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城市资产管理十篇城市资产管理十篇

城市资产管理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7:50:24

城市资产管理篇1

1房产档案的特点

1.1专业性

房产地档案产生于房地产专业部门,是房地产权属登记管理中形成的历史记录,而房地产权属登记治理是依法进行的,是其它任何部门都不能代替的工作,房地产权属登记治理工作面广量大,政策性强,形成的档案材料专业性强,在内容和形式上与一般公文有明显的区别,在内容上,反映了房地产权属状况和房地产位置和面积大小,文件名称多采用房地产专业术语,在形式上,结构规范,多为表格式,填写式。

1.2动态性

房地产档案形成后,房地产权属和房地产情况并不是固定不变的,随着产权人的变化,房屋的损坏折旧,城市建设的发展,房地产市场的买卖,交换,继续,赠与等交易行为的发生使房地产所有权不断发生变化,房屋的拆迁,翻建,灭失,土地分割与合并等房地变更不可避免。因而,房产档案处于不断转移和变更之中,具有极强的动态性,房产档案作为房屋变化中的原始记录,必须随着房屋及房屋所有权人的变化而变化,房产档案只有全面真实地反映房屋变化的全貌,才具有其利用的价值。

1.3城区垄断性

房地产管理的基本原则是属地管理,因此,房地产管理部门在进行房地产管理过程中处于对本地区对本地区房地产档案的独占和垄断地位,如果开发利用工作不到位,将直接导致本地区房地产市场的混乱,产权管理的无序和房地产信息的匮乏。

2加强房产档案规范化管理应采取的有效措施

2.1切实做好房产档案的收集工作

收集工作是确保档案完整齐全的关键。房产档案来源分散,这就要求房产档案管理部门切实做好房产档案材料的收集工作。首先,要制定房产文件材料归档范围及分类方案、各类房产档案归档制度及各类专兼职档案员的岗位目标责任制。其次,要选派业务能力强的工作人员深入相关部门进行业务指导,帮助收集整理房产资料,并协商有关房产档案的移交问题。其三,严把质量关。认真检查档案移交目录、归档卷数及案卷质量。对于房产地址不清、材料不全、字迹不规范的要求重新整理,以保证归档材料齐全完整、系统规范。

2.2认真做好房产档案的整理工作

房产档案的整理工作是将收集来的房产材料进一步条理化、系统化,进行分类、排列,形成有序体系的过程。首先,房产档案管理部门必须对所收集的文件资料进行筛选整理,严格把关,并对重要的材料进行妥善保管。其次,房产档案种类多,必须严格按档案管理规则,对所收集的文件资料科学分类,合理排列,整齐装订。另外,为了把房屋状况在房产档案中更真实、更直观地表现出来。房产档案中最好附加房屋照片,与房产材料放在一起保存。

2.3房产档案的动态管理

房屋产权档案编目是房产档案科学管理的重要步骤。编且是否科学,直接关系到档案的科学管理和开发利用。为了适应房产档案动态管理的需要,首先应解决的是房产档案编目科学、管理动而不乱的问题,建设部明确指出“档案排列应以房屋坐落的地方为序”,这是有利于房产档案动态管理的科学方法。因为在同一地号的产权档案在不断增加或减少的情况下。其变化后的档案始终是依次排列在同一地号内。但是各地也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科学编目管理。可按照街道、办事处、路、巷门牌号进行检索,以检索目录的形式进行登记,如遇产权变更时,档号不变,把变更的产权人写在原产权人的后面或备注栏,与原始档案存放在一起,并将封面上改为新产权人的姓名,使原始登记与变更登记合二为一。

2.4房产档案数据库建设

选择一个比较通用的且能熟练掌握的数据管理系统,作为房产档案信息化管理的软件平台,对录入的数据进行合理的存储、分析及运算。同时,要正确处理好档案原件及档案数据的关系。档案原件作为房产档案的原始资料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它是档案数据的来源及房产身份的唯一合法证明,不能因为计算机的普及应用就忽视对原始档案的管理。计算机的应用只是为档案的查阅利用提供一种方便快捷的手段。而不能最终替代原始档案的地位。因此,笔者认为,加强房产档案数据库建设,一要建立产权交易信息管理系统和内部局域网,设有产权初始登记、变更登记、换证登记、抵押登记和交易管理等模块,彻底改变传统的手工模式,实现由登记收件、初审、复审、缮证、发证、归档等各个工作环节的计算机网络管理,实现房产档案信息资源共享,同时设立抵押库和查封库。有效地避免重复抵押和查封房产的登记、交易、抵押等违法行为的发生。二要研发银行抵押贷款风险防范系统。通过城市金融网,与市各级商业银行局域网互联,实现产权抵押数据共享。该系统的应用不仅提高了银行办理抵押贷款业务的工作效率。提升了客户的满意度。还进一步加强了抵押贷款风险的防范,杜绝了各种骗贷行为的发生,同时也减轻了档案工作人员的压力,缩短了工作时间,提高了房产档案利用工作质量和效率。

2.5房产档案的利用方式

逐步实现开发利用方式从被动到主动。形式从单一到多样的转变。房产档案的开发利用不应停留在为产权服务一个层面上。要突破“产权管理―――房产档案―――产权管理”这一简单的线状轮回结构,房产档案信息应从“产权管理―――材料汇报―――咨询服务―――政策依据―――市场预测”等方面进行开发整合。以便更好地为房产管理提供依据。

2.6房产档案网络化服务模式

城市资产管理篇2

关键词城市轨道交通;eam;Struts;mVC

中图分类号U4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708(2011)43-0180-02

BasedonStrutsResearchandDesigntheUrbanRailtransitnetworkassetsoperationmanagementSystemmodel

LiUChengqi

DepartmentofComputerScienceandtechnology,SoochowUniversity,Suzhou215000,China

abstractaccordingtotheSubjectofsuzhoucityrailtransitoperationandtheoperationalmechanismofmanagementsystem,basedontheresearchknowledgetransformationofmathematicalmodel。Sureassetmanagementprocessmodel,useStrutsframeworkimplementationassetmanagementmodule,theprototypesystem,tobuildacityrailtransittheeamplatformisstudiedandanddesign。thistopicfrommultidisciplinaryangle,designandimplementation,thispaperuseStRUtSprototypesystembasedonB/Stechnicalconstructionofassetmanagementsystem.

KeywordsUrbanrailtransit;eam;Struts;mVC

0引言

随着世界经济的不断发展,各国交通运输领域的建设得到极大的发展,但是交通需求的快速增长已经远胜于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增长速度。由此带来的环境污染、交通拥堵等一系列问题,制约经济的良性发展。一系列实践证明,单纯靠增加交通设施建设并不能彻底解决交通问题,而必须从系统角度出发,针对人、车、路这三大方面,采用信息化、集成化、综合化的方法来解决交通问题。

资产管理系统(enterpriseassetmanagement,eam)以设备资产台账为基础,工单的提交、审批和执行为主线。系统按照预防性维修、预测性维修等维修保养模式,以提高维修效率、降低总体维修成本。系统综合了采购管理、库存管理、人力资产管理、保存对设备进行全寿命管理的数据,实现信息共享。

苏州地铁是苏州市的国家重点工程,投资过百亿,地铁建设和运营实践,应该向信息技术这一当代先进生产力要安全、要效益、要节约,在地铁资产管理领域进行科学的系统筹划,在技术路线、重点系统、创新模式、风险控制等方面进行有益探索,在服务、安全、能耗、效率、节约等方面坚持自主创新,实现跨越式发展。

1国内外研究现状

20世纪80年代后期,美国、日本以及欧洲等发达国家分别运用当代的高新技术和原理,开始研发以提高效率、提高安全性和减轻环境影响为目标的交通系统。欧美日等发达国家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对eam的诸多领域进行广泛研究和开发,取得显著的效果。实践证明,资产管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充分利用现有企业资产,实现人、财、物的统一,提高运输效率、增强交通运输的安全性、改善环境质量、提高资源利用率。

我国eam研究起步于2000年,至今已经取得较好的效果。2000年科技部会同相关部门成立了全国智能交通系统协调指导小组及办公室,并成立了专家咨询委员会,组织研究和制定了中国智能交通系统发展战略、体系构架和技术标准。计划确定了“十五”科技攻关项目智能交通系统试点城市,并主要在北京、中山、深圳等10个城市进行智能交通示范工程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2资产管理系统

资产管理系统建设采用统一规划、分步实施、先易后难,避免各自为政。按照审定的规划设计内容,根据工作需要分阶段逐步完成项目的实施,后一阶段的实施需要有前一阶段的成果作保证。研究资产管理的一个重要的问题是如何表述资产管理的体系结构,即如何对资产管理模型体系结构建模并加以实现。根据建模的侧重点不同,资产管理模型可以包括以下几类:功能模型与框架模型。这些模型本质上是一些描述考虑如何完成资产管理的任务实现,以及系统本身的运作规律,并且涉及许多模型没有提到双重循环的持续优化的概念。

系统应具有前瞻性,要充分利用计算机、软件、网络、通信、控制等最新技术,贯穿先进的设计和管理思想,保证本系统功能的总体水平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与苏州地铁公司长远的发展目标相协调。采用国际知名品牌的系列化、标准化管理软件,提高信息化建设效率。以满足企业发展需要的整体观念来建设系统,满足各个子系统的集成整合数据交流需求,实现模块间的无缝连接。

资产管理系统的功能模型从资产管理包括的内容,以及效能、活动方面来考察资产管理系统的概念。作者认为资产管理系统主要包括系统生成和系统应用两大功能。系统生成主要包括资产系统建构、模型管理、获取外部资产信息等三大活动。系统应用包括资产系统整合、资产测度、系统传递、资源存储和系统识别等。(见上图)

资产管理系统的框架模型用于确定为满足用户需求所需提供的各类服务。服务框架是构建逻辑和物理框架的基础。确立服务框架应从用户需求分析人手,在较完备的需求分析的基础上,对同类需求进行合并并对潜在的需求进行挖掘,从而完成轨道交通资产管理系统的服务领域划分和服务功能定义,进而确定eam的服务框架,以实现“高品质、高安全、高效率”的三高目标。

3eam系统模型设计

1)mVC。通过对web应用开发常用模式的分析与对比,深刻剖析了该模式的模型、视图、控制器三部分在构成web应用软件框架中所起的作用。mVC是model-View-Controll的简称,即模型-视图-控制器。它强制性地把应用软件的输入、处理和输出分开。mVC把应用软件分为三个核心模块:模型、视图和控制器,它们分别担负不同的任务。

mVC将会使软件在健壮性代码重用和结构方面上一个新的台阶。尽管在最初构建mVC框架时会花费一定的工作量,但从长远的角度来看,它会大大提高后期软件开发的效率。

2)Struts的体系结构。Stluts是mVC的一种实现,其体系结构实现了mVC设计模式的概念。Struts对model、View和Controll都提供了对应的实现组件。

3)其他。资产管理信息系统主要是对轨道交通系统的各类固定资产的信息管理,在数据库的设计方面我们遵循把资产分类,每类资产对应数据库中的一个实体。为了保证数据库的参照完整性,每类资产都有资产编号主属性。按照确认的资产分类(管理分类)标准,使用分块编码,按大类一小类一子类一细类一顺序号的分块编码格式进行编码或编号,确保每个资产编号是惟一的。

4)ajax异步通讯技术,实现新增自动提示。;客户端定期向服务器端发出XmLHttpRequest请求,刷新频率系统管理员可以自行设定,服务器端返回ResponseXmL,使用JavaScript解析该XmL,得到想要得信息。

5)Struts的工作流程。对于采用Struts框架的web应用,在web应用启动时就会加载并初始化actionservlet,actionservlet从struts-config.xml文件中读取配置信息,并把它们存放到各种配置对象中。

4结论

轨道交通资产管理系统是集成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现代通信技术、现代信息处理技术、控制与系统技术,配以管理与决策支持技术和智能自动化技术等先进手段,以实现信息采集、传输、处理和共享,通过高效利用所有移动、固定、空间、时间等信息,以较低的成本达到保障安全,提高运输效率、效益,改善经营管理和提高服务质量。

参考文献

[1]赵连捷.城市轨道交通通信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复旦大学,2009,5.

[2]王众托.知识系统工程[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3]毛保华.城市轨道交通系统运营系统管理[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5.

[4]王红梅.城市轨道交通的运营管理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07.

[5]兰燕红,申金东.深圳地铁智能交通系统[J].城市轨道交通研究,2007,11.

[6]丁小兵.轨道交通工程日常安全管理系统设计与开发[D].北京交通大学,2009.

[7]李为为.城市轨道交通调度指挥智能集成系统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

[8]史其信,郑为中.智能交通系统(itS)共用信息平台构架及解决方案初步分析[J].交通运输工程与信息学报,2003,1(1):41-55.

[9]史美林,杨光信,向勇,伍尚广.一个基于web的工作流管理系统[J].软件学报,1999.

[10]李宏阁.轨道交通装备市场营销管理系统开发[D].大连交通大学,2008.

城市资产管理篇3

【关键词】城市管理 城市经营 职业经理人 制度

一、城市管理到城市经营的发展过程

城市实际上是一笔巨大的资产,如何使这笔资产获得最大限度的利用和增值,各国政府都在不断探索新的经营管理模式。我国目前的城市管理与西方国家的还有一定差距。在西方国家,城市管理者更多的是思考怎样经营好城市,增强城市竞争力和吸引力,提高居民生活水平。我国则重管理轻经营,主要体现为垂直分级管理的政治治理方式。

其实,西方发达国家的城市发展也经历了从管理到经营转变的过程,随着城市经济学的兴起,城市经营的思想逐渐为城市政府所接受,经营模式也越来越完善。目前国际流行的Bot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模式实际上是城市经营的一种很有益的尝试。当前,世界又兴起“企业化城市政府模式”,这种模式的实质就是政府以企业家的角色来管理、开发城市,把整个城市作为资产进行有效整合,以达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并发挥最大效用的目的,应该说这种管理模式基本上涵盖了城市经营的理念和本质。我国城市经营的概念大约兴起于80年代中后期,90年代以后得到普遍的发展。例如温州旧城改建在90年代初,以房地产开发公司为基础成立了十个旧城街区改建指挥部,以房地产开发的收益来进行旧城道路改建,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城市管理到城市经营的转变体现了一种思维的变革和城市建设手段的进步,因为经营比管理更多地体现了一种市场眼光。城市经营与城市管理相比有以下几个进步性转变。

1、变城市基础设施无偿使用为有偿使用。过去人们对城市这一特殊资产关注不够,更多地认为政府拿纳税人的钱来兴建城市公共基础设施,当然应给纳税人无偿使用。这种观念从理论上说并不错,但在实际管理中很容易导致城市资产管不好和流失。用经营的眼光来建设城市,实际上是使城市建设由单纯投入变为经营投入,从而有利于城市的有形、无形资产得到升值和城市品位的提升。

2、变“等钱开发建设”为“借力开发”。传统城市建设中等钱开发是一种被动性管理方式,具有很强的滞后性,很多基础设施多为事后修修补补。而借力开发经营则带有主动性,超前性和滚动发展性。

3、变城市规划纯“技术规划”为“社会经济规划”。长期以来,我国城市规划大多以工程技术、建筑艺术为出发点,对规划的社会化、经济化以及可持续发展缺乏足够的重视和体现。城市经营可以使城市规划体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生态效益相结合,充分发挥城市规划的致富功能。

二、城市经营主体的确定

像经营企业一样经营城市,要考虑的三要素是:谁来经营,经营什么,如何经营。毫无疑问,城市经营的主体应该是城市政府。我国的城市政府进行城市经营的特点是党委领导、人大监督,相当于企业在董事会领导下和监事会监督下的总经理负责制,一个城市的市长就是这个城市经营的总经理。但政府能像企业一样进行经营吗?事实上,政府和企业是两种完全不同的组织制度。而我国的改革也一再强调政企分开,那么政府本来是城市管理者职能部门只能依法行政,而要把政府定位在经营者的位置时,其经营主体的地位如何来确立呢?

关于政府经济角色的争论,从经济学诞生之日起就没有停止过。经济学家在研究城市政府在市场经济中的作用时发现,在真实的经济活动中,政府并不是单一的,只要经济要素能自由流动,政府之间特别是城市政府之间就会产生竞争,有竞争就会使政府像企业一样改进效率。政府其实与一般的公司并无本质区别,城市公共产品同一个企业提供的产品只是公共程度上的差异而已。国外一些实践也证明,在竞争的市场环境里,城市是完全可以企业化经营的。其实从上世纪80年代的一系列改革开始,我国城市政府就开始了市场化转变,经营城市本身就是这种改革方向的反映。由于越来越多的资源市场化配置使得政府在资源分配中的作用越来越弱,地方政府有了相对独立的财权后,我国地区间特别是城市间的竞争就日趋激烈。在我国一些发达城市、开发区,以政府为主导围绕资源、项目或开发商而展开激烈的竞争早已成为普遍现象。越来越多的事实表明,政府企业化经营不仅可能而且必要。当然,企业化经营并不是主张城市政府像一般的企业参与其辖区内的市场竞争,而是着重强调两方面:一是城市政府应借鉴企业的运行机制,包括企业的组织制度,提高工作效率;二是城市政府并不是普通的公司,而是一个特殊的企业。一个城市的市长更应像一个企业家,他并不拥有企业,他只是被董事会雇佣,通过经营活动使股东利益最大化。所以城市的市长必须是专业人士,要懂得经营管理,并且要改变现行城市管理理念和管理模式,更多地体现出经营执行能力,推动城市现代化发展。

三、城市经营的职业经理人制度

城市经营有很多模式可供选择,各国的经营道路不同,但城市作为一笔巨大的资产,是需要通过经营来获得发展壮大,这一点是相通的。实行城市经营的职业经理人制度,要求一个城市的市长就是经营城市的职业经理人。城市经营职业经理人制度在西方发达国家已取得到一些成功的经验。

城市经营的职业经理人能在城市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主要理由有:一是政府实行企业化管理,克服了传统层级式官僚体制所造成的低效率、高成本动作弊端;二是“民主集中”所蕴藏的政治潜力;三是市场竞争机制得以很好地发挥作用。当然,由于政治、经济体制的不同,我国实行城市经营经理制会表现出一些不同的特点,但是城市政府必须改进效率、通过市场化手段来加强城市建设这一点上是相同的。从我国的政权组织形式来看,要想实行美国式的地方政府经理制是不太现实的,但是我们可以探索适合国情的方法。市长作为一个城市进行经营的职业经理人,第一责任无疑是抓好城市本身,必须具有经营城市的思想。

改革开放二十多年的实践证明,我国已具备了城市经营实行职业经理人制度的可能。

1、城市房地产改革使得我国城市拥有了自己的且有权处置的资产,如果把城市看作一个企业,则该企业因此拥有了自己可以处置的“产品”。城市房地产制度改革,使城市的固定财产成为市场上可以定价和交易的产品。由于《土地法》和《规划法》把大部分土地收益权和支配权界定给了地方政府特别是城市政府,使得城市政府第一次拥有了自己可以“经营”的产品。当然房地产只是城市经营的一部分内容,真正意义上的经营城市,主要是经营形成城市空间和城市功能的几类资源,大致可分为以土地为主的自然资源、人工资产、企业资源、人类文化遗产、制度资源等。这些资源开发潜力巨大且关联度极强,需要统一规划、统一开发和统一经营才能起到综合平衡发展的效果。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特别是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改革,地方城市政府对这些资产已逐步拥有处置权,能用于经营的产品越来越多。

2、税制改革使地方政府取得了独立的财权。这一改革使中央和地方政府之间、地方政府和地方政府之间具有了明确的财务权利边界。地方政府可以自由地在这个边界之内经营,并且对经营的失败和赢利承担大部分责任。

3、改革开放使城市政府拥有了第一批“顾客”。特别是随后的市场经济建立,城市政府的顾客越来越多,面也越来越广。本地、外地乃至其他国家商家的进入使得竞争性的土地市场、投资环境市场等得以迅速形成。

四、城市经营中值得注意的几个问题

开展城市经营,前景很好,但目前我国只是在起步阶段,因此要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实行城市经营的可持续发展,特别要关注以下几个问题。

1、树立科学的城市经营价值观。在这方面,大连的城市经营给我们树立了良好的榜样,他们提倡“不求最大,但求最好。”城市经营本身只是城市管理的一种手段,必须从城市的受众群体的角度出发。城市受众群体是多元化的,主要包括城市居民、企业、外来游客及投资者等。城市绝不仅仅是一个经济单元,还是一个社会文化和生态综合系统。所以,城市经营虽以经营手段运作有关资源,但目标是多维度的,这种维度又全面统辖在“以人为本”的城市经营价值观里,体现出鲜明的城市顾客服务导向特征。为此,城市经营者应该尊重城市的历史发展规律,对其综合功能价值有一个非常明晰的认知和判断,同时要正确处理好经营城市与保护资源环境的关系。

2、城市经营者要合理定位,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城市政府是城市经营的主体,担负着管理与建设城市、推进城市发展的行政职能。因此,只有合理界定和明晰城市政府在城市经营中的地位和职能,才能积极高效地履行职责,有效地引导、规范、推动城市经营战略的实施。城市政府在实质上应该成为服务型政府,而作为服务型政府,必须转变其思维模式和工作方式,使城市真正成为交易成本低、商务机会多、投资环境优、市场秩序好的创业福地。为了实现这样的目标,服务型政府必须从根本上转变职能,做好有效市场制度的建立,提高城市品牌形象等。

城市资产管理篇4

【摘要】本文分析了我国城市水资源的现状和问题,并提出城市今后应从开源、节流、治污、结构调整和完善管理等方面着手,促进城市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进而保障城市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关键词:城市水资源;工业;可持续利用1我国城市水资源利用状况

城市用水主要包括城市工业用水、城市农业用水、城镇生活用水和城市生态用水。我国城市工业用水呈逐年增长的趋势。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工业用水量迅速增加,到1999年工业用水量已达到1159亿m3,占全国用水总量的20.7%。我国工业取水量一般要占全国水利设施供水量的11%,占城市总取水量的60%~80%。城镇生活用水分为居民生活用水和公共设施用水。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政府对供水投入的加大和城镇人口的快速增加,城镇生活用水也将迅猛增长。2我国城市水资源的可持续问题2.1水资源供需矛盾日益尖锐21世纪全国新增的用水量将主要集中在城市地区。未来30年内中国人口的增长是对水资源和水环境最大的挑战,也是对可持续发展最大的挑战。1997年我国的城市化水平是30%,城市人口为3.7亿,用水总量约630亿m3。据预测,到2010年和2030年,城市人口分别为5.5亿和7.5亿时,相应的需水量将分别增加到910亿m3和1320亿m3。我国经济现在正处于快速增长期,工业用水大幅度增长,水资源供需矛盾将更加突出。各国的经验表明,在工业化和城市化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不仅对水的需求急剧增长,而且废水的排放量也会相应急剧增长。目前,工业取水量占全国总用水量的20%,工业排放的废水量约占废水排放总量的49%。废水排放量的增加,势必加剧水环境的恶化。2.2水资源短缺与浪费现象并存城市水资源短缺问题是城市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我国城市缺水开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随着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缺水范围在不断扩大,缺水程度日趋严重,城市缺水问题逐渐加剧。据统计,目前在全国600多个城市中,400多个城市缺水,其中110个严重缺水,日缺水量达1600万m3,年缺水量60亿m3。由于缺水,据粗略估计每年给国家造成经济损失大约为2000多亿元。在城市水资源短缺的同时,工业和城市生活用水存在着严重的浪费,且用水效率极为低下。由于工艺设备和管理的落后,我国工业用水量远远大于发达国家,我国工业万元产值用水量为100m3,是国外先进水平的10倍。我国的主要工业行业用水效率明显低于发达国家,许多工业产品的单位产量需水量远远超过发达国家的用水量,工业节水的潜力很大。城市生活用水同样存在浪费,城市生活用水跑冒滴漏现象十分普遍。多数城市仅供水管网及用水器具跑冒滴漏损失率超过20%。2.3水资源污染严重,水环境恶化加剧目前,全国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30%,二级处理率为15%,许多城市至今还没有污水处理厂。大量城市污水未经处理直接排入水域,使我国城市水环境质量所面临的形势十分严峻。据统计,全国90%以上的城市水域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水环境普遍恶化,流经城市的河流水质78%不符合饮用水标准,地下水50%以上受到严重污染,其中水源受污染比较严重的城市有98个。另外,沿海城市的海岸带污染也十分严重,局部地区城市水环境还受到酸雨的威胁。环境污染进一步加剧了水资源的短缺程度,也使一些水资源丰富的城市出现了污染型水资源危机。2.4城市水资源管理体制尚不完善我国目前的水资源管理体制是部门切割式的管理,由此造成水务管理中政出多门而又缺乏协调,因而人为地增加了市政管理的难度。没有人对供需平衡负责,难以真正实现节水,无法有效地控制污染,没有建立统一的管理法规,难以定出合理的水价,必然不能产生高效的水资源管理效益。“多龙管水”的水权体制已成为实现水资源管理现代化和水资源优化配置的极大障碍。城市水资源管理体制的不合理具体表现在:人为地将完整工程按部门利益分散化,违背了基本建设程序和规律,导致种种问题;地下水、地表水、城市污水等各类水资源的管理不统一,各种水资源费的征收部门和标准不一致;城市用水水质、水量、供水和防洪管理权属不统一;政府水行业行政执法的部门分散,而且有的企业具有行政执法资格。3城市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途径3.1全面厉行节水,建设节水型城市工业节约用水要以技术进步型节水和结构调整型节水并重。工业用水是城市用水的重要组成部分,工业用水一般约占城市用水的80%左右,用水量大而集中,通过循环回用、重复利用,提高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历来就是工业节水的重点。3.2污水处理和回用相结合,加快污水资源化进程按照污水处理和再生回用相结合的原则,加快污水资源化进程,是防止水质继续下降和增加可用水量供给的重要途径。我国城市和工业用水已超过1100亿m3,废水排放量约为600亿m3左右,即每天进入河道的废水已接近1.6亿m3。这些污水如加以处理,使污水资源化,既可增加水资源解决城市缺水问题,又可起到治理污染的作用。通过污水处理提高水的类别以使其资源化,以处理后的污水回用代替处理后的污水排放,污水处理回用于城市绿化、农业灌溉、工业冷却以及生活非饮用水,进而可以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3.3大力开发替代水源,解决城市水资源短缺问题我国缺水城市缺水的原因不同,解决缺水的途径也不尽相同。因此,在加强节水治污的同时,开发水资源也不能忽视。开源不仅要立足于当前水资源,也要重视替代水资源的开发,其中包括海水利用、雨水利用、跨流域调水等多种途径。

3.4调整城市产业结构与布局,重组空间结构发展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城市用水量大幅度增长,特别是工业中重工业的发展与产业布局过于集中,使区域用水更为紧张。为保障城市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城市要率先实现信息化带动工业化进程中的节水型产业结构调整,即依据城市的水资源条件调整、优化产业结构,限制高耗水产业的发展,着力培植极低耗水的知识密集型产业和高技术密集型产业;调整工业空间结构和布局,以使有限的水资源发挥最大的经济效益。3.5完善法规政策,改革城市水资源管理体制建立完善的水资源法规政策,加强水资源的统一管理体制,健全水资源的执法监督机制,是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保障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要前提。我国应尽快制定城市水资源管理的有关法律,对城市水资源管理主体、执法主体及其机构设置、职责权限、管理体制与机制等作出规定;特别要对水资源的所有权和调配制度,对水资源的保护和治理以及相应的科技研究开发、推广应用的经费投入制度、对水资源费的征收和管理制度,对水价的确定、征收和管理制度等作出统筹、具体的明确规定,弥补现行水资源法律的空白。参考文献1刑福俊.加强城市水资源需求管理的研究[J].上海经济研究,2001(3)2霍雅勤,姚华军,王瑛.中国水资源危机与节水潜力分析[J].资源・产业,2003(1)

城市资产管理篇5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

1.科学发展观和资源型城市之间的关系分析

1.1科学发展观提出现实要求资源型城市转型

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是每一个资源型城市面临的急需解决的困境,资源型城市未来发展需要走可持续发展,促进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是一个现实问题。科学发展观就是一条可持续发展道路,是在以人为本的基础上,实现城市经济全面协调发展的道路。在我国实施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随着政府提出城市经济发展战略和经济体制改革的发展战略以来,传统资源型城市的经济模式就已经不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了,资源型城市在长期发展以来一直积累的问题也都逐渐暴露出来,严重制约了区域经济的发展,甚至影响着国民经济的发展。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就是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因此在转型中应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构建和谐社会为目标,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资源保障,确保国民经济健康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现实要求。

1.2资源型城市转型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宗旨

资源型城市转型是全面协调发展的过程,是系统性的整体过程,需要兼顾综合发展,如政治发展、社会发展、经济发展和文化发展等,实现在发展中求稳定,在稳定中促进发展。资源型城市转型是指彻底改变传统的以能源消耗为代价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是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全面协调物质和精神的发展,以科学技术为指导实现能源高利用、生态环保工作,实现集约型经济增长。在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中,要对传统产业进行改造,也要开发新兴产业,努力挖掘产业产品的科技含量,发展产业产品的附加值,实现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的协调发展;在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中,要正确处理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之间的关系,注重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以及生态效益多元化发展,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另外,在资源型城市转型中,还应该注重对社会发展的投入,在经济效益的基础上,强化对社会效益的发展,做大做强社会事业,解决社会大众现实生活利益问题,促进社会大众全面自由发展。

1.3资源型城市转型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资源型城市转型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的思想为指导发展方向,是实现社会经济发展的时代要求。在资源型城市转型中,必须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理顺转型中涉及到的所有关系,正确处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之间的关系,坚持科学发展观的指导方向,解决转型问题,实现转型的顺利进展。如,在产业资源开发和利用方面,要坚持科学发展观的指导,在产业开发中要同时注重资源的开发和资源的利用,坚持在生态环境承载力的基础上最大化地开发和利用产业资源,防止生态环境破坏,彻底改变传统的以生态环境开发利用为代价的粗放经济增长方式,促使资源型城市转型良性发展,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能满足后代人的需要。因此,资源型城市转型就是要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走新型经济发展道路,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的理念,实现可持续发展。

2.科学发展观下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遵循的原则

2.1生态平衡原则

资源型城市在过去的经济发展中,很多都是依靠过度开发利用资源发展起来的,致使生态环境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破坏,打破了自然和人类社会的和谐发展,现阶段我国很多资源型城市都面临着资源枯竭的困境。因此,资源型城市转型需要以此为戒,积极调整现有产业结构,在产业发展中同时注重生态环境的治理保护和经济效益的调整增长,在经济发展中引进治理环境的新技术,取缔对生态环境破坏的严重产业,以严格的奖惩制度对资源型城市产业进行管制。另外,在资源型城市转型中,还需要加大对环保的宣传教育,只有每位公民认识环保的重要性,对环保负责,共同努力,才能实现资源型城市转型的生态平衡。

2.2实事求是原则

在资源型城市转型中,要结合每个城市的优缺点,立足本地实际情况,寻找适合本城市的转型道路,不能完全照抄照搬其他成功城市的经验,不能实行一刀切的转型策略,要从实际出发,准确定位本城市的发展目标,正确评估本城市的发展资源,综合考虑本城市的地理位置、历史条件、生态环境、社会人文、交通条件以及国家政策等,参考借鉴其他城市的成功经验,有效结合本城市内外部条件,积极探索适合本城市经济转型的道路。

2.3政府参与原则

从国内外资源型城市转型过程中看出,政府都会或多或少的参与资源型城市的转型,指导资源型城市转型。在资源型城市转型中,政府可能以主导形式促进城市转型,起到了主导转型的作用,也可能只是为城市转型提供政策扶持,促进城市自行转型,在城市转型中起保驾护航的作用。在我国资源型城市建设初期,政府主要以主导形式促进城市发展,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政府和产业的发展逐渐分离,不再以直接领导的形式参与城市发展,更多的是以无形的、宏观调控的手段指导城市发展。资源型城市的发展在我国市场经济体制下,时间还较短,政府只是通过采用行政手段、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在宏观层面对城市的转型实施引导调控作用,以为城市转型发展构建良好的社会人文环境。

2.4市场规律原则

我国资源型城市通常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发展起来的,很多都是政府主导的国有大型资源企业,在城市经济发展中占据很重要的地位,但是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经济体制的改革,资源型城市已经不再适应经济体制的要求。如,国有大型资源企业中,政府占据主导地位,政府会提供较多的资源和资金支持,这类型企业在市场经济发展中,比之民营企业具有绝对的发展优势,存在较大的竞争差异,导致市场经济发展不公平性,不利于市场对资源的优化配置,严重制约了城市经济的发展。在市场经济中,必须秉承优胜劣汰的竞争原则,才能实现市场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产业经济发展的效率。我国政府扶持的国有大型资源企业,与国内同类企业产品服务虽然有一定的发展优势,但是长期发展的话势必会落后于市场竞争企业。因此,在资源型城市在经济转型过程中,必须遵循市场规律原则,实行优胜劣汰的规律,对市场资源进行优化配置,合理调整产业结构。

3.科学发展观下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路径

3.1制定产业发展战略

科学发展观是一次理论创新,是一次思想解放,是城市发展中制定战略、编制规划和提出政策的理论基础。我国资源型城市在过去的发展中,由于过度依赖对资源的开发利用,过度强调经济发展速度,依靠资源优势带动城市产业发展,没有以正确的发展思想作为指导,以持续性的战略作为调控,造成发展过程中资源的严重浪费,造成经济发展中资源的消耗往往是经济发展的数倍之多。因此,在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中,应以正确的理念作为城市发展的指导思想,正确认识城市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以经济转型带动科学发展。

笔者建议从以下三方面制定产业发展战略:第一,针对资源型城市现有资源状况,正确判断产业发展优势,精准产业发展方向。资源型城市应结合自身的优势资源,强化自身的竞争意识,创新自身的发展优势,在政府提出的城市持续发展的机遇下,立足本地实情,制定产业发展战略,实现产业精深发展,培育高新技术产业;第二,延伸资源产业链,精深加工资源产业产品服务。资源型城市面临发展困境,主要是由于长期以来粗放式经营方式造成的,因此需要在产业经济效益的基础上,加强对产业产品的综合管理,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科技含量高的产业工程,提高产业生产效率,延伸产业链条,优化产业升级;第三,调整产业结构,促进新兴产业的发展。资源型城市发展问题主要表现在附加值较低和高新技术欠缺两方面,因此需要加快调整产业结构,对传统产业技术进行创新变革,提高产业附加值,发展新兴产业,重点建设高新技术产业。

3.2培育集群发展优势

矛盾作为事物发展的内在动力,是科学发展观实践过程中需要坚持的工作方法,要在发展中抓住主要矛盾以及矛盾的主要方面进行解决,解决矛盾,实现发展。科学发展观下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的突破口就是工业经济的发展,因此需要针对工业经济大力培育集群发展优势,实施产业集群化战略、企业集群化战略和品牌集群化战略,带动区域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

笔者建议从以下三方面培育集群发展优势:第一,产业集群化战略。资源型城市的发展都是有资源优势的,因此实施产业集群化战略就需要资源型城市立足本地实情,寻求本地发展的比较优势,积极发挥资源优势发展的主体作用,发展具有潜力的产业,调整产业结构,优化产业产品服务,发挥产业优势,以产业集群的形式促进城市发展;第二,企业集群化战略。企业集群是指同一产业内,联系紧密的企业之间形成的在空间上的聚集现象,具有较强的竞争优势。资源型城市在经济转型中,需要以原有资源为基础,寻求带头企业,拉动整个产业的发展,形成产业链和企业集群,优化配置市场资源;第三,名牌集群化战略。品牌集群优势可以为企业发展,甚至产业发展带来比较优势,占据较大的市场份额,精深企业产品服务。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中,需要以长远发展的眼光,统筹品牌发展,培育具有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品质的品牌,以品牌集群形式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形成城市发展的比较优势,实现可持续发展。

3.3创新政府管理职能

科学发展观是系统整体的发展观,需要在整体发展中统一协调各个要素,而不是单纯地追求经济效益,需要综合考虑社会经济发展,实现物质、精神和政治等各方面的发展。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中,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就是要创新政府管理职能,全面推进社会经济发展,充分发挥政府宏观调控、社会公共管理的职能,弥补政府无法管制的领域,克服市场失灵现象。

笔者建议从以下三方面创新政府管理职能:第一,在市场经济下,政府和市场各自发挥作用,实现政企分开管理。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中,应合理界定政府和市场的管理范围,实施政府的宏观调控,减少政府行政管理,规范市场环境,创建正常的市场秩序;第二,政府加快实现公共管理,发挥公共管理职能。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应转变过去以政府为中心的管理,实施以公共需求为中心的管理,注重公共服务领域的建设,加快完善公共服务体制;第三,构建政府和社会之间的互动体系。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应转变过去政府和社会之间的关系,创新管理机制,构建政府、企业、公众共同参与的互动体系,促进社会的全面协调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树德.坚持以科学发展观推进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J].经济研究,2009(3)

[2]何永珍.科学发展观在城市转型中的策略探析[J].经济研究导刊,2009(31)

[3]孟韬.资源型城市的集群创新与战略取向[J].改革,2007(11)

[4]元.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概论[m].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

城市资产管理篇6

一、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顺应城市化和城市现代化步伐加快、体制机制改革力度加大的新形势,积极作为,主动变革,切实强化城市管理主体功能、社区管理主体功能、片区开发主体功能和资产监管主体功能,全面提升城区工作水平,努力开创转型发展、优化发展的新局面。

(二)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创新,构建一套高效率的管理体制,为强化城区主体功能提供体制保障;坚持差别发展,确定一条特色化的发展路径,为强化城区主体功能提供路径保障;坚持建管并重,夯实一个均好性的承载基础,为强化城区主体功能提供基础保障;坚持人才强区,建设一支创新型的人才队伍,为强化城区主体功能提供队伍保障。

二、切实强化城市管理主体功能

要牢固确立区级政府作为城市管理主体的主人翁意识,把管好本辖区作为转变政府职能、造福全区人民的重要工作内容和义不容辞的责任,完善加强城市管理工作措施,努力打造中心城区“网格城管、法治城管、信息城管、服务城管、和谐城管”的新模式。

(一)构建“大城管”格局。加快形成“三级体制、街道为主、监管并举”的城市管理新格局。按照城管体制改革后新界定的职能,完善区城管部门内设机构设置,落实人员编制,加大对城市管理的投入力度,确保区城管部门人员编制不少于15名,全区城市管理人员不少于200名,区财政每年安排城市管理经费不少于2000万元,并随城市建设加快、养护标准提高、管理手段更新而相应增长。强化街道在城市管理中的主体作用,加强管理力量,落实配套经费,确保每个街道城市管理人员不少于20名。推行“城管创优进社区”,年内全面建立社区城管工作站。

(二)完善城市管理体系。完善目标考核体系,将网格化管理、“太湖杯”竞赛等城市管理工作纳入各街道、各有关部门的年度目标考核。完善科学执法体系,强化“前置”执法,实现《城管责任书》全覆盖,切实做到预防为主;力行“阳光”执法,将执法依据、标准、程序、结果公开,将审批业务操作规程公开;注重“服务”执法,增加便民服务设施和措施,以服务促进管理。完善管理岗责体系,理顺条块职责,明确各管理队伍的责权利关系,责任到人,责任到岗。完善综合协调体系,以区城管委为平台,形成快速高效的城市管理与行政执法信息交流和工作沟通机制,确保通力合作、全面覆盖。

(三)创新城市管理模式。推进城市管理网格化,在现有市容信息交流平台和城管信息处理指挥中心基础上,延伸整合环保、治安等管理职能,建立动态、即时、综合处理平台。推进养护作业市场化,引入公开招投标等市场竞争机制,建立公共服务市场,切实降低城市维护成本,提高维护效率,形成“政企分开、管养分离、政府主导、企业经营、市场运作”的城市维护作业机制。推进市容管理长效化,全面开展定岗、定人、定责、定时、定绩的“五定”巡查工作,探索城管、公安、交巡警联勤联动新模式,切实防范和查纠显见性市容违章行为,巩固和提升市容环境秩序管理成果。

(四)突破城市管理难点。强化重要节点综合整治,特别是对农贸市场、老新村、火车站广场等重要节点进行联合执法、综合整治,并落实长效措施。强化“路长制”管理,进一步强化“路长”单位责任,严格落实市容环境卫生责任制,确保道路无占道经营、无违章建筑、无非法广告,建成一批示范道路,中山路力争年建成省级示范路。强化违章建筑整治,进一步加大对主次干道、住宅小区、商街市场等重点区域违章建筑的巡查和管理力度,形成覆盖全区域的违建查处有效机制。强化户外广告整治,全面清理整治过期、违法户外广告,实行户外广告统一规划设计、统一招标拍卖,合理利用公共广告资源。

(五)推进环境综合治理。全面落实治理太湖、保护水源、重建生态各项任务,扎实开展以水环境治理为重点的环境综合整治,加大力度推进工业企业搬迁、截污接管、河道整治、“河长制”管理等重点工作,确保“八个100%”目标如期实现。在污染源普查基础上,编制区域环境规划,实行区域污染物总量控制。创新环保监管体制,明确区、街道、社区三级环保管理权限和责任,突出街道的主体作用,赋予街道更大的管理权责,形成“统一领导、分级负责、以块为主、条块互动、社会监督、依法治污”的环保监管格局。

三、切实强化社区管理主体功能

要把加强社区管理摆上更加重要、更加突出的位置,以精细化、信息化、人性化为要求,以和谐社区建设为抓手,着力在健全工作机制、拓展服务内涵,整合平台资源、完善服务网络上下功夫,积极探索新形势下社区管理的新路径,通过两年努力,使我区的社区管理在硬件和软件方面有一个质的飞跃,确保到年所有社区全面达到创建和谐社区65条标准。

(一)进一步完善社区硬件设施。着力推进睦邻中心建设,到年建成6-8个睦邻中心,形成“便民、健民、乐民、育民、安民”10分钟服务圈。继续推进“一街一楼”和社居委用房建设,科学规范功能,统一管理要求,切实提高达标水平,建成高标准的街居两级基础平台。有序推进数字化社区建设,年达到50%,年达到100%。按照全市统一部署,整合建立统一的信息工作平台,推进信息联网和资源共享,实现社区管理服务由台账式向数字化、由单一性向多功能转变。

(二)进一步理顺社区管理体制。探索实行社居委和社区事务工作站职能分离、岗位分设,还原社居委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性质,强化社区事务工作站行政服务职能,切实解决行政事务下移中行政职能不明的难题,理顺社区管理职能。努力提升社区事务工作站建设水平,完善配套设施,整合社区服务资源,把社区事务工作站建成依托窗口服务的办事大厅。在全市率先试行社区扁平化管理,推行“一人多岗、一岗多责、信息共享”的工作方式,实现社区管理服务功能的最大化。适时优化街道、社区行政区划布局,形成均好发展新格局。

(三)进一步构建社会工作体系。打造社会工作体系品牌,用人性化服务和柔性化管理方式建设和谐社区。到年,社会救助、就业保障、青少年、妇女儿童、老年人、残疾人、社区矫正、戒毒、综治、外来人口管理等十个重点领域社会工作体系健全率达到100%。创新社会工作机制,在社区平台整合各条线社会工作,实行统一岗位设置、统一任务分配、统一培训竞聘、统一薪酬保障、统一管理考核,提高服务效能。加快专业社工培养引进,力争到年实现每100户低保对象、每100名下岗失业人员、每70名问题青少年、每500名老年人、每5000个家庭、每50名中重度残疾人、每30名社区矫正人员、每50名吸毒成瘾者、每10000名外来人员分别配备1名取得职业水平证书的社会工作者。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充分发挥区社会工作协会作用,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或契约方式,促进民间社会工作组织发展壮大。

(四)进一步推进社会事业发展。全面推进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到年,学校布局调整完成率、公益性文化体育设施达标率、卫生服务体系健全率均达100%。着力解决制约社会事业发展的突出问题,为促进社区和谐提供基础保障。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年全面推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收支两条线”管理,实施社区首诊制、社区和医院双向转诊制度;深化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年在全市率先建成义务教育高位均衡发展示范区;深化文化体育事业领域改革,建成无锡历史文献馆、区健康活动中心、二泉映月艺术团等一批文化设施和文化团体,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四、切实强化片区开发主体功能

要以新城建设、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修复等重大项目为载体,切实履行起片区开发主体功能,更好地促进城区转型发展、提升发展。

(一)加快推进新城建设。围绕商贸、居住两大功能定位,坚持“有城有市、以城造市、以市兴城”的发展战略,以城市发展的要求和标准,大力发展规模型主题市场,带动现代服务业发展,带动区域环境提升,带动人流、物流、文化流、信息流集聚,确保到年形成200万平方米的时尚家居城,打出“广益家居城”品牌,建成具有鲜明特色和较强竞争力的现代新城。

(二)加快推进寺改造二期工程。延续一期“业态新、文化深、品位高、环境美、个性强”的理念,进一步强化寺地区作为市中心“商核”、“文核”、“绿核”的集聚和辐射作用。通过改造,使之成为无锡老字号商业企业的集聚之地、文化产业和休闲产业的新兴之地,形成功能鲜明、布局合理、结构优化、档次适宜的经营格局和城市国际化交流的平台;要依托寺千年历史底蕴,挖掘人文价值,营造人文环境,树立寺独有的文化品牌,使寺始终成为我区乃至全市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要平台;要进一步扩大公花园绿化和景观面积,真正打造一流的城市景观核心。二期工程确保年底开工建设,力争年基本完成,建成综合性的5a级景区。

(三)加快推进小娄巷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修复工程。按照“挖掘地缘人文特色、凸现经典生活元素、塑造优雅生活品质、展示创意生活方式”的要求,充分发挥小娄巷深厚的历史人文积淀和突出的区位地段优势,在确保历史文化原真性的基础上,通过价值结构重组和功能再造,塑造传统时尚化和生活创意化街区风貌,发展文化展演、文化交流、文化休闲和文化创意产业,将其打造成无锡首席慢生活体验街区。确保年内正式启动,年全面完成。

(四)努力提升片区开发水平。在现有规划设计的基础上,抓好总体规划、建设项目规划、产业发展规划等各项设计的提升完善,并确保全面落到实处,维护规划的权威性、法定性和指导性。统筹把握开发建设时序,通过体制和机制创新,全面贯彻环保优先理念和先规划后建设、先征地后配套、先储备后开发、先做环境后出让的“四先四后”原则。在用足用好各项优惠政策的同时,整合优化区域内公有资产、公共资源,做大做强公有开发投资主体,增强政府投融资能力,为片区滚动开发、良性运行创造有利条件。

五、切实强化资产监管主体功能

要加快构建公有资产管理新模式,提高公有资产使用效益和经营收益,确保公有资产保值增值,增强城区“造血”功能,提高城区综合实力。

(一)明确公有资产增值目标。力争通过五年努力,到年,实现“翻番”、“相当”和“三二一”的发展目标。“翻番”是指在总量上,全区公有资产比年翻一番;“相当”是指在收益上,全区公有资产收益及政府资源性收入与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相当;“三二一”是指在块面上,各街道的公有资产收益及政府资源性收入,2个街道达到3000万元以上,2个街道达到2000万元以上,2个街道达到1000万元以上。

(二)完善公有资产管理体系。进一步健全区公资委、区资产管理中心、资产运作平台“三层”管理体系,强化区公有资产监管机构职能,加强对所有区属公有资产的统一有效监管。进一步健全公有资产管理考核体系,分解落实资产收益及政府资源性收入目标任务,并纳入年度考核。建立区公有资产经营预算,将公有资产收益及政府资源性收入逐步纳入预算收入管理,预算支出着重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主要用于产业结构优化、重点项目投入和社会事业发展。

(三)创新公有资产经营方式。对公有资产实行市场化运作,通过公开招标、拍卖、竞价等方式,切实提高资产收益率。转变经营理念,采取出租、转让、合资、合作等方式,引进战略投资者,加大闲置资产特别是行政事业单位房产的利用及变现力度,参与收益稳定的投资活动,变存量资产为增量资产,实现资产结构和经营方式的多元化,激发资产活力,做大资产规模。结合旧城改造、片区开发、工业“退城进园”、城市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修复,采取房产投资、土地置换、资本合作等方式,着力拓展融资渠道,迅速扩大区级投融资平台规模;建立街道投融资平台,发挥属地优势,扩大街道资产规模,增加资本收益。注重引导投资方向,通过政府对高新技术产业、高端服务业及重点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重点投入,引导社会各方资金向我区集中,实现区属投融资功能的最大化。

(四)开发政府资源性收入。按照市即将出台的《广告位、公共停车位和各类路号牌等政府资源类资产管理与收入管理暂行办法》,年首先在停车场领域进行探索并取得实效。同时,积极拓展思路,在区级权限范围内,深入挖掘其他城市空间资源及无形资产,如公共广场、景区景点等公共资源,阿炳艺术、小娄巷街区等人文历史资源,通过市场化手段转换为现实的政府资源性收入。

(五)加大公有资产监控力度。建立全区公有资产数据库,构建区级资产信息平台,运用信息化手段和定期报表制度,加强对公有资产购置、转让、收益、处置、报废等各个环节的动态监控,从根本上杜绝非法侵占公有资产的现象,确保公有资产安全规范运作。以管理运作过程中易失控的环节为重点,细化监管内容,制定监管标准,采用统计、稽核等方式进行监管,重点加强对资产转让处置、对外投资等流程的监管,严格履行审批程序,切实保障公有资产使用效益。实行委派财务总监制度,加大对公有资产重大经营项目的过程跟踪,提高运营效益,防止公有资产流失。

六、工作要求和保障措施

(一)继续解放思想。强化城区主体功能是深化体制改革、增强城区活力的重要目标,是创新发展模式、推动城区转型的必然要求,是突出以人为本、提升城区品质的基本保障。站在改革开放三十周年的新的历史起点,全区上下要坚持以解放思想为先导,进一步发扬敢闯敢试、敢于创新的精神,全面落实强化城区主体功能的各项工作,以创新的大突破、功能的大提升,推动发展的大跨越。

(二)落实资金保障。适应财政体制和土地收益体制新变化,加大发展经济和组织收入力度,加强非税收入管理,增强财政的调控和抗风险能力。积极争取、用足用好上级政策扶持,研究制定推动区域发展的政策措施,改进和完善招商引资的方法,鼓励和引导社会各方投资,为增强城区持续发展后劲注入强大动力。

城市资产管理篇7

关键词:城市管理经营城市城市经理

一、从城市管理到城市经营

城市实际上是一笔巨大的资产,如何使这笔资产获得最大限度的利用和增值,各国城市政府都在不断探索新的经营管理模式。经营和管理在英文中其实是同一个词(manage),但我们所说的城市管理与西方国家所说的城市管理并不是一回事,在西方国家,城市管理者更多地是思考怎样经营好城市,增强城市竞争力和吸引力,提高居民生活水平。与许多欧美国家地方法人制度相比,我国则主要体现为垂直分级管治的政治治理方式,“管理”味道过浓,“经营”思想不突出。

其实西方发达国家的城市发展中也经历了一个从管理到经营的过程,随着城市经济学的兴起,城市经营思想才逐渐为城市治理者所接受,经营模式也越来越趋于完善和成熟。比如在城市化发展较早的英国,其城市基础设施除了国家开发建设外,还大量地采用了公私合营方式进行,到20世纪60-70年代更进了一步,城市国有资产整体性地向私人出售,很多公共服务都社会化了,后来产生的bot城市建设方式则更明确地显示了城市经营特点。之后法国、美国、日本、意大利等国家在城市基础设施投资融资方面也进行了许多有益的尝试,形成了不同的模式。当前世界又兴起“企业化城市政府模式”,这种模式的实质就是政府以企业家的角色来管理、开发城市,把整个城市作为资产进行有效整合,以达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并发挥最大效用的目的,应该说这种管理模式基本上涵盖了城市经营的理念和本质。从我国来看,城市经营概念的雏形大约兴起于80年代中后期,90年代以后,国内一些大城市相继在城市建设和管理中探索出了“以路带房”、“基础设施建设带动旧城改造”、“市政设施专营权有期限转让”、“发行城市建设债券”等做法,进一步从理论和实践上肯定了城市经营的理念,现在则掀起了一股经营城市的热潮。

从城市管理到城市经营体现了一种思维的变革和城市建设手段的前进,因为经营比管理更多地体现出一种市场眼光。城市经营与城市管理相比有这样几个进步性转变:一是变城市基础设施无偿使用为有偿使用。过去人们对城市这一特殊资产关注是不够的,对于城市公共基础设施更多地认为是政府拿纳税人的钱来兴建,当然应给纳税人无偿使用。这种观念从理论上说并不错,但在实际管理中很容易导致城市资产管不好和流失。用经营的眼光来建设城市,实际上是使城市建设由单纯投入变为经营投入,从而有利于城市的有形、无形资产得到升值和城市品位的提升。二是变“等钱开发建设”为“借力开发”。传统城市建设中等钱开发是一种被动性管理方式,具有很强的滞后性,很多基础设施多为事后修修补补。而借力开发经营则带有主动性、超前性和滚动发展性。三是变城市规划纯“技术规划”为“社会经济规划”。长期以来,我国城市规划大多以工程技术、建筑艺术为出发点,对规划的社会化、经济化以及可持续发展缺乏足够的重视与体现。通过城市经营,使城市规划体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生态效益相结合,充分发挥城市规划的掘富、致富功能。

二、谁来经营城市?

完整的城市经营应包括三个要点,即谁来经营,经营什么,如何经营。毫无疑问,作为城市治理主体的政府应是城市经营的主体。但问题是,政府能象企业一样搞经营吗?的确,有很多理由表明,政府和企业是两种完全不同的组织制度,我们也一再强调政企分开,政府不能插手企业的事,有人认为,如果政府回到经营者的位置,则政府既当裁判又当运动员,显然是一种改革的倒退,容易引发一系列风险[1]。事实是不是如此呢?

关于政府经济角色的争论,从经济学诞生之日起就没有停止过。从亚当·斯密“看不见的手”到凯恩斯经济干预主义,再到弗里德曼新货币主义、拉弗尔供给学派、科斯产权学派、布坎南的公共选择学派等,政府的经济角色几经变换。1965年一个叫蒂伯特的人从一个全新的角度思考了政府在市场经济中的作用。他研究发现,在真实的经济活动中,政府并不是单一的,只要经济要素能自由流动,政府之间特别是城市政府之间就会产生竞争。有竞争就会使政府象其他经济组织一样(比如企业)改进效率。他认为政府其实与一般的公司并无本质区别,城市公共产品同一个企业提供的产品只是公共程度上的差异而已。国内外一些大型社区的实践也证明(如英国迪斯尼社区),在竞争的市场环境里,城市是完全可以企业化经营的(社区相当于一个小城市政府)。其实从上世纪80年代的一系列改革开始,我国城市政府就开始了市场化转变(经营城市本身就是这种改革方向的反映)。由于越来越多的资源市场化配置使得政府在资源分配中的作用越来越弱,加之分税制改革,地方政府有了相对独立的财权,我国地区间特别是城市间的竞争就日趋激烈。在我国一些发达城市、开发区,以政府为主导围绕资源、项目或开发商而展开激烈的竞争早已成为普遍现象。

越来越多的事实表明,政府企业化经营不仅可能而且必要。当然,笔者所指企业化经营并不是主张城市政府象一般的企业参与其辖区内的市场竞争,而是着重强调两方面:一是城市政府应借鉴企业的运行机制(包括组织制度),提高工作效率;二是城市政府并不是普通的公司,而是一个特殊的企业,其角色其实好比一个球类联赛的组织者,虽然自己不是赛场里(本辖区内)的运动员,但却是另一场比赛参赛者(城市间的竞争)。为了同其他联赛(其他城市)竞争,它必须保证比赛的公正,必须有足够大的市场,必须吸引到高水平的运动员(企业)。否则就不可能通过吸引观众而赢利。运动员和观众(居民或投资者)在不同的联赛(城市)之间流动——用脚投票。因此,只有那些善于经营城市的政府,才能使自己的城市获得更大更足的发展。在这方面,一个城市的市长更应像一个企业家,他并不拥有企业,他只是被董事会雇佣,通过经营活动使股东利益最大化。所以城市经理(市长)必须是专业人士,要懂经营管理,并且要改变现行城市管理理念和管理模式,更多地体现出经营执行能力,推动城市现代化发展,而不仅仅是政务官。

三、如何经营?西方国家城市经理制的实践

城市经营有很多模式可供选择,各国国情不同,所走的道路也千差万别,但有一些基本的东西却是相通的,既城市作为一笔巨大的资产,是需要通过经营来获得发展壮大的。笔者建议我国在经营城市中,不妨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经验,实行城市经理制。所谓城市经理制,其核心思想就是城市政府组建成一个类公司机构,有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进行企业化运作,城市首长象企业经理一样来经营城市。

城市经理制作为一种城市经营管理的有效模式,始于美国19世纪末期。19世纪前的美国一直实行的是强议会弱市长式的城市政府构架,市长只是礼仪上的行政首脑,且任期相当短。由于议会并不负责日常性事务,大量的经营管理活动由互相独立的部门分头进行,适者生存的社会达尔文主义使城市陷入半无政府主义状态,这种“弱市长”政府越来越无法适应不断发展的城市管理需要[2]。19世纪末,美国企业开始蓬勃发展,企业制度的创新启发了人们,专业经理制度被引入城市管理,按企业管理的模式进行城市管理成为城市管理改革的方向。在城市经理模式设计中:城市政府组建成一个大公司,市民相当于股民,居住在某城市相当于购买了该城市公司股票;城市议会相当于董事会,由全体市民选举产生,市长是议会的一员,作为议会的代表相当于董事长;城市经理则是由议会推选出来的专业人士担任,相当于公司的总经理。议会主要负责立法和大政方针的制定,具体执行的则靠城市经理,市长代表城市公司对外,主要负责礼仪方面的事务。在随后的100多年中,美国又兴起了多次的城市经营管理改革,但其总的方向都是逐渐向经营城市、增加城市竞争力为主要目的的企业经营制度转化,不断完善城市经理制。这种经理制管理模式在美国城市现代化发展进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美国的城市里,居民象城市公司的股东,采取用脚投票的办法,哪个城市税制好、基础设施完善就向哪个城市“移民”,迫使各个城市拼命发展高水准的公共设施,提高服务水平,从而也使美国成为以最低成本,建成最发达的制度和公共基础设施的国家[3]。

由此可见,城市经理制只所以能在城市建设中起到巨大的作用,源于其制度设计上的几个特点,一是政府实行企业化管理,克服了传统层级式官僚体制所造成的低效率、高成本运作弊端,二是“民主集中”所蕴藏的政治潜力。城市经理由议会聘任,行政管理权相对集中于受过专门训练的专家之手,有利于实现专家治市(集中统一);而议会由全体选民选举产生,在议员中较均匀地分布市政决策权力,使得市民们通过选票间接地参与市政决策过程(分散决策);三是市场竞争机制得到很好地发挥。当然,由于政治、经济体制的不同,我国实行城市经营经理制会表现出一些不同的特点,但在城市政府必须改进效率、通过市场化手段来加强城市建设这一点上是相同的。从我国的政权组织形式来看,要想实行美国式的地方政府经理制是不太现实的,但是我们可以探索适合国情的方法,比如成立城市经营公司,由市长兼任经理。市长兼任经理便于从全局的高度来经营城市,因为所谓市长,首先是一市之长,他的第一责任无疑是抓好城市本身。作为市长,必须具有经营城市的思想,如果市长的兴趣不在经营城市,那么这个城市就会因疏于管理而荒废,而脏乱差的城市,以经济眼光来看,就意味着悄悄地贬值,也就是国有资产的流失。或者也可以聘请专家来负责城市经营,但必须赋予城市经理以实在的经营权力。

四、我国实行城市经理制的现实条件

实行城市经理制,起码得具备三个条件,一是城市必须有自己的“产品”;二是有相对独立的财权;三是要有相应的顾客(或者说市场)。始于20世纪80、90年代的一系列改革,特别是其中三次重大改革,使得我国基本上具备了实行城市经理制的可能。

一是城市房地产改革使得我国城市拥有了自己的且有权处置的资产,如果把城市看作一个企业的话,则该企业因此拥有了自己的“产品”,不是名义上的产品,是真实的产品,是自己可以处置和支配的。在1990年以前,我国城市的土地和住房是没有产权的(全部属于国家),用地用房单位只有使用权,不能进行变卖流通。90年代先后进行的城市房地产制度改革,使城市的固定财产成为市场上可以定价和交易的产品。由于国家通过《土地法》和《规划法》把大部分土地收益权和支配权界定给了地方政府特别是城市政府,使得城市政府第一次拥有了自己可以“经营”的产品[4]。当然房地产只是城市经营的一部分内容,真正意义上的经营城市,主要是经营形成城市空间和城市功能的几类资源,大致可分为以土地为主的自然资源、人工资产(如基础设施)、企业资源(含品牌、人力资源等),人类文化遗产、制度资源(行政资本资源)等。这些资源(资产)开发潜力巨大,而且关联度极强,需要统一规划,统一开发和统一经营才能够起到综合平衡发展的效果。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特别是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改革,地方城市政府对这些资产已逐步拥有处置权,能用于经营的产品越来越多。

二是1994年的分税制改革使地方政府第一次取得了独立的财权(或称剩余权)。这一改革使中央和地方政府之间,地方政府和地方政府之间具有了明确的财务权利边界。地方政府可以自由地在这个边界之内经营,并且对经营的失败和赢利承担大部分责任。

三是始于1980年的改革开放使城市政府拥有了第一批“顾客”,特别是随后的市场经济建立,城市政府的顾客越来越多,面也越来越广。本地、外地乃至他国商家的进入使得竞争性的土地市场、投资环境市场等得以迅速形成。特别重要的是外来的“顾客”具有较大的流动性,他们随时准备用脚对不同的城市政府进行“投票”。

将城市政府看作一个具有自己独立利益的经济实体,一个以经营城市为目标的企业,不仅仅是一种城市管理改革,更是经济改革的一大创举,它的产生不是人们心血来潮,而是有着市场经济发展的内在原因。当然实行城市经理制会有许多现实上的困难,但这并不妨碍我们对这一模式的研究和探讨。

参考文献:

城市资产管理篇8

一、市场化运作促进桂林市城市建设多年来想办而没有办成的事

桂林原来“路不平、灯不明、通讯不灵;南北一条路、东西一座桥”、“住房难、上厕所难、倒垃圾难、乘车难”,存在着环境污染等一系列“城市病”。城市建设资金缺口大,还有大量资产闲置浪费或变相流失。“大的办不成,小的办不好”。桂林市委、市政府大胆探索“投资主体多元化、投资方式多样化、资金来源多渠道、项目建设市场化运作”的新路子。

(一)政府指导,市场化运作,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

桂林市按照“启动民间的,借足银行的,争够国家的,用好用活自己的,全方位、多渠道筹措建设资金”的思路,先后出台了《市人民政府关于“五条街道”改造等重点工程建设有关问题的决定》、《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市房地产开发项目管理的通知》、《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桂林市工业企业“退二进三”实施办法的通知》等政策,适当减免了市政基础设施建设有关收费,降低项目的建设成本。引导房地产开发商配合重点项目建设通过“有偿使用政府性资源”的方式进行商品房开发,为市政基础设施项目筹集建设资金。

(二)把城市资源作为商品来经营,尽可能盘活城市资产

市政府把正阳路规划为商业步行街,中外建公司经过投标出资9800万元获得经营管理权,仅用一年时间建成。

把公益性项目和商业经营性项目有机结合起来,以地上公益项目与地下商业性项目相结合的方式,实现了整体环境的改善和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厕所革命”是桂林市将商业网点经营权与公共厕所建设和管理“捆绑”招标出让的一项新举措,仅用半年时间,实现市区、主要旅游景点和8个县新建、改建公厕500座。

(三)盘活土地一级市场,规范用地行为

桂林市成立了土地储备中心,对城市建设用地,实行“统一规划、统一征用、统一管理、一条渠道进水,一个龙头出水”的管理办法。除国家有明文规定以外,凡竞争性项目用地一律实行“招、拍、挂”的方式出让土地使用权,通过转让、级差地租、土地隐形收入等获得建设资金。

(四)全民动员,深挖潜力,实现多赢目标

市政府善于把政府调控与市场化运作相结合,运用经营城市理念实行科学决策,制定有关政策,创造宽松投资环境。同时,充分发挥企业主体作用。具体经营运作按照市场化要求交给企业去实施。在保证城市规划控制要求前提下,充分挖掘项目业主的潜能和优势。在保证政府投资效益的前提下,兼顾了各方利益,使其形成利益驱动和竞争的内在机制,实现了多赢,调动了城区和项目业主参与城市改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据不完全统计,1998―2003年,仅中央和自治区所属单位累计投入资金5.8亿元,减轻了政府投资压力。

(五)规范操作,实施阳光工程

1998―2003年,桂林市共争取到国债项目达105项,争取到国债资金15.66亿元。管理好国债资金,确保资金安全并发挥效益,也是桂林市不断强化规范操作、实施阳光工程的结果。

二、桂林市城市建设实践的主要经验和体会

桂林市在城市建设过程中,对投资体制改革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实践,主要经验和体会有两条:

(一)市场化运作的理念是桂林城建模式的核心内容

城市资源资本化是一种机制和过程,它是以社会和经济效益最大化为目标,把政府所拥有的各种有形和无形的资源转化为可以增值的活化资本,赋予其资本属性。在政府和市场的作用下,通过流动、组合、裂变、出租、转让等多种方式进行优化配置和有效运作,最大限度地实现增值、获益和盈利,实现再投资再循环,产生"滚雪球"效益,从而实现其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最大化。

1.不断探索城市公共服务设施产品经营,逐步实现城市公共服务支出和管理的良性循环

根据城市资源的市场化属性,桂林市把城市的基础设施和其他城市资源大体上分为三种类型:(1)基本上属于市场化的类型,如高速公路等具有竞争性质的行业,在政府统一规划和规范管理的前提下,采用Bot(建设―经营―转让)、tot(转让―经营―转让),或者在城市建设领域引入股份制、股份合作制,通过市场机制引进社会资金,逐步形成投资、经营、回报的良性循环机制。(2)半市场化的类型,如市区内的桥梁、隧道、公共交通、自来水、煤气、污水处理等大部分市政设施,一般以政府投资为主,但同时逐步引入和扩大市场竞争机制,吸引有实力的国内企业和外商参与投资,探索吸引集体、个人投资,通过产品价格和服务价格改革给予市场补偿,使投资者在一定期限内得到投资收益。(3)基本上由政府投入的类型,如城市道路、公共停车场、园林、绿化消防等,从根本上说是公益性项目,其建设资金主要是政府征收各种城市建设税费和投入部分经营性项目收益来解决。

2.探索土地资源长效管理机制,盘活土地资产

桂林市对城市建设用地实行“统一规划、统一征用、统一管理”。除国家有明文规定外,凡竞争性建设项目用地一律实行“招拍挂”,通过土地转让、级差地租、土地隐形收入等获得建设资金。为了充分利用土地,土地的短期出租也相应受到重视,原已无偿划拨的土地,逐步纳入到新的土地法规进行管理。同时,进一步探索鼓励离乡进城农民将原承包的土地使用权有偿转让,作为进城定居和创业的启动资金,允许农民带地折股进城开发,允许农民以土地与房地产商联手开发等。

(二)政府投资管理体制的创新,是桂林城建模式的关键

桂林市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和经营管理体制的创新,首先,改组、改造现有基础设施经营管理机构,使之成为真正独立核算的经营实体。其次,对现有存量资产明晰产权关系,通过公开招标等手段委托业主负责经营,加快市场化、产业化进程,提高运行效率。第三,引入市场竞争机制,积极探索实行公用产品供应和销售的分开经营、独立核算,形成开放式、多元化、竞争性的建设营运新格局。

桂林市对政府性投资项目,采取审批制管理办法,主要是建立和完善了三个制度:一是完善咨询评议论证制度。二是对重大项目实行专家评议制度。三是对政府投资项目建立公示制度。对一些有收益的公益性项目,采取招标办法筹措建设资金。对市民特别关注的公益性项目,逐步实行“听证会制度”。通过这些制度建设,提高了政府科学决策的水平,有效地减少了决策过程中的失误。

三、桂林市城建与管理模式的展望

根据《国务院关于投资体制改革的决定》和自治区有关文件精神,桂林市将着重在三个方面进行改革探索。

(一)转变政府职能,建立规范、协调、高效的城建行政管理体制

在管理层面上,市政府由微观管理向宏观管理转变。在管理方式上,由直接管理向间接管理转变。在管理手段上,由行政手段向法律、经济、行政、组织和思想政治工作相结合的手段转变。

一是进一步下放权力,理顺市、区两级城市管理体制。城市建设实行分级管理、以市为主的体制。即市属重点建设工程,如重要道路、桥梁的新建、扩(改)建,原则上由市级负责组织建设和招商引资,城区配合做好有关协调工作。城区根据城市总体规划的统一要求,负责组织本辖区范围内的旧城改造和小区环境改造任务,实行成片综合配套开发。城区管辖范围内的市政设施维护,实行市政设施、市容环卫、园林绿化“三位一体”的管理模式,采取竞标形式推向市场。市容环卫管理实行分区包干、属地管理的体制。道路清扫保洁(含人行道、绿化带卫生)、垃圾清运、公厕管理、“门前三包”、渣土管理工作由城区负责,按市场化模式运作。园林绿化管理实行分级管理、以城区为主的体制。市级只负责市内公园和风景区的管理,市内公园和风景区的经营和维护全面推向市场。城市的花坛、绿地的建设管理,辖区内单位的环境绿化管理、义务植树工作按照行政区划统一交由城区负责。二是建立健全政府直管资产管理机构,建立和完善一系列规章制度和实施细则,使经营城市的行为进一步规范化。

(二)探索事业单位改革的路子,剥离行政机关所属的服务机构,建立各项市政维护事业单位企业化的新机制

现有的工程咨询、评估、会计、审计、法律、设计、监理和招标等服务机构,一般都是行政单位下属的中介机构和事业单位,将尽可能与行政机关脱钩,其行政职能交还政府部门,实行自收自支企业化管理,参与市场竞争。各项市政维护事业,一律通过竞标的方式确定管理和维护的公司,市财政维护经费将逐年递减。城市建设和维护项目严格实行项目法人制、招标投标制、工程监理制和合同管理制度。

(三)健全和完善建设市场体系

一是拓展建筑工程项目交易市场,扩大交易范围,开展建筑工程、建设维护、房地产开发、房屋装饰工程等项目的交易。二是将所有的勘察设计项目纳入交易范围,规范勘察设计项目交易市场。三是抓紧出台有关政策,培育房地产二级市场,实现房改房上市,完善房地产交易市场。四是加大对城市国有土地和其它国有存量资产的招标拍卖力度,健全和完善拍卖市场。

城市资产管理篇9

城市经济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占有主导地位。在城市经济发展过程中,土地作为一种能够提供系列产品和服务的复合型自然资源,在推动城市经济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当前,我国已经进入高速发展阶段,城市经济发展对土地的要求不断增加,而有限的土地资源供应与城市发展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本文主要研究土地资源与城市经济理论概述,土地资源对城市经济发展的影响以及发挥土地资源对城市经济发展的正面效应。

关键词:

城市土地;经济增长;可持续发展

近年来,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发展,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导致城市发展对城市用地的需求也在激增。当前,“人—地”矛盾已经成为阻碍城市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1]。在城市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如何协调城市经济发展用地和农业用地之间的关系,已经成为困扰城市发展的重要难题。在我国经济转型期正确处理土地资源与城市发展之间的关系,一方面可以推动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另一方面也有助于推动我国转型期城市经济的顺利转型。

1城市土地资源理论概述

1.1城市土地资源一般将人类已经利用或者在人类社会发展可预见的时期内能够被利用的土地称之为土地资源。其中土地资源不仅包含自然属性,也包含社会属性,土地资源是人类进行生产劳动的重要劳动资料以及劳动对象。在城市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城市土地资源除了要具有一般土地的自然性和经济性等明显特征之外,城市土地资源还具有其他土地资源所不具有的一些特征。首先,城市土地资源的区位性。在城市进行规划的过程中划分在不同区域内的土地资源的实际作用是不同的。其次,城市土地资源的集聚性。具体指的是城市在发展的过程中土地对资本、技术以及劳动力等要素的集聚,并在此基础上形成的规模经济效应。最后,城市土地的综合性。作为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的空间基础,城市土地的利用效率水平和城市经济发展有着十分紧密的关联。城市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不仅关系到城市本身的经济效益,并会对国家经济发展构成重要的影响。城市土地有狭义和广义两个概念。从广义上看,城市土地资源指的是城市行政区划内的陆地资源、水资源在内的所有地上以及地下空间的总称。从城市区域上看,可以将城市土地资源具体划分为三个层次:一是城市市区的土地;二是城市规划区用地;三是城市行政区的土地资源。狭义的城市土地资源具体指的是城市土地,是指城市市区建设区内的土地,也就是指的城市建设用地。这些土地主要是用于非农业用途,人口的密度比较高,建筑物比较稠密,交通、市政等基础设施比较齐全。

1.2城市土地资源利用土地资源利用具体指的是人类为了能够从土地资源中获得一定的利益,采用一种相对系统性的方式,对整个生态系统中的关键要素进行合理控制,从整体上属于一种永久周期性的人类干预行为。为了便于理解,可以将土地资源利用这一概念更加直观地表述为:在特定的社会生产方式下,人类为了满足自身生存和自身发展的需要,根据土地资源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对土地资源进行有目的开发、使用、整理和保护的活动。从城市建设规划的层面上看,对土地资源的利用集中体现为城市功能在地理空间上的分布。文中多次提出的城市土地资源利用,将其理解为一种配置和使用城市土地资源,进而推动城市经济快速发展以及活动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以及生态效益的过程。从城市土地资源的构成结构上看,城市土地资源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其分别是:城市土地资源的类型、性质以及特点;不同城市在发展的过程中用地类型的相互联系方式,以及它们之间的比例关系;不同城市用地类型的相互作用以及其间的发展变化的关系。

2土地资源利用在城市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2.1土地权力制度和体系不完善首先,我国城市土地资源的“利”制度还很不完善,这导致了土地资源所有权主体虚化,并且使用权等级也存在很大弊端。在进行土地资源使用和管理的过程中“,利”和其他各项权利是相互区分的,其主要涉及城市土地资源的所有权以及使用权。尽管我国现行的《土地管理法》明确规定了在我国城市当中土地资源的所有权可以由我国国务院代表国家形式。但是,城市土地资源在实际使用和管理的过程中“国家所有”往往被抽象为“全民所有”,从而使城市土地资源在使用的过程中存在着土地资源所有权被虚化的现象,城市土地资源的实际所有权逐步落入到城市地方各级政府的手中。根据我国国务院与地方建立的城市土地委托—关系,地方各级政府部门不需要按照相关法律程序就能对国务院授权的土地资源行使土地所有权的部分职能。但是由于相关管理制度的不健全,导致了我国中央政府和城市政府之间并没有就城市土地资源产权形成长期有效的制约机制[2]。在城市土地资源长期管理的过程中,地方各级政府和中央政府之间关于城市土地资源所有权在事实上被异化为利益博弈的局面。其次,围绕着城市土地资源的其他各项权利不明确。在进行城市土地资源管理的过程中,政府部门对土地资源管理职能混淆是当前存在的一大问题。城市土地的“他项权利”主要指的是与土地所有者或者和土地使用者有着密切的经济关系的法人或者自然相关的一种发展和变化的权利。一般城市土地资源的“他项权利”与城市土地资源的“利”客体都为统一土地“,他项权利”一方面需要立足于城市土地资源的“利”,另一方面“他项权利”又构成了对土地资源“利”的限制。这种限制常常会影响城市土地在城市经济发展中的效能发挥。

2.2当前我国城市土地资源管理存在着严重不足就当前我国土地资源的整体管理现状而言,主要采取了升级垂直管理与国家有关部门进行督查的土地资源管理制度。其与传统的土地资源管理方式相比较主要突出了两个重大的优势:一是实现了对土地资源的上收,二是完善了土地资源的监督监管机制。但是,在城市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该土地资源管理制度还是表现出了很大的局限性。首先,在进行城市土地资源管理的过程中虽然通过这一制度能够强化对土地资源的有效管理,但是,该土地管理制度在实践的过程中对城市经济发展也造成了严重的限制。并且在市场经济法律机制还不健全的今天,其执行的有效性也颇值得怀疑。其次,当前我国国家土地总督察制度还存在很多缺陷。当前我国土地督察制度属于一种行政机关的内部监督,在法治化程度较低的前提下,往往导致监督的效果不佳。

3发挥土地资源在推动城市经济可持续发展中作用的对策分析

3.1创新城市土地资源管理体制首先,必须要建立健全中央部门与地方政府之间的土地资源委托—关系。虽然当前我国实施的《土地管理法》已经明确了我国国务院是城市土地资源所有权的代表。但是,在实际管理的过程中,城市土地资源只能够由城市地方政府进行管理。地方政府虽然不是城市土地资源所有权的代表,但实际上在城市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土地资源是由城市的管理者实际掌控的。因此,为了提高城市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加强对城市土地资源的管理。在进行城市土地资源管理的过程中,中央政府必须要明确城市政府部门的土地资源产权边界,并为其与地方政府之间构建出一套符合“激励相容约束”的委托关系。其次,在对城市土地资源管理的过程中需要建立起城市土地管理分级授权管理体制。要在城市各级政府之间构建起城市土地产权分级委托制度。具体指的是,城市土地资源在国家所有的基础之上,由我国国务院以及直属于国务院的国土资源部作为城市土地资源所有权的唯一合法代表,将城市土地所有权根据城市土地管理层级进行分级授权,委托各级地方政府依法管理城市土地。各级政府基于现有土地利用方式的不合理之处进行改进与调整,以适应和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3]。

3.2创新城市土地资源产权管理制度首先,在城市经济发展的过程中,需要明确地方政府对城市土地所有权的职能。当前,我国城市土地资源实行的主要是以多级政府的行政审批权限为特征的地方政府所有权代表制度。这一土地资源产权管理制度具有其自身的合理性。从我国政府与地方各级政府之间的关系来看,地方各级政府代表政府形式土地所有权职能也能够很好地反映国家的整体利益。从地方政府的权利与责任等方面看,我国地方政府承担着我国城市建设中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城市土地开发利用的实际事权和相关责任,根据责任对等的原则,地方政府也需要享受到土地所有权的部分权益。其次,在城市经济发展的过程中,需要细化城市土地产权,完善城市土地资源使用的所有权制度设计。在我国进行城市建设的漫长的历程当中,我国城市土地资源利用长期处于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界定不清的局面,尤其是对土地资源的“公有”和“私用”还没有在制度上做出明确的划分。这在城市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在很大程度上对城市土地资源使用的完整性和排他性造成了严重的破坏。这在城市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是土地资源的经营者以及土地资源的投资者产生了不稳定的预期,这对发挥土地资源在推动城市经济可持续发展中的积极作用造成了不利影响。因此,在推动我国城市经济发展的过程中,需要对城市土地资源进行进一步详细的划分,可以考虑将城市土地资源产权进一步细化为开发权、发展权、收益权、转让权、租赁权等多项权利。

4结语

通过上文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在城市经济发展过程中,土地资源对城市经济的发展有着直接的影响。认真处理好当前我国城市经济发展和土地资源之间的矛盾,是实现城市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条件。在我国城市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不同地区的城市应该根据城市经济发展的具体条件,采取合理的措施,在确保耕地资源的基础上,实现对土地资源利用效率的最大化,以及推动城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曾伟.土地资源对城市经济可持续增长的影响效应:理论与实证[J].贵州财经大学学报,2013(05).

[2]王丰.浅析土地资源配置对经济可持续发展之影响[J].现代营销(学苑版),2012(09).

城市资产管理篇10

为加快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和城镇化进程,推进城市建设投融资体制改革,广泛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城市建设,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

(一)指导思想: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解放思想,创新思路,积极推进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深化城市

市政公用事业改革,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促进城市资源、资产的有效整合和合理流动,建立政府主导、政企分开、社会参与、市场化运作的新型城市建设投融资体制,为我省城市建设又好又快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二)目标任务:2009年底以前,各设区市建立定位准确、功能完善的城市建设投融资主体,制订切实可行的投融资具体政策和措施,初步实现城市资源、资产的有效整合。2010年底前,进一步理顺政府相关部门和投融资主体间的关系,规范投融资行为,创新投融资方式,基本建立适应我省城镇化发展需要的投融资体制,实现城市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二、打造充满活力的城市建设投融资平台

(三)搭建适应资本市场融资要求的城市建设投融资主

体。按照《国务院关于投资体制改革的决定》要求,积极探

索各种新的投融资方式,突破城建投资瓶颈。各设区市要结

合当地实际,整合城市资源和资产,拓展投融资渠道,制订

切实可行的政策,搭建城市建设投融资平台。成立城建投资

公司(或集团)作为政府主导的城建投融资主体,并明确其

城市建设投融资主渠道地位。按照政企分开的原则,将政府

部门的投资、融资、建设、运营统一划归投融资主体,将原

来分散在各部门的城建资产和其他政府性资产及权益统一

由投融资主体运营管理。城市建设投融资主体经授权依法享

有出资人权利,承担国有资产保值增值任务。对政府下达的

城市建设项目计划,依法进行融资、建设、管理以及部分项

目的运营。原有融资能力强且运作较好的城市建设投资公司

或市政公用事业资产经营公司,进一步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和

扩大资产规模后,可直接作为政府主导的投融资主体。有条

件的县(市),也要搭建城市建设投融资平台。

(四)建立城市资产与资源注入机制。建立政府对城市

建设投融资主体资本金注入制度,现有的城市建设资金要统

一划归城市建设投融资主体使用,有条件的市、县(市),

要逐年加大财政资金注入力度。对新完工的可经营性城市资

产要及时划入投融资主体。对承担城市公益性基础设施项目

投资、建设和运营的城市建设投融资主体,享受国家相关财

政、税收的政策优惠。通过财政资金补充、城建资产注入、

土地增值收益返还等形式,建立持续的城建资产与资源注入

机制,不断扩大城市建设投融资主体的资产规模,提高资产

质量和运营能力。

(五)建立城建投资主体偿债保障机制。优化城市建设

投融资主体的债务结构,严格控制债务风险。根据具体情况,

可以采取第三方担保、资产抵押、应收账款或股权质押担保、

财政专项收费受益权和财政专项补贴资金承诺等多种方式

为城建投融资主体融资担保。从财政资金、土地出让收益和

其他经营开发性收入中拿出一定比例,设立城建项目偿债基

金,委托城市建设投融资主体管理和使用,逐步形成以盈利

性项目为载体,以城建项目偿债基金为还款来源,与城市建

设相适应的城建投资主体偿债保障机制。

(六)建立城市建设投融资人才激励机制。城市建设投

融资主体实行国有独资公司或法人独资公司管理体制,董事

会成员由政府提名。鼓励行政机关公务员、事业单位编制

人员到城市建设投融资主体工作。中高层管理职务实行聘任

制,工资待遇参照国有企业管理人员标准,并建立对应的薪

酬激励制度。鼓励城市建设投融资主体与高等院校、研究机

构和咨询服务机构建立长期合作关系。

三、拓展多种形式的城市建设融资渠道

(七)扩大直接融资的比例。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

于推进资本市场改革和稳定发展的若干意见》,逐步提高直

接融资在各地城市建设中的比例。灵活运用企业债券、股票

上市、信托计划等融资渠道,创新直接融资方式,扩大直接

融资规模。鼓励城市建设投融资主体通过收购、兼并和其他

方式,培育1—2家上市公司。积极争取省级政府债券的发行

试点工作,鼓励股权投资基金、保险资金扩大在城市建设领

域的投资规模。

(八)创新土地经营机制。不断完善土地收储和开发制

度,尽快建立城市规划与土地储备相结合的联动机制。市、

县(市)政府及其有关部门要严格控制重大城市基础设施项

目周边土地,统一规划,统一收储,统一开发,由此带来的

土地增值收益专项用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土地增值收益应

在一个月内转入城市建设投融资主体。鼓励在城市建设投融

资主体设立土地储备中心或分中心,通过项目合资、合作等

多种方式,引进社会资本,推进城镇土地储备、整理和开发

工作。

(九)大力开展项目融资创新。进一步加大盘活存量资产

的力度。对经营性的城市建设项目,鼓励采取转让产权或特

许经营权的方式回收资金。对准经营性或非经营性城市建设

项目,鼓励采取政府回购、财政补贴、收费收入支持、特许

经营授予等方式,公平选择投资者和经营者。对涉及大量机

器、设备采购的城市建设项目,鼓励采取设备租赁、融资租

赁的方式,解决资金投入问题。要积极采用Bt(建设—转让)、

Bot(建设—运营—转让)、tot(转让—运营—转让)和ppp

(政府项目与民间合作)等多种方式,进行城建项目的融资

创新。

(十)加快地方金融服务体系建设。各市要把加快地方金

融服务体系建设作为推进城市建设投融资体制改革的重要

工作来抓。积极支持外埠金融机构和中介服务组织到本地设

立分支机构,开展业务。加快地方商业银行的发展,通过多

种形式,提升我省地方金融机构的综合实力和整体竞争力。

充分发挥保险、信托、担保、咨询等金融机构在城市建设投

融资中的作用。

四、切实改善城市建设投融资环境

(十一)积极转变思想观念。增强创新意识和忧患意识,

摒弃主要依靠财政资金和银行贷款搞建设的做法,树立城市

建设投融资体制改革创新的观念。克服狭隘思想、部门利益

的局限,树立一盘棋意识,促进城市资源的有效整合和合理

流动。遵循资本市场规律,创造良好的融资环境和氛围,吸

引更多的资金投入到我省城市建设中来。

(十二)加快建设服务型政府。按照“经济调节、市场

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的要求,打破职能交叉、资源

分散、部门利益分割的限制,理顺政府职能部门与城市建设

投融资主体间的关系。各级政府及其行业主管部门要做好城

市建设投融资工作的服务,原则上不再直接参与城市建设项

目的具体融资、建设和运营。发展改革部门要加强对建设项

目立项、债券融资等的支持。建设部门要加强对建设项目的

规划、施工、质量、安全等行业的指导和监管。财政部门要

保障财政投入资金的足额、按时到位。国有资产监管部门要

加强对城市建设投融资主体的监管,保证国有资产的保值增

值。审计部门要加强对建设项目的预算、决算全过程的跟踪

审计和监督。监察部门要加强对建设项目中违法违纪行为的

监督和查处。

(十三)继续深化市政公用事业改革。全面落实《河北

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推进全省城市市政公用事业改革的

意见》(冀政〔2004〕33号),进一步加快建立城市供水、供

气、供热、公共客运、垃圾和污水处理等自然垄断性行业特

许经营制度。进一步放开城建资本市场、经营市场和作业市

场,鼓励各种所有制形式企业参与城市市政公用基础设施的

建设和经营,通过公开竞标的方式选择市政公用养护和管理

队伍。尽快实现城市建设项目建设、管理、养护的分离,不

断提高市政公用基础设施的运行效率和服务水平。

(十四)完善城市市政公用产品定价机制。严格按照国

家和省政府的有关政策要求,进一步调整城市污水处理收费

标准,加快落实城市生活垃圾处理收费制度。按照“成本+

税费+合理利润”和“保本微利”原则,尽快研究制订市政

公用相关行业的价格调整办法。建立政府公共财政合理补偿

机制,缓解因价格调整滞后对市政公用事业发展造成的资金

压力。

(十五)有效防范投资风险。加快制订中长期城市建设投

融资规划,建立城市建设项目库,对涉及重大公共利益的项

目,采取专家论证、公众参与的方式,科学慎重决策。采取

有效措施,防范城市建设投资给政府带来的债务风险和信用

风险。财政部门、审计机关要加强资金的监督管理,认真做

好项目跟踪审计和检查,加强对项目的事前评审、事中监控、

事后评价,建立健全项目跟踪问效和风险防范机制,确保资

金的安全、规范和高效使用。财政部门不得为投融资主体作

融资担保,防止财政债务危机;投融资主体之间不得相互担

保,避免造成大面积金融风险;财政拨付给投融资主体的专

项资金必须专款专用,不得交叉使用、互相挪用。

五、加强组织领导

(十六)加强对体制改革工作的领导。各级政府要高度

重视城市建设投融资体制改革工作,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建

立政府主要负责同志负总责的工作机制,充分调动各方面的

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从人才、资金、政策等多方面予

以支持,确保城市建设投融资体制改革顺利实施。

(十七)健全投融资决策机构。各市要成立由政府主要

负责同志牵头,相关部门和投融资主体主要负责人参加的城

市建设投融资决策机构,并作为政府投融资管理的决策层,

负责确定建设资金的投向和融资方案,审批资金平衡计划等

投融资工作中的重大事项。

(十八)提高工作水平和工作质量。各级政府和城市建

设主管部门的负责同志要加强城市建设投融资理论的研究

和学习。抽调政治素质高、开拓精神强、专业能力过硬的同

志充实到城市建设投融资主体,围绕城镇面貌三年大变样的

总体目标,加强对城市建设项目和城市建设投融资工作的具

体谋划。对在推进城市建设投融资体制改革中取得突出成绩

的市、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和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