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职业教育调研十篇职业教育调研十篇

职业教育调研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8:12:05

职业教育调研篇1

为推动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国家和省市先后就办学条件、专业设置、师资建设和校企合作等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为进一步加快我市职业教育事业发展,市人大常委会把职业教育调研列入2013年调研计划,组织专题调研小组对我市职业教育发展情况进行调研,先后听取了市教育局、人力社保局、经信局有关情况汇报,召开了中等职业学校(以下简称中职学校)和部分用工企业负责人座谈会,视察了部分中职学校。期间,还组织教育、财政、人力社保等部门负责人和中职学校校长赴先进地区考察职业教育工作。现将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市中职教育基本情况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市中等职业教育事业发展迅速,每年都能够为高等院校和我市生产一线输送约20__名左右的合格毕业生,中职毕业生现已成为我市实现“开放融合,创新实干,奋力实现杭州西郊现代化生态市大跨越”的奋斗目标,和打造“科技智慧临安、生态宜居临安、文化活力临安、和谐幸福临安”的一支生力军。

总体来看,我市职业教育主要以打造区域特色为主,实行错位发展,服务当地。到目前为止,我市现有公办职业学校5所: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昌化职高、交口职高、教师进修学校职高部、电视中专(2013年停止招收新的全日制学生)。民办职业学校1所:金盾职高。部门办职业学校2所:技工学校和卫生进修学校。其中中职技校和昌化职高是部级重点职业学校,技工学校是省一级重点技校。共有省级示范专业3个,分别是中职技校的工艺美术专业和电子电器应用与维修专业,昌化职高的机电应用专业。杭州市示范专业4个,省级实训基地2个,市级实训基地3个,市级优秀校外实习基地3个。在专业设置上,全市中职学校开设了机电、汽修、数控、机械加工、电子电工、烹饪、旅游、财会、电子商务、美术、学前教育、保安服务、护理、计算机、文秘等近20个专业。其中机电机械类专业学生占最大比重。

至20__年底,临安全市中等职业教育学校共有教职工408人,其中专任教师386人,专业课教师170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44%,专业课教师中,“双师型”教师128人,占专业课教师的75.3%。近年来,普职招生比例保持大体相当,中职教育共有在校学生5084人,我市中职学校毕业生的初次就业率基本达到99%。

二、目前存在的一些困难和问题

我市职业教育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相比我市经济结构加快转型升级、城乡统筹一体化发展、青山湖科技城加快推进、电子商务新型业态积极涌现等,职业教育仍是我市教育工作的薄弱领域,整体水平与满足群众多样化学习需求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教育质量、办学规模、结构布局、办学效益还不能很好的适应我市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具体来讲,还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统筹发展力度还不够大。近几年,受传统思想观念、大学扩招和从众心理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在社会上还一定程度上仍存在着轻职重普、重学轻术的意识,政府统筹管理明显不足,职教发展缺乏强有力的体制、机制支撑。表现在:一是在组织领导上,我市尚未成立由政府主导的职业教育工作领导和协调小组,分工协作、齐抓共管、快速便捷的工作机制没有真正形成。二是在发展规划和政策扶持上,扶持中职教育发展的政策措施还不到位。三是在管理体制上,存在多头管理、政出多门的问题。如:教育局管理电大、职业高中、化技术学校及有关职业培训、社区教育,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门管理技工学校、技能鉴定和有关职业培训,科协(农培办)又负责农村劳动力培训,卫生局管理卫校等等,没有形成大职教的管理体系。由于缺乏政府统筹和宏观管理,中职教育资源的整合、职教经费的统筹安排、部门之间的沟通配合、劳动就业准入制度落实等等一些重大问题得不到及时的决策和协调。尤其需要引起重视的是,目前我市中职学校数量过多,办学规模偏小,教育资源分散,专业设置重复,已经成为制约我市中职教育进一步发展的瓶颈和障碍,中职教育资源整合已迫在眉睫。

2.校企合作机制还未建立。职业教育说到底是就业教育,技术培训与经济、社会发展最贴近,联系最直接、最密切,受市场制约并与劳动力市场变化密切相关。但从整体上看,我市中职学校与企业、专业设置与职业岗位对接还不够紧密及时,中职教育的市场针对性还不强,服务能力和培训提升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高。部门、学校、企业还未建立分工协作的运行机制,仍然停留在学校通过自身资源去寻找企业、企业无奈去学校被动的短时合作模式。中职学校与行业企业之间信息、人才、技术、物资交流平台还没有建立,双向交流不通畅,导致学校在专业设置、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上与产业发展、企业需求相脱节。同时,中职学校实训基地因资金短缺建设滞后,实训设备落后,严重制约了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难以胜任新技术条件下的现代企业需求,无法输送适应现代企业技术发展要求的人才。校企合作办学“学校热、企业冷”。尽管《职业教育法》明确规定,“行业组织和企业、事业组织应当依法履行实施职业教育的义务。”但由于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加上有的企业用工技术含量相对较低,及技术工市场无序竞争,企业参与的积极性不高。目前,我市大多数企业特别是制造业企业没有专门的实习实训场地和经费,不太愿意将先进的设施设备供学生培训之用,所以就出现学校需建符合新技术标准的实训基地,但缺乏资金,而企业需要符合新技术标准的熟练工,但又不愿意拿出场地设备和提供适当的资金扶持,导致“两需两难”的尴尬局面。

3.队伍建设还相对比较滞后。目前,我市中职学校教师队伍建设主要存在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专业教师数量不足。我市职高有专任教师379人,其中文化课教师209人,专业课教师170人,专业教师占教师总数的比例为44.9%左右,低于杭州市提出的60%的要求,而技能型专业教师又恰恰是职业教育最迫切需要的。二是专业教师技能水平不高。大多专业教师是从文化课教师转型和近年对外招聘而来,“双师型”教师特别是高技能“双师型”教师比例偏低。造成这一状况的原因:主要是现行的教师人事管理体制不能适应相对特殊的中职教育发展,事业编制身份的限制和年龄上的要求,使得一些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技师、技工无法由企业向学校流动。另外,由于中职学校专业教师本身就不足,一旦离岗培训就会影响学校的教学计划,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师的培训,专业水平难以有明显的提高。

三、职业教育面临的发展机遇

当前,国家和省市相继出台一系列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政策,我们要牢牢抓住机遇,依托现有基础,坚持以创新驱动引领职业教育发展。

1.国家政策层面对职业教育的重视不断提高。职业教育是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中具有特殊的重要地位,承担着培养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重要任务。国家制定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中强调,

要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要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

浙江省制定的十二五职业教育发展规划,进一步明确了职业教育发展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和保障措施,为我们提出新要求:到2015年,建立基本适应浙江经济社会发展要求,质量、规模、结构、效益比较协调,达到基本现代化标准的中等职业教育体系。

2.临安经济转型对职业教育的需求不断提高。临安市委十三届五次全会提出,要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核心战略,为建设“四区”,加快实现杭州西郊现代化生态市建设大跨越提供强大动力。今后一个时期,我市将全面实施产业发展提升计划,集中扶持发展以高端装备制造、节能环保、生物医药和新一代信息技术为主导的工业“3+1”产业,做强科技服务、健康养生、文化创意、电子商务、现代物流、软件与信息六大服务业产业,大力推进机器换人、空间换地、电商换市和腾笼换鸟,改造提升绿色照明、电线电缆、复合装饰材料、精密元器件、坚果食品等五大传统优势产业,以及实施新一轮农业产业发展六大工程,提升现代农业发展水平等。这对人力资源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迫切需要培养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性人才。当前,我市技能人才总量缺口还比较大、结构不合理,“技工荒”已成为产业界不得不面对的问题。可以说,发展职业教育既是当务之急,又是长远之计。

3.群众自身发展对职业教育的依赖不断提高。提高劳动者素质,增强其就业能力和工作能力,同样需要职业教育的发展和支持。未来几年是我市经济社会高速发展时期,城市化进程将不断加速,新农村建设也将全面扎实推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城镇失业人员、外来进城务工农民,这些都需要通过职业技术教育来提升技能水平。各行各业的在职人员也需要通过职业培训提升工作能力,即便是从事务农的农民也需要通过培训来掌握先进的机械生产技术和科学的种养技术,适应农业现代化发展要求。因此,职业教育的任务很重,发展空间很大。

四、意见和建议

临安市委十三届五次全会提出,要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核心战略,为建设“四区”,加快实现杭州西郊现代化生态市建设大跨越提供强大动力。市政府和相关职能部门要坚持创新驱动核心战略,把职业教育放在更加突出、更加重要的位置,切实增强抓好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责任感和紧迫感。提出以下几点意见和建议:

一是要进一步强化统筹管理。根据经济社会发展趋势、高中阶段教育发展情况和就业需求预测来进一步明确发展目标、任务和有关政策措施,为我市中职教育发展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要全面加强职业教育工作的组织协调,成立临安市职业教育工作领导小组,下设职业教育管理办公室,及时研究解决职业教育工作和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并形成教育、人力社保、经信、财政等多部门联席例会制度。要统筹管理中职学历教育、成人技术培训,打破现有“条块分割、多头管理、政出多门”的管理格局,建立部门分工合作、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实行“职前、职后教育两轮驱动”的一体化管理,为中职教育发展创造体制优势。要进一步加强舆论引导,大力宣传加快发展中职教育的重要性和中职教育在培养优秀技能型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中的作用意义,广泛开展各种职业技能竞赛活动,大力表彰奖励优秀技工人才和职业技术教育先进单位,引导群众正确认识职业教育,转变择业观念,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职业教育发展的社会舆论环境。

二是要进一步优化职教布局。做大做强职业教育,走集团化办学之路是职教改革和发展的必然趋势。针对目前我市职业教育条块分割、规模偏小、专业重复、多头培训的状况,进一步调整我市职业教育的学校布局,精简中等职业学校数量,以临安中职技校和昌化职高为基础整合各类中等职业学校。理由如下:

1.浙江省职业教育发展十二五规划要求:全省以设区市为单位,到2015年基本完成中职教育专业结构阶段性调整任务,形成与区域经济和产业转型升级匹配程度高,结构合理、错位发展、特色鲜明的中职教育专业发展新格局。到2015年,全省中职学校数量调整至350所左右,校均规模达到20__人以上,逐步形成设区市市本级以专门化学校为主体、县(市、区)综合性学校与专门化学校相结合的格局。临安周边县市的职业教育都已完成或正在进行布局调整和资源整合,如富阳整合成2所职业学校,淳安整合成1所职教中心,桐庐整合成2所职校,余杭临平职高和技工学校合并等。适时减少我市职业学校数量,优化组合职教资源,有利于促进我市职业教育转型升级。

2.临安生源数量不断下降:我市现有户籍人口53万余人,初中毕业生数已降至每年4000人左右,且逐年减少;按照普高招生比例约占55%,再加上每年近300人的外流生源计算,我市职高的生源每年大约只有1300人左右。如果职高数量过多,会导致每所职高都出现招生困难,更谈不上职业学校上规模上档次,且教学资源严重浪费。

3.临安狭长的地理区域特征:我市东西横跨100余公里,区域跨度大,经济发展各具特点。根据区域经济特点,保留2所职高,合理调整专业结构,既能满足百姓和学生就近入学的愿望,也有利于推进校企合作,促使我市职业学校更好地为当地经济社会服务。

方案一:保持昌化职高的现有规模;做大中职技校,把交口职高、技工学校、电大中专部等整体并入中职技校,过渡时期暂时设立全日制教学部和培训部。

方案二:保持昌化职高的现有规模;建设职教中心,把中职技校、交口职高、技工学校、电大中专部等整体并入职教中心。

三是要进一步加大财政投入。要调整公共财政的教育投入结构,提高教育经费支出中职业教育经费所占的比例,为职教发展提供经费保障。要多渠道筹措职教经费,督促各类企业按照职工工资总额的1.5%—2.5%足额提取教育培训经费,列入成本费用,专项用于职工培训;调整农业、科技、扶贫经费和职工失业保险基金的支出结构,安排一定比例的资金统筹用于职工技能培训和其它各类职业培训。要落实中职学校创建项目配套经费。以创建促发展是目前国家、省市各级部门推进中职教育发展的一项重要措施,为调动各校创建积极性,为临安中职教育快速发展搭建平台,对创建省改革发展示范学校、省级实训基地、省级骨干专业和特色专业等上级部门有建设经费和配套要求的项目,市财政应按照相应比例予以经费配套,实行专款专用。要统筹中职学校实训基地建设规划和管理,加大专项资金投入力度,积极探索校企合作共建模式,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共同参与,集中财力重点扶持建设一批实训基地,不断满足我市中职学校学生实训和各类职业技术培训的需要。另外,要及时化解职业学校的债务负担,助推职教事业在挖潜提质上取得更大成效。

职业教育调研篇2

一、我县中等职业教育概况

最近几年我县中职教育有了长足的发展。目前全县共有中等职业学校八所,其中公办职业高中五所,民办中等职业学校三所,新庙高级职业中学和县职教中心为省级示范中等职业学校,甘罗乡村教育社为市级示范中等职业学校。所设专业分为种、养、加、管、企、贸、医、艺师等类20个专业。*、*连续两年被评为全市招生先进单位。现在全县中等职业学校在校人数共4256人。颍上县几年来中等职业教育取得了显著的成绩,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毕业生就业形势良好。我县的中职学校加强了与用人单位的联系和沟通,巩固和扩大了原有的就业市场。中等职业教育学校07年毕业生平均就业率达93%。08年毕业生平均就业率达95%,例如新庙职高非常重视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学生在实训上的时间多于理论上的学习时间,学校的大量投资均倾向于实训设备,近几年仅用于数控设备上的投资就有一百多万,该校的毕业生因动手能力强而大受社会欢迎,每年毕业生的就业率始终保持在96%以上。

二是以学校创建为动力,重点发展了一批骨干学校。在各级政府部门的扶持下,特别是由于教育部门和基层学校的共同努力,中职学校建设的投资力度有所增强,许多学校教学条件明显改善,为提高教学质量提供了良好的硬件条件。例如,*年县城市教育附加费的30%投入到中职学校200万元,*年县城市教育附加费的30%投入到中职学校440万元,*年颍上县职教中心*年自筹资金一百多万元,添置了一批学校急需的实习实训设备;新庙职高08年自筹资金60万元,购买了数控机床。08年县职教中心被评为安徽省合格职教中心、安徽省示范职业学校。

三是以师资队伍建设为抓手,教师素质得到显著提高。各中职学校十分重视教师素质的提高,通过自身的培养、人才的引进,有的学校已形成了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年全县共派出26名教师参加部级、省级、市级专业课教师的培训;*年从全县高中教师60名招聘计划中拿出11个计划用于招聘职业学校专业课教师。

四是以联合办学为依托,办学形式灵活。近两年我们走出了一条与县内外有关学校联合办学、资源共享、校企合作的路子,使得我县状况大为改观。*年新庙职高、甘教社与安徽工程技术学校联办,仅测量工程、机电技术应用专业就招生700余人。*年县职教中心与北航公司、黄山中华职校等多家全国知名企业、职校联办了“旅游服务与管理、烹饪、服装设计与工艺、汽车应用与维修、航空服务、铁路乘务、建筑工程等专业;新庙职高与芜湖奇瑞汽车集团、芜湖震亚数控机床厂联合办学,招收汽车安装与维修、数控技术应用等专业。总之,经过各部门的协同努力,我县的中职教育得到了较大的发展,中职教育发展处在阜阳市前列。

二、制约我县中职教育发展的主要问题

我们认为,虽然我县的中职教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由于历史、经济、环境等方面的影响,特别是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产业结构调整和劳动力市场的变化,中职教育的一些矛盾日益凸现,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思想认识有差距,关心支持中职教育的社会氛围尚未形成

应当说最近几年,县委、县政府相当重视对中职教育发展的研究,逐年加大对中职教育的投入,职业教育的地位和作用正在得到越来越多的群众所认识,但由于传统观念的影响,加上高校扩招引发的普高热,社会上重视普通教育、学历教育,轻视中职教育的情况较为普遍,读高中、考大学,是家长、学生的努力方向和主要目标,读中职是初中毕业学生迫不得已的最后选择。由于对职业教育的轻视,中职教育非但没有得到社会舆论的有力支持,反而受到观念滞后的严重影响。

(二)管理体制不顺,资源配置不尽合理

我县的职业教育,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发展起来的,条块分割、职能交叉、封闭办学、重复建设的问题比较突出。

一是缺乏有效的统筹管理。职业教育分属教育部门、劳动部门、农业部门、扶贫部门、人事部门等多头领导。以上部门都有与职业教育相关的办公室,但相互之间缺少有效的沟通和整合。

二是办学的盲目无序。各部门、各学校对职业教育虽在积极投入、参与,但总的来说还是较薄弱的。又加上缺乏前瞻性的考虑和统筹协调,从而会导致领导上的混乱、低效率,使职业教育的发展缺乏合力。

三是资源利用率不高。资源配置不当,办学效率低、发展不平衡。

(三)经费投入渠道不畅,办学条件相对滞后

长期以来,财政对中职学校的投入微乎其微,欠账较多,经费短缺已经严重制约着中职教育的发展和办学水平的提高。在各中职学校主要负责人的座谈会上,许多学校领导谈到了资金短缺,无力添置学校办学急需的实习实训设备。

(四)特色不明显,专业设置有待更新。我县中职教育专业设置不少,但与县域经济发展需求结合不够紧密,主动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的能力有待提高,专业设置同地方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结合有待加强。

(五)没有真正实行就业准入制度

由于企业对员工的劳动技能重视程度不够,就业准入制度在实施执行中还存在差距,先培训后上岗,转岗必须经过培训再上岗的制度没有真正落实,企业招收新劳动力,没有很好地按照国家规定实行就业准入,视自主用工为自由用工,直接影响了劳动者素质的提高,直接影响着中职教育发展的社会环境。

三、加快取得发展我县中职教育的思考

(一)整合资源,办大职教。强调政府在颍上职业教育的主导作用,加大对职业教育的统筹力度。由政府统一规划,统一协调,部门联动,在颍上县工业园区重点建设一个占地200亩的综合实训基地。综合实训基地的运作采取市场运作模式,其生产经营可享受校办企业政策优惠。要把现有职业培训机构和学校有机地整合,增加容量,盘活现量,提高质量,使职业学校(或基地)起点更高、规模更大、特色更显著,做大做强我县职业教育。

(二)创新机制,搞多元化。进一步深化公办职业学校体制创新,学习借鉴先进地区办学经验,积极推进公办职业学校运行机制创新,真正形成面向社会、面向市场自主办学的实体。鼓励公办职业学校大胆引进竞争机制,推动资源整合。探索与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民办职业学校及个人合作方式,实行多元投资并举的办学体制。建立校企互惠互助、彼此促进的双赢合作机制,用利益关系和责任义务使校企建立稳定的长期合作关系,学校为企业培养适用人才,企业为学生实践提供设备和技术保证,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鼓励社会力量参与职业学校建设,加快发展民办职业教育,积极吸引民营资本为发展职业教育服务,充分发挥民办职业教育贴近市场、机制灵活和运行高效的特点,促进职业教育观念、体制和机制的创新,更好地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对职业教育多层次、多样化的需求。鼓励公办和民办职业学校采用联合办学、合作办学,逐步做到一校多制,一校多用,实现资源同享,优势互补;营造轻松的投资环境,制定优惠政策吸收民营资本投入公办职教学校,形成多元办学格局,解决职教资金投入问题。

职业教育调研篇3

【关键词】高职院校学前教育调研方案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4810(2015)08-0158-01

一调研背景

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依据《教育部关于制订高职高专教育专业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教高〔2002〕号)、《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1〕12号)和《高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学标准(试行)》等文件精神及学院创建省级示范高职院校要求,按照相应的指导意见、方案论证报告、课程设置说明、方案模版等进行2014级学前教育专业三年高职和五年高职的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工作。

二调研目的

了解渭南市辖区所有公办、民办幼儿园、早教机构、幼儿课外培训学校等的发展现状、趋势和师资需求情况;了解园长、校长最喜欢聘用具备哪些综合技能素质和职业素养的毕业生;了解园长、校长对目前所聘用员工的满意程度,希望她们在哪些方面得到尽快提升;听取园长、校长对师范院校今后师资培养的意见和建议;听取园长、校长对所聘用师范院校毕业生的职业资格证书要求等;分析、汇总、明确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整体定位。

三调研对象的选择方式

市直公办幼儿园1所;部队幼儿园1所;高端民办国际幼儿园1所;普惠型民办幼儿园1所;县直公办幼儿园1所;乡镇中心幼儿园1所;早教机构1所;幼儿课外培训学校1所。

四调研对象

省、市级幼教专家、顾问;幼儿园、早教机构、幼儿课外培训学校等的园长、校长;幼儿园保教主任(教学副园长)、机构教学管理者;幼儿园保健医生;幼儿园、早教机构、幼儿课外培训学校等的骨干教师;幼儿园优秀保育员;学院历届优秀毕业生代表;幼儿园、早教机构、幼儿课外培训学校等的家长代表。

五调研方法和内容

第一,文献和统计资料研究方式(网上调研)。收集渭南市辖区范围内幼儿园、亲子园、早教机构、幼儿课外培训学校等的社会现状、教育与就业之间的关系及发展趋势的数据;了解渭南市辖区范围内幼儿园、亲子园、早教机构、幼儿课外培训学校等单位的数量和规模,就业人数和层次,幼教领域投资情况,相关单位的用人需求等;了解学院学前教育专业及周边兄弟院校当前就业人数、渭南市辖区范围内近期预计需求人数、分析当前教师缺口人数等;了解当前社会急需学前教师岗位及所需人员的层次和具体职位;了解学院学前教育专业往届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分析学院目前已经向社会输送的人员和即将输送的人员情况。

第二,专家咨询。了解国家目前的学前教育政策、法规、文件以及今后发展动态;了解全国各地区学前教育发展的不同现状和水平;了解国家对今后学前教育发展的阶段目标和前景规划;访谈调研幼儿园、早教机构、幼儿课外培训学校等的园长、校长、保教主任、保健医、骨干教师、保育员等;园校的师资需求现状;园校未来3~5年的师资需求状况;对学院毕业生的认可程度;园校不同岗位的主要职责;园校不同岗位的主要工作任务及流程;园校不同岗位的工作目标分解情况:各类型岗位工作目标、各具体岗位工作目标;园校不同岗位的岗位职责安排情况:具体工作任务内容;各类型岗位的工作职责、具体工作任务内容;各具体岗位的工作职责、具体工作任务内容;园校各具体岗位的胜任能力、胜任资格要求;对学院所培养师资的满意度评价情况及今后的师资培养建议等。

第三,访谈在岗毕业生。调查不同岗位的工作情况;了解不同岗位的工作职责和任务;了解不同岗位的工作流程;了解学院毕业生不同岗位变迁后的心理承受情况;了解学院毕业生不同岗位的薪资待遇情况;访谈部分家长代表;了解学院毕业生在岗工作的家长满意度和认可度;听取家长对在岗教师的意见、建议和要求。

第四,现场观察。园校各级各类人员的工作热情和工作态度;学院毕业生在岗的工作状态;幼儿园空间环境创设;学院毕业生的工作和生活环境。

第五,专题讨论。小组成员结合所见、所闻、所感、所想等逐一进行深入讨论。

第六,信息分析。梳理信息、分类汇总、提出观点、形成报告。

六经费预算

总金额为4500元。资料收集、复印费占5%;问卷设计、印刷费占5%;实地调查劳务费占30%;数据输入、统计劳务费占20%;报告撰稿费占20%;组织管理费占20%。

七调研组织及其人员

学前教育教研室:小组成员人数4人;总方案设计1人;问卷设计1人;实地调查4人;统计资料分析2人;分析调查结果、撰写报告2人。

职业教育调研篇4

职业教育作为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职业人才培养方面表现出了巨大优势,同时也创造了很多社会价值。新时期,职业教育发展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在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过程中,政府因职能所在发挥了不可替代的协调作用。本文在对政府协调职业教育能力现状作出简要论述的基础上,分析了政府对职业教育协调能力的影响因素,并提出了一些提升对策,以促进职业教育的健康、持续发展。

关键词:

职业教育;政府;协调能力;现状;影响因素;提升

引言:

近年来,职业教育在我国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逐渐迈向了内涵建设阶段。职业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其市场主体逐渐表现出了多元化的趋势,包括职业院校、行业企业以及社会组织等。为促进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政府应该协调好各职业教育市场主体之间的关系,最大限度地发挥聚合效应。有关政府对职业教育协调能力方面的研究成为了时代课题,备受关注。

一、政府对职业教育协调能力的现状

总体而言,政府对职业教育协调能力不断提升,并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从客观的角度讲,政府协调职业教育能力仍存在些许不足,集中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学校与企业关系协调不到位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校企协同合作模式已然形成,这样不仅为高职院校节约了大量办学成本,还弥补了高职院校实践教学资源的不足,实现了职业教育对人才的定向培养,有助于大学生的择业、就业。但是,由于高职院校与企业分属两个不同的利益群体,其长期、稳定合作关系需要政府的协调支持才可能建立。然而,经调研发现,政府在职业教育改革发展进程中,尚未制定完善的政策和方案,来推动校企合作交流。目前,部分高职院校虽然已经开展了校企合作相关工作,但是因为处于主导地位,缺乏企业的主动、积极配合,影响了校企合作实效。这种现象与政府对职业教育的协调能力不无关系。企业是以追求经济利益为根本目的社会组织,他们在实现自身经济价值的同时多少会衡量学生顶岗实习的利弊,可能会因为担心学生出现意外伤害等突况牵涉到赔偿责任,而不愿参与职业教育合作。如果政府不能出台有关管理条例,势必会增加企业的心理负担和经济负担,校企合作之路就不会顺畅。

(二)教育与经济关系协调较迟缓

社会经济发展是职业教育发展的根本动力。在社会经济发展的促动下,科学技术不断进步,使得市场对职业人才的需求标准越来越高。高等职业教育的核心目标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以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市场经济条件下,产业发展呈多元化趋势,对新型人才的需求倍增。但是,目前我国大部分高职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才还集中于传统产业,使得学生陷入了一定的就业危机。此类问题真实地反映了我国职业教育发展与社会经济需求不平衡的状态,也在某种程度上折射出了政府对职业教育的协调不力。假如政府能够敏锐地捕捉到市场经济需求的动态变化,及时引导职业教育面对新形势、新挑战,协调好社会经济与职业教育之间的需求互动关系,那么双方才能得到协调持续的发展。因此,政府在协调职业教育与社会经济发展关系中表现出的迟缓状态亟须得到改善。

二、影响政府对职业教育协调能力的因素

随着职业教育事业的深度发展,影响政府对职业教育协调能力的因素有很多,本节主要从制度缺失、体制落后、职能异化以及投入不足四个方面进行了探究。

(一)制度缺失

在我国现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等有关法律条文当中,多对职业教育行为目标性、原则性的规范为主,极少涉及发展问题。而且,我国暂时还没有出台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进程中行为约束的法律制度。受制度缺少因素的影响,地方政府还简单停留在推动产学研协同发展的层面上,应有的职业教育协调能力没有得到全面发挥。除此之外,政府对职业教育协调能力的发挥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完善的政策制度作保障,有理有据地开展相关工作。以当前我国的财政税收管理体制来看,政府要想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入力度,就需要通过招商引资的方式拉动本地经济GDp,其代价就是提供优惠便利条件。但是,如此又与现行制度规范不符,从而加大了政府协调职业教育的难度。

(二)体制落后

现阶段,我国实行的政府职业教育管理机制中仍存有诸多问题,多部门执政的现象较为严重。我国现已建立的政府职业教育管理格局为“条块结合、管办合一”,是以计划经济为基础,很难再满足市场经济的需求。我们并不否认这种格局在明确职业教育管理者与受益者、调动各方主动性与积极性等方面发挥的积极作用,它有利于地区内多样化专业人才的培养和引入。但值得注意的是,在职业教育与社会经济发展联系日趋紧密的环境背景下,这种管理体制相对落后,集中体现为各职业教育相关部门之间不同程度的出现了职能交叉问题,加重了彼此间的矛盾,进而影响了政策制度的落实,政府对职业教育的协调能力弱化,最终限制了职业教育的健康、持续发展。

(三)职能异化

在政府的主导和干预之下,我国职业教育逐渐迈进了规模扩张向内涵建设的关键发展时期。长期以来,地方政府在职业教育发展规划和管理体系构建当中扮演着制定者、实施者的角色。在这种单向力量的作用下,地方政府虽然一再强调对职业教育发展简政放权,但是其主导职能的发挥容易异化为对职业教育大包大揽,影响了职业教育发展实效。由于政府对自身职责认识不清、权限定位不明,导致高等职业院校办学自无法实现,消磨了其改革发展积极性。此外,由于政府对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利益诉求审查和维护不力,致使很多企业心理负担加重,害怕参与职业教育损害自身的经济利益。这无疑使得政府陷入对职业教育协调不力的窘境,职业教育集团化发展举步维艰。

(四)投入不足

在政府协调职业教育的过程中,主要完成了两个阶段的职能转变,即政府主导职业教育发展和政府促进职业教育内涵建设。其中,以政府为主导的职业教育发展阶段,各方都依照政府规定进行规模扩张。在此过程中,地方政府投入是职业教育建设的主要力量,其具备的财政水平直接影响了职业教育的发展水平。在经济欠发达的地区,由于政府经费投入不足,使得职业教育发展明显滞后。而在政府促进职业教育内涵建设阶段,地方政府已然意识到自身职能的局限性,因而鼓励多元社会组织主动、积极参与职业教育发展。在这样的形式下,职业教育发展得到了多元投资经费保障,地方财政压力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缓解。但是,由于地方政府宣传、引导不足,出台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吸引力不足,使得行业、企业以及其他社会组织参与职业教育建设的积极性不高,从某种意义上对政府协调职业教育的能力产生了影响。

三、提升政府对职业教育协调能力的对策

作者基于上文的分析,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以下几种提升政府对职业教育协调能力的对策,以供参考和借鉴。

(一)明确职责和功能

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新时期,政府的权利和地位依然毋庸置疑,这与多中心治理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并不冲突。任何参与职业教育合作建设与发展的一方,都需要接受政府的管理,地方政府出台制度的权威性应该得到维护。从这个角度来讲,政府协调职业教育工作的重心应该放置到保持职业教育多中心合作治理的合法性上,将自身职责定位于宏观调控和统筹协调职业教育,重视职业教育改革、完善法制建设、增加财政支出、培育社会力量等。政府应该宏观引导职业教育进一步明确办学思路和方向,着力营造良好的职业教育发展内外部环境,以幕后引导者的身份协调职业教育。各级职业教育主管部门则需要加快职能转变,细化自身在协调职业教育中扮演的角色,从具体的职业教育办学行为中脱离出来,以行政分权的方式,在可行的条件下给予行业、企业更多权利,确定其在职业教育中的地位,从而吸引和激励更多社会组织或团体参与职业教育发展,并促进他们彼此间的合作交流。

(二)学校落实自

从某种意义上讲,职业教育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产物,其根本目的是服务于社会经济发展。高等职业院校作为职业教育的主体,必须要理清职业教育与社会经济之间的密切关系,从为经济市场发展和产业结构优化提供服务的高度出发,有针对性、目的性地进行人才培养。具体而言,高等职业院校应该树立正确的经济市场意识,不断强化自立能力,多维度提高人才培养实效,从而满足社会经济发展需求。从政府的角度讲,政府应该通过立法确定职业院校的办学主体地位,细化其办学目标,保证职业院校在师资建设、专业设置、人才引进、管理结构等方面拥有自,使之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办学实体。同时,政府还应该通过整合办学资源、优化教育结构等途径,引导职业院校建立完善的教育机制,包括自我约束机制、自我管理机制以及自我发展机制等。而从学校的角度来讲,职业院校应该认真分析教育需求,主动参与产学研合作机制建设,面向市场,有针对性地调整办学方向,从而建立相对完善的人才培养模式。

(三)促进校企间合作

企业作为特殊的社会组织,其本身拥有十分丰富的教育资源,能够弥补职业教育资源上的不足,其在职业教育中的参与势在必行。同时,企业以其独特的社会属性,在创造经济价值的同时,也肩负着一定的教育责任。简单而言,企业同时扮演着职业教育主体和职业人才使用主体的双重角色。在合理的经济利益驱使下,各地各级政府应该对校企合作作出规范引导,促使行业、企业主动深入职业教育发展当中。政府应该结合实际情况,出台一系列支持校企合作的政策法规,明确双方肩负的责任和义务,并划定他们的权利范围,最大限度地发挥企业的教育价值。在此基础上,政府还应该积极搭建校企合作资源平台,根据企业发展需求,调整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规划和方案,实现对人才的定向培养,将职业教育与经济市场有机衔接在一起。值得注意的是,政府应该设立专门的机构负责校企合作日常事务,及时解决校企合作途中遇到的困难或问题,以协调好他们之间的稳定、和谐关系。

(四)实现教育集团化

职业教育是职业人才培养的主要途径,其办学主体主要分为职业院校、行业协会、企业培训中心以及社会组织四大类。由此看出,社会组织在职业教育中扮演着不容忽视的角色。虽然,社会组织在职业教育市场的份额不多、规模不大、时间不长,但是其在教育资源挖掘方面表现出的优势是其他主体所没有的。目前,在我国公民社会发展尚未成熟的阶段,社会组织的职业教育办学能力参差不齐,亟需得到进一步的优化和提升。政府对职业教育协调能力的发挥,还需要关注社会组织办学水平提高,加强对其行为的约束和服务,既要支持各类社会办学主体以资金合作的方式发展职业教育,又要在法律层面上承认其与公立院校平等的办学地位,使之享受到同等的权利。同时,政府还需要加强对社会组织办学行为的引导和监督,根据相关法律规定,严惩一切不为法律承认的办学行为,从而净化职业教育市场环境,为各参与主体提供公平竞争的机会。

结语:

总而言之,提高政府协调职业教育能力十分重要,这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未来,随着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深入,政府的协调能力将发挥更大的作用,同时也可能面临更大考验。由于个人能力有限,本文对政府对职业教育协调能力作出的研究可能存在不足,因此,作者希望有更多学者和专家关注此话题,并结合实际情况,从多维度提出更多提高政府协调职业教育能力的建议,以完善政府职能,促进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丁煌,周丽婷.地方政府公共政策执行力的提升——基于多中心治理视角的思考[J].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13(03)

[2]刘志锋.职业教育集团运行机制与人才培养的研究[J].科教导刊(中旬刊).2014(02)

[3]马树超.校企合作: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主线[J].江苏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2(01)

[4]赵军,马庆发.“职业教育共同体”理论探究[J].教育与职业.2013(02)

[5]安冬平,全.论职业教育公平的多中心治理[J].职教论坛.2015(13)

[6]杨丽波.澳大利亚职业教育社会伙伴关系对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启示[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2(01)

[7]林晓健.政府在高等教育转型中的作用与职能定位分析[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5)

职业教育调研篇5

眼下,我区的职业教育跨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今年暑假,实现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合并,唐山工贸中专与古冶职教中心合并,实现了强强联合,这在教育管理、师资配备、教学资源的合理运用上具有重要意义,但是,新情况会有新问题,我们更需要依据现实情况,调查研究,巩固成绩,找出不足,提出方案,解决问题。

以往的职业教育,粗放型管理在职业学校中占有重要地位,分析原因是教育管理方式不科学,专业变化大,教师配备变化大,很难做到管理上的精细化。管理上的粗放,直接导致学生所学技术不过细、不过硬。两校合并后,专业更多,教师类型更多,如何做到精细化管理,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问题。

如何做到精细化管理,打造职业名校,创办拳头专业,培养技术过硬的优秀人才,我们曾进行过深入的思考,解决问题的办法只有从科学的角度去考虑,去分析,针对这一问题,我校确立了立校、强校的精细化管理方案,确立了总体管理思路,制定了“1、2、3、4工程”做为工作思路。“1、2、3、4工程”就是贯彻一个体系,突出两条主线,抓好三个重点,强调四个建设。

贯彻一个体系:贯彻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努力实现认证。

突出两条主线:一是招生就业工作;二是管理的规范化、科学化、精细化。

抓好三个重点:其一是安全问题要常抓不懈;其二是迎接省教育评估督导以及省教育质量验收;其三是焊接实训楼的基建工程。

强调四个建设:一是队伍建设;二是专业建设;三是文化建设;四是功能建设。

随着这一管理思路的深入实施,必将逐步规范我校的管理,使工作深化、细化、科学化。使教育教学管理工作在波澜不惊中得到升华。

学以致用的问题,也是长年困扰职业教育的一个重要问题,在校所学技术知识,步入社会后无用武之地。学非所用,做为学校徒劳无功。做为社会技术人员匮乏。那么,职业学校服务社会的技术平台作用就没有充分发挥出来。这一问题是我们长期关注的问题,因为,它关系到我校的生死存亡,关系到我校的繁荣发展。

针对这一问题,根据对我区生产力发展水平的考察调研,我们不断调整专业设置,并开辟途径、寻找渠道,开动脑经想办法,我们的具体做法是,以大企业作为依托,努力实现定向培养,以名校作为依托,努力实现联合办学,自年与首钢技校联合办学以来,联办校已达5家。我们与山海关桥梁厂高级技工学校签署了联合办学协议,得到了市区领导的高度重视,政府副区长王俊合同志曾亲自到会并讲话。我们主办了联办学校研讨会,使“联合办学互利双赢”更具规范化、长效化,为我区学生就业开辟了新领域。

在教学上,学校组织骨干教师分别到南厂技校、机械技校和山海关桥梁厂高级技校进行参观、学习、交流。通过走出去使大家不仅找出了自己的差距,同时也发觉了自身的优势。在吸收消化的同时努力做到扬长避短,逐步缩短与名校的差距。从学校的长远发展出发,积极支持鼓励老师进修学习,学校努力争取名额派老师外出学习、交流,先后有教师到石家庄、天津、辽宁、宁夏、江苏等地学习。我校王海棠老师09年9月到11月在德国进行为期6周的学习交流,成为我市职业学校教师赴德学习第一人。还聘请了20余位企业高级技术人员来校做兼职教师,这样,我校的师资队伍得到进一步优化,我们的教学活动与企业需求就更加贴近,逐步实现学校与企业的无缝对接。

对于我校在学以致用方面所做的努力,已取得了很大成效,但与理想状态还有距离,我们必将扬长避短,将学以致用做为教学的主体要求力争达到完美境地。

职业教育调研篇6

今天会议的主题十分明确,就是研究*职业技术学院的筹建工作。这是今年全市的一项重点工作,目前已近年中,一些事情需要抓紧定下来,以便尽快启动。此前我和陈强市长曾就这一工作多次商量,市长先后开展了几次专题调研,我也在4月10日和学凡、湘冰、金如、俊杰同志召集教育、人事、农委、卫生等部门小范围听了一次汇报,相关部门一直都在做大量具体细致的前期工作,付出了诸多心血,取得了积极成效。刚才在座的市级领导同志都作了很好的发言,市直有关部门和学校的负责同志更是从大局出发,表达了很好的意愿。今天的会议开得非常好,这是大家集思广益的结果,也是我们多年努力的结果。对我个来说,既是一次很好的学习、调研的机会,更是一个受教育、被感动的过程。

下面,结合大家的发言,我再谈三点意见。

一、*职业技术学院到底办不办,思想要统一、认识要深化

筹建*职业技术学院非常必要、非常重要。一是有现实需要。发展职业教育、加快人力资源开发,是落实《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精神的实际需要;是实施我市人才强市战略推进工程、加快建设现代国际旅游城市的重大举措;是全面提高国民素质、促进就业再就业的重要途径;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遵循教育规律,实现教育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二是有良好基础。从数量上看,全市共有各类中等职业学校20所,教职工总数1193人,每年招收学生超过9000人,有一定规模。从质量上看,全市20所职校中,有部级重点职业学校3所(即*市中华职业学校、*市旅游职业学校、安徽行知中学),省级重点2所(*卫校、休宁第一高级职业中学),有较高层次。从特色上看,形成了旅游、机电、数控、木工、徽雕、服装加工等10多个重点专业品牌,其中休宁第一高级职业中学的现代木工专业、歙县行知中学的徽雕专业在全省、全国有一定影响。从筹备过程来看,我们有许多同志包括在座的各位,这么多年一直都在积极努力,付出了很多心血,都期盼尽快启动。

三是有深厚根源。从*走出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是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事业早期主要的倡导者。他曾指出“好教育应当给学生一种技能,使他可以贡献社会”、“教育的成绩,就是技能;教育就是技能教育”,并逐步形成了科学的、成体系的陶行知职业教育思想。“行是知之始”是其职业教育思想的认识论基础;“生利为主义”是其职业教育思想的核心;“教学做合一”是其职业教育思想的方法论。这些都为我们开展职业教育打下了坚实基础,是我们的“根”。除此之外,还能找出我们的“枝”。“坚持科教结合,为农服务”的农科教统筹就发源于我们的休宁,这也是咱们*职业教育发展的一面旗帜,曾有力推动了职业教育主动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

四是有后发优势。据了解,全省17个市中其他16个市都组建了职业技术学院,仅剩*市一家还没有组建。借鉴各地成功的经验,抓住当前国家重视职业教育发展的良机,通过自身的努力,我们完全有可能实现后来居上,赢得更好发展。

五是有积极意义。这一举措,符合历届市委、市政府的战略意图,符合全市人民的迫切愿望。

因此,*职业技术学院建设迫在眉睫、势在必行。我们一定要形成“抓发展必须抓职业教育,抓职业教育就是抓发展”的共识。黄炎培先生曾经说过,职业教育是“使无业者有业,有业者乐业”,我认为这后面还可以加上这样一句,“使乐业者精业,使精业者兴业”。我们应该有这样的认识,并将其转化为工作的强大动力,无论遇到再多再大的困难都勇往直前,绝不退缩、绝不畏惧!

二、*职业技术学院应该怎么办,目标要明确、路径要选准

作为一所职业高校,决定了它既不是中等职业教育简单的“增强版”,也不是普通本科教育的“简写本”,而是“升级版”、“特色版”。职业教育具有双重属性。这是因为它一方面具有各类教育的一般属性,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另一方面又有其它类型教育所不具有的特殊属性,它是直接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包括行业建设、人的就业服务的,它与市场特别是劳动力市场的联系最直接、最密切。所以*职业技术学院的筹建,必须突出现代职业教育的特点,突出*的特点,把教育方针和市场规律结合起来,把人才培养和就业服务结合起来,把教育质量和办学特色结合起来,坚持立足*、面向未来、政府主导、开放办学、突出特色、滚动发展,力争通过几年的努力,把学院建成专业有特色、就业有优势、省内创一流、全国有影响的高等职业教育学校。

一是起点要更高。作为全省17个市中最后组建的一所职业技术学院,既有别人的经验可以学习借鉴,又经过了这么长时间的论证,具有“后发优势”,因此起点应当更高,绝不能满足于过得去、一般化。

二是规划要搞好。*职业技术学院筹建从一开始就要坚持规划指导、规划先行,原有建筑与新校舍之间要注意衔接,新校区包括一期、二期的建设要搞好设计,体现较高的层次和水平。

三是特色要鲜明。*目前职业教育发展所取得的成绩应予充分肯定,特别是中等职业教育已经形成了一定规模和特色。但总的感觉是有规模但不够大、有特色但不够浓、有名声但不够响。同时,高等职业教育还没有完全破题,更谈不上形成规模和产业优势了。特色体现水平,水平支撑特色。我曾经说过,有特色才有生命力、影响力和吸引力。特色办学,才能打造核心竞争力。筹建后的*职业技术学院一定要注重特色、打响品牌。要不断提升内质,精心塑造形象,打造“品牌”优势;要抓住“应用”不放,强化市场对接,密切联系就业;要培养职业兴趣,训练职业思维,提高职业能力,树立职业形象。

四是谋划要周密。学校筹建涉及方方面面,所有工作特别是政策对接、资源整合、发展前景等各方面必须超前谋划、统筹安排,想在前面、干在当处,努力把工作考虑得更细一点,问题考虑得更多一点,方案制定得更周密一点,确保每一道程序、每一个步骤、每一项工作都能科学论证、有序推进。

五是推进要有序。对于学校建设我们不能议而不决、谋而不动,而要响箭必发、快马加鞭,并要做到快而不乱、快而有序。我认为在现有四所学校(即*卫校、*茶校、*师范和中华职校)的基础上筹建*职业技术学院,至少有以下五个方面的好处:(1)有利于集聚存量;(2)有利于整合盘活资源;(3)有利于迅速启动;(4)有利于树立形象;(5)有利于解决历史遗留问题。

三、筹建*职业技术学院,领导要加强、任务要明确

为加快*职业技术学院的筹建步伐,我梳理了一下,当前大致要尽快明确这八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成立专班。为抓好学校的筹建工作,市里将组建专门的领导班子,由赵湘冰、叶长荫同志任组长,并从市委办公厅、市教委等相关部门和学校抽调得力人员直接参与学院的筹建。请市人才强市领导组尽快拿出方案,提交市委、市政府研究确定。

二是学院申办。目前总体形势对*职业技术学院的筹办有利,但也不排除政策调整、时间限制、专业设置等一些特殊情况的发生。为此,市教育部门要尽快准备申报材料,及时赴省汇报,争取最大支持。

三是校舍选址。原来主要有两个方面意见,一种是希望新校舍选址在新城区,另一种是依托*茶校原校址,再适当征地扩建。两个方案各有优点,但考虑到第一种方案投资较大,资金筹措恐怕较为困难,现在大家都一致同意后一种方案,今天就这么定下来。下一步关键就是要细化工作内容、抓紧相关工作的落实。

四是资源整合。在整合四所学校资源的基础上筹建*职业技术学院,这一点大家已形成共识。但在今后的操作过程中要注意有分有合、有先有后。目前要坚持原有的隶属关系不变,原有的体制不变,原有的经费供给渠道不变。各学校都要统一思想、提高认识,积极参与、主动配合,保持常态、维护稳定,服从大局、严守纪律,切实加强对资产、资金、资源管理,确保不出现重大违纪违规问题。

五是资金筹集。学校建设资金的来源主要依托原有资产的变现、银行贷款、对上争取、联合办学和招商引资等。主渠道是“六个一点”,即政府拿一点、现有资产筹一点、今后土地贷一点、世行贷款争一点、城司放一点、教育收益挤一点。

六是政策对接。*职业技术学院的筹建工作政策性强、时间紧、要求高、任务重,对我们的政策水平、理解能力、沟通能力、应对能力都带来了极大考验。我们一定要加强研究,搞好对接。总的来说就是方向找对、目标定准、路子走活、办法有效,争取上级最大的理解、支持和帮助。

职业教育调研篇7

一、基本情况

目前,全县学校总数为120所,其中公办完全中学2所,普通初中12所,小学103所,九年一贯制学校2所,职业技术学校1所。小学在校生人数28942人,入学率99.8%,辍学率0.2%;初中在校生人数148*人,入学率97.8%,辍学率2.2%;高中在校生人数4176人,入学率38.5%。

全县中小学专任教师*人,小学、初中、高中教师达到国家规定合格学历的比例分别为97.1%、93.2%、81.4%,比*年分别提高6.39、14.81、20.75个百分点。

二、主要成绩

(一)适龄儿童“上学难”问题得到根本解决。在国家对义务教育实施“两免一补”政策的支持和鼓励下,我县适龄儿童的入学率已达99.8%。

(二)在全省率先免除高中生学费,为贫困学生创造了继续读书的机会。我县免除高中学费后,20*年又免除课本费,使20*年高中入学率比20*年高出9.6个百分点。

(三)在全省率先实施“教育移民”的扶贫新模式。将*乡271名初中生整体搬迁到县*中学实行“三包”(包吃、包住、包学费)就读,逐步提高*乡年轻一代的文化素质。

(四)在全省率先对职业教育实行“四免一补”。20*年县委县政府决定把全县考不上高中和中专的初中毕业生整体纳入职业教育范围,并加大对职教中心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职教中心3550平方米的教学综合楼、3228平方米的学生宿舍楼和食堂将于20*年上半年竣工交付使用。目前学校已招生1200人,为培养技能型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五)投入*多万元改善*中学和*中学的基础设施,为扩大办学规模创造了条件。

(六)全面实施“农远”工程。20*年以来,为我县农村118所学校建设了现代远程教育工程,使全县“农远”覆盖率达100%,并顺利通过省级验收,实现了教育资源共享。

(七)在全省率先完成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20*年在全省第一个完成了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改善了农村中小学的办学条件。

三、存在问题及原因

近几年来,我县教育事业虽然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由于在教育发展中存在的一些深层次的问题还比较突出,影响了教育总体水平的提高。

(一)教师缺编及专业结构不合理。1、按照规定,我县应配置教师编制2427人,但目前全县中小学只有教师2177人,尚缺编教师250人,其中:小学缺编58人,初中缺编1*人,高中缺编68人。加上在编不在岗或无法胜任教学工作的老弱病残教师64人,以及机动编制,全县教师实际缺员314人。2、农村学校英语、多媒体、图音体教师缺编严重,许多农村学校不能正常开设英语课、电脑课、美术课、音乐课、体育课。由于缺教师、缺课室,造成不少学校班额过大,如*中学、*中学、*中学、*中学的很多班额超过80人,最大班额达到93人,给教学和管理都造成了很大难度。特别是许多教师每周课时工作量都在15节课以上,个别教师高达27节课(按规定,中学教师的周课时工作量应在8—14节课),教师工作量严重超负荷,直接影响教育质量的提高。

(二)对学校的基础设施、教学仪器等方面的投入不足。1、许多农村中小学教辅用房、功能室、宿舍紧缺。目前全县各中小学尚缺教辅用房138770平方米,学生宿舍6469平方米,学生食堂6022平方米。如*中学需要住宿的学生共1200人,但现在学校只有能容纳350名学生的800平方米学生宿舍,尚有850名学生的住宿问题没有解决;*中学每间不足40平方米的宿舍挤住了40多个学生,存在着一定的安全隐患。2、农村中学的教学仪器普遍紧缺,影响了学校实验教学活动的开展。3、教师工作间严重不足。目前,农村学校教师工作间尚缺542间,面积为13550平方米。此外,各学校均没有图书馆。

(三)农村基础教育相对薄弱。调研组通过抽查*、*、*、*四个镇20*年小学升初中考试成绩,发现有的镇考生语文科平均分为26分,及格率6.33%,数学科平均分为14.36分,及格率2.46%,四个镇的小学生考试及格率均在45%以下。它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我县的农村基础教育还相对薄弱。究其因,主要是20*年新课程改革实施后,部分校领导、教研员和教师对新课改认识不到位,缺乏有效的学习、研究,对新课程改革的新理念、新方法理解不透,认为新课改就是减少学生的测验和作业,对教师教学质量和学生掌握知识程度的测评工作没有建立起规范化、正常化的机制。许多农村中小学每个学期除了中段考和期末考试外,平时基本没有测验,甚至连作业都很少。各学校基本上没有对各学科各位教师的教学成绩和教学质量进行分析、评比、反馈,教科局也没有根据新课改后的新型教学模式制定相应的标准和目没有对各学校的教学质量进行考核、监督、检查。

(四)学校的管理缺乏科学、有效的机制。校长的管理理念、学校领导班子的整体素质对学校的发展和教育质量的提高起着关键作用,但由于教科局对学校的管理没有一整套行之有效的奖优罚劣、奖勤罚懒的竞争激励机制,造成部分校长“等、靠、要”的惰性思想严重,不思学校的改革发展,没有因地制宜利用现有的资源去改善办学条件,致使一些学校的操场变成了晒谷场,一些学校的菁菁校园变成了猪狗牛羊的乐园。特别是部分学校的常规教学管理不规范、不到位,致使教学质量难以提高。

(五)教师职称评聘脱节,影响了教师工作的积极性。目前我县尚有89名教师的职称只评未聘,由于评聘脱节,使一些教师认为有无职称一个样,直接影响了一些老师对教学和教研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六)教师培训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目前我县教师的培训工作主要是抓全员培训,大方向是正确的,但就全县教师队伍的实际情况(年轻教师多,35岁以下的有1038人,学科优秀教师不多,缺乏学科带头人)来讲,还缺乏一定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同时对教师的培训力度也不够,按国家规定,教师的培训经费应占当地教职工工资总额的2.5%,但目前我县仅为0.47%,比例过低。

(七)教育布局不够合理。*中学、*中学、*中学、*中学、*中学和县一小等学校,都存在班额过大、师资、课室、实验室、宿舍紧缺等问题,但在*、*等边远农村小学又存在生源稀少等现象,如*小学配有2位教师,却仅有4名小学生;*小学作为一所完全小学,配有7位老师,但只有31名学生,而且其中四年级出现断层(即没有学生),农村教育布局、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不合理,影响了教育教学事业的健康发展。

(八)教科局教研室职能作用发挥不够好。在调研中,许多校领导和教师反映县教科局教研室没有针对课改后的新理念组织校本教研活动,没有对各学校教学情况进行检查、考核、反馈、通报,也没有对各学科的教学开展交流学习等有实效的教研活动。

(九)全县高考成绩有所下滑,引起社会广泛关注。20*——20*年我县参加高考人数分别为943人、1184人、1184人,本科第一批录取分别为128人、87人、56人,录取率分别为13.6%、7.3%、4.7%。据掌握的情况分析,高考成绩下滑的主要原因是:1、2003年我县开始实行高中扩招,扩招速度、规模居全省各市县重点中学之最,特别是实行高中免费入学后,高中学生从2003年的1730人猛增至20*年的31*人,各班的平均班额都在80人以上,给课堂教学和管理带来一定难度。但扩招不仅满足了部分初中毕业生继续求学的愿望,而且也降低了青少年的犯罪率,社会效果是十分明显的。2、高一优秀生源少。以20*年秋季高一招生为例,新生录取分数汉族生为36分(*市录取分数为58分),少数民族生为28分(*县录取分数为31分),70分以上的成绩优秀生仅有80人。据统计,*中学近三年高一新生的优秀平均率仅为10%,合格率只有25%,且每年全县中招考试的前20名都被省属重点中学录取,其他接近省属学校录取分数线的部分优秀学生也择校到省属学校就读,高中拔尖学生留在县中学就读的极少。3、没有针对高考制定相应的奖罚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校争先创优的积极性。

(十)学校与家长缺少沟通,没有发挥社会和家庭对学生教育的责任与作用,致使部分家长对新课改后的学校补课及征订教辅书等工作缺乏理解和支持。

四、意见和建议

(一)政府要继续重视和加强农村基础教育,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改善我县农村基础教育薄弱的状况,全面夯实我县教育基础。希望在20*年财政支出预算中,能够向农村教育基础设施项目倾斜。

(二)建立健全教学质量考核评价制度。县教科局每学期都要对全县各中小学各年级各学科的教学质量进行考核、评比、通报,对教学质量较好的学校和教师要进行表彰,对教学质量较差的学校和班级要给予通报批评,并限期进行整改。要把考核结果作为校领导、教师绩效工资发放的重要依据,作为晋级聘用及“评先”“评优”的参考。

(三)政府要设立奖教基金,并加大奖教力度。县教科局要尽快修订教师绩效考核实施办法,要按照公开、公正、稳定的原则,以工作实绩和贡献作为绩效工资和奖教评定的依据,从而调动教师工作的积极性。

(四)建立校长目标管理责任制。一所好的学校,不仅要有一个一流的校长和一个强有力的学校领导班子,而且还要有一套科学、高效、民主、和谐的管理机制。因此必须对各个学校的校长实行目标管理责任制,促使他们增强使命感和紧迫感,调动他们一心一意谋学校发展,求教学质量提高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五)采取有效措施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师资力量薄弱是制约我县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首先要对缺编教师的学校选优配齐教师,特别是要尽快解决县一中教师缺编的问题,政府要给县一中一定的自主招聘教师的权力,切实把一些骨干教师从繁重的课程负担中解放出来,集中精力致力于如何提高教学质量的研究;其次,要按相关政策彻底解决在编不在岗或无法胜任教学工作的老弱病残教师占编问题,以优化师资队伍;再次,政府要加大对教师培训的投入力度,对教师的培训要有针对性和实效性,不仅要抓业务培训,还要抓师德、师风建设,以激发教师爱岗敬业的精神;不仅要抓好全员培训,还要扎实抓好学科专业培训;特别要注重加大对年轻教师、农村教师、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的培训力度,以点带面,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此外,还要建立科学的培训考核机制。对教师的培训考核既要注重笔试成绩,更要注重提高和加强他们的实际教学水平和能力,避免培训流于形式。

(六)尽快解决教师职称评聘脱节问题,以提高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在调研中,老师们反映最强烈最集中的意见是职称评聘脱节,希望政府能尽快解决这一老大难问题。

(七)尽快投入资金帮助农村学校建造所需的教师工作间,以改善教师工作、生活环境,使他们安心教书,用心育人,减少“走教”现象。

(八)县教科局要尽快配齐配强配优教研室力量,以指导校本教研制度的实施。县教科局要对教研室人员进行充实调整,加强其业务力量,充分发挥其职能作用,以促进全县教学质量的整体提高。

职业教育调研篇8

(一)问卷设计:对于如何设计问卷,我们进行了较长时间的酝酿,于2010年10月前拿出初步方案,后来又征求有关专家的意见,进行反复的修改,最终于2010年11月定型。在问卷的设计上我们主要采用“选择题”方式,尽可能浅显、通俗、简明,使受调查者能准确理解问题。这种方式简便易行,调查对象在回答问卷时受主观影响较小,调查结果相对比较客观。另外,也配合有综合性的问题:如“请对广东高职学院开展创业教育提出宝贵的建议等”。在题量的确定方面,我们也考虑到时间因素,尽可能压缩题量,力争用较少的题量(回答问题不超过半小时)涵盖我们所希望了解的情况,同时也尽可能避免因为题量的减少可能对调查的深度和对问题的全面性的影响。

(二)样本选择:此次调查的样本主要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以校友为主;另一部分以在校二年级学生为主。对于校友部分,由于广东理工职业学院2005年才开始招生,是一所以工科为主,理工、经管、文法协调发展的多科型高等职业院校。往届生只有三届,并且分布于理工、经管、文法各专业,我们在各专业分别抽取了一定量的样本。对于在校学生,我们在选择样本时,尽可能体现全面性,兼顾各专业。

(三)调查过程:对校友的问卷调查我们发出调查问卷100份,最后回收有效问卷35份。对在校学生的调查,我们于2011年3月进行,收回有效问卷117份。

材料分析

通过对调查问卷的统计整理,对相关问题进行分析:

(一)创业愿望与意向问题从上图可以看出,无论是在校生,还是已经就业或待业的毕业生,都有强烈的创业欲望、创业冲动。在校生的创业欲望甚至比校友更强烈。因为往届毕业生的差异性比较大,其中有部分是工作年限较长,有了较稳定的工作,所以想创业人数比例略低于在校生。

(二)开展创业教育的必要性问题从上图可以看出,对于创业教育的开展问题,结论应该非常明确。在样本选择上,我们没有按性别进行区分,但就结果来看,无论男生女生,对创业教育的需求是一致的。对校友的调查结果让我们进一步认识到创业教育的重要性,因为他们来自社会,来自实践中,他们的认识比在校学生的认识更符合现实的需要,这一点应引起我们的重视。

(三)关于创业素质结构要素及其教育侧重点问题从上图可以看出,对于创业教育内容和侧重点,在校生与校友的看法有一定的区别,对于创业能力和创业知识,双方的认识比较统一,都认为比较重要,而对于创业意识的培养问题,在校生和校友的认识有比较大的差异,主张培养创业意识的校友比例大大超过在校生。笔者认为,有社会经验的校友认识可能更深刻,更符合实际,而在校生由于社会知识和经验的欠缺导致对创业意识的忽视,而这一点正是我们要进行创业教育的原因之一。创业意识在创业实践中的重要性应该不亚于创业能力,意识是行为的先导,没有创业意识不可能有创业的行为。

(四)关于创业素质教育内容及培养平台问题从上图可以看出,关于以校企(行)合作项目、创业设计大赛、顶岗实习等途径培养创造能力,在校生与校友的看法差异较大,只有35%的校友认同,说明创业能力是一种复合能力,需要有更多的路径和更广的平台来培养,同时,在校生的认同度较高,也说明在现在有限的平台中,它们还是主渠道;在以广东人文精神和职业生涯规划竞赛培养创业意识方面,两者的认同度都较高;对于以广东“十二五”发展规划、珠三角规划纲要学习及职业资格考试等掌握创业知识方面,两者的认同度都不高,说明创业知识也是复合性的知识体系,既要有本体性专业知识,还要有广博的文化知识,更要有实践知识即实践智慧,而这种知识的获取需要对长期经验进行积累和反思。

(五)关于开展创业教育的主要途径及形式问题对于创业教育的形式,大多数被调查对象选择了集中实践教学方式,这说明,创业教育对实践性要求非常强,主要在于通过调查、见习、顶岗实习等集中实践环节来感悟、体验、训练学生创业能力和创业方法,只注重课堂书本知识的学习是不能达到教学目的的。对第二课堂形式,也有一定量的选择,因此,将集中实践教学与第二课堂有效结合是创业教育方式的切合实际和富有成效的合适选择。

(六)关于创业教育主要基地问题从上图中可以看出,在创业教育主要基地问题上,两种对创业园区的认同度均较高,校友的认同度高达74%,可见,只有仿真模拟的创业基地是不够的,还应有真实的场境。

(七)关于创业教育的时间问题

从上图中可以看出,在何时进行创业教育的问题上,在校生和校友大多选择了整个学习阶段都要进行创业教育。特别是校友选择该项的比例高达73%,这说明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实现的,特别是创业意识的培养,需要长时间的熏陶才行。创业教育不能寄希望于开设一门课程,通过有限的学时而获得理想的效果,只能通过长时间的学习,从认知到体验,最终形成固化的创业意识,进而在条件成熟时形成创业动机,转化为创业行为。

(八)关于创业初的主要困难

从上图中可以看出,在创业初体验到和预感到的困难方面,在校生预感到的主要困难是资金,其次是手续办理方面;而校友体验到的主要是项目的选择和融资的困难方面。目前解决学生创业实践的资金主要有政府设立的创业基金、企业家设立的投资风险基金以及学校设立的创业基金。但从总体情况看,目前这类基金不是很多,不是每所学校都有,并且设立的门槛也很高,学生很难获得。而目前大多数学生还不可能依靠家庭支持来筹措创业资金,资金成为他们的最大困难。而校友在商海中几经沉浮,对办手续已经驾轻就熟,但选择一个好的项目对他们来讲十分关键。此外,在回答我们的综合性问题方面,他们的建议主要集中在早日开展创业教育,以广东人文精神的弘扬来体现广东创业意识培养特色;将创业教育纳入人才培养计划内;注重实践;利用现有平台和增设创业园区;结合区域经济特点开展创业教育全程指导与服务等方面。

思考与启示

根据上面的分析,可以得出以下启示:

(一)创业的梦想不仅成年人才有,高职院校的在读生也有着强烈的创业欲望。由于广东省是一个商业气氛较浓的省份,许多学生家长都在从事工商业活动,本身也正处于创业和立业阶段,对学生的影响潜移默化,在读学生接受新事物快,教育机构不能无视学生的这种现实需求。

(二)创业教育不存在进不进行的问题,而是如何进行的问题。在当前全球金融危机的特殊时期,失业和大中专学生就业难成为社会共同关注的问题,鼓励大家创业逐渐成为社会的共识,顺应社会的需要,我们现在有必要就如何开设创业教育课程进行有计划的、针对性的研究,对创业教育的目标、方式、方法、课程建设、教材开发、教师培养选聘、基地的建设等诸多问题进行专项研究,尽快拿出系统的,可行的成套方案,并尽快加以落实。

(三)正视现实,全盘考虑,将创业教育纳入人才培养计划内。在现有的课程教学体系中,在相关课程教学中渗透创业教育内容是必要的,但又是远远不够的,因此笔者以为应在各专业的新的教学计划中列出创业教育的课时安排,最起码要安排2课时的任选课,通过不断的摸索和总结,争取在两至三年时间里完善高职院校创业教育体系。

(四)充分认识创业教育的实践性要求,通过多种途径实施创业教育。课堂教学要运用行动导向教学法,开展创业模拟活动和其他形式的实训活动让学生在做中学;在集中实践环节,要让学生在具体的商务活动中独立自主地进行市场调查、分析,进行商务决策、运营,从中获得最真实的体验和感受,不断总结经验教训,不断取得进步,树立商务意识,提高商务能力。同时充分发挥第二课堂的活动,激发学生的创业热情,为他们的学习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

(五)充分利用现有教学平台,在现有教学平台上增添创业教育的内涵,如广州地区的高职院校可与广州商品交易会加强合作,把该活动打造成创业教育实践环节的重要平台,服务学生创业者。同时,从长计议,增加投入,完善设施,各校或多校合作建立起校办工厂式的创业基地(园区)。

职业教育调研篇9

一直以来,各高校通过各种形式和要求,不断加强研究生学术能力的培养,然而却忽略了研究生就业过程中逐渐凸显的问题和实质,造成了研究生对自身的职业定位不准、生涯规划不清、就业认识不足。而各高校针对研究生开展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就业指导工作还很不系统,甚至根本就没有开展任何形式的教育引导,只是停留在学生和导师偶尔的交流层面。然而,研究生面临生存、成家立业、家庭等各方面的现实压力要远远比本科生大,更易产生焦虑、迷茫等情绪,这一群众更需要生涯规划教育和就业指导。因此,如何在研究生中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不断提升研究生就业的核心竞争力,是各高校应当引起高度重视和下大力气解决的突出问题。

一、研究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现状调查与原因探析

1.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方法。调查内容包括:职业生涯规划意识、生涯规划现状、就业压力情况、面对就业形势的态度、就业指导的必要性、接受就业教育和指导的途径六个方面。

2.研究对象。

以山东农业大学为调查研究对象,按照不同学科、专业方向研究生分布情况和研究生本人特征等因素,随机发放调查问卷,共在全校17个学院中选取研究生数量较多的几个传统学院和工科学院等10个学院的200名研究生进行问卷调查,实际回收调查问卷192份,有效问卷192份。

3.调查数据分析。

(1)职业规划意识

职业规划意识是我们衡量某一群体是否具有职业生涯规划需要的第一手资料。

表1调查数据分析,“是否考虑过自己的前途或工作”的调查中,100%的调查对象明确表示考虑过自己未来的发展。但是,从调查的数据可以看出,只有26.3%的被调查对象,是“考虑而且正在实施自己的规划目标”。

(2)生涯规划的现状

表2调查数据分析,只有29.2%的研究生有明确的职业生涯规划,并且正在按计划推进实施。而70.8%的研究生只是考虑过但没有很明确的生涯规划,甚至还有相当一部分研究生没有真正思考过。

(3)就业压力情况调查

表3研究生就业压力情况

表3调查统计数据分析,有65.6%的研究生认为“就业压力非常大”,这也正是研究生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和压力所产生迷茫和焦虑等情绪的原因所在。没压力和有压力但是还充满信心的只有34.4%;通过这组调查数据,我们应更加清楚地意识到研究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和就业指导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4)面对就业形势的态度

表4调查数据分析,研究生对就业形势比较乐观或乐观的为62%;“悲观或比较悲观”和“很悲观”为38%;这一比例在研究生群体中人数较多,针对性的就业教育和指导迫在眉睫。

(5)对就业指导的重要性认识

表5调查数据分析,91.6%的研究生认为在研究生中开展就业指导有必要和很有必要。在研究生中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和就业指导。

(6)接受就业教育和指导的途径

表6调查数据分析,学校或学院仅为29.2%,这一数据充分表明,学校对研究生的就业教育和指导还远远不够,或者说学校开展研究生就业教育工作的氛围还不浓厚;31.3%的研究生在日常的工作生活中,偶尔会与导师交流未来发展和就业的问题;约有三分之一的研究生则是通过网络等手段了解就业政策和就业形势。

在调查中,我们还发现绝大多数导师都非常关心自己学生未来的发展和就业,但是在具体指导上,导师之间存在很大差距;而且,由于导师繁重的科研任务,在具体的就业指导上也存在“心有余而力不足”的现实矛盾。

二、研究生开展生涯规划教育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1.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研究生就业竞争压力的现实需要。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高校学生的就业压力逐年增大,再加上在校研究生人数的不断增加,研究生就业“无忧”的优势已经逐渐失去,随之而来的是研究生就业的压力和强烈的就业竞争;从山东省公布的2015年高校毕业生就业统计数据分析,本科生初次就业率高于硕士研究生的现实情况。

2.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研究生自身发展的实际需求。

面对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和竞争压力,研究生明显表现出准备不足、期望值过高、甚至出现茫然的现状,主要表现如下:

(1)求职择业准备不充分。缺乏对求职单位的深入了解;求职择业的主动性不够,还一定程度上存在被动选择的现象;择业的期望值过高,非机关、事业单位、科研院所不去的现象,还一定程度上存在;到企业就业的愿望不高,违约现象频繁等;部分研究生,求职择业的选择上受家庭的影响非常普遍。

(2)生涯规划意识不强,目标不明确。很多研究生跟着“工资”走的现象还普遍存在,对未来的职业思考和生涯规划考虑较少;考研是为了逃避本科毕业时严峻的就业压力的学生还一定数量的存在,他们对所学专业和自己发展的目标也没有深入思考,潜意识上还存在“车到山前必有路”的思想。

(3)就业结构、区域流向也限制了研究生求职择业。他们根本更多地关注“薪资待遇”,对地域、行业的要求较多,没有从自身的职业发展需求和“人职匹配”重要性上选择职业。从我院2010―2015年研究生毕业流向统计看,除去考取博士研究生外,毕业后留在济南、青岛、北京等经济发达地方的占了80%以上。所有这些,都要求我们开展研究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有针对性地加强就业指导,帮助研究生了解国家政策和就业形势,树立正确的择业观与就业观,全面提升研究生的综合素质和未来的核心竞争力任重而道远。

三、科学构建研究生职业规划教育的内容体系

研究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要根据其个人对自身的主观因素、客观环境的分析,进行全面总结和测定,以此确立未来的职业生涯发展目标,科学合理地制订相应的学习、培训、教育计划,并按照时间计划,采取行动,分步骤实施,实现职业生涯目标。

针对目前研究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现状,结合研究生群体的实际需求。研究生职业规划教育的内容主要从以下方面加强。

1.学业规划。

职业生涯规划基本方法;如何合理安排自己的核心任务和非核心任务;如何做好研究生期间的时间管理;研究生阶段的学习方法指导;社会实践锻炼与学术研究如何做到有机结合,等等,这些都是研究生今后走向社会的核心竞争力。

2.职业生涯规划。

如何理解职业与人生的关系;职业生涯规划的基本方法与步骤;自我认知的方法和工具,等等。核心是帮助研究生学会认识自我与认识职业,达到“人职匹配”,从而有利于个体的长期职业发展。

3.就业环境认知。

了解社会职业环境,了解各类职业的现状和发展趋势,了解各个行业的职业分布和招聘方式及各地的就业政策,国家的就业政策,等等。

4.求职能力与技巧。

求职能力指在具体求职过程中可能用到的能力和技巧,也是最常见的就业指导课的内容,包括简历写作、面试技巧、求职礼仪、求职形象、求职答辩、劳动合同签订的注意事项,等等。

5.成功素养修炼。

成功素养是有益于个人成功的所有素质的综合,也可以理解为一个人的气质、底蕴等。研究生在学习生活中,通过一些有意识的行为得到成功素养的修炼,如看好书、听大师讲座、观看艺术表演或参观展览等,学校也可以通过一些措施为研究生创造类似的教育机会或教育机制。

6.实践锻炼。

加大与企业的合作力度,增加和加强研究生实践实习课程,并通过与企业合作的形式,让更多毕业生到企业顶岗实习锻炼,使他们在企业实习的过程中,加深对社会、对企业的认识及对职业的认知,增强对职业的认同感。

四、加强研究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对策思考

1.强化教育,营造氛围,提高对职业生涯规划重要性的认识。

研究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已经成为高校加强研究生教育管理的重要手段和方式。但因为各高校在研究生中开展职业规划教育的重视程度参差不齐,对研究生职业规划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导致研究生职业规划教育依然存在诸多问题:学校对研究生加强职业规划教育的氛围不浓,重要性认识不足;研究生的自我认知缺乏、职业认知缺乏和对社会认知缺乏。因此,研究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应从入学时就开始,让研究生真正做到早规划、早实施、早受益,以职业人的心理了解社会、了解职业、了解自己,不断调整自己的择业心态,避免盲目性。

2.以全过程理念,构建“全程式、个性化”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模式。

生涯发展和职业选择是一种过程。人的成长分为若干连续的发展阶段,每个阶段都有一定的特征和任务,前一阶段的职业发展任务没有完成,定会影响下一阶段的职业发展任务,导致选择职业时发生障碍。职业生涯规划是一个实践性更强的现实问题,不能一蹴而就。要按照教育部“全程化、全员化、信息化、专业化”的要求,将职业生涯发展教育的思想贯穿于研究生培养教育的全过程,为研究生提供可持续发展的终身就业能力。还要根据研究生个体的不同需求,开展有针对性的个性化指导。

3.打造一支“职业化、专业化、专家化”的职业指导队伍。

着力建设一支专兼职结合的职业指导队伍。根据工作需要,结合学校实际,选拔一批志愿研究生职业指导工作的人员,充实到职业指导队伍中。其人员组成可以是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专职人员、研究生辅导员、德育工作者,也可以是学科专业的导师、心理学和社会学专职研究人员。从业者还要有多年从事管理工作的经验、丰富实践阅历和从事职业指导工作的热情,拥有职业指导师从业资格证书或通过全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的专门培训,持证上岗。

积极发挥知名企业、校友等社会资源作用,建设一支校外职业指导队伍。根据学校学科设置特点,吸收知名企业长期从事人力资源管理的资深人、知名校友加入研究生职业指导队伍,对广大研究生在责任意识、企业需求、职业规划、团队协作、心理品质等各方面进行全方位、阶梯式的塑造、培养和启迪,进行有效的职业指导。

建立研究生职业发展相关社团,发挥研究生在职业指导中的主体作用。结合工作需要,成立如研究生职业生涯发展协会等群团组织,组织研究生讨论职业理想,关注自身的职业目标、理想的实现。通过知名企业成功人士访谈、访问校友、邀请专家分析就业形势等形式,帮助研究生生更好地了解职业需求,树立正确的择业观,把个人需要同社会发展结合起来,合理规划自己的职业人生,实现职业理想。

4.突出研究生导师在职业规划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研究生在学校期间与导师接触多,导师最了解自己的研究生。导师的职责不仅是专业学习、课题研究方面的把握,还应该是研究生的“人生导师”和“职业导师”。导师要指导学生根据社会需要和学生自身特点,合理安排课程,设计学分结构,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开展职业生涯规划辅导,提高职业素养和未来适应职业世界的能力。

5.加强过程管理,全面提升研究生的核心竞争力。

研究生在未来的竞争中,其学业水平在某种程度上起决定作用或者说占比最大。所以,强化过程管理,提升研究生的学业水平至关重要。一是严把开题关,建立严格的开题报告制度,保障了学位论文的质量。二是完善中期考核制度,制定奖惩机制,提升研究生学术水平。三是严把学位论文预答辩,引入淘汰机制,从源头上保证和提高了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四是严把论文评阅,答辩关,严格规范答辩程序,引入奖惩机制,增强竞争意识,提升研究生论文整体水平。五是鼓励学生发表高水平学术文章,出台相关要求,切实提升学位论文水平。通过以上措施,全面增强研究生的核心竞争力。

职业教育调研篇10

——绥中县职业教育调研情况与分析

一、背景

2008年市委,市政府决定召开第四次教育工作会议,为了做好会议的各项筹备工作,科学指定出全市教育事业又好又快发展的各项措施,市局决定就教育均衡发展及布局调整、职业教育、教师编制结构教育经费投入、学校安全及教育纠风等几个方面工作进行调研.

二、对象及方法

本次调研以绥中县唯一的一所职教中心为重点,另外抽调了绥中南线的万家中学,前卫中学,绥中西部山区的加碑岩联合学校,葛家九年一贯制学校和东部沿海的塔山中学,涵盖了绥中县职业教育的点与面.

调研主要采取听汇报、座谈、问卷、实地考察、提问相关问题,查要相关资料等形式.收回职业教育有关的基本情况的汇报材料一份,采集了职业学校专业设置及其合理性;课程设置及其依据;教师学生,教学学习质量及其评价;学生就业及其质量;初中升入职业学校的情况等五大方面的情况.

三、绥中职业教育的有关情况

1,学校的基本情况

2,经费投入情况

近两年来,学校投入经费500多万元,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及增添实习实训设备等.校内设有微机室,语音室,电教室,电工电子,电器运行与控制实验室,模拟餐厅,多媒体等专业教室.校外有园艺,旅游服务,学前教育,塑料成型加工技术,财会五个实习基地.校园网正常运行.

3,普惠制及学生职业资格认定情况

07年普惠制培训学员876人,毕业班学生全部参加市职业资格证书考试,合格率达98%以上.

4,示范专业建设情况

5,出现问题

学校抓招生就业,抓教学管理,抓技能培训,办学规模不断扩大,由原来的300名学生猛增到1500多名.学校的快速的发展,办学出现了一些问题:

(1),经费严重不足,教育附加费的30%不能全部投入,不能专款专用.

(2),师资严重不足,不能适应学校专业发展的需求,职业学校的教师任用制度应与其他学校有所不同.

(3),实习实训基地建设需要政府投资,以满足学校实习实训的工作需要

(4),解决教学楼配套工程宿舍楼建设,解除学校管理与安全的隐患.

6,发展设想

四、结论

根据以上调研结果,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绥中县职教中心发展迅速,前景广阔

(1),政府加大了职教中心的资金,设备,教师的投入,使职教中心具备了发展的基本条件.

(2),绥中县教育行政部门,重视职教中心的招生工作,政策倾斜,给各初中学校下达升入职业学校的指标,以此增加各个中学中考的指标并把升入职业学校学生数作为考核中学校长的重要条件,有力地加快了职教中心的建设.

(3),学校拓展思路,适应市场需求,抢占市场,开辟多个专业,满足不同需求的学生的要求.

(4),学校加大了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为学生学有所长提供保障.

(5),普惠制培训的逐步落实,为职业教育的发展与辐射功能的加大创造了条件.

(6),示范专业建设和打造为职业教育良性发展打下了基础.

2,绥中县职教中心在发展中还存在诸多矛盾

(1),政府资金投入的乏力,制约了学校的管理,辅助设施和实验实训基地的建设,使学校发展遭遇瓶颈.

(2),专业教师,双师型教师的紧缺,使学校实习实训工作无法正常开展;应给予允许招非师范毕业生来充实职教队伍的政策;评聘工作不能落实,难以调动教师工作的积极性.

(3),专业设置受市场需求的制约,存在着各个学校设置专业及其合理性与教育行政部门能否管理制约的矛盾.

(4),学校的课程设置根据学生素质,用工需求开设和教学大纲,教学研训部门的统一要求相差甚远的矛盾.

(5),学校教师学生教学和学习质量存在着普遍较低的问题.

(6),职业学校学生素质普遍较差,教学质量不高,技能培训不达标,不能完全和岗位对接,地方经济发展缓慢等因素,致使职业学校学生就业质量不高,存在着短期就业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