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古典音乐知识十篇古典音乐知识十篇

古典音乐知识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7:51:24

古典音乐知识篇1

关键词:大学生古典音乐接受

古典音乐是音乐艺术文化体系中的重要构成元素,引导大学生加强对古典音乐的学习,增强大学生对古典音乐的接受意识,能够促进学生音乐艺术素养的培养,为大学生深入学习音乐文化知识奠定基础。因此在高校开展古典音乐教育的过程中,应该针对古典音乐进行系统的分析,并结合大学生的特点和古典音乐教育需求以及教育现状等制定更加科学的教学指导方案,有效提高学生对古典音乐的接受意识,增强古典音乐教育教学实际效果。

一.古典音乐

古典音乐广义上就是已经进行长时间传承和传播具有持久价值的音乐艺术形式,其主要是相对通俗音乐和轻音乐提出的。一般情况下对古典音乐的内涵进行解读,发现其是一种高度关注音乐艺术价值取向和人生意义的音乐形式。在古典音乐的发展过程中其更追求音乐艺术的语言表现形式、艺术表现手法以及音乐技巧方面的创新,在具体音乐艺术的呈现形态方面具有复杂性和技术性的特征,不仅要求听众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可以形成对音乐艺术的良好感知,还希望听众能够具备敏锐的感受能力,能在欣赏过程中获得相应的审美经验。对于当代大学生而言,由于一般没有接受过系统的音乐艺术教育,造成大学生对音乐艺术的理解不够深刻,在欣赏古典音乐时也难以感受到其艺术美感,因此对古典音乐的接受度偏低,甚至部分学生对古典音乐的学习存在抵触心理。所以要结合当代大学生的特点和古典音乐艺术的发展需求开展古典音乐艺术教学,有效促进大学生古典音乐艺术的接受程度得到明显的提高。

二.大学生对古典音乐艺术的接受现状

针对我国当代大学生对古典音乐艺术的接受情况进行了适当的研究,发现大学生接受古典音乐艺术的程度存在普遍偏低的问题,对学生的实际情况产生了相应的不良影响。结合相关调查数据看大学生对古典音乐艺术的接受现状,发现集中从以下几个方面体现出来:

(一)大学生接受古典音乐的程度不平衡

相关调查数据显示,我国不同专业的高校大学生对古典音乐艺术的接受程度存在明显的差异,文科学生一般接受程度偏高,理科生对古典音乐艺术的认同感则有所不足[1]。主要原因是学生在欣赏古典音乐时无法理解古典音乐,也不能产生良好的艺术审美感受,造成学生的欣赏体验感严重不足,打消了学生学习和接受古典音乐知识的积极性。

(二)大学生接受古典音乐的主动性不足

一般情况下如果学生喜欢古典音乐并愿意接受古典音乐,就会自觉搜集一些古典音乐加以欣赏,并有意识的从多渠道获取相关音乐素材,尽量创造更多学习古典音乐的机会。但是由于大学生对古典音乐的认同感偏低,对古典音乐学习重要性认识不足,导致大学生一般不会主动获取古典音乐方面的知识和素材,学习古典音乐的过程中出现了被动学习和被动接受的情况,会影响古典音乐接受效果。

(三)大学生接受古典音乐的目的不够明确

科学合理的设置学习目标是引导学生进行有效学习的关键,但是综合分析当前大学生学习和接受古典音乐的情况,发现存在的明显问题是教师没有为学生设置明确的目标,学生学习和接受古典音乐的目的不够明确,甚至部分学生学习古典音乐主要是为了附庸风雅、随波逐流,亦或是为了完成学业,学习古典音乐的目标引导性严重不足,会制约大学生学习古典音乐过程中对古典音乐艺术的认同感,不利于大学生对古典音乐接受程度的逐步提升[2]。

三.有效提高大学生对古典音乐接受程度的建议

在明确分析当前我国大学生古典音乐接受现状的情况下,为了能够促进古典音乐教育作用的发挥,奠定大学生培养工作的基础,新时期在指导大学生学习古典音乐知识的过程中,可以对大学生实施有效的教育指导,改善大学生对古典音乐的认识情况,使大学生能够积极主动的学习古典音乐方面的知识,为古典音乐教育的落实和大学生广泛接受古典音乐创造良好的条件。具体分析,在高校人才培养工作中,要想循序渐进的提高大学生对古典音乐的接受程度,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进行系统的解读。

(一)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音乐审美观念

从当前大学生古典音乐接受情况的调查研究能够看出,目前大学生不喜欢古典音乐主要是由于大学生无法对古典音乐艺术形成深入的理解,大部分学生表示他们“听不懂”古典音乐,也难以感受到古典音乐的艺术美感[3]。针对这一情况,部分教育研究人员提出古典音乐教学应该转变传统教育中存在的文学化和美术画的倾向,避免使用语言文字的方式向学生呈现古典音乐的内容。换言之,音乐教师应该明确认识到,对古典音乐的理解不能将使用语言文字表述音乐作为标准,而是应该认识到音乐艺术所塑造的形象本身具有不确定性,在教育实践中要求学生“听懂”古典音乐并使用语言文字表述出来的做法是错误的。所以,在高校教师指导大学生欣赏古典音乐的过程中,必须转变传统的教育理念,在教学实践中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音乐审美观念,在欣赏音乐时能够体悟和感受到古典音乐旋律的形式美,在高低起伏的音乐中获得情感共鸣,进而增强学生的音乐欣赏体验感。如此,学生在欣赏古典音乐的过程中能够感受到古典音乐的艺术美感,学生对古典音乐的认同感必然会明显的增强,其接受古典音乐的程度也会有所提升。

(二)开设专门的公共艺术教育课程

公共艺术教育课程是提升学生文化艺术接受能力的重要课程,高校针对学生古典音乐接受程度偏低的情况,应该有针对性的开设专门的公共艺术教育课程,对学生实施相应的公共艺术教育指导,并为学生提供参与艺术选修课程的机会,有效对学生的文学艺术修养加以强化。在开设专门公共艺术教育课程后,为了保障课程教学作用的系统发挥,还应该注意加强对课程的管理,从课程教学目标的设置、课程教学内容的选择到课程考核评价,都应该按照人才培养工作的实际需求制定相应的管理规范,并且积极选择业务能力强、教学水平高的音乐教师对学生实施古典音乐教育,增强古典音乐教育教学的趣味性和有效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能够基于公共艺术教育相关课程的学习主动参与到古典音乐课程的学习方面,增强对古典音乐的接受程度,为学生音乐艺术修养的培养奠定基础[4]。

(三)积极组件丰富多彩的学生艺术社团

在学生艺术社团中宣传古典音乐并组织学生加强对古典音乐的学习和接受也是提高学生接受程度的重要方法。在高校针对本校学生开展音乐艺术教育的过程中,可以结合古典音乐接受需求适当的开设管弦乐团、合唱乐团等,并将古典音乐艺术作为核心组织学生参与排练和演出活动,借助古典音乐艺术活动对大学生的课余生活加以丰富,有效提升大学生的人文艺术修养[5]。同时,在艺术社团中,结合教师的指导也可以有意识的让社团中的学生加强对古典音乐的学习和了解,并适当的组织学生结合现代音乐艺术理念对古典音乐进行合理的应用,创编新的音乐艺术形式。如此,高校大学生就能够形成对古典音乐文化的深入认识和理解,拉近学生与古典音乐艺术的距离,增强学生自主接受和自主学习古典音乐方面知识的意识。

(四)积极营造轻松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

校园文化氛围的营造会发挥出文化熏陶和环境影响的作用,增强学生对古典音乐文化艺术的认同感,促进大学生古典音乐文化艺术的接受程度得到明显的提升。在具体将古典音乐融入到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学校可以积极组织开展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并且长期将古今中外的古典音乐艺术引入到校园文化建设中,并适当的组织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让学生以古典音乐艺术为核心进行适当的沟通和交流,有效加深学生对古典音乐艺术的认识和理解,逐步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6]。此外,在将古典音乐融入到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学校可以适当的邀请相关专家和学者到学校中开展讲座活动和表演活动,让学生能够与古典音乐艺术文化进行直接接触,在和谐的校园音乐艺术文化氛围中接受相应的熏陶,进而改善学生对古典音乐的认识情况,促进学生对古典音乐艺术文化的学习,进而真正发挥出古典音乐艺术文化在培养高素质人才方面的作用,为将高校大学生打造成为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综上所述,古典音乐是人类音乐艺术文化体系发展过程中得以良好传承的精髓和经典内容,在高校大学生人才培养工作中,加强对古典音乐的重视,提升大学生的音乐审美品味,能够有效提高大学生的人文艺术修养,为大学生的未来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因此结合当前大学生古典音乐接受现状,应该制定相应的应对措施,让大学生在学习和探索过程中能够真正感受到古典音乐的艺术魅力,进而增强大学生对古典音乐的认同感,有效增强古典音乐教育效果。

参考文献

[1]戚昭君,姜力宾.当代大学生对古典音乐接受现状的探析[J].黄河之声,2017(19):60-60.

[2]胡爽.浅谈西方古典音乐与幼儿多元发展[J].北方音乐,2016,36(9):132-132.

[3]张乐心.贝多芬在中国--西方古典音乐接受问题个案研究[J].音乐传播,2016(3):123-123.

[4]王樱朴.浅谈电视文艺晚会中古典音乐的“流行化”改编--以《最忆是杭州--G20杭州峰会文艺晚会》为例[J].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17(12):81-82.

古典音乐知识篇2

【关键词】古典音乐;欣赏;大学生;审美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78(2016)01-213-01

古典音乐是过去时代流传下来的典范(或经典)的音乐,但特指以维也纳古典乐派为代表的音乐。就广义而言,该词在使用中常有几个层次的内容:1.从维也纳古典乐派往前追溯一至二个世纪,包括文艺复兴(1430-1650)以来所有欧洲著名音乐家的创作。在这个意义上,古典音乐是指19世纪初叶以前的音乐,区别于浪漫乐派的音乐。2.从维也纳古典乐派往后顺延一个世纪,将浪漫乐派、民族乐派以及有其他倾向的大批作曲家创作包括在内。在这个意义上,古典音乐是指20世纪以前的音乐,有别于20世纪以来现代乐派的音乐。3.将20世纪以来的某些音乐也划入古典音乐的范畴。

音乐是一种文化现象,是人类不能缺少的语言,也是人类灵魂的升华。从原始人不断抗拒自然界的威胁以及漫长的艰苦劳动中提炼出最早的音乐,到现今世界各国丰富多彩的音乐体系,不能不说是一个文明的奇迹。古典音乐是音乐文化的结晶,它包括交响乐、奏鸣曲、清唱剧、管弦乐、歌剧、协奏曲、器乐独奏曲、室内器乐重奏曲等。古典音乐与严肃音乐成为同义词,与流行音乐和民间音乐等形成相对的概念。古典音乐具有较为丰富和深刻的内容,艺术形式上较为严谨完美,包含着较多的教育和审美意义。所以,欣赏古典音乐可以培养大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和爱好,全面提高大学生的素质和审美能力。通过多年古典音乐的教学实践,总结古典音乐欣赏教学可从以下两个方面培养大学生的审美意识:

一、古典音乐的官能欣赏

作为音乐教育者,我们知道:最容易进入古典音乐殿堂的就是官能的欣赏,即满足于音乐的直觉感受。也就是说你觉得旋律优美动听或者有振撼力的古典音乐,给学生以力量、振奋精神的古典音乐;或你认为是好的声音、好的音乐可不必考虑其他的内涵。如果有一套较好的音响,学生就更爱听,听得轻松,听得舒服,时间长了学生就很快跟着你进入古典音乐的殿堂在教学中可以以这种基本意识来引导学生进行古典音乐的欣赏。例如,柴可夫斯基《天鹅湖》中的《四小天鹅舞》,是该舞剧中最受人们欢迎的舞曲之一,舞剧的节奏干净利落,描绘出了小天鹅在湖畔嬉游的情景,质朴动人而又富于田园般的诗意。学生可以从该舞剧的音乐中感到轻松活泼,在聆听音乐时学生都能将“天鹅湖”优美、典雅的元素联系起来,把“天鹅”的美丽、活泼、天真的元素联系起来。所以说优美动听的旋律、有振撼力的古典音乐,刺激了学生的直觉感受,使他们的直觉感受得到了满足,这就是古典音乐的官能欣赏。长久坚持就能提高大学生对欣赏古典音乐的兴趣,培养提高大学生的审美意识。

二、古典音乐的情感欣赏

再进一步就是古典音乐情感的欣赏,也就是通过感受古典音乐的各要素,体验、理解音乐的情感。在欣赏过程中,对音乐的节奏、旋律、和声、音色、力度、速度、调式、曲式、主题加以了解分析。节奏常被比喻为音乐的骨架、节奏是音乐中要拍弱拍强的周期性律的重复进行,基本的节奏所表现的风格我们应该让学生了解。如慢三、慢四一般表现抒情、优美。在曲式表现上圆舞曲表现活泼;进行曲表现有力度等。

旋律也称曲调节,高低起伏的音乐是按一定的节奏有秩序地横向组织发展起来。我们让学生欣赏古典音乐过程中,要让学生思想跟着旋律走,欣赏感觉就容易找到,古典音乐的思想内涵就会清了,也可以从古典音乐的思想内涵中对学生进行审美的能力培养。如水平进行时的旋律表现温柔和优美、宁静;级进和跳进时就是主题推向高潮,表现兴奋、激动和进取;下行时的旋律一般表现激烈转为平静等。

和声也称和弦的应用,一般古典音乐都是多声部的音乐,如果说旋律是横向发展进行,和声就是纵向进行的。如此一来,音乐就丰满起来,也有了气势。音乐力度、速度等这些要素我们可以适当学习一些音乐基础知识得以掌握。古典音乐作品的曲式、和声、主题是十分规范严谨的,我们可以运用这些知识去体验理解。引导学生凭着兴趣进入古典音乐情感的欣赏也是不难实现的。要注意在教学中,学生应在学习一定音乐基础之上进行古典音乐的欣赏,才能全面的理解古典音乐的内涵,才能在潜移默化的古典音乐欣赏中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大学生学习古典音乐、理解古典音乐、欣赏古典音乐,将有利于提文化修养素质、培养良好的审美能力。

参考文献:

古典音乐知识篇3

一、教学改革背景1、古典音乐的界定。古典音乐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古典音乐指古代流传下来的可称为典范的音乐作品,包括当时的通俗音乐和民间音乐。狭义的古典音乐指十八、十九世纪的古典主义音乐流派。对于古典音乐的界定,有助于古典音乐教学的改革。如果只是单纯的教授十八、十九世纪的古典主义音乐,必然影响学生的学习的兴趣和热情,而如果将古典音乐的教授界定在古今中外优秀的音乐作品的范围内,那么教学实践的改革,也必然会体现出多样化,且实际操作性也会非常强。2、古典音乐教学的意义。爱国之情,纯真的爱情、友情,对大自然的赞美,对人生的思考,劳动人民的辛苦劳动,战士的英勇精神,淳朴的地方风情,多样化的人生,对生命的思考,生与死的对立等等,这些是古典音乐所表达的内容和范畴。在感受古典音乐的时候,其实感受的是生命,感受的是整个世界。这些都是学生必然要去经历、体验的事物,教会他们体会古典音乐,其实就是教他们学会感受人生。将古典音乐应用在教学当中,会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同时还会陶冶他们的情操,培养他们的审美观,使得他们的发展更具科学性和多样性。3、古典音乐教学面临的阻力(1)社会的转变。古典音乐出现的世纪里,人类还处在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的早期,那个时代的生产生活方式和现在有着巨大的差异,生活节奏也迥异于现代社会。美丽的乡村风景,淳朴的村民,蓝天白云绿水掩映下的原野,在古典音乐的时代里,到处可见。音乐表现的就是当时人民的生活,音乐中的一切对于当时的人民来说都是亲切可感的。当时的人,可以从音乐中感受生活,又可以在生活中感受音乐,可以说音乐和他们的生活是连在一起的。进入20世纪,社会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令人向往的乡间生活不在了,取而代之的是冰冷的机械化生产。生活的节奏变得异常紧凑,人们很难停下来脚步去感受生活,而生活本身也没有什么值得感受的美感了。在20世纪末期成长起来的学生,不可能了解当时的社会,很难感受到当时的生活状态,毕竟两个时代的差异太大了,因此对古典音乐的接受必然是艰难的过程。(2)现代音乐冲击。现代音乐不是一种音乐流派,是现代出现的各种风格流派音乐的统称。它顺应了现代社会快节奏的生活方式,赢得了人们的欢心,在如今大行其道。总的来说,现代音乐好玩、新奇、刺激、颓废。它的快速消费的特点,是人们接受它的另一个原因。相对来说,古典音乐需要花费人们大量的时间精力去感受,需要人们较高的修养,于是古典音乐就被冠上了“古板”的帽子,被人们拒之门外。Rap是现代音乐流派的代表,20世纪70年代在美国出现,之后迅速席卷全球,到了90年代中期,Rap的强劲势头有所减弱。但之后,Rap借鉴吸收了其他音乐流派的元素,使得受众越来越广。Rap以在机械的节奏声的背景下,快速地诉说一连串押韵的词句为特征。快速地诉说使得强烈的情绪得以轻松表现出来,同时快速的说唱给声带、舌头、嘴唇带来强烈的肉体刺激,满足了现代社会追求肉体刺激的需求;Rap的歌词押韵,并且歌词表现的内容很广泛,连最普通的日常生活也能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还有就是,不需要正规的训练就可以很好的掌握Rap,这是其他音乐形式所不具备的特点,很多喜欢音乐的学生不需要经过严格的音乐训练就可以把乐队组起来,这对学生有着巨大的吸引力。这些吸引学生的音乐要素,古典音乐显然不具备。(3)教育的功利性。古典音乐对教学有很高的要求,现在成人都很少能够欣赏的了古典音乐了,更不论在现代音乐中成长起来的学生了。在这种现状下,古典音乐教学必须呈现丰富精彩的内容和灵活多变的教学形式。但现在的中国,教育的功利性及其强,为了教授古典音乐而去教授,认识不到古典音乐教学的特殊现状。这种功利性的教育观念必然导致教学的困难。4、古典音乐教学改革的必要性。课堂上让学生听几首古典曲子,然后教师讲解一下,这样的教学不是古典音乐的教学,更不利于古典音乐的教学。学生对古典音乐本来就有陌生感,这样的教学只会增加他们的反感。古典音乐的教学承载的东西很多:a.社会风俗、民俗风情b.音乐风格、特点c.审美能力d.价值观念、审美观念e.自我反思的媒介丰富的内容,必然要求多变、灵活的教学形式,以便能带给学生真实感人的古典音乐。如今单一、简单化的教学方式,不可能适应古典音乐教学的任务,在这样的情况下,必然要求我们寻找更科学的课堂,更科学的教学方式。同时古典音乐教学改革,是一个宏大的工程,不仅仅是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的改革,它涉及面及其广泛。它必然要求我们放弃教育的功利化,音乐教学不是为了升学,不是为了装点学生的门面。二、教学改革具体措施1、古典音乐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把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学生身心健康作为古典音乐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在这个思想指导下,坚持走学生多元化发展的道路,坚持以学生为本。本着“适度基本理论知识,较强专业技能能力,较宽的知识面,高素质”的教学原则,对课程内容与结构,教学手段与方式,教学管理制度进行深化革新,以培养高素质、综合素质的学生。现代社会是个综合化多元化发展的社会,社会也需求多元化发展的人才,在此背景下,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必须适应社会的需求。正确的教学改革指导思想能使得教学改革变得顺利成功,没有正确的教改思想,教学改革何从谈起。教改指导思想一旦确立,必须将其贯彻下去,让其在具体的教学改革环节体现出来。2、古典音乐教学改革的原则a.坚持以改革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为先导的原则,建立符合中国教育要求的素质化、人性化、专业化的教育理念,以其指导整个教改的实施。b.坚持创新的原则,教学内容坚持创新,教学手段要创新,教师的教学理念更是要坚持创新。由于古典音乐教学的特殊性,改革更是要坚持创新的原则。c.坚持可操作性的原则。改革方案要适应现在的教学现状,更要适应具体学校的教学实际,不能将国内外的优秀方案生搬硬套,在改革借鉴的同时,考虑到可操控性,考虑到具体地方具体学校的教学情况。#p#分页标题#e#3、教改的内容(1)基本设施的改进。教学设施是知识传达的媒介,媒介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教学质量的好坏,音乐尤其如此,古典音乐更是如此。现在许多学校的基础设施相对落后,多媒体虽然应用在了音乐课堂上了,但是音响、投影、幕布等质量差,古典音乐的音色、旋律得不到很好的传达,配合古典音乐拍摄的画面也起不到相应的效果。优秀的古典音乐是诗、画、乐的结合,徜徉在一首优秀的古典音乐中的时候,除了感受到动人的旋律外,还可以感受到一首优美的诗,一幅美丽的画卷。符合标准的多媒体设施可以将文字、画面、旋律完美的结合起来并准确的传达出来。动人的文字和秀美的图画可以轻松的将学生带进音乐的两大要素——旋律、意境中去。学校还应购买相应的音乐器材,如古筝、大提琴、小提琴、钢琴、古琴、琵琶等等。讲述到相应的曲目时,教师进行演奏,让学生体验现场版古典音乐,现场体验带来的震撼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2)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传统的教学方式是单向的灌输式教学,教师负责讲解,学生负责听。这样的教学方式不符合教改的指导思想,不符合国家素质化教学的要求,不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是现阶段教学改革的要求,但并不代表对传统教学方式的摈弃。教师的讲解式教学是必须的,但需要相应的改变,讲解不能再是单纯的灌输式的,应该坚持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用启发式的教学方式传授知识。在学生听完曲子之后,教师应该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去思考曲子的旋律,音乐的主体思想。以学生的认知规律、情感特点为前提,启发学生去感受、理解曲子的美感和意义。例如教授《阳关三叠》这一曲目,教师先将曲词展示出来,让学生思考曲子的意思;然后学生分组,按照他们对曲子的理解进行表演,教师在旁古琴演奏配合学生的表演;表演结束后,教师询问学生,如他们对曲子主题的理解,他们为什么这么表演等等;然后教师呈现音乐视频(里面有配合音乐的表演);然后教师表达自己的意见,并根据学生的理解和学生进行讨论。除了启发式的教学手段外,还应采取现代化的信息化教学手段,古典音乐不同于文理科专业,但是同样需要学生对信息的掌握。校园网络和多媒体教学,可以让学生接受到更多的古典音乐知识,获得更多的古典音乐的资源,能使他们拥有多种学习渠道,更能让学生在学习中变得主动。(3)课堂氛围的改革。学生学习的场所大部分的时间是在课堂,课堂气氛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学生学习成绩的好坏。成功的教学改革,课堂氛围的好坏是关键,课堂是教改的落实点,必须充分认识到这一点。课堂氛围的好坏是教师和学生共同营造的,但是在教师的主导下完成的。教师的情绪、言谈举止、专业水平直接关系到学生对课堂的感受,成功的教师是能充分认识到这一点的,在课堂教学中,成功的教师是能充分利用这一因素的。教师专业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学生的认可度,学生只有认可老师的专业能力,才会认真去听讲。有了学生的参与,课堂的氛围才有可能活跃起来。教师对自己专业能力的发展是课堂氛围好坏的必要条件。教师的情绪是影响课堂氛围的另一因素。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情绪应该是稳定的,不能多变,且主导的情绪应该是积极的,向上的。学生的情绪是极容易受到教师情绪的影响的,神色恍惚,表情漠然,情绪萎靡等等情绪只会让学生感到压抑,不利于教学信息的传达,情况严重的甚至会造成学生厌学。最关键也是最主要的因素就是教师的课堂技巧,教师在古典音乐的课堂中,要能带领学生走进古典音乐的世界里,不然课堂将会变得枯燥。4、古典音乐和古典文学的结合文学和艺术从古至今都有着密切的联系,尤其是古代。中国是个典型的代表,古代许多诗歌就是歌词,如《诗经》、《宋词》、《元曲》。有些优美的诗歌,本身就是一首优美的音乐,许多音乐本身是一首优美的诗歌。加强对学生古典文学的修养,间接有利于培养学生古典音乐的鉴赏力。古典音乐的教学任重而道远,它承载着学生综合化、素质化发展的重大使命,承担着民族文化复兴的任务,承担着中西文化交流的重担。同时古典音乐教学需要丰富的课堂内容,活跃的课堂氛围,灵活的教学方式。而现阶段的古典音乐教学存在着很多的问题,这是我们必须要面对和必须要改革的。

古典音乐知识篇4

多年来,我国的广播古典音乐节目一直在普及古典音乐知识、提高全民音乐欣赏水平等方面做着不懈的努力,也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令人遗憾的是,近两年来,由于收听率日渐不敌流行音乐节目,出于经济效益的考虑,有些音乐电台的广播古典音乐节目时间被大幅压缩,而播出的时间段也越来越偏。整段的黄金时间被流行音乐节目占据。是什么原因导致广播古典音乐节目收听率下降呢?

现代社会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大部分人在紧张的工作之余听听音乐,只是为了放松心情。然而,有的广播古典音乐节目忽略了这部分听众的收听心理,同时也忽略了古典音乐轻松多彩的一面,在节目中一味展示其高雅性和节目的教育意义,使得人们一听到“古典音乐”就会自然联想到“神圣、严肃、专业”,这几个字眼犹如一道道难以逾越的障碍,让听众望而却步。于是更多的人在闲暇时间选择了通俗易懂的流行音乐作为调剂。

诚然,古典音乐是一种精致的文化,其典雅的气质、磅礴的气势、多彩的表现手法是其他众多音乐种类无法企及的。它本身所具备的高雅性和教育功能是不言而喻的。当古典音乐遇到广播这一现代传媒手段,它的原有属性借助广播节目的传播特性(广泛性、便捷性、优质性、专业性、互动性)得到进一步的发挥,其中尤以娱乐、美育、审美这三大功能最为明显。

这里先了解一下历来受广播古典音乐节目重视的美育功能和审美功能。

美育功能:“移风易俗,莫尚于乐”(出自《孝经・广要道章第十二》)。

当前,物质文明建设高速发展,需要有相应的精神文明建设为之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健康的、高格调的音乐,不仅能够给人们以积极的情感体验,并且可以培养人们纯洁而善良的道德情操。从这一点来看,广播古典音乐节目拥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审美功能:对于已经具备较高音乐修养的听众来说,广播古典音乐节目不仅为他们提供音乐,更是为他们提供了一个和其他古典音乐爱好者交流感受和观点的平台。通过美育,这部分听众从最初的审美享受,上升到了一个更高的层面――提高审美鉴赏力。他们可以听主持人对音乐的介绍,也可以和主持人以及其他听众互换意见、分享心得,从音乐中感悟人生、体会人性中的真善美。

二、广播古典音乐节目的娱乐功能

首先需要明确:这里的“娱乐”指的是一种高层次的精神的满足感。许多人听古典音乐的最初目的,就是因为古典音乐严谨的音乐形式和清晰的音乐语言能够缓解紧张的情绪、让人们感到身心愉悦。而广播这一仅仅“诉诸听觉”的媒体与古典音乐相结合,能够最大程度地调动人的听觉神经,给听众带来松弛的审美享受。

三大功能中,娱乐功能给听众带来审美享受,在此基础上,通过美育功能引导听众进行更高层次的审美(即提高审美鉴赏力),从而真正实现审美功能。

如上图所示,审美享受―审美鉴赏力是一个由低到高的过程,美育功能在其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由此可以看出,在宣传普及高雅文化的过程中,作为古典音乐节目基础功能的娱乐功能同样不容忽视。

三、广播古典音乐节目的主持艺术

曾经有位嘉宾在做客北京音乐台的“古典也流行”节目时这样说过:“聆听古典音乐的第一步,是感受,而非知识。”

这个观点和笔者的观点不谋而合。

的确,当人们想“进一步提高自己的音乐鉴赏力时,不可避免地要学习一些有关的知识,但这并不意味着一定要让自己用专业的眼光去审视音乐。”①事实上,有些懂点儿乐理的人“虽然有很高的技术判断力,但同时却失去了欣赏音乐时常有的乐趣。”②而在欣赏古典音乐的初期,最重要的是审美享受。

所以,主持人首先要让那些刚开始对古典音乐感兴趣的听众了解:专业知识并不是欣赏古典音乐的必备前提,最重要的是我们为了寻求精神上的愉悦才选择了古典音乐。

作为广播古典音乐节目的主持人,在节目中不妨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帮助听众从中获得更多的美的感受。

⒈缩短与听众的距离感

对于许多中国听众来说,大部分古典音乐与我们之间存在着时间距离和文化距离。这一客观存在的事实无法被改变,但是我们可以通过拉近古典音乐和听众的心理距离来改变现状。北京音乐台的“古典也流行”一直在强调“让古典融入现代,让音乐融入生活”,我个人更喜欢后半句话“让音乐融入生活”。因此让古典音乐走下神坛、融入大众的生活是至关重要的。

许多人听到“古典”就觉得难以沟通。首先,这里要明确一点:“在19世纪以前的音乐里,基本上没有什么古典与流行的区别……很多在今天的人们看起来是正宗古典的音乐,当时恰恰是非常流行的。”③

其次,过去我们习惯于“神化”音乐家。事实上,即便是再有天赋的音乐家,其成就也都离不开个人的努力和来源于生活的灵感。还有的音乐家被描绘成拥有“教科书”般的面孔,总让人们联想到严肃、正统、不苟言笑,使人难以接近,从而也就对他的音乐作品产生偏见。

这些,都需要主持人从更为人性化的角度介绍音乐家,让听众通过深入了解他们的创作环境,进而从音乐里去感受作者当时的心境。

这样拉近了听众与音乐家及其音乐作品之间的心理距离,有助于他们带着更为轻松的心情欣赏乐曲。

⒉增强音乐的表现力

广播没有电视那些丰富多彩的表现手段,但是广播古典音乐节目主持人可以根据所掌握的专业知识,通过调动听众的其他感官来弥补仅仅诉诸听觉的旋律的抽象感。

这方面做得较具代表性的是香港爱乐电台。几年前,他们就摒弃了单纯通过阐述音乐史来推广古典音乐的方式,根据具有音乐理论基础的“颜色论”观念,将不同的音乐描绘以不同的颜色,让听众通过“画面”更加了解和接近古典音乐,这个绝妙的构思充满了活力和感染力,无限激发人们对古典音乐的兴趣,一年后,听众增至100万人。④

⒊调动听众的想象力

作为时间艺术,音乐是比较抽象的。所以想象在音乐欣赏中不可或缺。但是这种想象必须参照音乐本身的特点,不能天马行空。在广播古典音乐节目中,主持人必须能够准确地抓住每首乐曲的特点,运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调动听众的想象力。

以北京音乐台的“古典也流行”为例:在某期节目中,主持人以“冬日即景――雪花”为主题,播放了一系列世界名曲,和听众一起回忆印象最深的冬日雪景。在播送拉赫马尼诺夫的《第二钢琴协奏曲》第二乐章时,主持人由音乐中体现出的典型的俄罗斯式的忧郁联想到了俄罗斯漫长的严冬;《阿尔罕布拉宫的回忆》“充满了淡淡哀伤的回忆感”,让人想起“记忆中最美最柔静的白雪皑皑的世界”;《芦笛舞曲》中钢片琴所演奏出的跳跃的音符“仿佛片片雪花在空中上下翻飞舞动”;舒曼的《梦幻曲》中“那恬静的和声、优美的旋律则给人以雪后平静的心情”。

这几首乐曲分别出自不同音乐家之手、且主题各不相同。但是主持人在确定范围“冬日・雪”后,根据每首曲子中旋律或乐器音响的特点,找出了相通之处进行想象。几首曲子听罢,发觉仿佛真的看到了漫天翻飞的雪花,感受到了冬日雪后的宁静。

遗憾的是,目前大部分的广播古典音乐节目还停留在枯燥单调的读稿阶段,容易让听众产生倦怠心理。因此,提高听众对古典音乐节目的兴趣,调动听众的想象力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环节。

⒋提高语言的感染力

许多古典音乐不像流行歌曲那样用浅显直白的歌词告诉人们所要表达的内容。那些没有歌词的古典音乐作品,完全依靠旋律、节奏的变化表情达意。对于部分对古典音乐不甚了解的听众来说,主持人的有声语言就成为了关键。

在广播古典音乐节目中,音乐是主体,语言在其中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运用得好,就会有利于加强节目整体感,并且会成为音乐美感的延伸,同时又不会起到喧宾夺主的负面效果。

前文提到过,对于初期接触古典音乐的听众来说,最好的方式就是让其从古典音乐中获得愉悦感从而产生兴趣。因此,主持人的语言至关重要。

首先,需要考虑到绝大多数听众的接受能力,语言要尽量通俗、较少使用专业词汇。

其次,注重语言和音乐的比例。在欣赏古典音乐的初期阶段,音乐是绝对的主角,目的是为了让听众尽可能完整地感受乐曲所带来的心情。主持人在适当的时候给予几句必要的提示或介绍即可。

再有,主持人要能够在依据具体乐曲和稿件内容的基础上,使语言灵活多变。语言的形象感强、生动风趣,会大大增强音乐的表现力,也更容易调动起听众的想象力。并且,讲述感、交流感强的语言也比单一的读稿介绍更容易拉近主持人与听众之间的距离。

即便是再严肃的音乐家也会写一些雅俗共赏的作品或进行一些愉悦大众的表演。像写下庄严神圣的《B小调弥撒》的巴赫,就写过音乐喜剧《咖啡康塔塔》,描写了一个守旧的父亲阻挠时尚的女儿喝咖啡的故事。这部作品在咖啡馆里演出的时候,受到了许多观众的喜爱。身兼作曲家和表演艺术家的帕格尼尼巡演的时候,在表演完规定的曲目后,总是加演一些用小提琴模仿动物声音的片段。观众每每最喜爱的就是这类模仿,甚至起立叫好、喝彩。⑤巴赫和帕格尼尼的故事,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古典音乐对于最广大的听众而言,更主要的是娱乐功能。反过来看,古典音乐只有不舍弃这最基本的审美享受,才会拥有更多的听众。

那么作为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向大众普及宣传古典音乐的广播节目,也应该遵循这一规律,争取更多的听众收听节目,才会为更高层面的审美功能的实现打下比较坚实的基础。

注释

①②亚历山大・沃:《古典音乐――一种新的聆听方法》[m],朱秋华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p12

③阿拉・古兹利米安:《在音乐与社会中探寻――巴伦博依姆、萨义德谈话录》[m],杨翼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社,2005年:p2

④沈洁:《如何主持古典音乐鉴赏节目》[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5年,第6期:p65

古典音乐知识篇5

古典音乐似乎也具备某些这样的特质。比如,在其诞生之初,同电影一样也在帮助人类探索未知的听觉世界,而且时至今日,发展到现当代的现代音乐也同样承担着探索和拓宽全人类感知力的重任。再比如,每次听到古典音乐或是谈到古典音乐,心底也总会不由得将它与“经典”二字相联系,脑海泛起的阵阵波澜也总与自己曾经被“经典”打动的一段段听觉回忆有关,而诸如此类的回忆也都被深深地印上淡淡的怀旧味道。也就是说,在我们内心深处,此时的古典音乐已经不止是一首音乐,它还夹带了我们个人对它的感知,以及产生这样那样的感知时周边的种种境遇。当我们听完一首音乐,关上唱片机的时候,这一切的一切,包括听觉与感知也同时都被打包封存在了我们的记忆里。这样的记忆比原本音乐本身来的更加珍贵与生动,是真正独一无二的独家记忆。那么,也许历经数年之后的某一天,当再次聆听同一段音乐的时候,曾经初次相见的震撼或许已经历经沉淀,变得不再娇艳,却多了一份厚重,而这一份厚重的感受往往正来自音乐本身加上你的那份独家记忆。

何谓古典音乐?广义上是指诞生于中世纪至十九世纪末的音乐,包括了巴洛克、古典主义及浪漫主义等不同时期的诸多不同体裁、不同风格、不同乐器编制的音乐。而我们现在狭义的古典音乐,大多特指具有古典主义风格的音乐,即有着复杂配器、庞大乐器编制,由大型交响乐队演奏,产生宏大听觉效果的音乐。有着这样特质的音乐,无论是真正的古典音乐,还是依照这种特质专门为电影创作的电影原声配乐,都在电影音乐中占据着其他风格音乐无法替代的地位。而这种地位也随着电影的发展悄悄发生着变化。

远在无声电影时代,古典音乐是伴随影像画面唯一的听觉伙伴。当卢米埃尔兄弟首次用一道神奇光束将火车进站的影象投影在银幕上时,惊讶不已的观众听到的却并不是火车发出的汽笛声,而是谐谑、典雅的欧洲古典音乐。由于当时技术的限制,流行在电影放映的同时,临时根据不同风格的画面,搭配上现有的风格大致与之匹配的音乐由演奏家现场演奏,来填补无声电影听觉上的空洞。这种用古典音乐充当电影画面音乐伴奏的形式,伴随着电影走过了最初的三十年默片时代。

进入有声电影时期后,影片中的听觉形象除了音乐之外,增加了语言和音响效果。这时的电影艺术由于技术的提高,对电影音乐的要求也逐步细化,突现出电影音乐的非独立性。用来配乐的音乐需在创作构思伊始,就要结合电影的总体构思、结构与画面视觉形象等因素进行设计。能否与画面更好融合变得比音乐本身的可听性更加重要,听觉与视觉的有机结合,使音乐成为与画面互帮互助的“搭档”。音乐既不能过于寡淡而不足以烘托画面想要表达的情绪,又不能太锋利突出过于“抢镜”,喧宾夺主冲淡了画面的视觉冲击力。任何一方面有所缺失,都将导致电影整体效果的损失。所以,电影配乐者需要关注的内容变的越来越多,时代再也不允许用现成的古典音乐直接充当全部电影配乐,由此,为电影专门创作的配乐应运而生。在电

影的国度里,音乐终于经历完从为画面“搭把手”的伴奏,到作为“搭档”配合电影的创作的角色转换。

十分有趣的是,即便专门为电影而创作的配乐可以更好地满足画面对音乐的种种需求,而且利用古典音乐充当电影配乐有着一定的危险性,例如音乐本身的“气场”可能会干扰观众对电影本身或导演意图的理解,或由于一首古典音乐本身,根据篇幅及曲式结构的起承转合关系所固定的情绪发展节奏,作为配乐时不能随着电影剧情发展的节奏随心所欲任意调整,但古典音乐固有风格在某种程度上限定了画面风格等诸多需克服的困难,古典音乐却从未退出过电影配乐的舞台。相较电影诞生之初,古典音乐占据绝对地位的时期,在音乐形式创新和发展日新月异,电子、流行、摇滚等各类音乐在电影配乐沃土上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今天,古典音乐仍稳占一席之地,更加印证了它独特的魅力和不可替代的位置。

众多成功运用古典音乐作为电影配乐的现代优秀电影作品,让我们更加体会到古典音乐的无可替代,像一种符号、一种味道,一种印记,深刻又沉稳地温暖了每一帧画面,感染着每一个经历它的人,如同母亲,或是一位睿智的老者,使人不知不觉敞开心扉,卸下防备,开启心灵如婴孩般敏感的感官感受力。它不同于其他同样也具有感染力的音乐,它没有新创作音乐所带来的全新听觉的感官刺激,却以不带攻击性的感染力,打出这张攻无不克的温情牌,可谓仁者无敌。也许,这就是怀旧的力量。

问题是,音乐的自律性决定了它就是纯粹凭借旋律和节奏等音乐元素相组合,需经过听者在感官经历过程中加想和想象,唤醒内心感受,从而达到表现相关主题的目的。正所谓“声无哀乐”,音乐的情感并非客观存在于音乐中,而是主观存在于每位听众的情感记忆中。好的音乐,就是能瞬间找到并打开你心中封存那种记忆的那只箱子。换言之,不是音乐直接表现了某种感情、画面或场景,而是在听众构想的帮助下,在感官经历的过程中逐步构筑起来的。古典音乐更是以一个完整的曲式,层层铺垫递进渲染直至曲终,从而表达一个完整的作曲家意图展现的精神内涵。这样看上去,当古典音乐作为电影音乐时的非独立性,与它本身的自律性之间的确存在矛盾之处。

其实,不仅是古典音乐,电影本身与它的观众也存在着某种潜在的矛盾。假如我们以开放、宽松、尊重的态度看待电影音乐中的古典音乐与古典音乐本身,勇于腾出完整的一颗心,用来像孩童般不加保留地接受这电影带给我们的一切感受进入我们的身体。在短短的两个多小时内暂时忽略电影本身,忽略古典音乐本身承载的其他与电影无关的内涵,忽略我们先前已经固有的成见,或许这些矛盾都可以迎刃而解。

只需要把古典音乐交给电影,就像爱情一样。

古典音乐知识篇6

【关键词】高校;古典;萨克斯管专业;教学;颤音

颤音的主要作用就是为了整体修饰声音,其主要的表现意义在于展现出更加规律的跳动效果,从根本上提升音乐作品的表现能力,增强声音本身的波动性。假如能够运用系统、有序的音乐技术进行颤音学习,就能够使得学生在实际应用阶段更好地选择颤音的应用技法。在高校的古典萨克斯管专业学学习期间,有效地运用颤音的优势,能够使学生演奏音乐变得更加游刃有余[1]。在20世纪80年代初,相关研究人员就提出,在古典萨克斯管中增加适当的颤音能够更好地提升最终的演奏效果,并且在实际的演奏中增加颤音的技术,能够更好地提高现场的演奏质量[2]。

一、在古典萨克斯管教学中增加颤音的教学价值

颤音本身作为古典萨克斯管演奏中常见的一种表现方式,在萨克斯演奏过程中使用得十分频繁,并且也会常常出现在古典萨克斯管的现场演奏中。在传统的观念中,古典音乐的演奏需要进一步地使用颤音的技术。所以,在当前的高校古典萨克斯管的学习中,教师十分注重对学生颤音的指导,同时音乐专业院校也对该项知识内容有进一步的研究与跟进。在高校的古典萨克斯管日常教学中增加颤音的内容,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通过颤音进行声音的修饰,对于声音修饰来说,它不仅能够利用音符规律性的跳动来提升或者降低整体作品的音高,还能够采用颤音的方法增加或者减少振幅,从而使得音乐发声在整体音色上有一定改变[3]。再加上采用颤音的方法本身只是起到对声音的修饰作用,而并不会对古典萨克斯管的基本节奏以及旋律产生较大的影响,也不会对作品整体的表现力产生不良效果。在实际古典萨克斯管的演奏期间,假如能够科学有效地使用颤音的技术,就能够使演奏在感染力以及表现力上有所增强,进而提升整体效果。当前的音乐社会正处于传统与现实社会相互矛盾的局面,社会的进步能够侧面影响到音乐在各个方面的发展[4]。传统音乐的发展也同样如此。假如传统音乐想要在当前的社会背景下占有不可忽视的位置,就需要更大程度地去适应当前的社会背景,不断进行更新与完善。鉴于此,在高校古典萨克斯管的教学中增加颤音的课程教育内容,是古典萨克斯管演奏今后发展的必然趋势。当前,高校的古典萨克斯管教学也需要顺应时代的发展变化进行教学改革,采用颤音与日常课程练习结合的模式才能够更好地推进高校古典萨克斯管今后的发展,为高校古典萨克斯管今后的教学质量提供保障。颤音的演奏技术本身在高校古典萨克斯管课程结构模式中就属于基础性的内容,教师只有在不断更新颤音教学理念的基础上进行教学,提高学生对于颤音的理解能力,才能够从整体上为提升高校古典萨克斯管的演奏效果打下坚实的基础[5]。

二、高校古典萨克斯管专业教学中颤音的应用

(一)早期古典萨克斯管作品并没有体现出颤音的实际应用颤音从音乐本质上来讲就是一个音的音高有规律的上下起伏,颤音的基本属性包含两方面的内容——颤音的幅度与频率。一个普通的音高就是固定的,没有相互之间的起伏,而颤音的音高则呈现不固定的、有规律的起伏。古典萨克斯管最早被发明出来的时候,演奏者并不会在演奏期间使用颤音。他们之所以不使用颤音是由于古典萨克斯管的发音原理是借鉴单簧管的发音原理而来的,都是利用单一簧片振动发声的模式将声音发出来的[6]。并且,早期的古典萨克斯管演奏者大部分都是单簧管的演奏人员,其中也包含古典萨克斯管的发明者阿道夫萨克斯本人,他也是一位出色的单簧管演奏家。鉴于此,古典萨克斯管早期的演奏方法与单簧管演奏模式十分相近,古典萨克斯管在演奏期间也尚未使用颤音的技术。从19世纪中叶到19世纪末期这一阶段,社会以浪漫主义风格的古典萨克斯管独奏、重奏曲目的创作为主,所有的作品都没有涉及颤音的运用,比如,古典萨克斯管早期作品中都运用浪漫主义风格的演奏模式,听众都能够感受出浪漫主义的色彩[7]。但是在当时的作品中,都几乎不使用或者少使用带有颤音的演奏模式,大部分的演奏家也都会参照古典单簧管演奏家在声音方面的处理方式。

(二)出现古典萨克斯管颤音的时间以及20世纪上半叶颤音的应用形式古典萨克斯管颤音最早在爵士乐中有所呈现,当时古典萨克斯管作为一种独奏的乐器被融入爵士乐的演奏中,对于爵士乐的发展起到根本性的推动作用。同时,爵士乐的风格也能够从侧面促进古典萨克斯管演奏技术的发展及演变。产生这一影响最为关键的一个因素就是古典萨克斯管演奏中颤音的产生。当时爵士乐逐渐走入欧洲,古典萨克斯管的演奏人员也逐渐开始吸收爵士乐中的颤音演奏方法,并将其有效地融入古典萨克斯管的现场演奏中。正因如此,在早期的古典萨克斯管现场演奏资料中,能够听到的颤音都会或多或少地带有爵士乐的风格类型[8]。在当时的颤音演奏中,大部分都是在标准音高的模式下进行上下之间的起伏,主要的特征就是幅度大、频率快,并且,幅度与频率基本能够保持稳定不变。比如,在法国演奏家演奏的《克里斯顿》中,听众可以感受到颤音特殊的表现力,当时的颤音表现模式最为明显的缺点就是整体十分的机械,并没有过多的变化内容,在萨克斯的演奏期间,整体声音也不够柔和、优美。再加上本身颤音就是在原本音高的基础上进行提高一下的运动,幅度较大,在演奏阶段常常会因此影响音准的问题而导致整体效果出现误差[9]。

(三)20世纪下半叶古典萨克斯管颤音的变化以及实际应用由于古典萨克斯管的不断发展,在古典萨克斯管颤音逐渐形成的同时,颤音技术的发展也在一直推进。在20世纪80年代之后,颤音的技术出现明显的改进与创新。为了能够解决早期古典萨克斯管颤音演奏中的音准以及音色等细节方面的问题,古典萨克斯管演奏家借鉴并采用了新的模式对颤音内容进行改进,对比长笛与双簧管中颤音的应用方法对古典萨克斯管颤音进行创新,这样的变化模式能够让颤音的音高更加接近于作品的标准音高,在这样的基础上保证音乐的音色得到了延伸与拓展[10]。比如,聆听法国演奏家在不同时期演奏的《克里斯顿》的同一作品的录音时,就能够感受到颤音的演变过程。这样的变化就是由于社会的背景在不断变化,演奏人员在古典萨克斯管演奏期间的演奏技法在不断革新。从那时开始,颤音在实际的应用中,其幅度与频率就会随着音乐的不同状态进行一定的变化,已经不再是固定性的模式。当音乐作品的情绪较为轻柔、舒缓时,则颤音的幅度较小、频率较慢,甚至演奏者会有选择性地使用颤音;反之,当音乐作品本身的情绪较为激烈、紧张时,则颤音的幅度较大,频率也会随之加快。鉴于此,颤音在印象主义色彩变化期间的作用是十分关键的,教师在进行高校古典萨克斯管的教学期间也需要进行历史方面的正面引导,让学生能够在具备文化知识的基础上,再进行古典萨克斯管颤音知识的学习与应用。

古典音乐知识篇7

新一轮教育改革要求我们更多地以孩子为中心,因此幼儿音乐教育也必须向传统的音乐教育模式发起挑战,顺应整合课程的发展趋势,关注艺术教育在五大领域中的中介作用,促进幼儿在以音乐为媒介的整合课程中的发展。

西方古典音乐因其严谨、复杂的曲式结构,悠久的发展历史,音乐本身的民族特色及其严肃的表现方式,让众多一线幼儿教师在幼儿音乐教育教学中因难以驾驭而鲜有尝试。

一、西方古典音乐的发现之旅

(一)西方古典音乐的概念

我们现在所说的“古典音乐”,确切的说应该是“西方古典音乐”,即Classicalmusic。对西方古典音乐的界定是有广义和狭义之称。广义的概念是指那些从中世纪文艺复兴时期开始至今的、在欧洲主流文化背景下创作的传世作品。狭义的西方古典音乐特指欧洲古典主义时期(约1750-1720年)以海顿、莫扎特、贝多芬三巨头为代表的“维也纳古典主义音乐”,因其复杂多样的创作技术和所能承载的厚重内涵而有别于通俗音乐和民间音乐。

(二)西方古典音乐各个时期的风格特点

音乐是文化孕育出的精华,是文化的外延。根据古典音乐的产生时期及其在不同时代文化背景下不同的风格特点,人们通常把西方古典音乐划分为巴洛克时期、维也纳古典时期、浪漫主义时期等几个阶段。

巴洛克时期的音乐以蒙特威尔蒂、巴赫、亨德尔为代表,因为当时宗教改革风起云涌以及中产阶级的日益壮大,这一时期的音乐与文艺复兴时期的音乐相比呈现出的特点体现在乐曲的音高、速度和力度的对比更加强烈甚至略带夸张,而且音乐的表现形式开始多样化。

维也纳古典主义狭义上是指以海顿、莫扎特和贝多芬等三位维也纳大师为代表的乐派,这一时期的音乐受欧洲启蒙思潮运动的影响,在音乐表现上取代巴洛克时期的多装饰和富丽堂皇,着重在于展现人性及实现声响美,其在音乐中散发出来的理性和智慧的光芒,更是成为古典音乐的艺术典范。

浪漫主义音乐思潮产生于18世纪末19世纪初资产阶级革命的动荡时期,当时欧洲流行德国古典哲学和空想社会主义学说,这样的社会文化背景也直接导致了这一时期的音乐在小巧和温和中无不透漏出令人陶醉的浪漫气息。

二、西方古典音乐对幼儿发展的价值

西方古典音乐以交响乐为主,讲究和声和节奏,曲式以深刻严肃而见长,突出主客观的对立,着重美学及功能性。古典音乐的这些特点虽然让很多人盲目的觉得他们太难以理解而“望之却步”,但据研究证明,人类大脑中许多与学习相关的联系,都可以在胎儿及婴幼儿时期用古典音乐去激发。

(一)西方古典音乐与胎教

随着时代的进步,古典音乐应用于胎教的功能性受到越来越多人的认同,其中,古典音乐因为曲式的复杂性和严谨的构成模式被普遍认为有助于培养胎儿及婴幼儿的认知能力,而且这种能力的培养也有助于他们随着年龄的增长去学习有关数学、科学以及语言方面的知识。此外,由于西方古典音乐大多是钢琴曲或交响乐,例如莫扎特的《弦乐小乐曲(K525)》就是一首以小提琴为主的多声部弦乐演奏的音乐作品,乐曲虽然复杂却有着极其规律的变化模式,古典音乐这样的特点有助于培养胎儿及婴幼儿强烈的时间感和空间感,长此以往,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自然也就有所提高,这些对于幼儿在智力游戏及科学实践中潜力的开发也起到了很好的基础作用。

在胎教日益受到重视的今天,我们也越来越容易在各种胎教书籍、网站上发现推荐适宜胎教的各类古典音乐,但不难发现,莫扎特的这首经典小夜曲仍旧高居榜首。

(二)西方古典音乐与学龄前儿童

古典音乐具有丰富的内涵,其音乐本身的内容和严谨的表达方式,对于学龄前儿童的发展也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这体现在:

1、可以从中学习到一些音乐知识,了解一些音乐家的励志故事。莫扎特是一位英年早逝的天才音乐家,他曲折而富有故事性的人生经历必然会为幼儿所吸引,因为喜欢听故事正是每一个幼儿的天性。同时在音乐营造的氛围下听故事,有助于幼儿潜移默化的建立旋律感、律动感和节奏感,为以后音乐的学习打下牢固的基础。同时,故事的记忆、复述和想象,有助于幼儿未来学习能力的提高,促进其语言能力、注意力、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发展。

2、可以培养儿童逻辑性和理性的发展。古典音乐是具有规则性本质的音乐,具有严谨的曲式结构且曲式结构合理,注重逻辑和形式的美感。这些都有助于幼儿在音乐的感受、欣赏、学习和表现过程中逐渐培养起缜密的逻辑思维模式和理性思维方式。古典音乐的这些本质性的特点在《K525弦乐小夜曲》中同样有着深刻的体现,小夜曲由四个基本部分组成,其主旋律在第一部分的中间开始出现,此后,在后几个小节中开始反复出现,乐曲的反复性和规律性有利于儿童在捕捉乐曲旋律的同时培养其逻辑性和理性的发展。

3、古典音乐有助于幼儿情感的发展。正如音乐家斯特拉文斯基所说:“音乐就是情感,没有情感就没有音乐。”古典音乐作为“流行”于各个时代的“经典”音乐,任何一首乐曲都是作曲家情感的凝聚和体现。《K525弦乐小夜曲》是莫扎特在布拉格演出歌剧《费加罗婚礼》获得巨大成功之后,紧接着创作出的作品。整首乐曲节奏活泼流畅、旋律温柔恬美,充满了明朗的情绪色彩和青春气息,跳荡着无忧无虑的情感,象征着幸福完美的感情。因此,儿童在感受、欣赏和表现乐曲的同时,自然会感受到曲作家强烈的感情,并且也会受到感染,从而促进自己情感的形成和发展。

4、古典音乐促进幼儿审美的发展。古典音乐作为艺术的一种,本身就是一种美的体现。幼儿在欣赏古典音乐的同时,审美的能力将与音乐审美目标同时发生,从而促进幼儿审美能力的提高。

三、西方古典音乐应用于幼儿音乐教育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应用现状

虽然西方古典音乐以其严谨的结构、和谐的旋律而经久不衰。但是大部分人在听到“古典音乐”这几个字的时候,脑海中仍旧不由自主的浮现出演奏者高雅的服装、严肃的指挥、恢弘的表演阵容、面容肃穆的听众……从而很难对“古典音乐”产生亲近感。

那么“古典音乐”在幼儿教育中的状况究竟又是什么样的呢?

笔者曾在陕西省多所幼儿园见习或实习,期间对于这些幼儿园的音乐教学进行了细致的观察并进行了详尽的记录,结果发现,部分幼儿园音乐教学仍旧是传统的“学唱歌”——老师教一句,幼儿唱一句。在“学唱儿歌”和“律动表演”的主旋律中,部分学校也会开展专门的奥尔夫音乐集体教学,由受过相关培训的老师进行执教,不过这样的机会每个班级并不是很多。然而,在众多的幼儿园音乐教学形式和教学内容中,将古典音乐的欣赏纳入到正常的教学活动设计中的少之又少甚至没有,因此笔者在看到这一现状时也甚感担忧。

通过笔者在幼儿园的访问观察发现,西方古典音乐在幼儿园的教育教学活动中所占的比重少之又少,甚至是空白,这样的音乐教育现状让人不得不深感担忧。

而与西方古典音乐在幼儿园“市场”冷淡的场景相比,奥尔夫音乐教学在幼儿园相对发展比较“繁荣”。大部分幼儿园会有受过专业学习和培训的教师负责全园幼儿的音乐教学活动。

(二)当前幼儿园音乐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部分幼儿园在吸收奥尔夫音乐教学法的同时,虽然学会了奥尔夫音乐教学的方式和模式,但是在对其教学精神的领会方面仍旧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具体表现在:在对孩子进行音乐的培养上存在着专业化倾向;强调某一作品的工艺性,轻视幼儿的整体性发展;教师教学中,忽视幼儿的主体性,教学方法比较单一;只把音乐教育简单的理解为“唱儿歌”“打节奏”等,不注重音乐教育与其他领域的整合。

在国际幼儿教育界已经逐步认识到“整合”对于儿童学习的重要意义的前提下,幼儿园整合课程的设计显得尤为重要和关键,而以音乐为中介的幼儿多元发展也成为众多幼教专家的研究方向。而在关于如何“整合”方面,加德纳教授的“多元智力理论”为我们提供了解决问题的理论基础。

四、整合活动设计思路——以《K525弦乐小夜曲》为例

(一)理论基础

1983年,美国哈佛大学发展心理学家Dc.HowardGard—ner在批判智力单因素论的基础上,运用发展和认知心理学、生物进化论、人类学、心理测量学等领域的知识,通过对天才儿童、大脑损伤病人、环境和教育影响等方面的实证研究和事实分析,系统的提出了多元智力理论。

加德纳认为,“世界上两个人没有完全相同的智力组合,每个孩子都是一个潜在的天才儿童,只是经常表现为不同的方式,除了‘天才’之外,对一般人而言,只要教育得当,每个人的七八种潜能,都能得到相当高的发展水平。全面开发学生的潜能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能的。”

20世纪90年代后期,加德纳在扩展研究并探讨多元智能在教育实践中的运用的过程中,对自己原先提出的7种智能进行了修改,增加了八种智能。这样,代表儿童不同发展发面的智能包括了:语言智能——人身上所表现出来的对语言文学的掌握能力;数理逻辑智能——数学和逻辑推理的能力,科学分析的能力;空间智能——在头脑中形成一个外部空间世界的模式并能够运用和操作该模式的能力;音乐智能——能够敏锐的感受音乐和创造音乐的能力;身体运动智能——运用整个身体(或身体的一部分)解决问题或者表现创造的能力;人际关系智能——理解他人的能力,即善于理解和认识他人的动机,与他人交往合作的能力;自我观察智能——欣赏大自然并善于把握自然中各种物体和物体之间关系的能力。

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使我们认识到,教育需要在尊重儿童发展的个别差异性和注重儿童发展的全面性方面寻找一种平衡。将多元智力理论应用到幼儿园,一方面是提醒幼儿园教师“每一个孩子都是不同的,每一个孩子都是一个潜在的天才”,从而不以统一的标准要求所有的儿童、不制定所谓的标准、认同孩子在学习以外的其他方面的表现并予以鼓励。在另一个方面,给孩子提供更大发展空间和发展舞台,能够在更为自由和宽广的天地里探索自己更为感兴趣、更喜欢、更宁愿专注于的事情。而这些正是幼儿园整合课程发展的迫切要求的体现。

在整合课程中,必须以幼儿的核心经验进行课程设计,课程的内容既要充分考虑各个领域课程的发展要求,即既可以按照《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划分的健康、语言、科学、社会、艺术等五大领域进行设计,也可以根据多元智力理论划分的儿童发展要求,即语言智能、数理逻辑智能、音乐智能、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人际关系智能、自我认识智能和自然观察智能来进行设计。

(二)乐曲分析

莫扎特一生共创作了13部小夜曲。G大调弦乐小夜曲(K·525)创作于1787年8月24日,是当时器乐小夜曲的典范。此曲是莫扎特在布拉格演出歌剧《费加罗婚礼》获得大成功之后,紧接着创作出的作品。这首弦乐小夜曲,是为黄昏或晚间贵族们娱乐、餐宴而作,曲子极为美丽,抒情宜人。

这首《小夜曲》全曲共分为四个乐章,好似一部小型的交响乐。

第一乐章是4/4拍子的奏鸣曲式,是进行曲风格,具有轻快、流行的气质,轻快活泼的音乐符合孩子纯洁活泼的天性,必然可以吸引他们的注意。第二乐章是2/2拍子的三部曲式,曲调十分浪漫抒情,在这个部分适宜的加入一些符合乐曲背景的故事,既符合乐曲的特点,又能为幼儿所喜欢。其中中间部分第一小提琴和大提琴卡农风的对话,由于高音区和中音区的互相对照,加强了音乐的戏剧性,并在征收小夜曲的色彩对比上起到了很大的作用。第三乐章为3/4拍子的复三部曲式,明快、有力的第一段和柔和、甜美的第二段相应成趣,为小舞步曲中的杰作。这部分似乎是在暗示着故事将有一个美满而快乐的结局,王子和公主将要过上幸福的生活,幼儿的情绪也必将随着音乐而有着无法抑制的快乐。第四乐章是2/2拍子的回旋奏鸣曲式,洋溢着轻快的青春气息,如同一个故事结束了,老师和幼儿还沉浸在刚刚的故事中,砸着嘴巴慢慢品味呢。

(三)整合活动设计思路(活动月)

活动名称:《小夜曲K525》

活动目标:1.通过活动参与,体验《小夜曲K525》的旋律;2.知道作曲家的生平及曲子的创作缘由;3.认识提琴的种类及其声音;4.培养幼儿聆听古典音乐的爱好。

活动准备:

1.幼儿准备:(1)让幼儿习惯聆听音乐,可以在幼儿午睡或做工作时放轻缓的古典音乐;(2)训练幼儿以音乐代替老师的口令进行集合、安静、i-n所等。

2.教师准备:(1)收集有关17、18世纪欧洲宫廷生活图片;(2)收集提琴的图片及音乐;(3)让家长陪同幼儿聆听《小夜曲K525》。

教学设计与内容:

(一)情境布置

1.整体教室布置:利用窗帘布、桌布、皱纹纸、床罩等材料,将教室布置成17、18世纪欧洲宫廷的样子。

2.区域布置:(1)娃娃家:将娃娃家布置成欧洲贵族饮用下午茶的地方(提供茶具及假的西点,供角色扮演);(2)绘画区:雕塑——用纸黏土做出你所知道的欧洲绅士、淑女的样子。撕贴画——撕出欧洲宫廷建筑的轮廓;(3)建构区:运用大积木或乐高建构欧洲宫廷建筑;(4)图书区:放置与17、18世纪欧洲宫廷文化相关的书籍。

(二)手偶剧表演:以《小夜曲》为背景音乐,利用手偶生动的讲述莫扎特和音乐的故事,并请幼儿复述和扮演。

(三)影片欣赏:放映有欧洲贵族宴会的影片(建议:卡通《凡尔赛玫瑰》)

(四)说故事:以《小夜曲》为背景音乐,讲述《灰姑娘》或《睡美人》等以宫廷为背景的童话故事,可以请幼儿复述、角色扮演。

(五)戏剧扮演:1.请幼儿扮演成欧洲贵族的绅士或淑女参加宴会;2.故事分角色扮演。

(六)认识乐曲中的演奏乐器:提琴家族:大提琴、小提琴、中提琴、低音提琴。

(七)校外教学:带领幼儿参观幼儿园附近的乐器行,认识提琴家族。

(八)游戏:让幼儿分组进行猜乐器游戏。(乐器声音提前准备)

(九)音乐律动:随音乐节奏自由摇晃身体或进行有节奏的动作表现。

(十)音乐画图:随着音乐的节奏、旋律,根据自己的体验,自由创作画面。

活动延伸:有趣的下午茶。在教学分享时间举办这个活动,让幼儿体验欧洲贵族的饮茶文化。

五、结语

古典音乐知识篇8

进入高中之后,学生大体上已经历了九年的音乐培养,应当具备了初步的音乐审美能力。因此,高中阶段的音乐欣赏教学重点是在原基础上进行音乐审美能力的提高训练。用以训练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内容应当选取一些相对有一些难度的曲子,如中国古曲音乐和西方古曲音乐等。西方古曲音乐在人类音乐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历史地位,在高中音乐欣赏课中,应予以重点处理。下面结合实际简要谈谈高中音乐课中西方古曲音乐欣赏的一些方法。

一、清晰西方音乐发展史主线,厘清教学思路

广义的西方古曲音本文由论文联盟收集整理乐历时三百多年,从被称为音乐之父的巴赫开始一直到印象派的大音乐家德彪西。在这一段时期中,出现了许多闪耀的音乐明星和音乐作品。可以说,这三个多世纪中,西方可谓音乐繁盛至极,成果丰硕。但高中阶段并非要把这些成果都拿出来欣赏,一方面时间不允许,另一方面高中生认知能力有局限。实际上,高中音乐课程不可能全部为西方古曲音乐,整个课程体系中只能拿出部分空间来容纳西方古典音乐,往往只是选取一些重头的音乐家和音乐作品,甚至只是一个音乐名段。不过,教师在执教过程中,不能仅仅为欣赏而欣赏,而要适当贯穿讲解一些音乐史的知识,从理论上提升学生鉴赏素养。笔者综合各家观点后,将西方古曲音乐史大致分为如下阶段:巴洛克音乐——维也纳古典时期——浪漫主义时期——现代。然后按此划分规划欣赏课的内容,使教学的思路沿着音乐史的发展线条运行,最终使教学结构清晰,教学重点突出,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学生快速掌握了西方古曲音乐史的知识,提升了音乐欣赏的理论素养。

在开始讲解西方古典音乐时候如笔者上述所讲己经为学生勾勒了一个较为清晰的西方音乐发展史,这时的学生大概对西方古典音乐的一些基本情况有所了解,基于此,笔者在讲解巴洛克时期的时候事先会大概的描述一下什么是“巴洛克”,什么是艺术中“巴洛克风格”这些基本的概念,当然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对这一问题只是做一些概念性的描述。接着会对巴洛克音乐的艺术风格做一个大概描绘让学生进一步理解“何为巴罗克”这一基本概念,下来会进入对于巴洛克音乐的代表人物的一般性讲述,期间会涉及到“音乐之父”巴赫、亨德尔、维瓦尔第和威尔第等人,还会讲述到这一时期的音乐类别和特征。在这一前提铺垫完成后就会进入对重点音乐家和作品的稍微详细的讲解阶段,选巴赫为例,因为巴赫的作品数量较为庞大,所以会选取被世人公认的名曲如《卡农曲》《托卡塔曲》、《哥德堡变奏曲》、《六首勃兰登堡协奏曲》、《十二平均律曲集》和《马太受难曲》等做一个概述性的介绍。为了提高学生的音乐热情,笔者在讲完这些后会不时的穿插一些如巴赫终生未婚这样的一些逸闻轶事来活跃课堂气氛加深学生对艺术家本人伟大的艺术气质的感知,然后,笔者会选取教材或者笔者自选的上述名曲的一些精彩片段利用多媒体在课堂播放让学生切身感受巴洛克音乐中的严谨对位法的艺术风格而后让学生阐述自身的看法。在让学生熟悉了上述的课程进行方式后,对于以后维也纳古典时期、浪漫主义时期和现代时期的西方古典音乐的讲解会依次进行但也会进行一些根据不同时期的音乐风格特点所讲内容的粗细和方式相应的会做一些有利于学生接受的调整。

二、多学科交叉,辅助提升音乐欣赏水平

任何艺术形式都不是孤立地存在的,音乐也如此。音乐与当时的社会风貌、民族习俗、政治、经济、文学、科技等都有密切的关系。可以说,世上根本没有完全独立的音乐。当前享誉世界的贝多芬名曲《第九交响乐》原本就与文学相依相生。德国文学史上有一个重要的时期为“狂飘突进”时期,其领袖之一叫希勒,他写了一首诗叫《欢乐颂》,当时的音乐家贝多芬为之谱曲,在创作过程中,由于音乐天才灵感的触发,贝多芬最终写成了具有四个乐章的宏大交响乐——《第九交响乐》;此外,巴赫的音乐带着浓浓的基督教味道,瓦格纳的歌剧完全就是音乐与文学、表演艺术等多艺术的融合产物,而一些现代乐器的创制和使用,本身就是科技的产物。由这些例子可以看出,音乐不是独立的存在,也不可能独立存在,它始终于各学科相关联,在各学科的影响和促进下不断向前发展。因此,在引导学生欣赏这些音乐时,应适当引导他们了解相关的学科背景知识。比如贝多芬《英雄交响曲》,在听的过程中可引导学生想象拿破伦领军驰骋的壮观凄美景象。结合多学科知识引导学生赏析,可以使学生对相应的音乐有更好的审美素养和能力。

三、因材施教,分层赏析

各个学生音乐天赋自有差异,再加上从小成长的环境以及后期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上可能存在的种种差别,导致音乐审美能力发展不一致,这就要求音乐教师应因材施教,将赏析能力分为不同的层次,对应要求不同的学生。比如对同一首乐曲,针对基础好的学生,可要求其实现知识串联性的赏析,即听懂音乐节奏和旋律所表达的情感以及其中包含的故事;对于基础弱的学生,只需要要求其感受到节奏和旋律带来的或其他心理反应即可。

古典音乐知识篇9

【关键词】高中音乐教育;西方古曲音乐;赏析

进入高中之后,学生大体上已经历了九年的音乐培养,应当具备了初步的音乐审美能力。因此,高中阶段的音乐欣赏教学重点是在原基础上进行音乐审美能力的提高训练。用以训练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内容应当选取一些相对有一些难度的曲子,如中国古曲音乐和西方古曲音乐等。西方古曲音乐在人类音乐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历史地位,在高中音乐欣赏课中,应予以重点处理。下面结合实际简要谈谈高中音乐课中西方古曲音乐欣赏的一些方法。

一、清晰西方音乐发展史主线,厘清教学思路

广义的西方古曲音乐历时三百多年,从被称为音乐之父的巴赫开始一直到印象派的大音乐家德彪西。在这一段时期中,出现了许多闪耀的音乐明星和音乐作品。可以说,这三个多世纪中,西方可谓音乐繁盛至极,成果丰硕。但高中阶段并非要把这些成果都拿出来欣赏,一方面时间不允许,另一方面高中生认知能力有局限。实际上,高中音乐课程不可能全部为西方古曲音乐,整个课程体系中只能拿出部分空间来容纳西方古典音乐,往往只是选取一些重头的音乐家和音乐作品,甚至只是一个音乐名段。不过,教师在执教过程中,不能仅仅为欣赏而欣赏,而要适当贯穿讲解一些音乐史的知识,从理论上提升学生鉴赏素养。笔者综合各家观点后,将西方古曲音乐史大致分为如下阶段:巴洛克音乐――维也纳古典时期――浪漫主义时期――现代。然后按此划分规划欣赏课的内容,使教学的思路沿着音乐史的发展线条运行,最终使教学结构清晰,教学重点突出,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学生快速掌握了西方古曲音乐史的知识,提升了音乐欣赏的理论素养。

在开始讲解西方古典音乐时候如笔者上述所讲己经为学生勾勒了一个较为清晰的西方音乐发展史,这时的学生大概对西方古典音乐的一些基本情况有所了解,基于此,笔者在讲解巴洛克时期的时候事先会大概的描述一下什么是“巴洛克”,什么是艺术中“巴洛克风格”这些基本的概念,当然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对这一问题只是做一些概念性的描述。接着会对巴洛克音乐的艺术风格做一个大概描绘让学生进一步理解“何为巴罗克”这一基本概念,下来会进入对于巴洛克音乐的代表人物的一般性讲述,期间会涉及到“音乐之父”巴赫、亨德尔、维瓦尔第和威尔第等人,还会讲述到这一时期的音乐类别和特征。在这一前提铺垫完成后就会进入对重点音乐家和作品的稍微详细的讲解阶段,选巴赫为例,因为巴赫的作品数量较为庞大,所以会选取被世人公认的名曲如《卡农曲》《托卡塔曲》、《哥德堡变奏曲》、《六首勃兰登堡协奏曲》、《十二平均律曲集》和《马太受难曲》等做一个概述性的介绍。为了提高学生的音乐热情,笔者在讲完这些后会不时的穿插一些如巴赫终生未婚这样的一些逸闻轶事来活跃课堂气氛加深学生对艺术家本人伟大的艺术气质的感知,然后,笔者会选取教材或者笔者自选的上述名曲的一些精彩片段利用多媒体在课堂播放让学生切身感受巴洛克音乐中的严谨对位法的艺术风格而后让学生阐述自身的看法。在让学生熟悉了上述的课程进行方式后,对于以后维也纳古典时期、浪漫主义时期和现代时期的西方古典音乐的讲解会依次进行但也会进行一些根据不同时期的音乐风格特点所讲内容的粗细和方式相应的会做一些有利于学生接受的调整。

二、多学科交叉,辅助提升音乐欣赏水平

任何艺术形式都不是孤立地存在的,音乐也如此。音乐与当时的社会风貌、民族习俗、政治、经济、文学、科技等都有密切的关系。可以说,世上根本没有完全独立的音乐。当前享誉世界的贝多芬名曲《第九交响乐》原本就与文学相依相生。德国文学史上有一个重要的时期为“狂飘突进”时期,其领袖之一叫希勒,他写了一首诗叫《欢乐颂》,当时的音乐家贝多芬为之谱曲,在创作过程中,由于音乐天才灵感的触发,贝多芬最终写成了具有四个乐章的宏大交响乐――《第九交响乐》;此外,巴赫的音乐带着浓浓的基督教味道,瓦格纳的歌剧完全就是音乐与文学、表演艺术等多艺术的融合产物,而一些现代乐器的创制和使用,本身就是科技的产物。由这些例子可以看出,音乐不是独立的存在,也不可能独立存在,它始终于各学科相关联,在各学科的影响和促进下不断向前发展。因此,在引导学生欣赏这些音乐时,应适当引导他们了解相关的学科背景知识。比如贝多芬《英雄交响曲》,在听的过程中可引导学生想象拿破伦领军驰骋的壮观凄美景象。结合多学科知识引导学生赏析,可以使学生对相应的音乐有更好的审美素养和能力。

三、因材施教,分层赏析

各个学生音乐天赋自有差异,再加上从小成长的环境以及后期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上可能存在的种种差别,导致音乐审美能力发展不一致,这就要求音乐教师应因材施教,将赏析能力分为不同的层次,对应要求不同的学生。比如对同一首乐曲,针对基础好的学生,可要求其实现知识串联性的赏析,即听懂音乐节奏和旋律所表达的情感以及其中包含的故事;对于基础弱的学生,只需要要求其感受到节奏和旋律带来的或其他心理反应即可。

古典音乐知识篇10

[关键词]跨步音乐高校音乐教育

上世纪90年代,在教育部召开“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工作会议”后,艺术欣赏类课程在高校得到普及,其中“基础乐理”“音乐欣赏”等公选音乐课程成为高校音乐审美教育的主要形式,在促进学生音乐文化素养终身发展、个性培养以及完善人格的形成上都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如何使高校音乐教育在素质教育过程中充分发挥其潜在作用,是当前高校音乐教育工作者所应着力解决的重要课题。

一、高校音乐教育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自高校音乐公选课程开设以来,高校学生音乐素养得到显著提高,校园艺术气氛更为活跃。但就目前现状而言,音乐公选课程未能完全实现预期教学效果,拥有深厚文化底蕴的民俗、古典音乐难以激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喜欢音乐但排斥音乐课的现象普遍存在。笔者以为,这种现象的出现有以下原因:一是学生初、高中时期音乐教育匮乏,电子传播媒介使流行音乐快餐成为学生音乐欣赏的主体,进而造成高校学生审美价值观念、欣赏趣味肤浅;二是高校音乐教育课程设置专业化过强、简单笼统,教学的连贯性、结构性存在缺陷,教学内容仍局限于传统的乐理认识与技能训练,极大限制了学生终身音乐素养发展的空间;三是知本经济时代下的快节奏工作生活给学生带来升学就业的巨大压力,由此而来的浮躁心理很难达到古典音乐所要求的“宁心静性”。

针对以上高校音乐教育中存在的问题,部分学校开设了由专业教师主导的流行音乐课程,并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与提高了学生的音乐文化素养。

二、跨步音乐尝试教学的科学内涵

1.跨步音乐的内涵

所谓“跨步音乐”,是游走于流行音乐与严肃音乐之间的一种“兼有型”音乐类型,在当代音乐潮流中别树一帜。其独特之处就表现在,其主题清晰动听,在音乐风格与气质上,实现了古典、民俗音乐的旋律与通俗音乐的节奏、速度实的完美结合,是缺乏基础乐理知识者迈向高雅音乐欣赏的捷径之一。马克西姆、波士顿通俗乐队(pop)、莫里埃尔轻音乐团等都是当代跨步音乐的杰出代表。

2.跨步音乐尝试教学的必要性与迫切性

普通高等教育处于初高中教育向“社会人”教育过渡的特殊阶段,是大学生的“心理断乳期”。这一时期音乐教育的缺位或错位都会影响到高校学生审美价值观念或审美意识的正常发展。将跨步音乐尝试教学应用于高校音乐教育,有助于获取学生认同,激发学生探究兴趣;也使专业音乐教师能有力干预学生音乐欣赏能力的培养,将符合高校学生欣赏水平的、艺术性与思想性并具的跨步音乐名曲引入课堂教学,最大限度的实现学生终身音乐学习能力的发展。

三、高校跨步音乐尝试教学的实施方法研究

当前流行音乐元素几乎完全占据了高校学生的音乐审美空间,跨步音乐教学的导入要考虑到音乐的格调高雅与知识性、思想性的主体特征,对学生的兴趣及接受能力也应全面考量,尤其是高校学生正处于青年叛逆期,内心的复杂多变与审美心理的浪漫化都要求跨步音乐教学应把握以下基本要点。

1.选择适当授课内容,吸引学生学习兴趣

跨步音乐尝试教学是辅助正常音乐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教师如何以其专业素质选择恰当的跨步音乐经典名曲,是这一教学模式的关键环节。克莱德曼、雅尼、马克西姆等音乐家的优秀作品都是可以应用于教学的合适案例,以雅尼的现代电声乐作品为例,《DaretoDream》(追梦)、《neverLeavetheSun》等作品都将古希腊爱琴海中的浪漫与年轻美国的奔放激情演绎的水融,古典交响乐的优美旋律与深邃思维在这一刻得到了完美表现。克莱德曼对古典钢琴乐的演绎也是如此。“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流行音乐充斥于高校学生的音乐艺术审美活动中时,教师应着力于引导学生审美观的升华,以疏代堵,在以跨步音乐的时尚性吸引学生兴趣的同时,以其知识性、思想性进一步锤炼学生的基础音乐素养。

2.合理利用教学资源,教学方式多元化

任课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在合理利用的基础上实现教学资源最大限度的利用。高校音乐教育多拥有完备的多媒体教学设备,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的视听功能进行备课,剪辑相关音乐现场录像画面,适当添加文本、图片信息,向学生展现极具感染力的视听盛宴,凸显跨步音乐特有的表现力与感染力。很显然,内容丰富的视听教学较之单纯的乐理、技能教授更加有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能让学生在短暂的45分钟课时内对陈美、雅尼等人拥有独特古典艺术美的作品有一个初步形象的认识,并由此促进学生音乐探究、自主学习能力的形成。此外,展开小组合作、探究性学习等模式,让学生以班组为单位在课堂外积极参与艺术社团活动,学唱跨步音乐名曲,在启发学生音乐学习积极性、开拓视野的同时,也能起到排除学生对高雅音乐听赏障碍的作用。

3.建构多元化评价体系,提升教学质量

简言之,就是要建构传统的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跨步音乐作为一种新型的音乐流派,学生的音乐学习可能会遇到听赏障碍及课程本身带来的困难,因此教学质量的评价应做到横向与纵向上的综合评价,以取得较为客观合理的教学质量反馈。这一体系应建立在学生主体的人格视野的基础上。横向评价方面,结合课堂评价、阶段性评价多种形式,充分调动学生主动性、参与性,发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纵向上,采用分层评价模式,通过对学生知识建构、个性差异特征的针对性评价,激发与调动学生音乐学习积极性。

4.联系流行音乐元素,逐步导入高雅音乐教育

跨步音乐是流行音乐元素与严肃音乐的结合体,其教学关键是经典名曲的筛选,思想性、艺术性、知识性,三者缺一不可。笔者以为,教师可适当结合高校学生热衷的影视mtV、最新唱片发行等,提炼其精华,追本溯源以展示跨步音乐、高雅艺术的创作魅力。如将《霸王别姬》中的京剧脸谱、唱腔,《十面埋伏》中的琵琶演奏元素等引入课堂都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也可以将流行音乐创作中借鉴的古典民俗元素加以剖析,如SHe的《不想长大》与莫扎特的《g小调第40号交响曲》二者间的音色音域的相似性分析,由此逐步引导学生在流行音乐、跨步音乐直至高雅音乐的学习过程中实现完美过渡。应注意的是,跨步音乐教学目标是实现学生音乐审美意识的完善,艺术想象及创造力的发挥,因此,跨步音乐教学应经过感知――认识――理解的渐进性学习,难以一蹴而就,因在学生音乐欣赏层次达到一定程度时开展本环节的音乐教育。

四、结语

总的来说,跨步音乐的尝试教学目前尚不成熟,还有待遇改进,但很大程度上这一教学模式具有其独特的教育意义,在流行元素与教材中的古典、民俗音乐间形成了沟通交流的空间,是高校音乐教育中值得研究与商讨的一种教学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