格畸高和医药资源的浪费,甚至还可能危害病人的健康乃至生命。同时,医疗卫生服务的执业资格、卫生监督和执法制度的建立和实施等也需要政府权威的介入,防范全体国民遭遇健康风险。出于上述种种原因,需要公共部门和私人部门共同介入医疗产品的提供,参与健康投资。

3.社会分配不公

市场有效运行产生的分配不公状态,市场本身是无法改正和克服的。显然,如果单纯考虑效率的话.一个几乎不可避免的后果是,高收入者获得较多、较好的健康投资,而低收入者只能获得数量较少、质量较差的健康投资,但是,“健康是一种权利”,因此.人们往往会出于某些伦理仁的考虑要求一定的公平,特别是公平地分配保障健康的资源。为了实现这一目的,就需要政府投资于健康,减少健康保障资源分配的不公平。在公共财政框架下就表现为对健康的公共支出。至于公共支出的范围和方式则取决于一国或地区的经济能力和特定的社会、文化传统及决策者的政治策略。在可供健康保障领域使用的资源极其有限的条件下,财政承担的责任一般只能限定在基本健康保障水准上,在基本健康保障领域中,公共卫生占据最优先的位置。

其次,政府投资于健康不仅是为了使健康保障资源的分配更为公平,还能够通过投资基本健康服务来增强劳动者的基本能力,从而减少疾病损失带给病人收入的打击风险,增加他们的收入。实证研究(Foster和Rosenzweig,1992,1994;张车伟,2003;魏众,2004)均表明,国民健康状况的改善有助于提高劳动者的劳动生产率,增加就业机会和提高收入。所以,政府投资健康,有利于提高贫病者尤其是患病农民的经济生活水平,从而降低贫困率,缩小城乡之间的差距,缓解贫富之间的收入差距。这在中国因贫致穷的情况越来越严重的今天,健康的公共支出就具有了更为重要和深远的意义。

4.自然垄断

在健康投资领域中存在许多自然垄断性业务,主要是同经济和技术有关。以医疗服务为例,医学难题的攻克、新的医药产品的问世、现代医药技术的进步和先进的医疗服务的应用,无不需要大量的实物资本和人力资本的投入,且大部分投入是沉淀成本。因此,如果单纯依靠市场的力量,不仅无法也无力承担高昂的医疗研发成本和投资风险。而且,从医学人才的培养到医药科学的发展再到医疗知识服务的推广是一个系统性工程,这些都要求政府的介入,参与对健康的投资。

5.其它市场失效的情景

在前文的分析中我们看到,在健康投资方面,人们更愿意和更多地投资于卫生尤其是医疗服务,因为这是治疗疾病的最直接的手段。但是,对于其他影响健康的非医疗因素的投入显得动力不足,主要包括公共卫生投入、自然和社会环境的保护、运动健身设施的建设、以及健康知识的传播和学习等方面。这些都要求政府对健康形成一定的公共支出,以确保国民的基本健康状况的维持。

三、我国对健康的公共支出现状及分析

综合上述的分析,说明政府参与健康的投资是克服市场失灵,保障国民健康水准和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的必要手段。但我国在20世纪90年代确立了以市场经济体制为改革目标之后,与居民健康最为直接相关的医疗卫生制度也与经济制度一起走向市场化改革的道路,使我国在医疗卫生领域成了世界上最市场化的国家之一。我国“卫生总费用”直接反映了这一医疗卫生制度的变革。因此,可通过观察“卫生总费用”的规模与构成的变化情况来分析我国现阶段对健康的公共支出。

1.政府预算卫生支出的增速总体上低于财政支出的增速

依据投资的理念,公共卫生支出增加的幅度至少应不低于财政总支出的增长速度。但是,表1的数据却显示,自1998年以来,虽然政府预算卫生支出大体上保持一个相对稳定的增长幅度,但除了2003年以外,其增长速度一直明显低于财政支出的增长速度。朱玲(2002)认为,这是因为我国政府并没有把公共卫生支出当作人力资源投资,而只是把它视为一种福利性消费。[7]1997年全国卫生工作会议形成的政策文件开宗明义地指出:“我国卫生事业是政府实行一定福利政策的社会公益事业”。因此,若把这项支出仅仅视为公共福利,其投入量似乎就失去了公共基本需求的客观标准,从而使它在公共投资竞争中处于弱势。由此便不难理解,市场化改革中的一个倾向在于削减计划经济时代形成的公共福利,表2所显示的政府预算卫生支出占财政支小的比重总体呈下降态势,反映的正是这种倾向。

2.卫生总费用中政府预算卫生支出所占的比重较低,呈下降趋势。

从表3的数据可以直观地看到,自1990年到2001年以来,我国卫生总费用的构成中,居民个人卫生支出的比重一直保持着一个较快的增长速度,虽然尔后有所回落,但从1996年开始,其所占的份额就一直保持在一半以上。而政府预算卫生支出的比重一直是最低的,除了2003年外,政府预算卫生支出所占份额基本上处于一个平稳发展并略有下降的趋势。这直接反映了医疗卫生的市场化改革使得我国居民成为卫生支出的主要负担人。

政府在卫生支出中的比例相对减少的原因也许还在于,卫生服务的作用很难通过量化指标得以确切表达。这些服务的结果通常是健康状况的维持,而并不一定是健康指标的提高(樊明,2002)。[8]现阶段,我国公共资源的配置主要是由政府行政官员决策的,而在政府行政垂直集权下,主要是运用一系列定量指标来衡量政府的政绩和官员的努力程度,因此,各级政府官员往往热衷于物质资本而非人力资本投资。

3.我国政府预算卫生支出在城乡之间的分配非常不平衡

“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数据显示,2000年我国城镇和乡村人口分布约占全国人口的36.22%和63.78%,然而,在政府预算卫生支出中,农村仅占14%左右,政府在城乡之间的卫生支出严重失调。表4的数据清楚地说明了这一显失公平的分配格局。从1991年到2000年,政府不仅对农村地区的预算卫生支出比重―直低于18%左右,而且这一比例是持续走低,致使公共卫生支出在城乡间的差距进一步拉大。这是由于长期以来我国城乡二元结构形成的制度格局和政策惯性,使得政府用于医疗卫生的公共支出表现出极其严重的城市偏好。而且,新近的农村税费制度改革,也可能将进一步影响基层政府对农村医疗卫生事业的投入和支持。

4.与居民健康相关的其他公共支出的现状

已有的实证研究证明,除了医疗卫生支出外,其他公共支出项目,如教育、科研、环境治理、抚恤和社会福利等的支出也会影响健康的状况(musgrove,1999)。现仅以教育为例,Grossman(1999)和Fuchs(2000)等健康经济学家认为,个人受教育程度和健康状况呈正相关关系,可能的原因是受教育程度较高的人比较容易接触健康知识,也容易与医生交流,从而能主动寻求健康信息。然而,表5的数据却显示,我国除了少数几个年份以外,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的增幅均以较大的幅度低于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的增长幅度。“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揭示,在2000年我国的文盲率仍高达6.72%。国民较低的文化素质会降低他们搜寻和学习健康知识的主动性和可能性,就会错过预防当代流行病的有利时机。

四、结论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发现,在我国市场化改革进程中,公共卫生投资以及与健康相关的其它公共投资显然不足,而且公共卫生资源在城乡之间的分配更不平等。然而,健康的准公共产品性质决定了政府必须承担起健康投资这一基本职责。因此,克服当前政府对居民健康投资不足这一问题的核心在于强化各级政府的责任,促使其进行合理的干预并承担起相应的筹资和分配的责任。

参考文献:

[1]UniCeF(1999):“womenintransition”,monitoringReport,no.6,p.59。

[2]樊 明.健康经济学――健康对劳动市场表现的影响[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11.

[3][7]朱 玲.健康投资与人力资本理论[J]经济学动态,2002,

[4]张 馨.公共财政论纳[m]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24.

[5]Stiglitz,J.e.著.曾强等译.政府经济学(中文版)[m].春秋出版社,1988:114-115.

健康的市场经济篇5

摘要: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健康意识越来越重视,这就给我国的健身娱乐市场带来发展机遇。广场健身娱乐活动的发展和壮大直接影响体育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本文通过对广场体育健身娱乐的发展状况进行探讨,让更多的人参与到体育健身娱乐市场中来,从而促进体育经济的高速发展。

关键词:广场体育健身娱乐;经济发展;策略

体育经济是我国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产物,它是从生产和经营的角度出发,把大众体育生活与此相关的经济行为有机地融合在一起,而形成的一种特殊产业来发展,而广场体育健身娱乐业作为大众体育健身产业的主要组成部分,它的发展和壮大直接影响我国的体育经济的发展。

一、广场体育健身的特点

广场体育健身娱乐场所是休闲体育的一种形式,它强调体育的休闲性,以缓解压力、调节情绪、娱乐身心和健康养生为主要目的的身体活动方式。通过广场体育健身娱乐,体现广大的健身者追求运动美、形体美以及个性美。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广场健身娱乐活动已成为人类生活中的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人们开始意识到健康是人类最大的财富之一,通过各种体育锻炼来健全自己的身体素质。

二、我国广场体育健身娱乐的发展现状

1.我国广场体育健身娱乐市场发展不平衡,经济发达的东部地区,政府投资广场体育健身娱乐的资金和体育器材相对较多,而经济不发达的中西部则投资资金严重不足,导致中西部广场体育健身娱乐场所软硬件相对落后,不利于调动广大人们群众参于体育运动。在一些经济不发达的地区人们对花钱买健康的意识没有形成,认为这是一种浪费。

2.缺乏专业人员的管理,广场体育健身娱乐是我国近几年在经济不断发展,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时代背景下逐渐发展起来,发展初期由广大群众自发性组织,不受时间和服装的制约,因此没有专业体育人员的指导,只明白生命在于运动,而不知道怎样运动,才能达到最佳的锻炼效果。

3.广场健身娱乐对周围环境的影响。近几年,随着人们体育意识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群众都参与到广场健身娱乐中来,由于缺乏组织管理,一部分广场健身娱乐项目只追求个人的满足,而忽视对周围人群及环境的影响。

三、广场体育健身娱乐业与经济发展探讨

体育产业的发展与壮大对社会经济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我国由于近几年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国家对体育事业的重视,体育经济有一定的发展。与发达国家的体育经济还存在较大的差距,因此体育产业经济还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在过去的计划经济时期,体育产业是一项公益性的事业,以政府投资为主,以强身健体和为国争光作为体育的基本内涵而忽视了体育的经济功能和商品属性,使体育经济发展速度缓慢。而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市场经济体制的日益完善,体育产业的经济功能越来越突出,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1.体育经济的发展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因此开展体育广场健身娱乐活动是符合我国经济发展规律,城镇化的高速发展使人们的休闲锻炼场所变得起来越少,而广场体育娱乐在这种特定的环境中发展起来。广场体育健身娱乐属于体育公共事业的一部分,拥有广泛的群众运动基础,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是体育经济最主要的组成部分。随着国家对体育事业的不断投入,全民健身意识已经深入到广大人们群众中,让休闲健身成为一个趋势,广场健身娱乐业和广场竞赛表演业等形式共同构成广场体育产业的主体,因此它对我国体育经济的发展起着重大的推动作用。

2.体育产业的发展最终目的是国富强民。推动我国经济快速稳定的发展。让更多的人民参与到体育健身娱乐市场中来,在提高人们身体素质的同时激发人们对健康意识的培养。只有劳动者的身体素质提高了,才能有充分的精神投入到工作中来,从而提高生产效率。生命在于运动,只有通过健身市场让广大人民的身体素质得到有效的锻炼,才能更好的服务于工作与学习。在当今的社会竞争日益加剧的情况下,人才竞争已成为首要的竞争对象,而身体素质成就高水平人才的基础。所以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也要提高人们的身体素质,才能有效的增强我国的综合实力,而体育产业迅速发展就是提高劳动者的身体素质。

3.体育经济的发展与国民经济的发展相辅相成,共同促进国家的经济发展。人们普遍认为体育经济的发展是建立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突出以社会经济发展为前提下而产生的体育经济,而没有认识到体育产业经济同样能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而在现阶段,我国体育产业已经成为我国第三产业中最具有发展前途的产业之一,也称之为朝阳产业。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不但对物质文明需求有所提高,而且对精神文明的需求也有了进一步的上升,因此给我国的健身市场的发展提拱了更大的发展空间。人们对体育用品,健身娱乐和竞技观赏等消费有了一个重新的认识。一些企业和民营资本看到了国家对体育事业重视,纷纷加大了对体育产品的投资,使得体育产业的规模越来越大,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增长点。从而使体育经济快速发展同时促进人民对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有了较高层次的追求。

4.体育经济发展有利于国民消费。在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人民不再满足于对物质生活的需求,而追求一种精神向往,花钱买健康的意识逐渐深入到广大人们群众心中,随着人们的健康意识不断的发展,改变了过去的那种无病即是健康的观念,再加上国家对体育事业投入比重不断加大,带动着体育事业发展,从而促进体育经济发展。

5.促进我国社会保障部门的健康有序发展,从而减少政府对医疗保障的支出费用。全民健康意识的提高,让广大人们群众参与到广场健身娱乐业中来,通过锻炼健全了身体,也学会怎样保护身体,减少不必要的医疗开支,从而减少国家的医疗补贴。有利于经济持续稳定的发展。

综上,广场体育健身娱乐业的发展推动着我国体育事业的前进步伐,已成为国民经济中不可忽视的增长点,只有管理者加强正确引导,培养人们终身体育意识,朝着科学锻炼的方法迈进,在健全身体的同时也促进体育经济的发展。通过实践证明,体育经济在不断的发展和状大,已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占有一席之地。只有不断的提高广大人民的健康意识,让更多的群众参与到体育健身市场中来,为我国的体育经济发展提供前提保障。

课题名称:

有氧运动在改善妇女生活质量方面的调查研究,课题编号:LYHX2012038。

参考文献:

[1]周丽云.福州市城区广场舞体育文化发展的思考[J].福建体育科技,2014年第3期.

[2]王亮清.城市休闲健身:广场舞参与者的调查与思考[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年第2期.

健康的市场经济篇6

[关键词]健康体育产业经营模式

一、前言

健康体育产业经营追求的最高目标是,将更多的人吸引到健康体育运动中来。因此,能否正确理解健康体育产业经营本质,不仅直接关系到人类自身的现实生活水平和未来的生存质量,也间接地反应出能否体现出健康体育产业经营所包含的未来社会价值。如果从另外一个角度理解,在健康体育产业经营的经济利益中,还体现着回报社会的特殊价值特征。这是健康体育业经营区别于其它体育产业经营的根本所在,也是健康体育产业经营的社会目标或社会价值的主要体现。因此,研究构建健康体育产业经营的模式及类型,对加强完善我国体育产业的经营管理,促进我国健康体育产业快速地、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发展健康体育产业的市场规模

健康体育产业,是随着人类社会经济时代的高速发展,以不断增长的社会物质基础为前提,以健康和体育两大产业的有机结合为条件,以广泛的社会关心和国民的共同参与为支柱,在20世纪70年代后迅速崛起的一种特殊体育产业。我国健康体育产业的市场规模,由于竞技体育产业(职业化)优先发展的地位,一直没得到应有重视和发展。直到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在国内外经济迅速发展的推动下,才开始起步形成一定的规模。从前景分析,还是很有发展空间的。

我国现在共有大中小学生约9400万人,如果将他们每年直接用于体育消费的支出以100元为基数,并以20%递减,即中学生80元,小学生60元计算,我国学生的年体育消费市场规模即可达到75亿元左右。如果按20%递增,则可以达到113亿元左右。1998年,全国健康体育器材销售中个人购买率已经达到了50%。天津市健康体育器材的个人购买率已经达到了70%。广州市健康体育器材的个人购买率已经达到了80%。上海市家庭健康体育器材当年营业额提高了200%。全国健康保健食品的年增长率高达10%以上。有偿提供体育设备设施和体育指导等健康体育产业营业额,实际上占到了体育系统内部经营创收活动总营业额的70%左右。但由于我国还没有建立统一的健康体育产业界定标准,一些项目是属于文化娱乐产业,还是属于健康体育产业、竞技体育产业、休闲体育产业,尚在争议之中。但以上的数字,已经能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我国健康体育产业市场的存在和发展,反映出我国老百姓对健康体育的关心程度和参与健康体育消费的热情。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人们的消费向着多元化、个性化方向发展,带动消费结构升级,用于健康体育消费的支出将大大增加,这为发展我国健康体育产业市场奠定了基础。

80年代,我国健康体育最为流行的可以说是传统的中华“气功健身法”。而这时的年轻一代已经开始注重了对形体美的追求,减肥药、减肥茶等等在市场上随处可见,健美中心、康乐中心等也红红火火。到90年代,健康体育产业的最大发展是引进了先进的健身娱乐设施和先进的健康体育产业经营管理理念与方法。例如:保龄球、高尔夫球、台球、攀登等健康体育项目,人体健康成份分析仪和各种多功能健身器材,俱乐部会员制等。许多健康体育企业在经营形式和管理模式等方面,基本保持了与世界的同步发展。从某种意义上看,这种发展也能反映我国健康体育产业的市场规模。另外,还有学校健康体育产业,社区健康体育产业,都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我国健康体育产业的市场规模。

三、发展健康体育产业经营模式

健康体育产业经营模式,是健康体育产业经营研究中的重要部分。但目前为止,世界各国对健康体育产业经营模式的研究,基本上都是针对“客户”或以“客户”为中心进行的研究,对模式的研究非常少。成熟的俱乐部制度已经成为全世界通用的健康体育产业的一种固定模式。而本文所研究的健康体育产业经营模式,则是对健康体育产业经济划分基础上构建的。

1.根据健康体育产业类型理论划分我国健康体育产业经营

健康体育产业是健康产业和体育产业的最佳结合。在健康体育产业中,既有体育产业的成份,也有健康产业的成份。健康产业和体育产业结合产生的健康体育产业经营市场主要有以下几种:健康体育服务产业经营;健康体育用品产业经营;健康体育空间设施产业经营;健康体育空间设施经营管理产业经营;健康体育相关流通产业经营;健康体育相关产业经营;健康体育产业经营。

2.根据健康体育消费对象特征划分我国健康体育产业经营

(1)以大中小学生为主要对象的学校健康体育产业经营

(2)以企事业单位职工和政府机关工作人员为主要对象的企事业单位和政府机关的健康体育产业经营

这两种类型的健康体育产业经营,国家健康体育发展事业和社会健康体育福利事业的经营思想和经营模式,占有主要指导地位。因此,作为带有明确健康体育事业性质、拥有特定对象的健康体育产业经营,如何保证维持自身产业正常运转的经济利益,如何保持相对的经济利润?如何测算经营的经济价值,它与社会福利事业的产业化经营有何不同等等,都是顺利经营必须研究和必须解决的问题。

(3)以一定范围内居民为主要对象的商业性健康体育产业经营

这是健康体育事业发展不足的一种补充形式,也是满足各阶层不同健康体育消费需要的一种较为完全的商业,一般都以社区作为发展和经营依托。但是,因为健康体育产业自身拥有的特殊社会功能,从提高未来人类自身素质和提高未来人类生活质量的思想高度理解,政府是否应该给予一定政策上的扶持或经济上的帮助,是现阶段能否规范我国健康体育产业市场经营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现实问题。

(4)以全体国民为主要对象的社会福利事业产业化经营

这是根据经济发展时期,结合社会发展实际需要最近提出来的理论研究课题。西方国家虽然也曾提出过这个问题,因为高度发达的社会经济基础,阻碍了它的进一步发展。但是,社会福利事业的产业化经营,无论是经济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目前所处的经济发展时代,还是高龄化人类社会发展高峰时期的即将到来和随之人们价值观念的转变,都已经预示,这是世界未来健康体育事业发展的一种必然趋势,也是健康体育产业经营的一个伟大的世纪课题,它将给产业经营理论带来一次革命性的变化。

(5)以盈利为目的的商业性体育产业经营

3.根据体育产业经营项目和经营内容的构成形式划分我国健康体育产业经营

(1)单一型健康体育产业经营模式

单一型健康体育产业经营模式,主要是指以单一的健康体育项目或提供单一的健康体育服务为主的健康体育产业经营模式。例如:骑马、高尔夫球、保龄球、登山、乒乓球等项目的俱乐部,只提供健身器械或只提供健身场地的企业。

(2)综合型健康体育产业经营模式

综合型健康体育产业经营模式,主要是指同时综合多种健康体育项目和多种健康体育服务的健康体育经营模式。例如:集提供健身器械、健身场地和健身活动指导、球类活动、游泳活动、武术活动或其它健康体育相关项目等为一体的健康体育中心、会所等。

4.根据健康体育产业主体经营场所和人群密集区域的距离及消费能力划分我国健康体育产业经营

(1)距离居住地4公里左右的日常生活消费健康体育产业经营模式

(2)当天可以往返距离的普通消费健康体育产业经营模式

(3)需要提供食宿等综合服务的高档消费健康体育产业经营模式

虽然以上有各种各样的不同经营类型划分方法,但是,所有这些划分具体在健康体育产业经营实践中,大都是通过“会员制”的经营模式来操作的。

5.学校健康体育俱乐部经营模式

学校体育属于健康体育的大范畴之内,随着学校教育收费制度的实施,虽然学校体育产业化的发展方向暂时还没有明确,但我国的许多学校,特别是高等院校早已经开始了学校体育产业化实践,且已经取得了丰硕成果。开展什么体育项目或组成哪种形式的俱乐部由各学校根据自己的体育空间设施、体育服务指导力量(师资)等具体情况自行选择决定,因而产生了以下各种不同形式的俱乐部。

6.社区健康体育产业经营模式

我国的社区体育产业目前正处于发展时期,暂时还没有形成固定样式和成熟定型的社区健康体育产业经营模式。但是,“无私奉献不是无偿奉献”理论的导入,无私奉献活动的有偿化发展,给社区体育产业化发展开拓了新的思路。例如:组织健康体育活动,社区只承担场地、指导、组织服务等方面的费用。而活动过程中水、电等实际消耗品费用,则由参加者共同分担。

四、建议

通过对以上各种健康体育产业经营运作模式的分析与构建,围绕“未来社会要求现代化的人必须具有科学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全新的知识能力和健康体魄;科学的生活态度和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等”这一目标。更应大力发展健康体育产业,可以说是弥补我国现阶段健康体育事业发展不足的一种最佳方法。保证国家健康体育发展事业、社会健康体育福利事业、健康体育产业三者的协调发展,从而形成独具特色的健康体育产业经营。这也就是说,我国的健康体育产业发展,首先要加强健康体育产业经营的理论研究,建立完整的中国健康体育产业经营理论指导体系,在准确了解并掌握我国健康体育产业经营现状的基础上,制定出符合国情的健康体育产业经营政策,才能把握健康体育产业经营的正确方向。为此,还应从以下几方面努力:

1.尽快建立一支高素质的理论研究队伍

2.必须深刻理解健康体育产业的价值和内涵

3.要制定具有中国特色的健康体育产业发展规划

4.必须具有强烈的使命感和紧迫感

5.要把握未来健康体育产业与健康体育事业的协调发展

6.要改变目前的经营策略和经营指导思想

7.加强我国农村健康体育产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明:对健康体育产业发展背景的初步探讨[J].学院学报,2000(4):59~64

健康的市场经济篇7

关键词:

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建议

中图分类号:

F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4)18-0014-01

1房地产市场的内涵

房地产市场的概念有狭义和广义之分。从狭义的角度来看,房地产市场是用于从事房地产交易活动的场所,包括房屋的销售、租用、抵押、典当等;从广义的角度来看,房地产市场是指以房地产企业为主体,从事房地产开发经营,交换具有房地产特征的产品或服务的场所,是房地产商品交换关系的总和。房地产市场是指全社会所有房地产交易关系的总和。从空间意义上说,房地产市场是指房地产供给与需求双方交换房地产商品的场所;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房地产市场是指全社会从事房地产经济活动关系的总和。具体而言,房地产市场是房地产商品交换过程的统一,是将房地产开发、房地产建设与房地产消费三者相连接的纽带,是使房地产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得以实现的经济过程。

2我国房地产市场的发展现状

(1)我国房地产市场在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协调性和自身的均衡程度上均有待提升。

我国房地产市场的秩序状况还有待改善,需要提升自身的均衡程度以及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协调性。东、中、西部地区的房地产市场在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协调程度以及自身的均衡程度上都有需要改进的地方。其中,中部地区的房地产市场秩序状况是东、中、西部三个地区中最好的。房地产投资占GDp的比重过大和商品房施工面积与商品房竣工面积之比过高,是导致我国房地产市场秩序状况欠佳的主要原因。

(2)我国房地产市场资源配置效率还有提升的空间。

我国房地产市场的资源配置效率还没达到最优,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东部地区的房地产市场资源配置效率优于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的房地产市场资源配置效率,高于我国整体水平;中、西部两个地区的房地产市场资源配置效率均低于我国整体水平;西部地区的房地产市场资源配置效率是三个地区中最低的;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的房地产市场资源配置效率评价的优秀率要高于中部地区。资金投入过剩是造成我国房地产市场资源配置效率没能达到最优的主要原因。

(3)我国房地产市场规模合理程度较低。

我国房地产市场的实际与合理规模之间的偏差较大,市场规模的合理程度有待提升。东、中、西部三个地区中,东部地区房地产市场规模的合理程度是最高的,西部地区房地产市场规模的合理程度是最低的。未来能够提供给房地产开发企业所使用的土地面积的逐渐减少是造成我国房地产市场规模合理度偏低的主要原因。

(4)我国房地产市场的健康程度需进一步提升。

我国房地产市场的健康状况有待改善,中部地区房地产市场的健康程度要高于东部和西部地区房地产市场的健康程度,西部地区房地产市场的健康程度最低。市场秩序状况不佳是降低东部地区房地产市场健康程度的主要原因,市场资源配置效率不高和市场规模合理度较低是导致西部地区房地产市场健康指数评价排位靠后的主要原因,市场规模的合理程度偏低是造成我国房地产市场健康状况欠佳的主要原因。

3我国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的建议

市场秩序的优劣、市场资源配置效率的高低和市场规模的合理与否对一个城市房地产市场的健康程度具有重要影响,现对促进我国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提出以下建议:

(1)控制房地产投资占GDp的比重,进一步规范房地产市场秩序。

房地产业是拉动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之一,合理比例的房地产投资有利于推进房地产业经济的增长,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从而促进国民经济的增长。但是如果房地产开发投资额在GDp中所占比例过高,则会造成供给过剩。从前文的研究可以看出,我国房地产投资在GDp中所占的比重较高,甚至有些城市的房地产投资增长率己经高于当地的GDp增长率,这会造成投资过度,从而形成房地产泡沫。对房地产投资进行控制,将有利于抑制投入过剩和房地产市场泡沫的形成,进而提高房地产市场的健康程度。政府部门应严格审核房地产企业的资质,对房地产投资额进行限制。

(2)合理分配资源,提高房地产市场资源配置效率。

政府部门应对房地产市场的资源所有量进行审核,根据审核结果制定相适应的房地产市场资源投放调控措施,科学地配置资源,降低房地产市场的资源投入冗余,以提升房地产市场资源配置效率。

(3)提升土地利用效率,提高房地产市场规模合理度。

土地供给面积对房地产市场规模具有重要影响,土地是不可再生资源,从长期发展的角度来看,随着城市化步伐的加快,未来可供开发的土地资源越来越少,其整体逐渐较少的趋势是不会改变的。为了使未来的房地产市场能够持续获得可供开发的土地,现阶段应该节约用地,提升土地的利用效率。

(4)提高居民收入水平,优化房地产市场规模。

消费者的购买欲望和购买能力决定市场需求,市场需求直接影响市场规模,而居民的收入水平是消费者购买能力的直接体现,决定房地产市场的需求和发展空间,是影响房地产市场规模的主要因素之一。部分地区房地产市场超规模发展是由于居民收入有限,增加居民收入,有利于扩大房地产市场规模,减少房地产市场超规模发展的现象。

参考文献

健康的市场经济篇8

国际国内形势的新变化、新情况和新任务,给我国的思想道德建设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新的挑战,建立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成为一项现实而紧迫的战略任务。

1从经济上,积极应对经济全球化挑战,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全面推进小康社会建设,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迫切需要建立健全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

当人类社会跨入21世纪的时候,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根本的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面对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的任务非常繁重。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搞市场经济,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有利于提高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有利于促进人们的观念变革,使社会主义的优越性进一步发挥出来。同时,市场经济自身的弱点和消极方面也会反映到人们的精神生活中来。我们始终强调把思想道德建设放在突出位置,思想道德建设也取得了积极进展和明显效果。但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建立健全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也是对我们的重大考验。伴随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一些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矛盾呈现出新的特点;受拜金主义影响,一些人价值观发生扭曲,社会上存在道德失范,诚信缺失,假冒伪劣、欺诈活动猖獗的问题;一些地方封建迷信、和黄赌毒等丑恶现象沉渣泛起;在前进道路上还会遇到各种可以预料和难以预料的困难、风险和突发事件。统一思想的任务很重,凝聚力量的任务很重,维护稳定的任务很重。如何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立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更好地把全国各族人民的意志和力量凝聚起来,万众一心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而奋斗,是必须认真解决的重大课题。

2从政治上,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坚持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迫切需要建立健全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正在不断发展、日益富强。西方敌对势力加紧以各种手段和方式对我国施行西化、分化的政治战略,企图颠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他们的这种政治图谋是绝不会改变的。在坚持改革开放、加强对外经济文化交流的同时,要十分注意警惕和防范敌对势力的渗透、颠覆活动。这是我们在新时期建立健全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时需要深入研究的重要课题。中国正在进行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变革。实践告诉我们,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做好了,我们的事业就能更好地发展。反之,如果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软弱,抓得不紧,错误思潮泛滥,人们的思想乱了,人心散了,就会产生严重的后果。在这个意义上,建立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深刻体现着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要求。

3从文化上,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切实加强精神文明建设,迫切需要建立健全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和政治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并在很大程度上通过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现出来。建立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要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即必须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同时,建立健全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将有助于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努力改造落后文化,坚决抵制腐朽文化;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吸引力和感召力。作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核心内涵,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核心任务,纳入思想道德建设全过程,将有效保证全体人民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面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和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建立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的任务更加紧迫。

二、基本原则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公民道德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思想道德领域的主流积极、健康、向上。但是,必须看到,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人们的道德观念和行为方式发生了深刻变化,一些原有的道德规范不能适应新的实际,而新的道德规范还没有形成。因而一些领域和地方是非、善恶、美丑界限混淆、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滋长蔓延。经济活动中,掺假制假、以次充好、欺行霸市、偷税漏税、不讲信用等现象时有发生。这些都严重腐蚀着人们的灵魂,污染社会空气,阻碍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适应新的形势,积极建立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确立全体社会成员共同遵循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已经成为当前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一项紧迫任务

健康的市场经济篇9

摘要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等对安康市城镇居民的休闲体育方式及影响因素进行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安康市城镇居民对于休闲体育的认知程度还较低,对休闲体育消费的支出较少,健身意识较差,在休闲体育项目的选择上,随意性和集群性较高,参与休闲体育的依赖性较强。建议:体育职能部门要对休闲体育加强宣传,转变居民对休闲体育的认知态度,加快经济发展提高居民在休闲体育健身活动上的消费承受能力,加大体育场地和建设力度及充分挖掘现有场地、器材的利用率。

关键词安康市城镇居民休闲体育影响因素

近年来,随着国家实施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对安康市来说带来了重大发展,安康的发展符合国家发展的战略地位,在我国西北地区的中等城市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典型性。对安康市城镇居民的休闲体育方式及影响因素进行调查研究,对提高安康市城镇居民生活水平,促进休闲体育在安康市的发展有一定的重要意义。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以陕西省安康市城镇居民休闲体育方式及其影响因素为调查对象。

(二)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等开展研究。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

在安康市主要城区广场、健身会所等人口较密集的地方随机发放问卷200份,回收问卷193份,其中有效问卷为180份。其中男性79人,占44%;女性101人,占56%。安康市参与休闲体育消费的群体的年龄结构见表1。

表1安康市参与休闲体育消费群体年龄(n=180)

年龄阶段(岁)人数(人)比例(%)

20以下1810

21―306536

31―404324

41―503218

51―602212

从表1可以看出安康市参加休闲体育的人群的年龄分布较为平均。在31-50岁年龄阶段中消费群体主要为行政人员、个体经营者,因为这些人群的收入相对稳定且收入较高,因此可以承受休闲体育的消费支出,使他们成为了安康市休闲体育主要消费群体。

(二)安康市城镇居民参与休闲体育活动情况

1.对休闲体育作用的认知态度

安康市城镇居民认为参与休闲体育很重要的占22%,认为重要的占24%,一般重要的占46%,不重要的占8%。由此说明休闲体育在安康市城镇居民对休闲体育的认识程度还较低。

2.对于休闲体育的消费能力

表2安康市城镇居民休闲体育消费

消费价格(元/月)比例(%)

50-10066

101-20018

201-30010

300以上6

从表2可以看出,在参与休闲体育时愿意承受的消费价格中,安康市城镇居民在休闲体育中愿意承受的消费支出还比较少。

3.安康市城镇居民参与体育健身活动的情况

表3安康市城镇居民每周参与休闲体育的次数(n=180)

每周参与次数人数(人)比例(%)

从不参与4726

1―2次9352

3―4次2514

4次以上158

表4安康市城镇居民每次参与休闲体育活动的时间(n=180)

每次参与时间人数(人)比例(%)

半小时左右9754

一小时左右6134

两小时以上2212

由表3可知安康市城镇居民参与休闲体育健身活动意识还不是很强,但是已经有一部分的人们逐步的开始进行休闲体育健身活动,意识到健康在生活中起到的作用。通过表4得出居民参与休闲体育的时间很短,产生这样的结果很大的原因在于人们的闲暇时间少。

4.参加体育健身活动的主要项目、场所

在对安康市城镇居民闲暇时间所选择的休闲体育项目来看,排在前三的项目分别是跑步、散步,羽毛球和扑克、麻将、各种,他们所占的比例为18.7%;14.8%和12.9%。居民之所以会选择这些休闲体育项目的原因是随意性较高,容易参与。在运动场所的选择上29%的人选择公共体育场所;27.2%的人们会选择公园或广场;17.2%的人会选择住宅区空地。究其原因是也是这些场所集群性较高,且花费和收费的体育场馆相比支出较少。

5.安康市城镇居民参加体育活动的动机

安康市城镇居民参与休闲体育健身活动的目的呈现多样性,40%的居民参与休闲体育健身活动是为了调节情绪,有24%的居民参加健身活动是为了达到减肥、美体的效果。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在工作中的压力越来越大,人们把体育锻炼仅仅是为了健身转移到了缓解压力、调节情绪上;同时人们的生活水平、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对于自身的形象也更加重视。

6.安康市城镇居民参与休闲体育活动的形式

从城镇居民参与休闲体育活动的形式可以看出,50%的人们选择与朋友一起;26%的人们选择同家人一起;16%的会选择与同事或朋友一起;只有8%的人们会独自一人。由此可以发现:安康市城镇居民在参与健身活动时还是具有很强的依赖性和集群性。

(三)安康市城镇居民休闲体育参与行为影响因素分析

1.主体性因素

主体性因素主要从休闲体育活动的闲暇时间、兴趣爱好及个人的经济条件等方面进行调查。结果表明:在影响居民在进行休闲体育健身活动因素中,闲暇时间占了40%,而经济收入占了18%。由此可见最大的影响因素是闲暇时间,同时不同经济收入的群体对休闲体育活动的需求存在很大的差异,他们对于休闲体育的消费也有所不同。

2.客体性因素

客体性因素主要从活动场地、休闲娱乐项目、同伴、体育消费、门票价格和指导人员等方面来进行调查。结果:无指导人员不愿意参与休闲体育健身活动所占比例是10%,而活动场地和休闲娱乐项目选择影响到参与动机的占8%,由此可以看出客体性因素对居民在参与体育休闲活动的行为影响较大。

三、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1.安康市城镇居民对于休闲体育的认知程度和休闲体育消费的支出还较低。

2.在休闲体育项目的选择上,随意性和集群性较高,居民的健身意识不高。

3.大多数居民会选择收费较低的体育场馆或免费场所,在休闲体育健身活动的动机上呈现出多样性。

4.居民在参与休闲体育健身活动时的依赖性较强,多数人选择和家人、朋友或同时一起进行休闲体育健身活动。

(二)建议

1.在对于人们对待休闲体育健身活动的认知上,体育职能部门要加强相应的宣传教育,从而转变城镇居民对休闲体育的认知态度,引导城镇居民参与休闲体育的行为。

2.政府应加快经济发展,提高城镇居民的经济收入水平,从而增加城镇居民在休闲体育健身活动上的消费承受能力。

3.教育、体育行政部门应重视并加强城市体育工作,加大城市设施的投资、体育场地和建设力度,使城市的体育场地、器材不足的状况得到尽快的缓解,从而满足群众迫切的需要。

4.人们对安康市现有的体育场馆开放程度不满意,很多机关单位和学校体育场地闲暇时间大门紧锁,所以我们还要充分挖掘现有场地、器材的潜力,提高场馆的利用率,加强管理,收费场馆收费要适应安康市城镇居民的具体消费情况,这样才能使得使更多的城居民参与到休闲体育之中。

基金项目:安康学院2012高层次人才科研项目(aYQDRw201209)。

健康的市场经济篇10

关键词:人类健康;经济发展;辩证逻辑

一、引 言

市场经济制度无疑是人类历史上的一个重要发明,其对世界经济快速发展的贡献举世瞩目。然而,在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全球范围内环境污染、食品安全、人口老龄化、社会压力、信仰缺失等问题也在以不容小觑的速度持续恶化,并逐步侵蚀着全人类的身心健康。据统计,2012年全球约有1260万人的死因是“在不健康环境中生活或工作”,约占全球死亡总数的1/4;①每年全球有1/10的人因食用受污染的食品而患病,并导致42万人死亡;②1990年到2013年期间,患有抑郁症和焦虑症的人数上升了近50%,全世界近10%的人口受到影响,精神疾患占全球非致命疾病负担的30%。③可见,在人民物质生活和精神文明水平不断提高的今天,如何正确看待和处理经济发展与人类健康之间的关系已成为经济学研究的重要课题。关于人类健康的经济学分析,最早可追溯到196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舒尔茨的演讲,他指出健康的改善也是人力资本积累的一种方式,并认为健康和教育是最核心的两类人力资本形式。④此后,关于人类健康的经济学研究不断丰富,人类健康与经济发展之间关系的问题也受到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从主流经济学的相关研究来看,主要可以分为三个方面。一是探讨人类健康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大部分学者将健康作为人力资本的一部分引入经济增长模型,继而通过模型和实证得出健康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①二是分析经济增长对人类健康的影响。这类分析大多认为经济增长会带来收入和健康投资进而提高健康水平。②三是研究人类健康与经济增长之间的相互作用。部分学者通过实证检验得出经济增长与健康之间的相互促进关系,③也有部分学者认识到健康与经济增长之间的“陷阱”,阐明了健康—污染—增长之间的恶性循环。④与主流经济学普遍认为人类健康与经济增长相互促进的观点不同,马克思则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市场经济导致贫富差距、两极分化的必然性。沿着这一思路,国内外马克思主义学者从诸多视角探讨了人类与经济发展的相互关系。国外马克思主义学者主要从生态危机的根源、生态与经济的矛盾关系、摆脱生态危机的路径等方面探讨了这一问题。

如生态马克思主义学者认为资本的本性是资本主义生态危机的经济根源,因此必须重构传统社会主义;⑤资本积累的社会结构理论将资本积累与生态的矛盾引入分析框架,试图探寻“可持续发展”的社会结构演变方向;⑥法国调节学派则指出资本和自然之间的矛盾导致了粮食、能源和环境的危机,并认为要摆脱生态危机就必须转变调节方式。⑦在人与经济发展关系的问题上,国内马克思主义学者也取得了丰硕成果。部分学者从劳动异化、人的异化、生态异化、科技异化等方面剖析了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增长对人类发展的负面效应;⑧部分学者对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环境观进行了系统剖析,并认为这一思想能够为解决生态问题、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指明方向;⑨还有部分学者探讨了促进人与经济和谐发展、实现“全面而自由”的人的设想及实现路径。⑩综上可见,目前关于人类健康与经济发展之间关系的研究已十分丰富,但仍存在拓展空间。一方面,主流经济学大多讨论人类健康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对于经济增长对人类健康的影响则论证较为简单,对两者之间相互关系的辩证剖析则更为鲜有;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视角下的相关分析大多聚焦于“人的发展”,并未对人类健康进行具体分析,因此也就无法深入探讨人类健康与经济发展的相互作用机理。此外,现有研究对人类健康内涵的界定仍相对狭隘,大多将其与身体健康等同,这一界定已不再符合当前“大健康”的时代背景。世界卫生组织将健康定位为“不仅为疾病或羸弱之消除,而系体格、精神与社会之完全健康状态”。本文所讨论的人类健康正是以这一定义为基础,并从经济学视角予以扩展和解读,也即人类健康的内涵包括如下四个层次:一是躯体健康,即指机体处于正常运作、没有疾病的状态,这是人类健康最为直观和基础的层面,目前对健康的经济学分析大多局限于这一层含义。

二是精神健康,即“每个人能够实现自己的能力,能够应付正常的生活压力,能够有成效地从事工作,并能够对其社区做出贡献”①的状态,可进一步区分为心理健康(没有心理或精神方面的病态和疾病)和灵魂健康(积极乐观、心胸开阔、全面发展的人);三是环境健康,包括生态环境(即直接或间接影响人类生存的以自然事物为主体的所有外部空间事物是否遭到破坏)和社会环境(即人类有计划和有目的地创造的以人文要素为主体的所有外部客观事物是否良好)两个层面②;四是经济健康,即经济运行模式是否符合人类长远利益,若经济运行完全以资本为核心,则经济主体往往只考虑自身利益最大化,此时经济运行相对扭曲;反之,若经济运行能够“以人为本”,则经济主体在行动时会将他人利益纳入思考的范围,此时经济运行与人的发展是统一的。躯体、精神、环境、经济的健康构成了人类健康的四重内涵,且四个层次之间有着重要的相互作用和内在逻辑。首先,经济健康是其他三种健康的前提条件和根本保障,且直接决定了环境健康;其次,环境健康是躯体健康和精神健康的重要支撑,其直接影响到躯体健康;最后,躯体健康与精神健康是狭义人类健康的两个层次,其中躯体健康是人类健康的较低层次,精神健康则是较高层次。四个层次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共同构成“大健康”视角下的人类健康内涵。如图1所示。基于上述人类健康的基本内涵,本研究旨在系统剖析现实经济中人类健康与以资本为核心的经济发展之间的悖论关系,探讨理想状态下人类健康与“以人为本”的经济发展的良性关系,继而深入挖掘促进人类与经济良性循环的关键因素,即健康的经济观,并提出重构健康经济观的政策建议。

二、人类健康与以资本为核心的经济增长的悖论

自工业革命以来,人类文明获得极大发展,在人均寿命、平均营养水平、健康理念等方面均显著提高,因此不少学者直观地认为人类健康与经济增长是相互促进的关系。然而从现实来看,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经济增长在20世纪50年代以后便开始逐渐显露其缺陷,全球相继出现的气候变暖、臭氧层空洞、酸雨等严重环境破坏现象,已经开始威胁到人类的生产和生活,而食品安全问题、人口老龄化、社会压力、信仰缺失等问题也在日益侵蚀着人类健康。由此可见,市场经济条件下人类健康与经济增长之间的悖论关系日渐凸显,且这种悖论有着其自身的必然性和内在逻辑。首先,市场经济条件下以资本为核心的经济运行模式是一种经济的不健康状态。对于市场经济以资本为核心的性质,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中已进行了严密的论证。他指出,“当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占有者在市场上找到出卖自己劳动力的自由工人的时候”,货币便得以转化为资本,成为能够带来价值增值的价值,且价值增值的部分由资本家无偿占有,因此“绝对的致富欲”和“价值追逐狂”①必然会促使资本所有者“通过不断地把货币重新投入流通”②而实现无休止的价值增值。可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本的运动和增值是经济运行中最核心、最凸显的内容,而作为经济主体的人则反而成为隐在资本之下的微不足道的影子。经济运行以资本为核心的必然结果是,经济观念、劳动行为、技术进步等方面的日益扭曲和异化,也即一种不健康状态。(1)经济观念上的不健康状态。以资本为核心的经济运行使得“越来越多地占有抽象财富”③成为绝大多数经济主体的唯一动机,导致社会中拜金主义、道德沦丧、信仰缺失等现象屡见不鲜,人性的冷漠和丑恶显露无遗。对此马克思也曾指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主体“连在一起并发生关系的唯一力量,是他们的利己心,是他们的特殊利益,是他们的私人利益……人人只顾自己,谁也不管别人”。这实质上是人的经济观念的一种扭曲和异化。(2)劳动行为的不健康状态。随着社会分工不断精细化、生产过程日趋智能化,人类劳动的扭曲和异化程度也不断加深。一方面,劳动者的劳动能力日益畸形,真正沦为由机器构成的“死机构”中的“活的附属物”。另一方面,劳动进一步成为纯粹的谋生工具,成为高生活成本下不得已、不情愿、不自觉的被动行为。据调查显示,中国劳动者平均每天工作8.66小时,其中47.3%的劳动者平均每天工作超过8小时,30.3%的劳动者平均每天工作超过10小时,而实证研究表明,这些加班现象并不是劳动者自愿选择的结果,而是在企业压力下的消极被动行为。④(3)技术进步的不健康状态。以资本为核心意味着技术进步的创新和使用纯粹由利益所主导,因此其代价往往是牺牲大部分人的长远利益。

正如马克思所指出,“在资本主义制度内部,一切提高社会劳动生产力的方法都是靠牺牲工人个人来实现的”。⑤例如,1931年美国杜邦公司将二氟二氯甲烷(也即氟利昂)进行工业化生产,引致长达50年大规模使用氟利昂的时期,导致南极上空出现日益扩大的臭氧层空洞;再如,1993年美国市场率先推出转基因食品之后,转基因食品便一发不可收拾地进入全球市场,成为人们生活中极大的不确定和不安全因素。相反,那些对生态有利、对人类发展有益的诸多进步技术则往往由于缺乏利益驱动而进展缓慢或无法推进。其次,经济的不健康状态必会导致环境的不健康状态,进而通过多种途径侵蚀人类的躯体健康和精神健康。以资本为核心的经济不健康状态必然导致环境的不健康。(1)生态环境的不健康。对自身利益的无限追逐总是促使资本所有者采取过度开发自然资源、过度排放污染物等行为,且利益驱动下的技术进步也常常是污染加强型的。尽管这些行为也会损害资本所有者自身的长远利益,但扭曲的经济观念使人们经济活动的眼光相对短视和狭隘。20世纪50年代以来全球面临的十大生态问题,包括温室效应、臭氧层破坏、酸雨污染、物种灭绝、土地荒漠化、水资源污染、森林锐减、大气污染、海洋污染以及固体废物污染,均与人类破坏资源环境的经济活动有密切关系。(2)社会环境的不健康。以资本为核心、唯利是图的经济观念必然导致资本所有者之间的恶性竞争,使劳动者无时无刻不面临着高强度、高负荷的生存压力,无时无刻不体验着人与人之间的冷漠、对立甚至仇视,继而也逐渐沦为缺乏同情心、正义感、道德底线的“理性人”。以中国经济为例,2000年以后“地沟油”、“黑作坊”、“毒大米”、“毒奶粉”、“人造鸡蛋”等恶性社会事件以前所未有的频率发生着,使社会生存环境变得充满怀疑和不安全。生态环境和社会环境的不健康会通过多种途径影响人类的躯体和精神健康。一方面,生态环境的不健康会直接损害躯体健康。这一点在医学、环境学等领域已有充分研究,而20世纪50年代以来全球范围内频繁发生的环境公害事件则是这一问题的集中体现。如日本发生的使近万人受害、上千人死亡的水俣病事件,美国洛杉矶市发生的致使几百名老年人超常死亡的光化学烟雾事件,英国伦敦发生的仅在4天之内就造成4000多人异常死亡的烟雾事件,等等。①另一方面,社会环境的不健康是造成精神不健康的重要原因。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目前全球每年有约4亿人患有抑郁症,超过2100万人受到精神分裂症的影响,每年约有80多万人自杀身亡。

②精神不健康是社会、心理和生理因素复杂相互作用的结果,其中社会环境因素,包括国家政策、社会保护、生活标准、工作条件、社会支持、社会压力等,是非常重要的影响因素之一。最后,人类健康必然会陷入“躯体—精神—环境”不健康的恶性循环,并最终成为遏制经济发展的致命枷锁。躯体健康与精神健康作为狭义人类健康的两个层次,彼此也有着密切的相互影响。有研究显示,躯体健康与精神健康密不可分,两者的不健康状态会相互恶化。此外,躯体和心理的不健康还会使灵魂健康更加难以企及。躯体与精神不健康状态的相互恶化,会反过来加剧环境的不健康,使人类健康陷入“躯体—精神—环境”不健康的恶性循环。躯体的不健康会加重社会医疗成本,普遍降低劳动者的劳动效率,从而压缩资本所有者的利润空间,这会促使资本所有者采取更加不可持续、缺乏底线的生产方式,以挽回其利润的损失;精神的不健康常常使人更加偏激和冲动,倾向采取暴力、报复,这会加剧社会环境的不健康;而生态环境与社会环境的不健康又会进一步恶化躯体和精神的不健康,使三者陷入恶性循环的深渊。更为重要的是,一旦这种恶性循环逐步形成,外部的调控措施将难以取得成效,即使对某一方面有所改善,但趋利性必将促进资本所有者寻求其他路径,因而无法从本质上解决人类健康受损问题。“躯体—精神—环境”不健康的恶性循环必将导致人类健康水平持续下降,并最终成为经济发展的核心遏制力。资本得以价值增值的秘密就在于,劳动力商品能够创造出超过其自身价值的价值这一特殊性,因此劳动力能否得到及时并充分的补充是这一增值体系的根本,也即“劳动力所有者今天进行了劳动,他必须明天也能够在同样的精力和健康条件下重复同样的过程”,且“因损耗和死亡而退出市场的劳动力,至少要不断由同样数目的新劳动力来补充”。③也即在劳动力再生产过程中,当前劳动力健康以及未来劳动力健康是一个重要方面,并且伴随人类健康的持续恶化,很可能成为影响劳动力可持续发展继而影响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最关键因素。综上分析,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类健康与经济增长之间必然会形成一种悖论关系。一方面,经济增长主要表现为人均收入水平不断提高,这有利于提高人们生活水平,继而促进人类健康的改善;另一方面,以资本为核心的经济增长又必然会导致经济、环境、躯体、精神各方面的不健康状态,并使之陷入恶性循环,人类健康的持续损失最终必然会对经济增长产生反作用。这一悖论关系如图2所示。

三、人类健康与“以人为本”的经济发展的良性关系

由以上分析可知,市场经济条件下以资本为核心的经济发展并不能与人类健康形成良性循环,既不能保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也不符合人类的整体利益取向。因此,如何推进和实现人类健康与经济发展的良性关系是当前亟待回答的重要问题。对此,可以从马克思和恩格斯对“未来社会”的论述中得到启发。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揭示资本主义制度的根本矛盾及其对人的束缚之后,也对“未来社会”进行了构想,主要有如下四方面特征:一是消灭生产资料私有制和人对人的剥削关系。私有制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根源所在,是造成阶级对立和无政府状态的根本原因,因此未来社会必须“废除私有财产,代之以财产公有”。①二是消灭商品生产,对全部社会生产进行有计划的调节。在未来社会中,生产资料归全社会所有,因此不再需要为了交换而生产商品,所有个人组成的联合体劳动的总产品就是社会产品,并且“劳动时间在不同的生产部门之间有计划的分配”,②社会生产不再呈现无政府状态。三是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实现共同富裕。社会生产力的高度发展是实现共产主义的重要前提之一,因为“如果没有这种发展……就必须重新开始争取必需品的斗争,也就是说,全部陈腐的东西又要死灰复燃”。③同时,社会发展还须以“扩大、丰富和提高工人的生活”④也即促进共同富裕为根本目标。四是自由人联合体和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当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生产资料归全社会所有、社会有计划地分配劳动时间,那么“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⑤这意味着“人在一定意义上才最终地脱离了动物界,从动物的生存条件进入真正人的生存条件”。⑥不难看出,所谓“全面而自由发展”的人,实际上是一种人与自然、人与人以及人本身的全面和谐状态,其与本文所探讨的人类健康概念有着一致的内涵,是最高层次的人类健康状态。马克思和恩格斯认识到了资本主义制度下“人的扭曲和异化”,因此在“未来社会”构想中将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作为其最终目标和夙愿,可见这一“未来社会”归根结底是一种“以人为本”的经济发展。于是便可看到,马克思恩格斯所构想的“自由联合体”完美地实现了人类健康与经济发展之间的良性关系。一方面,“以人为本”的经济发展不再以牺牲人类健康为代价,而是与“人的发展”协同提高。在马克思经典作家构想的“未来社会”,经济主体的行为不再受到私利的驱使,而是自发地采取对全社会有益的行动,“合理地调节他们和自然之间的物质交换,把它置于他们的共同控制之下,而不让它作为一种盲目的力量来统治自己;靠消耗最少的力量,在最无愧于和最适合于人类本性的条件下进行这种物质交换”。

①这实际上是一种健康的经济观念,其决定了经济的健康,继而保障了环境的健康,最终促进了人类躯体和精神的健康。另一方面,个人自由全面发展的健康状态能推动经济社会实现更高层次的发展。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意味着更加高效和自觉的劳动、更加符合社会整体利益的经济行为、更加绿色和可持续的发展方式以及更加丰富的社会文明。正如马克思和恩格斯所论述的,“个性得到自由发展……那时,与此相适应,由于给所有的人腾出了时间和创造了手段,个人会在艺术、科学等等方面得到发展”②。恩格斯还从新型社会分工的角度进行了阐述,认为“在所有的人实行明智分工的条件下,不仅生产的东西可以满足全体社会成员丰裕的消费和造成充分的储备,而且使每个人都有充分的闲暇时间去获得历史上遗留下来的文化——科学、艺术、社会方式等等——中一切真正有价值的东西;并且不仅是去获得,而且还要把这一切从统治阶级的独占品变成全社会的共同财富并加以进一步发展”。③相比纯粹追求经济增长速度,这显然是一种更高层次的经济发展状态。基于以上对“未来社会”的剖析,不难发现,要形成人与经济之间的良性循环关系,其核心所在就是要构建“以人为本”的经济运行模式,而关键环节则是要转变经济观念,也即促使经济主体在行为决策时不再为私利所驱使,而是以社会整体利益、人类长远利益为行为准则。④

四、健康中国建设过程中健康经济观的重构及对策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工业化、现代化、市场化、城镇化程度均呈现跨越式发展,但这一发展很大程度上以牺牲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为代价,使得中国经济发展与人类健康的矛盾日益凸显。如何缓和当前经济发展对人类健康的损害,并促进人类健康与经济发展从悖论关系向良性关系转变,已成为中国经济发展中迫在眉睫的重大问题。2016年8月2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通过了《“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标志着我国的“健康中国”战略正式形成,该纲要也将成为今后15年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行动纲领。在会议上强调了“健康中国”建设过程中的四大原则:一是健康优先,即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二是改革创新,即加快基本医疗卫生制度的改革和创新;三是科学发展,即依托中医药科学、健康医疗大数据、健康信息服务体系等科学发展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四是公平公正,即促进健康中国全民共建共享,加大健康扶贫以及弱势群体健康保障工作力度。可见,《“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为建设健康中国提供了基本框架和初步蓝图,其中也不乏诸多可操作性的措施,但要真正落实这些政策并取得显著成效,仍任重而道远。如前所述,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类健康与以资本为核心的经济发展之间有着不可避免的悖论关系,如果不能对经济的不健康状态有所改变,政府的外部调控政策很难真正得以落实。对此,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革是解决问题的根本途径,但对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国来说,却非一朝一夕所能实现的。在这种条件下,要逐步实现人与经济从悖论关系向良性关系的转变,一个十分关键且具有能动性的途径就是,对经济观念进行重构,大力推进“健康经济观”,充分发挥意识形态的反作用,以保障健康中国战略的顺利实施。

“健康经济观”,与当前的逐利经济观相对应,其核心在于经济主体的行为选择不再以私人利益最大化为单一目标,而是自觉自发地考虑社会整体利益。健康经济观作为经济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与环境健康、躯体健康、精神健康有着逻辑的一致性和正向的互促性,是缓和人与经济悖论关系的有效措施,也是构建人与经济良性关系的重要基础。要构建“健康经济观”,需对“发展”、“公平”、“效率”、“技术”等含义进行重新理解。首先,应倡导“健康经济发展观”,其核心是:以资本为核心的经济发展必然导致人类健康不断损失,“以人为本”的经济发展方有可能实现与人类健康的良性互动。健康经济发展观是对同志提出的“科学发展观”在微观层面的扩展,它不仅要求政府作为制度创新主导者将人类健康置于重要地位,还要求每一位社会经济主体逐渐转变其经济发展观念,从原有的逐利发展理念向人类整体发展理念转变。其次,应倡导“健康经济公平观”。其核心是:谁在生产或社会交往过程中损害了他人的健康利益,谁就必须付出同等或更多的健康利益补偿。健康经济公平观包括起点、过程、结果公平三个层面:健康起点公平,意味着同代人之间、代际人之间应享有同等数量和质量的健康环境和健康服务;健康过程公平,则意味着对于任何损害了他人健康的行为,行动者须对受损者提供足量的健康利益补偿;健康结果公平,即指在起点和过程公平的条件下,若部分群体的健康利益仍显著低于其他群体,政府须发挥作用,以尽量保证所有经济主体获得大体相当的健康水平。再次,应倡导“健康经济效率观”。

其核心是:健康补偿的成本须纳入经济效率核算。传统的经济效率观通常只追求生产性效率的提高,也即资源投入与产品产出之比。健康经济效率观则强调应将健康利益补偿及保障成本纳入经济效率来考量,包括对过去发生的健康利益损害的追加补偿、对当前正在发生的健康利益损失的即时补偿以及对未来可能发生的健康利益损失的保障性支出。最后,应倡导“健康经济技术观”。其核心是:技术进步应以推进人类整体利益和促进人类全面发展为导向。与当前私利驱动下的技术进步不同,健康经济技术观要求技术进步须以促进人类健康为目标和导向。一方面,技术进步必须满足社会整体利益的要求,而不是通过牺牲人类健康的方式使技术创新者获利。另一方面,技术进步应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而不是一味地用机器替代人,导致劳动者能力不断扭曲且愈发隶属于机器设备。基于以上对健康经济观的解读,本文提出如下重构健康经济观的对策建议,以推进和保障健康中国战略的有效实施。第一,促进健康经济发展观的对策建议。一是通过激励机制的设计,转变经济主体现有的行为方式,促使健康发展成为经济主体的利益最大化选择;二是增强经济主体经济行为的路径依赖,也即加大经济主体放弃健康发展并转为传统发展的成本和代价;三是加强健康经济发展观的宣传和教育,逐步扭转社会中极端逐利的风气。第二,推进健康经济公平观的对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