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审计相关法规十篇审计相关法规十篇

审计相关法规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8:10:03

审计相关法规篇1

《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实施条例》(以下简称审计法实施条例)颁布实施,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以下简称审计法)的有关规定予以了明确和细化,使审计监督机制更加健全,审计监

督职责更加明了,这对于规范审计监督行为,强化审计监督指导和推动审计事业科学发展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目前,各地审计机关正在普遍宣传、学习贯彻审计法实施条例,审计法实施条例5月1日就将正式实施,如何正确贯彻实施,是摆在各级审计机关面前的一件大事,本人通过学习审计法实施条例及以往的审计工作情况,针对几个具体问题谈点自已的体会供同仁参考。

一、审计依据问题

目前各地审计机关在编制审计方案、制发审计通知书和审计报告中审计依据有两种操作方式:一是以审计法第三章16条至30条规定的相关内容为审计依据,二是除以审计法第16条至30条规定外,将各级政府批转审计机关年度项目审计计划文件作为补充依据。

上述两种操作方式,谁对谁错有待明确,笔者倾向第二种做法,依据是审计法及其实施条例的相关规定。

新审计法第五章审计程序第38条规定“审计根据审计项目计划确定的审计事项组成审计组,向被审计单位送达审计通知书,遇有特殊情况,经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审计机关可以直接持审计通知书实施审计”。实施条例第五章审计程序第三十四条“审计机关应当根据法律、法规和国家其他有关规定,按照本级人民政府和上级审计机关的要求,确定年度审计工作重点,编制年度审计项目计划”。

通过审计法及其实施条例的规定中可以看出审计机关执法依据除法律、法规规定外,还应按照本级政府的要求确定年度审计项目计划,遇有特殊情况的须经本级政府批准才可持审计通知书实施审计。依据审计法的相关规定作为审计依据就存在不完整性。

二、审计查出违纪违规问题定性、处理、处罚依据问题

目前,各级审计机关项目审计结束后对被审计单位存在的违纪违规问题依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的有关规定作为审计定性的依据,审计处理、处罚依据有两种表现:一是依据审计法、审计法实施条例、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及相关规章中明确审计机关及其审计人员具有执法主体资格的法律、法规和规章;

二是依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及规章规定作为审计处理、处罚依据。

上述两种做法和表现形式都存在与新修订的审计法及其实施条例相衔接和完善的问题。

新审计法第四十一条“审计机关按照审计署规定的程序对审计组的审计报告进行审议,并对被审计对象对审计组的审计报告提出的意见一并研究后,提出审计机关的审计报告;

对违反国家规定的财政收支、财务收支行为,依法应当给予处理、处罚的,在法定职权范围内作出审计决定或者向有关主管机关提出处理、处罚的意见”。

审计法实施条例第5条第二款“审计机关依照有关财政收支、财务收支的法律、法规,以及国家有关政策、标准、项目目标等方面的规定进行审计评价,对被审计单位违反国家规定的财政收支、财务收支行为,在法定职权范围内作出处理、处罚的决定”。

审计法实施条例第六章法律责任第四十九条“对被审计单位违反国家规定的财务收支行为,审计机关在法定职权范围内,区别情况采取审计法第四十五条规定的处理措施,可以通报批评,给予警告;

有违法所得的,没收违法所得,并处违法所得1倍以上5倍以下的罚款;

没有违法所得的,可以处5万元以下的罚款;

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可以处2万元以下的罚款,审计机关认为应当给予处分的,向有关主管机关、单位提出给予处分的建议;

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法律、行政法规对被审计单位违反国家规定的财务收支行为处理、处罚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目前,相关部门起草的法律、法规和部门规章都明确有执法主体单位,直接借用有关的法律、法规和规章规定条款作为审计处理处罚的依据就存在执法体资格不合法的问题。

三、审计救济途径及受理单位问题

新审计法第四十八条“被审计单位对审计机关作出的有关财务收支的审计决定不服的,可以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

“被审计单位对审计机关作出的有关财政收支的审计决定不服的,可以提请审计机关的本级人民政府裁决,本级人民政府的裁决为最终决定”。

新审计法实施条例第二十四条“审计机关根据被审计单位的财政、财务隶属关系,确定审计管辖范围;

不能根据财政、财务隶属关系确定审计管辖范围的,根据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关系,确定审计管辖范围”。

根据法律和法规规定,审计机关年度审计项目计划有本级政府安排的和上级审计机关授权或委托的审计项目,审计决定中告之的被审计单位救济途径的受理机关有待进一步明确。

如何正确贯彻执行新修订的审计

法实施条例,更好地运用实施条例,推动审计工作更好更快发展,为地方经济建设保驾护航,是当前和今后各级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的一件大事。针对上述情况,笔者提出如下建议,供同仁参考:

一、审计依据

应依据审计法相关条款规定和各级政府批转的审计机关年度审计项目计划。完整表述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第条规定和《人民政府批转局关于年审计工作计划安排意见的通知》(政发号)……

二、审计查出违纪违规问题定性、处理、处罚依据问题

审计定性依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的有关规定作为审计定性的依据,审计处理、处罚公两种情况:一是若国家相关法律、行政法规对被审计单位违反国家规定的财务收支行为无明确的处理、处罚意见的,依照审计法及其实施条例的相关规定作为审计处理、处罚依据,二是国家相关法律、行政法规对被审计单位违反国家规定的财务收支行为有明确的处理、处罚意见的,参照相关法律、法规规定的处理、处罚种类及幅度,依照审计法及其实施条例的相关条款规定进行处理、处罚;

需移送或由相关主管机关处理的制发移送处理和审计建议书。

三、审计决定书中告之被审计救济途径及受理单位问题。

审计相关法规篇2

关键词:内部审计法立法要件

一、我国内部审计立法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提高内部审计地位,促进内部审计工作顺利开展。现如今,内部审计职能已从监督和评价拓展到了增值和服务,其地位已上升至管理的更高层次。我国企业的内部审计制度尚不健全,通过立法提高内部审计的地位,用法律法规规范内部审计制度,可以促进内部审计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合理确定内部审计人员,提高其职业素质与内部审计独立性。由于目前企业管理层普遍不重视内部审计,并倾向于用会计人员配备内部审计人员,故内部审计人员职业素质不高,同时“内部人控制”等问题也使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受到限制。若以立法的形式确定内部审计人员的构成、知识层次、工作经验和继续教育等方面的标准,规范内部审计人员的培养,将提高其执业素质与内部审计的独立性。

(三)明确界定内部审计责任,促进企业发展。内部审计监督对企业发展至关重要,企业应对内部审计人员出具的内部审计报告和相关说明进行认真核实,发现问题应严格处理。在此过程中,会涉及到内部审计责任与会计责任的界定与划分,目前实务中依据的是《会计法》《注册会计师法》等相关法律法规。若通过立法科学正确地界定两者关系,可以降低会计风险和内部审计风险,促进企业发展。

二、我国内部审计立法现状

(一)缺乏专门的《内部审计法》。国家审计、民间审计和内部审计共同组成了我国的审计监督体系。其中,国家审计履行审计监督职能主要依据《审计法》;民间审计主要根据《注册会计师法》进行审计监督、鉴证和评价工作;内部审计依据的则是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等部门规章及地方性法规,没有一部专门的《内部审计法》对企业开展内部审计工作m行指导。相对于国家审计和民间审计,内部审计法律规范建设较为滞后,企业缺乏对内部审计的重视,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内部审计工作的开展,不能使其充分发挥鉴证、评价和服务职能。

(二)相关法律法规缺乏对内部审计的专门规定。现行《公司法》(2014年)中仅提及企业需依法经会计师事务所进行审计,并无关于内部审计的明确规定。可见,在主体法律法规缺失的情况下,相关法律法规不能完全体现内部审计的重要地位及其作用,间接导致了大部分企业中内部审计部门设置混乱,出现接受董事会或监事会管辖或者董事会监事会共同管辖的乱象,更加体现出内部审计在企业中地位较低,不能有效实现其职能的现状。

(三)现有内部审计相关法律法规缺乏完整性。审计工作的基本法律依据为《审计法》,但其关于内部审计的内容设定缺乏严密的完整性。表现在:(1)涉及内部审计的法条只有第二十九条,强调要按有关规定健全内部审计制度,并未说明制度的具体内容。(2)《审计法》于2006年进行修订,虽赋予了审计机关很多权限(如第三十三条、第三十七条),但对于“指导和监督”权的实施细则未作具体规范与说明。(3)现有相关法律法规未具体规范内部审计机构的作用、地位及其设置,导致企业内部审计机构归属不明。

(四)部门规章及地方性法规缺乏强制力和执行力。现行的内部审计部门规章及地方性法规缺乏应有的“刚性”和“硬性”,多数情况下使用“应该”“可以”等非刚性字眼,如《云南省内部审计条例》第三条规定“本省行政区域内的下列单位,应该建立健全内部审计制度,开展内部审计工作”,导致地方性法规的约束力在实际执行时没有强有力的保证。

(五)我国现有内部审计规定未能与时俱进,顺应时展要求。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iia)在《国际内部审计专业实务框架》(2009年)中定义:“内部审计是一种独立、客观的确认和咨询活动,旨在增加价值和改善组织的运营。通过应用系统化、规范化的方法,评价并改善风险管理、控制和治理过程的效果,帮助组织实现其目标”,表明内部审计由“监督”转型“服务”,这一点没有在我国现有的内部审计法律制度体系中体现。中国内部审计协会的《第1101号――内部审计基本准则》(2013年)中对内部审计的定义是,运用系统规范的方法,促进组织完善治理、增加企业价值的一种审查和评价内部控制、业务活动和风险管理有效性的确认和咨询活动。该定义虽然在观念上体现了与国际接轨,但由于其只属于行业规范,缺乏法律强制力。

三、国外内部审计立法的借鉴及启示

(一)内部审计法。

以色列是世界上第一个颁布综合性内部审计法律体系的国家,其于1992年通过了内部审计法,规定每一个包含各部、政府企业单位和由政府资助的公共机构或组织都有责任委任一名内部审计师,并进行内部审计。且一般情况下,内部审计师由其负责官员直接负责,政府各部和其他公共组织中是总监负责,国营公司和私营部门中是董事会董事长或主席负责。该法在执行中,因为保持了内部审计师的“活动排他性”,内部审计师的资格、履职标准、行政隶属关系及负责方式等问题均得到一定程度的解决,避免了可能出现的利益冲突。但是,由于缺乏遵守内部审计法基本条款的恰当程序等原因,仍有例如在承认了内部审计法以后仍执行的现行法规和行政程序未进行重要调整和修改,以致法律法规之间存在矛盾;缺乏相应内部审计法的实务法规等问题。

2007年阿塞拜疆颁布了内部审计法,该法确立了内部审计的法律架构、内部审计人员的权利和义务等,同时规定了内部审计人员(审计委员会成员)由经济主体最高管理层(董事会和监事会)任命或解除并受其领导,同时可直接向经济主体管理层报告;内部审计机构要独立地制定计划并开展内部审计工作,同时编制相关的内部审计报告;内部审计战略的制定和执行由审计委员会负责并开展审计控制,而内部审计人员则在经过相关管理层或审计委员会的授权后,在授权范围内开展符合经济主体工作计划的审计业务,并在内部审计报告中提出合理建议。

韩国在2001年颁布实施了《公共部门内部审计法案》,其审计监察院依据该法案的授权制订内部审计准则,在全国范围内对其内部审计法律框架进行重构。该法案从法律层面上明确规定了中央政府机构、达到一定规模的地方自治组织和公营企业应当建立内部审计机构,同时界定了内部审计的管理者、推动者和协调者是国家审计,这不仅确立了内部审计的法律地位及权威性,还进一步明确了内部审计和国家审计的相互促进,强调了国家审计推动内部审计的职能作用,从而推动了韩国内部审计的发展。

(二)内部审计相关法律法规。

英国有专业的内部审计管理机构,即英国内部审计师协会,内部审计准则由该协会制定。关于内部审计机构的建立,英国法律法规并没有强制性要求,但是各企业基于内部管理的考虑都建立了内部审计机构,在公司中独立而高于其他管理部门。企业内部监督体系由三方构成,即审计委员会、内部审计部门和委托外部会计师事务所;其中,监督主体是内部审计部门,企业年度决算审计和报税一般由会计师事务所负责,同时审计委员会也可在企业业务量大时将某些专门的内部审计业务外包给事务所。此外,由于注册内部审计师计划的实施,英国内部审计已逐渐实现职业化。

美国由于安然事件的爆发和《萨班斯法案》的推动,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明确规定内部审计部门必须设于任何一家公司,同时配备独立于该公司的审计人员,其中上市公司必须设立内部审计委员会,并且成员是由不参与经营的外部董事组成。美国公司内部审计部门可对公司的所有经济业务实施前、中、后全过程的检查监督,也可以参与公司的经营决策等活动而具有较高的地位;而且其能够不受公司其他业务部门的影响而独立开展工作,同时遇重大情况时直接向审计委员会或董事会报告。故而,具备权限大、地位高、独立性强的特性。目前,美国的内部审计师已经发展为公认的专业职业,实现职业化。

德国与内部审计相关的法律法规主要是由联邦政府颁布的《预算基本法》《企业透明法》《企业监控规章制度》。同时,还有《内部审计与内部控制核对清单模型》《内部控制过程指南》《内部控制准则》等相关准则和操作指南。德国公司的内部审计部门直接由董事会领导,隶属治理层面,独立于公司的经营管理部门从而确保了其独立性和权威性。

法国的内部审计协会制定了内部审计准则,规定其主要职责是服务,主要内容是风险评估。同样的,其内部审计负责人直接对董事长负责,向董事会、审计委员会报告工作,工作计划也由董事会批准实施。

综上,我国在内部审计立法时,应准确突出现行内部审计的职能定位,根据一定规模扩大内部审计活动的覆盖范围并取得相关法律法规的支持,保障其所具有的权威性和独立性,并明确国家审计对于内部审计的指导、监督、管理、协调关系等。

四、健全我国内部审计立法的建议

(一)制定、颁布《内部审计法》并明确其作为内部审计主体法律的地位。在制定《内部审计法》时要对我国内部审计工作进行周全完善的法律界定,确保其权威性、独立性和完整性。应包括以下内容:(1)内部审计的含义、职责、机构设置。(2)公司治理与内部审计。(3)审计委员会。(4)总审计师制度。(5)内部审计组织的建立。(6)内部审计组织的职能。(7)内部审计师。(8)内部审计的独立性。(9)内部审计的权限。(10)内部审计的工作范围、工作程序。(11)内部审计报告。(12)内部审计的保密规定。(13)内部审计质量控制。(14)内部审计师的法律责任。

(二)修改和完善相关法律、部门规章及地方性法规等。内部审计部门渐渐发展成为企业经营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关系到企业的管理均衡、控制系统稳定运行和国家法律法规的有效实施,因此需要用《公司法》加以约束。建议在《公司法》的修订中,增加以下有关内部审计的条款:(1)内部审计的机构设置。(2)内部审计人员、职责、权限。(3)内部审计的工作范围、程序。(4)内部审计的独立性。(5)内部审计法律责任的规定。此外,为实现与《审计法》的衔接,应在修订《审计法》时修改其中与内部审计相关的条款,完善法律法规体系中国家审计和内部审计的关系,实现二者的相辅相成。同时,在我国己经出台的一些关于内部审计的部门规章、地方性法规以及各个企业自行制定的内部审计制度中,若有与《内部审计法》产生矛盾和冲突的部分,也应做相应修改,以达成内部审计法律制度体系整体的完善与统一。

(三)进一步明确界定内部审计立法的法律要件。内部审计立法的法律要件包括内部审计机构、内部审计监督权、行政隶属关系及负责方式、接受业务指导和监督四大部分。首先,若能从立法上将内部审计机构设置为与企业财务部门平行的独立机构,才能在法律授权方面独立地行使内部审计监督权。其次,建立一个完全独立于企业管理部门的由董事会组成的审计委员会,内部审计机构在接受审计委员会的直接领导的同时,仅接受国家审计机关的业务指导和监督。最后,通过以上方式加强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后,明确相关部门和人t违反《内部审计法》所应承担的法律责任,以及其在企业内部进行监督、评价、增值和服务过程中拥有的权利。

(四)加快内部审计职业化建设,规范内部审计法律制度体系。内部审计在做到依法审计、有法可依的同时,还应当维护国家法律,推动组织机构依法治理,这两者是相互促进的关系。因此应当加快内部审计职业化建设,以规范内部审计法律制度体系。内部审计职业化可以从职业思维、从业人员的职业资格准入等问题入手,借鉴国际内部审计师资格考试以及已实现内部审计职业化国家的经验,综合考虑我国的具体国情和公司治理环境等。

参考文献:

[1]陈志.我国上市公司内部审计机构设置问题探讨[D].江西财经大学,2014.

[2]冯均科.内部审计发展:边缘化还是回归?[J].审计研究,2013,(02):52-57.

[3]傅信平,曹志勇.关于我国内部审计立法问题的思考[J].审计研究,1997,(05):38-41.

[4]张县平.构建和谐审计的思路及措施探讨[J].商业会计,2015,(7).

[5]李军利.我国内部审计法律体系研究――现状分析、缺陷不足及改进之道[J].中国内部审计,2014,(03):25-27.

[6]李树.论内部审计实施的法律要件[J].求是学刊,2000,(03):83-85.

[7]刘忠阳.现代企业内部审计相关法律问题探究[J].法制与社会,2009,(12):74-75.

审计相关法规篇3

   法律规范的效力是指法律规范的约束力所及的范围,包括法律规范的空间效力范围、时间效力范围和对象效力范围三个方面,通俗地讲,就是法律规范在什么地域和时间内,对什么人具有约束力。在《审计法》修订内容的效力问题上,引起大家疑问的主要是时间效力问题。这里需要明确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修订后《审计法》的生效时间

   法律的颁布并不意味着立即生效。法律的施行才是法律的生效时间,生效时间是法律产生社会规范功能的起点,对法律的适用有重要影响。因此,任何法律都必须明确规定其产生法律效力的具体日期,否则社会大众无所适从,法律也难以执行。法律的生效时间主要有三种:第一种是自法律公布之日起生效;第二种是由该法律规定具体生效时间;第三种是规定法律公布后符合一定条件时生效。1994年颁布的《审计法》就是采取第二种生效时间的方式,即规定了“1995年1月1日”为具体生效时间。这次人大通过的决定,实质上也是一部法律,采取的生效时间也是第二种方式,规定了“2006年6月1日”为具体生效时间。但决定只是对《审计法》部分条款作出的修改,而不是重新制定《审计法》。决定中的施行日期,只是规定《审计法》修订的条款自2006年6月1日起施行。根据立法惯例,重新公布的法条,不改变原法施行日期的有关规定。这就使得修订后的《审计法》相当于有两个生效时间。也就是说,有关《审计法》修订的内容,自2006年6月1日起才产生法律效力,届时我们才应当执行;至于未修订的条款内容,仍是自1995年1月1日起生效。比如:根据《审计法》第三十三条的规定:“审计机关进行审计时,有权就审计事项的有关问题向有关单位和个人进行调查,并取得有关证明材料。”这是自1995年1月1日起审计机关就享有的权力,但如果审计机关要查询被审计单位以个人名义在金融机构存储的公款,就必须依据修订后《审计法》所增加的第三十三条第三款的规定,等到2006年6月1日起才有权进行。

   与《审计法》修订内容不一致法规的废止时间

   法律被废止,指法律效力的消灭,或者说法律终止生效。它一般分为明示的废止和默示的废止两类。明示的废止,即在新法或者其他法律文件中明文规定废止旧法。默示的废止,即在适用法律中,出现新法与旧法冲突时,适用新法而使旧法事实上被废止。《审计法》的修订,就是采取默示废止的方式。默示废止也有个时间问题。《审计法》修订内容生效前,即2006年6月1日前,原《审计法》、《审计法实施条例》等其他法律法规仍然有效,不存在与修订后的《审计法》相冲突的问题,也就不存在被默示废止的问题。2006年6月1日起,原《审计法》和《审计法实施条例》等现行法律、法规、规章的相关条款,凡是与《审计法》修订相违背的内容自动失效,其他条款仍然有效。比如:在2006年6月1日以前,审计机关还可以根据原《审计法》第四十条,向被审计单位出具审计意见书,但从2006年6月1日起,必须根据修订后《审计法》第四十一条的规定,向被审计单位出具审计报告,取消审计意见书。

   《审计法》修订内容不具有法律上的溯及力

   法律溯及力,也称法律溯及既往的效力,是指法律对其生效以前的事件和行为是否适用。如果适用,就具有溯及力;如果不适用,就是不具有溯及力。法律是否具有溯及力,不同法律规范有不同情况。一般来说以法律不溯及既往为原则,即人们不因未知的义务规定而承担责任,也就是说国家不能用现在制定的法律指导人们过去的行为,更不能用现在的法律处罚人们过去从事的当时是合法而现在是违法的行为。如果一部法律中有内容溯及既往(一般以有利追溯为原则),应当在法律中明确规定。《审计法》修订没有作出溯及既往的规定,因此《审计法》修订的内容是不具有溯及力的。2006年6月1日起,对此前发生的违反《审计法》等行为,不能适用《审计法》修订的内容。比如:对于被审计单位在2006年6月1日前未按审计机关要求提供真实、完整的资料的行为,审计机关就不能依据修订后《审计法》第四十三条的规定追究其责任。

   各级审计机关在正确理解修订后《审计法》效力问题的基础上,应当按照《修订后的〈审计法〉宣传提纲》(审法发〔2006〕17号)和《审计署关于贯彻落实修订后审计法若干问题的意见》(审法发〔2006〕25号)的要求,做好《审计法》修订内容施行前后的衔接工作。

   由于《审计法》修订内容的生效时间在6月1日,处于审计项目计划年度的中间,有些审计项目的实施可能会跨越6月1日,必然涉及到新旧《审计法》如何衔接的问题。审计机关应当区别以下两种不同情况处理:

   对于已经发出审计通知书,目前正在实施审计,将于6月1日后送达审计报告和审计决定书的审计项目,应当按照审计署6号令和审办发〔2005〕48号文规定的程序和要求出具审计机关的审计报告和审计决定,不再出具审计意见书。如果当初审计通知书已经明确是财政收支审计项目还是财务收支审计项目的,应在审计决定书中相应明确被审计单位具体的救济途径;如果当初审计通知书没有明确属于财政收支还是财务收支的审计项目,或者既包括财政收支又包括财务收支的审计项目,应在审计决定书中同时列明对财政收支审计决定不服和对财务收支审计决定不服的两种救济途径。

审计相关法规篇4

【关键词】审计机构审计组织国家审计社会审计内部审计

1.审计机构的设置原则

以国家审计为例,为了实现审计的职能,更好的完成审计任务,充分发挥审计的作用,设置审计机构时,应遵循以下原则:

1.1独立性

我国在1995年实施的《审计法》中规定,审计机关依照法律规定行使审计监督权,不受其他行政机关、社体和个人的干涉。独立性审计原则是指审计机关依法做出独立使审计监督权,主要包括领导关系独立,审计署只受总理领导,地方审计机关只受本级政府行政首长和上一级审计机关的领导。工作独立,审计机关自行安排审计项目和审计人员进行审计监督工作,依法独立作出审计意见书,做出审计决定,不受干涉。经费独立,审计机关履行职责所必须的经费由本级人民政府保证,列入财政预算。

1.2权威性

设置审计机关,必须保证其在经济监督体系中占有较高层次的地位,以完成审计的综合性经济监督工作,包括对其他经济监督部门进行再监督的任务。审计的独立性与权威性是密切相关的,独立性是权威性的基础,没有独立性就会失去权威性。

2.国家审计机关组织体系的概述

2.1国家审计机关的设置

国家审计机关是代表政府行使审计监督权的行政机关,它具有法律赋予的独立性和权威性。但是,各国国家审计机关在整个国家机构中的组织地位是不相同的。

2.1.1立法体制

在立法体制下,国家审计机关一般属于国家立法部门,依照国家法律赋予的权限,对各级政府机关的财政经济活动,以及国有企业、事业单位的财务收支及有关经济活动进行审计监督。例如,美国审计总署、英国国家审计署、加拿大审计长公署等,客观存在们独立行使审计监督职权,对国会或议会负责,不受行政当局的控制和干涉,其他地位较高,独立性较强。

2.1.2司法体制

在司法体制下,国家审计机关一般都独立于国家立法部门和国家行政部门,拥有有限的司法权。例如,法国、意大利、西班牙的审计法院等就属于司法型的国家审计机关,它们具有审计和经济审判的职能,权威性较高。与立法型国家审计相比,司法型国家审计更加强调审计机关的权威性,并以法律形式来强化这种权威性,审计人员享有某些司法职权。

2.1.3行政体制

在行政体制下,国家审计机关一般隶属于国家行政部门,根据法律赋予的权限,对政府各部门、各单位的财政财务收支活动进行审计监督,并对国家行政部门负责,以便保证国家财经政策、法规、计划、预算的正常执行。例如,我国审计署就是在国务院总理领导下工作,对国务院负责报告工作。

2.1.4财政体制

在财政体制下,国家审计机关一般隶属于政府财政部门。例如,瑞士国家审计机关就是财政部的特别机构,不过,国家法律规定它必须向议会报告工作,这样就提高了它的独立性和权威性。一般来说,财政体制下的国家审计机关其独立性程度相对较低。

2.1.5独立体制

在独立体制下,国家审计机关一般都独立于国家立法部门、司法部门和行政部门。例如,日本会计检查院既不隶属于国会和内阁,也不隶属于法院,它是独立于内阁且与内阁相平行的机构,其使命是检查监督国家财政的执行情况,并定期向国家报告工作,具有较高的独立性。

2.2国家审计机关的基本任务

根据《审计法》规定,级审计机关对国务院各部门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及其各部门的财政收支,国有金融机构和企事业组织的财务收支,以及其他应进行审计的财政、财务收支的真实性、合法性、效益性依法进行审计监督。

2.3国家审计机关的权限

审计机关的权限主要有四个特征:法定性、行政性、主体恒定性、种类广泛性。法律规定审计机关的权限主要是基于以下原因:是落实宪法规定的审计机关依法行使审计监督权的需要。宪法是原则规定了审计机关享有审计监督权,至于具体享有哪些权限,没有规定,只能靠单行法律、法规做出具体的规定,将宪法的原则具体化。而将单行法律、法规具体化时,必须体现出宪法的立法意图。

3.社会审计组织体系的概述

社会审计组织是指根据国家法律或条例规定,经政府有关部门审核批准并经注册登记的会计师事务所。

3.1社会审计组织的设置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逐步形成,社会审计也随之建立并得到快速发展。我国社会审计的恢复始于1979年设立会计顾问处,后改为会计师事务所。1985年7月根据审计署的建议,国务院在有关文件国明确提出“在建立部门、单位内部审计的同时,可以试建设审计组织。”审计事务所同会计师事务所一样得到了更大范围的发展。

1986年7月国务院颁布的《国华人民共同国注册会计师条例》和1987年审计署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开展社会审计工作若干问题的通知》,标志着我国的社会审计组织进入了有步骤、有计划的稳步发展阶段。1994年月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注册会计师法》的实施,使社会审计进入了法制化、规范化的轨道。为了适应经济形式发展的需要,并和国际惯例接轨,1995年审计署和财政部做出决定,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实行联合,联合后统称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对社会审计进行统一的行业管理。

3.2社会审计组织的业务范围

目前,我国社会审计组织的业务范围主要有审计业务和会计咨询、会计报务业务。审计业务属于法定业务,非注册会计师不得承办。

4.内部审计机构组织体系的概述

内部审计机构是对部门、单位实施内部审计监督,按照一定标准检查会计账目及其相关资料、查证单位内部各项财务收支和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的专门组织。国家机关、金融机构、企业事业组织、社会团体以及其他单位,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建立健全内部审计制度。法律、行政法规规定设立内部审计机构的单位,必须设立独立的内部审计机构。法律、行政法规没有明确规定设立内部审计机构的单位,可以根据需要设立内部审计机构,配备内部审计人员。有内部审计工作需要且不具有设立独立的内部审计机构条件和人员编制的国家机关,可以授权本单位内设机构履行内部审计职责。设立内部审计机构的单位,可以根据需要设立审计委员会,配备总审计师。

审计相关法规篇5

【关键词】政府审计客体;审计需求;法定审计;选择性审计

中图分类号:F239.4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5937(2015)17-0133-04

一、引言

虽然政府审计客体是国有资源经管责任承担者,然而,现实生活中有两种情形,对于一些单位是通过法律法规明文规定其审计周期或时点,而对于另外一些单位则没有这种明文规定,是由审计机关选择其审计周期或时点,本文将前者称为法定审计,后者称为选择性审计。政府审计客体的这种区分,对于审计资源配置、审计覆盖率及审计效率效果都有重要影响。所以,这种区分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然而,如何将审计客体区分为法定审计和选择性审计呢?现有文献很少涉及这个问题。本文从审计需求和审计供给的角度,提出一个关于区分法定审计客体和选择性审计客体的理论框架。

本文随后的内容安排如下:首先是一个简要的文献综述,梳理相关文献,在此基础上,按审计需求、有效审计需求到法定审计或选择性审计的路径,提出关于如何将审计客体区分为法定审计和选择性审计的理论框架;然后,用这个理论框架来分析我国政府审计的法定审计客体选择,从一定程度上验证这个理论框架;最后是结论和启示。

二、文献综述

法定审计是通过法律法规明文规定其审计周期或时点的审计,现有少数文献涉及到公司法定审计,未发现有文献涉及政府审计的法定审计。

关于公司法定审计的相关研究主题有两个,一是公司法定审计模式,二是影响公司法定审计模式选择的因素。关于公司法定审计模式,一方面,各国公司法最终都选择了独立执业的会计师执掌公司法定审计的模式(刘燕,2000;郝自贤,2008);另一方面,各国都曾面临全面强制审计还是部分强制审计的取舍,最终都选择了部分强制审计的模式(刘燕,2005)。欧盟于2006年5月17日颁布了新的第8号公司法指令,要求对公司年度会计报告或合并会计报告进行审计,也选择了由注册会计师实施的部分强制模式(丁丁,2007)。关于影响公司法定审计模式选择的因素,主要包括:公司的公众性、审计的必要性、审计效益与审计成本(刘燕,2005;郝自贤,2009)。

上述这些关于公司法定审计的研究,主要涉及民间审计,未涉及政府审计。但是,这些文献对于研究政府审计客体区分为法定审计和选择性审计有一定的启发。

三、划分法定审计和选择性审计的理论框架

(一)总体框架

政府审计客体划分为法定审计和选择性审计,事实上就是从全部审计客体中确定哪些属于法定审计客体,剩下的就是选择性审计客体。如何选择法定审计客体呢?其逻辑顺序如下:首先,对于法定审计客体的审计需求必须是强烈的,如果审计需求不强烈,则将这类客体作为法定审计是没有社会价值的;其次,强烈的审计需求还要受到审计供给能力的影响,只有确有审计供给能力支持的审计需求才能成为有可能实现的审计需求,借鉴经济学的有效需求概念,本文称为有效审计需求;在此基础上,有效审计需求强烈的就成为法定审计客体,而有效审计需求一般的就成为选择性审计客体。当然,审计需求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例如,重要性、相关治理状况、成本效益原则等。以上所述的总体框架如图1所示。下面较详细地阐述这个理论框架。

(二)审计需求

法定审计首先源于审计需求,而审计需求又与多种因素相关。一般来说,政府审计源于国有资源委托关系,在这种委托关系中,委托人对政府审计的需求并不完全相同,对于某些审计客体的审计需求较强,而对于另外一些审计客体的审计需求可能较一般。影响这种审计需求程度的因素主要包括重要性、相关治理状况和成本效益原则。下面分别来分析。

重要性与审计需求密切相关,审计客体或项目越是具有重要性,与此相关的经管责任运行状况对委托人及利益相关者的影响越大,该委托关系下的人是否按委托人期望履行其经管责任,越是受到委托人及利益相关者的关注,从而,该审计客体或项目越是可能成为法定审计。审计客体或项目的重要性体现在多个方面,《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审计准则》第三十条规定,审计机关在调查审计需求和可行性研究过程中,从多个方面对初选审计项目进行评估,以确定备选审计项目及其优先顺序,其中包括项目重要程度。项目重要程度的内容包括“评估在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政府行政首长和相关领导机关及公众关注程度、资金和资产规模等”,这表明,备选审计项目的重要性体现在以下多个方面:在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政府行政首长和相关领导机关关注程度;公众关注程度;资金和资产规模等。当然,对于一个特定的审计客体或项目来说,上述各方面不一定同时具备,所以,需要综合各方面的因素来评估审计客体或项目的重要性。

相关治理状况对审计需求有重要影响,大家知道,在国有资源委托关系中,由于最原始意义上的委托人是公众,而公众数量太多,无法亲自履行委托人功能,只能是代议制,所以,国有资源委托关系中的委托人都是派生的委托人,在这种情形下,各级人的机会主义倾向和次优问题可能更为严重。无论何种委托关系,都需要建立应对人机会主义倾向和次优问题的治理机制,审计是其中的构成要素,国有资源委托关系更加需要这种治理机制。而这种治理机制的设计和运行状况,直接决定各级人机会主义倾向和次优问题的严重程度。如果相关治理不健全,则需要政府审计来应对的机会主义倾向和次优问题就越多,从而对政府审计的需求也就越是强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审计准则》第三十条规定,审计机关在调查审计需求和可行性研究过程中,从多个方面对初选审计项目进行评估,以确定备选审计项目及其优先顺序,其中包括项目风险水平,这里的风险水平是项目的管理或控制水平,事实上也就是项目相关治理状况。所以,总体来说,相关治理越是不健全,审计需求越是强烈。

审计客体或项目的重要性及相关治理状况制约了审计需求,然而,委托人是理性人,一般会按成本效益原则对审计需求进行判断,如果审计成本大于审计效益,则会选择审计,否则,会放弃这种审计需求。所以,由重要性及相关治理状况引致的审计需求,还需要经过成本效益原则的过滤,只有符合成本效益的审计需求,才有可能成为委托人真正的审计需求。当然,对于政府审计成本效益的估计主要是主观判断,这里的成本或效益既要考虑直接成本或效益,也要考虑间接成本或效益;同时,既要考虑微观成本或效益,还要考虑社会成本或效益。如果只是从某个单一角度考虑成本或效益,可能会对政府审计的成本效益原则作出错误的判断。特别需要说明的是,不能只是从审计机关的角度来判断项目审计是否符合成本效益原则,这时微观成本、微观效益、直接成本、直接效益判断,具有片面性。

以上从重要性、相关治理状况及成本效益原则分析了政府审计需求,然而,特定审计客体或项目的上述三个方面可能会发生变化,需要根据影响因素的变化来动态修改对审计需求的评估。

(三)有效审计需求

按经济学术语来说,人的需求是无限的,只有有支付能力的需求才是有效需求。政府审计需求也存在类似道理,只有审计供给能力能满足的审计需求才是真正的审计需求,这种需求才是经济学意义的有效需求,我们称之为有效审计需求。重要性、相关治理状况及成本效益原则引致的审计需求,如果审计供给能力能满足,则这种需求就成为有效审计需求,而审计供给能力不能满足的审计需求就成为不能实现的审计需求,这种审计需求当然也就无法成为法定审计项目,也难以成为选择性审计项目。

然而,政府审计供给能力又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表现为多个方面(刘莉莉,2008;方新立,2005)。这其中,最为重要的审计能力包括三个方面:审计人员专业胜任能力、审计技术方法体系、审计经费。审计人员专业胜任能力表现为数量和质量两个方面,数量是指人员数量是否能满足审计需求,而质量是指其专业素质能否满足审计需求。审计人员专业胜任能力是审计需求得到满足的前提条件,如果没有专业胜任能力,则审计需求难以成为有效审计需求。审计技术方法体系是获取审计证据的基础,如果现有审计技术方法无法获取某类审计证据,则该方面的审计需求当然也难以成为有效审计需求。审计技术方法体现为审计准则,一个国家的政府审计准则体系完善程度,体现该国政府审计技术方法水准。审计经费是审计机关开展审计工作的前提条件,没有适宜的经费保障,审计机关就无法正常运转,当然也无法实现审计需求。

当然,现实生活是很复杂的,上述政府审计供给能力的三个方面能否满足审计需求,还可能受到审计供给能力与审计需求的匹配程度之影响。如果这种供给能力与审计需求的能力不匹配,则这种供给能力就成为无需求的供给,是没有价值的审计能力。审计需求与审计供给能力的匹配是以审计主题为基础的,不同的审计主题承担不同的审计目标,可能会有不同的审计载体,从而可能出现不同的审计取证模式,进而会有不同的审计准则体系。所以,只有审计需求的审计主题与审计机关具有供给能力的审计主题相一致,这种审计需求才会成为有效审计需求。

(四)法定审计和选择性审计

对于国有资源经管责任者的有效审计需求要一分为二,需求强烈的成为法定审计客体,其余的或需求一般的成为选择性审计客体。

一般来说,对于法定审计客体,法律法规会明文规定其审计周期或时点,一般为每年必须审计一次。某审计客体成为法定审计客体之后,政府审计效果会更加显现,其原因有两个方面,第一,在法定审计下,对于该客体会进行经常性、周期性的审计,这种审计能及时地揭示问题和次优问题,从而促进国有资源经管责任者更好地履行其经管责任;第二,政府审计的威慑功能会更加显现,其原因是,根据刑罚理论,处理处罚越是具有确定性、及时性,则处理处罚的威慑效果越好(梁根林,1997)。对于法定审计客体,不存在是否审计的问题,并且,一般情形下,审计也不会滞后很久,所以,政府审计具有确定性和及时性,而这种确定性和及时性的特征,无疑会增加审计客体舞弊或违规的成本,从而改变其舞弊或违规的成本效益,进而提升了威慑效果。

选择性审计客体当然属于政府审计范围,但是,对于这些审计客体,不一定按明文规定的审计周期或时点来实施审计,而是具有选择性,其审计周期或时点并不固定。由谁来选择呢?《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审计准则》第二十八条规定,审计机关从八个方面调查审计需求:国家和地区财政收支、财务收支以及有关经济活动情况;政府工作中心;本级政府行政首长和相关领导机关对审计工作的要求;上级审计机关安排或者授权审计的事项;有关部门委托或者提请审计机关审计的事项;群众举报、公众关注的事项;经分析相关数据认为应当列入审计的事项;其他方面的需求。上述八个方面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委托人及利益相关者提出要求,包括:本级政府行政首长和相关领导机关对审计工作的要求;有关部门委托或者提请审计机关审计的事项;群众举报、公众关注的事项。第二类是审计机关自行选择,包括:国家和地区财政收支、财务收支以及有关经济活动情况;政府工作中心;上级审计机关安排或者授权审计的事项;经分析相关数据认为应当列入审计的事项。第三类是审计客体自行提出要求,属于上述八个方面的“其他方面的需求”,事实上,在我国的审计实践中,由于种种原因,已经出现一些审计客体主动要求审计。

当然,无论是谁提出的审计需求,只要属于选择性审计项目,一般都要按一定的方法进行评估,各国政府审计机关都有一定的评估方法。例如,美国政府审计每两年评估一次高风险项目,根据项目的风险确定其审计优先度(李永强,2008)。其他一些国家出现了循环审计模式、风险导向模式、成本效益分析法、综合评价分析法、层次分析法等(尹平,郑石桥,2014)。我国政府审计机关也有自己的方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审计准则》第三十条规定,审计机关从五个方面对初选审计项目进行评估,以确定备选审计项目及其优先顺序:项目重要程度,评估在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政府行政首长和相关领导机关及公众关注程度、资金和资产规模等;项目风险水平,评估项目规模、管理和控制状况等;审计预期效果;审计频率和覆盖面;项目对审计资源的要求。

四、我国政府审计的法定审计客体分析

以上从审计需求和审计供给能力的角度提出了政府审计客体划分为法定审计和选择性审计的理论框架,然而,理论的生命力在于其解释力,下面用这个理论框架来解释我国政府审计的法定审计客体选择,以一定程度上验证这个理论框架。

从现有法律法规来看,我国至少有两方面的政府审计客体已经是这种法定审计项目,一是预算执行审计,二是政府投资金额超过一定规模的工程项目审计。

(一)法定审计之一:预算执行审计

《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第四条规定,国务院和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每年向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提出审计机关对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的审计工作报告。审计工作报告应当重点报告对预算执行的审计情况。必要时,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可以对审计工作报告作出决议。所以,预算执行审计属于每年必审计的法定审计。

预算执行审计成为法定的主要原因是预算执行的重要性,表现在以下方面:预算资金来源于纳税人,并且是为公众提供公共产品或服务,公众关注程度高;预算资金是立法机构以年度预算立法的形式交给政府使用的,所以,立法机构高度关注预算资金的使用,政府机构有责任向立法机构报告预算资金使用情况,也高度关注预算资金;预算资金是国家公共财政的主体,资金规模很大。

当然,预算资金的上述重要性并不只是中国才如此,事实上,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都是如此,所以,预算资金作为法定审计是国际惯例(吴频,1994)。然而,由于各国的预算治理相关构造的健全程度不同,各国预算资金审计主题存在显著差异,例如,美国预算资金审计以预算信息为主题,重视信息审计,而我国预算资金审计则以预算行为和预算制度为主题,重视行为审计和制度审计(郑石桥、贾云洁,2012;郑石桥,2015)。

(二)法定审计之二:工程项目审计

政府投资的工程项目是否属于法定审计,没有全国性统一规定,但是,各级政府都有自己的明文规定。例如,《江苏省国家建设项目审计监督办法》第二条规定,凡以本省国有资产投资或者融资为主的基本建设项目和技术改造项目均应当接受审计机关的审计监督。其他省市也有类似规定。可见,政府投资金额超过一定规模的工程项目,属于法定审计。

其原因有两个方面,第一,工程相关治理不健全。根据中央纪委研究室委托地方纪委和有关统计部门开展的党风廉政问卷调查显示,五大领域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引起了受访者的高度关注。其中工程领域位居五大领域的首位①。正是因为工程建设领域相关治理不健全,腐败才严重,所以,这个领域才成为法定审计领域。第二,投资具有重要性。政府投资在我国具有重要的作用,一方面能大力改善基础设施,另一方面还是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所以,各级政府都重视投资,甚至出现了投资锦标赛。在这种背景下,我国政府投资规模也就很大。

五、结论和启示

审计理论的生命力在于解释审计现象,与政府审计客体选择有关的一个审计现象是,对于一些单位是通过法律法规明文规定其审计周期或时点,对于另外一些单位则没有这种明文规定,而是由审计机关选择其审计周期或时点,本文将前者称为法定审计,后者称为选择性审计。这种审计现象的原因是什么?本文从审计需求和审计供给的角度,提出一个关于区分法定审计客体和选择性审计客体的理论框架。

政府审计客体划分为法定审计和选择性审计,事实上就是从全部审计客体中确定哪些属于法定审计客体,剩下的就是选择性审计客体。选择法定审计客体的逻辑顺序如下:首先,对于法定审计客体的审计需求必须是强烈的,如果审计需求不强烈,则将这类客体作为法定审计是没有社会价值的,审计需求强烈程度受重要性、相关治理状况、成本效益原则等因素的影响;其次,强烈的审计需求还要受到审计供给能力的影响,只有确有审计供给能力支持的审计需求才能成为有效审计需求;在此基础上,有效审计需求强烈的就成为法定审计客体,而有效审计需求一般的就已成为选择性审计客体。

对于法定审计客体,法律法规会明文规定其审计周期或时点,某审计客体成为法定审计客体之后,政府审计效果会更加显现,一方面是源于在法定审计下的经常性、周期性的审计,另一方面是源于法定审计的威慑功能更加显现。

对于选择性审计客体的审计周期或时点并不固定。委托人及利益相关者、审计客体及审计机关都可能提出审计需求,但是,审计机关一般需要对各类审计需求进行评估,各国政府审计机关都有一定的评估方法。

我国的预算执行审计和政府投资超过一定规模的工程审计是法定审计,本文提出的理论框架能解释我国政府审计客体的这种选择。

本文的结论启示我们,将政府审计范围内的单位区分为法定审计和选择性审计需要有系统的思考,审计客体的重要性、相关治理状况、成本效益考量、审计供给能力都是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同时,上述这些因素并不是静止的,而是处于动态变化之中,所以,要根据变化的环境对审计客体进行评估,并不断修改法定审计和选择性审计的划分。

【参考文献】

[1]刘燕.国外注册会计师发展历程的法律视角[J].中国注册会计师,2000(7):23-26.

[2]郝自贤.公司财务会计报告法定审计制度研究――以我国公司法为主线[D].中国政法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3]刘燕.论我国《公司法》法定审计模式的选择[J].会计研究,2005(8):25-29.

[4]郝自贤.公司财务会计报告法定审计制度的法理机理[J].中国注册会计师,2009(2):53-56.

[5]丁丁.欧盟统一的法定审计制度:挑战与改革[J].河北法学,2007(12):168-172.

[6]刘莉莉.论政府审计能力及其影响因素[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高等教育版),2008(S1):33.

[7]方新立.提升政府审计核心能力的几个问题[J].中国审计,2005(7):38-40.

[8]梁根林.刑罚威慑机制初论[J].中外法学,1997(6):98-106.

[9]李永强.美国联邦政府审计高风险系列及其启示[J].审计与理财,2008(6):55-56.

[10]尹平,郑石桥.国家治理与国家审计[m].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14:313-316.

[11]吴频.国家审计范围和重点的比较研究[J].审计与经济研究,1994(3):11-14.

审计相关法规篇6

【关键词】审计;法律制度;完善;监督

审计是一种对经济活动与事项相关陈述的证据进行客观收集与评价,并将其与相关标准进行比较,看其符合程度,然后将结果传递给厉害关系人的系统过程。是由专业人员与专门机构应用相应方法对被审计企业的财政、财务收支以及相关经济活动的情况进行审计,并进行客观评价的经济监督活动。

1审计的职能

1.1经济监督

经济监督是审计的基本职能。审计的经济监督是通过审计、督察确保被审计单位的经济活动在规定的范围内进行,而执行者需要担负相应的经济责任,并且在履行相应责任的过程中,还应该对违法犯罪行为进行揭露,确保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

1.2经济查证

审计的经济查证职能就是审计机构与人员对被审计单位的相应资料进行检查与验证,从而对单位的财务、经营状况是否合法进行明确,并出具书面证明,为审计人员提供正确信息。也就是说审计的经济查证职能中包括证明与调查两方面。

1.3经济评论

审计的经济评论职能指的是相应的审计部门对被审计单位的活动与资料进行审查,审计机构与人员通过对资料和事实的分析、判断,找出问题,并制定完善的经营管理方法。所以说审计的经济评论职能中包括评论与建议两方面。

2我国审计法律制度的不足

2.1审计责任约束力小

审计法律制度赋予了审计机关重大权利,但是却没有对其法律责任进行明确。审计法律责任通常与被审计单位的法律责任有着密切关系,但是其中只有一条对审计机关人员的法律责任进行规定。但是在审计工作过程中,审计机关与审计人员没有严格按照法律要求进行操作。违反法律原则、执行不当、审计不合理、不能对出现的问题进行有效处理等情况,在审计法律制度中没有相应的防止措施与严禁规定。由于严重缺乏约束力,审计违法行为出现的机率会越来越高,严重影响我国经济的健康发展。

2.2审计机构缺乏独立性

我国审计归属于行政型,隶属于国务院以及地方的各级政府。审计机关作为各级政府的一个部门,需要受到各级政府的严格领导,但是政府对相应审计工作进行处理的依据是自身的财政状况。所以双重领导机制严重影响了审计监督职能的有效执行与落实,致使审计机构严重缺乏独立性。

2.3法律准则不明确

我国审计准则缺乏可操作性,相关的计机关虽然具有调查权、建议权、监督权等权利,但是审计法律中没有对审计机关的处分权以及经济处罚权进行明确规定。只有审计机关拥有了有效的执行权,才能够依据法律独立的执行监督职能,提升审计机构的监督能力。

2.4绩效准则不规范

虽然审计法律制度中规定审计机关需要对财政收支或者是财务收支的情况依法进行审计监督,但是绩效审计概念中过于强调定义,轻视自身的范围性与规则性,所以绩效审计的局限性较大。而依法审计是进行审计监督的基本原则,只有有法律依据,将绩效审计以法律、法规的形式进行确定,以对其进行规范,从而让审计人员在审计工作中具备法律依据。

3完善审计法律制度的措施

3.1深化财政管理

财政管理与审计是相互联系、作用的关系,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打破了财政老制度体系,但新的制度体系还没有构建,审计机关单位与部门滥用权利,导致除预算之外的资金规模大量上涨,并为职权滥用提供了条件,从而形成一个恶性循环,严重影响了审计的原则性与纪律性。所以财政经济预算的管理状况对预算资金造成相应影响,进而对审计职能的落实造成影响。因此,需要加快财政体制改革的建设速度,提升预算制度的强制力,推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加大政府的采购规模,增强财政自身的管理与控制制度,帮助审计更好地发挥监督管理作用。

3.2加强反经济犯罪的审计与调查

反经济犯罪主要是对重大违法、犯罪问题进行处理。目前审计工作的重点主要是为了促进廉政建设,对国家的资金、资产安全进行保护。所以需要建立反经济犯罪审计的专门机关,对现有的司法、检察有关的资料进行有效整合,制定相应的防范措施,降低社会中经济犯罪出现的机率,从而为审计的安全性提供保障,以促进我国经济快速、健康的发展。

3.3增强审计法律制度建设

增强审计法律制度的有效建设,可以为审计工作的独立性提供保证,并且可以有效提升内部审计的作用。制定清晰明确的法律制度对审计人员的职责、权利和义务进行规范。明确相应的行业规章制度,应用法律对内部审计机关的地位与程度进行规定,使内部审计工作可以顺利进行,有效增强内部审计的规范性。这样才能够为内部审计的独立性提供法律依据,只有内部审计的法律制度逐步完善,与审计有关的部门才可以更好地完成工作,充分发挥审计的经济监督作用,对被审计单位进行有效管理。

3.4制定绩效审计的评价标准

审计评价是绩效审计的重点与核心,所以审计评价需要坚决依法评价,尽可能全面、客观地进行评价。因此,在进行绩效审计工作之前,应用审前抽查的方法对审计对象进行明确,并与被审计单位对绩效审计的相应标准等内容进行协调商量,最终使绩效审计标准得到双方同意。同时以研究调查为基础,对所选择的绩效评价的详细规定进行判断,从而在审计方案中得到有效的具体细化,以显著提升审计的有效性。

总而言之,随着社会主义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的审计法律制度也在不断的完善,但是在此过程中审计法律制度会出现相应不足,对审计结果与管理效果造成严重影响,严重阻碍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的健康发展。所以在执行、落实审计工作的过程中,我们需要总结经验,不断地对相应的法律制度进行完善,提升审计工作的监督效果,促进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靳艳霞.审计法律责任探析――基于审计能力与社会需求有机统一的视角[J].现代商贸工业.2011(02)

[2]张永亮,杨阳.新常态下国家审计职能的变革与发展研究[J].统计与管理.2016(09)

[3]周阳品.转型期我国政府采购绩效审计现状、问题与优化对策[J].探求.2016(04)

审计相关法规篇7

关键词:事业单位内部审计

一、行政机关事业单位进行内部审计的必要性

(一)部分工作人员业务能力不强,职业素养有待提高

事业单位因为招聘人员是通过统一的考试,而考试内容是行政能力测试和申论,对专业性要求不高,还有一些是在编人员,专业不对口的,以至于部分没有会计从业资格证的人员进入到会计工作中,且年龄层都偏大。这几年,事业单位开始大规模的财政收支体制改革,而业务能力不强的从业人员更是对日益更新的会计知识望尘莫及。

(二)事业单位内部体制不健全

虽然国家已于2010年就颁布了企业内部管理和控制的法律规范,但当前事业单位的内部体制仍然不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依旧不全面。在实际中,会计人员的地位比较尴尬,在事业单位中出于次要的,部分单位因为编制较少,多数的财政人员尤其是负责人都由办公室主任来兼任,这样一来会计的审计职能很难实现。一直一来,会计工作都是听从单位负责人或是管理人的指挥和安排。近几年来,事业单位负责人或是财务管理人员案件时有发生,且涉案金额往往巨大,这也说明事业单位内部的体制不健全,内部控制力度有限。这就要求必须对事业单位进行定期的审计,以防事态严重。

(三)内部的审计工作不能和政府审计工作混淆

最近几年,政府审计工作越来越受到众人的关注,审计制度和审计程序愈加严格。很多部门认为政府审计工作已经做得很好,无须在进行单位内部的审计工作,认为这是职能重复,是资源浪费。事实上,二者有本质区别,范围和目的有很大区别,内部的审计对内部管理和工作效率的提高更具优越性。

二、剖析存在于事业单位内部审计的问题

(一)事业单位内部审计涉及整体性其风险较大

大部分审计机构只是作为行政事业单位的附属机构,没有独立行使审计的职能,只能依赖于具有相关功能的财务部门以其他管理部门,审计部门只能依附于事业单位整体,无法独立。包括审计部门的人员构成,都是其他部门人员调整而来,在进行审计工作方面无法遵守相关规定缺乏职业审计才能。行政机关内部在审计方面设计的不合理性,导致了审计问题的出现。

(二)审计的相关法律法规存在体系不健全问题

国家现存审计法规只是出于探索的初级阶段,存在体系不清和可执行性不强的问题,一些具体操作规定和要求模糊。依据国家现有的关于审计工作的法律法规,势必造成审计部门不依法办事,只根据以往经验主观判断,缺乏科学性和严谨的态度,不仅造成了较大的审计风险,而且影响了审计部门的办事效率和办事成果的准确程度。

(三)审计部门人员构成及素质问题

规避审计风险首先应当提高审计工作人员的整体素质,完善审计方面的规章制度,致力于提高审计部门的整体办事效率。首先,审计部门对该部门员工应当加强学习和职业培训,以具备较多经验的审计人员为标榜,积极开展员工间的学习和互补,不断提高实践技能;其次,树立相关的法律和规定,以及职业道德条约等,积极鼓励审计人员学习,培养审计员工较高的职业素养,避免审计人员在工作难度较高时,独断专行,而造成错误;再次,培养客观公正的审计精神,不徇私枉法,严谨遵守职业规范,并对审计工作中出现违法违规的行为,积极依法抵制和规避,对于审计事实不符的行为和审计结果,给予纠正,规避审计风险。

(四)忽视内部审计问题

忽视内部审计问题的主要原因在于,相关机关领导为未认识到审计改革的真正目的,盲目认为行政机关实现得一系列改革:收支分开管理、预算与决算管理、支付与采购国家政府分开管理等。审计传统的思路是对于财务方面的错误审查与改正,改革后,审计部门应当规避传统的审计框架,严谨审计工作,复杂审计程序的同时增强审计的准确性,重视内部审计的决策性管理所起到的作用,实现有效的监督与控制。审计在整体的管理体系中起到了重要的监管与控制作用,依据审计规范合理的程序进行审查,可以对隐藏与财务活动中的违法违规行为和现象,进行有效及时的反馈,因此做到审计工作的严谨,肯定审计工作的重要性,十分重要。

三、变革内部审计措施体系

(一)健全审计法律法规体系

我国已有的审计制度体系存在许多实质性问题,包括审计条款与规定模糊不清,可实施性和可操作性较弱,针对审计部门的工作较为明确的法律法规欠缺,依据我国现有的法律法规体制,势必影响审计工作的效率和准确度。因此国家相关部分针对审计部分和机构,制定严格和严谨的法律规范,势在必行。一方面,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以及审计规章、规范,从审计部门的构成、人员等方面进行实质的改革,使得审计机构科学规范,体现其独特的独立性;另一方面,完善审计部门成员的职业道德规范,做到遵纪守法,公平公正,科学有效的执行工作,行使其重要的监管职能。

(二)针对索赔文件的相关审核

依据相关法律条文,索赔是参照签署合同的双方,由于对方出项错误而引起的损失,一方要求对方承担或赔偿损失的行为,包括经济、时间等要求的赔偿。审核相关赔偿文件时,其中牵扯到双方的利益问题,因此,依据客观事实和以公正严明的态度进行审计,尤为重要。首先,针对赔偿文件进行严格的剖析;其次,对赔偿文件中不合理的索赔要求进行审查和提出,确保审计的客观、公正、有法律依据性。将审批结果公布给合同双方,若双方存在分歧,可报告相关管理部门,进入复批程序,待审批结束后可结算。以建设工程为例,则是由建造估价管理部门进行复审,重新确定一个竣工价格,确保索赔双方无异议,认可相关管理部门的审计结果方可结算。在这一过程中,要求审计人员具有较高的责任感,对索赔的建设工程各方面进行严格的评估和审核,杜绝不合理、不科学估价的违法现象,保证审计结果的透明度和公正化。

参考文献:

审计相关法规篇8

关键词:全面开展 绩效审计 困难 对策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树立科学审计理念,切实把握审计工作发展规律,通过预防、揭露、抵御三方面,充分发挥审计监督“免疫系统”功能,要求全面推进绩效审计。但不容置疑的是,全面开展中国特色绩效审计之路并非平坦。本文拟对全面开展中国特色绩效审计的主要困难进行剖析,并探求解困途径和对策。 

一、主要困难 

(一)、基础理论研究不够,缺乏系统理论指导 

对于绩效审计,国外研究发展时间相对较长,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但在很多方面未能取得广泛一致,我们自然不能照搬照套。国内学者和研究人员对中国特色绩效审计也进行了一些研究探讨,但都十分零散,没有形成比较统一的主流观点,无以深刻影响我国绩效审计理论、观念和实践的格局。因此,在缺乏比较系统的理论指导前提下,要全面开展绩效审计实践活动是比较困难的。 

(二)、面向社会宣传不够,缺乏一定审计环境 

由于中国特色绩效审计理论研究成果相对缺乏,有的地方绩效审计实践近乎空白,审计机关也没有将绩效审计纳入审计宣传的范围等诸因素的影响,政府领导和相关部门知之甚少,广大民众也对缺乏了解,社会关注度极低。致使中国特色绩效审计远在绝大多数人的视线之外。因此,开展绩效审计缺乏一定的审计环境。 

(三)、法律法规依据不够,缺乏具体指导细则 

修订后的《审计法》规定,审计机关对被审计单位财政收支或者财务收支的真实、合法和效益,依法进行审计监督。“效益”二字,很宏观很笼统,不足以支撑中国特色绩效审计的开展。除此之外,目前尚无其它法律法规规定。同时,指导绩效审计的具体实施细则也未出台。因而,有的地方试行绩效审计,只能在不规范、低水平的状态下进行。绩效审计的法律依据不充实,成为制约绩效审计发展的关键因素。 

(四)、专业审计力量不够,缺乏相关从审经验 

绩效审计范围的广泛性,审计目标的全面性、审计对象的复杂性及审计评价标准艰难性等多因素的组合,要求从审人员具备多学科专业知识和技能。尽管我国审计已有二十余年的发展,这类专业审计人员仍十分缺乏。加之绩效审计实践活动很少,绝大部分审计人员无绩效审计从审经历和从审经验,这势必影响广大审计人员开展绩效审计工作的信心。 

(五)、评价指标体系不够,缺乏统一衡量标准 

各项资金的绩效实现过程和表现形式各不相同,因此绩效审计的对象会千差万别,从而衡量和评价被审计事项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等方面的指标、标准有所不同,也难以统一。有时不同地域同类事项的评价指标、标准也不能一概而论。甚至同一审计项目采用不同的评价指标和标准,所得出的结论都会有所不同。没有切实可行的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和衡量标准,审计质量和审计风险无法控制,影响绩效审计开展。 

(六)、相关制度完善不够,缺乏审计结果运用 

绩效审计成果能否得到充分有效运用,是体现绩效审计的作用和价值的重要方面。目前,由于审计结果公告、责任追究制度等可以有效促进审计结论执行和审计成果得到运用的相关制度尚不完善,或者说无法全面执行,在很多地方就连财政财务收支方面的审计结论还难以得到全面的执行落实,相关制度规定还未十分明确的绩效审计结果运用会更难得到保证。 

二、解困途径和对策 

一、组织力量,借鉴国内外有关绩效审计的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结合我国审计特点,对中国特色绩效审计的基础理论展开较系统的研究 

中国特色的绩效审计是我国现有审计理论体系的新支,目前尚研究不够,有关理论的研究应该全面深入展开。可由审计署牵头,各地方审计机关参与,组织审计实务工作者和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审计理论研究人员,通力合作,理论联系实际,借鉴国内外有关绩效审计的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结合我国审计特点进行研究。明确中国特色绩效审计的基本含义、特点、审计目标、审计内容、评价指标体系、标准、审计技术方法、审计质量控制和审计结果运用等问题相关问题。确立一个相对主流的观点用以统一绩效审计相关人员的认识,然后再在不断实践和研究的基础上进行进一步丰富和完善。 

二、广泛开展宣传,让社会更多的了解中国特色的绩效审计,营造良好的绩效审计环境 

审计宣传是审计机关的一项基本工作。多年来,审计宣传取得了较好的社会影响,为推动审计工作的深入开展发挥了积极作用,也积累了比较丰富的审计宣传经验。今后,我们应该加大对中国特色的绩效审计的宣传力度。通过报纸、电台举办绩效审计的宣传专栏,相关会议宣讲绩效审计,印发有关绩效审计的专题宣传资料,电视台做有关绩效审计的访谈节目,重大绩效审计案例实行公告等多种手段和方法,多场合、全方位宣传中国特色绩效审计。通过不懈的努力,让领导了解、民众知晓。与此同时,各级审计机关还应积极向市委、人大、政府等相关领导争取对全面开展绩效审计工作重视和支持。为全面开展绩效审计营造良好的审计环境。 

三、进一步加强审计队伍建设,充实专业审计力量,创新队伍管理体制和方法,加强培训,为开展中国特色绩效审计提供人力资源 

全面开展中国特色的绩效审计,要不断优化人才结构,通过公务员招考、调入、聘请等方式逐步提高法律、工程、环境保护和计算机等相关专业人员比例。借鉴国外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在各级审计机关建立绩效审计领导和业务咨询指导小组,由主要领导、审计业务骨干、法律、经济学、统计、建筑、工程技术、环境保护和计算机等方面的专业人员组成。相关专业技术人员缺乏的可进行专家外聘。所建立的业务领导小组统筹全局的绩效审计专业技术工作,进行有关绩效审计的专业协调、专业咨询、业务指导、质量控制以及绩效审计结果报告的把关等工作。同时,还应加强现有在职人员绩效审计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教育培训,大规模培训绩效审计专业人员。改进培训方式,由国家审计署和省级审计机关,利用金审工程所建立的网络平台和其他方式,用全员培训与培训绩效审计业务骨干相结合、全面培训学习绩效审计知识与以绩效审计重点案例剖析学习相结合、上级审计机关派员深入基层指导绩效审计实践与下级派员参加上级审计机关的绩效审计工作进行现场练兵相结合等多种方式,着力提升广大审计人员宏观分析的能力、查处揭露重大违法违规和经济犯罪线索的能力、财务信息分析的能力和实事求是作出审计判断的能力,提升广大审计人员有效开展绩效审计的其他各种专业胜任技能。 

四、积极推动相关法律、法规和规章的制订和完善,进一步充实绩效审计法律法规规定 

积极推动有关绩效审计相关法律、法规和规章的制订和完善,努力做到用专门的法律法规条款规范绩效审计。在做好审计法实施条例的修订和经济责任审计条例的制定工作中,注重涉及完善有关绩效审计的内容。 在开展绩效审计工作的起步阶段,国家审计署至少先应依据审计法和其他方面的一些相关规定,以部门规章来明确绩效审计的相关事项,让绩效审计工作逐步开展起来。之后,要立足我国审计实践,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在较短的时间内出台绩效审计准则和指南。 

五、积极探索,制订一系列切实可行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绩效审计评价标准,构建起绩效审计评价标准体系 

构建绩效审计评价标准体系应遵循全面性原则、可操作性原则、定性与定量结合原则、长期和短期结合原则和成本效益原则。从这些原则立场出发,探索制订绩效审计评价标准体系可从三个层次进行。一是指导性标准,就是对绩效审计评价标准和一些具体做法作出的原则性规定,主要来源于相关的法律、法规和规章,这些是绩效审计评价的基础;二是技术性标准,包括已被广泛接受的专业标准、国家标准、行业组织建议的标准以及被审计单位、项目的业务目标、用于衡量评价绩效的其他明确标准;三是替代标准,当上述两个层次的标准均不存在或者无法满足绩效审计评价时,可以考虑先用替代标准,包括同类先进组织的最佳实务以及被审计单位以前年度的最佳绩效等。此外,如果以上标准还无法满足绩效审计评价,审计人员就需要与被审计单位共同探讨制定共认的评价标准,创造性的开展相关工作。 

六、广泛借鉴,摸索总结,大胆创新,积极运用先进的审计技术方法 

绩效审计方法,是在审计工作中为了实现绩效审计目标而采用的工作模式、程序、措施和手段等,它包括绩效审计工作组织实施的方法、审计取证方法和审计工作质量与成果的考核方法等。但是对于广大的绩效审计工作者来说,更关注、更多的是运用绩效审计的一些具体方法。一般来说,常用的审计证据收集方法和分析方法,如审阅法、观察法、访谈法、抽样和案例研究法、统计分析法和比较分析法等都适用于中国特色的绩效审计工作。专项审计调查方法,能更高效率的涉及被审计单位和被审计事项的多个层面,是适用绩效审计的一个较好办法。应在开展绩效审计的过程进行进一步完善和有效运用。 

七、建立并不断完善被审计单位资料库,及时补充相关信息资料 

被审计单位资料库,是一种以电子文件形式表达的被审计单位的基本情况、经济运行、管理情况和审计情况等其他与审计相关情况的资料信息集合。被审计单位资料库通过收集和整理被审计单位的基本信息、业务信息、历年的财务信息和相关的审计信息,全面掌握被审计单位的情况,为充分行使审计监督提供必要的支持。资料库的来源,可以要求被审计单位提供,也可以是审计人员自己收集整理,还可以从有关部门单位取得。按照信息化工作要求,采集的被审计单位的信息数据至少应该包括以下十个方面:被审计单位决算报表数据;被审计单位内部的机构设置及各部门的职责、人员分工等;重大会计政策选用及变动情况;企业、法人营业执照复印件、行政事业单位法人代码证书复印件;审计管辖单位的财务会计报表;与审计目标相关的电子业务数据、会计核算数据等。被审计单位所使用的核算软件;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制定情况及制度材料;根据被审计单位接受社会审计机构的审计情况和审计档案资料;审计管辖单位内部审计机构的审计情况和审计档案资料;其他有利于审计工作了解情况的相关资料等。与此同时,不断完善被审计单位资料库,及时补充相关信息资料,能及时掌握了解被审计单位发展历程,能跟踪被审计单位的情况变化,尤其适合绩效审计的工作需要。较好的被审计单位资料库对于绩效审计工作必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八、进一步完善和推行审计结果公告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等相关制度,确保绩效审计结果得到运用 

审计作用的发挥,突出体现在审计结论是否得到执行、审计结果是否得到运用。已经试行的审计结果公告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等相关制度,充分调动了社会舆论监督和问责制的力量,在促进审计结论执行,审计结果运用方面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为确保绩效审计结果得到运用,审计机关不断提高绩效审计质量的同时,应进一步完善并执行审计结果公告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等相关制度。通过进一步完善我国法律赋予人大等相关部门的质询、罢免和撤职等监督手段,强化政府责任追究制度对决策失误、效率低下及造成重大损失浪费等行为的有关责任人问责,以确保绩效审计成果有效落实,减少和杜绝屡审屡犯现象和审计人力资源的浪费。 

参考文献: 

《审计署2008至2012年审计工作发展规划》,载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署网站 

刘家义:《树立科学审计理念 发挥审计监督“免疫系统”功能》,载《求是》杂志2009年第10期 

王芳、周红:《国外政府绩效审计研究述评》,《财会月刊?理论》2009年第3期(下) 

陈青:《推进我国效益审计的“结”与“解”》,《审计月刊》2008年10期 

吕岚:《财政资金绩效审计浅析》,《商业会计》2008年第21期 

吴星:《开展财政资金绩效审计的思考》,《中国审计》2009年第12期 

宁森:《我国绩效审计对策探讨》,《现代商贸工业》2009年第6期 

石文:《我国政府绩效审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中国审计》2009年第13期 

姜超:《预算执行审计与绩效审计相结合的优与忧》,《审计月刊》2008年12期 

姜娜:《我国绩效审计实务操作模式的探索》,《北京审计》2009年第4期 

黄大新:《完善绩效审计审计的措施》,《审计与理财》2009年第6期 

郝志远:《审计宣传是审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审计》2009年第8期 

董大胜:《审计人员要提高“四种能力”》,载《中国审计报》2009年4月13日第1版 

惠兴梅:《美国审计署绩效审计的五项措施》,《中国审计》2009年第8期 

胡春阳:《绿色gdp与政府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上海审计》2009年第1期 

侯玲:《政府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初探》,《审计月刊》(武汉),2009年第5期 

林良云、陈直华:《试探公共财政绩效审计内容》,《福建审计》(福州)2009年第1期 

汪蕊:《构建行政事业单位绩效审计模式》,《中国审计特区版》(深圳)2009年第3期 

施青军:《绩效审计方法》,载《中国财经报》 2007-10-12 

陕西审计学会课题组:《财政审计的发展趋势与战略构想》,《现代审计与经济》(西安)2009年第3期 

王宝庆:《国外审计发挥建设性作用的三大启示》,《中国审计》2009年第7期 

戴克柱:《关于建立被审计单位资料库的思考》,《安徽审计》(合肥)2009年第5期 

浙江省审计厅:《效益审计的探索与思考》,《效益审计中国模式探索》(上卷),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5年版 

审计相关法规篇9

有观点认为就全世界而言,内部审计获得如此瞩目的地位应归功于美国颁布的Soa法案。SeC强制规定上市公司设立内部审计职能的最新规则也起到了推动作用。可见,法律在提升内部审计地位方面,效果十分明显,因此我国可以效仿。

(一)对我国内部审计现有法规体系的分析

在我国内部审计规范按照法律效力由高到低并考虑适用范围的大小分为四类:

第一类是相关法律,它是以2006年修订的《审计法》为核心,包括其他如《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等相关法律;

第二类是部门规章,以2003年实施的《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为核心,包括依据该规定于2004年实施的《中央企业内部审计管理暂行办法》、《中央企业经济责任审计管理暂行办法》、《国务院机关事务管理局内部审计工作规定》、《广播电影电视系统内部审计工作规定》、《交通行业内部审计工作规定》、《教育系统内部审计工作规定》等部门规章

第三类是地方法规,2004年实施的《黑龙江省内部审计条例》、《青岛市审计监督条例》、1999年实施的《安徽省内部审计办法》、1998年实施的《重庆市内部审计工作办法》、《江苏省内部审计工作规定》、1997年实施的《河南省内部审计工作办法》和《广州市内部审计工作规定》、1995年实施的《南京市内部审计管理办法》等法规。

第四类是内部审计准则和职业道德类规范,主要指2003年以后中国内部审计协会的《内部审计基本准则》、《内部审计人员职业道德规范》、《内部设计具体准则1-20号》、《内部审计执业指南1-2号》等行业准则。

现有的法规体系存在三个方面的不足:

1、适用面有局限性

比如2006年修正实施的《审计法》第二十九条规定,“依法属于审计机关审计监督对象的单位,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建立健全内部审计制度;其内部审计工作应当接受审计机关的业务指导和监督”。原1994版的审计法二十九条规定为“国务院各部门和地方人民政府各部门、国有的金融机构和企业事业组织,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建立健全内部审计制度。各部门、国有的金融机构和企业事业组织的内部审计,应当接受审计机关的业务指导和监督。”看起来修订后有了文字上的区别,但由于2006版的《审计法》第二条并未作修改,仍然是“国务院各部门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及其各部门的财政收支,国有的金融机构和企业事业组织的财务收支,以及其他依照本法规定应当接受审计的财政收支、财务收支,依照本法规定接受审计监督。”因此“依法属于审计机关审计监督对象的单位”实质上还是“国务院各部门和地方人民政府各部门、国有的金融机构和企业事业组织”。

即实质上,修改后的《审计法》仍然只对国有企事业单位应当设立内部审计机构做出规定,而将非国有企业排除在内部审计法规体系之外。随着国有企业改制上市,该法规对于国有企事业单位内部审计的有关规定已经不适用了。适用于现代企业的《证券法》、《公司法》却没有明确的关于内部审计的规定,造成现在企业内部审计缺乏法律地位,在企业的设置具有随意性。

2、口径不一致

内部审计法律条文分散在各项相关法律的少数章节,或是不同部门政府颁布的规定中,缺乏统一性,互相之间难免存在漏洞和相互矛盾。

3、权威性不足

明显的,内部审计规范众多,但是高层次的较少,具有全国性法律效力的,且与内部审计关系密切的法律仅有《审计法》中的少数条款,部门规章仅有《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

(二)改进建议

1、制定并颁布单一的、统一的《内部审计法》

2005年10月22日,国家审计署审计长李金华受国务院委托,向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八次会议作了关于审计法修正案草案的说明。此次《审计法》的四项修正大大增强了审计工作的威慑力,它们是:强化监督手段——可查被审计单位存储账户;处罚师出有名——执法主体地位得到明确;人事任免——上级审计机关话语权增大;进行再监督——可检查社会审计机构报告。但是修订之前一直讨论热烈的内部审计地位加强问题未能解决。

从该会议分组审议的情况看,委员们主要针对国家审计的问题提出审议意见,鲜有涉及内部审计的意见,甚至有观点提出废除内部审计的条款。

2006年2月新的审计法颁布实施,最后颁布的条款仅有两个涉及内部审计和社会审计。一个是第二十九条规定:“依法属于审计机关审计监督对象的单位,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建立健全内部审计制度;其内部审计工作应当接受审计机关的业务指导和监督。”另一个是第三十条规定:“社会审计机构审计的单位依法属于审计机关审计监督对象的,审计机关按照国务院的规定,有权对该社会审计机构出具的相关审计报告进行核查。”

这两个条款都是从国家审计的审计权限角度来规定的,即强调内部审计和社会审计都要接受国家审计的监督。可以显见,目前对于《审计法》的定位是对国家审计进行规范的法律,对于内部审计和社会审计则是附带性的

又社会审计的法律《注册会计师法》已经颁布,三大审计中唯有内部审计没有专门的法律来规范,因此,尽快制定、颁布《内部审计法》是当务之急,它有利于健全我国审计法规体系,界定内部审计与国家审计、社会审计的关系,促进内部审计在法律的轨道上更好的发展。

据文献记载,1992年以色列颁布了《内部审计法》,成为世界上最早颁布内部审计法律的国家,以色列议会认为只要加强内部审计就能加强国营和私营部门的控制和管理。

该法律的要点包括:

(1)每一个公共机构或组织包括各部、政府、企业单位和由政府资助的组织,都有责任委任一名内部审计师,并进行内部审计。

(2)对内部审计师的任职资格有严格规定。内部审计师必须是以色列的居民,不能被宣判有犯罪行为,包括道德堕落;必须已经获得学位。投考者必须有2年的审计经历,或者必须学完由一个特殊审查委员会已经批准的深一层的内部审计课程。如果不符合上述要求的投考者不接受审查委员会的特殊授权,他们就不能做内部审计师的工作。

(3)规定了公共机构内部审计师必须审查的内容。公共机构是否遵守效率、经济、效果和道德标准;公共机构是够遵守有约束力的规章制度;公共机构如何管理其资产与债务,包括其簿记程序、保护财产和控股与投资基金;公共机构的决定是否按照恰当的程序作出;如果按照国家主计长法该公共机构是一个“监察机构”的话,由国家主计长指出缺点是否得到克服。

(4)规定内部审计师必须按照公认专业标准进行审计。

以色列的这些做法可以作为我国如何制定《内部审计法》的借鉴和参考。

2、修改《审计法》中的内部审计条款

如果仍将《审计法》作为内部审计法规的母法,则应当对企业中内部审计的地位做出强调和明确规定,扩大强制设立内部审计的企业范围,将民营企业纳入法律规范的范围之内。同时厘清内部审计与国家审计的关系,加强内部审计的企业性,削弱其政府性,加强内部审计的内向型定位。

3、在《证券法》、《公司法》和相关法律中增加有利于确立内部审计地位的规定。

建议强制所有适用这两个法律的企业,尤其是上市企业设立内部审计部门。同时统一要求内部审计部门隶属于董事会或者其下属的审计委员会,提高内部审计在企业内部的独立性,促进其发挥在公司治理中的作用。

建议规定拟上市企业向国务院授权的部门或者国务院证券监督管理机构报送的文件中包含说明内部控制制度的文件。拟发行新股的企业报送文件中包含反映最近三年内部控制执行情况的文件,披露内部控制中存在的重大风险。

建议规定上市企业的高级管理层在年度报告中对企业的内部控制有效性作出评价,不仅对与财务报告相关的内部控制,还包括对经营相关的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做出评价。这样相当于在Soa法案规定的基础上进行了扩展,有利于内部审计在协助管理层完成法律要求时,兼顾企业的财务风险和经营风险。

参考文献:

[1]LarryRittenbergChristyChapmansince.ontheroadofchange:it’sbeenfiveyearstheiiaadoptedanewdefinitionofinternalauditing.internalauditor,June,2004

[2]该分类法律法规主要参考中国内部审计协会网站上公布的法规

[3]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2006)

[4]证券法

[5]公司法

[6]陆志明。四大修订强化审计独立性,证券时报

审计相关法规篇10

在未来的发展中,随着国家不断鼓励自主创业,放宽成立公司的条件,小规模企业还将增多,并且小规模企业的审计也越来越多。由于有的小规模企业的情况比较复杂,有的审计人员缺乏经验,不擅长对这种混乱的小规模企业进行审计,学习程度低,使得针对小规模企业的审计这些人员有许多不清楚的地方。比如不知道如何划分小规模企业,不知道如何简化审计程序,不知道如何提高审计质量等等,也使得对于小规模企业的审计质量不高。另外,小规模企业的人员、资金少,在管理方面不够细致。有些小规模企业的管理者没有内部审计的意识,内部审计问题较多。很多小规模企业没有内部审计机构,使得整个小规模企业的审计状况更不太乐观。难以确定是否应该接受小规模企业的委托业务;难以运用现代审计技术;难以进行业务循环审计;审计风险较大。

二、小规模企业审计方法

(一)观察、检查、询问

观察是指注册会计师到企业中现场的实地查看,查看相关的工作人员正在进行的活动或者执行的程序。其中观察包括对小规模企业的生产场所、固定资产、各类现场的实物、相关的业务活动和内部控制的执行情况等进行实地查看。观察是最直接的审计方法,审计人员在观察过程中可以快速获取审计证据,通过视觉的观察获取大量的信息。

检查是通过对小规模企业的各项财产物资及其报告记录进行分析检查。检查包括对各项企业形成的如纸质版或者电子版等形成的文件或者记录进行仔细检查,进而形成书面证据,来确定被审计单位的相关财务记录是否真实合法,是否符合国家的规定。主要检查小规模企业的原始凭证、会计账簿、财务报表是否合法,是否符合相应的规定,有无舞弊或者错误的存在。

询问是审计人员通过对工作人员进行口头询问相关的工作情况从而获取审计相关的信息,并对信息进行加工处理和评价的过程。通过询问的审计方法,审计人员可以获取与小规模企业内部相关或者与外部相关的审计信息,可以获取大量的审计信息和证据,并进行记录,能够根据询问的结果进一步制定审计计划。

(二)重新计算、重新执行

重新计算是指审计人员用人为的办法和计算机技术对一些财务数据和信息进行核对,以确保的相关的数据真实准确。会计凭证、会计账簿、会计报表等都是重新计算的对象,利用重新计算可以对相关的财务数据进行核验以检查财务数据是否真实可靠。

重新执行是审计人员运用人为的方法或者计算机技术站在独立的角度重新执行小规模企业的内部控制或者内部程序。重新执行是为了确定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或者内部程序是否真实有效合理。比如审计人员可以利用企业的银行存款日记账与对账单重新编制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然后将其与小规模企业编制的进行对比,看是否一致。

(三)函证、分析程序

函证是指审计人员直接从第三方获取书面答复而作为审计证据的过程,书面答复可以有纸质、电子或者其他介质。由于函证来自独立的第三方,所以可靠性比较高,是审计人员喜欢而又能够信任的审计方法。函证分为积极函证法和消极函证法,注册会计师通常采用积极式函证,要求函证人员直接向注册会计师直接回复是否同意函证的内容。

分析程序是指注册会计师通过研究不同财务数据之间以及财务数据与非财务数据之间的内在关系,对财务信息作出评价。小规模企业的财务数据比较混乱不够真实完整,不太适合用分析性程序。

三、小规模企业审计存在的问题

小规模企业的审计现状不太乐观,从自身来分析,小规模企业本身就存在许多缺陷造成审计难题。

(一)管理人员不够重视内部审计

许多管理人员并没有内部审计的意识,内部审计是对自身的财务信息进行检查、监督和评价,包括检查企业的财务信息是否真实合法和完整有效。内部审计是由企业的内部的审计机构或人员进行实施审计,是组织内部自身的一种相对独立的监督手段。它可以初步判断企业的经济事项是否有效合理,而且能够帮助企业及时发现财务方面的问题,对发现的问题进行纠正,对经营不合理的管理事项进行监督检查,能够帮助企业改善管理问题,控制经营风险,从而帮助小规模企业实现更好的发展,提高面对风险的能力,给企业带来长远的利益。

(二)缺少高素质的内部审计人员

小规模企业内部审计意识淡薄,通常聘用不起职业能力很高的审计人员。对小规模企业内部审计而言,即使有内部审计机构,聘用的内部审计人员的职业水平也不高。在小规模企业中,要保持好独立性通常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私营企业的老板通常不按照法律法规办事,指使企业员工做出一些不合法的事情。身为企业的内部审计人员,面对管理层的压力较大,容易受到利益的诱惑,失去独立性,使其内部审计的工作很难进行或者没有达到内部审计该有的作用。

(三)内部审计缺少法律依据且审计范围小

对于内部审计而言,国家没有太多关于内部审计的规定,多数是一些补充的制度规定,这些规定通常是政策规定,没有指明具体的操作方法,使得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缺少指导。面对一些审计问题也不知道有效的解决方法和途径,使得内部审计也无法起到相应的监督作用。对于内部审计的问题我国还在探究当中,没有太多很完善的内部审计制度,还存在的缺陷有待弥补。

四、小规模企业审计的对策

当前我国的小规模企业发展迅速,包含各种组织形式,在国民经济中占有较大的比重。因此,针对小规模企业审计的问题,现提出如下几点建议:

(一)国家增强对小规模企业审计的重视,出台更多与其审计有关的法律

目前,中国拥有近三十万的审计人员,除《审计法》之外与审计相关的法律比较少,从法律的角度上看,国家对于审计颁布的法律还不够多,法律对于审计的监管力度还不够大,缺乏更加规范的监督与管理,小规模企业审计缺乏指导性。只有国家颁布更多规范的小规模企业的法律法规,小规模企业审计才能更加客观公正合理,更具有信服力。

(二)加强小规模企业自身管理

小规模企业自身管理有缺陷,制度不够合理,缺乏专业人士管理,大多数由管理者自己管理的情况下,容易出现舞弊的情况,或者账簿记录不够真实完整。财务这一模块做的不够合理,存在不少的问题,公司的管理制度必须根据实际情况,制定更加合理的制度准则,并且招聘专业的管理人士管理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