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特色旅游可行性十篇特色旅游可行性十篇

特色旅游可行性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8:14:24

特色旅游可行性篇1

(一)选择特色

选择特色旅游资源是旅游资源中富有特色的精华部分,是发展特色旅游的基础,只有选择具有垄断性、典型性、特异性和区域性,能够产生巨大的空间影响力的旅游资源进行开发,才能具有发展的潜力,实行可持续发展。比如,西安是我国著名的古都,它便以帝王之都、唐风古韵作为自己开发的主题定位,以此资源来进行开发旅游。

(二)保持特色

在对特色旅游资源的开发中,应尽可能地保持自然和历史的原始风貌。任何过分的装饰和全面毁旧翻新的做法都是错误的。如果特色旅游资源失去了其自然和原始的状态,那么将会失去了它的文化内涵,削弱它的特色的价值,从而失去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和形象。这也正是我们所提倡的旅游的可持续发展的绿色开发。

(三)突出特色

特色旅游开发必须突出资源的特异性和独特性,着重围绕着资源的主题特色进行开发,尽可能地凸显它的典型性和特异性,强化它的垄断性,加大和其他地区的资源特点和文化环境的差异性。比如云南的旅游开发,不但在景观上凸显地方民族特色,而且在文艺表演、民族风俗展现上都强化了民族文化的特点,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四)协调特色

在旅游资源开发与利用中,必须因地制宜,注重景观的开发和周围的环境的整体特点要协调,从这种协调中来衬托特色、增强特色,形成以自然为本,以特色为根的文化提升,让旅游人文更符合旅游者的需求,最直接最彻底地让资源特色融为旅游细节。比如杭州的整体旅游风格,整个城市的特点宛如一个大大的城市花园,完全体现了“休闲之都”的风貌。

二、特色文化旅游产业资源可持续发展的价值体系构建

特色旅游资源的价值体系构建主要包括有经济价值、生态价值和文化价值。经济价值是现实价值,而文化价值和生态价值是潜在价值。

(一)经济价值

特色旅游资源开发,主要是建设旅游设施、提供旅游服务、开发旅游产品等这些具有经济特性的活动,使特色旅游资源具有社会再生产的性质,因而产生经济价值。这样的经济价值表现为资源的自然再生产的能力之上,主要有为开发、保护和恢复特色旅游资源再生产所付出的必要劳动时间,反映的是社会对此投入的价值。以及对特色旅游资源进行的调查、评价和依托特色旅游资源进行的交通建设、景点开发、宣传促销等投入的价值,这些都被称为“现实价值”。

(二)生态价值

生态价值是特色旅游资源的“潜在价值”,体现的是间接使用价值。这种潜在的价值是由使用资源的效用性和稀缺性所决定的,同时稀缺性的特征也决定了特色旅游资源是在一定的条件下进行的。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对特色旅游资源的开发,必须在充分认识其稀有性的基础上,明确其相应的价值。通过提供多样化的产品基础,提高产业标准,在维护和景观设计上都要保持生态资源的完整性。结合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很好地体现景观设计和主题文化协调的生态氛围,提高生态环境的协调性。

(三)文化价值

特色旅游可行性篇2

关键词:特色;旅游村镇;研究综述

一、引言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中国很多地区把旅游业作为21世纪的支柱性产业,旅游业不仅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同时还促进了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并改善了我国经济结构。自开展“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镇(村)示范”工作以来,特色村镇旅游作为一种新的旅游方式,以其丰富多彩的旅游内容、特色的旅游资源、多变的活动方式等吸引了很多的旅游者。

针对特色村镇旅游业来说,解决特色村镇旅游业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对我国特色村镇旅游业的品牌建设、经营管理、开发与保护、可持续发展等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研究了我国特色旅游村镇的概念、性质、分类、开发模式、开发原则等理论,为今后形成我国特色村镇旅游的理论体系提供依据。同时,通过研究各个特色旅游村镇,为今后我国特色村镇旅游的发展提供参考。

二、我国特色旅游村镇的文献分析

本文主要是通过文献分析法进行研究。通过在中国知网进行主题搜索,搜集资料。搜集好与题目有关的参考文献之后,对这些参考文献进行分类阅读和归纳整理。

在查阅特色旅游村镇的文献时,笔者选择以“特色旅游村镇”或“特色景观旅游村镇”为主题,以CnKi数据库中的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优秀硕士论文全文数据库2个主要数据库作为检索对象进行检索。截止到2013年,从CnKi数据库中共计检索到文献有23篇,论文很少。

为了从整体上对我国特色旅游村镇研究现状有一个比较准确的把握,笔者重新输入主题,分别从“历史文化名村(镇)”“新农村建设旅游”“民族村寨旅游”“景区依托村镇旅游”等主题进行搜索,时间限定为2009-2013年,共搜出684篇文献。其中历史文化名村名镇有266篇,新农村建设型旅游100篇,民族村寨旅游267篇,景区带动村镇旅游20篇,查阅的所有文献的年度趋势图如图一,可以看出,我国对特色旅游村镇的研究总体上呈上升趋势。

笔者通过对特色旅游村镇相关文献进行整理,考虑到每种类型的村镇背景不同、文化存在差异,开发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也不同。故认为特色旅游村镇的研究可以分为两部分比较合理:整体上对特色旅游村镇的研究和具体上对特色旅游村镇的分类研究。具体对特色旅游村镇进行研究时,根据特色旅游村镇资源的特色将特色旅游村镇分为:历史文化名村(镇)、新农村建设型、民族村寨型和景区依托型。

三、我国特色旅游村镇的整体研究

(一)概念研究

方明提出,特色旅游村镇是指具有良好的可观赏性、空间组合和保存度等资源禀赋,具有显著特色价值的科研教育、休闲游憩、地方特色和文化传承意义,具备优势突出的品牌号召力、产品特色力和市场适游力的旅游资源的镇和村。[1]

(二)性质研究

赵晖提出特色旅游村镇的关键在于特色,并指出特色旅游村镇应具备三个基本性质:一是乡村的(或小镇的);二是当地的;三是具有积极意义的。还指出特色旅游村镇的基本要求:一是安全;二是便捷;三是舒适。[2]

(三)现状研究

目前国内对特色旅游村镇方面的研究主要涉及特色旅游村镇的影响因素、品牌、开发与营销、可持续发展等方面。郭娜指出了影响旅游村镇特色化建设的五大影响因素:资本要素、资质要素、市场要素、个人和组织要素、竞合要素。[3]胡金林、金治中等人探讨了特色旅游村镇在开发中应该遵循的原则。[4]杨艳等人对特色旅游村镇中的广告、节事活动、人际沟通以及网络传播品牌宣传进行详细的研究。[5]朱灶芳、吕华鲜、秦潇等通过分析婺源、涠洲岛、黄姚特色旅游村镇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可持续发展的策略。[6-8]但是整体上对特色旅游村镇的研究比较少,学者们应该从整体上把握特色旅游村镇的研究。

综上,学者们对特色旅游村镇的概念、性质等理论方面进行了研究,但是并没有形成理论体系,学者们应该加强理论方面的研究。

四、我国历史文化名村(镇)的研究

学者们对于历史文化名村(镇)的研究很多,如评价体系、开发与保护、开发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研究。

(一)评价体系

历史文化名村(镇)本身具有很大的历史价值,一方面供考古学家们进行历史文化方面的研究,另一方面,游客可以感受下古镇的气息,同时,可以了解中国古老的历史文化知识。学者们对历史文化名村(镇)的价值进行了评价。如邵甬等人分别从评价因子的确定、层次结构、评分标准三个方面进行了深入阐述,试图建构适合于中国历史文化村镇的价值评价的体系。[9]但是,随着历史文化名村(镇)吸引的游客越来越多,村镇很容易受到破坏,并且不容易恢复,需要进行严加保护。在此基础上,有学者针对这方面提出了历史文化村镇保护评价体系。如周铁军等人在建立西南地区历史文化村镇保护评价指标框架体系的基础上建立了西南地区的历史文化村镇保护评价指标体系。[10]

(二)开发与保护

历史文化名村(镇)旅游因其景观具有很强的脆弱性,在促进村镇的发展的时候也会给村镇带来破坏。关于如何在开发中保护村镇,学者们给出了不同的意见。宁多等人提出历史文化村镇的五种保护模式:整体原貌保护模式、更新利用保护模式、异地迁建保护模式、仿古开发保护模式和地产开发保护模式。[[11]]李欣华、杨兆萍等人指出吐鲁番吐峪沟麻扎村的保护要遵循以下的原则:对相对完好的文物古迹采取原封不动的保存即冻结保存、保护特色建筑风格与保护历史环境的原则,以保持历史文化的原真性。[12]

(三)可持续发展

历史文化名村(镇)旅游在给村镇带给经济利益的同时,也给村镇带来了很大的影响,如何权衡村镇的开发与发展,实现历史文化名村(镇)的可持续发展,学者们分析了发展中存在的不同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策略。黄奕等人认为首先应该改变传统理念,采取合理的技术手段和有效措施,以保护为前提,适度开发旅游,调整村镇产业结构,尊重业态,协同环境,实现村镇的可持续性发展。[13]

综上,历史文化村镇在旅游开发中破坏很严重,可以看到学者们主要是针对历史文化村镇的保护方面进行研究,而对历史文化村镇的文化特色、客源市场、游客行为模式等方面的研究比较少,期望之后的学者能够多针对这些领域进行研究。

五、我国民族村寨旅游的研究

民族村寨作为特色旅游村镇一直吸引着很多的游客,它存在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学者们对民族村寨旅游的研究涉及了开发模式、保护方式、可持续发展等方面。

(一)开发模式

随着旅游业的迅速发展,民族村寨旅游成为一种趋势,鉴于开发主体的不同,开发模式也呈现出不同的模式。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民族村寨旅游的开发模式进行了研究。比如石坚从运作管理角度探讨西南地区民族村镇旅游的开发模式,他认为开发模式主要有“社区自主型”、“政府主导型”、“企业主营型”、“政府+协会+农户”复合型四大类型。[14]而廖军华根据民族村寨旅游发展的特点,在已有的几种模式的基础上提出了民族村寨旅游发展的创新模式5Cs模式。[15]

(二)保护方式

黄继元通过分析石林县大糯黑村的非物质文化现状,提出生态博物馆这一最佳文化遗产的保护方式。(生态博物馆是由公共权利机构和当地人民共同设想、共同修建、共同经营管理的一种工具。)[16]

(三)可持续发展

鉴于民族村寨旅游的环境、文化等很容易遭到破坏,为了民族村镇得到完整的保留,很多学者探讨了民族村寨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比如廖军华提出保护环境问题是当务之急,也是民族村寨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关键。[17]丰燕等人指出民族村镇的旅游开发必须走和谐发展道路,并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18]而陈慧基于利益相关者的视角探讨了在民族村寨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矛盾,并针对此从公共管理、社会学、经济学等不同领域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思路,以期能促进民族村寨旅游新的发展模式的探索。[19]

综上,关于民族村寨旅游的研究,我们可以看出,学者们由于民族村寨在开发中存在很多问题,主要对开发、保护等方面做了研究。但是关于民族村寨的文化挖掘等方面的研究比较少,希望之后的学者能够针对这些方面加强研究。

六、我国景区依托型乡村旅游的研究

近年来,很多乡村以景区为核心,依托景区客源,在景区内部或者景区周边开展乡村旅游。同时,学者们对这方面的研究也逐渐多了起来,对景区依托型乡村旅游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开发模式、问题与对策等方面。

(一)开发模式

由于景区依托型乡村旅游的开发主体不同,开发模式呈现出多元化。如李冠英等人在总结国内乡村旅游开发模式的基础上,探讨了景区依托型的乡村旅游发展的新模式。[20]刘彩玲以南召县大石窑村乡村旅游开发为例,从开发类型、开发方向、旅游产品、旅游商品、民俗娱乐文化等多方面探讨了景区依托型乡村旅游模式的开发思路。

(二)可持续发展

在对景区依托型乡村旅游进行研究时,学者们更多的是利用具体的案例分析其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可持续发展的对策。比如谢莉通过分析资新盆地丹霞地貌景区发展乡村旅游的诸多优势,提出确保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几条策略。林辉等人通过探讨大别山区景区依托型乡村在发旅游过程中保持原真性的问题,以期对大别山区新农村建设和三农问题的解决提供新的解决途径。

也有学者从其他视角对景区依托型乡村旅游的研究,王祖良基于社区参与的视角,以浙江省临安市西天目乡天目村为例,通过分析农家乐经营者对社区参与的感知度,提出景区依托型农家乐的社区参与策略。

综上,学者们对景区依托型乡村旅游的研究主要是实证研究,研究某一景区依托型乡村在发展旅游时出现的问题和对策研究。笔者认为之后的学者在研究时可以多进行理论方面的研究,如开发原则、经营管理、利益相关者等方面。

七、我国新农村建设旅游的研究

关于新农村旅游学者们研究的并不多,主要集中在开发模式、可持续发展、营销策略等方面的研究。比如陈海鹏分析了新农村旅游发展的成因,构建了新农村旅游发展的动力机制模型,归纳出新农村旅游的3种主要开发模式:政府主导开发模式、企业主体开发模式、农民主动开发模式。李亚娟通过Swot分析法剖析了武汉市“四季吉祥”新农村旅游发展情况,并提出相应的营销策略。钟凤、谭慧英等人探讨了长岛等新农村建设下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策略。

综上,学者们对新农村建设旅游的研究比较少,并且研究多从个案出发,学者们应该多从总体上把握新农村建设旅游,并指出新农村建设、社区关系等方面对乡村旅游的影响。

八、总结与展望

综合上述研究成果,可以发现,特色旅游村镇的研究涉及了各个层次和角度。包括特色旅游村镇的概念、性质等基本理论;影响因素研究;保护和开发模式研究等一系列研究成果。但是结合特色旅游村镇的现状研究来看,特色旅游村镇的研究中仍然存在着不足亟待着学者们进行进一步的探索。

1.研究对象上局限于从某一具体的案例出发,对特色旅游村镇的现状进行分析,找到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开发保护措施。而从整体上把握对特色村镇旅游的研究较少。

2.研究方法上,大多是对特色旅游村镇定性方面的研究,应该加强对特色村镇旅游的定量分析,以统计数据和模型为基础,指出当前存在的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方案,以便得出切合实际发展状况的研究结论,更好地指导特色旅游村镇的可持续发展。

3.研究内容上主要集中在对特色村镇旅游的开发模式、可持续发展、开发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等方面的研究,缺乏创新。应该加强对社区关系、经营管理、客源市场等方面的研究。并且,应该加强对特色村镇旅游的理论研究,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同时,特色旅游村镇当前发展中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部分特色旅游村镇“特色”不明显。学者们在对特色村镇旅游进行研究时应加强村镇的特色研究。

研究视角上主要集中在从旅游的视角对特色旅游村镇进行研究,缺乏创新。由于特色旅游村镇本身具有文化、历史、科学、艺术等多重价值,特色旅游村镇的研究应该与各学科的成熟理论相结合,将其他学科的方法引入到特色村镇旅游的研究中,进行跨学科的研究。(作者单位:广西大学商学院)

参考文献

[1]方明.挖掘丰富多样的特色景观规划生态宜居的旅游村镇――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镇(村)研究中心方明主任谈特色景观旅游村镇工作重点[J].小城镇建设,2009,06:26-31.

[2]赵晖.特色景观旅游村镇的特色要求和基本要求――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村镇建设司赵晖副司长在海南“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镇(村)示范”工作研讨会上的讲话[J].小城镇建设,2009,06:10-13.

[3]郭娜.影响旅游村特色化建设的关键因素研究[J].旅游纵览(行业版),2012,06:17-18.

[4]胡金林.特色景观旅游名村名镇的市场营销策略研究[J].江苏商论,2010,03:70-72.

[5]杨艳,朱飞,李泽华.江苏省旅游特色村镇品牌建设优势分析[J].商,2013,12:297.

[6]朱灶芳,于海漪.特色景观旅游村镇的可持续发展研究[J].小城镇建设,2011,01:100-104.

[7]吕华鲜,莫英.北部湾地区特色旅游村镇旅游竞争力提升研究――以北海市涠洲岛为例[8]秦潇.广西特色旅游村镇旅游开发研究――以黄姚古镇为例[J].旅游纵览(下半月),2014,02:179-180.

特色旅游可行性篇3

【关键词】红色旅游民俗体育融合开发探析

延安地处陕西北部,在历史上一向是陕北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中心,是陕西省红色旅游的主要聚集地,也是国家重点开发的红色旅游景区之一。旅游行业竞争已趋激烈,单一的旅游项目往往难以久留游客,已不适应当今旅游市场需求。显然,实现旅游资源融合开发,从多角度、多层次、多形式挖掘其新的旅游项目是旅游业参与竞争的必然选择。红色旅游和民俗体育旅游在旅游业中都具有特色的品牌,也是能够使人们陶冶情操、锤炼身心、品味生活的有益旅游项目,将这两种资源融合开发,可进一步提升旅游业的发展,同时也将会给延安带来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为延安红色旅游与民俗体育旅游融合开发的推广提供依据。

延安红色旅游与民俗体育的血源性

延安由于其特殊的区域优势和特殊社会历史文化的背景,使其蕴含了丰厚且不可替代的民俗体育文化资源。如陕北大秧歌、安塞腰鼓、洛川蹩鼓、宜川胸鼓、黄龙猎鼓、志丹扇鼓、跑旱船、跑驴、高跷、矮跷、转九曲、拔桩等民俗体育活动。其中,作为陕北最具特色的民俗运动――安塞腰鼓,是陕北、陕西乃至整个西北最著名的民间艺术,是陕北黄土高原一枝独特的民间艺术奇葩。

1.延安发展红色旅游与民俗体育旅游的资源优势

红色旅游是旅游大家庭中的新生代,是指以红色旅游资源为吸引物,组织接待旅游者进行参观游览,实现学习革命历史知识、接受革命传统教育和振奋精神、放松身心、增加阅历的一种专项旅游活动[1]。红色旅游是弘扬革命精神、颂扬中华传统文化的新型旅游形式,对于加强全民思想政治教育、促进革命老区和红色旅游区经济快速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延安拥有典型的和意义深刻的红色旅游资源。作为延安本身形象而言,革命圣地是延安已有的认知形象。数量大,品味高的革命旧址、遗址和文物现存350多个,仅延安城区就有130处168个景点。

由调查得知,延安的遗址景观所占的比例为56.24%,遗址景观中包含了纪念馆、旧址故居和陵园三大类。由此说明,延安所特有的独特的条件,有利于其红色旅游的发展。人文体育活动所占比例为8.72%,排在旅游资源的第三位。可见,延安人文体育活动资源也相对较丰富,有一定的发展前景。

2.延安红色旅游的现状调查分析

众所周知,旅游产品的生命力在于其吸引性,失去了吸引力便失去了市场。红色旅游要具有持续的魅力,就得根据时展的脉搏进行整合调整。红色旅游资源的开发,不是仅仅有几个纪念地、纪念馆、标志物,或者有几个红色故事就可以引起旅游者的兴趣。要增强旅游者、参观者对红色旅游的吸引力,注重观赏趣味性,就必须在保证思想性的前提下,寻求对参观者、旅游者的感观刺激,努力提高其观赏性、趣味性。

(1)对红色旅游的态度

调查得知,喜欢红色旅游的只有43.94%,一般喜欢的占51.32%,不喜欢的占4.76%,也就是说,红色旅游的发展势态一般,游客对红色旅游的态度不是很积极。如果可以借助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和舆论导向的积极宣传,加强对旅游景区的建设,它既可扩大产品外延,避免产品单调,又可与游客互动,活跃气氛,提高对游客的感染力,还可以加强对地方文化的宣传,转变游客心目中红色旅游只是一些旧的遗址或是纪念馆之类的单一的东西。由上述可以看出,我国红色旅游的发展面临形式单一,吸引力不足等问题。因此,强化红色旅游资源开发与整合,注入红色旅游新的生命力,有助于增强民族精神和青少年的爱国情感,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3]

(2)对安塞腰鼓和陕北秧歌认识情况

访谈得知,调查对象中非常了解的只有4.75%,了解的占77.1%,不了解的占18.15%。大部分的游客对安塞腰鼓和陕北秧歌不是很了解,只有少量的游客通过电视或是课本对安塞腰鼓和秧歌有一点了解,也有绝大多数人认为安塞腰鼓和秧歌只是一种民间舞蹈表演,而不知道安塞腰鼓和秧歌,其实也是一种民俗体育运动。所以,需要旅游部门和民俗体育部门加大对陕北民俗的宣传和推广,尤其是在旅游景点安排相关的表演,让游客了解或是参与到其中,这样不仅可以改变单一的红色旅游资源,也可以让游客了解陕北的文化和民俗体育。

(3)来延安旅游的动机

调查得知,来延安旅游的游客受红色旅游景点的吸引、历史文化吸引、缅怀伟人和被陕北独特的体育文化及风土人情吸引的分别占96.84%、93.16%、87.37%和77.89%,从数据上可以看出,绝大部分来延安旅游的人都是因为延安的红色旅游景点而来的。也有一部分人是因为延安特有的历史文化、缅怀伟人和独特的体育文化、风土人情而来的,这就说明民俗体育还是有发展的市场。红色旅游应该寓教于乐,发挥地域民族特色风情与习俗优势,巧妙融入,避免走、看、听的简单教育形式,将红色旅游资源与民俗体育进行资源整合,既具有参与性,又具有运动元素。在丰富红色旅游内容同时,又继承了民间民俗体育文化。

3.陕北民俗体育活动在景区的发展情况调查分析

民俗体育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一件瑰宝,发展民俗体育是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服务社会主义文明建设和建设全民健身体系的重要内容。民俗体育根植于民间,形成于民间,发展于民间,具有健身性和文化性。由调查得知,在红色旅游景点看见过陕北民俗体育表演的游客仅占25.26%,没看见过或是没参加过的游客占74.74%。由此说明,延安在红色旅游景点的陕北民俗表演相当的少。陕北传统体育活动历史悠久,可以将其腰鼓、秧歌等引入到旅游活动当中,参观者不仅可以看和听,也可以亲身参与其中。这些富有民族情趣、异地情调的景物或活动,形成了民族地区人文旅游资源的一大特色,对旅游者具有强烈的吸引力。因此,景区管理者或是工作人员应该联系或是培养相关的民俗表演者,增加景区的民俗表演,这样不仅可以宣传陕北的民俗艺术,使陕北独特的民俗艺术得到传承,而且还可以增加当地居民的就业率。

增添红色魅力,整合资源

民俗体育是一种特殊的体育形式,对其进行与红色旅游相整合的研究,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种保护,要使红色旅游具有永恒的生命力,必须丰富旅游项目的内涵,将民俗体育非物质文化与红色景区旅游有效整合,赋予景区体验性、可回味性、可参与性、可教育性等特征,使现有的景区、景点更有吸引力。由走访调查所知,来延安旅游的游客绝大多数选择的旅游景点都是位于延安市区的杨家岭革命旧址、枣园革命旧址、凤凰山革命旧址和王家坪革命纪念馆。只有小部分的自助游游客会去比较远一点的壶口瀑布、南泥湾等景区。他们在景区看见的陕北民俗体育表演很有限,只有小部分的游客看见过腰鼓、秧歌和唢呐的表演。在这些游客中有一部分曾经参加过其他地方的民俗表演活动的游客对陕北的民俗体育表演很有兴趣,但是由于受开发程度的影响,让他们不能充分地感受到陕北民俗体育活动的表演。

1.加强宣传,推出品牌

政府和旅游部门要加强宣传力度,充分利用网络、电视、报纸等多种渠道把延安的民俗体育旅游的特色和好处推荐给广大游客。旅游部门和体育部门如果能很好地抓住机遇,在延安红色旅游地区很好地融入陕北民俗体育运动。利用延安特殊的民俗资源优势,以红色旅游为依靠,以安塞腰鼓、陕北秧歌、陕北民歌、唢呐等民族传统体育和民间艺术为重点,集思广益,系统分析和合理规划,把延安红色旅游和陕北民俗体育旅游融合起来开发出一道新的旅游产品,推出自己特有的体育旅游品牌。这样既扩大了客源,又保证红色旅游与民俗体育旅游融合性开发可持续发展,为延安红色旅游与民俗体育旅游融合性开发培养众多的市场消费与参与群体。

2.增强民俗体育的吸引力,调动游客的参与积极性

在红色旅游景区,多增加一些民俗体育活动的表演,调动游客的参与积极性,很好地使群众或是游客加入进去,不仅可以让游客从中感受到民俗体育的快乐性,而且能很好地宣传陕北的民俗体育,让游客在参与中感受不一样的风土人情。这样就扩大了陕北民俗体育的宣传面,为民俗体育的发展奠定了一定的群众基础。让陕北的民俗体育运动像傣族的泼水节,彝族的火把节,傈僳族刀杆节,藏族赛马会等民俗运动一样深入人心。

3.建立红色旅游与民俗体育旅游的运行机制

要想使红色旅游和体育旅游长久地发展下去,并且发展到一定的规模,这就需要旅游部门和民俗体育部门建立一个相对协调、灵活、高效、完善的市场运行机制。在运行机制建立的同时必须要考虑到投入运行过程的基本要素,根据景区的大小开展相关的民俗体育活动;还要考虑到要素有机结合所形成的结构,即结构发挥出的技能等因素。最后再制订一个在红色旅游景区发展民俗体育运动的运行的基本轨迹,以确保红色旅游与陕北民俗体育长久的发展。

小结

红色旅游资源是一笔不可再生的宝贵财富,要在保障历史原真性的前提下,挖掘红色精神,展现红色文化,以创新为灵魂,因地制宜,将民俗体育文化资源融入其中,合理开发。结合地方体育文化背景打造原生态的民俗体育,给予红色旅游资源开发整合的新生命力,营造和谐的红色旅游氛围。既可以提升红色旅游资源生命力又可以弘扬民间民俗体育文化,红色旅游与民俗体育活动的巧妙融入,有效整合,将会使二者彼此受益,相得益彰。

参考文献:

[1]张群等.红色旅游的特色分析及其发展研究[J].长沙大学学报,2006,6:54-55.

[2]程莉娜,付东华,丁雪峰,彭琴.延安红色旅游及其创新开发的思考[J].小城镇旅游,2005,12:85-87.

[3]黄文霞.国内旅游业的文化营销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9.

[4]陈怡悟,刘晓忠,熊百华.红色旅游与体育旅游融合开发的重要性研究[J].商场现代化,2008,9:217.

[5]刘凯,柴新.体育旅游开发与可持续发展[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4,12:32-34.

[6]骆慧菊,李艳诩.红色旅游与体育旅游融合性开发的策略研究――以韶山为例[J].湖北体育科技,2008,3:142-145.

特色旅游可行性篇4

关键词:区域;旅游;整合

1 旅游整合的原则

1.1 突出地域特色原则

旅游资源之所以能够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是因为其地域稀缺性和独特性。这种稀缺性和独特性也正是旅游资源能够继续开发的优势所在。一个区域的旅游产业发展的规模、客源流向、客源流量以及旅游开发的方向主要取决于该区域的旅游资源的数量、地域组合、品位、分布状况、空间结构,所以旅游整合的基础必须是当地别具特色的旅游资源,要充分发挥资源域稀缺性和独特性的优势,尽可能地保持区域的自然风貌和特色传统,通过整合突出地方特色、反映地方文化。

1.2 整体性原则

整体性原则涉及到三个方面:区域定位、产业协调和形象塑造。区域定位分为内部定位和外部定位。内部定位是指把区域作为一个整体,以此为出发点,对区域内各地区的旅游产业的现状、发展潜力作出分析,找出内部发展的重点;外部定位是指把更大范围的区域系统作为一个整体整体,了解本区域在系统中所具有的竞争优势以及竞争劣势,以此来为本区域的旅游产业发展作出定位。旅游产业的发展可以推动其他产业的发展。但是它与其他产业又存在竞争的关系,因此在旅游产业的发展中不可以平面发展旅游业,要既看到旅游产业的效率与功能,又让其他产业也协调发展。共同成为区域经济的增长点。

1.3 保护性原则

为了旅游产业的长远发展、为了旅游产业通道的成功构建。必须要在旅游业的开发过程中贯彻保护性开发原则,要对具有特色性的旅游景区的社会人文资源和自然生态进行原生性保护,在旅游项目的设计与开发上广泛运用景观生态学思想。

1.4 平等互利原则

平等是各个地区进行旅游合作的前提和基础,互利是合作的动力和目标,二者缺一不可,共同影响着参与各方合作的牢固程度,使得参与各方按照整合的目标和规划尽好义务并且承担责任,共同享受旅游整合带来的利益。平等是指参与整合的各方都处于平等的地位,互相之间是平等的伙伴关系,即使是旅游资源多、知名度大、经济基础好、行政级别高的区域也不可以凌驾在旅游资源较少、知名度大较小、经济基础较差、行政级别较低的区域之上。互利是指通过合作,参与整合的各方都能得到比未合作之前更多的利益,这是各方进行合作的内在动因。

2 旅游信息整合

具体说来,在政府方面,应该以旅游信息合作机制主要组织者的身份发挥主导作用,制定通过统一的信息标准,建立跨地区的旅游信息平台和大型的信息咨询服务公司。在旅游公司方面,他们可以采取合资、建立战略联盟等合作方式开拓信息市场。

3 旅游资源整合

如果具有地域集中性的资源有助于延长游客在该地区的游玩时间,使该地区资源对远处居民的吸引力增强,那么就可以突破行政区划限制,将具有地域集中性的资源归人一个资源区。如果旅游资源具有互补性,即在旅游发展过程中,地区之间的旅游资源能够相互补给和联系,那么就可以对这些资源进行整合,利用整合后旅游资源在数量、种类上的优势丰富旅游活动的内容,延长旅游者旅游活动的时间,从而增强旅游整合系统内各个地区个体或要素的吸引力。

4 旅游市场和产品整合

4.1 旅游市场整合

区域内,旅游资源的目标市场各异,旅游市场整合就是将目标市场基本相同的旅游资源绑定在一起、共同开发,让它们联结成为旅游线路,整体向目标市场推出,促使目标市场中的旅游者在这些旅游景点之间流动,从而使参与整合的各个景点原有的市场范围得以扩大。旅游市场整合需要对旅游线路进行规划,并打破行政区域划分对交通路线建设的限制以进行跨城市交通主干线的建设,从而使目标市场中的旅游者在城市和景区之中泊由流动,形成区域旅游大市场。

4.2 旅游产品整合

部分旅游产品由于区位条件较差或者资源优势不明显等原因市场竞争力较弱,旅游产品的整合就是将这部分旅游资源根据精品化(关键在于用一条旅游线路将区域中最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景点联结起来、集中展示。这种方式可以打破行政区域的分割)、主题化(关键在于选定某个主题,根据主题在区域内选取旅游景点,然后将它们整体推出,这种方式可以给旅游者带来一种完整的旅游体验)等旅游产品开发理念整合起来,塑造新的市场形象,形成具有竞争力的旅游产品。

5 区域旅游形象整合

旅游形象是指旅游景点、景区的旅游产品、旅游服务等在旅游者心中的综合印象。旅游形象整合是指对旅游整合区域的自然情况、历史内涵和风俗等重新进行考查和分析,在远旅游形象的基础上进行加工和提升,重新塑造一个可以代表区域特色的新的形象。

5.1 整合的类型和方法

如果整合的地区之间在旅游资源的特色、旅游形象的知名度、市场份额等方面不分伯仲、很难分清哪个更占优势,且无法进行旅游形象提升,那么在形象整合中可以将整合区域中的几个旅游形象并列呈现给旅游者;如果整合的地区之间在旅游资源的特色、旅游形象的知名度、市场份额等方面强弱悬殊,弱势一方很容易受到强势一方的“形象干扰”,那么在形象整合中可以以发达地区的旅游形象为主,欠发达地区的旅游形象为辅,主辅形象互相补充、交相辉映;如果整合的地区在旅游资源的特色、旅游形象的知名度、市场份额等方面的优势都不很明显,那么在形象整合中可以先提取各个地区的资源特色,然后进行艺术加工创新,最后提炼出一个概念化的形象。

特色旅游可行性篇5

国外学者研究旅游纪念品较早,相关研究也比较深入。研究热点集中在旅游纪念品的消费行为、动机和偏好的实证研究,并注重旅游购物环境的作用和文化性的体现。对于旅游纪念品消费行为的研究,不少学者探讨了有关的模型,如mathieson和wall提出了一个线性的5阶段旅游购买行为模型;middleton提出了购买者行为的刺激一反应模型。Gilber提出了一个旅游消费者决策制定模型,认为对旅游者行为产生影响的因素可以分为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的心理影响更能体现人的因素。第二个层次的影响主要是在社会化过程中产生的,包括参照群体和家庭影响;Heung通过实证分析指出影响游客购物的重要因素有4个,即有形产品质量、服务质量、产品价值和产品可信度。Lewis,RobertC.和StoweShoemaker研究了价格对旅游购买动机的影响。许多有关旅游者消费行为的研究,是穿插在旅游心理学和旅游营销研究之中进行的。mayo和Javis认为了解个体旅游者如何决策非常重要,并提出了决策者受到内在心理因素和社会因素的双重影响。

国内学者对旅游纪念品的研究主要侧重于相关概念、消费模式、旅游购物行为的实证分析等方面。目前的研究还存在一些不足,如欠缺将旅游纪念品的各个环节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系统地研究,多数学者选取发达地区对旅游纪念品进行实分析,相对落后而旅游纪念品资源丰富的地区缺乏相应的探讨。关于旅游纪念品的购买行为研究,黄继元对旅游纪念品的题材、材料、功能和工艺等4个构成要素进行了探究。王秀娟等针对长沙的调查,采用因子分析的方法,将旅游纪念品购买行为的影响因素分为7大类23个因子,并指出纪念品质量、售后服务、特色、卫生状况、商店信誉和安全措施等因子对于旅游购物的影响程度。石美玉运用经济学、文化学、行为学等有关理论建立旅游购物理论框架,并以此框架分析中国旅游购物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梁学成通过对西安游客购买旅游纪念品的影响因素进行调查分析,提出服务、文化内涵和工艺是影响游客购买旅游纪念品的最重要的3个影响因素。张慧霞等以山西旅游纪念品的开发为例,从旅游纪念品生产企业、研发力度、专业人才和购物环境等方面进行研究,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王晓敏从旅游纪念品、旅游者和购买中介三个方面选取14个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剖析了旅游购物的过程和影响因素。

旅游产业中旅游购物属于非基本需求,需求弹性系数最大,具有相当的可塑性和拓展空间,其在旅游总消费中所占的比重大小一直被旅游界视为是衡量旅游消费水平层次高低的重要尺度。旅游纪念品是发展旅游购物的基础,旅游纪念品的开发、设计和营销是旅游购物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当前,如何设计出适应市场的旅游纪念品,以满足旅游者不断变化的旅游购物需求,提升旅游业的整体效益值得探究。近些年,国内学者在旅游纪念品方面所做的研究还不足以为旅游业界提供有效的智力支持。本文试图通过对宁夏旅游纪念品消费行为的研究,总结出现阶段宁夏旅游纪念品的发展特点和游客在旅游纪念品消费中的规律,为宁夏旅游纪念品创意和设计提出对策,包括旅游纪念品的品种、价格、款式、特色、包装以及游客对纪念品的实用性、创新性、民族性、便携性等方面的要求。

一、研究方法和数据来源

为获得宁夏旅游纪念品市场的相关信息,选取了宁夏镇北堡影城、西夏王陵、沙湖、沙坡头等著名旅游景区出口附近的纪念品商店和银川文化城、西塔文化广场、解放西街土特产商店等旅游纪念品集散地为调研地,分别于2015年、2016年的5-6月对游客的旅游纪念品购买行为进行实地调查,利用问卷调查法和访谈调查法获取相关信息。问卷除调查对象个人信息外,主要包括游客对旅游纪念品的认知特征、购买动机、购买决策、偏好、消费水平、对宁夏旅游纪念品的期望等25项测量指标。问卷共发放800份,回收有效问卷767份。涉及到游客购买动机、购买后的评价等深层次探究,则采用访谈调查法。调查对象的基本信息如表1所示,调查对象覆盖面广,调查结果有良好的信度。

二、旅游纪念品的消费群体

(一)购买旅游纪念品的必要性

对于购买旅游纪念品的必要性,问卷设计了2项测量指标,分别考察旅游纪念品购买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询问游客“您认为在旅途中购买旅游纪念品的必要性如何?”有四分之一的调查对象选择了“有必要,经常购买”,10.2%的调查对象认为“非常重要,每次都买”,值得注意的是有56.3%的调查对象认为“无所谓,可有可无”。仅有很少的游客选择“没有必要,从来不买”。通过在旅游纪念品销售点的观察发现,一些游客在逗留时间超过20分钟,却没有购买任何商品。访谈中这些游客表示,“没有发现什么商品具有鲜明的特色,许多商品在网上都能够买到,没有必要在旅途中购买”。调查显示,游客认为缺乏特色是不愿意购买的主要原因。

(二)购买旅游纪念品的游客特征

{查显示,认为在旅途中购买旅游纪念品“很重要”和“比较重要”的游客占36.3%。对游客特征和购买意愿的交叉分析表明,认为购买旅游纪念品“非常必要,每次都买”的多为女性游客,年龄在35-55岁之间,以中等以上收入群体为主。观察和访谈发现,这一类型的游客通常在购物过程中精挑细选,要求旅游纪念品款式特别、包装精致、便于携带,多用于馈赠亲友。

三、旅游纪念品的消费行为分析

(一)购买旅游纪念品的动机

游客购买旅游纪念品的动机呈现多元化的态势,消费追求各异。当询问“您购买旅游纪念品的主要动机是什么?”25.2%的调查对象选择了“回忆旅游经历”,24.8%的调查对象认为“可以作为馈赠亲友的礼品”,另有12.3%的调查对象打算“作为饰品摆在家里”,14%的调查对象“有收藏旅游纪念品的爱好”。数据表明,旅游者的纪念品购买心理各异,内部差异较大。

(二)游客对旅游纪念品的认知

调查表明,游客了解当地旅游纪念品的主要渠道是网络,占68.7%,另外导游在途中推荐也是游客信息的主要来源。问及旅游纪念品的特色表现在哪些方面,游客普遍反映“产地应该有独特性”、“旅游纪念品所承载的文化有特色”、“外观特别”、“制作工艺有特色”、“制作材料有特色”等。说明当前游客对旅游纪念品的特色有一定程度的认知,追求地方化、民族化的旅游纪念品。

(三)旅游纪念品的购买种类和消费水平

调查显示,游客愿意购买的旅游纪念品种类主要是特色工艺品、小饰品、特色食品等。32.5%的调查对象在一次旅游过程中购买纪念品不足100元,35.8%的游客花费100-300元,20.7%的游客消费300-500元%。旅游纪念品的消费占整个旅游消费的比重还很小,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四)旅游纪念品的购买场所

游客旅游纪念品的购买地点多样,如旅游景区内的销售点、当地的商场或超市、旅游纪念品专营商场和旅游交通站点等,各项选择的比例较为均衡。值得注意的是,很多游客认为导游在旅游过程中安排购物,价格会比较高,不值得相信,所以更期望到当地的超市或者旅游纪念品专营商场自行购买。许多游客表示如果旅游购物场所提供快递服务,将有效促使其将购买动机向购买行为转化。

(五)游客对旅游纪念品设计的期望

调查显示,游客期望旅游纪念品具有一定的民族性、纪念性和创新性,喜欢款式特别、包装精致、质高价低的旅游纪念品(见表2)。在旅游纪念品专营商店的实地观察发现,大部分游客在休闲食品区停留时间很短,对地方特色工艺品、民族服饰、民族用品较感兴趣,停留时间相对长一些,同样说明了游客对旅游纪念品的地方性、民族性有较多的要求。

四、宁夏旅游纪念品市场现状分析

(一)宁夏旅游纪念品的主要类型和品种

目前宁夏旅游纪念品涉及3个类别数十个系列近百个品种。特色食品类,如枸杞、枸杞酒、枸杞果糕、枸杞芽茶、甘草、发菜、长枣、乳制品等。特色工艺品类,如宁夏新十景手绘系列、贺兰石雕刻系列、剪纸、刺绣、食客、煤雕、沙画、草编、柳编等。民族特色生活用品类,如地毯、挂毯、羊绒制品、回族服装和饰品、回族日用品等。市场调查发现,购买旅游纪念品的游客当中90%选择购买枸杞及其制品,购买后大多用来馈赠亲友,少部分留作自用。游客对其他系列的旅游纪念品兴趣不高,较少购买。

(二)对宁夏旅游纪念品的认知和评价

对宁夏旅游纪念品的认知和评价采用了访谈法获取相关数据,访谈对象是20名游客、10名旅游纪念品经销商和5名导游员,访谈要点见表3。

通过访谈发现,游客对宁夏旅游纪念品认知有限,大部分游客没有购买行为,仅有部分游客购买少数几个品种的旅游纪念品,游客不购买的原因主要是宁夏旅游纪念品缺乏特色,吸引力差。导游是连接主客双方的桥梁,对宁夏旅游纪念品有清楚的认知,了解市场需求和游客的购买行为特征,但没有将游客的需求传达给纪念品开发和经销商,说明宁夏旅游纪念品市场信息渠道不畅。开发和经销商对旅游纪念品认知仅限于自己经营的狭窄范围,或盲目追逐市场热点,或按照自己的想法设计开发,缺乏对游客消费行为特征的把握。

五、宁夏旅游纪念品开发对策

根据游客的消费行为和宁夏旅游纪念品的评价,对宁夏旅游纪念品的开发和设计提出几点建议。

(一)突出地域特色,增强文化内涵

旅游纪念品的开发要充分体现地域特色和民族文化。根据宁夏独特的地域及文化研发设计出题材多样、种类丰富的旅游纪念品,并且将旅游纪念品系列化,便于旅游者根据自己的爱好进行选择。深入研发塞上江南系列、西夏文化系列、伊斯兰文化系列的旅游纪念品,拓展其他系列的旅游纪念品。在设计开发的过程中,要体现文化内涵,将纪念品的经济效益和文化传承相结合,最终达到纪念品能够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增强游客的购买欲望。

(二)结合市场需求,研发适销产品

对于旅游者来说,旅游活动是一次短暂的经历,收获的更多是旅游体验的过程,而纪念品则是旅游者到旅游地一游的见证。可以说旅游纪念品是旅游者旅游经历的物化,也是其日后重温美好旅游经历的载体。在开发的过程中要考]市场的需求,结合消费者的性别、年龄、收入、购买动机等其他综合因素来生产适销对路的产品。针对具有较强消费意愿、较高消费能力的群体,不断推出并且更新产品,以满足游客追新求异的需要。考虑到旅游者是流动人群,为便于携带,旅游纪念品应该具有小巧、精致、便于携带等特点。此外,游客购买旅游纪念品的一个很大的动机是用来馈赠亲友,因此,除了优质的产品内容之外,产品的包装同样重要。在设计纪念品包装的过程中,应考虑到不同年龄的消费者的喜好和审美,在宁夏独特的地域和民族文化的基础之上,注入时尚、新颖、精美等元素,尽可能满足消费者的不同需求。

(三)培育专业人才,提高设计水平

特色旅游可行性篇6

   [论文摘要]红色旅游是一种与一般旅游有着明显不同的功能特征的旅游产品,社区参与是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形式和途径。然而社区参与在红色旅游发展中的运用却研究有限。本文通过对红色旅游特殊性的阐述,分析了社区参与红色旅游发展的可行性、必要性及重大意义,并进一步探讨了社区参与红色旅游的发展策略。

   一、红色旅游发展概况

   “红色旅游”是以革命纪念地、纪念物及其所承载的革命精神为吸引物,组织接待旅游者进行参观游览,实现学习革命知识、接受革命传统和振奋精神、放松身心、增加阅历的旅游活动。发展红色旅游,有利于保护和利用革命历史遗产,带动革命老区协调发展,以及培育发展旅游业新的增长点。但是,当很多革命纪念地作为旅游景区走向时,仍然出现了诸多尴尬。笔者认为,“红色旅游”发展过程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必须依靠社区参与来解决。

   二、社区参与红色旅游的可行性、必要性和意义

   1.红色旅游的特殊性决定了社区参与的可行性和必要性

   红色旅游具有发展相对不够成熟的特征。我国红色旅游开发起步较晚,相对其他模式的旅游开发相对落后。由于历史的原因,红色旅游资源大多分布在省区交界地带,位于经济欠发达且不便的革命老区,其软硬件水平较低:硬件方面,如景区内基础设施不完善,交通工具单一,卫生系统脏、乱、差现象普遍存在;软件方面,体制混乱,从业人员服务意识不强,整体素质难以达到专业化水平,乱收费等宰客现象也很普遍。这些问题致使红色旅游的开发受到多重制约,缺乏统一性和整体性,红色旅游革命圣地的形象也受到影响。

   红色旅游地特有的文化历史背景赋予了红色旅游资源无可替代的特殊意义,旅游地的老区居民也对当地红色旅游资源感到自豪并且有着更为深厚和特殊感情。在适当的引导和教育后,红色旅游地社区居民必将对其资源的保护和发展较其他旅游社区具有更大的积极性。

   红色旅游具有较强的专业性。这不仅要求经营者具有一定的专业水平和历史文化素养,同时也意味着其所面对的市场是具有一定文化层次的,这无疑对旅游地社区居民的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红色旅游地普遍具有社区居民参与度不高的特征。居民参与旅游的途径较少,参与的程度也较低,主要是在景区内作小工艺买卖,景区清洁工等边沿性、靠出卖体力劳动为主的简单工作。在旅游开发过程中,当地居民和他们的社区常常被作为开发的客体,而非开发的主体,大量的利益从社区居民身边流走,而他们却不得不承担旅游所带来的消极影响。

   红色旅游的这些特殊性,决定了红色旅游的发展不能采用一些传统旅游地的发展模式:其特殊的文化内涵、独特的旅游资源以及当地居民对旅游地固有的特殊感情,决定了社区参与红色旅游的可行性;同时红色旅游地目前软硬件发展的特殊状况、其专业性特征、所面对的特殊市场,以及目前社区的参与程度,决定了社区参与在红色旅游发展过程中的必要性。因此要树立红色旅游品牌,延长红色旅游产品的生命力,全面促进老区经济的发展,就必须加强红色旅游的社区参与,这是红色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一环,社区参与旅游发展模式是红色旅游发展的必然的选择。

   2.社区参与红色旅游的意义

   社区参与是指社区居民作为社区管理的客体,更作为社区管理的主体,参加社区各种事务的行为。

   (1)社区参与红色旅游能有效带动经济

   社区参与式红色旅游开发是新世纪推动我国发展和旅游产业发展的重要动力。革命老区80%位于山区和丘陵,大多交通不便,除了传统几乎没有任何优势,经济发展处于相对落后的境地。大力发展社区参与红色旅游开发管理,可使农民充分利用农闲时间参与旅游,以及相关产业服务,从而为农村地区创造大量就业机会。社区参与红色旅游的发展,不仅完善了食、住、行、游、购、娱等与旅游直接相关的产业建设,使旅游者得到较好的服务,同时也让当地百姓得到了实惠,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为旅游者和当地居民营造了双赢的局面。

   (2)社区参与能够极大提高红色旅游的吸引力

   红色旅游其本身挖掘革命精神,推动公民思想建设的内涵,是吸引游客到访的原因之一,通过社区居民的热情参与,则更加能加深当地在游客心目中的印象,提高红色旅游资源的吸引力。红色旅游不同于其他形式的旅游,革命老区的社区居民在一定意义上也是红色旅游资源的一部分。其社区居民对红色旅游地的特殊感情是其他旅游社区不可比拟的,同时他们了解很多革命圣地或者革命先烈、英雄人物的传奇故事。这无疑都是构成红色旅游吸引力不可忽视的一部分。充分的发挥红色旅游社区居民特有的这一优势,势必极大提高红色旅游的吸引力,使旅游者在欣赏红色旅游资源的同时感受老区人民纯正朴实、热情好客的精神。

   (3)社区参与能够促进红色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旅游业是一把双刃剑,旅游业既给当地带来了积极影响(如地方文化的复苏、就业机会的增加、跨文化理解增强、福利条件改善)的同时,也会产生消极影响(文化变质、资源过渡使用)。社区居民作为红色旅游地的组成部分,是当地红色资源的使用者和了解者,他们对当地旅游中保护的成功与否,以及是否能够实现红色旅游的可持续发展,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社区参与是红色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通过社区参与旅游活动,能够增强社区居民的参与意识和自治能力。社区居民这种基于谋求自身和社区共同发展的参与成为了红色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

   三、基于社区参与的红色旅游发展策略

   1.扩大红色旅游的社区参与范围

   红色旅游的发展会对旅游地区的经济、与等诸方面带来各种影响。作为生产和生活于该区域的社区主体——居民,对旅游业发展所产生的种种影响体会最深,因为社区居民本身就是当地旅游资源的一部分。因此,红色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的实现需要获得社区尤其是生活生产于其中的最基本群体---社区居民的认同与支持,同时也需要倾听社区居民的意见,最大限度地调动当地居民积极性,引导鼓励当地居民融入到景区的开发管理之中。社区居民作为旅游地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对旅游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倾听社区居民对旅游发展的希望和看法,并接纳这些意见将其纳入旅游规划和政府决策中去,这样才会促进当地红色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2.进一步完善红色旅游社区的利益分配机制

   让社区居民参与红色旅游发展的利益分配,与参与旅游发展决策是相辅相成的。建立社区居民参与利益分享的机制,其根本点在于使社区居民成为在红色旅游发展当中积极影响的受益者,而非消极影响的受害者。所以在旅游发展过程中应当尽量保护居民应有的利益。比如,制定保护社区居民从事旅游经营活动的法规条例,规范其经营服务质量;帮助社区居民筹措开展经营活动所需资金,协调机构提供低息贷款等。通过资金、技术以及知识扶持等手段进一步完善利益的分配。

   3.重视对社区居民的素质提升

   红色旅游业的持续发展,不仅仅在于开发多少景点、路线,更应从根本上注重人的思想文化素质的提升。社区居民也应当努力提高自身素质,积极转变观念,主动参与支持红色旅游发展的同时,也要珍视社区传统的民风民俗,正确认识和保护好社区独特的红色文化,不能一味迎合游客需求和眼前的经济利益而进行所谓的文化改良,使红色文化变质变味。社区居民要在红色旅游的发展中学会处理外来文化、传统文化、红色文化之间的关系。当他们看到先进文化给他们带来实际收益时,相信他们就会在文化观念的转变上由被引导变为自觉行为,也只有这样,才能在“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的基础上实现红色旅游的持续性发展。

   参考文献:

   [1]雷召海:红色旅游理论梳理与实践建议[J].中南大学学报,2005(5)

   [2]冯学钢:红色旅游的时代意义[J].文汇报,2005(5)

   [3]王刚汪丽萍:社区参与简论[J].城市研究,1998(5)

   [4]邹宏霞:乡村旅游开发管理模式及其意义探讨[J].集团经济研究,2007(24)

   [5]程怡章意锋:国外社区旅游研究进展[J].云南环境研究,2007(1)

   [6]王瑞红陶犁:社区参与旅游发展的形成及内涵[J].曲靖师范学院学报,2004(7)

   [7]邢卫华:红色旅游区社区参与旅游发展案例研究[D].新疆师范大学,2007(6)

特色旅游可行性篇7

“一带一路”规划的提出,强化了旅游开发和规模化建设的重要性,随着旅游线路的扩张和旅游规模的扩大,榆林红色旅游资源开发融入“一带一路”战略规划中,成为红色旅游开发的重要内容,打造红色旅游资源,紧抓时代旅游开发机会,是时代的要求,也是国家重要的战略规划。榆林红色旅游资源,基于黄土文化,起于革命年代,富有革命传奇,丰富的文化遗产既是历史的馈赠,也是历史的铭记。当代旅游开发要求和“一带一路”发展背景下,榆林红色旅游资源开发势在必行,以其独特的特点和优势成为时展的必然选择,如何开拓资源开采路径,扩大榆林红色旅游资源开发,成为新的时代命题。

一、“一带一路”背景下开发榆林红色旅游资源的必要性

(一)打造独特城市魅力的必然选择

榆林,是陕北的塞上名城,独特的大漠风光和塞上文化,使其成为不容忽视的文化组成部分,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的兼而有之使其成为独特的文化现象,加之中国革命在此起源、发展、胜利,红色经典又赋予了他独特的红色资源沉淀,并随着国家的发展和“一带一路”的推进成为历史性的文化记忆。“一带一路”规划以来,独居优越地理位置的榆林地区再次出现在人们的视野,红色旅游资源的高价值成为城市建设的重中之重,标签化的城市符号为城市建设提供了明确的主题和方向。

(二)打造区域中心城市的必然之路

榆林地区,是红色革命的摇篮和根据地,在广袤的榆林大地上,发生了数不清的革命史诗,奠定了榆林地区独特的文化地位和时代形象。“一带一路”战略规划以来,再次强调了榆林地区的战略地位和革命奉献,并积极调整榆林地区的发展态势,使其紧跟时代步伐,实现创新转型和持续创新发展,打造更为创新、更为全面、更为科学的城市新区,奠定中心城市的建设理念,推动“一带一路”战略规划的顺利推进,带动丝绸之路的时展。

(三)满足新时代旅游资源开发的必然要求

我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为我国居民生活提供了更为良好的发展条件和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人们在满足基本的吃穿用住后,逐步转移到更高的精神需求。旅游作为重要的精神需求类型,面临着更大的时代挑战,旅游不再局限于自然环境的享受,更强调对旅游文化对追忆。榆林地区红色旅游资源,见证了我国革命的崛起和重生,见证了一代人的前仆后继,拥有深厚的历史记忆和革命追忆,既是革命时代的沉淀,革命精神的发酵。榆林地区红色资源的开发,是旅游开发的必然,也是时代对红色旅游提出的新的要求。

二、榆林红色旅游资源融入“一带一路”规划的特点和优势

(一)榆林地区拥有丰富的古文化沉淀

榆林地区,是我国古代丝绸之路的起点,以黄土为载体形成了独特的塞上黄土文明,地理位置的特殊性,使得历史上的农耕与游牧在此交汇,双方文明在此生息,繁华的边境交易为榆林地区经济的快速腾飞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当代旅游作为潜力型产业之一,丰富的文化资源沉淀为旅游开发提供了良好的资源类型和多样化的产业模式,以独特的产业文化吸引大众的注意,并能够在“一带一路”背景下实现文化景观的多元化和高质量。榆林资源积累和边塞文化沉淀,打造了别具风情的陕北民情,为当代旅游产业发展的个性化提供了可能。

(二)榆林地区是近代革命的摇篮

近代陕北革命的摇篮,就是在榆林一代,陕北作为重要的革命根据地,有党和国家在此奋斗的历程,见证了中国革命从失败走向成功的辉煌,经历了中国由衰败到昌盛的伟大历程。黄土文化孕育了光辉的红色历史,带领中国革命从此站起来,打造多元的革命传统。榆林地区,在我国革命史上意义非凡,既是陕北革命的起点,也是中国革命的转折点,在榆林大地发生了数不尽数的革命故事,众多的革命先烈在此奋斗、拼搏,为祖国更为美好的明天而奋斗。榆林红色旅游资源的沉淀,特别是遗留下来的文化内容,成为当代红色旅游开发中难以比肩的组成部分,为我国红色旅游的发展提供了鲜活的素材和充足的动力。

(三)榆林地区是资源能源富集地

榆林地区,霸居我国陕北,雄踞西北,傲视东方,拥有极为丰富的资源能源储备,为榆林地区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发展动力,并使榆林实现新一轮的经济腾飞提供可能。榆林地区资源能源的积累和沉淀,与文化景观相辅相成,打造出独具陕北风情的旅游形态。随着当代社会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精神需求也与日俱增。榆林地区独特的旅游资源为人们的精神需求提供了更多可能和更为广阔的空间,突破式资源利用开发成为时展的必然。

三、一带一路背景下榆林红色旅游资源开发的路径

(一)充分利用政府优势,引导旅游资源的有效开发

“一带一路”背景下,提高榆林红色旅游资源开发,必须充分利用政府的引导作用,强化政府政策支持。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基于经济社会人们精神物质需求的提高,并在快速发展过程中巩固经济的发展。榆林红色旅游的开发,要充分利用政府的引导作用,着眼于榆林红色资源的整体规划和布局,有效整合榆林红色旅游资源,并加大资金投入,人尽其力财尽其用,巩固红色旅游资源基础设施建设,形成良好的旅游发展链条,并将旅游餐饮、旅游住宿、旅游交通等统筹协调,形成完善等旅游一体化建设。在政府的引导下,榆林红色旅游资源的开发要从项目入手,基于黄土文化的载体,将引入的资金进行优化利用,凸显红色旅游资源的优势和特点,确保榆林红色旅游资源开发的科学化和合理性,使其形成完善的旅游发展体系,促进红色旅游的协调发展,推动榆林经济的科学可持续。在政府的引导下,榆林红色旅游自愿的开发要有明确合理的规划,以确保资源的有效开发和利用。榆林地区,有红色革命的浸染和影响,打造“红色旅游”主题,一定要从榆林地域的特色和优势出发,将红色旅游相关的旅游资源有效整合在一起,形成明确的地域特色和鲜明的旅游形象,并将榆林红色旅游的概念和优势特点与其他类别的旅游资源进行嫁接和促进,打造红色革命影响下的独具特色的旅游发展之路,推动榆林地区红色旅游资源的利用和榆林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打造鲜明的旅游形象,提高红色旅游开发的智能性

“一带一路”背景下开发榆林红色旅游资源,就要有效地整合相关的旅游资源,与榆林相关的各类旅游资源要做好资源配合和资源嫁接,提高不同类型旅游资源的协调性和一致性。榆林独特的地理位置,使得榆林地域内有较多独特的、唯一的旅游资源,很多资源是独有的、不可替代的。对于众多的旅游资源,要突出重点,提高旅游资源的旅游价值,使榆林的旅游形象深入民心,打造出真正具有榆林特色的旅游价值。榆林地区旅游文化,是独具特色的陕北黄土文化,革命的渲染使其具有的红色经典价值。旅游资源多,分布广,规模各异,发展有序。高效开发红色旅游资源,要首先奠定红色旅游的主基调,并以红色旅游开发为方向,联动不同类型的旅游资源,提高旅游资源开发的整合性和全面性,以最大限度地挖掘出榆林旅游资源的价值,提高榆林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率,打造真正有价值的红色旅游区,并严格秉承“一带一路”的发展战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智慧旅游经济模式。榆林红色旅游形象的树立,要辅以有效的宣传,充分利用多渠道进行曝光和推广,并充分利用当前的经济发展态势和互联网时代的发展优势,实现红色旅游资源开发的革新,因地制宜地进行资源的整合利用,实现榆林红色旅游资源开发的高利用率、高感染力。

(三)强化区域间的旅游合作,实现强强联合

提高榆林地区红色旅游自愿的开发和利用,就要强化合作,实现红色旅游的规模化和独特性。榆林红色旅游开发,要将丰富的红色旅游资源进行分类和优化,并从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多个纬度进行资源整合和匹配,形成不同的红色旅游线路,营造良好的红色革命氛围,提高红色旅游的革命价值。红色资源的整合,还要突破地域的限制,寻求多方合作,实现与周边地域特别是历史文化浸染区域的结合,以不同区域的强强联合实现旅游资源的高效开发和利用。“一带一路”背景下,要在强强联合的基础上打造出独特的品牌感,完善品牌文化建设,实现旅游形象的精准传递。榆林红色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要全面贯彻“一带一路”的政策要求,革新旅游传播方式,以互动性更强、资源价值更高、品牌价值更优的资源整合实现榆林地区旅游资源开发的可持续发展。与此同时,榆林地区属于“一带一路”规划中“丝绸之路”的所在地,区域更有,人文更独特,发展起点更高,发展空间更广。因此,实现榆林红色旅游资源的高效开发和利用,推进榆林地区旅游资源的优化升级,既是“一带一路”的战略规划要求,也是实现榆林地区现代化的重要发展举措。

特色旅游可行性篇8

1.1突出地域特色原则

旅游资源之所以能够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是因为其地域稀缺性和独特性。这种稀缺性和独特性也正是旅游资源能够继续开发的优势所在。一个区域的旅游产业发展的规模、客源流向、客源流量以及旅游开发的方向主要取决于该区域的旅游资源的数量、地域组合、品位、分布状况、空间结构,所以旅游整合的基础必须是当地别具特色的旅游资源,要充分发挥资源域稀缺性和独特性的优势,尽可能地保持区域的自然风貌和特色传统,通过整合突出地方特色、反映地方文化。

1.2整体性原则

整体性原则涉及到三个方面:区域定位、产业协调和形象塑造。区域定位分为内部定位和外部定位。内部定位是指把区域作为一个整体,以此为出发点,对区域内各地区的旅游产业的现状、发展潜力作出分析,找出内部发展的重点;外部定位是指把更大范围的区域系统作为一个整体整体,了解本区域在系统中所具有的竞争优势以及竞争劣势,以此来为本区域的旅游产业发展作出定位。旅游产业的发展可以推动其他产业的发展。但是它与其他产业又存在竞争的关系,因此在旅游产业的发展中不可以平面发展旅游业,要既看到旅游产业的效率与功能,又让其他产业也协调发展。共同成为区域经济的增长点。

1.3保护性原则

发展、为了旅游产业通道的成功构建。必须要在旅游业的开发过程中贯彻保护性开发原则,要对具有特色性的旅游景区的社会人文资源和自然生态进行原生性保护,在旅游项目的设计与开发上广泛运用景观生态学思想。

1.4平等互利原则

平等是各个地区进行旅游合作的前提和基础,互利是合作的动力和目标,二者缺一不可,共同影响着参与各方合作的牢固程度,使得参与各方按照整合的目标和规划尽好义务并且承担责任,共同享受旅游整合带来的利益。平等是指参与整合的各方都处于平等的地位,互相之间是平等的伙伴关系,即使是旅游资源多、知名度大、经济基础好、行政级别高的区域也不可以凌驾在旅游资源较少、知名度大较小、经济基础较差、行政级别较低的区域之上。互利是指通过合作,参与整合的各方都能得到比未合作之前更多的利益,这是各方进行合作的内在动因。

2旅游信息整合

具体说来,在政府方面,应该以旅游信息合作机制主要组织者的身份发挥主导作用,制定通过统一的信息标准,建立跨地区的旅游信息平台和大型的信息咨询服务公司。在旅游公司方面,他们可以采取合资、建立战略联盟等合作方式开拓信息市场。

3旅游资源整合

如果具有地域集中性的资源有助于延长游客在该地区的游玩时间,使该地区资源对远处居民的吸引力增强,那么就可以突破行政区划限制,将具有地域集中性的资源归人一个资源区。如果旅游资源具有互补性,即在旅游发展过程中,地区之间的旅游资源能够相互补给和联系,那么就可以对这些资源进行整合,利用整合后旅游资源在数量、种类上的优势丰富旅游活动的内容,延长旅游者旅游活动的时间,从而增强旅游整合系统内各个地区个体或要素的吸引力旅游市场和产品整合。

4.1旅游市场整合

区域内,旅游资源的目标市场各异,旅游市场整合就是将目标市场基本相同的旅游资源绑定在一起、共同开发,让它们联结成为旅游线路,整体向目标市场推出,促使目标市场中的旅游者在这些旅游景点之间流动,从而使参与整合的各个景点原有的市场范围得以扩大。旅游市场整合需要对旅游线路进行规划,并打破行政区域划分对交通路线建设的限制以进行跨城市交通主干线的建设,从而使目标市场中的旅游者在城市和景区之中泊由流动,形成区域旅游大市场。

4.2旅游产品整合

部分旅游产品由于区位条件较差或者资源优势不明显等原因市场竞争力较弱,旅游产品的整合就是将这部分旅游资源根据精品化(关键在于用一条旅游线路将区域中最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景点联结起来、集中展示。这种方式可以打破行政区域的分割)、主题化(关键在于选定某个主题,根据主题在区域内选取旅游景点,然后将它们整体推出,这种方式可以给旅游者带来一种完整的旅游体验)等旅游产品开发理念整合起来,塑造新的市场形象,形成具有竞争力的旅游产品。

5区域旅游形象整合

旅游形象是指旅游景点、景区的旅游产品、旅游服务等在旅游者心中的综合印象。旅游形象整合是指对旅游整合区域的自然情况、历史内涵和风俗等重新进行考查和分析,在远旅游形象的基础上进行加工和提升,重新塑造一个可以代表区域特色的新的形象。

5.1整合的类型和方法

如果整合的地区之间在旅游资源的特色、旅游形象的知名度、市场份额等方面不分伯仲、很难分清哪个更占优势,且无法进行旅游形象提升,那么在形象整合中可以将整合区域中的几个旅游形象并列呈现给旅游者;如果整合的地区之间在旅游资源的特色、旅游形象的知名度、市场份额等方面强弱悬殊,弱势一方很容易受到强势一方的“形象干扰”,那么在形象整合中可以以发达地区的旅游形象为主,欠发达地区的旅游形象为辅,主辅形象互相补充、交相辉映;如果整合的地区在旅游资源的特色、旅游形象的知名度、市场份额等方面的优势都不很明显,那么在形象整合中可以先提取各个地区的资源特色,然后进行艺术加工创新,最后提炼出一个概念化的形象。

特色旅游可行性篇9

[关键词]旅游开发区;特色旅游;黑龙江

[中图分类号]F59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2095-3283(2013)11-0059-03

[作者简介]孙晴(1988-),女,黑龙江尚志人,汉族,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公共政策。

一、特色旅游开发区的内涵及发展必要性

(一)特色旅游开发区的内涵

特色旅游也称特种旅游、专题旅游,是指依托当地特色旅游资源和民俗文化背景,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参与性强、主题鲜明,常限于某类具有共同爱好、习俗和愿望的特定群体开展的一种新兴旅游形式。

特色旅游开发区包含的内容十分丰富,目前在旅游学界尚无统一的定义,但普遍认为特色旅游开发区是一种新兴的旅游经济发展形式,它集合了观光旅游和度假旅游等多种形式,是对传统旅游的发展和深化,是一种更高级别的旅游经济发展模式。

(二)建设特色旅游开发区的必要性

1带动经济的快速发展。作为新兴的旅游形式,特色旅游无论从经济前景还是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讲都具有很高的价值。特色旅游开发区的有效发展不仅有利于加快旅游业实现跨越式发展,还可以推动社会发展和文明进步,增加财政收入,利于城乡一体化发展,扩大社会就业,推动基础设施建设。

2推动民族文化繁荣。旅游作为文化的载体,二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特色旅游为弘扬民俗文化提供了平台,并使其有效挖掘和传承。特色旅游开发区保护和发展当地的传统特色文化、民族风情,依托特色旅游资源开展民俗节庆活动,建设大型的民俗文化村,充分展示民族服饰、饮食、民俗生活情况,在广大国内外游客中推广和传播,将特色旅游开发区的发展与民族文化的保护与开发紧密结合起来,使当地民族特色文化拥有了研究与传承的基地和传播的窗口。

3增加旅游方式的多样性。特色旅游开发区旅游产品呈形式多样、目的不一、新奇且前卫等特点,种类涵盖特色文化游、特色山水游、特色野餐游、航海游、高校游等,不仅繁荣了旅游市场,增加了旅游方式的多样性,也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共同繁荣。

4促进旅游生态环境保护。2009年联合国报告称旅游业占全球Co2排放量达6%,同时预测到2020年,全球旅游人数翻倍,全球Co2排放量也必然增长。目前,环境保护已成为旅游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前提条件。一直以来旅游业的发展与生态环境息息相关,要想更好地发展特色旅游就要保持旅游区生态平衡,在保证一定经济效益的同时使旅游区环境得到保护。实践证明建立特色旅游开发区有利于提高群众环境保护意识,同时提高旅游资源利用效率,有利于保护旅游生态环境。

二、黑龙江省特色旅游开发区发展现状

(一)特色旅游资源丰富

黑龙江省是我国纬度最高的省份,位于中国东北部,旅游资源丰富,具有鲜明特色,为旅游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旅游资源主要具有五大特色:一是冰雪资源。黑龙江省的雪质好、雪量多,降雪期最长可达140天,适于建设大型滑雪场的山坡有100余处,并且坡度适中,以冰灯、雪雕著名;二是森林资源。黑龙江省森林覆盖率419%,林地总面积约19万平方公里;三是水资源。黑龙江、松花江、乌苏里江、嫩江和绥芬河五大水系纵横全省,镜泊湖、五大连池等湖泊水系碧波荡漾,水资源储备丰富;四是边境旅游资源。对俄边境游和跨国游是黑龙江省的特色旅游产品;五是少数民族文化资源。目前黑龙江省少数民族人口占全省总人口的565%;其中10个世居少数民族(鄂伦春、鄂温克、赫哲、达斡尔、满、蒙、回、锡伯、柯尔克孜、朝鲜族)占全省少数民族人口的994%,且分布区域广泛,跨越空间大。黑龙江地区是目前我国乃至东北亚地区阿尔泰语系满—通古斯语族少数民族最集中的地区,一些满族村的祭祖仪式中,尚保留着比较原始的萨满教的一些内容,堪称萨满教的“活化石”。

(二)特色旅游产品多样化

2009—2012年,黑龙江省北国风光特色旅游开发区建设顺利推进,“国际滑雪旅游胜地”、“世界冰雪旅游名都”、“养生度假天堂”三大旅游目的地形象日益鲜明,丰富多彩的冰雪旅游产品、生态旅游产品向八方来客展现着北国风光的无穷魅力。对国内国外游客需求调查可知,“十二五”期间黑龙江省围绕北国风光特色旅游开发区的十大板块,重点开发建设了哈尔滨湿地码头、兴凯湖观景平台、林甸北国温泉度假区、五大连池南格拉球山景区、北极村中俄界江豪华游船等颇受广大游客喜爱,这些特色产品都有着共同的特点:充满体验性、参与性、娱乐性和休闲性。与此同时,以城市为中心辐射开发特色旅游产品,继续打造冰雪旅游、温泉旅游、会展旅游、野外旅游等经典旅游产品(详见表1)。

三、建设北国风光特色旅游开发区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黑龙江省北国风光特色旅游系统化开发尚处于起步阶段,旅游产品开发比较盲目,旅游区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薄弱,一些旅游区的自然资源遭到严重破坏。近年来,为促进特色旅游开发区的发展,各级政府高度重视,相关配套政策逐步完善,这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省内特色旅游开发区的发展,但也存在一定的影响或制约因素。

(一)基础设施不完善

旅游交通基础设施落后仍然制约着黑龙江省旅游业的发展。省内、省际间干线交通有了很大的改观,但是通往景区的“断头路”问题仍然非常突出。另外,特色旅游开发区内重要设施建设仍不完善,如景区内公共厕所、标识引导、景区内房屋外观美化设计等仍不健全。同时,区内也缺乏快捷酒店、星级饭店、知名旅行社等住宿餐饮服务机构,造成接待能力较弱,服务档次较低,自然吸纳就业能力和创收能力也较差。

(二)环境污染严重

黑龙江省是自然资源大省,近年来生态环境问题虽得到很大改善,但很多地方仍存在着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尤其对北国风光特色旅游开发区景区、森林、草原、空气、水源等带来严重威胁。黑龙江省现辖13个地市,工业废水处理率、烟尘排放达标率、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分别为920%、900%和720%。随着黑龙江省经济的高速发展,环境形势愈加严峻,直接影响黑龙江省旅游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三)政策支持和管理不到位

近几年,虽然黑龙江省将旅游业作为重点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进行培育,但政策倾斜不够,资金投入不足,旅游发展专项基金少,在旅游业系列化发展过程中困难重重。对旅游服务部门、企业以及旅游从业人员征税是旅游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但旅游税收系统不健全,使得纳税过程中出现了许多问题,同时旅游业特别是特色旅游开发区的管理比较混乱,主要表现在以下两点:一是以费挤税问题严重;二是旅游从业人员构成比较散乱、混杂,对这些从业人员的个人所得税监管不严,漏洞较多。

(四)高素质旅游人才缺乏

面对快速发展的旅游市场,黑龙江省极度缺乏旅游专业人才。部分旅游从业人员素质偏低,缺少中高级旅游管理人才。同时,旅游人才流失严重,高级人才的流失率较高。旅游从业人员能力水平直接反映一个地区旅游业的发展水平,其自身的素质、知识、态度和技能直接影响到旅游者对旅游目的地的印象,从业人员能力不足已经严重阻碍了黑龙江省旅游产业向更高层次发展。

四、推动黑龙江省特色旅游开发区建设发展对策建议

(一)充分利用特色旅游开发区专项经费及补助金

近年来,在黑龙江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建设北国风光特色旅游开发区专项经费投入逐年增多。由相关部门指导旅游部门与企业利用好每年安排的旅游专项经费,将基础设施建设经费,特色旅游开发区宣传促销经费和旅游纪念品的研发经费等各项经费公开化、透明化、细致化管理。

可借鉴河北省经验,采取财政补助与以奖代补相结合方式对特色旅游开发区给予补助,专门用于旅游开发区的标识建设(如景区内交通标志牌、景点引导牌、旅游开发区的装饰建设以及景区厕所建设等)。要用好特色旅游开发区服务部门补助金,并落实到具体单位、具体个人,调动和激发旅游服务人员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有效实施这一政策可以提高景区的接待档次,打造更加舒适和亲切的旅游环境,进一步提高景区吸引力,促进特色旅游开发区更好更快发展。

(二)加大政府财政支持

自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为了拉动内需、促进消费,长三角地区等多个旅游城市都推出了“旅游消费券”,从南京开始,宁波、苏州、扬州、无锡,包括广州和武汉等地也纷纷加入发放旅游消费券的行列。2009年2月末黑龙江省也开始发放旅游消费券,通过企业让利的途径来实现,并没有依靠政府财政支持,这一措施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客源,拓展了旅游市场。建议以政府部门名义发放特色旅游开发区消费券,这样不仅可以刺激旅游消费,也可以宣传特色旅游开发区。

(三)加强人才培养

随着特色旅游开发区的不断开发和完善,对旅游从业人员素质和专业水平的要求也在不断提升。要鼓励和支持旅游产业的壮大和发展,吸引更多的优秀旅游行业人才;加大旅游教育投入,如各高校着重培养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人际交流和协调、实践能力等,大力培养应用型人才;加强对一线人员的培训,以职业素养、专业技能和外语水平提升为重点,加强旅游从业人员的培训。

(四)加大宣传推介力度

为了加快发展特色旅游开发区,需要快速地抓住游客的眼球,赢得旅游者的关注,使黑龙江省北国风光特色旅游开发区成为国内外游客的心仪之地,这离不开政府、旅游开发区、旅游相关行业的大力宣传和支持。一是通过电视台、广播电台、杂志、媒体机构以广告、公益宣传等方式播出和刊印相关宣传内容;二是与国内旅游大省和国外旅游城市合作开发旅游产品,形成合作效应;三是充分利用互联网,建立黑龙江省特色旅游精品以及网站、微博、微信等客户端,及时有效地特色旅游信息,与旅游者形成有效互动。

[参考文献]

[1]杨磊黑龙江省旅游人才培养的意义[J]经济师,2013(1):231-232

特色旅游可行性篇10

关键词:秦皇岛;旅游商品;问题

旅游商品的开发是与旅游业的繁荣相伴而生的。在旅游“吃、住、行、游、娱、购”六要素中,“购”这一非基本消费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旅游商品销售收入的高低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旅游业发展成熟与否的标志。旅游业是一个不可替代的朝阳产业,旅游商品由于其鲜明的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而备受旅游者的青睐,各地旅游商品的发展都先后受到了当地政府机关的重视,很多学者也开始了对旅游商品的研究,并取得了很多成果。秦皇岛的旅游业发展迅猛,大力开发秦皇岛旅游商品已迫在眉睫。

一、秦皇岛旅游商品发展现状

旅游商品是指旅游者在旅游活动中购买的物品,也可称作旅游购物品。它与旅游者的吃、住、行、娱、购、游等要素有着紧密的联系。旅游商品的主要类别有工艺美术品、文物及仿制品、风味土特产、旅游纪念品、旅游日用品、有地方特色的轻工业产品、其他旅游商品。纪念性、艺术性、实用性、收藏性等是旅游商品应具备的基本特征。旅游商品所用的材料、制作工艺,还是实用性能、包装装潢等都应该体现较强的质量意识,否则难以引起游客的购物兴趣和购买欲望。但目前秦皇岛市的旅游商品主要还是以旅游纪念品居多,并且这些旅游纪念品大多来自辽宁、福建等地。旅游商品的科技、文化含量不高;加工水平低,包装简单,且重复模仿的多;具有秦皇岛特色,新颖、美观、实用的旅游商品极少,无法形成新的旅游消费增长点,难以引起游客的购物兴趣和购买欲望。

二、秦皇岛旅游商品发展存在的问题

1.旅游商品市场不规范

秦皇岛市目前的旅游商品主要由私营企业生产,这些企业一般都比较小,属于小作坊或者个体户,旅游商品开发缺少发展规划的正确引导。旅游商品市场还处于起步阶段,缺乏统一的规范管理,缺乏对违规行业的打击力度,以致出现有些旅游商品的销售商以次充好、以假充真,随意定价,购物诚信缺乏,甚至强买强卖的现象。

2.旅游商品主题不明显,品种单一

通过调查发现,秦皇岛市各景区、景点销售的旅游商品大同小异、品种单一,主要是一些包装粗糙的传统工艺品和土特产品,如贝壳工艺品、小工艺品等。这些旅游商品在其他地方、景区内都有销售,体现不出秦皇岛当地特色和景区特色,主题不明显,且纪念性、实用性不足,缺乏创新,缺少文化内涵。

3.缺少旅游商品专营店

目前秦皇岛绝大多数经营旅游商品的店铺都是由商场出售或出租部分柜台给经营者,不具有特色性和规模性。缺少为游客服务的旅游商品专营店,且旅游商品经营者普遍素质较差,缺乏服务意识,导致出现大量因购买旅游商品而发生的纠纷和投诉。

4.对旅游商品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旅游商品的开发具有极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但秦皇岛旅游业发展的重点主要集中在旅游景区的规划建设和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上,对旅游商品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没有把旅游商品开发列入一项重要内容来探究落实。一件精美的旅游商品能激发旅游者美好回忆,显示旅游者的生活经历,可使旅游者长期保存或乐于赠送亲友,乐于向周围社会介绍,对旅游地形象的传播是一个很好的渠道,有助于扩大旅游地的知名度。但旅游从业人员对旅游商品也不够重视,没有将旅游商品和一般商品区别对待,使旅游商品失去了其应有的功能,没有起到展示旅游地主题文化,传播旅游文化的作用。

三、对秦皇岛旅游商品开发的建议

1.提升政府对旅游商品扶持的力度

近几年来,秦皇岛市政府大力加强对旅游的扶持力度,但这些扶持主要体现在对旅游景点的建设、酒店建设和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忽视了旅游商品这一重要的经济收入渠道。政府应组织一些专家、学者及旅游商品销售商针对秦皇岛旅游商品的开发及发展进行深入探究,建立健全相关制度法规和扶持政策,做好旅游商品的中、长期规划,为顺利发展旅游商品提供尽可能适宜的环境条件,以求改变秦皇岛旅游商品目前的状况。此外,还应设立专门的部门负责审定旅游商品发展规划,对旅游商品发展的重大问题进行协调与监督。为了调动旅游商品生产企业的积极性,可以在税收、投资等方面对旅游商品设计生产企业进行扶持,并以各种优惠政策鼓励其在工艺设计上的创新和在生产技术上的提高改进。

2.注重旅游商品的包装设计,合理制定价格

大多数国内外游客真正感兴趣并愿意购买的是那些特色鲜明、有一定档次、经济实惠的旅游商品,因此旅游商品包装的设计是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旅游商品精美的包装可以满足旅游者的审美情趣,激发旅游者的购买欲望。包装应体现人性化、个性化和时尚化,力求精美、便于携带,并有助于提高旅游商品的档次。

3.结合秦皇岛地方特色,实施品牌战略,开发精品

对于秦皇岛市旅游商品的开发,应重点开发具有地域特色和能够展示旅游景区浓郁风采的旅游商品,开发海洋旅游文化商品、旅游海特产等。秦皇岛的海洋文化影响力较大,可以开发具有影响力的贝雕、船模、工艺品等;还可对丰富的鱼类和海产品进行深度加工,制作成为便于携带、易于保鲜、包装精美的系列旅游食品和旅游礼品。

鼓励有实力的旅游商品生产厂家申请注册商标,创品牌,创名牌,形成向外宣传促销的拳头产品和著名商标。对每件旅游商品的设计和制作,要有独特性,要为游客着想,精益求精,力求做工精美、造型别致,以吸引顾客的购买欲望。

4.注重文化特色在旅游商品中的体现

秦皇岛旅游商品的设计开发还可围绕文化主题进行深度挖掘,设计出一个系列的旅游商品,将秦皇岛的地方文化特色融入其中。文化旅游商品的开发可以从书籍、画册、音像制品、纪录片等入手。

总而言之,旅游商品是一个地区旅游发展的重要经济收入来源,秦皇岛市在旅游业迅猛发展的背景下,应顺应旅游业的发展趋势,围绕文化主题,大力开发旅游商品,并建立健全与秦皇岛旅游商品事业发展相配套的服务设施、设备,为旅游商品的发展提供条件。

参考文献:

[1]秦皇岛市人民政府:秦皇岛市旅游发展实施计划纲要[m].2002(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