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文化旅游好处十篇文化旅游好处十篇

文化旅游好处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8:06:35

文化旅游好处篇1

二、旅游开发存在的问题

1、缺乏规划,旅游规模小。全乡乡村旅游发展前景虽然看好,但总体上还处于自发性发展阶段,旅游开发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和随意性,个别景区处于自由观光状态。一是缺乏整体规划。xx乡村旅游规划的编制只停留在全乡旅游的总体规划上,详细的乡村旅游规划尚未进入议事日程,总体规划只对景点(区)分布情况,单个景区(点)定性定位作粗线条的安排,对整体布局、旅游主题定位、目标市场等关键要素,简单仿效,粗放经营,只体现资源的价值。二是特色不明显。所推出的乡村旅游项目,大多停留在观光上,尚未深入挖掘农业旅游资源和民俗文化内涵,当地的民风民俗、农业土特产得不到充分体现,拿不出具有较强代表性的品牌,品牌层次较低,形式较落后,缺乏科学化,推不出经典精品观光点。

2、粗放经营,管理滞后。全乡乡村旅游目前还处于浅层次开发,多数村民对旅游产业意识淡薄,许多旅游资源尚未挖掘与开发,在开发经营管理上明显滞后,开发民间工艺品和地方特色饮食,推出特色文艺表演节目等方面力度不够,观赏内容单薄,苗寨风情游活动,由乡村组织安排外,其它景点从引导上缺位,处于自由观光的状态性。

3、基础工作有待加强。主要突出表现在旅游景点配套设施不完善,交通设施相对滞后,吃、住、玩、购、乐等方面尚不能满足游客的需求,基础设施和旅游项目明显滞后,旅游队伍建设落后等方面。

三、对开发xx乡村旅游的建议

1、找准产业定位,突出文化旅游产业的主导地位。

xx乡文化旅游资源十分丰富,美在原始,贵在自然。民族民俗文化底蕴深厚。发展文化旅游业潜力很大,前景广阔、势己逼人,因此,乡村两级要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抢抓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和扶贫攻坚试点的大好时机制定规划,争资上项加强对接,主动作为。通过35年的努力把文化旅游产业真正成为排乡富民强乡的重要产业,并有效地带动农业、工业、饮食、服务等各项各业的发展。

2、强化宣传,大力推介我乡旅游文化产业。

发展旅游宣传,推介至关重要。只有我们推出去,游客才会走进来。一是做好形象包装,向社会广泛征集宣传口号,拍摄我乡的专题宣传片,对xx乡旅游的区位优势、资源优势、文化优势、政策环境优势进行深度包装,强力宣传推介,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增强外界对xx乡旅游资源的知名度。

3、搞好科学规划,打造乡村旅游品牌。

对xx乡村旅游的开发建设,要做出成效,关键要整合乡村旅游资源,做好规划,突出特色,增强科学性,满足市场需求。首先,要注意处理好三种关系:注意处理好生态保护与开发相结合的关系,注意处理好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结合的关系,注意处理好生态旅游与文化旅游相结合的关系。其次,要科学规划xx乡村旅游特色产业带。打造以金龙村为中心的自然景观系列,贯穿保靖夯沙乡风景区,着力开发芷耳村,加快与德夯风景区的攘接。围绕xx、金龙、桃花、让烈深厚的民俗风情,打造民族风情观光带。以公路沿线村,打造生态农业观光带。组织有关专家根据观光带的区域布局,做好科学规划,明确乡村旅游今后的建设重点和发展目标,确保规划的科学性、前瞻性和可操作性,让乡村旅游展现出它的魅力。

4、注重科学管理,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领导是关键,乡人民政府要把发展乡村旅游纳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部署,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要成立以主要领导牵头的开发领导小组,形成强有力的工作班子,定期研究解决乡村游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二是加强科学监管。相关职能部门要多下基层,全力支持,突出在经营活动、生态安全、食品安全三方面加强管理。三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政府必须加大对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计划、交通、旅游等部门要积极向上申报,力争把进入乡村旅游景区的公路列入上级计划项目笼子,尽快改造好进入景区的公路。

5、突出民族特色,加快旅游商品开发。

要大力开发与参性强、个性突出的文化旅游产品。抓好苗家刺绣、蜡染、花带、苗族织锦等为代表的民族服饰产品开发,打出苗家腊肉、苗家酸鱼、干山野菜、葛蕨薯粉等绿色食品品牌。构筑旅游商品发展平台,建立我乡土特产旅游定点购物点。让游客购买到我乡的土特产。

文化旅游好处篇2

一、静宁县旅游产业的现状

(一)人文资源丰富

1、静宁历史悠久,被誉为人类开元第一城。

据考证,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在这里生息、繁衍,是传说中“始画八卦”人文始祖伏羲氏的诞生地,被誉为人类开元第一城。静宁之名,始见于元成宗大德八年(1304年),置静宁州,沿袭宋金“静边寨”首字取安静宁谧之意,以表达各族人民和睦相处的愿望。

2、静宁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保存着极其丰富的人类文化遗存,是陇东地区文化的渊薮之地。

在这片黄土地上,考古发现了大量的古文化遗址、古城遗址、古墓葬群和古建筑群;分布着新石器时代的大地湾文化、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齐家文化等古文化遗存;出土的文物,包括石器、骨器、陶器、铜器、玉器、漆器、铁器等共有2280余件;全县各乡镇依然保持的传统工艺、地方戏曲、土特名产等优秀的历史文化传统,给我们静宁增添了深厚的文化内涵。

3、静宁人杰地灵,历代人才辈出,有“文教之邦”的美称。

我县是人文始祖伏羲氏的诞生地;也是中国第一大姓李氏的发源地,在这里诞生了李广、李?薄⒗钤ā⒗钍烂瘛⒗畎住⒗钏佳怠⒗钍谰?戎诙嗬钚绽?访?耍?钚帐锹の魅嗣袼?鐾?男帐希??堑目ね?莆?奥の骺ぁ保淮送猓?郧睾荷柘亓角Ф嗄暌岳矗?膊??粟笙?⑶?洹⒛教煅铡⑽猥d、吴?、刘琦、王曜南等众多的文韬武略、彪炳史册的俊彦志士。据史志记载,自宋到清,我县为全国出科举人才最多的地区之一。到现在,教育依旧是历届县委县政府发展战略的重点,我县重视教育和崇尚知识和人才培养的风气,造就了从静宁走向全国的著名专家、学者众多。

(二)自然旅游资源品质较好

我县旅游资源可分为自然旅游资源、人文旅游资源两大体系。从构成数量上来说,人文旅游资源单体数较多;但从区域吸引力及品质来说,自然旅游资源品质较好,资源组合优越。地文景观、水文景观和生物景观等三大类自然旅游资源静宁均有分布,并富有特色,其中尤以农业、果业等生态农业占较大优势,且具有较大旅游开发潜力。

(三)资源空间分布相对集中

我县的旅游资源以312国道和静秦公路为轴线,相对集中的分布在轴线两旁区域内。沿312国道以成纪文化城为中心,分布有界石铺红军长征纪念园、九龙山、烽台山、文屏山、悬镜湖等城区休闲文化与历史文化景区(点)。

沿静秦公路以葫芦河为中心,分布有大地滩十万亩高效生态农业、李店十万亩绿色果品出口创汇基地等乡村旅游资源景观。

(四)休闲旅游资源富有特色

我县休闲旅游资源具有一定的基础,并且呈现出沿“312国道-葫芦河-南河”环静宁中心圈层富集的特征。312国道上已经形成了九龙山、烽台山、成纪文化城、悬镜湖等生态休闲景区(点);沿葫芦河形成了西岭生态公园景观带。经过县内环城游憩环的旅游开发,逐步将形成县域内公园休闲,县郊风景区(点)、休闲度假区等休闲旅游发展的趋势。

(五)乡村旅游资源丰富

我县是农业大县,至今还有80%以上的人口居住在乡村并从事农业生产活动,创造了很多乡村特色的田园景观、居民建筑、农耕文化、民族风情、乡村生活、乡土艺术等文化形态,不少地方仍保留着自然纯真的生态环境;同时,作为中国苹果之乡,农业、果业等生态农业资源广泛分布于全县,拥有葫芦河流域为中心、各乡镇为依托的大量的农业示范园、农业生产基地和乡村自然生态环境等;以田园风光、农家乐、民族民俗文化体验、现代新农村休闲、高科技生态等几种模式的乡村休闲旅游开发已现雏形。

(六)交通区位优势明显

1、交通位置优越

我县地处甘肃与宁夏两省的接界,东、北与宁夏接壤,西、南与甘肃天水毗连,西北与甘肃定西为邻,交通较为发达。公路上,从兰州至西安的312国道(312国道为甘肃东部经济的走廊和交通干道)从我县境内穿越,静庄(静宁至庄浪)、静秦(静宁至秦安)、静西(静宁至宁夏西吉县)县级公路穿越过境,从兰州、西安和银川到我县的公路行程均在3小时左右,与兰州、西安、天水、银川等周边大中城市直通班车;铁路上,我县南依陇海铁路,周边的平凉、天水、定西和宁夏固原均有铁路通过,这些城市距离我县的公路行程平均1.5小时。

我县在交通上形成了以县城为中心,以312国道和静秦公路为骨架、城乡道路干支为依托,通往兰州、宁夏、平凉、天水等大中城市的公路交通网络。我县的交通区位为静宁旅游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2、我县处在甘肃东部经济走廊以及众多的中等城市的经济辐射范围内。

我县地处甘肃东部经济走廊(兰州-平凉-泾川-西安)中部,是兰州至平凉公路的必经之地,是宁夏进入甘肃的东大门,距我县空间距离150公里以内或时间距离1.5小时以内的区域包括平凉、固原、天水和定西等中等城市,我县处在这些中等城市的中心;同时,我县亦处在“四方六边”大兰州经济圈(“四方六边”大兰州经济圈分为兰州1小时和3小时都市经济圈)3小时都市经济圈范围内,处在银川都市圈、西安都市圈的影响范围内。平凉市作为兰州、西安、银川大三角区域次中心城市地位的建立,必将加大这种影响。

众多周边的大中城市、经济圈的经济发展所产生的扩散、外溢必然会对我县的交通、城镇建设和城市形象等产生影响,从而带动我县旅游产业的发展和提升。

3、周边拥有麦积山、崆峒山两大旅游目的地景区和众多大中城市旅游市场活跃片区。

从客源市场来看,我县处于平凉、天水、固原、定西、兰州等众多大中城市的腹地,周边四个地级城市以及兰州大量的城市休闲居民是我县发展城郊休闲旅游的直接客源市场;同时,兰州作为外界游客进入甘肃的第一旅游目的地的作用,极有利于我县旅游市场向省内、国内乃至国际旅游市场拓展。

我县往东为平凉市崆峒山风景名胜区,向南有天水麦积山风景名胜区,往西有红军长征三军会师圣地会宁,县域南界为古丝绸之路(兰州-定西-天水-宝鸡-西安)的重要陆路,是西安到兰州的重要旅游线路。这些周边的旅游资源大多知名度高,其中崆峒山和麦积山为全国旅游目的地景区,旅游经济效益成效突出。我县处于这样一个旅游市场活跃的片区内,依托周边景区的旅游市场规模优势,旅游业的市场开拓有着巨大的潜力。

二、我县发展旅游产业存在的问题

(一)旅游业基础薄弱

1、旅游产业规模小

目前,我县只有成纪文化城、烽台山、文屏山等少数旅游景区(点);旅游饭店档次较低,基本为二星级;国内旅行社1家;旅游定点购物商店基本没有,仅沿成纪文化城有一条仿古商业街,但基本为本县居民服务。静宁旅游远未形成“食、宿、游、购、娱”旅游产业链,2008年,旅游收入占全县gdp不到1%,旅游经济收入低微。

2、旅游市场规模小

312国道赋予了我县旅游优越的市场区位条件,但目前旅游市场规模较小,2008年接待旅游者17.9万人次,游客除312国道过境客人外,主要来自周边地区,旅游消费水平低,停留时间短。

3、旅游设施不完善、档次较低

我县还没有专业旅游车,旅游者进入景区(点)主要靠搭乘长途公交车和出租车,景区内的旅游主要靠步行。旅游饭店设施设备陈旧,服务质量不高。由县城至景区(点)之间的道路状况普遍较差。景区建设及其服务接待设施水平尚未形成合理的布局和规模。

(二)资源缺乏有效整合

我县现有的景区(点)主要沿312国道分布,312国道上景区(点)旅游功能很不完善,使静宁旅游目前只是作为区域旅游线路的一个过境节点;我县旅游资源较好的生态农业资源大部分分布在国道南面,目前尚未形成合理的旅游空间结构,无法对全县旅游产业产生带动作用。

旅游产品开发主要停留在初级的自然观光产品和民俗文化产品层面,现有的几个景区(点)在功能上主要以农耕文化、民俗文化展示为主体,产品形式单一、重复,缺乏重量级、差异化的核心旅游吸引物。尤其缺乏吸引力强的现代化旅游设施、休闲性、参与性强的旅游项目和规模较大的旅游休闲度假中心,难以吸引追求现代休闲娱乐的旅游者。

(三)乡村景观特色性不强

全县农业产业结构以生态农业、小麦为主,作为旅游资源开发不足,整体景观表现为开阔、一望无际,田园视线单调,基本是水平的,没有“遮、障、掩”的景观效果,形成不了乡村旅游发展的垂直景观带。整体上缺乏乡村旅游的生态环境和氛围,同时缺乏相关基础配套设施建设,农业旅游资源整合开发有待进一步加强。

(四)部分品牌丧失先机

尚处于起步发展阶段的静宁旅游,还未建立一个统一的旅游形象和品牌。伏羲文化、红色文化等静宁旅游的核心吸引物,由于它们被周边县市先发抢注或者共同享用(“伏羲文化”品牌被天水先用;红色旅游处于会宁的阴影区;民俗资源独特性不足,吸引力欠缺),已经很难成为静宁特有的品牌,造成了静宁旅游品牌的缺失。

(五)人文旅游资源吸引力尚待挖掘

我县历史悠久,地灵人杰,拥有伏羲故里、中国第一大姓李氏发祥地等文化品牌,但文化价值与对旅游者的吸引力之间并不存在一种对等关系,且积淀下来的人文载体缺乏,人文旅游资源推介不力、知名度不够。成纪古城遗址作为成纪古城的见证,目前只是废弃夯土堆,周边都是种植园,既没有历史底蕴的痕迹,也缺乏景观魅力;依托成纪文化开发的成纪文化城仿古建筑群,旅游功能不完善,观赏休闲的吸引力严重不足;民俗节庆活动虽多,但规模较小,对我县旅游形象塑造作用不大。

(六)周边县市旅游资源的替代性突出

我县地处六盘山一带,是陕甘宁生态资源相对丰富的一个区域,周边市县几乎都有果业、梯田、水域等自然景观,也有以长征为主题的红色旅游资源,以农耕民俗为主题的民俗旅游资源等。如平凉市各县(区)依托农业旅游资源竞相发展乡村旅游产品;会宁大力发展红色旅游;天水的伏羲文化抢占先机等。

因此,无论是果业、水域等自然风光,还是文化和民俗旅游资源,我县在平凉地区和周边都无法形成垄断性旅游竞争力。在注意力经济时代,形象与品牌就是生产力。如何打造静宁独特的旅游品牌,是静宁旅游面临的最大挑战。

(七)自然、人文生态环境脆弱

我县地处黄土高原沟壑区,自然生态和文化生态都十分脆弱。目前许多自然景观资源,如悬镜湖、烽台山等生态环境非常脆弱,若缺乏科学合理的规划指导,盲目开发,对资源环境将造成一定的破坏。

三、发展我县旅游产业的措施

1、挖掘成纪文化资源,着力打造“华夏之根”旅游名片。

一是全面提升成纪文化城景区服务质量和功能。加强成纪文化城景区建设,修建旅游休闲设施、充实景区旅游元素,丰富景区旅游活动。真正把成纪文化城建设成为满足广大旅游者和成纪文化研究者满意的旅游景区和文化载体。

二是加大对成纪故城遗址的保护和综合开发利用。成纪故城遗址位于静宁县治平乡刘河村,为秦汉所置成纪县治,是史书记载的中国最古老的地名之一。要进一步加大对古成纪遗址的保护,严禁乱采乱挖,在编制小城镇规划和新农村建设时,突出成纪文化内涵,彰显成纪文化特色,并积极做好与秦安大地湾,天水伏羲庙的联合对接,真正把华夏之根的文章做大做强,把华夏之根的牌子叫响叫亮,吸引世界华人到古成纪来寻根问祖,朝觐旅游。

三是深度发掘成纪文化和推介精品线路。挖掘成纪文化潜力,以艺术创作、艺术展演、文化交流等多种方式展示成纪文化魅力;同时要加强与天水、崆峒山为主的朝觐之旅的对接,包装精品旅游线路;整合文化资源,形成大文化圈、大旅游圈的发展局面。

3、依托重点项目建设,着力打造“红色圣地”旅游名片。

一是创建全国红色旅游名镇。界石铺镇是中国工农红军三大主力胜利会师的地区之一,是中央战略部署中确定的会师的中心基点,是我县打造“红色圣地”旅游品牌的基地。打造“兰州—会宁—静宁—六盘山”红色旅游线路;争创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国防教育基地和中共党史教育基地;在新农村建设和小城镇建设中体现红色村镇风格,积极创建全国红色旅游名镇。

4、紧跟旅游业发展趋势,着力打造“金果家园”旅游名片。

一是整合旅游资源。我县是“中国苹果之乡”,苹果产业已具备规模效应,符合发展农业休闲旅游、生态旅游的条件。静秦公路沿线要结合“平凉金果”优势品牌,依托城镇、交通和自身资源优势,建立相应农产品生产基地,开展农业观光、度假、郊游、野餐、采摘等乡村旅游活动;在农事季节举办主题节会,吸引游客前来参观体验。

二是开展旅游培训。旅游资源禀赋好,具备发展旅游业的乡镇要积极培养“创建景区、依靠景区、服务景区”的意识,培育有条件的农户优先发展“农家乐”,推行“采摘、品尝、体验”的方法销售农村土特产,培训村民在景区从事旅游业服务工作,走“农业+旅游”的增收道路,以旅游业的发展带动城镇建设和生态农业的发展,实现农业和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5、加强旅游商品开发,建立特色旅游商品体系。

积极引导开发一批地域文化特色鲜明、艺术品位高雅、制作精良、便于携带、市场效益好的旅游商品,丰富旅游产品种类,充分发挥旅游产业的带动作用。以静宁烧鸡、大饼、苹果、成纪地毯、成纪挂毯、成纪刺绣、圣诞成纪系列旅游工艺品、旅游纪念品为主开发旅游商品。积极鼓励和支持生产企业、个体工商户自主创新、创建品牌,并向有资质的企业、个体工商户颁发旅游商品定点生产和销售证书。通过政策扶植,积极促进旅游商品的开发和销售,提高旅游商品质量,丰富旅游产品种类,形成具有静宁地域特色的旅游商品体系。

6、加强旅游行业管理,提升旅游行业服务水平。

一是加强行业管理。旅游局要加强对旅游行业的主导作用,依照《甘肃省旅游条例》、《静宁县旅游发展规划暨景区策划》中的规定,加大旅游投入,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旅游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制定旅游规划、培训旅游从业人员,加强对旅游行业的指导,加快景点景区和宾馆饭店的升级。

文化旅游好处篇3

内容摘要:本文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首先从我国古城镇旅游的现状、存在问题,并指出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现实意义,进而阐述古城镇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内涵,最后提出我国古城镇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具体对策。

关键词: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古镇旅游古镇保护

中国拥有五千年文明,悠久的历史赋予中华民族丰富的文化遗产。在古人“天人合一”哲学思想指导下发展起来的数千座现仍保存完好的古城镇是文化遗产中最耀眼的部分,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在古城镇里被继承下来,许多珍贵的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在古城镇里保存下来,古城镇是我们祖先精神家园的最直接物证,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为了保护与利用好这笔丰富的遗产,我们必须要科学地发展中国古城镇旅游,一定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处理好各方面关系。

我国古城镇旅游可持续发展的现实意义

(一)保护好古城镇是发展古城镇旅游的前提

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带来游客数量的几何级增长,越来越多的古城镇因旅游变得拥挤,甚至人满为患,导致古镇部分资源遭到损坏,原有风貌遭到破坏,污染严重,古镇环境生活环境日益恶化。建立在保护基础上的仿古文化休闲旅游应该是发展古城镇旅游的主要形式,实际上我国现阶段的古城镇旅游仍以观光为主。因此需要科学地发展古城镇旅游,走以保护古城镇资源为前提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二)处理好地方经济发展与发展古城镇旅游之间的关系

现阶段我国仍处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市场经济环境,政治经济体制仍不健全。一些拥有古城镇资源的各地方政府和当地居民为了发展经济,提高收入,追求眼前与地方利益,无度无序开发古城镇资源。导致古城镇里的许多宝贵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严重破坏乃至消失。在古城镇发展过程中,应该借鉴好的做法,总结成功经验,不断深入研究,因地制宜,处理好各方面关系,探索出一条适合中国古城镇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三)发展古城镇旅游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

古城镇是一种特殊的旅游资源,是物质资源与文化资源的统一。文化资源的主体是居住在古城镇中的原居民,所以原居民必须要居住生活在古镇里,这就要求我们在保存好人文景观的前提下必须提高原居民的生活质量,增加他们的收入,否则古城镇旅游发展会产生严重的后果。

我国古城镇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天人合一”的哲学观与“儒家”思想决定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形式与非物质文化形式。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十分注重整个家族的集居,对居住地的选择和修建非常考究,经过漫长的历史发展,逐步形成了众多具有鲜明地域文化特色的古城镇,这些古城镇群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艺术价值,是现代人寻求的精神家园,一些古城镇已经或即将成为世界文化遗产。这些文化遗产成为我国重量级的旅游资源。

我国古城镇旅游可持续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本质是古城镇科学发展,在发展过程中处理好各种关系,目的是保护好古城镇的旅游资源,保证古城镇旅游健康可持续发展。

(一)核心是“以人为本”

这里“人”就是指“古镇原居民”,各项工作要围绕原居民展开,不能脱离原居民。一方面我国古城镇旅游开发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古城镇原居民的收入,改善他们的生活质量,让原居民在实际的开发过程中享受到实实在在的益处;同时要保护原居民的切身利益,保护他们的生存权和发展权。另一方面原居民的文化传存也是中国古城镇旅游开发的重要内容之一。如利比亚的古代沙漠深处的一座小城列入世界文化遗产之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恢复了其古貌,虽然旅游者走进去仍像进入中世纪时代的阿拉伯小城,但城内没有原居民,人文景观不复存在,精神家园消失。这种只有物质存在,而没有原居民的作法使古城的内在吸引力大大减弱,旅游者的精神诉求落空。所以,在古城镇的旅游规划时,不仅要注重能否修复保护好,而且一定要重视原居民的传存问题,让丰富多彩的民俗等非物质文化形式能传存与保护下来。

(二)本质是古城镇科学发展

在发展过程中处理好各方面关系,只有发展才能提高古城镇居民的生活水平,才能为古城镇的保护提供强大的技术与资金支持。在当今中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古城镇在事实上已经成为我国不多的最后文化遗产。我国的古城镇旅游发展实际过程却是:首先“因贫而留”,而后又“因保而富”,最后才“因富而兴”。古镇旅游产生的巨大经济利益驱使拥有古城镇旅游资源的政府与地方居民都把发展古城镇旅游作为他们发展经济的重要甚至唯一手段。但古城镇旅游的发展必须要科学地发展,全面的发展,有规划的发展,而不是无度无序的发展。要作到科学全面发展,在发展过程中要处理好古城镇经济增长与社会全面发展之间的关系;处理好古城镇旅游开发与保护之间的关系,处理好地方局部利益与全局利益的关系;处理好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

(三)目的是要保护好古城镇的旅游资源

保证古城镇旅游健康可持续发展,发展古城镇旅游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为了更好的保护古城镇,否则发展就成为目光短见的发展,成为破坏历史文化的发展。只有保护好了古城镇的旅游资源,才能保证古城镇的可持续发展,古城镇所蕴涵的丰富文化价值才能持续不断地发挥,为后人保存下宝贵的文化遗产。

中国古城镇旅游开发与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一)理清思路、转变观念、加强宣传

拥有古城镇旅游资源的各级政府、古镇居民及相关从业企事业单位,首先要从思想观念上转变,牢固树立古城镇旅游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并以此作为发展古城镇旅游的核心指导思想,指导古城镇发展规划的制定。

在实际工作中,要加强宣传可持续发展理论,让公众认识其深远的现实意义及利害关系。宣传重点应该放在保护上,不仅要在客源地进行宣传,也要对古镇本身的居民进行宣传教育,让广大居民与游客深刻认识到保护古城镇资源对于自身利益与后代利益的重要性,从而使居民与游客自觉地参与保护古城镇工作。

(二)科学规划

科学规划是古城镇旅游开发的前提。规划应该是全面系统的规划,应包含古镇的经济发展、社会发展、市镇建设、土地管理、教育文化、古镇遗产的保存修复、古镇旅游等方面。规划的核心问题是要解决古城镇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关键要处理好开发与文物保护之间的关系问题。规划部门和规划专家要严格按照国家与地方的法律法规,如《城市规划法》、《文物保护法》及各地的乡规民约。做到规划先行,科学管理。规划中明确保护的程序及保护的资金来源,制定资源环境的限制条件。新建筑要与古镇保持一定的距离,注意与原来村镇风貌相协调。现在不少古镇在发展规划中以古城镇为市中心,将城市的主要功能不断向中心区集中,使开发与保护的矛盾越来越尖锐;有些古城镇在规划中不注意对整个历史风貌的维持,如周边广告、商业标志、电力通信电缆、路标及街道装饰与历史环境不协调,造成视觉污染等等,这些问题在今后的规划和管理中都应注意。

(三)遵循政府主导、市场运作为手段的原则

古城镇旅游的开发不同于其它旅游资源的开发,应改变以前纯粹依赖市场的做法。坚持以政府为主导、市场运作为手段的原则。由政府专门成立旅游开发领导小组,进行古城镇的旅游开发工作。由政府负责制定相关的政策法规,实施统一规划,加强市场统一管理,强化监督权利。由于政府是站在宏观全局的层面上来规划管理古镇旅游这一产业,所以政府相对能较好地统筹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兼顾到社会的发展,能够协调好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之间的关系。

(四)加强立法

保护古城镇旅游资源,保证古城镇旅游健康发展,要建立在立法基础上。以法律的形式来规范、保护、开发古镇旅游,做到有法可依,执法必严。如山西省人大常委会就通过了平遥古城的保护条例,从法律上保证了山西平遥古城文化遗产能够得到很好的保护,政府同时为古城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制定了很多的保护性政策。通过立法保护古城镇可持续旅游的作法具有刚性,立法是保护古城镇旅游资源及保证古镇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

(五)遵循保护优先原则

在旅游开发过程中,当遇到多种利益发生冲突且难以平衡时,要遵循“保护优先”的原则,顾全大局,以长远、全局利益为重,而不能只顾眼前与地方利益。要树立“古城镇旅游开发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古城镇保护”的古城镇旅游开发理念。由于历史原因,导致我国古城镇很多文化遗产遭到严重破坏甚至消失。对于那些受损或消失的部分,在原真性、整体性、可持续性的基础上,坚持“修旧如旧”的原则;对于现存较好的文化遗产,一定要十分珍惜,要尽最大努力保全它们,在实际工作中,遇到争议先搁置。

(六)遵循合理开发原则

合理开发,就是一方面要做到有约束、有限制的开发,尽量少开发,多利用,尊重历史的原貌,不能为追求短暂的经济利益而牺牲整个古城镇的历史文化价值,杜绝缺乏科学规划的盲目开发。重复建设的粗放型开发模式不能采用,侧重软开发,即文化价值方面开发;另一方面要充分考虑古城镇的环境容量、资源承载力,严格控制游客数量,严防由于游客的超载带来古城镇生态环境、文化遗产的破坏。

(七)实施创新的积极营销策略

每个古城镇结合自身特点,从不同角度创新出适合自己的营销手段保持古城镇对游客的吸引力,维持和延续古城镇的旅游生命周期,促进古城镇旅游的发展。如果不是世界和国家文化遗产的古城镇要积极去申请,在申请过程中就会扩大国际国内影响。如果申请成功,则将获得联合国相关组织、国家、地方政府各方面政策的支持,大大拓宽了发展所需要的资金及技术支持。又如为了适应当前休闲度假旅游、增值旅游的新潮流,主题特色化就是一种很常用且重要的营销方法,深入挖掘古城镇的文化内涵,显示不同的个性风格和人文环境,形成自己的文化品牌,以此来吸引文化旅游者。

结论

发展是硬道理,当然古城镇也要发展。但由于古城镇蕴藏有大量的文化遗产,具有特殊历史文化价值,它的发展同时必须要肩负保护古城镇文化遗产的历史使命。丰富的文化遗产使古城镇依靠旅游产业快速发展,发展旅游产业是为了提高古城镇原居民的生活质量,同时达到更好地保护古城镇的文化遗产目的。要作到上述的良性循环,就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处处“以人为本”,坚持科学发展道路,坚持科学规划、政府主导、合理开发、保护优先的原则,坚持通过立法形式来保护古城镇旅游资源,保证古城镇旅游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余丹.资源开发与市场.中国商业出版社,2003

2.周庄镇党委、政府.周庄镇志,1992

3.科学发展关学习读本.学习出版社,2004

文化旅游好处篇4

一、天水市旅游文化资源开发现状、问题与不足

天水是中华民族和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至今已有8000多年的文明史、3000多年的文字记载史和2700年的建城史。以伏羲文化、大地湾文化、秦早期文化、麦积山石窟艺术文化和三国古战场文化为代表的五大文化,构成了天水丰富独特的历史文化体系。

(一)开发现状

天水境内文物古迹众多,人文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全市现有文物保护单位296处,其中部级13处、省级45处,有旅游景点228处,a级景区29处,其中80%以上为人文景观,形成了古石窟、古遗址、古建筑、古墓群、古战场交织、奇景竟秀的旅游胜地,其中尤以伏羲文化、大地湾文化、先秦文化、三国文化和石窟文化为典型代表,构成了天水独具特色、丰富多彩的文化旅游资源,也为把天水打造成为全省文化旅游高地和全省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发展区提供了先决条件。

2013年全年接待游客1330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75.28亿元,同比增长28.14%和29.26%。2014年上半年,全市接待国内外游客905.5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50.59亿元,同比增长28.5%和28.11%。

(二)问题与不足

一是旅游开发尚处在初级阶段,产业综合效益不高。全市旅游景点数量多、体量小,缺少有影响力的精品景区(点)和旅游热线。旅游企业规模较小,市场竞争力不强,“吃、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发展水平不高、相互间发展不够协调,景区、饭店、旅行社和企业之间还没有真正形成紧密型的利益共同体。

二是管理体制不健全,景区(点)开发各自为政,整体优势难以发挥。融资渠道单一,导致资源优势难以转变为经济优势和市场优势,加之整体宣传推介“合力”不够,与文化、体育等相关产业的融合的深度和广度不够,影响了旅游产业发展的速度和质量。

三是旅游人才相对不足,现代技术应用滞后。受经济发展水平和思想观念滞后的影响,全市旅游人才短缺和从业人员素质不高的问题同时并存,电子商务和网络信息技术对旅游产业发展的贡献率仍然偏小。

四是城市交通发展滞后。对外交通中铁路占主导地位,公路交通方面主要问题是公路等级低、尚未形成通常的东西和南北大道。其次市内交通站点与各类交通标志太少,景区交通建设也严重滞后。

二、天水旅游文化资源深度开发模式分析

目前天水市文化旅游大部分还停留在观光游览的基本层次,因此要深入挖掘资源层次,进一步提升旅游活动的层次,实现游客的多种选择。依据天水旅游文化资源的地域分布、营销理念、主打产品和受众等要素,本文提出市场导向模式、资源导向模式和组合集聚模式三种深度开发模式,可分别开展观光旅游、休闲度假旅游、民俗风情旅游、节庆旅游、会议科考旅游、探险旅游、生态旅游、学艺旅游、特色购物旅游等多种旅游产品。

(一)市场导向模式

由于天水市毗邻西安、兰州两个省会城市,市区经济发展水平和基础设施条件较好,因此具有良好的客源市场,可开发观光和会议等旅游产品。其深度开发的模式主要依托本市州县、兰州和西安等周边庞大的客源市场和方便的接待设施,如在伏羲庙、麦积石窟等景点可充分利用市区完善的基础设施,形成较大的接待规模。游客可以在市区住宿游玩,购买旅游商品,出行方便。

(二)资源导向模式

天水市的旅游文化资源丰富,史迹数量繁多、文化发达,汇集着各种不同时代的文化。很多景点和文化都具有不可复制性,例如伏羲文化、大地湾原始部落文化、秦早期文化、石窟文化和三国古战场文化等为主五大历史文化,构成了丰富的历史文化渊源。具有极高的科研研究价值。这种模式主要的受众是带有专业性质的、生态意识强的小众市场。

(三)组合集聚模式

文化旅游好处篇5

延安是国家首批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又是全国爱国主义、革命传统教育基地,有着得天独厚的人文与自然旅游资源,旅游业已成为市域经济的主导产业之一。

一、旅游市场的基本情况

(一)延安旅游资源状况。

延安历史文化底蕴深厚,自然风光独具特色,旅游资源具有丰富性、唯一性和垄断性的特点和优势。

自然风光地域性十分明显。延安是全球黄土分布面积最广、最集中、地貌最典型的地理单元。黄河壶口瀑布国家地质公园、洛川黄土地质公园、黄河乾坤湾蛇曲地质公园三处地质奇观;劳山、蟒头山国家森林公园具有很高的观赏性、科研性和独特性。

历史文化古迹丰富。人文初祖黄帝陵、中国古代高速公路秦直道、钟山石窟、清凉山道观、范仲淹的嘉陵书院、杜甫祠、木兰祠等5508处历史文化遗迹。红色革命遗迹独树一帜。延安是中国革命的圣地,拥有枣园、凤凰山、杨家岭、清凉山等革命旧址350多处。这不仅是难得的旅游资源,而且是红色传统教育的精神家园。

原生态地域文化具有典型性。陕北剪纸、陕北民歌、陕北农民画、陕北说书、延安五鼓等一批非物质遗产具有浓郁的观赏性、艺术性,在国内外享有很高的知名度。

(二)旅游基础的基本状况

旅游景区建设。目前,延安市对外经营的旅游景区景点已经达到35处,其中红色旅游景区景点20处;全市有国家5a级景区1处、4a级景区4处、3a级景区2处、2a级景区3处。旅游的服务设施。目前,全市有旅行社42家,旅游接待宾馆饭店有92家,旅游企业130多家,旅游相关产业从业人员达10万人以上。

旅游交通。在公路方面,包茂高速.,青兰高速南北沟通、东西联结的高速公路骨架已经形成。在铁路方面,延安至北京、上海开通了红色旅游特快列车。在民航方面,开通延安至北京、广州的航线。

(三)旅游产品市场情况。

市场主体。目前,全市共有旅游产品专业市场1个,从事旅游服务与产品销售的企业120余户、个体工商户1000多户、从业人数1.5万人。

旅游产品结构。目前,延安旅游产品市场主要有陕主要是由四类产品构成,分别是销售陕北土特产,销售红色纪念品,文化音像制品以及陕北剪纸、陕北农民画、毛麻刺绣等民间工艺品。

二、旅游市场存在的问题

(一)旅游资源结构不合理,资源开发利用率低。

黄土地质公园等具有很高学术性、观赏性的自然遗产,开发和利用的深度和广度远远不够,没有很好地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人文文化资源利用和开发的不合理,历史文化古迹与红色景点不能协调发展。红色旅游一枝独秀,文化古迹却黯然失色。

(二)红色旅游市场化水平低,环境差。

红色旅游的市场化运作很低。主要体现在红色旅游的客源构成比较单一;红色旅游产品开发单一,游客活动形式比较单调。这些充分说明,红色旅游还停留在政府主导的阶段,亟须迈向成熟的市场化发展。

旅游景点同质化。目前,红色旅游景点基本处于“小而会、小而散、低水平分布”的状态。一是规模景区少,内容相同。枣园、王家坪、南泥湾等景点都是故居开放与文物阵列,同质化的东西多,差异性的东西少。二是旅游产品规模小,结构单一。大多是个体经营零散地出售纪念品、土特产和工艺品。尤其是土特产品质量差、包装粗糙很难激起游客的购物心理。

红色景点发展受到了限制。鲁艺旧址淹没于居民区;凤凰山旧址、杨家岭旧址藏于街道的背处。一些尚未开放、开发的红色资源,有的目前甚至是居民的宅院。

(三)旅游产业缺乏文化内涵。

黄土风情文化没有挖掘和利用起来。陕北民歌、陕北说书、陕北道情是原生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前没有很好地旅游产业结合起来,平台展示与交流互动上基本缺失,景区没有民间艺术表演和相应设施,没有展示黄土风情文化的任何文化活动。

(四)旅游基础设施滞后,制约了旅游业的快速发展。

延安城区抗大旧址、凤凰山、杜公祠、鲁艺旧址等地无处停车。旅游景点设施没有符合旅游规范的公厕和先进的环保设施,以及供游人休息的场所。一些景点接待服务设施不完善,游客饮水需要自备,吃饭在露天小摊,既不美观,又不够安全卫生。

(五)人员素质有待提高,服务行为有待规范。

一是导游人员素质低,水平不高,甚至存在着无证执业的野导游,难以适应现代旅游业发展的需求。二是旅游产品销售的商贩大多为农民,既不会讲普通话,更何况外语。这与游客存在语言交流障碍。三是旅行社存在虚假宣传或欺诈游客行为,商贩出售假冒伪劣商品,严重损害了游客的合法权益。

三、加快旅游产业发展的建议

延安旅游的发展坚持“经济功能、社会功能、文化功能、生态功能”并举,按照“大旅游、大市场、大产业”的发展理念,进一步做大做强旅游产业,更好地服务于区域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一)坚持保护与合理开发并重的原

则,将旅游资源转化为经济优势。

非物质文化资源的保护和利用。既要保留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原生态和本真性,又要通过旅游开发向外界宣传推广,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生产性保护方式,加以合理利,为旅游业发展注入新鲜元素。传统表演艺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注重原真形态展示的基础上,进一步艺术加工,升华为具有特色的文化旅游项目。

自然资源的保护和开发。延安是典型的黄土地理单元具有独特性、观赏性和科研性。选择比较典型的区域应该建立黄土地质公园,加快自然遗产保护和开发,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在此基础之上,可以申请世界自然遗产保护名录。

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和开发。一是历史文物的保护。首先是狄青寨、上郡故城、战国长城等历史古迹的保护。其次要对历史文化遗迹进行合理开发,使之成为新的旅游景点。二是红色革命遗迹的保护,对一些革命遗址不是树碑明示,而是合理加以保护,尤其是居民所占的遗址,要逐步退出,切实予以保护,切莫使之消失。(二)继续坚持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的发展原则,做大做强红色旅游产业。做好景区的规划。全市培育形成6个重点红色旅游景区(延安革命圣地中心区、南泥湾红色旅游区、子长红色旅游区、红都志丹旅游区、吴起红色旅游区、洛川黄龙红色旅游区),配套完善5条红色旅游精品线路(延安———南泥湾———壶口、延安———南泥湾———洛川会议旧址———黄帝陵、延安———民俗安塞———子长陵———延川乾坤湾、延安———红都志丹———吴起镇、壶口———茶坊———杜甫羌村———直罗镇———秦直道)。

丰富旅游的文化内涵。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重要载体。必须加强文化和旅游的深度结合。一是要活化红色旅游,让资源动起来,增加游客的参与性,让游客在参与中接受红色文化。二是深度开发红色旅游纪念品,鼓励创意制作符合地方文化特点的文化旅游工艺品(纪念品),挖掘旅游品牌的形象价值,拓展旅游品牌的产业链条;旅游部门积极创造条件,加强文化旅游工艺品(纪念品)的市场推广,逐步提高工艺品(纪念品)的信誉和影响力。鼓励有创新特色的文化旅游工艺品(纪念品)申请外观设计专利,加强对文化旅游工艺品(纪念品)的知识产权保护。三是做好土特产的深加工与设计包装,提升土特产品品质。同时要加强陕北土特产的地理标识保护。四是挖掘和利用好黄土文化与红色旅游内涵。积极支持文化演出企业发展,多形式展示以陕北民歌为代表的黄土文化,通过红歌会等形式丰富红色旅游。五是建设红色旅游主题公园,可发采用大唐芙蓉园的模式再现延安革命年代的真实生活。

整合红色旅游资源。一是市内小格局整合。打破县区之间行政分割,建立全市统一的旅游市场,全市共打一个品牌,打造一个圣地名片,按照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市场共建、线路互联的原则,对革命旧址进行统一管理、统一规范。二是实施区域合作,打造全国红色旅游大品牌。江西、贵州、甘肃、四川等省市是红色旅游的富集地区,从发展大旅游的思路出发,按照时间、地域、人物、事件等历史脉胳,组合成多条概念性红色旅游线路,形成以点带线,以线联面,点面有机结合的红色旅游圈。

(三)积极培育旅游人才,提升从业人员素质。

加大旅游人才培训,重点开展导游和讲解员培训,努力培训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文化旅游人才队伍。加强服务行业人员的管理规范从业行为,提升服务质量。

(四)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一是要做好景区周边综合整治,坚持清理侵占景区的行为,尽快恢复景区原貌,改善景区环境。二是加强旅游产品市场建设,彻底改变“小而散”的局面,可在枣园风情街的基础,城区建设一条旅游产品专营街。对非景区旅游产品经营户实行集中经营、集中管理,充分发挥集约化经营优势。三是加大服务设施硬件建设,坚决取缔餐饮、商品零售的露天经营行为,一律实行入室经营,创造良好的旅游环境。

参考文献:

[1]延安市旅游局,《旅游业2012年统计公报》.

[2]陈仙波等.浙江省旅游业“十五”计划与至2020年旅游发展规划纲要专题研究报告.

[3]许文建。河北省区域文化旅游资源立体开发。2007,7.

[4]龚绍方.旅游规划与开发[m].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2007,(1).

作者简介:孙晓娟(1977-),女,汉族,陕西省延安市人,陕西省委党校硕士研究生,专业: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文化旅游好处篇6

论文摘要:分析了河南省部级旅游资源的种类、数量和分布情况,讨论了河南省部级旅游资源开发利用价值、成效和意义。提出了促进河南省部级旅游资源持续发展的若干建议。

一、河南省部级旅游资源综述

部级旅游资源指的是国务院及中央、国家有关部门同意(批准、核定、评定、确定)公布的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能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可以为旅游业开发利用,并可产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各种旅游资源。

河南省现有15种部级旅游资源,即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全国重点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汉族地区道教全国重点宫观、部级自然保护区、国家森林公园、国家地质公园、国家水利风景区、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全国工业旅游示范点,其数量共计203处(含一处多种的部级旅游资源)。

上述203处部级旅游资源中,有l7处为一处多种的。如龙门石窟既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又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白马寺既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又是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风穴寺及塔林既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又是国家森林公园,中岳庙既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又是汉族地区道教全国重点宫观,殷墟既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又是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鸡公山既是部级自然保护区又是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红旗渠既是国家水利风景区又是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鄂豫皖苏区烈士陵园既是全国重点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又是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嵩山既是国家地质公园又是国家森林公园还是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云台山既是国家地质公园又是国家森林公园还是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和国家水利风景区。www.lw881.com

河南省部级旅游资源以历史文化遗产为主,这类资源的数量最多,影响最大,而这些资源又主要集中在郑州、洛阳、开封等城市,这也是河南省旅游资源的特色和优势所在。一处多种的部级旅游资源,更能够说明此处旅游资源的多重价值和重要性,在旅游资源的开发过程中,应该着重予以宣传,提高其知名度,在旅游市场中树立起“品牌资源”的形象。同时,对于这些多重的部级旅游资源,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更应该加大投资力度,努力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现实的旅游产品优势,在这个过程中,最重要的就是要体现资源本身的特色,真正把“品牌资源”转化为“品牌旅游产品”。

二、河南省部级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

首先,当地政府重视是首要条件。早在1998年河南省人民政府就做出关于加快旅游业发展的决定,指出,要把旅游业作为优先发展的支柱产业,列入河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2001年7月26日河南省人民政府更是在《关于加快旅游业发展的实施方案》中指出,加快旅游业发展的指导思想以及旅游业发展的工作重点是在“十五”期间,集中力量重点开发一条以郑州、开封、洛阳三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为核心的黄金旅游线路;在规划建设的四个具有不同地方特色的旅游景区中,有三个是部级旅游资源,即嵩山、伏牛山和太行山。同时,在培育的18个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旅游精品景点中,也有13个是部级旅游资源:龙门石窟、少林寺、白马寺、河南博物院、红旗渠、殷墟、虢国墓、太吴陵、石人山、王屋山、云台山、喳岈山、鸡公山。由此可见,河南省政府在开发利用省内部级旅游资源方面给予了高度重视,并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做出了相应的规划,以发挥其作用和优势,促进旅游业更好的发展。

其次,旅游企业需要调整好自己的营销策略,打好“古都”、“黄河”、“功夫”、“寻根”、“赏花”的旅游品牌,积极提高服务质量,围绕在部级旅游资源基础上开发起来的拳头产品,针对市场进行不同的产品重组和深层次开发,充分挖掘其历史文化内涵,使旅游资源得以真正有效地利用。其中,旅游线路的设计就是旅游企业进行营销的核心部分,针对河南省部级旅游资源的特点,可以围绕三条主线进行开发,即历史文化遗产线路、宗教文化旅游线路和红色旅游线路。一方面,河南省有8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98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些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主要集中在郑州、洛阳、开封、安阳等几座城市及其周边,可以以历史文化遗产游为主题,充分发挥河南作为一个文化遗产大省的资源优势。另一方面。洛阳龙门石窟、白马寺、嵩山少林寺等部级旅游资源,作为以佛教为主题的景区、景点,可使河南省的佛教文化旅游大放异彩。同时,河南省共有5个全国重点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和9个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其中,新县被国家旅游局定为“30条红色旅游精品线路”、“100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建设重点县,确立了它在武汉、郑州及周边地区客源市场的地位,在北京、郑州、武汉等大中城市组织红色旅游推介活动,先后参加在武汉举行的鄂豫皖红色旅游研讨会和大型推介活动,促成“挺进大别山——鄂豫皖红色之旅首发式”,举办了河南省百万青少年“红色之旅”文化节启动仪式。一系列的推介活动使武汉、郑州主客源市场增长稳定,周边游客络绎不绝。以新县为中心,联合其他有关部级旅游资源进行红色旅游线路的开发,也是一条利用部级旅游资源,实现其效益的途径。

自1995年以来,河南省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积极响应国家旅游局开展的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的号召,在当地党委、政府和城市有关部门的共同参与下,按照《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检查标准(试行)(修76订本)》以及《附加项目检查标准》,投入到创优活动中来,在名城旅游业的发展史上,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其中,郑州、开封、安阳、濮阳和洛阳经过努力,已先后被命名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

由国家旅游局制定,国家技术质量监督局(现为国家质量技术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分别于1999年、2003年的《旅游区(点)质量等级的划分与评定》是我国在旅游标准化建设方面的一个创举,自1999年以来,河南省部级旅游资源的相关部门、企事业单位积极投入到国家等级旅游区(点)的创建活动中,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据统计,现有34处部级旅游资源已创建成为国家等级的旅游区(点),其中,2a级有8处,即偃师县商代尸乡沟商城遗址、禹县均台均窑遗址、焦作市群英湖风景名胜区、济源市济渎庙、辉县市百泉、新乡县京华园、新乡潞简王陵、鹤壁三兴康乐村。3a级有4处,即洛阳邙山陵墓群、洛阳千唐志斋石刻、花果山国家森林公园、三门峡甘山森林公园。4a级有22处,即洛阳龙门石窟、洛阳白马寺、嵩山地层构造国家地质公园、红旗渠、北宋东京城遗址、龙峪湾国家森林公园、三门峡虢国墓地、云台山国家森林公园、大丕山摩崖大佛及石刻、石人山风景名胜区、焦作博爱青天河风景名胜区、安阳殷墟、崦岈山国家地质公园、嵩山风景名胜区、濮阳戚城遗址、南阳内乡县衙博物馆、开封铁塔公园、新乡京华园景区、信阳南湾湖风景名胜区、信阳鸡公山风景名胜区、洛阳嵩县白云山国家森林公园、巩义康百万庄园。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特别是旅游业的不断发展,河南省国家旅游资源的种类和数量将越来越多,我们应继续贯彻落实有关政策法规,依法增强大旅游的发展意识,一处多种的部级旅游资源由于分属多个部门,在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上要协调好各种关系,避免矛盾冲突。

三、促进持续发展的若干建议

第一,要使河南省的部级旅游资源发挥其自身的经济效益、文化效益和社会效益,就必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对其进行有步骤的重点开发,而开发必须在保护的基础上和可行性分析论证的基础上进行,使之与经济、社会、文化、环境的发展相协调。开发不能以生态环境破坏为代价,因为旅游业早就不是人们原以为的“无烟工业”了,旅游业的发展不仅会带来工业排放和工业垃圾,而且旅游者的大量涌入也会给目的地的环境带来不可估量的破坏,因此,寻找开发与保护的平衡点是河南以及所有旅游目的地所要解决的问题。焦作的成功

经验值得借鉴,由于实施政府主导型旅游发展战略,焦作实现了从“黑色印象”到“绿色主题”的转变,2004年,焦作云台山景区黄金周期间的游客人数达到全国第8名,门票收入达到全国第5名,超过了故宫,焦作旅游业异军突起,由此产生的“焦作现象”更是引起了全行业的关注。

第二,尽管河南省8座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中已经有5座成为了全国优秀旅游城市,但是,南阳、商丘、浚县三座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仍需要继续努力,争取早日成为全国优秀旅游城市。另外,河南省虽已有了27处部级旅游区(点),但还有170处尚未创建,这些尚未创建的部级旅游资源应积极努力,争取早日成为部级旅游区(点)。

第三,认真贯彻落实2005年l2月通过评审的《河南省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并在发展中进一步完善和改进。

规划确定的嵩山文化旅游区、南太行山山水生态旅游区、伏牛山休闲度假旅游区、桐柏一大别山红色旅游区、豫东平原文化旅游区。五大旅游区涵盖了多处河南省部级旅游资源,如嵩山风景名胜区、焦作太行山猕猴自然保护区、伏牛山部级自然保护区等。

进一步实施“主打少林、带动中岳、整合资源、同步培育”的品牌带动战略,通过整合培育,中远期逐步打响“至尊中岳”品牌,形成以少林寺为核心的强势旅游产品。加强品牌运作策划、总体规划,整治老景区,开辟新景区。

文化旅游好处篇7

一、越南广西原生态旅游资源信息结构分析

原生态旅游资源信息结构是指旅游服务贸易者、旅游者对原生态旅游资源象征符号处理,特别是审美符号、设计符号和形象符号处理的有机组合,它是信息处理活动、文化资本的积累与传承、信息流相互作用的结果,具体表现为:原生态旅游服务贸易发展,使不同旅游者考究和享受了大自然和人类的文化信息,同时得到愉悦、受到启迪,这一信息处理过程,也是服务贸易者创新、问题求解的过程;而文化资本的积累与传承就是旅游者、服务者的学习,它是“语言”,诠释着信息处理活动这一“语言”;它也是“代码”,解读着“创新”这一“信号”,它也是充当工作场所问题求解的“语言行为”的条件;信息流能促进文化资本的积累,使之有效地用于信息处理活动。

越南、广西是近邻,同属北部湾地区,原生态旅游资源丰富,而作为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原生态旅游资源利用程度偏低的区域,旅游服务贸易发展水平不高,使其信息结构呈现以下特点。

1.以观光型旅游产品为主,信息处理水平低

越南、广西仍以观光型旅游产品为主,使旅游者对审美符号、设计符号和形象符号的处理时间有限,服务贸易效益不高。例如虽然越南人均游客的逗留时间由1994年9.2天,上升到2005年、2006年度16天、18天,但是旅游的人均日消费由80美元却下降为74美元、76美元。广西旅游服务贸易发展以城市为核心,以获得国家a级旅游景区最多的桂林为例,虽然与1995年相比,接待过夜旅游人数、旅游收入逐年上升,平均每一过夜旅游消费者消费额2005年、2006年分别为220美元、240美元,却明显低于1995年的452美元。同时越南、广西大部分旅行企业处于办公自动化阶段,只有少量企业开始应用管理信息系统辅助管理。目前95%的美国旅行企业都已实行全球分销系统(GlobalDisributSystem,GDS),即使欧盟国家中应用程度较低的英国也达到60%。由于越南广西的旅游服务的专业化水平不高、信息处理水平低,使经营规模小,组团能力有限,旅游服务贸易发展水平不高。

2.文化资本的学习与传承,越南优于广西

文化资本的学习与传承既包括某个社会或某个社会群体的文化和艺术,也包括生活方式、共处方式、价值观体系、传统和信仰。越南广西都是多民族集聚地,但是从民俗、民风、民族音乐的传承上看,越南明显优于广西。越南是54个民族的集聚地,各个民族都保留着自己独特的历史文化和风俗习惯,目前全国大约有240个民间传统节日,其中北部132个,中部63个,南部45个。享誉世界民族音乐和民俗有:水上木偶戏,位于九龙江平原的水上集市,西原地区特有的钟鼓演奏和极具西原风情的芦笙“丁南”、号角“奇巴”等传统民间乐器,顺化的宫廷音乐和舞蹈,在古都会安有古老的手艺村等。而广西的少数民族数量多而且支系复杂,丰富的旅游文化资源正在逐步挖掘。作为95%的壮族人口集聚地,那坡的黑衣壮、龙州天琴的长衣壮都有深厚的本民族支系传统文化,具有音乐创作、表演、接受“三位一体”特征的原生态民歌以壮族歌圩的形式得以传承;作为世界瑶族支系最多的金秀瑶族自治县就有盘瑶、茶花瑶、花篮瑶、山子瑶、坳瑶五个支系,其“石碑制”作为“民族习惯法”得以传承。

从历史文化的传承上看,越南的知名度及保护度明显优于广西。越南作为多宗教国家,并有上千年的建国历史,现存约有300多个文化历史遗迹遗址,其中:顺化历史建筑群、美山塔、会安古城都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而广西虽然以“三分漓水七分湘”桂林兴安灵渠的精巧设计、桂平金田村太平天国遗址、“天下第一鼓楼”的三江风雨桥、壮族歌手刘三姐传说等而闻名,但是仍未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或“自然遗产”。

3.信息流速逐步提高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双方的旅游服务贸易增长速度稳中递增,使信息流速加快。越南自20世纪90年代初才真正经营旅游业,1986年到越南旅游的国外游客只有2万人,1990年达到了25万,到1996年,旅游业一跃成为越南的第四大创汇支柱产业,1997年后游客增速减缓(增幅6%)。主要客源国(地区)为中国台湾省、法国、日本和美国。而广西作为中国旅游资源丰富大省,从建国初(1945年)开始就发展旅游服务贸易,现在已经初具规模,国际游客占全部游客比重由2002年的48.95%逐年上升,至2006年的61.19%。随着越南、广西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对外开放度的加大,旅游服务贸易增长速度呈稳中递增趋势,只是2003-2004年受“非典”、“禽流感”的因素影响,越南、广西的国际游客增长率、旅游收入增幅有所下降。

二、越南广西原生态旅游资源信息资本化与服务贸易发展对策

越南广西原生态旅游资源信息结构与激励机制的有效连接会形成“信息资本”。信息经济学的研究表明,在信息不对称条件情况下,拥有信息资源优势的一方凭借其优势直接或间接获取价值增值或经济效益。由于越南广西原生态旅游资源的惟一性、不可复制性,使其明显处于信息优势一方,通过对原生态旅游资源的象征符号处理,特别是审美符号、设计符号和形象符号的处理用于不断增值、盈利和积累财富,使信息结构特有的人力资本所产生的租金得以实现,从而实现了信息资本化。

1.越南广西原生态旅游资源信息资本化的可能性

(1)越南广西原生态旅游资源的惟一不可替代性具有信息优势。原生态旅游资源是特定空间资源组合,是多种多样的动植物、微生物、人文历史因素等相互作用,使系统能够利用充分内部空间和能量,实现自我循环的一个相对封闭的系统。原生态旅游资源相对于人们无限增长的旅游需求的稀缺性,使资源拥有者具有信息资本的垄断权,通过对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渠道、企业品牌、商标、专利等的产权保护或进行保密,就能保证其所有者获得最大利润。

越南位于中南半岛东部,属于热带季风气候,地形狭长,呈S行,陆地面积32.9万平方公里,拥有以热带雨林为主要特征的多种动植物及各种珍奇鸟兽的特殊生态体系,并以海滨景区居多的自然景观,其中下龙湾、风芽格邦国家公园被列入世界“自然遗产”。而广西地形呈盆地状,地处亚热带,横跨热带、亚热带、中亚热带和北亚热带,行政区域面积23.67万平方公里,拥有以丘陵为主、物种的多样性与喀斯特地貌发育良好并存的世界独特的自然山水景观,“山水甲桂林”就是鲜明的标志。双方都是多民族的世代居住地,地域变化的多样性结合当地民族的风土人情、服饰民居、风物特产、歌曲戏曲、美食餐饮等使原生态旅游资源地域特色明显,信息优势明显。根据统计,越南、广西的旅游资源丰富、类型齐全。目前,越南全国共拥有约898个旅游景点,其中包括554个自然景区和344人文、历史景点。其中胡志明市、河内首都、顺化、广宁、广南省拥有的景点数量最多,分别拥有43、40、34、33和32个旅游景点。广西拥有《中国旅游资源普查规范》(试行稿)中所列的6类74种旅游资源类型,此外,还有《规范》中未列入的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和跨国旅游资源等。据统计,广西现已初步开发的旅游景区(点)达700多处,占全国的二十分之一。2006年被列入国家a级旅游风景区的59个,列入4a级、3a级、2a级的旅游区(点)名录分别为28、24、7。2007年广西已获批准的部级生态示范区11个。全区建成各类自然保护区73个,其中部级自然保护区14个,比上年增加2个。

(2)信息资本与文化资本融合加速了信息流动。越南和广西相邻,两国山水相连的地理位置,历史悠久的人文风俗形成了中越边境一带的旅游资源富矿:广西的北海银滩、凭祥友谊关、德天瀑布等景区和越南的海上胜地、世界自然遗产下龙湾等都是闻名遐迩的风景旅游区。中越边境也是中越两国壮、瑶、苗、侬等少数民族世代居住地,广西是国内第三大侨乡,祖籍广西的海外侨胞有300多万人,其中80%居住在东南亚,构成旅游资源合作利用的基础,使信息流速加快,旅游服务贸易的空间近邻效应明显。2004年~2005年间中越边境游热潮使中国成为越南首要客源国,中国游客增长率分别为12.26%、10.2%,明显提高了同期的国际游客增长率,由此越南旅游收入快速增长分别增长了4%、15.38%;同时形成了广西旅游新的增长点,到广西的越南游客增长率分别为65.43%、33.11%,使到广西的国际游客增长率分别提高为74.4%、29.9%,广西旅游收入增长率也分别提高到79.7%、31.6%。随着2006年到越南的中国游客的大幅下降,增长率仅为-21%,尽管俄罗斯、韩国等客源相应增多,但是越南旅游收入增幅明显下降,仅为6.7%。而2006年到广西的越南游客增幅为33.57%,与上期基本持平,明显高于国际游客的增幅14.8%,广西旅游收入增幅为22.4%。由此说明,良好合作关系的建立和发展,信息流速增强,必然使双方旅游服务贸易影响力随着空间距离的减小而进一步增大。

2.越南广西原生态旅游资源信息资本化的必然性

(1)信息经济加速了越南广西原生态旅游资源信息的可流动性。越南、广西丰富的原生态旅游资源大多分布在交通不便的山区、沿海地区,资金缺乏使旅游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数量少、落后,加上通讯不便、促销乏力,旅游产品可进入性差。此外,旅游服务贸易发展还与产业决策者、当地居民的知识结构、文化底蕴、习俗认知密切相关。随着经济全球化,信息经济加速发展,使越南广西的相关政府经济采取措施,促进旅游服务贸易发展,加速了信息流动。越南开始实施2006年~2010年国家旅游行动计划和实施《旅游法》,并继续放宽旅游出入境限制,加强旅游宣传推广力度,强化旅游业市场管理、加大对旅游从业人员的培训力度,并按照生态特色及地域条件进行了分区规划和发展,加快了引进外资的步伐,2007年越南政府审批47个外资旅游服务项目,共计18.6亿美元资金。项目数量比2006年增加2倍,投资金额相当于此前7年~8年的投资总和。广西在《广西旅游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的基础上,抓住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纳入国家发展规划的契机,制定和实施《北部湾发展规划》,超越行政区域限制,对各种生产要素进行综合考虑,确定了环境脆弱地区的旅游生态区的保护,并逐步实施经济补偿,力图减少了当地农民对自然资源的过度破坏,促进农业生产专业户提高生产效率,增加供给。此外,在跨国旅游合作方面,在2003年12月30日开通中国广西防城港——越南下龙湾直达航线的首条“黄金线”基础上,越南广宁省旅游厅与广西旅游局达成了2007年~2008年旅游合作协议。根据协议,双方将加强旅游业的联合宣传促销及其他方面的合作。

(2)旅游偏好变化促进了越南广西原生态旅游资源信息资本化。信息经济学认为,时间流逝的过程是信息或知识的累积过程。任何累积信息都能够成为经济发展中可以利用的生产性投资。随着时间的推移,旅游者对必要累积信息认识逐步加深,对审美符号、设计符号和形象符号的处理发生变化,旅游偏好由充满象征符号、“地点神话”的文化旅游代替了物质的“沙滩、阳光、色情”旅游。例如,正是基于“刘三姐”传说的旅游偏好的加强,使广西桂林阳朔“印象·刘三姐”创意产业集聚效应突出,获得一定经济效益。据统计,“印象·刘三姐”的推出,已将游客在桂林停留的时间延长了0.34天。“印象·刘三姐”门票收入快速增长,直接经济效益由2004年6000万元到2006年超过1.1亿元;2007年演出总场次已超过1000场,观众超过160多万,3年票房冲破2.5亿元,成为中国(深圳)文化产业博览会单项意向合作协议金额最高的项目,高达18亿元。

3.促进越南广西原生态旅游资源信息资本化与服务贸易发展的对策

(1)完善原生态旅游资源信息结构。原生态旅游资源信息结构不是认知符号的流动或者信息流,而是审美符号、设计符号和形象符号的流动、文化资本创造、通过审美锻造的专家系统的有机结合,因此应通过品牌包装、流通的知识产权、规范化“合适地位营销”实现信息资本化。随着发展,原生态旅游资源利用的品牌建设焦点从生产出来的文化产品转移到艺术家或作者身上,它不仅仅体现为艺术家的创作能力,更凸显艺术家的品牌形象,如著名电影导演张艺谋的品牌效应对“印象刘三姐”的运作产生重大影响。

(2)在生态阈值下实现原生态旅游资源利用与服务贸易的稳态发展。原生态旅游资源信息资本化以原生态旅游资源与服务贸易的和谐发展为前提。原生态旅游资源是资源存量积累到一定数量的相对独立的系统,在未达到生态阈值f*前,该系统存量随着资源的自然增长而增加。由于原生态旅游资源的稀缺和不可替代性,在原生态阈值的范围内,资源的合理利用使该资源环境状况得到改善,可以作为“生息资产”进行投资。而超过生态阈值f*后,随着资源的自然增长而减少。因此原生态旅游资源与服务贸易的和谐发展必须在超过生态阈值f*区间内进行。旅游服务贸易稳态经济体系的基本特征是:①基于原生态旅游资源的旅游与服务的人口数量增加不能超过生态阈值f*,应保持较低的增长率;②旅游服务贸易人造资本数量的生产速率与资本折旧在较低水平上等同,使资本长期耐用,对资源的需求和污染排放量都将较低;③持衡水平的选择。上述两个数量的持衡水平要足以使人们过上较好的生活并可延续到未来;④维系人口和资本数量所需的物质与能量流通率要降低到最低水平,使资源消耗在环境可以自然恢复的范围内,并通过技术、信息、知识、遗传特征、收入分配、生产要素组合等因子的调整来达到经济稳态。但是在原生态旅游资源生态阈值下,为维持系统的低能耗和系统稳定性,以上因子的倍增作用将受到制约。

文化旅游好处篇8

【关键词】赣州市旅游文化建议

一、面临的问题

(一)红色旅游的文化氛围不浓,产品也比较单一

赣州红色旅游开发比较完整的集中在瑞金一带,旅游的方式也是单一的革命旧址参观,游客进入景区游览方式也是听导游讲解,参观完景点就离开。旅游的产品单一,游客的消费也仅仅是购买门票以及简单的饮食安排,经济效益低下。

(二)经济欠发达,配套设施不完善

赣州红色旅游景点一般都身处经济欠发达地区,甚至是部级的贫困县。经济实力薄弱,用于开发红色旅游资源的资金比较少,经费投入不足,在基础设施的建设,以及景点的宣传上,缺乏资金的有力支持,非常不利于红色旅游的发展。

(三)各个景点比较分散,资源的整合度不高

赣州红色旅游文化中,其中革命旧址、建筑共有267处,被列为部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共有4处60多个点,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共有20处,馆藏珍贵革命历史文物1万余件。但是这些旅游资源比较分散,没有形成套整的旅游产品,主要分布在瑞金、于都、会昌、石城等地。

当前旅游业正迎来一个新的历史发展机遇,赣州的旅游业应抓住这个历史发展的新机遇,着力解决档次偏低,管理体制不顺畅问题。赣州整个旅游市场的观念、管理和相关的机制都有待进一步提升,特别是加强旅游资源和红色文化资源的高度组合。

二、赣州开发红色旅游资源的几点建议

(一)规划经典路线,培育红色品牌

经典路线的规划,无疑是发展红色旅游的一个有力保障。红色旅游是赣州旅游资源的一大亮点和特色,赣州红色文化资源具有垄断性的特征。赣州旅游资源极其丰富,拥有国家标准的旅游资源分类中所规定的地文景观、水域风光、生物景观、天象与气候景观、遗址遗迹、建筑与实施、旅游商品、人文活动等类旅游资源。有部级文物保护单位10处64个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72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1座,省历史文化名城1座,6处省级历史文化名村镇,3处市级历史文化街区;部级生态旅游大县1个;部级森林公园8个,省级森林公园14个;国家4a级风景名胜区3处,省级风景名胜区8处;部级生态功能保护区1处,部级自然保护区1处,省级自然保护区18处。还有4个景点被命名为全国工农业旅游示范点,21处景区将申创国家4a级风景名胜区。

赣州位于江西省南部,赣江上游,是全国最大面积的地级市、最有发展潜力的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国家园林城市、全国卫生城市和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是国家科技创新基地、中部六省加工贸易梯度转移重点承接地、中部最佳投资城市、粤商最佳投资城市、浙商最佳投资城市、深港企业最佳投资城市、世界重要的钨产地,有世界钨都之称。简称赣或虔(为了与江西省简称相区别,现多简称虔),东接福建省三明市和龙岩市,南临广东省梅州市、河源市和韶关市,西靠湖南省郴州市,北连本省吉安、抚州两地区。处于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向中部内地延伸的过渡地带,也是内地通向东南沿海的重要通道之一。

(二)坚持科学开发,处理好开发与保护的关系

一切以牺牲环境作为代价的发展都是不可取的。红色旅游具有特殊性,他的教育意义要大于观赏价值。因此发展红色旅游要从这一实际情况出发,重在历史的重现,同时要注意适度开发,避免对红色旅游资源的破坏,造成环境无法恢复。要切实加强红色旅游的保护意识,积极开展革命纪念馆和遗址的维护修缮。在开发中保护,在保护中开发,形成良性的发展。利用和开发好红色旅游资源的核心就是要处理好开发和保护的关系,有效的保护和科学开发,以实现可持续发展。特别是不可贪大求洋,把历史古迹推倒重建,这就失去了红色旅游的内在意义,红色旅游注重的是历史的积累和沉淀,只有统一处理好开发和保护的内在关系,才能实现良性的发展。

(三)不断完善景区基础和配套设施的建设,在提高旅游产品质量的基础上,加强红色旅游宣传力度。

首先是在景区设置专线公路,或者是改善景区道路的状况,确保景区道路的安全和通畅。二是健全景区的配套设施,增设游客接待服务中心,提高接待游客的服务水平,增强住宿接待能力。提高旅游产品的质量。一是赣州红色旅游资源已进入有序开发阶段,但是整体水平提升,且大多县(市)都制定了红色旅游整体规划。其中,瑞金制定的红色旅游发展概念规划,立意高远。这就改变了过去景区(点)的随意开发、粗放式开放的状况,而形成有各自主题性的景区(点)。二是各景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和配套服务功能不断完善,正大力打造对中远程游客有足够吸引力的精品景区,逐步形成有影响力的旅游线路和产品,进而形成大旅游、大产业。加强红色旅游的宣传力度,吸引游客,而不是停留在各级单位、学校接受义务教育参观、瞻仰、接受传统教育的层面上,强化旅游产业的各种配套服务能力。

(四)增添红色旅游的文化内容,注重在旅游过程中游客的参与性。

发展红色旅游重点是要挖掘红色旅游的文化内涵,尽量收集历史照片、革命实物以及一切能烘托革命教育主题意义的媒介和载体。一件很小的实物有可能都会让参观者感受到革命的艰辛,感受到今天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增强红色旅游的内容目的就是增加起感染力。当然,如果所有的旅游项目只是简单的停留在实物的参观,革命旧址的游览,图片的展示上,那红色旅游的内涵感染力将被大大的削弱。因此,要在条件允许的前提下加大投入,利用光影等现代科技手段,重现历史,提高游客的参与度。

参考文献:

[1]喻学才.旅游文化[m].中国林业出版社.2002.

文化旅游好处篇9

钦州文化旅游产业虽然有了较大发展,但仍然处于起步阶段,文化旅游产业在自身发展中还存在诸多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

(1)文化旅游基础设施和功能服务设施建设滞后,文化旅游接待措施品位不高,缺乏个性化服务的主题酒店和特色旅馆。住、购、娱等场所与城市、景点文化氛围未能很好地融为一体,最为明显的是景区景点基础服务设施建设缓慢,品位低;

(2)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整合总体不足,由于文化旅游发展资金投入少,导致了钦州城市丰富的历史文化旅游资源没有得到合理、有效的开发和利用。因此,全市文化旅游资源尚处于散、弱、差状态;

(3)产业规模不大,产业基础薄弱,产品结构单一,产品互补的优势未能充分发挥,也未形成跨区域的大型旅游企业集聚,市场竞争力差,对经济发展的带动力还不够强;

(4)文化旅游专业人才队伍建设滞后。服务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文化旅游行业管理部门队伍有待充实。在企业队伍中,高职称、高学历的专业人才偏少,尤其是文化旅游产业方面的专业管理、策划、经营、促销人才比较缺乏;

(5)对历史文化内涵挖掘不够,城市及景区景点的规划建设缺乏历史文化个性特色,文化旅游资源保护意识也不够强,深层次的历史文化底蕴没有得到充分的挖掘;

(6)饮食文化品位不高,还没有树立本地特色饮食品牌。比如钦州传统的猪脚粉等风味小吃,基本处于零散经营状态;

(7)文化旅游纪念品品种少,规模小,研发、销售及宣传力度也不够,在国内还没有真正形成自己的品牌。比如钦州坭兴陶艺产品还存在品种少、工艺粗糙、品位不高等诸多问题。其它旅游商品的生产销售也不成规模,来钦州的游客不知道到哪里购买旅游纪念品;

(8)对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的认识不够。没有把文化旅游上升到作为一项产业来谋划。目前,有的同志对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的认识还比较模糊,对文化旅游产业是一个具有较强相关带动效应的综合性经济文化型产业的认识还不够到位,对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也重视不够;

(9)文化体制改革有待加强和创新,文化旅游产业没有完全走入市场,还不能形成事业建设靠政府、产业发展靠市场的格局。文化与旅游结合发展领域也不宽广,合作机制不顺畅,未能形成发展合力。

钦州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的优势

钦州作为一个有着1400多年历史的岭南古城,有优越的区位、发达的交通网络、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深厚的文化底蕴等优势,有雄厚的临海工业基础,发展文化旅游产业有着得天独厚的基础条件。

(一)区位及交通优势

钦州地处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的中心位置,毗邻粤港澳,距离越南的鸿基港和海防分别是120公里、160公里,距离菲律宾的马尼拉836公里,距离新加坡1338公里。在广西14个地级市之中,钦州距离南宁首府最近。众所周知,南宁是广西的经济、政治、文化、信息中心,又是中国—东盟博览会的长期举办地,因此,钦州获得的信息是最便捷的。在交通网络方面,钦州拥有亿万吨的深水良港,有高铁、高速公路,向东连接北海和广东,向西连接防城和越南的滨海一级公路,交通网络十分发达。

(二)促进产业融合优势

旅游业是一个独特的动力产业,它的发展和扩大对相关行业形成一种动力,延长产业链,不仅刺激了直接为之提供服务的产业,如交通、住宿、餐饮、娱乐、商业、景区等行业。所以,通过发展文化旅游产业,不仅会带动本地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也会带动整个钦州社会经济文化水平的综合性提高,从而成为区域经济长足发展的有形载体。另外,通过对钦州文化旅游资源的挖掘,使整个文化旅游产业在商业化运作的同时丰富内在文化内涵,将当地主体文化和客体文化融入旅游产业中,并依托工业化的合理开发利用,以一种可以被旅游消费者所接受的形式呈现,将传统的文化旅游产业通过产业化发展的形式壮大起来。

(三)政策优势

随着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开发的进一步深入,以及《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和《广西壮族自治区旅游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的全面贯彻实施,整合钦州港国家经济技术开发区、保税港区、整车进口口岸、全国加工贸易梯度转移重点承接地等核心战略资源,政策叠加。钦州作为西部沿海开放城市,享有更多的国家和自治区给予的优惠政策。这些政策将给钦州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带来巨大的机遇。

钦州市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的对策

纵观国内外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的先进经验,并结合钦州实际,笔者认为:加快钦州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坚持规划引领是实现文化旅游产业健康快速发展的根本;创新经营管理体制是增强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活力的有效途径;政策扶持是实现文化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的保障;区域合作是拓宽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空间的关键;人才培养是保证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撑。为此,笔者提出如下对策:

(一)强化政府主导作用,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一是尽快编制《钦州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规划》。政府及相关部门要进一步强化对文化旅游产业的主导,指导各县区或旅游景区在科学处理好保护与开发的前提下,尽快制定出台适合本地或景区发展的高水平的规划,促进钦州市文化旅游产业健康、有序发展;二是尽快出台进一步加强资金和环境扶持的政策办法,在财政、资金、土地、税收等方面对文化旅游产业给予大力支持,鼓励促进文化旅游基础设施和功能服务设施的建设完善。

(二)突出重点,抓好文化旅游产品开发

文化旅游产品开发要以钦州特有的“历史文化、滨海生态、自然山水、生态农业”等资源为依托,突出优势。一是突出滨海特色,重点抓好三娘湾、沙角、麻蓝岛、龙门群岛、茅尾海等滨海景区(点)的综合开发,深度开发观海景、观海潮、看海豚、滨海垂钓、海鲜品尝和销售、海上游乐、海上运动、休闲渔业和海港工业等项目,打造独具特色的钦州滨海生态休闲渡假文化旅游精品;二是突出自然山水和生态特色,抓好八寨沟、王岗山、六峰山、五皇山、越洲天湖等景区建设,大力发展森林生态、乡村民俗文化、山林湖泊、特色“龟谷”农业观光游等;三是突出钦州历史文化内涵,抓好刘冯故居、中山街骑楼、大芦村、千年古陶等景点的挖掘和包装,大力发展历史人物、民间建筑、佛教文化和民间工艺等历史文化体验游。把采茶戏、跳岭头等文艺表演与文化旅游有机结合起来,活跃旅游演出市场,充实旅游活动的文化内涵,提高旅游活动的文化附加值。积极打造文化演艺品牌,突出鲜明的地方文化特色。

(三)加快文化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增强旅游服务功能

一是完善旅游交通配套设施建设。围绕钦州历史文化、钦州滨海、钦北森林生态、灵山乡村民俗、浦北山林湖泊等片区的重点景区抓好旅游景区与景区、景区与城区之间的道路建设,设立通往景区的旅游观光巴士和旅游专线车,提高钦州市旅游目的地的可进入性和便捷性;二是完善旅游服务设施建设,加快钦州城区、县城和主要景区高档次酒店或富有特色的宾馆、餐饮、购物、游览和文化娱乐场所建设。抓好城区、景区景点道路、码头、停车场、厕所、供水、供电等公共设施建设。完善城区和景区内的旅游交通指示牌、说明牌、旅游交通图和游览图等。在公共场所设立旅游信息服务中心等。

(四)加强区域合作,强化旅游宣传促销

一是不断探索宣传促销模式,继续办好国际海豚节、观潮节、蚝情节、荔枝节、千年古陶旅游商品博览会等大型节庆活动,不断策划新的节庆活动,培育新的旅游宣传促销品牌;二是采取宣传画册、书籍等多种形式,包装和策划钦州文化旅游产品,利用市内外电视、报纸、互联网等各种媒体,宣传钦州文化旅游资源,推介钦州文化旅游产品;三是加强区域合作,以中国—东盟博览会、泛北部湾和泛珠三角的合作为契机,主动寻求和加强与泛北部湾、珠三角城市和东盟国家的交流与合作,进一步整合区域文化旅游资源,拓宽客源市场。

(五)加快文化旅游企业经营体制改革

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旅游服务企业通过资本、管理、技术合作等形式组建联合体,到境外开办、经营旅行社、饭店和其他旅游项目或设立分支机构,实现跨区域、网络化、多元化经营,加快文化旅游服务企业与国际接轨。吸引境外投资者来钦州市创办独资和合资旅游服务企业,引进和推广国际先进的文化旅游开发方式、管理方式和服务方式,提高竞争能力和管理水平。

(六)加强文化旅游行业规范管理,加大文化旅游市场的综合治理

一是对文化旅游经营单位、导游等的诚信实行公告、奖惩和旅游投诉披露等制度,不断探索对各类涉旅单位的管理办法和服务质量监督方法;二是加强文化旅游安全管理,建立文化旅游安全警示预报、突发事件预警和应急求援机制,进一步强化安全防范措施;三是加大文化旅游执法力度,认真贯彻国家有关文化旅游市场管理法律法规,完善文化旅游市场综合治理机制,建立旅游、公安、工商、交通、物价、卫生、质监等部门联席会议制度,严肃查处和打击无证经营、强迫交易、强行服务、价格欺诈、虚假宣传等违法违规行为,规范和净化文化旅游市场秩序。

(七)加强文化旅游人才培养,提高文化旅游队伍素质

加强文化旅游人才教育基地建设,充分发挥本地旅游院校、旅游中等职业教育和旅游培训机构的作用,加强同国内外旅游院校和培训机构的交流合作,抓好旅游业发展急需行政管理人才,职业经理人、短缺专业人才和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大力推进岗位培训,实行文化旅游从业人员资格认证和考试制度,抓好文化旅游从业人员岗前和在岗技能、职业道德、观念、态度、作风和纪律培训。建立人才激励机制,鼓励引进国内外高层次文化旅游科技人才和管理人才。创新文化旅游用人机制,改善文化旅游人才结构,努力提高文化旅游队伍的整体素质。

文化旅游好处篇10

一、明确旅游业发展的指导思想、目标及原则

1.指导思想: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实施“跨湖发展”战略,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加大旅游招商力度,加快景区项目建设,不时完善旅游体系,拓展旅游发展空间,将野生荷花世界打造成环洞庭湖“aaaa级景区,努力创建湖南省生态明珠、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区)和中国“国家旅游名片”实现我区旅游业的跨越式发展。

2.主要目标:十二五”期间。年均增长25%占GDp比重20%

3.基本原则:一是优势优先原则。增强服务旅游业发展的优先意识。大力发展观赏旅游、休闲旅游、体验旅游,依托“三大平台”举办、协办“三大节会”打造“四大品牌”唱响“一大主题”二是项目带动原则。依照“规划一批,建设一批,运营一批,提升一批,贮藏一批”原则,着力做好旅游项目的招商和建设,以重点旅游项目建设带动旅游框架的构建和旅游产品的优化升级,以重点旅游项目建设带动旅游业的全面发展。三是区域合作原则。切实加强“1+5区域协作。借助“楼”岛”湖”桥”环洞庭湖经济圈、沿长江经济带及“五湖牵手五岳”等旅游资源,以野生荷花世界、濠河乡村湿地公园为龙头,促进我区与市、省、全国旅游知名品牌实现资源一体化、市场一体化、产品一体化和品牌一体化。四是创新原则。借鉴其他地区先进经验,结合外地实际,高起点、高标准构建、制定我区旅游构架和营销策略,构建新型的旅游业态。五是可继续发展原则。注重生态环境、文化景观的维护和利用,积极开展旅游项目开发的环境效应评估,推进资源维护型旅游开发方式、资源节约型旅游经营方式和环境友好型旅游消费方式,进一步营造生态优良、社会和谐的旅游大环境。

二、推动旅游业发展的主要措施

4.坚持规划先行。城乡一体化规划指导下。认真制定和完善重点片区、重点项目、区域旅游合作等旅游专项规划。加强对整体性自然与文化景观的规划和保护。景点景区、文物维护点、森林公园、自然(生态)维护区、乡村绿地和公园以及各镇(办事处)场生态休闲旅游项目等各类专项规划,要与旅游发展总体规划相协调。各部门要把与旅游相关的内容纳入本行业的规划,实现旅游与其它产业的互动与融合。各镇(办事处)场要结合实际,制定本区域内旅游业发展规划,并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

5.坚持项目带动。大力推进重点旅游项目的建设。即“五大星级旅游酒店”宾馆、明月大酒店、湖南虹宇生态园、乡村之恋、野生荷花世界等五家;五大旅游景区”以公园和濠河湿地公园为主的乡村湿地文化体验区,以野生荷花世界和东洞庭湖湿地为主的生态湿地旅游区,以天井山森林公园为主的山林休闲旅游区,以柳林洲镇、西城街道办事处为主的乡村生活体验区,以湘鄂西革命根据地遗址、周逸群烈士墓为主的红色旅游区;五大旅游特色街”六门闸野生鱼都、挂口美食街、旅游路旅游商品街和柳毅路绿色葡萄走廊;五大场馆”区体育文化中心、洞庭湖特产市场、旅游服务中心、洞庭湖民俗博物馆和野生荷花世界精品荷花观赏园;五大旅游企业”旅游商品加工企业和旅行社。充分发挥休闲旅游协会的作用,组织制订生态休闲农庄评定规范,完善组织章程,打造生态休闲农庄经营集团。鼓励尝试开发建设乡村家庭旅馆、汽车旅馆。确定一批旅游重点项目和储备项目,积极推进,分步实施。建立和完善旅游项目生成、投融资、协调以及专家咨询与评估制度。扶持特色旅游商品生产企业,开发具有特色的旅游商品,积极培育旅游商品市场。

6.健全公共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全区交通服务体系。建设公共停车场等辅助设施,健全出租车、公交车、观光巴士、旅游车辆服务体系。依托市旅客服务中心,提供交通、观光、信息等旅游服务,辐射周边地区重要的旅游景区(点)建立全区旅游信息服务电子网络。各相关部门和单位要支持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在交通站点、商务区、景区(点)等设置全区旅游咨询服务网点,设立旅游服务热线,实现电话及网络在线咨询。建设规范的多语种的路标、旅游导示牌等各类标牌,规范和完善公共信息图形符号,建设一批方便、整洁、适用的旅游公厕。旅游服务设施要符合无障碍规范。开展创建文明风景区(点)以及文明导游员等活动,提高旅游服务质量。

7.创新旅游产品。加大旅游线路开发力度。形成“春采-春尝-夏游-夏钓-秋猎-秋观-冬割-冬摄”于一体的综合性线路;美女水库-仙人洞-古银杏-云雾山-狮子山-天井山”森林旅游线路;洪水港-金门堡-殷家铺-华容河”华洪运河游。强化旅游与文化的结合,注重中华激进文化与民俗文化的挖掘、整合和链接,深度开发激进民居、古窑址、湖乡劳动生活习俗等历史文化资源,打造野生荷花旅游节、美食节、腊月民俗文化节、野生湖藕文化节、团湖采罶节、农垦文化节以及沿湖沿江马拉松竞赛等旅游产品,丰富旅游文化娱乐项目。依托野生荷花世界建设廉政文化基地。结合工业园区发展开发工业旅游产品。中心城区引进国际国内知名品牌,发展都市购物旅游产品。做好旅游产品研发效果和知识产权维护工作。

8.创新市场营销。根据国内旅游发展趋势。吸纳中心城区,盘活高铁高速,开拓邻省国内市场,涉足港澳台及国外市场”思路,加强旅游与宣传、外事、新闻媒体、文化、经贸、交通等部门的联系与合作,有效整合全区资源,联合对境内外开展旅游宣传、促销。加强与航空公司、铁路、重要旅行社、友好单位的联系和合作,构筑旅游营销网络体系。加大促销力度,通过积极开拓周末、假期旅游市场,推动都市观光旅游市场,发展科技教育旅游市场,促销乡村田园旅游市场,拓展自驾游市场。开发以中老年旅游市场为重点,发展健康生态、登山、沿湖沿江旅游;以学生为重点,发展科普、考察、体验旅游。

9.强化区域合作。强化“不求所有。进一步提高谋划水平,进一步强化“规划先行”观念,执行落实好城乡一体化规划、旅游发展总体规划等。积极主动加强衔接协调,整合国家、省市旅游建设开发项目,共同开发与维护区内优势生态旅游资源。充分利用协作单位人才和经验优势,加强区内旅游人才的培养,健全和壮大旅游队伍。努力加强与武汉市蔡甸区等友好区的协作,积极融入“五湖牵手五岳”环洞庭湖经济圈、楼岛湖”大旅游发展格局。

10.建设法制平安旅游。制定《旅游客运管理方法》一日游管理方法》星级饭店管理方法》旅游景区(点)管理方法》等区域性旅游管理规范性文件。对旅行社、旅游饭店、旅游区(点)旅游运输企业(车、船)等单位的设施设备和旅游服务实行质量规范化等级评定管理。建立和完善相关部门横向互动和联合执法机制。严格执行旅游平安事故责任追究制度。建立旅游平安预报、突发事件预警和应急救援机制。重点做好旅游高峰期和重点旅游区社会治安、交通疏导、消防监管、卫生防疫和紧急救援工作。严格大型节庆活动平安审查和安全保障。重点督察游客运载工具、平安关键部位。完善旅游平安服务。

11.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坚持维护与开发并举。切实加强山形地貌、自然景观、人文景观、生态植被、文物古迹的综合维护,大力实施生态公益林维护、森林防火、防灾综合治理工程。正确处置好资源维护与开发的关系。加快发展绿色低碳经济,建设生态农业体系,坚决关停污染严重企业,有效控制和削减污染物排放总量,确保达标排放,无害化处置。以生态建筑、生态家园、生态社区、生态城镇、生态乡村为载体,建设生态宜居城市,夯实生态文化旅游的基础,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统一。

三、加大扶持力度。

12.加强资源整合。依照“谁开发、推投资、谁保护、谁受益”原则。适度整合森林资源维护、农业综合开发、农村能源、乡村公路、新农村建设、移民安排项目等专项资金,优先用于发展旅游业。

13.保证用地需求。将旅游业用地纳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统一料理农用地转用审批手续。使用远离乡村中心无需基础设施配套的土地,免征乡村基础设施配套费。

14.落实税费优惠政策。不折不扣地落实国家有关生态、文化和旅游发展的税收优惠政策。凡涉及收费的按有关优惠政策和区定最低规范执行。

15.加大旅游投入。自去年起。去年设立旅游业发展基金,并按一定比例逐年增加。主要用于旅游发展规划编制、重大项目前期费用、宣传促销、知名旅游品牌创建、旅游风光画册制作、旅游交通导览图制作、旅游商品研发和重点旅游建设项目贷款贴息、财政补贴以及绩效奖励等。各镇(办事处)场也要安排一定的资金,用于扶持旅游业发展。鼓励社会资金投资旅游业。

16.实行激励机制。从去年起。

17.创新体制机制。鼓励景区创新经营体制机制。实行旅游资源资本化、景区经营公司化,成立旅游发展有限公司,建立旅游投融资平台,发展新的旅游业态,推进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不时激发活力。加强银企合作,以资源换资金,运用“政府推动、市场运作”等模式,进一步拓宽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的融资渠道。建立旅游重点项目招商引资项目库,加强对旅游项目的重点推介,优化旅游投融资环境,以大项目为载体,以企业为平台,以资本为纽带,吸引知名大企业以及民间资金参与旅游开发建设,使旅游业成为社会投资的热点和重点,推动旅游资源向旅游资本转变,实现资本与资源的最佳结合,走以市场运作为主的旅游发展新路子。

18.培育人才队伍。依托现有教育资源。大力加强旅游管理服务人员和导游人员的教育,全面提高从业人员素质。加大人才培训、交流、引进力度,制定并实施生态文化旅游业建设干部人才素质提升计划。推动高校与地方共建合作,培养急需紧缺人才,积极探索灵活的用人机制。建立高校、科研院所联合培养人才的机制,提供人才保证。

19.强化行业管理。加强旅游行政执法体系和质量监督网络建设。规范旅游企业经营行为。加快星级饭店、旅游景区、旅行社等级评定和管理,不时提高服务质量的规范化水平。加强平安防范体系建设,确保旅游市场平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