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城市管理提质增效十篇城市管理提质增效十篇

城市管理提质增效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7:55:42

城市管理提质增效篇1

关键词:城市电网建设存在问题基本原则解决措施

中图分类号:K915文献标识码:a

社会发展到一定的阶段就会产生城市,城市规模的进一步扩大以及城乡二元化发展的速度加大了城市对电力能源的需求。城市化的发展和城市的壮大需要电力企业为其提供方便、清洁和高效的能源。城市电网是是城市功能的重要组成,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进步城市对用电需求急剧增加,在城市电网的建设和改造工作中推行科学和现代化管理,有效提高城市电网供电的质量和效率,确保城市电网的功能和作用,提升城市能源供应的可靠性率。电力工作者应该根据既往取得的城市电网建设工作经验和教训,提高对城市电网建设工作的认知,在电力的基层工作中为城市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现阶段城市电网建设过程中的问题

1、符合能力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需求

其实通过研究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在最初的城市电网设计规划方案中就没有考虑到经济增长速度以及城市规模的扩大,这一现象因素导致电网供电能力出现发展时期的瓶颈现象。其次,对老旧城市电网的改造和投入较少,使电网不能有效适应现实的发展。最后,城市中心区高压电网结构不合理,对供电能力也构成了制约,导致老城区的供电质量不能得到保证。

2、供电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

由于初期设计不合理使得整个电网在城市规模扩大之后无法满足城市运转对电力资源的需求,很多地区,电网结构重新修改调整的速度过慢,制约供电质量的保证。其次,城市电网线路横载面过低,造成经常维修或停电,影响供电质量。其三,城市市政建设对电网带来的负面影响,随着市政工程的开展,电网被经常要求改造和停电,对城市用电单位来说,供电的稳定性没有保障。最后,城市电网的科学化和现代化水准较低,不能发挥科技的倍增作用,导致城市电网的供电水平一直在低质量的情况下徘徊。

3、线损事故不断地发生

现阶段由一部分城市为了满足城市扩大后的电能需要而违反规定地整改电网结构,忽视了存在的原始问题,不能将应有的精力和自己投入到节能改造上,随着时间的积累,城市电网的线损将大幅度增长。其次,一些城市电力部门防松对线损的考核,出现少报、漏报和瞒报的现象,造成线损的增加。最后,城市电网在布设的时候没有对窃电行为做以防范,导致部分地区线损增加。

4、电力部门的管理力度不达标

现阶段,仍然有许多电力部门对当地的电网供电情况的管理工作不够重视,不管是资金的投入还是检查维修都比较滞后。其次,对城市用电发展的趋势估计不足,缺乏相关研究,没有切实的决策。最后,尚未建立城市电网管理的体系,造成措施不能推广、办法不能奏效,管理缺失。

二、城市电网建设的原则

1、根据当地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在城市电网建设调整活动中,为了保证工作的有效展开,城市电网建设的速度必须与当地国民经济的发展紧密结合同步实施,以适应用电增长的需要。

2、允许适当超前

城市电网建设的方案设计工作必须要从长远地观点出发,可以适当地超前,不断提高城网的供电能力,大力加强电网结构,逐步做到比例协调,布局合理,调度灵活,设施先进,安全可靠,电压合格和多供少损。

3、采取科学有效的调整方式

在城市电网建设工作活动中,对设备的选择应该坚持以下几个标准:既要运行可靠,又要注重节约,并尽量采用小型化、无油化、自动化、免维护或少维护的设备,积极推广应用节能型的输变电设备、逐步淘汰高耗能的输变电设备。

4、有针对性地进行调整

在进行城市电网建设规划设计的过程中,必须要有针对性有计划性地对原有城市建成区电网的建设和改造,应注意充分发挥现有配电网的潜力,以提高供电能力和可靠性为主要目标,对新发展的地区则宜采用较高的标准,尽量采用先进的设备,争取一步到位。

三、城市电网建设过程中存在问题的解决方案

1、重视供电质量的提高

不管是什么工作都应该顺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与改革步伐,城市电网建设工作也是如此,用好现有政策,提高供电可靠性、降损节能为主要目标,加快城市电网技术改造与技术进步步伐,提高供电质量,最大限度地适应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用电需求。

2、构建一个合理高效的电网工作管理系统

相关部门必须根据当地的具体情况构建一个科学高效的管理工作体系,增设部门和组织,确保管理工作的质量和水平。其次,加强城市电网设计规划的修订及实施工作,有效控制造价,提高效益。最后,进一步加强设备管理,通过提高管理设备的水平,提高城市电网管理工作的质量。

3、实现现代化与自动化

随着科学信息技术的发展,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走上了高科技之路,城市电网也应该实现自动化与现代化的突破。应用高新科技实现调度、配电和用户用电管理的自动化。其次,进一步推进用电和企业经营管理技术进步,应用高新科技促进电网提高现代化水平。最后,推动网络技术在城市电网运营和计费工作中的应用。

结语:

总而言之,对于一个城市的发展来说,其有序性与稳定性都与重要的能源的提供者电网系统有着密切的关系,也是城市完成其各项功能的保障。随着经济加速和社会进步,特别是农村人口城市化和二三产业的兴起,城市用电负荷呈现出加速增长的趋势。城市电网管理部门在电网建设调整过程中必须要紧跟时代的步伐,采取有效的措施,提高城市电网供电的质量,为城市的发展提供基本保障。

参考文献:

[1]郑伟.YF地区城市电网规划存在问题对策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2.

城市管理提质增效篇2

而要真正实现最初设计的蓝图,养护管理也是必不可少的环节。

1园林绿化养护模式

目前,我国城市园林绿化养护管理的模式主要有3种:一是事业单位管理模式。即城市园林绿化养护是由政府部门下属的绿化队全面负责,采取的是“以费养人”的事业单位管理模式,目前大多数城市采取这种管理模式;二是市场化管理模式。即养护单位通过招投标方式将具体的养护工作承包给有资质、专业化的企业,其主管部门起到的只是管理、督导的作用。而这种模式目前大多存在于小区绿化、私家花园绿化、单位绿地等小规模的绿地管理中;三是双轨制管理模式。由于体制和经费问题,作为改革的过渡阶段,市场化管理、事业单位管理2种模式同时并存。

2重庆市园林绿化养护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2.1重庆市园林绿化建设现状

近几年来,重庆市政府高度重视城市绿化建设,始终坚持将城市园林绿化建设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举措,站在改善城市面貌、丰富城市文化、提高城市生态效益的战略高度,相继提出创建山水园林城市、国家园林城市的目标,实施“五个重庆”建设。山水园林城市创建全面调动了全市各区县快速推进园林绿化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创建活动的大力推动下,全市园林绿化水平迈上了新台阶;2006年,重庆市委、市政府就创建国家园林城市,与主城各区签订责任书,明确任务,落实责任,经过3年的不懈努力,主城区各项指标已达到国家园林城市的标准;2008年8月,全市正式启动“森林重庆”建设。

截至目前,重庆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36.8%,绿地率达33.5%,人均公园绿地10.57m2,全市森林覆盖率35%。2010年3月19日,重庆市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动员会在市政府礼堂召开。标志着重庆市开始正式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其目标是到2012年,主城区城市建成区绿地率将达到38%以上,绿化覆盖率达到45%以上,人均公园绿地达到12m2以上,城市中心区人均公园绿地达7m2以上。

2.2绿化养护存在的问题

2.2.1管理模式单一。当前,重庆市的绿化养护模式基本上还是以公共管理模式为主。就目前全市范围来看,园林绿化的养护和管理依然存在着薄弱环节。绿化养护是由各地区绿化局下属养护队或街道办事处管理。这种管理模式是计划经济的一种体现,在市场经济迅速发展的今天,这种管理模式造成效率低、成本高、行政干预多、管理单位负担重等影响。随着绿地面积逐年增大,如果管理单位现有绿化工人的数量不增加,人均管理面积将大大增加,再加上养护工人的工资普遍偏低,有技能、有经验的养护工也逐渐流失,养护效果便会随之降低。

2.2.2重视程度不够。施工建植投资多,养护管理投资少。绿化面积每年都在迅速增加,然而用于养护和管理的资金、人力和机械设施却不能及时相应增加,从而影响了绿化成果的巩固。

2.2.3管理缺乏专业性。由于绿化养护的利润相比绿化工程建设要小的多,所以资质较好的园林公司往往不愿承担养护工作。而常年从事绿化养护的绿化队伍,由于长期受计划经济的束缚,经营方式不灵活,经济负担过重,造成人才流失,养护工作缺乏专业性,养护管理水平下降,从而影响绿化养护质量。

2.2.4绿化市场管理机制尚不健全。对设计施工已实行招投标制,但对养护管理工作尚未全面引进市场竞争机制,有些区域虽然采取了招投标,但缺乏成熟、科学的养护定额和质量标准,养护管理不到位的现象时有发生。

3绿化养护市场化的特点

3.1节约经费

目前,我国深圳、东莞、上海等较发达的城市基本已实现100%绿化养护市场化。上海市浦东新区的道路绿化在实行社会招标养护后,节约绿化养护经费5%~10%。引入竞争机制后,各养护工程按照合理低价中标的招标方式来选择养护企业。各养护企业通过提高单位工作效率,引进先进设备等方式,不仅节约成本,而且提高了景观效果。

3.2精简园林单位人员机构

将公共绿地承包给绿化企业进行养护,政府园林绿化机构只需对承包单位进行监督管理,精简了养护人员的编制。深圳市从1998年开始在城市公共绿地管养中全面推行市场化管理后,精简压缩了园林绿化养护人员的编制,使政府所投入的经费最大限度地用于绿化养护上,提高了政府经费的使用效果。

3.3提高养护效果

由于引入了竞争机制,各企业之间形成了竞争,而好的养护景观效果是企业有效的竞争力,各企业为了提高自己的竞争力,必将努力提升自己的养护水平。

4重庆市构建绿化养护市场体制的建议

4.1主管部门职能转变

政府绿化主管部门作为城市绿化管理的职能机构,主导着一个城市绿化发展的方向,也是一个城市绿化养护水平是否能够创新提高的关键。目前,重庆市要实现绿化养护的市场化转变,首先要实现城市绿化主管部门的职能转变。强化管理、指导和监督职能,由侧重于微观管理转向宏观管理、间接管理,把主要精力用在绿化养护法规、养护标准的制订以及发展科学技术和人才的培养上来,将具体的管养任务直接推向社会,实现企业化承包,专业化管理,进一步推动绿化养护招投标管理、质量管理等行业管理,培育绿化养护企业,在政策上给予扶持。建立政府与社会共同参与养护管理的新型机制,加大对城市绿化养护管理指导、协调、服务、监督的职能。

4.2增加财政投入

增加养护投入是绿化养护市场化能否成功的关键。目前,重庆市的重点投入放在绿化建设上,这也是现阶段重庆市绿化发展的重点任务。但是随着绿化建设的进一步发展与完善,绿化养护工作将逐渐成为今后的重点。政府投资比例也应从以绿化建设为主到以绿化养护为主。目前很多城市公共绿地的养护经费严重不足。如沈阳市,每年的绿地养护费仅为1.42元/m2,青岛、南京、杭州、太原等城市稍高一些,每年也只达到4.40元/m2左右。费用不足将导致承包企业无法按合同要求保证绿化养护效果。

城市管理提质增效篇3

一、进一步强化党建工作。一是深入开展“十”精神学习教育,统一广大党员干部职工思想;二是以创建“学习型”机关为契机,不断提高党员的综合素质和党性修养;三是加强党员干部培训,促进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学习教育经常化、常态化。四是继续开展好“三解三促”活动,增强干部服务群众、服务民生的能力,密切党群干群关系。

二、理顺执法重心下移管理体制。加强街道办事处执法队伍建设,进一步明确区城管局、街道办事处职责,强化市、区两级对街道办事处城市管理工作的监督、检查和考评,落实街道办事处城市管理工作责任制,建立指挥有力、协调顺畅、运转高效的城管执法体制,努力实现互补互促的属地管理格局,不断提升城管执法的整体效能。

三、继续加强队伍建设。一是认真开展干部职工政治理论和业务知识集中学习,努力提高干部职工的综合素质;二是继续加强制度建设,逐步完善城市管理考评体系,继续推行城管工作目标管理制度,将城市管理目标任务分解量化到单位和个人。同时,加大督促检查力度,严格兑现奖惩;三是认真开展廉政建设警示教育和廉政风险防范工作;四是进一步加强城管队伍思想、组织、作风、制度建设,提升队伍整体素质。继续以“三解三促”等活动为载体,优化工作作风,增强服务效能,努力打造“服务型”城管。

城市管理提质增效篇4

【关键词】房产物业管理

abstract:thepapermainlydiscussesthepropertymanagementstrategy.

建设系统物业的一个主要特征是:城建资金的投入为城市建设服务。每个城市建设必须经历这样的一个循环,即拆迁-安置-建设,这个循环涉及城市的千家万户,涉及城市改造的顺利与否,为做到这一点,城市建设部门在规划建设前,曾拿出大量资金兴建了相当一批房产物业,作为城市建设中拆迁户的安置房和周转房,这样就形成了城建系统中的一批物业。由于政策的变化,这些物业现在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并占用了相当一部分的城建资金,为此,如何盘活这部分城建物业的问题,就摆在我们的面前。

1.城市房产物业管理现状

城建系统担负着全市城市建设与管理,在长期的城市建设和开发中积累了不少的房产与物业,并且总量还在呈不断增长趋势。在计划管理、政企合一时期,很多房产建设与开发由政府直接完成,政府是当然所有者,建委直接控制大量房屋与物业。政府与企业分离后,建委不直接进行项目建设与房产的开发,很多建设项目由下属企业或事业单位完成,由此增加了不少的城建物业,特别是近年来,旧城改造与建设项目不断增大,为妥善安置城区拆迁户,修建了大量拆迁房并有不少剩余,使城建系统的物业达到一个可观的规模。

随着城市的发展及市场经济意识的不断增强,人们对土地房产价值的认识度不断提高,为利用不断增长的物业,发挥物业的商业价值与经济效益,各物业使用单位抓住商机,利用物业的地段优势,根据不同情况与特点,以不同方式提高物业的使用率,挖掘物业的经济价值。

虽然城建所属物业有一定程度的经营,商业价值得到一定的开发。但不容忽视的是,由于产权不明确、国有单位机制不灵活等历史或现实原因,城建系统物业资源未充分利用,其商业价值未得到完全发挥,存在着资源闲置、效率低下、服务水平不高等诸多问题,具体的问题主要有:

1.1物业的利用率不高。城市建设发展与经济的高速增长,极大提高了房产物业的市场价值,业主可以享受到土地升值所带来的成果。私人业主出于逐利目的,会通过出租、自用等方式把物业的商业价值利用到最大化。但对于公有物业,情况则可能不同,物业的使用未达到其潜在水平。例如,拆迁安置房的空置率一直以来是很高的,由于其产权属于市政府,没有明确的业主单位,也没有明确的单位对其管理负责,无法出售或招租;对于那些有明确权属的,由于业主都是国有企事单位,经营机制不灵活,对物业的经营管理也只停留在临时性出租收取租金上,而未进一步深开发其商用价值。大量闲置物业造成了资源浪费,不仅不能获取价值增值,就连投资折旧都无法通过市场渠道快速回收,地产物业的增值无从体现,当地政府每年还要投入相当的资金为这些物业进行维护和修缮。

1.2物业服务水平不高。城建系统物业管理公司是在自有物业基础上产生的,管理上都套用国有企事业单位的模式,管理体制难脱国有企业的弊病,与市内有影响力的物业管理公司相比,并不具有很强的市场竞争力。首先,这些物业公司管理的是自有物业,没有自寻市场的危机感,采用的是国有企业管理的旧体制,企业机制不够灵活,缺乏创新能力。其次,企业队伍素质不高,专业化水平低下。一些物业企业虽有资质,但并没有自己的专业队伍,只简单雇用几个人打扫清洁而已;有些物业公司虽有专门人员,但经过专业培训的较少,人员整体文化素质,服务意识不到位,管理服务水平较低。再就是,受各因素的制约,这些物业公司规模较小、市场竞争力不强,不具备“走出去”的能力,其业务几乎全局限于自有物业,未能在他人物业市场上竞争,如果没有自有物业的先天保护条件,这些物业公司很难有立足之地。

1.3分散化持有。虽然城建物业都属国家这一最终所有者,但由于行政划拨及投资主体不同,物业实际上由各单位分散持有,并以不同方式经营管理。由于物业所有者之间各自为政,管理水平与人员素质不一,造成了城建物业管理成本过高,无法通过不同物业间的合理配置与有效组合实现整体的规模效益,以树立起品牌与知名度。分散管理的总收益远远小于统一管理带来的潜在收益。

2.物业管理策略分析

2.1规模化经营,以规模扩市场。

物业管理企业的规模化代表企业的综合实力,它包括企业的运行体系、管理机构、企业的品牌等。同其它行业的经营性质不同,物业管理的经营活动主要是以综合来取得收入,而收入的主要和直接来源就是企业的物业管理面积,管理面积越大,则收入越多、效益越好,这就决定了扩大经营规模是提高企业效益的根本出路。因此城建系统的物业公司必须走规模化、集约化经营这条路子,以提高管理水平、服务质量,加强技术创新扩大市场,求得生存。为此,可以对小物业管理企业兼并重组,实现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共享企业资源,如资金、技术、材料和劳动力等。此外,现有物业管理企业横向联合、纵向发展,通过并购改组进行有效扩张,降低成本,达到规模经营。

2.2改革用人机制,提高队伍管理水平。

新世纪物业管理市场竞争的焦点主要集中在对高水平、高素质专业人才的竞争上。市场竞争中,谁拥有了高水平的物业管理人才,谁就掌握了市场的主动权,物业管理企业要加强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并采取多种形式、多种渠道加快培养物业管理人才。今后,“投资于人”应成为城建系统物业管理企业一个重要的战略取向。在知识经济时代,人是知识经济的直接制造者,物管企业必须加大人才资源开发,加大知识型、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与使用。加以借鉴国外实行多时的物业管理师的考核办法以及其他服务行业对于其从业人员的评定方法,改革用人制度。通过素质教育、岗位培训和技术考核等形式来提高从业人员的专业水平和服务意识。通过机制转换和专业部门利益调整,做到优胜劣汰,造就优秀物业管理队伍,以增加企业的竞争力。

2.3加大盘活与经营力度。

2.3.1对政府直接控制与管理的物业,一方面可以由相关部门出台专门的政策,通过公开拍卖或其它方式加以出售,并为买主办理产权登记;另一种办法就是成立专门的物业经营公司经营,或委托某一社会企业经营,由其向市场招租并进行相应的管理,政府从租金收入中提取一定比例作为管理企业的管理费。这样,可以让沉淀下来的这部分物业发挥它的作用,既造福于民,政府也可以减轻负担。

城市管理提质增效篇5

关键词:城市精细化管理;城市品牌;市民服务;市容管理

中图分类号:F299.2文献识别码:a文章编号:1001-828X(2017)003-00-01

一、城市精细化管理的意义

1.有助于塑造城市品牌

通过城市精细化管理能够将管理细节加以沉淀,继而形成常态化的城市管理机制和城市管理制度,从而使得城市管理以及相应的服务成为一种城市品牌,使得政府自身的公信力以及城市管理部门的威望得以塑造和提升,使得城市获得更为稳定持续的发展,城市竞争力得到有效增强。

2.有助于提升城市管理质量与水平

对于城市精细化管理来说,就是要做到精益求精,做到不断完善和创新,要注重细节,稳步推进。要求城市的管理要做到在程度上有所加深,要达到较高的境界,使得城市管理的成效尤其是行政方面的工作要让市民信服,从而更好地启发自觉性;在范围上有所拓展,就要求城市管理所涉及的范围要不断拓展,做到都要管,做到勇于承担责任;在质量上要有所提高,就要求城市管理要获得明显的效果,要满足市民需求。

众所周知,细节决定成败,对于城市管理来说也是如此,提升城市管理自身的执行能力往往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城市管理的细节之处做得如何。

3.有助于更好地为市民服务

当前我国城市发展的根本目的和出发点就是要更好地为百姓服务,不段满足城市居民的多种需求。这就需要城市管理注重有效细节,其实并非所有细节都能够具有服务增值的功能,只有真正有效的细节才会更好地为城市居民提供优质的服务。对于城市管理来说,其自身很多细节都是与城市居民自身的利益相关的,因此就需要相应的城市管理者对城市居民在需求方面的细节性问题进行有效解决,从而更好地提供服务。对于城市精细化管理来说,其能够有效满足有效的细节性的问题,能够更好地提供有效性、细节性的管理服务,从而更好满足城市居民的多种细节性需求。

二、我国城市精细化管理存在的问题

1.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及规划缺乏预见性

一方面,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城市规划缺少科学性。基础设施建设不够科学、完善往往会使得城市精细化管理面临诸多问题。此外,城市规划不够科学,仅仅依靠精细化管理是很难取得实质性效果的,比如商业网络布局不够合理,就会使得流动摊贩逐渐增多。特别是最近几年我国城市发展过程中经常出现“内陷”的问题,其中涉及多个部门,但是这些部门各自为政,使得城市道路建设面临较大的隐患,对城市居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带来较大的风险。

另一方面,但前我国城市规划以及相关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标准比较低,尤其是市政环卫基础设施相对较弱,很多设施出现系统不够完善以及总量不足等问题,比如城市排水管网建设存在严重明显的欠账,自身的设计标准偏低,缺乏应有的排涝能力,从而容易在汛期出现严重的积水问题。

2.城市精细化管理缺乏创新性

当前我国城市精细化管理过程中所采取的手段和方法比较落后,尤其是执法手段相对滞后,从而就会在取证阶段面临诸多困难和障碍。当前城市管理行政执法的方式依旧是停留在粗放式、运动式管理层面,缺少先进以及完善的城市管理手段。对城市精细化管理的认识依旧是认为只要城市够清洁、够整齐就可以,从而往往采取“一刀切”的方式进行管理。使得城市管理者和被管理者之间出现不必要的摩擦,甚至出现暴力抗法的状况。

3.城市管理队伍素质层次不齐

当前我国城市管理工作队伍出现严重的断层状况,就城市管理队伍整体状况来说,老龄化状况较为严重,因为当前城市管理工作比较繁琐,任务重,在社会上的地位偏低,很难赢得社会公众的理解和支持,从而使得当前很多高素质的年轻人不愿意或者是不情愿加入到城市管理队伍中来,从而使得我国城市精细化管理缺乏人才的支撑。

三、完善我国城市精细化管理的策略

1.积极打造专业化队伍,提升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

对于城市管理工作来说,最为关键的是人才。与以往传统的管理模式进行比较,精细化管理是一种行为、观念、方法、习惯等方面的调整与变革,因此就需要有追求高品质、高效率以及具有开拓创新精神的管理队伍加以引领。可以通过培训等多种方式来提升城市精细化管理队伍素|,尤其是要通过培训等多重方式提升城市执法队伍人员的素质,使得其自身的依法行政能力和整体业务素质能够得到有效提升,从而为城市精细化管理进一步完善提供人才保障。

2.对城市精细化管理工作做进一步创新与探索

一方面,要积极构建以城市规划为引领,以城市建设为依据的城市设施配套机制。对于城市精细化管理来说,管理水平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城市基础设施的规划以及建设是否科学。要从源头入手,重视和城市居民生活相关的基础设施建设,使得城市配套设施和城市规划同步进行。

另一方面,要对城市市容管理机制与体制进行及时完善。积极制定并完善相关的城市精细化管理制度与标准,要将管理目标以及相关的任务细化到具体单位以及具体责任人,积极构建起相关的考核管理体系。此外,还应当充分运用相应的数字化信息平台来推动城市精细化管理工作进一步完善。

3.注重城市精细化管理的前瞻性与可持续性

对于城市精细化管理来说,要做到有前瞻性有预见性,尤其是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更是关乎长远发展,应当将目标定得更远,要突出基础设施在城市精细化管理过程中所具有的可持续性作用。另外,还应当对城市规划给予应有的重视,从而为城市精细化管理提供更为可靠的依据,使得城市精细化管理是循序推进而不是盲目进行的,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确保城市精细化管理的可行性以及有效性。

四、结语

综上所述,城市精细化管理是一种管理技术、管理理念,更是一种管理文化,通过城市精细化管理能够更好地为市民服务,提升城市管理成效,有效塑造城市品牌。但是当前在城市精细化管理方面依旧存在诸多问题,相关管理者以及工作人员应当进行仔细研究与分析,从而提升城市精细化管理的质量与水平。

参考文献:

城市管理提质增效篇6

住房城乡建设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印发全国城市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十三五规划的通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新疆生产建设兵团:

经国务院同意,现将《全国城市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十三五规划》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2017年5月17日

(此件主动公开)

全国城市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十三五规划

住房城乡建设部国家发展改革委

2017年5月

前言

城市市政基础设施是新型城镇化的物质基础,也是城市社会经济发展、人居环境改善、公共服务提升和城市安全运转的基本保障,构建布局合理、设施配套、功能完备、安全高效的城市市政基础设施体系。对于扎实推进新型城镇化、确保十三五时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XX-202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国务院关于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若干意见(国发〔2017〕8号)和住房和城乡建设事业十三五规划纲要。住房城乡建设部会同国家发展改革委等有关部门组织编制了全国城市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十三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规划范围为全国设市城市及县城。规划统筹城市交通系统、城市地下管线系统、城市水系统、城市能源系统、城市环卫系统、城市绿地系统、智慧城市7个方面。提出十三五时期发展目标、规划任务和重点工程。以指导各地城市市政基础设施建设有序发展。

一、规划基础和面临形势

(一)十二五主要成就。

市政设施能力普遍提高。支撑了城镇化快速发展。十二五时期。我国城市市政基础设施投入力度持续加大。累计完成投资95万亿。比十一五时期投资增长近90%。市政基础设施建设与改造稳步推进。设施能力和服务水平不断提高。城市人居环境显著改善。城市综合承载力不断增强。城市安全保障能力明显提高。有力支撑了新型城镇化进程。

基本公共服务水平稳步提高。惠及更多城乡居民。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坚持以人为本、服务民生。着力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供水、排水、燃气、垃圾处理等服务已经基本普及。设市城市(县城)公共供水普及率达到931%(851%)、污水处理率达到919%(852%)。燃气普及率达到953%(759%)。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41%(790%)。东中西部地区市政基础设施水平差异逐渐缩小。市政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城乡统筹、区域共建共享有序推进。

低碳绿色智慧理念创新。引领市政基础设施转型发展。十二五时期。市政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探索运用新理念、新技术。引导市政基础设施向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方向发展。启动了海绵城市、地下综合管廊、智慧城市建设试点。形成一批可推广、可复制的建设模式。并通过以点带面、示范引领。促进基础设施整体水平的提升。市政基础设施建设更加注重系统性。更加注重发展的质量和内涵。

创新建设和运营模式。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十二五时期。为推动市政基础设施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拓宽市政基础设施投融资渠道。国家陆续出台了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的相关政策。在城市供水、污水处理、垃圾处理、供热、供气、公共交通、公共停车场、海绵城市、黑臭水体、地下综合管廊等市政公用领域鼓励开展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提高了社会资本参与市政基础设施投资、建设和运营的积极性。增强了市政公用产品和服务的有效供给。

(二)面临的主要问题。

与扎实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发展需求相比。市政基础设施依然是今后一个时期影响我国城市健康发展的短板。与此同时。建设水平偏低、发展不均衡和产业集中度低等问题也日益突出。成为新的约束瓶颈。

一是投入不够。总量不足。市政基础设施供需矛盾缺口大仍是今后一个时期的主要矛盾。长久以来。我国市政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远低于合理水平。历史欠账巨大。十二五时期的投入总量有了很大增长。但设市城市市政基础设施投资占基础设施投资和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例持续下降。同时。市政基础设施服务需求持续扩大。服务标准不断提高。进一步加剧了市政基础设施总量不足的形势。影响和制约了城镇化的健康发展。

二是设施水平偏低。城市病问题突出。市政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低是导致城市病普遍的根本原因。城市路网级配不合理。路网密度普遍低于7公里/平方公里。尤其是作为城市毛细血管的支路网。密度不足国家标准要求的1/2。城市污水的收集与处理达不到水生态环境质量要求。城市排水管网现状水平大大低于新修订的国家设计标准要求。十三五时期将有300多座垃圾填埋场面临封场。新建垃圾处理设施选址困难。人地矛盾日益凸显。城市开发建设用地挤占山水林田湖生态空间。导致城市生态功能严重退化。总体来看。城市市政基础设施老化。旧账未还、又欠新账。一些城市的市政基础设施建设距离绿色、低碳和循环理念要求差距很大。由此引发的城市内涝、水体黑臭、交通拥堵、马路拉链垃圾围城、地下管线安全事故频发等各类城市病呈现出集中爆发、叠加显现的趋势。严重影响城市人居环境和公共安全。

三是发展不均衡。服务水平差异较大。中西部地区市政基础设施发展水平总体上仍落后于东部地区。西部地区污水处理率仍然落后东部地区10个百分点左右中西部地区建成及在建轨道交通密度为105公里/百万人。不足东部地区的1/2西部地区垃圾焚烧处理占比仅为24%。与东部地区55%的水平仍有较大差距。老城区市政基础设施由于建成历史长、建设标准低、改造难度大等原因。设施水平明显低于城市新区。尤其是供水、排水、供热、燃气等设施的最后一公里。改造和维护长期不到位。严重影响老城区居民生活品质的提升。

四是产业集中度低。服务效率和质量参差不齐。市政公用企业小、散、弱、差成为制约服务水平提高的瓶颈。以供水行业为例。对858个县城的抽样调查表明。共有891家供水企业。供水能力前10位的供水企业只占调查总供水能力的13%。84%的供水企业供水能力不超过5万立方米/日。24%的供水企业供水能力不超过1万立方米/日。距离成熟的产业发展模式差距较大。由于缺乏专业化、规范化、规模化的建设和运营管理。城市市政基础设施的运行效率、服务质量难以有效提高。设施效能不能得到有效发挥。同时安全隐患也较多。另一方面。由于市政基础设施监管信息化水平普遍偏低。监管手段缺乏。难以实现对大量、分散的小企业的有效监管。距离规范化、精细化和智慧化管理仍有较大差距。

(三)十三五形势与展望。

十三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深入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由之路和重要动力。市政基础设施是新型城镇化的物质基础。也是实现1亿左右农业转移人口和其他常住人口在城镇落户。完成约1亿人居住的棚户区和城中村改造。引导约1亿人在中西部地区就近城化(三个1亿人)城镇化目标的重要保障。

经过长期的努力。我国城市市政基础设施发展已具有一定基础。全社会对市政基础设施的认识不断深化。对提高市政基础设施保障服务能力的期盼也更加强烈。为进一步加强市政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了良好环境。近年来。移动互联网与大数据、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以及绿色低碳技术不断取得突破。用现代信息技术改造提升市政基础设施。构建绿色低碳的市政基础设施体系。成为国内外城市吸引高端要素、不断提升竞争力的有效方式。面对日趋激烈的竞争态势。加快构建布局合理、设施配套、功能完备、安全高效的现代市政基础设施体系。将成为我国城市的必然选择。而国家综合国力的显著提升。也为进一步加强市政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了现实可能。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及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和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按照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要求。把市政基础设施建设作为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举措。作为支撑十三五时期城镇化健康发展和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的优先领域。树立城市系统思维。着眼长远、统筹规划。加快补齐短板。优化空间布局。提高运行效率。促进市政基础设施的增量、提质、增效。为推进新型城镇化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坚实的基础。

(二)基本原则。

1、系统规划、分类施策。充分认识市政基础设施的系统性、整体性。坚持先规划、后建设。切实加强规划的科学性、权威性和严肃性。发挥规划的控制和引领作用。有序推进市政基础设施建设。使其既要满足当前一段时间的需要。又能为未来发展预留空间。坚持问题导向与目标导向相结合。从市政基础设施系统层面进行统筹。提高管控措施的针对性、有效性。不断增强市政基础设施的承载能力和辐射作用。

2补齐短板、安全运行。重点加强对短板市政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保障市政基础设施有效供给。提高设施水平和服务质量。优先加强涉及城市安全市政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提高市政基础设施应对各种风险的能力。提升市政基础设施运营标准和管理水平。消除安全隐患。保障城市健康运行。

3绿色低碳、提质增效。全面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节约集约利用土地、水、能源等资源。强化环境保护和生态修复。减少对自然的干扰和影响。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生活方式和城市建设运营模式。优化和调整市政基础设施网络结构。科学确定各类市政基础设施的规模和布局。形成规模合理、等级有序、联系密切的市政基础设施网络。提高市政基础设施服务水平。

4统筹协调、开放共享。做好市政基础设施系统与局部、建设与管理、需求与时序、地上与地下、生产与生活、投资与融资等各方面的统筹协调工作。促进市政基础设施建设的均衡发展。逐步缩小地区差异。突出重点区域、重大项目建设。以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长江中游等城市群(圈)为主体。拓展市政基础设施资源的区域及城乡配置空间。实现市政基础设施的共建共享。提高市政基础设施运行效率和建设水平。

5机制创新、多管齐下。促进市政基础设施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建立与发展。消除地方性的市场壁垒。提高产业集中度。拓宽资金来源渠道。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市政基础设施的投资、建设与运营。深化市政基础设施的供给方式改革。进一步完善公用事业服务价格形成、调整和补偿机制。建立城市市政基础设施项目库制度。发挥项目库的基础支撑作用。

(三)发展目标。

积极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着力完善城市市政基础设施网络、推进城市市政基础设施领域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到2020年。建成与小康社会相适应的布局合理、设施配套、功能完备、安全高效的现代化城市市政基础设施体系。基础设施对经济社会发展支撑能力显著增强。

基本民生需求充分保障。以基本民生需求为中心。提高居民的幸福感、获得感。建立互联互通的道路交通网络。城市建成区路网密度达到8公里/平方公里以上。逐步缓解交通拥堵以及停车难问题。进一步扩大公共供水服务范围。全国设市城市公共供水普及率达到95%以上。县城90%以上。建立从源头到龙头的饮用水安全保障体系。保障龙头水水质稳定达标。扩大天然气的应用领域与应用规模。全国设市城市燃气普及率达到97%以上。县城燃气普及率达到80%以上。提高北方地区集中供热质量。让老百姓身暖、心暖。重点解决水、电、气、热设施最后一公里问题。提高市政基础设施的整体保障水平。

城市人居环境持续改善。加强城市生态文明建设。营造天蓝水清、城绿地净的城市人居环境。城市水环境质量得到明显改善。污染严重水体较大幅度减少。地级及以上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均控制在10%以内。改善城市大气环境质量。基本完成分散采暖燃煤小锅炉的撤并改造。能源利用效率大幅提升。按照300米见绿。500米见园的要求推进城市公园绿地建设。公园绿地服务半径覆盖率不低于80%。提升市容市貌。建立完善的垃圾分类及回收利用体系。推广绿色照明。

城市安全水平显著提升。牢固树立安全发展观。健全市政基础设施公共安全体系。单一水源供水的地级及以上城市基本完成备用水源或应急水源建设。加强城市内涝防治。基本消除城区内涝积水点。加强地下管线综合管理。有序推动重大隐患点的筛查和整改。有效降低事故率。建立市政基础设施突发事件总体预案。完善预防为主、预防与应急相结合的体制机制。

绿色智慧引领转型发展。把握城市发展趋势。提升市政基础设施智慧化水平和绿色发展水平。有序推进综合管廊建设。至2020年。全国城市道路综合管廊综合配建率力争达到2%左右。并建成一批布局合理、入廊完备、运行高效、管理有序的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地下综合管廊并投运营。加快海绵城市建设。20%城市建成区达到海绵城市建设要求。全面摸清市政基础设施家底。完成全国城市市政基础设施大调查。推进智慧城市建设。提高城市安全运行管理水平。

城市承载能力全面增强。积极发挥市政基础设施在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中的积极作用。为三个1亿人提供必要的市政基础设施支撑条件。提高市政基础设施对拉动经济增长、促进社会繁荣的支撑能力。

注:

(1)东部包括:北京、天津、辽宁、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和广东。

(2)北方包括:黑龙江、吉林、辽宁、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内蒙古、河南、山东、

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

(3)重点城市包括直辖市、省会城市和计划单列市。共计36个。

三、规划任务

(一)加强道路交通系统建设。提高交通综合承载能力。

树立窄马路、密路网的城市道路布局理念。优化城市道路网络功能和级配结构。建设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和支路等级配合理的道路网络系统。强化次干路、支路建设。进一步提高建成区路网密度。打通断头路。提高道路通达性。加强城市道路与桥梁的养护、改造。通过盘活存量。提高既有路网的承载能力和运行水平。

加快停车设施建设。坚持差别化供给原则。形成以配建停车为主体、路外公共停车为辅助、路内停车为补充的停车设施供给模式。以居住区、大型综合交通枢纽、城市轨道交通站点、医院、学校、旅游景区等特殊地区为重点。通过内部挖潜改造建设停车场。并在有条件的周边区域增建公共停车场。加强城市建筑物非机动车、机动车车位配建。鼓励建设停车楼、地下停车场、机械式立体停车库等集约化停车设施。并按一定比例配建电动汽车充电设施。有序发展公共自行车服务系统。加强人行道、自行车道建设。倡导绿色出行。

(二)推进城市轨道交通建设。促进居民出行高效便捷。

充分发挥城市轨道交通在城市公共交通中的骨干作用。超大城市和特大城市应积极建设城市轨道网络。优化轨道交通功能层次符合条件的大城市。应当结合城市发展和交通需求。因地制宜地建设城市轨道交通系统。构建覆盖主客流走廊的城市轨道交通骨架。

注重城市轨道交通与城市土地利用开发的有机结合。促进城轨道交通建设与土地开发时序、强度相匹配。实现城市轨道交通与城市土地利用开发协调互动发展。加强城市轨道交通与其它交通方式的衔接。构建一体化的城市综合交通体系。围绕城市轨道交通站点。构建步行、自行车、公共汽(电)车等多种交通方式与城市轨道交通的有机衔接。

(三)有序开展综合管廊建设。解决马路拉链问题。

加强地下管线建设改造。保障城市运行的生命线。全面改造使用年限超过50年、材质落后、漏损严重、瓶颈管段的供水管网。降低管网漏损率和事故率。因地制宜推进雨污分流管网改造和建设。对暂不具备分流改造条件的。要建设截流干管。适当加大截流倍数。对存在事故隐患的供热、燃气、电力、通信等地下管线进行维修、更换和升级改造。对存在塌陷、火灾、水淹等重大安全隐患的电力电缆通道进行专项治理改造。推进城市电网、通信网架空线入地改造工程。推进老旧小区水电气热及二次供水设施的改造。打通市政基础设施的最后一公里。推进地下空间多规合一。统筹布局各类地下设施。

合理布局综合管廊。集约利用城市地下空间。在城市新区、各类园区和成片开发区域。新建道路必须同步建设地下综合管廊。老城区因地制宜推动综合管廊建设。逐步提高综合管廊配建率。在交通流量较大、地下管线密集的城市道路、轨道交通、地下综合体等地段。城市高强度开发区、重要共空间、主要道路交叉口、道路与铁路或河流的交叉处。以及道路宽度难以单独敷设多种管线的路段。优先建设地下综合管廊。至2020年。建成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地下综合管廊并投入运营。马路拉链问题得到明显改变。

规划建设地下综合管廊的区域。所有管线必须入廊。合理安排各类管线的入廊顺序。健全入廊、有偿使用、收费保障和监管等制度。形成入廊完备、收费合理、运行顺畅、保障充分、监管有力的综合管廊长效运行管理机制。

(四)构建供水安全多级屏障。全流程保障饮用水安全。

推进供水设施改造与建设。满足城市新增人口的用水需求。建立从源头到龙头的全流程饮用水安全保障体系。加快对水源污染、设施老化落后等导致的供水水质不能稳定达标的水厂、管网和二次供水设施的更新改造。针对因原水污染导致出厂水高锰酸盐指数和臭味等指标超标的水厂。应采用强化常规工艺。或采用预处理或深度处理工艺等方式进行升级改造针对现有工艺不完善导致出厂水铁锰、氟化物、砷等指标超标的水厂。应以增加除铁、锰、氟、砷工艺为主进行升级改造。水厂改造要设置水质在线监测。并综合考虑应急处理的要求。加强应急水源、用水源供水工程建设。提高安全供水保障能力。

扩大公共供水管网覆盖范围。有序关停公共供水管网覆盖范围内的自备井。提高公共供水有效供给。开展供水管网分区计量管理。加强供水管网漏损检查和改造。降低供水管网漏损率。实施城市节水综合改造。推进城市再生水、雨水、海水淡化水等非常规水源的利用。全面建设节水型城市。

(五)全面整治城市黑臭水体。强化水污染全过程控制。

以黑臭水体治理带动城市水环境改善。提高水体的生态、景观、游憩和文化功能。促进城市品质提升。按照因地制宜、一河一策的原则。综合采取控源截污、内源治理、生态修复、活水保质等措施。科学整治城市黑臭水体。地方政府根据所公布黑臭水体名单、总体整治计划及各黑臭水体整治工作进展情况。定期公布水体整治效果。避免一年一治、反复治理。

对黑臭水体及其支流汇流范围内的城中村、老旧城区和城乡结合部。因地制宜开展污水收集和处理设施的建设与改造。力争做到全收集、全处理、全达标排放。要通过雨污分流、污水管网的建设与改造提高污水管网质量。逐步使污水处理厂的进水浓度达到设计要求。合理确定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对出水不能达到水生态环境质量要求的污水处理厂。要进行相应的提标改造。对雨季溢流频率高的污水处理厂。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管网雨污分流改造或污水处理厂增容扩容改造。敏感区域的污水处理设施应尽快提标改造。达到国家相关要求。加快城市排水与污水监测能力建设。所有设市城市应具备排水与污水处理监测能力。

强化污泥无害化处理处置。按照绿色、循环、低碳原则建设污泥处置设施。现有不达标的污泥处理处置设施应加快完成达标改造。优先解决污泥产生量大、存在二次污染隐患地区的污泥处置问题。污泥处置设施布局应集散结合、适当集中。提高处理的规模效应。因地制宜选择污泥处理处置措施。拓展达到稳定化、无害化标准污泥制品的使用范围。尽可能回收污泥中的资源、能源。

(六)建立排水防涝工程体系。破解城市看海难题。

保障排水防涝安全。坚持自然与人工相结合、地下与地上相结合。构建源头减排、雨水收排、排涝除险、超标应急的城市排水防涝体系。并与城市防洪做好衔接。

加快对城市易涝点整治。使经整治的超大城市和特大城市的易涝点防涝能力达到50年一遇以上。大城市达到30年一遇以上。中小城市达到20年一遇以上。对城市易涝点的雨水口和排水管渠进行改造。科学合理设置大型排水(雨水)管廊。在城市易涝点汇水区范围内。建设雨水滞渗、收集利用等削峰调蓄设施。增加雨水花园、下凹式绿地、植草沟。对道路、停车场和广场进行透水性改造。将区域内屋顶以及其他不水表面上的雨水就近引入。通过雨水滞、蓄实现源头减排。对城市易涝点的排水防涝泵站进行升级改造或增设机排能力。充分利用绿地、广场、立交桥区空间建设雨水调蓄设施。配套设雨水泵站自动控制系统和遥测遥控及预警预报系统。结合自然地形地貌、城市内河、次干道路、大型排水明渠干沟建设。建设雨洪行泄通道。根据应急预案。按需储备应急抢险移动泵车、发电机等设施设备。建设暴雨内涝监测体系。提高内涝预报预警能力。

(七)加快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实现城市建设模式转型。

转变传统的城市建设理念。按照规划引领、生态优先、安全为重、因地制宜的原则。综合采取渗、滞、蓄、净、用、排等措施。建设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统筹推进新老城区海绵城市建设。城市新区建设以目标为导向。全面落实海绵城市建设要求老城区以问题为导向。结合城市棚户区、城中村、老旧小区改造等。以治理城市内涝与黑臭水体为突破口。有序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实现小雨不积水、大雨不内涝、水体不黑臭、热岛有缓解的目标。

推广海绵型建筑与小区。因地制宜采取屋顶绿化、雨水调蓄与收集利用、微地形等措施。提高建筑与小区的雨水积存和蓄滞能力推进海绵型道路与广场建设。改变雨水快排、直排的传统做法。增强道路绿化带对雨水的消纳功能。在非机动车道、人行道、停车场、广场等扩大使用透水铺装。推行道路与广场雨水的收集、净化和利用。减轻对市政排水系统的压力。推广海绵型公园和绿地。通过建设雨水花园、下凹式绿地、人工湿地等措施。增强公园和绿地系统的城市海绵体功能。消纳自身雨水。并为蓄滞周边区域雨水提供空间。

(八)优化供气供热系统建设。提高设施安全保障水平。

增加天然气供应。提高管道天然气覆盖率。稳步发展居民和工商业用气。新增天然气应优先保障居民生活和替代分散燃煤。稳步推进电能替代。推广电锅炉、电窑炉、电采暖等新型用能方式。

大力发展热电联产集中供热和天然气、电能、可再生能源等清洁能源供热。加大现有热电联产机组供热潜力挖掘。实施燃煤锅炉节能改造。取消集中供热管网覆盖范围内分散采暖燃煤小锅炉。将其供热面积接入城市集中供热系统。对集中供热管网暂未覆盖的分散采暖燃煤小锅炉。因地制宜采用电能、浅层地能及其他清洁能源供热方式进行热源替代。

加大供热系统老旧基础设施改造力度。加强对供热一次网系统中存在事故隐患的基础设施进行维修、更换和升级改造的同时。对供热二次网系统和用户户内系统中使用年限超过15年、材质落后并存在漏损隐患的管网与设施进行改造。加快新建供热管网工程建设力度。对存在多个热源的大型供热系统。应具备联网运行条件。实现事故时的相互保障。加强供热、燃气系统监控能力建设。大力推行采暖地区住宅供热分户计量。新建住宅必须全部实现分户计量。既有住宅要逐步实施热计量改造。以满足交通安全、视觉舒适的基本功能需求为前提。推进城市道路照明设施建设。加强景观照明的规范化建设。控制范围和规模。防控光污染。因地制宜开展包含充电桩、无线网络等技术的多功能灯杆建设。拓展照明设施的复合功能。

(九)完善垃圾收运处理体系。提升垃圾资源利用水平。

大力推行垃圾分类制度。遵循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原则。加快建立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的垃圾处理系统。推进生活垃圾收运体系与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的有效衔接。提高设施运行管理水平。

加快生活垃圾处理新增设施建设及现有设施改造。优化西部地区垃圾无害化处理能力结构。进一步缩小地区间生活垃圾处理水平差距。逐步限制原生垃圾直接进入垃圾填埋场填埋。鼓励因地制宜的生活垃圾协同处置模式。在土地相对紧缺、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城市。推广垃圾焚烧处理方式。统筹飞灰、残渣处理处置设施建设。推进区域处理处置设施共建共享。

推广餐厨垃圾收运处理一体化服务。提升餐厨垃圾理技术水平。探索餐厨垃圾、园林垃圾、粪便等有机垃圾一体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模式。力争到2020年。基本建立城市餐厨垃圾回收利用体系。

加强建筑垃圾源头减量与控制。加强建筑垃圾资源回收利用设施及消纳设施建设。积极拓展建筑垃圾再生利用产品市场利用渠道。鼓励建筑垃圾回用于道路及海绵设施建设。开展建筑垃圾存量排查及安全隐患整治。建立建筑垃圾数字化管理平台。

(十)促进园林绿地增量提质。营造城乡绿色宜居空间。

优化城市绿地布局结构。提高园林绿地空间分布系统性与均衡性。加强城市综合公园、社区公园及植物科普、体育健身等各类专类公园建设。结合新区建设、旧城更新、综合整治、拆违还绿。扩大园林绿地规模。拓展城市中心区、老城区绿色公共空间。挖潜增绿。围绕老百姓需求。建设小、多、匀公园绿地体系。鼓励老旧社区附属绿地改造升级。加强园林养护管理。推进城市园林绿化由重建轻管向建管并重转变。

推行生态绿化方式。完善绿地系统功能。加速推进城市园林化从单一功能向生态、景观、游憩、文化传承、科教、防灾等多种复合功能协调发展。改造提升存量绿地。健全绿地配套设施。强化绿地服务居民日常活动的功能。增强绿地系统的海绵体功能。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推广应用乡土及本地适生植物。保护古树名木资源。积极推广立体绿化。实现多元增绿。

统筹区域城乡生态空间。推进城乡一体绿地系统建设。强化城市绿地与山水林田湖等生态要素的联系。将森林、湿地等生态系统合理融入城市空间。增加城市绿色元素。构建覆盖城乡的自然生态网络。提升绿色公共空间的连通性。推进环城绿带、生态廊道、大型防护绿地等各类结构性绿带绿廊绿楔建设。加强城市周边和城市群绿化。推进绿道建设。构建城乡绿道网络体系。推进郊野公园、湿地公园建设。提升城乡郊野游憩功能。建成一批示范性绿色城市、生态园林城市、森林城市。

(十一)全面实施城市生态修复。重塑城市生态安全格局。

修复城市自然生态系统。有计划有步骤地修复被破坏的山体、水体、湿地、植被。推进城市废弃地修复和再利用。治理污染土地。对城市受损山体。利用修坡整形、矿坑回填等工程技术恢复山体自然形态。种植乡土适生植物、逐步重建山体植被群落。对河流、湖泊、湿地及海岸。禁止明河改暗渠、填湖造地、截弯取直、违法取砂等破坏行为。通过水体生态修复、重塑自然岸线。修复生境、提高水体自净能力。提升城市水体生态功能。对工业废弃地、采矿废弃地、垃圾填埋场等各类城市污染废弃地进行生态修复。防控污染风险。将生态修复与城市景观、游憩和改造利用相结合。恢复植被与生境。提升废弃地利用价值。

(十二)推进市政设施智慧建设。提高安全运行管理水平。

实施互联网+市政基础设施计划。加强通信光缆、局房、基站等信息通信设施建设。促进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与市政基础施的深度融合。

发展智慧道路。建立道路设施与通行主体之间信息交互机制。提高通行效率。发展智慧水务。构建覆盖供排水全过程。涵盖水量、水质、水压、水设施的信息采集、处理与控制体系。发展智慧管网。实现城市地下空间、地下综合管廊、地下管网管理信息化和运行智能化。发展智慧环卫。合理设计规划环卫管理模式。提升环卫作业质量。发展智慧能源。对能源供需实施精细化控制。促进节能减排。提高能源供应安全保障水平。发展智慧园林。实现园林绿化监测、管控与公众服务的智能化。加强各类市政设施管理数字化平台建设和功能整合。建设综合性城市运行管理数据库。实现多源信息整合和共享。逐步消除信息孤岛。探索建立全国城市市政基础设施数字化监管体系。

四、重点工程

(一)城市路网加密缓堵工程。

新增(含道路挖潜新增的路面宽度在35米及以上各种铺装道路、道路新建)城市道路104万公里。新增道路面积195亿平方米。

(二)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工程。

500万人口以上特大、超大城市。加大轨道交通网络覆盖率。300-500万i型大城市加快建设城市轨道交通骨干网络。100-300万ii型大城市积极推进轻轨等城市轨道交通系统建设。共新增城市轨道交通运营里程3000公里以上。

(三)城市综合管廊建设工程。

结合道路建设与改造、新区建设、旧城更新、河道治理、轨道交通、地下空间开发等。建设干线、支线地下综合管廊8000公里以上。

(四)城市供水安全保障工程。

新建水厂规模共计0.45亿立方米。新建供水管网长度共计9.30万公里。对出厂水水质不能稳定达标的水厂全面进行升级改造。总规模0.65亿立方米/日。对受损失修、落后管材和瓶颈管段的供水管网进行更新改造。共计8.08万公里。对不符合技术、卫生和安全防范要求的二次供水设施进行改造。总规模1282万户。在100个城市开展分区计量、漏损节水改造。

(五)城市黑臭水体治理工程。

在全国36个重点城市开展初期雨水污染治理。新增处理能力831万立方米/日。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治理黑臭水体2026个。总长度5798公里。

新建污水管网9.5万公里。改造老旧污水管网2.3万公里。改造合流制管网29万公里。新增污水处理能力3927万立方米/日。污水处理设施升级改造4220万立方米/日。新增污泥处理处置能力5.6万吨/日。新增再生水处理能力1504万立方米/日。

建设国家排水与污水处理监测站。包括1座国家站。38座省级站。288座地市级站。361座县级站。

(六)海绵城市建设工程。

通过海绵型建筑与小区、海绵型道路与广场、海绵型公园与绿地、雨水蓄排与净化利用等设施建设。使满足海绵城市建设要求的城市建成区达到1.1万平方公里。建立海绵城市监测评估技术评价体系。

(七)排水防涝设施建设工程。

建设城市雨水管道11.24万公里、大型雨水管廊/箱涵0.99万公里。机排泵站建设总规模2.87万立方米/秒。调蓄设施总容积2.37亿立方米。行泄通道整治与建设总长1.74万公里。临时(应急)排水装备总规模2996立方米/秒。

(八)燃气供热设施建设工程。

改造分散采暖燃煤小锅炉热源总供热能力1.5万兆瓦改造供热一次网老旧管网3.0万公里。供热二次网20万公里改造市政燃气管网31万公里。庭院燃气设施3.0万公里。新建集中供热热源供热能力17.1万兆瓦。与之配套的新建集中供热管网4.1万公里。新建燃气管道13.7万公里。新建燃气、供热系统监控平台555座。在200个设市城市、县城实施道路照明节能改造。

(九)城市垃圾收运处理工程。

新增生活垃圾处理设施规模50.97万吨/日。新增转运设施规模31.59万吨/日。新增市容环卫车辆9.27万辆。新增餐厨垃圾处理能力3.44万吨/日。新增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能力108.29万吨/日。新增建筑垃圾消纳能力97.46万吨/日。

(十)园林绿地增量提质工程。

新建城市综合公园、社区公园、专类公园和游园等各类公园绿地面积16万公顷。提质改造现存公园绿地23万公顷。新增绿道2万公里。新增郊野公园5万公顷。新增城市绿廊10万公顷。

(十一)城市生态修复工程。

对破损山体、城市废弃地开展生态修复。共计4万公顷。新增屋顶绿化总面积不低于1500公顷。垂直绿化投影总长度不少于3000公里。

(十二)市政设施智慧建设工程。

在全国656个城市全面开展城市市政基础设施调查。开展市政基础设施信息化、智慧化建设与改造。建立全国城市市政基础设施数据库。依托已有基础。建设完善全国城市市政基础设施监管平台。

五、保障措施

(一)明确责任主体。

省级人民政府要充分认识城市市政基础设施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把城市市政基础设施建设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加大监督、指导和协调力度。结合已有规划和各地实际。出台具体政策措施并抓好落实。

城市人民政府是市政基础设施建设的责任主体。要切实履行职责。抓好项目落实。科学确定项目规模和投资需求。公布城市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具体项目和进展情况。接受社会监督。做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各项具体工作。

国务院有关部门按职能分工。完善相关制度和政策。加强对规划实施的指导和监督。

(二)科学实施规划。

城市人民政府要尽快按照规划的目标和总体要求。依据当地城市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编制或完善本地的城市市政基础设施建设规划。落实建设项目。制定投融资方案和年度实施计划。建立滚动项目库。加快对落实项目的可研、立项、初步设计、土地、环评等必要前期准备和审批工作。

优先保障城市市政基础设施的用地需求。纳入土地利用年度计划。禁止以城市开发或其他理由侵占城市市政基础设施规划用地。禁止随意更改市政基础设施用地性质。设施建设用地要严格执行国家关于节约和集约用地的要求。

推动建立市政基础设施全国统一大市场。各地要开放市场。打破地域垄断。鼓励省域选择并支持若干家实力较强的省内外专业企业。采用并购、重组等方式。通过有效打包整合提升收益能力。提高投资效益。提高产业集中度。打破以项目为单位的分散运营模式。实行规模化经营鼓励厂网一体、站网一体、收集处理一体、建设养护一体的投资建设运营。

(三)保障资金投入。

各级政府要把加强和改善城市市政基础设施建设作为重点工作。确保必要投入。强化地方政府对城市市政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保障。加大对造成城市内涝、交通拥堵、水体黑臭、垃圾围城等城市病的短板型以及海绵城市、综合管廊等市政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充分发挥中央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重点向中西部等市政基础设施总量严重不足的地区倾斜。

大力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决定性作用。形成政府投资和社会资本的有效合力。城市政府通过规划确定发展目标、任务和建设需求。采取公开招标、邀请招标、竞争性谈判等方式竞争择优选择社会资本合作伙伴。通过合同管理、绩效考核、按效付费。实现全产业链和项目全生命周期的ppp合作。积极引导社会资本有序参与城市市政基础设施建设、运行维护和服务。提高市政公用领域的投资效率和服务质量。推进价格机制改革。统筹运用税收、费价政策。按照补偿成本、合理收益、公平负担的原则。清晰界定政府、企业和用户的权利义务。建立健全公用事业和公益性服务财政投入与价格调整相协调机制。促进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保证行业可持续发展。满足多元化需求。

努力拓宽ppp项目的融资渠道。充分调动各类金融机构的积极性。鼓励其为符合条件的ppp项目提供融资支持。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在风险可控、商业可持续的前提下。加快创新金产品和服务方式。积极开展特许经营权、收费权、购买服务协议预期收益等担保创新类贷款业务。拓宽ppp项目的融资渠道。推进建立多元化、可持续的ppp项目资金保障机制。

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发行企业债券。扩大债券支持范围和发行规模。在有效控制企业债券市场风险的前提下。充分发挥企业债券对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作用。支持市政基础设施建设相关企业和项目发行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资产支持票据、项目收益票据等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拓宽市场化资金来源。

(四)加强科技支撑。

建立以市政公用企业主导的产业技术创新机制。激发企业创新内生动力健全技术创新的市场导向机制和政府引导机制。加强产学研协同创新。引导各类创新要素向市政公用企业集聚。培育市政公用企业新的增长点。促进经济转型升级提质增效。

针对市政基础设施建设中存在的关键技术问题。组织实施关键技术与设备研发及关键装备产业化示范。加强国家相关科技成果对规划实施的科技支撑。进一步扩大十二五重大科技成果的应用范围。推动海绵城市建设、黑臭水体治理、城市生态修复、智慧城市建设等相关技术及理论创新。积极推广适用技术。建立完善城市市政基础设施强制性标准体系和质量评价体系。

加强市政基础设施专业技术人才、管理人才建设和培养。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加强岗前和岗中职业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的职业技能水平。

(五)强化监督管理。

省级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会同同级发展改革等有关部门。加强对本行政区域城市贯彻落实规划的指导和监督。建立评估考核制度。并纳入城市人民政府考核体系。对工作成绩突出的城市予以表彰奖励对规划贯彻实施不力的政府负责人进行约谈。限期整改对发生重大事故的政府负责人。依法追究相关责任。

城市管理提质增效篇7

【关键词】市政污水处理问题对策

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涌入到城市生活,使得城市人口盗坎欢显龆唷6城市人口数量的增多不可避免的就会造成用水需求的增加,加上人们环保意识较低,会加大城市污水的排放,如生活污水、工业污水等。然而就当前城市市政污水处理工作来看,存在许多问题,污水处理不科学、不彻底,从而使得这些不达标的污水排放到环境中,对人们的生活、对环境造成影响。

1城市市政污水处理存在的问题

1.1污水利用效率低

城市污水主要来源于工业和生活,然而随着工业的发展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城市污水也在不断增加。而污水处理程序作为生态城市建设不可或缺的一环,就目前来看,城市污水的增加,污水处理工艺却没有得到相应的改进。污水处理过程中,许多设备会出现性能下降、故障等问题,从而影响到了污水处理效果,使得污水处理不彻底,一旦这些处理不彻底的污水被排放到环境中,不仅会对环境造成威胁,同时也会影响到城市居民的用水质量,对他们的生命健康造成威胁。

1.2污水处理工艺比较落后

就当前城市市政污水处理工艺来看,污水处理厂大多采用的是活性去污法,而活性去污操作比较简单,虽然可以去除污水中的污泥,但是很难去除氮、磷等物质,由于污水处理工艺比较落后,使得污水处理效果较差,许多污水中还存在许多杂质,从而无法满足当前社会对污水处理的要求。

1.3设备维修成本高

在城市市政污水处理中,设备有着重大作用,然而设备运行过程中时常会出现故障,如零件的损坏,而要想保障污水处理系统的正常运作,就必须对设备进行维修,然而随着设备故障的频繁出现,维修成本也会不断增加,使得污水处理成本投入增加,对污水处理厂而言具有一定的难度。

2城市市政污水处理存在问题的处理对策

2.1加大污水处理设施的资金投入

在城市市政污水处理工作中,资金是市政污水处理工作科学、高效开展的保障,只有资金得到了保障,污水处理工作才能有效进行,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据相关数据统计显示,我国用于排水设施和污水处理方面的投资仅为0.02%~0.03%,资金的短缺使得城市市政污水处理工作难以取得应有的效果。为了提高污水利用率,相关部门应当加大财政投入,为城市市政污水处理提供资金扶植,配置先进的污水处理设备,以先进的设备来提高污水处理效果,从而提高污水利用率[1]。

2.2加大污水处理工艺的研究

在现代社会里,传统的污水处理工艺已经不符合现代城市市政污水处理工作的要求,经济水平的提高,使人们的生活得到了翻天覆地的改变,城市污水也在不断增加,如果在污水处理工作中依然采用传统的污水处理工艺,势必就会影响到生态城市的持续发展。故此,必须加大污水处理工艺的研究。一方面要大力发展污水处理的科学技术,以技术为依托,不断完善污水处理工艺,如氧化沟工艺,氧化沟工艺不仅脱氮效果好,同时污泥稳定程度高;另一方面,要学习国外先进的污水处理工艺,引进国外先进的污水处理技术,从而不断优化污水处理效果,提高城市市政污水处理水平,推动生态城市的发展[2]。例如,在某城市市政污水处理中,采用生物脱氮除磷工艺,污水进入到厌氧池,并与回流污泥混合,在厌氧发酵菌的作用下,废水中的大分子有机物可以会降解成小分子有机物,并随着处理系统进入到缺氧区,反硝化细菌利用有机基质对随回流混合液带入的no3-进行反硝化。然而再将废水排入好氧池,此时废水中的有机物的浓度就会降低,而聚磷菌通过分解体内的pHB而获得能量,并以聚磷链的形式贮存起来,随后以剩余污泥的形式排出系统,通过这种污水处理工艺,有效地提到了脱氮除磷的效果。

2.3优化市政污水处理设计

就传统污水处理程序设计来看,其主要是以污水量为设计依据,然而这种设计存在很大的不合理性,随着城市人口的发展,城市工业水平的提高,城市污水量也会增加,很显然传统的污水处理系统难以满足现代城市污水处理的需要。故此,需要优化市政污水处理设计,按照相关规范对污水处理厂进行优化设计,要将处理的污染物量作为设计标准,确保污水处理厂设计的科学、合理性。另外,要根据城市规划以及城市发展规模,合理的确定市政排水、污水处理工程,选择合适的污水处理场地,要树立长远发展目标,从而实现生态城市发展[3]。

2.4加强城市市政污水处理的监管

就当前城市市政污水处理工作来看,污水处理不彻底的重要原因就在于监管工作不到位,以至于污水处理不彻底。为了提高城市市政污水处理效果,相关部门就必须加强城市市政污水处理监管,要对污水处理厂的污水处理各个环节进行监管,确保各项工作有序进行,每个环节质量过关。同时,要强化工作人员的责任心,将污水处理相关责任落实下去,要完善相关管理工作,将污水处理监管纳入到日常管理工作中来,从而提高工作效率[4]。

3结语

综上所述,城市市政污水处理是生态城市发展过程中一项重要的工作,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在现代社会里,城市市政污水处理是一项既重要又具有长期发展战略意义的工作,为了提高城市污水处理水平,就必须加大资金投入,要完善市政污水处理工艺,加大技术的研究,强化污水处理的监管,从而提高污水处理效率,实现生态城市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杜彬,侯宏良.我国城市污水处理面临的问题及解决对策[J].环境保护与循环经济,2011,04:73-75.

[2]刘宪武,曾贤桂.市政污水处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山东工业技术,2015,18:33+137.

城市管理提质增效篇8

根据区人大常委会年度工作安排,2003年11月至12月,在常委会副主任999999的带领下,组织了省、市、区三级部分人大代表对我区贯彻执行《99市城市管理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实施办法》一周年的情况进行了视察检查。视察组一行先后听取了区城市管理执法局的工作汇报;进行了“城管执法一日巡视”视察活动,亲身体验了城市管理执法过程;召开了各个层面的座谈会。现将视察调查情况汇总后报告如下:

一、城市管理执法工作的基本情况和主要特点

一年来,区政府及职能部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城市管理为重点”的城区工作方针,围绕构筑“两高”、“两区”的战略目标,认真贯彻执行《99市城市管理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实施办法》,积极探索行政执法运行模式和保障机制,依法行政,文明执法,重视队伍建设,有力地提高了全区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工作水平,执法成效初步凸现。去年年末,99市对五区城市管理行政执法综合考评,我区获总分第一。

(一)城市管理“99模式”实现新拓展。区委、区政府积极探索建立新型城市管理行政执法运行模式及保障机制,在建立公安城管执法保障警队的基础上成立了法院城管联络室,构筑了“城管执法、公安护法、法院司法”综合执法的新体制,有效解决了对抗执法、妨碍公务和执行难的问题。区城管局等职能部门还不断创新城管执法案审运作机制,制定了《99区城管执法集中案审(暂行)办法》,建立起分散查案、专职办案、集中审案的运作程序,实行查案、办案、审案“三分离”,确保办案质量。在全市创立了银行在区城管执法局设立罚没款专缴窗口的制度,严格执行罚缴分离的规定,既规范了程序,又方便了当事人,得到市里肯定。

(二)市容秩序管理取得新突破。为提高市容秩序日常管理水平,区政府制定《99区市容秩序管理考核细则及评分标准》,实施了新的市容管理考评办法。2003年较好地完成了9999999等马路市场(摊群)和铁路沿线、水厂水源地、8888街10余万平方米的违章建筑物的拆除工作。重点整治了街、街、街等区域,开展了声势浩大的城市“牛皮癣”和无证设摊、占道经营等违章现象的专项整治工作,取得良好成效。为稳步提高临街车辆停放管理水平,组建三车管理公司,实现车辆停放秩序、安全防盗、扶贫帮困三重效应有机结合,全区80条三类以上列管道路管理车辆被盗率下降50%以上。群众关注的菜市场、物业管理住宅小区环境卫生面貌明显改观,除“四害”长效工作机制初步建立,爱国卫生和创卫工作不断深入,城市市容市貌的整体形象有了一定的改善。

(三)城管执法队伍建设取得新进展。一年来,区政府城市管理职能部门以建设一支素质高、业务精、效率高、作风正的行政执法队伍为目标,抓学习,严制度,强管理,多管齐下,取得明显实效。先后制订完善了37项规章制度和18项岗位职责,逐步建立起一套系统、科学、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抓岗位培训、组织技能竞赛、开展理论研讨,队员的业务水平和案件处理能力明显提高;并完善激励考核办法,激发队员的事业心和责任感,99城管精神得到发扬,执法队伍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不断增强,直属五中队(天一中队)作为全市唯一的省级城管执法文明中队受到表彰并树为标兵。

二、城管执法工作的主要问题和困难

(一)执法依据不够充分。城管执法的法律法规建设相对滞后,已出台的地方性法规内容过于原则化,缺乏可操作性。

(二)执法部门职责界定不够明确,城市执法未形成合力,运转不够畅通。例如城管执法局根据市政府101号令,工商、规划、环保、交警等部门应将部分行政执法权移交给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但经过一年多的运行,由于行政处罚权在移交过程中缺少必要、规范的操作程序,使审批、管理、执法三者脱节,各部门之间还没有真正形成共识,在执法过程中,时有出现行动不够统一,处罚不够到位等现象,以致影响了城管执法工作综合效能的发挥。

(三)执法环境不够理想。由于城管执法对象大多是“弱势群体”,加上部分群众对执法行为不理解、不支持,因此,围攻起哄、暴力抗法等现象时有发生。

(四)执法保障有待于进一步加强。随着城管执法职能的拓展和执法成本的不断增加,执法力量配置明显不足,经费保障存在缺口。

(五)城市管理和城市执法的思想观念还未能适应现代化城区管理的要求,区内市容秩序和环境卫生面貌与“城市管理看99”、“两区两高”的目标有一定的差距,城市管理和城市执法长效机制尚未真正形成,城管部门队伍素质和执法能力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三、几点建议

(一)要进一步加大《99市城市管理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实施办法》的宣传力度,注重实效,力戒形式,围绕宣教对象,设计有效载体、运用各种形式、调动多方力量,不断提高市民的法律意识、大局意识,使市民自觉执行“十不规范”,积极支持城管行政执法,共同营造城管执法的良好氛围,为城管工作的发展提供积极的社会支撑。

(二)要进一步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着力完善、积极推进城市管理行政执法运行模式及长效机制的建设,不断提高行政执法的效能。要进一步加强调查研究,根据工作中面临的新形势,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与时俱进,不断探索应对措施,不断创新解决办法。求真务实,切实解决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

(三)要进一步整合力量,明确职责,理顺关系。按照权责一致的原则,以提高行政执法效能为目的,合理调整政府有关部门的职责与权限,进一步明确划分有关部门之间的职能分工,以保证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制度的顺利实施,促进和保障我区城管执法工作高效、有序地运转。

(四)进一步提高城市管理与执法部门的使命感、责任感,树立执法就是服务的理念。既要切实履行职责完成城市管理任务,又要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做到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要大力推行阳光执法,提高管理与执法的透明度,置城市管理执法工作于广大市民和社会舆论的监督之下。要以实现广大市民与城管执法部门之间的互动为前提,在市民与城管执法部门之间架起沟通和交流的平台,提高广大市民参与城市管理的积极性,增进其对城管执法工作的理解,要大力推行亲民执法,提高管理与执法的服务性,变被动管理为主动服务,化解矛盾,促进城市管理。要大力推行文明执法,提高管理与执法的规范。要大力推行公正执法,提高管理与执法的严肃性。

城市管理提质增效篇9

一、增强法规意识,完善长效管理机制。作为一支执法队伍,只有牢固树立法律意识,才能做到依法执法、公正执法、严格执法。依法执法的前提是要有法可依,法律法规建设的滞后,城市管理体制的不健全,已严重影响了城市管理执法工作的正常开展。在加强贯彻落实现有法规的同时,我局针对本县城的基本情况,围绕提高管理效果,制定出台了一系列管理办法,如《县城规划区临街建筑工程占道许可管理规定》、《城区建筑余土管理实施办法》,《绿化亮化管理办法》等,逐步完善相关管理规定,健全管理措施,制定适用于城管执法,操作性强的规章和条例。把健全法规体系作为最基础和最应先行的工作,通过明确城管执法的主体地位,使城市管理工作有了明确的法规支撑,将城市管理由突击应付型向长效管理型转变,进而放弃过去那种被动迎检的管理方法,引领城市管理逐步走向长效管理,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增强责任意识,提高依法执法的能力。责任是做好各项工作的前提和基础,城管执法工作细而杂、烦而琐,只有以“城市管理我当先”的勇气,以甘当马前卒,勇挑重担的责任意识,才能够做好城管工作。针对工作性质,细化工作责任,实行以责任制为核心,采取分片分组方式,定员、定岗、定路段、定目标、定奖惩的办法,实行街面管理负责制,创新工作方法,拓宽了工作思路。在日常工作中,一是加强对执法队员的管理教育和法律学习,提升执法人员的综合素质,增强工作的责任心和自觉性。如针对工作实际,以任务到岗,检查到位,考评到底,奖惩到人为管理措施;以关心关注弱势群体,坚持文明执法,以教育劝导为主,管理时段前移。从细微着手,规范化的管理,有效的提升了管理水平。二是加强与职能部门密切配合与联动,在城管部门采取有效管理措施的同时,与交通、公安、工商、交警等城市管理职能部门协调,配套措施跟进,疏堵结合,实现标本兼治。如对主街道上的流动摊点,在教育、驱赶的同时,划出一定区域的次街道进行疏导,从源头上着手解决这一影响市容的顽症。城管的执法环境需要改善,首先要从我们自身做起,增强管理的主动性,在管理中积极开展柔性执法,尽最大的耐心与管理对象做细致的说服教育,坚持以理服人、以法服人,做到以管理与教育相结合、处罚与纠正相结合、法律与情感相结合。

三、增强服务意识,积极推行人性化管理。管理与被管理总是一对矛盾体,如何使城市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和谐发展,同时使城市管理水平有大步提升,是城管工作者长期探索的课题。近期我局开展了一次规模较大的市容综合整治活动,从“温馨告知”活动入手,要求每一位执法队员树立“执法中管理、管理中服务”的意识,并设立了“窗口”,为群众提供面对面的服务。如为了方便市民车辆停放,新规划增设了自行车、摩托车、小车临时停车标志线;发放“温馨告知卡”,对违规违章行为进行提示、先予告知;在主要道路进行不间断巡视,对违规违章行为给予及时的提示,使行人能够随时了解有关规定,引导市民养成自觉行为;对未按门前“三包”要求管理门店的单位和个人,实行提示管理,使其自觉搞好各自门前的管理等,使城区秩序逐步实现有序化。城市管理点多面广与市民生活密切相关,随着人文素质的提升,领导和群众对城市管理工作要求提高,必须转变管理理念,将城市管理工作逐步从管理向服务的角色转换,通过执法为民的工作,让群众明白城管执法的重要性,进而理解和支持城管工作。

城市管理提质增效篇10

[关键词]黑臭水体;水功能区;环境容量;污染物;削减环境效益

中图分类号:tU99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14X(2016)17-0172-01

水是城市的灵魂,人依水而生,城得水而灵。现代人们逐渐认识到城市水系既发挥着排涝、防洪、供水、涵养生态等作用,同时也是城市文化的载体、城市灵气的所在及居民精神的依托。从而对水环境在城市发展中的作用逐渐加强。水―具有生态环境、空间景观和文化心理等综合价值,对凸显城市魅力、增强城市识别性、提升综合环境品质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1、黑臭水体整治背景

城市水环境的质量是人居环境的重要内容,事关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整治城市黑臭水体,实现河道清洁、河水清澈、河岸美丽,对于促进城市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城市品质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能促进经济发展。十三五规划明确强调改善城市黑臭水体。

2015年,国务院颁布的《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提出“到2020年底前:地级及以上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均控制在10%以内,2030年: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总体得到消除“的控制性目标。

为贯彻落实《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指导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加快推进城市黑臭水体整治工作,住建部《城市黑臭水体整治工作指南》。

2、黑臭水体治理指导思想与原则

2.1指导思想

在尊重本底自然条件和相关规划的前提下,以海绵城市建设理念为指导,秉承“人―水―城”和谐发展理念,科学规划、统筹推进,以黑臭水体治理为抓手,以水环境综合治理、水生态格局构建、水安全措施保障、水文化整合传承、水资源开发利用为主线,坚持保护优先、修复为主、科学治理的方针,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人民幸福指数提升提供更加可靠的基础支撑和安全保障。

2.1治理原则

(1)全面规划,统筹兼顾,遵循城市水系的安全性、生态性、经济性、系统性和特色文化性原则。既要全面考虑防洪、除涝、降渍、供水、水资源保护、水环境改善等各项水利目标,也要兼顾水生态修复、交通航运、旅游开发、水产养殖等综合利用要求。注重水资源水环境容量资源、水域与岸线资源等河道相关资源的集约开发、节约利用、管制使用,保证开发利用的合理、高效并与河道保护相协调。

(2)畅通水系、发挥效益。充分利用现有河道,疏浚局部卡口、束窄段,以及现有泵站、闸坝,通过调度手段畅通水流,发挥现有工程效益。同时要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及用地布局要求,适当新增、拓浚河道,合理调整河道功能,完善现有水系布局,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河道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3)因地制宜,一河一策,突出重点。突出骨干河道、重点区域的保护和治理,突出饮用水源保护、城市排水、排污口整合方面的研究;坚持以人为本,实现人水和谐,彰显城市水文化的传承与鉴赏。创建城市绿色之城、生态之城、健康之城。

3、黑臭水体治理技术路线

黑臭水体治理主要分为六个步骤:调查与分析、问题识别、整治方案、重点项目、完成目标。

调查分析包括现状调查:水系水文、水环境、水生态、市政设施、污染源、景观绿化、历史文化等;规划梳理:总体规划、水功能区划、绿地系统、防洪排涝、排水规划等。

问题识别是黑臭水体治理过程中的重点,是提出整治方案的重点。水环境问题识别包括确定水功能区,查找污染源,计算环境容量;水生态问题识别需认清城市水生态保护区、生态廊道河栖息地;水安全问题识别重点是城市防洪排涝和水系沟通。水文化和水资源则要搞清城市水系格局,历史文脉以及城市过境水、雨水利用、污水再生状况等。

在调查分析与问题识别的基础上提出城市的黑臭水体整治方案和重点项目,项目主要有以下几项分类。水环境工程:管网截污、污染源控制、生态补水、水系贯通;水生态工程:生态修复、雨洪收集、城市湖泊恢复、控制初雨、增加海绵体;水安全工程:分流排洪、完善防洪围堰、疏通水系、增加排涝能力;水文化工程:梳理文脉、确定主题、构建体系、多彩文化施策、分类整治;水资源工程:雨水调蓄利用、污水再生利用、中水回收利用。

4、黑臭水体治理思路

以黑臭水体治理为抓手,贯彻“全区域统筹、全方位治理、全过程控制”的总体方针,遵循“源头削减、过程控制、系统治理”的污染削除原则,按照城市的分区策略,根据城市水系格局和规划对河道分级,在水环境现状调查及污染源解析基础上对河道进行分类,并以水环境功能区划为依据确定治理目标,提出分级管控、分片治理、因河施策、分期实施的系统治理思路,全面提高城市水环境质量。

(1)分级管控

按照城市水系格局和规划,将区域内水体进行分级:饮用水源地、过境河流、城市内河以及城市封闭水体。对不同水体提出相应管控措施:为重点管控区,划分一级保护区、二级保护区,进行重点管控:重点加强城区污染源管控,逐步完善上游污染治理;城市内河及封闭水体:完善“河长制”,消除城区污水直排现象。

(2)分片治理

根据水系和黑臭水体分布特点,将规划区划分为多个片区,并根据汇水区域和水系连通进一步细分为治理单元,最终将污染负荷削减目标及工程措施落实到各个治理单元。

(3)因河施策

根据水体污染来源和污染因子特点,分配污染物削减量,提出有针对性的技术方法和工程措施,,水质较好水体以生态修复为主,水质较差河流以“截污+清淤+补水+生态修复”措施进行治理。

5、水环境功能区划与环境容量研究

城市黑臭水体的治理应根据城市的环境功能区划,将城市的河道作为对象,按照水环境现状参照《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的要求,将城市地面水水域分类。根据城市的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建设,划定城区主要河道水功能与水质目标。

根据主要河流现有的水文参数及水质监测数据,参照水质目标,城区景观河流选用枯水期平均流量作为设计水文条件,入河控制量计算执行《水域纳污能力计算规程》(SL348-2010),计算指标为CoD、氨氮、tp。

6、结语

城市黑臭水体的综合治理是对城市防洪、供水、生态环境保护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对保障城市河湖流域生态环境安全,提高居民生活环境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显著的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效益。

生态环境效益:能显著提高区域内的生物多样性,增强湿地生态系统自我调控能力,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有序性。从而促进区域生态环境的有效改善,维护流域的生态安全。社会效益:美化人居环境,创造人与自然交流的机会;生态科普,实现人类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提供安全洁净的饮用水源,改善人居环境;创建和谐社会,促进城市发展;传承历史文化,实现“绿色”与“人文”的和谐统一。经济效益:优化环境,提升土地利用价值;促进生态休闲产业的发展,增加第三产业的收入;吸引投资,拉动地方经济。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