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海洋科学学科评估十篇海洋科学学科评估十篇

海洋科学学科评估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7:49:05

海洋科学学科评估篇1

蔡榕硕,理学博士,研究员,从事海洋环境与气候变化研究。1987年7月,毕业于中国科技大学地球和空间科学系大气科学五年制本科专业,之后于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从事科研工作至今。其间,在日本、德国等地作为访问学者从事海洋气象观测、大气模式等学习和研究,并在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和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攻读并获理学硕士和博士学位。2001年10月,在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破格晋升正高级专业技术职称。2005年7月,任国家海洋局海洋大化学与全球变化重点实验室研究员、副主任。2010年6月,入选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第五次气候变化评估报告第二工作组主要作者召集人之一。

近年来,主要致力于全球变化区域响应与对策研究,研究领域包括海气相互作用与全球变化、气候变化和海洋环境的影响研究与评估,特别是中国近海及邻近海域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及其对中国气候的反馈、气候变化对海洋环境生态的影响研究与评估等,并在国内外积极开展了学术交流与合作。

水天世界,烟波浩渺。我们赞叹它的壮观景象,却并不知它神秘莫测的生命动力。

600多年前,世界航海第一人郑和曾言:“欲国家富强,不可置海洋于不顾,财富取之于海洋……”。回首人类发展的近代史,正是一部蓝色文明史,一幅从陆地走向海洋、从蔚蓝走向深蓝的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

今天,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人类正在迎来开发海洋、利用海洋的新时代。在这个进程里,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无疑走在了时代的前列。在这片沃土上,有一个人已默默耕耘了20多年,在累累的硕果中依然淡然执著地前行着,不断给祖国带来新的光荣与骄傲,他就是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国家海洋局重点实验室研究员、副主任,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联合博士生导师蔡榕硕。

远见卓识――海洋环境保护

我国沿海地区是人口密集和经济发达的地区,约占全国13%的陆地面积,承载了全国40%以上的人口,产生了约70%的国民生产总值。我国近海陆架有非常丰富的生境和物种多样性,是世界上生产力最高的陆架海之一,因而成为我国沿海地区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

在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加剧的背景下,近几十年来我国近海的海洋生物生态有明显变化,大面积赤潮等生态灾害不断出现,海洋渔业生物资源衰退严重,海洋生态系统的健康已受到影响,并威胁到我国沿海地区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然而,有关气候变化对我国近海生态系统的影响的认识还十分匮乏。

在我国近海海洋综合调查与评价专项(国家“908”专项)的支持下,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主持并联合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国家海洋信息中心、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国家海洋环境监测中心等单位开展了“气候变化对中国近海海洋生态系统的作用”项目的研究。

2011年,作为第一完成人,蔡榕硕教授获得了该年度海洋创新成果奖一等奖。“气候变化对中国近海海洋生态系统的作用”项目主要是从大气和海洋学科交叉的角度出发,以我国近海若干典型海域为主要研究对象,并以亚洲一太平洋地区海洋一大气系统的变化为切入点,采用了气候动力学、大气物理与化学、海洋水文、海洋化学、海洋生物学和海洋生态学等多学科交叉研究的方法,应用了多种数据资料,如现场调查资料、再分析资料和卫星遥感数据,以及现代数理统计诊断分析、数据同化和再分析、海洋生态动力学数值模式等多种方法,较为系统地开展了气候变化对我国近海若干典型海域特别是台湾海峡及邻近海域海洋环境与生态系统的影响研究和评估,提出了我国近海若干典型海域生态系统的气候变化适应性对策措施。他近年的部分成果包含有以下方面:

应用观测资料的研究显示,受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由东亚季风持续减弱引起的中国近海海面风应力变弱与北太平洋西边界流黑潮经向输运的持续增强,是导致我国近海区域尤其是从长江口到台湾海峡南部附近海域海表温度持续上升的重要原因。

通过采用统计诊断方法分析发现,自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迄今,热带中、东太平洋海温上升,引起了热带大气环流和东亚季风气候异常,大气环流异常通过遥相关不仅影响我国华北地区气候,而且影响我国近海特别是东海近岸环境,并引起海洋生态异常。

通过综合观测资料的分析与前人成果,蔡榕硕教授研究了全球与东亚大气环流和中国近海环境的年代际变异,提出了东亚气候异常影响中国近岸海域并引起赤潮生态频繁发生的概念性模型影响,揭示了全球变暖背景下海温上升对中国近海生物地理分布和物种组成变化的重要影响。

应用观测资料与数值模式研究发现,近30年来东中国海及邻近海域的热力异常通过影响东亚大气环流成为导致中国大陆东部夏季年际气候异常的重要原因之一:指出1970年代以来,发生在热带中部太平洋的伪厄尔尼诺现象引起的海洋大气异常现象对中国近海及邻近海域的海温及我国的气候有独特的影响。

在我国第二次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中,他参与评估了气候变化对中国近海区域环境生态的影响:在开展中的联合国ipCC第五次气候变化评估报告中主持了气候变化对全球主要区域海洋环境生态的影响、脆弱性和适应性的评估,获得了若干有关气候变化对海洋影响的新认识。

交流合作――连接世界的黏合剂

2005年,在国家海洋局海洋大气化学与全球变化重点实验室的支持下,蔡榕硕教授成立了全球变化区域响应与对策研究课题组,在国内较早且较为系统地开展了气候变化对中国近海若干典型区域海洋环境与生态系统的影响研究,并在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国家海洋局科研专项、海洋与气象公益性行业项目、中央科研院所基本业务费等科研项目的支持下开展了一系列气候变化与海洋环境的研究,包括国家“908”专项项目“气候变化对中国近海海洋生态系统的作用”、国家海洋局科研专项“我国沿海及近海区域对气候变化的响应与对策”、国家“973”计划项目“全球变暖背景下东亚能量和水分循环变异及其对我国极端气候的影响”、公益性行业项目“西太平洋暖池与近海对东亚季节一年际气候异常的影响”、“中国海平面变化预测及海岸带脆弱性风险评估技术与应用”等项目。所取得的一系列科研成果在国内外得到关注,并在国内外的重要学术期刊上发表。

通过上述的科研工作,他领导的课题组对有关全球气候变化对我国近海区域的海洋气候及相关环境生态取得了一定的认识,相关科研成果在我国第二次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工作中得到应用。自2010年10月,蔡榕硕教授开始参与联合国ipCC第五次气候变化评估报告工作,在第二工作组中主持了有关气候变化对全球海洋主要区域的影响评估,该成果将在2014年为国际社会提供有关人类引起的气候变化对全球海洋主要区域影响的认识。然而值得指出的是,有关气候变化对全球海洋和我国近海海洋环境和生态系统的认识还存在较大空白,仍需要国际社会和国家有关部门加大投入,深入调查研究人类社会适应和减缓气候变化对海洋影响的对策措施,以提高人类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能力。

蔡榕硕教授在有关全球变化中国近海区域响应与对策研究中已取得了初步的科学价值和应用效益,尤其是他领导的课题组近年来在研究中采用了海洋、大气和生态等多学科交叉,以及现代数理统计诊断分析、动力学理论分析、数值模式等多种方法,较为深入地研究和评估了中国近海区域海洋环境与生态对气候变化的响应与反馈,取得了许多有创新性的科研成果,今后将继续在上级部门的指导和支持下,为我国海洋领域应对气候变化工作贡献应有的力量。

海洋科学学科评估篇2

1.1概念

海洋环境污染损害事件发生后,对事实的认定及案件的处理往往都离不开鉴定意见。根据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关于司法鉴定管理问题的决定》及有关学理解释,可将海洋环境污染损害鉴定界定为具有资质的鉴定机构和鉴定人根据相关专业知识,运用海洋学、经济学、法学等学科的理论与方法,采用现代海洋调查分析仪器,并运用必要的检测、分析手段,对海洋环境污染造成的损害进行因果关系认定,并对海洋环境损害范围、程度进行量化,评估其损害数额,并提供鉴定意见的活动。本文所称的海洋环境污染损害司法鉴定主要是针对因污染海洋环境导致的海洋环境损害而进行的鉴定,对因污染海洋环境而引起的其他损害(如可能出现的人身损害、直接财产损害等)所进行的鉴定,可依据我国现行法律法规委托法医司法鉴定机构等机构进行。

1.2特点

海洋环境污染案件在法律意义上属于侵权案件,但相较一般侵权案件,其还具有隐蔽性、间接性、复杂性及广泛性等特点。除个别大型突发污染事故在发生之时即被发现以外,多数海洋环境污染事件的发生具有渐进性,且污染物可长期存在于海水和沉积物中。同时,由于污染物质是通过海水、沉积物和海洋生物等或进入食物链而间接作用于人身或财产,这使得传统侵权法上“直接的和必然的”因果关系认定要求难以得到满足,且增加了对损害事实和因果关系的判断难度。此外,海洋环境污染事故的发生往往存在多种污染因子的复合作用,且各污染因子存在物理化学转化,区分并判断某一或某些污染因子是主要致害因子存在技术上的难度。污染物质会随着海水的流动而不断扩散并远距离输送,因此污染事故发生地和损害结果发生地往往存在空间上的距离,由此导致受害者可以是相当地区范围内不特定的多数人,这也使得国家行政机关代表国家作为海洋环境损害赔偿诉讼的权利主体有了法理上的依据。海洋环境污染所具有的上述特点,增加了海洋环境污染损害司法鉴定的难度,也使得海洋环境污染损害司法鉴定具有如下特点:第一,鉴定证据的易逝性。由于海洋的流动性和污染的隐蔽性、间接性,对第一手污染证据的提取地点和时间有着严格的要求,一旦错过,则无法再收集到证据或证据不具有证明力。污染事故发生后,受害方一般需要经过一段时间才能发现损害事实,此时由于污染事故的第一现场已经发生改变,因而会出现证据提取方面的困难。第二,鉴定的专业性。由于海洋环境污染损害案件的复杂性和隐蔽性,受害方一般无法做出判断,因此鉴定证据的采集、固定、检测必须由专业机构在特定的时间内按照特定规程完成。提交司法过程的证据材料需要具备客观性、合法性和关联性,这就要求鉴定人员不仅要有专业技术背景,而且必须了解相关法律知识,特别是诉讼程序方面的法律知识。第三,鉴定结果存在科学上的限度。海洋环境污染损害司法鉴定包括查找并确定污染源、确定损害范围及程度、进行损害价值评估等多方面,受制于现有科学发展水平、仪器设备条件和海洋污染损害事件的复杂性,在海洋环境污染损害价值评估等方面,尚无完备的损害界定与量化的技术标准体系,使得海洋污染损害的事实判断和价值评估都存在科学上的不确定性。因此,在运用科学技术手段对海洋环境污染损害进行分析、判断的过程中,不同专家对相同问题会存在意见分歧。

1.3应用

由于海洋污染损害情况复杂,在对污染损害事件进行调查和认定时,对鉴定具有较强的技术依赖性。在海洋污染案件中,既有对单个项目进行鉴定,如溢油污染中对溢油源所进行的油指纹鉴定,也有对整个污染事件的系统鉴定与评估。从全球性、区域性和各国关于防止海洋环境污染的立法来看,海洋环境污染可以根据污染物质种类划分为油类污染、油类以外化学物质的污染和放射性污染,其中最为常见的是油类污染,本文即以油类污染为例简述鉴定在污染损害事件中的应用。

1.3.1污染源诊断

海洋环境污染事故发生后,确定责任者是追究损害赔偿责任的前提。在某些大型污染事故中,责任者明晰且未拒绝承担赔偿责任,对污染事故责任者的判断较为简单,如2010年美国墨西哥湾溢油事故及2013年中石化东黄输油管道泄漏爆炸所导致的溢油事故等。但在多数海洋溢油污染事故中,尤其是移动溢油源的污染事故,如2006年长岛溢油污染事件,对污染源的追查诊断是关键的一环。污染源诊断可通过溢油鉴别、遥感、溢油漂移数值模拟等技术等进行。目前我国已通过建设较为完备的油指纹库和溢油鉴别技术体系、溢油数值模拟技术体系等,有效实现对油指纹的分析、检索、鉴别和数值模拟溯源,在无主溢油溯源及溢油鉴定工作中起到关键作用。污染源诊断还包括溢油量、扩散区域及油的物理归宿确定等,在一些复杂的溢油事故中,需采用多种技术手段相互结合进行确定。

1.3.2影响范围、损害对象、污染程度确定

溢油对海洋环境损害的对象包括海洋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损害、环境容量损害、生境损害、生物种群损害,其表现为海水质量、海洋沉积物环境、岸滩环境、海洋生物等受到损害。其中,环境容量损害表现为海水可容纳石油类物质剩余容量损失,生境损害表现为岸滩和沉积物损害;生物种群损害表现为受损生态位的生物损害以及数量减少。以海水为例,以现场调查和历史调查资料为基础,全面、详细地分析溢油事故前、后的水质状况,将海面油污(油膜)监测数据及石油类监测数据与背景值进行对比,分析对海水质量可能产生的影响。根据现场监测结果并结合数值模拟、遥感技术及其他相关技术,海水石油类浓度显著高于背景值的范围,为溢油影响范围。海水环境的受损程度根据影响范围和海水污染物基本恢复至背景值的持续时间等综合分析确定。

1.3.3污染损害价值评估

根据《侵权行为法》的相关规定,海洋环境污染案件的责任承担方式包括停止侵害、排除妨碍、消除危险、恢复原状、赔偿损失等。赔偿损失作为司法实践中一种主要的责任承担方式,其关键点在于对污染损害所导致损失的价值评估。我国现行海洋环境保护法规在污染损害价值评估方面仅规定了原则性的标准,即对环境造成的损害,除直接损失外,赔偿的范围限于已经采取的或者将要采取的恢复措施的合理费用。直接损失包括海洋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损失和海洋环境容量损失,海洋环境损害评估费应包括海洋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损失、海洋环境容量损失、生境修复费、生物种群恢复费和调查评估费等全部费用或部分费用。由于我国现行法律法规对于海洋污染损害赔偿没有量化的标准,海洋环境损害的评估较为复杂,实践中对于恢复措施及合理费用的认定往往存在争议。

2鉴定意见的证据效力分析

在2012年之前,作为证据类型的司法鉴定是以“鉴定结论”的形式出现在民事诉讼法律制度中,在2012年的《民事诉讼法》修改中,“鉴定意见”取代了“鉴定结论”。毋庸置疑,上述民事诉讼法条文的变动显然不仅是简单的两字之差,而是意味着,即便是鉴定人利用科学手段经过严格程序所做出的判断,在法官认证采信之前,也存在不能作为定案依据的可能性。因此,作为海洋环境损害案件证据的司法鉴定意见,对其证据效力的分析审查显得尤为重要。证据能力和证明力作为证据的两大特性也应为海洋环境损害司法鉴定意见所具备,前者是判断鉴定意见作为一种符合形式要件,且可用于证明案件事实的证据的适格性;后者则是裁定这样一份证据对于案件事实有无证明作用及证明作用的大小。

2.1鉴定意见的证据能力

证据能力作为任何一种证据能够被用于案件审理的门槛,其表明了鉴定意见能够用于司法证明的能力或资格,是其得到采信的前提。在海洋环境损害司法鉴定中,对鉴定意见证据能力的审查需要涵括鉴定主体的适格性、鉴定事项的必要性、鉴定程序的规范性、鉴定内容的关联性、样品来源的合法性等要素。

2.1.1鉴定主体的适格性

根据我国现行法律及相关规定,在我国从事司法鉴定的机构首先必须是能够独立承担民事责任的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此外对不同执业类别的鉴定机构在所属鉴定人工作水平与能力、实验室管理与建设、仪器设备投入、内部管理制度建设等方面有不同的要求。由于海洋环境污染损害司法鉴定的专业性,在我国从事该领域鉴定的鉴定机构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取得由司法行政部门颁发的鉴定机构许可证并专门从事该类鉴定业务的鉴定机构,如中国海洋大学出资设立的山东海事司法鉴定中心等,这类机构以从事相关鉴定活动为主业。另一类是可以胜任相应鉴定业务、持有行业主管部门颁发的相关专业资质证书,但并未在司法行政部门注册的鉴定机构,以海洋环境监测部门、科研院所等为主,如国家海洋局北海环境监测中心经青岛市海事法院对其资质进行全面审查后,被列为该院对外委托司法鉴定机构。这些机构由于专业实力较强,且已通过国家和省级计量认证,部分还通过国家实验室认可,海事法院在诉讼中遇到有关需要鉴定的事项时,经常委托这些机构进行鉴定。上述两类鉴定机构都属于适格的鉴定主体。随着司法鉴定在海洋环境污染案件中作用的日益重要,对鉴定机构和鉴定人的中立性的关注度也越来越高。近年来,在国家作为索赔主体的海洋环境污染案件中,出现了对海洋环境监测单位作为司法鉴定机构的质疑,认为海洋环境监测机构和海洋行政主管部门存在隶属关系,违背司法鉴定的中立性原则。但显而易见的是,在国家作为索赔主体的海洋环境污染案件中,每个公民可谓都与案件结果存在一定的利害关系,并不能因此否认海洋环境监测机构的中立性。同时,海洋环境监测机构作为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公益性事业单位,不易受到外界的干扰,且在海洋环境监测领域具有显著地专业优势,熟悉海洋环境状况,在污染发生后,能够较为准确地做出预判。当然,在对预防和清污费用、调查评估费用进行计算时,若责任方存在异议,可由第三方评估机构(如具有资质的会计师事务所)出具审核意见。

2.1.2鉴定的实体要件

鉴定意见具有证据能力的实体要件可以概括为鉴定事项的必要性、鉴定内容的客观性及关联性、鉴定意见的事实性等。首先,鉴定意见是因为法官缺乏专门性知识而引入司法程序的,其目的在于以其科学的判断帮助法官认识案件事实。倘若该事实问题能够通过逻辑推理或正常经验进行判断,则就不具有鉴定的必要性。譬如在船舶碰撞溢油事故中,在某些较为简单的情况下可直接通过装载油量、轮机日志中记载的耗油量和剩余油量估算出溢油量范围,而不需要再根据监测数据和《波恩协议》估算方法对溢油量进行鉴定。诚然在每一起案件中,对鉴定必要性的判断都是需要根据案件的具体情况综合评估,不能一概而论。其次,作为证据的一种,鉴定意见的内容必须与对案件事实的判断具有关联性,即需要鉴定的问题为法官认定事实及适用法律所需。同时,鉴定内容还须具有客观性,因为鉴定所依据的科学原理是对客观规律的正确反映,据以鉴定的样品是客观的,而监测、检验、实验、观察的对象也是客观的。鉴定过程中必然有主观活动的参与,但主观判断不能代替客观事实,如在海洋溢油污染案件中,对油膜漂移扩散的数值模拟结果虽具有一定参考价值,但不能作为判断污染范围的证据。第三,鉴定意见只是对案件事实中的某些专门性问题做出的科学判断,而不涉及法律评价,不能代替法官对法律问题发表意见。例如,在油指纹鉴定中,鉴定意见只对检测的油样负责,因而结论只能用“××油污样品与××油指纹基本一致”等表述,而不能下判断“××为污染事故责任者”。

2.1.3鉴定的程序要件

鉴定的程序要件主要包括鉴定的启动程序、回避程序及出庭质证程序等。根据我国现行法律法规,海洋环境污染损害司法鉴定的启动包括当事人自行委托和海事法院决定或委托两种方式。鉴定机构接受委托后,按照委托事项中的要求开展鉴定,并出具鉴定意见。在海洋环境污染损害案件中,由于调查取样及鉴定成本较高,重大污染事故往往涉及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因此启动程序时常具有较强的行政性,即委托人为具有法定职权的海洋行政主管部门、海事行政主管部门等。同时,鉴定意见须经质证程序才能作为案件判断的依据,除非在证据交换中,双方当事人对鉴定意见均无异议,否则鉴定人应出庭接受当事人或其委托人的质询,以保证鉴定意见的真实性、客观性。

2.1.4鉴定意见的形式要件

鉴定意见应在形式上符合法律规定的要件,才能具有证据能力。根据相关规定,鉴定人出具的鉴定书,应当具有下列内容:委托人姓名或者名称、委托鉴定的内容;委托鉴定的材料;鉴定的依据及使用的科学技术手段;对鉴定过程的说明;明确的鉴定结论;对鉴定人鉴定资格的说明;鉴定人员及鉴定机构签名盖章等。

2.2鉴定意见的证明力鉴定意见的证明力是指具有证据能力的鉴定意见是否能够,以及能够在多大程度上证明待证事实。因此,证明力包括有无证明力和证明力强弱两个方面。

2.2.1鉴定意见证明力的有无

海洋环境污染损害司法鉴定过程的规范性、鉴定方法的可靠性及是否构成证据链决定了鉴定意见证明力的有无。鉴定过程的规范性是衡量鉴定意见证明力的重要标准,贯穿从样品的采集、储运、保存、实验室样品处理、分析、数据处理及记录、综合鉴定等的全过程,操作过程及仪器设备的使用都必须严格遵守相关操作规范和技术规程。在海洋环境污染损害司法鉴定中,应当遵循《海洋调查规范》、《海洋监测规范》、《海滨观测规范》、《海面溢油鉴别系统规范》、《海洋溢油生态损害评估技术导则》等相关技术规程及实验室质量管理的相关标准。未按相关技术规程操作又没有合理抗辩理由的,则可以否定其证明力。鉴定方法的可靠性也直接决定鉴定意见的证明力。由于鉴定方法涉及的专业性较强,在尚存争议的许多领域很难直接作出判断,以美国为代表的外国法学界也出现了判断标准的演进过程。“普遍接受标准”(generalacceptancestandard)曾经是许多国家在判断鉴定方法时所采用的基本原则,按照这种标准,鉴定所依据的原理和方法的科学可靠性必须已经在该学科领域内得到了普遍的承认。随着科学技术的日益发展,学科划分错综复杂,在某些领域内,人们对一些新的理论方法往往众说纷纭,而在某些交叉学科或边缘学科中,一些理论和方法又鲜为人知,致使该标准至今已很难满足实践需要。有的学者继而提出了“实质性证明标准”(substantialevidencestandard),按照这种标准,一种新的理论或方法只要得到实质性证明即可采用。证明的方式可以是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或专著,也可以是来源可靠的实例。但该标准也存在过于宽泛的问题,因为找到能够证明或反对某种观点的论文或实例并非难事。笔者认为,就海洋环境污染损害司法鉴定而言,在实践中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把握:首先,鉴定的技术方法应优先选择国家标准和技术规范,若无国家标准再行选择海洋行业标准或技术规范;其次,在没有国标和行标的情况下,采用的方法应存在可控制的操作标准,并按照该标准进行;第三,利用该技术方法得出的结果存在可验证性,以往运用该方法得出的结论未出现已知或潜在的错误;最后,该方法已被同行评估认可并公开出版过。鉴定结果构成证据链也是鉴定意见具有证明力的重要方面,首先,在污染事件发生后,鉴定意见并不是唯一的证据,还可能存在大量其他的证据,因此鉴定意见应与全案其他证据共同构成证据链,彼此不存在矛盾,能够相互印证。其次,由于海洋环境污染损害案件涉及的鉴定内容和项目较为复杂,鉴定意见本身各项鉴定数据及结果之间应具有内在逻辑,彼此不存在矛盾,如溢油量与影响范围之间应能够前后一致,彼此印证。

2.2.2鉴定意见证明力的强弱

鉴定意见证明力的强弱在海洋污染损害司法鉴定中主要涉及样品的代表性、鉴定方法的权威性及鉴定结论的充分性3个方面内容。在司法实践中,对证明力强弱的判断主要由法官自由心证来进行,同时由于民事诉讼与刑事诉讼的诉讼目的和价值取向不同,同一证据在民事诉讼中的证明力可能强于刑事诉讼中的证明力。鉴定样品是鉴定的基础性要件,对鉴定意见证明力的强弱有着重要影响。在海洋环境污染损害案件中,样品采集站位能够根据污染区域、自然地理条件及动力场等方面的状况进行设置,具有代表性,同时合理设置对照点,在项目、频率等方面能反映调查海域的污染状况。同时,样品的数量和质量应具有可靠性,数量应在考虑经济成本的前提下尽可能丰富,以消除偶然性、特殊性等因素,在采样和储运过程中应注意采样器具、样品容器免受沾污。所有采集的样品应至少有两位采样人签名,并详细记录样品信息。若样品非鉴定机构工作人员采集,则应在鉴定意见中注明“仅对来样负责”。涉及多个鉴定意见证明力强弱的比较时常涉及对鉴定方法权威性的判断。在其他条件都相同的情况下,通常认为在理论上得到领域内多数专业人士认可,且经受多次实践检验的鉴定方法相对而言具有更强的权威性,运用权威方法出具的鉴定意见也就具有较强的证明力。鉴定意见中所得结论的充分性主要涉及的结论的论证过程是否做到充分合理、逻辑严谨。鉴定样品及相关记录应真实、完整、充分,因果关系推理应合理有效。鉴定意见应对所需鉴定的各项事由逐一做出明确回答,能用通俗准确的文字概括性地反映得出结论的过程,对调查、分析、鉴别、推理和判断的过程进行阐述和释明。

3结语

海洋科学学科评估篇3

   21世纪是人类挑战海洋的世纪。在人口增长、陆地资源利用空间日渐消减、经济发展受自然资源约束越来越大的情况下,人类社会把目光投向占地球表面积71%的海洋是不足为奇的。海洋里已经探明的占世界总量45%的石油、天然气资源也成为能源资源日趋紧张的人类分外眼红的肥肉,何况浩瀚海洋里还储藏着多少可供人类利用的资源人们都还不得而知,人们称之为人类生存与发展的资源宝库和地球上的最后空间。海洋经济发展潜力巨大,90%以上的国际贸易货运量靠海洋运输来完成,世界海洋经济产值平均每年以11%的速度增长,预计到2020年全球海洋经济产值将达30000亿美元。[1]世界正在形成一个向海洋要空间、要资源、要财富、要发展的激烈竞争格局。可以预见,21世纪,世界性的海洋开发和海洋经济发展将会大大提速,海洋对人类发展的作用也会越来越重要。谁在21世纪的海洋开发和发展中取得先机和优势,谁就能够在世界经济社会的发展中占据制高点。正因为海洋经济发展的作用越来越大,世界沿海各国都在充分利用自己的领海,大力进行开发。各国都针对海洋经济开发制定了自己的宏大的规划。日本、美国、英国等都有自己雄心勃勃的规划。海上城市、海底城市等词汇见诸各国的规划之中。我国的海岸线居世界第四,海域面积辽阔,是一个海洋资源非常丰富的国家。虽然我国海洋经济发展起步较迟,但是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发展的速度也非常快。在2010年成为世界经济第二大国后,大力开拓新的发展空间,加快向海域进军的速度就不可避免了,这不仅是向大海要土地、要资源、要能源,缓解经济发展面临的资源环境要素制约,更重要的是通过海洋资源开发和港航物流建设,集聚全球生产要素,开拓世界新兴市场,拓宽新的发展空间,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

   这样才能保证我国的经济能够持续发展。特别是由于沿海地区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主战场,随着沿海地区经济发展导致的资源约束更加严重。土地资源的紧张和昂贵,给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造成了相当大的影响。如何保证中国沿海地区的发展势头,不仅成为中央政府必须考虑的战略问题,也是沿海地方政府必须充分考虑的事情。2011年被称为中国的海洋经济元年,因为中央政府在“十二五规划”中把海洋经济的发展作为我国产业发展的一个部分单独提出来了。国家“十二五规划”指出:“科学规划海洋经济发展,发展海洋油气、运输、渔业等产业,合理开发利用海洋资源,加强渔港建设,保护海岛、海岸带和海洋生态环境。”这是中国在五年规划中首次把“海洋经济”作为产业体系中的一个单独的组成部分提出来。根据国家正在征求意见的《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规划》,“到2020年海洋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20%以上,并逐步形成六个到八个海洋主体功能区域板块。”[2]现在已经获批的海洋经济发展区有福建海峡西岸经济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相继还会有广东、广西的开发区的获批。各个省都已经或正在制定自己的海洋经济发展的宏大规划。在“十二五规划”的目标驱动下,新一轮的海洋开发大幕已经拉开,海洋经济发展会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另外一个重要的战场。与此同时,沿海各省也已经制定或正在制定自己的海洋经济发展规划。浙江省的《浙江省海洋经济示范区规划》2011年2月获得国务院的批复,浙江省的“十二五规划”纲要也把“充分发挥海洋资源优势,实施海洋开发战略,统筹海洋经济与陆域经济发展,构建现代海洋产业体系,加快建设全国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写入了规划中。福建省则借助于之前的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把海洋经济发展作为自己的发展战略和重点。山东、辽宁、广东等省也在眼光向海,规划着海洋经济发展的问题。2011年,沿海各省大大加快海洋经济发展,推进海洋开发已是大势所趋。

   二、海洋经济的大发展将伴生海洋环境保护的严重问题

   发展海洋经济是国际发展的趋势,中国也不例外。对于中国这样的后发国家来说,在发展资源约束越来越严峻的情况下,向海洋要资源、要空间似乎也是必然的选择。但是,“海岛的生态环境往往独特而脆弱。如何在开发与保护之间寻找平衡?这是海岛经济发展面临的重大挑战。”[3]今年以来的康菲公司渤海污染事件使人们对海洋经济开发带来的环境破坏问题更加忧虑。对海洋的开发,我国其实在20世纪80年代就已经开始,只不过是非常低层次的开发,主要是港口建设、海上运输业、海洋渔业等。到90年代,海洋旅游业、海洋化工业。海洋建筑业、海洋油气业也发展起来。到2010年,“我国海洋生产总值已经达到3.8万亿元,占GDp比重达9.7%”[4]虽然海洋开发成绩很大,但是带来的海洋环境问题也是不可小觑的。据国家海洋局的《中国海洋发展报告(2011)》指出,在我国海洋产业大发展的同时,由于大型围填海、过度捕捞与海水养殖和陆源排污等造成海洋生态环境风险增加。“中国海洋生态环境面临的严峻形势主要包括:近岸海洋环境污染呈立体、复合污染新趋势,对生态系统安全、食品安全、经济社会发展产生威胁;陆源污染物排海对海洋生态环境的影响严重,个别排污口及河口邻近海域出现‘荒漠化’现象。近岸海域营养盐结构失衡,直接影响中国海洋渔业可持续发展;近岸海域污染严重地区主要分布在大中城市和中国主要经济区域邻近海域,沿海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受到制约。”[5]

   90年代的海洋开发就带来了海洋环境问题,新一轮的海洋经济发展,能否走出一条科学开发和产业转型升级的路子来,成为许多专家和学者关注的要点。因为80年代的海洋开发规划“无一不强调科学有序开发,但最后都是雷声大雨点小,除了依旧在传统产业上低层次无序竞争外,还令海洋生态受到了日益严重的威胁”。[2]在传统的海洋经济发展模式下,产生了严重的海洋环境污染问题,使得人们不得不重视新一轮海洋经济发展中的环境保护问题。“日益严重的海洋环境污染让人类面临两种选择:一是继续无限制地以消耗海洋环境、破坏环境为代价来发展海洋经济;二是在保护海洋环境、科学使用资源下实现人类和自然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显然人类只能选择后者。因此保护海洋环境、实施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已成为全球性的重大问题。”[6]海洋开发势不可挡,但是如何防止海洋开发带来的海洋污染确实一个必须充分关注的问题。人们经常会说,开发与保护并重,在文件里面,这个问题很好解决,在实际的工作中,开发容易开展,保护则很难真正落实。因为从短期来看,开发是可以赚钱的,可以增加GDp和财政收入的,而环境保护则是不能赚钱的,甚至是赔本的,也不能增加财政收入。所以,在加大海洋开发的力度的同时,必须把海洋保护的问题提出来,通过真正有效的措施保证切实做到开发与保护并重,使海洋经济真正的实现科学发展,能够造福于社会和人民。

   三、加强对海洋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环境监管

   促进海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加强海洋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必须防止造成对海洋环境的破坏,特别是海洋污染。而海洋开发必然会带来某种污染,开发和保护并重这两手,开发应该让位于市场调节,让企业按照市场规律进行开发。但是由于海洋开发具有较强的外部效应,完全依靠企业来实现开发与保护并重是不可能的,也是不现实的。保护的责任就不可避免的落到了政府的肩上,也落到了社会多元治理主体的身上。要有效的保护海洋环境,必须加强对海洋环境的科学有效的监管。世界和中国治理环境污染的实践证明,只有严密科学的监管才能实现真正的有效保护,也才能达到开发与保护并重,实现海洋经济的科学发展。有效的海洋监管必须要做好以下方面的工作。

   (一)加强对海洋经济发展的科学规划

   新一轮的海洋经济开发应该摆脱传统海洋开发和利用的路径,走出一条科技支撑的、品质优良的、新兴海洋产业的“蓝色经济的”路子来。要保证海洋经济发展走蓝色经济的道路,保证做好海洋开发中的保护工作,首先必须把好海洋经济规划关。即沿海各省在制定海洋经济发展规划的时候,必须突出科技领先、低耗能、高效益、低污染的特色。国务院在批准各省海洋经济发展规划的时候也必须把好这个关。只有这样才能把新一轮海洋经济开发纳入新兴海洋产业领域发展的道路。海洋经济长期以来都过于注重海洋渔业、海洋油气业、滨海旅游和海洋交通运输业,造成海洋产业结构性矛盾突出。同时,海洋经济在过去不是真正的海洋经济,而是临港产业的发展,特别是重化工业2003年后加快向沿海布局。这些产业向沿海发展是需要的,但是如果各省的规划都如此,则会加大产业结构性矛盾,同时也会加大环境污染的可能性。专家指出:“综观各省的产业规划,虽挂名‘海洋’,实为临港、临海产业集群。从产业构成看,各省均以大钢铁、大化工等高耗能、高投入、高污染的重型产业为主。”[2]因此各省在编制海洋经济发展规划的时候必须坚持科技支撑的蓝色经济的要求,坚持保护海洋环境的要求,对于那些高污染、高耗能的产业发展在规划中要予以禁止或者限制。如果必须要发展这些产业,就必须把有效的保护海洋环境的措施也列入规划之中。否则,新一轮的海洋经济发展又会加大对海洋环境的污染,破坏了海洋环境。

   (二)加大对海洋经济发展项目的环保审核

   海洋经济发展规划是海洋经济发展的总纲,需要在规划中贯彻海洋环境保护的原则。但是,海洋经济发展规划的具体实施是要通过诸多的海洋产业发展的项目来实现的。所以,加强海洋经济发展各个项目的环境保护措施的审核则是海洋环境保护的最重要的环节。海洋经济发展项目的海洋环境评估工作直接关系到海洋环境是否能够得到有效的保护。要严格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的要求进行开发项目的海洋环境影响评估。环境影响评价要克服“自做、自审、自批”的封闭式评估方法,评估过程要公开透明,评估过程要吸收相关的专家、公众和环保组织成员参与。参加评估的项目的所有材料要公开,接受新闻媒体和人民群众的监督。由于在海洋产业项目环境评估中地方政府的影响力比较大,只有依靠公开透明的、多主体参与的评估方式,才能比较有效的遏制地方政府以权力压服环保部门通过有环境保护缺陷的环境评估报告的状况,保证海洋产业发展的项目能够坚守住海洋环境保护法要求的标准。当前,海洋环境影响评估审核中需要加强的是海洋环境影响评估标准的建设。要对人类活动对海洋环境影响的途径、机制和规律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找到各种影响因子及其相互关系,为评价海洋开发活动对环境的影响提供科学依据。

海洋科学学科评估篇4

【关键词】HSe管理体系;海洋石油;问题意识

0.前言

纵观海洋石油单位管理运行不难看出,HeS体系发挥了综合价值作用,然而一些单位却没能给予足够重视,缺乏全面运行管理计划。同日常工作没能紧密联系,同时风险管控、隐患识别以及评估水平有限,相关作业指导资料文件没能呈现清晰的针对性,制定应急工作预案无法体现良好的可操作性,考核管理工作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强。为此,应制定科学有效的应对策略,强化海洋石油单位领导以及工作人员教育培训,令HSe管理体系真正的囊括至企业年度安排与战略计划之中,应用科学管控方式吸引全员有效识别风险,作出合理评估。企业应依据工作现实状况清晰制定作业指导有关资料,编制应急工作预案,实施全面完善与合理修订,应将HSe管理体系运行以及相关处罚管理全面挂钩,借助考核评估推进HSe体系的科学运行。

1.HSe管理体系问题与科学运行策略

海洋石油属于一类高风险性行业,创建安全可靠的优质工作环境为各企业应承担的首要重任。为此,应科学引入HSe管理系统,通过体系优质科学运行,达到事半功倍的工作效果,预防安全事故的不良发生。然而,纵观一些企业运行HSe管理系统状况,其仍旧包含一些现实问题。因此,我们应就具体问题制定科学运行策略,方能创设显著效益,推进海洋石油建设事业的稳步提升。

1.1决策层不重视HSe体系运行问题与有效对策

一些海洋石油单位,在创建HSe管理系统时较为重视,给予了充分的人力物力资源支持。然而在认证成功后,往往就忽视了体系运行管理,令其核心力量不良削弱。一些企业单位配备安全环保工作人员有限,在大量繁杂的工作压力下,更多的忙于起草有关资料、应对检查,落实上级传达工作,而较难深入的做好HSe管理体系开发研究。各个岗位工作人员则没能实施继续深入的培训,掌握有关知识有限,同现实工作要求标准存在一定差距。同时,实践工作中HSe运行系统管理员工针对各个岗位基层的引导以及辅助较为有限,无法令基层工作真正的扎根到实处,依据HSe体系相关标准合理实施。

针对上述问题,海洋石油单位应强化决策层领导,做好工作人员教育培训,令各层级清楚明确HSe管理体系重要性,并给予长期支持。同时应做好人员配置,做到专人负责,了解工作重点,确保HSe体系工作需求。应引入请进来以及走出去的科学方式,为体系应用管理工作人员开创实训锻炼的广泛机遇,令他们进一步开阔视野、丰富技能知识,提升业务水平。海洋石油单位还应创建HSe体系管理运行综合机制,履行定期走访工作制度,确保体系的科学运行,快速解决实践工作中包含的问题。

1.2欠缺HSe体系运行计划问题与对策

基于一些海洋石油单位在总体安排工作之中没有将健康、安全以及环境管理、体系运行作为重要计划内容,欠缺管理执行计划,不能凸显阶段性重点工作任务,令HSe体系仅仅作为日常安全管理模式的现状,应制定合理有效的应对策略。同时一些单位从事体系工作活动仍旧沿用陈旧体制,无法实现科学突破创新,一些领导人员观念思想没能实现快速转变。

为此,体系工作人员与相关机构单位应设置年度工作计划,将内审管理、评审工作、修订资料等任务囊括至安全管理工作规划之中。同时,应促进安全管理以及体系运行的有效集成,利用合理评估、科学计划、周密策划,提升运行管理效能。再者,应做好系统运行信息汇总收集,促进各个覆盖机构、部门强化运行管理工作力度,令HSe管理体系运行实现逐层深入推进。

1.3HSe体系工作同日常管理脱节问题与对策

海洋石油单位运行HSe管理体系工作中,由于一些工作人员为了应付检查,因而过多的停留在表面形式,无法令健康、可靠管理各类活动囊括至HSe体系内,令外部仍旧包含较多相对孤立的规定、体制以及工作办法。同时日常管理检查无法与HSe管理体系监督运行有效的集成融合,发掘不足问题也无法依据体系标准明确有效措施,不能实施整改后管理验证以及全面更新的综合目标。

为此,海洋石油单位应大面积的汇总搜集有关资料,令系统文件进一步健全完善,并将相关规定囊括入体系之中,做好综合管控,将各类从事的安全管理实践活动均视为体系运行重要内容。另外应通过宣传教育,令企业全员思维意识全面更新,摒弃传统滞后做法,形成系统化、规范性工作理念。

1.险识别以及评价管理工作缺陷与对策

一些海洋石油单位,出具的评估风险报告没能清晰完整,出现了对重要风险无法快速应对发掘,不能有效控制的问题。一些企业虽位于作业指导资料以及计划书中呈现出风险识别,然而对主体风险以及环境问题对策制定没能呈现出良好的可操作性。识别管理工作则仅仅停留在初级阶段,没能实施系统合理评估。

为此,应依据有关法律标准规定,契合实际的做好评价管理,由基层入手,预防闭门造车问题。应令参与评价工作人员清晰的掌握有关管理技术,提升评估管理科学性。海洋石油企业应注重风险识别评估的全员参与,赋予员工发言权,进而体现实践管理的实用性以及广泛性。

1.5作业指导以及计划书欠缺针对性与对策

海洋石油单位编制指导作业材料以及计划书工作中,其具体内容以及相关标准存在一定差距,一些机构呈现出项目不全面、表面文章较多、没能全面突出危害分析、评估以及管控措施的问题。甚至一些基层作业机构欠缺指导材料,指导工作性不明显,会给基层工作人员形成误导。针对风险以及生产建设环境因素与预防管控措施,一些基层干部没能科学执行、全面了解学习,进而无法真正落实有关要求规定。

为应对上述问题,海洋石油单位应制定两书一表的工作要求,真正的基于自身实践发展运行状况,做好资料修订补充,令其真正满足现实工作综合需要。同时应依据两书一表的具体标准,定期检查管理,实现现场工作的有效执行落实。应引入现代技术、科学装置设施进行指导作业以及计划书细化补充,确保清晰全面,提升应用参考价值。

1.6应急管理不完善问题与对策

海洋石油单位从事应急管理工作中,存在工作系统不健全、责任交叉较多,无法做好协调管控的问题。一些企业制定应急预案内容中没能良好的囊括各类突发问题,无法同评价结果形成相互对应,令应急预案包含较多局限性。针对预案的实践演练则没能全面重视,进而形成了实践工作的侥幸心理,令有关应急演习的组织更像是走过场。对于应急物资的实践管理工作还包含一定的不完善性,呈现出储备不充分,一旦引发应急问题,无法发挥应急作用的问题。

为此,海洋石油单位应清晰明确工作职责,做好应急工作预案的科学制定,清晰审批流程,提升可操作性。同时应认真对待演练训练,做好演习组织。同时应完善演练评价,将相关效果以及发现的具体问题实施全面总结,明确应急救援环节工作中效率有限,无法体现可操作性的内容,进而全面修订,预防引发事故时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2.结语

总之,海洋石油单位引入HSe管理体系为行之有效的工作模式,可取得良好的工作成果。虽然实践运行阶段中无可避免的包含一些不足问题,然而,只要我们丰富实践经验、勇于探索、持续创新,便可激发HSe管理系统综合价值作用,推进海洋石油行业实现可持续的全面发展。[科]

【参考文献】

海洋科学学科评估篇5

关键词:海洋钢结构;裂纹危害;评判方法;综合评估

中图分类号:tU39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引言

海洋工程是一个高技术含量、高风险、高投入和高回报的前言领域,但是由于海洋自身错综复杂的生态系统,使得现代科学技术和仪器对其了解知之甚微,所以海洋一直都是一个神秘未知的世界。但随着现代经济逐步向海洋扩张和延伸,海洋开发事业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一些大型海上平台得以逐步建立起来,使人们的视线也开始注意到这一新兴事物。海上平台是保证海上作业进行的基础,而这些海上平台大都是由钢质材料建成的,因此海洋钢结构的安全性能关乎到整个海洋工程的进行,所以加强对海洋钢结构进行安全可靠性评估是十分必要的。

在传统的意识观点里面,海洋钢结构是不可以存在裂纹的。但是对于那些已经使用多年的海洋钢结构,长期受海水和风浪侵蚀以及地质灾害的影响,一般会有少数的裂纹类缺陷,但是这些缺陷一般不容易被发现。即使发现了这些缺陷,将这些存在裂纹缺陷的钢结构进行处理,费用也是相当的高。因此,非常有必要对钢结构的裂纹进行一个综合的评估,只要是在允许的范围之内,钢结构的裂纹是允许存在的。海上作业平台可以在其剩余服役期或下一个检测周期中,继续使用,但如果钢结构的缺陷引起的失效或者将失效的概率控制超出了允许接受的风险之内,则必须要对钢结构的裂纹缺陷进行恢复性处理。而目前对海洋钢结构的断裂评估多是采用pD6493-1991提出的一级评估、二级评估和三级评估的方法,以及CVDa推荐的缺陷评估方法是比较适合的。

1、裂纹危害性的综合评判

海洋钢结构的裂纹危害性与多种因素有关,一般涉及到疲劳安全余量、断裂安全余量、缺陷所在构件在失效后对结构整体的影响和裂纹修复难易程度等方面,而这些因素对裂纹危害性的影响是非常不确定的,一般难以得出一个精确地评价结果。因此,采取模糊评判方法对钢结构裂纹危害性进行一个综合的评估,在实际应用过程中是相对而言较可行的,其评价的流程包括如下5个方面。

(一)对钢结构的危害性进行分类

钢结构的危害性具体分级是进行危害性分析的基础,把他的危害性分级,可以建立起一个由各种评判结果(各级危害性)组成的评价集合V。危害性可以分为下列几类:非常危险、比较危险、不大危险、安全、比较安全、很安全等。为简单起见,评价集V表示为

V={v1,v2,…,vp}

式中vk(k=1,2,…,p)代表各类分级,代表各种可能的评判结果。

(二)确定因素集

对影响钢结构危害性的各个因素进行综合分析,依据此结果建立起由各因

素所组成的因素集U,其中因素集表示为:

U={u1,u2,…,um}

式中ui(i=1,2,…,m)代表各影响因素,且有:u1---疲劳安全余量,u2---断裂安全余量,u3---缺陷所在构件失效后对结构整体的影响,u4---裂纹修复难易程度。

从上可知,上述因素具只可以分为:很大,比较大,大,不太大,小,比较小,很小等几个等级,不能具体到实际的数量,具有有一定的模糊性,所以有必要对每一个因素按其程度分为若干个等级,再通过因素等级集来处理每个因素的模糊性,即

ui={ui1,ui2,…,uin}

式中uij(i=1,2,…,m;j=1,2,…,n)代表第i个影响因素的第j个等级。

(三)确定权重集

1.1确定等级权重集

我们把等级权重集定义为wi:

wi={wi1,wi2,…,win}

式中的wij(i=1,2,…,m;j=1,2,…,n)代表第i影响因素的第j个等级对因素ui的隶属程度。实际中,权数wij是对危害性评定输入的基本参数,在钢结构裂纹缺陷的评定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笔者在这里重点研究了安全余量等级权重集的确定方法,有关计算公式将在后面进行具体的介绍。其它的影响因素可以参考相关的文献予以确定。

1.2确定因素权集

确定因素权集也就是确定各个影响因素对裂纹危害性的贡献大小,由此组成一个权重集w:

w={w1,w2,…,wm}

各权数wi(i=1,2,,,m)代表各影响因素ui对危害性的影响程度。

(四)危害性的单因素评判

危害性的单因素评判可以通过其等级的综合评判确定,因此,应先按照每一因素的每个等级uij(i=1,2,…,m;j=1,2,…,n)进行一级综合评判,确定其对评价集中第k个元素隶属度为rijk(i=1,2,…,m;j=1,2,…,n;k=1,2,…,p),则第i个因素的等级评判矩阵Ri为

Ri=[rijk]np(i=1,2,…,m);

而相应的对第i个影响因素的评估结果可以表示为

Bi=wiRi=[bik]1p(i=1,2,…,m);

式中bik=wijRijk(i=1,2,…,m;k=1,2,…,p),Bi便可用来形成一个模糊关系矩阵R,即

R=[bik]mp

(五)危害性的综合评判

在通过一级模糊评判之后,等级程度就会变得具体,这是要通过二级模糊评判,便可求得

B=wR=(b1,b2,…,bp)

式中

bk=wiBik(k=1,2,…,p)

式中的bk代表计入各种因素后,评判对象(裂纹)对各级危害性的隶属程度。

基于最大隶属度法的原理,隶属度最高的影响因素所对应的危害性分级则就是所评估裂纹的危害度,即

v={vk|Vkmax(bk)}

2、安全余量的评定

安全余量是对裂纹危害性进行评定的重要因素之一,它的获得可以直接从裂纹评估结果中得到。下面给出在不同评估方法下的疲劳安全余量与断裂安全余量的计算公式。

确定性评估

2.1疲劳安全余量

疲劳安全余量评估计算式为

mFt=np/nd

式中np和nD代表计算的剩余寿命和计划的剩余寿命。

2.2断裂安全余量

断裂安全余量评估计算式为

mfr=oB/

式中oB如图1所示o、B两点之间的距离;

a代表评估点,坐标为(Sr,Kr);

B代表评估点a和原点o连线和失效评定曲线的交点。

化简后则有mFR=SB/Sr,SB可由失效评定曲线得。

图1断裂安全余量的确定

(二)可靠性评估

在采用可靠性评估的方法时,疲劳安全余量和断裂安全余量可以由下式描述出来

mi=(i=FR,Ft)

式中代表许用安全指数和计算安全指数,且有β=-其中pf代表计算失效概率。

(三)风险评估

如果采用的是风险评估方法,则可以将疲劳安全余量与断裂安全余量结合为一个因素进行考虑。这时总安全余量定义为

m=

[Π]、代表许用风险值和总风险值。

(四)安全余量的等级权重集

在确定了含缺陷构件的安全余量mi(i=Ft,FR)之后,就可以建立起疲劳安全余量和断裂安全余量相对应的等级权重集,即用一个模糊集来描述安全余量的等级程度。对于将某一因素进行分级为uij(j=1,2,…,n),一般按照下列公式来确定其隶属程度,也就是权重wij=exp{-{(mi-aj)/σj}2(i=Ft,FR)。显然可以从中看出,aj和Rj的取值与分级j有关,同时也与安全余量的计算方法有关。

结语

为了达到对海洋钢结构的安全状况做出一个综合分级定量描述的目的,并且准确的描述出来裂纹的存在对海洋钢结构安全性的影响程度,所以要对海洋钢结构上面存在的裂纹进行危害性综合评估,并且此分析是非常重不可忽视的。笔者借助模糊评判方法,对海洋钢结构的裂纹危害性分析提出了新的思路,并以此建立了对海洋钢结构裂纹危害性进行综合评估的两级模糊评判体系,并且讨论了各影响因素的影响程度。海洋工程是一个高技术含量的前沿科学,仍然具有很多未知的和不确定的因素在影响着海洋钢结构的整体安全性,所以需要我们进一步的努力。

参考文献

[1]候保荣等.海洋腐蚀环境理论及其应用[m].科学出版社.

[2]汪培庄,韩立岩.应用模糊数学.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9:160~166.

[3]方华灿,陈国明.模糊概率断裂力学.山东东营:石油大学出版社.1999:285~293.

[4]中国压力容器学会,中国化工机械与自动化学会.压力容器缺陷评定规范1CVDa-1984.1984.

海洋科学学科评估篇6

滨海湿地是海岸和近海生态系统中很重要的一环,具有如净化水质,生产食物,支撑生物多样性,鱼虾的重要育幼场,飞禽及野生动物的栖息地,休闲旅游,稳定岸线及作为沿海风暴潮的缓冲带等多种服务功能。滨海湿地的围填海开发又能为人类发展提供海洋养殖,运输、港口等服务功能。可以看出,这两组服务功能之间有一定程度的互排性。因此,要达到人类对海洋可持续发展的目的,必须充分考虑海洋生态系统、目前经济利益和长远社会发展三方面的目标,以规划海洋空间资源的开发利用。

在修编海洋功能区划的框架下,需充分考虑到海洋空间资源的多重贡献和不同用途之间可能存在的矛盾。在有充分的科学依据下,制定全国和区域性围填海规划,确定全国围填海规模的中长期和年度总量控制目标。在具体实施围填海项目时,还要对有关海岸带和海区进行有针对性的、更细致的科学调查研究,对与项目有关的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和渔业、生态损失补偿进行充分论证后,方能按照有关规定措施严格执行。

将海洋功能区划纳入国民经济规划和计划

近年来,围填海形成的土地游离于全国宏观管理计划之外,未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年度计划。给经济建设和结构调整带来冲击,也为海洋的可持续发展带来困难。因此,只有将海洋功能区划纳入国民经济计划,围填海指标按照国家宏观政策要求制定,才能有效控制围填海规模,规范用海秩序,促进海洋空间资源合理利用,推动沿海地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加强部级海洋自然保护区的保护

为保护海洋生物资源和特殊生境,我国政府高度重视海洋自然保护区的建设。截止2007年底,已建立各种类型部级自然保护区32个,省(市)级122个。实践证明,建立海洋自然保护区是避免和减少人类活动干扰,保持局地海洋生态系统完整性的有效途径。

当前,有不少地方拟在海洋自然保护区范围内开展围填海活动,部级和省(市)级海洋自然保护区面临着受冲击的危险。如果不能对海洋自然保护区实施有效保护,不久我国就很难看到自然的海洋面貌了。

加强围填海的科学技术支撑研究

对滨海湿地生态系统及其服务功能的研究是滨海湿地开发利用的基础工作。目前我国对滨海湿地的海洋生态系统的研究还相对薄弱。远远不能满足评估人类用海活动对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影响的需求。建议围绕以下与围填海有关的四方面问题深入开展科学技术研究:

1)滨海湿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研究。除红树林外,我国对滨海湿地生态系统的研究工作不足。必须对全国的主要河口、重要海湾和其它重要的海岸带等的生态系统进行调查研究,尤其是利用这些湿地的经济鱼类、一些重要海洋生物和野生动物等的生活史研究。

2)围填海对滨海湿地的其他服务功能的影响和围填海总体效应的研究。如海湾内外集群围填海工程对海湾的水动力、沉积物和湾内水体自净能力的变化,对海湾生物群落结构、经济鱼类和候鸟等物种多样性产生的影响等。建立围填海对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及其价值损益的评估体系,将其纳入围填海规划、海域使用论证报告编制。

3)围填海工程技术研究。重视围填海工程设计和施工技术研究,关注海洋空间多目标利用的综合技术,将围填海工程与海岸生态保护、滨海景观建设和旅游相结合,尽可能地降低对海洋生态与环境的影响。

4)围填海对海洋生态环境影响的后评估研究。围填海工程的后评估研究是纠正工程错误和总结经验的必要工作,重点开展围填海前后的水动力环境变化,岸滩变迁,海洋生态系统变化,以及环境地质灾害的研究,包括建立适合我国沿海海洋生态环境过程的综合模型。

海洋科学学科评估篇7

关键词:海洋石油工程、项目管理、风险管理、措施

中图分类号:F407.22文献标识码:a

一、前言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社会生产力的逐渐提高,一些大型项目的规模及复杂性也在逐渐加大,而面临金融危机的到来,为了避免一些随机干扰因素的影响,减少企业项目的风险,对项目的风险进行管理就显得特别的重要。

二、认识国际海洋石油工程项目中存在的风险种类

1、技术方面风险

从技术方面考虑,主要包括标准、能力、技术、复杂性与界面、质量、安全等方面的风险。如外方业主要求的技术标准为国际通用标准或施工当地标准,与我国施工标准差异性大;如选择当地人员施工,如何进行管理或对其技术能力可能需要进行再次培养;如果从当地采办材料,质量合格率是否达到标准,供货周期是否符合要求。再如设备供应是否如期到位、项目经理业务能力和管理水平是否高效、工人现场施工操作能力是否专业、施工器械的保养维修是否完善等属于技术管理层次上的未知风险。

2、外部风险

从外部管理方面存在的风险主要从分包商、供应商、业主、气候、政治与社会、税务与汇率几方面进行评估。

如海外海洋石油工程所在国多在中东等国家,易发生战争或内乱,造成社会动荡、政权更迭;施工所在国家政府政策颁布如何,政府官员是否有高水准的办事效率与执政能力;当地劳动力整体素质和价格是否满足工程的需要,当地劳务的工会组织对境外项目的持什么样的态度;工程所在国与邻国相处是否友好安定,边境稳定情况如何等都是有可能影响甚至决定整个工程建设还能不能继续进展的关键所在;再如施工所在地政府(海岸警卫队、海关等)部门规定繁多,甚至有些国家部门规定经常变化,施工方如不前期进入当地深入了解,易因对规则不熟悉(签证办理,海员证件使用),造成施工中与政府部门界面不衔接,影响施工进度。

海外海洋石油工程除考虑陆地自然风险外,在海上作业施工时更要考虑不同海域不同季候窗口下的海域环境,如不深入了解施工海域季候窗口规律,极易造成施工计划窗口不能按期施工的情况(如遭遇台风、风暴潮等),如果合同签署的保护条款不完善,除延误海上作业工期外,船舶费将损失更加严重。如海上施工船舶为中国籍,或从中国海域调至国外施工海域,还要充分考虑海盗风险,确保船舶及施工人员安全。

同时,通货膨胀、拖欠付款、外汇浮动和保护主义等经济风险也必须充分考虑。海外海洋石油工程承包商除了要遵守正常的税收法令义务缴税外,还经常被强行索要税法之外的种种摊排及不合理、不合法的保护费用。除以上四大项之外,海关手续办理、保函风险、世界经济危机等都是制约国外工程建设的经济因素种类,必须要引起国际项目管理者的高度重视,以防患于未然。

3、内部风险

除外部风险外,针对海外施工的海洋石油工程企业,更应充分评估企业自身人力资源、设备资源、场地资源是否满足施工计划需求,职能部门间是否能够有效协调、沟通,流动资金是否满足海外施工应急需求。

4、项目管理方面风险

如进行海外海洋石油工程施工,施工企业应充分评估项目管理人员资质与能力,选择有海外施工经验的人员(最好是选择在施工当地进行过项目管理的人员),了解国际惯例与当地文化,具备一定英语水平及合同管理能力;避免选择无海外施工经验项目管理人员,以预防沟通不畅、组织协调能力欠缺、服务水平不高而造成项目进度滞后或与当地政府部门沟通出现阻碍等情况发生。

三、我国国际海洋石油工程项目风险管理中存在的不足

1、缺乏风险识别意识

风险识别意识是项目风险管理成功的第一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目的在于及时发现在项目质量、进度、投资等方面存在的风险隐患,提高项目风险管理的深度和广度。在国际化项目投资管理中,我国三大石油公司普遍存在的问题是缺乏石油项目的风险识别意识和国际石油市场风险识别能力,过度重视股东投资回报率,对潜在的风险缺少高瞻远瞩的判断、定性定量的分析和科学理性的预防,甚至存在侥幸心理,对已经出现的问题放任自流、不闻不问。在施工环境日益复杂、国际竞争日益激烈的石油工程项目中,一旦风险爆发,将带来不可估量的财产损失和资源损失,导致项目整体的失败。

2、确乏专业的风险评估机构

在前期风险预测和风险识别的基础上,采集广泛的资料,并对其进行定性定量的分析,对风险发生的概率和风险的灾害程度有一个整体的评估和了解,从而确定关键风险因素,能够为风险处置提供必要的科学依据。在国际风险管理研究和风险评估研究趋向系统化、专业化的同时,我国才刚刚着手建立专业风险评估机构。因此,专业的石油项目风险评估机构及从业人员大量匮乏,项目风险评估缺少实战经验,常处于粗放状态。

3、风险管理手段单一

风险管理是指人们采取各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对项目管理中的风险进行识别、评估、预防和控制的过程。从设计、采办到施工各个环节进行风险识别,并在此基础上建立项目风险管理体系对成功实现项目目标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我国项目风险管理方法不够全面,掺杂了管理者的主观情绪、经验、个人知识、冒险精神等大量主观因素和情感因素。

四、探讨在国际海洋石油工程项目中进行风险管理的策略

成功地进行企业经营和风险管理对国际工程项目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既然国际石油工程项目处处有风险、时时有危机,我们就不能消极接受、坐以待毙,反而应该树立信心,实施积极有效的风险管理,争取化风险为机遇,确保境外工程建设顺利实施,保障企业的合法利益。

1、风险识别

由于任何一个项目都有自己的特点,所以每个项目的风险也各不相同,正确识别有可能出现的风险是整个项目风险管理的基础。而风险识别的参与者可以包括:项目经理、项目团队成员、专门风险管理团队、业主、项目之外的专家、用户、各参与项目的单位、分包商、供货商及其他干系人。

2、风险评价

项目风险是一个潜在的威胁与项目利益相结合的整体,对风险进行评价既包括对风险发生概率的考察又包括风险发生后后果损失的考察,所以风险评价环节侧重于风险管理的技术手段,必须要采取多种多样的国际项目评估方法。在国际海洋石油工程项目风险管理研究中,风险评估是很重要的一环,其功能在于对各种类型的风险进行定性和定量的分析,整体掌握风险发生的概率和损失后果,对后期风险控制管理和风险监控提供科学必要的依据。石油工程承包商必须要对国际海洋石油工程风险有一个全面详尽的了解,正确划分风险构成,客观掌握可能发生的事故原因以及导致的灾害程度,对国际石油工程项目得出一个整体性、综合性的评价,不断降低企业的海外工程风险,获得效益最佳化。

3、建立风险预警机制

在企业的内部应该建立风险管理小组。小组的成员应具有敢于创新、善于沟通、临阵不乱以及亲和力这些素质,并且熟知企业以及行业的外部环境,有着比较高职位的管理人员以及较高业务素质的专业人员也应该参与到其中。应该建立预警管理的计划,并且进行风险管理的模拟训练。即定期确定危机的主题,来进行危机处理的训练,这样可以有效提高危机管理的快速反应能力,还可以监测已经设定的管理计划是否可行。

4、把握市场的信息

国际海洋石油工程项目的发展应充分了解市场信息,企业如果要发展壮大,应该以专业队伍为主、使用信息化、规模化集团来进行。实施具有特色发展的路子。只有形成资产、人力、物力的规模效应,发展才会实现质的飞跃。国际海洋石油工程项目掌握、利用市场信息,显得尤为重要。石油企业应该及时掌握外部信息,同时依据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选择多渠道以及全方位的展开经营活动,这样不仅可以大力开展合作经营、分包施工以及配合工作,还可以保证规模效应以及较好的收益。而且通过掌握项目东道国的新政策以及新动向,同国际上先进技术相联系,将会提高专业水平,并且强化资源的最佳配置,这也是追求规模经济效益最大化,发现风险转移以及控制的最佳途径。

5、加大风险管理体系建设的投入

我国应该根据企业自身条件来借鉴国外的经验,不断实现国际海洋石油工程项目经营管理的信息化,建立起国际海洋石油工程项目风险管理的模块,设立风险防范预案以及应急系统,用来对海洋石油工程项目有可能发生的风险做出反应,准确把握,在第一时间内处理。

五、结语

综上所述,在国际市场上,在巨大的经济利润面前,企业需具备的风险防范意识要更强。只有审时度势、随机而定,树立防范意识、敢于正视风险、积极采取应对措施,将冒险精神与谨慎行为相结合才能化风险为利润,在国际海洋石油工程承包市场上占据一席之地。

参考文献:

[1]臧子东:《国际石油工程项目风险管理问题及对策研究》,《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2]赵小丽赵伟奇:《石油项目投资的风险评估》,《科技和产业》,2007年06期

[3]马如平:《浅谈石油工程物资招标管理中存在的风险与应对策略》,《商业文化(上半月)》,2011年03期

作者简介

海洋科学学科评估篇8

――选自《中国海洋大学校歌》

21世纪是海洋世纪,走向海洋成为国际发展趋势与时代潮流。党的十报告从战略高度对海洋事业发展作出了全面部署,明确提出了要“建设海洋强国”。

朱庆林自2005年6月作为中国海洋大学海洋资源与权益综合管理专业的第一个博士毕业留校任教至今,在海洋功能评价、海洋环境、资源评价及海域使用论证领域不懈努力,辛勤耕耘,传承着“传道、授业、解惑”的薪火,成绩斐然。

八年来,他作为学校的骨干教师,先后主讲了《海洋管理概论》、《海域使用管理》、《海洋环境保护》(自编教材)等本科课程及《海洋环境评价》(自编教材)、《海洋综合管理》、《海洋环境管理》(自编教材)等研究生课程,承担了研究生教育中心组织的“国家海洋标准计量中心专业培训”授课任务,为中国海监九期上岗培训讲授课程《海洋环境管理》,并被中国海监总队制作成录像作为中国海监远程教育网中国海监行政执法人员上岗资格培训课程。教材《海洋环境保护》获中国海洋大学2011年度教材建设基金资助项目,并于2011年11月由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出版。他多次参加了大型学术会议,获得了《海域使用论证资格证书》和《环境影响评价资质证书》,先后独自或合作发表了《近海及海岸带功能评价数学模型研究》、《基于海洋产业集聚的海洋科技人才集聚力综合评价研究》等科研论文,以及《中国海监继续教育模式创新与实践》等教学论文。其教学、科研事迹先后被《中国科技成果》和《中国科技产业》报道。

在教书育人的同时,他先后参加或主持了蓬莱电厂海洋环境影响评价;福建罗源火电厂环境影响评价及数值模拟试验及海洋环境评价补充(主持);烟台污水处理厂排污混合区海洋环境影响报告修编;浙江舟山成品油码头及配套设施工程海域使用论证(主持);山东石岛湾核电厂厂址海洋环境影响评价(主编);福州港江阴港区15#-17#泊位工程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海洋环境影响评价、海域使用论证(主持);福州港江阴港区8#、9#泊位工程海洋环境影响评价、海域使用论证(主持);山东成山头海域建设波浪能、潮流能海上试验与测试场的论证及工程预设计;双岛湾区域规划泥沙冲淤及水动力专题研究(主持);国电潍坊风电项目海域使用论证及电缆路由论证(主持);青岛炼化液体化工品码头工程海域使用论证报告书(主编);国家海洋软科学项目“海洋功能评估数学模型研究”(主持);“海洋功能评价数学模型软件”(主持)等工作。

海洋科学学科评估篇9

【关键词】环境污染;评估制度;应用研究

1中国环境污染评估制度的现状

近几年,中国颁布与充实了非常多关于环境保护的法律,但是关于环境污染损坏鉴别的评估制度却非常少。在执行当中因为环境污染损坏鉴别评估制度的不完备或者是在某一个环境领域的欠缺,无法对环境污染损坏的各种损耗实行量化估测,因此难以追查环境损坏责任。伴随中国步入环境危险频发期,传统的处置方式与仅仅对华景污染损坏产生的身体、财产损坏实行赔付已经无法满足环境与经济的可持续进展的需求。对于现在的局势,中国环境污染损坏鉴别评估与赔付制度系统一定要完成内在的革新与转换。并且还要在观念上实行改善,及时展开环境污染防治与遭到损坏生态环境的复原与重修工作;不但要思考到直接的财产损耗,还要把间接财产损耗归纳进环境污染损坏的赔付范畴;在诉讼客体上面,要注重整体生态环境的共同权益;在权利救济上面,往民事权益保卫偏斜。

2中国环境污染评估制度的建立

现在,中国对环境污染评测规制根本没有法律可以遵循,仅是对环境污染损坏赔付责任建立的法律,并且只是在民法与环境保卫上位法中展现出。在《民法通则》第124条中说明了造成环境污染的人要依照法律担负环境污染民事责任,并且说明这个民事责任的判决要素与担负形式等。在2009年拟定的《侵权责任法》是《民法通则》的修改,重点说明了环境污染侵权责任的判决条件、担负形式与免责事由,当中尤其表明符合法律规定排出污染所导致的环境污染损坏也要担负侵权责任,并且清楚指出了环境污染损坏的举证责任与偿还制度,还重点说明核污染等巨大环境污染事件的侵权责任。在2014年新《环境保护法》第六章当中,对公司单位、加工运营人员、建造机构、环境影响评估、环境监察单位和管理环境监察装备与治理污染设备维护、运营机构和人民政府、环境主管单位等主体,违背有关法则要担负的民事、行政和刑事法律责任都给出了精确的说明。对于那些违背环境保护法则并且拒绝改过的行为,制定了“按日处罚”的制度。在《大气污染防治法》第62条中说明“产生大气污染危险的机构,有义务消除危险,并且要给因此受到亏损的机构与个人进行赔付。”明晰了污染机构解除损害与赔付亏损的侵权损坏责任。《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当中的第八十五条说明“产生固体废弃物体环境污染的,要立即消除损害,依照法律赔付笋丝,并且要将环境恢复到原来状态。”明晰了造成污染的人员要消除危害与赔付损失的侵权损坏责任。在《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当中的第九十条中说明“致使海洋环境受到污染的责任人员,要消除损坏,并且要赔付亏损;全部因为第三方的有意或者无意,致使海洋环境受到污染,都需要第三者消除损坏,并且担负赔付责任。”明晰了责任人员与第三者有消除危害与赔付损失的侵权损坏责任。在《放射性污染防治法》当中第五十九条中说明“因为放射性污染让别人受到损坏,要依照法律担负民事责任。”明晰了责任人员的侵权损坏责任。除了这些以外,《民事诉讼法》当中还重点明晰了关于环境侵权的民事诉讼的原则,也就是要是侵权责任方或者是受到损坏的人员非常多的话,应该一起提讼。

3中国环境污染评估制度的应用

现在,中国重点有国家行政机关,比如环保部门、农业部门、海洋局、司法部门等实行环境污染评测工作,并且对环境污染评测工作实行了标准。在2002年出现的天津“塔斯曼海轮”海洋生态污染损坏赔偿案,其当做中国第一个有名的海洋溢油生态赔偿案件,海洋局就是依据1997年《海绵溢油鉴别系统规范》中技术凭据来实行估测,除此以外,还有在2007年公布的《海洋溢油生态损害评估技术导则》(HYt095-2007),前面那个比较具体,当中说明了对于海洋环境污染产生的生态环境损坏量化的评测方式,但是仍然存有疏漏与弊端,比如评估范畴叠加、评估方式凭证不够等。除此之外,还有少数省份比如山东省在2009年的时候公布了一些关于生态损坏估测方式的法律规定,其中有《上冻圣光海洋生态损坏赔偿与损失补偿评估方法》(DB37/t1448-2009)与《山东省海洋生态损害赔偿费与损失补偿费管理暂行办法》。在2004年的时候,为了可以成功的处理环境污染等大众比较重视的环境污染纠纷案件,最高法在环保部门推进下公布实施了《关于审理环境污染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它的公布对进行环境污染损坏鉴别估测拥有非常大的推进效用。在2006年的时候,建立了环境污染损坏鉴别中心,其是在环保部门的推动下,进行环境污染损坏鉴别工作,但是由于损坏估测运算方式与规范的缺少,它在环境污染损坏鉴别评测中展现的效用拥有约束性。在2005年时候,公布并且执行了《关于司法鉴定管理问题的决定》,当中把法医类型的鉴别、物证类型的鉴别和声像材料的鉴别一起交给国家来治理,但是对于除此之外的鉴别业务并没有规定精确的范畴与治理方式。所以,部分高校、环境监察单位和科学院等经过司法部门的同意都能够实行环境司法鉴别。包含海洋环境监察中心司法鉴别所等。当中,山东海事司法鉴别中心应用海洋科技对溢油途径、范畴实行了解析,并且联合有关实验,对“塔斯曼海轮”溢油污染损坏结果实行了鉴别估测,明确了这次溢油对海域范畴的影响和损坏程度等,并且给出了污染损坏评测报告。在2011年的10月,国家将河北、山东等地区的环保部门来当做试验点,正式进行了环境污染损坏鉴别评测试点工作,并且依照《环境污染损害鉴定评估试点工作方案》(环办函[2011]1019号),指引它的工作,依照法律进行环境污染损坏鉴别评测。在2013年时候正式颁布《关于办理环境污染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法释[2013]15号)》,这让相关鉴别评测单位与工作人员的工作资质标准化的呼声非常高。在2014年时候《环境损害鉴定评估推荐方法(第Ⅱ版)》,其是环境规划院在环保部门授予下,经过汲取其他国家环境损坏鉴别评测方式与施行经验的根本上,对《环境污染损害数额计算推荐方法(第Ⅰ版)》实行了修改,当中的部分评测举荐方式变成了在环境损坏鉴别评估当中非常主要的技术凭据。在同一年,为了能够增加污染场地环境监察治理,规范污染场地土壤恢复技术方案体系,拟定了污染场地环境保卫标准也就是《场地环境调查技术导则》(HJ25.1-2014);《场地环境监测技术导则》(HJ25.2-2014)。

4结语

环境污染评估规制是完成生态文明进展观的主要途径之一,因为环境污染局势非常危急,大气、土地、海洋等环境污染事故频繁产生的状况,现在最主要的就是要尽快建设生态环境保卫法律制度,完成人民对于建造“美丽中国”的期盼。

参考文献:

[1]张辉.污染场地环境管理法律制度研究[D].合肥:安徽大学,2015.

海洋科学学科评估篇10

(一)海洋资源会计研究体系的形成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和资源节约型经济发展战略的实施,许多会计学者将会计理论与环境问题结合起来,指出自然资源具有价值,并进行了诸多自然资源资产价值的研究,逐渐形成了自然资源会计这一会计学新的分支。目前我国会计理论界和实务界对自然资源会计的研究,比较成熟的有矿产资源会计、森林资源会计等,对海洋资源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海洋开发战略与管理、海洋产业、海洋区域经济等方面,鲜有从微观的角度研究如何核算海洋资源的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的,这是由于海洋资源的资产特性决定的。尽管我国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域使用管理法》、《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规划纲要》许多海洋资源开发利用和环境保护的条例,但这些法规的具体落实多方面均依赖于海洋资源会计的核算与监管工作。而处于探索阶段的海洋资源资产化管理问题,许多信息的取得需要通过海洋资源会计核算予以解决,因此海洋资源会计核算的研究有其必要性、迫切性和可行性。

(二)海洋资源的特性 一是海洋资源包括海洋生物资源、海洋港址资源、海洋旅游资源、海洋矿产资源、海水资源、海洋再生能源等。海洋资源的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功能和服务的多面性,使得海洋资源总的经济价值由两个部分组成:一部分是有形的商品价值,主要是直接利用价值部分;一部分是目前研究还不够成熟的生态环境价值。由于一部分资源产品和服务价格难以确认,因此影响了海洋资源会计的发展。二是海洋环境与资源属于无价格的公共物品,其价值在量化上比较困难,不易与经济评价和财务评价的结果比较。三是海洋资源作为一种特殊的资源性资产,既具有一般资产的稀缺性、收益性、权属性和有偿性,又具有海洋资源特有的海洋水体流动性、海洋空间立体性、海域质量差异性及使用功能的永久性等特征,使得海洋资源的资产化管理进展缓慢。

二、海洋资源会计文献综述

(一)国外海洋资源会计问题的研究概述 对于海洋资源会计问题的研究,国际会计理论界早就给予了一定程度的关注。早在上世纪70年代,联合国经济社会理事会提醒沿岸各国注意,海岸带资源是一项“宝贵的国家财富”;艾伦・科特雷尔指出保护有限的海洋资源并展开海洋资源价值量的核算;上世纪80年代以来,先后有20多个国家政府、国际组织或研究机构开展了自然资源核算理论方法的研究,但目前尚未有成熟的意见;Coastanza等综合了各种方法完成了全球海岸带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的估算。这些研究内容及成果具较高的前瞻性和系统性。

(二)国内海洋资源会计问题的研究概述 徐质斌提出实施海洋资源管理总的思路:即四个目标一国有资产所有权实心化、经济效益评价真实化、资源产权流动化、资源再生产循环良性化;一个核心―资源产权管理;三个步骤―产权登记、价值评估、产权经营。许启望等进行了“海洋资源核算的初步研究”,首次在国内提出了海洋资源的总价值量核算和分类价值量核算。吴姗姗对渤海海洋资源的价值量进行了初步的货币化估算。这些研究说明在海洋会计的研究上我国会计理论界也给予了较高程度的关注,为海洋资源会计的确认、计量和信息披露问题的研究提供了坚实的基础,这些研究在我国会计理论研究领域有一定的前瞻性,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当前我国海洋资源会计的研究思路。但因这些研究所使用的方法较为单一,其研究对象也不是直接针对全部海洋资源,研究主要集中在运用其他学科的方法和技术进行海洋资源价值的初步估算,没有建立完善的海洋资源价值评估体系,在我国对海洋资源采用有偿化、市场化的管理模式后,很多涉及海洋资源的会计理论问题更需做进一步的研究。

三、海洋资源会计研究体系的框架及其内容

(一)海洋资源会计研究体系的框架 整个研究以海洋资源的会计核算作为出发点,首先从会计的角度探讨海洋资源资产化管理中涉及到的资产、负债、权益、收入、成本、费用等基本会计要素,以及会计的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等问题,以此为起点,进一步研究海洋资源的预测、决策、计划、控制和评价等管理会计的问题和微观核算如何与国民经济宏观核算对接的问题。海洋资源会计研究体系框架具体如图1所示:

(二)海洋资源会计的内容 一是海洋资源会计目标。海洋资源会计的目标具有两个层次:基本目标和具体目标。基本目标是使企业在进行生产经营和取得经济效益的同时,必须重视生态环境,合理开发利用海洋资源,实现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同步优化,使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具体目标是为有关信息需求者(主要包括政府、潜在投资者和企业合作者、企业内部管理人员等)提供准确、及时、有效的关于企业因对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保护和破坏而产生的成本和收益的静态和动态情况,从而帮助信息需求者做出有利于自然资源保护的投入和收益实现均衡的对策。

二是海洋资源会计的对象。海洋资源会计作为会计学科体系中的一个新的分支,其对象包含以下几个层次:海洋资源会计作为一门学科的研究对象,它所研究的主要问题是海洋资源会计学形成的基本依据、形成的理论基础与实践基础、海洋资源会计学的学科定位、学科结构、海洋资源会计的核算和管理体系和海洋资源会计的考核指标体系等;海洋资源会计作为一种管理活动的实施对象,它所反映和控制的主要内容是与资源生态循环过程相联系的海洋资源经济循环各阶段经济活动的过程和结果;海洋资源会计信息系统的具体业务处理对象是海洋资源的形成、开发、配置、运用、储存、保护、综合利用和再生等各个环节的经济活动的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