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社区健康管理方案十篇社区健康管理方案十篇

社区健康管理方案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8:12:29

社区健康管理方案篇1

刘玉红:女,本科,副主任医师

刘玉红吕明月杨洪珍周婕

摘要目的:分析对北京市广外地区低保人群健康体检结果,得出低保人群健康状况及疾病谱规律,为社区健康管理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2011年7~10月北京市广外地区最低生活保障居民189人进行体格检查。对体检结果进行整理,采用顺位及异常检出率方法,统计分析患病情况。结果:查出指标异常者152人,占体检总人数的80.42%。其中胆固醇升高126人(67.67%),超重肥胖116例(61.37%),高血压病史82例(43.38%),脂肪肝71例(37.56%),糖耐量异常(空腹血糖值升高)69人(36.51%),血尿酸增高59例(31.22%)。结论:社区卫生服务应加强社区弱势群体的健康管理,有针对性地进行健康教育和生活方式干预,可有效预防慢性疾病的发生发展。

关键词低保人群;健康体检;社区管理doi:10.3969/j.issn.1672-9676.2014.01.089

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国民健康意识的增强,健康体检已经成为国民尤其是城市居民生活需求的一项重要内容。未来全球卫生资源的投入,将更多地用于疾病早期预测、早期诊断以及用于疾病管理的监护信息系统。低保人员作为城市居民中的一类特殊人群,他们的健康状况更值得社会关注。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2011年7~10月对辖区低保人员进行免费健康体检。从体检结果看,疾病的种类繁多,高血压病、高脂血症、高血糖、脂肪肝这几种病症占有相当大的比例,对该人群实施有效的健康干预已刻不容缓。现报道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选取本辖区低保人员189人为研究对象,男25例,女164例。年龄55~85岁,平均年龄67.50岁。<60岁5人,60~69岁85人,70~80岁59人,80岁以上40人。

1.2方法(1)询问、查询并记录受检人员的健康史。(2)填写统一体检表格,包括一般情况(血压、脉搏、体重、血尿常规等)、体格检查、生化检查(肝肾功能、血糖、血脂、全套肿瘤标记物等)、心电图、超声心动图,腹部及血管B超、胸片,专科查体由相应的专家进行检查。

1.3诊断标准(1)超重或肥胖。体重指数Bmi=体重(kg)/身高(m)2,正常<24kg/m2,≥24kg/m2为超重,≥28kg/m2为肥胖。(2)血压。收缩压≥140mmhg/舒张压≥90mmhg诊断为高血压。(3)糖耐量异常。根据我国糖尿病协会采纳的诊断标准,糖耐量受损(iGt)是空腹血糖6.11~7.0mmol/L(110~126mg/dl),2h后血糖水平7.8~11.1mmol/L。(4)血脂。总胆固醇>5mmol/L,甘油三酯>1.71mmol/L,低密度脂蛋白>4.5mmol/L,三者任何一种升高即诊断为血脂异常。(5)高尿酸血症。指在正常嘌呤饮食状态下,非同日2次空腹血尿酸水平男性高于420mmol/L,女性高于360mmol/L。(6)脂肪肝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肝细胞内脂肪堆积过多的病变。

1.4统计学处理采用描述性统计学计算方法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调查结果用百分比表示。

2结果

2.1疾病检出情况共体检189人,健康者37人,占19.57%,检出患各类疾病者152人,占80.43%,152人低保人员中检查出疾病共9种,其中1例最多可患7种疾病。依据异常检出率高低顺序排前6位依次为高血脂症、超重肥胖、高血压症、脂肪肝、糖耐量异常、高尿酸血症,见表1。

2.2各年龄组间患病情况分布高脂血症和超重肥胖者等5位异常检出结果主要分布在60~70岁之间,高血压患病以60~80岁之间为主。

3讨论

3.1人群现状低保人员是指社会保障医疗费用及自费比例偏低的社区特殊人群。低保人员经济支付能力有限,一部分人只有得大病才去医院看病治病,健康观念存在误区而忽略健康体检的重要性,同时面临社会复杂的人际关系也使许多人心理失衡,紧张、焦虑进一步提高了高脂血症、高血压、脂肪肝的发病率。本调查显示,低保人员的健康状况不容乐观,脂肪肝、高脂血症、高血压、高血糖的检出率明显增高,年龄在65岁以上占78.30%。由于老年人慢性病患病率高,居家时间较多,对卫生服务的需求也相对较高,由于经济收入偏低,更容易受社区惠民政策的吸引,因此引导社区首诊是实施健康管理的切入点[1]。

3.2高发因素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低保人员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同样存在,高胆固醇、高热量、高盐摄入而缺少维生素、纤维素的饮食以及缺乏合理运动等不健康的生活方式也是引起高脂血症、高血压、脂肪肝及糖尿病的重要原因。本研究显示,高血压病史82人(43.38%),其中血压升高36人,新发现血压高32人,需要复测血压确诊。高血压的控制率存在较大问题,充分表明这类人群忽视健康体检,自我保健意识淡泊,为此社区是高血压防治的重点区域,社区卫生服务急需加强对这类人群的慢性病健康管理,控制与预防高血压减轻心脑血管疾病的危害,提高对社区卫生服务的利用率。

本组资料中高血脂症患病率为67.67%,远远高于成人血脂异常患病率18.6%[2]。高龄及高脂血症是形成动脉粥样硬化的重要因素[3],故减肥和控制高血脂对老年肥胖者预防动脉硬化更为重要,故社区健康管理应高度重视老年人高脂血症的防治。

4防护对策

4.1提高低保人员的健康意识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方式的变化,疾病谱发生了很大的转变,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逐年增加,多数慢性病目前只能控制,无法治愈。有些疾病的早期可能没有任何症状和体征,只有化验检测指标增高,如高脂血症、高血糖早期、肿瘤如不通过体检很难发现。此外许多因素如膳食、吸烟、饮酒等都可造成老年人血压增高。流行病学发现,体质量与血压呈正相关,超重是发生高血压的独立危险因素。

健康体检是对疾病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最能防患于未然的重要措施。40岁以后的人是进入慢性病、肿瘤的高发年龄期[4]。本研究发现,60~69岁的老人各种异常指标明显高于其他年龄组,充分说明人体在65岁以后,组织结构老化,器官功能障碍,身体抵抗力减弱,体内各种激素的分泌减少或失调,各种致病因子会乘虚而入,老年人患慢性病患病率高达73.8%[5]。因此,社区应该加强关注这个时期的老年人,每隔6个月~1年进行1次全面体格检查和血液生化等辅助检查,做好一级预防,提高低保人员的健康意识,而体检费用要比治疗疾病的费用低,这实际上节省了低保人员医疗费用开支。

4.2发挥社会支持系统的作用社会支持与人体身心健康有密切关系,许多慢性病患者都可通过增加社会支持来改变其预后和转归。有研究报道,高度的社会支持可有效地促进个案症状的改变及疾病的调适[6]。社会支持的提供者不仅是患者的亲属、朋友、同事等,也包括医护人员,而且有时后者所提供的支持更关键、更有效。加大对低保人员的社会福利、生活保障,切实减轻他们的经济及心理压力。

4.3对低保人群实行健康管理随着北京市社区卫生家庭医师式服务的深入开展,低保人员被纳入特殊人群,对他们个人及家庭进行签约,建立电子健康档案,实行团队管理对每位参检人员的相关信息进行计算机录入,对体检采集到的各项指标进行逐项评估、分析,并结合个人的年龄、性别及家族史、生活习惯等信息作出健康评估,根据个体情况决定下次体检时间体检项目,进行规范管理,定期随访。

4.4具体干预措施高脂血症、高血压病及脂肪肝在本次体检中高居各种不正常项目发生率的首位,采取社区基本药物及非药物综合干预措施,开展高血压的社区防治,进行健康管理,开展生活方式指导,限制钠盐的摄入,增加新鲜蔬菜、瓜果等富含钾离子食物的摄入,戒烟限酒,减轻体重,坚持适度有规律的有氧运动。改变卫生观念和改善社区人群的健康相关行为[8]。近几年来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和人口老年化,糖尿病的患病率迅速上升,本次体检新发现空腹血糖偏高69人例,占体检人数36.51%。建议复查血糖和糖耐量实验,明确糖尿病诊断,对于血糖增高者的预防建议:普及糖尿病知识,合理膳食避免营养过剩,提倡进食低脂、少糖、富含纤维的膳食;坚持有氧运动,超重及肥胖者减轻体重;避免使用影响糖代谢的药物,定期复查血糖,积极防治高血压,强化生活方式的干预,能够使糖尿病前期的人发生糖尿病的风险降低。

综上所述,健康体检可以掌握群体慢性病患病的流行病学资料,了解疾病谱的变化,使体检者了解自身的健康状况,为做好社区健康管理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魏咏兰,鹿茸,曾伟,等.成都市居民健康档案管理现状及对策分析[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1,5:392-393.

[2]周凤英.高血压和高血脂的相关性分析[J].临床医药实践,2010,19(2B):154-156.

[3]黄海战.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危险因素分析[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3,21(3):73-74.

[4]林毅.广州市荔湾区843例低保居民体检分析[J].医学信息,2010,23(6):1710-1711.

[5]孙元红,韩冰,张丽娟.社区60岁以上老年人慢性病调查状况及卫生需求[J].中国实用医药,2012,7(26):266-267.

[6]刘敏,丁元林,赵蓉,等.社会支持与结核病患者健康相关的研究概述[J].实用预防医学,2011,18(1):186-188.

[7]李振林,赵成祥,李艳红,等.饮茶型氟中毒病区居民干预后行为改变效果分析[J].实用预防医学,2011,19(11):1639-1641.

社区健康管理方案篇2

关键词:居民健康档案;建立;管理;对策

在现代社会,档案应是社会记忆的一种现实表现形式。档案的产生和形成是人类无限扩大自身记忆强度、容量和持久连续性的一种社会行为,也使人类记忆由零乱、个体的状态成为有序、群体的社会记忆,这是人类社会生活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产物,档案构成了社会记忆统一的、现实的存在形式。在现实中,人类需要借助自己创建的档案机制构成的记忆链条,对历史的连续性与间断性、社会形态的共同基础和民族特色、社会发展一般趋势和多元选择等重大问题做出解释。社区卫生服务是公共卫生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居民健康档案则是开展社区卫生服务的重要依据。居民健康档案是记录有关居民健康信息的系统化文件,是社区卫生服务工作中收集、记录社区居民健康信息的重要工具。建立居民健康档案是社区卫生服务的一项最基础的工作,其目的是为了掌握社区居民的健康状况和疾病谱,满足社区居民的预防、医疗、保健、康复、健康教育、生育指导等“六位一体”的卫生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展健康促进和疾病防治工作。

一、居民健康档案管理的界定

居民健康档案是对社区家庭成员的身体状况和身体状况的变化,和影响身体健康的相关因素和接受医疗保健等服务过程进行系统化全面记录的文件或者电脑存档,是社区医疗机构掌握居民身体情况的基本方式,也是进行社区卫生服务管理的重要前提。

社区居民健康档案主要包括社区健康档案、家庭健康档案和个人健康档案。社区健康档案主要由社区基本资料、社区医疗卫生服务资料和社区居民健康状况三个部分组成。其中社区基本资料包括社区的地理位置和环境优良状况、社区教育状况和经济条件情况等内容。社区医疗卫生服务资料包括社区医疗卫生服务机构种类、数量、位置及其门诊、转诊和住院数统计等内容。而社区居民健康状况包括人口多少、性别、年龄、从事的职业、等人口学相关内容。

二、居民健康档案管理的现状和问题

目前社区健康档案管理受制于各个方面的影响,社区档案管理极其不完善,并不能形成一个有效的完善的体制,这个仍然需要我们以后不断的完善体制,改进方法,实现社区档案管理的有效健康成长。

居民健康档案管理主要面临着以下的问题

1.社区部分领导和工作人员对建立居民健康档案的意义认识不足,观念陈旧,对建档工作不够重视,在组织实施过程中缺乏积极、认真和严谨的工作态度。领导的意识不足,政府投入不够是导致在实际建档工作中存在建档率不高等问题的主要原因。

2.医护人员紧缺,工作积极性不高。面对庞大的人口数量,现有的医务人员的人力远远不够,无法满足社区建档工作中的人力需求。由于工作量大,医护人员在较大的工作压力下,积极性不高。健康档案建立往往借助大专院校的学生及公共卫生员,没有专门的培训,严重影响了健康档案的质量。

3.档案材料收集欠完整,字迹欠规整,用材欠规范,处理随意性强。在建立档案的过程中,对部分建档对象未进行健康体检,个人健康档案中重要项目漏项、空项,如腰围、臀围、心率、血压和体重指数等。甚至出现医务人员为了提高建档率,未入户调查自行伪造档案内容的现象。社区卫生服务工作人员少,工作多且杂,对收集的档案进行收集、归档的专业人才紧缺。无专人负责和保管文件材料,导致文件材料缺乏系统管理,处理不够规范。纸质的档案材料中,笔迹不清晰,书写欠规整。随意存放材料的现象也普遍存在。

4.死档现象严重。健康档案是一种动态的档案,它是随着个人的生命体征和生活习惯的变化而变化的。但是由于社区医生缺乏,无法及时修改相对数目庞大的档案;到社区就医的患者有限,居民对社区卫生站信心不足;社区医务工作者对电脑知识缺乏,无法有效对健康档案的录入、提取、修改等进行操作等原因导致当前的健康档案死档率很高。

5.居民对建立健康档案认知不足,主动配合性不够,建档困难。居民建立健康档案是一个对于个人的健康状况的一个记载,也是对于个人发病后就医的一个凭据和依据。现在的居民还是沉浸在原来的老观念“没有病就是健康,甚至有了病也不愿意去看医生”。这样的认识往往造成不可估量的后果。健康档案的建立目前采取的是入户调查方式,由于对社区医疗的信任度不高,涉及居民隐私相关内容会表示出拒绝、反感和担心隐私暴露。居民对调查内容过多,耗时过长也颇有怨言,缺乏耐心配合,所以建立健康档案的工作进展缓慢、困难。

三、解决方案

相关部门必须统一规划,政府部门也要起到作用,建立个自己的医疗系统,这样可以对居民健康档案进行有条不紊的管理。

居民健康档案管理机构要和居民建立良好的互信关系,这样一定程度上抵消了居民的忧虑,要加强个人隐私宣传保护教育,对泄露个人隐私的要加大惩罚力度,情况严重的可以交由公安机关处理,最后建立一套良好的个人隐私保护制度,提高工资待遇水平,对工作优秀的同志进行表彰,增加同志们的工作积极性,还要加大宣传力度,努力引进优秀的人才。从而促进居民档案管理工作持续、快速和健康的发展。首先从档案的设计上解决,各个省市相关行政部门统一规定档案形式,并且规定档案上必须出现的居民相关信息,这样不仅仅解决了档案设计的不合理,而且也解决了有的地方居民档案信息不完全或者太繁琐的问题。其次要求每个社区居民档案管理机构不仅仅要规范档案室文件,还要编号分类便于日后查阅,对已经没用的档案进行处理(比如居民死亡或者失踪),而且这些档案必须要进行电子备存。这样就解决了在医生想了解本社区病人的健康状况的情况下,查阅繁琐的问题。便于更好的解决居民的疾病,缓解医患之间的关系。

四、结语

我国目前的居民健康档案管理制度并不是很完善,本身的制度就存在很大的问题,这就需要我们政府部门出台相关政策和法律法规,投入大量资金和人力,才能使相关政策认真切实的施行下去,才能真正做到居民健康档案管理制度的规范化。

参考文献:

[1]梁万年,李春雨,杨兴华,等.全国卫生服务调查——东、中、西部地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服务方式的比较[J].中国全科医生,2005,8(21):1739-1740.

[2]陈瑜,邢冀娟,李永强,等.社区居民健康档案数据库模型的建立及应用[J].中国卫生信息管理杂志,2007,4(6):13-15.

[3]雷晶晶.社区居民健康档案的建立和管理[J].中国社区医师,2007,9(2)132.

社区健康管理方案篇3

摘要提出社区居民健康档案的建立技巧与管理方法;提高居民健康档案利用率的实际操作办法。

关键词健康档案管理利用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0.02.203

居民健康档案的建立

建立社区居民健康档案的主要内容是以人的健康为中心、家庭为单位、社区为范围、需求为导向;建档主要对象是以妇女、儿童、老年人、慢性病患者、残疾人等为重点;建档的主要目的是以解决社区主要卫生问题、满足基本卫生服务需求为目的。建立居民健康档案的方式是多样的,我们在开展“六位一体”的社区卫生服务过程中均可建立居民健康档案。如在预防、医疗门诊中,在患者就诊的时候给予建立居民健康档案,在开展老年人保健指导、残疾康复指导、健康教育活动中为参加活动的人群建档,在开展慢性病筛查、义诊活动中,均可同时开展建档工作,做到边筛查、边义诊、边建档、边健教、边指导的模式进行融为一体的社区卫生服务。

居民健康档案的管理

计算机管理:当今世界,信息管理数字化非计算机莫属,只有利用计算机技术,使用我国统一标准的健康档案表格,开发居民健康档案网络管理系统软件,设置居民健康档案的计算机编号,并制作居民健康信息卡,通过网络管理系统软件录入已建立的居民健康档案信息,建立电子健康档案,居民在每次就诊时携带居民健康信息卡或向提供居民健康档案的计算机编号,医生利用健康息卡或计算机编号提取对应的健康档案,获得关于患者及家庭的健康信息,并详细记录居民本次就诊过程中所发现的健康问题和处理情况等,实现居民健康档案信息在辖区范围内的网络信息交换和共享,利用计算机技术,对慢性病患者健康档案实现连续的动态管理。

纸质档案管理:纸质的居民健康档案存放和管理要便于居民和全科医师的提取与存档,居民在每次就诊时,通过计算机读取健康信息卡或根据居民提供健康档案编号,提取到相应的电子档案和纸质档案,电子档案通过网络传输到预约的全科医师计算机的管理系统中已挂号窗口等待诊疗。纸质档案由居民携带给全科医师做诊疗过程记录。做好纸质档案的管理,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须要购置抽屉式档案柜,将居民健康档案按一个居委为一个档案存放区域,按健康档案的计算机编号顺序排列,放入档案夹内,每个档案夹存放一个家庭成员的健康档案,并按个人档案编号排序于档案夹内,同时,也可以把各种慢性病分别用不同颜色的档案夹存放,以便标色分类,为便于查找,通常在档案柜面板上标出档案的编号范围,并在档案夹的上面标出档案编号,这样在居民就诊时,就可快速提取相应的档案了。

居民健康档案的利用

建立了居民健康档案就要充分利用健康档案,开展社区卫生服务,避免为追求建档率而盲目建档,出现毫无意义的“死档”现象。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科室布局和诊疗流程要合理,居民健康档案柜的存放位置要方便提取和管理,笔者认为把健康档案柜放置在挂号、病案室内由专人专职管理,更有利于居民就诊时提档,医师在诊疗完毕,填写好档案记录后,将居民健康档案送回到挂号、病案室,这样的操作办法,将会提高居民健康档案的利用率。

讨论

建立和管理社区居民健康档案是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主要服务内容之一,要做好社区居民健康档案管理与利用,需要应用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做到科学、规范地建立和管理健康档案。目前,我国卫生部将居民基本信息、疾病控制、妇幼保健、医疗服务和社区卫生等5项居民电子健康档案标准,以统一电子健康档案的建立,实现医疗机构间的信息互联互通,健康信息共享[1]。

社区卫生服务是有效、经济、方便、综合、连续的基层卫生服务,稳定的社区卫生服务队伍。同时,政府部门要完善考核机制,评价合理,这样才能真正把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做好。

社区健康管理方案篇4

1、社区居民健康档案的建立

2009年4月7日公布的《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近期重点实施方案(2009-2011年)》提出,将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居民健康档案是居民享有均等化公共卫生服务的重要体现,是医疗卫生机构为居民提供高质量医疗卫生服务的有效工具。从2009年开始,逐步在全国统一建立居民健康档案,并实施规范管理。

居民健康档案是记录有关居民健康信息的系统化文件,是社区顺利开展各项卫生保健工作,满足社区居民的预防、医疗、保健、康复、健康教育、生育指导等“六位一体"的卫生服务需求;也是提供经济有效的、综合全面的基层卫生服务的重要保证。但是,在社区居民健康档案的建立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居民的健康档案是在社区体检的时候建立起来,保存一些居民健康的基本信息,之后便成为一个无人问津的“死库”等,这些问题使得居民的健康档案有名无实,浪费了人力、财力、物力资源,却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笔者认为,要想对社区居民健康档案“才尽其用”,首先是要建立起完善的社区居民健康档案。

建立完善的社区居民健康档案牵扯两个问题,首先是“谁来建”的问题。一般来讲,居民健康档案是由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立,但是在实际的实施过程中,由于宣传不到位,很多居民对社区医护人员的工作持抵触态度,由于居民不配合,遭遇闭门羹是常有的事。要想解决这一问题,必须与街道和社区居委会干部共同合作,达成共识,共同组织了由街道、社区居委会干部和社区楼长为核心的领导小组,先进行宣传发动、摸底调查,再由楼长带领入户做健康调查,把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贯穿在与居民接触的每一个环节中,在进行健康调查的同时建立居民健康档案。

其次面临的问题是“怎么建”。从目前的情况看,必须从加强信息化建设的角度出发,建立以电子健康档案为核心的“居民健康卡”集成系统。通过刷“居民健身卡”,电脑上就会显示其所有的健康记录,包括每年体检的记录,就诊的历史记录等,对社区居民的健康状况更全面了解。同时,除了直接生成的数字化档案信息外,还要注意对其他载体(比如纸质等载体)档案信息的数字化,这样建立起来的档案管理系统才是完整的、合理的。

2、建立社区居民健康档案的意义

社区居民健康档案的建立,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而言,尤为重要,因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要为居民提供连续性,综合性,协调性,和完整的医疗保健服务,所以要求掌握居民的资料,以便在工作井然有序,有条不紊。同时对于社区医疗的教学和科研来说,居民健康档案也是理想的资料来源,所以建立居民健康档案,是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重要工作内容。(1)通过建立居民健康档案,能够了解和掌握社区居民的健康状况和疾病构成,了解社区居民主要健康问题和卫生问题的流行病学特征,为筛选高危人群,开展疾病管理,采取针对性预防措施奠定基础。由于我国各个地区的发展不平衡,不同地区经济,卫生事业发展有很大的差异,其卫生资源,主要的卫生问题也不尽相同,因此,建立社区居民健康档案,对控制流行疾病和地区性疾病起到重要作用。(2)建立社区居民健康档案对保持居民的个人健康意义重大。居民健康档案是健康保健不可或缺的医学资料。他记录了个人的疾病发生、发展和治疗的全过程。通过档案的积累,动态观察健康的所有数据,通过动态的对比,就可以发现个人健康状况的变化。通过对疾病的发展趋向,治疗效果等情况的及时掌握,最大成度的避免对机体造成伤害的不利因素的发生,更有利于下一步健康保健策略的制定。例如,高血压病人根据血压变化,更好的掌握控制血压的方法;糖尿病病人可通过了解血糖的变化规律,做到对自己的病情心中有数,合理的调节饮食、运动以及药物的使用。不仅如此,居民健康档案的建立还有助于个人就医。同时,居民健康档案还可作为法律依据,用于处理处理医疗纠纷。对于社区卫生机构来说,居民健康档案是良好的参考资料,建立以问题为中心的健康记录,重视背景资料的作用,反映了心理社会方面的问题具有连续性逻辑性,利于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和处理病人的能力,所以规范,完整系统的健康档案最好教学资料和科研资料。

3、社区居民健康档案的管理

对居民健康档案的有效管理是使居民健康档案发挥作用的必由之路,管理工作的优劣直接决定着档案发挥作用的大小。在对居民健康档案的管理过程中,首先,要确保居民健康档案的齐全、完整。如果档案残缺不全,档案发挥作用将无从谈起。居民健康档案不是简单地将纸质病历记载的各项内容输入电脑,它还记载了居民平时生活中的点滴健康相关信息,它可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收集居民的健康信息,不仅能记录病史、病程、诊疗情况,还可以完成以居民健康为中心的信息集成。这些记录形式多样,其形成有些是定期的、有些是不定期的,但无论是哪种类型的记录,都将为做好社区居民健康工作提供必要的依据和凭证。所以,要及时收集整理各种形式、各种载体的居民健康记录,及时更新和维护社区居民健康档案管理系统,使之处于一种动态状态,从而确保系统的活力,为这些档案发挥作用打下良好的基础。

社区健康管理方案篇5

关键词信息化管理建立居民健康档案全科团队工作

信息化管理是通过计算机采集、处理和传送居民的健康信息。能实现信息共享,如健康档案信息管理、患者信息管理、诊疗管理、财务管理等模块,通过信息化打造一个综合性应用平台,实现信息、管理和人力资源统合,为卫生管理提供信息支持。通过信息化手段,重组工作流程;通过流程优化,使工作目标真正变得切实可行;通过信息内容数字化,运用统计分析技术和方法,实现统计信息自动汇总与分析评价,提高信息利用程度[1]。

全科团队建立居民健康档案服务,以上门服务和全科门诊相结合;群体管理和个体管理相结合;健康促进和医疗服务相结合,在社区开展医疗卫生服务工作。

健康档案是记录与社区居民健康有关的文件资料,以包括问题为导向的病史记录和健康检查记录,以预防为主的保健卡,以及个体、家庭和社区与健康有关和各种记录。在为每个居民建立健康档案时,对居民的健康状况、生活方式、家族史包括基本信息、慢性病分类管理、服用药物、干预等情况都有了较全面的了解,信息化管理为社区居民提供连续、系统地、动态地掌握居民健康状况的资料,为评价社区卫生服务质量和技术水平提供依据。

资料与方法

克拉玛依市克拉玛依区5个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共管辖居民24万余人(常住人口近20万、流动人口4万余人),其中60岁以上老人2万余人,占总人口数9%;已完成建档14720人,60岁以上老人建档率74%,80岁以上老人1431人,建档率95%(截止到2010年6月底统计)。克区的信息化管理档案工作扎实、深入且亮点多,对社区居民的基本情况熟、健康状况明、重点人群准、分级管理清、控制见效果,已走在全疆前列。

方法:建立居民健康档案作为社区卫生服务一项基础工作,其重要性已经得到广大社区卫生工作者的认可,它对于社区基本健康状况及变化和趋势、居民高危人群的筛选,慢性病的预防和管理、特殊人群(儿童、老人、妇女)的保健服务等起到重要作用。是记录有关居民健康健康信息的系统化文件,是社区卫生工作收集、记录社区居民信息的重要工具。对于全科医师实施连续、综合、高质量的社区卫生服务、区域卫生规划、社区流行病学调查及医学科研教学等方面也具有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结果

纸质查阅不方便,利用效率不高,动态更新困难。实现了档案信息采集存储的电子化,检索更新的网络化,信息系统操作简单方便、快捷,方便了社区疾病监测和病人管理,利于统计分析和应用。

讨论

明显提高了工作效率:建立规范化居民健康档案,实现健康档案与临床信息一体化,形成一套完整的健康信息系统,实现档案的网络化管理,是优化资源配置,提高效率的途径。减少了翻查等环节、质控方便,另外数据上传、完善质量评价模式,建立严格、科学的管理办法提高工作质量。质量是服务效果的具体体现,健康档案合格率也标志着服务质量的提高[2]。

增加社会效益:在社区卫生服务方面克区的信息化管理,明显增加了社会效益,但仍正处于发展探索阶段,如何发挥优势,克服不足,利用外部机会,从而探索社区居民健康档案信息化管理的有效模式对于协调社区卫生服务,提高水平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提高了科研水平:为科研工作提供了详细、可靠、准确的数据资料。团队成员可获取大量信息,包括对居民的全程追踪调查和健康指导实际操作的情况,全面了解患者康复状况,为医疗提供了宝贵的临床资料,推动了社区卫生服务科研事业的了发展。

不足之处是需要一个网络平台为基础,主要包括计算机软硬件设施和各类辅助设备等,需要有资金的投入,设施运行和维护成本较高,需要有政府的的投入和支持。各地区管理软件的开发和使用也是各自为政,没有统一规化,不能满足当今社区卫生服务发展的需要[3,4]。

同时机构也要建立健全信息化管理标准和制度,有关电子档案的保管、使用、保密制度要配套。2009年5月19日,卫生部公布了《健康档案基本架构与数据标准(试行)》[5],这次统一全国范围内健康档案信息化的数据标准,正是为了促进各地医疗、公卫、妇幼等信息的交换和共享,它标志着卫生信息化标准建设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克拉玛依市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坚持典型引路,用好健康档案,稳步推进创建步伐,起到典范作用,以点带面推进工作,在创建社区体制上取得初步的成效。

宗旨是以解决居民健康问题为目的,为居民个人健康保驾护航,同时需要寻求并采用高效的实施方法。通过实践证明,充分利用信息化管理居民健康档案能够获得良好的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刘静,王莉珉,节东霞,等.应用计算机系统辅助管理社区高血压的效果评价[J].中国全科医学,2009,9(12):1738.

2程晓斌.医院医疗质量监控的影响因素与对策[J].中国医院管理,2007,27(3):47-49.

3张开金,荆瑞巍,李森,等.居民健康档案软件开发与应用探讨[J].中国全科医学杂志,2000,3(5):371-372.

社区健康管理方案篇6

   遇到患者病情严重,家庭医生可安排患者到对口医院进行治疗,患者出院后,医院将有关治疗情况和病历交给家庭医生保管,由家庭医生负责康复工作,古巴的家庭医生还负责疫苗接种、孕产妇保健等多方面的工作,为预防疾病、保证居民健康作出了较大贡献。日本的健康管理始于1959年,政府把健康管理福利化,通过政府在政策和法律上的宏观调控,形成一个自上而下的健康管理网络。国家制定方针政策,各县、市负责制定具体实施目标和活动内容,让全民参与健康运动〔25〕。在日本,健康管理内容覆盖健康维护各个环节,重视健康教育,旨在建立一个健康环境。日本的健康管理不仅在疾病预防和国民健康促进方面取得了显着的成就,且日本的人均寿命已达83岁,位居世界第一。我国健康管理现状上海市是我国首批社区服务试点市,社区健康管理起步较早,上海某社区根据本社区人群的发病特点,有针对性的选择糖尿病管理作为尝试,通过多方协作找患者、规范方案治患者、综合防治保健康的方法,已将糖尿病管理成为中心的特色服务,带动了社区卫生服务其他各项工作的开展〔26〕。中山市某社区对中老年人进行个体化健康管理,服务对象在管理后的管理率、知晓率、好转率、治疗率明显高于管理前〔27〕。北京和广西的社区服务中心利用不同的干预模式对社区更年期妇女进行健康管理后,综合比较健康管理效果显示对社区更年期妇女进行健康管理可以明显改善其知信行状况,且一对一的健康管理模式效果优于集体健康讲座〔28-29〕。山东某社区为探讨社区更年期妇女平稳过度方法,对562例社区更年期妇女实施健康管理后,服务对象均收到良好效果,无更年期综合征及其他并发症发生〔30〕。宁波市某社区对社区内93名哮喘病儿童进行健康管理,2年后评估显示,社区管理模式可以明显改善哮喘控制水平,提高患儿及家庭的生活质量,值得在社区医院推广〔31〕。北京某社区探索了一些具有启发性的,具有特色的社区健康管理方法,将中国的传统医学———中医应用于社区健康管理,采用中医综合性防治手段治疗、控制社区常见慢性病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32〕。河北省石家庄市某社区探索健康管理模式,将社区卫生服务团队分为健康管理组和医疗组,两组相互分工协作,各自发挥业务所长来开展工作〔33〕。沈序英等人利用由全科医师、全科护士、公卫医师等组成的全科团队,发挥团队协调作用,减少医患隔阂,增加信任感,对患者健康干预后,高血压及其他心脑血管疾病发病危险度降低,患者对全科医生管理的满意度明显提高〔34〕。比较后的启示我国学者在研究了国内外健康管理的发展现状后提出不少有建设性的意见,如北京协和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院长黄建始指出中国要建设小康社会,保持可持续发展,健康管理是值得认真考虑的选择〔35〕。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人身保险监管部主任陈文辉提出,健康管理在社会医疗保险和商业健康保险中的运用,将对传统的风险控制手段和服务管理模式产生积极的影响。我国目前的健康保险业务大多以疾病为中心,意义在于疾病发生以后给予被保险人相应的补偿,没有体现出预防疾病的思想,若针对疾病管理开发专门的产品业务,对购买此业务的人群提供健康维护、推荐合作的就诊医院及防治医生、降低部分医疗费用,代替单纯的医疗费用的赔付,是个多赢的健康管理策略选择。张士靖等也指出我国应尽快实现健康管理与健康保险互动,加强健康管理在社会医疗保险和商业健康保险中的运用,加强我国健康管理事业的发展〔36〕。他还提出目前国外健康管理研究重点涵盖了健康管理的内涵,而国内学者对健康管理的研究更多局限于传统预防保健框架,间接反映出我国学者对健康管理的认识尚存在较大的误区。精神健康管理、慢性病健康管理及其初级卫生保健服务目前仍然是全球健康管理持续性研究热点,健康素养是健康管理中下一个值得关注和重视的领域〔37〕。张玉等提出,家庭医生制度是一种新型的社区健康管理模式,在保障人人健康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它的建立是一种必然趋势。我国应该鼓励社区医生签约成为家庭医生,跟进家庭医生制度的相关配套改革建议制订,制订家庭医生培养规划,加强对家庭医生制度的宣传〔38〕。抓住当下我国健康发展中存在的薄弱环节,有针对性的吸纳、引进发达国家成功的健康管理经验、方法,如在全国层面上建立健康管理网络、在社区引进家庭医师制、保险业开发健康管理保险业务和服务以及宣传鼓励人人参与健康管理等,多渠道和多途径的发展好我国健康管理。

   目前存在的问题

   虽然目前我国的社区健康管理工作借用了国外健康管理经验,但实施时间较短,往往容易流于形式〔39〕。专业的健康管理人员极度匮乏,现有医务人员的知识结构不合理2005年10月,我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正式宣布健康管理师为第4批11种国家新职业之一。健康管理师是从事个体或群体健康的监测、分析、评估以及健康咨询、健康指导和危险因素干预等工作的专业人员。根据《中国健康管理相关机构现状调查报告(2007-2008)》显示,到2008年上半年,全国范围内至少有5744家健康管理相关服务机构。截止至2011年,全国只有近百人获得职业健康师,完全缓解不了目前专业人才紧缺的状况〔40〕。我国享受科学、专业的健康管理服务的人数只占国内总人数的万分之二,而美国70%居民能够在健康管理公司或企业接受专业健康管理人员的完善的服务。建立一支高素质的社区卫生服务队伍,对促进社区健康的发展至关重要〔41〕。但目前我国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医务人员业务素质及技术水平较低,知识面窄,学历层次和职称不高,专业结构配置也不尽合理,提供专业的健康管理服务有一定的难度。信息化平台未建立,健康信息难共享1968年美国weed等首先提出居民健康档案的概念,要求医生在医疗服务中采用以个体健康问题为导向的记录方式,目前已成为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地区建立居民健康档案的基本方法。建立规范化的居民健康档案,形成一套完整的健康信息系统,并运用先进技术进行资料分析和预测,不仅可以研究社区人群的基本健康状况,了解人们对卫生服务的需要,并且有助于实施区域卫生规划,优化资源配置,避免低水平的重复建设,探索适合本地区实际的社区卫生服务可持续发展模式,并为卫生行政部门确定卫生工作方针政策和既定工作计划提供科学依据。因此,社区卫生服务健康管理系统的功能和建立极为重要〔42〕。2009年12月3日卫生部公布《关于规范城乡居民健康档案管理的指导意见》中要求从2009年开始,逐步在全国统一建立居民健康档案,并实施规范管理,到2011年,农村居民健康档案试点建档率要达到30%,城市要达到50%。到2020年,初步建立起覆盖城乡居民的,符合基层实际的、统一、科学、规范的健康档案建立、使用和管理制度。目前我国社区服务中心缺少区域性的综合信息交互共享平台,导致出现健康档案的多次重复建立,影响社区卫生信息工作的效率。信息资料不全,干预措施不到位目前各地都积极探索社区卫生服务信息化管理,但由于没有深刻理解健康管理的实质和内涵,多在健康档案的电子化管理方面投入,忽略了对社区人群的健康危险因素方面(包括遗传、生活习惯、饮食、生活环境、职业行为等)进行全面监测、分析、风险提示、评估。目前的社区医疗服务仍然以病为中心,没有针对个体的不同情况实施个性化的健康管理干预措施,还需要进一步探索。健康管理个性化的健康评估体系和完善的信息管理系统,有望成为社区利用健康管理服务的突破点和启动点〔43〕。双向转诊机制不健全双向转诊是根据病情和人体健康的需要而进行的上下级医院间、专科医院间或综合医院与专科医院问的转院诊治过程〔44〕。英国、澳大利亚、美国、德国等国家现已经形成了健全的三级医疗体系,形成小病在社区,大病进医院,康复回社区的医疗格局。虽然我国部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二、三级医院建立了双向转诊合作关系,但实际运作中往往是以上转为主,双向转诊制度实际上并未得到真正意义上的执行。

   健康管理下一步战略发展的建议

   对我国社区服务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结合卫生政策、社区人口学、疾病谱特点,针对现阶段社区卫生服务健康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开创社区健康管理的新模式,确保到2020年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有效改善社区居民的健康水平,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要使我国的健康管理在社区卫生服务中真正得到实施,社区卫生服务能真正的承担起健康守门人的角色,需要加快建构基本卫生健康保健模式,探讨特色社区健康管理模式,规范社区健康管理基本内容,持续发展社区健康管理事业。李再强等〔45〕提出了3种健康管理模式,①加强社区卫生服务功能,取消一级医疗机构收治住院病人资格,加强门诊、社区其他健康服务功能,开设费用低廉的“准住院病床”,建立双向转诊激励机制;②建立社会医疗保险、商业医疗保险和慢性病健康管理公司三者之间的合作机制;③设立慢性病专病定点,医疗保险部门对提出申请的医疗机构(或科室)进行评估审核,对符合条件者确定慢性病专病定点资格,允许其向医疗保险参保人员提供某种特殊慢性病的诊断、治疗以及健康管理服务。王娟等〔46〕建议将健康促进物联网和体域网引入健康管理中,实现人与物、物与物相互间智能化地获取、传输与处理信息的网络,可长期监视和记录人体健康信号的基本技术,可连续监视和记录慢性病患者的健康参数,对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健康监护、活动与运动情况监测、药物用量和饮食情况的监测、药品及血液信息管理。杜学礼等〔47〕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①转变观念,提高认识;②健康教育,提高自我保健意识;③制定考核标准,发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一体化”服务功能;④注重人才培养和政府加大投入;⑤建立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综合性及专科医疗机构上下联动的双向转诊机制;⑥建立健康管理信息化平台。卜保鹏等〔48〕认为基层医生应该从传统的治疗疾病的单一“医生”角色快速转身为管理疾病、预防疾病、提供健康咨询和健康教育、营养指导、关注群体健康等多角色为一体的“健康管理者”。明兰真等〔49〕提出社区健康管理———医疗无缝式服务理念,通过细化工作流程,令被服务对象无论是任何健康问题,通过社区这个人力资源构架下的团队,找到任何一个人就可以解决所有问题,真正实现“六位一体”、“一站式服务”,实现理想的全科医学思想。我国的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意见是社区健康管理的政策基础,慢性疾病负担的日益加重是社区健康管理的必然,各个社区应根据自身特点,选择不同的办法和措施,摸索适合自身发展的社区健康管理的新模式。深入思考社区卫生服务工作考核指标、制度,让全体社区居民树立起健康管理理念,主动进行自我健康管理,使健康管理在社区卫生服务中真正得到实施。

社区健康管理方案篇7

区域社区卫生信息的管理是以社区为核心、家庭为单位,以老人、妇女、儿童和慢性患者为重点服务对象;以健康为中心,集预防、医疗、保健、康复、优生优育指导为服务内容,利用计算机的网络技术、通讯技术、控制技术和一些医疗设备终端,实现居民健康数据区域信息共享;将医疗服务、医疗延伸服务、健康教育引人家庭,最大程度地体现这些服务的及时性、实时性、随时性、交互性、多媒体化。居民不受时间、地域的限制,可充分地享受健康服务和健康教育。

社区居民健康档案是区域社区卫生管理的基础,开展社区卫生服务的重要依据,记录社区居民健康信息的系统化文件,是社区卫生服务工作中收集、记录社区居民健康信息的重要工具。通过建立健康档案,能够了解和掌握社区居民的健康状况和疾病构成,了解社区居民的主要健康问题和卫生问题的流行病学特征,为筛选高危人群,开展疾病管理,采取针对性预防措施奠定基础。

居民健康档案记录了社区居民的所有健康相关信息,社区医生可以通过分析,掌握社区居民中健康问题的发生、发展规律和变化情况,有利于社区医生及时、动态地了解所在社区居民的主要健康问题,开展社区诊断。

利用健康档案的信息,可以科学地界定或区分社区中不同健康状况的人群,把未诊断的患者(二级预防对象)和高危人群(一级预防的对象)从社区普通人群中及早发现和区分出来,并针对不同人群的健康需要开展疾病或健康管理,为筛选高危人群、开展疾病和健康管理,采取有针对性的预防控制措施打下基础。

居民健康档案详细、连续地记录了个人的健康问题、所患疾病及相关的危险因素,有助于及时、恰当地诊断疾病,开展个体化的药物和非药物治疗。同时,诊疗和干预记录也不断丰富着健康档案的内容,使之成为社区预防保健工作。

覆盖面广的健康档案反映居民的主要健康问题和社区卫生资源分布情况,能为区域内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卫生资源,改善和提高卫生服务能力提供基础信息,以便最大限度地满足社区居民卫生保健需求,实现卫生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动态连续的居民健康档案信息收集,能反映社区卫生服务的实施过程,为经济和社会效益、居民满意度等服务效果评估提供信息支持;另外健康档案还能作为健康公平性监测的工具。

居民健康信息采集包括对每个居民的基本信息、慢病信息、体检信息、健康动态记录等信息的采集。

信息综合查询:在信息综合查询模块中,可以利用家庭住址编码、姓名、性别、出生年月日时间段、慢八病等条件分别查询人员的信息,同时可以对这些条件任意组合之后进行综合查询。

家访预约信息查询:在家访预约信息查询模块中,可以根据家访预约时间来查询某一天需要进行家访的所有老人及慢病患者的信息。

儿童接种信息查询:在儿童接种信息查询模块中,可以根据接种预约时间来查询某一天需要进行接种的所有儿童的信息。

老人、儿童及妇女、慢病患者信息管理。

信息预警和提示:用户成功登录系统后,系统自动列出该登录用户所负责的辖区内,当日需要进行家访的人员信息和当日需要进行接种的儿童信息。

数码动态记录管理:针对没有医生工作站的社区、医生通过计算机输入较困难的医生和家庭访视无法实时用计算机记录的情况,应用数码纸笔技术,医生用数码笔在普通纸上记录诊疗信息的同时数码笔将原始笔迹以矢量点阵的形式存储到数码笔中,并集中上传到数据库中,提供图象式居民健康档案。

数据接口:接口标准的建立是区域社区卫生网络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连接居民健康档案、HiS和医保等系统的桥梁,主要包括居民数字健康档案管理接口、居民数码健康档案管理接口、身份识别接口、双向转诊接口和医保接口。

居民健康档案管理接口用于连接社区门诊医生工作站与居民健康档案管理。提供居民健康动态记录数据输入接口,医生在病人就诊时就可以实时地将门诊病历信息记录到居民健康档案数据库中;提供居民健康档案数据查询接口,病人在就诊时,医生可以随时在医生工作站上查询病人健康档信息。

用磁卡作为居民建立健康档案身份识别介质,建立磁卡信息调用接口,连接与健康档案采集和查询有关的信息系统。

双向转诊接口用于社区HiS与医院HiS的数据连接。医保接口用于社区HiS与医保结算系统连接。

数据管理:采用集中分布式数据管理,建立健康档案数据中心,将健康档案的核心内容存储到数据中心。对于规模、数据量都比较小的社区,直接通过互联网连接数据中心进行数据录入和检索;对于规模大且有条件的社区建立前置服务器,实现数据本地存储实时上传。

网络构架:根据辖区内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网络环境、配备配置、技术条件、资金投入等情况,采取专线、Vpn、网站三种形式,在保证数据安全的条件下采用灵活的组网方式。

社区健康管理方案篇8

规范社区卫生服务档案管理是社区医生了解辖区居民个人健康状况的基本资料,基本的就业,救济,社保等群众服务工作,都要以社区卫生服务档案为基础。建档是社区建设的重要组成,它记录社区的发展,客观反映社区面貌。但是当前社区卫生服务档案管理工作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健康档案利用率低

当前,居民个人健康档案的管理多数是统计成纸质的档案信息,之后再录入到电脑中。受到信息化程度的制约,居民的各种健康信息和电子档案不能做到数据之间的相互转化和更新,各级就诊机构之间因为缺乏相互之间的沟通,健康档案管理的许多变化也就不得而知了,不能做到健康档案的及时更新,这样就成为了“死档案”,也就失去了其应有的功能。

2.居民对健康档案的认可度不高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是从09年开始实施了,而建立健全居民的个人健康档案是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重要内容。但是就档案管理的实际工作来看,居民对健康档案的认可度不高,依从性差,部分居民还保留传统的“健康就是没病”心理。因此他们对居民个人健康档案的建立不太认可,大部分居民都是经过档案管理工作人员劝说后来同意建档。经过询问调查发现,多数居民不愿建档的主要原因,是担心其个人和家庭信息的泄露。基于此,工作人员可以和居民沟通讲解健康档案的优点,打消居民内心的顾虑。

3.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档困难

当前,居民的居住环境相对闭塞,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进驻居民生活小区开展建档工作,需要取得物业公司的支持。而且老人、小孩受骗的情况时有发生,社区卫生服务人员很难敲开居民的大门。在加上一部分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工作人员对于居民档案工作的认识不够,依然保持着传统观念,加上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在人手受限的情况,居民健康档案的建设工作进展缓慢。

二、规范化管理的几个重要环节

1.加大投入,建立统一的健康档案信息化平台

建立统一的健康档案信息化平台,实行民政、公安、卫生计生、物业管理等多方沟通合作,切实利用档案信息的各种资源。社区卫生服务档案管理要围绕为居民服务这个宗旨,要让居民切实感受到档案管理工作所带来的便利。建立健康档案的目的就在于更好地了解和掌握所辖范围内居民的基本健康状况,更好地为居民服务。2006年卫生部已将社区精神卫生服务列入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精神内容,实施重性精神疾病医院、社区连续管理和治疗并建立健康档案措施。2013年,国家卫生计生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联合发文,将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纳入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所有这些项目都应记录在居民健康档案内。所以建立统一的信息化平台已是大势所趋,纸质档案不利于查找和进行档案动态管理,降低了档案的使用价值。通过制定统一的信息化发展规划,制定各项技术标准和技术规范,编制一套切实可行的社区卫生服务信息化建设管理软件,实现对城乡居民健康档案信息的动态管理和本地区范围内的信息交换和共享,可实现健康档案的灵活运用,从而实现为居民提供连续性、综合性、协调性卫生保健服务的目的,逐步使居民养成预防为主的保健理念,降低居民就医费用,实现建立健康档案的初衷。

2.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居民对建立健康档案重要性的认识

充分发挥广电、报刊、网络等媒体作用,结合各种卫生日,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提高居民健康和建档意识。不但让群众成为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的参与者和受益者,而且要提高他们对健康体检以及健康档案的依从性,及时把体检资料和健康信息反馈给社区医护人员。

3.加强人才培养

社区健康管理方案篇9

社区基本公共卫生的信息化工作是在新一轮医改的情况下开展的重要工作,是我国政府坚持以人为本、落实预防为主卫生工作方针的具体体现,也是我国公共卫生领域的一项长期的、基础性的工作安排,因此,建立科学完善的社区卫生服务管理信息系统、实现社区卫生服务信息化,不仅有助于完善和规范社区卫生服务的功能、提高社区卫生服务质量、推动社区卫生服务体系的深入发展,而且有助于促进我国卫生信息系统的整体进展、加快我国卫生信息化建设步伐[1]。

1先进地区疾控中心与社区公共卫生信息化工作的联系

第一,针对全体人群的公共卫生服务任务。一是在构建的信息平台上为辖区人群建立统一、规范的终身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并能及时更新,提供共享信息,并逐步扩大网络化管理,为社区的疾病控制工作与考核管理提供信息化服务。二是基于健康素养基本知识和技能及辖区重点健康问题等内容,通过网络向辖区居民提供健康教育、宣传信息和咨询服务,使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更加便捷。居民还可通过网络直接与社区医生进行健康教育的互动,并查询将要举行的健康讲座。

第二,针对重点人群的公共卫生服务。一是老年人保健工作的开展。上海、重庆的某些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均做到了通过信息平台对辖区老年人进行健康指导服务,把定期的门诊检查、健康小屋的自助检查、社区医生随访体检等形式为辖区内65岁以上老年人进行健康体检的结果及时整合至公共卫生信息平台上的居民电子健康档案中,使老年人健康管理服务变得方便和快捷,全科医生则通过这个信息平台测出的系数,结合临床表现,进行体质辨识,为体检者量身设计健康指导。二是在预防接种工作上的应用。以上海市某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例,他们通过网上预约、网上付费、疫苗条形码的采用等信息管理手段为适龄儿童接种疫苗,如果未接种现象,则系统一方面对工作人员予以提示,另一方面又以手机短信的形式对漏种家长予以提醒,保证了疫苗接种工作的便利性、疫苗使用的正确性和免疫后的可跟踪性,方便了查询,还避免了漏种现象的出现,做到了既方便接种人群,又方便了生物制品管理;三是慢性病管理。通过对高血压、糖尿病、肿瘤等慢性病人群和高危人群进行档案电子信息化的网络管理,提高了管理率和控制率,体现在:系统的终端每月定期向社区卫生工作人员自动弹出随访提示、血压波动曲线、用药史等相关信息,并且疾控中心还可以通过网络随时动态掌握社区居民慢病的分布情况,使高血压、糖尿病的管理转变为信息化自动控制,成功的案例是上海某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肿瘤初筛防治管理工作,他们目前管理六癌(大肠癌、肝癌、肺癌、乳腺癌、宫颈癌、胃癌)高危人群3145人,在2011年确诊六癌肿瘤患者38人,其中17例属于癌症早期,早发现率达到40%以上。

2社区卫生服务信息化工作的成功运行模式

上海某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工作比较有代表性,该服务中心于2006――2009年其间开始居民健康档案信息化工作,使之成为电子健康档案(电子健康档案(eHR)的建立是该项工作的重心),其具体的运转流程如下:辖区内居民使用该地区居民健康卡为服务工作的起点可以到社区服务中心,也可在家通过网络预约挂号,进行健康检查或就诊,或者在服务中心的“健康小屋”刷健康卡自助体检,所得到的医学信息,经卫生信息服务平台自动传送到该人的电子健康档案中,并整合成高血压、糖尿病、老年人健康档案管理等相对应的内容。而依托于信息平台的电子健康档案不同于传统的健康档案,它的特点是一点(源)采集,多点综合利用,具有在线、实时、连续、整体、便捷等优点,通过它完全可以了解该人一生的所有医学信息,还可以掌握该区域内的人群整体健康水平与疾病发生状况,如在高血压的管理上,通过它既可以了解某个高血压患者血压变化的曲线图和反映高血压患者血压控制情况、用药情况,又可以了解区域内人群的患病数、管理率、高血压管理人数与全市对比等相应数据,使慢性病业务要求转变为信息化自动控制流程,建立统一科学的社区慢性病管理程序,还可以根据其提供的信息开展绩效考核,达到了对传染病和慢病控制效果好、降低成本、管理率高、覆盖率高、群众满意度高的效果。

3开展社区卫生服务信息化工作需要克服的问题及当前社区卫生服务开展信息化所面临的问题

3.1“信息烟囱”影响社区卫生服务信息化的实际应用所谓“信息烟囱”是指实施了局部信息化应用,与现有系统之间可以沟通,但是由于数据提供水平与相对应的接受水平不对称,造成的信息沟通不畅,使系统本身所拥有的信息无法与社区共享,其产生原因主要是计算机和网络技术进步较快,由国家控制的单一信息系统,已不能很好地同整个网络系统融合,如、属于疾控中心的疫情、计免、慢病等专报系统都是。

3.2未能做到与医疗单位的信息化共享由于“信息烟囱”及其他原因的存在,即便是上海等信息化开展较好的地区,也未能充分地与医疗单位达到信息共享。只有解决了这个问题才能随着患者的任意一次就诊而不断丰富电子健康档案的相关内容,使电子健康档案的内容可以随个人的就诊和体检而更新,达到一个便于社区团队动态了解患者个体病情发展并充实其健康档案的目的。

3.3目前开展社区公共卫生服务信息化工作所面临的问题问题主要存在于两个方面:一是基层单位基础条件较差,从事信息工作所需的设备以及人员素质都达标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较少。二是医疗卫生体系信息化网络不健全。除了上述提到的“信息烟囱”外,还有医疗机构没有做到与社区卫生机构的信息共享。如果这两个方面被克服,那么将会极大地促进社区信息化的发展。

4疾控中心推动社区卫生信息化工作的几点建议

4.1积极配合卫生行政部门开展工作社区公共卫生服务信息化的开展离不开政府。因此,疾控中心一定要依托卫生行政部门,才能在该项工作中做到整合各项卫生业务需求和资源,打破业务领域壁垒,实现与医疗单位等部门的信息共享。

4.2加强疾控中心内部的部署,突出工作细节在该项工作的技术准备阶段,单位内部一是应当反复推敲专各报系统的工作细节,明确社区卫生工作信息化的需求,在此基础上,认真与信息专业技术人员探讨。这样做,一方面是该项工作在开展后能够走工作捷径,另一方面,对目前实在无法介入的专报系统,也可准备好完善的预留对接预案;二是组织人员进行有针对性的考察,学习发达地区的经验。

4.3改变社区公共卫生服务信息的模式改变以往的工作模式,使社区公共卫生服务工作达到“从条变块”的改变,做到信息一体化,达到一个疾控中心与基层单位在工作上即简化了工作程序又便于开展业务指导和管理以及绩效考核、质量控制的多赢新局面。

社区健康管理方案篇10

根据院领导和市卫生局的要求,我们新屏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于2007年9月由市中心医院二分院转型而来,按市卫生局的划分,我中心服务4个社区,共有17232户、65000人,根据四川省卫生服务机构评价标准:建档率应达到服务人口的60%以上。我服务中心位于城东,居民居住复杂,有城乡结合部、机关企事业单位、厂矿、学校覆盖面积广,散户多,流动人口多等特点,采用上门调查建档即费时又费力,居民不配合,建档相当困难。我们全面考虑,想方设法用一年时间全力以赴为10440户,39000人建立了健康档案,建档率达到了规定的要求。

健康档案的内容和要求

健康档案是社区医务人员全面掌握社区居民健康状况的依据,是对社区居民健康状况的记录,在教学科研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2]。根据我市卫生局的统一要求,为社区居民进行以家庭为单位,以个人健康为中心以社区为范围的健康档案,每个家庭档案封面记录户主、住址、电话号码、档案编号、档案内装家庭成员的基本资料,个人健康档案包括:家系图、家庭成员基本资料、长期用药明细表、健康检查表、接诊记录、预防接种记录、随访监测记录、健康问题等内容。

建立健康档案的方法

1、与派出所联系,找出我中心所辖居委会的社区居民人员花名册,以及辖区内机关及企事业单位名称,整理成册为建档做准备。

2、大力宣传居民建档的目的及重要性,介绍国家开展社区卫生服务的有关优惠政策,服务中心制定具体的优惠措施给居民居民一封公开信通过电视台、小区广播宣传、到社区、闹市区、人口集居地发放宣传资料开展免费义诊等活动,向居民介绍建立健康档案的好处及重要性。

3、与社区居委会联系:以小组为单位,为散在的居民建档,在入户调查前我们在居委会门口及居民区出入口张贴居民建档告知书,给居民一封公开信,并通知入户建档的时间和范围,以及建档的要求等,根据安排时间我们的医务人员与居委会同志一起入户调查建档,成效显著。

4、与企事业单位的领导联系,安排时间为单位职工及家属建档,为辖区内11所学校及4个工厂的所属人员建档,向他们大力宣传开展社区卫生工作的意义以及居民建档后的优惠措施,并利用工厂学校及其他单位开会的机会,向职工宣传,并号召职工向家属传递信息,做了广泛的宣传发动工作,使建档数明显增加。

5、利用社区居民的口碑,居民主动到服务中心来建档,居民来就诊、儿童保健、计划免疫、孕产妇检查等给予大力宣传,为他们建档,发就诊卡、免挂号费,就诊给予适当的优惠,给辖区内精神病及残障人员免费体检并建档,为辖区内高血压、糖尿病患者建档、免费健康咨询,免费测血压等。让他们得到了实惠,这样达到了良好的宣传效果,是从前不愿建档的居民主动建档,使居民建档数明显增加。

建档存在的问题

1医护人员缺乏:我中心有医务人员共26人,在不影响工作的情况下为几万人建档,加之所辖面积广,散户多,工作人员年龄偏大建档内容多等因素,因此人员比较缺乏。

2资金缺乏:社区卫生服务是一项非营利性民生工程,为居民建档要耗费许多人力和物力,自开展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以来,我们投入了大量资金用于档案建立,政府补助没到位,确实给我们带来困扰[3],然而开展社区卫生服务是国家卫生体制改革解决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的重大举措,是大势所趋,民心所向,我们只有先把工作搞好,让居民感到实惠,让政府得到认可,才能得到政府的大力支持。

3社区居民缺乏相关的社区卫生服务知识,配合不好。在刚开始建档时,我们做了很多宣传工作,但有部分居民不理解,认为我们有利可图,不怀好意,有排斥心理不愿意建档,我们要多理解,多沟通,要耐心地宣传和开导。

健康档案的管理和利用

健康档案我们设专人管理,按社区,按档案编号顺序摆放在专用档案柜内,慢病、精神病、残障人以及60岁以上老人、0―7岁儿童,孕产妇等均按社区分柜保管,实行微机化管理,并利用微机的筛查统计功能,准确的开展社区卫生状况调查做出社区诊断,为进一步开展社区健康教育促进工作提供理论依据,居民建档工作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作,随着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开展,逐步得到充实和完善,通过近三年的工作实践,我们档案的建立和管理工作已走上了良好的循环轨道。

建立社区居民档案,是社区卫生服务的关键,是社区居民实行连续的关键,我们不能急于求成,我们必须使用有效途径,建立真实、完整、项目齐全的有效的档案。随着社区卫生工作的不断深入,以及政府对社区卫生的加大投入,我们一定会实现健康档案的电子网络化管理。

参考文献

[1]李芳健周红伟王家骥居民健康档案建立方法与技巧、实用全科医学2007.2(5):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