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对能源管理体系的理解十篇对能源管理体系的理解十篇

对能源管理体系的理解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8:04:13

对能源管理体系的理解篇1

关键词:人力资源;管理;思路

中图分类号:U673.2文献标识码:a

1前言

船舶企业是典型的劳动密集型企业,需要大量的劳动力资源。在当前经济大势走向不明、完工船价低、用工成本上升、员工流失率高、主体工种劳动力供不应求的情况下,船舶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将面临更多的困难。在新环境下,如何有效地解决人力资源困境成为船舶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者的共同难题。

2当前船舶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2.1人力资源管理队伍的职业素质相对较低

在船舶企业中,很多人对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偏见,认为人力资源工作就是简单的事务性工作,对从事这一工作的专业性要求知之甚少。特别是在基层部门,经常安排一些专业知识相对较低、没有接受系统专业培训、不熟悉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与特点、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知识相对薄弱的人员从事人事管理工作,直接拉低了整个队伍的职业素养。

2.2脱离企业业务需求,管理、业务“两张皮”

由于大部分人力资源管理人员对企业经营生产业务了解不深,仅从招聘、培训、考核等具体职能的角度去理解和操作,脱离企业业务实际需求。以绩效管理为例,往往容易演变成为简单的考核打分,确定薪酬;但在绩效管理之外,各级管理人员又按照自己部门业务管理需要进行各自的管理活动,人力资源管理变成了人力资源部门自己的独角戏,管理、业务“两张皮”。

2.3人力资源的职能划分让管理形成了自然壁垒

人力资源管理有人力资源规划、招聘与人员配置、培训与开发、绩效管理、薪酬管理、员工关系管理等几大职能,基本上所有船舶企业的人力资源部门内部都设置了不同的机构来行使各个部分的职能,这些机构的设置形成了一种自然的分割,使具体的管理人员很容易过度专注于简单的人员招聘、培训组织、考核评分、薪酬管理等事务性工作,为培训而培训,为考核而考核,从而偏离了“持续打造一支高绩效的员工队伍,为企业创造更多效益”的目的。

2.4重使用、轻培养,人才培养缺乏体系

大多数船舶企业在人才管理上存在重使用、轻培养的问题,用人部门不管培养,只管使用。这样,企业人才的培养必然会偏离实际经营生产的需要,造成“经营生产急需人,而重点培养的人却不好用”的尴尬局面,时间、精力、金钱都消耗了,人才还是没有培养出来,究其原因,是缺乏有效的人才培养体系。

2.5人员流失严重

据不完全统计,大多数船舶企业每年的员工流失率为10%~15%,流失率高的企业达到30%以上,大大超过传统制造业的5%的员工流失率,而且流失的大多是各岗位的骨干人员。可以预见,如果市场迎来复苏,随着各类企业业务的扩张,人才需求量的增大,人才流失问题将更为突出。

3解决人力资源管理问题的思路

面对上述诸多问题,船舶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该如何去解决呢?

在短期内,人力资源部门还是要采取“应对”的思维,比如面对人员流失,应当适当提高员工的薪酬待遇以留住人才。但很显然,任何简单的“应对”措施的实际效果都是非常有限的。

从根本上来说,只有加强人力资源管理队伍的建设,通过有效的人才吸引政策、人才培养与激励措施,不断提高员工绩效,创造更多的企业效益,提高企业的薪酬给付能力,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船舶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困境。

3.1加强人力资源管理队伍建设

随着市场竞争的不断加剧,以人力资源为主的竞争态势将愈加明显。人力资源管理队伍是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的管理者和信息反馈者,其业务素质和工作能力直接影响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水平和效率。必须大力推进人力资源管理队伍的能力建设,努力建设一支善于学习、精通业务、求实创新、公正高效的人力资源管理队伍,以适应企业发展的需要。

3.2让部门经理成为人力资源管理的主体

现代人力资源管理越来越强调各级管理人员的作用,特别是要将部门经理放在人力资源管理的主体地位,而人力资源部门则应当成为掌握政策、方法和资源的合作伙伴。在这个过程中,员工与各级管理人员从被动的管理对象转变为主动的管理主体。比如,从培训角度而言,不是人力资源部门要员工培训,而是员工及其上级不断评估其现有能力与企业、部门需要之间的差距,从而在部门经理和人力资源部门的支持下主动要求培训学习,提升能力。部门经理是最了解本部门人力资源状况的人,上级是最了解下级能力的人,只有与部门经理及各级管理人员密切合作,让部门经理成为人力资源管理的主体,才能及时了解部门内人力资源信息,从而有针对性地开展人力资源管理的各项工作,提升人力资源管理的水平。

3.3建立任职资格、绩效管理、薪酬分配三位一体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

3.3.1完善的任职资格体系

任职资格体系是对员工的工作能力和工作行为实施管理的体系。任职资格体系从称职胜任的角度出发,对员工的能力进行分等分级,以任职资格标准体系规范员工的培养与选拔,建立员工职业发展通道,指引员工不断学习,同时为晋升、薪酬、招聘配置等人力资源工作提供重要的依据。

企业建立以任职资格标准、任职资格评估和任职资格应用为核心的任职资格体系,可以指引整个人力资源管理系统,进而达到推动企业发展的目的。在短期内,可以使员工了解工作的具体要求、需要学习的内容,掌握改进的方法,通过自己与自己比,激发自我发展的动力,并为达到个人职业发展目标而不断努力;同时,为员工培训、晋升和薪酬调整提供决策依据。于中长期来说,有利于企业做好战略性的人力资源规划,为人才招聘、使用和培养提供标准和方向,解决如何尽快发掘培养人才的问题;同时,可以留住人才并充分挖掘员工的潜力,合理配置人力资源,通过多种职业发展通道,解决员工自我发展的问题。

3.3.2科学的绩效管理体系

绩效管理是管理者与员工对应该实现的目标及如何实现目标形成共识的一个过程;是在一定期间内科学、动态地衡量员工工作效率和效果的管理方式,是通过制定有效、客观的绩效衡量标准,使各级管理者明确了解下属在考核期内的工作业绩、业务能力以及努力程度,并对其工作效率和效果进行评估,提出改进建议的过程。

科学的绩效管理体系改变了以往纯粹的自上而下命令和检查成果的做法,要求管理者与被管理者双方定期就其工作行为与结果进行沟通、评判、反馈、辅导,管理者要对被管理者的职业能力进行培训、开发,对其职业发展进行辅导与激励,客观上为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提供了一个十分实用的沟通、反馈平台。通过绩效管理,为员工的培训、晋升、薪酬、调配、职业规划等提供了依据。

3.3.3公平的薪酬分配体系

在人才竞争激烈的市场经济中,“如何有效地利用人才资源”“如何留住人才”“如何激励人才”等难题已引发无数的讨论,这些讨论最后把问题归根于薪酬分配体系,如果企业能建立一套“内部”和“外部”都相对公平的薪酬分配体系,那么“人”的问题也会随之解决。

薪酬分配体系是连接企业与员工的纽带,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良好的薪酬分配体系必须兼顾内、外部的公平。外部公平就是指企业薪酬必须具有市场竞争力,以保证企业对人才的吸引力;内部公平就是指企业要遵循“按绩付酬”的原则,采用固定工资和浮动工资相结合的分配办法,采用“贡献奖”“绩效奖”的方式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同时,从人的精神需要出发,努力营造尊重、和谐、愉快、进取的工作氛围,为吸引人才和留住人才提供支撑。

建立了任职资格体系、绩效管理体系、薪酬分配体系三位一体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就打破了人力资源管理各职能之间的自然壁垒,形成了以任职资格体系为基础、以绩效管理体系为核心、以薪酬分配体系为支撑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各体系之间互为条件、相互依存,共同为企业的引人、用人、育人、留人保驾护航。

4结束语

在当前的形势下,人力资源管理水平的提升已成为船舶企业管理提升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加强人力资源管理队伍的建设,建立符合企业实际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困境。

参考文献

[1]王淑晶.国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学术交流,2006(10).

[2]于加洋.浅析我国国企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原因[J].商场现代化,2007(5).

[3]潘文东,陈鹤庆,刘常花.直线经理人的人力资源职能分析[J].现代商业,2012(10).

对能源管理体系的理解篇2

【关键词】人力资源管理;胜任素质;课程体系

在高校本科办学规模不断扩大的背景下,山东科技大学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依据社会需要的客观性、人才培养的科学性与尊重学生的差异性,积极构建新型的人力资源管理课程体系,以模块课程的多元化,满足人才培养的多向性和社会需求的多样性。

1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

胜任素质(Competency)是在特定企业的环境中,在具体的工作岗位上,做出优秀业绩需要的知识、技能和行为。人力资源管理以人为研究对象,将人当作一种宝贵、稀缺的资源加以开发、使用和管理,依照教育部1998年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中对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要求的指导性意见要求,以及结合当前社会对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素质要求的综合分析,我们确定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良好综合素质,德、智、体全面发展,具备扎实的现代经济学、管理学、行为科学和劳动法学理论基础,有较高的外语、计算机应用能力,能熟练掌握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理论、操作原理与方法技术,具有综合分析、系统把握人力资源管理问题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学生毕业后可到企事业单位、政府机构、社会团体、咨询服务机构、科研机构等从事人力资源管理、企业管理、管理咨询、行政管理等工作。

2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原则

2.1立足现实,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为社会提供专业人才,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学校要重视对学生的全面发展教育,针对学生的兴趣爱好,鼓励他们的个性培养,并在教学中加强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实践能力的培养,创新能力的培养。我们所构建的课程体系要能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并掌握其变化规律的人才。

2.2学以致用,要注重素质教育的要求

我们必须首先转变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以培养“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的高素质、创新型复合人才为指导思想,以学生为主体,逐步实现由专业对口教育向基本素质教育、由知识传授为主向能力培养为主、由注重共性教育向强调个性教育、由重视理论的系统性向倡导应用的综合性转变。

2.3择善而从,要吸收西方人力资源理论与实务的精华

将西方人力资源管理的先进理论和方法与我国教育和经济发展的实践相结合,不但为构建我国人力资源专业课程管理体系提供了新思路,而且对我国人力资源管理科学与国际接轨具有重要的意义。

3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内容

3.1“三大模块”的课程体系

我们在分析社会对人力资源管理人才职业岗位能力和职业素质要求的基础上,设计了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三大模块”的课程体系。具体内容如下:

3.1.1素质教育模块

这一模块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品德素养课程,一般是由学校统一开设的公共基础课程,有思想品德修养、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概论、邓小平理论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法律基础、体育、高等数学、英语等课程,这些课程为必修课;二是人文素养课程,为提高管理者的人文素养,可开设如下课程:职业道德、管理沟通、创业学、社交礼仪、演讲与口才、文学作品欣赏、艺术欣赏、摄影基础等,这些课程可以作为选修课,要求学生修满一定的学分。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需要,选取其中的几门。

3.1.2基本理论知识模块

本着“必须、够用”的原则,本模块主要设置人力资源专业课程管理必备的管理基础知识课程。通过本模块的教学,使学生具备必要的理论功底,懂得综合运用各学科知识来分析、判断和解决问题,为掌握各项管理技能打下良好的理论基础。根据国家教育部有关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要求,设计本模块的课程主要有:管理学、会计学基础、管理心理学、统计学、经济法、管理经济学、管理信息系统、财务管理、市场营销概论等课程。

3.1.3职业技能模块

在设计这一模块的课程时,要根据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及学校的教学资源优势,侧重几种管理能力的培养,突出专业特色。设计该课程的基本思路应为“以专业管理能力培养为主线,以专业业务能力培养为特色”。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主干课程应以人力资源管理的功能模型为基础,包括人力资源测评、工作分析与组织设计、人员招聘与配置、人力成本分析与控制、培训与开发、绩效评价、薪酬管理等课程。

3.2实践教学内容体系

要使专业实践课真正达到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目的,围绕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专业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各实践教学环节应该是一个有机统一、环环相扣、层次分明、结构合理的系统,对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创造力和提高综合素质等方面都具有积极意义。因此从能力培养目标的视角出发,实践教学可以分为四个阶段(如图1所示)。

图1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3.2.1课内实践,包括课程设计和实验课程

3.2.2社会实践,包括勤工俭学、实地调研、社会问卷调查等形式

3.2.3企业实践,包括各类实习

(1)认识实习。目的使学生对某一企业的管理业务有一个全过程、全方位的感性认识。实习场所是各类企事业单位,时间为1周;内容主要是初步了解企事业单位是如何开展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了解人力资源部门具体业务是什么,了解其主要业务流程。实习结束后学生提交一份实习报告,写出初步了解社会的体会和感受。

(2)专业实习。目的是使学生对所学的基础理论加深理解,培养学生将其在课堂所学的管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工作中的能力。实习场地在校内、校外实习基地,时间2周;内容主要是全面了解人力资源管理的具体业务并且能参与进去,实习结束后学生提交一份实习报告。

(3)毕业实习。目的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独立工作的综合能力,综合运用所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基本技能和专业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毕业实习内容深度要深、研究问题的范围要小,要深入企业实际。时间安排在最后一学期,实习结束后学生应提交一份实习报告。

3.2.4综合实践,指毕业论文(设计)

毕业论文(设计)是高校学生培养的最后阶段,需要指出的是对于本科生可以因材施教,毕业论文以鼓励学生创新和培养基本科研能力为目标,毕业设计以培养综合实践能力为目标。尝试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制度改革。长期以来本科毕业论文面临论文质量下滑的问题,科研能力和实践能力均未得到很好的培养,建议对于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应用性和实践性强的特点,可以科研作品、方案设计、参赛获奖、实习报告多种形式代替毕业论文,毕业论文与毕业实习相结合,实习报告答辩可能比毕业论文答辩更能促进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和提升。例如,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毕业生可以通过方案设计替代毕业论文,提交的设计方案可以是一个新入职员工的培训手册,也可以是某企业的绩效考核制度。

【参考文献】

对能源管理体系的理解篇3

关键词:人力资源管理人员法律意识

近年来,以《劳动合同法》为代表的一系列法律法规的完善及出台,给人力资源管理者带来前所未有的冲击和挑战,给人力资源管理产生深刻的影响:新劳动法律体系要求人力资源管理实施规范化操作和合法化流程,通过规章制度、劳动合同、流程表单来实施具体的劳动关系管理。作为人力资源管理人员,应积极主动地调整、适应和接受这种影响,学习各项劳动法规,不断增强和培养法律意识,做到知法、懂法和正确执法。

1.培养人力资源管理人员法律意识的意义

1.1是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职能深化的需要

人力资源管理在

2.1从法律的认知层面

以《劳动合同法》为核心的新的、较为健全的劳动法律体系已形成,包括:《劳动法》、《劳动合同法》、《劳动合同法实施条例》、《就业促进法》、《工伤保险条例》、《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条例》、《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职工带薪年休假条例》等等,以及本地区的相关劳动法规。人力资源管理人员可采取以下方式去熟悉和掌握:其一,通过业余自学并参加地方政府职能部门、国内知名咨询公司组织的专项培训,深刻领会其立法精神,了解立法背景,树立正确的法制观念。其二,组织案例分析讨论会。收集并研究案例是很有效的学习方式,案例分析讨论是培养人力资源管理人员法律意识最直观的方式,通过具体案例的分析,促进对法律法规的理解和记忆,同时,也能从案例中吸取教训,受到启发。其三,聘请劳动关系专家或专业咨询机构作为法律顾问,通过分析专家、咨询机构对复杂事件所提的参考性意见和建议,加深对劳动法律法规的理解和运用。

2.2从法律的遵守、运用、评价层面

人力资源管理人员法律意识的培养不能只停留在理论认知层面,还应在实际运用中不断强化和深入。为此,人力资源管理人员应基于新劳动法律背景对人力资源管理进行重新梳理和完善:其一,以新劳动法律体系为基础,结合人力资源管理要求和企业实际,依法制定、修改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和用工流程,以实现规范化、法制化管理,做到制度标准化、执行流程化、管理柔性化。其二,建立反馈和评价机制。对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的实际运行情况,建立持续、有效的反馈和评价机制,旨在从管理理论、法律理论和实践中找到解决实际问题的最佳方案,使人力资源管理在新劳动法律体系下得以不断调整、完善。人力资源管理人员也因此加深对劳动法律法规及其执行原则的理解,其法律意识将大大增强。

对能源管理体系的理解篇4

关键词:应用素质:培养导向;人力资源管理

自从彼得・德鲁克于1954年在《管理的实践》一书中首次提出“人力资源”的概念,半个多世纪以来,人力资源管理经历了事务性人事管理、专业性人力资源管理和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三个阶段。国外人力资源管理的专业教育几乎与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实践同时起步。我国人力资源管理本科专业教育起步较晚。1993年由中国人民大学招收第一届人力资源本科专业学生,至今毕业生才刚超十届。目前,全国已有178所高校开设了人力资源管理本科专业。我国开设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本科教育的学校可分为五种类型:一类是综合性大学:一类是财经管理类专业院校:一类是理工科类专业院校;一类是各种职业学院;一类是成人继续教育院校。从培养计划来看,除工科类院校有一些反映原专业类型特点的工科类课程外,五种类型学校对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的培养计划并无实质的区分,基本都偏重于理论教学这种模式。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除了需要一定数量的高端研究和开发人才外,更需要大批具有创新意识,基础理论较为扎实,实践能力强,能够直接解决实际问题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我国目前重理论轻实践的人力资源管理本科专业培养模式正面临着严峻挑战。教育部部长周济2005年12月在第二次全国普通高校本科教学工作会议上,突出强调高校“要推进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因此,对人力资源管理本科专业学生的应用素质培养模式及课程结构体系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我国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现行课程体系状况

西方高等教育对管理类专业的课程结构体系设计,一般有三种典型的模式。第一种是所谓“事业模式”(institutionalapproach),即按照各种特定行业(即专业)所需要的技能或知识来制定课程设置方案。这种模式与我国计划经济体制下大部分高等院校各类专业的课程结构模式很相似。第二种是所谓“职能模式”(Functionalapproach),即按照各管理职能所需要的技能或知识来制定课程设置方案,其主要内容以学习职能管理(如决策、计划、组织、财务、营销等)的基础课程为主,并培养学生从事某一具体职能管理的工作能力及方法。第三种是所谓“整合模式”(integratingideaapproach),即按照高层管理人员所需要的技能和知识、观念意识等制定课程设置方案,这是一种整体性的能力培养方案,其主要内容以培养高层管理者的管理观念为主,重点是培养学生分析经营环境,识别核心问题,制定战略目标。研讨可行方案,把握发展方向等高级综合管理能力。

目前我国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传统分类方法为四大块,即通识基础课类、专业基础课类、专业课类以及实践环节课程类。通识基础课按照教育部的规定,是高校本科生必备的高等基础教育知识和技能,主要有思想道德修养、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思想概论、计算机基础、程序设计语言、高等数学、英语、军事理论、体育等。各高校通识基础课程的类似度、标准化程度非常高。而各高校现行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及专业课的课程体系结构模式则较为混乱,没有清晰的定位。或“事业模式”,或“职能模式”,或“整合模式”。而且各高校普遍是极为侧重理论教学课程,应用实践环节教学课程严重不足。

综上所述,培养我国大学生的应用素质,就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而言,构建基于应用素质培养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课程体系r分必要。课程体系的构建,笔者认为离不开以下四个路径,即明确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应用素质培养目标,构建应用素质培养导向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理论教学课程体系,构建应用素质培养导向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课程体系,以及加大案例教学课程在我国人力资源管理本科专业课程体系中的份量。

二、构建基于学生应用素质培养的人力资

源管理本科专业课程体系的路径分析

1 明确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应用素质培养目标

一个专业的课程体系设置无疑要依赖于其专业的培养目标。根据教育部1998年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中对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要求的指导性意见,以及当前社会对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应用素质的要求,来确定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应用素质型人才培养目标。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应用素质导向的培养目标应致力于培养具有良好综合素质,德、智、体全面发展,具备扎实的现代经济学、管理学、心理学理论基础和较高的外语、数学、计算机应用能力,熟练掌握人力资源管理理论、操作原理与方法,能够在各类组织从事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应用型专门人才。因而该专业应强调的不仅是职能管理素质的培养、事务性管理素质的培养,而且还应强调综合管理素质的培养。而相应地,该专业的课程结构体系应采用“整合模式”、“职能模式”、“事业模式”的结合,即“综合应用模式”,其课程体系内容应以人力资源管理的一般原理、原则、理念及基本方法为基础,要特别突出有关人力资源的规划、吸收、激励和开发等方面的实务内容,以体现该专业应用性特色,并兼顾学生价值观、责任心、道德感、心理素质、意志品质、身体条件等方面的素质培养。

2 构建应用素质培养导向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理论教学课程体系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可按照素质教学型模式,分为通识基础课、学科基础课、专业课、专业拓展与素质修养课等四类。

通识基础课按照教育部目前的规定。是高校本科生必备的高等基础教育知识和技能,主要通过规定模块的教学,使学生除塑造符合意识形态需要的政治理念外,还要除塑造符合现代文明社会需要的人文理念,除掌握必要的自然科学基础知识,还要掌握必要的社会科学基础知识。

学科基础课是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基础理论课程,主要有管理学原理、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组织行为学、普通心理学、企业战略管理、经济法、统计学、会计学、财政与税收、货币银行学、财务管理等。通过本模块的教学,使学生具备必要的理论功底,懂得综合运用各学科知识来分析、判断和解决问题,为掌握各项管理技能打下良好的理论基础。

专业课是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核心理论课程,主要育工作分析与设计、绩效管理、人员素质测评、薪酬管理、培训管理、招聘管理、员工关系、企业文化、社会保障学、定量分析技术与方法,社会调查研究方法,档案管理学等。通过本模块的教学,使学生具备全面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知识与技能。本课程模块主要根据社会对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人才规格和各项管理技能的要求

进行设计。在设计这一模块的课程时,我们需结合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及学校的教学资源优势,侧重几种人力资源管理能力的培养,努力创造出自身的专业特色。

专业拓展与素质修养课程旨在拓宽知识领域,本模块课程的设置形式主要是任意选修,目的是让学生有更大的学习选择权并拓展知识空间,培养创新能力,让学生的个性得以充分发展,有利于特长脱颖而出。任意选修课提倡学生跨专业选修课程,规定学满一定学分。本模块设置的课程如下:创造学、军事理论、广告学、产业经济学、证券投资、网络营销、人才学、社会心理学、人际沟通、电子商务、办公自动化、网页设计等。另外还有管理学和人力资源管理学名著、相关的学术期刊杂志阅读课程等。

3 构建应用素质培养导向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课程体系

实践教学内容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规格和培养目标的实现,根据应用型人力资源管理本科教学的特点,应将人力资源管理实践教学体系与理论教学体系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应根据专业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的要求;即考虑社会需求和学生的整体素质、理论教学内容与实践教学、通识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比例,做到强化技能、增强能力,提升职业素质,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和实际工作能力。按照“重在素质、面向应用、系统发展”的建设思路。建立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内容体系。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应该包涵教学的整个过程,大体由专业基本素质培养、专业技能培养、综合实践素质培养三个模块课程组成。专业基本素质培养课程主要有认识实习、课内实验、计算机操作、课程设计、教学实习、课堂主题辩论、HRmS认识及应用、人力资源测评系统应用等,可穿插在理论教学之中分散进行。专业技能培养课程主要有学期论文、综合课程设计、生产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设计(论文),安排相对集中进行。综合实践素质培养课程主要有军事训练与理论教育、公益劳动、社会实践(包括社会调查、社会体验、思想政治教育)、课外科技活动、学习竞赛、创业体验等。可分散安排在相应学期进行。另外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中,应将素质教育理念贯穿始终,采取多种措施,利用各种机会和手段将素质教育融入实践教学课程。

4 要加大案例教学课程在我国人力资源管理本科专业课程体系中的分量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本科教育中的案例教学课程,一直是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操作技能、培养学生发现企业实际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有效途径。我国高校人力资源管理本科专业案例教学课程的问题,可从下列途径来尝试解决:

首先,高校和相关主管部门应对人力资源管理本科专业案例教学课程予以充分重视和支持。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本身是操作性和实用性很强的专业,因此,开设该专业的高校从保证教育质量、保证专业建设的角度出发,应对人力资源管理本科专业案例教学给予充分的重视和资源支持,划拨相应经费,引进、配备资深师资,加大投入力度,来保证教育质量。

对能源管理体系的理解篇5

1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

胜任素质(Competency)是在特定企业的环境中,在具体的工作岗位上,做出优秀业绩需要的知识、技能和行为。人力资源管理以人为研究对象,将人当作一种宝贵、稀缺的资源加以开发、使用和管理,依照教育部1998年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中对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要求的指导性意见要求,以及结合当前社会对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素质要求的综合分析,我们确定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良好综合素质,德、智、体全面发展,具备扎实的现代经济学、管理学、行为科学和劳动法学理论基础,有较高的外语、计算机应用能力,能熟练掌握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理论、操作原理与方法技术,具有综合分析、系统把握人力资源管理问题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学生毕业后可到企事业单位、政府机构、社会团体、咨询服务机构、科研机构等从事人力资源管理、企业管理、管理咨询、行政管理等工作。

2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原则

2.1立足现实,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为社会提供专业人才,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学校要重视对学生的全面发展教育,针对学生的兴趣爱好,鼓励他们的个性培养,并在教学中加强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实践能力的培养,创新能力的培养。我们所构建的课程体系要能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并掌握其变化规律的人才。

2.2学以致用,要注重素质教育的要求

我们必须首先转变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以培养“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的高素质、创新型复合人才为指导思想,以学生为主体,逐步实现由专业对口教育向基本素质教育、由知识传授为主向能力培养为主、由注重共性教育向强调个性教育、由重视理论的系统性向倡导应用的综合性转变。

2.3择善而从,要吸收西方人力资源理论与实务的精华

将西方人力资源管理的先进理论和方法与我国教育和经济发展的实践相结合,不但为构建我国人力资源专业课程管理体系提供了新思路,而且对我国人力资源管理科学与国际接轨具有重要的意义。

3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内容

3.1“三大模块”的课程体系

我们在分析社会对人力资源管理人才职业岗位能力和职业素质要求的基础上,设计了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三大模块”的课程体系。具体内容如下:

3.1.1素质教育模块

这一模块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品德素养课程,一般是由学校统一开设的公共基础课程,有思想品德修养、马克思主义哲学、毛泽东思想概论、邓小平理论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法律基础、体育、高等数学、英语等课程,这些课程为必修课;二是人文素养课程,为提高管理者的人文素养,可开设如下课程:职业道德、管理沟通、创业学、社交礼仪、演讲与口才、文学作品欣赏、艺术欣赏、摄影基础等,这些课程可以作为选修课,要求学生修满一定的学分。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需要,选取其中的几门。

3.1.2基本理论知识模块

本着“必须、够用”的原则,本模块主要设置人力资源专业课程管理必备的管理基础知识课程。通过本模块的教学,使学生具备必要的理论功底,懂得综合运用各学科知识来分析、判断和解决问题,为掌握各项管理技能打下良好的理论基础。根据国家教育部有关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要求,设计本模块的课程主要有:管理学、会计学基础、管理心理学、统计学、经济法、管理经济学、管理信息系统、财务管理、市场营销概论等课程。

3.1.3职业技能模块

在设计这一模块的课程时,要根据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及学校的教学资源优势,侧重几种管理能力的培养,突出专业特色。设计该课程的基本思路应为“以专业管理能力培养为主线,以专业业务能力培养为特色”。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主干课程应以人力资源管理的功能模型为基础,包括人力资源测评、工作分析与组织设计、人员招聘与配置、人力成本分析与控制、培训与开发、绩效评价、薪酬管理等课程。

3.2实践教学内容体系

要使专业实践课真正达到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目的,围绕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专业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各实践教学环节应该是一个有机统一、环环相扣、层次分明、结构合理的系统,对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创造力和提高综合素质等方面都具有积极意义。因此从能力培养目标的视角出发,实践教学可以分为四个阶段(如图1所示)。

图1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3.2.1课内实践,包括课程设计和实验课程

3.2.2社会实践,包括勤工俭学、实地调研、社会问卷调查等形式

3.2.3企业实践,包括各类实习

(1)认识实习。目的使学生对某一企业的管理业务有一个全过程、全方位的感性认识。实习场所是各类企事业单位,时间为1周;内容主要是初步了解企事业单位是如何开展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了解人力资源部门具体业务是什么,了解其主要业务流程。实习结束后学生提交一份实习报告,写出初步了解社会的体会和感受。

(2)专业实习。目的是使学生对所学的基础理论加深理解,培养学生将其在课堂所学的管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工作中的能力。实习场地在校内、校外实习基地,时间2周;内容主要是全面了解人力资源管理的具体业务并且能参与进去,实习结束后学生提交一份实习报告。

(3)毕业实习。目的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独立工作的综合能力,综合运用所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基本技能和专业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毕业实习内容深度要深、研究问题的范围要小,要深入企业实际。时间安排在最后一学期,实习结束后学生应提交一份实习报告。

对能源管理体系的理解篇6

摘要:在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需求调研的基础上,以实践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的修订、实践教学平台的构建、实践教学资源的建设和仿真实践教学方法的改革为主要内容,根据需求导向对人力资源管理实践教学体系进行优化设计,提出实践教学的对策。

关键词:需求导向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一、前言

人力资源管理是蓬勃发展的新兴学科,但在我国高校专业建设中出现了实践教学薄弱的问题。本研究旨在突破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瓶颈,探索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科建设的新思路,弥补传统课堂教学和理论教学的不足,铺设一条教与学、学与练、学与用、理论联系实际的有效路径,提高教学质量,改善教学效果;通过提供现实与仿真的实践平台,综合培养学生的分析、解决问题以及合作和人际交往的能力,提高其社会适应力与职场竞争力,造就复合型和应用型人才。研究成果有利于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学科建设,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和专业技能,显著提高本科生就业率及能岗匹配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国外学者重视人力资源管理实践教学的探索,但因为国情的不同,所提出的对策不一定适合我国高校。国内学者在人力资源管理实践教学领域的研究成果颇丰。赵红梅提出了构建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实践教学体系的思路;郑可和、吴元民提出了人力资源管理实践教学理念指导和实践探索;谷洪波、廖和平等人初步构建了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框架;孙荣霞基于胜任力模型探讨了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张程薇提出了建设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若干建议。然而,上述研究均未通过实证分析明确企事业单位、高校和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的需求,所提出的实践教学体系针对性不强。本研究以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需求的调研结果为基础展开研究,采用系统分析法对实践教学体系进行优化设计,探索出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科建设的新思路,具有较强的理论意义。

二、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需求调查

笔者对国内企事业单位、高校和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本科生分别进行了问卷抽样调查。调查结论表明,用人单位和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本科生都认识到人力资源管理是一门专业性和操作性极强的学科,必须掌握相关技能和理论知识才能在今后胜任工作岗位,因此必须加强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工作,以弥补目前高校培养体系中的短板。调研结论反映出目前高校人力资源管理实践教学的教学理念相对落后,重理论轻实践的做法使得教师忽视在实践教学上的投入,陈旧的教学理念是实践教学改革的最大障碍;在课程开设上不能按企业的实际需求出发设计课程,导致缺乏实际操作指导;教材缺乏反映我国国情和企事业单位实务的案例,缺少学生参与环节的安排等问题;实践教学方法和手段效果欠佳,新的实践教学手段有待推广;培养模式的改革和基础设施的配置有待改进。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本科生与用人单位要求的差距排在前三位的是实践操作能力、沟通协调能力和灵活应变能力。对不同主体调研结论的对比分析结果印证了所提出的实践教学体系设计思路的正确性、合理性和迫切性,也为后期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教学体系的优化设计提供了宝贵的实证数据。

三、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优化设计

结合实证研究反馈的信息,形成了实践教学体系的设计思路,即以学生为主体,以创新实践为导向,以提高学生社会适应力与职场竞争力为目标,以实践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的修订、实践教学平台的构建、实践教学资源的建设和仿真实践教学方法的改革为主要内容,来优化设计人力资源实践教学体系。如图1所示。

1.修订实践教学计划和大纲

根据用人单位的需求修订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针对毕业生在实践操作能力、沟通协调能力和灵活应变能力方面的短板,在实践教学中增加基础强化训练环节和能力拓展训练环节。同时,需要增补或修订实验教学和课程设计的教学大纲。

2.构建实践教学平台

(1)成立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科建设委员会。高校应与教育管理部门、企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共同建立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科建设委员会。充分利用学科建设委员会的资源,推动实践教学的发展。通过走访知名大学的同行,了解和交流各高校人力资源专业实践教学经验。组织学生参与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学术会议,宣读论文并进行学术交流。

(2)构建科研支撑型实践教学平台。通过科研课题创造校企合作的空间,丰富教师在实践教学过程的案例讲解,指导本科生参与课题研究,提高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学生通过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省部级和校级科研和教研项目,锻炼了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

(3)强化实验室建设与实验教学。通过建设金蝶人力资源实践教学实验室,为实验教学提供仿真的企业业务处理环境,让学生在进入企业之前就具备基本的实战经验,了解建立一套完整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的细节流程和相关实用技术。同时,全面推进实验课程体系改革、实验教学内容改革、实验教学方法改革,改变传统实验教学中与理论和实践脱节的局面,形成了以学生为中心的培养模式。

(4)加强人力资源实习基地建设。为了保证学生实习的可行性和效果,有必要建设多个人力资源实习基地。例如,武汉理工大学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已建设一批专业实习基地,包括中建三局第二建设有限责任公司、湖北三新书业有限公司等实习基地,有效地强化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并为就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3.建设实践教学资源

(1)实行“三制一体”培养模式。聘请企事业单位的人力资源管理人员担任本科生的“成长导师”,以校内专业导师为纽带,形成校外成长导师-校内专业导师-学长制“三制一体”的培养模式,使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本科生的理论、实践、沟通等能力得到全面提升。由校内导师出面,邀请担任校外成长导师的在职研究生为本科生作讲座,将工作实际经验带入校园,与学生展开对话交流,为学生提供学习指导和职场需求信息。

(2)编写实战型系列教材。为了解决现有教材缺乏反映我国国情和企事业单位实务的案例、缺少学生参与环节的安排等问题,应出版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战型系列教材。具体应包括《人力资源管理技能实训教程》、《工作分析与职位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战略规划》、《人员测评与选拔》、《人员开发与培训》、《绩效管理》、《薪酬管理》、《人力资源风险管理》、《职业生涯管理》、《人力资源法规》等教材,突出实战性、创新性、前沿性特点,不仅要在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研究方面有新突破,还要归纳企事业单位绩效管理咨询或实践经验。

(3)建设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目前,高校的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大多数是理论性课程。有必要改变重理论轻实践的做法,开展人力资源管理综合实验等实践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的建设,为实践教学提供丰富的数字资源,起到辐射和示范作用。

(4)开发实践教学课件及录像。为了更好地开展模拟教学和人才测评实验,应开发相应的实践教学课件,拍摄实践教学录像,直观地向师生展现实践教学环节的设计、准备、实施过程组织和考核的全过程,通过师生的观摩、比较和分析,进一步保证实践教学的效果。

4.改革仿真实践教学方法

(1)案例教学改革。通过企业现场调研或横向课题研究,结合我国国情和企事业单位的人力资源管理现状,组织学生自编人力资源管理案例,形成案例库。

(2)情景模拟教学改革。优化人员招聘模拟教学方案、人才测评实验教学方案,开展人员招聘、培训与开发课程的情景模拟教学改革,包括情景设计、模拟方式、角色扮演实施和效果评估。

(3)实训和实习改革。实训主要包括两方面,基础强化训练的主要内容是培养学生基本的人际交往技能、书面表达技能和调查研究的基本功;能力拓展训练的主要内容是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创新能力、组织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和计算机应用能力。实习主要包括认识实习和专业实习。配合实习基地的建设,加强实习全过程的管理,改变以往走马观花或打杂式的实习方式。

(4)课程和毕业设计改革。在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培养方案中,工作分析、绩效管理、人力资源法规等都应开设相应的课程设计,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和应用理论知识,培养人力资源管理实践能力。对现有毕业设计的模式进行改革,改“假题假做”为“真题真做”,增强学生系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结束语

以提高学生社会适应力与职场竞争力为目标,面向高校教师、学生、企事业单位三方进行了问卷抽样调查,明确了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就业需求,借鉴英美等国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教学的先进经验,创立了需求导向的人力资源管理实践教学体系,包括实践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的修订、实践教学平台的构建、实战型系列教材的建设、仿真实践教学方法的改革,其中尤以科研支撑型实践教学平台的构建富有特色和可操作性。打造出校外成长导师-校内成长导师-学长制“三制一体”的培养模式以及“经理人讲座”等品牌教学项目。丰富和扩展了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教育的方法体系,改变了重理论轻实践的传统教学理念;改变了缺乏人力资源管理实战型教材、实践创新手段和产学研结合平台的现状;突破了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瓶颈,解决了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不足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刘铁明.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研究述评[J].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报,2011,11(3):68-73

[2]赵红梅.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探索[J].中国大学教学,2007(1):79-81

[3]郑可和,吴元民.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研究[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15(1):102-105

[4]谷洪波,廖和平,张笑秋,周志强,王文涛.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建构[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3):102-104

[5]孙荣霞.基于胜任力模型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3(19):188-191

对能源管理体系的理解篇7

关键词:人力资源管理全景实训课程体系

一、问题提出

1.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市场需求的特殊性

高校人力资源管理本科专业的培养目标是为企事业单位及行政管理部门输送具有职业精神并熟悉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技术和方法的中高级管理人才。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活动具有极强的实践性,无论是人力资源发展战略与规划的制定,还是人才的“选、育、用、留”,都与企业的文化环境及经营战略密切相关;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的方案设计必须基于企业的商业模式及其运营流程,在相对稳定的组织结构设计基础上进行。因此,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必须高度重视实践教学,引导学生在现实的管理情景中学习技术与方法。

2.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存在落差

近年来,各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开展了一系列校内外实践教学活动,对专业毕业生的市场匹配度提升产生了不同程度的促动作用,特别是在一些双师型师资力量较强的高校作用较大。但总体来看,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水平和质量还远远不能满足市场对专业毕业生实践能力的需求。主要表现在校内实践教学内容的仿真性较差,与企业现实有较大距离;校外实践活动与专业对接程度低,无法对各专业模块进行全面深入地操练。如何将企业的实战情景引入专业教学流程,使学生在高仿真状态下有效地锻炼专业技能是解决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供求落差的主要瓶颈。

3.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训课程体系设计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国内各高校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训课程体系仍处于探索阶段,在实施过程中存在较大短板。一是人力资源管理实训课程缺乏系统性设计,模块间相互割裂;二是实训平台不完善,缺少硬件支撑;三是实践性师资缺乏,对学生的指导没有实战背景,不能取得预期效果;四是比较重视专业实操技能的训练,忽视学生职业化素养的培育和健康人格的塑造。针对这些问题,我们设计并逐步实施了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全景实训课程体系,较好地解决了学生实践技能差的问题。

二、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全景实训课程体系的内涵及设计特色

1.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全景实训课程体系的内涵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全景实训课程体系是一套集系统性、实战性和有效性为一体的课程集合体,它以培养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毕业生岗位胜任力为目标,以高校人力资源管理模拟实验室为平台,以企业真实经营活动为背景,引进企业一线HR教练,通过全面、真实展现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全过程,使学生在现实情景模拟环境下对人力资源管理的各个模块进行高仿真演练,提升学生的专业实操技能,增强学生职业素养,实现毕业生与用人单位的零距离对接。

2.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全景实训课程体系的设计特色

(1)需求导向。实训课程体系设计是一种手段,目的是通过实训课程体系的实施为社会培养合格的专业人才。因此,必须基于市场对专业人才的能力需求设计实训课程体系。根据教育部高等学校工商管理类学科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人力资源管理本科专业规范”的要求,人力资源管理本科专业毕业生应着重培养人际关系(交际)能力、沟通和信息获取能力、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决策的能力、终身学习与不断创新的能力以及专业技术能力。这些能力的培养应该贯穿在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大学四年的培养流程中。

(2)系统性设计。实训课程体系设计的系统性主要是处理好两方面关系,一是人力资源管理活动与企业其他经营管理活动之间的关系;二是人力资源管理各个核心模块之间的内在关系。全景实训课程体系将人力资源管理活动置于企业整体运营的背景下,在管理情景的选择上提供了完整的企业背景资料,这就使学生能够理解人力资源管理活动在整个经营管理活动中的职能,明确作为业务伙伴的角色定位。同时,在实训课程体系设计时还要考虑人力资源管理各个核心模块之间的有机衔接。

(3)高度仿真。以校外实训基地为依托,建立紧密的校企合作联盟,将企业生动的管理实践经过校内专业教师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专家共同开发,撰写出实训案例,在实训课堂上共同引导学生,完成指定的实训任务。由于这些案例取自企业的实际管理情景,所以具有高度仿真的特点。学生学习到的不再是单纯的理论与原则,而是把理论与原则和企业的管理实践联系起来。学生设计的管理方案是否符合科学并具有可行性,可以通过企业的现实制度、规范进行验证,并得到及时的指导。

(4)以学生为中心。全景实训的课堂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教师不再是传统的授课解惑者,而是充当了教练的角色。教师的作用在于制定规则、设计流程并对学生的成果呈现进行现场点评和指导。学生不再是传统的知识信息接收者,而是以人力资源管理者的角色来完成指派的实际管理任务。这样,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意识被唤醒,能够倾力投入到课程活动中,既提高了专业技能,也锤炼了职业精神。

三、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全景实训课程体系的内容

为了建立一套系统有效的专业实训课程体系,我们聘请了近十名企业人力资源总监或经理作为实训课讲师。这些讲师的遴选标准:一是具有较高的人文理论修养;二是具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和助人奉献精神;三是具有较强的分享意识;四是具有丰富的人力资源管理实践经历和很强的专业技能;五是具有较强的语言表达和组织沟通能力。校内外教师共同承担实训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工作,共同开发教学大纲、课件、学生手册、讲师手册等课程要件。

表1列出了人力资源管理全景实训体系中各模块课程及其实训目标、单元与方法。人力资源管理全景实训体系由三大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有3门综合类课程,其中,《企业资源规划(eRp)软件实训》和《企业经营与人力资源管理沙盘演练》两门课程的设置目的是让学生了解企业的整体经营管理活动,领会人力资源管理活动与企业整体经营管理活动之间的关系,对人力资源管理的职能及人力资源管理者的角色进行正确地定位;人力资源管理实操软件是市场化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通过仿真的计算机模拟,让学生了解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各模块的功能及其内在联系。第二部分有8门核心模块类课程,包括《工作分析》、《人力资源规划》、《招聘与人员配置》、《员工培训管理》、《绩效管理》、《薪酬管理》、《劳动关系管理》以及《职业生涯管理》等。通过实训,学生在人力资源管理活动的关键节点上得到了实战性模拟演练。第三部分有1门职业素养类课程,即《职业化养成》,其设置目的是通过职业经理人的独特视角和老校友的成长经历,向准毕业生传递正确的就业观和职业观,帮助学生较好地融入职场。

四、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全景实训课程体系的实施

1.实施过程

从提升学生专业实战技能与素养的角度讲,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全景实训课程体系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必须全面实施;但在具体操作上又不能与专业理论部分脱节,需要通盘考虑。课程安排的一般原则有四:一是在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限选课中已经存在的核心模块课程,其实训内容应与理论教学相结合,实训课时量不低于18个学时;二是不在专业必修课范围的核心模块课程,须单独设立实训课,作为专业限选课加以安排,学时上应留出理论讲解的时间,确保实训课时量;三是计算机模拟与沙盘类实训课,对教师和学生的综合专业能力以及实验设施的要求较高,根据具体情况安排在第六或第七学期开设;四是职业化养成方面的实训课程以外聘讲座的形式加以安排,但在学生临近实习时必须接受不低于7学时(一天)的职业化培训,以帮助学生与市场衔接。

实训课程的课堂组织过程将视实训内容的具体要求而定。这里以已经实施多年的“培训管理实训”加以说明。这门课程我们聘请了某知名企业大学的金牌讲师担任主讲教师,与校内教师一起完成该课程的训练任务,采用“课中课”的方式组织实训活动。准备培训材料、布置培训场地、调试培训设备、迎接培训师、破冰、组建团队、计分规则、课堂互动、课后作业布置与汇报、课后填写讲师评估表、讲师感谢信与新闻报道稿件的撰写等等,整个过程完全按照企业员工培训的方式进行。同学们的角色有两个,一个是实训课堂上的学员,另一个是作为培训部职员对培训活动进行组织。校内讲师首先对培训的相关理论和流程进行讲解;校外讲师随后进行案例展示。培训流程中的所有环节都附有课堂练习,由各小组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并由讲师现场点评。在课程中,同学还必须完成一个“大作业”,各小组必须策划并组织一次培训活动并以实战形式模拟演练出来。该门课程的学习成绩由三部分加权形成:一是个人在课上和小组活动中的表现得分;二是小组在课上的表现得分;三是小组在大作业中的模拟演练成绩。

2.实施效果

人力资源管理全景实训课程体系的实施较好地解决了本科院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教学与企业实践的有效链接问题,取得了良好的实施效果。一是实现了教学模式与人才培养目标的统一。人力资源管理全景实训课程体系在讲解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增加了专业技能的强化训练,这些训练的案例直接取自企业的真实管理情景,学生在高强度的实战训练中学到了“真本事”,专业能力更加符合用人单位的需求。二是实现了教学方法与学生学习需求的统一。在人力资源管理全景实训课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充分体现。他们可以通过网络、模拟软件、企业现实环境等多种渠道获得信息,高强度投入并表现出顽强的拼搏精神。三是实现了师资培养与专业建设需要的统一。在推进人力资源全景实训体系的过程中,我们要求45岁以下的青年教师必须到企业兼挂职半年以上;同时外聘了一批人力资源管理一线专家作为主讲教师,与校内教师一起完成实训任务,受到学生的普遍欢迎。近年来,学生对本专业的教学满意度持续提高,所有的专业核心课程的学生评估成绩均达到了优秀;在校生和毕业生对专业的满意度均达到98%以上。

五、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全景实训课程体系的保障条件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全景实训课程体系的实施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一些必要的物质投入和制度创新。一是建设实训场地及设施。主要包括人才测评实验室、招聘模拟实验室、沙盘模拟实验室、eRp实验室、培训室等。二是建立校内外社会实践与实习实训基地。我们与12家企业签订了社会实践与实习实训基地协议,为教师挂职锻炼与实训案例的编写奠定了坚实基础。三是购置教学软件。先后购置了企业资源规划(eRp)教学软件系统、人才测评教学软件系统、人力资源管理教学模拟软件系统、人力资源管理实操软件系统、企业经营沙盘演练系统、人力资源管理沙盘演练系统等教学软件。四是创新教学管理制度。全景实训课程体系的实施突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要求在校外教师聘用、校内教师企业挂职、校外实训基地建设等方面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与制度安排;在课程的时间和学时安排上也要本着务求实效的原则充分保证。

参考文献

[1]马福山,王班超.高职人力资源专业实景化实训体系的构建[J].现代阅读,2011(12)

[2]郭巧云,李友德.基于能力的人力资源管理课程体验式教学体系的研究与实践[J].教育与职业,2011(12)

对能源管理体系的理解篇8

[关键词]应用型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4)07-0214-02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企业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激烈的竞争形势下,企业唯有不断积累人才,不断自主创新,不断完善自身的生产经营管理,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获得持久的竞争力。近年来,许多高校均开设了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企业对人力资源管理人才的需求是上升的。但是,当前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仍存在一些不足,有悖于企业对应用型人力资源管理人才的需求。因此,对传统的教学课程体系进行改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理论课程体系建设

企业对人力资源管理人才的要求,具有非常全面的理论基础,且应该具备较强的动手能力。同时,要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和自我学习能力。基于企业对人才的需求,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课程应适当进行调整。可将课程根据基础课程、德育课程和专业课程的不同分类,采用9:1:10的比例来对学分进行安排,并依据学分比例给予对应的课时安排。

(一)基础课程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基础课程主要是相关理论的基础性课程。基础课程设置的目的是让学生具备更加全面的管理学、经济学等知识,占总学分中的45%。基础课程主要有管理学、会计学、统计学、财务管理学以及市场营销学等。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其根本出发点是要培养出适合市场经济需要的专业人才,而人力资源领域的从业人员,其知识结构更应该全面而合理,才能够适合经济发展的需要。所以,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所培养的学生,更应该具备符合经济发展需要的基础知识。

(二)德育课程

学校教学过程中所制定的德育课程,其出发点是为了能够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主要包括思想道德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德育课程的学分占到总学分的5%。此类课程学分的比例虽然不高,但是,在现在社会职业道德普遍缺失的大环境下,具备良好的道德修养已经成为对人才的基本需要。所以,就应该将道德教育贯穿到高等教育的全过程。

(三)专业课程

在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中,专业课程对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具有关键作用,因此划分比例最大,占到50%。对专业课程可以进行细致的划分,分为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和专业辅助课。具体如下:

1.专业基础课程

此类课程学分占到总课程的15%。主要课程有:人力资源管理、战略管理、劳动经济学、管理沟通学等。这些课程能够奠定该专业的基础,使学生能够更多地了解资源管理的基本内容,了解劳动经济的基本原理。

2.专业核心课程

此类课程学分占到总课程的20%。核心课程中能够包含该专业中的选、用、育和留等基本内容。所包含的课程主要有:人才测评和选拔、绩效管理、员工培训与开发、薪酬设计与管理等。通过这些专业课程的学习,可以让学生具备人力资源管理的专业技能和知识。

3.专业辅助课程

此类课程学分占到总课程的15%。辅助课程的主要课程有:工作岗位分析、人力资源传略和规划、组织结构设计、组织文化建设、员工关系管理等。

二、以“德才兼备”为特征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培养目标

21世纪知识经济时代对人才的需求标准是德才兼备。合格的人力资源管理者,需具备基本的道德素养,并能用理论指导实践,解决实际问题。应用型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培训的重点,是实践技能和职业道德两方面内容。

(一)培养人力资源管理人员职业道德素质

在开展人力资源管理活动中,管理人员所要遵循的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被称为人力资源管理人员职业道德。“爱岗敬业,诚实守纪,公平公正,创新学习”是合格的人力资源管理者需遵循的职业道德准则。职业道德教育应该始终存在于人力资源管理教学过程中,使学生明确职业道德的重要性,通过对学生职业道德素质方面的培育,使学生职业道德修养不断提高。

1.爱岗敬业是中华优良文化传统

通过培训,使学生对人力资源工作产生兴趣,并能重视自己从事的职业和工作。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将优秀人力资源管理者案例引入课堂,来培养学生爱岗敬业的精神。

2.诚实守纪是对人力资源管理者道德和法律方面的要求

即要求应用型人才遵守法律法规和企业规章制度,做到诚实信用。在对学生进行专业知识培训过程中,可借助对现实招聘及劳动法的分析和学习,培养学生遵纪守法和诚信做人的良好品质。

3.公平公正是人力资源管理者在处理问题时要遵守的原则

在专业教学中,通过让学生学习专业理论知识和案例,使学生在处理问题时更加注重公平公正,具体实践中,对学生进行公平公正作风建设。

4.创新学习要求人力资源管理者要勇于创新,不断学习,逐步提升自我

教育阶段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自我学习能力的过程,要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方式,使学生在学习上更具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勇于创新的精神。结合体现专业色彩、多样的校园文化生活,强化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并学有所得,感受创新的乐趣。

(二)运用人才测评工具测评,给予学生针对性职业指导

1.人才测评,了解个性差异

人才测评是指运用科学的方法和手段,通过全面、系统地对个人或组织的性向特征的识别和诊断,从而使推理或价值判断数量化,是人力资源管理工具之一。人才测评工具对学生的效果主要体现在两方面:第一,教师能够准确把握学生在知识技能、个性特征、发展潜能以及职业倾向等方面的个性特征。采用“个体―教学―岗位”的培训方式,针对不同的学生运用适合的教学指导,使学生在未来就业中尽可能从事和专业相匹配的工作;第二,对于学生自身而言,测评使他们提高了自我认知,制定出大学四年专业学习的规划以及未来职业发展计划。

2.职业规划指导,引导学生职业定位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教师通过人才测评了解学生个性差异,并给学生的职业规划准确的指导。第一,教师依据学生个性特征及现有的知识技能水平,对学生进行职业学习规划,尤其是大学四年专业知识的规划指导;第二,对学生的职业定位进行指导,依据学生的发展潜力和职业倾向,指导未来从事人力资源管理职业的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使学生的学习更加有效,职业定位更准确。

三、构建课堂内外相结合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课程体系

培养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必要条件,可通过开展课堂内外的实践活动,使学生更具创新精神,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课堂内实践性教学

1.案例教学

在人力资源专业课程中,引入案例教学法,以现实问题为牵引,引导师生双方处理冲突之中,变枯燥单一的理论知识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讨论。课程中引入案例教学法,使教师与学生不仅是教授与学习的关系,更是体现教学相长的双方,使个人思想组成集体智慧,将理论框架服务于现实问题的解决,更具实践意义。通过对现实的人力管理案例的甄选,选择针对性强的案例融入教学中,学生通过分析、讨论,增强了主观能动性和对学习的热情。不仅使教学内容更加充实,同时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得到了增强。

2.角色扮演与情景模拟

角色扮演法是指在教学中创设真实的问题情境,使学生利用扮演角色的方式,参与到解决问题冲突中。角色扮演不仅增加教学乐趣,也使学生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实际操作能力和人际沟通技巧都有所提升。以一种虚拟性实践情景模拟培训方式,为学生提供与教学内容相接近的人力资源管理问题情景,让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其中,教师起指导、分析和总结的作用,由学生亲身体验实际场景,通过学生自己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以增强其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尤其是在专业课教授中,教师要做到角色扮演和情景模拟二者相结合,让现实案例进入课堂教学中,使学生感受现实场景的同时,学习理论知识。使发现问题到分析问题再到解决问题,完整地完成,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课堂上都能有所提高。

3.实验室教学

实验室教学是指利用实验设备,使学生对人力资源管理相关软件的操作更加熟练。在信息技术和互联网快速发展的时代,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电子信息化程度更加广泛。作为人力资源管理人员,需要对人力资源管理电子管理工具十分熟悉,才能使工作更高效,优化人力资源管理流程,使人力资源管理服务质量更高。

(二)课堂外实践性教学

1.社会实践

通过教师课堂理论教学,学生对进行社会实践所需的基本原理有所了解并掌握,之后指导学生制定实践方案、收集分析资料,最后进行总结。学生通过设计实践方案、对资料的收集和分析,不仅使理论知识得到巩固和实践,也使动手操作能力得到提高。

2.专业实习

校企合作使学生有了实践基地,为学生创设了就业展示平台,使学生在学校组织下进入企业实习。在企业指导老师和学校指导老师的共同引导下,学生的专业综合能力和素质都有所提高,使学生未来就业更有优势。

3.第二课堂

学校开设第二课堂,使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多样化而不至于枯燥单调,也使其专业能力得到提高。例如,可通过开展模拟招聘大赛、职业生涯规划大赛等校园活动,提高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和自主创新的精神。还可通过让学生参与到学校的一部分管理活动中(如校园招聘会的组织),最大限度利用学校资源,实践学校的一些人力资源管理职能。

【参考文献】

[1]刘楠,郑美群.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独立学院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以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为例[J].吉林建筑工程学院学报,2014(01):104-106.

[2]刘博.情景模拟法在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中的应用[J].管理观察,2014(06):126+128.

对能源管理体系的理解篇9

在新时期内,行业竞争、企业间的竞争主要是人才竞争,许多现代企业开始重视人才的培养与管理,但是电力系统仍然没有彻底打破旧的管理模式,影响了整个电力系统的进步与发展,对此,电力系统需要重新审视当前现状,积极改变旧的模式,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有所创新,适应现代社会,促进整个电力行业的发展。

二、电力系统人力资源管理的概念及内涵

电力系统人力资源管理的概念从电力行业将主要是指将人才与管理智慧相结合,从而促进电力系统发展的一种力量。从管理角度讲主要是指电力系统管理层对员工入职、从业、培养、离职等各个方面的管理与监督。它是电力系统中最为活跃的能动因素,具有客观性的同时又具有人文性,在管理过程中应该对员工有人文主义主义关怀,人力资源管理的有效展开对企业员工工作的策划与监管有重要意义。

三、电力系统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性

1.人力资源管理对企业的长远发展有重要意义

电力系统的管理主要是靠电力系统管理层对员工的监管来进行的,通过制定目标有效监管来维持电力系统的运转,能使这一步骤良好运转的两个条件就是,企业管理层能正确给予员工合理有效的业绩目标和受监管员工有良好的团队意识和职业素养,能够对行业对市场有一定的了解和掌控力,只有这样人力资源管理才能有效进行,电力系统才能高效运转。

2.人力资源管理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影响因素

在市场竞争中最核心的是知识的竞争、科技的竞争、人才的竞争。人力资源管理能更有效的提升员工的总体素质,让员工在专业素养方面不输其他企业,这也是竞争中一个不容小觑的优势。

四、电力系统人力资源管理的现状

1.组织结构老化,无法适应现代社会

首先,无法摆脱社会固有体制是人力资源管理研发中遇到的一大难题,在企业化管理有能力给企业带来更多灵活用人权力的时候,制度方面存在限制,在选拔人才过程中,不能将人才匹配到相应的岗位,不能让人才发挥最大的作用,这一过程中,仍旧存在关系户。其次,当前,很多电力系统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人力管理培训不够,目标不明确。毕业生或者新职员在刚刚进入到企业时就没有第一时间收到培训,再加上自身缺乏相应的实践基础,这给人力资源管理埋下了隐患。最后,电力系统对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视程度仍然不够,没有在行业内部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体制。

2.缺乏行之有效的绩效评定

电力系统不断发展,不同部门出台的绩效评定各不相同,一些机制能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但是大多数绩效评定都存在相应问题,对企业起不到促进作用。人力资源能力的开发需要一套有效的激励机制,大多数部门所推出的管理制度都较为落后,无论是在选拔人命,职责分配还是在绩效考核,分配薪酬方面都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这是一些原本能力够充足的人潜能得不到发挥,这无疑会影响电力行业的整体发展。

3.人力资源总体素质与技术水平不吻合

新时期,先打技术飞速发展,电力系统中所运用的技术也不断革新,然而,在这样的情况下,电力系统工作人员素质能力却被时代所落下,高端学历人才就业专业不对口等问题屡见不鲜。

五、针对电力系统人力资源管理的问题所采取的措施

1.优化组织结构

与其他普通行业不同,电力系统作为国家能源生产供应行业,是重要的国企,主要是国家管理,这一方面使电力系统的发展有雄厚的资源保证;另一方面在人力资源管理体制上又有一定的特殊性。电力系统在新时代中,只有努力破除旧体制,发展完善新体制,转变固有的人力资源管理方式,在面向市场与社会时,公平公正的选拔人才,让优秀的人才能在合适的岗位发挥他最大的潜能,并且企业应该给予人力资源管理高度的重视,打破传统观念的束缚,能够运用人力资本创造经济效益。

2.采取有效的评定机制

电力行业应该采用合理有效的评定机制,在绩效考核与薪酬分配方面能够让大多数员工满意,并且能够给予优秀的员工奖励,犯错的员工惩罚,这样才能使员工更加认真积极的对待工作,也能让员工以最大的热情来对待工作,发掘他们的智慧与潜能。

3.加强人力资源素质培训

管理层可以在工作中给员工安排一定的专业培训,通过引进国内外先进设备和技术,聘请高技术人员来进行培训讲解了解国内外最先进的技术,同时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为企业的进步储存充足的人才,让员工的专业素质能够追随时代的脚步进步,为企业的长远发展带来不竭的动力。

对能源管理体系的理解篇10

随着中国通信事业的飞速发展,通信网络资源的规模不断扩大,网络资源的维护管理任务也越来越困难,维护管理工作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原来那种以工程图纸、竣工资料等文本方式记录资源信息的管理方式已无法适应当前网络设计、网络资源调度、网络资源维护与管理等多方面的需求。为了保障通信网络资源的正常运行,提高网络资源的维护管理水平并提升网络资源的利用率,实现整个网络资源的集中化、可视化管理,在保证资源数据的完备性、一致性、可靠性的基础上,为管理维护人员提供准确、快速的各种网络资料查询及多层次的综合数据的统计分析功能,各主要电信运营商均开始建设基于GiS技术的资源管理系统。

二、网络资源管理系统概念

网络资源管理系统是一个资源管理平台,是网络运营支撑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主要包含两个方面:网络资源数据库和资源管理应用软件,它们是客户与服务的关系(C/S)。网络资源数据库就是通过规范的符号体系和表达关系把现实的网络资源(包括物理和逻辑资源等)在计算机数据库中建立的一一对应的数字映像。网络资源数据库是资源管理系统的基础。而所有针对资源的查询、统计、调度方案设计、数据分析、决策支持等,则都是通过资源管理应用软件对数据库中的资源映像数据进行运算来实现的。如果虚拟映像与现实网络对应的准确率足够高(通常要求95%以上),那么基于计算机虚拟网络做出的调度方案和其它决策在现实网络中就是可执行的,从而达到有效使用网络资源和快速开通电信业务的目的。

网络资源管理系统中的“网络资源”具有三大基本属性,即资源的存在性、使用性和动态性。资源的存在性,就是确认现实网络中有没有某个资源,以及网络资源的存在状态、位置、方式、与其它资源的关系等的完整记录。资源的存在性集中体现在资源数据库中的资源映像与现实网络中各种物理和逻辑资源的一一对应关系是否建立。资源管理系统建设初期对资源的清点、核查、录入工作,就是了解资源的存在性。资源的使用性表现在该资源是否承载着业务,又承载着什么业务等。如机房内搭建了一个密集波分复用系统,这个系统中哪些波道在使用,又被哪个系统使用,这些都是资源使用性的表现。资源管理的目的之一就是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因此,不同资源数据库间需要建立多种复杂的关联关系,才能很好地描述资源的使用性。资源的动态性体现在资源数据库跟随现实网络变化的及时性与准确性方面。为了使现实网络中资源存在及使用状态的变化能及时反映到数据库中资源映像上,需要建立相应的调度流程和组织管理模式。

三、资源管理系统的现状

自网络资源管理系统这个概念提出来以后,各主要电信运营商先后均搭建了自己资源管理平台,时至今日已有很多个年头了,但很多运营商的资源管理系统并没有建设好,更没有起到它预期的作用。

1、资管系统中网络资源的三种属性没有解决好,主要表现在:在网络资源存在性方面,大量存量资源的清点、核查和录入工作没有完成,造成资源数据库基础数据不全。在搭建资源管理系统之初,一些运营商可能没有注意到原来的资源管理的手段是文本记录,时间长了,文本资料的丢失、损坏;资源标签老化和丢失;维护人员的调动等等,这些都直接导致资源信息的丢缺,反映在资源数据库里就是基础数据不全。在网络资源使用性方面,一些资源在使用时,不作好记录,不将使用属性录入到资源管理系统中,时间稍长,导致该资源是否承载业务,承载什么业务等都不清楚,业务割接废弃尾纤、电缆等不及时清理,造成极大的资源浪费。在网络资源动态性方面,由于现网中各种电路资源在不断地优化,优化后的资源信息又没有及时准确地反映在资源数据库中,造成现网资源与数据库映射不对应,数据库资源信息不能反映现网实际情况。

2、资源管理系统应用软件不稳定,需要进行优化和完善。例如,在查询资源或进行资源录入时,一些系统常常会报错,必须重新登录才可继续进行数据操作,未录入完毕的信息无法保存,需全部重新录入。又如个别资源管理系统中关联资源显示属性不全面。

四、资源管理系统使用的现状

正是由于资源数据库没有建全,要它为管理维护人员提供准确、快速的各种网络资源查询及多层次的综合数据的统计分析功能,这就好比空中楼阁。因此,资源管理系统的使用也仅局限于一些简单的局部功能使用上。如新建工程资源的查询、统计,应付上级资管部门领导检查等。与日常的通信资源规划设计、工程建设和网络维护都搭不上边。具体的维护也是分散的或依靠专业网管,业务调度也都是停留在局部资源上,网络决策者对网络建设、运营数据的需求不能得到快速的响应。一些维护人员甚至都不了解资管系统的作用、也不会使用,简单的认为资管系统只是收集资料而已。

五、如何让资管系统能正真成为网络建设与维护的好帮手?

1、资源管理系统是一个庞大的管理平台,它将运营商多年网络建设的各种网络资源(包括局站、机房、管道、杆路、光缆、电缆、传输设备、光/电路、交换、数据、动力、接入、时钟同步、基站等等)统一纳入资源数据库中,要完善这个数据库,必须下大力气,花时间和人力财力进行网络资源核查和录入工作。资源数据库完整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上层了资管系统的应用。这要从三个方面进行:(1)对新建网络,要及时将资源信息全面准确地录入到资管数据库中。网络建设部门和资管部门要严把验收关,将资源录入作为工程验收的一项重要内容来抓,不能再”欠债”。(2)对优化网络,应及时将资管数据库中的相关信息进行更新。网络优化部门优化前应与资管部门进行沟通,讨论具体的优化方案,优化结束,应将具体实施方案交给资管部门,以便变更资源库中相应资源信息。(3)对原有网络,要加大力度进行资源信息核查。这一步是资源数据库信息完整的难点。它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财力和时间。可招标专业施工企业来完成:一般可通过核查资源标签和整理部分工程资料来进行;有困难的可借助整治工程来解决。这里要说明一点是,机房整治对于解决老旧机房资源信息核查是非常有帮助的,一个机房整治完毕,整个机房完整而准确的资源信息就出来了,同时释放出各种局内、局间光缆纤芯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

一个完整而准确的资源库建立起来,基于它的资源维护、资源调度与决策才成为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