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管理会计的认知十篇管理会计的认知十篇

管理会计的认知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8:07:09

管理会计的认知篇1

其实,一种管理制度和方法存在争议并不奇怪,其根本原因就在于这个世界上根本不存在一种十全十美的管理制度和方法,任何一种管理制度和方法都有其优点和缺点。期望找到一种十全十美的管理制度和方法的想法和举动是可笑的。

绩效管理的三个错误认识

一个优秀的管理者应该能够在制定和运用管理制度和方法的过程中做到趋利避害,使得该管理制度和方法所产生的正面效果能够远远大于负面效果。因此,企业管理者责备绩效管理或者被他们所称之为“绩效主义”的举动也是非常可笑的。之所以很多企业会在绩效管理上“搞砸”,是因为这些企业的管理者对绩效管理存在着以下的错误认知。

(一)认为“绩效管理应该由人力资源部门来主导”

这个观点与“预算应该由财务部门来主导”如出一辙,都是严重缺乏管理常识的认知。预算和绩效管理都属于管理手段和工具,理应由每个管理者编制自己部门的预算和对自己的下属进行绩效管理。财务部门与人力资源部门只能起到支持的作用。

(二)不能把握“管”与“放”的尺度

企业的绩效管理制度和方法既要做到让所有部门都目标一致,又要做到让每个部门都有活力。如果只能做到前者而不能做到后者,那么整个企业也就没有活力,实现目标也就无从谈起;如果只能做到后者而不能做到前者,那么每个部门就会各自为战,整个公司无法形成合力。

企业领导必须在战略上“管”起来,同时在具体经营活动上“放”下去。此外,企业领导要及时协调各个部门之间的利益冲突,只有这样才能同时做到目标一致和激励。

(三)在绩效管理过程中运用惩罚措施

很多企业倾向于采用惩罚措施来获得期望的结果和行为。这样做既不合法,也很愚蠢。惩罚措施可能在遏制上班迟到和早退这种事情上有点作用,但在让员工更加努力和创造性地工作上几乎没有作用,甚至只有反作用。企业应该对员工进行教育,并对他们的良好绩效进行奖励。对教育和奖励都无法产生激励效果的员工则要坚决辞退(这算是企业唯一可以采用的惩罚措施)。

企业管理者应掌握的三个尺度

如果企业管理者不纠正以上这三个错误认知,那么就不可能从绩效管理中取得期望的效果。当然,纠正这三个错误认知还远远不够,企业管理者还必须掌握以下三个方面的尺度。

(一)结果与过程

其实绩效一词有两层含义:一是指目标的实现程度,例如一个销售代表是否完成本月的销售目标;二是指工作行为,例如这个销售代表在一个月内拜访客户的数量。那么企业应该更关注结果还是更关注过程呢?

不可否认,管理者最终要的是下属的工作结果。但是结果往往具有偶然性和滞后性。如果管理者只关注结果而不关注过程,那么管理者就不能确定所获得的结果是否还能提高以及如何提高。更重要的是,等管理者看到结果时已经尘埃落定,这时再想怎么努力都为时已晚。

而管理者注重过程则可以确保员工用最好的方法做事,如果出现偏差也可以及时纠正。但是关注过程的缺点是需要消耗更多的管理者时间,增加管理成本。

(二)单一绩效指标与多绩效指标

员工的绩效指标应该多一点还是少一点?绩效指标的本质是管理者给下属设定工作方向。单一绩效指标的好处是员工的目标更加清晰,而且衡量的成本也比较低,但缺点是容易造成“一俊遮百丑”,会造成员工为了达成这一绩效指标而损害其他绩效指标。例如,如果销售代表的绩效指标只有销售收入时,那么他们就会用放松信用或多搞促销的方法来实现销售收入。

如果企业使用多绩效指标,那么员工就会更加全面地考虑问题,有利于避免短期行为的发生。但是过多的绩效指标会让员工会产生方向上的困惑,而且衡量绩效的成本也更高。

(三)财务指标与非财务指标

管理会计的认知篇2

2014年财政部颁发了《关于全面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就管理会计人才的培养进行了顶层设计,对培养高层次管理会计人才的重要性进行了阐述,如何加强职业资格认证体系建设,完善认证制度,以保证人才培养途径科学流畅是完成“4+1”建设任务的必经之路。本文试图站在新经济的视角对管理会计职业资格认证体系进行探析。

【关键词】

新经济;管理会计;资格认证

一、国内外管理会计职业资格认证现状

(一)中国管理会计认证制度

中国国内目前无政府主管部门渠道的权威认证制度,但是在三十年管理会计发展历程中总结经验,结合本土实际,通过相关政府部门的推动,逐渐引入诸如美国Cma、英国Cima认证培训继续教育体系。财政部于2014年《财政部关于全面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国资委于2010年3月向下属各大央企下发《关于举办注册管理会计师(Cma)职业资格认证培训的通知》,10月11日,中央企业Cma国际化人才培训班顺利开班;总会计师协会于2010年了有关Cma学习培训的红头文件,并同时设立了Cma认证项目培训管理协调办公室;中国银行四川省分行于2010年了《员工业余进行管理办法》的通知,积极支持员工考取Cma认证;此外,中国电信、中国核电、兵器集团等大型企业均组织员工参与Cma培训与认证。

(二)美国管理会计认证制度

Cma即美国注册管理会计师,是美国注册管理会计师协会(ima)旗下的注册管理会计师认证(Cma认证),被誉为美国财会领域的三大黄金认证之一,在全球范围内被企业财务高管所认可。它客观的评估了学员在管理会计及财务管理方面的相关工作经验、教育背景、专业知识、实践技能、职业道德规范、及持续学习发展的能力。Cma认证能帮助持证者职业发展,保持高水准的职业道德要求。站在财务战略咨询师的角度进行企业分析决策,推动企业业绩发展,并在企业战略决策过程中担任重要的角色。作为美国财会领域的国际三大黄金认证之一,全球已有37000名Cma认证持有者活跃在世界经济的舞台上,Cma认证的目的在培育管理会计人员和财务管理人员的知识广度,使其能预测商业的需求及参与策略决策制定。而其考试的内容所包含的知识范围能反映管理会计人员和财务管理人员在现今商业环境所需要的能力。Cma考试内容几乎涵盖所有mBa课程,取得Cma资格不仅代表其具备完整会计及财务相关领域知识,也表现了具备着高度专业标准与能力来分析企业内部财务报表,协助管理当局掌握状况,参与财务管理与拟定未来策略及执行。

(三)英国管理会计认证制度

英国特许管理会计师公会(Cima)是全球最大的国际性管理会计师组织,是英国管理会计师的考试、管理与认证机构,Cima坚持不懈地致力于企业财务管理及战略决策的研究和开发,提供了世界上极具权威性的高端财务职业资格认证。不仅为企业衡量和提升财务管理人员素质和业务水平提供依据,也为各行各业的高级财务人员和管理精英创造展示实力的平台和个人发展的通途。Cima资格不局限于会计内容,而是涵盖了管理、战略、市场、人力资源、信息系统等方方面面的商业知识和技能。它将使您具备高级决策管理人员的素质,顺利实现财务人员的角色转换,晋身国际商界精英之列。世界知名跨国企业,如联合利华、壳牌、福特、艾森哲等,都对Cima资格推崇备至。

二、管理会计职业认证体系的意义

(一)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

社会经济发展需求高层次管理会计人才,尤其是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较强的法治观念、掌握了较为系统的技术知识、对管理会计有充分的了解并且具有很强问题解决能力的从业者。加入wto后,企业生存压日益增加,外来竞争日益激烈,以前的核算型会计不能满足市场需求,而懂成本控制、风险管理、绩效评价、长短期经营管理、业绩管理、战略预测的价值创造型会计人才炙手可热。1600万的会计从业者主要集中于基本核算层面,我国管理会计人才缺口达300万以上,构建完整的职业认证体系对实现管理会计改革意义重大,且任重道远。

(二)产业转型升级的需要

产业结构要调整,经济要转型升级,单位迫切增强自身管理质量,提升服务水平、管理会计为单位提升效益、加强管理提供了有力的支持,而从业者的素质决定了企业的预期和结果,没有成熟的职业认证体系,从业者素质的提升无从谈起。基于知识结构和能力,目前我国注册会计师成为管理会计工作的主要承担者,而注册会计师的培养主要重财务数据的深度加工,一般采用外包形式,缺乏对企业内部实际情况的了解,制约了其进行高质量地进行战略决策、风险管理、成本控制的等工作。

(三)行业规范的需要

2014年财政部在《关于全面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明确指出,在我国,管理会计也已经有了不少探索和成功经验。理论界和实务界对发展管理会计的呼声也很迫切。但是,我国管理会计存在理论体系缺乏、工具方法本土化改造不足、管理会计人才匮乏、信息化支撑不足等问题,影响了管理会计的发展。尤其是管理会计人才匮乏,已成为制约管理会计发展的瓶颈。可见,建立符合中国国情的本土管理会计职业认证体系已势在必行。职业认证制度的建立对规范从业者知识和技能水平,保证准入质量至关重要。

三、管理会计职业资格认证体系构建

(一)参考既有会计体系,建立管理会计认证制度

我国现行会计制度属于统一管理、分散负责,财政部主抓会计资格认证全面工作,有省级财政部门具体负责落实,地方财政均建有认证管理部门,管理比较成熟。由于我国管理会计起步晚,社会需求大,可以以现有会计管理体系为基础,全面布局,分层设计。一套人马,两项工作,建立初级、中级、高级管理会计职业资格认证机制,组织专家进行考纲、教材的编撰。这样既可降低认证成本,也在一定层面保证了认证的质量。

(二)改革会计专业技术资格和注册会计师考试内容

现行的会计初级、中级考试重视对基本财务数据的正确核算,高级会计要求广泛,包括战略制定、资金管理、成本管理、预算管理、业绩评价、内部控制、企业合并、金融工具等,注册会计师要求具备会计、审计、税务、法律、成本控制、公司战略、风险管理、外语等能力,从管理会计职责能力和人才能力框架出发,可以适当在不同的考试中增加管理会计专业知识和能力的考核,将战略决策、风险控制、成本管理工具、绩效评价、信息分析、全面预算等内容融合到现有体系中,初级重成本核算与管理,中级重管理会计工具的应用,高级重战略决策等综合能力,注会重管理会计咨询。

(三)建立管理会计教育体系

参照现有会计培养模式,结合国际经验,建立从本科到博士的教育机制,中央财经大学和上海财经大学走在了前列,也积累一定的经验,可以选择部分有条件的高校进行试点,逐步建立硕士、博士教育模式,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管理会计人才教育渠道,建立健全课程体系、实践体系、师资队伍体系、评价体系、就业体系等,明确管理会计人才培养的目标,创新形式,为管理会计人才培养积淀基础。

四、总结

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动力转换的经济新常态就有新要求,管理会计职业资格认证体系就是为适应这一新要求应运而生,作为会计转型升级的关键一环,科学、体系的认证机制是管理会计高层次人才的重要保障,只有全体财务会计从业者和管理者凝心聚力、锐意进取,攻坚克难,管理会计职业资格认证体系的建设一定会实现“质”的飞跃。

作者:陈俊杰单位:四川职业技术学院

【基金项目】

四川省教育厅2016年科研课题———新常态下管理会计人才队伍建设研究,课题编号:16SB0302。

【参考文献】

管理会计的认知篇3

[关键词]知识经济;会计假设;会计本质

知识经济是相对于农业经济、工业经济的一个新时代概念。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在1996年题为《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的报告中所提出的定义是:“知识经济是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上的经济”,其主要特征是以高新技术产业化为基础。以信息和通讯技术为条件。以人力资源和知识资本为首要生产要素等。知识将在社会生产和社会资源配置中发挥主体作用。并为社会创造出巨大的财富。人类经济社会发展历史中的任何一次变革都会引发会计的变革。“会计主要是适应一定时期的商业需要而发展的,并与经济的发展密切相关。”(m・查特菲尔德《会计思想史》)由于知识经济导致世界产业经济结构从物质型经济转向知识和信息型经济,信息与通讯技术的空前发展和全球网络的形成,将创造出许多过去完全想象不到的新产业、新产品、新技术、新服务。知识经济对会计理论的冲击是全方位的,包括会计思想、会计目标、会计管理体制、会计技术方法和会计政策规范。国内学者在研究知识经济对会计影响时,往往多集中于阐述知识经济对传统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会计分期、货币计量四大假设的冲击影响。研究的逻辑起点无非是从会计的内、外部环境变化出发,阐述它的不适用性。有的学者如殷志刚、邱景忠提及到其对会计目标、历史成本、资产概念的冲击。但都浅尝辄止。对作为会计研究重要方面的会计本质,却很少有文章系统论述知识经济带来的影响。

一、我国会计理论界对会计本质的三种认识

本质是决定一事物区别于另一事物的根本属性。会计本质是由会计的内在矛盾所决定的,是会计这一事物比较深刻的一贯的和稳定的方面,它从整体上规定会计的性能和发展方向。会计本质也是确定和解释其他会计概念的依据,会计研究首先应解决会计本质问题。这一观点从20世纪50年代就开始风靡我国,并在会计研究实践中得到广泛应用。目前存在于我国会计理论界的对会计本质的三种认识即“会计信息系统论”、“会计管理活动论”和“会计控制论”,这是对其进行长期研究的逻辑起点。人们对会计本质和内涵的探讨一直没有停止过,迄今为止仍是三派鼎立,没有能够达成一致。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和网络技术的日新月异,会计信息使用者对信息需求的多样化以及人们价值意识的转变,都迫切要求我们对会计本质重新加以思考。

(一)会计信息系统论

余绪缨教授自20世纪80年代从国外引进并主张会计是一个信息系统,他认为:“根据当前的现实及其今后的发展,应把会计看作是一个信息系统,它主要通过客观而真实的信息,为管理提供咨询服务”(金绪缨,1980,1982)。此后,这种观点得到了葛家澍教授等人的支持。他们给会计所下的定义是:“旨在提高企业和各单位活动的经济效益,加强经济管理而建立的一个以提供财务信息为主的经济信息系统”(葛家澍等,1983)。

(二)会计管理活动论

“管理活动论”这一观点是我国学者首创的提法,由杨纪琬教授利阎达五教授率先提出。1980年,在中国会计学会成立大会上。两位教授合作发表了题为“开展我国会计理论研究的几点意见――兼论会计学的科学属性”的论文,首先提出了“会计的本质是一种管理活动”的观点,并认为:会计管理在微观经济中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重要的价值管理;在宏观经济中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企业的价值运动就是个别资金的运用,会计管理是对这种运动进行管理的一种重要形式。

(三)控制活动论

“控制活动论”是20世纪90年代初为调和上述两派的论战而出现的一个新兴学派,其代表人物是杨时展和郭道扬两位教授。杨时展教授的会计控制论侧重于会计微观领域,其建立的基础是受托责任观,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会计控制论。他认为:自古以来,会计最根本的目的就在于反映、控制经济活动,离开现代会计这一控制系统的运行,要提高经济效益是根本不可能的。郭道扬教授的会计控制论侧重于宏观会计领域,他从会计史学视角出发,纵观世界经济发展的历史与现状,提出了现代会计的全面控制观点。他认为:会计是人类为实现对社会经济的控制所进行的一项基本活动,因而现代会计的本质是一个全面控制系统,必须把过去、现在与未来结合在一起;必须把事前、事中、事后的控制结合在一起。尤其到了现代社会,会计更是现代经济控制工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信息社会中通过对包括财务信息在内的经济信息的优化与利用,以期对即定目标的控制和最终目标的实现。将会计界定为一种控制活动,优势在于:从外延和内涵两方面揭示了会计的本质,阐明了现代会计是一个控制系统。并且将受托责任与会计控制系统相结合,同时明确了受托责任与决策的关系。

二、知识经济下对会计本质三种观点的辨析

(一)按照会计信息系统论的观点,会计活动确实是生产制造信息的行为,但知识经济环境下这种信息的内涵却在不断地扩大

具体表现为:1、知识经济下,信息的使用者不仅要了解财务信息,还要了解企业的背景信息和前瞻性信息。另外,非财务信息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如企业的核心技术、管理团队的背景、产品的市场占有率、产业的竞争形式等,这些信息单纯依靠财务信息是不能充分反映出来的,而这些信息往往只是信息使用者进行决策时考虑的重要因素。2、在知识经济环境下诞生的新的信息记录、采集、聚合、分析、整理、传输、公示技术等均产生了质的飞跃,现在的网络技术、通讯技术、数据库技术使海量的信息能够得到处理,并且能够即时为使用者所取得。大大提高了信息的质量和时效性。3、知识经济下单纯认为会计是确认、计量和传递经济信息的过程的看法只体现了会计的反映职能,忽略了监督、预测和分析等控制职能。因为财务人员每天要依靠自己的职业判断去分析确认各种资产,选择不同资产的计量属性等等,这种判断性决策本身就是一种管理活动。

(二)会计被界定为一种管理活动

会计是管理经济的一种工具,这是对会计本质认识上的一次质的飞跃,它强调了会计具有反映和监督的双重职能,是我国进行会计改革以来。体现在会计基本理论问题研究中的一个历史性的进步。在知识经济下。扩大了企业管理的范围。也深化了管理的内涵。企业信息化程度的提高更加丰富了管理的手段。所以。原有的会计本质的认识有点模糊,范围过大,无法区分会计管理和其他管理的界限。因为会计管理毕竟不同于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战略管理、生产管理、知识管理等等,会计管理也非财务管理,所以该概念应该予以深化、细化。

(三)会计被界定为一项控制活动

控制只是会计所表现出的重要特征,它在逐渐成为会计的重要职能之一,但是并不能用控制去概括会计的本质。知识经济的发展丰富了控制手段,扩大了控制边界。由于互联网的高速发展,管理越来越扁平化,控制的界限早已超越地域的限制,使远程控制成为可能。所以,这种直接的控制技术的产生其实弱化了企业财务控制在企业经营控制中的作用,片面地强调会计控制职能只会以偏概全。应该对其加以深化。

管理会计的认知篇4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经济类(非会计学)专业的知识体系受到了较大的影响。构成经济信息系统重要部分的会计与财务系统的作用日益重要,经济类(非会计学)专业原有的会计与财务管理教学知识体系已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经济类专业的毕业生无论在企业还是非盈利组织工作,都需要懂得和熟练应用会计与财务知识。因此,在新的环境下如何对经济类(非会计学)专业的会计与财务管理知识体系进行调整与创新非常必要,而且经济类(非会计学)专业应用于会计与财务管理知识课程的教学时间是有限的。如何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应用现代教育理论与技术,在配合专业教育的条件下,科学合理地确定教学知识体系完成规定的教学任务,对这些非会计专业学生实施合理的会计教育,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成为研究的重点。

一、调整《会计学》课程的教学内容结构

在经济管理相关专业完整的知识体系中,会计学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目前,许多高等院校的经济管理类专业本科的教学大纲都把会计学课程设为必修课。但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传统的对非会计专业会计教学采用简化会计专业教学内容的做法不能较好地满足非会计专业学生的需要,应该对非会计专业会计教学的内容进行调整,以适应非会计专业的专业特点,设置《会计基础》这门课。根据非会计学专业会计学课程的教学目的,笔者认为,会计基础课程的内容既不应是《初级会计学》的照搬,也不应是对《初级会计学》和《中级财务会计学》的简单组合形成的《会计学》,而应是对会计学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重新设计。会计是一门操作性很强的学科,实践是会计教学的重要环节。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学生在学完《会计学》后掌握了会计要素的确认、计量和各种经济业务的核算。但这种教学只注重会计方法的灌输、会计制度的记忆、具体会计方法的详细介绍。即只侧重会计信息的数据来源,忽视了会计的实践教学环节。具体地说,教材内容以具体方法为主,面面俱到而太过细化,教师在有限的学时内难以完成教学任务,也很难结合经济管理类专业讲解透彻。学生完全建立在抽象理论基础上的理解也很难抓住重点。因此在对会计学内容讲解时,应结合经济管理类专业要求突出重点,调整《会计学》课程的教学内容,同时加入简单的会计实践课程,形成《会计基础》这门课。

经济管理相关专业的《会计基础》课程应包含以下具体内容:第一章概述:本章从会计信息对经济管理活动的重要性导出会计的概念、特点,会计对象和会计要素,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应遵循的会计原则、会计规范等会计基本知识。第二章会计循环:本章主要对会计等式、会计循环的基本程序、会计科目与账户,会计凭证和账簿、试算平衡、结账进行介绍,使学生初步熟悉会计循环的基本程序,理解会计的思维方式和角度,对会计工作循环有初步的了解。第三章结合专业特点的借贷记账法的应用:从各专业的特点出发,介绍用借贷记账法对各行业企业的筹资活动、投资活动、经营活动中的经济业务进行会计核算,使学生能够根据记账规则对简单的经济业务活动熟练地进行账务处理。第四章财务会计报告:本章包括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使学生加深对各种会计报表的认识,理解各种报表对企业管理工作的独特作用,为下一步进行财务综合分析的学习打基础。第五章实践环节:从经济业务发生产生原始凭证开始到会计报表的编制,进行一个会计循环的模拟实践,使学生在学习会计理论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对会计实务有一个全面而真实、形象而具体的认识,从而了解会计在所学专业中的作用。第六章会计报表分析方法:介绍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等三大会计报表之间的勾稽关系,使学生树立会计报表分析整体性、综合性的观念,在理解财务报告编制的基础上,掌握财务会计报表的分析方法。

这样的教学内容设计,能够在有限的教学时数内,帮助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学生树立会计思维方式,了解会计工作实践,对会计理论及会计实务有一个清晰、完整的认识。全面认识会计与其专业工作的地位和作用以及与其他职能管理的关系,达到为其专业服务的目的。

二、调整会计与财务管理知识体系

经济类(非会计学)专业对会计与财务管理知识体系掌握的深度和广度的要求有所不同。会计与财务管理知识体系包括的专业课程有:初级会计学、中级财务会计、高级财务会计、成本会计学、管理会计学、财务管理、财务分析、会计信息系统、会计电算化、西方会计、非盈利组织会计、行业比较会计等。这些课程可以根据其在教学中的作用分为:财务会计体系、管理会计体系和财务管理体系。财务会计体系包括:初级会计学、中级财务会计、高级财务会计、会计信息系统、会计电算化、西方会计、非盈利组织会计、行业比较会计;管理会计体系包括:成本会计学、管理会计学;财务管理体系包括:财务管理、财务分析。笔者认为,应该根据经济类(非会计学)专业的特点,对会计与财务管理课程体系重新设置。

首先设置会计学体系课程,会计学体系课程是奠基管理基础知识的课程体系。其内容主要包括:初级会计学、财务会计学、成本会计学、会计电算化、财务分析与企业业绩评价等。该课程体系包括了原有三个方面知识体系的基础部分,以经济活动的确认、计量、记录、报告、分析、决策为主线,阐述会计与财务的基本理论、方法;提供了认识、核算企业经济活动、看懂企业财务报告、分析企业财务状况与经营成果的知识基础与技能,为学生奠定坚实的专业基础。其次是工商管理提高层,设置决策与控制会计、财务管理课程、其内容包括财务管理、管理会计学、证券投资等课程的主要内容。该部分以对经济活动的决策与控制为主线,阐述会计与财务应用在企业内部管理的理论与方法以及酬资、投资的基本理论与方法。经济类(工商管理类非会计)各专业可在学习会计学课程的基础上开设本课程。将会计与财务体系划分为两个层次、重新组织设置课程,与只开设会计学与财务管理两门课程相比更广阔地包括会计与财务知识体系的主要内容,使知识体系更加完整、科学合理。

调整之后的课程体系除初级会计学、财务会计学、成本会计的内容外,还包括财务报告分析与企业业绩评价等内容,并且更加注重市场经济中的主体――企业。会计必须满足企业经济决策的需求为经济决策服务的观念,吸取美国、日本等经济发达国家会计学教材的精华,使教学内容与国际相协调更好地满足培养经济(非会计)专业学生知识结构的需要。

三、实现会计学与经济类(非会计学)专业课程的交叉互补

经过以上会计学课程内容结构的调整和会计、财务管理知识体系的调整,在对经济类(非会计)专业开设课程时注意两类专业课程的交叉互补、融会贯通。

国外许多高等学校在经济类(非会计)专业本科教学的专业设置上往往把本专业需要的非专业课程和专业课程之间有机结合,设置复合式专业。从实际情况来看,很多会计学和经济类(非会计)专业的课程,如企业管理、金融学等是企业内部与外部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有机整体,会计学中有很大一部分与企业管理中的会计核算与控制的问题相关。由于我国资本市场不够完善,企业竞争也不尽规范,目前不少企业的管理停留在传统阶段。反映在教学上也相对落后,从教材到教师的知识体系和教学方法沿用传统模式,有关会计的核算与控制、财务管理内容的教学并未完全进入经济类(非会计)专业教学中,或是不能有机结合。为此,应在经济类(非会计)专业必修课或选修课上进一步促进两个专业间的交叉融合,可在经济类(非会计)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和选修课中增设会计学知识体系和财务管理知识体系的有关课程,并统筹考虑课程训练、技能实践和专业实习,做到外在结合和内在结合的统一,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管理会计的认知篇5

办法规定,现分管财务工作的副总经理(副院长、副所长、副局长),符合总会计师任职资格和条件的,可以兼任或者转任总会计师,行使总会计师职责。对于央企各子企业因在境外上市,与外商、民营合资等原因,已经设置了财务总监、首席财务官等类似职位的情况,允许企业不再重复设置总会计师,有财务总监、首席财务官代行总会计师职责。

从目前央企的实际情况来看,总会计师工作职责不到位的情况较为普遍,部分央企尚未设置;有的即使设置了总会计师的职位,也因为总会计师工作责任不明确、工作权限不到位、专业素质不符合要求,难以有效地对企业财务会计事项进行监督。针对这些亟需解决的问题,如何培养高素质的总会计师人才,是一个非常值得关注的问题,因为这直接关系到国有资产增值保值能否实现。

在探讨总会计师人才培养模式之前,有必要了解到:在知识经济时代下,企业以所有者财富最大化为运行目标,而能否实现取决于企业是否拥有高素质的现代企业总会计师。那么总会计师应该具备的什么样的能力和素质才能真正有利于实现国有资产的增值保值呢?国际财务管理协会推行的国际财务管理师资格认证测评体系(iFm)认为:

21世纪总会计师学习新公式:3Rs×7Cs=21stCenturyLearning

3R指的是阅读能力(reading),写作能力(writing)和计算能力(arithmetic)

7C指的是:Criticalthinking-and-doing(解决问题的能力,研究分析的能力,项目管理的能力);Creativity(总会计师在现有知识层次基础上创造新知识的能力,设计最佳财务解决方案的能力等);Collaboration(合作协同的能力);Cross-culturalunderstanding(跨文化理解能力);Communication(总会计师的沟通能力);Computing(有效使用电子信息化工具的能力);Career&learningself-reliance(应变的能力,终生学习的能力等)。

针对上述总会计师的新学习公式,选择什么样的培养模式才能真正造就21世纪所需的高素质财务人才,纵观国内现有的财务管理培训市场,不难发现国际财务管理协会推行的国际财务管理师资格认证是培养高素质总会计师的最佳模式之一。

国际财务管理师资格认证体系主要着眼于总会计师的7C能力和素质的培养:

(1)Criticalthinking-and-doing。国际财务管理师资格认证体系培养总会计师作为职业经理人从六个层面努力提高自己的职业水平:以实用为导向的职业知识;以专业为导向的职业技能;以价值为导向的职业观念;以敬业为导向的职业态度;以结果为导向的职业思维;以生存为导向的职业心理素质。

(2)Creativity。在国际财务管理师资格认证体系下,要求总会计师能在财务和会计部门职责之外发挥更多的作用,并且要求总会计师具备将复杂财务数据与具体业务相结合的能力,努力找到具体业务问题的创造性解决方案,即设计最佳财务解决方案的能力等。测评体系对总会计师学员发挥最佳主观能动性,提供最佳解决方案的严格要求始终贯穿于案例教学过程中,要求学员不要局限于传统的常规思维方式,力求应用新思维方式解决存在的难题。

(3)Collaboration。国际财务管理师资格认证体系一贯要求总会计师积极与其他业务部门合作,参与日常业务决策。由于具体业务决策受到较多外部因素的影响,而且还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这就要求总会计师在谙熟财务与会计知识的基础上,还要了解业务及企业环境、经济环境和竞争环境等,与企业的其它部门实现无缝连接,紧密协同合作,提高财务管理效率。

(4)Cross-culturalunderstanding。总会计师不仅要熟悉国内的会计准则和财务制度,而且在经济全球化(globalization)、企业国际化(internationalization)和集团化(collectivization)的大背景下,更要学习国际财务管理方面的理论和实践经验,国际财务管理协会建立的iFm资格认证体系满足了这一需求。iFm是一个国际化的职业资格证书,iFm资格在财经领域具有专业性、国际性、通用性和权威性。iFm的职业资格标准是依照国际化职业财务管理岗位所必须具备的各种知识与操作技能而制定、申请者按照国际通用的职业能力统一标准进行测评。iFm旨在培养在财务管理、资本运作、企业决策、企业管理、专业理财、风险管理、投资决策等中高级专业人才,在瞬息万变的市场环境中做出及时、准确的财务决策,有效进行资本运作和资金运营,提高企业国际竞争力,推动企业战略的实现。

(5)Communication。国际财务管理师资格认证体系自建立之日起,就坚持要求总会计师学员之间、学员与专家之间进行有效沟通,将显性知识转化为隐性知识,进而上升到智慧的层次。iFm鼓励总会计师学员进行知识的有效沟通和分享,不断获取新的知识,形成知识分享,学员专家沟通的良性循环机制。

(6)Computing。国际财务管理师资格认证体系要求总会计师具备较高的it技能,要及时掌握新的财务信息技术。企业资源计划(eRp)系统集信息技术与先进的管理思想于一身,成为企业在信息时代生存、发展的基石。作为现代企业的总会计师必须熟悉eRp系统,及时反映整个业务链条上的动态信息,监控经营成本和资金流向,提高企业对市场反应的灵活性,提高财务管理效率。

管理会计的认知篇6

【关键词】知识经济电算化管理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知识经济已经到来,顾名思义知识经济就是以知识为主体的经济,它改变了密集粗放的生产管理模式。在知识经济背景下,财务管理发生了巨大的变革,其中会计电算化就是最好的体现。会计电算化极大的提高了企业的财务管理效率,但是在管理当中还存在重视力度不够,管理不健全等系列问题,因此对知识经济背景下会计电算化的问题和对策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一、会计电算化概念分析

会计电算化通俗的说就是在会计工作当中以计算机技术技术进行会计工作管理。在目前的研究当中会计电算化就是利用会计软件,指挥在各种计算机设备替代手工完成或在手工下很难完成的会计工作过程,会计电算化是以电子计算机为主的当代电子技术和信息技术应用到会计实务中的简称,是一个应用电子计算机实现的会计信息系统。

二、企业电算化过程当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我国企业会计电算化管理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会计电算化工作已经得到普及,但是在不同的地区,不同的企业会计电算化内部管理当中还存在不少问题,概况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对企业电算化重视力度不够,缺乏应由的管理岗位

当前在我国很多企业会计电算化管理当中对企业电算化重视力度不够,很多企业管理人员认为,会计人员无非是算算数字的工作,不需要进行过多的投入。在会计电算化认知上也是简单的认为,有部电脑就可以了。没有专门的财务管理软件,更不可能有专门的会计电算化岗位。

(二)电算化操作管理操作流程不健全

当前很多企业电算化管理当中电算化操作管理制度不健全,这主要表现在企业电算化在操作过程当中没有一个完善的工作流程,不知道先做什么后做什么。另外会计电算化操作过程当中,缺乏应由的审计管理工作,致使企业会计电算化管理当中存在安全隐患。

(三)电算化背景下安全问题突出

在企业电算化管理过程当中很多公司会计电算化安全问题管理突出,这主要表现在企业会计电算化管理和操作人员安全意识薄弱,没有进行有效的密码管理。另外在知识经济背景下,互联网技术已经成为企业财务管理不可或缺的部分,同时在互联网运作当中还存在病毒、黑客等安全隐患,部分企业针对这些问题认知不足,会计电算化管理存在安全漏洞。

三、加强企业电算化管理的措施

在知识经济背景下,面对会计电算化管理当中存在的系列文问题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提出针对性的解决措施,有效提高企业会计电算化管理水平。

(一)加强对电算化的重视力度,加强电算化岗位管理

首先企业要加强对电算化的重视力度,加强电算化岗位管理。在实际的管理过程当中要认识到会计电算化的战略地位,加大电算化的投入,提高电算化管理水平。在实际的管理工作当中要建立完善的电算化管理岗位。如电算主管岗、电算维护岗、电算维护岗、审核记账岗。如电算主管岗是由财务管理总部设立,负责公司会计电算化的规划和管理,协调公司财务用计算机的使用及财务软件的运行;对电算化操作人员的权限进行分配及管理;协调、督促财会人员的电算化工作,完善公司的电算化制度。

(二)完善电算化操作流程

在企业会计电算化管理当中要完善电算化操作制度,保障企业会计电算化工作高效进行。在实际工作当中电算维护员每天到岗后,首先检查服务器是否正常开启,检查计算机硬件、软件、网络是否正常运行,为其他工作做好准备;会计人员根据原始凭证运用正确的会计科目填制记账凭证,并打印机制记账凭证,同时签名或盖章确认;审核人员审核记账凭证及所附原始凭证,审核无误后在打印出的记账凭证上签名或盖章确认,并立即对机内对应记账凭证执行“审核”操作。审核人员将已审收(付)款凭证交给出纳;每天工作结束后,电算维护员可依据工作情况选择是否关闭服务器,如要关机应提前通知电算主管,由电算主管通知各在线操作人员,各在线操作人员退出后方能关闭服务器。

(三)加强电算化安全问题管理,提高电算化安全管理力度

在知识经济背景下加强电算化安全问题管理显得非常重要,这样这样才能有效保证电算化有序进行。在实际管理当中内部管理人员要有较强的安全意识,对财务软件日常操作维护工作过程中发现的问题,电算维护员应及时解决。如不能排除,应立即报告电算主管并联系财务软件供应商予以指导或现场处理。操作人员必须以“命名用户方式”登录财务软件系统,操作人员的密码由操作人员自己拟定。操作人员对自己的密码必须严格保密,泄漏密码产生严重后果的应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另外在实际工作当中对财务软件的修改、版本升级等程序维护由财务软件供应商负责,电算主管及电算维护员应与软件供应商进行联系,及时得到新版财务软件。财务软件系统客户端以Vpn方式通过防火墙管理。客户端的防火墙证书及密钥由信息技术中心统一发放,防火墙证书每年进行一次更新。各单位电算维护员必须妥善保管信息技术中心下发的各类证书和密钥。如因保管不善,导致泄密并产生严重后果的,应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

四、结语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在知识经济背景下企业会计电算化过程当中还存在重视力度不够,岗位不健全;电算化操作流程不规范;安全问题突出等系列问题。因此在实际管理当中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提出针对性的解决措施,加强会计电算化重视力度;完善操作流程;提高完全管理水平,有效提高企业会计电算化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管理会计的认知篇7

关键词:会计舞弊;行为经济学;行为主体;认知偏差

中图分类号:F275.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176X(2017)07-0081-07

一、问题的提出

众所周知,真实可靠、内容完整、披露及时的会计信息是资本市场发展和运作的前提。近年来,绿大地、胜景山河、东方电子、欣泰电气、万福生科和方正集团等上市公司不断被曝光,会计舞弊(accountingFraud)案件层出不穷,案件扑朔迷离,舞弊手段多样,会计舞弊再次受到广泛关注。自从2002年开始,美国注册舞弊审查师协会(associationofCertifiedFraudexaminers,aCFe)就一直跟踪调查会计舞弊数据,在aCFe统计的会计舞弊案例中,仅有16%的案例基本全额追讨回舞弊损失,49%的案例未能追讨回任何损失。仅2016年,中国证监会就对证券市场违规上市公司下达行政处罚公告次数达到139起。

会计舞弊是一种经济犯罪行为,是指企业管理当局(管理层、治理层和个别关键员工)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等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背离商业伦理和会计职业道德,违背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可靠性和完整性,有计划、有组织、有目的的舞弊行为。如何预防会计舞弊案件发生,监管上市公司的会计舞弊行为就成为世界各国理论界和实务界一直关注的重要领域。

以往多数文献基于理性经济人假设来研究会计舞弊行为,假定行为主体都是遵循贝叶斯法则(Bayestheorem),追求效用最大化的理性决策者,行为主体决策都是完全理性(perfectRationality)的,这种假设忽视了“有限理性”(BoundedRationality)假设中行为主体决策的主观性和不确定性。美国决策专家Hastie[1]认为行为主体决策是根据自己的效用和信念选择行动的过程。行为经济学表明,行为主体具有的个体特质在不同的内、外部环境下会表现出不同的心理特征,由于受到认知能力局限性的影响,行为主体有时所产生的认知偏差(CognitiveBias)会使得成本收益偏离完全理性下的结果。鉴于此,本文试图从行为主体的有限理性假设出发,运用行为经济学中的相关概念和相关理论,探究会计舞弊产生的原因、作用机理和形成机制,基于一定的经济环境下行为主体的认知偏差、框架效应和锚定心理等行为特质,分析行为主体的会计舞弊决策过程,为政府部t及相关机构制定决策提供参考。

二、会计舞弊成因的理论述评

通过梳理和总结国内外学者的研究,会计舞弊的动机主要有以下四种:精神病动机,为了舞弊而舞弊;利己性动机,为了追求地位和声望;思想性动机,为了报复他人;经济性动机,为了钱财资产。

albrecht等[2]首次将舞弊三角理论(Fraudtriangle)中关于舞弊预防、舞弊检查和舞弊调查等方法引入到会计学领域。该理论认为,会计舞弊发生需要三个方面的因素:一是被感知的经济社会压力(pressure);二是舞弊存在合适的机会(opportunity);三是舞弊的合理化(Rationalization)借口。他还指出舞弊有两种情形:偶然舞弊者和掠夺者。偶然舞弊者比较保守,只有当经济社会压力、存在合适的机会和合理化借口三个要素同时满足时,才会产生舞弊行为;掠夺者过于激进,一旦存在舞弊机会,就会实施舞弊行为。

Bologna等[3]提出Gone理论。该理论认为,舞弊由贪婪(Greed)、机会(opportunity)、需要(need)和暴露(exposure)四个因子组成。根据组织行为学的观点,贪婪(Greed)对会计舞弊行为主体而言是一种心理特征因素,需要(need)实际上构成了行为主体会计舞弊的动机,不良的行为动机在外界环境因素的刺激下会产生不正当的会计舞弊行为,上述四个因子实质上构成了滋生舞弊的四个条件。

Bologna和Lindquist[4]在Gone理论基础上提出了舞弊风险因子理论。该理论认为,舞弊风险因子由个别风险因子和一般风险因子两个方面组成:个别风险因子包括会计舞弊动机(压力)、情绪情感、道德品质;一般风险因子包括会计舞弊的机会、会计舞弊被发现的概率、会计舞弊发现后舞弊者被惩罚的性质和程度。

Bologna和Lindquist[5]提出了冰山理论。该理论认为,舞弊好比大海中的一座冰山,在这座冰山中,分表象特征和根本特征。表象特征指的是露在海平面上的冰山部分,包括组织目标、效率衡量、等级制度、技术状况和财务资源,是舞弊结构考虑的基本因素;根本特征指的是隐藏在海平面以下未露出水面的冰山部分,包括认知道德、情绪情感、文化价值、观点态度和思想素质,这是会计舞弊行为产生的根本原因。因此,从实质上看,会计舞弊行为的发生应由显性因素和隐性因素两方面因素组成。

舞弊三角理论、Gone理论、舞弊风险因子理论以及冰山理论等有关会计舞弊的动因理论虽各具特征,但多是“因素―结果”型的理论分析框架,建立在理性经济人假设基础之上,即以完全理性来分析会计舞弊行为主体发生舞弊的行为决策过程。然而,行为主体往往很难做到完全理性,有时会表现出有限理,会计舞弊行为的发生也是行为主体心理因素与外部因素综合作用下的经济行为。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环境的不断改变以及商业伦理与会计职业道德的日趋形成,行为主体认知能力也不断发生着深刻变化,以程式化特征为代表的会计舞弊成因理论在解释会计舞弊成因方面显现出一定的局限性。

三、会计舞弊的行为经济学分析及决策

行为经济学(Behavioraleconomics)的创新之处是依据传统经济学的分析框架,综合经济学、行为分析理论、认知心理学(Cognitivepsychology)的相关理论知识,通过进行广泛实地观察、社会调查及行为实验的方法,搜集一手研究数据,侧重于研究个体行为认知及其行为决策,据此分析和解释经济运行规律。贺京同和汪丁丁[6]认为,行为经济学是对传统经济学的历史顺承和逻辑体系演进,主要基于有限理性假设来思考问题。

近年来,一些国内外专家学者基于“有限理性”假设来研究会计舞弊问题,通过运用心理实验测试、调查问卷以及数量检验等方法,将行为经济学理论与会计舞弊问题结合起来,深究会计舞弊行为发生的本质。主流观点认为,过度自信(overconfidence)、风险偏好(Riskappetite)和锚定效应(anchoringeffect)等心理因素是行为主体具体行为发生的内因,对行为主体的决策产生路径依赖和重要影响。Shiller[7]认为,行为主体的过度自信和过度乐观等行为特质会使得他们过于夸大自己的才华,高估自己的控制能力,产生控制幻觉。Foster等[8]也认为行为主体过度自信膨胀的自我概念使其往往倾向高估自己的能力,在权力欲和成就动机的强烈驱使下,其行为决策具有明显的风险寻求倾向。Dennis和Chen[9]提出文化、道德和人情关系等因素对于会计舞弊行为的发生具有影响,上市公司管理层或关键财务人员与会计师事务所同流合污客观上对会计舞弊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Donald和phyllis[10]提出高层梯队理论(Upperechelonstheory),指出企业是高层管理者团队特征的反映,公司的道德氛围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高管的行为。行为主体的认知风格和人格类型与发生会计舞弊有一定的关联性,行为主体认知偏差是行为偏差的根本内因。陈艳和田文静[11]运用前景理论和心理~户理论,从程序理性的角度,强调行为主体行为过程的存在,探究了行为主体会计舞弊的判断、识别和选择过程。孔晨和于洪鉴[12]也通过调查问卷的方式检验了行为主体时间偏好程度、过度自信程度和风险偏好程度与会计舞弊倾向的相关关系及影响程度。人们的行为往往是有限理性的,在决策时常常伴随着启发式问题导向,行为主体对信息掌握的不完全性和信息的不对称性,带来一定的判断认知偏差,这是一种不确定性情况下的判断。另外,行为主体的选择行为也不是传统经济学所描述的那样理性:一种无差异曲线,而是一种不确定情况下的选择。事实上,人们的行为偏好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在跨期决策中面临多种选择时容易出现“短视”(Short-Sighted)认知偏差,行为主体往往追求眼前效用的最大化,忽视长期利益。行为经济学视角下的会计舞弊行为分析,从行为主体的有限理性假设出发,基于完全理性和非完全理性之间的有限理性,从行为主体自身个体特质和心理因素去探寻会计舞弊行为发生及其作用机理,通过开展情景模拟实验或调查问卷等方式,探讨了会计舞弊行为的形成机理及其行为个体决策过程,回归现实思考和理性决策,为会计舞弊行为问题研究提供了新视角和新思维,丰富了会计舞弊的研究理论和方法。

四、会计舞弊的行为心理学分析及决策

行为心理学(physicalpsychology)主要研究行为主体的社会行为及其社会心理现象,通过分析行为主体的行为思想、情感怎样受社会他人影响的过程,揭示行为主体所表现出的社会行为的依存条件。会计舞弊的行为心理学分析,主要从社会心理学理论出发,将会计舞弊行为的产生与自我人格特征、心理特质以及独特文化背景、人口统计特征等因素结合起来,解释会计舞弊行为产生的动因。虽然会计舞弊行为可以用经济学理论与模型来支撑,但毕竟实施会计舞弊的主体是人,而研究人的会计舞弊行为离不开其所处的经济社会文化环境、价值观念以及人的心理特质等方面。文化具有一种潜移默化的惰性力量,在特定条件下传统文化会影响会计舞弊的发生强度,有时会纵容、强化会计舞弊行为的动机及经济后果。Dennis和Chen[9]通过实施问卷调查,对美国、中国大陆及中国台湾等地区会计舞弊行为成因进行深刻剖析,提出了人际关系这个核心变量在会计舞弊过程中的影响,同时指出了不同国家地区的文化差异会影响到行为主体会计舞弊行为的产生。张玉明和陈前前[13]研究认为,良好的会计价值观、行为观和道德观有利于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和企业绩效。行为主体心理活动会对会计舞弊产生影响,动机不良的心理行为活动会导致会计舞弊的发生。陈艳和田文静[11]从人性的复杂性出发,借助心理学的理论分析方法,分析了会计信息舞弊的动机和形成机理,认为能否获得物质层面或精神层面的满足是行为主体进行会计舞弊的直接动机。Beasley[14]也实证检验了消极的心理动机是诱发会计舞弊的直接因素,提出防范和治理会计舞弊行为应当从消除消极的心理动机入手。此外,对风险预期的不同心理反应,也会影响到会计舞弊发生的程度,行为主体的性格是喜欢冒险型,还是风险中立型、逃避风险型,导致产生会计舞弊的强度不同。高层梯队理论指出,行为主体的人口统计特征可以有效预测行为主体的心理因素,会影响到会计舞弊的合理化过程。Zahra等[15]发现上市公司Ceo的年龄、学历学位、工作经验和处世风格等因素会不同程度地影响着行为主体会计舞弊合理化过程的产生。Davis和pesch[16]发现Ceo任期、工作职务经历和阅历影响着会计舞弊行为,经历、阅历越丰富的Ceo考虑问题会比较充分,合理化其会计舞弊行为的可能性就越小。另外,羊群行为(HerdBehavior)也指出行为主体的会计舞弊行为往往受到群体一致的影响。从理论上讲,羊群行为可分为“真羊群行为”(intentionalHerding)和“伪羊群行为”(SpuriousHerding),但由于行为主体的行为决策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使得在研究中往往难以真正区分。行为主体容易受到群体情绪情感的影响,往往放弃自己的信念与偏好,产生与群体相同或相近的行为。

行为心理学视角下的会计舞弊行为分析,结合了社会心理学理论、行为分析理论,将会计舞弊行为与之有机融合,促进了会计舞弊行为的研究,从另一个崭新视角来分析会计舞弊问题。

五、会计舞弊行为的管控策略

基于行为经济学分析,

行为主体在进行会计舞弊行为决策时,不仅会受到宏观环境因素、政策及市场因素、信息获取因素、会计舞弊成本和会计舞弊收益的影响,更重要的是受到心理决策权重的影响。在特定的环境下,行为主体具有的一些个人特征如过度自信、风险偏好、时间偏好、政策依赖、锚定心理和框架效应等因素会其使产生扭曲的认知偏差,从而影响到行为主体会计舞弊的行为决策。

(一)基于行为主体自身的管控策略

1.掌握行为主体自身的会计舞弊心理倾向

行为主体在判断信息时往往出现过度自信(overconfidence)和自恋(narcissism)偏差,会高估自己所拥有知识的精确性而低估外在信息的精确性、低估相关的风险、高估自己掌握情况的能力,从而导致信息的不确定性。借鉴pulford和Colman[17]的做法,我们可以测量行为主体过度自信的程度,即overconfidence=S-R。其中,S表示主观正确率,R表示客观正确率。

行为主体的世界观、价值观会影响到会计舞弊行为的心理倾向,行为主体通过了解自身的会计舞弊心理倾向从而更加控制自己,避免做出不理智或放纵自我的行为。如果会计舞弊监管机制失衡,行为主体极易将会计舞弊动机转化为会计舞弊行为,获得的短期收益将会影响到内外部锁定(Fixation)功能,激发会计行为主体“短视”认知偏差心理,从而偏好采取会计舞弊行为。如果行为主体具有明显的风险偏好,那么他在实施会计舞弊行为决策时应当综合考虑预期收益与成本,权衡利弊得失,思考一下自己的会计舞弊心理倾向。如果行为主体具有冲动的会计舞弊心理倾向,在他自身无法控制的情况下,身边的人可以适时进行必要的、善意的提醒,尽可能地避免不正常行为的发生。

2.提高行为主体自身的认知能力

会计行为是多方博弈综合的结果,会计舞弊行为更是如此。因此,不应该把会计舞弊行为完全归因于行为主体本身,而是需要努力提高行为主体自身的认知能力,代表性偏误(RepresentativenessHeuristic)、框架相依(FramingDependence)和心理账户(mentalaccount)等带来的影响,减少自身的主观认知偏差和短视心理行为。行为主体之所以会出现会计舞弊行为,大多数情况下是因为存在短期认知偏差。因此,需要不断矫正行为主体的认知偏差,让会计舞弊行为被非程序性力量阻止,从根源上弱化会计舞弊动机。

加强对有关人员的认知风格和人格类型心理测试,关注并监督有问题的特殊群体,正确地权衡会计舞弊行为的利弊得失,可以降低和抑制会计舞弊行为发生的概率。提高由于非理性的心理行为和人的本性所形成的认知能力,不仅对行为主体会计舞弊行为的预期效用产生影响,而且会降低由于锚定效应所带来的认知偏差,除了依靠自身经验的积累外,还可以通过后续学习、实践等方式来实现,如多关注中国证监会、中国保监会网站,从而引导个人做出更正确的行为决策。

3.消除行为主体自身存在的侥幸心理

侥幸心理是每个行为主体都具有的一种心态,往往是一种对事情良好发展的心理预期。在一定的内外部环境下,这种心理预期可能会给行为主体带来乐观态度。有学者认为,会计舞弊行为的发生主要由于行为主体心存侥幸心理。侥幸心理的存在降低了会计舞弊行为的预期成本以及被发现的概率,提高了会计舞弊行为的预期效用和会计舞弊行为发生的概率,减少了会计舞弊监管的有效性和可靠性。行为主体应当极力消除自身存在的侥幸心理,增强风险意识,不要把个别现象当成是普遍真理,不能按照心理预期去进行会计舞弊的决策,不要存有偶尔一次的会计舞弊行为是不会被发现的错误心理,通过建立内部锁定措施来破解会计舞弊行为主体的侥幸心理,增强会计监管的有效性。

(二)基于企业的管控策略

1.营造优秀的组织文化,增强内部锁定的管控功能

文化是一种伦理约束,也是一种合约安排。Farber[18]提出文化差异会影响到会计行为偏好,要大力弘扬积极向上的会计文化,发挥文化在会计准则制定权、会计制度执行权以及计价值观塑造等方面的约束功能。组织文化与行为主体道德品质塑造密切相关,特别是企业高管的目标信仰、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影响到组织的文化形成。

据一项问卷调查显示,被调查者50%以上都对会计舞弊行为习以为常,每家企业都或多或少存在会计舞弊行为。改善组织文化,制定道德行为规范,重建企业道德形象,这对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遏制会计舞弊行为非常重要。因此,营造开放民主、风清气正的组织文化和会计文化有利于约束行为主体的会计行为,从而在企业内部建立起有效的内部锁定技术防线。tirole[19]认为锁定技术包括外部锁定(政策法规、经济合约和组织纪律等)以及内部锁定(理想、信仰、目标、价值观和行为规范等)两种。政策的锁定技术主要指政策法规中包含了许多让会计行为主体感到受到约束的规定,让其回归理性,就像被“捆绑”起来一样,无形地约束不良会计行为发生,鼓励员工参与到企业的会计监管中去,使其不敢舞弊、不想舞弊,这样会大大降低会计舞弊行为的发生概率。

2.提高员工商业伦理道德,积极消除负面的锚定效应

在实施行为决策的过程中,行为主体往往以初始的锚定值(anchoringValue,信息数据)作为参考点(Referencepoint,参考系数)来估计事件的发生,往往忽略新信息、新数据的影响,难以接受新事物,不能遵循贝叶斯法则及时修正自己的信念,过于保守,由此引发认知偏差。因此,会计舞弊行为主体在决策行为过程中难免受到认知偏差的影响,但是行为主体的认知偏差是非系统性的,应该通过不断地学习和实践有效纠正和规避此种偏差。因此,应营造优秀的企业组织文化及氛围,提升员工的商业伦理道德,建立企业文化以及员工道德规范手册和职业道德教育,引导员工积极向上、作风端正,运用锚定效应避免消极心态、从众心理和短视行为的发生,转变保守主义和反应不足。同时,员工道德规范手册和职业道德教育起到良好的束缚和锚定效应,引导员工积极端正工作作风,减少不良行为的发生。

3.预测行为主体框架效应,制定奖惩、举报和激励制度

一般来讲,发现舞弊的手段主要有内外部举报、管理层审查和内外部审计。据一项调查显示,43.3%的会计舞弊案件都是公众举报发现的,因此,进一步建立和完善群众举报制度,进行有效激羁梢蕴岣叻⑾稚鲜泄司发生会计舞弊的概率。所以,应在发挥专业机构、人员作用的同时,充分依靠广大人民群众,建立和完善群众举报制度,对于举报属实者应给予重奖,积极补偿其举报的风险损失,并给予完全保密。同时还应增强群众的举报意识和动力,增强群众监督的主动性,使会计舞弊者处于群众的监督之中,不敢轻举妄动。奖惩制度的合理与否影响到员工对工作任务的认识及积极心理,负面的奖惩制度则使员工产生消极心理,在制定奖惩制度时,充分考虑降低认知主体框架效应所产生的决策差异影响,更多地从积极的一面来表述一项奖惩制度,由于管理者比普通员工对奖惩制度更具有敏感性,对管理者的奖惩制度应当更注重表述的态度与方式。

4.构建商业伦理道德评价体系,提高组织自身的免疫力

对于企业来说,构建会计商业伦理道德评价指标体系是有效预防和控制会计舞弊行为发生的长效机制,应当建立会计诚信等级评价系统,并向全社会公开,供社会人员查询使用。加大对会计舞弊行为的曝光率,提高会计舞弊的成本和失信成本,增强会计舞弊行为的惩处力度,通过构建一套反会计舞弊免疫系统来提高会计舞弊行为的免疫力。同时,建立一套明确的管理规章制度和行之有效的企业内部控制体系,发挥企业内外部监督职能,确保会计信息真实可靠,会计信息披露透明、内容完整。另外,强化会计舞弊监管中的德治方面,建立和完善商业伦理职业道德标准,将商业伦理职业道德与行为主体价值观、个人行为观融合为一体。

(三)基于会计监管机构的管控策略

1.构建会计监管政策法规,降低会计舞弊需求值的锚定效应

我国资本市场的政策法规、监管制度以及投资者的风险偏好都会影响到会计行为主体的心理预期,在决策的过程中,由于认知偏差、锚定心理和框架效应的影响,行为主体的完全理性发生了扭曲,行为主体往往以目标收益为锚定值,将会计舞弊预期收益看做是自己拥有的价值,在“禀赋效应”(endowmenteffect)作用下,会计舞弊产生的预期收益对于行为主体的心理效用大于其实际效用,这也导致行为主体对会计舞弊预期收益赋予较高的权重系数。多数会计舞弊行为主体在做出行为决策时往往过度自信、过度乐观和过度自恋,从而诱发会计舞弊动机。

由于会计舞弊监管最终以上市企业对外披露的会计信息数据为依据,因此,会计信息数据成为会计行为主体是否进行会计舞弊判断预期收益或损失的参考值。如《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法》中有关上市企业暂停上市和退市的制度,政府及监管部门在制定政策法规时,应当考虑行为主体可能产生的锚定效应。因为人们可能仅仅为了满足指标的要求,而做出违背政策法规的行为,监管部门在对指标进行考察时,更多地关注企业实际的绩效考评,所以,需要降低政策法规的锚定效应,建立科学的绩效考评制度。

2.增强政策法规的外部锁定技术,实施有效“捆绑”

会计舞弊行为的成本与收益以及被发现的概率决定了会计舞弊行为的预期效用,因此,可以通过降低收益、提高成本和提高被发现的概率来降低会计舞弊行为预期效用。监管机构可以通过增强政策的外部锁定技术,改变行为主体的心理预期和判断,提高会计舞弊行为的潜在成本,加大力度提高会计舞弊行为被曝光的概率。

第一,提高会计舞弊行为的惩罚力度。主要是通过降低被认定为会计舞弊行为的惩罚界限,增大行为主体会计舞弊的预期成本和舞弊行为被曝光惩罚的概率。第二,增强上市企业人员(尤其是高管)的责任感。主要是通过道德宣誓的方式,使得会计舞弊成本前置,提高会计行为主体的会计舞弊成本。第三,设立签字制度。签字制度使得会计舞弊责任更容易追溯,强化了对行为主体的外部锁定,有效破除会计舞弊的侥幸心理。《萨班斯法案》(SoX法案)第3类措施要求企业高管人员实施签字宣誓制度。我国政府部门对会计舞弊行为的处罚力度相对偏轻,会计监管机构应当借鉴SoX法案中的相关规定,完善证券监管政策,完善对会计舞弊的民事、刑事处罚制度,制定和完善严格的企业上市和违规退市的政策,增加会计中介机构的独立性,加强政府管制,增强政策法规中的外部锁定效应。同时,加大对涉案注册会计师行为的监管,创新监管机构监管行政问责管理体制,建立全面的内外部行政问责生态系统,信息及时公开,填补政府会计机构职能空白。

3.强化反会计舞弊宣传教育,提高会计舞弊成本

舞弊三角理论考虑了行为主体实施会计舞弊行为的成本和收益,会计舞弊决策中认知偏差的主要影响体现在使行为主体低估会计舞弊的识别率,同时也低估了会计舞弊的惩罚后果和发生会计舞弊惩罚带来的声誉成本。因此,要对认知偏差进行合理的纠正或改善,应当从会计舞弊的识别与惩罚力度入手,提升内部审计部门的地位,减轻会计舞弊决策过程中认知偏差的影响,减轻行为主体决策过程中认知偏差和过度自信所做出的错误判断。

根据Kahneman和tversky[20]提出的前景理论(prospecttheory)和“成本―收益”模型(Cost-Benefitmodel),在认知偏差的作用下,会计行为主体选择是否实施会计舞弊存在以下函数关系:假设会计行为主体选择实施会计舞弊后获得的期望收益值xi的概率为αi,同时带来的预期成本yi的概率为βi,会计行为主体实施会计舞弊的条件是会计舞弊获得的期望收益值减去会计舞弊所发生的预期成本大于零,即:∑∏(αi)∨(Δxi)-∑∏(βi)∨(Δyi)>0(其中,Δxi=xi-x0,表示期望收益值xi相对于参考值x0的变化差值;Δyi=yi-y0,表示预期成本yi相对于参考值y0的变化差值),则行为主体将会做出实施会计舞弊的行为决策。

监管机构可通过推进反舞弊宣传教育的方式改变舞弊行为预期效用,反舞弊宣传教育可以通过以下两种方式:一是提高会计舞弊信息公开的透明度,通过网络、现场培训等途径加强反舞弊教育,强化社会舆论的正面效应。二是持续推进内部控制制度建设,完善公司治理机制,抑制问题的不良影响,强调“软控制”,进一步实施会计舞弊行为的惩罚措施,提高其违规的预期成本。

除此之外,企业咨询评估机构、会计师事务所和律师事务所等中介机构的作用也不可或缺。签字的注册会计师是遏制会计舞弊行为的最后一道防线,但其自身也容易受到认知偏差的消极影响。因此,降低注册会计师的认知偏差也非常重要。应积极发挥会计师事务所“经济警察”的独特功能和外部锁定技术效应,发挥其应有的功能,实现多维度、立体化的会计舞弊监管机制。另外,会计信息是否透明可靠是市场参与者和监管者共同关注的焦点,应加大制定对会计舞弊行为的信息披露机制,使行为主体因提供不真实、不可靠的会计信息而受到的惩罚超过其会计舞弊成本和舞弊收益。同时,加快我国法务会计领域的研究和发展,制定和完善有关会计舞弊监管的专门法律,为确定会计舞弊以及会计舞弊监管的法律责任提供充分的依据和证据,建立健全会计舞弊监管的长效机制。

参考文献:

[1]Hastie,R.ContenteffectsonDecisionmaking[J].organizationalBehaviorandHumanDecisionprocesses,2001,85(2):336-359.

[2]albrecht,w.S.,wernz,G.w.,williams,t.L.Fraud:BringtheLighttotheDarkSideofBusiness[m].newYork:irwininc.,1995.

[3]Bologna,G.J.,Lindquist,R.J.,wells,J.t.theaccountantsHandbookofFraudandCommercialCrime[m].newYork:Johnwiley&Sonsinc.,1993.

[4]Bologna,G.J.,Lindquist,R.J.FraudauditingandForensicaccounting:newtoolsandtechniques[m].newYork:Johnwiley&Sonsinc.,1995.

[5]Bologna,G.J.,Lindquist,R.J.FraudulentFinancialReporting:ConsiderationofindustrytraitsandCorporateGovernancemechanisms[J].accountingHorizons,1999,68(4):237-255.

[6]贺京同,汪丁丁.实验方法:经济学家入门基础[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7]Shiller,R.J.measuringBubbleexpectationsandinvestorConfidence[J].theJournalofpsychologyandFinancialmarkets,2000,1(1):49-60.

[8]Foster,J.D.,Reidy,D.e.,misra,t.a.narcissismandStockmarketinvesting:CorrelatesandConsequencesofCocksureinvesting[J].personalityandindividualDifferences,2011,50(6):816-821.

[9]Dennis,H.,Chen,Y.GuanxiandBusinessethicsinConfucianSocietytoday:anempiricalStudyoftaiwan[J].JournalofBusinessethics,2009,89(2):235-250.

[10]Donald,C.H.,phyllis,a.Upperechelons:theorganizationasaReflectionofitstopmanagers[J].theacademyofmanagementReview,1984,9(2):193-206.

[11]陈艳,田文静.基于行为经济学的会计舞弊行为研究[J].会计师,2011,(6):4-9.

[12]孔晨,于洪鉴.会计舞弊形成机理:研究视角及未来展望[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15,(1):18-25.

[13]张玉明,陈前前.会计文化与中小上市公司成长的实证研究[J].会计研究,2015,(3):20-25.

[14]Beasley,m.S.anempiricalinvestigationoftheRelationBetweenBoardofDirectorCompositionandFinancialStatementFraud[J].theaccountingReview,1996,71(4):443-465.

[15]Zahra,S.a.,priem,R.L.,Rasheed,a.a.theantecedentsandConsequencesoftopmanagementFraud[J].Journalofmanagement,2005,31(6):803-828.

[16]Davis,J.S.,pesch,H.L.FraudDynamicsandControlsinorganizations[J].accounting,organizationsandSociety,2013,38(7):469-483.

[17]pulford,B.D.,Colman,a.m.overconfidence,BaseRatesandoutcomepositivity/negativityofpredictedevents[J].BritishJournalofpsychology,1996,87(3):431-445.

[18]Farber,D.B.RestoringtrustafterFraud:DoesCorporateGovernancematter?[J].theaccountingReview,2005,80(2):539-561.

[19]tirole,J.Rationalirrational:SomeeconomicsofSelf-management[J].europeaneconomicReview,2002,46(2):633-655.

管理会计的认知篇8

高校会计档案是在高校从事教学、科研、行政管理和培训等其他会计核算活动中形成的、记录和反映高校经济业务事项的原始发票、合同等具有保存价值的各种形式的会计资料,包括通过计算机等电子设备形成、传输和存储的电子会计档案。根据新的《会计档案管理办法》,会计档案主要包括纸制档案和电子档案两种形式。

1新旧《会计档案管理》办法的对比分析

1.1总体情况对比

新《会计档案管理》办法共31条,在原来的基础上增加了十条,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的修订:首先,新办法进一步完善了会计档案的定义和范围,明确了电子档案也是会计档案的一部分;其次,增加并明确了对电子档案的管理要求;此外,新办法还完善了会计档案的销毁程序、明确了会计档案出境的管理要求、调整了会计档案的定期保管期限,延长了会计档案向单位档案管理机构移交的期限。

1.2管理要求对比

新办法从会计档案的范围、保管、移交、销毁等方面增加了对电子档案的管理规定。明确了电子档案在满足一定条件时,单位内部生成和外部接收的电子会计资料可仅以电子形式归档保存,进一步肯定了电子档案的有效性和可替代性;电子会计档案移交时,应与其元数据一并移交,且文件格式应当符合国家档案管理的有关规定,对于特殊格式的电子会计档案应当与其读取平台一并移交;电子会计档案销毁时,由单位档案管理机构、会计管理机构和信息系统管理机构共同派员监销。

1.3管理期限对比

为便于单位档案的统一管理,并结合会计档案的实际利用需求,新办法明确了会计档案的保管期限分为永久、定期两类。其中定期保管期限由原3年、5年、10年、15年、25年五类调整为10年、30年两类。新办法明确了对于需要定期保管的企业和其他组织的会计档案中,原始凭证、记账凭证等保管期限为30年,银行对账单等保管期限为10年。

2当前高等学校会计档案管理存在的问题

2.1会计档案管理制度不健全

高校缺乏学校内部的具体的会计档案管理制度,目前高校财务管理基本已实现会计电算化管理,但是却没有相应的电子会计档案管理办法,没有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将会计电算化产生的程序文件和数据库等电子资料纳入学校会计档案管理办法中,还只是停留在按照旧办法仅对会计的纸制版材料进行收集、整理、归档和保管等。

2.2高校会计档案管理人员的知识与经验

高校会计档案管理人员缺乏专业的档案管理知识与经验,对会计档案人员及设施投入不足。目前,大部分高校的会计档案管理人员大都是会计人员兼任,会计档案只停留在对纸制档案的保管,不具备电子会计档案管理的专用?o备。那些兼任的会计人员更多的只懂会计的专业知识,而缺乏档案管理知识。同时会计档案管理人员更换和流动过于频繁,再加上大都没有经过专业的档案管理知识培训,对会计档案管理要求缺乏系统的认知,再加上会计档案的数量逐渐增多,高校会计档案的质量无法保证。高校容易忽视对专门的会计档案的管理,没有专门的经费投入,导致会计档案管理的水平很低。

2.3高校缺乏对会计档案的电子化管理

大部分高校都已实现会计电算化,有相应的财务核算软件进行会计核算和结算。这些会计软件可以实现对会计账簿和报表的电子化保存,高校会定期将会计账簿和报表打印输出并装订成册,实现电子档案的纸制化保存,但是对于账目的原始发票等支持材料并没有扫描形成电子化管理,电子档案与纸制档案不同步,装订成册的会计档案没有实现电子化管理。各高校使用的财务软件全套文档资料及财务原始数据和备份数据也没有连同会计档案同时归档管理并分别存放于三个以上地点。高校针对电子档案的管理意识和制度都还不够,没有专门的电子档案电子化管理制度及设施等。

3规范并优化高校会计档案的建议和对策

3.1提高并加强会计档案管理工作的认识

高等学校的会计档案管理属于档案管理的一部分,应受到相关部门的高度认识,加强投入。它是国家各类检查以及科研结题审计的重要支撑材料,是学校制定方针政策的重要信息资源。因此高校应加强对会计档案管理的重要性认识并增加对会计档案的投入,妥善安全保管、科学有序存放,保证会计档案的完整性,方便及时查阅和利用。

3.2建立并健全高校会计档案的管理制度

各高校应根据新的《会计档案管理》办法的要求,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出台或修订具体的会计档案管理制度文件以供参考和查阅。同时制定会计档案工作目标,将会计档案管理工作纳入学校内部治理范围,促进会计档案管理规范化,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具体制度可包括:(1)完善会计档案检查监督制度。由高校财务部门和档案管理部门的主要负责人联合,开展会计档案检查,并将检查结果记录在案留存,不断地促进高校会计档案管理工作水平的提高。(2)建立和完善会计档案保管制度。在会计档案保管上,对电子会计档案及其数据元,特殊格式的电子会计档案应与其读取平台一并保存,应实行双重备份,异地保管的制度。(3)建立会计档案管理内部牵制制度。应建立以内部管理、会计控制和审计监督为核心的内控体系。以经济责任制度、不相容职务和岗位为风险点,具有相互牵制和监督作用的会计档案的内部牵制机制。

3.3加强高校会计档案管理人员的队伍建设

高等学校的会计档案管理人员大都是专业的会计人员,缺乏档案管理的经验和认识,缺乏全面综合会计档案管理知识。因此,高校应配备专业的会计档案管理人员,对会计档案管理人员进行系统的培训,保证会计档案管理人员既懂得会计电算化的相关知识,又懂得档案管理的专业知识,进而提高本单位的会计档案管理水平。

3.4加大会计档案管理工作的投入

高校应提高对会计档案管理工作的高度认识,加大对会计档案工作的投入,改善会计档案管理工作环境,既要适应安全保管会计档案的需要,又要提高会计档案管理水平和效率。保证足够的会计档案存放空间,同时配备专用的计算机、扫描仪等现代化管理设备,方便查阅。

3.5提高会计档案管理的信息化程度

高等学校应该根据网络通信技术的发展,采用先进技术加强对会计档案的管理,充分利用现代技术,实现高校会计档案的数字化、信息化与数字影像技术,不断实现高校会计档案管理工作的技术创新。

管理会计的认知篇9

实习是挑战也是机遇,只有很好的把握才能体现它的意义。这次会计实习中,我可谓受益匪浅,它为我步入社会奠定了基础,为我以后的就业找工作指明了方向。

本次实习已达到了预期目的,大量的会计专业知识与社会知识相结合,既巩固了专业知识,又学到了社会知识,对我今后的就业有极大的帮助。通过这次实习我对出纳、会计岗位有了一个深层次的认识。我找到了专业知识的漏洞,对好多基础性知识还不是很肯定,需要重新回顾学习。对会计岗位人员要求的细致、耐心有了切实的体会,明确自己需要努力的方向。在会计实务的操作过程中企业的财会人员均认真执行《会计法》进一步加强财务基础工作的指导,规范记帐凭证的编制,严格对原始凭证的合理性、合法性进行审核,强化会计档案的保管工作。

实习是每个学生必须拥有的一段经历,它使我们在实践中了解社会,让我们学到很多在课堂上根本学不到的知识,打开了视野,增长了见识,为我们以后进一步走向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而会计工作是指对具体事物进行计算、记录、收集有关数据资料,通过加工处理转化为用户决策有用的财务信息。掌握会计工作不仅要学好书本中的各种会计知识,而且还要认真积极地参加各种会计实习机会,让理论和实践有机务实的结合在一起,只有这样才能成为一名高质量的会计专业人才。

管理会计的认知篇10

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传统会计核算模式显露出越来越多的弊端,不能满足知识经济下经济核算的需要,因而不得不进行改革。内生增长理论是知识经济时代的基础性经济理论,对现代管理理论的变革产生了不可估量的促进作用,其中包括对会计理论发展的推动。内生增长理论认为,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和技术是企业最重要的资本,是企业生产的关键要素之一,其功能逐渐超越劳动、土地、厂房、机器等传统生产要素。会计核算的目标就是对企业的有生产价值的资产及其作用过程进行计量,因而,在新的经济形势下,必然将知识资本纳入核算的范畴,作为一项重要的核算目标。内生增长理论是三大经济增长理论之一,也是人力资本理论的源泉。舒尔茨和贝克尔等人对人力资本理论的主要贡献是极大地推进了知识与技术进步内生化的进程。上世纪80年代中期,罗默和卢卡斯等经济学家通过对斯密、熊彼特、阿罗、阿林扬等人的经济思想进行梳理,在重新思考新古典增长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以“内生技术变化”为核心的新增长理论――内生增长理论。内生增长理论认为经济的长期增长率是大于零的,因而需要对不会导致收益递减的原因做出解释。内生增长理论将知识、人力资本等因素引入到经济增长模型,强调在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活动中,特殊的知识和专业化的人力资本可以产生递增的收益,并使整个经济规模收益产生递增。

“十二五”以来,我国会计改革已提上了日程,作为我国会计事业的一项根本性目标。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和国家财政关于“十二五”时期的相关要求,财政部了《会计改革与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指出“十二五”期间会计改革的总体目标是建设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会计体系,主要完成如下任务:加强我国会计法律和法规的建设,提高会计管理工作法制化和规范化水平;完善企业会计标准体系,提升会计标准体系的执行力;推进政府及非营利组织的会计改革,提高我国财政的精细化管理水平和科学化管理水平;完善企业内部控制体系,推进内部控制体系的实施;推进会计信息化建设,为会计科学化和精细化的管理提供动力;推进注册会计师行业的发展,提高注册会计师的服务质量;实施会计行业人才规划,提高会计人员素质;加强农村会计工作,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强会计理论研究,为会计改革和会计实践提供理论支持;深化会计对外交流,提升中国会计在国际会计行业的影响力;扩大对港澳台会计合作的广度和深度,求同存异;健全会计管理体制,加强会计组织领导。可见,会计改革的目标带有浓厚的知识经济特色,是知识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亟待内生增长理论的指导,才能逐步展开。

二、内生增长理论与企业会计改革研究

(一)内生增长理论内涵内生增长理论是近二十年来宏观经济学的重大发展。按照Roberts&Setterfield(2005)的观点,满足以下两个条件之一的经济增长理论都属于内生增长理论:经济体系能够不依赖于外力的推动而实现持续的增长;内生的技术进步是经济增长的内生决定因素。因此,正如Kurz&Salvadori(1999)所说,能否避免资本收益递减是识别内生增长理论的标准。Romer和Lucas对内生增长理论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Romer(1986)认为,知识的非竞争性决定了经济个体对知识的运用并不妨碍他人对这种知识的运用,且知识运用的成本相对较低,从而产生了知识的外溢效应。知识外溢效应的结果是产生递增的生产力,不仅使知识自身形成递增收益,而且也使物质资本和劳动等生产要素也产生递增的收益,从而导致无约束的长期经济增长。Lucas(1988)认为,人力资本具有外部效应,会从一个人扩展到另一个人,或者从一个组织扩展到另一个组织,对所有生产要素的生产率都会产生贡献,从而使生产产生规模收益递增的状态。Lucas特别强调,正是这种源于人力资本外部效应的递增收益使得人力资本成为“经济增长的发动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