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动物检疫的特点十篇动物检疫的特点十篇

动物检疫的特点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8:14:10

动物检疫的特点篇1

关键词:动物检疫费;取消;产地检疫;加强

中图分类号:S85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7-273X(2016)02-0055-01

根据财政部、国家发改委的通知要求,自2015年11月1日起,在全国统一取消和暂停征收37项行政事业性收费,动物检疫收费正式被取消。通知要求,取消和暂停征收收费后,有关部门及所属事业单位依法履行管理职能,所需经费由同级财政预算予以统筹安排,保障动物检疫工作正常开展。动物检疫费的取消将对动物检疫工作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避免了以前养殖户、贩运户逃避检疫、检疫人员乱收费、乱作为的行为。但另一方面由于取消了动物检疫收费,基层动物检疫人员工资全额拨付,难免会造成其工作积极性降低,影响动物产地检疫工作,本文就如何加强动物检疫费取消后的动物产地检疫工作谈几点看法。

1动物检疫操作要规范

动物产地检疫是指动物、动物产品出售或调运离开饲养、生产加工场地前,动物检疫员到场、到户、到点进行的检疫,是国家法律规定实施动物检疫的重要环节之一。农业部对每一种动物的检疫对象、检疫手段及处理都做了明确规定。但在实际工作中存在工作马虎,记录不规范等。今后应加强检疫的规范性,首先要检查养殖档案、查看免疫记录和用药记录,对休药期间的畜禽不得出栏屠宰;其次对规定的免疫病种要借助检疫工具根据特征仔细检查,对可疑的病例要进行隔离采样作进一步诊断,控制疫病传播蔓延;三是记录一定要全面规范,对畜禽种类、来源场、检疫证号、数量、特征做详细记录,以便可追溯。

2动物检疫工具要齐备

长期以来,报检点基础设施没有得到加强,一些报检点只有一张桌子,检疫全靠一双眼。而当前随着国际国内疫情形势复杂化,疫病的发生呈非典型性、混合型感染,仅靠感官无法准确判断疫情。农业部《关于进一步推进动物产地检疫工作的通知》(农医发〔2010〕45号)要求,根据动物检疫工作实际,按照科学设置、合理布局的原则设立动物检疫申报点,动物检疫申报点要配备办公用房、计算机、打印机、交通和通讯工具等必要的设施设备以及红外测温仪等检疫工具,确保产地检疫工作正常运转。笔者认为除了以上的硬件设施,还应配备常用的检疫检测设备,如检疫专用工具箱、离心机、消毒机,疫病、瘦肉精、兽药等快速检测卡等。

3动物检疫工作要宣传

在未取消动物检疫收费前,养殖户、经营户为逃检疫费,常存在不报检、少报检等逃避检疫的行为。目前,动物检疫收费取消了,减少了养殖户、经营户的顾虑,报检积极性提高。为更好地贯彻好国家有关方针政策,做到出栏动物100%检疫,应加大宣传力度,宣传取消动物检疫费及进行动物产地检疫的重要性,拒绝动物检疫的法律后果等。通过宣传使得养殖户、贩运户自觉主动报检,促进动物产地检疫的有效开展。

4动物检疫人员要培训

动物产地检疫是一项专业性与责任心较强的工作。但在农村由于动物检疫员待遇较低,特别是取消动物检疫收费后,收入只有固定工资,对工作积极性会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造成专业院校毕业生不愿从事该职业,使得基层检疫人员面临年龄大、学历低的问题。因此,应加强动物检疫人员的培训工作,一年要举办2~3次培训班,一要强调动物检疫工作的重要性和规范性;二要培训动物检疫人员的业务能力;三要加强动物检疫人员的责任心培养。只有建立一批稳定的基层动物检疫队伍才能保证动物检疫工作的全面开展。

动物检疫的特点篇2

[关键词]出入境世界贸易组织动物检疫现状发展对策探析

[中图分类号]S851.3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1650(2013)04-0212-01

从我国动物检疫发展的历史不难看出,作为一种隔离措施的动物检疫工作,最初只是针对人类而采取的一种卫生检疫的手段,之后才逐渐扩展到动物方面,进而逐渐演变成为了动物检疫工作。我国的出入境动物检疫已经成为了我国动物检疫体系之中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动物检疫工作在现代国际贸易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成为了保证我国经济平稳发展,保证我国人民群众健康和生命十分有力的武器。动物传染病已经严重威胁了我国的畜牧养殖业健康的发展,更有甚者会直接引发我国社会问题、政治问题以及经济问题,下面,笔者就对我国出入境动物检疫的现状及发展对策。

一、我国出入境动物检疫工作的特点

伴随着当前社会的不断发展,科学取得了快速进步,人们认识越来越高,动物检疫工作的内涵也得到了不断扩展。从现代意义角度出发,我国出入境动物检疫工作是指由国家的法律和法规规定的检疫人员以及检疫机构,采取一种特定的检疫方式方法,按照法律规定的检验标准、检验对象以及检验项目,对于进口和出口的动物以及动物产品实施处理、定性以及检查,以便能够真正达到防止发生动物疾病,防止动物疾病传播,保护我国畜牧业生产以及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的目的,我国出入境动物检疫工作是具有强制性技术的行政措施。我国的出入境动物检疫具有强制性特征、预防性特征以及技术性特征,实施出入境动物检疫工作必须要根据这三个基本特征来贯彻和落实国家法律法规。

二、我国出入境动物检疫的现状

所谓的动物检疫就是指按照科学技术方法以及国家法律法规强制性手段来阻断或者预防动物疫病发展,组织动物疫病从一个地区到另外一个地区之间进行传播,我国的动物检疫工作始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历经了数十年,已经逐渐形成了相对来说比较成熟的动物检疫体系,我国出入境动物检疫工作是对国家经济安全进行维护的十分重要的防线,出入境动物检疫工作并能够有效防止国内动物传染的疾病对我国贸易伙伴进行传播,有利于树立我国的国际形象以及国际地位,进而保证我国政党贸易的往来。我国出入境动物检疫工作还能够对我国外来动物疾病以及疫病传入进行有效抵御,对国内畜牧业安全以及人民群众生命健康进行保护。

我国出入境的动物检疫主要根据我国所颁布的《进出境动植物检疫法》以及《进出境动物检疫法实施条例》来实施,这两部基本的法规以及法律标志我国的出入境动物检疫工作和事业已经正式纳入到了法制化这一轨道之中,从本质上提升了我国出入境动物检疫工作所具有的规范性以及有效性,有利于我国的出入境动物检疫事业得到健康发展、稳步发展以及持续发展。

三、我国出入境动物检疫发展对策

1.我国出入境动物检疫要建立风险预警机制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意味着我国的市场会逐渐实施全方位对外开放,那些国外的畜牧产品就会以一种全所未有的数量以及规模涌入到国内中,人们所面临的动物疫情也会越来越严重,并且呈现出复杂性以及多变性的特点,为了对动物疫情的传入以及传出进行防治,对我国畜牧业发展进行保护,扩大我国的出口,要求我国相关部门必须要建立健全出入境动物检疫的疫情预警机制,对国内外的疫情信息进行广泛的收集,建立起数据库以及相关的应急机制,对于我国的进出境动物产品来试试分级管理的制度,将自身的风险降低到最小。

2.我国出入境动物检疫要推进体系认证

所谓的体系认证是指证明企业所生产的产品管理体系必须要符合某一种质量法规以及质量标准合格评定的程序,当前形势下,有些发达国家对于发展中国家生产企业以及出口的产品所要求质量体系认证,实际上已经成为了一种全新的非关税壁垒,为世界国际的贸易设置了一些障碍。我国出入境动物检疫部门必须要充分发挥认真认可工作以及主管质量工作职能以及作用,要将认证认可工作大力推行,使得更多的企业都能够获得进入到国际市场中的一张通行证。伴随着人们不断出台国际环境公约,国际环境越来越恶化,我国消费者保护意识不断增强,环境体系的认证也已经被很多国家都看成了绿色壁垒,有些发达国家已经对我国有些动物产品的出口企业提出了Haccp注册认证的要求,这些企业主要包括肉类食品出口企业以及水产品出口企业等等。

本文中,笔者首先阐述了我国出入境动物检疫工作的特点,接着又对我国出入境动物检疫的现状进行了探讨,最后从我国出入境动物检疫要建立风险预警机制以及我国出入境动物检疫要推进体系认证这两个方面对我国出入境动物检疫发展对策进行了分析。

参考文献

[1]刁晓平,孙振钧.绿色贸易壁垒下的有机畜牧业之路——兼论海南省发展有机畜牧业的优势[J].海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04).

[2]陈甜甜,程福亮,梁瑾,宿志瑞,范群平.猪瘟和猪蓝耳病病毒多重Rt-pCR检测方法的建立及初步应用[J].中国生物制品学杂志.2013(03).

动物检疫的特点篇3

锡林郭勒盟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中部,土地面积20.3万平方公里,是重要的北疆生态屏障和绿色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2014年牧业年度,牲畜存栏1476.89万头只,其中牛129.58万头,羊1321.25万只。盟府锡林浩特市距离北京和呼和浩特均为600余公里,是距京津唐最近的草原牧区。

《兽医导刊》:请简单介绍锡林郭勒盟兽医体系建设情况。

朝格图:锡林郭勒盟的兽医体系建设按照国家和自治区的总体要求,积极而稳妥地推进,现已形成了盟-旗县市区-苏木乡镇-嘎查村四级动物防疫体系,兽医机构、人员队伍得到明显加强。全盟13个旗县市区均成立了兽医局、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动物卫生监督所。各苏木乡镇建立了畜牧兽医工作站(动物卫生监督站)。全盟兽医系统在岗国家工作人员共有763名,其中盟级46名、旗县级288名、苏木乡镇级429名,聘用嘎查村防疫员1605名。

《兽医导刊》:锡林郭勒盟以畜牧业为支柱产业,促进农牧民增收,在农村牧区经济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地位,其中动物疫病防控工作,特别是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工作,事关畜牧业健康发展、动物食品安全和公共卫生安全。目前,锡林郭勒盟的疫病防控工作如何?

朝格图:(一)重大动物疫病防控成效显著。继续坚持“预防为主”的方针,认真贯彻落实“各级政府对重大动物疫病防控负总责的防控目标责任制及政府保密度、业务部门保质量”的防控工作原则,采取“散养户春秋两季集中免疫,每月20~25日为补免周,规模养殖场实施常规免疫”,确保免疫密度和质量100%,做到“五不漏”即“旗县不漏乡镇、乡镇不漏村、村不漏户、户不漏畜、畜不漏针”,全年共免疫畜禽9598.95万头只(口羽次),其中春季集中免疫5707.01万头只(口羽次)、秋季集中免疫3891.94万头只(口羽次),口蹄疫、禽流感、猪瘟、猪蓝耳病、布病等强制免疫密度均达到100%,使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工作取得了连续14年无区域性重大动物疫情的好成绩。

(二)布病网报病例上升趋势有效遏制。近年来,我盟把布病防控工作作为重大动物疫病重点工作的重中之重,纳入行署主要议事日程,从上而下加强组织领导,加大资金投入力度,扩大检测范围,采取“免疫、监测、消毒、监管、扑杀”及溯源灭点行动等关键措施,2009-2013年,全盟共检测羊320.73万只,其中阳性率从2009年的2.39%,到2013年下降到0.86%,呈逐年下降趋势;人间网报病例从2009年的5105例,到2013年下降到1216例,取得了连续四年下降的好成绩。2014年1~10月份,全盟网报病例779例,同比下降24.37%。(三)保持小反刍兽疫非疫区。我盟高度重视小反刍兽疫等外来疫病的防控工作。全面开展疫情排查,实行周报制度,严格执行24小时值班制度,设立消毒检查站,禁止活畜调入,堵止我盟之外,严防疫情的传入,有效防止外来疫情的传入。

(四)重大动物疫情应急处置能力明显提高。盟委、行署高度重视重大动物疫情应急管理工作,建立健全应急指挥系统和应急预案体系,每年都组织各种形式的培训活动,提高技术水平。2013年9月17日,我盟成功承办中国-蒙古布鲁氏菌病防控联合演练,受到农业部兽医局、蒙古国、联合国粮农组织、中国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卫生部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等单位领导、专家的高度评价和充分肯定。这是我国动物疫病防控与国际合作的第一次演练,成功展示了我国动物疫病防控应急能力和技术水平。

《兽医导刊》:锡林郭勒盟作为典型的畜牧业大市,从疫病防控到产品质量检测,是如何有效保证食品安全问题的?

朝格图:(一)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各项工作有序推进。党委、政府领导高度重视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工作,每年多次召开会议,层层签订责任状,逐年加大资金投入力度,由2009年的布病防控经费100万元到2014年提高到1000万元,有效保障各项防控工作的顺利开展。(二)狠抓各项防控措施,确保无区域性重大动物疫情。近年来,在盟委、行署的正确领导和上级业务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我盟从上而下加强组织领导,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坚持“预防为主”的方针,取得了连续14年无区域性重大动物疫情的好成绩。特别是布病网报病例2009年的5105例到2013年下降到1216例,取得了连续四年下降的好成绩。

(三)以开展电子出证工作为契机,全面开展了检疫工作。今年,我盟出台电子出证实施方案,成立领导小组,加强资金投入力度,强化业务培训,狠抓督促检查,以产地检疫为基础,佩带免疫耳标的动物才能进入屠宰厂或市场,并对出县境动物及其产品出具电子出证,确保动物产品质量安全。

(四)完善防疫小组模式,保证免疫密度。以防疫小组模式免疫工作得到进一步完善。每个防疫小组4~5人组成,对散养户畜禽逐村进行拉网式免疫,1~2天内完成一个嘎查村防疫工作,受到农牧民群众的欢迎,做到分工明确、相互监督、责任到人,确保免疫密度和质量。(五)建立健全羊肉追溯体系建设,确保动物产品质量安全。自2013年以来,我盟开展羊肉全产业链追溯体系建设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今年,我盟在去年的3个试点旗市(锡林浩特市、东乌珠穆沁旗、苏尼特右旗)的基础上,又增加了4个试点地区(西乌珠穆沁旗、苏尼特左旗、正镶白旗、阿巴嘎旗),加大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开展羊肉全产业链追溯体系建设试点工作,为打造锡林郭勒羊肉品牌建设、农牧业安全生产和动物产品质量安全走出可喜的一步。

《兽医导刊》:目前锡林郭勒盟的疫病防控情况已经处于平稳态势,那么在下一步工作中将有什么打算?朝格图:(一)继续抓好重大动物疫病防控。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和《锡林郭勒盟中长期动物疫病防控规划》(2014-2020年》要求,继续坚持“预防为主”方针,采取“规模养殖场按程序免疫,散养户春秋集中免疫与每月补免”措施对所有应免动物实行100%强制免疫,确保“应免尽免、不留空挡”,做到真苗、真打、真有效,并建立补免日,定期补免。进一步加强小反刍兽疫等外来疫病的防范工作,完善区域合作机制,加强联防联控,确保不发生区域性重大动物疫情。

动物检疫的特点篇4

关键词动物检疫;现状;存在问题;对策;江苏金湖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对食品质量卫生安全越来越重视,动物的防疫检疫工作也越来越受到社会关注。金湖县是江苏省畜牧业生产重点基地,检疫与农牧民群众的生产生活,与动物疫病防控、畜牧业经济发展,与“三农”问题、新农村建设和社会长治久安息息相关。如何提高检疫质量,降低动物或动物产品传播动物疫病的风险,保护金湖县养殖业发展和人民身体健康,促进全县畜产品走出县门、国门,已成为全县面临的重大问题。

1检疫工作现状

金湖县各地检疫工作自20世纪90年代初陆续开展,经过广大检疫工作者的不懈努力,经历了从无到有、从点到面、从弱到强的逐渐发展过程,现已初步建立了检疫网络,在组织机构、管理体制、队伍建设、支撑体系等方面均取得了较大的进展。但由于长期在检疫检验方面的科学研究资金投入不足,金湖县的检疫工作整体上还处于发展提高阶段,在组织机构、管理体制、基础设施、队伍建设等方面还有待加强和提高,在检疫对象、范围、方法、技术等方面还需要调整和完善。加之金湖县地理气候条件复杂,动物种类多,动物资源丰富,疫病种类多,疫源复杂,牲畜和肉食品市场异常活跃,而疫病防控基础设施薄弱,农牧民防疫意识淡薄,对动物疫病的应急防范能力不强。

2存在问题

2.1对检疫工作重视不够

金湖县检疫工作由于起步相对较晚,检疫工作未能引起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对检疫在动物疫病防控、畜牧业发展、贸易等方面的必要性、重要性认识不足,出现“重防轻检”的现象,致使检疫工作思路不清晰,责任不明确定,程序不规范,工作开展面窄,进展缓慢,措施不得力,违法案件时有发生。

2.2检疫体系不健全,工作机制不完善

金湖县大多数没有设立职能独立的检疫机构,承担检疫业务的是与兽医站合设的检疫站,检疫的权利、责任、义务、目标难以明确展现出来。检疫机构之间,防、检、监、管各部门之间协调配合性差,内部没有形成从上到下、从外到内的协调统一,做不到资源共享和信息沟通,使部分检疫工作“有检无监”,流于形式。加之法规体系建设滞后,检疫执法力度不强,达不到约束和威慑不法分子的效果,出现了法律规范管理“盲区”。工作中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难纠的现象比较严重。

2.3产地检疫长期不到位

由于受传统农耕模式、疫病防控模式及金湖县特殊地理环境的影响以及产地检疫工作面广、量大、难度大、涉及到千家万户及规模场点多等原因,全县至今未能全面推行产地检疫,产地检疫率一直无法有效提高,进一步加大了动物疫病扩散流行的隐患。

2.4屠宰检疫不规范

一是开展定点屠宰检疫的动物种类少、范围小。二是大多数屠宰场点设施简陋,屠宰工艺和手段比较原始,防疫条件不符合要求,检疫措施难以落实到位。三是场点过度集中,检疫时间不合理,给私屠乱宰提供了机会,使整个畜产品供应市场潜伏着较大的安全问题。四是多头管理造成管理“空档”。

2.5队伍小,任务重

目前全县有专职检疫人员20人,其中每个乡(镇)平均不到1人。由于培训力度不够,检疫人员的理论水平、法律水平、操作能力等与检疫工作的实际要求有一定的差距。

2.6检疫设备短缺,检疫手段落后

金湖县大部分基层检疫机构缺乏检测设备,没有化验仪器,对动物疫病的诊断只是凭感观和经验,处于两只眼睛、一把刀、一个钩、一个听诊器和一个体温计的工作状态。常规的细菌分离涂片、镜检、抗体检测等无条件进行,检疫结果的对与错,不得而知。

3对策

3.1领导重视,积极宣传

政府部门要充分认识动物检疫在金湖县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中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从社会长治久安、解决“三农”问题的高度来看待检疫工作,树立“防检并重”的思想[1],发挥其在检疫工作中的组织和领导作用,从资金和政策上加大对检疫工作的支持和投入力度,加强检疫工作科学研究,把检疫监督所需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利用广播、电视等媒体传播功能,大力宣传相关动物检疫法律法规及相关知识,协调社会各界配合动物检疫部门做好检疫工作[2]。使全社会理解检疫工作,支持检疫工作,推进检疫工作社会化,为依法开展检疫工作创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和人文环境,确保检疫工作的高效运转。

3.2理清思路,明确方向

根据金湖县家畜家禽调入量大的特点,工作重点应放在产地检疫和省际间的运输检疫监督上。形成产地检疫、运输检疫监督为根本,定点屠宰检疫为基础,市场检疫监督为保障的检疫格局[3],彻底扭转目前以市场检疫、屠宰检疫、运输检疫监督为主,产地检疫为辅的不利局面。

3.3健全体系,完善机制

①健全职能独立的检疫体系。金湖县应尽快出台有关规定,健全全县职能独立的检疫体系,规范各级动检机构名称,以有利于检疫执法的独立和权威[4]。②理顺检疫关系。首先,要理顺检疫部门和其他相关职能部门之间的关系,杜绝检疫监督和管理“盲区”。其次,是理顺检疫部门内部的关系,明确各级检疫机构的权力、义务、责任及工作范围、对象、任务和程序等,强化检疫工作的目的性、规范性和有效性。再次,必须理顺产地检疫的关系。明确产地检疫的主体、程序、目标及考核标准和实施办法。最后,必须理顺定点屠宰检疫的关系。③建立健全长效评价考核机制和激励机制,规范对检疫执法行为的监督管理。充分发挥政府职能监督部门、公众舆论和行业内部对检疫执法行为的监督作用,对检疫执法行为进行有力、有序、有目标地监督。④加强检疫法规体系建设。必须立足金湖县实际,借鉴国内外有益经验和做法,加强金湖县检疫地方性法规体系建设,使金湖县检疫法律法规更加具体和完善,使行之有效的检疫措施得以法制化、规范化。⑤实行检疫执法权和监督权的分离。建议成立专门的检疫执法监督机构,以改变目前检疫机构和检疫员“既是运动员又是裁判员”的双重身份导致监督不力的现状。

3.4对规模化养殖场进行全程检疫监管

到目前为止,金湖县各类养殖重点户较多。一方面,极大地推进了全县畜牧业由传统型向现代型转变;另一方面,由于饲养密集程度高,一旦出现疫情,殃及的不是一家一户的几只畜禽,而是大量成批的畜禽,从某种程度上说,疫病风险增大,所以必须对规模化养殖场进行从购买、饲养到销售的全程检疫监管。

4参考文献

[1]马振华.界首市动物检疫工作存在的问题及整改建议[j].现代农业科技,2008(15):309-310.

[2]杨更善.基层动物检疫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建议[j].养殖与饲料,2009(10):81-82.

动物检疫的特点篇5

[关键词]动物产品检疫监督工作要点

[中图分类号]S8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1650(2016)03―0279―01

动物产品检疫及监督工作的有效落实,可以保证动物产品做好消毒处理工作,避免动物传染病扩散,提供肉食产品质量安全,保护人们的身体健康。由此可以充分说明动物产品检疫及监督工作的有效落实是非常重要的。但综合当前我国各地区动物产品检疫及监督的实际情况来看,依旧存在动物产品检疫不合理、监督不到位的情况发生,最终导致动物产品的安全性不高。究其原因,与相关工作人员没有清楚动物产品检疫及其监督要点,毫无针对性的进行动物产品检疫及其监督工作。基于此,本文笔者将重点分析动物产品检疫及其监督工作的要点,希望可以在某种程度上辅助相关工作人员做好动物产品检疫及监督工作。

1动物产品检疫要点

动物产品检疫的作用是使饲养者做好动物防疫工作;防止患病动物进入流通领域.有效消灭动物疫病;维护动物产品对外贸易以及保护人体健康。但要想使动物产品检疫充分发挥以上作用,在具体落实动物产品检疫工作过程中,应当注意以下方面要点:

1.1产地动物检疫工作要点

1.1.1注意强制免疫计划的有效执行

针对当前动物容易滋生细菌或病毒侵害的情况,动物检疫单位应当高度重视强制免疫计划的执行。也就是按照当地相关部门的要求,定期落实动物免疫计划,规范、合理的进行当地动物检疫,确定动物是是否患有禽流感、口蹄疫等病症,如若动物患有病症,将通过隔离或其他方式进行有针对性的治疗,避免其他动物体内也滋生同样的病菌。如若动物没有患病,则根据动物情况,要求饲养者做好防疫工作。

1.1.2做好散养防疫工作

从目前我国动物饲养情况来看,散养数量居于集中饲养之上。为了提高动物产品安全性,动物产品检疫工作人员不能因为散养防疫工作量大、地区比较分散,就不重视散养防疫工作的落实。其实,动物散养具有规模小,密度大、存栏数量少的特点,动物产品检疫部门定期派遣专业检疫人员做好散养户走访检查工作,并与散养户保持联系,同样可以及时了解动物生长情况,确定动物是否存在病症,如此也做好动物产品检疫,提高动物产品的安全性。所以,高度重视散养动物检疫工作的落实也是非常重要的。

1.2屠宰检疫工作要点

1.2.1做好屠宰场的检疫工作

屠宰场擅自进行动物屠宰过程中,可能存在病畜屠宰的情况发生,使带病菌的动物产品流向市场,危及人们的身体健康。为了避免此种情况发生,相关动物检疫工作人员在具体落实动物产品检疫工作的过程中应当高度重视屠宰场检疫工作,按照《动物防疫法》、《动物检疫管理办法》等制度要求,对待屠宰动物进行规范的检疫,将检疫结果与检疫标准进行对比,确定达标之后,方可允许动物屠宰。

1.2.2做好屠宰同步检疫

除了要科学落实屠宰场检疫之外,屠宰同步检疫工作的有效落实也是非常必要的。也就是按照屠宰同步检疫要求,对动物的蹄头部、内脏部位、酮体部位等部位进行规范的、标准的检疫,确定动物是否存在肺结核、口蹄疫、炭疽病等病症,如若存在,禁止动物产品出厂,危及人们的身体健康。

2动物产品检疫的监督要点

与动物产品检疫工作同样重要的动物产品检疫的监督工作有效落实是非常必要的,其能够保证动物产品检疫规范、标准落实,避免检疫方面出现差错,导致带病动物产品流入市场。在具体落实动物产品检疫的监督工作,需要明确的要点是:

其一,定期抽查有职业资格的兽医。监督工作人员需要定期查看兽医工作情况,监督兽医执行强制免疫计划情况,确保兽医做好本职工作。

其二,加强防疫物质管理。按照规定程度订购和报损疫苗,并统一记录防疫物质入库情况、发放情况、损失情况等,如此可以间接了解动物防疫情况,从而有效监督动物产品检疫。

动物检疫的特点篇6

根据全国人大常委会执法检查计划,今年6月至7月,全国人大常委会组成执法检查组,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境动植物检疫法》(以下简称“两法”)的实施情况进行了检查。执法检查组听取了农业部、质检总局、商务部、卫生部、海关总署、发改委、财政部、科技部、国家林业局和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实施“两法”情况的汇报,随后分为3个小组,对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湖南省、上海市贯彻实施“两法”的情况进行了检查。全国人大常委会还委托天津、吉林、江西、山东、河南、广东、广西、云南、甘肃9个省(区、市)人大常委会检查了本地区的“两法”贯彻实施情况。

动物防疫和进出境动植物检疫是关系经济发展和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的大事。这次检查的重点是:动物防检疫制度和执法体系建设情况;动物疫病的预防、控制和扑灭情况;进出境动植物检疫情况;查处违法行为的情况。这次执法检查是在我国部分地区和周边国家发生高致病性禽流感的背景下进行的,各方面的关注程度较高,社会影响较大。在检查期间,听取了三省(区、市)人大、政府及有关部门的汇报,召开了基层兽医站执法人员和专家座谈会,检查了动物防疫监督站、动植物与食品检验检疫中心、乡镇兽医站、边境口岸、养殖场、屠宰企业、畜产品交易市场等单位,走访了养殖户。通过听取汇报、实地考察、发放问卷等形式,基本掌握了“两法”的实施情况,发现了“两法”实施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检查组与国务院有关部门一起分析了产生问题的原因,研究了解决问题的措施和建议。现将这次执法检查的主要情况报告如下:

一、成效

“两法”实施后,各级政府及主管部门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把贯彻实施“两法”作为促进畜牧业和对外贸易发展、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保持社会稳定的大事来抓,在依法预防、控制和扑灭动物疫病,加强进出境动植物检疫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及时制定“两法”的配套法规和规章

国务院及有关部门相继出台了动物检疫管理办法、进出境动植物检疫法实施条例、全国高致病性禽流感应急预案等条例及规范性文件。全国有24个省(区、市)制定了动物防疫条例或实施办法。辽宁、吉林、山东、海南、重庆、四川6省市制定了无规定动物疫病区管理办法。有的地方还制定了血吸虫病防治条例、狂犬病防治办法等地方性法规。

(二)增加投入,加强动物防检疫体系建设

目前,全国县以上都建立了动物防疫监督机构,执法人员达20多万。1998年至2003年,国家投入国债资金29.79亿元,用于动物防疫国家重点项目、疫情测报站、无规定动物疫病区、西部地区冷链系统等基础设施建设。各级政府也加大资金投入,加强基层动物防疫体系建设。由国家动物流行病学研究中心、国家动物疫病参考实验室、农业部兽医诊断中心、省级动物疫病诊断中心组成的技术支撑体系已初具规模。各地按照动物防疫法关于“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动物防疫工作的领导”的要求,建立了动物防疫指挥机构。上海市形成了以农业和畜牧兽医行政管理部门为主管,卫生、工商、公安、商业、出入境检验检疫等部门共同参与、分工明确、相互配合的工作机制。新疆、湖南对基层兽医站实行“县乡共管、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并将动物防疫经费全额纳入地方财政预算,这项改革措施已在两省区大部分地市落实。针对近几年国外动植物疫情严重的情况,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健全检验检疫体系,建立进出境动植物检疫风险预警和快速反应机制。国家质检总局组建了中国进出境动植物检疫风险分析委员会。新疆、上海、山东、广东、广西、云南等省区市针对本地口岸多、贸易量大的特点,把保证进出境动植物产品质量安全作为检验检疫工作的重点,努力加强检验检疫技术保障体系建设。

(三)认真做好动物疫病预防、控制和扑灭工作

一是强化免疫。1999年以来,中央财政安排动物疫病防治经费30多亿元。重大动物疫病实行强制免疫,动物病死率逐年下降,每年减少经济损失100多亿元。各地在开展对高致病性禽流感等重大疫病防治的同时,也对威胁人民群众健康的炭疽病、布鲁氏菌病、结核病、狂犬病、血吸虫病加强了防治力度。二是强化检疫。动物防疫法实施以来,全国共检疫动物100亿头(只),占应检疫动物的90%;检疫动物产品26亿吨,检出不合格动物9000万头(只)、不合格动物产品7万吨。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积极落实生猪定点屠宰、集中检疫的规定,取缔私屠滥宰,关闭不符合标准的屠宰场12万多家。畜产品加工厂和定点屠宰场建立了产地检疫、出栏报检和屠宰检疫制度。三是强化监督。针对近年来疫病暴发频繁,传播范围广,特别是一些疫病跨国传播,控制难度大的情况,国务院多次召开会议,对重大动物疫病防治进行部署。各级动物防疫监督部门加强对疫情处置的指导和核查,对规模化畜禽养殖场的免疫、消毒、检疫、无害化处理等定期检查,对流通运输环节的动物和动物产品进行查证验物,加强了对动物防疫条件的审核,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四是及时扑灭疫情。今年禽流感在部分地区暴发后,国家有关部门和地方各级政府认真贯彻动物防疫法中强制扑杀、强制销毁、强制消毒和强制免疫的要求,采取果断措施,及时控制了疫情。

(四)依法查处违法行为

近年来,各地加大对动物防疫违法案件查处力度,集中力量打击贩卖病死动物、扩散动物疫情、危害消费者健康的违法活动。1998年以来,全国共查处各种违反动物防疫法律法规的案件120万余起,有效地打击了各种违法行为。各地还强化兽医医政管理,新疆、上海、吉林、山东等地对有重大失职行为的执法人员严肃处理,增强了动物防疫人员的责任意识。出入境检验检疫系统严格执行进出境动植物及其产品的检疫审批制度,规范进境、出境和过境检疫程序。针对贸易量大幅增长,出入境人员复杂的情况,加强对来自疫区人员携带物品、货物的检疫和卫生处理工作。进出境动植物检疫法实施以来,共检疫进出境动植物及其产品1896万批,截获禽流感、新城疫、地中海实蝇、松材线虫等各类动植物疫病近10万批、近2000种,有效防止了动植物疫病的传入传出。

二、问题

从总体上看,各地贯彻实施“两法”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地区间发展还不平衡,“两法”实施过程中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应当予以高度重视。

(一)一些地方对“两法”宣传不到位,部分群众的动物防疫意识淡薄

过去,我国重大动物疫情由政府有关部门掌握,畜禽生产、经营者参与很少,对防检疫常识知之甚少。由于各种原因,有的地方在防疫后仍有畜禽死亡现象,使一些农牧民认为防与不防一个样。一些地方特别是偏远地区对动物防疫法律法规的宣传和培训力度不够,一些群众的动物防疫意识淡薄。目前我国农牧民的收入总体还比较低,对防疫费用的承受能力也比较差,容易对强制免疫和扑杀措施产生抵触情绪,影响着动物防疫工作的正常开展。

(二)防疫工作在局部留有死角,执法行为有待规范

在一些地方,畜禽的免疫密度和牲畜的免疫耳标佩带率与国家的规定还有较大差距,存在着动物疫病传播的隐患。防疫工作的不到位,一方面,是由于我国分散的小规模饲养方式增加了防疫工作的难度。目前,我国畜牧养殖总量大,但平均规模小,全国生猪、肉牛的规模饲养率只有30%。西部个别牧区是游牧生产方式,实施免疫更加困难。另一方面,是由于基层防疫队伍建设滞后,体制不顺。目前,许多乡镇兽医站属自收自支事业单位。在机构改革中,不少地方将乡镇兽医站与其他站所合并,专业人员流失比较严重,致使一些基层兽医站存在着业务水平较低,年龄老化,人才断档的情况。由于队伍建设滞后,有的地方畜禽产品流通环节监管乏力,逃避检疫、拒绝检疫、贩卖病死畜禽等违法行为时有发生。生猪屠宰检疫还存在屠宰与检疫不同步、产地检疫和跨区域流通销售环节中重复检疫和收费的问题。

(三)动物防疫经费不足,防疫基础设施比较落后

各级政府对动物防疫的经费投入近些年尽管是不断增加的,但与动物防疫面临的形势相比,投入仍然不足,特别是经济欠发达地区的防疫经费实际到位率低,防疫基础设施陈旧,检测手段落后。中央立项的动物防疫基本建设项目,有些地方的配套资金不能落实,防疫项目难以按时完成和发挥作用。一些口岸的检验检疫设施不能适应经济发展和对外贸易迅速扩大的要求,销毁走私、非法入境的动植物及其产品经费没有保证。

(四)重大疫情发生后,强制扑杀的补偿标准不够合理

建立政府补偿制度是重大动物疫情发生后强制扑杀的重要保障,但现行动物防疫法对此没有明确规定。地方反映,目前部门规章规定的补偿标准过低,如每头奶牛的市场价格要上万元,但强制扑杀后各级财政的补偿只有2400元,与实际损失差距过大。今年局部地区发生禽流感后,国家只对鸡鸭鹅的扑杀有补偿标准,但对信鸽等的扑杀没有补偿规定。

三、建议

加强动物防疫和进出境动植物检疫,是促进畜牧业和对外贸易健康发展的需要,事关保障食品安全和人民身体健康。因此,不能把动物防疫和进出境检验检疫看作是应对重大疫情的权宜之计,而应将其作为经常性、基础性工作常抓不懈。

(一)深入宣传学习“两法”,增强广大干部群众的防检疫法律意识

各级人大、政府及有关部门要继续采取有力措施,加大“两法”及其配套法规的宣传贯彻力度,进一步提高广大干部群众的法律意识,真正做到管理者依法决策、依法行政、依法办事,生产经营者懂法、守法,形成政府和群众齐心协力、群防群控的局面。

(二)坚持预防为主的方针,建立动物防检疫长效机制

要把预防工作摆在动物防疫各项工作的首位,以较低的投入取得较高的效益。要完善重大动物疫情预警、预报工作制度,提高对疫情的快速反应能力。制定实施重大动物疫病和人畜共患病控制规划,加强各行政执法部门间的信息沟通和合作。加强与邻国的合作,及时互通疫情,共同防治动植物疫病。转变畜牧业生产方式,推进畜牧业集约化、产业化经营,从源头上做好动物疫病的预防和控制。

(三)加大对动物防疫违法行为的打击和监管力度

农业、商务、出入境检验检疫等部门要各司其职,加强协作,形成通力合作的工作制度。要加大执法力度,规范执法行为,坚决打击瞒报谎报疫情、逃避检疫、非法加工、无证经营动物产品、贩卖病死畜禽等违法行为,规范畜禽及其产品市场秩序。加强对生猪屠宰检疫工作的协调和生猪屠宰管理,严肃查处违规行为。加强对流通领域的动物防疫监管工作,及时阻断疫病传播渠道。

(四)加大资金投入,完善动物防检疫基础设施

各级政府要加大对动物防疫的基础设施投入,积极改善基层的防疫工作条件,特别要重视经济欠发达地区和边境地区的动物防疫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对动物防疫科技进步的支持和投入,保证动物防疫工作的技术需求。大力加强口岸隔离检疫场的建设,改善口岸检验检疫工作条件,提高检疫工作的标准化和规范化水平。尽快制定合理的畜禽强制扑杀补偿标准,既要照顾到农牧民恢复生产的需要,维护动物饲养者、经营者的合法权益,又要有利于重大疫情得到及时扑灭。

(五)加快兽医管理体制改革,加强动物防检疫队伍建设

按照“公益性与经营性职能分离,强化公益性、放活经营性”的原则,加快兽医管理体制改革。尽快建立官方兽医和执业兽医并行的兽医体制,使公益性的防检疫执法行为与经营性的诊疗服务相分离。对公益性职责,各级政府要保障经费和队伍的稳定。加强基层防疫队伍的培训,提高行政执法人员的素质。要加快综合执法队伍建设的进程,在综合执法的基础上,研究解决动物检疫执法人员统一着装问题。

(六)适应形势发展,尽快修改动物防疫法和进出境动植物检疫法

自1997年动物防疫法颁布以来,又出现了许多新的情况,动物防疫法亟待修改。在修改中应重点考虑以下几个问题:一是建立国家兽医官制度。实行官方兽医制度是当今世界动物防疫管理的成功做法。建立官方兽医与执业兽医相结合的制度,将检疫、执法监督与兽医诊疗服务分开,将动物卫生工作中的政府行为与市场行为分开,以确保执法到位及执法的公正性。二是建立和完善重大动物疫病快速反应和扑灭机制。建立健全疫情监测预警、疫情报告和、应急预案措施、疫区动物强制扑杀制度。三是明确基层动物防疫执法机构的法律地位和职责。理顺动物防疫、检疫、监督机构的关系,整合力量,形成合力。四是完善畜产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制度,完善标识管理,便于在流通环节发现问题,追溯产地。五是尽快制定与动物防疫法相配套的实施细则、规章和有关的技术标准。

动物检疫的特点篇7

[关键词]马关生猪屠宰检疫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S82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1650(2016)12-0247-02

生猪屠宰检疫是生猪屠宰过程中,检疫员对被屠宰生猪进行的现场同步检疫,是把好肉食品从饲养到餐桌的最后一道安全关口。马关县委、县人民政府为让老百姓吃上“放心肉”,出台了《马关县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规范全县生猪、大牲畜屠宰肉品卫生管理及活畜检疫的通知》。1997年7月建立了县城生猪定点屠宰场,实行了“生猪定点屠宰、集中检疫”工作,使马关县生猪屠宰检疫工作步入法制化、规范化。笔者经多年的检疫工作,与同事在学习和工作中探讨完善各检疫环节工作内容,在理顺检疫员与屠商的关系过程中,学法与普法相结合,化解矛盾冲突,使检疫秩序进一步融洽、和谐。但是由于种种因素的影响,生猪屠宰检疫工作依然存在许多突出的问题,本文从实践的角度出发提出完善县城生猪定点屠宰检疫工作的建议,与各位同仁探讨。

1马关县城生猪屠宰检疫工作现状

马关县城生猪定点屠宰场,生猪屠宰检疫工作主要是实施宰前和宰后检疫,开展生猪及产品检疫电子出证等工作。检疫操作主要按“五部十三刀”程序进行检疫,检疫方式以感官检查为主,结合旋毛虫、“瘦肉精”检查。检疫合格猪肉出具产品检疫合格证明,并加盖检疫验讫印章方能出场,病害肉尸一律进行无害化处理。马关县城生猪定点屠宰场从实施“生猪定点屠宰,集中检疫”以来,开展宰前检疫生猪和宰后检验白条猪各469838头(具),检出病害肉尸885头(具),摘除局部病变组织18887头(份)。对检出的病害肉尸和病变组织按《病害动物和病害动物产品生物安全处理规程》(GB16548-2006)处理,无害化处理率达100%;采用盐酸克伦特罗、莱克多巴胺、沙丁胺醇检测试条检测猪尿液1210头,抽检结果均为阴性。

2生猪屠宰检疫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2.1屠宰车间狭窄,生猪屠宰量大,屠宰方式落后,满足不了检疫工作需要

近年来,随着国家政策大好,经济快速发展,许多农村人口大量涌入县城,猪肉需求量不断增长,生猪屠宰量也随之急剧增加。据统计,2015年县城定点屠宰场生猪屠宰量为40305头,马关城区平均每天屠宰量达110.7头,比刚建场时1997年平均每天屠宰量41.4头增加了69.3头。目前,马关县城仅有一个规模不大的生猪屠宰场,屠宰方式以半机械化加人工操作,屠宰速度慢,每逢节假日及春节期间,生猪屠宰数量加大,屠宰工人不得不头天晚上11点多就开始宰杀,大量屠宰后的白条猪悬挂在狭小的宰杀车间里显得特别拥挤,加之灯光暗淡,检疫员难以按检疫操作规程要求做到“五步十三刀”检疫。

2.2检疫设备设施不全,检疫检测手段落后,检出病害猪肉难定性

马关县城生猪定点屠宰历经18年的发展,至今检疫设备依然如旧。目前,屠宰场检疫检验设备只有1台旋毛虫投影仪、刀具、体温计和充电电筒等简易工具。宰前检疫和宰后检验多凭临床经验“肉眼观察”,配合旋毛虫检查后放行。检疫检验工作多靠“一把刀两只眼”完成。检疫工作中由于缺乏相应的检疫检验仪器设备,检出的可疑病猪(肉)只能凭经验综合定性,屠商争议较大,容易引发检疫纠纷。如在无害化处理2015年检出的病害猪肉124头(具)中,只有猪囊虫病1头(具)和病变明显的黄疸7头(具)无争议处理外,其余的病害猪肉必须经过开导、说明方能处理,有争议处理率达93.55%。

2.3检疫人员数量少,任务重

县城屠宰场从成立至今,派驻的检疫人员一直保持6人,实行24小时轮班制。然而屠宰量已经从1997年的41.4头/日增加到2015年的110.7头/日(一年以364天计,大年初一不屠宰),工作量增加了2.7倍,日屠宰量最高达200头。从2013年开始,检疫人员又增加了生猪检疫电子出证工作。这样繁重的工作,检疫人员势必会简化检疫程序来完成工作任务。如在宰后检疫中,摘除“三腺”(肾上腺、甲状腺、病变淋巴),甲状腺摘除几乎都被忽视,旋毛虫检疫也是得过且过,造成检疫检验工作存在安全隐患。

2.4屠户法律意识淡薄,文化素质低,检疫纠纷时有发生

马关的屠户大多是文化程度不高的农民,他们法律意识淡薄,尤其是对动物防疫法律法规的认识存在误解,甚至对动物检疫人员所做出的执法行为认为是对其本人的报复。主要表现在检疫中工作,被检出的病猪或病害猪肉作高温或销毁无害化处理时,屠户就会大吵大闹,有的甚至出言伤人,恐吓动物检疫人员,阻止动物检疫人员的操作,更有甚者,对检疫人员进行人身攻击,造成生命安全受到威胁。

2.5屠宰场待宰厩舍数量有限,管理措施不得力

屠宰场用来关猪的厩舍是18年以前建设的,生猪待宰2栋240平方米,内设待宰厩30格,可存栏生猪约160余头。建场初期由于屠宰量少,厩舍建得小而少,此后虽然屠宰量增大,但却没有进行相的扩建。因厩舍少而小,且通风不良,没有安装自动饮水设备,致使夏天生猪关在里面,容易发生中暑和其他意外死亡。按规定,县城定点屠宰场宰杀生猪实行全进全出制,但在日常工作中,常因管理人员监督不力,屠户图方便,一次性购买多头生猪入库,有的生猪甚至关一个星期,管理工人也不督促其宰杀完。因此,一到夏天,关在厩舍里的生猪出现死亡的现象时有发生。

2.6检疫监督执法不力,违法行为时有发生

产地检疫工作是各项检疫工作的基础,是促进动物免疫工作的有效措施,是将动物疫病消灭在源头的重要手段,是保证发挥第一防线堡垒作用的重要措施。农村产地检疫工作点多、面广、线长。为了方便,许多商贩把肥猪拉到县城生猪交易市场集中交易,产地检疫证明多出自于市场内马白镇产地检疫申报点。由于产地检疫申报点和屠宰场有一定的距离,加之有的检疫人员执法不力,偷梁换柱现象偶有发生。

3对策和建议

2015年10月1日,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正式实施,对畜禽产品质量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进一步提高生猪定点屠宰场屠宰检疫质量,让人民群众真正吃上“放心肉”,对我们提出了新的要求。为做好此项工作,本人建议应在生猪屠宰检疫工作中采取以下措施:

3.1加强屠宰场建设,为生猪屠宰和检疫工作提供适宜操作平台

屠宰场建设的好坏,屠宰方式的先进与否,直接关系到产品质量的好坏。相关部门应加大对县城生猪定点屠宰的监督和监管,督促厂方扩建或改善现有屠宰设施。扩大屠宰车间,增加检疫操作工作台,增加照明,使检疫人员能够不受场地限制,按照操作规程实施“五部十三刀”检疫,保证出场猪肉产品质量,杜绝病害肉上市。同时,建议马关县人民政府应着手新建生猪屠宰场的计划,因为城市发展,县城生猪定点屠宰场已经不符合《环保法》、《动物防疫法》等相关规定和要求。

3.2加大经费投入,增添必要的检疫设备

屠宰检疫是一项技术性极强的工作,检疫仪器、设备的先进与否,直接关系到检疫的质量。特别是现在,为了肉食品的安全,在节假日期间,除了传统的疫病检疫之外还要进行药残、瘦肉精、兴奋剂等有毒有害物质的检验。因此,建议上级主管部门加大经费投入,增添必需的仪器、设备,建设能开展一般细菌、寄生虫、血清学、肉质及药残、兴奋剂等有毒有害物质检验的实验室,把好畜产品的质量关。

3.3加强动物检疫执法队伍建设,实行持证上岗

建章立制,定期对检疫人员进行法律、法规和业务技能等方面的综合素质培训,经培训,考核合格才可持证上岗检疫。另外,充实动物检疫人员,使人员编制与其所承担的工作任务相适应。每年抽派检疫人员到屠宰检疫工作做得好的屠宰场进行交流学习,取长补短,提高检疫人员业务能力和操作水平,为进一步提高检疫产品质量奠定基础。

3.4加强法律法规宣传,提高群众防疫意识

一是要充分利用电视、报刊等宣传媒体及设置宣传栏、发放宣传单,制作固定标语等多种形式,大力宣传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畜牧法》、《云南省动物防疫条例》、《生猪屠宰管理条例》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等为主的相关法律法规,让人们充分认识到生猪屠宰检疫是兽医工作极其重要的执法工作,是实施国家对动物产品安全的法定标准,即动物产品安全的法律认定。生猪屠宰检疫的目的是切断动物疫病传播,保护人体健康,维护生产、经营秩序,促进社会安定。二是进村召开养殖户培训会,讲解动物疫病的危害和疫病的常规防制知识,开展养殖技术培训,向养殖户讲解科学养殖和防疫的方法。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提高广大群众和经营者的法律意识以及履行防疫义务的自觉性。使屠户文明经营,营造良好的检疫工作氛围。

3.5建议屠宰场完善管理制度,严格实行生猪屠宰全进全出制

为避免屠宰场待宰生猪常因厩舍通风不良、拥挤等原因造成死亡,屠宰场应建立严格的生猪屠宰管理制度,对不按规定入场生猪的管理人员和屠户进行惩罚,严格执行生猪屠宰全进全出制。实行当天进场生猪,次日必须屠宰出场。同时在猪厩内增加饮水装置,减少生猪死亡造成的经济损失,同时提高出场猪肉产品的质量。

动物检疫的特点篇8

[关键词]基层动物检疫现状问题措施建议

[中图分类号]S851.3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1650(2013)03-0209-01

近些年来,社会得到了不断进步,经济得到了高速发展,辽宁地区的经济也有了突飞猛进的进步,相关部门已经从发展畜牧业这一角度出发来对农村经济结构进行调整,相关政府部门已经将基层动物防疫工作作为重点建设的对象,这也就使得基层动物检疫工作得到日益完善和重视,在这一种形势之下,实施基层动物检疫工作的总结和研究,能够有效解决我国基层动物检疫工作存在的诸多问题,使得我国基层动物检疫工作能够和当前市场经济需求相互适应,最终更好的为了保证人们食品安全服务,下面,笔者就结合辽宁建昌的实际情况,对基层动物建议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提出改进的措施和建议。

一、基层动物检疫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基层动物检疫工作人员素质有待提升

基层动物检疫工作一直都是一项具有很强技术性和很高专业性要求的工作。在我国没有颁布和实施《动物防疫法》以前,我国的动物检疫工作专业性以及技术性都没有得到高度重视,特别是在对于基层动物检验站的检疫工作人员聘任方面,很多部门都没有对聘任人员进行严格专业知识的考核,有些部门甚至将检疫工作看成是照顾岗位,检疫的工作人员还没有经过一定的选拔就直接任用。与此同时,很多基层动物检疫单位缺少对工作人员实施专业知识的培训以及继续教育,造成了基层动物检疫工作人员缺少专业知识,影响到基层动物检疫队伍的综合素质,造成了基层动物检疫工作不能够实现检出病害这一目标。

2.基层动物检疫部门缺少配合

纵观辽宁省建昌的动物检疫工作,其市场检查的力度比较弱,究其原因就在于基层动物检疫部门之间不能够很好的配合以及相互协调,动物检疫工作主体就是政府部门,但是,政府部门在实施基层动物检疫工作的时候要求和相关部门进行密切的配合,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保证动物检疫工作能够更好发挥扑灭动物疾病、控制动物疾病以及预防动物疾病的重要作用。所以,实施动物检疫工作不能够单纯的依靠农业部门力量来实施。但是,在当前辽宁建昌基层动物检疫工作之中,因为我国现在实施的相关法律法规并不完善,当前政府相关管理部门也太多,不能够明确分清职权,进而产生了执法越位、执法缺位以及执法错位等等情况,这些情况的出现使得我国基层动物检疫工作紧紧能够实施有限的政府行为,单纯依靠政府相关农业部门相关力量来实施基层动物检疫工作,使得基层动物检疫工作不能够有效和深入的开展,特别是在对市场进行检查的过程中,因为农业部门并不能够进入市场中进行检疫,其他相关部门也不能够真正了解检疫工作系统,所以,导致了辽宁省建昌基层动物检疫部门不能够深入检查市场。

二、基层动物检疫工作建议

1.基层动物检疫要提升检疫队伍素质

想要提升检疫队伍的素质,要求在基层检疫站里面强化队伍的建设工作,对于相关的工作程序以及操作的技术进行很好掌握,通过对基层动物检疫人员实施系统化的培训以及继续教育,使得检疫人员能够很好的对相关法规以及法律进行了解以及掌握,从本质上提升基层动物检疫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与此同时,还要真正落实检疫工作的责任制,要求监督执法的人员要提升自身综合素质,采取一种签订岗位责任书的方式方法,进而落实岗位的目标,使得基层动物检疫执法人员奖罚分明、法律严明以及遵守法规。

2.基层动物检疫要促进部门配合

促进部门之间紧密配合能够从本质上促进检疫工作的良好实施,因为检疫工作是一项具有系统化和专业化的社会工程,想要做好基层动物检疫工作要求相邻的地区进行紧密的配合,特别要求建昌地区不同的部门对于检疫的工作实施统一管理和规划,从本质上避免地方保护主义现象的出现,这样能够保证动物检疫工作具有公正性,同时加强和公安部门、定点屠宰部门以及工商部门等等部门之间进行相互联系,争取和这些部门进行合作,相互之间要做到配合以及支持,进而形成一种强大执法的合力,最终使基层动物检疫工作能够得到实施和规范。

3.基层动物检疫要紧抓产地检疫

保证基层动物检疫工作必须要抓好产地检疫工作,这样能够有效解决检疫工作中的问题,如果不实施产地检疫工作,一定会导致动物疾病的蔓延以及流行,威胁到人们和牲畜健康,因此,基层动物检疫监督部门必须要完善自身的检疫体制,可以设立一种存栏登记管理制度以及报检制度,对基层动物检疫工作的网络进行不断的完善。

结语:本文中,笔者首先对基层动物检疫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阐述,接着又从基层动物检疫要提升检疫队伍素质、基层动物检疫要促进部门配合以及基层动物检疫要紧抓产地检疫这三个方面提出了基层动物检疫工作的建议。

参考文献

[1]崔言顺,李建亮.我国动物防疫检疫工作的现状及应对措施[J].中国畜牧兽医文摘.2008(05).

动物检疫的特点篇9

关键词:加强;畜禽产品;安全生产管理

中图分类号:S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432(2010)-10-0168-1

1畜禽产品质量安全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成因

1.1畜牧业生产经营分散、管理方式落后

就我县来说,全县共计10万余农户,其中有9万农户实行的是“以种供养、以养补种”的种养业兼营发展模式,一家一户分散式养殖,规模小、设施简陋、卫生条件差、饲养管理粗放。疫病疾病发生的机率高,畜禽健康生长发育的保障性较差。

1.2动物疫病预防制约因素较多

大多数散养农户传统养殖观念较强,不接受动物疫病的免疫,不配合动物疫病的防控,一旦爆发传染病,随意抛弃病死畜禽,并任其自消自灭;有的养殖场(户)规范化经营管理程度不高,不严格实行免疫制度和消毒制度,容易造成动物疫病安全隐患。

1.3饲养投入品种选择不当或投入过量

养殖业的投入包括饲料、添加剂、兽药等,由于大多数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不是很高,在养殖过程中对各种投入品,特别是添加剂、兽药的用量标准把握不准,存在着一定的随意性,造成畜产品农药、兽药超标。饲养投入品种的选择与使用,也是影响养殖业安全生产和畜产品安全的关键因素。

1.4农用药品生产销售管理还存在一定漏洞

有些不法企业和经销商为了谋取私利,生产和销售国家明令禁止的各类农用药品,比如三聚氰胺、“瘦肉精”、孔雀石绿及硝基呋喃等,这些违禁药品进入生产环节以后,即可造成畜产品中禁限用农兽药残留超标,极容易引发群体性质量安全事件。

1.5动物卫生检疫措施落实不到位

由于动物卫生检疫环节多、业务量大,加之工作人员少,因此,工作中存在着注重流通不注重产地、注重屠宰不注重销售、注重大动物不注重小动物、注重传染性疫病不注重其他各类疾病的问题。同时,基层动物卫生检疫工作起步晚、基础弱,缺少必备的检疫检验设施和设备,对中毒、有害物质残留超标等隐患性畜禽产品,工作人员无能力鉴别,不能做到科学验证、科学处置。

2保障畜禽产品质量安全的建议与对策

2.1突出抓好动物重大疫病的强制性免疫

切实加强口蹄疫、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猪瘟、禽流感、鸡新城疫、狂犬病等重大动物疫病强制免疫工作,切实抓好动物疫情监测和流行病学调查工作。重点抓好新补栏、散养和养殖密集区的动物免疫工作,加强免疫效果监测,对免疫抗体不合格的动物要及时进行补免,确保免疫密度和质量,及时构筑有效免疫屏障。及早部署春秋季两季重大动物疫病集中强制免疫工作。不断加强生猪养殖密集区、屠宰场、交易市场和种畜禽场疫情监测工作,进一步加大监测力度,扩大监测范围,增加监测数量和频次,对病原学监测阳性动物要按规定及时、果断处置,及时消除疫情隐患。严格执行疫情报告和疫情举报核查制度,及时如实上报疫情。对因不报、迟报、瞒报疫情造成扩散蔓延的,要严肃追究责任。

2.2严格实行动物卫生检疫的规范化管理

要进一步加大对基层动物卫生检疫工作的投入,不断完善检疫检验基础设施条件建设;要按照国家标准和检疫管理办法,对动物、动物产品实施检疫并出具检疫证明、加盖或者加封动物卫生监督机构的验讫标志;要合理设置动物检疫申报点的设置,认真执行动物检疫申报管理制度,要公布报检电话、检疫人员联系方式、检疫内容和收费标准;要把好定点屠宰场进场查证验物关,不得在屠宰场内实施产地检疫;对进入屠宰场的动物认真开展宰前检疫和宰后同步检疫;要对检疫不合格的动物、动物产品严格实行无害化处理。

2.3不断强化动物卫生监督执法力度

要认真履行法定职责,全面加强动物卫生监督。要建立常态化、规范化的动物卫生监督工作制度,强化对动物养殖、屠宰和运输,动物产品加工、运输和销售,饲料兽药生产、经营和使用,以及动物产品质量安全监测的监督检查,并认真做好执法检查记录。要重点打击逃避检疫、贩卖、运输病死畜禽及其产品的违法行为,全面加强生产、经营、使用违禁药物和非法添加物的监管。要主动配合公安、工商、经贸等部门,开展联合执法,加大大案、要案的查处力度,营造依法强化动物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良好氛。

2.4全面加强规模养殖场(户)的监管

要定期对规模养殖场(户)的动物防疫条件进行审查,对达不到动物防疫条件的责令限期整改,应将规模养殖场建设无害化处理设施作为动物防疫条件审核的必备条件,督促动物养殖场建设无害化处理设施,并建立生产、免疫、检疫、饲料兽药(兽用生物制品)使用及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记录。乡镇检疫人员应开展对辖区内规模养殖场的巡查,及时掌握规模养殖场的生产动态,指导规模养殖场的饲料兽药安全使用、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和产地检疫申报。

2.5努力加大饲料兽药监管力度

动物检疫的特点篇10

关键词:植物检疫学教学改革教学方法改革探索

中图分类号:G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98X(2016)02(a)-0135-02

《植物检疫学》作为植物检疫学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是由普通植物病理学、农业植物病理学、普通昆虫学、农业昆虫学、杂草学、植物化学保护等学科演化而来的一门综合叉学科。植物检疫学教学涉及内容较多,包括植物检疫法规、有害生物风险分析、除害处理、危险性病原生物、危险性害虫、危险性杂草等。如何使学生系统的理解和掌握植物检疫学相关基础知识,提高教学质量,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的意识,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教学问题。为此,根据学科发展趋势和高等教育对人才培养的要求,笔者在教学中着重对该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方法进行了探索。

1立足教材,不断融入前沿知识

植物检疫学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很强的学科,随着国际贸易一体化、网络技术和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新知识、新技术不断涌现,国内外有关植物检疫方面的法规协定、危险性有害生物名录、有害生物风险分析技术、有害生物鉴定技术等不断更新,这些更新和变化对植物检疫学教学内容提出了新的要求。目前,选用了南京农业大学徐志刚教授主编的《植物检疫学》(第3版)作为该课程的主要参考书[1]。在教学过程中除了讲授教材内容以外,在讲授不同章节的内容时,插入与之相关的国内外最新研究进展,不断更新国内外新疫情、融入新的检测手段,使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及时了解该领域的一些前沿知识。同时,向学生推荐一些与课程相关的优秀书籍,如《潜在的植物检疫性有害生物图鉴》《植物检疫害虫彩色图谱》等,以及优秀的学术期刊,如《植物检疫》《植物病理学报》《昆虫学报》等。除此之外,推荐一些与植物检疫相关的网站,如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网页(http://)及各地进出口检验检疫局的官方网站,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调动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欲。

2充分利用多媒体和网络教学平台

植物检疫学中检疫性有害生物的类别主要涉及植物检疫性病原生物、检疫性害虫及检疫性杂草。检验的主要依据是危险性植物病原生物、危险性害虫及危险性杂草的识别特征和危害特点。在多媒体教学中,力求将最直观的教学视频、最典型的病害照片,以及最新的研究进展,展现给学生。因此,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首先,通过具体的案例和检疫性病虫草相关的视频和大量的照片,来描述外来生物入侵对各国造成的巨大经济损失和生态破坏,引导学生认识问题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其次,结合实物标本、多媒体课件等,将检疫性有害生物的识别特征在课堂上展现,让学生能够对抽象的形态特征有一个直观的认识。比如在讲授检疫性有害生物烟草霜霉病菌peronosporatabacina时,首先让学生观看有关该病害在世界范围内的分布、危害的典型症状等大量相关的图片,使学生充分认识到该病害的严重性,以及对已侵入国家造成的巨大经济损失,之后结合烟草霜霉病彩色挂图、实物标本和ppt课件,将该病害的识别特点清晰、直观的呈现给学生,使学生能够很快的掌握p.tabacina的鉴别特征。在教学的过程中,除了及时补充完善教学多媒体课件外,网络教学平台也是一种重要的教学辅助手段。教师可上传教学课件、相关的文献资料、教学大纲、试题库等教学资源,学生则可随时浏览或下载课件及相关资料,便于及时的预习和复习。特别是教师可以通过在线答疑,对学生的学习进行互动指导,不仅实现了反转课堂的教学方式,而且对师生之间的互动教学、答疑解惑,同时也增强了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进而提高了学生对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2]。

3运用语言技巧提高教学效果

在植物检疫学的讲授过程中,利用多媒体教学,能够充分展示危险性病、虫、草的识别特征,以及播放一些与植物检疫相关的新闻报道和纪录片,激发了学生专业学习兴趣。然而植物检疫学这门课程内容覆盖面广,知识点多,且容易混淆,如何使学生在专业的学习中,能够印象深刻、乐于接受、听而不厌,是教师在教学中需要不断深入思考的问题。教师语言技巧的运用,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教学的质量和效果。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除了课堂教学要精心设计外,教师要向学生传递正能量,激发学生对专业课程的热情和兴趣,并用生动幽默的语言感染学生。运用引入式、总结式、介绍式、类比式、词根式、顺口溜式、拟人表达式等教学方法来提高教学效果[3]。例如:在讲授检疫性有害生物小麦矮化腥黑穗病菌tilletiacontroversa时,将该病害的症状特点总结为“病株特矮,分蘖特多,病穗特密,病粒特硬,有鱼腥臭味”,便于学生理解记忆。植物检疫学教学中对语言技巧的运用,并非一朝一夕所能学成,需要教师加深对专业知识的认识和理解,不断地积累经验,提高教学水平,达到深入浅出、举重若轻、寓教于乐的教学境界,从而让学生享受课堂,激发学生的专业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4重视实践教学环节

植物检疫学实践教学,是巩固理论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学中不可缺少的环节。植物检疫学是一门新兴的学科,目前还没有相关的植物检疫学实验指导书出版。针对这种情况,需不断地整合各种资源,现以《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境植物检疫性有害生物名录》为依据,有针对性地安排教学实习环节,进行植物检疫性有害生物的采集和鉴定,独立设计研究性的实验。如:小麦全蚀病的调查及检测等,学生们通过查阅文献资料,实地调查,自主设计出该检疫性病害的检验方法,并在该院动检实验室老师的指导下进行验证。通过实验教学,学生们对所观察的主要检疫性病原生物材料要求做到以下几点:一是认识,即看到有害生物或标本说出其名称;二是描述,即能描述材料名称的典型特征;三是绘图,即能绘出检疫性病原生物的形态结构及所致病害的症状特点;四是检测,即掌握主要植物检疫性有害生物的检验方法、检疫处理方法的检验方法以及实验室常用仪器的操作技能,培养和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生毕业后可能从事植检工作或进行相关科学研究打下良好的基础。

5结语

植物检疫对有效降低有害生物的入侵,保护国家和地区农业的生产安全和国际贸易中农产品市场具有重要意义。随着世界各国海、陆、空全方位的开放,国内物流以及旅客流量猛增,为危险性有害生物的迁移、新居地的繁衍及危害提供了便利的条件,如何按照国际植物检疫标准做好我国的植物检疫工作,严格把关,防患于未然,重任落在了植物检疫工作者的肩上。很多学生毕业后可能从事植检工作,通过教学改革,使学生更熟练地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进一步提高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独立工作的能力,为他们更快地适应今后的工作岗位打下良好的基础,也为我国植物检验检疫事业提供合格的高素质的专业技能型人才,并实现高等教育的发展目标。

参考文献

[1]许志刚.植物检疫学[m].3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