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有机合成知识点总结十篇有机合成知识点总结十篇

有机合成知识点总结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7:48:48

有机合成知识点总结篇1

一、以“教学大纲”和《考试说明》为依据。

在高三化学总复习期间,教师应对照化学学科《考试说明》的内容和课本的重点知识,正确处理好《教学大纲》和《考试说明》(即考纲)与课本之间的关系。《教学大纲》和《考试说明》是中学化学教学的基本依据,也是高考化学命题的基本依据。现行课本是依据大纲编写出来的教科书。因此,引导学生搞清“纲”与“本”的关系,对搞好高三总复习尤为重要。高考总复习要重视课本,但又不应依赖于课本。在总复习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深入分析,研究《教学大纲》和考纲,对照近三年的高考试题和课本上的重点知识,找出知识点和考点,把课本知识进行适当的深化和提高。教师应抓重点、抓规律,抓知识的归纳小结,抓知识点和考点的联系,不让学生死记硬背。教师还应结合《教学大纲》和《考试说明》的内容,合理分散教材的难点,强化知识的重点,对知识点的处理应源于教材,高于教材。教师要明确考试的目的、能力要求和考查内容,力求抓住五点:①知识点;②考试点;③能力点;④德育点(爱国主义、科学史);⑤实际点(联系工农业生产、国防科技、环保知识的实际)。近几年高考化学的命题思路是“守纲不守本”,即知识守纲、守本、不超出课本的范围,而能力不守本,可以大大超越课本。因此,教师不要随意拓宽知识范围。

二、立足教材,采取有效措施,解决本学科复习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高考化学内容可大体归结成以下六块。学生在复习时应按“块”复习训练,适当选些题做,特别对当时做错或不会做的题,认真分析一下,查漏补缺,会有很好的效果。

1.基本概念“块”。

这一块包括物质组成和分类线、性质变化线、化学用语线、分散系统线、化学量线等五条知识线(或小系统)。

2.基础理论“块”。

这块包括结构理论(原子结构、分子(即化学键)理论、晶体结构理论)和元素周期律、周期表线、电解质溶液(含氧化―还原理论)线、化学反应速度和化学平衡理论线。理论块是化学的灵魂。

3.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块”。

这一块是化学的基石,可划分为金属线和非金属线,统一在周期系中。

4.有机物“块”。

这一块的核心是烃及其衍生物线,重点是结构和化学性质,而结构又是官能团和与官能团直接相关的化学键。

5.计算“块”。

这一块纵贯化学各部分,学生要掌握基本类型、解题规律和解题技巧。

6.基本实验“块”。

这一块充分体现了化学学科的特点。它含仪器、基本操作、制备、鉴别(定)、提纯、定量实验、试剂存放、事故处理等。

教材是化学总复习的根本,它的作用是任何资料都无法替代的。学生在复习时应以教材为主体,使化学知识系统化、结构化、网络化,并在教材基础上进行拓宽和加深,不断完善和深化中学化学知识。

三、经常联想,善于总结,使教材知识网络化。

经过高一高二阶段化学的学习,有些学生觉得个别知识点已学会。其实,高考考场得分,学会仅是一方面,还应总结归纳、经常联想,找出同类题解法的规律,才能更有把握不失分。也就是说,化学学习重在掌握规律。有人说:“化学难学,要记的东西太多了。”这话不全对。实际上,学好化学的关键在于怎样记。例如对无机化学来说,学生在学习元素及其化合物这部分内容时,可以以“元素单质氧化物(氢化物)存在”为线索;学习具体的单质、化合物时既可以“结构性质用途制法”为思路,又可从该单质到各类化合物之间的横向联系进行复习,同时结合元素周期律,将元素化合物知识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网络。

有机化学的规律性更强,“乙烯辐射一大片,醇醛酸酯一条线”,熟悉了官能团的性质就把握了各类有机物间的衍变关系及相互转化;理解了同分异构体,就会感觉到有机物的种类繁多实在是微不足道。学生通过多种途径、循环往复地联想,不仅可以加深对所学知识的记忆,而且有助于思维发散能力的培养。实践证明,只有许多零碎的知识而没有形成整体的知识结构,就犹如没有组装成整机的一堆零部件而难以发挥其各自功能。所以学生在高三复习阶段的重要任务就是要在教师的指导下,把各部分相应的知识按其内在的联系进行归纳整理,将散、乱的知识串成线、结成网,纳入自己的知识结构之中,从而形成一个系统完整的知识体系。

四、讲究方法,归纳技巧,把握重点,消除盲点,勇于号脉高考。

1.多选做中等难度的题。

学生应以考纲为基本框架,以课本为“血液”,以教师的讲解和点拨为“营养”,对课本知识进行扫描式清点,多选做一些中等难度的题,尤其要提高选择题的正确率。

2.复习先考虑主干重点知识。

复习到最后阶段,学生在全面系统地掌握课本知识的基础上,应该做到重点突出,尽可能与高考试题接轨。猜题、押题是不可行的,但分析重点、琢磨重点、强化重点、变通重点却是完全必要的。学生一定要避免盲目地追赶时髦、花较多时间去找热点材料和热点题目的做法。

特别提醒的是,学生除了要留心变化的内容外,更要关注不变的内容,不变的内容才是基础,应该将其列为复习的重点。对于考试内容的覆盖面,学生首先要考虑主干知识、重点知识,然后考虑其它。

3.关注常考的热点知识。

在一轮复习时,学生要全面浏览教材章节,熟悉教材内容,在二轮复习时学生要按专题构建复习体系,形成“考纲、考点、教材、知识点”的网络。

近三年高考常考的热点知识如下:(1)阿伏伽德罗常数;(2)氧化还原;(3)离子反应、离子方程式;(4)溶液、离子浓度及其转变;(5)元素在周期表的位置、原子结构和性质、核外电子的排布和电子式;(6)化学键、晶体类型及性质特点;(7)元素及其化合物的重要性质;(8)化学反应速率、化学平衡;(9)盐类水解、离子浓度关系(大小的比较);(10)离子共存;(11)溶液的pH值及计算;(12)阴阳离子的鉴定、鉴别;(13)原电池、电解池;(14)有机化学思想、官能团的确定、同分异构体、同系物;(15)四大反应;(16)有机聚合体和单体的相互转化及计算;(17)实验仪器的洗涤、实验装置、基本操作;(18)混合物的计算;(19)化学史、环境保护、能源材料;(20)新信息、新情景题的模仿思想。

4.重视基本实验,形成技能创新。

有机合成知识点总结篇2

关键词:计算机组成原理;教学方法;教学研究;教学实践

作者简介:李济生(1957-),男,山西晋城人,北京交通大学计算机学院,副教授。(北京100044)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3)10-0123-02

“计算机组成原理”是计算机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在整个课程体系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不仅能掌握计算机硬件系统各部件的内部结构和工作原理,而且还能掌握计算机硬件系统的分析和设计方法,为后续学习硬件课程或软硬件结合的课程打下良好的基础。

一、课程教学面临的困境

作为计算机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如果没有很好的教学效果,不仅会造成学生对课程的学习达不到教学要求和目标,而且也会造成学生对后续硬件课程的学习产生畏惧心理。出现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是:

1.课程的入门难度较大

“计算计组成原理”是计算机专业学生真正面临的第一门专业基础课,起初学生往往带着极大的兴趣和信心投入到课程的学习中来。但随着课程的进行,课堂的缺课率逐步增加,有一些学生甚至在课堂上表现出思维迟钝和跟不上课程进度的现象,加上硬件课程又不像软件课程那样容易进行实验验证,课后就不能及时通过实践的方法对理论知识进行消化和再认识,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欠账增多。另外,学生常常习惯于采用软件的学习方式来学习硬件,不能正确认识学习软件和硬件在学习方法上的差异,从而造成思维方式的错位。如果教师再不能对繁多和零乱的知识点及时准确地归纳和总结,很容易造成一笔糊涂账,从而使学生在硬件课程的入门上会遇到很多困难。

2.学生普遍畏惧硬件课程

在大学教学中,硬件课程教学效果普遍不如软件课程,就是学习较好的学生也普遍反映该课程比较难学,其主要原因如下:其一是该课程涉及的知识面广、概念多,其工作原理讲解又比较抽象,学生对其工作过程缺乏感性认识,理解起来比较困难。[1]其二是不能找到准确的方法对所学知识点进行归纳和总结,很难区分各知识点之间的关联性和适用性,很难通过贯通知识点来把握课程知识的体系结构。其三是学生已经学到的软件还没有涉及对硬件的编程,因此很难理解软件和硬件的互动关系,再加上对硬件的操作又很难产生与软件一样的直观效果,学生普遍对硬件课程学习有畏惧心理。

3.课堂教学师生互动偏少

由于课程涉及的概念很多,就是对同一个概念也可能因为涉及计算机硬件部件的不同,其解释也略微不同,而学生又很难在它们之间进行区分并建立联系。例如,“异步”的概念,在串行通信中有“异步”的概念,在动态存储器的刷新中有“异步”的概念,在总线的控制中也有“异步”的概念等等。另外,教师为了在有限的课时里讲清楚一个又一个的概念和知识点,容易采用以讲授为主的“填鸭式”教学模式;而学生又不得不被动接受一个个抽象的概念。课堂上缺乏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导致学生中的很多问题不能及时得到解决,日积月累问题越来越多,学生就越来越不敢与教师互动,这种恶性循环极大地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教学过程中的归纳和总结偏少也是造成学生感觉没有头绪的重要原因,虽然学生学了很多课程内容,但他们并不能有效地对这些知识点进行分类和归纳,也很难总结出各知识点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区别,不能及时将所学知识消化和吸收。

4.实践环节相对较弱

课程的实践环节大多根据几个重要的章节设置了一些验证性的实验,实验内容也无法覆盖所有的知识点,再加上实验与讲课之间也很难做到无缝连接,学生很难及时将不懂的问题通过实验的方法解决。因此,知识点的讲授和理解之间缺乏有效载体,很多零乱的知识点只能通过抽象思维方式进行理解和掌握,造成了学习难度大。这种不能通过有效途径对课程整体知识有效把握的局面,学生很容易丧失学习的积极性。

二、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前面提出了很多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解决这些问题不能靠某种特定的方式,而必须要采用综合整治的方法。

1.尽快帮助学生走出困境

大部分学生对电脑都感兴趣,但他们对计算机的认识仅仅停留在表面上,比如喜欢玩游戏、愿意熟悉一些陌生的软件等,但缺乏对计算机内在知识的认识和了解。众所周知,计算机处理复杂运算非常容易,而做一些辨识工作就不那么容易;而人脑正好相反,这正是计算机处理问题与人脑处理问题在功能上和方法上的区别所致。例如,人的视听触觉所获取的资料与其识别的结果具有相当大的关联性,甚至认为结果是必然的;而计算机则不同,它在获取资料与得到结果之间需要进行大量的数据处理,这个过程对人脑是显然的,而对计算机不是显然的。学生经常问到的问题完全是人脑的思维方式与计算机的思维方式的差异所致,因此在步入课程初期,教师要注重讲解计算机处理问题的思维方式与人脑的思维方式上的相同与不同,造成这种思维方式差异的原因,教会学生如何用计算机的思维方式思考和解决问题。另外,还要注意调节课程的进度,并注重采用启发式教学方式来激励学生增强发现和探索问题的兴趣,[2]尽快帮助学生走出困境。

2.面向问题的教学方法

面向问题的教学是指教师有意识地提出一些需求、现象或问题,引导学生主动去思考、探索与讨论来解决这个问题,使学生完成一个根据需求提出方案和解决问题的过程,让学生真正成为教学过程中的主体。[3]例如,在讲解计算机的中断系统时,可以先提出问题:当某个外部中断发生时,CpU是如何进入相关的中断服务程序?让学生去思考并提出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案。由于学生在高级语言里都学过函数和过程的概念,他们很有可能会结合自己的编程体会提出与函数调用类似的方法。由于函数被调用的位置是固定的,而中断服务程序被调用的位置是随机的,这就引出如何解决在随机位置上调用服务程序的问题,从而提出中断失量的概念。通过这种问题式教学方式,学生不仅理解了中断和过程调用的差异,也掌握了中断调用的完整过程,并且很容易帮助学生建立起一些重要的概念。

3.教学内容的人性化教学方法

教学内容的人性化教学是将课程的某些内容用人性化的方法进行关联和比喻,从而将很多抽象的概念和理论形象化、生动化,并用人性化的方法解决,使学生掌握的知识更加牢靠。例如,在讲解计算机通信的调制解调问题时,可以用人们如何穿过很狭窄的通道进行比喻。当人在进入狭窄的通道时一定要侧过身来,这就是信号的调制,离开通道时一定要转回身恢复到正常,这就是信号的解调;调制和解调的实质就是保持信息不变的情况下,使通信信号窄带化,从而解决宽带信号在窄带信道中的数据传输问题。还例如:在讲解存贮器的扩展时,用砖砌墙来进行比喻;一块砖相当一个存储器芯片,墙相当于扩展后的存储空间。砖在水平方向的扩展相当于位扩展,而在垂直方向的扩展为相当于字扩展,砖在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的延伸就砌出了一块墙,这就是存储器字位扩展的概念。砖与砖之间的连接必须紧凑而不能重叠,这就引申了地址空间的连续性和不可重叠性概念,再通过分析存储器片内地址和片间地址连续变化时所表现出来的特点,就能从技术上说明地址的连续性和不可重叠性的实现方法,学生就能很容易地掌握主存储器地址空间的构成方法。

4.重视归纳和总结以强化课程的知识体系

归纳总结的目的就是将一些零乱的知识点分类归纳出有条理、知识结构清晰的概念和课程体系,以便学生掌握和记忆。归纳总结要遵循由复杂零乱抽象到复杂具体,再由复杂具体抽象到简单具体的过程;这个过程就是知识消化和吸收的过程,也是将一本厚书变成薄书的过程。

归纳总结要贯穿于每一章和各章之间,要让学生知道他们在学什么,哪些地方已经学明白了,哪些地方还需要进行充实;各章的知识点有哪些,它们之间有什么关联;如果合上了教材,是否还能说清楚各章的重要知识点。如果对课程的归纳总结及时、深入和透彻,学生就不会感觉到所学的知识点杂乱无章,也不会在结课后还不知道课程的知识体系。因此,归纳总结要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以强化学生的知识体系。

5.增加专题讨论环节,弥补实验内容不足

专题讨论是课程知识点升华的重要过程,专题应以每章的主题或章节之间的关联主题作为内容。专题可由教师指定或者由学生设计,但要注意学生设计题目的合理性和可操作性,要以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为前提。根据时间的要求可以选择专题报告和专题讨论等形式,以分组方式组织学生。专题报告应要求学生在课后完成,专题最好能够通过实验进行设计和验证;学生通过专题讨论,归纳和总结相关专题的知识点,解析它们之间的关联度,再通过相关的实验设计和验证能将相关知识升华到一定的高度,同时也可以弥补实验内容不足的缺陷。专题讨论应包括:选题、查阅资料、分组讨论、规划方案、设计与实验、撰写专题报告等过程。

学生完成专题报告后,教师要对完成情况给予准确的总结和评价。对于顺利完成专题的学生组,要给予充分的肯定,并指明他们的不足和下一步应该努力的方向;对于有困难的学生组,要明确他们的知识结构中存在的缺陷,解决问题时所选择的不合理方法,同时也要指明今后应该努力的方向。[4]通过总结和评价,学生明白完成这个专题所要掌握的知识,始终保持高昂的学习积极性。

三、结束语

本文针对“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从教学方法上进行了探索,并提出了一系列解决方案和改革思路,经过多年的实践和不断改进,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实际上,对课程教学方法的研究需要一个长期的探索和实践过程,探索并实践出一种有效的教学模式,对帮助学生掌握本课程的知识点,建立正确的课程知识体系,进而培养学生对计算机硬件系统的认知能力、设计能力和创新能力是非常有意义的。

参考文献:

[1]胡晓婷,王树梅,任世锦,等.提高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教学效果的途径与方法[J].计算机教育,2011,(22):97-100.

[2]王金祥.启发式教学在计算机组成原理教学中的应用[J].科技信息,2011,(31):286-287.

有机合成知识点总结篇3

有机化学一般在大学二年级开设,针对大学二年级的现状,本文根据学生学习的认识规律、教学过程特点,提出在有机化学教学过程中优化教学过程的四点要求。

一、确立教学目标,重视教学引导

教学目标就是教学活动预期的教学效果。目标明确是教学成功的前提,它直接影响教学效率。如果教学目标意识淡薄,随意性大,则会有意无意浪费教学时间,导致教学低效甚至无效。这里必须强调的是,教的目标也就是学的目标。因此,不能单强调教师教的目标,还要让学生清楚学的目标。只有教与学的目标明确,教学才能成为双方自觉的追求,形成教学合力。

重视引导就是强化学生的注意力,排除其它干扰。为此,教师不仅要在精讲上下工夫,让讲产生强大的吸引力,而且还要注意进行精心的指导。在每讲一个内容之前,先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学生引入到一种渴望得到新知识的状态,让学生对教师要讲的新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这样就会使教师发出的引导信号与学生大脑接收系统产生共振,形成最佳的学习状态。

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运用已学过的知识和技能,把自己当作新知识的探索者和发现者,通过分子结构、电子效应理论(诱导效应、共轭效应),亲自发现问题、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如在有机化学教学过程中以分子结构为基础,指导学生推测化合物的性质、特征反应、反应历程、制备方法等,强化发现问题能力的训练,把结构作为提出问题、探索问题的重要途径和方法,引导学生掌握结构和性质的内在联系,并逐步建立这种联系的思路或模型。

分子结构反应中心(官能团)元素性质

轨道特点反应类型

分子母体(取代基)电子效应

立体效应反应性

这样引导学生根据有机物的分子结构(包括取代基、官能团),运用科学方法来探索有机物的性质及变化规律,加深对结构决定性质的理解,为新问题的提出打下基础,通过反复实践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不断提高。

二、运用教学媒体,合理安排时间

教学媒体包括信息媒体与物质媒体。信息媒体指言语与非言语两种。教学的言语优化、准确、生动以及充分发挥体语的辅助作用,有助于学生乐学。反之,枯燥、嗦、拖泥带水、不得要领的教学语言,呆板的体语都会影响学生接受信息的质量,造成教学时间的浪费和教学效率的下降。而恰当地使用物质媒体是提高教学效率的重要手段。传统的一张嘴、一支粉笔和一块黑板,极大地限制了教学传递和接受的信息量。教师滔滔不绝、边讲边写往往还得用拖堂、补课来完成规定的教学任务。而在有机化学的教学活动中针对有机化学课程的特点如果在教学中充分运用幻灯、投影、微机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则可以大量地减少教学时间,同样也可极大地提高学习效率。

合理安排课堂时间就是要用积极的教学化解学生的疲劳。一个内容不要讲太长时间,长内容可分解为几个内容来讲。引导后要迅速进入高潮,讲清重点。在学生还没有感到疲劳时,就应转入下一个问题的引导,让新内容引起学生新的注意力,再形成一个高潮,使学生克服前一个内容带来的疲劳,保持旺盛的注意力。要达到这样的效果,教师必须研究学生的心理,做到重点突出,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如在讲解环烷烃结构时,先分别讲解环丙烷、环丁烷、环戊烷和环己烷的结构,每次讲解后稍停留,然后在总结的基础上引出环烷烃的环张力和稳定性的内容,而且在讲述的过程中,始终贯穿结构决定稳定性的观点,在这样的提醒下,使学生注意力保持一定的集中,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锻炼自学能力,改革考试方法

一个人要具有创造能力,首先就应该具有独立获得知识和更新知识的能力,这种能力就是自学能力。自学能力并不是一个人天生就具有的,也不是后天在学习中能够轻而易举拥有的,它是靠教师在教学中正确引导和学生本人有意识地训练才能逐步形成的。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采用正确的教学方法,把讲课与自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大学二年级的学生已具备相当的化学知识和能力,根据这一点,在处理教材时,讲清重点和难点,把其他内容留给学生自学,并通过作业来检查其效果。例如,芳烃的亲核取代反应,只讲亲电取代反应机理和特点,具体反应则让学生自己去完成。这样既压缩了内容、节约了时间,又能让学生更加清晰地掌握它们的共性和互相之间的联系,开阔了学生的学习思路,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大学二年级的学生学习积极性虽然很高,但没有较高的阅读材料的能力和习惯,这与中学时期的教材及教学方法有关。中学的教材内容少,且课堂已反复讲过,一般不需要再去阅读。大学教材内容多课堂讲授少,必须要阅读,这方面需要教师给予正确引导。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做到以下两点:首先要让学生从预习着手,教师可以设计一些预习提纲,这些提纲要让学生通过预习逐渐养成阅读教材的习惯;其次要求学生看书时边思考,边动笔,并在通读的基础上有选择地精读。

考试是对学生学习效果和教师教学的检验,是促进学生学习的一种手段。有机化学内容繁杂,如果采用闭卷考试,学生需要记的知识点很多,自然会产生“上课记笔记,下课背笔记”,重分数,轻能力的倾向。为此,应适当要求学生对学过的内容总结归纳,并写出小结提纲;在考试时,可以用小节提纲作参考进行有限开卷。考试结束后,小结提纲同试卷一起上交,作为成绩评定依据。这种考试方式,能促进学生认真复习归纳总结,从而真正掌握知识,避免了死记硬背、为成绩而考试的现象。此外,考试试卷可以采用一定比例的综合,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的题目,这样更能考查出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四、注重总结归纳,树立创新意识

有机合成知识点总结篇4

一、总体要求和工作重点

(一)总体要求。

加大知识产权保护,维护公平有序的市场环境。通过开展打击侵犯知识产权和制售假冒伪劣商品专项行动(以下简称专项行动),结合知识产权宣传培训,着力提升全镇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增强企业诚信守法意识,提高消费者识假辩假能力,形成自觉抵制假冒伪劣商品、重视知识产权保护的社会氛围,营造知识产权保护的良好环境;配合有关执法部门,维护专利权合法权益,充分发挥行政保护和司法保护作用,提高执法效能,全面提升我镇保护知识产权和规范市场秩序水平。

(二)工作重点。

一是打击侵犯知识产权、假冒专利现象,坚决防止恶权事件发生;二是开展知识产权宣传培训,提高全镇知识产权保护意识。

二、工作任务

(—)加强部门协作,打击专利侵权行为及假冒专利行为。

加强与公安、工商、经贸、农业、文化、科技等有关部门协作,在全镇范围内开展以保护专利权、维护专利权人合法权利为重点内容,以商品集散地为重点区域,严厉查处恶权假冒专利行为,全面提高保护知识产权和规范市场秩序水平。

(二)加强宣传培训,扩大社会影响。

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普及活动,着力提升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全镇各类专项培训、宣讲活动的受训人数不少于100人次。一是深入企业开展知识产权培训和企业知识产权保护座谈会,促进企业管理人员增强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和提高知识产权保护能力。二是深入各村开展知识产权宣传活动,提高公民知识产权保护意识,自觉抵制假冒侵权等违法行为。三是深入学校开展宣传普及活动,提高青少年知识产权普及力度,培养青少年尊重劳动创造,尊重知识产权意识。四是积极配合行政执法。

三、工作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

成立镇打击侵犯知识产权和制售假冒伪劣商品专项行动领导小组,镇党委委员、常务副镇长张小年为组长,镇党委委员、副镇长刘晖为副组长,各科室负责人为成员。各村、镇直各单位要高度重视此次专项行动,结合实际开展相应活动并及时报送活动开展情况,以便汇总,上报上级部门。

(二)密切部门配合,建立联动机制。

密切部门配合。积极配合各有关部门,形成合力,确保专项行动顺利开展,并取得积极成效。积极与相关部门建立联动工作机制、执法协作机制,及时研究解决有关重大问题。配合相关部门尽快建立完善整顿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工作机制及知识产权保护统筹协调机制。

四、工作时间安排

(一)动员部署阶段(年1月底)

制定镇专项行动实施方案,明确责任人和联系人,并进行部署。

(二)组织实施阶段(年2月—年3月)

按照专项行动方案组织开展专项行动。

有机合成知识点总结篇5

关键词:精细有机合成技术;项目化教学;考核评价

《精细有机合成技术》是精细化学品生产技术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是承担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一门课程。本课程的教学内容是由十多个有机合成单元反应组成的,各个单元反应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也是一系列经典反应的抽象总结。传统的教学方法是将这些反应的规律与特点全部灌输给学生,然后安排期中、期末考试,进行理论知识的考核。这种传统教学方法的弊端在于,课程的理论性较强、考核手段单一,实践动手与理论脱节。如何有效地开展该课程的教学,一直是比较棘手的问题。

项目化教学具有项目载体、任务驱动、工学结合等特点,受到了国内外职业院校教师的普遍认可。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我们对《精细有机合成技术》课程开展了项目化教学的改革尝试,取得了解决问题的一些思路和方法。我们在三年制高中后大专的精细化工0711、0721班的第4学期进行了项目化改革的初步尝试。在项目化教学改革中,学生的基础知识已经具备,通过设立一些教学项目,以完成项目的方式,达到实践动手与理论知识的充分结合。这些项目主要是依据现实工作项目的具体过程分析而确定的,其主要特点是项目载体、任务驱动、学生主体、素质渗透、工学结合,学生各种能力的训练、素质的培养、知识的运用全部体现在项目完成过程之中。教学方式的改变,同时也改变了考核的方式,由过去传统的一份试卷决定学生学习成绩的考核方法改为项目化的过程考核。那么,这种项目教学实施后的教学效果如何评价?学生学习的质量如何考核?项目化过程考核的过程是怎样进行的?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探索。

改造企业案例成为适合教学的项目

项目教学的特点之一就是项目载体,通过项目训练实现学生知识的渗透、能力的掌握、素质的培养,因此,项目的选择十分重要。在项目的选择中不能单纯为了做项目而找项目,为了将所学的知识与将来的工作结合在一起,我们寻找了一些企业案例,并将此作为学生的项目。这样,既能让学生从课本上学习到知识,又能够将学习到的知识运用到工作中去,并能够从所做的实验中进行分析、总结,实现知识的提升,真正达到在做中学、在学中做的效果。如何寻找这些企业案例,并使这些案例能够适应学校教学的现状,就成为一项比较艰苦的需要花大力气的工程。

由于企业案例与市场相关,也与企业的生产能力、经营状态等有很大关系,所以不太适合直接作为学生的训练项目。在将有关的案例作为项目时,就需要将所选择的案例进行改造,使之成为适合教学和学习的项目。开发这些项目时,需要结合学校的师资、社会与化工企业的资源情况,首先确定精细化学品技术专业要求学生达到的职业技能、基本培养目标与核心技能目标。然后根据这些目标,由学校和企业共同组成专门人员负责从企业案例中寻找合适的项目、任务作为知识载体并由学校的教师最终开发成教学项目。所选项目必须是典型的,将其开发成教学项目后,要真正将知识与实践结合在一起。

例如肉桂酸的合成是企业里一个很大的项目,因为肉桂酸是重要的有机合成工业中间体之一,广泛用于医药、香料、塑料和感光树脂等化工产品中。在选择这个项目时,我们考虑了学校的实际情况,将合成过程安排在实验室完成,同时要求学生通过大量查阅资料,进行理论上的放大,产生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项目的编排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由于精细有机合成所涉及的内容过于广泛,很难用一个项目涵盖所有的知识点,所以在选择项目时,应针对不同的知识点,选择企业中有关的案例作为项目。为了达到所有知识点的融合,在针对不同单元反应设计了8个项目后,又设计了2个综合项目,以求实现学生知识与能力的综合训练和提高。

教学项目在制定后,就需要按照从易到难、循序渐进的顺序进行排列。只有这样,才能够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利于学生在工厂内和学校的实习实训基地学到尽可能多的知识,提高学习的效率。

笔者进行的第一个项目就是硝基苯的制备,这个实验只要一步完成,实验现象也比较明显。在完成这个项目的过程时,学生反映利用以前所学的有机化学知识和文献检索知识,很容易找到有关的解决方案。在完成这个项目的时候,既培养了学生进行项目化学习过程的学习兴趣,也使学生更容易归纳、总结出一些合成的基本知识。同时,学生熟悉了项目化的教学的过程后,所掌握的知识会更加牢固和易于应用。

通过一系列项目的训练,既能有效地利用学生的课余时间以及图书馆资源,又可充分进行知识的归纳总结。到笔者进行最后的综合项目时,学生已经感觉不到太大的难度,符合学生学习的认知规律。

建立适当的项目化教学过程与考核方案

传统的教学方法是教师讲,学生听,而传统的考核方式是用一张试卷决定学生的学习效果。这在某种程度上并不能真实反映学生的学习效果。因为学生的学习过程及对合成基础知识的动手操作能力是没有办法考核的。

采用项目化教学方法与传统方法有着明显不同,课堂的主体是学生自己,他们要完成具体的工作任务,一切都围绕着项目(或任务)来进行。学生在项目完成过程中探讨问题、研究问题、思考问题、讨论问题、分析问题,学生要阐述自己的观点,用自己充分的理由说服对方,说服项目委托方代表(项目形成时,模拟现实场景,教师作为项目的委托方代表,由学生竞争、投标,获得项目),还要运用查阅的资料、实验的数据、理论的根据等证明自己所做的事情是对的。也就是说,学生是自主学习知识,并且运用知识解决实际工作问题。随着项目化教学的实施,教师的身份、行为、结果都是不断变化的。项目布置时,教师的身份是项目委托方的代表;项目进行时,教师的身份可能有如下六种:一是提醒者,二是巡视者,三是咨询者,四是自由参与者,五是过程控制者,六是问题记录员。只有点评结果时,才是指导教师。

采用项目化的教学过程,建立针对操作过程的考核方式,用学生平时的动手能力、知识的归纳总结能力等来考核学生的学习情况,可以改善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通过一系列考核方式的改变,大大提高学生平时学习的积极性。学生在完成整门课程后,也反映这种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可使大家的注意力集中到如何通过自己的努力以及团队的合作完成一个项目,通过对这些项目的总结,对个人理论知识、动手能力的提高都有很大帮助。

在这个项目化教学过程中,笔者实施的项目化教学是首先建立项目化的情境,委托学生进行项目的投标,学生根据项目情况在实施之前做好人员分工,确定好各自的角色,做好相关的资料准备。

其次,为了不使学生仅仅为了完成项目而单纯地去做项目,在项目正式实施前,建立项目引导文,让学生能够在做项目之前把必需的理论知识先行巩固,在这个过程中,笔者把有关的电子教案、电子课件都提供给学生,供学生参考使用。

再次,进行项目投标,在这个过程中,由于项目化注重的是平时考核,所以在这里,笔者进行了有关项目投标(汇报)过程中所涉及的有关内容的考核,加强考核的针对性。考核方案的重点放在对资料的检索以及方案的形成上,通过学生的汇报和学生的互评来完善这一考核方案。在学生就投标的内容进行互评时,笔者发现有些学生不能及时确定实验方案,而且一些操作与理论会有些许脱节,所以,教师应适时对一些关键点进行引导和补充,使学生形成可以实施的方案,以便进入下一个环节。

又次,在学生形成自己的方案后,让学生进入实验室,实施自己形成的实验方案。对实验过程进行考核,按照实验室的要求进行,要求学生规范操作实验、按记录格式要求记录实验过程、及时解决实验中出现的问题。依据实验过程及最终产品的质量来对学生进行全面考核。

最后,学生完成了项目的实施阶段,将进入的环节是对项目的总结。这时,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由学生在实验完成后,对相应单元合成的有关内容进行总结,并将所总结内容进行汇报。笔者在对这部分内容进行考核时,是按照学生所交试验报告以及学生汇报的内容进行综合评定,要让学生真正对自己的实践成果进行汇总,而不是简单地查找课本进行知识的罗列。

项目化教学成果总结

对学生进行的教学效果调查显示,超过90%的学生认为这种学习方法学到了以前课程上学不到的许多知识,并且将理论知识与动手能力结合得很好,并表示希望这种教学方法一直延续。学生从中得到一个启示:实验的过程并不是仅仅完成一个实验,而是一类合成中的一个特例。

项目化教学也存在一个难点,需要指导教师具有丰富的知识储备,能够及时解决学生提出的各种预先设想不到的问题。

总之,项目化教学的方法不同于传统教学方法,在这种教学过程中,教学项目的确立、教学过程的实验、教学效果的考核评价,都融合于项目的完成过程之中;学生各种能力的训练、素质的培养、知识的运用也全部体现在项目完成过程之中。项目化教学有利于提高职业院校学生的综合能力,有利于培养高职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赵昊昱.精细有机合成单元过程课考核方法改革探索[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6,23(2):109-110.

[2]侯文顺,胡英杰.关于项目化教学改革的考核评价探索[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8,25(10):12-13.

[3]陈东红.有机化学实验[m].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9.

有机合成知识点总结篇6

一、军队训练机构教学管理概述

1.军队训练机构教学管理的流程

军队训练机构教学管理的流程如图一所示,首先,对学兵的学习需求进行调查分析;然后,经论证评估后确定具体科目;紧密结合学习需求,制订一个细致周密的教学课程计划;根据教学计划,设计完整详细的教学内容;然后讲授实施;最后,测评考试,经验归纳总结。必要时,还可进行学兵上岗后单位反馈评估。军队训练机构教学管理,要求必须对全寿命教学周期进行有效控制,在教学开始运行时就要监控整个教学任务的质量、进度,确保一切相关活动能够着眼全系统按计划进行。当然,最初的计划不是必须绝对执行,也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予以修改、校正。但不管怎样,都要围绕既定教学目标进行,通过各个教学环节中信息的反馈,形成寿命周期循环教学。

图一军队训练机构教学管理流程

2.军队训练机构教学管理的特点

军队训练机构教学管理总的特点就是重视课程研究论证、内容模块分解和效果归纳总结。具体来说,首先,强调预先研究论证。课程开始前,要花大量的精力,对课程的主要内容、教学对象以及急需解决的主要问题进行认真分析,做到思路清楚、问题明了,才能开始授课。其次,按模块分解教学内容。军队训练机构教学科目的实用性都比较强,为使学兵学习精力集中、较好把握知识点,可以把教学内容按应用模块划分,在功能模块中用实例讲解理论知识。再次,重视课程反思总结。在各模块小结的基础上,每次授课结束要对整体讲授内容、方式方法及效果进行归纳反思,总结经验教训,以达成教学质量螺旋式上升效果。这里特别强调军队训练机构教学模块化的管理方式。军队训练机构教学岗位针对性强、需求层次多、知识更新快,传统的由点到面的知识结构不能很好的适应短期岗前培训工作,只有像管理建筑工程任务一样,以其功能目标为划分准则,将知识点按功能模块划分,才能真正适应现代信息教育形势。模块化的知识结构,每个功能模块虽然分离,却不脱离;知识点独立,但功能是完整的,不仅方便教员指导应用,也有助于培养学兵系统思维能力,使学兵尽快掌握知识的重点。

二、军队训练机构教学管理的具体实施

1.做好学兵的学习需求分析

“需要”是人类发展的原动力。要想出色的完成学兵上岗前培训任务,首要就是调查分析学兵的学习需求。“所需即所学”,这是军队训练机构教学管理的一个重要原则。因为如果一个学兵学习的知识不能在以后的工作和学习中得到实际运用,那么学兵的学习就没有任何积极性可言,相应的教学也就没有价值。只有学兵具有释清疑惑、解决问题的内在需要,其学习才会有动力,才会自觉、自愿,目标明确。学习的需求调查,好比项目管理中的可行性分析,如果所学课程必要性不足,就没必要浪费大量的时间、人力、物力和财力。所以,在教学中,一定要搞好学兵的学习需求分析,然后才能根据需求,做好教学规划和教学内容设计。

2.明晰教学任务目标

做好教学规划与设计后,就进入了教学实施阶段。这个阶段,首先要求教员对所传授的知识进行概括性地讲解,使学兵明晰学习的目标和亟待解决的问题;然后在对整个知识体系有总体把握的前提下,按照各阶段的任务目标去逐步完成教学任务。只要教学目标和所提问题符合需求,学兵就会自觉、自愿、满怀热情地去学习探索,其对专业技术的掌握程度就会提高,教学的效果也会更好。当然,由于不同的学兵知识水平不同,接受能力也各不相同,可以适当地给进度快的学兵制订一个较高的完成目标,以培养其的自我探索能力。

3.对教学内容进行分解

在确立教学目标任务之后,接下来就是按功能模块分解知识。这也是军队训练机构教学管理的第二个重要特点。军队训练机构教学时间短、实践要求高,要想取得较好的效果,就必须细化教学内容,使学兵每次上课都能瞄准新问题,并集中精力学习新知识。具体来说,就是要把整体教学要求分成阶段性任务,让学兵憧憬远期目标的同时,也能看到近期学习任务,这样整个学习过程都具有挑战性。随着教学内容的不断推进,一旦学兵能把思维中的团团"浓雾"层层揭开,最终释清疑惑、也就达到了培训的根本目的,学兵就会有成就感,往后的学习也就有了更大动力。按模块分解内容,是军队训练机构教学管理中关键的一个环节。具体的模块分解方式见图二。这种分解方式可以理解为“万能公式”。无论是哪种实用课程教学内容,均可以在此基础上细化内容。但无论如何划分,重要的一点是每个分解的部分一定要有该部分的既定目标,并按照知识循序渐进的原则,使每个目标连在一起成“阶梯”状为好。

图二模块分解方式

总结起来,模块化分解需要教员要引导学兵,在自己想要探索更深知识的时候,能学到与现有知识最靠近的"周边知识点",从而达到学习的目的。所以,教员一定要把握方向,在制订计划的时候,阶段步骤要清晰,难度适当,由浅入深,以便学兵能够掌握一种连贯的思维方法。

4.检测总结教学成果

在讲授结束之后,需要考察学兵知识的掌握程度,从中找出不足。这也是军队训练机构教学管理中的一个关键环节。有些教员认为考试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掌握知识,掌握能力,但就目前情况而言,我们判断知识的掌握程度还需要通过考试。当然,这个考试,不能是单纯的闭卷考试,还应包括面试及实际操作处置能力测试等。考核的时候要注意围绕教学目标和针对各个学习阶段的不同要求,抓住核心能力进行测试。测试要全面深入,尽量多找问题。如果在考试中没有发现任何问题,那么证明测试是失败的。这就像软件项目的系统维护一样,永远都会有问题,需要不断改进升级。教员要仔细分析考试中存在的问题,及时总结经验教训,形成文字材料存档,根据总结情况调整和修正教学计划和内容设计,以便推进下一轮的教学改革。

三、总结

有机合成知识点总结篇7

【关键词】行动导向;构造与维修;六步法

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这门课是中高职学校汽车运用与维修、维修与检测等专业的基础课程和核心课程。传统教学内容按照发动机基本知识、曲柄连杆机构、配气机构等构造的顺序安排,并在每章节后加上维修的内容。内容编排死板。教学过程由教师讲解理论知识、教师演示实操、学生练习阶段组成。教学方法单一、缺乏与实际工作过程的联系,学生没有兴趣完成学习内容。教学过程中缺少指导性教学文件如学生学习手册或任务单等,学生基本没有自主学习。教学效果不理想。

1设计理念

采用基于行动导向的理念进行教学设计。行动导向教学主要源自于德国[1]。是指由师生共同完成的过程,主要是为了提高学生的能力与素质,此导向不强调知识的学科系统性,注重解决问题的过程。在此过程中教师的主要职责就是引导学生,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工作”以任务为导向开展的教学活动。实质上,行动导向教学主要就是理论结合实际的教学模式,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进而实现认识自我、完善自我、表现自我、肯定自我和发展自我[1]。同时在教学中加强学生其他能力的培养,如交流能力、口头表达能力、组织管理和计划能力、团队合作能力[2]。使职业院校培养的毕业生能够满足企业的需求。

2学习任务的设计

以任务为基本单元,将教学内容重新编排。考虑“做中学,学中做”、发动机拆装和检修顺序以及理论知识与技能操作有机的结合,将教学内容设计成以下任务,见表1。

3教学设计步骤

行动导向教学过程采用六步法,即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和评价。教学设计也依据这六个阶段进行[3]。以曲轴的结构与检测学习任务为例进行说明。

3.1明确学习任务、课时、教学对象等内容

如本学习任务名称为“曲轴的结构与检测”、课程名称为“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教学对象为“一年级学生”及课时数为4等。

3.2学习任务内容介绍

介绍本学习任务的地位,要掌握的理论知识和技能。对以上两方面的基本要求。如本学习任务是汽车发动机构造与检修课程的重点内容,是专业能力基础阶段的学习任务;知识性强、操作难度大。具体包括掌握曲轴的结构、功用的知识,拆卸工艺、检测项目、检测方法及相关实操技能。理论知识在实践环节中要得到应用;技能训练熟练、规范、安全。

3.3教学对象分析

即学情分析,包括已经具备的知识和能力。课堂纪律。比较欠缺的能力和知识。如本课程的教学对象是某年级的学生,已经学习过机械基础课程和本课程的发动机总体结构和工作过程等学习任务,学生具有一定的知识和简单操作能力。上课能够认真听讲,对理论知识理解能力、总结分析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和协作能力有待加强。

3.4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方法目标

制定目标,包括知识目标即通过本学习任务的学习应该掌握的理论知识。能力目标即经过学习和训练应具备或提高的能力。方法目标即获得的学习的方法和处理问题的方法等。如知识目标:掌握发动机曲轴的结构、类型及功用。能力目标:与客户交流沟通能力、车辆信息获取能力。方法目标:知识获取的途径。

3.5学习重点、难点及解决途径

分析给出本任务的重点。提供几种方法,使学生掌握重点、难点内容。如重点:发动机曲轴的结构、作用和拆卸工艺。途径:查询资料、小组讨论;案例分析;多媒体课件讲解;现场示范。难点:曲轴的检测。方法:现场讲解;查阅手册;教师总结归纳法等。

3.6教学方法的运用

介绍行动导向教学中常用的教学法。可以根据不同的学习任务灵活运用。如项目教学法、引导文教学法和角色扮演法等[4]。

3.7教学现场及资源配备

教学现场即一体化教室的布置。包括集中讲授区兼讨论区、操作区、资料查阅区和工具存放区。集中讲授区分4个小组布置,资料查阅区配备纸质资料和联网的计算机。地面标示参考4S店。墙面布置有职业氛围。布置一些汽车企业标志和标语、制度、规程等。资源配备列出完成本学习任务所需的工具、设备、耗材及学习材料等。如带翻转架的电控发动机3台、组合工具、扭力扳手、机油、棉纱、工作页、评价表、维修手册、课件等。

3.8教学流程图。用流程图表现教学过程。

3.9教学过程

3.9.1案例描述与任务分析(10分钟)

案例描述导入,明确任务。如一辆卡罗拉轿车行驶30万公里,急加速时发动机有异响。初步判断异响发生在发动机下部,与发动机的温度变化无关。由此案例导入,分析原因之一:曲轴弯曲或轴向间隙大。确定本任务,确定进行发动机曲轴的检查,根据检查结果确定维修方案,并进行竣工检验。

3.9.2资讯(40分钟)

列出资讯获取的途径和必需的信息。如曲轴的结构、失效形式及检测项目等。获得的途径:在资料查阅区进行查询、组长汇报、教师总结或教师直接讲解。

3.9.3计划(10分钟)

在教师指导下,结合前期获取的信息,各组制定工作计划。步骤明确、清晰的任务,制定一个计划即可。多途径任务可以制定多个计划。计划应包括完成任务的方法、步骤和所需的工具材料。如制定一个包括:曲轴拆卸、清洁、分析发动机曲轴的结构、类型及特点、检测、维修方案及检查验收、清洁整理现场等步骤地计划。

3.9.4决策(20分钟)

给出决策的过程和最后的实施计划。组内成员分工。如各小组派代表讲解本组计划;讨论、评价;修改。确定计划。

3.9.5实施(60分钟)

明确实施中教师的指导方式、教师和学生的角色。列出实施步骤。图文并茂,包括曲轴的拆卸、结构分析、检测等。实施过程中教师必要时进行示范操作、加强理论联系实际,巩固理论知识。填写工作页。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做中学,在学中做。各小组作为维修班组开始工作。

3.9.6检查(10分钟)

是对实施过程的质量监控,保证达到维修标准。可以由制定的学生进行检查,教师进行指导。

3.9.7评价(10分钟)

首先进行学生的自评和互评,教师总结、提升。总结重点、难点、规律性的知识。如拆装时记录主轴承盖的顺序和朝前标记。测量变形时要理解到基准误差对检测结果的影响。主轴承盖拧紧力矩的要求,塑性域螺栓:力矩+旋转角度。

4课程考核

采用过程考核。成绩包括平时表现、工作页完成情况和阶段考核三部分。平时表现除出勤任务外,还包括安全环保意识,团队意识和创新意识等。阶段考核采用技能操作考核方式。

5结论

针对部分任务进行教学实践,效果显著。学生积极性提高了。各方面能力均有所提高。基于行动导向的教学设计,需要教师课前作充分的教学准备,任务划分合理,教学组织有序。

【参考文献】

[1]赵丽华.行动导向教学在高职教学中的应用思考[J].价值工程,2013,12(35):285.

[2]王大新.基于工作过程的职业教育课程开发[J].新教育,2013,9:35.

有机合成知识点总结篇8

关键词:高校;有机化学教育;理论;实践;结合

高校是社会各行业专业人才培养的摇篮,鉴于现代科学技术的快速升级、发展,特别是社会各行业对专业人才素质要求的不断提高,几乎所有高校都在探索如何更好的结合本校所开设专业特点,采取有效措施提高本校的办学质量和教学水平,旨在培养出满足社会发展要求的高素质专业人才。为此,笔者结合工作实际,欲对高校有机化学教育问题进行专门探讨。虽然近些年来关于高校有机化学教育教学体系、内容改革的研究在不断增多,也取得了令人可喜的研究成果,但是仍然存在着种种问题,制约着我国高校有机化学教育教学质量、水平的提高,其中一个重要问题就是有机化学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严重分离,可谓是理论与实践“两张皮”;为了更好促进高校有机化学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笔者在总结当前我国高校有机化学教育理论与实践“结合”现状基础上,探索性提出几条有效改进措施与建议。

1我国高校有机化学教育理论与实践“结合”的现状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最为重要的教育教学原则之一;对于高校有机化学理论教学来说,其有必要与相关实验教学、实践教学及专业实习结合起来,旨在对有机化学教育进行整体优化;对于高校有机化学实践教学来说,其离不开有机化学理论的指导,同时它也使那些相对抽象、难懂的理论知识变得更加具体、可操作,从而有利于学生尽快掌握;总之,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既是高校有机化学教育需要坚持的基本原则,也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有效方法。从当前我国高校有机化学教育现状来说,主要存在着两种理论与实践相分离倾向;一种倾向是部分高校有机化学教育过于重视基本理论教学,即重视有机化学概念、原理、定律等基本理论知识的教学,对有机化学实验、实践,乃至实习重视不足,甚至可以说忽略不见,这种倾向是非常不利于学生专业素质提高和全面发展的;另一种倾向是部分高校过于重视有机化学实验操作专业实习,对学生应该掌握的有机化学基本理论的教学重视不足,甚至片面认为学生只要会操作、能工作就行,没有必要掌握其深层次的原理,这就倾向虽然能够使学生获得较高水平的化学专业操作技能,但是从长远看是非常不利于学生专业发展的。总体来说,上述两种倾向都非常不利于培养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专业学习态度,更不利于有机化学教学质量的提高;从影响角度来说,上述两种倾向影响的绝不仅仅是高校有机化学教育教学的质量、水平,其影响的可能是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一生的职业生涯发展。

2高校有机化学教育理论与实践“结合”措施与建议

(1)将有机化学重点理论知识与实践结合起来

高校有机化学教师有必要针对有机化学学科的重点理论知识内容进行详细、深入的研究,找到可以与之结合的实验教学、实践教学方式、方法,力争做到多数有机化学理论知识内容都有与之对应的“实践教学”方法;虽然这样做可能会很难,但相信通过探索这一目标一定能够实现。比如,将特定的有机化学理论知识教学,与现实生活内容、生活应用结合起来,逐渐使学生体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对专业知识学习的重要作用,进而逐步形成、应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

(2)将有机化学重点实验内容与理论结合起来

高校有机化学教师有必要仔细、深入研究高校有机化学实验教学重点知识内容和每一步实践操作,之所以这样做,主要目的是使相关有机化学理论知识内容能够有效贯穿于每一步实验操作中,真正做到让有机化学理论指导有机化学实践;并且整个实验过程要严格遵循理论指导实践原则,坚决杜绝实验过程中学生盲目进行操作而“不知其所以然”现象发生。只有做到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能真正保证学生从实验中学到知识、锻炼能力,真正使学生体会到理论知识学习,以及进行实验、实践的重要作用。

(3)将实习实践环节与有机化学理论结合起来

高校有机化学教育绝不能仅仅局限在课堂,专业实习同样是高校有机化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重要性不亚于专业知识学习的任何一个环节;因此,要求高校要积极引导、要求学生参与专业实习实践,积极了解学生的专业实习实践情况,并指派专门教师指导学生的实习实践。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要让学生能够真正将所学知识应用到生产实践中,以及在真实的生产实践中深化知识、提高能力。

参考文献:

[1]赵婕.高校有机化学实验教学改革与探索[J].化工设计通讯,2017,(05).

有机合成知识点总结篇9

关键词:VB程序设计;学生学习兴趣;教学方法;实例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851(2012)01-0123-01

一、课程教学突出重难点、教学有的放矢

VB语言涉及的概念比较复杂,规则繁多,使用灵活,容易出错,不少学生感到学习困难。如果泛泛的讲,不突出重难点,学生就会感到无从下手,无所适从。因此,在教学中一定要精讲,讲要点,讲重点,讲难点。

二、改革课堂教学结构,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俗话说:教无定法,学无定法。在《VB语言程序设计》教学中,传统的教学形式是:语句格式功能介绍举例讲解小结讲评上机练习。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是机械的、被动的。打破传统的教学形式,以学生的已有知识为基础,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遵循先易后难、先具体后抽象的原则,通过观看、模仿、理解、总结、提高五个阶段进行教学,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始终坚持以学生已有的知识程度为基础,打破原有的以课本知识的逻辑结构为顺序组织课堂教学的模式,先不讲基本概念,改用从简单的实例人手,通过让学生观看、模仿,在实际操作中去探究和领悟这些概念,并适时地加以归纳总结,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接受新知识。

三、培养学生编程的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

要教好计算机语言,关键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学习的关键,兴趣决定了教学效果的好坏。只有让学生主动、愉快地学习,满足他们的求知欲,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例如: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在VB程序设计的第一课中,笔者简单地介绍了VB的窗口构成以后,就安排了一个简单的没有代码的程序,帮助学生了解如何用VB开发应用程序,让学生从自身实践中感受到用VB编写程序并不难,从而迎合了学生渴望成功的心理特点。另外,还可利用网络通讯工具和学生交流,巩固学生已经树立起来的学习积极性,如在网上论坛上设立留言板和讨论板,学生可以向老师提出问题,老师在网上解答学生的问题,同时老师也可以在网上相关材料,让同学展开讨论,这样就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得以往老师的满堂灌输的填鸭式教学变成学生自主学习。

四、注意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发挥学生特长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首先认识到学生作为课堂教学的主要教学对象,其发展水平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学生在进行计算机程序设计的学习过程中,也存在着差异,做到有的放矢,充分调动每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一点在程序设计教学中尤为重要。笔者在教学实践中运用因人而异、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知识层次和水平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以此充分发挥学生的特长。首先,要设置不同的教学目标,即把计算机程序设计课分为两个层次,一个基础层次,一个提高层次。例如基础层次要求学生掌握VB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对软件进行进一步自学和知识的迁移;提高层次要求学生在达到基础层次的教学目标后,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其次,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设计不同的教学内容。基础阶段主要介绍VB程序设计语言基础知识,提高阶段主要介绍高层次的内容,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开发应用程序的能力。

五、加大实验,提高实验质量

《VisualBasic程序设计》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必须十分重视实践环节。许多实际的知识不是靠听课和看书学到手的,而是通过长时间的实践积累的,要提倡通过实践去掌握知识的方法,除了要保证有足够的上机实验时间外,还必须重视实践的各个环节来提高实验的效果。为此,我们努力探索对实验教学的改革,增加实验的课时数帮助学生尽快掌握正确的、规范的编程方法。上机实验的内容可分为:验证型实验、设计型实验和综合型实验,并将这三种实验结合起来,用以对学生程序设计知识与能力的培养。实验教学过程中主要采用的是任务驱动教学,利用好实验机房的局域网络优势,设计好实验课题。教师通过对学生的实验过程监控,利用大屏幕集体讲授解决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采取小组教学解决个别问题。这样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再提出问题,再解决问题的反复模式中,不但解决了点和面的问题,也让学生能循序渐进的掌握不同的知识。

六、根据课程特点,做好总结讨论

总结与讨论是有利于学生将所学知识进行进一步整合、理解的阶段,是将教材的问题进行归类、梳理的最好最有效的方式之一。程序设计教学一般都是从局部分散地讲,如果不总结讨论,学生则难以形成完整、清晰的框架。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及时归纳,做好总结讨论。归纳可以是一个控件的归纳,也可以是对一种结构的归纳;总结可以是一课的总结,也可以是几课的总结。归纳总结的形式也是可以多种多样,可以使用文字概括,也可以使用图示总结,重难点要着重强调。

总之,以上几点是笔者在VB程序设计教学实践过程中的一点心得和体会。诚然教学方法对教学效果来说是至关重要的,但不是绝对的,有了好的教学策略,还要有一个合理的实施过程。笔者将以上一些改革和探索用在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中,取得了一些效果,但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只要教学得法,在教学实践中,合理运用多种教学方法,灵活地、创造性地掌握教学过程,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综合应用程序开发能力,就能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谭浩强.C语言程序设计教程[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

有机合成知识点总结篇10

关键词:LBL+pBL教学模式;大学计算机基础;应用

中图分类号:G642.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3)15-0060-03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针对信息化社会中计算机应用领域的不断扩大和高等学校学生计算机知识的起点不断提高等特点,如何深入开展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模式的改革成为当前计算机基础教育工作者最关心的问题。为此,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工作经验,深入研究了如何将传统教学方法(即lecture-basedlearning,LBL)和以问题为引导的教学方法(即problem-basedlearning,pBL)有机结合,充分发挥两种方法各自的优点,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一、LBL与pBL教学方法特点分析

LBL教学方法以教师为中心,注重于知识点的讲解。一般情况下,课程内容按照大纲的要求,被分割为若干独立的教学模块,教师通过课堂讲授的方式,对每个知识点进行详细的分析和讲解,同时针对本堂课的教学内容,教师布置一些基本的实验任务,由学生独立完成。此方法的优点是学生可以很详细地学习到该课程的所有内容,但是由于知识点比较零散,缺乏实际的综合应用,学生不能积极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不利于学生兴趣和能力的培养。pBL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中心,它是将课程包括的各个知识点设置到有意义的、不同的问题情境中,通过让学习者以自主、小组合作的形式共同解决复杂的、实际的或真实性的问题,来学习隐含于问题背后的科学知识,以促进学习者的问题解决能力、合作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最终通过小组互评和教师评价来考核整个小组任务的完成情况[1]。该方法的优点是鼓励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积极思考并综合运用所学到的知识解决问题,同时考核方式灵活、有效,学生可以通过自由争论、相互交流、评价,对任务解决过程中采用的方法、遇到的问题以及思维模式进行反思,实现由理论知识学习到实际运用能力的升华。但pBL教学方法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在采用该方法前,要求学生必须具备一定的知识背景,否则很难达到综合应用的目的,而前期知识的储备,可以通过LBL教学方法实现。因此,将LBL与pBL有机结合的教学模式既可以发挥LBL教学方法的优势(即使学生掌握系统的基础知识),又可以充分利用pBL教学方法的特点(即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LBL+pBL教学方法的应用

现将笔者对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进行改革后所探索出的一套LBL+pBL教学模式总结如下:

1.研究对象。为了验证LBL+pBL教学模式的有效性,笔者选择所带农学专业2012级1~2班学生(共计60人)作为对照班,农学专业2012级3~4班学生(共计61人)作为实验班。对照班采用LBL教学方法,使用传统的教学手段;实验班采用LBL+pBL教学模式。

2.LBL+pBL教学模式实施过程。我校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共计48学时,其中理论课24学时、实验课24学时,整个课程分为7个教学模块,对应的学时分配如表1所示。

由于学生在学习该门课程之前,缺乏系统的计算机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因此在理论课讲解过程中,笔者采用LBL教学方法,将各个模块所涉及的知识点组织成一个个独立的教学案例,结合多媒体教学,采用启发式的教学手段,使学生对该模块的内容有一个详细、系统的学习。而在相关模块的实验课教学中,为了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以及综合运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笔者采用了pBL教学方法,具体过程为:(1)实验任务准备,提出问题。根据理论课讲授的内容,将知识点划分为掌握、熟悉、了解等不同层面,突出重点、指出难点,提出与学生所学专业相关的实验任务,比如农业生产、科研等方面的任务,并针对任务提出相关问题。(2)学生分组完成任务。3~5位同学为一组,共同选定一个任务,并选出其中一位同学担任组长。每组内的学生按任务进行分工,最后由组长进行综合,制作出该任务总结报告幻灯片。对于任务的完成时间,教师可以根据不同任务的难易程度,灵活指定。(3)教师辅导及解答疑难问题。在整个任务完成过程中,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学会如何使用检索工具、查阅资料等,针对任务的相关问题,如何进行深入的分析,并最终寻找出问题答案。(4)小组讨论交流。在任务完成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随时组织不同小组的学生进行相互交流和讨论,针对任务中出现的问题,讨论最佳的解决方案。(5)教师打分。在学生讨论过程中,教师可以作为旁观者,仔细观察每位同学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时的表现,以及在完成任务时的贡献率,进行打分,作为该学生的一次平时成绩。(6)归纳总结。教师根据学生的任务分析情况以及学生的发言和讨论情况,概括性地归纳总结重点、难点,对一些共同性的疑难问题进行指导,同时对各组的任务分析以及问题解答进行点评,并采用预制的多媒体课件给予必要的总结,使学生真正掌握所学知识[2]。

三、LBL+pBL教学模式效果评价

为客观评价LBL+pBL教学模式的效果,笔者采用统一上机考试和问卷调查两种方法对实验班和对照班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考核。(1)上机考试。试题由课程组其他教师统一命题,采用统一评分标准,由一位老师阅卷。试题包括客观题和操作题两部分,其中客观题由选择题、填空题、判断题组成,操作题主要针对文档处理技术、数据处理技术和多媒体技术基础的内容进行命题,试题覆盖了整门课程的教学内容,能够充分考查学生对于课程内容的掌握程度以及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实验班和对照班的上机考试成绩用SpSS10.0软件one-wayanoVa分析后,进行t-student检验,p

四、讨论

LBL+pBL教学模式在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中的应用,响应了教育部大力推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号召,突出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提高了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利用计算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学生自我学习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不仅对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具有指导价值,而且对其他专业和课程均有较强的实践推广价值,构建了满足学生、学校和社会各自需求的教学模式,对更新教学理念、提高教学质量等方面均会产生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BarrowsH,Kelsona.problem-basedlearning:atotalapproachtoeducation[m].illinois:SouthernillinoisUniversitypress,1993.

[2]洪森荣,等.CBL+pBL多媒体教学模式在植物组织培养教学中的应用[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1,13(3):2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