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工业污染存在的环保问题十篇工业污染存在的环保问题十篇

工业污染存在的环保问题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8:21:12

工业污染存在的环保问题篇1

一、当前存在的几个突出环境问题:

(一)承接污染企业转移问题。地区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后,小塑料米、废布褪色、电路板冶炼等严重污染环境的企业均属被淘汰之列。特别是平阳水头小皮革粗制企业,现有3000多个滚轱,当地只保留500个,要淘汰的2500多个,纷纷转向我市毗邻地区寻找出路。目前,在寿宁、福鼎、柘荣、福安等地乡村均有发现。

(二)石材加工业污染问题。在2007年1月25日全市单列乡镇污染治理工作会议后,特别是4月4日市政府第五次常务会议后,各地都立即行动起来,采取了如停产整顿,拟建集中区等多种措施,打击整治违法排污企业。但在福安市康厝、穆阳等乡镇,部分石材加工厂仍在生产,仍在排污,停产措施不到位;福鼎市白琳石材工业区、县芝山工业园区污水处理厂停运,石材污水直排。同时,在石材行业专项整治行动中,有的地方部门配合不好,没有按环保局提供的名单向供电部门下达停电通知。

(三)合成革污染问题。由于准入门槛低、要求不严,目前,合成革企业进入我市势头有增无减。福鼎市已投产的11家企业,都没有脱硫设施和污水处理设施。

(四)船舶修造业污染问题。拥有船坞的修造船企业的环保工作有比较大的进展,但大多数企业油水分离器不运转;在福安市的樟港、港岐一带出现许多从事船舶拆解的小企业,作业时随意冲滩,随意拆解,垃圾、废油散布海滩,由涨潮海水带入海域。

(五)小钢铁污染问题。全市20家铸钢企业只有2家采用精炼炉,其余都采用与国家产业政策不符的中频炉,而且废气未收集处理,浓烟直排。

(六)企业环保制度不落实问题。许多合成革企业未经环保验收就投入生产;部分工业企业存在污染防治设施闲置未运行。福安市经贸局下属一个造纸厂,没有任何环保手续也没有污染防治设施,却生产多年,群众反映强烈。

(七)工业集中区门槛低,存在重复低水平建设问题。在寿宁南阳工业集中区,进园投产的19家企业中,已审批的只有10家(3家铸造,2家石材,1家废纸造纸、1家橡胶再生、3家废塑料加工),环评执行率60%,验收率为0。

(八)芝山工业园区污染问题。该园区入园厂家有46家,并建设了3000t/日污水处理设施,但运行不正常,时常夜间偷排,成为鳌江上游最大的污染威胁。

(九)工业布局不合理,存在环境安全隐患问题。由于在项目选择上过分迁就投资者的倾向,导致许多工业企业布局在居民区附近、水源上游或城市上风向,存在安全隐患。如柘荣县液氨泄漏、竹浆粕黑液偷排被水冲入交溪等问题都是由于布局不当造成的。

(十)总量减排工作进展缓慢问题。有的县(市、区)政府存在认识不足,精力不集中,工作不落实,重点不突出。造成迄今为止,总量指标减排计划仍未分解下达;环保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污水处理厂至今未建成,减排形势严峻。

二、今后一段时期的环境保护工作要求

今年以来,市委、市政府在多次会议上对我市环保工作作出了明确指示和具体部署,又好又快地发展经济已成为全市上下的共识,在保护环境中求发展是今后工作目标。因此,今后一个时期,各县(市、区)政府要在以下六个方面加强环境保护工作:

(一)加强源头监管控制,严把环保准入门槛,坚决杜绝发达地区的污染转移。各县(市、区)政府必须组织执法力量,对辖区内的小塑料米、小皮革、废布褪色等地区转移来的“三无”排污企业认真开展排查,掌握情况,及时报告,坚决取缔。

(二)加强饮用水源保护和监管,坚决取缔影响群众饮水安全的污染源和排污口。

(三)加强环保执法力度,严查违法排污企业。各县(市、区)政府要按照今年环保专项行动方案要求,对排查中发现的问题和这次明察暗访发现的问题必须进行梳理,对症下药,制定切实可行的整治方案,并跟踪督促落实,对经过整改仍达不到要求的污染企业依法予以关闭。

(四)加强部门联动执法,建立长效管理机制。要进一步增强全局观念和责任意识,根据各自职责,加强协作,密切配合,齐抓共管,形成合力,共同推进环保工作。要逐步建立和完善部门联动执法长效工作机制,按照“天天在行动”要求,持之以恒,长抓不懈,及时有效的处理环境污染问题。

工业污染存在的环保问题篇2

秦皇岛作为旅游城市,城镇水环境保护方面确实做了不少工作。比如“十一五”期间[2],我市实施了“七河”及“六河”污染综合整治方案,山海关区、抚宁县、青龙县、卢龙县、昌黎县5个污水厂全面投入运行。处理能力达到45万吨/日,处理率达到92%。到“十一五”末,我市水污染问题得了环境缓解,但是仍然还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阐述了秦皇岛城镇水资源污染现状,分析这些问题的原因,同时提出一些解决污染问题的对策。

[关键词]秦皇岛水污染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X70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秦皇岛城镇水污染原因

秦皇岛市城镇水资源污染主要包括工业废水污染,养殖业污染,地下水过量开采、沿海地区海水倒灌等三个方面。

1.1城镇布局不合理,城镇治理措施跟不上

秦皇岛市自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特别是1984年被国务院批准为沿海开放城市以来,在改革、开放方针指引下,社会经济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一是城镇规模迅速扩大,人口迅速增长;二是工业产业结构发生了巨大变革。由轻工业逐渐向重工业转化,目前秦皇岛工业主要以建材、化学、金属压延及制品为主。城镇尤其是乡镇企业,一方面是快速发展,另一方面存在缺乏总体规划、设备简陋、工艺落后、资源浪费、污染环境等问题。为了支撑迅猛发展经济,水资源的开采量已达到每年8.9亿立方米,城市用煤总量每年590.18万吨,工业及民用燃料油总量达到每年33.21万吨。由此,导致一系列的水环境问题。而由于城镇基础薄弱,相应的处理设施建设不完善,产生的废水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处理,进一步加剧了城镇的水污染问题。

1.2工业废水污染

城镇经济尤其是城镇工业企业的发展给城镇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的环境问题,水污染问题是最突出的一个问题。秦皇岛市城镇主要工业废水污染主要有淀粉废水污染、造纸废水污染、选厂废水污染等。粉丝废水污染集中在昌黎安山镇、龙家店镇、卢龙县木井乡等生产厂集中的村庄;造纸废水污染主要集中在抚宁县留守营镇、昌黎朱各庄镇;选厂废水污染主要集中在卢龙县和青龙县几个乡镇。

1.3养殖业废水污染

随着城镇经济的发展,使得养殖业由传统的家庭副业转化为规模化,大型化的养殖产业。养殖业废水污染在农村普遍存在。秦皇岛卢龙的燕郊镇、昌黎的刘台庄镇、荒佃庄镇等地区的养殖业发展集中且规模较大,这些地方养殖粪便么有集中有效的处理方法,一旦粪便处理不及时,雨季来临时粪便就会雨水在街道漫流,污染地表水,渗漏地下就会污染地下水。

1.4地下水过量开采,海水倒灌问题存在

地下水的过量开采已使生态遭到严重破坏。如自1972年以来,昌黎县地下水位下降了350厘米,平均每年下降15.9厘米;抚宁县地下水位下降了320厘米,平均每年下降14.5厘米。并且在抚宁枣园水源地周围、昌黎县城周围、海港区城区范围形成了地下漏斗。在滨海区由于地下漏斗的形成导致了海水倒灌,使地下淡水受氯离子的污染。沿海地区如昌黎大蒲河镇、茹荷镇,抚宁留守营沿海地区,主要因地下水超采,引起海水倒灌所致。同时由于滨海旅游业的巨大发展,南戴河、黄金海岸两个旅游区生活污水的排放,使地下水受到污染,大肠杆菌已严重超标,成为严重的生态问题。

1.5城镇环境保护基础薄弱,人民环保意识薄弱

虽然随着我省及我市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不断深入,特别是“两个环境”建设工作的开展,城镇环保工作也有一定效果,但农民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并且一直沿袭多年来的陈规陋习,环保意识薄弱,环保知识匮乏。同时由于农村经济发展水平有限,导致农村环境保护缺乏资金投入。

3、应对措施

针对秦皇岛城镇存在的水环境问题,以及秦皇岛的实际情况,提出以下几种解决对策:

1、统一规划,合理布局[3,4]

对于蓬勃发展的城镇,尤其对城镇居民区、农业区、工业区等不同区域政府和有关部门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利用本地区自然优势,因地制宜的发展好地区的农业、工业。对于污染严重,产值小的“十五小”企业要坚决取缔,对于污染获少污染的工业及农副产品加工业要大力发展。同时增加高新技术产业比例,促进城镇企业工农业结构化、产业化不断优化,协调发展。

2、推广资源节约型技术,实施农村清洁工程建设[5,6]

农业生产过程中应尽量不用或少用农药、化肥,鼓励施用天然肥料或植物性农药。提倡合理施肥,提高农药的利用效率。大力推广增产、节水灌溉、水肥一体化、病虫害综合防治等标准化生产技术,改变粗放的农业生产方式,逐渐发展科技为主,密集型的生态农业,有效避免了浪费,达到节能减排的目的。为了改善城镇生活生产水环境,从根本上解决水污染问题,实施农村清洁工程,可以从典型村做起,选取有一定经济基础、工作基础的城镇,应用清洁生产技术,推进循环农业和现代农业发展,以成功事例为范本,在全市城镇逐渐推广。

3、多举措解决水污染问题

解决污染问题一是通过完善政策法规。制定适合我市情况的地方法规,出台加强环境质量监督与管理的政府章程,建立健全政策法规体系。二是完善废水排放及污水处理系统。资金主要以政府为主,地方政府应逐渐加大环保投资,确保财力向环境保护和监管能力建设倾斜,同时拓宽融资渠道,适当吸收民间资金和国外资金投入,推进污染治理市场化进程;吸纳各方有经验的技术工人,加大操作人员的技术培训;三是针对不同类型的废水做好污染防治工程。对于畜禽养殖业,要科学规划,优化调整养殖业布局,大力推行农牧结合和生态养殖模式,鼓励养殖小区专业户和散养户统一收集、统一处置、统一整合利用。对于城镇工业企业,要坚决取缔污染严重的“十五小”企业,尽量在城镇设置开发园区,同时配套相应的污水处理设置。

4、加强宣传发动,增强参与意识

对于所有的民众,结合秦皇岛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及特点,围绕各城镇环境综合整治的目标和任务,利用多种途径,例如媒体、宣传册等方式对民众进行宣传,提高民众的环保意识,逐渐形成人人参与、人人珍惜环境、保护环境的良好氛围。对于相关监察部门负责人,应定期培训和审核,掌握最新环保动态。对于企业法人,可以通过定期举办讲座的形式,聘请专家讲授专业知识,目前其在环境保护工作中的职责,同时掌握最新的污染治理措施。

参考文献

[1]秦皇岛市统计局.2010秦皇岛市统计年鉴

[2]秦皇岛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所.秦皇岛市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2011

[3]张小青,黄秋如.论农村城镇化进程中的环境问题及其对策选择,生产力研究,2004(10)

[4]陈顺平,傅桦.小城镇建设中的环境问题及其对策,首都师范大学学报,2006(03)

工业污染存在的环保问题篇3

 

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人类社会对环境保护需求的日益增大,如何认识新形势下环境科学的研究主体及任务?针对研究主体要求,如何合理构建高校环境科学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以培养符合社会要求的人才?成为高校环境科学专业人才培养面临的主要问题。文章在对环境科学发展和本科专业设置变迁、环境问题与环境科学研究主体等进行分析认识的基础上,提出了重构环境科学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设想。

 

―、环境科学的发展和环境科学本科专业设置之变迁

 

科技工作者从科学研究和社会需要等方面对环境科学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主要侧重于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方面,特别是在20世纪70年代工业发展伴生的环境污染问题。目前有关工业污染控制和环境污染治理的成果甚多,环境社会学的研究内容也十分丰富,积累了大量的科研资料[>3]。为了尽快解决环境问题,消除污染,全社会亟须大量环境保护科技工作者从事环境科学研究。为此,20世纪70年代在全球范围内环境科学专业人才培养工作列人高校本科教育议事日程中,环境科学本科教育在高校专业办学中如雨后春齊般成长发展起来。

 

我国高校环境科学教育也是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在早期,虽然科教工作者对环境科学的学科性质、研究主体、肩负的任务等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探讨,但由于环境科学发展时间较短且社会需求巨大,出现了对同一问题有不同的理解的现象,导致高校本科办学中专业知识体系的构成有一定的差异。这一时期我国环境科学专业教育的显著特征表现为依托“母”学科诞生并发展[1]8m1。如北京大学于1972年创建了以环境化学分析和环境地学为方向的环境科学专业;南开大学依托化学学科于1973年成立环境保护专业,于1983年成立环境科学系;中山大学于20世纪70年代末成立了环境科学研究所;1983年经教育部批准,北京师范大学以地学为依托成为全国高校首批从事环境科学研究与环境教育的基地。高校环境科学本科专业主要有:环境化学、环境地学、环境生态学等。1987年教育部在高等学校本科教育专业目录调整中设立了“环境学”,将上述的环境化学、环境地学、环境生态学专业归并“环境学”中。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环境问题(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日益严重,环保专业人才需求增大,全国范围内有更多依托“母”学科的环境保护专业诞生了,同时有很多学科根据自己与解决环境问题的相关性,开设了许多与环境保护有关的课程,并开展相关环境问题研究。这一现象几乎覆盖了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2012年版)全部的13个学科门类,出现了庞大的学科群研究环境问题的局面。与此相应的是环境科学教学内容庞杂,涉及污染工程控制、环境污染治理、生态破坏恢复、农业环境保护、环境经济、环境政策法规教育、环境安全、环境伦理、环境心理等。因此,1998年教育部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1998年颁布)》中于工学类(08)和理学类(07)中同时设立环境科学与工程相关专业,工学类中有环境科学与工程(081005S)、环境工程(081001)、环境监察(081006S),理学类中有环境科学(071401)、地球环境科学(〇714〇4S)、生态学(部分)(071402)。在之后的十多年的专业办学和人才培养的认识与思辨过程中,科教工作者对环境科学学科性质和社会环境科学人才需求认识的进一步深化,2012年在教育部新编《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年)》中将环境科学仅归编入工学类(08),定为环境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0825),下设环境科学与工程(082501)、环境工程(082502)、环境科学(082503)、环境生态工程(〇82504)等4个二级学科。这一修编不仅使环境科学在人才培养中肩负的使命更加明确,也使环境科学研究的主体和肩负的责任有了新的变化,或者说是赋予了新的使命。

 

二、环境问题与环境科学研究主体的认识

 

支撑人类生存发展的环境是由客观有形的物质世界和无形的非物质世界共同组成的。环境问题则是指由这样的环境发生的、对人类生存发展产生不利影响的环境现象。这种现象的产生可能是自然环境变化所导致,也可能是人类活动所驱动。据此按照成因可将其分为两大类:自然环境问题和社会环境问题。社会环境问题是指由人的社会意识引发的对人类生存发展产生负面效应的环境现象。它属于人的主观意识范畴,是除理、工、农、医四大学科门类以外的其他学科门类研究的环境现象,如环境伦理、环境经济、环境法、环境管理、环境政策等环境问题。

 

自然环境问题是指客观环境在其自身能量驱动下或在外在能量(人为)扰动下表现出对人类生存发展产生不利影响的环境现象。一般可以把自然环境问题分为原生环境问题和次生环境问题。原生环境问题是指由自然环境自身运动变化引起的、有无人类影响都会发生的、对人类生存发展产生不利影响的环境现象,如气候变化、火山爆发、地震滑坡崩塌泥石流、台风海啸、洪涝与寒旱灾、风蚀水蚀引发的水土流失、物种兴衰等原生环境问题。在人类存在的今天,这些现象的发生是必然的,同时必然会对人类生存产生负面影响。次生环境问题是指自然环境在人为扰动下所表现出的对人类生存发展不利的环境现象。次生环境问题又可分为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两个类型。生态破坏是指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影响的强度超过了自身恢复能力,引起地球表层系统原生环境的物质组成减少或结构改变,导致原生环境功能破坏,出现不利于人类健康可持续发展的环境现象,如:滑坡崩塌泥石流、风蚀水蚀、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盐溃化、土壤退化、旱涝寒冻、气候变化等不利环境现象。环境污染是指人类在其生产生活活动中排出的物质和余能进人环境并积累到一定程度,使环境组成、结构与功能发生变化,对人类健康生存发展产生不利影响的环境现象。如:水体污染、大气污染、土壤污染、生物污染、声环境污染、辐射和光热污染等被污染的环境现象。

 

早期科技工作者认为环境科学是研究围绕人类并对人类生存产生影响的自然环境诸要素发生、发展过程的科学;随后认为环境科学是以“人类一环境”系统为研究对象,研究该系统的发生、发展、协调和控制以及改造利用的科学,是研究人类与环境相互作用规律的科学;再后认为环境科学是研究人为环境问题的科学,是研究人类活动所引起的环境质量变化及保护与改善环境的科学。可见,前两者主要是研究影响人类生存的“环境问题”,后者是研究“环境问题”中由人类引发的“环境问题(人为环境问题)”。可见,环境科学开始是把影响人类生存的不利环境现象都纳人到学科的研究范畴。随着认识的变化,认为由人类导致的“环境问题(人为环境问题)”是环境科学研究的主体。

 

鉴于生态破坏发生的空间位置和人为影响的方式,文章认为次生环境问题中的生态破坏问题,可成为理学门类中如地理科学类(0705)、大气科学类(〇7〇6)、海洋科学类(〇7〇7)、生物科学类的生态学(071004)、农学门类中的自然保护与环境生态学(0902)等学科门类的研究任务之一。这些以自然过程为研究主体的学科门类具有研究生态破坏问题发生发展的基础,是从自然过程角度研究生命活动支持系统的组成、结构、功能的变化规律,研究自然状态下生命体及其生存环境的过程与规律,以获取指导人类与其支持系统协调发展的技术与对策。

 

环境污染问题可成为具有问题导向型、综合交叉型和运用型3大特征的环境科学(082502)的研究主体(图1)。环境科学是一门以人类生存环境为保护对象,以污染物(废弃物)为研究主体,研究污染物的发生、行为归趋、控治、利用及管理,为促进经济社会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和保护人类生存环境提供技术与理论支持的学科。根据环境科学研究主体和主要任务的界定以及高校本科4年学历的办学制度,为使环境科学专业学生了解、熟悉、掌握污染物(废弃物)的发生机理和控制技术及其在环境中的行为机理、所导致的环境危害、控制技术、效果和存在的问题与理论技术障碍,在获取专业基础知识和培养他们实践动手能力的基础上,同时启迪他们的求知欲望和创造性思维,使其能学到有别于其他学科专业的知识(学有所专);能良好地掌握本学科专业的知识和科技社会前沿需求(专生其长);能使本专业学生把学到的知识和技术有效地服务于教学、科研和社会环境管理(长见其效)。高校环境科学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专业课程和实践知识体系构建包括以下内容。

 

该部分课程是凸显专业特长的,是为“学有所专,专生其长,长见其效”的专业知识结构模式而设置的。通过该专业课程的学习,学生在环境科学领域内形成独特的教学、科研和环境管理技能,具备专门的环境科学专业学问。因此,对在以污染物为研究主体的环境科学专业学习的学生而言,要了解、熟悉、掌握污染物(固体废弃物)产生的机理,进人大气、水体、土壤、生物等环境要素的形态(固、气、液、能)及方式;了解、熟悉、掌握污染物(固体废弃物)在环境中的行为归趋以及在现代科学技术支撑下能够对其开展控制、处置处理、资源化利用的技术;了解、熟悉、掌握各种技术的优缺点;了解、熟悉、掌握环境中污染物的监测、污染环境影响的预测、分析评估、环境污染防治规划等的知识内容。为本科毕业后服务社会做好专业知识储备。开设的课程主要有:大气污染控制理论与技术、水污染控制理论与技术、土壤污染控制理论与技术、固体废物处理处置与资源化理论及技术、物理性污染控制理论与技术、污染生态控制理论与技术、环境监测、环境影响评价、环境规划、环境管理等等。

 

(三)专业选修课类

 

根据学生与社会双方的需求,依托所在地区环境特征和所在学校教学科研力量,拟设置4大类课程:(0特色选修课类。可根据所在区域环境特征、环境污染特征或本专业师资所从事科研的特色,设置系列选修课。如:干旱区生态学、绿洲土壤污染与防治技术、寒旱区污水处理技术、多民族区环境政策研究、寒旱区生物地球化学、污染气象学等等。(2)拓展型选修课类。主要是针对毕业后的本科学生意在深造而设置的课程类。如:化工原理、环境土壤科学与工程、污水处理工程、电子电工学、微生物学、工业生态学、环境毒理学、CaD基础等等。(3)社会服务型选修课类。主要针对本科生毕业后拟进人各职能部门就业而设置的课程类。如:环境监察、环境监理、洁净技术、室内空气污染控制、环保公文写作、环保设备概论、国际nG0简介等等。(4)思想方法论型选修课类。让学生具备从系统、整体、科学等观点审视人类社会与生态环境的初步知识。该类课程有:系统论、运筹学、科学方法论、环境伦理学、环境哲学、环境美学等等。其中含有必选和任选两种类型。通过选修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达到学术型与技术型人才的标准,成为具有环境科学专业素质的管理人才和环境保护领域的实业人士。

 

(四)实践性教学

 

第一,认识实习。实习内容主要包括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要素,诸如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土壤圈、生物圈等组成、结构的认知性实习,认识各环境要素在人类健康生存中的功能及其发生发展演化过程;认识人类在其生存发展中生产生活行为污染物(废弃物)排放的必然性,认识到在人类生产生活过程中,对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利用,不可能实现完全利用或者“零”排放,认到生产工艺流程或生产线对生产资料的利用率是随着人的认识水平的不断提高而提高的;认识各环境要素对各种污染物所具有的一定程度的环境自然净化降解能力,若超过其自然净化降解能力,则会引起环境原有功能的改变,出现不利于人类正常健康生存的功能,这也就是环境科学基本理论——环境容量、环境承载力等所阐述概念的涵义。在认识实习中,要让学生重新审视已熟悉的环境,从专业层面上看待地形地貌、土壤生物、水文地质、气候气象,通过这些认识人类生存发展对环境的依赖性。

 

第二,生产实习。实习内容主要包括对人类生存中必需的生产生活过程中产生污染物的机制及对污染物进行控治、综合利用、合理处理处置等技术的见识性实习,开展环境监测内容的实习等。主要是把课堂学习到的有关污染物控制、治理、利用、处理处置等技术予以实地验证;对部分环境监测项目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予以实践。例如有:生活垃圾填埋技术、工业固废处理处置技术、城市生活污水处理技术、工业企业特种污染物(污水、废气等)产生过程与控制技术、区域环境污染物的采集测试与分析技术等等。

工业污染存在的环保问题篇4

1.1农药化肥等所带来的环境污染经过对我县一些农村的实地考察,发现很多地方还在使用比较落后的农业种植技术,用普通的喷施机器去灭虫,而且农药都不是生物农药,这些落后的喷施农药灭虫方法不但效果差,而且在很多程度上污染环境,农药不但污染大气,而且通过降雨还会污染水资源,流失到土壤中的农药,还会造成土壤的板结,同时随着农药的不断使用,使害虫产生抗药性,大大减小了农药的灭虫功能,但还会杀死很多有益生物,农药残留在庄稼上,被人食用,对人体也会产生极大的伤害。化肥不可能被庄稼全部吸收,这就导致化肥流失,过量的使用化肥会导致水质的富营养化,还会使土壤受到破坏,导致土壤酸性增强,破坏土壤的原有特质结构。

1.2对农药化肥等所带来的污染的防控措施农药化肥等中的化学物质对土壤的危害性极大,为了使农药和化肥对环境的污染减小到最低,在使用中一定按照科学的方法使用,建议在农村使用生物农药和有机化肥,这样既减小了对土地的损害,又生产了“绿色食品”,做到环保,健康。

2.妥善处理农村废弃物,做好污水排放问题

农村废弃物主要包括生活垃圾,家禽牲畜类的粪便等,这些垃圾是病菌传染的主要载体,对人的健康存在威胁,对家禽和牲畜的瘟疫传播有潜在的危险性。在农村地区,废弃物已成为污染的主要来源,环保方面对于农村废弃物处理问题已经提上日程,从现实情况看来,发展沼气工程与无公害农业实现整体化,采用循环再生,实现协调发展是解决农村废弃物污染的主要途径。建议将农村废弃物资源化处理与我县农村城镇化发展总体规划相结合,制定政策,加大对农村的资金和技术支持,是的农村废弃物污染及早得到解决。家禽牲畜类粪便也是一种宝贵的饲料和肥料资源。畜禽粪便中含有大量的氮、磷等营养物质,通过加工处理成优质饲料或有机复合肥料,开发利用畜禽粪便不仅能变废为宝,不仅可以解决农村粪便类污染问题,还可以减少生产成本,解决农村用能问题,极大地改善污染状况,切断病菌的传染,具有很好的社会现实意义和一定的经济效益,对于促进我国农村资源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3.治理好农村周边乡镇企业的各种污染问题,减少对农村环境的破坏

3.1乡镇企业的主要污染现状及原因我县是山区农业县,我县一直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理念在不懈努力。而县内的一些中小型企业的污染问题一直未得以彻底解决。随着农村城镇化的趋势的发展,乡镇企业在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也在污染方面带来了很多的问题。比如企业水污染,粉尘污染,噪声污染等等。我县乡镇工业行业大都存在人才匮乏,技术水平低和设备简陋等方面的问题。我县乡镇地区企业多数是小规模企业,设备购进的大都是廉价设备,这本身就对环境污染存在潜在的隐患。我县缺少对乡镇地区企业污染及其特点的追踪,加之乡镇工业污染防治体系的发展滞后于农村现代化进程,导致我县的乡镇企业污染问题越来越严重,这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目前我县绝大部分乡镇没有建立专门的环保机构和队伍,环境一级检测部门不到位,存在环境问题无人问,环境事故无人管的现状。

3.2对与乡镇企业污染情况的处理措施针对我国在法律法规制定中有关农村环境保护针对性不强的现状,加速对乡镇工业污染防治的环境法律法规建设,完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体系,逐步建立健全适应乡镇特点和环保工作实际需要的法律法规体系,推动乡镇工业污染防治工作走上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我县应该促进有关政府部门加强这方面工作,为基层职能部门提供法律和政策依据,加强乡镇环境保护基本制度和基础体系建设。无论是在乡镇政府,还是在乡镇企业,都要把乡镇环境污染防治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生态建设和环境污染整治工作重要组成部分,实行领导责任制,建立综合环境防治体系,在乡镇政府,或者村级部门,成立专门的环保小组,对环境污染防治重视起来,使农村环境极大得到改善,使我们的城镇化速度不断加快,让我们的家园越来月美丽,身体越来越健康。对与小规模的乡镇企业来说,要加大引进高科技人才,不断提高自己的技术水平,在政府的帮持下,购进新的设备,扩大生产规模,减小因设备和技术的问题对环境带来的污染。

4、小结

工业污染存在的环保问题篇5

杭州市水资源资产化保护的实践

建设天蓝地绿水清的美丽杭州是民之所呼、民之所求。杭州历届市委、市政府历来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和环境保护,从确立环境立市战略,到建设生态型城市,再到打造美丽杭州,扎实推进各项水污染防治工作。2011年以来,杭州推出了历史上规模最大的综合性、系统性、战略性生态保护工程——“三江两岸”生态景观保护与建设工程,实现了在经济保持较快增速的情况下,水环境质量稳中趋好。

切实加强饮用水源保护。按照合格规范饮用水源地的标准要求,扎实开展饮用水源整治。截至2012年,全市饮用水源一、二级保护区内的排污口已基本清除,钱塘江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内的砂石码头已全部拆除,千岛湖周边地区大力开展了水环境综合整治。将污染源整治的重点延伸到农业农村面源和水产养殖等方面。着力加强饮用水源安全防范,全市县级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为100%。建立健全生态补偿机制,从2006年到2012年7年间,杭州市财政共转移支付上游县(市)生态补偿资金4?郾5亿元。

深入实施工业污染整治。根据全省两轮“811”确定的水污染防治方面阶段性要求和目标,自2011年以来,杭州累计关停“三江两岸”沿岸污染企业476家,关停砂石码头93个,完成27个码头的改造、26公里江堤的修复、86?郾8公里的绿道建设,废弃矿山治理和绿色矿山创建总体形象进度达到三年总进度的70%。探索实行了空间准入、总量准入、项目准入“三位一体”,专家评价和公众评议“两评结合”的环境准入制度,全面开展了铅蓄电池、电镀、印染、造纸、制革、化工等重污染高耗能行业的整治提升。

加快完善环保基础设施。县级城市污水处理厂实现全覆盖。截至2012年底,全市有89?郾8%的建制镇建成了污水处理设施。加快建设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置设施,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6?郾2%。2010年以来,富阳、建德和桐庐完成188个村的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其中桐庐县已在全县183个行政村中实现生活污水处理设施的全覆盖。

大力推进农业农村污染治理。2010年来,杭州市开展以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生活垃圾资源化减量化、立体绿化和水体生态修复项目为主的农村环境连片整治工作。积极推广测土配方施肥,钱塘江流域累计推广测土配方施肥面积1900万亩,实施农药减量控害增效面积710万亩。深入开展“千万工程”、农村环境“五整治一提高”等工程,截至2012年底,钱塘江流域开展生活污水治理的行政村覆盖面达68%。

积极开展河道内源污染治理。大力开展万里清水河道建设,努力恢复河道生态系统和自净能力。城市河道采取“截污、清淤、配水、生态修复和长效管理”多管齐下措施,对杭州市绕城公路内400余条(520个河段)、共计1009公里,水域面积26?郾01平方公里的城市河道实现全覆盖巡查监管和保洁养护。推进农村河道环境综合整治,着力改善河道水环境质量,打造一批“水清、流畅、岸绿、景美”的生态河道。

杭州水污染防治存在的突出问题

杭州市水资源资产化的保护和污染防治工作取得了积极进展,但水环境达标率仍然处于较低水平,水环境改善的基础相对脆弱,污染反弹现象仍然存在,水污染防治工作面临的形势依然严峻,在我省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大背景下,水污染防治工作要求将更高,我们的整治任务也将更加艰巨。

水环境形势依然严峻。一是局部水域污染仍然严重。以氨氮、总磷为主要超标指标的污染特征仍然没有改变。2012年杭州市市控以上断面由56个调整为47个,45个市控以上断面达到功能区要求,达标率为95?郾7%;超标断面2个,分别为富春江的窄溪断面和浦阳江的浦阳江出口断面,有毒有害有机化学物质污染问题已日显突出。二是污染事故呈高发态势。2011年接连发生了一系列环境安全事件,6月4日,新安江的苯酚运输交通事故,导致桐庐、富阳两地停水事件;几乎同时又爆发了苕溪饮用水源污染引发的余杭区部分地区的大面积停水事件。主因是饮用水源上游分布着众多的化工企业,有大量有毒有害物品的运输、生产、存放、处置,在监管、应急处置等方面又存在漏洞,存在着巨大的环境安全风险隐患。

区域性、结构性问题仍然突出。长期以来,以“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益”为主要特征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尚未根本改变,结构性污染问题突出。萧绍印染化工业、富阳造纸业、临安化工业、河道垃圾倾倒、平原河网淤积、湖库蓝藻暴发隐患等等都是严重影响当地水环境质量改善和社会和谐稳定的重大问题,迫切需要花大力气解决。建德市医化行业企业38家,产值184亿,占工业总产值的65?郾9%,但废水量占工业总排放量的74?郾1%。富阳有237家造纸企业,产品结构和污染治理水平也较低,是影响杭州市饮用水源水质的重要因素。

各项污染防治工作仍存在差距。一是环境基础设施问题。部分县(市)基础设施运行市场化机制建设相对滞后,建设运行资金缺乏保障,污水处理厂的配套管网工程、中水回用工程、污泥处置工程建设仍普遍滞后,处理效率无法正常发挥,早期建设的污水处理厂,普遍缺乏脱氮除磷设施。二是农业面源污染问题。随着新农村的建设和农家肥的淡出,农业面源污染问题越来越突出,化肥农药流失、种植业废弃物、养殖业排泄物和农村生活污水的污染负荷已占全部污染负荷的1/3以上。三是河道内源污染问题。一方面,由于农村捻河泥的做法已成历史,河道疏浚又主要针对主干河道,广大平原河网支流、农村河道淤积严重,河道保洁也存在不足,许多水面淤积厚度普遍已达1?郾2米以上,一些河浜已经沼泽化。另一方面,水域正在被不断蚕食,土地开发、耕地整理、河道裁弯取直,河道自然淤积等等,都使湿地面积快速减少,河道内源污染已成为水环境质量改善的重要制约因素。四是饮用水源安全问题。湖库型饮用水源富营养化趋势明显,由于渔业养殖捕捞管理不够科学,水生态系统相对脆弱,存在藻类增殖爆发的可能,对湖库生态安全和城乡居民饮水安全构成重大威胁。此外,杭州饮用水源保护区范围内尚存在各类污染企业、加油站和违法设施,严重威胁着饮用水源安全。

分析杭州市水环境质量改善上的困难,究其原因,有先天自然地理的因素,也有后天产业结构历史遗留问题的因素,有城市化快速推进带来的问题,也有包括水源地规划在内的空间布局规划上的问题,有城市管理的短板问题,也有农村生态保护的滞后问题。

杭州市水资源资产化

保护的深思考

现在全国大部分城市都面临着雾霾压城、垃圾围城和水质型缺水等种种环境问题的挑战。杭州近年来也频遭饮水安全的困扰,城市内河、农村河道的水质改善工作也陷入瓶颈,与广大群众的期待更有很大距离,城市的水环境满意度有待进一步提高。我们要从杭州的城市禀赋和未来发展,以及对历史对人民负责的高度,充分认识到“清水治污”的重要性,统观全局、突出重点,有步骤地、长短结合地、有针对性地采取有效措施。

狠抓源头保护。钱塘江、运河和苕溪是杭州水系的主干管、主动脉,正本清源,方能清流千里。近年来,杭州提出保护“六条生态带”、“三江两岸”,就是立足于统筹城乡,在全市域层面上做强生态屏障和保护母亲河,正所谓大河有水小河满。钱塘江方面,继续攻坚“三江两岸”生态保护和环境整治,扎实完成六大主题29项工程,确保三年初见成效的目标。苕溪方面,按照整治方案,开展苕溪沿线500米范围内各类污染源的排查,加强沿线产业结构调整和“退二进三”力度,强化污染整治,推进上下游联防联控。运河方面,结合申遗工作,提高沿线生活污水纳管率,加强沿岸三改一拆工作,完善运河流域治理考核机制,确保水清、流畅、岸绿、景美。

狠抓管网系统。地下管网系统是静脉工程、地下工程,虽然看不到,却至关重要。完善城市污水处理规划,加强截污纳管工作,加大中水回用力度,市区绕城以内的污水管网要做到全覆盖。加快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及污水厂提标改造,主城区推进七格污水处理厂提标工程、再生水利用工程及配套污泥处理设施建设,现有全部污水处理厂分阶段实施提标改造,规模以上污水厂均要按Ⅰ级a标准排放。强化对污水处理厂等环保基础设施的建设和管理,保证污水处理厂及其管网的正常运行,确保达标排放。对于农村污水治理,开展农村截污净水行动。建立长效管理制度和考核机制,对治理资金要加强重点保障,探索采取“以奖代补”的形式安排。

狠抓河道监管。内河水质,“既要输血,又要造血”。加强雨污分流、截污纳管、提高自净能力。综合运用截污纳管、污水设施建设、清淤疏浚、引水配水、生态治理、综合养护管理等手段,实现区域河道联网成片。尽快打通一批断头河,治理一批黑臭河道,落实配水设施,拓展配水范围,积极开展适用性的生态修复。做好河道保洁和长效管理工作,建立城市河道轮浚机制,加大清淤疏浚污泥去向的管理,杜绝二次污染。抓好船舶污染防治。进一步完善垃圾收集、处理的工作机制,攻克垃圾入河、垃圾围城的顽疾。加大对危险废物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推进建设第二固体废物填埋场、生活垃圾焚烧项目和填埋场渗滤液提标工程建设。对于污水排放企业,必须提高监测监察频次,监督达标排放,严厉打击违法排污、偷排漏排等环境违法行为。

工业污染存在的环保问题篇6

关键词农村养殖;污水成因;存在的问题

中图分类号X7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671-(2012)092-0216-01

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速度的加快,在城市环境日益改善的同时,农村养殖污水污染问题越来越突出。农村养殖污水污染问题对农村社会发展和农民福利改善的阻碍也将日趋明显。农村生态环境、农产品安全问题以及农村养殖污水污染防治已成为我国环境保护工作中新的重点和难点,如果农村养殖污水问题得不到根本解决,建设以和谐发展为主旨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就不能顺利进行。

1农村环境保护的概念及意义

农村养殖环境是指以农村居民为中心的乡村区域范围内各种人工改变农村因素的总体。它包括该区域内的土地、大气、水、动植物、交通道路、设施、构筑物等。农村环境保护是指对农业,养殖业或农村环境资源的保护与管理活动。由于农村环境是农业,养殖业环境的中心,因此加强农村环境保护是保护农村经济和社会持续、稳定和协调发展的需要,也是保证农村居民身体健康的需要,对提高农村环境质量与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和环境可持续发展均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及意义。

2我国农村养殖污水污染的成因

2.1现代化农业生产带来的污水污染

目前,养殖废弃物的任意排放。农村养殖是环境污染的主要污染源点,造成水质变坏、影响土壤的酸碱性、大气浑浊恶臭,直接影响农业产品的品质,水的性质。危害农业生产,且易传染疾病,影响居民健康。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家庭养殖的传统广大农村几乎家家圈里有猪,院里有鸡。近年来中国养殖业发展很快。规模不等的养殖场遍地开花,但也存在汗多问题。如饲料生产监管不严,滥加添加剂。大多数农民环保意识差,缺乏维权意识和基本的污水处理技术。散户养殖比重大:养殖户为节约成本对粪便,污水几乎不做任何处理就直接排放到农田或水体或露天堆放,造成土壤,地下水的污染。且井的选址与厕所,猪圈,堆粪地相距较近。因此,农村养殖对污水排放对农村饮用水源造成了严重的污染。

2.2农村养殖业废水污染严重

种植业废弃物(秸秆)和养殖业废弃物(畜禽粪便)是农业废弃物的两个主要来源。农村畜禽养殖多为无序分散状况,且数量较多,大量畜禽粪尿未经处理就直接排放,造成当地环境(特别是地下水)污染,现已成为农村一大新的污染源。集约化养殖场其污染危害更加严重,畜禽粪便对地表水造成有机污染和富营养化污染,对大气造恶臭污染,甚至对地下水造成污染,其中所含病原体也对人群健康造成了极大威胁。养殖污水长时间渗入地下使地下水中的硝态氮浓度增高,地下水溶解氧含量减少,有毒成分增多,导致水质恶化,甚至丧失其使用功能,同时危及周边生活用水水质。高浓度污水还可以导致土壤孔隙堵塞,造成土壤透气透水性下降及板结,盐化严重降低土壤质量,甚至伤害农作物,造成减产和死亡。

2.3禽畜养殖对土壤重金属的污染

重金属元素不像有机物污染能被土壤中的微生物降解,将长期留置在土壤中,导致其含量不断在土壤中增加,从而破环土壤中微生物群落和游离酶活性。研究发现,长期使用中高量猪厩肥会明显提高稻田地土壤中的zn,cu生物有效性,其效态含量分别比对照组增加86.5%,66.8%和42.3%。as总量明显增高。而效态含量增加不明显。可能是饲料中aS含量虽高,土壤中点位低。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在我国农村现代化进程较快的地区,这种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管理落后于经济和城镇化发展水平的现象并没有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而改善,其对人群健康的威胁正在与日俱增。

3农村养殖污水的成因及存在问题

3.1环保意识淡薄,重视程度不够

环保意识淡薄、缺乏科学发展观是导致污染产生的根本原因。在农业养殖生产过程中,片面追求数量而忽视产品质量,忽视养殖废物大量排放对农村土壤以及河道的污染。大多数农民对科学养殖、环保养殖知之甚少,不能根据生物生长规律、土壤养分状况进行测土配法施肥,只是一味单纯地大量养殖,盲目饲养,结果不仅造成生态环境破环,而且对环境污染严重。养殖污染包括水污染、土地污染,大气污染。最主要的还是水污染较为严重。要解决农业养殖污染比工业污染和大中城市生活污水难度更大,需要通过综合防治和开展生态农业示范工程等措施进行控制。

目前,我国的农村环境管理体系呈现以下特点:环境立法缺位、农村环境管理机构匮乏、环境保护职责权限分割并与污染的性质不匹配、基本没有形成环境监测和统计工作体系。我国目前的诸多环境法规,如《环境保护法》、《水污染防治法》等,对农村环境管理和污染治理的具体困难考虑不够。例如,目前对污染物排放实行的总量控制制度只对点源污染的控制有效,对解决面源污染问题的意义不大;对诸多小型企业的污染监控,也由于成本过高而难以实现。

3.2资金投入严重不足,导致污染治理不力

目前,环保投入严重不足,仍是各地普遍存在的问题。由于资金投入不足,导致环保基础设施建设落后,农业养殖生产资料的产品结构不能适应发展现代生态农业的需要。长期以来,中国污染防治投资几乎全部投到工业和城市。城市环境污染向农村扩散,而农村从财政渠道却几乎得不到污染治理和环境管理能力建设资金,也难以申请到用于专项治理的排污费。

3.3农村养殖污水处理

农村城镇化建设还是农村经济的发展,缺乏科学系统的环保规划,没有充分地考虑到当地环境因素。城镇发展布局和产业结构不合理,一些小型养殖场“遍地开花”,造成严重的农业资源浪费和水污染。另外,许多地方的生态环境保护虽然有规划目标,但是一旦考虑经济发展,那些破坏环境的项目出现在经济规划中,就全然不受环保规划的影响;或一旦注意到资金、人力、物力的实际流向时,就会注重经济增长计划,而非环保计划。

4结束语

为了做好禽畜养殖业污染防治工作,实现废水回收再利用,减少废水排放和化学物质对环境的输入,使污染减轻到最低限度不仅要实现污水处理的过程无害化,而且要实现过程的资源化,有效的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促进养殖环境与经济的可持续协调。所以,我们要科学养殖,环保养殖。我们的生存环境才能得到保障。

参考文献

[1]国家环保总局12005中国环境状况公报[n].中国环境报,2005,06:151.

工业污染存在的环保问题篇7

关键词工业企业;经营;环境保护;关系

中图分类号X3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671-(2012)101-0236-01

认识环境保护对企业经营的影响,首先必须弄清企业经营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内在联系。本节着重分析工业企业发展同环境保护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探寻我国环境问题的主要成因以及治理环境的基本途径。

1工业发展对环境的影响

以人类为主体的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一切外部自然条件。环境是一个系统,是人类以外一切生物和非生物的自然物质彼此间相互作用构成的有机总体。人类和环境是一个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统一体。人类不能脱离环境,人类是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下得以生存和发展的。人类在同环境的关系中,通过生产活动实现人与环境间的物质变换,获取所需要的一切物质资料。人类不仅必须依赖和适应自然环境,同时又通过自身的生产劳动改善和创造了环境,使其适应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需要。现代社会生存和发展的环境,正是在亿万年来人类生产活动的参与下形成的。同样,人类又在同自然环境的矛盾运动中改造了人本身的自然。

工业发展对环境的影响是全面的,但其主要方面是城市环境的污染。城市是人类改造环境的产物,是物质文明的结晶。城市是现代工业创造物质财富的主要场所,因此在城市地区集中了大量的工矿企业和劳动人口,建设了大量的建筑物和生产与生活设施,集中了各种交通运输和信息流。由此使它积聚了大量的物质,进行着大量的能源和物质消费,并与此相伴随产生了大量的工业废水、废气、废渣和噪音。因此,城市是人类作用最强烈的地方,也是污染最严重的地方。

我国是社会主义发展中国家,但环境污染却相当严重。按照工业发展部门结构和主要污染物的变化,有人把“三废”污染分为三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以煤烟和二氧化硫造成的大气污染,采掘冶炼和无机化工的废水污染为主;第二阶段,以石油和石油化工及其有机化工产品的污染为主;第三阶段,光化学烟雾和发射性污染等新污染源出现。目前我国第一代污染相当严重(目前美国、日本在这方面已基本控制),第二代污染正在迅速发展,第三代污染也开始出现。从污染的分布看,主要是大中城市和工矿区;而这些年来,乡镇工业的发展使污染在农村也开始蔓延。我国现在工业的规模比某些发达国家小许多倍,但“三废”排放总量已进入世界前列。不少城市大气出现一定程度的污染,水源污染的程度也在不断加重。我国一半城市以地下水为供水源,据44个城市调查就有41个城市地下水受到污染,其中较为严重的就有9个,中度污染的17个。长江、黄河、松花江、湘江等27条主要河流不同程度地都遭受污染。

近些年来,我国环保投入不但加大,钢都、煤都和化工厂上空黄龙飞腾,水中黑蛇已基本都消失殆尽,工业企业都在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很多工业企业原先排放的废物,现在通过治理、回收等新技术实现变废为宝,并给企业带来新的经济效益。

2正确处理工业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关系

工业企业经营与城市环境建设是一个对立统一体,二者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和相互影响。工业发展带来了环境问题,保护环境又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条件。然而,在以往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人们只看到环境保护与工业发展矛盾的方面,而没有认识到二者统一的方面。因此片面地认为工业发展必然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只考虑近期的直接的经济效益,忽视长远的和社会的后果。只是通过工业的发展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环境的恶化不仅危及了人民的健康,也滞缓了工业发展的现实后,人们才逐渐认识到,在工业发展中既要有生产的观点,讲究经济效益;又要有环境的观点,讲究生态环境效益。当然,人们要生产和生活就必然产生排泄物,在生产力发展的一定阶段上环境污染的绝对避免实际上是不可能的。如果要求绝对避免污染就等于终止了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同时,要治理环境就要占用资金,环境投资的增加意味着生产积累基金的直接减少,企业治理环境的费用会增加产品成本,影响企业的经营效益。但是,我们更应该认识到,只有认真地治理环境,使污染减少到最低程度,力争变废为宝,企业物质耗损减少,产品增多,企业经营效益才能提高,工业生产才能获得持续稳定发展的条件。保护环境实质上就是为了更合理地开发利用环境资源,促进社会经济的稳定增长。

环境问题既是工业发展的产物,又是工业不发达的产物。因为工业不发达就会缺少解决环境问题必需的资金、物质和技术;只有工业发达了,才会具备治理环境的必要条件。环境问题只有置于经济发展中,依靠工业的发展才能得到根本的解决。发展中国家的环境问题,大半是由于经济发展不足造成的,因此,发展中国家必须把发展经济作为优先任务以保护和改善环境。那种为了净化环境而停滞上山之发展的消极观点是没有科学根据的,也是违背社会发展规律的。我们完全有可能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对环境保护实行统筹兼顾,适当安排的方针,在安排工业生产的同时解决好环境保护问题。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为我们处理这个问题提供了良好的条件。这也是后起的工业国可以学得更聪明一点的地方。我们决不能走西方先建设后治理的弯路,工业建没和环境建设调协发展应该是我们努力达到的目标。

实践证明,生态环境规律同经济领域的一些规律是相互联系的。生态环境平衡如果遭到破坏,许多经济规律的实现也必然受到影响。譬如说,生态环境平衡规律受到破坏,其结果必须使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的实现受到影响。因为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的主要内容,就是要高度发展生产,以满足社会的需要。如果生态环境平衡受到破坏,人们生产和生活的环境受到污染,就无法满足人们的需要,而且人们生活的质量还会下降;又如,生态环境失衡,会使得社会生产各个部门的发展不平衡加剧,从而影响到国民经济有计划按比例发展规律的实现。因此,这些客观规律也要求我们,在工业现代化建设中,工业企业不仅要从自身的经济效益出发,还要处理好生产与环境的关系问题;企业经营者不要只顾当前的效益,还要从全局着眼,从长远的社会整体利益考虑问题。

3结束语

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商品经济。消除了经济发展与保护环境之间的矛盾的对抗性质。认识我国的环境问题,分析其形成原因,对于改善和治理我国的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蔺雪峰.生态城市治理机制研究[D].天津大学,2011.

工业污染存在的环保问题篇8

关键词:建筑施工;环境污染;问题;原因;防治

中图分类号:tU7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在我国的国民经济建设发展过程中,建筑行业起着不可替代的促进和推动作用,它的建设发展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我国的国民经济发展以及人民生活质量水平的提高。然而,在实际的建筑施工过程中,会不可避免的造成一些环境方面的污染问题,尤其是近些年来,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提高,社会大众对建筑污染问题也越来越关注和重视。因此,国家和各建设单位必须要予以高度的重视和解决。本文就我国目前建筑施工过程中存在的相关环境污染问题进行简单的分析,并分析和讨论造成环境污染问题的原因和其防治措施,从而减轻建筑污染问题,促进我国建筑行业的和谐、绿色、可持续发展。

一、建筑施工中主要的环境污染问题

当前,我国的建筑施工过程中所造成的环境污染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具体包括:

1、粉尘污染

粉尘污染问题也是当前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的一项十分常见,也是污染最为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它能够导致pm2.5指数的超标,对当地的空气质量状况的危害严重,甚至造成严重的雾霾天气,给当地居民的生命健康以及工作、生活都带来极大的影响和困扰。建筑施工所造成的粉尘污染,其主要的来源就是建筑工程的施工材料,例如石灰、水泥、沙土等等。当施工人员在对这些材料进行搅拌、搬运或者其他的施工作业时,会导致产生大量的粉尘,当这些粉尘进入到空气中就会不断的扩散蔓延到周围的环境当中去,从而造成当地空气质量的降低。

2、噪音污染

目前,在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最为突出的污染问题之一就是噪音污染。它主要指的是在进行建筑工程的施工作业过程中,所产生的较大的建筑噪音对周围居民和环境造成的声音侵扰问题。噪音污染基本上是贯彻于整个的建筑施工全过程的,高分贝的噪音给周围居民的工作、生活带来了极大的影响和困扰,严重危害到人们的日常工作和生活质量。建筑工程施工中的噪音污染主要是由施工使用的机械设备引起的,随着建筑工程结构的日渐复杂以及科技水平的进步发展,其建筑项目在施工当中所使用的相关机械设备也越来越多,因此,由它们所造成的噪音污染问题也在进一步的加剧。

3、“三废”污染

在建筑工程的施工建设过程中,“三废”污染问题主要包括废气污染、废水污染以及固体建筑废弃物污染。废气污染主要是由一些化学性的建筑添加材料造成的。这些添加剂大多具有较强的挥发性,当这些刺激性气体散发到空气中,就会对人体的健康造成极大的伤害,从而导致了废气污染。废水污染主要指的是由于施工作业所产生的废水特别是施工材料废水和清洗废水等对周围环境造成的污染。固体建筑废弃物污染则主要指的是在建筑施工当中的办公废料、包装废料、装修废料等体积较大的固体建筑材料对周围环境造成的污染危害。

二、导致建筑施工环境污染问题的原因

当前,造成我国建筑工程在施工过程中出现环境污染问题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具体体现在:

1、施工单位的法纪观念及环境意识薄弱

当前,我国的建筑市场由于其管理的不够规范,造成其建筑工程的施工人员大多是来自各地的农民工。他们大部分人的文化教育程度偏低,其环境保护的意识不足,缺乏较强的法纪观念,职业素质较低。这些都导致其在建筑工程的施工建设过程中,往往只是着眼于眼前的短期经济效益,一味的降低建筑成本,忽视了对周围环境的保护和管理,从而造成环境的破坏和污染。

2、缺乏先进的、环保的建筑机械设备

当前,我国很多建设施工单位在其工程建设过程中所使用的建筑机械设备(例如钢筋切割机、搅拌机、打桩机等等)仍然是过去七八十年代的落后淘汰产品,其机械设备的科技化、现代化的水平较低,在应用过程中,常常出现跑、冒、滴、漏现象,工作效率低、噪音大,这些都导致其对周围环境的破坏和污染。

3、环保部门监督管理不到位

目前,我国大部分地区的环保部门在对建筑工程施工建设过程中的环境污染问题的管理控制上存在盲区。尤其是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速,大量的建筑工程被建设起来,由于环保部门的经费、车辆少,人员编制不足,导致其面对数量庞大的工程项目时,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的全方位的施工管理和监督,从而导致环境污染问题屡禁不止。

三、加强建筑施工环境污染问题的防治措施

在今后的建设管理过程中,各级政府主管部门以及建筑施工企业要加强相互之间的联系和合作,通过采取以下几个方面的措施,来提高建筑施工的环保水平,减少污染问题,从而确保环境生态的平衡。具体包括:

1、提高施工人员的法律观念和环保意识

建设施工单位要不断提高施工人员的法律观念和环保意识,通过认真学习国家颁布的有关建筑环保方面的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制度,是他们能够全面深入的了解和认识当前环境保护工作在建筑施工行业中的重要性和积极作用,积极提高自身的环保素质,开展文明建设,努力创建文明建筑工地,从而不断的提高建设施工企业的精神风貌和文化素质。

2、建立健全相应的建筑环保制度体系

建设施工单位要建立和完善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的环保制度,努力加强施工现场的环保质量管理。由于大部分的环境污染源同施工现场管理存在非常密切的联系,因此,各个建设施工企业要不断的加强和提高施工现场的质量管理,减少施工中产生的污染源,加强对一些污染排泄物、废弃物等的管理和控制,保证施工现场的正常秩序,从而提高建筑环保管理的效率和成果。

3、提高施工设备设施的科技含量

建筑施工单位要积极的引进和应用当前先进的、科技含量高的环保型建筑施工机械设备,不断提高建筑设备的现代化程度。同时,还要对当前使用中的落后的、淘汰的机械设备进行废弃更换,淘汰那些污染严重的机械设备,从而在建筑设备上减少对周围环境的污染。

4、加强建筑环保的监督检查

国家相关环境主管部门要加强对建筑工程施工的环保监督和管理。通过加大投入支持、扩大人员配置等措施,解决当前部门人员匮乏、经费不足等问题。同时,制定和完善相应的建筑环保监督管理制度,对发现存在环境污染问题的项目要及时的监督其改正,消除污染问题,从而确保建筑行业的绿色可持续发展。

结语:

国家及各地方政府和相关建设单位在进行建筑施工环境问题的防治时,必须要坚持预防和治理两手抓,通过积极的采取不同的方式和方法,加强对环境污染问题的管理和控制,从而有效的减轻建筑施工对周围环境造成的污染问题,不断提高居民的工作、生活环境质量,促进建筑行业同自然环境的和谐发展,从而推动我国建筑行业向着高效、环保、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道路迈进。

参考文献:

[1]张旭东.城市建筑施工中的环境问题及其控制对策[J].环境与可持续发展,2010(08)

[2]陈惠芬、珠美珍.建筑施工过程中的污染防治与环境管理措施研究[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2(02)

[3]姜治欣,张斌.建筑施工中的施工污染环境问题与防治措施[J].企业文化,2011(07)

工业污染存在的环保问题篇9

关键词: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制度构建

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粗增长型的发展模式对环境带来了极大挑战,近几十年的经济发展对于环境则付出了极大代价,发展经济的同时必须注重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基于此,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制度应运而生。然而,这项制度的建立与运行迟迟不能达到应有的效果,我国当前市场经济的条件已经成熟,既有的法律法规也有对环境污染问题粗线条的规定,有必要借鉴国外解决环境污染问题的成功经验,合力解决我国当前环境污染问题。

一、我国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制度发展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

我国自2007年开始开展环境污染责任保险的试点工作以来,初期少有个案能够根据相关指导意见达到这一制度的预期效果,然而,即使到2014年《环保法修订案》的通过,法律层面对于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制度的规定仍然只是原则性的,粗线条的,可操作性严重不足的。结合中国统计年鉴和保监会网站上2008年至2015年之间的部分数据显示,保险业一方面在保费收入和承保金额方面逐年递增,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得到了有关企业的认可,另一方面,保费收入横向上远低于承保金额,保险业发展积极性严重受挫,纵向上这种差距呈逐年扩大趋势,环境污染责任保险深陷发展瓶颈期,且我国因环境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更是天文数字,仅仅保险业难以弥补此巨大经济缺口。我国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制度的发展现状不容乐观,细思恐极,笔者试分析主要存在以下三个问题,一是法律法规方面,我国现行法律法规对于环境污染责任保险有规定,但多是原则性规定和鼓励性条款,严重缺乏可参照执行的具体法律条文。尽管近年来环境立法工作较以往有重大突破,《水污染防治法》、《环境保护法》、《大气污染防治法》等法律的制定与修改,部门法规、规章以及各地各行业结合自身情况颁发的名目繁多的条例及意见,然而环境污染问题形势依然很严峻,“企业污染,政府买单”的怪圈仍未打破,最终的受害者都指向了普通公民。二是市场经济方面,我国环境污染责任保险有效供需不足,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在环境污染治理体系中的地位没有得到足够重视。

我国环境污染责任保险有效供给不足表现为现有保险公司提供的保险品种单一,可保范围有限,保费过高,赔付难度大等问题,对于大多数企业而言这无疑是企业发展的拦路虎,以至于环境污染责任保险的发展几乎处于止步状态。而有效需求不足表现为环境污染企业虽有需求寻求第三方来规避风险,但企业自身经济实力较弱难以负担巨额保费,有关部门对于环境污染事故的处罚力度不足,现实中甚至有企业宁愿冒着被处罚的风险也不愿参保,或者企业过度依赖保险而环保科研投入少,诱发道德危险。三是保险业自我发展问题,我国的保险业相对起步较晚,发展较缓,环境污染责任保险的发展更是处于起步阶段。除了上述问题,保险业自身还存在保险机构配套设施不健全,环境污染责任保险模式存在较大争议,对于政府有很大的依赖性等问题。环境污染责任保险不同于一般的人身保险和财产保险,它对于保险利益、保险模式、承保范围、承保机构、责任期限、责任限额、保费的确定等等一系列问题的厘定都是相对系统而繁琐的工程,同时其中的某些问题不仅仅是保险业自我就能够解决的,还需要政府及有关部门的引导与配合。

二、域外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制度运行的成功经验与借鉴

从全球视野来看,环境污染责任保险是后工业时代的产物,西方国家在20世纪60年代开始逐渐意识到高速发展的工业经济给环境带来的不利影响,环境污染给环境本身和第三人造成的损害迫切需要合理应对,而环境污染责任保险这一绿色保险的出现有效了缓解这一困境。历经半个世纪的发展,美国、德国、英国、法国、印度、巴西等国的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制度相继发展得比较成熟,其中大有值得我国借鉴之处。

(一)美国和德国的强制性责任保险模式

1971年左右美国对于有毒物质和危险废弃物的处置实行强制责任保险模式,由环境污染责任保险相关立法辅之以专门的保险集团———环境保护保险公司来处理各类突发的和渐发的环境污染问题。1980年《综合环境反应、赔偿和责任法》确立了“危险物质超级基金”,这一联邦基金的出现使得环境污染事故发生后,受害人可以向侵权人提出赔偿请求,或者求助于基金,基金也有权就这一请求向环境侵权人要求赔偿。2002年美国《萨尔班斯一奥克斯利法》出台,强调了企业环境责任的评价和信息披露,进一步推动了环境污染责任保险的发展。换言之,美国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制度的成功运行得益于个人、政府、企业和保险业四方联动机制的有效开展,每一个环节都能有效发挥其维护环境的责任与机能。德国实行强制责任保险的同时要求提供财务担保,严格控制企业的市场准入和环境责任。1990年12月10日制定《环境责任法》,通过立法形式保障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制度的顺利实施,并且在附件中列出了清单,规定存在特定高环境风险的设备设施必须依据法律规定购买相关的环境污染责任保险或者提供一定的财务担保,企业的环境责任有法律给予严格要求。相比较而言,这一制度能够最大程度地保障受害人利益,突发环境事故发生时受害人能够第一时间得到合理赔偿,同时能够最大限度的降低企业的运营成本,保障企业的后续发展。

(二)英国和法国的“强制+自愿”性责任保险模式

英国的强制责任保险主要体现在核污染和油污损害领域,1965年《核装置法》,规定核污染属于强制责任保险范畴,要求核企业必须投保最低限额为500万英镑的核责任保险,基于对《国际油污损害赔偿民事责任公约》和《设立国际油污损害赔偿基金国际公约》两个国际公约的适用,英国对海洋油污损害赔偿实行强制性责任保险,同时,船舶所有人还可以采用设立基金的方式作为补充,该项基金由缔约国法院或其他部门收取,基金的最高额度以船舶单次运输中的可能承担的最高责任限额为上限。一旦发生油污泄露等环境污染事故,相关部门可将基金用于环境污染责任赔偿和海洋环境治理等方面。对于其他潜在环境风险较小的领域,英国则实行任意性责任保险,由企业自己决定是否购买保险来规避风险。法国和英国在环境污染责任保险上有相似之处,都是采用“强制+自愿”的保险模式。英法两国均是上述两个国际公约的缔约国,故而对于海洋油污染都实行强制性责任保险,不同之处在于法国环境污染责任保险中保险人有权对被保险人行为进行监督,以下两种情形下保险人有权拒赔,被保险人未履行其应尽义务,或者被保险人虽未违反合同约定条款,但存在违法行为,且违法行为属于故意行为。法国还设置了专门的技术委员会,负责对投保企业的环保状况进行监督审查。

(三)印度和巴西的“强制+n”责任保险模式

1984年印度发生了举世震惊的博帕尔毒气事件,其危害后果影响至今,这起事故催生了1991年颁发的《公共责任保险法》,以及紧随其后颁布的《适用公共责任保险法的化学物质名录和数量限值》,其根据侵权人主体的不同分为国有企业和非国有企业,从而对保险模式的选择也有不同。考虑到国有企业生产设备安全性能高、管理比较到位等特点,实行环境保险基金制度,可以不必购买强制保险,通过国有银行,存入公共责任保险金,由该保险金来支付赔偿责任。非国有企业管理相对复杂,在处理“危险物质”时,被要求严格按照政府要求投保强制环境污染责任险。巴西于1981年制定《环境法》,适用严格责任要求污染者在无论是否具有过错都必须对环境以及第三方造成的损害进行赔偿。1998年又制定《环境犯罪法》,通过追究刑事责任和罚款的方式保护环境不受侵害。伴随科学发展的世界潮流,巴西本国及外国银行都开始要求企业积极采取措施降低环境风险,将企业是否能够出具保险单或控制污染的保证条款作为批准放贷的条件之一。这在某种程度上表明巴西实行的是强制性责任保险,毕竟没有企业会冒着犯罪和得不到资金支持的风险来进行生产。

三、构建我国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制度的有效对策

把目光从全球视野转向我国,我国环境污染责任保险的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前面已有分析,域外治理环境污染问题的成功经验各国也都有介绍,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各国都是结合本国国情对环境保护问题进行或深或浅的探索,笔者认为我国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制度有必要借鉴上述国家的成功经验从以下三个方面重点展开。

(一)细化有关法律法规,使之具有可执行性

当前我国法律法规体系中不乏环境保护类的法条,问题在于这些法条都只是原则性规定或者鼓励性条款,笔者认为需要重点在立法方面做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在既有的法律法规中明确环境污染责任,以强制性责任保险模式为主,任意性为辅,譬如在新修的环保法中明确有鼓励发展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在此基础上还需进一步对于环境污染责任做细致划分,结合《大气污染防治法》、《水污染防治法》等单行法规来对突发性和累积性的环境污染进行分门别类,从而在保险模式的选择上对号入座,政府严格把控企业的市场准入,相关技术部门合理确定有关技术标准,企业根据本企业的所属领域购买适当的保险,保险业积极拓展自身业务范畴,二是在保险法中增加环境污染责任保险,从而为保险业的发展保驾护航,结合环保法中的相关规定,推动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制度真正开展落实。

(二)发展市场经济,调节有效供需

经济发展是时代的主旋律,保险业的发展则是经济发展的坚强后盾,环境污染责任保险的发展更是造福子孙后代的有力之举。我国保险行业相对起步较晚,当前我国对于环境污染责任保险的认识与定位还存在不足,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需要其为经济保驾护航。一方面保险业需要协同某些部门完成系统性的工作,拓展自身承保范围,明确责任期限、责任限额以及确定适当保费,增加自身有效供给来满足市场需求,另一方面高污染企业需要引起足够重视,自身加大科技投入采取节能环保技术的同时,购买相应的环境污染责任保险来规避风险,以此来保护生态环境,推动可持续发展。

(三)大力发展环境污染责任保险,提供足够资金支持

环境污染责任保险的发展可以考虑设立环境保护基金,资金来源于政府财政和企业税收,同时赋予基金组织必要的审查监督权,一方面监督有关企业是否依法购买保险和采取相关技术环保措施,从而影响到企业的市场准入,另一方面对环境污染的治理与恢复提供资金支持,与保险公司共同承担保护生态环境的使命。笔者希冀我国的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制度能够走向成熟和完善,也希望我们生活的环境能够越来越好。

[参考文献]

[1]别涛.国外环境污染责任保险[J].求是,2008.

[2]贾爱玲.环境污染责任保险的负面效应及其规避[J].浙江林学院学报,2008.

[3]王明远.环境侵权法律救济制度[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1.

工业污染存在的环保问题篇10

【关键词】环保执法问题对策

改革开放以来,莆田市委、市政府认真贯彻落实环境保护基本国策,坚持在经济发展的同时,抓好环境保护工作。市委、市政府先后颁发了包括《关于加强环境保护问题的若干规定》的通知等6个环保规范性文件,各级环保部门严格按照环保法律法规赋予的权限,大胆执法,文明执法,环保行政执法工作为促进全市经济发展,改善环境质量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通过十多年来的环保工作实践,我市各级环保部门在执法工作中仍遇到一些困难和问题,认真破解这一难题,对于加强我市环保工作,实现港城崛起,经济翻番具有重大的意义。

1莆田市环境行政执法存在的主要问题

1.1环境保护管理体制尚未健全,行政执法难以发挥应有作用

1.1.1环境管理体制不顺。我市与其它地方一样,环境保护现有的管理体制是采取块块管理的结构模式。各级环保部门直接隶属于市、县(区)人民政府领导,这一管理模式客观上束缚了环保部门独立行使其行政职权,如前几年我市个别县区为了考虑地方经济发展,先后出台了一些有悖于环保法律法规的“土政策”,(如对企业实行挂牌保护,检查外商企业必须审批等),对此类问题,环保部门在行政执法时就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

1.1.2统一监管职能难以充分发挥。根据我国相关环保法律法规规定,各级环境保护部门对本区域的环境保护工作实施统一监督管理,其它环境与资源部门(如农业、林业、水利、土地等部门)对环境保护工作实施具体管理,这一规定虽然从法律上明确了环境保护部门的统一监管职能,但在哪些方面监管,如何监管以及监管的方式、手段等方面则没有明确界定,加上环境保护部门与其它部门行政级别相同,又未明确被赋予统一监管的法律和行政手段,很难起到应有的监督作用,如《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规定,各级计划、土地管理、基建、技改、银行、工商行政管理部门,都应结合本规定将建设项目的环境保护管理纳入工作计划。由于没有建立起协调联合的运行机制和约束机制,部门各自为政,工作脱节,未经环保审批就开工建设的项目依然存在。仅这二年莆田市环保部门对1000多家建设项目环境管理清查,就发现有100多个项目未经环保部门审批,其它相关部门就给予办理相关证照,并投入生产,从而给后续环境管理带来诸多的困难。

1.1.3农村环境执法机构尚缺。随着我市城市化进程加快和农村乡镇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的环境问题逐渐凸现出来。由于全市环境保护管理机构目前仅设置到县(区)一级层面,广大乡镇、街道办事处还有行政村至今未设立专门的环境管理机构和专职的执法人员,这就客观上造成农村环境污染问题日益恶化的一个重要因素。

1.2环保法律法规不完善,行政执法难以准确到位

我国的环境立法工作通过多年来努力,已初见成效,环保法律法规体系不断健全完善。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环境问题逐渐增多,许多原来制订出台的环保法律法规逐渐无法满足现实执法需要。

一是相关法律法规欠缺。如废旧电池,白色污染,辐射污染,光污染,机动车尾气污染等,这些问题目前国家还没有出台控制上述污染的专项法规和办法,虽然我市环保部门在宣传和防治上做了大量工作,危害性渐渐得到市民的广泛认可,但缺乏相应的法律依据支撑,污染控制几近失败。

二是有关法律法规的内容与形势发展不相适应,起不到应有的作用。以总量控制为例,其要求在2000年以前的基础上削减污染物排放量,且只削减工业污染源,而不考虑其他因素,这样做似乎缺乏科学性,随着一个区域人口、机动车数量等的增加,其环境要素也要发生变化,生活污染在这个区域可能会超过工业污染。就我市而言,目前,全市生活污染是工业污染的1.5倍,如不考虑生活污染,则起不到真正从总量上削减的目的。

三是法律规定过于宽泛,缺乏可操作性。从法律框架体系看,环保的法律法规覆盖范围比较广泛,但从微观方面来看,有些还缺乏可操作性,有的法律法规本身比较宽泛,而又没有与之配套的实施细则。如《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中规定了违法行为的法律责任,其中包括罚款,但没有规定处罚的具体数额。如对当前群众反映强烈的饮食娱乐服务业噪声、振动等问题的查处,由于法律对处罚具体额度没有规定,给环境执法带来了难度;有的实施细则也不细,特别是针对一些实际工作中属于污染的问题,在法律法规上没有充分的明确。如对城市市区污水外溢和生活垃圾倾倒污染问题,群众反映比较强烈,责任方应在城建环卫和排水管理部门,但城市建设部门又强调政府基础设施投资不足,与环卫和排水管理部门无关,对此类问题又找不到相应的法律依据,处理起来也就比较困难;再如2001年5月国家环保总局令第9号《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管理办法》对畜禽养殖场也仅界定在规模以上,对规模以下养殖场的环境污染查处则无法可循。

1.3现场执法手段与能力薄弱,整治违法排污企业难以及时奏效

环境现场执法是保证环保法律法规、政策、措施等落到实处的关键一环。从我市二十多年来的环保实践,本人认为,环保现场执法手段、能力薄弱,是导致环境违法问题无法得到及时有效的重要因素之一,纵观国家颁布的环保法律法规,几乎没有赋予环保部门强制执行权,环保部门对处理环境违法案件只能严格按程序进行,每个案件从立案调查到执行完毕至少需要三个月以上的时间,如果再申请法院强制执行,则时间更长。如对“十五小”企业的关停,环保部门无权关;责令企业停止生产使用又没有直接强制措施;再如关于汽车尾气的问题,眼看汽车在超标排放废气,却找不到相应的法律依据对其进行处罚。

近年来我省人大出台了《福建省环境保护条例》,在强化环保部门现场执法权上有了一定的突破,但仍仅限于三种情形下(即在限制作业时间内建筑施工等噪声污染作业拒不改正;非法收贮、处理放射性废物的;非法转移、处置危险废物的),才可以使用暂扣或者封存产生污染的设施、物品,并且暂扣和封存期限为10日,超过10日就必须解除暂扣和封存,而对目前城市存在的“三厅”噪声扰民,铁件加工噪声扰民以及随意焚烧废塑等常见的环境违法行为则没有强制执行措施,这些都给环保部门及时打击环境违法行为造成许多困难和问题。

1.4环境管理制度落实不到位,违法案件查处不够坚决有力

一是建设项目环境管理把关不严,重审批、轻监督管理的现象仍然普遍存在。如我市近几年开发的8片工业园区,就有1个园区至今未办理环境影响评价审批,7个园区未建设集中式污水处理设施。8个园区内的20多个建设项目未配套建设环保处理设施就投入生产,其产生污染物直接外排。二是环保日常监督检查不够,流于形式,个别企业为了追求利益最大化,擅自闲置环保设施,偷排、漏排污染物,从而给周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三是环境行政处罚力度不大,我市同省内其它地市一样,为了考虑扶持地方经济发展,环保部门对违法排污企业查处多是采取重教育、轻处罚的办法。2001年以前,全市各级环保部门立案处罚的环境案件还不足10起,近年来执法力度虽然有所加大,但总体上看,立案处罚的案件不论从数量、种类,或者罚款金额上均远远低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尤其是个别县区环保部门一年立案查处的环境违法案件有时还不足2起,如此薄弱的行政执法能力,怎能担当起打击违法排污企业的艰巨任务。

2环境行政执法存在问题的原因剖析

纵观我市环境行政执法存在的问题,本人认为主要归结为三个因素。

2.1宣传因素

表现为环保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不大,全民的环境保护意识较为薄弱。应该说,我市环境保护宣传工作近年来是做了大量工作,社会各界包括领导层、企业主、青少年的环境保护意识有了明显的增强,由于各级对环保宣传工作重视不够,环保部门在宣传上缺乏必要的经费保障,宣传工作就总体上讲还不能适应环境形势发展的需要,广大民众对环境污染的危害认识还不足,个别领导法制观念还较薄弱,为了片面强调GDp增长指标,往往会采取了“经济上环保让”的做法。一些企业主甚至不惜一切代价,减少环保投入,违法超标排放污染物,严重损害了群众的环境权益。

2.2立法因素

表现为环境立法滞后于经济发展,立法数量、质量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2.3执法因素

表现为“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造成环境行政执法困难和问题,既有立法因素,也有行政干预因素,但更多的还在于各级环保部门能否严格依法行政。近几年,我市各级环保部门按照国家、省、市环保等部门总体部署,在全市范围开展打击不法排污企业环保专项行动,挂牌督办并立案查处了一批环境违法企业,取缔关闭一些能耗高,污染严重,工艺落后的“十五小”“新五小”企业,全市环境行政执法得到了较大的加强。但是长期以来,各级环保部门在处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问题的关系上,往往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出现偏差,以调处代替处罚,以处罚代替改正,各级环保部门执法人员还不能挺起腰杆,大胆执法,严格执法,甚至个别执法人员素质不高,不仅不能严格执法,而且有些还成为违法排污企业的保护伞,一些环境与资源保护相关执法部门有的还从本位主义出发,对环保部门查处的案件不予以积极配合。这些都直接影响了环境行政执法工作的有效开展。

3破解环境行政执法难题的具体对策

“十一五”时期是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环保部门加强环境执法,全面推进环保工作的重要时期,各级环保部门一定要从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战略高度,认真对待环境行政执法工作,以维护人民群众身体健康、改善环境质量为目标,严格依法行政,加强环境监管,坚决有效地打击各种环境违法行为,为促进全市经济持续协调发展创造优美的自然生态环境。

3.1创新环境行政执法工作管理机制

首先,要充分发挥环保部门在环境保护委员会中的核心作用,履行好统一监管职能。通过定期召开环委会成员单位联席会议形式,协调解决环境行政执法工作中遇到的问题,督促各相关职能部门严格执行环境与资源保护相关的法律法规。其次要建立健全环境行政执法的联动机制,借助各部门的整体力量,如近年来开展的整治违法排污企业环保专项行动,共同打击各种环境违法行为。再次,要建立环境行政执法案件移送制度,对在环保检查中发现的属于其它部门实施监督管理的环境违法案件及时移送相关职能部门予以查处。最后,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可以吸收借鉴兄弟地市实行市级以下环保机构垂直管理的成功做法,理顺我市各级环保机构的管理体制问题。同时在乡镇一级设立环保管理机构,村(街道)一级配备环保协管员,以纠正当前我市一些县区存在的地方保护主义现象,彻底解决农村环境污染问题。

3.2用好用足现有的环保法律法规

我国的环保立法虽然还存在一些不完善,不易操作的方面,但是就总体上说,可基本满足现行环境行政执法的需要。当前关键是如何用好用足现有的法律法规。如前面我们提到的对规模以下畜禽养殖场污染处罚时,虽然国家环保总局《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管理办法》仅适用于规模以上养殖场,规模以下则未涉及,对此类问题的处理我们也可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或者国务院《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等其它法律法规的相关条款来解决;再如对一些小型企业特别是家庭作坊式企业污染问题的处理,完全依靠环保部门的法律法规来解决一时还难以奏效。这时,我们也可通过查其是否办理工商执照和土地规划审批手续等证件,如无法提供这些证照,便于通过案件移送办法及时转工商或规划部门予以取缔。

3.3加大环保工作的执法力度

一要全面落实环保法律法规规定的各项管理制度,尤其是环境影响评价、环保“三同时”即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使用和环保处理设施运转检查制度,加强日常监管、畅通12369环境投诉渠道,从源头上预防和控制环境污染问题的发生。二要加大对环境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对屡教屡犯、坚决不改的违法排污企业要予以挂牌督办,从重处罚,彻底改变“违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的不良现象。三要继续组织开展环保专项行动,围绕整治重点,集中一段时间,严肃查处一批群众长期反映强烈的突出环境问题,切实维护群众环境权益,进一步改善人居环境质量。

3.4实施环境违法违纪行为责任追究

全面贯彻落实国家监察部、环保总局《环境违法违纪行为处分暂行规定》,建立健全环境行政执法主体资格制,执法责任制,评议考核制,执法过错和责任追究以及执法稽查等各项监督管理制度,强化内部执法监管,规范环境执法行为,提高环境行政执法质量,对违反环保法律法规的单位、个人包括环保工作人员一经查实,一律予以严肃处理。

3.5加大环保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

一要结合“五五”普法宣传,利用各种形式,广泛普及宣传环境科学知识和法律知识,切实提高全市市民环境意识和法制观念;二要定期举办领导层、企业主、青少年环保法律法规培训班,组织学习环保法律法规;三要充分发挥新闻舆论的监督作用,通过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介,及时报道和表彰环保工作的先进典型,公开揭露和批评污染、破坏环境的违法行为,对严重污染、破坏环境的单位和个人予以曝光;四要继续开展“中华环保世纪行”和“6.5”世界环境日宣传活动,促进全社会形成自觉爱护环境,遵守环境法律法规的良好风尚。

参考文献

〔1〕陈仁,朴光洙.环境执法基础.北京:法律出版社,1997