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计算机硬件发展史十篇计算机硬件发展史十篇

计算机硬件发展史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7:57:55

计算机硬件发展史篇1

关键词:微机历史;硬件知识;软件知识

一、让学生了解微机发展的历史

“微机”的提法和计算机相对应,“微”是微型的微,也就是说微机是微型的计算机。而最初的计算机体积和质量都非常大,世界上第一台真正意义上的通用计算机――埃尼阿克,长30.48米,宽6米,高2.4米,占地面积约170平方米,30个操作台,重达30英吨,耗电量150千瓦,造价48万美元。可见最初的计算机非常庞大,而且只是单纯为应对复杂的计算而生。而如今的微机,也就是我们日常所说的电脑,已经极大地摆脱了巨大的体积和质量,进而蜕变成小巧玲珑的台式机、一体机、手提电脑等,随着体积和质量的缩小,运算的速度在如今却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学生在最初接触微机的时候,教师一定要为学生普及好相关的背景知识,一方面可以让学生感受到如今科学技术的飞速进步,另一方面也可以感受到计算机为我们现在的生活所带来的种种便利。更重要的是,通过学习计算机的相关历史,可以充分引起学生的兴趣。实际上,这也是学习知识的一个最基本的原则,即无论学习什么学科或技术,都需要首先学习这门学科或技术的历史发展,只有对其演变发展的历史进行最基本的把握,才能在日后的学习中正确看待,并在不断深化学习的过程中去展望未来,预测学科或技术发展的趋势或方向。这一点至关重要,教师一定要向学生讲述清楚学科发展的历史。

二、为学生理清最基本的硬件知识

计算机包括两大部分,一部分是硬件,另一部分是软件。如果将计算机比喻成一个人来看的话,硬件部分就是我们能够看得到的四肢等,如手、脚、头以及各种器官等。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硬件就是我们能看得见摸得到的东西;而软件是我们日常所说的操作系统,用户软件,就相当于人的灵魂,或者价值观、世界观之类的东西,尽管真实地存在,但是却无法物化,同样用一句话来概括,软件就是计算机中我们看不见摸不到但是却存在的那一部分东西。教师在为学生讲授微机课程的时候一定要教会学生去区分硬件和软件。计算机中的硬件主要包含两个方面,内设和外接设备,其中内设包括中央处理器、主板、内存、总线、主机箱等;而外设则主要包括显示器、鼠标、键盘、打印机、光盘驱动器等。外设学生可以直观地看到,也可以触摸到。内设主要在主机箱中,不进行拆箱的话根本无法观察,教师在上课的过程中可以为学生做演示,拆开一个主机箱,并且让学生观察其内部的构造和内设的排列,并且让学生进行辨认。总之,最基本的硬件知识要让学生做大概的了解。

三、软件入门知识讲解不可或缺

如上文所提及,软件相当于人的灵魂,灵魂对于一个人来说才是核心内容,人如果没有灵魂,是无法生存下去的。而计算机如果没有软件系统,也将毫无用处。众所周知,操作系统才是一台计算机的核心内容,学生正是通过操作系统来进行人机对话,从而对计算机做出各种命令,计算机获得命令之后进而进行各种运算。操作系统上的各种用户软件的作用是为实现用户的不同需求而诞生的,比如说,我们最常见的QQ聊天软件、浏览器、音乐播放器等,都可以帮助用户满足不同的需求,学生如果对软件的知识提前有一定的了解,那么在日后的学习过程中将会更加顺畅。实际上,计算机本身就是科技黑箱的一种类型,进行上机操作的人不需要对电脑有多么专业的背景知R,但是却仍然可以操作得很好。所以,学生学习软件知识对于其逐渐理解计算机的运算结构是大有裨益的。

总之,小学低年级微机教学一定要注意以上三点,最终的目的是帮助学生系统地掌握计算机知识。第一,一定要为学生充分讲解计算机发展的历史,让学生有充分的了解,从而不断发掘学生对计算机的兴趣。第二,硬件知识也应充分掌握。第三,软件知识要系统了解,为日后的继续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总之,小学低年级计算机概述应该从以上三个方面进行考虑。

参考文献:

[1]李丽川.漫谈小学微机教学[J].教育科学,2016(10):204.

[2]甄科.浅谈小学计算机教学中的学生信息素质培养[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2(24):230.

[3]马仁环.漫然谈微机教学[J].小学时代(教学研究),2012(8):93.

计算机硬件发展史篇2

关键词:历史教学 多媒体资源 整合

随着计算机多媒体技术步入初中历史课堂,传统的历史教学方式开始发生巨变,初中历史教学进入了全新的境界。多媒体强大的交互功能把历史文字材料、历史图片、历史过程等配以视频、音响和动画效果,“真实”地再现了历史,突破了历史的时空限制,控制了历史的运动变化,契合了初中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的特征,激发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效率。如果把多媒体资源与初中生的认知过程、与传统手段进行有机的整合,将现有的硬件设备与课件资源充分整合,将会使计算机多媒体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更加熠熠生辉。

一、多媒体资源与认知过程的整合

多媒体技术的发展,为历史学习提供了丰富的信息资源。运用多媒体进行历史教学,必须在新课程标准的理念下设计、制作和使用多媒体课件,使多媒体资源的使用与学习主体的认知融为一体,实现师生互动、“人机交互”。如在学习《秦王灭六国》时,通过展示“秦始皇兵马俑”的图片,创设认知情境;播放“秦灭六国”的flash动画,配以战马奔驰的音响效果,使学生认识统一的历史过程;展示战国时期不同的文字和货币图片,使学生感知统一措施的必要性;展示秦长城和明长城的图片,使学生通过对比加深对万里长城的感知等。每一媒体信息,都为一定的教学目标服务。

在设计历史教学课件时,必须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思想。在课件结构上,可采用模块化思想,变线性结构为“非线性结构”,将课件设计成学生学习的导航器,并注意增强课件的交互性及其界面的人性化,使课件流向能够根据教学需要随意调度。

那种让计算机教师把历史课件设计成顺序式结构,上课就是按键和顺序播放的做法,只不过是由“教师中心”演变为“电脑+教师中心”,由“人灌”变成了“机灌”,它强化的只是教师的主动性和学生的被动性,甚至于教师也成为计算机的“奴隶”。因此,利用多媒体进行初中历史教学,必须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必须注意课堂的宏观调控和引导,同时根据教材内容,充分利用计算机强大的交互功能,高屋建瓴地创设一些情境引导学生自学、思考和分析,而不是受课件限制和左右,失去教师在课堂中的主导地位。

二、多媒体手段与传统手段的整合

计算机有着其他媒体无法比拟的优越性,在多媒体教学中占据着核心地位,特别是动态演示更是常规教学手段所无法企及的。但常规教学手段的许多特色功能也不容忽视,如投影机的放大演示功能、展示台的实物静态展示功能、教学模型的空间结构功能等,都是计算机所不能完全替代的。如果在历史教学中纯粹以计算机代替小黑板和挂图,单纯让计算机“唱戏”,而忽略了教师的板书、语言和教态,那将会使历史教学变得更加呆板和僵化。实际上,教师的讲授仍是目前历史教学的主要形式。生动幽默的语言、入木三分的分析、和蔼可亲的教态,加深了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更能培养学生的思维、丰富学生的情感。例如,让学生在预先准备好的小黑板挂图上填写“战国七雄”的方位,再辅以教师的“口诀”(“东齐西秦南楚北燕,赵魏韩在中间”),其效果要远胜过单纯的计算机地图展示效果。

实践也证明,那种“用鼠标代替教鞭”、“用屏幕代替黑板”的提法未免过于偏激和片面。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只有根据教学需要,选择合适的媒体,让现代手段与传统完美整合、灵活运用,才能提高学习效益。

三、硬件设备与课件资源的整合

计算机硬件发展史篇3

在教学活动和教学方法上,提倡使学生感受、认识和探究历史,而不是被动地去记诵历史。现在越来越多的历史教师在实际教学中,采用各种各样的教学方法,如讨论、辩论、模拟、角色扮演等。运用以史料研习为主的方法,也受到学生的欢迎。此外,教学参观、实地考察、社会调查、模拟考古等形式的教学活动也逐渐开展起来。虽然传统的讲授方法仍是最常用的课堂教学方法,但也要在讲授的过程中注意是启发式的,而不是灌输式的;是要激活学生的思维,而不是僵化和遏制学生的思维。值得一提的是,一些教师在努力探索如何在历史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独立研究,组织开展学生的研习活动。这主要是教师和学生选定与历史内容相关的研究性课题,在教师的引导和帮助下,学生通过阅读书籍、搜集和整理材料、讨论、调查等各种活动方式,开展独立、自主的探究性学习,并独立完成或合作完成研究课题。

当然,新型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并不是马上就能得到普遍的认同和接受;落后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也不是朝夕之间就可以完全转变和消失的。即使是对新的教学方法,如果是不顾教学实际情况的刻意模仿,也难免“穿新鞋走老路”。因此,要进一步研究各种教学方法的作用、效能及其运用的问题。要使广大的历史教师在教学思想和认识上跟上时代的发展,使他们的素质和水平能够胜任当今教学改革的需要,这仍需要做大量的工作,尤其是要做好对现职教师的继续教育和培训工作。优秀的历史教师的教育观念和教学方法,要得到推广,起到示范作用和辐射作用,也需要我们进一步的努力。此外,在当前的实际教学工作中,教学计划、课时安排和教材等都可能影响和限制着历史教学方法的改革,使教师难免感到受到诸多挚肘,尤感缺少时间和空间去研究和开展创造性的教学。而且,升学、考试的压力仍是非常大的,“考试第一”、“分数第一”的舆论并没有因为素质教育的提倡而烟消云散,考试方式和考试方法的改革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这些都需要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认真加以改进。

谈历史教学中的教学活动和教学方法,不能不谈计算机辅助教学问题。

现代化的教育不仅要有现代化的教育思想和理念,而且要有现代化的教育技术和手段。近十多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现代化建设的进程,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十分显著,尤其是计算机辅助教学(Cai)在中学教育中的应用,更为突出。中学历史教学中的计算机辅助教学,已成为历史教学改革中令人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目前也取得了不小的进展。

计算机硬件发展史篇4

【关键字】自然辩证法

计算机语言计算机技术编程语言因特网

面向对象正文一九九三年美国的克林顿政府提出了“信息高速公路”计划,从而在这十多年间在全球范围内引发了一场信息风暴,信息技术几乎触及了现代生活的方方面面,毫不夸张的说没有了信息技术,现代文明的生活将无从谈起;作为信息技术中最重要的部分,计算机技术无疑是其发展的核心问题,而我们知道计算机只是一台机器,它只能按照计算机语言编好的程序执行,那么正确认识计算机语言的过去和未来,就是关系到计算机发展的重中之重;以自然辩证法的观点认识和分析计算机语言的发展历程,将有助于更加全面地推动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有助于更加准确地掌握计算机语言发展趋势。一、科学认识大门的钥匙--当代自然辩证法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对于自然界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以及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的科学,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科学技术观、科学技术方法论。它主要研究自然界发展的总规律,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的规律,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科学技术研究的方法。马克思、恩格斯全面地、系统地概括了他们所处时代的科学技术成功,批判吸取了前人的合理成分,系统地论述了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自然科学发展过程及其规律性,以及科学认识方法的辩证法,以恩格斯的光辉著作《自然辩证法》为标志,创立了自然辩证法继续发展的广阔道路。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辩证唯物主义哲学体系中,自然辩证法与历史唯物论相并列。它集中研究自然界和科学技术的辩证法,是唯物主义在自然界和科学技术领域中的应用,它的原理和方法主要适用于自然领域和科学技术领域。学习和运用自然辩证法将有助于我们搞清科学和哲学的关系,从而更加清楚地认识科学的本质和发展规律,更加全面的观察思考问题,只有加深了认识,我们才能更好地发挥主观能动性,迎接新的科学技术的挑战。下面我将以自然辩证法的观点来分析计算机语言的发展历程。二、计算机语言的发展历程和发展趋势计算机语言的发展是一个不断演化的过程,其根本的推动力就是抽象机制更高的要求,以及对程序设计思想的更好的支持。具体的说,就是把机器能够理解的语言提升到也能够很好的模仿人类思考问题的形式。计算机语言的演化从最开始的机器语言到汇编语言到各种结构化高级语言,最后到支持面向对象技术的面向对象语言。1、计算机语言的发展历史: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当计算机刚刚问世的时候,程序员必须手动控制计算机。当时的计算机十分昂贵,唯一想到利用程序设计语言来解决问题的人是德国工程师楚泽(KonradZuse)。几十年后,计算机的价格大幅度下跌,而计算机程序也越来越复杂。也就是说,开发时间已经远比运行时间来得宝贵。于是,新的集成、可视的开发环境越来越流行。它们减少了所付出的时间、金钱(以及脑细胞)。只要轻敲几个键,一整段代码就可以使用了。这也得益于可以重用的程序代码库。随着C,paSCaL,FoRtRan,等结构化高级语言的诞生,使程序员可以离开机器层次,在更抽象的层次上表达意图。由此诞生的三种重要控制结构,以及一些基本数据类型都能够很好的开始让程序员以接近问题本质的方式去思考和描述问题。随着程序规模的不断扩大,在60年代末期出现了软件危机,在当时的程序设计模型中都无法克服错误随着代码的扩大而级数般的扩大,以至到了无法控制的地步,这个时候就出现了一种新的思考程序设计方式和程序设计模型-----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由此也诞生了一批支持此技术的程序设计语言,比如eiFFeL,C++,JaVa,这些语言都以新的观点去看待问题,即问题就是由各种不同属性的对象以及对象之间的消息传递构成。面向对象语言由此必须支持新的程序设计技术,例如:数据隐藏,数据抽象,用户定义类型,继承,多态等等。2、计算机语言的发展现状:目前通用的编程语言有两种形式:汇编语言和高级语言。汇编语言的实质和机器语言是相同的,都是直接对硬件操作,只不过指令采用了英文缩写的标识符,更容易识别和记忆。用汇编语言所能完成的操作不是一般高级语言所能实现的,而且源程序经汇编生成的可执行文件不仅比较小,而且执行速度很快。

高级语言是目前绝大多数编程者的选择。和汇编语言相比,它不但将许多相关的机器指令合成为单条指令,并且去掉了与具体操作有关但与完成工作无关的细节,例如使用堆栈、寄存器等,这样就大大简化了程序中的指令。同时,由于省略了很多细节,编程者也就不需要有太多的专业知识。

高级语言主要是相对于汇编语言而言,它并不是特指某一种具体的语言,而是包括了很多编程语言,如目前流行的VB、VC、Foxpro、Delphi等,这些语言的语法、命令格式都各不相同。

高级语言所编制的程序不能直接被计算机识别,必须经过转换才能被执行,按转换方式可将它们分为两类:解释类和编译类。3、计算机语言的发展趋势:面向对象程序设计以及数据抽象在现代程序设计思想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未来语言的发展将不在是一种单纯的语言标准,将会以一种完全面向对象,更易表达现实世界,更易为人编写,其使用将不再只是专业的编程人员,人们完全可以用订制真实生活中一项工作流程的简单方式来完成编程。下面是一张计算机语言发展图表,从中不难得出计算机语言发展的特性:²简单性提供最基本的方法来完成指定的任务,只需理解一些基本的概念,就可以用它编写出适合于各种情况的应用程序²面向对象提供简单的类机制以及动态的接口模型。对象中封装状态变量以及相应的方法,实现了模块化和信息隐藏;提供了一类对象的原型,并且通过继承机制,子类可以使用父类所提供的方法,实现了代码的复用²安全性用于网络、分布环境下有安全机制保证。²平台无关性与平台无关的特性使程序可以方便地被移植到网络上的不同机器、不同平台。三、面向未来的汉语程序设计语言:从计算机诞生至今,计算机自硬件到软件都是以印欧语为母语的人发明的。所以其本身就带有印欧语的语言特征,在硬件上CpU、i/o、存储器的基础结构都体现了印欧语思维状态的"焦点视角",精确定义,分工明确等特点。计算机语言也遵照硬件的条件,使用分析式的结构方法,严格分类、专有专用,并在其发展脉络中如同他们的语言-常用字量和历史积累词库量极度膨胀。实际上,计算机硬件的发展越来越强调整体功能,计算机语言的问题日益突出。为解决这一矛盾,自六十年代以来相继有500多种计算机语言出现,历经五代,至今仍在变化不已。汉语没有严格的语法框架,字词可以自由组合、突出功能的整体性语言。在计算机语言问题成为发展瓶颈的今天,汉语言进入计算机程序设计语言行列,已经成为历史的必然。1、发展汉语程序设计语言的理由:1)计算机语言问题解决,只能从人类语言中寻找解决方案;

2)计算机语言的现存问题是形式状态与功能需求的矛盾;

3)计算机硬件的发展已为整体性语言-汉语进入计算机程序设计语言提供了条件2、汉语程序设计语言的技术特点:1)汉文字的常用字高度集中,生命力极强,能灵活组合,简明准确地表达日新月异的词汇,这些优点是拼音文字无法企及的。

2)汉语言的语法简易灵活,语词单位大小和性质往往无一定规,可随上下语境和逻辑需要自由运用。汉语言的思维整体性强,功能特征突出。

3)汉语程序设计语言的发明者采用核心词库与无限寄存器相结合的方法,实现了汉语言的词素自由组合;将编译器与解释器合一,使汉语程序设计语言既能指令又能编程;以独特的虚拟机结构设计,将数据流与意识流分开,达到汉语程序设计语言与汉语描述完全一致,通用自如。具有汉语言特性的汉语程序设计语言的出现,打破了汉语言不具备与计算机结合的条件而不能完成机器编码的神话。还为计算机科学与现代语言学研究提出了一条崭新的路径,它从计算机语言的角度,从严格的机械活动及周密的算法上,向世人证实汉语的特殊结构状态,及其特殊的功能。四、计算机语言之父——尼盖德尼盖德帮助因特网奠下了基础,为计算机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尼盖德是奥斯陆大学的教授,因为发展了Simula编程语言,为mS-DoS和因特网打下了基础而享誉国际。克里斯汀·尼盖德于1926年在奥斯陆出生,1956年毕业于奥斯陆大学并取得数学硕士学位,此后致力于计算机计算与编程研究。1961年~1967年,尼盖德在挪威计算机中心工作,参与开发了面向对象的编程语言。因为表现出色,2001年,尼盖德和同事奥尔·约安·达尔获得了2001年a.m.图灵机奖及其它多个奖项。当时为尼盖德颁奖的计算机协会认为他们的工作为Java,C++等编程语言在个人电脑和家庭娱乐装置的广泛应用扫清了道路,“他们的工作使软件系统的设计和编程发生了基本改变,可循环使用的、可靠的、可升级的软件也因此得以面世。”尼盖德因其卓越的贡献,而被誉为“计算机语言之父”,其对计算机语言发展趋势的掌握和认识,以及投身于计算机语言事业发展的精神都将激励我们向着计算机语言无比灿烂的明天前进。五、结束语用科学的逻辑思维方法认识事物才会清楚的了解其过去、现在和未来,计算机语言的发展同样遵循着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以自然辩证法的观点来分析计算机语言,有助于我们更加深入地认识计算机语言发展的历史、现状和趋势,有了自然辩证法这把开启科学认识大门的钥匙,我们将回首过去、把握现在、放眼未来,正确地选择计算机语言发展的方向,更好的学习、利用和发展计算机语言。六、致谢首先感谢张老师,张老师幽默的讲解和精炼的内容使我受益匪浅,使我对以后的工作和生活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另外要感谢本文所参考的文献的作者和相关网站。最后还要感谢在我写论文过程中提供无私帮助的人们,以及给我支持的家人和朋友。

参考文献

1.《计算机语言与计算机程序发展历史》博客中国网

2.《计算机发展史》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3.《软件发展与社会进步》蔡希尧

4.《自然辩证法概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

计算机硬件发展史篇5

一、会计数据处理的几个阶段

1.手工处理

主要是指靠人工进行会计数据的收集、分类、汇总、计算的一种形式。在会计发展史中,手工处理一直占据主导地位。其最大优点是它具有良好的适应性和可靠性;最明显的缺陷是它的低速度低效率及高差错率。

2.机械处理

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这时正是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工业经济大发展的时期。在这个时期,企业的规模日渐扩大,会计也越来越重要,会计数据处理的工作量加大。这种情况,便产生会计数据处理技术方面的创新,最具代表的穿孔卡片系统。整个系统由穿孔机分类机卡片整理机、机械式计算机及制表机等几个部分组成。它没有被广泛推广,主要原因在于它体系笨重、庞大,成本过高,操作困难,稳定性差。

3.计算机处理

进人20世纪50年代,出现了人类历史上第一台计算机。计算机的出现,为会计数据处理更上一层楼,提供了有利条件。计算机具有算术运算和逻辑运算功能,自动完成对会计数据处理的过程。原始数据已经录人计算机就能迅速加以识别、归类和计算,并能储存结果,直到完成整个会计数据的加工处理工作。其优点是:实现电动运算,运算速度快,能连续工作,人为参与控制少,只要输人原始数据正确。就可保证提供会计信息的正确性。

二、实现会计电算化的意义

1.会计电算化的应用使会计信息的提取、利用更适应现代化管理的要求

手工系统的会计工作组织体制以会计事务的不同性质作为指定的主要依据,而电子计算机的应用改变了原有会计信息系统的组织体制。在电算化系统中,会计工作的组织机制以数据的不同形态作为制定的主要依据。虽然,这两种会计工作体制是截然不同的,会计电算化将手工会计对数据的分散收集、分散处理、重复记录的操作方式,改变为集中收集、统一处理、数据共享的操作方式。这样便加速了会计信息提取、处理速度,使管理者能迅速决策,以免贻误商机。

2.提高了会计信息的质量

会计信息的质量表现为时效性、可靠性、重要性、相关性等,会计电算化将大大提高这些指标的质量,而且还可以充分利用计算机的优势,增强会计核算的深度和广度,使会计向多种量度发展,同时处理、存储实物量和与之相依存的货币量,在需要时提出来。

三、会计电算化对传统会计原理的冲击

1.记账规则的变化

由于会计电算化可以通过数据库存入或者提取任何会计信息,因而从根本上消除了信息处理过程中诸多分类与再分类的技术环节,利用同一基础数据便可以实现会计信息的多元重组。也就是说,在手工条件下的日记张、总账、明细账、辅助帐,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会计核算形式:平行登记、错账更正、结账、对账、试算平衡等记账规则的配置将逐渐失去其存在的意义。

2.会计核算方法的变化

在会计核算中,对于同样的经济业务可能存在不同的备选会计方法,这些方法各有优缺点。在手工条件下,受人力所限,系统只能选择主体认定的计算方法。传统会计方法的选择依据是:会计信息的决策有用性和简便性。一些能够使会计信息更加科学的会计方法由于操作上的难度而不得不放弃,如辅助生产费用分配中的代数分配法、坏账准备金提取中的帐龄分析法等。而在电算化条件下,无论多难的会计核算方法,计算机都能在瞬间完成。因此,简便性不再是会计方法选择的依据,会计方法选择的主要依据逐渐转向决策有用性。

3.内部控制的变化

手工会计中人与人的联系的主要的,因此内部控制主要是针对人的联系设计的。例如:授权控制与责任分工、凭证与记录接近控制等。电算化会计后,计算机、网络处理信息的集中性、自动性,使传统职权分割的控制作用逐渐消失,信息载体的改变以及信息共享程度的提高,又使手工系统以记账规则为核心的控制体系失败。对此,现代会计电算化的信息处理技术给企业的内部控制赋予了新的内涵。通常分为普通控制和应用控制。

(1)普通控制

普通控制室针对整个电子处理部门,为系统的安全可靠而对系统构成要素(人、硬件、软件)及环境实施的控制。包括:组织控制、系统维护控制、系统操作控制、系统的安全控制等内容。

①组织与管理控制

组织与管理控制是通过部门的设置、人员的分工、岗位职责的制定、权限的划分等形式进行的控制,其基本目的是建立恰当的组织机构和职责分工制度,以达到相互牵制、相互制约、防止或减少错弊发生的目的。其中较重要的岗位有系统管理和审核岗位。

系统管理主要负责系统的软、硬件的管理工作,从技术上保证系统的正常运行。包括掌握网络服务器与数据库的超级口令,负责网络资源的分配,监控网络运行;按照主管人员的要求,对各岗位分配权限、对数据的安全保密负责;负责对硬件、软件、数据的管理与维护工作。系统管理岗位应保持相对稳定,若有变动应办理严格的交接手续。审核岗位主要负责监督计算机及软件系统的运行,防止利用计算机进行舞弊。具体包括:审查机内数据与书面资料的一致性;监督数据保存方式的安全性、合法性,防止发生非法修改历史数据的现象;对系统运行的给环节进行审查,防止存在漏洞等。

②系统维护控制

系统的维护控制是指为保障系统正常运行而对系统软、硬件进行的安装、修正、更新、扩展、备份等方面的工作。

③系统操作控制

系统操作控制主要表现为操作权限控制和操作规程控制两个方面。操作权限控制是指每个岗位的人员只能按照所赋予的权限对系统进行作业,不得超越权限接触系统。系统应制定适当权限标准体系,使系统不被越权操作,从而保证系统的安全。操作权限控制采用设置口令来实行。操作规程控制是指系统操作必须遵循一定的标准操作规程进行。标准操作规程包括:软、硬件操作规程,作业运行规程,用机时间纪录规程等。

④系统的安全控制

系统的安全控制主要是指运用数据加密技术,访问控制技术,认证技术等,对数据保密、保证程序不被修改,不被损毁、不被病毒感染,对网络访问身份进行控制。另外,网络应尽量使用光纤传输,接入口应保密,以保证传输介质、接入口的安全性。

(2)应用控制

应用控制是为了使计算机系统能适应会计处理的特殊要求而建立的各种能预防、检测、更正错误和处理舞弊行为的控制制度和措施,包括输入控制、计算机处理与数据文件控制、输出控制等。

①输入控制

输入控制,其目的是要防止为经审核的会计数据输入计算机系统内,并保证经审核的数据均能完整、准确输入并转化为计算机内部数据的格式,包括业务的审核与准备,输入操作及核对控制、计算机校验等。

②计算机处理与数据文件控制

计算机处理与数据文件控制,它是对系统数据处理准确性、可靠性等方面进行的控制,包括接近控制、加密控制等。

(3)输出控制

输出控制,其目的是要保持系统能准确、完整地输出经处理的会计信息,并能使输出的会计信息满足管理部门的需求,同时,禁止未批准的人接触系统的输出资料,包括检验控制等。

4.会计核算原则的变化

在会计电算化条件下,会计信息渠道的宽畅与提供信息的多元性,使会计信息质量的相关性、真实性、及时性、可比性得到充分体现,同时又对权责发生制、历史成本等核算原则产生冲击。

(1)对权责发生制的冲击

在会计分期的前提下,为合理计算各期的经营结果,需要运用应计、递延、分配等程序,这是权责发生制地存在基础,对于某些新出现的经济业务,权责发生制原则显得无能为力。会计电算化加快了经济金融化的速度,使许多现代金融工具得以衍生。衍生金融工具以远期合同的形式进行交易和投资,是一种财务杠杆原理的金融商品。

①金融资本具有强大的流动性,对它的揭示就应及时、快捷,而且要考虑货币的时间价值以揭示金融资本的真实价值。

②衍生金融工具在合约签订时,与它相关的权利和风险已经发证转移,但交易并未实际发生甚至到期时也不可能发生,按照现行权责发生制地确认标准,衍生金融工具就很难在会计中得到反映。

可见,为了完整地反映出衍生金融工具这项交易的发生并揭示与其相关的风险,会动摇现行会计的权责发生制确认基础。

(2)对历史成本原则的冲击

历史成本原则是传统会计核算模式的重要一环,使其他会计原则建立的基础。它是指会计人员在进行资产计价时并不考虑资产的现时成本或变现价值,而是根据它的原始购置成本计价,历史成本易于取得,具有客观性和可验证性等特点,在工业经济时代为会计实务界所广泛采用。但是,历史成本所提供的信息对信息需求者缺乏相关性,在通货膨胀条件下与互联网环境下,他受到来自各方面的质疑。

①难以对无形资产进行准确地计量

信息化时代,无形资产在经济发展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甚至已经取代有形资产的地位而成为经济发展中占主导地位的资源和生产要素,是企业未来现金流量和市场价值的主要源泉。因此,只有对无形资产进行准确计量,才能完整、准确地反映出一个企业的整体价值和生产力。但由于无形资产大多属于自行开发的研究结果(如:技术秘方等)或长期积累而成(如:商誉等),没有具体计量成本费用支出的依据,并且不具有实物形态,因而难以用历史成本对其进行准确地计量。

②难以对衍生金融工具进行准确地估量

这是由于一方面衍生金融工具实际上是一项和约,故在签订时期相应的权利和义务已经产生,但由于交易未实际发生,因而无历史成本可循;另一方面,任何一项衍生金融工具从合约的签订到最后交割都需要经过一定的时间,在此期间,其市场价格在不断的发生变化,如以其签订合同时的价格入账,衍生金融工具的真实市场价格和风险就无法得到反映。看见,衍生金融工具所固有的特点使得历史成本计量原则对其显得无能为力。

③价值反映脱离实际

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知识和技术创新的速度不断加快,产品和设备的寿命周期缩短,以历史成本所反映的产品和设备的价值难以与其真实价值相符。

④信息反映滞后

计算机硬件发展史篇6

要回答这个问题,其实并不难。实际上,一个新的时代往往是在现有的条件下孕育、诞生的。在当前所出现的诸多新兴it技术中,有一个概念足以代表和引导未来信息化建设:云计算。

目前的云计算还处在萌芽状态。真正的云计算将颠覆人类现有的使用软硬件设施的思维和传统,犹如科幻传奇,让人不由得产生一种恍若隔世之感。因此,我们现在无法使用一个合理的词汇来准确表达对于云计算的认识。在这种情况下,我们采用日裔美籍学者福山于1988年所创制的一个用以表达人类社会制度终极状态的词汇即“历史的终结”来表述云计算的历史地位:云计算或许是信息化“历史的终结”。

云计算不仅是一种技术,更是一种思维方式,其基本内容就是集中、共享、无缝链接。当前这种思维方式已经开始引导人们对现有的硬件和软件设施资源进行重新配置,并且促进人们进一步研究、开发各种新型的软硬件设施。毫无疑问,云计算将成为未来it技术创新的重要方向,也将彻底革新未来的信息化发展格局。

计算机硬件发展史篇7

关键词:中职计算机硬件教学系统性实践性

一、当前中职学校计算机硬件教学存在的问题

中职学校计算机原理与数字电路课程作为计算机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学生素质的培养是至关重要的。但是从当前的教学课程设置来看,对于这个部分的关注度显然是不够的,特别是硬件相关课程是难点,其大概的原因不外乎以下三点。

1.计算机硬件的技术和设备水平发展异常迅速,导致当前的课程和教材及实验设施都无法跟上其速度。处理器的技术、存贮的技术及网络的发展都是迅速而日新月异的。因而这种快速的发展便造成了期间的关联程度降低。

2.计算机的体系结构体现强系统性,但是相关教学活动却没有与之对应,缺乏足够的实践性和操作性。目前,中职学校的计算机硬件课程大多是以课程大纲要求为标准,而不是以计算机的整个体系结构为主线,因而这种现象亟待改革。

3.计算机科学的教育所针对的对象是需要具备软件和硬件的设计能力的学生,对于软件的掌握,是较容易实现的,但是对于硬件的掌握则是较难的,因而在教学中这个部分的效果很差。并且当前的实验设备大多是由实验箱组成,无法体现出硬件的设计思想。因而对于计算机硬件的充分学习,对于其原理进行掌握,并且结合计算机的硬件技术的发展,学习计算机技术的系统性和实践性,是我们需要着重突破的问题。

二、计算机硬件教学的系统性与实践性

1.推动科学的教材体系建设。当前情况来看,计算机及应用专业的硬件课程面临两个问题。一方面是教材的内容划分混乱,内容严重重复,形成学生重叠学习的情况,一个简单的例子在于微型计算机基本原理的内容几乎频繁出现。另一方面,教材的内容的逻辑性的依据在于依照计算机科学的逻辑来发展,但是没有依照计算机的硬件技术的系统性。应当依据发展的观点分析整个计算机的硬件体系。在计算机的技术发展的阶段里,其计算机的原理和工作过程是变化较小的,但是其硬件设置的性能有巨大变化。一方面是电子元件性能的发展,所谓计算机的发展阶段就是依照电子元件的发展阶段来区分的。另一方面的性能就在于,流水线及各种处理系统的不断完善和完备。计算机的指令系统是计算机硬件技术中不变性,所以其变化性比较微小。

从前文的分析可以知道,有必要按照这个逻辑重新进行计算机硬件课程体系的设置,将课程的开展分为三个层次,前两个层次以基本原理的教学为主,到第三个层次则体现对计算机计算的发展。具体操作来看,可以这样理解:(1)数字逻辑,对于数字逻辑的理解,应当更加突出对于电路设计逻辑的讲解而不是当前的重点关注器件的理解。除了之前的教学内容里有关数字电路的内容之外,还应当增加对于eDa的理解。(2)计算机的基本原理和编程语言的理解。基本原理的内容本身是作为一个先导性的内容,因而其内容的设置以语言的需要为依据,不要过于冗杂,否则便会丧失其简洁性。(3)计算机系统的组成与运作原理。计算机的硬件管理课程主要包括对于计算机的组成部分,比如各个硬件设施的原理,更要突出强调系统的设计。(4)微机的接口和外设,从应用层面,可以给予扩展,并在安排教学计划的时候,可以预留相关的课时。(5)高性能的计算机系统结构。这个部分与计算机的组成与设计是一脉相承的,主要在于计算机的基本组成在性能上的提升,与计算机技术发展的前沿紧密相关,因而要体现在课程教学上。

2.注重课程的内容设计,追求连续性。对计算机的硬件和软件进行设计,是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所必须具备的能力,中职学校较注重对软件的设计能力的培养,在学校的课程当中较多涉及此部分内容。但是对于硬件部分的教学却显得较为稀少,因而在课程设计部分的改进路径在于,加强对硬件教学的发挥,使得学生真正理解计算机的结构的系统性,并保证相关的设计能力。在教学过程中要较多地针对能力的培养,教导学生对于关键因素的关注,比如时序、频率、干扰等。

根据传统的数字电路一般都是根据集成电路进行装联的,但是根据布线和连线等问题的影响,对于其效果也是千差万别。但是不断发展的eDa实际上解决了上述问题。因而在课程的设计上要适当地加入eDa的内容,特别是iSp的技术大大提高了设计效率。另外,还要传授学生明白软件编程与硬件编程之间的相通之处。所以课程的内容不仅要包括对于单一的软件或者硬件的知识的传授,还要包括软件和硬件互相转化的机制。很多硬件的功能可以通过软件的发展给予替代。因而对于指令和语言及相关的传输系统的设计就显得尤其重要。良好的系统不仅会使得设计的效率大幅度提高,更会使得整个计算机的硬件和软件及辅助系统体现更多的系统性。高度的系统性和实践性正是高性能计算机的固定追求。合理的课程和教学会大大增强学生的创造能力。

三、根据计算机硬件的系统性构建硬件实验室

出于对于计算机硬件的实践性的追求,硬件实验室是必不可少的。这是计算机硬件教学的实践性和系统性的要求。对于计算机硬件实验室的建设来说,首先要考虑的因素在于对于计算机硬件技术的基本原理的不变形,其系统性及技术的渐变发展特性这些因素,与此同时,要兼顾相关的软件程序的配套性。实验室从核心到,从简单到复杂,从单机到多机要同时构建,并且辅助以配套的指令程序系统、微程序及驱动程序的设计。具体而言包括如下几个方面:(1)运算器、微程序控制器、寄存器及指令系统的设计等构造CpU。(2)存储器和相应的数据、地址及控制总线的设计等构造存储系统。(3)外设、接口、中断、Dma及相应的接口驱动程序的设计等构造i/o系统。上述部分是计算机系统的基本组成,后面部分是从指令系统和体系结构等方面提高计算机的整体性,为计算机硬件技术的发展留下扩展的空间。在实验室,学生一方面要完成硬件课程所要求的验证性实验及设计性的课题,另一方面要使学生理解计算机硬件的系统性及性能提升的方法,理解计算机系统的进化史。

四、结语

所谓计算机硬件结构的系统性在于计算机技术发展的基础性资源,对于计算机的硬件教学来讲,要调整思想,坚持对系统性和实践性的追求,不但要使得学生掌握好计算机硬件的基本原理,而且要学会计算机的设计理念。要让学生主动探索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研究方法,启发创造性思维并产生良好产品。

参考文献:

[1]谢安裕.计算机硬件教学实践性与系统性结合研究.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1.2.

计算机硬件发展史篇8

中图分类号:tp393.0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416(2012)04-0000-00

可以说从计算机诞生的那天起,人们就没有放弃过对其硬件存储设备的研究,如今一个钮扣大小的硬件存储设备的容量大得惊人,这在以前是无法想象的,因为以前只能提供很少存储空间的硬件存储设备的体积却大得可以。

1、计算机硬件存储设备及其分类

1.1计算机硬件存储设备

计算机硬件存储设备是指用于计算机储存信息的设备,通常是将信息数字化后再以利用电、磁或光学等方式将数据进行存储的实体电子设备。存储设备就像是计算机的“仓库”,负担着数据的存储、调出与存入。

1.2计算机硬件存储设备有哪些

计算机硬件存储设备包括硬盘、移动硬盘、内存、光驱、移动光驱、光盘、U盘、记忆棒、记忆卡等。其中硬盘、内存、光驱是最为常用的硬件存储设备,一台电脑里可不能没有它们。硬盘是其内部有若干张硬质磁盘而得名;移动硬盘是将硬盘做成能随时拆除并携带的大容量便携式硬件存储设备,它也被叫作便携式硬盘;内存因其直接参与CpU内部数据的交换而得名;光驱是用来读取光盘上面的数据而得名;移动光驱与移动硬盘类似,可以随时携带,便于读取光盘;光盘因其表面涂有若干层能起到保存数据的光感介质而得名;U盘也因U与“优”谐音而被称作优盘;记忆棒、记忆卡在一些专门的电子设备如手机、相机当中可以见到它们的身影,相当于手机或是相机的“仓库”。

1.3计算机硬件存储设备的分类

按存在形式分为可移动式存储设备与不可移动式存储设备。可移动式存储设备有光驱、移动光驱、光盘、U盘、记忆棒、记忆卡、移动硬盘等;不可移动的存储设备有硬盘、内存等。

按与CpU交换数据的形式分为外部存储设备与内部存储设备。外部存储设备有硬盘、光盘、光驱、移动光驱、U盘、记忆棒、记忆卡;内部存储设备有内存等。

2、以硬盘为代表的计算机硬件存储设备的发展状况

世界上第一块硬盘是1956年在iBm诞生的,当时只有5mB容量的硬盘却需要用小车推行;1973年,iBm又推出了首次采用“温彻斯特”架构,容量达640mB的硬盘,“温彻斯特”架构也一直延用至今;1991年,iBm磁阻磁头(mR)硬盘出现,同时硬盘的存储容量进入GB时代;1993年,iBm推出巨磁阻磁头(GmR)技术,硬盘的存储密又上了一个台阶。此后随着新技术的不断问世,硬盘的单碟容量不断攀升,现在1tB、2tB的硬盘已经不足为奇了,之所有有这样大的突破,全赖当今的硬盘普遍采用了一种名叫“垂直记录”的技术,从而使得硬盘的单碟存储密度得到质的飞跃,这还不算完,前不久硬盘厂商希捷还推出了比“垂直记录”技术更为提高单碟存储密度的新技术“热辅助磁技术”,从而使得硬盘容量向60tB迈进成为了可能。硬盘的容量不断提升着,现在还出现了固态硬盘和混合硬盘,甚至还出现了无线硬盘。未来硬盘将朝着轻、薄、容量大,存储速度快,易操控、安全性与可靠性更高的方向不断迈进。

3、网络存储及其发展分析

网络存储指存储设备通过标准的网络拓扑结构(如以太网)连接到一群计算机上。网络存储分为:附属于网络的存储即存储系统不再通过i/o总线附属于某个特写的服务器或客户机,而是直接通过网络接口与网络直接相连,由用户通过网络访问;存储局域网即利用FiberChannel等存储协议连接起来的可以在存储资源和服务器之间建立直接的数据连接的高速计算机网络。光纤将多个存储设备和服务器连在一起,形成一个存储局域网,其中存储设备共同构成一个存储池,都能方便地添加到网络中去,具有较好的扩展性。网络存储的主要技术是Jini,它是一种新的网络体系结构,实现了网络设备的自发组网,即网络中的“即插即用”功能。网络存储中的附属于网络的存储又分为依赖于服务器和独立于服务器两种。存储局域网是目前最发展潜力的存储技术方案,未来其发展趋势将是开放、智能、集成。而附属于网络的存储则是目前增长最快的网络存储技术。未来它将与存储局域网在应用层面实现完美融合,这两个网络存储技术是当今数据备份的主流技术。

4、结语

硬件存储设备还在不断向前发展,它将是多元化的,且多种存储设备并存。网络存储是部件级的存储方法,专注于迅速帮助解决增加存储容量。网络存储通过通过光纤通道连接到一群计算机上,它主要应用于存储量大的工作环境。网络存储还专注于存储容量大的工作环境,它便于集成,能发问数据的可用性及网络性能,还可以减轻存储管理的负担。

参考文献

[1]包容玉.计算机存储设备发展史[m].信息技术出版社,2010.11.

[2]郭宇轩.网络存储的产生及发展[J].硬件学习网,2011.07.

计算机硬件发展史篇9

关键词:嵌入式系统;应用模式;两个层次

1嵌入式系统的发展史

计算机诞生于1946年,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计算机始终由于其体积大和不便携带而始终搁置在室内,用来完成数值计算的大型设备。随着20世纪70年代微型机的出现,微型机嵌入式专用化的深化,而进入嵌入式系统独立的微控制器发展时期,嵌入式处理器与集成电路技术发展成带处理器内核的单片机,即微控制器智能化电子系统。微型计算机以其小型、价廉、性能可靠的特点,逐步走出机房;快捷高速计算能力的微型机,智能化水平以及专业人士技能的不断提高,要求将微型机嵌入到一个不同应用实体中,实现其智能化的控制。

在工控机和单板机时期,无法彻底地满足嵌入式系统小体积,低价位、高可靠性要求,现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嵌入式系统无处不在,有着较广泛的应用领域,如:手机、汽车、家用电器、都有嵌入式系统,随着互联网和微处理器的开发研究,将来嵌入式系统在人们日常生活、工业、科技、军事等领域都会有广泛地应用。

2嵌入式的定义和特点

在嵌入式系统应用领域中,现在有许多人对嵌入式系统了解较少。其实单片机就是嵌入式系统的代表;也有些人对嵌入式系统无法给出较完整的定义,而是把嵌入式系统的特点和定义混在一起。因而有必要从计算机的发展历史,了解嵌入式系统,从科学和专业角度来探讨嵌入式系统和特点。

2.1嵌入式系统要素和定义

按照嵌入式系统开发和应用的要求,嵌入式系统可概括为:“嵌入到对象体系中的专用计算机系统”,“嵌入性”、“专用性”与“计算机系统”是嵌入式系统三个基本要素。定义是:以应用为中心、以计算机技术为基础、软件硬件可裁剪、适应应用系统对功能、可靠性、成本、体积、工耗严格要求的专用计算机系统。

2.2嵌入式系统的特点

嵌入式系统应用软件是嵌入式系统功能的关键,对嵌入式处理器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的要求也使其具有以下的特点:⑴软件固态化存储提高了执行速度和系统可靠性,嵌入式系统软件一般都固化于存储器或单片机本身。⑵软件代码质量高、半导体和处理器速度可靠性不断提高、存储器容量增加,具体应用中存储空间仍有实时性的要求。

⑶在多任务嵌入式系统中,基本要求是高实时性,保证对重要性不相同的任务合理调度是任务执行的关键,单纯提高处理器速度无法达到和完成,只能由优化的系统软件来完成。

⑷嵌入式系统需要开发工具和计算机具有完善的人机接口界面,并增加一些开发应用程序即可进行对自身的开发。

⑸嵌入式系统软件需要开发平台具有完善的操作系统和应用程序接口,新开发的软件应用程序必须在平台上运行,嵌入式系统的应用程序则可以没有操作系统直接在芯片上运行。

⑹嵌入式系统开发人员以应用为主,计算机开发人员一般是计算机科学或工程方面的专业人士,而嵌入式系统是各个不同行业的应用相结合,需要的是计算机以外的专业知识,嵌入式系统开发人员都是其他应用领域的优秀人才。

2.3嵌入式系统的种类与发展

按照上述瞒足嵌入式系统定义及定义中三要素的计算机系统,即可称为嵌入式系统。嵌入式系统可分为设备级、板级、芯片级。有些从事嵌入式开发的人员把嵌入式处理器当作嵌入式系统,但由于嵌入式系统是一个嵌入式计算机系统,将嵌入式处理器构成计算机系统,并与嵌入式共同应用时,这样的计算机系统才是嵌入式系统。

嵌入式系统与对象系统密切相关,主要发展方向是满足嵌入式应用要求,不断扩展对象系统要求所涉及的电路,够成满足对象要求的应用系统。嵌入式系统作为一个专用计算机系统,要不断向计算机应用系统发展。才可以把定义中的嵌入式系统看成是满足对象系统要求的计算机应用系统。

3嵌入式系统的发展前景

3.1嵌入式系统引入单片机的发展

微型计算机的出现诞生了嵌入式系统,可是微型计算机的体积、价位、可靠性无法满足对象系统的嵌入式应用要求,为此;嵌入式系统的独立发展道路就是芯片化道路。把计算机系统设置在芯片上,而进入了单片机时代。

在单片机的发展进程中,有过两种模式,即本质上的计算机直接芯片化模式,它是将计算机系统的基本单元进行裁剪,设置在一个芯片上,形成单片机,芯片则完全按嵌入式设计出新的嵌入式应用体系结构,微处理器、指令系统、总线方式、管理模式等。才是全面完善的嵌入式系统。芯片化模式是嵌入式系统独立发展并成为单片嵌入式系统的典型结构体系。

3.2嵌入式系统发展前景

日益普及的家用电器体现了互联网时代嵌入式产品,为嵌入式市场展现了美好前景,带来了新的生命;也对嵌入式系统、软件技术带来新的挑战。包括:支持迅速增长的功能密度、快捷的网络联接、小巧的移动应用和多媒体信息处理,因此也带来了更加激烈的市场竞争。

⑴嵌入式软件开发需要完备的开发工具和操作系统支持,随着网络技术的成熟,网上提供的信息量也越来越大、应用项目像电话、手机、电冰箱等嵌入式设备的功能多样化。为满足功能的多样化,专业人士采用更强大的嵌入式处理器来增强处理能力;同时还应用实时多任务编程技术和交叉开发工具技术来控制功能,简化应用程序、确保软件质量和开发周期。

⑵随着嵌入式实时操作系统的国际商品化,已有windRiver、microsoft、等产品进入我国市场。自主开发的嵌入式系统软件产品如科银公司的嵌入式软件开发平台DeltaSystem,它不仅包括嵌入式实时操作系统,而且还包括交叉开发工具套件、测试工具、应用组件等。

⑶互联网的逐渐普及和迅速发展。嵌入式系统要求配备标准的或多种网络通信接口。为应对外部联网要求,嵌入设备必需配有通信接口,由于家用电器相互关联(如防盗、影视和信息终端交换)及协调工作等要求,新一代嵌入式设备还需具备多种实用或通信接口,也提供相应的通信组网协议软件和物理层驱动软件。

⑷嵌入式产品设计降低处理器的性能,限制内存容量和复用接口芯片。支持电子设备向小尺寸、微功耗和低成本方向发展。为满足这种特性,并相应提高了嵌入式软件设计技术要求。选用最佳的编程模型和不断改进算法,优化编译器性能。因此;既要软件人员经验丰富,同时需要先进嵌入式软件技术。

⑸嵌入式设备受众多家庭和人们喜爱,原因是它们与使用者之间具有亲和力,能提供丰富多样的人机交互界面,如信息终端交互要求以夜景或电子屏幕为中心的多媒体界面。手写文字输入、语音拨号、彩色图形、图像已取得初步成效。

4嵌入式系统的两种应用模式

因嵌入式系统具有多学科交叉的应用特点,则需要计算机领域人员介入其结构体系、软件技术、工程应用的研究。所以了解对象系统的控制要求,实现系统控制就应具备该领域的专业知识。从嵌入式系统发展的历史,以及嵌入式应用的多样性,足以了解到嵌入式系统形成的两种应用模式。

4.1现存的两种应用模式

从微型机出现到独立发展的单片机时代,嵌入式系统从原器件状态进入到电子技术领域,从电子技术应用为主体,到电子系统的智能化,计算机专业人员没有真正进入单片机应用领域。所以电子技术应用专业人员以习惯性的电子技术应用,进入到单片机的应用开发。这种应用模式具有:软、硬件的低层性和随意性,缺少计算机工程设计方法。

尽管在单片机时代,计算机专业出现嵌入式系统领域,随着后微型机时代的到来,网络、通信技术迅速发展;嵌入式系统软、硬件技术有了迅猛发展,为计算机专业人员进入嵌入式系统应用另辟了新的空间,使得嵌入式系统应用模式带有计算机工程应用的特点,即嵌入式系统软、硬件平台,以网络、通信为主的非嵌入式低层次应用。

4.2两种模式的并存与互补

由于嵌入式系统最大、最广、最低层的应用是传统电子技术领域和智能化改造,以针对专业电子技术队伍为主,以较少的嵌入式系统软和硬件成本,使其产品带有浓重的电子系统设计色彩的电子系统应用模式较长时间存在。也使得计算机专业设计师会愈来愈多地介入嵌入式系统,由于对象专业知识的差别,其应用领域会集中在网络、电子商务等方面,无法替代电子系统人员在控制、仪器仪表、智能化等方面的嵌入式应用。所以,现存的两种应用模式会在一定时期并存下去,同时在不同领域相互补充。在嵌入式系统软和硬件研发过程中,不断学习计算机工程方法和嵌入式系统软件技术,在电子系统设计过程中,不断了解嵌入式系统应用的电路系统特性及电路设计方法和对象系统的设计原则。

4.3嵌入式系统应用的两个层次

嵌入式系统有过很长的一段单片机的独立发展道路,在实现最低层的嵌入式系统应用,使其有着明显的电子系统设计特点。许多从事单片机研发人员,都是电子系统设计的专业人士,由于单片机的出现,部分人员脱离了计算机领域,另辟途径而进入电子系统领域,且没有带入嵌入式系统理念。所以:许多从事单片机应用的人,没有真正了解单片机与嵌入式系统,在涉及嵌入式系统时,往往理解成计算机专业:从事网络、通信等的应用。从而形成了“单片机”与“嵌入式系统”两个独立的名词。因为“单片机”是独立产生的嵌入式系统,应该把它统一归结到嵌入式系统。也可以把嵌入式系统按应用对象分成高层次与低层次,把原来的单片机应用理解成嵌入式系统的低层次应用。

5结束语

由于嵌入式系统的市场巨大、潜力无限,全球的生产商都非常看好这一领域,且投入了许多人力物力,而围绕嵌入式系统的研究、设计和研发正成为计算机发展方向。笔者结合自身的学习和积累以及网站资料的搜索与分析,对嵌入式系统发展及应用进行了概述,希望能同从事嵌入式开发的人员共同探讨,为使嵌入式系统在未来的发展,能给人们的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更多的便利而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aRm嵌入式技术实践教程.http://.cn/buaa.

[2]姚正.计算机发展趋势展望[J].《商情(教育经济研究)》2008年第1期.

[3]沈连丰,宋铁成,叶芝慧.嵌入式系统及其开发应用[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计算机硬件发展史篇10

【关键词】计算机会计档案

随着我国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如何做好运用计算机管理会计档案工作,以使其发挥更好的作用。根据本单位工作的实践,将如何做好会计档案的管理工作,谈谈个人的看法。

一、运用计算机管理会计档案的特点

传统的会计档案是指会计凭证、会计帐簿和会计报表等会计核算专用材料,是记录和反映经济业务的重要史料和证据。这些史料和证据具有严格的数据平衡性、时序性和严肃性、不得随意篡改。单位实行会计软件以后,由于产生了许多依附于计算机磁性介质上的数据与文件,财务人员的所有日常工作以及历年会计资料的调阅均在计算机上完成,随之而使会计档案赋予了许多新的特点。运用计算机管理会计档案具有以下一些显著特点:

1、运用计算机管理会计档案不仅保留了传统意义上的会计档案,而且还包括存储在计算机硬盘中的数据及其他磁性介质或光盘存储的数据。www.133229.Com即会计档案存储的范围和领域扩大了。

2、传统的会计档案具有直观可视性,而存储在磁性介质上的会计档案必须在特定的计算机硬件与软件系统环境中才可以使用,才具有生命力。即会计档案的调用需要一定的软、硬件环境。

3、运用计算机管理会计档案的载体不仅是通过打印等输出的传统意义上的纸张,更主要的是磁性介质或光盘。即会计档案的保管不仅是作为会计资料信息载体的纸张而且更重要的是磁性介质或光盘。

4、运用计算机管理会计档案具有易遭破坏,难留痕迹的特点,同时他们又受载体的质量、存放环境、存储信息的有效期等条件的影响,即对会计档案的安全性、完整性要求更高。

5、实行运用计算机管理会计档案的时间越长,会计档案与财务软件的版本数越多,即会计档案更需要科学地管理。

二、如何做好运用计算机管理会计档案工作

为了更有效地做好运用计算机管理会计档案工作,我们必须根据计算机管理会计档案的特点,分别做好会计档案的收集、管理与保存、利用等方面的工作。

1、计算机管理会计档案的收集。所谓计算机管理会计档案的收集是指在一定的时间间隔内(如一个会计年度),把计算机系统中的所有会计数据拷贝(备份)存储到磁性介质或光盘上,从而形成脱离于原计算机系统的会计档案。财务部门应把财务数据的备份文件保存好,以防计算机硬件系统损坏后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在最小的损失下恢复原有的会计电算化系统。

除了备份之外,还应收集计算机硬件系统的型号、存储空间的大小、外部设备的配套类型等;计算机操作系统、网络操作系统以及汉字操作系统;财务软件的编程语言、数据库系统类型;财务软件的系统名称、版本号;财务软件的销售与维护公司的名称、地址、电话与联系人以及与会计软件系统相配套的各种说明书及使用手册。

2、计算机管理会计档案的保存。由于计算机管理会计档案是存储在磁性介质或光盘上的,根据这些信息载体的物理特性,在形成这些档案时应准备双份即采用“ab备份法”进行数据的备份,并且每份上要注明形成档案的时间与操作员姓名,并贴上写保护,存放在两个不同的地点,以防止地震或火灾等意外情况引起整个电算化会计系统的毁灭与系统的不可恢复性。在保存这些档案时应远离磁场,注意防潮、防尘等。对采用磁性介质保存的档案,还应定期进行检查,定期进行复制,防止由于磁性介质的损坏,而使会计档案丢失,造成无法挽救的损失。

此外,还应注意计算机管理会计档案与对应的财务软件版本的一致性。因为在不同版本软件下形成的会计档案其会计数据的结构有可能不同,这就有可能产生会计档案不能被调阅或者产生某些预料外的错误。因此,笔者建议计算机管理会计档案除保存各版本的备份财务数据外还应保存对应版本的会计软件系统版本,二者的一致性是非常必要的。显然,其收集与管理工作也是比较艰巨的。

3、计算机管理会计档案的利用。即会计档案的调阅。在长期开展会计电算化的过程中,随着软件系统的不断升级,我们所调阅的会计档案会有下述两种情况:(l)所调阅的会计档案的版本号与当前会计软件系统版本号一致,此时只需将您所需调阅的档案通过计算机软件系统中的档案调阅(或数据恢复)功能进行调阅即可;(2)所调阅的会计档案的版本号与当前会计软件系统版本号不一致,此时您只需在另外一台电脑上安装与此档案相对应版本的计算机系统,然后再进行调阅。

三、运用计算机会计档案的整理与再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