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小牛顿科学启蒙教育十篇小牛顿科学启蒙教育十篇

小牛顿科学启蒙教育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8:02:17

小牛顿科学启蒙教育篇1

1.“仁”与“仁政”

孟子政治思想的核心是“仁政”,“仁政”学说是对孔子“仁学”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孔子的“仁”是一种含义极广的伦理道德观念,其最基本的精神就是“爱人”。孟子把孔子的“仁学”扩充发展成包括思想、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施政纲领,就是“仁政”。“仁政”的基本精神是对人民有深切的同情和爱心。

2.心学与理学

例1.清风吹动旗幡,一人说是风动,一人说是幡动。禅宗六祖慧能说,不是风动,不是幡动,而是两位心动。在世界的本原问题上,与慧能的观点有相似之处的思想家是()

a.孔子B.程颢

C.朱熹D.王阳明

【解析】此题实际上考查了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区别。从哲学观上看,程朱理学坚持“性即理”的根本观念,建立起一套以“理”为本体、以“穷理尽性”为方法的理学体系,属客观唯心主义;陆王心学则坚持“心即理”的根本观念,建立了一套以“心”(道德仁心)或“良知”为本体、以“发明本心”或“致良知”为方法的心学体系,属主观唯心主义。从道德主张上看,理学主张人应以外在的天理为行为规范;而心学则主张应以“内心”的自修、自省达到良知,从而为善。

【参考答案】D

3.西方不同时期人文精神的含义

西方不同时期人文精神的含义不同,但又有相同之处。

①古希腊时期的人文精神:智者学派对雅典民众的思想启蒙和解放起到了促进作用。他们的某些思想是西方思想史上人文主义精神的最初体现。例如,“人是万物的尺度”的主张,一下子就把人置于世界和社会的中心,这是在原始宗教和自然统治之下人类自我意识的第一次觉醒。我们有理由把智者学派闪耀着人文精神的思想看作西方人文精神的滥觞,而把普罗泰戈拉视为西方思想解放运动的先驱。

②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时期人文主义的含义:批判神权统治,鼓吹人性解放和思想自由;崇尚理性和科学,追求知识。

③启蒙思想对人文主义的发展:启蒙运动在人、自然、国家、宗教和科学的相互关系上对人文主义思想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启蒙运动丰富和发展了人文精神的内涵,把反封建、反宗教神学的斗争推进到反对封建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理性王国”、按照资产阶级的利益构建政治制度的高度,比文艺复兴运动更为彻底,具有鲜明的政治革命性质。近年来,对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异同点的考查较多。

例2.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为近代欧洲的发展奠定了思想基础,对二者的共同点表述正确的是()

a.反对宗教神权,强调三权分立

B.反对封建制度,倡导人民

C.反对蒙昧迷信,推崇人的理性

D.反对君主专制,主张君主立宪

【解析】解题的关键是抓住题干中的“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二者的共同点”等有效信息。启蒙运动是文艺复兴在人文主义领域的进一步发展,a、B、D三项分别是孟德斯鸠、卢梭、伏尔泰的思想主张,可以排除。但人文主义内涵的自由、科学、理性、追求幸福等是共同的。

【参考答案】C

4.相对论与牛顿的经典力学

例3.爱因斯坦说自己是站在牛顿的肩上取得了科学成就。下列关于牛顿经典力学与爱因斯坦相对论关系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牛顿力学是相对论在低速状态下的一个特例

B.相对论出现后,牛顿力学体系失去了其存在的价值

C.相对论否定了牛顿力学体系的绝对时空观

D.相对论继承和发展了牛顿力学体系

【解析】本题考查了相对论与牛顿经典力学之间的关系。需注意:相对论是在经典物理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两者之间是继承与发展的关系而不是相互排斥的关系。牛顿力学体系概括了物体机械运动的基本定律,这些定律有一个不容忽视的前提,即物体运动是在低速情况下进行的。20世纪初,爱因斯坦提出相对论,否定了牛顿的绝对时空观,指出时间和空间的特殊关系,即时间和空间不是绝对不变的,它们随物质的运动而变化。物质质量随运动速度的变化而变化,在哲学和科学上都具有重大意义。相对论发展了牛顿力学,牛顿力学是相对论在低速状态下的一个特例。牛顿力学是整个力学的基础,牛顿所创造的概念,至今仍指导着我们的物理学思想。

【参考答案】B

5.地主阶级抵抗派与洋务派、维新派与洋务派、维新派与革命派的比较

例4.(2011年安徽文综卷,第14题)对中西学的态度是区分近代中国不同政治派别的依据之一。下列言论属于维新派的是()

a.“中学为内学,西学为外学;中学治身心,西学应世事”

B.“吾国固有之文明,正足以救西洋文明之弊,济西洋文明之穷者”

C.“中学有中学之体用,西学有西学之体用,分之则并立,合之则两亡”

D.“近代欧洲之所以优越他族者,科学之兴,其功不在人权说下,若舟车之有两轮也”

【解析】本题从对中西学的态度的角度来考查近代中国不同的政治派别,抓住了区分近代中国不同政治派别的主要依据。考查同学们对于历史史实的掌握与运用。对参加2012年高考考生的复习方向也是一个指向,历史复习不仅仅是对基本史实的再现、再认,还需要加强文字、文学素养。“中学为内学,西学为外学;中学治身心,西学应世事”体现了中体西用的特点,属于洋务派的言论。实际上是站在旧学、中学的一边,反对接受西方资产阶级政治伦理的学说,排除a。“吾国固有之文明,正足以救西洋文明之弊,济西洋文明之穷者”,强调中西文化之间只是性质而非程度的差异,由这种性质差异又导出所谓“以中济西”论。这是新文化运动中杜亚泉以伧父为笔名,与陈独秀论战发表的一系列论述东西方文化差异的文章。观点不属于维新派,可排除B。“近代欧洲之所以优越他族者,科学之兴,其功不在人权说下,若舟车之有两轮也”,属于新文化运动资产阶级激进派主张的民主与科学(舟车之有两轮),排除D。“中学有中学之体用,西学有西学之体用,分之则并立,合之则两亡”是严复的言论,关于“中体西用”论,严复说:“体用者,即一物而言之也。有牛之体,则有负重之用;有马之体,则有致远之用。未闻以牛为体,以马为用者也。中西学之为异也,如其种人之耳目耳不可强谓似也。故中学有中学之体用,西学有西学之体用,分之则并立,合之两亡。”严复借用生物有机论来谈文化结合,认为肢解地学习文化既是与生物有机论相悖的,也是无法实践的,即使实践也是徒劳无功的。换言之,学习西方文化必须破除“中体西用”论设置的樊篱,以全方位的姿态吸取西方文化中一切有价值的因素。所以符合维新派既重视学习西方技术,也重视学习西方制度的观点,符合题意。

【参考答案】C

辨别上述几个派别需要着重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①地主阶级抵抗派与洋务派,两者目的的侧重点不同。抵抗派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即抵抗外来侵略;而洋务派则主张“师夷长技以自强”,即维护清朝统治,镇压人民的反抗斗争,也含有抵御外侮的意图。

②维新派与洋务派虽然都主张向西方学习,但主张明显不同。洋务派维护封建制度和思想文化,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维新派主张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实行君主立宪制,改革教育制度,鼓励发展民族工商业。他们的根本分歧在于“向西方学什么”。两派主张不同的根源在于所代表的阶级利益不同。

③维新派、革命派都属于资产阶级的政治派别,但具体的主张并不同。维新派要求保留清王朝,实行君主立宪制,而革命派则要求清王朝,建立资产阶级的民主共和制度;维新派(改良派)反对用革命的手段和方式,革命派坚持用武装起义的手段。

从上述派别可见,近代中国人学习西方是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器物”到“制度”再到“思想文化”的不断深化的历程;中国人对西方文化的认识经历了一个由被动接受(如新思想的萌发、洋务运动)到主动选择(例如辛亥革命)的过程。

6.邓小平理论与思想的关系

邓小平理论是对思想的继承与发展,忠实地继承和坚持了思想的原则、立场、基本原理和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两者都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都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所不同的是思想主要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和新中国建设初期的理论,重点解决如何取得中国民主革命的胜利、如何建立人民民主国家的问题;邓小平理论主要是新时期改革开放的产物,邓小平理论重点解决“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

例5.之所以说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继思想后的又一次新发展,主要是因为它()

a.是通过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确立起来的

B.继承了思想的全部精神内涵

C.科学地回答了思想在当代中国建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问题

D.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引导人们解放思想

【解析】本题考查邓小平理论对思想的继承性。a项不是主要原因,B项错误,C项是继思想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又一理论成果,集中体现了邓小平理论对思想的继承性,D项不是主要原因。

【参考答案】C

7.现实主义文学、美术与现代主义文学、美术

(1)现实主义文学与现代主义文学的比较:

①从产生到繁盛的时间看,现实主义文学在西方由来已久,文艺复兴以来尤其是启蒙运动时期,文学艺术家就主张艺术必须真实地反映社会生活。从19世纪30年代起,现实主义文学就成为文学的主流。现代主义文学兴起于19世纪晚期,20世纪二三十年代达到繁盛时期,取代现实主义文学成为西方文坛的主流。

②从兴盛的社会根源看,现实主义文学的发展是由于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社会矛盾的大量暴露,社会问题的日益突出。现代主义文学是在第二次工业革命兴起后兴起的,当时经济危机、世界大战等社会问题使人们对资本主义产生了普遍的危机感,他们迷茫、痛苦而找不到出路。

③从创作特点来看:现实主义文学强调真实地描写现实生活,详尽地分析相互冲突趋势,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往往因对现实秩序的不满而被称为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现代主义文学是一种流派众多、风格各异的多元化文学,其共同点是集中表现自我,在艺术手法上反传统。

(2)现实主义美术与现代主义美术的比较:

①从产生的社会背景来看,现实主义美术是人们对社会现实不满的结果;现代主义美术是社会现实给人们带来巨大的精神危机的结果。

②从表现内容来看,现实主义美术侧重于揭露和批判社会现实;现代主义美术侧重于表现个人主义和虚无主义。

③从表现手法来看,现实主义美术继承传统;现代主义美术虽然也对传统有所继承,但更多的是强调反传统。现代主义是反传统的各种流派的统称。共性之处在于二者都表现出对社会现实的不满;二者的产生和发展都是由当时的社会现实决定的。

例6.某学者准备给中学生作有关欧美近代现实主义文学的报告,为此他去图书馆查阅了部分文学作品,其中与报告内容相关度较高的是()

a.《巴黎圣母院》B.《安娜•卡列尼娜》

C.《老人与海》D.《百年孤独》

小牛顿科学启蒙教育篇2

此刻,他们正围坐在一个橡木大桶边上,桶里是装满铁屑和催眠液的瓶子,瓶子像轮轴那样依次排放。病人围着橡木桶坐成一圈,把铁棒放在生病的身体部位上——铁棒能够传输桶内一种叫做“磁液”的看不见摸不着的玩意儿,据说它有着神奇的治愈力量。为了让这种“磁液”可以传导到人的身上,每个病人都手握一根从木桶里伸出来的铁棒。

有些病人很快崩溃,倒在地上抽搐,助手就会把他送入危象室。在那里,他将见到一个面目可敬的人物,他就是本文的主角——梅斯梅尔。他一脸严肃,生着一张下颌宽大的脸,大嘴巴很长,眉毛高挑突出。光是这副尊容就足以让病人呆若木鸡。他只要用那双实在谈不上明亮的眼睛盯住谁一会儿,并且把手中的铁棒指向他,这个人就像害了癫痫病一样。有的病人反应更为激烈,大喊大叫,撕咬拉扯,双臂扑腾,就连精神病院里的情景都没那么热闹,最后他会猛地“抽”过去。然后助手们会把他们带到急症室加以处理,使其平静,直到恢复。这之后,许多到场的病人,都感觉病症全消,甚至当场医好。

不过,这位大师的神奇疗效却引起了很大一场风波,甚至引发一场科学界的大战。这位大师究竟有着怎样的来头呢?

“大师”登场

梅大师的出身平凡无奇,他生于康斯坦茨一个贫穷家庭,父亲是位护林员,母亲是锁匠的女儿。可是,正所谓知识改变命运,这个穷小子硬是通过巴伐利亚和奥地利的教育系统闯出了属于自己的一条路。32岁时,他在维也纳拿到了医学学位,所幸的是他的教授们不知道他的博士论文《论行星的影响》,是从牛顿一位同事的作品中剽窃来的。论文提出,牛顿的“万有引力”与人体身心之间存在某种联系。在这篇论文属于梅斯梅尔本人的一部分中,他把这种理论按照牛顿随口说过的一句话而推进一步,提出人体内部存在一种不可见的体液,这种体液能够根据行星引力而发生对应行为。不管是健康还是疾病,梅斯梅尔说,都取决于身体的“动物引力”与行星引力是否处于和谐状态。

1773年,一位27岁的来拜访他,因为她患了一种病,其他的医生都治不好。梅斯梅尔也治不好她的病,不过,他突然想起以前与一位名叫马克斯米安·赫尔的耶稣会士的谈话,这位牧师对他说,用磁石有可能会影响到人体。梅斯梅尔买了一套磁石,这位妇人第二次来的时候,他小心翼翼地摆弄起磁石来,一块接一块地往她身上不同的部位贴。她开始发抖,不一会儿就抽过去了——梅斯梅尔认为这就是“危象”——等她醒过来时,她说症状好了许多。进一步进行了一系列的治疗后,她的病症全部消失了。

梅斯梅尔开始用同样的方法治疗其他病人,他告诉他们要做好思想准备以面对一些反应,包括这种危象本身。他们都不由自主地作出了反应,与所预期的一样。很快,维也纳报纸登满了梅斯梅尔医生的医疗事迹。有一阵子,马克斯米安·赫尔公开宣称这个疗法是他的,而不是梅斯梅尔的,因而爆发了一场恶辩。梅斯梅尔大胆宣称,他在几年以前的博士论文中早就提出了这个理论,因而赢了这场辩论并确立了自己发明者的身份。

梅斯梅尔从此踏上了成名的不归路,他在好多城市举办了听众甚多的演讲和表演。这自然为他赢来了不少粉丝,也为他竖了不少敌人。在维也纳,他过分的公开炫技激怒了城里的一些名医,对他群起攻之。而梅斯梅尔的反击手段是治好了一位名叫玛丽娅·特里莎·冯帕拉迪斯的病人。玛丽娅3岁那年即失明,18岁那年来找梅斯梅尔看病。梅斯梅尔宣称,在他的治疗下,玛丽娅重新获得了部分视力,但只有他在场时才有视力。可是,一切突然急转直下,1778年,玛丽娅的父母终止治疗,维也纳医生们也借机造势,声称梅斯梅尔不过是游方野郎中。梅斯梅尔于是负气出走,到了巴黎。

1778年2月,梅斯梅尔来到巴黎,宣布发现一种液体可以治疗多种疾病,包括水肿、瘫痪、痛风、坏血病、失明、继发性耳聋等。在这座起伏不定、时尚如潮的都市里,梅斯梅尔很快获取了巨大的声名,他使用的方法就是最开始提到的木桶法——一个橡木桶,里面有配好的磁液。由于他还可以通过碰触、手势,或者长时间紧盯住病人的办法影响病人,这种办法很快被称作“梅斯梅尔疗法”,它成了最后的疗救希望,甚至是一个“奇迹”。

科学万岁!

“梅斯梅尔疗法”在18世纪启蒙时代的背景下一点儿也不荒谬,它只是这个时代被发现的众多“科学奇迹”之一。科学开启了人类进步的无限可能,但也同样开启狂热,对18世纪的男男女女来说,没有什么比科学更能让人顶礼膜拜的了。任何一件被看来不可思议的事,只要被冠上了科学的名头,就被奉为启蒙学者沙龙里的焦点,被吸引,被惊叹,被鼓吹,被宣传。人们会热泪盈眶地高呼科学万岁的口号,让各式各样的奇闻异事填满自己的脑袋。

诚然,按照的表述:

过去十年成倍增长的那些令人难以置信的发现……电被弄清楚了,各种基本元素被改变,各种气体被分解并解释,太阳的光束被压缩,空气被勇敢的人类所跨越,所有这些数以千计的奇观,极大地拓展了我们的知识领域。谁知道我们可以走多远呢?哪个世俗的生命竟敢限定人类的心智?

那个年代的人们陶醉于科学带来的光怪陆离的变化和神奇的力量当中,启蒙主义者传播的启蒙主义,更确切的说法或许应该是“科学宗教”。在科学这尊新神祗面前,人人平等。爱好者们用好奇的眼睛观察大自然的奥秘,赞叹科学奇观。一位评论家在目睹当时民众对科学的狂热态度后,针对那种不论是在贵妇人的沙龙还是在绅士淑女们的野餐会中的科学讨论做了描述:

人们热衷阅读科学方面的书籍,并如饥似渴地搜罗一切与科学相关的东西。见证各式各样的科学奇迹。他们对望远镜和电瓶的热望丝毫不亚于老年间他们抢购疗病圣水和圣人护身符的热情。

1783年10月15日,皮拉特尔·德·罗耶奇乘热气球飞到梅斯上空的新闻就是一个典型的大众科学狂欢的例子。整个法国都为之沸腾了:“女人们含着泪,普通人双手举在空中,陷入深深地沉默;乘客们在气球围廊上探出身子,挥舞着双手,高兴地叫喊着……你的眼睛紧跟着他们,你冲他们叫喊,好像他们能听见一样。畏惧被惊羡所取代,每个人都高颂上帝威名。军乐振奋人心,烟火宣告辉煌”。有的妇女甚至因激动而窒息(真不知道如果发生在现在,现场要备多少辆救护车)。气球形的帽子大行其道,孩子们嚼着气球形的糖果,文人自然也不吝笔墨,创作出无数首气球赞歌,工程师写了几十篇关于气球建造的论文,甚至科学院也举办各式竞赛。这一切,足证“柔弱的凡人亦可接近神祗”。

最令凡人接近神祗的,恐怕还属那个极具天分的水上行走鞋,据称穿上它就可以像耶稣一样在水面上行走。12月8日,《巴黎日报》发表了钟表匠D某某的一封信。D氏宣称,他将穿上他自己发明的一双特殊的鞋子,在新年那一天从塞纳河上走过去。当然,展示这样的神迹价格不菲——D老兄宣称只有为他筹集200金路易的捐款并且当天在新桥恭候他的大驾,他才勉为一行。一周之内,他就成功地募集了3243里弗尔,捐赠者包括后来援助美国独立战争并主持起草《人权宣言》的拉法耶特将军,他是捐赠最多的人之一。可叹的是,这件事最终被证明是一场巨大的玩笑,但直到两个月后,人们才意识到自己上当受骗了,然后又兴冲冲地投入到一项可以使人在黑暗中看见东西的技术。

人们对神奇之物的喜爱总能征服我们。我们疑惑地感觉到,自己对自然知识知之甚少,所以任何东西只要能引领我们发现自然的力量,我们就会欢呼雀跃表示欢迎。

启蒙哲人梅西耶如是说道,这种自然的力量的发现诚然可以以货真价实的科学视之,但更多的是江湖骗子的把戏。梅西耶发现巴黎猛然间出了大量打着炼金术幌子的江湖术士,自称活了好几百岁的卡里奥斯特罗不过是其中最出名的一个罢了。只要你带着天真傻气的表情,同时装出一副很有钱的阔佬的德行,在巴黎最阴暗的街巷里转上一圈儿,保证会被一大群炼金术士包围,向你推荐各式各样点石成金或长生不老的秘籍,就像街头贩售的《如来神掌》和《降龙十八掌》一样普遍。

那么,梅斯梅尔的催眠大桶,究竟算是江湖骗子的把戏呢,还是真正的科学奇观?

催眠大战

至少在梅斯梅尔的时代,科学和江湖骗子的把戏不那么容易分得清楚,而且相对来说,这很有些难,原因很简单,因为江湖骗子同样可以通过玩弄科学来摘得科学家的桂冠。科学本身窜入了那么多的江湖把戏滞留的伪科学因素,连自己也变得不那么纯粹。科学每次试图将对方踹上一脚时,不仅要防护对方的偷袭,自己的肚子也要疼上个老半天。而且,就像上面所说的那样,伪科学乃是科学自己诞育抚养出来的怪胎,而现在,看起来这个逆子已经长得够大,想要反咬一口了。

言归正传,按照梅斯梅尔自己的解释,他的梅氏疗法还是很有科学性的。按照梅氏观点,宇宙中到处漂浮着一种不可见的磁流体,这种磁流体也同样贯穿于人体当中。而人之所以会罹患各种各样的疾病,正是这种流体,或曰“动物磁性”的流动受到阻碍的结果。因此,可以通过从身体外部将这种流体赋予患者的方式,把没流通的磁体疏通了,身体就可以恢复到原有的调和状态。

听上去是不是有些耳熟?如今你只要打开某些声称具有神奇功效的医疗网站,都可以发现与此几乎相同的话语,梅斯梅尔与现代神医,可谓隔代知交。

但其实,梅斯梅尔关于“动物磁性”的思考在当时自有渊源,这种观点与当时正经八百的科学家所持的学说相呼应。按照这些科学家的说法,所谓的重力、磁、电、光、热的原形都是一种被称为“以太”的物质,这种物质与通常的物质不同,它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没有形体,更没有质量的流体。

这种观点在传说被苹果砸了脑袋砸出万有引力定律的科学家牛顿那里发扬光大。在牛顿的著作中,“以太”的论述随处可见,每当牛顿发现某个问题他自己解释不清时,就拿“以太”来对付。年轻时的梅斯梅尔像当时的许多人一样,正是牛顿的信徒,所以他祭出“以太”这个法宝,为自己的“动物磁性”理论增添科学光彩,毫无疑问是自然而然的。

梅斯梅尔的“科学”的疗法,乘着启蒙时代“科学宗教”新迷信之风,汇聚了大量的目光并且赢得了他们的支持。这也难怪,它不像那种术士的戏法。当你身处他的光怪陆离的治疗室,听着那些稀奇古怪的音乐,被花里胡哨的镜子包围,再加上自己实实在在地“抽”了过去,你能不信这一切是真真正正的科学吗?

但巴黎大学的医学教授和医学院的元老们却直指梅斯梅尔是江湖骗子,并且公开对其进行抨击。尽管梅斯梅尔获得了在法国科学院进行公开报告的机会,但那些科学院的同仁却一致对他嗤之以鼻。巴黎的医学专家更在杂志和出版物上对梅斯梅尔大张挞伐。

今人也许会惑于表象,认为这是科学对伪科学的一次对决,但实际上,如果仔细考察其中内幕的话,就会发现大错特错。如果说,有谁最没资格去反对梅斯梅尔的话,那就是当时所谓的“医学专家”。这群人一直以来固步自封,坚决固守各种传统疗法,其中包括灌肠和将患者的身体划伤放血,有时要放半脸盆之多。梅斯梅尔的疗法虽然有故弄玄虚之嫌,但是其确确实实治好了包括前面提到的那名妇女在内的很多人的疾病,而且不开刀不灌肠不放血。这种新兴疗法对那些专家教授可谓一大打击,为了维护自己继续给患者灌肠放血的权威,专家们开始组织围剿梅斯梅尔。

梅斯梅尔的催眠大战最后成为一场反体制的大战,此时体制内甚至都出现了叛逆者,巴黎大学一些年轻的学者出于良心决定站在梅斯梅尔一边,为他鼓吹呼号。但学院派迅速祭起自己的当家法宝——密报政府。他们以梅斯梅尔的学术中有反政府的激进政治思想为名,说服政府成立了一个专门的调查委员会,专门调查梅斯梅尔的动物磁性学说。只消看一看这个委员会的组成人员就知道胜败归于谁手了——其中的主体人员是4个巴黎大学的著名医师,5名皇家科学院成员,为了增添权威性,还包括了著名的化学家拉瓦锡和美国独立宣言的起草者,也是著名的科学票友本杰明·富兰克林。尽管这看起来很是公允且在各个领域都富有权威性,但他们的真正目的是采用一切手段证明梅斯梅尔的学说乃是一派胡言。委员会进行了仔细的研究,包括一项在当代心理学中很常见的实验。他们告诉一些受试者说,他们将通过一扇关闭的门进行磁疗,可是,实际上不给他们上磁。这些受哄骗的受试者像真正受到磁疗时一样准确地报告说自己感到了磁疗。委员会正确地报告说,梅斯梅尔的磁液根本不存在,但也错误地报告说,磁力治疗的效果仅只是“想象”而已。自此以后,梅斯梅尔氏疗法的名声江河日下。梅斯梅尔最后离开了名望尽失的伤心地,他生命的最后30年是在瑞士度过的,处于相对的隐居之中。

未结束的风潮

但梅斯梅尔所带来的风潮远未结束,催眠术的风行引起政府和官方科学机构的警觉,尤其巴黎警方打报告说一些催眠师以伪科学作掩护宣传激进的政治思想,让政府不得不采取行动。王后玛丽·安托瓦尼特授意政府以金钱收服梅斯梅尔,但他以致王后公开信的方式严辞拒绝。与政府的对抗,使催眠术从一种医疗行为演变为一场民间力量对抗官方势力的运动。

“你们成了独裁统治,主宰着生病的普通人民”,“你们在叫嚷着反对专制时,你们自己维护了一个令人憎恶的专制制度。”梅斯梅尔的支持者表面上批评的是官方学术机构,实际上矛头对准的是专制独裁政府。催眠术为人们提供了反抗专制制度的有力武器。

梅斯梅尔的头号追随者贝尔加斯后来背离其导师,而专门从事政治事业。熟悉他的人说,贝尔加斯把催眠术奉上神龛,实际上只是想供奉自由。贝尔加斯说:“法国需要的这场革命,现在是时候了。但是,如果想要公开引发革命,那只会让革命失败。要成功,就必须把自己包裹在神秘之中,就必须以物理实验为借口团结人们,而实际上是为了颠覆专制。”贝尔加斯更借宣传催眠术暗示,法国社会也存在着种种需要医治的疾病。

“治病”的时刻终于到来了,1789年,法国大革命爆发,民众群起攻打巴士底狱的行为在今天看来本身就是一场巨大的催眠术,此后,连番的革命运动,开关的断头台,人们在一个接一个的革命浪潮中晕头转向,整个国家都成了一个庞大的催眠大桶。启蒙运动的理性光辉早已被抛在脑后,让位于举国癫狂。

参考资料:

《催眠术与法国启蒙运动的终结》

《科学的社会史——从文艺复兴到20世纪》

小牛顿科学启蒙教育篇3

关键词:新课程;物理课堂;有效设问;问题情境的创设方法

古语云:“学起于思,思其于疑”。质疑是探求新知识的开始,也是探求新知识的动力。求知欲、创造性往往是从“质疑”与“释疑”开始。爱因斯坦曾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问题是“魂”,它对充分发挥教学情境的作用与价值来达成教学目标、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问题的设计和提出直接关乎课堂成败。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纵观科学发展史,几乎每一次质的飞跃都从问题开始,可见问题是科学创新的起源。所以新课程标准大力提倡探究性学习,也可以说是问题解决式学习。旨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乃至发现、提出问题的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把学生要学习的内容转化为问题。本人结合所学,联系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对课堂设问的几点粗浅认识。

一、课堂设问的目的

1、巩固物理基础知识,让学生深入扎实学习。有的学生学习物理还只停留在“一知半解”的上,对物理概念、规律没有进行深入思考和透彻理解,无法把发现的现象和相关的知识联系起来。象这样的学生在学习上常常是无法准确解答问题。

2、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是一个创造性思维过程,有的学生习惯于接受已有的现象和事实,缺乏敏锐的洞察力,懒于把已有的现象和其他知识联系起来进行思考于解决问题。

3、让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性格内向的学生不善于与人交流,害怕回答问题;缺乏自信的学生羞于回答问题。

4、促进和改善教师与学生的教学和谐关系。学生是否敢回答老师提的问题是与老师个人性格、品质有关的。通过调查了解发现,太过于严肃的老师常常使学生望而生畏,使本来就有点胆怯的学生更加不敢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有的老师对待学生给出错误答案时态度不友善,伤了学生的自尊。

二、课堂设问的原则

1、课堂设问要“近生活化”。即依据学生的生活实际、现有知识储备和思维能力设计能让学生讲出生活体验的问题,不能太难太抽象。例如,牛顿是在观察苹果落地这一现象后,对这一问题进行思考后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的。他对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就是因为他对身边一个极为普通的现象观察后,用一分为二的观点思考这个现象,提出问题,进而是解决问题的。比如:在冬天脱毛衣时会有劈里啪啦的声音;用塑料梳子梳头发时,头发总是随着梳子飘;在寒冷的冬天,戴眼镜的同学刚走进食堂,眼前就成了“雾蒙蒙”的一片;行驶的汽车突然刹车,乘客会俯冲向前……这些事例都是学生在生活中经历但未曾深究过的,当教师在课堂上把它们呈现给学生时,自然会激发他们的兴趣,引起学生情感共鸣,有感而发,活跃了思维。

2、课堂设问要“开放性”。问题设计要具有开放性、具有思维含量。以利于学生深入、多角度的思考问题,让学生有话可说,大家畅所欲言,各抒己见,把课堂变成交流会。例如,学生在做《用单摆测重力加速度》的实验时,学生测出的重力加速度五花八门。我们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产生这些误差的原因,提出很多的问题,比如:空气阻力是否对测量结果产生影响?摆线长度、摆球的质量和体积对测量结果产生怎样的影响?计时的工具对测量结果产生怎样的影响?摆角的大小对测量结果如何影响?等等。设计的问题一个接一个,一问套一问,相互串联。这样紧紧地抓住学生的心,促使他们立即进入思维状态。学生在阶梯式的设疑启发下,深入思考,得出正确的结论。

3、提出的问题要“深有启发性”。启发性在于教师的设问要逐渐递进,环环相扣,通过一层层的剖析来启发学生思考。例如:在讲“牛顿第一定律”时,先问:“任何物体都受到力的作用,物体如果不受力会怎么样?”在引发学生主动思考的情况下,再进行小车从斜面上下滑的演示实验。在实验中继续设疑:“如果木板表面比较光滑,小车如何运动?假若木板绝对光滑,小车又会怎样运动?”随后教师话锋一转,提出牛顿第一定律是通过什么方式得出的?从而引导学生了解牛顿第一定律导出的抽象过程。通过层层设疑,使学生的思维活动由表层逐渐转入深层,培养了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4、课堂设问要有“趣味性”。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比如在《机械能守恒定律》这一节中,上课伊始,把课前准备好的单摆挂在门框上,并将摆球拉开一定的角度,然后请一位同学上来站好不动让其鼻子靠近摆球,问:“释放后,摆球回来时真的会碰鼻吗?”。很多同学立场不明确,有少数同学回答说“不会”。演示时,结果学生害怕碰鼻而“临阵脱逃”。到底会不会碰鼻呢?为什么呢?学生的好奇心被一下子激发出来了。

5、课堂设问要有“指向性”。指向性是指教师的问题要清晰,学生知道要答什么。指向性要让学生知道“摘桃还是摘李”。例如:简单的电现象的实验,用塑料尺摩擦后吸引小纸屑,同学们小学自然课上做过,很熟练,却很少有学生思考有什么问题,一旦要他们仔细观察,并口述观察到的现象时,发现摩擦过的塑料尺先吸引纸屑后又推开纸屑,创造出“为什么吸引”“为什么排斥”两个问题情境,为使全体学生关注,用多媒体显示摩擦过的玻璃吸引两个悬挂紧靠的小球,后有排斥两小球,且两小球也分开了,减慢速度反复显示问题情境,不断刺激学生,不仅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从而开发学习动力。

总之,课堂设问要融合“近生活化、开放性、启发性、趣味性、指向性”等原则。设问有技巧,才能“一石激起千层浪”,激活课堂,提高教学效率。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曾说过:“教学过程应是一种持续不断的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活动”。有效的设问是优化课堂教学的有效手段之一,也是教师教学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对于如何设问,教师应当在教学实践中积极努力的探索。

参考文献:

[1]《现代教学设计纲要》著:孙可平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小牛顿科学启蒙教育篇4

从数千本图书中挑选出来钠65000页经典之作将、从极富影响力和号召力的nBa球员口中琅琅读出,扯2500多名孩子享受读书的乐趣。这就是nBa每年一次的读书节。“nBa卉卷有益活动”是在所有职业运动历史上影响最大广泛的教育启蒙活动,活动的影响力一年中可以辐射到50000万名儿童。

“开卷有益活动周”的活动表

萨克拉门托――国王队接待100名孩子,并在三坶・帕尼尔草原社区中心为nBa最新的一座读书知识中心举行开幕剪彩仪式,这座中心里有计算机和读书角。

新泽西――和孩子们一起在哈斯博卢克图书馆参观读书。

金州――勇士队在训练馆里接待稿子们,训练馆里已经成为艺术品和手工艺的海洋,让孩子们学习到健康和营养的知识。

印第安纳――步行者队在百事广场为150名孩子讲故事。

克利夫兰――骑士出现在甘德体育场的广场上,整个广场变成了“卡瓦兰德”游戏的场地,在那里,孩子们先听球员们和教练员们所讲的故事,然后回答问题,如果正确,特有机会得到奖品。

休斯敦――火箭队和250名孩子一起度过“讲童话故事”的有趣一天。

圣安东尼奥――马刺队在SBC中心为少年们举行“读书游世界”活动。

西雅图――超音速队在太平洋科学中心的恐龙馆和孩子们一起读关于史前时期的故事。

波特兰――开拓者队在玫瑰园招待孩子吃开卷有益“酱”。

菲尼克斯――太阳队在塞尔维斯奇小学帮助150名四年级和五年级的孩子们提高阅读技巧。

波士顿――凯尔特人在霍里宗的无家可归儿童之家里为孩子们读书。

密尔沃基――雄鹿队在费兹蒙德男孩女孩俱乐部和稿子们一起读书。

多伦多――猛龙队和孩子们一起去病童医院看望那里的孩子们,并在医院的游戏室和他们一起读书。

达拉斯――小牛队在他们的主场美航中心接待60名来自巴克尼尔儿童之家的孩子们,小牛队球员和他们一起吃午饭,下午给孩子们读书。

亚特兰大――老鹰队开放菲利普体育场作为活动场地,孩子们在老鹰读书中心阅读到有趣的书籍,在此之前小客人们参加了老鹰队请客的狂欢节。

孟菲斯――友熊队参观当地的一家小学,并且给那里的孩子们读书,并特捐赠一笔图书给图书馆。

新奥尔良――黄蜂队在奥顿博水族馆接待4到6年级的孩子们,在那里给他们讲保护珍惜鱼类的故事。

扰他――爵士队在克拉克天文馆带领两、三年级的孩子们上一堂关于太阳系和科学实验的课,

丹佛――掘金队带领稿子们一起参观百率中心的恐龙展。

小牛顿科学启蒙教育篇5

添添爸爸

一位具有强烈感染力的天才。——伦敦《独立报》

他是古典音乐理想的捍卫者。——伦敦《留声机》

陈巍岭教授是一位杰出的钢琴教育家,上海音乐学院附中钢琴教授,悉尼音乐学院院长顾问。他从小就读于上海音乐学院附小和附中,16岁旅澳。19岁赴美国,两年后即成为美国印第安纳大学布鲁明顿音乐学院史上最年轻的“艺术家文凭”获得者。之后获茱莉亚音乐学院钢琴演奏硕士学位,“巴考尔”国际比赛金奖、芝加哥国际钢琴比赛金奖。2000年获英国皇家音乐学院演奏大师文凭。2009年,为表彰他在国际音乐领域的贡献,英国皇家音乐学院授予他“英皇院士”aRam头衔。

陈巍岭曾与多个知名乐团,如英国皇家爱乐乐团和悉尼交响乐团合作,他的个人专辑“生命的循环”成为澳大利亚十大畅销古典CD之一。

作为一位钢琴教育家,陈巍岭教授在过去的几年时间里造就了多位活跃在国内和国际舞乐坛上的青少年钢琴家,如牛牛。

欢迎读者通过博客、音乐论坛沟通音乐学习过程中碰到的各种问题。

陈巍岭博客:

http://.cn/chenweilingpianist

陈巍岭教授音乐论坛:

http:///forumdisplay.php?fid=163

学琴起始年龄因人而异,4~5周岁是开始钢琴学习比较好的年龄阶段。如果孩子有了主动跑到钢琴上摸一下,敲两下的兴趣,那我们就可以开始“钢琴上的音乐和艺术兴趣课”了。上课内容和方式也因人而异,一开始都要有手指能力的训练和兴趣学习,但这还不够,孩子对声音、节奏、音乐意图的了解也必须被重视和包括到授课里。这里,老师的专业知识、修养、素质,与孩子之间的互动,与家长的沟通能力就很重要了,所以,一个好的音乐老师非常难得。

孩子对音乐的兴趣能使他们坚持练习,正确的练习会提高能力,而能力的提高又加深了兴趣,这是一个良性循环的过程。小孩是这样,家长也是如此。很多家长在经过一长段陪伴孩子学琴的路程后,在好老师的熏陶下,自己对钢琴音乐的理解和鉴赏力也大大提高,兴趣也浓厚了,自己都成了一位称职的陪练员了。但是对孩子长期学习发展信心的动摇、疑虑、放弃也源于家长,因为家长往往会以大人心态来度孩子之性。“子非鱼,焉知鱼之乐?”所以家长要有意识地把自己也当作一名学生,用心来和孩子一起上课,这样孩子才会学得持久。一旦你选定一位你认为适合你孩子的,值得你信任和尊重的老师,家长必须维持对老师的尊重和信任,同时在孩子面前表现这种尊重,孩子才会懂得尊师重道,他的学习才会真正有效率。家长还应保持对孩子发展的客观理解,不可过多拿自己孩子与其他孩子横向比较,有了些许成功就骄傲,一有挫折就怀疑,这些都不是好的心态。每个孩子发展的特征,以及成功与挫折都是孩子学习之路上非常自然的现象。家长必须扮演好和孩子共同上课的学生的角色。这点非常重要,你要有正确的心理定位,愿意投入时间、心力,还有爱,和孩子去一起学习,这样孩子会很受鼓舞,而且在老师、家长和学生三者之间创造了很好的学习氛围。

启蒙教育实际上是科学地引导孩子玩中学、学中玩。“小蝌蚪”要识,但不是刻板、单纯地让手指动起来,或只用数字或指法等来死板地找位置。正确的方法是一开始就灵活地在孩子大脑里塑造一个图像概念,让音符“蝌蚪”们和特定视觉键盘关联识别能力对应起来。

中国孩子现在唱歌跳舞的机会和习惯越来越少,所以弹琴普遍没有歌唱性和没有节奏感,再加上大多数孩子不会练琴,不动脑子,读谱对错不分,这些不良习惯的种子实际上在刚开始学琴的时候就已经不知不觉种下了,只不过在弹“幼儿汤姆逊”或手指练习时,其危害性还不那么明显,这就在教育中错过了一开始就把事情做对的时机,增加了随后无法往专业发展,或容易半途而废的几率。因此,科学的教育把乐感培养、理解看懂12个音符之间关系,声音感的高低,把每首乐曲联想成一个故事来表达等钢琴弹奏本领,都分成不同基本元素的学习单位来教授,从一开始就以培养孩子音乐理解力为学习导向。别以为孩子小,他的感知能力还不存在,而错过学习的黄金时机。

孩子养成按时练琴的好习惯很重要,但不只是在形式和仪式上执行,我说的是更深层次的艺术精神的培养也必须融入练习中。西方心理学把成人一切好坏行为都归结到孩提时期,中国文化思维有“人之初,性本善(或恶)”之说,所以“初”是很重要的。欧洲幼儿启蒙教育工作者非获得最高学历者不可为之,所以启蒙可是大学问、大责任。“赢不只是在起跑线上”,而在于把握好孩子键盘能力艺术修养和个性素质发展的大方向,坚持下去就一定能够见成效。启蒙教材一定要多元化,不可老三篇。但又要正统,老师还要有自创和随时调整的能力,这是非常不容易的。

小牛顿科学启蒙教育篇6

休闲食品的“定制式创新”如何走出“小儿科”?

休闲食品行业已经被业内人士和消费者认定为“创新力缺乏”的行业,很多产品对于消费者而言已经没有任何的新鲜感。虽然不少企业都在创新,但大部分创新后的休闲食品并没有得到消费者的青睐。面对急需创新但又欲速不达的休闲食品行业,笔者认为:休闲食品进行“定制式创新”,一定要运用好“三个链接”,以此明确创新的方向,最终要使创新后的产品更能激发消费者的购买欲望。

链接一:消费习惯

这是休闲食品定制式创新成功的基石。消费习惯是消费者在长期的消费行为中形成的一种连他们自己都不太清楚的消费规律。从理论的角度剖析,这种消费规律重点表现在四个方面:消费观念、消费偏好、消费水平、消费内容。每一个消费者在购买商品时对价位、种类、档次等因素都形成了习惯认知,也正是这种习惯认知左右着消费者购买什么、舍弃什么、想要得到什么。休闲食品企业在进行产品创新的时候如果能抓住消费者的消费习惯特点并“投其所好”,那么创新出的产品就会更符合他们的胃口,产品的成功几率就会大幅增加。

并且,“投其所好”地讨好消费者可以从消费习惯所涵盖的四个方面中的一个或多个着手。这些都是促成目标消费群体快速购买行为的“催化剂”。

消费观念

收入水平、价值取向、地域文化等因素都对消费者的消费观念有重要影响。借用一个老套但经典的例子,中国老太太拼搏一生最后得到一栋房子,而美国老太太拼搏一生是还清了一栋房子的贷款,都是为了一栋房子,但消费观念因为地域文化的不同而大相径庭。并且,每一种消费观念都对应着一部分特定的消费群体,进行休闲食品创新时,就是要抓住拥有某种相同消费观念的消费群体,为他们创造出符合这种消费观念的休闲食品,这样的“定制式创新”才更容易“得逞”。

在这方面,蒙牛可谓牛气冲天,在利乐装“特仑苏”高端牛奶的创新中,蒙牛尝尽了甜头。在乳制品行业的竞争硝烟中,曾一度出现过牛奶价格比水低的惨淡局面,正是在这个过程中,蒙牛发现牛奶的竞争完全处于平民化、大众化层面。在各行各业都推行Vip服务的社会环境中,没有一种牛奶能与“追求高品质生活”的消费群体的观念相匹配,而这种高端消费观念决定了他们在购买牛奶时,也希望买到品质更高、更健康、更能突显与众不同的产品。正是对这种Vip消费观念的分析与洞察,蒙牛创新性地推出了高端牛奶――特仑苏,并以“不是所有的牛奶都可以叫特仑苏”的诉求强调了产品的品质,也暗含了“不是所有的人都可以喝特仑苏”之意。满足了追求“高品质生活”的消费群体的Vip消费观念,蒙牛与消费观念之间链接进行产品创新取得了成功。

消费偏好

消费偏好是消费者最直接的消费喜好,喜爱与否能够直接决定是否购买。消费偏好也受很多因素的影响,如:以往消费经历、产品广告宣传、个人生活习惯等。创新休闲食品如果能链接上目标群体的消费偏好,就好比刘备和孙权妹妹成亲前,先讨得孙权母亲的喜欢一样,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懒人”发明了方便面并且方便了更多的“懒人”,以至于各方便面企业这么多年的“快餐懒文化”教育已经形成了消费者购买方便性食品的消费偏好。但在整个方便食品行业中,可选择的产品仍以方便面为主导,消费者难免觉得乏味。吉林香辰以东北优质大米为依托,链接了消费者“喜欢方便快捷食品”的消费偏好,针对高收入者推出了价位在5元左右的方便米饭,这让“懒人”群体眼前一亮,立刻促成了消费行为。正是和消费者消费偏好的密切链接,吉林香辰才使得一个新产品刚入市就在巨头充斥的方便面市场中找到了属于自己的立足点。

消费水平

消费水平是消费者钱包充盈程度的客观反映,对消费的影响最为直接,也是低收入消费者最为头疼的事情。而且,除消费者自己外,外界因素不可能改变消费水平,它不像消费偏好一样可以被休闲食品企业引导或培养。尽管如此,企业同样可以针对不同消费水平的目标群体进行不同产品的“定制式创新”,满足他们不同的购买需求。

同样还是吉林香辰。该企业不仅满足消费者的消费偏好开发新产品,同时还紧密链接了消费者的消费水平。方便米饭推出后,很快就得到了一些对米饭有消费偏好的消费者的追捧,但因为产品价格相对偏高,购买群体仅是钱多的“懒人”,这使得一些钱少的“懒人”的需求未得到满足。此时吉林香辰又结合这部分群体的消费水平推出了创新的方便米饭――香香仔方便泡饭,以较低的价格满足了他们的购买需求,再次通过产品创新赢得了更多的消费群体。

消费内容

消费内容就是消费者消费的是什么,可以是有形的物质消费也可以是无形的精神享受。其实已经有很多休闲食品企业在进行产品创新时链接了消费内容的因素,比如早期的牛奶饼干,就是将消费者喝牛奶和吃饼干的消费内容进行了链接。在这里,我想就休闲食品创新如何链接无形消费内容――流行的休闲文化来作一阐述。

事实上,休闲食品是体闲文化的实物形态之一,体闲文化的广泛性和多样性为休闲食品的产品创新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将流行的休闲文化注入,凭借消费者对休闲文化的消费习惯就能很顺畅地拉近产品和消费者之间的距离,从而缩短消费者购买创新产品的决策过程。

好丽友在2006年推出其新品“好多鱼”饼干时,就运用了在小朋友当中流行的休闲文化,以备受小朋友喜爱的电影《海底总动员》为雏形,进行了相应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的编撰,并将饼干做成各个人物的造型形状。小朋友在品尝美妙丰富口味的同时,还可以借助对《海底总动员》故事情节的认知来享受海底探险的乐趣。“好多鱼”与小朋友中流行的休闲娱乐文化相链接,使饼干变得更有趣,更快速地启动他们的购买行为。

链接二:使用习惯

这是休闲食品“定制式创新”成功的纽带。消费者买商品是为了使用,不管是自己用还是送人,都存在某种使用习惯。使用习惯也是消费者作出购买决策时考虑的因素之一,符合使用习惯的产品会更受消费者喜爱。休闲食品的使用习惯表现为三个方面:使用时间、使用场所、口感偏好。

使用时间

多年来休闲食品企业投入大量广告进行消费者使用习惯的教育,已经使消费者养成了在某个时刻想起吃某种休闲食品的习惯,譬如:早上吃早餐派、喝下午茶时吃点心等。因此,链接消费者已经养成的使用时间习惯进行创新会更有胜算。

上文提到牛奶市场竞争的激烈态势,但在竞争如此激烈的市场中,伊利和蒙牛等奶制品企业结合消费者早上喝牛奶的使用时间习惯,明确了消费者使用其产品的时间――早上,将牛奶的使用习惯硬性进行了划分。他们在市场细分后进行产品品类创新,各自推出了不同口味的早餐奶,在牛奶市场

中瓜分了几十亿的市场份额,获得了巨大的成功。然而,光明牛奶如出一辙地针对消费者推出睡前饮用的舒睡奶却没有那么幸运。究其原因:在中国,睡前喝牛奶的人很少,并且社会主流消费人群都担心肥胖缠身,就更不会喝舒睡奶了,这种产品销售不如早餐奶火暴是情理之中的事情。所以,和消费者使用时间习惯进行链接的同时,还要综合考虑其他习惯的影响力度。

使用场所

消费者在不同的场合会使用不同休闲食品,这为休闲食品企业的产品创新拓宽了思路。立顿奶茶的成功就源自于与使用场所的链接,消费者在家或办公室都有冲调咖啡、牛奶或豆奶等固体饮品的习惯,以此作为早餐饮品、办公室下午茶饮品等。同时很多人在休闲场所也喜欢饮用液态奶茶,但奶茶却一直没有进入早餐、办公室下午茶饮品的使用场所中。立顿发现了这一使用场所链接的空缺,针对家庭或办公场所的饮品市场推出了袋装的固体冲调饮品――立顿奶茶,使奶茶从液态创新性地变为固态,成功填补了特定场所的市场空缺。

口感偏好

在消费者的使用习惯中,口感是至关重要的一个因素,没有人会愿意购买自己认为口感不好的休闲食品。为了迎合消费者的口感需求,很多休闲食品也在进行产品口感的创新。还是以立顿奶茶为例,在推出奶茶后,立顿虽然满足了消费群体在家中或办公室享用奶茶的需求,但和时下流行的珍珠奶茶相比,缺乏既享用奶茶美味同时又咀嚼珍珠粒的愉悦口感享受。于是,立顿奶茶再次推出新的品类――立顿Q果趣奶茶,以新加入的Q果满足消费者的口感偏好。与此同时,立顿结合消费者在休闲吧中消费“抹茶”口味习惯的养成,也推出了“抹茶”味的奶茶,同样是以消费者的口感偏好为切入点,不断以新口味的产品吸引消费者购买。

链接三:先进加工技术

这是休闲食品“定制式创新”成功的保障。邓小平提出的“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实现了整个国家的创新。在休闲食品创新的过程中,技术的作用无疑是至关重要的,与先进的技术链接后能将创新性的想法转化成符合消费者需求的产品,从而让消费者获得美味的口感、视觉的享受及精神的愉悦,并为企业建立技术竞争优势。

福马集团就是链接了先进的加工技术,进而展开蛋黄派市场突围战的典型企业之一。早在2002年,福马、达利、洽洽等企业纷纷进军诱人的蛋黄派领域,并且都以低于领导品牌好丽友1/3的价格优势抢占市场份额,这使得多年来好丽友独享蛋黄派市场丰厚利润的格局被打破,销量明显下滑。但大部分蛋黄派二线军团经过这几年的价格战、广告战洗礼后,慢慢从大中城市退回到二、三级市场和批发流通渠道,使得蛋黄派市场的销量又高度集中于好丽友和乐天。同时消费者被这些不同品牌的蛋黄派“狂砸”一通后,购买也变得理性,蛋黄派市场开始出现降温的迹象。

与此同时,好丽友更是以摧枯拉朽之势大幅提高行业门槛,杜绝二线品牌跟随,这使一些生产蛋黄派的中小企业越发感觉到生存的压力,只能通过更换包装、口味等方式来维持仅有的销量。但是,福马以先进技术为依托,通过引进欧洲进口的“瑞士卷”设备,推出了新品“爱尚非”蛋糕反击蛋黄派。由于产品的技术含量比一般的派类产品高出很多,所以极难模仿,并且产品口味丰富、规格齐全、外形独特,以此走高端避开了蛋黄派疲惫的价格战。新生产设备的引入使福马的生产技术实现了整合升级,让企业的竞争力上升到了一个更高的层次。

小牛顿科学启蒙教育篇7

【正文】

人文主义一词的含义,在国内一直模糊不清。最近董乐山先生译出英国史学家、牛津大学圣凯塞琳学院院长阿伦·布洛克1984年在阿斯本人文学会上的讲演《西方人文主义传统》,得以使人对人文主义的内涵与外延有一清楚的了解。在这篇讲演中,作者通过检查西方文艺复兴以来各种版本的人文主义,概括出人文主义的若干基本特征:(注:阿伦·布洛克(董乐山译):《西方人文主义传统》,第233-236页,三联书店,1997。)

首先,人文主义以人为中心,强调从人的经验出发来思考各种问题。人文主义与科学和宗教并列为西方三大思想传统,但科学与宗教分别把人看作自然的和神的秩序的一部分。人文主义并不排斥科学和宗教,它只是强调,我们的价值观和我们的全部知识都是人的思想从人的经验中得出来的。

其二,人文主义相信每个人自身都是有价值的,其它一切价值,包括人的权利,都导源于对人本身价值的尊重。人自身的价值,在文艺复兴时期被称作人的尊严,它的基础就是只有人才有的人的潜在能力,包括语言、交流、观察、推理、想象和创造的能力。这种能力一旦释放出来,人就能在一定程度上获得选择自由,并开辟出改善自己命运的可能性。为解放这种能力,人文主义者把教育和个人自由置于核心地位。

人文主义的第三个基本特征是它对思想的作用高度重视。它不是将思想简单地归结为阶级利益或本能冲动的产物,而是从社会和历史背景去理解思想的渊源与影响。对于理性,人文主义特别重视它的批判能力以及它在处理人生经验问题中的实用功能,而不是它在建构体系方面的能力。人文主义不相信任何哲学体系,无论其是神学体系还是形而上学体系。因此,它偏爱历史的而不是分析的解释方法。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利用阿伦·布洛克对人文主义的阐释,来考察科学史与人文主义的关系。这儿,我主要依据著名科学史家以及科学哲学家的研究成就,从四个方面来说明,科学史研究是人文主义传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科学史把科学家的生活和思想置于自己的焦点,它旨在弘扬人的创造性;作为一门思想史,它还是联结科学与人文主义的桥梁。

1 科学史特别关注科学家的生活和思想

正如人文主义传统的其它分支一样,科学史研究的焦点是人,却是很特殊的一类人——科学家。尽管科学家之中并不缺乏人文主义者,譬如哥白尼就是,但他们主要是科学传统的载体,牛顿和爱因斯坦是他们的卓越代表。科学史对科学家的研究,就是要从科学家本人的生活经历和时代背景中追溯其思想的来龙去脉。以科学家为中心的科学史研究,不仅向我们展示出历史的宏大场景,同时还使我们认识到历史的连续性。

对科学家“改宗”的研究,也许最能说明,科学思想是科学家本人经验的产物。在18世纪下半叶,布莱克、普莱斯特勒、卡文迪什和舍勒等人的试验,事实上已经发现了“氧气”,但他们由于拒绝放弃燃素学说,执认“氧气”为“去燃素空气”。普莱斯特勒和卡文迪什还发现,氢气(“燃素空气”)与氧气结合产生水滴,但他们却把氧气看作是“去燃素的水元素”。那么拉瓦锡是不是现代意义上的“氧气”的发现者呢?库恩研究表明,拉瓦锡虽然已经认识到空气和水不是化学元素,但他在1777-1794年间一直把氧当成“酸素”与“热质”的化合物。(注:孔恩(王道远编译):《科学革命的结构》,第115页,台湾允晨文化实业股份有限公司,民国74年(1985)。)直到1801年,化学界才放弃酸素说,而热质说到19世纪60年代才被抛弃。

有关量子力学奠基者的研究,同样显示了科学家思想的历史局限性。普朗克在《科学自传》中回顾自己的事业时,悲哀地看到:“一个新的科学理论,并不是依靠说服它的对手而取胜的,而是因为它的反对者都过世了,新的一代是在新理论的熏陶下成长起来的。”普朗克提出量子假说时,连他本人都难以置信。在这方面,爱因斯坦表现得更为突出,佩斯(a.pais)在《上帝是微妙的》这部著作中对此作了精辟的分析(注:a.佩斯(陈崇光等译):《上帝是微妙的》,科技文献出版社,1988。)。作为光量子概念的提出者,爱因斯坦毕生都反对量子力学的完备性立场,甚至拒绝去理解量子场论。他坚持一种超决定论的观点,用30年的精力构造包容引力和电磁场的统一场论,却弃强和弱相互作用于不顾。

类似的例子不胜枚举,并一再说明,我们不能将科学思想与科学家的科学经历和人生体验割裂开来。对科学家的研究,是当今科学史研究的核心领域,它把内外史的研究结为一体。一些著名科学家如牛顿和爱因斯坦的传记,迄今已不下百部。1970-1980年,美国普林斯顿大学革力斯比(C.C.Gillispie)教授主编纂成16卷《科学家传记辞典》(注:C.C.Gillispie(editorinChief),DictionaryofScientificBiography,16volumes,CharlesScribner'sSons,1970-1980.),系统地介绍了各门科学领域迄今已经逝世的重要科学家的工作和生平,每一条目都列出了原始文献的出处和相关的研究著作。科学史对科学家的研究,为人文主义传统增添了丰富的内容。

2 科学史研究旨在弘扬人的创造性

也许,没有哪一个领域比科学史研究更能展现人的潜在能力。任何人,只要他对科学史稍有涉猎,都会看到,理性思维和观察与想象能力的结合会产生何等壮观的景象。科学家的创造性活动,已经为人类的生活打开了全新的图景。科学史研究,旨在弘扬这种创造性。

不妨引用著名经济学家凯恩斯对牛顿的研究为例。凯恩斯在生命的最后岁月,沉浸在研读牛顿尘封300年的手稿之中。牛顿270年前居住和工作过的那栋老宅,就是凯恩斯演讲的地方。阴寒的房间和氏暗的灯光,映衬着凯恩斯那苍白的面容,益发使他的演讲充满了感性的张力:他把牛顿称作魔术师,同时扮演着哥白尼和浮士德的角色。“为什么我称他为魔术师呢?因为在他眼中,整个宇宙及其中充满的万物,只是一个谜语或一桩秘密,只要单纯思考某些证据,上帝有意布放在世界以供哲学家寻宝的神秘线索,就可以解读出来。”(注:转引自F.J.载森(邱显正译):《宇宙波澜》,第12页,三联书店,1998。)把牛顿称作魔术师,无疑是对牛顿的天才和创造力的最高颂扬。

在科学史的深入研究之前,人们普遍认为,应用科学方法就能取得科学知识,而科学方法无非就是演绎和归纳。但波普尔指出,在知识进化过程中,最重要的还是人的创造力。举例来说,无论应用归纳方法还是应用演绎方法,我们都不能从伽利略和开普勒的理论导出牛顿理论。按照伽利略理论,抛射体的运动轨迹是抛物线,而不是牛顿理论所断言的椭圆。伽利略把自由落体看成是均加速变化,这在牛顿理论中也只是近似正确。同样,开普勒第三定律只有在忽略行星之间的摄动,并假定所有行星质量相等的情形下才成立。“这一切都表明,无论演绎逻辑还是归纳逻辑,都决不可能从这两个理论得到牛顿动力学。唯有独创精神才能迈出这一步。”(注:卡尔·波普尔(舒伟光等译):《客观知识》,第209-213页,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

怀特海称,近300年科学发展“是一次理智显示的史诗”(注:卡尔·波普尔(舒伟光等译):《客观知识》,第99页,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与之相比,“宗教改革虽然重要,但只能认为是欧洲民族内部的事情”(注:卡尔·波普尔(舒伟光等译):《客观知识》,第1页,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怀特海的观点,在巴特菲尔的心中引起了强烈的共鸣:“它(指科学革命)使基督教兴起以来的各类历史事件相形见绌,同时把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降低到中世纪基督教世界内部变迁的插曲的地位。”(注:H.Butterfield,theoriginofmodernScience1300-1800,vii,London:G.Bell&SonsLtd.,1958.)“这是一个能够割断古希腊-罗马传统、同时摆脱基督教本身的文明。…自基督教兴起以来,没有任何一个历史里程碑可以与之相比。”(注:H.Butterfield,theoriginofmodernScience1300-1800,vii,London:G.Bell&SonsLtd.,1958.p.190。)

颂扬这种创造精神,是人文主义传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事实上,这也正是皮科那篇著名演讲《论人的尊严》的主旨:人可以堕落成牲畜,也可以再生如神明,懂得大自然的法则,爱它的美,赞赏它的伟大。(注:雅各布·布克哈特(何新译):《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第351页,商务印书馆,1981。)人文主义不是把人类的希望建立在人性的善恶上,而是建立在人的潜在能力之上。为解放这种能力,人文主义者把教育放在首要地位。教育的目的,正如阿伦·布洛克所述,不是传授具体的知识和技能,而是要唤醒对人类生活可能前景的认识,使人的个性和能力得到全面的发展。充分发挥教育的这种功能,正是科学史家孜孜以求的目标。

科学史的教育意义,不仅在于向大众普及科学知识,更要让他们对科学知识有一个明智的看法:科学是人类的创造,人不应成为自己成就的奴隶。库恩的著作,已经促使人们对科学保持一个更富于人性的看法,并引发他们进一步思考科学对于人类社会与人类未来的价值。在本世纪初,著名思想家怀特海就通过考察近三个世纪科学思想的轨迹,来反省科学对于文明的影响。怀特海指出,近代科学所蕴涵的双实体理论,在清除野蛮痕迹以及促进一个狭窄领域的科学研究方面,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但另一方面,这种抽象随工业化和专业化时代的到来,其副作用日益明显。把物质世界设想为僵死的机械世界,使人们对自然与艺术缺乏应有的尊敬;把精神当成独立实体,引导出个人私有的道德世界和内心经验世界;而专业化教育把人的思想局限于某一套抽象概念之中。专业化虽然可以加快个别部门的进展,却减弱了理智在把握总体方面上的指导能力,因为“任何抽象角落都不足以囊括人生”。(注:a.m.怀特海(何钦译):《科学与近代世界》,第188-189页,商务印书馆,1989。)

追求知识的统一性,正是萨顿创建科学史这门学科的动机。萨顿认为,科学史按其本性是一门百科全书式的学科,它旨在“归纳地证明知识的统一性和人类的统一性”(注:a.thackray,R.K.merton(胡作玄译):“萨顿”,《科学与哲学研究资料》,第36-51页,1980,1、2。)。萨顿把专业化视为一种威胁,企图通过对科学的历史研究来进行知识的综合,将历史精神与科学精神结合起来。作为iSiS杂志和国际科学史学会的创办人,萨顿强调,不了解科学史就无法理解人类的进步,因而就不可能真正理解人类的历史。这就是萨顿鼓吹的新人文主义纲领,他把科学史定义为“客观真理发现的历史,人的心智逐步征服自然的历史。它描述永无止境的为思想自由、为思想免于暴力、专横、错误和迷信而斗争的历史。”(注:乔治·萨顿(陈恒六等译):《科学史与新人文主义》,第2页,华夏出版社,1989。)

“要解放人的能力,第二个先决条件是个人自由。”(注:阿伦·布洛克(董乐山译):《西方人文主义传统》,第234页,三联书店,1997。)科学史家当中,库恩、费耶阿本德和波普尔都在不同的层面上竭力高扬人的自由精神。库恩的典范理论,无异于强调学术的自主性。他把科学共同体的自主性和独立性看作是科学发展的先决条件,任何外在权威的干涉都会导致学术的停滞。费耶阿本德甚至否定学术权威,赋予学术自由以更大的意义。在他看来,任何形式的权威都会扼杀学术的发展;而不同学派之间的竞争,可使人类有机会触及最为广泛的经验和最有价值的思想。如果说库恩和费耶阿本德还限于讨论科学活动领域内的自由的话,波普尔则上升到哲学思想和人类社会的层面上来探讨自由的意义。在《科学发现的逻辑》三卷补篇中,他把人的自由、理性和创造性置于核心的地位。在《开放社会及其敌人》一著中,波普尔通过反省极端理性主义的危害来呵护人类的自由思想。

3 科学史本质上是一门思想史

现代科学史研究始于马赫和迪昂等人的工作,他们研究的重点都放在物理科学基本概念的考察之上。迪昂的“约定论”,来自他对哥白尼革命和19世纪光学革命的研究。从逻辑上看,这一论点非常简单,何必要从科学史研究中提取呢?这正是科学史研究的要点:逻辑的分析在丰富的历史过程中显得苍白无力。

科学史在库伊莱手中才真正成为一门独立的学问,他的《伽利略研究》建立在详尽的文本分析基础之上。在本世纪二三十年代,库伊莱(a.Koyre)、拉舞佳(a.o.Lovejoy)和巴特菲尔德(H.Butterfield)发起了“观念史”(Historyofideas)研究运动。库伊莱的工作表明,17世纪科学革命主要是用新眼光去看待老问题,现代科学的思想基础是柏拉图主义,而不是所谓的经验方法。(注:a.Koyre,"Galileoandplato",m-etaphysicsandmeasurement:essayintheScientificRevolution.London:Chapman&Hall,1968.)

从马赫、迪昂到库依莱、巴特菲尔德的科学思想史研究,事实上已否定了纯粹依据逻辑分析来建立科学哲学的企图。本世纪三十年代,维也纳学派企图用逻辑分析来阐明科学的逻辑结构,并把物理理论完全公理化。他们把逻辑真和经验真作为科学真理的两条标准,拒斥形而上学,严格区别观察语言和理论语言。但在丰富的历史研究面前,这些计划都宣告破产。迪昂早就指出,并没有脱离理论的纯粹观察语言。历史不是逻辑,科学家不可能摆脱其所生活的时代的形而上学偏见。伯特(e.a.Burtt)通过仔细分析哥白尼、开普勒、伽利略、笛卡尔、霍布斯、吉尔伯特、波义尔和牛顿的著作,揭示出形而上学因素的重大作用。(注:e.a.Burtt,themetaphysicalFoundationsofmodernScience,London&Henley,1934.)

五十年代之后,伴随科学史的体制化,逻辑的线条在历史色彩的掩饰下益发暗淡。费耶阿本德指出,逻辑论证在历史上并没有想象的那么大作用,牛顿提出“我不杜撰假设”这一严格经验性口号,实际上是为了对抗当时强大的笛卡尔学派的挑战而提出的宣传口号。类似的现象在伽利略和笛卡尔的论证中也不难发现,任何哲学上的判别标准都无力对科学革命的发生作出合理的解释。在《科学革命的结构》中,库恩提出,科学革命是世界观的转变,改宗典范并不是一个纯粹的理性过程,通常要花一代人以上的时间,许多伟大的科学家甚至终生都拒绝接受新的典范。所谓“判决性试验”同样是一个神话,接受新典范可以有各式各样的原因,主观因素如信仰、美感、名望,客观因素如逻辑简单性、定量上的准确性、预言和解释能力,都在不同程度上发挥着作用。(注:孔恩(王道远编译)《科学革命的结构》,第232页,台湾允晨文化实业股份有限公司,民国74年(1985)。)

强调历史的透视而不是逻辑的分析,说明科学史研究更重视理性的批判功能,而不是它在建构体系方面的能力。波普乐认为,理性的批判能力是无限的,而其构造体系预言未来的能力则是有限的。18世纪的人文主义者(启蒙哲学家)所发挥的正是理性的这种批判能力。在科学史领域,运用理性的批判能力来考察科学思想,首推马赫。

1883年,马赫发表《力学史评》,对牛顿力学中的某些基本概念给出了更合理的解释。马赫认为,牛顿用于区分相对运动和绝对运动的旋转水桶试验是不能成立的。他把惯性视为物体与宇宙其它部分之间的动力学关系,而不是物体本身所固有的性质,因此谈论一个孤立物体的惯性是没有意义的。进而,他主张取消牛顿“物质的量”这一质量定义,而用“所有质量相等的物体,它们在相互作用中彼此产生大小相等而方向相反的加速度”取而代之。基于同一理由,他还批判了牛顿的绝对空间、绝对时间和绝对运动观念,因为它们不能与试验观测联系起来。(注:恩斯特·马赫(王国政译):牛顿关于时间、空间和运动的观点,第76-83页,《科学与哲学研究资料》,1983,1。)马赫的批判不仅激起了对古典力学的历史和哲学基础的热烈讨论,并且被爱因斯坦作为建立广义相对论的启发原理。

怀特海对现代科学思想发展历程的批判性考察,更关注于哲学层面上的问题。在《科学与近代世界》这部半专业性的科学史著作中,他对近代科学运用抽象概念来把握客观实在的局限性作了精辟的分析。“把注意力局限于抽象概念群上有一个好处,这就是思想可以集中在界限和关系都十分明确的事物上。……但把注意力集中在一群概念上,不论这群概念的基础如何可靠,由于这种作法的局限性,总是会有弊端的,那就是你把别的东西全部抽绎掉了。如果被抽绎掉的东西在你的经验中很重要,那么你的思想方式便不宜于处理它们了。思想时总是不能没有抽象概念的,因此最重要的是,要经常以批判的态度检查你的抽象方式。”(注:a.m.怀特海(何钦译):《科学与近代世界》,第56-57页,商务印书馆,1989。)怀特海一方面称颂17世纪为天才的世纪,另一方面又指出它导致了“具体性误置”的错误,因为“物质在时空中运动”的机械论图象只是一套抽象概念,而不是实在本身。对18世纪,他一方面颂扬其在社会理性化方面的巨大贡献,同时又称其是用一只眼睛透视的理论。

4 科学史是沟通科学与人文主义的桥梁

科学与人本主义本是西方两大相互独立又相互渗透的思想传统,但自19世纪下半叶以来,随专业化程度的提高,两者之间的隔膜愈来愈深。18世纪启蒙哲学家的灵活态度和批判意识,在19世纪销声匿迹,机械论、唯物论和决定论孕育出实证主义的偏狭见解,人的价值至此已无容身之地。另一方面,正当量子力学开辟人类生活的崭新前景之时,笛卡尔的独立精神实体化育出存在主义这个怪物。存在主义者沉溺于个人的神秘精神体验中,把非理性的放纵状态当成是一种自由状态,并声称现实世界是个人自由的障碍。在他们看来,人类已是在劫难逃。实证主义和存在主义都是对人的尊严和人的价值的彻底否定。

那么,科学史如何发挥它的桥梁作用呢?当今的科学史研究已经在两个方面进行了有意义的探索。首先,科学史研究揭示了历史上科学与人文主义两者之间的紧密联系;其二,通过对科学思想发展历程,特别是对科学革命的批判性考察,科学史正在逐步消除两者之间的壁垒。

19世纪中叶以前,科学与人文主义并行不悖,相互影响又相互独立。现代科学的诞生,离不开人文主义者的哺育。要是没有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对希腊哲学和希腊化时代科学著作进行精心的校勘和翻译,现代科学先驱就会缺乏推翻中世纪亚里士多德体系的思想工具。这些工具中,属于思想层面的有柏拉图的数学主义和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属于技术层面的有:亚里斯塔克的日心说、欧几里德的几何学和公理化方法、阿基米德的穷竭法及其静力学理论。除了提供思想工具之外,人文主义者还为现代科学先驱提供了精神支柱。人文主义者重新发现了世界,重新发现了人。他们把人作为思考的焦点,强调从人自身的经验出发去思考自然的秩序和人类的命运,并以一种前所未有的热情去探索自然界和心灵世界。达·达奇就是这一精神的化身。正是依靠这种精神,开普勒坚信第谷的观测数据,伽利略相信望远镜中的天空图像。经验科学的产生,可以说是人文主义颂扬人的尊严的结果。

近代科学的成功,反过来又扩大了人文主义的规模与视野。18世纪启蒙哲学家的目标,就是要在人类社会领域建立牛顿式动力学理论。他们把理性应用于法律、制度、宗教、道德、风俗等各个领域,力图将人类社会的发展引向一个合理的方向。在道德价值领域,这类探讨最为热烈。在社会历史领域,孟德斯鸠1748年发表《论法的精神》,企图从地理气候、法律制度、宗教道德和风俗惯例各方面寻找影响人类生活的非人格化力量,在经济学领域,其成就最为引人注目。1776年,亚当·斯密发表《国富论》,通过分析价值、资本、劳动而提出了供求法则,为19世纪贸易和工业发展提供了思想框架。沿着这一传统,马尔萨斯在该世纪末阐明了有效需求概念和人口理论。在19世纪,马尔萨斯的生存竞争思想又促进了达尔文进化论的诞生。

然而,自19世纪中叶以降,随工业化和专业化的发展,科学与人文主义两者间的相互影响日渐式微,笛卡尔的双实体在中产阶级中赢得了各自的信徒,纯粹的物质实体导致了实证主义的偏狭见解,独立的精神实体演化成存在主义及其变种如诠释学这类怪胎。现代的科学史研究,正诞生于两者壁垒森严之时。科学史家对科学革命的历史考察,对于消除两者之间的隔阂,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对17世纪科学革命的研究,已使我们对科学理论的本性有了一个更富于人性的看法。兹举迪昂和库恩的工作为例。在《拯救现象》一著中,迪昂考察并汇集了从柏拉图到伽利略两千余年历史长河中对物理(天文学)理论的三种不同看法:以柏拉图和托勒密为代表的“形式主义”观点、以亚里士多德和阿威罗依为代表的朴素实在论、现代科学先驱哥白尼、开普勒和伽利略的数学实在论。作者本人赞同柏拉图的见解:描述行星运动和宇宙结构的小轮体系,并不对应与力学装置,而是便于计算行星位置的数学工具。(注:pierreDubem(tr.bye.DolanandC.ma-schler),toSavethephenomena,theUniversityofChicagopress,1969.)迪昂的考察,意在强调科学理论的限度,以申张科学应是人的仆从而不是人的暴君。库恩后来的研究则表明,仅仅逻辑简单性尚不足包容科学理论的人文色彩,开普勒接受日心说在某种程度上还与他的太阳崇拜有关。通过这些研究,人们越来越倾向于把科学理论看作解释工具,而不是绝对真理;至少,假说与真理已开始在人们心目中保持着一股张力。

对20世纪科学革命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我们理解科学理论的性质,同时还有助于我们认识经典科学的局限,因为它本身就是对17世纪经典理论及其哲学基础的批判。不妨援引波普尔对量子力学基本概念的分析为例。(注:KarlR.popper,QuantumtheoryandtheSchisminph-ysics,London:Hutchinson,1982.)量子力学的非决定论,是波普尔为自由、理性和创造性辩护的起点。他认为,量子力学的几率概念反映了世界的客观特性,在它面前,经典决定论和哥本哈根诠释都站不住脚。由此出发他得出结论:人类理性预言未来的能力是有限的,而其批判的能力是无限的,因此,未来是开放的、有待于我们去探索的广阔领域。(注:KarlR.popper,theopenUniverse,London:Hutchinson,1982.)

20世纪的科学思想,除量子力学的几率幅概念外,刻划算法的哥德尔定理和生物学中的生态学观点都正在为人文主义的发展开辟广阔的空间。

阿伦·布洛克说:“如果西方文化大分家出现即将结束的迹象,那就没有什么别的东西比这更令人兴奋了。这将是一种把科学家看到的世界与艺术家、作家、批评家和学术家看到的世界,结合在明白易懂的关系之中、而不牺牲各自独立性和有效性的运动。如果能实现这一点,那么就会为人文主义打开一个崭新的人类经验的前景。”(注:阿伦·布洛克(董乐山译):《西方人文主义传统》,第253页,三联书店,1997。)融合这两大传统,正是科学史研究所肩负的重任。

【参考文献】

[1]阿伦·布洛克(董乐山译):《西方人文主义传统》,第233-236页,三联书店,1997。

[2]孔恩(王道远编译):《科学革命的结构》,第115页,台湾允晨文化实业股份有限公司,民国74年(1985)。

[3]a.佩斯(陈崇光等译):《上帝是微妙的》,科技文献出版社,1988。

[4]C.C.Gillispie(editorinChief),DictionaryofScientificBiography,16volumes,CharlesScribner'sSons,1970-1980.

[5]转引自F.J.载森(邱显正译):《宇宙波澜》,第12页,三联书店,1998。

[6]卡尔·波普尔(舒伟光等译):《客观知识》,第209-213页,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

[7]卡尔·波普尔(舒伟光等译):《客观知识》,第99页,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

[8]卡尔·波普尔(舒伟光等译):《客观知识》,第1页,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

[9]H.Butterfield,theoriginofmodernScience1300-1800,vii,London:G.Bell&SonsLtd.,1958.

[10]H.Butterfield,theoriginofmodernScience1300-1800,vii,London:G.Bell&SonsLtd.,1958.p.190

[11]雅各布·布克哈特(何新译):《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第351页,商务印书馆,1981。

[12]a.m.怀特海(何钦译):《科学与近代世界》,第188-189页,商务印书馆,1989。

[13]a.thackray,R.K.merton(胡作玄译):“萨顿”,《科学与哲学研究资料》,第36-51页,1980,1、2。

[14]乔治·萨顿(陈恒六等译):《科学史与新人文主义》,第2页,华夏出版社,1989。

[15]阿伦·布洛克(董乐山译):《西方人文主义传统》,第234页,三联书店,1997。

[16]a.Koyre,"Galileoandplato",metaphysicsandmeasureme-nt:essayintheScientificRevolution.London:Chapman&Hall,1968.

[17]e.a.Burtt,themetaphysicalFoundationsofmodernScie-nce,London&Henley,1934.

[18]孔恩(王道远编译):《科学革命的结构》,第232页,台湾允晨文化实业股份有限公司,民国74年(1985)。

[19]恩斯特·马赫(王国政译):牛顿关于时间、空间和运动的观点,第76-83页,《科学与哲学研究资料》,1983,1。

[20]a.m.怀特海(何钦译):《科学与近代世界》,第56-57页,商务印书馆,1989。

[21]pierreDuhem(tr.bye.DolanandC.maschler),toSavethephenomena,theUniversityofChicagopress,1969.

[22]KarlR.popper,QuantumtheoryandtheSchisminphysics,London:Hutchinson,1982.

[23]KarlR.popper,theopenUniverse,London:Hutchinson,1982.

小牛顿科学启蒙教育篇8

一、辉煌灿烂的中国数学

中国数学史能使学生了解数学发展的基本过程和来源,加强知识的理解,增强求知欲,培养爱国情操。原始时代,“上古结绳而之人,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标志着数的产生。河图洛书画的八卦实际上是最早的二进制。18世纪德国数学家莱布尼茨创立二进制时就是受八卦的启发,他承认自己只不过是重新发现了中国古代数学中的秘密而已。我国自有文字记载以来,一直是按十进制记数的,被马克思誉为“世界上最妙的发明之一”。比印度使用十进制要早一千多年!靠移动算筹进行运算,取得了辉煌的成就,赢得了中华民族素以计算见长的美誉。

开平方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运算,其难度远超过四则运算和乘方。《九章算术》详细说明了开平方的方法、步骤,尤其可贵的是采用数形结合的方法,是数学史上首次的十进制的开平方法则,刘徽作了几何解释,并给出了彩色图解。魏晋时代(263年左右)数学家刘徽在我国数学上作出了杰出贡献:①倍边公式:“割之弥细,所失弥少,割之又割,以至于不可割,则与圆合体而无所失矣”,显示了刘徽采用超越时代的极限方法来解决圆面积的计算问题,与牛顿―莱布尼茨创立的积分法的思想一致。②刘徽不等式:为了求出π的近似值,并估计误差的大小,刘徽用很巧妙的方法导出了一个有用的不等式――刘徽不等式。刘徽所采用的方法与1500多年以后德国数学家维尔斯特拉斯(1815―1897)提出的“单调数列必有极限”定理是完全一致的。③提出无理数“面”:只能求得近似值而求不出准确值的“不可得而定”之数叫做“面”。④刘徽定理,刘祖等幂等积定理。圆周率π:3.1415926<π

唐代张遂(僧一行)(683―727)创作了正切函数表,发明未知函数“二次不等距插值法”,比牛顿发明了同样方法早了千年。北宋沈括(1031―1095)在《梦溪笔谈》中首创“隙积术”,创作了中国等差级数问题研究的先河。南宋秦九韶(1208―1261)提出举世闻名的“大衍求一术”,世界数学界称之为“中国剩余定理”。1261年杨辉(生平不详)提出“杨辉三角”,比法国数学家帕斯卡发明的帕斯卡矩阵早400年,而直到1664年牛顿才提出“二项式定理”。(他们的本质相同)。珠算一代宗师――明朝程大位(1533―1606)的著作《算法统宗》。另外,现代数学家有陈省身、华罗庚、苏步青、丘成桐(1983年获菲尔兹奖――数学的诺贝尔奖),陈景润(提出1+2的陈氏定理),吴文俊等。可见,中国的数学史是多么的辉煌,非常值得我们学习、深追!

二、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汲取另外“半边天”的营养,丰富数学各分支知识,更进一步理解数学家如何一点一滴获得成果,培养顽强的学习勇气,陶冶审美情操。

阿基米德(B.C.287―B.C.212)是古希腊数学家、力学家。在《圆的度量》中用穷竭法和反证法推导出圆的面积公式:圆的面积等于圆周长与圆半径之积的一半,且,在名著《球与圆柱》中提出重要的“阿基米德的2/3定理”,球的面积为4πr2,体积为4/3πr3,r是球的半径,求体积时比牛顿早两千多年用了“分割―求和―取极限”的积分思想,大作家伏尔泰说:“阿基米德头脑里的想象力比河马头脑里的要多。”现代数学史家m・克莱因评价道:“阿基米德作品中的严密性比牛顿与莱布尼茨著作中的高明得多。”

法国数学家笛卡尔(1596―1650)创立了坐标系,把数与形结合起来,大作《几何学》的出炉标志着划时代的解析几何的诞生!用代数的方法解决了许多几何问题,含著名的“五线一点问题”(此问题在笛卡尔之前悬挂了1200年之久),首次用英文前面的字母a、b、c等表示已知数,用后面的字母x、y、z表示未知数。笛卡尔敏感好奇,善于独立思考,专心致志,温良合善,不迷信权威。他死后,墓碑上镌刻着对他的公正评价:“笛卡尔――文艺复兴以来,为人类争取并保证理性权利的第一人。”

法国业余数学家之王费马(1601―1665)从另外出发点独立于笛卡尔(从不定方程画几何图示)发明了解析几何。在数论方面也成绩斐然,如1637年提出举世瞩目的费马大定理:对于正整数n>3,方程均xn+yn=zn没有正整数解(x,y,z),直到1995年5月被英国数学家怀尔斯用反证法证明了,期间悬滞了358年之久。

英国科学家伊萨克・牛顿(1643―1727)基于力学和德国哲学家、数学家莱布尼茨(1646―1716)基于几何,两人独立完成,提出微积分。微积分的创立使数学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1687年牛顿出版了科学巨著《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被爱因斯坦誉为“无比辉煌的演绎成就”。全书以微积分为工具,证明了行星运动(开普勒)三大定律、万有引力定律等极其重要的自然科学定律,把微积分也应用于流体力学,声学,光学,潮汐和宇宙体系。牛顿废寝忘食,专心于科学的故事有“苹果落地”“煮表代蛋”“忘了和女友约会”“看见饭桌上别人啃的骨头就说自己已经吃过饭”等,牛顿不修边幅,不贪图享乐,终身未娶。

德国数学家高斯(1777―1855)是著名神童,是证明“中国剩余定理”的第一人,是非欧几何的创立者。高斯在数论、代数、几何以及几乎所有的近代数学中都有建树,被誉为“数学王子”。1801年,高斯成功计算出太阳系里的最小行星――古神星的位置,名声大振。高斯为人严肃沉稳,简朴认真,一生只公开发表155篇论著,遵守他的格言:“宁肯少些,也要好些。”他是数学史上一个转折时期的杰出代表,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另外,还有许多著名数学家,如伯努利家族、韦达、柯西、阿贝尔、伽罗瓦、康托、庞加莱、戴德金、罗巴切夫斯基、黎曼、罗素等都对数学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入选“影响世界的100位名人”有:祖冲之、笛卡尔和牛顿。

三、数学家动人的生平故事

数学家的故事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之接受熏陶,体会数学家创作的艰辛,从而培养学生的坚强意志。

1.祖家父子――我国南北朝著名数学家

祖冲之(429―500),祖籍为现在的河北省涞源,出生于建康(今江苏南京)的官宦家庭。其祖父祖昌任大匠卿,其父是朝廷文官,祖冲之自幼对天文学和数学就产生了浓厚兴趣,家庭环境潜移默化,塑造了他“专攻数术,搜拣古今”,但绝不“虚推古人”,他“亲量圭尺,躬察仪漏,目尽毫厘,心穷筹策”,这种精神非常值得学习!在刘徽用割圆术求出π=3.1416的基础上,祖冲之为了得到更为精确的π值,在家里的院子里画了一个直径为一丈的圆,把圆等分为24576等份,这工作量非常巨大,如当12288等分时,每条边的长度是0.00025566丈,在直径一丈的圆上需要用针尖才能画出来!他利用递推公式和刘徽不等式,经过几年非常辛苦的细心运算,最后得到π的取值范围3.1415926

祖冲之提出“以旧章法,十九岁七闰,闰数为多,经二百年辄差一日,节闰既移,则应改之”,他实测地球绕太阳转一周是天,月球绕地球转一周是天,可以算出一年有多少个月:即

这计算很繁难,祖冲之最后确定为391年144闰,可以体会到我们前辈在计算方面所取得的成就是何等巨大呀!

祖冲之33岁时制定了《大明历》希望国家能采用,但直到去世亦未能如愿。其子祖继承父亲遗志,通过两代人的努力,终于在祖冲之去世后第10年这部历法得以正式颁布。祖冲之作为地方官员,亲自设计了指南车、快船,通晓音律,是位多才多艺的科学家。

祖(5―6世纪)在刘徽“牟合方盖”体积比的基础上,求出V牟=16/3r3,V球=4/3πr3,方法十分简捷精彩,令人叹为观止!还发现了“等幂等积定理”即两块立体被任意水平平面所截,若截得的平面(幂)相等,则两立体体积相等,该定理是积分学原理。祖氏父子为数学前仆后继,勇往直前,是我国数学史上非常光辉的一页!

2.高产的欧拉

里昂纳德・欧拉(1707―1783)生于瑞士巴塞尔的一个手工业工匠家庭,其父是他的数学启蒙老师,其母善良贤惠,少年欧拉在家乡充分见识了工匠和农民们的灵巧和辛苦,养成能长期吃苦耐劳的品质和灵气。13岁时以第一名的成绩进了巴塞尔大学,17岁获得硕士学位,18岁时以数学家的身份进行研究,19岁开始(船的桅杆),1731年,24岁任物理学教授,1733年任数学教授,1741年至1766年,分别在普鲁士、英国、法国、俄国国家科学院工作。事业一帆风顺的欧拉厄运也不断发生:1735年右眼失明,1771年左眼也失明,他在最后12年里完全在黑暗中度过,1771年的一场大火使欧拉的财产付之一炬,只抢救出欧拉和他的部分手稿。尽管双目失明,欧拉也不忘孜孜不倦地工作,成果也不亚于以前,完成了一些书和400篇研究文章,凭他惊人的记忆和心算能力再口述,由子女们笔录完成。他能背出许多三角分析的公式和前100个质数的前六次幂,有一次,为了检验自己学生的一个含有50位数字的运算结果,欧拉对整个运算过程进行了心算,最终找到了错误。

1640年费马断言形如,Fn=22+1,n=0,1,2……永远是素数,1732年欧拉证明了F5=641×6700417是合数,不是素数,现代人即使使用计算机,其工作量也大得惊人!欧拉四次幂问题,如635318657=1584+594=1344+1334。

欧拉的惊人成果:欧拉公式eiπ=cosx+isinx、欧拉函数、欧拉角、三角形欧拉线、多面体欧拉公式v-ε+ψ=2,摩擦力跟绳索在桩上的圈数:F=feka,开创了崭新的学科――图论等,是众多数学分支上当之无愧的奠基人之一,在力学、天文学、物理学都有极其重要的贡献,为人类留下886篇创造性论文,是至今最高产的科学家,其次是柯西,被誉为“数学界的莎士比亚”!

欧拉专家费尔曼分析欧拉有如此巨大的成就的原因:①惊人的记忆力;②罕见的聚精会神的能力;③孜孜不倦!人们给欧拉的悼词是:欧拉停止了生命,也停止了计算。我们当代人应该以欧拉为典范,拒绝庸俗和轻浮,提升自身道德学问比重,做一名对社会有贡献的人。

四、数学史教育的建议

(1)教师应该有广博的知识,不仅仅是数学知识,还应有历史、政治、地理、英语、天文、物理等多学科知识,只有这样上课才会得心应手,应用自如,活跃课堂气氛,掌控节奏。

(2)数学史的知识因地制宜地穿插在课堂中,不能喧宾夺主,不能影响正常的教学内容,防止本末倒置。

(3)数学史教育过程中应该用辩证的观点,不分中外,不分古今,数学各知识是数学家长期共同努力推出的产物,不带个人色彩,博采众长,全面发展。

(4)渗透数学家的高贵人格情操,孜孜不倦的“狼性精神”,实事求是的态度,能够接受失败和挫折,不断成熟自我,突破自我,创造自我。刘徽在计算牟合方盖体积未成功时,不失大家风范,谦逊而诚恳地直言:“欲陋形措意,惧失正理;敢不阙疑,以倚能者言。”

法国数学家亨利・庞加莱(1854―1912)说:“如果我们想预测数学的未来,那么适当的途径是研究这门学科的历史和现状。”数学文化――数学史有助于学生了解数学知识的始末,有助于理解、掌握知识创造的方法、技巧,有助于接受数学家高尚人格的熏陶,从而奋发向前!

参考文献:

小牛顿科学启蒙教育篇9

罗德奖学金,每年申请者超过1.2万名,最终只有83人能够脱颖而出,录取率仅为0.7%,因此号称“本科生的诺贝尔奖”。2015年,该奖学金首次进入中国,获奖者将进入牛津大学就读硕士或博士课程,奖学金涵盖就读期间的所有费用,每学年大约可以得到5万英镑。

去更远的地方看一看

从小爱看世界地图,玩地图拼图游戏的巩辰卓似乎一直有个世界梦:有朝一日,他要去更远的地方看一看。到复旦读书后不久,机会就出现了,那是大一下学期,巩辰卓选修了一门通识课,如果成绩排在班级的前两名,将有机会去北欧的一所学校全奖交换学习一学期。通过努力,巩辰卓成绩过关,幸运地拿到了这次机会――去芬兰的坦佩雷大学。

第一次去海外学习,不但为巩辰卓打开了一扇了解世界的窗户,也让他意识到大学是宝藏,要好好利用这些珍贵的资源,尽可能丰富自己。“只有在大学才有很多组织为大学生无偿提供机会,离开校园后,很难有一段完整的时间让人尽情的拓展视野,接触不同的人。”巩辰卓感慨。正因为如此,即便坦佩雷大学在国际上知名度不太高,他也丝毫没有懈怠,课堂上积极表现,课后作业认真完成,课程结束时,巩辰卓拿到了坦佩雷大学社会学系主任的推荐信,这封信对他之后申请去美国等一些国家的交流项目起到了重要作用。

从芬兰回国后,巩辰卓那颗想要“走出去”的心,一发而不可收。他开始主动争取各种去国外交流的机会,除了通过朋友推荐和复旦自身的渠道外,为了获得更好的交流机会,巩辰卓用最简单也最有效的谷歌搜索方式去奥地利参加了欧洲政治研究生协会的研究生会议,去巴西接受了系统的定量培训。“只要有心,总有办法实现心中所想。”找的多了,巩辰卓发现网上有一些专门的网站会海外交流机会,他建议想去海外交流的同学不妨试试。

从性格内向到多面手

2013年9月,作为全球20位青年学者之一,巩辰卓参加了“华盛顿中心保德信全球公民项目”。虽然这是个全额奖学金计划,但最终需要参与者本人申请实习机会,如果没有实习地点,签证将很难办下来,交流机会也会因此而浪费。好在经历了一次次被拒后,他最终获得在华盛顿特区CCtV北美中心担任助理制片人的实习机会,顺利来到华盛顿。机会难得,巩辰卓又修读了美国对外政策的课程。一份每周四天的实习,一门全英文课程,还有每周一天的职业培训项目,华盛顿紧张的学习和工作很好地培养了巩辰卓成为“多面手”的能力,他学会最大限度地利用有限的时间提高自己的效率。

修读美国对外政策课程,在Henderson教授的鞭策下,为了更好地撰写论文,巩辰卓跑去参加了华盛顿的公共外交论坛,本来是作为观众过去参加的,结果会上讨论的正好是他研究的领域,一时激动,他主动发言,会后,美国三位政府的工作人员和智库的专家主动找到他,递上名片,表示巩辰卓以后遇到相关专业问题,可以向他们咨询。后来,巩辰卓所撰写的关于美国社会化媒体外交的课程论文获得了全班最高分,并被授课教授Henderson形容为“他见过的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本科生论文之一”。

半年的华盛顿生活改变了那个性格内向的学术牛人,也迎来了巩辰卓人生重要的转折点。

罗德奖学金为什么吸引我?

菇卓第一次掷罗德学者m是在虎顿上课时5笔卑嗌弦晃凰苄郎偷募幽么笸Ы氲铰薜陆毖Ы鸬闹彰妗U馕煌Э翁梅⒀曰致畚侍馑悸非逦⒘骼鄣阆拭鳎苡邢敕āU饷从判愕娜司尤挥虢毖Ы鹗е槐郏馊霉阶靠级月薜陆辈巳ぁU嬲目脊刈⑹?015年3月,一批罗德学者来复旦进行访问交流,巩辰卓作为为数不多的学生代表与他们进行了短暂的交流,让巩辰卓印象最深的并不是这些人学术上、专业领域上有多牛,而是每个人都很谦虚、成熟,犹如他当时在华盛顿的那位同学一样,十分具有人格魅力。“他们当中的很多人是那种扔在马路上你不会觉得他特别,但是跟他们一聊,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事,罗德奖学金最吸引我的是能够和世界各地罗德学者交流学习的机会。”菇卓说。柯薜卵д叩钠蓝ū曜荚虺了优秀的学术表现之外,还包括个人特质、领导能力、仁爱理念、勇敢精神和体能运动。巩辰卓除了有丰富的海外学习经历外,还曾多次去偏远地区支教,从上大学开始,基本每个假期巩辰卓都会扎到乡村进行支教,光海南省博学村,他就先后三次去支教。

当然,最特别的支教之旅还是他2013年在非洲坦桑尼亚的支教。那是一所公立小学,全年级就一个班,学校没有电子设备,80个孩子用10本教材,老师讲课就凭一支粉笔、一张嘴。为了和孩子们打成一片,他教孩子们踢足球。“上百个孩子在荒草地上围着一颗足球奔跑,那是我从未见过的场景。我真切地体会到‘被需要’的感觉。”巩辰卓回忆道。

2014年8月,巩辰卓在网上看到选拔并资助实习生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实习的通知,他想起了一年前在非洲的日子。为什么不回去呢?他积极报名参加成为首批国家留学基金委公派实习生,第二次来到坦桑尼亚,他协助社区电台宣传HiV教育、性别平等,进行鼓励民众和平行使选民权利的公民教育。工作之余,还联系了坦桑尼亚专门进行反盗猎活动的公益组织,发起一个关于保护大象的公益众筹活动。

眼越来越冷,心越来越热

各方面表现卓越,周围越来越多的同学和老师都劝他试试申请罗德奖学金,2015年10月初,巩辰卓的托福考试成绩出来了,刚好达到罗德奖学金的标准,这让他最终下定决心报名参加。漫长的两个月,笔试、面试一路过关斩将,2015年12月,4名中国学生从全球600名符合面试资格的申请者中脱颖而出,成为中国首批罗德学者。巩辰卓也是其中的幸运者。

如今回想起自己入选的原因,巩辰卓认为除了学术,对方最注重三个特质:独立思考和批判精神,对社会和时代的大问题的关注,对弱势群体的深刻的责任感。“对这些特质的形成我要感谢复旦。复旦自由宽松的氛围让我有了充分的空间追随自己的兴趣与理想,形成自己独立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巩辰卓说,国政专业课程对他的改变,可用一句话来形容,“眼越来越冷,心越来越热”――对时代大问题的冷静剖析和对社会弱势群体的深刻责任结合在了一起。

拿到罗德奖学金的当天,巩辰卓并没有和家人朋友庆祝,而是收拾行囊,启程赶赴坦桑尼亚,继续他在当地的支教实习工作。2016年10月,他将在牛津大学学习有关互联网、教育以及商业管理的课程。他的目标是创立一个非营利组织来帮助农村学生和中国其他弱势群体。

小牛顿科学启蒙教育篇10

漫步剑桥:

追寻人类文明前进的身影

文・党宁

徐志摩的《再别康桥》让人体悟到剑桥大学每一寸草木的青春与灵动,也吸引着无数游客涌向诗中那迷人的康河(RiverCam)。漫步在剑桥古老的青石路上,不时伸手触摸那一幢幢饱含沧桑的中世纪建筑,你就会恍然大悟,原来剑桥大学八百年来的学术灵魂早已沉淀其中。难怪乎那位才高八斗、桀骜不驯的中国文人会甘愿在这异国小流中只做一根水草。

剑桥大学是与牛津大学齐名的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大学。与牛津的传统和保守有所不同,剑桥从创建伊始就孕育着叛逆。1209年,牛津的一群学者由于与学校当权者意见不合,就举家搬迁到剑桥并建立了自己的研究领地。还有最令人津津乐道的就是,曾经有一名剑桥学生为了表示对亨利八世独断专权的强烈不满,趁着夜色将其雕像右手中的权杖换成了一把椅脚。剑桥当时的校长不但没有处罚该学生,反而认为他见解行为与众不同,虽然大胆放肆但却真实可爱,因此没有追究这件事。就是在这样一种渴求真理而又无拘无束的学校环境中,诞生了推动人类文明发展的一个个学术巨匠。剑桥大学辉煌的荣耀既属于英国人民,更属于整个人类。

文明的承载:小桥流水至纯唯美

剑桥大学坐落在英国剑桥郡的首府,故而得名。但是只有走进剑桥的大街小巷,才能体验到它的名副其实。剑桥(Cambridge)的得名可谓恰到好处,蜿蜒曲折的剑河(也译作康河,英文:RiverCam)从城中穿过,仿佛一缕随风飘浮的青色丝带,而七八座静雅别致的小桥(英文:Bridge)将整个校园连接成一体,又如雍容的贵妇身披着一件华彩霓裳。倘若乘舟顺河而下,只见那桥跃水面,水映桥影,相得益彰,浑然天成。

前校长布罗厄斯说得好:“这些自然景物孕育着剑桥的魅力,那种不变的静谧让你感受历史的存在,体味历史的真谛。”在河的两岸,剑桥大学的31个学院星罗棋布。富丽堂皇的国王学院代表着剑桥的学术之灵,他头枕着剑河气势如虹;而王后学院一边倚靠着她的丈夫,一边还怀拥着那座精巧绝伦的“数学桥”,似乎在守护着剑桥这顶“数学王冠”;泛舟向前,闯进视线的当属宏伟的亨利八世雕像及其后面昂然矗立的三一学院;而与之遥望的则是隽永秀丽的圣约翰学院,她毗邻“叹息桥”,多少年来见证了无数才子佳人的点滴往事。

此外还有基督学院、伊曼纽尔学院、卡莱尔学院、耶稣学院、圣凯瑟琳学院等等,它们虽风格各异,出身不同,却都象征着剑桥大学八百年一路走来的坚实步伐。每当剑桥小镇响起教堂沉沉的钟声,这些河畔的古老建筑都会像一个虔诚的基督徒一样,歌颂着那来自上帝的真理,文明的启迪。

文明的飙进:风流人物各领

剑桥大学建立于13世纪初期,也就是文艺复兴的火种开始燎原之时。摆脱了中世纪基督教的思想钳制,人类文明即将踏上一段飞黄腾达的旅程。文明的发展离不开思想的启蒙和科学的创见,而剑桥大学适时地扮演了这个过程中最重要的角色。

首先是整个现代实验科学的真正始祖弗朗西斯・培根,他先是就读于三一学院,然后又在剑桥建立了自己的实验室,并主张学校教育应传授百科全书式的知识。接着是被一颗苹果砸出万有引力定律的埃萨克・牛顿,他发现了力学三大定律并创立微积分学,奠定了经典物理学和高等数学的基础,并为此后自然科学的迅猛发展创造了理论可能。还有就是给此前妄自尊大的人类以当头棒喝的达尔文,他的生物进化论将人类归为同猩猩一样的灵长类动物,并把它们当作人类的亲戚来对待。这也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地球上所有物种的命运。进入20世纪以后,先是原子物理学家卢瑟福的量子力学理论将人类科学带入微观领域,又有伯兰特・罗素对哲学和数学的有机结合,再到最近那个由于肢体残废只能有三个手指活动的史蒂夫・霍金,竟然提出令全世界健全人都匪夷所思的“宇宙爆炸”理论。总之,剑桥大学至今为止已经产生了78位诺贝尔奖获得者,远远超出世界上其它任何一所大学。

剑桥大学由此被人们视为现代科学的摇篮,这确属实至名归。然而,这并不意味着人文社会科学在剑桥的衰落,相反地,在培养出一位又一位自然科学巨匠的同时,剑桥大学诞生出许多伟大的思想家。他们甚至用自己的语言和文字改变了整个人类文明的方向和前景。最早是英国人文主义大师约翰・弥尔顿,他写作了《为英国人民申辩》、《失乐园》等作品,为文艺复兴精神在英伦三岛的深入人心助了一臂之力。19世纪著名的浪漫主义诗人拜伦,他的作品开启了世界文学史的一代新风。此外还有经济学家凯恩斯,政治学家马尔萨斯等,他们都如剑桥名人天空中的繁星,共同照亮了人类文明的前进道路。

文明的延续:紧握时代推陈出新

虽然剑桥大学拥有足以傲视群雄的光辉历史,但人类文明的飞速发展使得古老的剑桥曾经一度在学术竞争中显得力不从心了。尤其是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美国大学的迅速崛起,确实对剑桥和牛津等传统名校造成了巨大冲击。

然而剑桥大学与牛津大学最大的区别就在于:牛津以极端保守著称,而剑桥则始终存有一种叛逆和变革的精神。当牛津人还沉浸在是否应该打破以往纯粹的学术传统,建立商学院并扩大招生对象等问题的争论时,剑桥人已经开始了稳中求变的历程。面对巨大的竞争与生存压力,剑桥大学摆脱了以往财政完全依靠政府拨款以及学术研究仅凭个人兴趣的窠臼。首先,剑桥大学的领导机构主动向美国大学学习,并将主要精力投入到募集捐款的任务中。此外,剑桥大学力图把自身的发展与国家的发展高度统一起来,其下属的研究机构也逐渐能够敏锐地掌握英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求,并采取积极地予以响应。例如:早在20世纪60年代末,当英国为振兴经济而大力推行新的科技和教育政策时,具有悠久科学传统的剑桥大学就当机立断实行科技产业化措施,遂成为了英国大学与企业合作发展的绝佳典范。1971年,剑桥大学三一学院创办了全英第一个也是最为成功的一个高科技园区。由于背靠剑桥大学这一强大的科技源泉,剑桥科学园从创立起就吸引了大批的高科技企业纷纷前来落户,而这其中大多数企业都与剑桥大学各学院的科学实验室维持着良好的业务往来。1999年,剑桥大学为助推英国政府的高新技术产业化的政策,又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联合创建了剑桥麻省理工研究院,并提出四项核心使命:1、进行交叉学科的综合研究;2、促进本科生教学水平进步;3、开展专业技术人员实践培训;4、建设并完善英国国家竞争力网络中心。通过这些改革措置,剑桥大学一方面承担起提高英国竞争力和经济实力的重任,同时也获得了政府的巨大资金投入,并且引起了私人企业的浓厚投资兴趣。而这一切显然都将有利于实现剑桥大学追求卓越的学术目标,并保持和加强剑桥大学在国际科学研究和教育领域的顶尖地位,可谓一举多得。

可以这样说,在牛津大学由于固步自封一度落伍的时期内,剑桥大学通过主动的变革为自身发展赢得了机遇,顽强地守护着英国学术研究的至高地位,继续着人类文明的创造。

文明的播撒:

校门广开有容乃大

剑桥大学对于人类文明进程的巨大贡献自不待言。即使在世界文化逐渐融合的过程中,剑桥也扮演了极为重要的角色。有句俗话说得好:“牛津是剑桥之父,剑桥是哈佛之母。”的确,毕业于剑桥大学伊曼纽尔学院的约翰・哈佛逝世时,将自己遗产的半数以及所有藏书捐赠给正在创建中的哈佛大学,他的名字遂成为哈佛永久性的标志。而几百年来,剑桥大学还为欧洲大陆和美国培养了难以计数的优秀人才,他们中的很多人又为整个人类文明的进步立下汗马功劳。二十世纪以来,随着世界文明的频繁交流和加速融合,剑桥大学又开始从全球招收学生,试图进一步扩展自己对于世界文明进程的影响力。仅仅拿中国来说,大名鼎鼎的诗人徐志摩曾经感慨万千地说道,“我的一生只有在剑桥的半年是不曾虚度。”他为剑桥所作的诗歌也成为中国了解这所著名学府的一把金钥匙。而中国留学生在剑桥学成归来建功立业的也绝非仅徐志摩一人。除了家喻户晓的数学家华罗庚以及著名作家萧乾之外,还有蔡翘、赵忠尧、王竹溪、戴文赛、王应睐、伍连德、丁文江、曹天钦等人。他们在剑桥饱受人类文明精华的熏陶后,又为中华民族快速崛起的伟大历程贡献了自己的智慧。

当人类历史进入新的千年,剑桥大学在促进文化共同发展的方面又做出新的举措。近几年来,剑桥大学不断增加在海外尤其是发展中国家招生的名额。仍旧以中国为例,自2001年剑桥大学对中国进行了教育考察并作出直接招收中国高中毕业生的决定后,又于2006年出台了“向中国中学生开放全部专业,并放宽对报名学生的年龄和学校的限制”的政策。更让人欣慰的是,当81岁的金庸老先生漂洋过海,勇敢挑战剑桥博士学位的巅峰时,剑桥又以其博大的胸怀接纳了他的申请。这一举动更加凸现出剑桥大学海纳百川的文化胸襟,而这也就是世界留学生向往剑桥的重要原因所在。

剑桥大学的校训是“此乃启蒙之所,智慧之源。”漫步在剑桥校园,吟诵这句雄浑高亢的名言,感受着智慧源源不断地走进灵魂深处,你的内心是否真的会闪现那道人类文明进程的绚烂轨迹。

剑桥的生命线:

“标准化”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文・刘福林

剑桥大学作为世界上最古老的高等学府之一,拥有无比荣耀的光辉历史。800年悠悠岁月使得剑桥的文化根基中沉淀下无穷的智慧。然而只有透过声名显赫的喧嚣与浮躁,才可以真正窥见剑桥长葆青春的奥秘。英国人重视传统,而剑桥人对于教育传统的执著则体现在“教学”这项大学的基本职能上。

“教学才是硬道理”催生标准化保障体系

大学作为享受国家拨款,并且由公共经费支持的机构组织,责无旁贷地要为社会服务,而大学服务社会最直接合理的方式就是为国家培养所需人才。剑桥大学的辉煌之所以能够延续至今,根本原因就在于该校长期以来所奉行的一整套教学质量保障体系。这套保障体系以教学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为出发点,并针对这些基本要素制定出了标准化的执行和控制方法。剑桥大学在日常教学工作中将标准化的质量观念渗透进教学的几个基本环节,例如:教师的选聘、学生的选拔、课程设置、教学方式以及教学监督和评价等等。首先,在教师的聘用环节上,剑桥大学制定出了极为严格的限制条件和遴选流程,其目的就在于保证教师的学术水准和教学水平。对于每一个教师的聘任由专门的选举委员会决定,而选举委员会的成员由各方面的专家所组成。即使这个教师最终被聘任,等待他的还有长达三年的试用期。如果被聘者没有大学工作的经历,试用期则会更长。另外,按照剑桥的规章,所有教授、高级讲师、讲师和助理讲师对大学的基础教育都有着法定的责任。这就意味着即便你是皇家教授和诺贝尔奖获得者,也还要认真地给本科生授课。

其次,恰如剑桥大学副校长安娜・朗斯黛尔所说,“当你把顶尖的学术带头人和具有优秀学术潜能的学生聚拢在一起,教学过程的质量就注定是好的。”剑桥的招生过程可谓复杂而又艰难,从笔试、面试到进一步的家访和补试,只有通过层层筛选才能最后得到有关专家的垂青。

再次,剑桥大学课程的设置是由该系教授一同组织制定,其任何一门课都要成立一个三人以上的课程指导小组,并且对课程实施的结果进行评价。此外,剑桥的导师制教学方法也为教学质量的稳定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每个学生一入学就分配有导师,平均一个导师带1至3名学生。每周都至少安排一次面对面的学习交流,导师对学生学习、品行和就业各个方面进行指导。学生可以在与导师的交流中解决他们在学习中遇到的困难,而导师可以得到及时的质量控制反馈。最后,剑桥大学设立有专门负责质量保证和提升的组织机构,例如:考核委员会、学院学位委员会和研究生学习委员会等等。这些组织制定出各种具体可行的质量保障目标,并在教学工作实践中严格把关。

“标准要与时俱进”彰显创新性文化底蕴

毫无疑问,剑桥大学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具有精确性、系统性和规范性的标准化特色。这些特点一同决定了剑桥大学日常的教学工作紧凑有序,波澜不惊。然而,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应该以满足各种教学质量需求为目标。当经济、政治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对原有的教育活动产生不断的冲击时,与之相对应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就必须迅速创新和变革,以适应社会发展对教育的需要。剑桥大学的一整套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不仅具有标准化的可操作性特点,而且还兼备与时俱进的创新性特色。正如剑桥大学副校长朗斯黛尔所说的,“创造是一种自我调节的方式,管理不是永无休止的强制,因为它将带来更具有激励性和建设性的效果,以及更低的运行成本。”尤其是对于当前社会所倡导的“终身学习”的教育方式,剑桥大学特别赋予了其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以自我更新和完善功能。这个保障体系设立了不断跟踪新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教学质量研究中心,其中的研究人员均为教学理论和教育管理方面的资深专家。它还挑选出科研和教学均非常优秀的教师参与国家的教育教学研究,从宏观层面上把握教育发展的趋势和社会进步对教学各方面的需求。所有这些作法都为学校教学质量保障体制的不断超越提供了制度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