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呼吸系统疾病的临床表现十篇呼吸系统疾病的临床表现十篇

呼吸系统疾病的临床表现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8:14:03

呼吸系统疾病的临床表现篇1

在呼吸内科轮要二个月了,现把二个月的工作总结如下:

从临床表现上来看,呼吸系统疾病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我发现,大多数呼吸系统疾病都有咳嗽、咯痰、咯血、胸痛、哮鸣、发热、气急等表现,这些表现往往缺乏特异性,它们有可能是感冒、支气管炎等轻症的表现,也可能是重症肺炎、肺癌等致命疾病的早期临床症状,如果不进一步检查确诊,很可能就会导致延误病情,造成不可挽回的后果,因此对待呼吸系统的疾病,不能仅凭病人的某一临床症状或体征而想当然地作出临床诊断,而应进一步地进行必要的检查,取得确实可靠的临床资料,通过严谨正确的临床思维,慎重地作出诊断。事实上,呼吸系统疾病病种繁多,但归纳起来可分为感染、肿瘤及结核三类。感染疾病按病原学分又可分为细菌、病毒、寄生虫等等,肿瘤主要是肺癌,其它类疾病往往是目前原因不明或目前尝无明确归属的疾病,这些疾病往往都是少见病或是只需了解的疾病。

在询问病史方面,除了需要掌握问病史的一般方法外,还应该注意学习呼吸系统疾病在问病史方面的特点。呼吸器官强大的代偿功能以及呼吸系统疾病的临床症状缺乏特异性是呼吸系统疾病的特点之一,如果不对本身缺乏特异性的症状进行详细的了解,就很难对进一步的临床检查及诊断提供有用的资料,所以在问病史时往往满足于病人有什么症状,而忽视了对这些症状的进一步了解,使得临床资料缺乏应有的价值,例如,呼吸系统疾病的患者,大多都有咳嗽这一临床表现,如果仅仅满足于病人有咳嗽这一症状,而不进一步的深究,这种临床资料对于疾病的诊断的作用显然是十分有限的,如果对咳嗽这一症状进行进一步的了解,弄清咳嗽的时间长短;咳嗽的性质是干咳还是有痰;咳嗽的规律是阵发性还是持续性,是偶发性还是反复发作;其程度是轻还是重;声音的大小、频率的高低;与气候及气节的关系;是否有昼夜节律性;与、运动的关系等问题,通过如此的细致的了解后,就会发现,尽管许多疾病都有咳嗽,但各种疾病的咳嗽仍然是有一定的差别的,发现和认识这些差别,将会为疾病的诊断及进一步检查提供有效的临床资料。

在治疗方面,由于呼吸系统感染在呼吸科十分常见,因此在呼吸科抗生素的应用十分广泛,合理使用抗生素是呼吸系统感染性疾病治疗的关键,因此,熟悉和了解常用抗生素的适应症、体内代谢途径、毒副作用,以及联合应用的协同作用、拮抗作用、配伍禁忌的有关知识也是很重要的。

呼吸系统疾病的临床表现篇2

【摘要】目的:探讨呼吸系统疾病发生真菌感染相关因素。方法:选取2011年1月-2014年4月笔者所在医院经痰液真菌培养后确诊的38例呼吸系统疾病真菌感染患者,采用真菌培养的方法了解真菌种类,并对感染因素进行分析。结果:本研究中,真菌感染的基础病比例最高的是慢性支气管炎,占42.11%,其次分别为肺肿瘤26.32%、肺源性心脏病15.79%、肺气肿10.53%、肺炎5.26%。呼吸系统疾病真菌感染最高的为白色念珠菌,占68.42%;呼吸系统疾病真菌感染与年龄、抗生素应用、病程均具有明显关系,年龄越大、抗生素应用滥用、病程越长,患者发生真菌感染的几率越高(p

【关键词】呼吸系统疾病;真菌感染;因素分析

中图分类号R56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4-6805(2015)15-0013-02

近年来,随着临床抗生素的不合理使用、恶性肿瘤放化疗、激素的滥用、患者年老体弱、慢性疾病以及免疫能力低下等因素的影响,真菌感染已成为呼吸系统疾病的突出问题。呼吸系统疾病发生真菌感染会导致患者病情加重,并导致气道严重病变,从而对临床诊治造成极大的困难[1]。本研究就呼吸系统疾病发生真菌感染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1月-2014年4月笔者所在医院经痰液真菌培养后确诊的38例呼吸系统疾病真菌感染患者,其中男21例,女17例;年龄32~81岁,平均(62.3±8.4)岁。其中肺炎2例,肺源性心脏病6例,慢性支气管炎16例,肺气肿4例,肺肿瘤10例。

1.2真菌培养方法

1.2.1标本留取所有患者在进行痰液采集的清晨起床刷牙后,用清水进行3次漱口,将气管内痰液及下呼吸道分泌物用力咳出,并采用一次性无菌容器采集,护理人员将采集到的痰液放入盛有15~20ml的灭菌等渗盐水试管内,然后在10~60min内送入检验科检验[1]。

1.2.2真菌培养挑取标本可疑部分,将其制备涂片,先用低倍镜观察到一些视野,然后再将其转到高倍镜。若看不到扁平细胞,则表明该标本已被污染,需要另留取。以常规方法将标本接种于沙促罗培养基上,控制培养温度为35℃,经过24~48h的培养,真菌鉴定是将分纯菌落在ViteK细菌生系统YBC试卡接种,系统内度数鉴定,采用的质控菌株为atCC60193白色念珠球菌菌株[2]。

1.3真菌感染诊断标准

所有患者留取的痰液真菌培养均进行连续2次或2次以上的检查后为阳性,且鉴定结果为同一真菌,则可结合临床表现确诊患者属于真菌感染[3]。临床主要表现为:咳嗽、发热、咳嗽黏液胶胨样痰或白色黏液丝状痰或浓痰,严重的患者甚至痰液中存在血丝,或呼吸困难、咯血等。

1.4相关因素分析

统计患者不同年龄段、抗生素应用不同时间、病程长短等因素下真菌感染发生率,并进行统计学比较。

1.5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6.0统计学软件对资料进行处理,计数资料采用字2检验,p

2结果

2.1呼吸系统疾病真菌感染的种类

本研究中,真菌感染的基础病比例最高的是慢性支气管炎,占42.11%,其次分别为肺肿瘤26.32%、肺源性心脏病15.79%、肺气肿10.53%、肺炎5.26%。同时发现呼吸系统疾病真菌感染最高的为白色念珠菌,占68.42%,见表1。

2.2呼吸系统疾病发生真菌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

呼吸系统疾病真菌感染与年龄、抗生素应用、病程均具有明显关系,年龄越大、抗生素应用滥用、病程越长,患者发生真菌感染的几率越高(p

3讨论

呼吸系统疾病真菌感染会导致患者病情进一步加重,并导致气道严重病变,从而对临床诊治造成极大的困难。尤其是白色念珠菌会对细胞免疫造成抑制,同时具有较强的致病性,能够造成患者病情急剧恶化,甚至对其生命安全造成威胁。本研究中发现,导致呼吸系统疾病真菌感染的主要真菌就为白色念珠菌。同时本研究结果显示,呼吸系统疾病真菌感染与患者年龄、抗生素应用以及病程均具有密切联系。因此,临床对呼吸系统疾病诊治中,应当加强对真菌感染的预防,同时给予有效的实验室检查,具体如下:(1)临床医师严格掌握抗生素使用指征,大部分临床医生在应用抗生素时存在采用试验性用药、经验性用药或患者自主性用药等错误,严重破坏体内正常菌群生态平衡,这极易导致真菌感染的发生,因此,临床药师必须加强对抗生素使用指征的掌握,在对患者治疗中,应当根据各项辅助检查结果给予准确合理的抗生素,并指导患者严格按照医嘱服药。(2)临床医生必须重视细菌培养,大部分医师在临床治疗中,一般抗生素治疗无效时,仅仅考虑可能是抗生素使用种类不正确,而反复更换,没有给予感染菌谱的检验,从而导致真菌感染的发生率增加。因此,临床医生在抗生素治疗无效时,应当积极给予感染菌谱检验,从而明确抗生素使用[4-6]。(3)加强对激素的应用指征,目前,一些基层医疗单位因盲目追求治疗效果,而在临床治疗中任何疾病均给予激素类药物治疗,导致激素成为常规用药,因此,在临床中,必须加强对激素的应用指征的掌握,坚决杜绝激素滥用的出现[7-8]。

总之,老年患者、慢性病及抗生素滥用是导致呼吸系统疾病真菌感染的重要因素,临床应当加强预防,在诊断时给予积极有效的辅助检查措施,杜绝药物滥用,给予合理有效的治疗措施,从而确保治疗疗效,避免真菌感染的发生,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参考文献

[1]赵丽平,范洪,刘静.呼吸系统疾病发生真菌感染的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医药导报,2011,23(9):123-124.

[2]范洪,刘静.呼吸系统疾病发生真菌感染的病例分析[J].中国实验诊断学,2010,121(2):145-146.

[3]刘彦,张爱荣.临床真菌感染的回顾性分析[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1,26(1):137-138.

[4]袁彦丽,王静,冯羡菊.侵袭性肺部真菌感染85例临床分析[J].河南医学研究,2013,12(1):167-168.

[5]修连喜,林建红,罗腾火,等.我院院内真菌感染调查分析[J].中国药房,2012,34(9):45-48.

[6]杨晓霞,王治国,林燕青.医院内真菌感染临床观察[J].实用全科医学,2012,44(4):45-47.

[7]邓乃梅,马晓鸥.医院内真菌感染81例分析[J].齐鲁医学杂志,2012,33(6):55-57.

呼吸系统疾病的临床表现篇3

广西南宁市红十字会医院儿科,广西南宁530012

[摘要]目的探讨盐酸氨溴索治疗儿科呼吸系统疾病的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率。方法选择80例患有呼系统疾病患儿,分为两组。试验组采取盐酸氨溴索注射液治疗,对照组采取盐酸溴己新注射液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治疗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试验组40例患儿中,显效23例,有效15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5%,对照组40例患者中,显效20例,有效12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为80%,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出现1例患儿消化系统症状(恶心、呕吐等),出现皮疹1例,不良反应发生率5%,对照组出现3例消化系统症状,心率紊乱2例,不良反应发生率12.5%,p<0.05,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盐酸氨溴索注射液在儿科治疗患有呼吸系统疾病的儿童中疗效显著,且不良反应少,具有较大临床应用价值。

关键词盐酸氨溴索注射液;呼吸系统疾病;疗效;不良反应

[中图分类号]R7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742(2014)05(c)-0057-03

[作者简介]郑明(1977-),男,壮族,广西横县人,本科,主治医师,主要从事儿科临床工作,邮箱:476218086@qq.com。

由于身体发育尚未完全,免疫机制尚未完善,机体抵抗力较低,尤其在季节及温度变化大时,儿童患呼吸系统疾病发生率较高,该类患者在儿科中较为常见,为常见病、高发病[1]。患儿体质特殊、疾病发生率高,临床正确选择合适药物显得尤为重要[2]。临床治疗儿童呼吸系统疾病方式多样,可静脉滴注药物,也可选择雾化吸入方式,药物也逐渐多样化。盐酸氨溴索注射液属于治疗呼吸系统疾病中的常见用药,效果显著。为探讨盐酸氨溴索注射液对治疗儿科呼吸系统疾病的疗效,该研究将2012年1月—2013年1月该院收治的80例患呼吸系统疾病的患儿进行分组治疗,记录并观察注射氨溴索的试验组和不注射氨溴索的对照组的患儿的临床症状和不良反应,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该院收治的80例患有呼吸系统疾病患儿,患者年龄1.8~8.9岁,平均(6.7±2.5)岁,治疗前病程0.5~1.5d月,平均(0.8±0.1)d。80例患儿中,45例为男性,35例为女性,28例为新生儿肺炎,27例为小儿毛细支气管炎,25例为小儿支气管肺炎,所有患者均无心脏病等先天性系统性疾病。将80例患儿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对照组包括男22例,女18例,有11例新生儿肺炎患儿,19例小儿毛细血管支气管炎患儿和10例小儿支气管炎患儿;试验组包括男23例,女17例,有17例新生儿肺炎患儿,8例小儿毛细血管支气管炎患儿和15例小儿支气管炎患儿.两组在年龄、性别、身体状况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

试验组给予盐酸氨溴索-伊诺舒(国药准字H20051604;产地:天津市南开区玉泉路96号)注射液治疗,静脉滴注,<2岁患儿,2次/d,7.5mg/次;<6岁患儿,3次/d,8mg/次;>6岁患儿,2次/d,15mg/次;对于呼吸窘迫患儿,以30mg/Kg计算药物总量,分2次静脉滴注。对照组:40例患儿在常规护理基础上,使用盐酸溴己新(国药准字H31022703;产地:上海市浦东新区金沪路879号)注射进行治疗,<6岁患儿,2~4mg/d,分2次给予;>6岁患儿,4~8mg/d,分2次给予。

1.3评定疗效标准

①显效:患者生命体征平稳,临床症状完全消失,体温恢复正常,无咳嗽、咳痰、喘息、呼吸困难、紫绀,听诊患儿肺部湿罗音消失;②患儿病情有一定程度改善,临床症状有一定程度改善,咳嗽减少,湿罗音减少,患儿接近正常;③患儿临床症状无改变,咳嗽、咳痰、呼吸困难未见减少,听诊患儿湿罗音未见减少,病情基本无恢复[2]。总体有效率=(显效人数+有效人数)/总人数×100%。

1.4统计方法

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2结果

2.1两组治疗效果比较

试验组40例患儿中,显效23例,有效15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5%,对照组40例患儿中,显效20例,有效12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为80%,经统计学分析,p<0.05,两组治疗效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2.2不良反应比较

试验组出现消化系统症状1例,皮疹1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0%;对照组40例患儿出现消化系统症状3例,心率紊乱2例,不良反应发生率12.5%,两组间不良反应发生率不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8,p<0.05)。

3讨论

盐酸氨溴索在儿科呼吸系统疾病中常用,对呼吸系统疾病疗效确切,该文中总体有效率95%,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研究结果表明,注射盐酸氨溴索治疗患儿呼吸系统疾病试验组的疗效(有效率为95%)显著高于使用盐酸溴己新治疗对照组的疗效(有效率为80%);试验组患儿在治疗过程出现的不良反应有消化系统症状和皮疹,观察组患儿还会出现息率紊乱的不良应,且试验组患儿的不良反应的发生率(5.0%)高于对照组(12.5%)。这意味着盐酸氨溴索对改善患儿的呼吸系统疾病有显著疗效,且不良反应的发生率较低,为临床上在研究治疗儿科呼吸系统疾病中提供了参考价值,值得临床推广使用。但本研究由于技术和采取的样本量较少的原因,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误差,影响试验的结果,为进一步得出精确的实验数据和结果,需规范操作和改进技术,并扩大样本量才能提高结果的可信度和结论的准确性。盐酸氨溴索在治疗儿科呼吸系统疾病中其发挥作用为分解多糖纤维成分而溶解黏液,降低痰液的粘稠度[3-4],并可刺激ii型肺泡上皮,增加表面活性物质的分泌,利于修复支气管上皮组织,同时盐酸氨溴索同时具有抑制粘液腺、杯状细胞合成酸性糖蛋白作用,使痰液粘滞度降低,可促进患儿排除痰液,同时抑制释放炎性介质,并可松弛支气管平滑肌;另外,盐酸氨溴索抗氧化作用较强,可抑制中性粒细胞产生H2o2J及溶酶体的释放[5],进而清除H-和HoCL,降低起到高反应性;其次,盐酸氨溴索具有较强的抗炎作用,主要机制为通过抑制肥大细胞、白细胞释放组胺类物质、白三烯等炎症物质,抑制嗜酸性粒细胞释放细胞因子。盐酸氨溴索抗氧化、抗炎作用可有效减少喘憋,增加肺泡通气量,使患儿呼吸状况改善,机体恢复。呼吸系统疾病就是在其盐酸氨溴索的多重作用的影响下达到治疗的效果。

儿童因其独特的机体特点,免疫能力低,易感染肺炎支原体、流感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腺病毒等,导致呼吸系统疾病,痰液分泌增多、粘稠。小儿支气管较为狭窄,咳嗽反射不完善,易导致粘稠痰液堵塞支气管造成呼吸道堵塞,进而呼吸困难,甚至导致呼吸衰竭,主要表现为咳嗽、咳痰、呼吸困难。呼吸系统疾病在儿童发病率较高,部分病情严重者表现呼吸窘迫综合症、呼吸衰竭,甚至心力衰竭,严重威胁患儿生命安全[7]盐酸氨溴索注射液有助于痰液的排除,可减少了机体内病毒数量,同时松弛支气管平滑肌,减轻其狭窄状况,可促进肺功能恢复,机体病情得到好转,免疫力也同时可提升。相关研究表明[8],盐酸氨溴索可应用于预防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症,作用较佳,且无肾上腺皮质激素的不良反应。

通过分析发现,盐酸氨溴索注射液治疗在取得较佳疗效同时,仍有不良反应出现,消化道系统症状的出现,虽例数较少,但表明对胃肠道仍有一定影响,我们临床治疗时,不仅关注其在病情改善作用,同时也应更加重视不良反应的出现,以保证患儿安全。综上所述,盐酸氨溴索可有效改善患儿呼吸系统疾病病情,同时具有不良反应少优点,具有重要临床价值,可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HoffmannG,wirleitnerB,FuchsD.potentialroleofimmunesystemactivation-associatedproductionofneopterinderivativesinhumans[J].inflammRes,2003,52:313-321.

[2]杨惠娣,徐彬.氨溴索的作用机制及临床应用[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10,22(1):4445-4446.

[3]洪芳.盐酸氨溴索注射液治疗儿科呼吸系统疾病的疗效观察[J].中国社区医师,2012,14(30):49-50.

[4]王亚文,付世龙.盐酸氨溴索在儿童呼吸系统疾病中的临床应用[J].中国中西医结合儿科学,2010,2(5):431-432.

[5]生公略.氨溴索止咳化痰疗效观察[J].临床肺科杂志,2009,14(9):1175-1176.

[6]肖兴仕.盐酸氨溴索在儿童呼吸系统疾病中的临床应用效果[J].求医问药,2012,10(9):149-150.

[7]高宏.盐酸氨溴索治疗呼吸系统疾病疗效观察[J].临床肺科杂志,2010,15(9):1319-1320.

呼吸系统疾病的临床表现篇4

【关键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呼吸训练;肺功能;影响

为进一步研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呼吸改善方法,改善患者肺功能,本院选取72例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进行临床研究,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本院2014年8月~2015年2月收治的72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符合临床关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诊断标准[1],经X线和Ct检查确诊,均行临床对症治疗。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6例。对照组中男22例,女14例,平均年龄(58.4±4.6)岁,平均病程(11.5±1.7)年;观察组中男21例,女15例,平均年龄(57.9±4.4)岁,平均病程(11.3±1.6)年。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对照组患者采用病房常规护理,包括病房基础护理、护理、饮食护理和心理护理等。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采用呼吸训练,主要内容包括:①缩唇呼吸法:患者处于端坐状态,将两手平放于膝盖上方使用鼻吸气,待屏息片刻用嘴呼气,呼气时缩唇轻闭,慢慢呼出气体,将膈肌抬高,最大限度的排出残气,保持吸气与呼气时间比为1:2,以1:4为最佳努力目标,3次/d;②腹式呼吸法:使患者处于平卧位或站位,采用吸气鼓腹、呼气缩腹方法进行呼吸训练,并在训练过程中尽可能保持胸部稳定,通过鼻部深吸气之后缩唇呼出,保持吸气与呼气时间比为1:2,3次/d;③全身呼吸法:使患者处于坐位状态,紧握双手,肘关节行屈伸运动,屈曲时深吸气,伸直时深呼气或通过展臂吸气-抱胸呼气,交替呼吸15次,2次/d,早晚各1次。

1.3观察指标观察比较护理前后两组患者肺功能改善情况和并发症情况,其中肺功能观察指标主要包括用力肺活量(FVC)、第1秒用力呼吸容积(FeV1)和FeV1/FVC(第1秒用力呼吸容积占用力肺活量的比值)等。

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

2结果

2.1两组患者肺功能指标比较护理前两组患者FVC、FeV1和FeV1/FVC等指标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两组患者各项肺功能指标水平与护理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两组患者并发症比较护理后,观察组中出现1例呼吸不畅和1例失眠,对照组中出现2例失眠;经临床对症处理后症状缓解;两组患者均未出现任何严重性并发症,不影响整理护理效果。

3讨论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属于呼吸系统疾病的一种,患者发病率和病死率均比较高[2],临床多表现为咳嗽、喘息、呼吸困难等症状,严重者可形成呼吸障碍,且对患者肺功能影响很大[3],影响患者的正常生活、工作。同时,大多数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即便经过临床治疗,改善了患者活动能力,提高了患者生活质量,但是大部分患者由于病程较长,肺功能仍呈进行性下降,病情恢复较慢并易反复,可引发多种并发症,尤以呼吸系统和肺功能并发症较为常见。所以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病房护理工作需以改善患者呼吸功能和肺功能为护理重点。

呼吸训练主要是指为保证患者呼吸道通畅,提高呼吸肌功能,促进排痰和痰液引流。训练方法包括腹式呼吸、缩唇呼吸和全身性呼吸等多种训练方法,主要适用于慢性支气管炎和肺气肿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以及肺结核和尘肺等慢性肺实质疾病患者,可有效改善患者肺部和支气管组织血液代谢,加强机体气体交换,对提高临床治疗效果,改善患者肺功能具有重要作用。为进一步研究呼吸训练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肺功能的影响,本院选取72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别采用两种不同护理方法进行临床研究,结果发现护理后观察组患者各项肺功能指标改善情况均优于护理前和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总之,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实施呼吸训练,患者呼吸系统和肺功能改善良好,并发症较少,实施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寿依群.肺俞穴经皮电神经刺激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肺功能及诱导痰肿瘤坏死因子-α浓度的影响.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14,36(9):705.

[2]杨秀荣.25-二羟维生素D3对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肺功能的影响.中华老年医学杂志,2014,33(12):1349.

呼吸系统疾病的临床表现篇5

方法:选择于2009年1月~2010年1月在我院治疗的120例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患者,给予穴位贴敷治疗,贴敷药膏由细辛、白芥子等制成,贴敷于背俞穴,并给予全面护理干预,3年为1个疗程,贴敷1个疗程后观察临床效果。

结果:贴敷1个疗程后,120患者显效49例,有效63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为93.3%(112/120)。

结论:穴位敷贴治疗慢性呼吸系统疾病临床效果良好,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穴位贴敷呼吸系统疾病护理干预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4.01.340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1-0239-02

随着对中医疗法的发掘,穴位贴敷以其效著价廉的优点受到了广泛关注,各医院也纷纷将穴位贴敷用于呼吸系统疾病的治疗中,并取得了良好的反响。“扶正祛邪”能改变患者内环境,中药穴位贴敷治疗呼吸系统疾病能够取得满意的疗效[1]。我院对120例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患者实施穴位贴敷治疗,并给予全面护理干预,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做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于2009年1月~2010年1月在我院治疗的120例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患者,其中男74例,女46例,年龄9~85岁,平均43.2±11.9岁。疾病类型:慢性支气管炎47例,过敏性鼻炎30例,哮喘29例,阻塞性肺气肿14例。排除标准:①伴有严重心、肝、肾脏疾病者,皮肤感染者及过敏体质者;②糖尿病患者,使用激素治疗者及部分疾病发作期者如存在咳喘、发热等;③妊娠或哺乳期妇女慎用“冬病夏治”疗法。

1.2治疗方法。

1.2.1药膏贴敷。采用我院自制的贴敷药膏,成分为细辛、白芥子等,研磨成粉,用姜汁调制成药膏,敷贴于背部俞穴,包括心俞、膈俞及双侧肺俞。贴敷前擦净背部汗液,保持皮肤干燥清洁,避开损伤出,按摩5~6秒,待患者出现麻胀感后贴敷在穴位上。贴敷时间为每年夏季初伏、中伏与末伏的第一天,连续贴敷3年为1个疗程。

1.2.2护理方法。①贴敷前护理,告知患者冬病夏治与穴位贴敷治疗的方法、原理及注意事项,告知患者贴敷后出现的麻、痒等感觉时正常的,即使出现水泡也不会影响治疗效果;②贴敷护理,严密观察患者病情,采取无菌操作,根据患者的体质、年龄及对贴敷药膏的耐受性采取相应措施;③贴敷后护理,告知患者若贴敷后出现瘙痒感、灼热感,拿下药物即可,若烧灼疼痛明显且出现水泡,切勿直接用手抓,使其自行吸收小水泡,直径较大的水泡可在消毒后用无菌注射剂吸出渗出液,并用止痒粉、湿润烧伤膏涂抹在患处;④日常护理,告知患者以清淡饮食为主,禁食腥、辣食物,戒烟戒酒,禁食生冷,贴敷后5h内不要洗澡,注意保暖,治疗原发疾病,加强锻炼。

1.3疗效评价标准。分为显效、有效及无效。显效:临床症状完全消失或明显减轻。有效:临床症状减轻,冬季发作明显减少。无效:未能达到以上治疗效果。

1.4统计学方法。所有数据均使用SpSS14.0统计软件包分析处理,计数资料采用百分率(%)表示。

2结果

贴敷1个疗程后,120患者显效49例,有效63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为93.3%(112/120),见表1。

3讨论

贴敷是传统中医的特色疗法,冬病夏治是一大特色。呼吸系统疾病患者中冬重夏轻者多为阳虚体质[2]。夏秋季之交,人体阳气血脉最为旺盛,三伏养阳能够逐步改善患者的阳虚体质,使患者机体重新恢复阳气。

夏季伏天,外界阳气盛而人体阳气泄,是以阳盛于外而虚于内,宜养内虚之阳助生长之能[3]。冬病夏治讲究治疗时辰,午时是1天之中的阳中之阳,此时辰人体各穴位毛孔充分张开,能使药物最快的透过体表到达经络、内脏,产生放大效益。

慢性呼吸系统疾病以咳、痰、喘为主要临床表现,病程长,缠绵难愈[4],而大量抗生素的使用易导致耐药菌产生及增加霉菌的发病率,极大的增加了患者的经济负担和肉体痛苦。冬病夏治蕴含了祖国医学的精华,采用内服外治相结合的办法,综合物理治疗与药物治疗,具有安全性高,不良反应少的明显优势。

从本次治疗的结果来看,120例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3.3%,效果较为理想,因此,我们认为穴位敷贴是治疗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的有效方法,值得临床推广。需注意的是,贴敷治疗也需注意以下几点:①严重心肺功能不全者、肺部感染急性期者不宜贴敷;②贴敷期间要清淡饮食,避免空调、风扇直吹,保持心情舒畅;③贴敷治疗过程中出现的发痒、发热是正常现象,若出现大体积水泡,可请专科医生处理,有研究认为,存在局部反应的患者治疗效果更佳;④贴敷治疗是治本方法,起效较慢,短期内若疗效不明显,还应当耐心等待。

参考文献

[1]叶志伟.冬病夏治穴位敷贴治疗支气管哮喘临床观察[J].湖北中医杂志,2012,34(09):73-73

[2]李娜,徐晓红,王莹.四子散热敷治疗慢性支气管炎病人的护理[J].全科护理,2010,8(09):789-790

呼吸系统疾病的临床表现篇6

关键词:盐酸氨溴索注射液;两种途径;儿科呼吸系统疾病;静脉滴注;雾化吸入

盐酸氨溴索注射液[1-2]适用于伴有痰液分泌不正常及排痰功能不良的急慢性肺部疾病,临床上广泛应用于呼吸系统疾病的治疗。盐酸氨溴索注射液在临床上主要有两种给药途径,静脉滴注和雾化吸入,这两种给药方式各有优缺点,国内钟志远[3]吴宗跃[4]等报道认为盐酸氨溴索注射液静脉滴注治疗儿科呼吸系统疾病效果比较好,而栾小英[5]等则认为盐酸氨溴索注射液雾化吸入治疗儿科呼吸系统疾病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为了探索盐酸氨溴索注射液两种不同给药途径治疗儿科呼吸系统疾病的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我们对两种不同给药途径进行了对照研究,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4年3月-2014年12月就诊的166例患儿,纳入标准:临床诊断为毛细支气管炎或支气管肺炎[6]的患儿。排除标准:有先天性心脏病等先天疾病者;资料不完整者;家属不合作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其中观察组83例,男性46人,女性37人,年龄1~8岁,平均(3.7±1.6)岁,病程2~7天,平均(4.2±1.4)天,毛细支气管36例,支气管肺炎47例;对照组83例,男性44人,女性39人,年龄1~9岁,平均(3.6±1.5)岁,病程2~8天,平均(4.3±1.2)天,毛细支气管34例,支气管肺炎49例。两组性别、年龄、病程、疾病种类等因素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所有患儿家属对本研究均知情并同意。

1.2治疗方法

两组患儿均给予相应的抗感染治疗,辅以退热、止咳、平喘等对症处理和支持治疗。观察组患儿在此基础上给予盐酸氨溴索注射液(国药准字H20094223,云南龙海天然植物药业有限公司生产)静脉滴注治疗,年龄>7岁用量为20mg/次,一天2次,3~6岁,用量为9mg/次,一天3次,年龄<3岁,用量为6mg/次,一天2次,连用1周;对照组患儿在此基础上给予盐酸氨溴索注射液(同上)加10mL生理盐水雾化吸入治疗,年龄>7岁用量为20mg/次,一天2次,3~6岁,用量为10mg/次,一天3次,年龄<3岁,用量为5mg/次,一天2次,连用1周。治疗一周后观察两组疗效,一周后治疗效果不纳入本研究观察范围。

1.3疗效评价标准

疗效分为显效、有效和无效[3],显效:患儿咳嗽、咳痰、哮喘、呼吸困难等症状消失,并且肺部干湿啰音等病症情况全部消失,经过X线检查患儿肺部情况良好,呼吸系统的病情恢复正常,药物造成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很低。有效:患儿咳嗽、咳痰、哮喘、呼吸困难等症状有一定的缓解,呼吸系统的病情有一定的恢复,药物造成的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无效:患儿咳嗽、咳痰、哮喘、呼吸困难等症状并未有好转,呼吸系统的病情无恢复,药物有一定的不良反应。总有效率为有效率和显效率之和。

1.4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采用SpSS11.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百分率表示,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儿疗效比较

治疗1周后临床疗效比较。观察组显效63例,有效18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7.59%;对照组显效55例,有效19例,无效9例,总有效率为89.16%。两组总有效率比较(χ2=4.771,p=0.0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治疗后两组患儿在咳嗽咳痰、哮喘、呼吸困难、啰音消失时间比较

观察组患儿的咳嗽咳痰、哮喘、呼吸困难、肺部啰音消失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患儿,两组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

2.3两组不良反应比较

观察组主要不良反应是腹痛腹泻2例(2.41%)、恶心呕吐7例(8.43%)、食欲低下8例(9.64%);对照组主要不良反应是腹痛腹泻3例(3.61%)、恶心呕吐9例(10.84%)、食欲低下11例(13.25%);比较两组不良反应各条目无差异,均未特殊处理,不影响治疗。

3讨论

小儿特别是婴幼儿呼吸道[7]官腔相对狭窄,纤毛运动能力较差,黏膜柔嫩,血管丰富,容易因感染而充血、水肿,分泌物增加,加上小儿咳嗽反射和呼吸道平滑肌收缩功能较差,导致呼吸道阻塞。盐酸氨溴索[8-9]又名氨溴醇,为溴已新体内的代谢物,其不仅能直接与支气管黏膜腺体结合,促进释放黏膜溶酶体,降解痰液中的黏多糖,还能抑制黏液腺体和杯状细胞中的酸性糖蛋白的合成,降低痰液黏度;同时盐酸氨溴索具有增加肺泡表面活性物质合成和促进纤毛摆动频率的功能,从而有利于痰液的排出,保持肺泡和气管通畅,是目前治疗小儿呼吸系统疾病应用最广泛的祛痰药物之一。本研究结果提示,两组患儿均无严重不良反应,较为安全,与国内研究一致[10];观察组患儿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儿,采用盐酸氨溴索注射液静脉滴注治疗小儿呼吸系统疾病的给药方法明显优于雾化吸入的方法,且患者的咳嗽咳痰、哮喘、呼吸困难、肺部啰音消失时间均短于对照组患儿,与国内研究结果相仿[3-4]。究其原因,可能为采用静脉滴注的方式药物将直接进入血液循环系统,采用雾化吸入则是药物进入呼吸系统,药物同时通过皮肤黏膜上的毛细血管吸收进入血液。雾化吸入方式药物最终吸收进入体内的量相对静脉滴注要少一些。因此,在儿科临床工作中,治疗儿科呼吸系统疾病应用盐酸氨溴索注射液时,推荐给药途径为静脉滴注。

参考文献

[1]江澜.何江.盐酸氨溴索注射液雾化吸入治疗迁延性咳嗽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2014,12(19):254-255.

[2]石琳.老年支气管炎急性发作采用注射液盐酸氨溴索治疗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2014,12(24):165-166.

[3]钟志远,丁蓉芳.盐酸氨溴索注射液不同给药途径治疗儿科呼吸系统疾病的疗效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5,13(2):195-196.

[4]吴宗跃.盐酸氨溴索注射液治疗儿科呼吸系统疾病的疗效观察[J].中国实用医药,2014,9(5):176-177.

[5]栾小英.盐酸氨溴索注射液治疗儿科呼吸系统疾病的疗效研究[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4,8(18):147-148.

[6]桂永浩.小儿内科学高级教程[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14:210-213.

[7]何兆红.盐酸氨溴索注射液治疗儿科呼吸系统疾病的疗效观察[J].临床合理用药,2014,7(9):51-52.

[8]仲亮晓,陈廷雷.阿奇霉素联合盐酸氨溴索注射液治疗小儿支原体肺炎的临床疗效[J].中国实用医药,2014,9(12):132-133.

[9]李慧.盐酸氨溴索应用于小儿支气管肺炎的临床疗效[J].中国实用医药,2014,9(10):172-173.

呼吸系统疾病的临床表现篇7

【关键词】呼吸内科;临床实习;pBL教学法

中图分类号R197.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4-6805(2016)19-0153-03

doi:10.14033/ki.cfmr.2016.19.085

pBL是一种通过多种学习途径的整合,重视学习主动性,并将解决问题作为中心,以病例为核心展开讨论的新型教学方法[1-2],目前这一教学方法在国外医学院的教学中已得到了普遍应用,且近年来我国诸多医学院校也引入了这一教学方法[3],但其在临床实习教学中的应用还较为少见。呼吸系统疾病是学生在内科疾病学习中接触最早的系统性疾病,要求理论和实践密切结合,本科生在呼吸内科展开临床实习时,应以充分利用短暂的实习时间掌握相关知识及操作技能为重点[4]。基于此,笔者所在医院对部分呼吸内科临床实习生尝试性引入pBL教学法,取得了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1月-2015年1月在呼吸内科实习的本科生

60名,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名。对照组中男19名,女11名,年龄21~26岁,平均(24.0±2.5)岁;观察组中男20名,女10名,年龄21~27岁,平均(24.5±2.3)岁。两组学生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对照组对照组仍以传统教学法展开临床实习,即用“师傅带徒弟”方法,学生看、学、问,老师帮、传、带,学生通过模仿、反复训练进行学习。

1.2.2观察组观察组以pBL教学法展开临床实习,措施为以下几方面:(1)患者准备:结合住院患者基本情况,为学生介绍呼吸内科某种疾病的患者1名,由学生轮流展开病史主询、查体,其他学生可随时补充。要求每位学生均展开问诊、查体、病历书写。(2)问题提出:老师在查看病史后结合患者情况进行提问,如初步诊断为何种疾病、有何依据、需做哪些辅助检查、对患者作何处理、疾病预后如何等。(3)学生自学:学生根据自身基础知识对病案要点展开对照,并主动总结需学习、了解的内容,然后借助互联网、校园网、图书馆、教科书等多种途径对相关资料进行收集、整理,组内可展开各种形式的讨论。(4)师生总结:完成讨论后向学生发放表单,表单中的内容为老师认为学生应从病案中学到的内容,由学生将自己的总结与表单展开对照。(5)实施细节:通常在2~3d内,完成对某一种疾病病案的教学,之后为学生展开另一种疾病的教学,循环往复,在实习期内将呼吸内科常见疾病、危重病相关内容学习完毕。

1.3观察指标

两组学生在进呼吸内科临床实习的第1天,均进行摸底考试。学生实习时间为1个月,实习结束后进行出科考试,考核内容包括基础理论、病例分析、病历书写、技能操作,同时以不记名调查问卷形式调查学生对教学效果的反馈。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7.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采用字2检验。p

2结果

2.1两组学生摸底及出科考试成绩比较

两组学生摸底考试时成绩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出科考试时观察组基础理论、病例分析、病历书写、技能操作等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2.2两组学生教学效果比较

观察组认为临床实习教学课可激发学习主动性、提高自主学习、促使知识横向联系能力、提升分析解决问题能力、提高沟通表达能力的比例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呼吸内科专业基本技能涉及的内容较多,且多数患者为老年人,其体质较差、反应慢、病情变化快,需及时发现患者病情变化,做出正确诊断并尽快明确检查方案,从而为患者拟定有效、经济、合理的治疗方法[5-6]。呼吸内科临床实习是每一位临床医学生必须参与的课程,而在实习过程中,如何对学生在校学到的理论知识、临床技能等予以加强,提升教学效果及效率,是每一位临床带教老师需认真思考的问题[7-8]。

在临床实习过程中,传统教学方法存在一个致命问题,即教学过程和临床工作程序并不相符,而且学生是通过“模仿”展开学习,这对于提升实习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效果并不理想[9]。pBL教学法在上世纪八十年代被引入我国医学教育中,其是以问题作为基础的一种教学方法,主要目的是促使学生通过主动分析和解决问题而获取相关知识[10-11],其对学生的主体性更为重视,可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挖掘学生潜能,使其主动积极地分析和解决问题[12]。笔者所在科室展开临床实习带教时,为观察组采取pBL教学法教学,将呼吸内科中的病例作为病案,在老师提出问题前提下由学生结合自身基础知识,主动收集相关资料,并尝试做出诊断并拟定治疗方案,之后为学生提供相应的知识总结性表单,让学生将自身收获与表单对比,从而查漏补缺,进一步提升自己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本次研究结果显示,对照组、观察组在展开临床实习之初的摸底考试中,考试成绩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出科考试时,观察组学生基础理论、病例分析、病历书写、技能操作等各项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综上所述,在呼吸内科临床实习中,以pBL教学法展开带教工作,有助于提高学生对问题分析、解决的能力,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赵永琴.浅谈护生临床带教工作体会[J].中外医学研究,2014,12(25):149-150.

[2]伊洪莉,王怀远,张萌,等.临床教学路径在呼吸内科护生带教中的实施[J].护理研究:中旬版,2013,27(11):3690-3691.

[3]赵大海,郑凌,马长秀,等.pDCa循环在呼吸内科临床带教中的应用[J].安徽医药,2013,17(12):2186-2187.

[4]余静.多元化教学方法在呼吸内科护理带教中的应用体会[J].内蒙古中医药,2014,33(23):114.

[5]李盼盼,吴晶,徐艳.双轨教学法在呼吸科护生带教中的应用[J].贵阳中医学院学报,2014,36(6):154-156.

[6]何文芳,吕聪燕,赵梁燕.临床教学路径在呼吸内科护生带教中的效果评价研究[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5,7(2):92.

[7]李春勇.老年呼吸内科感染的因素及预防[J].中外医学研究,2013,11(26):146-147.

[8]任涛.pDCa循环法在呼吸内科临床带教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5,3(6):94-95.

[9]吕小川.呼吸内科护理带教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及解决对策[J].亚太教育,2015,7(21):96.

[10]孙娟,李君,费霞.清单式教学管理在呼吸内科护理临床带教中的应用[J].医学美学美容:中旬刊,2015,24(5):14.

[11]杨雅芳.pBL联合LBL教学法(双轨教学法)在呼吸内科护生带教中的效果观察[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5,23(19):106-108.

呼吸系统疾病的临床表现篇8

通讯作者:余卫林

【摘要】目的探讨呼吸内科患者肺部真菌感染发病的易患因素、临床特征和治疗方法。方法分析2004年5月~2007年4月呼吸内科60例肺部真菌感染患者的资料。结果呼吸内科肺部真菌感染率为2.8%。主要易患因素有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糖皮质激素和低蛋白血症等。肺部真菌感染的临床表现无特异性,病原菌以白色假丝酵母菌为主。结论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糖皮质激素、营养不良、放化疗等因素是呼吸内科肺内真菌感染的易感因素。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呼吸内科真菌感染的常见基础疾病,白假丝酵母菌是主要的病原菌,临床上应予以重视。

【关键词】真菌感染;易患因素;临床特征;治疗

当前呼吸内科病房感染率由于各种原因呈现越来越高的趋势,感染的菌种也日趋多样化,给临床防治工作造成了很大的困难。感染菌种中的真菌和细菌并不相同,而感染率由其结构特性决定。如在结构方面,真菌有遗传必需的染色体和真正的细胞膜与细胞核,在发生感染的情况下,它会以非常快的速度传播,并且很难寻找到其病因。同时真菌的致病性、患者的免疫状况以及环境条件与机体之间的关系决定了真菌的感染情况,机体免疫功能低下或菌群失调类型的感染者居多[1]。据相关资料统计,由于应用一些细胞毒药物、抗生素和糖皮质激素,造成了肺部真菌感染患者数量的不断增加[2]。在所有内脏真菌感染病例中,呼吸系统真菌感染者数目最多。针对呼吸内科患者肺部真菌感染的情况,本文探讨了感染发病的易患因素、临床特征和治疗方法。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本院呼吸内科在2004年5月~2007年4月期间,收治患者2106例,依照《侵袭性肺部真菌感染的诊断标准与治疗原则》确定肺部真菌感染的诊断标准,确诊肺部真菌感染患者60例,年龄40~80岁,平均(64.2±5.3)岁,其中男38例,女22例。

1.2研究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对确诊为肺部真菌感染的60例患者的病史资料、临床特征、易感因素和治疗措施进行总结。

1.3治疗方法针对基础疾病和原发疾病,60名患者同时使用伊曲康唑、氟康唑等抗真菌药积极配合治疗。

1.4疗效评定标准肺部阴影完全吸收为治愈;肺部阴影未完全吸收但症状稍微减轻为良好;症状与阴影无任何变化为无效;阴影明显扩大,症状加重为恶化[3]。

2结果

本院呼吸内科真菌感染患者占呼吸内科患者总数的2.8%。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广谱抗生素、放化疗、营养不良等是真菌感染的主要易感因素。其中31例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所占总数比例为51.7%。在呼吸内科肺部真菌感染的基础疾病中,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最常见,占呼吸内科肺部真菌感染50%的主要病原菌为白假丝酵母菌。

2.1呼吸内科肺部真菌感染患者的年龄分布状况发生肺部真菌感染的危险性随着年龄增长而增加。在60例肺部真菌感染患者中,年龄40~80岁,平均(64.2±5.3)岁。在60名患者中,有46例为60岁以上的患者,所占总数的比例为76.7%。

2.2呼吸内科肺部真菌感染的易感因素与基础疾病主要易感因素中,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占73.3%;糖皮质激素占58.3%;低蛋白血症占48.3%;放化疗占18.3%。其中31例患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占51.7%。60例患者中呼吸内科肺部真菌感染的易感因素和基础疾病情况分别如表1、表2所示。

表1呼吸内科肺部真菌感染易感因素情况(n,%)

表2患有肺部真菌感染的患者所患基础疾病情况(n,%)

2.3呼吸内科肺部真菌感染的病原菌占呼吸内科肺部真菌感染的50%的主要病原菌为白假丝酵母菌,其次有曲霉菌等病原菌。

3讨论

据统计,真菌感染的患者随着广谱抗生素的广泛应用正在不断的增多。对于患者流量非常大的呼吸内科,情况更为严重。解决此类问题的难点还在于一点,那就是广谱抗生素的无节制使用。

资料表明,患者肺部真菌感染的常见因素是由于长期应用广谱抗生素,另外易感人群以年龄较大者为主;另一易患因素是由于糖皮质激素的长期应用而导致的糖尿病。因此在呼吸内科患者治疗中应注意合理应用抗生素、糖皮质激素,防止医院内感染。肺部真菌感染可以各种疾病为基础而发生,其中以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最为多见。

对于肺部真菌感染,早期诊断比较困难,因肺部真菌感染的临床表现无特异性。占呼吸内科肺部真菌感染二分之一的白假丝酵母菌是肺部真菌感染的主要病原菌。主要通过临床表现结合影像学表现等进行临床诊断,在治疗原发病的同时,使用抗真菌药进行临床治疗。针对真菌感染的治疗,目前的药物主要有三唑类和多烯类,如伊曲康唑、伏立康唑、氟康唑和5-氟尿嘧啶、两性霉素B和制霉菌素等,但应避免长期使用此类药物。科学合理的方法是静卧休息,高热量、高蛋白饮食,从根本上解决肺部真菌感染的关键是积极控制原发疾病的发生和恶化[4,5]。

综上所述,呼吸内科肺内真菌感染的易感因素有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广谱抗生素、放化疗和营养不良等。在临床上应予以重视的是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呼吸内科真菌感染的常见基础疾病,白假丝酵母菌是主要的病原菌。

参考文献

[1]赵学会,冉斌,庞先琼,等.120例肺部真菌感染的临床分析.西部医学,2009,21(8):1360-1360.

[2]库尔曼哈孜.肺部真菌感染的临床分析.中华现代内科学杂志,2009,6(2):144.

[3]中华内科杂志编辑委员会.侵袭性肺部真菌感染的诊断标准与治疗原则(草案).中华内科杂志,2006,45(8):697-700.

[4]唐小葵,江程澄,吴亚梅.呼吸系统疾病患者院内肺部真菌感染的临床分析.重庆医科大学学报,2005,30(4):607-609.

呼吸系统疾病的临床表现篇9

【摘要】总结以往和糖皮质激素在呼吸系统中的临床应用有关的文献资料,归纳总结,进一步探讨分析糖皮质激素在呼吸系统中的应用情况,为临床中在治疗呼吸系统疾病中使用糖皮质激素提高依据和指导。

【关键词】呼吸系统疾病;糖皮质激素;临床应用

近年来,随着糖皮质激素治疗类风湿关节炎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以来,临床中其逐渐被广泛的应用。糖皮质激素具有多种生理功能,这样的活性物质可以对机体的各个脏腑器官的生理机能造成广泛的影响和作用,因此在临床使用中,掌握糖皮质激素的适应症,然后根据患者情况选取合适的激素制剂,制定合理的治疗使用药物方法包括药物剂量、疗效等对提高疾病的治疗效果,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笔者通过对以往文献资料的总结归纳,分析糖皮质激素在临床中治疗呼吸系统疾病中的使用情况,现将分析报告如下。

1糖皮质激素类药物简介

糖皮质激素(glucocorticoid)是由肾上腺皮质中束状带分泌的一类甾体类代谢调节激素,主要为皮质醇(cortisol),其具有调节糖、脂肪和蛋白质等物质的合成和代谢的作用,同时还具有抗炎、抗内毒素、抑制免疫、抗过敏、抗休克影响血液和造血系统等作用。其主要的生理作用包括有:升高血压、负氮平衡、促进脂肪分解及重新分布、影响核酸代谢、水钠潴留及低K+、Ca2+。人体内糖皮质激素的分泌主要是受下丘脑-垂体前叶-肾上腺皮质轴的调节。根据药物血浆半衰期的不同可以将糖皮质激素类药物分为长、中、短三类。长效激素类药物包括地塞米松、倍他米松等,中效激素包括强的松、强的松龙、甲基强的松龙,短效激素包括氢化可的松、可的松。糖皮质激素类药物在临床中主要应用于肾上腺皮质功能不全的替代疗法、严重感染、休克、防止某些炎症的后遗症、自身免疫性疾病、过敏性疾病和器官移植、血液病和皮肤病等疾病的治疗[1]。糖皮质激素类药物在使用过程中引起的不良反应较多,包括医源性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症、诱发或者加重感染、消化系统并发症、骨质疏松、延缓伤口愈合、延缓生长、肾上腺皮质萎缩和功能不全、反跳现象、神经精神异常和白内障、青光眼等不良反应,在临床中应引起注意。

2糖皮质激素在呼吸系统疾病中的应用

2.1危重哮喘:儿童危重哮喘患者主要表现为严重的低氧血症、呼吸肌疲劳、呼吸性酸中毒、意识障碍等症状,常规的药物无法缓解症状。糖皮质激素对呼吸道炎症反应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同时还能降低气道高反应性、增强纤毛的清除功能、提高支气管β2受体对激动剂的敏感性,从而可以有效的改善危重哮喘。临床应用研究表明[2],通过全身给药的方式可以加快危重哮喘表现症状的缓解速度,有效的控制危重哮喘的表现症状,降低疾病死亡率。因此,在临床治疗中应及早的选取合适的糖皮质激素,一般选取起效快、短效的药物,其中氢化可的松和甲泼尼龙较为常用。给予患者静脉注射4~8mg/kg的氢化可的松或1~2mg/kg的甲泼尼龙,每隔4~6h注射一次,24h内患儿的病情便可以得到有效的缓解,激素药物应在哮喘症状缓解之后逐渐减量停用。而对于病情较为严重,24h内病情未能缓解者,可以延长治疗时间,但连续使用激素类药物的时间一般不超过7d,同时应注意将药物的使用剂量进行调整。临床中一般不使用长效激素药物地塞米松,主要是因为其对内源性皮质醇分泌抑制力强,且在进入人体之后需要经过肝脏代谢才能使药物的活性表现出来,因此其效较慢,不作为危重哮喘的首选药物[3]。给予药物时,可以通过吸入的方式吸入大剂量的糖皮质激素,但对于病情危重的患者,吸入可能会引起气道痉挛阻塞,使不能确定其治疗效果,因此一般通过全身给药的方式。

2.2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是指由心源性以外的各种肺内外致病因素引起的呼吸衰竭,包括急性的、进行性的和缺氧性的呼吸衰竭。目前对其发病机制的研究尚处于不完全清楚的状态,多数学者认为aRDS的发病机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炎症反应的失控。目前,临床中糖皮质激素是具有高效的抗炎作用,且其作用显著、非特异性,因此理论上可以说明糖皮质激素对aRDS的发生和发展会起到一定的控制作用。然而在临床医学研究表明,大剂量、短疗程的糖皮质激素对aRDS的预防和早期治疗有良好的效果,如使用30mg/(kg•d)的甲泼尼龙1~3d后可以用于预防和早期aRDS的治疗,研究表明均有效,且增加了感染的发生率[4];中效剂量、长效疗程的糖皮质激素可以治疗中晚期的aRDS,国外研究表明,中效剂量的长效疗程药物可以提高患儿的存活率,改善其肺功能。

2.3支气管肺发育不良: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pD)多发生于早产儿,常常由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继发引起,和氧毒性及机械气压伤等因素有着密切的关系。疾病确诊之后便使用激素药物进行治疗,一般使用地塞米松静脉注射,起始剂量为0.5mg/(kg•d),每3d减量,疗程为3d~3周。使用激素类药物时应选择最小的有效量,从而缩短使用激素药物的时间,吸入给药的疗效不确切,且不能降低BpD的发病率,但是其可以减少全身给药引起的不良反应和用药剂量。

3小结

糖皮质激素还可以应用于儿童特发性间质性肺炎、费结缔组织病、重症肺炎等疾病。然而不论治疗哪种疾病,都应严格控制糖皮质激素药物的剂量、用药时间和种类,尽可能的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参考文献

[1]周涛,樊寻梅.糖皮质激素与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J].临床儿科杂志,2005,23(1):18-20.

[2]张伟强.呼吸指数对慢性肺心病急性加重期呼吸衰竭患者临床意义的评估[J].四川医学,2009,30(10):1565-1567.

[3]钱素云.糖皮质激素在呼吸系统危重症中的应用现状[J].中国小儿急救医学,2007,14(6):469-473.

[4]杨生岳,冯恩志,祁玉曙,等.高原地区老年慢性肺心病重度急性加重期患者糖皮质激素的应用[J].中华老年医学杂志,2003,22(2):69-73.

呼吸系统疾病的临床表现篇10

【关键词】纤维支气管镜;有创加无创机械通气;序贯治疗;老年严重呼吸衰竭

observationoftheCurativeeffectofFiberBronchoscopeCombinedwithinvasiveandnoninvasivemechanicalVentilationSequentialtherapyforagedCopDwithSevereRespiratoryFailure/ZHanGGuang-rong,ZHonGXiao-lan.//medicalinnovationofChina,2015,12(24):050-052

【abstract】objective:toexploretheclinicaleffectoffiberbronchoscopecombinedwithinvasiveandnoninvasivemechanicalventilationsequentialtherapyforagedCopDwithsevererespiratoryfailure.method:100elderlyCopDpatientswithsevererespiratoryfailureinourhospitalwereselectedfromapril2013toFebruary2015astheobservationobjects,theywererandomlydividedintocontrolgroupandexperimentalgroup,50casesineachgroup.thecontrolgrouppatientsreceivedadjuvant-controlledmechanicalventilationtherapy,theexperimentalgroupreceivedfiberopticbronchoscopycombinedwithinvasiveandnon-invasivesequentialmechanicalventilationsequentialtherapy,theclinicalcurativeeffectoftwogroupswerecompared.Result:theclinicaltreatmentoftotaleffectiverate,clinicalobservationindexesandbloodgasanalysisindexesofexperimentalgroupweresignificantlybetterthanthecontrolgroup,thedifferenceswerestatisticallysignificant(p

【Keywords】Fiberopticbronchoscopy;invasiveandnoninvasivemechanicalventilation;Sequentialtherapy;elderlypatientswithsevererespiratoryfailure

First-author’saddress:XinjiangHabaheCountypeople’sHospital,Habahe836700,China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5.24.018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是一种具有气流阻塞特征的慢性支气管炎和/或肺气肿,这类疾病很容易进一步转变为肺心病以及呼吸衰竭等常见的慢性呼吸系统疾病,而这类疾病与各种外界因素如有害颗粒、气体等发生炎症变异反应有关,很容易使致残率以及病死率升高,也是较为危险的一类呼吸系统疾病。随着空气雾霾的加重,以及吸烟的人群日益升高,截止到2014年,据全球不完全统计,引发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患者40岁以上的发病率已经高达10%,而在2004年发病率仅为2%[1]。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其主要临床表现最突出的为在患者进行运动后会出现明显的气喘,以及经常咳嗽、咳痰,并且随着病情的拖延会产生逐渐恶化的情况,同时由于慢性阻塞性肺病合并呼吸衰竭的几率极大,因此被世界卫生组织定位世界第4大危险疾病[2-3]。而慢性阻塞性肺病在当今临床治疗中仍不甚理想,较为直接的方法如气管切开,气管插管等,虽效果立竿见影,但患者痛苦感明显,同时很容易造成感染等并发症,而进行呼吸机的治疗,很容易造成患者对其的依赖感以及脱机呼吸困难等并发症。因此在慢性阻塞性肺病的发病特点中,气道狭窄是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主要的病理特点,其中发病诱因主要是因吸烟或其他刺激呼吸道等危险因素引发炎症从而引起了外周呼吸道壁损伤,由此反复引起恶性循环。尽管机体的修复机制仍不十分清楚,但普遍认为修复过程的失调可导致组织结构和功能异常的气道重构Bitmap无创机械通气治疗,有效改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呼吸衰竭患者的肺通气量、缺氧和Co2潴留,使患者的呼吸衰竭症状明显改善,生活质量明显提高。本文笔者选取本院2013年4月-2015年2月间收治的100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患者进行分组治疗分析,探讨使用Bipap无创通气治疗效果,具体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次医学研究选择本院2013年4月-2015年2月间收治的100例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严重呼吸衰竭患者为观察对象,男60例,女40例;患者年龄62~78岁,平均(72.5±6.5)岁;病程1~12年,平均(6.5±3.2)年。所有观察对象均存在呼吸加快、气促、咳黄色痰等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结果证实:30例存在双侧片状阴影,70例存在单侧片状阴影。通过随机分组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各50例,且两组观察对象基本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CopDⅡ型呼吸衰竭诊疗标准所有患者经临床病史、体征、X线、实验室检查后,均符合CopD标准,即意识障碍不严重,nippV治疗禁忌证不明显,没有大量气道脓性分泌物,血流动力学无持续性改变,消化道无活动性出血,误吸可能性小;符合呼吸衰竭标准,即患者呼吸频率>24次/min,无吸氧情况下患者的pao255mmHg,pH

1.3方法两组观察对象均按照其药敏检查结果接受相应的抗生素治疗,反复实施深部痰培养实验,定期接受肝肾功能和三大常规检查,以及动脉血气分析检查,动态监测生命体征指标,同时接受扩张支气管、引流气道分泌物、祛痰和抗感染等常规治疗。

对照组在此基础上接受辅助―控制机械通气(瑞典哈美顿公司,伽利略兼容兼压型)治疗,如果患者肺性脑病症状在36h内显著改善,则改为同步间歇指令通气加压力支持方式治疗,按照患者的血气分析情况和通气状况,适当调整吸氧浓度,在其peep水平90%以上。

1.4观察指标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paCo2、pao2和pH值等切换时间窗时的血气分析指标情况,以及住院时间、感染控制窗出现时间、呼吸衰竭纠正时间、总机械通气时间和有创机械通气时间等临床观察指标情况[2-3]。

1.5疗效评定标准有效:指患者临床治疗后,肺部X线片检查证实炎症阴影明显缩小,血气分析指标恢复正常,实验室检查结果证实白细胞计数明显降低,肺部音明显减少,体温完全正常,呼吸障碍、咳痰、咳嗽等临床症状显著减轻或是完全消失;无效:指患者临床治疗后,未达到上述临床诊断标准,甚至有所加重或是死亡[4]。

1.6统计学处理使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使用(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使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法对数据进行比较分析,计数资料使用字2检验,以p

2结果

2.1两组的观察指标比较试验组临床治疗后的住院时间、感染控制窗出现时间、呼吸衰竭纠正时间、总机械通气时间以及有创机械通气时间等观察指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临床观察指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比较试验组的临床治疗有效率为66%,对照组的临床治疗有效率为40%,两组的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表2两组的临床治疗效果比较例(%)

组别有效无效死亡

试验组(n=50)33(66.0)10(20.0)7(14.0)

对照组(n=50)20(40.0)15(30.0)15(30.0)

字2值5.78080.85332.8555

p值0.05

2.3两组的血气分析指标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paCo2与pao2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的指标均有显著改善,且试验组治疗后paCo2与pao2显著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8.006,p=0.000;t=11.758,p=0.000),见表3。

表3两组患者的血气分析指标比较(x±s)mmHg

组别时间paCo2pao2

试验组(n=50)治疗前68.9±6.855.9±4.3

治疗后42.8±4.3*86.1±5.4*

对照组(n=50)治疗前69.2±7.255.6±3.3

治疗后50.3±5.375.8±2.2

*与对照组比较,p

3讨论

慢性阻塞性肺病是呼吸内科常见的多发性疾病,但该疾病由于病程长,治疗效果不理想,因此,严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严重患者会直接影响到日常生活质量[6-7]。由于引发慢性阻塞性肺病的病因尚未明确,据临床统计其病因可以分为身体体质因素和环境影响因素两大类[8]。身体体质因素主要是抵抗力较弱的老人、孕妇以及婴幼儿,因各种诱因所引起的肺部发育不良或者病变从而引发慢性阻塞性肺病。环境因素主要是由于吸烟、化学物质的吸入以及粉尘过敏等引发肺部疾病而演变成为慢性阻塞性肺病[9-10]。在临床中,由于空气污染以及全球老龄化的问题,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日益增多,同时由于该疾病很容易并发呼吸衰竭疾病,因此多数患者在引发慢性阻塞性肺病的同时,会伴有呼吸窘迫以及水电解质紊乱。

慢性阻塞性肺病是引发呼吸衰竭的主要因素,因此,慢性阻塞性肺病并发呼吸衰竭使患者的机体不适感与心理压力均极大,对患者生存方面的不良影响极为突出,由于这两种疾病治疗方法尚无明显快速有效的方法,同时由于发病患者较多,其对本病的临床治疗需求极高,临床多是以达到改善肺功能状态,从而改善患者的供氧为主要治疗方法。另外,较多研究显示,此类患者存在肺通气及肺换气的异常,故其为监控疾病治疗效果的重要指标。另外,此类患者治疗过程中除气管需进行有效扩张以保证气流的通畅外,对于肺部功能状态的改善也是治疗的一个重点,故找到能改善此类患者肺通气及肺换气状态的药物极为重要。舒利迭是临床中用于呼吸道阻塞性疾病治疗的常用药物之一,其在慢阻肺导致的呼吸衰竭患者中的应用研究也并不少见,且研究多持肯定性,但是对患者的肺通气及肺换气等综合肺功能状态的影响研究却极为少见,而综合肺功能状态作为慢阻肺呼吸衰竭的重要评估指标,对其进行监测研究的价值较高。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是一种发生率较高的疾病,且大部分患者存在多种基础性疾病,自身营养状况较差,进而增加气道分泌物,诱发无力咯痰症状,这一现象的发生会导致患者出现呼吸道感染症状,进而诱发呼吸肌疲劳或是呼吸衰竭[6-7]。医学研究证实,纤维支气管镜联合有创加无创序贯机械治疗是一种较为有校的治疗技术,且临床疗效较为确切[8]。其主要原因在于,这一治疗技术能够为患者机体提供良好的氧气供给,控制通气功能障碍和肺部感染症状,解除痰液阻塞症状[9]。另一方面,控制好患者的肺部感染症状,呼吸肌疲劳和营养不良症状也能够快速改善,而机械通气辅助呼吸治疗,能够最大限度地降低再次助插管上机和撤机失败的发生率[10-11]。因此,有创与无创序贯治疗的机械通气模式,是一种较为理想的临床治疗措施[12-13]。由本次医学研究结果可知,试验组临床治疗的总有效率、临床观察指标以及血气分析指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

综上所述,纤维支气管镜联合有创加无创机械通气序贯治疗是一种较为理想的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严重呼吸衰竭临床治疗技术,有助于提高患者的临床疗效,缩短机械通气时间,避免病情的进一步恶化,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14-15]。

参考文献

[1]龙军成.床边纤维支气管镜联合机械通气治疗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严重呼吸衰竭的临床研究[J].中国医药指南,2013,11(11):619-620.

[2]宫莉,陈世雄,高宝安,等.床旁纤维支气管镜引导下经鼻气管插管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并发呼吸衰竭的临床研究[J].临床肺科杂志,2012,17(2):256-257.

[3]赵桂英.纤维支气管镜引导经鼻气管插管抢救慢性阻塞性肺疾病重症呼吸衰竭患者的应用价值[J].中外医学研究,2012,10(16):29-30.

[4]刘高华.纤维支气管镜吸痰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Ⅱ型呼吸衰竭疗效观察[J].临床医学,2012,32(2):106-107.

[5]陈大勇,李兆基,谢华文.纤维支气管镜在呼吸衰竭机械通气患者中的应用[J].广东医学院学报,2012,30(4):446-447.

[6]任佳亮,王慧琴,马建刚.气管镜辅助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的临床观察[J].临床肺科杂志,2012,17(11):1993-1995.

[7]陈坤,周宝银,张爱冠,等.有创-无创序贯机械通气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临床疗效分析[J].中国临床保健杂志,2012,15(1):62-64.

[8]王玮.序贯机械通气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严重ii型呼吸衰竭疗效观察[J].现代医药卫生,2010,24(16):2472-2474.

[9]潘彩红.有创和无创序贯机械通气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并急性呼吸衰竭临床观察[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1,5(3):36-37.

[10]苏毅.支气管肺泡灌洗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机械通气患者中的应用[J].国际呼吸杂志,2011,31(12):916-918.

[11]张秀琴,蔡黎明.纤维支气管镜联合机械通气治疗重症肺部感染的临床观察[J].临床肺科杂志,2010,15(8):1168-1170.

[12]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学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治指南(2013年修订版)[J].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2014,12(2):67-80.

[13]郭伟,张新日.无创正压通气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合并呼吸衰竭失败的相关因素分析[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2012,43(1):38-41.

[14]刘玉金,周乐清,张秀英.盐酸氨溴索注射液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30例临床观察[J].中国医学创新,2013,10(2):3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