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文学象征意象的艺术特征十篇文学象征意象的艺术特征十篇

文学象征意象的艺术特征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7:52:59

文学象征意象的艺术特征篇1

关键词:象征图形;语义;语法;语用;语境

中图分类号:J502文献标识码:a

图形具有符号性与语义性双重语义,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把中国传统象征图形的演变过程视为一个符号化的过程。中华民族通过象征图形这种符号活动和符号思维,使图形符号达到一种综合效应,包括功利的、审美的、历史的、宗教的、生理的内涵,呈现出多重动因结构和象征意义,隐含着社会的秩序与法则,透露出诸多的非语言代码信息。

一、中国传统象征图形的语义分析

语义分析研究中国传统象征图形与对象的关系。象征图形和其他图形一样,由点、线、面、色彩和形状组成,抽象象征图形由点、线、面这些可见的视觉元素组成,具象象征图形则由一些现实形象构成,它们都具有情绪意义,但还不是艺术符号,而是现实符号,它们本身还不具有审美意义,只能引起现实的情绪。只有它们的特殊组织才能构成艺术符号,产生审美意义。中国象征图形有两重符号结构,即现实符号与艺术符号两重结构体系。两重符号结构决定它的两重语义,现实符号具有现实意义,即象征图形的显性语义;艺术符号具有审美意义,即象征图形的隐性语义。

1、显性语义

显性语义是象征图形的最表层的意义,是理解图形意义的基础。一切象征图形都由现实符号构成,中国象征图形的显性语义就是它的确指意义,现实的指称与含义只在图形的现实层次上存在。现实意义(指称与含义)是艺术意义的必要构成,舍此图形就成为意义的空洞,审美意义也就无所凭附。

显性语义就是感性、知性意义,它有现实的指称、含义。图形只有与现实世界联系起来,也就是与人们的日常经验相联系,才能开始被理解。对于文盲、色盲或音盲,文学、造型艺术和音乐是无法理解的。相反,有着丰富而深刻的生活体验的人,对于图形艺术也就有更深刻的理解。象征图形的显性象征性通常通过形声而获得,形声,是利用谐音,通过假借,运用某个具体形象获得象征效果,如连(莲)年有余(鱼),福(蝙蝠)寿(桃)双全等等。这种象征手法在中国传统象征图形中很常见,中国的象征图形重视结构形式的律动感和生命感,不追求对自然形象的逼真摹写,而是具有吉祥象征意义的抽象美及音律美,通过这些象征图形来表达人们心目中的追求与愿望,也只有中国人才能真正心领会其中的含义。

2、隐性语义

图形不能仅仅用现实符号来解说,不能停留于现实意义水平。探求图形的语义,更重要的是越过显性语义,发掘图形的隐性语义,即图形的审美意义。但是这里不是探求具体的哪一个图形的审美意义,而是探求整个象征图形的共同意义。在语言学范畴内,语言学之父索绪尔曾作出语言(相当于符号系统)与言语(相当于符号表达式)的区分,即语言是社会的、共时的,言语是个体的、历时的;语言本质上是音义之间的关系、结构,它没有实在的意义;言语则是语言的应用,有实在的意义。与语言不同,图形艺术符号是不可分析的意象符号,它不能分解成更小的符号单位(因为构成它的符号单位是现实符号)。因此,象征图形与具体的象征图形形式具有统一的语义。

隐性语义是象征图形语义的高层次,它是象征图形符号所表达的真正意义。中国传统象征图形的隐性语义常常通过形意而获得。形意是利用直观的形象表达非本身意义的内容,例:松鹤以示长寿,石榴示多子,莲花示高洁等。此外,还常用人们熟知的历史故事表现在装饰内容中以达到道德教化的目的。如用岳母刺字宣传精忠报国,用桃园三结义教人仁义忠厚。

二、中国传统象征图形的语法分析

语法分析研究的是符号之间的关系,艺术符号具有多层次、多形态的语法结构。所谓多层次的语法结构,是指艺术语法既有深层结构(逻辑与时空范畴),又有表层结构;表层结构可划分为文化语法、历史语法与文本语法三个层次。

象征图形的文化语法,也就是象征图形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存在所具有艺术普遍的形式法则。这个规则是超越历史特征的对艺术形式规则的最基本的抽象,它表现为象征图形的多种形态。从视觉欣赏的角度来看,象征图形具体的表现形态呈现出千姿百态的艺术形式,有抽象人形态、动物形态、植物形态、抽象形态、具象形态等等。

植物纹是彩陶上应用非常普遍的一种纹样。有类似卷瓣花朵纹样的旋花纹,还有以单叶为母题,用不同形式组织起来的叶状纹。植物纹又常与象征果实或者花蕾的圆点连结起来,而这些黑点很有节奏的装饰在流利多变的线条、块面中,展现出优美的韵律和瑰丽多彩的艺术效果。

象征图形的历史语法,就是在一定的艺术传统内,各个时代形成的表现手法和寓意。有些象征图形是在一定艺术传统内、一定历史条件下的一种形式规定。这种规定是约定俗成的,一旦形成,又成为具有约束力的法则,制约着象征图形的创作。

象征图形的文本语法也就是象征图形的形式结构特征。语法是语言的构成方式,包括词的构成变化、词组和句子的组织。在图形中,由点、线、面构成基本词汇之后,需要将这些基本词汇组织成一个完整的画面,这些构成法则就是图形的语法。中国传统象征图形具有显性语义和隐性语义,依此我们也可将其语法分为艺术语法与现实语法。现实语法是艺术语法的基础、前提。现实符号的语法和语义支撑着艺术符号的语法和语义,中国象征图形的现实语法就是各种形式构成法则。

1、现实语法

语法是语言的构成方式,包括词的构成变化、词组和句子的组织。在图形中,由点、线、面构成基本词汇之后,需要将这些基本词汇组织成一个完整的画面,这些构成法则就是图形的语法。中国传统象征图形具有显性语义和隐性语义,依此我们也可将其语法分为艺术语法与现实语法。现实语法是艺术语法的基础、前提。现实符号的语法和语义支撑着艺术符号的语法和语义,中国象征图形的现实语法就是各种形式构成法则。

2、艺术语法

艺术语法是非自觉性的自由法则,是充分个性化的涵义表达的形式规则,它要求更为自由的语法,突破现实语法的限制。

中国传统象征图形艺术语法本质上是非时间性的空间操作规则。色、线、形的配置,主要不是依前后相继关系确定意义,而是从聚合中确定意义,是色彩与色彩、线条与线条间的同时性对比产生审美意义。线条、色彩、形体是空间中展开的,这自不须多说,图形创造了审美的空间形式,必然违背自然空间形式。因此现实语法与艺术语法发生矛盾,结果是现实空间服从审美空间,发生变形。中国传统象征图形的变形现象在民间图形中犹为广泛,例如中国传统象征图形中的环形透视和透明透视构图法,表现出与西方写实主义迥然不同的构图方式,据此产生的象征图形亦有独特的形式美感,创造出独有的审美空间。

3、语法修辞

语义“修辞”被称为语言的艺术,主要研究提高语言表达效果的方法和技巧。象征作为一种语言表现手法,是通过符号表达非符号本身的信码。与文学一样,中国象征图形语义修辞手法也非常丰富,其中暗映着中华民族文化所独有的特征,中国象征图形的语义修辞形式主要有:隐喻,寓言、拟人化和对比等。

象征图形的修辞形式使图形充满了“意味性”,唤起人们的想象,当通过联想寻找到另一层意思时,会因与象征本义契合而获得心理的愉悦感,当人们观看一幅图形作品时,象征为图形带来了强烈的美感。语义修辞的运用使图形变得更加生动、深刻,传达力和艺术表现力获得空前的解放和提高。

三、中国传统象征图形的语用分析

语用分析研究符号与人的关系,任何符号表达都要依存于一定的语境。语境有两类,一是指上下文,一是指符号表达式所处的现实环境。前者称小语境,后者称大语境。

1、中国传统象征图形的语境

一种艺术形式的产生,往往离不开它自身所处的环境。中国象征图形的生存和发展,不可能游离于中国古代整体文化的进程之外。中华民族有独特的思维方式,象征就是其中之一。特别是“早熟”的传统思维方式以及古老而丰富的民族风俗,都直接或间接地促使图形与象征的结合,从而形成一条贯穿古今的象征通道。

第一,古老的农业文明在数千年间形成的思维定势,是原始象征形象跨越时空而再生的根源。中国长期处在自给自足的以农业经济为主体的文明形态中。崇尚恒久而少变,相信四季循环、周而复始的自然法则,构建了中华民族特有的“反古复始”的意识形态。汉代以前的中国象征母题,绝大部分是象征性的神人和神兽,较少有植物。这正是原始社会象征思维延伸和发展的结果。动物是原始人获取食物的第一选择,也是大多数图腾崇拜的对象。彩陶纹样中,可明确辨认的图形多数是动物和人;青铜器更有大量的动物和神兽;一本《山海经》也全是神人和神兽。它们都具有象征的意义。

第二,专制集权在政治生活、心理行为、观念习俗等方面大大地影响着中华民族的国民性。弗洛伊德说:“象征的表示就从来不是个体所习得的,而可视为种族发展的遗物。”从商纣王、周厉王的暴君统治到秦始皇焚书坑儒,再到清代文字狱,暴虐统治加上以“忠”、“孝”为核心,扼杀个性的儒家伦理思想枷锁,造成中华民族含深沉、内敛的性格。含蓄和模糊性成为中国文化的最主要特征。如生活中,各种物欲以及男女情爱的用比喻或暗示含蓄地表达自己想法,这些都是中华民族内向性格在文化形式上的体现,因此中国人的生活中充满了象征性,自然也不可避免的折射到了图形形式的体现也充满了象征精神。

第三,中国的民俗保存并发展了象征图形的发展,使之成为民族装饰艺术的重要成分。中华民族民俗活动极为丰富,在衣食住行、婚丧嫁娶、节日庆典等各个方面,都有特定的象征物、象征色彩、象征符号或数字。它们历史悠久,并贯穿社会的上层与下层、时空的远古和现代。我国的文化象征,“大致不外两大系统,即祈福纳吉的生存观念系统和子孙繁息的生殖观念系统”(注:参见刘锡诚、王文宝编著《中国象征词典》,天津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这种观念直接影响了象征图形的发展,原始社会的生命观,封建社会自帝王至庶民的祈望,几乎都离不开象征的表现手法。明清以来用谐音、寓意象征吉祥的图形遍及社会上下,象征也成为中国装饰艺术的重要特征。

2、中国传统象征图形的情感表达

在世界上不同民族从远古至今的文化传统中,丰富多彩的象征语汇犹如浩瀚的大海。象征图形在不同文化传统中所表示的寓意往往大相径庭。比如,在基督教的艺术作品中,绝对不能出现生殖的象征图形;而在某些东方国家的传统文化中,却对生殖器顶礼膜拜,认为其代表了人类繁衍的神力。

中国图形艺术的象征表现,其象征手法巧妙、细腻、丰富,能够充分表现出抽象寓意和意境。中国传统图形发展史历以数千年,同一脉相承,一以贯之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一样,展示了丰富而深厚的象征性内容。

岩画或崖画可是说是我国最早的象征图形,它是我国原始绘画艺术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这类刻在石头上的史书反映了我国早期─数千年、上万年或更早时期人类的艺术文化。这些岩画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表现了多种看似简单实则复杂的涵义。

中国洞窟壁画图形所具备的文化意蕴和岩画比较一致。如甘肃秦安大地湾遗址仰韶文化晚期的地画图形,画面描绘两猎人执棍棒将两只野兽驱赶至陷阱的场景,这画面寄寓的是祈求狩猎以获丰收的一种愿望,更有可能的是反映了某种巫术的、信仰的或是寄托着某种愿望的抽象寓意等。这些古老的象征图形不仅包含了大量直观的现实生活内容,一定程度上所体现的文化深层意蕴几乎是普遍性的甚至是世界性的。就中华文化而言,这些图形还代表了发达的多源头的中华文化之根系。

先秦时代的漆画、帛画同样是象征图形之一,如楚国的凤鸟漆纹画及一些狞猎漆画映现出那一历史时代所描绘的远古先民征服自然以及人类统治地球的精神。湖南长沙出土的战国时代的《人物龙凤帛画》是一贵妇做合掌祝祷状,《人物御龙帛画》描绘了贵族乘驾龙车之态,它们一方面象征着人类征服之意,另一方面也象征了早期人类幻游太空或升入天界的精神境界。帛画图形的其他象征意义还包括、图腾崇拜、祖先崇拜等等。远古华夏先民的一些风俗信仰和精神风貌完全可以由腾龙飞凤舞的象征图形透射出来。

彩陶纹图形所表达的一些象征涵义同样比较突出,具有丰富的文化意蕴。彩陶纹符有几何纹、动物纹、植物纹等,总体上看它一方面反映人类最初对美的朦胧追求,另一方面则表达了直接或间接的象征意义,如反映奇异想象力的纯自然艺术特征和表现宗教、巫术、生殖崇拜、祖先崇拜的社会寓意。

其他彩陶纹,如十字和星纹等象征太阳(神)、鸟(凤)纹象征太阳、蛙(蟾蜍)纹和月桂树纹象征月亮等等,就是后来的引申义了。另外,等级制度出现后,一些象征图形还能表现出种种等级差距,如衣饰图形可以显示等级、贵贱差异,这类标识及象征一直被保存并传承下来。再如,商周铜鼎纹象征政权、王权;春秋战国时代,所谓九鼎为最高权力之象征,周天子以九鼎食,诸候七、卿五、士三,等级分明。

总之,中国传统象征图形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情感价值取向,图形所表现象征的各种信仰、习俗等文化内涵,则更加突出,映现出民族文化的丰富多彩。

四、中国传统象征图形语义研究的现实意义

象征图形作为一种艺术符号形式,被广泛应用到现代设计当中,发挥着它们的自身魅力。中国传统象征图形中的人情意识、比喻暗示、谐音联想、符号标识、移情通感也正是现代设计中常用的思维方式。传统图形蕴藏着丰富的本土资源,学习它立竿见影的效果就是丰富了视觉语言,给设计注入了中国特征的元素。了解象征图形的语义能够使我们在运用象征图形的时候更加自如,从而使现代设计更加多姿多彩,丰富了现代设计语言。

参考文献:

[1]尹定邦.图形与意义[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

[2]李幼蒸.理论符号学导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

[3]杨春时.艺术符号与解释[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9.

文学象征意象的艺术特征篇2

【关键词】民间美术意象创作方法

中国民间美术概念的流行使用,始于20世纪70年代。由于民间美术涉及了6个方面或种类,既接近于一般的专业美术,又接近于民艺学,既可直接与美学相呼应,又显示出其自身的特点,直接与民俗学相呼应。①因此,在很多情况下,我们对民间美术特征的认识,还处在一种相当模糊和不确定的把握之中。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对民间美术的形成机理缺乏深入认识。从意象的角度探索民间美术的基本特点,其研究价值是明显的。意象活动作为艺术创作思维的心理机制,是心理形象过渡到艺术形象的一个必然环节,民间美术意象活动所反映出的思维特点,对揭示民间美术意象与表现对象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认识民间美术形式特点和社会认知功能等问题,有一定的理论参考价值。

一、民间美术的意象逻辑

艺术创作的基本过程首先是对事物的感知,其次在此基础上形成某个事物的知觉映像,最后运用一定手法将这种知觉映像以形象的形式表达出来。这表明要完成由事物感知到艺术表现的创作过程,必须将映像引起的知觉转化为表象,然后在头脑中对这些表象进行改造,才能产生新的形象。所以,表象在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艺术思维过程中,起到十分重要的纽带作用。艺术创作中的“意象”(imago)概念,包括了表象的一切基本特征,又以想象为基本内涵。意象作为表象发展的高级阶段,有概括性、再现性、创造性特点②。据此而论,意象的本质是指在创造艺术形象过程中产生的一种心理形象,意象活动则是心理形象过渡到艺术形象的一个重要环节。

由于民间美术主要是一种精神表意活动,其作品大多由民间匠师创造,普通民众的愿望、信仰和道德观念等混沌思维特征,往往会通过民间匠师真实地反映出来。因此,民间美术在形成意象或具体创造形象过程中,一方面以“原始思维的混沌特征作为它们共同的思维基础,”③另一方面以“情感期待”为特殊动力,使民间美术贴近对象时带有鲜明的情感指向性。例如山西一带盛行“扣碗”和“喜壶”两种传统喜庆窗花,④两碗扣合的造型与新婚生殖的情感期待指向相关联;喜壶中的两条鱼或两朵莲花,则与男女美满结合的情感期待指向相联系。在大多数传统民间美术作品中,都能发现这种混沌逻辑的存在。因此,民间美术在创造具体形象时,主要沿着情感期待指向,依靠意象的结构关系来组织式样,通常采用类似于真实物体的抽象物形,按照自我理解的方式来组织式样结构。例如一个土著人会对一尊雕刻说“这就是我的祖先”,对于他来说,这尊雕刻的式样就是他意象中的祖先模样。虽然对祖先的刻画并非其祖先原形的再现,或者在物理形状上与祖先原形具有某些相似,但仍具有很高的氏族可信度。它能被理解,某种意义上不仅是相似性起作用,更重要的是它就是抽象的意象物化。正是这样一种性质,才能把一个意象与自然式样区别开来。尽管民间美术是按照意象结构关系来组织作品式样的,但意象的结构并非某一个真实对象结构的再现,仅仅作为一种具有特定含义的心理形象本身而存在。据此而论,民间美术意象结构与对象结构的相似性,成为民间美术从心理形象过渡到艺术形象的内在逻辑,由此也决定了民间美术的意象只能是对象结构的抽象类似物。这是民间美术极重要的结构特征,也正是这个观点,对民间美术才能作理论上的解释,并使这种解释获得心理依据。

二、民间美术意象符号特征

意象作为符号的功能,可以在脱离具象的基础上向符号方向发展。任何意象只要作为意象,就可能被心理符号表达出来。这时,意象便脱离了具体的对象性相似模拟,以特定的抽象符号式样出现。例如,民间美术作品中多以波纹图案来代表流水的概念。

民间美术意象特点在于符号,但本质不是符号,它是某种含义的象征。中国民间以青蛙为题材的作品并不少见,人们喜欢以青蛙为题材,是由于“蛙”与“娃”字有谐音关系,⑤这时,“蛙”字所隐含的意义明显超过了动物的意义,具有用此指彼的暗喻功能。在主体心理中,“蛙”与“娃”便成为空间结构上的等同物。当“蛙”成为典型的“娃”的意象代码,并可以抽象类似地表达含义时,它的含义仍然可以为理解符号系统的成员所解读。因此说,民间美术意象特点在于符号,但本质不是符号,它是“有意味”的类似同义。

民间美术意象作为符号具有表征观念的交际功能。象征与符号是民间美术用于表征和交际的典型方法,都有用这一事物比喻那一事物的特点。但象征与符号具有不同的心理学意义,象征是具有浓厚个人特色的特殊标志,符号则是一种用于交际,人们可以彼此共享的标志。民间美术意象符号之所以具有表征观念的交际功能,不是因为意象符号只是个人特征的标识,更重要的是为了交流观念。当符号式样“暗合”了人们观念中的“意象”,并与观念“同构”时,意象作为心理结构就被表达出来,符号与意象就具有了“同构异素”⑥的性质。例如无锡惠山泥人“大阿福”夸张的大头、团团的身体、胖胖的笑脸、简化缩短的手脚,与自然人有着极大的差异,但这种富态形象暗含了江南民众“一团福气”的现实感受,和气生财的观念,“大阿福”作为符号就起到了表征观念的交际功能。

民间美术的式样具有“多义性”的特点。民间美术作为符号的内容,可以随着主体的感受特性的变化而变化。意象所指包含的空间内涵非常复杂,它呈现一种有序递进状态。当意象所指近似于绘画时,所指就是对象的本身;当意象本身进一步抽象时,所指越简约,能指内涵就越具有时空的延续性和补充性,意象越具有再造性。例如极其简练的线条,可以勾勒出气势磅礴的山河。它能被联想,不仅是意象与对象相似性在起作用,更重要的是意象符码传达出的信息群,因主体文化的差异所接受暗示的程度不同所致。因此,意象符号的内容可以随着主体感受特性的变化而变化,同一意象符码,对于不同人群来说也有多种理解的可能。

民间美术意象的抽象性可以为人的情思提供想象余地。在审美活动中,当意象的具体化与知觉状态相近时,就只能以一种逼真的形象将意义传达出来。民间美术的结构特征与艺术作品不一样,有效地把握现实事物的整体特征是艺术作品的必备条件之一,它的结构特征由它表达的内容所决定。但民间美术内容具有片面性特点,需要表现内容的结构特征数目较少,并呈现简约抽象状态。例如民间美术在表现眼睛时,通常用一个抽象类似的圆来描绘,虽然自然的眼睛并非圆形,但人的心理意象倾向把它看成眼睛,这是人的知觉本能具有简化倾向的结果。因此说,意象的抽象性不仅不是影响想象的决定因素,相反,随着意象活动的水平的提高,意象符号将越具有概括性、抽象性、象征性和表现性。

三、程式化意象的作用

“从艺术的角度看,民间美术也同其他传统艺术一样,即程式化的形式特点很强。”⑦尽管不同类型的民间美术式样不同,但它们却具有因袭相承、依次演化抽象类似程式化的共同特点。例如今天的苗族服饰在衣袖上常绣有8个象征着他们图腾牯牛的圆形卷曲纹样,这种式样对于每年过牯脏节杀牛祭祖的苗族人来说是再熟悉不过的符号了。无论圆形卷曲纹样怎样变形、抽象、简化,他们能根据细小的特征来辨别出其来源,不会影响苗族人对它们的识别。这是因为这样的图腾式样就是他们对“实在”知觉的意象,体现了他们与氏族保持的亲族关系,对它们的识别或掌握意味了个人与氏族集团的联系。所以,一个氏族集团成员为了保持个人与集团的亲族关系,就不得不学习该集团的艺术形式。这也正是为什么那些远离现代文明的图腾集团,可以保存原本文化的一个影响因素。

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认为:

1、民间美术意象结构与对象结构的相似性,是民间美术从心理形象过渡到艺术形象的内在逻辑,由此也决定了民间美术的意象只能是对象结构的类似物,并且是抽象的类似物。

2、民间美术意象的抽象性不仅不是影响艺术想象的决定因素,相反,随着意象活动的水平的提高,民间美术意象符号将越具有概括性、象征性和表现性。

3、观念表征和象征表义是民间美术作品的主要社会认知功能。式样符号与意象的“暗合”,使民间美术作品具有表征的机能,它们因“同构异素”的性质可使式样符号在知觉过程中获得象征表义的交际功能。

4、同一民间美术意象符码的含义,对于不同人群来说有多种理解的可能。因此,民间美术的式样有“多义性”特点。

5、抽象类似程式化的意象表现手法,为民间美术式样的学习提供了极大方便,因袭相承的传承方式对民间美术形式的依次演化起着推进作用。■

参考文献

①张道一,《民间美术的二分法》[J].《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7):287

②许明:《美的认知结构》[m].石家庄.花山文艺出版社,1993,227

③向思楼,《论中国民间美术意象结构的审美特征》[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2):263

④周旭,《论传统民间美术的语言特征》[J].《装饰》,2007(5):113

⑤张朝霞,章军华,《交感巫附――从江西金溪青蛙崇拜的起源折射南方古代民族青蛙信仰的交感点》[J].《广西民族研究》,2006(3):135

⑥[法]R・巴特著董学文译:《符号学美学》[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39

⑦张道一,《民间美术的二分法》[J].《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2006(7):287

文学象征意象的艺术特征篇3

 

关键词:艺术观念;人性本体;性相特征;语言选择

由于不同的“性相特征”须选择不同的“语言结构”方式,其艺术表现因形式、风格而各有不同。绘画与设计,作为两种不同形式的艺术表象,在世界各地多元文化的互相浸透与整合下,其界限趋于融汇而显得模糊不清。因此,传统意义上的绘画与设计在其发展的进程中,常常表现为被现代艺术所取代。这种现象的产生,理应归功于时代演进的人性本体精神。如果艺术都要表达个性化了的审美特性,那么不管何种门类的艺术同都属于形式各异且“个性化”了的精神产品,并同时作为客观实在的精神实体而存在。这是人性本体的审美价值取向所决定的。毫无疑问,绘画与设计均属于艺术品范畴。其作品内涵的“立意与观念”,实质即是个体精神价值取向所决定了艺术作品的灵魂。选择这些与灵魂相匹配的语言、方法与逻辑形式(包括独创),就成了呈现画面审美价值的关键所在,无怪乎在哲学中,有其“观念形态”的名词界定之说。 

一、观念与性相特征的关系

“现代艺术”除偶发性艺术、实验艺术、儿童艺术外,只要预先有实现自我精神价值取向定位的艺术作品,都不可避免地要面对如下问题:一、创造某种客观表象的价值意义何在?二、主观上能否创建某种具有独特性精神价值的表象?三、实践过程中是否能够实现超越自我,即以此来升华自我精神?正是因为被这种纯真的“内在”精神所驾御,那么,意向性的某种特定“观念”则应运而生,如若“观念”有这样一种思考前题,性相问题的特征一经创立,就成了被精神化了的艺术作品。过去,许多理论家有“形象特征”一说,把“形象”特征称之为客观实在的外在表象,我在这里估且以“性相”取代“形象”二字,其实质是因潜藏在“人性本体”的内在精神与“感官知觉”之别。具体地说,“性相特征”则是已被内化了的精神形态(它同时也包含着抽象与具象两种类别)。从“性相特征”出发,我们能够极大地注入客观形象的精神内涵,从而强化“人文本性”的标志性特征。

“内化”了的外在形象,从心理学与生理学、物种学与形态学的角度看来,“性”有别,则“形”各异,犹如倔犟与懦弱、男人与女人、物种之类别、方圆之形态等等差异,大干世界,万物之美,大凡可说均同属于内化之“性质”不同,因而其形态各异。由此,社会现象才显得如此千姿百态、丰富多彩。新、奇、无非在于“观念内涵”的变异。

但是,假若“性相特征”是“人文”所造的价值取向,那么,抽象与具象、写实与变形、理性与感性,就只是一个心理定向问题,可以理解为不同观念下的不同语言表象,出于个人特定的“性相”所造。因此作为“人文”的表现,我们从过去的“自然景观”过渡到目前的“人文景观”,其实质就是一个“质”的变化,说明人性化了的多元文化与自然文化在表象上有着“人文”特征的差异。因此,确立“性相特征”的标准,实际是在一种多元文化交织中被提取且重新整合的“新人性化”表相,即个人智能与价值取向的内在精神特性。

在实践超越自我的过程中,体验着艺术的真谛,浸透在美化了的精神实体之中,看起来仿佛是“艺术品”而纯属于唯心主义的产品,但实际是由社会滋润着艺术家个体精神的成长,因而它仍是客观的(客观精神及其产品)。因此内化了的“性相”特征,仍属于社会精神的外延。

二、性相特征与艺术语言的关系

绘画与设计同作为精神“性相”的客观实体,作为与艺术相“匹配”①的绘画与设计“语言”组构方式来构建,其首要问题,即是对绘画与设计语言中(点、线、面、色彩、明、暗、形态、方法、质材、技法等诸要素)的选择与界定,从而构建其形式上新产生的“性相特征”。出于不同的人文特点(或不同性别),对其周围事物的认知方式、价值取向,则大不相同,其表现在对同一客观现象的描述上,各自则存在有表达方式上的认知差异,一如演译与归纳、摸似与表现、比喻与象征。这些现象,究其原因,主要表现在界定某一现象之前的观念界入。由于各自所注入的文化内涵不同,认识方式各异,因而在所表现的精神价值取向上、定性上各不相同。因此,在选择与界定语汇形式上,譬如:对点、线、面某一形式的界定(定形、定色、定调)上,乃至方法与构图等,则各不相同。

目前,就绘画与设计界的传统语言的形式(单指点、线、面)而言,则有几何学的界定、心理学的界定、过程主义(即无果)的界定、错视学的界定等等。总之,同一艺术对象的客观实体可作多元的界定;认识与应用在艺术表现中各有各的定向。色彩也同样如此,中国水墨画为了求得去欲呈慧、清心雅致的审美标准,从而简略了光效应中的所有色彩,而在水墨中寻求干、湿、浓、淡、焦,即所谓的“五色”。对色彩而言,“水墨”(黑白二分,阴阳互现)就是中国水墨画的色彩语言,这是典型的士大夫文化观念所界定的,从而导致了中国“水墨”画派。在中国道家文化中,“太极”则是“知黑守白”,表阴、阳两极,并认为此两极的和谐运行,有如宇宙本体的守恒定律一样,这不能不说“水墨画”的呈现,意味着文人墨客再现了“宇宙本体”的审美特性与真实的道家文化观。而西洋画的形、光、色、质等。由于以相对客观呈现的认知方式为基准,对自然表象作客观解析与表现,从而获得有如照片似的审美效应。可见,如若绘画与设计乃致各种艺术门类,其本质是从人性特征的某点出发。

文学象征意象的艺术特征篇4

【关键词】艺术;审美;现实生活;艺术形象;艺术特征

车尔尼雪夫斯基从唯物主义观点出发提出了“美是生活”的著名美学理论,与艺术的审美观点不谋而合。车尔尼雪夫斯基认为:人感觉有趣的事情中是有一般性的,人们感觉世界上最有趣的事情是生活。第一是人们意愿、人们喜欢的这种生活;第二是任何一种生活都是活着比死去要好。活着的在本质上都是恐惧死亡的,恐惧如果不存在了,而活着就是死亡。只有这样,才能定义:美才是生活。

一、什么是艺术与审美

艺术是一种社会性的意识形态、是一种创造性的审美对象的精神意识。它是一种生产性、客观的、有目的性的社会实践;它是一种精神意识,是再现与表现的和谐统一,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并且具有能动反作用性和一定的意识形态性的。它是一种特殊的精神意识。它是创造审美对象和满足人们的审美要求的特有目的性。它是一种通过艺术创作实践,来把现实生活中的自然加工和提取集中表现在艺术作品中的审美特性。艺术的审美是人类创造的,是人类审美实践的结晶,是现实生活的经典总结,等等。所以它比现实生活中的美更突出、更准确。艺术的审美具有鲜明的形象性,它不仅要反映社会和自然中的美,还要显示艺术家自我内心的火花。艺术的审美源于生活之中,但是它又不等同于生活,它是艺术家内心的独特创造,是具有一定社会内容的感性思维。

二、艺术的基本特征

主体性、形象性和审美性是艺术的基本特征。主体性是艺术的基本特征之一。艺术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的产物,艺术生产是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它决定了在艺术生产中必然具有主体性特征。艺术运用生动的形象反映客观社会生活,但是这种具体反映绝不是单纯照搬照抄,它是融入了创作者主观欣赏的思想情感和创作特征,并体现出十分详细的能动性和创造性。它作为艺术的基本特征之一,主要体现在艺术生产活动中的全过程,即艺术的创作、艺术的作品和艺术的欣赏。

形象性是艺术的基本特征之一。哲学和社会科学都是以抽象的、概念的形式来反映客观世界的。文学和艺术都是以具体的、生动的艺术形象反映社会现实和表达艺术家的思想情感。各种艺术类别,都是因为它们所创造的艺术形象具有各自不同的特征,比如绘画、雕塑等艺术形象,大众可以通过感官直接感受到。而音乐、文学等艺术形象,大众必须通过音响、语言文字等媒介才能感受到。不管怎样,艺术不能没有形象,艺术的形象必须是客观和主观的统一、内容与形式的统一、共性与个性的统一。

审美性是艺术的基本特征之一。在艺术生产中,任何艺术作品都必须具有两个基本条件:第一,必须是人类活动生产的作品,即功能性;第二,必须具有审美价值,即审美性。这两点,才能使艺术作品和其他一切非艺术作品分开。艺术的审美性是人类审美意识的表现,是真、善、美的结晶,是内容与形式的和谐。

三、艺术与现实生活的关系

(一)艺术是现实生活的反映

根据对现实生活反映方式的不同,艺术作品可以分为两类:再现性艺术作品,如写实的绘画、雕塑等,直接呈现了客观事物的形貌色彩。再现性艺术作品是人们在生活中有了情感,又把情感还原为社会生活中的客观事物表现出来;表现性艺术作品,如音乐等。表现性艺术作品是人们在生活中有了感情,不是直接还原为事物的形貌色彩,而是表现为人们的思想观念和感情。

以上两类艺术作品的前提是人们在现实生活中有了思想感情。没有现实生活就没有思想感情,也就没有再现性和表F性艺术作品。所以一切艺术作品都是现实生活中的反映。

(二)艺术反作用于现实生活

1.优秀的艺术作品能促进现实生活的发展

2.粗劣的艺术作品则阻碍现实生活的发展

四、艺术形象的特征

艺术形象是能够正确地反应客观社会生活的载体,是通过主观审美与客观审美的相互融合,并主动创造的艺术效果。艺术形象的基本特征体现在三个方面:个性与共性的统一、感性与理性的统一、主观与客观的统一。

个性与共性的统一是艺术形象的基本特性。艺术形象应该是个别的、特殊的、具体的、历史的等,它应具备独特的个性,又要具有一定的概括性,还要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和能体现出一定范围的共性。用艺术形象的方式反映客观世界,就应体现出客观世界的本质和规律,在特殊性中展现一般性,以个别表现特殊,只有这样,成功的艺术形象才能集个性与共性的和谐、统一。

艺术形象是感性与理性的统一。艺术形象以具体的形态反作用于欣赏者的视觉。在创作和欣赏的过程中,是感性到理性和理性到感性的统一,也正是理性认识才能变现艺术的意义和具备深刻认知性。

艺术形象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艺术形象客观地反映社会的生活、自然的心灵、情感的融合。艺术形象的情感一方面来源于作品描绘的形象,另一方面源于艺术家主观情感的投入。艺术家在进行艺术创造时,往往把客观的背景事物作为作者的感情载体来表现。艺术形象是客观事物的重现,又是艺术家的感情寄托,所以它是客观与主观的统一。

五、审美的本质

审美是感受或领悟客观事物的现象本质所呈现的美。它是人在社会生产实践活动中与客观事物的现象发生建构的一种特殊的表现形式。现实生活的美是艺术家审美认识的根源。事物只有以其形象真实的方面表现出其本质的内涵,只有以其形象的个性显示出其种类的普通。这种现象、这种具体、这种形象必须是非常突出、明确、震撼,它才是美的并具有审美本质的。

审美本质的理解在于对客观事物存在的现实世界的审美反映和艺术创造。是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宗教伦理关系的道德比较。艺术的审美对象包括宇宙、人生、自然科学等。它在艺术创作中经常以艺术审美的方式来表现,审美的本质是艺术对象的本质属性,是人与社会现实生活的价值需求,它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下的价值理解,或以审美的方式来表现。

结语

艺术的审美必须符合道德要求、必须包含道德内容才能引起美感,是美与善的统一、文与质的统一。“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即“和”的审美标准。艺术包含的感情是一种节制、有限度的情感,符合“礼之用,和为贵”的审美情感,“中和之美”是美的最高境界。一切艺术的美,以至于人格的美,都趋向于玉的美,内部有光泽,含蓄而光彩,这种光彩是极其绚烂而又极其平静的。

参考文献:

[1]李砚祖.工艺美术概论[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0.

[2]车尔尼雪夫斯基.生活与美学[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

[3][英]爱德华・露西・史密斯.艺术词典[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

文学象征意象的艺术特征篇5

【关键词】舞台美术设计;象征手法;价值

一、舞台美术设计中象征手法的作用和价值

简而言之,象征指借助相关的人和事暗示特指的人或事的艺术表现手法。象征具有寓意深刻、耐人寻味等特点,虽然象征在论及人和事时用的是“言外之意”,但是它在事物关系架构上非常巧妙,它往往能比其他路径更加直接地抵达事物的核心,因此,在艺术设计、文学创作、舞台表演中,许多人都喜爱用象征手法来表达意见。舞台艺术本身就具有象征的意味,因为它对人和事的再现主要是要靠象征、模仿来实现的。舞台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很多时候,为了摆脱对外部事物的逼真要求,戏剧家们经常会用象征手法来表现一些事物,让人们通过提炼、加工后的事物来感受舞台的艺术性和表现力。因此,象征手法也逐渐成为一种戏剧符号,并逐渐成为人们最喜闻乐见的一种舞台语言元素。正因为如此,许多人都将象征视为创作者与受众进行信息交换的媒介。在舞台设计和表演中,在用到象征手法时,设计师和创作者经常要跨越具体的事物去发掘事物的对应关系和内在关联,然后再借助明示、暗示、联想等手段揭示它们的关系。不过,与舞台创作不同的是,照顾到大多数观众的审美需求和审美水准,舞台美术设计者经常会用具体的、普通的、简洁明了的事物作为象征,很少会用含义不清、荒诞离奇的事物作为象征,以避免增加观众的理解难度。如在舞台剧《王子与乞丐》舞台美术设计中,在王子的卧室中,设计师用一幅画做布景,画中是一个困在笼中的金丝雀。这个布景形象描述了王子锦衣玉食却毫无自由、感受不到生活乐趣的苦闷生活。借助这个布景,观众可以切实感受王子的处境和情绪,在这里,舞台设计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二、舞台美术设计中的象征手法

(一)借助象征来表达某种寓意

象征可以寄托各种不可名状的情感,那些外在具有持续、一般、永恒意义的事物,都可以借助象征手法去表达,几乎所有的美学现象和艺术现象都可以借助象征手法来表达和显示,这也赋予了象征手法丰富的寓意和内涵。因此,在舞台美术设计中,许多艺术家都以象征为实现手法,去渲染艺术事物,描述主题及客观环境,去展示人物复杂的内心世界。借助象征手法对有限无限的事物进行显示,也成为舞台美术设计师拓宽舞台艺术空间的一个有效手段。如在舞台剧《欲望号街车》中,主人公布兰奇•杜布娃首次出场时穿着白色的套装,手戴白手套,头戴白帽子,从这身打扮可以看出,她是一个生活优越、举止优雅、品质清高的女性。不过,众所周知,白色也是最容易被玷污、最容易改变的颜色,这预示了布兰奇•杜布娃今后的道路不会一帆风顺,她整个人很快就会有大的变化。果不其然,斯坦利对她的厌恶,米契对她的抛弃,击垮了她。在布兰奇•杜布娃的生活希望破碎后,她的穿着开始变得凌乱、复杂,她即便是穿上华丽的衣服,那些衣服看起来也是又脏又丑,毫无光泽。借助服装设计,我们可以从中感受到布兰奇心境的变化、隐性的绝望和伤感,设计师的匠心也可见一斑。

(二)用象征手法触发联想

象征具有模糊性,模糊性是象征的一个重要特征。象征可指的事物非常多,非常广,这也赋予了象征在艺术创作领域的广阔空间。运用象征手法,戏剧创作者可以将作品深层的意境、情趣以特殊的结构形式、功能体系连接起来,还可以将一些事物用象征图像表现出来,使观众根据自身经验去开展回忆、联想等一系列的精神活动,去获得独特的感受。在舞台美术设计中,人们同样可以象征为载体,借助具象的事物或者抽象的事物去传递情感,营造氛围,进而给观众带来感官刺激和情感冲击,抑或激发他们的想象和联想,直至将他们带入舞台艺术世界。如话剧《如梦之梦》中有这样一个场景:老去的顾香兰躺在病床上,无力地闭上了眼睛。这时,两个穿着黑白睡衣的顾香兰从舞台的两头相向走过。这黑与白,象征的是真实和虚无,象征着白天与黑夜,象征着生命中的迎来与过往,象征着挣扎与解脱。这个画面,真实地揭示了“浮生如梦”这个主题,观众可以从自己的视角,感受创作者的情感和情绪,去想象活着的意义和答案。综上所述,象征是舞台美术设计的一个工具,也是舞台设计和创作的一个突破口,更是舞台表演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舞台美工要正视象征在舞台美术设计中的作用和意义,并巧妙借助象征这一艺术手法去展示、烘托舞台主题,以更好地服务于舞台表演,增强舞台艺术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参考文献:

[1]陈如华.试论舞台艺术设计中的象征主义表现手法[J].艺术科技,2016,29(07):95.

[2]徐红兵.浅谈舞台美术设计中的象征手法[J].演艺科技,2011,(04):56-58.

文学象征意象的艺术特征篇6

图案造型的审美特性释解图案造型的审美特性释解:艺术试论美的追求与人的解放我对美学方法、学科定位及审美价

图案造型的审美特性释解更多精品源自3edu试题因拙出古、因古出简的审美特征

(一)因拙出古、因古出简的高度概括与抽绎苗族图案纹样具有高度概括的特征,这并不能解读为表现手法的简单,相反,高度提炼与概括形象,使之纯粹化是几千年来苗族艺术史的积淀,体现出苗族艺术因拙出古、因古出简的高度概括与抽离的审美取向。苗族图案造型中常见的有龙纹、鸟纹、鱼纹、蚕纹、回纹等,尤其是龙纹、鸟纹与回纹(云雷纹),虽然与中原艺术图案存在造型上的酷肖性,但是造型的审美趣味是完全不同的。毫无疑问,苗族图案的审美趣味与神话是密不可分的,苗族图案中的鸟纹样反映的基本上是对鹡鹆鸟的崇拜,但是由于鹡鹆鸟的形象在传说中并无明确限定,所以在实际图案概括上,往往出现多元化的形象特征,苗族艺术家往往汲取孔雀、锦鸡等的造型特征,加以形式上的参考与糅合,却并无统一的审美要求,反映出苗族图案审美中自然、原始、随意的审美特征,它并没有中原相对一元化的造型和审美标准那样严苛。造型的抽离主要体现在对动物形象元素,进行着超象化的变形夸张和抽象概括,例如苗龙造型与任意动植物进行结合,从而形成牛龙、鸟龙、蝴蝶龙、蜈蚣龙、蛇龙、树龙、蚕龙、人头龙、虎龙、鱼龙等怪谲而动人的形象。苗族装饰图案从艺术美学的角度看,比中原地区的审美趣味更具有因拙出古、因古出简古格厚重的审美倾向。(二)因拙出古、因古出简的苗族女性装饰图案因拙出古、因古出简的苗族女性装饰图案主要体现在何处呢?苗族女艺术家通常更专注于点、线、面与色彩搭配是否合乎规范与美观的搭配,这更加接近艺术创造的本质。由于苗族社会经历了较长时期的母系氏族社会遗存,苗族妇女对家族事务与艺术传统的影响力是汉族妇女不能比拟的。这些社会学特征也同样反映在了苗族图形艺术中,关于这一点我们可以在图案的构成方式中得到论证。苗族图案艺术中的人物或动植物形象都通常具有圆弧的外轮廓,具有柔软的形象特征,气氛是追求和谐愉悦的、不具有侵略性的主体在创作中的意志比表现客体更占有绝对的支配地位。这种女性艺术的特征同样可以见于中原地区的剪纸艺术,剪纸艺术作为主要是女性参与的活动,曾深深地影响过西方立体派的发展。剪纸作为刺绣之前的准备工作,并不是中国的主流艺术形式,同男性艺术中或雄奇或秀美的艺术审美形式也存在很大的不同。由于女性本体特征和社会特征所限,苗族女性艺术家大多根据装饰特征要求,结合苗族地区的苗歌文化等日常文化经验,进行大小与形体的安排,她们去除了男性艺术中令人畏惧的形象特征,更多表现出一种母性的柔和与亲切的艺术审美趣味,这样反而让装饰图案具有古拙简率的民族女性装饰韵味。但几者间存在着共通的地方,便是它们都来自于传统艺术史的逻辑体系之内,因此无论作为女性艺术的剪纸还是苗绣,它们的视觉审美中都无所不在地渗透着古拙、简单、朴素,正是因拙出古、因古出简的集中体现。重复是设计图案常用的一种基本手法,苗族图案通常都惯于使用重复这一基本手段。但是,应该注意的是,在苗族图案中的主要形象中,重复手法使用得极为频繁。这应该说与女性艺术中不突出对比而重视和谐有密切关系。而且重复手法的使用,始终调和在女性艺术的整体审美基调——拙古、简率之中,因此,凡是我们可以发现在苗族女性艺术家所创作的装饰图案中,无论造型形式如何变换,始终控制在或圆形或方形或三角形的原始构图形式之内,随着几千年的苗族艺术史发展而依然亘古不变,信守着那份古拙而又简率的审美情怀。这种审美特征于作为他者的我们来看或许是单纯的、简单的,但是对于苗族艺术的审美范畴来说却是华丽、厚重与完美的。除此之外,苗族图案风格造型中还有鲜明的古拙、简率的寓意特征,这是与苗人的审美需求密不可分的。

因拙出古、因古出简的图案造型寓意转换

(一)因拙出古、因古出简的娱神寓意特征苗族图案艺术走向娱神寓意特征的体现主要包含四方面的内容:首先是族父崇拜。在苗族图案艺术的题材中常常出现某些龙形象像怀孕一样掏空来放置人的形象,不是代表龙把人吃了,而是代表人驯服龙、战胜龙的骑龙形象,而这基本上都是赞颂姜央这一苗族传说中人类祖先的光荣事迹,又如纪念蚩尤的部分,传说蚩尤部落的图腾是龙、鸟与枫香树,而炎黄联军抓住蚩尤后以枫香木作枷锁锁住蚩尤以羞辱三苗,这些图腾纹样在苗族服饰图案中流传至今。其次是围绕农业生产、生殖崇拜与消灾祈福等意象的鬼神信仰,苗族崇拜龙和牛,农业意象是龙主水、牛主力的本体意识功能化、具象化。苗族鬼神不分,万物有灵的观念下,信奉的鬼神数量多不胜数,且每一种都有专门的剪纸神像、祭品、祭祀方式和祷词,而苗族相信鬼神有善恶之分,使用正确的方式对待,就有良好的祈愿消灾效果。再次是有关图腾崇拜的范畴,在苗族人民的图腾形象中,是以多个形象组合在一起表现的,苗族人民对图腾形象的表现是可以多个同时出现的。最后是对巫术祭祀活动进行装饰,增加神秘的氛围,最常见的是在鼓藏节等苗族重大节日中的装饰运用。通过以上分析,可以显见古代苗族的图案造型寓意深受本民族的文化传统辐射,其审美取向和实际功能都是文化史带给其的深深烙印,无论是族父崇拜的寓意指向还是图腾形象中的寓意择取,都没有脱离古拙、简率的统一寓意指向而泛化为娱神。但是,随着本土化艺术的现代化进程的推进,古代苗族艺术娱神的寓意指向也在因拙出古、因古出简的统一形态下,逐渐发生从娱神向娱人寓意的转换。(二)因拙出古、因古出简的娱人寓意特征转换在苗族艺术仪式性的发展史中,艺术也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剧,发生着转换,即便如此其因拙出古、因古出简的美学基调仍占有支配地位。黔东南苗族图案艺术这种“艺术的衍生品”逐渐减淡或脱离原有的巫术意味,不断增加了“娱人”的意味。我们或许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因拙出古、因古出简的苗族艺术观念正是黔东南苗族装饰图案造型的依据和目的。这些我们均可以在黔东南苗族的图案风格类型和审美特征以及因拙出古、因古出简的图案造型寓意转换中搜寻到苗族艺术家在图案造型艺术上对这一审美特征的终极探索。

文学象征意象的艺术特征篇7

【摘要】传统装饰元素与装饰技法在特定文化氛围中的传承过程是一个符号化的过程,使人们潜移默化地接受特定装饰艺术的审美思想和文化内涵,等等,最终对其形成特定的固化认知。基于此,文章在简要论述我国传统装饰艺术符号内涵的基础上,从图形、色彩、构图、寓意精神的角度深入剖析了传统装饰艺术的符号学特征,从而对传统装饰艺术有一个新的认识,为当前传统装饰艺术的学习、借鉴与使用活动提供必要的指导。

【关键词】符号学;传统装饰艺术;符号特征

在数千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我国古代劳动人民从最初的席地而坐、茅棚屋舍到清朝雕栏画栋式的居住空间的转变,不仅在改变着自身的居住环境,而且也在形成一种固定化、模式化、符号化的装饰文化,从而呈现出一种独特的装饰风格特征。这既是我国建筑艺术与室内装饰活动的直接产物,同时也是我国传统文化、审美观念、艺术设计思想与设计技巧的一种提炼和总结,由此所形成的一系列装饰符号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和风格化的造型特征。从这个角度来说,符号化是我国传统装饰艺术的本质特征,深刻剖析其符号化背后的规律、风格、思想和内涵,对于我们认识、借鉴和使用传统装饰艺术都大有裨益,尤其是迎合了当前室内装饰艺术“地域化”、“本土化”、“民族化”的发展趋势。

一、我国传统装饰艺术的符号内涵

康德曾经说过:“绘画、雕塑,甚至还包括建筑、装饰和园艺,只要是属于美术类的视觉艺术,最主要的一环就是对传统图样造型的应用,因为这些造型能够以大众性的审美特征和视觉观感给人带来愉快的形式体验,从而奠定艺术趣味的基础。”具体来说,人类自产生以来便是一个具有情感、思想、观念和价值判断的动物,会基于自身潜意识或者明确的需要,本能地寻求甚至是创造一系列的符号系统来记录和表达其精神思想。传统装饰艺术也是人们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依据自身的居住环境、审美思想、功能价值方面的需要,经过不断的摸索、提炼所形成的一个以诸多装饰元素体系为主的符号系统,包括色彩的选择与搭配、图案设计、装饰元素的组合以及所赋予的精神内涵,等等,由此呈现出固定化、模式化、个性化的装饰技法、装饰效果与装饰风格,从而也便具有了现代“符号学”中意符与意指的特征,成为现代意义的一种符号系统。这是本文从符号学角度剖析传统装饰艺术的理论基础。

二、符号学视野下的传统装饰艺术研究

现代符号学“之父”索绪尔认为:“单一符号(sign)可以分为意符(signifier)和意指(signified)两个部分。前者是外在的视觉元素;而后者则是被固化的内在的思想内涵。两者缺一不可。”从传统装饰艺术的角度来说,其外在的意符可以分为图形、色彩、构图三个方面;而内在意指则是指意符之中必然存在的内在寓意精神,等等。据此,文章将从以上四个方面深入剖析传统装饰艺术的符号学特征。

(一)传统装饰艺术中的图形符号

美国著名符号论美学家、哲学家苏珊·朗格认为,艺术就是通过可见、可听的符号手段将人们的思想表现出来供人欣赏。我国传统装饰艺术中的图形元素便是进行信息诠释的一种最直观的符号系统,从原始社会的图形、汉字象形、彩陶、青铜纹饰以及各种分门别类的造型艺术等,都蕴含着与当时当地艺术技巧、审美思想、社会风尚相吻合的时代特征和区域特色,并在悠久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成为人们所共同认知的审美思想、装饰风格和符号特色。比如青铜器上的“夔龙”图形象征着人类社会早期粗狂的审美思想和浓厚的宗教信仰观念;传统的象形汉字淋漓尽致地展现了早期人们以物取象的造字思想;“龙”在悠久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固化为地位、权利、等级的象征,而梅、兰、菊、竹则成为良好品质的代表。这基本上都是人们在特定的意符系统的基础上,为其赋予了一种独特的意指,使这些图形拥有了独特的装饰价值和装饰效果。

(二)传统装饰艺术中的色彩符号

色彩作为传统装饰艺术的重要元素之一,其符号学特征主要体现在单个色彩独特的意指内涵和色彩在传统装饰中的使用原则两个方面。首先,自人类社会产生以来,色彩便出现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方方面面,然而在悠久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人们不断地赋予特定色彩以独特的思想内涵、情感观念等,由此使每一种色彩都形成了鲜明的个性化特征,比如红色象征着吉祥如意;黄色象征着尊贵与权利;白色象征着纯洁与神圣;绿色代表着和平与希望;紫色代表着浪漫与优雅等。这使各种色彩拥有了现代符号学意义上意符和意指的双重特征。其次,我国传统装饰艺术在不断的提炼与完善过程中,也形成了独特的色彩使用原则,由此使传统装饰艺术中的色彩呈现出更具实用价值的符号特征,比如强调色调对于装饰氛围的表现;色彩布局均衡,注重色彩之间的对比与调和之间的配置关系;突破客观物象色彩的限制,注重表现人们对于色彩装饰的审美心理与审美感受等。

(三)传统装饰艺术中的构图形式符号

造型、色彩与构图是传统装饰艺术中的三个主要方面,尤其是构图方式更是对传统装饰艺术的风格特征、艺术效果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在长期发展过程中,我国传统装饰艺术也形成规律化、模式化的构图方式,包括对比与调和、统一与变化、节奏与韵律、均齐与平衡之间的关系等,由此使传统装饰艺术中的构图形式呈现出鲜明的符号化的特征。具体来说,传统装饰艺术中的构图在经营布局上要求以散点透视的方式突破时空的限制;在画面形象的表达上要直观、生动、自由,呈现出个性化的构图形式符号。

(四)传统装饰艺术中的寓意精神符号

从不同的角度来说,我国传统装饰艺术中的寓意精神呈现出不同的符号化的内涵意义和内涵思想,比如从传统装饰艺术中单个符号形式“意指”的角度来说,蝙蝠与佛手象征着福寿;鸳鸯象征着真挚的爱情;鱼和磐象征着财源广进;喜鹊与梅花的组合象征着“喜上眉梢”;而鹤、鹿、象、龙、凤、梅、松、竹、石榴之类的物象也呈现出一定的吉祥如意的思想。除此之外,从传统装饰艺术中所蕴含的更深层次的文化内涵、哲学思想的角度来说,人们在传统装饰过程中也在潜移默化地遵循着特定的精神思想,比如传统室内装饰中所蕴含的“天人合一”、“中和”以及“诗书礼仪”道德教化的思想,不仅是传统装饰艺术的重要符号特征,而且也由此塑造起鲜明的风格特点,使整个装饰活动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文化观念,等等。

三、传统装饰符号的应用技巧分析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我国传统装饰艺术包含着丰富的装饰元素,并在悠久的发展过程中呈现出个性化的符号形式、符号内涵与符号使用规律,因此,要想真正展现我国传统装饰艺术的审美思想与风格特征,我们必须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首先,设计师必须对我国的传统文化、传统思想、传统审美观念有一个深入的了解和认识,据此系统掌握不同装饰元素的符号形式与符号内涵,从理论的角度对其有一个深入、全面的认识;其次,设计师要能够按照传统装饰符号的审美特征、文化内涵与使用原则来指导自己的装饰活动,从而有效地传承传统装饰艺术的视觉审美特征和核心思想内涵;第三,在当前新的社会环境下,设计师对于传统装饰艺术的使用并非仅仅停留在模仿、借鉴、传承活动上,而应该结合现代人的文化思想、审美观念以及对于特定装饰活动功能价值方面的需求,进行一定的创新活动,由此才能提高对传统装饰符号的使用质量,发挥其应有的审美价值和文化内涵价值。

参考文献:

[1]黄海荣,无限符号过程理论对研究中国装饰艺术发展的意义[J].新闻界,2008(6).

[2]陆晓云.从传承符号解读装饰艺术田.装饰,2007(6).

文学象征意象的艺术特征篇8

关键词:音乐艺术审美特征想象性情感性时间性流动性

中图分类号:J60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9082(2013)02-0104-01

从音乐艺术的产生发展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其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结构形态,是以声响在时间运动中的自由组合来表现人类主体的内在审美情感,素有艺术的王冠之称。它的每一个音符都凝聚着审美主体对现实、人生的深刻体验。它以特有的艺术魅力抒发着人们的情感,拨动着人们的心弦,陶冶着人们的性情,美化着人们的心灵,使人们对社会、对人生有一种新的感悟。而音乐艺术与其他艺术形式的区别在于构成音乐艺术的物质材料是一种特殊的材料——声音。正式由于这种特殊性,音乐艺术在具有了一般艺术的共性审美特征下,又具有了其自身个性的审美特征。

一、音乐艺术中的想象性审美特征

想象是人的一种特殊的心理能力。音乐艺术并不是以单纯模仿自然界音响为主要目的,而是通过对音乐有规律、有组织的排列,演奏出流畅的旋律,给予接受者无限的想象空间,呈现出一个充满自由想象的灵性世界。音乐总能唤起听众在自己现实生活中的经历与这些具有情感的声音相联系,从而产生一系列生动的联系和想象,激起听众强烈的感情反应,产生共振。同时,音乐的情感内涵又存在着多义性和不确定性。音乐想象的来源应该是现实生活的体验,因此,音乐的联想和想象才能够在人的内心深处唤起具有一定情感的意象,来完成对音乐形象的塑造。听众或欣赏者才可以运用听觉去感受这些特定的情感。例如喜怒哀乐等。当这些情感元素与欣赏者或是听众原有生活中的经历相关,重新再现音乐意象使欣赏主体与客体产生共鸣,所以这种感情便在欣赏者或是听众的心中得到进一步深化,于是主体便产生了感动。例如贝多芬在《田园交响曲》中用音乐演奏出的雷声、雨声、鸟鸣声让我们感受到了“雨过天晴”后的一种舒展的心情,正是这种心情让我们联想到了雨过天晴后的那种清心爽朗的情景,这样才能使听者在联想某些具体景象时对作曲家的感情表达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象征性也是音乐艺术审美特征中的一个重要部分。音乐声音的象征性主要取决于声音特有的属性,如音色、力度、音高等。音乐具有模拟的能力,用音响可以表现出各种鸟鸣声、泉水声、疾驰的马蹄声,听者可以通过这种模拟性音响,在头脑中构成较为清晰的鸣禽、山泉、奔马的画面形象。象征手法化的感彩音调,总能唤起听众的联想和想象。如小提琴协奏曲《粱山伯与祝英台》中“楼台会”一段,小提琴独奏象征了女性祝英台,大提琴独奏象征了男性梁山伯,同时柔和的提琴音乐也象征了人物丰富的情感。

二、音乐艺术的情感性审美特征

音乐艺术中的情感性审美与人类主体内的审美情感韵味有着密切的必然的联系。情感是音乐的内在本质,音乐是情感的直接表现。情感美是它的一个审美特征。情感中的主观因素在审美过程中又具有积极能动的作用。通过主观的情感,可以表现深刻的思想内容。创作者把自己的情感融入到音乐作品中,然后再把这种情感传达给听者,使听众产生共鸣。在这一过程中包含了情感体验、“借情”“移情”等多种复杂的因素在里面。黑格尔曾指出:“音乐是心情的艺术,它直接针对着心情”。优秀的音乐作品听后能给人一种诉之不尽的意蕴和审美感觉,音乐家把自己的真情实感全部浓缩在作品之中。例如我国古代琴曲《高山流水》,讲述的就是于伯牙与钟子期以琴曲相交乃至与音乐共生死的动人故事。再如民乐《百鸟朝凤》中,运用唢呐来模拟大自然界中的各种鸟类鸣叫,表现出热闹欢快的场面,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在这里音乐表现出的只是一定的节奏、旋律和声音状态,只有将自己在生活中的认知和情感体验溶入其中,才能使审美意识与音乐的声音状态相融合,音乐才能具有一定的情感色彩,同时,作为欣赏者还需要充分调动自身的想象力和联想力,用心去感受,这样才能完成音乐情感的传达和接受。

三、音乐艺术的时间性和流动性

音乐艺术可以直接表达整个情感活动的全过程,所以人们常说它是时间的艺术,流动的艺术,生命的艺术。音乐的物质传达媒介是音响,音响的时间性和流动性,使音乐艺术在反映主体对生活的复杂情感变化方面,更少地到受反映对象的具体制约,与造型艺术相比,具有明显的优越之处。所以,黑格尔曾说:“音乐所特有的因素是单纯的内心方面因素,即本身是无形的情感,这种情感不能够用一般实际的外在事物来表现,而是要用一旦出现了马上就消失的亦即自己否定自己的外在事物。因此,形成音乐内容意义的是外在的直接对立统一中的精神主体,即人的心灵,亦单纯的情感。”孔子也曾说韶“尽善尽美’,因闻韶乐三月不知肉味,并感慨地说:“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音乐艺术所具有的这种时间形式的直接性和流动性,应当说是它的一大长处。同时音乐艺术的时间性又受到空间形式的间接影响,在这一点上它与造型艺术恰恰相反。正因为如此,听众在欣赏音乐作品时,就能根据相应的旋律和节奏来想象出特定空间中的人物、事物和景象,音乐形象带有了一定的宽泛性、朦胧性和模糊性。

总而言之,音乐艺术的审美特征既是丰富多样,又是独特鲜明,我们只有了解和掌握了上述音乐艺术的审美特征,才能更好地进行音乐艺术的审美活动,才能有助于我们自觉地运用科学的理性思维去解释音乐现象,才能真正获得音乐美的享受。

参考文献

[1]孔智光.文艺美学研究[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1年12月第176页.

[2]王德峰.艺术哲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9月第214页.

文学象征意象的艺术特征篇9

不同材料的特点和自身的色彩是不同的。因此,在运用这种材料绘画时,要将其本身的色彩考虑进去,再考虑使用其他色彩来搭配。在创作综合材料绘画过程中,艺术家通过运用现成物来传达思想。任何一个很普通的东西,如一张纸、一块布、一支笔等都可被艺术家随意地加在画上面。多种多样的材料,其自身色彩的应用和画中色彩的应用相融合,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独特但不突兀。艺术家不断地进行艺术实践,找到适合自己的独特组合后,逐渐形成了具有个人特色的艺术思想和表达方式。立体主义时期,就已出现了通过拼贴的方式来进行艺术创作的艺术家。拼贴艺术最早出现在19世纪的民间工艺中,后来,毕加索等艺术家将这种拼贴绘画的方式进行改革,并引入到绘画艺术创作中。绘画创作中现成的材料、材质的引用,打破了传统绘画中“虚拟的真实”,在二维平面上使用油彩描绘出三维空间的传统透视作画的方法,采用了多种新技术和材料,将墙纸、乐谱、油布等普通材料都拼贴到绘画中,各种材料的运用获得了让人意想不到的效果。还有些艺术家大量运用拼贴现成物结合其他的绘画,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艺术风格,其采用新的绘画材料,反对旧的艺术风格,并抛弃以往的艺术特点,渴望追求更宽广的艺术领域。这一创作时期,即“综合”或“拼贴”的立体派。20世纪50年代的波普艺术使得这种拼贴的材料来源更加广泛、立体化,如大量运用丢弃物、广告传单和书本、杂志等材料来拼贴绘画。波普艺术宣扬的是通俗的、能被人们轻易接受的大众文化。颜料色彩由于种类有限,有时并不能充分表达艺术家的思想,而现成品拼贴作品的色彩,种类繁多且鲜艳夺目,是颜料色彩所不能达到的,所以,可用现成品色彩来表达颜料色彩所不能表达的情感。现成品拼贴绘画和颜料绘画的结合,使艺术家的情感更加充分地表达出来,也完善了绘画的色彩体系。现成品色彩画面的侧重点不是强调色彩的传统审美,而是表达艺术家的思想感情、观点想法和材料的美丽。艺术家通过利用不同的、具有特殊意义的现成品,并赋予其想象,强调其所绘成的画与所处世界的联系。

(二)色彩的象征性在材料艺术中的运用不同

色彩的象征意义不同。随着对色彩研究的不断深入,色彩的象征性逐渐被更多艺术家所认知,其可象征抽象的事物,如蓝色是天空和大海的颜色,象征着平静、纯真、忧郁,同时也象征着尊贵、权威和永久;红色是火的颜色,象征着热烈、冲动、热情,同时也象征着吉祥、幸福;白色是雪的颜色,象征着纯洁、单纯、缥缈,同时也象征着寒冷、严峻、孤独。在艺术创作中,色彩的象征性要通过艺术家的创作目的来表达,大部分的色彩象征意义都具有两面性。在创作材料艺术的同时,艺术家通过运用材料色彩的象征意义来表现其创作意义和思想情感,如艺术家会根据自身经历,运用黄色的蜡纸材料表达温暖与和谐。20世纪以来,艺术家通过对材料色彩的象征性以及不同色彩寄托的情感力量来抒发自身的感受和观点。因此,材料色彩象征着文化性,传递着艺术家的情感、观念和思想。灰色是灰烬和乌云的颜色,接近于黑色,代表着向黑暗过渡的临界点,象征着忧郁、颓废的情绪。因此,有些艺术家用黑灰色来象征善恶、死亡、破坏和重生的意义。这种灰色的应用和当时的社会环境有关,体现了社会的混乱和艺术家对人类命运的思考。不同色彩有不同的象征意义。除上面列举过的蓝色、红色、白色、黄色、灰色,还有一些颜色具有象征意义。如黑色象征死亡、悲哀、罪恶的同时还象征着生命、坚实、严肃;橙色象征傲慢、焦躁、冲动的同时还象征着温情、华丽、明朗;绿色象征平庸、妒忌、刻薄的同时还象征着公平、希望、新鲜;紫色象征压抑、傲慢、哀悼的同时还象征着高尚、优雅、高贵。

(三)不同质的材料色彩是艺术家情感个性的表现

文学象征意象的艺术特征篇10

[关键词]动画形象符号学语境中美日

“形”、象”在中国的出现最早发生于哲学领域,以道家为代表,而“形象”一词在当前更多地出现在视觉艺术中。罗兰·巴尔特认为“形象的观看者在接受知觉讯息的同时也接受文化讯息”。中美日三国地域和民族文化具有很大的差异,因此三国的动画艺术形象在特征方面也迥然不同。而动画正是这样一种以视听语言系统作为主要符号叙事的,可以说,动画作品的听觉和视觉符号的设定和意指都通过动画形象符号系统这一连贯的整体集中表现。由此,通过符号学的文化内涵来探访动画形象的建构正是我们当前需要深入研究的问题。

在艺术形式中,动画属于影视艺术,影视艺术如同绘画、摄影,以一种固定的、直接的方式反映世界,但它们意义最终还是产生在一系列复杂的规则之上,这些规则在实际的作用中,被表面的种种视觉符号和听觉符号所掩盖,成为一种透明的存在。作为视觉形象的语义符号特征,符号作为信息载体,是实现信息储存与记忆的工具,也是表达思想情感的手段。动画艺术主要是以视觉形态和视觉形象作为信息载体,以画面符号和文字符号作为基本语速进行传播,其中视觉形象作为主导。

在众多艺术样式中,动画是最具符号特征的艺术形式之一。动画形象造型是构成动画艺术形式的元素中的视觉化部分。在默片时代,动画艺术与电影一样,完全依赖强化外形特征或动作特征来区别不同形象及性格。动画由于它的描绘方式,对形象的塑造有着更大的自由度。再从形象的造型符号化特征延伸到背景设计、声音、特效等构成要素并纳入视听统一的符号系统之中。围绕一个主题,传达出特有的艺术意味。

其符号化的语言特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假设性的符号特点

动画的最根本特征是假定性,它的形成正是因为儿童即或成人把欣赏动画形象的表演当成了动物园活实动物的狂奔。“假定性”造成的“真实的幻觉”就在于对其形态的夸张变形与假设。从符号学角度来说,动画形象符号化的本质在于演戏是假扮,非真实的客体。既然我们已经认同动画本身就被一种假扮的表演,那么我们在搜寻中美日“假扮”的背后,自然与本国文化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在中国艺术审美趣味上:大体上“重意轻象”、小体“细致入微”的显著特征;在造型上,重装饰轻写实;在技法上,重传统轻开拓。如《山水情》中的琴师,泼墨加以数笔勾勒,仙风道骨,文人气质便立于眼前。动画设计者在不断的水墨动画艺术的探索中,构成了水墨动画写意抒情、重感受的哲学传统与艺术特征。这种将意象与装饰文化假设表现在动画形象的创造上,正是它有别于美日的最大符号特征。

相比较而言,美国艺术审美趣味上:追求“真实生动”的造型特征、性格上重“乐观张扬”、传达观念上重“娱乐至上”。如《功夫熊猫》中阿宝的形象是一只真实生动大熊猫,造型细密。在性格塑造上阿宝旨在表达为实现梦想,不怕打击、永不放弃、乐观、幽默品性。在观念传达上阿宝的搞怪表情、动作都会让观众爆笑,这正是“娱乐至上”等假设性观念在起作用。

而日本动画坚持用笔画勾勒形象形象,表达创作者对形象形象的主观意蕴,整体形象含蓄内敛、人文情趣较浓,引发观众对现实世界的深思。如《千与千寻》中千寻的形象,人物由简洁的线条勾勒而成,准确地刻画出形象的性格特征。其主要形象千寻身处陌生、险恶的环境仍以其的方式来表现,这无疑是日本动画形象的假定性中的一个最好表达。

2.动态化的符号特点

实际上,动画的形象包含两种结构,即外形结构和动作结构。动画的本质是运动,而形象是由运动完整体现的,而运动的状态是以形象形态的内在结构作为支撑的,这两者表现了形象的自然属性和心理属性。强化造型中的自然属性的质感、量感都是有着“意在形外”的目的。但动态设计的同时又是借形象的自然属性的差异来体现整部动画片动态样式的丰富效果的,它们各自的运动规律构成了不同的动作符号。

从中国文化趣味上来追寻,中国动画形象在静态上追求意韵、装饰的情趣,但在动作上明显表现出了一种矛盾的状态。其一动作的程式化。动作的民族化大都和戏剧动作相关,高度总结了动作的表现及过程。它以生活为依据,通过模拟手法,提炼加工和艺术处理来表现的,是艺术达到相当高的高度的总结。《三个和尚》中最具程式化的动作是和尚挑水的动作了,扁担在左右肩膀更替,头的朝向一变,就代表挑水上下山的过程。其二是动作的意象化。意象是以象征性或荒诞性为基本特征以达到人类理想境界的表意之象。动作的意象化是用动作来象征和表现形象的精神气质,这也是中国动画的独到之处。如《大闹天空》中孙悟空的翻、跑、蹦、跳、窜、挠痒等,既体现了他猴性的灵活动作,又显示了他快速敏捷的反应能力,意象化的动作辅助刻画了人物的性格。

美国动画艺术形象节奏快、想象力丰富。如迪斯尼、梦工场、福克斯等公司相继生产出了一部又一部精美的动画大片。在形象动作的设计上美国的动画堪称一流,每一处动作的安排都是那么的自然流畅,让人佩服,柔美和力量交织并行。在美国的动画中,所有动物形象的动作和性格,都已不再是单纯的动物本身,而是将它们“人化”了。动作的“拟人化”是美国动画的一大特点。还有,美国动画形象动态“夸张”和“弹性”结合得非常巧妙,并将这特性奉为原则。

日本动画运动给人一种简约的美感。动画运动的情调于节奏之中有起伏缓急,张弛得当,和谐优美。从手冢治虫到宫崎骏,每一部片子都备受少男少女们的喜爱,如《铁臂阿童木》、《聪明的一休》、《蜡笔小新》等。

总之,各个民族对影视动画的运动表现形式有不同层面的理解。因此,也展现出了不同的民族审美,使动画形象运动美的艺术异彩纷呈。

3.隐喻的心理符号特点

动画形象原始的审美意识和艺术创作并不只是纯粹的表象传达,动画在某些方面与漫画有相通之处,人们在淋漓尽致的夸张形象和表现中获取一种心理认同。动画是连环画的一种延伸,它优于漫画之处是它具有更接近于人的变化的动态性思维。它浓缩着、积淀着、隐喻着一个国家、一支族群强烈的情感、思维、信仰和文化心理层面。它以具戏剧化和表现力的形式将隐喻着的文化心理表现得更彻底,这是动画语言突出的优势。

由于华夏民族心理层面具有内敛性的特征,造就了中国艺术的诗意般的意韵,即便是动画形象的把握上,也是较擅长以写意式来传达与暗示。在形象的塑造上,多采取“曲、意、渲”手法,在造型叙述中,它并没有明确的表现指向,也没有针对某一个具象的轮廓展开塑造,而是采用了超越常规的表征方式,以意象视觉高度符号化,结合中国中庸的心理特点勾勒多样景象和伤感的、怀旧的气息,令人感动回味。或许,这正是中国柔性文化下的散点式的、诗意的形象阐释形式。

美利坚民族具有外表的强大与内在的脆弱、外表的羸弱与内在的坚忍的特点。在形象的塑造上明显受到圣经文化、社会现实、社会阶层形象的影响。所以在塑造形象时以“强健、刚直、体块”外形和阳刚的气质、不惧危难,果断刚毅、机智勇敢为基点,这些正从心理的角度对美国进行了解读,隐喻着个人英雄主义、救世主义、民族主义、霸权主义等美国社会特有的审美特色和心理表征。

日本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气候等形成了独特的心理个性,其最大的特点在于其包容性和创造性。日本动画形象正是在这种心理支撑下,其形象明显透露着“趣味性、柔媚、时尚”,这正是日本动画语言运用的传神之笔。日本社会讲究“内”,“内”就是团队精神的集中体现,这种精神表现在诸多方面。所以日式英雄形象更多是依靠“共性的色彩、类似的调式、美丽的造型”来显现个人顽强的意志、战友间的紧密团结协作。

形象构成是一种造型艺术,它一刻不停地展示有意味的形式语言,作为对动画之美的精髓,可以把动画中的精神与情感表现得更淋漓尽致。用符号的观点来解析动画形象,可以使之开拓出更广阔的学术理论空间,同时也为人们从更深的层次去理解动画形象提供了一种哲学方法。作为我们,以符号学的方式来探讨现代动画基础理论研究,及时地调整动画形象研究,适时地追随新的学术研究方向,可以科学地指导动画的创作实践。

本文系湖北美术学院校级科研项目——“基于符号学概念下的中日美动画形象研究”子论文,项目编号2011012

参考文献

[1]叶佑天,用动画叙写涩涩战争苦难与淡淡离愁的方式,[J],电影评介,2011(18).

[2][法]罗兰·巴尔特等著,吴琼编:《形象的修辞》,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3]李幼蒸,慎之.从符号学看中国传统文化[J].史学理论研究,1995(03).

[4]蔡文林.中国动画造型设计的风格特征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08.

[5]索绪尔[瑞士].普通语言学教程[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26-37

[6]李涛,《动画文化:动画形象的符号学研究》,[J],《江西社会科学》,200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